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

时间:2022-05-26 03:33:13

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范文1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转型,低碳能源

 

一:低碳经济的实质

低碳,实质上是个能源问题。从能源的角度看,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基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对现代经济运行与发展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与碳排放错位增长(碳排放低增长、零增长乃至负增长),通过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弹性,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碳脱钩。发展低碳能源、走向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不仅仅是我国的战略重点,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是全球共识。

据分析,我国有巨大的节能潜力。数据表明,以建筑节能为例:如果按照现在的趋势发展而不加控制,到2030年,我国建筑能耗总量将近26亿吨标准煤,接近目前全国能源消费量。而如果采用半导体LED照明,只要占有1/3的照明市场,每年就将节约用电1680亿千瓦时。另外,我国核电装机仅907万千瓦低碳经济转型,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非常低。我国应该加快发展核电,以保证我国东部地区近期能耗增长及改善环境的需求。经过预计,我国核电装机2020年达到7000万千瓦,在能源结构中占5%,2030年将达到2亿千瓦,占10%。

所以说,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上,我们必须科学前瞻,明晰重点科技领域的战略和发展路线图,在国家层面统筹安排,集中力量解决战略性科技问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坚持立足国情,走政府主导与市场基础配置相结合的道路。集中力量支持我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打造一批具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全球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提高国家总体技术创新能力。

二、我国转型面临的制约因素和潜在优势

(一)制约因素

低碳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国际社会长期发展的趋势。但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客观地认识到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1、发展阶段。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消费结构升级、人口增长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这一结论是国内外众多研究所支持的。国际能源署(IEA)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年”中,2005-2030年在参考情景和可选择政策情景下,我国一次能源需求年均将分别增长3.2%和2.5%,能源相关的CO2排放将年均分别增长3.3%和2.2%。从各项指标来看我国都将在2010年以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

2、发展方式。我国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虽然我们早在“九五”计划中就提出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从现实来看,以粗放型为主的增长方式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这些都是由我们的国情和特定的发展方式决定的论文开题报告。

3、资源禀赋。在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过去20多年中,我国努力促进能源结构的多样化,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费比重从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1年的66.7%。但近年随着国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攀升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又有回升的势头,2007年达到69.4%。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它化石燃料要高得多,而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CO2是天然气的近两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

4、贸易结构。我国产业在全球范围来看仍处于低端位置,在产业技术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出口的商品相当一部分为高能耗、高度依赖于原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商品。并且,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我国承接了相当一部分劳动、资本密集型、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我国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低碳经济转型,并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5、锁定效应。我国目前正面临着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据IEA估计,参考情景下,我国在2006-2030年间需要在能源部门累计投资3. 7万亿美元,其中74%用于电力投资,约为2. 8万亿美元。能源基础设施所采用的技术、设备一旦投入使用,将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长期影响。而目前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中,在如何避免传统燃煤发电技术的弊端、采用低碳的先进技术方面,在资金、政策方面尚缺乏有力的保障。

(二)潜在优势

虽然说我们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但是相比其他国家,我们仍有着不可忽视的并且可以加以充分发掘的潜在优势:

1、减排空间大。由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处于高能耗阶段,加上节能技术水平较低,能源管理漏洞较多,使得中国的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明显偏低。有关研究表明,我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为33. 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八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因此,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

2、减排的成本低。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减排成本比较低。从国际上看,框架公约规定每吨成本超过30美元,我国的成本大体在15美元。加上我国能源需求增长、符合减排条件的项目多、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特点,都有利于开展国际碳排放交易,从而吸引国际资金进入减排项目。2006年,全球碳交易和清洁生产机制(CDM)碳交易市场达到300亿美元。目前,已有全球50多家金融机构加入全球气候变化投资网络,投资额达到了13万亿美元。截止2008年2月,我国CDM项目首次超过印度成为最大的CDM碳交易量国家。

3、技术合作潜力大。一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比如,在电力行业、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方面、大型风力发电设备、燃料电池技术、氢能技术等,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小差距。在交通领域,汽车的燃油经济性问题、混合动力汽车的相关技术等,还处于探索阶段等等。另一方面,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增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此外,中欧之间签署的《中欧关于气候变化的共同宣言》等多边及双边合作都把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合作作为基石。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应抓住时机,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快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推广速度。但是低碳经济转型,也应该看到,技术合作的实际进程存在一定困难,由于涉及知识产权、商业利益等诸多原因,我国目前仍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第一,严抓高耗能行业的减排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快慢、实现的程度都绝大多数取决于这些高耗能行业的减排状况。同时,从未来增量排放来看,我国工业化进程还未完成,一些高耗能的产业短期内还需要增长,要降低碳排放就需要对这些高耗能行业的用能水平和效率进行严格监管。所以说,提高我国高耗能产业过低的产业能耗效率是决定我国是否能实现2020年减排目标的关键性举措。所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第二,发展低碳能源技术

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技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我国正面临很大压力,一旦发达国家在绿色能源技术上率先取得重大突破,我国与发达国家产业技术差距就可能从代内差距扩大为代际差距,现有的技术装备就面临着很快被淘汰的危险。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于伟华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开发低碳的能源技术,低碳经济实质就是用低能源消费、低排放和低污染来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技术是发达国家维护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战略制高点的有力武器,我国要在该市场提高地位,必须要占领到技术制高点。”我国应加强并推动国际技术合作,鼓励日本企业在亚洲范围内对外投资,加强绿色企业之间的联系。

第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根据IPCC和IEA的报告,成本有效的能源效率改进能够贡献2020年及以后一半的减排潜力。随着能源价格近来创下历史新高,减少能源浪费、用既定量的能源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被认为是减少对化石燃料依赖的最经济的方法。近些年国务院建立了一种税收和免费的制度,鼓励使用能够提高能源效率的能源设备论文开题报告。能源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将不仅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费,还将使迅速增加的无碳能源使用更容易。通过改变城市设计,比如,在减少对汽车的依赖的同时增加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的作用,可以获得更多的益处。

第四,发展无碳能源、增加能源投入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走向绿色、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就目前情况来说,可再生能源只是补充能源,非水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2%,加上水能则占10%;而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非水再生能源将部分替代能源、主流能源、主导能源。不断提高的技术和不断上升的能源价格,为新型能源体系创造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市场。但要达到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转折点,需要出台新的公共政策和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今后能源经济和世界气候会发生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将受数以千计的国际性、全国性和地方性政策决定的影响。

第五,加强对新能源的政策支持

巴西、美国和欧盟曾要求一个最低量的生物燃料和汽油混合在一起,从而刺激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低碳经济转型,这类规定对修补市场经济的一些漏洞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美国的一些州正在努力通过吸引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和电动汽车行业投资来振兴经济。到2006年的时候,美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创造了386000个工作岗位,煤炭行业创造了82000个工作岗位。从世界范围来看,可再生能源行业创造了2300000个工作岗位。所以说我们应借鉴国外的有用经验,加强对新能源的政策支持,尽早建立起适合我们国情的能源政策支持体系。

四、结论

低碳经济不仅是人们的一种理想,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渴望和憧憬。我们在未来的目标可以定义为:大力节能,提高能效,控制总量;高效洁净化的利用化石能源,使黑色能源逐步的绿色化;加快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使其逐步成为中国能源的绿色之柱。尽管我国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当中还存在着不少制约因素,但是我相信通过对减排优势的发挥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我国发展低碳能源和低碳经济的空间还是非常之大的。

我国正向世界展示着我们前进的道路。即使我国继续以人类历史上最快的速度建设烧煤的发电厂,我们也可能成为清洁能源的领先者。2004年以来颁布的新的法律,推动了我国节能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创造了新的产业。我国目前在太阳能热水器、小型水力发电机和高效的CFL灯泡项目上全球领先。2007年,我国也是世界太阳能电池的主要生产国之一,第三大风力发电机安装国,并且可能在2010年时在这两个项目上居世界领先地位。与此同时,我国正努力成为绿色建筑和绿色汽车的领跑者:2008年说服美国亿万富翁巴菲特向我国比亚迪投资2.3亿元,其他发展中国家目前尚缺乏我国所表现出的独特的能力。但是如果我国改变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路径,转向一种支持能效和可再生能源的路径,这将会对全球经济产生更为巨大的影响。我们必须创造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我国在低碳能源方面的创新将是我国对人类做出重要的贡献,这也将为国际合作开创了新的领域和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R].英国能源白皮书,2003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R].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号,2008年8月29日通过,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3]金乐琴.中国如何理智应对低碳经济的潮流[J].经济学家,2009(3):38-40.

[4]王宇.绿色经济政策渐渐流行[N].中国经济时报,2009-10-13(3).

[5]胡兆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能源、电力之路初探[J].中国能源,2009,(11).

