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化素养论文

文化素养论文

时间:2022-11-27 14:26:37

文化素养论文

第1篇

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固然重要,然而敬业和道德更是学生所必备的,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劳动者的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基于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之上,通过进行教育培训、实践操作、自我学习、内化提升等途径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起决定作用并且是相对内化与稳定的基本素质,它是劳动者对社会一定职业了解并不断适应的体现,是劳动者能否进入该职业领域并能否胜任该职业工作的其中一个条件。职业素养一般是某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综合品质,其中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个人素质等。影响和制约职业素养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劳动实践经验、自身家庭环境、社会工作环境以及自身综合素质水平等。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段话强调了高等职业教育要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中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把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与专业基础知识、职业技能水平等的培养全部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做好高职学生的培养与教育工作,这样,高职院校才能培养出一批具有崇高职业理想、过硬技能水平、优秀职业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社会中才会不断涌现出优秀的工人群体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薄名利、甘于奉献”的劳动模范。

二、基于职业素养之上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不断发展,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核心竞争力则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高职校园文化则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根基与不竭动力,并且在形成高职校园整体凝聚力、突出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与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将职业素养中的道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当前各高职院校所积极学习和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就有:“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人才。”以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每年都会由学校或各系牵头,组织带领学生到嘉定区革命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向烈士进献花圈。通过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进一步认识,明确了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组建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在校园里进行志愿服务工作,并深入到嘉定部分社区为社区居民免费维修电脑,帮助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让学生有机会亲身践行雷锋精神,培养自己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

2.将职业素养中的技能培养融入校园文化。

2013年4月23日,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通信与电子信息系与英格索兰(中国)校企合作正是签约,一起培养“安全防范技术”专业的学生。英格索兰(中国)非常注重人才培养,致力于年轻学生的技能提升,这为学生提供了就业实习平台,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这在全校范围内获得了积极响应。2014年9月,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与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办“2014上海电子商务技能训练营”,采用“全程企业授课、全课实操训练”的方式,开展电子商务的视觉设计、网页编辑、网络营销、网站运营等职业技能的培训与实际操作,在提高学生真实技能的同时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商务流通系与上海云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建“零零狸网拍上海嘉定摄影基地”,开展网络营销、网站代运营、网站图片处理等服务外包业务,同时把真实企业任务引入正常教学环节,让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鼓励学生积累实践环节和管理过程中的职业技能经验。各系通过此类校企合作模式,既让学生在校园里积极储备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又能在企业中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去。学生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水平,并将这股学习氛围带到整个校园。

3.将职业素养中的意识行为融入校园文化。

2014年6月18日,上海科学技术学院经营管理系与嘉定就业指导中心共同举办了“创业服务进校园———电子商务那点事”校园讲座,用生动活泼的方式、精练而幽默的语言为学生介绍了电子商务创业的有关知识,为学生传授电子商务创业理念、管理经验、创业技巧和流程,丰富了校园文化,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例如:在首届“上海市大学生‘创造杯’大赛”中,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通信系曹博蒙小组的“静音鼠标”、张波小组的“远程设备开度控制器”、机电系张玉涛小组的“两用两轮自平衡电动车”等,这些都激励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加上自身的实践技能经验,来培养创新思维及能力;在“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作品《谁来拯救失独家庭?———关于上海市J区失独家庭的调查与思考》荣获全国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教师除了日常课程的教学之外,还积极带领学生投入到如“红外光通信装置”、“简易照明线路探测仪”、“直流稳压电源及漏电保护装置”等与学生的专业职业密切相关的项目研发过程中去;在“2014年上海市大学生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大赛”的比赛场上,同学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充分发扬团队分工合作精神,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按照赛场规则进行一轮轮的竞赛,学生收获的不仅是胜利的喜悦,更是坚强与自信,并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4.将职业素养中的个人素质融入校园文化。

第2篇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法对教师专业化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师素养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相关概念的操作定义

素养,指修习涵养,也有平素所供养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的行为道德的词语。文化修养总的来说,是对人文文化、科技文化中的部分学科有了解、研究、分析、掌握的技能,可以独立思考、剖析、总结并得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能力〔1〕。体育教师接受的是师范教育,带有双专业特点,如运动生理教育、教育学教育、体育心理教育、运动训练教育、运动营养教育、体育保健学等,这些分别是教育学、心理学、人体科学、营养学、康复学组成的一个复合专业。这些专业的最大特点就是两个或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学科的结合越巧妙,越一体,并形成自己的专业特点,其专业化程度也就越高。因此,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以综合性和多元化的学科教育为基础的,并要求其在体育实践教学中随着授课的技术特点、学生特点熟练运用多元知识转化的一种综合能力。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体现在教师个人专业化和教师职业专业化两方面,在实施过程中体现在道德情操、专业理论知识、技术体系、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收集信息能力、艺术鉴赏等诸多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依据自身的文化知识结构、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及教育教学能力整合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与创造实施较深远的影响。体育是一种肢体运动文化的综合表现,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精湛的技术体系群,才能较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及要求。杨玲认为体育教师文化素养在教学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中体育知识的融入,使学生掌握健身方法和领悟体育文化内涵;二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培养良好品质;三是引导学生健康生活,教会其做人做事〔2〕。

2.2教师专业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师文化素养的构成

体育的宗旨在于健身育人。上世纪50年代马约翰就提出:体育的功效最重要在于培养人格,补充教育不足。在体育教学中无一不要求体育教师积淀健身与人所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具备参透与传承这些知识与文化的能力。比如教育学、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保健知识、教学方法、营养知识、健身知识、专业理论知识、采集信息的知识等,这些可以理解为体育教师内炼的层次,借用杨玲老师“内炼”的含义,内炼是指通过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夯实文化知识基础,储备课堂教学能源,是合格的体育教师必备的基础素质,属隐性素质〔3〕。外展就是把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付诸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直接感知并获取利益,换句话说,这取决于体育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属显性素质。

2.2.1道德情操———内炼与外展的根基

道德情操(moralsentiment)通常指道德情感和操守的结合,是构成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4〕。体育教师的道德情操是教师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是师德,是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教书育人、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等综合表现。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事业,监管与培育着未来接班人的体质健康,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兴旺的大事,这对中国伟大的复兴将有着非凡的意义。拥有这样的职业道德,将会逐渐杜绝所谓“一个班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放任自流的体育课现象。在教师专业成长中,道德情操的培养比技能培训显得更为重要。只有干一行爱一行,忠于职守,乐于奉献,才能自觉提高抵制社会负面影响的免疫力,在功利主义浓厚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才能“出淤泥而不染”〔5〕。

2.2.2专业理论知识———隐性素质

体育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结构由教育学、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保健知识、教学方法、营养知识、健身知识等理论知识所组成。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是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的实施者和组织者,也是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指导者〔6〕。因而,体育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在体质健康工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位优秀的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授课的过程中,会将所有的知识结构融会贯通在一节体育课中,将会引起学生的崇拜与尊敬,而这种带有倾向性的崇拜将会逐渐影响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确立和发展。掌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会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效调动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并加以引导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而相关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保健学、营养和健身方面的知识,除保证体育课程顺利实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群体,开设不同的运动健身处方,指导科学的体育锻炼,达到生态体育锻炼的意境。

