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红色劳动教育

红色劳动教育

时间:2023-07-11 17:37:08

红色劳动教育

红色劳动教育范文1

我校认真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首先各班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班会 ,同时结合我校当地特校在乡村学校少年宫开设小小解说员—讲解西际村的红色故事。3月份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了解革命历史,接受精神洗礼。4月份少先队组织“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清明节主题活动。同月开展红色实践研学活动,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活动,教育引领青少年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实践者、弘扬者。5月份下旬少先队组织开展“党的故事我来说”红色故事比赛。6月开展“童心向党”红色比赛,“红领巾跟党走”六一主题活动,使青少年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

活动一:春节开展寻找“年味”。让学生与家长一起置办年货,参加传统年俗活动:扫尘、祭祖、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等传统项目,寻找或亲手制作能体现浓浓年味儿的物件,如春联、剪纸、年画、中国结等,让学生在春节里认了解春节传统和风俗习惯。

活动二:清明节,通过红色教育让青少年认清自己的“根”和“魂”,从小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活动三: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学校对“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展开宣传,活动一推出,就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每天早上各班在晨读经典,学校六一时举行师生同台“诵读经典”。

活动四:为让经典诗文浸染孩子们的生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在吟诵中浸润,在书写中延伸,书法组开展了“书写中华古诗文”的书法比赛。

(三)“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1.教师志愿者活动:

(1)教师献爱心,温暖孩子心。教师义务辅导留守儿童作业。党员教师经常把留守儿童带到办公室,辅导他们完成作业,并进行了详细的批阅。

(2)文明劝导。开展公共秩序维护志愿服务行动。志愿者们走上街头在主要路段、重点路口开展维护秩序、劝导不文明交通行为等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文明行车、文明乘车、文明走路的良好交通环境。

2.学生志愿者活动:

(1)义务扫街,让家园更美。四五六年级志愿者小分队的队员在校长,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我校周边,义务清街活动。

(2)文明监督员志愿者,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管理、学生教育中的作用,帮助广大同学提高主人翁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四)“劳动美”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利用周末、节假日开展劳动教育,让孩子们在家里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通过“劳动美”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孩子们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了学生爱劳动,爱家乡的情感,体验了劳动最光荣的乐趣。让同学们都能立志于成为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红色劳动教育范文2

1.1色彩的生理作用

在体育运动中,色彩的生理作用与运动能力有密切的关系。色彩引起的生理作用涉及多个系统,如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及运动系统等。有实验证实,在比赛或训练时使用红色刺激,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系统活动增强,大脑皮质处于兴奋状态,刺激内分泌激素代谢加快,使人产生短暂的高效率。而5―10min较长时间刺激,会抑制肾上腺素的分泌,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如果目视红色达20―30min,则会使体力耗损、肌力减弱、运动协调能力下降、运动受限。而用绿色刺激,人会有放松感,情绪镇静,产生愉快的心情,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疲劳。

1.2色彩的心理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色彩与注意、情绪、体育兴趣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学家认为,颜色对人的大脑中枢神经刺激,会引起大脑对颜色的不同反应,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海恩纳・艾特尔在慕尼黑所做的有关环境色对学校儿童之影响作用的实验也证明色彩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其观察表明,处于黄色、橙色、黄绿色和淡蓝色等色彩构成环境中的儿童比处于白色、棕色、黑色等色彩构成环境中的儿童显得更为活跃和敏捷。

2.体育教学中的色彩环境因素

2.1体育场馆

体育场馆中的色彩对学生情绪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运动心理学分析表明,不同颜色对不同项目、不同年龄的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学校体育建筑是为教学服务的,在其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导因素。因此,在体育场馆的设计中,必须注重色彩对人的视觉刺激而引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2.2体育器材

因为目前对色彩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不多,所以一般运动器材的颜色任由制造者独自将器材上色,有些并不利于体育教学。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体育器材的颜色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如投掷项目,铅球、铁饼、标枪、链球等,可用明度较高、看起来感觉较轻的颜色,有利于初学者提高成绩,避免厌学情绪。

2.3体育服装

色彩是人们视觉的基本特征之一,不同波长的光会引起人的眼睛对不同颜色的反映,颜色对人的大脑中枢神经的相应刺激能引起大脑的不同反应兴奋与抑制。服装色彩和图案是运动美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如果设计或运用不当,会造成错误判断和感觉,出现视觉晕眩感。不同颜色的运动服装可使人出现不同的生理反应,混乱的图案可导致过快地出现视觉疲劳和不自觉的视觉回避。因而,对于学生来说,选择适宜色彩和图案的运动服也是上好体育课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3.色彩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方法

3.1色彩在课的结构中的应用

体育实践课的最大特点是学生通过大量的身体活动和承担一定的生理负荷来学习不同的运动技能,完成课的教学任务。因此,色彩在体育实践课不同部分的运用要遵循其理论依据――学生的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机体机能活动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升阶段、稳定阶段和下降阶段。这三个阶段在课的结构中分别称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

3.1.1准备部分。在课的准备部分,身体机能处在上升阶段,工作特点主要是进行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逐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机体进入工作状态。在这个阶段,教师应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这种明亮、热烈的色彩有助于学生大脑皮层兴奋性的提高,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样既能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又能提高教学效果。但不宜过度使用红色,因为虽然红色刺激神经系统,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血液循环,但滥用红色会使视觉感到疲劳。

3.1.2基本部分。在课的基本部分,身体机能处在稳定阶段,工作能力处在最佳状态,大脑皮质具有最适宜的兴奋性。这个阶段根据课的教学内容,色彩的应用按照在不同项目中应用的方法即可。在教学组织上,可以根据学生穿着的不同服装进行分组,比如把穿深浅两色服装的学生分为两组练习技术动作或进行教学比赛。

3.1.3结束部分。在课的结束部分,身体机能处在下降阶段,工作特点是机体出现疲劳,大脑的兴奋性下降,工作能力逐步下降。教学目标主要是有组织地结束课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身体逐渐地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在放松恢复时要避免让学生处在红色的环境,因为红色会使人产生焦虑和身心受压的情绪,易使人感到疲劳。可以让学生面对绿色的树木或草坪,因为绿色可起镇定作用,对疲劳和消极情绪均有一定的克服作用。

3.2色彩在不同项目中的应用

3.2.1在球类项目中的应用。球类属于技能主导类的项目,色彩在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色彩进行辅助教学,以便更好地让学生观察和学习相关的技术动作,提高学习效率。在乒乓球旋转发球教学中,为了强调球拍触球的部位,教师可以在球拍的正反两面粘上两种不同颜色的海绵胶皮,这样学生很容易观察击球时用的是哪一面。或用墨水将球的一半的涂成蓝色或红色,这样学生有利于观察球的旋转方向。这样通过“加工”的球拍和球做示范动作,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球拍触球一刹那间的情景,从而加深对动作技术的感知和理解。

3.2.2在田径项目中的应用。田径运动是学校体育课的重点内容,又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初中升学考试、高中会考的主要科目。它已成为各项运动和身体训练的最基本项目。在中长跑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学手段单一、练习方法枯燥等,学生长时间机械地重复着一种动作练习,易产生厌学的情绪。为了克服这种不良的练习情绪,除改进教学方法和变换各种教学手段,教师还可以利用色彩效应去改变练习环境,把跑道内外沿的颜色以固定的距离加以改变,或者在跑道内沿插些红绿相间的小旗,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接受各种色彩刺激,提高大脑皮质兴奋度,在单调乏味的练习过程中产生积极兴奋的情绪,以提高运动能力和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不同的色彩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应掌握各种色彩对生理、心理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创造积极的环境因素,避免色彩的不利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项技术动作,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教师除认真做好爱岗敬业外,还应科学运用色彩效应,掌握色彩规律,努力使体育教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汤盈,侯天德.色彩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24,(4):120-124.

[2]汤盈,侯天德.色彩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5,(2):163.

红色劳动教育范文3

时光荏苒,在不知不觉中,2019学年即将过去。一年来,在县教育局正确领导下,在当地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全体教职工的齐心努力下,学校各方面都取得了进步和发展,现我就学校一年来的工作向同志们汇报。

一、党建为首,抓党建,重思想,提师德

1.硬件建设完善,打造坚实的学习阵地

校内党员活动室建设到位,学习、活动正常开展,党建工作走上了正轨。利用校外革命老区吴畲村这个教育基地,让党员的思想接受红色洗礼,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政治核心作用。

2.党建学习规范,推进“10+88”工作

一是严格对照“10+88”的要求,认真制定了支部年度工作计划,并按计划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深入学习精神、系列讲话以及各级领导的讲话精神,让广大党员教师及时学到党的新理论,了解党的新动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二是组织开展系列活动:赴龙泉市住龙廉政教育基地开展警示教育、到革命老区吴畲开展重走红军路活动、慰问困难老党员,还举行了师德论文评比,进一步提高教师特别是党员老师的师德水平。

3.培养工作得力,发展2名新成员

学校党支部重视思想教育,鼓励教职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先后发展了郑彩丽、金一标同志成为预备党员,确定了杨虹同志为入党积极分子,还收到了蓝海艳同志的入党申请。

二、“两优化”为躯,抓德育、重过程,提质量

1.“创现”重点工作有序推进

300平方米的多功能礼堂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所有教室安装了空调,学生学习的环境更加舒适了;所有教室的课桌椅都进行了更换,将原来陈旧的课桌椅换成了崭新的课桌椅。

投入5万多元升级校园文化建设:宣传栏、楼道文化、墙壁文化建设基本到位;投入2万余元建设了少先队辅导室、投入8万余元建设了标准的心理健康辅导室;投入2万余元对校园水泥地、司令台、用电线路进行了维修,制作了三十多块展板,用于展示学校特色活动,还投入2万余元用于校园绿化建设,把原来滋生毒蛇、蚊虫的竹林改建成劳动时间基地,及消除了安全隐患,又美化了校园,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参加劳动实践的场地,下一步还计划在校外开辟更大的劳动实践基地。

2.“双色”德育凸显成效

(1)绿色教育

一是“生态评比”促进步。开展“生态学生、生态班级”生态评比活动,鼓励学生热爱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学生、家长的一致欢迎。二是“生态课堂”强意识。利用校外五大生态实践基地和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的优势,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生态课堂”实践:捕捕鱼”、采采茶挖挖番薯等,让孩子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爱护自然。

(2)红色教育

祯旺是革命老区,更是全县两个中小学生红色教育基地之一,我们致力于以“弘扬红色文化,构建红色名校”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建设,一方面加强了红色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开展国旗下讲话、元旦文艺汇演、唱红歌讲红色故事等比赛,组织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红色研学游、少先队新队员进行入队仪式等活动,通过活动的感染、环境的熏陶,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国精神和革命意识,传承红色基因。

3.“两优化”工作逐步深入

一是加强学习。分别在班子会议和教师例会上传达有关精神,组织学习,提高认识,把“两个优化”工作作为学校提质的核心举措,明确职责,职责到人。

二是深化教学2+1。首先班子全部兼课,且基本为四到六年级监控学科,为教师表率。如我本人担任五年级科学,副校长泮利伟担任四年级数学,教务主任郑彩丽担任六年级数学,工会主席金一标担任三、六年级科学等。其次实行班子联系年段制度,每位班子联系一个年级,各年级成绩与联系班子的绩效、考核挂钩。再次是落实推门课制度,班子要经常到班级听课,特别是自己联系的年级,每次推门课必查教师备课和改作,并及时反馈,督促改进。

