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管理信息化论文

管理信息化论文

时间:2022-10-22 20:17:08

管理信息化论文

管理信息化论文范文1

1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信息化趋势

人们就对绩效管理展开了组织与个体两个取向上广泛而系统的研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绩效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以往重视产出结果的绩效考核观念引导下,对于绩效的结果进行细致的考核,惩罚与限制占据了考核的主要地位,而管理与沟通却退到幕后,甚至退出绩效管理的舞台。

1.1信息时代绩效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学者与管理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理论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对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概念上的混淆,未能从根本上理解绩效管理的内涵;绩效管理理论亲X理论而远Y理论,对员工进行严格的惩罚与约束;管理者对于管理原理掌握不准确,忽视人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原则,未能正确引导员工的发展,从而限制了组织机构的健康发展;管理理念有待改进,就绩效而抓绩效,忽略绩效管理与整个战略目标相呼应,绩效管理与战略实施脱节等。更多的问题出现在绩效管理的实践操作中:指标过于繁琐或单一;绩效沟通不足,组织、团队、个人缺乏绩效联动;责任人不清和流程繁琐,偏重事后监控,结果导向有误;绩效考核工作量大,数据来源不明确,数据的客观性,准确性、及时性无法保证等等。[2]

1.2信息技术在绩效管理中应用的趋势

传统绩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在信息化时代的冲击下出现了解决办法,e-HR在网络技术成熟与应用的基础上出现,并为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所接受并应用,e-HR将先进的技术力量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了人力资本在组织机构运行中的地位,简化了HR工作流程,提升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度并为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3]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重点更是难点,在e-HR的进程中也随之发展变化,更多的管理者将目光聚集在了绩效管理信息化上。绩效管理信息化,基于成熟的网络技术与应用,是帮助企业解决绩效管理落地实施的有效工具,能够提升绩效管理的效果。[4]绩效管理信息化趋势已经开始,在那些具有战略性眼光的企业,已经开始建立战略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他们倾向于绩效管理信息化下的解决方案:专业的管理咨询+信息技术+实施。绩效管理信息化趋势仅仅只是开始,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变革势必带来各行业管理的变革。

2信息化对绩效管理的影响

绩效管理信息化趋势是对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解决,也是对管理的思考与改进,绩效管理信息化推动的管理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信息化的运用要求变革绩效管理理念

企业之间的差距不仅仅在于资金的多少、技术的好坏,更多的体现于管理理念,只有站在理念的高度上才可以更好地完善每个管理流程,做到科学、有效的管理,提升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传统的绩效管理理念是基于短期目标的利益最大化,在这一理念驱动下的绩效管理多局限于对工作结果的考核,忽略工作的整个过程,忽视员工的成长与发展。绩效管理信息化的提出是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改进,更加强调的是管理的过程与过程中的沟通,而不仅仅是结果的考核,其宗旨是通过对绩效的科学考核,完善计划、沟通、考核、反馈与结果运用的环节,在过程中帮助员工不断提升自身水平,从而提高整个组织机构的人员素质。绩效管理最终实现的是基于战略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确保组织机构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获得更多的长远利益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要求现代的绩效管理理念要从基于短期目标的利益最大化或传统的服务管理模式转变为基于战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使组织机构的管理理念与战略目标及服务理念、社会贡献相一致。

2.2信息化实施前提要求变革绩效管理方式

绩效管理信息化实施的前提除了来自外部的网络技术的支撑,还需要来自组织内部的管理方式的保证,传统的管理方式主要是监督控制型管理,强调利用严格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员工,防止员工犯错误或者尽量少犯错误,以此来控制成本及完成工作要求。这种管理方式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人”在组织内部发展中的重要性也从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力向人力资本转变。绩效管理信息化就是要基于组织的战略目标及服务理念、社会贡献,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进行考核,并将考核与人的培训开发相结合。这种管理理念提升了员工在组织中的地位,强调员工在绩效管理过程中的参与决策权,而不仅仅是命令的执行者。信息化的实施使过去的工作习惯、沟通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只有对管理方式做出改进,才能在新的工作条件、工作要求和作业方式下使信息更加透明公开。管理方式、方法不改进,信息化的绩效管理也只能够作为组织内部的信息平台,在功能上主要用于记录绩效管理过程中得到的各项数据,而管理过程本身仍然不会涉及。因此必须要改变组织机构的管理方式,从监督、控制型管理变革为战略目标及服务理念、社会贡献指引下的授权型自我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绩效管理功能,将其考核范围涵盖业绩考核和行为能力考核,人员范围涵盖普通员工和各级管理者,使每位员工都真正参与到考核中,实现员工能力的提升。

2.3信息化的考核形式,要求变革绩效管理对象

人力资源概念的提出促使管理者对“劳动者”观念下管理的反思与改进,过去对劳动者的考核局限于纪律、数据等简单形式的考核,通过信息化管理转变为“制度”“流程”“组织”“计划”“预算”“风险”“内控”等复杂形式的考核。人在组织中的地位也由传统的“劳动力”变革为“人力资源”,进而转变为增值的“人力资本”。[5]绩效管理信息化进程顺应了人力资源观念的转变,使管理思想从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转变提升,强调利用团队的知识、经验、能力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首创性。绩效管理信息化考核过程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到组织的发展战略之中,关注战略目标实现的基础,强调新的工作观和时间观,通过建立虚拟组织、动态团队协作和知识联网来共同创造财富。[6]信息化的考核,通过信息技术在绩效考核中的应用,更加方便快捷地收集相关信息,数据,并能及时共享和应用,管理者和管理对象都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从而提高了管理的时效性和有效性。这种管理对象的变革,让管理对象更好地理解组织战略目标,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将组织的发展与员工个人的发展融为一体,促使组织的管理工作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2.4信息化的全员参与特点,要求变革绩效管理者的角色

首先,高层决策者要重视信息化在管理中的应用,绩效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求管理过程中注重全员参与性,注重沟通在考核全过程中的作用,同时管理方式与管理对象的变革,对管理的角色也提出了新的思考,以往作为监督者,甚至指导型的管理者角色定位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中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管理者的参与、沟通和辅导功能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缺位,迫切要求管理者积极转变角色,提升重要他人的作用。所谓重要他人是从心理学角度定义的,指对个体毕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重要意义的人物,如父母、老师和领导者等。[7]在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各级管理者尤其是直接上司便是员工的重要他人。但在绩效管理实践中,人力资源部门往往成为站在前台的“主角”,而真正了解员工能力和态度的一线领导则成为“配角”。因此,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应作为后台支持者,确保员工、同事和直接领导的充分参与。员工的直接上司作为重要他人参与绩效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是提高管理效果的保障。管理者的角色定位要准确,要从管理监督者的角色转变为员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成为员工成长过程中的合作伙伴。在员工的发展过程中,管理者应作为重要他人与下属之间互动合作,帮助员工发现和分析他未能发现之问题,适时提供员工未能获取之资源,引导其独立地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直接管理者不再是业务的管理者,而更多的是人际关系与资源的协调者,要善于发现员工将来的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机会。

