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主义价值观

社会主义价值观

时间:2022-04-21 01:40:52

社会主义价值观

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1

关键词:十 价值观 核心 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这项战略任务最开始由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明确形成了以核心价值为基本内容的科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怎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合理的提炼和概括,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近年来学术理论界讨论关注的热点方向。党的十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为立国之本,它决定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1](P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基于当前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而提出的伟大理论创新,这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最新认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理论创新,必将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现阶段,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复杂的结构,人们在思想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巨大差异,党的十顺应时展的新需求、人民的新期待,明确回答了我们党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堪称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政治宣言、思想指南、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具有鲜明的指导性、创新性、实践性和人民性。

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产生背景以及培育其的意义

1、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产生背景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所谓价值就是指某一事物对于主体的意义,也就是说该事物具有的功能和属性能够满足特定主体的需要。而价值观则体现在人们对某类事物有其信仰与理想以及相对稳定的信念,它是人们对某类事物价值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因而社会的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于社会价值的根本观点和总体看法,它反映了社会主体成员的价值诉求和根本利益,表现在社会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以及人们评价事物价值大小及有无的原则和尺度。所谓核心价值观,是指能够体现社会主体成员的价值诉求和根本利益,它是一种能够推动和维系社会进步与变革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是一定社会的性质、本质和发展趋向的集中体现。党的十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和根本利益。

2、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塑造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具体来说,体现在三个层面目标上:一是在国家层面上,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它指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价值观多样化的社会中能够占统帅地位,能够体现社会意识形态本质特征并对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发展方向起到引导和规范意义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便构成了国家价值观。二是在社会层面上,要达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始终信奉的核心价值理念,即引领现代社会文明走向的共同价值准则和理想目标,这便构成了社会价值观。三是在个人层面上,要做到诚信、爱国、友善、敬业;能够规范公民的价值取向,为是人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提供基本标准,这样便构成了公民价值观。 [2](P60)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理论上内在统一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具有较强的中国特色,是对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发展中形成的“和而不同”、“仁义礼智信”、 “爱国主义”、“和为贵”等优秀传统道德价值规范的概括和升华。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它吸收了全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理论,大胆借鉴了外国价值理念的合理内容,具有鲜明开放的包容性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还是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在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做出的价值选择,在价值观念形态上反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符合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以及社会的要求。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所阐述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要求相符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一部分,作为社会主义的社会的价值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长期的、稳定的、基本的价值追求和主要的社会关系。同时,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充分表现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的特质和基本精神,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指导下,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和具体运用。马恩等伟大思想家在其理论体系和思想中虽未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给出系统、直接的阐述,然而却从诸多方面,间接阐述了消灭剥削、实现社会公正、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容。[3](P126)

马克思曾提出,人的“类特性”、“类本质”就是“自觉的自由的活动”。[4](P217)谈及自由,笔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自由应该是人人都有的本质。从哲学认识论视角看,自由是一种必然的认识;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看,自由是指在脱离了外在束缚后的随性而为; 从政治学的观点看,自由就是基本人权,使人人在法律面前生而平等。应而,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之自由,是政治学意义和人性论意义的二者有机结合。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从社会发展理论的角度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以人为本可以说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的具体化。[5](P93)

三、现阶段,如何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17)中共的十会议中强调,要积极有效的开展学习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活动,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提高社会各界的凝聚力、引领社会思潮。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用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武装全党、去教育人民,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贯穿其中,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当代社会新风尚,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党和人民的斗志。

在现阶段,我们所提倡的价值观是以爱国、诚信、敬业、友善为主题。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其实质上关乎到我们怎样处理好事业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以及他人的关系等的问题。爱国是我们对于国家的情感体现以及精神的升华,敬业是我们对事业的立场和要求以及观念态度,诚信是我们对社会的价值要求和道德体现,友善则是我们与他人相处准则以及心灵的沟通。因此,爱国、敬业、友善、诚信所指向的对象分别是国家、事业、社会和他人,它概括总结出了作为个体我们应该如何学会为人处世,因而如何正确树立个人价值观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深入思考以及努力学习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2012-11-08.4

[2] 杨兴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理论探索,2010.60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126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93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217

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2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他是由二十四个字构成,指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今天,我们就先来谈谈我对于其中一些内容的理解。

首先我来讲讲我对诚信的理解。做人要有诚信,只有这样,大家才能信任你,大家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吗?叫做曾子杀猪,曾子为自己的孩子树立了榜样,在孩子小小年纪就为他打下了诚实守信的根基。正是有了种种优秀品质,曾子才有了如今这番成就。在我的生活中,你是否诚信,就代表了你有多少真心朋友,只有诚实,别人才会与你接触,并信任你,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了你是个诚实的人,朋友不就会变多了吗?大家都愿意和你分享自己的小秘密和心理话。信任,有时也是一门学问呀!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桥梁,在我们江海少年通讯社里就有这样一个游戏“相信我们向后倒”。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一个人站在桌子上,两人搭好长方形担的架子。我们一起说:“相信我们向后倒。”桌子上的人就倒下来,然后被下面人接到。

这个游戏虽然简单,但却考验了倒下的人的勇气和对团队的信任,而接住的人则是要相信自己有能力,一定行!就在这小小的游戏中,同学们的心被拧成了一股麻绳,心中只有激动和对彼此的信任,因此,想要得到他人的信任,就要先有诚信,让别人觉得你是个值得信任,靠得住的朋友,是自己的坚强后盾。

接着,我再来谈谈平等,看似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词语,但在有一群人的心中,却是那样的遥不可及。这些人有的先天性双目失明,或聋或哑,有的因为一些天灾人祸,而失去了四肢……这是一群残疾人。而我们的团队——江海少年爱心小使者团的故事,就得从南通特殊教育中心的那群小伙伴们说起。小伙伴们看不见天空、看不见绿草鲜花,生活在一片黑暗的世界里。但是,他们的心灵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心中,住着可爱的小动物,有百灵鸟的歌声,白云在蓝天中飘荡,而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他们用清澈的心灵向我们诉说着自己的坚强,悄悄地,一点点的用欢笑把悲伤抹去,把空虚填满。有这样一支团队,“江海少年爱心小使者团”,用7年风雨无阻的行动,一点一滴的弥补着这些与他们一般大的孩子们的心灵,抚平了创伤。他们用行动告诉人们:小学生也能演绎大慈善!上帝为他们关闭了一扇窗户,是为了给他们打开另一扇希望之窗。小伙伴们的细心、体贴。触感、听觉……让小使者们在惊讶之余,多了份自叹不如,更多的是由然而生的敬佩。

盲童小伙伴让我们有了很多的思考,他们的身残志坚,他们的乐观积极都让我们学到了很多。那残奥会上矫健的身影,让中国人民不禁由衷的钦佩他们坚韧的意志力。却难以想象,那身影的背后,隐藏着多少心酸的回忆……

社会上还有一些人,虽然他们的生活中存在太多不幸和不公,但却并不抱怨上天,而是用双手去打拼,用汗水去?I卫。他们是胜利者,用努力战胜了困难,他们值得我们敬佩。

记得上面所说的故事吗?其中,就有一些提到了我们江海少年通讯社。江海少年通讯社的发展,之所以如此迅速,是因为通讯社中的各个岗位。每个所在岗位的人都有着一份担当。而江海少年通讯社中是“弱肉强食”的,只要你行并把握住机会了,你就上,但是还必须经历考验。面对着来之不易的工作,我们都格外珍惜,更多的是一种一定能做得更好的心态,促使着我们工作的严谨。对于我们的“敬业”程度,恐怕大人见了都会惊叹不已!就拿采编部一到五部部长来说吧,编好每期的报纸就是最重要的任务。开编前会,组织讨论报纸的主题,分配任务,并经常关心辅导小记者的学习和工作,之后审核稿件,参加校对,在评报会上总结本期报纸的优缺点并进行自我工作批评,然后在下一期报纸上加以改进。这一圈折腾下来,也够有的忙的。可他们却依然坚守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完成每一项工作,在这之余,还会关心同学们对报纸的建议,或参与策划活动。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是我们在工作时最重要的。

