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古典主义文学的局限性

古典主义文学的局限性

时间:2023-08-25 17:09:29

古典主义文学的局限性

古典主义文学的局限性范文1

从历时的角度来追溯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作为管理思想源头的古典管理理论和紧随其后的行为科学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基本触及现代管理的基本问题,同时,也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清理两大理论流派的内在精神,并探求其内部相关性,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对两大理论流派的追忆,而在于为现代管理提供新的视角。鉴于此,从比较的视角探寻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所内蕴的管理精神,并探究行为科学理论对古典管理理论的超越,对于现代管理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古典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值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时期。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http://的发展,技术的先进与管理的落后成为突出矛盾而存在,一些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为解决这一矛盾而提出一系列管理观点。从理论体系建构上而言,主要包括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和厄威克与古利克对古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研究。其理论基本特质在于,以“经济人”为前提假设,旨在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物质刺激和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古典管理理论的诞生标志着管理作为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存在,也标志着管理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化。

行为科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剧了劳资双方的矛盾,古典管理理论时期所确立的“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日益显示出局限性,行为科学理论应运而生。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来界定行为科学理论,主要包括确立和大规模发展两个时期。在确立时期主要包括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西蒙的决策理论。在大规模发展时期主要包括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为代表的个体行为理论;库尔特·卢因的团体动力理论和以布莱克与穆顿为代表的组织行为理论。此外,行为科学理论还包括各种各样的激励理论,主要有“赫兹伯格的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阿特金森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弗鲁姆的期望机率模式理论、波特-劳勒的期望机率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凯利的归因理论、斯金纳等人的强化理论等等。”[1]其理论基本特质在于,以“社会人”为前提假设,“以组织中人的问题为中心,从动态的角度和社会心理方面研究人的因素对行为组织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2]其中,特别注重从心理学角度对人际关系、工作满意、工作生活质量、组织的激励措施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行为科学理论弥补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一些不足,凸显了管理的人本色彩。

二、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比较

1.经验性研究转向实证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一种经验性的研究,其一,在古典管理理论之前,管理学正处于萌芽阶段,一些学者只留下了关于管理只言片语的观点,并没有留下经典的文献,因此,没有大量的文献供其翻阅。其二,无论是泰罗,还是法约尔,他们的管理观点主要是来源于自身的管理实践。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来源于一种“实验”,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来源于一种“体验”。从理论建构的角度来讲,他们应用的是经验归纳法,是一种描述性理论,属于经验型研究范畴之内,难以对复杂的管理实践作出全面的解释和预见。行为科学理论融入了大量的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其理论建构在大量的实证研究基础之上,通过理论假设的相关条件,建立理论模型并推导出主要结论,然后再通过对结论的检验,由此展开理论分析,从而建构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行为科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而心理学研究在本质上是属于实证研究范畴之内。所以从经验性研究向实证性研究的转换促进了管理理论的科学性发展。

2.客体性研究转向主体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其旨趣一般都在管理的客体方面,如工作条件、工作行为等标准化方面,以及对组织结构的科学性探讨等。即使涉及人的问题,也是抽剥人的主体性,将人置于客体地位进行关照和对待,使人只是作为提高效率的工具手段而存在,忽视人的主体性价值。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影响组织效率的决定因素,探求人的社会属性和多方面的需求,侧重于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出组织应以人为中心的观点,提高人的主体性价值。因此,从客体性研究向主体性研究的转换进一步提升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

3.局部性研究转向系统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侧重于作业效率和生产环节层面,如泰罗主要探讨作业层次的管理,主要局限于车间的范围之内;法约尔虽然视角高于泰罗,但其主要专注于企业内部的高层管理研究;韦伯侧重于组织结构的体系设计,都带有明显的局部性特点。行为科学管理相对于古典管理理论更加系统,开始关注组织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巴纳德开创了社会系统研究的先河。尽管行为科学理论在系统研究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从局部性研究向系统性研究的转换大大地丰富了管理研究的视阈。

4.静态性研究转向动态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侧重于管理原则、管理程序、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等问题的研究,是一种静态性研究。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从人的行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层面介入组织管理研究,关注组织的动态因素,属于动态性研究。从静态性研究向动态性研究转换说明了管理研究方法的丰富,视野的开阔。

三、行为科学理论对古典管理理论的研究内容超越

1.人性研究的超越。古典管理理论的建构是以“经济人”为前提的,认为金钱的刺激是提高效率的唯一内在动力。诚如泰罗所言:“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也联系着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3]也就是说,任务与奖金构成了古典管理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古典管理理论看来,工人是提高效率的工具,而激发工人提高效率的手段则是金钱。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明确提出“社会人”的概念,认为人不仅要求物质利益,而且还要求作为组织中的一员而存在,需要得到友谊、安定和归属感。后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都从不同的层面对人进行了多维度研究。因此,相对古典管理理论的人性研究来说,行为科学管理的人性研究更为充分,大大丰富了人性研究的视野。

2.管理原则的超越。古典管理理论主要致力于管理普遍原则的探讨,无论是法约尔的十四条管理原则,还是厄威克与古利克所总结的目标原则、权责相符原则、职责原则、等级系列原则、控制幅度原则、专业化原则、协调原则、明确性原则,都是从静态组织体系建构上来说的。西蒙曾指出“对几乎每个原则来讲,都能找到一个同样似是而非,并且可接受的矛盾原则。”[4]因此,可称之为“谚语”。行为科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组织理论的原则,如人格尊重的原则、相互利益原则、人性激发原则、人人参与原则、相互支持原则、协调统一原则等。这些原则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把握管理中的基本问题。对于管理而言,这些管理原则的探索有利于管理有效性的实现。

转贴于

3.组织视阈的超越。古典管理理论研究视野完全是封闭的正式组织内部,如泰罗专注于作业现场的管理,法约尔局限于企业内部管理,韦伯从组织的角度来追求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设计。在行为科学理论时期,梅奥在霍桑实验中发现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而且意识到非正式组织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巴纳德进一步发挥了非正式组织的理论研究,对非正式组织的本质和功能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因此,相对于古典管理理论而言,行为科学理论时期的组织状态更加开放,而且组织视阈相对完整。

古典主义文学的局限性范文2

【关键词】雅典;民主与法制;局限;历史意义

雅典的民主政治与法制作为古希腊政治的典范,创造出了一系列民主运作方式和法律制度,留给后世的政治与法律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为后世政治体制和法制的发展提供了参照。

一、雅典民主制度与法制的形成条件

首先,地理条件。一方面,雅典位于希腊中部阿提卡半岛上,有着拜里尤斯天然良港, 同时雅典又处于落后的欧洲与先进的埃及和西亚的交接点上, 特别有利于发展海上贸易和工商业。另一方面,雅典为多山的地形,缺少肥沃的土壤,而在梭伦改革中又颁布法律使得土地集中受到限制, 使雅典掌握土地的氏族贵族势力较弱, 很难形成君主专制。

其次,经济条件。雅典的工商业很发达。银行能够大量制造银币;还盛产陶土, 所产陶器远销埃及和意大利, 这些都使雅典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顾銮斋认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须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方面是社会中下层群众总体实力的加强;另一方面是国家财力的增长,而上述两方面条件的成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工商业的发展。[1]

再次,文化条件。雅典有大批高素质人才,在哲学、政治、法律、美术、雕塑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有着灿烂的成就,促进了雅典民主制度与法制的进步和完善。此外,雅典注重用法律保障教育的发展,来提高公民的素质。优良的公民意识是雅典民主政治进程中的内驱力, 是实现法治的社会基础,是雅典政治民主化的根本保证。[2]

二、雅典民主制度与法制的形成过程

第一,德拉古执政时期。公元前621年,德拉古在平民反对氏族贵族垄断司法的斗争中当选为执政官,他把当时的习惯法加以整理汇编, 编成一部《德拉古法典》。该法典虽然保护贵族利益,肯定了债务奴隶制, 但是使雅典法进入了成文化的时期, 为随后出现的伟大立法改革作出了准备。第二,梭伦执政时期。公元前594年,梭伦成为执政官,为雅典的民主政治与法制发展带来了长久的影响。梭伦政治、立法方面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形式的雏形,这些改革的立法被统称为“梭伦宪法”,梭伦改革使雅典国家的政体开始走上民主和法制的轨道。[3]第三,克里斯提尼执政时期。公元前509至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又进行了立法改革, 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雅典法的民主化进程.他以地域划分取代了血缘划分,消灭了氏族制度的残余,还建立了五百人议事会,为雅典实行民主政治扫除了障碍。在法制方面,他创造了贝壳放逐法。克里斯提尼改革从根本上摧毁了氏族贵族的势力,使平民获得了更多的权益,雅典从此成为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4]第四,阿菲埃尔特执政时期。公元前462年,民主派首领阿菲埃尔特担任执政官,上台后,他进行了立法改革并制定了新“宪法”,通过实施一系列剥夺贵族势力的法案,铲除贵族势力的残余,宣布民众大会的决议不再受贵族会议的干预和监督,同时,建立了对不法行为的申诉制度,借以保卫民主政治不受寡头势力的干扰。 第五,伯里克利执政时期。经历了这几次立法改革, 雅典的民主法律制度初具规模, 到伯里克利时代已达到了高峰。公元前441年,伯里克利开始出任雅典首席将军,他规定雅典公民不分等级均可以当选国家执政官和其他行政官职,民众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是民众大会的常设机构,还规定了实行公职津贴制和申诉不法制度,这大大削弱了贵族和高级官吏的专断势力并赋予了公民的民利,也保证了雅典法律得科学性。

