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利专业论文

水利专业论文

时间:2022-03-03 15:35:23

水利专业论文

水利专业论文范文1

加入《华盛顿协议》,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工程教育质量获得了国际认可,是我国工程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进展,但同时也意味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要接受验收与监督,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要以此为契机,在工科主要专业领域逐步扩大认证范围,积极主动采用国际化通用标准,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水平,促进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真正实现“实质等效”,加快完成从《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到正式成员的转变。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有1047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1.5%;高校共开设工科本科专业14085个,占全国本科专业点总数的32%;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452.3万人,研究生60万人,占高校本科以上在校生规模的32%,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工程专业教育的质量对中国整体高等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如何提升工程专业教育的质量,使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并以此带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现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要求我们学习国际上通用的实践模式和先进经验,结合本国特点,努力探索与国际接轨且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发展经过了初步研究探索、小范围试点和全面推进三个阶段。1992年,教育部委托原国家建设部组织,在土建类学科领域包括建筑学、土木工程、城市规划、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六个专业内开展评估,这是我国进行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初步实验探索阶段。土建类专业认证工作力求认证标准达到国际水准,认证程序与认证方法符合国际通用做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土建类专业认证工作成效显著,截止2007年7月,全国已有53所高校的141个土建类专业点通过了认证,约占该类专业点总数的15%。2006年,我国开始在土建类以外的工程专业领域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通过借鉴《华盛顿协议》成员组织及一些国际通行做法以及土建类专业认证十几年来积累的经验,初步构建了专业认证的组织和制度体系。第一批4个试点专业,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07年,试点认证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增5个新的工程类试点专业。2007年底,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全体会议,成立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监督委员会,并设立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和各专业领域的认证分委员会,进一步完善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组织体系。到目前为止,已对四百多个专业点开展了认证工作。

2认识与体会

在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的背景下,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提交了参加2014年工程教育认证的申请,在专业认证的整个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专业应从微观具体的问题出发,对照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制订的通用标准和水利类专业的补充标准查找本专业的优势和劣势,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1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使工科学生更好地承担未来的实践工作《,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要求毕业生必须达到以下基本要求:具有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运用数学、自然科学以及经济管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具备设计和实验技能;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获取能力;懂得专业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认识工程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组织管理、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以上基本要求反映出人才培养目标的最新趋势和国际动态,可以归纳为综合性、知识性、能力性和潜在发展性。综合性就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同时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懂得与本专业相关的经济管理与法律知识;知识性即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和专业理论知识;能力性即学生应用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文献与资料获取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最后,在上述能力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国际性视野,可以进行跨国交流、竞争与合作,这一能力与学生的长远发展紧密相关。三峡大学以建设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综合大学为目标,水利与环境学院依据专业认证标准,结合大学的定位,通过对用人单位的深入调研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密切关注相关产业和领域对专业人才的现实和未来需要,研究修订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符合学校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知识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增强为核心,以素质提升为宗旨,培养具有宽广的知识结构、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的水利工程师。

2.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是关键的第一步,课程体系建设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手段。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教学委员会成员包括多名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更加贴近行业需求,突出“教育产出”特征,以便更好地满足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水利专业补充标准提出课程由学校根据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自主设置,但是对其中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环节有特别规定。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大方面构建了课程设置体系,具体包括:通识核心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针对本专业工程性和实践性突出的特点,学院构建了由实验、实习和设计三大模块组成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五大部分,共计38.5个必修学分,占总学分的22.1%。毕业设计是毕业生从学校走向工作的桥梁,是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必须高度重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课题均来自于生产实践,与专业内容密切相关、与生产和科研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本专业多次邀请企业工程师做辅导讲座对毕业生进行指导,使同学们尽早接触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2.3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水利专业补充标准均对师资队伍有严格的规定,尤其强调教师的工程背景。要求从事本专业专业课和专业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的教师中,80%以上有参与工程实践的经历,10%以上有在相关企事业单位连续工作半年以上的经历。从事专业课教学工作的主讲教师要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应有本专业领域的科研经历。三峡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专职教师队伍中,75%以上的教师毕业于武汉大学、河海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院校,约20%具有高职称的专职教师来源于国内著名的科研机构和大型水电单位,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69%的专职教师具有企业单位工作的经历。大部分专业教师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开展工程实际问题研究,突出了水电专业的教学注重实践的特色。对于获得博士学位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学校和学院也采取多种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积极鼓励和支持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丰富工程实际知识,同时了解企业行业需求,起到优化培养目标和丰富教学内容的双重作用。除此之外,学院从三峡集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聘任了多名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行业或企业专家兼职授课,承担一定数量的教学、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任务。

2.4实践基地的建设

水利专业论文范文2

1.1毕业设计团队的组建

1.1.1教师团队的构建团队培养模式下指导教师团队的构建是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不同于传统单一毕业设计指导方式,基于团队培养的水利类毕业设计指导模式转变为团队指导,即由多名水利类专业教师组成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指导,有利于实现师资的整合与共享.指导教师团队的组建,应根据选题的类型采取不同的组建方式,一般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1)科研团队建设比较成熟的院校可选择以科研课题组为毕业设计指导团队;(2)校企合作比较密切的院校可采用由校内水利类各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导师组成的毕业设计指导团队;(3)科研团队尚未形成青年教师居多的新兴本科院校可由科研兴趣或科研方向相近、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毕业设计指导团队.指导教师团队一般由2-3名不同的学科专长教师构成,以达到优势互补;同时确定1名负责人,负责人由责任心强、专业业务素质高的教师担任,并由其负责组织协调团队内指导教师及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在构建教师团队的同时,也要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以老带新”激励青年教师积极投身生产实践,增加工程实践经验,进而完善教师梯队建设.鉴于我校为新升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占的比重较大,且尚未形成科研团队,故采用后一种方式组团.

1.1.2学生团队的构建学生团队是水利类专业毕业设计团队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团队的组建,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1)以教师科研团队为背景的毕设团队,该种模式下先由学生自愿报名,然后由指导教师团队再从中选择符合条件的学生进入设计团队;(2)以赛制项目团队及科研训练等课外科技活动团队为背景组建毕设团队,如学校立项的科研训练计划、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学生挑战杯等,以这些课外科技活动项目构建的团队组建毕业设计团队;(3)以学生研究兴趣为基础的自组团队,学生选择团队成员,自己联系指导教师,自己构思项目整体研究思路,该模式下学生参与程度最广的.水利类毕业设计团队一般由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等多学科多专业组成,学生设计团队具体构成需根据项目内容及项目工作量来确定,可以同专业,也可以跨专业、跨学科组建团队,同时安排沟通能力好、责任心强的学生为作为团队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的协调.由于学校水平及学生能力限制,我校水利类专业毕业设计团队组建一般是采用前面两种方式进行.

1.2团队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是毕业设计教学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团队毕业设计的最终效果.好的选题应具有综合性、应用性与创新性,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也能较全面的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在进行团队毕业设计选题时要做好总课题与子课题的设计工作,每个子课题既要符合学校关于毕业设计选题所做的要求,同时各子课题之间要有密切联系,使得以团队毕业设计选题工作较传统方式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团队毕业设计的选题一般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1)以教师在研或刚结题的科研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来源,设计出团队毕业设计选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团队毕业设计课题的新颖度,同时又能较好地反映各学科的前沿技术;(2)以赛制项目及科研训练等课外科技活动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来源,设计出团队毕业设计选题,课外科技活动的可持续性、综合性强的特点,能调动学生兴趣、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3)以与地方施工单位或设计院所合作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来源,这种选题面向实践项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4)由教师根据生产实际自拟毕业设计课题,该类课题一般多为校企合作的水利工程设计,如水库工程初步设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等.在具体选题时,应根据学生的毕业去向有针对性定制相应课题,同时优化毕业设计课题内容.

1.3团队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与传统毕业设计一样,团队毕业设计其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毕设前期阶段、毕设中期阶段和毕设后期阶段.团队毕业设计需对每一阶段提出具体的任务和要求:(1)毕设前期阶段,以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熟悉课题研究背景为主,总课题负责人组织团队成员进行研讨学习,明确总课题与子课题的关系;分课题的指导教师按要求布置并详细讲解毕设任务,同时要求学生通过集中讨论的形式深入研读学习(.2)毕设中期阶段,团队安排专门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并督促各个子课题的研究进度,学生要定期汇报工作进展;学生每天做好工作日志,同时,指导教师对工作日志给出评语;团队成员要定期进行讨论,尤其是对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共同讨论,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对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相应的指导教师以毕业设计讲堂的形式进行专题讲解毕设后期阶段,指导教师要督促学生按照学校要求认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期间可安排一场科技论文写作讲座,以更好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撰写完论文后,先交具体指导教师进行审阅,再由评阅教师评阅,只有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都认可后,才能参加答辩.

1.4团队毕业设计的成绩考核团队毕业设计模式中,学生成绩的评定既要考虑学生个人的贡献和工作水平,又要兼顾学生在团队中的协调配合能力和团队整体工作质量[3].因此,在团队毕业设计中,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团队协作成绩、评阅成绩及答辩成绩4部分组成.团队毕业设计平时成绩根据该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学习态度、纪律、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并由具体指导教师给予评分;团队协作成绩主要由指导教师团队根据学生日常汇报、平时讨论情况、中期评估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评价;论文评阅成绩包括由指导老师对学生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和质量进行评价给予评分,以及由不同评阅老师给出评阅成绩;答辩成绩由答辩教师根据团队成员在答辩过程中的表现给予成绩.上述四方面成绩按一定比例加权得出该学生的综合成绩.

