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资源的重要性

社会资源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24 17:07:02

社会资源的重要性

社会资源的重要性范文1

[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对各个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国土资源管理者来说,服务全社会经济建设,是我们的长远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强化业务基础建设,提高档案信息化利用管理水平,增强服务功能,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特别是现阶段在土地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土地管理档案作为土地利用情况的历史记载,成为合理规划、利用土地的重要记录,解决土地利用矛盾的主要依据,管好、用好土地档案,不仅仅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也是新形式下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关乎到土地管理工作的长期、稳定发展,当地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在土地档案管理工作岗位上十几年的实践经验以及新时期的要求,简要谈论一下土地管理档案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国土资源 土地管理档案 经济发展

一、适用经济社会档案发展新局面,认识档案工作重要性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要求,把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稳定性确立起来,使档案工作者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增强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特别是经济的发展与土地的利用是直接的关系,土地档案也从另一个方面成为经济发展的前期记录,管好、用好土地档案,也是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在现实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的人对档案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其中也有不少的领导干部对此也是较为模糊,影响到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增强自己与领导的沟通能力,做好领导档案工作的重要参谋,这个角色是档案工作者做好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这几年来,在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也随着深入发展,档案的网络化、数字化进程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新形式下,新的软件、更加科学化的管理模式不断推出,使国土管理工作从各个方面都比以前先进、快捷。国土档案管理也需要档案管理人员不断增强业务素质和操纵现代化管理设备的能力,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充分体现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新面貌、新形象。我局现存建设用地档案、发证档案、矿产、规划等各类国土资源管理档案共计40000余卷(册),基本实行了数字化管理,每天利用档案几十次,保证了全区土地资源利用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作好宣传指导服务,提高档案管理的深度和广度

一是对于档案业务及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不仅限于档案工作者,广大的机关国土资源管理人员,有过接触的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基层,都应列入学习档案法律法规的范围。档案工作者有义务加大宣传力度,使依法治档的思想深入人心,对作好档案的收缴和管理工作都有广泛的影响。二是加强档案行政管理的建设工作,使档案工作从人员到组织都得到加强和改善。特别是对乡镇土地管理档案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农村宅基地档案的管理工作。随着城市化工作的推进,大多数的农村需要拆迁改造,相应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宅基地档案,这是关系到农民利益的头等大事,并且随时因人员的变动而处于变化过程中,我们主动地到各个乡镇的国土资源所进行档案业务指导,提出合理的建议,使乡村的拆迁工作因档案有效保护管理而顺利开展,特别是出现的住房更改,纠纷等复杂问题,有时他(她)们或是夫妻、父子、兄弟等密切关系,这样的问题处理起来往往比较复杂,需要谨慎小心,认真对照档案,进行细致分析,做出合理的决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在城区周围几十个村庄的拆迁改造过程中,由于对原始档案的保存和利用,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和上访事件,受到了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三、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各单位的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并不平衡,特别是对于基层单位,由于资金等方面问题,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落后,阻碍了档案信息功能的进一步发挥,档案工作者要注意争取领导,争取加大对档案硬件设施的投入,使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我局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领导对档案工作一直支持,在档案管理科学化方面舍得花钱,使我局档案管理基本实现了档案信息的自动化,向档案的网络化发展。不断深入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成果,及时与其他业务部门做好联系,每年都推出新的成果,使档案管理工作例年来都处于全区的领头雁地位。

另外,对广大档案管理工作者的业务知识培训也是重要的内容,提高广大档案工作者的业务素质,特别是乡镇成立国土资源所,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用土地的前沿,直接针对用地单位和个人,浏览当地经济发展的用地状况,面对用地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需要他们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广大的工作人员充实到基层的工作岗位上去,但他们有的对土地档案管理工作并不是非常熟悉,这就更要注意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我们采取岗位培训,专题培训等内容,加强利用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加大档案业务规范标准,档案法规知识的培训,加快档案人员的知识更新,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档案干部队伍,使国土资源所成为土地档案管理利用工作的前哨,每年举行不同次数的检查评比,并把评比结果作为年终总评的重要依据,使工作人员树立了管档爱档的好习惯。

档案管理是一项长期、细致、基础性质的工作,国土资源档案是当地经济建设利用土地情况的历史记录,在土地的宏观规划和微观利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越先进,土地的利用价值便越大,如何合理、高效地管好、用好土地档案,不仅是档案工作者的重要责任,也是管理决策者的重要依据,以经济建设服务为重点,开阔工作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使广大档案干部从中学到了知识,开拓了思路,进一步增强了工作的热情。另外,也要加强对档案价值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研究力度,深入挖掘档案资源潜藏的经济价值,不断地改善服务手段和条件,提高服务质量,为档案事业将来的更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社会资源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政治资源;政治资源平衡;政治资源配置;公平正义;制度设计;公民社会;意识形态资源

中图分类号:D0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6―0067―03

政治资源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家的推动使之范畴规范化并被广泛使用,但在我国的研究运用完全是基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且在概念理论引入中存在不足,很有准确研究的必要。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实践需要有一种重要现实价值的资源政治学理论,具体指导政治资源平衡分配并体现社会正义的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分化重组给我国社会结构注入活力,各阶层间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及利益认同,乃至较尖锐利益冲突的背后实质,就是各阶层争取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的差异过程。掌握经济资源的新社会阶层随着其社会经济地位提升,他们拥有的政治资源也不断扩大,加剧了政治资源平衡趋势的理性需要。本文试图从政治资源不平衡现象及其社会危害,对政治资源平衡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原则等作初步析解。

一、政治资源是否平衡对社会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活动是科学与艺术,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马克思将政治定义为: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孙中山看来,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政治二字,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

众人之事,即国家管理的对象,是一种资源。简而言之,众人之事就是政治资源。政治资源是政治生活中十分重要的概念。提出权力就是影响力的罗伯特・达尔认为,“政治资源是一个人可用于影响他人行为的手段”。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拥有最雄厚的政治资源。政治以权力为核心。对权力的剥夺是对个体最大的政治剥夺。从权力资源意义上说,政治就是资源。考察政治资源离不开对经济资源、法律资源、宗教资源、道德资源的考量。政治是经济的反映和集中体现,法律是国家权力下统治者意志的派生,宗教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工具因政治进步而与政治逐步分离,道德则是有利于国家权力维持、社会秩序巩固、政治正常运转的心理基础。政治资源包括政治利益资源、政治道义资源、政治智慧资源、政治人本资源、政治人才资源、政治组织资源、政治实践资源、政治机遇资源、政治制度资源,等等。有论者认为,贫富差距拉大是经济资源分配不均的结果,而如果经济资源分配不均与政治资源文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相一致重叠,社会就会在纵向上形成危机。政治作为一种社会权力资源分配的手段,而政治资源严重不均却又会导致政治危机。在全球化梯度影响下的“越来越小”的世界,人们之所以努力追求“共和”目标,正是由于政治资源平衡分配的参照系由本国的系统内而扩大到世界范围的更大系统。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和资源条件悬殊,导致地区间协调和平衡处理很有必要。在特定系统内需要有平衡术,否则就有可能酿成严重民族矛盾及社会政治问题。

当然,政治资源并非只是政府资源。政治理论表明,政府资源包括狭义的政治资源(行政权力)、人力资源(公务员)、客户资源(企事业单位和公民)、财政资源、资产资源(房产、车辆、办公设备)、信息资源(公文、申报材料、统计数据)等。通过政府资源规划,可以规范行政管理流程,提高公共行政水平,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资源规划要以客户(法人单位和社会公众)为中心,实行政府部门内外部资源优化配置,消除一切无效劳动,提高办事效率、监管水平、服务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有机集成,降低行政成本,提升行政效能。同时,企业为适应市场,提高竞争力,也要进行资源规划。具体步骤是:首先调研梳理所有可用资源,将资源分类后建立分层体系,再以规范化标准描述编码,形成待开发资源信息平台,最后有效进行系统管理配置。

