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民间传统技艺

民间传统技艺

时间:2023-08-23 16:58:57

民间传统技艺

民间传统技艺范文1

西方人通常做事都先追求逻辑,找出理由;在变化中讲究弄清前后关系和事情的来龙去脉,要每一个片段都能清晰有交代。演绎在艺术领域中,大多表现为重结构和形体,追求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抽象的表现,则需要有灵感来源、思考过程和步骤,还有抽象的理由,必须弄清抽象的震撼力到底是什么。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理解为逻辑在美术中的体现。其次,西方美术原本是以表现客观为主的,以写生(素描)为例,在最初西画所追求的是,物体在光照下的明暗体现,它的表现是客观实在。因此,西方素描教学中,面的刻画比起线条的完善更为重要。

在平面构成的三大要素:点、线、面中,最能表达情感的元素是“线”。它以最简单的“曲折浓淡”来体现在设计中的,设计的本身所投射的情感。相比较西方国家,我国在首饰设计还有首饰制作这些领域,起步较晚。当我们还没有建立好自己的一个发展系统,就已经被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西方设计文化覆盖。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西方的造型设计手段,模拟形态变化的技巧,材质的选择和处理方式,还接受着西方的艺术文化。所以,导致我国的首饰设计太缺少自己的语言。而首饰设计体现了一个地域的文化和人文语言,只有沉淀在我们民族文化的土壤里,在我们的传统艺术里去找寻。中国的民间艺术,是一种经过岁月沉淀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在这些民间传统技术的背后,凝结着我们中国长久以来建立的观念和文化意识。中国的剪纸、木雕、漆器等,很多的民间传统技艺,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随着历史的前进和沉淀持久弥香。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我们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作为我们国家的传统民间技艺之一―剪纸,它以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艺术表现形式,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在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而在我国传统的技艺发展中,金银细金工艺因不同时期首饰风格以及材质处理方式的变化而演变着。传统的金银细金工艺手法美妙绝伦,创作了非常多精美的艺术作品。将这种传统的金银细金工艺手法与传统的剪纸纹样结合起来,体现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审美追求的同时,延续着我们古人的智慧和劳动。将这样精湛的技艺和民间传统纹样运用到当代的首饰设计中,不仅可以打破中国传统民间技艺无人继承的窘境,也可以通过再造和传承,将这民间传统技艺传承,将精湛的工艺,融入到现代首饰设计中。

堆漆就是将漆或者漆灰,在器物的表面堆出花纹的一种装饰技法。堆漆的做法很多种,其中一种是花纹与地子颜色不同,将不同层次的多种漆色相互交叠,最后堆成的花纹侧面显露很有规律的色层,效果非常像剔犀;另一种则是用漆灰堆起花纹以后,再上漆,花纹与地子为同种颜色,具有浮一以般的艺术效果。

整个过程通过变涂、镶嵌和出光,最后达到漆面光亮如镜。在变涂的的过程中,是当髹漆未干时,在上面制作出规律或随意的机理和纹样,以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在镶嵌的过程中,所选用的材料是贵金属或非贵金属,或者还有一些玉石还有蛋壳之类,用器将其粘在画面所需要的位置上,然后再做髹漆研磨处理。抛光的过程就和珠宝首饰抛光的过程类似,经过特殊材料的层层打磨,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用细砂纸将漆面打磨光滑,然后用优质的椴木烧制之后的木炭块,将其蘸水细细打磨,增添漆面的黑度。

但是随着飞速发展的工业,对中国的传统民间技艺有很巨大的冲击,因为制作的材料和工艺的限制,也出现了濒危的趋势。制作工期长,程序复杂,这样的手工作坊生产形势跟机器化生产的社会潮流也不能融合,同时低廉的经济效益也使从业者急剧减少。为了挽救濒危的民族文化瑰宝,我们国家加大了挽救力度。但是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去思考,这些民间传统技艺在当代的设计中,怎么更好的去融合,怎样经过传承和再造,把这些民间的传统以及流传下来的同时,更好的运用到当代首饰设计中。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要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是之能够完美的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唐代的雕刻艺术,在继承和发扬秦汉优秀传统的同时,再对外来艺术进行消化吸收,发展到了一个高峰。雕刻作品,雕镂十分精致,采用了雕、琢、镂、刻、剔手法,这些刀法技巧体现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技艺已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木雕技艺文化艺术随着历代的推进不断创新和发展,演变过程也是继承和发展的一个过程,不论是淡雅质朴民间木雕艺术,装饰华丽的宫庭艺术,都代表了劳动人民的思想和创造,也体现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渗透着历代能工巧匠的血汗,承载着人民的吉祥愿望和幸福追求,风俗习惯还有欣赏趣味。中国历代巧匠毕生倾注所学技艺,努力体现艺术的美学规律还有形象法规,在这其中很多世代相传的技艺是我们如今愧之不及。手工技艺的成品还有技巧制品,都蕴藏着人的能力在智慧的指导下,产生自然界状态下不能够自然产生的物体。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对美的感受,对于设计的理解和接纳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伴随着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人们对于精神层次有了更高的追求。越来越多的设计更以人的心理情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也称为当今设计的的主流。但是在当代首饰设计中,我们国家的民间传统技艺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在市场的冲击的同时,又有后继无人的危机。传统民间技艺逐渐失传。虽然,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相关的保护,但是仍然面临着很严峻的形式。

现代首饰设计主要是强调主题性的表达,是在传统民间技艺中“意”的表现,创意也是设计的灵魂,跟当代的首饰设计主题相符合,并不违背,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当代首饰设计只有立足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首饰设计才能有民族文化的沉淀和韵味。

民间传统技艺范文2

 

蜡染是我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少数民族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也是工艺美术设计领域中民间美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中职学校设置蜡民间染艺术课程,让学生进行蜡染技艺的学习和探索,对民族技艺文化的传承,民族资源的开发、创新和利用,培养民族技艺设计人才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中职艺术设计专业设置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的意义

 

(一)民族技艺保护和传承的需要。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传统工艺,体现了各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自然观,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也日益得到了重视,并提到专业教育的日程上来。

 

传统的蜡染纹饰独特,制作全靠手工绘制,并且多代传统艺人经过长期的创作探索,至今才呈现了精湛的技艺和近百种传统蜡染的造型纹饰,是不可多得的艺术资源。在当今民族传统文化受到重视的环境下,结合时代需要来研究蜡染的价值,将其作为珍贵的课程资源纳入教学中是必要的。同时,复杂的工艺流程给蜡染的保护和传承带来难度,蜡染课程教学能够在继承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蜡染技艺,对于保护民族文化特色、传承民族传统技艺、发展民族经济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培养民族技艺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民族传统技艺在不断变迁的社会中艰难地继承和延续着,如今学习民族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人才的匮乏将导致传承出现断层。民间蜡染的传承过去是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靠口传心授的方法传艺,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也无法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培养蜡染技艺人才的要求,将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方式引进民族蜡染技艺传承人才的培养领域,已是一项相当急迫而重要的工作。

 

随着民族产业逐渐兴起,人们开始关注民族传统技艺的实用价值,并且以新的视角来解读民族传统技艺,赋予了民族蜡染艺术新的生命力。蜡染相关的旅游、服装、纺织、实用工艺品设计的民族产业的复苏,使传统民族技艺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职业技能教育是民族传统技艺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中职学校应设置蜡染艺术课程,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改变传统蜡染人才师徒传承的模式,强化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向,课程设置上注重蜡染艺术理论与实践技能渗透,依据社会的人才需求来培养具有艺术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的职业型民族蜡染技艺人才。

 

二、中职艺术设计专业蜡染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蜡染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20世纪90年代,我国曾在染织、服装类专业中开设蜡染艺术课程。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纺织业的衰退,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革,人们的审美和社会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蜡染教学曾一度衰落,很多学校蜡染课程教学是空缺的。在当今民族传统艺术受到重视的环境下,蜡染艺术教学又开始由衰落走向复兴。目前,蜡染艺术已经不仅仅是在纺织、服装领域中运用,在平面、传媒、实用工艺产品等各类设计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在蜡染相关民族产业发展的背后,蜡染艺术与装饰艺术、实用工艺设计以及当今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产品设计的关系特别密切,作为培养基础职业技能的中职学校,不能忽视民族技艺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目前,中职艺术设计专业未能很好地把蜡染艺术课程与社会产业结构的发展以及培养的方式与蜡染技艺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中职学校对蜡染艺术学科的发展也考虑不够,在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同时没能有效地对教学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培养的人才对民族文化了解不深,专业技能性也不够强,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二)蜡染艺术课程教学师资不足。蜡染艺术是一门民间独特的手工技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学科,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涉及多门专业知识,教师不仅要讲解蜡染艺术的理论知识、造型基础及装饰纹饰特点,还要对蜡染复杂的工艺流程有深入的了解和实践经验,才能满足蜡染艺术课程的教学要求。但现实中,很多中职学校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蜡染专业教师,存在着师资不足的情况。

 

