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时间:2023-08-03 17:27:34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1

论文摘要: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与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气质性格的塑造和审美观的转换等现代社会生存必备的人才素质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人类思想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美术教育在教育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因为其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部也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教育中对艺术教育的忽视,会导致人的思维、人的知识结构的不完整、不健全。著名教育家就说过:“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正体现了艺术教育其重要性。

美术教育其重要性表现在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作用。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道德文化素养,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德才兼备人才的主要途径。思想品质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的最终因素。而培养品德素质的最佳时期是少年儿童阶段。我过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儿童时代形成概念之力尚弱,则尤倾于直观,故无论是开智、陶情均以利用美术为适宜。”因此美术更容易被少年儿童接受。

一、美术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一)在学生观察能力培养方面,美术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观察是绘画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绘画的一个必要阶段。欲想绘画,必先观察。不论是素描、速写、水彩抑或是临摹、写生、创作、欣赏都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并且需要老师指导正确的观察方法。这便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美术教育在记忆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学习绘画的观察是有目的的观察,要求在观察中记忆。绘画中的记忆是一种视觉记忆。绘画是看着物体或是书本临摹,这就要求我们记住某些结构,轮廓,肌肉,光源等。绘画又是眼、脑、手并用,这样也就更有利于记忆。所以绘画在对学生记忆的培养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美术教学中的速写、写生、默写、记忆等的练习,更是培养学生形象记忆的好形式。

3.美术教育在对想像力和创造力培养方面的作用:美术教育有利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创作一幅绘画作品,要求学生开动脑筋,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情绪、性格倾向。儿童更是具有丰富的创造力,更应要求他们独立思考,从而展现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会使他们的想像能力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得到提高。

二、美术教育对学生气质,性格的塑造

气质是受先天因素影响,并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较稳定的外在特征。气质发展有着相当强的可塑性,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敢于想像,敢于实践等对气质的培养有很大作用。

(一)学生自信心、自信力的气质的确立。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毛笔、彩笔等需要肯定落笔,不能涂改的工具来绘画。画画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进行,不需犹豫也不需害怕。教师对此进行肯定和赞扬,使学生从中树立自己的信心和勇气。在绘画上我们可以不用橡皮改掉缺乏自信心因素的习惯。国画就是一门很好的训练课程。 转贴于

(二)学生气质的锻炼。经常给学生开设撕纸画、剪纸画、版画、手工制作等课业。拿出一些小模型让学生欣赏,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想象,用各种材料制作。让他们发散思维,自己创造。这样学生就不会被固定单一的表现手法所限制,培养学生敢于设想,勇敢尝试,勇于创造的良好气质。

(三)培养学生竞争向上,不甘落后,互相帮助和群体意识的良好气质和性格。可以让学生分组完成一幅画,在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比赛,这种群体活动可对学生尤其是对目前众多的在父母过分的关怀下养成的娇宠、依赖性强、不合群自我意识严重的独生子女性格的重塑,改正是很有益处的。

三、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人的审美情趣

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有一种魅力,使人欣赏时能够完全陶醉,整个心情,精神都非常的愉快和满足。这种美以唤起人们的审美,追求的美感作用正是美术的美所决定的。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这就应该先培养人的审美的“眼光”。而要把普通人的眼睛训练成艺术家的眼睛,其重要途径就是美术教育,人们在接受美术教育时,通过对客观形式的比较、协调、对称、均衡、统一等规律的感悟和研究,从而获得对形式美的把握,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丰富审美感受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在理智上受到启示,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愉悦,达到身心健康、协调和美化社会的效果。审美能力,是人的素质发展的核心。在新世纪倡导素质美术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可见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重要性。它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应该加强美术教育,改变它一贯不被重视的地位,努力把美术教育放到应有的位置,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研究,摸索好的教学方式。使美术教学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素质教育;美育;审美能力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曾指出“人要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1]”素质教育的明确提出虽然是近几十年的事,然而素质教育的观念和实践却是古已有之。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就非常注意对学生多方面的教育。他提出“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在西方,公元前6世纪时,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大多数学者都曾研究过美育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对人格圆满、和谐的发展。但古人的这一思想在以后并未得到发扬,自工业革命以来,培养实用性人才就成为教育的唯一目的,精细的分工更是将人变成只会生产的机器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人们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多方面的知识,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时,素质教育才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

一、素质教育的三个层面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使人的各项基本品质得到全面的发展教育。因此,身心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所以,一般认为素质教育包括三个层面:①身体系统,即生理层面的教育。这是人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是人自由发展的基石,它是最基本的层面,既有先天遗传因素,又可通过后天获得。②心理个性系统,即心理层面的教育。这是最具有发展性和复杂性的层面,是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他贯穿整个素质教育系统,影响其他层面的发展,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③社会文化系统,即社会层面的教育,这是最能体现人的思想和文化修养的层面,它包括思想道德修养、知识修养、审美艺术修养,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效果,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层面和最终反映。素质教育的三个层面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他们之间既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且相互制约。脱离开任何一个层面,人的基本品质都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美育在素质教育这个大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美育的两个层面

那么,美育又是什么呢?对于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又该如何理解呢?美育包括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个方面:①审美形态教育,主要是通过对符合“真、善、美”标准的艺术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的鉴赏,来培养人们对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结构的识辨能力;②美感教育,主要通过对符合“真、善、美”标准的艺术品的欣赏来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知、知觉、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最终落实为包括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力在内的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欣赏力创造力。

三、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王国维先生说“美育可以调和人的感性,是人的感性发达,以达完美之域[2]”可见,美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以抽象的理论影响人;也不同于具体的艺术教育、技术教育,以具体的形象指导人,它是一种大的文化素质教育。它不仅要训练培养人的审美欣赏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还要发展受教育者的美的品格,培养美的情操,从而形成完美的人格。美育,从根本上说,即以美的方式来达到人的自我塑造,自我完善,并最终推动整个社会趋向于完美、和谐、发展的理想境界。人的意识形态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如果少了美育,不仅忽略了人最重要的情感因素,同时也会使各种意识之间缺少沟通。

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因为,美育同素质教育,即德、智、体等诸方面相互联系,不仅构成了全面发展教育系统的重要内容,而且美育对德育、智育、体等方面的开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可见,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是多么的重要!那么美育对于素质教育到底发挥着什么样的具体作用呢?我们从德育、智育两方面来分析:首先,美育在道德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成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就应该具备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德育主要是为了使青少年明辨是非,理解和掌握善、恶标准。它侧重于抽象说理,要求青少年用一系列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带有明确的强制性。而美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感染人、打动人。在对美的激动中,潜移默化的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使人变的高尚。

