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共管理研究报告

公共管理研究报告

时间:2023-07-27 16:22:14

公共管理研究报告

公共管理研究报告范文1

1.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国家和学校两级单位均设立了不同级别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以刺激大学生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创新活动来提升其能力,但如果其指导教师没有兴趣或动力来指导学生,该创新项目不会达到其预期效果。为此,依托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来研究大学生的创新项目可以实现指导教师与学生共赢的局面。一方面,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尤其是还没有指导研究生的青年教师,其有强烈的愿望指导若干本科生来参与其科研项目,原因在于公共管理学科的科研项目具有实践性,需要教师与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相应的资料;另一方面,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创新项目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可以使得学生与指导教师有更加紧密的交流时间与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知识学习能力。

2.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行性

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大学生创新项目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可行的。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其主要职责有三个方面:教书、科研和社会服务。科研是大学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每位教师都会具有不同等级的科研项目,而科研项目本身具有创新性的特点,为此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大学生的创新实践项目相结合,有利于确保大学生创新项目处于学科前沿位置。对于本科生而言,选择指导教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作为创新项目,有利于获得指导教师更加专业化的指导。

二、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实践项目的过程管理

对于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项目的管理,可根据其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化的管理,分别是选题、研究阶段和研究报告撰写与答辩三个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指导教师在不同过程的指导方法和路径会具有差异性,因为不同过程的目标具有差异性。

1.选题阶段——与科研教师项目紧密相关

对于大学生创新项目而言,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选题是关键。由于大学生创新项目需要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来确定,因而选题主要来源于指导教师的拟定,在教师拟定题目时,一般会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该题目来源于教师某科研项目中的一部分,二是要求该部分内容要具有新颖性,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指导教师拟定题目后供学生进行选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创新项目申报。

2.研究阶段——理论、方法和案例

由于对公共管理本科生的要求是具有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具有“顶天立地”的创新实践能力,因而在对大学生创新项目指导是力求学生对公共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对公共管理相关研究方法的掌握,以及将该理论与方法运用于实践案例进行实证研究。例如对于理论的学习,需要学生阅读公共管理学科领域的经典书目、国内外高等级期刊,使得学生能够对该创新项目有系统地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进行创新性的理论假设和探索;为对上述创新性的理论假说进行分析,需要学习和运用一定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如数理统计、定性比较分析等定性、定量方法;此外,为对上述创新性的理论假说进行验证或解释,需要选取特定的案例,采取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数据资料进行实证检验。该阶段目的是对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其创新项目的研究具有三种元素:理论、方法和案例。而对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而言,理论、方法和案例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三种元素。通过教师科研项目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结合,指导教师不用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创新项目,这可以大大提高指导教师的工作效果,并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和人力资源。

3.研究报告撰写与答辩

最后,指导教师需要指导本科生进行研究报告撰写并答辩。一份完美的研究缺少不了一份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和精彩的答辩。这过程中需要指导教师教授学生如何来写研究报告,以及如何来进行答辩。这对于指导教师而言,也是在其科研项目结题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三、创新项目的实践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旨在通过该训练计划的实施,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能力训练,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经营人才。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公共事业管理一个本科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创新训练计划依据大连理工大学创新教育工作相关意见展开,训练计划分为国家、省和校三个级别。本科生个人或团队(最多3人)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的设计、研究条件准备、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和成果交流等工作。

1.选题阶段

每年11月份,学校组织教师提出创新项目课题指南,由学生进行组队自由选择题目进行申报,鼓励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联合申报,并由一名教师负责指导、监督和管理。对于学生申报的项目,初步确定为校级项目进行展开研究。如果能够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相结合,可以使得指导教师更容易出题,也能使得学生选到其感兴趣的题目。

2.研究阶段

项目批准立项后实行月报制,即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的进展及时填写记录册,同时完成创新项目管理平台上的过程记录,指导教师定期填写指导意见。此外,在每年3月份,课题组需要进行开题报告,各单位组织专家进行答辩评审,推荐校级以上项目,对开题未通过的项目取消立项资格。以公共管理学科的创新项目为例,在3~6月份期间指导教师会与学生进行定期交流,指导学生对课题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并进行课题设计;在7~8月份暑假期间,指导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调研,收集数据进行论证;在9~10月份,对数据进行整理,并准备中期检查报告;在11月份至寒假期间,学生对项目报告进行撰写,并整理出可发表的研究成果。该研究计划的设定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计划具有契合性。

3.报告撰写与结题验收

在项目开展后的次年3月份进行结题答辩。在研究报告撰写过程中,指导教师会全程指导学生对报告的撰写,因为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报告具有管理学研究的规范性,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理论模型构建、研究方法、实证检验、结论与讨论等内容。对于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而言,其均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在上课之余会花很多精力来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因而有助于学生规范性的完成课题,有助于教师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四、结语

公共管理研究报告范文2

 

 

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开放获取运动实践,在开放获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李克强总理在全球研究理事会2014年北京大会上的致辞中提到“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支持建立公共财政资助的科学知识开放获取机制,促进中国和世界科学事业共同发展”[1]。同期,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分别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公共资助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实行开放获取的政策声明》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受资助项目科研论文实行开放获取的政策声明》,要求得到公共资助的科研论文在发表后把论文最终审定稿存储到相应的知识库中,在发表后12个月内实行开放获取[2]。2015年5月2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开通了“基础研究知识库”,其资助的项目成果研究论文13万余篇,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共享。与此同时,我国也加快了科技报告开放共享的进程,国家科技报告系统自2014年4月正式上线以来,目前已收录国家部门科技报告与地方科技报告共4万余份,并且正在逐级建立地方科技报告开放系统。至此,我国已经迈出了公共财政资助项目科研成果强制性开放共享的关键性一步。但是,相对于我国每年的公共资助项目与成果数量,目前实施强制性开放获取的部分仍然微乎其微,特别是高校,一方面承担着大量的各级各类公共资金资助项目,每年产生了大量的项目成果论文,另一方面,因为本身缺乏具体的、可执行性的强制性政策而无法将这些成果收录到本校的机构知识库,导致建成的知识库内容匮乏,无法持续更新,更无法进一步拓展其科研管理助手与平台的新功能。正如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特聘研究员张晓林教授在2015年中国机构知识库学术学术研讨会上所指出的:“我国机构知识库发展仍面临空壳化挑战、内容权挑战、主导性挑战、服务性质挑战、战略定位创新、生态环境挑战等诸多难题。”[3]本文拟从国家法律法规、资助机构资助政策与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角度入手,探讨我国高校推行科研成果强制性开放获取的法律政策环境及不同制度与系统间的融合与协调发展。

 

1我国高校科研成果开放获取现状

 

笔者以我国CALIS机构知识库登记的39个机构知识库为研究对象,经过互联网逐一访问与统计,筛选选出元数据数记录超过万条的8个高校机构知识库形成表1。

 

表1所筛选出的8所高校的机构知识库无疑对我国高校机构知识库的现状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能够反映出我国高校机构知识库的现状特点,即内容存储不足、机构政策缺失、基础功能尚需完善。机构知识库的内容存储是其得以延续并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4)的统计,我国高校在2013年一年发表的科技论文就达到110余万篇[4]。因此,高校机构知识库的内容存储事实上具备着丰厚的来源基础,但是,在现实中却普遍存在着存储内容匮乏的困难。针对这一难题,张晓林教授早在2012年就提出,要依据法律、规章制度、机构政策来管理知识成果[5]。世界开放存储联合会的2013年年度报告《激励、整合和调解:机构知识库可持续发展实践》中也提到:“机构政策已被证明是提高存储的成功之路……实施了政策的机构,不仅机构知识库的学术产出有了大幅的提升,而且研究人员对机构知识库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参与……有证据显示,在政策实施后,知识库存储条目的增长超过了50%。”[6]

 

目前,国内已经先后有中科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先后并实施了强制性开放存储政策,就高校而言,尚没有高校类似的强制性存储政策。这与高校所处的尴尬际遇不无关系。首先,从法律层面来讲,我国尚未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赋予高校将其成员的科研成果强制性开放获取的权力,相反,现行的版权法史无前例地强化了出版商的复制权与发行权,使得开放获取的步伐步履维艰。其次,就机构政策层面来讲,目前国际上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的多以公共项目资助机构为主,因其为研究者提供了公共财政的支持,因此有权要求研究者将其成果以开放获取的形式回馈社会公众,以实现权利与利益的平衡。而高校大多是公共资助项目的具体承担者或是充当项目组织实施的管理者,无法代替资助机构来强制要求项目成果的开放获取。但是,在个别领域内,仍然存在着可实施强制性开放获取的可能性。

 

2我国高校可实施强制性开放获取的科研成果类型及其法律政策依据

 

2.1 法人作品与职务作品

 

通俗地讲,法人作品就是法人作为作者的作品,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这类作品,虽然是由自然人实际承担完成的,但是责任与权利归属都由法人来承担,因此法人拥有完整的版权。

 

职务作品是指“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7]。根据本条的规定,一般职务作品,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在业务范围内享有优先使用权,除此之外,《著作权法》还规定了例外情形,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给予作者奖励:(一)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

 

根据《著作权法》的上述规定,高校可以对本校科研人员完成的、高校享有版权的法人作品与部分职务作品实施强制性开放获取,对此部分作品的权利归属现有研究已经进行了大量论证,本文对此不再赘述。

 

2.2 科技报告

 

科技报告是描述科研活动的过程、进展和结果,并按照规定格式编写的科技文献,包括科研活动的过程管理报告和描述科研细节的专题研究报告。我国最早在2008年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中提出“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应当建立有利于科学技术资源共享的机制,促进科学技术资源的有效利用”;“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建立科学技术研究基地、科学仪器设备和科学技术文献、科学技术数据、科学技术自然资源、科学技术普及资源等科学技术资源的信息系统,及时向社会公布科学技术资源的分布、使用情况”[8]。之后,在201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对于财政资金资助的科技项目,加快建立统一的科技报告制度,并依法向社会开放[9]。

 

为落实上述文件精神,我国“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已于2014年3月1日开通运行,实现了万份科技报告向社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同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科技部《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指导意见的通知》,部署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推动科技成果的完整保存、持续积累、开放共享和转化应用,将各地、各有关部门正式纳入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队伍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成全国统一的科技报告体系[10]。

 

根据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目标,要建立国家科技报告的三级组织管理体系,即科技行政主管部门、项目主管部门与项目承担单位分工协作、各负其责。而高校正是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要求,高校需要根据科研合同或任务书,组织科研人员撰写科技报告,并对科技报告进行审核,然后呈交上级科技报告管理部门,同时,对本单位呈交的科技报告,可以在本单位范围内开放共享。由此可见,对本校科研人员承担科技项目产生的科技报告施行强制性开放获取,既是高校的权利,也是高校贯彻落实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职责。

 

2.3 公共资助项目成果

 

从世界范围来看,对公共资助的项目成果实施强制性开放获取是最为普遍的做法,虽无法律的明文规定,但是公共资助机构有权强制性开放获取的机构政策,并在项目资助与管理办法、项目合同、任务书中以独立条款的形式予以实施。高校是各类公共资助项目的重点承担单位,据统计,我国高校承担的各类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课题)数目在2013年已达到71万余项,且近年每年以10%的比例在递增[4]。高校每年承担着如此庞大的项目研究,但是对项目成果却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目前,我国只有中科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了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并建立了自己的机构知识库,支持公众通过网络检索开放获取内容。

 

