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时间:2023-07-27 16:22:59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低碳;低碳经济;意义;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ment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a low carbon economy, and introduced in a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model of its realization.

Keywords: low carbon; A low carbon economy; Mean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F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实施节能减排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1. 1 节约能源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节能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节约能源,减少碳基能源消耗,对实现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1. 2 污染减排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具有协同效应

污染减排措施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有不容忽视的协同效应,实施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监管减排等一系列措施,对减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体上有显著的协同效应。一方面控制局域污染物排放( 如 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及生态建设过程中减少或者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另一方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中同时可减少其他局域污染物排放。

1.3节能减排事关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情况已经严重威胁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制约着经济发展、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并且呈上升趋势。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的劣五类水质占将近全国三分之一的水体,重点流域频繁发生水污染事故,40%以上断面的水质没有达到规划要求,一些处在其流经河段的城市也避免不了受到污染;大气污染问题是我国

近年来又一严重危害人们衣食住行的问题,我国大气污染已和发达国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期的程度相当。在2005年监测的523个城市中,空气质量低于二级标准的达1/3以上,居住在空气污染严重环境中人口达城市人口的1/5。我国的经济发展处在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的历史阶段,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据有关部门证实,如果以世界人均水平为单位计算,我国除煤炭资源占58.6%之外,其他重要矿产资源均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耕地为世界人均水平的32%,水资源为28%,天然气、石油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7.05%、7.69%。因此,只有节约资源才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1.4国际上对我国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节约资源的压力逐渐增加。

我国对国外资源需求的增长推动了世界资源需求的上升。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年我国原油需求量日均约为665万桶,占全球日均需求量的近8%。2005年上半年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石油需求增量约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量的80%,这其中近50%靠进口满足。另据统计,2002年至2005年间,我国对锡和镍的需求增长量占世界消费增长量的大部分。我国需求增长量已经成为影响初级金属产品和全球石油市场供求的重要因素,并成为一些投机集团哄抬资源价格的幌子,受到一些初级产品进口国的指责和一些国家的担心。但我国对全球初级产品和石油的需求,有相当一部分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高污染、高能耗生产环节的结果,其中相当部分产品并不在我国消费,而是出口到全球市场。我国是全球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大国,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均占近全球排放量的14%,对全球大气污染的影响很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和发展以及世界未来格局的重要因素,未来我国在这方面的国际压力将不断增加。

2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路径

就我国来说,煤炭是主要的能源,我们在发展低碳经济时采用的技术和工艺与西方国家是不同的,实现的途径也不同。

2.1 降低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的比例

由传统的以煤炭为主向现代化以天然气和石油等清洁能源为主转变的能源消费模式是社会的必然趋势。煤炭的耗能要比石油和天然气高很多,降低煤炭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的分量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虽然国际油价的波动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造成一定风险,但综合比较各种方式之后,这种措施仍是首选。

煤炭是我国的能源中最主要的能源,因此,加大力度实施煤炭净化技术以改善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结构是一个长期的基本的任务。

2.2 充分发挥碳汇潜力

发展低碳经济最好的途径是采取林业的措施和土地利用的调整充分发挥碳汇潜力。过去的50年间,我国投入大量人力和物资用于造林,但至今森林覆盖率仅提高了4.2%,这项通过改进森林管理、提高森林的单位面积生物产量、扩大造林的面积来增加森林碳汇能力的措施被证明不实用,并且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花费。因此,必须研究、探讨新的措施发挥森林碳汇潜力以达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

2.3 参与国际减排活动,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碳排放的技术和进行一定的资金援助是发达国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不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进行节能减排,还有利于完成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我国以实际行动为低碳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积极参与国家能源技术市场,采取各种方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国“十一五计划”中提出截至2010年底单位GDP能耗要降低1/5,这相当于减少了近12亿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因此,在保证人民生活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进行消费领域节能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也有巨大潜力。

2.4 完善政策体系

“低碳经济”提出以来,我国政府积极响应,先后了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但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欠缺。要推进低碳经济转型,我国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节约资源法、清洁生产法等的实施; 制订和实施鼓励低碳经济的财政、税收和融资等经济优惠政策,制订和完善碳交易和碳审计制度,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 推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加强政府机构节能和绿色采购,制订低碳产品优先采购政策,改造节能建筑; 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及依照国际通用的 “碳源 - 碳汇”平衡规则,对国内生态保护区实施补偿; 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掌握话语权,发挥积极作用; 建立相应的统计、监测和考核制度,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统计和管理体系,让低碳经济转型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双赢之策。

2.5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制定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建设。按照“再利用、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一方面严格环境准入,实行清洁生产,强化污染预防并实施全过程管理; 另一方面合理布局,使产业之间耦合共生,延长产业链,形成循环效应。以少的环境成本和资源消耗获得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而使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2.6倡导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转型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人们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低碳经济还是个新事物,要广泛利用各种媒介宣传普及相关知识,倡导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等理念,通过健全和发展各种环保组织,指导企业和公众使用低碳能源。通过政府引导、社会组织推进、全民参与,形成低碳经济发展整体合力,最大程度减少碳排放。

2.7 加快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可分为两个类型,第一类是减碳技术,比如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第二类是无碳技术,如核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攻克和突破低碳产业发展中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我国应积极引进先进的减碳、无碳技术,加快创新和推广速度; 探索国际企业间、学术界间及其他组织间合作伙伴,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

3 结论

在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受到能源和环境制约的背景下,低碳经济成为应对气候变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途径。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工程也是一项全民工程,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工艺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而且还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和监督。因此,加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奚建武,徐丙奎. 节约型城市 [M]. 北京: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 李国志.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政策建议 [J]. 亚太经济,2010,( 4) .

[3] 李丽平,周国梅. 切莫忽视污染减排的协同效应 [J]. 环境保护,2009,( 24) .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低碳经济 生态文明 生态伦理

“世界的形象既不是一个有待挖掘的资源库,也不是一个避之不及的荒原,而是一个有待照料、关心、收获并爱护的大花园。”[1]世界的非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既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又节约自然资源,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发展观,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环保的发展之路。

一、低碳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低碳经济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经济模式

马克思指出:“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人如果要生存就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人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又在积极的改造自然,由于不尊重自然规律,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导致了生态的失衡。因而,我们必须要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在攫取自然资源的同时又要保持生态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十七大报告中,主席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尊重自然规律,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低碳经济要求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尽最大的可能性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采用较少污染或不污染环境的新能源(风能、生物质能等)取代煤炭等旧能源。低碳经济不仅能保护自然而且能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说明,低碳经济是一种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经济模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低碳经济则符合其要求

工业革命之后,传统的物质资料生产采取的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高产出资源消耗型的生产方式,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过程,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未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破坏生态的平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要求我们转变粗放型的生产方式,采用绿色的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低碳经济的本质是全方位、系统性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实现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建设生态文明。在生产发展环节,实行低碳经济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开发利用新能源,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在资源的消耗环节,实行低碳经济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气、废物、废渣的排放,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这种生态化的生产方式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

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能源的消耗和废气的排放微乎其微,但一旦乘以13亿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倡导全国人民实行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每一个公民要自觉增强环保意识,从生活的点滴做起,绿色生活。低碳经济顺应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提倡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积极倡导社会成员在生活中使用低碳产品,过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既要社会成员思想观念上具有低碳意识,又要从实际生活中绿色消费,降低碳排量。

二、低碳经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现实的路径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保护生态环境,则必须从源头上抓起,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污染源,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固发展。低碳经济提倡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经济发展模式,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稳定为基础,以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全面协调为目标,在根本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目标是一致的,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低碳经济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经济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从生产、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短期来看,低碳经济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开发绿色清洁能源取代传统能源,有效地减少了非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从长期来看,生活中绿色消费的低碳经济能促进社会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能有效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能有效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低碳经济促使社会成员增强低碳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低碳经济让低碳意识融入到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中,促使社会成员认识到自然资源的短缺,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并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为后代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低碳经济还积极要求技术创新,不断培育企业的低碳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绿色生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低碳经济积极引导人们向可持续消费方式转变,改变以往的高消费、高浪费的不良生活方式,适度消费,营造低碳生活的氛围。低碳经济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着手,积极引导人们使用节能环保的产品,低碳环保,绿色出行。

参考文献:

[1] 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121).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 低碳经济时代 大学生公民意识 培养教育

在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在为解决气候问题而努力,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有的国家甚至提出要发展“零碳经济”。中国作为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如何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发展低碳经济以成为2010年两会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除了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外,民众的低碳意识显得愈加重要。事实上,我国政府早就看到了民众低碳意识的重要性。在2007年召开的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总书记就提出,“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利益群体,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力量,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何在高校大学生中倡导和树立“低碳”的公民意识,是事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意义影响重大而深远。

一、低碳经济时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认识,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几乎涉及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如民主、平等、自由、自主、公德等观念,其核心是权利和义务观念。它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目的在于培养爱国心、公德心和主体责权意识。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公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除了应该具备普通公民具备的公民意识外,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寄予厚望,使其有别于其他群体。低碳经济时代,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让每个人都争做低碳的宣传者、实践者,用实际行动为整个社会发展注入绿色动力,让低碳城市、低碳社会的美好愿景早日实现,是当前高校德育教育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从大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讲,低碳经济时代增强公民意识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必须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大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提高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逐步培养起良好的公民意识。当大学生意识到自身在低碳经济时代的主体地位,大学生才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才会意识到自身的责任,才能尽快地吸收关于低碳方面的各种信息、,提高相关技能,才能完成自身在低碳经济时代的转型和发展。

2.从民族国家发展的高度讲,低碳经济时代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和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产生于一定社会存在的思想意识必然会对这一社会存在产生各种影响,即一种社会存在必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作以支持。伴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大学生更需要加强“低碳”的公民意识,从而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关注社会实事,有一定的平等、民主、市场、环保等意识,但总体上说,由于我国受封建传统的影响、法制教育的误区以及学校教育的缺失,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还存在以下问题,主要表现在:(1)大学生基本知识水平较高,行为意识水平较低。大学生在人文、科技、法律、艺术等基本知识方面具有较高的认知度,但是在公德践行水平较低,缺乏在公共生活领域与社会、他人和谐共处的能力。(2)大学生权利意识较强,义务意识较弱。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矛盾体,很多学生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不能正确理解,总希望得到法律所赋予的一切权利,不希望别人对自己进行约束与管理,对社会应尽的义务、责任很少考虑。(3)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国家意识较弱。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能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实现和利益要求,一般来说,大学生都有爱国意识,但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相冲突时,大学生往往注重的是个人利益而忽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

大学生的行为意识、义务意识、国家意识的薄弱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在低碳经济时代小康社会的实现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高校作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教育的重要阵地,更需要构建低碳经济时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教育的体系。

三、低碳经济时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体系的建构

大学生的低碳意识不会天生或自然而然地形成,培养大学生的低碳意识应该从思想、生活、学习、社会实践等各方面进行体系的建构。

1.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堂学习是对学生公民意识养成的第一课堂,“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两课”教学中应该突出低碳经济时代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注重大学生低碳意识的培养和低碳素质的提高,并且应该渗透到其他学科中。

2.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要与党员教育相结合。学生党员是学生群体中的先锋队,将低碳意识培养渗透到党员的思想教育、民主生活会中,由党员带动周围的同学,让学生党员的一言一行对普通同学产生辐射作用。

