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研究报告

劳动教育研究报告

时间:2023-07-11 17:37:08

劳动教育研究报告

劳动教育研究报告范文1

职业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向来是德国民族引以为豪的教育财富,每年所有青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在就业前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以学校和企业双向结合的培训造就了德国出色的技术水平,使德国的工业及工艺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经济发展前沿。就是在如此良好社会背景及发展水平之上形成的体制,由于在本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其地位发生了动摇,出现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位置间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需要培训人员的增加与企业提供培训位置的减少。这种矛盾的出现是由于当时企业的经济结构与劳动组织的相应调整与变化,使得一直以和谐发展的职业培训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危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出现矛盾与不协调。当时德国尚缺少对培训位置的数据统计,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上缺乏足够的规划与预测。对此,德国的教育科学部部长HelmutROHDE认为,职业教育政策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提供良好的培训,为我们的青年一代能够在职业培训市场上找到一个合适的、高质量的培训位置。如何解决此问题,德国政府将目光对准了职业教育的研究,希望通过对职业培训市场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对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能够防患于未然,实现对职业教育的科学规划与管理。事实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可行之路。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法律的健全与完善,保证了此报告的顺利实施与完成。1976年,鉴于对培训位置供求数据的统计与对培训位置的规划和预测的需要,《培训岗位促进法》生效。其中第一次明确联邦政府将职业教育报告作为每年对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的综述性报告,包含关于职业教育的统计数据和职业教育计划的制定。1977年,形成了第一本职业教育报告。其后,1981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又将职业教育的研究与职业教育的管理与规划相联系,明确了职业教育研究在国家职教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及任务,并就为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研究组织与机构、相应承担的责任及义务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二、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地位及作用

1.《职业教育报告》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每年出版的职教政策性报告它是联邦政府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时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是所有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规划和实施人员制定工作计划的基础,称之为德国政府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白皮书。

2.《职业教育报告》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联邦职教所研究、起草它对整个联邦职业培训的质和量统计基础数据进行研究以及对各地区、各行业的培训情况进行总结。完成此报告的宗旨是将全社会的职业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协助联邦政府解决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上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

3.《职业教育报告》自1977年开始研究,已有20余年了它对教育政策及社会产生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此报告所形成的历年对培训市场供需关系的分析与研究,一直是德国政府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据;二是它对社会、企业培训岗位的设立,家庭、个人职业岗位的选择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三、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结构与内容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内容大致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报告。以1997年内容为例,主要有以下方面: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形势的总结与评价;现实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与要求;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政策与措施及前景展望。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出了德国政府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所持的态度与意见,国家对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性的预测,代表了国家的教育意志与思想;但同时不排除社会各界不同的看法,也反映工业界、社会少数派代表的意见。

第二部分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状况及数据统计。以1997年为例,主要有:职业培训的量的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职业教育的内容形式及其结构问题;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职业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等。

两部分的内容特点:

第二部分侧重于研究方面,通过对大量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及前沿性的课题研究,体现出教育决策所具有的科学性及可行性”。同时,对职业教育发展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也进行了论述。其中包含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与个人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内部发展、职业教育师资、职业咨询与指导、促进与支持妇女及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新的职业及对职业教育的改革要求、不同领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差异及教育政策诸方面的内容,其全面与详实是任何一类研究报告所不能比拟和涵盖的。

四、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内容特点分析

德国职业教育年度报告,之所以能在德国教育界与经济界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报告将职业教育研究与国家的教育及就业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在《职业教育促进法》中指出,职业教育规划是协调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通过教育规划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尽可能符合技术、经济和社会的需要,这种职业教育规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职业培训单位提供的从性质、数量、规模和地域的培训名额的统计与分析,预测并提供职业培训位置。因此,要求联邦主部门对职业培训名额在地域和行业方面的供求发展进行经常的观察,具体的内容即为年度报告,报告中须说明下一个年度可能提供的职业培训名额的情况,若应提供的培训名额不能得到保证,则必须在报告中提出克服困难的建议。

鉴于此,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与预测构成了整个报告的主体,是整个报告的主要任务之一。这种研究内容与时展需要相结合的思路,使职业教育研究一开始就纳入紧密联系实际开展综合研究,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轨道。通过以分析职业培训市场供求关系入手,实现了职业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统一,这也从某种方面体现出了德国民族务实、求真的民族个性。

这种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预测,所具有的深远意义还在于,明确了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通过系统的对职业教育数据的定量分析,为企业界、行业组织、工会团体、公开的社会组织开展培训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从而实现了研究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同时,一个最有意义的特征是,这份报告为广大青年及适合培训者所利用,成为其选择培训位置,确定将来的就业机会与可能的重要工具。

2.国家对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视,将教育决策、规划与管理紧密与教育研究相连突出的特征就是联邦职教所的建立,同时赋予它的法律地位及任务。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联邦职教所是一个法人团体,主要任务有:①协助准备国家的培训条例和其他法则、职业教育报告及进行职业教育统计;②促进模式试验;③就职业教育问题向联邦政府提供咨询,进行并促进职业教育研究;④编制获承认的培训职业目录;⑤审核、批准并赞助职业培训函授课程。联邦职教所属于联邦教育科学部的一个重要的研究与决策机构,同时,在法律基础上建立了主管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监督保证了各项研究工作的完成及研究内容的专业水平。

3.职业报告除大量的统计数据外,还反映出大量的研究课题、典型试验,代表着较高的专业和学术水平,其观点与内容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作为国家最高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联邦职教所除完成历年的政府报告外,还承担有大量的研究与试验任务,至今进行了约125个专项典型试验课题,它以不同的时间周期来运作,在每年的报告中将不同的研究成果反映于其中。目前包含在此报告中的研究共有以下四类,即重点研究课题、一般性研究课题、超前研究课题及国际资金资助课题。其中超前研究课题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自1995年起为适应职业教育出现的新形势与新情况而设立的,迄今为止进行了三方面内容的专项研究,即职业资格和能力与职业的升迁;新的职业与新的就业领域;通过教育改革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个性化与差异性。

典型试验及其成果反映出德国职教研究的特色及价值取向。1978年以来,联邦职教所利用联邦教育与科学部的资金资助校外职业教育典型实验,以开发和实验职教实践的新举措。这类试验内容与问题来自于职业教育实践,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试验的结果同时也能够在相应的领域推广与应用,从而实现了研究的社会价值。如“学习岛”的研究,新职业与就业领域的研究。这种兼顾了职业教育制度与就业制度双重需要的研究,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研究的内容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将来的职业教育发展;同时,所形成的职业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概念丰富了职业教育理论。

4.研究数据的全面与可靠,保证了报告内容的科学性与教育决策服务的价值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报告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有两部分组成:①上一年度截止到9月30日登记入册的培训合同签订数及由联邦劳动局介绍但未被利用的培训位置数和在联邦劳动局登记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②预测该年度的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和可提供的培训位置数额。历年报告就上一年职业教育形势与培训位置的供给进行总结与评价,尽可能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进行客观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供需进行有针对性的预测与展望。

为了保障此数据统计的收集与整理,相应制定了一系列数据统计归口及管理制度。其中联邦统计局主要管理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基本统计数据,保证此数据的共同利用价值;具体有关职业教育数据内容的调查设计、数据的登记整理及培训合同签订数由联邦职教所管理进行。此数据与各级地方劳动部门登记的需培训人数构成培训位置分析与预测的基本数据。各州统计局负责本州职业学校的有关数据的管理;劳动就业人口数和参加职业咨询与职业指导数则来自联邦劳动部。

5.报告中反映出研究者的科学的务实精神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贯穿此报告体现出的是研究计划的周密性,准备工作的充分性、研究人员的高水平、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内容的实用性。每年的4~5月份将下一年的报告在研讨的基础上进行人员及内容分工,这种分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作为年度报告的任务承担者,必须在所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所要求的内容。从事此报告的研究及工作人员约有80余人,相当于全所人员的五分之一,从而保证了此报告的质量与水平;此外,这种分工表现为内容的细化与具体,作为研究人员能够深入了解此方面的内容,达到报告内容的准确与实用。

五、中国职业教育报告情况及其发展思考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研究领域为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一直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本国的具体研究需求相结合作为努力方向,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但是,目前我们的研究报告,还仅仅停留在作为一份数据汇总与资料整理基础上的研究报告,与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相比,存在着几个不够明确的问题。第一,报告的属性问题,即此报告属于研究性的课题还是同时具有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服务的功能,这决定着报告的写作方向与具体内容的制定,正因为对此问题界定不够明确,不可避免地出现对此报告内容与结构问题的反复争论。第二,报告的特色问题,即什么是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报告。从内容上讲,我们的报告在目前不可能对劳动力培训市场进行调查与预测的前提下,其主要内容仅仅停留在对历年职业教育发展基本状况的数据统计,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但由于对构成中国职教报告的基本框架、具体内容、形式诸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存在着不一致,从而使报告成了年复一年的统计资料,长此以往,将逐渐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第三,报告的结构问题,即在对我国职业教育进行全面描述的基础上,就数据分析与宏观决策研究的结合,整体描述与地方特色的兼顾问题。根据我国国情及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在报告中如何体现此类问题也是一个难点。第四,对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宣传与推广问题,作为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加以考虑。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与完善,为我们的报告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在总结我们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研究情况,为完成我们的报告,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组织、管理制度建设如果历年的职教报告是我们今后的一项常规工作,且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与咨询工具,而我国现行的法律还没有对教育科研做出具体化的规定时,我们的报告迫切需要进行管理部门的参与支持。对完成研究所应有的组织机构、管理职责、人员经费、时间进度等方面,应做出一系列的规定,通过制度化的管理完成报告的任务。

2.对现行报告进行认真研究,确定其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就其形式、结构、篇幅等具体事项做出原则规定,使报告的完成具有可操作性特别是就报告所涉及的数据统计、文献资料,应建立一套稳定、可靠的信息源。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及我国的地域差距大的特点,作为一份政策性的参考资料,发挥地方研究部门的积极性,扩大地方的研究内容,充分利用地方的研究特色,使报告成为各地经验利用与推广的工具,将是一个发展方向。

3.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提高了报告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特别是报告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导,除需要对现实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外,就问题本身需要进行大量的分析与研究,并能够提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为此提高从事研究报告人员的科研水平,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研究报告范文2

关键词:法学实践教学;社会调查;农民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145-02

实践教学是法学专业愈来愈强调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改变过于强调纯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探讨的教学模式,强调法学专业本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主要是法学专业本科学生实际分析及处理法律实务案件和实际解决纠纷能力的培养。《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指出:“强化法学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确保法学实践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不少于总数的15%。”“加强校内实践环节,开发法律方法课程,搞好案例教学,办好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

社会调查方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社会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材料的方法。社会调查方法是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或实验等科学方式,τ泄厣缁嵯窒蠼行有计划的、周密的、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借以发现存在的社会问题,探索有关规律的研究方法。

一、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问题研究现状

目前而言,法学专业特色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的理论研究都比较多,且形成一定的理论成果和系列论断。学者黄本莲、刘慧频在《试论社会调查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指出:“社会学法学的研究成果拓展了法学思维范式及研究方法,也为法学教育方式的更新提供指导意义。社会调查在提高学生法律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可在法学教育中广泛应用。”学者胡辉、周世中在《社会调查与法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应用法学专业‘需求导向型’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成果之二》指出:“社会调查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实、获得对社会的正确认识,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一项实践活动。它对提升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者程皓、杨熠在《社会调查与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指出:“将社会调查方法纳入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法学专业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培养高素质法律专业人才的现实需要。在法学教学中实施社会调查,应当积极发挥院校组织作用,重视师资队伍培养和配套课程建设,完善调查过程监控,及时总结调查成果。”学者郭庆珠、黄国富在《社会调查在法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指出:“社会调查与现代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好的契合性,是法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法学实践教学中运用社会调查,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和思辨能力,有助于现代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社会调查的反思性可以促使法律价值的规范性表达更为科学化,并且能够打破法学理论自我封闭的趋势,扩大法律体系的开放性,为实定法的完善提供动力。社会调查在法学实践教学中真正起到作用,需要学生在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社会调查方法的基础上与教学活动实现良好的互动。”学者付胥宇在《论法学专业学生在社会调查中的“五个结合”》指出:“社会调查是法学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提升社会调查能力要考虑法学专业的特点,强调“提出问题”与“大胆假设”的结合,调查方法和调查目的的结合,客观事实和主观无涉的结合,调查信度与调查效度的结合,注重积累和善用工具的结合,这样才可能形成科学的调查结论。”以上研究对于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社会调查方法的运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农民工权益保护简述

农民工对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休息权、获取报酬权、劳动保护权、子女受教育权、享受医疗、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权却缺乏应有的保障和关怀。如何在法律层面保障农民工权益是一项亟待解决而又相当艰巨的任务。恰恰这个选题,十分适合法学本科学生,作为社会调查技能训练的样板。

学者曾书琴、陈绍华在《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与农民工权益保障调查――以东莞8个特色工业园区为例》中指出:“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从农民工社会权益的角度对东莞8个各具特色工业园区进行了实地调查,深入分析了各种社会权益的缺失对农民工就业流动的影响,提出了‘积极践行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教育平等权,创新保障住房模式,搭建社会参与平台’等对策,以期在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同时兼顾企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劳资双方共赢。”学者严静在《我国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岳阳地区为例》中总结:“我国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现状问题主要包括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工资薪酬保护、工伤赔偿及保险、社会保障制度、遭受不法侵害以及法律援助等方面。该文以岳阳地区为例,从三个视角进行调查分析:一是基于需求层面的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现状调查;二是基于供给层面的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现状调查;三是基于现实层面的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现状调查,主要从立法层面分析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从各位学者的研究结论可以看出,我国农民工权益保护工作,例如工资发放、生产安全、社会保险等,已经逐渐取得较大的进步和成绩。这些成就也能给参与社会调查的法学本科学生提供正能量的主流价值观教育。

劳动教育研究报告范文3

职业技术教育在“”期间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们解放了思想,认识到“”造成的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使中等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严重脱节的状况。中国的重要特点是人口多、底子薄,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才能使人口的负担转变为人才资源的优势。正如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尤其是初中级应用型的建设人才和技术工人,因此,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摆到了突出的地位。

当今国际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职业教育肩负着提高千百万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职业教育研究就是在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三个面向,推动职业教育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主战场培养各类人才的同时,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职教发展道路。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职教研究迎来了生机蓬勃的春天1、改革中等教育结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早在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教育事业必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要“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会议认为要研究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问题。这是此后二十年中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改革和中等教育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先声。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报告提出改革中等教育结构主要是改革高中阶段的教育,改变高中阶段教育单一化的局面。二十年来,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强宏观的调控和指导,即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又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宏观决策和政策措施的制订提供了依据,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而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中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与初等职业教育也有相应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初、中、高不同层次,又与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1980-1997年,普通高中学校数从31300所减少到13880所,学生数减少了119.72万人。而同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中等师范)的学校数则从9688所增加到17116所,学生数从226.3万人猛增到1089.51万人,增长4.8倍(增长情况见附图1),共计培养各类毕业生3085万人。这十七年,普通高中学生数所占比例从81%下降到44%,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则从19%上升到56%。

2、建立机构、制订规划,职教研究逐步展开

“”期间,教育研究工作已完全陷于停顿。为恢复教育研究工作,教育部于1978年7月4日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重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请示报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经国务院批准重建后,所内设立了“教育制度研究室”,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及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该室于1986年改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及成人教育研究室。以后,部分省市及高校也先后建立起一些职教研究机构,至1986年,中央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建有职教科研机构12个,高校建立的职教科研机构也有12个,各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先后成立了职教学会、职教研究会等学术团体75个。

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强职教事业的宏观调控,1991年建立了部级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1993年,原中央教科所职教研究室并入职教中心研究所。现在,随着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科研队伍也不断壮大,已初步形成了由职教行政部门、职教科研机构、职业教育院校和职业教育学术团体组成的、专兼职研究人员相结合的职教科研队伍。部级的职教科研机构有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和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有些业务部委和行业也建有职教研究所(室)。独立设置的省级职教科研机构有上海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和湖南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等。各省级教育科学研究所(院)一般均设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所,一些高等院校如华东师大及某些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职业大学、职工大学也设有职教研究室。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是全国性群众性学术团体,学会下设10个专业委员会,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历史悠久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一贯重视职教研究,有研究组织和专兼职研究人员,并出版学术刊物《教育与职业》。

一般的市、县及重点职业学校均建立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从事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师资的培训工作。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有相当数量和较高水平的职教科研队伍,他们为职教事业的发展,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着广泛和逐步深入的研究,为行政决策提供咨询。据职教中心研究所最近的统计,现在全国共有中央级和省市级职教研究机构(所、室)81个,中央级和省级专职研究人员约400人。

早在1978年1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教育部的领导下,成立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1979年1月,了《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年),在该纲要的研究项目教育制度重点项目内,提出了要重点研究建立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进行中学教育结构改革的实验研究以及高中设置职业课程与训练制度的研究。《纲要》在此把教育结构改革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摆在重要地位。

纵观20年来职教研究工作的开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1)介绍外国职教,研究我国职教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在世界上也还很年青,在我国该学科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各地学者纷纷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现状和体制、理论和模式、教学过程和管理,纠正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为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提供有益经验和模式。此时,陆续出版了为数不少的一批译介国外职业教育的著作。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西德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六国技术教育史》、《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国外职业技术培训研究》、《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学》、《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苏联职业技术教育简史》、《七国职业技术教育》、《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初探》、《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及一批介绍国外职业指导的丛书。这些著作为我们了解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理论、结构、体系、发展历程、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

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和职业教育的重新起步主要发生在八十年代初,实践中遇到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全国各地许多从事职业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员及教育研究人员纷纷开展职教研究。这时,属于起步阶段的研究以应用为主,它与职教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研究成果多为论文,发表在各类报纸刊物上,为实际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建议。立足于基层的实际工作者的大量研究使职教研究有着广泛和深厚的基础,不仅成果丰硕,其中不乏颇有深度和较高水平的成果,也使全国性的职教科研规划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1983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及全国教育科学“六五”规划重点项目(83-85)有一项为《技术职业教育的研究》,由李蔺田等同志负责。研究成果为研究报告。报告根据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有关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精神,提出了职教体系为“两大类型、多种层次、自成序列”的构想,报告还对职教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的设想,对加强职教管理,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2)开展理论研究,进行学科建设

在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的同时,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开始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并不断有成果问世,陆续出版了一批专著。较早的是《职业教育概论》、《技术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

从1986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和全国教育科学“七五”规划安排看,理论研究的比例有所增加,部级部委级课题共129项,其中理论研究25项,占19.4%,应用研究仍占主要部分,有95项,占73.6%,实验研究9项,占7%。职教研究立项11项,理论研究受到重视,并有专门立项,如《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职业指导研究与实验》等。此外,还有一大批职教专兼职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从事为数众多的一系列理论研究,包括课题规划以外的研究,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上取得较丰硕的成果,出版了一系列专著。主要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此外,还有不少学者撰写的专著问世。如《职业技术教育概论》、《中专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导论》、《职业技术教育学导论》、《职业技术教育新论》、《中国职业教育史》、《职业培训概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学》等等。这批为数众多的学术专著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建设构建了理论体系的框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职教研究密切结合改革实践,为行政决策服务,推动职教事业迅速发展。

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关系密切,实践性强,职业教育又处于重大的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职教研究必须密切结合改革的实践,探讨和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为行政决策提供依据,推动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

(1)理顺管理体制、确立多元办学体制。

职业教育要为各行各业培养适用人才,而中国的特点之一是人口多,职业教育底子薄,因此,办好职业教育就不是教育系统一家的事,需要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也必然涉及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改革初期,职业学校办学困难重重,资金设备严重不足,教师、教材缺乏,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和探索,各地兴起了校企联办职业教育新风,大力提倡企事业单位办学、社会力量办学,逐步形成全社会办职业教育的大职业教育观,开始建立多元办学体制。在研究领域,“七五”规划中有《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相关的劳动人事制度同步改革的研究》,政府出台了“先培训后就业”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政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办学资金设备不足、师资教材缺乏及毕业生就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密切了职教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使职教进一步增强了办学活动,明确了服务方向。

(2)职教发展比例问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明确提出的方针,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结构中,尤其是在高中教育阶段中应占多少比例一直是教育行政部门、职教工作者和职教研究人员关心的问题,教育结构问题涉及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人才结构及教育投资结构问题.该问题在报纸刊物曾经引起过热烈的讨论,有人提出过职教发展的阈限.多数意见认为职教发展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适当的比例范围,也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到2000年,使中等职业技术学鹇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比例全国平均达到6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市可达到70%.