从高校的立场来看,对于已经开放获取政策的公共科研机构,因其本身倡导科技成果的开放共享,高校可以积极申请合作,实现对这些机构的科研项目成果的同步共享。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其开放获取政策声明中就提到“基金委将积极促成机构知识库与其他科学与教育机构知识库等系统之间的信息互通、数据关联和标准共享”[11]。高校借此可以积极推进本校承担的这类基金项目成果的强制开放共享。

 

对于其他尚未开放获取政策的公共项目资助机构,高校可以先要求教师提交项目研究成果,而暂时不开放共享,即采用“暗存储”方式,为将来科研成果的开放共享积累内容。在全球开放获取运动的浪潮推动下,我国政府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在大力推进我国科技成果的开放获取,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明确在其政策声明中提到“要求我委相关部门积极与国家相关部门和公共教育科研机构合作,推动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和公共机构资助项目已的开放获取”[11]。

 

由此可见,我国公共资助项目的开放获取也必将成为大势所趋,融入世界开放获取运动的大潮中,高校对科研成果的管理可以积极地利用上述国家法律与政策规定,建立新型的学术交流体系,促进科研成果的交流与共享。

 

3我国高校实施科研成果强制性开放获取的措施建议

 

3.1 加强对科研成果的过程管理

 

根据上述分析,我国目前对高校部分科研成果实施强制性开放获取完全是有法可依,高校对本校的科研成果实施强制性开放获取需要加强对本校科研成果的过程管理。首先,科研管理部门如科技处、社科处对本校组织实施而产生的法人作品、职务作品可直接依法或依据协议约定开放使用,行驶法人的著作权或优先使用权。其次,对于本校人员承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应当组织好项目任务书、项目合同、项目结题验收、项目成果收集等过程管理工作。根据资助机构的政策要求,在项目合同或任务书中约定并及时提醒项目承担者项目成果需提交本校的机构知识库或成果库,对于已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的资助成果,按照资助机构的要求同步开放获取,对于其他尚未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的项目成果,实施“暗存储”,即只收集,不开放,待时机成熟时可以一并开放获取。最后,对于国家科技报告等特殊成果,应当严格按照上级科研管理部门的要求,及时组织项目承担者撰写研究过程、研究结果等科技报告,做好密级鉴定,及时上缴,对不涉及保密的科技报告依规定实施强制性开放获取。

 

3.2 探索制定并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

 

与公共资助机构相比,高校由于未对本校科研人员的研究提供公共资金的支持,因此要求科研人员将个人的科研成果开放获取难免显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也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因此,“哈佛模式”受到国际众多高校的推崇,即由教职员工自下而上以投票表决的方式决定机构是否实施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否则,只能实施“鼓励”自存储的开放获取政策。

 

就我国高校目前所处的法律政策环境来看,建议我国高校实施复合型的开放存取政策,对于已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的公共资助机构,对其资助的科研成果配合实施强制性开放获取,而对其他类科研成果则暂时鼓励其开放获取。对于具体的政策条款设置与推广实施措施,详见笔者《基于国外实践的高校开放获取政策与实施策略》一文,此处不再赘述。

公共管理研究报告范文3

关键词:项目申请报告 作用编制要求 可行性研究报告区别体现联系

Abstract: The project proposal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books, feasibility study report and the application report is the project of project approval, an important basis for leadership decision-making, the qualit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the whole project and the completion of the commissioning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how to prepare construction projectsindispensable importance in the application report on the project. Requirements from the concept, role of project application report, prepared, and aspects of the project application report and feasibility study report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and links to how to prepare a good construction project application report.

Key Words: project application report, the role of the preparation of requirements, feasibility studies, reports, distinction, contact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申请报告是项目审批立项、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其质量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建成投产后的经济社会效益。编写项目申请报告时,应根据政府公共管理的要求,对拟建项目从规划布局、资源利用、征地移民、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证,为有关部门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核准提供依据。

1关于项目申请的报告

1.1概念

项目申请报告是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应报政府核准时,为获得项目核准机关对拟建项目的行政许可,按核准要求报送的项目论证报告。

2004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其重要举措之一是改企业投资项目的审批制为核准制和备案制。今后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资金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而只有“项目申请报告”一个环节,报投资主管部门核准或备案。同年,为了规范政府对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并予以施行。

项目申请报告是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应报政府核准时,为获得项目核准机关对拟建项目的行政许可,按核准要求报送的项目论证报告。为进一步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指导企业做好项目申请报告的编写工作,规范项目核准机关对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行为,2007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了《项目申请报告通用文本》和《关于〈项目申请报告通用文本〉的说明》,对项目申请报告编写内容及深度提出了一般要求和详细解释。

1.2主要内容

项目申请报告,是企业投资建设应报政府核准的项目时,为获得项目核准机关对拟建项目的行政许可,按核准要求报送的项目论证报告。建设项目申请报告应重点阐述项目的外部性、公共性等事项,包括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众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内容。编写项目申请报告时,应根据政府公共管理的要求,对拟建项目从规划布局、资源利用、征地移民、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证,为有关部门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核准提供依据。至于建设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产品技术方案等内容,不必在项目申请报告中进行详细分析和论证。

项目申请报告的具体格式如下:

第一章 申报单位及项目概括

第二章 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第三章 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第四章 节能方案分析

第五章 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第六章 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第七章 经济影响分析

第八章 社会影响分析

1.3项目申请书的作用

1.3.1申请者通过申请书向有关主管部门陈述申请研究理由和需求事项,以此获得评审通过及取得支持;

1.3.2申请者在完成项目研究的过程中,作为有关主管部门指导检查、督促和鉴定工作的基本依据之一;

1.3.3申请者在开展研究的每个阶段,作为布置和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书。

2建设项目申请报告编制要求

2.1内容真实:建设项目申请报告涉及的内容以及反映情况的数据,必须绝对真实可靠,不允许有任何偏差及失误。其中所运用的资料、数据,都要经过反复核实,以确保内容的真实性。

2.2预测准确:建设项目申请报告是项目建设投资决策前的活动,具有预测性及前瞻性。它是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的研究,也是对事务未来发展的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结果的估计。因此,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的占有资料,运用切合实际的预测方法,科学的预测未来前景,有效的进行项目的建设,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2.3论证严密:论证性是项目申请报告的一个显著特点。要使其有论证性,必须做到运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包括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两方面,这样就能更严谨论证项目的建设可行性。

3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与项目申请报告的区别主要体现

2004年,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以后,向发改委申报项目,要求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这两者在编制深度上是基本一致的,在格式和内容上是有区别的,一般,只有政府性资金建设的项目审批时才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或备案时提交项目申请报告。这两者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目的不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目的是要论证企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包括市场前景可行性、技术方案可行性、财务可行性、融资方案可行性等,也包括对是否满足国家产业准入条件、环保法规要求等方面的论述;项目申请报告不是对企业项目从自身角度是否可行所进行的研究,而是在企业认为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看项目已经可行的情况下,回答政府关注的涉及公共利益的有关问题,目的是为了获得政府投资管理部门的行政许可。

二是角度不同。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从企业角度进行研究,因此侧重于从企业内部的角度进行技术经济论证。项目申请报告是从公共利益的代言人―――政府的角度进行论证,因此侧重于从宏观的角度、外部性的角度进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综合论证。

三是内容不同。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对市场预测、厂址选择、工程技术方案、设备选型、投资估算、财务分析、企业投资风险分析,以及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要求等进行研究论证,回答企业所关心的各类问题。项目申请报告是对维护国家经济和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项目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垄断等方面进行论证,回答政府所关心的问题。

四是时序不同。可行性研究报告与项目申请报告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文件,项目申请报告不是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的简单补充。对于一个理性的企业投资主体,在进行项目投资决策之前,应首先从企业自身角度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项目获得企业内部决策机构―――董事会同意后,应在此基础上编写项目申请报告,申请政府部门的行政许可。因此,就研究的逻辑顺序而言,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应先于项目申请报告。

五是法律效力不同。可行性研究报告用于企业内部的投资决策,对企业内部股东及董事会负责,遵循企业内部管理规定及法人治理结构的约束。项目申请报告的编写和报送具有政府行政的强制约束,是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义务,受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制约,如行政许可法及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有关项目投资管理约定的约束。

建设项目申请报告和可研报告有根本的区别,但也存在必然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可研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是编制项目申请报告的基础。

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工程,政府仅核准项目申请报告,但这不等于可以不编制可研报告。项目申请报告不是可研报告的替代物,可研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是编制项目申请报告的基础。

对于一个理性的投资主体,在进行规模和投入都很大的投资决策之前,应该首先进行可行性研究,以论证项目在技术、经济上是否可行,是否符合企业整体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是否能够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只有在可研论证的基础上,才能确定相对准确建筑工程资料和进度、建设内容。

二是项目申请报告可以看成是可研报告基础上的提升和拓展。

建设项目可研报告的编写一般应先于项目申请报告,是编制项目申请报告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在项目申请报告中阐述拟建公路项目的外部性、公共性等事项,因此项目申请报告可以看成是在可研报告基础上的提升和拓展。

公共管理研究报告范文4

关键词:联合国电子政务报告政务整体治理

2008年联合国电子政务报告《United Nations e-Government Survey 2008――From e-Government to Connected Governance》已经由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OCED)正式。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是联合国在经济、社会和国家活动政策领域的重要部门。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在联合国大会的通盘领导下协调联合国及联合国系统各组织的经济和社会工作。作为讨论国际经济和社会问题以及拟订政策建议的中心论坛,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在加强国际合作方面和促进国际关系良好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还同非政府组织进行协商,使联合国与民间社会之间保持良好的联系。

2008年的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主题是:从电子政务到政务整体治理。对于“政务整体治理(Connected Governance)”,报告做了如下解释:政务整体治理是指政府应该如何管理其后台的办公程序,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费用并提高服务水平。

报告的重点在于为政府工作和电子政务评估工作提供新的评估标准,这些标准旨在为政府工作流程提供参考规范,提高政府办公系统的效率,提高公共服务事业能力。报告从电子政务状况和公民参与程度两个方面对联合国192个成员国进行了综合评估和对比。对于电子政务发展理念主流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该报告讨论的核心问题是:“电子政务的潜力和公共部门改革事业之间的关系”。报告希望这样能使各个国家在电子政务事业发展问题上有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更加明朗,并且为世界联合政务决策者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该报告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2008年的调查情况;第二部分着眼于如何使“政务整体治理”成为2008年联合国电子政务的实施重点;第三部分为报告的两个附件,其中附件一主要是2008年电子政务报告所对应的数据表,以提供数据支撑;附件二包括了2008年电子政务中所涉及的技术方法。

一、2008年联合国电子政务报告的调查内容

2008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的内容中将“政务整体治理”放在了首要的位置,报告首先阐述了该问题的重要性,随后又根据近期调查结果说明了政务整体治理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趋势。随后报告对2008年电子政务准备工作进行了评估,该举动主要是为其192个成员政府对于信息与通讯技术所提的申请要求进行服务支撑。评估报告强调:进行评估的目的是使公民能够得到更好的服务、使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和使公民获得信息的能力得以提高。从而可以看出,报告所体现的精神是:公民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紧接着就进入了报告的主体部分,即各个地区在电子政务准备度的调查情况。在该部分的最后是网络措施的评估,网络措施评估主要关注的是政府如何提供电子政务政策方案、应用措施和工具来满足公民对电子信息、电子服务和电子应用工具需求的增加。该部分还包括对各个国家政府网站的内容进行衡量,例如:健康、教育、福利、劳动和财政等。