由上述可知,美育或审美教育作为联系素质教育系统三个层面的重要纽带,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正是美育,促进了人体生理的有机平衡发展,开拓了心理层次自由和谐的发展,丰富了人的社会层面的内容。没有美的促进作用,素质教育就难以和谐、全面的进行和扩展。美育对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结语

总之,美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不仅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动手段,也是人类认识自己、完善人类文化心理结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通过美育,我们不仅能够完善品格,塑造完美人格,而且能够促进社会协调、和谐的发展。也只有通过美育,才能达到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世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7,54

[2]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  中国青年报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20(C)-028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稳步发展,进入21世纪的中国教育落实了素质教育方针,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教育思想,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作为诸多素质中的美育方面,正是通过美术、音乐、舞蹈、书法、摄影等多种艺术教育得以实践,美术教学在学生素质培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美术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它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美术素质是每一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应视为一种文化行为,美术教育对学生而言贯穿在教学中,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对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鉴赏力,提高区别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庸俗的、什么是健康的、什么是颓废的辨别是非能力。例如我们带领学生去镜泊湖风景区写生,不只是画山画水,要引导学生放宽眼界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大自然的雄伟壮丽、更加热爱祖国,激起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使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并产生巨大的前进动力。对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与黄色作品,同样通过艺术欣赏区分它们的本质,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批评抵制毒化青少年的作品,通过欣赏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审美能力,成为艺术修养高尚的人,从而提高素质。可见美术教学从美育的角度看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美术教育以教育为手段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美术素质,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缺少美术素质的人是不可能胜任未来的社会需要。美术教学传授知识和技能,又以美术为媒介,有目的的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审美意识,在培养人的道德和传授知识的双重基础上进行,而对人的培养又是第一位的,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平,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大地提高了人的全面素质构建和谐社会。

人的素质可分为两大系统,一是智力因素系统,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形象和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记忆等。二是非智力因素系统,它包括理想、动机意志、情感、兴趣、性格、气质等,现代教育不仅是要传授知识,同时要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才能的发展,科学实验说明:人的大脑分为两半球,功能有分工,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思维方面都起到特定的作用,使学生右半球大脑得到锻炼,促进智力的发展,形成创新思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就当前的美术教育改革而言,目的就在于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其现实的任务就是要促进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美术教学模式、学生美术学习方式和美术评论方式的变革。人们不再认为学习只限于系统的认识性活动。认识到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学习提升非智力因素系统,促进学生创造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美术学习应当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美术教学通过观察、想象、创造加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正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这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出素质高的人才做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为国家培养了创新人才,是应当给以重视,使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相信每个学生都具备学习美术的能力,均能在各自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打破了美术教学专业化的局面,使美术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丰富了教学内容,以轻松活泼多样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极大提高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大学中美术教学一般分两类,美术专业和非专业美术,美术专业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知识结构和手动能力为目标,有着他的培养方案,对于广大的非专业类学生不能放弃素质教育中的美育功能,应当开设美术欣赏或选修课。

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开设的美术鉴赏选修课,其目的主要是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就其性质而言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应当接受的非专业性素质教育,就其目的而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其内容而言是一种广泛的基本知识审美。通过美术知识的学习培养完整的人格,使之具备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思想、判断价值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的感情和智力都得到发展,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他们和谐发展都有重要意义。高校非专业美术教学是美育的组成部分,无论教学理念、教学的内容、都是修养教育,其目的是进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精神境,鉴赏教学能达到这一目的,例如古希腊的雕塑维纳斯尽管失去了双臂:却依然婷婷玉立。虽说上身但不失端庄典雅。具有一种永不凋零、震撼人心的美,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地获取基本的美术知识,审美欣赏,评价的能力。

对于不仅仅是修养方面的提升,而且在技能上也要有进步的学生一美术爱好者。我们也为他们的自学和今后的创作开设了素描、速写、中国画、民间美术、图案设计等具体美术选修科目: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美术的魅力,了解其特点,掌握各画种的一些基本表达方式与手段、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以更丰富、更多样、更广阔的艺术理念来促进美术学习活动,充分吸收各种艺术风格和表现方法进行大胆的创作、表达思想感情、表现各自对美得领悟,在材料工具表现方法上加以尝试和运用,增强表现的丰富性和自由性,使艺术素质和能力都不断的提高与完善。在较短的

时间内在技法上和创新思维方面有进步,为今后的自学和创作奠定美术基础,在现有的水平上不断发展。当前高校美术教育开设的课时非常有限,而美术分类又相当丰富、知识内容很多、这种情况下整合美术教学,在选修课的内容上设置综合的美术课是必要的,如将其分为欣赏、绘画和设计三大类为好,形成完整的美术选修课程体系,大多数学生可以欣赏中提高审美能力、得到素质方面的培养,美术爱好者通过绘画、设计技能的掌握又在美术表现方面得到进步。我们只有及时调整教育理念、使之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真正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培养更多的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审美主流的青年学生通过美术教学和艺术创作活动,实现对素质的提。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有着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但是要正确认识美术的作用,坚持不断的完善美术教育体系,使美术在素质教育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美术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素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在高校也应有着它应有的地位。当然要在美育和开发智力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美术知识技能教育,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进行美育和促进智力发展。要宣传教育人们改变观念,确立美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位置,发挥美术教学的作用,为培养21世纪的人才,做出美术教育的贡献。美术教学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领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美术教学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中都将进一步发挥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此我们将会更努力工作,积极开创美术教学新局面。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4

1当前我国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

从生物学的身体构造角度来说,人的大脑是有不同的职责和分工的。左脑是负责思想逻辑工作,右脑则是负责具体可视形象逻辑的。多数科学研究表示:人的右脑是比左脑的发育更加发达,学习能力更加优越。在实际应用中,很多的孩子对于可视艺术的思维训练很陌生,缺乏开发新事物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新事物的本领。在日常生活中,我国小学生的年平均动手时间远远落后于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

例如:在世界各国的野外生存比赛中,每当遇到一些困难,中国的参赛队员总是第一时间地选择退赛,因为他们的父母不放心他们的动手能力,觉得孩子们无法在野外训练中生存下来,就是因为平常总是读书、写字,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教育,造成如今孩子们动手能力不足的局面。想要养成动手的好习惯,美术教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2体会美术作用,促进多角度发展

让孩子们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术教育是有效的途径之一。让孩子们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画家的笔下的多彩世界,让孩子们明白我们生活的周围也是有许多美丽的新鲜事物。还有多姿多彩的自然世界可以使孩子们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可以提高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对于小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有重要意义。

