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

时间:2023-07-18 17:24:17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范文1

关键词: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与城市建设的规模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新区作为扩大城市空间的衍生物,是由城市内部与外部的经济因素、施工技术以及社会影响力量之间相互作用而造成的结果。因此,在城市新区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城市新区的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的任务。

一、 关于城市新区的概述

(一) 城市新区的含义

所谓城市新区,就是指在旧有城区之外所规划建设的具有相对独立性与完整性,具有新型城市景观,以某几个城市功能或者一个城市功能为主导的新城区。它在功能上与旧城区相辅相成,在社会组织管理上存在着被感知或者被认同的新界限,是城市复杂系统中一个子系统。

(二) 城市新区出现的原因

城市新区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原因包括: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外来文化的侵蚀,传统文化的风貌已经被破坏;二是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与人们的平均寿命增加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三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用地规模、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以及经济问题,比如说,城市的绿地面积逐渐减少,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变差,城市交通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城市中的失业人口增多,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二、 针对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的发展现状的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中国的入世,我国城市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在此期间城市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以往的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与建设都是在局部进行的。在传统城市的建设结构中,商业区、居民区以及工厂都在城市内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规划建设管理不合理的现象。城市要想扩大建设规模,就要在老城区的基础上,对城市新区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因此,很多城市在规划建设中,都将城区内的工厂搬出,在城市的繁华地段建设商业新区,构建城市新的综合体,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 针对做好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相关措施的研究

(一) 措施之一——采取措施综合利用现有土地

要综合利用现有土地,就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采取措施转变过去对土地资源粗放式开发的形式,在城市新区的建设过程中,对城市土地进行集约化的管理,充分划分居民区、商业区以及工业区,使得各个功能区可以相互配合,发挥土地最大的综合效益;二是要采取措施增加城市新区的土地使用功能,坚持实事求是、节约土地的基本原则,设置更多的功能区,不断增加城市功能区的配套服务以及配套设施,在最大程度上完善城市新区的使用功能,为居民提供最优质的生活环境。

(二) 措施之二——采取措施组织并构建城市整体的空间规划

要组织并构建城市整体的空间规划,就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采取措施处理好主城区与城市新区之间的关系,因为新区的建设与城市主体空间的扩展有着很大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动力源泉,城市新区的规划与建设是离不开城市主体空间而独立发展的。因此,在城市新区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就要做好与城区主体在空间、产业结构以及人口方面的关系,使得城市新区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渗入到城市主体功能区的转型过程,成为城市主体空间与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要采取措施明确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向,因为盲目地进行城市空间的扩展,不仅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不利于城市新区的规划与建设。因此,在城市新区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要在城市功能发展轴在城市空间上进行合理地调整,重新划定功能次序与空间发展方向。同时要充分发挥城市新区优质的区位条件与经济发展能力的长处,在交通设施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和新区周围的区域进行有效衔接,重新进行安排。

三是要采取措施处理城市新区与周围区域的关系,发挥城市新区的区位优势与经济优势,规划与建设周围地区缺少的功能的同时,利用周围区域的基础设施与交通设施为新区自身的长远发展提供服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市新区建设的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

(三) 措施之三——采取措施规划基于公交系统的新区交通网络系统

要规划基于公交系统的新区交通网络系统,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采取措施重新对老城区、新城区以及相邻城镇之间的交通网络进行梳理,将道路交通网络与大运量的交通系统进行重新整合,在改善交通各要素的情况下,提升城市新区的流通效率。

二是要在城市内部建立一套完整的公共交通系统与相关制度,扩展城市新区建设的发展思路,用发展可持续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使得城市新区内的交通系统具有独立性与完整性,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新区的发展需求。

(四) 措施之四——采取措施制定城市新区发展的引导对策

要制定城市新区发展的引导对策,就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采取措施控制城市新区的发展速度与规模,虽然城市新区在最初开发的时候会受到行政因素的影响,其中会夹杂一些不科学的因素,在平稳发展速度的支配下,也不会对新区建设质量产生太大的不利影响。但如果城市新区的发展速度过快,将会导致城市新区规划建设质量的下降。因此,在规划新区建设的时候,就要处理好新区人口、居住条件以及就业之间的关系。

其次是要采取措施在新区规划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中,制定科学的土地开发方案。第一是要在城市新区建设开始之前,研究政府关于新区规划与建设的方针策略以及政府宏观调控的预警制度,这包括以下内容,城市范围内的土地开发的强度与极限、城市范围内土地可开发的总容量等;第二是要充分考虑新区建设区域的地质条件与气候条件,规划出不合适构建新区的土地范围,接着将可以承建建筑的区域划分为近期、中期、远期建设目标;第三是要结合城市新区的规划目标、城市建设的程序做好土地的储备工作,从而有效地减少对城市边缘区域的盲目拓展;第四是对于城市新区中的公益组织建设,要给予适当的优惠补贴,鼓励社会资金与力量参与到新区生活设施与基础实施的建设当中,增强广大民众的归属感与主人翁意识。

三是要采取措施明确城市新区开发的模式,首先要先明确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新区功能的定位,按照市场为主体、政府为主体以及多元开发等标准选择合适的开发模式;其次是当政府缺乏资金、人力与物力的时候,就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政策优惠与奖励制度吸引房地产企业进行竞标,完成新区规划中的部分设施建设;第三是选择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与产业开发先导型相结合的形式,给予广大民众与房地产企业进行投资的信心,努力提升新区内的服务水平与能力,同时要采取措施控制新区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四是政府要在土地空间配置的过程中占据主导性地位,加强对城市土地的保护工作。

(五) 措施之五——采取措施制定城市新区未来的发展战略

要制定城市新区未来的发展战略,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承担主导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责任,同时在此基础上,要积极吸引相关企业参与城市新区的规划与建设中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企业投入、政府主导的城市新区的新发展模式;二是要在充分了解城市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实际的完善的土地开发方案,为城市新区的规划与建设管理提供最有力的政策支持;三是要在充分把握城市发展节奏的基础上,注意新区规划建设与城市整体规划建设速度之间的差距,掌握好其中最合适的距离,严禁在不顾及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下,开发城市新区。

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与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已经完成了三个发展阶段:城市新区开发建设阶段、城市新区转型阶段以及城市新区建设的多元化阶段。其中,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承载着每一个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过程与特质。因此在新时期,加快对做好城市新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措施的研究,是当前人们热衷研究的一大课题。

参考文献:

[1]金涛.简述如何做好城市新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6)

[2]曾刚、张海畅、沈超.中小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策略初探[J].山西建筑,2008(29)

[3]王英伟.城镇新区规划建设的几点思考[J].理论界,2008(2)

[4]吴晓莉.城市新区规划与开发建设的探讨——以安徽省明光市为例[J].科技信息,2008(28)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范文2

关键字: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存在问题;原则 ;措施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process of city,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has also obtaine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has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topic, this article unifies own work experience, from the aspects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problems, principles and design measures in some detail.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problem; principle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1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加强,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为了避免问题的出现在实际的设计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讲究生态方法,本文就是从当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现状出发,以原则和方法为核心进行论述。

一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前状态下,虽然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经济和生态发展不协调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将经济的发展视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有些情况下片面的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视了对生态的保护,采取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牺牲城市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经济和生态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这发展极不协调。虽然之后人们意识到生态的重要性,但是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二者还是存在着一些矛盾影响了生态设计的顺利进行。

(二)设计者缺乏生态理念

设计者是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因素,要实现生态建设,设计者首先要具有生态意识,这样才能够将自身的设计理念转变为设计方案,经由施工者的施工呈现出来,但是经过调查发现,一些设计者的生态理念欠缺,缺乏创新的意识思维,对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面不够敏感,成为设计工作的瓶颈所在。