(3)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八十年代,职教事业迅速发展,事业的发展涉及人财物三个因素,即师资、经费和教学设施。当时职教师资十分紧缺,数量严重不足,质量达不到要求,严重制约着职教事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教育科学“七五”规划有一个师资问题的立项,该课题工作结束后所提支的研究报告中对师资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建议。与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召开过多次职教师资问题座谈会,各地的职教行政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原国家教委办公厅于1995年8月24日发出了《关于制定并落实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计划的通知》,然后,国家教育委员会又了《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建立了一批职教师资培养和进修基地,扩大了来源和进修渠道,目前职教师资数量基本满足需要,素质水平正不断提高。

(4)农业类专业招生滑坡问题

1993年,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农业类专业招生滑坡的现象,即农业类专业招生数与在校生数大幅度减少。全国招生数由92年的25万人下降至93年的16万人,减少34.6%,这一现象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职教行政部门与研究机构曾作过多次联合调查,通过调查,认识到滑坡问题与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转移、市场经济规律有关。农业类专业招生数适度编减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此“急转直下”的趋势,则超越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范围,若继续高速下滑,势心使农村职业教育脱离农村经济实际,形成新的不适应。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应根据各地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同时,要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对农业类专业采取适当的扶持和倾斜政策,建设示范学校,全面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实施创业教育,使毕业生能够真正掌握致富本领,对此,原国家教委与农业部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办好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的意见》(教职1996,5号),提出了应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农业类专业滑坡现象已基本上得到遏制。

4、专、兼、群相结合,组成一支强大的职教研究队伍。

职业教育固然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然而更多的是职教实践与改革中出现的大量实际问题.可喜的是许多职教行政管理人员,包括一些长期从事职教管理、经验丰富的离退休同志参加到职教研究的行列,还有许多长期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也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的研究,他们与专职研究人员组成了一支专兼群结合的研究队伍.使职教研究与职教改革密切结合,改革又促进职教研究。这是职教研究的一项经验,也是职教研究的一个特色.

二、职教研究成果丰硕

20年来职教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学术理论成果;对实际工作的政策建议;研究手段与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建设;扩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1、学术理论成果(1)、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

如前所述,“七五”、“八五”期间问世的学术专著颇丰,理论研究为学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这是职教研究的重大成果。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在世界上以及在我国还很年轻,很不成熟,其分支学科,如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学、职业技术教育经济学等很难说已经成形,而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史同职业技术教育学一样仍处于初创阶段。然而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成熟一般认为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其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也会不断发展和完善。毋庸置疑,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与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步,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令人欣慰。

(2)、职教体系理论研究取得较好成果

“七五”单独立项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以学制体系为主,选取机电、,铁路、商业、金融、卫生、农村各业以及一些开放城市作调查研究。其成果研究报告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职教体系的若干原则,如职教结构必须与社会人才结构相适应;职教应与普教、职业培训沟通;文化基础与专业技术、技能协调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等。报告提出了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实施方案。

对建立我国的职教体系,各地的研究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还发表了许多文章和专著,其成果大多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所采纳,如主要包括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三级分流的确立;实行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农业、科技与教育相结合;国家宏观管理、社会积级参与、学校自主办学;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职前职后衔接,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3)、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研究勾划了我国职教未来发展蓝图

对职教发展规划的研究,“七五”,尤其是“八五”有许多立项,如2000年我国职教的发展战略、合理比例;区域发展规划如“老少山边侨”地区、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职教、西北五省区职教发展、农村职教的布局结构等。“九五”教育规划尚有多项发展规划的课题起步研究,如经济发达地区、中部农村地区、西部贫困地区、三峡库区。农村社区、经济特区、苏南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等,这些项目的研究将把职教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有助于各地职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2、若干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职教研究也不断发展。职教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大量的问题是实际问题,职教研究更多的是应用研究。

由于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专业研究机构和职教社团抓得紧,加上广大的职教实际工作者和职教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许多重大现实问题得到了及时的研究和解决。归纳起来,这些年来主要解决了以下一些重大现实问题:

(1)职教立法的研究为立法机构制订职业教育法提供了依据

早在《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中就提到了“教育立法问题研究”,虽然没有在科研规划中立项,但由于职教事业发展的紧迫需要,职教行政部门和职教研究机构对职教立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各地的学者和职教行政管理人员也在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对职教立法展开了多次的讨论,如《职教立法模式初探》、《制定职业技术教育法的构想》、《国内职教立法工作的进展情况》、《对我国职业教育立法问题的探讨》、《加快民办学校立法,推动民办职教发展》等等。在各省市已制订的职教地方法规的基础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为职教立法奠定了政策基础和构建了总体框架,《职业教育法》最终经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于1996年9月1日起颁布实施。

(2)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转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长期以来农村的普通教育、基础教育仍沿袭着传统的升学路子,教育未能密切结合农村建设的实际,为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职业中学迅速恢复和发展,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受到批判。教育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立足农村。

(3)职教研究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职业教育与生产部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落实到适当的职业岗位上才能产生效益。因此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同步。对此,教育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的许多同志作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发表过大量论文。立项研究的有七五全国重点项目《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相关劳动人事制度同步改革的研究》,研究报告为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参考。

在劳动就业制度上的一系列改革,如“先培训后就业”“优先录用受过培训的人员”以及一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制定和实行都表明了行政部门吸取了研究人员和广大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又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教育过程、教学改革落实到对培养目标的能力培养上。

职业教育及教学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与教学实验和生产实习关系密切,我国的职业教育一向重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近年来我们借鉴了前苏联的生产实习的经验,德国的“双元制”徒工培训的经验和北美社区学院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经过职教研究人员和广大职教工作者的探索和实践,应该说目前我国的广大职教工作者在教育思想上都认识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过去比较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转变到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上,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正围绕着能力培养这一目标去进行,在理论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经验。

由于职业教育重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全面素质,实施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课程开发,实施创业教育,这不仅推进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也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素质和水平。

此外,对职业教育的评估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与部级的省级重点校建设相结合,职教行政部组织了几次评估、研究人员从理论上和评估指标体系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经验,为今后职教评估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发展问题

以短期职业大学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兴起于八十年代初,当时全国陆续出现了一批市办短期职业大学,最多时达到128所。由于对兴办高等教育认识不尽一致,其管理归属、经费来源,毕业生的就业等也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职业大学发展迟缓。学术界对此极为关注,教育研究“七五”、“八五”规划均有立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途径及其特色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也不断组织学术研究,研究成果有研究报告、专著和大量的论文,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同志也发表了不少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文章。短期职业大学和一批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及少数部级重点普通中专学校,在试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从中取得的成果对我国高等职教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3、研究手段与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建设(1)、文献信息库与职教网络的建设

职教信息与网络是职教研究的一种手段,是职教研究机构自身建设的一部分,也是职教事业的发展所必须,通过文献信息库和职教网络的建设(将来并入国家教育网并与国际互联网联网),为职教研究机构、职教行政部门及各类职业学校提供信息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职教中心所已初步建成了如下5个文摘信息库:图书目录题录库、期刊论文题录库、期刊论文文摘库、政策法规资料库、省级职教研究机构资料库。对国内外有关职教的文献与信息,经过整理加工,现在以不定期的刊物《职教文献与信息》面世,至今已出版四期:《职教研究机构简介》、《教学文摘专集》、《外国职教文摘专集1、2》等。

对于职教信息网络的建设,“九五”教育科研规划已有立项:《建立全国职教信息网际网络的研究》。由职教中心所与地方的一些研究机构共同实施,目前已建立职教主页。除计算机网络外,正在建立职教研究的“协作网”,开展信息的交流和研究的协作。

职教中心研究所从1994年起每年编制并定期《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内容有:一、综述;二、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三、师资;四、农村职业教育;五、职教经费。职教年度报告旨在反映该年度我国职业教育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概述已发生的重大事件,提出存在的重大问题,列出主要的统计数据和图表,为各级职教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经过提炼的信息。

(2)、传播媒体(报纸刊物)的建设和教学媒体的研制

报纸刊物是信息的载体,也是职教研究的一种手段,既传递信息也推广研究成果。椐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的职教报刊60余种,(3)教学媒体的研制。随着音像技术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司和职教中心研究所编写出版了一些职校校长培训和师资培训教材,翻译出版了一些德国双元制的职教课程的教材,如《汽车基础教程》以及一批教学录像带(46个节目)。1997年10月,职教中心所组织召开了”职业教育教学媒体研讨会“,有11个省市的职教工作者及德国专家出席。

4、国际学术交流及合作

借鉴国外办职教的先进经验,发展有我国自已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体系是我国职教界的一贯主张。多年来,我们一直注意研究和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等世界上影响较大的一些职教模式以及课程开发的方法。

我国与联邦德国在职教领域有密切的合作关系,我们派出多批学者和教学与行政人员赴德国访问或进修,在六个城市和某些行业实行“双元制”试点,在各地还有如天津的“中德培训中心”等二十多个职教项目在实施,

为博采各家之长,我们也借鉴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能力本位教育及课程开发的方法”,《中加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1990-1996),我国派出多批职教工作者赴加拿大考察进修,有数十所项目学校引进和试验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课程开发方法,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1993年9月,由国家教委和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有20个国家、地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银行的代表应邀参加了研讨会。这是一次由我国的专家学者和职教行政官员与国际众多职教专家与职教官员进行的深入的学术交流。

为了加强我国与国际职教界的交流与合作,“职教中心研究所”作为国家的代表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UNEVOC),成为其成员,参与其学术交流活动,提交我们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报告,作出了我们应作的贡献。

与此同时,我国作为UNEVOC的成员,参与了该项目组织的课程开发,借鉴并推广"创业教育"的经验,并从信息网络中获取有关国家的职教信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与世界银行合作实施的职教贷款.先后两期共计8000万美元.对我国职教师资的培训,对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评估表明世行职教贷款项目的实施是卓有成效的,令人满意的。

三、“九五”职教科研工作的新进展及期的展望

为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更好地制订职业技术教育的“九五”科研规划,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994年冬委托职教中心研究所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研究状况进行调研,以便提高职教学科“九五”规划的整体水平,使之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促进职教研究的发展。

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对职教研究的研究,为此,由职教司与职教中心所联合组成了工作小组,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调查研究采取文献检索、成果分析、专家咨询(书面征询33名专家意见)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六五”、“七五”、“八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所列项目及其成果作了统计和分析,对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应用研究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证和分析,最后提交了一份《职业技术教育“九五”规划学科调研报告》,报告对制订“九五”职教科研规划提供了建议。这是一项承先启后的工作,也是职教科研的一项重要成果。

我国的教育科研分为12大类,职业技术教育是其中之一。从以前的情况看,职教研究的立项偏少。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上海市智力开发研究所1990年的调查,八十年代全国528个主要教育研究机构承担的课题数达4337项,其中职业技术教育类95项,占总课题数的2.19%,显然,作为12大类之一的职业技术教育所占比例偏低。

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职业技术教育类立项41项,其中部级重点课题2项,教委级重点课题22项,部委级重点课题3项,社会科学基金与青年社科基金课题6项,青年专项课题6项,一般课题2项。均超过“六五”规划(1项)、“七五”规划(11项)、“八五”规划(31项)。

从研究内容看,“九五”规划复盖面广,以区域职教发展及各类职教发展占多数,如经济发达地区、苏南地区、经济特区、中部地区、贫困地区、农村社区、三峡库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川藏边区,高等、中等、初等、残疾儿童的职业教育;职业指导;比较研究;课程、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法与专业设置;职业资格与考核;职教信息网络;职教与劳动力市场;职教与普教的衔接与沟通;等等。研究范围侧重于中观和微观,研究领域趋向具体和深入。“九五”规划的研究将有助于促进各类职业教育在不同层次和特定地区的深入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职业技术人才是科教兴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职教事业的迅猛发展亟须加强职教研究工作和研究队伍的建设,为此建议增加职教研究的经费投入,扩大研究队伍,提高研究人员水平,以促进职教研究和职教事业的发展.为科教兴国,为实现现国家建设"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作出贡献。

主要参考资料:

1、《教育科研体制、规划与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1993年。

2、《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概况》,王明达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3月。

劳动教育研究报告范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8-0053-04

一、就业质量调查体系建立的缘起

自2006年颁布《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从以示范引领到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新阶段。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从各个方面开展了提高教育质量的探索。就业质量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同时更是高职院校制订招生计划、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2011-2013年,学校采用滚动调查方法,跟踪学校近年来各届毕业生,对其就业质量进行调查,并坚持每年一次调查报告。总体看,取得了较好成效,为按教育部要求在2015年底以前建立起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体系及年度报告制度提前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每年报告调查的抽样对象均为应届毕业生和2009年以来的历届毕业生。每次采取随机抽样法,提取不同专业的毕业生3000人,每次问卷回收率在55%~65%之间。问卷回收后将数据录入计算机,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并结合个案调查和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对各方面数据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撰写年度报告。本文不拟全面介绍调查的结果和结论,只着重论述在这一研究中,对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体系的初步认识和体会。

二、不断改进和完善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体系和就业质量的年度报告制度,遇到的难题就是如何建立系统、科学而又便于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国内外尚无一种公认的就业质量测评体系。由于目的、对象、环境条件不同,不同单位、学校、个人对就业质量的认识千差万别。解决这一难题,除了坚持客观性、科学性、全面性、简明性和可比性等一般性原则外,重要的是必须跟踪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发展趋势,掌握正确的方向。

从国外研究看,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从特别关注从人对“物”的需要转向全面关注人对“物”和“精神”的双重需要,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霍桑试验”就证明人不是单纯追求金钱和物质收入的“经济人”,而是同时具有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的感情需要,包括安全感、归属感、事业成就感等需要的“社会人”。是否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样影响劳动生产率[1]。1999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ILO)提出“体面劳动”(Decent Work)概念,并将“体面劳动”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ILO将体面劳动定义为“体面的、高质量的就业应该是自由的和非强迫的、机会平等的、安全的、有尊严的工作。”[2] ILO一共设置了11个维度、40个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包括:就业机会、不可接受的工作、足够的收入和生产性的工作、合理的工作时间、工作稳定性、社会公平待遇、劳动安全、社会保障、工作与家庭生活、社会对话与劳动关系,等等。进入新世纪以来,有更多国外学者对情感、人格以及自我效能感等与就业质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证明,就业质量不仅体现为人对物质的需要,也不仅体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更体现为人作为人的发展需要。

国内对就业质量的研究,包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研究,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实际,已从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即在一定程度上人的需要的层次性和多样性被忽视,强调物质的东西多,对人的精神需求重视不够,或者说没有完全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这种倾向与上世纪80和90年代单纯追求GDP发展的以物为本思想有一定关系。以发表较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007)[3] 为例,该研究提出从五方面的指标评价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一是就业率(权重为20%),包括一次性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二是毕业生供需比(权重为28%),包括对不同层次的单位需求和不同层次的岗位需求的相关度;三是薪金水平(权重为15%),包括三个月平均起薪和年终薪金水平;四是就业结构(权重为31%),包括就业单位性质、自主创业率、发达和不发达地区比例等;五是社会认可度(权重为6%),包括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度。显然这一指标体系是以毕业生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个人对物质的追求为目的,突出的是人对“物”的需要。人本身的全面自由发展被忽视。另一方面,也存在以马斯诺等人的需要理论为指导,完全从个人发展视角构建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如彭世武《建构适应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探索》[4] 则走上另一极端,即完全忽视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需求。还有一些兼有“物质”和“精神”两种需要的指标体系,但往往是两种指标纠缠杂揉在一起,主次层次不分,不仅思路不清,也给调查和分析带来诸多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人自身发展需要的两类指标分列,暂以前者为核心指标,主要包括柯羽体系的五个方面的指标;以后者为辅指标,主要包括个人发展环境、工作环境、劳动关系、就业稳定性等四个方面的指标。通过对专家和学生的调查对这一体系的可行性进行测度,确定前者的总权重为60%,后者的总权重为40%。通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实践,总框架没有变,但对其中具体指标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当然这个指标体系仍然存在明显不足:一是还没有完全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关于毕业生精神方面的需求还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二是目前的体系主要还是一种“咨询报告”体系,还不是一种接受社会监督的“问责报告”体系。三年来学校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跟踪调查研究以及撰写的年度报告的主要目的还是为高职教育自身改革提供参考。虽然这是最基本的工作,但还不是真正的“问责报告”。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毕业生就业质量体系和编制面向社会问责的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年度报告,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三、探索和发现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规律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每年都根据新的形势,提出一个新的主题,并强调要通过纵向对比反映发展变化的趋势,发现新的特点和新的问题。

这一点正是在调查研究和撰写年度报告中应特别重视的问题。为了便于对比分析,本文不仅采用跟踪和滚动调查方法,而且每年调查对象的选择,除了包括应届毕业生外,还选择了2009、2010、2011、2012年等几届毕业生同步开展调查。这虽然增加了工作难度,但这样的调查不仅能更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而且每一年的调查既可以同前一年的调查进行比较分析,而且同一年的调查也可对不同届毕业生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这种调查方法的优点就在于能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并通过研究探索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总结和撰写2011年和2012年年度报告时,从比较中发现如下问题。

第一,就业率上升,而毕业生对就业的满意度却下降。调查显示,2009、2010、2011、2012等四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依次为79.1%、86%、95%、97.8%。这就是说绝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都能找到工作,就业率不断上升。而另一方面,学生对找到工作的总满意率,2009年为91.8%,2010年为87.4%,2011年为91.1,2012年为76.7%。除2011年比2010年有所上升外,总的趋势呈下降状态。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对就业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二是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理性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因此他们虽然就业了,但对初次就业的单位并不满意。

第二,就业层次下降,而就业信心不减。就业单位层次分为高层次单位(包括在国内外知名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就业单位;将岗位层次分为重要岗位(包括部门主管、从事研究工作和高级管理工作)和其他单位。2012年调查数据说明这两方面的高层次比例都有明显的下降。从单位层次看,高层次单位比例2009届为57.5%,2010届为33.1%,2011届为24.8%,2012届为35.1%;从岗位层次看,高层次比例,2009年为47.5%,2010届为39.0%,2011届为22.9%,2012届为28.7%。具体见图1。

这一结果印证了前面就业率与就业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即初次就业率升高与满意度下降的矛盾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高层次就业率下降造成的。但这种下降,并不是坏事,反映了更多毕业生理性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方式。这也印证了一个令人不解的问题,即调查显示虽然就业层次下降,但毕业生的就业信心不降反升。2010年对学生就业意向进行的调查显示,当年对就业有信心的学生只有53.8%,而2012年调查的毕业生对就业有信心的达到70%。

通过以上对两组矛盾现象的综合分析,得到这样一个规律性认识,即不能把就业率作为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最主要指标。

四、找到切实可行的提高就业质量的措施和办法

无论建立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咨询”,还是为了“公示”,最后的结果都应是根据调查结果提出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

第一,寻求对策和建议的思路。在这一点上国家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体系有些新的突破。如2012年的报告,采用由“院校年度报告系统+深度个案访谈+政策跟进”三部曲组成的新框架。全篇定量分析退居次要地位,而大量实例的引用和分析成为主体,而政策跟进的对策、建议等内容还采取了“高职质量报告大家评”的方法,邀请社会各界、各地区28人对报告内容以今后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对策等[5]。虽然各院校不必完全按这种调查体系来撰写年度报告,应该适应院校特点有所创新,但这种方式和方法所显示的一些基本原则是都应该遵循的。

第二,针对调查结果,全面分析原因和影响因素。定量分析结果往往具有更为具体和客观的特点。但由于其概括性强或往往过于具体,而使提出的对策和建议或一般化、或不具有较普遍的意义。这就需要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与文献研究结合,与案例分析结合,并注意与其他类似调查比较,真正找到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例如,通过定量研究认识到就业率不应成为高职院校追求的主要目标,建议以育人为本,把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根本目标。如果仅仅这样分析,就流于一般化。为了克服一般化,除了用统计数据说明问题外,同时还从两方面来论证问题:一是教育部对北京大学等高校大学生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不同类型、层次大学教育目的认知基本一致,依次排序为: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34.7%);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发展(23.4%);以学生就业为目的(15.5%);专业知识的学习(14.2%),此外,还有满足人的精神需求(9.9%)等。这基本印证了上述调查分析的结果,说明广大学生越来越认识到学校应该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根本目的。二是理论和实际结合,分析论证了就业率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决定的,如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等都对就业率有重大影响。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特别是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相对较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失衡,“普职倒挂”现象严重。从社会和经济发展趋势看,应用型或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西方发达国家普通高校学生和高职学生的在校比例一般为1∶3左右,而我国目前这一比例倒过来,一般为3∶1左右,近来虽有所提高,但未改变“普职倒挂”的现实。这就更加造成了高职毕业生社会需求量的不足,这不能不说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根据调查数据和分析结果,本研究提出两条有针对性的对策。一是针对大多数学生认为就业质量与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紧密相关,以及影响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学习动力和实践活动不够,以及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就业需要,提出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创新实践活动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建议。二是针对调查中大多数学生反映教师缺乏创新能力和深入学生中、关心学生不够,提出高职院校不应盲目追随普通高校,要制订鼓励教师深入实际,自觉提高创新能力,更加关爱学生的制度和规范,真正建设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并能以育人为本,从各方面关心、爱护、尊重学生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黄维德,等.人力资源管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9.