小学时期的美术学习过程中,需要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以此利于提高孩子们的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观察艺术品,观看画展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孩子们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培养孩子与他人良好沟通的技能和换位思考的品质。形象化思维和逻辑性思维是孩子们在美术学习中逐渐养成的。更好的利用右脑,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美术教育还可以让孩子们更好的发现美、创造美。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重视小学美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不能仅仅停留在说的层面,更重要的是提高美术教育的地位,将美术这门学科与其他普通学科同等对待。孩子们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美术。《小学美术课程开展标准》中指出,美术也属于小学课程教学标准的内容,小学教育像一个系统化的流程,美术与其他学科相互配合,融会贯通。同时,在美术教学开展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以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要依照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最大限度地让孩子们领悟到美术教育的趣味。

3增加课堂内的美术趣味性教学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有趣的方法总能使事情变得更简单。在进行美术课程的教学时,首先要让孩子们带着求知欲和表现欲来对待美术学习,争取用最有力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小学生处于少年时期,是身体成长、储备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对新鲜事物带有强烈的好奇心。因为学习状态和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个学生的接受程度和表现能力都有所不同。在进行的美术教学过程中,班级的孩子们对美术学习都抱有很大的信心,但是也有一些同学对美术学习抱有不耐烦的态度,我会遵循因材施教的美术教学原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孩子的美术水平和兴趣程度,帮助他们进行美术学习。

例如:在美术课上,教他们画小动物时,我会先跟大家讨论:大家喜欢的动物有什么种类,有什么生活习性,有什么外貌特征。再开始让大家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进行绘画。或者是让孩子们分组作画,共同合作。一方面调动大家绘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美和光构成的。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职责和义务带领孩子们去发现美、创造美。

例如:在上第六冊《关于艺术陶艺制作》一课时,我会先带着孩子们去陶艺制作工厂参观,观看陶艺制作的方法和制作流程。增加孩子们对于陶艺的兴趣,让他们想动手尝试制作陶艺最大限度的鼓励他们进行美术创作。同时,快乐的学习氛围能提高孩子们的创作热情。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愉快,活跃的学习氛围是很重要的。不单单做学生的美术老师,更要做孩子们的生活伙伴。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感知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明白美术学习是一件快乐、有趣的爱好,而不是一门需要考试的科目。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美术欣赏;素质教育;作用

美术欣赏课是学校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在学校整体的教育环境中,以其特殊的内容,承担着人才培育中的特殊任务,当教育步入素质教育时代,美术欣赏课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加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美术欣赏教学经验,归纳出美术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四点重要作用。

一、审美能力教育

审美能力就是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到处存在着美与丑、对与错的对比。学生时代正处在豆蔻年华,感情自然而纯真,对世界的美丽与美好事物有着发自内心的渴求。从重视视觉形象教学原理人手激发学生兴趣,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获取知识的质量,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直观教具、模型、范画、录像、幻灯、电脑设计等,帮助学生感知美,提高审美能力。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都是靠视觉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因而欣赏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光凭教育者一支粉笔、一张嘴,是无法组织教学的。在美术欣赏课中,欣赏者与美术作品间发生着一种审美关系。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作出评价。美术欣赏教学要达到欣赏者与艺术家创造的带有普遍性的审美经验的交融,方能产生情感共鸣。任何成功的美术作品都有从个别到一般的象征意义,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我们不仅从蒙娜丽莎的脸上看到,透过那微抿的嘴唇、微挑的眼角和微凝的双目,悄然流露着一种恬静、淡雅而又神秘的微笑,同时,还能感觉到一种朴素、自然、纯真的人性情感透溢出来,表现出一种彻底挣脱宗教禁锢而苏醒了的人性与复活了的灵魂,体现出充满血肉情感的人本价值,从而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许多美术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的感人效果,是言语、文字所无法描绘的,只能用心去体验、去触摸。欣赏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研究分析作品美的物化表现,研究分析作品美的魅力所在,艺术形象是通过审美体验而获得认知的,欣赏教学就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审美感悟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另外,美好的学习环境,会使学习者心情愉悦,激发其学习兴趣;恶劣的学习环境,会使学生心情郁闷,影响学习效果。

二、创造性思维培养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重要目的是造就批判性思维的头脑、敢于验证问题的头脑,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头脑”。美术欣赏课利用美术作品的内涵不确定性,让学生大胆想象,并能以我为主、自圆其说,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极其重要的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世界的发展大多是从无形到有形的一个过程,美术欣赏所培养的创造性思维表现为对相对客观世界的审美能力。虽然这种创造性思维不一定形成惊人的作品,但由于形象语言的多样性,也能开启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成为一种广义的形象思维文化教育。这对于多角度,多方式思考问题是最为有益的。因为这种教育用于大多数,对于创造性思维普遍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如形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波普艺术,提倡成品再创造和艺术的大众化、流行化,艺术家运用他们喜欢的材料,创造出一些简单的、有意义的作品,使艺术成为每个人都可以创作的公有财产。1958年艺术家贾斯伯琼斯创作的《三面旗》画的是三面大小不一而又有渐变形式的美国国旗。这件作品力图使人人都熟悉的图像,复制出来让观者看,给人一种新的视觉形象和冲击力。这便是创作,既简单又富有联想,使艺术成为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创作,美术欣赏课正努力提高美术教育这方面的功能。如废物造型创作,从材料到构思,完全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化腐朽为神奇,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特别是结合社会实际,挖掘有价值的课题,使这种教育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素质。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力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新型材料与工具发掘新课题。如广告欣赏、标志欣赏、家具欣赏、店面欣赏、环境艺术欣赏等实用性强,想象空间大的课题,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体现,增强了学习兴趣参与欲。学生的创造力在恰当的指导下,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从步骤过程到结果,感受到一种全新的体验。如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俄体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五十年校庆之前进行庆徽设计,同学们结合我校的特点及对标志的理解积极构思,细致描绘,整个过程都充满着创造性思维锻炼。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创造性思维比较常见,效果非常好。

三、广博知识的源泉

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成为艺术家,但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各种关系,攫取事物本质的能力。因而学生知识的积累,教师的旁征博引,促使欣赏教育有效地进行。任何的美术作品都来源于社会,并依社会而存在,所以,欣赏美术作品必须要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风俗、人文等。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发现作品外部的诸种关系以及更为深邃和复杂的内涵。这要求教者不仅知识要更新,能广泛涉及中外古今美术史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准确。如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一定要涉及到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区别,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归纳出:山水画是散点透视,因为山水画是移步换景、边走边画,不是很注重客观现实,重写意;而风景画是焦点透视,因为风景画是站在一个点不动进行作画,注重对客观现实的描写,重写实。这几千年的艺术也造就了东西方人的性格差异,东方人重情感,西方人重理性。由此会延伸到很远、很深。好的美术作品,欣赏者要有一定的知识做前提,即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外部的形式结构,作品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等背景,内部情感意蕴。所以在欣赏的同时,大大的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四、人格境界的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用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和爱国主义的伟大情怀。美术作品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境界。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起来可以陶冶情操,完善意志,使欣赏者的人格境界得以提升等。例如:《江山如此多娇》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民族自豪感;拉斐尔画的《椅中圣母》激起人们愉悦爱慕亲切的情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米开朗基罗雕塑的《大卫》表现一种顽强、坚定和正义的精神气质与勇敢、无畏和自信的人格意志。因此,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美术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审美情趣

