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污染环境的因素

污染环境的因素

时间:2023-07-21 17:28:20

污染环境的因素

第1篇

【关键词】空气质量 评价方法 数学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目前,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方法可以分为单因素、单指标的简单评价和多因素、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本文主要介绍在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中应用较广或新出现的评价方法在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和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颗粒物及影响因素。

1 指数法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指数法是根据环境空气实测数据与标准值的大小进行比较从而判断环境空气质量的一种方法,可分为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两种。

1.1 单因子指数法

单因子指数法又可分为指标对照法和概率统计法两种。单因子评价法仅对单个污染物浓度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简单直观,不能综合判断各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

1.2 综合指数法

综合指数法通过数学运算得到综合污染指数,以表达环境空气的污染程度。常见的综合污染指数法包括环境空气污染指数法(API)和综合污染指数法。

API法计算过程简单,仅从各分指数中选取其中的最大值作为评价依据,忽略了其他污染物的作用,目前常用于空气质量日报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评价中。

综合污染指数法能直观反映各污染物间的比重,体现出主要污染物和次要污染物,目前主要用于环境质量报告书中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的总体变化情况。

2 复杂数学模型评价法

2.1 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其评价结果不仅能反映不同时间、空间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和各污染因子的“贡献率”,而且能充分考虑各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但其多采用线性加权模型,当污染因子权重较少,污染因素较多时,会使丢失部分有用信息,评价结果会出现失真、失效、均化、跳跃等现象。

2.2 灰色系统法

灰色系统法通过部分已知信息,对系统行为和演化规律进行描述和判断。目前在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中应用较多的主要有灰色聚类法和灰色关联法。

灰色关联法通过分析环境空气实测浓度与标准的关联度,从而确定环境质量评价等级

2.3 物元分析法

物元分析法将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及特征作为物元,对标准和实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出节域、权重及关联度,从而建立质量评价模型,取关联度最大值对应级别为评价级别。

3、影响PM10浓度的主要因素

3.1、污染源和源强

PM的污染来源是多方面的,有些工厂在获取能源时还是用燃煤这种比较落后的方法,排出大量PM10,造成的大气污染;对一些住宅区,在冬季取暖时,主要方法也是燃煤。或者在生活中,由于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引起PM10量的上升;当地面的风速比较大时,或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以及车辆行驶时因排出的气流较大而带起的扬尘都会造成空气中PM10的浓度增大;此外,汽车尾气也影响着PM10的浓度。

对于污染源的源强,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通常与其成正比。一般情况下,可将PM10的源强分成三个时期:06~11:00属于强污染期,18:00~23:00属于次强污染期,01:00~05:00属于弱污染期。假如其他的影响因素固定不变,PM10浓度增大就是由污染源强直接引起的。

3.2、气象条件

首先是风速,若风速在阈值之内,则与PM10之间呈负相关;一旦超过阈值,地表会有沙尘扬起,上升到空中增加PM10的浓度,且风速越大,PM10的浓度越大,此时,风速和PM10的浓度呈正相关。湍流在影响大气中的污染物时,起的是稀释作用,使其越来越分散,最终降低PM10的浓度。

其次是逆温。秋冬两季,由于早晚气温低,大气层的结构比较稳定,从而引起辐射逆温,削弱了大气对流,地面风速减小,以致于排放出的PM10难以扩散,聚集在底层的狭窄空间,导致PM10的浓度越来越大。在夏季,大气的湍流比较旺盛,受其影响,大气变得不稳定,很少有逆温的现象出现,给PM10的扩散提供了有利条件。相对来说,春季的大气层结构比较稳定,常有逆温现象发生,由于傍晚的对流较强,易引起大气的不稳定,出现逆温的次数减少。

再就是其他因素。有关研究结果显示,空气湿度也影响着PM10的浓度值,且与其呈正相关,因为水汽能够吸附大气中游荡的细小颗粒物,当空气的湿度较高时,PM10的污染就会加重。而降雨其实是湿气沉降,利用雨把大气中的PM10带到地上清除,所以说雨水能够清洁大气。不但如此,当建筑施工或者交通产生地面扬尘时,降雨可减少扬尘;大气中的颗粒物其实也是雾的凝结核,一旦湿度达到饱和状态,水汽凝结,受湍流影响,悬浮低空,就是雾。遇此情形,湍流难以互换,风速和缓,大气结构相对稳定。近地面处,逆温现象多发,且强度大,层度厚,水汽容易饱和,以致于形成雾,阻碍PM10扩散,增大其浓度。此外,大风干旱天气,容易产生沙尘,影响PM10的浓度。

4、PM2.5的影响因素

一般情况下,PM2.5的浓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当地经济条件、生活水平、地理及天气条件以及排放源等。当排放量在整体上固定不变时,当地的天气状况和地理条件是影响PM2.5浓度的主要因素。

逆温,逆温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近地面PM2.5的浓度,逆温现象多发生于秋冬两季,此时空气对流困难,大气结构较为稳定,妨碍污染物的扩散,加重了PM2.5的污染程度;而于春夏两季,由于逆温层较薄,空气对流旺盛,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尤其是夏季,PM2.5的浓度最小;风速,风速主要起稀释作用,为污染物的扩散提供一定的条件;降水,相对而言,夏季降雨量大,能够扩散污染物,净化空气,降低PM2.5浓度;燃煤,多数地区冬季需要燃煤,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植被覆盖率,夏季植物多而繁茂,树叶对颗粒物有吸附作用,从而能够减少污染物。

综上所述:从以上的质量控制结果可知,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的质量控制不仅包括仪器,还包括整个监测系统。因此,我们要做好质量控制,必须保证分析环境、标准气体、管路、电磁阀和仪器等多个方面的性能指标达到要求。并且我们在人员及运营管理上常抓不懈,认真对待每个质控环节。最后,我们认为我们所建立的质量控制体系能确保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准确性和代表性,是科学管理和控制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第2篇

写在前面

健康的人生,才是美丽的人生,健康美好的人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们追求健康,常去求医问药,为的是防病治病。判别病因,方能对症下药。随着环境医学的发展和对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人们发现,许多疾病都与环境有关,有的就是由环境污染直接引起的。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6月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接近1/4的疾病由可以避免的环境暴露引起,每年超过1 300万的超额死亡归因于可预防的环境因素,在最不发达地区,接近1/3的死亡和疾病归因于环境问题。

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环境与健康问题,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倡导下,我国的“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正式启动,这标志着我国环境科学、医药卫生科学及其交叉学科的发展与进步。是对“重医学、轻卫生”、“重医治、轻预防”的纠正。“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的实施,将有力促进环境污染治理与防病治病相结合,也为传统的医药卫生事业拓宽了创新发展的空间,更重要的是给健康美好的人生开通了全新的绿色通道。

求医问药固然好,污染扰民病难消,欲得健康人长寿,还有环境路一条。为配合《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的实施,应《开卷有益――求医问药》杂志主编之约,以“环境与健康”为话题,向广大读者介绍水污染与健康、大气污染与健康、农药污染与健康、食品安全与健康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及防范措施,希望您在通往健康的绿色大道上一路走好。

环境污染危害健康

一、环境污染的概念及类型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现象。比如,空气污浊、异味、水体黑臭就是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有不同类型,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生物污染、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按污染物形态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以及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按污染物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生活污染和生产污染,生产污染又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等;按污染物的影响范围又可分为全球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和局部性污染等。

二、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环境污染物可通过多种环境介质(水、空气、食物)及渠道进入人体而产生危害。由于污染物毒性不同,受污染人群个体差异较大,危害显现的状况和程度也有不同,主要有急性危害、慢性中毒、致癌危害和致畸危害等类型。

急性危害。由于高浓度污染物在短期内大量进入环境,使暴露人群骤间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称为急性危害。急性危害的特征是有明确、固定的污染源,污染物突然排放,病情发展迅速,后果严重。比如,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居民呼吸困难,死亡4 703人;我国江苏省淮安发生运输车辆液氯泄漏事件,造成335人中毒住院抢救,28人中毒死亡。

慢性中毒。有毒有害污染物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危害称为慢性中毒。这种危害是通过毒物在体内蓄积或对人体危害程度逐步累积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引起的慢性中毒的潜伏期长,可以是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病情进展不明显,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大量资料说明,城市大气污染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等呼吸器官疾病的诱因。例如,20世纪50年代,日本四日市的石化炼油厂排放大量SO2和工业粉尘,大气中SO2浓度高达(0.75~1)×10-6,市民长期吸入被污染的空气,造成慢性哮喘病,使许多人因而丧失劳动能力。

慢性中毒的另一个特征是污染物在体内持续性蓄积。有些污染物在水、空气、食物中虽然含量很低,但日积月累,在体内可达相当可观的数量。铅污染就表现为持续性蓄积,有资料显示,城乡不同环境下生活或工作的人群中,体内血铅含量明显不同。郊区农民11微克/100毫升、交通警察30微克/100毫升、汽车修理工38微克/100毫升。这种持续性蓄积所带来的远期效应值得引起重视。

致癌危害。据一些学者估计,人类癌症80%~90%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病毒因素致癌占5%,放射性因素致癌占5%,化学性因素致癌占90%。目前,已报道有1 000多种化学物质有致癌作用,而这些化学物质主要是从环境污染而来的。已知的化学致癌物质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证实的化学致癌物,包括砷、铬、铬酸盐、镍和羰基镍、石棉、苯并(a)芘、2-萘胺、联苯胺、4-氨基联苯、4-硝基联苯、氯甲甲醚、氯乙烯等,对这类化学物质应严禁污染排放,避免直接接触;第二类是对人体疑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包括铍、镉、亚硝胺类化合物、黄曲霉毒素、一些芳香胺类染料等,对这类化学物质,应控制其污染排放,尽量少接触;第三类是对人体有潜在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包括DDT、六六六、四氯化碳、氯仿、二甲基肼等,对此类化学物质应密切关注其对人体的影响。

致畸危害。人类先天性畸形又叫出生缺陷,如无脑畸形、畸形足、唇腭裂等就属于先天畸形。医学研究发现,环境污染因素干扰正常胚胎发育过程,在胚胎发育的不同阶段可引发多种后果,如流产、胎儿发育迟缓、胎儿结构畸形,以及出生后再显现各种生理和心理缺陷,如汞进入人体后会变成甲基汞,甲基汞可通过胎盘屏障侵害胎儿,使新生儿发生先天性疾病。再如,日本的水俣病就是由于人吃了富集甲基汞的鱼造成一些婴儿患有痴呆或伴有惊厥性脑瘫痪等胎儿水俣病症状。资料显示,美国有近500万名妇女体内汞含量高于安全标准,每年可能有高达30万名新生儿智力和神经系统受到侵害。