2.5信息化的结果运用,要求变革绩效管理激励方式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员工高层次的需要是对工作创造性和成就感的追求,只有通过考核才能检验和评价员工的能力和潜能,考核对于管理来说不是目的,而是改造和转化员工行为,考核结果的运用更多的不是职位的晋升或奖金的多少,而是利用考核结果来达到对员工的激励效果,变员工的消极态度为积极态度。同时管理理念、方式、管理对象与管理者角色的转变必然引发激励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激励方式时间上注重短期激励,形式上注重物质奖励,而随着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对人力资本价值管理的重视,员工的激励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管理者更加注重对员工情感的激励和精神的满足。组织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于提高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有重要意义,也是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与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结合绩效管理结果的运用,管理应该采取多种激励手段,从物质到情感,从情感到精神相互结合,以不断完善的激励机制来达到战略性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以上变革是绩效管理信息化趋势下管理者要思考的问题,这些变革必然导致组织管理的变革,运作模式的变革,对外竞争合作方式的变革。信息化将会在管理中引起新一轮的变革,虽然这一变革已经在大刀阔斧地进行,但是变革的执行力度还需要结合实际的管理需要不断改善。

3科学管理,推动绩效管理信息化进程

管理信息化论文范文2

全球信息资源逐步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影响了人们获取、分享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购物与交流的目的,他们更迫切希望通过上网就可以浏览到更多的图书信息或下载信息资源。且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呈现了多元性、应用性、以及社会性的趋势,因此,图书馆管理必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才能拓展其发展空间,通过现代化设备的使用,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文献检索等多元的一体化服务功能才可得以实现。数字网络化必是图书管理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对传统的图书馆模式进行及时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潮流。

2.基于信息化视角的下图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2.1创新是推动图书管理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种知识信息量激烈猛增,为应对这个时代局面,图书管理唯有迅速作出反应,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抓住机遇、当机立断,及时认清与判断出自身管理的不足之处,并做出与大环境相适应的变革,才可立于不败之地。图书管理创新应着手于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方面,运用科学技术这个工具以精简管理工作流程,最终达到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的目的。此外,图书馆管理创新还应作长远规划,结合图书事业发展的最新变化趋势,作出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的决策选择,从而适应新时代环境的变化,使图书管理事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阻碍减少。

2.2创新是“大数据”时代背景的客观需求传统的图书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设计,主要以基于限制人的行为为视角,这就造成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过于死板,没有弹性。这种旧的制度体系必然阻碍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新兴事物萌芽的发展,从而使图书管理长期保持呆板僵化的状态。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外部环境中的某些因素诸如技术、装备等方面的变化,在客观上要求管理上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只有面对现状,促进内在与外形上的匹配,对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不断地进行摸索与创新,才能为图书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才能保证图书管理与时俱进,才能使图书管理工作蓬勃发展。

3.面对信息化的冲击传统图书管理模式遇到的挑战

3.1信息资源不足及不能共享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各单位对图书的管理都逐步提出了“信息化”的口号,以使查找资料更加快捷、方便,并组建了各自的图书馆网络检索系统。网络检索这个平台,使得利用网络查找资料的学生队伍越来越壮大。一般情况下,学生先根据需要,通过google等网络搜索引擎查到所需资料,再去图书馆网络信息检索系统,然而却可能查不到文献或是查到的相关文献数量非常有限,不能满足其需要。这种在网上找到的资料却在图书馆中找不到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充分暴露出现有图书馆资料资源不足的缺点。目前,我国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在规划时缺乏前瞻性。虽然学校图书馆都相应地建立了电子图书馆,引入了网络化技术,但在全国范围内,各个图书馆之间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在网络建设建设方面出现了漏端,造成各图书馆之间信息渠道封闭,即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因此,虽然学生在学校的局域网上能够查到自己所需的资源信息,但不能获得其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这就是所谓的信息半封闭现象。随着信息化的进程加快和规模变大,学生更倾向于利用各种渠道学习新知识,而不愿再选择经过复杂的借阅程序去借书,于是信息化管理的问题显现出来,出现了资源浪费现象,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3.2信息资源过于单一化图书馆在资源采购时,采购的信息资源过于单一,并未对现有信息资源实行深入开发,缺乏个性和独特性特色,个性化特色数据库未能得以建立,这会削弱图书馆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3.3学生不良的借阅图书习惯图书馆环境安静静谧,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场所,图书馆存有海量的书籍和资料,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氛围。所以经常有学生选择在图书馆从早到晚地看书,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多会在藏书中一次性地找出多本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放在身边慢慢阅读。但是由于学生健忘或图书管理意识薄弱,很多学生在看完书后,便将其放置自己的座位上,并未将图书置回原位,这样致使很多书籍未得到整理。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在取走书架上的资料后没有做好标记,当阅读完之后忘记图书原本放置的地方,便放错了位置,从而造成图书资料的放置混乱的状况。另外,也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即学生在络图书馆查阅系统上查到相关资料的位置之后,去书架上寻找图书却找不到这种。因此,图书馆虽然有明确的管理制度,但学生疏于遵守图书管理纪律,同样给图书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

3.4图书管理人才储备不足图书管理人才储备不足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对图书馆的开发和建设。这与当前我国目前的图书馆管理激励机制有关。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人事管理采用终生制聘用也即是传统上成为的“铁饭碗”。评定职称时也大都是论资排辈。这种管理激励机制,严重挫伤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人愿意去深入踏实地钻研图书馆工作。长此以往,造成图书馆严重缺乏高学历、高觉悟、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3.5凸显的安全问题信息化的引入对于图书管理就优缺点来说是双面性的,虽然丰富了图书馆的资源,拓宽了分享资源的渠道,减少了物理性空间、方便了读者获取信息资源,但也使图书管理领域凸显了网络安全问题。安全问题涉及到信息被盗、数据丢失等问题。图书管理要加强对网络系统的监管,增强网络系统的防盗性能,从而增强其安全性。

4.基于信息化视角的图书管理的创新思路

4.1着手于管理理念的创新为打破传统图书管理管理模式、为图书管理领域注入新鲜血液,进行图书管理理念的创新首当其冲。管理理念创新就是让人重新定义“图书管理”,带着一种新眼光去看待图书管理。创新图书管理理念,为图书管理打开思路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前提。管理理念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加强管理人员的服务精神和管理精神建设。图书管理面对着网络信息技术潮流的冲击,图书管理人员对此不能视而不见或保持麻痹状态,除了必须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实用价值,还要抱着积极学习的心态,学习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图书管理中,进而提高图书管理效率。二,探索图书馆的发展模式。图书馆要勇于放弃传统的独立、封闭的经营模式,大胆尝试跨区域合作,以开放的态度接纳其他图书馆,做到共合作、同发展。三,创新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要以创新的视角加强对图书馆职能和功能的认识,充分发挥创造意识,打开思路,解决网络信息化时代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挑战。

4.2着手于各项制度的创新如果不进行制度体系创新,那么图书管理创新将无从谈起。我们可以从下几方面来考虑进行制度体系创新。一,综合制度的创新,包括职责的细化与界定、根据情况增加新的业务部门等方面的创新。二,行政体制的创新,涉及到晋升奖惩机制办法、人员考核等方面的创新。在明确管理机构各个部门的职责后,不妨在图书馆内设定图书馆服务人员职位,他们的职责就是为学生解决图书借阅、查询等问题;在图书馆考勤方面,更要加强规范,要确保图书馆对学生服务的服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减轻学生翻阅及借阅资料的负担。三,业务制度的创新,应结合信息化图书管理,为图书馆管理人员制定细则及操作规范,使得文献的采、编、放等各工作分工明确,既充盈图书馆知识库,又尽力满足学生对图书的需求。四,与读者服务有关的规范的创新,即加强对读者权利和义务的规范与认定。创新图书管理制度,能够为图书管理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有利于增强图书管理的应战能力。