政治资源有别于政府资源,但政治资源分布也要寻求总体平衡。政府治理的实情和社会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于不同的政权性质、基本政治制度、政治力量格局、政治资源、政治文化。政治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已经被各级政府关注重视。地域经济不平衡虽然表现在纵向、横向等方面,表现出社会等级、受教育程度、政治权力等差异,但是在精英政治影响下还是在不断地寻求适度均衡,避免因经济资源制约经济发展、因政治资源制约政治发展。历史决定论认为,人类历史进步的根本趋势就是社会生活不断趋向平衡。政治资源分配也要有相对平衡性。政治资源的平衡或不平衡分布无论是纵向的还是横向的,无论社会经济转型期的政治资源量变或增或减,都对政治的稳定和有序运转有重大意义。例如,人口结构和性别比趋于相对平衡,会导致人口和谐、性别和谐。政治资源相对均衡也能够避免引发政治“雷区”。

二、政治资源平衡的路径选择

路径一,公平正义理念的落实。政治资源是政治现代化启动和推进的前提与基础。政治发展需要消耗一定的政治资源并在消耗中壮大政治资源,这应是一个政治资源不断优化配置的过程。政治资源配置决定政治稳定,甚至影响政治形态。政治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资源配置方式。这些方式必须体现和落实公平正义的理念。政治资源的公平配置关系到政治体系的运行效率和兴衰成败,政治资源配置的正义格局影响到政治稳定和制度变迁。政治资源的配置除计划(通过权力)与市场两种机制外,还应从法律的和组织的机制来考察判断其优劣。获得公权力后的资源配置优化过程是寻找新平衡的动态过程。优秀政治家总能把政治改革、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有条不紊,并在总量平衡的同时兼顾公平正义理念的落实。

路径二,科学的制度设计。政治资源平衡现象首先源于政治资源分配的制度设计。政治资源分配模式,一是物质性政治资源分配的制度设计模式,一是精神性政治资源分配的制度设计模式。不同制度设计模式的漏洞衍生出相应的后果。这是与不同制度设计下政治资源的流失、开发紧密相关的。科学的制度设计下的配置决定了政治资源的平衡与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精神性政治资源分配的制度设计体现政治价值的伦理导向,物质性政治资源分配的制度设计体现政治价值的现实关怀。政治资源平衡现象还源于对政治资源流失的控制。在科 学的制度设计下,对政治资源流失的控制包括对“经济人”理性、路径依赖、信息不对称、制度短缺和素质低劣等因素的综合考察。在科学的制度设计中,加强政治资源开发,灵活运用诸如政治支配、政治使用、政治沟通、政治转化、政治妥协等,重在整合、参与、引导、自治、创新,确保政治资源配置的公平、高效。

路径三,公民社会的建设。有论者认为,政治资源公平分配是现代民主社会制度成立的基础和底线,其作用有三:其一,这是民主社会存在的前提和推进器;其二,这是巩固民主社会的基础,掌握等量政治资源能够将公民权落到实处,保护公民政治地位真正平等,防止向等级社会蜕变;其三,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保障,掌握同等政治资源保证广泛参与的人民民主,是民主制度深入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推进力量。在公民社会建设中,市场经济的资源调配并不限于经济资源与社会资源,还应包括政治资源和权力资源,作为政治生活主体的公民的政治使命就是平衡个人与社会关系,其背景就是平衡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公民社会建设中的政治系统作为开放系统,一直处在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状态,系统与环境保持着正常交换,系统不断接受来自内外环境的足够资源以保持平衡。在经济政治一元化传统影响下,公民社会建没中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复杂交汇,导致了社会的必要转型。

路径四,注重意识形态资源。意识形态是党强化政治合法性、实现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的基本力量。任何执政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都离不开政治合法性资源的有效支持。一般地说,执政合法性取决于政府治理能否取得良好的政策绩效,并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大实惠和好处。这意味着一种新的政治动态平衡建立,意味着人民群众所享有的权利与应履行的义务更加对称,在意识形态倾向上要更加亲民,更加注意思想政治工作。

三、初步的结论

第一,政治资源的公平配置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要解决好政治资源的预算平衡,不断增加社会认同感。这是公民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国政治事业需要更多的“政治人”。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政治兴趣,内化其信念,外化其行为,解放其思想,提高其觉悟,拥有丰富的政治人力资源,以加速现代化市场经济建设。市场资源的配置作用同样适用于政治资源,表现为对权利与义务的设定。和谐社会的政治资源配置得当,包括核心的制度资源优化,基础的财政资源优化,以及作为保障的意识形态优化川。

第二,构建国民政治、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体系,应不断扩大民主参与。这就需要注重科学的制度设计。应通过扩大民主增量、强化政治放量来推动政治文明进步。要通过政治多元民主参与,以及确定的公共决策程序,使政府决策更具正当性和约束力。在制度设计中也要注意避免民主决策中的扯皮现象和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通过法治制度设计,透明公正程序,以提高政府威信和社会认同。在制度设计中还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共同理想来凝聚人心和力量。

第三,注重分配合理、代表权合法,应不断促进社会正义和司法公正。这是落实公平正义理念的客观要求。首先要体现政治公平的核心价值,具体从政治制度、政治权力和政治意识三方面,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把工人阶级执政党的自身政治文明建设提到重要位置,注重制度建党,推进政治文明。其次要加强有效的监督机制,避免政治资源的垄断性危害。最后要实行政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成为维系或变革特定社会政治体系和政治秩序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资源的重要性范文3

【摘  要  题】理论探索

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内涵和特殊配置形式的社会资源,其重要作用正在与日俱增。信息资源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同时对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提升,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同时在现代社会,信息资源的内涵正在不断拓宽,不仅包括日益增多的自然科学方面的信息资源,而且包括与时俱进的社会科学方面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能否得到高度重视和利用,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是否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1 信息资源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点

关于信息资源的内涵,学术界已进行了多层面探讨,但却众说纷纭,至今尚未形成一种确切的定义。笔者认为,所谓信息资源,即是能够通过各种信息媒介和渠道的传播,可以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对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类信息。这一定义,蕴含了信息资源的基本特征:

(1)具有开发、利用和价值转化性。与一般物质资源相比,信息资源是一种具有开发、利用和价值转化性的资源。信息资源首先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发生直接影响作用,通过人对信息资源的理解、消化、运用,提高人自身的素质,甚至改变某种传统与习惯,从而有利于启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要素或变革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动力。而一般物质资源,比如矿山、河流、气候、土地等等,则不具有这种对人的主体作用产生直接影响作用的功能。信息资源的这种特性,要求人们必须以战略眼光认识信息资源,自觉地运用信息资源,立足有利于经济社会战略性发展的高度积极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与转化。

(2)可传播性。信息资源借助于各类媒介,比如网络、电视、电话、印刷品、声像、电子信息、数据库等,可以广泛向社会传播,从而经常地深入地影响社会,对社会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在这种传播过程中,信息资源的价值得以实现。信息资源不断传播的过程,也就是其价值不断得到实现的过程。信息资源的可传播性,要求人们必须高度重视信息传播渠道的开拓与畅通。信息传播渠道建设,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达国家,信息传播经济占有愈益突出的位置,甚至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新经济的一个重要生长点。这一点,十分值得我们这样发展中大国所借鉴。

(3)可增长性。信息资源是人的智慧与才能的结晶,是无形资产,因而具有可增长性,是在不断地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增长的过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一般的物质资源,比如矿产资源,只能是越开发利用资源越少,有些稀缺资源甚至会发生枯竭。信息资源的可增长性,要求人们不仅要注重信息资源的利用,而且更要注重信息资源的研制与开发。在现代信息化社会,对信息资源研制与开发的力度与水平,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突出标志,甚至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尺度。事实上,人们正是在不断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信息量的不断增升,信息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且是引领社会进步的“火车头”。

(4)综合性。信息资源不仅是社会生产力的反映,而且任何一类信息资源,都几乎不是孤零零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类信息资源密切联系。由一种信息源引发生成另一种信息源,这是信息资源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正在呈现出一种“大科学”趋势,自然科学各门类之间相互交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之间相互影响和交融,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视角,不仅注重技术层面,而且更加注重社会及人文层面,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这是现代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愈益深入的必然结果。信息资源的综合性,要求人们不仅要注重自然科学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且要注重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善于在各类信息资源的相互影响和渗透中发现、挖掘信息资源的巨大社会价值。