虽然,在一部分人眼里,这只是小孩子的游戏,虚无缥缈。但在我们心中却是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完成的事。

说到报纸编辑,在此过程中,往往有一些文章是要经过寻访的,而在寻访的过程中,文明用语是最基本的。这是一个记者自身涵养的体现,如:您、请问、打扰一下等。除此之外,小记者还应佩戴红领巾、记者证等一些能证明身份的物件,以对别人的尊重。譬如,我们在招考志愿辅导员时,常常会这样说和做:先行队礼,说明我们的身份,告诉哥哥姐姐我们此行的目的,并概括的的介绍江海少年通讯社的主要意义,同时递上一份报纸,询问是否有意愿参加,如果他想参加,就进行登记,如果对方委婉拒绝,自己也不要强求,可以说“那打扰了!”。这就是一个小记者在招考时的礼貌,当然并不是只有采访时才要做到礼貌,在生活中,文明礼貌就像自己最好的武器,自己礼貌待人,对方也一样会这样对你。

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3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006年3月4日,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会上,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继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为我国人民的社会道德实践生活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势下,它们的意义尤其重要。本文试图在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自的含义、重要地位及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努力构建一条在全社会可行的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通道。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自的含义、重要地位及意义

(一)解读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处于一定社会中的人们,对荣誉和耻辱问题持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具体体现。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荣辱观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社会历史性,在阶级社会里又具有阶级性。恩格斯就曾明确指出:“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因而,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制度下,不同的民族和阶级的荣辱观是不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进步的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在荣辱问题上对人民的基本要求。

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基本内容的精辟概括。具体表述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八荣八耻”这一概括,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给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行为规范,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有深远意义。它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占有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必然会推动我国社会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二)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长河中,每一种社会形态都蕴涵着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其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统领作用的则是该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该社会的本质和基本价值取向,并指导该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也是这个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系必不可少的思想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涵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大力倡导社会主义社会基本价值理念,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第一次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概念和建设任务,并且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的提出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要求,体现了时代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党在全国人民鲜明地亮出的一面旗帜,它要昭示的是人们在面对社会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时,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部位无论如何是不能动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党和国家、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二、正确对待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者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相辅相成,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过程中。

(一)“八荣八耻”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之一

《决定》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之一。一般而言,一定的价值原则决定了一定的荣辱原则。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荣辱观是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而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表述和生动体现。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和道德素质为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而准确的概括和表达,为当前社会成员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取向,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和行为准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通过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就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谐文化奠定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导向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中人们的道德领域势必受到冲击。其中不乏是非不分、荣辱不辨等负面现象充斥人们的思想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划清了荣与辱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道德新风尚的形成。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出现这些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有一部分人偏离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离开了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人们评判荣辱的价值标准就失去客观性,造成荣与辱界限的混淆和模糊。

党中央适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正确的价值观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只有坚定正确的价值信念,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才能分清荣辱的界限并在二者间进行正确的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基础,就像一面挥舞的旗帜,指引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正确方向。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过程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和谐文化的建设。中国伦理学会会长陈瑛认为,“和谐文化,其核心的内容则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在全社会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念和基本的规范体系,形成一种能够统摄社会成员信念的社会共同意识,使人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中产生共同的方向,这样社会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基本活动模式和秩序。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为内在规定的和谐文化。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鼓励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积极向上,追求“八荣”,摒弃“八耻”,做到趋荣避耻,宣扬了一种和谐统一的价值理念;代表着进步人类普遍的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符合,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一致,因而也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成为当前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切入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社会主义荣辱观,每一对“荣与耻”褒贬分明,价值取向鲜明对立,对人们的行为有很强的直接导向性,在实践上也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又是其道德基础。由于以上两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切入点具有切实的可行性。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一)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荣辱观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现代社会,人不仅是环境的产物,更是教育的产物。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必须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内化到人的内心深处,才能对人的行为活动产生导向作用。在全社会开展广泛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宣传,使人们摒弃落后、腐朽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从思想上真正明确应该坚持什么和反对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具体言行之中。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即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

第二,教育过程的持久性,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时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注重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二)在深化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实践

理论只有付诸于实践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在全社会普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最终目的是要以正确的道德价值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一个共同遵守的价值尺度,明确了正确的价值取向,统一了人们的思想认识。但现实生活中,认识是一回事,具体行为又是另外一回事,如果认识与行为脱节,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则谈不上任何成效。

可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必须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实践相结合。事实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成员个人在道德生活中自我选择和自我监督的过程。因此,在道德实践过程中,任何一个道德个体都应充分认识到道德实践的重要性,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切入点,还需要其他配套工作作为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以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切入点的同时,应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全人民,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应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理想,凝聚人心,团结整个社会力量,实现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铸就民族自信心,培育民族文化,提高民族创新能力,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只有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共同建设,才能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基。

总之,紧紧围绕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大任务开展工作,在理论上加强认识,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科学的价值观,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人民出版社,1974.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06-10-19.

