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跨国投资的方式

跨国投资的方式

时间:2023-07-07 17:25:12

跨国投资的方式

跨国投资的方式范文1

摘要: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作为经济腾飞的后起之秀,成为跨国公司拓展全球市场的必争之地。跨国公司在完成了在中国的投资初始阶段之后,其进攻中国市场的战略有了新变化,呈现出独资化、本土化、方式多样化等特征。

关键词: 跨国公司 中国 新趋势 策略

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新趋势

相比入世前后,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主要集中以下三个方面:

(一)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外商投资最集中的加工制造业中,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明显增加。如石油及石化行业中,西气东输、上海联合异氰酸酯、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等,均为著名跨国公司投资的数十亿美元的特大型项目。这些大项目弥补了我国产业链中的空白,并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为其配套,形成产业聚集的区域,极大地增加了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能力。

2010年以来,金融、商业领域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取得了积极进展,随着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将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进入该领域,将对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并可以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跨国公司更加注重本地化营

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促进了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为提高全球竞争力和开拓中国市场,纷纷来华投资,而中国的综合优势使众多跨国公司增强了“扎根”中国的信心,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推行全面的本地化经营策略。他们不仅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中国生产其产品,而且将全球经营网络中几个核心部分都向中国进行转移,在生产、研发、管理、采购、品牌各个方面都加强了本地化的进程。

(三)投资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1、外商独资方式发展迅速

外商独资方式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并呈上升趋势。 这反映出我国的投资环境不断完善,外商对华投资信心进一步增强。

2、跨国并购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跨国并购投资在我国发展迅速。 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鼓励跨国公司采取并购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使跨国并购在中国逐渐形成一股新浪潮。

此外,BOT方式、经营权转让、项目融资、境外上市、外资收购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的不良资产、中外合资的产业投资基金、引进“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积极成果。使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逐渐向多渠道、多方式转变,有利于更多更好地利用跨国公司投资。

二、应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新战略的对策

(一)继续建设良好的投资坏境

加入WTO以后,中国在改善投资环境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特别是在减少审批环节、简化行政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目前中国的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还不能完全适应跨国公司投资的新形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跨国公司更加重视受资国的法律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才、物流、基础设施等配套环境,这对中国投资环境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应当继续改革和优化投资环境,努力建立稳定、透明、可预见的法制环境;诚信、规范、统一的市场环境;物流通畅、中介服务体系健全、便于配套生产的企业发展环境;有利于人才聚集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从而加快解决外资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矛盾,进一步增强中国吸引跨国公司公司投资的综合竞争力。

2.利用反垄断法,对外商独资企业可能造成的垄断进行规制

由于跨国公司在技术、资金、品牌以及营销网络等方面占据优势,某些行业可能出现跨国公司凭借其所有权优势形成垄断,从而对民族产业的发展形成毁灭性冲击的情况 。政府应利用相关法律,以限制跨国公司的垄断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合谋行为。政府还可以通过多方引进,实现在引进外资来源上的多元化,来引进竞争机制,让外资之间展开合理竞争,通过现有的投资政策来限制外资的市场份额。

3.正确引导投资,提高外资的质量

应当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鼓励跨国公司投资于现代农业,促进中国农业的产业化;鼓励跨国公司投资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鼓励其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和制造中心;鼓励跨国公司和战略投资者积极参与国有企业、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的改组改造;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地区性总部。与此同时,应适当放宽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条件,鼓励跨国公司投资中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加快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积极引导跨国公司与中国的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战略相结合。

4.加大科研开发力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当今世界市场中,企业间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之间的较量。在合资企业时代,由于合资的关系,国内企业能够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获得比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相对较强。目前,跨国公司则采取独资或控股的形式,就容易造成技术的垄断,使技术的“溢出”效应大大减少。因此,面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独资化浪潮和对技术的垄断,中国企业必须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吸引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形成企业自己的产品和技术研发体系,创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不断满足市场的变化和要求,有效抵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

5.培育实力强的国内名牌企业,让外商有更具实力的伙伴

虽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独资化是一种整体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跨国公司不再需要中国企业做“伙伴”,而是意味着跨国公司将会趋向于寻找实力更加强大的、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做其合资伙伴,并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来与中国企业建立“非束缚性”的伙伴关系。因此,国内企业要尽快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中国企业跨国化经营和品牌输出,并注重培养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合资企业的中方要增强自身的实力,增加自己在合作中的砝码。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加大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但也会冲击我国本土企业,政府应合理地进行产业规划,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本土企业则应主动加强与外资企业的联系,利用外资企业人才流动,信息扩散等机会,学习其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等,以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朝.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当代经理人,2006,(10)

[2]刘寿先.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

跨国投资的方式范文2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绿地投资;跨国并购;经济发展水平

1.从绿地投资与跨国并购之间的联系说明国际直接投资发展不同阶段进入方式的选择

绿地投资与跨国并购各有特点,但两者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两种方式可看做是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两个阶段。初级阶段为绿地投资。在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不具备最基本的工业和生产技术,而跨国并购要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如东道国必须具备并购的条件和投资环境,具有可以并购的目标企业,具备能保证投资商从事有效生产和经营的条件和政策。一方面,在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些跨国并购所需要的条件不存在,国际直接投资不得不放弃跨国并购的方式。另一方面,国际直接投资母国之所以进行绿地投资,是因为母国具有相对于东道国来说先进的技术或其它垄断性资源,这样进行绿地投资可以使跨国公司最大限度的保持垄断优势,充分占领目标市场,并且投资母国新建厂房、生产能力、销售渠道等,对东道国工业及技术水平要求较低,因此在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初级阶段,投资主体愿意也不得不采取绿地投资的方式。

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第二阶段则为跨国并购的方式。这是因为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满足了跨国并购的条件,有了十分成熟的或者比较成熟的行业和可以成为跨国并购的目标企业,因此,跨国并购可以说是跨国直接投资和东道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也是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第二阶段。

2.经济发展不同水平国家国际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论证

2.1 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选择

发达国家是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力军,也一直占据着国际直接投资的垄断与优势地位。从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对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贡献度来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发展变化的特点与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发展变化的特点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演变与世界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方式演变过程基本是一致的。以美国为例,其国际直接投资主要进入方式也经过了从绿地投资演变为跨国并购的过程。

据《探索跨国企业:关于总部在美国企业的原始资料》相关数据显示,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美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时,主要是采取绿地投资的方式,只有在1966年至1970年间,美国跨国并购占其国际投资的比例高于绿地投资,跨国并购所占比例为49.1%,绿地投资为43.7%,其它投资方式为7.2%,其余时间内,一直是绿地投资占其国际投资的比例高于跨国并购,因此在这段时间内,美国绿地投资额与跨国并购额占其国际直接投资比例大小关系与占国际投资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1951年至1975年间,除1966年至1970年间,美国的国际直接投资以绿地投资为主,也可以说这是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第一阶段,即以绿地投资为主的阶段。

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跨国并购在美国国际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保持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幅度较小,80年代后期则呈现出加速上升的趋势。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统计,1990年至2003年间的14年中,美国公司的跨国并购案共计16000多起,年均超过1000起,并购金额约5700亿美元。跨国并购额超过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0%的年份有10个,超过70%的年份为6个,并且跨国并购额不超过国际直接投资总额50%的年份有3个集中在1990年至1995年之间。表一显示的是全球国际直接投资中,跨国并购所占的比例。

表一可以看出从1995年至2001年,跨国并购一直是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这于美国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方式也是一致的。另有据数据显示,在2004年至2009年间,美国跨国并购额在其国际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一直高于80%,甚至有的年份高于90%。因此可以说,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国际直接投资已进入到第二阶段,也就是以跨国并购为主要方式的阶段。另外在这一阶段中,美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国际直接投资方向由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

表一 全球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并购情况 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国际直接投资额 3287 3590 4643 6439 8650 12632 7600

跨国并购额 2290 2750 3420 4110 7200 11000 6000

并购所占份额 69.7% 76.6% 73.7% 63.8% 83.2% 87.1% 78.9%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1995年至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

2.2 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选择

由于经济、技术等发展水平有限,虽然在某些领域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可以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但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总技术水平低于发达国家的现象。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进行国际投资时,一般缺少向发达国家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所有权优势,因此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进行的国际直接投资较少。在发展中国家之间,虽然技术水平低于发达国家,但在另一个发展中国家市场上相对于当地企业而言存在着竞争优势,为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直接投资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直接投资时,东道国一般为发展中国家。例如我国,目前绿地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但随着我国经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进入方式的也将会由绿地投资逐步演变为跨国并购。

在我国建国初期,由于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与鼓励下,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开始有了新发展。在“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国内企业合并重组,增强公司实力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发展速度缓慢。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近十年的积累与准备,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开始呈现加速上涨的趋势,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从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来看,我国的国际投资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存量分布以亚洲、拉丁美洲最为集中,2008年末,亚洲、拉丁美洲的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存量分别为1313.3亿美元、322.3亿美元,分别占总量的71.4%和17.5%。2009年末,我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投资存量超过同期存量总额的90%,在发达国家的国际投资存量为181.7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7.4%;其中,在亚洲、拉丁美洲、非洲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存量分别为1855.4亿美元、306亿美元、93.3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75.5%,12.5%和3.8%;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存量分别为86.8亿美元、64.2亿美元和51.8亿美元,分别占同期总量的3.5%、2.6%和2.1%。投资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决定了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方式以绿地投资为主。

联合国贸发会议FDI数据库显示的我国1990年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绿地投资额和跨国并购额,以及绿地投资额和跨国并购额在我国国际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其中我国际投资额来看,我国的国际投资额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2004年以来,对外直接投资额呈现迅速上升趋势。从绿地投资在国际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在统计的将近二十年中,绿地投资所占比例低于50%只有3年分别为,2000年48.9%、2003年8.3%,200年27.3%,从数据可以看出,绿地投资是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2.3 最不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方式

跨国投资的方式范文3

一、我国引进跨国公司投资的发展过程和现状

(一)我国引进跨国公司投资的政策演变

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直接受制于中国政府的政策,其投资规模、投资结构的变化都与中国有关引进外资的政策密切相关。中国引进跨国公司的政策是在与跨国公司进行博弈的过程中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这些博弈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外商股权占被投资企业总股权的比重;二是跨国公司投资的产业导向;三是跨国公司投资的区域分布。

具体来说,中国引进跨国公司投资的政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9年到1983年,这一阶段我国引进跨国公司投资尚处试验阶段,政策方面主要是取消了对跨国公司的进入限制,制定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79年7月),并建立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4个经济特区,作为重点引进外商投资的区域,中央给予这些区域更为优惠的政策。第二阶段从1984年到1991年,是加速发展阶段。在此期间,我国新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和长江、珠江、闽南3个三角洲,并于1990年决定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形成了向外商直接投资开放整个沿海地区的新格局;引进跨国公司的法律框架初步形成,如《涉外经济合同法》《专利法》的颁布;新的《外商投资管理条例》颁布施行,对跨国公司投资开始有规模、出口比例、科技水平的限制,鼓励出口、进口替代和高科技的跨国公司投资;政府更加注重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制度改革(包括财政、金融、企业等制度)来吸引跨国公司。这一阶段跨国公司进入的成本大大减小,政府的监管也更加制度化。第三阶段从1992年至今,不仅沿海地区,而且沿江、沿边及内地市场也进一步向外商开放,一些行业开始允许外商控股经营;颁布实施《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把外商投资项目划分为鼓励、允许、限制、禁止四类,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导向;制定了《反垄断法》、《反倾销法》等,更加追求、维护竞争的公平性,取消了跨国公司投资企业享有的税收等方面的一些特权,对外资企业采用与国内企业同等待遇,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政策优惠来吸引跨国公司,对跨国公司的定价转移等行为的微观调控进一步市场化。