2 信息资源的经济社会价值

2.1 信息资源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引领力量

处在信息化世界氛围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后发”优势,走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条新型工业化道路,首要环节显然是要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功能,切实促进信息资源的价值转化,使各个层面的生产力发展都依托灵敏、畅通、高效的信息资源,从而产生更大效益。

不可否认,在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目前,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都在60%以上,有的国家甚至超过80%,而我国只有40%左右。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在依托和利用现代信息资源方面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另一方面说明,信息资源尤其是现代高科技信息资源的转化工作在我国还有相当大的空间与潜力。深入地发掘信息资源的价值潜力,充分地拓展信息资源的价值转化空间,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当务之急。

2.2 信息资源对于生产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市场化、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

信息资源对社会生产力的价值促进,离不开一定形式的生产关系的作用。而社会生产力能否充分地依托和吸纳信息资源,归根到底是生产关系是否拥有吸纳、转化信息资源价值的空间和能力的结果。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关系狭窄,信息渠道不畅,更无所谓信息资源的形成与作用,这是造成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滞缓的重要原因。在现代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发展及其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是与信息传播渠道的不断畅通以及信息资源价值转化力度的不断加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我国通过20余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了由传统计划经济生产方式向市场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当代中国的这场伟大变革,恰与世界信息化革命同步,因此,我国的经济市场化进程,更多地受益于世界信息革命的成果,更鲜明地体现了信息资源对生产方式变革的特色。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世界信息大传播、大交流的桥梁,利用层出不穷、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改造我们的生产方式,提升生产关系的市场化、社会化水平。这是当前进一步推进我国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当代中国工业革命的必然选择。

2.3 信息资源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

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它具有特殊的人文社会功能,不仅对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重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而且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和人的全面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促进以至引导作用。人的社会性决定,人的素质的增长,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都只能在一定的社会交往之中才能实现。其中,信息资源对人的发展作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能够由一种理想化的模式转化为可操作性的过程,人的素质建设所以能够以惊人的速度超越传统社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信息量的迅速增长和信息资源的广泛形成。这里,既包括自然科学方面的信息资源,又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信息资源。自然科学信息资源的传播、转化,极大地开拓了人类交往的视野,提升了人们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增强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信息资源的传播、转化,则使人们站在更高的视点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科学内涵,从而更高层次地提高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现代科技革命的发生,以网络技术为纽带的新型传播媒体的出现,大大加快了各类信息资源传播速度,使信息资源更广泛更深刻地转化为加强人自身素质建设的动力和源泉。

在这样一种以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日益广泛的信息资源承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信息资源被重视的程度,社会利用信息资源的程度,直接决定着人的现代素质提升的程度,最终决定着社会全面发展的程度。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将发掘、利用、转化信息资源的社会价值,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发展战略。

3 信息资源的价值转化机制

如同物质资源需要开采、发掘、加工,从而使其价值得以转化和利用一样,信息资源的价值转化与利用,也需要一系列的过程运作才能实现,这就是信息资源的价值转化机制。所不同的是,信息资源的价值转化机制,既是信息资源的形式和载体,又是内容和实质,对于有些信息资源来说,价值转化的形式与内容融为一体,是一回事情。一般意义而言,促进信息资源的价值转化,需要形成这样一些运作机制:

3.1 集纳机制

人们从事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就是不断产生信息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信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要使信息成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就需要进行广泛地收集归纳,形成一种“信息库”。这种收集归纳,不是一种自然状态,而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国家和各类社会组织要有专人负责。信息源广泛,“信息库”发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众说纷纭,广纳百言,社会才有坚强的承受力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潜力。

3.2 筛选机制

信息产生的过程往往是一种自发性的过程,各类信息相互交织,其中既有有价值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信息,也不乏大量的无积极价值的信息,甚至还会有许多“伪信息”掺杂其中,对社会成员产生十分复杂的影响。这就需要建立信息资源的价值筛选机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整理,使信息资源的内蕴价值得以实现,使那些“伪信息”得以扼制。这样一种筛选整理的过程,也就是提升、弘扬信息资源价值含量的过程。

3.3 传播机制

信息资源价值实现的渠道,主要靠各类媒体的传播。电话、电信、广播、电视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和广度和质量。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工具是否发达,成为信息资源价值是否增大的主要标志。在一些发达国家,信息传播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日趋加大,有的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近些年来,我国的信息传播技术虽然有长足的发展,但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差距。国家应当将信息传播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不断加大产业化、社会化的程度。

3.4 使用机制

这是信息资源价值的最终实现。要使信息资源转化成有效益的价值,不能靠信息自发的力量,而需要通过国家的行为,靠一系列机制来加以实现。在社会生产力领域,国家要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向企业和各生产单位介绍、推广先进的信息资源,并把信息资源的贡献率作为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推进生产关系改革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国家要瞄准世界现代化前沿,善于把先进信息资源转化为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契机和动力。总之,信息资源重在使用。只有有目的、有作为的使用,信息资源的价值转化才能真正实现。

收稿日期:2003-05-22

【参考文献】

1 代根兴.信息资源开发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6)

2 樊志伟.对潜在信息资源的认识研究.情报科学,2001,(4)

3 王亚平.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与对策建议.经济研究参考资料,2002,(28)

4 朱佳鸣.试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1,(3)

5 许宏翠.社科信息资源建设研究的学科性质和相关学科探讨.情报资料工作.2001,(3)

6 查先进.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及其发展动向.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4)

7 赵文广.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新形势与新对策.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2,(10)

8 栗慧,蔡玲.信息资源管理四大矛盾问题研究.情报杂志.2002,(8)

社会资源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资源、水资源

一、前言

我国人均水资源不足,时控分布不均,缺水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制约因素。而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黄河上中游,面积6.64万km3、人口588.7万,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蒸发量1250mm、降水量289mm、当地自产水资源11.63亿m3,正常年份国家允许耗用黄河水40亿m3流量,加上地下水资源1.5亿m3,人均水资源为706m3。是全国平均值的1/3,水资源已经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而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

一、以对水资源的合理要求为动力

节水型社会要形成自我的运行机制,关键是要有合理的动力。从社会运行的角度分析,社会需要是社会运行的动力,一方面与满足两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另一方面,社会需要之所以成为社会运行的动力,还在于它有一种永不会满足的特性,并不是说一种需要满足了社会动力就要消失了。因此,节水性社会的运行必然以人的需求为动力。节水型社会是以人对水资源的合理需求为动力。水资源合理需求,是寻求社会积极能够发展和水资源环境保护之间均衡的需求。对水资源的合理需求是节水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本目标是为了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们才要转变资源利用方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从而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要形成对水资源的合理需求,首先是用水主体要有合理的用水意识。主体意识是用水主体关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观念形式,是对水资源的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总体意识。全民节水意识是节水型社会运行的“软动力”。其次要有制度的约束。水资源的合理需求难以自发形成,必然通过需求管理来实现,水资源需求管理需要相应的物质技术措施为基础,核心是经济制度安排。

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方式研究

2.1以互补性整合为主要整合方式

节水型社会的运行,必须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社会中存在各自独立的利益主体,这些不同利益主体各有不同的用水需求。在利益存在差别的同时,各利益主体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利益一致性或共同利益。协调好社会个体之间、企业之间、个体与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地区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水资源利益关系,使社会在水资源利益上形成协调有序的结构,而不致因水资源的矛盾冲突而破坏用水社会秩序。

从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来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主体多元化、利益多元化的格局越来越明显,必须承认人们不同利益与特殊利益,因此,节水型社会的整合方式以互补性整合为主,既要看到用水主体利益的一致性、又要重视利益的特殊性,有效化解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建设过程中的利益冲突,缓解社会用水利益调整过程中的矛盾。在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把用水行为整合到节水的方向上,同时要高度重视协商、协作和公众参与,要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全民节水活动,在参与过程中提高公众意识实现利益整合,在重要水事决策上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共同管好和用好资源。在这个意义上说,节水型整和机制实质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协商机制。

