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时间:2023-07-31 17:25:51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1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在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的《国宝――大熊猫》,内容是通过对大熊猫这一国宝的说明,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

三、初中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象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以插图的方式反映了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

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四、美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长”

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美育可以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这就能与智育的抽象概括和德育的理性论证区别开来。情感性是美育的特殊功能,美育将理性蕴涵在感性之中,以情感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美育的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这也使得它较之于某些抽象的说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

 

在当前新课改全面施行的大背景下,“审美教育”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性要求。良好人文修养的培养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长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语文审美教学去加以影响和实现。笔者基于对语文教育性质、目标的认识,对“审美教学”这一课题做了一定的教学思考与探索,现略述如下。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现状

审美教育又名美育,指教育者按照特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充分发掘审美因素,激发受教者的审美经验,进而培养、陶冶其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完成塑造“感性的人”的教育目标。审美教育的功能可分为四点:以美冶情,升华审美情趣;以美启真,启迪智慧;以美储善,感知并培养道德情操;以美健体,感悟生命价值的追求。随着审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逐步深入,审美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小学语文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阵地,在学生初步的审美情操的培养上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课改与素质教育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缺陷或问题也逐步凸现出来,这主要是表现为传统教育思维、教学模式以及教师素质等因素造成的美育“缺失”或“偏差”的问题。

首先,教学方法方面,由于没有客观标准的参照,部分教师对课改与审美教育内涵的理解有所偏差,教学课程有形式主义倾向,如有些课程多媒体技术使用过于频繁甚至滥用,干扰教学主题,教学目标主次混淆。其次,教学模式上,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审美教育往往变成教师的单人秀,教师的个人分析取代了学生的阅读实践。最后,教师自身审美素质的培养提高也是审美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语文审美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引入美感情境的审美教学

生动、直观、感性的美感形象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感官体验,弥补其知识积累和阅历的不足。小学语文的基础性特征要求其审美教学须以美的外在形象为手段,具体表现为两点:客体文本所体现的音韵美、人物形象美、作品结构美等;主体教师所表现的语言美,情感美等。这些美感形象主要依托于两点进行营造和实践:

1.充分挖掘文本美感因素。文本的利用发掘就是要为学生找到并展示审美激发点,构建审美主体即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系,进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和进一步探索。如诗词就具有极强的美的客观性和形式规律,韵律美、意境美、语言美等都有助于审美主体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实现了审美意识的升华。以贺知章的《咏柳》为例,“碧玉”、“绿丝绦”“春风”等都充分勾勒出初春杨柳的形象美,“赋物入妙”,引人入胜。

2.创设引入美感情境。审美情感极易为美丽的情境所触动,文本阅读中,美感因素或为愉悦情绪、或为慷慨激昂的壮士情怀、亦或其它情绪所启发引起。《碧螺春》一文中所描绘的动人画面、流淌的音乐、整齐的朗读声都会引发学生对江南春色的美好向往。教师对音乐、多媒体课件的合理搭配运用,都可以将语文教变味轻松享受的欣赏过程,让学生在知识的消化吸收的同时陶冶情操、美化情怀。

(二)个性发展的审美教学

美在本质上是多元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的生命力源于审美活动的个性化。小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世界使其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与成人大相径庭的思想,而越是这种奇思妙想,越是创造性的思维和表达,越能体现出文章的美感所在。而小学语文中的审美教学就是要学生用个性体现和主观表达来完成其对文本的理解,如在《碧螺春》中采茶一节的阅读中,学生们评价江南春色之美也是从多种角度着眼的,有朝霞灿烂之美,有晨雾朦胧之美,也有晨光微熹的温柔之美,这种脱离了标准答案、固定思维的桎梏,个性、情感的展现流露都是文学生命的丰富性、多义性的理想体现,也是审美教学带给学生更多更大创造空间的目标所在。

(三)审美教学要注重整体建构

语文课本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带给学生美感意境、个性发展的审美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知识、形象感知的不足,教师要考虑到保持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词语的整体把握,最终实现内容结构的整体回归。

 

三、结论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作用的发挥,不仅要依靠美感营造、个性发展和最终的整体建构,同样需要师生间的交流和对学生自由感悟的宽容,深化课程改革,推动素质教育,使语文审美教学真正成为精神享受的教学。

 

参考文献: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3

【关键词】大学语文 审美教育 实施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50-01

大学语文从艺术性和思想性上看来都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这都给审美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所以应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通过审美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情操,激发学习的乐趣。下面就论述一下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和审美教学实施的有效途径。

一、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可以开阔审美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学的语文教学,中学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传授学生字词、语句的含义以及一些写作技能,而大学的语文教育抛开了局限的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和繁琐的课后练习,它是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上去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去领悟文学形象、感受文学内涵、体验文学美感。所以说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审美愉悦,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文学作品中潜移默化的文学美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爱好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人格美

现在实施的素质教育,其本质就是训练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和一些良好的素质能力,并且培养学生自强自信的精神,积极乐观的气质,以及宽广的胸怀和理想的人格。孔子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揭示了审美、人生、人格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也阐述了文学对于人格健全的作用。所以说在大学语文中实施审美教育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人格美。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1.创造审美环境,抓好课堂教学

语文课的审美首先应该是在课堂上,老师应该为学生创造美的环境来配合美的意境,对于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都应该精心设计,创造出美的氛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老师通过以下的方式来为学生创造美的意境。首先,可以通过教材中名篇的阅读来创造氛围。文学本质上也是一种语言艺术,无论是抒情还是叙述,都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出来,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描绘,将文章中的意境或者人物的形象优美的展现出来,让学生感悟作品中所蕴涵的美感。在朗诵的时候,一样要注意表情和抑扬顿挫的语调。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时候,通过老师的朗诵,为学生创造一幅安静和谐的田园风光,让学生体会到最淳朴的自然景色,感悟着诗人宁静致远的逍遥。其次,对名篇情感的审美分析。这一环节教师应该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剖析文章中景所含的情,人所含的美,着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情感。教学中要避免一味的灌输,应该为学生的思维留有一定的空白。中国诗句最讲究景外景和情外情,让学生自己感悟诗句中的美。课堂上多用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积极性,让学生体会作者细腻的情感,领悟作者在文中创造的美的境界。