第3篇

关键词: 石油化工 环境安全 环境评测

1.现代石油化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当今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化工污染日趋严重,已给全球的生态平衡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开始危及人类的生存。如何对化工污染进行综合防治,已成为当今社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化学工业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财富,满足了人们越来越高的生产和生活要求。但在全球保护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化学工业又首当其冲, 成了人们抱怨的罪魁祸首。石油化工企业是以开发和利用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主导的企业,从化石能源的开发,到能源产品的分离、制品,到产品的销售,形成一整条完整的工业链。但是,化工企业的运行和能源的开采给周围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油气挥发物、石油渗漏等对企业职工的伤害日益严重。由于化工企业化学污染不同于一般的污染,其污染性质、危害程度及其治理方法有着独特性,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2.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安全评测方法

石油化工企业是以开发和利用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主导的企业,从化石能源的开发,到能源产品的分离、制品,到产品的销售,形成一整条完整的工业链。但是,化工企业的运行和能源的开采给周围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化学污染,而且企业在化学污染防护上的投入与关注不足,长时间的累积,直到职工出现健康状况才得知,这就需要环境测评来提前分析潜在污染源,让企业职工远离化学污染伤害。

化学污染测评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化工企业在生产开发中引起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放射性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和损害进行评价,从而提出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一个完整的石油化工项目的污染测评项目程序包括:污染识别、风险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评价、可接受水平分析、风险管理和应急预案等步骤。

污染识别主要是对危险因子做出准确的识别,从而判断是否为污染物;风险分析主要是分析某一因素或多种因素在未来所能够带来的风险隐患,根据危险系数的大小从而采取不同程度的措施;后果计算是对危险因子所带来的后果做出预估,判断该危险因子所带来的后果大小;风险评价主要是针对潜在风险作出评价,从整体角度上分析风险的大小和严重程度。

化学污染的测评工作应从两个角度展开,第一为从污染物出发;第二为从环境和人体的角度出发,从而对污染指数做出准确可靠的评估。从污染物出发可分为单元素污染指数和多元素污染指数两个层面。单元素是从某一中单一的危险因子出发,分析其可能带来的风险,从其产生到扩散,再到对环境和人体的作用机理以及影响程度,全方位的分析其危险指数;多因素危险指数是指将两种或多种危险因子综合在一起分析考虑,考虑他们的正交作用和相互影响。其中又分为简单加、平均和内梅罗(Nemrow)污染综合指数法和加权平均型综合指数。第一种是某一测点环境中n个元素污染单指数的算术平均值;第二种是一种兼顾极值的综合方法,既考虑了单元素的作用,又突出了污染最严重元素的重要性;第三种考虑了不同元素对污染影响贡献的差异,从而更能准确的分析不同元素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总之,对化工行业的化学污染测评一定要详细准确,这样才能及时地掌握污染程度情况,从而采取不同程度的措施避免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

3.关于石油化工行业环境安全管理的建议

石油化工企业由于其生产的特殊性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较大,对职工的身体健康伤害颇为严重,且呈现出日渐恶化的势态。如何解决污染问题成为了急需处理的重大问题。企业应加大对环境测评的投入,采取合理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对环境影响做出评价,真实的反应出企业潜在污染源,作为环境治理中的主要依据。

首先,针对化工行业污染的测评应做到全面周到。化工行业在生产科研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污染物如油气挥发物、裂解残渣、反应废物等等,对这些污染物的含量测评一定要做到详细全面,而且对环境质量要做好监测,针对大气、土壤、水质等做好详细的监测,一旦出现污染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控制事态的恶化。其次,污染测评工作要做到实时实地。由于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出污染物,而且这些污染物质对职工的危害是连续的,测评人员必须实时监测污染物质的量和环境质量,而不能有丝毫的滞后。这样才能对企业自身的状况做到随时掌握,从而督促管理人员做出及时的防护措施方案。另外,污染测评工作必须做到准确详细,反应污染程度的数据必须精确,对各污染物质的数据也要详细准确,从而能准确的分析出当前的情况,作出准确的预测。

4.总结

石油化工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不安全因素多,事故和职业病的危险始终影响和制约着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一旦出现污染问题,就可能带来极大的危害,为职工的生活带来影响,也对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做好污染测评工作就显得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环境教育;环境保护

说到“环境保护”,不少人可能不屑一顾,认为是套话、老话。的确,环境保护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各种现象表明确实有再提的必要,因为现在仍然存在只顾发展,不顾环境的现实。学生必须在接受化学知识掌握技能的基础上渗透环境教育。

一、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人类生存离不开环境,环境养育了人类。人类为了让环境更好的为自己服务,在不断地改造环境,扩大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这种人为的改造和利用,可使环境越来越适合人类生存的需要,但也造成了人为的污染,使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因而,联合国于1972年6月5日至16日晨瑞典首都斯得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正式向环境问题宣战。与此同时,我国也制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32字方针。中共中央批转《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的通知中也指出:“普通中小学,也要增强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内容。”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环境保护法第5章第30条也明确规定:“教育部门要在大专院校有关科系设置环境保护必修课或专业;在中小学课程里,要适当编写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可见开展环境教育,也是中学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提高认识,勇于承担起环境教育的重大责任

从目前人们最关注的一些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酸雨、海洋污染、淡水缺乏、土地沙漠化、植被减少、生物种群灭绝、有毒化学品等方面来看,绝大多数与化学有直接的关系。从环境污染物的组成上看,有约70%属于化学物质。因此,解决这些污染问题,消除或减少这些污染物的危害这一任务,就落在我们化学老师的肩上。这就要求我们务必提高认识,提早动手,加强对学生环境知识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对学生进行环境知识教育,也是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质量的一个极好的途径。尤其是在目前这种化工产品、化肥、农药、杀虫杀菌剂、装饰材料、塑料等应用日益广泛的今天,让学生学习一些环境保护知识,多了解这些污染物的产生、性质及危害,以便主动地去预防或减少这些污染物对环境及自身的毒害。

三、进行环境知识教育的有效举措

人类的进化和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的变化。人类与自然环境有着内在的、最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的纽带就是化学元素,人体本身就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研究表明,人体血液中60多种元素的含量与地壳及海水中这些元素的分布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我们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同时,可以介绍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知识。如钙、硒、铬、锌等元素与视力的关系;铁与人体的健康;镁、锌与人体的健康;远离铅污染;买环保电池,防止镉、汞污染;选无磷洗衣粉,别让江河湖泊再流泪;氟、碘与人体健康;氯与生命的关系等等。在高一化学第六章中安排了一节《环境保护》的内容。可在这节中安排给学生讲一些既简单又系统的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如什么叫环境;环境与人的关系;环境污染的发展史;污染现状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等。同时,让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对本节中有关大气、水体、土壤的主要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及其危害进行全面学习。也可适当介绍一些典型的污染事件和污染现象,如臭氧层空洞、白色污染、光化学烟雾等的形成和危害,让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初步确立起环境问题的确严峻的思想。

由于目前环境污染仍普遍存在,人们所处的环境随时都有较为典型的环境污染事件或环境污染物。而对于自己周围的环境污染,学生因身临其境,深受其害,因而结合环境污染事实,进行环境知识教育,能够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如城市近几年汽车数量增加很快,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城市大气中CO、烃类污染物含量急剧升高,这些污染物经过一系列转化,进一步又形成了光化学烟雾,使大气能见度降低,人们的眼睛、呼吸系统受害等。再加上发动机、喇叭等造成的噪声污染,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四、利用教学过程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1)在《氯气》一章教学中结合次氯酸、自来水的消毒,选用实例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学生感受到环保工作是与人们休戚相关的大事。如有的河水变黑、变臭,有的地方甲肝流行及痢疾、红眼病等疾病出现都是水体污染造成的,全世界有2500万人因水污染造成各种疾病。以此告诫学生次氯酸的消毒不是万能的,只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实行“发展与治理同时并重”的方针才是百年大计。又如在讲到氟时,可讲述氯氟烃类物质是破坏地球上芸芸众生的保护伞―臭氧层的罪魁祸首,因此造成的强烈紫外线辐射会使人及生物降低免疫功能,是造成多种疾病的原因。并以冰箱为例说明为何要提倡无氟冰箱,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寻找答案。

(2)在《硫酸》这章中,结合二氧化硫、硫化氢、三氧化硫遇水形成酸雾等对环境的污染,列举震惊世界的烟雾事件的形成,都是由于高浓度的二氧化硫的积聚与飘尘协同作用的结果,以致造成数以千计人的死亡,同时指出中国二氧化硫污染也日趋严重,目前二氧化硫的年排放量已达2300万吨,1995年已有三成国土淋酸雨,中国因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造成农作物、森林和人体健康等方面的经济损失已接近当年国民经济总值的2%,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3)在《氮、硝酸》一章教学时,可结合大气的污染,汽车尾气的排放等,强调由于汽车、摩托车的增多,空气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并结合当前市政府出台的淘汰助动车,停止发放摩托车等措施分析其原因及重要性、必要性。同时进一步结合当地实际,指出大气的污染已影响到了我们的生存,已影响到了我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4)在学习有机化学知识时,可结合烃的燃烧,从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二种情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环保的角度进行考虑,使他们认识到燃料的不充分燃烧不只是能量的损失,还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如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一旦与人体的血红蛋白结合,会使人体缺氧导致窒息甚至死亡。在学习石油与煤的成份及加工过程时,可结合石油化工,煤的燃烧等,分析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及处理的方法。

第5篇

关键词:土壤污染 重金属 危害 修复方法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1-2]。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不断扩大,所产生的废水和废渣也不断增多,不但破坏地表植被,而且其中有毒有害重金属还随废水的排放及废渣堆的风化和淋滤进入周边土壤环境[3-6]。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耕地面积近2,000万公顷,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1,000万公顷,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达330多万公顷。

1.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定义

在自然界,重金属以各种形态存在,常见的金属元素有铜、铅、锌、铁、钴、镍、锰、镉、汞、钼、金、银等;其中既有对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如锰、铜、锌等;但大多数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中对环境都会有一定的污染作用,主要包括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等对生物体具有显著毒害作用的元素[7]。重金属的密度一般在4.0以上,约60种元素。但是由于不同的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毒性差别很大,所以在环境科学中人们通常关注锌、铜、钴、镍、锡、钒、汞、镉、铅、铬、钴等。砷、硒是非金属,但是它的毒性及某些性质与重金属相似,所以将砷、硒列入重金属污染物范围内。由于土壤中铁和锰含量较高,因而一般不太注意它们的污染问题,但在强还原条件下,铁和锰所引起的毒害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将重金属带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属累积到一定程度,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并可造成土壤质量的退化、生态与环境的恶化现象[8]。土壤本身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元素,如植物生长所必需的Mn、Cu、Zn等。因此,只有当叠加进入土壤的重金属元素累积的浓度超过了作物需要和忍受程度,作物才表现出受毒害症状,或作物生长并未受害但产品中某种金属的含量超过标准,造成对人畜的危害时,才能认为土壤已被重金属污染[9]。如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GB15618-1995)[10]。