2.2、以利益为主激励手段

节水型社会目标确定后,必须有效的激励社会成员向这个目标努力。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节水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予以鼓励,对不节水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给予制裁,才能促进全社会不断节水。激励机制与动力机制是相辅相成的。当人们在主观上具有节水意识,在客观上节水能带来利益时,就把合理需求转化为节水的动力,推动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2.3、以制度为主要控制方式

实现节水型社会的目标,必须加强对于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节约保护行为的控制。首先要控制微观主体的用水行为,不能滥用水。同时要从宏观上控制用水结构,根据一个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规划经济社会的发展布局,在水资源充裕地区和紧缺地区发展不用的产业,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从而实现从末端节水向全过程节水转变。

社会控制手段包括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三种控制手段。组织控制是一种层级控制,在计划体制下,社会每个个体都从属于某种类型的单位,因此组织控制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制度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任何特定条件下的管理制度总会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会影响其控制功能,因此需要在实践中对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实行制度控制要发挥行政手段的作用。从总体上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有效控制水资源不合理消耗;建立水价调整体系,通过调整体系,通过调控水价来控制水资源的需求,达到防止过度耗水的目的。

在加强制度控制的同时,要加强舆论控制。舆论控制在于通过节水宣传和教育,使节水意识、节水政策法规、节水技术和方法为群众和企业接受,只有这样节水知识才会对群众和企业具体的用水行为进行指导,从而实现节水目标。舆论控制是软控制。但节水意识一旦深入人心,被社会个体和企业所内化,人们节水活动就会成为自觉活动和习惯,这种影响比其他“硬控制”要深远持久。

2.4、政府对水资源进行宏观管理

水资源特有属性和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方式决定了政府对水资源应以宏观管理为主,宏观管理的重点是对资源供求管理和水资源保护管理。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是水资源管理的根本任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高度协调统一优化配置是管理的最高目标。

为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在国家发展不同时期、水资源利用和水资源保护管理侧重点是变化的。水资源开发和保护、供给和需求是现代水利的基本矛盾,涉及人与自然的管理和人们之间的关系。当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处于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之内时,水资源开发和供给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即满足需求是主要矛盾,要达到两个承载能力或其中之一,矛盾就会发生转化,水资源需求和保护就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对水资源管理的理念、方针、政策和策略都要随着矛盾性质的改变而调整。

三、结语

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而我区属全国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干旱是我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和基本区情,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亟待解决。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节约水、有效利用水资源的当务之急。

【参考资料】:

社会资源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社区教育 资源 开发 整合 利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244-01社区教育的产生是当今时代的产物,目前建立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党十六大已发出号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据此项要求,以教育文化活动为载体的社区教育能够为建设和谐社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通过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可以为个人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和相关保障。

1 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具体功能上看,社区教育资源支撑了社区教育开展,提升了社区成员的整体品质,并且促进了学习型社区及学习型社会的开发进程。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展社区居民非正规化教育具有以下重要作用:首先提供给青年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机会,解除其班级教学标准化、同一化的束缚。其次可以通过宣传保健知识的讲座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再次,可以通过对在职人或下岗失业人员开展成人夜校、再就业等形式培训班,提高其劳动技能和职业素质。最后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可以促进社区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同时促进社区的文化建设和长远发展。

2 珠海社区教育资源开发、整合和利用的综合分析

2.1?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内容及方法

社区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的指导中心为现代远程终身教育理论,旨在提高全民素质,提供从青少年到老年各年龄段所需的教育资源。课程教学资源的内容应该满足多样性的要求,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围绕珠海的产业结构,把发展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等相关内容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点内容。

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方法有以下几点:第一,选定一批有能力承担重点学科资源建设的任务的基层教学单位,把基层办学点作为社区教育的第一线,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建设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的资源。第二,广泛与各高等院校合作,充分利用本地高校的优势,联合开发网络教学课程,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2?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原则及方法。

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服务于职业需求和专业培养,建立起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因此,教学的内容必须适应社区教育终身化的特点,这就要求参加课程建设的教师们要将涉及专业教学和教学管理等教师的人力资源加以集中整合,形成多学科、多元化的师资优势。

在社区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市政府及市教育部门应建立起激励机制,采取通过教学成果交流、经验总结、典型示范等形式推进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整合建设。第二、利用社会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珠海的社区教育可从现有的珠海电大、网络大学的多媒体教学光盘上寻找相关资料,组编存入社区课程教学资源库中。第三、以专题课程的形式推进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我们可以依托全国电大办学系统的网络课件资源优势和全国68所网络大学联盟资源的优势,以专题的形式分门别类地推进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融合广播电视教育、各类成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等各类教育资源为一体的社区教育专题课程资源中心。

2.3?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利用

让社区群众能够通过所建立的社区课程资源库享受到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服务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基础。由于社区教育的地域性及其全程、全员、全面的基本特征,所以在服务对象、教育目标及教育内容等方面都需要因地制宜,这样社区教育才能获得有效的发展。因此,社区学校在课程资源的使用上要呈现丰富多样性和针对性,才能吸引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目前,珠海市已开通了“珠海市民终身学习网”,开设有“道德修养”、“家庭教育”等九类公开课程,资源中心现已有涵盖基础教育、中职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农村教育、港台和国外资源共500G;其中含课程1462门;含视频、文本、课件、试卷、习题、动画、案例等素材资源220个。用户无需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点击下方“登录”按钮即可进入资源中心。珠海电大也开通了远程在线教学平台,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专业的教学指导。

3 对珠海社区教育发展的建议

3.1?高度重视社区教育,将其纳入社区建设范畴

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彼此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珠海市应将社区教育纳入社区建设的统一管理之中,统筹发展、集中部署。

3.2?建立社区教育法律、法规,加强社区教育的制度建设

通过社区教育的制度管理的规范,使社区教育得以更广泛、深入的开展。法律是社区教育健康发展和有序运行的基本保障。珠海市可根据这点,在当前社区教育发展现状下,充实和修改现有的“社区教育暂行条例”、“社区教育章程”等,使之上升为社区教育的法规。建设社区教育法规,提升发展社区教育到一个新的高度。

3.3?保障社区教育的经费,加大社区教育经费投入

社区教育建设的重要保障之一是建立多渠道的经费筹措机制,保证经费投入是落实社区教育制度的物质条件,又是社区教育队伍建设重要的物质基础。由于社区教育是公益性,政府必须改变通过统一标准来确定社区工作经费的做法,建议加大各级人大对社区教育经费投入的监督力度,实行社区教育经费单列,将社区教育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的策略。此外,调查结果表明,通常社区教育经费主要靠政府财政拨款和社区创收补助,获得渠道单一,并且缺乏保障。因此,社区应利用社区教育的公益性质来寻求企业赞助或社会捐助等,以此保障社区教育经费的多渠道来源。

4 结语

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时代呼声正在改变着人们对传统教育的看法和观念。社区教育的功能在体制的变革、社会的发展中正在不断扩展。笔者正是在这种宏观的时代背景下认识到了珠海市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调查当地社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发现目前社区教育问题的核心乃社区教育资源的全面开发、整合和利用的程度仍远远不够,还远远不足以满足社区居民乃至全市人民的需求。

相信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在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不断完善下,珠海市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一定会达到高度的有机统一,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

参考文献

社会资源的重要性范文6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资源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调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机构的出现,主要职责是为社会群体提供更好的就业及生活服务,以维护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尤其是信息时代下,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渐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使得社会群体的工作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为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质量,加大力度探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计算机网络工程管理工作的具体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1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计算机网络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第一,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人力资源单位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独特,主要职责是为社会适龄人群提供就业机会,而计算机网络工程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便于人力资源单位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人事档案,掌握社会人员的基本信息及工作能力,以便更好的提供就业机会。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计算机网络工程管理工作的完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力资源管理难度,通过科学且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及监管,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可靠性。尤其是近年来人社事业不断发展进步,人力资源市场中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内部人员流动较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难度也明显加大,单纯依靠人工无法高效完成诸多工作,而计算机网络工程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便于采取科学、有针对性的措施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的同时,对于人力资源机构的自身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社会保障机构是工作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我国新颁布的条例中,增加了社会保障机构的工作力度,提出了构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对养老、医保工作都制定了新的规章制度,这可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完善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可以为社会成员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其各项权益,感受到国家的关怀,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2 开展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计算机网络工程管理工作的具体策略