同时,蜡染课程的实践教学阶段,由于蜡染工艺的复杂使技能实践的经验性要求较强,授课的教师或民族文化理论基础较弱,或实践的工艺技能缺乏经验,授课效果难以满足蜡染艺术课程要求。因此,中职学校应加强民族技艺师资队伍的建设,承担蜡染教学任务的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理论和传统技艺的实践经验。

 

(三)设置蜡染艺术课程的教学条件不足。蜡染课程的教学需要相应设备的投入,实践教学环节更是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目前,许多中职学校普遍缺乏设备、实践场所和经费。对于蜡染的设备如上蜡恒温电炉、封蜡工作台、染色水槽的配备、去蜡问题处置所需要的教学场所及用电设施安全防范都有一定要求,大多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难以满足。可见,学校相应的教学条件不足,不利于展开蜡染艺术课程的教学,无法满足蜡染艺术的教学需求。

 

三、中职艺术设计专业民间蜡染艺术课程设置建议

 

(一)加强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组织建设管理。为推进职业学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民族技艺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要求职业学校把“授业”与“育人”有效结合,推动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职学校应加强对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的重视,加强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的组织和建设管理。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灵活自主地调整民间蜡染艺术课程教学体系,相应增加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的课时量,编制民间蜡染艺术课程标准、配套教材以及课程实施和评价的开发。

 

课程设置应以传承民族蜡染技艺为重点,突出蜡染实用设计教学的特色,培养创新民族技艺人才。民间蜡染艺术课程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蜡染艺术基础知识以及工艺制作技能,同时应使他们具备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对传统蜡染艺术进行创新的能力。同时,认真研究蜡染教学与社会民族企业技艺人才发展的关系,不断调整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布局。为此,民间蜡染艺术课程应展开民族蜡染艺术的教科研活动,整合学科专业优势,这样才具有良好的教育空间和广阔前景。

 

(二)充实蜡染艺术教学的师资力量。蜡染艺术是一门交叉学科,其基础涉及造型艺术、装饰图案以及复杂的民间工艺制作,由此应鼓励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专业技能强及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实施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相结合,注重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运用数码相机、电脑等多媒体技术记录工艺制作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上不断拓展艺术教育空间,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同时,引进蜡染工艺美术师和有蜡染绝活的民间艺人来参与教学,聘请工艺美术行业专家举办讲座、公开课等形式,以此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充实蜡染艺术的教学力量。组织教学教师到西南等地区蜡染的发源地亲身体会民风、民俗,并向当地的蜡染艺人学习技艺,定期开展培训和研讨及与专家探究蜡染艺术课程职业教育的设计方案,增强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和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民间蜡染艺术教学的师资水平。

 

(三)实践工作室教学与校企合作。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的实践教学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改变传统艺术的教室授课模式为教、学、做理论实践一体化,蜡染工作室可以为学生学习蜡染技艺提供更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实践平台,学生通过对蜡染材料及工艺流程实践操作的学习,及早地了解材料的性能、成本、制作技能。凭借工作室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不断学习创新的观念和技能,掌握现代科技新技术。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将传统的表现手段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有传统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艺术作品和实用价值高的民族工艺产品。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是当代艺术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单一教育模式的挑战,还是当前中职学校实现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优良途径,是当代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能够适应社会与市场的需要。中职学校民间蜡染艺术课程应与服装、纺织、旅游工艺品设计等与蜡染相关的民族企业合作,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结合市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需要的民族技艺人才。学校应与民族企业合作,借助企业提供的技术和设备,将民间蜡染艺术课程实践的教学场所延伸到企业,解决中职学校实训教学场地、设备等条件不足的问题,使学生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与企业共享信息和资源,规范专业的职业技能。同时,校企合作又是双赢的工作机制和办学模式,学校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给企业的创新理念注入新的血液,促进了企业发展,产学互利。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搭建蜡染艺术实践教学的有效平台,以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蜡染技艺人才,使艺术教育呈现科学性、前瞻性、开放性的发展格局。

民间传统技艺范文3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题材;剪纸艺术;个性化

近年来,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入了新的阶段,对文化和艺术的保护、传承意识越来越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播方式。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和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剪纸艺术作为民族艺术的分支,传承了少数民族上千年的文化艺术,那些深藏于少数民族背后的民俗文化、历史情感、宗教秘俗,展现为剪纸艺术中的喜怒哀乐、宗教仪式、子孙祈福等艺术符号。剪纸艺术借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传承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近年来,部分少数民族题材的剪纸艺术作品由于缺乏创新,在艺术表现形式、用途上都难以满足现代人的诉求。尤其是步入互联网时代后,大数据科技充斥着现代人的生活,更多的人开始思索传统艺术如何与现代科技、生活接轨,这也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的结果。康定斯基在20世纪曾经预言:“未来的艺术形式将会把各种艺术手段结合成一体,并且会超越所有单一种类的艺术手段,产生出壮丽的综合成果。”

一、少数民族题材的剪纸与动画艺术结合

数字时代的到来令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动画艺术也借此东风在各个领域中展现了更多、更新的艺术形式,将传统的动画形式与三维动画等构建成新的动画艺术形式,沿着数字化的方向不断推陈出新,将视觉、听觉、触觉上的感受通过镜头表现得绚丽多姿。少数民族题材剪纸更多的是追求质感和形式上的审美,少数民族题材剪纸与动画艺术的结合,可以从二维动画的角度表现故事情节和地域环境,将不同少数民族题材的剪纸文化通过二维动画传播,利用虚拟空间的维度表现。新媒体传播的主要手法也借助交互形式,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如通过微信、QQ、微博等互联网交互方式进行少数民族题材剪纸艺术的传播,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民族间的互动,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对艺术进行新的创作和传播。通过与观者的互动和沟通,将剪纸艺术进行新的解析与重构,通过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通过三维动画广泛传播。三维动画艺术与少数民族题材剪纸艺术结合,两者在审美情感的追求上是和谐统一的,对于故事的情节、场景、人物、颜色等符号的安排与虚拟空间的构成应讲究艺术性。少数民族题材的剪纸应原汁原味地传播出去,在二维、三维动画艺术的空间里找寻自己的一席之地,通过独特的地域、民俗题材,将新的创意与传统的民俗剪纸情节脚本交融,生成数字化的三维表现形式。少数民族题材的剪纸形式在动画艺术领域传播,以民族的瑰宝赋予二维、三维动画艺术更丰富的符号语言,通过科技信息数据的不断创新,删繁就简,在视频或平面的后期制作中,借用虚拟科技等手段,将传统难以获得的效果通过技术手段呈现出来,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将剪纸艺术的技术、故事情节通过镜头语言表现,解放了思想,革新了思维。少数民族题材剪纸融合新媒体技术手段,不仅在创意创新上融入了更多的符号元素,从二维、三维的角度丰富了艺术语言,刺激了大众的审美需求,激发了大众审美对于传统艺术的神往,也是传统文化中文化与民俗的体现。

二、少数民族题材的剪纸与网络传播结合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科技发展,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各媒介间的融合日渐加深,也催生了新媒体艺术的新型审美理念与审美追求。正是新媒体的低门槛,催生出一系列的新艺术表现手法和跨时代的新艺术家。他们根植传统文化,衍生大尺度的探索模式,在大数据时代找寻自己的一席之地,以网媒为中心辐射观者大众。过去一段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的剪纸作为展示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力量,却一度受制作流程与地域的限制仅仅在当地流传。改革的浪潮影响着人们对于传统手工艺术的看法。数码产品与互联网充斥于人们的生活,新旧技术的交替必然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话题,少数民族题材剪纸艺术也必将搭上网络传播的顺风车,从而将民族的东西推向世界。少数民族题材剪纸和网络传播融合,一方面,网络数字媒介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为少数民族题材的剪纸艺术带来了技术上的升级与外观上的包装,透过三维空间来加深材料的质感,从静态转换成动态传播也是一个新的突破;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科技与艺术的融合,立足于传统剪纸艺术的根基,找寻少数民族题材剪纸新的艺术空间,利用新的媒介手段创作出不同的交互性作品。

三、少数民族题材的剪纸与本土文化结合

不同的少数民族题材剪纸在文化上是大相径庭的。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域环境不同,文化、宗教、艺术的表征也各异。文化上的认同与民族性的认同在倾向性上是一致的,文化中又具有民族性的延伸。剪纸艺术是民族文化的分支之一,民族文化烙印在剪纸艺术的审美构建上,剪纸艺术包含深厚的民族感情。少数民族题材剪纸离不开本土文化的沃土,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与文化内因,是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与传承的岁月里对于文化和民族的精神需求,是剪纸艺术的心的纽带与诗意的栖居地。少数民族题材的剪纸艺术在民间艺人手中代代相传,是劳动人民集体的艺术结晶,是各少数民族文化的表征,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符号印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千年,对于现今和历史都有深刻的意义,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尤其在打造剪纸艺术这个传统文化产品品牌形象的过程中,本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文化源自创造,创造不能没了传统,一个民族的发展在艺术上的突破必然离不开本土文化的滋养,它反映了一个民族在日常生活和人文环境下的心理需求与认同感。不论是哪个少数民族题材的剪纸,在艺术形式上对喜怒哀乐、装饰、故事情节等的表现,都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内涵,肩负着传承、保护、创新的重要使命。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文化艺术传播方式百花齐放,各民族交往密切,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加深各民族的紧密团结、沟通交流。寻求少数民族题材剪纸艺术的精髓,将民间剪纸艺术传承、推广开来,立足于本土文化,不断求新求变,可以避免各民族丰富的传统技艺与民族文化的消亡。

参考文献:

[1]栾伟丽.动画造型与民间美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孙立军.中国动画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

[3]陈竟.中国民俗剪纸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王光敏.剪纸文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5](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6.