三、雅典民主与法制的局限性与历史意义

(一)雅典民主与法制的局限性

第一,法律规定的公民的主体具有局限性。雅典的民主没有摆脱阶级性,实质上还是少数人的民主。妇女、 奴隶、 农奴、边区居民还有外邦人都不是公民,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公民的主体人数,使得雅典总体人数较多但是真正享受民主的公民却是很少。第二,司法审判不规范。在雅典城邦制中, 民主比较发达,但是民主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法律变质了。雅典人把民主应用于法庭审判中, 案件的最终判决由全体公民投票决定, 许多案件只能依靠个人主观判断, “他们审判案件, 需要的不是精通法律的法官, 而是能言善辩的雄辩家,需要的不是法津公正地实施, 而是用眼泪、情感来打动听众。” [5]这就阻碍了法制的建立,使得法律反映的不是公正、独立,而是当时人们的是非观念,从而缺少了法律的权威性。 第三,选举制度的片面性。雅典对于公职人员的选举是通过抽签的方式进行的,这就忽视了不同公职的特殊要求, 从而不利于人们特长的发挥。苏格拉底就曾指出, “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 没有人愿意因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用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奏笛子的人? 而在这些事上如果做错了的话, 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轻得多。” [6] 选举制度方面没有严格规范的法律程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雅典的民主政治打了折扣。

(二)雅典民主与法制的历史意义

首先,雅典的民主与法制发展不仅使得雅典逐渐繁荣昌盛,使雅典成为整个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中心,为古希腊带来新的思想、新的意识而且也影响了西方后世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其次,雅典的民主制为西方法律传统奠定了权利本位观念的基础。雅典民主制的的核心是每个公民都可以行使参政的权利,也可以放弃这种权利,罗马人则将这种权利本位思想进一步贯彻到私法中,建立了以所有权制度、债权制度以及私权救济为核心的司法体系。这种权利本位观念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封建制度、争取个人权利、保护私有财产和人身自由的重要武器。另外,雅典“宪法”关于全体公民参与国家管理、选举和监督国家公职人员等制度成为后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其对法治的追求与发展也为后来西方国家的在民、法律、自由、平等观念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雅典的民主与法制在世界政治与法制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存在一定的阶级局限性,但是其对后世的民主政治与法制的发展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为自身的民主制度与法制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顾銮斋.论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形成[J].历史研究,1996(4).

[2]鲁慎.论古代雅典城邦的法治意识和法治原则[J].Journal of the Second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O.4,2001.

[3]松涛.试论梭伦改革的历史地位[J].南充师范学院学报,1985(4).

[4]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古典主义文学的局限性范文3

设计师个人简介:

观悟国际室内建筑师设计事务所高级主任设计师

代表作品:

长源假日港湾别墅

金色港湾别墅

咸宁移动大楼

新乡医学院

武汉豪生国际酒店

咸宁长安大酒店

保利十二橡树

湖北省交通投资有限公司东湖广场总部

新古典主义时期开始于18世纪50年代,出于对洛可可风格轻快和感伤特性的一种反抗,也有对古代罗马城考古挖掘的再现,体现出人们对古代希腊罗马艺术的兴趣。这一风格运用曲线曲面,追求动态变化,到了18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风格变得更加单纯和朴素庄重。

不难看出,新古典主义风格,更像是一种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将怀古的浪漫情怀与现代人对生活的需求相结合,兼容华贵典雅与时尚现代,反映出后工业时代个性化的美学观点和文化品位。

这套房子为新古典主义风格,作品不仅有典雅、端庄的气质并且营造出一种温情浪漫的格调,追求一种悠闲、舒适的家居空间,正适合有生活阅历的居室主人。符合他们既可以放松心情,又能体现文化氛围的居住空间需要。

进入户门便是餐厅,原有餐厅空间较为局促,设计师打通了入户花园空间,将其改为餐厅,使主人用餐的同时也可以欣赏窗外的美景。餐厅天然大理石地面图案交错纵横,为整个空间增加了一份动感。墙面大面积采用西班牙米黄,淡雅的米黄体现了典雅、大气。局部点缀了镜面及石材雕花,使空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餐厅餐座椅造型简洁大方,细节处却透露出欧式的雅致韵味。宝蓝色的窗帘是华丽的欧式造型,餐桌上剔透的水晶容器一抹宝蓝色的花束与之呼应,层次简洁分明。真正了体验了一回视觉饕餮。

餐厅往里走,便可以看到厨房和客厅。厨房空间采用了嵌入式冰箱的设计,巧妙地将冰箱和橱柜柜体融为一体,既满足了使用功能,也使厨房空间更显简洁大气。

客厅整体开阔的空间配合水晶灯与欧式家具的点缀,提升了华丽感,使整个布局相互辉映,交织如画。意大利头层小牛皮沙发,搭配精致的贵妃榻加香槟金色的实木边框,华丽与质感相得益彰。新古典造型的抱枕,色彩相互融合,层次分明,干净柔和。配饰部分,窗帘、地毯,到最后的摆设艺品,都注意到心理的舒适感和怡人气氛的形塑,透露出主人的品味和喜爱。

儿童房间蓝色的海洋色,迎风起航的帆船,彩色的条纹,泡泡一样的软包造型,仿佛一个可爱的小男孩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未来正在扬帆起航。

古典主义文学的局限性范文4

西方社会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两次思想解放运动以及工业革命迅速极大地解放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自认为人类“无往不胜”,人类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理性分析清楚并掌握任何知识领域。在西方的传统管理学理论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中,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不仅财、物,而且人性等也被纳入到机械性的管理模型中去分析和整合,而管理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效率和利益的最大化。

一、对古典管理主要代表人物思想的梳理

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在他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明确提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同时也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这道出了古典管理时期研究管理的根本目的。泰勒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从实验开始的,他通过金属切削实验、铁砂和煤炭的铲掘实验和搬运铁块实验等三个著名实验奠定了他进行科学管理研究的实践基础。泰勒的管理理论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进行了分离,改变了传统的凭经验工作的方法,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以确保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根据工人的具体操作过程对工作流程做进一步的细化分工,这就要求挑选最一流的工人以保证每个环节的高效率进而实现整体工作的高效益;对组织管理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例外原则,这个原则至今仍是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原则之一。 论文

法约尔是古典管理时期欧洲一位杰出的经营管理思想家,在75岁时发表了他的划时代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他的管理思想的重要性使他被后人誉为“一般管理之父”。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把企业的全部活动分为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等六种。管理活动负责制定企业的总经营计划,建立社会组织,协调和调和各方面的力量和行动等这些重要的职能,所以他定义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而管理是通过他的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等著名十四条原则实现的。这就要求管理者必有特别的技巧和能力。

马克斯·韦伯是一位重要的、对经济管理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社会科学理论家,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他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构建了比较完备的官僚体制组织框架,这也是今天科层制的理论基础。按照专门化、等级制、规则化、非人格化、技术化等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科层制着眼于目的的合理性,体现了科学精神、法治精神与理性精神的统一,带来了效率。但是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无法解决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矛盾冲突以及在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条件下,科层制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 论文

二、对古典管理思想的评价

自从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五百多年,而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古典管理思想,也经历了近五百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古典管理学家们从思想、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大量的准备,终于在泰勒、法约尔和韦伯等为代表的一代管理学家们手中使得古典管理理论得以创立,为现代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开启了思想之闸、智慧之源。故此,古典管理思想在管理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大的地位。首先,古典管理理论提出了管理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有组织就需要管理,无论是企业、政府、学校等都是需要管理的,管理的普遍性意义在于管理的重要性、实用性和科学性,这对管理实践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其次,古典管理理论提出了一些管理的原则和管理职能,并极力主张这些原则和职能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再次,古典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原则和管理的职能存在于社会之中,通过科学的方法能发现这些原则。由于运用了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实验的研究,使得管理的方法摆脱了传统的经验和凭感觉来运作的方法,不可不谓意义重大。再次,古典管理理论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需要,它确实对于提高产量和工作效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管理方法对于今天的组织来说仍然是十分重大的。最后,古典管理理论奠定了管理学发展的基础,当代的管理技术与管理方法皆来源于古典的管理理论。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虽然古典管理理论对于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意义重大,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古典管理理论带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首先,古典管理理论对人性的研究没有深入,它对人性的研究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的,所有做的活动都是为了利益的最大化,这违背了人的社会性。其次,古典管理理论仅仅把管理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客观存在,这个客观存在没有一定的抽象性,就事论事,没有把管理对象上升到系统来认识,这往往导致认识的局限性。再次,古典管理理论的着重点放在管理客观存在的内部,对组织的外部环境关注较少。最后,笔者还认为,古典管理理论把组织乃至整个世界仅仅看作一台机器,而管理下的人仅仅是这台机器正常运转的一个部件。不管是泰勒给工人设置标准的做工动作,还是韦伯认可科层制的非人格化,都不是把管理中的人当做一个有感情的生命体。这种机械化的管理思想是违背人性的,这是不利于满足人更高层次上的需要,也是不能从根本上调动人的积极性的。