2.2.3扎实的技术基本功,丰富多彩的技术体系———显性素质一

基本功是各行各业的根基,基本功扎实,其技术会随着实践越加精湛。不管是球类、田径运动项目,还是武术、跆拳道、健美操项目,都要求“手眼身法步”的功力,武术还要求“精神气力功”〔7〕。比如篮球项目,篮球手上的基本功是指对球的感应能力、控制球能力和手指、手腕的集中爆发用力能力,表现为接、传、投、运球时手指、手腕、翻腕粘球的技巧。腰是控制身体平衡和影响身体重心转移的能力,脚的基本功是指身体重心、变化速度和脚部的控制能力;眼需要视野开阔,对全场情况判断及时;步型步法要稳健、有力且灵活。体育基本功不外乎是手、眼、腰、步等在实践中的操作和运用,有了基本功的根底,跟随技术动作的隐形转移特点,一个体育教师就能构建其体育项目技术群。体育教师隶属师范类教师,球类、田径、武术、健美操、体操都是学习内容。球类的熟知田径,武术的可以承担跆拳道、健美操的课程。“一专多能”型师资,或“多专多能”型师资是较受欢迎的对象。

2.2.4科研能力———显性素质二

俗话称“教学科研是一家”,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发现问题,要勤于动手动脑,带着学术严谨性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我科研能力,教中寓问题,解决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能力。

2.2.5创新能力———显性素质三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议:“以人为本、以素质提高为核心的理念指导下,逐渐重视了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发展”。重视学生身心的个性化、身心化、终身化的内容体系,进一步突出了体育课程的娱乐性、游戏性、观赏性和表现性。很多学校随地域文化,开辟了很多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增进了许多新型时尚的体育项目,如定向越野、拓展、轮滑、瑜伽等。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下,要求体育教师具有创新能力、再学习的能力〔8〕。这种创新能力同时表现在针对原有的体育课程内容,有着对课程内容重新构建与选择、组合的能力,对课程的设计开发多形式化的能力,使老课程内容花样层出不穷,新课程内容新颖刺激。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师应该确立自我持续性学习观与专业个性化的观念,以及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能力,要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创新精神与创造力等,使体育教师教育的全过程真正满足其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从而推动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2.6收集信息能力———显性素质四

随着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体育教师来说,掌握新的知识,吸收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思维和知识缺陷,不仅可以不断完善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可以在授课过程中传递学生思想信息,增加讨论的亮点。体育教师掌握收集分析信息的方法:一是建立收集、传递、沟通信息的网络组织系统,一般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在加强同兄弟院校联系的同时,重视相关教育类报纸传递的信息,以及政府部门和领导的决策等。其次,做好信息分析、处理和储存。处理的过程要去伪存真,弄清其形成的原因,处理好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因果分析三个环节,这样才能使信息的根系做到比较客观、全面、准确。

2.2.7组织教学能力———显性素质五

体育教学工作本身是一个结构复杂、组织严密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学的场地、器材、教材内容、学生特点、教师个性、教学组织的方法和手段,课程各部分之间的衔接,练习的密度、强度,及天气变化等因素,都决定着体育课的质量和效果。而且各因素之间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因此,为保障一节课的顺利进行,教师在实践操作前首先完成四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学法、“备安全”,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可以说,体育教学不愧为一门艺术,不仅需要简明扼要、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同时需要体育教师在拥有正确、漂亮、帅气的示范动作的同时,还得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以愉悦、主动的心态积极获得体育运动知识和技术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石。总之,体育活动中的组织教学能力是衡量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志。

3结论

第3篇

【关键词】社会文化;人文素养;影响;互动

一、对社会文化和人文素养的概念界定

文化(culture)的定义历来很多,这里仅仅采纳德国哲学家卡西尔(ernst cassier,1874-1945)的界说:文化是人类创造和运用符号(symbol)的领域,包括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和科学等形态,它主要处理人类生存的意义问题。也就是说,文化是人类的符号表意系统,人类通过自己创造的符号系统去表达生活的意义。而文化是一个历史性概念,每个民族及其特定历史时段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状况。一定时段的文化应是一个容纳多重层面并彼此形成复杂关系的结合体(并不一定就是统一的整体)。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悠久的古文明传承,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对于弘扬世界多元传统文化,能提供宝贵的参考与借鉴.

所谓社会文化,“广义上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享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狭义上指人类文化的象征物,如文化遗迹、文物、各种艺术形式等。”社会文化是具有社会普遍性的文化,它的特征在于文化的社会属性,是文化在人类共同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包括哲学、宗教、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成员积累的习惯。

人文素养不仅仅是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科学知识和掌握的人文学科知识,只有将人文知识上升到自身的品格,才形成了一种素养。所以,人文素养是通过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或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而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二、社会文化对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影响

社会文化包括哲学、宗教、道德、社会常识和传统文化等,而人文素养是科学常识、人文知识升华成的一种内在品格。所以,社会文化中对人文素养影响较大的应为社会常识和传统文化。陈丹青先生在《常识与记忆》一文中提出近年来全国大谈人文并不是件好事情,“正相反,它说明人文状况出现了大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以我的看法,先别奢谈所谓的人文,我们要紧的是先恢复常识和记忆”。可见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的社会常识和传统文化对人文素养形成影响之普遍与基本。

首先,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的社会常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同时也是人文素养的构成基础。而只有掌握了充足的人文学科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才能上升为人文素养。

其次,我国社会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中华大地的、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文化精粹,正确引导大学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才能提高其人文素养,养成其高尚的精神品格。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从爱国诗人屈原、陆游到精忠报国的岳飞、文天祥,这种信念经过一代代人的充实提高。到了后代则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名言对之做了精辟总结。表达了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豪情壮志和浩然正气。第二,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真诚、宽恕的良好品质。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忠孝仁义这种价值取向对大学生摆脱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思想,缓和日益淡漠的人际关系,树立集体主义精神、高扬奉献精神大有裨益。

因此,加强人文学科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即使对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更加强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三、社会文化与学生人文素养的互动因素分析

(一)社会文化环境越好,市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越高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文化环境也不断的发展成熟。在逐步完善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对校园文化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在发展过程中也无时无刻不吸收着社会文化的养分。所以社会文化环境越好,必然对校园文化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越高,同时也能更加促进其发展。

(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是提升校园文化层次的重要切入点

学生人文素养是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培养出来的,是社会进步、社会文化提高的表现,学生人文素养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无疑可以提高社会文化的品味,因而也提高社会文化的表现层次,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学生人文素养在社会文化中产生发展社会文化和学生人文素养影响同时又是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文化程度的表现,社会文化是学生人文素养产生发展的肥沃土壤,同时又是学生人文素养的最终成果。因此,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文化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2] 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编,袁世全,冯涛,主编.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华厦出版社,1990,第271页.