2008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各国政府已经开始朝着电子政务方向迈进。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如果没有综合性的政务基础背景来做后台支撑,那么要具体实现电子政务是很困难的。报告指出,作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基础,组织的基本结构框架最为重要,除此之外的辅助元素还包括适当的政策、政府的执行力、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和相应的技术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子政务的服务能力得以体现。而根据报告我们不难看出,实现这些基础的进程是缓慢的。目前,只有少数政府在上述一些方面做了必要性的资金投入来促使电子政务应用方面更加具有综合性与完整性。

报告根据电子政务准备情况的不同,将世界划分为5个不同的区域。调查结果显示:与其他地区相比,欧洲地区在电子政务事业发展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地区,其余4个地区是美国、亚洲、大洋洲和非洲。报告数据显示,亚洲和大洋洲的电子政务发展情况基本差别不大,两者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甚微,而非洲却相对落后较多。在2008年的报告中,瑞典超过了美国跃居第一位,丹麦和挪威位居第二和第三。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在2008年的调查报告中位居前三位的均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随后的第四名才是美国。在2008年的电子政务排名单上,前35个国家中,欧盟国家占了70%,亚洲国家占了20%。欧洲各国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基础设施与连通性上进行明智的和理智的投资,其中最显著的就是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在2008年的报告中,排名前35位的国家或地区中,非洲国家、加勒比海地区、美洲中部、亚洲中部、美洲南部和亚洲南部地区并没有出现。

在网络共享资源索引使用方面,从报告中可以得出以下信息:根据公民公约,在政府网络共享索引资源利用方面,相关数据发生了变化。例如,与2005年179个电子政务网络化国家的数量相比,2008年的总数上升到了189个国家。在这些国家中,美国在网络共享索引中使用率最高。这主要是由于美国拥有强大的网络信息资源与网络咨询服务力量,这可以使得美国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交互更加方便和顺畅。韩国政府在网络咨询评估方面紧跟美国而位列第二,丹麦与法国并列第三。报告强调,在连通性实施方面,一个健壮的网络基础平台对于推动电子政务应用与服务是至关重要的。在2008年的调查报告中,被调查的各国政府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与往年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对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仔细研究会发现,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移动设施方面的投资都比过去三年有了明显的、大幅度的增长。

二、关于现今联合国电子政务与政府工作的发展情况

首先,报告显示,由于近年来世界的快速发展,各国对政府职能有了新的需求,从而导致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公共部门重组的趋势。报告中认为这个现象是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在不同的新兴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这些人为企业、民众和社会创建了诸多的利益。这些政府的“客户”从一定程度上就会对政府提出更高的需求,例如:政府需要具有更高的服务效率和性能、政府需要具备正确合理的职责定义、政府需要具有一定的公众信任度,为此政府所提供的服务应该及时更新。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尝试着改进自己的公共行政部门,使其更主动、高效、透明和更加以服务为导向。为了完成改革,各国政府正在对各自的组织结构、惯例和能力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动员、配置和利用人力资源与财政资源来为公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报告强调,信息通讯技术的合理使用在公共部门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对社会与经济的成长环境也会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其二,信息全球化导致了全世界的快速变化,知识经济为企业和政府不仅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面对挑战的过程中,2008年的报告对知识管理在电子政务中的作用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依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理念,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政府策略、计划编制、咨询和执行等业务的不可分割的核心。报告中的观点认为,影响知识管理策略的三个主要因素是人员、方法和技术。与此同时,信息的收集、存储和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另一个主要方面。政府只有良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些因素,才能为组织的人员和结构打造合适的软件和硬件设施。然而,与企业相比,政府部门在具体实践上相对落后一些。这个事实促使一些政府将知识管理的发展和利用提到了政府议程上来。对于公民来说,政府对知识管理的适当引用也可以给其带来诸多切实利益,例如可以使公民获得更便捷的服务、获得更多的选择、获得多元化个和使纳税人所缴费用得到更好利用,等等。对于某些团体和组织来说,知识管理在政务中的应用,也可以促使提高组织效率和产生良性改革,从而提升组织的执行力。然而报告也指出,要想使上述的实际利益达到预期的效果,前提条件仍然是需要有综合性的政务基础背景来做支撑。所以电子政务的发展和知识管理的应用是相辅相成的。

知识管理的理念认为,组织最有价值的资源就是人员的知识。因此,2008年的调查主要从长远角度着眼于政府如何实施管理政府的后台整体办公系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综合性政务的基础实体。报告的第二部分主要关注政府应如何实现最大限度节省费用的手段和改进服务方式的方法。其根本的目的是使联合国内部政府部门的工作得以改进。报告中提及的主要手段有:缩减财政费用和办理事务的时间,加强工作流程管理,加强不同政府机构部门之间的沟通,为政府部门与各个单位之间提供更好的资源保障制度与责任分配制度,以便提升公共服务部门的服务水平。

其三,人力资源相关问题在2008年的报告中也受到重视。报告强调,要为员工建立一个积极和透明的工作氛围。这就意味着要选择和发展那些提倡信息共享理念的领导人员。如果要实现真正意义的知识共享,就需要对那些将信息输入系统并实现共享的工作人员进行切实的奖赏和激励。信息的共享发展必然会导致信息成本降低,而信息成本的降低对于新的公共部门的发展十分有利。报告提出,如果组织要发展,在鼓励信息共享的同时,就要鼓励组织成员形成集体化的价值观,所以也必须鼓励他们将自己的创造力和革新力转化成现实的产品和服务,这样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报告指出,创造力和革新力是一个组织中的长期需要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组织可以对自身的问题进行定位,发现并且找出新途径来解决问题。因此,领导必须关注如何制定策略来促使员工尽可能地发挥创造力和革新力;同时,他们也必须通过共享最优方案来保证已经存在于组织中的策略和知识得到最好的利用。报告认为,对于一个组织,如果已经具备前面所说的条件,之后就可以关注知识管理中提及的另一个维度:用户关系管理(CRM),即:提高用户集中度并建立重点客户关系网。这样才可以使组织得到稳固的成长。例如:提高生产力、提高效率、改善创新性,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三、2008年联合国电子政务报告的主题――“电子政务”与“政务整体治理”的关系

从“电子政务”到“政务整体治理”的关系是2008年联合国电子政务报告的核心内容。根据报告内容,“政务整体治理”的概念来源于政府希望将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作为提高公共服务革新能力的途径和提高生产力水平的途径的战略举措。政务整体治理(或曰网络化政府)是围绕政府行为集中性问题所展开的,即动员社会各个方面的创造性因素来改进公共利益服务职能。2008年度报告提出,基于信息通讯技术的政务整体治理的目的在于增进政府机构之间的合作,从而使得市民与政府之间的咨询与交流得到巩固和促进,使政府的服务和职能达到更加有效的效果。报告强调,政务整体治理主要目标在于加强政府机构之间的合作,深化发展和利用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咨询服务业务。政务整体治理的潜在概念是使得数据与信息的收集、再利用和共享方面得以系统化。在政务整体治理框架内部,政府间的工作可以在各个政府机构之间垂直贯通,同时也可以在同级别部门之间水平开展。然而,从报告内容中不难看出,要实现上述几点,就要很好地理解如何使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与具体事物进行融合,只有这样,公共部门的改革才能得以实现。

2008年联合国电子政务报告同时指出:在制定全球电子政务趋势政策和设计国家发展轨道细节(包括如何使其与社会发展趋势进行配合)方面,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压力。所以政府连通性的电子政务事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报告除了阐述了“政务整体治理”建设的概念和其重要意义以外,对于如何建设的问题和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进行了阐述分析。

首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08年电子政务报告中,对已有公共服务措施进行了规定:从传统性政府服务分配模型到综合措施模型的转变重点,在于如何提高政府为公民所提供的服务的价值。但是,报告针对这个规定也指出蕴含的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整体的后台政务系统来进行支撑,那么想要提高服务的价值是几乎不可能的。新措施强调,只有实现了政府连通性管理与流程结构上的业务流程再设计,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费用节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目前,世界上许多政府开始意识到,若没有综合性的政府后台系统,则不能使网络服务进行推广。然而,早期的电子政务的重点几乎都放在了发展网络服务上,今天,随着跨组织统一性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使得重点开始向建立和管理综合性和平等性的政务服务方向转移。报告指出这样做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政策决议和之间协调的匮乏,使得政策遭到损坏,同时也使制度和政策的可信性大大降低。出于对已经显现出来的问题进行调查的目的,报告的第二部分分析阐述了从电子政务到连通性管治所面临的挑战。

其二,报告在第二部分的分析中也指出,随着知识经济给政府带来的挑战越来越大,知识管理对政府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高。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以正确的形式为正确的人提供策略。前文提到了知识管理的根本理念:最有价值的资源是组织人员的知识,即知识管理中最重要的方面是人员之间知识的共享和管理。但目前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公共组织已经形成了很多传统的运行模式,例如SILO模式。SILO在知识管理中就是自我封闭式的组织单元,就是说与其他组织或者单位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沟通来往。类似这样的情况对于政务整体治理工作的开展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障碍。所以要实现“政务整体治理”这一发展目标,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其三,为了实现政务整体治理,联合国推出了3点电子政务措施,一方面可以使电子政务的重点集中明确,另一方面可以使从事电子政务的公共部门明确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这三点措施如下:

⑴基础性措施:在公共部门与社会范围各自内部建立可靠的、强大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以满足民用、商用和其他特定授权使用的需求。

⑵综合性措施:使基础建设产生杠杆作用的效果,从而使信息得到更好的共享,通过更有效的信息服务和多渠道服务建立以民众为中心的政府管理模式。

⑶革新性措施:始终追求服务创新,使电子政务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通过更加广泛的网络在政府内部使民主化得以深入发展。

对于以上3点措施,报告做了如下解释: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在不断地围绕着传统政务模式的各个层面进行探究,其目的是希望能为电子政务的发展道路寻求一个清晰的方向。从基础性建设到综合性建设,再到革新性建设,都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政务整体治理这个目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公共部门的革新应该从政府内部起到推动作用,同时,社会各个层面对治理所产生的效果的适应能力也应该从外部起到辅助推动作用。报告认为,综合性措施的实施前提是必须建立一个能够不断升级的基础措施,只有实现综合性措施,才能使公共服务更加现代化,使公民得到更加全面的服务。报告指出,促使综合性措施形成的方法要在政府工作的各个层面得以体现,这些方法包括:节省费用,改进服务质量和效率,进行服务改革,提高中央控制能力、决策制定能力和资源分配能力等等。在革新性措施方面,报告中提出的革新方法很清晰,明确的利益相关性和范围的界定使得综合性后台办公职能的成功建立成为可能。

由于综合性后台办公系统对于“电子政务”和“政务整体治理”来说都十分重要,所以报告对于该问题也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报告中所阐述的主要综合性后台办公服务包括:内部服务模式、战略合作伙伴模式和完全外部采办模式。这几个模式在资源(包括技术、财政和人员)的获取和利用上都存在着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并且在实践中可能存在着冲突。在不考虑服务模式的前提下,报告也将后台办公模式分成3种:单一职能综合模式、交叉职能综合模式和从后台到前台的综合模式。其复杂性的级别根据职能难度的数量级的增加而递增,也随着所对应的组织的不同而改变。报告认为后台综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员、步骤流程和所需技术。报告特别指出,电子政务的成功与失败很少取决于技术,而更多地取决于人员因素。报告中所列出的人员因素包括:公共服务文化改变,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工作方式的更新,工会事务和技术、管理和领导能力。