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4

摘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所以这也就要求中国的政治制度应当建立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是中国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和谐文化的前提保障,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及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因此,深入的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理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对于当下中国政治建设及文化发展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内涵及意义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政治制度的深入改革,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及国际影响力大大地提升。在经济全球化及世界多元化的今天,各国经济紧密相连,政治相互影响,文化相互冲击,世界历史被全面的袒露开来,各国的价值观相互撞击,相互冲突,价值观危机随着世界的融合在不断的加剧。因此,要在世界站稳脚跟,赢取发言发展的机会,就必须加强本国正确价值观的建设。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发展壮大的前提保障,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之魂,也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所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应当下世界发展的需要,也是发展中国、强大中国的必要选择。下面就让我们具体的分析探讨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及实践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所谓的核心价值观是在众多思想价值观占有核心地位且对其他价值观起到支配作用的价值观念。每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都必须有一个适用于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核心价值观是政治制度的灵魂支柱,所以正确的价值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思想导向和动力支撑。社会主义是中国运动和发展的产物,在一次次的革命运动中,中国摸索探求出一种适用于本国特殊国情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无论是从其理想、运动还是制度来说,都反映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自由解放的价值追求,其自身的价值选择具有独特性,与其他社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价值观实质上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诉求的基本观点和综合要求。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几千年来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理想追求的继续,其摒弃了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的弊端,追求平等、和谐、自由、人道成为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基本诉求。社会主义起初只是一个美好的构想,但在中国不断的革命探求中,最终理想照进了现实,社会主义理论演变为真实的社会主义制度,多个国家的应用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美好愿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评判标准建立在众多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且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只有满足这些基本理念才能被称作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自由。经济是政治实施的基础保障,政治是经济发展的思想导向,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主张人人平等,实行民主的政策,民主成为政治建设的核心价值观;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文化的发展对经济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为推进中国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的核心价值即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和基本指向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退去以往落后、封建、腐朽的外衣,从根本上实现民族的繁荣与富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破以往封建道德伦理对人性的束缚,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实现人性的解放与高度自由,这一美好愿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和最终理想。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几点要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富强是实现民主、文明、和谐、自由的前提保障,民族、文明、和谐、自由反作用于富强。1997 年,在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正式的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把建设小康社会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来。小康社会建设的前提保障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在提升人们生存资料消费水平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实现和扩大国民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的水准。所以国家富强成为社会和谐建设的前提保障,是民族发展的强大支撑,是实现公平公正的前提基础,文明、民族、和谐是社会实现富强后的最终追求和目标。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和谐自由,就必须协调好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发展,富强、民主、文明是和谐、人性自由发展的前提保障。所以要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真正的贯穿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就必须协调处理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自由几者的关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丰富内容,使其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不断的完善和成熟,从而有效的反作用于社会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推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通过字眼,能够清晰明了的知晓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指导思想和价值理念来支撑和引导社会的发展,为社会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核心价值观在众多价值观中占据核心位置,所有的价值观都受到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区别一种文化形态与另一种文化形态的价值标准,是支撑社会主义生存与发展的有力的思想武器,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是因为有正确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不脱离社会主义发展的理想轨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照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是社会主义长期发展的思想产物,呼应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需求。其支撑以共产党为核心的各个党派与祖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正确价值体系的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壮大的关键性要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从广义上来说二者没有较大的区别,但从狭义上来看,二者所侧重的点各有不同。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其有基本的理论框架支撑和明确具体的体系内容。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其构成的基本要素主要是思想观念,侧重于综合价值理念的构建。从内容来看,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种思想理念,他没有一个具体的理论构架,其较为抽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抽离出来的内核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要素是围绕核心思想所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像是肉体与灵魂的关系,灵魂支配肉体的一切行为活动,肉体的存在离不开灵魂的指引,倘若失去灵魂,那只能是一具行尸走肉,完全没有存在的意义。反之,失去肉体的灵魂也将失去其原有的价值,再美好的理想也终将是一场幻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没有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无法催生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实践、不够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会扭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最终会使形成的体系漏洞百出,成为一种不切实际、纸上谈兵式的空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失去其原有的存在意义。总而言之,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就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不容分割,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者都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在做出相应的体系变更和思想完善,其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更新的概念。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时代性,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社会主义理想的价值追求已经不单单停留在昨天,新时期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更高追求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断的发生质的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满足了当下社会主义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对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相对落后。现如今,世界的发展已经连接成一个整体,国家与国家之间打破了原有的界限,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来说是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经济文化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撞击中,想要提升国家地位,增强国家力量,就必须坚守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正确价值观的建立要符合实际发展的需要,所以现阶段我国要结合各个领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世界发展的局势做出科学理性的分析和判断,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体系,这对于中国现阶段及未来的发展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时代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内容和含义,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其规划出一个合理的发展轨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建立在众多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最终目标的基础上,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其将来的发展方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当今世界,继中国之后有些许国家采用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但各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有不同,这也就意味着各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及质量也会有所区别,错误的价值观念会使社会主义的发展出现缓慢、停滞甚至崩溃的状况,然而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理想,坚定的价值信念和信仰能够引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良好运转,使得建设的主体能够保持积极的状态和蓬勃的朝气,其坚定不移的意志和信念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迅猛发展的动力,倘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深入人心,这对中国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来说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应当建立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确价值观不偏离现实发展的轨道,才能为中国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积极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全方面建设。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意义

在世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国家必须实现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的激流中,乘风破浪,稳步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综合国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为软硬实力发展提供基础导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是每个中国公民应有的义务,只有将国民团结一致,聚拢人心,确立其共同的理想,树立共同的远大目标,才能更好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实践有利于激发国民创造的热情,使其积极的投身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来,有利于提高国家经济发展的硬实力和文化建设的软实力。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到目前为止,已有众多的国家对本国的文化遗产进行了申遗,近几年,申遗热和申遗门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由此可以看出,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各国主流思想文化的交流冲击很容易使得一些国家丢失自我,本国文化被动摇、侵蚀,出现文化混乱和文化丢失的现象,一个国家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实质上是代表着国家软实力发展的较高水平,软实力成为当下各国之间激烈竞争的武器。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国家软实力中最关键的部分,它展现了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体现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水平。国家软实力的具体表现为本国公民的精神状态以及人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人心所向,有共同的社会制度建造的理想与愿望,对社会制度核心价值观的一直认同,才能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建设,提升软实力的水平。以此来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升国民精神建设的水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中国人民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撑和前进的动力支持。有位学者曾经论述过,一个没有文化和精神支撑的国家是弱不禁风的,在世界激荡的洪流中,无法实现长久生存和发展,最终会成为时展和社会竞争的弃儿。所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可以增强国家物质文明的建设,同时还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的进步,从而加快推进物质文明的发展,让中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建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几点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2(11) .

[2]朱颖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J].科学社会主义.2012(05) .

[3]高建生.科学发展观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的重大启迪[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0) .

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5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普世价值”观

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决定因素。十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及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背景、新形势及新情况下,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自提出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成为学界、思想界及相关政策机构的研究热点和探讨焦点。与此同时,以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法制、人权等为代表的“普世价值”观是目前在我国蔓延范围较广、影响程度较深的一种西方政治社会思潮,在我国已引起学界、思想界及相关政策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因此,有必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进行细致比较、梳理及厘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内涵性质不同

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核心价值观主要是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情况下,与其他价值观相互依存、互相联系,主导、引领其他价值观且处于核心地位的一种价值观,但这种主导性并不否定价值观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二是,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对各种不同甚至相互矛盾、冲突的基本价值观进行整合甚至融合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历史性、具体性及现实性:首先,其历史性表现在,它不仅是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历史浓缩的智慧结晶和思想宝库,而且是中华民族在漫长演进的历史进程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辉煌文明的缩影。其次,其内容具有具体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意识形态性、制度性、社会性、民族性以及文化习俗、精神实质、价值判断标准的具体性。最后,其具有现实性,主要是指它旨在解决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价值观缺乏认同、道德迷失与滑坡、思想价值观失衡以及理想失落等问题。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普世价值”观的内容具有抽象性、虚幻性甚至殖民性、侵略性,而“普世价值”更是一个抽象虚幻、虚假的概念。普世价值一般涵盖两层涵义:一是“普世价值”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价值,即其适用于任何国家、社会、族群、组织中的成员,是所有人都应该遵守的价值,而非仅仅局限于某个人、某些人;二是“普世价值”是具有普遍永恒性的价值,即其适合于任何时间、地点,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更不受国家、社会、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条件所限制。显然,能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普世价值”在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这是因为:一是价值自始至终皆呈现出具体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即便同一个人对不同的事物也具有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二是价值自始至终都表现出非常强的历史性和动态性。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逐渐发生变化,甚至有时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宣传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法制、人权等所谓的“普世价值”,已经被西方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扭曲和篡改,在外延和内涵上逐渐发生变化,变得抽象和虚幻,以作为“强权文化”、“侵略文化”、“殖民文化”以及侵蚀、蚕食广大发展中国家甚至中小发达国家文化的思想工具,从而分化、裂化、殖民化这些国家的民族特性和民族个性,并最终达到同化、统化、通化这些国家的民族文化、民族思想、民族理念的目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的阶级性不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是两种不同体系的价值观,前者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后者属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般而言,价值体系尤其是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非常鲜明的阶级性和具体明确的价值指向,任何统治阶级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维持本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需利用其统治地位大力倡导和宣扬代表本阶级根本利益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首要前提便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因此“社会主义”四个字放在核心价值观前面并非多余,恰恰相反,而是“画龙点睛”。自从社会主义理论诞生起,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目标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为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服务,就是要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来消除阶级、消灭剥削以及两极分化现象,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目标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而这正是以资产私有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所极力反对的,故两者在原则立场方面是截然对立的。