2.把握学生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审美意识

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所以在审美过程中学生也应该是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审美意识。因为文章中的审美因素是先通过学生的内心世界然后再结合他们的一些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逐渐积累起来的审美观念,是一个由外向内,再向外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在把握学生心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章中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审美过程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就可以达到一种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利用课外的语文环境精心审美教育

语文的学习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在进行审美教育过程中也应该与课外相结合,利用课外的语文环境进行美育活动。比如说在校园中创办诗社、举行美文大赛、编写板报、组织演讲比赛或者诗歌朗诵比赛等,还可以针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开展专题交流活动,通过这些课外活动来为学生创造课外的语文环境,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和感悟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品位的目的。课外语文环境的审美教育其实是一种审美实践,这可以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基础之上去表达美,把美呈现给他人,实现美的传递和创造。

4.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给学生多角度的审美享受

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说通过朗读,可以是教师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也可以是听朗读录音,通过声音来引起共鸣。还可以通过音乐教学,因为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音乐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充分地表现和激感,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有着重要的意义。利用音乐手段来欣赏我国古代的诗词,能够充分的发挥诗歌的音乐潜能和抒情魅力,会产生妙不可言的审美感受。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画面与音乐完美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审美享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将课堂内外相结合,并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渗透美育,使得学生可以发现美、爱好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用美的力量来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和高尚的品格,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2]徐贞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教育【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有效融合;措施

一、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作用

1.培养学生审美判断能力

审美判断即指审美评价,其指的是对审美价值的主观认识。审美判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包括审美主体的个性、能力、需求以及审美对象等。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听觉进行审美判断,感受作品的内涵,沉浸在作品的审美境界中,去发现美并感受美。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判断能力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审美感受中审美情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形式,审美对象的感知是审美情感的基础,审美想象必然需要通过审美感知来实现过渡。学生借助生动形象的审美对象来获取表象,并进入想象,以此使学生受到熏陶,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可见审美教育对于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促使学生去追求美

人类实现全面教育,就必然需要实施审美教育。与一般教育相比,审美教育不具有强制性,它主要是利用审美客体来刺激受教育者的精神,使受教育者的精神保持一个兴奋的状态,引导其去发现与感受美,并由衷的产生追求美的愿望。

二、将审美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措施

1.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在语文教学中,课本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包含了许多美的要素,需要初中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与解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应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以审美的角度来解读与认知课文中的美。

以《济南的冬天》和《春》的课堂教学为例,语文教师应注重“美意”和“美情”的把握,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加以引导,实现对课文中不同的美的感知与欣赏,同时对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进行赏析。尤其是在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优美的文字美景当中,对课文中的意象美与物象没进行品味与赏析。

此外,语文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对课文中优美语句的赏析能力。初中语文课文的学习中,欣赏课文的语言美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这是对课文中“美意”与“美情”的感知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语言的品读实现领悟力与感知力的增强。由于大部分初中生的语言系统并不完整,在学生优美文章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困难。因此,为了实现对文章中美的彻底感悟与认知,就必须从初中生语言理解能力的培养入手。初中生应在语文教师的准确引导之下进行语言的品读,使文章内涵得以深入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得以体会。此外,许多优美的课文都要求学生反复的朗读,可见语言的赏析必须通过加强课文的诵读来实现。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实施审美教育,就必须加强朗读与诵读教学。

2.引导学生站在审美的角度学习课文

语文课程教学需要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之下使自身的想象与联想得以充分发挥。审美心理主要有四个组成要素体现,即感知、理解、想象以及情感。初中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从多方面使学生的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得以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课程中有许多优美文章,教师应针对这些文章积极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发挥想象,实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情境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融合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语文课文中的美加以演示,使学生身临其境,如此就能够使教学效果得以有效提高。应对多媒体的结合了声像与画面的技术特点加以充分的利用,将学生带入情境教学中去,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的发挥想象力,继而使课文中蕴含的“美”得以充分的感悟。

初中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美的境界,进而更好的发挥想象与联想,使学生的审美情操得以培养,对语文课文的理解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提高对文章情感的整体把握能力。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充分的调动,促使学生能够自发的去品读语文课文,并感受其中的“美”。

此外,还应将实际生活中的“美”融入课文当中,以《秋天》和《春》的教学为例,这两篇文章与大自然有关,语文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感悟课文中所蕴含的美,进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更加贴近生活,热爱生活。并且应将课堂教育、生活教育与审美教育充分融合到一起,使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并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审美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提高初中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保证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以此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明泰.论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J].新课程・上旬,2014,(2):47-47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17-1

一、依托文本,深入细致,发现与挖掘美

1.自然环境美。

作者笔下的大自然绮丽无比,气象万千,其魅力往往超越自然界事物本身。如《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拉萨的天空》的湛蓝透亮,《三亚落日》的诗情画意,《九寨沟》的如诗如画,《雾凇》的独一无二……这些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可以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2.人文景观美。

教材中,还有很多文章描写了人工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和观赏意义的建筑物和场所。如《天安门广场》的宏伟壮丽,《莫高窟》的精妙绝伦……这些课文都能给人以震撼的美感。文章所表现的这些人文景观的美,不仅颂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而且还浓缩了历史的厚重,能有效地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3.社会生活美。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而语文课本源于生活并再现了生活中的美。许多课文描写的人物、事件,甚至场面,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能使人产生一种真实的美感。如赞美盲人小姑娘明明美好心灵的《番茄太阳》,洋溢着爱的芬芳的《爱如茉莉》等等,这些生活气息浓厚的文章,让学生了解了人际间的友好的关系和生活中的真、善、美,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的艺术珍品。

4.人物形象美。

作家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这些丰满的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行动的楷模,能在他们心中树立起美的丰碑。

二、创设情境,身临其境,感受与理解美

1.入情入境体验美。

借助音乐、图画、多媒体等等来创设情境,可以在课堂上真切地再现文章的情景,让静止的文字鲜活起来,同时情境亦是一个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因此善于创设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美、理解美。

在教学《雾凇》一课时,教者就特别营造了欣赏美景的氛围。通过导语、课件与音乐,引导学生逐步走进雾凇的世界,感受那玉树琼花遍地开的绮丽景象,并深入地了解雾凇的成因。学习课文,就似身临其境,文字所述,恰如亲眼所见,徜徉其中,醺醺然,陶陶然,学生竟有乐不思归之感。他们情不自禁发出赞叹:天造地设,奇特壮观,海内奇葩,圣洁美丽。于是,爱美之心,油然而生,热爱自然,亦是水到渠成。

2.激情朗读感受美。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在头脑中出现想象的画面,可以不同程度地进入课文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籍此,学生可以充分地感受到文字和形象之美。

在教学《生命桥》一课时,教者设计了反复诵读、层层推进、以读激情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老羚羊那舍己为人的壮举所焕发出的夺目的生命光彩。用美的诵读激发美好的情感,内化为心灵的震撼,然后通过朗诵表达美的感受,这就是美的享受啊!

