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时间:2023-08-15 17:22:50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1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58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developing the core quality of students has become the key link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history teach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the teachers how to lead students to the history of core competence, promote the students' core quality improve and even advanced.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is problem, the author makes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history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based on the core literacy.

Keywords core literacy;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到2020年,我国将争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依然会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同时,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领域的潮流。为此,我国教育部于 2014 年 3 月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构建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发展。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主要是通^学校教育而获得的。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已有专家对其进行了具体的定义,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方面。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虽然提出来了,但是具体到高中历史教学中,该如何去体现和实践,还是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尝试。而在当前在全国高考新课标卷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也要以历史核心素养引领高考复习,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1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需要教师关注点的转变

要开展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需要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关注点发生转向,即如何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到核心素养的养成,从原来关注“教什么”转向到关注学生“学会什么”。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历史教育,做到教书与育人两不误,既要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的基础,更要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不断提升乃至进阶。

同时,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需要高中历史教师的课程观发生转变,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让知识成为素养,让知识变成智慧,也就是说,只有能成为素养或智慧的知识才有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历史核心素养,讨论如何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课程,老师如何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才具有真正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只有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了,对核心素养认识清晰了,才能更好去实施、深化课程改革,更好地开展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更好地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需要教师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

根据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认识,结合我们历史这一学科的特点,不少专家认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等方面”。

(1)时空观念。历史学科的突出特征就是时空观念非常强烈和重要。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历史史实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去观察和分析,是我们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使用与历史时空有关的概念和术语、古今中外的地图、大事年表等方法叙述中国及世界历史。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能够依据历史的纪年与时序,从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够有意识地将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置于相应的时空框架下进行探究。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2

 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研究范文

教师在教授初中历史时,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中的主导生活哲学,在新课程改革需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必须注重历史方面的学习。在国家对于人才的标准判断中,会根据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学生的主要体现,这个已成为历史教育的重中之重。下面是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关于 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研究范文的相关材料,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

 

新时代要求学生应根据历史教育培养文化独立和社会参与的学生,包括人文古迹、责任和实践创新的目标,对于学生的核心技能无疑具有领先的终身学习和学生的教育有积极的作用。

一、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学习是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民主的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教育的进步,学习初中历史是中国五千年源于流传的文明的重要证明。通过教师教授历史教科书,可以发展学生关于爱国主义、民主的新思想。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要求学生学习历史相关知识,通过学习有关技巧以及学生的学习情感,达到两者的统一。义务教育的学习技能分为很多方面,包括观察、理解和解释能力。首先是关于历史感知能力,就是学生能够对历史的时间以及历史人物有所了解,同时还需要对历史的文明有所理解,对于时间也需要掌握。其次就是能够理解这种思考事物的能力,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人物和事物的作用,知道历史是怎样进行一个呈现,以及可能性阅读历史,在某些历史情境下想象历史场景。最后,学生能够通过历史信息获得解释这种历史能力,对特定意识形态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基础,还有对历史的处理能力,进一步扩大历史洞察力和分析技能的能力,能够流利地向他人提供历史陈述,以提高历史视角的技能。

二、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引导学生让他们形成属于自己的学科素养,尤其是在历史学科这个方面。目前学生的核心技能状况有三个主要技能:个人发展、社会包容以及文化素养。其中,每种类型的素养都包含了很多数据。为了制定核心素养课程标准,需要将核心基础知识作为每门课程的标准,即将学生的传统基本技能转化为现有学科的核心素养。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时间链教师需要强化学生的时空概念和历史证据。历史这门学科是需要时间链进行串接的。历史的主要原因是古生的事情。如果历史事物无法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顺序,那么学生将很难学习。学生如果能够将历史事件刻画在自己的时间链上,时间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时间就像人的骨干,它是连接所有教材内容的最重要部分。第二个就是位置,因为事情在同一时间发生却在不同的地方。比如教师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这一个课时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墨子、孟子、庄子等代表任务罗列在时间链上,这样的一种罗列有助于学生的人物记忆。3.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实践。从历史的深刻角度出发来进行实践。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造合适的情境,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比如在教学人教版《鸦片战争》这一节课时,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回忆一下之前的时间表格,然后教师给学生播放虎门硝烟的视频,接着通过这个视频来问学生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英国要向我们中国走私鸦片,以及走私鸦片给我们中国带来的伤害。接着角色扮演,看林则徐是怎样采取措施来进行硝烟的。通过这样一些问题的探究,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白鸦片的危害。通过这样的历史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多采取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导入教学方法的时候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实践,学生也可以在这种教学情境当中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第四,情感互融,教育多元评价理论体系建设。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人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从历史教学中反映情感的融合,在目前历史实践理论平台架构的参考,以及课堂以外的最大化质量评估的细节,最终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理论,构建现代信息技术,科学的核心素养培养之路。借鉴历史的认识和解读,了解历史事件、故事的意义,提高对情感取向和理性知识含义的理解,使学生在经过特定的历史学习之后,在第一时间可以依据真实的历史数据以及具体的事实,见解和更好地理解历史中发生的一切,处理因果之间的联系,由于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客观地对历史问题进行相关处理。

