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

时间:2023-08-21 17:24:37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范文1

一、细读

课堂教学中,如果“填鸭式”地教学,效果会适得其反。所以要穿插着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要注意从阅读方法和掌握知识内容两个方面进行点拨。同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多与少,以及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的读书节奏、快读、粗读、细读、精读。

所谓快读、粗读是让学生走马观花地领略一下课文内容。那么如何让学生快读、粗读呢?一种是以快读、粗读方法,让学生了解教材的一般内容。还有一种是课堂讲解之前,让学生快读、粗读本节课的内容,达到预习的目的,这些内容为教师的讲解创造有利条件。

所谓细读、精读,是让学生在快读、粗读的基础上,用分出点、理出线、连成面的方法,掌握历史发展过程的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在指导学生细读、精读时,先将每一章节结构要点告诉学生,指导学生阅读,或者以历史事件为点,以历史事件之间的纵向联系为线,以历史事件、人物活动、典章制度等的有机联系为面,使学生能对课本内容有个整体轮廓,如指导阅读《强盛的奴隶制国家――西周》一章时,要求学生先找出武王伐纣、周公东征、国人暴动、平王东迁等点,再理出西周建立、发展、结束这条线,通过连结分封制、井田制、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等制度和历史现象,最后形成西周是一个疆域空前广大,奴隶制高速发展的强盛奴隶制国家这一历史概念。

通过阅读训练,特别是细读训练,学生逐渐克服了肤浅和不会读书的毛病,学会了独立阅读课本,增长知识的一种技能。

二、精讲

所谓精讲,即用约十五到二十分钟的时间讲授历史教材中的精华部分,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千头万绪。不是历史教材中的每句话,每个字都要照本宣科地搬给学生。历史课中的精讲,是在吃透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厚积薄发,把最基本的要点,最概括的内容,最有条理的线索,最准确的概念交给学生。当然,结合实际,授课时讲一些相关的内容,也是必要的。

1、讲史实。

历史史实浩如烟海,不可能在短时间的课时内一一交待清楚,有些史实可在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时解决,无须细讲,需要细讲的是那些在历史上对某一国家、地区和社会发展进程发生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历史课本里出现的历史人物有很多,无需逐一讲解,需要重点讲解的有马克思、列宁、、邓小平、孙中山等。

历史史实都发生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有具体化的特点,因此,在讲课时要十分重视准确性,并尽可能讲得形象具体、适当补充内容、辅之以必要的教具如(历史挂图),以加深学生印象。如: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可利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和“红军过草地”等插图、挂图,还可以听录音,的《七律长征》,引用学生学过的《金色的钓鱼钩》等内容,再现红军历尽千辛万苦,克服艰难险阻进行史无前例的战略大转移的场面,这样,不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可使他们受到思想教育。

2、讲方式

精讲通常可采取设问、自问自答(或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根据历史教材的内容,合乎逻辑地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用“什么?”刺激学生的定向反射,诱发他们进行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活动。如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可用以下一些连贯的问题编排精讲的过程: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2)这次革命有何特点?

(3)这次革命导火线是什么?

(4)这次革命的起止时间是分别是哪年?

(5)这次革命的战争是怎样结束的?

(6)在这次革命中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7)如何评价克伦威尔这个人?

(8)斯图亚特王朝是怎样复辟的?

(9)英国是怎样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的?

(10)什么是君主立宪制?

(1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什么重大意义?它又有何局限性?

通过这样一环套一环地不断提问题,层层剥笋,解决矛盾,尽管教师主讲时间不长,学生也有不少收获。

3、理线索。

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可以防止学生混淆史实,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五四”爱国运动本身就有一条历史发展线索,贯穿全过程。即:历史背景“五四”爱国运动“六三”运动运动的初步胜利历史意义。顺其线索把握各个概念,从而得出“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揭开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发展的绪论。这一条线体现了相互联系的原则和有序性原则,也体现了前后继承的系统性。因为“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最后提到:“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就为讲“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导出了进步发展的线索。

4、解疑难。

指解析教材中的难题以及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疑难问题。解决学生所提问题,学生提出问题以后,教师先不忙作答,注意看其他同学的反映。有些问题,其他学生会举手作答,教师应予鼓励和指点。对于某些难题,教师可以稍加点拨,再看谁能回答。同学回答错误、不全面的,仍由他人补充纠正,教师再作简要归纳。总之,尽量让学生唱“主角”,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智能,对于某些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亦应注意方法,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三、实练

练习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途径。一堂课讲完后,需布置适量的练习,以供学生课内外做。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除指导学生边读边练,边讲边练外,还在学完每一章节、每一阶段、每一册书后指导学生进行思路不同的各种练习:

A、教材专题练习。即作教材上的习题,要求学生逐章逐节地通过一个个知识点的练习,让学生记住典型例题,并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B、编制提纲练习。编制提纲练习是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把有关章、节按逻辑顺序分成若干部分,下含若干要点,要点分别加上标题和作出简要的注释。提纲中应当包括基本的历史事实、事件、重要年代,要反映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范文2

一、更新教学观念,着眼全面发展

历史教师要认真研究大纲、教材,把握教材特点,根据学生实际,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要坚决摒弃那种为中考加分而让学生死背硬记历史知识的现象。要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切实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注重能力培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与提高。