3.走进意境,感受意象美。

加强朗读训练,体会文学作品独特的意境美,是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文不厌百回读。好的文章需要多读,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细细品味作品美的意境。

苏教版第八册《古诗两首》收录了白居易和胡令能诗各一首,分别是《池上》和《小儿垂钓》。白居易的《池上》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也不复杂,无需过多讲解,学生就能大体理解诗意,而且异曲同工,都表现了童真的美好。在教学时,教者采用朗读结合想象的方式,逐步引领学生细细感悟和体会诗中天真无邪的儿童形象。再用回忆童年美好的方法激发学生丰富的内在体验,开放式启发交流真实的生活体验,从而引起学生与文本间的共鸣,深入准确地走进诗的意境,以获得美的体验与感受。此时此刻,语文课堂笑声朗朗,书声琅琅,美好四溢。

三、注重练笔,运用语言,创造与表达美

1.充分运用教本资源表达美。

立足文本,面向社会与生活,引领学生有意识地观察世界,体验生活,自主地寻找美,细致地体验美,尽情地表达美。

如教学习作《秋天的树叶》时,教者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出家门,走进自然,亲身体验秋叶的形态美和色彩美,为美美地表述秋叶做好准备。习作之时,自能心怀美好,恍若手握智珠,心手相通,共同述说这秋叶的无限美好,课堂上,让叶的芬芳自然流淌,积淀中,让叶的馨香长留心间。

语文课堂不仅要引领学生关注外在世界,同样也要促动学生关注内在世界。

教学习作《喜怒哀乐》之时,教者首先引领学生观察描述简笔脸谱的神情,感受情绪给脸部表情带来的丰富变化之美,然后带领学生仔细回味自己的某种突出情绪,并尝试着走进这种情绪,再现当时的种种场景,最后运用文字尽情地宣泄自己的这种情绪,走进自己的情感世界,让情绪化作文字随着笔尖一路尽情挥洒。

2.敏锐捕捉练笔动机表达美。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6

一、密切语文教学与美育的联系

首先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语文教材除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大多是以作家精心塑造的艺术形象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的。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本身就渗透着美育。语文教育的两个基本方面在于:一是传授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包括文字的音、形、义,语言的组织与思想的表达,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手法等。二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培养与陶冶,即培养学生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对待工作、对待他人等等,也就是常说的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工具正是一系列的文学形象。

二、强化与促进德育的功能效应

语文美育是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强化与促进德育的功能效应,有利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语文美育的因素十分丰富,它深存于课文的内容与形式中,因此,在语文美育中,语文教师要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美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等特点,其途径和方法具有灵活性。语文美育,是按照美的标准培养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感受认识美、鉴别欣赏美、表达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任务。

三、明确语文美育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和美育对语文教学的作用是同一体中的两个方面。既不可抹杀美育对语文教学的作用,更不应轻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美育。师生披文入情,引发联想和想象,在充满愉悦的情景中感受美、鉴赏美和评价美。语文美育产生了陶冶情感、开发智力、强化道德观念的作用。枯燥乏味的说教,纯理性的条分缕析,就必然会抹杀语文教育固有的以情感人、再现情景、寓教于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美育不是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事,而是有许多具体的、实际的事情可做的。通过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美育与语文教学联结在一起的媒介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美感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教学就所涉及到的文学作品而言是文学艺术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作家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用一定的艺术手段创造出来的艺术美。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作为一种美的存在就成为欣赏者的美感对象。学生学习文学作品时,就会涉及到作者的审美情趣、审美经验,也会伴随着自己的审美意识去接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从而接受美的教育。在分析课文时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内心活动去体现人物美的本质的,让学生自己作文,塑造一个美的形象,并把它们当作学习的楷模,使学生逐渐具备这些美的品质。

在语文教育中,教师通过所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滋润学生们的心灵,引导学生们去感受去体验并正确鉴别这无所不在的美,乃至掌握创作美的方法和手段,养成爱美护美之心。

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创造美、享受美

在教学中从语文美育中,教师找到了这一拨动学生心弦的窍门,就会把学生带入一个充满“情”的世界,通过移情,使学生的情感频率与作者接近,产生情感共振效应。教师若能体验其情景,把握其情调,不失时机地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就可以通过物我融合,通过移情和认同,学生与作家的思想感情、课文的艺术形象产生共鸣。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经常教育学生创造一个美的环境,如校园的美化、教室地面整洁、学生衣着整洁,不说脏话,不在教室打闹等不良行为,然后在一个恬静的环境中,师生心情舒畅的情况下上课,效果会更好些。这即“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是人们能够欣赏和感到的。”所以,语文美育一旦纳入了美育的轨道,课堂就会注入生机。

五、加强语文教师自身的美育修养

教师以端正的教态,准确、简洁、生动、优美的课堂用语影响学生,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语文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津津乐道,学生是否愿意接受,这里面就存在一个审美感受的问题。而审美感受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如果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课堂用语能使学生感受到美,并从中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感受,那么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才乐于接受。若教师上课教态不端正,动辄发脾气,训斥学生,使学生产生反感;若教师课堂用语啰嗦,无逻辑性,枯燥无味,使学生厌倦,无论教师如何强调自己讲授的知识多么重要,学生都会不以为然。可见,教师的教态及课堂用语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果。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7

