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行业现状及趋势

农业行业现状及趋势

时间:2023-07-07 17:24:41

农业行业现状及趋势

第1篇

关键词:现代农产品物流;现状;发展趋势

如今,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市场化水平偏低但流通成本却非常高,这不但极大地降低了农产品所具有的竞争实力,而且甚至已经成为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农产品最后还是需要靠流通才能能实现自身价值,所以相对比较高的流通成本就导致农民群众未能从流通领域之中享受本应得到的权益。这就需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以提升我国农产品所具有的竞争实力。这就需要加快对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趋势的探究,从而推动农产品物流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基本特点

所谓农产品物流,主要是指农产品从生产地往接收地进行实体流动的整个过程,并要在此过程之中实现相关农产品的保值与增值。农产品物流具有迥然不同于其他物流的鲜明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物流具有极强的季节性。因为各个不同地区在气候和水土等各个方面的自然条件均具有较大的差别,分别合适种植不一样的农副产品,所以农产品生产也就具备了非常强的季节性特点,不仅表现为农民群众的生产资料购置要考虑到季节因素,而且各类农产品的产出也具有极强的季节性特点。二是农产品物流具有极高的难度。绝大部分农产品容易腐烂,对鲜活度的要求非常高,这就要求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实施防潮、防虫以及烘干等相应的处理,进而保障农产品的品质以及质量。这就需要农产品物流企业考虑相应的设施与设备,主要包含了物流仓库、专业运输车、专业装卸设备以及加工设备等。三是农产品物流的种类繁多而且规模较大。因为农产品的品种十分丰富,所以流通量也十分大,而农业生产资料购置量同样也十分大,主要有农药、化肥、农机和农业生产所需相关原材料等。

二、当前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中国农产品物流行业虽然已经得到了极大发展,然而与西方国家比较起来依然显得极为之后,这是由于我国流通领域过于分散之局面造成了农民群众的分散型购销,因为受到经济能力、信息资源等多种要素带来的影响,风险极易转嫁至生产者,从而也就导致了农产品物流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产品物流体系不够完善。因为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不够平衡,农产品物流业的活动主要聚集于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那些地区,在更加广袤的农村地区,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则相对比较缓慢,这就产生了农产品物流发展体系不够均衡的问题。同时,到目前为止,中国农产品物流业的运行方式还是相当简单的,只是农户们自身开展相对简单的运输活动,未能对农产品物流业实施全面整合,也未能对农产品物流的流动过程实施全面管理。二是农产品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如今,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物流行业取得发展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物流还远远没有建立起相互协调的现代物流运输网络体系。农产品物流业信息化状况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在分散式经营的模式之下,农户对农产品相关信息之获取依然依赖于以往那些传统办法,而且诸多农产品市场尚未购买信息化的设备,以至于物流网络系统依然处在空白阶段,农产品的供应链难以进行合理整合。三是农产品物流业的组织化水平偏低。鉴于当前我国农民群众的户均耕地只达到0.5公顷,生产规模非常小,导致传统的粮食供应业还是处于主导地位上,提供的物流服务水平较低。当前,单一农户近年来逐步成为了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主力均,然而这类物流主体不仅规模偏小,而且组织化的程度相当低下,而且农产品物流中介组织的发育相当缓慢,缺乏良好的服务能力,以至于大部分农民群众需要自行解决农产品物流运输的问题,农民群众处于无组织的分散化状态之下,自然也就缺少了足够的市场竞争实力,无法构成规模化经济,而且也无法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具备稳定性,同时还压缩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空间。

三、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主要发展趋势

(一)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之趋势

要积极加大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力度,着力培育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物流集团等规模化、体系化发展之主体。要把农产品物流原来较为分散的物流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从而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进而能够实现产销之间的无缝对接,加快我国农产品物流的顺利流通进程,而且同时还能控制农产品物流中的相应成本。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积极支持农产品物流业协会的建立与健全,形成农产品物流公司的诚信经营机制以及认证体系,积极支持该行业协会制定出牵涉到农产品物流业的有关行业标准,并严格加以执行。

(二)农产品物流专业化之趋势

如今,我国农产品专业物流一体化服务正在逐步建立之中。鉴于近些年来我国农产品产业化的不断提升,农产品规模化经营局面以及特色农业发展趋势已经逐步建立,对于农产品专业化物流的需求也变得愈来愈高。其所表现出来的发展趋势就是要加快本行业的分工进程,把农产品物流分配从原来的供应企业与销售企业那里予以脱离,交由专业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运作,从而让农产品的供应企业以及销售企业能够一心一意地抓好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的工作。