(二)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发展过程与中国开放的发展过程是基本相对应的,大致也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3年以前,在这一阶段,跨国公司开始了解、考察中国的投资和市场环境,只有很少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第二阶段是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跨国公司在前期考察试验的基础上,逐渐扩大在中国的投资。在这一阶段,跨国公司的在华投资还重在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仅仅把中国看作其获取价格竞争优势的重要区位,这与当时中国大力开展“三来一补”的外贸政策是相适应的。在这种分工模式中,不仅作为东道国的中国不能充分分享直接投资技术外溢的好处,而只能和其它欠发达国家一样成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廉价劳动力、土地、厂房的提供者,另一方面对跨国公司来说,仅仅获取低成本的收益也不利于其培育长期竞争优势。第三阶段是1992年后至今,经过十几年的考察研究和投资试验,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政策、法律、市场、人文环境等已有了较充分的了解,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也为跨国公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环境,而且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都进一步坚定了跨国公司加大对中国投资的信心,因此,这一阶段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迅速扩大,战略目标也更加明确,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正把中国从加工组装基地向重要的制造基地转变。

(1)投资行业

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行业,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要高于一般外商直接的投资。以30家日本和德国的大型跨国公司对中国的231个投资项目为例 (截止1995年底),其中48个电子工业项目,占21%,28个是汽车工业项目(包括汽车零部件项目),占12%,23个家用电器项目,占10%,通讯设备、机械和科研设计(包括电脑软件开发)三个行业都有17个项目,各占7%,电气项目也有16个。这些行业都是我国急需发展的支柱或基础产业,因此,跨国公司的投资更有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相对而言,跨国公司投资在农林牧渔和能源矿产加工行业的项目则很少,这离我国政府所期望达到的对外商投资的产业导向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在中国入世前后,跨国公司明显加大了对我国金融、零售商业等服务业的渗透力度。在金融业方面,随着入世后我国对外资银行在华经营外汇业务的取消、经营人民币业务地域限制的逐步放宽,跨国银行明显地加快了在华设立分支机构的步伐,排名世界前50名的世界级大银行中的绝大多数都已在中国设立了分行或分支机构。在华设立这些机构的动机从理论上讲主要是为本国(地区)在中国的直接投资服务,为本国(地区)与中国的贸易服务。有关统计资料也已经显示:各国(地区)在华设立的分行数与其对华的贸易量以及直接投资额之间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阎淬,2001年)。跨国银行大举抢滩中国市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争夺中国本土的客户,希望通过其优质的存贷业务及中间业务获取利润,这一动机在目前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度的不够表现得并不明显,但今后其表现将会越来越突出。第二,在零售商业方面,随着对我国入世承诺中3至5年内对外资商业企业地域、数量以及控股权限制的预期,国际大型的零售企业也不断抢滩登陆中国市场。到2000年底,经国家正式批准成立的在华中外合资零售企业共有28家,地方政府批准成立的277家,引进资金20亿美元,实际进入中国的带有外资成份的零售企业达300多家。如,2001年500强首位的沃尔玛以及家乐福、麦德龙、伊藤洋华堂等已在中国大中城市设立了不少连锁店(超市)。大型跨国零售企业的进入主要是被中国的巨大市场这一区位优势吸引,另外还有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优惠的税收政策。

(2)投资区域分布

90年代初,跨国公司投资在我国的分布很不平衡, 以在华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流入中国的直接投资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的格局。东部的直接投资占比高达93.9%,而中西部地区的比重分别为3.8%和2.2%。经过90年代的发展,我国东西部吸收直接投资的差距出现了一定的缩小,截止2000年底东部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由94%缩减到86.3%,而中部、西部的比重分别上升到9.2%和4.5%。从数字上看差距缩小并不明显,但客观地反映了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西进运动。目前,全球500强大企业中已有近60家在成都、重庆落户,有30家在西安落户,其中不少涉及高科技领域。例如IBM公司投资2000万美元与西安软件工业园合作搭建一个被称为全球之最的软件开发平台。韩国三星、日本东芝、三洋等八家企业先后在四川长虹电子集体设立联合实验室。跨国公司在我国中西部投资的加大增加了这些地区资本的形成、出口及就业的增加,将推动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追赶,实现“蛙跳”式发展

(3)投资方式

1998年前,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方式主要是以合资、合作为主,具体方法有:通过与中国政府的协商沟通,选择前景良好的投资项目和可靠的合作伙伴;参与中国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进行投资;通过与以往的(技术、贸易等)合作伙伴合资或合作进入中国;在其他合资项目的带动下投资中国。合资经营和合作经营之所以成为这一阶段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主要方式,是由于许多外商对中国的市场、制度、法律、人文等环境都不太熟悉,因此,需要借助中方合作者的力量减少进入中国市场的成本。当然,有些行业是因为中国政府不允许外商独资经营而只能采取合资或合作经营方式。这种较低控制程度的股权安排的主要作用是降低政策不确定以及市场不确定等方面的投资风险,但它却以跨国公司对子公司控制程度的降低为代价。。在1997年允许跨国公司在华建立独资企业政策的激励下,许多跨国公司开始积极以独资方式开拓中国市场,甚至利用增资扩股时中方企业增加投资资金不足的机会逼抢中方的股份,以便集中管理财务、营销和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其内部化优势。1998年,我国独资企业的比重达到36.82%,首次超过了合资企业所占的比重(29.26%),并表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这种新的股权安排方式是在华跨国公司全面衡量控制度、风险分散、资源投入、权变性和进入时机等几个方面后所做出的一种选择(崔新建,2001)。一般来讲,企业的异质产品优势越明显并且该种优势流失的风险越大,跨国公司越倾向于选择独资方式。另外随着世界500强企业来华投资的不断增多,其投资规模已远远大于早期港、澳、台及新加坡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规模,其抗风险及控制市场的能力大大增强,再加上其较长时间的国际化经营经验的积累,这些跨国公司更会选择独资经营的方式。许多跨国公司已把在华投资看作是其全球一体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最适合于企业长期战略和全球战略的独资方式的重要性已日益凸现。据上海有关部门对48家增资的外商投资企业的统计,其中20家近年来发生了股权份额的变化,外方股份上升的有14家。深圳的中外合资企业在设立之初,中外双方的股权比率一般差距不大,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外方不断增资扩股,所占股权的比率不断增加。目前,500强在深圳的投资企业中大多数已经是外方的控股企业。

二、跨国公司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跨国公司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跨国公司为我国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投产提供了急需的资金,并且有力地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社会总产出的增长,其不仅直接为中国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而且由于跨国公司的资信状况普遍较好,因此与跨国公司的合资项目一旦发生资金困难,国内国际银行都愿意以较优惠的条件(譬如不要担保)给予贷款,从而能够保证合资项目以较快的速度建成投产出效益。跨国公司投资对社会产业结构变迁的推动作用也是明显的。

跨国公司在吸收劳动力就业上的效应是双重的。一方面,跨国公司投资的企业吸收了大量的就业人口,缓解了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挤垮了许多原有的厂商,又造成了这些企业员工的失业。

跨国公司对物价的影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些人认为这种影响很重要,有些人则不以为然。但总的来说,跨国公司投资的流入至少是加重了(尤其是1992年以后的)物价波动(也许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是因为(以1994年前后的高通胀为例),一方面大量外资的流入,扩大了央行的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大批外商投资企业的开办,推动了这些企业员工和贸易部门员工工资的上涨,并带动了整个社会工资和物价的上扬。

跨国公司投资的大量流入,对中国经济制度的变迁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与跨国公司的博弈过程中,中国政府在吸引、管理、引导外资投向方面的经验、做法日益成熟、完善,相应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法律规章也日益健全。跨国公司还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向着更适合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的方向变迁,不仅非公经济的比重上升了,而且公有经济的规模、结构、管理体制、企业制度和竞争力在向外资的学习竞争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由于跨国公司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一般都较高,因而它们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企业行为和人文观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跨国公司通过在中国的投资,将一整套其特有的管理结构、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带入了中国,为中国企业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其次,跨国公司改变了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就业制度和就业观念,并通过工作实践和在职培训等方式提高、改善了就业人员素质。跨国公司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大规模的培训,切切实实地提高了劳动力的技术、管理等能力。跨国公司按照公司的总体战略,有意识地选择优秀的当地经理人,并通过各种培训让他们了解世界最新的科技发展及前沿的管理理论,逐步把他们引入在华子公司的各类岗位,一旦中国的各类经理人员能胜任各自的岗位,原先由总公司指派的外籍管理者就迅速撤离。这种战略不仅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有效地避免了跨国公司与当地文化的冲突,加快了公司在华的适应性及对市场变化的反映速度。有研究表明:跨国公司较好的在华经营业绩与较少的本方经理数呈现较大的相关性(许海,2001);最后,跨国公司为中国引进了一批先进技术,填补了国内一些行业和产品的空白,对我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其中已产生了显著技术进步效应的有通讯设备、轿车、自动化仪表、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型电机、光纤光缆、新型建材、彩电、电梯、药品等行业,如贝尔通讯、桑塔纳轿车、(生产芯片的)华虹电子以及上海欧姆龙自动化有限公司等。

三、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对策建议

跨国公司虽然对中国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投资结构和区域不平衡、对跨国公司管理体制还不健全、环境污染、引进技术总体水平较低、核心技术外商基本不转让、引进方式比较单一等。这些问题还需要在以后的引进外资工作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克服。

第一,积极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改善投资结构。欧美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项目一般来说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都较高,对于推动中国的技术进步、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有较明显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该采取更为切实的优惠政策措施,以吸引跨国公司扩大在我国的投资。在跨国公司投资的区域分布上, 应继续鼓励向我国中西部的投资,制定相应的扶持中西部的政策,如可以利用中西部的农林牧渔和自然矿藏资源丰富的优势吸引外资在,对投资于中西部的跨国公司要实行明显的政策倾斜,以推动我国经济在区域上的平衡发展。在产业选择上,除继续鼓励跨国公司在通讯技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投资外,还应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鼓励外商投资的产业目录,使跨国公司尽可能在诸如石油、天然气开发、汽车制造业,以确保我国经济在行业上的平衡发展。

第二, 从制度和投资环境入手,进一步优化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环境,努力保持中国作为跨国公司全球重要生产基地这一地位。制度的准备主要在于按照WTO多边规则和我国的入世承诺,不断清除和修改与这些规则、承诺不相符合的一些制度,如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平衡要求、出口比例要求、股权份额限制等。遵循国际潮流,适当放松对在华跨国公司的各种监管限制,同时提高政府相关部门的办事效率及审批速度,改进政府职能。在手段上,努力用经济手段构建吸引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市场环境,不再用过去的行政手段创造不能持久的区位优势。例如我们可以努力在希望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地方建造一些与跨国公司配套的零部件、零配件、中间产品的生产企业,形成一个能与跨国公司建立长期供货关系的好的产业群,并使之产生具有较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的集聚效应,这样我们不仅能从跨国公司那里得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解决就业问题、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可使跨国公司对外部市场不确定的担心降低到最低限度。这种战略近年来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已经开始采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也将成为各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竞争点之一,我们应充分加以重视。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大力培养高新技术领域中的优秀人才,花大力气吸引海外高科技人才回国,为跨国公司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吸引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活动的开展。采用多种方式,扩大引进外资渠道。例如,结合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全球跨国购并活跃的机遇,增强“购并投资”的引资力度,将部分国有经济即将“退出”的企业转让给跨国公司经营。又如,可以利用海外资本市场,通过海外上市等途径引进外资。当然在扩大引进外资渠道的同时,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督审查制度,对外资实施有效的管理。

跨国投资的方式范文4

[关键词]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

一、主要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比较

1.跨国并购

跨国购并是指国际投资主体通过购买其他企业的股权,并取得该企业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的全部或部分所有权和控制权,把该企业直接纳入自己的经营体系的一种投资行为。

(1)跨国并购的优点:①迅速获取资产,灵活进入市场。跨国并购避免了在东道国进行厂房,办公用地的建设, 极大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即使对原来的并购企业有所改造, 项目的建设周期也大大缩短,能够快速地进入东道国目标市场。②低价获得资产,获得市场份额。跨国公司进行跨国并购往往选择公司运营遭遇困境的当地公司,因而能够压低并购价格。同时,由于被并购的公司的客户关系市场渠道仍然存在,跨国公司能够获得被并购企业的市场份额。③便于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多角化经营。近年来,跨国并购发展迅速,跨国公司为了超越自己原有的经营范围,在缺乏有关新行业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技术和经验时,收购东道国现有企业是实现多角化经营行的有效途径。