2. 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种类

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是由工业产生的“三废”以及污水灌溉、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等农业措施引起的。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重金属对土壤和农作物的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部分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象十分严重。总体来讲,土壤重金属污染源较广泛,即有自然来源,又有包括人类活动带入土壤的部分,目前主要来源为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大气尘降、污水灌溉、工业废弃物得不当堆放、采矿及冶炼活动、农药和化肥的过多施用等[11-12]。

2.1 污水灌溉

污水灌溉通常指的是使用经过一定处理的城市污水灌溉农田、森林和草地。中国水资源较为紧缺,部分灌区常把污水作为灌溉水源来利用。污水的种类按其来源可分为城市生活污水、石油化工污水、工业矿山污水和城市混合污水等。城市生活污水中重金属含量虽然不多,但由于我国工业发展迅速,许多工矿企业污水未经分流处理而排入下水道与生活污水混合排放,从而造成污灌区土壤Hg、As、Cr、Pb、Cd、Zn等重金属含量逐年累积[15-16]。在分布上,往往是靠近污染源头和城市工业区土壤污染严重,远离污染源头和城市工业区,土壤几乎不受污水中的重金属污染。

污灌在北方比较严重,因为我国北方比较干旱,水资源短缺严重,并且许多大城市都是重工业大城市,所以农业用水更加紧张,污水灌溉在这些地区较为普遍。据统计,我国北方旱作地区污灌面积约占全国90%以上。南方地区相对较小,仅占6%,其余则在西北地区。污灌不仅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增加,而且还会在人体内富集。研究显示我国沈阳、温州和遂昌等地由于污水灌溉引发了人体镉中毒;鞍山宋三污灌区土壤中Hg、Cd的累积显著,污染严重;用处理过的污水灌溉是解决干旱地区作物需水问题的一条可行途径。但由此导致的土壤污染特别是重金属污染必须引起重视。

2.2 农药和化肥污染

农药和化肥是重要的农用物资,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如果不合理施用,则可导致土壤中重金属污染。部分农药在其组成中含有Hg、As、Cu、Zn等重金属元素,过量或不合理使用将会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肥料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其中氮、钾肥料含量相对较低,而磷肥中则含有较多的有害重金属,另外复合肥的重金属含量也相对较高。施用含有重金属元素的农药和化肥,都可能导致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

2.3 矿山开采和冶炼加工

我国重金属矿产相对丰富,在金属矿山的开采、冶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渣及废水,而这些废渣和废水随着矿山排水和降雨进入土壤环境中,便可直接地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这在我国南方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3. 重金属污染的特点及危害

3.1 重金属元素污染土壤的主要特点

在土壤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特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土壤环境中重金属自身的特点,二是重金属元素在不同介质中所表现的特点。具体特点如下:(1)形态变换较为复杂,重金属多为过渡元素,有着较多的价态变化,且随环境Eh,pH配位体的不同呈现不同的价态、化合态和结合态。重金属形态不同则其毒性也不同;(2)有机态比无机态的毒性大;(3)毒性与价态和化合物的种类有关;(4)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形式多样化;(5)生物毒性效应的浓度较低;(6)在生物体内积累和富集;(7)在土壤环境中不易被察觉;(8)在环境中不会降解和消除;(9)在人体内呈慢性毒性过程。(10)土壤环境分布呈区域性;

过量的重金属会引起动植物生理功能紊乱、营养失调、发生病变,重金属不易被土壤微生物降解,可在土壤中累积,也可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积累,危害人体健康。土壤一旦遭受重金属污染,就很难彻底消除,污染物还会向地下水和地表水中迁移,从而扩大其污染。因此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是一类后果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

3.2人类因土壤重金属污染而遭受的危害[25]

(1)土壤污染使本来就紧张的耕地资源更加短缺;(2)土壤污染给农业发展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3)土壤污染中的污染物具有迁移性和滞留性,有可能继续造成新的土地污染;(4)土壤污染严重危及后代人的利益,不利于可持续发展;(5)土壤污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6)土壤污染给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7)土壤污染也是造成其他污染的重要原因。

4. 对重金属污染的防治及修复

4.1 对土壤污染的预防

目前,仍未找到可广泛应用且行之有效的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但控制污染源,是防止土壤污染的根本措施之一,同时利用土壤的自净作用对污染物净化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控制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即控制进入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的数量和速度,通过土体自身的净化作用,降低污染。

(1)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

尽量利用循环无毒工艺,减少和消除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对工业“三废”进行回收改善,使其化害为利,并严格控制工业生产中污染物排放量和浓度,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2)土壤污灌区的监测和管理

在污灌区对灌溉污水的重金属元素进行控制,监测水中重金属污染物质的成分、含量及其变化,避免引起土壤污染。

(3)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对于农药和化肥的施用,应以环保无毒为准则,禁止或限制使用高残留农药,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发展生物防治措施。为保证农业的增产,合理施用化学肥料和农药是必需的,但需控制好施用量,否则会造成土壤或地下水的污染。

(4)土壤容量和土壤净化能力的提高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有机肥,改良松散型沙土,改善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土壤对有害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量,从而减少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性。利用微生物品降解土壤中的重金属,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4.2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方法

(1)工程措施

工程治理措施是指在土壤环境中,用物理或物理化学的原理来减少重金属污染物的措施。主要包括客土,换土,翻土,淋洗液热处理以及电解等方法。以上方法措施的治理效果相对彻底,但实工过程复杂、所需治理费用较高且比较容易引起土壤肥力效果降低。

(2)生物措施

生物治理是指利用能够在土壤中生存的生物的某些习性来抑制和改良土壤重金属污染。Nanda Kumar P B A等发现某些特殊植物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具有富集作用。寇冬梅等研究认为食用菌对重金属具有吸附作用。所用方法有动物治理,微生物治理,植物治理等。生物措施的优点是实施较为简便易行、投资较少且对环境破坏小,而缺点是在短期内不易得到治理效果。

(3)化学措施

化学治理方法是利用化学物质和天然矿物对重金属污染进行的原位修复技术,目前,在许多区域得到应用。化学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利用土壤改良剂、抑制剂,增加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代换量和粘粒的含量,改变pH、Eh和电导等理化性质,使土壤重金属发生氧化、还原、沉淀、吸附、抑制和拮抗等作用,以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化学治理措施优点是治理效果相对较明显,而缺点是容易再度活化。

(4)农业措施

农业治理措施是通过改变耕作方式和管理制度来达到降低土壤重金属危害的方法。M.Puschenreiter等探讨了利用农业耕作措施治理土壤重金属的方法,得出在不同污染地区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可有效降低重金属的污染。治理方法主要包括控制土壤水分,选择合适的农药、化肥,增施有机肥,选择农作物品种等。农业治理措施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费用不高,而缺点是需要较长治理周期却治理效果不显著。

参考文献

[1] 崔德杰,张玉龙.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4,35(3):366-370.

[2] 方一丰,郑余阳,唐娜等.生物可降解络合剂聚天冬氨酸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J].生态环境,2008,17(1):237-240.

[3] Zhang L C,Zhao G J.The species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ediments of Kangjiaxi River in the Shuikoushan Mine Area,China[J].Appl Geochem,1996,11(1/2):217-222.

[4] 尚爱安,党志,漆亮等.两类典型重金属土壤污染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1,21(4):501-504.

[5] 王庆仁,刘秀梅,董艺婷等. 典型重工业区与污灌区植物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及特征[J].农业环境保护,2002,21(2):115-118,149.

[6] Dang Z, Liu C Q, Martin J H. Mobility of heavy metals associated with the natural weathering of coalmine spoils[J]. Environ Pollut, 2002,118(3):4l9-426.

[7] 韩张雄,王龙山,郭巨权等.土壤修复过程中重金属形态的研究综述[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2,31(2):271-278.

[8] 王红旗,刘新会,李国学等.土壤环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 张辉.土壤环境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10] 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S].国家环境保护局,1995.

[11] 李录久,许圣君,李光雄等.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1):156-158.

[12] 任旭喜.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防治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1999,25(5):31-33.

[13] 郭彬,李许明,陈柳燕等.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植物修复金属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776-10778.

第6篇

【关键词】环境污染问题;环境大气监测;采样原则;布点方法;意义

环境污染问题现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大气环境污染是现代城市首要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因此,加强对大气环境的监测,是现在应对大气污染,保障安全人民生活重要措施。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大气环境的现状,然后具体阐述了大气环境监测的内容,并提出了加强环境监测的对策,旨在能够对大气环境监测的研究有所帮助。

大气环境监测主要是针对大气中的污染物的监测,对其种类和浓度进行观察和分析,实时掌握各种污染物的动态变化已经它们对环境的影响。大气环境监测对象主要是分子状的污染物,如:一氧化碳、臭氧、碳氢化合物以及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还包括飘尘、悬浮微粒等颗粒状的污染物。对这两种状态的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进行布点、采样、观察和分析等一系列质量监测工作。监测项目通常根据地区实际的区域特点,气候特点、污染源的分布情况来进行规定。其中对大气污染物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悬浮颗粒物加降尘的监测是国家规定的大气监测项目,另外可根据地方特点和污染源特征增加对碳氢化合物、二氧化氮、铅等污染物的监测项目。

1. 大气环境监测的具体应用

在我国,大气层中的污染物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已经浮沉为主,对大气环境的监测和质量控制,是对大气质量合理进行评价的前提条件。我国在大气环境监测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影响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物在一个时间周期内进行连续的监测,通过监测结果分析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的浓度是否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以此结果数据来作为基础依据,进行大气环境质量报告的编写,提供给环境管理部门进行大气质量控制;

2)对大气质量监测的结果数据为大气质量的监控和分析提供可靠性依据,以此为前提条件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从而掌握大气质量变化状态及其发展规律,并对其发展趋势和可能造成的影响做以预测,发出预警信号;

3)对大气环境监测的数据和结构及分析报告为我国环境保护监测部门提供了较为科学准确的参考材料,以此为参考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预防和解决环境污染影响的新方法。

2.环境大气监测中的布点采样原则

对大气监测的布点采样按照以下原则进行:

1)要根据污染程度对监测的区域进行区分设置。通常按低、中、高三个层次进行划分;

2)布点的选择要具有污染代表性,即能够代表一定范围内的大气污染程度,使此范围内的污染状态和变化规律通过此个布点突出的反映出来。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可根据污染源的集中度来选择布点,同时要对风向因素加以考虑,在下风向设计的大气环境污染采样点要多于上风向;

3)根据污染区域的工业区密度来设置采样点,对于工业区密集的地方要多设置采样点,以高污染区多设,低污染区少设为基本原则;

4)对于采样点的设置,样点周围环境开阔,不能影响空气的流通。对于其他局部的污染源和有吸附力的树木建筑等要避开,以排除外部环境对样点大气采样的影响,保证采样的准确性。同时,尽量将各样点设置一致的外部条件,这样得出的数据信息互相可以有参考性和可比性,便于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探索其中的变化规律;

5)根据测定的目标来设置采用点的高度,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环境大气监测的布点方法和意义