关键词:中职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感知美 鉴赏美 创造美

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旧的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逐渐被新的代替,中职语文教学改变原有教材施教的方式,更多关注审美教育。中等学校新课程改革标准也对审美教育进行倡导与规范:“审美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情、知、意的全面协调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发展投入更多的关注,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召唤与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中学新课改革标准立足于长远方面,体现了对学生道德与情感的规范与培养,对于中职教育来说,审美教育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对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讨论的实际价值重大。

一、中职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合

对学生美的教育就是对学生的审美观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在审美能力与创造美的能力上进行发展,自古的教学都离不开对学生道德素质与高尚情操的培养,著名思想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及其重要的,美能感化生活,熏陶本心。

中职语文教学是建立在工具的使用、审美的实施与思想的层面三个维度构建的学科。作为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理应从美学规律出发,教育学生从教材中感受美、从生活中创造美,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提作为最终标准,不断引导学生提高鉴赏能力,探讨中职学生接受审美教育迫切性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学生在入学时门槛较低,入学分数不高、文化内涵与审美素养也不高;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学生年龄相对不大,心理与生理发展不成熟,对美的追求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的从生活中发现美。如果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结合审美教育,用美的魅力与审美的乐趣来吸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中职学生的审美内涵。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教师自身具备审美能力

21世纪以来,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要想从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生存发展,就需要有一双明辨是非的双眼,要想让学生拥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思想观,是他们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关键,也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为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要靠教师,所以对中职语文教师审美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教师的审美能力强,他们在教学中、在教材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能挖掘出更多更美的东西,就能在平日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的审美行为,就能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判断美和创造美,就能真正达到谛造美育教学、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目的。

(二)立足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在对中职语文教材进行仔细研读中,笔者发现很多美的因素包含在字里行间,在教材选文的形式上,诗歌具有韵律美,散文具有神态美,小说具有情节美、议论文具有理性美、说明文具有内容美。从内容上看,有山水景物之美,有人文物状之美、有科学文化之美……而想要让中职学生发现教材中的这些美,就需要教师为之创造有力的教学环境,反复熏陶。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强文选品味。给学生选择审美感染力强的文选,实施板块教学;巧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引导学生感受美。美的事物需要发现,对于感受性不强的中职学生,教师在教学环境的布置中应多下功夫。教师应学会利用现在化设备制作精良的课件来辅助教学。例如在讲授《离骚》时,就应该在教案PPT中加入古琴奏乐来增强感染力。

(三)重视教材,挖掘学生对对美的鉴赏能力

语文教学中对美的发现是建立在文本的深入剖析之上的,想要发现美,必须植根教材文本,精研字句,选择切入点深入探讨美学价值。在教材的深入学习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例如小组研读,集体讨论的方式、学生自主研究,教师解答疑问的方式等。教师立足文本,带领学生深入剖析教材,理解了文字背后的内涵意蕴,就能够发现美的所在。

(四)多管齐下,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审美,能够艺术的生活,所以,教师审美教育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拥有创造美与表现美的能力。抽象的美如果想要灵活的表现出来,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多写与多说。写作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感受美文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写作实训,对发现文章中的优美之处加以模仿。这种多写的方式既能够让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美有更深的了解,又能够对学习到的美加以运用与创新。多说与多写类似,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说的机会与权力,可以通过学生演讲的方式让学生说出学到的美,也可以通过课堂小品、相声或者广播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展示美,这种互动形式的效果比教师一人课堂教学更为显著。还可以将课堂教学与艺术元素相互融合,帮助学生接受审美教育,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三、结束语

语文是一门人文类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思想道德上有重要作用,在社会意义上,语文教学更担负了学生审美教育的社会使命,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与学科性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合审美教育, 在具体教育实施中,应结合中等职业类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要求中因材施教,依托不同的教学条件在教学环境、语文教材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使学生都能够发展成才为具有审美能力、具有创造美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桃丽.中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初探[J]. 才智,2014,26:101.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8

【关键词】学科教育 语文美育研究 研究发展

语文美育是语文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中的美学因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以审美化的教学方式,通过听、读、说、写的言语实践,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主动获取语文知识、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审美感知力、审美创造力和情商,完善学生的主体审美人格的教育活动。语文美育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追根溯源,它的首倡者是蔡元培先生。蔡元培先生早在1922年《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中,就曾非常清晰地描述过美育的图谱,语文美育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美育一起,赫然名列于学科美育之中。但由于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学科美育思想自蔡元培先生提出后,一直少有阐述和响应。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历史性的转折,才又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形成热潮。

一 中国语文美育研究30年的特点

1.研究格局:研究力量开始向若干重点领域集中

语文美育研究已恢复近30年了,但对于一个学科来说,这段时间并不算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中出现了大量的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学科的自身建设与拓展面临各种问题,以及学者个人兴趣的限制,学术研究格局处于不断发散、不断展开的过程中。但对语文美育近30年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发现其研究重点更为明确,力量更为集中,并出现了学术对话的趋势,学术旨趣、研究行为、研究力量开始向若干重点领域集中。上述情况大致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语文美育价值、途径的研究,是语文美育最为集中的研究视角;(2)语文美育的意义问题,是最明确的学科意识;(3)对多媒体与语文美育的关系的讨论,表明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拓展;(4)从人生论的角度探讨语文美育与人生的关系,反映了语文美育研究的新趋势。

2.研究主题:“人”“生命”与语文美育的关系深受关注

语文美育是直面人的活动,对人与生命的关注始终是其内含的研究主题。近30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很多是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其情操等方面的探讨。随着相关研究地逐步深化,在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持续关怀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如何使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研究视角上,还增添了有关“生命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和如何潜移默化式地渗透美育思想等问题的讨论。

3.研究方法:研究思维方式出现了新的走向

语文美育30年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也出现了新的走向:研究主体的思维方式不断从旧的框架中解放出来,实现对研究对象的重新认识和发现;研究主体的知识结构、方法意识和运用方法的水平、对研究活动的整体策划和反思等方面的研究能力不断提高,使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纵观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语文美育研究人员的思维方式,主要经历了两大步的转变:第一步是努力冲破教条主义、形而上学的思维束缚,转向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横断科学提供的思想方法和具体研究手段来重新认识、研究教育现象,指导教育实践;第二步是一部分学者力图冲破只关注宏观、整体、旁观式研究的局限,走向关注具体、微观、丰富、动态、多质美育实践过程本身,关注研究主体直接参与或介入的复杂思维模式。

