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

时间:2023-07-18 17:24:17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范文1

水利工程的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水利工程建设周期长、规模大、技术条件复杂,关乎国计民生,从工程规划、勘察设计、工程实施、竣工验收到运营管理整个生命周期中,需要协调征地、移民、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诸多环节。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庞杂的信息,对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信息支撑技术要求更高。

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包括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等。水利工程信息化满足了工程参与各方的资源共享要求,整合、优化了项目法人、设计、监理、施工各方的信息资源与实体资源配置。借助于水利工程管理系统,能够实时汇总、分析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并且根据统一的信息格式与标准,生成数据报表,提高信息的传输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信息接收方根据接收到的信息,及时高效决策,提高工程管理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

长期以来,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并不是由需求驱动,主要靠技术革新来推动。传统的信息化模式主要从特定的技术方案出发,未能充分考虑信息技术与组织业务的匹配程度,同时忽略了工程参与者的真实需求和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解决方案应当以信息技术与业务组织的匹配关系为重点,建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模型,以实现业务通用性。

2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内涵与特点

2.1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化不仅仅指信息技术本身的应用,它是与组织需求密切相关的一项系统工程。信息化的目标应该是,基于信息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对现有的业务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和改进,然后开发和利用计算机系统。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不仅是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同时也是组织架构与沟通机制、信息共享与知识创新模式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过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涉及不同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不同工程之间以及工程与政府和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等一系列问题。

水利工程从规划设计、建设到运营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参与方,面临不同的管理问题,相应的信息化需求也不相同。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阶段,管理信息化主要以规划为主,这一阶段的需求是设计的可视化和工程所产生效应的预测。主要包含工程投资计划情况、工程预期效益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在工程建设阶段,参与的协作单位较多,信息系统需要支持跨地域、跨组织、跨时段的协作。工程建设阶段的管理信息化以施工为主,实现施工现场的精细化、自动化控制。由于施工现场劳动密集,人员流动大,物料控制要求高,需要将现场信息及时传达至控制方,对工期、成本和风险加强控制。水利工程的运营期具有长期性,管理信息化主要以监控、维护为主,通过信息化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提高管理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确保工程的健康合理运行,以发挥工程的最大效益。

水利工程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相对独立,不同阶段的管理组织形式和管理重点不相同,信息化的需求也不相同,所以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不同阶段采用的技术平台也不相同。还应当建立与技术平台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信息沟通共享机制、工程案例知识积累与创新机制。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可以归纳为运营管理、伙伴协作、公众服务和集成创新[2]。根据水利工程的特点,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应当包括整个生命周期,涵盖组织管理、组织沟通、资源调配、产品生成等方面,其内涵可以归纳为:公众服务、建设管理和集成创新(见图1)。

2.1.1公众服务

水利工程项目关乎国计民生,是公益性工程项目。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会影响公众居住环境、移民安置,在信息时代,社会公众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工程项目建设的信息透明度有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公众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水利工程项目享有知情权,需要了解工程项目的概况、工程项目建设的必然性、施工期和运行期可能产生的影响问题等洞时,社会公众需要一定的渠道向主管部门、项目建设方等提出意见与要求。由于社会公众的信息诉求,需要建立工程项目信息平台,通过项目信息门户,将项目信息及时向社会公众传达,特别是一些热点工程项目。同时,社会公众也可以通过信息门户与项目建设方交流、互动,提出要求与看法。建立工程项目建设信息平台不仅可以保证社会公众对项目的知悉权,增加了工程建设的透明度,为社会公众对工程项目的建设进行监督提供了渠道,保证社会公众的利益,也可以集思广益,发动社会公众为项目建设谏言献策,使项目更加顺利地实施。

2.1.2 建设管理

建设管理是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建设管理不仅是指水利工程施工阶段管理,还包括水利工程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及运营管理阶段。水利工程决策阶段主要是论证工程的可行性,得出评估报告。对水利工程而言,生态环境影响及移民等是最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水利工程设计阶段主要是实地勘察,绘制工程图纸。施工阶段工程参与方众多,涉及面广,在过程上,它包括了工程前期准备阶段、主体工程实施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的全过程管理。在专业分工上,则体现为对工程招投标、工程概预算、工程进度、工程合同、工程技术、质量安全、物资材料移民安置等诸多方面的具体化管理。

2.1.3集成创新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技术、工艺复杂,相关或类似工程建设知识的积累与创新,能够提高水利工程建设水平,降低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吸收类似工程的技术工艺、管理方法等。同样,该工程所积累的知识也可以为其他工程吸收、利用和再创新。不同工程之间通过知识集成创新的方式,构建工程管理知识库、管理案例库等,最终实现对水利工程管理的决策支持和智能化。

2.2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特点

(1)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不仅限于单纯的项目信息系统规划。信息化以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效益最优为原则,而不是阶段最优,尤其不是建设阶段最优。目前,大多数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在建设前都没有明确的建设目标、远近期规划,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大盲目性,导致信息化建设成为办公自动化的一部分,而不具有全局性。系统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标准,导致基础设施、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等难以整合,造成资源浪费。此外,信息化建设中没有考虑建设的可持续性,将信息化作为一次性项目完成,缺乏后期的维护,使得系统跟不上业务发展,最终导致系统不可用。

(2)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是全生命期的信息化。整个生命周期应当执行统一的、分层次的信息化规划。目前的信息化建设集中于工程运营期,工程建设的规划决策期即工程前期和建设期的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工程运营期的管理工作较为常态化,信息化建设体制、信息化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体系最为成熟。管理前期即管理的规划期,由于涉及管理的规划设计、可行性研究、决策等业务工作,对于信息智能化支持要求较高,所以信息化程度较低。管理的建设期涉及参与方最多,信息交换及共享较为复杂。其信息化的程度与水平较低。在管理的生命周期当中,运营期的业务流程清晰,管理常态化,信息化的程度高,而其他时期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在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各阶段由于信息化的水平差距较大,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问题亟待解决。

3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领域模型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在于信息资源。信息源可分为资源、施工活动、产品、项目管理组织及外部管理组织5种,这些信息源可称为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本要素G简称“要素”。基于这些要素进行抽象,建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领域模型。其中,要素包括与工程建设及运营相关的各类组织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及人员领域模型描述的是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实体以及实体间的联系。主要包括组织构成模型、资源构成模型和业务构成模型。

3.1组织构成模型

组织构成模型包括项目参与方的管理组织形式和项目的管理模式。水利工程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参与方,因而会产生不同的项目管理模式,管理组织的构成也就有所不同。管理模式主要由项目的管理组织、管理活动及管理对象构成I信息的流动方式与效率依赖于管理组织的结构。一般而言,工程项目参建方主要包括业主、施工总承包商、分包商、监理方以及供应商等。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地域分散,每个工程项目包含的信息庞大。各类水利工程项目需要统筹规划,需要实时掌握工程项目的建设信息,以保证资源调配合理、投资分配均衡。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涉及与工程相关的多个组织和社会公众,是典型的跨组织信息系统应用工程。特别是大中型水利工程,具有实体设施投资巨大、技术标准复杂、建设及运营周期长等特点,例如三峡工程。此外,大中型水利工程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民生及国民经济等都有着较大的影响。通过对水利工程管理中利益相关者及参与者的分析,可以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架构中所涉及的各类组织及人群划分为建设组织、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

3.2资源构成模型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消耗资源和周转资源两类。周转资源主要包括机械设备和人力资源,其中,人力资源分为管理人员和工人;消耗资源主要包括构件原材料和混合材料,如混凝土、钢筋等。此外,水利工程管理中还包括征地移民、生态效应等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水利工程项目消耗各种资源多,需要多专业的联合作业,项目建设技术、工艺复杂,有效地利用公共资源,可以降低工程建设风险,实现异构组织的资源共享。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借鉴相似工程的方法和教训,也可以作为案例,为其他工程所借鉴和利用。

3.3业务构成模型

业务是由具体的管理活动组成的。水利工程管理的业务包括造价管理、财务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文档管理、材料设备管理等。业主、政府主管部门、施工总承包商、分包商、监理方以及供应商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承担不同的角色,例如政府部门主要承担监管与审批职能,施工承包商以工程建设为主。管理中涉及的业务也不同,其业务构成模型也具有独特性。

4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实施架构

组织构成模型中存在建设组织、政府部门、社会公众三大类实体。组织构成模型与业务构成模型、资源构成模型协作与整合,进行信息、资源交流,产生出与组织管理模式相匹配的业务系统。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中,各组织现有的信息系统是为适应本组织特定的需要,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引入的。由于技术周期性更新,不同阶段技术发展水平不同,考虑到组织成本与收益的平衡,信息系统逐步引入和更新,在客观上造成了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各组织的信息系统大都以孤立的方式运作,造成了信息孤岛现象。通过建立集成式的信息化协同工作平台,可以在充分保证现有业务系统流畅运行的情况下,形成较为合理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包含公众服务、建设管理和集成创新三方面的内容。依据组织构成模型、资源构成模型和业务构成模型的实体要素,对水利工程管理的不同参与方、不同类型的工程、不同工作内容进行信息化管理,形成不依赖于特定技术平台,能够提供跨组织、跨地域的,为整个生命周期提供信息化指导的信息化架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架构为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业务应用层、服务层(见图2)。