三是强化常规管理。第一,制定《祯旺乡小学教师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以“优化课堂教学”为重点,实现教学管理的过程化、规范化、精致化,督促老师多花时间在课前准备上,切实提高课堂效率。第二,以“优化作业管理”为提质抓手,发挥农村自然小班优势,作业面批,做到“堂堂清”“日日清”,教导处月查,校长室抽查,加强督促,并于绩效考核、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挂钩,绩效向一线教师倾斜保证干的多干得好的老师多拿。第三,实行全员晒课,学期初制定计划,每周按计划组织教师晒课。每周二晚定为校本教研日,搭建平台,交流学习,营造氛围,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

通过落实“两优化”举措,结合校本培训,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学校在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大突破:目前,学校有3项研究课题立项,其中我主持的课题《用“流动家长会”破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难题》为市重点课题。本学期,学校又有两项课题立项。教师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也成绩斐然;叶巧老师被评为教坛新苗,应旭映老师在县美术教研会承担公开课。

4.安全工作扎实有效

一是硬件建设到位。“三防”设施齐全、校园高清监控网络全覆盖,校园三化细致深入,打造出安全有保障的校园。二是明确职责,工作落实到位。学校层层签订责任书、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各方面工作稳步有序开展。三是活动丰富有效。先后开展“安全千万家”大家访活动、组织逃生演练、举行“珍爱视力,保护眼睛”“珍爱生命,预防溺水”签名活动,邀请市游泳协会专家给孩子上指导课,召开流动家长会等等活动,培养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一年来,学校没有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

5.工会工作丰富多彩

(1)开展活动。组织了师德论文评比、三八妇女节活动、松阳一日游等活动,清明节节包个清明果,冬至日吃个汤圆,教职工的课余生活很丰富。

(2)关爱职工。教职工体检、女职工妇女病检查、医疗互助和疗休养、生日蛋糕券等都全部保障;教职工本人、直系亲属结婚、生产、生病住院及家属去世等情况第一时间登门慰问。

(3)组织教职工无偿献血,我本人带头参加。

(4)召开教职工大会,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5)教职工婚姻大事解决很好。本学年,又有5名教职工解决了终身大事,走入了婚姻殿堂。

6. 后勤保障扎实规范

学校财务财产管理制度健全,管理严格规范,积极贯彻勤俭节约,坚持财务公开,民主理财、科学理财。学校大额开支坚持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符合政府采购规定。无乱收费行为,严格遵守财务纪律,坚决执行“收支两条线”。食堂管理细致到位,确保师生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维修工作措施得当规范,教室照明、房屋防漏水、幼儿园粉刷和铺设地板等都整修到位,大大改善了师生工作学习的环境。

三、特色为妆,抓生态、重传承,铸品牌

学校的“两色一会”特色工作有声有色,学校特色品牌初步打造形成。

(1)以“绿色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一是“生态评比”促进步。为促进学生热爱学习,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良好的校风校貌,我校开展了“生态学生、生态班级”评比活动。以《浙江省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为指导,结合学校《生态评比管理制度》,根据学生德、智、体、学习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评选出“生态学生”与“生态班级”。每个月召开生态颁奖大会对表现优异的学生和班级进行表彰,鼓励学生热爱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学生、家长的一致欢迎。

二是“生态课堂”强意识。祯旺乡小是青田县第一个被浙江省生态协会、省林业厅授予“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的学校,学校一直坚持以“让生态融入生活,用文化凝聚力量”为办学理念,凭借学校的茶园、稻鱼、农耕、笋干、竹林五大生态实践基地的优势,定期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生态课堂”实践,例如“生态捕鱼”课堂、“生态采茶”课堂、“生态插秧”课堂等等,同时,学校组织人员,编写了校本课程《生态实践》。“石头彩绘”社团继去年在全市团队工作会议现场展示得到一致好评之后,今年又在革命老区吴畲村专馆陈列展出。目前,校内开辟出了劳动实践基地,下一步还将在校外开辟新的劳动实践基地。

(2)借“红色教育”增强爱国情感

祯旺是革命老区,我们根据当地特色,致力于以“弘扬红色文化,构建红色名校”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建设,并依托“中共吴畲区委驻地”这个县中小学生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专题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一是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初步形成:宣传窗、英模挂像、展示栏还有红色书屋都已建成使用;二是开展系列教育:每周一国旗下讲话的红色专题教育以成为固定活动,还举行了元旦文艺汇演、唱红歌比赛、讲红色故事比赛等;还组织了系列专题活动:清明节组织学生祭扫革命烈士墓、五六年级学生举行红色研学游、六一儿童节组织少先队新队员进行入队宣誓!三是学生德育竞赛成效显著:县鼓乐队比赛获三等奖,演讲比赛获三等奖,经典诵读比赛获两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其他各类比赛还有多人次获奖。

(3)用“流动家长会”凝聚教育合力

我校留守儿童比例达到70.4%,我们开创了流动家长会的形式,把家长会开到学生家门口,还聘请专家进行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反响很大,效果很好,曾上浙江日报头条,浙江教育报、处州晚报等20多家媒体报道,有效加强了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学校被评为丽水市家长学校先进单位。我自己主持的课题《用“流动家长会”破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难题》被立项为市重点课题。

此外,我们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还做了许多努力:一是认真做好大家访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家访活动,面访率达到100%。每逢期末,我们就把学生的成绩单挨家挨户送到他们家中,得到家长们的一致欢迎;二是发挥党员带头模范作用,与学困生结对帮扶,辅导他们提高成绩;三是发动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如慈溪市爱心企业家与困难学生结对助学、巾帼服饰捐赠住校生被子床单等用品、爱国华侨慰问困难学生等,受到当地群众的高度赞誉。

正是我们的这些努力,在当地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氛围,家校协作,凝聚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

五、今后的努力方向

1.加强校际合作交流,创新培训机制

由于我校教师结构普遍年轻,部分教师在工作经验、教学能力上比较薄弱,我要把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放在了工作首位上,除了学校的校本培训和派教师外出学习之外,还要加强校际合作,如与海口镇小、高湖镇小等一些强校联合,共同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

2.探索农村小班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减少,我校呈现出自然小班化,平均每个班级人数在25人以下,因此我校将继续深入探索农村自然小班化教学模式,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红色劳动教育范文4

一、 抓学习建设,努力提高党员干部和广大教师的素质。

1、组织党员教师深入学习贯彻报告精神。

    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精神是全党全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首要的政治任务。党的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等重大政治论断,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理论成果。上半年,分别组织全体教师和党员深入学习贯彻报告精神,形式有书记主讲和观看相关视频两种。帮助党员教师把握好报告的精神内涵,真正学懂、弄通、做实,并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够贯彻落实。

2、组织教师开展师德师风学习研讨活动。

   上半年,我校党支部组织在职教师开展师德师风学习研讨活动。会上余红卫书记校长带领全体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进行解读,随后部分教师进行研讨发言。最后余红卫书记校长严格要求教师认真履行职责,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坚决治理教师队伍中违反师德的行为,净化教书育人环境。一要为人师表,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二要崇尚爱与责任,铸就师德之魂;三要注重自身能力培养,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号召全体党员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抓制度建设,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1、认真落实支部议事及三会一课”制度。

    凡属重大问题都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支部集体讨论,做出决定。党支部委员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好自身的职责。进一步完善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校长全面负责、教代会民主管理三位一体的学校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领导班子的整体效能。

2、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党内生活制度。

    上半年,召开全体党员大会2次、支部委员会议6次,小组党员会议6次,开展党日活动6次,组织政治学习6次。很好带领广大党员教师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不断进取,扎实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先锋作用。

三、抓活动建设,丰富提升党建工作内涵。

1、组织党员开展主题为“不忘初心,劳动光荣”的美化校园活动。

  我校连续多次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以“不忘初心,劳动光荣”为主题的党日义务劳动活动,深入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每次活动党支部余红卫书记事先做好活动计划,分组劳作,分工明确。大家一致认识到党员义务劳动,既是一种示范,更是“践行入党誓词,不忘入党初心”的学习实践。通过义务劳动,增强了党员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把党员身份亮了出来,树立党员应有的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良好形象,为其他教职员工树立了榜样。劳动过后,校园环境焕然一新,热爱生活的铁中人,努力做好教书育人的同时,也正在用自己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践行自己的教育追求。

2、组织党员开展“缅怀先烈伟迹,重温延安精神”活动。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97周年华诞,进一步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增强广大党员教师的光荣感、使命感,引导广大党员教师更加热爱党、拥护党。同时教育党员,学习先烈们的革命精神,牢记党员使命,激励党员教师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争做表率,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决定于暑假开展一次在职党员“缅怀先烈伟迹,重温延安精神”为主题的参观学习实践活动。向延安老一代革命家学习,延安精神不仅是那个时代学习教育全国人民的主旋律,当今我们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需要这种精神,让我们共产党人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建设中永远传承雷锋精神。

3、加强师生思想道德教育。

红色劳动教育范文5

【关键词】劳动基地;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具体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奠定基础。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建与劳动基地建设,把实践课与对小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养成教育整合起来,体会农民的艰辛,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激励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此学校立足于劳动基地,整合资源,积极挖掘劳动基地的教育资源。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

为了保证学生主题探索有内容,有载体,有特色,有效果,必须开发“劳动基地”资源,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我们设置了农作物种植区、花卉栽培区、果树栽种区三类实践区域。

1.开辟农作物种植区

“亲近并探究自然,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是《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为了给学生亲近自然、探究自然提供广阔舞台,学校开辟了红领巾蔬菜园。这块实践区主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进行主题式探究活动,了解农作物生长的一般规律,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劳动精神和科学精神,发展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情怀。在红领巾蔬菜园里,依托学校有种植经验的老师和当地果农的指导下,种植了黄瓜、小西红柿、茄子、向日葵、丝瓜、青椒等,由三年级以上各班包干,班主任老师做导师,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管理。学生亲历植物从播种、发芽、生长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从中体验到了劳动以及与自然和生活接触的充实感,体会到了探究与知识成长的快乐。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还有教师,为更好指导和管理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或请教田间老农,或请教诸多经验的同事,或参阅资料,从中也感受到了别样的学习体验。

2.开辟花卉栽培区

花卉栽培区设在红领巾劳动实践实验室里。花卉栽培区常见花卉有矮牵牛、含羞草、彩叶草、一串红、孔雀草等。这些花卉大多是学生在红领巾劳动实践实验室里用种子培植出来的。红领巾劳动实践实验室,从劳动技术方式(如花卉的水培和利用无土栽培技术育种)、劳动设备(如自动浇水系统)等方面加以改进,增加了劳动基地的科技含金量。部分班级和老师利用了无土栽培中比较具有观赏性的水培技术培养观赏植物。这样,学生始终对红领巾劳动实践实验室满腔热情,还不忘写下观察日记。

3.开辟果树栽培区

果树栽培区有红领巾柿子园、红领巾桃李园、红领巾百果园组成,里面有桃树、李树、梨树、橘子树、柿子树、枣树等多种树种,树种是学校从附近的温萧花圃中引进的。通过《我给校园植物做名片》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对这些果树有了大概的了解。在实践中,孩子们的天性得到释放,交往能力得到加强,涌现了一批“小小园艺师”,给校园的果树挂上了名片,那一张张植物名片不正是学生能力的展现吗?

