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

时间:2023-08-02 17:16:22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范文1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5-O5~2006-02住院的病人共180例,均在硬膜外麻醉下经腹手术,,其中子宫全切除术为5O例,卵巢囊肿切除术为20例,子宫次切除术11O例,年龄16~68(34士2.4)岁,随机分为实验组9O例,对照组9O例,两组年龄、症状及病程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两组患者术前均向病人及家属宣教术后注意事项,讲解术后早期离床活动的优点,实验组由责任护士在旁进行上下床指导护理,方法是:①做好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早期活动目的,不要因为疼痛惧怕离床。活动不会将缝合的伤口撕开,却能促进肠功能恢复早日排气。使病人消除顾虑,配合早期离床活动。②根据术后麻醉方式不同,选择患者术后平卧6~24h后取半卧位,先将床头抬高3O°,病人无头晕症状后床头依次抬高至6O°。③病人取侧卧位,将身体重心放于无输液侧的肢体上,防止因起床重力作用引起静脉回血,影响输液速度,屈膝移向床边,双腿下垂坐于床边15~20min,同时作深呼吸运动,以减轻紧张心理。④病人无头晕、恶心、出冷汗等虚脱症状后方可离床活动,双手按于腹部伤口位置,身体前屈后逐渐伸直,活动范围由床周边缘逐渐扩大,活动时间长短要根据病人体质增减。⑤活动结束后上床指导:首先将病人床头抬高6O°,靠床头坐于床边,将身体重心放于无输液侧的肢体上,侧卧于床边,将下垂的外侧下肢屈曲状抬于床上,逐渐下降床头,高度至45°,随着下降的幅度,逐渐内侧下肢屈曲状抬于床上身体侧卧于床边,平稳后病人可床上自主。

2结果

妇科腹部术后病人由于平卧时间较长,肠蠕动功能障碍,引起腹胀、腰酸背痛等不舒适感,延长进食时间,不利于术后康复。临床上采用早期更换自由、早期离床活动的特殊护理方法。

结果表明:两组资料未通过特殊护理方法指导前,据统计学分析,实验组不适率37.8%,对照组为88.9%.差异有显着意义(P

3讨论

妇科腹部手术是妇科疾病常用的手段之一,早期离床活动对术后病人的康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妇科病人的特殊性,均为女性,心理比较脆弱,这就更需要我们护理人员做好术前的心理护理和术后的宣教指导工作,才能减轻病人的恐惧心理,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早期康复,所以术后病人的护理问题是临床工作的首优问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何指导术后病人早期离床活动、有效正确地上下床方法,以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工作。通过临床护理工作发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病人的心理状况、切口痛可引起植物神经紊乱,也直接影响胃肠功能的恢复和伤口愈合;术后病人腰酸背痛,早期协助改变多种卧位方式,可以避免肢体牵拉、伸长,缓解上述症状。

本文观察结果显示:早期离床活动用于预防术后腰酸背痛、腹胀、切口痛、虚脱效果明显,实验组因术后离床引起的切口痛、虚脱无一例发生,同时心理护理也是最重要的措施保证。综上所述,采用早期离床活动对术后康复效果显着,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夏海鸥。妇产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9.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范文2

【关键词】 肺结核咯血;绝对卧床;止血

肺结核是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引起肺部病变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伴咯血是肺结核常见的主要症状之一。肺结核咯血因有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的潜在危险因素而时常危及病人生命。如何快速、有效的让病人停止咯血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关键。除了遵医嘱正规应用抗痨药和止血药物外,指导督促病人的生活护理及要求病人卧床休息是止血成功的关键之一。在接收肺结核伴咯血病人住院时除对其进行肺结核病人的常规健康宣教外,更重要的指导病人卧床休息和饮食的要求,训练病人床上的生活习惯,排除病人不必要的顾虑,消除病人紧张情绪。有利于提高止血的效果,缩短咯血时间,减少对病人的不良化刺激和不必要的损耗,减轻了家人担忧,树立和帮助病人和家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择2010年1-12月份,在我院呼吸结核科住院的肺结核伴大咯血病人100例,随机选出59例患者为“绝对卧床休息”指导组,男性43例,女性16例,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48±0.5岁,有家属陪护的47例,无陪护的12例。对照组41例,男性29例,女性12例,年龄15-66岁,平均年龄45±0.5岁,32例有家属陪护,9例无陪护

1.2方法:两组肺结核伴大咯血患者在院期间都接受正规的抗痨化疗和使用止血药物,必要时小剂量使用镇静剂,止咳药,禁用吗啡,咯血病人静卧休息,进行卫生宣教,告知咯血时不要紧张,不要因怕咯血而憋住不咳[1]。咯血时暂禁饮食,症状稳定后选温凉的流质或者半流质饮食,嘱多饮水、多食纤维素食物,保持大便通畅[2],咯血停止七天后无并发症可下床活动[3]。

对照组按常规遵医嘱用药,不强调卧床休息,指导组除常规遵医嘱用药外,还特别强调卧床休息(大咯血时要求绝对卧床休息),训练咯血病人习惯在床上使用便器等。

1.3标准与评价:

1.3.1绝对卧床休息的评价:由专业主管护士对咯血病人进行询问:①您是否按正规化疗,定时足(定)量服用抗痨药。②是否按要求卧床休息。③是否下床活动。④是否习惯床上使用便器。⑤是否有专人陪护。

1.3.2评价标准:指导组:咯血期间一切生活都在床上,由专人护理,禁止一切活动。对照组:咯血期间无专人护理,有下床活动行为或不习惯床上使用便器,自行(会陪护下)去厕所解便。

1.3.3(止血)效果的评价:①咯血量由多到少,从大到中到小到无。②咯血的时间间隔变长或者咯血停止。③痰血的颜色由红变暗。④痰染血越来越少。⑤一周内能控制血痰。⑥咯血无好转。

2结果

2.1两组咯血患者平均住院周期及住院经费的比较

3讨论

3.1指导咯血病人卧床,一定要做好咯血病人的生活护理,指导患者在咯血治疗期间尽量卧床休息,同时要重视患者以及家属的心理护理[4],避免一直处于高度应急状态,积极沟通,消除紧张心理,配合医生治疗是肺结核合并咯血病人早日康复的重要原因之一。

3.2肺结核病人的双肺在长期病变中会逐渐纤维化,咳嗽、咯血等机械性局部收缩会牵扯肺组织,可造成机戒性损伤使血管破裂出血。

3.3有时并非病变直接侵蚀血管,而是血管在病变受损的基础上突然受到剧烈的阵咳受振等外因而断裂致出血。

3.4咯血可发生在病灶的好转及进展期,甚至病灶吸收好转以及已经钙化情况下均有可能发生咯血。

3.5肺结核病人咯血的原因有①结核病灶进展血管受损;②炎证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痰血或痰染血;③钙石的刺激及瘢痕收缩;④肺结核及支气管内膜结核合并结核性支扩;⑤空洞型肺结核的咯血,血管弹力受破坏形成血管瘤破裂;⑥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死菌解体游离;⑦肺结核合并血管畸形,曲张、瘘。

3.6咯血的多少与肺部的病变程度并不完全平行,本文肺结核伴大咯血的纳入标准是一次咯血量在200ML以上或24小时咯血量在600ML以上[5],绝对卧床休息是指患者的一切治疗行为及生活行为均在床上进行。