对于大气质量监测的布点,要综合考虑污染物的种类以及要达到的监测目的来进行实际的设置,尽量做到监测网络布置的优化。

3.1 功能区布点法

功能区布点法是在不同功能区域内进行先进行踩点,根据区域的功能,对其实际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讨论,将此区域的功能和此地区的人类活动因素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虑而进行布点设置的一种方法。此方法属于一种常规性的布点方法,比较适用于大气环境监测的初级阶段,可以将区域功能布局和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表现出来,便于对大气环境污染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3.2 网格布点法

网格布点法是将监测采样点以坐标的形式进行将监测的区域进行网格化的划分,对其进行采样点的均匀布设的一种方法。对于网格的划分不仅要考虑污染的程度,还有将社会因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加以考虑,适合在污染源较多的区域采用此种方法进行布点。这种方法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以一种直观的空间分布方式进行设置,受条件的约束较少,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3.3 同心圆布点法

此种方法比较适合污染比较集中的区域使用。此方法确定圆心后按不同的半径进行同心圆的划分,同时按圆心画出射线,取交点为布点处。这种方法受风向影响较大,因此在使用此种方法时要充分考虑此区域的风向问题,以上风处少,下风处多为布点的基本原则。同心圆布点法对污染集中,污染浓度较大的地区有很大优势,可以防止重污染区被漏掉而影响采样的准确性。

3.4 扇形布点法

第7篇

关键词:最优环境规制强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工业行业;分类评价;“U”型拐点;环境污染;能源消耗

中图分类号:F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7)03-0080-08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新常态”背景下,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为转变我国工业发展方式、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赢”指明了方向。工业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目耸侨面提高我国工业发展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而制定合适的环境规制政策则是确保工业发展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关键。鉴于此,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影响引入到工业效率的评价体系中,探究我国工业行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测算我国工业分行业的最优环境规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有的关于工业行业环境规制与工业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的研究文献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衡量。郑京海(2008)等[1]、赵彦云和刘思明(2010)[2]在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时直接使用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工业增长的方式。赵文军、于津平(2012)[3]在研究贸易开放和中国工业经济方式转变问题时,试着运用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衡量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程度。余甫功、吴俊杰(2014)[4]在研究广东省工业发展方式转变时,使用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工业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表示工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二是在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础上的环境规制问题研究。涂正革、肖耿(2009)[5]在环境生产前沿函数的基础上,利用1998―2005年我国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发现: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已成为中国工业高速增长、污染减少的核心动力。李玲、陶锋(2012)[6]通过测算中国28个制造业部门的环境规制,发现制造业的环境规制与制造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U”型的关系。李斌等(2013)[7]通过对工业环境规制拐点的测算,研究如何通过控制环境规制强度来促进工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查建平等(2014)[8]运用2004―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表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通过上面的文献分析可以发现:同时运用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来构建环境污染综合指数进行工业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文献较少,且没有在环境污染程度的基础上对工业行业进行分类,并分别测算各类工业行业的最优环境规则,以促进我国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基于此,笔者借用李玲、陶锋(2012)[6]的测算方法,首先对我国工业37个行业①的污染排放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行业分类,继而测算了各行业的环境规制强度。随后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各个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与分解,以作为中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衡量标准并进行合理评价。进一步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探究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的影响,并找出三类产业的环境规制拐点,进而厘清环境规制通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用于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以期为实现中国工业和环境的双赢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

二、我国工业分行业环境规制强度测算

我国工业有37个细分行业,各细分行业都有着自己的特性,因而环境规制对各细分行业的作用也会存在差异。因此,为了使环境规制强度测算结果更为准确合理,笔者将这37个细分行业根据环境污染程度进行分类。

(一)分行业环境污染强度测算

关于行业污染强度的测量,笔者参照赵细康的做法[9],首先对各类污染物数据进行线性标准化和等权加和平均法处理,进而计算各行业的环境污染强度。对我国工业行业环境污染强度测算的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笔者选取了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和工业废固的排放量作为测算模型中的三大排放污染物,并选取了各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对我国37个工业细分行业进行污染排放强度测算,并根据各行业污染强度?酌i的值将选取的工业行业分为三大类,具体分类结果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重度污染类行业主要由重化工行业和传统的污染密集型行业组成,这类行业本身就具有高污染和高排放的特点。中度污染类行业主要由部分重化工行业和生活资料行业组成,其污染程度仅次于重度污染类行业。轻度污染类行业主要由高新技术行业和部分污染程度较低的传统生活资料行业构成,这类行业尤其是高新技术行业原本就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具有低污染和低能耗的特点。

(二)分行业环境规制强度测算

在此笔者研究的是工业各行业的环境规制强度,由于行业的异质性,不同污染物的排放强度也不相同,在此,笔者采用综合指数法,构建环境规制测量体系,这套体系包括一个目标层(环境规制强度)和三个评价指标层(废水、废气、废固)。通过采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工业37个细分行业2001―2014年的环境规制强度进行衡量。利用三类产业环境规制强度的平均值绘制了时间变化走势图,其中,重度污染类行业的环境规制强度用右纵轴度量,轻度和中度污染类行业用左纵轴度量,如图1所示。

从横向来看,这十多年来我国重度污染类产业的环境规制强度远远大于另外两类产业,这说明我国对污染程度较重的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产业关注较多,且采取了更为严密的措施对待其带来的环境污染。从纵向的角度来看,我国重度污染产业整体呈下降的趋势,但在部分年份出现了上升,如2003年、2005年,但是其环境规制强度依旧数十倍于中度和轻度污染类行业。中度污染产业和轻度污染产业的环境规制都有所下降,但总体来说中度污染产业的下降幅度大于轻度污染产业,但从2006年开始,两大类的产业环境规制强度逐渐趋同。相对于污染密集型产业和重化工产业而言,中度污染产业虽然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相应的环境规制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显现,单位污染环境规制强度远低于高污染类行业。这是因为我国长期重视如纺织工业、造纸工业和重工业等污染大户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治理,而对同样带来严重污染的食品制造业、皮革制品等生活制品产业重视度不高,从而使得其环境规制强度不够。

三、中国工业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

(一)模型简介与数据处理

笔者采取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是R. Fare[10]于1994年提出的,在规模报酬可变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生产率的测算,分解公式为:

MV,C(xt,yt;xt+1,yt+1)=■×

■/■1/2×■/■1/2

=PTECH×SECH×TCH(1)

其中,PTECH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SECH为规模效率指数,TCH为技术变化指数。

在此基础上,笔者参考Grosskopf[11]的生产率指标分解思想,得出文中所要使用的分解公式:

GTFP=GTPSC×GTPT×GPEC×GSEC (2)

其中,GTFP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PSC为技术规模指数,GTPT为技术进步指数,GPEC为纯技术效率指数,GSEC为规模效率指数。

本部分使用的数据是2001―2014年我国37个工业行业的投入产出数据,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其中,“好”产出用37个产业的工业总产值表示,但考虑到各年的价格变化因素,将各产业数据折算为2001年的可比价。“坏”产出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排放物,因为在工业行业的污染排放物中,二氧化硫是最主要的排放物,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笔者将选取各产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作为衡量“坏”产出的指标。劳动和能源投入:采用大多数文献中运用到的全年平均人数作为劳动投入指标,能源投入用能源消耗总量作为衡量指标。资本投入:资本投入用工业行业各产业的资本存量来表示,但统计年鉴中并没有资本存量的统计,需要进行估算。笔者采用永续盘存法估算资本存量,其估算公式为:资本存量t=可比价投资额t+(1-折旧率t)×资本存量t-1,其中可比价投资额t=(固定资产原值t-固定资产原值t-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t。在此,笔者运用非参数方法(DEA)来对绿色生产率进行测算。

(二)我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与分析

运用DEAP2.1软件对考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分解为技术规模指数(GTPSC)、技术进步指数(GTPT)、纯技术效率指数(GPEC)和规模效率指数(GSEC)。具体测算与分解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考虑能源消耗和环境因素的情况下,我国工业部门全行业平均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研究期内年均增长率为0.7%,生产效率在研究期间内年均降低了0.6%,技术进步率年均增长1.5%。这说明2002―2014年,我国工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而非生产效率的改进所致。众所周知,技术进步是与生产前沿面密切相关的,而生产效率是受其他一些诸如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的,这表明我国工业行业的生产效率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从行业分类来看,污染越严重的产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越高,且高度和中度污染类产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所增长,平均增长分别为6.3%和1.3%,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于轻度污染产业来说是下降的,下降了2.8%。而重度污染类产业在研究期间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为1.069,显著高于另外两类产业,这说明较高的环境规制使其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效率大大提高。此外,从分解结果来看,重度污染类产业中技术进步指数的提高大大地带动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3.4%,这充分说明了重度污染类产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增强自主创新等可使技术前沿面不断前移。

四、我国工业分行业最优环境规制强度设定:分类评价

(一)模型设定

笔者将前文测算的环境规制强度(ER)及其平方项(ER2)作为自变量,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规模效率指数(GSEC)、技术进步指数(GTPT)和纯技术效率指数(GPEC)分别作为因变量,建立如下四个面板数据模型:

GTFPi,t=α0+α1ERi,t-1+α2ER2i,t-1+α3RAVi,t+α4RCPi,t+α5LPi,t+α6EPi,t+εi,t(3)

GESCi,t=α0+α1ERi,t-1+α2ER2i,t-1+α3RAVi,t+α4RCPi,t+α5LPi,t+α6EPi,t+εi,t(4)

GTPTi,t=α0+α1ERi,t-1+α2ER2i,t-1+α3RAVi,t+α4RCPi,t+α5LPi,t+α6EPi,t+εi,t(5)

TPECi,t=α0+α1ERi,t-1+α2ER2i,t-1+α3RAVi,t+α4RCPi,t+α5LPi,t+α6EPi,t+εi,t(6)

其中i=1,2,…,37表示工业行业37个细分行业,t=1,2,…,13表示2001―2014年。考虑到行业的异质性,笔者选取了四个控制变量:RAV为工业增加值率,指的是行业工业增加值与同期工业总产值的比值;RCP指的是成本利润率,用行业利润比上成本费用来表示;LP为全员劳动生产率,是行业工业增加值与全部从业人员人数之比;EP为能源生产率,是行业工业增加值与行业能源消费总量之比。相关数据均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二)面板回归结果及分析

笔者运用EVIEWS 9.0软件,对式(3)―(6)进行面板回归分析,试图找到能最大限度促进工业和三大污染类别产业生产率提高、效率改进和技术进步的最优环境规制强度,即环境规制强度的拐点。考虑到环境规制的滞后性,因此在回w分析中解释变量用滞后一期值来考察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首先要进行单位根检验和Hausman检验。在对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时发现,相关变量均不存在单位根,因此,所用变量是平稳时间序列,可以进行回归分析,且在Hausman检验的基础上决定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