4.3着手于管理工作人员的创新着手于管理工作人员的创新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树立新的人员管理理念。首先,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系统,不断完善管理者的知识和技能,建立并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坚持终身培训的方针,为图书馆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其次,可以考虑引进网络信息化技术人员,引领他们成为创造出图书管理信息化的平台的掌舵人,使学生和读者在图书选择方面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例如,为全面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化管理人员的引进有如下优点:①能够扩大共享资源规模;②增大影像、光碟等数字媒体对学生的开放程度;③使得学生在获得资源途径方面获得更大的自由度,不需要固守在图书馆这个物理性的空间里看书,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得资料。二,完善培训和选拔体制,形成良性的竞争体制。根据图书馆的学科设置,及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职务,对他们进行定期考核,结合业绩选拔人才再接受其它培训,从而保持他们的积极学习性,并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以保持人才队伍供给源源不尽。同时,要以实质性的利益作为诱饵,鼓励中青年才俊着眼于自己的未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充电学习相关知识,成为图书管理领域的卓越人才。

4.4着手于技术设备方面的创新实现图书管理信息化,必然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持,因此创新图书管理工作,网络信息技术则是创新图书管理的硬件。随着信息化进程加快,图书资源也由传统的纸质载体逐渐向电子载体演变,为跟上时代潮流,图书管理人员必须应对这种转变,着手于技术方面的创新,进一步推广电子书,使它成为连接知识资源向读者涌入的的最佳通道。因此,图书馆要不断引进相关设备、完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为读者服务的效能。技术作为硬件工具,就是为人服务。图书馆管理要以读者的需求为标尺,以自身的信息和资源为提供对象,以自身的硬件设施工具,为读者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不断满足人们的需要。在服务方式方面也不能落后,应保证图书馆的服务方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

5.总结

管理信息化论文范文3

改革开放也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我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

一、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

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希望将来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四、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讲,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优于落后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虽然浙江省和全国相比,农业属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比如,绍兴日报报道对在诸暨市的抽样调查表明,10个种粮大户中有7户不了解粮食购销改革,反映出农民目前大多数还是处在信息不灵状态,说明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农民、农业工作者、小城镇居民都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或即使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农业人口来参与这个市场,按全国人口比率而论这个市场该有多么巨大。

管理信息化论文范文4

在江苏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的网页中,有首页、护理部简介、新闻动态、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及天使文苑栏目,还有副栏目是医院首页、网站地图、护理邮箱、院规政策和联系方式,很详细地开展了护理网络信息化管理。护理部是在医院分管护理院长的领导下,实行护理部主任、护理督导、护士长三级管理,有成员组成介绍,主要负责全院护理质量管理,全院护士培训考核、继续教育进修、实习生管理以及各项护理常规操作规范,制度的制订与修订工作等,利用网络信息化管理这些事务既全面又省时、方便。对全院护士能快速有效地组建、分配,分工合理,各科室老、中、青护士相结合,高、中、初级职称相搭配;护理部能及时掌握各科护士长排班信息及各护士的工作动态,通过各科的语言提示系统来垂直领导各科护理工作。有了统一的全面的领导,才能有利于护理队伍的整体建设和合理分配管理;另外在新护士的招聘方面网络信息化管理带来双向选择的渠道,新护士可以通过护理网络信息化管理了解该医院的护理情况,护理部也可从联系电话或护理邮箱中收到应聘护士的简介等,就可快速、有效地了解新护士的基本情况,利于护理队伍建设。

2有利于实现护理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和标准化

在医院网络信息化管理中,护理管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护理管理中的护理信息包括护理工作量、护理质量控制、护理物品供应、医嘱处理、差错分析、护理排班信息及以各科室护理站应用的最多的护理语言提示系统,语言提示系统可按时语言提示各位在班护士准确地及时地为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还有试行的电子护理交班等等,护理信息化管理后可有效地降低差错发生,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使护理工作标准化、现代化和科学化,也使护理跟上当代飞速发展的脚步,翻开护理工作的新篇章,为护理的内涵增添新的活力。例如常规护理操作的标准化,可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中护理质量控制栏目输入,图文并茂,使护士达到规范标准化操作的目的。

3有利于提高护理专业的科技含量,丰富护理理论

在护理网络信息化系统管理中,有护理教育及科研成果交流栏目,可以学习目前先进的护理理论,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在此护士们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和应用新的护理科研成果。在此大力鼓励护士们在护理的学习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表达自己的观点,把实践中学到的新东西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更多的实践,不断提高护士知识水平,与国际、国内先进的护理模式相适应,提高护士的护理本领,例如整体护理模式的开展,优质化护理服务的临床应用,都极大地提高了住院患者的信任度和满意率,从护理网络信息化系统的友情链接可以很快地查出诸多的护理期刊,很快捷地查阅文献和网上发表的专业学术论文,提高护理专业的科技含量,丰富了护理理论,真正意义提高了护理内涵。

4有利于拓宽护理领域的横向联系,开阔护理服务的范围

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新闻动态一栏会及时报道国际国内大事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护士能及时了解并与医院其它部门相协调,积极参与全社会的护理服务,如社区的护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扩展了护理内涵范围,再如与医疗上临床路径相适应的临床路径护理服务,极大地丰富了护理内涵范畴;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护理网上会诊,跨科护理服务,解决护理中的疑难问题,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相互联系,请有关护理专家进行实际考查,解决本科内不能解决的疑难护理问题,拓宽了护理服务的范围。

5有利于全面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

在护理园地一栏中,设有护士情趣、天使风采、护士吧、文化娱乐、音乐、图片和更多的文化交流,使护士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增加多方面信息交流,调节护士心情,使之放松心身,增强修养的同时使护士达到劳逸结合,保存体力,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样就更有利于做好护理工作。自身修养的提高也是提高护理内涵的必备条件。信息时代护士要学习与健康人的信息交流,也要学习与患者的信息交流,如在院患者的心理护理、出院患者的健康随访、护理科普知识交流等等,在不断的学习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召唤。

6小结

管理信息化论文范文5

第一,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信息化的专业研究非常欠缺。根据中国知网文献检索,从1979至今以“学籍管理”为主题的文章和论文共计1327篇,其中以“成人学籍管理”为关键词的只有100篇,仅占13.27%。而近10年的学籍管理类论文中以学籍管理文献就有933篇,其中以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为核心的论文期刊205篇,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这205篇文献中只有8篇是特别针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系统研究的文献。这充分说明,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一线教育管理教师,对成人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研究有待加强。第二,成人高等教育的信息化管理举步维艰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许多传统高校对成人学生的管理工作重视不足,没有在思想意识上充分重视成人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由于成人教育学生不同于普通全日制学生,他们家庭事务多,工学矛盾大,人员流动性大,而受教育时间主要在周末和晚上的业余时间,平时不在学校,人事等相关档案并不归学校管理。所以,成人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成人学生的学籍档案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参考保存价值。它不仅包括学生个人的详细信息,还包括学生在学期间形成的学业成绩、操行评语。可以说,成人学生的学籍是学生学习的原始性和凭证性的重要依据。学校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成人学籍的管理工作,把其放到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对管理工作进行决策、监督、执法、调控的力度,真正使大家认识到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工作教师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有待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新生入学与入学资格复核、学籍电子注册、考核与成绩评定、学籍异动(转学、转专业、休学与复学、退学)、纪律与考勤、奖励与处分、毕业与结业学位资格审核、学历学位电子注、打印发放相应证书、及时各种学籍信息等[1]。可想而知,把这一项系统而繁杂的工程实现信息化,需要的团队必须既具备高层次的教育管理水平,又要有高水平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是,许多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大多忽视了学籍管理队伍的建设,学籍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并且随着近几年成人学生的大量扩招,管理人员的配备明显不足。