4.1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是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信息化架构的其他层面提供统一的支持,为系统提供运行环境。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公共设备和网络设备,为上层流程及业务系统提供共享的物理平台。基础设施层的网络部分包括有线、无线及其他特殊网络的园区网络。由于水利工程建设一般位于偏远地区,无线网络覆盖性较差,多使用有线网络。使用虚拟网络将园区网络与外部网络整合,保证了网络的逻辑独立性,在图2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实施架构理集中的同时,也具备较好的安全性。基础设施层的公共设备包括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服务器、数据采集装置设备等,为水利信息采集、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资源的传输与共享服务。在基础设施层面,依托网络整合,达到了设施共用。

4.2数据资源层

数据资源层主要功能是统一存储和管理系统的数据资源,以数据管理系统为依托,以数据交换系统为保障,为各主要业务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支持,并协调各系统之间的数据关系,提供一致的数据查询、管理和维护,实现信息资源最大程度共享。基础设施层的数据库硬件及网络资源进行物理集中,数据资源层的数据库资源进行逻辑集中,两者结合形成独立的数据资源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数据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机制。数据资源层包括数据管理系统和数据交换系统。数据管理系统包括水利项目数据库、基础业务数据库,以及与之相关的存储备份、灾难恢复机制、数据安全机制、数据接口标准等。

4.3业务应用层

业务应用层是一系列应用系统的集合。其主要功能是面向用户的具体应用,提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协同工作平台。根据具体的业务需要,动态配置与升级应用系统。业务系统之间大多为异构平台,其数据交互与信息共享通过数据资源层实现。具体而言,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业务应用层,主要是实现监理、施工、勘察设计等水利相关企业对本单位多个水利项目建设进程的掌控,包括进度控制、质量监督、竣工验收、信息查询、动态跟踪管理等。

4.4服务层

服务层向用户提供系统界面,同时也是信息门户和交流渠道。服务层的主要功能是各应用系统身份验证部分的剥离和重构,实现用户的单点登录和多种应用。同时,对信息集成,向组织与合作伙伴信息,提供系统远程应用。办公自动化和工程案例知识管理等功能都可以基于此平台实现。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范文2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化;支撑技术;管理水平

1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价值

1.1节省工程管理的物质损耗

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需要,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的类别越来越繁杂,建设整体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项目在设计规划环节就需要统筹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施工周期长同时难度系数加大,因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作为支撑。而信息技术在这类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打破了现有管理的僵局,凭借自身独特优势受到业内广泛青睐。整体水利工程管理中,信息化管理手段的融入,促进各个组成统筹规划。例如在设计环节,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广大管理者更深入的了解建设实际,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例如水文地质因素,人文因素等,保障项目从前期规划环节开始就是合理可行的。方案阶段的持续消耗有效节约。施工环节运用信息化技术,计算分析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从众多施工方式中选择出最适合的是关键,对施工环节有可能遇到的突发状况做好提前应对,总之水利工程建设在信息技术的支持帮助下,各方面的资源都得到了高效节约。

1.2促进水利工程建设水平的提升

信息技术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应用,切实提升了水利工程建设的水平。特别是一些规模大的水利工程,建设地点往往较偏僻,在野外或郊区。这样的环节想要实现人力无障碍施工几乎不可能,同时考虑到巨大的工程面积,单纯的依赖人工完成管理,难度系数过大。而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应用打破了僵局,对水利建设工程实现实时动态化的监测,将其中收集的数据传送到计算机系统中,完成后期的详细分析,诊断水利工程当前建设环节是否存在质量问题,使得广大管理者轻松有效的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管理者借助反馈的数据信息高效应对和处理,减少危险事故的发生率。信息化技术手段在其中的应用,推动了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朝着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

1.3水利工程管理本身的功能性得到不断优化

信息化支撑技术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使得管理本身的功能性进一步优化。水利工程兴建的目的就是实现水资源更加高效的利用。信息化支撑技术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熔化热,对水利工程本身的效用高效评估,统计分析,再经过后期的深思熟虑,分析调研,数据修正工作也越来越完善,这样水利工程管理的功能性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水利工程自身的功能也在不断优化和提升。

2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的主要支撑技术

2.1地理信息系统在其中的应用

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管理工作涉及的数据量惊人,正是由于庞大的信息数量为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地理信息系统在其中的应用,使得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以及管理更加系统化,同时记录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将真实情况反映给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结合河道变化情况实现动态化的监测。为水利规划工作,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撑,取得的经济效益也算是可观的。

2.2网络技术在其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应用越来越管理系统广泛。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推动了行业朝着高科技化,高智能化等方向发展。例如水文测报,河道管理,流量监测,闸门管理等。对这些信息统筹收集,然后经过一定的处理转化为可以阅读,可以使用的信息。以较快的速度传达给管理者,为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提供保障。因此,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一定要注重网络系统的建设,收集的信息需要符合建设管理需要。决策及反馈执行情况更需要了解到位。网络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类别相对丰富。例如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化构成,信息的收集,加工与传播。水利工程管理方利用所收集到的信息传达到服务器,发挥网络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分析,处理功能,实现合理判断,结合计算处理之后的成果,完成方案的制定,对执行工作也有相对全面的反馈。网络系统产生的信息成果借助网络向主管机构。网络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带来的社会效益惊人。

2.3数据库技术在其中的应用

数据库技术也是一项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信息化支撑技术。数据结构决定了软件的开发模式。这也直接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提供了支撑。例如建设规划管理系统,进度仿真分析系统,质量管理系统,材料管理系统,档案信息系统等,与工程数据之间的关系密切。因此,信息化建设严格遵循一定的原则,实现数据库结构的优化设计,

2.4中间件技术在其中的应用

中间件技术也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支撑技术。适用于复杂程度高,同时分布式的大规模软件集成形成的支撑软件开发技术,发展迅猛,应用的广度及深度都在不断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系统和中间件技术的高效整合,将水利信息高效利用起来,吸纳交叉学科的研究净化,实现水利信息化应用领域的创新及发展,考虑到水利行业的特征,促进面向水利信息化水利的提升,实现创新式,跨越式的发展。建立一个面向水利信息化中间件的服务平台。水利系统中间件在水利工程管理系统中按照实际功能划分,分为数据库及集成平台,管理平台,水利信息门户集成系统。对水库预报调度的中间件应用支撑平台。中间件将底层操作系统的复杂性屏蔽了,实现不同阶段,不同操作系统开发的应用软件集成起来,相互协调工作,借助网络连接,实现数据的高效集成,统一部署,集成,运行,管理水库洪水调度系统。

3总结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未来发展动态针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范文3

[关键词]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应用现状;对策

0引言

在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管理部门要重视信息的标准化以及规范化,并提升工作人员对水利信息化的认识,使其充分的掌握水利行业应用的主要内容,并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

1水利系统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1.1管理决策科学性的必然结果

水利工程施工前,管理部门要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整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例如,根据水利工程各个施工环节做好收集资料以及整理材料工作,并把材料进行分类、加工,对信息资源进行总结,若发现施工资料存在问题,要及时提出并得出相应的整改方案,另外,还可以根据施工材料设计相应的施工方案,使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质量达到标准。过去采用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展需求,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按照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进行工作,并做好工程跟踪以及分析、比较工作,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合理的运用水利工程信息化进行管理,有效的提高工程建设的高效性以及合理性和科学性。

1.2对资源共享的要求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其涉及到的文件材料数量的信息量比较广,种类也比较多,主要有施工方的施工文件以及监理文件和工程设计文件等。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其交换以及共享信息过程。因此,管理部门要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并制定一个完整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使信息在交换以及共享过程中优化其的管理系统,在往后的信息查询过程中更为便捷。

2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工程管理难度大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水利工程规模随之增大,施工期也相对的比较长,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到季节变换以及气候变化一定影响以及其采用到的施工技术方面较为繁琐,导致施工难度变大。为了满足现展需求,水利工程建设范围在不断增大,部分企业都对其进行投入施工。另外,由于水利建设施工范围广,在施工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管理部门要重视工程管理工作。首先,相关部门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体系,并实践到现场施工中去,使工程管理工作发挥其的作用。在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并起到带头作用,带动施工人员自觉遵守工程信息化管理理念,确保管理系统功能能够正常运行,减少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确保信息化能够顺利发展。