民间传统技艺范文4

民间工艺美术创作,主要以手工方式为主,其中蕴含着乡土气息、地方风俗和民族情感。那种朴实无华中所散发的艺术魅力,更具有独特性且更具有实用性价值。民间工艺美术的现实意义在于其并没有因为提升了艺术价值而被束之高阁,而是依然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概述

中国的工艺美术发展分为宫廷工艺美术和民间工艺美术两个方向。宫廷工艺美术讲究以贵为美,追求奢侈华丽,其价值在于以收藏为主;民间工艺美术则建立在实用主体的基础上,追求天然之美。中国正处于文化大发展时期,人们的审美层次逐渐提高,对民间工艺美术不仅提出了质量上的要求,审美情趣也不断地提升。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源自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创造,是以工艺美术艺人对生活的观察,总结出艺术经验,结合生活实际而创造出来的。民间工艺美术是建立在生活艺术的视角上所发展起来的审美层次。因此,其所创作的工艺美术作品更具有生活气息,给人以亲近感。但是,由于民间工艺美术多为家族集藏,其传播局限在小范围内,一些民间美术工艺作品虽被保留至今,但工艺技术已失传了。鉴于民间工艺美术所存在的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对民间工艺美术实施必要的保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二 民间工艺美术的课程内容

在中职教育中,民间工艺美术课程主要包括剪纸、漆画、蜡染、陶艺等。对课程内容的安排,要从美学的角度将材料和技术融入其中,同时还要考虑到环境的特点。

按照中职教育的特点,以技术应用型为主,因此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更具有感性色彩,可以有效地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从传统文化教育的角度出发,以视频的方式将这些民间工艺美术展示出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充分地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学生从感性的角度认识民间工艺美术,理解民间工艺美术的内涵、价值和社会意义。

以陶艺为例,其作为民间工艺美术专业课程之一,要开展现代教学,就要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合理安排课程。基于陶艺中渗透出的浓厚文化韵味,在教学中要将传统内容与现代工艺美术材料和表现形式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播放多样的陶艺工艺美术作品,将陶艺的传统制作过程以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对学生开展教学,从现代美术工艺的角度出发,做到真实陶艺技术与模仿相结合,并做出明确的界定和评判。经过陶艺的比较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陶艺价值进行审美判断,并根据陶艺工艺美术的不断演进,对其价值变化加以认识。

三 中职教学中民间工艺美术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关于民间工艺美术,张道一先生认为,与宫廷工艺美术相比,民间工艺美术从表象上来看是粗俗的,但粗俗并非拙劣,更不是平庸,而是散发着土性,但是不孤陋,散发着野性,但并非不驯,也许正是由于这些特性源自于民间的生产生活,因而充满了生命力。民间工艺美术所散发的这种生命活力,正是民间工艺美术的价值所在。

中职学校作为实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基地,在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上,更注重审美定位及工艺技法的培养,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忽视,导致民间工艺美术课程虽然课时较多,教学内容也丰富,但却没有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学生疏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必然难以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工艺美术创作上难以达到教育目的。在中职美术工艺教学中,其特殊性决定了教学模式的综合实践性。在开展民间工艺美术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艺美术保护意识

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文化的价值也习惯于从经济角度进行评价。观念的变化,必然使具有文化价值的民间工艺美术被现代化科技产品所取代。中国幅员辽阔,且为多民族国家,民间工艺美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民间工艺美术主要为家族式传承,致使多种工艺美术技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处于现代的社会,为了保护这些传统文化,就要注重教育这一有效途径,使一些极具传统文化色彩的民间工艺美术保留下来。以“五毒”图案为例,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一些地区流传着儿童肚兜上要绣上“五毒”图案,可以对儿童起到预防疾病、防御灾难的作用。这种工艺美术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如果失传,就难以对“五毒”图案真实地理解。通过民间美术教学,不仅使中国的民间工艺美术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保护意识,从而提升其民间工艺保护的责任感。

民间传统技艺范文5

一、传统美术在当下的传承与走向

诚然,我们在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的同时,更要不断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与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当今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保留传统技艺特色。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关键在寻根问源,而不是拿来即用,在这个问题上要有主次之分。首先,研究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形成的同时,要学习民俗技艺技法的传统精髓,传统技艺的传承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理解了其文化脉搏,掌握了真正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民间技艺才能使其发挥作用并得到健康的发展。

至于说到传统艺术的传承与走向的讨论议题,我们现今艺术类大学在传统技艺技能的艺术教育时,尤其当下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世纪现代化高速发展,艺术文化表现日新月异的大的文化背景下,有些片面的方式往往不是从自身的文化背景根源出发去发展与研究本民族的优秀传统与技能,而是把其他不同于自身文化背景的艺术表现手段来替代或当成自身文化传统向前发展的形式。换句话说就是把不同于自身传统的文化强加于自身传统之上去谋求发展与改变。这样做法带来的结果就会使文化传承和技艺传承的原点出现偏颇,继承和发展民族艺术传统的走向也就会出现一定的体貌不一失去原有的味道,甚至在今后的自身发展的主流艺术表现中出现失去自身传统技艺的危险。所以在综上所述的因素下重新审视传统艺术的发展及当下价值极为重要。

二、传统艺术在当下的发展与反思

当代艺术只能是传统发展下延伸繁衍出来的现代表现,在保持自身民族特色的同时来反映表现当代的意识形态,所以说传统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不断发展的。正如现代建筑的代表包豪斯创始者,首任校长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在其所著《全面建筑观》一书中所言“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①。纵观世界其他各民族的艺术传承与发展,都有它以往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但走向未来离不开过去的影响,但却又不能自始至终一成不变,要走向自己对应发展的未来,要发挥发展自己的优势,就不能割断传统的延续,否则就存在无根源性和盲目性,否则自以为利用现代手法来表现的事物现象,却实际上可能是失去了传统技艺的精髓。纵观古今,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艺术表现形式历来都是多姿多彩的,每个民族的传统艺术表现都有其他异域文化不可取代的独特性。因此,在大学艺术教育的传统技能教学中要体现民族艺术传统技艺在当下的发展与价值,就必须既在重视传统技艺的根源和原始风貌的同时,重视表现民族传统技艺自身延伸的各自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后者为根据,前者为表象,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教学中应该着重传统技艺与当今社会结构发展相结合的思路。重视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的同时,传统技能的自然发展规律的变化也应该适应,不应用现代的思维或其他的技巧盲目替代。不能停留于简单技艺模仿的空洞的认知阶段,否则一旦接触实际创作应用,就面临着僵化的对待民族传统技艺的问题。所以在研究中首先要从着重于民族文化艺术的根源入手,要从根本的传统技能出发,与民族自身传统理念相结合。因此,要肯定民族传统艺术在当下的价值,我们要在坚持传统技艺的同时来适应现代技术的融入,在艺术实践中去坚持不懈的学习与改进。只有这样,传统艺术技能在现今的社会发展中才能承前启后,以其独具特色的形态走向当代,体现出自身价值。

三、传统技能在当下的作用及影响

新世纪以来,人们在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同时,也在思考与探讨传统技艺在当前社会的作用与应用。不过,在这方面有人强调近代的传统,有人强调古代的传统,有人着眼于传统观念,有人着眼于文化根源,可谓各有所研。一个世纪以来,对传统的种种看法都与走向现代的思维关联在一起。在一些人思维中,要形成像西方一样的现代艺术体系,就必须与传统决裂,走向艺术现代表现只能以摆脱传统的束缚为前提。于是在艺术教育界也出现了一些片面的对西式的教育体制的仿效,对传统技艺以外的诸多艺术技巧的推进方式。

回顾历史,我们更可以看到,在接受和引进异国不同文化和技艺的同时,也看到了积极融合创新与发展新的一面,有许多积极引进学习其他异国技艺和先进工艺的前人,他们有些并没有一味的抛弃自身传统技艺,而是自觉的取舍,并使之成为其艺术新作的源泉,使传统技能得到革新和发展,从而使人们加深了对传统技能的理解与认知,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传统技艺的传承理念教育,来培养学生从学习传统文化到接受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热爱,提高民族自信心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传承具有民族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与技艺,为的是适应时代的需要,丰富发展传统自身的延续,这从某种意义上说契合了传统与现代的传承与发展价值。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艺术院校的民间艺术创新所产生的社会效应研究》项目论文:项目编号:12542109

注释:

①转引钱安明;《包豪斯对中国设计教育影响浅谈》,设计在线(),时间:2002年5月8日。

参考文献:

[1]中西美术批评比较. 河北美术出版社,

李一著,2000年6月.