[2]ILO. Decenl Work. Report of The Director General[R]. Geneva. 1999.

[3]柯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7):82-84,93.

[4]彭世武.建构适应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8(8):82-84.

[5]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2-10-17.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urvey System for Employment Quality of Graduat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Qiu-mei, LUO Qing-ping, JIANG Hui

(Wuhan Polytechnic,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劳动教育研究报告范文5

关键词 英国;美国;制造业;职业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4-0070-05

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引导下,部分制造业由新兴发展中国家向经济发达国家转移,出现制造业“回流”现象;另外,由于航空航天等新兴制造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英美等国劳动力市场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此英美等国纷纷出台了新的举措以应对目前挑战,如英国政府出资建立了雇主导向的国家学院(National Colleges),美国建立了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ational Network of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框架下的国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National Additive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Institute),希望藉此解决制造文化缺失和技术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一、英国制造业职业教育体系分析

英国制造业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培训主体主要包括国家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校技术学院等,见图1。

(一)高校技术学院

高校技术学院(University Technical Colleges,UTCs)是政府资助的学校,主要教育对象是14~18岁的年轻人。在高校技术学院中,年轻人将在一种全新的模式下接受技术和科学教育,为将来成为发明家、工程师、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打好基础。高校技术学院推动了高校和本地雇主之间的交流和联系,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成果、行业专家和专业设备器材,并且能够在雇主导向的项目中发挥自己的技术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来自一线产业专家的教学和指导。截至2014年底,英国共有30所高校技术学院,每个学院拥有在读学生约600人。英国政府未来计划再新设24所高校技术学院,到2016年将在读学生总数提高到3万人[1]。

(二)继续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是指学生在16岁离校之后所接受的教育和培训。英国各地共有600多所学院提供继续教育课程。大约40%的中学毕业生进入公立或私立继续教育学院学习。继续教育学院并非仅仅招收中学毕业生。这些学院也面向其所在的整个社区,为社区提供教育以及培训服务。英国政府负责提供大部分继续教育课程,并制定了督学制度,以保证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一些私立学校也提供16岁之后的教育课程,大多数为涵盖各种专业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高级水平课程,或者是特别为衔接高等教育而设的预备课程。

(三)先进制造业国家学院

为了在高校之外,提供一条新的职业培训渠道,如对于年轻人来说让学徒计划具有和高校一样的吸引力,英国政府于2014年推出了国家学院计划,其目标是通过这一体系对雇主和受训者的需求作出快速响应,并且达到国际水平的质量标准。2014年12月11日,英国商务大臣Vince Cable宣布,将成立四家雇主导向的国家学院,以培养世界级的先进制造、数字化、风能及创造性产业人才。2014年年初公布高速铁路、核能以及陆地油气资源等3家国家学院,加上本次成立的4家国家学院,使得英国国家学院总数达到7家[2]。其中,先进制造业国家学院将由高价值制造加速器中心(HVM Catapult)和英国工程雇主联合会联合设立,HVM Catapult的七大中心将作为先进制造业国家学院的培训中心,帮助年轻人获得研究生程度的职业资格,缩小英国与国际竞争对手在劳动生产率和技能等领域之间的差距。这七大中心包括:格拉斯哥先进成形研究中心(AFRC)、谢菲尔德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AMRC)、塞奇菲尔德创新工艺中心(CPI)、安斯提制造技术中心(MTC)、布里斯托尔国家复合材料中心(NCC)、核先进制造研究中心(NAMRC)以及考文垂华威大学制造工程学院(WMG)。

国家学院将有机地嵌入英国国家职业教育系统中,作为继续教育学院和技术学院、中学、高校等教育机构与雇主之间合作的桥梁。国家学院的数量将是有限的,只有那些雇主急需且真正发挥效力,需要国家层面介入的领域才会设立国家学院。国家学院不会重复现有的任何机制,只有满足如下条件才可能获得政府资助:特定部门、产业或行业中存在3~5层次技能断层;雇主具有国家层面的领导力,在国家学院的管理和运行中拥有清晰明确的战略,且拥有与各类型企业对接机制;雇主应该对国家学院出资资助,资助比例不低于50%。

二、美国制造业职业教育体系分析

美国制造业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培训主体主要包括高校、国家实验室、社区大学、国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等,见图2。

(一)能源部所属国家实验室

美国能源部设有面向教师和科学家的劳动力开发计划(Workforce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and Scientists),在该计划框架下能源部所属的17家实验室能够让受训者接触到顶尖科学家、世界级科研装置以及在高校和企业里无法接触到的大型跨学科研究项目。能源部所属实验室每年为25万K-12学生、2.2万K-12教师、4000本科实习生、3000毕业生以及1600博士后提供教育和培训服务[3]。以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为例,不仅每年向数万学生提供3D打印培训服务,还将成千上万的3D打印机部署于美国的中学,以期赋予未来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使用该技术的经验。该实验室已帮助当地高中参与到“首台机器人竞赛”中,建造了第一个3D打印的机器人。

(二)社区大学

社区大学是座落于美国的州或市,用州民或市民的税金来运营的两年制短期大学,可以是高中生进入工作或高校的过渡教育机构,见图3。社区大学入学门槛低、没有入学考试、学费低廉、教学内容立足职业与社区需求、学制灵活、出口多元,于学生对教育的多元选择、全民的终身教育、公民再就业教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社区大学灵活的特点使得其能与雇主和私营部门一道解决地区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创造针对性的培训等。美国国内目前有1167所公立的独立社区大学,2012年秋季在校学生超过1280万人[4]。

(三)国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

2012年7月,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框架下的先进制造伙伴关系指导委员会《赢得国内先进制造业竞争力优势》(Capturing Domestic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Advanced Manufacturing)报告。该报告同意并支持2012年2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先进制造国家战略计划》[5],并在国家战略计划框架下提出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的建议,而且将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国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的主要职能[6]。

2013 年11月,美国国家先进制造计划办公室《国家制造创新网络机构绩效评价标准草案》,该草案将用于衡量国家制造创新网络内各研究所的成败[7]。该草案将教育和劳动力发展列为五大核心职能之一,考核的量化标准包括合作伙伴及非合作伙伴参与研究、教育和培训的专业人员数量;参与研究、教育和培训的大学生数量;参与研究、教育和培训的社区/技术学院学生数量;参与研究、教育和培训的K-12 学生及教师的数量;参与研究、教育和培训的退伍军人数量、机构与学院、大学、专业机构合作创建的资格证书和学位课程的数量等。

为推进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一般会设置一位专职副所长,专门抓劳动力教育培养方面的工作。以美国制造业创新研究所(是美国设立的第一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非常具有代表性)为例,劳动力/教育副所长的主要职责包括面向民众的教育科普工作、集成教育课程的设定、劳动力培训、教育扩展等,见图4。

三、对英美制造业职业教育体系的比较与思考

(一)因面临主要问题不同,英美制造业职业教育关注重点存在差异

英国在“再工业化”道路上面临的问题是高技能技术人员的缺乏。根据2014年8月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变化中的全球制造业经济》报告,英国已成为西欧国家中制造业成本最低的国家[8]。2015年2月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BIS)推出了制造业供应链行动计划 ,希望建立协作性强、长期稳定的供应链,保证英国从大型和知名国际制造业企业的成功中获得最大收益。但是英国高技能技术人才的缺乏将使得英国在承接制造业转移方面存在障碍[9]。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认为选择职业教育路线未来的发展空间远不如高校路线,且高技能的职业培训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为此英国政府提出要打造高端的、拥有世界级水准的国家学院,其毕业生将拥有与研究生相似的学位和技能水平,使选择职业教育路径的学生和选择高校路径的学生在未来能够拥有相似的发展空间,以此鼓励学生选择职业教育路径。因此,英国为了解决高技能技术人员的缺乏问题以满足跨国企业的需求,其职业教育体系关注的重点更多的是高端职业教育。

美国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公众对制造业的不了解和误读。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的《赢得国内先进制造竞争力优势》报告中将民众对制造业的印象形容为“三个D:昏暗的(dull)、肮脏的(dirty)、危险的(dangerous)”。全球著名咨询公司Booz & Company的一份报告调查了200多名工程、科学、数学专业的大学生,只有50%工程专业、20%数学和科学专业的学生认为制造业是有吸引力的职业[10]。以上论据表明,美国的民众对制造业认知不足,存在巨大的误解,青少年在择业时往往不会将第一选择放在制造业上。为解决这个问题,美国政府通过国家实验室、国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高校、社区大学等举办各种科普活动,如2014年推出的“创客国家”(Nation of Makers)运动[11]、2014年全美逾1600家工厂吸引了5万多名参观者的“国家制造业日”以及2014年90多名市长及地方领导倡导的“市长创客挑战”(Mayors’Maker Challenge)等,希望通过进一步开放物理场所以及新的制造和原型设备,让更多的学生、企业家和市民接触到全新的制造技术(如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桌面机械工具等),以此激发学生和市民对制造业的兴趣,鼓励年轻人从事制造及工程行业的工作。推动“创客观念”,包括性格和技能,如好奇心、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效能感等,与导师和教育工作者合作激励下一代创造、制作和学习重要技能,以此扭转民众对制造业的错误认识,向美国青年传递制造业职业的价值。

(二)英美两国制造业职业教育体系在导向上存在差异

如前所述,由于英国制造业的主要任务是承接制造业转移,解决高技能技术人员的缺乏问题以满足跨国企业的需求,因此英国制造业职业教育体系强调的是雇主导向以满足跨国公司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美国的制造业职业教育体系除了雇主导向之外,兴趣导向的特点也非常显著。如前述的“创客国家”运动、市长创客挑战以及国家制造业日活动等,给学生动手型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和21世纪技能的兴趣。

(三)英美制造业职业教育体系相似点

英美两国原有的职业教育体系中,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具体包括:再工业道路上市场对劳动者的需求变化较大,如3D打印、工业4.0、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对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猛增,职业教育机构无法迅速对雇主和受训者的需求作出响应;现有职业教育机构的培训课程和硬件设施无法满足新兴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训需求;职业教育系统对于年轻人吸引力不足,等。

为解决前述问题,英国和美国都设立了新的集科研、教育、产业化等职能于一体的制造业实体机构,如英国推出的高价值制造加速器中心、美国推出的国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等,在教育机构和企业之间搭建桥梁,使得职业培训能够针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响应。同时还可以为受训者提供高端技能培训服务,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这些制造业实体机构让学生和一流的科学装置、一线科学家、一线工程师实现零距离接触,试图以此激发学生对制造业的兴趣。

四、对中国制造业职业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中国虽然是制造大国,但中国的制造文化却难与中国制造的地位相称。同英美一样,中国的年轻人也不愿意进入职业学校,在传统观念中认为“成绩不好”、“没出息”的学生才进职业学校。相当多的报告都指出,蓝领是制造业创新的主力,他们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可实现自下而上的创新驱动[12][13]。因此,制造业职业教育是关系到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在对英美制造业职业教育体系近期新动向研究的基础上为中国制造业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加大制造业科普力度,特别是加强民众对3D打印、仿生制造等新型制造技术的感官和认识,激发中小学生对制造业的兴趣和爱好。第二,现有的制造业相关职业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和硬件设施上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应当让大学和科研院所更多地承担科普和职业培训工作,多开展类似“开放日”活动,让学生和受训者感受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一线的科研工作者实现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第三,在职业教育需求导向方面,更多地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职业培训需要的时间是以年计的,但企业有时候并不清楚未来数年后市场和技术的发展动向,更遑论对劳动者的技能需求了。政府应该成立类似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的实体机构,推进产学研多方联合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让企业明晰未来劳动力技能需求变化情况。第四,政府应该前瞻性地对人才培养进行布局。中国正处于制造业升级改造的关键时期,大到国家的产业结构,小到企业生产加工工具,在不远的未来都可能发生巨大变化。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将市场需求与国家战略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以制定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就非常值得借鉴。第五,借鉴英国国家学院的做法,让选择职业教育路径的学生也能获得高级学位证书和技能水平,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 考 文 献

[1]University Technical Colleges. Overview[EB/OL].[2014-11-11].http:///.

[2][5]英国政府.Cable: New Generation of National Colleges will Lead Revolution in Hi-tech Skills[EB/OL].[2014-11-11].https://gov.uk/government/news/cable-new-generation-of-national-colleges-will-lead-revolution-in-hi-tech-skills.

[3]Department of Energy. Workforce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and Scientists[EB/OL].[2015-05-29].http://science.energy.gov/wdts/.

[4]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 About Community Colleges[EB/OL].[2015-03-21].http://aacc.nche.edu/AboutCC/Pages/default.aspx.

[6]White House.Report to the President on Capturing Domestic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Advanced Manufacturing[R/OL].[2012-07-17].http://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microsites/ostp/pcast_amp_steering_committee_report_final_july_17_2012.pdf.

[7]Advanced Manufacturing National Program Office. Draft Institute Performance Metrics for the National Network for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R/OL]. [2013-11-15].http://manufacturing.gov/docs/nnmi_draft_performance.pdf.

[8]BCG. The Shifting Economics of Global Manufacturing[R/OL].[2014-08-19].https:///content/articles/lean_manufacturing_globalization_shifting_economics_global_manufacturing/#chapter1.

[9]UK Government.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s: Action Plan[R/OL].[2015-02-15].https://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407071/bis-15-6-strengthening-uk-manufacturing-supply-chains-action-plan.pdf.

[10]Arvind Kaushal, Thomas Mayor, and Patricia Riedl.“Manufacturing’s Wake-Up Call”[Z].Strategy & Business 64, Booz & Company and Tauber Institute for Global Operation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ugust 3, 2011): 38.

[11]Whitehouse. New Commitments in Support of the President’s Nation of Makers Initiative[R/OL].[2015-06-12].https://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5/06/12/fact-sheet-new-commitments-support-president%E2%80%99s-nation-makers-initiative.

劳动教育研究报告范文6

调研报告

可行性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反方论证

关于母亲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及农村教师心态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关于《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反方论证

关于母亲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及农村教师心态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关于三年级教育教学调研报告

关于修建旱冰场的可行性报告

关于青春交际舞协会的可行性报告

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中学高中英语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高校调研报告之外联篇

高校调研报告之人力资源部

赴北京朝阳区东风乡辛庄村调研报告

甘肃西部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服装市场调研报告

对宿迁医改调研报告“十点质疑”之回应

锣鼓书目前的传承机制

整治学校周边环境调研报告

下乡期间调研报告

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

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

德钦县奔子栏之行调研报告

大学生学车调研报告之调查方案

大学生食品消费市场调研报告

资源与环境学院大学生暑假社会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开题报告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

大学生劳尔的故事之劳尔的社会调查报告

北京图书市场调研报告

北大课题组宿迁医改调研报告(上)

安阳师范美术学习实习教学调研报告

关于火眼晶睛的调研报告

关于二十岁之前废掉处男的可行性报告

《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评介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我国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少儿读经解经点评录》可行性报告

“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劳动教育研究报告范文7

什么是高等资格层次的职业教育?