四、结语

根据2008年的联合国电子政务报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联合国电子政务近年来已经在很多事情上重新调整了焦点,例如:如何使政府内部机构之间更好地进行合作,如何提高公民的关注度并且与特殊客户建立关系,等等。结合报告中的内容,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在不久的将来,电子政务可以改进政府办事流程、降低政务成本、增强研究能力、提高档案与文件的保存能力。通过以上途径来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可以促使政府朝着更精简、更具经济效益的方向进行变革;电子政务可以推动和促进不同级别政府组织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甚至可以在组织内部和不同级别部门之间发挥作用。此外,报告还强调了一点,若想使电子政务发挥其真正的力量来达到预期效果,重点不在于应用技术的使用上,而在于如何将技术应用在变革过程中,使技术可以与实际相结合而发挥效用,这一点是值得我们认真领会和特别关注的。

依据2008年联合国电子政务报告的内容,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值得我们关注:

⑴联合国的各国政府逐步开始意识到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并且在必要的领域开始投入资金来支持其发展,这一点促使各国在电子政务发展评估指标上都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动。我们应该重视这些指标数值后面所隐藏的趋势,研究其他国家的动态,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使我国的电子政务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⑵不断变化的世界对于政府的职能产生着新的需求,各国政府机构都开始积极进行改革。报告中关于改革问题上,对知识管理理念的应用和人力资源问题都给予了一定的重视。我们也应对新变化和新需求的来临做出快速而正确的反应,广泛吸取别国的改革经验,根据我国自身特点来进行调整。

⑶“电子政务”与“政务整体治理”的关系是2008联合国电子政务报告的主要核心,我们应该正确理解这一概念和概念后面隐含的意义。我们应该正确学习和理解报告所说的建设“政务整体治理”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仔细研究报告中所提出的解决措施。这样才可以将其更好地与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融合在一起,使我国电子政务得到长足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United Nations. United Nationse-Government Survey 2008――From e-Government to Connected Governance. 2008

2.褚峻.关于电子政务评价标准化问题的探讨[J]. 电子政务,2008(6)

3.2007世界电子政务发展总体态势与特点[J]. 信息化建设,2008(3)

4.师迅东.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2007

5.陈果. 我国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交互发展研究[D]. 长沙:湖南大学,2007

作者简介:

孙杨,男,汉族,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情报学硕士,专业方向: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公开;主要研究方向:基于UML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系统的软件模型研究。

公共管理研究报告范文5

(一)法律制度与审计失败的关系这类文献主要探讨法律诉讼的严厉或宽松、损失分配原则和责任原则对审计失败的影响。主要包括Hillegeist(1998)分析法律制度的三个纬度:损失分配原则、责任原则和是否对损失支付双倍赔偿,通过博弈模型分析发现法律制度越严厉,审计失败率越高。Kevin C.K Lam&M.Mensah发现保持高诉讼环境并不是保证高质量审计的必要前提。Yu(2005)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法律制度、损失分配原则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发现法律制度(严格和宽松)和损失分配原则(连带责任和比例分配)的联合作用是提高审计独立性的有效机制。刘峰、许菲(2002)研究表明,我国审计市场上,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法律风险、特别是民事赔偿责任风险近乎于零,对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处罚主要是行政处分。余玉苗等(1997)认为1933年美国《证券法》将举证责任转移给审计师,个人投资者只要可以证明财务报告存在重大不实就可以向法院诉讼,这样的诉讼制度使得个人投资者诉讼成本非常低,诉讼收益非常高导致美国的审计“诉讼风暴”。郭晓梅、荣耀武(2004)在对我国审计师法律责任立法现状的评述中认为我国法律环境在相当多的时间处于“无法可依、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等状况,宽松的法律环境是导致审计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政府行为与审计失败的关系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地方政府行为的错位和越位是导致审计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文献回顾发现,国外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文献研究政府干预与审计失败的关系,而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丰富。这类文献主要从政府作为监管者、作为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和作为事务所的挂靠者等视角来研究对审计失败的影响。刘峰(2001)从我国现有制度安排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我国上市公司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改制而来且总体业绩不佳,承担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基本由原隶属财政、审计或其它政府部门后经脱钩改制而来,受当地政府左右的程度较高。在政府管制的证券市场,审计不是一种自发的市场需要,而只是政府管制机构“模仿…‘国际惯例”的一个附带产物。这样的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诱发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高克智(2003)认为证券发行市场对高质量审计的自愿需求不足是导致审计失败的主要制度根源。高明华和袁清波(2005)认为监管过度和监管不力是间接引发审计失败的外部因素。张立民等(2002)认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处罚制度有可能掩饰造假行为和减少虚假财务报告被发现的概率,甚至可能形成上市公司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合谋。宣言(2002)从审计执业环境缺陷分析审计失败的原因,认为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行政干预是导致审计失败的环境因素。

(三)审计规定与审计失败的关系我国审计准则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阶段,国内研究审计准则的缺陷对审计失败影响的文献比较丰富。这类文献主要研究与审计有关的《注册会计师法》、《独立审计准则》、《上市公司章程》、《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等相关法规的缺陷与审计失败的关系。左田芳等(2003)指出了《注册会计师法》在审计主体资格限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上市公司章程》在注册会计师审计委托规定方面存在的问题、《独立审计准则》在注册会计师执业权限规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在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规定方面存在的问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等相关法规在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方面存在的问题。李首文和卢洪斌(2004)认为职业规范体系与配套法规的建设滞后于审计实务发展是审计失败的制度性缺陷。

二、审计失败与上市公司特征关系研究

(一)公司经营状况与审计失败的关系上市公司发生破产和经营失败、处于财务困境或高速成长期都可能导致审计失败。国外文献研究现实的破产、潜在的破产(破产概率)、财务困境与审计失败的关系,同时还研究处于高成长阶段公司审计失败的原因。而国内的文献以sT公司即现实的经营失败公司为样本,研究经营状况与审计失败的关系。具体包括:St.Pierre&Anderson(1984)发现在审计讼案件中几乎近一半的客户发生破产或重大的损失;Palmrose(1987)也发现了客户的经济状况与审计诉讼的相关性。她发现随着经营状况的恶化,审计诉讼的比例上升,在近一半的审计诉讼案件中涉及到经营失败或客户存在财务困境;Palmrose还发现破产的案件没有不涉及事务所赔偿的。Lys&Watts(1994)、Carcello和Palmrose(1994)以及Stiee(1991)也发现破产概率与审计诉讼的相关性。其次,还有一些关于其他财务困境指标与审计诉讼关系的研究。Francis et a1.(1994)发现审计诉讼与高股利支付和高系统风险有关。Kefiogg(1984)发现资产可实现价值的下降与审计诉讼相关。Summers&Sweeney(1998)发现发生舞弊的公司与非舞弊的公司在财务困境指标和内幕交易活动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研究上市公司存在高成长阶段发生审计失败的原因方面,Bon-her et al.(1998)认为审计诉讼更有可能在快速成长的公司发生,原因在于公司的内控控制系统不能应付公司的快速增长;Lys&Watts(1994)发现高成长的公司比低成长的公司更容易发生审计诉讼。在国内文献中,马兰、王延明(2003)以我国2001年暂停上市的21家公司为样本,研究了经营失败、审计失败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发现经营失败并不必然导致审计失败和审计损失的产生。经营失败导致审计损失的概率较高,即经营失败易使或然的审计损失现实化。受处罚的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均是因为在执业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职业关注,对样本公司存在的重大问题未发表公正意见而导致审计失败。

(二)财务报告舞弊与审计诉讼的关系国外的文献研究财务报告舞弊对审计失败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财务报告舞弊与审计失败的关系,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不同舞弊类型对审计失败的影响程度,同时还分析了影响财务报告舞弊的内外环境因素。而国内的研究以描述财务报告舞弊的特征为主,定性地分析财务报告舞弊的原因及其与审计失败的关系。主要包括:Carcello和Palmrose(1994)、Palmmse(1997)和St.Pierre&Anderson(1984)的研究支持将财务报告舞弊作为审计诉讼的主要影响因素。Bonneret al(1998)拓展了舞弊与审计诉讼的研究,发现当公司涉及虚构交易和事项或发生常见的舞弊时,会发生高的审计诉讼;同时,舞弊的类型会影响陪审团对审计师发现舞弊责任的判断。Michael

Firth&Phyllis L.LMo&Raymond M.K.Wong(2005)对1996-2002年间中国证监会72次财务报告舞弊的处罚决定进行研究,发现如果审计师不能发现和报告实质性误报的舞弊比信息披露舞弊使得审计师更可能受到处罚。这种实质性误报的舞弊包括收入或资产的虚增,负债与费用的低估,虚构交易等;进一步分析发现如果审计师不能发现和揭示与收入有关的舞弊比不能发现和揭示与资产有关的舞弊更容易受到处罚。即监管者认为审计师有责任发现和报告异常的以交易为基础的与收入有关的舞弊。Palm-rose&Scholz(2000)以美国1995~1999中期416家因报表重述而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报表重述与审计失败的关系,发现因经济事项的重述而审计师比因技术事项的重述要频繁得多,特别是经济事项的重述中收入的重述更容易引讼。Palmrose(1987)使用了保守的舞弊定义对受到美国证监会(SEC)处罚的审计诉讼案件进行分析,发现近一半的审计诉讼案件与管理层舞弊有关。Panka Saksena(2001)发现财务报告舞弊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与非舞弊公司比,舞弊公司的经营业绩较差,受到破产威胁较大,组织的松散程度较低,公司规模较大,所处的外部环境具有动荡、不友善和异源的特点。国内文献中,林钟高等(2002)认为财务报表的不真实是引起审计失败的原因之一。秦荣生(1999)认为审计失败成因之一是企业错误与舞弊或经营失败,并进一步指出了被审计单位舞弊的具体情况、心态和动机,认为必须同时具备这三个因素才会发生舞弊。宣言(2002)认为重组、关联交易和盈利预测成为上市公司掩饰谎言的工具。彭毅林(2005)认为企业经营规模越来越大,经营活动越来越复杂,舞弊、欺诈手段越来越多样化,企业重大会计舞弊行为存在着舞弊人员的群体性、舞弊范围的广泛性、舞弊方式的复杂性和隐蔽性、舞弊损失的严重性等特点,使审计职业的技术难度越来越大,审计风险不断提高。

(三)公司治理缺陷与审计失败的关系公司治理的缺陷也会导致审计失败,主要是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导致审计关系的扭曲,审计师的独立性受到影响最终造成审计失败。国外虽然有大量文献研究公司治理与财务报告舞弊的关系,但是没有专门的文献研究审计失败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国内存在大量文献定性的分析公司治理与审计失败的关系,认为国有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造成审计关系的扭曲,变成管理层自己聘请事务所审计自己,极大地影响了审计师的独立性,审计师不能监督和制约管理层,从而导致了审计失败。研究主要集中于国有上市公司的审计失败,没有对民营上市公司的审计失败进行分析。主要文献包括:李首文和卢洪斌(2004)认为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上的缺陷导致被审计单位与审计机构之间的监督与制约关系失衡,是审计失败的结构性缺陷。高明华和袁清波(2005)认为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影响了其事务所的选择,现代企业的委托关系为舞弊提供了动机和可能,也造就了审计失败的温床。高克智(2003)认为内部人控制严重制约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的公允表达。在“内部人控制”这种执业环境下,注册会计师无法公允地发表审计意见,“内部人控制”问题是导致审计失败的一个重要外因。宣言(2002)从上市公司的制度缺陷分析审计失败的原因,首先是公司上市先天不足;地方政府往往用行政方式推动其上市,并附加一些帮助其他企业脱困的条件。大多数国有企业上市前不是股份公司,导致上市公司基础不牢,与上市公司本身的运行机制要求相比差距甚远,漏洞和缺陷很多。其次,企业产权所有者的缺位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提供了极大方便。