[6]陈志恒.日本构建低碳社会行动及其主要进展[J].现代日本经济,2009(5):12-15.

[7]克里斯托弗.费雷文[美].低碳能源:世界能源革命新战略[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8]曹海霞.张复明.低碳经济国内外研究进展[J].生产力研究.2010,(3)

[9]姜克隽,秀莲,庄幸等.中国2050年低碳情景和低碳发展之路[J].中外能源,2009(6):1-6.

发展低碳经济范文2

低碳经济发展论文范文一:固碳林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促进

摘要:森林碳汇交易,主要依靠前文中提到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一是政府引导,积极与低碳交易平台开展合作,如与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开展合作。

关键词:固碳林业;低碳经济

全球气候变暖对于人类生存的威胁,促使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碳排放这一重要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的增长方式已经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害,需要在新时期采取更加经济环保的措施。这对于林业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概念解释

1.固碳林业

固碳林业(CarbonForestry),通俗来讲,就是利用森林和森林产品来固碳,增加植被、森林以及耐久木材产品中贮存的碳量,能起到这样作用的林业,就是固碳林业。固碳林业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增加森林碳储量,如造林、再造林,扩大植被覆盖面积等增加固碳。二是保护现有碳储量,维护现有的森林植被覆盖面积,防止多余的碳向大气排放。三是林业可持续经营,通过林业产业自身的经营来获取经济效益。四是林业替代。通过不同的林业品种来进行替代,如用耐用木质林木材产品来代替普通木材产品等。

2.清洁发展机制(CDM)造林项目

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是当前主要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通用的,连接固碳林业和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1997年,《京都议定书》提出了在发展中国家实行清洁发展机制(CDM),通过这一项目可获得碳信用,这一信用可用于抵消《京都议定书》中各国所承诺的碳排放指标。CDM的显著作用在于,它将发展林业与发展经济联系起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可以运用这一项目实现碳交易,既可以让发达国家完成碳排放指标,又可以让发展中国家获得经济收益。目前,我国在CDM上发展取得一定成果。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与主要趋势

1.减排任务艰巨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召开,一方面提出并明确了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目标的低碳经济的来临,另一方面制定了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我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从数字上来看,会议提出,202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必须控制在500亿吨,我国所能获得的最大减排额度有104亿吨。但是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指出,2013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100亿吨。2014年,彭博社新能源金融的估算显示,我国碳排放量同比下降2%。即便如此,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距离104吨的额度也只一步之遥。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届时将会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2.能源结构和经济模式限制

多年来,我国的能源特征一向是富煤、少气、缺油。传统能源尤其是煤炭的高排放,加上粗放的增长方式,一直使得我国碳排放高居不下。目前,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依然接近七成,而且这一占比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有所改变的难度很大。煤炭的过度使用,是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这样来看,到2020年完成任务就非常艰巨。

3.发展固碳林业成为主要趋势

可喜的是,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已经开始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节能减排,这里面就包含了大力发展林业及固碳林业。一方面能带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能保护环境,吸收二氧化碳,达到最终温室气体减排的目的。同时,《京都议定书》也规定了通过森林碳汇来进行间接减排,充分发挥森林固碳的作用。这其实就是大力发展固碳林业。投资少、效果好、副作用低等特点,也使得我国在固碳林业发展上前景光明。

三、固碳林业如何迎接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

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发展固碳林业则是最优途径。因此,固碳林业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本文以陕西省关中地区(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一带)林业建设为研究对象,对如何迎接这一机遇作简要分析。2014年11月,陕西省林业厅联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了一份关中地区林业治污减霾功能评估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关中地区森林面积为207.12万公顷,年固碳量达到397万吨,相当于1212万城镇居民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够抵消全省2012年能源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的5.1%。2013年,《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林业三年行动方案》正式实施,预计到2015年,年固碳量达到418万吨,相当于1369万城镇居民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够抵消全省2015年能源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的5.76%。可以看出,这样的一个大型项目,对于减排温室气体排放有着极大帮助。在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下,这样的项目还可以有进一步的发展。

1.建立固碳林业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林业,不是简单的植树造林即可,要有选择、有目的性的选择林业品种。《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林业三年行动方案》中提出了森林覆盖率,人工林、山地森林生态屏障,防风固沙带,护林绿化带等一系列措施,但对于林业产业的发展提及较少。将固碳林业和低碳经济发展起来,在第一产业要扩大种植丰产林、用材林、粮油能源林等,增加森林碳汇储量。在第二产业应发展林业高精加工产业等环境友好型工业,实行从林业中提炼固体燃料、清洁乙醇等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以及利用固碳林业资源进行气热电联产等。

2.开展森林碳汇交易

森林碳汇交易,主要依靠前文中提到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一是政府引导,积极与低碳交易平台开展合作,如与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开展合作。二是社会参与,社会上要逐渐成立参与碳交易的企业,运用自身已有优势与国外市场进行碳交易,获取经济利益。三是权利义务引导。可以参考《京都议定书》中所采用的碳交易规定,借鉴多排碳源、多买碳汇、受益者付费、损害者赔偿的原则,对陕西省内相关企业进行约束,要求其加入固碳林业建设,客观上促进森林碳汇交易的同时,达到整体减排的目的。低碳经济的到来和趋势,使固碳林业的发展迎来了崭新的机遇,但在当前整体环境下还面临很大的挑战。这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共同发展,才能真正保护我们所拥有的环境,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5-15

2、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庄贵阳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07-10

低碳经济发展论文范文二: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问题与对策

摘要: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恶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和关键,是工业文明向低碳生态文明转型的根本途径。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目前面临着能源结构单一、技术落后、研发能力较低、国家政策缺陷等诸多问题,加快发展中国低碳经济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大科研力度,实现自主研发与对外合作的有机融合,全面掌握低碳核心技术,同时建立健全的低碳经济技术研发保障制度,由此才能进一步推进我国低碳经济技术研发。文章主要对我国低碳经济技术发展创新问题进行研究,希望对低碳经济技术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低碳经济;技术创新;问题;对策

世界经济发展建立在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基础能源大量消耗的基础上,事实上这是一种高碳经济,严重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走向现代化工业,高碳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由此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由此催生了低碳经济的产生。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通过新一轮的技术研发、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及新能源的应用,提高了地球能源的生产与利用效率,建立了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人类走出高碳经济和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概述

低碳经济产生于高碳经济下全球变暖的时代背景中,之所以引起世界各国的共鸣,主要来源于英国政府在2003年颁布《Thefutureofourenergytocreatealowcarbone-conomy》白皮书。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对此仍然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定义。通常来说,目前学术界又三种观点:方法论、行为论与革命论。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特认为: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市场经济发展机制为核心,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技术的创新,最终实现低能耗、低排放、高能效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从行为论的角度来说,我国专家冯之骏、潘家华和陈柳新曾经指出:目前,各种经济类型中,低碳经济是社会经济成本和生态环境成本最低的经济类型,集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生活、低碳城市经济发展形态的总和,是一种修复地球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型经济形态。从革命论角度说,我国学者鲍健强、庄贵阳等人认为:从根本上来说,低碳经济是对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反思,是一场依赖于技术和制度创新的新型经济格局,是一场涉及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价值观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低碳经济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J.A.Schumpeter早在1992年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技术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J.A.的创新研究概念非常广泛,涉及到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从技术创新角度来说,J.A.将其定义为新技术应用导致产生的函数的移动或者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他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一种技术价值的实现。S.C.Solo、G.Lynn、C.Freeman等人在技术创新方面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国内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界定受国外学者影响较大。傅家骥等人认为:技术创新是某一地区或者国家抓住市场发展潜在的机会,以获得经济效益和商业利润为主要目标,重新组织当地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建立效率更高、费用更低、消耗更小的生产经营模式,进而推出一系列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和创新生产方法,开辟国内外更广泛的市场,获得更多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给地区和国家的生产。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没有高效的技术创新系统,粗放型经济向效率型经济转变就缺少了技术支撑。

二、我国低碳经济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从我国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现状来看,在低碳技术创新、专利技术转让及应用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研发能力薄弱,自主创新研究发展缓慢。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研发环节的强弱。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第一,低碳创新技术研发人才极度匮乏,核心技术研发人员、优秀的技术创新人员和综合素质较高、目光长远的企业家更是凤毛菱角,严重制约了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研发。第二,我国低碳技术整体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相对于国际水平来说比较落后。很多关键技术,例如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生物能技术、氢能技术等都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缺少科学有效的资金支持和建立机制。第三,低碳创新技术研发资金欠缺,同时低碳技术专利质量偏低。我国低碳技术专利总量较多,但是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仅达到一半,而且我国低碳技术创新专利申请基本上都集中于科研所,企业专利申请数量过少。其次,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意识淡薄。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仍然缺乏生态平衡的紧迫感和低碳技术研发创新的热情,在低碳技术创新模式与方向的选择上存在比较严重的短期行为,企业战略发展方向时常背离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后,低碳技术国家转移受到严格的限制,影响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研发的脚步。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基于国情的发展需求和结构优势来说,通过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等方式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由此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但是按照共同而有区别的原则来说,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共同协作过程中,发达国家有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获得低碳技术。但是很多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核心技术,维护低碳技术优势以及处于国家利益考虑,总是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借口,设置重重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低碳技术的进步。总体来说,我国低碳技术的创新发展之路困难重重,要想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国家、企业及相关部门必须从人才、资金、政策制度等方面共同努力,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大力扶持低碳技术创新及专利技术的研发保护,让中国尽早步入低碳经济发展轨道。