3.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要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相对于系统的公民意识教育而言,志愿者活动、公益劳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参观考察都是进行公民意识培养的有效平台。在低碳经济时代,应加强大学生行为养成的培养,并将实践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具体事情做起,逐渐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对“低碳”需求,从而培养起公共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4.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要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公民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应该贯彻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内化为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不仅能够自己践行“低碳”,并能够带动周围的同学,带动家人、带动社会一起践行“低碳”理念。

5.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的培养既有显性约束力,又具有隐性感染力。因此,我们要努力建设校园文化。如通过培育大学精神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学校的教育理念、管理风格、纪律规则、学习研究风气、教师榜样、教育者的态度、人际交往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习惯、沟通信息的模式与社会交往的形式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广播站、校报、校园网、宣传橱窗、学生刊物、学术讲座和人文讲座等各种校园氛围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闵素芬.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体系的建构[J].求索.2005(05):32-133.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范文4

1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我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其碳排放量必然也是高居世界榜首的。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在经济与环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那么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向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变就已经成为了必然。

2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纵观我国经济状况,低碳经济的发展仍然比较缓慢,其中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一)低碳经济金融发展信心不足现如今,有许许多多的金融企业仍然不能明确地预测出低碳经济能给社会发展带来多少经济利益,因此金融企业在发展的时候仍然采取着观望的态度。低碳经济项目由此不能得到正视,但却又必须依赖于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这就产生了矛盾。由于条件的不能满足,金融市场的发展空间收到了限制,金融行业就难以对于低碳经济的政策作出调整,这就直接影响到了低碳经济下的金融创新发展。

(二)技术水平无法满足金融创新要求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因为世界上不同国家的技术水平有所不同,因此不能达到一个均衡的状态。就我国目前状况而言,国内还有很多方面不够完善,许多技术项目有待进一步发展。并且,仅仅在国内,都存在着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状况,许多地区的低碳经济技术严重落后,且人们对于低碳经济的意义意识程度还不高,不够重视,因此低碳经济下的金融创新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三)金融风险规避能力较差由于在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当中,低碳经济的发展仍属于一个新兴的发展方式。其体制与技术方面都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足,如相关的监督约束制度不够完善、低碳经济发展体制欠缺、相关扶持政策存在缺陷等等。这使得低碳经济发展下的金融创新行业存在了一定的风险,这就导致人们不能放开信心去发展金融创新,形成了一个制约的局面。由于经济效益与其发展中存在的风险是成正比的,低碳经济的过快发展使得其风险随之上升。因为低碳经济的这种不确定性,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对于风险规避的问题成了一个重要的方面。

(四)低碳经济发展与金融创新缺乏有效衔接由于现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不高,其金融创新的发展也还在初期试水阶段。在金融创新的发展中,其共同努力的队伍并不壮大。即使低碳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广阔的空间,但是由于金融企业对于其中存在的不可靠性问题的担忧,企业仍不能放心地将资金投入其发展之中,这就势必会造成低碳经济发展的弱势。不难看出,这其中就隐含了一个经济发展与金融创新之间的矛盾性。我们究竟是应该用金融创新来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还是应该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来推动金融的创新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低碳经济的金融创新策略研究

尽管低碳经济的金融创新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以及问题,我们仍要考虑低碳经济的金融创新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创新,来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

1.利用网络资源

我们处于一个网络全球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信息传递极其便利的大背景下,网络为我们的低碳金融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们可以借助网络进行宣传发展。网络的信息传递速度是非常快速的,其传递的范围也十分地广阔。我们可以在网上形成一个低碳经济金融发展的模式,利用网上,增加低碳经济方面的宣传,同时与众多的网络使用者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方向的讨论,呼吁人们重视低碳经济。这种网络资源的利用,极大程度地宣传了我们的低碳经济发展工作,同时还明显地降低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成本,创造了更多的社会价值。

2.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

政府是国家的管理者、领导者,我们生活在政府的规定之下,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政府就应该起到指路、引导作用。政府应最大程度地重视低碳经济的意义,要起到扶持、号召作用。要及时制定出台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为低碳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政府同时要起到带头作用,利用官方的力量来宣传倡导低碳经济市场的构建,直接影响人们的观念。

三、结束语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范文5

近些年来,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低碳经济逐渐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并且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低碳经济也逐步成为了发展的主导模式。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理论界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重点始终放在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与意义方面,对于低碳经济理论的价值分析却很少涉及。

我国政府于2009年度明确了我国2020年的碳排放降低目标,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了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中,进行了长期的系统规划。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学术界对低碳经济的研究非常积极,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我国的多所权威科研机构、院校都对低碳经济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比如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湖南大学、江西科学院等,不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都对低碳经济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面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二者之间的矛盾,加强低碳经济相关的理论与价值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低碳经济的产生背景。在全球气候变暖与温室效应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背景下,低碳经济被适时提出。英国政府于2003年发表了《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这是“低碳经济”概念首次被谈及,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热烈的讨论浪潮。欧盟、美国以及日本等多个国家纷纷运用不同手段从多方面入手进行了一系列的低碳经济建设行动。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第四次科学评估报告发表之后,尤其是“巴厘路线图”达成后,国际社会开始更加关注低碳经济的相关理念。可预见的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的必然。

二、低碳经济研究概况。低碳经济的具体特征首先是经济性,低碳经济必须要按照市场经济的机制与基本原则来发展;其次是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是把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最后是技术性,通过不断地提升技术水平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从目前来看,围绕这一目标,国际上已经开展了系统地研究,如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碳减排的经济风险分析以及碳减排对策研究等。其中,不仅有理论的探讨,也有实践的经验总结,但是对于支撑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探讨与总结。

三、低碳经济理论的经济学价值。低碳经济理论的经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促进了消费方式的转变。低碳经济有关理论能够化解“刺激消费”与“低碳经济”之间的矛盾问题。当前国际市场的消费主力军是发达国家以及发达地区的居民,消费也从以往的生存需求而转变为享受性消费。如果未来仍然用物质消费来刺激经济发展,势必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对于现有资源也会产生更大的消耗,其直接后果就是对经济发展的毁灭性伤害。而低碳经济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方式的改变,低碳经济要求经济发展方式从过度物质消费逐步地转移到精神消费上来,让精神消费与智力投资成为新一代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二)丰富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低碳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一些工具,如碳交易、碳期货、碳货币、碳贸易以及碳关税等。这些概念虽然还并不完善,但已经被纳入了国际贸易、金融学等学科的重点内容。气候变化问题解决的复杂性,使得经济学家不得不对风险、不确定性以及贴现等一些最基本的经济学概念进行再次审视,需要重新界定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分析概念。

(三)完善了国际经济学体系的经济合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应该要纳入国际经济的范畴,以拓展国际经济学原有的狭义研究视角。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基础,而研究国际经济关系与国际经济活动,则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进一步延伸与应用,事实上国际经济学是研究怎样运用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来发展本国的经济,从而平衡本国的国际收支,有效地建立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贸易与金融体系。国际经济学并没有将国际社会看作一个整体,而当前只有融合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国际经济学,才能实现国家间的经济合作。

(四)增加了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低碳经济理论极大地丰富了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低碳经济理论通过界定产权办法,降低了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的成本,达到社会帕累托最优配置。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政府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范围,对于那些超越国界,无法界定产权温室气体的环境问题该如何处理,则可以运用低碳经济中的碳交易、碳贸易以及碳关税等办法有效地解决。

综上所述,研究低碳经济理论的经济学价值对于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学体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加强对于低碳经济的理论和价值研究不仅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还能更及时地纠正我们在发展过程中的错误,有效地弥补不足。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方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全面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我们必须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积极研究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加快我国社会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不断地创新,大胆地尝试,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特色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低碳经济;低碳陷阱;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6) 03-0054-09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the high carbon development model has led to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hich brings a sense of fear of the spirit and psychology, and reduces people's well-being, and deviates from the people-oriented requirements of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requires that all countries have to bear the same responsibility for emissions reductions and in the name of the low carbon to other countries were carbon barriers of economic sanctions, and the formation of a "low carbon trap" problems that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low carbon trap" and need to in the Generalized Fictitious Economy Theory as a guide, a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trap of low-carbon may br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nd then propose a more embodies the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mainly including accelerating low carbon trans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industry, strengthening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low carbon innovation system, increasing the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nd to develop low carbon diplomacy actively, to improve national low carbon economy leading rights and the right to speak.

Keywords: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low carbon economy, low carbon trap, development strategy

一、引言

快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使得我们这个地球资源耗费和二氧化碳排放不堪重负。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斗争与改造,基本能满足生存的需求,但长期以来的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模式,使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特别是雾霾天气频现,人们难以呼吸到清新空气,带来精神和心理的恐惧感,降低了人们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这种经济模式显然背离了广义虚拟经济要求。林左鸣教授指出,世界已经进入“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经济学仅关注物质产品的生产是远远不够的,也是非常片面的。“人心”是“辽阔”的,人的心理满足关注的不仅是物质方面,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效用也是巨大的[1]。基于马克思“生活对象化”人类活动图式的广义虚拟经济,是同时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以心理需求为主导,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的统称[2]。改变传统的高碳粗放型发展模式,人类社会发展不仅要重视物质生产,更加要重视以人为本的精神生产,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气候变暖、资源枯竭、大气污染等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之下,发展低碳经济,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3]。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如何发展低碳经济?针对全球气候变暖,各国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与义务,却存在许多的争论,即所谓的“低碳陷阱”问题。西方发达国家要求所有国家都要承担一样的减排责任,并以低碳名义对其他国家进行碳壁垒等经济制裁,形成阻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低碳陷阱”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长达百余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已经向地球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市化才刚刚开始,或者发展时间比较短,还有较强的碳排放需求,强制性地要求承担同样的减排责任显然是不公平、不合理的。西方国家提出的碳减排要求和进行的碳壁垒实际上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某种经济制裁,也体现了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新的经济主导权的占领。不过,低碳陷阱可能是真正的经济遏制“陷阱”,但也是全球气候变暖、高碳经济模式不可持续对低碳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选择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必然要求。因此,科学而理性地认识低碳陷阱问题非常重要。针对“低碳陷阱”问题有必要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深刻分析低碳陷阱对发展中国家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提出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对策。

二、全球气候变化:“低碳陷阱”问题的提出

(一) 全球气候变化引发低碳发展问题

由于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通过大量焚烧化石燃料包括石油、煤炭等,砍伐森林和焚烧活动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形成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生存。全球气候变暖的客观现实形成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威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也形成了基本共识。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它不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有效措施,而且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4]。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系统变革,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更被视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源泉[5]。低碳发展旨在强调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思想创新,在人类工业文明进程中,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6]。

(二) 低碳陷阱源于西方国家基于气候变暖的国际策略

“低碳陷阱”现象缘于西方发达国家基于全球气候变暖所出台的碳壁垒。对于全球气候变暖,西方主流的共识是试图把它归结为科学问题,但哥本哈根会议期间的“气候门事件”揭露,英国科学家修改科学数据以支持CO2作为气候变暖的原因的数据,引发了少数派关于“碳排放”与大气变暖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的持续争议,认为这是发达国家借碳排放遏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一场规模巨大的“骗局”。这种碳壁垒“骗局”或“陷阱”成为制约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担忧。西方发达国家从战略层面考察,纷纷将低碳经济视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引擎与方向。2003年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欧盟将低碳经济、新能源革命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日本提出构建低碳社会和环境立国战略。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气候变化战略,制定新能源政策助推国家低碳发展。联合国极具影响力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和《京都协议书》(1997年)两个纲领性文件,并积极组织各国制定可行的低碳发展行动计划。包括美国、日本、欧盟15国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承诺到2030年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减少50%,如美国、欧盟15国、日本等承诺到2030年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分别减少到8155、5123、1219百万吨,如下表1所示。中国和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也承诺到2030年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到10716、2205百万吨。西方国家经历了长达百余年的工业化进程,“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模式让西方国家享受免费污染和经济发展的先到先得优势,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全球气候影响和生态环境污染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结果却要求全球其他发展中国家承担责任。在此背景下,中国理论界与实践界的部分人士对于减碳心存疑虑,视减排为“陷阱”[7]。