2.2人才缺乏

近几年,随着我国水利工程发展,信息化管理人才方面出现短缺现象,相关部门应当重视培养水利工程业务以及信息化管理复合型的施工人才。提高工程建设工作效率。另外,由于水利专业工作工资较低,许多技术专业人员不愿加入到当中来,导致人才方面严重短缺。

2.3信息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

目前,信息资源开发管理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水利行业中,合理的运用水利工程信息资源开发管理进行工作,增强工作人员对信息资源开发的认识,减少水利资源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的扩大资源共享以及服务范围,增加信息量,使开发数据得到统一,促进水利行业持续发展。

2.4信息化管理效果不明显

在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要确保工程的资金投入渠道以及项目的来源渠道和工程建设技术问题能够达到统一标准,使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走向资源整合、共享的发展道路,发挥整个管理系统的作用,促进工程信息化管理顺利发展。

3完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3.1完善工程信息化管理体系

3.1.1健全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是确保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正常发展的有力保障

首先,在工程施工过程前,管理部门要完善一套完整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使信息系统达到透明化,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气候以及水文变化时,可以采取信息监测系统对施工现场进行勘探。其次,管理人员要重视信息化管理制度,并起到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带动手下施工人员自觉遵守信息化管理,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最后,管理部门还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监督制度,确保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能够正常运行的同时减少施工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并能够及时的解决水利工程的维护体制问题,提高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以及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使工程信息化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1.2建立水利工程信息网,将信息网络铺设到全国

在水利信息管理系统过程中,必须要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进行作业,并制定一套合理的水利政务内部网络制度,使各个城市的水利建设节点能够有效的连接到一起,确保各个城市的数据交换以及信息传输能够顺利进行的同时使水利工程建设的数据交换以及信息传输能够顺利完成。

3.2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

在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要重视工程施工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管理部门要定期对信息化管理的专业人员技术水平进行培养,使其能够充分的掌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以及管理的主要内容,另外,水利工程部门可以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从新制定合理的工资制度,并对外招聘信息,招收各地的专业人才,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专业队伍素质水平的同时确保每一个技术人员的素质水平都能紧跟信息科技发展的步伐。

3.3对水利工程的资源进行合理开发

随着水利工程不断发展,其施工文件材料相对的比较多,一些重要文件在上报以及下达过程中种类多而且过程也相当繁琐。首先,可以根据文件材料的结构内容进行分类,合理的运用信息化管理资源,使资源达到共享效果,在优化信息资源系统的同时,使文件得到相应的整合以及处理方法。其次,可以制定一套合理的管理方案,对各个部门的政务信息设置一个专门的档案管理文件,在管理人员需要查询时,可以很快的找到需要查询的信息内容。

3.4保证信息化管理决策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为了确保管理人员能够及时的掌握施工具体机构,就要做好信息化管理的信息传递工作。管理部门可以采取计算机系统自行计算等模式,把施工过程的各项信息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再把综合结果放入计算机系统进行计算,根据不同数据制作成报表以及统计表,在管理过程中,使管理人员以及审核人员能够快速掌握各项信息内容,提出相应的施工对策,把不符合标准的数据进行整改,确保工程施工质量达标的同时使施工安全问题得到保障。

4结语

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水利工程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施工过程中,为了能确保水利工程全面发展,企业部门要重视信息化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巧云,王莉莉.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方案[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

[2]胡敏杰.浅析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J].科技资讯,2014(3).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范文4

(1)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部分灌区对水利工程档案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够,单位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档案日常管理松懈,档案收集过程中,制度形同虚设。加之有的档案在立卷过程中没有按照卷内文件目录顺序进行排序组卷,卷内目录与实际整理文件不相符,卷内资料漏失现象比较普遍。由于只注重工程建设,没有相应的制度来管控工程档案的同步管理,因而造成工程档案缺失,对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提供有效的、科学的数据资料等,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

(2)档案现代化管理意识薄弱。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各种智能和应用APP已经普及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大部分灌区的水利工程档案资料还封闭在各自的档案资料室里,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意识还很薄弱,导致配备的档案管理设备和管理软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因此,如何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做好档案数字化和现代化管理工作,是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快速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3)档案管理与提供利用难以适应档案网络化的发展需要。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灌区水利工程档案数字化的程度很低,跟不上日益增长的档案利用需求。档案管理人员操作不熟练,配备的档案管理设备和管理软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虽有计算机和档案管理软件,但纸质档案没有实现数字化和进入数据库,还按手工方式在进行查找和查阅。

(4)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匮乏。目前,部分灌区为了节约成本,档案管理人员一般均为兼职人员,很少配备具有专业档案管理知识的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由于档案管理的专业性较强,若是单靠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来完成此项工作,失误和错误就难以避免,这样的档案也就不足以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科学的、完整的依据,必然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带来影响。部分灌区对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并没有严格按照“四同步”的要求展开工作。加之,由于工程建设期间的管理和环境因素等影响,使得水利工程档案的管理无法与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同步进行,因此造成档案质量偏低,可参考性和可依据性较差。

2加强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对策措施

(1)提高认识,增强做好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关键要从三个方面提高认识:一是加强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利用,可以实现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为灌区建设提供必要的服务。二是完整、可靠的档案信息可以为灌区的综合分析、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三是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可以实现网络化服务,做到资源共享,提高灌区档案信息利用的效率。

(2)落实相关法规,建立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标准。一是要熟悉档案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标准,不仅要重视硬件投入,更要重视符合标准化档案管理软件的投入,使得档案信息化的流程符合国家和地方对于档案管理的标准和要求。二是现有纸质档案的数字化程度高低,决定了灌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模与水平,也是灌区下一步建设数字化档案馆的基础。三是采用统一的数据库,是档案数据库的基础,是有效管理档案系统的基石,是高效调用数字化档案的保障。

(3)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根据我省灌区的实际建设情况,首先应当配备档案信息化需要的相关基础设施设备,例如,津科JI-110档案管理系统、SQL2000数据库系统、大容量存储系统、高速扫描仪、管理计算机和打印机等设备,为做好档案信息化管理提高技术支持。同时,应对灌区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通过上述措施,可实现灌区水利档案管理的部分数字化和局域网网络化管理,大大降低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数字化加工后的档案资料信息能得到更好的保存,保证了灌区水利工程资料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4)加强环节管理,健全档案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档案管理人员要从项目开始立项时,搞清楚项目的隶属关系、完成方式以及项目将要形成哪些文档资料,初步确立收集文档资料的内容,做到确保关键性材料的有效控制。接收资料时,参照水利行业工程技术档案的要求,建立档案目录,根据目录来收集,最后检查收集的材料是否符合归档要求。在灌区水利工程建设中,可适当采用合同约定的方式,预留一定比例的工程合同价款,作为工程档案的保证金。工程参加单位应按照要求收集、整理、归档工程各环节的文档资料,在工程竣工时,经建设单位签发资料交接单后,才支付这笔尾留款项。

(5)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树立档案现代化管理意识。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将水利工程档案的收集、立卷、归档任务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各部门,纳入相关的管理程序和职责范围。做到有组织领导,有专业档案管理员,有合适的档案管理制度。管理观念现代化是档案现代化管理的灵魂,通过使档案管理人员现代化意识的提高,可使档案管理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将封闭式服务转变为开放式服务,使水利工程档案更好的服务于灌区经济的发展。

(6)积极争取资金,提高档案数字化水平。各灌区可利用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信息化资金,加大对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的数字化加工范围,开展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的整理、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数据挂接、数据验收、数据备份等工作,提高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的数字化程度。同时,利用计算机和软件技术,使用国家规定的档案管理软件,实现对档案的收文管理、行文管理、合同管理、档案管理、查询管理、用户管理、以及系统自身维护等功能。另外,可依据灌区自身需求和使用环境,建立档案网络版,实现局域网或广域网上档案的授权共享和调用。

(7)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一是要提高服务意识、树立服务思想,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二是定期让档案管理人员参加档案管理方面的培训和学习活动,促进业务交流。三是加强基层档案管理人员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等相关专业知识领域的学习,为下一步档案数字化建设,档案信息化管理打下扎实的基础。四是档案管理人员对使用的档案管理软件能进行熟练的操作和使用,通过一定的专业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3结语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范文5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a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s an example,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actual effect of informationization manage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Further explains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th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Keyword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V5

引言: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传播速度的加快。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建立了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水利工程监控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视频监控和远程控制等现代化技术,对我国的水情和工情进行信息的实时监控与采集,初步实现了水利工程建筑物的自动控制和办公自动化等。