2水利类专业团队毕业设计的实践

南昌工程学院是一所水利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既要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又要体现应用型的特色.其下属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拥有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及荒漠化治理等四个水利相关专业.我校配置完善的专业群为开展水利类专业团队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笔者在多年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一直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毕业设计,不论是本专业的课题,还是跨专业的课题.在此过程中每人负责课题中的一部分,由于课题之间的联系,在做毕设过程中,学生为完成毕设,就需要主动交流、互相讨论,相互协作.以笔者所带的水利类跨专业团队为例,为了能使毕业设计课题更科学,指导教师团队在第7学期初就开始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工作.经过多次讨论,最终确定毕业设计团队的题目为“留金坝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该课题来自工程实践.然后,将大题目拆分为两个子课题,分别为“留金坝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水工设计”、“留金坝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水文水利计算”.同时为方便学生选择,在各子课题下标明难易程度和具体指导教师.通过双向选择,最终组建了学生团队.该团队共有9名学生,3名学生来自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简称水文组),6名学生来自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简称水工组);团队指导教师有2人,由一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师和一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师组成,其中,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师是该项目的负责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老师具体指导3个学生,其课题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留金坝坝址处历史流量资料进行设计洪水及调洪演算,得到留金坝水库设计洪水位及校核洪水位,为水工组坝体设计计算提供数据支撑,除此之外,水文组还需自行编程,实现水文计算程序化.一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师指导6个学生,其课题主要是通过水文组计算出的设计洪水位数据进行坝体设计,包括坝线、坝型的选择、枢纽布置方案比较、溢流坝的剖面设计、非溢流坝的剖面设计、细部构造设计等.由于本次团队毕业设计项目工程大、涉及的专业多,在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团队都安排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如查阅文献、熟悉课题研究背景、专题讲解、撰写毕业论文及毕设答辩等;同时,为督促学生毕设进度,要求学生每周做好工作日志,指导教师每周一对周工作日志给出评语,并现场就毕设做的情况进行提问,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平时通过见面、发邮件或QQ进行指导,解决毕设过程中碰到的问题.通过团队各专业师生团结合作及相互配合,最终该团队较好地完成了毕业设计任务,其中,4人毕业设计成绩获优秀,5人获良好.通过这种基于团队培养模式的水利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法,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通过这种团队培养模式,也锻炼了团队中的年青教师,使青年教师指导水平得到较大提升.总得来说,本次毕业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3结语

水利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就业导向 民族院校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c)-0123-03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in 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Employment-orientation

Du Ho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Hubei,430074,China)

Abstract: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reas of basic industry for the national economy. In the face of increasingly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the reform problem of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vere, and i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demand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cruit a large number of minority students, and the economy, culture and educ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re relatively backward, which gives a bigger challenge for talents cultivation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in 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us, based on employment-orient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alents cultivation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in 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fully explor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and its operation mechanism for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which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ydrological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an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mployment for graduates from 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Employment-orientation;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水利建O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我国水利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1]。目前,我国水利事业正加速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经济社会的发展使民生水利建设、水生态文明建设、依法治水等水务发展与改革面临着新形势,为水利相关专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同时也对水利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现代水利事业需要多学科知识融合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水利已不仅是工程问题、技术问题,而是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管理等诸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为了妥善处理、解决现在的水利问题,需要大批既掌握水利专业知识与技术又具备其他相关知识,体现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现念,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明确我国水利事业发展方向,注重专业知识与理论,课程实践、创新实践、专业实习以及人文科学的合理规划安排,既是水利行业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水文与水资源专业人才培养追求的方向[2]。

1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的就业现状及成因分析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主要在国土资源、水利、水资源、城建、环保、交通等部门相关领域从事管理、设计和生产等方面的相关工作。如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水文工程勘察设计院、环境监测单位专业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施工单位、企业、水文站、水利局等事业单位等,也可在水文学及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攻读研究生,继续深造。

目前,我国高等院中设置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超过50所,除几所著名的大学外,大部分院校水文R当究票弦瞪就业的共同特点是:(1)专业面偏窄,市场适应性较差,专业对口或专业相关就业较困难;(2)水文与水资源管理单位大多数为事业单位,由于人事机制的原因,本科毕业生进入这些部门有一定的困难[3];(3)就业中选择攻读研究生深造的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大。

分析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传统高校教学思想的影响,专业教育注重系统性和理论性,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导致学生专业能力单一,市场适应能力弱[3]。

(2)由于就业相对困难,水文专业招生规模和办学规模小,大部分高校没有水文水资源的实践实习基地或者平台,学生实习实践训练相对不足,造成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影响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3)专业课程的设置、培养方案等与就业市场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培养的水文人才不能较好的满足现代水利行业的需求,造成学生就业相对困难。

2 民族院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民族院校中,开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的学校仅有中南民族大学,该校于2011年开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结合学校实际,中南民族大学开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定位为培养具有较扎实水利科学知识,较好人文科学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管理等方面应用能力与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方面专业知识的水文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为我国水利事业,尤其是民族地区的水利事业服务。

在招生规模方面,2011年、2012年的招生规模为两个班,每年约60人左右,从2013年开始,每年招生保持在1个班,30人左右。在课程设置方面,中南民族大学所开设的课程同时涉及地表水和地下水两个方面,与其他开设水文专业的高校所开设的基础课程基本一致。除了理论教学,中南民族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也开设了一系列实验、实践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如水力学实验,水信息技术与采集实验,测量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水文预报、水文水力计算、水资源开发利用、水文测验等课程设计。因此,该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比较广泛,主要是水利、水电、水文、水资源等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以及攻读研究生。中南民族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2011级、2012级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考取研究生和进入公司企业是民族院校水文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渠道,分别占就业总人数的28.0%和42.4%。根据毕业生就业后所反馈的信息,以及对水利行业相关单位(主要是公司企业)的调研结果分析,当前民族院校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重要专业课程开设时间较晚,从大三才开始开设,由于学生准备考研和找工作对这部分专业课程不够重视,导致掌握情况不是很好,一定程度上也影响考研或以后工作;(2)与就业相关的专业实习实践偏少,工程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缺乏工作经验;(3)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较弱,本科期间参与的科研训练不足,进入研究生学习以后初期感觉比较困难。因此,根据就业等相关信息综合分析,拓展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3 基于就业导向的民族院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民族院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水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适应就业需求的水文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1)优化培养方案,改善课程设置[4]。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的本科生应围绕基础厚实、知识广博、能力出众、视野宽广的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已设课程的基础上,以促进毕业生就业为前提,优化培养方案,改善课程设置。第一,对现有的课程进行评估和重新安排,在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就业需求,将课程体系划分为通识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和专业实践课程模块[5],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适应水利行业多口径人才需求。第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实施情况,将一些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提前,避免与毕业生准备考研和找工作的时间冲突。第三,根据校外生产单位的意见和调研结果,针对近年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在水资源分布和水质监测方面的应用,水资源规划和配置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适当增加3S技术、遥感技术、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等相关课程供学生选修。

(2)强化实习与实践,提升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完善“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应用创新性实验”三阶段实验教学体系,进一步规范和增加开放性实验环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和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6]。适当增加和调整专业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实习的教学环节学时数,毕业实践实习环节和毕业论文(设计)有机结合,毕业设计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利用实习单位的有利条件和业务方向;毕业生就业以毕业实习所在单位为重要渠道。通过强化实验、实习和实践锻炼,提升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

(3)培养创新能力,加强科学研究素养。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创造、创新、实践的能力,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创新学分。学生可以通过应用创新性实验、开放性实验、本科生创新项目训练、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发表文章、专利等多种途径获得创新学分。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能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和科研中大胆创新,将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等引入到专业领域中,以解决生产实际中复杂多变的水文、水资源专业问题。

(4)推进产学研用,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建立实习基地,通过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对于就业有很大帮助。工作单位、学校以及科研机构都可以成为W生学习的场所,产学研用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对学校而言,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科研机构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对企业和科研机构而言,与高校合作,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能够培养和选择符合自己单位需要的毕业生。通过学校、企业和科研单位密切地产学研用合作,实现共赢多赢。

4 结语

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培养创新实践型水文专业人才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水利事业进步的要求。民族院校以招收少数民族考生为主,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为民族院校水文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为了满足国家、地区和行业发展的需求,民族院校水文与水资源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探索与创新,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和地区的水文水利事业提供优质的水文水资源人才。

参考文献

[1] 魏有兴,赵志涵.水利学子如何分享行业发展盛宴[N].中国教育报,2011-01-26.

[2] 宋瑞明,马细霞,赵培培,王珂.基于现代化水利建设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法探讨――以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0):34-35.

[3] 孙守国,蒋晓辉.培养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思考[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81-82.

[4] 郭纯青,周蕊,代俊峰.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以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4(11):83-85.

水利专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 系统论方法 水利高职教育 专业建设

2011年,国务院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同年《水利发展规划(2011-2015年)》确定了“十二五”期间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基本建成大江大河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基本建立山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和11.4万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2012年,水利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水利职业教育,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利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加强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解决人才瓶颈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水利产业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水利人才队伍建设的新任务向水利高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我省职业教育如何紧跟水利产业转方式、调结构的现代水利发展的需求,对与水利产业发展相关的专业进行优化建设,和产业链之间形成深入对接,培养出适应产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水利人才,就成为我们必须探讨的问题。

一、水利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一,概念有待进一步明确,学界或高校实践中对专业建设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研究不够深入,基本概念的不同理解造成人们认识上的偏差,如用专业设置取代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相脱离。

第二,研究的视角需从整体上设计,一方面谈专业设置的原则及校企合作等建设要素时,偏重于宏观的论述,缺少对实践的指导,另一方面结合实际情况谈专业建设,仅仅是经验性的描述,还未上升到理论层面。

第三,研究的内容比较零散,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专业设置,对专业内因素的整合及专业的评估缺少关注,缺少相对完整的研究。

二、基于系统论方法的水利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概述

当前关于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对接产业发展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对接水利产业转型的研究还没有实时开展,迫切需要我们从整体、系统的视角对水利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进行审视研究。

基于系统论方法的水利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是集专业调研、专业设置、专业目标与定位、专业评估为一体的系统活动。其中,市场分析是前提,专业设置和专业定位是核心,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基地建设是基础,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以上主要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和促进,形成了专业建设的动态系统。要搞好专业建设,就要求我们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专业建设的“框架结构”,用系统论方法进行专业建设,立足于整体,寻求系统的最优化,发挥系统的综合效益,做到事半功倍。从纵向展开,专业建设分为三个层次:理论层面—设计层面—操作实施层面,就目前而言,基于系统方法论的水利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调整、改造、建设及创新,以重点专业建设为突破口,带动专业建设上水平、上台阶。从理论指导层面上应把握准确定位,顶层设计,资源整合的原则;从设计执行层面上讲应把握目标设计,项目提炼,聚集突破的原则;从实施操作层面上讲应把握项目启动,培训先行,人才为先的原则。

三、基于系统论方法的水利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确立专业建设规划,分层次搞好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要做好顶层设计,做好水利产业转型升级调查分析。一是准确把握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产业结构调整态势;二是了解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和趋势,做好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分析,为专业建设提供科学的信息。在前期调研的和论证的基础上,运用专业设置评价模型对水利高职教育开设的专业和即将设置的专业进行客观评价。根据专业建设情况分层次开展建设。要明确区分重点专业和一般专业,分清主次,确定重点投入,择优扶持;给予重点专业在人员培训、教材建设、实训条件等方面优惠的政策,做大做强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同时,重点专业要实行项目管理,严格重点专业资格认定,定期开展专业建设状况检查,制定专业建设的量化考核标准,对于达不到相应标准者,取消其重点专业资格,保证重点专业的示范作用。