要正确处理好学为主体与教为主导的关系,充分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新教材内容丰富,每一课的份量较大,如果教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往往就难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十分重要。初中生掌握历史概念,发展学科能力,无异都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获得的。但是,教师教学任务的落实,都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才能实现。没有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主动感知、思维以及消化的过程。单凭教师的灌输,是无法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在,传统的讲授法仍主导着历史课的讲台,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巧设有序的课堂结构,运用具有魅力的方法手段,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使历史教学在师生两个积极性的努力下,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把握教材特点,注意知识层次

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材,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上好新教材就必须钻研它,熟悉它,把握其特点,分清知识层次,浅化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深入浅出地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首先,任课教师要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新教材的主要特点:其一,新教材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它遵循了历史学科体系,按照时间发展顺序,突破了编、章、节体例,以课为单位编写,体例新颖,有利于教学课时的完整性。同时,它考虑了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历史教学的目的要求,在纷繁浩瀚的史实中选出了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和具有思想教育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使教材成为易教易学的课本。其二,新教材突出了能力培养的内容。它图文并茂,可读性强,为训练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供了方便。它用图示和表格等多种手法,展现了史实的纵横关系,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其三,新教材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富有弹性,有利于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教材大字部分为基本要求,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小字部分为非基本要求,既可选讲其中一些重要内容,又可让学生自学。总之,新教材的特点,既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又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有充分把握这些特点,才能上好新教材。

其次,任课教师要区分好新教材的知识层次。新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往往使教师难以招架。甚至每节课的任务都很难完成。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分清知识层次进行教学。所谓分清知识层次,就是根据课标的要求,注意知识深浅、难易的程度和繁简的处理,具体讲就是对丰富的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与剪裁的问题。具体做法有三:一是严格按照课标要求,教好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即大字部分,要求掌握的图表、原始资料等;二是,灵活处理小字部分和一般资料,可要求自学,也可干脆甩掉;三是,大字部分也不宜平均使用力量,要突出重点,解释难点。重点内容,要详细说清论透,一般内容只勾勒出个轮廓,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有的内容甚至寥寥数语,点到为止,留出时间让学生去阅读。

三、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这种传统教法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全面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因此,要上好新教材,就必须走教学改革之路。

其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启发学生兴趣。备课不仅要对教材重新组合处理,更重要的是针对教材特点 和学生实际,准备教学方法,因为教学方法是否富有启发性,往往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备课时,如何精心导入,启发兴趣,创设何种情景、激发思维,如何设问、引导启发等,都要精心设计好。通过不同的设计方案,给学生形、声、色的直感,创设学生显露才华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激发起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范文3

一、概述初中历史快乐教学

初中阶段,归属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范畴。初中教育,无论是在我国全日制教育体系中,还是在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初中教育之所以重要,更多的原因在于,初中教育是补充小学教育的关键阶段,同时还肩负着为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奠定学生学习基础的责任。初中教育,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这就是说初中教育结束后学生可以选择直接面向社会或者是进入中职院校,以及高级中学院校进行继续学习。所以初中教育是我国教学分流措施的第一阶段。机遇初中教育在我国教育体制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初中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也不能不引起学生和老师,以及家长和学校的足够重视。

初中历史教育,是将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归纳,并总结出来具有独立学术性质的基础教育学科。初中历史教育,旨为建立起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以及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初步认识,所以初中教学课时中,初中历史的课时往往没有英语教育和数学教育,或是语文教育那么多。但是如何利用较少的课时,提高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初中学生对历史的学习质量,一直都是初中历史教育的一个不断探究方向。

随着我国社会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素质教育时代的到来,急速了我国应试教育的寿终正寝。在素质教育全面贯彻,落实的时代要求下,初中历史教育如何实现初中历史教育创新,怎样完成初中历史素质教育使命成了困扰初中历史教育发展的束缚。在对初中历史素质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快乐教学,逐渐彰显出其现实意义,和巨大的应用价值,所以初中历史教育采用快乐教学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二、初中历史快乐教学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发展学生的爱好,是素质教育贯彻和落实的核心要求。《论语》作为描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之所以被世人奉为儒家学派的经典教材,其更多的原因在于,它能阐述出很多生活、学生、工作的道理,包括为人处世。《论语》中就有这样一段话: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就揭示了,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的决定性作用。

初中历史素质教育创新要求,初中历史教育要,在学生心理建立起对历史学科的初步认识,并在教材基础上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解并掌握,还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为满足初中历史素质教育创新发展的要求,快乐教学被引入初中历史课堂。

快乐教学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育手段,利用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技巧,对学生进行教育,实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方向蜕变。

三、初中历史快乐教学有效方法探究

(一)、初中历史快乐教学前期准备:

初中历史教师,要实现通过快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目的,必须先从强化自身教育创新素质方面下手。首先教师要深度研究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对初中历史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整合、编排。其次,教师要将信息技术手段引进到初中历史教育课堂中去。最后,教师要加大初中历史备课调研的力度,力求快乐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教育中的完全渗透。

(二)、初中历史快乐教学的有效方法建议:

1、初中历史快乐教学的实施,教师可以在掌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在互联网中搜选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影视剧、动画作品、小品综艺等类型的作品。多媒体影音技术的应用,可以要求学生在观赏视频的同时,对有关历史内容进行思考,通过观看视频,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目的。

2、初中历史快乐教学的实施,教师可以在掌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在课前对有关课上教学内容的小笑话,或者有趣的故事进行搜集。在历史课堂一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利用讲有关课堂内容的幽默小故事的形式,在上课之初激发起学生对接下来课堂内容学习的兴趣。