(三)缺乏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管理

健全的管理模式是确保生态城市规划设计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但是目前我国在管理方面缺乏力度,管理措施和制度不能够贯彻落实,这也成为今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一个制约因素,需要尽快改进。

二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坚持的原则

为了避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出现的不必要的问题,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成长性原则。生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是出于一种静止状态的,二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因此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也要在变化发展的状态下寻求新的创新设计观点,坚持成长性原则。力求为设计提供更广阔的的成长发展的空间。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坚持成长性原则,能将城市有的历史文化因素和生态因素很好的融合,并将它们作为一个发展变化的生命状态进行保护和发展,实现了生态设计的理念。

其次要坚持多样性的原则。要实现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多样性原则是必须要坚持的。生态城市的多样性和城市的自然环境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生态城市的规划要以这种联系为基础进行设计,实现城市自然资源和居住环境的生态平衡。

最后需要坚持承载力原则。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需要和城市本身的承载能力相吻合,要在城市能够接受的最大极限之内进行设计活动。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需要对城市的承载力进行科学的预测,并合理的解决城市本来存在的生态问题。

三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措施分析

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要讲究一定的措施,力求做到各个环节都实现协调发展,下面本文就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空间设计措施、景观配置措施、水循环设计以及交通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城市空间结构设计措施

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空间结构设计需要以城市的自然环境为特征,并且重点将城市的山水资源当做设计的中心,并且以绿色生态城市为核心进行规划设计。具体说来,可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将城市的内部空间设置为组团式的结构,在各个区域内利用植物等作为隔离带;或者是进一步的完善城市中的绿化景观,合理布置城市水域体系,形成良好的生态城市的空间景观结构布局。

(二)城市景观配置设计措施

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除了要满足生态性之外,还需要符合城市美观的要求,因此在设计时还需要注意景观的配置,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实现人、景以及城市环境的充分融合,并且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有机的设计,打造具有文化底蕴的现代化生态城市。城市的景观主要有道路、标志以及居住区等,在设计时要将这些要素相结合。

(三)城市水循环设计措施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的源泉,在城市水循环系统的规划设计中一定要坚持生态原则,进一步完善城市污管网的布局,在城市下水道口的位置还需要设置一些阻隔油污的装置,避免对水造成污染。同时,还需要建立起城市污水处理厂,对于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进行及时的处理,防止污染城市的生态环境。还需要对地下水的开采进行控制,并适时的进行进化处理,保证城市的水源清洁。

(四)城市城市交通设计措施

交通的流通量是检验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但是流通量过大可能会造成城市交通环境的拥堵,汽车排放的尾气也会污染城市空气,破坏生态平衡,因此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一定要重点加强对交通的设计。为此,在城市交通系统的设计时要充分的发挥公共交通的职能,尤其是在城市的中心地带,流通量较多的地区要尽可能的限制私家车的数量。在道路设计时需要尽量的避开生态较脆弱的地区,且交通建设中要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环境,可以铺设生态功能的绿色道路以缓解交通压力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结束语:近年来生态城市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人们对生态建设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本文就以此为出发点,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指出了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的成长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以及承载力原则,又从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设计、景观配置设计、水循环设计以及交通设计四个方面论述了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对今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实现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良性发展,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

参考文献:

[1] 杨明白 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 科技与企业,2012年第19期

[2] 陈水源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相关问题分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8期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范文3

【关键词】城市环境;治理;发展模式;实践措施

城市环境治理工作对于促进城市良性发展,解决城市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都有着重要意义。就世界范围内来讲,从进入20世纪开始,城市环境治理就已经被提出,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其中也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城市环境治理发展模式,如环境治理非限制模式、环境工业化治理模式、环境综合防治模式、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模式等等。而对于我国来讲,城市环境治理工作真正被正视起来是在上世纪70年代,截止到目前才发展了40多年,但也经历了城乡工业点源治理、城市污染综合防治治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以及城市生态建设与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等几个阶段。以下本文就针对城市环境治理的发展模式及其具体实践措施进行详细探讨。

1.城市环境治理的发展模式

城市环境治理工作在不断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治理模式,主要包括政府直控模式、市场化治理模式与自愿性治理模式三种。

1.1政府直控模式

所谓政府直控型环境治理模式,是指作为管理主体的政府部门及其机构,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措施和手段,对作为被管理主体的企业、农户、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等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活动及其相应后果进行干预的制度安排和行动的总称。这种模式强调发挥政府部门的主体作用,各种环境政策和制度大部分是由政府部门直接操作,作为一种行政行为而通过政府体制进行实施,使环境治理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

采用这种政府直控型的治理模式,能够充分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将城市环境质量与城市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并采用一些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来确保城市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可以说,这种城市环境治理模式是具有一定可取之处的。但同时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即政府与被管理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地位不对等的问题,城市环境治理所产生的成本都需要由政府财政来承担,政府的行政管理过于宽泛,不够专业,不具备针对性。另外,政府若将城市环境治理工作委托给第三方,还会产生委托的各种问题,容易滋生一些不良风气。并且政府直控型环境质量模式会将行政手段作为主要的治理手段,而忽视了经济手段等其他手段的应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环境治理水平的提升。

1.2市场化环境治理模式

所谓城市环境市场化治理模式是指通过打破政府建设政府运营的传统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实行建设与运营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从而达到弥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和提高运营效率的相应制度和安排。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采用市场化环境治理模式具有政府直控型治理模式所没有的一些特点,这是因为市场化环境治理充分运用了市场经济调控手段,提升了环境治理工作效率。根据治理主体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市场化环境治理模式分为四种不同的模式,即管理合同模式、建设―运营―移交模式、合资模式以及社区自助模式等。不同的市场化环境治理模式有其不同的特点,具体的实施和选择需要根据环境治理的对象以及主体来合理确定。但从我国城市环境治理的现状来看,市场化环境治理模式在城市环境治理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值得推广应用。

1.3自愿性环境治理模式

所谓自愿性环境治理是指由各类组织(政府、行业协会、国际组织和机构与企业自身等)自愿发起的高于环境政策法规要求的各种制度和安排,以达到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目的。尽管种类繁多,但所有自愿性环境治理制度的共同之处是:它们不是法定地承诺,而是企业进行额外的努力来削减污染。在本质上,法律没有要求污染企业发起或遵守自愿性协议。

自愿性环境治理模式属于公众自发形成的环境治理组织,与政府直控型和市场化模式不同,这种环境治理模式全靠自愿,没有强制性,也没有利益可言。其主要可以分为单边承诺、私下协议、谈判协议、开放性自愿等几种形式。这种城市环境治理模式使得环境治理工作主体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代表着企业和个人已经成为意识到环境治理的重要性。但是也正是因为其是自愿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使所有企业都加入,也不能保证加入的企业能够真正的约束自己的行为,没有评判标准,也没有事后评估,完全依靠自愿。

2.环境治理模式的实践措施

2.1环境行政措施

环境行政措施是实施城市环境治理政策的重要措施。环境行政措施主要通过环境行政管理实施。环境行政管理是法国政府实施环境保护政策的重要措施之一。环境行政管理包括行政许可和环境影响审查两种做法。重视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建立综合决策机制。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目的在于,为实施国家环境政策提供强制手段,为实现国家环境目标提供法制保障。

2.2环境经济措施

环境经济措施(或手段)是城市环境治理政策的主要内容。基于市场的环境经济政策手段包括:收费与税收、补贴、押金返还、建立市场、执行刺激等几种。其中环境税收、排污收费的经济手段比较典型:环境税是对有害环境的产品征收的费用,目的在于通过提高有害原料的成本,鼓励生产者和消费者使用对环境更为安全的产品。排污收费是对向空气、水或土壤排放的污染物,或对产生的噪声征收的费用。押金是对可能造成污染的产品的销售征收的附加费。