2如何实现成人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建议

首先,实现成人高校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的关键不仅在于思想上重视成人学生的学籍管理问题,更要结合自身院校的实际问题建设一套适合成人学生的学籍管理信息化平台,以满足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各高校领导要充分重视成人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的,给成人教育管理工作上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积极鼓励自主研发先进的学籍管理软件。各高校要结合新形式,不断完善成人高等教育的规章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保证各级学籍管理人员的稳定性。使每位管理教师能够充分掌握各种学籍管理规章制度并准确地传达给学生、熟练掌握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2]。其次,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信息化的最终实现有赖于学籍管理工作者职业素质和水平的提高。一线管理教师要不断充实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技能,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灵活运用计算机教学技术进行成人的学籍管理工作,建立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系统。所以,高校成人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不能忽视,要多给一线管理工作者创造学习的机会,并对其定期进行相关职业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学习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素质。学校应鼓励成教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坚持参加继续教育和本专业业务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培训,以获得新知识、跟上新形势,具有坚实的业务知识基础和专业技能[3]。

3实现成人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具体措施

3.1加强人员的专业培训,选拔高层次的学籍管理人员

随着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成人学籍管理工作从最初的手工管理,逐步过渡到现在的网上录取、计算机管理学生学籍,毕业数据网上交验等,这一系列成人学籍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特征,促使对管理人员的教育管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加强学籍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学籍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学籍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不仅需要对在岗人员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还需要严格把好入职选拔工作,保证人员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从入职之处就提高对成教学籍管理工作的思想重视。

3.2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各高校可以把新生电子注册和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的学籍管理平台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加大开发力度,进行功能优化,根据本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特点,建立一个包含学生信息管理、课程注册管理、成绩管理、毕业审核等功能模块的学籍管理系统。结合天津市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相关文件的要求,充分利用计算机查询和统计功能,设计教学计划、安排在校考试,灵活适应成人学生对学习信息的分类查询,教师对相关工作上午统计报表、导入导出、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运用,在提高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服务水平与质量的同时,加快成人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步伐。

3.3和其他高校的合作

管理信息化论文范文6

1.1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在企业的发展和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企业过去或者企业现在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的管理制度不仅与资产的获得和合理的使用决策有关,与企业的生产、销售、物流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不是简单地建立一个计算机网络,而是整合计算机的各种功能,将计算机本身较为科学、先进的手段运用到财务管理中。在信息化过程中主要运用企业信息化理论、企业财务信息化理论和企业资源规划(ERP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理论。我国在财务信息化的过程中发展迅速,而且在为企业提供财务信息决策上也取得显著的成效,财务信息化也经历了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财务一体化软件、和财务信息管理信息化三个阶段。在财务信息化的发张的三个阶段中财务信息管理化成为财务当今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准确地反应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和风险控制,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在随着网络快速的发展和各种软件的使用,以目标管理和预算控制为核心的现代财务管理也在财务中得到快速的发展。

1.2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财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财务人员对信息的认识局限在计算机的使用水平上,认为财务信息实现了电算化就解决了财务信息化,对财务信息的认识只停留在IT替换手工的过程中,对实现现代财务管理的信息资源需求了解不够,不能够正确认识现代财务信息化的中心,对实现现代化财务管理的信息资源需求不够了解。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原料采购、产品的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申报过程中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完成,无需人干预,但是由于各企业部门之间不能进行相互的信息交流难以交换,企业资源也无法达到同步,难以进行信息的协调,不能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企业在财务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始终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在我国的财务信息化过程中大部分企业存在信息不透明、不对称和不集中的现象,不能将财务信息进行充分的利用,对数据的分析由于利益原因不能统一,不能够将企业涉及到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共享,形成一个个独立的结构,每个结构将信息进行纵向或者横向的分割,形成过多的信息孤岛,从而影响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而且在财务中也涉及到网络安全的问题,互联网是使用开放的TCP/IP协议,这在网络传输的过程中无形增加了网络的使用安全,在当今的电子商务过程中电子操作、分布式操作受到网络非法攻击的频率在增加,所以在使用中要加大交易的安全性保障和使用数字签名的确认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

2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的设计

2.1财务信息化协调模式的设计

在我国的财务信息协调化的过程中企业内部之间除了财务中经常使用的ERP管理系统之外,在企业会计核算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之外我们还增加了财务系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和财务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功能,在以上的各种系统中相关利益的主体系统主要通过Internet进行连接。在企业的ERP系统中通过XBBL转换各种文档转换成XBBL文件然后将XBBL中的数据财务信息进行传递和共享。

2.2财务管理信息化协调模式特点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模式主要通过Intranet/Extranet/Internet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组合,使整个财务信息在企业中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可以加大信息的传递效率和使用频率。可以及时将发生的财务关系传递在财务报告上,企业其他部门可以及时有效地分析财务问题,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作出判断和决策,这种实时化的财务信息有效打破时间间隔给企业带来的损害,在信息的传递上使用XBBL可以实现语言和财务信息的标准化,实现不同系统的资料共享。企业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进行财务信息共享与收集,就会有更多的企业相关利益共享信息,企业就会从相关的利益主体之间获得最大化的收益,财务信息的来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由企业在自身经营中的财务信息,第二是由企业政府部门涉及到的财务信息,第三是由企业利益相关主题之间的财务信息。

3结论

管理信息化论文范文7

档案管理信息化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没的基本内涵包括:档案信息的标准化建设、档案信息存储数字化和档案信息利用网络化。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信息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也是同一种信息的存贮、检索、管理形式和载体变化的过程。在信息时代,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继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必然要求

在当代,各行各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抢占经济发展最高点,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档案资源信息化的步伐,既是经济和社会全球一体化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现实需要。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进一步促进资源的开发、利用、保存和传递,消除了各个信息使用者互相共享资源的壁垒,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

2、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档案事业是为全局服务的基础性部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档案管理信息化无疑是奠定档案事业基础性地位的必然趋势。面对档案工作的新形势,档案工作的外部条件和内部需求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在新时期,要适应档案工作的要求,必须冲破“接档案、管档案”的陈旧观念,剔除影响档案事业发展的体制弊端,调整档案工作的结构,使其与社会整体发展相协调、相一致。同时,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促进传统档案管理理念的转变,有利于新一代档案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3、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资源的必然要求

传统档案工作,主要是利用人工对档案实体进行精细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投入的人力大,是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管理模式,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已经在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突显弊端。档案管理信息化不仅大大提高了档案的储存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有力地促进了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二、制约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1、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驱动力不足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档案管理部门应该是主体、是基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相关制度安排,只能是起诱导和激励机制作用。如果各部门缺乏内在的动力和压力,这就直接削弱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并且势必导致相关政策和机制作用失灵。