2.1 健全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平台

当前我国资源结构下,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工作与涉及的平台主要有高校平台、社会人员平台以及区域内行业平台三个方面,为促进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计算机网络工程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应当从这三个平台入手,采取可行措施加以完善,通过对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科学化利用,全面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一是在高校平台方面,针对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源单位??当积极与高校建立联系,通过交流与合作来为毕业生提供准确且真实的就业信息,建立共有信息平台,最大程度上缓解以往区域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业信息的滞后性问题,保证就业信息更新的及时性和时效性,确保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具体作用得到准确发挥,为高校学生就业提供科学化指导,维护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

二是社会人员平台方面,通过研究可知,当前区域内人力资源市场中存在一些社会人员,包括刚刚失业的社会人员和长期待业的社会人员,为提高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计算机网络工程管理工作质量,可以针对此种情况建立社会人员信息网络系统,对不同情况社会人员的基本信息、就业意向以及工作经验等做好记录,构建一个社会人员平台,为这些社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通过社会人员平台以短信、微信或电子邮件的方式通知社会人员参与面试,从而提高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计算机网络工程管理工作的时效性,降低工作中的失误。

三是区域内行业平台方面,基于网络信息环境下,人力资源单位应当积极与区域内行业进行交流和沟通,合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行业工作人员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区域内部行业平台,促进企业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这一平台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不同类型的求职信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管理人员可以招聘信息并查阅求职人员信息,,并通过计算机网络来邀请人员进行面试。由此可知,区域内行业平台的建立健全,对于招聘企业以及求职人员来说都具有重要价值。

2.2 完善计算机网络管理平台监督工作

为更好的维护社会和谐,推进社会进步,改善社会群体的生活质量,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作为社会中的事业单位,其主要宗旨是为社会群体提供优质服务,从而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群体利益。因此在积极开展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计算机网络工程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完善计算机网络管理平台监督工作,对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约束,确保机构日常各项工作开展的公正性、公开性与公平性,确保社会群体感知到来自国家与社会的支持,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2.3 完善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计算机网络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与完善,需要以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提供可靠的支持,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全面提高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计算机网络工程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在全面把握社会人员综合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岗位实际需求对人员进行合理分类,保证人员甄别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这就要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机构应当制度规范且工作体系完善,以促进各项工作的稳定有序开展。尤其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信息管理平台时,应当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及时完善平台内的数据资料,定期对平台内部信息进行检查、修整和核对,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为有效应对工作中的突发事件,应当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建立内部交互平台,以确保在出现突发状况的第一时间进行商讨,促进问题的及时、高效解决,促进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各项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确保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平台的实际应用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4 完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共网络服务平台

新时期相关部门应加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共网络服务平台的构建,在该平台上社会成员只要通过正规的途径进行申请注册,便可获得进入该信息系统的权益,然后进入自己关注的具体平台中进行查看,这样其才能及时掌握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最新信息。只有完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共网络服务平台,才能推进社会管理工作的稳定发展。

社会资源的重要性范文7

关键词:社会建设,节约型意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终于意识到片面、狭隘的自然观和发展观,使自己面临着空前的生存和发展危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唯一选择。为此,教育界应把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青少年逐步树立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意识、自然资源存量的危机意识、生产要素利用的科学意识和社会发展的持续意识,为节约型社会建设奠定的扎实的思想和人力基础。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意识

人类是大自然数亿年长期进化与和谐发展的产物,大自然倾其所能地满足了人类几乎所有的需求,并为人类创造极为舒适的生存空间。然而,当人类从蒙味走进文明时代之后,现代工业的产生和人类自身发展无节制的需求,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到自然的对立面,最终使当今人类在享有“现代文明”的同时,自食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受到巨大损害所带来的苦果,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局面,我们确实需要认真感悟一下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尚未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中华民族,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与现代化,正以历史上最为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前所未有的庞大人口,持续发展的经济建设,以惊人的速度消耗着所能及的一切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竭泽而渔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已经或正在造成许多不可逆的严重后果。。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走符合国情、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中国古人一直信奉的“天人合一”,已经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本是矛盾的统一体。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又影响并改变着自然,而自然又反过来又通过灾害、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枯竭等对人类产生负面影响,制约着人类的发展。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真正的、持久的和谐;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将逐渐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其它的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经济繁荣等都将不复存在。

总之,人类在寻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把人与自然的和谐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既考虑人类自己的发展需要,又考虑自然的生态需要,既要向自然纵情索取,又要给自然以善意回报,使人与自然在发展中实现共享、共存和共赢,引领人类真正走进文明时代,那将是使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最新和最大贡献。

二、自然资源存量的危机意识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几乎从来没有感受到自然资源的匮乏,好像地球上的资源永远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错误的资源意识导致人类为了眼前利益,长期而有恃无恐的实施粗放经营和竭泽而渔的经济增长方式,以不可逆的资源消耗换取暂时的物质成果,只有当工业化走到极至之时,人类才不得不为工业文明的代价和人类的未来担忧和思考。

从资源学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极其丰富的自然、人力、环境等社会资源,这些资源有些是可再生的,有些则是不可再生的,特别是不可再生类的资源,要以静态的存量应对人类源源不断的动态需求,需求链的断裂显然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此,无论是作为一个地球人还是国人,只有时常心存危机,才会在拥有资源的同时拥有自己和子孙万代的明天。。就我国而言,当前资源存量危机主要表现在人口资源的结构危机、自然资源的短缺危机和环境资源的生态危机的三个方面。

首先是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使经济高速增长所创造的社会资源,在人均占有的统计数面前变得微不足道,几乎所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指标都处在世界平均数以下,随之而来的人口老龄化、贫困化和流动化问题,以及所引发资源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将贯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的始终,这一切既是高层重大决策的基本出发点,也应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意识;

其次,为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对自然资源无论是储量和开采量人类已经倾其所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许多能源及矿产都将枯竭,经济增长的巨大需求面临自然资源的无情约束。因此,必须遏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在全社会树立自然资源存量危机和保护意识;

再次,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随之产生的系统污染,严重损害了人类生产、生活的环境资源,水资源污染引起城乡用水的短缺,大气污染所致的温室效应,生态环境恶化引发的人类生存环境危机和物种消失,环境资源的破坏反过来使本以严峻的自然资源形势更加恶化,为此,必须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资源的意识,通过保护环境为人类赢得更多的资源。

三、生产要素利用的科学意识

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是基本的生产要素,科学利用生产要素,能使我们在不增加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情况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从目前情况看,我们以欧美传统的发展模式,用资源高消耗和生活高消费来刺激经济高速增长,这一模式追求资本生产率与利润最大化而忽视资源利用率与环境损失。造成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单位GDP污染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中国在人均 GDP 400 美元~1000 美元时,出现了发达国家人均GDP3000美元~10000美元期间出现的重度污染,过度开发和使用资源最终又造成资源范围和数量的缩小。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科学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选择。

(一)、人力资源的有序培养与科学利用意识。当前由于人才消费观念的偏差、知识结构与分布的不合理,引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总量不足与局部供给过剩的矛盾,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的用人单位知识性人才“高消费”、高级技能性人才严重短缺的现象,都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旧是重理论、轻技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进一步加剧了人力资源的供需矛盾,激化了就业矛盾。人力资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因此,必须通过整合教育资源,调整教学内容,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参与能力,来满足社会需要,同时要细分劳动就业市场,尽最大可能实现人才培养和利用的对接,实现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优化。

(二)、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利用意识。从总体来看,我国几乎所有的自然资源都处在极度紧缺的状态。如水资源问题,尽管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然而,在严重的水资源危机面前,我国许多地方用水结构不合理,浪费严重,用水效率低,效益差,2004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美国等先进国家的8倍。因此,要通过科技手段以最大力度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对环境的破坏;最大程度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全社会要通过经济、法律、行政和教育手段,唤起全民族的自然资源科学利用意识,实现国民经济的科学发展。