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的人文素养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何才能够更好的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成为了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美术教育作为人文素养培养的一种重要手段,十分重视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重视学生对于课堂的积极参与,追求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目前美术教育在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成为了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形式。在对学生开展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大量的美术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和绘画的联系过程可以很好的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正确的区分善恶美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主要结合实践,从美术教育增强学生审美情趣、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艺术创造力方面就美术教育在文化素养培养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 美术教育能够在增强学生审美情趣的过程中培养人文素养

审美能力是人们素质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人只有对生活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才可以更好的感受美的存在,才可以进行更好的开展艺术创作,也才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生命的意义,因而对学生来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十分重要。审美能力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术教育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学生可以增强学生自身的审美情趣,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实施美术教育过程中,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艺术作品塑造出各种不同的艺术形象,对受教育者的审美情趣进行陶冶,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创造这些美术作品时候的审美情感和思想感情,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以此来提升学生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带着一定的审美能力开展艺术创作,进而增强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在开展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色彩、造型以及空间等美术知识技能的感受与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对于绘画创作的想象思维,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促进自身审美能力的有效提升,审美素质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 美术教育能够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培养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作为一种对意识形态的教育,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美术教育具有净化心灵和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争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美术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都是为了完善学生的伦理结构,在美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讲解,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分辨善恶美丑,能够向学生积极宣传社会上的正面信息,帮助学生形成对于事物正确的认知和理解。美术教育相对的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的刚性教育来讲,是一种柔性教育,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伦理结构的完善,通过美术作品来对学生进行内在感化,提升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开展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以美学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媒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抽象形式,而以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的美术作品形象开展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对美丑善恶形成一种很好的鉴别能力,这样往往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效果。美术教育作为对学生开展人文素养的一种很好的手段,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美术课程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这有利于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品德的培养,增强学生自身对于社会不良现象的免疫力,增强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因而在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应当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3 美术教育能够在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方面培养人文素养

艺术教育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一些科学研究发信,人自身的情感会对于人的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痛苦和愤怒的情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人的创造力的发挥,而愉快高兴的情绪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人们创造力的发挥。美术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形象性的感性体验,可以很好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以便帮助学生更好的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在日常的生活中充满了很多美好的东西,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发现美的能力。美术教育能够对学生的艺术创造力进行培养,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帮助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美感,使得美感能够成为学生开展艺术创造力最为重要的内部因素。美术教育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积极性,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美术教育激发学生艺术创造力的过程也是一种对学生开展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形式。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和其他学科有着一定的区别,在美术教育学习的过程中更有利于学生右脑的开发。这是因为科学研究的结果发现,人的左脑主要是负责语言和计算机逻辑能力方面的培养和开发,而人的右脑则主要是负责图形和空间等一些鉴定工作,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形象思维,美术教育则主要是对学生的形象思维的一种培养。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美术教育,有利于对学生的右脑进行开发,有利于学生自身创新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另外美术教育还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美术教育在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美术教育通过美术作品作为教学的媒介,十分生动的将人类传承下来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授给学生,有效的增强了学生自身艺术文化水平,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 小结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教育在学生人才培养方面所发挥出来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一定的影响。作为新时期的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美术技能和审美能力,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不断地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样才可以形成良好的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够在的发展成为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美术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培养重要形式,有着一定的特殊性,融合的多种教育元素,在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主要结合自身实践,就美术教育在文化素养培养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更好的发挥美术教育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孙杰,张光涛.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

[2] 李勇.美术鉴赏课引入地方高校公共课程理论分析的可行性[J].青年文学家,2012(06).

[3] 金业明.试论高中美术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9).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7

首先,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儿童自身的生理特点,大多数儿童喜欢涂涂画画、拼拼贴贴,他们可以在对周围世界做了观察以后产生新的感受,去对自己的想象做出各种各样的尝试。不管画得好与不好,这是一种自我表现,只有满足少年儿童这种自我表现的要求,他们的情感与智慧才能真正得到平衡发展。另外,学生还会因为美术方面的兴趣自己督促自己去学习语文、数学等课程。在以前曾把美术课看成副科,每天只是语文、数学枯燥乏味地重复出现的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美术课来调节情趣,培养兴趣。如果美术课的形式开展得多样化,会使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成绩不但跟上去,学习兴趣也会逐渐浓起来。

其次,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能发展学生智力

第一、充满好奇心是少年儿童的一大特点,很多学生通过美术课学习以后,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周围产生兴趣,因而会更细致深入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只有不断地观察,才能得出更新的内容。这些新内容在幼小的心灵深处扎根,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这样一来,少年儿童的观察力会得到提高,并不断发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更主动深入地观察了解,并进行写生,写生时学生感觉到事物是这样的美,就会把这些美的印象深藏在心里。在作文课上,有的学生就会将美术课上观察到的东西带到课堂,并进行语言文字的描述,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第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学生在完成一件作品时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注意表现对象,并加以记忆。观察得越多,记忆内容越丰富,这样就会将那些本来无联系的内容随意地组合在一起,并进行一些细节的“添枝加叶”,时间一长,他们的想象力就会更丰富,就能在作品中体现儿童的个性思想。

第三、发展学生积极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美术重在创造、求异。越表现出和别人不同的就越有自己的特点,越有个性,这就产生了创造性。而美术作品的这一特点又来源于思维,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对周围事物多提几个“为什么”进行思考:为什么要这样画?为什么要这样添?为什么要这样构思……这些都是一个创造过程,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具体途径。 转贴于

第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美术”是一种表现美的活动,如果不美就达不到目的。要表现美就得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美和发现美。在了解美、认识美的过程中,美会自然而然地深入到你的心中。另外,前面提到小学美术教育《新大纲》中明确指出了美术课具有审美功能,美术教育过程是审美活动,是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热爱美、表现美的愿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良好品质。比如在上欣赏课时,学生既认识了我国的各种画种,又了解了我国从古到今的一些著名画家和作品当时的历史背景,每一幅画的特点以及这些画家的优秀作品,使学生对这些画家产生一种崇敬之情,并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五,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可以发展学生全身心的协调能力

在美术作品的形成过程中,观察、记忆、想象和理解能力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在眼、脑、手、体相互协同作用下,集中注意力才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美术课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的基本活动,能使学生的脑、眼、手等多器官协调并用,锻炼和提高学生观察力、判断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陶冶儿童的性情,塑造美好心灵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8