报告从欧盟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定义“职业教育与培训是为人们提供某一特定职业或更广泛劳动力市场所需的知识、技术、技能或能力的教育”出发提出,高等资格层次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指同时包含体现学术和典型职业因素的教育与培训形式,其主要处于欧洲资格(Europea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EQF)框架的第六到第八级,主要目标是通过这种课程和项目所获得的学位或资格为直接进入某一职业或专业领域工作作准备。

欧洲资格框架作为一种推动终身学习的手段,涵盖了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的各级教育资格,并涉及包括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以及高等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类型。其中6、7、8等最高的三级资格与欧洲高等教育区(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中规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相对应,这三个层次也同样作为高级职业资格的参照标准,其具体标准见表1。

报告特别强调,上述概念并没有对高等资格层次的职业教育与专业高等教育(professional higher education)进行区分,如大学教育中的法律、医药、兽医科学、工程和牙医等专业。报告指出,OECD在对职业教育进行定义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如其把职业教育与培训界定为“为导向特定工作或工作类型而设计的教育与培训项目,其一般涉及实践培训及相关理论的学习”。从这一概念出发,为法律、医药等某些高层次职业设计的教育与培训项目满足这一概念的要求,但却常常不被认为是职业教育与培训。基于这一点,OECD提出,高等层次职业教育与培训同高等层次专业教育项目间存在重叠之处。这就造成很难区分这两种类型的教育项目,并很难在它们之间划定准确、没有争议的区别标准,特别是对于工程和企业研究等专业,其同时在大学和高等专业教育机构开设。为避免这一争议,报告采用了高等层次职业教育与培训(tertiary level VET)和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专业学术项目(professional academic programmes offered in tertiary education institutions)这两个概念。并对高等层次职业教育与培训采用了一个相对灵活的解释,其主要观点是,能够导向正式认可的学位或资格的职业教育项目或课程,这些资格能够为进入特定的职业或专业(vocation/profession)工作提供机会。或者说,高等层次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或课程授予的学分或资格能够被作为导向EQF 6到8级正式学位或资格教育路径的一部分。此外,从与学术教育相区别的角度来说,报告还特别强调,高等层次职业教育是指正规学术高等教育之外提供的高等教育。由此可见,欧盟也没有对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专业教育进行区分,而且在文中论述时有时也采用了高等专业教育的概念。

高等层次职业教育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报告提出,就个别国家而言,对高等层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理解、定义和解释与各国的教育传统和背景紧密相关。大部分欧洲国家对于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采取截然不同的政策路径,但在高等教育层次,这种做法有所改变:高等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或者是高等教育政策的一部分,或者是一个非政策层面的问题。从政策的角度来说,欧洲各国对于高等层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理解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广泛的类型:

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体系;二是以爱尔兰、法国和英国英格兰为代表的综合性或统一高等教育体系;三是把高等教育层次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高等教育政策的一部分;四是高等职业教育与大学学术教育日益整合的模式,如挪威;五是高等职业教育和大学学术教育相分离的模式,如捷克、丹麦、荷兰和芬兰;六是将政策重点主要集中在学术性高等教育方面,如希腊、波兰;七是没有对高等层次职业教育进行明确关注的国家,如葡萄牙、罗马尼亚。报告强调,从比较的角度来说,德国在EQF第6到第8级都实施双元制教育,其在这方面是比较先进的。

总体来看,各国在各行业分别有一系列多样化的机构实施EQF 6到8级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在这些机构中,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占据主导地位,如波兰的大学开展信息交流技术专业的培训,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及其他机构开展创新和科技管理培训,芬兰的多科技术学院开展教师培训领域的教育。

在大部分欧洲国家,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特征是学术与专业高等教育的分化。在一些老的欧盟国家,如丹麦、德国、爱尔兰、希腊、荷兰、葡萄牙、芬兰和挪威,高等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学士学位(EQF 6级)的职业教育,包括护理、教师培训、企业管理、社会工作、工程、信息通信技术等专业,其中一些专业高等教育机构(Profess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还提供硕士层次(EQF 7级)的教育项目。这些机构一般在国家有特定的名称,但在国际上普遍被称为应用科学大学(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s)或多科技术学院(polytechnics)等。根据欧盟近来的教育与培训政策,这些机构一般被认为是具有职业教育与培训因素的高等教育机构。根据已有的相关研究,这些国家普遍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创立双元制高等教育体系,其出发点是形成一个不同于大学的清晰、成本较低、易于管理的高等教育路径,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同时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具有成熟高等专业教育的国家,普遍对这种双元制的高等教育体系实行不同的政策、拨款和法律管理框架。而在挪威和爱尔兰,两者间的界限就比较模糊;在丹麦和芬兰,政府努力在两个体系间形成严格的区分。荷兰处于严格区分与模糊管理的中间位置。所有这些国家都在过去十年间出台了一些政策,并采取了多种措施,强化高等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虽然有些政策是在学术性高等教育体系的政策框架下制定的。

此外,在一些新的欧盟国家,如捷克、波兰和罗马尼亚,高等教育体系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改革的。同样,这些国家也通过升格专业学校或对专业化机构进行合并等措施创立了双元制高等教育体系。这些国家学术性大学之外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提供专科和学士学位(EQF 5-6级)的职业教育。

除双元制主导的高等教育体系外,法国拥有一个非常分化的高等教育体系,而英国则建立了一个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法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非常复杂和分散,其整个国家有3500多个公共和私立的高等教育机构。造成其复杂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原因是,法国一直有不断创立新兴教育机构和项目,以满足社会对教育和培训需求的传统。法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特殊之处是其国家最有威望的高等教育机构就是高等专业教育机构,如大学校(Grandes Ecoles)。

在英国英格兰和爱尔兰,没有建立像德国一样的双元制教育体系,但其国家的继续教育学院也通过与大学合作的形式提供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具体来说,英国具有一个相对综合性或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学术性高等教育机构都获得了大学的地位。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其体系是分化的,这种分化不是基于机构类型的多样化,而是基于机构自身的情况。英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只有数量较少的精深化研究型大学,大部分其他机构都是普通的教学和研究导向型大学,还有一部分大学主要就是教学型机构。这些机构提供包括初始和继续职业教育在内的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有些项目由某一个大学提供,而有些项目由大学和其他类型的某个机构,如大学与继续教育学院合作提供。

在那些高等教育体系非常重视学术大学的国家中,高等专业教育处于一种相对边缘化的位置,如捷克、希腊、波兰和罗马尼亚,其在国家层面没有或仅有很微弱的针对高等资格层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政策。这些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重心普遍放在中等教育阶段(EQF 4-5级),而高等教育政策的重心则在大学学术教育上。

在挪威,高等专业教育学院(h?yskoler)也可以提供博士学位的教育项目,这主要依赖于挪威质量评估机构的审批。目前,挪威有20所高等教育机构,其中有7所大学,这些大学提供1个或多个博士学位。这表明,挪威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有一些职业或专业导向的博士学位项目(EQF 8级)。爱尔兰的科技学院(Institutes of Technology,IoTs)提供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育项目。与挪威一样,与传统大学的博士学位相比,这些博士学位项目具有更加明确的专业或劳动力市场导向。

报告指出,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学术教育和专业教育划分明确的双元制高等教育体系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发展压力。如在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在20 世纪90年代已经升格,全部纳入到大学中。其他欧洲国家也经历了学术漂移和职业漂移的过程。一方面,高等专业教育机构正日益变得学术导向,而很多大学也引进了职业教育活动,这两种趋势共同促进了学术大学与高等专业教育的整合。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子是德国的专业学院(professional academies)。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专业学院经历了一个逐渐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过程。首先,一些专业学院被认可为具有高等教育资格的机构。到2004年,教育和文化部决定,在Berufsakademie获得的学士课程与在高等教育机构获得的学士学位同等对待。近来,Baden-Wuerttemberg的Berufsakademie获得了大学的地位,现在作为第一个双元、实践导向的大学开始运行(也称为合作教育大学)。

报告指出,从所提供的资格层次的角度来说,在EQF 6、7级(学士和硕士学位层次),13个国家有一系列严格的职业导向的教育课程,但在EQF 8级(博士学位),职业导向的课程还较少。此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近年来,很多国家从EQF 4、5级到6、7级过渡地带的职业教育获得了有效发展,这可以通过如下两个例子显示出来:一是英国继续教育学院的发展。此类机构一开始是作为填补多科技术学院升格后的空缺出现的,其主要提供EQF 4、5级的职业教育课程。而近年来,随着此类机构的不断发展,一些发展较好的继续教育学院开始与附近的大学合作提供EQF 6,甚至7级职业教育课程,这些课程被称为高等教育课程,普遍由所谓的大学中心提供。

第二个例子是荷兰。从2007年开始,该国教育部已经开始允许高等专业教育机构提供两年制的副学位项目(Two-year associate degree (AD) programmes),这一资格被定位于EQF 5级,并作为国家高等教育资格框架的一部分。荷兰努力发展这一层次教育主要基于如下分析:知识经济的发展日益需要受过更高层次教育的劳动力。到2020年,荷兰50%的25~44岁劳动力都需要具有高等教育学历。报告指出,荷兰的经验表明,要实现持有高等教育学历者的增长,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中等教育中有足够的、能够胜任高等教育学习的学生;二是高等教育的辍学率必须降低;三是在终身学习的框架下,必须提高现有工人和失业人口对高等教育的参与率;四是劳动力市场必须能够吸纳较多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学生。

有些国家还为高等层次的职业教育设计了一些特定的学位和资格类型,包括专业学士学位,如丹麦和法国的农业教育,专业硕士、基础学位、文凭课程和研究生证书(英国英格兰的教师培训),以及非高等教育证书(德国信息技术部门的战略和操作专业资格)。荷兰和葡萄牙还提供金融专业的EQF 6级远程学习课程,但是,这些都没有被作为正式资格。在挪威,具有EQF 6级资格的护士还可以进一步学习硕士层次(EQF 7级)的专业化课程。

报告指出,高等层次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认可均等性是一个重要问题。在许多提供专业学士教育课程的案例中,他们的正式地位都与学术项目相同。然而,正如在丹麦、荷兰和芬兰一样,一些从专业性高等教育机构获得的学士学位并不能确保其能够直接进入大学的硕士学位课程学习。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首先,因为虽然这两类学士学位在形式上是对等的,但专业性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学士学位具有更强的劳动力市场导向性,他们一般称为“应用文学”或“应用科学”学位,这种差异造成其很难与大学的硕士学位项目实现无缝对接。为此,这些国家还专门创立了促进这些学士学位向硕士学位过渡的项目,如前硕士路径(Pre-master tracks)。

其次,从学习机会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国家设有更多的从职业教育晋升到学术学习项目的路径,该国职业教育就会获得更多的认可,这在法国、爱尔兰和英国的英格兰等国家较为突出,这些国家发展了完善的非正规教育认可路径;而在芬兰、丹麦和荷兰等国家,普遍存在对于职业性高等教育的不均等认可问题,因为这些国家中高等专业教育机构与大学间资格的融通性和渗透性较差。

高等层次职业教育是怎么实施的?

报告指出,欧洲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以及专业高等教育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EQF 6到8级的新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以及传统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高等专业教育项目对于整个欧洲的经济增长及公民就业能力的提升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过去的5到10年间,两种类型的项目都实现了重大发展,一个基本趋势是传统的高等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迅速变化,特别是行业的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可以弥补传统高等教育机构的缺陷。因此,欧洲在未来需要不断发展高等层次的新领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根据欧洲数据统计中心(Eurostat)的数据,欧盟大部分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生都在第一学位项目学习,即在大约1900万高等教育学生中,有1300万正在学习学士学位,而在这些学生中,约230万进入了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机构中。但是,报告强调,在过去的十年中,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和机构获得了显著发展。这一数据似乎没有公平地反映出参与职业导向高等教育的学生规模。从实施的角度来说,一个明显趋势是劳动力市场和行业都积极参与并影响这些机构和项目的发展。

首先,劳动力市场利益相关者参与高等层次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所有国家的共同特征。这主要表现在教育和培训机构与雇主间的积极交流与合作,主要方式包括:一是雇主对于课程开发的咨询,如爱尔兰建立了行业委员会和咨询机构,专门负责这一事宜。二是注重让学生完成工作本位的学习任务和基于企业实践的论文。三是实施学徒制,如法国的学徒培训正日益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挪威和英国英格兰护理部门的临床实践也遵循这一模式。四是私立企业部门的教育与培训行动,如德国和爱尔兰的创新和科技管理,以及葡萄牙的金融部门。五是注重根据企业需要发展相关课程,如荷兰的金融部门及爱尔兰的创业和科技管理部门。六是开展全部工作本位的学习,如德国的IT培训。

报告指出,尽管各国都非常重视劳动力市场对高等资格层次职业教育的参与,但各国劳动力市场相关主体的参与层次和形式还存在很大差异。在捷克、波兰、葡萄牙和罗马尼亚等国家,这一环节非常薄弱;而在丹麦、德国、芬兰等国,这种合作却通过工作实践等多种形式得到了有效实施,而且行业和社会合作伙伴也对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供给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要求学习者具备专业实践经验也是一些国家高等层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关注点。各国不同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都非常重视学习者所具有的工作经历,并重视对学习者先前实践经验的认可。如芬兰自2000年以来,该国多科技术学院提供的研究生教育课程就已经非常有名,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处于EQF 7级(硕士层次),其对学生入学条件的要求包括至少三年的工作经历,受到雇主的支持和认可,能够针对一个与工作相关的实践问题撰写硕士论文。这些项目的主要特征是把传统的硕士学位项目、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项目以及研发导向项目、成人教育和问题本位学习进行了整合。德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专业学士学位(EQF 6级),这一学位提供150余种课程的培训。这些资格非常重视实践经历,其对于经济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入这些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格的条件是成功完成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并有一定时间的专业实践经历。挪威的一些专业硕士学位课程不仅要求学习者具有学士学位,还要求其具备专业的实践经验,葡萄牙的金融课程也是如此。爱尔兰的大部分公立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创新和科技管理课程要求具有多年的工作经历,并可用这些经历代替其他的入学资格要求。英国英格兰的护理课程特别强调先前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并可用相关实践经历减少一年的学习时间;法国的相关课程在入学阶段就对实践经验提出了要求。

劳动教育研究报告范文8

大家上午好!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只因年会魅力大,每年都有新面孔。

今年年会落谁家?新泰独秀一枝花。

欢迎大家参加全国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第四届年会暨第四届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颁奖大会!我是本届年会的主持人,我来自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第一中学,我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向来自全国十八个省市的各位教育专家、领导和老师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并真诚感谢你们对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其次,特别要感谢泰安市教育局和新泰市教育局以及新泰市第一实验小学的各位领导和老师,正是你们的不辞辛劳,才有了我们今天会议的顺利召开!感谢你们热情的服务和细心周到的安排!谢谢你们!

在会议正式开始之前,受研究所委托,先宣布几条会场温馨提醒:一,为了会议的顺利进行,为了保证大家的听会效果,请老师们把手机调到震动状态或静音状态;二,为了你和大家的健康,请勿在会场内吸烟;三,为保证会场的环境卫生,请勿随手乱丢垃圾;谢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各位领导和老师,我关注学习李镇西老师已经好多年,追随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也已是第四个年头。受研究所各位老师的多方关照,于2013年忝列于第二届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行列。三年来,毫不夸张的说,我感觉我很幸运!因为我感觉,加入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就是搭上了教育的幸福快车!因为我感觉在加入研究所之前,我就是一个地道的教书匠,而在加入研究所之后,我终于明白自己在做着怎样一件事,并且明白自己应该如何做这件事,前进的方向明确了,动力更足了,职业倦怠感没了。内心满满的都是职业幸福感!加入研究所之后,还让我明白,教育还可分为自我教育和他我教育,而重视自己成长自己的自我教育,才能帮助你成长为你所希望的模样。我终于清楚地知道,原来的那叫知识教育,现在我从事的是生命教育。站在现在,回首以往,满满的都是泪啊。这正是:

几度彷徨几度秋,误人子弟泪先流。

得遇明师李镇西,指明方向动力足。

老骥伏枥蒋自立,大旗一挥应者集。

一路同行心温暖,自我教育揭真谛。

下面请允许我荣幸的介绍出席今天会议的嘉宾。全国优秀教师、武汉市模范班主任、武汉市优秀教育专家、自我教育新论创立者、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创立者、研究所所长、我们的人生导师、大家亲切地称之为蒋伯的蒋自立老师;当代著名教育家,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被誉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出版有《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家长》《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等60余部著作的原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我们的人生导师李镇西老师;热情好客、重视教育、重视教师专业成长和整体发展的泰安市教育局徐炳伦副局长、新泰市教育局赵连军局长、莱芜市教育局教科室潘林亭主任、甘肃庆阳李镇西研究会会长、庆阳市第五中学张建军校长,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所长杨富志老师、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理事长张学勇老师。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会员,以及新泰市的老师们,大家汇聚一堂,共话教育的酸甜苦辣。掌声在哪里?

给大家汇报一下今天上午的会议议程:

李镇西老师提出的“做最好的自己”的教育观点,我深表认同,并身体力行的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我的理解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如果都能成为最好的一个,都能成长为自觉遵守教育发展规律、让自己的施教行为无限贴近教育本质的教师,既是我们自身的幸运,也是学生的幸运,更是中国教育的幸运。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他最好的自己,那就是我们做教师的最大骄傲和对教育的最大贡献。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已正式接纳会员2000多名,并且已朝着区域化方向发展,以期带动更多老师参与其中,至今已成立研究分会若干个,今天,在这泰山脚下,又一个李镇西教育研究分会要成立了,让我们共同见证“山东新泰李镇西教育研究会”揭牌成立。有请李镇西老师、蒋自立老师和山东新泰李镇西教育研究会会长、新泰市第一实验小学校长马安超老师共同为“山东新泰李镇西教育研究会”揭牌。

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让我们共同祝愿新泰市的老师们桃李满天下,从此歆享教育的幸福。热烈的掌声送给新泰市的老师们!

下面有请新泰市教育局赵连军局长 致辞,大家掌声欢迎。感谢赵局长热情洋溢的致辞。这正是:

新泰领导眼光高,家乡教育出新招。

欲借名师新教育,专业成长共提高,

培养千万真名师,人才辈出万事表。

老师们,成立研究会不是目的,而是一个自我教育发展的平台,如何有效利用这个平台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呢?甘肃庆阳李镇西教育研究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样板,让我们听听他们有何高见。有请甘肃庆阳李镇西教育研究会张建军会长致辞。

甘肃庆阳好地方,李镇西教育思想放光芒。

爱心教育遍地撒,真教育实验硕果香。

若得机会庆阳行,建军会长笑脸迎。

遍尝特产满口福,庆阳教育取真经。

下一个议程,举行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所长和理事长聘任仪式,经研究所综合考评,兹聘任以下老师为研究所所长和副所长。

(1)所长的聘任

兹聘任杨富志老师为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所长

聘任张学勇老师为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聘任张雁老师、黄建军老师、杨宏杰老师、谢华老师为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副所长

(奖品发放情况:其中谢华缺席,其余《南渡北归》各一套,共5套)

(2)理事长的聘任

兹聘任张学勇老师为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理事长

兹聘任戴荔老师、田志红老师、王美娟老师、刘晓乾老师、李素怀老师、侯立元老师、张波老师、王娟老师、王立杰老师等9位老师为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副理事长。

(奖品发放情况:《南渡北归》各一套,其中张学勇已发,王立杰因在新泰实验中学作报告不参与开幕式,由张学勇代领,共9套)

有请李镇西老师和蒋自立老师共同为获聘老师颁发聘任书。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衷心的祝贺。这些获聘老师都是研究所的骨干,我们有理由相信,研究所将会走得更健康、更远。

下面为荣获第四届“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的老师颁奖,下面宣布获奖名单,荣获第四届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名单如下:

黄建军、刘桂芝、任秀波、张 瑾、岳海宁、曹 晶、郭玲、杨方超、王旭峰

请这9位老师上台领奖。(奖品发放情况:《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蒋自立与自我教育》《守望教育——大山深处的香格里拉》各一套,共9套)

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祝贺这些获奖的老师。获奖的老师个个都喜笑颜开,看得出来是发自内心的高兴。有几句话送给你们:

获奖老师笑嘻嘻,我今堪比李镇西。

李蒋导师肺腑语,认真听取记心里。

获奖才是新开始,坚持追梦不停息。

自我成长发自心,修炼成否看自己。

专业成长八个一,博客研讨勤参与。

读书写作两不误,坚守课堂好阵地。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希望我们珍惜这份难得的缘分;我们研究所的集结号是——寻找尺码相同的人。我们因同一个偶像而走在一起,我们因同一个梦想而坐在一起,我们在追梦的路上都是尺码相同的人。一路同行,你我相伴,互相鼓励,彼此温暖。这就是幸福。

但我知道大家现在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才能获得教育的幸福。这个问题我不做回答,因为我们的偶像,我们的导师,李镇西老师将现身说法,为你传授破解教育幸福的密码。在李老师正式报告之前,我还想多说一句话,李老师所在的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有一个衡智蓉老师这样评价他,她说,李老师的确不是一个一般的校长,他是一个有梦想的人,是一个单纯的人,是一个执着的人,有童心的人,是一个好人。我想,大家听了李老师的报告,一定会有自己的评价。下面就让我们开启幸福模式,共同聆听李镇西老师的爱心教育魅力报告。有请李老师——

(中场休息)

讲座时间很宝贵,大家赶紧各就各位。

李老师已上主席台,热烈的掌声响起来!