三、审计失败与注册会计师特征、事务所关系研究

(一)注册会计师与审计失败的关系国外的文献主要从审计技术的角度分析审计失败的成因,认为审计程序、专业胜任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对客户的行业、经济活动的了解不多是审计失败的主要原因。国内的文献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独立性和审计技术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比国外文献研究的视角更广阔,分析更系统全面。从审计师的角度分析造成审计失败的主要原因包括违反职业道德、违反独立性、缺乏专业胜任能力和未能严格按照审计准则要求执业等方面。从违反职业道德(过失、重大过失、欺诈)来研究审计失败的文献包括:秦荣生(1999)认为审计失败成因之一是注册会计师的过失和欺诈;候海燕(2001)认为审计失败很大比例是由于审计人员在很简单的问题上犯错误而导致的,审计人员的舞弊审计意识不强是审计失败的主要原因。高明华和袁清波(2005)认为导致审计失败的内部根源是注册会计师忽视职业道德。从违反独立性角度分析审计失败原因的文献有:高明华和袁清波(2005)认为客户压力使得事务所丧失独立性导致审计失败;谢国珍(2004)通过对数家上市公司的个案分析,得出诚信缺失是造成CPA审计失败的根本原因。从缺乏适当的专业胜任能力、审计技术角度探讨审计失败的文献也相当丰富,如st.Pierre和Ander-son(1984)通过分析大量针对注册会计师的诉讼发现,审计程序层次的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更主要的问题在于如何解释并运用会计和审计准则;该研究还发现大量诉讼涉及不充分的信息披露,包括应收款项的类型、抵押项目、期后事项以及表外负债等情况。Filex&Pomemnz(1990)认为审计失败的主要原因包括:专业的及个人能力的缺失、对客户的业务经营了解不够和审核程序不妥。Erjckson,elt(2000)通过对伦敦储蓄和贷款公司(LSL)案件的分析得出,审计师没有获得客户行业、经济活动等情况以及对客户的经营活动了解不多是造成审计失败的主要原因。李若山(2005)通过分析2004年末颁布的COSO报告,剖析企业创新与传统审计技术失败的关系,认为当企业面临生存压力时,创新有时会成为会计造假的一种手段,从而导致审计失败;陈晓阳(2005)认为审计人员执业行为不恰当直接导致审计失败的发生,不恰当的执业行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不足、审计人员舞弊和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关注与职业谨慎。

(二)事务所与审计失败的关系主要包括内部质量控制欠缺、事务所的组织架构、审计收费等方面对审计失败造成影响。国外的文献主要从事务所内部管理机制探讨审计失败的原因,国内的文献除了从事务所的内部管理如质量控制体系外,还从事务所的组织架构、审计收费制度等分析审计失败的原因,认为有限责任制的事务所比合伙制的事务所容易发生审计失败,管理当局支付审计费用的制度,使得审计师迫于管理层的压力,造成审计失败。Filex&Pomeranz(1990)认为引起审计失败的事务所内部管理问题有合伙人及经理人员未投入足够的时间于承办的业务、将重要工作授权给级别较低或训练不足的人员;由于人员变动过于频繁,导

致经常指派新人参与审核工作;执行审核过程,未能对助理人员给予有效的或适时的指导;审计团队上下之间沟通不好等。候海燕(2001)认为事务所执业观念上的错位即利润第一、质量第二直接导致了审计独立性的丧失,更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舞弊的发生。事务所质量控制体系松散,高级审计人员对初级员工的监督与指导的缺乏,团体内部沟通不够,对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从而使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无法遵守审计准则。彭毅林(2005)认为审计技术方法本身的局限性使审计执业的效果和效率很不理想。高明华和袁清波(2005)认为目前中国的审计收费制度是导致审计失败的一个原因。米杨(2002)认为合伙制下巨大的风险使得事务所“望而却步”,实践发现涉及上市公司审计造假的事务所基本上都是有限责任事务所。

四、审计失败形成机制研究

有关审计失败形成机制主要运用博弈论和共生理论来进行分析。博弈论认为审计失败是上市公司管理层和事务所之间博弈的均衡结果;共生理论认为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下,共生单元(上市公司管理层和事务所)形成一个有利于双方的共生模式,使得财务报告舞弊和事务所违规共生,最终导致审计失败。

雷光勇(2005)利用青木昌彦(2001)在《比较制度分析》一书中使用的非合作博弈模式,对财务报告舞弊与审计合谋的耦合因素进行了归纳,同时运用重复博弈的子博弈精炼均衡模型,分析出财务报告舞弊方的最佳战略选择集合与审计师的最佳战略选择集合都集中在某些共同的利益均衡上(如舞弊,合谋)时,就会发生“聚合均衡”即审计失败。该文虽然运用了博弈模型,但是没有很好地将审计师合谋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关系运用博弈论加以分析,只是运用抽象或笼统的简单聚点均衡战略证明审计师合谋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耦合的存在,对存在的条件没有详细的量化分析。其他一些研究审计师与管理层之间的博弈关系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管理层是否舞弊与事务所是否发现舞弊之间的关系。如王泽霞(2005)运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得出CPA发现舞弊的能力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审计成本和管理层舞弊可取得的收益;管理层是否舞弊仅取决于被CPA发现舞弊的概率大小。许多文献在方法上主要运用静态博弈模型,且集中于管理层舞弊和CPA是否发现舞弊的问题上。从管理层和事务所博弈的行动顺序上看,由于管理层编制财务报告在先,事务所审计在后,而静态博弈分析是假定管理层编制报告和事务所审计是同时发生,因此,模型的选择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运用共生理论来研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与审计师违规的文献相对很少。国内文献中,雷光勇(2004)首次运用共生理论分析财务报告舞弊与审计合谋同时发生的现象,指出财务报告舞弊与审计师合谋是一个人为的共生系统,该系统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下,存在一个均有利于共生单元(管理层和审计师)的共生模式。但该文的理论分析与建模过程存在严重的不一致。另外,在建模时,该文假设事务所合谋与上市公司舞弊是相互独立的,这与现实情况也不符合,实际研究表明,审计失败或审计合谋的概率与财务报告舞弊的概率密切相关,其概率分布满足财务报告舞弊的条件概率分布。

五、研究结论及未来研究方向

公共管理研究报告范文6

【关键词】 国家治理; 国家审计; 审计报告; 审计价值; 价值理性

【中图分类号】 F23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12-0119-05

党的十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国家的各种权力必须处于一种相互制衡状态,“治理”应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及切入点。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国家治理的模式决定了国家审计的制度形态[1]。国家审计的本质、定位决定了国家审计应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五大”发展理念,发挥国家治理的基石与保障作用。

一、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国家审计产生

学术界对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学说的研究基于其对国家理论的研究展开,马克思国家学说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认为,国家的职能“既包含一切社会的性质所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又包含由各种特殊的因政府与人民大众互相对立而起的职能”。国家的存在是通过创设、配置和运行国家权力,获取、配置和运用公共资源,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控制、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等活动来维系的,其实质在于通过协调不同利益人需求,推动公共利益实现[2]。然而“自古以来的经验表明,所有拥有权力的人,都倾向于滥用权力,而且不用到极致决不罢休”。同时,随着国家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国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将逐步扩大。各级政府的多层次授权产生了更为复杂的委托关系,行政组织理论认为行政M织是要通过层级或职位来管理的。在治理模式上,中国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实行的是以任务层层下达和指标逐级分解为特征的行政发包制[3]。

按照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为避免国家职能异化为牟取部分阶层利益的工具,防止国家权力被滥用,必须通过有效的国家治理。法国的孟德斯鸠、英国的阿克顿等思想家也将权力制衡的基本理论归结为: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4]。经济学的理论表明,委托的层级越多越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因此,无论是从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使国家的各种权力配置、运行处于一种相互制衡的状态,还是从减少成本的角度看,均需要规制权力、国家治理。世界银行1989年《撒哈拉以南:从危机到可持续发展》,“治理”迅速成为风行的词汇。然而,治理不仅仅是西方的理论,中国有其自身的特色理论话语体系,治理最核心的要义之一在于主体的多元性。国家治理主要通过对公共权力的配置和运用,实现提供公共产品、配置公共资源、管理公共事务等目标[5]。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制权力是现代民主与法治国家的基本价值之所在。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理论与方法结合中国特色的审计实践产生的一种经济监督制度的创新[6],国家审计可以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通过“通报或者公布审计结果权”,促进受托责任人向更好地履行公平性和公正性这一方向发展。审计成为反腐败的利剑,权力运行的“紧箍咒”。国家审计可以“独立、客观、权威”的第三方身份,通过监督与评价等职能的发挥,确立或解除政府间多级委托与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7],可以对各级政府官员的履职尽责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价,对各级官员可能存在的“败德”“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形成有效制约。治理理论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提供了需求理论,《审计法》赋予国家审计的职责权限使国家审计成为多元治理结构中的一员,使国家审计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石与保障。

二、审计报告是审计价值实现的基础

美国哲学家R・佩里在其《一般价值论》中,把价值定义为“任何有益的事物”。马克思把通过交换价值而体现着抽象人类劳动的商品称之为“价值”。从哲学的视角看,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满足的关系。审计价值在于客观公正地围绕特定事项收集证据,以搞清楚特定事项的真实状况,并判断真实状况与既定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进而发表意见[8]。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2011―2016战略计划》指出,审计机关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助政府改善业绩、提高透明度、强化公共责任、保持可靠性和揭露腐败,并帮助接受和使用公共资源的机构或个人提高效率或效果。不同的审计主体(受托人)会因不同的审计委托人的不同目的而有不同的审计价值观。国家审计的价值也体现了审计受托者与审计委托者之间的需求关系,政府审计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并在审计实践中不断地追求和创造自身价值。

约瑟夫・M.朱兰等[9]最早把帕累托原理引入质量管理:质量是一种实用性,即产品在使用期间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信息经济学理论一般认为:市场中介角色下的信息需求在扩大了审计角色范围的同时也形成了审计质量需求的有效市场激励。Copley et al.[10]指出政府审计质量可以分别从过程和结果两个角度来衡量。审计质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是否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关于审计职责、审计权限、审计程序和业务流程的规定;二是审计工作及其结果是否实现预定目的。可见,审计质量包括:审计行为的规范性要求和审计成果方面的要求,两方面相互联系,缺一不可,而且审计报告的质量要求是随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变迁而不断提升的。

国家审计报告是以审计信息等载体反映的审计产品,是审计成果的集中体现。审计报告的质量首先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审计署令第8号)的要求,做到“内容完整、事实清楚、结论正确、恰当用词、格式规范”,也可以说这是审计报告最基础的质量要求。同时,根据Copley et al.的研究结果,还要关注国家审计“是否实现预定目的”,如:审计报告是否发挥了审计建设性作用和“免疫系统”功能。随着审计价值“预定目的”的与时俱进,按照国家治理理论,国家审计报告应从国家治理的高度及宏观层面提出有较强可行性的建议,推动公共利益、国家治理目标的实现,这可谓当今国家审计的价值取向,或者说是审计报告较高层次的价值理性。国家审计报告质量与审计价值密切联系,其二者关系详见表1。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价值理论等为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及不断提升审计报告质量奠定了理论基础。国家治理需要国家审计,国家审计价值体现在服务于国家治理、实现“免疫系统”功能上,包括审计行为、审计产品在内的审计质量影响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审计价值的实现。在审计实践中,不同质量的审计报告其审计价值的实现程度不同,国家审计质量要不断满足国家治理的要求。其具体关系详见图1。当然,审计质量及审计价值提升还需要审计的独立性、客观公正性等一系列基础及制度保障,推进审计价值的提升及审计治理功能的发挥。