1. 重度污染类产业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表3表示的是我国重度污染类产业的环境规制对该类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技术进步和纯技术效率的影响。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三个模型中,环境规制强度的一次项系数为正,二次项系数为负,并且在统计上效果较为显著,这说明环境规制强度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呈倒“U”型关系②。这也符合了波特假说中合理的环境规制强度,即只要将环境规制强度设定在适当的范围,就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产生正向的作用,若不处于这个范围,则会加重企业的负担,进而会对它们产生不利的影响。通过模型3、模型4、模型6测算出的拐点分别为:4.126、10.636、5.988。若环境规制强度处于倒“U”型的拐点,则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产生最优的影响。在技术进步指数模型中,环境规制强度的一次项和二次项的系数都为负,环境规制强度与技术进步指数也呈倒“U”型关系,并且目前该类产业的环境规制强度处于拐点的右端,说明目前的环境规制强度已经对技术进步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2. 中度污染类产业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表4表示的是我国中度污染类产业环境规制对该类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技术进步和纯技术效率影响的估计结果。表4中可以看出,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的影响基本是一致的。在四个回归模型中,环境规制强度一次项系数为负,二次项系数为正,说明在研究期内对于中度污染类产业的环境规制强度较弱,通过环境规制,这类产业的生产率并没有提高、生产技术没有进步和效率也没有改进。笔者认为,呈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较弱的环境规制所产生的成本费用在企业生产的总成本中只占了很小的比例,并没有引起企业对环境规制成本的重视,从而也就忽略了为保护环境而进行的管理制度创新和绿色技术的研发。但是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加大,这部分的成本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增大,会引起企业的重视而倒逼其加大管理制度创新和绿色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随着环境规制的增强,呈现了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特征,拐点分别为:3.209、2.488、2.703和3.812,即技术效率比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能更快地达到“U”型的拐点。这说明对于中度污染产业来说,其基础技术薄弱,技术创新能力低,通过管理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要更容易适应环境规制强度。此外,目前的环境规制强度较低,环境规制强度没有对这类产业的生产率提高产生正向影响,没有促使企业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也没有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从而使得这类产业成为了污染大户。

3. 轻度污染类产业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表5表示的是以高技术产业和清洁产业为主体的轻度污染类产业,在该类产业的四个回归模型中,环境规制强度的一次项系数为负,二次项系数为正,这说明轻度污染产业的环境规制强度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技术进步和纯技术效率的关系呈现“U”型特征,拐点分别为1.336、1.551、1.003和1.221。这是因为当前我国轻度污染类产业的环境规制强度较弱,而且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并没有带来促进作用,要想使环境规制强度产生正的作用,应该加强环境规制强度。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项来看,与中度污染类产业相比,轻度污染类产业的技术进步指数比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能够更早地突破“U”型拐点。这反映了以高技术产业和轻工业为主的轻度污染产业,其管理制度已经比较先进,要想进一步提高该类产业的生产效率,应该加强技术创新。

4. 工业行业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的影响估计。通过对整个工业的环境规制强度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发现(见表6),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均与环境规制强度呈“U”型关系,“U”型的拐点分别为:1.074、1.441、2.503和2.822。这说明目前我国工业行业的环境规制强度较弱,对管理制度与技术创新没有足够的刺激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规制强度来激发企业进行管理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动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工业三类产业及工业整体的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的影响可以看出,不同产业的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的影响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分产业来看,重度污染产业的环境规制强度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产生了正的影响,目前的环境规制强度是比较合适的,而中度和轻度污染产业的环境规制强度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产生了负的影响,但随着环境规制程度的加强,其对生产率产生正的影响,环境规制与生产率、技术进步呈“U”型特征。对于我国工业整个行业来说,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呈现“U”型特征,较弱的环境规制对生产率产生负的影响,但环境规制达到一定程度则会产生正的影响,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的提升、技术创新和效率改进。

目前,造成我国工业行业的环境规制强度不够的主要原因:从宏观层面来说,由于环境规制相关体制和政策的不配套,导致了政府虽然已经规定了环境规制,但在实施环境规制政策时执行力度不够,常常被企业所忽视;从微观层面上来看,企业自身对环境规制的实施情况不乐观,由于企业用在环境规制上成本费用较低,占企业总成本较小的比例,未能引起企业的重视,无法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因此,只有将环境规制强度提高到一个适当的水平,才能有效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进而提高整个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工业行业的转型发展。

五、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1. 中国工业行业环境规制强度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从横向来看,重度污染产业的环境规制强度明显大于另外两类产业;从纵向来看,我国重度、中度和轻度污染产业整体呈下降的趋势,但总体来说重度污染产业的环境规制强度数十倍于其他两类产业,且中度污染产业的下降幅度大于轻度污染产业。2001―2014年我国工业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0.7%,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增长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贡献最大,而技术效率的贡献则相对较小;在过去十多年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处于缓慢增长的状态。从分行业来看,在研究期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重度污染产业、中度污染产业和轻度污染产业。

2. 环境规制对工业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环境规制强度与重度污染产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呈倒“U”型关系,说明目前的环境规制强度是比较合适的,对该类产业的生产效率产生了正的影响,若要使环境规制对生产效率的作用达到最高,则环境规制强度应设定为“U”型拐点,即4.126、10.636、5.988。以生活资料制造业和部分重工业为主体的中度污染产业目前所采用的相应环境规制较弱,环境规制的作用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均呈现“U”型特征,从分解项来看,技术效率比生产率和技术进步能更早地突破“U”型拐点。以高技术产业和清洁产业为主体的轻度污染产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与环境规制强度的关系也呈“U”型特征,且相对于生产率和技术效率而言,技术创新能够更早突破“U”型拐点。

(二)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笔者分别从工业总体和重度、中度、轻度污染类产业等视角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 从工业行业的总体来看,需要根据不同的产业特性制定不同的环境规制强度,实现环境规制方面的政策由“控制性”向“激励性”转变,使以单一治污为目标的环境政策过渡到以“治污、技术改进、预防”等多个目标的环境政策,引导企业进行绿色技术研发,提高技术水平。注重技术创新和技术效率的配合作用,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调动资金的流向,优化资本配置,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此外,还要不断加强社会监督和提高企业自身的环保意识,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和企业的综合治理力量。

2. 重度污染类行业应该维持目前的环境规制强度,将在节能减排上的注意力从加强环境规制转向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大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创新资本投入,特别是绿色技术方面的投入;在生产环节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传统的“先污染,后排放”转向“先预防,后处理”这样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污染源头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对于环境污染严重的小企业,若继续不在环境规制强度内进行生产活动,则应坚决取缔,使要素资源逐步流向环境友好、技术先进和经济效益高的企业,从而使要素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3. 加大对中度和轻度污染类行业的环境规制强度。严格控制皮革制品、纺织服装等传统生活制品行业和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等重工业行业的污染物排放量,促使企业主动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提升中度污染产业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绿色产品生产;政府在制定了环境规制要求后要充分发挥好监督职能,提高企业的环境污染成本,迫使企业主动进行设备更新和绿色技术创新。提高对轻度污染类行业治污的重视程度;促进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研发,进而通过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物排放,把技术创新作为轻度污染产业解决污染问题的主要途径,从而达到产业转型的目的。

注释:

①本文使用的工业37个行业分别为:黑金采选、有金采选、非金采选、造纸制品、非金制品、电热供应、黑金加工、水的生产、石油加工、煤炭开采、农副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加工、木材制品、纺织加工、化学制品、医药制造、化纤制造、有金加工、金属制品、燃气生产、石油开采、烟草制品、纺织服装、皮革服装、家具制造、印刷媒介、文体教育、橡胶制造、塑料制造、通用设备、专业设备、交通O备、电气机械、通信设备、仪器制造、工艺制造。

②文中“U”型曲线的数学函数说明,设二次项函数为y=ax2+bx+c,若a>0,则二次函数为“U”型曲线;a

参考文献:

[1]郑京海,胡鞍钢,Arne Bigsten.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否持续?――一个生产率视角[J].经济学(季刊),2008,(3):777-808.

[2]赵彦云,刘思明.中国专利对经济增长方式影响的实证研究:1988―2008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4):34-48+81.

[3]赵文军,于津平.贸易开放、FDI与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基于30个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2,(8):18-31.

[4]余甫功,吴俊杰.对外贸易、FDI对广东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基于1995―2011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岭南学刊,2014,(2):98-105.

[5]涂正革,肖耿.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研究[J].世界经济,2009,(11):41-54.

[6]李玲,陶锋.中国制造业最优环境规制强度的选择――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2,(5):70-82.

[7]李斌,彭星,欧阳铭珂.环境规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基于36个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4):56-68.

[8]查建平,郑浩生,范莉莉.环境规制与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来自2004―2011年省级工业面板数据的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5):54-63.

[9]w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23-231.

[10]Fare,R.,S.Grosskopf,Lovell .K.Production Frontier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94:254-271.

[11]Grosskopf,S.Some Remarks on Productivity and Its Decompositions[J].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2003,20(3):459-474.

Analysis on the Optional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tensity of Chinese Industry

――A Perspective of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Li Ping1, Wang Jun1, Yang Xiuhua2

(1. School of Economics,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Sichuan 611130;

2. Fiscal Payment Center of Chengdu Chenghua Finance Bureau, Chengdu, Sichuan 610056)

第8篇

关键词:贸易开放;水环境污染;要素禀赋效应;污染天堂效应;动态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6)03006408

一、问题与文献回顾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99 214.6亿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518 942.1亿元。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的对外贸易飞速增长,从2001年到2012年的12年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名义值年均增长39.9%。伴随着中国贸易开放度的提升,由贸易引致的环境问题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1-3]。以水污染情况为例,中国2001年到2012年的12年间,废水排放总量增长了92.9%①。很多学者的研究证明,贸易开放与近年来中国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之间存在显著关联,而且,自由贸易加速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4-5]。因此,贸易开放对环境污染在何种程度上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便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也必然是相关宏观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学者认为,经济增长将会受到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的约束而不能长期持续,人们必须降低经济发展的速度,以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6]。然而这只是理论分析,并没有得到实证的检验。直到20世纪90年代,全球环境监控系统(GEMS)为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关系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Grossman和Krueger首次以SO2和烟尘的排放为例,指出了污染物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将贸易开放纳入模型之中,提出了贸易开放对环境污染影响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7]。后来,Copeland和Taylor通过构建南北贸易模型,完善了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理论研究[8]。然而,关于贸易开放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方向,迄今为止仍存在很大争议。目前被大部分学者所支持的理论框架是由Antweiler等提出来的,认为当其他因素不变时,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取决于国家的类型,并依赖于该国的比较优势,即贸易自由化与污染排放之间并非单一的线性关系[9]。Antweiler等的理论框架包含了一个以比较优势为理论基础的“要素禀赋假说”,以及一个“污染天堂假说”(Pollution Havens),进而代表内生环境规制的人均收入水平和要素禀赋共同决定贸易模式。要素禀赋假说认为,贸易自由化会使资本要素相对丰裕的发达国家的环境恶化,而劳动要素相对丰裕的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将会得到改善。污染天堂假说则认为,人均收入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会具有相对宽松的环境政策,使得他们在污染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人均收入较高的发达国家的环境政策相对严格,在清洁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贸易开放将导致发展中国家成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避难所。