(二)整合优势资源,丰富校企合作形式,夯实专业建设基础。

探讨职业教育与水利产业界合作,健全合作协调的专业建设机制,共同对专业进行建设。专业建设既要遵循企业生产经营发展规律、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又要符合学院发展的定位与目标。要以中国水利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融合优势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形式,如创办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二级学院、生产型实训基地、“校企一体化”的公司和工作室、专业冠名班,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办学从而使行业、企业与学院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真正开创“互利互赢”的局面,夯实专业建设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校企合作融入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实施课程教学层面的工学结合,使专业和课程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的特色。

(三)加强师资培养,打造名师引领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奠定专业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坚实基础。一是要培养一批具有示范及带头作用的“教学名师”,以引导和激励全体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教研和教改工作中;二是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带头人遴选方案,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引进专业带头人;三是加大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调动、支持青年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参与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注重其实践能力的提高,走学历提高与能力培训相结合的“双师型”队伍建设之路;四是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兼职教师库,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专业建设不是单纯地比拼师资力量,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力量(如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围绕专业建设,在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同时,注重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素质的培养。定期开展师德教育,修订完善《教师行为规范》,开展师德标兵、教学名师与教学新星的评选活动,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将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到教学全过程。

(四)创造优良的实践教学环境,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加大对实践性教学条件的投入,按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情境和工作氛围车间化,生产任务真实化,运行和管理模式企业化,成果评价市场化”的“四化”要求来设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实训基地与合作企业相联系的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体系,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顺利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充分体现实践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在当今水利产业转型升级的形势下,紧紧围绕水利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对接水利产业转型发展,系统地进行专业建设,使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的转型升级相匹配,使职业学校真正做到面向市场办学,从而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解决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供需矛盾,为水利产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阳荣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2]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理论与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3]查有梁.系统科学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马成荣.职业教育要做到专业与产业、企业、职业的三维对接[J].江苏教育,2011(3).

[5]孔祥富.浅析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对接的有效策略探究[J].广东教育:职教,2011(1).

[6]陈凌,张原.中国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变动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7]邱开金,等.新一轮高职教育改革的发轫:行业链、专业链与学业链的融通[J].职教论坛,2010(21):4-8.

[8]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4-52.

[9]李富.不同产业结构国家职业教育的模式选择[J].教育学术月刊,2010(3):74-76.

水利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性很强,毕业生很大一部分将从事工程设计与施工等工作,因此基本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培养专业实践能力成为本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及学科竞赛等环节。加强这些实践性教学,有助于有理论知识的巩固,有助于培养具有较强实际技能及独立工作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挑战、适应社会的需要。

1改革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

为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学院根据按专业大类招生的要求,本专业在广泛调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的人才培养的新方案,将实践课从理论课的辅助课程中独立出来,单独设置实践课程、编写实践教学大纲、设计实践培养计划,这样学生可以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通过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为加强创新能力,在新的教学大纲中还增加了实践创新学分。

在实践性教学中,树立“重理论,强实践”的思想。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习实训为保证,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在日常理论教学中,同样贯彻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指导思想,通过在各门课程中开设的试验及课程实践等单项技能实践,使学生得到不间断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课程的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课程试验、课程大作业和课程设计等。部分实践性较强课程采取边讲、边实践、边练习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互渗透,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如计算机应用技术、测量学和水力学等课程可采取边讲、边练、边实验的学习方式。

2结合理论教学,加强能力培养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实习、课程实验(试验)和课程设计等。其中课程实习主要有认识实习、工程地质实习和工程测量实习等。

认识实习是学习中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工程现场实习,使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水利枢纽类型、水工建筑物型式及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对水工建筑物的分类、形式、布置特点及构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现场识读水利水电工程图纸的能力;初步了解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思想。对于认识实习,一般由一名专业教师为负责人和三到六名各专业的教师组成,按认识实纲要求,提前一至两星期联系好实习地点和参观内容及车辆;对于认识实习,学生要认真完成实习报告,教师认真批改,对于不能自己完成者,不给予实习成绩。

课程设计主要有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水工钢结构课程设计、农水课程设计、水利工程施工课程设计、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概预算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融会贯通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基本设计技能,完成一个较完整的设计计算过程,以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来解决基本工程设计问题的初步技能,全面分析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善于运用设计图、国家标准规范以及计算、绘图和编写设计文件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可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程设计主要由任课教师或课程设计组教师负责课程设计的任务布置、指导及成绩评定。

3重视综合实习,实现培养目标

综合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生产实习主要培养学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和组织管理的工作能力。学生通过施工工种的实际操作、现场参观、听取专题报告和参加施工劳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和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通过实习学生可对水工建筑物的施工、施工组织设计、设计和管理等建立一个整体概念,掌握几项施工工种的操作技能;了解工程概况、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施工场地的布置和工程管理模式;了解现场采用的主要机械设备的性能、构造及新工艺、新技术和先进的施工设备。生产实习中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生产实习指导书,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按生产实习指示书和施工单位的规章制度的要求参加生产实习,最后写出实习报告和现场考试,按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级制评定成绩。

毕业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全面分析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培养设计计算、编写设计文件、使用规范手册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和资料及编写技术文档的能力。

4出现的新问题及解决思路

对于水利工程专业来说,毕业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学校对毕业设计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是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学生因找工作,主要精力放在了找工作上,无心从事毕业设计,对布置的毕业设计敷衍了事。部分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由于找到的工作与当初的定的毕业设计题目不太对口,觉得没有实际意义,也缺乏做好毕业设计的积极性。面对上述问题,设想采取以下解决办法:一是提前布置毕业设计,不必等大四下学期布置毕业设计,可以在进入大四初毕业设计选题。大四上学期学生还没有进入找工作阶段,此时大部专业课已经学完,课程学习任务也不太繁重,具有一定的课余可支配时间,因此部分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安心从事毕业设计。对于找到工作后,出现学生工作性质与毕业设计不对口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教育解决其思想问题,教育学生明白毕业设计不仅是巩固某方面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对于从事各方面工作都是必需的。另外,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也可以根据学生即将从事的工作性质,适当调整毕业设计内容,激发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水利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期刊;学术质量;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

期刊作为承载社会重要的社会资源,在人类社会的文化知识传播、科技进步、社会进步,乃至国家经济发展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期刊以其特有的连续性、内容广泛、有限的容量承载着无限的内容、报道及时等特点决定了期刊在教学、科研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传递、交流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学术信息的媒介,期刊所的学术质量是保证期刊发展的关键。

一、选题

期刊是反映学科学术水平与发展方向,及时报道学科重大科研成果与科研进展的载体,也是传播学术成果的重要媒介。期刊刊登反映较强学术性与理论性的论文,将最新的学术成果真实、清晰、准确的及时传递给读者,同时读者又会转化为作者,为期刊撰写高质量、高学术水平的论文,促进期刊学术质量的提高。

期刊要反映较高的学术性,就要求编辑具备良好的学术鉴赏力,善于敏锐地捕捉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的学科前沿信息,始终将期刊的选题方向确定在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积极发表反映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的科研成果、具有领先学术水平的论文,从而保持期刊的学术领先地位。

编辑所具备的学术鉴赏力直接影响着期刊学术质量的高低。编辑要随时掌握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与研讨会,不断更新与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充分掌握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的现状,及时了解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的新观点、新理论与新方法,紧跟学科前沿信息,进行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选题策划,发挥期刊的学术宣传与导向作用。为弥补编辑对学科专业知识掌握不全面,对新观点、新理论与新方法无法及时充分理解与掌握的弊端,可通过作者与编辑的双向作用,邀请学科内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和学者作为期刊编委,在为期刊撰写高质量、高学术水平论文的同时,还可参与期刊的选题策划,协助编辑策划出与学科研究趋势紧密结合、反映学术发展动态等高水平的选题。

二、组稿

期刊的学术质量主要体现在论文的学术水平上,论文能否反映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的学科前沿信息,直接关系着期刊的学术水平。论文依托期刊为载体进行传递知识,高学术水平的论文不仅促进了期刊学术水平的发展,还将通过期刊把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的前沿信息传递给读者,吸引更多的读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讨论,进而转化为作者为期刊进行供稿。期刊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论文,更离不开高学术水平、高质量的论文,只有期刊有了较高的学术水平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选择阅读,也才能吸引更多的作者为期刊撰稿。因此,如何进行高学术水平、高质量论文的组稿是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的关键。期刊在做好选题的基础上进行组稿,可以从有计划地进行组稿和有目的性的进行约稿两个方面进行。

(一)有计划地进行组稿

编辑应善于敏锐地捕捉学科前沿信息,掌握学术发展动态,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与研讨会,充分掌握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的现状,及时了解新观点、新理论与新方法。可以利用期刊网页及期刊封底等刊登近期期刊所关注的选题方向、热点问题及征稿启事。编辑要及时更新期刊网页的基本信息,让作者与读者及时掌握期刊的动向、关注方向以及近期策划专题的动态等。同时,编辑还要关注作者与读者的相关留言,及时解答问询,认真分析作者与读者提供的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的前沿信息,进行新一轮的选题策划。

(二)有目的性的进行约稿

约稿要从选题和选作者两个方面进行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约稿。编辑在确定了选题后,可与选题所涉及的科研院所及高校进行联系,以科研院所或院系为单位进行专题约稿。同时,还可以就所确定的选题,邀请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进行特约撰稿。另外,编辑可以先选定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与其共同进行学术交流,分析学科前沿信息、学术发展动态及现状等,进行专题策划并进行约稿。

编辑要善于利用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研讨会、学术报告会以及一些学术活动,会议上通常会利用一些专业性、学术性、成果性都较高的优秀论文进行学术信息交流,而且还会涌现出一批有为的年青学者,这些都是期刊的宝贵财富,更是编辑需要及时挖掘的。编辑有义务、有责任去积极培养年青学者,引导他们走向成熟,逐渐成长为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的主力军,同时成长为期刊专题作者的后备军。