一、美育与音乐教育的共通性

将音乐教育归属于美育的范畴,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美育与音乐教育存在着许多共通性,下面列举其中四点简要说明。

(一)情感性

美育的本质特征是情感性。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③美育作用于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情”字。其实,“美学”“美育”概念的提出,主要涉及的就是人的感性认识和情感教育领域。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鲍姆嘉通主张建立一门新的学科去研究人的感性认识问题,于是创立了“美学”。德国启蒙运动的美学家席勒则将美学理论应用于教育,认为要使人从感性的人上升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于是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开辟了一个新的协调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形象化情感教育领域—游戏冲动,亦即美育。从美学史和教育史的角度来看,在西方从柏拉图到苏霍姆林斯基,在中国从孔子、孟子到苏轼、朱熹,虽然没有直接谈到美育的性质问题,但都认为美和艺术可以陶情养性,直接诉诸于人的情感。我国近代的教育家梁启超、王国维则明确提出“情感教育”和“心育”论的主张。情感性也是音乐所具有的典型特征,音乐表达着一定的情感,突出情感性是音乐教育所强调的。“音乐教育处处离不开情绪唤醒、主观感受与体验,离不开情感层面及其活动。它的一切活动,核心在于情。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教育就是审美情感教育。”④

(二)形象性

美育的形象性是指美育所使用的工具、手段和方式,不是抽象的理论和道德的说教,而是具体可感、生动鲜明的形象。在美育中,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方面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借助于具体生动的事物(如自然山水、艺术作品等),诉诸人们的听觉、视觉所引起的一系列的审美心理变化。当然,这个过程也包含着真、善、知识等理性的因素,但这些因素已融合在美的形象之中并化为美的感性形象体系。所以说,美育不是用概念体系去引导教育对象作抽象的思考和判断,而是用美的感性形象体系的展现来引导人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从而达到“怡情养性”的目的。众所周知,音乐总是以一定鲜明生动的形象为基础内容的,形象性是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是流动的音响,它是创造性的、非自然性的,是抽象的、非语义性的,是模糊的、非对立性的,是表情的、非确定性的。因此,音乐要通过音乐语言高低抑扬的旋律变化,轻重缓急的节奏安排,以及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等变化,塑造独特的音乐形象。”⑤

(三)愉悦性

所谓美的愉悦性是指美育依靠美的事物(包括艺术)的感染力,激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审美愉悦,并在愉悦的美的享受中使情感得到净化,心灵得到升华的一种特征,即人们常说的“寓教于乐”。如人们欣赏一段美妙的音乐,阅读好的小说,游览大好河山等所产生的愉悦心情。由于音乐的审美活动具有愉悦的心理效应,因此,“寓教于乐”是音乐教育特征之一。在音乐教育中,愉悦性可以构成一种审美的本质力量。“那些优美的旋律以特有的艺术魄力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这种‘快乐式’的教学赋予音乐教育强大的生命力,如果引导得当,把音乐教育的愉悦性从‘悦耳’升华到更高层次,从而更好地感受、领悟音乐的内涵,获得更高境界的审美自由。”⑥

(四)普遍性

美育的普遍性指美育所具有的多种多样,丰富生动,可以不择时间、地点、对象和条件而普遍实施的特点。美育的普遍性表明了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特点。由于音乐具有审美的功能,因此,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就是要以审美为核心,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美,无论什么类型的音乐课都是如此。正如《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言:“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⑦

二、美育与素质教育及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

人的素质是一个系统整体。何为素质教育,目前国内教育界对其内涵所指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在众多的研究中,更多的学者倾向于从人的素质发展水平即发展层次对“素质”进行界定,将素质的构成分为三类:生理性素质(包括生理特征和生理机能特征等)、心理性素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和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以及社会文化性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等),这样把素质分类与素质发展水平一致起来。这种分法早已为许多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所认可,并且运用于实际研究中。例如,在心理学领域,苏联心理学家阿•尼•列昂节夫认为人们很容易从“生物水平”“心理水平”“社会水平”来对人进行研究,“这些水平的存在,就提出了使心理水平与生物水平、社会水平联系起来的内部关系”。⑧这三个方面的素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协同构成人的素质的有机整体。由此可见,素质是以人(个体、群体)先天的自然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包括自然、社会、文化传统)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和质量水平。它既指人的身心发展潜能,也指社会文化因素在人身心结构中的积淀与内化。美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美育主要是培养人的审美素质,主要包括审美能力素质和审美境界即审美精神素质的教育,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欣赏、创造、评判能力,提高审美境界,走向一种审美的超越和自由、创造的人生。由于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因此,美育中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这种音乐教育在作用于素质教育时往往遵循这样的思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以此通向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即培养审美素质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审美素质的培养可以通向其他素质的教育,也就是通过音乐审美教育而达到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既然音乐审美素质能力的培养是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那么音乐教育的性质、目标、内容等必然都要围绕音乐审美这一“核心”进行。在音乐教育性质方面,“音乐教育最基本的性质,就是它具有审美性,它是通过音乐媒体进行教育的一种审美教育,它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⑨音乐教育的功能同样也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审美功能决定了音乐其他功能的实现。对于音乐教育的价值定位基于同样的逻辑思路。“只有实现了审美价值前提下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同理,只有实现了审美价值前提下的艺术课程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艺术课程。因此,我们在探讨音乐课程的价值时,就没有必要将其作为课程价值中的某一条例列出来,与其他方面价值相提并论。”⑩可见,创造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都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的,都是审美价值派生的。既然音乐教育的性质、功能、价值都定位在审美方面,那么,音乐教育的目标理所当然也是培养具有审美能力的人。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都有一个目标,即育人。但要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真正把美育作为目标,体现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的‘育人’目的是通过美育的方式实现的,因此,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于所有的审美因素,并应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⑪当音乐教育的性质和目标确定后,选择美的音乐作品是音乐教育内容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学内容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实现音乐教学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⑫在这里,能够唤起美感的音乐作品(歌曲和乐曲)是音乐审美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音乐作品的选择要体现在音乐的精品美、思想内涵美、现实生活美等方面。从这个标准出发,音乐教学所选内容应属于富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现实生活美的中外音乐艺术精品。