三、国家审计报告质量现状及其价值成效

《审计法》第一条明确指出了审计的价值目标:“为了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审计的职能由初期的查错纠弊发展至公共资金、国有资产的守护者,进而认识到国家审计是民主法治的产物和推进民主法治的工具,以及当下的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与保障,是国家治理大系统中的一个“免疫系统”。审计报告随着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审计环境变迁,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国家审计的职能及其价值。

(一)审计报告=揭露查处问题,国家审计查错纠弊的基础价值

隋唐时期的专职审计机构被称为“比部”,负责国家财政财务收支的审核。我国《宪法》赋予国家审计以经济监督权力,以发现问题、揭露问题、查处大案要案为工作重点。2011年以来,审计机关加强对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情况的审计,通过审计揭示问题、挽回及避免损失、核减政府投资规模等是审计机关实现审计价值的最直接体现(详见表2),2015年全国审计机关共有审计单位13万多个,为国家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8 500多亿元①。

(二)审计报告=揭示+绩效,国家审计监督基础上的增值价值

审计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控制行为,其本质目标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助政府改善业绩,我国《审计法》赋予的国家审计价值的终极目标是“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1995年以来,审计机关每年向政府提交预算执行审计结果报告,向各级人大做审计工作报告,促进提高预算执行的规范性,推动财政资金的合理配置、规范和高效使用。2008―2012年,审计署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绩效审计项目,显然,效益审计与价值创造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审计的评价和咨询功能为被审主体带来价值创造。审计的存在不仅为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发挥作用,而且也为提高社会和市场诚信、降低交易费用发挥作用[12]。国家审计的视野延伸到公共资源管理的完整链条,即由“投入――过程――产出――成果――影响”诸要素构成的全过程。2010年审计署了第一份关于自身工作情况的《2010年审计署绩效报告》。该报告不仅有金额计量,也有非金额计量的审计成果。其主要指标详见表3。

(三)审计报告=查责+问责,国家审计反腐败的权力制衡价值

政治学研究发现,各级政府的多层次授权产生了更为复杂的委托关系,国家通过法律形式把公共资源、公共财产、公共资金等的配置、管理和使用的权力和责任,授权给某些公共权力机构及其具体执行人,而公共权力天然地有着自我膨胀的倾向。公共责任的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还不少,权力和权利的关系问题是国家治理的根本问题。审计作为权力运行的“紧箍咒”、反腐败的“利剑”、权力制衡的重要工具,其重要价值就是通过监督控制和反馈信息,维持国家系统的良好运行,从而满足国家治理的需求。30多年来,全国审计机关共审计领导干部近55万人次,有关部门参考审计结果和建议,对1.8万多人给予免职、降职或撤职等处分,有8 500多人被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处理。2011年以来审计署及地方审计机关查责问责情况详见表4。2015年各地审计机关对2 138人进行了追责问责③。

(四)审计报告=揭露+预防,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价值

自2008年提出“免疫系统论”以来,审计报告不仅反映查出的问题,且对审计中发现的风险隐患给予揭示,政府审计正逐步从“揭露问题”向“揭露问题+揭示风险”转变。如2012年第11号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不H揭示了被审计单位会计核算、财务管理、重大投资项目管理、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指出“部分油气运输管道老化,存在安全隐患。其中20年以上的管道总长度为2 429.29公里,最长的达37年”。自2014年8月起,审计机关持续组织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计,按季度向国务院上报审计情况,并督促及时整改。

(五)审计报告=揭示+“免疫”+建议,国家审计的建设性价值

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公众民主意识的增强,人们更多地需要国家审计在提出审计报告之后,能够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建议以解决问题,因此,建设性审计价值理念逐渐形成[13]。如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的落实情况审计,对“三公”经费和会议费管理使用情况审计,对政府机构改革县级机构运转支出等情况的审计调查,对重大公共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审计等,均有力地保障了改革的顺利推进。2011年以来,审计报告促进健全法治和“倒逼制度的完善”情况详见表5。2015年1月至11月,全国审计近10万个单位,促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2 000多项,审计建议成为国家审计建设发挥的重要路径。

四、国家治理目标下的审计报告价值实现

(一)保证审计结论的置信度,提升审计信息产出及质量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AA)关于审计工作的两个关键环节:一是搞清楚“真实状况”,二是判断“一致程度”,如果这两个关键环节出现偏差,则审计质量无法保证,审计价值也就无从发挥。由于审计结论的形成过程受到审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影响较大,是整个审计过程的终结阶段的最终产品,因此,一定要对审计结论的置信度有合理的保证。从审计报告的技术角度或基本要求上讲,应当符合国家审计准则,重点强调审计事实的准确性、审计结论的正确性、用词的恰当性、审计文书格式的规范性等。

马克思“价值”理论是主体与客体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满足的关系。在国家治理的需求下,要发挥国家审计在加强行政权力监督、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审计报告需不断提升信息质量。例如:运用马克思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论,对审计报告中的某一审计事项深入研究,从具体的、微观的经济现象入手,总结提炼带有共性的、规律性、倾向性的问题,并对某类问题或困难进行全面、系统、辩证的思考与分析,对诸多零散问题背后的制度缺陷、系统性缺陷及时修正,这种深加工的产出在目前的审计质量体系下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而且远远超出审计查处个别问题之产出。由此,提高审计报告服务于国家治理的需求及经济社会大局的层次和水平,倒逼公共资源、公共权力、公共管理等各项制度的完善。

(二)拓展报告种类,使审计报告服务于不同使用者

马克思的国家学说及价值理论、经济学的“供需平衡”理论、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论均表明,审计报告应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1978年科恩报告建议,审计报告应充分、灵活地反映报告使用者需要的信息,其应当包括对不同信息发表不同的担保程度的意见。美国审计总署(GAO)的一般公认政府审计准则GAGAS(2004)要求政府审计报告应及时分发给那些对审计结果感兴趣的官员,以便他们做出合理的决策。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2004)指出,国家审计报告应以恰当的形式陈述审计结果。美国的《统一审计法》(Single Audit Act)和《管理与预算署通告A-133》(OMB Circular A―133)对政府财务审计报告提出要求,既有CPA报告的基本特征,又有政府审计的特殊要求。

受托责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委托受托关系,是“因受命或受托经营财政或财务收支,对命令或托付人所负的一种以最大善意充分体现其意志的责任”[7]。同时,随着民主制度的发展,委托人所关心的受托责任目标由合法性转向经济性、效果性,最终发展成为对社会福利性的关心[14]。委托人不断拓展,由个人扩展到社会公众。党的十报告也指出要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确立是以公民获得信息权利为基础,不仅打破了传统的监督及信息传递模式,而且,审计报告制度实际上是社会公众参与政府管理与政府监督的一个动态博弈过程及均衡结果的反映。审计公告使社会公众更能充分了解有关信息,有效地参与到审计结果的运用中,是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实现其价值的有效路径。从审计实践看,审计报告使用者主要有人大、政府、党委、审计客体、纪委、司法、社会公众等,而不同的审计报告使用者对审计报告的需求不尽相同(详见表6)。

现阶段,可根据不同审计报告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建立“治理需求导向”原则。结合公共财政审计、政策跟踪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不同的审计项目及查出的不同问题,选择不同的审计报告载体以充分传递信息(详见表7),拓宽审计产品利用渠道,进一步提升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价值。

(三)挖掘审计报告信息深度,强化审计对权力的制约

在审计资源耗用量不变甚至增加时,若能使审计产品的质量或数量超出审计资源耗用量的幅度,对审计报告内容进行深加工,同样也能达到将有限的审计资源用于“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的目的。

国家治理是有效防治腐败的制度设计,是现代公共管理的必然要求。在国家治理的价值理性下,政府部门的预算执行审计报告,不仅要反映财政资金使用的问题,还要反映政府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及绩效问题,推进公共资源配置的科学性;财务收支审计报告不仅要反映资金的使用、管理、绩效方面存在的不足,还要反映资金使用与管理的决策失误、权力失控、权力失范等问题;绩效审计报告不仅要从“量―本―利”分析反映微观层面的经济利益,还要从宏观层面反映其公共绩效、社会绩效及“绿色”理念下的可持续发展绩效;专项审计调查报告不仅要反映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即要符合审计报告的要素和内容要求),还应当根据专项审计调查目标重点分析宏观性、普遍性、政策性或者体制、机制、制度层面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不仅要查出资金使用及议事规则中的问题、分清责任,还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有追责、问责的审计建议,发现权力运行监督和政府治理的盲区和死角,进而改进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审计蟾嬷掷嗉捌淠谌菁表8。对审计产品再加工,也可谓是审计“供给侧”的深度改革。

(四)提升审计报告层次,强化国家治理基石的价值取向

英国标准BS4778对质量提出一个动态的定义,认为质量是“一项产品或服务满足给定需要的全部特性所具有的能力”。约瑟夫・M.朱兰为了使“产品在使用期间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实施“质量三部曲”评估质量绩效。基于马克思的国家学说,国家通过制度安排与治理策略调整,增强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和合法性。不同审计主体的国家审计报告应与审计客体及其政治经济环境相互作用,体现审计报告的价值,以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的要求,明确“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国家治理基石的价值取向。国家治理的需求是国家审计报告质量需求不断提升的基本驱动力。

国家治理基于国家的产生,国家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国家审计治理功能则基于动态的受托责任理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高政府监管效能,检查结果公开,强化社会监督等。社会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意识不断增强,公众对审计报告有着持续需求。因此,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一项制度安排,其审计标准要用更高的国家治理目标及价值取向去比对,作为国家治理基石和保障的国家审计也需深入挖掘审计成果。审计报告不仅要分析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问题及原因,还要为弥补、化解社会矛盾提出有价值的审计建议;不仅要反映经济效益、社会绩效,还应对国家治理的绩效进行评估,创新审计价值为“任何有益的事物”;不仅要对公共资金、公共资产,还要对公共资源、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等提供有效的信息供给,促进完善国家治理方式、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刘家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3] 周黎安.行政发包制[J].社会,2014(6):1-38.

[4]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 陈英姿.国家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作用研究[J].审计研究,2012(7):16-25.

[6] 蔡春,田秋蓉,刘雷.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J].审计研究,2011(2):9-12.

[7] 杨时展.杨时展论文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8] CBAC(Committee on Basic Auditing Concepts).A Statement of Basic Auditing Concepts [M].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1973.

[9] 约瑟夫・M.朱兰,约瑟夫・A.德费欧.朱兰质量手册[M].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0] COPLEY P A,DOUCET M S.The Impact of Competition on the Quality Governmantal Audit[J].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1993,12(1):88-98.

[11] 李笑雪,郑石桥.政府审计独立性、审计体制和审计权能配置[J].会计之友,2015(20):118-128.

[12] 谢志华.审计与价值创造[J].审计研究,2014(4):8-13.