三、结语

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来看,历史教学实践是学习的基础。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培训的主要方法是学科核心素养,进而转变学生的核心技能,增强学生的时空感,创造问题情境,以及情感融合的教育实践,构建教育体系。利用多评价理论,为学生历史基础素养培养提供帮助,可以有效培养初中生的基本技能,实施素质教育改革。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教学策略

我国历来重视历史教育,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民)之要务,为国家之要道。”历史教育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方法与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在我国历史教育体系中,初中历史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初中历史教育成效卓著,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初中历史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因此,创新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是初中历史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为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育注入新活力的重要途径。

1树立历史核心的策略

也就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初中历史教育的核心,新课程明确指出,历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历史观。但是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育中,对初中历史教育的核心缺乏充分认识,传统历史教学仍占主要地位,如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这有悖于新课程对历史教育的要求,阻碍了对中学生的科学的历史观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对中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要求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对中学历史教育核心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即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历史观作为中学历史教育的宗旨。因此,广大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应适时转变历史教育观念,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历史观。在历史教学工作中,不但要强调历史基础知识学习,还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2创新策略

创造力的开发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运用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创造力: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课堂训练题。要从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其中转换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让学生变换角色,站在教师的角度上,自己动手设计一些练习题,既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同时也对教师加深了理解,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可以起到帮助作用;对历史实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假设。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学生肯定已经形成了自己一定的认识,接着就是要把这种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论观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没有下定论的问题大胆的进行假设,并说成自己的理论依据。学生如果可以提出假设,则说明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课堂就是学堂,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来解放学生的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能力。

3激发策略

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应当注重对初中生的把握,初中生年龄尚小,活泼好动,自控能力不是太强,因此教师应良好把握学生在这个阶段的特点,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历史知识感兴趣才会将注意力放在历史知识学习上,才会主动积极的学习。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和鼓励,不可强制死记硬背,有道是强扭的瓜不甜,强制学生死记硬背只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差。教师应以学生为核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感受,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使学生踊跃参与教学活动,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寻找快乐。历史知识并不是独立的,历史知识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开展历史教学工作时,应注意联系现实生活,让历史走进生活,让历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让学生真正爱上历史。

4参与策略

也就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教育事业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教学活动的效果取决于师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活动充满活力的前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融洽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果自然就会提高。如果学生对自己的老师没有兴趣,便会丧失学习热情,教学效果也不好,因此教师应采取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亲身参与,初中学生以青少年为主,他们处于人生发展重要阶段,思维活跃,求知欲较强,参与教学的愿望强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之中,不但可以使师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中,还有有利于增强师生感情,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习兴趣高昂,历史课堂就会活力四射,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幅提高。

5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即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新课程改革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摆在历史教育的重要位置,这是历史教学的重大突破。传统历史教学重视说教,历史教学很僵化,学生的人文精神很难得到培养,历史教学缺失人文精神培养,就违背了历史教育的初衷。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十分有益于其以后的历史学习和生活。教师应在历史教学中充分挖掘历史素材,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事实的过程中,熏陶人格。除此之外,家庭与社会在历史教学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二者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至关重要,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也要积极发挥家庭与社会的作用,诸如组织学生和家长一起参观历史博物馆,在特殊历史节日与学生共同参与学校组织的历史纪念活动,积极开展历史问题讲座等,使历史学习真正融入学生生活之中。

6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已成为重要的任务,这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学不单是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历史观。中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初中历史教学应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遵循新课程要求,将人文精神充分地体现在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正确定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将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尽快适应新课程对初中历史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旭阳,周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70-72.

[2]常梅.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方法探究[J].才智,2013,07:81.

[3]黄毅虹.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2:143.