[2]传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 人民

民间传统技艺范文6

民间艺术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只有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才能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我们借鉴查尔斯•兰蒂(CharlesLandry)的“价值链分析法”(ValueProductionChainAnalysis)来构建民间艺术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其核心内容就是构成文化产业的基本价值链的五个环节:创意的形成(作品的形成过程)、从创意到产品(产品的形成过程)、文化产品的流通(商品的形成过程)、文化产品的发送机构(渠道的传播过程)和最终消费者的接受(市场的分配销售过程)。

二、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何一种前所未有的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都可称之为新媒体,目前学术界对于新媒体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无一定论。本文所指的新媒体是指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既包括网络媒体、移动媒体,也包括更加强调互动和参与的社会化媒体。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互联网、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新媒体主要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数字技术。首先,信号传输的高速度和高清晰度。由于数字信息可以做压缩处理,因此能够在一定的发射容量或波段内传输更多的信息。数字多媒体艺术观众以立体的感受,比起传统的平面艺术的表达方式来更加生动。第二,高度共享。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传播方式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第三,交互即时。传统媒体的传播形态、通道是固定的,信息者掌握了信息的内容、表现形式等完全的主动权,而新媒体的网络化、交互性,使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转换极其容易。如今,一个人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日志、网络群聊等方式,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大众传播,并开展相互点评,大大突破传统媒体的信息壁垒。

三、新媒体给民间艺术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1有利于民间艺术的传播及传承由于收益低、成本高的原因,除了一些公益性质的广告插播之外,很少见到民间艺术的专题报道。人类已经进入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时代,民间艺术的传播方式也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新媒体的低成本、高度共享、交互即时等优势必能将互联网技术与民间艺术传播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中国民间艺术的繁荣发展。而民间艺术的传承方式也主要限于家庭传承、师徒相承、学校传授、博物馆等传统方式,这些方式普遍存在不易保留、受众有限、学时较长等弊端,降低了人们学习民间艺术的热情,尤其是年轻人。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可以利用虚拟技术再现民间艺术的存在方式。具体来讲,就是通过融合图像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信息技术,仿真现实环境。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实现人机交互,使人完全沉浸到虚拟环境之中,学习民间艺术的精髓,丰富民间艺术的传承方式,并实现永久保存。

2有利于民间艺术的创新与增值无论何种形式的民间艺术要想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与时俱进的内容与形式,来增加其市场价值。新媒体的运用可以在传统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观念及技术,将其发展创新,以全新的姿态进入主流艺术领域。例如,丰富多彩的剪纸艺术不单是大红的窗花,可以运用到桌布、窗帘等生活用品的设计中,更好地增加其市场价值。3可实现与媒体产业的互利共赢无论是以时段来计费的电视广播广告、以版面计费的报刊广告,还是以位置计费的户外广告,都鲜有见到民间艺术的身影,究其原因,无非是利润太低。而新媒体信息具有成本低、门槛低、共享快、针对性强、大众参与等特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已逐渐将其视为最有发展潜力的信息平台。民间艺术产业也应抓住这一机遇,借助这一平台,实现其有效传播。例如,在今年中秋节、教师节期间,河北保定举行了冰灯展、花灯展的门票免费、优惠活动,凡持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都可享有优惠条件,这一信息的有效传播媒介主要是QQ、微信、手机短信、电脑网络等,教师的QQ群、微信朋友圈等都大量转发了这一信息,活动期间许多教师纷纷带着家人感受了这一身边的民间艺术形式。可见,有效利用新媒体不仅对民间艺术产业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对新媒体产业本身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

四、新媒体在民间艺术产业价值链构建中的运用

1利用数字技术拉长民间艺术产业链条数字技术在我国许多行业中都已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基于数字技术的产业发展也被冠以朝阳产业的称号,民间艺术也可以借助这一新技术,摆脱当前困境,使其得到合理保护和发展。具体来讲,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第一,利用数字技术增强民间艺术的体验效果。利用虚拟现实、数字仿真、动作捕捉、数字音乐等技术,对民间艺术进行全真模拟,并将这些资料进行保存传播,使想了解它的人可以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第二,与数字技术共生融通,寻求发展机遇。同时,还可以将民间艺术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数字技术的发展中,比如,动漫产业、网络游戏等设计中可以吸纳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人物形象、道具使用等方面的灵感,使得二者共同发展。

2利用新媒体营销,有效促进民间艺术的渠道传播及分配销售技术的革新对于营销思维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今的营销活动更加注重体验性、沟通性、差异性、创造性、关联性。第一,建立地方性民间艺术网站,并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宣传推广。目前,互联网已经覆盖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因而通过建立专门的网站可实现民间艺术资源共享的目的,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民间艺术,促进其传播与交流,提升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在网站的页面设计上应突出其地域与民俗特点,在网站功能上应注重用户需求导向,在网站内容上应体现其市场价值。做到以上三点,才具备网站持续建设的基础。目前,我国也有许多相关的民间艺术专题网站,但影响力、点击率很大的网站几乎没有,因此,网站的推广仍需努力,而新媒体的运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推广媒介,比如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的官方的微博、微信信息,策划热门议题等形式,依托广泛的受众,在最短时间内将网站信息传递出去,并在受众之间引发再一次的内部交流传播,更多地增加网站浏览量。第二,利用新媒体,建立品牌名片。在市场经济的时代,新媒体的传播力量有利于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打造自己的品牌名片。民间艺术本身是以古老的技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要想走进商品市场去竞争,必须借助新媒体自己的作品信息,焕发出新的活力,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树立标志性形象,在众多信息流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和话语权,有效传播信息。

民间传统技艺范文7

一、传统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差异

传统民间美术更重视实用性、审美性和民俗性。这些特征也是它有别于现代艺术设计的主要方面。就实用性而言,人们的衣食住行中都可以窥见传统民间美术的身影,它是人们在实用基础上产生的精神需求。就审美性来说,传统民间美术体现了人们精神方面的审美需求,这是它区别于现代艺术设计的最大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审美性来衡量传统民间美术的审美价值。就民俗性来讲,传统民间美术很多都是来自于民俗活动,比如说风筝、年画等,并以物化的形式来传承并发展民俗风情。现代艺术设计更侧重经济性、社会性和高科技性。这是其有别于传统民间美术的显著特征。就经济性而言,现代艺术设计要为社会经济服务,它与社会经济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社会经济发展决定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而现代艺术设计又反过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就社会性来说,现代艺术设计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为他们提供高品质且便捷的生活用品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因而,其是为消费者服务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就高科技性来说,现代艺术设计随着科技的变化而发展,科学技术给予其创新的思维和手段,有时还提供新的设计对象,这就是说,现代艺术设计在高科技的背景下具有更为丰富的设计资源和素材,有利于设计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艺术作品。

二、传统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本质融合

传统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之间虽然有很多差异性,但是,二者在本质上却是相通的,完全可以实现融合。二者有着同宗同源的本质。传统民间美术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劳动,是一切艺术形式的根本源泉,现代艺术设计同样根植于传统民间美术。因此,我们可以说,传统民间美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泉,它为现代艺术设计奠定了民族心理与审美风格。现代艺术设计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参与,要最大限度地吸收和保留自身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否则,现代艺术设计就失去了创作之魂。比如,日本的现代艺术设计就很好地融入了东洋文化气息,小到产品包装,大到高科技产品,无不散发着浓郁的日本民间美术风情。因此,我国现代艺术设计应该学习日本的设计理念,走民族化与现代化结合的发展道路,充分吸收传统民间美术的精华,增强作品的民族风格。

二者有着共通的文化意蕴。传统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看似相差很大,实则有着类似的文化意蕴。二者在人文精神、自然属性、图式造型以及色彩运用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共通性和衍生性。就人文精神方面来说,传统民间美术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核,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和生活的热爱和美好愿望。而现代艺术设计则是现代化科技发展的产物,往往过多地注重科技含量,而忽略了人文精神。因此,现代艺术设计应该回归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增强向心力,实现现代性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就自然属性方面而言,传统民间美术有着自然朴素的造物观,这些可以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选材方面的灵感,比如,传统民间美术经常会利用普通材料和简易工具来进行创作,使得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现代艺术设计往往缺乏自然质朴的属性,因此,可以从传统民间美术中借鉴和吸取其造物自然观,力求达到自然造物与现代艺术性的有机结合。此外,传统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还在图式造型和色彩运用方面有着很大的共通性。民间美术千变万化的造型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图库资源,透过民间美术的图式可以发掘其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得现代艺术设计具有更深刻的象征意义。同时,传统民间美术有着鲜明的色彩体系,它能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有效补充。