(2)跨国并购的缺点:①投入大。跨国并购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外汇现金且难用机器设备等资本品和技术折价投入。②文化差异大。由于被并购企业在本国环境中成长,其经营制度,管理方法等与跨国公司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若有人事管理或财务控制等方面的不当,容易造成跨国经营的失败。③价值评估存在困难。在评估现有企业时,涉及到固定资产原值、使用年限等许多技术参数。此外,还存在东道国和本国的会计标准可能不同、虚假或错误的财务报表等问题。④东道国限制多。由于并购对东道国裁员和市场势力等经济方面的不利影响,东道国政府对并购的干涉与限制较多。

2.新建企业

新建企业是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依据东道国的法律,在海外目标市场通过创建新的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一种对外直接投资方式。

(1)新建企业的优点:①投资者在较大程度上把握项目策划各个方面的主动性。对于新建企业工厂的地理位置、经营规模,跨国公司能够独立地选择,极大程度上控制了资本的运营。②在资金投入方面,跨国公司可以利用专利、技术、材料、设备等作为资本投入来弥补外汇资金的不足。③在组织控制方面,不存在对原有企业制度适应的成本和并购方式下双方建立信任磨合适应方面的成本。风险小,麻烦少,可以无障碍地实施自己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风格理念。

(2)新建企业的缺点:①因需要一定的建设期,所以进人目标市场相对缓慢,从而影响企业产品的销售和获利,使投资成本回收期相应延长。对于某些市场供求及价格波动幅度巨大且频繁的产品,这方面的风险必须加以慎重考虑。②以新建企业方式进人国外市场,必然涉及到原有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问题,因此新进入的企业通常会遭遇到来自多个方面的狙击,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尤其是进入初期的生存竞争非常艰难,风险也大。

3.独资企业

独资企业是指根据东道国法律,经东道国政府的批准,在东道国境内设立的资本全部由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一种企业经营方式。独资企业是目前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之一。

(1)独资企业主要优点是:①外国投资者独立进行经营管理,具有充分的自。独资企业能避免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和目标进行经营管理。由于投资者拥有经营管理的绝对控制权,跨国公司能够确保子公司按照母公司统一的战略目标实行经营活动,易于贯彻如实行价格转移等经营策略。②独资企业能够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垄断技术优势,避免母公司的在技术与经营战略方面的泄露,维护了跨国公司的利益。

(2)独资企业不足:①由于建立独资企业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且经营环境不甚熟悉,故风险较大。因此,除非跨国公司在财务、市场运作方面有较强的能力,否则不要轻易采用该方式。②由于当地政府往往对独资企业有所限制,也难获得当地企业的合作。这对跨国公司是极大的挑战。

4.合资企业

合资企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的投资者在东道国境内,经东道国政府的批准,依照东道国法律设立的合资各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股权式合营方式。

(1)合资企业主要优点 :①外商进行直接投资采用合资企业,能够减少出资额,降低经营风险。其原因是虽然世界总的投资环境在逐步改善,但仍存在让外商担忧的地方,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法制环境、政策的稳定性、政府行政干预等方面。②能取得当地合资者的帮助,充分利用合资方的营销网络和市场信誉,方便地获得当地市场信息。

(2)合资企业不足:①容易造成分歧。合资双方由于在企业文化、管理上存在分歧,外方注重的更多的是如何获取最大利润,并把合资企业纳入其全球战略系统,而东道国那方则在乎的是就业、稳定甚至政绩等很多非市场因素,思维不同造成合资双方发生矛盾。②采用合资企业进入方式对拥有技术优势的进入企业,容易造成技术和其他商业秘密的泄露,从而处于不利地位。

二、中国企业主要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考虑因素

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是并购还是新建,是合资还是独资,应在权衡各种方式的优劣利弊基础上,结合企业投资目的、产业特性等因素做出正确的选择。

1.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

中国跨国企业的对外直接目的主要是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并购和合资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首选。并购和合资进入方式使得中国技术人员置身于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环境中,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培养自己的人才,掌握先进技术。提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因此为了减少进入成本和时间,学习先进技术,进入技术程度较高、进入障碍较少的发达国家市场,采用并购和合资的方式是有利的。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是寻求国外的自然资源。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不是西方国家跨国公司的资本的跨国经营,而非资本过剩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因此,中国企业的跨国投资应符合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的战略导向,直接从国外取得低成本的自然资源供给,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此种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合资为主,其原因有三:一是合资经营还有利于与东道国建立长期的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有助于风险的共担资源的共享,确保长期稳定的海外资源供给;二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各国都有严格的控制;三是资源开发型的投资规模一般较大,合资有利于对投入资源的分担。

2.中国的行业特性

目前,一些中国有优势的行业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中国跨国公司应以新建企业和合资进入为主要进入方式。现阶段,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制造业和机床、自行车、钟表等机械加工业是中国技术方面比较成熟的。这些产品国内市场已经饱和或者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其出口又面临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激烈竞争,而且还受到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制约,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来转移富余的生产能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这些行业是中国进行产业转移的对象。投资市场主要某些相对发达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均有某些限制和制约,而对于企业新建、合资企业比较欢迎。如果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目标是实施跨国发展和控制时,为了更好地贯彻企业的战略意图,可采用新建方式。为了充分利用当地合资方的市场开发优势,快速占领市场和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系,更好地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合资方式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策略

经济全球化己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必然席卷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企业间的竞争不仅突破了行业、地区的限制,而且淡化了竞争对手的国籍。中国企业要想在全球化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进行全球化经营战略,进行对外投资。中国企业由于跨国经营管理经验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弱,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薄弱。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要结合东道国的实际情况,采用正确的进入方式。以下是在主要投资方式选择的建议下为了更好地加快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一些建议。

1.一些在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具有优势的跨国企业可采用非股权方式打入一些发展中国家市场。非股权参与方式包括特许经营、技术转让、BOT融资和国际工程项目承包等。中国跨国企业在对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跨国经营活动时,若技术、管理、营销机制十分复杂,而东道国又无力经营此类项目,便可利用自身优势,采用非股权参与方式,机动灵活地渗透到国际市场。这样企业不但减少投资风险,而且能对国外企业实施控制。

跨国投资的方式范文5

关键词跨国经营经营战略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起步晚,但发展迅速,1979年,北京市友谊商业服务公司同日本东京九一商事株式会社合资在东京开办了“京和服务有限公司”,建立了中国对外开放以来第一家海外合资企业,标志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开始。20多年的实践表明,境外投资的开展,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注入了新的内容,拓宽了合作的领域,增进了双方的关系。境外投资项目不仅为我国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在利用国外资源、资金技术、信息和管理经验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而且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税收,扩大了投资项目所在国的出口等。

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而国外则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地区分布广泛,进入行业较多,企业数量较大。据统计,截止2000年底,经国家批准和备案的中国海外投资企业共计6296家,协议投资金额达112亿美元。投资涉及的行业也从初期集中在贸易方面,发展到资源开发、生产加工、交通运输、工程承包、医疗卫生、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领域。尽管我国在跨国经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世界级跨国公司相比差距还很大。1999年度,我国只有9家公司进入《财富》杂志全球500强排名,并且这9家公司与世界级跨国公司相比也有不少差距,如平均利润率只有500强的1/3,资产收益率仅为1/6。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首先,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尚未形成全球性生产经营体系。在协议投资金额112亿美元中,中方投资总额为76亿美元,平均每个海外投资额仅为120.6万美元,与发展中国家平均约为260万美元,发达国家平均约为600万美元,大型跨国公司平均约为6000万美元相比,差距甚大。投资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是制约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技术水平落后。世界跨国公司的渗透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高科技产品和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一些高技术产业,比如航天航空、微电子、生物工程等,在现代跨国公司中逐步成为支柱产业,而我国企业在科技方面比较落后,许多企业没有技术优势,更没有形成核心技术。因此我国企业尽管跨国投资范围广,涉及行业广,但主要以资源开发为主,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则刚刚起步。

第三,管理水平低。跨国公司是一种高度组织性的超巨型企业,客观上需要有高度严密科学的管理。发达国家跨国经营积累了上百年的经验,具有熟练的、规范的、科学的管理技术。而我国有许多企业组织功能不健全,内部管理机制不科学,一些管理制度与国际运行规则不相符,制约了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

第四,宏观管理体制滞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跨国经营的管理体制是按市场化的原则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而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的,管理体制严重滞后,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缺乏统一且透明的政策。当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最大体制障碍还是政企没有完全分开,政府还管着企业很多事物,如对企业投融资、进出口贸易等一系列市场活动的审批;过细的产权和人事管理;在部门与地区利益的驱动下,对企业的联合重组、收购兼并进行行政干预等等,这些现象产生的本质是政企没有真正分开,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第五,投资结构不尽合理。在行业结构上,贸易型投资企业比重过多,占投资总额的60%以上,而生产型、资源开发型投资企业加起来仅占投资总额的30%强。在地区结构上,大多数集中在美、日、德、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等国,没有确定一个发展战略的层次和主攻方向。投资分布的国别地区较广,但以港澳地区为主。目前,在香港地区的中资企业已呈大型集团化趋势,但在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企业仍以合资为主,且合资对象以当地华侨居多。

第六,经营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采用投资新建的经营方式,这种方式尽管有其优点,但其耗时长、难以快捷地进入市场的缺点也较突出。

二、入世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2001年11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已经更加深入、全面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WTO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是新的市场游戏规则、新的经营资源、全球的庞大市场。入世后的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重大转变:

第一,从主要是提高贸易依存度、提高进出口占GDP的比重和增加外汇收入向全面参与国际分工转变。进入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开始了又一轮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继续向资金技术密集型方向转换,这便为我国企业发挥优势、参与国际竞争、进行对外投资提供了机遇和可能。

第二,从对外开放产品市场向互相开放市场转变。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将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中国在入世后应享受的权利主要有:享有多边的、无条件的和稳定的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享有“普惠制”待遇及其他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享有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的权利;享有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参政议政”的权利。这些权利表明,入世使中国的出口商品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市场进入机会,并享受到有利的竞争条件,使中国企业获得开展跨国经营的良好环境。

第三,从以销售市场拓展为主向资源市场(人、财、物)全面拓展转变。入世意味着各种经营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知识等)在全球的自由流动,同时也意味着企业可以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寻找商机。以上几点,没有一个不与跨国经营的发展相关联。中国企业应根据时代的变化,相应地调整发展思路。

三、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创新思路

(一)跨国经营目标:占领市场,本土运作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全力推行全球化战略,以全球观点统一规划和协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的商务活动,目的在于掠取整个公司的最大限度的利润。而我国的一般跨国公司由于在国外没有庞大的子公司网,因而推行全球化战略的程度较低,应该把主要战略目标定位在占领和扩大国际市场、冲破出口配额限制、就地销售产品上,开展本土化运作。限于技术力量和财力状况,我国目前多数的跨国公司应采取出口导向型战略或以市场销售为目标,应注重从发达国家引进较为先进的技术,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选择小规模生产和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较多地使用当地资源,重视节约成本,以产品低价占领市场,应是我国近期跨国经营的目标和重要特征。

(二)跨国经营方针:点线成面,星火燎原

目前应重点巩固、发展现有海外企业,多办小型、多样、桥头堡式的过渡性的经济实体(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动荡地区)。力求用成功的点,连成成功的线,再用这些线织成成功的面,成为东道国经济不可缺少的部分以此打开战略局面。同时,也并不排除在条件许可的地区,一开始就建立强大的中资集团,从而体现中国跨国经营的特色。中国企业尤其应重视占世界人口总数3/4以上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布点工作。