公共管理研究报告范文7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出现于19世纪的西方社会,20世纪由美国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兴起反映了现代企业价值的演进。在具体的时空域中,企业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取决于特定的国家法律和政府政策、社会公众诉求和公民力量、企业家群体的价值观、国际社会的作用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出现则要早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正式提出,据Guthrie&Parker(1989)的研究,澳大利亚最大的公司之一Broken Hill Proprietary Company Ltd, 自1885年就在年度报告中披露了人力资源和社区贡献方面社会责任的信息。我国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关注公司社会责任及其信息披露,2002年1月由证监会和原国家经贸委联合制定并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86 条指出,上市公司在保持公司持续发展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关注所在社区的福利、环境保护等问题,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该准则首次对上市公司提出了“社会责任”的要求,对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2012年9月,中国证监会正式《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12年修订)》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后的《年报准则》主要特点之一是“鼓励公司主动披露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和允许公司根据行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实行差异化披露”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在《年报准则》的指导下,我国实务界已经开始尝试系统地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了。目前,我国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属于自愿披露的信息,公司在是否披露、披露什么、如何披露等问题的选择上有很大的自主性。

基于企业会计准则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是一种计算机语言,产生于1998年, 由美国注册会计师查尔斯·霍夫曼提出, 它通过对财务报告数据进行准确、高效和经济的存储、处理,使得工作人员无须重复键入数据,具有良好的动态分析功能,精准快速的搜索信息等优点,促进了企业财务报告信息化。经过10多年的实践和发展, XBRL逐渐得到了上市公司、政府监管部门及相关利益集团等广大信息使用者的认同。我国最早将XBRL应用于会计实务的是上海证券交易所,该所在2004年选择了50家沪市上市公司对2003年度报告摘要按XBRL格式报送试点并试点成功。目前已实现沪市所有上市公司季报、中报、年报摘要和全文报送中应用XBRL。信息使用者可查阅自2008年起定期报告数据的信息、进行财务数据的纵向、横向比较分析和部分公司实例文档下载。随后,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开始实施基于XBRL的深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全程电子化项目。2007年11月,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向XBRL国际组织提出成立XBRL中国地区组织的申请得到正式批复。2008年11月,我国会计信息化委员会暨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中国地区组织成立,2010年4月,XBRL国际组织批准XBRL中国地区组织成为其正式地区组织,2010年10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财政部举行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会。这两套标准的建立,为构建我国科学完善、国际趋同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奠定了基础,成为我国会计信息化领域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以XBRL应用为先导的会计信息化时代来临。

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现状与XBRL信息化发展战略

(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现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 企业日益重视社会责任发展战略,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力逐步提高,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出现一些新现象:

(1)报告数量突飞猛进。从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公司数量来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公司的信息显示,2007年只有3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2008年度共有29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包括“可持续发展报告”在内的社会责任报告,2012年度共有855家公司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2012年以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企业正以积极的姿态履行着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2)报告篇幅大幅度增加。2008年1月国资委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编制社会责任报告要“坚持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实际相适应,立足企业实际,突出重点,切实取得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效。”但由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还处于摸索阶段,公司社会责任信息都是属于公司自愿披露的信息,从统计的800多份社会责任报告中看出,2012年工商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长达147页,农业银行118页,复星医药108页,环球电子95页,且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页数绝大多数都长于50页,极少数的只有几页。这些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都是洋洋洒洒,图文并茂,欣赏性强,缺点是让人抓不住重点,这难免给人披露流于形式的和跟风的印象。其实人们更关注的是精炼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给信息使用者提供庞杂的社会责任信息, 然后让其进行大海捞针式的筛选和总结显然是不恰当的,说明企业并未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披露的重要性。

(3)报告的时间范围不一致。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社会责任报告显示:绝大部分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报告年度都局限于一年,但是有些企业的报告年度超过一年,这同样不利于企业间的比较。

(4)社会责任信息可比性差。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而言,不仅需要真实性、可靠性,可比性也是重要的质量特性之一。定量数据的客观性和可比性较强,目前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以定性描述为主定量披露为辅,这导致了同一企业无法进行纵向比较,行业间难以进行横向比较的现象。

(5)没有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非货币计量形式居于主导地位,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事项纳入常规的财务会计事项进行核算,是目前我国责任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而将社会责任会计科目从传统会计信息中分离出来,是实现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社会责任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目前绝大部分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中的相关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时都采用大篇幅的文字叙述方式,没有运用量化的会计处理方法加以披露,我们可以从社会责任报告的目录中看出这一问题,如表1。

(二)XBRL与社会责任报告信息化发展战略 2009年4月, 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力争通过5-10年时间的努力,基本实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客户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基本实现政府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的信息化。推动XBRL在我国社会责任报告领域的应用涉及XBRL三个技术框架、两大支撑。目前由XBRL国际组织制定和的XBRL技术规范的发展已趋成熟,XBRL国际规范工作组自2000年以来共了三个版本的XBRL技术规范,XBRL 1.0、XBRL2.0、XBRL2.1,并宣称在XBRL2.1版本后短时期内不会再公布新的XBRL规格书版本。其次是制定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和相关扩展分类标准,我国财政部已于2010年12月,了《关于实施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通知》,要求13家企业和12家会计师事务所自2011年起实施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对企业来说,XBRL分类标准是一个国家或行业全部会计制度的阐述,它是XBRL的核心和灵魂。第三是XBRL实例文档,实例文档是依据XBRL分类标准生成的电子商业报告,是实现深度分析会计及相关信息的关键环节。在推进XBRL在社会责任报告应用方面的两大支撑包括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研究的支撑和构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化平台支撑。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研究首先要充分发挥会计研究机构和会计学术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目前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尚处于初级阶段,理论与实务界对社会责任目标、内容、要素、披露方式等都未形成共识,利用XBRL实现CSR报告向财务报告信息化的飞跃需要会计理论工作者与实务工作者孜孜不倦的努力。同时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研究平台,及时有价值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研究成果,宣传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最新动态,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除此之外还需要企事业单位与政府监管部门、会计中介机构、软件开发商、信息使用者等紧密合作。

三、XBRL模式下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现状

(一)缺乏对XBRL的应用研究 信息是多维度的,包括会计/ 非会计,定量/ 定性,强制/ 自愿的信息披露维度。社会责任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特点,社会责任报告是多维度的生动写照,目前世界各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主要采用的是非货币性的、定性的、自愿的信息披露方式,这种披露方式具有比较随意,披露内容差异较大,信息可利用价值不高,信息可比性差等缺点。如何使用XBRL技术来改善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质量,是每一个致力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XBRL被誉为财务报告领域里的条形码,在设计之初意在像条形码那样,大大加速财务报告的制作和处理速度。XBRL本质是一种计算机语言,不仅可以标记量化元素,还可以标记非量化元素,扩展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而其特有的向下挖掘功能可以针对不同需求者提供更多明细化的财务信息,帮助使用者深度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增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提高使用者收益。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信息化战略有赖于XBRL技术来实现。

(二)缺乏应用XBRL的客观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在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水平相一致,中国的现代企业社会责任尚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见诸媒体报道的诸如“毒奶粉事件”、“矿难”、“环境污染”、“拖欠民工工资”等事件,无不反映出中国社会责任的失范。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框架问题, 国内外学者涉及的研究内容较为广泛。其研究重点包括社会责任会计的内涵与本质研究、社会责任会计科目研究、社会责任会计要素研究以及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形式等,但均未达成共识。XBRL 是依据公认会计原则编排的, 它本身对会计准则没有影响,由于社会责任理论发展尚不成熟,XBRL在社会责任报告的应用受到约束。

四、社会责任报告体系建设与创新构想

(一)XBRL理念下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框架研究 这一研究的目标是构建框架, 创新体系。主要是依托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包括会计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电子商务、社会学、哲学等多门学科综合知识, 借鉴国外经验, 立足我国国情, 以会计学基本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建立我国XBRL理念下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框架,阐明XBRL技术下的社会责任会计内涵与本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与基本原则、会计要素与对象、计量与报告。完善XBRL理念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模式,构建体现XBRL理念的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考核指标体系,正确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社会责任会计的重点是企业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是对企业与社会关系以及会计在这种关系中作用的重新审视。而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对自身社会责任实践深入思考和系统分析的成果,也是向利益相关方系统披露履责实践的重要工具。只有所有这些基础理论研究完善的情况下,具有法律的权威性、规范化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才能符合相关利益者的要求。

(二)扩大XBRL在财务报告披露中应用范围和应用深度研究

这一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中国社会责任报告XBRL分类标准。主要是针对目前我国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与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匹配性不高, 影响XBRL财务报告与目前财务报告披露的内容的一致性,XBRL财务报告目前还不宜广泛应用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强XBRL的研究力量, 组织会计业内精通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的专家与精通XBRL技术的专家共同来参与标准的制订与完善。如如何解决目前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以描述性,非货币性计量语言为主,如何完善XBRL技术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内容与报告模式, 如何构建体现XBRL理念的社会责任考核指标体系, 以正确评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

(三)XBRL技术下社会责任报告规范体系建设与实施研究

这一研究的目标是建立、完善规范。主要是为我国社会责任报告规范体系的建设与实施提供政策建议,基于中国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的主体特征,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与中国政府的政策选择和公共管理的有效性直接相关,决定了中国政府必然成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关键性变量。我国正逐步建立并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体系,这有赖于中国政府公共管理的角色定位和实施,包括如何建立体现XBRL技术要求的社会责任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 如何建立健全其他相关法规, 如何建立并完善基于XBRL技术要求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监督和检查机制等。我们可以借鉴美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推动力量的例子,美国的三个会计组织(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美国会计学会(AAA)、全国会计师协会(NAA))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我国缺乏XBRL技术的专家和地方会计组织,国内企业与 XBRL国际组织的交流和合作还很少, 民间会计机构和组织发展不健全、力量薄弱。基于我国国情,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都是财政部组织制定的。因此,XBRL协会和研究机构可由财政部牵头成立。积极参与XBRL研究活动,加快我国 XBRL技术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公共管理研究报告范文8

目的探讨信息系统在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医院公共卫生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构建信息上报、监控和预警的网络体系。结果不同的软件模块对于医院公共卫生事件进行了有效的上报,其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率均>99%。结论借助信息系统能够切实的提高了医院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水平,值得实现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信息系统;医院公共卫生;管理水平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现阶段,提高医院公共卫生管理水平,是我国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手段,是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前提基础。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与人们的生命健康具有紧密的关系,不仅能够使得人们对疾病的预防意识得到增强,而且还能够为医护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对借助信息系统提高医院公共卫生管理水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现将具体的研究报告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各科室的医护人员100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均在26~45岁之间;按照科室部门进行划分,包括发热门诊38例、肠道门诊26例、慢性病专科19例、传染病专科10例和职业中毒部门7例;将各个岗位的100例医护人员进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联网管理。

1.2方法。(1)架构设计:按照公共卫生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文件要求,采用打卡的方式对公共卫生信息进行报告,在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填写的质量和效率,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自动的额采集和录入,并在各科室之间实现信息的共享,最后在管理部门的端口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统计[1]。(2)运行模式:将公共卫生模块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门诊、住院部和医技工作站等部门实现集成,当医护人员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公共卫生的相关案例,利用相关软件进行网络报告;管理人员对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在得出结论之后实现共享和预警,最后按照相关的规定上报给卫生行政部门[2]。

2结果

2.1传染病报告结果。医院传染病报告和预警模块主要是由各个工作站的传染病报告软件和预警软件共同构成的[3]。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得医院传染疫情的报告速度和质量均实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医护人员的危机意识实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对于流行传染病的发现较为及时,报告的及时率和保卡填写的完整率为100%,漏报率<0.01%,而且成功的预警了麻疹的局部区域流行。

2.2肠道门诊患者报告结果。将信息系统应用于肠道专科门诊,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腹泻次数和持续时间、初步诊断等内容进行了准确的上报,对腹泻病例的发病趋势和地区分布进行了分析和统计,有效的控制了肠道传染病的流行,其报告的准确率高达99%,且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之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发热门诊病例报告结果。信息系统对发热门诊和呼吸道专科所收治的患者信息进行了详细的报告,主要包括了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主要症状、发热日期、诊断分类和患者去向等多方面,并对患者的发病时间趋势和地域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对于类似于非典型肺炎和禽流感等发热症状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做到了及时的发现,医护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判断准确率高达97%,报告的准确率>99%。

3讨论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当中,医护人员往往对医院感染、传染病疫情等方面的问题不加以重视,在实际的工作出现了大量的漏报和错报的问题,对报卡的填写不规范,导致无法对患者和医护人员进行及时有效的追踪,对于医院公共卫生的管理工作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言,其应急反应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信息进行及时而准确的收集和上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医院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建立起高效且灵敏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检测体系。在医院构建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得传统的对感染和传染病等病理报告不重视的问题得到了根本上的转变,当发生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可以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追踪。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C/S结构和SQLSERVER2000数据库作为服务端[4-7],在全医院各科室的范围内建立起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信息系统,使得医生填报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并且有效的避免了对病例出现漏报的问题,对相关公共卫生数据信息的采集变得更加方便、准确和快捷。在对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使用的过程当中,对发热门诊、肠道门诊、传染病专科和职业中毒等模块信息进行了准确的预先判断,使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被尽早的发现,同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其事件报告的准确率均在99%以上。

综上所述,应用信息系统使得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水平实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不仅提高了对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采集效率和质量,而且还建立健全了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使得医院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强,保证了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值得实现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庄哲华.医院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在公共卫生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06:632-633.