针对以上情况,国内学者也展开了大量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包群和彭水军利用1996-200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贸易开放对六类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发现针对不同的污染物排放,其影响方向和效果有所不同[10]。李锴、齐绍洲利用中国1997-2008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贸易开放与中国CO2排放之间的关系,发现在CO2排放方面,贸易开放对环境的影响是负面的[11]。彭水军等基于2005-2010年中国25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贸易开放的结构效应对三类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并通过不同虚拟变量的引入,考察对于SO2和烟尘指标,同时存在贸易开放带来的要素禀赋效应和污染天堂效应[12]。林伯强、邹楚沅利用2000-2011年间的相关数据,实证研究了“世界―中国”和“东部―西部”两种经济活动转移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机制,并得出结论,东西部经济转移过程也会加速东西部的污染转移过程[13]。张艳磊等采用农资生产企业的微观数据,证实了中国农资产品出口存在“污染天堂效应”,为中国环境规制政策制定和农资产品出口关税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14]。

综合已有文献,在采用计量模型对中国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中,大部分使用静态面板数据,且研究选取了不同类别的指标,缺乏针对性。本文在环境污染指标的选取中,只针对中国的水环境污染进行研究,并合理地选取水污染指标,以确保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考虑到水环境污染物的排放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本文放宽了模型静态的假设,采用动态面板数据进行估计。模型通过采用合适的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有助于解决人均收入和贸易开放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最后,在基本模型验证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加入不同的虚拟变量与贸易开放度的交叉项,进一步对“污染天堂效应”和“资源禀赋效应”进行识别,验证两种假说在中国水环境污染情况中是否成立;另外通过加入地区虚拟变量的交叉项,本文也将考察中国东西部在贸易开放影响水环境污染方面的差别。

二、模型构建

(一)理论模型

本文的实证研究选取Copeland和Taylor[8]、Antweiler等[9]的分析框架。模型考虑小型的开放经济体系,该体系所面临的世界市场价格Pw是确定的。且仅有资本K和劳动L两种要素,生产X和Y两种最终产品。其中X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而Y则不产生。假定以产品Y为基准计价单位(Py=1),产品X的相对价格为P。由于贸易壁垒的存在,使得经济体商品X的价格不同于世界价格Pw,且可以表示为:

在以上三个方程中,M表示式(6)中除lnO以外的其他控制变量,交叉项为lnO与各虚拟变量的乘积。根据污染天堂假说,通常收入水平越低的地区,其环境污染规制越宽松,也越可能成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避难所”。故在式(7)中加入虚拟变量IDum(收入虚拟变量)来捕捉可能存在的污染天堂效应。而根据要素禀赋假说,资本密集程度高的地区往往具有更高的污染排放强度,贸易开放将使得资本劳动比率高的部门成为污染密集型产业,因此贸易会引致该地区的环境污染排放加重,故在式(8)中加入虚拟变量KLDum(资本密集程度虚拟变量)来捕捉可能存在的要素禀赋效应。另外,由于受地理因素和相关经济政策的影响,中国东西部的贸易开放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为了考察这种明显存在的差异,在式(9)中引入虚拟变量ReDum(地区虚拟变量)来捕捉可能存在的区域异质性。

三、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分地区的省市级资料。具体样本为中国31个省市(包括4个直辖市)2004-2013年10年间的面板数据。针对模型中不同的变量,本文结合具体情况和前人的研究选取了相应合理的指标,具体情况如下。

其一,水污染物排放指标lnP。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居民生活中排放的废水(生活污水)和人类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工业废水)两大类。从水污染的化学指标出发水污染指标根据其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物指标,考虑到指标获取的难易程度和可监测的准确程度,本文只选取水污染的化学指标进行研究,而不考虑其物理指标和生物指标的污染状况。,本文所选取的水污染物指标包括有机污染物指标和无机污染物指标两种。水环境的有机污染主要来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物质,由于其种类繁杂,难以逐一定量,但上述有机物都有被氧化的共性,即在氧化分解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所以本文选取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排放量及排放强度作为研究的有机污染物指标排放强度为单位GDP内的污染物排放量。。在水环境的无机污染中,污水中的氮为植物的营养物质,而过量的氨氮排放使天然水体中的藻类大量生长和繁殖,水体产生富营养化现象。所以本文选取氨氮排放量及排放强度作为研究的无机污染物指标。而本文所选取的两类污染物指标可以涵盖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两大污染来源,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代表性。

其二,人均收入lnI。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控制变量。本文选取各省市的人均GDP作为代表人均收入的指标进行研究,并考察基本模型中一次项和二次项的估计系数,进一步验证经济增长的规模技术效应在中国水污染中的曲线轨迹。

其三,资本劳动比率lnKL。资本密集程度较高的部分往往污染程度也较高,因此资本劳动比率可以用来反映生产的结构效应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参照林伯强等人的做法[13],本文用人均资本存量作为指标反映资本劳动比率的大小。人均资本存量用资本存量除以年末就业人数得到。其中各省市各年份的资本存量根据张军等人的方法计算得出[20]。

其四,贸易丰裕度lnO。根据前人的研究,本文用各省市相关年份的进出口总额占其GDP的比重作为指标,代表其贸易丰裕度。由于贸易的原始数据单位为美元,本文采用相关年份的平均汇率将其转化为人民币再进行计算得出贸易丰裕度的大小。该控制变量用来衡量贸易开放对水环境影响的结构效应。

其五,虚拟变量。如前文指出,本文通过分别引入虚拟变量IDum和KLDum,在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将考察贸易开放的污染天堂效应和要素禀赋效应在中国水环境污染方面是否存在。其中IDum为收入虚拟变量,以人均收入水平为标准,其收入水平在中位数以上的省市取值为1,否则为0。KLDum为资本密集程度虚拟变量,以人均资本存量为标准,其水平在中位数以上的省市取值为1,否则为0。此外,ReDum为本文引入的地区虚拟变量,西部10个省市取值为1,其他省市为0西部10个省市包括:西北五省的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省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以及西南五省市的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和自治区。。

四、回归结果分析

(一)基本模型估计结果

公式(6)用被解释变量(污染排放)的一阶滞后项表征动态面板的同时采用两步估计法对模型结果进行估计。同时,为了解决模型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参数估计的标准误采用稳健估计量。具体模型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模型整体检验结果看,四个基本模型AR1统计量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且AR2统计量均不显著,说明模型扰动项的差分均存在一阶自相关,但不存在二阶自相关,故接受“扰动项无自相关”的假设,可以使用差分GMM模型。所有模型的Sargan统计量均显著,无法拒绝“所有工具变量均有效”的原假设。

表1的估计结果显示,四个基本模型的滞后一期的水污染指标均显著为正,说明水污染的排放量和排放强度的调整确实是一个连续、动态的积累过程,进一步表明本文的动态模型设定形式是有效的。通过对EKC方程形式的估计可以发现,对于有机污染的化学需氧量排放和无机污染的氨氮排放(无论是排放量还是排放强度),人均收入的一次项系数均显著为负,而二次项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人均收入和水污染排放之间呈现显著的“U”形关系,即对于中国水污染排放,经济增长的规模技术效应与“EKC假说”结论相反。四个基本模型中反映直接结构效应的资本劳动比率系数均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生活污水排放在整个水污染排放中所占比重较大,而导致反映生产结构效应的资本劳动比率对污染排放的影响不显著。四个基本模型中反映贸易开放的结构效应的系数lnO均显著为正,这表明贸易开放度提高加剧了中国水环境的污染排放。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结论与彭水军等[12]在水污染排放中得出的结论截然相反。本文认为这可能是他们关于水污染的研究指标选取为废水排放量和排放强度,而并非剥离出主要的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排放指标而导致的。

(二)污染天堂效应、要素禀赋效应和区域异质性检验

环境污染监管和要素禀赋共同决定一个经济体的比较优势。本部分通过引入贸易开放度的相关交叉项来识别决定中国水环境污染密集型产品贸易模式的比较优势来源,即实证研究污染天堂效应和要素禀赋效应在中国水环境污染中是否存在,二者又是如何作用于贸易引致的结构效应,并就贸易开放对中国水环境影响可能存在的区域异质性进行检验。具体的模型是在基本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公式(7)、(8)、(9)的形式进行验证。模型估计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在加入收入虚拟变量之后,无论是对于化学需氧量这一有机物排放指标还是氨氮这一无机物排放指标,交叉项回归系数与lnO回归系数相比均显著增大,且弹性值增大为原来的10倍左右。说明与低收入地区相比,高收入地区的贸易开放会导致水环境污染排放的加剧,即对于中国水环境污染并不存在污染避风港效应。在加入资本劳动比虚拟变量之后,交叉项回归系数与lnO回归系数相比均显著缩小。说明随着贸易开放程度增加,资本劳动比较低地区的污染排放水平要高于资本劳动比较高的地区,即对于中国水环境污染也不存在要素禀赋效应。在加入地区虚拟变量之后,交叉项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对于中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贸易开放会降低其水污染排放,相反对于中东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贸易开放会增加其水污染排放。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2004-2013年10年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结合动态面板数据和差分GMM估计方法,实证研究了贸易开放引致的结构效应对中国水环境污染的影响。与已有文献相比,本研究只针对中国水环境污染,选取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作为指标进行研究,另外,通过引入贸易开放的各种交叉项,进一步考察了中国水环境污染的“污染天堂效应”、“要素禀赋效应”以及可能存在的区域异质性。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基本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对于有机污染的化学需氧量排放指标和无机污染的氨氮排放指标,贸易开放的结构效应导致中国水环境污染排放显著增加。从弹性值看,贸易开放引致的中国水环境污染排放小于经济增长的规模和技术效应。这表明,经济发展是导致中国水环境污染加剧的主要因素,而贸易开放的结构效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中国水污染的排放。另外,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验证看,中国水环境污染随经济发展呈现“U”形轨迹,即在2004-2013年10年期间,中国水环境污染排放随人均收入水平增加先减少后增加。

通过加入贸易开放的各种交差项识别决定中国贸易开放结构效应的比较优势来源,本文研究进一步得出结论,对于有机污染的化学需氧量排放指标和无机污染的氨氮排放指标,中国贸易开放过程中并不存在所谓的“污染天堂效应”和“要素禀赋效应”。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资本要素积累和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中国越来越多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将获得比较优势,进而污染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加,这也将加剧中国水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因此,需要通过不断完善中国水资源环境管理体系,实施最为严格的水污染监控管制,从而避免可能发生的贸易引致的中国水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

最后,本文对中国水环境污染的指标选取为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一起的化学污染指标。事实上,生活污水在整个水污染排放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这也可能影响中国水污染“污染天堂效应”和“要素禀赋效应”的实证结果。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剥离出贸易开放分别对中国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将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傅京燕.国际贸易中“污染避难所效应”的实证研究评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4):13-18.