2.3环境立法措施

环境立法措施或手段是规范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保障。环境立法包括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以及国际立法等,一般可分为环境行政立法、环境经济立法与环境刑事立法等。其中,环境经济立法中采用的较为普遍的是环境保护费的征收、排污许可证及排污权的交易制度、经济刺激制度、税收和抵押金制度,以及环境发展基金、环境损害保险金等经济手段。

2.4环境技术措施

环境技术措施或手段是城市环境治理定量管理的重要尺度。环境技术是指防治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和改善环境的相关技术,一般包括专门的治污技术、环境管理技术、各种综合利用技术以及预防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技术。如污废水处理技术、固体废物处理技术、防治放射性污染技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环境产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的营销技术等。环境技术是环境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支持,是排放限值标准制定的技术依据。

2.5环境教育措施

环境教育措施或手段是落实城市环境治理内容的思想保障。所谓环境教育就是使学习者认识和理解人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防止环境污染,将系统的环境科学知识予以大众化,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环境教育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技术、管理、政法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各学科领域都与环境科学兼跨、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治理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些不同的发展模式,这些治理模式各自具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时代下,应该采取不同的城市环境治理策略。当然,在具体的环境治理实践中,还要注意从行政、经济、立法、技术以及教育等不同的方面来展开工作,以综合手段来提高城市环境治理水平。 [科]

【参考文献】

[1]姜爱林,陈海秋.发达国家城市环境治理的若干政策措施[J].钦州学院学报,2009(02).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范文4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聊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 引言

水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民以食为天,人以水为源,水是生命的源泉,更是文明的母体,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当然也就没有文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

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闻名遐迩的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京九铁路贯通南北,聊城市东依岱岳与济南市相连,西以卫运河为界与冀南、豫北接壤,北与德州市毗邻,南滨黄河与水泊梁山隔河相望。境域南北长159km,东西宽114km,总面积8590km2。聊城市辖东昌府区、临清市和阳谷、茌平、莘县、冠县、东阿、高唐等八县(市区)。

二、聊城市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背景

1.聊城市水资源现状

聊城市的水资源由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和客水组成。当地水资源总量11.864亿m3,可利用量8.3925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667亿m3,可利用量1.0730亿m3,地下水资源量9.1964亿m3,可利用量7.5120亿m3,。)。人均当地水资源量206 m3,亩均水资源量148 m3,客水多年平均引用量10亿m3以上,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559.5mm。折合水量48.06亿m3。年蒸发量1230---1419毫米之间。

2.聊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010年聊城市总用水量20.01亿m3,其中生活用水1.29亿m3(农村0.86亿m3,城镇0.43亿m3),占6.45%;农业生产用水15.61亿m3,占78.01%;工业生产用水1.68亿m3,占8.4%;建筑业及第三产业用水0.21亿m3,占1.05%;生态景观用水0.18亿m3,占0.9%。万元GDP取水量125m3,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86.6L/人•d。

3.聊城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根据聊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进行节水前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需水预测的“基本方案”是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现状节水水平和相应节水措施基础上,略微加大节水投入力度,并考虑20世纪80年代以来用水定额的变化趋势,所拟定的需水方案。供水预测是在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和发挥现有供水工程潜力的情况下,考虑实施新水源开发、非常规水源开发和实施跨流域调水所拟定的供水方案。

(1)需水要求

聊城市国民经济各部门需水预测的“基本方案”不同水平年2020年、2030年50%保证率下总需水量分别为31.63、32.60亿m3。

(2)供水能力分析

聊城市不同水平年2020年、2030年多年平均总供水量分别为24.59亿m3,26.65亿m3。

(3)供需分析

由上述需水和供水能力分析可知,聊城市2020年在50%保证率下缺水总量为5.69亿m3,缺水率为17.99%;2030年在50%保证率下缺水总量为5.95亿m3,缺水率为18.24%。

综上所述,随着工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已成为聊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建设节水型社会成为聊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由之路。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思路

聊城市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基本思路是: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统揽全局,采取法律、行政、经济、工程、技术等综合措施,明晰水权,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水资源管理运行机制,构筑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资源管理体系、经济结构体系和水利工程体系,实现全社会用水的高效合理,支撑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管理上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初步形成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和公众参与的节水运行机制;在生产上建立起清洁型、循环型的工业,低耗水、高产出的农业和普及节水型器具、大量利用非常规水资源的服务业;生活上达到供水保证率高、用水效率高;生态上在保证现状不退化的基础上,重点生态问题有所改善,实现城乡水生态良好。

四、保障措施

1.工程措施

(1)通过改进地面灌水方法,应用节水灌溉制度,实施田间工程配套等多种途径,提高田间水利用效率,降低灌溉定额,促进农业节水。

(2)通过改进生产用水工艺,推广少水或无水生产技术,创建节水型企业等活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品耗水量,促进工业节水。

(3)通过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跑、冒、滴、漏”,降低供水损失率。

(4)通过提高居民节水意识,推广使用节水型卫生洁具,实施中水及生活杂水回用,减少生活用水量。

(5)通过必要地工程建设及调度,加大雨水、洪水、灌溉尾水的拦蓄能力,提高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6)通过增强污水处理能力,实施中水利用设施建设,提高中水回用率,减少新鲜水的消耗。

(7)通过计量设施建设,控制增供水量地分配。

2.非工程措施

(1)通过系统性普及教育与阶段性重点教育,进一步提高公众自觉节水意识、监督意识和参与意识,加强节水型文化建设,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把节水型社会建设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

(2)通过立法及制度建设,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高效、权威的节水管理体系。

(3)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经济结构,调整工业及农业结构布局,控制高耗水工业、农业项目的发展。

(4)通过建立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利用经济措施,适时调整水价,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降低各业取水量。

(5)通过制订行业用水定额,促使企业节水技改,控制单位产品耗水量。

五、结论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范文5

关键词:给排水系统; 水资源;规划设计;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L35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被提上日程。城市人口的剧增,城市经济水平的突飞猛进,使得城市用水量逐步增加,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显得更加重要。给排水系统对于整个城市的顺畅运行和发展非常重要,古今中外就有好多著名的下水道,比如古罗马的庞大下水道系统,巴黎的下水道博物馆。北京故宫多年来供给许多人们的用水排水问题而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堵塞的情况,都是缘于拥有强大的给排水系统。所以一个城市拥有完善的给排水系统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山东省省会济南的近展历程来看城市给排水的重要作用和实施方法。

一、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设计的意义

1.1、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

城市的发展进程日新月异,为满足城市化发展进程,在各个方面都要大力开展工程建设。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就是为了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而广泛开展的,城市的发展往往伴随着高楼大厦的崛起,工业的发展,经济的迅猛腾飞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济南随着近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经济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要满足人们用水量的进一步扩大,由于济南市著名的泉城,泉水贯穿于城市当中,由于泉脉的影响,济南的给排水系统更加需要一个详尽的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的规划。济南居民楼用户的供水排水、城市工业区的工业用水和排水等各方面在用水量和排水量方面都促使着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和规划。

1.2、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的进步和发展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社会大力倡导开展文化生活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质量需求越来越明显。人们的生活不再满足于温饱和小康,而是面向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下,增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而城市给排水系统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基础建设方面首当其冲。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和建设正是为了迎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随着济南城市交通的进一步拓宽,居民楼的密集建设,给排水问题已经广泛引起人们的关注,城市给排水系统在基础设施方面满足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的需求,同时也是为人们的生活谋福利。