(三)、环境资源与人类互存互动的科学意识。人类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并以自然环境所能提供的一切作为社会活动的基础,大气、河流、物种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人类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对大自然的索取,也不可避免地改变着自然和生态的原始状态,而被改变了的自然和生态又会以自己的方式向人类作出相应的反应,其性质则取决于人类索取的方式与回报的程度。所谓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同时,又能释放最大程度的善意,满足生态平衡的基本需要,使人类与自然环境资源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和谐共存。现在的问题是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原有的平衡,也损害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基础。为此,人类要把自己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的对立面;要把自然看作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不是肆意妄为的跑马场,使人类在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中,共同拥有美好的未来。

四、社会发展的持续意识

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一个持续与承接的过程,每一时期的发展都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每一环节既是对继往历史的沿续,又要对未来社会及后人承担历史的责任,具体表现在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三方面的开发利用方面可持续性意识。为此,对社会发展的持续意识的理解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当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既离不开先前社会的既定资源环境,又会对未来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先前社会对人文、自然和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状况,决定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空间,积极、健康和丰厚的资源环境,能使后人踏着前人坚实的肩膀,引领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新的高峰,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和英国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影响,至今还在造福于人类;当然,历史的局限性使每个时代都要留下或多或少遗撼,在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得到持续开发利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的种种负面影响,不仅会吞食了人类既有的文明成果,而且会严重制约了未来社会的发展空间。因此,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当代人类的诉求,还要为未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留下良好的资源基础和发展空间。

社会资源的重要性范文8

【关键词】市场;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018-02

一、资源配置的逻辑与历史

欲把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首先应该对资源配置的有关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解读,特别是要在逻辑和历史层面把握好资源配置问题。

(一)资源配置的涵义

资源在经济学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而广义资源不仅包括了自然资源还包括了人类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还有人力、人才、智力等资源。因此资源就是来源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够被人类开发利用的一切物质、信息的总称。资源配置就是指将有限的资源按照用途进行最大利用和分配的过程。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点,所有在资源配置中要求在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社会各个生产部门领域时,必须对所分配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来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资源配置的类型

资源配置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资源配置的方式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自然配置、市场配置、计划配置。

自然配置是自人类社会产生至封建社会解体人类所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即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个体对生产过程中极其有限的资源的组合、配置过程。在这个漫长岁月里,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尽管在原始社会末期就产生了商品经济,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居于主体地位。在此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处于个量资源配置范畴。自然经济通过一种自给自足的满足,来维持生存发展的均衡状态。因为在传统的农耕时代,传统的习俗和惯例就构成了对资源配置的合理利用,不需要有固定的交换场所,产品的原料采集、生产乃至消费都是为了满足劳动者自身需要,在劳动者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已经能满足自身需要,并且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剩余的现象出现,这时,劳动者则会将产品拿去进行交换。这种状态一直维持着整个自然经济的运行。

随着社会大生产的不断发展,资源配置方式出现了市场配置和计划配置两种类型。

市场配置方式是通过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的,这种配置方式与资本主义制度相伴而生。市场资源配置就是将各种资源最大利用化在社会范围内进行普遍安排。而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要求就是指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产品、生产要素和消费品、服务要素等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和一切经济关系的市场化。资源配置市场化要求一切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活动方式通过市场调节予以实现,一切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活动方式要以效率为中心,以市场为向导,实行等价交换、公平竞争。这样,人们会在想要获得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把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投入到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的领域中。

计划配置是以采取计划经济体制来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计划经济是通过指令性计划来对资源进行配置。计划部门会根据社会的各种需要,以计划定额、行政命令来管理资源和分配资源。

这在早期的社会主义国家比如前苏联、东欧各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经济体制中体现出来。这个时期生产资料由全社会共同所有,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国家成为经济的主体,通过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做出统筹安排。

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涵及意义

2013年11月9日起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①从“基础性”到“决定性”的转变对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涵作了深刻的解答,“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②这就意味着同之前的基础性作用相比,政府发挥的作用在逐步减弱,而市场在许多关键领域都开始起决定性作用。

(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论断的价值与意义

对于从“基础性”到“决定性”的改变,体现了我党对市场规律认识的又一次升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和深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也告诉我们只有市场才是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中央决心推动政府向市场放权,理顺政府市场关系,推动市场化改革的新突破。因此,只有不失时机的改革,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更加尊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以实际行动来减少政府参与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使资源配置遵循市场机制的一般原则,来努力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政府要做到“不越位”将职能发挥在保护环境、优化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而资源的配置则要交由市场来决定。

这一新的理论创新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第二,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如何把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第三,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为什么要进行从“基础性”到“决定性”的转变。

第一方面,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报告明确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这明确界定了二者的主次之分。这就强调了是市场在经济和生活领域来主导政府,而不是政府对市场起主导作用。从前在“基础性作用”的发挥下,政府仍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决定性”作用则要求将更多重要的领域都交给市场,由市场来进行微观经济调节。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因此要实现这一目标,政府要做的就是该管的就管,不该管的就不要管,规范政府职能,着重构建服务型政府和法制型政府,多听取民心民意,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真正的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二方面,从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③,到十四大又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④;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⑤,到十七大报告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中国的改革进程可以看出,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开始显著。从前“基础性”作用的表述,一直对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的界定是比较模糊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往往存在对市场干预过多的现象,这些突出问题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日益突显,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不断在要求突出市场的作用。那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政府要减弱对商品、资源以及价格等要素的管制,市场则要起到决定性作用;第二,各企业要在平等竞争的环境中开展经营活动,以此来获得生产要素和实现优胜劣汰,同时要由市场来决定企业经营活动的成败,而政府不应随便干预企业的行为:第三,消费市场需求决定投资、引导投资,防止因政府干预而导致投资消费关系扭曲,导致低效投资、无效投资和产能过剩。至少做到这几个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才真正的体现出来。

第三方面,全会报告中将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重要领域的牵引带头作用,之所以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因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依旧是发展问题。我国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阶段,怎样健康安全的发展下去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和难关,过去支撑快速增长的条件也在变化,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快经济领域的改革才能为发展增添动力。因此从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现状也必须改变。那么为什么要改?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简单概括来说就是将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到生产领域来尽可能多的生产出产品。过去在改革中一直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由于有了政府作用的限制,市场效率并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所以,从“基础”到“决定”体现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根本性的问题,这就表示在配置资源问题上,决定者只能是市场。而政府,就可以用来影响和引导资源配置,政府更多的作用是要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

因此在这次的公报中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真正抓住了我国现实经济问题的根本所在。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还是政府经济生活领域对资源的不合理干预太多。所以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必须得以改变,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就成为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根本。

注释:

①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3.

③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Z].1984-10.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3.

⑤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的决定[Z].2003.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2012-11-8.

[2],刘云山,张高丽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王新.三种资源配置方式的融合与社会整合[J].学术界月刊,2010(8).

社会资源的重要性范文9

关键词:社会建设,节约型意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终于意识到片面、狭隘的自然观和发展观,使自己面临着空前的生存和发展危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唯一选择。为此,教育界应把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青少年逐步树立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意识、自然资源存量的危机意识、生产要素利用的科学意识和社会发展的持续意识,为节约型社会建设奠定的扎实的思想和人力基础。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意识

人类是大自然数亿年长期进化与和谐发展的产物,大自然倾其所能地满足了人类几乎所有的需求,并为人类创造极为舒适的生存空间。然而,当人类从蒙味走进文明时代之后,现代工业的产生和人类自身发展无节制的需求,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到自然的对立面,最终使当今人类在享有“现代文明”的同时,自食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受到巨大损害所带来的苦果,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局面,我们确实需要认真感悟一下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尚未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中华民族,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与现代化,正以历史上最为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前所未有的庞大人口,持续发展的经济建设,以惊人的速度消耗着所能及的一切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竭泽而渔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已经或正在造成许多不可逆的严重后果。。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走符合国情、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中国古人一直信奉的“天人合一”,已经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本是矛盾的统一体。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又影响并改变着自然,而自然又反过来又通过灾害、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枯竭等对人类产生负面影响,制约着人类的发展。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真正的、持久的和谐;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将逐渐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其它的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经济繁荣等都将不复存在。