3、初中历史快乐教学的实施,教师可以在掌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可以精细的编写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小短剧,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可以在观看小短剧的同时,了解并掌握课上有关的历史知识,用一种轻松快乐的心态,逐渐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

4、初中历史快乐教学的实施,教师可以在掌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可以在课前找一些历史上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在课上进行讨论,学生们可以充分发表意见,并且教师也可以鼓励提倡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这就可以促进对学生自主学习历史能力的培养。

四、总结

了解历史,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是人们走向社会,或者进行下一阶段学习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初中历史快乐教学,是从兴趣的角度出发,用一种轻松快乐学习的方式,实现对学生历史知识的教育,和历史学习能力培养的目的。快乐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我国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创新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朱振华.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浅探[A].探索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论文汇编[C]

[2]孟四清.中学生问题行为量表的理论构建与编制[A]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范文4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了解学生的工作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受到学生的欢迎?学者钱乘旦曾说“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挖掘教师的潜力,打开知识的宝库,让历史知识在眼前飞扬。

1. 历史课堂教学教法

历史课堂教学,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图解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等。至于在历史教学中到底运用哪些方法效果最好,关键在于老师。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知识累积程度,自己的学术水平、性格、能力,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组合,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在此介绍几种重要的历史教学教法。

1.1 讲述法。

此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和内容,适于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也适于复习巩固旧知识。可分为叙述、描述和概述三种具体方法。

运用叙述时史实要确凿。教师所述史实,应来自可靠的史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叙述要具体生动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如亲临其境,感受历史真实场面。

描述法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自然的领悟有关的历史结论。如讲《》这节课时,着力描述谭嗣同拒绝出走、慷慨就义的壮烈情景,把谭嗣同这位维新志士的光辉形象深深铭刻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受到强烈感染,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对于教材中较为次要、但又必须讲到的部分用概述的方式,以便勾勒出历史的全貌和线索。

1.2 讲解法。

讲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法令条约和科技文化等内容。讲解的具体方法主要有释义说明、举例论证、分析综合、比较、对比。

1.3 谈话法。

是师生双方以谈话或问答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理解、掌握知识,还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1.4 图示法。

可快捷地向学生展示或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的感官,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法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法。

1.5 讨论法。

讨论中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积极进取的态度等等。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最后通过具体史实向学生阐明正确观点。

1.6 各种历史教学方法的选用。

俗话说,教无定法。能够把复杂深奥的历史知识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呈现出来,这类教师用讲述法教学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喜欢研究分析历史问题、不擅长表达的老师,可多设计一些历史问题指导学生自主探索。

1.7 教授新知识时的注意事项。

①课前准备――教师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如何把课堂教学任务通过轻松、愉快、和谐的授课方式交给同学们,这是老师所追求的,也是培养学生对这门课兴趣的基础。

②前导――包括上课前检查学生出勤状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导入新课。

③传授新知识――这是课堂的中心内容和核心环节。

④总结教学内容和巩固历史知识。对提高历史课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是一节课里画龙点睛之处。

⑤布置课后作业――复习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记忆应知应会内容;运用已学过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教学生们学会运用已学知识点分析历史事件。

2. 初中历史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的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①参观教学。结合本地区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②演讲活动。结合所学知识举办演讲活动,开展“人人学历史,讲历史”的演讲活动。

③知识竞赛。例如可以举办历史科学改正错别字比赛;鸦片战争时期历史知识竞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知识竞赛;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知识竞赛……

④课外写作。指导学生做课外阅读札记、知识卡片,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历史小论文征文比赛。

⑤办历史手抄报。各班建立历史手抄报兴趣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可以进行评比,各班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3. 小结

初中生历史教育不容忽视,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技巧,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们都需要不断的通过试验和实践来充实总结,以求教会学生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范文5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活动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99

课堂导入是在开始讲授新的教学内容之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课堂导入环节具有组织教学、集中学生注意力、有效联系新旧知识等作用。有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为这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结合自己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对课堂导入方法作如下探讨。

一、以综艺活动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还处于活泼好动的少年时期,对于比较抽象、形式比较呆板的事物兴趣不大,形象、有趣是他们所喜欢的。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导入方式时要考虑学生的心智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利用故事讲述、角色扮演、才艺展示等多种综艺活动手段推动学生快速参与课堂学习。比如我们在进行八年级下册第14课《钢铁长城》的导入设计时,可以让学生按下文这样进行角色扮演。

指挥官:02,02,我是01,现在命令你立即向三点方向起航,歼灭入侵我领海之敌。

02:明白,坚决完成任务。

指挥官:03,03……

通过这样的表演,让学生形象地了解我国国防建设已从海陆空三方面构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从而产生对“这道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包括哪些国防部队,这些部队是如何建立和发展的”这些问题的探究欲望。这类导入方式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利于促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从根本上改变学习方式,改善学习效果。