第4篇

关键词:体育;文化;素质;修养;培养

加强学校体育文化教育对未来社会公民进行体育文化素质修养进行培养的话,而社会现实中对普通民众进行体育文化教育就是直接提升社会大众现有的体育文化素质。这两者都很重要,其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双管齐下,然后通过欣赏、了解、参与三个层面层层递进,效果非常乐观。

1 学校体育文化教育和现实体育文化教育两个渠道双管齐下

1.1 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文化教育

我国从小学到大学,都设置有体育课,在很多学生的心中,体育课直接锻炼就行了,对于体育文化教育的知识和内容重视程度不够。其实,真正的体育教育,应该是内外兼修,体育文化和体育训练两者并重的。在国际上,尤其是发达国家,体育文化产业之所以发达,不仅仅有着大量的职业运动员,而且体育文化宣传,体育赛事解说,体育文化运营等方面,也都是人才济济,大量的高素质的体育文化人才能使国际上体育文化产业兴旺发达。

要想真正使得我国体育文化事业获得真正的发展,学校还必须重视体育文化建设。一是要增加体育文化课的时间和师资配置,二是要培养学生对体育文化重视的意识。

1.2 大力促进现实体育文化教育

学校体育文化教育固然重要,但学校毕竟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教育系统,更重要的还是社会中现实的体育文化教育。比如说,在北京奥运的时候,针对北京市民开展的奥运知识和文化的培训和宣传,就是很好的现实体育文化教育,渗透了奥运体育精神。我国各大城市之所以都非常重视各种运动会的举办,因为这就是一个提升城市体育文化形象和品位,提高市民体育文化素质修养的好机会。

现实中宣传和了解体育文化的方式很多,手段也很丰富,各种媒体是主要宣传方式,积极开展各项体育运动也是有效途径。

2 从“欣赏――了解――参与”步步为营提升体育文化修养素质

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既有传承,也有内涵,只有真正学会欣赏,用心了解,主动参与,才能一步步达到提升体育文化素质修养的目的。

2.1 学会欣赏,让人对体育文化产生兴趣

欣赏,是产生兴趣的前提和基础。要想提升体育文化素质修养,首先就得学会欣赏,让自己对体育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兴趣。体育展示的是一种运动之美,力量之美。对于这种美,欣赏起来并不需要多少时间,也不需要多少精力,反而能给精神带来一种愉悦的享受。

现代体育运动类型丰富,比较国际化的有足球、篮球、高尔夫球、赛车等,这些运动比赛职业化程度高,宣传普及程度高,拥有大量的观众和爱好者。当然,还有一些相对比较小众的项目,比如说赛马、皮划艇、斯诺克等,也是民众喜欢的体育项目。既然喜欢,就会产生主动欣赏的兴趣。比如说斯诺克,这本身是一个相对小众的运动项目,不过这个项目在中国,却拥有大批的粉丝,就是因为出现了丁俊晖这个斯诺克神童,很多国人都是因为丁俊晖才会斯诺克这项运动产生兴趣的。这种兴趣的产生是自发的,一旦产生这种兴趣,就会积极主动欣赏和观看这些项目,随后他们就会主动去了解相关的体育文化。因此,有了这些观众基础,电视台也增加了斯诺克这项运动的转播时间,这就相当于兴趣带动了需求,然后增加的体育文化产品供给又反过来促进了兴趣传播与巩固,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2.2 深入了解,真正领悟体育文化之魅力

欣赏固然能够产生兴趣,但是要想让兴趣持久,并且真正转化为体育文化素质方面的修养,那还得是深入了解。对体育文化真正的爱,源自于深刻的了解。在学校体育运动教育课程中,增加体育文化科目内容是有必要的。

现代社会了解一项体育运动的途径很多很丰富,最常见的就是通过电视解说、体育报纸杂志、网络知识等几个方面,一些爱好体育的人,可能会准时收看某些体育赛事,不仅观看体育赛事本身,而且还会专门去看专业人士的讲解和分析,除此之外,甚至还会定期购买一些专业的体育报刊杂志,自己主动上网去搜索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文化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赛事了解逐步深入,最终将这种兴趣变成一种持续的了解,最终深入内化成为一种个人文化修养。比如说有些英超球迷,对于自己喜欢的球队,不仅了解这个球队的发展历史,而且对于这个球队取得的荣誉、历史上的球星和著名教练、球队历史上发生的大事,球队文化理念等等,都非常熟悉,一旦聊起来,甚至可能比电视机里面的解说员还要熟悉和了解。到了这种地步,才算是真正地深入进去了,这种深入,是对体育文化魅力的一种深层次的领悟。

2.3 积极参与,主动成为体育文化发展的促进者

我国的乒乓球运动实力高居世界第一,在背后支撑其的就是普通民众大量积极参与乒乓球运动的一种体育文化氛围。大量民众参与乒乓球这项运动,不仅有利于乒乓球这项运动的普及,而且为国家队选拔培养人才提供了数量众多的可选之材。这就跟巴西是排名世界前列的足球王国一样,他们的足球文化相当发达,几乎是全民⒂氲脑硕,大街上、公园里、沙滩上……到处都是踢球的小孩。踢足球是他们的乐趣,踢足球也是他们的梦想,还是能够改变他们现实生活的手段,每一个踢球的小孩,都有可能在未来成长为足球明星甚至巨星,而这些来自平民群体的巴西踢球小孩成为明星之后,就会反过来支持巴西足球事业,依靠自己的影响力,投入巨额的资金来扶持足球事业,形成良性的反哺,比如说大罗小罗,都是如此。正是基于这种全民积极主动参与的足球体育文化氛围,才真正奠定了足球王国的基础。

随着我国朝着建设全民体育强国的方向努力,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参与就是一种了解,参与就是一种支持。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不仅仅会成为体育文化发展的促进者,还能够让身体变得更加健康强健。体育文化的发展,得益于每一个人体育文化素质修养的提升,参与本身就是对体育文化建设最大的支持与肯定。

3 结语

对个人和社会而言,体育文化素质和修养的提高,是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个人健康和文化修养提高的。综上所述,要想提高体育文化素质修养,可以从学校和社会两个渠道并进,从欣赏――了解――参与三个阶段层层递进,欣赏主要是为了培养兴趣,了解则是深入领悟体育文化魅力,参与则就直接成为了体育文化发展的促进者。不管是在学校里的体育运动教学过程中,还是社会现实体育文化发展中,按照这种的途径,就能够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国民整体体育文化素质与修养。

参考文献:

[1] 王亚飞. 21世纪高校体育文化素质教育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4.

[2] 王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6.

[3] 孙国民,周学兵,王峥.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文化素质教育[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

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人文素质 途径

一、传统文化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好课程。中华民族不但拥有广阔的国土、秀美的丛林、壮丽的山河、勤劳勇敢的人民,而且拥有光辉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与讲解,可以培养其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可以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以及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还可以让他们了解过去祖辈们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让其明白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需要他们这一接班人不懈地拼搏与争取,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大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树立良好思想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学生德育培养的思想教材宝库,其根本内容就在于教育人、引导人以及塑造人,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善良、正直、有价值的人。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讲气节、讲礼仪、讲奉献等道理,更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有助于其建立优良的思想品德。

(三)培养认真务实心理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讲究严谨治学、韬光养晦、虚心请教、务实致用等一系列治学心态。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能够很好地克服当前大学生浮躁的心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与实践态度,对于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是很有益处的,尤其是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认真务实的求学心理。

二、传统文化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素质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人文素质则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人类在文学、历史、政治、哲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能力与综合素养。人文素质从本质上讲就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人文素质是个人外部状态与内在气质的综合性体现,更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表现。人文素质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关键素质,而当代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其具备做人的基本品质与素养。

当今大学生由于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内心压力剧增,加之高校教育急功近利的现状,致使部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缺乏扎实的人文知识。人文知识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道德等人文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一系列知识是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与要求。而当今大学生在此类知识的掌握方面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缺乏宏伟的志向、意志力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急功近利、心态浮躁、拜金主义等多方面。二是家庭与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当代大学生相当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其多在长辈溺爱中成长,久而久之养成了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盲目消费、过度享乐、不懂合作等消极习惯。这类问题不仅与家庭教育紧密相关,同时也折射出了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尤其是高校长期重技轻文的教育观念,致使大学生虽然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与高超的操作技能,但却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社会观。所以,提升传统文化教育中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当前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三、提升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具体途径