2、传统文化惯性的制约

传统文化惯性制约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总体上看,我们尚处于工业社会时代,因而社会文化的主旋律也打上了这个时代深深的烙印。随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管理与传统档案管理的方法有很大的区别,陌生的新工作手段方法与熟悉的传统工作手段方法之间在使用上的差异,容易产生天然的困难甚至“抗拒”心理,无论这种抗拒心理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都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障碍。

3、档案的本质属性的影响

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这种原始记录性一方面表现在档案的内容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档案的形式上,如当事人的亲笔手稿、领导者的亲笔签名、单位盖章等等,都表现出真实的原始性,也正是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才具有法律凭证作用。而在档案管理信息化中,档案多数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存在,从起草、修改到印发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具有便于修改、便于复制特性,使得最能体现档案原始记录性的内容与形式特征不复存在。这就引发了电子文档的原始记录性和凭证作用如何确定的问题:电子文档能否作为档案,是否具有法律凭证作用等,便成为档案工作的新课题,是决定电子文档能否转化为档案的关键,也是赋予档案本质属性新的内涵的客观需要。

4、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法律法规不完善

档案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目前的状况是:计算机软件开发缺乏整体规划性,软件在通用性、实用性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计算机及其有关设备型号各异,设备档次参差不齐,没有形成统一的硬件环境;档案信息规范化统一的分类编码标准不完善、不统一;并且由于缺乏技术组织上的支持和系统管理、网络技术的支撑,缺乏统一明确的管理性、业务性和技术性标准;这些都制约着信息交流的范围和程度,直接影响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同时,在日常档案管理中只有根据其来源,才能形成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在电子文档的形成过程中,打乱了或者是破坏了原始文件的本来顺序。原本清晰的法律责任界限变得模糊,缺乏法律依据使得大量的电子档案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使用价值,相关法律条例的制定迫在眉睫。

5、缺乏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基础

人是最核心的资源,没有相应的人才,任何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只能是流于形式,信息化也只能是空谈。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既懂档案管理,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各级档案馆的信息化人才中,现有档案人员专业知识单一,普通操作型人才居多,系统开发、程序维护、咨询服务和信息导航复合型人才都十分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6、信息技术发展程度的影响

档案管理信息化后档案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电子文档,具有易于复制、修改的特点,因此其保密和安全措施应该更为完善。在传输、保存过程中,电脑病毒的横行,黑客的恶意攻击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成熟,电子档案尤其是一些高度机密的档案,容易被他人窃取、修改甚至伪造,这无疑是给档案管理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同时由于档案保存的长期性,对载体寿命、电子计算机软硬件的生存周期和载体所载档案与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平台的一致性也有一定的要求,基于以上原因,信息化的加密技术、权限控制、防写措施必须达到相应的水平,档案管理信息化才能顺利进行。因此,信息技术发展程度也直接影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三、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对策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明确提出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制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有关标准,研制、推广档案管理应用软件;加强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管理,做好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积累、保管、利用,保证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齐全、完整、有效,建立、规范、联通各区域网络,建立全国档案信息网络,并入国家信息网。具体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对策有以下几点:

1、尽快制订我国档案信息化发展规划

目前,我国档案信息化发展规划尚未确立。为了必须克服目前标准不一、各自为政的分散局面,我们必须研究制订全国统一的档案信息化发展规划。要通过制订相关措施,保证我国档案信息化网络建设沿着健康、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当务之急应该是组织全国核心力量研究档案信息化建设,包括发展的总体框架、规划、措施、技术支撑、标准规范以及相关内容,使档案信息化建设驶入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

2、确保档案保存“社会记忆”功能的实现,建立电子文件管理的记录系统,保证档案的真实性可靠性

对于档案部门来说,保存和延续“社会记忆”是立业之本,提供信息、服务社会是强业之路。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在实现“社会记忆”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它不仅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拓展和实现档案部门提供信息服务功能,更要确保档案部门保存“社会记忆”功能的实现。由于电子化、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档案资料大多可以进行数字化处理,并按数字化手稿进行管理,以磁盘、光盘存贮量,已经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保存”问题,“安全性”问题,以及“借阅难”问题,确保了档案保存“社会记忆”功能的实现。国际档案理事会电子文件委员会制订的《电子文件管理指南》中指出,应对电子文件的“元数据”和“背景信息”进行记录和保存。电子文件记录系统是一种自动记录系统,这种“跟踪记录”具有原始性,可以记载电子文件的形成、修改、删除、责任者、入数据库时间等相关“背景信息”,相当于该电子文件的“出生证”和“身份证”,延续了档案的本质属性——原始记录性。

3、拓宽档案馆管理、服务职能,建立和完善档案数据库,为档案学理论研究学者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由于信息化后的档案管理是与传统档案管理有所区别的管理,近代档案学已经是一门完善的、体系严密的科学,新一代档案学尚未产生,在妥善处理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管理创新和原有档案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之余,应尽快利用已有和现有的档案资源加快档案学理论研究的脚步。所以档案馆既要有历史信息,又要有政府的现行公文信息,不断扩充、拓展和延伸馆藏信息种类,并且积极推进馆藏档案数字化进程,加快建立档案目录中心,丰富档案数据储备,为档案信息化做好后台数据库支持,逐步实现馆藏信息转输网络化和利用在线化,建立档案馆局域网和广域网,实现资源共享,为研究学者们提供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促进新一代档案学的形成。

管理信息化论文范文8

 

关键词:信息管理、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与信息管理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如人性、知识、创新等。信息管理与企业文化不可分割,信息管理是企业文化的时代坐标和准则,信息管理建设还要文化的支撑,也正是为了高效益地进行信息管理。

一、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同属于企业的软资源

企业的资源可以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都属于企业的软资源。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具有如下特征:

(一)可再生性

硬资源是有限的,是不可再生的。而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相对来讲是无限的,是可再生的。知识、文化、思想、理念等,不是越用越少而是越用越多。在使用中会不断得到增长。知识、技术、文化、理念等都是可以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增加的。信息资源是有寿命的,随着时间的延长,信息的使用价值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但是信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目的又会具有不同的意义。从而显示出新的使用价值。

(二)共享性

硬资源一般具有独占性和排它性,是有明显边界的。但是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却不同,具有共享性。知识、技术、文化、理念等都是可以进行学习和掌握的,是无边界的,靠的是一种学习的能力,而能力又是软资源,也是可以通过培养、训练而造就的。企业信息也可以为多方所利用。

(三)边际成本递减,而边际效益却是递增的

硬资源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而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则不同,并不会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而使成本递增,相反随着使用者的增多、使用量的增加而使其成本递减。知识、技术、文化等是越学越多的,积累得越多,再学习的成本就越低,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就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知识、技术、文化等是可以不断得到提升,其边际效益是递增的。

(四)具有高附加值、强竞争力

以硬资源为主的产品,容易被学习和模仿,随着产出的增加,卖得越多则利润越低,形成“薄利多销”。而信息产品却不同,由于技术含量多、文化品味高、社会效应大,难以被学习和模仿,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等。在企业服务与管理中,良好的企业文化体现在良好的营销关系、市场效应中。

二、企业文化作用于企业的信息管理

(一)企业环境因素

企业环境是塑造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生产经营所处的社会和业务环境,包括市场、政府、技术环境等的状况。这些因素都是影响信息管理实施的直接原因。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唤出了知识经济的出现,而世界范围内对于知识经济的不断唱响促进了企业对于信息资源的高度整合和提炼,并达到充分共享,这实际上就是信息管理。

