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跨国文化论文

跨国文化论文

时间:2022-03-07 21:56:02

跨国文化论文

跨国文化论文范文1

1、跨国公司的SWOT分析

(1)优势。

跨国公司拥有先进的现代科技和创新机制,这极大的有利于扩大他们在中国的发展空间。对于那些具有较强规模和资产的跨国公司,他们可以利用其品牌竞争力来冲击中国市场。

(2)劣势。

由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中国复杂多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使跨国公司的本土化发展战略面临不利因素。

(3)机会。

中国,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当进入世贸组织之后,给跨国公司提供全世界最大的劳动力市场和最多的消费者,从而有利于他们获取更高的利润。

(4)威胁。

跨国公司正面临着来自于中国的国内企业和外国的竞争对手的双重威胁。由于很多国内企业已逐渐掌握了部分技术和管理经验,使得使跨国公司不再占据竞争中的主导地位;而与国外竞争对手相比,大部分跨国公司都来自发达国家且依靠资本实力和品牌为依托,因此都拥有强大的竞争力。

2、中国复杂多样的社会文化环境

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提出了“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理论。高语境文化指包含在语言中的信息要低于低语境文化所传承的信息,且大部分信息隐含在沟通过程中。因此,中国(高语境文化)和西方国家(低语境文化)在商务沟通中的价值取等方面都具有很大差异。

3、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政治监管和经济风险压力

跨国公司面临着法律和贸易壁垒的限制。如根据反垄断法,中国政府在2008年9月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集团。在经济风险方面,由于商标和版权的侵权问题日益严重使跨国公司不得不遭受利润和公司形象的双重损失。

二、根据中国环境和文化的战略调整

1、文化敏感度确认及价值维度分析

跨国经理应意识到中西方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因此他们必须具有文化敏感度以及避免狭隘主义和种族中心主义。通过霍夫斯泰德的价值维度可以分析,首先,中国是一个高权力距离的国家,因此组织内的权利的等级制很明显。但在西方国家,如美国和英国是低权距国家,因此上级和下属之间地位是平等的。第二,中国是一个高度不确定性规避的国家,中国人民厌恶风险,因此终身雇佣制很常见。而西方国家的不确定性规避较低,人们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并从事流动率较高的工作。第三,中国作为高语境文化国家,更重视集体主义,因此,员工较重视成员间的相互交流。而在低语境文化的西方国家,员工之间的沟通非常少,员工更注重个人空间及个人主义的实现。第四,中国是一个高度的男权主义国家,这意味着女性的家庭观念更重,而在西方很多女性从事高层次的工作并面临更多的工作压力。

2、建立基于中国文化的独特的竞争机制和领导战略

规避政治风险的本土化战略:

(1)关系本土化。

在中国,“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资源,能帮助其赢得中国民众和政府的信任。例如,大众汽车公司是最早在中国开展本土化研发的汽车厂商,通过与中国政府的密切合作,将桑塔纳打造成几近100%的中国汽车。

(2)产品本土化。

产品本地化意味着跨国公司的主要产品都在中国生产或在本土采购原料,这有利于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最优合作伙伴关系和供应链体系。例如,家乐福,作为世界第二大零售商,原材料在当地的采购比例已经接近90%。

(3)人力资源本土化。

跨国公司发现当地的优秀员工和经理更易了解中国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如在2004年4月,摩托罗拉和诺基亚都将以往的外派高级经理调整为当地人,这在推动人力资源本地化策略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营销本土化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制造企业和经销商之间的关系已经从纯粹的利润关系过渡到战略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如IBM和联想之间的合作,联想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PC)活动,同时IBM持有部分联想的股票。通过这种方式,不仅IBM可以获得更低的成本并通过联想获得在中国的销售渠道,联想也可以增加品牌认知度并拓宽发展空间。

(5)研发本土化。

跨国公司不仅给中国带来先进的技术,而且也重视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例如,微软、诺基亚、摩托罗拉和大众在中国市场的成功都受益于技术研究的本土化。从1998年到现在,跨国公司在北京建立的研究机构已经达到了120家之多。

3、建立独特的激励政策和领导策略

如果跨国公司想在中国取得成功,他们必须调整其激励制度和管理模式,因为激励政策会影响人们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根据霍夫斯泰德的四个价值维度,中国是一个高权距的国家,因此经理和下属之间应建立层级清晰的等级制;高不确定性规避使跨国公司应实行长期就业制来提升员工的安全感;集体主义说明人们更强调团队合作的激励机制;男权主义意味着应建立基于传统分工的激励机制。

三、结语

跨国文化论文范文2

本文从组织文化对并购的影响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跨文化整合在并购过程中所产生影响,提出了组织文化评估于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

关键词: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兼容 观察团体多层次系统

一、组织文化兼容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当下,评判组织的文化的兼容性,大致有三种观点:

第一:差异说。

大多数学者认为,组织文化差异越大,并购后的绩效越会不理想,这些观点多次在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案例研究中得到证实。这是因为,相似的组织文化表示企业间的文化冲突可能会比较少,从而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使得并购中的实际管理相对要便利些。

第二:多因素说。

有些学者提出,组织间文化的异质也会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即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是有利于并购的。从逻辑上分析,只是和经验的差异就可以帮助组织成员之间更好的互补。不过,发挥差异的协同效应需要在整个并购过程中保障有效的控制管理。除了文化差异之外,文化强度和文化吸引力也是并购中很重要的判断文化兼容性的因素。

文化强度是指组织中的个体对组织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的共享程度,这也可以近似地理解为个体对于组织文化的认同程度。可以设想,如果被并购方的组织文化强度较弱,相对而言更容易进行文化整合。

第三、类型说。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组织文化存在一定的分类,不同的组织文化对应着不同的并购难度。如组织文化可以分为四种主要的类型:权利型、角色型、任务/成就型和个人/支持型。虽然目前还无法证明哪种类型的组织文化更容易帮助组织成功,但组织文化的不同类型组合在并购中的确可能导致的不同结果。

综上所述,上述三种文化兼容性的观点并没有优劣之分。在进行实际的文化审查时,需要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财务等其他方面的因素,作出最终的文化兼容判断,并且结合文化审查的结果,分析不同企业间的文化兼容程度。

二、跨文化整合内容

杰克林•谢瑞顿和詹姆斯•l斯特恩认为文化的评估包括如下六个方面,这其实也是文化整合的内容。

1.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

2.目前这在被使用的衡量手段

3.管理作风和管理办法

4.员工的作风和行为

5.基础结构(制度/政策/实施过程)

6.对团队概念的认识和认同的程度

三、并购中组织文化的评估系统

1.组织文化的评估的背景:

研究发现,通常人们在并购前会过高估计并购后的绩效水平,忽视文化冲突对于绩效水平的影响。大量的实践应用也发现组织文化在并购中的重要作用。

2.symlog,观察团体多层次系统

组织文化指,组织中具有的基本假设或价值观的共识(hofstede,1983,edgar schein,1985)。目前,大多数组织文化测量工具也都是对于组织成员的基本假设和价值观进行测量。

本文着重研究的是由哈佛大学bales教授开发的symlog(a system for the multiple level observation of groups),即观察团体多层次系统,这个系统可以用来测量个体、团队、组织层面的价值观,其中组织层面的价值观可以认为就是组织文化。

symlog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一个全面的框架来演示已经被组织、团队和个人论证过了的价值观。symlog方法特别强大的原因在于它提供了佐助提升领导力、团队工作,以及组织的有效性的重复测量。

symlog包括三个两极的维度。水平轴表示不友善 (个体主义) (unfriendly individualistic behavior)行为 vs. 有善(集体主义) 行为(friendly group-oriented behavior);纵轴表示认可权威的任务导向(accepting authority) vs. 反对当前权威的任务导向(opposing authority);第三个维度是度量支配(dominant) vs. 服从的(submissive),用圆圈的大小表示,越大说明越具支配性。三个维度不同得分组合,最终都可以别体现在上面

这个场图中。

symlog问卷共有26个题项,通过这26道题目的结果,就可以将一个人、团队或者组织的价值观体现在symlog的场图中。尽管只有26道题项,但是symlog却可以根据使用的需要,有许多提问方式。

3.symlog在组织并购中的作用:

作用1:并购之前的文化评估

如果在并购前,并购组织有几个选择的并购对象,那么可以使用symlog的评估结果,来选择合适的组织进行并购。可以使用symlog分别对并购组织和被并购组织进行组织文化评估,在场图中找出两个组织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通过分析26道题项内容,来详细评价两个组织在各个具体价值观上的差异,选择与自己最合适的组织。

作用2:并购之后文化整合效果评估

在并购前,对并购组织和被并购组织分别用symlog进行组织文化测评。可以在场图中清晰的看到两者的差异,并可以通过具体分析26道题项来有针对性地提出文化整合方案。

作用3:并购之后组织文化整合措施

尽管symlog可以清晰地评估诊断组织文化,但是文化的整合需要具体的措施。我们常见的文化整合措施如,设置专门的组织文化整合团队或是岗位、在并购前对双方组织进行并购中组织文化的教育培训、在并购后双方组织的管理人员互相轮岗以及提高被并购组织的员工待遇等等。

跨国文化论文范文3

耐克《恐惧斗室》广告只是近几年一系列“问题性洋广告”中的一个。此前,“丰田霸道”广告和立邦漆广告都因其带有“侮辱性”色彩而引起轩然大波。

2003年12月初,《汽车之友》杂志刊登一则日本丰田公司广告:一辆“霸道”汽车停在两只石狮之前,一只石狮抬起右爪做敬礼状,另一只石狮向下俯首,配图广告语为“霸道,你不得不尊敬”。广告背景看上去像是卢沟桥,石狮也疑似卢沟桥上的石狮。这则广告播出不久,观众声讨声四起。