(三)跨国经营主体:择优录取,“生产”先导

目前国际上的跨国经营企业主要有两类,一是以贸易企业为龙头,集贸工农一体化的日韩式综合商社;一是以工业企业为龙头的欧美式跨国公司。以日韩式为代表的综合商社是在大型贸易公司与金融资本相结合并兼并一些中小型生产企业的基础上,通过对外贸易和投资而形成的跨国企业,所经营产品为技术含量较低的商品,并以薄利多销作为主要营销手段。此外,日韩综合商社是与银行金融资本融合形成的,多为高负债经营。由于我国大多数外贸企业资金并不雄厚,如果不采取高负债经营势必难以对外扩张,而高负债经营风险又太大。因此,中国跨国经营的主体还是应选择较强实力的生产企业,政府应多鼓励生产企业向外扩张,在国外设立生产、组装或维修基地,充分发挥中国产业的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跨国经营范围:重点选择,扬长避短

经营范围主要是指投资的重点行业和经营领域。首先,中国企业的主要技术优势相对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尤其是小规模制造、多功能机器设备等基础工业和标准实用技术方面,从而具有门类众多、层次丰富、对技术需求的程度不同、活动范围余地大、增加的附加值较高等特征,因此应重点向制造业投资,可充分发挥中国技术结构多元化和实用技术的优势。其次,选择贸易服务业领域,这些行业可利用我国外贸信誉好、已建立起众多销售渠道等优势,增加外汇收入,并促进制造业投资。第三,选择食品加工、中餐馆、手工艺品等富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电子及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从技术角度而言,具有技术优势之类的制造业宜投向发展中国家;而高新技术产业、中国特色产业以及超前发展的战略产业应投向发达国家。就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方向来说,国家应鼓励我国企业选择产业内贸易量大、国内连锁效应强、产品供求链长的产业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进行投资,以带动国内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

(五)跨国经营方式:合作经营,战略联盟

跨国经营方式有两种:独资经营和合作经营。独资经营的风险相对较大,企业需要自己投入全部的资金,从筹建、招聘员工、培训、设计、生产到市场开发等都要自己负责,但这种方式可以保证企业的控制权;合作经营风险相对较小,并且可以利用合作伙伴的资源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当地市场,可以缓解资金压力,还可以分享现有的资源和市场渠道,但由于文化及经营理念不同会产生差异,此外控制权也受到影响。综合上述考虑,建议中国的企业首先考虑合作经营的方式,这样更适合中国企业对各种经营资源的需求。另外,加入跨国公司的跨国战略联盟,也不失为新形势下一种新型而大胆的经营战略。作为跨国投资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跨国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企业(或特定事业和职能部门),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式多向流动的合作伙伴关系(或松散的组织形式)。以组织学习为中心建立的战略联盟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主动创造环境,因而具有显著的长远战略观。组织学习是战略联盟的本质,是获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所以,跨国战略联盟是实现技术研究与开发国际化的有效途径。

四、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企业角度

1.根据企业情况决定是否采取跨国经营战略

企业在制定跨国经营战略之前,首先要请国际顾问公司对企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估;然后根据企业的条件来决定是否走跨国经营的战略。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应该马上走出去,也不是每个行业都适合走出去。

2.制定国际化战略

国际化发展的企业应把全球作为它的战略视野,以世界市场为其出发点,来安排它的投资、生产营销、技术产品开发等各项活动,并将所属机构、各部门视为一个整体,确定符合整体最大利润的总目标,全球各经营单位都要围绕这一个总目标而采取各自相应的管理方针、策略和手段。国际化战略所关心的不是一个机构或部门在某一时期地区的盈亏得失,它所追求的是企业长期的最大整体利益。

3.要注意培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企业在一定的外部经济环境下,成功地进行国际生产与经营活动的能力,中国企业只有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对外贸易和海外投资,才能在入世后所面对的激烈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可以通过扩大实力与规模、保护自有知识产权、注重引进和培养人才,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处理好专业化与多元化的关系等手段培育和提高竞争力。

4.转换经营机制,加强跨国经营管理

我国的跨国经营企业建设,当务之急是必须认真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国际惯例组建和发展我国的跨国经营企业。跨国经营管理的重要特征是总部是管理神经中枢,是跨国企业最后决策机构,海内外分、子公司的投资、生产、销售、资金筹措、人事安排和平均利润分享等重大问题,都必须根据母公司的全球目标和扩张战略,由总部来决策。所有海内外分支机构和子公司都必须按照总部制定的总体战略和规则行动,服从于总部的整体利益,共担风险,共负盈亏。

5.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

人力资源是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跨国公司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并因此开发出能保持其竞争优势的复杂技术系统和管理系统,不断保持强有力的竞争优势。绝大多数跨国公司都在其海外投资地建立培训基地,为其海外雇员提供培训机会。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投资项目的技术水平愈高,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投入愈大。因此,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要学习国外成熟经验,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以满足跨国经营的需求,保持企业的创新与竞争优势。

6.进行资本经营,规划境外投资方式和股权战略

从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的转变,是现代跨国公司一次革命性的飞跃,将由此推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以资产重组方式进行资本经营,也是跨国公司优化资本结构,创造股东财富最大化的重要业务。应该说投资方式多样化、改进股权与出资方式、改造跨国经营企业结构都是资本经营的选择。

(二)政府角度

1.加强宏观管理,完善经济政策

首先,应加快制订和完善包括《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法》、《境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在内的各种企业海外投资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海外投资的各项宏观管理政策,如审批制度、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等等;其次,应成立跨国经营的专门管理机构,以便协调管理;再有,可设立全国性的对外投资信息咨询服务;最后,在税收方面,在避免双重征税的前提下,通过提供必要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并用所得利润进行再投资。

2.加快企业重组,培育核心能力

只有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才有成功进行海外投资的可能。即使如此,海外投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依次经过组织合理化、经营集约化、规模集团化等发展阶段之后,才能考虑跨国发展。

跨国投资的方式范文6

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中,在中国的投资策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方面说明,随着总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战略中的地位也得以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也说明,跨国公司通过不断变化自身的经营战略来积极面对和适应日益强化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从总体上看,这种调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华投资结构的调整

目前,全球产业结构正在进行调整,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全球工业化的重心也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稳定的政局和优越的投资环境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度不断加大,使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更加活跃。许多跨国公司开始把加工制造中心转移到中国,还有一些跨国公司通过提供资金、设计标准、技术和管理,在中国投资零部件制造业,同时加大在中国的采购力度,将中国融入其全球经营网络。

从总体上看,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结构在过去20年里不断演变。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90年代初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近年来,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逐渐由传统的资源导向、资本导向,转变为知识创新导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投资重点,投资呈现高端化趋势。

2.把中国纳入其全球化经营网络和价值增链条之中

跨国公司新增的投资主要流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信息技术、电子产品、电信设备、制药、石油化工和发电设备等。跨国公司着眼于在中国市场的整体战略投资,对产业链中的各个阶段进行纵向投资并强化销售、售后服务网络以及培训中心的建设。同时把分散在中国的单个投资项目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系统,从而最大限度地使资金、人员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并优化组合,产生整体效益。

3.跨国公司对股权安排方式以及进入方式的调整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外合资企业所占的比例逐步下降,而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并取代中外合资企业成为跨国公司进人中国的主要模式。这种新的股权安排方式是在华跨国公司全面衡量各方面后所作出的一种选择。许多跨国公司已把在中国的投资看做是其全球一体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最适合于企业长期战略和全球战略的独资方式的重要性已日益凸现。

此外,跨国公司还通过合资与参股的形式向中国的核心企业渗透,并尽可能取得控股权或实际控制权,使其能够凭借在资金、技术、管理与人才方面的优势在中国市场上取得绝对领先地位。从总体上看,外方占有控制地位;在天津的120家世界500强企业中,外商独资企业48家,占40%,外方控股企业31家,占42.5%;双方股权相当的有12家,占l0%;中方控股企业9家,只占7.5%。

4.加快实施本土化战略

加快实施本土化战略,投资日益系统化,辐射性控制增强。“思考全球化,经营本土化”是当前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经营管理的主要模式。跨国公司为了获得在华投资经营的更大收益,积极实施本土化战略—产品品牌本土化、生产制造本土化、营销方式本土化、研究开发本土化、采购本土化以及人力资源本土化等。

本土化战略首先是从人力资源的本土化开始的。人力资源的本土化包括:高级管理人员的本土化和一般管理人员的本土化。在高级管理人员层面,跨国公司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策略是重用华人精英,特别是有中国背景的海外留学人员。重用华人精英使不少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业绩明显上升。厂商制造的是有物理属性的产品,而消费者购买的是有感情寄托的产品。产品会过时、被竞争者模仿,而品牌却是独一无二的。真正持久的竞争优势往往来自于强势品牌,品牌管理有巨大的战略寓意。但许多跨国公司也意识到不能简单地把那些在母国市场已被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品牌管理模式移植到中国,必须推行品牌本土化战略。

二、应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的对策

由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战略,可以看出跨国公司的投资既可以对我国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作用。如何利用其积极的方面为中国经济服务,同时克服其消极影响,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继续建设良好的投资坏境

加入WTO以后,中国在改善投资环境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特别是在减少审批环节、简化行政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目前中国的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还不能完全适应跨国公司投资的新形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跨国公司更加重视受资国的法律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才、物流、基础设施等配套环境,这对中国投资环境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应当继续改革和优化投资环境,努力建立稳定、透明、可预见的法制环境;诚信、规范、统一的市场环境;物流通畅、中介服务体系健全、便于配套生产的企业发展环境;有利于人才聚集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从而加快解决外资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矛盾,进一步增强中国吸引跨国公司公司投资的综合竞争力。

2.利用反垄断法,对外商独资企业可能造成的垄断进行规制

由于跨国公司在技术、资金、品牌以及营销网络等方面占据优势,某些行业可能出现跨国公司凭借其所有权优势形成垄断,从而对民族产业的发展形成毁灭性冲击的情况。同时一些关系国计民生行业的发展也将面临很大的困难,国内企业也会因此失去发展的空间。政府应利用相关法律,以限制跨国公司的垄断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合谋行为。政府还可以通过多方引进,实现在引进外资来源上的多元化,来引进竞争机制,让外资之间展开合理竞争,通过现有的投资政策来限制外资的市场份额。

3.正确引导投资,提高外资的质量

应当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鼓励跨国公司投资于现代农业,促进中国农业的产业化;鼓励跨国公司投资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鼓励其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和制造中心;鼓励跨国公司和战略投资者积极参与国有企业、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的改组改造;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地区性总部。与此同时,应适当放宽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条件,鼓励跨国公司投资中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加快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积极引导跨国公司与中国的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战略相结合。

4.加大科研开发力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当今世界市场中,企业间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之间的较量。在合资企业时代,由于合资的关系,国内企业能够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获得比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相对较强。目前,跨国公司则采取独资或控股的形式,就容易造成技术的垄断,使技术的“溢出”效应大大减少。因此,面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独资化浪潮和对技术的垄断,中国企业必须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吸引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形成企业自己的产品和技术研发体系,创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不断满足市场的变化和要求,有效抵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

5.培育实力强的国内名牌企业,让外商有更具实力的伙伴

虽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独资化是一种整体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跨国公司不再需要中国企业做“伙伴”,而是意味着跨国公司将会趋向于寻找实力更加强大的、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做其合资伙伴,并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来与中国企业建立“非束缚性”的伙伴关系。因此,国内企业要尽快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中国企业跨国化经营和品牌输出,并注重培养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合资企业的中方要增强自身的实力,增加自己在合作中的砝码。

参考文献:

[1]刘胜军,梁婷.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方式的新趋势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4).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3]张静.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调整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7.

[4]王洛林.中国外商投资报告——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出版社,2000.

[5]秦毅,王一兵.论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战略的调整及其对策[J].长白学刊,2007,(4).