(二)价值观念因素

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企业文化能否对企业经营发挥正面作用的关键。企业的价值观实际就是企业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企业的精神、信念、动力和追求。比如很多国内外企业都有着自我的核心价值观,而且,这些价值观都在引导着本企业的文化和发展,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施信息管理的企业,坚持知识为核心的价值观实际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因为知识主要存在人的大脑中。这种跟传统工业时代不同的价值观会促使企业形成一种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且把这种指导精神和具体的信息管理思想及方法转化为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员工行为,使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积极性并愿意为企业发展尽心尽力,最终从主观上促进信息管理的顺利实施。

(三)激励文化因素

在信息管理中,知识型员工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更加注重声誉等精神方面的东西。企业应针对这些新特点新需求,尝试增加更具效力的新的激励内容。

(四)企业文化网络因素

文化网络是指企业文化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和路径,是企业价值观和英雄轶事的“载体”,是传播企业文化的通道。企业管理者往往通过正式性和非正式性的文化网络渠道,传播有利于信息管理开展的相关信息,对企业的发展使命、战略、价值观、企业精神等文化进行宣传和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企业顺利实施信息管理必须进行相应的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要顺利实施信息管理,必须认真研究信息管理下企业文化的特点,通过不断创新,积极构建促进信息管理的企业文化体系,最终促进企业经营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创造价值能力。

(一)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重要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正确认识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员工的整体意识,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型员工自我发挥、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环境中才能获得满足。

(二)激励创新的企业文化

鼓励创新,支持变革,是促进信息管理的企业文化的鲜明特点,信息管理背景下企业除了通过创新活动把知识资源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的组织管理当中去之外,还要设法将创新之成果迅速生产并推向市场,这就必须借由企业文化创新之协助,以促使企业内部达成求新求变的共识。企业在创新途中还会遇到种种挫折,要想做到百折不挠,必须建立鼓励不断学习与容忍失败的企业文化。

(三)创建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企业必须提高获取知识和有效应用知识的能力,而学习、研究与开发正是获取这种能力的基本途径。企业应为所有员工营造学习的环境,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鼓励员工善于学习,掌握最新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把学习贯穿整个职业生涯并有所创造。

(四)构建和谐与信任的共享型企业文化

管理信息化论文范文9

论文关键词:图书资料信息化使用价值关键

0引言

图书资料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种特定的不断发展着的知识传播工具。这种工具用于表达思想、积累经验、保存知识和创造先进文化。“创造”是它崇高的、最终的目的。这种“创造”按照一定的体例,系统地将图书资料信息记录于一定形态的材料之上,并将其知识内容转化为一定的形式和符号(文字、图画、电子文件等)。这种“转化”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一步一步走向简洁化、规范化和现代化。造纸技术使图书的装帧形式逐渐由简策式发展到卷轴式;印刷技术取代了以抄写为手段的复制方式,使装帧形式又由卷轴式发展为册页式;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图书信息资料发生了质的飞跃,使图书大量产生并变为信息资源的理想成为现实。

如何发挥院系图书资料这种“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从而提高其使用价值呢?最关键有效的途径就是使图书资料信息化。何以谓之,析其如下:

1图书资料信息化可以盘活院系图书资料的存量,充分发挥其整体资源的作用

院系资料室藏书以图书、期刊、报纸等纸质文献为主。这些纸质文献通常是摆放在书架上。但有些或因出书年代久远、书架容量限制而被打入“冷宫”;或因管理人员的调换而长期被“冷落”……一句话,它们的存在被忽视,价值被埋没,它们成了一堆可有可无的“死书”。这既是这些书籍的悲哀,也是图书管理人员的罪过。

图书资料信息化就是按照现代信息管理的具体要求,运用电脑、网络等载体和手段,把多年汇集起来的、处于长期“休克”状态的各种各样的图书资料激活,把沉淀的、片断的、零碎的图书资料信息变成活跃的、有条理的、系统的现代信息。又通过电脑网络建立发散型的信息传输通道,可以把这些经过整理的图书资料信息非常流畅地输送给相关的老师和学生,只要他们一打开电脑,这些信息就能快速、全面、具体地呈现在他们的眼前。

院系图书资料室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能够拥有全国乃至国际某些专业学术会议等的非正式出版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①学科动态方面的最新信息。②教学科研的进展情况,教师先进的教学科研经验和成果如本系出版的图书讲义、练习册、科研报告等。学生学习、科研的体会、获奖情况和建议等。这些非正式出版的资料看起来显得粗糙、零碎、欠成熟,但它具有新生性、预示性、生动性。

院系图书资料室通过计算机网络建立网络中心数据库,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及时为读者提供所需的文献信息,并使这一系统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纵横交错、相互贯通、有相当规模的情报信息联合体,组成既有各专业资料室文献馆藏的分目录数据库,又有图书馆与各专业资料室馆藏的联合目录数据库,如此,一切孤立的、呆滞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图书资料便在一瞬间变成了“文献资源共享”中闪耀个性光辉的、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从而可以使整体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实现其最大的社会价值。

2图书资料信息化可以为教学和科研人员提供最快捷、最直接的图书资料服务

院系图书资料室汇聚了丰富的专业文献资源,具有专、精、深等藏书特点,被人誉为教师掘“金”的富金矿山。传统“沉寂”的纸质图书资料不能满足进入现代化阶段的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的急切需求,再加上它分类的有可能不科学性等多种原因,常常使教学和科研进展受到严重影响。院系图书资料室要改变这种落后现状,实乃当务之急,责无旁贷。

2.1按专业对图书资料进行分类,加强信息服务鲜明的专业特色院系图书资料室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专业教师。专业的特点在一个“专”字上,“专”有“专”的概念,有“专”的内容,有“专”的系统等。图书资料信息化不仅可以通过电脑网络信息系统的某种设计功能对现有的纸质资源进行专业分类,还可以对某一课程、专题,采用类似的方法整理相关资料,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把图书资料中的相关内容摘录出来,按专业或课程的相关内容分类……如此,院系图书资料就建构了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新的专业检索系统。这个检索系统可以帮助专业教学和科研人员按图索骥,能够帮助他们非常方便、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料。

2.2利用网络资源及时、主动地向相关教师传输相关图书资料信息传统的院系图书资料室是坐等教师上门来查阅资料。教师亲自来一趟,往往比较耗费时间。有些难查的资料甚至要来几趟,要花费几天的时间。或因为没有具体“目标”,或因不熟悉图书资料的存储规律,只能手忙脚乱地东翻西找,有如大海捞针,十分茫然,浪费了更多的时间。院系图书资料室可以建立与教师双向互动式的文献信息交流渠道。教师教学和科研需要什么资料,只要在网上发出要求信息,图书资料室就可以及时地向其提供准确可靠的文献信息,让其集中精力投入到具有创造性的教学科研的实践中。

2.3开发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捕捉、收集并综合各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信息某一个专业或课程要走在现代科学的前沿,要取得某种成功,就必须得到其他专业和课程知识的鼎力支撑。从事专业课程教学和科研的教师,常常容易一头钻进自己业务领域的深处而无暇顾及其它专业和课程的发展。面对此状况,院系图书资料室应该综合各学科、专业的最新学术动态信息,选择链接优秀的教学和学术网站进行超级链接,科学地鉴别、筛选对本学科发展有价值的网络信息,并编制成针对性很强的专题索引和数据库等及时公布在信息栏中。