[2]涂宏.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和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集成[D].四川大学,2003.

[3]杨长贵,欧秀莲,郑晓全.医院信息化系统在医院公共卫生监测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J].社区医学杂志,2012,21:14-16.

[4]童蓉.基于GIS的社区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5]周益飞.试析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5(03)

[6]金会生.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5(31)

公共管理研究报告范文9

一、“直面现象”式的研究

在当代如此复杂和高度不确定的社会中,现有经济理论有时无法合理而圆满地解释一些现代问题。在这种情形下,不如把理论悬置起来,直接面对实际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只有在获得对现象的直觉理解后,才可能有正确的理论构建,也就是从现实中出现的各种特殊现象着手,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剖析来检验并发展现有的理论。

从实务上看,对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进行管制已是一种国际通行的作法。各国均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制定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来规范信息的披露。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章程中将其目标规定为:

①本着公众利益,制定并编报财务报表应遵循的会计准则,并推动这些准则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和遵循;

②为改进和协调有关财务报表列报的规章、会计准则和程序广泛地开展工作。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FASB)为信息披露也制定了大量的会计准则。目前我国证监会对完善信息披露的规范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了《关于完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规范的意见》,重新设计了我国信息披露规范体系。

同时,人们对自愿性披露也予以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AICPA)的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在1994年就曾建议对公司自愿披露的信息进行研究;FASB于2000年成立了一个《企业报告研究计划》的“自愿披露”作小组,关注并研究了八大行业中大公司自愿披露的状况,发现大公司自愿披露给投资者的信息越来越多。工作小组在2001年4月发表了一份题为《改进企业报告——强化自愿披露的审视》的研究报告,主要是探讨在当前新经济形势下,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在其他财务报告中企业自愿披露的信息应包括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非财务信息,并提供了一套企业自愿披露信息的框架。

二、现有的理论分析

(一)强制性披露的理论基础

1.会计信息不对称。公司经营管理人员与投资者相比具有信息优势,他们比投资者更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由于经理人员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可能会粉饰会计信息甚至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因此对会计信息进行管制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实现资本市场公平性的内在要求。

2.财务报告的公共物品特性。财务报告具有公共物品的两个特性:

①无排他性,即一个人使用财务报告并不排除其他人的使用权利;

②无竞争性,即一个人使用了财务报告并不减少其他人对财务报告的使用。

而公共物品的供给方无法将生产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存在供给不足的情况,因此需要进行管制。就财务报告来说,政府应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决定应披露信息的内容。

3.公司是会计信息的垄断提供者。在非管制的会计信息市场中,公司是会计信息的垄断供给者,它不仅限制会计信息的产出,而且以垄断价格出售会计信息。让每个人都去购买同一信息,将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而强制性披露则可大大降低投资者的成本。

(二)自愿性披露的理论基础

1.理论。理论假设关系各方均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公司由关系连接而成,其中一个主要的就是经理人员和所有者之间的关系。而经理人员和所有者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他们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契约是减少这种冲突的一种途径。契约的有效执行将引发监督成本、担保成本和剩余损失等成本,一般认为成本是由经理人员来承担的,经理人员有降低成本的需要,因此有自愿披露财务信息的动机。

2.信号理论和资本市场的竞争性。信号理论认为,高质量的公司将通过传递信号将其与那些较次的企业区分开来,股票价格将会上涨,企业将吸引更多的投资。由于资本是稀缺的,而资本市场是竞争的,加上产品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的竞争,所以企业管理人员有自愿披露可靠、相关信息的动机。

三、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关系的实质

以上分析了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的现实状况及各自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分析各执一词,都有些道理。现实中两种披露制度都存在,以下从信息披露制度的产生根源上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公共管理研究报告范文10

国际清算银行的三位经济学家Stephen G.Cecchetti、M.S.Mohanty和Fabrizio Zampolli上周五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当某一经济体的债务水平(无论是政府债务还是公司债务)接近其年度经济总产值时,经济增长就会受阻,而目前全球几乎所有主要发达经济体都陷入了这样的困境。

报告发现,一旦一国的公共债务突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0%~100%水平,就会开始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对公司债务和家庭债务而言,临界值分别是GDP的90%以上和GDP的85%左右,但上述三位经济学家警告称,家庭债务的临界值只是他们的保守猜测。

上述研究结果给堪萨斯城联邦储备银行在怀俄明州举行的全球央行行长夏季年会留下了发人深思的问题,这一发现与经济学家Carmen Reinhart和Kenneth Rogoff在2010年1月的一份报告结果相似。尽管两份报告的数据集和分析方法不尽相同,但都着重指出,一度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发达国家目前在管理其负债累累的国内经济方面都面临着巨大挑战。

报告援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 Economic Cooperation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的数据称,2010年,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的公共债务水平都超过了GDP的80%。德国是七大工业国(Groupof Seven,简称G7)中唯一公共债务水平不到GDP80%的国家。

报告称,高负债国家必须迅速而果断地采取行动来解决财政问题,等待的时间越久,对经济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就越大。

研究还发现,如果某一经济体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从80%提高至90%,或此后每提高10%,年度GDP增幅一般会相比债务不增加的情况低0.1个百分点以上。对于企业债务来说,占GDP的比例超过90%就会开始拖累经济增长,尽管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只是上述公共债务增加影响的一半。

在墨西哥央行行长卡斯腾斯问到债务水平占GDP的最佳比例时,国际清算银行经济学家Cecchetti回答称,他建议各国将债务占GDP的比例控制在远低于报告提到的临界值的水平。

去年,美国政府债务占GDP之比由2000年的58%跃升至97%。由于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期间扩大了政府支出以应对2008年和2009年的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近年来美国政府债务的增长势头尤为明显。自2009年年中前后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以来,经济增速一直缓慢得令人失望,如今市场担心美国经济可能会再度陷入衰退。

美国在控制债务规模方面任务艰巨,因为国会的共和党人士反对奥巴马关于通过减少支出和增税来削减国内巨额预算赤字的计划。这份研究报告的一个小亮点是,美国公司债务占GDP之比为76%,是七大工业国中最低的。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Katherine Baicker和Amitabh Chandra发表的另一份报告显示,美国医疗保健方面的开支效果非常差,如果任其发展,则可能导致美国这一全球最大经济体的公共债务规模的GDP占比超过希腊。

尽管所有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处境都不佳,但日本的境况尤其惨淡。日本的公共债务占GDP之比已从2000年的145%升至213%。

据国际清算银行经济学家的报告显示,日本的公司债务占GDP的比例也为全球最高水平,2010年这一比例为161%。日本过去10年疲软的经济走势令研究结果更具可信性。

公共管理研究报告范文11

陈志勇。男,广西贺州人,1958年4月出生,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财政税务学院院长、湖北财政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政府采购研究所副所长。

学术兼职。中国财政学会理事,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财政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市财政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

学术经历。1981年9月―1987年7月在原中南财经大学财金系就读,先后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原中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从事财政学、国家预算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1999年考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学博士研究生,2002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2年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财政系主任;2003年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院长;2005年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2004年在加拿大圣马力大学作为期半年的学术研究,近年来先后应邀到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英国卡蒂夫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日本岛根县立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逢甲大学等高校作讲学和访问。

研究领域。主要研究财政理论和财政政策,涉及税收、公债、公共收费、财政支出、预算管理制度、财政管理体制、财政宏观调控、地方财政等方面,并形成了财政收支政策与预算管理制度、财政分权与财政管理体制、区域经济与地方财政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专业业绩。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规划项目、财政部科研项目、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等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和主编教材各三部,领衔讲授的《财政学》课程荣获部级精品课程。代表作主要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财政政策调控》(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财政学原理》(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国家预算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公债学》(中国财经出版社,2007)、《2007―2008中国地方财政发展报告: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财政研究》,2006.9)、“我国开征物业税的若干思考”(《税务研究》,2007.3)、“税收法定主义与我国课税权法治化建设”(《财政研究》,2007.5)、“公共财政的分析”(《财贸经济》,2007.10)、“财政体制与地方政府财政行为探讨――基于治理‘土地财政’的视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2)、“土地财政:缘由与出路”(《财政研究》,2010.1)。2009年度,学术论文“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六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研究报告“科学发展观下湖北公共财政发展职能研究”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湖北发展研究奖(2006―2007年)三等奖,研究报告“本科生导师制度研究――基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实践”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公共管理研究报告范文12

国家科技计划有哪些项目?科技人员主要研究什么内容?从今天零时起,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征求意见版正式面向社会公开,公众只要登录网址,就可以了解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相关信息。

“科技报告是描述科研活动的过程、进展和结果,并按照规定格式编写的科技文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贺德方介绍,其目的是实现科技知识的积累、传播和交流。科技报告持续积累所形成的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既为科技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信息支撑,又为科研人员提供创新信息保障,还能保证社会公众对政府科研投入产出的知情权。美国政府科技报告工作始于1945年,我国国防科技报告体系建于1984年。2012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建立统一的科技报告制度。“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征求意见版的开通,标志着我国民口科技报告工作全面展开。

加快建立统一的科技报告制度,是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科技部率先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开展科技报告试点工作。“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以推进科技报告资源的开放共享为目的,目前提供免费浏览的1000份科技报告,是依据“十一五”期间已验收的部分国家科技计划课题验收报告加工而成。

记者点击进入该网页后,发现系统针对不同用户分别设置了“社会公众”“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和“决策支持”4大板块。目前,已开通前两类人员的服务。社会公众不需要注册,即可通过检索科技报告摘要和基本信息;专业人员需要实名注册,通过身份认证即可检索并在线浏览科技报告全文。公众可按所属计划、学科、地区、类型和部门导航链接,通过报告题名、作者及其单位、摘要、关键词、计划名称、课题名称等进行检索。

那么,如何保障科技报告作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技术安全,防止恶意下载和非法传播?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张新民介绍,“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对公开科技报告提供在线全文浏览服务,对“延期公开”的科技报告不提供全文浏览服务。同时用户信息附加于在线浏览的科技报告全文中,用于对非法使用科技报告的行为进行追溯和查证。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负责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的建设与运行,并从11月 1日起至12月31日在网站征求意见。据悉,今年12月底系统将实现3000份合格科技报告入库上线,向广大科研人员和社会公众提供开放共享服务。(陈磊 刘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