总之,人类在寻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把人与自然的和谐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既考虑人类自己的发展需要,又考虑自然的生态需要,既要向自然纵情索取,又要给自然以善意回报,使人与自然在发展中实现共享、共存和共赢,引领人类真正走进文明时代,那将是使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最新和最大贡献。

二、自然资源存量的危机意识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几乎从来没有感受到自然资源的匮乏,好像地球上的资源永远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错误的资源意识导致人类为了眼前利益,长期而有恃无恐的实施粗放经营和竭泽而渔的经济增长方式,以不可逆的资源消耗换取暂时的物质成果,只有当工业化走到极至之时,人类才不得不为工业文明的代价和人类的未来担忧和思考。

从资源学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极其丰富的自然、人力、环境等社会资源,这些资源有些是可再生的,有些则是不可再生的,特别是不可再生类的资源,要以静态的存量应对人类源源不断的动态需求,需求链的断裂显然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此,无论是作为一个地球人还是国人,只有时常心存危机,才会在拥有资源的同时拥有自己和子孙万代的明天。。就我国而言,当前资源存量危机主要表现在人口资源的结构危机、自然资源的短缺危机和环境资源的生态危机的三个方面。

首先是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使经济高速增长所创造的社会资源,在人均占有的统计数面前变得微不足道,几乎所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指标都处在世界平均数以下,随之而来的人口老龄化、贫困化和流动化问题,以及所引发资源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将贯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的始终,这一切既是高层重大决策的基本出发点,也应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意识;

其次,为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对自然资源无论是储量和开采量人类已经倾其所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许多能源及矿产都将枯竭,经济增长的巨大需求面临自然资源的无情约束。因此,必须遏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在全社会树立自然资源存量危机和保护意识;

再次,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随之产生的系统污染,严重损害了人类生产、生活的环境资源,水资源污染引起城乡用水的短缺,大气污染所致的温室效应,生态环境恶化引发的人类生存环境危机和物种消失,环境资源的破坏反过来使本以严峻的自然资源形势更加恶化,为此,必须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资源的意识,通过保护环境为人类赢得更多的资源。

三、生产要素利用的科学意识

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是基本的生产要素,科学利用生产要素,能使我们在不增加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情况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从目前情况看,我们以欧美传统的发展模式,用资源高消耗和生活高消费来刺激经济高速增长,这一模式追求资本生产率与利润最大化而忽视资源利用率与环境损失。造成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单位GDP污染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中国在人均 GDP 400 美元~1000 美元时,出现了发达国家人均GDP3000美元~10000美元期间出现的重度污染,过度开发和使用资源最终又造成资源范围和数量的缩小。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科学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选择。

(一)、人力资源的有序培养与科学利用意识。当前由于人才消费观念的偏差、知识结构与分布的不合理,引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总量不足与局部供给过剩的矛盾,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的用人单位知识性人才“高消费”、高级技能性人才严重短缺的现象,都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旧是重理论、轻技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进一步加剧了人力资源的供需矛盾,激化了就业矛盾。人力资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因此,必须通过整合教育资源,调整教学内容,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参与能力,来满足社会需要,同时要细分劳动就业市场,尽最大可能实现人才培养和利用的对接,实现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优化。

(二)、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利用意识。从总体来看,我国几乎所有的自然资源都处在极度紧缺的状态。如水资源问题,尽管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然而,在严重的水资源危机面前,我国许多地方用水结构不合理,浪费严重,用水效率低,效益差,2004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美国等先进国家的8倍。因此,要通过科技手段以最大力度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对环境的破坏;最大程度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全社会要通过经济、法律、行政和教育手段,唤起全民族的自然资源科学利用意识,实现国民经济的科学发展。

(三)、环境资源与人类互存互动的科学意识。人类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并以自然环境所能提供的一切作为社会活动的基础,大气、河流、物种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人类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对大自然的索取,也不可避免地改变着自然和生态的原始状态,而被改变了的自然和生态又会以自己的方式向人类作出相应的反应,其性质则取决于人类索取的方式与回报的程度。所谓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同时,又能释放最大程度的善意,满足生态平衡的基本需要,使人类与自然环境资源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和谐共存。现在的问题是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原有的平衡,也损害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基础。为此,人类要把自己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的对立面;要把自然看作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不是肆意妄为的跑马场,使人类在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中,共同拥有美好的未来。

四、社会发展的持续意识

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一个持续与承接的过程,每一时期的发展都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每一环节既是对继往历史的沿续,又要对未来社会及后人承担历史的责任,具体表现在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三方面的开发利用方面可持续性意识。为此,对社会发展的持续意识的理解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当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既离不开先前社会的既定资源环境,又会对未来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先前社会对人文、自然和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状况,决定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空间,积极、健康和丰厚的资源环境,能使后人踏着前人坚实的肩膀,引领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新的高峰,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和英国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影响,至今还在造福于人类;当然,历史的局限性使每个时代都要留下或多或少遗撼,在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得到持续开发利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的种种负面影响,不仅会吞食了人类既有的文明成果,而且会严重制约了未来社会的发展空间。因此,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当代人类的诉求,还要为未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留下良好的资源基础和发展空间。

社会资源的重要性范文10

[关键词] 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意义;优化建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109

[中图分类号] C91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205- 02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我国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依然存在供给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问题,这无益于城乡建设的和谐发展,也无益于社会整体的持续性发展。因此,加强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的建设,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的重要性

在当前新形势下,公共服务一直以来都是政府改革和公共行政的主要理念,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则是公共服务中的关键性构成元素,是带有一定社会性质的基础服务体系。我国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实质上是指为基层人民群众提供劳动就业、技能培训、社会保证、劳动关系以及人才服务等人力资源服务的平台,这可以通过构建街道、乡镇、社区等单位的公共服务站以实现这一社会服务功能。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前行,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已经取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依然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在设施建设、经费投入、服务水平等方面与时代的发展相比依旧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难以符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加强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有其重要现实意义。

1.1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有助于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会存在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无论是在区域间、城乡间亦或是公民群体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都会直接导致在享受公共服务服务时产生受惠不均问题。因此加强公共服平台的构建,需要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目标,为落后地区及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品,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的公平性。

1.2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真正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面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项目也变得愈加多样化,影响面亦更加广泛,这导致公共服务工作的难度与压力也更大。因此,加强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有助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基层单位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有助于增强社会发展内需的内在驱动,改善当前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平衡现象,促进社会整体的共同富裕,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建设。

2 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平台构建的优化建议

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目的在于实现公共服务的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以及网络化,使得城乡居民可以最为便捷地感受到公共服务的好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实现“六个统一”,即平台名称和标识可统称为“社区(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管理体制需统一实现垂直管理;服务场所需综合考虑地区实际情况进行统一合理设置;工作制度和流程需实现统一的规范化制定;工作内容包括法规政策宣传、就业服务以及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劳动关系协调服务等需实现整体统筹,以便推动劳动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信息化管理同样需实现统一管理,实现省、市、县、乡四级业务的联网,通过公共服务信息的资源共享促进社会服务工作的协同发展。实现“六个统一”有助于完善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的建设,从而改善现阶段发展的困境,达到公共服务平台长效发展的目的。

3 结 语

通过对加强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及优化策略的探讨,可发现公共服务平台在设施建设、经费投入、资源分配、服务水平以及发展平衡等方面与时代的发展依旧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也无法真正符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实际需求。因此,实现公共服务平台在单位名称、管理体制、服务场所、工作过程、工作内容、信息化管理的统一性,实现不同区域间统筹发展,能够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重要性,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宏,刘延光,田刚.加强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意义和建议[J].中国劳动,2013(7):33-34.