跨国投资的方式范文7

【摘要】跨国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作为影响海外子公司经营绩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决策过程包括两个递进阶段:先选择海外子公司的建立途径(以跨国收购的方式还是绿地投资的方式),再确定海外子公司的股权比例(采用合资还是全资的方式)。本文以此为框架,对各阶段FDI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全面分析,以期为国内日益增多的FDI行为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跨国直接投资收购绿地投资合资

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在确定为什么(Why)要开展跨国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ment,以下简称FDI)之后,就需制定相应的国际化战略:向哪个市场(Where)FDI以及如何(How)开展FDI,其中如何开展FDI又包括选择什么样(What)的产业以及采用哪种(Which)方式。由此可见,FDI方式的选择是企业国际化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分析FDI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FDI方式选择的研究维度

FDI方式的选择作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战略决策,理论界的研究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Barkema&Vermeulen,1998):一是跨国公司选择何种途径建立海外子公司,即采用跨国收购(Acquisition)的方式还是绿地投资(Green-fieldInvestment)的方式(Herrmann&Data,2006);二是在海外子公司中选择何种股权比例,即采用全资还是合资的方式(Anderson&Gatignon,1986)。

大多数研究者都是将以上两个维度割裂开来进行研究,即使有学者将跨国收购、绿地投资以及合资方式选择作为一个议题(Woodcocketal,1994;Anand&Kogut,1997),也是基本上将收购、绿地投资视为全资方式。这种研究现状一方面引起了理论视角的混淆,另一方面也与现实情况不符合,因为企业在国外开展跨国收购或者绿地投资时,很多公司只是收购目标企业部分股权或者同本土企业合作共同出资新建企业。实际上这两个维度是统一决策的两个方面,两者在程序上存在递进关系:先决定采用何种途径在海外建立子公司,再选择在子公司的股权。各阶段FDI方式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FDI方式的内涵

FDI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EntryModel),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国际化进入方式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才起步。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Root在研究出口、技术转让、FDI三种国际化进入方式选择时,正式提出了国际化进入方式的概念,认为进入方式是指跨国公司的产品、技术、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其他资源进入国外的制度安排(Root,1984)。在该研究中,以在国外建立企业制度为目的的FDI方式只是作为国际化进入方式中的一种,后来的研究者对FDI的具体方式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Anderson从海外子公司股权选择的角度出发,认为FDI方式是一种便于企业控制海外企业经营的治理模式(Anderson&Gatignon,1986),依据对海外子公司控制程度的大小,跨国公司可以选择全资、合资以及契约方式开展跨国经营。而Hill基于海外子公司建立途径选择的视角,认为FDI方式是跨国公司在国外组织企业经营的形式(Hilletal,1990),跨国公司可以采用收购本土企业的方式组织经营,也可以在东道国新建企业开拓市场。

无论是海外子公司的建立途径选择,还是股权比例选择,研究的对象都属于FDI方式的选择,但以上各方的定义均难以包容其他人的研究。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FDI方式是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资本以及其他资源进入国外的一种投资安排。通过该定义,第一,排除了产成品出口的方式,因为跨国移动的生产要素仅限于跨国公司的人力、技术、管理、资本以及其他资源。第二,研究对象针对的是投资行为,不包括跨国特可经营、技术转让等契约方式。第三,FDI方式是一种投资安排,这种投资安排包括选择收购还是绿地投资的方式建立海外子公司,以及选择采用合资还是全资的方式开展经营。

三、FDI方式的比较

现实生活中,跨国公司有的通过收购东道国企业的方式建立子公司,有的则选择在东道国新建。同样,在海外子公司经营控制方面,有的是跨国公司和本土合作伙伴共同经营,而有的则由跨国公司独家经营。这种战略选择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各FDI方式既有自己的优势,又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

1、海外子公司建立途径分析

(1)跨国收购方式的优点和缺点。跨国收购方式主要具有以下一些优点。一是可以增强跨国公司的市场力量。很多公司可能拥有核心竞争力,但却由于规模不够而限制了企业资源和能力的充分利用。为了能够比竞争对手以更高的价格出售产品和服务或者以更低的成本提品和服务,跨国公司通过收购竞争对手、供应商或者与该产业高度相关的业务,可以进一步巩固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更强的市场控制能力。如2008年10月卡夫就通过收购达能的饼干业务,进一步加强了自己在全球饼干市场的霸主地位。二是可以降低新产品研发的成本和风险。企业通过自身的力量在内部开发新产品并将其推向市场往往消耗大量的公司资源和时间成本,通过跨国收购的方式则可以直接获得目标企业的相关技术和生产设备,而且在投资之前就能对新产品未来的市场前景进行预测。另外,收购其他企业已经成型的产品,还可以避免研发投入失败的风险。三是可以降低产业多元化壁垒。为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往往需要向新的产业领域扩张,而仅靠企业自身积累开发其不熟悉的新产品相对比较困难。但通过收购目标产业中的相关企业,可以获得企业发展所积累的技术、市场知识以及生产管理知识等,突破目标产业的进入壁垒。四是可以重构跨国公司的竞争力范围。如果企业的经营状况比较依赖某个市场,那么一旦该市场的竞争加剧,则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而通过跨国收购的方式实现区位多元化经营战略,可以降低企业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五是可以加快在东道国市场布局。对于制造业来说,收购方式的重要特点是可以省掉建立新厂的时间,迅速在东道国形成生产、销售的能力,满足东道国的市场需求,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如中国洗涤用品市场的后来者联合利华通过收购中国的传统品牌上海白猫,利用白猫已有的品牌知名度和销售渠道,市场份额很快接近先进入中国的竞争对手宝洁。

但收购的方式也存在一些缺点。一是内部难以整合。在收购目标企业之后,跨国公司需要解决不同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不同财务控制系统的连接以及被收购公司原有管理人员的处理等问题,整合难度可能是决定收购行为能否创造股东价值的唯一重要因素。二是依附资产的处置增加了收购的成本。在目标企业中,投资者的目标资产往往同不想要的资产(Unwanted-assets)混合在一起,这样不仅会增加收购的成本,而且如果东道国资本市场的退出机制不完善,跨国公司还可能被迫卷入未经规划的产业。三是难以准确评估目标资产的真实价值。很多行业的收购失败案例往往来源于收购之前价值评估不充分,要么高估了目标资产的真实价值,要么低估了企业未来潜在经营风险。一项完整的跨国收购需要评估的方面涉及上千条内容,包括评估目标企业的财务问题、税收问题以及员工队伍的重新整合问题等。如TCL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之前没有充分评估在欧盟裁员的成本,结果为处理冗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绿地投资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对于海外绿地投资方式来说,优点与缺点同样也是兼具。其优点,一是投资者自己选择工厂的地点和规模。绿地投资的方式可以让投资者在东道国经过周密的考察,选择最适合企业发展战略的生产地点及生产规模,掌控子公司的初始资本投入以及后续资本投入。二是投资者自己设计工艺流程、布局生产设备。能够开展FDI的企业,一般离不开其内部生产能力的支持,所以在海外新建工厂时,投资者可以按照自己熟悉的生产工序设计工艺流程、布局生产设备,降低设备调试运转的成本。国内的家电巨头(如康佳、海信)在向其他发展中国家FDI时,大多采用绿地投资的方式,其原因就是为了在国外复制低成本生产能力的优势,更好地为企业全球化战略服务。三是避免不必要的多元化。海外子公司的产能往往是跨国公司国内生产能力的延伸,可以确保不会卷入自己不打算开展的业务领域,进一步做大做强主营业务。

但是绿地投资的方式存在建立时间较长的缺点,因为新建企业除了组织必要的资源外,还要选择工厂地址、建厂房、安装生产设备,并安排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招募生产线工人以及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等,要消耗企业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例如新建一个资本密集型工厂可能需要二三年的时间,这样一旦国际市场变化较快,就可能出现新厂建成后,市场行情与建厂前的预期相差甚远的状况,致使企业的投资目标落空。同时,绿地投资的方式需要向海外配置更多的资源,加大了企业资产风险暴露的程度。另外,在设立企业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东道国政府法令的干扰。例如,在美国设立工厂要经过EPA(有关工厂污染的问题)和OSHA(有关企业生产安全的问题)的严格检查才能取得营业许可,而收购现存的企业则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2、海外子公司股权控制方式分析

(1)合资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合资方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获得本土合作伙伴的互补性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包括合作伙伴的资本投入,还可能涉及技术、人才、市场知识甚至营销网络等难以从外部市场直接获得的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二是降低在东道国的资产暴露风险。跨国公司通过采用和东道国伙伴利益共享的经营机制,出让海外子公司的部分控制权,可以减少向海外配置资产的规模,从而降低资产在海外市场的暴露风险。三是完善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战略支持与服务体系。比如,同东道国合作伙伴合资之后,不仅可以利用合作者的采购渠道为跨国公司的其他子公司采购原材料、零部件等生产要素,还可以利用其营销渠道销售产品以及收集关于新技术和顾客偏好等方面的信息,为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调配资源创造条件。四是改善投资主体与东道国政府之间的公共关系。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东道国政府会出台相关政策限制国外投资者进入特定的产业。通过与本土企业合资,则可以规避政府的这些歧视性待遇。

国际合资方式的不足之处,一是难以避免合作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合资企业毕竟是潜在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企业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各自的战略需要或者解决一些暂时的困难。因此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和各自资源条件的改变,不同的投资主体之间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会陷入权力控制之争,从而影响国际合资企业的存续期限。二是企业内部难以协调。因为合资企业由多个投资主体共享产权,并进行共同管理,但是由于各方的投资动机、经营经验以及对企业未来的预期存在差异,导致在合资企业经营过程中内部难以协调统一,影响企业经营的效率。三是国家文化背景差异阻碍合资企业内部融合。对于国际合资企业而言,投资者具有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社会价值观,可能进一步增加合资各方相互融合的难度。

(2)全资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对全资企业而言,跨国公司作为唯一的出资人,独立承担海外经营的风险和获取收益,因此海外子公司的经营协调相对简单,产权也比较稳定。另外,跨国公司通过全面控制海外子公司,可以更好地维护垄断技术、经营诀窍、商标信誉等无形资产,降低机会主义成本。最后,全资企业的设立过程比较简便。只要外部环境基本相同或相似,跨国公司就可以通过复制第一家成功企业的方式在东道国市场持续扩张。这样可以节约大量市场调研、企业规划、厂房设计、人员配备等方面的成本,而不必同合作者进行烦琐的谈判。如麦当劳、肯德基采用这种发展模式在全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然,通过全资的方式实现对海外子公司完全控制的同时,跨国公司必须向海外配置数量更多的资源,资产的质量也要求更高,相应地增加了企业暴露的风险。另外,全资的方式很容易让子公司成为母公司的附庸,导致子公司丧失独立性,经营机制陷入僵化,当东道国市场经营环境变化时,海外子公司难以作出快速的反应。最后,全资的方式容易受到东道国政府的限制,资源性产业的跨国投资尤其如此。

四、小结

综上所述,FDI方式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资本以及其他资源进入国外的一种投资安排,其战略选择过程一般是先确定以何种方式在国外建立子公司,再选择海外子公司的股权比例。但无论是跨国收购与绿地投资之间的选择,还是合资与全资之间的选择,都面临扬长避短的取舍。这样就要求决策者以企业的整体战略为指导,结合企业内部资源及东道国的宏观经营环境,选择适当的战略决策,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Anderson,E.andGatignon,.H.Modelofforeignentry:atransactioncostanalysisandpropositions[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1986(17).

[2]Anand,J.andKogut,B.Technologicalcapabilitiesofcountries,firmrivalryandforeigndirectinvestment[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1997(28).

[3]Barkema,H.G.andVermeulen,F.Internationalexpansionthroughstart-uporacquisition:alearningperspective[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8(41).

[5]Herrmann,P.andData,D.K.Ceoexperiences:effectsonthechoiceofFDIentrymode[J].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2006(43).

[6]Hill,Peter,W.L.andKim,W.C.Aneclectictheoryofthechoiceofinternationalentrymode[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0(11).

[7]Root,FranklinR.Sometrendsintheworldeconomyandtheirimplicationsforinternationalbusinessstrategy[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1984(15).