李老师的报告真叫好,

热烈的掌声阵阵高。

句句都是肺腑言,

成长自己有妙招。

高端引领大设计,

民主教育境界高。

紧紧追随李老师,

爱心童心一个不能少,

教育常识要回归,

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李老师的魅力大不大?

让我们用掌声再次感谢他。

李老师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方面成绩卓著,他的“爱心、民主”教育思想和实践模式在广大教师心目中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现在我们单独拿出时间,供大家和李老师直接交流,哪位老师有问题可以直接提问。

我们到底要向李镇西老师学习什么?我们要学习李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宽广的教育情怀、学习他严谨博学的教育思想、学习他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敬畏和长期坚持,学习他对待学生的爱心教育和对自己教育理念的坚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讲究育人之道,细心呵护心灵的幼芽,用民主培养民主,把教学技术锤炼成艺术,形成和谐的教育团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努力超越李镇西!

(老师们,今天下午的会议仍然精彩不断,敬请期待。今天上午的会议就到这里,请各位老师带好自己的贵重物品,下午两点半老地方不见不散。)

下午开场文艺节目表演。(因故未能进行这一环节)

首先请欣赏由贵州省黔西县永燊小学校长金珍旭老师带来的歌曲《永远》。

火辣辣的夏天,火辣辣的情,

研究所的年会,越办越兴盛。

研究所的会员,有才又多情,

金老师的歌曲,好听不好听?

好听再来点掌声!

一首深情的《永远》寄寓着对研究所美好的祝愿。祝愿大家借助研究所这个平台,成为永远的朋友!祝福大家的友谊地久天长,祝福在座的每位老师以及你们的家人幸福健康!

先给大家汇报今天下午的会议议程:第一时段、首先由第二届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戴荔老师给大家做关于家校沟通的报告;其次由第四届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曹晶老师作关于引领学生阅读成长的精彩演讲;第二时段是黄建军老师关于素材型班会课的报告。

戴荔老师大家都喜欢称呼她的昵称戴局长。她是第二届“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副理事长。现任教于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济宁市师德报告团成员,市教学能手。先后在《中国教师报》《未来教育家》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30余篇。曾两次接受中央电视七台、山东教育台采访,事迹被山东省教育厅网站、《山东教育报》报道。曾在湖北、甘肃、四川、内蒙古、山东等地做报告40余场。担任曲阜电视台《一起学论语》栏目讲课嘉宾,是研究所里有名的才女之一。有请戴老师为我们做精彩报告。

戴老师的教育故事听得我热泪盈眶,让我们都成为一个有故事的老师吧,去做一个像戴老师一样有故事且会讲故事的幸福的老师。

戴局报告真精彩,只因满腹经纶才。

家校沟通心连心,家长信任学生爱。

难得几年如一日,成长自己真精彩!

真心付出有回报,留名中央电视台。

曹晶老师,山东省新泰市向阳实验学校副校长,语文教师。已在课堂上行走了17年,加入研究所后,更加坚信“读书、实践、思考、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词,更加确信“我是孩子们生命中的萤火虫,姿态不一定蹁跹优美,但我真的在努力飞舞闪烁。”

曹晶是一只美丽的萤火虫,

光亮虽小,

照亮的却是孩子们的心灵。

阅读美丽了她的生命,

也唤起了孩子们对未来的梦。

曹晶是一只美丽的萤火虫,

翅膀虽弱,

扇动的却是孩子们渴望翱翔天空的眼睛。

活动幸福了她的工作,

更激发了孩子们发展的潜能。

曹晶是一只美丽的萤火虫,

我愿这只美丽的萤火虫,

坚持发光,坚持飞行,

用爱心继续约会学生;

去带动更多的小萤火虫,

美丽这个世界,丰盈孩子们的生命。

老师们,中场休息20分钟,千万不要走开,下面的报告更加精彩!

下一位出场的黄建军老师,大家在群里亲切地称呼他为“皇叔”。他是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高中英语教师,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副所长, “素材型班会课”课题组核心成员,中山市骨干教师,中山教师进修学院客座讲师,广东省德育创新成果奖获得者。素材型班会课是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的德育品牌,他们收集整理制作的班会课素材无论是从技术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常常能把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或激励得热血沸腾。今天我们有幸能够见识素材型班会课的魅力,有请黄老师为我们做精彩报告。

黄建军老师的精彩报告,让我们充分感受了素材型班会课的魅力!也让我们感受到要做一个优秀的老师,必须让自己成为一个用心的老师。我想今天一天的报告,还应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只要我们用心做,我们都可以越来越优秀!

皇叔志向真远大,立志做个教育家。

研究学生好经验,素材班会是专家。

心专一处用心做,值得你我学习他。

如果坚持走下去,全国出名顶呱呱。

今天会议收获大,场场报告大实话。

新泰老师境界高,认真学习劲头大。

热烈掌声送给你,快乐带给你全家。

下个通知:今晚8:00在金穗大酒店三楼举行李镇西老师见面会,提醒大家不要错过。

明天的会议仍然精彩纷呈,老师们,明天上午8:00不见不散。

7月24日主持词

开场文艺演出:戴荔(因故取消)

老师们,我想你们一定和我一样经常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要教育出怎样的学生?李镇西老师曾说,我希望我我的学生是这样的,我心目中优秀学生的标准,有五条:健壮,善良,正直,睿智、勤劳。

“每一步脚印都很清晰”,就是说他的人生走得很稳当,不摇晃,目标坚定,步伐沉稳。“每一个日子都很充实”,因为是劳动者,他每天都有收获,而不会虚度光阴,也不会精神空虚。“每一份工作都很敬业”。干一行爱一行,哪怕就是开个小店铺,也把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个顾客。无论做什么,都把它做到极致。“每一笔收入都很干净”,都是他劳动所得,智慧所得,汗水所得,合法所得。“每天清晨醒来都很憧憬”,他心态阳光,胸襟敞亮,光明磊落,而不是心理阴暗,老想着算计与坑人,老想着不择手段往上爬。“每天晚上睡下都很香甜”,因为是劳动者,因为善良,因为没做任何亏心事,所以心里踏实,自然睡得香,永远不会担心第二天突然被双规。这样的学生,他的亲人、朋友和他所遇到的所有人,都因他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他自己也因此而获得幸福!

张学勇,第二届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理事长,济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未来教育家》《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之友》《当代教育家》《教师博览》《德育报》等杂志报刊发表各类文章四十余篇。工作之余书写教育随笔、案例100多万字,著有《守望教育——大山深处的“香格里拉”》一书。《中国教师报》、《校长》等杂志报刊曾对其进行过专题报道,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分享张学勇老师的成长故事。

麻雀校长张学勇,心有大爱为人敬。

立足山区志不改,永做教育排头兵。

躬耕不辍勤努力,各大报刊留其名。

研究所里担重任,崭露头角励志星。

成长自己有心人,张瑾桂芝岳海宁。

公转民办刘桂芝,转变自己你真行!

突破旧我有勇气,张瑾入行心安定。

海宁详谈圈子美,内心感激话真诚。

自己成长自己事,你若加入我欢迎。

尺码相同共成长,我们未来不是梦。

老师们,中场休息20分钟,

赶紧出去轻松轻松,

下段报告更精彩,

轻松完了赶快回来。

老师们,让我们继续分享教育故事,聆听成长的精彩。

丙娟老师荣誉高,成长自己觉悟早。

又得韩所贵人助,反思提升步步高。

于汉芹,山东省新泰市汶南镇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第三届“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第二届语参杯“百佳语文教师”;新泰市先进教师;新泰市创新课一等奖;多次提供泰安市、新泰市级公开课、观摩课;参与多项省级课题研究。

汉芹老师自比鱼,教育海里探秘密。

与我有关是责任,学生第一真教育。

新泰藏龙卧虎地,两名巾帼堪比拟。

钟情教育心不悔,教师行里称第一。

下午的会议议程更值得大家的期待,首先由我们的导师年届七旬的蒋自立老师给我们展示班会示范课,学生将由研究所会员及子女组成。课后,蒋自立老师将做关于自我教育的激情报告,敬请期待。

今天下午将掀起会议的高潮,这将是一堂别开生面的班会课!而要给我们上班会示范课的这位老人,我不想给大家介绍他当了多少年班主任,多少年德育主任,做了多少年校长,多少年书记,也不想介绍他出版了多少本专著,也不想介绍他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武汉市优秀教育专家等荣誉称号的情况。我只想说,他今年71岁高龄了,却越活越年轻,他的名言是,思想不老永年轻。两年前我去仙桃参加研究所第二届年会,会后去武汉他的家,一起步行时,我却赶不上他的步伐。他待我如家人,热情好客,激情似火。没有哪一个人不受他感染,没有哪一个人认识他后不感激他。他就是我们的导师人敬人爱的蒋自立先生!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下面我们再来分享两位第四届李镇西式好教师的教育故事。

郭玲老师,山东省新泰市羊流镇初级中学教师,从教17年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喜欢用学生身边的事件开展主题教育,是一位非常有爱心的好老师。

让我们来分享她的教育故事。

郭玲老师真叫棒,班级工作有担当。

爱生如子讲智慧,静等花开有眼光。

注重做人好导师,同行皆夸是榜样。

下一位为大家分享教育故事的是吉林省通化市通钢一小的任秀波老师,任老师是吉林省名师工作室成员,她的教育格言是:爱课堂,爱教育,爱学生,和学生一起过幸福的生活!

任老师的讲座,再次证明,只要我们愿意用心去做,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成长为优秀教师,并且享受教育的快乐。但她的演讲给我触动最大的却是开头,她为母亲写文字,并在母亲节作为礼物送给老人。这份孝心深深打动了我。写了几句话送给你。

吉林通化秀波美,自古千山任流水。

唯有人生讲孝德,灵魂归处才无悔。

接下来是蒋自立老师关于自我教育的激情报告。大家掌声欢迎。

老师们,我刚才注意到一个细节,蒋老师在PPT的第一页上自称是“教育老顽童”,我的理解是,蒋老师其实是永葆一颗童心。有童心才会把目光下移到学生身上,有童心才会弯下身子听学生讲,有童心才会发现教育之美。下面是问答时间,欢迎现场的老师们能积极参与,踊跃提问!

有诗为证:

老当益壮蒋自立,年届七旬展魅力。

自我教育创新论,值周班长无人比。

甘做导师推新人,老有所乐为教育。

从教做人皆楷模,功德堪比白云齐。

最后有请新泰市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会会长、新泰市第一实验小学校长马鞍超老师致闭幕词。

感谢马校长热情洋溢的致辞。

新泰实小真漂亮,最美校园人向往。

万类花草竞自由,乐学致远有理想。

教师个个皆伯乐,爱润童心师德扬。

教书有境常突破,学海无涯正能量。

和融天下大胸怀,实小领航马校长。

劳动教育研究报告范文9

课题结题报告

人类已迈入21世纪的大门,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挑战是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价值观念的嬗变,生活方式的丰富,学校德育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要求跨世纪的青年学生具备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又影响到青年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部分青年学生人格精神上的“低落”、“缺失” 和“扭曲”,突出存在着懒惰、懦弱、自私、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等道德缺陷。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探索其正确有效的途径已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而传统的学校德育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容易导致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人格错位。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学校德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肩负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神圣使命。

春晖中学是我国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经亨颐先生在“五四”新文化时期创办的一所历史名校。经老校长毕生倡导“自动、自由、自治、自律”的人格教育,强调学生“求学何为,学为人而己”,主张“凡学校皆当以陶冶人格为主”,人格教育首先就是对学生进行高尚品性和优良道德的教育。春晖先贤以天下为己任,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品德培养。汲取历代春晖名师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精华,一种以健全学生人格为目标,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载体,着眼于学生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德育模式应运而生了。

二、理论依据

1、发展中的人和个性社会化原理。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这种发展就是其个性社会化的过程,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青年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和定型,他们身心发展的各个指标都处在变化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这种可塑性,教育工作者只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2、“双主体”理念。教师与学生都是德育的主体,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行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择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行为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行为。

3、生活德育的理念。我们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品德,改善、提升社会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虚空、无效。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

4、活动理论。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从德育活动来说,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让学生将已有的道德认识外显为道德行为,两种过程不断交替,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基于这一理论,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活动中的互动合作与内心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三、课题方案

(一)课题组人员组成与分析

课题组由学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兼政教处主任葛洪金老师任组长、由校团委书记兼政教处副主任华土木老师、校政教处副主任、负责学生会工作的薛安全老师,校团委副书记陈小祥、负责各年段的年段长倪瑞祥、何大江、张建平为核心组。并得到经亨颐教育思想研究专家张彬教授、周恩来生前卫士高振普将军、邓颖超生前秘书赵炜女士、周恩来侄孙周国镇教授的指导,在总课题负责人潘守理校长的主持之下进行。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学校各处室、各班主任、全体教师、及广大学生的支持和响应。并得到了上虞市教体局、上虞团市委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

(二)研究目标、德育内涵、及过程方法

1、研究目标:

⑴以现代德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探索并构建适应新世纪德育工作要求,符合中学生成长规律的学校德育途径及操作模式。

⑵通过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学校德育,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素养的培养,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道德人格追求的目标。

⑶通过研究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教师德育观念更新与德育创新能力提高,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并努力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研究过程及方法

根据学校人格教育总课题的研究计划,人格教育德育子课题的研究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6—.9):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成立课题组,组织理论学习。

(2)实施阶段(.9—.12):课题组按照实施方案进行研究,并分别于、举行两次阶段成果汇报。

(3)总结阶段(.12—.3):课题组进行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进行成果鉴定。

人格教育德育子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行为研究法为主,辅以案例研究法、经验归纳法、理论演绎法以及分工协作研究等方法。

四、实施过程:

(一)开展“知周学周”活动,实施理想人格激励教育的探索。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志于道”先于“据于德”,提示了人性提升的价值根基与方向在于“道”。没有“道”的“德”是肤浅的。信仰不仅是支撑人生大厦的顶梁柱;它对道德人格的构建有论证、聚合、与升华的作用。周恩来总理的崇高人格魅力,源于他坚定的共产主义政治信仰。自3月开始,学校开始用周恩来同志的崇高人格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新探索。

为更好的把握周恩来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的精髓,3月4日,课题组核心成员赴南京参加由梅园新村纪念馆、梅园中学、中国科大附中发起的全国首届“周班”、“邓班”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参加了由北京、上海、云南、西藏等省市的18个大中小学组成的“周恩来班”、“邓颖超班”联谊会。3月,学校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和与会代表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用周恩来的理想人格激励学生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具体形象理想教育。这是以具体人物的所作所为的外部特征为自己追求的理想。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了周恩来所处的时代背景,熟悉了周总理的生平,为他的革命事迹所感动,激发了敬佩、仰慕之情。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敲开了中学生的理想之门。第二,综合形象理想教育。这是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初步概括性的理想。这一阶段要非常重视学生进行严格的自我修养,重视学生学习周恩来的品格,逐渐形成笼统的理想,在个别的场合能把理想和现实联系起来。第三,概括性理想教育。使学生能清晰地意识到人生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崇高目标的理想。他们逐渐认识到在周恩来的人格特征中,蕴含着真正共产主义者的整体人格美。通过这一阶段的教育活动为我们春晖学子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用周恩来的理想人格激励学生的具体做法是紧紧抓住知事、明理、动情、导行四个环节。首先通过播放周恩来系列影视片,组织读书活动,组织学生赴绍参观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举办“知周、学周”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周恩来精神。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撰写影评和读后感、出刊编报、召开主题班会、讲恩来故事及演讲比赛等形式,使之上升到“明理”、“动情”阶段,引导青年学生学习周恩来同志爱憎分明的政治人格、公而忘私的道德人格、坚忍不拔的心理人格、聪慧高超的智能人格、崇高新颖的审美人格。并不断汲取周恩来同志伟大的人格力量,把周恩来的理想人格内化到自身的精神世界中去,最后外显为 “为中华之崛起”的实际行动。同学们自发成立了环境保护协会、校园文明岗,自觉开展“扶贫济因送温暖、敬老助残献爱心”活动,积极争做奉献标兵、创新能手和百名优秀学子。春晖园内,同学之间,团结友爱,比、学、赶、帮,蔚然成风。

随着“知周学周”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全校各班的热烈响应,掀起了一个争创“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的热潮,三个年级既相互衔接,又各有侧重:高一争创活动全面铺开,高二命名“周恩来班”,高三命名“周恩来团支部”。各班的争创活动做到五个结合:即与形势教育相结合、与日常教育相结合、与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与班团活动相结合、与校史校情教育相结合。高二(2)班在借争创之机,结合学校的“四自校风”,提出了“静、净、勤、竟、劲”的“五班风”,极大地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高二(8)班的在争创过程中提出了“近、进、比、学、化”“五大行动”:近——走近周恩来,了解周恩来;进——初步体悟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比——自我教育阶段;学——争创“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化——把学中所得内化为个体的人格内涵。这样的计划贴近学生实际,符合认知规律,能有效地指导工作实践。争创活动的成效正越来越多的外显为全校师生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育人的具体行动,无私奉献的爱心行动。

(二)开展淬砺教育,引导学生自我磨练。

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主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早期春晖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曾在春晖兼舍务主任的匡互生先生,他经常以一句“吃得菜根,百事可做”教导学生。到五、六十年代已形成了肩挑铺盖米袋,脚穿草鞋布履、长途跋涉来校上学的“草鞋精神”、“霉干菜精神”。面对新的教育形势,为更好推进学校的人格教育,潘守理校长提出了淬砺教育的思想,就是要根据时代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青少年进行自我锻炼和刻苦磨练,它具有主体性,一定的强迫性,实践性的特点。

吃苦耐劳教育是实施淬砺教育的必要准备。每届高一学生到校,学校即对他们进行“知我春晖,爱我春晖”的始业专题教育,其重要内容之一便是通过组织参观校史陈列室和校内十大德育基地,开设专题讲座,收看校情专题片,学习了解春晖先贤的“草鞋精神”、“霉干菜精神”,培养学生的春晖情结。为了使学生对春晖的学习环境、生活条件、办学特色有更强烈的认同,我们以多渠道,多方式地与结对扶贫学校——泰顺四中、岭南乡中加强联系,组织学生或参观访问,或结对助学,或相互座谈,以增强学生吃苦耐劳的意识。

半军事化管理是实施淬砺教育的重要途径。春晖是一所全寄宿学校,学校建立健全了寄宿生管理的系列制度,包括老师的值日制度,规范晚自习管理、节假日学生管理制度等,实行寄宿生管理班组化、学生参与民主化、自理化。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一日常规教育:从起床要求到熄灯就寝,从作息安排到三餐落实,从打扫整理寝室到个人洗衣叠被,培养学生的“自理、自主、自立、自治”能力。近年来 ,学校又把建设健康、高雅的“宿舍文化”作为学校工作的大事来抓。组织了寝室美化大赛,开展了寝室联谊活动,并每月评比文明寝室,每学期推出示范寝室,每学年评比共青示范寝室。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守时惜时,互助合作,团结友爱,乐群容忍,创新争先的品格。