(三) 低碳陷阱催生低碳时代的世界新规则制定权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试图利用碳市场机制和碳关税谋取本国利益最大化,遏制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急速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的发展,占领经济制高点,同时占领道德制高点,获取低碳经济时代的世界新游戏规则的制定权。针对低碳陷阱问题,中国必须加强自主创新,形成自己的低碳话语和发展模式[8]。低碳陷阱催生了低碳经济时代的世界新规则思考。西方发达国家可能进行新的游戏规则制定,继续掌控和主导世界新政治经济秩序,长期占领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垄断地位。林左鸣教授指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目的归根结蒂是要掌握广义虚拟经济主导权,也就是掌握财富标志生产权和游戏规则制定权[9]。发展中国家要改变历史以来的被控制、被制约的地位,必须高度认识低碳发展及其可能带来的“低碳陷阱”问题。选择低碳发展道路,主动迎接挑战和紧紧抓住难得机遇,制定新的低碳战略,获得应有的国际低碳话语权,重构世界政治经济的低碳新秩序[10]。发展低碳经济,转变发展方式,才能降低碳排放强度,减少环境污染,加快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人们构建更加清新、宜居、和谐的生存、生产、生活空间,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高度结合,才能真正符合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西方“低碳陷阱”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的到来迫使所有国家不得不采取实际性行动进行应对,因此即使不面对这种低碳陷阱,发展中国家也必须适应时代潮流,加快节能减排和低碳转型,资源能源瓶颈性制约以及本国所存在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需要有战略性、长远性的发展眼光和行动。哥本哈根会议揭开了“碳时代”的序幕,并有可能形成一个以“碳实力”竞争为核心的国际格局。“碳时代”正在逐步瓦解由某一国家全面控制全球事务的可能性,促使各种国际行为体在公共平台上建立碳责任与碳实力之间的平衡[11]。借助这种挑战、压力和危机,迎难而上、积极应对、低碳转型、创新发展,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走出低碳陷阱困境的重要机遇。

(一) 低碳陷阱背景下的重大发展机遇

低碳陷阱所带来的挑战、压力和危机,也可能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发展机遇和动力。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包括中国在内所有发展中国家在历史长河中的沉重教训,西方国家借助其发达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能在全球进行资源掠夺和侵占,几次世界大战均是以资源能源、土地等多方面的掠夺为目的的西方国家游戏。当前,发生世界性大战的可能性不高,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能源等物质掠夺始终没有停止过,只不过换了获取物质财富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如通过技术竞争、标准、西方国家所制定的国际条约、规则,控制国际金融体系等,极大程度地形成对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获取。针对低碳陷阱而言,一方面西方国家经常所惯用的绿色壁垒、碳关税、贸易保护政策等,能形成对来自发展中国家贸易的严重制约,形成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在日益苛刻的国际减排标准面前,中国必须小心规避某些“环境正义”幌子下的“碳陷阱”[12]。但是另一方面,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低碳转型,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提高技术竞争,形成国际标准和品牌,形成低碳崛起和弯道超车,是中国加快自身发展和强占国际未来制高点的利好机遇和重要砝码。

(二) 低碳陷阱对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挑战

当前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却不能享受这种待遇,其资源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技术等投入,还面临来自全球的政治层面的诸多限制,这形成了发展中国家的重大挑战。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当人均生活水平和质量达到现代化水平时,其人均能源消费量至少要在4吨标准油以上(美国甚至高达8吨标准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9吨(美国人均高达19吨二氧化碳)。英国、美国、日本、韩国在经济长期稳定发展阶段,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都曾急剧增加[13]。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碳排放空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将不断增加,需要由高碳经济即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模式转变。这种转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而这种成本又难以由私人个人或政府和社会组织承担,发达国家即使有援助的义务,但没有援助的契约性责任。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5月在北京的《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而在60多种技术里面有42种是我国没有掌握的核心技术。发达国家垄断了重大的低碳核心技术,经合组织的《2008专利统计纲要》显示,至2005年,可再生能源专利技术中的36.7%、20.2%和19.8%分别由欧盟、美国和日本所掌握,机动车污染控制专利技术中的48.9%、13.7%和31.4%分别由欧盟、美国和日本所掌握,如图1、图2所示[14]。

发达国家方面虽然多次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但基于国家战略利益的考虑,发达国家缺乏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低碳技术的政治意愿,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往往受到严格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知识产权转让费用高,发展中国家难以承受高昂的转让费用,从而无法获得更多的低碳技术[15]。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差甚远。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多经济高碳发展困境和低碳技术障碍等挑战。

(三) 低碳陷阱的辩证反思实际上可能形成国际共赢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经济模式。因此,发达国家如果从共赢、合作、和谐的全球视角和广义虚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简单的碳壁垒和碳陷阱并不利于西方发达国家单方面自身的长远发展,而通过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重视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低碳技术转让、低碳技术输出等,将既有利于共同改善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所产生的系列政治经济问题,也有利于发达国家气候变化状况的改善和国家经济绿色增长。因此,也有较多研究认为,西方国家并非完全是“低碳陷阱”。发展低碳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型,进而建立低碳社会,英、法、德、美等欧美诸国以及巴西、以色列、日本、韩国、印度等早已拉开架势开干了,并非设计“低碳陷阱”,坑害中国等发展中国家[16]。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从辩证反思的视角考察低碳陷阱现象,西方国家的碳壁垒既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压力和挑战,也是促使发展中国家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和重要机遇。低碳经济兼顾了“低碳”和“经济”的本质内涵,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17]。一方面,中国自身的资源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不可小觑,传统高碳模式必须转型,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发展战略是不得已而为之。另一方面,中国为西方国家提供的廉价品的“费力不讨好”高碳模式必须转型。西方国家甚至于全世界在享受“中国制造”的廉价产品,直接或间接地规避产品生产可能导致的国家资源能源耗竭、环境污染风险的同时,还以种种借口指责、设置碳壁垒阻碍中国发展。基于内外压力和种种挑战,中国必须正视低碳发展的国际机遇,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低碳绿色发展理念,迎难而上,加快低碳发展转型。应对低碳陷阱,探讨中国反“低碳陷阱”的应对战略选择具有现实紧迫性和重要战略意义。

四、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下低碳陷阱问题的对策选择

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应对低碳陷阱,选择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改变传统的以牺牲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体现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理念。广义虚拟经济是指既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也能满足心理、精神需求,是一种基于实物价值与虚拟价值二元价值容介态的,以人为起点,又以人为归宿和以人为本的和谐经济[18]。低碳经济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广义虚拟经济形态,强调人们要主动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强调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要追求对生态的保护,对人们生态权益、精神等多方面的需求满足。西方国家制造的“低碳陷阱”所带来的各种发展机遇将是中国进行“反低碳陷阱”和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动力。抓住这种机遇,加快自身发展,提高国际低碳竞争力,增加国际社会和国际市场的低碳话语权,打破自身的弱势地位和边缘化困境,进入国际社会“第一方阵”,才能为构建公平、民主、自由的新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增加实际性的中国影响力。

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要进行低碳发展的共同治理,整合和团结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力量,提高对全球气候变化适应技术水平和能力,同时也借助该机遇加快自身发展,提高自身的国际声音和国际地位,实现反低碳陷阱战略和策略,实现经济发展的低碳“软着陆”。因此,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应该慎重、战略性地认识这种挑战和机遇,制定反低碳陷阱战略,加快自身发展,实现技术追赶和经济赶超,才是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关键性的对策选择,如图3所示。

(一) 在技术层面,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形成国际低碳核心竞争力

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下的技术创新要求避免过于物质化的创新异化行为。因为技术具有双刃剑效应,技术变革既可能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利,也可能对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如农药、化肥、添加剂等技术创新实际上是对人类生活形成严重威胁。因技术进步使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加速,导致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实际上是反映了人类行为特别是技术行为仅仅追求物质生产需求,忽视了人们的心理、精神、生态和谐等需求,是违背广义虚拟经济要求的。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充分显露出技术异化自然物质属性,即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在造福人类的同时给人类生活及自然生态环境等带来的危害现象,技术异化具有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指出的负面价值效应[19]。在此维度进行思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要谨慎其负面价值效应,选择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在适应和治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层面,加强低碳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战略,也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措施,更是符合广义虚拟经济范式要求的技术创新。

(五) 在国际合作层面,积极开展低碳外交,获得反低碳陷阱的国际话语权

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下的低碳发展,强调各国之间、各区域之间的均衡、协调、和谐发展,强调国际合作与互惠互利,避免和拒绝传统的资本掠夺式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时代既是国家之间经济竞争问题,也是国家之间的实力政治问题,中国应积极开展“碳外交”,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增强自身的“碳实力”,积极履行减排承诺,维护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24]。应对低碳陷阱所带来的压力,中国应当加强与发达国家进行低碳技术转让、低碳创新资金援助、低碳技术市场开放、碳交易、清洁发展机制等合作方式,尤其要加强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低碳技术交流与合作,争取国际资金、技术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与世界其他国家建立低碳创新的长期合作平台和协调互动机制。中国应积极发挥在低碳创新国际合作中的先行主导作用,积极参与国际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的交流,通过各种交流合作和协调互动,加强低碳创新的系统规划和协调互动。中国应积极改善与周边区域关系,加强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低碳合作,共同构建国际低碳金融中心、低碳物流中心、低碳技术研发中心等,实现低碳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建立国际化、立体化、生态化的低碳物流和低碳交通体系,实现对全球战略性低碳资源、战略性低碳发展通道优化整合,提升低碳创新的全球竞争力。制定国际低碳新标准,实现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公共治理。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要在遵守国际游戏规则的基础上,形成更高、更严格的低碳标准,发挥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应有的低碳话语权和低碳竞争力,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经济发展理念,进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

参考文献:

靳涛、侯绿林、陈嘉佳.为什么要给“经济人”赋予更多人性?――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的探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3(1):12-18.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论要[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15.

马永红、刘贤伟.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低碳经济[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3(2):28-34.

武雁萍.低碳经济的法律路径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0(3):58-61.

苏瑾.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J].世界环境,2007(4):32-34.

刘国建.中国梦语境下的低碳发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2-76.

王倩、黄蕊、双星:“碳陷阱”:理论辨析与政策导向[J].经济学家,2011(10):45-51.

张连国.低碳陷阱:民主社会主义背景下的低碳经济[J].河南社会科学,2011(4):82-84.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论要[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15.

陆小成、冯刚.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下低碳创新驱动价值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5(3):65-70.

Anthony Giddens. The politics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Polity Press, 2009,P162.

肖洋.国际海运减排博弈及中国面临的“碳陷阱”[J].现代国际关系,2013(6):35-39.

曾宪植.试论北京发展低碳经济的代价和正负效应――兼论北京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J].80-83.

崔玉清.知识产权保护对低碳技术转让的影响[J].开放导报,2011(1):48-51.

陈文剑、黄栋.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和障碍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20):21-24.

孟赤兵.发展低碳经济要统一认识[J].中国科技投资,2010(11):29-30.

王家庭.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0(3):85-89.