二者有着相似的造型手法。传统民间美术重视内在主观情感的表现,强调创作的本质神似,以求达到对自然界本质上的理解、把握和再现。现代艺术设计创作过程中追求的简单、纯粹性正好与传统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法不谋而合。具体来讲,传统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造型手法方面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寓意性和审美创造心态两个方面。就寓意性来说,美好的寓意已经构成了传统民间美术造型中富有美学价值的一部分。现代艺术设计可以从传统民间美术中寻找灵感,使用寓意造型手法来把抽象概念转变成具体的设计形象。比如,福特汽车的广告就很好地运用了寓意造型手法———一只奔跑的犀牛与汽车在一起,让人感受到其中的象征意义。此外,二者在审美创造心态方面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交融,不仅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还符合一定的审美规律。

三、总结

综上,传统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但它们同时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实现本质上的融合。它们是一脉相承的艺术形式,同宗同源。传统民间美术可以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丰富的创作养料,扩展现代艺术设计的思维与创造力;现代艺术设计完全可以学习和借鉴传统民间美术,因为民间美术纯真朴拙的风采正是现代设计追求的风格。我们要端正对传统民间美术的学习态度,巧妙地运用现代艺术设计形式,使二者在差异中寻求融合,最终基于传统民间美术创作出更富活力的现代艺术设计作品。

作者:曹洪玉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民间传统技艺范文8

关键词:新媒体;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发展

江津米花糖,是江津传统老字号产品,因其发源于江津而得名,是重庆特产之一。其制作技艺包括原料阴米的加工制作、多种辅料如白糖、饴糖、花生仁、桃仁等的综合制作,香型辅料的处理制作,经熬糖、油酥、搅拌、烘干等流程复杂,技艺特殊、严谨周密。在2011年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被列为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再现了当地生产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社会交往等,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随着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新媒体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并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习惯。对于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新媒体时代就如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给它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又为它延续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新媒体时代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发展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新的传播环境,从而导致了社会环境的变化,现代文化通过新媒体得到了广泛传播,而代表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古老技艺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同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等传统文化已有的发展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对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打破了传播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使得现代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西方的一些文化风俗伴随新媒体的发展开始传入中国,如西方传统节日圣诞节、情人节等逐渐成为现代潮流的象征,影响并改变着一些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而具有民族特色的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等传统文化却很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对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等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最终导致大众对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等传统文化的淡忘。

(二)对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传播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渠道变得多元,传播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然而,目前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的传播渠道仍以传统媒体为主,如报纸、杂志、电视、广告等,传播渠道单一,且多为单项传播。在传统媒体对信息传播之后,难以与大众进行及时交流互动,从而导致受众反馈信息少而滞后。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的传统的传播方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和人们的需求。因此,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对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的传播方式不能与时俱进,顺应时展,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会被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三)对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传播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媒体时代也是信息化的时代和眼球经济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很多庞杂而碎片化的信息。只有充满创新的内容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引起受众关注。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的传播内容主要为新闻报道、广告宣传等,缺乏创新性。因此,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传播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传播内容的创新是适应时展的需要,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只有将古老的传统技艺与时展相结合,进行创新才能得到长久的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发展面临的机遇

德国民俗学家保・辛格尔认为,现代技术世界的发达表面上造成了许多不利于民间文化生存的条件,但实际上现代技术世界的时间感及交通、大众传媒造成的跨越式的空间,以及社会分化的强化,促使民俗活动的节奏加快,为民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涵盖面,使之可以通过互联网的通讯技术传递到超地方的领域中,并为不同社群的认同和联谊提供机会。1新媒体时代为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新媒体能在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的传播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为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提供了有效的传播平台

新媒体是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在新技术支撑之下形成的媒体形态,如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等等。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传播时效性强、互动性强、具有大容量、受众面广等特征,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对信息进行传播。同时,新媒体使大众不再受主流话语的束缚,而让每一位新媒体使用者都成为了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新媒体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信息进行传播。

新媒体为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如利用微信公众号和手机APP等终端应用。开发打造江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手机APP或者只是江津米花糖个体的微信公众号、APP,将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的历史、现状、制作工艺、传承人活动、品牌信息、品牌活动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新媒体进行推广和传播。用户只需扫描二维码或者是将APP下载安装使用,就可以随时关注和了解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及其最新发展信息。利用新媒体技术对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顺应现代受众的阅读需求,提高传播效率,最终使其得到更好的延续和发展。

(二)有利于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的数字化保护

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化保护就是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保存、传播等的过程。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主要方式是以现场记录的方式,通过视频、音频、图像等进行数字化采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最后建立数据档案库。通过这种数字化保护技术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静态和动态展示。因此,利用新媒体语境下的数字化技术,可以对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的工艺流程、工序等以视频、音频、图像等形式进行全面、真实、系统记录,同时还可以对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的地方文献、研究著作、期刊等进行数字处理和存档,建立一个数据档案库。这个数据档案库,一方面可以用于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的展示与传播,另一方面可以最终实现对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的保护

(三)有利于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的传承

新媒体传播具有互动性强的特点,当传播者通过媒介把信息发送给接受者,接受者能对收到的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对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的传承,可以利用新媒体具有互动性的特点,通过新媒体对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传承、保护发展建议等与受众进行交流互动的,并根据受众的反馈意见,及时修改和制定发展对策。

民间传统技艺范文9

关键词:民间美术;活态;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157-02

长株潭地区是湖南省经济文化中心,伴随该地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步伐,其空间布局、功能定位、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等都发生着迅速而深刻的转型。在现代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优秀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倾轧,其原本依托的生态环境也已经或逐渐被破坏殆尽。如何挽救长株潭地区濒危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并对其进行“活态”地保护与传承,是必须直面的问题。从“活态”角度研究其传承模式,不仅延续了历史与文化脉络,更有利于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社会焕发蓬勃生机。

一、重构文化生态,打造传承载体

民间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别,它的存在和传承方式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仅有可供静态展示和流传的“有形”艺术品,还承载着诸多 “无形”的文化特征,如手工艺和民俗等。谈到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延续,就必须考虑到这种精神性的存在对生存环境的特殊要求,它不能脱离文化遗存原本存在的土壤,只能在特定的“文化生态空间”中生存。在长株潭城市一体化的高速进程中,大量民间美术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基础事实上已经不复存在了,能否重构这种文化生态,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建立民间美术文化遗产活态展示馆。

长沙的“湘绣博物馆”馆藏了大量湘绣名家的绣品,但这只是对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近年来,在杭州和江西等地新建的“手工艺活态展示馆”采用“情景还原”的方式对“文化生态”整合与重构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此类博物馆一般分为:陈列展厅,用以介绍各类工艺品的历史渊源、制作流程、艺术特色等;另设手工作坊厅及兴趣室,由艺人为参观者表演传统工艺,游人也能动手操作,现场体验同时兼有教学功能;此外还有配设有生产厂房和营业厅等。这正是“活”态保护的一种形式,长株潭地区亦可借鉴这种保护范式,建立“民间美术文化遗产活态展示馆”,将展馆作为文化的传承载体,“静态”展示与“活态”传承并行,实现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在当代乃至未来的不断延续和发展。

据2012年普查的情况,长株潭地区民间美术类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为:长沙市26个,株洲市14个,湘潭市5个。①可将湘绣、火花、铜官窑陶瓷、浏阳石雕、望城剪纸、棕叶编、醴陵皮影戏、中国红釉上彩绘技术、株洲县朱亭邹桂文木雕、株洲县刘双喜油漆画、芦淞区百井剪刻纸艺术、蓝印花布等内容遴选后纳入展馆,展馆不仅展示完成的作品,还同时展示制作过程和工序,如能以展示、教学、体验、生产、销售结合的形式呈现,则较之静态的实物、文字、图片更为全面,能让文化遗存保持鲜活而持久的生命力。

(二)保护民俗文化,全民参与,营造适宜的社会环境

尽管以“活态展馆”的形式能呈现传统手工艺的部分形态,但毕竟是一种标本式的保护,已经全然脱离了民间美术的生长环境,且保护的种类有限,只能是挽救濒危文化遗产的权宜之策。“上导之为风,下行之为俗。形成习惯,世代传承,是为风俗。”②唯有形成风俗和习惯,民众才会自觉自发地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融入日常生活。在这个问题上,最关键且长效的办法是需要政府积极引领保护民俗文化,全面提高公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全民参与保护与传承,营造适宜的社会环境。譬如在高度现代化的日本和韩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依然中会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集中展示各类传统工艺品;在政府划分出来的历史街区和民俗村,工匠依然在手工作坊从事着传统工艺,生产和售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品。也唯有如此,各类民间美术文化遗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态”的保护和传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和韩国的做法切中肯綮,我们当效法之。

二、赓续文化薪火,构建传承体系

(一)传承人、后继者、民间协会共同构成的传承队伍

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实现“活态”保护与传承的另一个关键是保护“人”,作掌握特殊技艺的民间艺人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他们是极其珍贵且濒危的文化资源。要解决民间美术传承人“断代”问题,我们应该通过宣传和激励提升民间艺人和传统工匠的社会地位,使全社会意识到他们的文化价值,将他们等同于“艺术家”而非“工匠”来对待。此外,还需要定期向公众开放手工作坊,吸引公众注意,提升艺人自豪感和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要求传承人不断研修、学习以促进技艺的提高;再以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全面记录他们掌握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技艺和知识等;分阶段、有计划地征集并保存他们的作品,制作成教材和宣传片,以电子媒界的形式传播等。