三、中国低碳经济技术创新发展对策

(一)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企业需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如今,低碳经济已经席卷全球,低碳技术已经引发了社会的迅速变化,绿色世界就是人类向往的未来。企业作为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需要加大自主创新能力,这就需要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尽快适应世界低碳经济的热潮,明确技术研发的目标,从根本上实现低碳经济的转型。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低碳技术创新仍然依赖于高校及科研机构,产品的市场指向性不明确。所以,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应该实现紧密合作,将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和企业的资金实现完美融合,最大限度调动各自在低碳技术创新领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尽快实现我国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优化。其次,我国企业需要在低碳技术创新领域增加资金投入,实现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企业作为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需要充分考虑市场、消费者需求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低碳经济的国际化的背景下,如果企业只考虑短期利益,放弃长远利益,必定会被时代淘汰。企业必须调整经营模式,让自身的发展经营模式与低碳技术之间达到平衡。企业作为低碳经济的执行者,同样应该对社会承担责任。企业在进行产品营销过程中需要大力宣传低碳经营理念,提高广大消费者的低碳环保意识,并逐渐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创造、发现市场契机。因此,我国企业需要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以企业的自主创新为发展动力,通过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的高度融合,加大对低碳经济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实现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培育、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改造传统产业,同时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续航能力,为我国尽早步入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制定相关保护措施,推动低碳经济技术创新

一项低碳技术专利的成果从研发到投入市场,其中存在着巨大的未知风险,风险之高严重制约我国低碳经济技术的研发。因此,政府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在政策上给予低碳技术研究一定的优惠。当然,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会在技术研发过程中承担一定的风险,如果新技术研发成功,顺利投入市场,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则应该获得相应的风险投资收益。就全球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我国政府必须积极掌握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与话语权,由此才能更好地在我国开展低碳经济,才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当中。

(三)加强国际低碳经济技术创新之间的交流合作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它融合了多种技术、多门学科为一体才能进行生存与发展。低碳技术与传统技术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汇聚了多门学科与技术,单独依赖于某一个企业、某个领域、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国家都无法完全实现低碳经济。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发展需要完整性,只有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共同面对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共同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技术联盟,才能更好地运行低碳经济。我国低碳技术发展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很大,要想短时间内提高低碳技术创新与发展,一方面要借鉴国外的自主创新成果,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实现低碳技术全球共享,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加强自主研发能力。以美国为例,低碳技术创新非常重视市场调节,技术创新机制由高校、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共同构成。各个产业之间实现了技术融合与扩散,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美国低碳技术研发创新资金有八成都是企业提供,而八成的低碳技术研究都由高校担任,非盈利机构则在企业与高校之间起到协调、控制作用,研究成果不会直接投入市场应用。再例如,欧盟低碳技术研究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及欧洲联合研究重心共同承担。欧盟为了将新的科研技术普及到各个生产领域,大力进行新技术的宣传推广、试验和示范,中介机构也会为了新技术的宣传制定一系列的宣传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低碳技术从研发、投入生产到进入市场一路顺畅,让低碳技术充满活力。从美国和欧盟的例子来看,我国需要向其努力学习,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积极引进、吸收、消化低碳技术,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寻我国低碳技术发展之路。此外,我国还应该建立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联盟,探索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新的合作模式,包括政府、企业、高校、学术、培训机构、非营利组织等,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共同作出努力。总的来说,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情,涉及到科研机构、高校、政府、企业及消费者等诸多方面,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必须协调发展、相互支持,才能使我国低碳经济技术创新顺利实现。当然,现阶段我国低碳经济技术创新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相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一定可以逐步解决问题,带领中国企业走出低碳经济技术创新的瓶颈,迎来社会经济全新的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OpschoorH.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adwindlingcarbonspace.EnvironResourceEconomics,2010.

[2]GrubbM,,LaingT,WillanC.Globalcarbonmechanisms:lessonsandimplications.ClimaticChange,2009.

[3]黄栋.低碳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J].中国科技论坛,2010,(2)

[4]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

[5]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6]孙滔.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核心竞争力[J].河南科技,2010,(16).

[7]赵卓,肖利平.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瓶颈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0,(6).

发展低碳经济范文3

(一)国际方面

1、国际压力大,时间紧迫。从波恩到德班,再到多哈气候大会发达国家将矛头指向了中国。由于中国和美国是碳排放的头两号国家,且都没有减排承诺,很多国家都或明或暗地要求中国也要加入减排承诺,甚至包括美国。发达国家总是有意回避对发展中国家的低碳技术和资金的扶持义务。虽然综合来看,我国人均碳排放还很低,且国外发达国家比我们多排放很多年,但压力仍然越来越大。综合考虑国内的经济状况,我们不会随意接受减排承诺,但国际社会的压力没有办法忽视。

2、低碳大国发展迅速,抢占市场先机。很多低碳大国都积极制定相关法法规,完善本国低碳市场,鼓励低碳技术创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如英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家都制定了详细而明确的低碳发展战略。这为他们在未来全球低碳市场抢占先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低碳市场规模很大,但发展还远远不够规范有效,这将导致我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处于被动地位。

3、低碳技术转让障碍重重。联合国气候大会大部分时候都会讨论低碳技术的发展创新,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应给与发展中国家技术援助和支持。但在近几期大会中,发达国家往往纠结于技术的探讨,有意忽略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援助。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依靠技术援助显然不现实。低碳技术作为新兴重要技术,转让也会遇到种种壁垒,这对我国低碳技术的发展非常不利。

(二)国内方面

1.能源结构单一。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的选择有限。化石能源占绝对比重而清洁能源比重不足,导致我国能源供应不可持续。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

2.产业结构失衡。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

3.技术水平落后。技术水平落后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阻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产设备落后、技术开发能力不足、产业体系薄弱,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

4.人口增速迅猛。我国人口众多,基数大、增长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增长所带来的未来几十年的就业问题、资源消费问题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等问题,都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挑战。

5.城镇规模扩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改善,对能源的需求也不断的增加,大规模的城市化将消耗大量的能源及物质材料,造成能源的消耗及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对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6.相关政策滞后。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的保障,我国现处于低碳经济的起步阶段,法律、法规、政策等都非常不完善,很多领域仍然处于空白状态,没有规范性文件的约束。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

(一)力促产业结构升级

鼓励技术创新我国一直在努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减少以往对基础能源的过度依赖。高耗能的产业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减少碳排放量,促进产业向低耗能产业发展,才能有力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此过程中,企业将面临优胜劣汰,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采用低碳技术的行业的发展,鼓励技术创新,淘汰电力、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煤炭、平板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的高耗能的产业。我们国家仅依赖低碳技术援助和进口是不现实的,也是成本高昂的,我们要积极鼓励低碳技术的创新,自主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未来低碳市场占有有利地位。

(二)调整我国的能源结构

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调整我国的能源结构,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是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重要基础,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提高石油和天然气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使用比重,这是现阶段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好选择。其次,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我国能源的利用效率,下大力气改进我国城镇工业的能源消费结构,投资研究太阳能、风能等技术的开发。再次,积极推动能源开发的多元化。虽然调整能源结构能够极大的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是这种形式的节能减排毕竟数量有限,所以说,要积极推动能源开发的多元化,开发无碳排放的新型能源,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才能取得低碳经济发展的重大成就。

(三)完善政策支持

如果单纯只依靠市场力量和企业自身的产业技术升级,各企业更倾向选择现有的利益,只有通过相关政策措施,改变外部环境,创造出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使得企业在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客观上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一是制定低碳企业准入标准、低碳发展考核办法等政策体系,强化政府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二是投资补偿及补助。对企业投资低碳经济产业进行一定比例的补偿和补助,这样,既能减少企业的一定损失,又不至于影响企业自身的风险约束机制。三是完善低碳税收政策,实施相关税收优惠,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所得税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抵免,逐步征收碳税,引领低碳经济发展。四是完善政府的绿色采购制度,扩大政府低碳采购产品范围,强制或优先采购低碳节能产品。