劳动教育是实施淬砺教育的主要载体。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视为“全面发展人的方法”。 早期的春晖,生活是艰苦的,名师硕彦们在授课之余,经常带领学生参加田间劳动,把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融入了他们的教育改革实践中。现在,各方面的条件变好了,学生们已经不再用锄头挑着铺盖走进校门。但是,劳动教育的传统不仅没有丢掉,反而不断地深化。学校校把加强劳动教育作为实施淬砺教育的主要载体。“清晨即起,洒扫庭除”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学生承担250多亩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学校一直保留着十块学农基地,每星期安排每班一节劳动课学生进行花木栽培或蔬菜种植。学校还把校办厂的扣丝车间、校内畜牧场等作为学生学工学农基地,学生定期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参加劳动。学生在生产劳动中品尝了艰辛,磨练了意志,净化了灵魂,逐渐养成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

工酬助学是实施淬砺教育的崭新形式。春晖学生来自农村的约占三分之二,据统计,学生中来自特困家庭的比例在4%以上。针对这一实际,学校利用开展勤工俭学的有利条件,陆续推出几个项目,以自愿报名的方式,组织部分学生参加校内有偿劳动,实施工酬助学。学校成立了勤工俭学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酬助学制”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工酬助学的实施目的、实施原则和实施方式。工酬助学的组织由政教处专人落实,分项目确定、公告宣传、学生申报、择优录用、组织劳动、效果鉴定等步骤进行。“工酬助学”组织由政教处专人落实,劳动质量由总务处负责把关。工酬助学的劳动时间一般安排在下午第四节自由活动时间与周六、周日休息时间,劳动工具由总务处准备,劳动质量由总务处负责把关。学校经常性的“工酬助学” 项目有挑土劳动、食堂售菜卖饭“钟点工”两类,而且至今不辍,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响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浙江教育报》对我校的“工酬助学”活动进行了报道,《光明日报》也就《学生要不要参加农田劳动》进行了讨论,并对我校的“工酬助学”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工酬助学”活动表明:“勤工”可获“助学”之功,若通过教育这台“放大器”,可奏“俭学”之效。

另外,开展体育锻炼、组织军事训练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磨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养成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因而也是学校实施淬砺教育的有机组成。

(三)组织社会实践,锤炼学生的心志。

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广阔性和延伸性,它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奠基的作用。组织学生走出校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社会文化中完成人格建构,实现自我人格的提升。

课题组成员紧扣形势要求和学生实际,积极探索和创新社会实践,实现了对学校社会实践的活动制度创新、活动主题创新、活动形式创新和活动内容创新。在活动制度上,为使社会实践活动更加规范有序,学校于制订出台了《春晖中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明确了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目标任务、具体要求及评比表彰等事项。规定高一、高二、高三的每位学生每年必须参加累计十天以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主题的确定上,做到始终能紧扣时代脉搏,呼应社会现实。是迈向新世纪的第一年,学校确立了“真情拥抱新世纪”的活动主题。,为进一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确立了“公德伴我行,真情献社会” 的活动主题。,为欢庆党的xx大,又确定了“长才迎挑战,礼献xx大”的活动主题。

在活动组织上,我们坚持灵活性、统一性的原则,做到经常活动与突击活动相结合;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要求活动与志愿活动相结合;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结合。其中,近年来较为成功的组织形式有:1、临时团支部活动。在节假日,我们打破班级的界限,以地域分布为依据,在相对集中的乡村、街道组成临时团支部,作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组织。临时团支部一般由十人以上组成。2、青年志愿者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是以青年为主体,在自愿基础上广泛参与的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它以“热心献社会、真情暖人间”为主题,以“服务社会、完善自我”为宗旨,遵循“自愿参加、量力而行、讲究实效、持之以恒”的活动原则,提出“哪里需要服务,哪里就有志愿者;哪里有志愿者,哪里就有新风尚”的庄严承诺。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学校的重大活动和突击行动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3、夏令营活动。在暑假,学校组织了为期一周的“生命之源”环保夏令营。七月中旬,学校组织了为期十天的“科技之光”科普夏令营。暑假,学校又组织了英语夏令营,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主要活动内容包括:1、宣传活动。宣传文明新风,宣传法律知识,宣传春晖的办学特色2、爱心行动。针对下岗职工、军烈属特困户、孤寡残幼和失学儿童,通过上门慰问、捐款捐物、义务劳动等形式,切实替他人排忧解难。如除夕,家住杭州的春晖学子来到下城区敬老院与老人们共度除夕夜,《浙江日报》以《除夕孤老不孤单》为题做了报道。又如我校与校外的一位残疾老人结队,十几年如一日,定期为老人服务,帮助老人解决生活困难,《绍兴晚报》、上虞电视台多次予以报道。3、义务劳动。根据条件,到农村、社区,去车站、码头等地方开展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或为民服务。每逢节假日,学校团委都要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深入社区,清扫街道和居民区。,学校组织部分学生到联丰集团、卧龙集团和阳光集团参加义务劳动,体验工厂生活。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到校办厂、学农基地进行劳动。4、社会调查。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深刻变化;了解各行各业新的追求、新的发展方向;还可了解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

深入扎实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带出了校园的象牙塔,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德育工作从学校灌输教育转变为学生自主的感知体悟,强化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炼、自我约束的主体地位,满足了学生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和身心发展的需要,收到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学生通过对艰苦生活环境或艰苦劳动环境的体验和适应,感受劳动的艰辛与伟大,增强了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磨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锤炼了坚韧的品性和坚强的意志,增强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从而产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学习欲望,改变“压力──反应”式的驱动下的学习套路,形成主动应变和进取的良性机制和健康抗挫的良好心态。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人、事、物的接触,体验劳动的价值与社会的意义,逐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将自己融入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品德;通过了解社会的现实,激发忧患意识,增强社会的责任感,时代的使命感并把美好的愿望与情感化为高尚的行为。

四、培养基础道德,优化性格品质

品德是人的社会属性,它反映的是人的社会特质。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是家庭美满、社会公德的基础;个人的道德品质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把基础道德建设看成是健全人格大厦的基石。品德是一种人格或个性心理现象,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变化受到个体的心理与生理的制约。培养基础道德必须遵循其自身的规律,应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

品德的调节是一种自觉的调节,自律总是从他律开始的,规章制度是纪律的一种手段,是自律的起点。

学校十分重视制度文化的建设,因为“文化创造着行为的特殊方式”,“在历史和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的人改变着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方法,并使其天生的素质和机能发生变化,形成和创造新的行为方式——特殊的文化方式”。(注1)新生入学第一天,参观校园,学习校史以后,就是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争创文明班级公约》、《学生寝室纪律》、《升降国旗制度》、《膳厅用膳规定》、《自修规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把抓好“第一次起床、第一次出操、第一次上课、第一次集会、第一次就餐、第一次劳动”等“六个一”作为落实制度建设的起点,同时又注意不断创造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坚持有意练习和指导,在“反复抓,抓反复”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

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的整体文化环境通过教师而起作用。”(注2)人格需要人格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儒化。榜样的力量是无窜的,英雄模范是榜样,教师更是学生周围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的职业道德、价值趋向、行为习惯甚至对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师德是师表之魂。学校通过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年度考核办法”、“优秀教师评选方法”等来规范、引导师德建设,还通过“学生评议老师”等方法来激励广大教师敬业爱岗,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榜样。我们曾经作过一次毕业生择业意向(大学专业选择)的调查,发现春晖中学学生选择师范专业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学校,这同春晖教师良好师表形象的影响不无关系。

努力建设优良的班级集体,让学生在健康而富有活力的生态文化环境中养成良好的品德,是基础道德建设的又一成功的做法。班级是学校的一个细胞,但班级又是一个社会。共同的奋斗目标而产生的共同行动,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坚强而又富有人情味的领导班子;正确的舆论导向制约着集体成员的行动,班级中的领头雁,带头羊,又起着同龄人中的榜样示范作用。以上都是建设良好班级文化生态的要素。我们充分注意到道德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出台了“分块评分、单项竞赛、综合考核细则”,“先进班级评选办法”、“优秀班主任评选办法”,《百名春晖学子评选办法》等制度鼓励和褒扬先进,还通过制度创新,如试行“班科会制”,“行政领导联系班级工作制”,任课老师的“章记”、“月记”参与德育等办法,使班级真正能够在学生基础道德培养中起到基地的作用。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事抓起,从身边的事抓起。积极倡导树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信念,创设培养“慎独”、“慎微”的道德情感,以毛泽东同志说过的“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为座右铭,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以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稳定倾向性。如对拾金不昧品德的培养,我们表扬当众拣到的,更表扬无人时拣到的,表扬拾到几百元几千元的钱物交还失主的,也表扬拾到几元几角钱物上交的,重在强化这种精神。对帮助孤寡老人社会弱势群体,我们不仅在“三月新风月”组织各班开展行动,而且还让一些班级坚持把“送温暖活动”从高一做到高三毕业,还在毕业前夕挑选好接班人,使学生的扶弱济贫的道德信念变成稳定的道德倾向。这几年中,我们收到成百封来自全国各地的表扬信和许多锦旗、镜框,感谢、表扬春晖学子助人为乐、拾金不昧、济贫扶弱的优秀事迹,“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是对学校成功开展道德人格建设的评价。

五、主要研究成果

(一)认识成果

1、德育工作观念的转变。研究认为:面对新的形势,学校德育工作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自觉性。学校德育工作要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树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展个性特长的质量观;树立只要符合社会和生产需要,能取得社会、生产、生活上的成功和成就的人就是人才的人才观;树立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尊严、特征的学生观。

2、对德育工作中改革、创新的认识。研究认为: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切实改革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些弊端,如对德育目标、对学生教育的“高大全”和”理想化”、“一刀切”的要求和作法等。要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途径、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必须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采取启发式教育方法,强化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社会化进程。

3.对德育功能与德育内容关系的认识。通过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系统地认识和掌握德育的功能作用,即德育具有导向功能、转化功能、发展功能、塑造功能。从这四种功能及相互关系出发,正确研究和规定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克服过去德育工作中大而全、多而杂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和指导思想,使教育工作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遵循人的思想道德形成与发展现律,正确处理好诸种教育因素对学生品德形成的相互关系,以深刻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二)实践成果

1、提高了学校的德育水平。通过3年多的研究实践,学校的德育工作跃上了新的台阶。春晖中学顺利通过浙江省文明单位复评,并被评为浙江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获得了绍兴市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绍兴市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12个单项荣誉称号。

2、健全了学生的人格素养。随着学校德育科研的深入,德育水平的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日益显现,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行为习惯改进,人格素养日益健全。学校中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两年来,在省市级媒体的有关报道有30余篇。3年中,全校有36位学生受到省市级表彰。

3、完善了学校的人格教育模式。学校德育坚持以生为本,着眼学生全面发展,经过坚持不懈的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一种以健全学生人格为目标,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载体,着眼于学生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德育模式。从而丰富和完善了学校的人格教育模式。

4、优化了班集体建设。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各班加强了班级管理,积极探索民主管理模式,推进学生的自主管理,改善了班风学风。在两年中,有4个班被全国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命名为“周恩来班”、 “周恩来团支部”。 有9个班被评为绍兴市或上虞市先进班级和先进团支部。

5、造就了一支能进行高素质的德育工作师资队伍。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和锻炼了一支德育工作队伍和教育科研骨干,带动了全校教改科研工作的全面开展,有20多篇德育论文在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和获省市德育论文奖。

小学数学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数学学科课一样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核心。它以学生发展为基点,考虑到数学学科知识基础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数学活动,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经验,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 对数学的兴趣和特长,培养 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程基本上是学科本位主义课程,以致于给人一种错觉,认为唯有数学学科课程才是最科学的趋向,不少教师对数学活动课感到茫然,存在着认识上的“盲区”,实践中感到棘手的问题很多。为此,我们选择了“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施”这一课题,试图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上好数学活动课,提高学生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题组把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划分五个方面:⑴生活中的数学;⑵生产中的数学;⑶科学技术中的数学;⑷与各学科相关的数学;⑸智力活动中的数学。

课题组在确定小学数学活动课内容时,除了围绕目标考虑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和可接受性以外,还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性”:

1、趣味性。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求知欲强,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使活动题材新、奇、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在活动过程中做到“五个化”:⑴活动形式游戏化;⑵列举范例生活化;⑶化解疑难故事化;⑷数的演算奇妙化;⑸介绍人物传奇化。例如,根据街头现象设计的“转转糖游戏”和“一元钱摸球中大奖”为题材的数学活动课,就是取材于生活,以模拟的转糖,摸球开始,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去揭密,明白了这些都是骗局,使学生不仅学习和运用了数学知识,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思考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让学生通过活动,明白一个道理,悟出一种思想,掌握一种方法,以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五年级“测量的学问”一节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启发学生如何利用普通的度量工具,去比较准确、简单地量出一张纸的厚度,一个呼啦圈的周长和一捆乱铁丝的长度等。通过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学生总结出“聚少为多,化曲为直,变长度为重量”的方法。一下课,同学们高兴地说:“我们一下子聪明了许多!”

3、实践性。在学科课程的知识教学中,小学生往往感到数学知识抽象,学起来很枯燥。数学活动课则测重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性。这种活动应尽可能反映现实的需要,使其成为日常生活中具体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的一种尝试或模拟。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组织“小交警”活动,不仅在繁华地段协助交通,同时还进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流量统计,回校制成统计图,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和综合能力得到发挥,同时对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初步形成了开展数学活动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设置活动课程的第一手资料,为学校全面推行活动课程和进行规范化管理提供了经验。

通过研究,课题组总结了开展数学活动的基本做法,可以归纳为两个点: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作为对活动内容的“支撑点”;“围绕三个字”活动的组织和展开时要突出一个“动”字,贯穿于一个“趣”字,体现一个“能”字。做到学生寓学于玩,玩中求知;以趣激学,趣中探知,使枯燥知识趣味化,书本知识实践化,从而加深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数学活动课程教学流程的探索,为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打开了思路。

通过几年的实践,已基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课程的教学“流程”。 这一在教师主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终身学习理论,是在培养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第一

4、使教师的教育观念逐步更新,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教学效果亦有明显的提高。

四、问题探讨

小学数学活动课程存在着许多问题,如:

1、缺乏完整、科学的教学内容序列;

2、缺乏对活动课程的有效评价等。

语文结题报告

背景及意义

1、语文学科功能的异化。

如果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是什么”,那么语文教育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就应该是“语文是什么”。简单讲,语文就人为了参与社会生活所掌握的沟通工具,是使人思想丰盈,情感愉悦的精神食粮。学习语文既是对前人精神财富的继承,又是对现实生活的品悟。但是,每当论及语文教学,往往令国人痛心疾首。现实中的语文早已失去了她本来的灵性与俊美,变成了应试的奴仆,变成了家长、老师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繁重的课业负担,变成了冷酷的驯化和空洞的教条……表现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就是繁琐分析、死记硬背和解题训练。教学研究常常也是一味追求教法的标新立异、赏心悦目,惟独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本原——儿童该怎样学语言。

2、机械、封闭、枯燥、功利、压抑——传统语文教学种种弊端之涌现。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命活力。教学就语文而语文,从课文到课文,语文与生活分离,知识与精神对立。重视了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活动与生活;重视了教师的讲授,却剥夺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重了结果,却轻了过程;追求了考分的回报,却忽视了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来说,真是“语文语文,让人头疼!”这种激烈的矛盾,迫使我们不得不冷静地对语文课堂进行反思,必须尽快寻找一种适合儿童的语文教学。

3、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召唤。

生活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人们不再是文字的奴隶,也不能满足于艰涩的书斋语文,而是具有主动品质和强烈的自我表现精神,具备不断学习的延伸能力和汲取信息的生存能力。能通过语言积极与人交往,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能将语文应用于各种特定的生活情景。语文不仅是享受物质生活的手段,更应是个人充实精神世界的核心成分。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改造现有的语文学习。

4、坚实的理论基础。

活动教学有着坚实、广泛的学术基础,其支撑理论主要是前苏联列昂节夫等人提出的“活动—发展”理论。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中提出“从事实际生活,让感官成为理性的向导,培养孩子爱好学问的兴趣和发现的能力”等主张。裴斯泰洛其的“教学要适应自然,头、心、手和谐发展,强调人体感官活动和直观教学”。杜威则认为“发展并不是仅仅从心灵里获得某些东西的意思。它是经验的发展,发展成真正需要的经验。发展的中介是活动。”维果茨基等人更是明确提出“活动—个性”理论。另外,我国的“情境教学实验”“小学语文自学辅导实验”等语文教学改革也为活动教学提供可靠的实践基础。

研究目的

以“主动性”和“全面性”为认识起点,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活动促发展理论为指导,这样描述语文活动化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拓展学习时空,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创新为基本特征,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确立如下研究目标:

操作目标:

1、从儿童的发展需要和语言学习的本质规律出发,确立全面的语文教学目标观。

2、从实践中探索,从观念上把握“活动”的本质内涵,提升教学观、学生观。

3、构建基于“活动—生成”的语文活动化教学范式。

4、探索适合儿童学习语文的“活动方式”,使活动化教学成为一种可操作的教学方法。

5、创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小学语文综合活动体系。

发展目标:

1、使每个儿童都能在生动、多样、探究性的活动中建构语言。使具有差异性的个体都能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得到应有的发展,享受到语文的乐趣。

2、在处理好“双基”与能力、知识与情意等关系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儿童的语文学习质量。

3、促进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改造自己的课程观念,提高教学能力,特别是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意识。

研究内容

1、关于课程目标的拓展与深化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灵魂,因而具有导向功能。从目标层面思考教学问题很有必要。

活动教学确立了新的儿童观。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建构语言的生命体。语文教学也不仅是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还是凭借语言学习发展语文素养,形成生动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过程。因此,其目标内涵得到了放大。

活动教学的意蕴在于教学更是一个过程,是生成性的。语文教学本身包含丰富的发展价值,而不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把握。如果给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活动载体,比如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对“预习引导”“小组对话”“综合实践”“体验表达”等活动的尝试,在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明显增强了教学本身的张力。

基于此,我们构架了语文活动教学的目标体系:

基础性目标:思想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等

发展性目标:交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方法、信息素养、创新精神等

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从这两条线索构建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角度,提炼基础性目标;从教学过程、儿童学习方式维度,挖掘发展性目标。

2、关于语文活动教学的模式构建

构建语文活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教学是个开放的过程:以对话式课堂活动为主,又包括课前的准备性学习活动,以及课后的实践延伸活动。

课堂是纽带、桥梁,而不是全部:课堂是为具有不同经验基础的儿童创造的一个对话、共生的场所,是一个交流成果、分享经验、沟通情感的平台。具有对学习思路的策划功能、对学习成果的展示意义和对学习疑难的研讨作用。

开放的课前预习——开放的课堂互动——开放的拓展性实践

关于课前预习:教学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个体学习基础上,但有限的课堂难以提供足够的独立学习时间。因此,应大力开发课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预习活动。这不仅为课堂学习夯实了基础,也是学生感悟语言,学会学习的很好机会。不同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语文水平、独特体验设计自己的学习。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初读课文,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写作资料及其它学科知识,寻求与课文相匹配的生活经验,整理预习笔记。

关于课堂互动: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合作的过程。语文活动教学就是学生在建构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参与性,培养科学态度、合作精神,生成鲜明个性的过程。课堂基于学生的“阅读期待”,紧密结合预习基础,围绕问题展开的对话活动。因此,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板块:展示预习成果(学会了什么以及怎么学会的)——交流疑问(相互质疑,筛选难点)——在老师的组织下研读重点、难点段落(重视自读理解以及丰富的体验活动)——协商实践作业(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上新出现的问题,组织综合性学习)。

关于课后实践:教材只是个载体,或者是个生长点。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紧密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经验,融合我校的扩展阅读特色,开展多姿多彩的综合活动。这样,将课堂延伸,将教材放大,带领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学习生动有趣的语文。