[4]石志刚.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2:72.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现代教育技术新课改

一、前言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渗透到学校教育领域,通过先进的技术将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更加方便的学习渠道,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将历史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显得尤为必要。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运用中应遵循的原则

1.情境性原则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信息储备量比较大,如果引入表现力强的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展现真实的历史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的发展变迁,让他们想象历史人物的不凡气度、雄才大略,进一步培养学生了解历史的能力,并促使他们从历史问题中获得启发。

2.辅助性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先进性,可以辅助初中历史教学。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现实情况灵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但是不能以偏概全,要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因为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我们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不能过于依赖它,比如在教学《二万五千里长征》这部分内容时,我为学生播放了《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遵义会议》等电影片段,为学生言简意赅地讲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这部分历史知识,感受到了红军英勇坚强、坚忍不拔的英雄主义精神,也感受到了中国革命历程的坎坷,树立了热爱生活、热爱党的美好情感。

3.时效性原则

我们都知道初中历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工具,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调控的,适合学生思考的学习情境,让现代教育技术为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核心素养所服务,为学生适当渗透一些具有现代意义的史实资料,让学生敢于思考。比如在教学《经济大危机》这部分内容时,书本中只是简单介绍了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影响,但是美国经济危机是否与世界经济危机存在内在联系,这部分内容涉及不多,教师难以通过简单的语言为学生讲解这部分内容,进而难以使学生感受到美国经济危机的实质,在这种情况下,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补充相关知识,为学生播放一些其他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背景资料,包括各个国家民众对经济危机的态度,德国经济衰退、英国贸易保护等资料,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国家的经济危机是否与美国经济危机具有一定的联系。再为学生提供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在经济危机来临之际,资本家为什么宁愿毁掉商品也不将这些商品用于救济他人?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和问题引领,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相关历史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

1.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文字、图片、视频等要素结合在一起,推动历史教学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课程中的很多知识侧重于史实讲解,比较枯燥乏味,如果教师运用现代教育加护,将枯燥的史实变得具体生动化,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索欲,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

3.培养出适合时展的新型人才

新课程改革提出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教学空间,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思考历史知识,让他们从史实中获得启发,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念,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善于思考,德才兼备,是符合时展的复合型人才。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5

一、结合地方历史文化,挖掘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的乡土素材

(一)结合南充獨特的三国文化,教育学生心存大爱、恪守仁义。南充被誉为三国文化之源,名人荟萃。生于南充的《三国志》著者陈寿恪守古代史家风范,三国时期驻守南充阆中蜀国名将张飞忠肝义胆,生于阆中的西汉大将纪信被俘誓死不屈,古天文学家落下闳创《太初历》,司马相如散文流芳百世等在南充史志中广为记载,在南充民间广为流传。在长期的口耳相传中,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已经演绎出丰富的历史故事。他们或兼善天下,或忠义无双,或潜心著述,其生平事迹与当今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部分颇有相通之处。中学生对这些本土的历史人物的故事有着一种特别的兴趣和亲近感,往往更能从中获取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潜移默化。

(二)结合川北丰厚的红色文化,引导学生感恩奋进、成就理想。川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厚,邓小平故里、朱德故里、张澜故里、罗瑞卿故里、川陕革命根据地旧址、胡耀邦川北行署办公旧址皆位于此地。共和国开国之初数以百计的将帅从这里走出。由此,南充地区形成了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已经被打造成了部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使生于此、长于此的中学生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便于结合伟人和将帅们的事迹引导中学生感恩党和国家,爱国爱家,努力奋斗进而成就个人的一番事业,为国为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结合川北悠久的民俗雅文化,培养学生修身养性、传承精粹。得益于悠久的历史传承,川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雅文化。如川北皮影戏、川北大偶戏(木偶戏)、南充丝绸文化、川北饮食文化、古城堡文化等,使川北地区积淀下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这些积千年传承而成的文化精粹,是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修身养性的典型素材,中学生在受到熏陶的同时,也使得传统文化精粹得以传承。

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与地方历史文化教育相结合以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的体系更为完善,途径和方式方法都将得到极大地拓展。比如,就教育培养的体系而言,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环境的三位一体体系将可以拓展为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环境和实践教育基地四位一体体系,这些实践教育基地不仅包括承载红色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承载三国文化的陈寿著《三国志》的万卷楼、张飞汉桓侯祠,承载民俗雅文化的南充川剧团、南充绸都丝绸博物馆等等专门场馆,而且遍布大街小巷的川北民俗小吃(川北凉粉)、遍及城乡的栽桑养蚕农户都可以承担实践教育的功能。