二、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与设计存在的问题

2.1、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管理与实施利用不同步

城市给排水系统虽然已经规划设计和建立,但是仍然存在这有一些地区不能很好地有效利用城市的给排水系统,仍然存在着用水困难和随处排水的现象,现在我们仍然可以在某些城市中见到污水排放导致的臭气熏天的一些河流。比如济南的小清河,以前就是一条臭水沟,现在经过积极地治理方案,已经变成了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在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中一定要结合实际,各方面紧密配合规划和建设好给排水系统,同时也要注重给排水系统的实践和有效利用,如果给排水利用建设好了却不能被城市居民所利用,那也是无事无补,面子工程。

2.2、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措施不到位

在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和建设中,还有一些事情没能得到很好地管理和完善,城市给排水系统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措施不到位现在来说还是一个普遍现象。我们每天生活在城市中,每天都有可能会发生一些我们预料不到的突发事件,这就要求城市在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措施上有良好的准备工作和管理技能。一些地方如果发生洪涝灾害的时候,对于给排水系统来说,这时候需要显著发挥其排水功能,保证城市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而在现有情况下看,依然还有某些城市在下大雨的时候出现过路的行人掉下下水道的情形,或许还有人身伤亡的事情的发生。就像前些时间济南突降暴雨,排水系统排水不畅,水流在城镇街道中汇聚,泉水水位上升,导致了一些突发状况的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恐慌和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措施,未雨绸缪,首先做好充分的突发事件预警工作。

2.3、城市水资源浪费严重

随着中国近些年来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导致了现在中国资源短缺的现状。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之一,由于近年来中国发展的需要,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出现了短缺的局面,可饮用水的质量和数量都明显下降。城市工业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城市水资源的消耗,加重了城市污水的排放量,虽然有一些工业会实施污水净化处理,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工业没有实施污水净化,而是直接向城市排放污水,浪费了水资源的同时,也妨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像济钢以及周边工厂,都有污水废水直接排放进河流的现象,造成了人们生活环境的严重污染。并且工厂用水量巨大,水资源被严重消耗。城市给排水系统作为城市水资源的一个供应和排放的工程建设,要从自身找出规划设计的措施,在用水量和污水处理方面,作出相应的改革和措施管理。

三、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建议

3.1、同步城市给排水系统与城市规划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演绎,城市之间人口流动越来越大,城市的发展要求在于广泛吸引多方面的人才,特别是在社会环境要求下的文化创意型人才,所以一个城市的规划管理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规划首先要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然后再在城市文化方面寻求创新和发展,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提高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寻求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城市给排水系统就是在根本上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为城市吸引人才,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只有满足城市给排水系统和城市规划同步进行,才能更好地建设城市。满足了人们基本的生活诉求,才有可能去追求经济富足和文化精神的满足。

3.2、加强对城市给排水系统的重视与管理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城市的发展和进步上。而有一些城市为了寻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只是一味的发展经济,发展工业,而忽视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诉求得不到满足,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也不会为城市的经济增长劳心费力。特别是在社会大力提倡开展城镇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的大环境下,加强对城市给排水系统的重视与管理是一个城市规划必须要做的事情。城市居民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用到给排水系统,我们要对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和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加强管理,营造一个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

3.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不得不说,近些年来已经有一些城市出现城市用水紧张的现象,在水资源本来就短缺的情况下,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需求的日益提升,水资源浪费现象也愈加严重,如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成为一个人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社会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要在城市给排水系统中做好给水、排水、污水净化和再利用的工作。一个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良性循环系统如下图所示:

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良性循环示意图

城市给排水系统应在各个环节做好规划设计工作,在保障人们用水的基础上注重节水,做好污水处理工作,有节制的提供用水,污水净化再利用等。在每个环节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维持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总结

水是生命之源,在城市发展进步的同时,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对水资源的利用和节约应该成为我们日益关注的对象。特别是在最近随着工业的发展,全球环境的改变和一些自然灾害如洪涝,泥石流等的频繁发生,我们不得不关注自身的发展,关注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在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建设和规划过程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水治水并行,加强城市给排水系统的管理,增强应急措施管理,才能满足城市公共服务建设的需要,满足人们城市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骆云鹏. 浅析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规划和设计[J]. 科技创新导报.2011(17)

[2] 张虹. 给排水工程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建议[J]. 商情(财经研究). 2008(05)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范文6

关键词:主要问题;原因;治理措施

近几年,在中国,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环境问题越发严重,治理城市环境污染成为一个我们面临的急需妥善解决的大问题。尤其,今年年初,春节前,笼罩在以北京为首的部分城市的久久不散的雾霾天气及造成严重雾霾天气的大气悬浮颗粒物PM2.5引起广泛关注。北京及全国各地均遭到雾霾的困扰,PM2.5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起城市环境污染状况及治理措施。同时,人们也明白了,保护环境其实就是减缓人类社会在进化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另外,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不科学不可行的,只有经济与环境并重,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一、治理时遇到的主要问题

1.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

至今,中国的污染严重的工业和居民生活用煤量仍然很大,改煤为油或核能虽然已经提了很久,然而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很难实现,燃煤污染还将继续,势必继续严重污染空气环境,部分农村地区仍有伐木为燃料的现象,使生态破坏严重。

2.国家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

目前,中国还在经济发展阶段,很多地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政府的财政支出得花在刀刃上。而环境治理是一项吃力的难以短期内见到成效的工作,长期以来,政府在环境治理上投入的资金是远远不足够的。就如,中国的污水处理,中国污水排放处理率还很低,工业污水不到26%,生活污水不到3%,全面处理至少要上千亿基础建设投资,每年运行还要几十个亿。加上其他的环境治理项目,这么庞大的资金数据对目前的中国来说还是很大的负担。现在,在环境治理上,中国政府决心很大,但要在各地实行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3.人口众多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中国现在人口已经超过13亿,可利用土地资源急剧下降,。由于土地荒漠化和建设用地,中国土地使用面积逐年减少,大量使用农药等化学药品,对土地和水源污染极大。同时,众多的人口是中国在实施一些环境保护治理措施时,总在无形中遇到人心不齐的现象,导致治理效果大打折扣。

二、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

造成我国环境污染的原因是有很多的,最重要一条是长期以来将污染控制的重点放在末端治理上,忽视了源头削减和污染预防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以下这些原因:

1.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而公共基础设施却很薄弱

2.能源、原辅材料的单耗过高,利用率低,。

3.企业、工厂技术水平比起发达国家落后,技术改造不足,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的现象。甚至有些设备陈旧,维护欠佳。

4.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性。

5.城市化过程中缺乏预见性的城市总体规划。

6.我国的工业布局并不合理,经济、产业结构比例失调。

三、治理措施

1.控制污染源

促使企业工厂进行工艺改造,加强生产管理,对那些耗能大、污染重的企业,依据环保法规及行政的、经济的调控手段,坚决实行关、停、转。控制交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加快我国能源结构的转换。加强大气检测,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统一监管。借助大众媒体监督,充分将群众发动起来,造就声势,使环境治理势在必行。

2.合理城市工业布局,搞好城市绿化

在旧城改建和新城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周密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可使城市功能分区明确,能更好地执行城市总体规划有关的各种功能区和工业合理布局规划,避免本可以避开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搞好城市绿化是防治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生物措施。

3.大力建设城市环境基础设施

按照环境建设城市环境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的原则,积极建设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解决人口多与城市基础设施的矛盾,推行污染集中控制设措施,对治理城市环境治理是大益。

4.积极研发应用气候友好、环境友好型技术。

工艺改革是必须的,提高新技术,发展以高能效、低排放为特征的气候友好、环境友好技术,协同生态环境保护和低碳发展的最好选择,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治理措施,可以想见,这必将成为现在乃至将来各国发展的一个重点,发达国家未来新一轮崛起的核心竞争力。