“普世价值”观的颂扬者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企图用抽象的“共同人性”和“人类本性”作为价值判断的准绳,把否定阶级分析的所谓“放弃意识形态”和“抛弃意识形态”的“自由”、“民主”、“人权”等奉作“普世价值”。实际上,“普世价值”具有非常强的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这便是“全心全意”地服务于资本主义国家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首先从人类共同追求的文明习俗、价值观念、精神信仰以及理想道德上抽象地鼓吹自由、民主、人权等,然后对其进行符合自身“文化传统”、“价值色彩”以及“道德韵味”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解释,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信仰、精神憧憬以及经济政治模式“转换”成为人类共同的理性追求和价值向往,利用其经济、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吸引其他国家和人民“效仿”甚至“复制”,进而使之积极、主动、自觉地成为西方的“信仰者”、“依附者”以及“跟随者”。其这样做的最终目的便是:用“美式”、“西式”、“欧式”等民主模式冒充“普世民主”、用人权“高于一切”的精神理念和价值信仰“打压”国权,以追求资本主义国家和资产阶级在全世界的霸权和利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宣扬价值内容的不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宣扬“社会本位”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所谓“社会本位”是指以国家、社会、集体的价值满足为衡量价值和判断道德的准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集体主义及爱国主义思想,其认为个人价值的满足必须以社会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这要求任何公民均要以国家、民族、集体利益为重,而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便是为了个人的发展和幸福,因为个人,无论能力多强,总要以国家、民族、社会作为生存、生活及发展的空间,若国家落后、民族贫弱及社会发展停滞不前,那么个人的利益也将无法保证。国家主义和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本质中“共同富裕”的典型体现和基本特征,正是国家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热切召唤和深情激励,才促使无数仁人志士、炎黄子孙不畏牺牲,排除重重万难,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终身奋斗,才促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互帮互助、团结协作、攻克艰难,不断地创造奇迹,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共产主义的目标而奋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基石,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而不倒的精神基石。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发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

“普世价值”观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宣扬“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体现极端个人主义、专制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所谓“个人本位”是指以个人的价值满足为衡量价值和判断道德的准绳。西方极端个人主义大肆鼓吹所谓的“个人权利”,进而以此为基础限制公共权利和集体价值,攻击、贬低甚至否定集体主义,把个人与群体、社会孤立甚至对立起来,认为个人不仅在时间上先于社会而存在,而且在价值上也高于社会的价值,将更高的价值归于个人而非社会、集体、组织以及团体;认为所有价值皆围绕个人而运作,且必须通过“个体”来获得展现。“个体”便是“目的”,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具有最崇高的价值,而社会、国家、集体及其他“个体”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是典型的、不折不扣的“附属物”和“衬托品”,国家、集体、社会利益是不可靠的、虚无缥缈的,仅为建构共同体的若干成员的利益的总和。

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6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具体化,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十报告里,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23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这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张可以归结为“解放、自由、民主、平等、改革”5个基本理念。人的解放问题,是马克思主义首先关注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或人的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类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最终都归结为人的自由本质的新的发展和进步。人身自由,是人的最基本的自由。劳动自由,是人的本质的体现。言论自由,以及由此出现了作为这种自由的物化形态的出版自由,是人们表达思想意识的自由。

二、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媒体人的重大责任

1.新闻工作者首先应该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人。作为媒体人,其传播的信息顺应着社会现实,传播的思想理念更应该引领着社会发展的方向。要坚持担道义、守良心、当示范、做榜样,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号召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呼吁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入灵魂,才能自觉地践行,才能真正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社会。

2.要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真正理解透彻,联系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结合学习的系列讲话精神学深学透,才可能避免错误理解,错误传播。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衡量新闻作品除新闻价值之外的又一重要标准,是新闻工作的总抓手

一个媒体无论是采编人员,还是把关人,都应该时时刻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衡量采与不采,报与不报,怎么报,以什么角度报的尺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闻工作的总抓手。坚持了这个标准,就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可以解决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导向问题,也就会自觉抵制低俗,讲究品位格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必须要大多数人形成共识,其中关键的是建立各级领导层的“价值共识”。领导干部的活动在新闻中占比大(虽然“八项规定”之后得到一些转变),其价值引领对于社会风气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十分重要。

四、新闻宣传工作中存在的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

由于把关不严,制作节目人员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致使新闻报道、影视剧、文艺节目、广告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象。比如,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只着重群众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不去挖掘国家层面如何促进富强、民主、和谐、自由局面的形成,政府部门如何创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环境,忽视个别领导干部和社会名人不讲诚信、不讲公德的行为,造成了宣传上的顾此失彼,牵强附会。五、加强学习、严格把关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保证要筑牢防线,坚守阵地,敢于负责,敢于担当,始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把新闻真实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加强法治思维。不但要加强新闻专题节目的三审,对于电视剧、文艺节目、广告也要严格审查把关,不能漏掉任何角落和环节。

总之,媒体应主动担负起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在牢记新闻真实的前提下,宣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为“中国梦”“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奉献出媒体人的辛勤汗水并做出不懈努力。

作者:吴玉国单位:沈阳市苏家屯区广播电视管理中心

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7

学习《社会主义价值观》心得体会

我学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有以下一些心得体会想要与大家交流一下: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经济总量已雄居世界第三,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社会结构转型,体制转轨都已步入关键时期,工业化发展进入起飞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经济成份越来越多样化、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国内社会转型引起人们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发生多样化,既有积极向上、科学正确、崇尚文明的主流思想,也有过时陈旧的封建残余思想依然存在,还没有从根本上清除,所以在特定的条件、环境下还会沉渣泛起,崇拜皇权的思想、等级社会的残余、职业歧视、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低级庸俗的思想、资本主义高度自由主义也依然存在。国际上,随着各国间文化开放和交流的频繁,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和相互激荡十分突出,不同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十分复杂,也非常尖锐,而且具有长期性。价值观念面临全球化的挑战,西方分化瓦解从未停止,人权斗争愈演愈烈,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利用民族、宗教问题斗争日渐强化。中国威胁论、中国无用论、中国崩溃论、中国不确定论等西方思潮时刻仇视我国发展壮大。在这种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我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时代性和重大意义的,标志着我党对思想文化建设的认识更到位、规划更全面、任务把握更准确。为此在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部分里又一次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时代要求,社会发展的必然。

核心价值体系,也就是在一个多元社会中往往存在多种价值体系,其中与该社会制度的性质相适应的占主导地位、起统领作用的价值观念体系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社会思想文化体系的核心部分,它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本质和方向。是否形成明确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是表明一个政党,走向成熟的标志。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和要求。我国目前的价值观多元性非常凸现,所以要有一个主流的价值观占主导地位,才能使我国的思想领域有一个更高的认识。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铸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价值观的变化也是在不断进行的,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观念变化,旧的价值观被批判,新的还没有出来或者还没被人们接受,所以出现价值观的迷失,出现了黑白颠倒混乱状态。所以尽快用新型的价值观取代旧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迫在眉睫。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更好地统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精神重要内容的支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民族精神,只有建设好科学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并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才能实现我国社会和谐发展,实现民族复兴。