民间美术文化遗产要保持“活态传承”的状态,还要注意艺人工艺技术的继承与改善以及“后继者”的培养。尽可能为艺人提供活动空间,定期组织手工技能表演,以展览或竞技等形式供艺人交流、施展和拓展技艺等。提升年轻人学习和从事传统技艺的兴趣;通过媒体传递授徒信息,在全国范围开展拜师学艺活动、组建民间协会等都有利于“传承人队伍”的形成,能确保该项遗产后继有人。

(二)将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结合,持续培养有生力量

培养民众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开发和利用地方美术资源,自觉自发地参与保护与传承,需要将民间美术文化遗产课程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使民众从小接受民间艺术的熏陶和潜移默化,成为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

幼儿的民间美术教育主要是对孩子进行有目的渗透和熏陶。通过家长带领幼儿参与民俗活动;在幼儿园设立民间美术体验教室来欣赏作品,培养儿童对艺术品的感觉、知觉和美感意识;选取能进行实践操作的民间美术样本进行临摹和创作等;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家乡传统艺术的热爱。

小学阶段,长株潭地区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与校内资源进行整合,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如蓝印花布、火花设计、剪纸等易于实践的内容等,都是丰富的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可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制作过程并举办展览,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此外,还可以以“民间美术文化遗产”为主题,定期举行全省绘画和作文竞赛,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儿童对当地民族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认同感。

中学阶段,注重拓展对民间美术文化遗产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对本土的民间美术的关注,了解地方民间美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熟悉当地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地方民间艺术造型特点、审美特征、工艺流程等。在日常教学中以“熏陶、渗透、融入、践行”的方式培养保护与传承的后备人才。

地方高校应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授“绝活”,鼓励美术教师向老艺人拜师学艺,将民间美术文化遗产课程列为必修或选修科目。有条件的高校,还可成立民艺系,培养有志从事民艺工作的专业化人才,肩负起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重任。

三、振兴传统工艺,摆脱传承窘境

长株潭地区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种类繁多且分散,除“湘绣”已形成规模化发展外,其他多属于规模极小的零散作坊,处于无序发展和自生自灭的状态,因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面临濒危窘境。要避免单一以“遗产”或是“馆藏”的方式存在的局面,就应该让民艺作品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不断被生产和销售,在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真正的“活态”存在方式。

这需要政府职能部门承担具体而有效的工作。首先通过调查研究,不断开拓市场,为该地民艺作品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信息,再设立长株潭地区工艺品信息网,搭建艺人与消费者沟通和对话的平台。其次,对在传承发展传统技艺、大力培养后继者以及拓展销售渠道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民间艺人进行表彰和奖励,以促进传统工艺的振兴。第三,对学习民艺品制作的年轻人发放生活补贴,保障其生活,能专心致志从事民艺传承工作。第四,定期举办民艺作品的展览和展销活动,让民间艺人彼此交流和展示技艺,以促进技艺的提高。

振兴传统工艺,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是民间美术文化遗产摆脱传承窘境的有效途径。要建构合理有效的手工产业,长株潭地区应该将经济价值较高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加以利用,如重点扶持和建立湘绣、铜官窑陶瓷、浏阳石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作为展示与宣传民间艺术的窗口;帮助长沙粽叶编、石、醴陵皮影、株洲县朱亭邹桂文木雕、株洲县刘双喜油漆画、芦淞区百井剪刻纸艺术、蓝印花布制作等民艺品走向市场,吸引更多民营资本进入民艺产业等。

科学合理的产业化既能为民间艺人带来理想的经济收入,改善其生存状态,又可以更好的发挥其文化价值。以传统文化拉动地方经济,又能推动民艺品与市场结合。从“湘绣”的保护来看,在产业化后得到了稳定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长沙市经济产业和居民生活的组成部分,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所需的产品,还使“湘绣”本身找到了存在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保持了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活”性,使活态传承成为可能。

四、尝试创新思维,实现传承发展

在现代工业化生产的背景下,由于民间美术作品墨守成规和因循守旧,不可避免地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被视作粗鄙俗气的物品而遭到疏离,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让传统工艺和民间美术作品融入现代社会,既满足民众生活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并最终成为现代化自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现代文明的发展和民艺品的使用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倘若两者能互为补充、相互融合,往往能创造出令人惊讶的经济和文化奇迹。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寻求变革与创新,实现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倘若一味只依靠政府投入来保护,那注定只能是苟延残喘,逃不过湮灭无形的命运。更何况“持续变化”本就是活态美术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正是一代代民间艺术家们的继承与创新,才使得遗产本身不断增值。

石涛说过:“笔墨当随时代”,民间美术之所以逐渐淡出时代潮流之外,其主要原因依然是维持固有形式,没有紧跟时代步伐。就像长株潭地区濒危的遗产蓝印花布,其图案的依然只停留在传统的形式――二方连续、吉祥图案等规整的纹样。如果能在图案的设计上寻求创新,结合现代艺术形式、融合传统与当代艺术,立刻就能拉近与世界流行时尚的距离,从而广受欢迎。此外,我们还能在蓝印花布的功用上做文章,比如设计整合含蓝印花布元素的坐垫、抱枕、腰靠、汽车内饰、包装盒、旅游纪念品等等,都能引领时尚,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生机,重回民众的日常生活。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说:“旧邦新命”,“旧邦’是应当保持且珍视的文化传统,“新命”当指随时代而变,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推陈出新。也唯有不断地吐故纳新,才能增加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参与现代化的构建,时刻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动力。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11c0096)

注释:

①徐美辉著.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艺术中国,2012年第10期.

②顾禄著,王昌东译.图说古风俗:清嘉录.北京,气象出版社,2013年版,第2页.

参考文献:

民间传统技艺范文10

关键词:陕西民间艺术数字化保护利用

民间艺术资源,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民间艺术作为人类知识智慧的母体源地,是体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基本依据。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了文化上的趋同,世界文化的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陕西民间艺术遗产也毫不例外地受到猛烈的冲击,使得陕西民间艺术资源保护工作面临四大严峻问题:一是我国民间艺术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陕西民间艺术资源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土壤和环境,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加之掌握一定传统艺术技能的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后继乏人,如陕西民间的口传文学的自然流失;华州、凤翔皮影戏,新中国建立初期可以演100多个剧目,目前最好的艺人也只能演20个剧目;再现唐代音乐的《唐和曲》,随着传人的离世而难以听其“环佩之声”;二是法律法规建设有待加快,民间艺术遗产还没有得到依法保护;陕西原住民族的服饰和织锦、祖传的民族图案和手工艺品被现代图案和现代日用品所取代;外来文化的装饰替代了传统装饰;现代建筑替代了传统民居;三是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待提高;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研究等工作相当薄弱,资金、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四是保护机制急需完善,随意滥用、过度开发更加速了陕西民间艺术遗产的蒸发。陕西是周秦汉唐的政治文化中心,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和民俗活动。研究和开发陕西民间艺术保护和利用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对陕西民间艺术的发展现状进行的实地走访、调研和资料收集以后发现,陕西民间艺术覆盖面广、内容庞杂,但缺乏必要的归类整理。阻碍其发展和历史传承的最大问题在于有关民间艺术的宣传太少,人们不熟悉、对其艺术价值认识不够,何谈保护意识呢?因此,本文认为陕西民间艺术保护和利用,应当借鉴其他省市建立数字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以“收藏优先”为首要策略,配合民间艺术生态博物馆这种保护模式,建立陕西民间艺术与文化资料库、开发网络展示和交流平台,将陕西民间艺术资源的基本形式、内容、风格、特点以“活态文化”、数字图片、影像资料加以保留、建立数字民间艺术资料馆,使民间艺术得以存续、更好地宣传和发扬,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对陕西关中、陕北、陕南等地区民间艺术现状进行充分实地考察,收集必要的资料。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陕西民间艺术主要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陕西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为紫阳民歌、西安鼓乐、蓝田普化水会音乐、秧歌、安塞腰鼓、洛川鳖鼓、秦腔、汉调桄桄、汉调二簧、商洛花鼓、皮影戏、木偶戏、陕北说书、榆林小曲、凤翔木版年画、安塞剪纸、泥塑、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黄帝陵祭典、民间社火、民间秧歌、转九曲、燎火塔、皮影戏、面花等等。因此,收集的资料主要以关中民间艺术为核心,从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雕塑、民间剪纸、民间陶瓷和民间音乐五大方面进行考查和资料收集。可以先从陕西各地民俗馆的分布和发展状况入手,从地方博物馆、民间美术家协会了解相关代表性作品和民间艺术家,研究其传承历史,再深入到民俗民艺的各个方面,走访民间艺术项目较集中的村落,搜集收藏大量民间艺术实物,通过访谈、观察、记录、拍摄,以及民俗活动跟踪,在不破坏原生态的基础上收集第一手资料,拍摄民间工艺制作过程、方法以及说明,录制与民间艺人访谈等影像资料,尽量做到资料收集的全面完整。并加以分类整理。