5.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作用

在制订环境政策时,充分发挥价格、市场和政府财政以及经济政策的补充作用,把环境费用纳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实施总量控制、征收环境税(费)、经济补贴和税收减免、押金返还制度、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等一系列经济措施。

6.借助大众媒体监督,充分将群众发动起来,造就声势,使环境治理势在必行。

四、总结

现在,有很多人提出,环境问题即是经济问题。毫无疑问,中国要想长久地可持续地发展,首先必须面对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并且齐心协力共同落实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措施。环境污染治理任务艰巨,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邰惠鑫:关注生态建筑的声环境[J].工业建筑,2002(7):11.13.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范文7

“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这是温总理用来形容中国救市措施的十六字方针。

“4万亿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消息传出,各省市自治区及各直辖市均火速召开各种工作会议,部署各项方针,短短的3天之内,各地已经全面进入“作战状态”,中国各地一场“拉动内需”的“全面战争”打响。

地方政府“备战”

《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从各地方政府了解到,自拉动内需十条措施出台以来,各地在短时间内快速相应,推出了一系列落地举措。一时间,“国十条”的效应呈几何级数放大。

在一级城市中,北京率先行动,宣布两年内投资1200~1500亿元;上海至2010年,安排1600亿元政府性资金用于项目建设,预计拉动全社会投资超过1.1万亿元。重庆市发改委提出,在未来5年内投入3000亿元,改善人居,扩大内需。

在经济高度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投资热正在盛行。11月13日,江苏省出台10个方面措施,并启动规模达3000亿元的政府主导性项目。浙江也于同一天宣布,将提前完成原预期5年完成的“三个千亿”项目,利用3000亿来拉动消费需求。

在全国23个主要省市中,河北省以5889亿元投资项目对接国家新政;截至10月份,湖北省已完成268亿元交通投资,规模居全国第二位。明年湖北省还将投入超过300亿元用于交通建设。陕西也将新增投资100多亿元扩大内需。

在中小型城市中,江苏省江阴市至10月仅企业技改投入就高达16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0亿元,全市工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1.7%。

至此,一副迎接“国十条”拉动内需的大图已然展开。

基建先行

和上一轮拉动经济的方式一样,本次首当其冲的,依旧是基础设施等项目。《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从江苏省发改委获悉,申请立项中有很多是交通基础基建项目。从11月中旬起到明年,江苏将安排投资2000亿元,用于加快铁路、港口、机场和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江苏省将完成200亿元铁路建设投资。江苏省铁路办副主任张晓铃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介绍说:“在未来5年,江苏省将逐步新建京沪高速、宁杭城际、宁安城际、沪宁城际、合宁、沪通等10条铁路。建成或在建铁路总里程达1654公里,复线改造268公里,总投资约1567亿元。”

这一举动是响应国家“拉动内需”号召,对于是否能真正起到拉动内需的作用,交通运输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关昌余以高速公路为例说“新一轮交通基建浪潮涌来,必将强势拉动内需。以高速公路为例,每公里建设需钢材500~1500吨,需水泥4000~12000吨,需沥青1900吨。”

南京钢锋实业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陶太阳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4万亿元促进经济增长这项措施给钢铁企业带来了很强的信心。即使到目前为止由于离措施布置时间太短,具体项目还未真正动工,但是钢铁业已经在做准备了。而且上周以来,该公司进货量和钢品上涨价格均达到了20%。陶太阳还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重大项目的落实,未来的行情将会更快、更好的拉动上游的钢铁行业走出困境。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葛守昆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此次国家基建项目从短期来看应该能取得明显的效果,解决当前的困难。在解决一部分人失业问题的同时也能解决企业无订单的现状。基于目前经济状况来看,此次基础措施建设,对于短期内促进消费和固定资产都将起到不可替代的推动力。而从长远来,目前4万亿的利好,对于市场更多的是一个憧憬。

■链接

安徽各地出台新政应对金融市场变化

为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加速安徽崛起进程,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举措来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结合本省实际,各地纷纷行动。

合肥 多措并举平稳市场

合肥允许公积金还清后二次贷款;裁员和返乡情况都要求上报,同时企业最低工资暂缓调整;今冬省城居民供热价格不变;省财政厅下拨25亿资金为中小企业“加油”,安徽省信用社担保集团将新增担保项目的费率优惠10%,对还后再贷的贷款担保费率优惠15%。

铜陵 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

铜陵市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出台了《关于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完善廉租房制度,进一步加大房地产信贷有效投放力度,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建立健全预警预报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支持、鼓励房地严开发企业采取多种营销策略,让利于消费者,积极促进房地产销售。

巢湖 扶持中小型民营企业

日前,巢湖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召开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发展座谈会,充分认识当前金融危机对巢湖经济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要抢抓机遇,抓好当前国家、各省有关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这个机遇,结合自身情况,寻找解决方法,拿出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新举措,为推动巢湖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滁州 加快“大滁城”建设

“大滁城”的内涵中既有工业,又有三产,既有经济,又有生活,既有基础设施,又有社会事业,既有新城拓展,又有旧城改造。“大滁城”的工作重心是加快以路、水、电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政务中心南移为标志的新城区建设,加快以内城河改造为标志的旧城改造,改善投资承载力、居民生活品质。

六安 紧抓重大项目建设

从9月底开始,六安市委、市政府就多次召开经济及金融形势分析会,寻求经济社会发展措施。已初步落实国债资金3亿元,占全省份额的10%左右。目前经六安市发改委梳理的上报项目1800多个,涉及总投资额1200多亿元,这些项目包括六安电厂二期、霍邱铁矿100万吨球墨铸造,阜六铁路建设等大型项目,及教育、文化、卫生等民生工程。

安庆 实施生态建设

安庆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建设为主线,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开发生物质能源,利用可再生资源、保护地方环境、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养猪有效地带动了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市共有160多座企业沼气工程,70多座农村城镇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每年可处理污水9万吨。

池州 促经济继续增长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范文8

关键词:城市规划 作用 任务 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6-188-02

规划,规:左夫右见,乃大丈夫之见.划:左戈右刀,乃严肃与权威。城市规划即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城市发展计划,它是城市发展的纲领,城市建设的蓝图,城市管理的依据。

1 明确城市规划的作用与任务

1.1 城市规划的根本作用

城市的一切建设活动都要依法有序的进行,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就是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手段。

1.2 城市规划的任务

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 城市规划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2.1 城市规划系统性不强,创新意识淡薄

我国的城市规划在50年代才形成比较系统的管理体制,当时国家经济处于计划经济下,城市规划的内容比较单一,目标比较明确。改革开放后,投资多元化,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促使城市规划的工作者要不断学习,人们进入了边学习边规划、边规划边学习阶段,这样的学习模式存在一些弊端,使得城市规划系统性不强,缺乏创新意识。

2.2 追求美观和速度忽视生态环境和质量

在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城市为了建造“现代、大气、特色”的高品质建筑,忽略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依据。国家虽然有所规定,但在现实操作中,这些法规只是表面现象难以落实到规划过程中。此外为了速度想早出政绩,大搞献礼工程、形象工程,盲目追求高速度,忽视人本客观规律,规划不科学,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流失。

2.3 规划思考不全面、缺乏前瞻性

交通拥挤、尘土飞扬是目前大多城市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就是在城市规划中思考不全面缺乏前瞻性。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私家车也越来越多,公路的数量和宽度远远不能够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堵车行路困难日益凸显,随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量拆迁居民住房等,拆迁过程中有出现很多纠纷,这些都十分严重的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这些都体现了城市在规划过程中思考不到位,没有从长远利益出发,在近期和较长一段时期内给城市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