(四)加强国际合作

努力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我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唯一选择。只有与节能环保先进国家积极开展绿色低碳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更大程度地拓宽发展道路。一是推动低碳产品贸易便利化与自由化,着力消除各种贸易障碍,防止“绿色壁垒”,让低碳经济发展惠及更多国家和企业。二是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参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将绿色产业、清洁生产和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吸收外资的重点领域。三是完善多双边经贸工作机制,广泛开展在人才、资本、产业联盟、创新基地等方面的国际合作,营造有利于国内外低碳经济企业公平竞争发展的良好环境。四是积极探索与其他国家之间、企业之间、学术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低碳经济发展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三、结语

发展低碳经济范文4

关键词:低碳经济 高碳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034-02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及定义

1.低碳经济的提出。“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只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乃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最早是由英国提出的。为了应对不断恶化的气候状况与能源短缺,2003年英国政府率先发表了政策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构建一个低碳社会》。这是英国决心以能源环境为首要目标,建设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初步构想。随后,英国继续推出系列低碳经济政策。欧盟在平衡与协调各成员国的基础上,于2008年l2月最终就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达成一致,形成了欧盟的低碳经济政策框架。

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

2.低碳经济的定义。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各学者对于低碳经济的定义有不同的解释。

我国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提出,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

鲍健强等指出,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刘细良强调现代意义上的低碳经济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自身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一种理性权衡;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一种理性认知;是低消耗、低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可持续经济;是人类社会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

从经济可持续发展领域而言,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中国的能源结构一直呈现高碳结构。化石能源占中国整体能源结构92.7%,其中高碳排放的煤炭占了68.7%,石油占21.2%。电力中,水电比例只有20%左右,“高碳”的火电比例高达77%以上。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仍将对环境构成潜在巨大的威胁。从中国的经济结构来看,经济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的高碳消费特征,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倾向。资料显示,1998年―2008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6.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8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5%。因此中国经济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仍然靠高碳能源所驱动。这就是所谓的高碳经济,是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相对立。高碳经济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高碳能源的经济结构并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力图建立一个将人口增长、技术进步等因素视为常量的一个简单的经济总量模型,意图在于用简洁明了的形式揭露高碳经济增长的实质,为发展低碳经济寻找理论依据。

之所以随着含碳能源的不断使用,出现经济总量负增长、甚至是急速下跌,就是因为高碳能源的使用会通过各种方式及管道最终伤害经济总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临界,就会出现经济总量下跌,在假设碳能源的储备为无限量时,甚至可能会出现经济总量最后积累为零,也就是整个经济体出现崩溃。

长期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给我国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随着工业重化工化的进一步发展,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将不断加大,二氧化碳的排放还会不断增长。由于技术和设备相对陈旧,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位。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的比例将达到20.7%,超过美国(20.1%)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二氧化碳排放加大导致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损失增加,水资源短缺和区域不平衡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损失巨大、粮食安全压力增加,海平面持续上升、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威胁。按不完全的保守估计,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是相当巨大的,就相当于GDP的7%~20%,未来可能更大,如果不能改变这种高碳的能源消费结构,最终将导致GDP总量最后积累为零,甚至是整个经济体出现崩溃。

要想摆脱这一增长方式,我们必须要寻找新的能源来替代碳能源的使用,也就是将使用碳能源所造成的对经济总量的损失从整个经济系统中消失,这样就能实现经济总量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1.普及低碳理念,建设低碳性社会。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先从消费者入手,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反思那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使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成为行为准则,引导公众消费低碳产品,从而引导企业生产低碳产品。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以此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

2.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我国是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再加上发达国家近几年把高能耗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是个重大的挑战,中国应以全球发展低碳产业为契机,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产业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

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在三种化石能源中,煤的含碳量最高,油次之,天然气的单位热值碳密集只有煤炭碳含量的60%。其他形式的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属于无碳能源。逐步改变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以及不产生二氧化碳的生物质能,比如生物乙醇、生物柴油、沼气能等。从保证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角度看,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是减少煤炭消费,降低对进口石油依赖程度的必然选择。

3.发展低碳技术,提供能源效率。一半以上碳排放量的减少将来自有效的能效措施。目前中国的综合能源效率约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这些数据既反映了中国目前的能源使用比较浪费,但也充分表明中国提高能源效率的潜力巨大。我国应不断提高在民用建筑、商业和公共事业建设方面的能效,执行更高的产品标准等。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学习其低碳技术,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具有成熟的低碳技术,中国要通过国际协商与合作机制,促进这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增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消化与二次创新。

参考文献:

1.任立.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家,2009(2)

2.朱松丽.英国的能源政策和气候变化应对策略.金融经济,

2005(5)

3.文胡一芝.探寻低碳发展.中国面临挑战―金融经济(市场版),2009(12)

4.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太平洋学报,2005(11)

5.鲍富健等.低碳经济:人类社会发展方式的新变革.中国工业经济,2008(4)

6.刘细良.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光明日报,2009.4

发展低碳经济范文5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技术;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目前我国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还比较新颖,处于初级阶段,但是面对全球变暖,气候污染等环境问题,我国需要建立全新的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而转变的核心关键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国家政策的创新,本文就中国区域发展模式浅论低碳经济。

一、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下的低碳技术

(一)低碳核心技术不发达

江西财经大学管理学博士齐亚伟认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是低碳转型的率先启东人,她认为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二、三产业比重高且比较发达,尤其是服务行业,发达地区可以利用这些有效的信息和资源,调动各种有利条件为低碳转型服务,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发达地区的核心关键问题是区域创新,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发达的地区能够充分的吸引人才、资金,低碳核心技术的研发可以通过发达的创新金融手段研发买单,发达地区还可以通过发达的成熟度来拓展节能减排与环保领域的技术、资本和权益交易,使得碳交易得到开发和创新,为低碳技术的推广铺路。但是对比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发展现状,我国的能源主要是来自煤能源的供应,并且利用率极低,导致其他的可再生的新兴能源的不到充分的利用,我国的发达地区的二、三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发达经济地区相比,是较为低下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也不是特别合理,导致我国的高科技产业无法像发达国家那样掌握低碳核心技术的研发,我国还需要加强技术进步,在现有的技术水平的条件下,升级自己的低碳核心技术,向发达国家学习低碳技术知识。

(二)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发展低碳技术遇到的制约问题

1、低碳核心技术缺乏,节能减排投资有限在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环境下,我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偃师县未来低碳经济的各种目标,我国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然而国内能够掌握的核心技术只有10多种,这些都说明,我国要有完善的低碳核心技术就必须要“进口”才能完成。因此在与发达国家的赛跑中,中国在核心技术这一方面就处于不利的地位。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算过一笔账,中国要“不计一切代价”完成低碳经济计划,到2050年,节能减排的投资成本会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如此看来,国内需要节能减排的资金当投入到钢铁、水泥、交通、建筑行业以及通用技术方面等等能源部门时,累计达到的资金是当前的中国无法承担的,健康合理的发展。

2、投资融资发展低碳技术能力不足,融资知识型人才少我国在低碳融资方面还属于初级阶段,低碳经济项目要想得到能够充分利用的资金,只能借助国家财政资金,国家调控的力度比较大,利用市场机制调节的力度不够,即使融入了大量的资金,低碳经济项目的开展也得不到有效的运用,利用国家政策的不完善把融入的资金用到非正常用途中,法律的约束力不够强,也造成低碳项目无法正常完成。另外,企业要进行节能减排的创新项目时需要的资金主要是来自银行贷款,在贷款过程中会遇到程序繁琐,贷款标准高而贷不到款的现象,并且银行自身对企业贷款的目的信任感不强,使得企业要贷到款所付出的成本相对提高。

3、中国服务行业欠发达,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的发达地区相互对比,我国的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比重严重不足,甚至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吸纳就业的水平明显低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水平,我国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愿意到生产业就业,本来生产业是最需要知识和智力支撑的行业,却由于生产性行业的发展不足导致招收不到高校毕业生,造成了知识智力型人力资源的流失。人才的缺乏和流失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下的低碳经济转型

(一)中国政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低碳经济转型的政策支撑

欠发达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3,并且许多高耗能的产业工业都建立在中西部,因此国家应该加强重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转型。我国在2010年了第一批低碳试点,结合第一批低碳试点出现的问题和发展经验,发改委又在2015年了第二批低碳试点,在第二批低碳试点中出现了很多欠发达地区,这样的规划为欠发达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成为了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政治动力。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广元市作为低碳经济试点,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做了不少努力,以中钢集团四川炭素有限公司为例,中钢集团四川炭素有限公司是广元市利州区引进的企业,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实施了低碳环保先行,在中钢集团中有一条中钢川碳的雨水回收渠,下雨时,雨水通过这条渠道汇集在一起,再流入对面的循环水池中,通过水池的净化和循环反复利用,单单用雨水就能基本可以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炭素行业本来属于高污染行业,但是利用循环创新的技术手段使得企业节约了水费成本,同时还实现了工业废水零排放,在中钢集团内部,有一个约为6000平米的焙烧车间,在该车间的顶棚上安装了透明采光瓦,仅仅采光瓦一项每年就可以为中钢川碳节约电费近八万元,通过碳改气等努力使得中钢川碳每年少排放的二氧化碳有3.7万多吨。广元市还把每年的8月27号确定为广元低碳日,在首个低碳日活动中倡导了开展低碳生活,为低碳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中国欠发达地区低碳转型遇到的机遇