三、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及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毋庸置疑,音乐教育对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都将产生特定的作用。在生理素质方面,身体行为在音乐中广泛存在,为了产生声音,人们要学会灵活运用身体中的手指、嘴、肺、横膈膜等,这便是身体行为。在歌唱中,声音就要由喉头与肺来产生,在乐器演奏中,乐器的演奏技术也会涉及身体行为。既然身体行为存在于音乐行为中,那么,音乐及其教育必然会对人的身体素质产生作用。研究表明,音乐作用于人的听觉、视觉、动觉会影响人的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呼吸、血液循环、肌肉的张弛等。在心理素质方面,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作用于人的心理而实现其价值的,如振奋、松弛、理智、悦人、认识、想象等。在社会文化素质方面,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而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个体存在的“母体”。通过音乐教育我们可以了解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意识形态等社会文化内容。实际上,“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途径之一”只能说明可以通过音乐教育达到美育的目的,但不能说明音乐教育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美育来设定,音乐教育并非仅仅具有美育的功能,它还有其他的非审美功能。这些非审美功能涉及人生的诸多方面,如科学的、伦理的、政治的等,它可以对受教育者的心灵发生影响和作用,这些非审美功能的效用也是容易理解的,如给人以理想,给人以教谕,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等。审美素质能力的培养不能涵盖音乐教育的全部,还有其他非审美素质的培养。因此,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音乐教育的性质始终是审美与非审美的融合统一,音乐教育不能只讲审美而排除非审美的内容,音乐教育既能实现学校美育的部分功能,又有不属于美育任务的教化、认识功能,既是美育内容的一部分,又非“美育”一词所能涵盖的。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一种交叉融合的关系,不能画等号。如果以美育来规范、界定音乐教育,必然会遮蔽音乐教育的多元化价值的存在。因此,从素质教育角度来审视音乐教育,其内涵不仅包含美育的内容,亦包含美育之外的内容,而这又带来了音乐教育的性质、内容、目标等方面的变化。首先,从性质来看,因为音乐教育是一种人类音乐文化得以保存、传递、延续、创新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所以社会文化素质培养是音乐教育的重心和导向。音乐中的乐谱、乐器,音乐的观念、音乐表演、音乐审美心理、风俗等都体现了文化的特性,都包含了人的因素。音乐教育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传承功能将作用于人并形成人的社会文化素质。在这里,社会文化素质包含了审美素质,审美素质的培养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形成并成为社会文化素质的一部分。因此,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的性质可以理解为:音乐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以社会文化素质教育为导向,通过“音声、概念、行为”来理解音乐所承载的人类社会文化,以此提高人的社会文化素质,并作用和影响于人的生理性素质和心理性素质,从而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次,从教育目标来看,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都是以“育人”作为培养目标,但“育人”的内涵十分丰富,在这个方面,二者存在着不同。前者着重审美活动的教育,通过审美活动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境界,提高受教育者审美素质,从而促进人的发展;后者是以社会文化素质教育(包含审美素质)为导向,通过音乐对人进行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在这里,我们可以以“社会文化素质”为导向去“联通”其他素质。究其原因有三:第一,这是由素质的结构所决定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受到社会的文化影响而发展,因为不论人们从事何种职业,承担何种社会角色,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国家公民,有效地感受和理解生活、参与社会生活,都必须具备所处的社会文化所要求的基本道德、智能、情感素质。在素质分类的“要素说”中,实际上也是按照社会文化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和规范建立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二,可以超越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中,仅以审美素质作为核心进行素质教育的狭隘性。因为社会文化素质包含审美素质,即审美素质是社会文化素质的一部分,以社会文化素质为导向的音乐教育必定包含了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这必将拓展音乐教育的内涵。第三,音乐自身体现着特定的社会文化意义,因为音乐是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一部分。通过音乐,人们可以理解社会、政治、经济、语言、宗教等人类行为及其所反映出的社会结构与体制。因此,“要想了解一个文化和社会的模式怎样通过人类组织起来的音响形式而体现出来,就必须掌握这种音乐在其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发生、发展的相应证据。”⑬所以说,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目标是通过音乐去了解、认知音乐中所蕴含的社会和文化内涵,并将这些富有人文知识、人文意义、人文精神的内涵内化于个体的行为中,从而影响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促进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最后,在音乐教育的内容方面,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与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其内容、范围也不尽相同。前者主要是选择“美”的音乐作品来唤起、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提高人的审美素质,后者是以培养人的素质为目的的多元化音乐内容选择,因为音乐自身就是一个复合体,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认为音乐存在着十种功能:情绪表现、审美欣赏、娱乐、交流、符号象征、身体反应、强化对社会的遵守、树立社会机构和宗教仪式的权威、为文化的延续和稳定服务、促进社会的凝聚。音乐中所蕴含的这些功能是审美所无法涵盖的,审美只是其中的一个功能。美育的内容无法涵盖音乐教育的全部,以美育内容替代音乐教育内容将会遮蔽音乐自身的功能和价值,而使得音乐教育附属于美育,带来音乐教育内容选择的狭隘性,这与当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相悖离。素质教育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因此,在音乐教育的内容选择方面,要根据音乐的功能与人的素质的关系进行选择,而非仅仅选择“美”的音乐作品。社会上有丰富多彩的体现人类社会文化的音乐,所以说,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内容是多元化的,这种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是以人们的生活世界为基础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综合性的世界,也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包含了人的各个方面素质的内容。当今的教育学研究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这其实也是素质教育转型下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以生活世界为基础的音乐教育的内容选择是一种关乎人的整体发展的教育,它所选择的内容亦包含了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内容,如伦理道德的、社会规范的、文化传统的等等,这无疑将会超越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仅仅关注审美素质方面的内容,从而丰富和拓展音乐教育的内容。

结语

将音乐教育纳入美育的范畴在特定历史时期有着特定的“有效性”,但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及其践行,教育的“核心素养”又被当今教育界所提出和实施。在当今教育发展趋势下,仅仅将音乐教育视为“审美教育”已无法适应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及其音乐教育哲学发展的需要,如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对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批判,以及当今“核心素养”理念下如何构建音乐教育的“核心素养”等问题,对仅仅将音乐教育视为美育来说是无法解答的。因此,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跳出仅仅将音乐教育视为美育组成部分的藩篱,而走向一种真正以素质教育本体与音乐教育本体相融合的教育发展之路,这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应然诉求。

作者:刘小红 单位:江苏盐城师范学院

注释

①②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③转引自顾建华、张占国主编《美学与美育词典》,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65页。

④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⑤同注④。

⑥同注④,第24页。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⑧〔苏〕阿•尼•列昂节夫著、李沂等译《活动•意识•个性》,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75页。

⑨同注④,第15页。

⑩郭声健《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页。

⑪同注⑦,第10—11页。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9

一、掌握素质教育的含义,明确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美术教育的定义是将人类在视觉艺术方面创造的理论、技法及成果,按照教育规律再创造成适合不同对象的教学材料,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公民对美的认识、判断、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可见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素质,也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上。