2.4 地方特色不突出、不鲜明

每个城市自己独特的人文历史造就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古韵,所以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彰显本地的历史、人文特征。然而部分城市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观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实力、生态环境等来搞规划,而是在高政绩、高利益驱动下定规划,城市规划中拿来主义严重,风格趋同化,地方特色鲜明的城市景象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模式、一张美丽面孔的再造城市。这样使得城市失去了自身应该具备的灵魂与魅力。

3 济源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与新措施

鉴于以上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我市积极汲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扬长避短、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城市规划编制,进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规划体质,希望对读者有所借鉴意义。

3.1 济源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

建国以来我市的城市规划发展经历了两个大的过程,城市总体规划从无到有,与时俱进、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已经历了多次修编。

(1)新中国成立后,济源自1953年起就将城市规划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但并未专门编制城区发展的总体规划。随后曾着手编制城区发展总体规划,后因工区被撤销半途而废。1979年,河南省城市建设局对全省城市规划工作做了安排,并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市随机成立城镇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开始着手编制县城发展总体规划。

(2)随着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十四大精神贯彻落实,城市经济体制正由计划经济、商品经济转移到市场经济上来,加之济源被列为十八个改革开放特别试点县(市)之一和国家大型建设项目(如小浪底、沁北电厂等重点工程)在济源上马,使济源经济达到迅速发展。因此,我市与时俱进对原有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和补充。

3.2 济源城市规划采取的新措施

(1)广听意见,开通各种信息渠道,鼓励公众参与。我市规划专业人员在调查、搜集、补充基础资料的同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专家和群众的意见,在规划编制的全过程中利用多种方式与各方代表进行交流,采用公众参与贯穿于规划全过程中,共同完成济源市总体规划。

(2)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做到方方面面。我市组织专有人员科学合理分区,对道路规划、居住区详细规划、工业园区详细规划、供水排水、园林绿地、消防人防等进行专项规划编制,使其有效地指导城市建设,促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布局更加合理,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3)明确城市规划总体目标,细化到位建立自己独特的发展体系。明确济源今后的发展要按照“一三三”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中心城区发展要遵循“433”理念和城市“一环、双心、四带、六区”的总体布局,努力把济源建成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宜人居住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1)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即一个核心、三个组团、三个重点镇。(2)中心城区发展要遵循“433”理念,即四种理念、三项措施、三大目标。四种理念,即抓城市建设就是抓发展、用市场经济的观念经营城市、按旅游景区的标准建设城市、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城市的理念。三项措施,即大投入、大建设、大改造。三大目标,即大气、秀气。(3)济源是国家能源基地,历史文化名城,新兴工业和旅游城市,故根据地方特色和占地面积,总体布局可概括为:四带、六区、双心和一环。

4 加强城乡统筹和协调发展规划。构建城乡一体化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范文9

由北京、天津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五省(区)二市组成的环*经济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亿人,有各类城市157个,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城市13个,是我国开放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现已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被经济学家誉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中国经济第三个“增长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生活迅速提高。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1)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年全区经济总量达55013亿元,是*年的2.16倍,占全国的30.2%,其中: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中心城市人均GDP已达到或接近3000美元。*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4159亿元,比*年增长1.45倍,占全国的27.9%。各省市具体情况见下表

(2)经济结构明显改善。区内大多数省市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工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占GDP的比重迅速提高。如*年,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为67.7%,天津市第三产业比重为41%,青岛市第三产业比重为41.6%

(3)对外开放成效明显。外经、外贸大幅增长,利用外资规模大,*年全区出口总额达1440.5亿美元,比*年增长1.72倍,年均增长22.2%,直接利用外资达228亿美元,占全国的37.8%。各省市具体情况见下表

(4)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十五”期间区内各省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4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高的地方增加3600多元,最低也增加了近1000元。各省市具体情况见下表:

二、环*经济区加快发展的主要经验

从了解的情况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所以取得显著成效,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总体上可概括成一句话:各地善于依据各自比较优势,坚定地走符合实际又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千方百计融入到全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去,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主要方面是:

(1)能较准确把握自身发展的比较优势。环*地区与全国其他经济区相比,具有五大比较优势:

第一,地理区位十分优越。环*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向东、沟通韩国和日本,向北、联结着蒙古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这种独特的地缘优势,为环*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展国内外多领域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第二,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环*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煤炭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耕地面积达2656.5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之多,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3%以上。如山东,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矿藏有74种,其中30多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居前3位的有黄金、硫、石豪,石油、金刚石、菱镁矿、钴、铪、花岗石、石墨、玻璃和陶瓷原料。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山东拥有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中原油田的重要采区,原油产量占全国近1/3。煤炭储量约2680亿吨左右,相当于我省206倍,产量占全国6%。还是全国最大的黄金、海盐生产基地。

第三,海陆空交通发达便捷。环*地区拥有40多个港口,构成了中国最为密集的港口群;是中国交通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是我国海运、铁路、公路、航空、通讯网络的枢纽地带,交通、通讯联片成网,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陆海空为一体的空体交通网络,成为沟通东北、西北和华北经济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集散地。

第四,工业基础和科学实力雄厚。环*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是中国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环*地区科技力量最强大,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就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科技人才优势与资源优势对国际资本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第五,形成了一个实力较强的骨干城市群。环*地区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大连、青岛、烟台、秦皇岛等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以沈阳、太厚、石家庄、济南、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为区域支点,构成了中国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往和外向型、多功能的密集的城市群落。

(2)制定符合实际又具有特色的发展战略。各地善于依据各自比较优势,找到了符合实际又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并坚持不懈地加以执行。如,北京依据其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的有利地位,实施“首都经济”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临空经济区、商务中心区、金融街、奥林匹克中心区等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天津依托紧邻首都,面向*的有利条件,确立了以加快推进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适宜居住的生态城区的滨海新区为主线的发展模式。内蒙古利用其拥有丰富的煤炭、矿石和草原畜牧业等资源,走构筑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业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北方生态屏障为重点的发展道路。辽宁利用其拥有雄厚的重工业和装备工业的基础,坚定地走以老工业基地振兴为战略的发展道路。

(3)促进经济发展的做法。*地区发展采取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归纳起来具有共性的主要是:

一是抓住发展机遇不放松,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沿海率先开放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有利时机,尽力地本地经济带融入到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中去,形成了一批部级的重工业、精细化工、科技研发基地;依据政策,大力争取国家支持,设立了为数较多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特色经济区,创建众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推进生产方式转变的各类发展平台或载体。

二是利用区位优势,深入推进开放开发。依托地处东北亚、向东沟通韩国和日本、向北联结着蒙古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沿海沿边地区多等独特的地缘优势,对外扩大开放,对内搞活,开展多领域、多方位合作,广泛吸纳国际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大连、青岛、烟台等已成为日韩企业的主要投资地),如通用汽车、大宇造船、LG手机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青岛、烟台和威海。培植形成了一批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知名企业集团(如海尔、海信、澳柯玛、松下电子、三美电机和安普泰科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三是紧紧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利用环*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煤炭资源和港口资源,各地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群。如大连形成了大型装备制造、造船和远洋运输等支柱产业群,青岛以石化、汽车、造船、家电、电子、港口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济南交通设备、电子信息、冶金钢铁、石化化纤、机械装备、食品药品六大产业集群。

四是突出重点,着力打造中心城市经济或经济带。增强中心城市产业基础和扩张能力,加快人口和生产要素集聚,实现城市规模和结构层次新跨越,有重点发展壮大了一批中心城市经济或城市经济带,成为了各地经济发展增长极,支撑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有力地推进了城镇化进程。如山东以青岛、烟台为中心的沿海城市经济带,辽宁的大连、丹东、营口、锦州等城市经济区。