4.自身建设:本土化与积极汲取和整合外来研究成果并重

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些学者的努力下,西方一些语文美育研究成果被相继介绍到中国,大开国人的眼界。以朱绍禹的《美日苏语文教学》为代表,一批著作相继面世,使国人对国外语文美育理论与实践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随着对西方语文美育研究评价工作的开展,我国对西方语文美育研究有了较准确地把握之后,结合本国实际状况,出版了一些相关著作,如程钧的《语文审美教育论》;彭田翼的《语文美育论》;杨斌的《语文美育叙论》等。大量的著作、文章使国人了解了当前国际语文美育研究的趋势,也刺激了人们的深入研究。其中,美国盛行的“重视经验、创造性与教育自由”尤其受到关注。

二 中国语文美育研究30年的反思

1.语文美育研究的专业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近30年的语文美育研究呈现出某些全新的格局与更为深入的学术探究渠道。我们有理由预期语文美育研究的未来发展将更趋于成熟、更趋于完善,但我们也有必要指出,我国语文美育研究的未来发展尚需认真审视某些自身的不足之处。如语文美育研究的专业化程度不够高,表现为低层次重复研究较多。无论哪个学科,都需要把握研究的前沿,语文美育也不例外,这种对学科前沿的把握要求我们做任何一项研究时对以往的研究予以梳理。近30年对语文美育价值、途径的研究始终是语文美育界的热点问题,从发表的研究成果来看,这两大主题中的重复、雷同、相似现象也最多,缺少深层次的整合与分析,因而难以带来整体的推进。语文美育研究需要踏着他人的脚印前进,既借鉴他人,又不拘泥于他人。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2.语文美育自身建设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语文美育的自身建设是每一个语文美育研究者必须面对并加以思考的问题。近30年的研究很显然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以上所谈到的语文美育研究,大致有三种倾向,即:艺术教育作为美育;情感教育作为美育;从属于其他形式的美育。无论哪种理解,语文美育的价值总是通过语文教育的过程和内容表达出来,总是和教育活动中的艺术活动和艺术训练相联系,甚至同化,语文美育的价值追求,在教育观念上追求的是寓教于乐的原则。从语文教育的现实性上和教育内容上看,尽管在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中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都得到全面发展的规定,但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语文美育并不存在自己的载体,没有真正独立话语权。从长远看,显然研究问题很重要,但是缺乏对自身理论体系的探讨,缺乏对自身存在载体的反思无疑会使人感觉语文美育犹如浮萍,语文美育独特的质在哪里?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9

本文结合高职语文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将美学教育规律参透其中,努力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的能力.发挥高职语文在人才培养中的审美教学功能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教学;高职院校;教师素质

一、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一)当今社会是科技飞速发展腾飞的时代,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日新月异,不断要求着我国教育的发展与革新,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更应该与时俱进。在教育教学中把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这对在新世纪落实科学教育观、全面推进高职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将审美教育渗透到高职语文教学中,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将反过来对学生学习语文的爱好和效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渗透审美教育,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爱好,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近几年高职教育盛行,各高职院校普遍扩招,造成大部分高职学生基础都比较差,尤其是语文水平相对偏低,只能理解和把握一部分教学内容,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或参与其他课堂互动环节,甚至有学生连学过的单词都不能准确流利地读下来,课堂气氛很不活跃。更严重的是学生语文水平差别悬殊,教师很难做到分层次教学,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最严重的是学校教学模式单一,语文教学缺乏足够的分类指导,在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等方面,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对不同种类人才的需求。这使得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得不到脱颖而出的机会,在应用能力方面得不到更多的培养。

(二)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和“唯理智教育”的盛行,使得大学语文课堂成为单一的向学生移植知识的过程,教学指导思想一直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教学方法跟高中相比也没什么变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忽视了审美情趣对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作用,对待语文课本的讲解只是领读和解释生词、翻译课文,讲解语法,告知学生练习题答案,这样泛泛讲授,以课文、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不注重补充课外知识,谈及学生感爱好的话题,缺少美的内涵,学生也只是埋身于题海和积累词汇,语法之中,语文课堂枯燥无味,失去了它原有的美。

三、审美教育的特点

(一)形象性

美的对象总是以其具体生动感人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欣赏者的意识里,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具体形象进行审美教育。

(二)愉悦性

寓教于乐是美育的基本特点。古罗马著名美学家贺拉斯在《诗艺》中说:“诗人的作品应该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我们的许多课文恰好能符合这个观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朗诵、分角色朗读、幻灯、图片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

如学习《荷塘月色》,可以采用幻灯、图片展示,甚至采用实地感受等方式,对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提高美的鉴赏能力具有莫大的作用。

(三)普遍性

美是到处都有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在现实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在我们的教材中,到处都充满着美的对象。

(四)深邃性

审美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种长期效应。经过长期的审美教育的熏陶,会使人形成完美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向,结合语文教学,同类的审美对象通过一而再,再而三的审美教育,会在学生心里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个性。

(五)感染性

情感是一种心理过程,德育、智育中的情感因素,是通过理性说教,运用抽象的概括论证,以理服人。而美育中的情感因素则是以情感人,以情服人,通过美的事物激发人们的情感,形成审美体验,唤起情感共鸣,使人在情感上受到陶冶,得到升华。

(六)自由性

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不带有强制性,是完全自由的,主动的。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的审美教育,同样也是自由的,主动的。因为这些内容许多是不需掌握、不需考试的,学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接受什么,不接受什么,可以凭个人的心理需要和兴趣爱好。