二、以有效问题导入,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课堂导入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迅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学习状态。提问是一种很好的调动方式,通过问题能引导学生迅速开始思维活动,学生通过自主思维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并产生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的思考,有效架构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我们在进行九年级上册《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课的导入时可以这样提问:“美国独立战争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大家知道这里的欧洲主要是指哪个国家吗?”通过这类问题设置,很自然地将上节课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内容过渡到本课有关法国大革命的内容,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也加深理解了美国独立战争对欧洲革命的重大影响。这里值得强调的是,我们设置的导入问题要遵循有效原则,即问题要有利于课堂导入。n堂导入提问不等于旧知识复习,不能为了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什么问题都提问,这样会既浪费大量课堂时间,也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问题中难以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以情境导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是初中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在进行导入设计时要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情感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创设导入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亲身体验,使正确的情感态度得以形成。如我们在进行九年级上册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的导入设计时,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诵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的抒情诗《哦!船长!我的船长!》,使学生在诗歌朗诵氛围中初步感知“船长”对美国的伟大贡献和美国人对“船长”的怀念,为在教学中重点突破林肯对美国南北战争的重大作用埋下伏笔。再如我们在进行八年级上册第16课《血肉筑长城》的导入设计时,可以使用我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重大阅兵仪式导入,通过阅兵仪式的恢宏场面让学生感知我国国防力量日益强大的同时,也迅速激发起学生对“抗日战争是如何走向胜利的”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需求。总之,通过情境创设进行课堂导入具有拓宽学生视野、展示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正确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作用,因其资料易找、学生最爱、手段最活、效果最好等,已成为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最为常见的课堂导入方式。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导入目标,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知识能力水平和教学需要,正确选择富有针对性、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时效性的导入方式,不断改善教学技巧,提升教学效益,培养知识能力水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范文6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内;容衔接;方法探究

历史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每个环节都应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衔接自然、流畅,或淡而无痕,或不留“痕迹”。许多新教师在听课与评课的过程中,和被执教教师流畅自然教学环节,一气呵成的教学内容所折服,感叹老教师把教学设计能力与课堂教学艺术表现得游刃有余。如何让初中历史教学各环节有机整合?下面就历史教学中涉及到的导入、授课、提升这三个不同阶段的课堂教学,探究教学环节的衔接处理。

一、导入阶段——导入新课内容的衔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节课有一个好的开始,学生就会充满兴趣地继续听下去,课堂学习气氛也能快速地调动起来。良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应该通过了解、分析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变化,用心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让学生的思维在一节课的开始时以最短时间生发出智慧碰撞的火花,快速消除因上一节课带来的疲惫,帮助学生迅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让他们能够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提高课堂内的学习效率。詹姆士是哈佛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一个人的兴趣,可以提高他3-4倍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有专家推导出这样一个学习效果公式:学习成绩=能力×兴趣。接下来,先让我们看一则案例。案例一:在文化课的教学中,结合学生对电视文化的关注来引入历史中的文化。我在讲授人教版七下《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时曾这样设计导入衔接:首先,展示图片《后宫甄嬛传》的宣传画(当时该电视剧风靡一时,学生看到剧中主演的古装照片时十分兴奋)。然后我提问:“同学们,最近热播的《甄嬛传》主要故事情节发生在哪里?(打一建筑群)”,学生们也不举手了,七嘴八舌的大声说着答案:“故宫”、“紫禁城”。我就加以引导:“明清时这个建筑群叫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因为这个故事发生在清朝,所以答紫禁城是对的。”学生们恍然大悟,频频点头表示认同。我抓住时机继续导入衔接:“今天呢,我们要学习包括紫禁城在内的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以及科技成就”。于是,学生们立刻坐好,等待下一个知识点的出现。这样的问题设置,在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上就能够紧紧拴住学生的心,并让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学生们怀着一种期待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教师也可以自然而然地将课堂教学衔接到将要学习的课程知识上来。因此,精心设计的导入衔接可以为上好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实,导入衔接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道具插图、历史典故、背景说明、问题提出、温故导入等等方法。但是,大体都要有这样一些特征:近——与要教学的知识相近,与学生近期关注的热点贴近;简——衔接的知识内容简洁明了,表述的语言要言简意赅;创——创设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

二、授课阶段——教学知识点之间的衔接

教师要将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贯穿在整堂课的教学内容里,通常就是要用一连串的提问或层层递进的语言组织,把课程中的一个子目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子目中去,把课文中那些间隔的知识点串连到一起。一个完美的知识点衔接,能将课本上的教学内容一步一步引向深处,便于学生们理解本堂课的主要内容。这样一来,不但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还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促使他们主动思考,让课堂教学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案例。案例二:课堂疑问就是为了设置一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在讲授人教版九上《中古欧洲社会》时,对于第一个子目中“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和“罗马教廷”两个内容的衔接就遇到了不好处理的情况,假如采用直接衔接的方式:“刚刚我们学习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下面让我们继续来了解一下罗马教廷”。使用这样的方式衔接,必然会让学生产生这样一些疑问:这两件事情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呢?为什么要把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学习呢?很显然,有这样一些问题的存在,就必然会对学生的整体知识建构不利。于是,我再换一种衔接方式,以提问式来衔接:“刚刚我们学习的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中位于最高等级的是谁?”学生轻松回答:“帝王”。我继续引导提问:“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帝王始终就是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人呢?”学生开始积极思考,迅速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很快,有学生开始举手:“不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是罗马教廷!”立刻,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就都转移到了罗马教廷的知识上来。同时,我也顺利完成了两个内容之间的衔接。在这个例子中,我感觉,后一个探索方法效果更好,而这个方法的创设是建立在:(1)教师充分地分析了两个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并且选择了一个恰当的提问方式。既抓住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温故而知新了。做到这样,就可以架设起两个知识连接的桥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认识。案例三:选准切入点,借用史料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与掌握知识。如我讲授人教版七下《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一课时,课标的要求是:通过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来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针对这个课标要求,我选择了语言和材料来共同实现衔接。我首先让学生阅读了这样一段话:“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在明代,又继续加以修筑,使之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这是《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一段话。在学生看完材料后,我展开系列提问:“这一古代建筑是?”顿时,五花八门的答案又出来了:“明长城”、“秦长城”、“长城”。我公布:“答案是长城。之所以我们同学能答出这么多的结论,是因为大家还不清晰一个概念,那就是,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建于十四世纪的明长城。那我们不防就以材料中出现的秦朝和明朝这两个时期的长城为例,来做个简单的对比,感受一下明长城的恢弘气势。让我们通过下面的图片资料共同分析。”师生共同总结归纳之后,我继续提问:“请同学们谈谈看了关于紫禁城和明长城的众多资料后,有何感想?”(带有总结归纳,拓展延伸的性质)到此,对于这节课的课标要求就顺利地完成了衔接,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情感上得到一种升华。即意识到,紫禁城和明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创造的建筑史上的奇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也充分显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强大的创造力。当然,在这个案例中我做了这样一些准备工作:大量的寻找其他版本的初中教材、高中教材中涉及到本课知识的史料;找到一个切入点,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设问。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当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后,所有的要求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提升阶段——深入拓展教学目标的衔接