4小结

通过两组病人的观察比较,指导组病人的咯血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住院周期短,住院经费较低都是对照组不能比拟的。咯血期间的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了肺外界活动对肺部活动度的影响,降低肺血管因受运动牵拉或者挤压等不良刺激所致的破裂而出血,致咯血率降低,大大减少因咯血窒息死亡率,减少了对病人身体的伤害,有利于结核病治疗。同时,绝对卧床休息能消除患者紧张心理,减少胰高血糖素、血管紧张素及儿茶酚胺的分泌,降低各种并发症[6]。作为医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加强卫生宣教,积极主动进行医患沟通,提高医务人员在病人心里的信誉度,增加病人自觉性,使病人遵医嘱行为维持在较高水平,进一步提高咯血病人的卧床休息率,最终达到止血目的。

参考文献

[1]结核病 第一版马屿 朱莉贞 潘毓萱 第375页

[2]内科护理学 第三版 尤黎明 第75页

[3]专科护理常规 重庆市卫生局护理常规指导手册 第4页

[4]伍笑霞,汤春梅,谢艺开等,床边纤维支气管镜治疗大咯血的护理配合及体会.临床肺科杂志,2011,6(16):977-978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范文3

【关键词】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手术;护理

        体位一般是指人的身体位置和姿势,应用在临床上是指根据治疗、护理及康复的需要,所采取并能保持的身体姿势和位置[1]适当的体位对治疗疾病,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减少疲劳均有良好的作用[2]。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从入手术室到回病房共需采取三种体位:麻醉侧卧位、膀胱截石位及水平仰卧位。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常见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transurethral resectionof prostate,TuRP)已被公认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金标准。这就要求手术室护士要在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根据医疗需要,实施规范的体位护理。我院自2009年4月~2010年4月共开展此类手术32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如何快速

        1临床资料

        本组年龄65~83 岁, 平均74岁。手术时间55~160 分钟,平均102.5 分钟。

        2体位护理

        2.1 术前体位护理:体位训练  体位训练包括两种体位:椎管内麻醉穿刺时的侧卧位、手术中的膀胱截石位。椎管内麻醉穿刺时,患者需采取侧卧、垂头、抱膝的体位。这种特殊的体位,在没有进行体位训练的情况下,患者在穿刺准备时很难主动摆放。巡回护士应将体位训练作为术前访视的重点。术前一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详细讲解术中需要采用的三种体位以及这三种体位的目的,取得患者的合作,然后再指导患者分别进行体位的训练。训练方法为:巡回护士一边讲解体位配合的步骤和要点,一边指导患者在病床上训练,患者侧卧后,巡回护士站在病床旁,协助患者屈躯、两手抱膝,大腿贴近腹壁,头尽量向胸部屈曲,腰背部向后弓成弧形,使脊突间隙张开,背部与床面垂直,并平齐于手术台边沿,避免前俯或后仰。老年人活动比较迟缓,巡回护士讲解时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细致地指导,在不影响病情的前提下,反复训练,直到患者能主动配合为止。在训练膀胱截石位时,告诉患者要全身放松,不要因感体位的不雅而拒绝训练。

        2.2术中体位护理

        2.2.1 麻醉侧卧位的护理:患者入手术室后,先取仰卧位,在腰至肩下垫一长1.5米的过床单,便于术后过床;臀部平手术床背板与腿板分折处,这样既方便麻醉后摆截石位又能避免多次搬动后麻醉管的脱落。做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道后,根据病情取左或右侧卧位,进行椎管内麻醉穿刺。

巡回护士告知患者此时应取侧卧位,让患者尽量自主摆放已经训练过的侧卧、垂头、抱膝的体位,并给予协助,尽量显露椎间隙;穿刺过程中,护士站在患者的腹侧进行床旁照顾,并协助固定穿刺体位,嘱患者若有不适可立即说明但不要移动身体,防止穿刺针断折。穿刺中,注意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必要时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3]。在向硬脊膜外腔置管时,嘱患者做深呼吸。置管并妥善固定后,协助患者恢复仰卧位。在恢复仰卧位及随后的调整手术体位的过程中,巡回护士都要协助麻醉师保护好背部的穿刺部位,避免导管脱出。在麻醉医师利用患者的体位变化来达到阻滞平面的过程中,巡回护士要做好患者的心理安抚工作,并妥善固定患者的四肢,防止患者滑跌。

 2.2.2膀胱截石位的护理:椎管内麻醉穿刺成功,患者恢复仰卧位,双上肢外展放置托手架上,外展不能大于90。,因前列腺电切术术中需用大量的电切液冲注,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容易发生寒颤,影响手术进程,我们将特制的腿套套在患者双下肢,以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将支托腿架安装固定在手术床上,根据病人的身高调整托腿架的高度,托腿板支托病人小腿肌肉丰满的部位,并在托腿板与腿之间垫上柔软的啫喱垫,防止压伤皮肤。托板关节端朝向胭窝,两腿分开 80~90°,使病人呈髋关节屈曲90~100°,外展45°,膝关节弯曲90~100°,小腿处于水平位。因老年人骨质疏松容易骨折脱位,摆放时动作应轻柔,不可强力拖拉,用约束带固定小腿,松紧适宜,固定后,检查患者的臀部是否到达手术床中段的下缘,操纵手术床,将手术床的床尾卸下。术中应注意保持患者舒适、安全, 定时观察受压部位,给予手法按摩。

        2.3术后体位护理:手术结束后及时恢复平卧位,将平车移至手术床旁,与手术床平齐靠近,整理并理顺好各种管道后由3-4名医护人员借助过床单一起平抬至平车上,过床后再次检查各种管道的通畅情况,保持膀胱冲洗液的通畅及速度。

        3讨论

        一个良好的体位,就是人体各部位的位置所处的状态能保持各组相拮的肌群作用平衡,没有过度伸张或屈曲;各关节、韧带也能相应地保持稳定,不受过分牵扯 [4]。体位护理是临床重要的护理工作之一,是保障护理工作安全的基础,也是护士观察病情的主要途径。正确的体位与姿势可以使患者放松肌肉,减轻局部受压,避免因体位不当给患者造成血管、神经的损伤。同时有利于肢体的血液循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老年患者感觉降低,术中给予局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注意保暖,防止着凉,尽量减少身体暴露,增加患者舒适感。患者过床后要立即检查输液管、导尿管及膀胱冲洗管有无脱落、扭曲,并注意观察身体受压部位的皮肤情况,并询问患者感受。保持患者身体各部位呈舒适姿势。本组病例,我们给予合理舒适的体位摆放,减轻了体位护理对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及对血管神经的压迫、损害,无1例发生因体位护理不当引起的并发症,均顺利完成手术,治愈出院。

参考文献

[1]黄永禧,王宁华,周某望.康复护理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53

[2]杨广清,张文娟.体位护理在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6,21(20):36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范文4

【关键词】脑中风;瘫痪;护理与康复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445-01

脑中风的病理变化为脑血管突然破裂或突然闭塞,从而造成该血管支配区域脑组织的功能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等,称为“卒中”或“中风”。轻者经过3~6个月逐渐恢复,可以生活自理,甚至可从事病前的工作;重者昏迷、死亡、或遗留严重的后遗症,甚至需长期卧床,最终死于肺部感染、褥疮等并发症。本文我们对急性脑中风常见并发症之一瘫痪患者进行了常规护理的康复探讨,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150例脑中风瘫痪患者。其中男90例,女60例,年龄39~78岁,平均67岁。均经CT证实为急性脑中风病变,其中偏瘫患者85例,四肢瘫痪47例,球麻痹患者18例。