赵洪江、沈玉清.广义虚拟经济价值创造机制、居民消费决策及价格行为[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2(3):21-28.

徐治立、王娜、王妍.技术活动广义虚拟经济属性哲学分析[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4(1).

陆小成.中国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2(1):1-4.

周五七、聂鸣.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公共政策实践与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1(7):19-21.

葛小芳、傅正华.低碳经济下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J].价值工程,2011(13):6-7.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范文7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交通的便利,通讯和信息的迅猛发展,人们发现世界越来越小,这个小不是空间尺度的减小,而是相对于先前人们跨越这个空间尺度的时间的减少和速度的提高以及效益的提升而言,越来越容易、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快、越来越深入。并随着世界相对减小,时空的相对缩短,人与人、区域与区域、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可或缺、不可分离,彼此制约、彼此关联。人们惊叹:全球化时代到了。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与涵义 经济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是世界这个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全球化时代的召唤,让经济步入了全球化,也就是说先前孤立的经济不再存在,人们不得不承认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并不得不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环境当中去。 (一)经济全球化的界定 对于经济全球化的界定有多种,关于“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理论界的定义各不相同。这种不同界定的一个重要根源是对全球化的内涵有不同理解。笔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科技的发展、交通的便利、通讯的速达和信息获取的容易,人们彼此交往的加深、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程度增大,经济生产、商品销售、社会服务等要素与信息交换的跨国界流通规模与形式等逐渐增加和变得愈加复杂,经国际分工后,在国际市场中,资源配置的效率得到了提升,各国间经济相互更加依赖、相互影响的效果日益加大的趋势逐步加大,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通过相互之间的经济交往和经济的相互协调,经济上不可孤立,而必须是相互联系和依存、且必将是相互渗透和互相扩张与竞争及制约,当发展到较高程度时,则将使世界经济从自然或社会资源配置、商品生产到商品流通和消费的各个层次和各个形式得到相互交织和融汇,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二)经济全球化的涵义 经济全球化将是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趋势,其原因在于高新技术的探索与应用,世界正在成为信息时代和数字化时代:经济个体之间的距离大为缩短,相互联系更为紧密,相互依存更为必要,孤立的个体已将不存在,任何个体都交织在一个系统中,谁也吞并不了谁,谁也离不开谁了。经济全球化是时代的潮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形成有着不知不觉的一个漫长过程,它是各种经济各方经济都在走向开放与市场的结果,是整个世界经济在某种程度上的一体化和复合化及杂化,各种经济成分、各种经济流通、各种商品交换相互依存程度得到极大提高的漫长过程;是经济中的各种因素都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的这样一个共性特征,而个性逐渐消弱甚至消亡的一个长期过程。它也是各国政府普遍推行经济贸易、经济投资自由化及经济活动自由化的长期运动结果。全球化的内涵表明,它既包含生产力因素,又包含生产关系因素,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生产关系或国际关系发展的产物。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决定着经济全球化的自然属性;生产关系或国际关系的现实性质,决定着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属性。此外,经济全球化之势之所以变得越发不可阻挡,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即生产资源全球配置和利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国际分工的深化能产生更多的社会财富、更大的经济效益[1-14]。 二、低碳经济的涵义与决定因素 由于人们所生活的地球资源的有限,以及人们长期以来对其无节制、无约束地掠取,从而造成今天世界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低碳经济应时代要求呼吁而出。 (一)低碳经济的涵义 对于低碳经济的涵义,其明确的概念界定较为困难,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低碳经济指的是在经济生产过程中,能耗低,排放少;而广义上的低碳经济则是指在整个经济过程中,优化地配置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最低代价地消耗能源、最大效率地产出商品、最低量和最低毒性地排出废物,以使得自然、社会和环境达到和谐。低碳经济的概念与实践随人类社会发展而变化。人们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应该与历史与社会的发展辩证看待。在农业社会,人们非常贫穷,很少有商品能源的消费,也很少有碳排放,尽管社会产出并不高,但相对于无穷小的碳排放,表现出的碳生产率非常高。但这并不是我们所理想的低碳经济状态,因为其社会发展水平很低。到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劳动力比较密集,社会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在这个阶段,虽然商品能源的消费仍然较低,但碳生产率相对于农业社会已经下降了很多,也还不是低碳经济。只有到了更高级的知识密集型工业化阶段,整个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工业),人文发展水平、碳生产率都非常高,才进入低碳经济的形态[9-14]。 (二)低碳经济的决定因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低碳经济得以实施的决定因素也是主控因素。低碳经济的实施水平可以用碳生产率作为评价指标。它是由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平均商品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有时为了简便起见,就直接用生产制造某单位产品所耗用煤的量来衡量,当然如此做法还不是很科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能源结构是低碳经济发展与实施的制约因素。以现有普遍的能源结构,二氧化碳主要是在现有的煤炭和石油化工能源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也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其排放量的多少是衡量低碳经济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这些普通含碳能源消费得越多,则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大,对环境的污染越严重,产生的后患越无穷。故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实施主要目标在于控制这些能源的消耗面和消耗量。开发和利用无碳能源是低碳经济发展和实施的关键所在,也是希望所在。故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开发利用及其效率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实施功效的突破所在。低碳经济发展和实施的第三个决定因素是广大民众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没有人的消费,就没有碳的排放。当然完全不消费也是不现实的,关键是在消费的过程中注重节约,养成良好的节约消费观和自觉的少消费行为。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模式、建筑节能标准等因素决定碳的排放量的多少,所以基于低碳意识的良好消费意识与行为对低碳经济发展与实施的贯彻非常关键。目前,党中央、国务院倡导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引导人们建立低消耗,高产出的生产观念。经济发展上由先前的高消耗低产出,转变为低消耗高产出的轨道上来,这就要求由资本散发凌乱式向资本密集型工业化转型,大气和水及土壤等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得到了严重的污染。这些消费观念不利于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实施,应该得到摒弃。#p#分页标题#e# 三、经济全球化与低碳经济的辩证统一 经济全球化决定了各国的经济不是孤立的、单独的、闭关锁国的经济,而是联系的、开放式的、相互容纳、相互渗透、相互协作和相互竞争的世界大范围的经济。经济全球化是由于世界的时空因社会科技交通通讯交流等飞速发展的产物,是世界各国之间联系影响交织的纽带越来越紧越来越多的结果。而低碳经济是因为世界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恶化威胁到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每个国家、每个地区和每个人,从而要求世界各国、这个地球上所有的居民为了人类社会不至于消亡、为了人类生存的空间生态环境不至于荒芜、不至于恶化得不可逆转,为了缓解世界资源的枯竭、修复已经恶化的人类社会生存的生态环境、为了净化人类生存的空间,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各国、各个地球居民有责任、有义务共同来维护我们的地球这样的一个家园,所要求在生活、生产、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地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经济的全球化决定了各国经济彼此联系、彼此制约,也就在当今时代呼吁低碳经济的要求,呼吁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也呼吁低碳经济的实施。经济全球化可以通过竞争的方式、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来淘汰高碳经济的实践者,制裁高碳经济的实践者、奖励低碳经济的实践者。所以说,低碳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并不矛盾,经济全球化促使了低碳经济时代的早日到来,低碳经济实际上是第二次经济全球化。 四、中国低碳经济的实施途径 (一)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立足国情、克服瓶颈 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还面临很多严峻挑战。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平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地区差异很大。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要认清和立足于中国国情,并需要克服一系列的技术和制度瓶颈。就产业结构而言,中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具有重化工产业特征。能源密集程度度较高的重工业,如钢铁冶金、汽车交通、船舶海运和机械制造及化工都需要大量的原料和能源。能源密集程度较低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钢铁冶金、火力发电等高能耗产业大都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生存和发展,国家经济要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需得到提高,还得有赖于这些产业支持作为基础。在就业压力和税收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要在短期内实现产业结构的有序进退,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结构调整存在难度。煤炭资源的长期过度依赖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人们低碳意识的建立。另一个障碍与中国促进节能的政策工具转换相关。从当前以中央政府借助行政手段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分配目标,过度到市场机制。以市场为主的机制从引入到实施,有一个滞后期。这些瓶颈还包括建筑业、交通行业等等。 (二)低碳经济实施的具体途径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从五个方面着手:新型和低碳工业化方面应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降低消耗和排放;推广应用先进成熟技术,积极开发先进低碳技术,提高能效水平;构建低碳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完善政策激励环境。新型城市化道路、建设低碳城市方面应倡导紧凑型城市化道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优化城市交通模式;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开发城市低碳建筑;改进城市能源供给方式,扩大新能源的利用;加强城市能源管理,开展节能产品认证[9-14]。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方面应集约、清洁、高效地利用煤炭;优化石油天然气供应;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构建坚强的智能电网[9-14]。形成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方面应加强制度建设;加大财税金融激励;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建立绿色信息共享和监督机制。改善土地利用、扩大碳汇潜力方面应提升森林碳汇能力;提升耕地碳汇能力;保持和增加草原碳汇能力。而技术创新、市场机制和制度建设则是实现发展低碳经济目标的三个重要基础。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从以下方面努力。其一,必须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构想。其中包括战略取向、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其二,必须提出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难点,包括:总体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发展壮大循环经济,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重视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厉行节约,鼓励消费的同时反对浪费。其三,必须制订出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只有如此,定能确保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只有坚决贯彻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才能使中国在未来的全球化经济竞争中胜出,否则必将被历史和时代所淘汰。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范文8

碳排放和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异常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联合国和一些国家政府及非政府机构开始组织、协调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包括成立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通过建立国际碳减排合作机制、分配碳排放配额、创设碳排放交易市场等途径,遏制碳排放量过快增长。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受气候变化影响程度不同,实施碳减排的经济基础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动机也不同,加之完成碳减排目标与国家利益存在各种冲突,都使得国际碳减排合作是一个多方利益博弈的过程。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各国针对如何建立国际碳减排机制的激烈争论,表面上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碳减排分配方案的争议,实质上是各国争夺发展权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导权。各国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通过低碳技术创新,发展新能源产业,完善低碳经济市场机制,提高碳减排能力,并且尝试在国际贸易中征收碳关税,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希望在国际低碳经济领域掌握主导权,以获取国家最大经济和政治利益。可以说,国际低碳经济竞争已经成为覆盖政策、技术、资本和产业的全方位竞争,并且上升为国家战略利益的竞争,低碳经济竞争已经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竞争的重要内容。

国外很多学者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研究了发展低碳经济对国家竞争力的影响,AllenTyrchniewicz研究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加拿大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1]HengChiLee和BruceA.MeCarl研究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美国农业的影响。[2]PongsakK和TetsuoT等人研究了能源价格不确定性条件下,碳税政策的制定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3]AnnetteB和IsabelC认为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分析了技术创新对欧盟国家低碳经济竞争力的影响。[4]国内学者也开始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研究低碳经济,张中祥认为实施碳税,尽管对某些产业可能在短期内造成严重影响,但对国家竞争力的损失并不明显。[5]陈晓春和陈思果主张大力培育和提升低碳竞争力,能为企业和国家逆势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和不竭动力,也是企业与国家规避绿色贸易壁垒的有力武器。[6]周建成把低碳竞争力界定为在节能减排目标的指导下,企业通过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低碳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率先生产、开发、利用比竞争对手具有更低污染、更低排放、更低能耗的产品与服务,从而持续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7]一个国家既有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迫切需要,又面临着资源、能源、环境的约束,现在又面临履行碳减排的国际责任和压力。发展低碳经济对产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有何影响,进而如何影响国家竞争力,本文试图探析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低碳经济与环境保护