1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的发展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一段时期内,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基本上是处在人工管理模式的水平,是根据相关人员在长期工作中所总结的实践经验,或借助于常规的工具、一般的通信手段和机电设备,采用手工操动、人工观测的工作模式,对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等进行一定的掌控,及时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相关问题,包括各类表格的绘制,图像、文字等的编辑,控制各类工程建筑物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了适应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与要求,相关的管理模式与体制也要不断改革,由最初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初步应用,作为一般的辅助工具,变为以其为主的管理模式,做到文字编辑、通讯联络、编程计算等的全方位应用与普及,充分发挥其技术特性和系统的效益。

2 信息化系统管理的技术特点

2.1实时性

信息系统中数据传输系统和图文交换系统,可以通过双向全双工的自动拨号或者手动拨号来实现实时的通信功能。信息系统还可以进行水情信息的实时自动采集、水利工程信息的实时传送和实时动态显示。它可以对信息进行实时的分类、计算、打印、查询、显示、存贮等处理。

2.2智能性

信息化系统可根据计算机系统进行人工智能程序模拟,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智能分类和判断,并对系统进行自动控制,真正实现信息的智能化处理。同时,信息化系统还可自动控制水情、工情的动态监视方式。

2.3资源共享性

信息化系统是基于网络的系统模式,它可以在权限范围内实现资源网络共享,使各种水利信息在相关管理单位和管理人员中得到高效共享。

3信息化系统建设的一般模式

以某一水利工程为例谈一下关于水利工程系统模式的建设情况:水利工程建设枢纽化管理系统由通信传输、计算机、视频监控管理等三个子系统组成,计算机网络和视频监控子系统的拓扑结构。

通信传输子系统由程控交换、无线通信和综合布线等部分组成,主要为工程建设管理通信和计算机网络、视频监控子系统提供专用传输链路。计算机网络子系统在局域网络建设的基础上,集数据库管理、邮件、多媒体通信和网络互联等技术于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该枢纽工地在网计算机及各类网端设备已达40多台套,与常规文档同步建立的电子文档已成档1000M。视频监控管理子系统主要由前端设备、传输设备、控制设备和显示记录设备等四个部分组成。

3.1前端设备:作为图像和数据信号采集处理设备,由安装在现场的高分辨率的彩色摄像机、全方位云台、可变镜头、室外专业防护设备等组成。系统根据工程施工、管理范围的特点,分别在立交地涵的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角和工程建设处院内各设置一套WV-CP430高分辨率彩色全方位摄像机,通过配置H16Z7516AMS型全方位16倍两可变镜头和AD1240型或PIH-301型全方位多功能室外云台等设备,其视觉范围基本可以覆盖地涵全部,以及该枢纽全线施工范围,工程建设院内的前端设备在无遮挡的情况下,则可实现对半径300M范围内进行监视。前端设备至工程建设处监控中心的最远直线距离达3KM。

3.2 传输设备:作为图像和数据信号传输媒体,即:前端设备与集中控制设备汇联专用传输链路。系统除工程建设处院内前端设备采用有线同轴电缆传输方式外,其余四个监控点则通过无线通信设备进行传输。

3.3 集中控制设备:作为前端设备旋转方位、角度、焦距调谐和视频切换,以及图像检索、处理等专用控制设备。前端设备中全方位云台、两可变自动光圈镜头的控制信号通过YA100-PTM云台镜头解码器的RS-485总线传输。系统监控中心则根据该枢纽视频实际需求,另配置图像控制主机、YA100-AVSU视频切换矩阵、画面分割器和长延时录像机1台,主要用于视像信号的控制管理和画面切换、图像存储、多画面分割的控制等。

3.4 显示记录设备:作为视讯显示、存储设备,主要包括:监视器、显示器、投影大屏幕和录像机、存储器、刻录机等。系统通过配置数台监视器构成电视屏幕墙,使值班人员能够在监控中心同时监视五个前端控制点的任意几路或画面分割的图像。另外,在建设处三楼作为系统的图像管理中心,配置34英寸彩色电视机和图像服务器1台,用于视频监控图像的显示、处理、检索、存储、控制和管理。

系统监控中心由一个主控中心和两个分控中心构成,其中主控中心具有最高权限,既能对所有前端设备的云台、镜头进行操作控制,也能对系统管理参数进行修改配置,主控中心在操作控制过程中心不能作任何操作。分控中心则根据管理职权设置不同权限。

4 现代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发展

4.13 S技术的应用。3S技术是遥感技术( RS)、地理信息系统( GIS) 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统称, 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 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随着3S 技术的不断发展, 3 S一体化技术在水利数字信息化中越来越显现出其至关重要的地位。

4.2运用3S技术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可行性

随着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也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高效的信息采集、科学的分析决策是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必然趋势, 这是3S技术在水利建设管理中能充分发挥优势的前提条件。计算机技术的飞速进步, 为3S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上的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具有时效性强、信息量大, 多为动态监测、过程监测的特点。同时, 对工程建设信息数据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为管理层提供科学的计算结果和决策依据。而实时的三维3S 系统就能满足这些需求, 并且更为直观。

4.3利用3S技术测绘手段进行数据信息采集处理

由于GPS定位系统具有定位精度高,实时定位速度快,提供三维坐标,操作简便 ,全天候作业及全球地面连续覆盖等特点,在测绘上首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时动态(RTK)技术是在GP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能够实时提供流动站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 并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厘米级精度的一种新的GPS定位测量方式。RTK测量可以不布设各级控制点,仅依据一定数量的基准控制点, 便可以高精度、快速地测定图根控制点、界址点、地形点、地物点的坐标,利用测图软件可以在野外一次生成电子地图。同时, 也可以根据已有的数据成果快速的进行施工放样。正是因为这些新技术的运用淘汰了常规的导线控制测量的方式、施工放样的高程测量方法, 同时也为水利工程数字化管理奠定了数据信息采集的基础。3S技术的结合, 取长补短, 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信息采集、处理的框架。将地形原始数据输入到GIS系统, 经过数据过滤后转化为三维矢量数据, 进而生成三维地面模型DTM(利用内插手段, 可以生成更高精度的DTM)。通过生成的数字地形模型, 与虚拟技术形成的建筑物叠加整合, 可以实现整个工程布置的动态可视化。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范文6

【关键词】灌区;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维护管理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水利行业而言,信息化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相互融合,正在改变着我们周围的一切。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就是要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效能和效益和规范化程度的信息系统。

1.工程概况

尊村引黄灌区是一座集灌溉、供水、防洪、排涝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工程始建于1976年,1984年、1994年分别完成了一、二期工程建设,总建设规模为九级三十一站。

2.灌区管理及信息化建设

根据国家目前的农业政策,结合灌区实际情况,作为工程管理单位,如何确定自己的管理目标,是灌区管理及信息化建设的首要问题。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总结灌区几十年来的经验教训,选定灌区管理目标为“农民增收,工程发展,管理者受益”,达到“三赢”。围绕管理目标的实现,水利信息化起着不可思议的作用。泵站灌区进行改革,改造,形成了水源供给,泵站提水,渠系灌溉“一条龙”农业、工业灌溉服务体系,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灌区管理及信息化建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水的管理需要信息技术。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引黄的灌溉用水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因它具有不可存储性,比一般性质的商品更难管理。要使灌区达到“车间化,超市化”管理,信息技术的引入已成为必然,也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把灌溉用水管理的更好,让农民、企业更放心,更满意。因此,水利信息化是灌溉用水管理的必然选择。

水的流动和水费的回收这两个程序的运行好坏体现在“信息站”的配合程度。水利信息技术就是要解决灌溉用水交换的“信息站”问题,因此,水利信息化是灌溉水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国家对管理局的事业定性,灌区实行“事企”分开的管理体制。按照这一体制,经过摸索、总结,我们按照“水”的流程,实行“泵站―生产水,灌区―销售水,农户―消费水”的市场运作,从而形成“模拟法人主体化、独立核算企业化、层层买卖市场化,规范服务公开化”的管理理念。

其次,要实现管理理念的良性运作,管理信息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引黄灌区信息化建设的任务是:建立覆盖全灌区的灌溉输配水智能调度网络系统,内容涵盖灌区灌溉实时监控系统、灌溉遥测系统、灌溉数据采集系统、以及现代化数据通讯网络。同时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建立灌区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灌区水费征收系统、灌区水务公开系统、灌区泵站联合调度管理系统等软件业务管理系统,对灌区进行全数字化的实时、动态的管理和调度。建立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使用中可靠的集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监控为一体灌区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全面提高灌区水资源管理、工程管理、行政管理、经营管理的自动化程度。

水利信息化就是要对水商品流动过程中的“水的流动”和“水费的回收”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反馈及管理。因此,它必须是:“及时、准确、高效”,它始终在为实现水管理的大目标服务。

目前我局计算机网络为管理局机关、灌区业务、泵站业务,这样形成灌区的局域网。使灌区达到水生产“车间化”、水销售“超市化“的管理。在水源站、厂房、测流站及各大支口安装了摄像头,可以在调度室随时监控,给调度员配水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