2 护理干预

瘫痪是脑中风患者最常见的的症状,正确护理有利于预防并发症和肢体功能的恢复。

2.1偏瘫的护理 根据患者偏瘫侧肢体肌力的情况制定护理等级,注意偏瘫侧肢体的正确,保持大关节和手的功能位。肌力在Ⅳ级左右的患者,可以在扶持下行走,给予一级护理扶持入厕,并注意预防摔跤。肌力在Ⅲ级以下的卧床患者需放置床档,以防患者自行翻身或坐起时坠床。对偏瘫侧肢体肌力Ⅲ级以下的患者,应定时协助翻身和进行肢体被动运动。对意识清楚患者,每日协助保持坐位数次,如为右侧肢体偏瘫患者,应训练左手使用餐具或练习写字。根据患者意识和肌力情况可在发病后数天后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脑出血患者一般应严格卧床2~4周,在发病1周左右,如病情允许,可在床上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对于合并失语的患者每日可进行简单的言语训练。对于情绪低落的患者应积极开展心理护理,鼓励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并训练生活自理的能力[1]。

2.2四肢瘫痪的护理 保持正确的,平卧时在肩部和髋部放置枕头或棉垫,侧卧位时使上肢呈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和腕关节伸直的姿势,下肢稍屈髋、屈膝和踝关节背屈。每1~2小时翻身1次,定时对骨隆起部位皮肤进行按摩。吞咽困难的患者给予鼻饲匀浆饮食,保证充足热量和水分的摄入。 尿潴留或失禁者给予留置尿管,每4小时开放1次,每日冲洗膀胱1~2次,每周更换一次性尿袋2次。合并意识障碍的患者,注意头偏向一侧,做到定时扣背和吸痰,防止口腔内分泌物或呕吐物误吸。 每日上、下午对患者的肢体进行被动活动各1次,每个关节活动3~5次,每次活动时间10~20分钟。 意识清楚的患者每日可进行坐位训练数次,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四肢瘫的早期康复训练[2]。

2.3球护理 对于构音障碍者,应耐心听其表达意思,必要时请其用文字表达。 对于呛咳者,应教会患者或其家属如何进食,如用吸管饮水,进食糊状食品,在坐位下饮水或进食。对于吞咽困难者,应留置胃管给药和进食;在恢复期训练进食。口腔和鼻咽部分泌物较多者,应及时协助吐出或吸出。 每2~4周更换鼻饲管1次。

2.4褥疮的护理 褥疮是脑中风患者因护理不当最常发生的并发症,易在发病后24小时之内和2~4周发生,可引起严重感染加重病情。因此防治褥疮对于护理来讲显得尤为重要。

2.4.1预防褥疮的皮肤护理 对于偏瘫或四肢瘫痪的患者严格执行1~2小时翻身1次的制度,做到动作轻柔,严禁在床上拖拉患者,以免发生皮肤擦伤。保持床整,做到无皱褶、无渣屑,及时更换被尿便污染的尿布或中单。保持皮肤清洁,每日上下午背部护理1次,每周床上擦澡1~2次,在翻身时对骶尾部和骨隆起部位进行按摩。对于易受压部位或骨隆起部位可放置气枕或气圈,有条件者可使用气垫床或自动翻身床。

2.4.2褥疮的护理 当受压部位出现皮肤发红、肿胀变硬时,应避免该部位继续受压,局部涂以2%的碘酒或0.5%的碘伏,每日数次。 当皮肤发红区出现水泡时,在无菌操作下抽出水泡内液体,保持表皮完整贴敷,局部涂以的0.5%的碘伏,每日数次,保持创面干燥。 当水泡部位出现表皮破损时,局部涂以0.5%的碘伏,每4小时1次;创面可用新鲜鸡蛋内皮贴敷,促进表皮愈合,并给予红外线灯照射,上下午各1次,每次15~20分钟。当表皮出现坏死,形成溃疡,面积逐渐扩大,并深达皮下组织时,局部给予3%双氧水去除腐烂组织,再用生理盐水清洁创面,局部涂以0.5%的碘伏,保持创面干燥。每日换药1次,每次换药时用75%乙醇消毒周围皮肤。当溃疡深达肌肉组织时,需做局部清创手术,术前对创面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创面用凡士林油纱覆盖,每日定时换药。

3 讨论

急性脑中风大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脑梗塞发病率为93/10万,患病率112/10万;脑出血发病率为81/10万,患病率为112/10万[3]。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我们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病情,如发病后数小时或数天而发生的应激性溃疡,应该观察呕吐物和排泄物的量、颜色和性状;患者发病后机体抵抗力下降,加上卧床咳痰无力或过去有支气管炎和其他肺部疾患,容易发生肺部感染,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发热、心率加快、呼吸加快、痰量增多,甚至脓痰或黄痰,肺部可闻及水泡;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有关疾病的基本知识,尤其是知道如何避免诱因,防止再次出血,指导病人如何自我控制情绪,保持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避免激动及突然用力,控制血压,使血管保持在较稳定的水平,以免血管再次破裂;教会病人家属测量血压的方法,每日定时监测血压,发现血压异常波动应及时就诊;调整饮食,避免高胆固醇及刺激性食物,调整不良饮食习惯,教育病人戒烟戒酒,避免突然用力过猛;指导病人及家属进行康复功能锻炼的具体方法,保持肢体功能位。鼓励病人增强自我照顾的意识,通过康复锻炼,尽可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并可预防并发症;长期卧床病人我们应观察受压部位,皮肤的颜色,防止褥疮发生;病人及家人介绍脑出血的先兆症状,如出现严重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活动不灵、口齿不清等表现应引起重视,及时就诊。告诉病人家属若再次发生脑出血时现场急救处理措施,如使病人保持镇定,松开紧身的衣服,维持呼吸道通畅,拨打急救电话等[4]。所以急性脑中风病人并发症较多,病情变化快,我们不仅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病情,并且对出现不同的并发症给予相应护理措施,以利于提高病人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高少茹,林惠卿,林秀兰.卧位护理在偏瘫中的应用.实用护理杂志,1998,14(10):517.

[2] 高丽萍,霍春暖,张雅静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华护理 杂志,1999,34(7):393.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范文5

长期卧床老人由于疾病的影响及器官功能的退化,导致吞咽功能障碍,极易造成误吸。如果老人能在床上坐起,进食时应采取坐位。如果老人不能坐起,应为老人准备一个勺子进食。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老人,应考虑鼻饲,鼻饲时将床头抬高30度。当出现严重的窒息、咳嗽、呕吐、皮肤发紫等症状时,应考虑有异物吸入的可能,应迅速将病人头转向一侧,然后用手指裹住毛巾或布块,把手指伸入老人口中,进行掏除,无法解决时应立即把老人送到医院。

一般来讲,老人坠床的原因有床铺过软、老人意识不清、反应迟钝、躁动等。床铺太软造成老人翻身或移动时,失去重心而造成坠床。为防止坠床的发生,我们应给老人准备一个软硬适中的床铺。意识不清、反应迟钝的老年人应加床挡。躁动的老年人除加床挡外,还应该在老人肢体活动范围内,移开一切危险物品,如热水、利器、药物等。

长期卧床的老人免疫功能低下,对疾病的抵抗力弱,易发生肺部、尿路感染,老人会出现发热、痰多、尿液浑浊、尿疼等症状。为了预防交叉感染,应定时开窗通风,增加营养,减少会客,尤其是不要见呼吸道感染或发热的病人。如果发现老人有感染的症状,应及时就诊。