三、审稿

期刊的学术质量单靠充足的论文还不够,还需要刊登高学术水平、高质量的论文,这就要求期刊健全审稿制度,重视审稿工作,对论文学术质量严格把关。审稿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将具有高学术水平、高质量的论文从众多一般论文中挑选出来,这一环节是决定期刊学术质量的关键因素,更是编辑进行论文加工处理的基础。在审稿过程中,期刊要严格执行专家审稿和编审三审制,并结合期刊自身不同的情况,采用灵活的论文审稿原则,运用更适合期刊学术质量发展的审稿方式。

(一)严格进行初审

严格进行初审是把好论文审查的第一关,也是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环节。期刊编辑要掌握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及学科前沿信息,及时发现和了解近期出现的新观点、新理论与新方法。在对论文进行初审的过程中,编辑要围绕论文的政治性、学术性、成果性、创新性、科学性、准确性、严密性及可读性等进行严格审读,善于发现具有高学术性与高质量的优秀论文。

编辑在进行初审工作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发现自己在专业知识上的不足,对于自己看不懂、解释不清的论文,不能轻易给予否定,要及时与作者进行沟通,本着向作者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在专业知识上的不足。利用编辑所特有的职业敏感,及时发现具有抄袭、剽窃以及毫无创新性的论文,坚决予以剔除。在初审中,会发现有些论文具有新意和独到见解,利用全新视角、全新观点或全新研究方法对问题进行阐述,但在阐述过程中,写作水平欠佳,对观点存在表达不清、语序混乱等问题,编辑应与作者及时沟通,协助作者提高论文写作质量,培养符合期刊发展方向的作者。

(二)专家审稿

论文在通过初审工作后,编辑就要准确选取论文对应的专家进行论文送审。找准审稿专家,是实现高质量审稿、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的关键,也是决定论文是否采用的重要环节。审稿专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高低,优秀的审稿专家可以及时发现并肯定在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内具有学术性、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以及指导性的优秀论文,也会及时发现学术质量低劣、粗制滥造、内容或论点有错误的论文。

在审阅过程中,审稿专家应对论文的学术价值、成果价值、创新性、科学性、准确性及严密性进行评价,并要核实论文中所涉及实验资料的真伪,所选用的研究方法是否科学,所创建的模型是否严谨,所引用公式的书写、计算是否正确,所推导的公式是否严密,所使用的专业名词是否准确,并要仔细斟酌所引用理论与论文所述内容的相关性与逻辑性。审稿专家在对论文进行审阅后,要对论文进行总体评价,认真清晰的填写审稿单。明确论文是否可以发表,指出论文所具有的学术性、成果性及创新性等,还要指出论文中所提出的观点和方法、所推导的公式、所创建的模型等在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内所处的位置,是否位于前列。同时,审稿专家要在审稿单上列出论文在公式推导、数据计算、理论引用、模型创建等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与修改意见。

在对论文进行专家审稿的过程中,选准相关专家是相当重要的,专家只有在对口的专业研究领域内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发现论文的亮点以及细微问题,提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修改意见。编辑要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搜集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内专家学者的相关信息,建立动态审稿专家数据库,充分了解审稿专家的专业研究方向、学术水平和审稿质量,按专业、学科及科研方向等信息进行分类,方便编辑日后按学科与专业研究领域选择论文所对应的审稿专家。在进行专家审稿过程中,逐步筛选认真负责、审稿意见明确、学术水平较高的审稿专家,建立一支知识渊博、学术水平与洞察力高、鉴别能力强、学风正派、具有高尚科学道德的审稿专家队伍。对于具有不同专家审稿意见的论文,编辑要仔细进行研读,客观公正的对论文进行细致分析,有鉴别地对审稿意见进行取舍,不可盲目的决定录用结果与修改意见。

对论文进行编辑加工,是以审稿工作为基础,也是审稿工作的继续,对提高论文学术水平和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保证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环节。经过审稿后,获取发表资格的论文在审稿过程中,专家与编辑都会针对论文的具体细节提出一些修改意见,编辑要综合分析修改意见,将意见进行分类整理后反馈给作者,请作者对论文进行修改,进一步完善论文的研究成果,以提高论文的学术水平与质量。有的作者在经过修改后,并不能达到审稿过程中提出的修改要求,这就要求编辑要与作者进行反复沟通,协助作者不断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直到达到期刊的出版要求。

水利专业论文范文7

论文摘要:理工类院校法学教育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强、图书资料缺乏等不足,但是具有理工科底蕴深厚、行业资源丰富等优势。理工类院校应紧密结合自身的特点,对法学教育进行合理定位,采取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办出自己的特色和品位。

论文关键词:理工院校;法学教育;培养模式

一、我国法学教育的基本现状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曾几何时,全国上下掀起了举办法学教育的热潮,无论是重点综合性大学还是一般院校,无论是文科类院校还是理工类院校,都在举办法学教育,全国法学专业招生规模空前膨胀,“大跃进”式地昂首前进。1978年,全国仅有5所大学招收法学专业的学生,2009年中国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则披露,截至2008年11月,全国共设立法学院系634所,30年来增长了105.7倍;法学本科在校生30万人左右,法学专科在校生达22万人,30年增长了200多倍。

我国法学教育规模上呈现出迅猛发展之态,说明我国法学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绩,可也不能盲目乐观,在法学教育表面繁荣的背后,却是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无奈困惑和叹息。据教育部最近4年的就业调查显示,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排在所有专业学科就业的倒数第二位,列人文社科类学科就业率的倒数第一,并有向高学历化蔓延的态势。

法学毕业生就业的不景气直接影响了高中生报考法学专业的热情,法学专业由前些年的热门专业迅速演变成现在的相对冷门专业,一些院校在法学专业本、专科招生时第一志愿填报率不高,往往需要进行专业调剂录取。

二、理工类院校举办法学教育的不足与优势

与综合性大学、文科类政法院校相比较,理工类院校法学教育专业一般起步较晚,存在一些先天不足,但也有自己的某些优势。因此,理工类院校要办好法学教育,就必须知彼知己,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和优势。

(一)理工类院校举办法学教育的不足

1.法学师资力量不强。一些理工类院校开办法学专业并不是在具备了相应师资条件的基础上再招生的,而是先把学生招进来再说,法学师资力量不强。主要表现为:一是法学教师学位、学历、职称严重偏低。大多数理工院校法学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在5以下,大多数教师只有硕士学位,职称较低,有的甚至没有副教授以上的高级职称专职教师。二是教师学术功底不深厚,科研水平较低,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带头人。无论承担的课题,还是出版的著作或发表的论文,数量有限,质量和档次不高,创新思维和研究探索能力不强。三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大多数理工院校的法学教师80%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40岁以上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严重缺乏,断层现象较严重,年龄结构不太合理。

2.学校投入不足,教学硬件设施匮乏。一些理工院校办法学专业是为了迎合由专业性大学向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转化的需要,将法学专业当作一种点缀。由于理工类院校开设法学专业的时间短、学生人数少,法学专业的教师及学生在学校的地位相对较低,所受重视程度明显不及理工科专业。有些校领导以为,法学专业不需要大的投入,只要有几个专业教师开课就行了,抱着“空手套白狼”的态度开设法学专业,边办边瞧,实在不行就压缩法学专业办学规模或停办了事,因此,舍不得投入。有的学校法学院开办经费甚至不到5万元,教学硬件设施匮乏,模拟法庭等法律院(系)必备的教学场地等在一些学校都是空白,有的虽有模拟法庭之名,却无独立的场所,仅是在会议室或某个合班教室挂个模拟法庭的牌子而已。

3.图书资料缺乏。要办好法学专业,图书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在图书资料方面,理工院校图书馆的馆藏主要满足于理工科专业教师及学生的需要,而法学类的图书资料数量、品种相对较少,难以满足法学教育的需要。有些理工院校法学院(系)没有单独的资料室,即便设置了资料室,也无专人管理,图书、期刊资料数量、品种极为有限。

4.教材雷同,缺乏创新和特色。专业培养计划大多类同于政法类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法学院(系),由于师资力量所限,理工院校独立编撰法学教材的能力不强,大多照搬和使用知名法学院(校)的专业教材,虽然省事,但缺乏创新和特色。

5.人文底蕴不深,人文环境相对较差。理工院校文科类专业一般起步较晚,人文方面缺乏历史积淀,大师级人物风毛麟角,学术气氛不如综合性大学、文科类政法院校浓厚,人文环境相对较差。

(二)理工院校举办法学教育的优势

1.理工科底蕴深厚,理工师资力量较强,便于培养具有理工知识背景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学人才。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作为现在的大学生,无论攻读什么专业,均应学习与掌握一些自然科学技术知识,而与自然科学技术密切联系的法学专业更不能例外。法学专业的一些课程,如知识产权法、环境资源法、建筑法、房地产法、法医学、物证技术学等本身就包含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如果缺乏相应理工知识,是不可能教好和学好相关课程的。

再者,加强对自然科学与技术知识的学习,能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不断创新的意识和锲而不舍、~丝不苟钻研业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而理工院校在理工方面有独特的学科优势,科技底蕴深厚,理工院校法学专业学生足不出校就可选修一些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课程,丰富自然科学技术知识。作为理工院校的法学教师也能较为便利地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知识,把握理工学科前沿及其动态,参与一些科技实践活动,拓宽知识面,提高科技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行业资源丰富,在相关行业有较大的影响力,有“出口”优势。现在毕业生就业状况已成为衡量教学质量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某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不理想,很难说该校教学质量高。对于法学教育而言,也不例外。而理工院校法学专业在理工专业知识背景方面有特色,行业资源丰富,在相关行业有较大的影响力,能较便利培养相关领域的法律专才,而此种人才容易受到相关行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有较大的“出口”优势。以我校为例,我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专业结构体系鲜明,交通、电力、水利等学科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在相关行业有较大的影响力,行业资源较为丰富。因此,在开展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时,我们便充分发挥此种优势,主动与相关行业和单位联系,推介我们的毕业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法学毕业生进入了电力、公路、海事、工程等相关行业从事法律服务及管理工作。

三、理工类院校法学教育的出路

理工院校办法学教育,既存在一些先天不足,但也有自己的某些优势。如果它们也采取与综合性大学、文科类政法院校相同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相同的培养目标,那么培养出来的法学专业毕业生是否具有竞争力呢?法学教育教学质量能否得到充分保证?能否在法学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这样做的话,理工院校法学教育是无法与综合性大学、文科类政法院校展开有力竞争的。理工院校法学教育应扬长避短,着重突出选择以下两点:

(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己从过去的专业对口向更深层次注重人的能力和索质方而转变。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律人才不再是专业面过于狭窄的专家,而是掌握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知识、能力单一型的法学人才也己经很难适应新的经济与社会需要。伴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对能够适应国际化需要的高素质法律人才的需求更显得迫切。我国《高等教育法》也强调培养具有素质全面、文理结合、综合创新的复合型人才。现在我国每年法学专业毕业生整体上数量大,但能胜任跨专业法律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却非常有限,即懂法律、精外语、晓科技、通贸易的学生并不多,高质量、高层次、复合型法律人才严重短缺。因此,理工院校法学教育必须依托予学校强势专业,依托于学校固有的教学资源,采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区别于综合性大学、文科类政法院校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

理工院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有着一般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所不具备的行业优势,为培养法学复合型人才开拓了渠道。那么如何将理工科院校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推动复合型法学人才的培养呢?笔者以为,理工院校法学专业的发展与建设,不能照抄照搬文科类政法院校、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也不应追求大而全,而应依托理工背景,根据实际情况,在文、理工科的结合点和交汇点上抓住几个优势学科作为主攻方向,办出自己的特点和特色来。这样既可发挥自己的优势,确定自己在法学教育中的合理位置,也可避免因一哄而上造成教育资源的重复、浪费,更有利于形成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使整个高等教育形成合理的结构和布局。比如,我校在交通、电力、水利等方面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和学科优势,信息、生物、材料、环境等学科也发展很快,所以,我们应充分发挥理工行业和背景优势,依托理工优势学科,大力开展相关行业法律制度的教学与研究,注重文理工结合,建立“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培养方案,设立若干教学模块,如“交通法教学模块”、“电力法教学模块”、“水利法教学模块”等,供学生选择。

此外,可采用学分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能力、兴趣、成才目标和择业期望,跨专业、学科门类选课,满足其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法学专业渗透理工科知识,培养既精通法律,又熟悉交通、电力、水利技术及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既能对国家作出较大贡献,又能确立自己在法学教育领域的一席之地。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肯定会受到有关行业、部门及广大用人单位的极大欢迎,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作为理工院校法学专业的教师,应大力开展相关行业法律制度的研究。比如,我校所依托的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都是国家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也是长期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而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与相关法制建设密切相连,必须依法治路、依法管电、依法治水等。既然我校已形成了一定的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只要我们对相关行业法律制度进行潜心研究,一定会大有作为的。

(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21世纪中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普通高等法学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有两个:一是培养学术类人才,二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工院校办法学专业,在法学基础理论教育方面是无法与综合性大学、文科类政法院校进行有力竞争的。而在理工专业知识背景方面有特色,其法学专业的学生,较容易成为相关领域的法律专才。

理工院校法学人才的培养应走应用型人才的道路,以培养基层应用型法学人才为主,将专业特色定位在理工与法律的紧密结合上。为适应基层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的需要,避免和克服自身不足,理工院校应重新审视法学专业培养计划,在课程设置、实习安排、毕业论文等方面均应体现理工院校的办学特色,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理工科专业背景和基础,培养出有特色、高质量的法学专业人才,实现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接轨。

在法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除开设教育部确定的l6门法学核心课程外,应充分利用自己的理工资源优势,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适当减少一些传统纯理论性的课程及课时,尽可能地开设一些特色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比如,交通、电力、水利等学科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我们在法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便可开设公路法、铁路法、交通安全法、海商法、电力法、水资源法、建筑法等特色课程,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培养出适应交通、电力、水利事业发展的应用型法学人才。这样培养出来的法科学生由于具有理工院校的背景和专业特色,可大大缩短学生适应相关行业工作岗位的时间,肯定会受到相关用人单位的欢迎,易于学生实现就业。

水利专业论文范文8

钱阳阳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12级硕士生

摘要:研究生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高级人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重点要抓好考试与录取、培养、学位论文三个环节。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质量;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教学环节

一、考试与录取环节

1.初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主要是考核考生基础理论知识,

因此,专业课初试科目的设置应能基本覆盖本科生在学期间的基

础理论课程和未来研究生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需要的基础理论

知识;在试卷命题时,要注意基础题、综合题和提高题的比例,

要有适当的难度、效度和区分度,要有一定的标准差,使考试成

绩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能体现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使

知识水平高的考生能够脱颖而出。

2.复试。初试虽然考察了考生的知识水平,但对研究生而言,

科研等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因此,需要通过复试环节把住综合

能力关。复试一般包括面试和笔试,其中面试主要考察考生对报

考专业整体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水平,因为有时也不乏有的考生在

硕士学习期间主要精力用在了专业课的学习上,通过面试可以考

察学生对本专业基本知识的理解、专业前沿知识的了解、科研意

识和能力、外语水平、理想和抱负、本科所学的专业和成绩、科

研水平和成果等整体能力水平。笔试主要考察考生对报考专业方

向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因此试题的命题应更加具体,应体现报

考专业知识的理论深度,能体现本专业的前沿问题和难点问题,

为后面的录取提供依据。

3.录取。录取工作是决定考生是否录取的最后一关,这是一

个政策性强,既涉及考生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整个研究生录取质

量的重要问题。因此,一要严格按照学校规章制度择优录取,二

要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将真正的优秀考生录取为研究生。

二、培养环节

1.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未来具有创新意

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科研人员,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要突出特色,

既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宽广的知识

面,更要突出专业课程的深度。因此,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在调查

研究的基础之上,聘请相关教授、企事业科研人员以及管理人员

共同制定,以满足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为目的。课程设置是建

立在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的,课程的设置应遵循内容新颖、结构有

序、学分适宜、学时合理、进度井然的原则,同时应加大选修课

程的开设,满足研究生教学的需求。

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知识传递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要注重讲授与思考讨论相结合,注重与启式教学,根据

不同的专业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3.阅读与思考。广泛地阅读大量学科领域的学术专著,有利

于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前沿理论,对这些理论进行深入的思

考,可以有效地理解新的理论,并引发新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

新观点、新技术的萌芽。

4.讨论。研究生之间针对某一问题的讨论是激发创新思维的

有效途径,由教师根据某一问题提出讨论的思路,根据这一问题,

学生们可以查阅资料,进行激烈的讨论,可以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5.实践。实践教学是研究生的重要环节,它既包括课程实践

训练,也包括和导师进行的科研实践。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印

证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科研能力的提升,对于创

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学位论文环节

1.论文选题是基础。论文选题是做好学位论文的基础,研究

生学位论文题目要尽可能选择本学科前沿,或者是对于社会有现

实意义的题目。在选题过程中,导师要站在学科的前沿,清楚地

认识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引导和鼓励研究生钻研新技术,采用先

进手段,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并加以吸收、转化,进行

方法上的创新。题目确定后,研究生要完成选题报告,通过由学

院学位分委员会组织的论文选题报告答辩后,方能进行后面的工

作。

2.过程控制是核心。研究生学期论文写作过程就是创新活动

过程,导师的中间控制环节尤为重要,导师主要控制论文的进度、

方向、时间以及论文水平等问题,对于创新内容的研究应予以重

点关注,出现偏差应及时予以纠正。

3.定稿审定是关键。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如何,导师最终的

审定是关键。导师要从本专业出发,综合考虑论文的方向、质

量是否符合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如果没有达到要求,必须

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修改的内容以及达到的程度,直至符合

要求。

4.专家评阅是条件。为了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水平,在答

辩之前必须经过专家评阅。专家评阅环节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

作:一是建立科学的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在此基础

上设计评价表,既能体现评价的准确性又要有利于分析统计。二

是采用论文盲审制,由研究生主管部门统一负责组织评审,以确

保评审结论的真实性。三是专家要对论文的创新点进行评析,给

出结论。只有通过评审的论文,才能进行论文答辩,否则,不能

进行论文答辩。

5.答辩意见是根据。答辩委员会成员需要完成三个任务:一

是审阅论文水平与质量,包括论文题目内容与所学专业的相关

性,论文水平是否达到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可能给出的成绩档

次等;二是倾听研究生的答辩陈述,聆听研究生对整个论文重点

内容的讲解,分析学生对整个论文的理解、主要观点,思考论文

中不完善或需要改进的地方,整理准备提出的问题;三是提出问

题并请学生回答;四是根据上述进展,讨论答辩意见,给出最终

成绩,得出是否同意授予学位的意见。

6.学位审定是保障。学位授予委员会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审定

是学位授予工作的最后一环,也是学位授予的重要保障。学位委

水利专业论文范文9

关键词: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095-03

一、概述

华北电力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继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之后兴办的第二个水利专业,2006年经教育部审批,于2007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7级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按照2006版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课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是这些专业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这版培养计划安排是56学时(3.5学分),没有课程设计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2006版培养计划应用一年后,到2008年开始对2006版培养计划进行修订,制订200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这门课程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知识更新性都较强的特点,将2008版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课程调整为48学时(3学分),另外增设了1周(1学分)的课程设计。依据新修订的200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华北电力大学2009年开始实施433核心课程建设计划,433核心课程包括4门公共基础课、3门专业基础课和3门专业课。其中,《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成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433核心课程之一,经过2年的建设,该课程顺利地通过了学校433核心课程的验收,目前该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正逐步进入优化完善阶段。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课程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完成了基础知识学习后接触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是水文学及水资源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建设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课程建设包括教学大纲、教材、课程设计任务书、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

1.教学大纲的制定。根据200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以电力学科为主的“大电力”特色,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要为“水电”做基础性工作的宗旨,在2006版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重新编制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教学大纲,对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的内容进行了细化和规定。要求掌握水资源评价的概念、方法等,其中主要包括地表水资源量的计算和评价、地下水资源量的分析和评价、区域的水资源及水质评价等,掌握国民经济生产、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需水预测,以及水资源供需分析方法,初步了解水资源分配及优化配置的模型和方法,掌握现代水资源管理的相关基本理论、经验和制度方法等。

2.教材的选择。目前,国内正式出版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方面的教材主要有:(1)朱岐武主编,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该教材主要是按照国家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特点编写完成的。(2)高桂霞主编,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该教材适合于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3)李彦彬等编写,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该教材涵盖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以及水资源利用方面的主要内容。