我国欠发达地区缺少人才、资金、制度保障,并且欠发达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遭到很大的破坏,虽然这些都一再阻碍欠发达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但是作为低碳经济推行的初级实施区域,欠发达地区遇到的机遇也不少。

1、产业转型的成本相对较低

欠发达地区大部分的自然资源没有进行开发,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发达地区尤其是广东、上海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产模式,工业模式已经成熟,要想快速短期的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而改变经济形势,是非常难的,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智力人才、高新技术才能实现低碳经济的转型,相对地区,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低,不需要大量的电力能源,电力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也比较少,在成本上,欠发达地区就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并且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都比较低,基础非常薄弱,没有低碳经济转变和改造的负担,这样的改造创新的成本也相应省去了不少。

2、发展低碳经济的阻力较小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低,基本还处于传统工业的发展水平,与传统工业的相关利益者也比较少,所以要把传统工业进行改造成低碳性质的工业产业,这种由于转型而造成的相关利益受倒损失的人就会变少,阻力也会相对变少,低碳经济如果在欠发达地区得到推广和发展,就会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生产效益和生活质量,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

3、转变成低碳经济的行动加快,时间短在转变传统工业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调整,改造,进而转变成新型的低碳工业,在发达地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因为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程度低,要想转变的过程就会大大缩短,可以在其薄弱的工业基础上建设度和要求的低碳工业,发展低耗能的产业,由此可以得出,欠发达地区要发展低碳经济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有明显的优势。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措施

低碳经济的发展是维护生态健康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我国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道路,在了解了中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程度下,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措施来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务之急。

(一)加强科技创新减少

排放量大气变暖,生态受到破坏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提上日程,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我们发展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新技术的创新来改造传统的钢铁、煤炭、水泥产业,将低碳排放量,主要是着力注重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地热能这样的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步代替由煤炭等资源发展产业的工业,还要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农业领域也要推广节能减排的技术,充分把国内的丰富的资源利用起来,这样也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在国际上加强低碳技术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公共地悲剧”理论是指在没有任何的约束的假定条件下,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国家都想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对公共利益进行破坏,在低碳经济实行的背景下,其实就是很多人对人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不断的索取,导致现在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导致雾霾的加重,这是每个人不考虑公共利益集体利益的后果,在这样的环境中需要我们共同合作发展低碳经济。因此,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不能完成低碳经济任务的,生态环境的治理是人类应该共同应对的,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应该带头减少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并且应当像在气候峰会中承诺的那样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环境保护资金和技术上的帮助,我国也应当积极探索建立与发达国家之间、管理培训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加强有关低碳经济的学术讨论和会议的参与度,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一条新的合作道路。

(三)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完善相关机制

要建立有效的创新体制机制,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引进碳排放交易制度,再具体的实践中减少税收,对于创新性的企业产业进行财政补贴,引导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实施低碳生产模式,在政府引导的同时,企业自身也面临着伴随着私人的成本收益与社会水平不相符的状况,如果企业发展中造成了环境污染,并且对造成的环境污染不负责任,既不补偿,也不用罚款,这个企业在对环境问题的处理上就不会加以重视,导致资源配置低效,因此企业的环保治理的行动熬得到补偿,激励企业的发展。再是通过建立健全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律体系,各级政府切实履行职责,严格控制碳排放量,不允许超标碳排放污染生态环境,引导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与展望

“哥本哈根会议”已经落幕,中国肩负着使命和承诺,低碳经济也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中国应该捉住这次机遇,面对挑战,解决困难,促进我国的经济能向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模式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发达地区多鼓励创新型企业工业的发展,欠发达地区抓住机遇,改造传统工业,在现有的低碳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新兴产业,让中国的低碳经济得到更加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齐亚伟:环境约束下的要素集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33-137.

[2]聂广睿.低碳中国的现实挑战[J].中国经贸导刊,2011(20).

[3]崔晓莹.我国产业低碳化路径研究[D].南开:南开大学,2011.

[4]李叶.生产业对广西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14.

发展低碳经济范文6

(一)当前农业经济生产理念和发展模式落后于整体社会经济建设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低碳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发展转型阶段中形成的新模式,并没有深入实践当中。受农村区域信息获取速度、知识普及度的影响,人们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了解甚少。另外,由于低碳经济投入度高、经济收益获取周期时间长,人们对其接受度也比较低。因为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人们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习惯于依赖化肥、农药等加快农作物生长,长此以往,造成农田土壤可耕种质量严重下滑,直接影响了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实施。

(二)科技创新性差且没有科学技术作指导

在低碳农业经济模式发展转变阶段,受科学技术支持度和农业发展基础的影响,缺乏核心性科技发展元素,很难将其转化为生态经济模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需求,诸如:农村耕地质量问题、农田水利设施问题以及环境保护问题等都是阻碍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的影响因素。所以,在低碳经济理念指导下,必须以科学技术的创新性发展作为基础,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含量,创新技术手段,才可以有效的加快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速度。

(三)当前我国农业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我国在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总量的同时,造成的农业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农业环境被污染,不仅会阻碍农业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还会降低农民收益。若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控制和改善,将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同时,调查资料显示,造成农业污染的因素很多,如:养殖业污染、农业种植污染以及农业废弃物污染等。其中,农业种植业污染最严重,主要有:化肥、农药污染、秸秆污染等;养殖业污染主要为:水污染和水资源富营养化。在国际贸易农产品出口过程中,鱼药污染和重金属污染造成的水产品污染已成为影响出口关键因素。

(四)农村从业人员的整体劳动素质不高

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整体社会的文化教育水平,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的竞争日益激烈。然而,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受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认为农业生产不需要强有力的技术作重要支撑,学生在专业填写的时候很少选择农业,然而实际为,农业部门需要大量的对口人才加入。尤其是在现阶段农业发展模式急需转变的背景下,需要大量的专业性农业专家参与。但当前参与农业生产的人大部分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整体农业从业队伍人员素质偏下,这种情况,对于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恶劣的,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二、低碳经济理念下农业经济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一)农业生产过程中生态环境压力的驱动因素分析

1.世界范围内人们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认识度的提高。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危害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被破坏,节约能源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据美国气象局调查资料显示,在相同气候条件因素下,不同行业所受到的影响程度最为严重的是农业。而农业生产所释放以CO2为主温室气体约占全球人为因素所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农业生产所用的有机化肥数量过多、农业废弃物燃烧过于严重;一方面是农业耕地致使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所致。而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前者影响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后者加快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为确保低碳经济理念下,实现农业生产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协调性,必须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2.我国对低碳经济理念下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度的提高。当前,我国正处在农业发展由高碳经济逐步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全球低碳经济建设理念的发展趋势下,我国愈加重视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农业生产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间发展的协调性。参照《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的相关规定,农业在生产过程中须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内容,开展以防治水土污染为重点的农业环境保护政策,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依法调整部分污染严重难以投入农业生产活动的耕地,提高水产养殖业污染治理水平,做好农作物秸秆焚烧利用工作,妥善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用水,有效解决农村生产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脏、乱问题。由此可见,国家对低碳经济理念下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

(二)现代农业科技因素的驱动力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为了更好的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低碳理念的引导下,国家大力研发各类与农业生产发展相关的科学技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农村沼气工程,它以秸秆、生活类垃圾等为原料,在减少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又能够减少煤炭等资源的消耗量;秸秆还田技术,它既能够培育地力,改善土质的酸碱平衡,又能够作为动物饲料、肥料等使用。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既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低碳式发展,又能够实现农业生产与农业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农业协调发展的推动因素分析

在当前的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农业产生过程中的各经济主体为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提高农业生产总值,不惜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致使农业生态环境被破坏。而在低碳经济发展视角下,为确保现代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则需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类经济主体,按照各自生产机制的特点,将各组成部分联系在一起,促使它们协调运转。

(四)低碳经济理念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各类激励机制推动因素分析

1.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是政府参照农业经济生产总值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采取的推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都需遵低能耗、低碳化及低污染的原则,借助市场与行政调控手段,再结合农业生态保护成本及其服务价值,来协调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2.制约机制。第一,建立以农业废弃物排放为主的税收制度,加大政府财政生态补偿力度,采取“以能代赈”的措施,大力研发风能、沼气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低碳经济理念下,现代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能源支撑;第二,征收农业碳排放税。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期目标是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类废弃物的排放总量,开发新型可再生能源;短期目标是增加低碳类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筹集更多的环保资金。