老人卧床后所有的活动都在床上进行,床单的清洁、干燥至关重要。在衣服的选择上,也要选择宽松、柔软的棉质衣服,使老人感觉舒适。

长期卧床的老人要注意勤翻身,如果不勤翻身,极易出现压疮,还会引起严重的全身反应。所以,能自行翻身的老人,一定要督促他定时翻身(1次/1~2小时)。不能自行翻身的,协助其翻身,每次翻身时均拍其背。

每天可用温水给老人擦拭全身,减少汗液的刺激,清除脱落的皮肤碎屑。冬天皮肤干燥,可涂些润肤的油脂类护肤膏滋润皮肤。每次大小便后清洁及女性会,以免因大小便清理不彻底刺激此处皮肤。

每天房间内的通风换气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老人长期卧床会出现不明原因的烦躁、发脾气、头痛等问题。其实这些与房间内污浊的空气有很大关系。有些老人因怕受凉而不敢开窗通风,造成老人的种种不适,又查不出异常。所以在做好保暖工作的情况下,每天通风2~3次,每次15~20分钟,可使空气流通,也可减少房间内的细菌、病毒,还会增加舒适感。

有些老人会大小便失禁,家属应及时清理被粪便污染的衣服和被褥;及时消除异味,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为老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要保护好皮肤,在臀下铺一次性尿布并及时更换,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排便后及时用清水清洗周围和臀部的皮肤,并擦干;可在周围涂凡士林或润肤油加以保护。若周围发红,则涂氧化锌软膏,并用软纸或干净的旧布把双侧臀部隔开,避免相互摩擦加剧创面的破裂。以下措施可以预防或改善大小便失禁。

1.多喝水。每天饮用6~8杯水,维持一定的排尿量,以加强尿道的天然抵御功能,有助于预防尿道感染。此外,避免喝酒、咖啡、浓茶、汽水等,这有助于改善小便失禁的情况。

2.注意饮食和运动。多吃水果、蔬菜及高纤维食物,适当地进行运动,可预防便秘,改善大小便失禁的情况。

3.保持体重。过胖会增加腹部压力,因此保持体重,有助于预防压力性尿失禁。

4.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有小便失禁的患者可每隔2~3小时排一次尿,来训练控制膀胱的能力,提高患者对排尿的知觉。每次小便时应尽量排空膀胱。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范文6

1 临床资料

我科至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244例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患者,其中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64例,入院后全部均行腰椎正侧位片检查及CT检查确诊。症状稳定后都做了骨密度检查,全部病例报告显示:骨量减低(BMD>1SD—

2 护理方法

2.1 情志护理。由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发生很突然,病人没有心理准备,患者入院后表现为迷茫,恐惧,紧张,情绪低落、悲观,除疾病本身造成的痛苦外,大多担心预后。护理人员应经常巡视病房,了解患者思想状况,帮助其解决困难,给予精神安慰[1]。及时消除其紧张情绪及思想顾虑,定期与患者沟通,鼓励和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热情劝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2]。

2.2 早期垫枕。原理:利用腰背肌的强大肌力及背伸的姿势保持脊柱过伸使压缩的椎体逐渐复位。受伤当日即可垫枕,指导病人仰卧于硬板床上,骨折处用毛毯或棉垫折叠多层,形成塔形垫枕,患者身体上下平行均匀托起,把塔形垫枕横行放置腰背部使其突高1-2cm,一周内逐渐达到10-15cm,持续垫枕四周即可。垫枕处衣服应拉平,防止皱褶,定时巡视,防止压疮发生[3]。

2.3 功能锻炼。骨折早期,指导病人绝对卧硬板床休息,取仰卧位。帮助病人2-4h以轴式法翻身,防止脊柱扭曲。于伤后2~3天即可用五点支撑法锻炼腰背肌:即让患者仰卧硬板床上,用头部、双肘部及双足跟撑起全身,使背部尽量腾空后伸。禁止弯腰动作。骨折中期,加强功能锻炼,此时可采用三点支撑法进行锻炼:即让患者双手置于胸前,用头部及双足跟撑起全身,使背部尽量腾空后伸。骨折后期,在配戴腰围保护下适时下床活动,指导病人双手撑腰挺胸直立行走,避免向前弯腰和负重。卧床时做飞燕式功能锻炼:患者俯卧,上肢后伸,头与背部尽力后仰,下肢伸直后伸,全身翘起,仅让腹部着床呈一弧形。

2.4 饮食护理。骨折早期(伤后1-2周)饮食应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清淡通便为主。宜食低脂肪高维生素,清淡可口,易消化,不产气,有利于排便的食物,如鱼片粥,胡萝卜,青菜,黑木耳,瘦肉汤等。骨折中期(伤后3-4周)宜选用调和营血,健脾胃,接骨续筋的饮食。病员此期腹胀症状有所缓解后,可以进食营养丰富食物如菜干骨头汤,续断猪脚汤,白鸽汤等。骨折后期(伤后5周以上)以补气养血,壮筋骨调和肝肾,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为主:如杜仲煲猪脊骨烫,枸杞猪腰烫,花生煲猪脚筋。

2.5 并发症的护理。本病早期因郁血内聚,热炽伤津、加之需长期卧床,病人不习惯在床上解大小便,故很容易引起腹胀、便秘。此时训练病人床上排便,放松紧张情绪,使病人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病人长期卧床,患部疼痛,分泌物不易咳出,指导患者多饮水,做深呼吸及扩胸运动,主动咳嗽,把分泌物咳出。对于尿储留问题,指导患者放松紧张的心情,帮助患者按摩膀胱区,或用艾灸热敷关元、气海穴,促进排尿。并指导患者多饮水,每日用温水清洗会,勤换内裤,预防尿路感染。注意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无皱褶,协助患者以轴式法翻身,并按摩皮肤受压处,预防褥疮形成。

2.6 健康教育。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多见于65岁以上的老人和绝经后的妇女,其骨皮质变薄,骨质变脆容易引起骨折,故骨质疏松是引起绝经后妇女高发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主要原因,所以预防骨质疏松尤为重要。患者通过调理饮食、晒太阳增加体内钙质含量,减少体内钙质流失。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激素替代疗法,以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5]。

3 结果

全部患者都能生活自理好转出院,无一例并发症发生。

4 小结

腰椎骨折为骨质疏松常见并发症,如治疗护理不当,易遗留腰痛等后遗症。中医护理的特点是辨清证型,根据特点护理。中医护理可根据疾病不同时期的症型给以不同的护理。本组64例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从情志、饮食、服药等方面护理,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调理的优势,实施个体化的护理,使病人病情得到良好恢复。

参考文献

[1] 修伶燕.脑卒中患者的辨证施护[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75

[2] 刘丽娜.胸痹患者的辨证施护30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8):17

[3] 何颖,谭朝会,李晓华,李素梅.单纯性胸腰椎骨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2:2838-2841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范文7

冠状动脉介入术是用来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新手段,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是判断冠状动脉腔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的最准确方法;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内支架术(STENT)是目前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MI)的主要治疗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可使梗塞相关的冠状动脉获得更早和更完全的再通,使各种并发症减少,降低病死率[1]。冠状动脉介入术,因具有诊断准确、创伤性小、安全、疗效肯定、成功率高等特点,使患者易于接受。目前,在临床上使用越来越广泛,本文总结我科在2006年3月~2007年6月行介入手术126例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对策。