就教育培养的途径而言,将乡土素材融入到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之中后,可以采取更为丰富、参与性更强、情感价值观体验更生动的途径。如可以组织中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历史剧、民俗话剧,可以组织中学生排演富有川北特色的经典舞蹈《川北凉粉》、《川北民坊》、《俏花旦》,可以组织开展自制川北民俗小吃,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自养桑蚕等。

可以说,融入地方历史文化素材以后,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的体系更加全面,教育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随着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体系、途径和方式方法的创新,教育培养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结合乡土素材创新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挖掘、结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虽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要注意把握地方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采取辨证的态度和方法,选择性吸收。在实践过程中,我校认识到要注意把握以下四个问题:

(一)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环境和实践教育基地作为四位一体教育培养体系的组成部分,不能简单地相加,而应当有机结合才能产生叠加效应,取得最佳的教育培养效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挖掘、吸收地方历史文化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要求学校更加注意发挥地方社会生活小环境和家庭、实践教育基地微环境的积极作用。在利用地方历史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活动中,更加注意吸收家长、社会公众参与进来,从而将课堂内外的教育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二)地方历史文化只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的载体和外在形式,不能冲淡、替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在借助地方历史文化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过程中,既应当把握好切入点,避免生搬硬套,同时也应当注意点题,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升华地方历史文化的时代意义。既不能为了灌输教育内容而对地方历史文化牵强附会、甚至随意篡改,也不能过分强调地方历史文化而导致冲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题。

(三)对于地方历史文化素材的选取,应采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判吸收态度。在挖掘地方历史文化素材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对于地方历史文化素材的选取和积极因素的剖析异常重要,这要求教育者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客观抽取地方历史文化中的积极合理因素,为教育培养所用。

(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加强地方历史文化的研习,这是结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的前提。中学思想政治课承担着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主课堂的任务。吸收地方历史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具备较为扎实和全面的地方历史文化知识,如此才能在全面把握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选择恰当、合理的教育案例。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6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汲取智慧 综合素质 正确思想 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初中历史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它面向处于德、智、体等方面发展重要时期的青少年,承担着知识传授、思想道德教育和智能培养三重任务,这决定了初中历史教学在培养未来建设人才、全面提高社会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方面应该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使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很重要。美国畅销书作家杰克・霍吉在《习惯的力量》一书中提到:“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思想。”在历史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知道,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行为养成在初中历史课教育目标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下面谈谈笔者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进行养成教育的一些尝试。

1处理好思想认识与行为养成的关系

过去的应试教育造成了历史课教学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学生学了之后,只会讲而不会做、只讲不做、言行不一致或言行脱节的状况。为避免上述现象的重演,现行的初中教材以素质为立足点,每一课既有思想觉悟方面的要求,也有行为表现方面的要求。欲使用好现行教材,首先要处理好思想认识与行为养成的关系,使思想认识为行为养成服务。在处理历史教材的课后练习题时,决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去记忆背诵名词概念等,而要在提高学生认识的同时,着重于行为训练,以“知”导“行”,才能真正发挥历史课的德育功能,使学生达到懂事、明理、践行的目的。

2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初中历史课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教学原则,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以消除其不良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更适合新教材的特点,才能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历史课怎样进行道德行为训练呢?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2.1创设情境和条件,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初中生(尤其是初一的新生)的自制力较差,缺乏坚持性。对一些不良行为习以为常,难以消除。笔者针对初中生的这些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必要的情境和条件,让学生克服一定的困难并担负一定的义务。历史是一门科学,讲课时不要把历史绝对简单化,否则学生会觉得历史无非是时间、地点、人物,背背而已。这方面,不妨给学生介绍些历史谜案和史学争论,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认识到历史科学也需要去探索,从而激发他们对历史科学长远的乃至终身的兴趣。

2.2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和训练其学会正确的行为方式

初中学生的思想单纯,理解能力差,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还在形成之中。故此,初中历史课教材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导向行为规范,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中国历史第四册第四课《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由教师精讲细说,透彻分析。重点的重讲,难点的针对讲,疑点的明确讲,力求把主要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历史发展规律、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讲清讲透。教师在突破重、难、疑三点及线索时,不应该只顾传授知识,而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为知识传授是历史教学的基础,思想教育是历史教学的灵魂,能力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在讲红军五次反“围剿”时,引导学生运用纵向对比法,分析五次 “围剿”由胜转败的异同,得出正确的军事指挥思想和作战方针是战争取胜的保证这一结论,从而认清了历史本质,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3利用课外活动,提高道德修养