(一)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我国传统文化历经上下五千年时间的洗礼,具有深厚的人文根基与底蕴,在世界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精神、爱国、团结等教育的最佳素材与资料,尤其是中华民族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优良传统美德,对强化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例如,在课程安排方面,应该将传统文化教育设置成公共必修课,让广大学生认识、了解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树立人文意识。所以,促进传统文化教育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极其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编写科学的传统文化教学教材

中国传统文化科目在多数高校中只是被作为选修课,而且对其教材的编写也未予以足够的关注与重视。通常所用的传统文化教材,有些过于专业与繁杂,而有些则又过于简单与贫乏。这些极度不认真、不负责的教材编写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编写符合大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是当前我国高校传统文化教学所急需解决的任务之一。另外,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糟粕部分则要予以科学地摒弃,例如,专制色彩浓重的“三纲”以及性别歧视的“男尊女卑”等思想都要坚决舍弃。同时,在讲授传统文化的时候要结合当今时代的特征,适当地予以变通,促使传统文化能够最大化地为我所用。总之,传统文化课程教材的编写不能过于呆板,应根据时展的需要,讲究科学地融会贯通,进而使其更好地为培养现代化人才所服务。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板书教学、多媒体技术教学等都是实施传统文化教学所必需的手段,而要想激发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就需要采用更多形式的教学模式。比如,开展讨论活动,让学生相互探讨、切磋传统文化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定期让学生撰写传统文化方面的论文,鼓励其围绕课题进行实际调研,搜集相关的资料、数据、文献等,丰富其人文知识;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著名的传统文化遗迹或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气息与韵味,领略古代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经久沧桑之感,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之情。

【参考文献】

[1]王克奇.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思索和教学实践 [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4).

第6篇

关键词: 文化认知 导游口译人员 跨文化意识

引言

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胜利召开,旅游、尤其在中国的旅游已经掀起新一轮的高潮。游历中国是外国友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如何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醉人的风景和淳朴的风土人情展现出来、让外国友人了解到一个真实的中国成为导游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给他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对中西方之间的文化认知不够,必将给导游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行为带来障碍和困难,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由此可见,仅仅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是远远不够的,导译人员必须在增强自身跨文化意识的基础上,提高文化素质,进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做一名真正的“民间大使”。

一、导游口译者的能力素养概述

一名导译员能力的高低与其综合素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旅游业是一项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天文等因素于一体的综合性事业。这一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导游者身上所具有的综合素质的自然性和必要性。当导游者和翻译者加在一起时,这种综合性和丰富性就显得更加的突出和引人注目。旅游翻译这一应用文体的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陈刚,2004)。

旅游业这一朝阳产业在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对导游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即,高层次、外向型、复合型人才。一名出色、成功的导游应具备以下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及文化素质。这些素质中,身体、心理素质是前提,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业务素质是基础,文化素质是关键。加强文化素质的自我修养,可以为思想道德素质奠定文化基础,有助于专业技能的提高,也有助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而这也正是文化因素在交际中所起到重要作用的具体体现。

不言而喻,导游翻译属于口译。“口译是在人们跨文化、跨语言的交往活动中,为消除语言障碍,由能运用交流各方所使用的语言的人,采用口语表达方式,将一种语言所表述的思想内容以别种语言做出转述的即时翻译过程”(张文、韩常慧,2006)。导游翻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对于导游而言,把一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所隐含于交流的行为过程和语言表述中的那些信息能准确地予以转述,是一件难度相当大的事情。因此,导游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代码转换的过程,而是在跨文化意识的指导下,以转述意义、传达信息、交流思想为目的和宗旨的。然而,口译的“即时性”使得译员没有时间或可能像笔译者那样慢下节奏来进行思考,或者通过查阅字典、资料,上网,请求他人等来获得翻译的准确性,在“即时性”的压力环境下,导译员通常运用简单的语言代码转换,结果往往造成译语和源语“貌合神离”的结果,而这种交际效果正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在很多情况下,“口译员所处的语言环境远比笔译员生动、多变、复杂”(刘宓庆,2004)。

二、文化认知与跨文化意识

从以上导译人员素养的综述中,可以看到导游人员的能力有多种,但衡量口译人员水平的标准很多,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译者的跨文化意识水平。此外,陈刚教授也在2002年提出了“跨文化意识――导游词译者之必备”。显然,导游在口译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导译者是否具备跨文化意识或者具备的这种意识强还是弱都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和效果。只有不断地增强跨文化意识,导译者在导游的过程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圆满而出色地完成导译的任务。“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说它指的是口译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赵军峰、蒋楠,1998)。该定义中的“认知”和“思维”让我们认识到跨文化意识与认知科学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从认知的角度研究导游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

(一)认知观。

认知(cogni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是心理学的一部分,与情感、动机、意志等心理活动相对应的大脑理智的认识事物和获取知识的行为和能力。在人们认知的过程中,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核心作用,因为“它是信息加工过程中最高的综合阶段”,而且“思维既是认知的核心,又是属于认知过程的,所以,从不严格的意义上讲,思维与认知是互相等同的”(赵艳芳,1999)。人的认知源于人与大自然、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人的一切行为受其认知过程的制约。

(二)认知观下的语言、文化理解。

在人类语言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认知起到了决定作用,没有认知的发展就没有语言的发展,也只有认识了事物,人们才能用语言来描述和表达。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社会现象,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产物。思维借助语言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思维的发生是人类语言形成的动机、基础和必然结果,人类是先有思维,然后再创造文字和语言的。因此,不同的语言特征反映了各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流传媒介,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一切言行都自觉不自觉地反映一定文化内涵”(胡蓉、任静明,2002)。文化的内涵相当宽泛,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文化这名称的定义是:一个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萨丕尔,1964)”也就是说,文化是指在不同的自然环境里人们的语言、行为、思维和心理感知的总和。因此不同的民族由于对自然与世界的不同的感知,创造了自己特有的语言与文化,这其中就有一个对本土语言与文化的心理感知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思维方式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民族文化其他实践活动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人的思维方式各不相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思维方式差异就更大,不同文化群体都有在自己文化语境中形成的具有各自特色的考虑问题的认识,反过来讲,各民族之间形色各异的文化也反映了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思维方式和方法的不同。

卡尔・普莱布拉姆认为: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睦邻关系不仅因为各民族语言的繁杂受到影响,在更大程度上因为思维模式的差异,即定义认知根源和组织连贯思维所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受到阻碍。导译员需要对不同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的认知有着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异国文化进行认知,达到跨文化交际成功的目的。例如:中文用“黄色影片”表示“”,而英语则用“blue film”表示,因为在汉语里,“黄色”的意义之一是“下流的、的、低级的”,如“黄色杂志”、“黄书”等。而英语里为什么用“蓝色”来比喻“黄色、下流”呢?据说,在电影刚发明的时候,没有彩,影片大多呈蓝色,昏暗不清,下流题材的影片更是呈灰蓝色。也有人说,这与性病――花柳病、淋病(blue balls)有关,得了这种病的人,其生殖器和血管常呈蓝色。现在,西方很多与性有关的药品都采用紫蓝色包装。按照中国人的思维,“绿茶”为“green tea”,那么“红茶”就是“red tea”了,但在西方“black tea”才表示“红茶”。这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颜色的划分并不像西方国家那么具有层次性,我们虽然知道“红茶”和“红糖”的颜色是有区别的,但我们仍然都用“红色”来描述它们。再如:“怡红院”的英文译名是“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因为在英语里,“green”的文化含义才是汉语里“红”的话语意思,意为:轻浮的、浅薄的。