(七)实践性

审美教育的实践性具有直观性和审美创造性。审美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感知美、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四、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一)挖掘语文学科中美的因素,让学生感受形象美,利用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积极性,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语文与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一样,都有它独特的语音、语调,假如再深入地感受,会发现它有一种韵律美,节奏美。另外,我们知道,任何民族文字的书写都会在使用中提出美化的要求,依照几何图形设计的语文字母流畅、简省、快捷,堪称绝妙的线的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另外,现行大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且都是名篇佳作,篇章多,题材广,如人物传记、寓言故事、活动记述、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科普小品等材料,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水平,熔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于一炉,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又是学生在借鉴模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实践的最好见证。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语言的文字美、音乐美、书写美、韵律美、节奏美;语文教材内容的文明举止美、异国人情美、风俗文化美,师生关系的融洽美、和谐美、教师良好的教学安排、精湛的课堂教学设计等均含有美的因素,可以把学生引向崇高的美的意境,诱发学生去联想、去深思、去探求,使年轻的心灵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

(二)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水平,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博学博爱,敬德敬业,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饱满的热情,强烈的责任心,高度的宽容心,执著的追求,同时应认真开展语文教学研究,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孜孜不倦地探求教学规律,把教学和教研融为一体。要将审美教育渗透在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教师首先必需具备语音知识,把握规范的发音和朗读要领,把语文本身所具有的韵律美展现出来,只有有了教师语音、语调的标准化,才有广大学生的语音的基本准确,才能使得大家感受到语文语音的韵律美。生动的教学语言对学生是一种享受。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美应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前提。教师的音容笑貌和言行举止都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要系统地学一些美学理论,了解一般的美学原理,学习美学理论要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要善于发掘学科中的美育因素,使美育与学科教育融为一体,具备对美的形式的敏锐感受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在教学中不断地发明创造,使自己的教学艺术化、审美化,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陶冶。

(三)美化课堂氛围

由于学生审美意识、趣味、理想、素养、经验等有差异,因此不能硬套一个模式,压抑学生的审美情感,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字母、单词、句子的书法比赛,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和追求,用事实让学生懂得“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用事实让学生感受到人人都有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欣赏需要有形象的感受、活跃的想象、情感的体验和理智的引导,这样才能真正走入美的境界,从中获得感官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表现美,渲染教学氛围,提高学习爱好,进而提高教学效益,达到培养审美教育的目的。

结合语文课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作文、演讲、出黑板报、编手抄服报、编作文选、分角色朗读课文、诗歌朗诵、演课本剧等形式,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五、小结

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美感经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联想力、想象力,对课文的形象给予补充和丰富,使课文在脑中有声有色活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借偶然事件看到普遍性、必然性,借有限的景看到无限的情。`总之,语文学科是一门技能课,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把握一定的绘画、书法、音乐、表演、朗诵、编剧和导演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样就可以在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同时,恰如其分地发挥一些特长激活课堂教学,把语言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同时也给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美的氛围,自觉地把学生带入了审美的境界,进入了自由创造的天地。学科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它包含着许多美的因素,它要求教师把艰苦的教学活动同深厚的审美修养融合起来进行美的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运用美的规律以造福社会,创造出更新,更美的世界,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的审美修养。美育的实施需要我们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备浓厚的美育意识,创设多姿多彩的美育情境,把大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语言中的美、教材教法中的美,化作阳光,变成雨露,深深地渗透在学习过程中。

【参考文献】

[1]程广友,柴华。当代大学审美教育的功能与实施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1)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10

语文美育就是语文教师在课堂通过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展示,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启示,感受到文本与情感的美。语文美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亲近真善美,达到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

高中生,正处在求知欲最旺盛的青少年时期,对美的追求也极为强烈。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利用自己学科的优势,循循善诱,引导激发学生对美的思辨,进而明白美的含义,肯定美的价值,追寻美的足迹。

语文学科最大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不仅仅是认知的工具,更是人文教育的舞台,是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重要途径。所以我认为,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美的教育,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美育的引路人,或者说是美的表率。“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爱、信任老师,才会向老师学习。老师是美的表率,学生被这种美所感染,产生了学习美的动力,才会有美的效法和模仿。所谓身正为“范”,只有自身满含美的因素,才能对学生产生美的影响。教师的博学多才,气质谈吐,独有的幽默,女教师的发型、妆容、衣着、饰品等,都是学生关注并模仿的对象,都会对学生产生特殊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在学生美育方面的作用,并运用这份优势,提升自己的审美修养,把语言技能的教学与人文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真善美的统一,引导学生触碰真、感受善、创造美。

语文教师应有的审美修养应包括内在美与外在美。

一、语文教师的内在美

1.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美学和美学理论的知识

黑格尔说:“审美的感官离不开文化修养,只有拥有文化修养才能明白美、发现美。”也就是说,语文教师需要美学修养。美学修养可以使我们徜徉山林深溪,领略自然之美;美学修养可以带我们走进唐诗宋词,感受文学之美;美学修养还可以帮助我们亲近莫奈梵·高,凝视艺术之美……审美修养越深,审美视野就越宽广,审美思路就越清晰,美感的获得也就越丰富。

2.语文教师还应该具备完善的个体审美心理结构

所谓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人们在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时构成的一种独特的结构。

语文教材的编者们在课文中寄寓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与人生思考,目的是用这些人文的精神,去塑造学生的审美,提升其思维的宽度与广度,和谐其身心。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要想达成这一目的,语文教师在“按美的规律来影响学生”之前,先得按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在阅读自己专业书籍的同时,接触高中生喜闻乐见的作品甚至影视作品,找到与学生共通的语言。比如,韩寒与郭敬明,青春小说与玄幻小说,再如林书豪、穿越剧。找出学生喜欢他们的原因,找出学生心中的美的代表,再结合教材加以正面引导,去疏导和引领学生内心那感性的冲动,沟通交流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学生一起体验辨认生活中的美与丑,故事中的善与恶。

3.健康人格的魅力是语文教师施加影响的源泉

教师的性格、气质、教育教学能力和道德品质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与审美心理结构一样,想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教师的人格必须是健康、健全,有魅力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唯有人格,能影响人格。”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德高”,才能成为学生内心深处的“师”。学生无比聪慧,无比敏感,他们会从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看到教师的精神世界,所以,与学生的交流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真诚对待学生,只有无私奉献,学生才会被感染,心灵才会与教师相通,真正受到教师正面的影响。