深入拓展教学目标的衔接,常出现于一个阶段的教学小结,目的是承上启下或总结。奥苏伯尔曾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新的教学。”由此可见,这样的衔接是对学生发散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既可以帮助他们开拓思路,还有利于培养他们敢于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精神。案例四:将已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帮助学生整体建构知识体系。我在讲授人教版七下《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一课时,在总结部分我设计了一个图表,将本课中涉及到的建筑和科技让学生一一回顾,并进行口述。学生们回答的都很流畅。我提问:“掌握了这些还不够,大家想一想本课的标题是什么?”学生们齐答:“《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我继续引导:“学完了本课知识,你现在能说出时代特点鲜明指的是什么吗?”学生们开始有的抓耳挠腮,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到书上去翻找。于是,我给出提示:“首先我们要问一问自己:明清的时代特点是什么?”立刻,找到单元标题的学生开始说了:“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我表示认同的同时,继续提示:“这个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君权的加强与强化。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外交:闭关自守。”学生们还是不明就里,我及时提示:“现在,同学们要做的,就是将今天所学到的内容与代表明清时期特点的表现一一对应,以此证明这些史实带有这个时代的特点。”这时,学生们好似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了。这种语言的衔接使学生在温故知新中得到了拓展提升,所以,语言衔接对于一节完整的历史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教师在课前就能思考出,如何尽量用最少的语言,讲透一个问题的关键,给学生以明确的思考指南。

四、课堂内容衔接的启示

衔接材料要有可靠性。教师需要研读与所授课相关的历史书籍,并且,适当研读不同版本的教材和高中教材,丰沛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该课完整的优质的历史知识建构。衔接方式可以多样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预设,运用教学智慧,利用学生关注的焦点和热门的话题,能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顺畅的课堂内容衔接。综上所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在平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许我们已经设计、探索、运用过不同形式的衔接方法,如果我们能够更加重视这些衔接方法,并把它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艺术,进一步研究琢磨出更巧妙的方式,那么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也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高效率的历史课堂也会更轻松自然地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李彦雄.历史课堂教学导课艺术初探[J].教育探索,2011(07).

[2]韩德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课模式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1).

[3]付永红.谈初中历史常规教学中的导课技能[J].新课程(中学),2013(02).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范文7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素质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获得发展的重要意义。历史学习可扩大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空间还是很大的,我们应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去产生新的思维,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学习历史不能死记硬背,要想更好地学习历史,还得要有方法。如何在有限的历史课堂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获得有效的教学成果,是需要我们历史教师长期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简单枯燥,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了我们平时惯用的教学方法以外,教师还应该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以新颖的方法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一、鼓励课堂讨论,丰富教学情态

在历史教学中,讨论就是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提出来,由师生共同探讨解决,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讨论过程中,可以先由教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也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点拨启发,以打开学生的思路;或者可以概括出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将问题解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态,或满怀激情地讲,或声情并茂地诵,或慷慨激情地歌。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应做到及时点拨,与学生共同参与,你呼我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寻求答案。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兴趣盎然,乐在其中;这样的课堂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还美化了学生的心灵,塑造了学生的个性。

二、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

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讲清历史事件的发展,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讲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学科由于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比较多,因此教师除了要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内容的纵向或横向的联系。有的内容相对枯燥乏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多加点拨,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在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后, 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充分尊重学生,多赞扬与鼓励他们,以营造理想的课堂氛围,进一步构建初中历史的高效课堂。

三、加强课堂合作学习

教与学是一个对立的过程,如何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进行的互学习,有着明确的责任分工,以集体的成就为教师的评价依据,以促进个体的有效学习为目的,最终完成共同任务,实现共同的理想。合作学习需要先将学生分组,每组以4―6人为宜,每组成员由好、中、差不同程度的学生组成,在每一组中根据每个成员的学习特点来分配任务,避免优生以自我为中心而差生却不能参与其中。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把握历史学科的特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探索,进而使学生的思维长时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问题,对于具有典型研究性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看待,这样才能最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可再现或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树立起历史空间、动态概念,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去体验历史事件、解决历史课题。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灵活性、多样性和生动性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集中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也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设置课堂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历史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要不断地、适时地向学生发出有价值的提问,以驱使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同时活跃他们的思维。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范文8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历史;教学;教学方式