美术教育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外,还应该特别重视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发现、自我整理、自我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并把这些能力贯穿于美术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结合美术学科特点,发挥其特殊优势,发展学生的智力。在学生进行美术学习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其个性,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开发其潜能,利用学生的一切可用条件,联系其他各门学科的内在因素,达到学生学会发现美、审美、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学习氛围和兴趣,最终把美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真正转移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

二、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多数美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感到枯燥,更增加了学生对单一教学的反感。学生学习好美术学科的最好途径应该是利用综合知识,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我攻关,突破重难点,增强学习积极性,从而获取知识,为未来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把艺术教育由专门传授技法技能转为培养素质这是美术教学的革新,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与规律。

在基础教育中,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素质主要是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学生的素质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忽略和缺少哪一方面都不完整。在课堂教学中,我把美术教学比作一门综合性学科加以分析理解,应用一些教学常识,对学生进行有逻辑的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在欣赏课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结合作品内容,运用政治、历史、人文背景、社会科学等领域对作品进行理解分析。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从而激发学生加深对美术的了解和热爱。在创作课中,我结合语文、英语中的写作和音乐中的艺术效果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艺术教育贵在创造,艺术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综合性可造才能的发展。

三、结合实际,落到实处,让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

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智力也得到了发展,学生学会了辨别区分美与丑,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美、追求美、表达美、创造美,从而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学习和生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综合素质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让学生走出课堂,到自然界中去,让学生通过对祖国的名山大川、生态环境、花鸟鱼虫、林园风景的感受;通过对日月星辰、江河湖泊的观赏等。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原则,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通过参与学习逐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保证。

让学生到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参观,充分利用多元文化资源,让学生观察、欣赏美的事物。在活动中重视直观性原则,重视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现代先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马蒂斯曾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艺术教育贵在创造,艺术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综合性才能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意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囊括世界。”从形象思维入手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提倡独创精神,加强创新意识。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审美素质;培养策略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有利于强健学生体魄,推动学生文化与体育素质双重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加强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体育的魅力,促进学生对于形体美、力学美、行为美等的感受。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美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关于体育教学中美育内容的阐述

在体育教学中,美育内容包括外在美(形体美、运动美)和心灵美。形体美的教育十分重要,它包括很多内容,如形体匀称、骨骼健康、肌肉线条良好、动作协调、精神状态良好、服装大方得体等。运动美也是一项重要内容。体育教学是以身体运动为主,表现为竞技性和动态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加强运动美是提升学生审美素质的关键要素之一。形体美和运动美都是美的外在表现形式,真正的美来自内心,来自学生自身修养的提高。体育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集体主义精神,这是促进学生心灵美的重要途径。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学生认知体育存在的美感,进而强健体魄。体育教学承担着强健学生体魄的重要任务,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辅助手段,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一方面,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熟练掌握体育技能,同时通过训练可以提升学生对健康美的认知,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例如,在健美操训练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柔韧的形体美,在足球比赛中可以感受到运动的动态美。一些体育项目作为我国的强项参加世界级比赛,当运动员获得冠军的时候,我们会生发出一种集体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这对学生来说都是美的熏陶。

2.体育中的审美教育对于学生认知外在美和内在美有着重要作用。首先,形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体育运动作为一项可以观赏的项目,具有一定的形体美。其次,体育训练不仅可以强健学生体魄,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对于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有重要作用,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是学生内在美的重要体现。可见,体育教学中美育教育还起到了德育教育的作用。

三、在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素质的措施

1.教学语言的组织和教师示范都要呈现出美感。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课堂教学主要依赖教师的组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的使用,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感染学生的情绪,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知体育中蕴含的美。另外,体育教学中的一些动作要领是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来完成的,教师在具体动作示范时要注意形体美感的展示,动作要规范,肢体要协调,这样才会吸引学生注意,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觉。动作示范是体育审美教育的关键。

2.注重学生美学实践,提高其创造美的能力。体育教学中美育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任何教学都不能只把理论教学作为重点,实践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教学环节,尤其体育教学是一项运动性教学,学生必须经过实践才能掌握动作要领和技巧。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于健康美、运动美、韵律美、节奏美等美学概念的认知。例如,男生喜欢竞技项目,一些运动量较大的体育项目可以表现出一种健康美;女生一般选择健美操进行训练,可以展现形体美和韵律美,而健美操又是配合音乐完成的,可以提升女生的气质,使之在日常生活中举止得体大方。因此,体育教学中渗透着美学教育的功能。

3.增加训练环境的设计美感,提高学生审美素质。教学环境和设备是教学的基础。环境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高职院校要加大投入,建设宽敞明亮、色彩搭配协调、具有独特风格的体育场馆。另外,体育器材是训练依赖的基础硬件,是美育教育的有效媒介。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布置好训练场地,更要准备好体育器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场地和体育器材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

4.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现在很多体育项目是配合音乐完成的,例如健美操、瑜伽等。音乐可以使运动更有节奏和韵律,使学生训练更有持久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使体育锻炼与音乐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力,同时更好地掌握体育技能。

体育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加强美育教育有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11

音乐教育素质教育作用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的目的。素质教育对于学习任务繁重的高中生而言,显得极为重要。而音乐属于一种概括性和抽象性兼具的艺术学科,其还具备非语义性、非视觉性和非概念性等特征,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将音乐教育应用于高中生的素质教育中,不但能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健全学生的人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观,而且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简述

1.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指的是通过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其审美水平,并陶冶其情操和开拓其眼界,促使学生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实用人才。音乐教育通过对学生的身心教育和音乐熏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最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提升。

2.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指的是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及社会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为目的,帮助学生健全个性的人本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品德素质。经心理素质教育,可健全学生的人格,增强学生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提升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文化素质教育指的是帮助学生丰富文化知识,并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有正确政治方向、远大理想抱负和健康品德修养等。

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音乐教育能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在我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音乐的教化功能,君主采取音乐方式治理国家,可使民心向善,提升人民的道德情操。音乐可培养人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品质,故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德化教育的作用。在德育的过程中,需以情感教育为基础,而音乐可激发人的情感,使德育工作能更顺利地进行。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可依靠音乐优美的旋律、美妙的音色和明快的节奏,将学生心中的情感勾勒出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不知不觉中接受某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或道德情操,达到提升学生道德修养的目的。如教师可在德育期间,教学生唱《延安颂》《歌唱祖国》等红歌,激发学生心中的爱党、爱国等情怀。

2.音乐教育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音乐教育能愉悦人的性情,使人的内心衍生出悲伤、欢喜、思念等情感,丰富人的思想情感,舒缓人的情绪,进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比较紧张,会积累大量的心理情绪,教师借助音乐,可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使学生在享受音乐美感的同时,身心也得到暂时的放松,还可指导学生结合自己喜欢的音乐进行积极的休息。音乐教育也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气质具备一定的可塑性,后天生活环境会影响到学生的性格和气质。音乐具备多样性,教师可针对不同体质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对开朗活泼的学生,教师可让其聆听或学习轻缓、安静的歌曲,如《红豆》《相思雨》《同桌的你》等,以安定学生多动性子;对内向沉默的学生,需让其聆听欢乐、气势磅礴的歌曲,如《一无所有》《光辉岁月》等,克服学生的保守个性等。