跨国投资的方式范文8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投资方式 投资区位

一、引言

传统观点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是国际资本输出一方,发展中国家是国际资本输入一方。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展中国家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80年代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从90年代开始,增长速度大幅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直接投资中所占份额快速增长,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对主流国际资本流动相关理论提出了挑战。

《2010―2012年世界投资前景调查报告》表明,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跨国公司开始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主体,今后中国、印度、俄罗斯将成为最具投资潜力的对外投资者之一。中国和印度两个发展中大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地理位置相邻,均为人口大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历史背景相似,这种相似却又不完全相同的关系构成了它们之间进行比较的基础。目前在中印两国比较的内容方面,学者们重点关注两国的发展模式,而两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由于均处于起步和成长阶段,尚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在此背景下,本文从投资方式和投资区位两个角度对中印对外直接投资进行比较,研究两国的异同,便于发现问题,从而借鉴印度的可取之处,提出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旨在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健康发展。

二、中印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比较

(一)中印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发展现状

世界市场上,企业进行国外直接投资有两种基本类型:其一是收购兼并当地企业,即跨国并购;其二是投资创建国外新的企业,即绿地投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绿地投资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跨国并购的比例有所上升。跨国并购逐渐取缔绿地投资,将成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99―2005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一直以绿地投资为主,跨国并购较少,平均值为24%;2008年我国跨国并购额占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的比重创历史新高,为73%;2009年我国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较其他国家小很多,但跨国并购比重仍下降了28个百分点至45%。20世纪90年代经济自由化改革前,印度对外直接投资大多采用合资企业的形式,在那之后独资公司成为印度对外直接投资的又一大投资方式,如今跨国并购已成为印度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主要方式;印度1999―2005年跨国并购额占投资流量比重平均值为60%,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均值;2009年印度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十分严重,跨国并购额所占比重下降了71%,下降至2%。

(二)中印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异同

从资金额的角度来看,中印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有着很多相同之处:两个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初期,跨国并购交易额所占比重均不高;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两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跨国并购交易额所占比重均大幅上升,在这方面印度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中国,甚至在世界上处于前列;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压缩了可用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导致两国跨国并购交易额均大幅下降,在这方面,印度受到的影响更大一些。

从投资领域的角度来看,中印跨国并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排除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近几年我国跨国并购交易额所占比重有了很大的飞跃,而且在世界跨国并购交易额排名中非常靠前。我国参与跨国并购的多为国有企业且交易额极其巨大的,投资领域主要是战略性资源开发,如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等,而私营企业跨国并购成功率非常低,仍处于起步阶段。与中国不同,印度私营企业在汽车机械、生物医药、金融服务、软件服务业等领域正显示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印度跨国并购经典案例主要有:汽车机械行业,2008年塔塔集团以23亿美元从福特汽车集团购得路虎和捷豹两个知名汽车公司品牌;生物医药行业,印度Jubilant Organosys公司以2.55亿美元现金收购加拿大Draxis Health公司;金融服务业,2007年印度Firstsource Solutions公司以3.3亿美元价格收购美国MedAssit公司;软件服务业,2008年印度软件服务企业3i Infotech公司斥资1亿美元收购美国Regulus公司。通过跨国并购,尤其是对发达经济体的企业收购,印度私营企业在获得先进的机器设备、知名品牌的同时也壮大了企业国际竞争力。

总的来说,中印对外直接投资中跨国并购的发展速度和所占比重都比较接近,而相比之下,印度跨国并购所涉及的领域更有利于国家经济和私营企业的发展。

三、中印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的比较

(一)中印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的发展现状

根据《2009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从投资覆盖率来看,2009年末我国的1.3万多家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总投资覆盖率为72.8%,其中亚洲、非洲地区的投资覆盖率最高,分别达到90%和81.4%;从资金的地区分布来看,亚洲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密集区域,资金流出流量比重高达71%,其余大洲的资金投入比例都非常低,按比重依次为拉丁美洲13%,欧洲6%,大洋洲4%,非洲3%,北美洲3%。

印度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自由化改革以前,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主要是亚洲地区,尤其是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投资行业主要是贸易和资源开发领域;此后,在投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上,印度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军,其中西欧和北美开始成为印度的重点投资区域,投资行业种类繁多,其中以IT服务业和制药业尤为突出。印度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主要是以跨国并购的方式进行,图1反映了2000―2007年印度跨国并购的区位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印度跨国并购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欧洲这些国家和地区,跨国并购的特点主要是以技术为导向。

(二)中印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的差异

从投资区位的角度来看,中印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虽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率较高,但从投资流量的区位分布来看,亚洲仍然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区域。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印度基本上完成了对外直接投资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转变,目前以西欧和北美为重点投资区域。

就总体而言,中印两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上都经历了从发展中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逐步转移的过程,显然印度企业在进入发达经济体的过程中走在了中国的前面,其中以技术和品牌为导向的跨国并购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相关建议

在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方面,应提倡以跨国并购的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使之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一方面,应完善有关跨国并购的法律法规,且提供关于国外跨国并购相关法律法规的信息咨询;另一方面,应为进行跨国并购的企业提供相关的税收、信贷优惠,为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提供便利。

在对外直接投资区位方面,应扩大对发达经济体的投资规模。我国应鼓励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到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跨国并购,学习和吸收世界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增强我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①林康.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②钱学锋,张瑶.中印海外投资的比较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11)

③王峥,赵曙东.中印对外直接投资比较研究[J].经济论坛,2006(8)

④高巍. 印度对外投资的经验及启示[J]. 国际经济合作,2006(12)

跨国投资的方式范文9

论文摘要:自从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管理活动日益频繁,文章以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中心,在回顾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组织文化、战略定位、职能管理、资源配置等四个视角归纳了跨国经营中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出了以经营绩效为选择标准、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为制约要因的跨国人力资源管理的选择模型。 论文关键词: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海外子公司;走出去战略 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哪些不同的模式?企业如何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企业的组织文化、战略定位、职能管理、资源配置等视角,归纳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同模式,从企业经营绩效、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等方面探讨中国企业如何选择跨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一、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新问题 自从2000年中共中央正式确定“走出去”为我国一项开放战略、“十五”计划启动“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管理活动日益频繁。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85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2万家,非金融类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343亿美元,年末境外就业人数达102.6万人,其中外方雇员45.5万人;在此基础上,2009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2个国家和地区的228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33亿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已超过2200亿美元。另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在世界范围内遭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额有所下降的背景下,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却逆势而上,在全世界排名第13位,在所有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中排名第三位。金融危机导致汇率剧烈波动和国外资产价格下跌等原因为中国公司创造了走出去的机会。 实际上,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经营已经有十余年的经验,1996年海尔集团在印度尼西亚、金城集团在哥伦比亚开始投资、1997年万象集团在英国、华立集团在尼泊尔投资经营,成为第一批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近年来,以联想收购美国IBM家用电脑业务、TCL收购法国汤姆逊多媒体公司全球电视机业务、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公司为代表,大批中国企业开始大规模并购海外企业,跨国经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大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的同时,大批中小企业也走出国门,开始了跨国经营之旅,经过多年的跨国经营实践,中国企业在海外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时,面临着与国内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环境,尤其是海外子公司的雇员绝大多数来自于东道国,如何在海外子公司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面临的新课题,总结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形成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选择适用的管理模式的一般规律,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关于跨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理论综述 跨国经营中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主要涉及跨国经营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国内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 1 跨国经营模式的研究。Perlmutter(1969)提出了企业跨国经营EPG三模式,后来发展为跨国经营的EPRG模式,即本国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多中心主义(Polycentricism)、地区中心主义(Regiocentrism)和全球中心主义(Geocentrism);近年来,Schuler(1992)、Dowling(1999)提出了战略性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框架模型,指出“外

跨国投资的方式范文10

    【关键词】跨国直接投资 收购 绿地投资 合资

    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在确定为什么(Why)要开展跨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以下简称FDI)之后,就需制定相应的国际化战略:向哪个市场(Where)FDI以及如何(How)开展FDI,其中如何开展FDI又包括选择什么样(What)的产业以及采用哪种(Which)方式。由此可见,FDI方式的选择是企业国际化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分析FDI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FDI方式选择的研究维度

    FDI方式的选择作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战略决策,理论界的研究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Barkema&Vermeulen,1998):一是跨国公司选择何种途径建立海外子公司,即采用跨国收购(Acquisition)的方式还是绿地投资(Green-field Investment)的方式(Herrmann&Data,2006);二是在海外子公司中选择何种股权比例,即采用全资还是合资的方式(Anderson&Gatignon,1986)。

    大多数研究者都是将以上两个维度割裂开来进行研究,即使有学者将跨国收购、绿地投资以及合资方式选择作为一个议题(Woodcock et al,1994;Anand&Kogut,1997),也是基本上将收购、绿地投资视为全资方式。这种研究现状一方面引起了理论视角的混淆,另一方面也与现实情况不符合,因为企业在国外开展跨国收购或者绿地投资时,很多公司只是收购目标企业部分股权或者同本土企业合作共同出资新建企业。实际上这两个维度是统一决策的两个方面,两者在程序上存在递进关系:先决定采用何种途径在海外建立子公司,再选择在子公司的股权。各阶段FDI方式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FDI方式的内涵

    FDI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Entry Model),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国际化进入方式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才起步。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Root在研究出口、技术转让、FDI三种国际化进入方式选择时,正式提出了国际化进入方式的概念,认为进入方式是指跨国公司的产品、技术、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其他资源进入国外的制度安排(Root,1984)。在该研究中,以在国外建立企业制度为目的的FDI方式只是作为国际化进入方式中的一种,后来的研究者对FDI的具体方式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Anderson从海外子公司股权选择的角度出发,认为FDI方式是一种便于企业控制海外企业经营的治理模式(Anderson&Gatignon,1986),依据对海外子公司控制程度的大小,跨国公司可以选择全资、合资以及契约方式开展跨国经营。而Hill基于海外子公司建立途径选择的视角,认为FDI方式是跨国公司在国外组织企业经营的形式(Hill et al,1990),跨国公司可以采用收购本土企业的方式组织经营,也可以在东道国新建企业开拓市场。

    无论是海外子公司的建立途径选择,还是股权比例选择,研究的对象都属于FDI方式的选择,但以上各方的定义均难以包容其他人的研究。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FDI方式是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资本以及其他资源进入国外的一种投资安排。通过该定义,第一,排除了产成品出口的方式,因为跨国移动的生产要素仅限于跨国公司的人力、技术、管理、资本以及其他资源。第二,研究对象针对的是投资行为,不包括跨国特可经营、技术转让等契约方式。第三,FDI方式是一种投资安排,这种投资安排包括选择收购还是绿地投资的方式建立海外子公司,以及选择采用合资还是全资的方式开展经营。

    三、FDI方式的比较

    现实生活中,跨国公司有的通过收购东道国企业的方式建立子公司,有的则选择在东道国新建。同样,在海外子公司经营控制方面,有的是跨国公司和本土合作伙伴共同经营,而有的则由跨国公司独家经营。这种战略选择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各FDI方式既有自己的优势,又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

    1、海外子公司建立途径分析

    (1)跨国收购方式的优点和缺点。跨国收购方式主要具有以下一些优点。一是可以增强跨国公司的市场力量。很多公司可能拥有核心竞争力,但却由于规模不够而限制了企业资源和能力的充分利用。为了能够比竞争对手以更高的价格出售产品和服务或者以更低的成本提供产品和服务,跨国公司通过收购竞争对手、供应商或者与该产业高度相关的业务,可以进一步巩固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更强的市场控制能力。如2008年10月卡夫就通过收购达能的饼干业务,进一步加强了自己在全球饼干市场的霸主地位。二是可以降低新产品研发的成本和风险。企业通过自身的力量在内部开发新产品并将其推向市场往往消耗大量的公司资源和时间成本,通过跨国收购的方式则可以直接获得目标企业的相关技术和生产设备,而且在投资之前就能对新产品未来的市场前景进行预测。另外,收购其他企业已经成型的产品,还可以避免研发投入失败的风险。三是可以降低产业多元化壁垒。为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往往需要向新的产业领域扩张,而仅靠企业自身积累开发其不熟悉的新产品相对比较困难。但通过收购目标产业中的相关企业,可以获得企业发展所积累的技术、市场知识以及生产管理知识等,突破目标产业的进入壁垒。四是可以重构跨国公司的竞争力范围。如果企业的经营状况比较依赖某个市场,那么一旦该市场的竞争加剧,则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而通过跨国收购的方式实现区位多元化经营战略,可以降低企业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五是可以加快在东道国市场布局。对于制造业来说,收购方式的重要特点是可以省掉建立新厂的时间,迅速在东道国形成生产、销售的能力,满足东道国的市场需求,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如中国洗涤用品市场的后来者联合利华通过收购中国的传统品牌上海白猫,利用白猫已有的品牌知名度和销售渠道,市场份额很快接近先进入中国的竞争对手宝洁。