(三)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之趋势

因为农产品具备了数量大、类别多、运输困难、容易腐烂等鲜明特色,所以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一定要建立起从农产品的运输到防腐、加工、配送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一体化冷链物流发展体系。然而,当前我国的冷链设施以及装备数量上有所不足,技术上还不过硬,也就容易产生易腐农产品,尤其是各类初级农产品被大量地消耗,以至于在食品安全上产生了相当大的隐患。有鉴于此,我国应当加紧构建覆盖面更宽、范围更广、技术更高的农产品物流冷链体系,并且较好地实现农产品物流之更新换代。

(四)零售环节规模化之趋势

如今,中国农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之中。随着我国农产品买方市场的逐步确立,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化,而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对农产品的消费也从追求数量转向提升内在质量。与此同时,鉴于我国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农产品市场也要面对愈来愈激烈的国际市场的挑战,以上这些均对今后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就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积极发展我国农产品的连锁经营行业,就能进一步地实现其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良好对接,从而切实减少流通环节的损耗,持续提升流通的效率,能够进一步地推进规模化经营,持续扩大市场的主体,提升其所具有的市场竞争实力。同时,推进我国农产品零售的连锁化经营,对于促进中国农产品更趋科学化与规范化也有正面、积极的影响。鉴于当前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城乡之间的差别比较大,农产品零售要想实现连锁化必然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一开始往往集中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在物流技术以及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之后,连锁的范围必然会得到持续扩大。

(五)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之趋势

信息化可以说是我国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要,从农产品的生产起,到存储环节、运输环节和销售环节,农产品物流信息一定要进行快速处理,从而力求做到更加精准的传递。一是要提升农民群众应用信息之能力,全面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提升广大农民群体的受教育程度以及掌握信息化知识的能力。要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加快农地的流转进程以及规模化经营的程度,提升农民群众对于信息化工作之需求。同时,各地政府部门也应当进行统一协调,运用市场化导向,认真实施好农产品交易信息的采集以及等工作。要逐步完善农产品物流方面的信息交流以及服务机制建设,积极创建现代物流产业信息发展平台,落实农产品的信息化服务工作,形成快速、高效的现代物流业发展体系。

(六)农户组织化提升之趋势

中国的农产品从生产起,一直到加工环节、销售环节,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以及组织数量非常多,然而规模缺相当小,层次也比较低,缺乏应有的联合性,进而造成组织化的程度不高。要想解决存在于农民群众身上的组织化程度过低和大市场之间存在的矛盾,较为可行的一项措施是促进家庭经营与规模化经营的紧密联系,积极开发多元化农产品的合作方式,加快农地的合理集中,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户经营的规模化程度,提升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整体规模化状况,切实解决分散经营的生产成本过高而效益偏低等实际问题。运用农产品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农业龙头企业将原本分散化的农户进行合理的组织,从而产生产业化的组织新方式,切实带动广大农户进入到市场中实施统一化管理。要充分发挥出农民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功能,切实提升农户群体的组织化程度。

(七)强化专业合作社建设之趋势

农业专业合作社是指专业生产方向一致的农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实施自主管理和自负盈亏的一种农业经济组织。在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专业合作社与普通农户比较起来,具有团队协作、要素改进、市场竞争力提升、风险降低以及管理能力提升等各个方面。合作社完全可利用自身更为稳定的货源、更为充裕的资金,对农产品实施全面深加工,以求缓和集中上市带来的各种压力,进而提升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值,从而有效缓解农产品在产、销过程中产生的危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状况,展望了农产品物流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今,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业尚处于起步摸索时期,建设现代农产品物流新型模式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政府部门一定要全力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宏观调控等积极作用,落实符合我国当前实际的农产品物流业发展规划,健全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切实规范当前物流市场,提升对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毒,强化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从而为农产品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创设出更加优质的运行环境。

作者:冯佳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洪涛.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呈现新趋势[J].中国合作经济,2012(9).

[2]吴霞.宁夏特色农产品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物流科技,2013(7).

[3]恽绵.从供应链特点看农产品物流的趋势[J].中国农村科技,2013(8).