古典管理理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科学的方法来探讨管理问题取得的成果,其实质反映了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管理的需求,即管理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反过来,管理思想的进步,对社会的发展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至于古典管理理论的不足之处,我们只能放到那个时代去考量,岂能以今人之眼光,去考其时管理之优劣?总体来说,古典管理理论是不朽的。 论文网

古典主义文学的局限性范文5

一、现今我国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探析

1.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指导思想仍处于不明确的发展阶段

自从1976年结束后,我国的中学教育就开始不断在语文课本中引入古典诗歌文学,但是由于每年的中学大纲都会发生不同变化,使得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内容与课程一时陷入了僵局。再加上大纲对诗歌的指导思想不明确,使古典诗歌的教学一时陷入了僵局。例如,在2000年的教学大纲中“诵读古代诗歌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种模糊不清的指导思想,使得我国古典诗歌教学陷入僵局。

2.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教学定位问题

由于现今的中学古典诗歌教学往往都是一些无据可依的文章,虽说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由于大多数文章没有特有的思想文化背景与现实的历史年代性,在一定程度上势必造就中学古典诗歌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大程度的随意性。例如,在学《论语》的过程中,只是在教学中简单解释了论语的每一句意思,就让学生进行背诵,使得许多学生认为学习古文只是简单地增加一些文学底蕴,只是为了应付当今的应试教育,天天背背就可以了,完全没有把诗歌的意境学到心中。

3.现今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仍缺乏新意

由于现今的教学方式仍是以教师说教为主,使得整个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方式过于陈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没有任何气氛。这种教学方式使得整个中学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与理念产生严重的分离,在本质上影响了古典诗歌的教学。

二、提高我国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解决对策探析

1.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国中学教学的综合素质水平

(1)教师本身要对我国的古典诗歌教学有浓厚的兴趣。

(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古典文学素养。

(3)教师要具有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式,从而使得比较沉闷的教学课堂变得“灵活”起来。

(4)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不断与学生进行沟通,来增加整个中学古典诗歌课堂的气氛。

2.教材大纲的不断完善

只有不断完善中学的教学大纲,才能最大限度地让教师抓住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了解古典诗歌的真正意义。

3.教师在上古典教学课的时候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一个良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更好地改善课堂的教学氛围。

(1)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增加课堂的氛围,让学生爱上古典诗歌课堂。

(2)扩展课文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利用文章的历史背景,让课堂能够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注重迁移,立足于今。通过现今与古代互相联系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思。

古典主义文学的局限性范文6

关键词:古典园林;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园林的一个典范,其表现手法和设计手法都有着独到之处。且我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不仅包含了多种传统的哲学思想,还可以丰富的展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研究古典园林的创作手法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古典园林的意义

中国的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表现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为主旨,布局自由;所造假山池沼,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宇宙观。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二、中国古典园林造景的艺术手法

1.借景与屏景

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的范围中来,称为借景。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丰富游赏的内容,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与有限之中。借景的类型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

2.对景与抑景

对景多用于园林局部空间的焦点部位。多在入口对面、广场焦点、道路转折点、湖池对面等地设置景物,一则丰富空间景观,二则引人入胜。抑景是指以遮挡视线为主要目的的景物。

3.分景与隔景

分者将空间分开之意,隔者将景物隔离之意,二者类似而略有不同。多用分法进行景区划分,分而不离,有道可通。也可用隔法进行景物隔离,隔而不断,景断意联。

4.夹景与框景

在人的视野中,两侧夹峙而中间观景为夹景,四方为框而中间观景则为框景。这是人们为组织视景线和局部定点定位观景的具体手法。类似照相取景一样,往往达到了增加景深的效果,夹景多利用植物树干、断崖、建筑等形成;框景多利用建中的门窗、柱间等,选择特定角度,取得最佳景观。

5.透景与漏景

透漏近似,略有不同。按山石品评标准,前后透视为透,上下漏水为漏。这里景前无遮挡为透,景前有稀疏之物遮挡为漏,有时透漏可并用。在园林中多利用景窗花格、竹木疏校、山石环洞等形成若隐若现景观,增加趣味,引人入胜。

三、古典园林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1.体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我国古典园林很好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将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地理特点以及人文历史等因素有机的统一起来。现代的生态大园林观与我国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过度开发大自然将会引起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认识到了建立良性生态循环系统的必要性,也认识到了人和大自然的关系应该从过去的对立、征服关系向和谐共荣的关系转变。为此,我国相继开展了多项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并努力推动各地创建生态园林城市。这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环境观、自然观、宇宙观以及审美观等得到了升华,并且,人为环境、自然环境和园林景观的高度统一,也符合了现代人类设计环境的理念。

2.采取“巧于因借”的园林建造手法

我国古典园林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即为“巧于因借”。在古典园林的造园过程中,借景以及成为一种最为重要的手段,其追求的是造景空间的无限外延。在造园中通过“俗则屏之,嘉则收之”的园林手法,从而把外界的美景纳进园林中,以实现局部大环境的完整和统一,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园 林空间,也使得园林景观的层次更加丰富。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多在城市内建造园林,这样一来,就难免会受到高楼林立中狭小空间的限制,排除不和谐因素的干扰,古典园林中的“借景”手段能够很好地扩展有限的空间,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富有层次感的美景。这种手段让园林和周围的美景相互因借,从而实现整体的大空间,进而建造天人合一的城市园林。

3.“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国古典园林在整体布局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随形就势,宜水则水,宜山则山,根据基址的特点建造。比如著名的颐和园,其充分的利用了该地区特有的地貌,依托山林之势,并通过对水利进行疏导建造而成,它是造园艺术和水利工程极度统一的典范,其既有艺术的外貌,又有科学的内涵。不仅如此,颐和园内的建筑大多依山傍水,既是院内的主要景点,又是最佳的观景所在。

4.体现生态理念

我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造景常常会从植物的观赏效果与生态习性的角度出发,赋予植物多种多样的意境与性格,或者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来展示园林的主题,使园林人格化,从而使得园林主人的品行和文采恰当的展现出来。不仅如此,相当一部分园林都会按照植物的不同花期、色相以及季相演替等特点来营造园林的时序景观。而现代造园的植物配置理念是重视园林的个性美与季节景观的变化,力求符合园林景观植物群落的生态性,这一点与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内涵是一致的。因此,生态理念的体现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5.构建完美的人居环境

构建完美的人居环境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手法。在古典园林中,不管是私家宅院,或者是皇家园囿以及寺观园林,其主要的建筑布局就是随形就势、因山就水、错落有致,通过多变的布局和丰富的形式,将其融入到自然园林中,并运用形状各异的门窗当做框景和媒介,将舒适的外部园林大空间和建筑室内的小空间融合在一起,以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种和谐完美的建筑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而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使人们能够充分的享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这一理想的居所境界,也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完美的人居环境。

6.意境的蕴含

我国古典园林大多蕴含着非常深刻的意境,这种意境是园林主人情感的表达和投入,也是其精神的升华和体现。在园林建造中,通过园林题咏来点景,并对景物的意境进行升华,从而使园林从物质空间向精神空间转变,进而使得人们在观赏园林时能够产生共鸣,并随之陶冶情操。我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思想和手法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也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

四、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现代景观园林的精神所在,其造园思想精髓、空间设计的巧妙手法,景观配置的多样性、层次性,建筑生在园中的幻龙点睛作用,都是是现代园林设计的需要学习和借鉴的中华民族园林宝库。我们也有责任学习和沿承这些古典园林的精髓,极地进行探索,将其造园思想、造园手法、造园要素、空间布局形式等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对中国现代景观园林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静,孙风歧.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与法规及规划的相关问题解析[J].中国园林,2004(6).