3.音乐教育能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教育可开启人的智慧,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组织学生练习乐器演奏,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让学生在音乐演奏中创造美,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音乐能有目的地选择与组织声音的长短、高低、强弱和音色等,并构成特殊的音乐形象,对人的听觉产生作用,使聆听者能展开想象及联想,在头脑中形成情感丰富的意象,从而促进演奏者和聆听者的注意力、想象力及思维力的进一步发展。音乐教育可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古今中外有许多智者,皆对音乐有一定的领悟能力,如孔子、苏轼、马克思等。

例如,教师在素质教育中,可选取学生熟悉的《清明雨上》《青花瓷》《相思垢》《桃花扇》等古典歌曲,让音色较好的学生演唱,并让其他学生为其伴奏。以上歌曲的歌词华美,词韵古典,词中的意境唯美,在演唱的过程中,学生会随着唯美飘渺的歌词、悠扬古典的旋律,在脑海中组建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并将自己内化为图画中的主人公,悠游于画中,对美景进行欣赏和品味。通过这种方式,可起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想象力的作用。

4.音乐教育能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修养

文化素质教育不但要求学生具备人文、艺术及自然等各类科学知识,而且需具备一定的修养气质。音乐涉及各个学科的知识,且具备较强的艺术性,还能以强烈的节奏感、规范的发声及丰沛的情感等表达方式,将社会、生活、文化、民风民俗等诠释出来。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时候,能感受到国家与时代的文化主流气息,也能对历史状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还能增强其对美的感悟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另外,音乐也与学生所学的地理、历史、英语、语文、数学、化学和物理等学科知识存在一定的联系,通过音乐教育,可激发学生学习各学科的兴趣。

例如,教师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播放《嘎达梅林》《青藏高原》《蝴蝶泉边》等民族歌曲,让学生从美妙的歌词中领略祖国各地方的风土人情,了解我国不同地域环境下的民族风俗,让学生具备“不出一地,也知天下”的气质。又如,教师可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梁祝》,琵琶曲《十面埋伏》等古典音乐给学生欣赏,让学生还能从歌曲中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并体会我国传统乐器的特殊魅力,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力。

三、结束语

由于高中生需面临升学压力,学生的不良情绪较多,对学生的性格发展不利,因此,在高中开展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极其重要。在高中生的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音乐教育不但能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能完善学生的个性,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更能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和修养。因此,教师在高中生的素质教育中,将音乐艺术教育当作重要手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以及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韩洋.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理论与实践,2013,(22):79-80.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12

关键词:美术教学;素质教育

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全民素质,这种日趋激烈的竞争对21世纪的新一代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一个人能否适应这种激烈的社会竞争,基本上取决于个人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的高与低。而心理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主要方面。在当前的教育中通过美术的学习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能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新时代的感召下,中国美术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全面向素质教育转型和推进,把素质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并极力探求和全面实施。

在美术教学过程里加强素质教育不妨说是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因为美术教育是为学生提供了未来生活的基础和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人文素质就是要有较广博的知识,也要有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学会“做人”是高层次美术教育人才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

一、学校加强素质教育的认识和措施

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的教育发展,造就新一代学生的整体素质,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而这一任务的完成主要依靠学校的制度。首先,学校应当对把加强素质教育的措施做到最前面,才能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实施。其次,学校必须促使教师积极提高自我素质,加快实验建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最后,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等措施,把素质教育真正地落实到实处。可见,要加强美术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的是学校对其的重视。

二、教师的自我认识和加强素质教育

美术教育是一门形象思维的学科,“美”是指事物的形态美丽、好看。一幅成功的画,追求的是技巧的高超,是创造美,如果单纯地把美术理解为“画画”就有些狭隘了,因为它的形象,创造和情感特性,可以为作者和欣赏着带来愉悦与成就感。[1]教师不但要对此了解,更要为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负责。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加强素质教育一定要贯穿学生学习的全部过程,必须将前后两节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将二者充分结合起来,形成“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一体化教育模式,所加强的素质教育才能结出硕果来。教师应当明确,美术绘画技能要求学生用眼去观察,用脑去思维创造,用心去体会。教师要善于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之门,才能培养出学生创造灵感的火花,教师应该用此来对学生进行开导。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素质教育,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手段,按照美的原则,用点线面、明暗、色彩、空间、材质、肌理等多种方式充分让学生亲自感受创作的美。让美感增强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让学生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在美术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美术教育可以说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刺激学生的感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说,我们拿一幅著名的作品让学生观看的同时,介绍画家的生平经历,也可以找相关的视频供学生们观看,让学生们体会美术作品所蕴涵的哲理、人格品质等,使学生在美术教育中心灵得到净化。这对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有很大的帮助与促进作用。美术素质教育对我们的教育的主要贡献,在于强调个人和自我创造的潜能,尤其在于美术能造就出学生的身心健全。

在美术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养成和谐性格、全面人格。一个人的良好素质是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的。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品德。比如,用一些优秀画家的成长经历进行美术教育,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形成和谐的性格特征。只要有了和谐的性格就能铸造良好的心态。要让学生们自己明白在美术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才是关键。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正确认知事物、正确认识自我、适当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压力,才能更好地促进身心健康。教师要通过实践让学生们明白,美术教学可以培养青少年的人格。比如在地震时期,国内艺术家拿起画笔,画起一张张震撼人心的作品,让人不得不感慨画中的自然形象不仅能引起学生的震撼,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再比如说学生通过对《韩熙载夜宴图》的人物服装、发式、体态的观赏,了解到唐代宫廷妇女的生活方式,以及唐代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生活富足,这可以使学生对唐代的历史有更为准确的认识,并对古代画家的心里进行了解,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因此选择优秀的美术作品能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培养教育对象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完善教育对象的健康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实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美丑的哲学性德育素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精神、养成和谐性格、全面人格。

美术教育是一门强调情感培养,注重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心理的课程。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们育心的教育,让学生接触世界优秀作品,从中提高自身对世界和人类的认知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美术主要着眼于树立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和塑造审美人格,使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教育界、教师、家长都应充分明白,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灵魂是一张白纸,每个个体都是一块待开发的璞玉,只要学校与教师、家长做好了教育工作才能达到在美术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才能真正让学生明白,我们人类在进入社会的过程中,只有不停地锻炼自己,只有不断寻找自我,认识自己,才能挖掘自己内在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