3.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

3.1工程建设的目标和思路

实现灌区“三赢”目标,工程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灌区现代化管理中,建立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体系的目的是提高设施能力,发挥工程效益,确保灌区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结合引黄灌区的实际,工程建设管理首先必须坚持“工程为灌区服务”的总体原则,一切项目都要为提高灌溉效益服务。

3.2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环节

按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工程建设一般分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准备、建设实施、生产准备、竣工验收和后评价八个步骤,大致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工程项目决策阶段、工程项目设计阶段、工程项目招投标阶段、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和项目竣工验收阶段。

3.3工程技术创新与改造

引黄泵站灌区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一是水源问题;二是泥沙问题(渠道淤积和设备磨损);三是柴草问题。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引黄干部职工一直在黄河岸边不停地探索,寻找答案。几十年来,经过不懈地“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效果。渠道的改造:一是糙率大,挟沙能力弱;二是抗冻性差,渗漏大。渠道过水后,冬季冻胀破损,预制板勾缝脱落,渠道淤积沉陷严重。经多年运行,已起不到防渗效果。为解决渠道淤积问题,灌区在续建改造中创新使用现浇混凝土U形断面和弧形底梯形断面进行改造,经过比较,干渠过水流量相对较大,纵坡较缓(1:4000),选用弧形底梯形断面。支渠过水流量相对较小,选用现浇混凝土U形断面。主要特点:一是糙率小,流速分布均匀,接近最佳水力断面;二是流速快、渗漏小、输沙能力强,一些细粒泥沙基本都能输送到田间;三是抗冻性能好、造价低。改造后,渠道淤积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3.4工程维护

工程维护是工程建设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为了设备、设施能正常工作和运行表面清洗、零部件检修、更换和养护等日常性工作,也是实现工程保值、增值的最基础性工作。通过加强对维护工作的组织、检查和评比,以达到工程安全、高效运行的目的。

灌区工程持续发展,让“阳光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充实完善,取得了灌区用水市场秩序井然。

4.结语

总之,信息化建设要因地制宜,不能相互照搬,更不能移植别的行业。要紧紧围绕灌溉管理的大目标,确定实施方案,循序渐进。信息系统要与灌溉试验相结合,并根据墒情、作物种植,降雨情况及蒸发、渗漏等情况,预测区域范围内各级渠道作物的最佳需水量,进而与市场调节下的实际用水需求做对比,评价灌区的灌溉水平。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力度。灌区目前现有的技术人员,远远满足不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努力营造吸引人才的环境。夹马口灌区实施“阳光工程”,使农户对“灌溉用水是商品”达到共论,节水意识自发提高,“配水到户”合理调配灌区各用水点的流量供给,既满足农民及用水又做到水管理“环环相扣、滴水不漏”。■

【参考文献】

[1]郭武山.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方式探讨.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6,4,4(2).

[2]王建武,陈永华,等.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科学出版社,2004,10.

[3]李友国.大型水电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组织实施方法探讨.中国三峡建设,2004,9.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范文7

[摘 要] 分析了目前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说明了建设管理质量在整个水利信息化工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详细提出确保工程质量的解决途径,使得水利信息化工程更好服务水利、服务民生。

[关键词] 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存在问题;解决途径;方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7. 096

[中图分类号] TV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7- 0216- 02

1 概 述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金水工程’”、“提高水资源调控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水平, 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1 ]。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向着实现水利现代化的目标迈进,然而水利信息化工程是一项规模大、功能强、构成复杂、科技含量高、涉及学科多、知识面广、建设周期长的系统化工程。以最新科技应用为依托,具有超前性、探索性的特点,使得工程质量管理难以避免的具有滞后性、不确定性,测试结论难以预料。当然水利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 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逐步被相关管理部门所接纳和应用, 与此同时, 相关的管理和技术标准制定相对滞后,难以满足水利信息化建设质量管理的要求,如何解决建设中遇到了问题,控制好工程质量成为难题。

2 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任务不够明确

信息化建设若把“高、多、全”作为发展思路、任务目标,即配置性能高、项目门类多、使用功能全。很多系统建设完成后没有使用价值、或者使用价值不高,只是利用其中几个甚至更少的功能,造成投资上的浪费。纵观近十年闸站监控系统的发展情况不难发现,建设投入明显增加,而系统所实现的监控功能与高昂的造价并不匹配。更有的水库希望被贴上现代化的标签,在溢洪道上针对溢洪闸建设远程控制系统和视频系统,而实际上这些水库在建库以后就没有溢洪记录。

2.2 从事信息化建设人员与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结合不够紧密

信息技术与水利工程结合属于探索阶段。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的工作人员懂信息技术的比较少,而信息技术掌握比较全面的IT人士又不太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导致信息化建设与水利工程管理难以高度融合、使其发挥更大效益。

2.3 标准的约束作用还不健全

水利信息化建设大规模开展,国家颁布的技术标准在信息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2003年颁布第一个有关水利信息化的标准到 2012 年底,共计颁布水利信息化执行标准52个,这些标准为信息系统在应用过程中技术的致性提供了保障,对信息化建设稳定合理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日新月异,标准化的建设模式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机制多变,在技术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与水利信息化系统自身的特点以及建设要求结合不够紧密且存在滞后性,致使现有的技术标准难以完全覆盖,标准与标准之间衔接不佳,不能成为完整的参照依据。除了技术标准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有关建设质量方面的管理标准更加匮乏,标准的制定尚不完善,规范作用更无从体现。

3 提升水利信息化质量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3.1 准确J识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任务

各地在落实中央 1 号文件的工作中将水利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了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任务;多地明确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提出了整体推进“金水工程”,山东将水利信息化工作列入省水利 6 大体系建设之一,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提出要通过推进水利信息化在全国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北京、浙江、江苏、大连、宁波等地提出“智慧水利”或“智慧水务”建设目标, 上海提出要建成“ 智能水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所采用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水体在水网中的流动特征与其他物质在媒介中的流动过程有明显不同。因此,水利工程所涉及的信息化内容与其他行业的信息化系统迥然不同。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目的,在水利工程的功能最大化的发挥出来基础上,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保障水利工程安全可靠的施工及运行,节约工程投资和人力资源成本。水利信息化工程从设计、施工 、管理,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进行的。水利工程需要信息化建设,在水利信息化系统创建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秉持简洁、高效、实用的设计准则 。但不应把追求信息化设施“高、多、全”作为发展目标,否则将导致投资回报率低、管理费用增加,应用价值不高。

3.2 充分发挥信息化人才优势,建设高水平信息化平台

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是集中了水利管理、信息技术以及各种新型自动化技术的工程结合体,科技含量高并且属于智力密集型产业,涉及到的技术复杂、学科繁多,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掌握情况、工作经验要求都比较高,所以必须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才能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3.3 充分利用现有质量标准体系和提升管理能力

“十二五”期间,对水利信息化中的不合理标准修订了25项左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水利信息平台搭建、信息共享、系统开发与应用等方面的问题,提高了水利信息化的实用性,使我国信息化标准制定滞后的问题得到了初步缓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应用日新月异,面对水利信息化技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相关的技术标准及相关准则规范的制定较为落后的现实,在现有标准基础上,提升建设人员的管理能力来实现有效的质量管理。

3.4 加快信息系统集成、有效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水利信息数据利用率

水利信息化各专业子系统涉及厂家不同、功能不同,系统开发缺乏统一设计,使得各子系统间水利信息数据彼此孤立、相互封闭,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融合,从而形成了“信息孤岛”。必须加快信息系统集成,改变原有的信息系统功能较为单一、缺乏集成性和数据共享性的弊端。联通"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整合。充分利用现有采集设备,制定系统集成及综合利用方案,促进部门之间的共建共享,建设信息采集系统的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各种已建信息系统的作用,逐步建立支撑业务应用的一体化平台架构,并基于一体化架构进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和建设,逐步优化已开发业务应用中同类、共性的功能模块,推进业务软件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升数据利用率。

4 综 述

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金水工程’”,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向着实现水利现代化的目标迈进。然而水利信息化工程是一项规模大、功能强、构成复杂、科技含量高、涉及学科多、知识面广、建设周期长的系统化工程。建设管理质量是决定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管理人员既要跟踪先进技术又要创新管理观念。水利信息化建设即要满足对传统水利建设质量的相关要求,又要使其具有符合信息化工程质量的特性,促进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平、应用水平全面提升,更好的服务水利、服务民生。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范文8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系统;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检测机构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质量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因此为了更好为人们服务,必须要提高工程质量,同时水利水电工程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高,能够更好的稳定社会,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信息化管理在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中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并实现了检测信息的及时分享与应用,为下一步的检测工作提供了更加完整、系统的数据。