古典主义文学的局限性范文7

[中图分类号]G63 眼文献标识码{眼文章编号}0457-6241(2015)11-0019-04

受知识视野、能力层次、思维方式、方法引导等方面的影响,中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较为单一、浅显。在大多数学生眼中,教材和教师呈现的历史就是真实的,结论就是正确的,少有学生提出质疑,质疑后主动去探寻历史真相的更少。而事实是,很多时候历史真相不在书本中,它需要寻找更多不同视角的史料,在不同角度的研究中探知真相。本文以穿越时空的《雅典学院》为例,对利用史料培养学生质疑、还原历史原貌进行探讨,一孔之见,向各位同行请教。

《雅典学院》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之一拉斐尔的巨作,也是后世争议最多的“问题”杰作。作品中50多位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学者、名人齐聚一堂,如柏拉图、托勒密等,这种穿越时空是创作者有意而为,同时也是这幅巨作遗留的“问题”之一。它被很多人视为“科学与哲学战胜神学的胜利”,理解为作者在借机宣扬古典学术与人文主义精神;当然也有人认为这幅作品是罗马教廷认可的宗教艺术,作品描绘的只是“神学家用神学调和哲学与占星术的情景”。而通常我们这样概括人文主义的特点: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现世享受,反对禁欲;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如此两两相对的概括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人文主义与宗教神学相对立。《雅典学院》到底是在宣扬人文主义还是表现宗教精神?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要厘清这个问题,就要将关于《雅典学院》和各种史料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

关于《雅典学院》的相关资料不难搜集到,但为了更趋客观,在搜集、整理资料过程中,要注意将史实性的和评论性的语言分开,以免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据维基百科“雅典学院(画作)”和好搜百科“雅典学院”等整理,有关画作本身的资料简要摘录如下:

1508年,拉斐尔应教皇朱利奥二世的邀请,来到了罗马,在那里历时10年为教皇宫殿绘制了大量壁画,其中以梵蒂冈教皇宫内的四组壁画最为出色(总题目为《教会政府的成立和巩固》,壁画分列四室:第一室有四幅,内容分别是神学(《圣礼的辩论》)、诗歌(《帕拿巴斯山》)、哲学(《雅典学院》)和法学(《三德》);第二室是关于教会的权力与荣誉;第三室画的是已故教皇利奥三世与四世的行状;第四室内的四幅壁画,系由其学生按照拉斐尔的草稿绘成。

《雅典学院》以罗马天主教堂为建筑背景,背景上两尊雕像分别为太阳神阿波罗(左上角)和智慧女神雅典娜(右上角)。画面中50多位学者名人被分解成若干个小组,中间的是辩论,左下的是算术、音乐和语法,右下的是几何和天文。

以上资料是让学生对画作有一个基本的客观认识。在介绍以上资料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并思考三个问题:1.《雅典学院》是系列作品之一,它和其他作品有何关联?(让学生明白研读史料要关注史料间的联系)2.《雅典学院》是受教皇邀请而创作的,作品会含有贬抑教皇或教会之意吗?3.它将宗教象征(教堂)、神话人物和希腊哲人们置于一堂,到底是要表达什么?(在提取画面信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教学的实际需要,重点围绕后面两个问题展开。

研究史料,要关注史料的来源和出处。由于拉斐尔本人生前几乎没留下有关《雅典学院》的资料,在无法获取最原始的一手史料的情况下,教学只能从其他史料并结合画作本身来对这幅作品进行解读、分析。

1.人与神并非对立。

材料1:《雅典学派》表现的是人类对于他的来源和命运的怀疑和不安。所有的希腊的哲人都在这里,各人的姿势都明显地象征各人的思想和性格。对面《圣体辩论》却教训我们说只有基督教的圣体学说才能解答这些先哲们的问题。

――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材料2:“人类的智慧没什么价值,或者根本没有价值”。“真正的智慧只属于神”。

――《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

――柏拉图对话集》

《雅典学院》呈现的是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希腊哲人探讨学术的画面,材料1中傅雷认为《雅典学院》中希腊哲人们探讨的问题的答案在基督教和神那里,他是将其置于系列壁画(神学、诗歌、哲学、法学)这一整体而作出的如上解读。而我们所了解的是: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已经变成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这二者间矛盾吗?从材料2中可见,哲人们在研究人与社会,在思考世界的本源时,并没有将神排除在外,反而认为最高的智慧属于神,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古希腊哲人同样具有宗教精神。从这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希腊哲学和宗教神学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充满矛盾,相反神在哲学家的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人、神并非对立。

2.继承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教会也对人文主义产生了影响。

材料3:在比萨圣凯特琳娜教堂的祭坛背景画里,正中端坐的是阿奎那,手持《反异教大全》;其右侧是柏拉图,手持《蒂迈欧篇》;其左侧则是亚里士多德,手握《尼各马可伦理学》。

――约翰・埃德温・桑兹《西方古典学术史》

(注:材料中描绘的是14世纪意大利教堂的情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手持的是他们各自的著作。)

材料4:整个人类知识被分为七大门类,或者是七个基本学科。……这种七分法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罗马时代晚期。在6世纪初的卡佩拉那里,我们第一次看见了这种说法。但到了中世纪,它已经不再是哪一个个人的一时之见了。它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制度。在数百年间,它一直都是教育的根基。

――爱弥儿・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

以上两则材料和材料1、2有何联系?它们相互间又有何关联?从材料1和材料2中,我们知道了哲学家们心中有神,而材料3告诉我们,中世纪的教会也并没有排斥古希腊哲人和学术,相反,中世纪的教会和古希腊罗马文化之间还存在着很密切的关系。材料4很清楚地表明中世纪的教会教育承袭融汇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七艺”(《雅典学院》画面分组或许也借鉴于此)。正是中世纪教士中的精英(他们构成了当时知识界的主体)学习和传递了拉丁作家们的文学、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托勒密的天文学和古希腊的哲学,我们才能看到中世纪的七艺教育,吸收了希腊哲学的诸多神学体系以及中世纪后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会并没有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视为异端,相反,教会还深受其影响。众所皆知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是人文主义的思想源头,而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基督教文化一样也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3.人文主义者反对的是教会腐败,不是教会。

材料5:伊拉斯谟经常嘲笑经院哲学家、攻击教会的陋习和教士的无知、懒惰和生活上的道德败坏,但他从未怀疑过罗马天主教会的本质和原则,只是希望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基督耶稣的教导从而改邪归正。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伊拉斯谟(1466―1536),是与拉斐尔同时代的著名人文主义者,虽然经常嘲笑和攻击教会,但是他仅仅是针对教会腐败问题,却没有动摇过其。相反,他认为教会腐败的原因就是由于教士们的信仰出了问题,所以以伊拉斯谟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实则希望的是借助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来引导人们真正认识基督耶稣。正是由于人文主义和宗教神学并非对立,所以,《雅典学院》中才会出现教会的象征、希腊哲人和神话人物共聚一堂的场面,这既是对古希腊圣贤的崇敬,也是人文主义的宣扬,同时还是宗教精神的表达。

以上分析不仅是要学生了解《雅典学院》,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不断质疑:为什么以上有关宗教神学和人文主义、教会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分析和我们所知道的不一样?

除了被误读和夸大的天主教会与古希腊罗马文化之间、人文主义与宗教神学之间的矛盾外,就是“文艺复兴”本身也还有我们不熟悉的另一面。

材料6:文艺复兴期间,意大利语中rinascita,专指古典文化的复兴,它既不是历史分期的标志,也不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它丰富的意蕴是后人赋予的结果。1858年,在卷帙浩繁的《法国史》中,米什莱以“文艺复兴”作为该书第七卷的标题,此后,这个术语不胫而走,沿用至今。

――赵国新《文艺复兴的另一面

――〈文艺复兴简史述评〉》

材料7:早期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的意大利,而且只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展开。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对宗教神学观的冲击是有限的。它更多的是对古典文化传统的继承。而后期文艺复兴几乎遍及西欧各国。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已由佛罗伦萨移至罗马,罗马教皇甚至成为一些人文主义学者、艺术家的赞助人。文艺复兴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而且在政治思想、哲学思想、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展开。它更多的是创新,并因此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文艺复兴”一词到底从何而来?从意大利兴起而后扩展到西欧各国,文艺复兴前期和后期有何区别?从材料6中我们知道了“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以及意大利时期文艺复兴的含义其实很简单,材料7让我们了解到意大利时期的文艺复兴更多的是对古典文化的传承,而西欧各国的文艺复兴已经扩展到各领域,更多的是创新,但是也都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种人文主义艺术和宗教神学的对立。对以“人文主义”为旗帜的文艺复兴运动,我们一般这样定义其性质:是新生的资产阶级借助被教会视为异端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来宣扬人文主义,反对教会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从以上两段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今天有关文艺复兴的了解,实则是后来者根据自身所处时代的不同解读而已,导致我们对文艺复兴的认识笼统而模糊。虽然这场运动影响很大,但其在宗教神学方面的影响并不是当时人文主义者主观所预期的,更多的则是后人赋予的。正如《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所言:“如果像人们往往所想的那样,以为文艺复兴产生了一种以世俗性为主的艺术,以为奥林匹斯山诸神代替了耶稣和一大群圣徒,那将是错误的。恰恰相反,文艺复兴艺术首先是,而且主要是一种宗教艺术。”①从这个角度而言,与其说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人文主义者们借着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来宣扬人文主义,反对宗教束缚的运动,还不如说是他们看到了教会中的弊端和人文精神、基督教精神的冲突,而希望进行的一场宗教神权下的改革。