无独有偶。2004年9月的《国际广告》杂志刊登了一则立邦漆广告,画面为中国古典式亭子,亭子的两根立柱上各盘绕一条龙,左立柱色彩黯淡,一条龙紧紧攀附在柱子上;右立柱色彩光鲜,但龙却蜷缩一团跌落到地上。其含义是:右立柱因为涂抹了立邦漆,连龙都滑落下来。

最终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耐克、丰田公司、盛世长城广告公司和《汽车之友》杂志先后向消费者道歉。

问题性洋广告中的文化冲突

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传递信息的一种情境。由于文化的不同,交流者固有的背景、经历和假定的差异,都会使交流异常艰难,有时甚至根本无法开展。要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不仅要谙熟本国的文化规则,还要了解消费国度的文化规则。知道这些规则,你才能够适当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对方的期望。①

一般来说,跨国公司或国际性广告公司在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活动中多采取“创意标准化,表现当地化”的做法。分析国内各媒体已播发的洋广告,大致可分为原版广告和改进版广告两种文本。

1、原版广告

这类广告是仅将商品生产国的原版广告做语言文字翻译,创意、图象、音乐等要素基本保持不变。这样做不仅保持了广告的原汁原味,也充分体现了商品生产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质。这种设定和转换简单,但更需借助消费国文化建构。

2、本土化改进版广告

这类广告是公司总部根据对消费国的市场特点和消费文化的解读,委托当地广告公司设计出一种广告的模式,最终由两者根据当地的情况制作出本土化的广告。这类广告也包括将广告设计、制作、服务机构延伸到其他国家、在他国建立分支机构的跨国广告公司制作的广告。如2001年足球世界杯亚洲区十强赛期间,在中国各地电视台上播出的阿迪达斯公司的广告中,画面是两支由世界各国明星组成的足球队在进行激烈比赛,最后射门的任务是由中国的足球明星完成的,其实,在不同的国家播出的这则广告,都是由该国的足球明星完成最后射门动作的,而其余的广告画面基本上是一致的。这种本土化的广告无疑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

广告的作用主要是凸显产品品质、吸引购买者的注意力。众所周知,广告是对生活的一种戏剧化“讲述”,它通过一些符号的组合,启发受众进行联想,从而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其实在商业社会,广告创意求新求变无可厚非,但是跨文化广告传播中传播行为应入乡随俗,照顾本地受众心理,不能违道德、民族精神及人伦常理。如果忽视广告的社会性和它在不同语境下的文化涵义,就会产生文化上的冲突或文化逆差,产生负面作用,甚至是灾难性后果。

考察和分析问题性洋广告事件连连发生的原因,可以发现这些洋广告的突出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不符合广告国社会道德规范

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广告主或广告策划制作者首先应受到广告消费国相应的伦理道德规范的约束,广告传递的内容以及所采用的形式要符合伦理道德标准,否则将给消费国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2004年8月,耐克曾经被迫撤销其在澳大利亚播出的一则电视广告,广告中描绘几个少女试着讨好一名男性网球教练,当地群众抗议该片有涉及恋童癖的嫌疑。而耐克在700多个巴士站张贴的“詹姆斯和涂鸦”广告在新加坡这个极其讲求卫生的国家也激起了公众的反感。

在我国,广告传播要求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来认识,要从有利于净化社会环境、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的标准来衡量,要求广告的语言、画面、图像、文字等表现要素健康、高雅,摈弃一切低俗的东西。鉴于此,有些广告表现是不宜在我国播放的。②如在对将国旗设计成图案“穿”在身上这一点上,西方文化和亚洲(特别是东亚)文化有极大的差别。美国国旗向来是时尚促销者爱用的符号。麦当娜能穿着红色内裤、军靴,披着美国国旗,在“RocktheVote”宣传片中呼吁美国人关心国事去投选。但在亚洲国家,如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七条规定:广告不得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必须庄重及尊重的对待。任何商业的用途,包括在广告、印刷品上的使用,印成时尚装饰等都不允许。任何字样、图案都不得叠印在国旗上。③

二、不适应广告国文化背景和特征

不同的地区、国家、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特征。这里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的国家、民族所体现的文化特征、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价值观念会有差异。④跨国公司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就必须要照顾到民族情绪,一定要结合一个国家的习俗、民情和习惯,这也是与当地消费者保持良好沟通的前提。否则商品在跨文化传播中将受到致命的打击。

从立邦漆这个广告策划的本意来讲,也许很有创意,但它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不应当拿龙来作文章。因为龙是中国的象征,中国人自誉为龙的传人。拿中华民族象征的东西来做广告,甚至滑落成一堆,将其任意解构,自然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

文化往往具有多重含义。“霸道”的广告通过戏剧性的、夸张的手法,让石狮子向丰田汽车致敬,强化了“霸道”这个品牌的霸气,试图塑造一个强势的产品形象,但恰恰相反,它引发了另外一种不安的联想:石狮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古老符号,让石狮子向日本的汽车致敬,意味着要中国文化向日本的商业文明俯首称臣!而石狮子又很容易让人想到卢沟桥,于是,霸道的广告就这样被“解读”,从而激发了广泛的愤怒情绪。在一些亚洲国家中,百姓对日本曾给他们带来的痛苦是一个至今还没解开的结,这一点跨国公司和广告传播者不应该忽视。丰田霸道广告失败的原因正是设计者忽略了这个“语境”,几年前轰动一时的赵薇“军旗装事件”也是如此。[page_break]树立跨文化广告传播的责任意识

对广告国本土文化的不尊重仅仅是跨文化广告传播受到批评的一个方面,事实上作为不同语境下的文化对话方式,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有人指出,跨国公司及其广告运动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能将西方人的价值观,以更有效的方式到达他们新的发展中国家的观众。入侵者穿过了别的国家的文化链,将自己的看法强加于入侵地,抑制了被侵略国的创造力并边缘化他们的文化。

文化对话是在文化发展的既定格局中展开的。文化发展状态的不同,必然导致在文化对话中的强弱关系结构。科技的发展和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为广告跨国传播提供了载体、工具、渠道和资金,文化全球化的理念和实践营造了广告跨国传播的总体文化氛围,而广告跨国传播又能通过无孔不入的信号轻而易举地将各种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人连结在传媒系统中,并通过多重传播与接受,将不同的思想、价值、判断重新整合为类象化的模式和价值认同,使世界趋于模式化、类象化,进而对文化全球化推波助澜。作为跨文化传播表征之一的跨国广告文化,更集中体现了这一复杂的文化现象。

在跨国传播和文化全球化的交互作用中,决非相互平等的融合与交流,始终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和非对称关系。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巨大差异与差距,国家之间完全平等的对话并不可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显现着一种不平等关系,制造了一种特殊的知识话语权利,并在以经济和政治为后盾的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愈演愈烈。跨国传播中的广告作为一种文化,它毕竟不是像可口可乐、麦当劳一样的简单功能的消费品,而是负载了一种民族形象、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图景的文化载体,在一定意义上不乏文化渗透倾向和攻击性。这主要是由其传播的内容所体现的:其一,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阶段,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大众消费社会,培育了与这种社会经济发展形式相适应的消费主义的商业文化,并通过广告、运用媒体将这种理念潮水般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其二,发达国家在倾销商业文化的同时也在改变输入国人民原有的生活形态,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生活态度,甚至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以达到文化渗透与拆解作用。

只有在文化对话的关系结构中置入平等关系,尊重并制约对话,文化对话才是可能的。因而,在全球化语境中,面对西方世界的文化强势或霸权,中国广告界和媒介的确需要具有一种自觉的独立性。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本质的前提下,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和话语权。通过和国际社会的广泛交流和对话,使得中国的文化达到与其他文化平等对话的境地,借此对西方学界、实务界的固有思维定式产生影响和启迪,最终达到消解西方文化霸权和歧视之目的,从而在交流双方的文化共性和个性中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中国加入WTO后,广告市场已面临更大开放,随着外资对中国经济活动的介入程度与日俱增,外资的商品、服务、理念的推销广度和深度必将增大。在洋广告越来越多大趋势下,“问题洋广告”势必随之增加。现在,世界500强中的企业,已有近400家进入中国,在世界名牌排名前25位的品牌如“可口可乐”、“IBM”、“微软”、“耐克”等等,从产品到广告,市场上几乎随处可见。如果监管部门不能更有效地进行监管,“问题洋广告”还会出现。

那么该如何杜绝问题性洋广告的再次发生呢?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对洋广告内容的审核应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即自律和他律。所谓自律就是自我审查,而他律则是在播出后政府有关部门对其依法进行处罚和管理。我们这里强调的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社会责任和道德,主体主要有两个,一个就是跨国公司,另一个就是广告公司。当然,仅靠跨国公司或广告公司自律是不现实的,还应该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机制,规范产品市场和广告市场,及时发现和处理跨国公司广告宣传中的一些违规或有违社会道德规范的做法。广告播出机构在投放洋广告之前都要进行一次“灾难核对”,促使广告对他们制作或传播的信息内容负起更多的责任。据悉,广电总局将开始着手制定电视广告的审查标准,以杜绝有不良内容、不良含意的广告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只有这样,才能规范和引导跨国广告行业在法律框架下合理、有序、健康地发展。

注释:

①[英]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②陈绚:《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2期。