3图书资料信息化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3.1图书资料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图书资料管理队伍的整顿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院系图书资料室作为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过去不少高校在配备图书资料管理人员方面却把其当作一种“关系户”的“照顾岗”。因此,高校教学和科研现代化的进程亟待图书资料管理部门加强和提高其队伍的整体素质与信息管理水平。

管理信息化论文范文10

关键词:地质档案;管理;信息化

社会发展步伐在加快,地质档案管理工作也向着信息化和电子化方向发展,这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是最新型的一个课题,实现信息化档案管理能有效减少人力劳动的程度,能让档案管理的工作有所提高,地质档案管理系统也逐渐被开发,发挥出其特有的作用。和传统纸质档案管理相比,这种信息化管理更有力管理工作的进行,为档案需求者带来诸多便利,也方便了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这能将资料档案的作用发挥出来。档案信息化管理也是时代的要求,更是诸多管理者和档案利用者的需求,所以这也是地质档案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问题。

1地质档案信息化管理概述

1.1档案信息化的内涵。所谓档案信息化就是对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当前不使用的档案信息和相关资料进行管理。并利用信息技术等先进计算形成一个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主要的目的就在于服务于所有的档案需求者,这其中涉及的科学知识和领域是比较多也比较杂的,信息化管理介质平台也是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管理业务。在日常的工作中,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进行编号,然后归档管理,如果有需求者想利用档案,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介质对档案进行查询,根据编号去寻找档案,再借阅给利用者;当利用者归还档案的时候,再依据档案的编号,将其归档到相应的位置,再将档案编号录入到电脑中,标注档案在档,这样能方便下一次的档案借用,还不会出现差错。这就是信息化管理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的便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动力是资讯科技档案管理中的广泛使用以及档案信息化建设,以提高对档案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和建立基本网络环境的框架,档案管理和档案信息服务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反思以及记录管理的原则、理论和方法,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文件的广泛信息化水平,以满足建设社会的需要,更好的社会服务。1.2地质档案信息化管理必要性。对地质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将是档案管理工作必然的发展趋势,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档案资源进行收集,再对档案资源进行整理,然后开发档案资源所具有的利用价值,最后实现档案的利用。在整个过程中,都是要利用数字信息对档案资源进行整理的,并实现信息资源的存储和检索,管理人员再依据档案管理的载体对档案进行整理利用,现在传统档案管理也在时展的要求下进行了创新,向着信息化这一领域迈进。通俗地说,档案管理就是对有用的信息资源和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开发,再到利用的过程,其利用结果是要依据社会信息化发展状况来定。当然,这种现代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更有利于各种信息的存储,也更能发挥其自身利用价值,这是信息时展的产物。

2地质档案信息化的管理现状

2.1缺乏通用性的系统平台。信息化管理平台都是有其各自特色的,最基本的要说就是要有记录管理功能,如今的文件信息已经向着更远的方向发展,档案管理平台和电子政务系统,在集成平台中也都是优先考虑文件管理这一功能,而这并不是单一形式的,档案部门不同,那么计算机的模型不同,文件系统平台也就不同,也就导致了规格的不同,各个软件开发系统也是有一定差异的。所以在各个档案部门之间,是不能有效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也不能对档案资料进行快速地归档,在信息上也是有一定弊端的,这也使档案信息化管理受到了发展的制约。2.2缺乏规范化管理。要想实现档案信息的规范化管理以及标准化管理,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对网络信息系统进行完善,光搞形式是没有用的,对表面不实用的东西并没有什么要求。现在的档案管理则是没有明确的等级分类,管理服务做的不到位,和档案需求者和提供者也没有过多地交流,这和新型的信息资源管理是相悖的,尤其是文件夹没有得到有效的共享,管理系统不能对所有的文件类型进行兼容,在档案资料进行移植时,也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书目,文件自动化管理还是没有完善的标准。多数情况下,档案资料也都是限制于一种类型,只能提供给一小部分的人使用,这样是不利于档案信息化管理向更好方向发展的。

3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措施和途径

3.1档案标准规范化建设。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过程,通过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标准使其基本文件到达标准化,这也是规范的重要前提。劳动力的技术部门一直是—个统一的科学标准的部门,是为了确保档案工作与档案管理的有机结合,以达到最佳效果。3.2档案资源信息化。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的地质档案,它的征收管理以及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实现资源的文件共享。使隐藏文件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凸显。在不久的将来,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作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继续推进现代管理记录不断向前发展。3.3档案信息的数字化。传统的地质文件基本上都主要是以纸张文件的形式存在的。劳动密集型的管理使得其访问也很困难,并且占用了很多的仓库空间以及增加了很多管理成本,保管十分麻烦。如纸张容易发黄,变脆。但数字文件能够克服传统档案馆的缺点,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用者可以在世界各地范围内的所有地方享受其的方便。任何人通过网络的任何一点、任何终端可以访问他们需要的信息的文件。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3.4档案干部队伍通才化。档案干部队伍是档案管理的主体。档案工作人员的质量对档案工作的实际成果以及更好地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起着直接影响。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技术水平是整体性能提高的关键之一。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科学和技术复杂的文件管理的工作人员是为了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推动现代化的档案工作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地质单位也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地质档案管理必须从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人才和管理手段等方面紧跟时代的步伐。这也要求地质档案工作者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以完善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信息处理、计算机操作技能,满足社会进步和地质发展对档案管理的要求,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地质档案事业、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作者:辛 玲 单位:黑龙江省煤田地质物测队

参考文献

[1]潘丽莉,孙燕鸣.浅析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1.

管理信息化论文范文11

1.1网络信息环境下的资料检索方式

网络信息环境使得图书馆资料检索方式发生了改变。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资料的检索向着数据型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改变了当前图书馆资料检索咨询的方式与用户检索环境,而且其服务的对象也向着动态性改变。在网络信息化还没有普及到图书馆资料管理的时候,读者查找自己所需资料的方法是通过查询卡片中的索引。这种方法不仅繁琐而且效率低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资料检索已经形成了以网络为基础的数据库。读者查找自己所需资料的时候,只需将关键词、作者名字或者是所发刊物的名称输入进去,就能够快速有效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甚至还可以找到一些和自己所需资料的相关信息。通过网络查找信息的方法主要是依靠一些高分辨率的图标,以达到人机界面交互更简便与醒目的目的,这样用户可以依据检索工具更加快捷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和相关信息。

1.2网络环境下的图书借阅

传统的图书馆主要是通过图书借阅来为读者服务的。读者只能通过图书馆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和书单。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查找资料和书单繁琐性和复杂性颇为强烈。引进网络机制之后,其节约方式已经由实物化向着非实物化转变。电子文献在图书馆馆藏空间占领的比例越来越大,馆藏空间的资源运行也越来越快。读者在进入网络系统之后,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进行查阅自己所需的资料,也可以方便快捷的找到相似的文献,以供自己参考。图书馆资料网络化之后,图书馆资料的内容往往以网络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和传统的图书馆资料管理体制相比,这种方式,可以使得图书馆资料更加充分的发挥应有的价值。

1.3网络馆藏使得图书馆资源更加丰富

实物本是图书馆传统的馆藏。这种馆藏方式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查找方式多为不便。与此相反,现代图书馆馆藏大多以网络形式为主。这种网络式的馆藏其主要内容大多以数据信息的方式存在于网络信息环境中,不仅方便查阅,而且资源丰富。这种图书馆馆藏和网上的信息,从本质上来讲,并没有任何差别。多种多样的网络信息,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电子文献收藏在近几年逐渐上升,这不仅有效的减少了复本量,而且缩减资源。