一、系统开发过程与测试效果

1.系统介绍

制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第一步是采集各种数据信息,采用关系模型数据库技术,实现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内部各种业务与办公室信息化的处理,其中包括试件的收登处理试验数据的自动采集以及人工录入处理信息等,同时必须要依靠国家相关规定以及标准进行相关计算与评定,根据相关质量检测管理部门提供的用语规范提供结论,检测单位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最后通过网络平台将检测报告上传或者审查,这样的模式,不仅提升工作的效率,实现了信息的及时分享与,而且也为项目工程的相关负责主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提升了工程质量检测的质量与效率,该系统的构建,实现了工程检测的自动化、网络化,克服了传统检测工作中复杂,繁琐,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节约了人力与物力,符合了工程检测领域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从系统的结构来看,其具体分为几大功能模块,分别为:收样管理、实验管理、报告管理以及收费管理、档案管理、系统维护、接口与信息等。本系统所采取的试样收登、复核――自动采集数据录入――数据计算以及评定的工作流程。

2.软件的开发

软件开发的第一步是针对砂、碎石、混凝土以及水泥等材料进行检测,比如: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砂浆灌入法检测砂浆江都等等,那么通过一些列的检测之后,根据所掌握的各项数据制定检测报告,然后开始检测这些参数系统中的实际运行状况,混凝土试件抗压、砂、石、水泥等材料首先完成测试,再确定检测数据无误后,系统正式进入使用阶段,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任何问题,必须要及时上报,专门人员负责进行联系,通过对相应检测参数的核算,进行探讨研究,直到最终通过试运行。

3.测试效果

进行系统测试的方式采用的比对法,具体来说就是将检测的数据依据原有的方法,借助计算器对检测结构进行一一比对,并且得出各种检测数据,最后完成计算还需要将原始检测数据录入系统界面,并严格的依据相关规范的计算要求进行,相关计算不得超过误差范围,一旦超过系统测试还需要继续记性,若误差在规范要求内,即系统测试完成,证明系统可以正常使用该部分数据测试应根据规范内所有可能出现的检测情况进行比对,方可确定测试结果。测试过程中的力学试块针对混凝土抗压、抗折以及岩石强度等部分的指标进行确定,最后在系统适应性符合要求之后,系统进行正常使用。

总之,为了能够更加完善的构建系统,针对以上三点进行更加全面的设计与分析是很必要的,优势在测试效果这个环节,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全面分析结果,做到从实际出发,报站系统的可靠性。

二、软件优点及存在问题

通过以上对信息管理软件系统地开发,测试已经应用的分析,发现该系统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个部分进行如下分析:

1.软件有点

1.1提高工作效率

在系统投入使用之后,系统严格依据国家的相关标准以及行业要求,进行了相关数据的采集,计算以及生成报告,查询和使用等等,实现了管理的自动化与信息化,并且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1.2节省成本

从我国整体形势来看,很多成功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很多类型不同的检测中心与试验中心,在思维模式与管理思想上都非常值得借鉴,本次系统吸收了这些成功的经验,在数据的处理上大大提升了速度,并且简化了流程,在成本方面的投入大幅度降低了。

1.3提升竞争力

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是时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引入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实际上也是企业进入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企业符合发展规律的表现,正是因为这种符合发展规律的做法,使得企业在管理水平以及信息处理能力方面有了大幅度提升,在整体上提高了竞争力。

总之,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检测站的各方面检测与管理工作能适应该系统的运行方式,并在多宗水利工程的质量检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数据自动采集与处理,不仅提高了该站的检测水平,降低了员工的工作强度,更加明确单位各岗位的工作职责,也使检测数据更加公平、公正、准确使用电子签名也给大家提供了方便,同时远程操作可以避免领导出差无法批报告的情况,减少报告挤压的情况。该系统自运行以来,通过计量认证的复评审、监督评审以及扩项评审专家的现场评审,以及省内各市水利检测单位对该系统的参观与交流,得到一致的认可,并认为是值得推广的科技项目。在信息管理系统中,还可以设置相应的短信管理平台,实现工程形象的树立,为人工电话服务减少负担与工作量,一旦出现检测不合格的问题,可以直接通过短信的渠道通知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实现监督职能的发挥。

2.缺点

在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以后,在纸张用量上大幅度降低,报告形式也有所简化,但是实际的问题也很明显,比如处理软件与系统接口不匹配,土工实验规程不符合实际要求,在监测数据以及工程统计方面所带来的不便等等,同时因为在实际应用中,各个地区的技术水平不同,各监督部门的执行能力不同,因此在资金以及时间方面也存在很多差异性,有很多报告因为地区规范的不同,无法准确进行报告的生成,从而为工作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困难。

综合以上两点,能够发现信息化管理虽然还不够成熟,但是优势却十分明显,只要我们坚持研发和努力,这些缺点都是能够被克服的,为了提升我国基础工程建设的质量,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必然之举,是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支持和鼓励的。

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与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保障工程质量是满足人们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而质量保障的前提是质量检测,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化管理系统在质量检测环节中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动了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不足和困难,这也正说明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检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还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文红.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初探[J].重型机械科技.2004(03)

[2]李华坤,孙朋.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1+1”顶岗实习展望[J].科技视界.2014(05)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范文9

关键词:信息技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现代化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是水利工作的重点内容,良好的管理方式和工作秩序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工程内部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从而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管理,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实践,并不断地实现信息化队伍建设与培养,从而来从根本上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的实现,以此来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共享,保证工程管理的科学性。

1信息技术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性

1.1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效率

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比较系统化、全面化、专业化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对水利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历来成为了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内容主要包括各类工程信息的调取、收集、传输、储存、整理、等,从而有效地协调不同水利部门以及不同管理者之间任务的交接,更好地促进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各类的应用软件、信息库等来对资料和信息进行共享,从而实现对水文资料的归纳和整合,减少了资料收集的时间,这对于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效率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1.2标志着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的形成

信息技术成为了现代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工具。随着产业融合号角的吹响,信息技术在很多领域和行业都有着极为广泛地运用。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来说,工程管理、人员管理、资料收集等各方面都需要管理者进行统一地指挥和管理。在这种条件下,如果能够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通过网络化的方式来对水利工程的方方面面进行协调和指挥,必然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工作效率,加速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的构建和形成。

2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观念

缺乏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理念,是目前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管理实践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在很多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中,相关的领导者及管理人员缺乏起码的信息化管理观念,忽视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更有甚者,不少的水利工程领导者由于不熟知信息技术,会想当然地认为信息技术就是为了偷懒,不如传统管理方式更加有效。这种极其错误的思想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性,对于水利工程发展与建设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2.2信息化水利工程建设形式化严重

信息化水利工程建设形式化较为严重,缺乏实质性地对于信息手段的使用,从而严重降低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质量的提升。尽管不少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已经开始使用专业化的软件,或者开辟网络化的管理平台进行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人为的管理取代了信息化管理,在某些简单的项目中,为了取得较快的进展,相关的管理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进行判断和估量,忽视了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

2.3缺乏专业化的信息技术人才

缺乏专业化的信息技术人才是目前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水利工程管理者的信息技术素质不够高。很多管理者由于技术性不够,对于信息化管理方式很不适应。因此在管理过程中,更习惯传统管理方法的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信息技术是水利工程中的实践。第二,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往往需要用到各类的专业勘测软件,但是由于很多员工并不是专业出身,他们在进行具体操作的时候往往力不容心,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技术成本的浪费。此外,一项专业化的软件技术开发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如果难以做到物尽其用,就很难从根本上提升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脚步。

3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运用

3.1树立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意识

树立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意识,促进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实践与运用。第一,必须要认清目前传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更好地对信息技术手段有更加清晰地认识。从信息处理、资料整合、信息传递的角度来加深对其认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第二,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来说,应该积极地与时代信息化管理主流保持一致,及时地实现新技术的推广,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做到最好。总之,树立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意识十分重要,是实现优质管理的基本前提。

3.2开发水利工程管理专业应用软件

及时地开发水利工程管理专业应用软件,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顺利实现。首先,国家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加大水利工程管理专业软件的开发,比如通过政策支持、资金鼓励等方式来实现。要求综合水利工程和信息化管理双重优势进行软件开发,提升软件的专业性和特色化,从而更好地对其进行推广和宣传,扩大使用效率。其次,实现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的结合,用水利工程项目来带动软件开发,从而让软件的功能更加丰富、运用范围更加广泛,以此来不断地提升专业化软件的开发效果,凸显其实用价值。

3.3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设计模式的开发

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设计模式的开发,是目前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改革的一大重点。就目前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来说,管理模式较为复杂、管理任务繁重,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利工程管理质量和管理效果。相比之下,有必要来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设计模式的开发,比如GIS技术和遥感技术就是很好的证明。在这种设计模式中,相关的管理人员不需要通过现场的勘察就可以掌握一手、准确的资料,这种操作方式和管理方式就变得非常简单。总之,对于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来说,必须要通过信息技术来进行设计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开发,从而最大化地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质量的提高,为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实现提供基础。

3.4加强水利工程信息化队伍建设

不断加强水利工程信息化队伍建设,增进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成为推进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管理的重要举措。第一,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整个水利工程团队进行信息化培养,要求他们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并学会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将这些与最后的考核结合起来。第二,对水利工程团队中的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特别是对于先进软件的使用、管理模式的开发等,应该积极地排除人员外出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加强水利工程信息化队伍建设,从而为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4结语

加快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善于将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手段运用到水利工程中去,从而来不断地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质量。具体到实践中去,应该树立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意识、开发水利工程管理专业应用软件、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设计模式的开发、加强水利工程信息化队伍建设等,从而来实现人才、技术、模式等各个方面的提升,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顺利实现创造条件。总之,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须要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庆林.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4,07∶8-10.