“低碳经济”是一个与气候变化相联系的范畴,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直到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8]才把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提出来,并迅速在世界广泛传播,但对于低碳经济内涵和定义,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意见。有的观点从低碳本意出发,认为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相对于传统能源、相对于人为碳排量大,实质是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问题,因此,这种观点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是节能和改善能源结构,降低能源碳密度。另外一种观点从物质流过程出发,认为低碳经济就是经济生命周期全过程中的碳减排和增加碳汇,在物质流的输入环节、转化环节和末端环节中提高能源生产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和增加碳汇,这两种是狭义的低碳经济定义。更多的是从广义角度来定义低碳经济,有的观点认为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有关,是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人文发展和碳生产力同时达到一定水平下的发展过程与形态。也有观点把低碳经济看作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不仅是一种企业盈利及生存模式,还是一种社会存在和社会制度发展的状态,强调社会管理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同的定义是以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9]

其实低碳经济是人类对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需要改变当前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能源的消耗,以及由此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影响,希望在人、社会和环境之间建立一种更为和谐的关系。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运用低碳经济理论来指导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其内在要求是实现人类社会系统过程的各个单元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条件下和谐共生,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告别不可持续的高碳经济发展时代,实现一种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可以说,低碳经济是继人类社会经历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所以,最理想的低碳经济是一种能够提高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尽可能地减缓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发展水平的经济形态,同时兼顾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对环境和经济关系认识的深入,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越来越清晰,一方面,两者相互制约,经济的发展要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经济发展方式对环境也有显著的影响;另一方面,两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如果在经济发展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运用经济成果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物质支持,又可以促进生态平衡。越来越多的国家受到经济全球化影响,环境保护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必然会反映到国际经贸关系上来。环境保护改变了各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国家贸易条件,也影响了各国的生产分工和产业转移,对各国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对环境保护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目前有三种比较重要的理论假设。一个是“环境竞次理论”(racetothebottom)[10][11][12],该理论认为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待环境保护问题上的行为类似于“公地悲剧”的发生过程,如果由于采取严格的环保标准,可能导致产业向环保标准较为宽松的地区转移而产生失业、投资减少和工资降低等问题,每个国家都更愿意采取比其他国家更为宽松的环保政策,以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国家竞争地位,这样的结果就是每个国家都会采取比没有国际竞争情况下更次的环保标准。第二个是“污染避难所假说”(hypothesisofpollutionhaven)或者“产业区位重置假说”(hypothesisofindustriesrelocation)[13][14]。存在贸易竞争的国家之间环保标准和执行力度不同,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环境保护力度有很大差异,很多发达国家的产业由于在本国生产要承受的环境成本比较高,为了追求最大化利润,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便获得成本优势。这种追求环境成本差异而转移的产业,大多是资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产业,因此发展中国家也就因此成为了污染者的“乐园”,是世界污染和污染密集产业的“避难所”[15]。第三个是“波特假说”(Porterhypothesis)[16],认为有效的环境政策将刺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从长期来看,由于环境的压力,企业在加大环境保护投资的同时,也在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活动,反而会使企业摆脱资源禀赋的约束,能够创造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

尽管二氧化碳本身不是污染气体,但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会加快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发展低碳经济形式上是一个关注气候变化环境问题,内容是通过新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控制碳排放,减缓气候变暖速度,发展低碳经济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是调整传统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过程是各国争夺碳排放权和国际发展空间,提高国家竞争力。

三、低碳经济与国际竞争力

(一)低碳经济与产业转移

随着能源消耗总量持续快速增长,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越来越高,国际碳减排形势变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严峻,不管碳减排任务分配的国际谈判结果如何,各国都会面临越来越大的碳减排压力,必然会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对能耗较高的产业和企业进行能源约束或征收碳排放税。受此影响,相关产业和企业的产出就会下降,生产成本上升,导致利润下降。碳减排压力越大的国家,政策措施越严格,对产业的影响越大,特别是能耗较大的产业,受影响程度更大。由于国际碳减排机制的双轨制和灵活性,各国碳减排政策不协调,政策标准和实施力度有很大差异,对国内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同,就会促进资本跨国流动和产业转移。

为了尽量避免能源约束和碳税带来的不利影响,逐利的资本就会从碳减排压力较大的国家转移到碳减排压力较小的国家,从碳减排政策更严格的国家转移到碳减排政策更宽松的国家。从行业来看,高能耗和高碳排放产业由于受到碳减排政策的影响更大,更容易出现跨国转移。所以,发展低碳经济步调较慢的国家更容易承接到其他国家的产业转移,吸收资本和技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而发展低碳经济步调较快的国家,特别是碳减排压力较大的发达国家,如果实施严格的碳减排政策,国内很多产业就容易转移出去,不但影响经济发展,还会带来工人失业等一系列问题,这也是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共同承担碳减排任务从而使国际碳减排任务分配发生激烈博弈的主要原因。当然,产业转移除了受到低碳经济政策差异影响以外,还会受到其他条件的制约,首先就是要比较跨国转移前后的利润率,因为转移到宽松政策国家虽然可以降低能源约束和碳税带来的不利影响,但也可能面临丧失市场和技术支持等其他不利条件,只有在两方权衡更有利的情况下,资本才愿意跨国转移。另外一个条件就是产业转移接收国家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源基础,包括充足的能源供应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不可避免,而国际碳减排机制的双轨制或多轨制还会持续存在,由此造成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耗能产业就会继续进行,规模会越来越大。但是国际碳减排机制中碳排放权交易和清洁发展机制(CDM)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减这种趋势,因为有硬性碳减排义务的缔约国的企业,可以通过交易市场购买碳排放额度,或者购买没有硬性碳减排义务的非缔约国实施碳减排项目的CERS(经认证的碳减排量),可以算成是自己的碳减排,就可以降低国内能源约束和碳税的影响。如果碳减排额度的购买费用低于碳税带来的成本上升,就没有必要转移了。另外,发达国家如果开始实施碳关税,会增加来自发展中国家产品的障碍,发达国家企业如果想通过产业转移来规避国内碳税的话,则又会面临碳关税的壁垒,为了国内市场的考虑,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则大大降低。另外,作为低碳经济重要内容的清洁能源,也可以发挥太阳能、风能、水利、潮汐和生物质等自然资源的禀赋优势,吸引资本和技术投入,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促进经济增长。

(二)低碳经济与技术进步

实现碳减排的主要途径就是节约化石能源消耗、使用清洁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进行捕集、存储和利用,这都有赖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在低碳经济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新能源是在新技术基础上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新能源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基础。各国为了完成碳减排目标,发展低碳经济,必然会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广低碳技术应用。其他领域生产由于受到能源约束,也会通过技术进步弥补影响,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其资本收益水平。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可以从外部驱动和内部驱动两个方面来看。从内部驱动来看,企业生产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就算是没有低碳经济政策的约束,企业也有通过技术创新来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的内在动力,只是从成本角度来看,传统化石能源具有成本优势,使得企业不愿意采用更为昂贵的新能源。随着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模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低碳意识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逐步渗透,低碳生产和低碳经营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很多企业开始把应用低碳技术作为获得公众认可的途径,特别是通过低碳技术创新,企业在融资、政府扶持、获得同行信赖、赢得消费者认同等方面获得优势,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企业更加注重其低碳经营形象,具有低碳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发展低碳经济将催生新能源、环保等一系列新的产业,具有开拓性的企业会抓住机遇,开辟新的生产和服务领域,掌握主动权的关键在于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企业为了获得在新领域的竞争力,也会主动进行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甚至利用技术创新设置行业壁垒,限制其他企业进入,通过阻碍资本流动以获得垄断利润。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也会面临不少阻力,主要来自技术创新风险,低碳技术研发需要额外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作为新的技术创新领域,低碳技术本身还具有高风险性,在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初期阶段,表现出高成本、低收益的特征,难以与现有比较成熟的生产技术进行竞争,加大了企业低碳技术研发的难度。另外,如果成功的创新技术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很容易被别的企业模仿,从而会丧失创新带来的技术优势,打击企业低碳技术研发的积极性。当然,随着低碳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广泛应用,这些阻力会逐步变小,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从外部驱动来看,低碳经济政策的实施迫使企业不得不转向技术创新,首先是传统能源约束、能源价格和碳税等政策作用,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为了追逐利润,企业只能通过技术创新来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才能完成节能任务,或者抵消低碳政策带来的成本增加。其次,政府为营造低碳技术创新环境,就会通过财政、金融等手段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包括直接科研资助、信贷优惠、政府采购和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和措施作为一种外生的驱动力量从不同侧面提高了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这种刺激效应的大小也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关键在于政府扶持政策的力度大小和持续时间长短,以及给社会带来的预期,如果政策力度太小或者存在不确定性,对企业的刺激作用就不会明显。最后,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低碳技术创新将成为企业在低碳发展模式下竞争的重要手段,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大低碳技术的积累和应用,充分利用新的低碳技术与管理方法,采取积极主动战略去应对新的竞争,才能提高其整体竞争力。

(三)低碳经济与竞争优势

低碳经济首要的就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化石能源相关产业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企业由于节能设备或改用其他能源的投入增加了资本沉淀。由于当前技术水平的制约,太阳能、核电和风电等新能源成本较高,大量使用新能源必将增加企业生产成本,特别是高耗能产业的生产成本将大幅度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碳减排任务越大,节能减排的压力越大,企业生产成本提高越明显,产出下降的幅度就会更大。化工、冶金、制造、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产出降低和成本上升,通过原材料的传递效应进而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产出水平和物价水平,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碳税作为一种价格调节手段,会提高能源价格,有利于各行业节约使用能源,但传导作用会影响经济产出,特别是能源消耗大的行业受到影响非常明显。郑玉歆[17]认为如果中国征收碳税,短期内产出下降最大的部门五个部门分别是采煤、天然气、炼焦等能源产业和纺织、服装轻工业,其中采煤部门产出下降幅度达到10.68%,长期产出受到影响最大的部门是采煤、天然气、炼焦、石油加工和金属冶炼行业。魏涛远和格罗姆斯洛德[18]认为中国征收碳税虽然可以使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但会使中国经济恶化,经济代价十分高昂。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19]认为,开征碳税会使GDP下降,使各行业的产出、出口下降,随着时间推移,影响程度越来越大。张明喜[20]则认为碳税可以使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度下降,虽然对各行业产出有负面影响,对经济影响不大,而且长期影响越来越小。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范文9

内容摘要: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推动低碳经济下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带动上游的绿色生产也将拉动下游的绿色消费,对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的战略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意义以及制约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因素,提出了从制度上保障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 房地产 制度

哥本哈根会议使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威胁。于是“低碳”、“低碳经济”、“低碳都市”、“低碳建筑”、“低碳社区”……成为当前热门话题。据调查,我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我国400多亿平方米的建筑中95%都属于高能耗建筑,单位建筑能耗是同纬度西欧和北美国家的2-3倍。而每年新增近十亿平方米新建建筑也只有15%-20%执行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因此,在房地产业推行碳减排和提高能效的措施,对于防范全球气候变化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制度的保障是关键,只有在法律,经济,金融等各个方面制定相关的制度,才能使房地产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环境下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

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年碳排放量为60亿吨,位居世界第一位(见表1)。我国现在每年新建的房屋面积占到世界总量的50%,建筑节能减排已列入我国三大重点节能领域之一。“房地产业的低碳发展,不仅是国家整体碳排放目标承诺的要求,也是行业实现创新升级、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它不仅仅靠政府,还要靠整个行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李光辉、方镜平,2010)”。