结合劳动基地资源,大队部还开展了“劳动基地解说员评比”等活动。在乐清市综合实践活动现场会暨劳动基地观摩会上,劳动基地解说员们生动的介绍,深受与会代表们的一致好评,乐清日报还以《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为题报道了我校劳动基地生机盎然景象的新闻,使劳动基地资源释放出更大的教育意义和能量。

二、劳动基地整合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利用

劳动基地丰富多彩的活动资源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情境性”资源,指导教师围绕活动主题,灵活地利用劳动基地开展主题探索活动,使学生在这个开放的生态领地,发展实践能力。

1.利用劳动基地资源,生成实践主题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在劳动基地“情境”里,开放的空间催生着各种问题的诞生,例如“这是什么蔬菜?”、“这种蔬菜有什么特点?”、“这是什么花?”等。学生反映,这么多的植物,要是有它们自己的“名片”就好了,只要一看名片,就知道植物的品种和特点,于是就生成了《我给校园植物做名片》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通过实地参观学校,联系学校附近的温萧花圃,请园艺师傅介绍,上网查找资料、观察、采访调查、制作校园植物名片、给校园植物名片挂牌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亲近校园植物,学到更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2.利用劳动基地资源,开展活动研究

有空地的学校建个规模不等的学生劳动基地自是不难,难就难在教师课程意识的真正觉醒、基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依托基地资源开展实践研究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基地的综合育人效应的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实践性都决定着不能把学生规限在教室里,而是需要把活动延伸到农田里、沟渠边和大棚内,另外,活动时间可以在课堂40分钟内,也可以在大课间、晨会课、午间和放学时进行。于是科学老师带领学校科学社团学生在红领巾劳动实践实验室里搞着一个个实验,有一阵子,花卉无土栽培成了他们研究的主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手段,通过上网浏览初步掌握无土栽培技术的概念,认识其优点,了解无土栽培的各种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无土栽培风信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利用劳动基地资源,展示成果活动

劳动基地资源丰富多样,一年四季果蔬飘香。学生们精心培植的小番茄、玩具南瓜、茄子、黄瓜等,都成学生的最爱。如何展示这些果实呢?美术老师别出心裁,结合劳动基地的蔬菜果实,设计了一堂《蔬果造型》成果展示活动课。学生通过观察,利用蔬果固有的色彩和造型,学习夸张装饰的方法,运用剪、切、拼接、雕刻等方法,设计制作出情趣盎然的蔬果造型。使学生从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和快乐,在动手操作中提高造型的技能及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看着学校劳动基地绽开美丽笑脸的向日葵,老师们又想到了利用丝网制作向日葵,设计了一堂《制作丝网向日葵》成果展示活动课,通过了解与丝网有关的知识,知道丝网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丝网花的制作技术,巩固扎、拼接等制作技巧,提高学生学会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总之,学校选取劳动基地为切入口,改革劳动学科教学内容,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热爱劳动的思想,在动手实践中学习劳动技术,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年6月

红色劳动教育范文6

红色舞蹈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战争年代,它传递革命思想、鼓舞革命精神。在和平发展年代,红色舞蹈的思想教育作用依然不容小觑。。然而,如今的学生对相关红色文化了解不深,认可度不高,对红色音乐、红色舞蹈等一系列经典红色文化传播形式不感兴趣。究其原因,是学校没有将红色文化与教育实践很好结合起来。而从红色舞蹈教育的角度来看,相关单位对红色舞蹈的重视程度不够,因而宣传力度不够大,使得学生们不了解。由此,深入了解红色舞蹈的相关内涵,探索出一条红色舞蹈教育之路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但能够推动舞蹈、教育的发展,还能够通过红色舞蹈传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新的发展时期红色舞蹈的内涵价值

红色舞蹈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这使得其有了历史价值,与此同时,还具有传播价值。红色舞蹈的内容以及形式多种多样,涵盖范围较广,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积极向上,弘扬主旋律,以其特有的方式记载着我国的革命斗争史,表达了我国人民对英雄的崇拜,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红色舞蹈紧贴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直接传递劳动人民的情感,因而也拥有着很强的生命力。红色舞蹈一般以传播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为主要目的。

二、通过红色舞蹈开展教育的重要性

(一)通过红色舞蹈开展教育,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红色舞蹈教育是利用舞蹈的形式,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取合适的红色文化内容对学生开展艺术审美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是借助革命先辈的力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激发学生的道德认同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如今,我国大学生在生理上已经是成年人,但在心理上还不够成熟,大学生们的自我意识较强,因欠缺社会实践经验,对相关事情的认知不全面,不能够从整体上准确把握问题,意志力不够坚定,情绪易有波动。

因此,大学生们的身心发展需要以更多积极正面的内容进行正确引导,从而确保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而通过红色舞蹈开展教育,既可以让大学生们拥有愉快的艺术体验,也能够以深厚的舞蹈内涵为大学生们确立思想学习的目标。相关的革命思想情感通过舞蹈形式呈现出来,能够鼓舞人心,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通过红色舞蹈开展教育,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精神,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而红色舞蹈则可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载体,因而,推动红色舞蹈教育的发展就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而红色舞蹈的创作必须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除此之外,还需要密切关注广大劳动群众的真实生活,迎合时展的浪潮,敢于创新发展,使红色舞蹈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更具有艺术价值、审美价值以及思想价值。

高校利用红色舞蹈开展教育,可以结合当地的红色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红色舞蹈教育更加有效果。

(三)通过红色舞蹈开展教育,可以有效弘扬红色精神。在进行红色舞蹈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信仰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将红色文化资源引入到红色舞蹈编排之中,可以实现对红色精神的有效弘扬。此时就需要红色舞蹈编排人员尽可能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努力贴近鲜活的英雄人物和真实的历史背景,选择合适的舞蹈语言来反映革命战争时期基层群众和红军战士对民族意识、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体现红色艺术的魅力,更好地弘扬红色精神。

三、有效开展红色舞蹈教育的方法

第一,将红色舞蹈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红色舞蹈是教育素材,将其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最大程度释放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量。红色舞蹈感染力强,能够鼓舞人心,因而,学校应该全面提升教师们的素质,将红色舞蹈与现有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使红色舞蹈真正融入教育中,使教育内容具有红色舞蹈的特点。

第二,需要加快发展校园内的红色文化。发展校园红色文化也有利于推动红色舞蹈教育的发展。而红色舞蹈则可以作为连接校园文化与红色文化的精神纽带,促进师生之间的团结与和谐。一般可以通过经典红色舞蹈表演、开设相关社团等来积极发展红色校园文化。此外,还可以利用校园网、校刊等平台传播红色文化,扩大红色文化在校园内的影响力。

第三,合理选择舞蹈形式。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对红色舞蹈的欣赏力、感知力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进行红色舞蹈教育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弄清他们对红色舞蹈艺术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选择学生喜闻乐见、感兴趣的舞蹈形式,所编排的舞蹈动作要尽可能生动形象、简单易懂,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愿意学习红色舞蹈。

在选择舞蹈结构的过程中,要以时代背景为依据。红色舞蹈编排人员只有选择与红色文化内容相符合的表现手法和舞蹈题材,才能塑造良好的舞蹈形象,进而提升舞蹈动作的表现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舞蹈艺术与红色文化资源的完美结合。

第四,实现舞蹈教学与舞蹈创编的有效结合。目前,我国大部分舞蹈院校还在沿用传统的舞蹈教学方式对红色舞蹈进行教学,这样的舞蹈教学方式虽然也能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与红色舞蹈相关的专业知识,但是学生掌握和吸收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示范性和灌输性的教学模式,只能使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教学内容,导致学生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和兴趣,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舞蹈审美素质和专业技能。

传统的舞蹈教学形式缺乏一定的实践性,无法实现舞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效结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学生舞蹈创编、个性化素质和表演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进行红色舞蹈教育过程中,要对红色文化资源给予高度重视,并以此为契机,将舞蹈教学与舞蹈创编进行有效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在红色舞蹈课堂教学中的传播,丰富红色舞蹈的表现形式,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红色舞蹈教育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提高红色舞蹈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提升学生舞蹈专业素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红色劳动教育范文7

关键词:红色资源;大学生;民族精神;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227-02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革命文物和史料的挖掘和整理,红色资源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日益突现。老区曾是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地方, 为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富的体现民族精神的红色资源。充分利用这些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促使大学生树立与弘扬民族精神, 是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全新而紧迫的课题。

一、红色资源集中反映和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与不竭动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目的“在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激发和培养全体民族成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他们在崇高精神的鼓舞下更好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革命斗争时期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和载体。它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物质形态包含能反映红色精神的遗址、文物、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而红色文化则是红色资源精神方面的物质载体和指向。红色资源中蕴涵的爱国为民、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是今天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和国魂,是中国人民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境界,是精神风貌、精神力量和精神人格的总写照,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和重要体现,并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和民族气质之中,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和强大的生命力。红色资源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在革命斗争中的传承、锤炼和升华,是中华儿女们的精神支柱,蕴涵了民族文化最本质最精华的部分,是我们的传家宝。

二、红色资源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中的重要价值

《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资源作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乡土教材,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进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一,红色资源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诞生于中华民族危机与艰难环境中的红色资源,包含着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祖国浓烈的挚爱之情,他们把满腔的热血和辛勤的汗水铺洒在国家独立和崛起的坎坷道路上,铸起民族发展历程中的一座座丰碑。这份爱国情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今天的大学生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生、成长的一代,物质充裕,生活条件优越,对先辈的奋斗历程已渐渐淡忘。因此,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教育,可以使他们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升华、精神得到激励,更深切地体会和领悟爱国主义的情怀,弥补用传统说教的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足,体现红色资源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塑造爱国主义精神中的独特作用。

第二,利用红色资源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代大学生最需要强化的素质。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会经验不足、吃苦精神不够、抗挫折能力低下等缺陷。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谱写的一幅幅壮丽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画卷,包括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无不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写照。通过开展红色实践活动,体验革命精神,使大学生明白在新的历史时期,树立勤奋的劳动意识和正确的创业意识,培养艰苦奋斗、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品质,才能战胜前进中的各种困难,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第三,利用红色资源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理想教育的立足点在于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前途命运联系起来。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敌强我弱、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领导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夺取胜利,就是由于党教育培养了一批批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革命战士,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唤醒了民众,战胜了敌人。在大学生中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就是要让当代大学生了解,尽管所处的时代和承担的责任不同了,但同样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同样需要学习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像他们一样坚定理想信念,磨练意志,砥砺品格,从小事做起,时刻准备着担当历史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壮丽的青春之歌。

三、有效运用红色资源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实践策略

我国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这是高校向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资源。大量的实践表明,红色资源已经成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一个新手段、新方法。