[2]全?芳.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运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5,31∶72-73.

[3]于田龙.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2∶206.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范文10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应用

1水利工程施工中的难点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1)施工难点。水利工程有多种类型,包括水库、大坝等,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为保证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维持农民的正常生活,就需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的地理环境不太好,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施工过程比较困难。比如,当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不好时,可能会存在较多的软土,需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如果加固处理不到位,就会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出现地基塌陷现象,进而影响到施工进度。另外,当施工技术落后时,会影响施工质量和进度。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合理选择正确的施工技术,以确保水利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2)应用现状。随着水利工程项目的不断进行,传统管理方式中的不足逐渐暴露出来,所以必须要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效率。在水利工程中,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成熟,物联网技术、遥感技术、无人侦察机技术等先进技术开始应用于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首先,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提高水利信息判断的科学性,利用各种信息化技术可以对水利资源信息进行采集、输送、存储,实现对各水利工程项目的科学判断。其次,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还能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自动化水平。比如,通过对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的应用,可有效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并提高管理目标的规范化水平。

2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2.1工程管理系统的应用

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通过对工程管理进行系统性的建设,能实现对水利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水利企业通过购买一些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对系统软件进行改造,使其成为能够适用于水利工程建设的系统,从而促进水利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还可以在系统中集成第三方的项目管理软件,使系统的功能得到拓展,从而更加全面的对水利水电工程实施管理。但是,这种类型的系统不具有普遍适用性,这是因为不同水利工程的区别很大,有的工程比较复杂,软件操作过程也会比较繁琐,难以实现高度人性化,所以还需要根据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软件作出适当的调整。

2.2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仿真技术即计算机模拟,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即其他的技术,对水利工程施工进行管理的技术,其能够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的管理效率,使施工过程更加高效、便捷。比如,在水利工程施工前,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预测,并获取相关的参数,通过对这些数值进行分析,能够在实际遇到问题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并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提高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问题,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能够帮助施工单位及时的处理突发情况。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可有效的降低技术人员的计算强度,提高其计算水平,使计算过程得到简化,将更多的时间节约出来用于对水利工程技术进行开发和研究。

2.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主要通过对模式分析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空间数据的应用,可以建立起水利工程的三维空间图形,获取相应的动态地理信息。地理信息技术具有许多功能,不仅能够对地理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还能对其进行动态的预测,对地理空间进行深入的分析,其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在地理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可以完成对空间数据的管理、分析、传输和录入,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对数据进行处理后,才能为管理人员提供相应的决策参考依据,从而提高水利工程的防灾减灾功能。

2.4卫星定位技术的应用

卫星定位技术在很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能够获取可靠的数据,定位速度快且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获取准确的三维坐标。即使在天气比较恶劣的情况下,卫星定位技术的应用也不会受到影响,还能覆盖到很广的区域。同时,卫星定位技术能够连续24小时为水利工程建设听过所需的各类信息,包括时间信息、地理和空间信息等,操作过程也很简便。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卫星定位技术已经成为其中的重要技术。目前,在许多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所采用的卫星系统都为北斗卫星系统,或者GPS卫星系统。

3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3.1提高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

各类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如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技术、通信及网络技术等,使得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自动化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升。比如,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的可用于防汛抗旱领域的指挥系统,其能够对防汛抗旱工程、生态与环境建设工程进行实时的监测,有利于提高传输效率,将监测信息安全的储存起来,还能提供分类查询和分类检索等服务,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精准的分析,并动态的将分析结果展示出来,有利于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的现代化发展。

3.2专业模型技术的应用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信息化技术在其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决策支持系统进行信息化建设,建设过程中所需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水情、旱情、灾情等的分析结果。而这些结果则是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分析获取的,获取的途径有天气预报、水情预报、洪水演进分析及调度模型系统、旱情分析等。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各类专业模型技术也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且计算机技术能够为模型分析计算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在专业化模型技术的作用下,能够确保决策支持系统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促使我国水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范文11

关键词: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应用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水利工程建设一般具有规模大、技术条件复杂、周期长、季节性强、设计变更较多等特点,从工程规划到最后竣工验收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管理过程。基于信息技术的管理系统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基本手段,为达到资源的共享、管理决策的实效性及科学性的要求,许多水利工程在准备阶段就开始着手构建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然而尽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在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一些现有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用性不强。下面笔者从水利工程的特点着手,对构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分析及构建方法进行分析,并就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情况作出简要的探讨,进而对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写出自己的观点,供大家参考借鉴。

二、水利工程的特点

1、工程主体比较复杂

水利属于大众工程,服务对象是广大民众,因此首先在规模上就比其他基建项目要大。再者,由于工程主体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像一般建筑物的用处而是需要用来引水发电,其功能性很强,因此工程主体比较复杂。

2、工程质量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由于水利工程的运作过程是环环相扣的,因此不管是决策、设计方案、所使用的材料还是施工方法等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工程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3、工程主体的隐蔽性比较强

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会有很多工序交叉的情况,因此中间产品也比较多,工程主体的隐蔽性比较强。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施工完成以后的工程项目内部质量得不到保证,而表面质量很可能给人误导,将存在质量隐患的项目判定为合格。

三、构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分析

1、推进水利产业的信息化发展

众所周知,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信息化的发展脚步已经无法阻挡,而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确实需要通过推进其发展的方式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需要紧跟时代的脚步推进信息化发展的进度,全面实现信息化社会。水利工程作为服务民生的重要项目,其信息化不仅可以提高其运作效率,更可以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弥补人工管理的不足。

2、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改善

国家发展的最终目标无非就是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作为与民众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水利工程,在改善民众生活质量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力。水利工程实现信息化不仅可以让百姓的生活用水和用电更有保障,同时也能带动他们的生活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是一项于百姓有利的举措。

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方法

1、坚持自主研发的构建方法

构建一个合理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对国家、人们的生活都有很大的贡献。但注意要以自主研发为原则,因为在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任意一个项目或管理方式都是国际竞争的对象,所以我国必须要自主研发管理模式,这样才能使主动权在我们手里。

2、从人民的角度出发

要想真正的建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要以人民为出发点。国家研发的任意一个项目技术或管理方式,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而不仅仅是为了竞争。所以我们在构建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系统之前,首先要深入民间,做一些相关的调查,对人民的想法进行了解。这样研发出的管理方式或科学技术才能尽量使大家满意,从而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对国家综合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3、以模块的形式构建信息系统

工程自行的管理制度与其管理系统是紧密联系的,二者不能分开来构建。业务的需求要根据管理制度来确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要由业务需求来确定。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用户的需求。在建立信息系统时一定要考虑当前的情况,使用管理系统的时候也要采用与当今纸面工作相适应的方式。同时要以相关的工作流程与管理制度对报告进行分析,在选用平台时要注意其拓展性与开放性,一定要选择具有较高拓展性与开放性的平台,例如梦龙LinkWorks 协同工作平台。要对平台的基本模块进行科学的管理,在此基础上,可以请一些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结合实际情况增加新的功能模块,这样会对信息系统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在构建信息系统的过程中,也可以与一些专业的工程咨询公司合作,因为工程咨询公司都具有一定的管理方面的经验,有了这些经验,就增加了信息系统的实用性与可靠性,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软件的开发速度。在实行以模块方式构建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对于一些难以构建的项目管理模块,可以利用模块的通用性,将其余的软件集中起来,将构建出来的管理信息系统当做基础的管理平台,这个平台具有着一定的开放性,而且可以与其它系统的数据进行交换。

4、提升数据的融合度

将所使用的平台进行统一,这样可将工程的进度、质量等方面的数据融合在一起,实行界面的统一化。为了将“三大控制”的数据联系起来,系统应该采取合理的方式不断提升各项数据的融合度。而且从界面统一与功能协调的角度来看,可由同一家公司来开发办公自动化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相关的信息以及公文等,它们在接受处理后可以自动归档,必要时可以将它们导出在自己建立的或者第三方的管理系统里面。目前水利工程的管理现状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关于信息处理流程方面,最好是由用户自己进行制定。系统应该采取 B/S 的运行模式,为了方便进行全面、统一的运行与维护,尽量不要在客户端上安装软件。同时也不要忘记对信息公司进行全方位的考察,选择合适的、有实力的软件公司对信息系统的构建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情况