课外活动在提高学生的自我能力方面有着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正是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在各式各样的交往中,学生们一方面表现着自己的道德力量,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完善着自己的道德认识、丰富着自己的道德情感、坚定着自己的道德意志、形成着自己的道德信念、修正着自己的道德行为。可见,学生这种自我教育、自我反省的过程,就是道德修养提高的过程。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相当份量的课外活动。有主题班会、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参观访问以及撰写小论文等。这样使学生在活动中思考,从而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更深刻。学起于思,思可引起定向思维反射,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地去咀嚼知识。有人把读书比作打井,思考比作钻头,钻头强度高,井才能钻得又快又深;思考能力强,读书时就会理解得又快又深。

另外,为巩固以上取得的成果,我们在评估方法上也进行了改革,将学生的行为表现纳入历史课学业成绩的考核评定之中。具体做法是,由历史课教师和班主任负责,将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每个月操行评定一次,将之量化后存档。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样做会使学生时刻注意反省、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而有力地巩固了平时教学的成果。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7

关键词 :     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教学;教学模式;素质教育;

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活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学习活动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能力的锻炼。新课改提出需要对初中历史课堂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浪潮,培养学生基本能力。教师结合新课改理念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一方面,可以充分体现新时代教育发展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展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空间,推动历史课堂形成自我学习和自觉学习的氛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

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一)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结合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新课程改革标准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放在发展能力的主要位置,强调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活力,推动学生自主参与、完成学习活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并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创新教学重视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1]。

(二)新课程改革现状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教学方面的改革得到许多反馈,许多教师进行了教学反思和教学探讨[2]。针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沟通进行思考和探索。在教师的反思教学中,许多人将新课改的原则和标准作为教学概念,融入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充分展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达成了新课改的目的,在总体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整体提高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些许不足。在传统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常常通过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从这一方面来说,枯燥乏味的初中历史教学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无法引起学习兴趣,也无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而且对历史教师来说教学难度较大,导致学生普遍对历史这门课程缺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因此,历史教师需要在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的背景下创新发展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只有充分实施新课程改革,才能达成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历史学习上的不断进步,提高各项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教师在创新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对教学理念进行变革。许多历史教师的教学思想仍是以传统的教学理念为主,通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讲解,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认为只要对学生开展固定有效课堂的教学,仅仅使用传统、固定的教学体系就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初中历史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想要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使其适应教学的发展要求才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确保学生长远发展。教师要结合初中历史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特性,融合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进行对教学理念系统化的创新,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掌握更多历史知识,推动学生学习效果持续提升。教师通过改革教学理念,可以实现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变革,推动学生能力的提升[3]。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合作学习法推动学生学会团队合作,增进学生学习联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所谓的合作学习教学法就是通过开展合作进行系统化的学习活动,教师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课上问题的探讨。在课堂探讨活动中,学生可以结合多种思维形成个人的学习认知。这种方法可以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讨活动,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状态。学生在这种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展现个人的思想观点,提升逻辑思维和辩证思考能力。

其次,教师需要对初中历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变革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因此,教师还可以运用情境探究学习方法,设立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活动。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增加对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有助于以全面的眼光看待世界历史发展过程。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可以有效地弥补对历史的了解认知不足,加深对历史教学内容的印象,提升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历史课程内容的了解,而不仅仅限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设立问题进行引导的教学方式辅助教学活动。通过课下布置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思考和充分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回顾教学观察学生对问题的认知程度,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自主性,确保学生可以有效学习历史知识。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学设备和网络信息教学平台作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例如,教学《君主集权的强化》一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君主集权的纪录片,利用提问辨析等多种形式辅助教学。通过这种教学加深学生的课堂学习印象,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对历史的认知,增加学生把握程度和了解程度;还可以通过教学模拟、小组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注意力,以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教学活动中,安排教学内容是一项教学重点。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课外教学平台的发展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