3、语文活动化教学策略的探索

活动化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研究,我们摸索出以下一些活动策略。

预习引导策略:预习为学生的独立阅读提供了宽松空间。这不仅有利于适应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自学能力,同时也是充分利用学生个体资源的积极措施。重视了预习,是落实“先学后教”原则的重要体现。实验班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预习习惯。自三年级始,对预习进行更加系统的指导,每个学生备有专门的预习本。从读通课文到读懂课文,从读有收获,到读有疑问,分步提高,螺旋上升,最终达到自能学语文的能力。具体讲,该策略的研究内容包括:(1)预习指导的渐进性(低年级,读通课文,读懂句子;中年级,读通课文,读懂自然段,开始学习查资料;高年级,基本读熟课文,基本把握中心及主要内容,能结合预习简要地发表看法。)(2)预习资源的开发:合作资源(家庭式、小组式)、信息资源(家庭书柜、教室书吧、学校图书室、网络、电视材料等)

预习展示策略:经历了充分的预习,学生都是怀着强烈的表现欲参与课堂生活的,因此有必要创设展示的舞台和交流的平台。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也能使学生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启迪,从小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具体步骤是:二读(自主读课文、读生词)三说(说文章的相关材料、说自己读懂什么、说自己是怎么读懂的)一问(问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问题对话策略:教学是师生多边经验的耦合。教师应鼓励学生表露自学过程中的疑问或困惑,结合自己对教学材料的理解,引导学生筛选话题,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之处引导学生展开研读。可采取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大组交流等。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既是教学的主旨,也是课堂的主体部分。

实践体验策略:活动教学遵循“活动—发展”“做中学”的原则,以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解放儿童的肢体,打破传统教学的沉闷,焕发出勃勃生命力。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和语言训练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活动方式,调动学生的手、口、眼、耳、鼻、脑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语文学习。比如:操作实验活动、游戏表演活动、歌咏绘画活动、观察欣赏活动、讨论争辩活动等。

语言再造策略:所有活动都必须体现促进儿童语言发展这一宗旨,都必须围绕“语文”这一内核展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如:吟诗会、想象作文、图文日记、设计校园警示语、学写调查报告等。

4、语文综合活动的设计

语文综合活动的开发与实施是本课题的重点之一,旨在拓宽学生语言学习途径,增加语文学科张力。结合本校的扩展阅读特色,我们进行了“专题阅读”的探索,确立了以下设计思路:与教材联动、与课堂链接、与生活融合、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详见附件《专题阅读—关于课外阅读指导的一项有益尝试》)。

实施阶段

1、课题生发阶段

1998年,我们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活动教学第二次研讨会”,观摩到了形式新颖、别开生面的语文教学。同时感到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压制主体、形式单一、功能单薄等诸多弊端。于是,产生了以活动化思想重构语文教学的设想,并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同年,省实验小学验收组的专家以及前来观摩的西场小学老师听了我们的课后给予较高评价,增强了我们的研究信心。

2、课题立项初期

20xx年本课题被立项为县级教研课题,在我的邀请下一些低年级的老师很乐意地参加到研究中。活动教学首先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热热闹闹地展开了,并很快产生了明显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视野更加开阔了。刘金霞、周志华、李进红等老师应用活动思想设计的语文课在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及各类公开教学中引起很好的反响。

3、实施探索阶段

20xx年至20xx年,伴随着实验向中、高年级的推进,我们对“活动”内涵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从低年级追求形式的多样,向高年级研究性阅读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课前预习——课堂互动——拓展实践”的语文活动教学模式。

4、总结反思阶段

20xx年,我们对前阶段的实验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提升。有着丰富教研经验的王时福校长和王亚主任提出了宝贵意见,帮我们克服了研究中的浮躁和肤浅。最终,我们概括了“语文活动化教学研究”的重点领域:目标内涵、预习指导、课堂互动、综合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

心理课题结题报告

我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是从20xx年9月开始进行实验的。三年来,在区教育局和学校领导及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扎实开展研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更好的,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取得了成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动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过这样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这表明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心理健康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教育工作来说更为重要。特别是现在,学校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和教师往往对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着片面认识,导致儿童心理的不良发展。如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好,绘画、唱歌能力都较强,但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团队合作精神差等问题,更有甚者表现为厌学,情绪暴躁,惧怕挫折、自闭等心理疾病。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他们和谐健康成长。目前全国上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课题组尝试着在这方面做些探索,特确定申报了省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根据课题组研究的内容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和存在的问题,依据教育心理学,遵循小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规律,坚持实践育人。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重点

小学生心理健康立足于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学生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使受心理困扰或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得到科学、有意义的心理辅导,增强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重点:人际交流,学习适应及个性辅导。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我校选择年级组为切入点,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在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各年级段侧重点有所不同。

1、低年级:减少对成年人的依赖,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新的学生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兴趣,尝试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乐于与老师、同学交流;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2、中年级: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初步懂得社会法规,形成初步的学习方法,学会调整学习心态;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学生交往,学会调节处理人际关系,培养集体意识。

3、高年级:帮助学生学会情绪调节的方法,初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学会健康生活,有一定自我监督能力,学会确定学习目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参与社会实践,初步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

五、课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研究的途径:

1、听取专家的心理辅导讲座,以减少实验中的盲目行为,使研究实验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2、加强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3、加强教师间的交流,相互启发,以积累更好的经验。

4、多开设体验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研究的方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谈话法、行为分析法等。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实验周期三年(20xx.9-20xx.8)

(一)准备阶段:(20xx.9-20xx.12)

1、组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理论知识。

2、学习学校总课题方案。

3、确定《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与研究》这一研究项目,提出研究计划。

(二)实施阶段:(20xx.1—20xx.12)

1、按研究计划定期开展各项活动,如开设心理讲座、召开家长会、开展体验教育活动等。

2、确定个体跟踪辅导对象(个案),记录及分析行为原因和教育效果。

3、定期撰写阶段性课题研究小结,并收集相关资料。

(三)总结阶段:(20xx.1—20xx.8)

1、收集相关资料,听取家长与学生的意见,并做好记录。

2、总结研究成果,撰写总结性课题研究报告,汇报研究成果。

预期成果:典型案例集、课题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过程概述

1、确定研究对象,成立课题组

20xx年9月,我校选定了本课题,成立了课题组,确定1-5年级学生作为实验研究对象。

课题组织机构:

课题指导专家:任其平(安师院教育系教授)

课题负责人:王泽润

课题组长:徐一文

课题组成员:潘家宝、舒萍、张丽、叶代娣、朱秀华、钟玲、邹慧君、潘功兰、吴晓潮、薛苇、鲍涛、余丽娟、汪翠霞、刘娟娟、朱启宏、梁兰萍

2、根据实际,实验研究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全面普及,提高广大教师和学生及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学校充分利用广播、板报、心理讲座,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与学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使全校广大教师、学生、家长了解了什么是心理学,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对个人学习、生活乃至工作的重要性,极大地认识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二)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

(1)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

学校办学的宗旨是“一切为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为了能让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我们开展以下活动。

①建立个案库。学校经过班主任的详细了解与观察确定了少数有较重心理困扰及障碍的学生作为个案跟踪辅导对象,由年级组辅导教师一月一次开展交流谈心活动并做好记录,认真分析行为原因及教育效果,以便提高后期教育的针对性。目前,全校的心理辅导个案库成员有20余人。经过一年多的观察和教育,大多数学生能正常地学习,正常与同学交往,处事能力大有增强。

个案一: 五(3)班吴某,大脑有疾患,精神经常兴奋,失控。一年来在年级组教师跟踪教育辅导下,现在能正常随班就读。学生评价:他上课能静心下来听课,下课也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不随便攻击别人。

个案二:三(1)班胡某,性情暴躁,多动,学习不能专心,课堂上行为随意经常无故攻击人。如今学生评价:上课能安静上课,作业能及时完成,鲁莽行为有所改善。

个案三:四(2)班徐某,表现为不与同学交往,平时不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封闭自我。现在学生评价:如下课与同学玩耍,上课也能发言,集体活动表现也较积极。

个案四:四(1)班韦某,表现为个性偏激主观,遇事冲动,以自我为中心,曾因一件小事与爷爷发生冲突,因而举起斧头砍爷爷被及时制止。现在家长评价:与人相处时较友善,学会怎样文明理智去解决问题,能够尊敬家长,遇事愿意与家长沟通。

……

②举办专题讲座。为提高广大学生调控自我行为的能力和素质,学校聘请专家举办讲座,每学期不少于一次,指导学生调控自己的心理。安师院教育技术系任其平教授,致力于教育研究,他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借助讲座形式与广大学生交流,让学生受益匪浅。20xx年底我校邀请了《知心姐姐》杂志社的编辑来校为学生做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她深入浅出的讲解,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大大提高了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③举办心理健康板报。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心理健康专题板报展,让学生们认识心理学,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更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及自我调控的方法。

④开设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学校开设了“知心姐姐信箱”,学生可以将自己成长的烦恼通过书信的形式投入信箱,辅导教师能很快给学生咨询回复,引导学生学习,疏导学生思想。高年级组的心理辅导教师还组织五年级优秀学生成立了咨询小组,共同商讨成长中的烦恼,通过师生之间的朋友式交流,既解决了学生因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不好等方面的困惑,又增强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2)加强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延伸,并且影响着学校教育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视家长的参与。

一是积极创设条件为家长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让更多的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懂得如何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20xx年聘请了三院保健主任给家长做《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报告;20xx年9月请安师院的严云堂教授为六年学生做《关注学生春期生理、心理教育》讲座,对于高年级学生如何克服心理上厌学、说谎、早恋等现象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让广大家长深受启发。20xx年9月请任其平教授给一年级家长做《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生活》报告。各类专家指导讲座,让广大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减少盲目性,从而科学地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向上的心态。

二是利用《家教周报》报纸,心理板报、广播站及家长会等途径,向家长介绍现代教育观,让他们知道减负减什么,家庭的民主气氛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等有关知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育人观,人才观,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参与的机会,体验的机会,还给孩子一个平等的、宽松的、自由的成长环境。

三是对个别有心理困扰的家长进行案例教育,进行对话,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对孩子们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如今年刚毕业的学生王某父母离异,他跟随父亲与祖父母住。孩子缺少母爱,祖父母望孙成龙要求严格,父亲不关心他还经常打骂,不准他与母亲见面,孩子一度处在崩溃边缘,在校表现自我保护意识强烈,不能与同学正常相处,攻击性强,对不利于自己的任何言论存在强烈的敌意,并且有自伤发泄行为,学习成绩也一路下滑。教师发现后马上与家长联系,结合家教理论向家长陈述利害。提出合理的建议,建议家长正确处理亲情关系。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并对孩子进行不良心理的疏导,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通过家校合力,该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得到有效矫治,学习成绩也重拾升势。

(3)调节班主任工作心态,促进班主任工作水平的提高。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主要通过班级来实施,而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教育者,在学校教育管理及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将班主任列为课题组成员,对班主任进行培训,听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学校课题组与教导处一起利用周三的教研会邀请安师院的任其平教授给本校教师进行了《关注心理,关爱生命》、《小学生心理教育》2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任教授就新时期教师面对的压力及如何调试自我心态给教师做了具体详细的心理上的指导,同时就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做了科学的指导,让广大教师深受启发,懂得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这样与那样的问题,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成效。不断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水平,学校每学期开一次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和教育案例分析会,让班级管理工作比较突出、学困生转化比较成功的班主任给全体教师介绍经验,让广大教师在交流中启迪,在讨论中感悟,从而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提高我校班主任教师的整体育人水平。

(4)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劳动教育研究报告范文10

王霆在《教育与经济》杂志2007年第4期撰文指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高层次的技术创新人才,也需要一大批能够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劳动者,职业技术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以实现毕业生有效就业已成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就明确提出“提高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关键在于以就业为导向”。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国际劳动组织定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高技能劳动者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世界各国都从自身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对劳动者就业能力开展了研究,并以此作为指导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据。从各国对就业能力的理解和模型研究中可以看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及技能本身,包括态度、个性等的可变化的核心能力群,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劳动者满足就业需要知识、技能、态度三大要素。根据分析结果,作者对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技能要素得出如下几点结论:1.在技能要素18个子项中,调查样本总体上认为业务操作能力、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执行能力对于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就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业务操作能力是样本总体普遍认为最重要的一项就业技能,所选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各项。2.职业技术学校认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比较重要,而企事业用人单位则认为“倾听理解能力”、“推理运算能力”比较重要。此外,职业技术学校更强调学生在就业能力中对计划协调、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而企事业用人单位更强调业务操作、解决问题、学习、执行等能力。可以看出,目前企事业用人单位和职业技术学校对于学生就业能力中不同技能子项的关注程度是有较大差异的。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徐涵在《职业技术教育》杂志2007年第34期撰文指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是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以及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提出的“不仅要具有适应工作世界的能力,而且要具有从对经济、社会和生态负责的角度建构或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的要求,由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学者Renner教授和他的团队――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在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该理论提出后迅速被德国的学术界所认同,并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指南,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德国推行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就是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产生的背景分析,首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产生源于传统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弊端,也就是说,职业教育越来越脱离生产实际,引起了广大企业界、经济界的不满。其次,随着技术的进步、工作方式的变革和工作组织形式的变化,企业的管理由传统的以分工为基础的多层管理向扁平化的知识管理转变,企业的竞争能力也由传统对资源的占有转为对知识的占有和知识的创新能力,在这种变化下,企业对员工,包括生产一线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经济界的需求,作为培训人才的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必须作出相应的回应。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来看,其指导思想是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转向培养学生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其教学内容是从专业理论知识转向工作过程知识,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中,专业劳动处于中心地位,教学内容指向于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其课程开发是以资格研究转向职业科学的劳动研究;其教学方式是行动导向教学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这一思想在设计上解构了传统学科体系职教模式,建构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职教模式。

对我国制造业职业教育创新

与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对策建议

赵志群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2008年第4期撰文指出,制造业发展是中国实现新型工业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技术和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要想逐步缩小与世界制造强国的差距,必须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绩效水平,其重要基础是提高劳动者素质,这对制造业领域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一、转变观念,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职业教育是工业化进程和现代化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是提升制造业产业化水平的关键。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在中国现阶段具有更特殊的意义,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由于制造业吸纳了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制造业职业教育成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二、统筹规划,加强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与协调。职业教育是一项极具经济价值的人力资本投资,制造业职业教育更具有重要的战备意义。在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中,应完善职业教育的立法和管理,构建包含职业院校教育和各种培训在内的,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共同参与的、统一的、多元化人力资源开发体系,既为学龄人口提供正规院校教育,也为劳动年龄人口提供培训和继续学习的机会,这是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优化政策环境,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应加强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领导,统筹辖区内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应从长远保护全社会和普通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应引导广大青年改变升学至上、文凭至上的观念,通过改变招生政策等措施,吸引优秀青年就读制造类相关专业。四、增加投入,建立公平合理的投入和收费政策。建立稳定合理的经费投入机制,是职业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教育财政投入制度未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放在同等地位,如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在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中所占比例呈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从1996年的11.53%下降到2004年的6.64%,不到10年下降了近一半,这与职业教育所承担的提供经济发展基础和实现社会基本公平的战略任务极不相称。五、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职业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多方参与和支持,特别是经济界。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政府、职业院校、培训机构、行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尽管功能不同,但都是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我国以政府办学为主导的体制下,应鼓励行业和企业以各种方式参与到职业教育工作中来,逐步完善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多方投入的多元办学体制和多种培养培训模式。六、资源整合,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益和质量。职业院校制造类专业的设置对硬件投入要求较高,我国目前存在资金绝对投入不足和重复投入效益低下的双重风险:一方面多数职业院校制造类专业缺乏足够的教学设施,另一方面又存在专业设置一哄而上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由于资金等资源限制,职业院校不可能仅靠通过购买设备和扩大规模等外延方式发展,而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如吸纳社会资源和优化配置等。可尝试建立社会化的质量评价机制,由中介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建立促进区域、行业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宏观职业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七、加强管理,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应建立国家统一的、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证书和文凭体系,并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沟通和衔接,使职业教育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中有机的组成部分;建立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具有同等地位的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建立国家职业资格与学历学位体系相对应、等值的资格和证书体系,建立健全由学校教育与非正规教育(non-formal)、无一定形式的教育(informal)相结合的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建议继续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鉴定制度,建立严肃、严格的考核和证书发放制度,确保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建议规定用人单位应按照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招收新职工,让未能考取高校的普高毕业与职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存在一定差别,从而鼓励初中生不再盲目报考普高,促使教育资源分配和学生流向趋于合理。八、健全机制,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给相关专业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高职业教育院校教师队伍的水平。应当完善法规和体系,促进职业教育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职业发展。建议选择条件好的师范院校、普通高校和高职专院校共同组建新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网络,并适当延长学制,在教师教育中实现学术、技能和教师教育的优势互补,为职业教育教师实现国际普遍倡导的“职业化(professionalisation)奠定基础。”建立完善的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制度。九、建立多层次的职业院校服务管理体系。应建立健全各级职业教育研究和服务机构,研究解决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政策性建议,为职业学校提供教育教学的技术指导,为学生成才与就业提供职业指导,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提供建议和咨询。这些研究、咨询和服务机构的工作涉及职业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帮助解决一些政府机构不好或不便于解决的问题,如协调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与企业、学校和学生及其家长等各方观点的利益等。

关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目标定位的思考

李振陆在《江苏高教》2008年第1期撰文指出,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旨在通过示范性高职立项建设院校进行综合建设、重点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来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如何建设,关键在于建设目标的定位。建设目标的定位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创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照教育部、财政部的文件精神,借鉴德国、新加坡等国的职教理念,结合建设院校的实际情况,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目标的定位进行了一些思考。一、按提高综合实力的要求建设学校。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统筹规划,有序建设,高位启动,全面提升,从而在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实践条件、教育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以及学生就业质量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以全面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二、按社会需求建设重点专业。在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基础”这一导向来建设重点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改造传统专业,保护优势专业,合并相近专业,发展应用专业,挖掘新兴专业,构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能充分体现行业特色的专业集群,建立一个灵活、创新而又具弹性的教学系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扩展,及时调整职业技能训练的方向,从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三、按健全人格目标培养学生。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创建目标定位时,要把素质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理念创新中最重要的方面,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将培养具有创业、创新和创优精神的“三创”人才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四、按职业岗位需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设置上要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坚持实用、够用、管用的原则,要尽可能将专业课与实验、实训课合为一体,开发出适合时展要求并适合学院自身办学条件的校本课程和讲义。不断把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力求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专业课教学应尽可能在教学工厂环境里进行,将教室与实验室、实习工厂合为一体,并且尽量按工作要求设置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五、按企业要求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建设好校内实习基地的同时,各专业还要建设好校外实习基地,并且尽可能将这些基地建成学生进行生产实践、顶岗实习和教师进行科技协作的产学研基地,让学生接触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现代先进技术,真正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六、按“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构建教学团队。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在方法上,应把价值认同作为师资聘用的重要条件,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师资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培训进修作为师资激励的重要措施,把专业带头人培养作为师资建设的突破口,以迅速提升职教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七、按工学结合模式开发项目课程。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十分必要利用学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项目课程的要求,组织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实践,以确保学生职业能力得到系统、严格的训练。八、按产学研结合密切校企合作。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学校应按产学研结合的要求,寻找机会多与企业合作,积极引进企业项目。