1 资料与观察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3月至2007年6月在我科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126例患者,其中年龄38~83岁,男100例,女26例,文化程度:小学一高中,行冠脉造影术126例,其中造影术后行PTCA30例,均无神经系统及其它严重并发症。随机分对照组60例与观察组66例。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及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

1.2临床观察

1.2.1观察方法

1.2.1.1对照组

向患者讲解术后卧床时间及卧床的重要性,卧床期间给与生活护理,如协助进食、排便、洗漱、按摩腰背部及肢体。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穿刺点加压包扎,术肢伸直制动24h,卧床24h后下床活动;PTCA2~4h拔出鞘管后穿刺点加压包扎并用1公斤沙袋压迫穿刺部位,术肢伸直制动24h,卧床24~48h后下床活动。

1.2.1.2观察组

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过程,介入导管室环境,介绍手术使用局部麻醉,整个手术过程中处于清醒状态。鼓励患者放松;讲解术后卧床时间及卧床期间因不能随意变动而产生的不适,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积极配合。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用纱布绷带加压包扎12~24h及1公斤沙袋压迫穿刺点6~8h,此期间可平行移动身体,术侧肢体伸直,可采取平卧与侧卧位交替,肢体变动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准,卧床时间24小时可下床活动;PTCA于2~4小时拔鞘管后加压包扎12小时,此期间可平移动身体术侧肢体伸直,采取自由卧位24小时可下床活动。

1.2.2评价方法 冠脉造影术后12小时,PTCA24小时评估两组患者的舒适度。采用0~10级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2]在标尺的两端:标有从0~10的数字,轻微不适1~4、中度不适5~7、重度不适8~10(无法忍受)。

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评价:(包括腰酸背痛、尿潴留、失眠、烦躁、穿刺点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

2 讨论

冠状动脉介入性诊疗均从股动脉穿刺,单纯冠脉造影术后需卧床24小时,对PTCA因术中肝素化,术后需继续抗凝治疗,为防止伤口出血、血肿。术后一般需用绷带压迫包扎24小时及沙袋压迫穿刺点6~8小时,绝对卧床24小时。患者处于较长时间强直、全身肌肉关节张力增加,生活需要依赖他人,使患者产生较大的心里压力和明显的躯体不适。

护理学认为,舒适是没有痛苦折磨,心情愉悦,精神放松的良好体验,任何破坏这种状态的因素都可以造成不舒适[2]。传统护理方法使许多介入诊疗术后患者因不适而产生烦躁、焦虑。因此需向患者仔细讲解相关知识,尤其是术后卧床时间以及卧床产生的躯体不适,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从而降低术后心理不适。

表1可见,观察组患者烦躁、排尿困难、腰酸背痛、失眠等不适情况较对照组显著减轻(均P

3 护理对策

3.1心理护理 预行PTCA、认真评估,作好宣教工作。除进行PTCA知识的教育外,重点宣教术后注意事项,使病人在术中术后与护士配合,降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对已发生并发症的病人要耐心疏导,减轻心理压力,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3.2饮食护理 术前3天进少渣食物,术前进餐宜5~7成饱,术前、术后以清淡、易消化、产气少的食物为主。减少动物脂肪及胆固醇的摄人量,提倡进食鱼类、蔬菜、水果和豆制品,提高膳食中钾、钙、纤维素和蛋白质,以降低血清胆固醇。

3.3术前观察与护理 向患者及其家属反复介绍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术是判断冠状动脉腔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的最准确方法及PTCA术是一种创伤小、痛苦小的手术。可以完全开通血管,保证狭窄远处心肌的有效供血,改善症状,治疗益处远远大于风险,解除患者心理上的压力,配合治疗。

术前护士向患者讲明术侧肢体制动的重要性、术肢制动时其他肢体活动方法、饮食宜忌,并在术前2天训练患者卧床大小便,防止术后排便困难及尿潴留。

术前遵医嘱常规用药及检查凝血功能、血型、肝肾功能、血糖功能、电解质、术区双侧腹股沟和会备皮。

3.4术中观察与护理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主要是心率和血压的变化。心电监护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在冠状动脉狭窄部位行球囊扩张时,患者可能出现胸闷气促,心前区疼痛,在手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并观察其呕吐及小便情况,防止呕吐物反流、窒息及防止尿潴留。

3.5术后观察与护理

3.5.1术后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尽快适应监护室的环境,消除其紧张情绪。

心电监护24~48小时,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心律等指标,观察患者心前区疼痛情况。

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次量不超过200ml,4~6小时饮水1500~2000ml为宜。使造影剂迅速从尿中排除,减少造影剂对肾脏等脏器的毒性。

3.5.2观察患者出血倾向 预防穿刺出血、血肿,注意足背动脉搏动。患者送回病房,立即检查局部出血及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每30分钟查一次,连续2次,然后每小时一次,连续3次,观察肢体循环状况,注意穿刺点周围皮肤的颜色、温度、湿度及张力,并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痛、胀、麻感觉。如果出现皮下瘀血或血肿,首先判断有无继续出血,发现出血,可用手指用力压迫穿刺点上1~2厘米处直至止血。足背动脉搏动异常,立即通知医生,以便及时发现血栓栓塞的并发症。术后以1kg左右沙袋压迫穿刺点6~8小时,嘱患者肢体伸直位。不得翻身、立起及抬高和弯曲患肢,卧床24小时后方可下床活动,并向患者强调保持术侧肢体伸直位的重要性。

3.5.3术后护理 术侧肢体伸直,但可平移,其它肢体可自由活动,股动脉鞘管拔除2小时后可平卧位与术侧卧位交替,也可将床头抬高

3.5.4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天,防止感染

3.5.5术后宣教十分重要,这是确保患者按时复查,做好自我观察护理的措施。患者因文化素质不同,对各种药物的使用理解也不同。必须向患者介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及他汀类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为了防止血栓的形成,术后要指导病人遵医嘱按时服用抗凝药物。用药期间,要按时测凝血酶元时间。

【参考文献】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范文8

关键词:褥疮;预防护理;循证护理;临床分析

褥疮又称压迫性溃疡、压疮,不属于原发疾病范畴,主要是由于长时间内患者局部组织受到压迫,导致局部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而营养不良、缺氧、缺血,最终引发局部组织坏死和溃烂[1]。老人院、创伤病房、神经内科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等是褥疮病发率较高人群聚集地[2]。为了探讨褥疮预防护理中循证护理的临床应用和护理效果,文章选取2012年2月~2013年7月我科收治的长期卧床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2年2月~2013年7月我科收治的长期卧床患者4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56~93岁,平均年龄77.5岁。40例患者均为长期卧床患者,卧床时间为6个月~2年。实验前将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卧床时间等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20例患者采用褥疮预防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则采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褥疮的预防,具体做法如下。

1.2.1定义护理问题 本实验中20例患者全部为长期卧床患者,患者意识清醒,卧床时间长,大小便不知,自己无法完成翻身动作,因而本实验中将循证护理问题设为怎样有效预防褥疮的形成。

1.2.2检索相关文献资料 在中国知网、维普以及万方网资讯中,根据问题的定义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检索,检索中采用褥疮预防、循证护理作为关键词,整理搜索到的相关文献资料。