社会资源的重要性范文11

在纪念"世界水日"座谈会上的讲话

20__年世界水日领导讲话

王首萌在纪念"世界水日"座谈会上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切实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最大限度地为安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3月20日,省水利厅邀请了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和省直有关部门领导、有关水利老专家,以及有关新闻单位在肥举办了纪念"世界水日"座谈会。省政府副秘书长王首萌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切实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最大限度地为安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在发言中王首萌指出:开展"世界水日"和"水法宣传月"的宣传活动目的是让全社会都能够从我国是一个水土资源贫乏、人口众多、自然灾害频繁的基本国情来认识水问题的重要性,提高全社会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成为社会的基本规范,使每一个公民自觉参加水利建设,参与水资源管理。

在谈到如何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时,副秘书长王首萌强调:

一要充分认识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要从水的本质特性、缺水的现实、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水资源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两个转变、以及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是《水法》赋予我们的基本职责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二要抓住重点,把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加快立法,完善水利政策法规,改革现有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要认真转变职能,把政策法规工作作为全局性、牵头性的工作抓紧抓好,学会运用政策法规手段规范全社会的水事行为,管理水事活动,以政策法规全方位地推动水利改革与发展。同时要加强市场机制在水资源配置和保护中的基础作用,在建立水资源价值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实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新水价、电价,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按谁占用,谁负担的原则,探索建立水环境容量有偿占用制度。

三要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扎实工作,积极做好水资源工作。要认清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影响我省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加强水资源管理应作为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要意识到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做好水资源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水资源优化配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通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来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继续推进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完善水务管理机制;及时总结经验,解决改革中暴露出的问题;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为水资源各项管理工作提供体制保证。要搞好水资源监测站网规划,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监测水平,增强服务意识。

社会资源的重要性范文12

一、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现代信息资源观

我国的信息化事业经过近20多年来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在促进经济社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信息化事业仍然面临着诸多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向纵深发展,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 推动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主要背景

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在大力推进信息社会建设,把信息和知识作为现代社会的关键资源,形成了信息资源理论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加快了全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竞争步伐,数字鸿沟在继续拉大。从国内看,对信息资源的认识不足,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从我国信息化事业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于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建设,制约了国家信息化的综合效益。

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自身来看,信息总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工作进展较快,但急需引导和规范,同时也面临着开发不足、利用不够、效益不高诸多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高度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对我国下一个阶段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作出了重要的决策,将有力地推动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使之走上良性、有序发展的轨道;将会促进信息资源的科学采集、广泛共享、快速流动、深度开发、有效利用,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将会落实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促进国家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不断深化,实现国家信息化的综合效益。

信息化的核心和本质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是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作为下一个阶段信息化事业的重点,标志着我国信息化事业的战略转型,即从IT(信息技术?雪阶段转向IR(信息资源?雪阶段,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转向深入应用阶段,从数量建设阶段转向质量建设阶段,从粗放配置阶段转向追求效益阶段。

2. 推动全民树立和落实科学的现代信息资源观

关于信息的普遍概念仍然是科学研究的前沿。“信息”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社会信息,也包括地理空间、气象、物种、遗传等自然信息。

所谓资源,传统意义下是指那些能够创造物质财富的自然存在物,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人力资源等。有用性、稀缺性、可开发性以及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价值等属性都是资源性的具体表现。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已经完全具备了“资源性”的各种表现。“信息是资源”是人类认识的一个飞跃。

信息资源是指有使用价值或潜在使用价值的各种信息的总称。信息资源涵盖了传统沿用的文献、档案、情报、知识、数据等概念。从信息内容的表达方式看,信息资源具有文字、数值、声音、图像、多媒体等多种存在形式。

信息资源同材料、能源等资源同等重要,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现代科学证明,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具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特点。近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任何物质过程和能量过程都依赖于信息过程。这也是将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能量资源并列为现代社会三大资源的原因。信息资源是不可能被替代的,而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对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却具有重要的节约、增值、创新和拓展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人们信息资源开发水平和利用程度决定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决定了物质能量资源的开发水平和利用程度。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是解决物质能量资源匮乏的重要出路。

辩证认识和处理好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这一点往往被忽视、被混淆。我们很多从事信息化工作的同志还常常仅从信息技术观去看待信息化,而忽视了从信息资源观去看待信息化,从而导致了信息化建设的结构失衡、信息化工作的偏差。信息需求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持续驱动力量,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信息技术革命不断深入的驱动力量。信息资源是加工利用的对象,而信息技术只是加工利用的工具与条件,其最终的目的是发挥信息内容本身的效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条件。

信息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可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对能源、材料等资源产生节约和增值作用,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是重要的现代战略资源,已成为全球化形势下国际竞争的焦点。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二、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信息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从根本上、长远上讲是要解决体制和机制的问题,才能建立长效机制,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也不是某个具体的数据库建设问题。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机制分为三类:行政机制、公益机制和市场机制,这三种机制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协调发展好这三种机制,才能符合科学的发展观,促进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社会等各种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信息资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

1. 利用好行政机制,结合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政务效率和效能。

“政府信息资源”指政府部门为履行职能而采集、加工、使用的信息资源;政府信息资源既包括政府在业务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资源,也包括政府从外部采购的信息资源。“政务信息资源”除政府信息资源以外,还包括党委、人大、政协等在履行相应职能中采集、加工、使用的信息资源。

在推动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方面重点做好4个方面的工作:

(1)加快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要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以及档案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场所,为社会公众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

(2)加强部门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制度。要加快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支持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3)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工作。有关部门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授权和规范申请者使用相应的政务信息资源。

(4)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分级分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积极探索并适时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的资产管理工作。

2. 利用好公益机制,推进公益性信息服务,促进公益性信息机构的健康发展。

“公益性信息服务”是指满足社会成员对信息的基本需求,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以免费或廉价方式,并按非营利机制向公众提供的信息服务。“公益性信息机构”是指专门从事公益性信息服务的社会组织,如公共图书馆、文献中心、农业科技推广站、就业信息服务中心、非营利中介机构等,其既可由政府设立,也可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信息服务是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提高全民素质以及消除“数字鸿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党政各部门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工作特点,主动为企业和公众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积极向公益性信息机构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要制定政策,引导企业、公众和其他组织开展公益性信息服务,支持著作权拥有人许可公益性信息机构利用其相关信息资源开展公益。

(2)规范发展公益性信息机构。结合国家事业单位的改革进程,规范和发展政府设立的公益性信息机构,保障投入,对重点公益机构给予优先支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设立公益性信息机构。公益性信息机构不是以营利为目的。

(3)提高公益性信息服务的普遍服务能力。加大缩小“数字鸿沟”的工作力度,特别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力度,加大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建设公益性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的力度。

3. 利用好市场机制,培育和繁荣信息资源市场,大力发展信息资源产业。

“信息资源市场”是指信息资源商品及服务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信息资源产业”(亦称信息内容产业)是指从事信息资源生产加工,以信息内容形式提品或服务的产业,涉及文化信息、出版、广播影视、咨询、广告、市场调查、网络游戏、互联网信息服务等行业。

要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化进程。信息资源产业是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继集成电路、计算机软硬件、系统集成、通信运营业之后又一个新的高端产业和战略产业,成为目前国际竞争的新的产业方向。大力发展信息资源产业,对带动就业扩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21世纪头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具有重要的意义。

(1)研究制定促进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鼓励发展文化、出版、广播影视、信息咨询、市场调查、互联网信息服务等行业。完善信息资产的评估制度。开展信息资源产业统计分析工作。

(2)依法保护信息资源产品的知识产权。完善著作权管理制度,建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制定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和数据库保护等法律法规。

(3)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市场监管体系。适应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形势,建立健全协调一致、职责明确、运转有效的监管体制,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技术手段,强化对信息资源市场的监管工作。

三、抓住政策机遇,加快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

1. 提高对档案信息资源定位的认识。档案信息资源是国家的一项基础性信息资源,是宝贵的国家财富与资产。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充分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一些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展了档案全文信息的数字化加工和利用工作。英国、美国等国家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加快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工作。当前,应该组织各方面力量详细调查全国档案数字化工作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总体规划和工作计划。应将档案信息数据库列入政府文献基础数据库来进行建设,并争取列入“十一五”规划。

4. 加快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工作。数字化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向社会各界提供优质服务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和基础工作,是保证档案文献快速有效传播、方便使用、长期保存的一项重要手段。

5. 加快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这既是政务信息公开的内容和要求,也是国家法律对档案部门的现实要求。外交部档案馆向社会公布近1万件档案,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6.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带动就业增长和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档案文献数字化和深度开发利用有助于培育和孵化一个新兴的产业,为解决社会劳动就业问题提供一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