2加强图书馆资料管理需要从以下做起

网络信息环境复杂多变,图书馆要想获得长期的发展,就应当加强图书馆的资料管理。加强资料管理,不仅对于图书馆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更是为了读者查询相关资料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个人认为,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资料的管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的素质

图书馆资料管理工作对教学与科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科研与教研的前期保障,更是各界人士吸取知识的必要前提。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过程中,不仅应具备相应的管理素养,而且应当有为社会积累,传递,保存各种智力资源的意识。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网络信息化,使得这项工作对管理者的职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也应当树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知识水平的意识,以便对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做出更加优异的成绩。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能力。更是资料管理人员实施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新时代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要求,不仅具备相应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更应当具备数字化管理知识与技能。将资料室的服务方式进行优化,已经成为了新形势下对资料管理工作者基本的要求。在合适的条件下,将计算机管理系统引进到日常工作中,是加快图书馆资料管理手段现代化的重要的手段。

2.2图书馆的资料管理

在网络化时代下,将图书馆的资料进行信息化和规范化分类,更加有利于图书馆资料的管理。图书管理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资料信息管理。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利用网络信息。加强图书馆的建设与完善,不仅需要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更要提高其信息服务意识。

2.3图书馆资料应当协调使用

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资料管理应当协调使用。首先,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应该相互协调。在加强电子文献收藏的同时,也不应冷落纸质文献。把握好纸质资源和网上资源的比例,促使他们形成最优的组合。图书馆也应该有自己的文献资料库,加快图书馆资料工作的网络化。其次,图书馆与各资料室文献建设也应积极协调派和。一般情况下,资料室以专业文献的收藏为主。图书馆则偏重公用性和一些贵重文献的收藏。最后,图书馆内部的各级工作人员也应积极学习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在物质和人员方面给予相关理解和支持。注重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训和锻炼,并且应积极对数据库进行更新和维护。

3结论

管理信息化论文范文12

〔关键词〕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及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运用在我国医疗行业中,但在当前的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影响了医疗事业的发展。医疗与人民息息相关,只有不断革新,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完善管理系统,才能够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群众。

1提高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必要性

当下,人们的生活已经与网络紧密结合,医院的管理也与网络密不可分,计算机信息化在医疗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计算机信息化服务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了解医疗方面的专业知识,医院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信息了解到最前沿的医疗知识以及一些知名大医院的大型手术、诊断案例等。在遇到一些疑难杂症的时候,一些地方医院可以通过网络与国内外专家进行研讨、会诊,有助于患者病情的诊断和治疗[1]。提高计算机信息化水平,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优势。

1.1提高服务质量

在传统的就医流程中,患者通常拿到医师处方后还要进行划价、交钱、取药等一系列复杂流程。引入信息化技术管理后,患者只需就诊完毕后直接到收费处交费,再前往指定的取药口取药即可。此举不仅节省了患者的时间,也为医院免去了大量的重复性工作。

1.2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信息化管理在医院的运用涉及挂号、就诊、药品、财务等方面。将医院药库数据库与门诊及住院药房数据相连接,极大的改善了药品的流失状况。在使用信息化管理后,医院的管理者也可以全面、及时地了解医院的整体运作状态,一旦出现问题也可以及时解决。

1.3提高医务工作人员效率

引入信息化技术后,门诊医师不用再手写处方,大大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医师只需在电脑上操作就可以开好处方,并立即将处方发到交费处及药房。将医师、收费、配药全部通过信息化技术进行连接,避免了因信息沟通不对称导致的无效劳动,同时大大提高了时间利用率,让医师在有效的时间内尽可能地接诊更多的患者。

2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力度

2.1引进培养计算机人才

要强化医院的计算机信息化水平,就要抓住专业人才。为了促进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必须引进和培养一些从事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当下,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已在医疗卫生系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却远远跟不上医院的需求。因此,医院在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后还要注重对其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水平直接决定着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为了不断改善医院计算机信息化水平,医院应当提供技能培训和知识培训,让专业人才及时掌握先进的网络技术,再利用他们学习的知识服务于医院的信息化建设。

2.2及时更新计算机网络设备

计算机网络设备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石,没有硬件的支撑,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只有依靠强大的网络平台,医院之间的信息才能有效传递,医院也才能搭建起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在日常维护中,医院应该及时对计算机网络设备进行检查,查看是否符合检测标准[2]。对于检测有问题的,医院要投入资金进行更换或者修补。同时,要制定设备维护周期表,在一定周期内对整个设备进行维护,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在维护时,必须有备用设备保证医院的正常业务运转。

2.3加强医院信息化管理

医院的信息化管理依靠的是高端的信息技术,主要功能就是为医院提供日常工作中的相关数据,是医务工作人员进行数据分析,并借助数据结果进行科研、管理的依据。所以,加强对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是医院实施有效的研究和管理,并保证资料真实性的关键所在。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网络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加强对各个科室电脑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并负责医院所有电脑设备的维护和保存。在医院内使用医疗相关系统时,要负责对相关医务工作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确保系统在医院的正常使用。在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完毕后,为保证系统和信息安全,应当禁止外来移动储存设备接入医院电脑,以免发生中毒或者资料外泄等严重问题[3]。同时要求医院的医务工作人员在使用系统时不得擅自修改处理电脑上的相关资料,一旦出现故障,立即联系网络管理人员进行处理。

3计算机信息化建设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3.1应用于医嘱管理医嘱管理系统基本信息单位是单个患者信息源,从而可实现患者住院期间病历录入、记账查询、日常监护以及病区、病床安排等多项管理。护理人员将患者医嘱输入到计算机系统后可由系统进行集中处理,有效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且经过处理后的医嘱可直接作为临床诊断、治疗的重要参考,例如,电子病历(图1)可将患者既往史、个人详细信息整合到一起,将医师、药房、护理人员、手术诊室等多方面联系到一起,将原本烦琐的人工作业通过计算机局域网进行处理,可让患者入院治疗流程更为高效便捷[4]。3.2应用于药品管理医院日常运营中需要储备大量药品,因此对药品进行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药品实行管理可有效简化管理流程,并能提高管理效率。例如,在“建立安全药房”的管理理念下,首先可建立药品管理系统,在采购工作完毕后将药品名称(包括化学名称与商品名称)、价格、规格、剂量、保质期、生产日期等信息输入到管理系统中,在日后的供应管理过程中可直接在计算机上查询药品使用的实时状态[5]。此外,还可将药品管理与处方开具结合起来,将各种用药处方输入到管理系统中,严格遵照医嘱,对药品申领、调拨、调剂、发药等程序进行管理,从而提高用药安全性(图2)。医院药品信息化管理在现代医疗环境中,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进程正在逐步完善。计算机信息化在医疗系统的应用,不仅大大提升了医院工作的效率,同时还有助于缓解医患关系,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使医院的公益化性质得到更好的发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医疗责任。信息化建设带给我国医疗事业突破式的进步,也标志着医院管理将进入一个高效的阶段。

作者:熊传梅 谭琳 陈李莉 单位:六安市中医院

[参考文献]

[1]黄晓燕.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与讨论[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4):131-133.

[2]黄燕琼.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与讨论[J].科技视界,2014(24):357.

[3]陈晓明.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发展和有效管理[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5(2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