跨国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跨国并购;文化差异;文化融合

跨国并购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行之有效办法,也是世界各国企业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形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参与到跨国并购的浪潮中来,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跨国并购的整个过程中,无时无刻不面临着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冲突。在并购前,收购方企业要面临着被收购方国家的审核与质疑,要准备着打开“国家之门”的种种艰辛,这就是国家间文化冲突的一种表现。各个国家只会重视并购给国家带来的“积极影响”,不同社会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差异就成为了跨国并购过程中必须跨过的一道坎。在完成一场“跨国婚姻”之后,文化的融合或者独立的选择又成为一条摆在企业面前的布满荆棘的险途。所以,做好企业并购中的文化融合,对于提高并购的成功率和增强并购的附加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1 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差异

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信仰和价值观是形成企业文化的重要基础,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独特的经营规范和经营风格等。企业文化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保持长时间不变。进行企业并购时,被并购企业不得不对本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反思,而在平时企业文化中很难表现出来的隐形部分在并购时面对新的文化的冲击也将凸显自己的个性。如果从企业文化和国家文化的关系来看,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具有鲜明的国家性和民族性特征。

所以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就会导致在跨国并购中出现文化冲突的问题。这种冲突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对事物看法的不一致,更可怕的是对言行的“理解错误”。举一例子,当时浙江吉利公司买下沃尔沃的可能性很大,但由沃尔沃公司1800位工程师组成的轿车工程师工会不想由中国人领导,希望继续由以前的领导层领导。原因就是他们认为只有欧洲人才更懂沃尔沃的企业文化,知道怎样经营好这个品牌。这就是文化差异冲突的典型。跨国并购之所以会出现文化冲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并购过程中强势的一方将自己的文化强加到对方文化之中,是一种粗暴的嫁接。但是企业是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信仰和价值观,这是很难轻易去改变的事情,在企业内部具有强大的基础。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跨国并购中出现的因为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是并购时不可避免的困难。

文化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有很多表现形式。以开会为例。联想集团COO罗瑞德表示,中美两国同时在一起开始的时候就显现出了文化的差异。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倾听别人的意见,而美国人正相反,他们比较健谈,在会议上非常活跃,喜欢发言。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

2 跨国并购中的文化融合的管理

跨国并购的文化融合就是对并购后的企业文化进行必要的修改,从而在跨国公司中形成多元性的企业文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为文化差异带来的企业经营的麻烦,提高跨国公司的企业竞争力[2]。

实际上,融合一个双向的、互动的概念,并不是指一方独大和简单的代替或者是强势的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是双方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强大的企业文化。如果是单纯的复制必然会带来文化冲突的问题。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与交流,两种文化慢慢就具有了默契。

跨国并购文化融合是保证跨国并购顺利进行和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减少因为文化间的差异给跨国并购带来的障碍和并购成功以后带来的文化冲突是跨国并购文化融合的重要目的。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跨国并购活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处理好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而跨国公司文化融合的重要内容是跨国并购文化冲突的管理。

可以将文化比喻成一颗树,有在土上面的部分,也有在土下面的部分,土下面的部分虽然看不见,但是并不意味着没有作用,相反的是土下面的部分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会直接影响上面的好与坏。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在文化融合管理方面的做法是全面保留沃尔沃的领导层,即保留他们原有的企业文化。因为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事实上中国企业和国外企业在文化上面有很大 的差别,这种差别在短期内是不能改变的。所以收购以后不能立即进行中国化的整合以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吉利的这种做法应该是短期内最优的选择了。但是,杰克・韦尔奇说,每个公司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或许中国公司认为自己培养的管理者没有能力去经营像沃尔沃这样的国际性品,所以他们才继续让沃尔沃原来的管理团队管理。而这样做有很大的弊端,吉利将错过通过技术整合、两家公司财务融合所带来的收益,也将错过锻炼自己人才的机会。

3 跨国并购中的文化融合策略

文化的特性决定了文化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改变,但是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却是可以改变的。文化除了具有相对稳定性之外还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保留到今天的文化,没有一种是自我封闭的,自我封闭的文化是不可能保留下来的。所有的文化始终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向前进步着。事实上,企业间的并购也是文化融合的一部分,跨国并购的文化融合过程主要有:

①跨国并购前文化审慎调查阶段

在实施企业并购之前就应该着手研究企业文化融合的事情,这样可以趁早发现问题,在萌芽阶段解决掉,为今后其他方面的合作扫清障碍。如果在前期发现了二者间的企业文化存在难以融合的问题,或者困难很大,这时候就应该及时终止合作。前期文化审查必须做到全面,内容涵盖面应尽量宽广,具体应包括并购企业的文化,并购企业国家的文化等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保并购之后二者的企业文化可以融合,并且文化冲突可以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②成立公司的文化融合团队

跨国并购成功之后做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及时成立文化融合团队,团队的任务主要是研究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合问题,避免文化冲突产生。使双方能够求同存异,共同促进公司的发展。行为的改变主要受到文化变化的影响。而让同时在两个企业中具有绝对威信的人担任融合团队的领导是行为改变的最有效的方式。

③选择合适的文化融合模式

在组织内部解决文差异的方式有四种:凌越、妥协、合成和隔离。凌越是指组织内一种民族或地域文化凌越于其他文化之上。妥协则是两种文化互相学习,借鉴,求同存异,最终达到融合。合成是指并购双方认识到组织内存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他们之间有共性也有不同点。合成要做的就是通过两种文化的相互学习和补充,最终形成一种新的企业文化。隔离就是保持并购和被并购双方企业各自文化的独立性。由于每次跨国并购所要面临的情况不同,并购企业的国家不同,文化自然也就不同,所以在跨国并购的过程中,要依据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融合模式,从而达到文化融合的及时性、有效性。

④举办跨文化培训

文化融合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培训。通过培训,在并购之前双方之间就可以对彼此的国家文化、企业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基于此可以使双方在并购之前就建立默契,从而为后续的工作铺平道路。培训通常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公司内部的员工培训,还有一种是公司将培训外包,外包对象主要是大学、科研机构、咨询公司等。

⑤构建共同的组织远景

跨国公司通过举办培训可以提高员工对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在充分了解共同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共同的组织远景,明确实现这一远景的计划和步骤,在公司内部之间运用各种形式手段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最终得到认可,这一点至关重要[3]。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最后的融合阶段没有做好而导致失败的并购案例有很多,其中并不缺乏著名的案例。双方之间因并没有采取手段使员工之间在合并之后没有顺利的进行沟通,缺少对彼此的理解,也没有及时对公司未来进行规划,缺少共同奋斗的目标。举一个后期文化融合做的非常成功的例子,还是联想。七年的时间,联想很好地做到了将自己的价值观与外来文化进行结合,形成了以“说到做到、尽心尽力”为核心的具有开放和包容特征的“新联想文化”,这就充分体现了组织远景的构建过程。

因为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问题是跨国并购中必须要面对的难题,是融合还是独立,相信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考虑和打算,但是不论怎样,这都是一个解决起来十分困难的事情。解决好文化差异,除了对彼此文化加强理解和尊重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在冲突尚未发生之前就采取措施,将冲突扼杀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顾卫平,薛求知.论跨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4).

跨国文化论文范文5

入世后的中国,触及国际贸易的谈判与日俱增,如何进行有效的跨国谈判的命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文化差异对于跨国谈判而言,是极为首要而又繁琐的变量。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来看,以及任何企业1样,跨过公司要在东道国从事商务流动均需要计算以下本钱:进入市场的信息本钱、谈判本钱、缔约本钱、履约本钱以及仲裁本钱。但是,有效的跨文化沟通谈判可以大大节俭国际交易的费用。对于此,美国1位资深企业家乃至断言:“如果能有效地战胜文化障碍,美国对于华投资、贸易量可以比现在增添两倍。”

1、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

国际商务谈判是指处于不同国家以及地区的商务流动确当事人,为知足各自需要,通过信息交换与商量争夺到达意见1致的行动以及进程。谈判主体属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者地区,谈判者代表了不同国家或者地区的利益。同时,它还拥有跨文化性。来自不同国家或者地区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违景,谈判者各方的价值观、思惟方式、行动方式、交往模式、语言和习俗习气等各不相同,这些文化因素对于国际商务谈判的胜利与否都将发生直接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商务谈判正确的名称应为跨文化商务谈判,这类谈判极少因技术或者专业缘由而失败。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东西方>,!

文化是社会群体的都有特征。文化既包含心理要素,即群体成员同享的价值观以及规范,也包含社会结构要素:作为社会交往违景的经济、社会、政治以及宗教体制。文化价值观把注意力导向较首要或者较不首要的问题,影响着谈判者的策略。文化体制维持并晋升价值观以及规范。文化价值观、规范以及意识形态是诠释所处处境(这是谈判,所以我应当……)以及别人行动(她要挟我,所以我应当……)的共同标准。

国际间的经济交换首先象征着来自不同文化的成员为了某1共同的商务目的相汇于1个对于其中1方来讲是目生的、拥有文化特性的交际环境。来自不同文化以及阅历过不同社会化进程的交际双方为了某1经济事务进行商量、洽谈时,他们各自的行动准则通常会呈现交叠现象。在这类文化交叠情境中的交换与沟通,双方的言行不但遭到各种文化所独有的行动模式的制约,而且交际双方也是互相影响、较量、协同以及构建的互动进程。

谈判的实质既可以是所取价值,也能够是创造价值。这样,就存在两种谈判结果:分配性与整合性协定。最胜利的跨文化谈判发生的结果,其所达成的协定1般既是1份整合性又是分配性的协定,这份协定把增添了的资源总量分配给谈判双方。所以,跨文化谈判不但是价值索取型谈判,还可以是价值创造型谈判。这取决于跨文化谈判者对于文化的关心、处理和对于跨文化谈判策略的运用。