(三)认知图示与文化认知能力的建构。

图示(schema)一词来自希腊语,最早是由康德(I.Kant)于1781年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提出的。但作为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学范畴的图式概念的使用则始于英国经验主义心理学家Barlett,他在1932年出版的《记忆:实验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and Social Psychology)中提出的。他认为:“图式是对过去的反应或经验的积极的组合。”现代图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同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

由于不同社团的成员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不同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及风俗习惯的影响,形成不同的认知结构和价值观念,这种带有文化色彩的认知心理形态以图式的方式储存在我们的记忆中,就形成了认知文化图式(刘萍、曾文华,2003)。由此可见,文化图示指的是除了语言这个纯文本之外的某种文化知识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知识而构成的知识结构,它是已经储存在人类头脑中关于文化理解的模型。它的作用相当于语境里面的“文化语境”,对于理解语言和解读文本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图示是认知的基础,同时又具有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平衡的不断循环和发展提高的功能,因此,导译者如果能够不断地完善自身的认知图示尤其是其中的文化图示,通过图式的不断重组与激活,就能不断地提高对于文化的认知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实现跨文化交际。在文化图示缺省、相异的情况下,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重新构建新的文化图示,能够达到跨文化翻译的目的。例如:“班门弄斧”这个成语的翻译有多个版本,导译员在向外国游客介绍时,就要考虑到西方的文化背景,“Don’t teach your grandma how to make an apple pie.”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apple pie”在美国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东西,显然,孙子教奶奶做“apple pie”是一种毫不谦虚、卖弄本领的一种行为,与“班门弄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巧妙转移文化图示的翻译方法的确能给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带来文化的共享,利于跨文化的交流。再如:在介绍浙江大学这所中国著名的学府时,导游如果将其简单地译成“Zhejiang University”并不能体现出浙江大学在中国的地位,也显示不出这所学校的特色,如果辅以“Oriental Cambridge”(陈刚,2004),然后再配合着浙江大学的景色向游客们介绍这所名校,他们就能够容易直观地感受到这所学校的地位与魅力,这种方法同样转移了文化图示,极大地提高了交际的效果,达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

三、导游翻译实例中的文化认知剖析

文化可分为自文化和异文化两种,自文化的认知对于导译人员而言相对容易,因为“一个人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习得了文化”(Byram,1989)。也就是说,一个人对本土语言的认知与他对本土文化的心理感知是同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习得目的语的同时也习得了目的语文化,因此对于目的语文化的认知必须有意识地对待,即,不断学习和积累。

前不久笔者看央视的一档关于中国美食英译方面的节目。其中在讲“夫妻肺片”(四川的一道名菜)时,印象最为深刻。“夫妻肺片”最早被翻译成“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丈夫和妻子的肺切片),看到这样的翻译,估计外国游客不仅不敢对这道美味的菜肴“动之以筷”,而且会把中国这一文明古国想象成可怕的“食人国”。其实“夫妻肺片”就是我们平时吃的猪肺切成片配上四川风味的辣酱油。因此直接翻译成“Pork Lungs in Chili Sauce”(《中文菜单英文译法》)。诸如此类令中外游客啼笑皆非、莫名其妙的翻译还有很多,比如:“麻婆豆腐”翻译成“Bean 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n”(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童子鸡”翻译成“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没有过性生活的鸡)……导游在翻译过程中之所以会犯看似低级的笑话,归根结底是对本国文化的认知水平不足,具体地讲是对饮食文化的了解不够透彻。如果导游事先已经了解了这些美味佳肴的用料和制作过程,即使翻译得不够地道,相信游客也会了然于心,以避免在导游过程中给国外游客带来不便,或引发国际笑话。又如:中外闻名的敦煌壁画常被译成the Dunhuang frescoes。其实fresco主要指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画的“湿壁画”,而敦煌壁画中并没有真正的湿壁画,因此,这种译法是不够准确的,翻译为the Dunhuang murals更为合适。如果翻译成“frescoes”会使外国游客把敦煌壁画和湿壁画混淆在一起,然而两者之间在选材和制作方法和过程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经过敦煌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研究,敦煌壁画属于干壁画,而且是干壁画中的胶彩壁画。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差,最重要的是对壁画这一艺术文化的性质缺乏了解。同是壁画艺术,中外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由此可见,即使导译人员能够熟练运用一门外语,也并不意味着他就了解了这种语言的文化内涵。导译人员要想出色地完成导译的任务,必须有目的、有意识、认真地学习异语文化,并把这种文化与自己国家的本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对比,从而找出两种语言背后文化的相似和差异。

结语

导译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其中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导译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译员只有对自文化和目的文化的差异进行全面的了解并不断完善自身的文化认知图示的基础上,才能够提高对文化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并增强自己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素养,最终实现导游过程中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6).

[2]胡蓉,任静明.英汉语言中民族文化色彩透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2).

[3]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4]刘萍,曾文华.认知文化图式的差异和翻译策略[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2).

[5]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陆卓元.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

[6]赵军峰,蒋楠.论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J].中国科技翻译,1998,(5).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第7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生企业文化就业导向企业文化素养

让企业文化走进职业学校校园,培养学生良好的企业文化素养,已成为当前职业学校大力推进就业导向教育的重要举措。提出培养学生企业文化素养的要求,不仅反映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体现了现代企业对新型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不仅应该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而且应该具有认同和适应企业文化运作的能力。

一、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的构成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各种活动中所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以文化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并且表现为企业的总体风采和独特的风格模式。这里所指的“以文明取胜”,就是指企业通过提供优质产品和优良服务等途径,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风格模式”主要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体系、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形象、企业制度和行为模式等。经济学家于光远指出,“关于发展,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因此,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做支撑。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真谛。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其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全员自主管理,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包括员工的事业心、责任感、诚信与职业道德等。wWW.133229.CoM事实上,企业的制度、考核、规范等表层的企业文化,都是以企业每位员工的思想品德、诚信、责任心和工作态度等内在的素质去履行的。倘若没有良好的品质,最好的制度和规范,实际上都是一纸空文。因此,每个企业都在做企业文化,甚至有些企业在做文化时就提出“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的道理。换句话说,企业在用人、选才时,都十分注重人的文化素养,其次再观察其专业技能。因此,理解、认同、适应并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之中,是每个企业员工的基本职业素养,也是“准员工”的基本职业素养。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廖小平教授在《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培养刍议》一文中对企业文化素养作了初步界定,认为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是“建立在对企业文化本质内涵和基本内容的初步理解、对企业文化之于企业和个人重要性的清晰意识、对企业文化运作能力的初步训练基础上的必备职业素养”。根据这一定义,结合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的要求.我们认为,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应有以下方面构成:一是“了解”,即了解企业文化的内容、特征与本质以及历史演进等.包括企业形象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精神和实质;二是“认同”,即学生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以及企业文化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包括企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行为准则与质量安全等,并注重这些品质的内化过程:三是“适应”,即学生能适应企业文化中的经营理念、管理特色和人际交往等,包括制度的遵守与执行、工作过程的规范与合作等;四是“参与”.即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积极主动地实践、探索和体验企业文化,并具有积极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意识与行为。