1.2.3阅读文献,整理信息 根据对文献资料的阅读整理确定褥疮形成的基本因素是潮湿、摩擦力、剪切力以及压力,导致褥疮形成的危险因素主要有营养不良和糖尿病两大类。褥疮护理首先要控制好糖尿病、骨折稳定状况等。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对于其治疗效果和褥疮的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文献中,有些研究者采用个体化营养护理方法改善长期卧床患者营养状况,并且总结出高维生素、高蛋白以及高热量是长期卧床患者预防褥疮形成的营养摄入指导原则。分散患者局部组织受压时间、垂直压力,避免潮湿、摩擦力以及剪切力是褥疮预防护理的关键,很多学者在如何减小患者局部受压力以及保持局部干燥和清洁等方面做出了研究。

1.2.4制定护理方案 通过全面分析、评价文献资料,总结归纳各种褥疮预防护理方法、临床实践经验以及患者具体情况,实验中对20例患者采用护理方案为:交接班要严谨;患者翻身间隔时间长短要依据患者局部皮肤受压状况和病情变化确定,一般患者左右斜30°,翻身时间间隔为1~2h;翻身过程中避免对患者进行拖、拉以及推等动作;每日清洁床单,保证床单干净整洁、干燥并且平整;患者床头与地面呈30°;为了进行压力分解,给患者使用气垫床;饮食依据高维生素、高热量以及高蛋白原则进行,为患者进行营养成分的合理补充,以便于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要对其营养状况进行动态监测,留置胃管,进行高能鼻饲饮食;进行褥疮预防护理的同时,加强原发病的治疗。

1.3观察记录 观察两组患者褥疮形成状况以及病情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χ2统计学检验,α=0.05为检验水准,P

2 结果

经过护理,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褥疮预防护理效果数据比较,两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褥疮是长期卧病患者常见病症之一,褥疮的形成对患者病情的康复造成严重影响,为患者增加病痛,同时为护理人员日常护理带来不便,为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到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3]。所以褥疮的有效预防护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循证护理中,护理人员明智地、明确地、审慎地将总结归纳相关科研成果,然后将其与患者具体情况、临床经验融会贯通,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方案[4]。临床中循证护理重视护理工作的科学性和依据性,能够有效降低护理工作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并且通过对科研成果的分析评价,提升其护理水平。本次试验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方法,95%的患者没有形成褥疮,仅有1例(5%)的患者出现褥疮,并且在3d内治愈,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褥疮预防护理效果优势显著,因而证明,循证护理是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护理模式,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德叶,吴善霞,徐清梅.应用循症护理预防卧床老年患者褥疮[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2,12(11):296-296,298.

[2]蒋琪霞.压疮预防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2(7):855-857.

[3]杨媛媛.压疮预防护理及其研究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0(5):590-591.

[4]郑庆华.压疮预防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12,11(11A):2329-2330.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范文9

【关键词】 不同角度;侧卧位;卧床患者;血压

血压是人体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也是护理人员最常用的测量指标。尤其在重症监护病房,须24h监测血压[1]。体位对血压的影响,同一个人在卧位和坐位时血压差异显著,已经得到普遍认同[2,3]。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不同角度坐卧位时测得的血压值有一定的差异。取得更精确的休息,是每名护理人员应尽的职责。针对该疑问,我们采用自身对照实验,观察改变侧卧位的角度对血压变化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4月至8月在ICU住院的患者,入选标准:未应用脱失利尿、扩张或收缩血管的药物24h以上;排除疼痛、情绪、活动等因素的干扰,双上肢肢体有畸形或外伤者。复合条件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2~81岁,平均45.40岁。颅脑手术后32例,缺氧行脑病6例,子宫肌瘤术后7例,气管异物2例,重症肌无力3例,ICU脑梗死10例。有高血压病史30例。

1.2 方法 选用上海鱼跃牌台式血压计,各部件完好,水银槽内水银充足,无水银外溢,橡皮球弹性好,橡皮袋宽14cm,长24cm,外层布套长50cm。听诊器各连接处完整,传导性能好。血压计和听诊器固定使用,2名操作者均由临床护理工作10年以上,测量时眼睛与水银柱凸面平,同一受试者不同角度右侧卧位左上肢的血压由同一操作者一次性完成测量,做到定人、定时间、定血压计和听诊器,定放气速度(每秒水银柱下降2mmHg)以避免测量误差。意识清楚者,预先征得患者同意。在测量血压时,患者体位舒适,身心处于放松状态,没有疼痛;意识丧失者,体位由测量者按要求摆放。按血压的测量要求,袖带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即平卧位时肱动脉平腋中线水平测1次,驱尽袖带内气体后间隔2min再重复测量1次,取2次均数为测量值。更换体位右侧30°卧位,即两肩胛上角连线与床面呈30°角,肱动脉平腋后线水平,只带意识清楚的受试者深吸气后屏气2 s,然后缓慢呼出,重复1次,信息10min,按同样方法测血压2次,取均数为测量值。更换体位右侧90°卧位,即两肩胛上角连线与床面垂直,右上肢屈曲放于枕前,左上肢伸直,手心朝向头侧放置胸腹前的垫枕上,垫枕的高度使肱动脉平左锁骨中线水平,双下肢微屈,受试者体位舒适,全身放松状态,指导意识清楚的受试者深吸气后2 s,然后缓慢呼出,重复1次,休息10min,按同样方法测血压2次,取均数为测量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配伍设计方差分析和q检验。

2 结果

三种角度右侧卧位时左上肢肱动脉血压测量结果,见表1。表1 三种角度右侧卧位时左上肢肱动脉血压测量结果

3 讨论

3.1 不同角度右侧卧位时左上肢肱动脉血压差异分析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动脉血压可随血管内重力势能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已达成共识,但到底如何变化和变化多少,结论不一[4]。对于卧床患者,侧卧位角度对血压测量值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对70例ICU卧床患者不同角度右侧卧位时左上肢肱动脉血压进行测量,结果示,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3.2 由于护理人员获取血压出量值时应注意体位变化,减少误差 有于ICU患者病情危重,需连续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但是为预防并发症需定时改变患者体位。不同角度侧卧位可引起血压测量值的变化虽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对于病情危重,尤其在临界状态下的患者,忽视这种差异的存在会导致临床护士和医生作出不同的治疗方案。本研究进行自身对照试验研究,使用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在临床工作中,对连续监测血压的患者要记录监测时的体位和部位,以便在判断病情、作出诊断及决定治疗方案时排除体位因素,尤其是血压值在临界波动时,可以减少误差。护理人员在更换体位后获取血压测量值时,应注意体位变化对血压值的影响,可采取低角度侧卧位。

参考文献

1 梁雯,田俊英,严敏,等.不同体位对血压测量值的影响.护理研究,2004,18(11):20382039.

2 吴伟仙,李素珍,梁军兵,等.体位改变对血压、脉搏、血沉、血常规等影响的观察.中华护理杂志,2008,43(4):372374.