二、语文教师的外在美

1.语文教师需要形象的美

车尔尼雪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有调查总结出人们对理想的教师的要求:利落的发型,整洁、亲切的外表,用有磁性的声音,耐心地将广袤的世界介绍给学生。语文教师更要注重形象的美,因为教师的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代表文学作品的美。老师的仪表,可以愉悦学生阅读的心境,吸引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学生就更容易在语文教师的带领下,进入文学作品中审美,去探究文学作品中那触手可及的真善美。

2.语文教师教学美的展现是其影响学生的根本

语文教师应像编排舞蹈一样地预设教学流程,开启思维的导入、承上启下的过渡、环环相扣的问题、发人深省的结语,都应该是事先创设的。此外,语文教师还应该用阅读带领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韵律美,用分析来概括作品的意境美、人物美、风情美,用板书来展现作品的结构美。学生在这美的语文课堂亲近了真的情感、善的情怀、美的升华,也必将被这种美的艺术所熏陶,成为语文美育的一员。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11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审美追求 感性教育 趣味教育 人格教育

审美追求是关乎语文教学方向的大问题,也是对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培养提出的目标方向,而语文教学这个活动平台自然就把审美与教学连接起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审美追求不但要求把语文教学内容作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对象来看待,而且侧重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的体验、鉴赏与评价,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审美的享受,获得审美的陶冶,进而提高学生评价文学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审美追求的必要性

1.传统语文教育的缺陷

审美教育是天然的教育。传统的教育过分偏重知识训练,文学的完整性被分解,语文的工具性日益突出,语文的人文意蕴与审美含量大大降低;传统教育过分重视理性教育,其大量的知识灌输与应试训练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误区,片面引导个体发展理性思维,感性的压抑是一种普遍状态,由此造成学生感性发展的盲区和贫乏。感性的麻木与迟钝和感性的放任与沉沦是两种极端现象。

2.学生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发展的需要(即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力,是个体自身能力的实现。现行语文教育是否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能推动学生有效选择和积极发展的能力,是否适应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值得深入反思。

而目前的现状是,学生普遍缺乏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审美判断力贫乏,浅阅读突出,整个社会的语言创造力呈现出时尚与浮华趋势,母语的地位受到外来语言的挑战,提高语文教育的创造力、审美性与人文性乃当务之急。

语文教学审美追求的定位

语文教学具有审美教育本性,因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大部分是由经典文学作品构成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大都存在其中,而经典与优秀作品的显著标志是文学性、审美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语文教学审美追求,从定位上包含三个层面:

1.语文教学审美追求一种审美情感的感性教育

(1)感性的概念:古汉语中的解释,“感”有二层意义:A.格也,触也;B.感者,动人心也。“感”即是一个生理过程,又是一个心理过程。

“性”在中国哲学中主要指本能、欲望和感情,是指包括人的本能、欲望、感受、情感及人性本质在内的一种鲜活的整体生命样态。感性教育就是通过文学艺术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感受和认识人的生命本质。

(2)感性存在的意义:美学的本意是感性学,感性与理性的平衡是人的心理与精神健康发展的条件,也是现代美学提出的基础。[1]李泽厚认为,文学和艺术的教育,重要的不是传达知识与真理,而是发展美的感受力、想象力、情感力与理解力。

(3)中国诗教传统中有丰富的感性理论资源。传统诗歌创作与欣赏的原点是“兴” ,孔子讲,诗可以兴、观、群、怨;刘勰讲“辞以情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感性的培养能使学生感受力细致而完整,情感丰富、健康,富有体验性,想象力活跃。

(4)审美感性和审美情感的教育在当代社会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一方面是正本清源,恢复语文教育的天性,另一方面是守护与依持语文教育中一种最纯粹、最诗意的东西――艺术的感受力与人的灵性。[2]

2.语文教学审美追求一种审美价值的趣味教育

(1)味是价值之源,美,甘也,从羊从大。中国的美学偏于味觉,所以饮食文化发达。味也是中国文论的无范畴。味、气、神这是一个不断提升人的审美心理向更高境界完善的过程。东方讲内养、修炼、品味、滋味、体味等更注重内在性与体验性;西方讲鉴赏力、判断力,更注重逻辑与理性思考的完善。

古人读书偏于体味,所以魏晋之后发展出“味”、“滋味”、“品味”等概念,中国美学和文学有一种诗性智慧。西方把趣味看作是审美鉴赏力、审美判断力、审美态度,其实,审美趣味是一种心理定势,它以喜欢不喜欢的情感评价方式,决定对事物的选择与取舍。[3]人生价值多以趣味表现出来。

(2)为什么要重视语文教育中的趣味教育,由于现行语文教育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过多的意识形态教化枯燥、生硬;从另一方面看当代社会在文化趣味与审美趣味上有四大误区,黑色、黄色、灰色、白色趣味广泛流行。语文审美教育应侧重培养审美情趣的鉴赏力,把学生的审美态度引向一种高尚、典雅、诗意与健康、纯真的方面。语文教育应力戒虚假的道德说教、空洞的政治教化、泛化的概念诠释,努力培养一种有健康的审美判断力,脱离低级趣味,且富有母语精神的语文素养与能力。

语文教学审美追求的趣味教育内容十分丰富,重要的是如何培养素雅与健康的趣味,既不压抑学生正常的心理欲求,又能使其不断完善与提升,在这方面,语文审美追求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定向与真善美的人格示范作用。

3.语文教学审美追求一种人文性的人格教育

所谓人格是指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它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的发展方向。最理想状态是健康人格理论,西方人本主义者马斯洛认为,健康人格包括了四个方面:整体性与全面发展;协调性与良好的关系状态;创造性与开放和追求、勇敢改变环境;情感性与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富有活力和生气。

物化社会有两大倾向:一是人格单一化、片面化、丧失人格整体性;二是自我功利意识和实用意识不断增长,丧失人格的协调性、丧失爱。

语文教材中有丰富而广泛的形象类型,每一种形象就是一种人格,体现出一种人文价值。[4]语文教育应在人格分析与人性启蒙上下功夫,从而发掘丰富的人文内涵。哈姆雷特、阿Q、保尔、背影中的父亲都有丰富的人性内涵和启蒙意义。悲剧、喜剧、荒诞剧都有着丰富的美学价值。