古典主义文学的局限性范文8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现代景观设计

1.引言

在世界一体化的大文化背景之下,西方园林的设计思想对我国的景观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使得并不成熟的国内景观设计的风格、方向逐渐迷失。盲目尊崇西方,而把我们传统的造园设计根基,能够表达设计情感,适合中国国情的设计手段逐渐摒弃掉了。这是一个亟待我们改善的现象。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中国传统造园手法,虽然它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它的价值、它对现代景观设计深刻的启发。继承传统、适应现代,将传统造园手法合理的引入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去。

2.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中国古典园林有多种分类方法,一般来说,按园林所处地域或按照园林拥有者身份来分类。那么,这里我们按照园林拥有者的身份地位来分类。

2.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是供帝王专享的一种园林形式。从园林的起源看,主要是一种自发的“圈地”行为,为满足种植,狩猎,祭祀等,更多的是使用功能。在园林的使用过程中,帝王们得到了平时所处环境所没有的愉悦感。如在祭祀中,帝王登上高台,能够登高望远,俯瞰天下,得到了更好的观赏视点。于是园林逐渐承载了帝王的享乐及祭祀等功能。天下之大,莫非王土,所以一般来讲,皇家园林都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条件,占地广,规模大,以真山真水为主。因此处于这种环境之下的园林建筑物一般体量也较大,一个中型的皇家园林的构筑物往往比私家园林的大型园林建筑物还大。从色彩上看,皇家园林的色彩饱和度高,体现了富丽堂皇的景观风格。对现代园林影响较大的皇家园林有: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北海公园、颐和园等。皇家园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代表当时园林发展的最高技艺,无论设计还是施工水平都较高。总的来说,皇家园林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点,中国传统园林与西方园林在布局上有明显的不同。中国园林一般以内向型布局为主,而西方园林以外向布局为主。在内向布局形式之下,一般以城墙做围合,将景观尽收苑囿之中,形成园中园的形式。第二点,皇家园林一般处于自然山野中,利用真山真水,所以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第三点,园林建筑高大华丽。皇家园林一般集结了全国最优秀的技师工匠,形成了许多造型考究的园林建筑形式。皇家园林同样也是托物言志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帝王的控制欲。

2.2?私家园林

帝王拥有看享乐、祭祀的场所,皇亲国戚、官宦贵族也一定会紧随其后。私家园林相对而言规模较小,多位于市井之中,多体现了园林主人隐逸的思想,因此形式较封闭,以内向型布局为主。贵族们既想拥有自然山水又不愿远离城市,私家园林不失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好方法。因为处于市井之中,条件限制,私家园林的园林建筑一般体量较小,且以反映园林意境为主,“一拳代山,一勺代水”,不求真山真水。私家园林颜色多比较素雅,灰砖黛瓦,与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形成鲜明对比。私家园林典型的有留园、拙政园等。

2.3?寺庙园林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流行,出现了寺庙园林。主要以寺庙建筑为主。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大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少数民族政权借助对外来宗教的扶持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宗教教义对于乱世中苦难的人民来说多少是种慰藉。随着宗教的兴盛,带来了宗教建筑建设的高潮,宏伟的寺观无疑增添了宗教的吸引力。同时,伴随着寺庙的兴起,寺庙园林这一园林类型也随之出现了。

3.中国传统造园的典型手法

3.1?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园林是一种高度人工化的环境,中国园林也不例外。但是在最终的表现形式上,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是不尽相同的。比如法国园林,是把人工化放在首位,认为自然是不完美的。所以法国的园林多以几何化形式构图,不光在空间组织上,哪怕是一组植物的轮廓都被修剪的整齐方正。意大利的台地景观也是几何化构图的典型代表。而英式园林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回避人工化,极力的、完全的去模仿自然。这几种做法事实上都是有所偏颇的。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事实上中国园林的一切也是人工化的,但是这种人工化并不像法式园林那样刻意。中国的文化认为纯粹的自然并不是完美的,园林希望能够借助于一种巧夺天工的手法去表现而不是再现自然。看起来一切非常自然,不着痕迹,但其中高度理想化的配置,才使人们意识到这是人工的产物。

3.2?诗画写心境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出自于中国的文化和艺术,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有人称中国的园林为“文人圈”,是一门带有书卷气的艺术。文人造园重视园中的韵味,追求浪漫洒脱的为人风格和朴实无华的素雅气质,与山水画、田园诗度日,饮酒咏诗、品茶赏花、谈玄说佛、弄风吟月,达到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所以说中国园林不仅仅是简单的将建筑与景观的组合,更是诗人孕育诗画的场所。甚至文人把能否拥有一处园林当做是身份的象征。也正因为中国园林是为诗画家所作,因此不可避免的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更像是写意的山水画。而西方古典园林则主要是建筑师所为,因此多是用理性的思维和手法去营造空间、运用景观元素。因为设计者的出发点不同,那么形成的园林意境也完全不同。

3.3?意境的表达

在古代,诗人、画家在游历了名山大川之后,要想把它移植到有限的庭院空间,原封不动的照搬是根本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像绘画那样,把对于自然的感受用写意的方法再现于园内。所以传统造园并非简单的停留在对空间形式的追求,更升华到了对意境美的追求。比如拙政园的扇面亭,简单的景观亭形式,一几两椅,却因苏轼的一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将其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

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传统园林意境的表达更倾向于委婉含蓄,如曲径通幽的空间处理手法,给人无穷的遐想空间。与西方园林直抒胸臆的手法截然不同。

3.4?欲扬先抑

这是中国传统造园手法中较常用到的一种空间处理的手段。将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空间毗邻地安排在一起,将可借两者的对比作用而突出各自的特点。比如将大小差异明显的两个空间连接在一起,当人经过一段小的空间之后,再进入大空间,因为有个小空间的对比、压抑,而使大空间显得格外的大。因为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处于市井之中,那么园主人希望在有限的范围内求得空间的最大化,那么欲扬先抑的空间处理手法就成为一个极为有效的手段。比如南京的瞻园,规模并不大,在进入主要园区之前,设计者有意安排了一段狭长曲折的小空间,从而使观赏者在经过这一段小空间之后,在进入园区内得到豁然开朗的感受。

3.5?小中见大

私家园林处于市井,资源、空间有限,因此传统造园手法十分注重“小中见大”的设计手法,所谓以有限面积,营造无限的空间。我们所熟悉的运用象征手法“一拳代山,一勺代水”也是典型的小中见大。

在现代园林设计手法中,如何以自然为师,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出广袤的地域景观特征,也是设计手法高超与否的衡量尺度。正如中国古代造园家所言: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营造出空灵的空间效果。

4.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传统造园的这些典型手法对现代景观设计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客观的,一分为二的去看待这种“启示”。有需要我们继承的优秀的造园手法,也要看到需要我们规避的局限性。

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布局,多是内向型布局。高墙之下,空间相对比较封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非常少,更谈不上开放性、公共性。这种形式类似于现在四合院的布局形式。但如果全盘照搬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并不合适。

古典园林被称为“城市山林”,正是因为官员们既想拥有名山大川,又不想远离城市,于是用一些象征性的手法去代替真山真水。而对于现代人而言,融入真山真水是十分便利的,无需再在城市中尽享山林之乐。而真山真水的气势及丰富的景观环境是假山假水所难比拟的,导致以人工山水为主的古典园林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那么我们的现代景观设计也不能紧抱其不放。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所占的比例较高,一般而言,园林中的建筑密度大致在20%到30%之间。建筑可以说是景观的主体,景观空间的丰富性也是借建筑形式来表现。但是在现在高楼林立、绿地匮乏的城市中,这种以建筑为主体的形式显然的不能成立的,转而强调绿化的覆盖率。

虽然中国古典园林存在着这些不适用于现代景观设计的因素,但依然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的——抛弃古典园林的历史局限,真正领会传统园林的启示意义,融入现代园林的时代需求。

(1)市与野

古典园林中讲究的师法自然,我们可以把其引申为尽量用人工的手段去创造、维护自然的平衡,然后再让自然自身做功来维持平衡。尽量多的去利用自然生态存在的自然形式,如山林、树木、溪湿地等等。让生态环境的多样化带动生态物种的多样化,来完成和稳固这样的生态环境。在人为的对环境进行划分,那些是需要严格保护的,哪些是可以建设服务设施,供游人参与的。这样去形成一个“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生态环境。