第一,让物质的“红色资源”进校园。全国各地几乎都有红色资源的载体,这些物质的“红色资源”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内涵,都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对于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大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物质的“红色资源”,把他们请进大学校园,并以此为依托在大学生中开展广泛的教育活动。可以邀请展览馆、博物馆、历史遗迹单位来校举办专题活动,如展览会、展示会、说明会;请一些参加过革命战争年代的老同志走进校园举办报告会、座谈会,让当地甚至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图片和资料进学校网站、学生公寓;在学生社团活动中组织参观、游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展、书画作品展览、专场文艺演出等。例如,赣南师范学院是较早建立红色资源教育工作新平台的高校之一。该校充分利用赣南曾是中央苏区所在地的独特优势,早在2003年就在瑞金、兴国、于都三县市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充分利用这些红色资源开展各种红色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要让红色文化进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江西这片红土地,曾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无私的奉献。反映不同时期的革命文物古迹遍布赣鄱大地,这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课堂和生动内容。比如,该校依托“中央苏区史”等优势学科,抓好红色教材的开发,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内容中揉进红色资源,如介绍同志的“兴国调查”、“寻乌调查”的经过及其成果;苏区干部好作风;长征途中牺牲的烈士;人民军队的民主作风等。要求教师熟悉并主动介绍红色资源,挖掘民族精神内涵;同时,由于接受了较多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大学期间精神的“红色资源”要以深层次性、前瞻性、批判继承性以及历史整合性等特点来吸引大学生,进一步培养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让他们一次次接受心灵的洗礼,使其在情感上接受、信任教育内容,对教育内容形成内在的认同、追求和强烈的实践愿望,这样才能让精神的“红色资源”进头脑,取得实效。

第三,组织校园“红歌”比赛会。红歌,即红色革命歌曲,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各历史时期的革命歌曲及各类健康进步歌曲。红色歌曲能唤起我们对中国革命的回忆。它有一种力量,给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种激励。唱红色歌曲是一种奋斗精神的弘扬,也是中国人屹立世界的一个形象表现。江西电视台举办的“红歌会”自2006年10月唱响以来,高扬“唱响红色经典、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的旗帜,用最响亮的红歌为中国喝彩,唱遍中国东西南北,唱红江西卫星荧屏,得到了李长春同志的充分肯定:“红歌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方向,推动唱红歌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办法。”高校完全可以开展红歌比赛,激发青年学生的蓬勃朝气和昂扬斗志,抵御各种腐朽颓废思想的影响。

红色劳动教育范文8

2011年9月6日,艳阳高照,秋菊吐蕊。在这个让无数立新人铭记的日子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莘莘学子不远千里为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90华诞聚会于牡丹江。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中国教师报》总编辑雷振海、《人民教育》总编辑傅国亮,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姚文俊等教育专家光临立新校园。“扎根土壤,立足劳动,全面育人,出新立新。”《光明日报》教育部主编练玉春发来了这样的贺词;“永不褪色的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旗帜”是《人民教育》总编辑傅国亮对立新的深情鼓励;“勤劳为益友,热爱是良师,庆立新小学90周年。”国家总督学顾问、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于古稀之年仍不忘关注立新的特色发展。

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九十年校庆”不仅是学校悠长历史的一个里程碑,也是牡丹江教育界的一大盛事。前来参加庆典活动的牡丹江市市委书记张晶川称赞立新“学校特色教育享誉全国,是全市基础教育的排头兵,黑龙江基础教育的名校,为牡丹江的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九十载风雨兼程,九十年耕耘不辍。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始终勇立潮头,见证了时代变迁的沧桑,诠释了教书育人的真谛,书写了“劳动育人”的辉煌。

筚路蓝缕,自强不息镌刻百年辉煌

牡丹江,一座置身于山水之间的灵秀之地。历史上,无论是渤海国的灿烂文明,还是宁古塔流人的横溢才华,还是“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中以艰苦卓绝的斗争抗击日寇的抗联……都在光阴荏苒下成为了传奇。翻开《牡丹江市志》,立新实验小学的诞生、发展、壮大脉络清晰可见,当走进立新实验小学的校史馆,在发黄的老照片中,更可以品味到漫漫百年立新人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卓绝。

爱国,是使命,更是一种担当。当先驱们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共议救国大计之时,一群倡导“教育救国”的有志青年正奔走于筹资办学的路上。立新实验小学便诞生于此时,并成为牡丹江市现存最早的一所学校。

1921年,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军阀专横。毕业于北京私立大学法学系的郑桂林,抱着教育救国的愿望,自筹资金、租房五间、购置桌椅,于当年4月办起了宁安县五区第二国民小学。设一个教学班,招45名学生,自任校董,聘好友张骏坊为校长。立新实验小学的基础和雏形悄然奠定。1922年,郑桂林弃教投戎,“九・一八”事变后,郑桂林毅然参加了抗日义勇军,任第48路军军长,报号“郑天狗”,寓“天狗吞日”,率部队与日寇奋战在辽西一带,屡立战功,威震遐迩。日寇和汉奸对他恨之入骨,1933年1月在北平将其秘密杀害,时年44岁。与校董郑桂林的抗日轨迹相同的是,当时的立新实验小学在民族劫难中不屈不挠,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经历。

1945年8月15日牡丹江市解放,新中国的成立为立新的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1950年学校发展到12个教学班660名学生,并在学生中开展了“五爱”“三好”活动,学校发生了根本变化。1958年,立新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起了“红领巾饲养场”,坚持至今的劳动教育拉开了序幕。1978年,学校被黑龙江省确定为首批重点学校。1981~1984年间,立新实验小学先后被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团中央等评为“全国红花集体”“勤工俭学贯彻教育方针典范”“五讲四美”先进集体、“为人师表”先进集体。从此,立新进入了迅速发展壮大的时期。

执著,是坚持更是一种品格。立新实验小学的劳动教育可以一直追溯到建校初。1921年建校时,学校就开设了手工课,女生加缝纫;解放后政府给学校拔了两亩校田地,农忙季节学生要参加农田劳动。但劳动教育真正作为特色被写进立新的校史还是从1958年开始的。时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教育工作方针明确提出来。时任立新实验小学校长的纪耀忠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激动不已:“怎么样才能让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呢?当时学校占地面积很大,我们先从开辟校园地种植百种植物开始,搞了个百种植物园,又想在操场的周边修建一个养殖场……把课堂搬到了‘红领巾’饲养场去了。”如果说建场的决定来自于那个年代特有的政治热情,那么将劳动基地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则是来自于对学校实际情况的考虑和对时代需求的顺应。

从那时起,劳动教育作为立新实验小学的办学特色,在不断的继承与创新中谋发展,在坚持与调整中战难关,历经50年风雨而不衰,并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带动学校的发展,使立新实验小学成为全国知名的特色学校。自1958年创建劳动基地开展劳动教育至2008年整整50年的发展历程,按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的不同大致走过了三个阶段。

下场劳动(1958~1980)

1958年刚刚建成小果园、小农园时,学校各班老师和学生轮流参加劳动。建成了“红领巾饲养场”之后,学校从三、四年级抽出百名小饲养员,分5个小组轮流下场劳动,清扫圈舍、喂食、繁殖和日常管理都由小饲养员负责。可以说最初的劳动教育就是以简单的“下场劳动”实现的。

1960年遇到灾害,立新实验小学顶住各方面压力坚持将饲养场办下去。师生打野草、采野菜、搞青贮解决饲料问题。还与附近的菜库、水果库挂勾,将其扔掉的蔬菜、水果收集起来加工,办起了小酒厂,用酒糟喂猪,酒糟生蛆喂鸡。1961年养了30头肥猪,其中一头长到800斤,参加了全国养猪大赛,还获了奖。

1963年,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8字方针,印发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根据要求,学校在张弼校长的主持下对劳动教育进行了统一的规划,正式纳入课程表,在劳动时间、内容、管理等方面都作了规定。四年级以上学生全年参加劳动时间为一个月,每周一次,每次不超过两小时。学生劳动由班主任带领、组织,劳动课专职教师负责技术指导。劳动中,教育学生爱护工具,节约材料,保护庄稼、果树、牲畜、家禽,遵守劳动纪律,学到一些简单生产和畜牧饲养技能,注意身心健康,保证安全。

十年浩劫,立新实验小学也未能幸免。学校正常秩序被打乱,经过艰苦奋斗建起来的劳动基地也遭到破坏,一些设备被砸坏,一些家禽牲畜被偷走。部分教师和学生出于对自己付出的多年血汗的珍惜,挺身而出,主动护场,修复了被破坏的禽畜舍,有的学生还积极配合公安人员追回了被盗禽畜,使劳教结合在动乱的年代坚持了下来。1975年12月24日《牡丹江日报》第三版刊登了题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立新饲养场事业有成绩”的文章,赞扬了立新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取得的成果。

与德育相结合(1981~1994)

1981年3月原国家教委颁发了全日制小学教学计划,把劳动课正式纳入了课程。学校结合校情,对劳动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管理等进行了全面改革,使劳动教育与德育紧密结合。时任校长高红岩明确提出了“一懂”“十会”“三知道”的劳动教育任务。“一懂”即:懂得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一切,劳动对自己成长有重要意义;“十会”即:会生活自理,会使用劳动工具,会将书本知识用于劳动实践,会观察饲养种植管理过程,会校内规定劳动项目的实践操作,会讲校内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常识,会独立写劳动总结,会使用家用电器,会做简单的家务,会购买一种物品;“三知道”即:知道学校劳动教育发展史,知道学校劳动教育基地两场六园动植物常识,知道只有参加劳动实践才会学会劳动。1991年,第一套系统的劳动教育校本教材《一懂十会三知道》编撰完成,立新的劳动教育以崭新的面貌进入了大发展阶段。

助推素质教育(1995~2008)

1995年9月,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了我国新时期教育方针,又一次把“教劳结合”纳入其中。在张雅英校长的带领下,学校迅速制订了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策略,明确提出“以劳育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长技、以劳悦心”的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并构建了劳动教育的立体综合教育体系,包括:拓宽劳动课内容,开放综合性劳动课;综合各种学科,构建素质教育实践课;以劳动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构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综合课。此时的劳动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劳动教育过程成为学生观察、分析、研究、创造的过程。2002年2月,第二套劳动校本教材以“以劳育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长技、以劳悦心”为序列编写完成,立新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更加科学、规范了。

1999年,学校获得了“全国特色学校”称号。

90多年来,立新实验小学曾经迎接过国务委员李铁映,国家教委副主任张承先、张健、杨海波等党政领导人的视察,曾经12次受到部级奖励。先后培养出7位特级教师,曾经走出过两位全国人大代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辅导员》《人民教育》《黑龙江教育》等报刊先后发表文章,介绍立新实验小学劳动教育经验,将立新的劳动教育推向了全国。

1987年10月,《黑龙江教育》以“爱劳动,从小抓起”为题,图文并茂地报道了立新的劳动教育。

“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1990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此为题报道了立新实验小学的办学特色。

同年,《人民教育》杂志总编辑刘堂江称赞说:“立新小学是北方教育的明珠。”

“全国教育战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面旗帜。”是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教委主任的李铁映1991年2月视察立新时的高度评价。

1996年9月2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立新实验小校的办学经验。同年,一位省领导来校视察时说:“立新实验小学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水平,是全省学习的典范。”

2001年7月,时任教育部总督学的柳斌来校考察,评价说:“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素质教育,我会告诉他立新小学就是素质教育。”并挥笔题辞:“坚持四十年,成果丰硕;面向新世纪,再展宏图。”