五是注重开展区域合作,大力推进经济一体化。环*地区是我国较早开展省际间、大范围、深层次多边合作的经济区之一,省与省、省与市之间构建了许多多边合作平台,并取得了比较明显成效。如环*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制度,在第十二次联席会议上,就形成了有名的“天津倡议”。即大连、沈阳、济南、青岛等32个城市共同决定加强环*区域各城市间在交通、能源、产业、科技、环境、旅游等全方位的合作,正在着力构建一体化市场体系;形成环*地区互联式、一体化交通网络体系;推进区域内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重大能源项目的合作;发展区域性产业基金,支持和引导鼓励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重组,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探索建立区域科技项目合作机制和成果转化平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建立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建设环*地区城市协调联动的信息服务体系等等。同时各省市区还十分注重本行政区内各地市间的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如山东就实施了“一个龙头”、“三个突破”、“三个战略”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路。即突出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实施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三个战略。

六是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展开了以交通、市场体系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陆海空为一体的空体交通网络,构建了环*地区比较完善的便捷、畅通高效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成为沟通东北、西北和华北经济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集散地;展开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力地提升了整个地区的形象,为开展国际国内合作,吸引各类投资者创造了有利条件。如大连的城市建设与改造,已成为全国各地学习的榜样,遍布城中的众多广场也成为一道闻名全国的亮丽风景线。

三、对我省加快经济建设的一些启示

回顾环*地区经济发展的历程,五年前,山东、辽宁等省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与我省现阶段发展水平大体相同,人均GDP也刚跨过1000美元,他们推进经济良性发展的一些经验,对我省加快经济建设有较好的借鉴作用。从环*地区的发展经验看,当前我省加快发展的关键是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难得机遇,深度融入在全国发展的主流中去,进一步提高发挥比较优势的能力和水平,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坚持道路是方向、政策是手段、细节决定成败、特色增强后劲的原则,推进经济工作。体会到的具体启示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要更加注重加快发展具体政策措施的研究制定工作。实践证明,我省找到了符合自身发展的正确道路,现在的关键是用什么样更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去实现它。当前,我省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全省特别是各设区市要紧紧围绕实现中部崛起,吃透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在国家重大布局中进一步找准自己的定位,强化各类针对性、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措施的研究、制定工作,出台一系列具有自身鲜明特色促进发展的办法,尽可能发挥国家政策的功效,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层次和水平。重点:一是进一步深入研究我省落实“两个政策延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体配套政策措施,结合需求和可能,提出实施范围和需重点支持的详尽建议,在争取国家支持上做足文章。二是抓住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政策的历史机遇,抓紧研究、出台以国家政策支持和投入为引导、鼓励动员全社会力量,尤其是研究如何利用国内外资源,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第二,要更进一步深入谋划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具体途径。一个地方只有其产业更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才可能在全球一体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发展得比他人更快更好。我省经过近几年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支柱产业、工业园区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地区成功经验看,经济要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就显得更加重要,深入研究寻找壮大自己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有效方法,是增强发展后劲一种有效途径。我省在加快实施好“十一五”规划确定重大产业基地和项目的同时,应更加重视研究与这些基地和项目相关联产业的发展趋势,更加重视理清与自己产品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和产品,找准自己产品需求市场;研究利用现有资源和产品优势,吸引关联企业或集团来赣投资办厂,延伸资源的深加工链条,加快形成发展产业集群的切实措施和办法,培植壮大我省工业持续增长的骨架。在这方面,我省特别要注重发挥有色、盐矿资源丰富和生态环境优良的优势,研究加快形成有色金属冶炼、盐化工、绿色有机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的途径和措施。如:为更好地建设樟树盐化工基地,应从现在开始加强谋划,千方百计争取国内外有需求有实力的下游产品企业或配套生产企业参与到基地建设来,尽可能延长产业的深加工链,提高基地规模与层次。

第三,应进一步明确实施重点突破中心城市。发挥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快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是大家熟知的支撑经济发展的有效办法。当前全省十一个设区市都确定了自己中心城市发展战略,但从全省来看,中心就显得有些多和散,不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从山东的经验看,应有重点地选择两、三个中心城市作为突破口,进行重点扶持,形成江西经济强有力的支持点和增长点。我省可以把南昌、赣州、鹰潭作为重点突破的中心城市,建设中心城市经济圈或经济带。选择南昌,是因其已有比较好的制造业和物流商贸基础,又是省会城市,可在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中发挥特殊作用,将其建设成中部地区重要制造业基地和物流商贸中心,有利于加快形成九江—南昌—樟树的区域经济带。选择赣州,主要考虑利用其是赣粤闽湘四省通衢,又是我省对接珠三角的“桥头堡”,且钨、稀土等特色资源丰富,加快壮大赣州,更有利于带动赣南老区和贫困山区的发展。选择鹰潭,因它已是全国重要铜冶炼基地,又地处交通枢纽,连闽通浙,地位优势明显。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范文10

[关键词]城市化水平;资源约束;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169

1资源环境约束

11水资源的约束

水是生活必需品,是工业发展的必需品,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广泛的,不仅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还影响城市的生产方式和产业规模。因此,水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因子之一,特别是淡水资源十分珍贵。水资源又是可循环利用资源,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都能为节约用水做出自己的努力。重庆是个山水之城,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江环绕,56条主要次级河流纵横交错,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重庆水资源用量在一定程度上呈上升趋势,河流污染日益严重。从重庆市近几年的用水量来看,变化不是很大,但是淡水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而我们的生活、工业用水无处不在。水资源的总量基本是不变的,在我们不断使用中,水资源含量会呈递减趋势。产出一定会和水资源有一定的关系,并且由索洛模型推测得知,单位劳动力水资源的拥有量会对未来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阻力,进而对城市化进程有一定的约束。

12土地资源约束

重庆市是中国四大直辖市和五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但人均土地数量较少、土地利用不平衡、水土流失面积较大、土地退化非常严重、后备土地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问题必定会激化粮食生产、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因此,本文选择“基于生态承受力的重庆市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试图揭示新型城市化与土地利用、水资源变化的相关性,寻找符合重庆市实际情况,进而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结果,既是协调重庆市人口与土地矛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又是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关键,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4对策与建议

41从城市经济学意义上讲,突破城镇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旧模式,探索土地使用权制度创新

土地是城市建设的最基础的条件,新型城市化推进一定要创新土地使用权制度。在主城、万州、涪陵等大中型城市,尽可能保证地方政府尽可能垄断一级市场,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宏观调控土地的使用。对城市内部没有使用的土地或利用不够充分的土地,可由地方政府统一收购后再开发,并实施有偿转让,然后将转让出来的资金应用于城市基础建设和高层建设;然后利用土地级差地租,对不同性质的自然用地采取较灵活的地价政策,并将土地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关注小城镇建设用地。在本地范围内耕地平衡有困难的,可以考虑异地平衡,由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出租或投资入股开发或在购买商品房时给予适当优惠;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走集约化发展道路,能有效通过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更好地促进新型城市化发展。

42从环境经济学意义上讲,对水资源实行节约保护措施

重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植树种草,保护自然植被,防止水质被污染和水土流失,防止管道堵塞和水源干枯,改善生态环境。另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各部门,应当加强对水污染防治的监督与管理,严禁一切破坏和污染水源的行为。特别是在生活饮用水保护区范围内,应按国家有关规定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禁止污染水资源的活动,保护和完善水质。向江河排污的,排污单位在向环境保护部门申请之前,必须经水资源主管部门同意。在水利工程范围内设置或扩大排污口,还要经过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单位同意。开采地下水必须按照政府部门的规划,加强监督管理。在地下水已经超过开采量的地区,必须严格控制开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地下水资源,进而防止地面下降。由以上分析可知,水土资源对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有一定的约束力,对水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应该予以重视。