三、提高低碳经济理念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关措施

(一)深化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革新农业经济生产机制

农村之所以不断推广低碳经济发展究其原因为,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体制过于落后于时展步伐。在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加大低碳经济发展宣传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低碳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用意,确保低碳经济发展思想深入人心。另外,改革农业经济生产体制,需要在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完善发展机制,制定有效措施推广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促进低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减缓农业经济生产环境污染问题

缓解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要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深化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明确我国所追求的GDP增长应当以环境保护为前提,而不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到持续化发展的最佳路径,选择低污染、低能耗、低投入、高效益的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其次,在低碳经济理念的引领下,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发挥其引领作用,做到收入产出的最大化,加快经济产业的转变步伐。

(三)选择综合化农业发展道路,逐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作为农业经济生产发展大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急需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走出一条科技化、机械化、低碳化、循环化的综合农业经济发展道路。依照资源化、持续化、减量化的原则,选择正确的生产技术,全方位、多层次的增加农业经济生产收入,在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提升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资源效益的整合利用。

(四)加大农业劳动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力度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生产发展的整体水平差,导致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为农业劳动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偏低,人作为主导其它事物发展的主观因素,影响事物发展的各方面,只有作为劳动主体人的素质提升了,才可以从根源上革新农业生产发展模式。所以,我国若想成为农业经济生产大国,就必须造就一批有知识、有素质、有技术、有能力的专业化团队。另外,还需不断开发应用新型生产工具,加大农业生产技术研究资金的投入额度,对广大劳动群众进行适当培训,调动其农业生产积极性。

(五)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低碳农产品市场体系

促进低碳区域农业资源整合的有效办法是建立完善的低碳农产品市场。借助区域政府间的行政调控手段,加强经济合作,共同建立起有序的低碳农产品市场机制,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质量认证标准、低碳产品检测标准及农业生产标准等,在确保各方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区域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其具体措施为:第一,建立低碳农产品品牌市场,积极培育地方特色低碳农产品;第二,政府加大农产品企业扶持力度,紧抓龙头企业,鼓励企业积极探索外向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提高农产品市场增值的同时,实现农业经济的节能减排;第三,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公开推广低碳农产品信息;第四,不断完善农业劳动生产制度体系,确保低碳农业经济生产的实施。政府有关部门要从农业生产发展的科学角度来重新审视农业经济生产的相关制度,争取为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制度,谁污染谁治理,鼓励农村企业发展低碳融资。

(六)不断革新农业生产技术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逐步改善传统形式的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科学合理的使用施药数量,降低对农业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大力推广使用农家肥料,如:动物粪便、生物肥以及又复合有机肥等,加快生物型农药研究力度,选择科学有效的方法降低害虫灾害,可选择抗病植株的方式降低农药使用频率。另外,大力发展可循环性农业经济模式,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效率。

(七)建立低碳农业生产技术试点基地

当前,我国正处在低碳农业技术的探索发展阶段,建立低碳农产品技术试点基地能够有效整合各区域间的农业技术资源,共同研发低碳农业技术,逐步建立起以农村低碳经济为主导的产业链,依照市场发展需求,合理配置技术资源,组组建区域技术创新团队,通过由点及面的方式逐步辐射带动提高区域内的低碳农产品生产水平。

四、结语

发展低碳经济范文7

关键词:低碳经济;重要意义;发展研究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是以破环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虽然经济的进步与科技的应用让人类的生活出现了较大的改变,但是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也在逐年提升。环境问题近年来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温室效应就是其中典型问题。面对温室效应的巨大影响,世界各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必然要求,各国需要改善自己的经济政策,调整自身经济结构,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我国低碳经济正处于发展建设之中,相关部门需要了解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探究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保证低碳经济能够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一、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是在温室效应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而造成温室效应的根本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世界人口数量正在逐渐增多,世界各国的经济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对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燃料的使用导致众多有害气体的排放,这些有害气体形成的酸雨、烟雾影响了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逐渐提升造成了温室效应。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开始被提出,并且得到各国的认可与应用。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利用新能源使用、企业转型、技术开发等手段,降低对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以及有害气体的排放,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对低碳经济进行发展,可以承担起保护环境的重任,降低能源消耗,也能够调整自身产业结构,让新兴工业得到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自身经济,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低碳经济的提出涌现出众多新型理念,例如低碳生活、低碳技术、低碳交通、低碳城市等,它直接造成了民众生活观念的变化,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全新途径,让低碳经济能够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

1.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很多专业学者对低碳经济存在误解,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摒弃众多高能耗产业,例如建材、钢铁等,这样会影响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降低我国综合国力。实际上,我国仍旧处于城市化与工业化阶段,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而钢材、水泥等是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必需材料,所谓的高能耗产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它们能够保证我国经济增长,因此发展这些产业具有合理性。低碳经济能够对我国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某些产业需要因为低碳经济的发展而遭到摒弃。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每一类产业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众多产业需要以低碳经济为原则进行调整,让自身逐步得到完善,使我国能够以良好的产业结构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建设。2.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煤炭与石油是过去几十年中我国主要应用能源,这些能源能够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保障,但是它们的大量燃烧能够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与温室气体,这也是造成温室效应主要原因。随着时代的变迁,煤炭与石油在我国的储存量开始逐年减少,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要求我国必须对自身能源结构进行优化。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对无污染、可再生、便于获得的新型能源进行使用,例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相关部门需要重视对此类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同时使用此类能源,让这些无污染、可再生的能源成为我国能源结构的一部分,逐步对我国能源结构进行优化。3.进行国际合作。由温室效应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正常发展,各国开始就环境问题与能源问题展开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并且就某些问题签署协议,制定规则。对外开放政策要求我国将自身投入到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与多样的国际问题,我国需要与其他国家积极进行沟通交流,保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与众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低碳经济的发展让我国拥有了更多与发展国家合作、交流的机会,为我国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了契机。我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能够参与某些国际规则的制定,这能够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让我国在与其他国际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

1.注重节能减排。工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但是工业生产能够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排出有害气体与温室气体,因此,发展我国低碳经济首先应当注重工业生产的节能减排。相关部门应统计消耗能源过多或排出温室气体过多的产业,为其设置相关标准并且责令起进行整改。改良部分工业生产方式,控制它们的能源消耗;注重制度建设,保证相关考评标准得到落实,降低有害气体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节能减排的同时需要注重循环经济的发展,让能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尽可能降低能源消耗,为节能减排的进行奠定基础。2.建设低碳城市。城市建设者需要具备低碳理念,并且在城市设计、建设过程中对其进行体现,对城市布局以及城市各部分功能进行合理规划。对城市建筑进行建设时,需要注重太阳能的使用,合理利用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采光、通风,取暖系统与制冷系统应尽可能节约能源,在材料选择上应以保温材料为主。提倡各个家庭、单位使用节能灯具与电器,降低生活中的能源消耗。提倡步行、单车等低碳出行方式,降低汽车尾气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对汽车进行科学管理,推广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注重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汽车对环境的压力,对低碳城市进行建设。3.进行低碳生产。国家需要向社会各界普及关于低碳生产的知识,并且制定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与法律法规,让低碳生产拥有进行的基础。同时完善评价体系与技术体系,在某一行业中进行试点工作,检验低碳生产所具有的效果,并且逐渐对其进行调整。以低消耗、高效率作为低碳生产的基本原则,并以此为基础对传统企业进行改造,让传统企业接受低碳生产的洗礼,降低自身对环境的影响。对新型能源、清洁能源进行利用,使低碳化成为我国能源结构的特征,注重对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能源的使用。加强对低碳技术的研究,注重对低碳技术的创新,让低碳技术成为核心技术,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总之,温室效应带来环境问题已经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应对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影响。我国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国,因此,需要及时对自身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进行调整,让低碳经济得到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关领导需要了解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探索良好的发展途径,保证自身工作的有效性,让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够取得实际效果,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姜孟.低碳经济下中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评述[J/OL].资源与产业,2016,18(02):1-5.

[2]甄晓非,孟凡生.低碳经济驱动下的中国新能源产业战略发展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02):115-119.