第2篇

关键词:农业气象;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196

1 农业气象的发展现状

1.1 与我国经济发展趋势不相符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提升,同时以多样化的趋势进行发展,由此而导致的问题为:农业气象的单一化服务形式与我国当前农业发展需求不符,不能有效的满足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若要提升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的质量要构建一个系统化综合化的农业气象服务制度,在农业的所有环节中渗入气象服务,由此促使我国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1.2 气象设备落后,缺乏专业人员

农业气象服务进步与发展的前提即为基础设施。但当前我国农业气象基础设施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较为落后,同时缺乏专业的农业气象人员,导致我国农业气象服务一直处于停滞的状态。

1.3 农业气象信息数据传输渠道堵塞

当前,12121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手机短信是农村获知气象数据信息的几大渠道。但经调查发现,我国农民主动借助以上渠道获取农业气象信息的人数较少,同时农业气象知识的普及程度校对较低。一些农民为了自身经济利益不会选择定制农业气象短信及拨通12121电话。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互联网尚未在农村地区普及,农村大多都是只利用电视这一种媒体。

1.4 气象内容不丰富,缺乏信息化

经实际调研发现,我国农业气象服务亟需调整。虽然当前遥感技术在诸多领域都有所应用,但是在遥感技术拓展的过程中遭遇了诸多问题,并且不能较好的解决,影响了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的效率及水平。

1.5 缺乏防雷防灾意识

当前我国农民缺乏基础防雷防灾意识,举例来说,农民在土地耕种的时候突遇雷雨天气,其避雨地点通常都会选择在一些没有防雷装置的地区,由此就会导致人员伤亡。同时我国大多数农村都尚未在房屋上安置防雷设备,由此就会发生雷电击伤事故,对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产生威胁

2 农业气象的主要发展趋势

经上所述发现,我国农业气象团队大多存在专业素质偏低、人员结构不稳定的问题,与当前农业气象工作的要求不相符,由此也就对提升我国农业气象工作水平产生一定的阻碍,同时也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农业气象工作的进步与发展是相当关键的,其不仅可以对我国农业气象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帮助,同时也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的长足发展。

下面主要分析农业气象的发展趋势:

2.1 将农业气象业务与科研相结合

在成立科研项目初期,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农村实际状况及气象状况,科学规划设计科研项目。

2.2 农业气象服务方式多样化

农业气象部门要加强农业的特色服务体系,结合当地的有关部门做好信息传送工作,增加气象信息的传播渠道和覆盖面,全面使用互联网以及广播等各种设施进行信息推送,使农业气象部门在加强服务的同时,促进当地通讯技术的发展。

2.3 农业气象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进步,我国农业气象工作也在不断进步中,由此也将促使我国农业气象监测网络加以调整与完善,并促进我国观测站点的扩大。除此之外,我国农业气象监测仪器也在逐渐更新当中,促使数据信息实现自动化传输。

2.4 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高

农业气象工作人员要结合不同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及需求状况对农作物灾害影响情况进行判断,同时进行精确的分析与评析,制定合理的灾害防护方案,同时强化农业气象灾害实时监测和定量影响评估服务,及时将气象数据信息向需要者传递。

3 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农业气象的现状以及其发展趋势,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彭启洋. 云南省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云南大学,2014.

[2]周晓倩. 基于GPRS的农田气象数据监测系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第3篇

关键词:吸收马尔可夫链 山西省 农业转移人口 就业趋势 预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154-03

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之一,经济水平越高,劳动力转移越活跃。每个人转移的经济总动机总是从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向经济条件好的地区转移。我国农村人多地少,把多余的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并合理的运用,既节约了劳动力资源,使劳动力资源得充分发挥,而且这部分劳动力成为了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者。{1}在当前及今后相一个时期内,随着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耕地面积的越来越少,农业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将会进一步增加。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造成耕地上所需的劳动力越来越少。我国土地、资本等资源与农业劳动力数量的现状决定了农业中有很多剩余劳动力,解决这些剩余劳动力主要途径就是转移就业。

大规模的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总是和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相随的,而农村劳动力转移会带来产业的升级换代及收入的提高,最终推动现代部门发展。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500美元,标志着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将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决定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基本趋势,即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依托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调节,实现农村劳动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第三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及新兴产业流动,同步发生身份转换、职业流动和居所迁移,成为自谋职业的城镇居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动力性质本身没有变化,只是就业空间的简单转移,仍然保留着土地,保留着农民身份,是一种“离乡不离土”的兼业式流动。外出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主要集中于制造加工、建筑、商业服务业,这是由于劳动力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劳动力转移与就业表现为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入。