二、培养职校生企业文化素养的意义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下,培养中职生的企业文化素养.不仅有利于整体构建学生的职业素养.还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1.有利于整体构建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学生就业、从业的基础,也是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桥梁。有人把曾把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的职业素养比作是“楼板与钢筋、大厦与脊梁”的关系,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企业作为职业化的社会群体,其员工只有在完善人格的基础上加以职业化训练,才能达到企业整体生存与发展的目的。而作为个人,只有在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职业素养,才能获取较高的工作质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职生必须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然而,从目前来看。许多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却往往忽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基本”的职业素养与交往、沟通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纪律服从意识等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不仅能使学生关注专业技能的提高,而且能关注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企业制度文化的本质,就会自觉履行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增强职业责任感;如果学生关注企业家应具备的文化文化与创业精神就会更注重自我的创新精神与创业品质的培养;如果学生认同了企业的经营哲学和企业精神,就会敬业爱岗,养成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的个人品质;如果学生注重企业形象文化和团队文化,就会主动加强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有利于整体构建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专业化、细致化,社会对不同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而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也就更加苛刻;此外,用人单位具有招生自主权,因而他们完全可以从众多的应聘者中选择最优秀的、最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在招聘人才时就这样说,“我们企业招聘员工的标准之一是要求对方能融于企业文化、团队氛围相融洽。这样的员工能很快地适应企业的环境,并能与企业共同发展”。可见,选择与本企业文化相融合或互补的员工,已成为企业招聘人才所考虑的重要条件。因此提高中职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力和亲和力是提升他们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3.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当今社会,随着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环境正处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一个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会随时关注和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并采取相应的变革措施,这必将涉及员工的职业适应问题,包括对职业新要求的认识和自身的调整、适应性等。如果员工只能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工作.可能会在职业变化或重新选择职业时显得束手无策。因此,要适应多变的职业环境.就必须了解不同企业、不同阶段的文化特点。

4.有利于提升自主创业的能力。鼓励自主创业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对中职生来说自主创业是一项影响个人一生的重大决策与内心需要的标志.是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生活的创造性活动。培养中职生的企业文化素养,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学习企业家艰苦创业的精神,而且能学到如何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包括经营理念、管理方略、质量意识、企业诚信等,这是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的重要条件。

总之,在学生阶段,中职生学习企业文化有助于今后更好地了解企业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文化的特点和要求,也有助于明确企业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从而使学生更容易融入企业这个大团队中,进而从“校园人”走向为“企业人”。

三、培养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的途径

劳动就业是中职生走向社会的开始.也是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身价值与获得生活经济来源的前提。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因不能很好地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出现了许多“排异”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明确培养目标,把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企业文化课建设,并重视专业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相结合。

1.明确培养目标.把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地方经济与社会建设所需要的生产、管理、服务等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围绕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需求。具体地讲,就是要把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就业、创业所需的人文素养等因素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并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体现了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更是提高学生企业文化素养的必然需要。第一,把企业文化素养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内容来抓.并纳入到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估之中.从而在理念与运行上得以保障;第二,把某些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方式运用到学校管理之中,如“5s”企业管理方式,即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等操作流程,使学校形成一个既清洁、整齐的工作环境.又可以培养师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并把企业文化管理理念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第三,加强校内外产、学、研校企合作式教育,在学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工厂”,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企业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进而培养学生的良好企业文化素养;此外,还可以或展示优秀的企业文化成果或张贴厂规、厂训、企业宗旨标语或介绍企业家成长之路等方式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的整合.使企业文化渗透在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

2.落实教育内容加强企业文化教育的课程实施。课程是学生求知、强能、塑品质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企业文化素养的主渠道,具系统性、全面性、综合性的教育特点。可通过必修课、学科渗透以及各项活动等途径向学生介绍企业文化理论知识。使学生理解企业的本质及内涵,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地树立起提高企业文化素养的目标,并付诸实施。第一,开设“企业文化”必修课。在就业教育理念下,学校可以自主编写适合中职生实际需要的企业文化教材。

如以企业文化的内容与企业文化素养的要求为主线,以当地某些企业的文化案例为载体.编写由“企业精神文化与职业价值观、企业制度文化与执行力、企业行为文化与职业道德、企业形象文化与职业诚信、企业团队文化与人际交往、企业家文化与创业品质”等章节构成的《企业文化与学生求职之南》校本教材,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采取专题讲解或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系统而全面地获得企业文化知识与企业文化素养的各方面要求:第二.加强学科渗透。学科渗透是指在学科或专业教学中,以拓展的方式,把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的提高与课程之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语文教学中的企业家精神分析、营销课中的诚信教育、心理学中的人际交往、体育课中的团队意识等内容相融合,全面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合理渗透这些内容可使教学收到“双重”的功效。此外,还可开设“职场与人生”、“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相关企业文化选修课,或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在校专题讲座等活动。

第8篇

文化素养是用优势文化中的习语、隐喻和非正式内容流利交谈的能力。从熟悉的街道路标,到历史出处的知识,再到理解最近的俚语,文化素养需要理解文化的相互影响并作出反应。社会成员约定,如果正规的文学知识停留在某个点上,便失去其价值。因为生活是由艺术、表达、历史和经验所交织,文化素养要求在创造公众语言和“群体思考”上对琐事及其用途有范围广泛的理解。文化素养强调这些片段信息的知识的创造者假定听众们已经掌握了这些内容[1]。文化素养的提高,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之一,也是最终决定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对于艺术院校来说,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文化素养对艺术院校学生的重要性

1.1 对艺术院校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意义重大

作为艺术院校的学生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这是毋庸质疑的。要拥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就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而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此人的知识是否丰富、素质是否高尚。因此,人文素养对于艺术院校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意义举足轻重。

1.2 有助于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创造力

要想成为一名具有创造力的优秀艺术工作者,应该拥有一下品质:首先,他们拥有发达的审美感受能力、创造性的想象、丰富的情感和娴熟的艺术表现技巧。其次,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是艺术工作者必须具有的素质。最后,对人生的严肃态度、对人类命运的巨大责任感是艺术工作者的主要道德品格。而人文素养的提高正是为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创造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四川音乐学院学生文化素养的现状调查以分析

四川音乐学院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所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传媒、工业设计、艺术理论、艺术教育、艺术管理九大学科为一体的多学科、多层次综合高等艺术院校。研究者对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读者文化素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共随机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2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文化品味、知识视野、情感态度、人文情怀、生命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然观、发展观,以及学生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情况、需求状况、对图书馆馆藏特色和馆藏资源的建议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2.1 艺术院校学生对文化素养的认识不够,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表明对人文素养清楚的仅仅只有16%左右,绝大部分被调查者都是不怎么了解什么是人文素养。有97%的被调查者能充分意识到加强人文素养的必要性,渴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但被调查者的人文社科知识却较为匮乏,绝对大部分被调查者都不能达到及格线。对于人文素养的认识有待提高。

2.2 价值观、人生观定位较为模糊,多方因素导致大学生忽视文化素养

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者60%对自己的人生定位模糊,个人主义较强,没有很好的团队意识,缺乏对他人的尊重与关怀。在被问及什么因素导致大学生忽视文化素养时,被调查者67%认为社会主流导向,造成学生忽视文化素养的提升;同时,41%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措施乏力,无法吸引大量大学生参与到提升文化素养中去。可以看出外在环境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非常大。