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竞争力。“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文化价值是隶属于核心价值体系,是与核心价值一脉相通,又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所以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提高国家软实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四个方面构成,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贯通,是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有机整合的多元的价值体系,体现社会的多元诉求,贴近百姓,易为全社会所接受和认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活动,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努力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为建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学生,首先,应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识,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只有明确了正确的道路,才不会迷失方向。其次,要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际情况出发,因时制宜,突出重点,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入手,解决具体问题。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立足岗位,做到自我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除此以外,不仅要学习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努力践行,而且要在社会实践中牢牢把握辩证的理念,要将树立和践行活动贯穿到墙改工作和自身建设中去,要妥善处理各种关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武装自己的头脑,开创未来生活的新格局。

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8

一、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质性

所谓核心价值观,乃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从一般与个别或共相与殊相的关系看,核心价值观属于一般、共相,而不同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观属于个别、殊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属于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观范畴,因而从一般性上讲,它们在性质、特征以及其所要发挥的重要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同质性。

(一)同为社会核心价值观,均对国家建设事业发挥引领作用历史上的社会形态各异,但作为社会核心价值观,却始终肩负着一项共同的职能,指引着一个社会向前发展。当前世界上占主流的两种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为共同的要求: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与发展规划的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及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各项生产性经营活动的开展,都要遵循该国核心价值观,无论何种形态的社会,其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和总的命令是必备的。在这种核心价值观要求之下,国家建设性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逍求相应的价值。这样,社会核心价值观便决定着一国的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因而承担着重大的职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各项政策,都要在这个价值观指导下进行,形成一国经济效益与价值导向的有机统一,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道德建设与市场经济良性互动效应。如此,一国的政策评估与纠偏机制,便围绕着社会核心价值观有效运转。

在当今的两种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中,法制成为治国的主要手段,而这个手段又要在国家核心价值观指导下进行。法制国家都要求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无论是立法、执法、司法还是普法,都要求用法律的权威来增进人们践履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相同的成分,如自由、民主、正义,这就表明只有维护法律的尊严,才能真正将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将社会核心价值观上升到法律的具体规定,使法律可以充分地发挥其规范、引导、保障、促进的职能进而为一国核心价值观的贯彻执行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如此一来,国家的制度建设与社会治理中,均融入了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核心价值观能够使一国形成有效的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解决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奖励惩处机制,能够实现社会的良性治理,提升社会道德水平,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以便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良序发展,创造和谐的生活氛围。

(二)均将培育和践行活动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无论是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不能仅停留在政治家心中,也不能仅停留在知识分子的意识里,而是要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头脑中,正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唯如此,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效能。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所指出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旦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也只有理论掌握了群众,才会变成物质力量。核心价值观只有被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根本动力。在这一点上,无论何种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观,都是一项不可攻破的铁律。因此,宣传、教育便成为培育与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要手段。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文化产品,抑或网络传播,都以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以增强人们对核心价值理念的认肯度。社会核心价值观以文化的形式,贯穿于整个社会行为的各个环节,渗透于人们的意识和实践活动之中。也正是在此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宣传、教育、网络等方面形成了理念的对峙。由于内部与外部干扰性因素的影响,每一种社会核心价值观要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都是一国文化软实力的源动力和精巯关于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最尖锐也最明智的说法,就是亨廷顿在《文化的作用》一文所引用的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的两句话:“保守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开明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H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并以文化的形态表现出来。核心价值观,通过影响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人类进步。如果说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是一国硬实力的话,文化则是一国的软实力。一个强盛的国家,不仅应当具有经济上和军事上的硬实力,更应当具有文化上的软实力。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与其说表现在硬实力上,倒不如说更多地表现于软实力上。这也正是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搞文化外交,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殖民的意图所在,这78种文化渗透与文化外交,旨在改变文化输入国的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竞争与对立态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将重视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以充分提升自己的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以捍卫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以促进本国政治与经济的发展,为本国人民增进福祉。在此意义上,无论是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们都是一国软实力提升的根基。要改变一个国家,首先要改变一国公民的思想,而这个思想的改变就是价值观的改变。一旦一个国家的公民的思想受他国的核心价值观所左右,那么,这个国家将毫无疑问地在灵魂上沦为他国的奴隶,这是该国的灾难和耻辱。也正因如此,各国才强调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的地位。

当然,作为一国发展的根本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具有其他一些同质方面,比如均具有确定的指导思想,均为一国或一种意识形态的信念,均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起指引作用,等等。掌握了二者的同质性特点,才能够进一步加强对其异质性的认知。对二者异质性的认识,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所在。

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异质性

由于意识形态不同,国家利益与民族文化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必然存在深刻的异质性。为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厘清了二者的差异所在,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才不会误入歧途。

(一)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资本增殖”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以“人”为本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为资本主义精神,这在资产阶级作家那里,早已得到了概括。本杰明富兰克林把资本主义精神总结得十分透彻,其核心思想为“时间就是金钱”、“信用就是金钱”、“金钱具有孳生繁衍性”,主张守信、诚实的德性,都是为了履行增加资本的责任。这样的精神从自由资本主义开始,一直延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从工业化时期一直展续到后工业化时期。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深刻地洞见到这样的真理:资本增殖是资本主义的生命线,换言之,资本增殖便是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PI275韦伯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从伦理视角去剖析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认为这种价值观所宣扬的至善本质上就是资产阶级的价值理想,丝毫也不会考虑到劳苦大众。他指出:“这种伦理所宣扬的‘至髙的善’,也就是指尽量地多挣钱,加之那些与一切本能的生活享受相抵制的规范,是毫无幸福可言的,更谈不上享乐了……,赚钱、获利总是左右着人们的思维,并将其视为一生的最终目的。^与之相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思想体现为以“人”为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家富强、社会和谐,都是为了能够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建设一个公正、法治、自由与平等的社会,其目的正在于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权利和尊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就在于实现人民幸福的梦想。人民幸福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和核心理念。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异质性所在。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是为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为了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的根本利益。

进一步来讲,我们的社会主义不同于前苏联的传统社会主义,也不同于民主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更不同于资本主义,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的承接基础之上,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的共识而做出的价值论断,因而它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强大的正能量作用。

(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在地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表现为人民大众的文化马克思哲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法,就是阶级分析方法。尽管在国内,阶级对立作为主要矛盾消灭了,但在国际范围内,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依然存在各种对立格局。因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体现为资产阶级的文化,它不可能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也绝不会体现工人阶级的文化,这是由资产阶级的本性所决定的。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真正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成为人民的、大众的文化体现。“对一个社会、一个群体或一个个人来说,文化是借助内聚力来维持身份认同的连续过程。资本主义文化是资产阶级借助内聚力来维持身份认同的连续过程,通过这个运动过程,资产阶级内部便可构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将这个阶级团结起来,一致探索更加巧妙的方式对劳动人民进行隐形的剥削与压迫,以便维护其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不动摇。“文化帝国主义”是最好的见证。只有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后,人民大众自己的文化才会真正得以映现。正如党的十八大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乃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以便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就是要解放与发展文化生产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舞台,让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让人民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得以充分提升,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不仅如此,文化与经济和政治具有紧密的关联度,作为文化之核心的价值理念必然与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呈相关态势。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的集中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体现资本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着资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并为之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集中反映,并为之服务。