但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由于特殊性,更新速度较为缓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创新教学内容,将新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清朝的闭关锁国》时,教师可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播放关于清朝的纪录片和当时社会动态影像纪录片辅助讲解。利用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内容质量,还加深了学生对于所学课堂知识的认知和对清朝社会背景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认知和学习思考能力,客观直接地展现历史课堂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活跃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在查找教学素材时,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初步探索,然后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帮助增加教学素材。这种教学内容的寻找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和教师交流,推动学生除了可以充当学习者的身份还可以偶尔充当教学内容的探索者和研究者,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帮助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丰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活力,调动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学习效果快速提升。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新课程标准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初中生的学习情况对初中历史教学课程进行改革。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加强培养创新能力,不断学习提高文化素养,以便在教学改革中可以将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有效变革和完善;在面对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和问题时可以和同学探讨和思索,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还需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完善学生的学习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发展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和活动性,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思考,利用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教师可以设立有关宋朝历史的问题,询问学生或引导学生思考想象:生活在宋朝时,看到的社会风貌会是什么样的。通过问题的设立、提问和探讨,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问题思考,增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还可以利用情境设立进行学生的新角度探析,借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辨能力,通过问题谈论法进行课程的情境分析,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教师面对学生迫切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要求,需要对初中历史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变革。在创新教学体系过程中,教师需要顺应新课改的发展趋势,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进行教学体系的变革和创新;教师还需要进行教学能力的提升,提高对自身道德素质的要求,以身作则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注重教学创新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要求,建立教学机制完善教学体系构建。在这种创新要求下,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改革解决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辨析能力,促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加强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以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钟湘豪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讨[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20(05).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8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学生吸收各种知识营养的黄金时期,也是青少年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情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初中历史课程以其强大而鲜明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担负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以下是笔者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初中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是这样说明的:通过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初中历史课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必要性

2011版课标指出,初中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它集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于一体,对提高初中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初中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不难看出,初中历史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提出了极为重要的任务。

三、初中历史课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途径

由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涉及面非常广,也因为文章篇幅的局限,笔者仅依据2011版课标的其中一个内容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例谈对初中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而做的一些探索。

一是课标内容。“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是教学素材。上述课标内容主要涉及七年级的教学,单从教学素材来讲就十分丰富,譬如有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东汉时期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是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它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南朝的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隋朝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敦煌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的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明朝修建的北京城,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等等。

三是实践与尝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这类教学资源,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呈现方式,让学生感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明成就;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实际,与历史来个“零距离”接触。比如在教学都江堰、长城、秦兵马俑、大运河、唐都长安、敦煌莫高窟、北京城等内容时,笔者就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利用假期去实地参观这类历史遗迹,对于没条件的学生笔者也尽量指导他们通过阅读相关书籍、上网浏览等方式去感知历史。又比如,笔者在教学春节、端午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时候,就积极引导学生探究节日的由来、风俗习惯等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理解和热爱。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自然增强。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9

按照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初中生需要同时学习和掌握多门学科,这使得历史教学所占用的时间非常有限,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对于广大历史教师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和关注教学模式的选择,对教学不断进行优化,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使学生习得和掌握较多的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其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陶冶和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

历史学科的实用性不是很强,主要是以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为目的,是一门人文学科。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通过向学生讲解人类历史丰富的文化,使学生获得智慧和情感的体验,并不断完善和升华学生的人格素养和精神境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教师教学观念比较陈旧,一切以应试教育为宗旨,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集中式的讲解,导致学生难以对历史学科提起兴趣,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历史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外,还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潜移默化的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形成自身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理性进行选择,对社会充满责任感,树立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做贡献的崇高理想,并设定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为之而不断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体现初中历史这门学科的价值,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我国的国民素质。

二、重点加强学生的历史知识素养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并进而获得历史素养的关键时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够大量获得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不仅能够对古今中外的历史有宏观的认识和了解,还能细化到每一个历史时期,极大的扩大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学会正确的评判历史并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学习和继承历史中的传统美德和智慧,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素养,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为民族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特别是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建立和发展,国际间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各个领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频繁,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素养,可以极大的增强民族凝聚力,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保持和发扬,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加强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引起学校相关负责人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抓好初中历史教育。试想如果在学习历史的关键时期没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将会使学生缺乏对历史的了解,导致学生的历史知识素养难以提高,从而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这是由于在高中学习阶段,职高并不开设专门的历史课程,如果在初中没有打好基础,将会使得这部分学生很难对历史知识再次进行系统的学习。并且如果管理层对初中历史教学没有充分重视,将会导致学生的历史知识素养难以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优化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对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进行优化迫在眉睫。历史教师必须摈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灵活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丰富历史课堂内容,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初中学生的年龄尚小,缺乏足够的阅历和经验,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水平还不够成熟,而历史文化又是如此的纷繁复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必须正视学生的这些不足,在课堂上理性的对历史知识进行层次性讲解,使课堂教学富有情趣,并鼓励和指引学生从各个角度来看待历史文化,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和处理现实问题。另外,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判断思维和合作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四、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充分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且教师应该善于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历史教师对教学评价进行优化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很多教师都十分关注学生的历史成绩,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历史学习负担和压力。因此,教师应该淡化成绩在评价中的比重,而应该从学生整体的课堂参与度和课后表现来进行综合评价。优化评价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得教学反馈,对教学进行反思和调整,以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教师可以适当的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将历史知识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独立的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思考、巩固和强化,以便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作者单位:本溪市第二十二中学)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10