立学焕新,三级九类课程践行“劳动育人”

走在立新实验小学的校园,红领巾饲养场、百花园、葡萄园……养鸡喂兔、植花种草,立新的学生有着城市孩子难得一遇的劳动实践的机会。立新人几十年来也在这种特色教育中,选择坚守,一路走来。时光流转,2008年8月,隋桂凤成为立新实验小学新一任即第36任校长,带着全校师生奋力前行,书写新世纪的新篇章。

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面对这样一所百年名校,隋桂凤校长说,现在的立新人肩负着巨大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既要历史地思考传承下来的优势,还要现实地去思考学校发展的新定位。如何推动历史名校不断创新发展,是当代立新人无法绕开的现实问题。学校在继承与发展并重的前提下审时度势,确定了“立学焕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人生底色”的理念。“立学焕新”即立足于学习,以学而立,出新立新。这一育人理念的落脚点就是通过“劳动育人”这一途径,实现“培养会学习、能创造的人”的育人目标。在落实的过程中学校将育人目标分解为“五好”,即“好体格、好品行、好习惯、好能力、好趋势”五项内容。“五好”目标分解到低、中、高三个学段则各有侧重,一、二年级侧重“好习惯”的养成,三、四年级侧重“好能力”的培养,五、六年级侧重“好趋势”的引导,“好体格”与“好品行”的培养则贯穿始终。与育人目标相一致的是学校制订了以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为目的的评价标准――《“立学焕新・百花竞春”学生评价体系》,利用立新校园百花争春的自然环境,把校园中随处可见的火鹤、刺梅、三角梅、丁香、杏花作为奖励学生成长进步的标志,每做“一好”就授与相对应的一种花朵,以花朵的花瓣或花萼的数量来区别,营造一个学生成长的“百花园”。

“立学焕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人生底色”这一教育理念的确立,直接牵动着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的设置。经过反复的实践论证,学校最终形成了三级九类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即:基础课程,包括以培养学生生活技能为主的自我服务课,以在“六园”中观察研究为主的基地观察课,以校园岗位实践为主的校园实践课;拓展课程,包括以其他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为主的学科渗透课,以培养学生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为主的家庭体验课,以走进社会参观学习、开拓视野为主的社会实践课;创意课程,包括在“六室”中进行的技能训练课,以劳动科研、劳动创新为主题的科技实验课和班班有内容、班班有特色的班级创意课。

为了让三级九类课程更具科学性和序列性,学校制订了《立新实验小学“劳动育人”校本课程标准》,将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固定下来。为了便于师生掌握和记忆,学校还将各级目标简化成了“三爱”“五行”“十做到”,说起来朗朗上口,要求人人会背,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评价的标准。如“三爱”在低段为“爱学校、爱劳动、爱观察”,中段为“爱家乡、爱劳动、爱动手”,高段为“爱祖国、爱劳动、爱创造”。各学段根据目标的不同确定校本课程内容,如:低段侧重自理能力的培养,相对应地开设了自我服务课,中、高段侧重实践体验,便设置了家庭体验课。又如社会实践课,低段要达到“爱学校”的目标,课程内容便安排了参观劳动基地、校史馆;中段要达到“爱家乡”的目标,课程内容则安排了参观市史馆、市图书馆和污水处理厂、造纸厂、空调机厂等能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美的内容;高段要达到“爱祖国”的目标,课程内容便设置了参观驻地军事基地、博物馆等内容。“五行”和“十做到”也以同样的方式分解到低、中、高三个年段中,指导课程内容的设置,推动学生在劳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不断向更高的层面发展。

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在给学生带来无穷乐趣的同时,也带来了课时安排、教师不足等一个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学校迎难而上,在开齐开满国家、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把在“六园”和“六室”中进行的基地观察课和技能训练课,以及班班都开设的班级创意课排入课程表,每周一节或隔周一节,由专职劳动教师任教;自我服务课和家庭体验课则安排学生在家庭中完成,课程内容及评价采取一周一布置、一周一反馈、一周一展评的方式进行,由班主任教师负责实施,每个学期末学校将组织全体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大比武”活动,进行整体评价;而科技实验课、校园实践课则采取主题研究或学生社团活动的方式进行,即选定课题或岗位后利用校内的课余时间完成,成果评定则以课题论证材料、结题报告或岗位实践纪实材料为准;社会实践课则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所有参加社会实践的班级停课一天或半天,集中活动或训练。多种学习方式的合理搭配既分散了课时压力,又满足了学生需求,确保了三级校本课程的均衡发展。发展至今,主动参加劳动实践已经成了立新师生的一种习惯,学生到了不同的季节就会自觉地进行不同的劳动:春天一到师生们就忙着选种、育苗,种植农作物、蔬菜、花卉,为小动物清理圈舍;7、8月份摘杏、樱桃,采摘各种蔬菜,开展义卖活动;10、11月份收割农作物,分类晾晒,收藏,为小动物准备过冬的粮食;冬季开展小课题研究,为一年一度的全国小院士评比作准备……

基础课程――红杏枝头春意闹

立新实验小学座落在牡丹江市的主干道西三条路边上,是一所典型的城市小学,可五十多年前这里却是城市边缘,遍布菜地农田。当时的立新师生靠着双手建成了两千平方米的果树园,占地两亩的小农园和一个同时可饲养猪、兔、鸡、羊的“红领巾饲养场”,可以说规模很大。可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校园逐渐缩小,最后成了围在高楼大厦中的一小块绿洲。可无论环境如何变化,立新的劳动基地却始终执著坚守,风雨不动。

方寸之地显神通――基地实践课:走进立新校园,一抹浓绿便会扑面而来。这满眼的绿色便是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空间构建的立体生态园区――百种植物园。园区按照植物分类的不同又细划为农作物园、蔬菜园、果树园、百花园、葡萄园(瓜园),它们和点缀其中的小动物园并称为“六园”,是学校劳动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天一到,植物园中便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学生。有的学生对树木的萌发充满了兴趣,为什么杏树先开花,后长叶?而樱桃树的叶子和花朵几乎同时生发?而苹果树开花时叶子已经长的很大了呢?有的同学则对农作物的生长问题连连:为什么玉米豆角要播种?茄子、辣椒要育苗?韭菜不用种自已就能长?这一个个问号激励着学生不断地观察、研究,探索植物园里的奥秘。于是学校把基地观察课按学年分配在“六园”中进行:一年级的主题是“开启园林王国的金钥匙”;二年级的主题是“探求花卉世界的奥秘”;三年级的主题是“品味种植蔬菜的艰辛”;四年级的主题是“共享农作物丰收的喜悦”;五年级的主题是“期盼硕果累累的金秋”;六年级的主题是“传递一份生物科学的答卷”。学生们靠着一双发现的眼睛,畅游科学的乐园,六年的观察研究记录,积累成了一本本小小“植物百科全书”。

一进入7月,学生们的盛宴――“采摘节”便拉开了序幕。最早成熟的是杏子,紧随其后的是樱桃,再接下来是蔬菜、农作物的采摘与收割,直至农历八月十五仲秋节摘葡萄,采摘节每年都要持续两三个月。在这期间漫步校园,常常会看到学生蹲在地上翻找没被虫子打过洞的杏子,常常会遇到扬着汗渍渍的小脸,举着一双小脏手请你品尝他刚刚摘下来的樱桃的学生;常常会看到学生们被大个头的冬瓜、细长的角瓜、奇形怪状的袖珍南瓜吸引品头论足。

为了让劳动教育的边际效益最大化,“采摘节”衍生出来了一个很受学生追捧的活动――义卖。只要当天采摘的有一定的数量,学生们就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学校旁边的小市场进行售卖。一篮豆角、一袋尖椒、一盆樱桃、几串葡萄,或几捧红豆绿豆都可以成为学生们售卖的商品。他们有的借来电子称,有的拎着弹簧秤,也有的学生干脆将“商品”打包装袋论个卖。为了给自已的“商品”定一个合适的价钱,学生们早早地来到小市场搞调查,将自己的“商品”与市场上的同类商品作比较,定好价格后还不忘编几句顺口溜,强调一下“绿色食品,有益健康”的优势。学生们的卖力推销可不仅仅是因为好玩,更主要的是义卖所得将用于为常年生活在小动物园里的火鸡、孔雀、兔子和鸽子购买饲料――这些小动物可是学生们的亲密伙伴,他们一定会竭尽全力为这些“伙伴”准备好过冬的口粮。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我服务课:当在操场上看到一名高年级的学生堂而皇之地伸出脚来,让旁边的同学为他系鞋带时,你会想到什么?是他在欺负同学吗?不,那是因为他根本就不会系鞋带。家庭劳动教育的缺失让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变成了学习机器,而自我服务课的开设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每一位为人父母的人都会这样教导自已的孩子,但在孩子的一声声求助呼唤下,又有几位父母能够抵挡?立新实验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就建立“自我服务反馈档案”,一周一反馈,一周一小结,督促学生有目标地完成自我服务内容。每个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的第二天是孩子们都要参加的“自我服务技能大比武”的日子。操场上,学生们以学年为单位列队,仿佛一队队等待检阅的士兵,一张张紧绷的小脸显露出自信与激动。只待劳动主任一声令下,同学们就要在1~3分钟之间完成各自的任务:一年级系红领巾、二年级系鞋带、三年级穿理校服、四年级叠衣服、五年级洗袜子、六年级包书皮。虽然是极其简单的自我服务技能,但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日常的功夫就不可小觑了。

我的舞台我做主――校园实践课:立新实验小学体育馆的大门有一个小平台,每逢周二或周四中午,只要不是刮风下雨,这里便会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学校将这里稍加修饰变成了学生们展示才艺的“红领巾小擂台”。学生们以班级为单位,自己主持、自选节目、自主编排,表演的成功与否全看受欢迎程度。为了把中午在操场上玩耍的同学们吸引过来,每个展示的班级都会煞费苦心,力求别出心裁。“红领巾小擂台”的创建源自一次家长座谈。一位孩子已经在立新上到五年级的家长不无感伤地说:“都说在立新上学,孩子得到锻炼的机会多,可我的孩子已经读到了五年级,还从来没有作为主角参加过学校活动。都说机会均等,教育均衡,我怎么始终感受不到呢?”学校鉴于此提出了“五个一”,即让每一名立新学生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当一次小主持人、升一次国旗、当一天老师的小助手、做一次值周生、做一次表演(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能力、体现价值的机会。

在校园实践课中,学校设置了“纪律监督员”“卫生监督员”“红领巾广播员”“礼仪标兵”等近20个岗位,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意愿竞争上岗,凭自已的能力完成岗位职责。如红领巾卫生监督员就要对环境卫生进行监督、管理、评价,并及时反馈,以“第三只眼睛”看校园活动为支点,大力开展校园环境治理专项行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还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拓展课程――枝间新绿一重重

从生产劳动到“劳动育人”的转变是劳动教育从内容到途径的一次全面拓展。将劳动教育拓展到学科教学、拓展到家庭、拓展到社会,将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与智育功能相结合,不断扩大“劳动育人”的功能性正是拓展课程的主旨。