2、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范畴探析

每一1位谈判者都有益益以及优先事项,而且每一1位谈判者都有策略。利益是形成谈判者立场基础的需要或者缘由。优先事项反应各种利益或者立场的相对于首要性。谈判策略是为到达谈判目标而选定的1组综合的行动手腕。谈判者的利益、优先事项和策略的使用都遭到文化的影响。

一.利益

首先,利益文化范畴触及利益与优先事项。利益是请求被提处理以及被谢绝的缘由它使双方在争端问题的立场下潜伏的需要以及厉害瓜葛。

文化影响本身利益与其它利益冲突时的相干首要性。世界上的人们所关切的是实现他们的目标,遭到其别人的尊敬,实现他们所在的社会群体的目标,和在那些群体中反应为正面的行动方式。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本身利益通常优先于集体利益。在集体主义文化中,集体利益通常优先于本身利益。固然,来自于集体主义文化的人有本身利益,来自个人主义文化的人也有集体利益;只是说在他们自己的文化里,价值、规范以及轨制在文化上暗示着1致的行动。当争真个1方来自集体主义文化,而另外一方来自个人主义文化时,本身利益以及集体利益有机会被相互替换。但也有可能遭遇挫折以及误会,由于本身利益相对于于集体利益的主要着重的差异会致使不同的结果。当与来自集体主义文化争端方谈判时不要低估了集体利益的首要性,当与来自个人主义文化的争端方谈判时不要低估个人利益的首要性。

利益解释了为何1个问题相对于比另外一个问题首要,或者者为何采用这类立场。然而谈判对于手的利益常常很难猜测。解决争真个谈判者必需筹备好两种策略来发现利益所在,直接信息策略——提出问题,以相应的方式往返答这些问题;间接信息策略——提出问题的解决提议,来自高语境文化的谈判者可能会对于直接问题感觉不适,因此提出建议来发现利益所在会比较好些。当了解了利益,除了了抛却低优先级利益来患上到高优先级利益外,可以达成许多类型的1致,直到利益所在能够导向无先例的解决法子、限按期限的试验,或者者发现双方赞成进行更有效处理的基本问题。

二.权力

权力是公正、合约、法律或者先例的标准。争端方用各种权力的标准来证明所提出以及谢绝请求的正当性。

有些权力等标准是外在的,比如法律以及经双方就具体条款进行谈判达成的合约。其他权力的标准是隐含的,比如在规范情况下对于地位或者春秋的尊敬,和公平的标准,比如公正以及同等。外在的标准是成文的,由警察、法庭等社会机构执行的。隐含的标准融入在社会集团的文化中,由社会认同或者社会排挤来加强。

以公平标准为例,作为提出请求、谢绝请求以及解决争真个正当理由,公平的基本原则扩大到跨文化领域,由于价值以及规范只能扩大到社会集团的边界。不同的文化特征似乎适应了不同的公平标准,令人们很难知道何种权力标准在哪一种文化里最为接受。

所以,使用权力标准解决争真个胜利症结是,要末提出争端另外一方赞成认为公平的标准,要末提供新的可靠的信息使提出的标准看上去公平,没有新的可靠的信息,论据不太可能有效。

三.权利

权利是1种能力,借此你可以从争端中患上到你想要的——你的请求被承认或者者你的谢绝患上到支撑。判断在跨文化谈判中谁更有权利是繁杂的,由于权利是1种通过文化进行的认知。

跨国文化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 基于文化整合对中国企业管理整合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提出中国企业应加强跨文化管理,学习和吸收一切先进文化,加强跨文化培训,树立多元文化意识,激发创新活力,形成企业资源互补优势和整合力。 

 

近年来,海外并购成为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手段,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石化集团、中海油、联想集团、海尔、TCL等许多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实施海外并购。继TCL并购法规阿尔卡特和汤姆逊公司后,2004年12月联想集团斥资17.5亿美元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一举跻身世界三大PC厂商,2005年中石油出巨资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中海油更是以185亿美元的天价收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公司(后中海油退出),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推向一个高潮。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国际化经营风险日益凸现,跨国并购中出现的文化冲突及文化整合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实现并购企业文化整合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目前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处尚于初级阶段,要加强对跨文与文化整合的研究和推进,以避免跨国管理中出现的不同文化的冲突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效地利用跨文化管理,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为此应当采取如下措施: 

 

一、加强对拟收购企业及其东道国的文化的研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应在并购的前期准备过程中,就加强对目标企业文化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对并购后整合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有所准备,及早发现问题,尤其是对文化整合难度的调查研究。分析双方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对实施过程中的文化关键因素进行掌控,让我国企业更有准备地应对可能发生的文化差异与冲突。可以设立类似跨文化管理组织,负责并购企业的文化冲突及整合管理,宣传企业新文化,树立多元文化理念,学习和借鉴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的有益做法,为我所用。 

 

二、以我为主,兼容并包,积极学习和吸收一切先进文化 

 

对于中国的跨国企业而言,以高度开放的心态和国际眼光对待和研究世界文化,“胸怀全球,放眼世界”,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气概和胸怀。企业以全球500强企业优秀文化作为标杆,实施体制创新、管理和文化创新。 

与并购目标企业(欧美)相比,中国企业的文化还相对不成熟,就要充分吸收国外企业先进的文化,通过提升和完善自身的企业文化来促成部分企业文化的同化。文化整合中可以采取以我为主,融入东道国文化的做法,如中国惠普有限公司采取以我为主,“融入中国本地文化”的方针。中国惠普的企业文化建设在不同思想文化的交互影响与促进方面,一直是走在前面的。 

 

三、管理整合推进文化整合,以形成整合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 

 

企业并购最大的障碍是来自文化方面,而文化整合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借助于管理整合加以推进合实施。企业的管理整合要实现最优化整合目标,既要实现整合也不能破坏各部分的活力,实现企业的人才整合、组织整合、文化整合和社会整合的有机结合。 

首先,标准化的运营流程一直被视为一个强有力的整合工具,自然在组织及运营整合中扮演着基础性的角色。其次,只有积极地促成文化整合,科学地确立整合目标,在公司统一经营理念和精神引领下,以文化整合为核心,建立与战略匹配的有机整合并支持广泛交流对话的共享知识库,形成整合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第三,管理整合面临的严峻考验在于是否形成集体统一行动和合力。如果能形成一体化的企业思维,树立归属的自豪感,那么完成就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磨合,能够形成持续性地改善业务绩效的良性循环。通过跨文化管理建立起共同价值的基础,寻求建立信任、协作的有效方式。这意味着企业文化将发生重大变化,新的企业文化逐步成熟起来。 

 

四、中西合璧,优势互补,打造“合金文化”竞争力 

 

由于跨国并购必然要把自己置于异域文化之中,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涉及中外文化的巨大差异,中西文化又是世界上差异最大的两种文化。不同的企业往往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的着力于打造“世界文化”。而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及合资合作中,往往采取坚持中国文化,实施中西合璧,优势互补的办法。如我国中旅公司等企业倡导打造“合金文化”,即中外融合、优势互补,产生一种全新的文化。“合金文化”应植根于中国,但也必须吸纳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借鉴国外的企业文化思维,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取长补短,互相整合,提炼创新。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有益经验很值得借鉴和总结。 

 

五、加强跨文化培训,实现企业资源整合目标 

 

培训是实现跨文化整合的基本手段,跨文化培训应当是人力资源发展的重心所在,同时,通过跨文化培训增进彼此之间的国家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了解并形成正确的认识,对于双方建立相互理解和信任,推动新企业的文化整合十分重要。通过跨文化培训,帮助企业高层管理者认清市场,根据特定的市场文化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有助于企业本土化战略的实施。 

首先,分析把握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的影响,跨国并购过程中所面临的多元文化进行分析,选择适当的文化整合策略,保证跨国并购的成功进行。 