关键词:新课标 历史 素质

在新课程标准中,注重学生汲取文化知识与培养综合素质相结合,这种方式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那么,在初中历史课中,教师应如何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兴趣及独立思考能力?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转变传统观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1.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开拓全新的教学思路。改变以往教师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求知欲。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将原本唱主角的地位转交给学生,通过让学生自学或课堂讨论的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2.要想实现初中历史课堂的创新,教师在讲课时,应注重用生动的语言为学生表达出活生生的历史画面,而不是照搬照抄枯燥的考试内容。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或者图片的方式,让学生多了解真实的历史,让学生在历史画面中激发起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及求知热情。

3.教师的教学目标应由原本单纯的知识灌输转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将原本被动的教学转为学生主动的思考,这是与社会发展相符合的。在近年来的中考历史试题中,已经越来越多的注重主观题的考核,也就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这也说明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教学发展模式,素质发展才是当前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的教科书在整体结构上尽量按照整个历史阶段贯穿的形式设计,避免知识结构的分离,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相关内容整合。从初中历史的知识构成来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多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汲取了考试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精神素养。在这种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改变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因此,基于初中历史的特点,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将历史场景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三、用提问的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由于历史教学不能随意对真实发生过的历史进行修改,更不能歪曲真实的历史背景,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尊重历史、不能歪曲事实。但是,尊重历史事实并不是对教材内容的死记硬背,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不同的想法,自觉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在讲解明末农民战争与清军入关等有关历史背景时,教师若仅按照课本内容讲解由李自成率领农民开展起义的经过,或者清朝建立了统一的政权,成立帝皇地位等文字描述,那么学生必然会对历史的学习失去兴趣。但是,教师可在课堂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假设若李自成在起义中能够打败明朝的剩余部队,那么起义的结果又是什么样?或者比较明末农民起义与过去的农民起义有何区别?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大胆思考,并表达各自不同的看法。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教师要给予肯定与表扬,对于回答有错误的同学,教师不能一味批评,应该以鼓励为主,并指明正确的思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主动开拓思维思考历史,加深对历史文化的理解。

初中历史课程中要求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而笔者通过以上一些措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这样,就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的心理状态,提高课堂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守幸.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8).

[2]伍燕嫦.新课程下如何让初中历史课堂充满活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0).

[3]王振平,崔纪民.谈初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4).

[4]王柱根.论初中历史课堂上的有效提问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9(12).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11

关键词: 师范专科学校 历史教育专业 教学改革

师范专科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面向基层,服务基层,为基层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在新的形势下,随着初中教师本科化,绝大多数小学跟风,也要求教师具有本科学历,师范专科学校的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历史教育专业的处境更为艰难。面对这样的处境,唯有改革,才能寻找到正确的出路。这几年我们也曾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成效并不明显。因此,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师专历史教学改革谈点看法,以供参考。

历史教育专业是我国开设较早的专业之一,也是目前开设较为广泛的专业之一,面对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巨大变化的新形势,专科学校历史教育专业的教学只有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1.进一步更新观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这是历史教学改革的前提。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正如国务委员刘延东所指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培养造就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1]当前师专历史专业的教学理念仍然受计划时代的影响,存在着闭门造车、固步自封的现象。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根据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修订教学计划,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计划中增加训练粉笔、毛笔和钢笔字的书法课程和中小学生教育心理学、语言表达训练等课程,以改变学生书写不规范,板书不工整,语言表能力弱等情况。比如增设《中学班级管理》、《中学历史教材分析》、《课外活动指导》、《中小学心理学》、《中小学教育学》等与中小教育教学相关的课程,以适应基础教育历史新课程改革对“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教学方式多样化,实行开放式教学,这是历史教学改革的关键。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历史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必须进行改革,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讨论、随堂提问、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方法。另一方面,还应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地方文物古迹和资料,定期到中小学校见习,请中小学教师给学生讲解中小学教学的经验和教学方法;师专历史教师也应该经常与中小教师探讨和交流教学经验,以改变目前师专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填鸭式”的“满堂灌”和“一言堂”等教学方法。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实行开放式的办学,使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填充式教育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求知创新式的教育,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师专历史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