处处皆“劳动”――学科渗透课:将劳动教育带入学科教学,是立新实验小学为普及“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一切”的思想而极力推行的一门课,它渗透于所有学科的教学之中。每个学期初每个学科的教师都要集中在一起将教材中可以渗透劳动教育的内容统一标注出来,如须开展大型实践活动就要上报学校,统一协调安排时间和场地。比如:数学课中学到了“比例和比例的应用”时,学生就会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劳动中,为小动物配饲料或帮二年级小同学配制水培植物所需的复合型营养液。而在语文课、品德课则以思想渗透为主,科学课和综合实践课则以动手能力为主。如三年级的科学课讲到了“蚯蚓的习性”,学校便组织孩子们开展翻地活动,既挖到了足够的蚯蚓,又上了一节生动的劳动课。

父母的辛劳我知道――家庭体验课: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一代独生子女入学,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就成了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学校针对独生子女唯我独尊、自私、娇气、任性及依赖心强等特点开设了家庭体验课,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中开展相适应的体验活动。如:低年级“家里的事情学着做,不给父母添麻烦”,中年级“父母的事情帮着做,争做父母的小帮手”,高年级“家里的事情抢着做,体验父母的辛苦”的家庭劳动体验,学生们在家校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学会了做简单家务,学会了邻里沟通,学会了帮父母照顾家里年老体弱的老人……

寒暑假里,学生们在“当一天小管家”家庭体验活动中与父母交换角色,从早晨买菜、做饭开始,打理一家人一天的衣食住行;在“陪父母上一天班”职场体验活动中,学生走进了父母的单位,从早到晚跟在父母身边,观察体验父母的工作并尝试帮父母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自本学期开始,学校开始安排学生在上课时间进行职场体验活动,周一到周五,每天每班派出一名学生,有计划地完成一天的活动,这样较之在假期中完成更有效果,反馈也更及时。在体验之后学生填写的反馈单中,有的学生写道:“妈妈给了我100元作为一天的生活费,除去早晨买菜、来回学习的交通费,中午饭钱已所剩无几,晚饭只能对付一顿了。”有的学生写道:“一天做三顿饭,还要打扫卫生,接送孩子,妈妈的生活好辛苦啊!”还有的学生写道:“本以为在银行上班的妈妈工作很轻闲,可一天下来,不仅让我觉得枯燥乏味,还腰酸背疼的。看来‘数钱数到手抽筋’也不一定是件高兴的事。”从中,让我们看到了学生成长的足迹,看到了小小心灵的一次激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社会实践课:走进社会与广泛阅读同是学生成长的大课堂,立新就为学生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广阔空间。学生们来到市图书馆不仅可以畅游书海,还可以申请加入“小小图书管理员”的志愿者队伍,利用假日服务社会。学生们走进农村,与农村儿童同吃同住,与农民一起下地劳动,种土豆、挖野菜、摊煎饼,亲身感受到了“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便也懂得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在社区,每逢过年过节学生们总会拎着生活用品来到孤寡老人白志光爷爷家里,清扫卫生,表演拿手的小节目,为老人做顿家常饭,陪老人热热闹闹地过个节。一拨又一拨的立新学生毕业离校,可老人家里却从未缺少过温暖,这场爱心接力已经坚持了近十年。走进军营,让立新的劳动教育与部队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最初的“红领巾实践周”学生住校一周,接受7天的军事化管理到现在的“军营一日训”,虽然时间缩短了,但学生们通过徒步拉练,参观师史馆、官兵营地,参加军训,听国防知识讲座等,了解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和发展变化;空军基地、炮团、黄金部队、消防部队等几乎所有驻地部队都留下了学生们的足迹。造纸厂、污水处理厂、黑宝药业、大湾奶牛场、海浪飞机场等都是学校的校外劳动基地,学生们分学年进行参观,在学生的体验日记中我们高兴地看到孩子们真切地体验到了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发展与变化,为家乡的现代化建设进程而惊叹。

创意课程――晴空一鹤排云上

2011年上海昆山中国少科院小院士答辩现场,当聚光灯下主持人宣布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刘思浩等7位同学荣获全国十佳小院士和百佳小院士称号时,全场掌声雷动,指导教师和她的学生们激动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立新实验小学已连续3年在中国少年科学院组织的小院士评比活动中取得骄人成绩了,学生们的创造灵感与科研能力就来自于三级九类校本课程中的创意课程。

小荷才露尖尖角――科技实验课:阳光明媚的5月,春草探出了嫩绿色的芽孢。立新实验小学例行朝会上,正进行着班级“少科所”的授牌仪式。当学生们从校长手中庄重地接过了班级少科所的徽标时,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学生们的科研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纷纷选题申报,一份份《立新少科院课题申报表》很快提交上来。学生们申报的课题内容,有研究植物生长的,有研究植物病虫害的,还有研究青蛙生长过程的……成立学校少科院和班级少科所就是给学生搭建一个开动脑筋、动手实践、放飞梦想的舞台。

种植“实验盆”是科技实验课的重要内容。一到春季,学生们就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植物种子和幼苗,班级里摆满了实验盆,有果蔬类的,有农作物类的,还有花卉类的,从此一双双小眼睛就对盆里的植物充满了期待。夏季到来,实验盆里的植物沐浴着阳光茁壮成长,学生们认真观察着植物生长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为植物生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互讨论、查寻资料、请教专家,忙得不亦乐乎。 秋天来了,又到了实验盆“斗宝”的日子。学生们纷纷把自己的实验盆摆在了班级前面的展台上,沉甸甸的谷子穗害羞似的鞠着躬,而朝天椒却傲气地昂着它那红红的头,大豆的植株虽然已经枯黄,可鼓鼓的豆荚却让学生信心十足。小小研究员们你方唱罢我登场,在一阵实物对比之后,由学生们投票评出优胜者。

科技实验课作为创意课程的一部分,承载着学校对于“劳动育人”教育理念向着劳动科研、劳动创新方向发展的希望,是“劳动育人”教育理念面向未来的立足点。

曲径通幽处――技能训练课:每天下午的前两节课之后,如果信步来到“红领巾饲养场”,丁丁当当的斧凿之声、拉丕机的嗡嗡声就会不绝于耳,这是学生们在上技能训练课。插花室、无土栽培室、陶艺室、木工室、电器拆装室、烹饪室6个现代化的劳技室每天都迎接着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这里动手实践:一年级开设“插花”课,学生平时用仿真花学习插花技艺,待到校园内的植物花繁叶茂之时就改用真花真叶来做盆景,学生们的作品常被用到学校的各种会议和活动中;二年级开设“无土栽培”课,学生们从家里拿来瓶瓶罐罐,利用学校提供的多种营养液种蒜头、白菜根,养殖花卉,探索水培植物的奥秘;三年级开设烹饪课,拉面、寿司、捞汁、包饺子、简单溜炒和灶具的使用是学生们必须掌握的技能;四年级开设陶艺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泥塑或制作陶器,立新是牡丹江市第一家购置了拉丕机的单位;五年级开设“木工”课,学生既可以学习使用简单的木工工具制作小物件,也可跟随辅导教师学习木刻,牡丹江市木刻学会就成立于此;六年级开设电器拆装课,学生在拆拆装装的过程中不断了解各种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激发出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技能训练课在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想象力、创新力,为发明创造打下了基础。

满架蔷薇一院香――班级创意课:每个周五的下午,全校44个教学班在同一时间开展班级创意课。一项项具有班级特色的手工制作让人眼花缭乱,生活中的任何一件物品都有可能成为学生制作创意作品的材料。一卷面巾纸到了三年三班学生的手里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纸塑作品,一吸管、一把冰棍杆、一截丝袜到了学生们的手里都可以变身艺术品。创意课的活动内容十分丰富,蛋壳贴、水晶珠纺织、数字油画、中国结编等是手工制作类,孩子们在勾勾画画之间变得心灵手巧;旧电机制作车模、吸管制作、易拉罐贴画、药瓶风铃等废旧物品利用则激发了学生们非凡的想象力;艺术纸雕、丝网花、塑料制衣等充满奇妙创意的内容,则为学生们施展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提供了平台。为了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兴趣,不仅班级选择创意课内容时要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对于班级里小部分对其他内容感兴趣的学生,学校采取了学年内走班的方式。到了创意课时间,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已的兴趣选择到同学年的其他班级里活动,在便于管理的基础上兼顾了学生兴趣。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创新思维。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以开垦小农园、小果园起步的立新人对于这句话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与体验。蔬菜五谷,春华秋实,一岁一荣;桃李杏梨,三年五载,才得果缀枝头;杨柳松柏,十年寒暑,方成栋梁。植五谷以勤技,观杏李以启智,仰松柏以修身,陶铸群材,成就了立新人“百年树人”的教育愿景。蓦然回首,已近一个世纪。遥想当年校董郑桂林若是得见今日立新英才辈出定会倍感欣慰。现今八十多岁的张宪武老校长,闲暇的时候还经常到校园里走一走。作为第一任劳动教师,张宪武老人见证了自1958年以来劳动教育走过的每一步,如今回忆起当年的情形老人家仍然充满激情,津津乐道。每一代立新人为劳动教育付出的心血、作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就张校长都如数家珍。在定期举办的校史讲座中,他把这些一点一滴传授给立新师生,让立新人永远记住前辈的努力,记住立新的发展是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之上,记住立新每走一步都肩负着历史的重托,肩负着时代的使命。

2009年,为了向新中国60华诞献礼,中国教育电视台倾情推出了大型电视纪录片《新中国教育纪事》,其中“教育方针”一集就是以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作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具体典型拍摄完成的。专题片中,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原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原教育部副部长张天保、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原教育部总督学柳斌等不同时期的教育专家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教育方针做了充分的论证。这一集在国庆节当天两次播放,更是让所有立新人为之振奋,也更加坚定了走“劳动育人”之路的信心与决心。

2010年,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会议上,立新实验小学做了书面交流,能获此殊荣的小学全国只有11所。同时,立新的劳动校本课程开发成果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评比中获得三等奖,全省共有8项成果获奖,而牡丹江市只此一项。

2011年6月,《人民教育》第12期封二整版刊登了立新实验小学的办学经验。

红色劳动教育范文9

【关键词】红色社团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建设途径

一、红色社团建设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红色社团丰富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红色社团丰富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内容,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上是一种创新。随着时代与实践的变化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多样化的社团活动融入并渗透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选择的自主性、参加的广泛是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突出特点,学生社团以其轻松多样的形式,生动活泼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成为他们锻炼能力和提高素质的舞台 。红色社团已经渐渐成为了在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涵。

(二)红色社团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上看,“红色社团”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着力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宣传教育学生和引导服务学生结合起来,这有利于为整个学校的育人环境提供良好氛围,有助于细致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红色社团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

红色社团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等职业素养。红色社团在活动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读原著、听导读、搞调查、写报告、开沙龙、办简报”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式,学习、宣传和实践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学院形成一种学习理论、塑造思想、升华精神的风气,培养大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良好的个人素养。红色社团鼓励人才的合理流动,使用人单位有用人的自,可以择优录用,实现劳动力、生产资源的最佳配置,劳动者又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专业、特长、兴趣和爱好选择职业,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红色社团创新了高职院校的育人途径

红色社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形式。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红色社团活动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融德于导,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通过描绘人生规划、渗透理想教育和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选择,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二、高职院校红色社团建设途径