2.3 该校各院系对于图书馆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不够

被调查者大部分不清楚图书馆有哪些种类的文献,对于电子资源更是了解甚少。在被调查者中,平均每周到图书馆不足3次的占54%,而在查找信息的途径调查中,利用图书馆查找资料的只有10%左右。调查数据显示馆内较为丰富的人文社科文献借阅量也较少。这些数据就表明了被调查者利用图书馆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还很淡薄,对文化素养相关的知识了解不够。

3 图书馆对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优势

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三大支柱之一,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庞大的大学生受众群体,肩负着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重任。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拥有丰富、优秀的信息资源和各类具有专业信息素养的图书馆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大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帮助他们正确对待信息资源所传达的意义,让他们从中感受到祖国文化的丰富性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帮助他们理解中国民族文化,学会尊重其他外来文化;帮助他们提高批判解读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2]。

4 四川音乐学院通过图书馆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具体措施

4.1 优化图书馆的馆舍环境,营造和谐文化氛围

古人的读书活动多与山水相伴,古代的藏书楼、书院也因此常置于优美的园林之间,使自然环境与学者的精神生活、内在情感相互融合,文人骚客们从风水的灵性中汲取了源源不息的养分,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心灵最高境界。对于这一点,现代图书馆应该借鉴,力求把馆周边的环境建设得清静优雅[3]。作为艺术院校的图书馆,更应该多多体现艺术风格。该馆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实践,比如改善馆内布局,增加优美字画,开设信息共享空间等等,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吸引了更多学生的眼球,使他们越来越愿意到图书馆来学习。

4.2 图书馆可以积极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 在发展中的现代图书馆,不再像传统图书馆把图书馆工作定义为对文献本身的收集、存储和传递,把文献保障系统理解成收集、组织、存储和物理地传递文献的场所或机构,而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服务功能和系统形成的活动机制,是面向整个信息环境来组织、控制、选择和联结使用信息资源,从而极大地提高它的能力的功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可以借助更多的途径来进行。该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讲座,例如有关文学、影评、名人讲座等等,都可以增长学生的各种见识,同时也吸引了更多读者来图书馆。另外,该馆举办馆报,每年的图书宣传活动,书评活动等来进行知识获取,传播,交流作用,更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

4.3 加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完善服务机制

第9篇

关键词:后备人才; 文化素质; 培养; 弊端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149-001

现代足球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无论是从技战术水平,还是从理论体系来讲,足球运动已经趋于成熟。如何使足球运动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焦点集中在了后备人才的培养上,而后备人才的文化素质则是判定运动员质量和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强足球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已成为当前足球运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对保定市体校足球传统校和足球俱乐部的调查中,发现文化素质教育力度不足。

1.文化素质的培养是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技战术素养的基础

足球是一项动脑筋、比智慧的运动,双方在比赛中不单是斗力比技术,还要斗智比意识。比赛中运动员的失误,有些不是技术动作完成得不准确,而是技术运用不合理造成的。可以说,比赛中运动员如何根据情况做动作,全在于运动员当时的反应和创造性。自己头脑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并经过大脑分析、估计、判断、应变等思维活动而做出相应的反应。

2.目前保定市足球后备人才文化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保定市现有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机构的调查,发现这些训练单位在青少年球员的文化素质培养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课时量与普通学校相比明显不足

由于足球专项训练是长期且不间断的训练过程,青少年球员需要大量的时间参与训练活动,这就导致各培训机构在制定课时量时要为足球专项训练留出时间,学习方面的时间就会缩短。由于大量的身体训练导致运动员产生疲劳,普通学校通常用来安排学生完成作业或课外练习的晚上等时间,也被休息和其他放松活动占用。

2.2科目开设不全面

保定各个青少年训练单位开设的科目主要有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课,但自然、历史、地理等有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副课却很少,有利于学生兴趣与个性培养的音乐、美术、手工等课程几乎是没有。这样的现状和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的教育方针大相径庭,而且不符合现代足球的发展趋势。

2.3教学效果较差

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对学足球的学生采取集中授课的情况下,首先,教室是封闭的空间,这与学生进行足球训练时相对松散的环境要求形成矛盾。作为文化课老师有不同教授特点,学生在习惯了教练的要求后,很难遵守不同任课老师的不同要求,极易遭到老师的批评,产生逆反心理,这些都导致了课堂纪律差及听课效果不好的问题,培训单位“重武轻文”的氛围,也使许多文化课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对他们放松了要求。从学生的角度看,由于足球训练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学生自身对文化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认为只要踢得好就能成功,对文化课教师尊重不够,加之大运动量的训练对精力的消耗,学习成绩不好,在不断的恶性循环下,产生厌学,甚至抵触情绪。另外,学生因为经常性的训练和比赛,逐渐脱离了正常的教学进度,事后未能及时补进,也是学习成绩下滑,影响青少年球员文化素质的原因之一。

2.4教练、家长及球员本身存在错误的思想和观念

在目前保定市各级各类足球教练员中,绝大多数教练员特别是青少年教练员没有经过正规教练员岗位培训。教练员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导致他们认识不到文化素质对一名当代足球运动员的重要性。其次家长方面,他们单纯的把从事足球运动作为孩子将来的谋生手段,一味的督促孩子练球,不惜让孩子放弃学习的时间。这些家长普遍认为,把球踢好就可以了,文化学习差点没关系,“争取能够进入职业足球队,万一实在不行,想办法进入高校运动队或再想出路”的想法仍不在少数。第三,在这些从事足球训练的青少年中大多数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而选择体育训练,因青少年球员本身就有厌学的情绪,导致了其在文化知识的学习方面缺乏主动性。

3.结论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文化水平的提高对其在技战术素养、先进足球理念的理解、球员的思想道德作风和心理素质以及今后的发展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应该得到重视。保定现有足球培养机构形式多样,缺乏统一管理和规定,在青少年文化素质培养方面都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课时量较普通学校明显不足、科目开设不全面、教学效果差,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制约了保定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影响了青少年球员的文化素质。此外,教练、家长以及后备人才自身对文化素质学习也不同程度的存在错误认识。这些都成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在将来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也为他们不再从事足球运动后的再发展埋下隐患。

参考文献:

[1]刘志云.足球运动与文化素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1:58-61

第10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中学生,社会能力

 

提出的背景:中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 培养出具备一定社会能力的学生,而不是只会死读书的“应试人才”对提高全民素质具有特殊意义。

中学生现状:

第一,社会性体验不足甚至是空白。 由于紧张的学习,加上网络的普及、独生子女的增多,学生与人、与社会的交往日益减少,其生活体验和社会体验明显不足,出现了人际交往和社会生存能力的障碍。

第二、自立迟缓。家庭的娇生惯养,信赖性强,缺乏独立能力。

第三、没有协作精神。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变得任性和自我,不懂得与人合作。

第四,语言表达能力弱。现在的学生沉静于自己的小世界里,不与人沟通,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老师不懂得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表达的机会。

“社会能力”的内涵:

社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进行自主思考的能力。 能够与他人相协调并能自律地进行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还包括具有丰富人性、正义感和公正心,能够自律、有奉献精神、热爱自己的国家

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里,要求学生在将来能够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尽快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作为教师在培养学生社会能力上承担着不可推卸责任和义务。本人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谈一些做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差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回答问题总是支支唔唔说不出来,声音细小,就是说出来也表达不清楚。这在今后的工作和与人相处中都是一种交流障碍,给个人的生活、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你就是满腹经纶表达不出来也是枉然。