其次,由于陕西民间文化艺术覆盖面广,内容庞杂,历史传承的跨度又很大,需要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哪些资源属于需要保护和可利用的民间文化艺术,哪些是可以深入挖掘的还不为人知,却体现着丰富民族文化的民间艺术精品,他们是如何发展和进行历史传承的,在此基础上将陕西民间艺术进行分类整理,以关中民间艺术为主体初步建立了陕西民间艺术数据库。

数据库包括关中区域以及关中历史、关中民间艺术以及关中民间保护和利用三大分类,其中关中民间艺术又分为民间绘画、民间剪纸镂刻、民间雕塑、民间陶瓷、民间刺绣和民间音乐等几个分类,下面设有更细的类别,包括人物介绍、艺术作品介绍、实物图片、影像资料等,如图1-3所示。

最后,建立关中民间艺术网,将数字化的资料到网络上,免费向人们宣传。网站作为陕西民间艺术资源的交流平台,一方面可以宣传民间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共享资料,同时提供便于讨论和补漏的途径,如论坛等形式,便于人们深入了解、补充遗漏和讨论民间艺术及其保护和利用方法,丰富完善数据库。

通过以上研究工作,初步开发并建立了陕西民间艺术数据库以及网站,有效保护和宣传了陕西民间艺术。虽然还不够全面,但是可以在此基本框架上吸收更多民间艺术资源类型,扩充民间艺术数据库,当网站和运行相对稳定后,可以通过民间艺术作品的介绍和推广来进一步探讨陕西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利用机制,推动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和利用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婧.论云南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策略,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7.02.

[2]徐秉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研究,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2.

[3]青峥.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观察,2007.7.

[4]刘华东,河南省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问题研究,现代装饰(理论),2011.10.

民间传统技艺范文11

【关键词】手工艺 传承 高职 艺术教育

近年来,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逐渐将研究视野转向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的传统手工艺。研究的视域既有从学理上对民间手工艺进行阐述,也有从保护和传承的角度发表看法。那么,高职艺术院校在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应是每一个高职艺术工作者认真深思的问题。笔者的观点是,高职艺术院校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不仅很有必要,也具有可行性。高职艺术院校应当成为弘扬工艺文化、传承工艺技能、振兴工艺行业的“桥头堡”“排头兵”。传承传统手工艺,高职艺术院校责无旁贷,大有可为。

一、高职艺术院校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必要性

(一)履行文化传承社会职能的需要

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代表着一个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情感、智慧和创造。历史上,由于天灾人祸或者其他原因,一种文化中断了,一些民族也会随之消亡,从这个角度讲,传承民间传统手工艺,就是传承文明,传播文化。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教育部门应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保护知识纳入教学体系,激发青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高职艺术院校作为高技能艺术人才的培养库,艺术文化的传习地,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在信息、技术、科研等多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在高职艺术院校大力弘扬民族传统工艺文化,传承创新传统手工艺,是时代的选择,是历史的使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强化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需要

要想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学校的长远发展赢得有利的竞争地位和发展空间,高职院校就必须科学定位,加强内涵建设,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培养特色专业、优势专业,以唯一代替单一,以特色取代一般,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优势,在差异化中发展壮大。传统手工艺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独一无二的地域性,正如扬州出玉器,宜兴出紫砂,浏阳产烟花,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种类、特色的传统手工艺。高职艺术院校如能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把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艺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以传承本地区特色手工艺为己任,不仅能够培养一大批具有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底蕴的现代手工艺人才,同时也是对学院办学特色的彰显和强化。

(三)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衡量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强。放眼当前高职艺术院校,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一个突出现象就是学生过度依赖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以至于部分学生潜意识里就认为学设计就是学软件操作。一旦抛开电脑,不少学生无论是手绘技能还是模型制作都还欠火候。传统手工艺历经数代艺人的亲身实践,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创作经验,创造了剪、刻、捏、吹、扎、编、画等多种高超的制作技艺和绝活。把传统手工艺引入高职教育课堂,通过学生的动手制作,发展学生眼、手、脑等器官的协调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和了解民间艺术中深刻地体悟和理解源自生活的近乎原生态的审美体验,加强学生对创造力的再认识,激发他们的原创精神,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许多传统手工艺品不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文化性、艺术性,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以及收藏价值。但是,在几千年的小农经济条件下,这些手工艺大多沦为手工艺人自娱自乐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被称为“雕虫小技”,其商品属性远远没有被挖掘、开发出来。但在今天,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多元化需求的发展以及投资理财观念的转变,这一切都为传统手工艺的重振辉煌提供了绝佳的历史机遇。高职艺术院校将传统手工艺引进校园,不仅可以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得到有效传承,也能够通过职业教育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输送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人才,为当地经济服务,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办中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的方式,招收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参加手工技能培训,一方面增加他们的收入,另一方面帮助政府增加就业机会,支援新农村建设。

二、高职艺术院校传承传统手工艺的优势

(一)人才汇集优势

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需要在技术、艺术、科学、民俗等多方面进行深入调研与实践,这要求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员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文化艺术修养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高职艺术院校有一大批“双师型”的专业骨干教师,他们既有较深厚的文化艺术功底,又懂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且动手能力较强,在长期教学实践当中,不少人都有丰富的采风写生、田野调查经历,对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接触较多,体会较深,且具有将挖掘、收集资料整理转化为理论研究的能力,是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合适人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号角的吹响,不少院校纷纷在校园里建起了手工艺大师工作室,把这些散布在民间身怀绝技的老师傅、工艺大师请进校园,开班授课,传授技艺,试图构建以“大师工作室+项目导向”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推动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驶入快车道。

(二)信息资源优势

信息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拥有较新、较全面的手工艺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信息。为响应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的号召,部分高职艺术院校主动承担传统手工艺产业振兴的发展重任,以面向产业、服务产业、引领产业为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宗旨,定期对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研,这为科学地制定手工艺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第一手的详实资料。二是拥有较全面的图书情报信息资源库。现在高校里面一般都有比较丰富的图书资源、网络电子资源、期刊资源等,在高职艺术院校,关于民间美术、民间艺术方面的资料会更多、更全,通过这些资源可以方便获取国内外有关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方面的信息。三是拥有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高校经常举办的关于传统手工方面的讲座、高峰论坛等学术活动,为传承手工艺集思广益,有利于获得手工艺传承的最佳方案。四是容易得到政府规划、决策部门的信息援助。传统手工艺从大的方面讲从属于当前最火热的文化产业范畴,那么抓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就是服务“抓经济,促民生”的具体举措,理所当然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地方政府在做文化产业规划时,会邀请院校代表去交流、沟通、协商,这对高职艺术院校来说也是一种无形的信息资源。

(三)科研创新优势

科研创新是传统手工艺传承保护的助推器,艺术类高等院校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阵地,在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高职院校一般都有内设的产学合作处室,负责产学研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完善的产学合作机构能够有效地推动传统手工艺传承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育教学的具体方案方面扎实有效地开展。二是高职院校拥有专业的科研队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是从传统的工艺美术行业逐步发展而来的,因此,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对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情况都非常熟悉,同时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都有自己的看法,这对传承手工艺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智力保障。三是拥有广阔的科研创新资源共享平台。高校对外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高校间也互相配合,资源共享,此外,高校也更容易凝聚政府、学院、企业三方的力量,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进行研讨。

(四)政府扶持优势

在“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战略背景下,各地方都在积极挖掘本地方的特色文化,传统手工艺迎来了重焕生机的历史契机。高职艺术院校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集中化、规模化、科学化的传承模式,突破传统手工艺师徒相授力单势薄、手工艺行业人才青黄不接以及手工艺作坊的急功近利等缺陷,让人们重新看到了手工艺传承的希望,因此,高职艺术院校可以获取高职教育及非物质文化传承两方面的政策支持,更有利于手工艺的传承。另外,高职院校作为文化教育机构,较少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其提交的手工艺传承的方案比较容易获取政府的信任,通过对手工艺专业的建设,申报省级或部级重点专业或特色专业更容易获得省级财政以及部级财政在资金及政策上的支持,为手工艺的传承提供资金及政策保障。

结语

当前,高职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艺术教育作为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并可以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高职艺术院校应积极探索适应本校、本地区特点的手工艺传承之路,把这些文化血脉发扬光大。传承传统手工艺,高职艺术院校任重而道远。

(注:本文为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湖南传统手工艺在高职艺术院校有效传承途径研究” 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12CTM010)

参考文献:

[1]钟连盛. 全国工艺美术行业调查报告[R].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8.

[2]张福昌. 振兴中国传统手工艺产业刍议[J].艺术生活,2005(4).

[3]赵继学. 湘绣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J].艺术研究,2011(1).