在我国房地产业繁荣发展的背后,建筑的碳排放问题却很严重。“低碳”这两个字其实一直都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只是一直以来与建筑和房子有关的事情,都被房价、泡沫等等吸引了,而我们却忽略了最基本的意识―低碳、绿色。表2是我国近年来房地产投资的情况。

“房地产是中国碳排放最大的一个行业,占40%左右,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可能达到发达国家的2倍,新建筑中八成以上为高耗能建筑,存量建筑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郭树清,2010)”。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0%。作为节能减排潜力最大的行业,地产低碳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低碳化。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节能”和“低碳”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房地产业在能源消耗以及碳的排放量方面问题很大。所以发展低碳经济,解决房地产业的碳排放问题,发展低碳地产就势在必行。

(二)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

1.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地产,意味着要使用低碳的建材、低碳的施工方式、低碳的装修、家电等,因此这不仅将促进房地产业本身的节能减排,还将带动上下游几十个相关产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从而为产业结构调整开拓一条十分重要的转型途径。房地产业在房地产领域推广低碳战略,势必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

2.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房地产业能否顺应低碳经济的大势,走上一条低能耗、低排放的发展道路,或许将在更大程度上决定这个行业的前景。低碳地产恰好是房地产业转型的一个契机,既能发挥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优势,又具有低能耗、低排放的特点。

3.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竞争能力。发展低碳经济,从低碳建筑短期内可能对企业成本造成一定影响,但是从长远看,企业获得的是新一轮产业竞争和技术竞争优势。

影响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因素

(一)市场环境因素

当楼市处于上升通道中,非低碳的房产项目尚处于抢购状态,开发企业利润好于预期的市场环境的状态下,企业主动求新向低碳地产进军的动力明显不足,即使喊出低碳的口号,更多的也是战略与形象的考虑。

(二)政策辅助因素

低碳地产属于高度责任型的产品,对环境的贡献远远大于常规项目,责任意识一方面是企业自身的环境觉悟,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在拿地、税收、销售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加以引导,没有一个完善的政策体系就会导致市场规则的混乱与不公。

(三)终端市场消费意识

任何产品的生产都脱离不了市场的需求支撑,低碳房地产项目的终端消费者,等于间接为环境做出了贡献,而这要取决于消费者的责任消费意识与环境意识,是否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目前我国责任消费还只是一个在小众中才得到认同的理念。低碳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消费需求调研,千万不要跟风而动。

(四)硬件与软件

低碳地产不是空洞的口号,其是有着严格的执行标准的,需要成熟的技术与材料设备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大批的服务机构快速跟上,从产品的规划设计、营销推广、物业管理等方面,都需要有丰富环境意识与经验的相关公司进行配合,这样才能真正的将低碳地产做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或成为一个新的营销噱头。

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保证

(一)发达国家的经验

1.政策引导、法律规范。2004年9月,布莱尔首相发表了《关于气候变化的讲话》。在具体行动上,为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义务,英国2003年CO2排放比1990年减少了14%,并承诺2010年减排20%。当前,英国住宅的采暖空调CO2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一半,提高节能标准是促进减排的有效手段,为此,英国2002年和2003年两次将新建筑节能标准分别提高了25%(刘念雄,2008)。

2.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制开发。日本作为推动低碳经济的急先锋,每年投入巨资致力于发展低碳技术。根据日本内阁府2008年9月的数字,在科学技术相关预算中,仅单独立项的环境能源技术的开发费用就达近100亿日元,其中创新型太阳能发电技术的预算为35亿日元。

3.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降碳的重要举措。2009年英国公布的“碳预算”中,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供应要占15%,其中30%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要降低20%,石油需求降低7%。英国风力资源丰富,按计划,2009年到2012年间,英国将投资90亿英镑用于发展海上风力发电,向280万家庭供应电力。英国政府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向可再生能源倾斜,确保英国在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二) 运用经济手段剌激低碳经济发展

碳税。开征碳税被发达国家认为是富有成效的政策手段。碳税是一种混合型税种,它的税率由该能源的含碳量和发热量决定,不同的能源由于含碳量和发热量不同,会有不同的税负,低碳能源的税负要低于高碳能源的税负。近几年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丹麦、挪威、瑞典等发达国家对燃烧产生的CO2的化石燃料开征国家碳税如英国对与政府签署自愿气候变化协议的企业如果企业达到协议规定的能效或减排就可以减免80%的碳税。

财政补贴。英国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采取了一系列财政补贴措施。如英国的电力供应者被强制要求提供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由2005―2006年的5.5%提高到2015―2016年的15.4%)。与此相应,英国政府对电力供应者提供了一定补贴。丹麦在能源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可再生能源进入市场,包括对“绿色”用电和近海风电的定价优惠,对生物质能发电采取财政补贴激励。

税收优惠。对低碳经济发展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措施。美国政府规定可再生能源相关设备费用的20%~30%可以用来抵税,可再生能源相关企业和个人还可享受10%~40%额度不等的减税额度。欧盟及英国、丹麦等成员国规定对可再生能源不征收任何能源税,对个人投资的风电项目则免征所得税等。

(三)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保证

1.在土地、税收、产业等政策方面向绿色低碳建筑倾斜。绿色低碳建筑是一个系统化的概念,是贯穿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消费全过程始终的概念。政府管理部门不仅要在减碳方面有政策与财政方面的支持,还要在节水、节材、节地和环境保护方面有所部署,在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方面进行改革和倾斜,鼓励绿色低碳建筑顺利开展。其中,“政策上可以减碳指标来进行金融和土地等资源配置,设置不同的税费征收标准,改变以单纯的“价高者得”的土地出让办法,有利于平抑地价和房价。”这样一来,房地产企业也必将更加重视项目的品质,主动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对于房地产行业本身将是一次革命性的产业结构调整。

2.鼓励绿色低碳房地产金融创新。 房地产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要使资本与绿色低碳地产相结合,绿色低碳地产是房地产长远发展的“平衡基金”和控制资产泡沫,平抑房价的“对冲基金”。因此,建议鼓励发展绿色低碳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通过多种融资方式为低碳地产开发提供发展资金。未来,还要在已量化绿色建筑的节碳指标的基础上,建立节碳的基准值并计算住区节碳总量,并逐步建立房地产低碳的信用积分机制以便和货币和金融挂钩,形成中国低碳住区碳交易体系,为未来国际化的碳交易、碳税、碳货币做好准备。

3.建立房地产碳信用积分机制,尝试设立“房地产碳税空转制度”。在目前暂未实行碳税的情况下,尝试将开发企业累积的碳减排量实行积分制,尝试设立“房地产碳税空转制度”,当条件成熟时,用于冲抵碳税或政策规定的其他税费。

结论

低碳经济下的中国房地产业发展,使低碳建筑成为下一个发展引擎,将改变的不仅仅是开发理念和技术理念,更是房地产行业及企业的思想。本文仅从制度层面上分析房地产业低碳发展的措施仍然不足,还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探讨低碳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光辉,方镜平.浅谈中国房地产业如何谋求低碳发展[J].产业研究,2010

2.刘念雄.英国低造价、适应性、低碳排放住宅建设计划[J].住宅研究,2008

3.郭树清.低碳住宅:房地产发展方式的选择[J].上海房产,2010

4.黄朴,崔建霞.浅析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行业的发展[J].价值工程,2010

5.李智强,吴诗.低碳经济下中国房地产业的转型与发展[J].经济研究,2010

作者简介: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范文10

众多专家给出了一个标准答案: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到底为何物,对重庆有什么重要意义,重庆发展低碳经济从何入手?

■ 全球聚焦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

低碳经济的概念源于英国。2003年,英国发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提出要用低碳基能源、低二氧化碳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替代化石能源发展模式。2007年,联合国制定2012年开始的后京都行动方案,促进了低碳经济概念在世界上的传播。

低碳经济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目前,人类面临的气候问题非常严重,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当量浓度达到400PPM(百万分之一),如果到了450PPM,全球温度会上升2,北冰洋的冰层都会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解决之道就是发展低碳经济,用市场化的办法,使高碳经济为低碳经济买单。

目前全球已经形成共识,就是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要减少50%―80%。《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2012年要比1990年减少排放5.6%。

虽然《京都议定书》对发展中国家没有强制排放要求,但如果不减排,一旦美国开始强制减排后,将形成一整套低碳经济的标准,如配额、排放权交易、排放抵扣、清洁能源、建筑节能标准等。美国一旦开征碳关税,就会打击中国的制造业和高碳经济。

为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已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2010年要比2005年减少20%的单位GDP能耗,减少排污10%。

■ 低碳经济助推重庆跨越

重庆对低碳经济并不陌生。

2005年,碳排放交易在我国兴起,意识超前的乌江电力集团闻风而动,首批向联合国寻求碳排放认证。去年,乌江电力旗下的四个小水电站均成功进入国际碳交易市场,整个集团卖碳排放指标“干捡”了2000多万元。今年我市南桐煤矿、乌江电力、重钢等企业靠卖碳排放指标就能稳稳收进1300万美元。

从战略高度来看,低碳经济对重庆有四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重庆实现国家战略意图。今年国务院3号文件出台,将重庆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并提出重庆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要完成中央赋予的目标任务,重庆必须跳出先行地区曾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转而寻求既能实现追赶跨越,又能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路。而发展低碳经济有可能成为重庆抢占区域经济制高点,实现新一轮“率先”和“加快”发展的突破口。

二是有利于重庆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重庆传统产业,特别是高碳排放的重化工比重大,工业污染源面广量大,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粗放型特征。国家下达我市“十一五”SO2和COD(化学需氧量)的减排任务是11.9%和11.2%,2009年SO2、COD分别还要减排4.0%、2.0%,任务艰巨。而低碳经济把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新能源开发和高科技、现代服务等低能耗产业作为主题,这对于重庆转变发展方式是一个重要契机。

三是有利于促进重庆对外开放。低碳经济不仅是一种政府行为,更是一种以碳排放指标为交易对象的市场交易机制,即清洁发展机制。按联合国相关规定,需义务减排二氧化碳的发达国家,可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节能项目合作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以抵消其超标减排义务。对重庆来说,这是一个增补生态环保要素市场空白和获得外来节能项目投资,拓宽开放领域的重要机会。

四是有利于推动“宜居重庆”建设。随着重庆经济不断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诉求将日益突出,通过建筑节能管理和控制生产生活污染源从而营造适合居住的低碳环境,符合全体市民的根本利益。

■ 低碳经济的重庆路径

重庆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路径,主要是围绕“降低全市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这个关键,抓住“低碳产业化”和“低碳城市化”两条主线,制定完善重庆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通过“行业、区县、园区和社区”四大支点,调动全市各界参与低碳经济发展。

笔者有以下具体建议:

一是完善发展低碳经济考核指标。在目前分区域考核的指标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提高区县万元GDP能耗、化学需氧量和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指标权重。探索包括低碳经济活动统计在内的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启动经济社会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建立低碳产业和低碳城市发展指标测算体系,将节能减排的各项目标措施纳入低碳经济体系。把低碳经济发展督促指标单列,增补进全市涉及生态环保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文件之中。