(一)提升红色社团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

要充分发挥红色社团在高职院校的作用,首先要提升其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高职院校通常由于重技能,轻素质导致许多院校根本没有建立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理论学习型社团。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即便建立了相关社团,由于本身吸引力较低,因此建设存在许多问题。要充分发挥红色社团的育人功能,首先要将红色社员地位提升到与其他兴趣、技能型社团同样重要,甚至是更重要的位置。因为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中红色社团的地位及支持直接决定了该社团是否能够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二)发挥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

红色社团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高职院校中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积极作用。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必须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前提是人民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这样,才能有共同奋斗的目标;才能增强凝聚力;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理想和信念,是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根本立场和先进性的标志;是共产党员的巨大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也是共产党员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最集中表现。大学生党员与其他共产党员一样,通过红色社团的宣传要坚信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社会制度,要坚信共产主义事业必定会胜利,共产主义社会一定能够实现,要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终追求,因此红色社团的建设一定需要依托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积极作用。

(三)立足专业特色找寻本院校红色社团建设切入点

高职院校同普通高校的最大区别为专业设置层面,因此红色社团的发展也应以本专业为切入点。例如,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应结合本专业红色代表人物,工作先进模范,道德模范等进行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道德模范首先应在本专业领域作出成绩。其次,以专业为依托发展红色社团,为社团的经费、人员提供了保障,红色社团育人功能的发挥也对专业发展提供了支持。总之,红色社团不能单靠各自的力量发展,而是要在二级院部支持下同各专业教育相互融合,才能实现长足发展。

总之,红色社团对于高职院校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只有从学校层面提高红色社团的地位,发挥党员及学生干部的引导作用,社团自身也要将自身的发展同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红色社团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郭文.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模式探讨.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

红色劳动教育范文10

(一)红色社团丰富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红色社团丰富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内容,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上是一种创新。随着时代与实践的变化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多样化的社团活动融入并渗透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选择的自主性、参加的广泛是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突出特点,学生社团以其轻松多样的形式,生动活泼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成为他们锻炼能力和提高素质的舞台 。红色社团已经渐渐成为了在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涵。

(二)红色社团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上看,“红色社团”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着力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宣传教育学生和引导服务学生结合起来,这有利于为整个学校的育人环境提供良好氛围,有助于细致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红色社团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

红色社团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等职业素养。红色社团在活动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读原著、听导读、搞调查、写报告、开沙龙、办简报”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式,学习、宣传和实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学院形成一种学习理论、塑造思想、升华精神的风气,培养大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良好的个人素养。红色社团鼓励人才的合理流动,使用人单位有用人的自主权,可以择优录用,实现劳动力、生产资源的最佳配置,劳动者又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专业、特长、兴趣和爱好选择职业,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红色社团创新了高职院校的育人途径

红色社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形式。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红色社团活动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融德于导,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通过描绘人生规划、渗透理想教育和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选择,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二、高职院校红色社团建设途径

(一)提升红色社团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

要充分发挥红色社团在高职院校的作用,首先要提升其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高职院校通常由于重技能,轻素质导致许多院校根本没有建立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理论学习型社团。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即便建立了相关社团,由于本身吸引力较低,因此建设存在许多问题。要充分发挥红色社团的育人功能,首先要将红色社员地位提升到与其他兴趣、技能型社团同样重要,甚至是更重要的位置。因为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中红色社团的地位及支持直接决定了该社团是否能够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二)发挥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

红色社团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高职院校中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积极作用。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必须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前提是人民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这样,才能有共同奋斗的目标;才能增强凝聚力;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理想和信念,是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根本立场和先进性的标志;是共产党员的巨大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也是共产党员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最集中表现。大学生党员与其他共产党员一样,通过红色社团的宣传要坚信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社会制度,要坚信共产主义事业必定会胜利,共产主义社会一定能够实现,要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终追求,因此红色社团的建设一定需要依托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积极作用。

(三)立足专业特色找寻本院校红色社团建设切入点

红色劳动教育范文11

理财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国外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十分重视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

然而,我们的家长大多还没有这个意识,更多地仍是在计划着给宝宝积攒多少财富。事实上,从小开发宝宝的理财能力,就是为他一生做的最好打算。因为,有理财观念的人,会把握“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关系,获得事业的成功,让自己的生活过得体面,还不会因为金钱而迷失人生方向。

“十一”黄金周,带孩子外出或者进行长短途旅游,消费相对比较集中,又能开阔眼界,这正是培养宝宝FQ的大好时机。智慧的爸妈请带着孩子,在开心的旅途中一起挖掘宝宝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桶金――理财能力!

FQ教育父母先行

大多数中国家长都很容易忽略对孩子的理财能力以及金钱观的教育,有的甚至持反对态度,还有很多爸妈心存疑虑:对那么小的孩子进行理财教育可行吗?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小宝宝对金钱的兴趣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早期的金钱教育对儿童树立正确积极的金钱观,形成良好的理财习惯与技巧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作用。因此,在这样一个经济社会中,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孩子认识金钱,正确看待金钱,以及聪明地理财是父母的重大职责。

可以说,孩子最初的消费行为及消费习惯就是从父母身上模仿来的。因此,要想提高孩子的理财能力,父母需要先端正自己的理财意识,为孩子做好表率。所以,在对孩子进行FQ教育之前,爸妈需要先明确如下这些观念。

父母观念误区

当今爸妈在孩子的物质消费上存在如下一些误区:

绝大多数爸妈都不愿意“苦了孩子”,宁愿自己节俭,也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甚至有些爸妈还将“要什么说出来,爸妈给你买”等话语挂在嘴边;

有的爸妈觉得别人的孩子有的东西自己的孩子没有,就有内疚感或者觉得没面子,于是就会毫不犹豫地给予补偿。为了缩小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的差距,妈妈们想方设法给孩子买所有的东西。孩子成了一棵活圣诞树,身上挂满最流行的装饰物,可以随时展示给大家看;

除了那些想以孩子来显示自己财富的父母外,大多数父母如此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是源于家中只有一个宝宝的缘故,觉得喜欢他就该给他穿、用最好的。有的父母觉得,孩子想要个玩具,那能有多少钱?

这些观念都刺激了孩子的物质需求,然而,无穷尽地索取的孩子,任何愿望都立刻得到满足的孩子,长大了难以胜任大事,也难以从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产生幸福感。

宝宝需要FQ

财商(FQ)包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二是正确应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对财商教育的重视,并不意味着裸地追求金钱。很多人虽然拥有很高的教育水平,却缺乏一些最基本的理财知识。因此,大多时候我们不是缺少钱,而是缺少一种理财的观念。

财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们获得自由,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理财能力是孩子将来在生活和事业上必须具备的最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幼儿阶段就开始进行,抓得愈早,效果愈佳,否则将会非常被动。

理财本身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将这些晦涩难懂的概念灌输给宝宝,听上去似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其实,任何概念都有它具体的表现方式,理财也一样。而这种表现方式的具体化,就是我们所说的FQ教育。

父母言行表率

有些父母在超市制止孩子的购物需求,可自己却看到喜欢的就买,不按计划行事。或者一方面要求孩子节俭,自己却浪费成性。要想让宝宝树立良好的理财意识,父母必须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财商的父母(会理财、有计划用钱、有节制),并以身作则,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小就教育宝贝钱是来之不易的,从生活细节、从节约水电等实事开始,让孩子明白每浪费一滴水,就是在浪费妈妈辛苦工作挣来的钱。

家长在孩子面前也不能浪费,外出就餐时不要多点菜,因为点很多菜吃不掉,就是一种浪费。这些细节教育,使宝宝明白钱在经济社会的重要性,节约、不浪费也是一种美德。

日常做好理财计划,比如,每次购物前,事先写一张小字条,让孩子扮演侦探,去侦查一下家里的某种食品还剩多少,一些日常用品,如卫生纸、洗衣粉是否用完,然后将这些非买不可的物品统统写在购物小字条上。叫上孩子,按照购物纸上所写的东西一起去买。如果孩子没有买其他东西,可以在回家的路上奖赏孩子一支冰淇淋或其他小玩具。回到家,与孩子一起把购买的物品一笔笔都记在支出明细账上。这样,他们也知道了所有的东西都有一个价格。一个知道一千克面包多少钱的孩子,比起那些对居家过日子一无所知的孩子来,更能较好地支配他的零花钱。

FQ教育日常必做功课

旅途是FQ教育的大好时机,但是我们不能把这一艰巨的任务完全留给短短的几日旅程。要想我们的旅游FQ教育收获最大的成效,在出发前的日子里,爸妈就要做好必要的功课。

0~3岁FQ功课

在FQ教育上,千万不要错过O~3岁早期开发的机会。

功课1:激发热望

选择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玩具,跟宝宝一起玩。任由宝宝拿取、抓握玩具,鼓励他充分挖掘玩具的可爱用途。让宝宝产生强烈的占有欲,并在了解用途中发现玩具的价值(有趣、愉悦情绪等)。

准备各种小块食品,如水果、糕点等,颜色要清新可人,让宝宝品尝微甜、微咸等各种口味,不要一次尝试过多,给宝宝留下回味。让宝宝产生食欲,并在品尝过程中,了解食品解饥、愉悦情绪等功能。

功课2:理性分类

分类是理财的一个重要因素。用积木可以做多种分类。

颜色分类:拿出一块红色积木,让宝宝挑出同色积木。然后可以改为找出绿色、黄色等色彩的积木。让宝宝注意色彩,而忽略形状、大小等因素。

形状分类:拿出一块圆形积木,让宝宝挑出同形积木。然后可以改为找出三角形、长方形等形状的积木。

大小分类:拿出一块大积木,让宝宝挑出同体积积木。然后可以改为找出中、小体积的积木。

两重分类:拿出一块红色圆形积木,让宝宝挑出同色、同形积木。然后可以改为找出红色三角形、红色长方形、绿色圆形、绿色三角形等色形的积木。

三重分类:拿出一块红色圆形大积木,让宝宝挑出同色、同形、同体积积木。然后可以改为找出红色圆形小积木、红色三角形大积木、红色三角形小积木等色形体积木。

功课3:物物交换

挑几件有趣的玩具,一一递给宝宝。当他手里已经握有玩具后,拿出更新奇的玩具,要求他将手里的玩具跟你的玩具进行交换。这个游戏在婴儿期就可以开始,让宝宝产生“取舍”观念,建立物物交换意识。

3岁后FQ功课

功课1:认识货币

孩子3岁以后,就可以学着认识纸币和硬币。从认识元、角开始。认识钱币,不光是让孩子说得出钱币的面值,还应知道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价值。如乘公共汽车时,让孩子去投币箱投币,知道有空调的公交车票比没空调的贵。也可以让孩子去买冰棍,知道不同品牌的冰棍,价格是不一样的。去儿童乐园时,让孩子知道5元钱可以玩哪几项游乐活动等。

待孩子熟悉元、角之后,还可以接着教他认识10元、20元、50元,或者认识100元,让孩子了解我国的货币,建立币值概念。

功课2:金钱的获得

给宝宝讲讲你的工作,告诉他钱是爸爸妈妈通过劳动换来的,爸爸妈妈不上班,工作完不成,就没有钱收入了。我们没钱,就不能买吃的,不能买玩具了。

有机会的话,让孩子看看成人是怎么劳动,怎么制造出产品,讲讲怎么出售产品,将产品变成钱,再跟孩子讲讲,这些钱又怎么分配给所有参加劳动的人。父母还可以结合相关的故事,让孩子知道劳动是不容易的,很辛苦的,劳动过程中还要靠大家齐心合作。让宝宝了解劳动与金钱的关系,知道上班劳动是必不可少的。