跨国文化论文范文7

【论文摘要】 本文从培养具全球思维商务人才的角度出发,分析文化在词汇、话语结构、语言行为等层面的语用差异,探讨提高商务人士的文化敏感性从而提高交际能力。 【论文关键词】 商务英语跨文化意识语用差异 一、引言 教育发展提高了人们的英语水平,但语言能力不仅是听、说、读、写、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积累,还包括交际能力。我们的商务人士应增加对他国文化的了解以提升我们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语言和文化 言语交际中未达到预期交际效果的差错被称为语用失误。Jenny Thomas (1983)将其分为语言语用和社交语用失误。前者指使用非母语一方由于在所使用外语语言知识上的欠缺,未能正确理解或恰当使用双方共用语的措辞产生的失误,后者指由于非语言知识本身而是由于缺乏对他方文化的了解造成的表达方式或语言理解上的失误。国际商务中双方的思想、行为等都不可避免地受各自文化、母语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下面通过一些案例分析跨文化商务交际搁浅的成因。 1.词汇的文化差异 词汇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体。意义有“内涵”和“外延”之分,前者较固定,后者则包括扩展意义或联想意义。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等在词汇上都有所反映。因此了解词汇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就十分重要。 例1:Years ago a leading U. S golf ball manufacturer targeted Japan as an important new market. However, sales were well below average. As it turned out, the firm had offered its product in white packaging — a color associated with mourning. To make matters worse, it had packaged the balls in groups of four — the number signifying death in Japan. (Katherine, 1990) 不同文化对颜色有不同的理解、爱好和禁忌。红色在西方代表危险、暴力,在中国则意味着喜庆、快乐;黄色在美国意味着谨慎和胆怯,在中国则意味荣誉和尊贵;商品包装上墨西哥忌紫色,中国人忌黑色和白色,巴西人则忌黑色和紫色。本例中日本人忌讳商品包装使用黑色和白色,这两种颜色与死亡和伤感有关;日本人也忌讳一些他们认为会带来厄运的数字,如“4”在日本意味着“死”。 2.话语结构的文化差异 文化影响遣词造句,也决定着思维方式。美国人的思维是直线式的,他们倾向于开门见山;中国人的思维则是螺旋型的,说话习惯绕弯子,避开主题,把自己的想法或要求、意见等关键问题放在最后或含而不露。 例2: Because our production is done in China now, and it’s not certain how Hong Kong will be after 1997, and I think a certain amount of caution in committing to TV advertisement is necessary for the expense. So, I suggest we delay making our decision until Legco makes its. (Ronald Scollon, 1995) 本例中中国商人表达中主旨是在充分交代话题的背景后才出现。相反,北美商人倾向于开门见山,先交代主旨再作进一步解释。正如一美国商人所说:“你所要的就是四个W和一个H,如果太长了你就要赔钱”,但亚洲人更喜欢用归纳的表达方式,如果要香港商人在分析理由之前提建议,他会感到太鲁莽。 3.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影响人们的言语行为,如人们对积极或消极反应的敏感度会因文化而异。 例3: Bill Brown from the USA is in a meeting with Mr. Tanaka in Japan. Th ere are long silences during the meeting so Bill keeps finding things to say. Mr. Tanaka thinks he is a rather unintelligent person. (Leo Jones, 2001) 人们总遵守一定的言语行为规约,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规约。美国重言谈,交往时说话较多;有的文化则“寡言少语”;英语文化里只要听清楚对方提问就要予以回答,即使回答文不对题,否则是严重失礼;中国文化却常允许沉默,认为这比回答不妥使自己丢脸或让对方难堪好得多。Bill认为会议间的长时间沉默令人尴尬,滔滔不绝地提问题主要是想打破沉默、尴尬的场面;Tanaka则对此深感疑惑,因为日本人认为会议间对问题的提出或回答要经过深思熟虑,不经思考的问答是不合适的,Bill的行为使Tanaka认为Bill是个没脑子的白痴。 4.时间观念差异 例4: Monsieur Leroi from French arrives late for his 3 pm meeting with Tina Webb from the USA. She was on time and is annoyed. The meeting is due to end at 5 pm and she insists on ending then. He is upset. (Leo Jones, 2001) 英美人重视“准时”与“效率”,东方人重视人际关系,法国人不会严格遵守拟订的日程,会议常要晚于既定时间开始,时间也长于计划。Monsieur Leroi比约定的时间来得晚也希望延长开会时间,Tina Webb准时开会、结束的做法令Monsieur Leroi颇感失望。美国人对时间有独特的价值观:时间就是金钱。这体现在很多词汇的使用搭配方面, 如: time is on, spend time, waste time, borrow time等,时间编织着美国人的生活网络。 5.礼貌心理差异 人都有两种心理需求,一个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或积极“面子”,另一个则是不希望别人干涉自己自由的消极“面子”(Brown & Levin)。西方有士绅社会的传统,重视礼节,同时追求个性和独立的个人空间,总体上他们更在意消极“面子”的心理需求,为听话人留下选择余地,避免强加意味,同时确保自己的话不会招至反感(Fukushima, 2000)。如当英美人在谈判中说:It’s been interesting to talk with you.不要觉得对方认为和你谈话有趣而滔滔不绝,因为对方是在暗示“我们今天是不是先谈到这儿”,这也是西方人彬彬有礼的表现,那样说更多是出于礼貌而非恭维我们而已。日本人也会常在和朋友分别时欢迎朋友到他们家里,但外国朋友若真的在没有事先通知情况下拜访则会让对方感到吃惊,因为他们的邀请是客套地表示好客而已;当然他们是欢迎朋友的,只是要提前告诉使他们有所准备。 三、结语 国际商务中交际失败多数是因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文化因素在词汇、话语结构、言语行为等层面的不同引起,因此国际商务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外语运用能力,而且还必须了解和熟悉目标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环境、民族文化心理以及普遍的商业价值观等;商务英语教学不仅要包括语言知识也要包括与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的掌握,强化文化教学,从整体上优化商务英语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及其他手段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许果梅林: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英语词汇中的表现[J].1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3) 许力生: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谈规约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 张为:浅析跨文化商业交际差异[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卫霖:国际商务交往中的语言文化差异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跨国文化论文范文8

【论文摘要】 本土化经营是跨国经营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产品本土化,销售渠道本土化,人才本土化,生产本土化,研发本土化,以及公共本土化共六个方面给出了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策略建议。 【论文关键词】 跨国经营 本土化 东道国 “思考全球化,行动本土化”是企业在海外投资经营的重要理念,也是很多著名跨国公司的成功之道。当企业在海外经营,面对与其母国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习俗时,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矛盾与冲突,本土化经营是解决这些矛盾与冲突的最佳方式。对我国起步较晚,且不够成熟的海外投资企业来讲,本土化经营是必须面对的课题。具体说来,本土化策略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适用产品占领东道国目标市场,进行产品本土化 世界各国风俗文化多样,生活消费习惯各不相同,只有投其所好的生产出适用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才可能在东道国占据一席之地。如海尔在美国根据学生群体的需求特色,设计出带折叠活动台面和带电脑桌的小冰箱;根据老年人的需要,开发出一款不必探身取物的冷柜;根据单身贵族的需要,推出一款全塑料迷你型洗碗机。产品本土化战略的成功实施使海尔产品和海尔公司在美国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快速提升。 二、与当地企业合作,搭建本土化销售渠道 销售渠道是产品从企业到消费者的通道,只有拥有方便、快捷、高效的销售渠道才可能将产品及时送到消费者手中。在东道国寻求熟悉当地市场的销售,或者与跨国公司合作,利用它们已经成熟的营销网络,对于我国资金少、规模小、缺乏跨国经营经验的中小企业而言,不失为一条低成本、高效率的进军目标东道国的捷径。如2003年,奥康与意大利制鞋巨头GEOX公司创造性地进行了“双向借道”尝试,通过互相借用销售渠道,奥康以非常低的成本一举拿下了GEOX公司57个分布全球19国家的商,极大地加速了公司的国际化进程,扩展了国际市场发展空间。 三、大胆聘用当地适用人才,实施人才本土化 与企业自派人员相比,东道国人才具有熟悉当地生产经营环境、了解消费者需求、善于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打交道等优势。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大胆聘用熟悉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风土人情的适用人才,一方面能使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更好地符合东道国企业行为规范,更快地拓展东道国目标市场,另一方面也能减少东道国政府和民众对企业的防范抵触情绪,极大地增强当地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度。如飞跃集团分布世界17个国家的18家分公司,除了总部派遣的一两个中国人以外,其余全部聘用当地人才,服务于集团总部和海外公司的外籍员工达300多人,这些本土化人才为飞跃集团国际化战略的顺利推进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落地生根,实现生产本土化和原材料采购的本土化 在东道国投资建厂乃至设立生产制造中心,就地采购原材料,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一是能够大幅度降低运输、人力等生产经营成本;二是可以有效地避开东道国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三是可以极大地减少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四是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自然资源丰富或生产要素成本低等区位优势;五是可以获得东道国税收、融资、土地使用等相关优惠政策的支持。如宝钢集团与巴西多西河谷公司合资的铁矿在巴西刚刚投入运行,就又启动了在巴西合资建设一座大型钢厂的项目,总投资将达80亿美元,其短期目标是实现生产本土化和原材料采购的本土化,中长期目标则是为了开拓广阔的美洲汽车、电子、通讯、机械等产品市场。 五、了解产业技术信息和消费动态,实施研发本土化 研发本土化是产品本土化的有力保证,只有立足东道国市场,及时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动态,才能不断研发出新的适应性产品,持续提升东道国消费者对公司及其品牌的忠诚度。对于总体科研水平落后、技术实力不强的中国企业而言,通过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研发的本土化程度,而且还能及时了解最新的科研信息和技术发展动态,大幅度地增强公司产品的技术含量。如华为在硅谷、斯德哥尔摩、莫斯科等地设立了6家海外研究所,同摩托罗拉、英特尔、日电、微软等世界知名公司成立联合实验室,专门开发针对东道国目标市场的产品,目前,华为的产品已经进入德国、俄罗斯、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通过海外研发,华为还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 截至2011年底,华为累计申请国内专利5310件,其中授权1028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累计申请专利400多件。 六、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建设本土化公共关系 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东道国政府、银行、工商、税务、消费者、原料供应商等息息相关,在当地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搭建本土化的公共关系,对立足长远的企业而言不可或缺。因此,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时,一是要加强与东道国各级政府和工会等民间组织的对话和沟通,或者寻找企业代言人以获取当地政府和工会组织的大力支持;二是要入乡随俗,在遵守东道国法律法规的同时,注意尊重当地关于营业时间、人员雇佣、薪酬福利等潜规则,尽量使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三是要力所能及地参与东道国的公益事业,努力争取东道国公众的好感和信任。

跨国文化论文范文9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追溯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源起为逻辑起点,通过揭示奥林匹克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机制,以解释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现象,旨在为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进言献策。

1.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源起

1894年6月16日,顾拜旦精心设计和主持的首次“国际体育教育代表大会”在巴黎索邦神学院召开,来自9个国家37个体育组织的78名代表到会,通过决议复兴奥运会,规定此后每隔4年举办一次奥运会,选出由巧人组成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顾拜旦起草国际奥委会章程,阐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哲学基础、教育和美学意义,奠定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论基础,使奥林匹克运动发展成为持久的体育与和平运动。这次大会标志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催生了奥林匹克文化的发展。无疑,奥林匹克文化源于古希腊文化,但伴随时代进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又不断注人新的内容和精神。