    但收购的方式也存在一些缺点。一是内部难以整合。在收购目标企业之后,跨国公司需要解决不同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不同财务控制系统的连接以及被收购公司原有管理人员的处理等问题,整合难度可能是决定收购行为能否创造股东价值的唯一重要因素。二是依附资产的处置增加了收购的成本。在目标企业中,投资者的目标资产往往同不想要的资产(Unwanted-assets)混合在一起,这样不仅会增加收购的成本,而且如果东道国资本市场的退出机制不完善,跨国公司还可能被迫卷入未经规划的产业。三是难以准确评估目标资产的真实价值。很多行业的收购失败案例往往来源于收购之前价值评估不充分,要么高估了目标资产的真实价值,要么低估了企业未来潜在经营风险。一项完整的跨国收购需要评估的方面涉及上千条内容,包括评估目标企业的财务问题、税收问题以及员工队伍的重新整合问题等。如TCL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之前没有充分评估在欧盟裁员的成本,结果为处理冗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绿地投资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对于海外绿地投资方式来说,优点与缺点同样也是兼具。其优点,一是投资者自己选择工厂的地点和规模。绿地投资的方式可以让投资者在东道国经过周密的考察,选择最适合企业发展战略的生产地点及生产规模,掌控子公司的初始资本投入以及后续资本投入。二是投资者自己设计工艺流程、布局生产设备。能够开展FDI的企业,一般离不开其内部生产能力的支持,所以在海外新建工厂时,投资者可以按照自己熟悉的生产工序设计工艺流程、布局生产设备,降低设备调试运转的成本。国内的家电巨头(如康佳、海信)在向其他发展中国家FDI时,大多采用绿地投资的方式,其原因就是为了在国外复制低成本生产能力的优势,更好地为企业全球化战略服务。三是避免不必要的多元化。海外子公司的产能往往是跨国公司国内生产能力的延伸,可以确保不会卷入自己不打算开展的业务领域,进一步做大做强主营业务。

    但是绿地投资的方式存在建立时间较长的缺点,因为新建企业除了组织必要的资源外,还要选择工厂地址、建厂房、安装生产设备,并安排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招募生产线工人以及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等,要消耗企业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例如新建一个资本密集型工厂可能需要二三年的时间,这样一旦国际市场变化较快,就可能出现新厂建成后,市场行情与建厂前的预期相差甚远的状况,致使企业的投资目标落空。同时,绿地投资的方式需要向海外配置更多的资源,加大了企业资产风险暴露的程度。另外,在设立企业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东道国政府法令的干扰。例如,在美国设立工厂要经过EPA(有关工厂污染的问题)和OSHA(有关企业生产安全的问题)的严格检查才能取得营业许可,而收购现存的企业则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2、海外子公司股权控制方式分析

    (1)合资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合资方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获得本土合作伙伴的互补性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包括合作伙伴的资本投入,还可能涉及技术、人才、市场知识甚至营销网络等难以从外部市场直接获得的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二是降低在东道国的资产暴露风险。跨国公司通过采用和东道国伙伴利益共享的经营机制,出让海外子公司的部分控制权,可以减少向海外配置资产的规模,从而降低资产在海外市场的暴露风险。三是完善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战略支持与服务体系。比如,同东道国合作伙伴合资之后,不仅可以利用合作者的采购渠道为跨国公司的其他子公司采购原材料、零部件等生产要素,还可以利用其营销渠道销售产品以及收集关于新技术和顾客偏好等方面的信息,为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调配资源创造条件。四是改善投资主体与东道国政府之间的公共关系。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东道国政府会出台相关政策限制国外投资者进入特定的产业。通过与本土企业合资,则可以规避政府的这些歧视性待遇。

    国际合资方式的不足之处,一是难以避免合作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合资企业毕竟是潜在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企业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各自的战略需要或者解决一些暂时的困难。因此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和各自资源条件的改变,不同的投资主体之间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会陷入权力控制之争,从而影响国际合资企业的存续期限。二是企业内部难以协调。因为合资企业由多个投资主体共享产权,并进行共同管理,但是由于各方的投资动机、经营经验以及对企业未来的预期存在差异,导致在合资企业经营过程中内部难以协调统一,影响企业经营的效率。三是国家文化背景差异阻碍合资企业内部融合。对于国际合资企业而言,投资者具有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社会价值观,可能进一步增加合资各方相互融合的难度。

    (2)全资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对全资企业而言,跨国公司作为唯一的出资人,独立承担海外经营的风险和获取收益,因此海外子公司的经营协调相对简单,产权也比较稳定。另外,跨国公司通过全面控制海外子公司,可以更好地维护垄断技术、经营诀窍、商标信誉等无形资产,降低机会主义成本。最后,全资企业的设立过程比较简便。只要外部环境基本相同或相似,跨国公司就可以通过复制第一家成功企业的方式在东道国市场持续扩张。这样可以节约大量市场调研、企业规划、厂房设计、人员配备等方面的成本,而不必同合作者进行烦琐的谈判。如麦当劳、肯德基采用这种发展模式在全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然,通过全资的方式实现对海外子公司完全控制的同时,跨国公司必须向海外配置数量更多的资源,资产的质量也要求更高,相应地增加了企业暴露的风险。另外,全资的方式很容易让子公司成为母公司的附庸,导致子公司丧失独立性,经营机制陷入僵化,当东道国市场经营环境变化时,海外子公司难以作出快速的反应。最后,全资的方式容易受到东道国政府的限制,资源性产业的跨国投资尤其如此。

    四、小结

    综上所述,FDI方式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资本以及其他资源进入国外的一种投资安排,其战略选择过程一般是先确定以何种方式在国外建立子公司,再选择海外子公司的股权比例。但无论是跨国收购与绿地投资之间的选择,还是合资与全资之间的选择,都面临扬长避短的取舍。这样就要求决策者以企业的整体战略为指导,结合企业内部资源及东道国的宏观经营环境,选择适当的战略决策,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Anderson,E. and Gatignon,.H. Model of foreign entry:a transaction cost analysis and proposition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6(17).

    [2] Anand,J. and Kogut,B.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of countries, firm rivalry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7(28).

    [3] Barkema,H.G. and Vermeulen,F.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through start-up or acquisition:a learning perspectiv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8(41).

    [5] Herrmann,P. and Data, D.K. Ceo experiences:effects on the choice of FDI entry mod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6(43).

    [6] Hill,Peter,W.L. and Kim,W.C. An eclectic theory of the choice of international entry mod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0(11).

跨国投资的方式范文11

关键词:跨国公司;国际投资;风险成因;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1

引言

在20世纪中期,我国的企业才逐渐开始进行跨国经营模式,到目前为止已经历过60年左右的发展,跨国企业的经营规模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投资所涉及到的领域范围也在逐渐扩展开来,就当前情况而言,我国的跨国经营企业已经逐渐形成十分强劲的竞争实力可以与国外相比较,技术水准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升。然而绝大多数的跨国企业都显得较为稚嫩,市场距离远、时间太短暂、结算贸易复杂、相关法规繁琐等都是当前最为常见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的跨国企业在开展投资时的风险不断增大。每一家跨国公司投资人员都需要对当前面对的风险情况开展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从而保证可以最大限度避开风险而获得更大的收益。国际形式的投资不比在国内开展的投资,国际投资需要考虑的范围更广泛,内容更细致,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政治情况、法规条例等都会对投资造成直接的因香港,因此,国际投资在投资风险管理方面也显得更加重要。

一、跨国公司国际投资风险的成因

1.利率风险

利率方面的风险主要有四个方面:

(1)公司在发行新债券的同时,市场上的利率会出现上升现象,与此同时新债券利率同样会随着一起提高,原先发行利率当中低的债券,其价格一定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最终对原有的投资者收益造影响;

(2)市场利率在进行提高的同时,企业筹资中对应的成本也会增大,这样的变化会使得经营的整体效益出现下降趋势,盈利逐渐减少,使投资者的收益也会出现下降;

(3)证券投资利率往往为固定不变的,市场上存在的利率却是一个不定数,它的变化会与证券价格变化呈现出相反的方向;

(4)股票的投资收益完全归咎于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若企业因为经营管理存在不完善,或着由于外部的影响因素,造成盈利比当前市场上的平均利率还要低的时候,投资者的利率将会出现严重的损失。

2.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主要是指一家跨国企业在它旗下开展的活动当中,由于外汇的汇率出现变动情况,从而导致公司出现负债现象和增加支出、收入以及资产存在减少的客观可能性。一般跨国的企业在开展国际投资的时候,第一都要遭受公司内国货币价值方面不可避免的影响,对于兼营并设计到外部业务跨国企业而言,经营国货币与本国货币二者之间的价值出现下跌情况时,本国企业涉外的经营项目将会遭受到会计在风险方面的折算。第二,跨国企业还会面临的风险还有一种,是外国的政府将它的货币进行冻结,导致无法与别国的货币进行兑换。

3.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主要是指投资对象国存在的政治、法律、社会等不确定因素给投资公司经营带来的风险。作为跨国公司,这是其在投资中不可避免的国家风险。在国家风险中,其中政治因素导致的风险是巨大的。一般来说,政治风险有以下特点:

第一,投资对象国经营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投资表现为具有经营的不连续性。

第二,对于经营环境的变化是难以进行预测的,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第三,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政治历所具有的权威和权利关系十分的复杂。

第四,因为以上三点原因导致跨国公司的利润和其他的目标难以实现或者实现中受到影响。

政治风险对于跨国公司投资的影响有2种形式:一个是国有化;一个是变相的没收。这两个对于跨国公司都会产生“致命的打击”[1]。

二、跨国公司国际投资风险的管理

跨国公司对这些风险加以了解并且对这些风险原因进行分析后,要针对风险特点制定相应的对策加以管理。

1.汇率利率管理

对于跨国公司投资的对象国存在的会计折算和汇兑风险。投资者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进行管理:一方面,通过使用远期外汇市进行远期本外币外汇买卖。后者是进行外币掉期交易来规避会计折算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从国外银行进行贷款,通过投资收益来对贷款进行偿还,以此来避免货币被冻结,资金兑换被限制[2]。

2.利率风险管理

对于资金的筹集,利率的风险一般体现在风险成本上,筹集资金的方式有很多,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涉及到到利率风险。基于资金的投放角度,利率风险主要体现在资金收益率较低的问题上。资金运用的投向是有很多的,而且各种投资所得的收益也是不同的。收益率同市场利率有很多的关系。因此,投资者要能够准确的对利率风险可能导致的债券价格波动以及息票的利率风险进行判断。

3.经营风险管理

跨国公司的投资者应该做好心理准备,对于各种可能的变化都要积极地应对。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规避风险。

第一,风险适应。对于政治性变动风险应该采取风险适应策略。

第二,风险控制。对于可能存在的人才流失、营销渠道以及火灾等意外的风险的发生采取风险控制策略[3]。

第三,风险分散。这种管理趋势中的重要的方面。

第四,风险回避。针对竞争实力的风向以及价格风险应采取风险回避策略。

4.国家风险管理

对于这个风险可以从以下这两个方向分析:第一,对投机经营的政治环境进行评价。跨国公司的决策人在做出决策的时候,比较敏感的就是对方国家政治局面是不是稳定。因为,这对于其在该国的稳定和长久的投资十分重要。第二,应用投资分散策略。在投资的时候选择少数几个自己较为熟悉的投资品种。而且还应该在不同的结算通过分散资金的方法进行投资。

三、结论

以上就是跨国公司进行国际投资时存在的风险,以及对于这些风险进行管理的方法。投资者在投资之前一定要考虑到这些风险的存在,并对这些风险进行分析以寻求最大程度降低风险的方法。如此才能够在投资过程中活动更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王建国.跨国公司国际投资风险的成因及管理――以默沙东公司为例[J].现代商业,2015,18:106-107.