初中历史的教学侧重于熟记知识点,而学生在积累背诵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既而能够事倍功半。初中历史的教学,以往侧重于线性记笔记,但是线性的记笔记,使学生对整体的知识布局有个概况,但是不利于熟记各个细节的知识点。而初中历史考试中,细节又往往都是考试的重点。因而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对历史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都有详细的概况了解,更能够让学生记住关键的知识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最后既能够宏观的掌握整体,又能够微观的把握局部。更好地将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仅提高的是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够间接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把握历史课堂内容,掌握重点知识,提高课堂效率,高效完成学习目标,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一、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对于初中历史学科的意义

历史学科以时间、人物、地点、事件为基本构成要素,知识体系的掌握对于整体只是结构的理解具有重大的意义。历史学科的学习具有逻辑性发散性,时间性和顺序性的特点,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关键点,再以点带动面,是非常有效的记忆方式,亦是非常具体的可行的操作办法。而思维导图的方式刺激大脑,图形的模式比文字要更加具体化,可视化,更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事倍功半。形成完备的知识框架结构,不仅有利于历史学科知识点的掌握记忆,更是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好的带动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历史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常常布置作业,为求学生能够牢牢的掌握知识点,而思维导图则更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掌握知识点,快速的记忆知识点。所以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带来更便捷的学习方法,更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为教学实践带来了革命,有效的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更好的带动教师完善自我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以更好的教学经验教学水平带动整体教学实践的进展[1]。

二、有利于课堂内容核心的把握,提高课堂效率

思维导图模式即为处理核心信息的模式,思维导图以关键词为中心,以关键词为纽带为枢纽,更好地将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联系到一起。形成完整的线性思维,而线与线之间联系到一起,又形成全面整体覆盖的思维。掌握重点知识,而不用全面的阅读,把握宏观整体,而不用细碎的去掌握。课堂效率至关重要,课堂上听课状态好,课后复习事半功倍;而课堂上效率低,复习则需要很大的努力。尤其是文科形式的历史学科,思维方式对于记忆的模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思维导图模式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更快的学习掌握,更好的消化理解,做到当堂理解,当堂消化,当堂吸收。与传统的被动的教学相比,思维导图更注重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主动的学习形成主动地思维模式,主动地思维模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更好的促进学习。传统的课堂板书一般只是讲求本章节的内容来龙去脉,缺乏生动性,趣味性,以及灵活性,思维导图更加形象具体,使学生记忆深刻。更好的掌握历史事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以及意义所在。把握好主次关系,掌握好重点与非重点,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质量,为教学实践的进步迈出一小步[2]。

三、有利于形成个性化教师的风格

教师的水平在教学的质量中体现着一定的作用,教学严肃认真的老师,虽然教学水平高出很多,但是由于课堂气氛沉闷,反而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思考和学习,还会使个别学生昏昏欲睡。而相反,课堂幽默又不乏教学经验的教师,由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灵活,一般都能带来好的教学反馈,以及学生的对老师的喜爱。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更好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充分的消化吸收,汲取养分。教师教学宗旨是“有教无类”,不讲学生分层次,不区分学习的好坏,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同学之间的差异,而又不区别对待“好坏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的节奏,并且帮助学生分析优势与弱势所在。由于旧的教学方式手段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分析思考的能力,且一味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只是要细化,教学方式单一,重视结果,而忽视方法,也是导致学生厌倦历史课的原因。而历史教师通过教学思维导图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获得学生的认可的同时,不仅是教学质量质的飞跃,更是学生学习进步的一个体现,教师独特性的风格也是建立在学科内知识根基夯实的基础之上,没有根基高楼,就犹如空中花园,即使看上去明艳,可终究会摇摇欲坠。初中历史教师有着过硬的专业基础,熟练的技巧,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个性化的风格,无论是在初中学习阶段,个性化的老师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中。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构建的思维导图模式中,更好的理解运用知识。

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结构,形成发散性思维方式

知识体系是一个建立在各大知识点基础之上的结构,而将零散的知识点归类形成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关键知识,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更有利于快速记忆知识点,脑海中形成完整的体系模式。而且由于思维导图的模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记忆方法,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自我答疑,自我解惑,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于思维导图模式是由点带线,由线代面,想象成一棵有着粗壮树干的大树,逐渐的分成几支树干,树干上有树杈,树杈上面有着茂密的枝叶,无穷尽也。在想象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形成发散性的思维方式,而本身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又会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完善自我的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综合素质,学生在自我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发挥创造性的思维,激发学习的潜能,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而教师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注意扬长避短。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发现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

总之,教育体制的逐渐改革和完善,教学理念的改变,无一不体现着进步的教学思维方式。而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更是体现着优势所在,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的同时,带动提高教学实践的进展。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微观带宏观,从逻辑性到发散性,从顺序性再到时间性,思维导图的历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形象化,具体化,可视化的优势。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思考能力。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通过书写,制作可以强化记忆,又凭借对思维导图的个人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型思维。学习终究是一项自主性的工作,自主性强学习习惯好的,终究要在学习中占有很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范文9

一、“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启发之下,让学生按照自己观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认知事物,理解学习材料或者让学生借助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有关材料亲自去探索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的知识。

因此,运用这种方法的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设计,要给学生提供必需的资料和学习条件。教学过程中要着眼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应得的结论,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胜利感,这种方法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现和创造精神。

1.“探究式”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两个方面。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育者,其任务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按照国家规定的内容向学生传授知识,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质量都有赖于教师的教导,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教课活动的中心,扮演引导者、帮助者、服务者等共同学习的角色,避免了包办代替。