3.考核多样化,全面考查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是历史教学改革的核心。

“学生学业评价是指以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等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2]。由此可见,学业成绩的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其考核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效,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历史教学改革的核心。长期以来,专科学校历史专业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一张试卷、一次闭卷考试,外加几次比较简单的平时作业,就决定了学生每学期的学习成绩,过度强调了书面考试的作用。因此,就形成了“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忘笔记”的怪现象,造成了学生求知欲望不强和知识面狭窄的情况,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考核的方式上应该反对片面化和简单化,实行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全面考查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以便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针对历史学科和师专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书面作业、写小论文、历史口试、闭卷与开卷考试等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书面作业、写小论文和历史口试中课堂提问等都可以放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而其他的考核方式可以在期末考试考查的时候进行,使考核方式和手段多样化,全面考查学生掌握历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

4.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是历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主要有试讲、见习、参观历史文物古迹、社会调查和教育教学实习等方式。针对目前师范专科学校历史专业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重课堂教学,轻课外实践;重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轻动口、动手、动脑能力的训练等问题,应该加强试讲的力度,增加见习和实习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锻炼机会,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推行“顶岗实习”、“实习支教”等形式。

5.加强师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是历史教学改革的根本。

“国家发展希望在教育,办好教育希望在教师”[3]。目前专科学校的历史教师普遍存在着敬业精神不够,为上课而上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课,重科研、轻教学等问题,课前不认真备课,课后没有必要的教学反思,批改作业划个圈了事,更甚者不批改作业,凭印象打个分数交差了事,等等,教师的职业精神被严重削弱。因此,应该加强对教师师德的教育,规范教学行为,严格管理,严格考评,把考评结果与教师聘任和经济收益挂钩。同时,教师也应该转变观念,适应师专人才培养的要求,树立“以学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理念,重视教学工作,用心教书,加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总之,师专历史教学的改革,首先应该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历史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以及目前师专历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改革考核方式为突破口,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应用型人才,这既是当前师专历史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又是师范专科学校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12

【关键词】教师 培训 目标 专业 素养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培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加快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现有的教师培训体系的不适应性也日益突出,教师培训亟待改造与创新。那么,究竟如何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进行培训,优化其专业素养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培训方式

近年来,国内外对教师培训的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创造了许多新兴的模式。比如反思教学、园本教研、经验参与式培训、体验式培训等,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育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后,需要让初中历史与社会师资培训更加贴近教育实践,更加贴近学生需求,更加贴近社会需要。教师培训模式将进一步创新,适用范围更加广泛,教学效果更加理想,教育手段更加完善,教育内容更加细化,教育实践更加丰富,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良性互动,更能充分调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健全培训体系

要实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就必须健全教师培训体系。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教师培训观念,特别是职后教育,认识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专业发展贯穿于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全过程。其次,加强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理论的研究,以促进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体系有系统考虑和实施方案,确定培训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践基地,整合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机会,以保证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有计划地稳步实施。最后,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制度,根据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发展的各个阶段特点,建立新教师入职培训、初级教师学历培训、专业教师技能培训、骨干教师理论培训、高级教师研讨培训制度,加速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保障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得到不断进步和显著提高。

三、改革培训内容

一次教师培训难以解决教师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教师培训应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在培训内容上要拓宽教师的思路,让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思维方式更加广泛和深刻。设置综合素养类内容,涵盖科技文化精神价值与教育功能、教师发展、教师发展心理研究、教师教学理念等主题。教学采用专题报告的授课方式,邀请校内外著名专家、地方教育部门领导等开展专题讲座,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其次,在培训中应当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人文社会和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调整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课程的内容,让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思维更具前瞻性。同时,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培训中要积极创造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实践的机会,实现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努力满足教师使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的需要,帮助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行为。再次,设置菜单式培训,由受训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提出需求,根据需求设置培训课程,可扩大选课范围,县级市教师一起选课,根据选课,统一设置课表。这样可以避免教育资源浪费和资金的不足,从而更好地促进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

四、明确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的确立能够为培训工作指引明确的方向,也是培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当培训目标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满足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这时,培训的目标才会变成是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内在的需求。笔者认为,可以将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划分为新任教师、转岗教师和骨干教师三个层次,设计分类递进的培训目标。如对于新任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爱岗敬业,逐步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提升教学基本技能和课堂教学能力,掌握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转岗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拓展专业知识,加强语言基本功的锻炼,提高学科教学能力和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对于骨干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具备课程与教学理论素养,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形成素质高、教学强、有专长、善研究的学科带头人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