跨国投资的方式范文12

关键词:跨国并购 引资障碍 战略调整

在过去的几年里,跨国并购(Cross-border M/A)已取代新设投资(Greenfield Investment)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最主要方式,一度盛行的到海外直接投资设厂或设立分支机构的投资模式退居次位,跨国并购日益风行。据联合国贸发会议资料统计,1991年跨国并购额还只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的30%,1996年升至48%,1998年跨国公司并购总额达4110亿美元,占全球总流量的64%,1999年跨国并购以85%的比例,7200亿美元的并购额成为全球跨国投资的绝对主力。

一、跨国并购发展新特点

新一轮的并购狂潮有其不同于以往的特点:

1.动因特点。近年的跨国并购以同一产业间的横向并购为主,寻求优势互补,加强整合创新能力,往往将核心业务进行合并重组,将非核心业务剥离出去,侧重于控制关键技术,掌握主营业务,强化市场地位,服从于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目标。绝大部分并购动机不是为了短期资金收益,1999年恶意并购不到并购案件数的0.2%。这与以往的跨国并购是不同的,反映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进步的影响。

2.区域特点。在席卷全球的跨国并购浪潮重组90%的跨国并购及109起巨额并购案(交易价值超过10亿美元)发生在发达国家。1990年发生在发达国家的跨国并购价值占全世界的89.11%,1998年为83.73%,1999年增至89.52%。欧盟成为世界并购市场上最活跃的地区,1999年出售额与购买额分别达到3445亿美元和4977亿美元,分别占总价值的47.84%和69.12%。美国凭借108个月的经济持续增长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地区,1999年其跨国并购出售额占全球总额的32.36%。此外,经历了金融危机的东亚、东南亚地区成为金融机构兼并的热点地区,1999年的出售额相较于1998年上升了58.23%,主要是由于政府有意地推动陷人困境的金融机构的并购重组,放宽了对外资并购本地企业、金融机构的限制。

3.行业特点。自90年代中期开始,跨国并购集中的行业结构已经由标准技术产品向高技术产品、从制造业向非制造业发展。从1991年至1998年,初级部门与第三产业的并购额在全球跨国并购总额的比重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由41.36%增至50.92%,从95年开始,超过制造业成为跨国并购的第一大产业。电信、能源、金融、保险、航空成为服务部门并购的热门领域,这与全球经济自由化的加强和各国管制的放宽密切相关,也是跨国公司追求规模效益,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降低技术成本的效应体现。

二、跨国并购在中国

1999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从1998年的454.6亿美元降到403.98亿美元,下降11.4%,而同期国际直接投资总额增长幅度高达31.4%。2000年中国吸收外资407.72亿美元,与1999年基本持平,而同年跨国直接投资额持续增长。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全球跨国投资的主要方式,而新设投资仍然是我国吸引外资的主要方式,这种“错位”是造成上述局面的直接原因。

1999年我国吸收的403.98亿美元外资中,跨国并购只有22亿,占5.45%,其余均为新设投资。注重增量经济的中国一向偏爱新设投资,新设投资可以直接带来新的生产能力,在技术转让、增加就业、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上下游产业和企业投资、促进内需和出口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但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国内、国外的经济形势都在动态变化中,引资战略也应随之作出调整。一方面,各国政府吸引外资优惠政策的争先出台,使得早年我国凭优惠政策形成的引资优势逐渐消失。同时,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经济从短缺经济转向供给充裕经济,制造业中许多行业出现较大比例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没有准确市场定位的新设投资往往形成重复建设,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对于有意投资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来说,直接收购国内相对成熟的同类企业,比起过去那种耗时费力的“中外合资”模式,既避免了因合资引发的种种烦恼,同时直接减少了国内强劲竞争对手,缩短投资见效期,因而受到跨国公司的广泛欢迎。

利用并购方式引进外资不仅有益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还会对我国经济格局的演变产生深远影响。

第一,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利用跨国资本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优化,促进行业整合、企业重组,加快我国资金技术密集型支柱产业的发育成熟。

第二,促进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通过跨国并购可以使国内企业更加紧密地融人到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去,通过吸纳资金、技术、经营理念、全球营销网络、管理等综合资源、推动企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使我国企业更加迅速准确地把握世界经济的发展动向。

第三,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变现国有资产存量,补充社会保障资金。我国目前拥有国有企业近40万家,对其进行资产重组至少需要资金3万亿元。这笔巨额资金不可能全部从国内筹集,而跨国资本则是重要的现实来源。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产可以流动。国家经贸委也颁布了《关于国有企业利用外商投资进行资产重组的暂行规定》,可以看出管理层已有意放手那些在国际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的行业,利用外资来促进国企改革深化,盘活资产。同时外商收购国有企业,可以将现有存量国有资产置换为资金,补充社会保障资金。

跨国并购推动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促进了世界产业结构升级,加剧国际竞争的激烈程度。我国应顺应这一趋势,直面跨国并购,积极参与全球化生产与市场网络,正视我国外资政策的非主流地位,正视我国引资战略的制度缺陷和认识偏差。

三、利用并购引资的障碍分析

为了更多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我国一直致力于不断改善投资软环境,尤其是自1992年以来,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法规、政策,规范了投资环境,扩大了市场的开放程度,但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竞相采用了投资自由化措施,1991—1999年世界各国共调整了1035项涉及外资政策变动的法规,其中974项即94%是更有利于外商投资的。在这种引资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我国引资战略没有及时顺应跨国并购这一投资新趋势的变化,在政策体制和思想认识方面还存有诸多障碍。

1.国人对跨国并购的心理排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政府和民间是很难容忍本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被外国人并购的,往往会因此招来口诛笔伐,“靓女先嫁”之争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跨国并购可能引起的国有资产流失和行业垄断也颇令人关注。而最令国人“意难平”的就是民族品牌在被外资收购后“冷冻封藏”的命运。这些心理障碍对我国地方政府和企业在面对跨国并购时的影响不可低估。

2.外资参与并购投资的法规不健全,并购手续繁琐。在发达国家,跨国并购参与的行业范围、控股、参股比例都有明确规定。对并购流程、交易行为也都有法律条例予以约束规范。但我国目前尚未就跨国并购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引资政策多变,加大了投资的法律风险和政策风险,并导致各级政府对跨国并购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并购手续繁琐,外商进入门槛高,从而使我国在吸引外资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资本市场开放度不够,中介机构建设落后。传统的并购主要通过银行贷款来进行,而现在的并购多数通过资本市场来完成,如发行新股票、股票和公司债务置换、股权交换等形式。而我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不够发达,企业股份制运作尚未普及且欠规范,不利于跨国并购的开展。国有股、法人股必须协议转让,而我国对资本账户实行严格管制,外资无法通过资本市场进行企业并购,这就使跨国并购失去了最便利、最有效的工具。同时,国内产权交易市场透明度低,操作不规范,交易费用过高,缺乏以国际惯例、国际标准运作的中介机构服务体系,准确、规范的资产评估报告和咨询文件的缺失加高了跨国并购进入的技术门槛。

4.跨国并购的热门领域正是我国严格限制的非竞争性行业和垄断行业。我国可作外资兼并对象的主要是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这类企业往往历史包袱沉重,人员冗杂,思想观念陈旧,地方行政干预过多。从目前跨国并购的动机看,这类企业往往难合跨国公司口味,对跨国公司吸引力不大。近年的跨国并购重点集中在金融、保险、电信、媒体、电力、医药等领域,东南亚国家如菲律宾、印尼等国顺应这一趋势,纷纷开放其金融市场等领域鼓励外来投资,而我国一直视这些行业为非竞争性或国家垄断行业,管制程度高,尚不允许外国并购,即使有的允许合资也受到诸多限制。

四、促进跨国并购的引资新战略

要利用跨国并购来吸引外资,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客观分析跨国并购带来的利与弊。中国加入WTO已为时不远,届时跨国资本将在中国市场上长驱直人,大举收购中国企业,沃尔玛、福特、丰田、联合利华等许多世界500强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收购计划。目前我们只有在并购过程中积累经验和谈判技巧,注意加强并购中国有资产评估的规范和监管,尤其是无形资产的评估,才能避免并购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

寡头垄断全球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产物,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尤其担心外资并购会引起垄断,损害国内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要防范形同巨鳄的跨国资本带来的垄断,一方面应尽快出台反垄断方面的法律文件,加强对跨国公司并购行为、经营行为的监管,政府有关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组织要经常对关键产业的集中度进行评估,利用市场价格和市场分额等指标限制跨国公司在关键行业形成市场垄断。另一方面,鼓励国内企业的跨地域跨行业并购,联手以企业集团的形式参与竞争,培养出一大批能够向跨国资本叫板的种子选手。

所谓堵不如疏,禁不如放,只有经过并购大潮的试炼,中国企业、中国经济才能真正融入到国际市场中去。我们应积极探索以并购方式吸引外资,引资政策还应作出新的调整。

1.尽快建立和完善有关跨国并购法律体系。要引导跨国并购向优化产业结构方向发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国际并购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该法律体系应包括反垄断法、跨国并购审查法、公司法、社会保障法、破产法等。所有针对国际并购的立场政策、审查程序等都应在法律中体现出来,要使以并购方式投资的外商与以新设方式投资的外商能够享受到大体相同的政策待遇。要处理好被并购企业富余人员的安置问题,可以利用退出的国有资本对其作出补偿。

2.完善并购环境。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加快资本市场的开放进度。目前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跨国并购的方式有:股市协议收购法人股份,收购国内上市公司原外资股权间接控股,B股市场参股,海外上市。为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参与我国境内的并购活动,就应培育更加成熟的证券市场,加快推进外商投资企业在A股上市,有限度地允许外资进入A股市场,进一步活跃B股市场,推进国内优质企业在海外上市等工作。日前,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在中国投资论坛上表示,在国有股减持过程中,将允许国外资金加入,按照设想主要是成立投资基金,由国外的或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可以想见,这仅仅是中国加入WTO之前国外资金进入封锁森严的证券市场的一次“预演”,“重头戏”还在后头。

应加快建立包括产权交易、融资担保、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法律咨询等方面的中介服务体系。允许引进信誉良好的大型跨国中介服务公司。此外,还应减少公司并购活动中的地方行政干预,规范市场化运作,以保护收购公司的积极性。

3.放宽跨国并购的行业限制,加强对跨国公司的产业引导。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根据本国国情,及时修订产业指导目录。除了对涉及国防的航空、海运、原子能、军工及某些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行业的国际并购予以禁止或限制控股比例外,其他行业都应准许跨国公司进入。对于并购热门行业如金融、保险、电讯、商品零售业等,需要制定过渡性条例,扩大开放度,并研究出台相应的管理方法。力求做到保护有节,开放有度。

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引导并购资金流向技术含量高、工艺先进的产业;流向规模大,产业关联性强的产业,对于国家重点投资的中西部地区,应放宽行业限制,鼓励外商在能源、矿产开采、农业科技、生态环保、传统行业技术改造等领域进行兼并和收购,进一步完善一些竞争性行业在中西部的退出机制,以比东部更优惠的并购条件为国有资产寻找出路。

4.建立和发展中国的跨国公司。跨国并购并不意味着只有外资收购内资,内资同样可以并购外国企业。去年,青岛啤酒收购嘉士伯(上海)和乐华收购法国一家彩电生产企业的事件意味着我国企业也迈出了跨国并购的步伐,但这与跨国资本对中国企业如法国达能对娃哈哈、乐百氏、梅林正广和的收购相比,只能算是小打小闹。有专家指出,国内企业要走向跨国并购,必须经历区域内企业并购、跨经济区域的企业并购以及走出国门进行跨国并购三个发展阶段。就我国企业目前的经济实力来说,要实现跨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培植起自身的竞争优势,政府应致力于改善国内企业并购环境,最大限度也减少地方行政干预,积极鼓励和推动跨经济区域的行业整合,形成大型企业集团,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改守为攻。

参考文献

[1]陈炳才。外商直接投资可能进入新时期[N].中国贸易报,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