人文科学源于古罗马,重视整体性教育、重视人性、人情和人的完整性培养。如古希腊的七艺:哲学、艺术、语言修辞、历史、数学、健美、体育。中国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所谓“人文精神”从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来考察,“人文”是相对于“神文”、“天文”而言的,文者,纹理也。引申下去,就是有规律,意义之义。在中国文化中,当人类从原始的天命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就开始追求人格的完善。

语文教学审美追求的基本内涵

1.语文审美教育中的形象性

美的形象是一种表现了人的本质与智慧(意蕴层),能引起人特色的情感体验与精神享受(情感层),具有可视可感性的形象(形象层)。[3] 形象分析是语文教学实施审美追求的基础和保证。

传统语文课对文学作品形象的分析往往把形象看作是一个思想或意识形态的象征符号,即使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最终还原到“思想或社会内容”的象征性上。而美的特征分析应更注重形象的审美内涵。一是注重感性特质的真实性;二是重视人类共同关注的东西的表现,即人性的构成状态;三是重视形象在审美价值上的独特性。如阿Q、贾宝玉、于连,这些人物的感性特质相应明显,因为美的形象是一种规律,在人类共同美、共同人性的构成上,阿Q的善良、贾宝玉的平民意识、正义感和同情心,即是共同人性,这些东西可以超越历史的空间,尤其是阿Q在审美价值上的高度综合性,即悲剧美、喜剧美和丑的价值的完整融合,更体现这一艺术形象的美学魅力。

2.语文审美教育中的情感性

如果说形象分析是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基础和保证,那么,情感分析是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推动力与加热器,是感染学生,与学生发生心灵共鸣的重要内容,其依据是:首先情感是艺术生命的精华,情感是艺术生命的节奏,文学是一切情感的现象学。其次情感历来是支撑文学的重要力量,也是赋予文学以激情和感染效果的重要依据。

情感美的奥秘所在:一是情感包含了社会五彩的内容。二是情感经历了复杂多彩的人类情感的历程。三是情感展现了人的最本真自然的状态。

3.语文审美教育的意蕴性或意义性

审美的意蕴性或意义性是实施审美追求的较高目标与核心所在,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特性,深刻理解文学作品包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黑格尔说“意蕴是文学的一种内在的东西,一种内在的生命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文学的意蕴美是指文学作为一种语言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1]

从理论资源看:中国古代的“含不尽之义见于言外”(梅尧臣),“意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图);西方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卡西尔的“象征”,莫加登的“空白点”,接受美学的“隐含的读者”和“填空”均显示了文学世界的意蕴美。

意蕴美、意境美、象征美有“说不尽的东西”,“意义世界无限丰富” ,“给人无限的想象和联想,是哲学、道德、政治、文化等多种价值与智慧的交融” 。

语文教学审美追求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总体设想:

一是目标上,坚持人文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工具性包含其中。因为工具性是指运用语言文字理解和创造文学与文化的一种能力,它应融合在人文性和审美性之中。这也是从传承上继承。

二是内容上,充分发挥教材丰富的美学含量,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上下功夫。

三是方法上,要在体验――欣赏――评价――创造等环节上下功夫,体现审美价值。

四是操作模式上,语文审美追求应紧扣语言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既注重理念层面的完善与建构,即建立语文审美教育的观念认知系统,又注重方法论层面的运用与总结,即建立语文教学中新的审美分析方法。

1.语文审美教育中的形象性教学策略

从教学方法论讲,形象分析应注意把握三大环节和两大策略。

第一环节:形象特征分析包括性格表层与深层人格总的特征的分析。

第二环节:审美价值上的判断即提供了何种美学价值,它的独创性和新颖性是什么。

第三环节:提出问题,一是对社会的认知与人文性意义。二是性格启蒙作用。三是教育学价值引导。

两大策略:一是要遵循感知与体验,想象与探究,反思与评价活动规律,体验语文教学的规律。二是要了解不同时期学生审美心理的发展规律,教育中的理解很重要,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宽容、耐心与对话的品质。

2.语文审美教育中的情感性教学策略

第一,从教学方法论讲,情感分析应把握三大策略。

一是分析文学情感的基本构成,包括探究情感是什么,文学情感是指作家主观态度与倾向性在文本中的呈现与流露。在审美价值判断方面看,情感是作家的审美态度。它包括肯定性态度,关联文学中的爱、同情、人道;否定性态度,关联文学中的不满、愤怒、忧伤、批判;矛盾性态度及不确定的情感评价态度。

二是把握情感的两种教育功能:一是净化、释放与疏导功能。二是感染与激发功能。

三是掌握情感的三维结构:强度,即感染力大小;广度,即涉及范围大;深度,即意义向度传达的程度。

第二,从美学理论上的思考,提问把握情感的狭义性、广义性

文学世界的情感到底是什么?文学情感给人们引起的反应不仅仅是激动或悲伤、兴奋或压抑?情感的关系内涵到底在何处是需要研究的?文学的狭义、广义情感是什么?狭义是指表现和流露在作品中作者的主观态度与倾向性,主要体现在作者对形象描写和对生活反映的态度上,如鲁迅创作“阿Q”的情感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广义看,文学中情感的强度、广度和深度,是一个审美的整体世界。

3.语文审美教育的意蕴性或意义性教学策略

从教学方法论讲,意蕴分析应采用三大策略

一是理解意蕴美的含义: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属于作品结构的深层存在,往往通过意境、象征等表现,是一种可阐释,有一定思想价值导向的空间。[5]

二是把握意蕴的作用和表现:意蕴给人无限的想象和联想,历史、道德、哲学、政治等多种价值交互融合,形成了一个丰富的意义世界,成为经典的一个显著标志。

三是开发意蕴的教育学价值:意蕴是深刻的人文思想与丰富的情感内涵的融合。意蕴分析有利于学生主动的探究与思考;意蕴分析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一川. 美学与美育[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2]王爱玲. 语文审美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2).

[3]朱光潜. 谈美[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4]王志平. 用好语文教材,强化审美教育[J]. 中国教师,2009(16).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12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的《国宝——大熊猫》,内容是通过对大熊猫这一国宝的说明,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

三、初中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像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的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选场》、《选场》等。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四、美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