发展低碳经济范文8

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相对来说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由于长期依靠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许多企业对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以高污染、高耗能为特点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出口主体,企业缺少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小,不仅所获利润较少,而且间接使我国出口大量能源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3]100-104,108。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动力

(一)在发展清洁能源方面具备一定基础我国计划在2020年,将15%能源供应变为再生能源。在城市居民生活中,天然气使用已基本普及;在风能利用上,近年来,大型风力发电产业发展迅速,年平均增长率约50%,一些本土企业如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已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外资企业如丹麦VestasWindSystemsA/S、美国通用电器风能公司已进驻国内,为风力发电事业的进一步开发奠定基础,2012年我国风力发电达到9.598×1012kw•h,比上年增长36%;在太阳能利用方面,我国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较完善产业化体系,占世界年产量80%左右。并网和离网光伏发电渐成规模,2013年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为1.589×107kw,较上年增长365%。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工程在我国得到推广,它是将发电与隔热保温作用集于一身的新型绿色建筑[4]761;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在技术上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世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24%。

(二)政府及民众转变观念政府能源安全意识增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不仅仅是工业发展推动的结果,更是出于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的需要。同时,政府积极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利用政策、信贷等手段鼓励支持节能环保型企业发展创新,利用价格引导中小型企业减排,并勒令一些高污染企业进行整顿。政府绿色采购对整个绿色供应链产生杠杆作用,引导产业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在政府带领及媒体宣传引导下,民众的低碳环保意识也逐步增强,“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已慢慢成为人们习惯。根据《2013年中国碳排放信息披露项目报告》显示,国内碳市场正逐步形成,一些低碳试点城市的碳交易已进入实操阶段,仅深圳就有635家企业参与碳交易试点。

(三)主动减碳排放有利于提高国际地位环境无国界,温室效应问题多次登上国际论坛,海平面上升已威胁到低海拔国家的国土安全,降低碳排放量在某些程度已上升为政治问题。2013年,我国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9%,居世界第1位,年人均碳排放量达到7.2吨,首次超过欧盟年人均碳排放量。我国政府公开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将在2030年左右出现,大力提高非化石能源使用量,将其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例提高到20%左右。政府摒弃仅将目标建立在人均产出基础上的做法,开始设立总体目标,表明了政府的积极态度,这有利于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减轻国际压力。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对策

(一)完善碳交易体系碳交易作为一种新兴交易模式,在欧洲地区已证明其对控制碳排放总量的有效性。我国7个省市的碳排放交易试点已顺利搭建完成并开始运作,截至2014年11月底,已交易143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交易金额超过5亿元人民币,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但是,试点省市现为各自独立的封闭空间,参与碳交易的企业排放门槛、分配排放配额、报告核查制度等都不相同,碳交易价格并非由供求决定的市场价格[5]27-28,32-34,政府表示希望2016年能够建成全国范围的碳交易市场,但如何由试点城市辐射到全国范围,仍是一个大工程。碳交易虽然能够在总量上对碳排放进行控制,但目前市场上每吨碳排放价格不足30元人民币,这并不能对企业造成足够压力,如果放任企业自由购买排放额,仍不能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笔者认为,在企业购买排放额的定价上,可考虑使用阶梯价格,另外,可根据不同行业规定企业购买的排放额与每年分配排放配额的比例,以此形成倒逼机制,迫使企业采用新技术、开发新能源。

(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新能源、改变传统能源消费结构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途径。从长期看,清洁能源的使用可以减少碳排放,缓解温室效应。从短期看,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生态环境。同时,许多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均属可再生能源,对缓解全球性能源压力有一定作用。为优化升级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在结合技术、资金基础上,制定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在2020年,要将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提高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5%。如果这一目标实现,将会大大改善我国大气状况。在开发利用新能源过程中,一定要依据现实情况,防止过犹不及。

(三)支持技术创新科学技术决定低碳经济发展前景,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具有成本优势,减排技术应用成本低于发达国家,应抓住机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研发能源再利用技术。鼓励国内企业发展创新,通过竞争和合作研发核心技术,在明晰投资规则的前提下,更多地引入外商投资。在发展低碳经济进程中,对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政府应给予财政支持,对符合碳排放标准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及财政补贴,刺激节能市场的发展。

(四)调整产业结构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放缓,产业结构调整速度逐渐加快,要解决经济发展的长远问题,推进经济结构升级不可避免。首先,国家应制定完备发展战略,解放思想,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其次,要有意识地调整我国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再次,在出口方面,要适应国际上的绿色产品理念,在原材料的选择和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国际绿色标准执行,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低碳产业。

(五)完善法律法规我国应根据国情建立相关的法律政策,规范低碳经济发展,尤其针对试行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应结合试点地区出台的政策,尽快出台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将碳排放交易规范化,以法律形式保证低碳经济的有效推行。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但仍有一些地方还不够成熟,仍需改进,在推行低碳经济进程中,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

四、结语

发展低碳经济范文9

关键词:低炭经济 现状 趋势

引言

迄今为止,人类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自然资源无止境的索取,实现物质享受与便利的提高。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高消费模式,成为世界的风向标,引令各国竞相模仿,由此造成地球资源和环境的严重浪费和破坏。时至今日,由于人类过度的生产与消费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加以重视并采取有措施进行补救和改善的时候了,在此背景下,兼顾环保和发展的低碳发展观念逐渐兴起,并成为全球潮流。从个人生活方式到政府政策,从国家法律到国际公约,低碳发展影子到处可见。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一直是人类面临的两难选择;进入工业化时代后尤其如此:如果只顾发展不顾环境,本代人都可能难以继续生存;但如果只顾环境保护,发展中国家又难以发展,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人类终于找到了低碳发展的道路,就是把发展寓于生态文明建设之中,把环境保护寓于经济发展之中。

一、低炭经济发端

低碳经济发端于地球能源战略调整,广泛应用于气候变化领域。一方面,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是国际政治经济中热点问题,归根结底也是发展问题。气候变化未来将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更容易遭受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仍有不少贫困人口,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能源需求急剧增长,特别是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温室气体减排面临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应对气候变化为我国具体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极大机遇,对于缓解资源和环境矛盾、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乃至经济安全等,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低碳经济定义及内涵

(一)国内外相关定义

国内外历年来关于低碳经济内涵的界定众多。最早,2003年英国《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将其定义为: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排放,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长早更高生活上水平和更好生活质量的途径,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长早机会,也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该白皮书提出205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削减60%的目标,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

低碳经济一经提出就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并引领了世界经济向低碳经济的大趋势。梅森纳(2007)认为人类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不是技术上的,也不是经济上的,更是政治和体制上的。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将有希望成为美国未来重要的战略选择。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定了应对气候变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这一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积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该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概念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在气候变化估计制度框架(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特别是《京都议定书》遭受空前挫折的形势下由英国率先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打破国际气候谈判的僵局,着眼于国际气候制度的建设。

在中国,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对低碳经济给出的定义是: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及国际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也就是说低碳经济是也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对”低碳经济“ 的定义,目前广泛引用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即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真个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僧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包括

1、工业生产的高效率,即单位产出低排放;

2、能源转化高效率,即单位电量高行驶里程和低排放;

3、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供应中占较大比重;

4、交通领域的高能效和低排放;

5、办公、生活领域的能源节约;

6、减少高能耗、高排放产品的出口;

7、公共交通替代私人交通,更多使用自行车和不行;

8、最为核心的是:通过体制机制调整,刺激高效能、低排放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从而提高全球的能效水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低碳经济具有全球性、政策驱动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一系列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政府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技术创新与储备以及金融支持。

三、低碳经济产生背景

从起源来看,低碳经济发段端于能源战略调整;从分布领域来看,低碳经济广泛应用于气候变化方面;从概念的提出和行程背景来看,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发展低碳经济范文10

1.1我国的能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地广物博,能源资源丰富,但人均拥有量却很少,能源供应不足,价格上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制约。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其中煤炭的消耗量最为严重,然而再生能源,核能源消耗却只占极小部分,由于我国对煤炭消耗巨大,从而导致煤炭排放量增大,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全球居前列,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1.2经济发展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其中以第二产业最为明显,然而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却是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产品创新能力差,技术革新落后,是以能源消耗为代价的重工业的发展,对于国内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电污染有严重的后果,更是有不少发达国家打着以促进经济发展的口号在我国国内办工厂,对我国的能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我国正处于向第一、第三产业转型时期,优化我国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促进信息、金融和科技的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促进第二产业重工业的技术革新,生产方式的转变,减少煤炭能源的消耗,加大清洁能源的利用有重大影响。通过科研创新,实现高能耗向低能耗的转变,由低技能向高科技的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金融业的发展,银行、基金和证券的发展也有推进作用,促进第三产业的迅速扩大,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1.3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支持的不足

金融在产业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要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有金融的支持,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杠杆和利益传导机制等广泛影响其产业主体的发展。低碳经济现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大目标,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然而金融机构的定位和信息不健全等也无法与低碳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导致科技的创新研发等都会遇到资金不足等问题。一些金融政策不完善,对于金融活动的支持度不够,无法及时给予帮助和扶持,金融体系不健全,无法满足低碳经济的发展。