在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面的教材中也包含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方面的内容,这方面的教材主要有:(1)左其亭等编著,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该教材包含了水资源评价、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水资源系统分析方法、水资源规划以及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2)董增川主编,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该教材包含了水资源的概念及分类、特点,水资源评价的概念及方法,水资源需水预测、供需平衡分析,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系统运行调度、综合规划、管理及水资源科持续利用等内容。(3)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编制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是一本很好的指导水资源评价与规划工作的工具书[1]。这些教材涉及的面较广,基本涵盖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方面的相关内容,但是作为本科生的教材,内容上既要有一定的广度,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深度,更关键的是内容一定能反映最新的相关理论或技术方法,鉴于此,笔者主编了华北电力大学《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校内教材,该教材突出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这门课程的时代性和实用性,强调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是一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课程,内容方面包含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综合评价等,着重介绍评价的数据资料准备、评价的程序,评价的新方法中包括物元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属性识别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和信息熵法等6种方法;水资源管理的内容增加了目前我国最新的水资源最严格管理以及“三条红线”制度等方面,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新的水资源评价方法及水资源管理的理念将不断出现。

3.课程设计任务书。根据华北电力大学强化“重实践,强能力”的办学特色,依据一周5天的设计周期编制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课程设计任务书,其内容包含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基本数据资料、课程设计要求以及时间安排等设计内容,具体包括水文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处理、不同保证率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可利用地表(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水量的计算及预测、供水需水平衡分析、水资源管理对策和措施的制定等内容。

4.教师队伍建设。经过6年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由3~4名副教授以上的中青年教师组成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教学的教师团队,由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专业背景的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老师投入到一线教学的工作中来,可以充分利用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对该课程的不同的理解方面,使课程教学能够集思广益,使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三、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

1.课程学时数较少。我国高等学校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要求下,基本都压缩了专业课的学时数[2]。一般3学分都是48学时,要想把水资源评价的基本理论、评价方法、评价程序以及水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等全面详细地教授给学生,难度比较大,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补充很多课外的基础知识,比如补充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以满足水价理论方面的教学要求;补充优化原理与方法的知识,以满足水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学习等;补充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方面的知识,以满足水资源数量评价方面的学习等。

2..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由于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面不断涌现出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规范等,但高校的专业课教材一旦选定就要使用几年,难免出现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的情况发生,其教学内容还偏重于传统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及技术方法的讲解,而对诸如水安全评价、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发以及制度建设等新理论、新技术的介绍较少,造成学生在校所掌握的知识滞后于当前学科发展进程[1]。

3.学科交叉性较强。随着水资源的紧缺,水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提高,使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越来越成为一门理论内容交叉性强、应用面广的课程,涉及到水与资源、水与环境、水与生态、水与经济、水与社会等诸多方面,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技术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3S”技术的发展,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任务越来越复杂和多样。

4.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较低。从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听课中只是去记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程,而不是针对具体的水资源问题去寻求和思考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或措施,主要是为了期末考试的试题而去听课,这样就使得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而是为了考出好的成绩而去学习,缺少对目前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将水资源管好、用好提出自己的、具有原创性的想法和建议。

四、教学改革

针对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以上几方面问题,笔者逐渐从教材的改革、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考试方式的改革和鼓励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等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教材改革。如前所述,笔者编制了一本校内教材,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引入到教材中来,比如在需水预测中,对于河道内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加入了改进的湿周法、Tennan法、以及流量历时曲线法等[3];对于水资源管理中的加入了水权理论以及我们国家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理论的“三条红线”制度等,以尽量减少教材与实际工作的滞后性。

2.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以及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现代教学逐步摆脱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发和利用电子讲义、电子课件、水资源水工程方面的录像、图片、以及多媒体PPT课件等,尽量将比较抽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难以理解的技术方法等用形象的多媒体形式表达出来,使学生更便于理解和明白,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并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由被动的“听”变为主动的“学”。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课时的不足[2]。

3.考试方式的改革。为了防止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原理和公式,以应付期末考试的试题,我校改革了传统的闭卷考试的方式,采取老师统一命题或自命题的方式撰写课程论文,课程论文要有统一的格式和内容,内容要包括摘要、英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其中摘要必须在200~300字之内,而且要有研究意义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四部分,参考文献在20~30篇以上,而且英文文献要占一半左右,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撰写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为撰写毕业学位论文打下扎实的基础,也为本科生参加各种竞赛、发表学术论文提供必要的支撑。

4.鼓励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由于水资源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交叉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多发现跟水有关的问题,先后指导10多名学生根据水与环境、水与生态等方面的知识,申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其中2项获得部级优秀的好成绩,而且以这些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发表的SCI或EI收录学术论文3篇,增强了学生学习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兴趣。

五、结语

根据华北电力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课程教学经验,本文对这门433核心课程包括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选择、教学手段、考试方式以及如何鼓励大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按照《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丰富、拓展和必要补充,逐渐培养学生对水资源专业领域的了解和把握,通过撰写课程论文逐步实现本科生独立完成学术文献的总结和综述、完成研究方法的实现、研究结果的阐述以及研究结论的得出的能力,真正培养本科生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窦明,左其亭,李桂秋.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91-94.

[2]黄健,潘法康.《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报,2009,(11):162.

水利专业论文范文10

关键词:工科专业课;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4.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241-03

研究型教学与学习是新世纪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是创建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教学各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专业教学是培养工科学生专业素质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学生的绝大部分专业知识及能力来源于专业教学课堂。通过对专业课堂教学要素的重组整合,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提供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与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因此,提高专业课课堂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工程水文学》是水利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是应用水文知识于工程建设(主要是水利工程)的一门专业学科,它研究与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有关的水文问题,主要内容为水文计算、水利计算和水文预报等。其作用是使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能了解水利工程技术中的基础专业问题,以及对工程技术中水文分析中的概念和方法等,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面并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近年来,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在《工程水文学》精品课程教学中,通过“面向21世纪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省教改项目)和“《工程水文学》网络课件”(省网络课程)等项目的研究实施,依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社会的需要,坚持“拓宽基础,突出特长,培养能力及强化素质”的基本思路,在探索工科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构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作了大量的尝试工作。

本文在分析工科专业课教学特点及教学策略的基础上,以《工程水文学》课为例,从备课、教学方法等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探索。

一、工科专业课教学特点及课堂教学策略

工科专业不同于其他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现代教学改革前提下,在缩短总学时的同时,要求拓宽基础,增加基础课学时,使得专业课学时比以前减少许多,因此,工科专业课不仅具有学时紧、实践性强、更新快等的特点,而且从教学内容上讲还具有基础内容与综合内容相结合、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与应用知识点的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能力相结合的特点。因此,课堂教学要求处理好5个关系,即系列专业课程内部之间的关系、基础知识与建模和实验的关系、与后续相关课程的关系、学生为中心与教师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课堂上导引和课后练习之间的关系。

从哲学方面来看,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从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要帮助学生逐步完成社会化的过程,课堂则是教师实现这一目标的主渠道,是师生进行交流的舞台,因此,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构筑了采用多种教学包括“知识、氛围和情感” 策略,明确课堂教学创新教学中师生的地位,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摒弃课堂教学模式化、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意识的培养的创新教育思想。教师作为主体,立足于“导”,而不是“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则体现“动”,教学就是师生互动、共同作用于知识客体、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发生变化的过程。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情境、不同教学条件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课堂中也会出现一些估计不到的情况和教育良机,需要教师随时把握、随机调整。我们多年的《工程水文学》教学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方面逐渐形成了实现学生潜能的多级开发的教法革新,在教学手段上总结出了“宽范式、讨论式、问题式、立体式以及个性化教学模式”等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方面总结出“训练式、开放式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法。

二、提高工科专业课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 备课

工科教学改革正在进行,一方面要求工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也要求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因此,备课就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首要的途径。教师在深刻理解教学大纲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选择适用教材,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吃透教材,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制定详尽的教学日历,采用现代化手段积极进行备课。整个备课过程中重在教学内容的深度,深度是指基本教学内容深层次的内涵,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一是从基本理论方面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二是从工程实例分析中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三是从学科发展历史中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

1.选择适用教材,及时更新讲课内容

适用教材有两层含义[3]:一方面,尽量选用新出版的教材,以解决教材修订速度慢与知识更新快的矛盾;另一方面,所选教材的内容应与课时量大致相当。否则,内容多不能讲完,学生可能会认为教师不负责任,该门课程也不重要,从思想上轻视专业课。我们在《工程水文学》的教学中,根据我院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及课时要求,给排水专业选择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1年版的《水文学》,而水工专业和地信专业选择2008年版的全国高等院校水利水电类精品规划教材《工程水文学》,并及时收集国内外最新资料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拓宽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知识的发展方向和前进步伐。

2.挖掘书本知识,突出重点和难点,优化教学内容

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深深感到学生在学习中花了大量的时间,但从其所学的教学内容总体来看最后还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很好地把握所学的内容,不能把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作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着眼于高处,从宏观上把握教学内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挖掘书本知识,才能将课堂内容进行提炼,并在课堂教学中将概念和理论知识进行归纳和提升,也能将不同概念进行比较和区别。专业课程实践性强这样的特点要求在保证教学内容严谨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以课程重点为主线,将课堂所涉及到的概念、理论、原理和方法以串联的方式组织为课堂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对于重点问题可以从工程事例出发引导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解决了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描述和讲清的问题,同时,从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独立思维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

3.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将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实现立体化教学模式

借助计算机生成包括文字、图象、声音等多种信息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准确、形象、直观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有利于增强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多媒体技术还能省去教师课堂现场做图和时间,有助于解决课时少与授课内容多的矛盾。

借助网络技术,将多媒体课件网络化,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改变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将单向的“教”与“学”变成了多向的“教学互动”,同时,通过教学服务系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全方位强化应用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开放性的课程教学系统为学习增添了新内容。

(二)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手段,它是师生双方的协同活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形成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自学指导法等[5]。这些方法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然而,对于不同的专业课程应因课而教,因人而教。笔者在多年的《工程水文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手段上总结出了“宽范式、讨论式、问题式、立体式以及个性化教学模式”等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方面总结出“训练式、开放式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法。

1.课堂教学重在自主设计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教师教学设计是非常关键的,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现代研究型教育需要坚持素质教育、工程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结合。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研究型教育不仅仅地是简单告诉学生只能学或做什么,不能做或学什么,结论是什么,而是要求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内容学会去思考,学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怎么做及结果是什么。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任何悬念,就课本内容进行讲授,因而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学生兴趣不大,效果甚微。现在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概念性强的教学内容,要注重概念的讲解,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规律,而对于应用性强的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应用训练,同时加大课堂信息量等。这样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