[4]孙红杰. 新疆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

民间传统技艺范文12

1.湖南传统手工技艺食品概述

享有“鱼米之乡”美誉之称的湖南,因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多元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丰富的非遗资源。据统计,我省现有部级保护项目118个,省级保护项目236个,市级保护项目690个,县级保护项目3012个。这些项目有一个共同的最大的特点:依托于人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口耳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非物质遗产除了民俗外,其余九大类分别是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其中传统手工技艺就有20多项,如长沙火宫殿传统小吃、衡阳的杨裕兴面、益阳沅江的麻香糕、湘西土家族的酒鬼酒酿、怀化靖州的雕花蜜饯。

这些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不仅是湖南各民族民间工艺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农耕文明时期湖南各民族生产生活的文化形态与文化特质,在艺人们代代师徒口传身教中不断发展丰富其内涵,从而在保留本民族传统技艺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手工艺的优点,使得湖南非物质传统手工技艺在型制、工艺、装饰手法、材料运用等方面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具有鲜明而独特的审美与实用价值。

2.湖南传统手工技艺食品品牌建设发展现状

伴随着全球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深入,机器批量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生产,使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手工”特性受到市场的冷落和轻视,部分传统手工技艺食品的生产趋向功利性追求,忽视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市面上有些传统手工食品的视觉形象上偏向传统元素和传统文化的打造,品牌形象同质化,品牌品种单一化,制作工艺简单粗糙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其产业化发展进程。

(1)品牌视觉形象雷同,地域文化不明显;

品牌视觉元素主要体现在品牌的文字标志、图形标志、包装设计、招贴广告以及店面整体形象设计。例如2009年被列入省级非物的怀化靖州的雕花蜜饯,是一个拥有2000多年美食文化与民族文化完美结合的民间艺术珍品。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苗侗历史文化,富有极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然而在它的品牌视觉表现上毫无鲜明的地域性特征,面临缺乏地域特色视觉文化符号的困境。

(2)品牌在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的表现上滞后,形式美感不足;

它的包装设计却极为简陋,主要以透明的塑料简装为主,产品完露出来,在随意搭配没有考究的字体作为品牌识别的标志,再将包装上附加简单的文字说明,并不能真正体现设计的基本精神;礼盒装的也大都用没有特色的纸盒予以包装,盒型都是以传统的方形为主缺乏创意;包装盒的颜色大都是红色、绿色、黄色缺乏新颖性。视觉形式感不强,无法激起消费者的食欲与购买动机。

(3)品牌品种单一化,市场定位不清晰。

品牌产品缺乏创新性,品种单一化,个性不突出就必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再看雕花蜜饯品牌包装过于简陋,没有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与情感需求,缺乏市场定位。在众多的产品和品牌中,消费者的购买力更多的是接受和选择哪个品牌。加上产品的衍生物甚少,销售形式主要以现场销售为主。

3.湖南传统手工技艺食品品牌建设和产业化发展策略

(1)挖掘湖湘文化内涵的传统手工技艺食品品牌形象

湖南非物质传统手工艺是湖南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部分。湖湘文化是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统一。 湖南非物质传统手工艺品牌内涵就是挖掘富有湖湘特色的文化内涵,这种内涵较为隐形,品牌所要传递的信息正是品牌文化的内涵。湖湘文化是泛指南下的中原儒学正统,是一种特有区域文化。它有着刚烈倔强的个性,热情而奔放;反映出湖湘大地特有的民俗与民风。因此在构思传统手工艺食品品牌形象素材时,应了解产品的文化背景,充分而准确表达出正确的意境。创意源泉应选择该区域具有典型性和历史性元素,进行合理有效的加工为设计服务,而不是简单的几个传统元素随便表示,并且要避免元素的误用。

将湖湘文化的精髓进行归纳、提炼出地域文化中的传统元素,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段结合,设计出贴切的富含地域特色和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特征的视觉形象,以此提升传统手工艺品品牌的附加值,促进传统手工艺品的良性发展。提升手工艺品品牌的档次,使其具有超出一般产品的质量,做工精细更富有特色和吸引力。这样一来,既能提高传统手工艺产品的经济价值,又能彰显它的文化价值。作为消费者而言,其所购买的也不仅仅是商品,购买的更是商品背后的历史、文化等符号性的精神价值。传统手工艺产品导入品牌形象一旦定型,就会被消费者接受。

以品牌形象发展为依托,提高传统手工艺食品的市场竞争力。传统手工艺是食品品牌的特色和品牌文化,是与同类产品竞争最大的焦点,是区别其它产品的重要手段。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民间艺术资源丰富,每一种民间文化资源都具有其与众不同的文化和工艺特色,这种特色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具备品牌开发潜力。因此,传统手工艺食品品牌的建设必须以地域文化和工艺特色为依托,塑造并强化品牌的特色,有效避开同质化的竞争。

(2)开创湖南传统手工技艺食品品牌营销新模式

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他们之间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由此可见,品牌就是产品身份的象征,在消费者的潜意识中就有该产品的信任感和认同感,排他性很强。而品牌定位则是品牌价值的根本保障。要想建立起一个强势品牌,首先是要对自己的品牌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定位,而品牌如果缺少清晰明确的定位,就会像没有蛇的船一样。清晰而准确的品牌定位为品牌塑造了鲜明的个性与丰满的形象,使之与竞争品牌有了质的区别,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形成独特的差异性优势。

然后是研究消费者拟定营销策略,充分考虑到了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传统手工技艺总是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彰显出各个地区各个时期的特色物产、乡土风气、人情习性、行为劳作等各个方面的特征,特别是传统手工艺食品带有明显的区域性饮食偏好。目标消费群体不仅要考虑到本区域本民族的消费者,还应该针对其他区域异民族的消费者;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消费方式、文化层次和心理需求。以情感建设品牌,拉进消费者的情感距离;以品质建立品牌,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以多样化的生产建立品牌,满足多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充分调动消费者身边的媒介手段,进行平面、立体、动态、互动的宣传,普及消费者对传统手工艺的认知。使消费者在物质消费的同时,体验到更多的精神愉悦。将品牌与体验想结合的营销模式。

融合创意产业研发特色化产品,借势发展旅游服务产业

传统手工艺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与活化石,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价值,比如

怀化靖州的雕花蜜饯就是利用各种瓜、果、蔬菜的根、茎、叶、花、果的自然形态雕刻出富有苗侗文化内涵的图案,造型生动极、工艺独特,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是集历史、艺术、文学、哲学、美学、传播、生态一体的文化形态。“文化产业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本,是对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颠覆,它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产业的创新。而其中所蕴涵的文化产业资源,通过产业的形式得以传播和发扬,是发展和繁荣文化的有效途径。”这种文化形态和文化模式的关键点就是创意的挖掘。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台湾文创产业的发展经验。日本在打造地域性品牌特色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将特色民族文化元素体现在各种土特产品上,然后在整体上宣传。比如水果,可以制作成子、茶、蛋糕、饮料,重要的是,所有的企业都基于同样特色,并作宣传推广。一般来说,由政府设定治愈系吉祥物和代表图案,然后由各个企业独自研发,已经设定好的治愈性吉祥物和标志图案要作为一个品牌持续使用直到被大家所认知。

举例来说,北海道的乳制品是当地的有名的土特产品,利用乳制品制成各种各样的子被销售。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白色恋人等甜品,厂家很多年都持续使用同样的包装图案,因此成就了这个品牌,现在已经成为家喻户晓明星产品了,游客也都争相购买。还有台湾的伴手礼最突出的便是本地化特色,当地的历史、人文、民俗、手工艺品都与伴手礼产业息息相关。政府积极推动“一乡镇一特产”,全台各乡镇大力发展专属自己独特的伴手礼。在开发伴手礼之前,政府会统一出台政策,找团队、专业、企业去考察当地的农业、人文、历史,经过磨合碰撞后再考虑朝哪个方向去塑造。比如全乡都产凤梨,并不是所有人都去作凤梨酥,可以有凤梨冰等衍生品,即使是凤梨酥各家也都有自己的招牌口味,这样才能吸引游客。

传统手工艺食品的工艺较特殊,大多数产品采用的是纯手工的工艺。在现代这个追求个性和返璞归真的快消费、快节奏社会,这种传统手工艺食品生产企业发展存在很大的潜力,市场商机无限。同时,手工艺食品得买卖大多数发生在旅游胜地。借助于旅游业这一行业发展得辐射效应,未来市场上对手工艺食品的需求并定呈增长态势。比如怀化靖州的雕花蜜饯就可以借助当地苗侗旅游文化打造湖南西南部少数民族特色传统手工艺食品做推广销售的平台。靖州是中国苗族歌之乡、中国茯苓之乡,有结合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歌和花苗民族文化打造的三锹地笋苗寨风情游、苗侗祖地佛教文化名山飞山生态民俗游、湘西南最大的林场――排牙山林场绿色生态游等旅游资源,每年到靖州旅游的游客突破五十万人次,每年因旅游带动的雕花蜜饯销售额上亿元。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