首先教师要做好示范作用,教师的用语要精确、规范,讲解的思路在清晰易懂。特别是讲解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时老师要能够用精练的语言让学生理解。比如讲解“物质的量”这个抽象的概念时,我告诉他们这是一个物理量,如同长度这个词一样,是一个整体词。它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正如“长度”来表示度量的物理量。如同 “长度”的单位是“米”

一样,“物质的量”也有它的单位,国际上用“摩尔”来表示。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做有心人,将表达的机会留给学生,当然你得有足够有耐心。学生在刚开始表达的时候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声音小、说不清、词不达意等。心急的教师会觉得是浪费时间还不如自己来讲得快,以为这样效果就好。却不知将学生锻炼的机会给流失了。我的课堂基本都交给学生来展示。化学实验让学生做,让他们说实验的准备、操作思路、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方案、描述实验的现象、解释等都由学生完成。化学用语,化学图象,实验装置图等都可以让学生来表述。遇到问题让学生先说,解题的思路、用到的知识点、注意的问题等 ,可以到讲台、也可以在座位上。学生回答问题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讲台,只要老师把机会留给学生论文的格式论文的格式。

二、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合作是团体成员为实现团体目标共同努力的行为。合作是在成员通过完成某一种活动,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作, 共同完成任务,分享经历、责任共同承担的过程来培养。只有团体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完成,团体才能获得成功。 需要个体成员能够与他人通力合作,不以个人小利为私,达到协调配合的目的。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任务。

首先将学生分组,选小组长。制定一定的奖惩措施。制定每一个任务的实施细节,这些细枝末节的工作就要教师去认真准备。比如实验的合作,要求每个团队成员都要有精心的准备,有详细的实验设计方案,实验结束后有实验报告。能够准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问题提交,对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师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让他们主动去学习。比如他没有提出问题,就去让他回答问题。对不自觉合作的学生,要请其他成员监督他,帮助他,让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小组的团队合作中。让学生在通过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帮助别人、体会帮助别人的乐趣,感受被帮助的温暖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感受到团队的合作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三、耐挫能力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一些磨难。现在的孩子,在他们人生的路上被一路呵护,几乎所有的挫折都有人帮他们解决了。面对困难无所适从。遇到困难不是退缩、逃避就是想不开做出过激的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以便将来能适应社会。比如在解决难题过程时独立思考,学会解决障碍;考试的失败中学会面对挫败;化学实验中失败的教训;还可以通过化学史上,科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的无数次的失败来引导学生,我们的前人是如何面对失败。

四、 人际交往的处理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团队内外关系的能力。简单说就是能否与周围的人相处融洽。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让人尽快适应环境,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人际交往能力的包括:(1)表达理解能力。即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准确理解别人的想法,不产生交流障碍。这是人与人交往的首要因素。(2)人际融洽能力。能尽快和周围的人融洽相处。接纳别人也被别人接纳。 (3)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解决问题,没有很强的依赖心里。

教学过程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互动合作中培养与人相处的能力;回答问题、表达思维过程中培养表达能力;提出一个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自己独立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提供师生、学生之间交往机会,营造让学生自由表现的空间,创设让学生宣泄情感的情景,教育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同时学会自律,与人合作,为他人着想,乐于奉献 。 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们将还你一个精彩!

第11篇

[关键词] 红色文化;高校教育;创新创业素质;励志功能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5?0012?06

高等学校承担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高等教育质量如何,关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无论是学校数量、办学规模、在校生人数,还是人才培养质量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的同时,培养出了一大批创新型人才。现在活跃在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领域、政府部门、企业和各条战线上的骨干,主要是我们自己培养的。

与此同时,社会上也比较关注“钱学森之问”,在寻找“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的答案。这表明在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全社会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总结创新人才成长的经验,有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思想品德的养成、体力和智力的提升。没有正确的思想就等于没有灵魂,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引,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进行创新创业就会失去动力,将一事无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近年来,面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一方面为高水平人才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创业机会,另一方面,我国人口就业问题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突出。在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本科生应聘专科生职位、硕士生应聘本科生职位等“唯学位”现象,“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想法,反映了我们创新创业思想教育的缺失,致使有些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不足。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对他们规划自己的人生施加积极影响,对促进大学生走向社会实现人生理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的关键是把红色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之中,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养成。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意蕴

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领导广大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艰难历程中,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华儿女以其不畏、敢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内涵的红色文化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时光荏苒,拂去历史的尘埃,蕴含着时代内涵和价值的红色文化仍熠熠生辉。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各种伟大的革命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一部红色文化史,就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与国内外敌人英勇抗争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从危难中奋起的强大精神动力。红色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在形式上,可以归纳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的或器物的文化主要包括体现红色文化的实物,如革命者使用过的各种物品、衣物、大量的武器装备;精神文化包括红色文献、革命家的文章著作、诗歌,反映红色文化的电影戏曲。在形态上,可以归纳为静态的和动态的文化。静态的包括红色革命遗址、革命圣地、纪念场馆等;动态的有电影、戏曲、利用现代科技制成的动漫等等。这是我们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生动教材,从中可以获得精神的力量,如《十六字令》三首中“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刺破青天锷未残”,“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还有“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等诗句,长征中红军的“革命理想高于天”,“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等鼓动标语,气吞山河,吐纳万象。今天,当我们思索一个生命究竟能承受多重的苦难,红军何以能够跨越千山万险、爬冰卧雪、取得胜利时,其实答案早已不言而喻——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必然蕴藏着伟大的文化。

(二)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催生的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的赞歌,是流芳百世的历史文化最强音。因为它承载着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真实写照,凝聚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在中国革命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留下了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

第12篇

一、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传统文化强调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义务,爱国忧民是中华文化的主流。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一直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从而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强烈的爱国理念、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从先秦、两汉到明、清历代,贯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感染和激励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成为中华儿女的强大精神动力。文天祥的宁死不屈、岳飞的精忠报国和邓世昌的视死如归,一直是国人的榜样和楷模。今天,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历史转折时期,要实现民族腾飞之梦,需要一批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的人为之奋斗努力。

二、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中国传统文化在人际关系中强调平等、宽容、互助、诚信、有礼、先义后利等原则,不仅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而且在激烈竞争的今天,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孔子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道德底线,要求人们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宽容、友善和帮助他人的精神。以诚相待,忠诚守信,历来是中国人的道德信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从古至今都是个人处理与家人、他人、社会等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讲求道义,遵循“先义后利”、“义以为上”、“见利思义”的道义原则,是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的体现。树立“先义后利”的价值观观能促使大学生义在义、利发生冲突时,淡泊名利,舍利取义,对种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茫然、不盲从。

三、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周易•乾卦》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自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基本人文精神,千百年来激励人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泰然处之,积极进取。从神话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和“夸父追日”,苏秦悬梁刺股、匡衡凿壁偷光、祖逖闻鸡起舞,屈原为追求理想“上下而求索”,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到孙中山、陈独秀、鲁迅、的曲折人生经历,都体现的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不少,生逢盛世,缺乏生活的磨练,自强不息教育有助于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顽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四、弘扬传统文化,树立“天人合一”观

当今的中国为了摆脱贫困,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调等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威胁了人类自身生存的条件。如果把万物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用在解决生态问题上,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独特境界,道家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做人处事皆以自然为师,即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则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老子将“俭”作为立身处世的“三宝”之一,而孔子则“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体现了“取物不尽”的朴素生态道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天人合一”观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环保意识,在生活和工作中自觉维护生态平衡,防治环境污染,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志勇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