2.“探究式”教学方法体现了启发性的教学原则。“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在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最根本的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体。例如:我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挂图和电影片段,然后设计了思考题:(1)有人说,“巴尔干半岛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个火药桶”,结合史实谈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2)结合挂图和电影说一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3)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参战的士兵,谈一下你的感受?这样就为学生获取、分析、讨论、利用信息和发现问题提供条件,启发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这符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环节

首先,应利用教师的“主导”优势,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这是“探究式”教学方法实现的前提,是准备阶段。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是人们对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个性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无疑是强调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鉴于以上认识,教师在创设问题时注意留有余地给学生自己提问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常常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其次,应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注重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过程,这是“探究式”教学方法实现的关键,是突破阶段。现代教学思想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其主体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教学实践说明,有效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教师的指导必须把学生导向学习的境地,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应对学生探索的结论进行总结,这是“探究式”教学方法实现的升华阶段,是对学生劳动的肯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懂得历史发展规律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才能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看本质而不是只看现象,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去看待历史问题。”

例如,我在处理《唐朝的衰落和灭亡》一课时,先让学生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我进行了归纳,最后让学生明白唐朝衰落的根本原因是政治腐败。“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唐末农民起义”,则是在唐朝走向衰落的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而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仅是政治腐败的一个表现,况且杨贵妃也不足以把唐朝推向衰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最终明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就是“人的发展”,“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确立的基本信念。“探究式”教学方法正是体现和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将每个学生都看成具有独立的人格的个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才能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范文10

金乡县开发区(鱼山镇)中学 申海利

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究,摸索出了“读、讲、议、练”四段学习策略。它不但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乐趣,而且教师尝到了课的甜头。

一、阅读----创设情景与设疑导学法

阅读就是教师课前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处在抑制状态的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进行学习的。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将这种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我在教学中经常采取创设情景设疑导学法,即选择一定的媒体组合,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转化为问题的情景,一方面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动机,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学习习惯,学会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心理和课堂气氛同时活跃起来。例如,在讲世界史《新航路开辟》这课时,我设问:“西欧人为什么要到东方来?”学生回答后,再播放组合媒体,引导学生看《十四世纪欧亚主要商路》图,学生发现西欧与亚洲的往来通商早已有三条路可走。学生提出:“为什么还要开辟新航路呢?”我不是及时作答,而是指导学生看书独立思考,并对有困难学生个别辅导,得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二、精讲----观察释疑与启发引导的讲解法

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突出一个“精”字。即学生通览教材,经过一番思索后,教师“精讲”。其主要目的是要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学生对教师的教,以及教学内容既能接受,也不厌烦,但是,由于对教师的教法摸得很透,就会产生“他一定会用老一套方法来教的想法”。然后就平静地在那里等待,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当采取学生意想不到的方法,打破这种平静状态,使学生的学习心理活跃起来。例如:在讲述《秦汉时期的文化》时,学生对张衡的地动仪结构精妙无双难以理解,我采用组合媒体进行演示它测定地震方位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当地动仪上小龙嘴里的一只铜球落入一只蛤蟆的嘴里时,“叮当”一声,学生不禁拍手称奇。学生在这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对地动仪的精妙就一目了然,无须再言。这种妙不可言的表现魅力是传统的课堂讲解所不及的。它足以打破学生心理的平静状态,使课堂活跃起来。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讲解,问:地动仪的准确度怎样呢?公元132年一天,地动仪朝西的龙嘴吐出铜球,三天后陇西快马来报,那里发生地震。陇西在洛阳西500多公里,方向准确无误。再点明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动仪。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对地动仪的认识不但深刻,而且完成了从兴奋状态向理性的升华。同时形成了学习持久的动力。

三、议论----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                   

在历史教学中,议论就是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点拨,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各层面寻求答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心理方面常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让他们在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增强自信心。从教学的方面讲,这种新鲜的刺激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了力,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进行实践。这样做不但能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而且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使学生在对新问题的讨论中,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达到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

四、练习----师生互动与人机交互的练习法

学生在经过“读讲议”几个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课外练习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的,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为宜。通过这些练习,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克服求同思维定势,突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界限,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和新观点。另一方面,为了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师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寻找问题的答案。为学生的课后练习扫除障碍,并希望通过“练”,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当堂掌握,当堂巩固和当堂理解知识的目的,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任何人都希望别人把自己有能力,并且能某项工作的人。中小学生甚之。如果教师能够把握学生这种要求和愿望,及时地创造机会和条件,满足学生的愿望和要求,鼓励和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靠近个人的“最近发展区”,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由此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也会更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媒体组合设计的优势,采用师生互动与人机交互的练习法。

总之,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与“四段”学习法应用于课堂教学,能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换中消除学生的疲劳和厌烦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能随着教学情景和方法的变化,使学生的心理由抑制状态向兴奋状态转化。这种意想不到的学习方法,能打破学生学习的心理平静状态,使学习心理活跃起来,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的升华到新的境界,即向理性的升华。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范文11

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它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要素,也是学生需要培养的基本能力。它的培养,对于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宽、历史体系的构建、综合能力的提高、全局意识的形成、中考复习的应对等都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下面我将结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的相关课例就时空观念的培养方法谈谈我的认识。