3 李晓环,赵梅平.侧卧位血压变化的研究.现代护理,2006,12(25):23722373.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范文10

关键词:重度心力衰竭;低蛋白血症;皮肤护理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331-01

前言

重度心力衰竭伴有严重且难以纠正的低蛋白血症的患者病情处于危险期,最容易出现水肿,继而会导致皮肤褥疮、溃疡等并发症,低蛋白血症是发生褥疮的内在因素,当血清白蛋白35g/L时,患者发生褥疮疮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5倍[1]。因此,对低蛋白血症患者的皮肤护理具有一定困难。如何护理此类患者,尽可能减少皮肤问题的发生,下面进行相关探讨:我们对本科收治的3例重度心力衰竭伴严重低蛋白血症患者进行了皮肤状况评估及护理干预,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3例中,平均年龄75.3岁;血清白蛋白

1.2 危险因子评估:应用Norton 5种项目、4级评分法[2],具体内容如下:①身体状况:好(4分),一般(3分),差(2分),极差(1分);②精神因素:思维敏捷(4分),无动于衷(3分),不合逻辑(2分),反应迟钝(1分);③活动能力:可行走(4分),在别的帮助下行走(3分),坐轮椅(2分),卧床(1分);④灵活性:行动自如(4分),轻微受限(3分),非常受限(2分),不能活动(1分);⑤大小便失禁情况:无失禁(4分),偶尔失禁(3分),一般情况下尿失禁(2分),大小便失禁(1分)。3例患者的危险因子评估均为7分。

2 护理干预措施

2.1 减轻水肿和翻身的幅度:避免穿紧身衣服,卧床休息,抬高下肢,增加静脉回流,减轻水肿,经常变换,减轻翻身的幅度,根据病情翻身,可以使用充气床垫延长翻身间隔时间,每3-4小时翻身一次。若使用4-5cm厚的海绵床垫每2小时翻身一次。坐轮椅者需加4-5cm厚的海绵垫,每15分钟抬起身体一次。对于关节突出部位可采用减压贴或者加垫软枕,并适当予以按摩,预防压疮时禁用气圈或环状垫,因为环状垫不能有效减压可能造成新的受压[3]。对阴囊水肿的患者,可用吊带托起[4]。

2.2 胸壁震颤法扣背:胸壁震颤法即患者采取侧卧位,执行者双手成空心掌,利用手腕的力量沿患者腋中线进行叩击,叩击顺序从下往上。由于患者心脏功能极差,常规的扣背方法,扣背后患者极易出现心率增快,呼吸加快,加重病情,而采用胸壁震颤法帮助病人扣背后,患者的心率和呼吸增加幅度较前者小。

2.3 尽量避免肌内注射:为避免肌内注射,可采用静脉注射保证药物准确及时的注入,静脉穿刺拔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穿刺部位,防止液体从针眼渗出,注意无菌操作技术。实在不能避免的肌内注射,可采用如下方法:选好部位后,用拇指按压3-5min,使局部凹陷0.5-1cm,在进行皮肤消毒、注射,注射后用两根无菌棉签压住2min,用碘伏棉签消毒针眼处,根据水肿的程度用输液贴覆盖针眼[5],保持注射部位免受压力1-2h,这样可以保证药物疗效,减少渗液,避免感染。

2.4 保护皮肤:协助患者做好全身皮肤黏膜的清洁,嘱患者注意保护水肿肢体的皮肤,清洗时勿过分用力[6],避免损伤皮肤,避免撞伤、跌伤,肢体冷时需要热水袋取暖时,温度适宜,热水袋外面套上布套,嘱患者小心,勿烫伤皮肤。清洗皮肤,保持干爽。使用不堵毛孔的润肤液护肤。清洁的皮肤上勿用粉剂,因遇汗液后会堵塞毛孔,影响皮肤呼吸。特别是大小便失禁者,在其会使用油性液体或膏体保护,但不易使用粉剂[7]。

2.5 正确的:患者重度心衰,常规的半卧位或端坐卧位可减轻心肺负担,但是其双下肢肿胀,大量渗液,骶尾部长期受压,易发生压疮。所以如何保证患者正确而舒适的卧位相当重要。为了防止卧床时患者骶尾部和足跟部与床单元之间的摩擦,同时保持床单元整洁,兼顾下肢处于低位时渗液增多导致的水电解质紊乱,为患者提供减压贴[8]和软枕,配合使用CCU内配置的多功能抢救床,让患者端坐卧位和半卧位交替,并避免有下滑趋势,骶尾部等骨隆突出应用减压贴,双足置于软枕上,软枕外覆棉毛巾使患者舒适而且吸附渗液,毛巾随时更换;半卧位时背部垫软枕,以减少摩擦带来的压疮危险。

2.6 合理饮食:患者病情危重、进食差,再加上利尿剂的使用,极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钠低氯。盐的摄入可适当放宽,多补充含钾丰富和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鲜果汁、菠菜、花菜、牛奶、豆类、精瘦肉等,注意保持大便通畅。治疗过程中出现低氯血症,因患者食欲极差,几乎不能进食,每日要选择新鲜有营养的食物补充,少食多餐,每日5-6餐。为保证盐的摄入,将食盐2g放到空胶囊中每天两次服用,效果明显[9]。

2.7 健康指导:患者因病程迁延、用药复杂而感到痛苦,其卧位、饮食、活动等严重受限,易产生急躁、焦虑、孤独、悲观、绝望等消极心理,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及时采取各种沟通技巧和患者进行沟通,耐心安慰,积极疏导,配合心内科健康教育路径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宣教,介绍压疮发生、发展及治疗护理的一般知识,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提高患者心理承受能力,了解其需求,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患者由最初的不合作、放弃治疗到以后的积极配合,正确进食,并配合治疗护理。

3 结果

结果3例患者,从入院至出院,经护理干预后均保持皮肤完整。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范文11

关键词:长期卧床患者;压疮 ;预防干预措施

压疮是机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和皮下组织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1]。对长期卧床患者极易发生压疮,不仅给患者带来躯体上的痛苦,还会加重病情,对患者心理产生极坏的影响,严重时可因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而危及生命[2]。为了更好地降低长期卧床患者压疮的发生,此次抽取2010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长期卧床患者90例长期卧床患者进行压疮预防干预措施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干预措施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长期卧床患者90例,其中男58例,女3例,年龄44~89岁,平均年龄66.1岁,平均住院时间163d。观察组45例中,男28例,女17例,平均年龄68.7岁,平均住院时间162d;对照组45例中,男30例,女15例,平均年龄65.9岁,平均住院时间164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上均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患者或患者家属知情情况下参加本次研究,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预防干预措施。①对长期卧床的患者进行评估,责任护士按照Norton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危险因素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患者身体状况、精神状况、活动能力、灵活程度、失禁情况[3]。②按照预防压疮流程28项及压疮发生危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4],重点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及减压护理,对长期卧床患者做到勤翻身、勤檫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1]的同时;建立预防压疮翻身卡,白天1~2h翻身1次,晚间3h翻身一次,仔细检查皮肤情况,必要时增加翻身次数;改变时将患者抬起移位,翻身避免推,拉,托等动作,注意遮盖暴露的身体,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尊严;侧卧位时将患者侧倾30°,并用软枕支撑背部[5];半卧位时将床铺倾45°,以避免产生过大的剪切力造成组织内毛细血管供血中断,使皮肤完整受损[6]。改变后给患者叩背、活动四肢、对于骨骼突起易发生压疮的部位放置软枕并使用减压装置,如气垫床等。②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度适易,及时给患者清洁皮肤,协助患者排便,使患者保持干净卫生;③加强营养,增加皮肤抵抗力,为患者制定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④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调动患者的积极心态和家属的积极配合。

1.3统计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χ2检验。

2结果

观察组45例患者中发生压疮4例,压疮发生率为8.89%;对照组45例患者中发生压疮13例,压疮发生率为28.89%,两组数据对比有明显差异。见表1。

3 讨论

压疮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 1/3的护理专家表明[7]:即使有无限的护理资源,1/5的压疮仍不可防,一旦发生压疮会加重患者病情,增加治疗难度,对患者生活、精神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如何预防长期卧床患者压疮的发生一直以来都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目标之一.本次研究对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预防干预措施,首先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量身制定具体的护理计划,护理过程中重点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及减压护理,指导患者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强体质,患者和家属的配合也是积极因素之一。本研究显示:对长期卧床患者给予综合预防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压疮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田玉凤,沈曙红.临床护理实践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2011:69.