2奥林匹克文化范畴的界定

奥林匹克文化是个庞大的范畴,从广义来说,奥林匹克文化包括奥林匹克运动的全部思想体系和活动内容,是奥林匹克运动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和衍生出的各种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物质财富即物质文化主要指奥林匹克运动对人体技能的改造、发展,以及所采用的各类场馆、器材等物质文化设施和由此产生的文化形态。精神财富即精神文化主要指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理念、精神准则、礼仪、运动竞赛规则、体育道德等精神产物.以及奥林匹克所提倡的文化艺术教育等活动内容。从狭义来讲,奥林匹克文化主要指奥林匹克运动非物质性财富。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就有形体、圣火、演讲、雕塑等文化艺术活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更是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并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将这一传统推向新的高峰。

3奥林匹克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3.1文化融合:奥林匹克运动跨文化传播的内涵 奥林匹克文化是个抽象的概念,它需以具体的奥林匹克运动为载体,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进行交流和传播。因而,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史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传播史。奥林匹克是人类社会通过体育运动不断寻求相互了解、相互适应和相互沟通的过程。传播的内涵有三个个递进的过程:一是认知和理解。二是达成共识和引起共鸣。三是改变行为。简述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传播史,一方面我们看到,西方体育文化在工业革命之后依其强大的科技手段、经济实力向世界输出自己的运动文化。以竞技体育为核心的西方运动文化,在适应工业化生产和社会发展方式也显示出其培养人类超越自我精神等卓越功效。随着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进程波及全球。无疑,西方体育文化在与东方体育文化的冲突中尽显优势,这种冲突没有改变东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趋势,反而进一步加速东西方体育文化融合。如1932年洛杉矶刘长春的单刀赴会、1936年柏林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参加、1964年东京奥运会、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可以说,当前的奥林匹克运动已经形成为一个跨文化、跨民族、跨国度的世界性文化体系。

3.2全球化:奥林匹克运动跨文化传播的基础

全球化是20世纪20.30年代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凸显出的新现象,它是指物质和精神产品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当全球化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时,奥林匹克的跨文化传播也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相契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开始加速复兴。从1896年第1届奥运会仅13个国家的3i1名运动员参赛,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204个国家及地区11438名运动员参赛,奥运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盛会。国家奥委会的数量也由1900年的8个,增加到2000年的205个。如此庞大的会员国组织已名副其实的使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全人类最大最隆重的盛会。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空前发展也使得奥林匹克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庞大的奥林匹克的组织为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电视等传媒的出现和普及也使奥林匹克运动跨文化传播效应产生了质的飞跃。

4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循着先物质文化后精神文化的模式传播发展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近乎绝缘。但令人安慰的是,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传播的火种却并没有熄灭。奥林匹克运动队中国的影响也在潜移默化的进行。

跨国文化论文范文10

论文摘要:谬误译文对读者产生的误导显而易见。对英语的理解有误,对汉语知识和表达方法的掌握不足,都是可能产生谬误的原因.为了提高外国语言的学习效率,努力做到正确理解外国文化并认真传承本土文化,我们有必要对跨国文化传播中存在的误译现象进行分析,进而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

当今流行的数字化生活、信息高速公路和各色各样的网络,将整个世界连成了一个“地球村”,通过英特网、卫星、有线电视等在全球传播的共享文化使国界失去了原有的含意。你可以在中国通过电脑阅读《纽约时报》或《时代杂志》,也可以在美国通过卫星电视观看我国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但是,在文化传播全球化过程中,西方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利用实际可支配的更多资源和处于更有利的区域位置,使西方媒介强国与发展中国家文化在全球范围的相互输出不成比例。例如,2002年最强大的15个具有控制全球能力的媒介网络中,有14个公司的总部都设在美国。

媒介理论家杰姆斯w.凯利(3ames w. carey)对文化传播的概括在传播学界中的影响很大,他肯定了传播和现实之间的直接关系。凯利认为,传播是一个符号交互的程序,现实在这个程序中被创造、被维持、被修复、被改变。跨国文化传播是不同文化现实的相互传送,通过传播来促进各个不同文化之间的彼此理解和共存共荣。不同民族与国家的历史文明各有不同,风土人情与社会习俗也因地而异。但是,在网络传播迅猛发展而形成的“地球村”里,美国特别是好莱坞电影事业的高度发展、流行音乐的极大普及以及以商业为主导的电视节目的四处扩散,导致美国式大众或通俗文化影响无处不在。

大众媒介使人们可以坐在家里就知道天下大事,文化因此而打破民族和国界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传播,人们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随之发生着变化。在受众影响力最大的大众媒介中,影视片首屈一指。影视片的译制成为一种大众媒介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改革开放以来,译制片不仅活跃了国内影视文化市场,观众通过它们对异域风情和丰富多彩的外国文化也有所了解。麦克卢汉“媒介即是信息”的名言虽然有人认为是带有技术决定论的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影视文化的威力是巨大的。影视媒介以其特有的图像方式发射出的信息对受众尤其是青少年产生的影响,是其它以文字为主的媒介所不能达到的。正因为如此,对引进影视片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由于译制力量不足导致质量低劣,特别是目前尚不能完全停止的盗版活动更加重了影片翻译中出现不少荒谬可笑之处。有的影片中甚至连最基本的常识和常用语都没有搞懂。例如,最近从影视网络上看到的《我的妈妈是间谍》这部影片,几乎每一句对话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这里只举几个具有过分错误的例子—

单词方面的有:

“犹太法师,,(rabbi)译为“瑞派,,;

“恶心”(gross)译为“盖瑞斯,,;

“职业”(career)译为“韩国”;

“求婚”(propose)译为“故意,,;

“间谍小说”(spy novel)译为“西班牙小说”;

“怀疑”(suspicious)译为“敏感,,;

“打扰”(disturbing)译为“怀疑”;

“就是这样/仅此而已”(period)译为“经期”。

词句方面的有:

“他在谈论中用了‘我们,这个词,说的是复数形式,,("he used the word `our’, talking in plural")被译为“他用了几个小时在谈别的事情”;

“我的女儿在编审他的书,,(my daughter is editing his book)被译为“我的女儿喜欢看小人书”;

“我妈连碟片播放机/录像机都不会使用”(my mother can’ t program her vcr)被译为“我妈不是特工”;

“你收到我的佛像了吗”(did you get my buddha?)被译为“你来做强盗的吗”;

“子弹不是个好东西”(bullet is bad)被译为“你是个混蛋”等等。

再如在《矮子当道》这部影片中,把“开车”(behind the wheel)译为“在车轮后面”,把“美国国税局”(irs)译为“航空公司”,把“不要误解我”(don’ t get me wrong)译为“别把我搞混了”,把电话地区号码((zip code)译为“链子的密码”等。

从传播学角度来说,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符号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号的跨文化传播活动,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映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映;译文质量的检验是建立在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理解的比较之上。只有在译文被译文读者理解的情况下,传播的目的才能达到。因此,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做到向译文读者正确介绍他国文化,译者对译文的正确翻译与解释是举足轻重的。遗憾的是,除了众多译制影视片中出现的严重错误之外,不少书籍的翻译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其中包括一些专业书籍的翻译,造成汉译书籍也会使入“看不懂”的局面。下面以《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一书为例,试将其中的一些译个比较:

原译文:“一则高度组织的消息没有高度的随机性、不确定性或选择性。”(第53页)(原文:a highlyorganized message does not have a high degree of randomness, uncertainty, or choice.)

比较:在一则组织高度严谨的消息中,任意的、不确定的或可选性的成分不会很多。

原译文:“香农和韦弗的另外一个主要贡献就是消息中包括了嫡和冗余的概念。为达到有效的传播,两者之间就应保持平衡,以抵消传播渠道中的噪音。”(第47页)(原文:other m句or contributions areshannon and weaver’ s concepts of a message composed of entropy and redundancy and the necessary balancebetween them for efficient communication while offsetting noise in a channel.)

比较:香农和韦弗另外的主要贡献,是他们提出的有关消息中包含了嫡和冗余的概念,以及这两者之间需保持必要的平衡并消除传播渠道中的噪音以获得有效传播效果的说法。

再来看李普曼的《公众舆论》“,经典著作中的两个例子:

(a)原译文:“大人物—即使终其一生照例都是通过一种虚构的个性而广为人知。由此,一个老生常谈也不无道理:仆人眼里无英雄。在仆人和私人秘书看来,他们只有一点是真实的,那就是常常沉溺于自我虚构”(第6页)(原文:great men, even during their lifetimes, are usually known to the public onlythrough a fictional personality. hence the modicum of truth in the old saying that no man is a hero to his valet.there is only a modicum of truth, for the valet and the private secretary are often immersed in the fiction them-selves.)