(2)山与水

“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山为骨架,水为血脉”生动的体现了古典园林中山水相依的关系。堆山叠水一直是园林处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山水构架对于现代景观设计而言也是极其重要的理念。尤其对于公风景区等公共空间的处理都力求山环水、水绕山,让山水互相交融。

(3)动与静

古典园林强调步移景异。那么在现代景观设计中需要用合理的交通流线组织来引导游人活动方式及合理的区域划分。有让游览者驻足观赏的静观;也有较长的游览路线让游人动观。根据景观的观赏特性,将停留空间和穿越空间有机组织在一起,让游人可停可游。

(4)传统与现代

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希望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及内涵能够重塑和提升。吸收传统文化的空间组织、视线组织以及游憩方式的组织,将现代的形式、材料与其结合,形成满足时代需求的功能、规模、尺度等绿地景观。

5.结语

古典主义文学的局限性范文9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聚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以其形式和内涵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并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以“完整、和谐、鲜明”为特征,以对称、均衡和秩序等简单的几何关系为手法。中国现代园林建筑要汲取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和西方园林文化的精髓,发现潜在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设计要素,使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现代园林设计理念。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西方古典园林;中国现代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风范高雅的工艺造物,以其沉静典雅、平淡含蓄的美学风范,成为世界造园艺术宝库中一朵魅力永恒的奇葩。中国的造园艺术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自然审美意旨,它有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成就的艺术珍品,代表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品质。

西方园林艺术突显“人工化”的痕迹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以“自然”为艺术特征截然不同。造园艺术以“完整、鲜明”为特征,体现出严谨、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以对称、均衡和秩序等简单的几何关系为造园手法。 所以说,中国现代景观园林要取得进步和发展,既不能片面抄袭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内容和手法,也不能忽视中国本土自然景观资源和地域文化的特征,必须通过对传统园林的研究,吸收中国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和西方园林文化的精髓,抛弃传统园林的历史局限性,把握传统观念的实际意义,使其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和设计理念。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源远流长。园林效仿自然,凿池开山,栽种花草树木,用人工仿造自然山水风景,经常以假山、漏窗为屏障分割视线,具有移步换景的妙处,成为“虽由人作,宛如天成”的自然山水风光。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是以表现自然美,追求意的优雅和境的深邃为主旨。她将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再现于小庭院中,在二维的基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通过借景、对景、隔景等各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虚实相间的艺术景观效果,展现出具有中国传统特点的空间组织手法和以及空间的曲折变化,让自然山水风光的气息渗入园林建筑,使人们在建筑环境中能够领略大自然的乐趣。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上要求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将形成空间的各要素融合在一起,表现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使人们既看到了空间的局部交错,又以有限的面积创造出无限的空间,形成丰富的景观,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借自然之景,创造出山水之趣。 中国的古典园林是自然山水式园林,多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然是通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等人工模仿而成,却浓缩了自然界美好的山水风光,在园林中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体现着自然之美和自然天成之趣。 中国古典园林多以山水为主,配以适当的植物。山体自然,神似真山,一些山石还具有“透、漏、瘦”等特点。园林中的花木品种繁多,具有季节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如留园的银杏,网师园的桧柏等有着数百年树龄的古木,尤其珍贵。园林通过亭、台、楼、榭、轩的布局,假山和池沼的配合和花草树木的衬托,表现近景远景的层次。 中国古代园林除了有自然的特色,还有密集的建筑。为了使园林成为可望、可游、可居之地,园林中要建造各种相应的建筑,如厅、堂、轩、馆、楼、阁、榭等。园林中的建筑不但不能压倒主体,而且应该突出自然的山水,尽力达到自然与建筑的有机结合。在山、石、水、植物和建筑之间融合时,应顺其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地融合于建筑环境之中,使人们虽身处有限的人造环境中,却能够感受到一种天然环境的无限乐趣。

人们常用山水诗、山水画来寄情于山水,表达追求脱俗与自然协调的思想和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大量的碑石、文学、书画、音乐等不仅表达着中国古代哲学理念和审美情趣,还承载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是综合性地历史文化艺术宝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效法自然截然不同,它排斥自然,追求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西方造园艺术以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作为信条,并且提出“完整、和谐、鲜明”的三要素。 西方园林建筑物体积庞大,立于园林的中轴线起点之上。整座园林以建筑物为基准,使其成为整座园林的主轴。将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等分别置于园林的主轴线旁的副轴上,并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将水池、喷泉、雕塑及小建筑物等点状分布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布局严谨,构图强调秩序美,并且通过对称、均衡和秩序性来表现简单的几何关系,体现严格的几何构图。

西方园林讲求人工化,整座园林都统一在单幅构图里,树木、水池、台阶、植物等的形状、大小、位置和关系都雕琢的很精致,连道路节点上的喷泉、水池和被它们切断的道路段落的长短宽窄都讲究比例。植物绝对不允许自然生长其各自的形状,完全被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等几何形状。水池、草坪和花圃追求对称性和整体性,也被规划成矩形、圆形、方形、椭圆形等几何形状以达到自然的和谐。西方园林的造园之美就在于所有要素之间的比例协调,总体构图清晰和对称。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时代的变化推动着中国现代园林建筑的不断向前发展,这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时代的要求。在中国建造园林不能简单的模仿、抄袭,或是将各景点的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这种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新条件下的创作应该既可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又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 中国的古典园林是中国现代园林设计灵感源泉,其造园的思想是以现代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为精髓。中国园林设计师应该对中国传统园林积极地进行探讨研究,吸取其造园的精髓,保留其“人与自然的和谐”、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同时挖掘古典园林的实际意义,将其造园手法、要素、空间布局形式以及文化特征等运用到更广阔的领域,不断继承和发扬极富现代意义的理念和手法。设计出的现代园林作品应富有地域性景观文化的特征,使中国园林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既不能生搬硬套古典的园林形式,也不能完全依赖于西方园林的模式,应该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杰出作品中所蕴含的典型特征,遵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吸取西方园林的长处,补中国园林的短处,从而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西方现代观念融合,把握中西方古典园林设计的精髓。 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只有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建设出具有感染力和创造力的现代园林。我们在现代园林建设中既要继承传统手法,又要有所创新;既要考虑民族文化,又要考虑时代的发展,在现有的条件下,结合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努力创造出具有现代特色而又不失中国古典园林之“魂”的景观。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 陈志华. 《外国造园艺术》.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古典主义文学的局限性范文10

近年来,有一部分人站出来表达对群众性文化复古运动的质疑和忧虑。传统到底是什么? 对于现实和未来的意义何在? 在 “大力弘扬”的口号下如何认识它固有的局限? 在 “取其精华”的操作中如何把握理性的分寸? 显然,对这些问题不容回避,也不应回避。国学之所以招致一部分人的文化批判,首先是缘于国学存在的内伤。历代统治集团将国学经典中符合集权、专制统治的成分加以扩充,导致国学不可避免地渗入了大量封建思想的糟粕。其次是经学家的局限。从汉代儒生到宋明理学家,由于思想和立场的局限,在经典的整理、研究和传承的过程中,使中华文化脱离了健康发展的正轨,走上了一条狭隘的歧路,以致国学中隐含了大量犬儒之学。再次是缺乏严密的学术体系建构。传统文化强调经世致用,这种实用理性恰如李泽厚在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所说: “既阻止了思辨理性的发展,也排除了反理性主义的泛滥。”这种思维方式上的严重缺陷,阻碍了中华民族在自然科学、哲学、逻辑学等思辨学问领域的系统研究,导致国学缺乏严密的学术体系建构。

一部国学史就是一部批判史,一部经典价值的发展史。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精英,通过对国学的批判,重新反思国学,定义国学,进而推进国学发展。“如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儒学发展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对它的缺失了解的越全面,它的正面价值就越能确切地得到把握和充分开发; 对儒学的批判越彻底,它就越能浴火重生,保持恒久的生命力。”国学经典对于当下以及未来的的价值,是先天性的、与生俱来的。如同一个人的遗传密码,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是不可选择的,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基因,你只能接受它、呵护它。所以,我们主张对于国学经典,应将其作为 “纯粹真理”来考虑,也就意味着必须以恭敬、诚恳、宽容和鉴赏的态度,去解读、领略、学习和传承。对民族传统以一种温情的态度予以体认,应成为现代人基本的文化共识。只有从这一共识出发,才能在古典智慧的观照下追寻现代性问题的解决之道。