二是尽快研究建立市场化的补偿机制。借鉴《京都协议书》中排放指标市场化做法,核定各区县节能降耗指标,并允许通过市场手段调节指标。学习武汉和长株潭城市圈“两型”社会及天津滨海新区综改试验经验,把组建重庆碳交易所和排污权交易市场与申报重庆OTC市场、农畜产品远期交易所置于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来抓。这既可实现企业之间因减少碳排放而自主形成必要的补偿机制,更可弥补要素市场“缺环”,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三是进行低碳经济发展行业试点。在冶金、化工、交通、电力、建筑等高能耗、重污染行业试点,选择行业内具有代表性的重点企业进行降碳管理试点,以此带动各领域低碳经济的发展。

四是进行低碳经济发展区县试点。在区域限批制度基础上,选择生态条件较好、产业选择符合低碳排放要求的区县先行试点。集中已经出台的各类生态环保、循环经济、清洁能源布局、节能产业发展、城市集约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和项目,打捆支持这些试点区县。

五是率先在西部建成低碳产业园区。该园区仿照市里支持北部新区和特色工业园区以及都市楼宇工业的优惠政策执行,吸引高端低碳技术的研发和产品生产。同时利用园区集聚优势,选择一些具备引领潜力的降碳项目,集中研发攻关,并率先在园区转化成果,打造重庆乃至西部地区低碳产业发展示范区。

六是进行低碳经济社区建设试点。选择有条件的城乡社区(小区)进行低碳生活示范区试点,在园林绿化、燃煤使用、油污减排、垃圾处置、资源再生、环保志愿者服务等方面率先试点让低碳理念融入生活。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范文11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背景主要体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以及哥本哈根宣言中。在此背景下,我国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和自身资源禀赋的压力,必须要从国家战略高度着手,通过宏观政策调控、微观主体引导和构建碳金融市场体系几个方面来进行应对。

关键词:

低碳;规则;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4007702

[HJ1.35mm]

1低碳经济的起源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造成的严重威胁是低碳经济产生的大背景。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问题不断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除了化学烟雾和酸雨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所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亦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伴随着各国政府及民众对上述问题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应运而生。

低碳经济这一理念始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的概念。在这本白皮书中,英国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以实现建立低碳经济社会的目标。白皮书要求通过提高资源的生产率,以更少的碳排放获取更多的经济产出。

伴随着实践的发展,低碳经济逐渐的被赋予越来越深刻的内涵,不同领域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对低碳经济的理解。当前,大多数学者认同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在中国,低碳经济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我国最早涉及低碳经济的政策文件是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2007年7月颁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而根据英国驻香港总领事馆在2010年5月编写的的《中国碳评估报告》中指出了低碳经济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分别是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高能源效率与低排放;降低化石燃料生产与消耗;商品与服务中的碳强度低;碳交易、金融与税收措施;低碳投资;能源安全;可持续性等。

2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人类从工业革命以来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社会逐步接受低碳的经济模式与生活方式,以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状态。人们意识到此前经济发展模式的破坏性后果,为了对人类自身及其赖以生存的地球负责,发展模式低碳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开发可替代性能源、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等低碳化措施可以缓解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巩固国家能源安全。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经济衰退的2008年,低碳行业的收入增幅仍达到75%,并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这也使人们在反思既有发展模式的同时,感受到了低碳经济的巨大驱动力,从而更有意愿推进经济结构的低碳化调整。面对巨大的潜在利益,各国意识到,只有主动致力于能源、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参与制定以低碳经济为主的生态文明游戏规则,才能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引领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

3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背景

随着各国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愈来愈高,在各个国家内部以及在国与国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便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经济增长与低碳路径选择的矛盾,这也为各个国家的微观经济主体在低碳经济的实现过程中带来了困惑。就此,一些被大多数国家所认可的国际性公约、文件、宣言等的签署为各个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制度性保障和标准体系,也就此形成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背景。这主要体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以及哥本哈根宣言中。

3.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于1992年5月9日在纽约通过,并于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供与会各国签署。其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具备法律约束力。公约的目的在于控制大气中CO2、CH4和其他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排放,将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不破坏气候系统的水平上。公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定的义务以及履行义务的程序有所区别。公约要求发达国家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已支付他们履行公约义务所需的费用。而发展中国家只承担提供温室气体源与温室气体汇的国家清单义务,制订并执行含有关于温室气体源与汇方面措施的方案,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控义务。公约建立了一个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使其能够履行公约义务的资金机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人为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害,减缓气候变化,增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确保粮食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2《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国大会通过,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做出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具体实施规则,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环保协议。其宗旨在于通过国际社会的密切合作保护环境,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在议定书中根据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规定,38个工业发达国家在2008年到2012年的承诺期内,把它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从1990年的排放水平平均降低大约5.2%,并对各个国家规定了具体的减排任务。由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美国一直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而《京都议定书》又必须要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批准后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所以直至2005年2月16日,才正式生效。这标志着人类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法规首次出现。

3.3 巴厘岛路线图

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会议第13次会议上,经过两周的激烈交锋,最终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确立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之下的双轨并进的谈判安排。其主要包括减缓、适应、技术和资金四个方面的内容。同时,个缔约方还通过了《巴厘岛行动计划》,该计划要求《公约》的发达国家缔约方依据各自的国情,承担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或行动;同时计划还要求发展中国开展温室气体减缓行动,发展中国家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在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的前提下,采取适当的国内减缓排放行动,由发达国提供支持。各缔约方通过了《巴厘岛行动计划》(Bali Action Plan),同意在《公约》之下启动旨在加强《公约》实施的谈判进程。

3.4哥本哈根宣言

哥本哈根会议的目的是为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然而在此次会议最终,仅出台了一个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声明即《哥本哈根协议》。但是该协议依然在指导各国的减排工作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根据UNFCCC官方网站的信息,在各国向联合国递交减排承诺的最后期限2010年1月31日之前,共计65个国家和地区向联合国递交了减排承诺。这些国家的排放总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78%,主要排放国都承诺了各自的减排量和减排方式。欧美国家的承诺减排幅度在18.9%到24.7之间。按照各国提交的减排承诺,36个欧美国家到2020年,总计减排33.6亿到43.8亿吨二氧化碳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18.9%到24.7%。

4我国面临的压力和应对措施

4.1来自发达国家的压力

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不仅被看成了全球低碳经济新起点,更被看做是全球制定低碳经济规则的新角逐。欧美国家的减排目标几乎都附带了条件,主要是两个,一是要形成具有法律强制力的全球减排协议;二是主要排放国要承诺绝对减排量。这两条实际上都是针对中国和印度的,尤其是中国。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排放国之一,而且排放量增长迅速,发达国家对我国可能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1)在各种国际场合制造舆论,要求我国承担气候变化的责任;(2)要求我国海外企业遵守所在国的碳排放限额,进行碳披露;(3)要求我国出口商品进行碳披露,对没有达到碳排放标准的商品征收碳关税,或者禁止进口;(4)要求在我国的外资企业减少或不采购未进行碳披露的中国产品,要求我国按普遍的标准和方式在企业之间分配放额度,并敦促企业遵守排放限额,进行碳披露;等等。

4.2国内资源禀赋的压力

即便不考虑来自国际上的压力,仅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继续增加碳排放量也不是长久之计。碳排放量的增长,不仅意味着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同时还意味着对其他地球资源的巨大消耗,包括石油、粮食、铁矿石和淡水资源等。中国的巨大产能必然需要有充足的基础资源作为支撑,资源价格节节攀高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但众所周知,这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其实质相当于所有我们的出口贸易对象国在瓜分我们国家的自然资源,这必将为我们的后裔子孙带来祸患无穷。

4.3我国的应对措施

面对来自于发达国家的国际压力,我国一定要掌握“碳排放”标准的话语权。面对低碳发展所引起的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变化,我国应选择适当的时间承诺减排限额,参与世界低碳发展,一方面打掉职责、赢得舆论,占领国际道德高地,相应的要求发达国家承诺更多的减排份额;另外一方面,可以获得各类低碳经济游戏规则制定的话语权,进而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赢得时间。

事实上,无论我国是否对减排限额做出承诺,我国都会选择低排放、低污染和低能耗的发展之路。因为我们所面临的资源禀赋的压力已经在说明走低碳发展之路刻不容缓。鉴于此,笔者给出如下建议。首先,从宏观层面上要从国家发展战略上着手,制定低碳发展的国家战略。具体规划上,可以从产业结构调整、财政政策倾斜等方面来落实。国家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低碳产业发展,同时,可以采取征收碳税等形式提高那些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进入壁垒,做到奖惩并用,以达到抑制二氧化碳排放、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目的。其次,从微观层面上,鼓励企业开发适合低碳发展的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再次,可以鼓励商业银行为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企业创造融资便利,必要的时候政府可以出面做担保或是给与一定的贴息补贴等。最后,政府要积极发展我国的碳金融市场,通过鼓励商业银行碳金融产品创新,指导构建恰当的碳金融市场结构,制定合理的碳金融市场监督机制,旨在达到利用市场手段降低碳排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建华.低碳金融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范文12

关键词:低碳文化;低碳发展;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6-0033-05

现代文化比较研究的先驱马克斯·韦伯指出:任何一项事业的表象之后,都有一種无形的支撑这一事业的时代精神力量,这種表现为社会精神气质的时代精神与特定社会的文化背景有着某種内在的渊源关系,在一定条件下这種精神力量决定着这项事业的成败。经济社会的低碳发展是当前国际社会致力的一项伟大事业,支撑这一事业的时代精神力量是由社会的低碳文化孕育和凝聚而形成的。因此,实现低碳发展需要人们有低碳文化的自觉意识,并着力建设符合低碳发展的新文化,由此而形成支撑低碳事业的时代精神力量。何谓低碳文化?低碳文化自觉的内容是什么?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和论述,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低碳文化的意蕴

狭义的低碳文化,是关于碳低排放的价值观、思想、知识、态度、习俗、信念、规范等精神因素的总和,即由人们关于低碳的价值观、思想、知识、态度、习俗、信念、行为规范等精神因素构成的系统。广义的低碳文化,还包括有形的低碳实物、技术和无形的低碳制度、仪式等社会形式。本文所述的低碳文化是在狭义上使用的。

低碳价值观是人们对低碳事物及其属性满足人的需要或人的需要被低碳事物及其属性满足的总体评价,是对低碳的是非优劣、应该不应该的看法,是推动并指引人们确定低碳目标、做出低碳决定和采取低碳行动的内心导向原则和选择取舍的评价标准。它是个体低碳心理结构和社会低碳文化结构的核心因素,决定、制约着人们关于低碳的需要、动机、愿望、态度、信念、意志等。各種低碳事物及其属性在人的心目中的是非优劣、轻重缓急的排序,则构成个人的低碳价值观体系,成为决定个人行为目标及态度的思想基础。

低碳思想是人们关于低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意识或观念,它代表着一定时代低碳知识和理论的精华,为人们的低碳认知及其实践活动提供基本的思维框架和行动准则。低碳思想在具体的低碳认知活动中成为低碳学说或理论得以产生、阐述和解释的最一般的思维框架和信念基础。它制约着低碳认知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影响着低碳方法的形成和创新,决定着人们对低碳价值的评价。因此,人们只有形成低碳思想,才能自觉地按照其提供的思维框架和行动准则去认知、评价低碳事物和行为。

低碳知识是人们获得的关于低碳的事实、概念、理论、学说、方法等,是人们对于低碳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总结。低碳知识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形成低碳认知、低碳技能、低碳生产和生活能力,同时也帮助人们形成低碳道德和行为方式。恰如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低碳知识是低碳发展的力量。没有低碳知识武装的人们是不可能自主有效地采取低碳行动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低碳发展需要低碳理论作为人们的行动指南。