一、多媒体技术与历史地图的交互使用

历史地图是培养时空观念的主要方法。它的特点是信息丰富、直观、准确、具体,辅以多媒体技术的交互使用,能发挥出教材文字内容难以实现的作用:(1)将抽象的教材内容具体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如第10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深挖教材,全方位研究地图。首先动态演示《秦灭六国示意图》,直观感受秦灭六国的时间顺序和空间方位。然后将此图与《秦朝统一后形势图》对比,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以下问题:第一,秦在公元前221年后征服了哪些原本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地区,理解秦统一后的民族融合问题。第二,秦在公元前221年后对边疆新占领区的开发管理问题,继而对比公元前221年前后秦朝疆域变化,感受秦在疆域上的统一。第三,加深理解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和秦始皇的最大功绩。(2)将有限的教材内容丰富化,拓展学生的思维。历史地图作为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拓展了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如学习与探究之二《寻访“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之路路线图》,可帮助学生准确找出“丝绸之路”的路线,通过途经地区的古今地名对比建立明晰的空间观念,通过途经地区的地形地貌感受商旅的艰辛,通过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物种与技术文化交流认识丝绸之路的作用。(3)将庞杂的教材内容体系化,提高学生的能力。如第6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出示《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引出三家分晋的史实,辅以顺口溜识读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借助地图动态演示和教师讲授了解战国时期政治外交策略与史实,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在使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正确使用。引导学生识别地图方位,关注图题、图例与古今地名的对比,明确地图内容的重点,以点带面,最终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与规律。第二,科学使用。选取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难易适中的、画面清晰的历史地图并在恰当的时机使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第三,充分使用。详细挖掘历史地图的细节来辅助理解教材史实。第四,跨学科使用。要想使用历史地图将教材内容完整地呈现给学生,达到以图述史、图史融合的效果,就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历史学、地理学、文学、政治学、信息技术等知识储备。

二、绘制公元纪年时间轴、年代标尺

此法适用于重大历史事件的时序判断问题,直观有效。如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迭》先在时间轴中标记本课重大历史事件,然后对其时间推算公元纪年、判断时代归属、发生先后、计算时间差等。在使用公元纪年法时应注意:公元前与公元后的初年和末年是相反的,如公元前1600年是公元前17世纪末,公元1600年就是公元17世纪初。

三、制作历史纪年表、历史大事年表、历代王朝表

此法适用于朝代更迭顺序。如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学生在自主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纪年表》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个提前制作好的朝代更迭简表,其中一些朝代留空,要求学生填空。这种处理方式一则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二则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还可采用歌谣的方法,如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有了孙中山,民国开纪元。

四、绘制思维导图

此法适用于小结或复习。如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归纳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突出表现。此法利于深化知识的回顾。

五、图片法

教材中的图片含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如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可使用插图“船形彩陶壶”“刻画符号”和“七孔骨笛”,得知河姆渡聚落已经有船作为交通工具,而半坡聚落已经出现了文字的萌芽和原始音乐,学生因此得出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六、横纵对比法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范文12

关键词:初中历史;注重思想;注重方法;关注平台

历史知识的传授作为历史教学的第一要素,要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不仅获取相应的历史知识,更要在历史学习中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形成相互协作的意识,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形成。

一、启动智慧润泽心灵

历史学科的思想是指在历史观和思维方式下,教给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任何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应该养成树立尊重客观历史的习惯和意识。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能够借助历史过程中的种种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点和思维方法,并养成从不同的视角关注事件的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的观点辨别和指导当下社会事件和现象。以这样的视角和观点来说,我们历史教材中所展现的内容基本都是史实的呈现。如果我们仅仅停留于对内容的掌握,而缺乏自己的思考,那就失去了历史学习的基本意义。因此,历史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教材内容的穿透性阅读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相关内容时,当学生对其中“丝绸之路”的知识已经较为熟悉之后,教师则绝对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了解,而是出示这样的思考题:“在交通日益发达的今天,丝绸之路还有存在的价值吗?我们是否可以将其废弃?”这样的问题并不在乎学生是否找到正确的答案,其中最大的价值在于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强化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同,并从现代社会价值的考量下,对“丝绸之路”当下的存在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思维辨析题的方式,给予了学生科学认知的方法,对于学生正确科学地看待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有极大的帮助。

二、总结规律,归纳经验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有着自身的方法,由于学科课程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不同,相应的学习方法也不同。对于历史学习而言,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是最为基础的能力,而且还是较为抽象的知识记忆。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相应的学习方法,有效地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

比如在教学“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将中共三大以及一大、二大的时间进行对比记忆,通过发现规律连贯数字的方式进行记忆。而将“四一二”和“七一五”的政治变革通过列表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这些方法的运用,不仅有效地记住了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而且积累了相应的学习方法,学生表现出高涨的学习热性。这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信心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然,初中历史的学习有很多方法,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给予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从而更好地为今后的历史学习服务。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中仅仅关注教学内容,而不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弊端,从而实现教学关注点的转移,改变学生的认知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三、自主探究,释放能量

历史教学不能局限在仅有的课堂传授的模式中,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活动的平台,从而调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理念。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自主思考和内在动力,促成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使得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活动,通过学生自主性思考以及合作探究性学习,深入感受教学内容,并通过教师及时点评,让学生经历了自身能力的顿悟,从而有效地理解和感知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一课时,教师并没有直接把教材中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读教材,并从中罗列相关要点,形成感性认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争辩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真正通过郑和远航事件的表面看清事情的本质。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感受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透过教材内容感受历史事件的本质所在。而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将学生置身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之中,让学生在自主解读、合作探究、大胆表达的过程中形成自我认知,给予了学生足够的认知平台,从而让学生从“阅史、鉴史”的过程中成就自我、成长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