(三)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为杂多性,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彰显为国家、社会与个体的统一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核心价值观因国家不同而有所差异,甚至同一国家内部也会存在不同的具有严重争议的价值理念。在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占主流的核心价值观主要表现为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新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这些价值观一直处于争议状态,至今未能达到基本共识。正是这种争议,使得不少人开始怀疑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他们开始反思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类问题。2014年,西方自由主义最有影响的杂志《经济学人》刊载了长文《民主出了什么问题?》,尖锐地指出了西方民主在全球发展的停滞状态,并指出其发展的挫折越来越多。这无疑表明了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逆时代潮流的危机,这种危机在本质上,无法将国家、社会与个人权益统一起来,而是将一部分人的利益凌驾于另一部分人之上,使广大劳动人民得不到公正的待遇。与之相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表达了国家、社会、个体的统一。作为兴国之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在国家层面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在社会层面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宗旨,在个人层面塑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高尚品格,国家、社会、公民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换言之,我们不仅要使国家繁荣富强,使社会自由与公正,更要使公民品德高尚,其最终目标不仅要富国强国,更要振兴民族,最终使人民群众过上幸福安乐的生活。如此,国家、社会、公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才能得到高度的内在一致的统一。

当然,由于社会形态的不同,而导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异质性,并非仅上述所论,诸如二者之间具有不同的指导思想,代表着不同阶级的利益,其信念所指向的价值目标各异,不同的文化传统背景等,都需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中,深究细察,才能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表述上的相同或相似性,但其内涵与外延均存在本质的差异,比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需要我们严加区分。同时,只有深化了对二者的认识,才能真正体悟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超越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马克思主义真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超越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

资本主义自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宣扬人性反对神性,宣扬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理念,它相对于封建专制主义价值观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曾起到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本主义浩大的物质生产力量,推动着精神生产变革,资本主义价值理念超越并取代了封建主义价值理念D但从封建主义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资本主义,并没有消灭阶级的对立,它只是用新的压迫条件与压迫形式代替了旧的。“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PP75因而资本主义价值理念的实质,就在于其所谓的人性、自由、民主、平等等理念,仅对资产阶级而言是适用的,对广大劳苦大众即工人阶级而言,并没有真正的自由、民主和平等,更不可能体现出人性的一面,因而对劳动人民而言,资产阶级所宣扬的那种核心价值理念是虚伪的东西,是一种伪善。

诚然,资本主义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进步,它空前地满足了人权的需要,但另一方面,它又在个人权利的全面发展向度制造了灾害性的后果,那便是异化。异化不仅是对自我实现的匮乏,而且是对这种匮乏的意识的缺乏,它是一种主体体验的受挫状态,这种受挫就是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实现的需要的受挫。即其不可能满足全体人民的合理要求,与人的本质相异。因而无论资本主义表面看上去多么繁华富裕,其标榜得多么令人陶醉,都只能为资产阶级服务,劳动人民什么都没有。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资产阶级许下种种动听的诺言,诸如自由、平等、博爱等,但对劳动人民却永远无法实现;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他们扩大了工人的休息时间,增进了劳动人民的福利待遇,制定所谓的“福利国家政策”,但却从根本上无法与工人所付出的劳动平等对待,否则,资产阶级便不可能留下任何剩余价值。由此观之,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历史进程中,表现出了其落后性的一面,也就是将要被否定,走向灭亡的一面。工业文明以来的现代性发展所面临的危机,至今还深深影响着全球人民生活的金融危机,现代性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受到普遍诟病,等等,都无不表明了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后性。正如贝尔所指出:“在当今社会,社会结构(技术经济秩序)和文化之间存在着惊人的根本分裂。也正因为如此,各种政治派别都希望能够拋弃资本主义价值观:“即便激进政治理想只是暂时破碎,基本的文化态势还是一样:拒斥资产阶级价值观。”—种不可阻挡的历史步伐,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正因为如此,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或发生变化。在此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超越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的必然,而不是资本主义一厢情愿就可以否定这样的历史发展规律的。“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随着历史车轮的前向驱动,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伪善面目必将暴露无遗,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出的优越性、至善性、历史进步性将进一步显现出来,被人类所接纳。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否定旧事物,扬弃旧事物。因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只表明了一个事实:“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的。还存在着一切社会状态所共有的永恒真理,如自由、正义等等。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9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4-0010-04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第一次将“三个倡导”的24个字明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2014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党的十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况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是继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党和国家又一次对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重大举措与要求。为什么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隔6年之后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是什么?怎样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四个维度探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关系,将为从实践层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依据和理论支撑。

一、学理维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于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是社会价值观问题的发展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哲学范畴上的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属性与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主体需要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决定了个人价值观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进一步决定了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个人与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价值观,复杂化包括生理、心理、精神等领域的价值观。

个人与社会价值观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的客观性与绝对性,必将使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以要素形式整合为客观的价值观体系,即价值体系。其中,社会价值体系高于个人价值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价值体系将表现为由低级向高级、由落后向先进、由野蛮向文明的发展态势。但物质运动的相对性,又使价值体系呈现出相对稳定性,这一相对的稳定,甚至可以表现为既已形成的价值体系在长达百年、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保持基本不变。如:“实用主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诸多价值观中那些处于领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价值观。它存在于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之中,形成个人核心价值观和社会核心价值观,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前者如“人的价值在于奉献”“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后者如“以民为本”“和为贵”,伊斯兰社会的“赞颂真主、服从领袖、尊重社会秩序”。核心价值体系处于价值体系的统摄和支配地位,是一个社会倡导和主导的价值体系,引领一个社会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尺度和价值原则沿着一定的方向发展[1]。如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三纲五常”。社会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的领导地位、支配作用,是社会各种价值观、价值体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经过斗争获得的,其实质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方向,核心价值观成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如在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男尊女卑”成为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与其他社会形态尤其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区别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均表现为社会主义社会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荣辱观就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体现了社会主义。虽然它们中的某些要素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某些进步因素的继承,但这种继承一定是对其“扬弃”的继承,并使之丰富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于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是社会价值观问题的发展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二、形成维度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就是孕育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化与凝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孰先孰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先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现。因为作为上层建筑的价值观思想意识形态,统治阶级首先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核心价值体系,而不是一个个具体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果。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早就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义礼智等伦理观念,孟子也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但直至董仲舒提出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后,作为封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三纲五常”才得以确立。随后,忠孝勇恭廉、温良恭俭让得以派生,被提炼出来。

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价值取向,它们的形成,需要置入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去考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批判,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指明了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勾勒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马克思、恩格斯虽未对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做出详尽的说明,但共产主义道德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独立的道德体系。苏联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列宁坚决反对不切实际地将共产主义的理想价值观念在现实中推行,他认为共产主义的觉悟、理想和道德单靠朴素的感情和一般的认识来维持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坚实的基础。列宁讲:“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3]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这种目标现在是达不到的。这种目标是不合时宜的。提出这种目标不但无益,反而有害。”[4]遗憾的是,战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苏联在内,却忽视了列宁晚年的这个重要思想,将共产主义道德体系全方位、深层次地灌输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去,虽然也曾一度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效果,但毕竟是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决定了共产主义价值观的践行是难以实现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新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需要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与抵御西方“和平演变”的结合,与30多年改革开放成果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呼唤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创新呼唤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共产党顺应社会历史发展潮流,揭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引方向、凝聚人心。从2006年起的5年间,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领域的践行过程中,实际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们很难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点或核心点。比如,“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人民”,面对博大而精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民接受教育的内容有哪些?受教育的程度应该有多高?怎样教育?又比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同理想的具体目标有哪些?是什么?社会各界怎样认同与接受共同理想?个人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怎样服从共同理想等等。2009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中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政治建设,就是要……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贯穿于文化建设,就是要……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贯穿于社会建设,就是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贯穿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要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精神。”[5]与此同时,学者们也在积极探索、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戴木才研究员总结出的我国学术界、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1种代表性观点[6]。2012年党的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最终被揭示出来。“三个倡导”把理论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就是孕育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化与凝练化。