2.注重启发式教学,注意不同层次的需求

课堂教学需要活跃的课堂的学习氛围,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需要采用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特别是需要激发学生听课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不仅是带着耳朵和眼睛来上课,而且更重要的是带着大脑来上课。

所谓互动式教学法,其主要宗旨是活化课堂教学,使教与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师与生相互启发、相互推动,最终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其内涵包括巧妙创设问题,激发求知欲望,引导课堂讨论,鼓励求异思维,分层发展提高,尝试创造体验。这样的教学决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从头讲到尾,而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想不敢开小差。实施这样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怎样启发怎样引导。首先是要善于提出问题,其次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要适度给学生留一定的思维空间,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一些能够刺激和引导学生思维的问题。例如,在讲授《工程水文学》中“径流”部分内容中时,讲授正式内容前,先问了学生们一系列的问题,“当降雨结束了,河道里为什么还有比较大的水流,且维持一段时间?为什么久晴不雨河道中水流一直川流不息?城市化后河道中的水流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等这样能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听课兴趣,随着讲课内容的进行,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所讲授的内容回答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过程中,获得应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自学指导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专业课之间往往有不同程度的交叉,有的内容在一些专业课中有所涉及,仅仅由于课程所关注的不同因而侧重点不同,或者对于叙述性内容较多的课,学生易于理解,而教师讲授难出新意,也容易落入照本宣科的误区,而授课学时又比较紧张,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自学内容,这样可以缓解学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

指导学生自学需做到以下几点:(1)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教材,及可参考的教材;(2)鼓励学生上台讲解自学内容;(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回答,在学生中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教师帮忙总结回答;(4)教师对教学内容精讲。

4.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不仅有赖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赖于积累教学经验,也要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在课堂教学继承粉笔和黑板优点,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拓宽学生的视野,导学生学习和思维的过程。实践证明,(1)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应该能够引起教学深度和广度的深刻变化。例如,利用动画技术可以将原来所采用的教学模型“活”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采用真实感很强的三维动画,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某些基本理论,而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理论的局限性。(2)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引导学生从书本和教室走向广阔的外部世界,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的内容并不是枯燥的理论和繁琐的数学推导,而是具有丰富多彩的实际内涵。(3)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引导教育者采用更好的教学策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4)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基于现代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指导下的教学,促使现代教学成为立体化式的教学模式。

5.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研究型教学就是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就是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学习,要研究和掌握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基于课程教学内容而又略高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文献资料 或获取文献资料的途径,开阔学生视野,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搜集研究资料和阅读文献的能力,逐步培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在课外作业中,本着基本训练的原则,鼓励学生研究一些没有标准和唯一答案的学习研究问题,这些学习研究问题可以是基本教学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也可以是与工程实际有关的问题,还可以是一些专业课中的建模问题。也将创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在了课程与教学环节上。

三、结语

多年的教学实践,旨在以教学模式为突破口,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为先导,构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现学生的多级开发,实现由传统的知识型、单一型向现代的素质型、开放型和复合型转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21世纪人才的多元需求。

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有柔性的课程体系相匹配,实现基础内容与综合内容提高相结合、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与应用知识点相结合、经典内容与专业课程技术的相结合,体现教学内容的学术深度、课堂教学的自主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启发与引导、课外学习重在研究,加强基础、因材施教、分层培养。多范围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从“定式思维”逐步向“开放式思维”转变,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融会贯通知识,提高学生具有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本领。

参考文献:

[1] 詹道江,叶守泽.工程水文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2] 吴明远,詹道江,叶守泽.工程水文学[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

[3] 胡彩虹,吴泽宁,左其亭.工程水文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浅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2).

水利专业论文范文11

综合性办刊模式存在严重弊端

目前的高校学报特别是普通高校学报是一种综合性学术期刊,基本上是所在学校开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栏目,因此,学报学科庞杂、综合性的特点使其专业优势不如专业期刊,这种综合性办刊模式的弊端在学报实践中日益显现出来。

综合性办刊模式不利于提高学报质量。高校学报编辑部编辑力量有限,不可能每一学科都设一名编辑,外行编辑审稿的效果可想而知。虽然不少编辑部采用了专家匿名审稿制度,但专家不可能对该学报仔细研究,了解掌握已发表文章的水平、侧重点等,大多只能提出模糊的意见。这样,学报的整体编辑质量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

综合性办刊模式不利于学术交流。一本学报涉及多个学科,每个学科所载文章都很有限,这就限制了它的读者面,进而影响到了学报的发行量。实践中,高校学报主要通过赠阅进行学术交流,个人订户基本没有,机构订户数量也很少。读者对高校学报也并不感兴趣,因为看学报费时费力却找不到几篇需要的资料,不如查阅专业期刊那样方便快捷。尽管很多高校学报加入了国内几个权威数据库,打开了进行学术交流的另一重要渠道,但不可否认的是,相比高校学报电子版,更多的读者愿意阅读专业期刊电子版,特别是当他们没有明确的选题目标时,网上查阅专业期刊比查阅综合类期刊更容易获得信息。因此,高校学报的发行量、影响因子、被引率等很难与专业期刊匹敌。

综合性办刊模式不利于吸引优秀稿件。因为综合性办刊模式不利于学术交流,读者面狭窄,学报知名度低,作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往往不将其投向高校学报,不少高校学报编辑部只能降低学报的学术要求,不断刊发低水平稿件。

综合性办刊模式不利于论文的学术质量评价。目前论文学术质量评价存在“以刊论文”现象,认为发在核心期刊上比发在一般刊物上的文章质量高。这一评价标准对高校学报这样的综合性期刊并不适用。众所周知,高校学报涉及栏目众多,不可能每个栏目都水平相当。一般说来,质量最高的当数特色栏目,是整个学报的“亮点”,发在特色栏目中的文章与一些专业期刊相比也毫不逊色。但有些栏目由于学科力量薄弱,相应的稿源质量较差,高校学报整体与刊发文章个体之间在质量上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这就给学报文章的学术质量评价带来困难,评价者只能“以刊论文”。这种不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学报编辑的观念。

专业化办刊是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专业化办刊是指各高校打破“校本位”思想,在全国或全省范围按专业性质由专业部门委聘专家成立编委会,出版专业性刊物。其办刊方式就是按文章的性质(理论性、应用性等)和水平分成几类,出版不同学科的专业性刊物。专业化办刊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有利于提高刊物质量和办出学报特色。把众多高校同一学科高水平论文汇集起来,重点和特色显露,易产生集合力量,对学术界和社会的影响力强,同时有利于开展学术争鸣,促进高校学科专业建设。

有利于刊物的发行和利用。学报专业化有利于学术信息的利用和存储,同时由于对外开放程度大,使刊物发行对象更明确,可以吸引一些个人订户,从而扩大学报的发行量。

有利于稳定读者对象和作者队伍。学报专业化使读者比较固定,便于加强编者、作者、读者之间的交流,举办学术交流等活动。

有利于编辑学者化、专业化。既可以消除过去一个编辑编多门学科专业稿件的现象,又有利于编辑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进而逐步建立一个高水平的编辑学术群体,确保刊物的较高学术水平。

笔者认为,高校学报实现专业化将使我国高校学报走出困境,经整合后的学报将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或专业特色,高校学报的区域结构和专业结构更趋合理。一些高校学报缺乏区域特色或专业特色而逐渐被淘汰掉。这是一个痛苦的选择,但这又是高校学报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经历的阵痛。

推进高校学报专业化改革的建议

要树立科学的专业化办刊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校学报专业化改革同样需要科学的理念作指导,需要建立“以学术为本”和“以读者为本”的办刊理念。学术期刊的主要职能是传递知识,实现知识产品的社会化和公共化。因此,学术及其繁荣与发展是学术期刊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与理由。“以学术为本”是学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报走向专业化的基本条件,而“以单位为本”则是学报走向封闭、裹足不前的根本原因。学报的专业化改革应当坚持“以学术为本”的办刊理念。学报的权威性,来自同行专家的平等公共讨论和读者的认同。学术期刊的读者主要是具有某一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判断一部学术产品的学术水准和学术价值,应该是来自读者的评价与认同,来自同行、专家以及公众的批判和评论。因此,学报只有坚持“以读者为本”,以不断为读者提供高水平的知识产品为己任,才能不断提升学报的影响力。只有坚持“以读者为本”的办刊理念,学报专业化改革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要正确、全面地理解高校学报专业化的内涵。学报的专业化改革不仅是指学报内容的专科化、学科范围的集中化,它还涉及编辑队伍的专业化和专家化、学报出刊标准的专业化、设计装帧的专业化以及出版发行的专业化等多个方面,它是一个以学术为追求、以读者为对象,包含着开放性观念、特色化定位、专业化内容、流水化作业、产业化标准、集团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一个编辑出版发行系统工程。学报只有同时具备了上述条件,才能够称得上专业化。确立这样的学报专业化内涵,有助于正确理解与认识学报专业化改革,有利于推动高校学报的专业化改革实践。

要积极探索学报专业化改革的有效方式。专业化是高校学报的发展趋势,但它的实现又可以是多途径的。一是高校学报可尝试专题化改革。各高校专业虽多,但各专业实力是不一样的,总有某个专业相对较突出,在全省甚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学报可以此为支撑点开办重点专题,有意识地逐步加大分量,削减其他次要栏目,直至最后让这个重点专题发展成一个专业学报。二是可实现特色化过渡。各校有各校的特点,各地有各地的优势。这些特点或优势在省内、国内也许是唯一的,各学报完全可根据本地区人文资源和学报已经形成的特色向专业化过渡。要使特色栏目能最终顺利地过渡到专业化期刊,必须对原有学报栏目进行认真细致的考察、论证,做出慎重取舍,既要考察全国学术期刊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又要看到本校、本刊的长处和发展潜力,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目前有不少学报已朝此方向迈出了步子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如《殷都学刊》的殷商文化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的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山西师大学报》的晋国史研究、《合肥学院学报》的徽学研究等。这些都可以进一步发展壮大为专业性学报。三是可尝试推进学报的联合与合并。学报的联合与合并可以是建立学报集团,即在有关组织的协调下实行一定范围内的同类高校横向联合,形成地区性的出版集团,实行分学科出版系列专科性学报;也可以是高校间的联合,即部分高校在相同学科的基础上,创建有关特定学科和知识领域的专业性学报,以集中反映该学科最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也可以是高校与专业学会或专业研究所之间、高校与企业或大集团公司之间的联合,以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有效地促进产学研的结合。联合与合并办刊是快速推进学报专业化建设的有效途径,管理部门应当发挥协调服务职能,合理布局,重新组合,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分散的办刊力量集中起来,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刊经验,创办一批开放型、国际化、高水平的以学科或专业为主的系列学报。同时,兼顾现有学报的独立性,在自愿互惠、平等互利、协调友好的环境中稳步推进学报建设的专业化。