功课3:购物游戏

跟宝宝一起做购物游戏。用玩具、卡片、水果等当“货物”,一一标出“价格”。用废磁卡当“信用卡”,塑料圆片、纸片等当“现金”。无论“价格”还是“现金”,数字尽量简单,而且以“现金”和“价格”吻合为好,方便宝宝接受。比如,苹果标价2元一个,“现金”中就有2元的硬币或纸币。

先由爸妈当售货员,宝宝当顾客。让宝宝自由挑选“货物”,爸妈唱出“价钱”,收取“现金”,或模拟划磁卡“收费”。然后让宝宝当售货员。“买卖”中强调用“货币”换取“物品”,让宝宝进一步了解货币的作用。

红色劳动教育范文12

根据《XX县党史学习教育“百村振兴大家干”活动工作方案》文件要求,决定在我镇开展“推乡村振兴 建秀美乡村”主题活动,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目标

坚持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确保不发生大面积返贫的底线,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在“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指标达标的前提下,推动辖区内高速、国道、省道等交通沿线村庄风貌改造。着力打造“产业兴旺红旗村、生态宜居红旗村、乡风文明红旗村、治理有效红旗村、生活富裕红旗村”等五类乡村振兴红旗村,营造学先进、比先进、争先进的生活局面和浓厚氛围,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

二、活动对象

全镇10个行政村、6个社区。

三、组织机构

为确保主题活动顺利开展,决定成立XX镇开展“推乡村振兴 建秀美乡村”主体活动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xxx 镇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

副 组 长:xxx 镇党委委员、人民政府副镇长

成 员:xxx 镇团委书记

xxx 镇党政办主任

xxx 镇党建办负责人

xxx 镇综治中心副主任

xxx镇城建办主任

xxx 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

xxx 镇水产畜牧兽医站站长

xxx 镇社保所负责人

xxx镇民政助理

xxx 镇扶贫助理

xxx 镇财务室报账员

xxx 镇财政所所长

xxx 镇卫生院院长

xxx XX派出所所长

xxx 东关派出所所长

xxx XX司法所所长

xxx 镇财政所所长

xxx XX镇第一初级中学校长

xxx XX镇第三初级中学校长

xxx XX镇民族中学校长

xxx XX镇实验小学校长

xxx XX镇中心校校长

各社区党委、村党(总)支部书记

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xxx同志担任,副主任由xxx同志担任,成员由原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成员组成,主要负责日常综合协调、上传下达、材料收集、督促推进等各项工作。

四、活动内容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1.住房保障。严格执行落实好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实施工作,脱贫户所有家庭成员住房稳固、安全保障达标(通过鉴定,AB牌标注或住房安全鉴定表证明为A或B),且明确要求危房不住人。

2.教育保障。持续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确保困难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除重度残疾、严重心理或精神疾病等特殊情形以外全部接受义务教育;继续开展送教上门服务,对需要专人护理、不能到普通学校就读或特殊教育学校就读,但基本具备接受教育能力,且愿意接受送教上门服务的义务教育阶段6—16周岁的各类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开展送教上门工作,每月送教不少于2次,每次3课时,确保一个都不能漏;落实教育资助政策,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已脱贫户子女获得相应的补助,实现“应助尽助”。

3.医疗保障。做好2021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参保缴费工作,确保应参保的已脱贫人口参保率达100%,应参保居民参保率达98%以上。脱贫人口已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报销,并按医疗救助规定的相应类别给予救助后,住院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和门诊特殊慢性病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未达到本地差异化政策要求的,可由医疗救助进行兜底保障(含自费部分)。完善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一站式”系统直接结算服务,积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持续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对符合办理慢性病卡条件的建档立卡户,实现“应办尽办”。对常住符合签约条件的已脱贫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对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贫困患者4类重点对象,年内提供4次随访服务;患脑血管病、冠心病、慢阻肺、重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等6类慢性病的脱贫人口每年提供至少1次的随访服务,同时做好其他慢性病人员的随访服务。此外,开展基本医疗保障防贫预警监测工作,核查监测数据中疑似风险户的身份属性及享受的医疗保障待遇是否落实到位,并将监测结果报送镇脱贫攻坚战指挥部。

4.饮水安全保障。按照乡村振兴梯次推进的总体部署和城乡融合发展要求,以推进城乡规模化以及小型项目规范化改造为主,加快推进农村供水工程改造升级。继续压紧压实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三个责任”和“三项制度”,进一步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全面落实村屯饮水工程的日常管护工作。实时监测饮水安全动态,发现问题立即采取工程措施、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处理、消除隐患,确保饮水安全。

5.产业发展扶持。一是全力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品牌。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培育工程,依托粤桂扶贫优势,积极开展“圳品认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推动特色优势农产品市场化、品牌化。二是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在现有已成功打造的区、市、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基础上,优先完成2021年度上级下发的打造目标任务,并着力在已建成的示范区巩固提升方面加强指导,积极融入县级规划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拓展农业增值增效深度和功能价值开发广度。三是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善用产业链思维谋划推动现代特色产业发展,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旅游、文化、康养等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生产、经营、消费无缝链接,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推进产城融合、循环农业、智慧农业等建设,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是提升肉类农产品供给保障。加快推广构建现代养殖体系,保护生猪基础产能,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积极发展牛羊和家禽养殖等产业,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是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把农业规模经营户培育成有活力的家庭农场。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加大对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扶持力度。提高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推广补贴力度,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投入品、技术、装备导入小农户。吸引各方面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参与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建设。

6.稳定就业扶持。一是持续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掌握劳动力底数。摸清各行政村脱贫劳动力对象底数,准确掌握脱贫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就业意向或就业信息等,形成“已脱贫劳动力动态管理台账”。二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培训就业一批。创新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学习和“家门口”培训的方式,针对易地搬迁已脱贫户,积极引导参与上级组织的各类在安置点集中举办的培训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加大力度收集用工信息并及时,转移就业一批。积极与周边企业、各行业等有用工需求的单位沟通联系,将相关就业信息及时在村级信息平台进行,引导有就业意向的劳动力咨询就业,实现增收。同时,积极组织辖区内劳动力特别是建档立卡户富余劳动力参加上级组织的“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东西部劳务协作、就业扶贫日活动、村民合作社招聘会等各类招聘活动,解决一批脱贫劳动力就业问题。四是加快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充分吸纳劳动力就业一批。全力推进就业扶贫车间建设,落实就业创业扶贫行动。为保障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积极深入企业宣传“扶贫车间”扶持政策,了解企业建设难点,鼓励企业建设低投入、高产出的劳动密集型就业扶贫车间。五是全面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实现脱贫劳动力兜底一批。加强对乡村公益性岗位的管理,稳定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在公益性岗位上就业,确保脱贫户家庭收入。六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和各类就业创业补贴扶持创业一批。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服务意识,对符合条件的创业人员做到应贷尽贷;对返乡创业劳动者,积极宣传借贷政策,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进一步带动就业。

7.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继续贯彻落实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社区服务、产业扶持、就业帮扶、文化服务、拆旧复垦、组织建设、平安建设等政策措施,保障搬迁群众利益,重点围绕后续扶持配套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开发、就业培训等内容建设“十四五”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持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爱国感恩教育,在各安置点因地制宜建设教育场所(设施),包括展示馆、感恩长廊、感恩亭、感恩墙等,确保做到各安置点都建有爱国感恩教育平台。加强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安置点公共服务,做好公共服务事项政策衔接,结合各安置点实际建设便民服务窗口。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不动产登记收尾工作。

8.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原有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持续深化优化收入结构和产业结构,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推进能人领办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等试点工作,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做大做强做优,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持续创建“党群致富共同体”载体,推动产业富民,按照“前端抓好技术支撑,中间抓好生产组织,后端抓好市场营销”的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围绕产业链布局、龙头企业带动和重大项目谋划精准施策,加强引导与扶持,促进“小、散”产业逐步向园区化、规模化发展,形成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做好产业发展谋划,兼顾长期和短期共同发展。建章立制,完善流程化办事机制,制定出台村级集体经济规范管理工作方案,从财务和制度建设上进行规范明确。

9.加强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确保扶贫项目持续发挥效益。谋划建立2021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库,确保入库项目符合规定要求、助推巩固脱贫成果,确保扶贫资金50%以上用于扶贫产业开发,加大就业扶贫项目开发力度,同时兼顾产业路,农田水利,村屯道路硬化及护栏,饮水安全提升工程等基础设施类项目建设,加快推进2021年度扶贫项目前期工作、项目建设和资金拨付工作。

10.综合保障性扶贫政策落实。持续做好低保政策与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按照中央、自治区在现行标准下及时提高农村低保保障线标准,合理扩大低保惠及面,确保脱贫人口低保应纳尽纳,提高脱贫质量。重点推进因残、因病、因老的脱贫户和享受特困供养人员的低保兜底保障工作。抓好残疾人帮扶,及时认定办理残疾人证和做好两项补贴发放工作。同时巩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动员符合参保条件的未参保人员进行参保登记,协助到龄未领取待遇人员办理领取待遇手续。此外,对脱贫监测户、边缘易致贫户、收入骤减支出骤增户等脱贫攻坚特殊困难群体实行叠加帮扶。

(二)强力推进乡村振兴,引导各村持续打造五旗村

1.打造“产业兴旺红旗村”。围绕“一村一品”或“一村多业”,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创建自有品牌和区域性公共品牌,开展“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推动产业发展特色化、产业经营组织化、品牌品质标准化、产业服务体系化。

2.打造“生态宜居红旗村”。认真落实绿色生态环境提升要求,切实做到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备、乡村风貌良好、生态保护有效、生态经济显著的标准要求。

3.打造“乡风文明红旗村”。围绕乡村文明组织规范化、阵地规划化、载体特色化、活动常态化的标准要求,广泛宣传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乡村振兴相关政策,营造全员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良好氛围。

4.打造“治理有效红旗村”。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为抓手,围绕“维稳信访防控有力、社会治理推进有力、邪教活动防范有力”的标准要求,杜绝集体闹访、越级上访、群体性事件发生,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乡村治理工作成效明显,打击邪教活动工作有力。

5.打造“生活富裕红旗村”。围绕“村民实际收入较高、社会保障政策到位、村民生活比较殷实、集体经济稳步提高、村民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创建标准,发挥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高度重视村民全面发展,持续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应读尽读,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应享尽享;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强,监管机制健全,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无重大事件发生,村(社区)干部、村(居)民小组干部无违纪违法行为。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村(社区)要高度重视,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具体抓,要结合工作实际,压实责任,落实好人力、物力、财力,高效有序开展活动。

(二)注重活动实效。全镇要结合实际,进一步统筹力量、明确责任、上下联动、形成合力,确保活动落实落细。要积极探索创新,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活动。

(三)严格督查考评。要加大综合督查力度,镇脱贫攻坚战指挥部将及时组建督查组对各村(社区)开展活动情况进行督查,对于不按要求开展活动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