三、内容维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维度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最终目的在于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主张:“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而在此时,就是要通过革命,为“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农民解放为主要内容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中国而奋斗。”[7]《共产党宣言》中描绘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终极价值和最高目标,指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将“为所有的人创造生活条件”,以人民的利益和幸福为根本,倡导自由、平等理念,构筑公正、法治秩序,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列宁关于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论述:“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共同劳动的成果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俄国给我们留下来的一切东西”,要“有高度发展的文明和同它密切相关的法制”,要“像爱护眼珠那样爱护一切勤恳工作、精通和热爱本行业务的专家”,同样也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法治、文明、平等、公正、敬业”等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国家一旦成了对社会来说是独立的力量,马上就产生了另外的意识形态。”[8]讲:“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留下的经史子集、儒道释理等博大精深的文化财富,形成了中华民族、中国社会特有的、先进的、富有生命力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天下为公”、“仁者,爱人”、“爱国如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社会层面“礼让以兴”、“和睦相处”,个人层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君子喻于义”、“养心莫善于诚”、“言必行,行必果”、“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一定是包含着被中华民族认可与接受的优秀核心价值观在内的共同理想。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和谐、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中国元素。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是中华民族,每个民族有着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民族特性。恩格斯讲:“英国人的民族特性在本质上和德国人、法国人的民族特性都不相同;对消除对立丧失信心因而完全听从经验,这是英国人的民族特性所固有的。”[10]几千年以来形成的中华民族民族特性,必将贯穿于不同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的价值形态之中。民族精神是民族性格的标志,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一贯坚守的民族精神之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中华民族“爱国、富强”的民族特性。由“怎样爱国”引发的思考,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和谐、敬业、友善”等内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中华民族“富强、文明、和谐、敬业、诚信”等民族特性。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与时俱进时代特色的伟大精神。中华民族历来注重革故鼎新。《礼记・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国历史上各种改革层出不穷,推动了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华民族同样也注重创新发展。《周易・系辞下》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从“四大发明”的自然领域到“德治”“郡县制”的社会领域再到“诸子百家”思想领域,创新推动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更是以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胆识与勇气,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最好、发展最快的新时期。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只有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改革是动力,创新是灵魂。时代精神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内容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社会主义荣辱观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取向和准则。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表明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把爱国奉为道德传统的最高原则,把一个人是否具有爱国心与行动看作成道德评判和价值衡量的最高标准。它要求人们要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利益,要投身到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之中去,报效祖国。人人要爱国、敬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态度与责任。这需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构建起一个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国家,一个对人民讲诚信、讲友善的国家。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诠释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12]。表明了现代中国社会将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全面进步,彻底摆脱愚昧和落后、实现富强,走向现代文明社会的信心与决心。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传承了中华民族质朴勤劳的民族特性,批判了剥削者的不劳而获、好逸恶劳思想,肯定了“劳动是整个人类活动的第一个基本条件”[13],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美的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劳动创造出社会财富,劳动者在以主人翁姿态从事社会的劳动中,和谐是劳动的必要氛围,友爱是劳动的合作需要,敬业是劳动的必备精神。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准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最大化、利己主义价值观充斥在社会各个领域,损人利己行为屡禁不止。集体主义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为起点和归宿,提倡民主、文明、平等、公正、敬业、友善。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传承了中华民族“立身之本”的优良传统美德和“尚义轻利”的价值观。倡导诚信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问题,也是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问题,甚至上升到国家形象的问题。义代表着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要反对拜金主义,鄙视见利忘义,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社会正气至关重要。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依法治国是结束中国几千年来落后的“人治社会”,并迈进现代文明的“法治社会”的治国理念的重大转变。人们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要培育法律精神、加强法制观念。遵纪守法彰显了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传承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面前,人们更应该要戒除骄奢淫逸之风,展现文明,树和谐之风,友善之风。

四、实践维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支撑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点。体系是由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形态上的思想体系。不仅其自身是一个庞大、复杂、深奥的体系,而且其内部四个维度也是一个庞大、复杂、深奥的体系或系统。这些“主义”“思想”“理论”“精神”“观”,在价值形态上要真正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就需要“变成物质力量”,“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否则,“即使是最好的东西”,“也是不起作用的”[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点。“24个字”符合大众化、通俗化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阐发、传播、掌握、践行。“三个倡导”的每个层面都有具体的价值导向,价值指向十分明确,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切入点和着力点,有利于更好地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庞大内容,需要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来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伊始,就缺少精练的、便于记忆和理解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5]。要让群众更加容易地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和实质,就应该凝练出容易让人们理解和记住的几个最重要、最关键的价值观念[16]。列宁讲:“内容和形式以及形式和内容的斗争。抛弃形式、改造内容。”[17]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内容的表现方式。“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长达6年的践行实践中,从诸多社会价值观中提炼出来的,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内容的形式。当形式适合于内容需要时,我们要使这种形式相对稳定下来,使整个内容的存在趋于完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始终是意识主体对运动着的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必将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变化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当原有的形式已经基本不适合于内容发展的需要时,我们就要采取措施,抛弃旧形式,建立新形式,为内容的不断发展开辟道路,以支撑新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戴木才.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之一[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4]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59.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67-71.

[6]戴木才.科学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维度(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之三[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7]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3、1059.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3.

[9]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8-659.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1-92.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

[12]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5.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0.

[14]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15]耿步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J].社会科学家,2014(2).

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10

[摘要]文章主要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深入学习和理解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文章不仅回顾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历程,并对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和阐述,最后提出了促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重要讲话精神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这段重要论述不仅清楚地阐明了以“三个倡导”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而且明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和要求。深刻学习理解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在实践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价值观指的是主体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外在事物或现象所蕴含意义的认识和评价。一定的价值观是处于一定经济和社会关系中人们的利益需要的反映,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核心价值观指的是一个社会群体必须长期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是一个社会中起支配作用的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的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之上、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的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本质体现,是系统化、体系化的核心价值观;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抽象和凝练,是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词语来概括和体现的核心价值体系。

多年来,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一直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把“价值观”概念与世界观、人生观并提;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要命题;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等重要论断;2011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重要论断;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向全党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不仅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明确提出了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的战略任务和目标要求。

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从国家目标、社会导向和公民道德三个不同层面体现国民核心价值追求的理论体系。在“三个倡导”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发展目标角度概括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它体现了我们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和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从价值目标追求的角度来说,五大建设的目标就是要达到经济上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越来越文明,社会和生态上越来越和谐,即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样一个总的价值目标。从社会导向的角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要求通过在全社会提倡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使之成为一种全社会共同遵循的普遍价值追求和目标导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公民道德层面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全体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只有在全体公民中提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每个社会成员自觉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培育和践行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首先,从理论上说,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道德价值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党员、教育人民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其次,从实践上说,培育和践行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促进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凝聚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尤其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在社会群体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条件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形成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除此之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可以为我们更好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和思想指南。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把这项工程建设好,一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有效运用各种媒体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舆论引导,使不同人群都能充分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充分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力度。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融入不同层次教育的全过程。三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力度。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群众实践活动,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全社会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1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动性;研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动的内涵与作用

党的十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但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价值主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当前首要和根本问题。因此,必须正确理解和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动的内涵和作用,这是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动的前提和出发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内涵