以多维的视角确立经典阐释的尺度

针对当前经典阐释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实,尤其是针对一些抛弃文本的随意解读,任意发挥,我们必须确定一个经典阐释的有限性尺度,也就是为经典文本确立一个 “合法阐释”的边界。用历史尺度阐释经典。第一,通读元典。 “文本”是阐释构成的基本要素,没有 “文本”自然也就无所谓阐释的问题。考之当下的经典解读,学养深厚、考据严谨扎实者凤毛麟角,功底浮浅、人云亦云者众。古人治经,有一种解读方法叫做互训法,值得当今学人借鉴。所谓互训,是指根据两处或两处以上相同、相似或相反的行文特点,来猜断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如此,以 《论语》来解读 《论语》,以 《老子》还原 《老子》的方法,避免了断章取义和望文生义。因此,通读元典是提高阐释水平的基本路径,也是阐释的基本维度。第二,通晓阐释史。要确立经典阐释的历史维度,很重要的一点是知晓中国学术和思想的发展历史。就完整的儒家元典阐释历史而言,汉代经学和宋学是两座高峰,董仲舒和朱熹则分别是立在这两座高峰上的关键人物。读懂了汉代经学和宋学,就大致读懂了中国经学阐释的历史; 读懂了董仲舒和朱熹这两位大家,则基本明白了中国经典阐释的方法论。一个缺少史识的经典阐释者,难免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只有通晓中国经典阐释的历史沿革,才能洞见经典的来龙去脉,才可以烛照个人视野的盲区,探寻到经典最真实的教育价值。第三,熟知阐释方法。经典之所以能被一代一代地阐释,在于它是蕴涵着普世情怀和人间真理的伟大作品,具有超越时空的教育价值; 在于阐释活动本身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一个真正称职的经典阐释者,必须熟知学术史上先后出现的各种经典阐释的方法。如知 “句读”,通过“形训”、 “声训”、 “义训”等方法理解文本的本义。明 “义理”,在经学阐释史上,从最早的 “《春秋》笔法”及 “微言大义”,到董仲舒的 “深察名号”和 “辞外之指”,再到宋代的 “六经注我”和 “我注六经”等阐释方法,均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它们在经典文本与 “义理”之间建构起的独特意义范式,使得我国的传统经典阐释达到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用现代尺度阐释经典。克罗齐有一个著名的观点: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以此拟之于经典阐释活动,亦可以说,一切经典阐释都必须是当代阐释。经典阐释的现代尺度既非对传统的因循沿袭、亦步亦趋,也不是对传统的彻底否定、全面颠覆,而是寻求与传统的积极对话。这种对话的前提是对经典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因为理解和尊重本身就是阐释活动的重要内容。我们无法为当代人的现代阐释设置一个阐释的上限,但却可以为一切信马由缰式的过度阐释设置一个拒绝的边界。第一,拒绝曲解。经典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大浪淘沙后留存下的伟大作品,很多文本记载的是我们的先民早期的 “族群记忆”,以及整个人类共同面临的永恒的生存问题。曾经困扰我们祖先的问题,今天同样困扰着我们。正是这些展现了先民们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内容,诸如政治、历史、宗教、文化等等方面的经典文本,为读者的个性化阐释提供了可能和凭借,却也导致了经典被曲解的风险。一方面,我们要拒绝戴上 “有色眼镜”,亦即用贴政治的、阶级的、宗教的标签去解读文本; 另一方面,要防止用 “上纲上线”的方式猜度文本,我们主张用同情的、平等的、历史的态度解读文本,解读经典。第二,拒绝媚俗。经典重读、重释、新解是每个时代都会遭遇的,这也正是经典生命力的重现,是经典成长史的一部分。我们不能阻止经典的通俗化,但却可以拒绝经典的媚俗。经典的通俗化意在巧用现代人的观念、技术打通走近古典文本的道路。比如经典的卡通化,采用新颖的结构,炫目的画面,通俗的语言,降低了获取古典知识的门槛,拉近了读者与经典的距离,就是一种很好的经典通俗化尝试。经典阐释的媚俗,则是商品经济时代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对经典的侮辱。比如时下有人为了迎合部分读者的口味,所写的新解古典诗词,只见风月不见情怀,只言揭秘不言诗意,这都是必须予以警醒的媚俗化和庸俗化。第三,拒绝恶搞。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以历史、经典为恶搞对象的影视、网络作品大量出现,通过戏谑经典、冒犯权威、亵渎神圣而获得一种廉价的狂欢化效果。卡尔维诺说: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世界现实是多样的、多刺的,而且层层叠叠,就像朝鲜蓟。对我们而言,在一部文学作品中,重要的是可以不断地将它剥开,像一颗永远剥不完的朝鲜蓟,在阅读中发现愈来愈多新层面。”经典的多元化解读不能 “无边界”,文本的 “不确定性”绝不是 “无底线”。恶搞经典,消遣历史的恶作剧,是对经典的扼杀,是对庄严崇高的放逐。

用辩证尺度阐释经典。经典具有无限的阐释性,而阐释的过程本身也存在无数的可能性,这一点已为古今中外的阐释历史所证实。比如董仲舒的释经方法论即是以“《春秋》无达辞”作为逻辑前提。正是由于 “诗无达诂”的文化现实,才形成了经典阐释史上的汉学和宋学等阐释流派。当下我们要强调的是经典阐释的有限性,这与经典具有阐释的无限可能性这一命题看似矛盾,实际上却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 “尽管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但不管怎么讲也不可能把哈姆雷特阐释成奥赛罗、李尔王,也不大可能把林黛玉阐释成刘姥姥啊。”意大利哲学家艾柯是 “过度阐释”的反对者,他一针见血地指出 “说诠释潜在地是无限的并不意味着诠释没有一个客观的对象,并不以为它可以像水流一样毫无约束地 ‘蔓延’,说一个文本潜在地没有结尾并不意味着每一诠释行为都可以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这段话提醒人们: 一切诠释者都无权脱离文本代圣人立言,否则阐释就成了任由别人打扮的小姑娘。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所谓阐释,不仅无助于作品的解读,反而会阻厄人们发现作品的真谛,甚至会把人引向歧途。

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巨大精神存在,是民族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一批大仁、大义、大智、大信、大勇者留给炎黄子孙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遗传密码,是我们民族的宗教。面对民族独有、不可复制、无法绕过的精神资源,我们唯有怀着敬畏与谦卑的态度,秉持高山仰止、钻之弥坚的诚意,思考和追寻其恒久弥新的真理与价值。国学经典从未标榜尽善尽美,它永远以朴素的、文本的方式,向世界、未来呈现自己,不掩饰缺点,不拒绝批评,始终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成为世界建设性文化的一部分。对于国学经典的理解,一般读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有个性化解读,可以有于丹式的心得,但对于学校经典教育、对于学生的接受活动、对于学者的阐释,则不仅仅是语言和思维的一般性训练,而必须通过对文字的训诂、辨析、校注和翻译,真正让原著如其所是的显现。其不仅仅是简单的延续文化、陶冶理性和道德,而是作为思考者去探讨关乎人类生存和寻求最好生活方式的普遍性问题。阅读经典曾经是历代王朝教化民众、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和路径。时移世易,国学经典虽不再位居教育的中心,但作为国人的根底之学、性命之学的教育价值屹立不倒。由此,学校的国学经典教育应具有超越性的文化追求,对教育工具论、功利化进行反拨,对应试教育进行扬弃,使学校回归素质教育,使学生走向深厚、宽广、开阔与全面发展的道路。

本文作者:杨坤道 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古典主义文学的局限性范文11

【摘要】古典舞技术技巧对古典舞来说十分的重要,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古典舞艺术水平。好的古典舞技术技巧影响古典舞艺术良好发展的重要部分,因此我国的古典舞基础技术技巧的要求非常高。所以这就要求古典舞表演者有较强的基础技术技巧才能推动古典舞的发展,实现古典舞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古典舞 训练 技术技巧 发展

古典舞是中国舞蹈中极具特点的一种类型,古典舞的表演方式主要是以民族的审美观为主。传统的舞蹈技巧吸取了古代戏曲和中国武术的精华,又随着时代的推移融入了大量西方舞蹈艺术,这样吸古融今的舞蹈发展,既适应了现代的发展需求,又传承了古典舞的魅力。本文就是通过对古典舞技术技巧的研究,有效的促进古典舞的发展。

一.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发展

男女性舞蹈表演者的人w生理结构和运用规律不同,所以在舞蹈技术技巧的运用中要分类对待。舞蹈技巧的训练应根据不同的问题来突破它的局限性,有效保障教学模式与舞蹈表演者的良好互补,保障共性化发展,推动古典舞蹈技术技巧的优良发展。近几年技术神韵化成为古典舞艺术发展的一种趋势,融入神韵化的古典舞其风格更具特色,技术神韵化扎根于古典舞技术技巧、风格韵律、舞蹈表演中,能够有效将古典舞艺术的美感发挥出来。这也是现代古典舞艺术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舞蹈艺术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古典舞蹈技术技巧也应顺应其而改变。为了有效发挥技术技巧在舞蹈艺术作品中的作用,古典舞技术技巧的训练形式应从新定义技术极限化发展形式出发,制定一致的发展目标,将技术与艺术有效结合,实现古典舞的艺术价值。技术技巧也是古典舞的一项重要部分技术技巧局限于人体的结构,为避免出现俗套的现象,就要摆脱传统单一的技术技巧,将高难度,具有特点的技巧融入作品中,多变的技术技巧,会给观众一种视觉冲击,有效推动古典舞技术技巧发展。