比较:(关于)大人物,甚至是当他们尚在人世之时,他们为人所知的一面通常是经过虚构化了的人物个性,这说明了“仆人眼里无英雄”这句老话中含有的真实性的成分很小,因为他们的仆人和私人秘书自己也往往被置于虚构化之中了。

(b)原译文:“我们不得不从政治上去应付的这个世界,即产生于想像,也产生于见解,又产生于思想”(第23页)(原文:the world that we have to deal with politically is out of reach,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

比较:我们必须以政治手段对付的这个世界,是不可触、不可见、不可思议的。

不难看出,谬误译文对读者产生的误导显而易见。对英语的理解有误,对汉语知识和表达方法的掌握不足,都是可能产生谬误的原因。

跨国文化论文范文11

论文关键词:林语堂;中国文化观;建构与超越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将古老的从沉睡中惊醒,千年帝国固有的治乱循环的逻辑突然被完全打破,从此便开始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传统文化也第一次遭到异域文化的挑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西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使得自古以来有着忧患意识的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文化的出路。从最初的“夷夏之辨”,“中体西用”之论、到后来的“中西调和”、“全盘西化”观,直至上个世纪20年代前后,由于社会各种矛盾的不断激化,逐渐酿成了一场波及全国思想界的东西文化大论战,拉开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帷幕。正是在这样一个“无人不论文化,无人不谈中西”的历史语境中,林语堂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与解读。

一、“语丝”时期:对中国文化的批判与解构

“语丝”时期是指林语堂作为“语丝派”重要成员,与鲁迅、周作人等并肩作战的这段时间。林语堂最初在中国思想界发出声音的时候,正值“东西文化问题的论争”、“科学玄学论战”烽烟再起,陈独秀、和胡适等新文化运动主将接过了梁启超、严复等人的启蒙旗帜,发起了一场旨在以“科学”、“民主”替代封建纲常伦理的新文化运动。以近世西方思潮为标准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并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应用到人类的精神领域,一时间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抑中褒西,从传统制度、伦理道德到方法论等领域彻底革旧立新,甚至不惜矫枉过正以消除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这样一股激情多于理性,变革压倒一切的时代大潮将林语堂自然而然地也卷入其中。

1923年留学归国后林语堂成为语丝派的一员,并从思考国民性开始对反思中国传统。这一时期林语堂先后写下的《论性急为中国人所恶》、《给玄同先生的信》、《萨天师语录》、《祝土匪》、《论土气与思想界之关系》、《讨狗檄文》等一系列针砭时弊的文章,抨击军阀政府的专制统治,痛斥“甲寅派”与“现代评论派”文人,支持民众与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于中国文化而言,林语堂则是大力提倡“欧化”,反对“国粹”。

例如在致钱玄同的信中,林语堂痛斥“中国人是根本败类的民族”,“欲一拔此颓丧不振之气,欲对此下一对症之针砭,则弟以为惟有爽爽快快讲欧化之一法而已。”而要做到“思想欧化精神欧化习惯欧化”,林语堂认为必须坚持根治民族劣根性的六项原则:“非中庸”,“非乐天知命”,“不让主义”,“不悲观”,“不怕洋习气”,“必谈政治”。㈨t索国民性,提倡“精神复兴”成了“语丝”时期林语堂的一个基本命题。

《萨天师语录》系列是林语堂这一时期向中国传统文化发起挑战的宣言书,也是他中国文化观的具体体现。在《萨天师语录(一)》林语堂又借萨天师之口,揭露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批判了当下中国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再次深刻反省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弊端:一是“驯服”,二乃“软弱”,三为“老化”。《萨天师语录(二)》则集中刻画了中国文明空虚、肤浅、病态的特征。《萨天师语录(三)》批评了当时流行的关于妇女解放的主张,肯定了“新时代女性”的要求。《萨天师语录(四)》抨击了中国儒家所鼓吹的“王道”以及“不念旧恶”等处世之道,《萨天师语录(五)》揭露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最大特色“讲究名正言顺、分定位安”与最终基础“传家的秘宝——正名哲学”。《萨天师语录(六)》嘲讽了“杏眼圣人”孔子“颡额的用处是磕头,足膝的用处是膜拜,喉舌的用处是要学唤主人,眼泪的用处是要泣谢天恩”一类的说教。这样,林语堂对国民性弱点、对民族精神的负面性、对传统文化的弊端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批判与解构,通过宏观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判,清晰地表明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彻底改造国民性的强烈愿望。

二、“论语”阶段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重构

大革命失败后,林语堂于1927年9月辗转来到上海,开始了他自称为大荒中“寂寞的孤游”,并先后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进入了他创作的“论语”时期。林语堂一改“语丝”时期的“浮躁凌厉”和“锋芒毕露”,开始提倡和追求“幽默”、“闲适”、“性灵”。特别是1929年《新的文评》及《美学:表现的科学》的翻译,使林语堂进一步了解了西方表现主义美学体系,克罗齐“艺术即表现即直觉”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于是现代西方的表现主义美学理论和林语堂此时极力推崇的中国的性灵文学的会通,使得他对中国文学和文化开始有了重新的认识。正如殷国明所言:对林语堂来说,克罗齐的思想无疑开通了另一条思路,这不仅表现在个性意识方面的共鸣,而且启动了他对东西方文化的新的互补性思考。克罗齐不仅加强了他自己的文学见解,而且加深了他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胁的确,林语堂从克罗齐的“表现说”中,不仅吸收了西方文艺美学的长处,而且也意识到了它的弊端,并开始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底蕴对整个人类精神发展的价值和意义。自此,林语堂的思考越来越倾向于在东西方文化比较的基础上,用东西方互补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和解读中国文化,形成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理解,构建起了他独特的中国文化观。

1.中国文化的精神:人文主义。

1932春在牛津大学和平会的演讲《中国文化之精神》可谓林语堂这一时期的文化宣言。

林语堂首先强调:“中国民族为最近人情之民族,中国哲学为最近人情之哲学”,具体说来,“中国民族之特征,在于执中,不在于偏倚,在于近人之常情,不在于玄虚理想。中国民族,颇似女性,脚踏实地,善谋自存,好讲情理,而恶极端理论,凡事只凭天机本能,糊涂了事。”同时,林语堂从“劣的方面”、“优的方面”、“中立的方面”三个维度对其一一予以分析并总结到:

在这些丛杂的民性及文化特征之下,我们将何以发现此文化之精神,可以贯穿一切,助我们了解此民性之来源及文化精英所寄托?我想最简便的解释在于中国的人文主义.因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就是此人文主义的精神。

接下来,林语堂继续解读了中国的人文主义及其目标。由此,林语堂便抓住他所理解的中国文化的精神要义——人文主义精神:中国人的“人生目的与真义在于享受淳朴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快乐”且为“人生追求幸福之目标”,而“达此目的之方法”则是儒家的“中庸之道”或称“庸见的崇拜”。此后不久,林语堂便从“中国的人文主义精神”出发,找到了中西文化的共通之处,即相同的文化价值关照客体——人,这是所有人类文化的共同指归。自此,林语堂始终坚持他的“人文主义精神”,直至后来提倡以东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来拯救工业社会中物质主义泛滥所带来的极端危害。从“中国的人文主义精神”出发,林语堂抛弃了往日的激进,开始理智、客观地评价中西方文化。

2.中国文化成熟的标志:幽默智慧。

1934年林语堂在《论语》上连续发表长文《论幽默》探讨中国幽默文化的传统问题。文中认为:“幽默本是人生的—部分,一个国家的文化到了相当程度时,必有幽默的文学出现。”这里,林语堂深信,幽默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成熟的标志和智慧的结晶。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性灵的飞动,个性的伸张,导致了中国人幽默感的出现,接下来林语堂把幽默一直追溯到老庄,认为老庄是“中国之幽默始祖”,而孔子也是“近于真正幽默态度”。

经过一番探讨后,林语堂不但发现了中国文化有幽默,而且理出了一条较清晰的发展线索。正如有学者说,“从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的关系来看,林语堂的幽默论最能体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理解。林氏所倡的幽默之说,并不是简单地出于文人意气与一时的标新立异,而是建立在他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察和思考之上。”林语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幽默的根源,在“性灵文学”的基础上,他为幽默找到了源头。

林语堂把幽默看作是一种文化心理,并从兼容东西方文化的角度,把幽默分为两个层面,一种是日常生活中的幽默,另一种便是对人生态度的认同,是一种凝聚着高级智慧与人生自觉意识之上的幽默。林语堂认为最上乘的幽默表示的是麦烈蒂斯所谓的“心灵的光辉和智慧的丰富”,是“会心的微笑”。这种智慧不是技术意义上的智慧,而是基于对人生体认上的智慧。

《论东西文化的幽默》一文,则集中体现了林语堂成熟的幽默观。这篇文章中,林语堂打破了幽默的民族界限,突出幽默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心灵开放的花朵”,“是文明的一项特殊赐予”后来林语堂提倡用幽默去挽救世界和平,“派遣五六个世界上最优秀的幽默家,去参加一个国际会,给予他们全权代表的权力,那么世界便有救了。”正体现了他对人类幽默共性的洞见。

可以说,林语堂毕生全力倡导幽默正是有感于“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由此可见,林语堂的幽默不但是他的文学观,更是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中国文化的最终标准:生活的艺术与近情精神。

论语时期,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日趋客观、理性与成熟。《谈中西文化》—文明确地表达了林语堂的文化观:“常人谈文化总是贪高骛远,搬弄名词,空空洞洞,不着边际,如此是谈不到人生的,谈不到人生便也谈不到文化”,而中国文化的特征则是“以人为一切学问的中心”,“把东西文化都放在人生的天平上一称,才稍有凭准。”唧之后,在《谈螺丝钉》、《再谈螺丝钉》、《二谈螺丝钉》和《四谈螺丝钉》,林语堂借柳先生、柳夫人之口再次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独到见解:“文化最后的标准,是看他教人在世上活的痛快不痛快。活的疳决便是文化好,活的不痛快,便是文化不好。”而东西文化间有了这种共同的标准,就不会“因理不明,见不达,或由言语文字之障蔽,遂致不能相通”,“不复为表面上习俗不同所蔽围”。