马克思指出:“社会无论其形式如何,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互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没有互动的人类社会是不存在的。哲学上没有专门表达互动的专业术语,但是社会交往和社会分工理论从不同侧面阐释了互动的基础和实质。辩证唯物主义也认为,事物存在的本质属性使事物处于普遍的联系中,一切事物、现象及其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及相互作用就是一种互动。社会学家认为互动主要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发生的相互影响性行动方式和过程。每一个在社会中生活的人,每时每刻都与其他人发生联系和互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必然要求不同价值主体、价值客体、价值观念、价值评价、价值标准的互动,没有互动就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现。良好的互动能够有效地增强事物的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就是要形成正面的、积极的、善的价值观,并以此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价值观的积极向上,稳定健康,良性互动交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动的作用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孕育生发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动必然要与不同价值主体、价值客体、价值标准进行互动,这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必然选择,有其实际的现实独特意义。一是通过互动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一定是服务于这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它的核心价值观必然以广大人民为价值主体,以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标准和价值追求。当前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从过去自给自足的经济发展形式向市场经济转变,从过去农业社会的地缘生存模式向城镇化转变。但是价值观念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有着相对独立的稳定性。社会要和谐健康地发展,多元价值之间必然要共处并达成共识,必然要有一种能够成为大家共识的主导价值观。二是通过互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的实现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客体对主体产生的实际作用和效果,是对主体生存、发展所产生的一定积极的或者消极的作用和影响。通过良性互动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在互动过程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诉求,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价值追求,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精神境界,有助构建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思想层面、群众当中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互动的条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动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凝练出来的,他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一是人民群众价值主体地位的确立。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力量,是人类历史的价值主体,是价值创造之源泉。等第一代领导人,在强调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基础上,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邓小平继承发扬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观念,提出“三个有利于”,强调人民群众是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坚持“三个代表”,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共产党的价值追求。提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党的几代领导人都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价值主体,是对马克思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二是适合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把“消灭剥削”,“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价值目标。指出“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十提出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构建社会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布局。这些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动的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了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解放了受苦受难的广大人民,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深入人心,到处无不唱响社会主义好。目前,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又涌现出了一大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评选“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教师”等道德模范等。通过新媒体网络视频、微博互动等方式增强与各阶层民众的广泛接触和互动交流,加强民众参与度和积极性,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随着经济的发展,独立的公民社会为互动提供了多元的价值主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提供了互动的群众基础。通过互动增加人民群众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了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坚定了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实质是新旧价值观“破”和“立”,“借鉴”和“摈弃”的动态过程。要建设符合我国对内凝聚民族向心力,化解社会矛盾,对外宣传维护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部互动和内部互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部互动

传统观念与现代社会,中国社会与世界各国、社会主义与非社会主义的互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借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旗帜,应当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具有国际视野,应当有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主题,同时又要化解与传统的价值观念因时代变迁而发生的冲突,与非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因指导思想相悖而发生的碰撞。

一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互动。中国传统价值观以儒家价值观为主导,儒释道三家相互融合、渗透形成的一个价值体系。传统价值观念建立在农本商末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上,本质是一种小农意识指导下的价值观,传统价值观对现代价值观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价值主体在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的对立、价值取向在精神至上与物欲至上的冲突、价值选择在重义轻利与重利轻义的冲突。通过借鉴吸收传统价值观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和为贵”处世之道、“生生之道”可持续发展思想等,从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吸取有助于解决当前问题的智慧资源。二是中国价值观与世界价值观的互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相互排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通过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国际视野融合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与中华民族文化融合,充实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面向世界、适应时代永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机和活力。三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与非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互动。随着社会转型和改革的深入,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多样性的社会存在,社会思想观念呈现出差异性、多变性等特点,积极向上、正确科学、高尚文明的思想之中也有落后、消极、庸俗的思想。与非社会主义之间的互动就是去伪存真借鉴先进的思想,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不同群体的和睦相处,有利于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部互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部互动的实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提炼的过程。很多学者专家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些学者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方面进行提炼;有些学者立足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原则进行概括;有些学者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进行凝练;有些学者立足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加以提炼。这些探讨为提炼核心价值观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无论如何提炼,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思想深刻、语言通俗。在提炼与表达时考虑大众化问题,做到从抽象到具体、由深刻到通俗,使广大人民群众容易接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动提供群众基础。二是借鉴传统、勇于创新。价值观的形成发展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在借鉴传统价值观时必须提炼创新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方向一致的价值思想,在现实社会基础上对传统价值观中先进思想进行创造性的变换,赋予其时代气息,使其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三是群众互动、外化于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群众的价值观,通过互动被广大群众所认同和接受,成为广大群众生活、工作中自觉遵守和传播的行为准则。

价值观的多元内部互动交流,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只不过是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的具体形式不同而已。从国家建立的那一刻起,这种互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只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更加明显而已,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价值引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所以从形式上看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建党的任务却是消灭政党。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构建的过程当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实际上是由马克思主义性质和任务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其实质是要建立社会占“指导”地位的价值观,所以,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并不是说在社会占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可以多元,多元与有序化是统一的整体,多元化要以有序化为前提,价值多元和选择多样必须在有序的规则约束之下。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动要以多元价值追求为基础。在共同陶融、多元互动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主体通过对不同价值观的践行和选择从而凸显价值主体各个方面的性质和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是价值主体实现自我发展和提升的客观必然选择。马克思和恩格斯终其一生就是为了人类从蒙昧走向成熟、从无知走向理性,因此,多元互动是价值主体的自我觉醒、是个体主体化的充分表现、与马克思主义的追求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必然离不开多元互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4] 马德普.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5] 石云霞.当代中国价值观论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6] 陈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探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06).

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1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概念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研究起点是对其内涵的理解把握。“大众化”,就其意义而言,一般认为是指人们中的普遍现象或事物。也就是说,“大众化”是人们主体中的、某一现象或事物的普遍性存在。为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实则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社会大众主体身上的一种普遍性“呈现”。抑或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存在于社会大众主体中的“普遍价值观念”。当然,这种“价值观念的呈现”必然体现一种内在思想与外在行为的共同表达,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与相应行为的协调呈现。因此,“大众化”具有普遍性意义,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必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普遍性意义,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过程中的内在目标要求。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种普遍性意义的实现必然的要依靠和借助一定的行为活动、方式方法等来实现,而达成社会大众思想行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趋同的目标追求,也正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与此同时,“大众化”必然兼顾特殊性,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必须照顾社会大众中具体单位“人”的思想与实践实际,体现价值观念与“社会人”的适度性,能够针对具体“社会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实现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的解读,以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所理解、接受、所运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路径把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关注普遍性与特殊性、联通思想性与行动性的系统性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对于赢得社会大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有效构建、实现知行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社会大众认知

认知,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包括知觉、记忆、学习、语言、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过程”,是了解客观事物的初始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和发挥作用要重视把握认知。其大众认知,突出强调对于价值观念的有效把握,将“书面理论”转化为“生动言语”、“普遍意义”转化为“具体表述”的贴近化阐释。通过人们主体条件特征的确定化、内涵释义的准确性、方法运用的有效适应性等的把握来实现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认知。

2.激发社会大众情感

情感,是指“主体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态度或体验”,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是一种比较稳定和深刻的主观体验,如道德感、荣誉感等,是对客观事物被需要的有力维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和发挥作用要依靠情感维系。其情感维系,突出强调找准连接大众情绪情感的衔接点,唤起社会大众的情感共鸣,增强行动信念。要把握社会大众已有价值观念与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鲜明共通性、回应社会大众现实关切等来获得社会大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维系。

3.引导社会大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