1、国内外应用的现状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及信息化平台的日益成熟,经过多年工程项目实践的锻炼与经验积累,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外正在不断成功应用。目前,这一系统在国外的应用更广泛一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也更加优化。我国现今随着应用的不断的发展,这一系统也在实践中实现了优化与升级。

2、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目前,主流的项目管理软件可以作为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运算分析层,嵌入成为MIS系统的一部分,从而实现了项目计划管理、跟踪控制等功能,输出项目实时进度信息。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不断升级和优化对水利信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管理信息系统在水利工程中的实际应用较多

如,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功能较多,包括岗位管理、编码结构管理、计划与进度管理、工程设计管理、资金与成本控制、合同管理、文档管理等,能够满足工程施工的各项需要,但该系统成本较高,操作界面的友好性、简易性和系统的实用性仍需提高。科软PMS工程建设管理系统,包括概算管理、合同管理、统计管理、质量管理、移民搬迁管理、监理日志等模块,该系统针对不同工程的特点,进行适应性开发,广泛应用于水利系统。但该系统在数据融合、系统操作界面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若能进一步更完善这些不足,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4、化科软PMS工程建设管理系统

该管理系统由北京化科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针对不同的工程,进行适应性的开发,在水利系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已开发了几套在水利工程工地使用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包括黄河公伯峡工程、广西百色工程、黑龙江尼尔基工程、泰安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广蓄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等。但该管理系统还存在一些缺陷,如数据融合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系统操作界面不太统一等。几乎每个工程都有其不同于其他的个性,如果能够对操作界面进一步规范统一,用户使用起来会更加简便。

六、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1、在管理平台软件的基础上,模块式构建信息系统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密切合作,建设的关键是用户需求分析。水利管理信息系统要简单实用,切合实际情况,并且尽量使管理系统的使用方式与现行的纸面工作方式相吻合,便于用户使用。根据项目法人现有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制定出需求分析报告,使用一些开放性、扩展性较好的管理平台,在管理平台基本模块的基础上,由软件公司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根据需要增加功能模块,使这些功能模块与纸面的工作流程一致,保证信息系统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于不容易构建的项目管理模块(如进度、资源控制等),因为该模块有一定的通用性,则可以考虑集成其它现有的软件或提供接口,如P3、梦龙PERT项目管理系统等。由于作为基础的管理平台开放性强,采用这种方式构建的管理信息系统容易实现与其它系统的数据交换。

2、B/S结构的水利工程管理系统的开发

目前,GIS在水利工程信息管理中用到的大部分C/S结构,原因是这种方式初级成本低,企业的网络和数据安全维护成本低,适合部门级的应用,但其缺点是不利于实现数据共享。B/S结构的GIS应用是把C/S结构中的服务器分解成应用服务器端和多个数据库服务器,系统的应用逻辑与开发维护工作主要集中在服务器端,简化了客户端,使得GIS应用软件的维护更为简单,易于实现信息共享。

3、多种软件整合构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体系

水利工程参建单位众多,信息化建设涵盖面广,中间数据繁多,流程环节严格。这种特点决定了多种软件如财务软件、水利工程造价管理软件、P3E/C软件等将同时使用。为此,对各种系统进行整合,有利于快速建立起水利工程建设的信息化体系。

七、结束语

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实践当中,必须充分重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规划,合理利用资源实施管理控制,为全面实现水利现代化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陆建平 徐淑芳 陈军冰 蒋艳 邱旭东:《基于GIS组件开发的水利工程管理系统研究》,《水利水文自动化》,2009年01期

[2] 郭武山:《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方式探讨》,《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6年02期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范文12

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水利资源在持续开发与利用,水利工程也在不断开工建设,目前,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的是在滇西地区,水利资源的利用率在不断上升。但是,随着水利工程的不断开工建设,水利工程的高效管理便成为管理和决策者的一大难题。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水利工程管理,成为当前水利工程管理的主要举措。

1 研究背景

滇西地区地处祖国边疆,有着丰富的水利资源,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为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渐渐突出,同时,水旱自然灾害频繁而严重。有效利用水利资源、提高水利工程的管理质量等问题,开始困扰着边疆农村水利管理部门。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进行水利工程管理,是目前提高农村水利工程,特别是边疆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2 国内外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法国和意大利是世界上最早研发水利工程监控管理信息系统的国家,他们开发设计的水利管理信息系统经过较长时间的实际应用,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国际水利行业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力[1]。日本和韩国的水利工程信息系统,将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个人或公司随时随地进行水利信息交流的平台。日韩两国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水利数据信息化阶段;工作流程信息化阶段;管理决策信息化阶段[1]。

2.2 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水利信息化起步较国外要晚一些,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水利信息化建设,当时主要将水情水文信息数字化,完成相关数据的汇总和处理工作。到90年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水利信息化工作逐步向网络管理平台靠拢。2001年,国家水利部确立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战略方针,结合我国信息化建设中的“三金”工程,将水利信息化明确为“金水工程”。经过不懈努力,近年来,在水利工程管理、电子政务实施、防汛抗旱应用、水土保持和水资源调度等方面,完成了一大批水利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2]。

3 需求分析

3.1 业务需求

边疆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围绕国家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本系统主要完成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程项目图像监控管理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与维护工作。

3.1.1 工程管理

工程管理模块主要提供给决策者根据国家及滇西边疆地区的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拟定相关计划。由地方水利部门提出规划,根据规划制定项目建设建议书,将建议书上报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待建议书审批下来后,实施工程建设。

3.1.2 建设管理

建设管理模块主要针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不良数据进行采集与检测,完成建设的网络化管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根据需要定期进行数据采集,将采集到的数据及时汇总后进行系统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按照国家行业标准进行综合评定,将评定结果及时反馈到工程施工单位。

3.1.3 图像监控管理

图像监控模块实现水利工程现场图像的实时监控,达到自动报警、信息管理调度等功能。利用网络,领导和管理人员不需要到现场就可以调看现场视频,也可以调看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历史记录,有效地提高了办公效率。

3.1.4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提供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和数据库管理功能。

3.2 数据关系分析

根据需求分析,管理员完成系统用户的管理与维护工作,系统用户包括管理员、工程管理人员、工程管理人员、主管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登录系统后,可以对个人信息进行维护操作;在系统中进行工程规划方案和项目建设建议书的制定;工程管理人员对工程建设中的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按照相关标准给出客观的评定;调用监控视频,对现场情况进行实时分析与处理。主管领导对工程技术人员提出的项目建议书进行审批;利用监控视频,对现场情况进行查看和监管。

4 系统设计

4.1 总体设计

结合边疆农村地区实际情况,本系统的主要管理模块包括工程管理、建设管理、图像监控管理和系统管理维护四大功能模块。系统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

4.2 功能模块设计

4.2.1 工程管理

工程管理模块由规划管理、项目管理、项目审批管理和工程建设管理四个子模块组成。工程管理功能结构图如图2所示。

4.2.2 建设管理

建设管理模块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汇总、数据分析和综合评定四个子模块组成。建设管理功能结构图如图3所示。

4.2.3 图像监控管理

图像监控管理模块包括实时监控和历史记录回放两个子模块。图像监控管理功能结构图如图4所示。

4.2.4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模块包括用户管理和权限管理两个子模块。系统管理功能结构图如图5所示。

4.3 数据库设计

作为边疆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来源,其承担着系统中的数据支撑。

4.3.1 概念设计

边疆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包含工程信息、施工工程信息、监控信息、用户四个实体,其中,用户包括工程管理员、工程技术员、主管领导三个角色。系统E-R模型如图6所示。

4.3.2 数据表结构设计

数据库逻辑设计,主要把概念设计阶段的E-R图转换为与实际数据模型相符的逻辑结构。在E-R模型设计的基础上,将实体和关系转换成二维表。边疆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统涉及到的主要关系有工程项目信息、施工工程信息、图像监控信息、用户信息,具体结构如下:

工程项目信息表(项目编号,工程项目名称,所在区域,主管部门,责任人,责任人联系电话,责任人工作单位,审批状态)。

施工工程信息表(工程编号,所属项目编号,工程名称,所在区域,主管部门,责任人,责任人联系电话,施工单位,开始建设日期,竣工日期,工程状态)。

图像监控信息表(图像监控编号,监控名称,所属项目编号,所属工程编号,记录时间,时长)。

用户信息表(用户编号,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所在单位及部门,职务,职称,联系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用户名,密码,用户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