从高校学报的整体发展来看,我国高校学报专业化改革推动的速度缓慢,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但可以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学报的出版将越来越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这是符合世界潮流的,也是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学报专业化需要高校学报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同时更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在宏观层面,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等对学报的定位、刊号的审批等重大事项进行指导和管理。最高的行政管理层面对学报的管理政策作出与时俱进的改进与调整显得尤其重要,宏观层面管理政策的改进与优化是实现学报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水利专业论文范文12

关键词:水土保持;工程水文计算;课程教学;教学探索;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马岚(1981-),女,陕西宁强人,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讲师;高甲荣(1963-),男,陕西韩城人,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教研室主任,教授。(北京 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林业大学流域治理教学团队项目(项目编号:2012-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88-03

由于水土保持(以下简称“水保”)专业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从事水土保持工程高级技术与管理的人才,而水土保持工程从兴建到运行一般都要经历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及管理运营三个阶段,其中每阶段都需要定量预估未来水文情势作为依据。为了得到较为准确的预报结果,必须对工程各个阶段进行相应的水文计算。因此,有必要针对水保专业本科生开设“工程水文计算”这门技术基础课程。针对水土保持工程的性质和需求,将水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通过一系列分析与计算,为工程建设与管理提供水文依据。[1]然而,水保专业相对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专门学习水文的专业来讲,专业基础、学习目的、学习要求等各方面都有其自身特点,如水保专业学生在水文测验、水利工程等基础知识方面较为薄弱,且其多侧重于为淤地坝、谷坊、梯田建设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管理服务,这就决定了该专业的“工程水文计算”课程教学必然存在其自身的特点,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探索与实践。

一、“工程水文计算”课程的教学特点

“工程水文计算”课程主要学习与涉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运营有关的水文分析与计算问题,涉及的内容主要包含“水文测验、降雨径流关系分析、水文分析与计算、水文预报”等,其具有相关概念较为抽象,[2,3]涉及水利工程方面的知识点较多,以及计算繁琐、学习枯燥乏味的特点,这些给该课程的教和学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授课教师须结合该课程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将其内容简明直观地予以呈现。[4]在教学中应牢牢把握以下该课程特点。

1.概念抽象

“工程水文计算”课程涉及的概念和原理大多较为抽象,导致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从而对课程失去兴趣和信心。教师在讲述基本概念和原理时,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或只讲理论知识,很难有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应该首先从实践需要出发,讲清楚基本概念和原理产生的相关背景,并突出相关理论的实践意义,其次要从复杂的工程实际背景中归纳总结出典型理论问题,使抽象的概念原理形象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并吸收掌握原理的内涵,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5]

如讲到“频率”这个抽象的概念时,可借助与其密切相关的“重现期”概念加以理解,所谓重现期是指某随机变量的取值在长时期内平均多少年出现一次,即通常所说的多少年一遇。对于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听到,应该很容易理解。在讲授过程中可以举例,“某地区发生了百年一遇的洪水”,表示洪水重现期为100年,则频率为其倒数1/100,而“某水库的设计洪水位为千年一遇”,其设计洪水频率为重现期1000年的倒数0.1/100,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结合实际生活来理解“频率”这个概念了。

2.实践应用性强

作为一门应用水文学课程,“工程水文计算”最终目标是要求学生将课程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计算方法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师应该通过教学实习及课程实验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6]

如讲到“水文信息采集”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先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水文数据是设计年径流、设计洪水计算等的基础信息,是相关水利工程效益发挥和规模确定的主要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将水文信息采集方法及步骤讲授清楚;随后带学生去水文站或相关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并请工作人员实地操作讲解降水、蒸发、水位、流速、泥沙等水文要素的测验方法,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现场实践,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理解并掌握如何获取水文数据了。

3.相关知识多

“工程水文计算”课程涉及到的内容很丰富,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该课程与其它大量相关课程内容有密切联系,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才可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其相关知识主要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理基础知识及水文学原理、水文统计学、水力学、水文地质学等专业基础知识。

二、水保专业“工程水文计算”课程的教学特点

水保专业开设“工程水文计算”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了解水文测验、水文统计等知识的基础上,能运用水文分析与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开展水土保持工程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的水文计算和预报等。针对水保专业特点,该课程应更加侧重于在中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如淤地坝、谷坊等建设的水文计算方面,此外还应增加林草生态恢复和梯田建设等对流域降雨径流关系的影响分析等内容。同时该专业学生特点也使其教学在具有上述普遍特点的同时也具备不同于其它专业的一些特点。

1.侧重中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由于水土保持工程更多地分布于中小流域,且以中小型工程为主,因此应当突出中小流域和中小型工程的特点来讲解。教学应在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重点地讲解中小型工程所需的水文分析与计算方法。特别是针对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已建和在建大量的淤地坝工程,而其中很多工程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在教学中应分别针对不同规模的淤地坝规划设计的水文计算过程给出详实的讲解和应用说明。此外,对于已建的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应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如何优化其水土保持效益发挥。

另一方面,在目前的小流域水土保持规划中,林草生态恢复和梯田建设等措施被广泛地应用,而这些措施对流域降雨径流关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进一步在进行工程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所需的水文计算和预报时,就必须将这一影响予以分析考虑。这部分内容也正是面对水保专业学生讲授“工程水文计算”课程时所特有的。

2.专业基础相对薄弱

由于水保专业主要是要培养水土保持领域的专门人才,且限于学制,因此在制订专业培养计划时,仅能开设与水土保持紧密相关的课程,并不可能涉及很多与“工程水文计算”课程相关的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同时,该专业通常被定位于农科,比起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工科专业来讲,无论是数理基础,还是水文学原理、水力学、水文地质学等专业基础,可能都会相对薄弱一点。因此,在讲授“工程水文计算”课程时,有必要对所需背景知识进行相应的适当补充,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该门课程的知识。

3.学习要求相对较低

对水保专业的学生来说,“工程水文计算”通常是作为专业选修课的,学习要求相对较低。同时该课程的内容较多,但授课学时非常有限(目前一般为32学时),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总体设计上需要有所取舍,不能在水文学知识和技能方面对学生有太高要求。

三、课程教学实践环节处理

1.抓住课程特点,注重应用性

教师在进行讲授时,应基于水保专业“工程水文计算”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大纲,抓住应用性的特点,将每一部分的教学目标与实际工程需求紧密结合。课程内容不应受限于所选教材,而是应在广泛收集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团队多年的教学科研经验,将课程理论知识与具体水土保持工程实例和最新科研成果相结合,以专业能力结构分析教材内容,对其进行重新组织、加工精练、补充提高,重点突出工程应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如设计洪水推求、流域产汇流计算等。再如,对课本介绍的大流域的例子,不宜多讲,而对中小流域的例子,则尽量多讲、细讲。

2.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人类认识事物通常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客观规律。针对“工程水文计算”这样具有很强实践应用性的课程,在教学中尤其需要加强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7]教师应在课堂上对基本原理和方法予以介绍的基础上,尽可能加强教学实习及课程实验等实践环节,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如可以这样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先借助实验室的小型气象站,让学生了解蒸发、降水等有关气象数据的观测整理方法;再带学生去水文站参观,并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学习降水、蒸发、水位、流速、泥沙等的实际测验方法;最后带学生到有关水利水电设计研究院进行实习,掌握在实际工程规划设计中推求设计标准值等的方法。通过这一系列实践活动,学生的专业知识不仅得到巩固,而且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也能得到增强。

3.抓住课程重点,适当有所取舍

对于教材内容,切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围绕水保专业“工程水文计算”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大纲,分清主次,抓住重点,适当取舍。在讲授过程中,应抓住基本原理方法,重点讲授工程实践中的普遍性问题,使学生在牢固掌握水文分析计算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初步将其应用于简单的工程实践。首先,在“广度”方面要有所取舍,课程讲授应紧密围绕水保专业的学生今后面对较多的水土保持工程规划设计管理所需要的工程水文计算知识来进行,对于今后较少用到的教学内容果断略去或从简。同时,在“深度”上应适当取舍,通常来讲,工程水文分析与计算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必讲无疑,但一些相对较深且与工程实践应用关系不大的理论问题宜从简,如土壤蒸发模型、影响降水(暴雨)的天气系统等内容。[8]在水文分析与计算方面,重点让学生掌握各种地区和资料条件通常所适用的方法。同时针对水保专业的特点,对适用于无资料、短缺资料地区中小流域的有关计算方法应重点强调。

4.注重教学方法改进

针对水保专业的学生来说,“工程水文计算”课程中有一些相对来说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教师应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下文章,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图、声和动画制作等手段,将看起来枯燥的课本知识用自己的语言生动直观地表达出来,使学生易于接受。例如框图法是一种精炼而又形象直观的内容总结方式,是一个由平面知识到立体感知的过程。它的优点在于通过将相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合理整合,使其有机衔接,有逻辑层次。对学生接受、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非常有利,可以让学生在整体全局把握知识体系的同时,明确各知识点的相对位置与相互联系,在抓住知识主线的同时,顺藤摸瓜,各个击破。[9,10]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证明,框图法很适用于“工程水文计算”这类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知识点繁多且庞杂的课程的教学过程。

如讲到“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这部分内容时,可用图1所示的计算框图。通过对这一框图的展示与讲解,学生就很容易从整体全局的角度把握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的计算过程。

四、结语

水保专业的“工程水文计算”课程教学有其自己的特点,应把握好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取舍,抓住课程特点和培养目标,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有效处理每一个教学环节,才能持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增强课程感染力,全方位、多层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探索求知精神,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能更深层次地掌握及运用“工程水文计算”课程,并真切认识到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应用服务于实践的基本道理。

参考文献:

[1]王巧焕,何春锋.《工程水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2):184-187.

[2]兰盈盈.《工程水文学》现代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35.

[3]李发文,冯平,李建柱.以科研促“工程水文学”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5):51-52.

[4]宋晓梅.“环境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77-78.

[5]胡彩虹,吴泽宁,左其亭.工程水文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浅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9):191-192.

[6]康艳,宋松柏,王双银.“工程水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96-97.

[7]黄继英.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97-101.

[8]李国芳.抓住课程特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工程水文学”为例[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12):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