5结论

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重庆市资源环境对城市化约束效应机制实证研究表明:第一,随着重庆市现代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能源与矿产资源现存量、水资源供给能力、土地空间等将成为重庆市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关键约束;第二,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方程,通过构建资源对城市化进程的阻力模型,发现水和土地资源对城市化进程的“增长阻力”分别为0024和0503,可见水和土地资源对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阻力是显著的。基于这个结果,我提出了一些关于资源环境和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和建议,尽可能地协调资源环境和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关系,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李树棕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叶裕民中国区域开发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谢文惠,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王放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 王小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城市经济[J].区域经济,2002(7)

[7]张文和,李明重庆城市化的措施和对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9(5)

[8]刘耀彬,李仁东,宋学峰,等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综述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

[9]周继霞,张凤太,苏维词中国西南山地型城市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6)350-353

[10]鲍超,方创琳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约束城市化进程的内涵、研究意义及战略框架[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5

[11]山鹿城次城市地理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范文11

关键字:城市;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2-0084-03

Study on Urban Water and Soil Loss

Wei Ling et al.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d the concept,features and controlling measures of urban water and soil loss. Taking Shenzhen,Beijing and Xi'an City as examples,some advanced measures about urban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are discussed,and hoping from learning other countries experiences,to build eco-city and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Urban;Water and soil loss;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环境问题,尤其是水土流失。截至2011年,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到了365万km2,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37.1%[1]。我国作为一个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国家,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广阔、数量巨大,水土流失问题不仅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区,也发生在城市。198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为19.39%,199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26.44%,2010年城市化率上升到49.95%[2]。据专家分析,城市化水平在30%~70%则处于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3]。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但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活动,使得城市受人类影响越来越大,因而城市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1995年8月,城市水土流失问题在深圳市召开的部分沿海城市水土流失工作座谈会上被首次提出[4]。

1 城市水土流失

1.1 城市水土流失的含义 城市水土流失发生在城市这一特定区域,指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扰动了植被、地貌、水系、地层等相应的环境,形成包括城郊在内的特殊下垫面,在降雨条件下极易快速产生径流,造成水土资源的流失[5]。

1.2 城市水土流失的特点 城市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由于城市发展进程中人为活动剧烈,从而使得后者成为了引发城市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城市水土流失具有广泛性、特殊性和严重性的特点。说其广泛是由于全国各省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城市水土流失现象,而且只要有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筑路、架桥、引排水工程)、生活生产垃圾和废物的堆放等活动,就会造成城市水、土2种资源的破坏和损失;说其特殊是由于其发生条件、所受外营力和侵蚀强度均具有明显特征,使得城市水土流失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与体系[6];说其严重是由于城市建设开发过程中会产生大面积的裸地,在降雨的侵蚀下,会破坏地表,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杰作,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利用和自然利用为特点,以集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的,集合人口、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的空间地域大系统[7],一旦城市发生水土流失灾害,会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或造成人身安全的威胁,对城市产生巨大的影响。

1.3 城市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提高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城市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是人类活动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人类的任何行为都会对这个系统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水土保持意识,做到全民参与,注意人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相协调。

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城市建设要有一个长远的眼光,合理规划居住用地、工业用地、道路用地等与绿地之间的比例,做好城市生态景观与排水系统,并科学处理生活生产垃圾。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三同时”制度,做好相应的水土保持配套措施。

综合使用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将永久排水沟、雨水排水管道、表土剥离、土地整治、挡土墙、护坡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平台绿化、植物隔离带、防风林带、植被恢复等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结合使用[8],并充分考虑各个城市自身的特点,做到因地制宜。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范文12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管理方法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管理指的是某个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设计蓝图,是研究城市的发展、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内的各项建设工作的重要措施。要想建设好一个城市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法就尤为重要。然而,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的问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紧迫任务。

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及意义

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

所谓的城市规划管理,就是要通过有效实施手段,按照城市的规划计划,依法安排城市中的各项建设用地和各项建设活动,并把城市规划都落实在城市土地上。依据国家和各级政府所颁布的城市规则法规及其具体的规定,采用行政的、社会的、经济的、法制的和科学的管理办法,对城市的各项建设用地以及建设活动进行统一的安排和控制,最终达到引导和调节城市的各项建设事业的有计划、有秩序和有步骤地协调发展。城市规划管理可以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

城市规划管理的三个方面

城市规划管理包括城市规划的编制管理、城市规划的审批管理和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几个方面。城市规划编制管理主要包括组织城市规划的编制,同时征求并综合协调各方面的意见,对规划成果的质量进行把关、申报以及管理。城市规划的审批管理要对城市规划的文件实行分级的审批制度和手续。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包括建设所用地的规划管理、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以及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和管理等几个方面。

3. 城市规划管理的意义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中心,应该是格局合理而富有特色的,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如果想把一个城市建设好、管理好,必须先要做好城市的规划,并以此为依据来建设和管理城市。良好的城市规划是综合发挥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重要前提和保证。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以及综合发挥其各种效益时所遵循的依据。此外,城市的规划管理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城市规划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1. 城市规划管理秩序混乱

近年来我国逐渐掀起城市规划管理的热潮,但是城市规划建设中依然存在盲目、无序的现象。城市规划的时间逐渐缩短,城乡规划的体制分割脱节,城郊结合部的建设管理也较为混乱;由于管理混乱,很多城市严重破坏了历史建筑和城市风貌,也有部分城市由于规划建设不善,导致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生态遭到破坏。有些城市的规划管理监督约束机构不够健全,导致违法建筑出现的现象剧增,城市环境遭到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下降。

2. 缺乏规划管理的实施手段

城市的规划管理管理工作是社会多元主体追求城市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最大化形成的共识。按照我国国务院的规定,分区规划等详细规划应由政府进行审批,规划实施管理依据的不充分,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部分政府部门由于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从而忽视了城市的规划管理在实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出现有些城市的规划依法审批管理不够到位,城市规划执法主体管理职能健全不到位等现象。

3. 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很多城市由于缺乏规划管理人员,或者存在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的素质不到位等现象,导致部分的城市存在规划管理的执法力量不足,而处罚标准偏轻的现象的出现,同时也容易出现规划执法水平与城市规划的工作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城市规划专业管理人才亟待引进和提高。

三、城市规划管理中应采取的措施

1. 建立合理的法制体系,确保城市规划的进程

随着我国行政法制化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制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强。要建立健全一套适合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制体系,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措施。法制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为政府的行政管理提供一定的便利,也可以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提供保护的力度。

坚持城市规划管理原则,建立科学的审批制度

城市规划管理具有一定的原则,坚持要做到合理布局和特色的鲜明,更要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市场效益等多个方面来制定和实施,通盘考虑,综合的协调。规划中既要考虑城市的总体布局,同时也要考虑到城市某个区域的布局情况。在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建立科学的审批制度、公示制度等,来保证规划制定的合理性。同时,也要让群众更多的了解和监督规划的实施,减少规划实施时的可能出现的问题。

3. 采用因地制宜的管理措施,保证规划管理的循序渐进

无论哪个城市,在进行规划的过程管理中,都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逐步的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城市发展的规划管理模式。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科学合理的确定城市的各项建设指标,对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在综合调研和深入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确定,以免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在城市建设中,要形成合理的城市功能以及城市的布局结构,从而实现城市规划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4.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

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在城市的规划管理中,要时刻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式,这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基本原则。要注意保护城市生态的建设,加强城市的绿化建设及环境、卫生的建设,防止污染公害,同时保卫好城市的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等,保护城市的地方特色。不可过于片面的追求经济的效益,却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

此外,城市的规划管理也要注意信息的公开度和群众参与的程序,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并能充分听取有关公众利益主体的呼声。

参考文献:

[1] 马建华.浅谈如何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J].才智.2012,26.

[2] 孙云飞.城市规划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