林语堂始终认为中国文化的理想是“近情”精神,并把近情作为人类文化的最高标准:“近情精神实在是人类文化最高的、最合理的理想,而近情的人实在就是最高形式的有教养的人。”“人性化的思想其实说是近情的思想,而近情精神乃是中国文明的精华和她的最好的方面。”换言之,近情精神就是指常识或“庸见”,与逻辑相对立,“对付此等学理上的逻辑怪想,‘常情’是最好最有效的消毒剂”。这里,林语堂把近情作为一种消除西方走向极端的逻辑思维和抵抗泛滥的物质主义的重要方法。“我们如想把西方哲学变成近于人情,则我们必须先将西方逻辑变成为近于人情。我们需回到一种对现实和生活,尤其是对于人性,急于接触的思想方式,而不单是求得不错,合于逻辑,和没有不符之处便算完事。”

这也是林语堂不久后海外系列著译的重要创作动因。林语堂以“近情”为理想和目标,用艺术化的眼光审视日常生活和人的生存状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东方和西方架起了生活艺术的桥梁,从而突破了文化表层的二元对立,超越了不同种群人性的桎梏和藩篱,成功实现了中西文化的会通。

三、海外时期: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

从1936年起,林语堂开始了他海外创作和传播中国文化之旅,同时也是他深入认识和完整阐释中国文化的过程。从成名作《吾国与吾民》(1935)到代表作《生活的艺术》(1937)、《孔子的智慧》(1938)、《中国印度之智慧》(1942)(老子的智慧》(1948)、直到后来的《美国的智慧》(1950),林语堂系统、全面地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并形成了他较为成熟的中国智慧观。其间,《京华烟云》(1938)《风声鹤唳》(1941)《朱门》(1953)(唐人街》(1948)(奇岛》(1955)(红牡丹》(1961)《赖柏英》(1963)等多部小说,《坡传》(1947)《武则天传》(1957)《从异教徒到基督徒》(1959)等多部传记,《讽颂集》(1940)(啼笑皆非》(1943)(中国的生活》(1959)(不羁》(1962)等多部散文、杂文集,以及《浮生六记》(1939)《冥廖子游》(1940)(寡妇、尼姑与歌妓:英译三篇小说集》(1951)《英译重编传奇小说》(1952)《帝国京华》(1961)等多部译著,立体、多维地展示了林语堂眼中中国人生活的艺术与人生的智慧,同时也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林语堂的中国文化观,特别是他的中国智慧观,从而实现了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化理想,尤其是将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世界,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与强烈的震动,被誉为集东西方智慧于一身的“真正的世界公民”和文化大使。

跨国文化论文范文12

    论文摘要:日剧韩剧曾一度风靡中国,如今美剧热也来到了我们身边。2004年,美国abc电视台推出最新电视连续剧((desperate housewives》不仅在北美地区迅速蹿红,更是以惊人的速度风靡全球130余个国家和地区。事实上,美国文化正通过音乐、体育、电影等手段,越来越大地影响着整个世界的文化形态。本文将解读这部以美国中产阶级生活为主题的通俗电视剧,分析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

    通俗电视剧反映世俗的生活和世俗的情感。它的产生是有多方面背景原因的:1社会开放:大众文化的通俗审美特征更多的要求电视剧能以其娱乐功能,调节紧张情绪,舒展其生命力。在这种特定的精神要求下通俗剧应运而生。2经济影响:通俗电视剧更具有商业价值,更宜于推向市场便于大众消费,有较强的商品属性,使它能够在文化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并在市场竞争中,对高雅电视剧产生挤压甚至于排斥。3电子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使其更易于传播,从而产生更广大的受众面。

    一、通俗电视剧的主要审美特征

    1.故事性与语言性以“讲述一个故事”来满足大众想“听一个故事”的愿望,《绝望主妇》用一个死去主妇灵魂的叙述作为旁白,引领着每一集的故事推进,他居高临下地用既甜蜜而又讽刺的声调把生前亲人、朋友的故事描述给电视观众。对于语言的运用,它更鲜明的体现了与国内通俗电视剧的不同。在媒介的传播中语言和文字,图画一样都是一种符号,而非事件的本身,是人们摄取外来刺激,通过思维赋之以形式,最终受众再对其进行解读。《绝望主妇》的语言特点就是直接明了,用最直观的方式刺激受众的听觉,以加强感染力的。举儿个例子来看一看:加布丽尔·索利斯是剧中一位离不开金钱的主妇,她说:“我试过从贫穷中找快乐,可根本找不到快乐。”这句话相信应该表达了当今社会众多人的心声,在大家还在含蓄的表达“金钱不是万能,没钱是万万不能”时,剧中人物却一语中的,与中国许多电视剧中“贫贱夫妻百事哀”的主题相吻合,这种直白的表达方式让人大呼过瘾。不仅如此,美剧的语言直白的涉及到中国电视剧不敢随便谈论的话题,这与文化差异有关,我们将在后面谈到这个问题。

    2.情节性与人物性。与情节紧密联系的是人物形象,《绝望主妇》以四个性格迥异的年轻主妇为主角:离婚的单身母亲苏珊·梅尔一心要寻找忠贞长久的爱情;曾经的职场女强人丽奈特·斯加沃现在的生活被四个顽皮到令人生厌的孩子完全占据;布丽·范德坎普以强硬的铁腕风格治家,事事追求完美,直到发现丈夫居然有了外遇,她对整个家庭的统治开始走向土崩瓦解;加布丽尔·索利斯年轻貌美,丈夫富有,房子豪华,但是这些无法填补加布丽尔心灵的空虚。四个女人的故事个各有各的特点,但是有一点她们是相同的:“绝望”笑容背后“绝望”的生活,现实的观众也在她们身上找寻着自己的影子。生动的人物形象与丰富的故事情节有机地浑然一体,确实构成了通俗电视剧对受众的主要吸引力。

    3.通俗性与时效性。通俗与高雅对立,它以其娱乐功能和商业价值占有广泛的市场。当红明星的加盟和热门话题的探讨使制片商最大的卖点。该剧中美女、隐私、丑闻、谋杀、探案等热点元素应有尽有。比起曲高和寡的高雅电视剧、自然会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4.大众性与受众性。通俗电视剧是大众的艺术,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电视剧都要为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相反,它的大众性应该是以类型丰富和风格多样来获得更多的受众。美剧的受众应该是广大的年轻人,他们乐于从网络上获得更多外来文化的信息,并且永远站在风日浪尖引领着这种文化。《绝望主妇》不仅以女性婚姻观为主题获得了主妇的追捧,还因其与《欲望都市》的相似性吸引了更多男性的眼球。

    二、开放度与本土化

    如今,通过网络观看美剧是目前最为普遍的方式,央视国际部引进的《疯狂主妇》曾引起一阵观众对其语言翻译的讨论。在央视版的《疯狂主妇》中,所有关于”性”的话题被删去或弱化了,而以”爱情生活”、”卧室生活”等一系列含糊字眼来代替,如此的翻译与配音自然成为了中国”主妇”迷们的”众矢之的。

    中国中央电视台在多年的实践中为中国电视观众引进,译配,制作了大量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工作并不只是单纯的翻译与编辑,而是要将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在保留开放的程度上进行本土化,通过一种传播的艺术实现更深远的跨文化交流。

    1.开放的广度。引进节目的范围,节目的品种,引进的方式都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拓展。早期的港台、日本到现在的韩国、印度;改革开放初期经典影片的引进到情节性较强的电视剧;单个节目的引进到通过公司合作的整体引进,都在证明开放的广度。

    2.开放的高度。整体文化格局可以划分为三类: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符合主流文化的较少,但是通过经典名著改编的影片体现精英文化很早就已经出现。不仅如此,适合大众文化口味的电视情景剧也开始出现。正因为如此,为了与主流文化相适应,并且保持作品原有的个性与民族文化,更加要求央视这样一个国家电视在放大限度的基础上把握好尺度。

    本土化是使引进节目的核心,无论央视引什么内容的作品他都不能脱离我们自身的文化,否则他将失去受众,更不能偏离当今社会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按照我们民族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去选择加工改造,并加以修饰是必须的步骤。其中语言的表述就是跨文化交流中最棘手的问题。例如在《绝望主妇》中,所有关于”性”的话题被删去或弱化了,而以“爱情生活”、”卧室生活“等一系列含糊字眼来代替,也许受众完全明白为什么会被如此翻译,但是却接受不了这般现实,倘若能够接受,相信这部电视剧也就很难在国内引来收视狂潮了。

    如果说语言的表述是必须在翻译时经过修饰的,那么该剧中黑色幽默的叙述方式则是中国电视剧需要借鉴的,用喜剧的表现形式去描述残酷现实生活,实际剧中每个人都是不快乐的,她们把自己最痛苦不为人知的一面隐藏在内心的灵魂深处。黑色幽默在当今中国年轻人的眼中拥有广泛的市场,他们以美国冷幽默来讽刺上一辈人的生活态度,并激励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生活。

    再比如电视剧创作的机制,美剧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每集的结尾留下一些悬念,编剧则根据民意以及自身的灵感讲故事继续续写。这就是与本土电视剧最大的区别,电视可以根据大多数人的愿望发展,它保证了电视剧的质量也稳定了较高的收视率。所以一方面,有些东西因为本土化而被剔除,而另一方面,更多的精华因为本土化的需要而被吸收。

也许在《绝望主妇》之中很难找出与我们自身的文化相似的东西,相信央视在引进它时也并没有刻意的要求剧中有本土化的元素,但是为什么它能在当今社会得到如此广泛的传播?因为差异性的文化正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变迁,变得相似。

    三、美剧中的跨文化传播

    不同文化的接触是产生文化的变迁的前提,文化一旦接触,就会产生变化的可能。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飘洋过海来到中国,从人们白勺生活习惯到精神倒印,变化都是空前的。不仅如此,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一全球化,也林各石濒域遥本我们的生活,电视行业自然也不例外。当电视行业的传播的技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全球化影响下的跨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