古典舞表演者要提升自己的技术技巧就应在训练中注重跳、转、翻这三项内容进行科学,正确的训练方式。舞蹈表演者还应紧随古典舞的发展趋势,不但要提升自身能力,还应推动古典舞发展。

二、古典舞技术技巧的科学训练内容

(一)古典舞技术技巧中跳的训练

舞蹈中的跳和现实中是不同的,他是将力量、速度、协调性和灵巧性融合于一体的综合性弹跳能力。人身体骨骼肌肉力量的大小、肌肉收缩快慢的速度都是影响表演者弹跳的因素。弹跳的关键主要是大腿力量和弹跳协调性构成。古典舞的弹跳技巧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的,由简到难,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表演者的弹跳技巧,也为表演者学习其他舞蹈技术技巧奠定基础。蹲的训练是提高弹跳能力的必学之课,把杆上的一、二、五位蹲训练都是给舞蹈表演者提高弹跳能力做的基础训练内容。从而保障跳达到舞蹈艺术的标准。轻腿训练可以有效的保障舞蹈表演者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标准。

(二)古典舞技术技巧中转的训练

古典舞中旋转是一个重要的部分,而协调性也是旋转中最基础的一部分,舞蹈表演者旋转的好与坏,绝大多数是协调性所控制的。古典舞的转吸取了大量芭蕾舞的艺术,但又不同于芭蕾。芭蕾的旋转是在直立状态下完成的,而古典舞则将民族特色融入其中,在直立状态下还要保持腰背收紧,注意头的摆动速度和重心的把握。身韵独有的韵律和特点也十分重要,注重身韵的表现才能保障舞蹈更具流畅性,更具吸引力。

(三)古典舞技术技巧中翻的训练

古典舞对表演者腰部动作的要求非常高。因为腰部动作是完成翻身的重要部分。翻身的训练主要以跨为中心轴,在身体保持倾斜状态下进行的,翻身训练中表演者的身体协调性十分重要。翻的动作要将表演者身、眼、手、步有机的协调在一起,因为表演者在训练翻时要求十分严格。只要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翻身动作,才能保障身体动作的一致性与流畅性。

参考文献:

[1]杨成.舞蹈中跳、转、翻技术技巧训练的特点与运用――以中国古典舞为例[J].艺术研究.2015(02)

[2]吕碧.浅谈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训练与应用[J].戏剧之家.2015(21)

[3]张云艳.关于中国古典舞中旋转技巧的基础训练研究[J].黄河之声.2013(20)

[4]朱晓峰.论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训练及应用韵[J].艺海.2013(06)

[5]寇文.谈当代中国古典舞的技巧训练[J].艺术科技.2013(03)

[6]赵志连.中国古典舞旋转能力的培养[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02)

古典主义文学的局限性范文12

一、西方古典主义绘画传统持久性的主要成因

1.统一的审美标准与既定规则的支撑

所谓的传统即是不断被肯定的惯例,它“需要公认的美善标准和既定的规则来支撑,这些标准和规则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公意,进而形成社会的审美价值”。马克思认为艺术品的最高价值是经由其他社会方面的价值一起完成的,包括社会价值、道德价值和宗教价值。这种价值观经各代的思想者通过研究艺术和诗歌来给美作以抽象的定义,用最带普遍性的术语来表达美的标准,为其找到一些普通使用的公式,成为一种审美经验。相应地在艺术创作中便形成了艺术运动的固定原则乃至共同的标准。而在传统社会中,个人生活在传统之中,传统是代代相传不变的经验,古典主义艺术正好符合这种不具有个人色彩、不反映个人观点、不具有过激的创新风格,也不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而创作的特征。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现代人除了自己以外已经对任何价值系统丧失信仰,出现了艺术上的个人主义。人们或是对社会秩序公然表示敌意,或是根本漠不关心,任何形式的限制都被视为是一种局限。但是,这些社会和心理事实已经使艺术家在现实社会中难以立足。也就是说,如果艺术家有绝对的自由,任何事物只要经由他的认可都可以成为艺术,那么艺术就将停留在这种情况下,再无超越和进步的可能了。因此,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已受到认可的古典主义被继承、弘扬,形成先后延承、生生不息的发展态势。

2.哲学与美学的影响理论

对实践起到不可小视的指导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西方文艺实践的发展与哲学思想的发展息息相关。就艺术创作上的古典主义传统而言,它的形成是同古典哲学、美学的不间断发展相联系的。西方哲学源于古希腊,从古希腊诸位哲学家提倡的希腊艺术创作的最高理想—合式原则,到17世纪波瓦洛提出的文艺创作上的理性原则,以及18世纪启蒙运动的滚滚洪流中康德、黑格尔缔造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殿堂,而德国古典哲学也成为现当代哲学的直接源头。现当代西方哲学不论哪个流派,都不能不面对古典哲学这深厚的传统,那些试图从古典哲学中寻找思想资料的现当代西方哲学家,固然会自觉地把古典哲学作为自己思想的起点。

3.文化源头的相关性与古典文化的复兴

就整个西欧范围而言,各个国家拥有大致相同的文化源头,拥有共同的。19世纪之前,在西方美术史的撰写和美术史的教学工作以及欧洲重要博物馆的收藏中,古典艺术仍旧占主流。由古希腊罗马作为古典主义文化的源头,自意大利在14世纪重新热衷于古典主义文化艺术遗产开始,恢复古代文化及艺术风格便成为可能。历经数代,虽然产生了其他艺术样式和艺术风格,但突然出现了惊人的“退化”现象,20世纪的艺术家们,比如意大利新艺术运动的画家卡索拉蒂、未来主义的艺术家巴拉等,这些艺术家的创作在经历一段激进倾向之后便重新投入古典主义的怀抱。另一方面,西方现代文明也正是古希腊文明与基督教文明共同孕育的果实。当艺术作品进入传统的艺术体系之后需要一种来源于艺术史的质量认证的标准,这暗示了恒久的质量需要一种传统性的因素作为参照和比较的框架,而从文化的层面出发,古典主义传统难以更移。

二、造成西方古典主义

绘画传统具有持久性表现的其他因素18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真理具有历史性(它本身就是历史),而艺术作为真理的表现形式,就应该从属于真理的历史性。传统艺术作为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重要的上层建筑,已经纳入同时代的历史内容中。作为这一时期重要的经济、政治、宗教以及其他的文化鉴证,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一个时代的鲜明标志。我们去了解历史,了解某一时期的特定文化就不可避免地去研究它的艺术,传统艺术在现代生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应用作用。相应的艺术意蕴与价值也脱离不了这种历史性。传统的形成有它的相对性,这种相对性就集中反映在历史当中。但我们今天习惯于讲“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其概念的经纬连我们自己也很难分清。文艺复兴时期传统与现代之间似乎还有种难以言说的默契。向古希腊文化学习正是越过了中世纪去追溯传统。印象派绘画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法国那是绝对现代的事,今天也成为传统了。甚至于超现实、超写实、立体派、达达主义都已成为传统。然而,这样定义传统似乎是危险的,它将失去传统的真正意义,而变为“过去”了。传统绘画并不只是具有了某种优点或特别之处的绘画,还是一件由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来欣赏的作品。因此,对于艺术作品真正的价值的评价也必须纳入历史长河之中。从这个角度出发,古典主义在西方艺术发展的各个阶段均有表现,进而形成一种前后相连、互相继承的现象。西方古典主义绘画传统的形成符合艺术意蕴及价值的历史性表现。西方古典主义绘画在传统的绘画语言与审美情势脱胎而出的同时依旧与传统血脉未断,其中的“背叛”与“打破”则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与“建设”。而“继承”与“建设”的关系问题也是艺术创作理论问题中的一个永恒的命题。20世纪很多非常有影响力的艺术家都采用一种古典方式进行创作。他们在创作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继承传统,一方面对其内部具体的因素进行演进和改造,并且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反映这种传统性。尽管不同的时代存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古典主义传统还是贯穿整个欧洲艺术的一条隐秘的线,即使是在现当代绘画艺术中,古典主义传统仍未消失,它在与现当代文化碰撞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却依旧以一种迎合时代审美和时代需要的掺杂以表现为创作目的的奇特方式延续着。古典主义艺术表面上看似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或接收、或排斥),但是这种互动性是相对的。艺术作品反映出艺术家的思想和审美追求,尽管它们凝固在特定的媒介中,但现代的创造性的解读却是同古典主义艺术家的思想和智力的深刻对话。

作者:吕美郝燕单位:沈阳建筑大学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