[2]许广月,宋德勇.我国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1):74-79.

[3]吴献金,邓杰.贸易自由化、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43-48.

[4]陈迎,潘家华,谢来辉.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8(7):11-25.

[5]刘强,庄幸,姜克隽,等.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 (8):46-55.

[6]MEADOWS D H,GOLDSMITH E I,MEADOW P.The limits to growth[M].London:Earth Island Limited,1972.

[7]GROSSMAN G M,KRUEGER A B.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91.

[8]COPELAND B R,TAYLOR M S. 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109(3):755-787.

[9]WERNER A,BRIAN C,SCOTT T.Is free trad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4):877-908.

[10]包群,彭水军.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世界经济,2006(11): 48-58.

[11]李锴,齐绍洲.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J].经济研究,2011(11):60-72.

[12]彭水军,张文城,曹毅.贸易开放的结构效应是否加剧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基于地级城市动态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国际贸易问题,2013(8):119-132.

[13]林伯强,邹楚沅.发展阶段变迁与中国环境政策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2014(5):81-95.

[14]张艳磊,张宁宁,秦芳.我国农资产品出口是否存在“污染天堂效应”――农资生产企业环境污染水平对其出口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15(2):88-94.

[15]HALKOS G E.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or sulfur: Evidence using GMM estimation and random coefficient panel data models[J].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3,8(4):581-601.

[16]ARELLANO M,BOND S.Some tests of specification for panel data: Monte Carlo evidence and an application to employment equations[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1,58(2):277-297.

[17]CASELLI F,ESQUIVEL G,LEFORT F.Reopening the convergence debate:A new look at crosscountry growth empirics[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1996,1(3):363-389.

[18]BLUNDELL R, BOND S.Initial conditions and moment restrictions in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8,87(1):115-143.

[19]沈锋.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理论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8,34(9):81-90.

[20]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第9篇

关键词:室内环境 、环境污染、防治对策、控制方法

提起污染,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室外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实际上,室内环境质量的比室外的环境质量更为重要,因为现在都是人90%的时间都是在室内度过的。室内环境与健康密切相关。室内的环境质量主要受室内小气候条件(温度、湿度、新风量、空气速度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的影响。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随着建筑密度程度增加,室内环境污染程度加深,各种新型的工业建筑材料,是在装修材料,家具油漆含有的有害化学品以及人们活动带来的各种废气、粉层以及病菌,都在毒害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

1、室内空气污染

居室经过人们的修建、装修后而进行居住。在修建和装修的过程中,来至建筑材料、 装饰材料、家具以及在居住中因生活而排放出的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的、物理的和生物因子改变了原有居室内的空气成分,甚至一些 有害气体所占比例超标,从而对人体的身心 健康构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威胁。此外,若我们把交通工具也归于室内环境的话,那么,人一天在室内环境内生活 和工作的时间将超过90%。不难看出,室内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的有着直接的影响。

2、室内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室内环境的污染源多种多样,但按其污 染程度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五种。而每种污 染源中又有不同的分类。下面做具体介绍:

2-1:有害气体

这是室内污染最严重的污染源,也是 导致室内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其中以甲 醛、苯及苯系物、TVOC、氯为主。

甲醛: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气味、易溶 于水、醇醚的气体。常温下以气态形式出 现,当35%~40%的甲醛溶于水时,便变成了 福尔马林。研究表明,当空气中的甲醛浓度达到0.06~0.07mg/m3 时,儿童就会发生轻 微气喘;达到0.1mg/m3时,人体就会有不适 感,达到0.5mg/m3时,眼睛就会受到刺激而 流泪,到0.6mg/m3时,咽喉就会疼痛,而达 到30mg/m3时,居室内人会立即死亡。甲醛目前已证明是一种高致癌物,能引起鼻咽 癌、鼻腔癌和鼻窦癌等癌症及并发症,甚至会引发血癌。室内甲醛的来源一方面是不安全燃烧所致,另一方面主要来自于建筑材料、装饰物及化工品。而家具和装饰材料中的胶黏粘剂为甲醛的主要来源。

2-2:苯及苯系物

从目前我国研究机构确认的有害笨物质来看,主要是苯、甲苯和二甲苯。苯及苯系物的来源一方面是建筑材料的有机溶剂,如油漆添加剂和防水材料的添加剂,另一方面则是装饰材料及人造家具的粘合剂中的溶液当中包含着的。

2-3:挥发性有机物

TVOC是多环芳径、挥发有机物和醛类 化合物三类中较为严重的一种。 TVOC在室内空气环境中的成分较为 复杂,种类多。常见的如三氯乙烯、三氯甲 烷、蔡、二异氰酸酷和醛类化合物。TVOC的 来源以装饰材料、家具中的粘合剂和人造 材料为主。

2-4:氨

属于一种碱性物质,对皮肤具有腐蚀和刺激作用;能通过三叉神经让人呼吸停止;能破坏人体内血液的运氧功能;通过对上呼吸道的破坏还能让人体的抵抗力下降;长期呼如氨会导致呼吸困难、胸闷、头 疼、恶心等症状,甚至发生水肿和呼吸道疾病,严重的可致人死亡。在空气污染中,氨 主要建筑材料中的混凝土添加剂、装饰材 料中的添加剂和增白剂。国家卫生部公布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居室内的氨每m3,空气中氦气的控制浓度不应 超过0.2rag。

2-5:浮游离子和香烟烟雾

浮游离子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呼吸道上,而其来源主要是居室打扫和燃烧建筑灰尘等。香烟烟雾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致癌方面,香烟烟雾中所害致癌物超过了40余种;在居室内,香烟烟雾主要来源于“烟客”。

3、居室环境保护的对策

在居室环境保护中,我们坚持总的原 则是:“预防为主、科学掌握、物化结合”。即 从污染源控制和居室环境改变做起,以科学的方法来进行保护,通过物理的和化学 的综合方法来共同防治。具体说来有:

3-1:严格控制污染源

在居室建造和装饰过程中,要对设计进行污染评价,充分考虑材料的成分,尽量少用具有含有污染性质的材料。还要注意在做的考虑价钱的同时要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进行调查,多以自然材料来进行;在对材料的处理中,应以手工工艺来减少污染,少用粘合剂或添加剂一类材料。

3-2:经常保持室内通风

这是减少居室环境空气污染最直接和最经济的手段。通风不但能在居室内装饰材料中的有害气体和物质进行及时排除,还能利用新鲜空气来提高居室内的空气质量。少用空调、微波炉等一类具有辐射的电器,虽然这些电器内有负离子发生器等装置,但对空气质量的改善功能相当有限,不能满足电器使用过程中所排放的污染物的排放量。

3-3:通过净化的方式来处理

上述两种方法只是从源头上进行了控 制,但在现实的居住环境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污染物,为此,还要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植物方法等多种方法来对存在的污染物进行相应的处理。

(1) 物理方法:常见的是用活性炭的吸附特性来去除污染物。如在居室内放置一 定部分的活性炭;还有一种做法是在地板装组的过程中,将活性炭埋于地板下,但这种方式成本较高。

(2)化学方法:即利用化学剂的化学反应来对居室内的空气和污染物进行中和、消 除。如将化学试剂固定放置或是喷涂于墙面等,化学方法处理的对象是较为轻度的污染。虽然这种方法在价格上有一定优势,短期内效果明显,但同时也会造成二次污染。

(3)植物方法:这是处理居室污染最简单的方法,常见的就是在家居内种植一些绿色

植物,如常青藤、吊兰等,它们不能吸收笨、 醛一类的有机物,从而提高空气质量。

当然,在居室环境的方式方面,负离子 法、光触媒法和电磁波法等也随着科技的发展而逐步被采用,此处不再细论。

前面对于影响人们生活的室内环境进行了分析,影响我们生活的环境除了它还有室外的环境;比如:异臭污染、噪声污染(交通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等)、空气污浊、等;这些既有自然因素也人为因素,要想有一个美好的居住环境就必须对这些因素加以控制和管制,对于这些外部环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防治:1、环境绿化、2、搞好环境卫生、3、治理污染;我们要做到早规划、早预防、早发现,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这里就不一一进行分析。总而言之,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居室环境要求也逐步提高,但室内外的环境污染 的防治并非一蹴而就,需长期坚持,不但要从污染源上进行控制,还要注重日常的生活习惯,从一点一滴做起,方能让居室真正有利于我们的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

[l]林金宗.浅谈室内环境污染的危害与防 治[J].福建建材,2008(2).

[2]刘建兵.典型室内空气污染及改进措施 分析研究[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8(1).

第10篇

1、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为的破坏,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或由于人为的因素,环境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使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有害影响。)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现象。

2、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如果排放的物土壤污染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会降低生物生产量,加剧环境破坏。

3、针对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办理中的取证难、鉴定难、认定难等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司法解释《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有关环境污染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作出了新的规定,以从严惩治和防范环境污染。根据《解释》,致使一人以上重伤或者三人以上轻伤即构成“严重污染环境”,将被以污染环境罪追究刑事责任。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关键词: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管理,问题,对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dustrial enterpris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public attention. This paper, from the industrial enterprise environment pollution management analysis points out the main problem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 environment pollution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industrial enterprise environment pollution management,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几年,我国的环境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各地发展不均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一些主要污染物虽然已达标排放,但绝对量很大,仍处于较高的污染水平。相当多的地区环境和生态破坏的现状没有得到改变,有的甚至在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工业污染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环境污染管理是我国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的工作重点。

一、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管理的主要问题

1.企业领导对企业环境污染管理不够重视

目前,许多企业领导的环境意识薄弱,比较缺乏环境政策与法制观念,存在许多思想误区,认为加强环境污染管理就是要制约生产经营,环境污染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应付环保行政部门等等。一些企业领导在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更大回报的利益驱动下,有可能钻环保法制的空子或管理上的漏洞,诸如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偷排和瞒报排污数量,甚至转移污染等来逃避环境义务的履行。大量事实表明,凡是领导重视环保的单位,环境污染管理工作都作得卓有成效,同时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并存。

2.资金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迅速发展,产生的工业污染十分严重,治理任务相当艰巨。多年来,虽然年年有投入,岁岁有进步,但污染治理效果和人们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这与历欠帐太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城市整体功能不强等诸多原因有关,但环保资金投入不足,资金使用分散,投资效益低下是制约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素。按照“污染者负担”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企业应当负责解决自身造成的环境污染,这部分资金主要来自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固定资产投资。但是,近年来,数以万计的大中型企业经营的步履艰难,让这些生产发展尚无保证的企业增加环保投入不太现实,这样势必造成投资渠道不佳,工业企业继续超标排放污染物。

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我国的工业企业多是依靠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的初级加工产业,工艺水平、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均较低,也很少考虑环境因素,由此造成资源浪费,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量高等环境问题非常严重。