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产品性质分析

燕晓飞在《教育与经济》杂志2007年第4期撰文指出,判定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产品的性质,可以明确市场和政府对该教育产品的提供责任,以及政府和个人家庭之间对于该类教育培训费用的支付责任。所谓产品性质,是指产品属于“私人产品”、“公共产品”还是介于其间的“准公共产品”。作者认为,我国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的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双不足的现状与此认识密切相关。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是指针对非正规就业者这一特定人群所进行的以提高其职业技能为直接目的,促进其自身素质全面提升的教育活动。劳动力素质,“是指以与劳动过程的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素质的总和以及劳动者的非智力品质的综合反映”。因此,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一方面强调培训的职业性目标,另一方面强调职业技能外的现代生活观念、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目标,从而是一个既综合又有所侧重的概念。作者认为,现阶段,我国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是更偏重于“公共性”的“准公共性”产品。首先,从产品性质划分标准看,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具有更多的公共属性。1.外部性特征强弱是判定教育产品公共属性多寡的主要因素。2.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具有较高的外部经济效益。3.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同样具有较高的外部非经济收益。其次,从教育费用分担原则上分析,强化了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公共产品属性。第三,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从理论上提升了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公共属性。总之,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产品是一种偏重于“公共性”的“准公共性”产品,这种性质决定了市场不能保证该教育产品的供求均衡。因此,政府应该承担起应尽的义务,通过直接提供教育培训产品,或者运用宏观政策调控市场等手段,使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实现均衡。

劳动教育研究报告范文11

(一)授课对象:全院本科、专科各专业。

(二)大纲内容:

1、目的要求

(1)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增强对邓小平建设确中国特色汁会主义现沦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2)深入实际了解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成功经验和有待进—步解决的实际问题,增强社会主义信念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

(3)深入工农,了解劳动人民的工作、生活状况,学习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良品德,培养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体验劳动生活,了解生产实际,增强劳动观念和实践第一的观点,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的结合。

(5)开展勤工助学,并运用所知识为社会服务。

2、内容方法

(1)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农村、城市某一地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②农村、城市社会主义改革某一方面的成果、经验及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③农村、城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经验及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④先进人物、先进事迹;⑤社会热点问题。社会调查必须进行实地考查,实事采集,经过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撰写出有实际内容、理论水平和参考价值的调查报告。社会调查可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采取个人单独完成和小组集体完成两种方式。

(2)劳动锻炼。劳动锻炼是指到农村或工矿企业与农民、工人一道从事某项生产活动。劳动锻炼时间—般为5至7天。在劳动锻炼期间,应与工农群众交朋友,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学习他们的好思想、好作风,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增强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

劳动锻炼结束后,应请当地有关单位或劳动锻炼单位的有关领导为自己作出鉴定,本人写出劳动锻炼的总结报告。总结内容主要有:下乡、下厂锻炼的基本情况;生产劳动的切身体验和感受;主要收获和取得的成效。

(3)扫盲和科技文化服务。科技文化服务是指到农村、工矿企业向工农群众传授所需的科技文化知识,为工农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和实际问题,把所学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科技文化服务的主要形式是:“扫盲”补习、知识讲座、科技咨询、技术协作等。科技文化服务活动结束后,应写出此项活动开展情况的总结报告。请服务对象所在单位的有关部门的领导在报告上签字。科技文化服务可与劳动锻炼结合起来进行。

(4)社会实践采用“主题教育”和“课程教育”两种基本形式。“主题教育”是指按上级要求,围绕某个主题,由学院统一组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教育”是指纳入“两课”教学计划,作为“两课”实践性环节,由“两课”教师按照教学要求安排确定的社会实践活动。

3、计划安排

(1)本科生在校期间利用寒暑假安排二次社会实践,每次二周时间。具体时间和内容由社科系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与院团委、学工处商量确定。

(2)专科生在校期间利用寒暑假安排一次社会实践,一周时间。具体时间和内容由社科系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与院团委、学工处商定。

4、考核办法

(1)“课程教育”社会实践由社科系授课教师考核。必要时应征求团委、学工处有关同志的意见。

(2)“主题教育” 社会实践由院团委负责考核。

(3)考核成绩计入“两课”相关课程成绩,占相关“两课”课程成绩的20%。凡课程理论教学考核成绩与社会实践考核成绩都及格者,该课程评定为及格,其中有一方面不及格者,该课程评为不及格。

(三)关于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写作的几项要求和规定

一、调查报告写作的格式

1、须注明调查的对象、时间、地点,范围和主题,以及调查的主要方法。

2、须将调查到的事实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并依据事实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合符逻辑的、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3、须针对调查得到的事实,提出具有见地的看法或有价值的建议,以期对今后工作提供参考,发挥社会调查报告应有的社会价值。

当然,具体格式可以有写的特殊处理,但以上三点内容是不可或缺的。

二、调查报告材料的获取

1、必须亲自调查获取第一手材料,调查报告的材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在调查报告中,须提供材料的,反映材料获取的过程。

2、调查报告须取得调查对象的证明,并加盖调查对象单位的公章。

三、调查报告交稿的时间和形式

1、交稿的时间定于下学期开学后的第2周星期五下午4:305:30,过时不候。

2、以班级为单位,统一收齐后交社会科学系在系资料室等候的相关教师手中。交稿时须清点报告份数,并登记签字。

四、社会调查报告样本(点击放大)

(四)南昌航院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参考选题

1、基层党组织、行政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情况的调查。

2、“三个代表”在基层的典型调查。

3、某地(村、乡、县、市)近十三年来取得的显著成就及其经验的调查。

4、某地(村、乡、县、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的情况调查。

5、某地(县、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情况的调查。

6、农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情况的调查。

7、党员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先进事迹调查。

8、私营企业主入党,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调查。

9、某地(乡、镇、县、市)私有经济发展及其作用情况的调查。

10、某地(城镇、街道、社区)积极推动下岗职工再就业情况的调查。

11、某地(县、市)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的调查。

12、中西部某地区实施大开发取得的成就和存在问题的调查。

13、某地(乡、县、市)实施可持续发战略,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情况调查。

14、某市城市建设的新思路。新功能,新格局的调查。

15、某工业企业面对加入叭。带来的新挑战、新机遇所采取的对策情况调查。

16、科教兴乡、兴县、兴市的典型调查。

17、某社区,材、镇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调查。

18、某大学毕业生成才道路的调查。

劳动教育研究报告范文12

关键词:高质量学徒制;职业技术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国际中心

2008年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至今影响着世界各国。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经济增长缓慢,大量青年缺乏与劳动力市场相匹配的技能,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欧盟国家的平均青年失业率超过20%,而现代学徒制开展得较好的瑞士、德国、丹麦、荷兰等国的青年失业率均控制在10%左右。其实,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已经推行了学徒制,然而效果并没有德国那么显著,普遍面临着质量问题。2015年6月15-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国际中心(UNESCO-UNEVOC)举办了以“高质量学徒制”(Quality Apprenticeships)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采取网络论坛(e-forum)的形式,旨在探索现代化、正规化“高质量学徒制”(quality apprenticeships)的特征,分析现代学徒制所面临的挑战,并探讨促进“高质量学徒制”发展所需的种种条件。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的229名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男性62%、女性38%)参加了此次会议[1]。经过为期12天的讨论,UNESCO-UNEVOC形成并了本次会议的最终报告――《高质量学徒制: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Delivering TVET through Quality Apprenticeships)。

一、何谓“高质量学徒制”

现代正规的学徒制旨在提供优质培训机会,使学徒、培训企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TVET)系统整体上实现多赢。“高质量”的概念由国际劳工组织(ILO)引入,并得到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十国集团(G20)多边及双边合作伙伴在内的众多机构、组织的广泛支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工作和培训条件的质量――尊重劳工权利、培训企业的相关条件符合安全标准,学徒受到社会保障计划保护并可以得到工资或津贴。第二,培训标准和内容的质量――培训项目要结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使年轻人学习到就业所需的全部技能。第三,证书的质量――支持学徒在全国范围从事培训岗位性质的工作。第四,学徒制所有参与方多赢局面的质量――培训企业受益于获得额外劳动力,可以将学徒制作为招生策略;学徒学习职业知识,获得职业技能,领取工资,得到有效的证书以及获取工作经验;培训学校受益于与劳动力市场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社会和经济受益于劳动力生产力的提高,劳动力市场更加平衡,以及青年就业率的提高。[2]

根据ILO的一项研究,学徒制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以下4个要素:一是政府、雇主代表、工会之间的对话关系,以明确关于学徒制系统中的所有问题;二是各层面所有行为主体具有清晰的角色和职责定位;三是融资机制,参与各方拥有清晰、合理的成本分摊标准,并确保财政支持的有效性;四是立法,为各利益相关方提供实施运作的框架。

二、会议目标及范围

本次网络会议为期两周,总体目标是增进与会者对学徒培训,特别是正规“高质量学徒制”的理解。会议旨在共享各国发展“高质量学徒制”的经验,同时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供与会者提出问题,关注其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并分享个人、机构和国家的实践经验。具体目标主要包括4个方面:加深对学徒制,特别是现代“高质量学徒制”的理解,明确不同国家正规或非正规学徒制系统所面临的挑战,分析促进“高质量学徒制”发展的有利条件,力图发现当前“高质量学徒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差距。[3]

根据与会者的兴趣及研究领域,基于网上讨论所提出的问题,本次会议内容大致可以分为12个议题。鉴于各个议题关注度及讨论程度不同,报告所涉及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这份报告总结了与会者主要的讨论情况及研究结果,包含与会者所提出的一系列研究问题、建议以及常见的挑战,同时对如何深化理解学徒制并推广成功经验给予了相关建议。

三、议题总结

报告共涉及12个议题。其中,“议题八:记录先前的工作、学习经历”仅有涉及,并未充分讨论。

(一)议题一 :定义“学徒制”,将“质量”的概念引入学徒制

学徒制是一种独特的职业教育形式。与培训、实习等不同,它是一种工作场所学习形式。基于讨论结果,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学徒制作出如下区别和分类(见表1)。[4]

从所有建言献策来看,与会者对现代“高质量学徒制”的特征有着一致看法,公认学徒培训,无论是正规或非正规、基于企业或基于学校,都可以产生“高质量”的效果。关于“质量”的概念,讨论主要围绕传统和非正规学徒制的质量缺陷展开,参与者提出了众多需要改进之处,如恶劣的工作条件、较低的社会地位、不安全的工作环境所导致的工作事故、工匠师傅或公司培训负责人的工艺和教学技能水平低、缺乏高质量技能培训、缺乏监管和实施机制等。指出问题的同时,与会者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多数人提出应该将非正规学徒制整合为正规TVET,规范学徒制。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在正规TVET体系中实现校本培训,提升非正规学徒制的质量,使非正规学徒制毕业生的技能得到官方认可,为其未来接受继续教育创造更多路径。其他必要的措施还包括进行专门立法规范学徒制,建立合理的资助机制支持低收入学徒群体等。

(二)议题二:创新学徒制以及学徒制的替代形式

在创新学徒制的应用方面,与会者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在农村地区发展学徒制以培养农业人才,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在学徒制中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帮助特殊残障青年康复发展;开发大学学徒制等。在学徒制形式方面,与会者认为传统的学徒制模式的力量是有限的。比如,很多现代职业中的技术领域需要工作者拥有大量理论背景知识以执行复杂任务,简单的“边干边学”方法对学徒制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企业配备富有教学、培训、辅导和指导技能的专门培训师十分必要。学徒制“混合”其他工作场所学习不失为解决此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例如,与会者提到的新西兰的经验,即许多学徒参加夜校学习,通常一星期一次,以补充理论训练。在一些行业中,安排“流动”导师对学徒进行每月一次的辅导,帮助学徒学习行业领域的相关知识。这种安排有助于学徒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良好衔接,强调学徒“反思”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徒的学习完成率。

(三)议题三:学徒制的资助问题

与会者普遍认同政府应该对学徒制系统进行资助,为企业积极参与学徒制提供有效激励,引导更多年轻人学习行业技术。各位专家及实践者普遍接受的观点之一是发展学徒制从长期来看是有益的,企业也应共同资助学徒。例如,瑞士的企业在提供学徒制培训的第一年会有一些资金损失,主要是源于支付学徒工资和学徒较低的生产率,然而,在第二年和第三年,随着学徒生产力的提高,其对企业的贡献会大为增加。另外,政府在对学徒制进行资助时要注意向企业补贴学徒工资造成的企业对学徒的虚假需求――一些企业提供学徒培训并不是因为想为未来的招聘做准备,而是希望得到政府资助。

(四)议题四:学徒制技能需求的预期和识别

关于此议题所提出的问题是,考虑到正规学徒制所授技能通常来自于企业的需求,而企业又主要根据行业需求进行学徒培训,那么学徒制体系是否还需要进一步预期所需技能?一般来说,学徒制自身有一种自我调节机制,使劳动力的供给与企业需求相匹配。正如来自菲律宾的一位与会者所说,在菲律宾,“技能不匹配现象非常常见,公司如果不需要工人就不会参与学徒制”。然而,大多数受访者指出,对教育制度和TVET机构来说,这种预期是必要的,可以准确确定培训计划和项目的重点,尤其在劳动力市场条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更加重要。预期还可以为扩大学徒制和确定新学徒计划提供有效信息,特别是新兴职业。技能预期使学徒制培训更具可持续性,以下三方受益于此:学徒,向其持续提供工作机会;企业,促使其制定可持续的人力资源规划;TVET机构,开发相关课程,使学徒更符合劳动力市场要求。

(五)议题五:将各行业企业纳入学徒制

报告中,许多与会者在发言中都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将各行业纳入学徒制?所有人都认为各行业的参与能够对学徒制产生有效影响。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的方法包括提高企业生产力,以及降低学徒制劳动力成本。瑞士的研究表明,企业从学徒制中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此外,当企业把学徒制看作员工规划和人才招聘的机会时,便会迫切需要对学徒进行培训。虽然如此,现实中更多的情况并不是企业不参与学徒培训,而是企业所提供的学徒岗位数量有限,无法惠及所有需要技能培训的学徒。另外,也有一些因素阻碍企业参与学徒制。首先,并非所有企业都做好了接收学徒的准备,某些企业由于其工作环境或内部组织能力有所局限,难以吸纳新人接受培训和监督。其次,企业培训人员不情愿传授或共享他们的技能和专业知识,这是由于一旦学徒掌握了相关技能,便有可能取代企业员工。最后,缺乏政策支持也是阻止企业充分参与学徒制的可能因素之一。目前,许多国家就此问题展开积极社会对话,包括政府、雇主和国家工会代表之间的三方对话,力求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学徒制之中。

(六)议题六:学徒制的课程开发

菲律宾、巴西和博茨瓦纳的学徒制课程开发步骤遵循一些共同的原则。首先,这些国家遵循统一的参考标准或指导原则来开发课程,包含不同行业领域的内容、技能和预期结果。其次,这些标准还可以进一步分为能力标准或单位标准(competency or unit standards),上述国家都是采用能力标准的方法开发课程。最后,多方参与课程标准的开发。在巴西和博茨瓦纳,包括政府代表、教育专家、行业协会、雇主组织、工会等在内的多方利益相关者均会参与开发并制定课程标准。

(七)议题七:学徒的辍学

发展中国家和高收入国家均存在学徒辍学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的低收入群体中,年轻人在学徒期完成之前就想挣“快钱”的诱惑似乎是一个重大问题,对行业理解的缺乏也使这个问题雪上加霜。这一问题与学徒和企业都有关系:一方面,学徒缺乏就业指导、职业意识,而且个人的工作态度可能会影响其承担义务;另一方面,企业可能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选择合适的学徒。此外,培训者教学技能的缺乏也是导致学徒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八)议题九:学徒制的社会形象和吸引力

一个反复出现的问题是,与学术教育和研究相比,学徒制的社会形象通常被认为更加低等。比起主流的、基于学校的TVET,学徒制常常被低估,且被看作对“学术天分欠缺”或在学校教育中存在问题的青年人的职业培训。针对这个问题,报告提出了很多具有针对性的建议。第一,利用媒体向公众广泛宣传学徒制的优势,塑造学徒制的正面形象。第二,从普通教育开始就塑造积极的学徒制形象,不仅针对学徒,还需包括有可能影响学徒选择的家长、教育工作者在内;此外,向政策制定者、企业雇主宣传学徒制的优势。第三,提升非正规学徒制质量,这本身便是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学徒制需要尽可能直接地与工作相联系,从而激发各行业之间形成有效的伙伴关系。

(九)议题十:企业内部的培训和培训师

企业内部的师傅的技能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影响企业培训的关键因素。然而,在现有的企业培训中,师傅的职责局限于实践知识的传授。由于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的相对欠缺,师傅难以独立承担学徒的全程培训,即对学徒进行指导、支持、监督、跟进,这就引出了“企业培训师”的概念。区别于企业的师傅,企业培训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技能,可以为学徒进行系统的讲解,负责跟进学徒工作,为学徒介绍不同的任务和技能,观察学徒各项技能的掌握情况,监督其学习进展。此外,企业培训师还会提供额外的理论背景知识,甚至会提供一些与公司内部学习相关的实践训练。企业培训师与师傅一起为学徒设计整个培训项目,也和TVET学校的教师及指导人员保持联系。不同国家的企业培训师的来源不同,有些来自企业内部,有些则是学校的教职工,他们在各培训学校之间流转,以跟进学徒的学习进展。在许多国家,企业培训师掌握教育学知识,在对学徒进行培训和监督之前,他们还需要获得相关证书并定期更新技能。

(十)议题十一:学徒制成功的要素

第一,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他们之间达成的共识与承诺。如果缺乏共识,学徒制就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纸上谈兵。因此,需要在商业、公共部门及社会领域寻找强大的合作伙伴;形成一致的理解或达成共同的目标;明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角色;每个利益相关者相互承诺、达成一致;逐渐发展相互信任的关系并达成合作伙伴共识。第二,职业指导,确保年轻人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避免出现毕业生大量失业的同时企业缺乏合格的技术员工。第三,教育系统的渗透与衔接,保证学徒可以直接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或建立与高等教育的联系,得到专业发展机会,避免学徒制发展成为缺乏前景的“死胡同”。

(十一)议题十二:进一步的研究领域

报告的最后讨论了未来可以更好地理解、管理和改善学徒制系统的研究领域。例如,什么类型的学徒制可以有效地解决非洲农村地区就业问题,从而减少人口迁移现象?如何将相关资格框架(通用能力)与学徒制成果联系起来?什么是评价学徒制效益有效且可靠的工具?如何在培训提供者(职业学校等)中引入现代教学方法?

四、结论

这份报告呈现的12个议题集中体现了世界各地的专家、研究人员和从业者关于学徒制的兴趣及承诺,发展“高质量学徒制”的有益之处得到公认,尤其能够帮助大批未能充分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掌握职业要求的更高技能,很大程度上解决青年失业问题。此外,正规化“高质量学徒制”是一个多方利益相关者系统,需要不同参与方和机构的充分安排、达成共识和作出承诺。质量问题是发展学徒制所必须面对的,学徒制培训质量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无论是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还是企业的导师和培训者,都需要具备充足的知识和技能,以履行各自的职责。纵观各国学徒制的实践情况,尽管发展的程度、水平不一,但都越来越将“质量”置于发展的核心位置。以德国、瑞士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其学徒制发展较为成熟,更多地是针对提升学徒制质量进行微调,建立“高质量”的学徒制体系;另外一些诸如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及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其学徒制发展相对不足,对于这些国家来说,“高质量”是下一步的发展目标,进行大刀阔斧的深入改革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议题,通过完善学徒制模式,提高培训质量,不断培养高水平学徒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