低碳态度是人们在低碳价值观、道德观基础上对低碳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它由人们对低碳事物的内在感受(价值观和道德观)、情感(喜欢与厌恶、接受与拒斥、崇尚与蔑视、热心与冷漠等)和意向(谋虑、反映、意欲等)三个方面的要素构成。其中,低碳价值观是决定人们低碳态度的核心要素。一般来讲,态度决定行为。低碳态度作为一種低碳行为倾向是心理上的准备状态,决定着人们的低碳行为方式。

低碳习俗即低碳的习惯、风俗,也就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逐渐养成的、相对固定不易改变的低碳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吕览·长攻》曰:“俗,常也。”《荀子·富国》曰:“俗,谓民之风俗也。”风俗养习惯,习惯成自然。普通民众从以往的高碳习俗转向或养成低碳习俗,是实现低碳生活、低碳发展的基本前提。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巨大力量,人人都有能力过上一種低碳生活,关键在于人们的低碳习惯和社会风尚的养成。

低碳信念是人们认为可以确信的关于低碳的看法。它是人们坚信某種低碳观点或看法的正确性,并以此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和知识积累经过深思熟虑所决定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信念强调的是情感的倾向性和意志的坚定性,是强大的精神力量。“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具有更大的威力。”只有坚信低碳生活生产是正确的和有益的人们,才能去践行低碳理念,践履低碳行为。

低碳规范是规约碳排放行为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道德准则,是约束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大众的行为符合低碳发展要求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各種规定。低碳法律是由立法机关依据国家经济社会低碳发展要求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强制规范;低碳政策是政府为贯彻、实现一定时期的低碳发展路线和目标指向而制定的行动准则;低碳道德就是规定在低碳生活中人们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行为准则,它是通过社会舆论约束企事业单位和人们的行为符合低碳发展要求的软性规范。低碳规范是实现低碳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在低碳文化系统中,低碳价值观处于核心地位。它决定着低碳思想的形成、低碳知识的建构、低碳态度的树立,影响低碳习俗的养成和低碳信念的确立,对低碳规范的制定起着导向作用。总之,低碳文化是以低碳价值观为核心,以崇尚生态价值、绿色环保、尚俭节用、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本特征的文化系统。它要求以“生态是一切事物的尺度”为价值准则,去量度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等行为及其后果,倡导低碳发展,引导和支撑人类经济社会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二、低碳文化自觉的若干方面

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对自己文化有“自知之明”,就是了解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与其他民族、国家的文化的不同之处,在世界文化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发展趋势。“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就是在各種文化相互激荡、多元化发展的当今时代,适应时代的发展对自己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吸收其他民族先进文化对自己文化进行嫁接和改造,使之能适应新时代文化选择的大趋势。

在全社会培育和建设低碳文化是实现低碳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培育和建设低碳文化就需要对我们传统和现实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我国文化中既有的低碳文化内容及其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向并加以发扬光大,明白我国现实文化中有悖或不适应于当今低碳发展要求的文化因素并加以摈弃、转化或推陈出新,明白我国文化中缺少哪些支撑当今低碳发展的文化因素并着力培育和建设。

(一)承继民族优良低碳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文化的发展同历史一样是一个不能割断的链条,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我们的先人和前辈形成了丰富的低碳文化思想,积淀了许多优秀的低碳文化传统,留下了丰厚的低碳精神遗产。这些思想、传统和精神深深地融化在民族的血脉中,化为一種集体无意识因素,成为普通民众价值判断的标准和支配日常行为的准则,在当下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这些优秀的低碳思想、传统和精神,我们应当承续下去,并发扬光大。

中华文化中具有保护自然生态资源和尚俭节用观念的古老传统。《逸周书·大聚解》曰:“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足见大禹具有良好的资源保护和节用意识。《逸周书·文解传》日:“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升网罟,以成鱼鳖之长;……是以鱼鳖归其渊,鸟兽归其林,孤寡辛苦,戚赖其生。”这是周文王在临终前嘱咐武王的话,足见周文王把生态资源的保护看成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治乱兴亡的首要大事。孔子认为,人对自然不能只讲索取和征服,必须把自然看做是人类的朋友,像爱护朋友那样爱护自然。《孝经》曰:“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这就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珍惜上升到道德要求的高度。《中庸》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儒家主张人应节制欲望,以便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的生产和消费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儒家自孔子起就坚决反对滥用资源,《论语·学而》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要求统治者节制物欲,合理利用资源,注意发展生产。《孟子·梁惠王》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认识到其它物类对人类的重要性,所以提倡“仁民爱物”,反映了儒教重物节物的思想。他认为,只有重物节物才能使万物各按其规律正常地生息繁衍,人类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资源。道教也十分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老子》提出了“守中和之道”、“冲气以为和”、“和则相生”等思想。“中和”之气具有“调和万物”的功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长的重要基础。从“中和之道”的和谐思想出发,道教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反映了道教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态理念。墨家文化同样具有崇尚节俭的观念,包括节用、节葬、非乐等。《墨子》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认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尚俭节疾淫佚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国家民族昌盛富强,社会人民和谐太平。俭节则富、则庶、则治,淫佚则贫、则寡、则乱。只有珍惜和节约资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才能维持人类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保护自然生态、勤俭节约、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艰苦朴素、艰苦奋斗、艰苦创业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都是这種文化传统的生动写照。继承并弘扬中华文化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尚俭节用的优良传统,对于我们今天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是非常必要的。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和传统文化热在国内外的兴起,为我们深入挖掘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提供了契机。关键在于要沉下心来,做耐心细致的科学梳理、精心萃取工作,即立足于当下语境,与传统进行“对话与沟通”,形成一種“视界的融合”,把历史上传承下来并能为我们今天低碳发展服务的文化传统诸如天人合一、天人和谐、尚俭节物、尚朴疾淫等文化观念发扬光大。

(二)审视社会低碳文化现实,推陈出新

审视现实,我们的社会存在两个方面不容忽视的文化问题: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急剧转型和变迁,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其中一些西方文化糟粕,如利己主义、消费主义、物欲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使一部分缺乏文化鉴别力的民众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极端个人主义、肆意挥霍、淫逸无度、贪图享受等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在社会上滋长蔓延;二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市场和资本的逻辑所导致的人类对自然、个体对社会、金钱对道德、功利对理想、物质欲望对精神追求的僭越,在一部分人中滋生了人类中心、个人中心、金钱万能、功利至上、物欲至上等价值观和人生观,不顾自然生态环境、无视他人与社会、不讲社会道德、缺失理想信仰、没有精神追求等现象和行为日见增多。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与经济社会的低碳发展以及低碳文化的培育和建设有着深刻的关联,需引起人们的深刻认识与反思,亟待找出解决的正确途径和对策。

对于国外传入的腐朽文化思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滋生的有悖于低碳发展的思想观念,一是要进行分析批判,着力破除;二是要加快建设符合国情和低碳发展时代的新文化,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的低碳价值观念、思想态度、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低碳发展做好文化上的准备。批判,不仅要运用“批判的武器”,更要运用“武器的批判”。“批判的武器”亦即观念形态的精神批判活动,其目的是推陈出新,它所要实现的是认识的深化、思想的提升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的变革。具体来说,就是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并对现存错误观念、腐朽思想、丑恶现象进行理性的审视、辨析和鉴别,对其前提、根据及存在的“合理性”进行追问和审查,继而对其评价、反驳和否定,在此基础上建构出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低碳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当然,精神批判是代替不了实践批判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武器的批判”亦即物质形态的实践批判,就是人们在其社会实践中,用物质的力量否定社会的现存状态而把它变成更为合理、更符合人的目的性要求的理想社会的活动。也就是要铲除错误观念、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滋生和存在的经济土壤,变革容许或保护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生成和存在的社会制度体制,建立健全规范和约束人们日常行为的法律、政策和道德。从而为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低碳发展要求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的生成发展提供经济基础、制度保证和规范保障。

具体地讲,一要批判只重视人的价值而漠视自然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确立重视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界价值的生态价值观。这是因为,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下,人类以大自然的统治者自居,无视其他物種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权利,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高碳经济大行其道,价值观的不正确是导致高碳发展的最根本原因。二要批判只关心人与人之间的责任、义务、公平、和谐的“人类道德观”,确立关心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的责任、义务、公平、和谐的“生态道德观”。生态道德观主张,人类不仅对自己而且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自然环境,每个人、每一代人和每个国家都有享用和保护自然的平等权利,人类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共存共荣。正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公平与和谐的生态道德观念的薄弱或缺失,使得漠视生命、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在一些人们的心目中成为理所当然的习惯意识,生态道德观的薄弱是导致高碳发展的重要原因。三要批判贪图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追求、追逐金钱消费而缺失道德理想的物欲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树立金钱与道德、功利与理想、物质欲望与精神追求平衡发展、和谐共进的人生观。把对金钱的占有、物欲的满足作为人生目标,而忽视道德、理想和精神的崇高,是造成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加速破坏、经济社会高碳发展的重要根源。四要批判把GDP的数量和增速作为衡量经济增长和考核政绩的唯一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制度,确立兼顾GDP的数量和质量,把资源能源指标、生态环境指标、民生福祉指标、生产安全指标、社会和谐指标等作为衡量经济发展和考核政绩的标准和制度。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对GDP的盲目崇拜,致使人们只重视当前而忽视长远、重视显在而忽视潜在、重视现象而忽视本质、重视增长而忽视民生,从而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安全事故频发、民生幸福感下降,GDP崇拜是造成经济社会高碳发展的强大“推手”。五要批判由政府主导、管制经济的行政体制和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金融财税体制,建立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政府为解决市场失灵而发挥的政策调控和公共产品及服务提供者作用的行政体制,形成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低碳发展的金融财税体制。

(三)汲取各国低碳文化精华,借鉴创新

放眼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或文化形态,呈现出文明或文化的多样性。中西文明即属于不同类型的文明形态,中西文化各自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中国文化属于伦理、内向、整体思维和家族本位型,西方文化属于法理、外向、分析思维和个人本位型。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不是两種文明冲突的根源,而是借鉴互补的前提。“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西文化的异质性、差异性,为不同形态文化问的沟通交流、借鉴互补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为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了解和认识外国低碳文化是借鉴创新的基础。列宁强调:“应当明确地认识到,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種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所以,“为了取得彻底的最终的胜利,还必须把资本主义的一切宝贵东西,把全部科学和文化拿到手。”各个国家在其历史和现代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形成了许许多多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节约能源、勤俭办事等与当今低碳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理想信念、理论知识、行为规范,乃至节能降耗、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学习和研究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及其所创造的文化,做到对其确切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为吸收、借鉴、整合和创新提供基础。

甄别和选择外国低碳文化是借鉴创新的前提。外国文化中既有进步的也有落后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我们用得着的也有用不着的,既有与中国文化相契合的也有相悖的,需要我们认真做好甄别和选择工作。正如所说:“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我们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種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

转化和融合外国低碳文化是借鉴创新的核心。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性、传承性、民族性或地域性,因此,在吸收外国文化时,还必须考虑这種文化的阶级属性、历史背景、民族或地域特性,以及藉以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政治、经济基础,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对于那些属于意识形态的文化,必须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和转化,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相统一,和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对于那些非意识形态的文化,如自然科学和技术、管理方法和手段等,则可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直接加以利用。

总之,对待外国低碳文化,应以有容乃大的胸襟,虚心好学的态度,求同存异的气度,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选择改造融合的方法,积极汲取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在内容和形式上借鉴创新,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并适应低碳发展时代的新文化,“以发展的观点结合过去同现在的条件和要求,向未来的文化展开一个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