4.员工素质问题

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管理的基础在基层,它涉及生产的各个领域,没有广大员工的参与和积极性,企业的环境污染管理是很难搞好的。近年来,我国的员工队伍在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存在员工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较差等问题。

二、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管理的对策

企业应当对传统的环境污染管理思路有所转变。从经营理念的高度去认识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和根本,在此基础上,发挥自我调控,自我激励的作用,以最有利的方式,真正自觉、自愿、自主地参与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1.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境政策法规体系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和有秩序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污染防治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应该纳入法制的轨道,根据国家或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进行控制管理。工业污染防治政策法规是市场机制下我国工业污染防治体制的核心组成部分。

1.1关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框架的建议

我国目前的环境法律框架中虽然有一部基本法,但一些重大的环境政策却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根据市场经济国家工业污染防治的经验及其发展趋势,我国的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应包括:实施工业污染全过程控制的技术政策、发展环境标志产品的技术政策、技术及产品淘汰制技术政策、废物回收再用的技术政策、工业污染治理处置的技术政策、工业污染控制技术装备技术政策、工业污染防治的宏观调控政策。这些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实施必须有配套的经济政策和管理制度。

1.2加强环境立法

市场经济究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法制经济,它要求一切活动都用法律加以控制、规范、引导,因此,从经验性立法转为导向性立法,在总结现有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经验的同时,着重对一些尚不成熟、正在试行的措施或制度进行科学分析、预测,订出一些引导性的法律。根据目前建立市场经济的进程来看,应加快环境法律体系中的单项法的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单行法规的内容不应当简单地重申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内容,应当将其具体化、尽量地使其有利于执行,以免使下一层次的有权解释发生偏差。市场经济作为权利经济,内在的要求法治,我国应改变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作法,在完善实体法的同时,加强程序法。

1.3健全和完善环境标准及其实施监督体系

通过对国外环境标准体系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尽快

确定我国环境标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的内容,使我国的环境标准体

系与国外先进的环境标准体系接轨。建立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选择重点污染行业、按行业特点制定排放标准,其实施易于与行业生产相结合,便于对行业生管理,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达到在生产中消除污染的目的。在完善国家环境标准的同时,加强地方环境标准的制订和舆论监督机制。

2.企业实施绿色化管理

2.1构建绿色企业文化

企业应大力推崇绿色文化,以人与自然的统一为核心,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降低资源消耗、促进资源永续使用为基本特征。

首先,企业的管理者,特别是高层决策者,应深刻认识经济高速发展给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环境问题带来的机遇和环境问题与

企业发展的关系,自觉顺应全球性的绿色潮流,增强环境意识和环

境责任感,通过自己的模范行动向全体员工不断的灌输企业的价值

观念,并通过运用管理权威强化员工对这些价值观念的认同,提高

企业形象。

其次,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制定企业道德规范,以条

文的形式约束全体员工的行为,激励他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积

极性,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

再次,确立全员环保意识。通过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提高环境意识,使每位员工清楚:环境问题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环境问题与企业的关系,如何将环保融入日常工作等。

2.2推行清洁生产与总量控制

第12篇

【关键词】环境管制;外商直接投资;污染产业转移

一、引言

根据传统的产业梯度转移理论,随着一个区域内各种要素成本上涨及发展空间缩小,经济发达传统产业发展优势逐渐失去,需要向欠发达进行产业区域性转移。环境要素作为众多要素之一,对产业区域间转移影响日益成为近年学术界热点问题。环境管制是政府为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目标,调节企业经济活动的所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但从实际情况得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却愈演愈烈。200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571.7亿吨,比上年增加2.7%。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9.0亿吨,比上年增加8.3%。在《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中指出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约占GDP的10%。同时按照《环境保护法》和《环境保护标准管理办法》规定,省级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规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以此为背景,各地区纷纷采取不同的环境措施,而环境管制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一则报道充分体现这一点,在2006年8月安徽省环保局对全省98个工业园区进行专项执法检查中,40%没有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几乎没有一家符合环境监管标准。

基于此背景,本文以我国东、中、西部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08年数据,从我国各省市历年新增FDI数额和新增外资企业数量为切入点,研究在影响产业转移各主要因素中,环境管制水平这一要素对基于FDI的污染型产业区域间转移的影响。并提出问题:即地区间环境管制差异对污染产业区域性转移产生的影响?环境管制这一因素是否是影响东西部污染产业区域性转移的主要因素?

二、文献回顾

目前国外环境管制约束下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环境管制与污染产业转移关系。国外学者分歧主要集中于:环境管制严格程度是否促使污染产业转移。Walter&Ugelow(1979)最初提出“污染避难所假说”,认为污染密集型企业会从环境管制强度高的地区转移到环境管制强度低的地区,从而后者便成为“污染避难所”。Chichilnisky(1994)&Copeland(1994)和Baumol & Oates(1998)从理论上证明了“污染避难假说”存在的合理性。与此观点相反则是“污染晕轮效应”,Duerksen&Leonard(1980),Bartik(1998)和Judith&Mary(2005)研究发现,高环境标准国家会吸引更多的污染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是外商投资与污染产业转移的关系。部分学者认为,外商投资并没有输出污染产业。Repetto(1995)利用美国相关数据发现,认为污染产业在发达国家中互相输出,而不是发展中国家。Birdsall&Wheeler(1993),Eskeland&Harrison(2002)认为跨国公司通过向东道国传播绿色技术,提升本国国民的环境福利状况。支持此观点还有Letchumanan,R.&Kodama,F.(2000),Eskeland&Harrison(2003)等。另外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外商投资同时也输出了污染产业。Copeland&Taylor(1994)通过构建南北贸易模型,表明跨国投资减少北方国家环境污染同时加剧了南方国家污染。Matthew A.C,Robert J.R.&Fredriksson.P.G.(2006)也支持这一观点。

国内学者在此领域成果甚少,起步较晚。潘申彪(2005)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采用江浙沪历年数据证实外商直接投资加剧这些地区环境污染。傅京燕(2006)和杨昌举(2006)分别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中存在污染产业转移。熊鹰、徐翔(2007)等研究证实高强度的管制政策确实不利于我国吸引外资,但同时也指出环境管制并非FDI流量的主导因素。

纵观以往研究,国内学者大多数对产业转移中存在污染现象达成一致观点,较多研究限于定性分析。关于环境管制与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关注甚少,大多只是在理论层次上的探讨,或者往往囿于二者的一个方面。而且考虑到区域差异,实证研究中选择的样本和数据不同,加之,采用不同研究工具得到的结论也就不一。另外,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大多停留在国家范畴,没有深入到具体地方区域。所以在此领域许多问题亟待破题。

三、实证研究

(一)变量与模型

1.变量选择与说明

在产业转移中,因新增外商直接投资受环境管制的影响更大,同时新增的外商直接投资额更能说明一地区吸引外资的能力。本文选取我国各个省市2000-2008每年新增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单位:亿美元)NFDI和新增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数量(单位:个)NFM作为衡量产业区域间转移的两个指标。

同时,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市场规模,能源条件,产业的集聚效应,文化差异,区位情况等。依据我国的国情及数据的可获得性。解释变量选取如下:环境管制水平(ECL);经济发展水平(GDP);劳动力的成本(ALC);市场规模(AMS);基础设施(IFS)。具体变量说明见表1

2.数据来源及处理

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统计口径,本文采用2000―2008年我国30个省市共面板数据(不包括)进行计量检验和实证分析,所有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及相关各省市统计年鉴。考虑到异方差问题及减少数据的不稳定性,分析中把所有的解释变量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

3.计量方法筛选

本文使用stata8.0软件进行实证检验,本文采用国际上常用的Panel Data模型分析,此模型既充分利用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两种信息,同时鉴于对我国各省市数据分析所以初步选取固定效应模型,再通过hausman检验来确认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哪一个合理,在两个被解释变量hausman检验结果中,其中一个统计量为负值,Hausman检验无效,另一个统计量为18.24大于p值0.0027,故拒绝原假设,建立固定效应模型比较合理。

4.其他说明

由于统计口径和一些历史问题原因,研究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省,同时,鉴于地区相关一些解释变量数据缺失,所以本文研究中没有包括此地区。即依据“七五”划分法,将我国31各省市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辽宁、福建、浙江、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包括吉林、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西部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广西、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二)描述性分析

通过表2所显示的主要变量的统计性描述情况可以看出,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四组各NFD和INFM变量平均值相差较大,全国新增外商投资额平均值为55.2亿美元,东部地区平均值为127亿美元,中部地区为17亿美元,西部为11.1亿美元,同样,四组中NFM的平均值也有很大差异,其中,东部地区比起中西部地区具有较高的新增外商投资额和新增的外商投资企业数,并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值,这也一定程度说明我国外商投资集中于东部地区。其他变量如ECL、GDP、ALC等也呈现出东部高于其他两个地区。没有明显呈现出环境管制约束下外商直接投资从东部向西部转移的趋势。这一结论与其他学者研究相似(见表2)。

(三)回归结果分析

从表3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对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后,比较两个模型相关统计值可以得出以下分析结果:首先,控制了影响两个被解释变量其他因素后,全国范围和东部地区来看,新增的外商直接投资额NFDI与环境管制水平ECL呈现出显著正向关系,新增外商投资企业数则与环境管制水平呈现不显著的负向关系。从东部地区数值来看,两个被解释变量与环境管制ECL这一观察变量正负关系与全国范围相同,说明环境管制水平强弱并不是东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GDP、廉价劳动力ALC和市场规模AMS则是其优势因素。而西部的环境管制水平ECL与两个被解释变量表现为负向关系,从外商投资这一角度来说,吸引外资进入的重要因素是宽松的环境管制。经济状况,市场规模和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这是此地区吸引外资的非重要因素。同时,在环境管制约束下,我国东部污部分染型产业向中西部发生转移,但是这种转移并不明显。同时西部地区宽松环境管制政策是吸引外资的重要因素之一(见表3)。

四、结论及启示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得出的结果,本文对环境管制对我国污染空间转移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环境管制水平强弱不会显著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方向发生转移,环境管制力度的加强会显著减少具有污染性质的企业数量,但是不是显著减少外商直接投资额。这可以解释为在环保宣传和低碳经济下,那些污染密集型产业正在不断进行自我改造,如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节能减排等方式由污染密集型企业向清洁产业进行转移。由此可知,东部地区政府应制定合理的环境管制政策,吸引高质量的外资投向本地区,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激发企业的创新意识。

第二,我国的西部地区在吸引外资过程中要考虑到本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由于西部脆弱的生态系统,恶劣的自然条件,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在不断加强的环境管制下,东部或国外一些淘汰或污染较严重行业可能迁移到西部去。所以,西部在利用外资时,应该具备长远眼光,着眼于本地区实际情况,避免成为“污染避难所”。

参考文献:

[1]刘建民,陈果.环境管制对FDI区位分布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7(1).

[2]熊鹰,徐翔.环境管制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07(2).

[3]沙文兵,石涛.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2: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