[2]吴钟琪.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11-112.

[3]临床护理实践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96.

[4]蒋琪霞,刘云.成人压疮预测和预防实践指南[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1-3.

[5]王泠.褥疮的管理(二)[J].中国护理管理,2006,6(2):63.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范文12

关键词:老年患者;骨折;并发症;护理

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日益退化,代谢水平逐渐下降,组织再生能力差,骨质疏松明显,反应较慢,容易跌倒,骨折已成为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也是老年人病残的主要原因[1]。老年人骨折后愈合慢、卧床时间长,极易出现危及患者生命的并发症,另外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需要医护人员采取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措施[2]。因此,分析老年人骨折发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关干预措施,做好正确的临床护理,对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老年人骨折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1老年人骨折的特点

老年人常见的骨折有桡骨远端(科雷氏)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颈骨折、胸及腰椎压缩性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等。老年人机体功能日益退化,组织再生能力差,骨折手术的重创会使病人长期卧床而引起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压疮、血管栓塞等并发症。另外,疼痛刺激也可使心脑血管病加重。因此,做好临床对症护理和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是病人康复的关键措施。

2老年人骨折的主要原因分析

老年人骨折是以骨质疏松为基础的,骨质疏松是骨折的危险因素。现阶段,我国的老年人大概有四分之一患有骨质疏松病,造成骨的强度降低,一旦其受各种低能量的冲击如:跌倒、汽车颠簸等即可引起骨折,甚至可能会发展成为严重骨折。另外,老年人身体的各项机能开始降低,肌肉的力量与柔软性也大不如从前,身体的协调性与平衡性都在不断下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反应能力降低,平常生活中稍有不慎便可能会由于重心不稳而导致扭伤、摔伤、跌倒等而发生骨折。

二 、老年人骨折的治疗原则

老年人骨折的治疗原则是最大限度地恢复病人骨骼,肌肉神经的正常功能,尽快地使骨折处复位,给予牢固有效地内固定或外固定,使患者早期离床活动并进行康复训练。治疗老年人骨折必须全面考虑,选择对全身影响小、安全性大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老年人骨折的治疗极力主张早期手术内固定,以减少老年人骨折后的并发症和死亡率。

三、老年人骨折后的护理

1心理护理

老年人骨折后容易出现情绪不安、焦虑、烦躁、惊恐、易怒、情绪低落甚至抑郁、悲观、绝望等各种心理变化,对治疗缺少信心等不良心理反应。作为护理人员,应主动走近患者,针对性地做好患者思想疏导工作,及时给予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安慰,语言要亲切、体贴。谈病人最感兴趣的话题,多为患者介绍成功的案例,从而使患者能够树立起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在精神上给予安慰,生活上给予照顾,建立良好的护患氛围,可极大促进骨折愈合以达到早日康复。

2皮肤护理

骨折老人由于长期卧床, 机体退行性改变加快,患者血液循环不好,皮肤长期受压,极易发生褥疮等并发症,褥疮严重时甚至可因继发性感染引起败血症危及生命,因此护理人员应特别注意加强对患者的皮肤护理。为预防皮肤感染和褥疮的发生,应每隔2~3小时协助老人翻身1 次,被单要勤更换,每日为患者擦身,保持皮肤清洁、保持床单干净、整洁,按摩受压处皮肤,做好褥疮护理。

3饮食护理

老年人因骨质疏松发生骨折,在治疗骨折的同时必须积极补钙,同时补充维生素D以协助吸收。卧床的病人胃肠蠕动减慢,应鼓励病人多食用粗纤维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应多吃一些西红柿、苋菜、青菜、包菜、萝卜等维生素C 含量丰富的蔬菜,以促进骨痂生长和伤口愈合。现代医学认为骨折后应摄人均衡营养,特别要注意蛋白质与钙、磷的补充,如多喝牛奶、多食豆制品以及适当摄入活性钙制剂。

四、老年人骨折后并发症的预防

1肺部感染的预防

老年骨折患者会因为疼痛而不敢深呼吸或咳嗽,同时会经常保持平卧位,这样会使其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不易排出,容易引起呼吸道的部分梗阻与继发感染。另外,由于长期卧床,会导致肺活量进一步减小,造成咳嗽反射减弱、咳嗽无力、痰液不易咳出,容易使支气管分泌物坠积于肺底,若合并感染则将引起坠积性肺炎。因此在护理骨折老人时,应指导患者正确的咳痰方法,鼓励自行咳痰,鼓励患者作深呼吸锻炼,有痰应咳吐出来;对低效咳痰者要经常帮助其变换、还要经常轻轻拍打其胸背部,刺激咳痰,以利于其排痰。为病人轻轻拍胸部时,应从胸部下方开始向上拍,拍出振动感,嘱咐病人配合深呼吸,咳出痰液;痰液黏稠者可服蛇胆陈皮末、氯化胺等药物稀释痰液,以稀释痰液,便于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炎发生。

2褥疮的预防

骨折患者因长期卧床,血液循环差,皮肤抵抗力低下,容易使受压处的皮肤发生溃破,形成褥疮。特别是局部组织如骶尾部、后枕部、踝关节、足跟部各骨突处容易发生褥疮。褥疮形成后往往不易愈合,面积会不断扩大、创面可逐渐加深,甚至会引发败血症等。为了防止老年患者发生褥疮,其床铺要保持清洁、平整柔软干爽,以减少皮肤的摩擦。为预防褥疮发生,其身体要经常保持清洁和干燥,勤用温水擦洗,洗后擦干并在局部擦一些滑石粉或痱子粉,以保持皮肤的清洁与干燥。勤翻身,在易受压的部位经常轻柔按摩,以促进受压部位血液循环,预防褥疮发生。

3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

长期卧床、个人卫生不洁、饮水过少是尿路感染的诱因,注意做好生活护理,清洁会阴,鼓励病人多饮水,促进膀胱自洁。老年人的生理条件导致尿道黏膜发生退行性改变,难以抑制局部细菌生长,细菌容易由尿道逆行至膀胱引起感染。另外由于长时间卧床,大小便需要别人照顾,患者不敢多喝水,就更容易引起泌尿系感染。所以要鼓励病人多喝水,从而增加尿量。告知病人要多吃水果、蔬菜等粗纤维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

4便秘的预防

老年人机体功能日益退化,代谢水平逐渐下降,而老年人在骨折后活动减少,肠蠕动减弱,又不习惯在床上排便,因而很容易造成便秘。同时食物发酵所产生的气体使肠道膨胀,很易发生腹胀。护理人员应注意给患者吃些行气、消食、润肠的食物和药物,如山楂、陈皮、蜂蜜等,也可进行适当的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由里往外做环形按摩,每日3次,每次10分钟;或做腹式呼吸、热敷等,促进肠蠕动,消除便秘。

5下肢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预防

老年人骨折后需要长期卧床不能运动,手术使血流变得缓慢,创伤引起血管壁损伤和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所以,在老人骨折康复期间,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血管扩张剂和抑制血小板凝集的药物,并练习床上坐起,尽量早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参考文献

[1] 刘敏,张秉姝.老年人的骨折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6): 117.

[2] 袁海燕.老年人骨折的护理体会[J].中国疗养医学, 2011, 20(1):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