2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措施

2.1政府政策的支持

我国是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经济体系,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要颁布相关的政策法规用以规范和激励金融体系,通过政府引导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调整,给予低碳经济项目资金支持,设立风险机制和担保机制及政府国债等机制为低碳项目进行融资。

2.2完善金融体系的建设

我国的低碳经济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可以借鉴国外的金融建设来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要合理调整金融体系的定位,加强国际合作,树立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服务目标,加强银行信贷和客户之间的联系,为低碳经济项目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更新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手段,推出更多更利于小企业全方位发展的服务项目。

2.3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

发展低碳经济范文11

一、金融政策大力支持绿色信贷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运用常规的行政、法律、税收等手段外,应充分发挥金融业在资源配置中的“调节阀”、“控制闸”作用。早在7月,国家环保总局、央行、银监会三部委联合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首次提出将环保调控手段通过金融杠杆来具体实现的政策,这标志着绿色信贷全面进入节能减排的主战场。通过在金融信贷领域建立环境准入门槛,对限制和淘汰类新建项目,不得提供信贷支持;对于淘汰类项目,应停止各类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贷款,从源头上切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的经济命脉,有效地切断严重违法者的资金链条,遏制其投资冲动,解决环境问题,通过信贷发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随后,金融管理层相继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要求金融业全面加强绿色信贷建设。银监会制定了《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具体措施》,并于11月公布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自此开始,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绿色信贷政策和管理制度。

两年多来,信贷政策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总体目标还在不断深化。12月23日,央行联合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明确信贷投放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加大绿色信贷和对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

二、发展绿色信贷建树颇多

商业银行通过建立环境准入门槛,可以从源头上切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的经济命脉,通过金融杠杆实现环保责任,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科学发展、绿色经济的目标。事实上,一方面,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客观上对商业银行加快经营转型和信贷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积极主动地进行经营转型和信贷结构调整,既有利于通过信贷资源的配置、引导,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也有利于实现自身的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经过几年的实践,各商业银行在执行国家绿色信贷政策过程中已颇有建树。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的绿色金融已成为一种趋势,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各金融机构不断调整和优化贷款结构,普遍将绿色信贷作为授信的首要条件。

去年河北省新增贷款3500亿元,大部分投向了绿色环保产业,积极有效地支持了城市污水处理、河道治理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各家银行也都把绿色信贷、防范信贷风险政策融入其经营战略,坚决执行国家绿色信贷政策,起到了利用金融资源对经济发展引导、支持和保障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采访中,四川银监局局长王筠权表示,今年四川省银行业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实施绿色信贷,支持发展低碳经济,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和企业的信贷支持,重点确保“7+3”产业发展规划,继续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过剩产能以及落后产能等行业贷款。

三、金融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大有可为

业内专家认为,低碳经济也为金融业发展开辟了巨大空间。近年来,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呈爆发式增长。世界银行统计,至碳市场成交额连年翻番,成交总额达1263亿美元,2012年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我国碳生产力水平低,去年底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下降40%至45%,节能减排市场潜力大。据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投资总额累计可达6000亿元以上,潜在的节能市场规模达8000亿元。

因此支持低碳经济不光是责任,也有利于银行业培育新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建设银行副行长胡哲一表示:“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大批传统产业改造,大量新兴产业成长,必将产生巨大的绿色信贷需求;银行可提供信用咨询、理财产品、低碳项目融资等服务新产品,还可以直接参与碳交易市场。”

确实,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中,银行业在业务拓展方面将大有可为。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行长龚蜀雄认为,一是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大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量新兴产业茁壮成长,将产生巨大的绿色信贷需求。二是银行业在提供低碳经济相关金融服务创新方面空间巨大,包括为cdm项目

开发者提供信用和咨询服务、开发相关的理财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开展低碳项目各类融资等。三是银行业在参与碳交易市场方面优势明显。随着我国碳交易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产品逐步丰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银行业既可直接参与市场,也可作为中介为各类市场参与者提供金融服务。

四、金融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重要环节

目前,从宏观政策上确立有利于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推动气候和生态环境走出困境,是各国政府都在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对于中国来说,低碳经济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有效途径,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科技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机遇。

人民银行金融研究局副局长汪小亚表示,除了要在理念上倡导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在行动上发展低碳金融和绿色金融之外,还要在政策上鼓励碳金融和绿色金融创新。在信贷方面,应结合我国到2020年的总体碳减排目标,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减排要求,承诺达标企业获得融资;将排放权减排额作为抵押物,来为环保企业进行融资;开办专项治理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换代的项目贷款业务;开办排放权交易购买方

发展低碳经济范文12

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

为推进我国生态工业及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国家环保总局从1999年开始启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工作。

2006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首次颁布的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规定,我国生态工业园区依照三项标准进行建设、管理和验收。这三项标准分别是《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和《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三项标准对生态工业园区提出了基本要求:近三年内未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环境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园区内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总量控制指标。

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的通知)}(环发〔2007〕51号),环保总局、商务部和科技部联合在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截至2010年3月底,环保部、商务部和科技部已批复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达29个。

2010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和发展中,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重点内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生产者一消费者一分解者”的循环途径来构建循环产业体系,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梯级利用,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循环体系所形成的低碳产业链,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基础。

低碳技术的应用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低碳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途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支持和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展新能源技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等一系列低碳技术研究;建立低碳技术企业孵化器,推动低碳技术产业化,引进先进低碳技术,提高园区技术创新实力。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通过高效的管理措施和优惠的政策法规,使园区内产业结构向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的方向发展,为低碳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在申报、建设、验收等各阶段,全面贯彻低碳经济理念;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发展,引人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兴产业;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企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并且制定经济鼓励政策和技术研发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开发和利用低碳技术。

目前,我国生态工业示范园建设低碳经济的模式各有侧重,各开发区应根据自身特点,借鉴优秀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发展经验,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苏州高新区:以青吉产业为依托

苏州高新区是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综合类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的开发区。2004年,苏州高新区开始正式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工作;2008年通过验收,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之一。

目前,园区内已形成了“松下电工线路板产品链”、“福田金属生态产业链”、“古桥物流废木材产品循环链”等7条生态工业链,园区内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CO和502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苏州高新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以高新技术为主体,围绕已有的电子信息、精密仪器、精细化工产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生态设计、绿色招商、环境保护等方法,实现能源低消耗和废物低排放的清洁生产,助推低碳经济发展。

园区帮助企业引进高新技术,改进落后的生产工艺,实现节能减排;鼓励企业建立资源再生利用的生态循环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重点实施“补链”战略,针对现有产业推行绿色招商,完善主导产业的生态链;加强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借助专业环保企业健全公共环境保护体系,提高园区环境综合治理能力。

2009年,苏州高新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出台了“2+3”产业振兴发展规划,确定以新能源、生物医药和服务外包3个新兴产业为主导,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清洁产业,提升低碳经济竟争力。

与此同时,苏州高新区国家生态工业园大力构筑新能源产业。以光伏产业为核心,建设“产业配套能力最强、产业链最长、技术质量最可靠、运作成本最低、最具竞争)]”的太阳能电站生产研发物流基地;以特谱风能、美恩超导为代表推动风能,彼业链形成,使苏州高新区成为国内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制造基地之一。

第三产业是低耗能、低排放、高附加值的典型清洁行业,苏州高新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培养软件和国际服务外包、金融商务、第三方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了产业发展的低碳化。

天津经开区和包头(铝业)示范园:以低碳技术应用为推手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2008年通过验收的全l目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之一。园区利用低碳技术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产业改造等方式,实现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低碳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开发区将低碳理念引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在城市照明、公共交通和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和利用低碳技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低碳导向社会。

示范园在城市路灯和景观灯一中全邵采用LED灯,是中国首个LED城市照明示范区;园区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积极开展有轨电车系统规划,建设新型公共交通系统;园区利用低碳建筑技术实施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厂利用太阳能、智能建筑、节一能绿色建材与节能照明技术产品。

包头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园1几2003年正式获批建设,是全国第四家部级的生态五业园。园环.利用低碳技术,构建以“铝电联营”系统为中心的生态产业链网,解决了铝业作为我[fi1传统高碳产业所面临的环境压力,实现r低碳产业转变。

示范园依托包铝集团与东恒热电公司已有的产业链,通过热电联产和能量梯级利用、各系统之间产品和废物交换,建立了较为稳定的“铝电联营”生态产业链网结构,使园区内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废物得到有效回收利用、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为我国铝业及其它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发展提供r新的发展模式。

南海示范园:以环境保护为重点

广东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是一个全新的虚拟型生态工业园区。园区工业生态系统以四家企业为基础,依据市场机制进行绿色招商。其主导产业定位为高新技术环保产业,包括环境科技咨询服务、环保设备与材料制造、绿色产品生产、资源再生等4个主导产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