本文在既有农业转移人力资源评估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农业转移人力资源的流动性特点,利用吸收马尔可夫链理论构建了农业转移人力资源评估的模型,并以山西省为例探讨了在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趋势中就业群体在不同产业中转换迁移的概率进行趋势预测及评估的可能性,以作为提高农业转移人力资源评估的科学性以及可行性的参考依据。

一、农业转移人力资源群体评估

对农业转移人力资源进行评估,是将农业转移人力资源资本化的过程,可分为对杰出个体和对有组织群体的评估两类。农业转移杰出个体对于社会价值的创造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其流动状况也显示出独特的性状。而对于有组织农业转移群体而言,群体内部个体共同作用,共同创造价值,并且整个群体在转移过程中的流动状况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是可以计量的,这就为针对整体的价值评估提供了一个基础。而对于杰出的个别的农业转移个体,这种方式由于不具有特殊性,其使用受到限制。

二、马尔柯夫链基本原理

马尔柯夫过程是研究一个系统的状态和转移的理论。它通过对不同状态的初始概率以及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的研究,来确定状态的变化趋势,从而达到对未来状态进行预测的目的。马尔柯夫链是状态和时间参数都离散的马尔柯夫过程,其定义如下:

设X={Xn(e),n=0,1,2,…}是定义在概率空间(Ω,F,P)上,取值在非负整数集I=N∪{0}的随机序列。如果∨非负整数i1,i2 ,…,in-1,i,j及一切n≥0均有

P(Xn+1=jXn=i,Xk=ik,k=1,2,....,n-1)=P(Xn+1=jXn=i)=pij(n)(2.1)

并且要求P(Xn=i,Xk=ik,k=1,2,.....,n-1)>0,则称过程X是一个离散时间的马尔柯夫链。

所谓吸收状态就是状态独自形成一个闭集。一个状态j是吸收状态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其一步返回概率是1,即Pjj=1,(j∈E)。具有吸收状态的马尔柯夫链称为吸收马尔柯夫链。

三、马尔可夫链就业迁移模型的建立

1961年,由美国经济学家费景汉和拉尼斯在《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一文中提出费景汉―拉尼斯模型。该模式用刘易斯模式把不发达国家经济部门的划分为基础,把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他们把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流动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类似于刘易斯模型。第二阶段工业部门吸收那些边际劳动生产率低于农业部门平均产量的劳动力。第三阶段是经济完成了对二元经济的改造,农业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3}农业和工业工资都由其边际生产力决定,农业与工业间的劳动力流动完全取决于边际生产力的变动。上述三个阶段中劳动力转移和再配置的数量与时间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工业资本储备的增长率。这一增长率为工业利润增长率和农业盈余增长率所限定。二是工业技术进步的性质和倾向。三是人口增长率。{4}

第4篇

关键词: 禽畜粪尿污染; 农村生活污染; 估算; 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 S21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008-02

陕西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位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南北跨纬度7°52′,东西跨经度5°45′,与山西、河南、湖北、重庆(直辖市)、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等8个省、市、区毗邻。陕西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渭河横穿关中平原,形成了渭河灌区,是我国的粮食和苹果主产区之一。由于地理条件复杂多样,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全省形成了三大主要的农业类型区:即关中-旱作农业类型区、陕南-旱稻兼作农业类型区、陕北-农牧结合农业类型区。但是,随着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民物质需求的改变,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居民生活过程中造成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损害逐渐凸显。农业活动在支撑了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本文在基于相关统计资料和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对陕西省禽畜粪尿和农村生活污染进行估算,对于探索陕西养殖业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程度,为政府制定有效的污染控制政策与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形势

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形势日趋严峻。养殖业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禽畜粪尿废弃物和农村生活污水。由于政府的农村环保政策的缺失,导致这些农业非点源污染物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绝大多数排入农业环境,造成生态环境的损害。张德英等对关中地区3个点8个畜禽场及部分农村庭院畜牧业的畜禽粪尿处理及利用的实地调查发现,60%~70%的畜禽场缺乏粪尿污水处理设施,大中城市的大型集约化畜禽场粪尿污水处理系统不配套,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严重,庭院畜牧业存在着畜禽舍与民宅混杂,造成大量禽畜粪尿堆积[1]。目前,咸阳90%的规模化禽畜养殖场缺乏必要的污染治理设施[2];而铜川市13个大中型规模畜禽场年产粪尿约6000t,每年流失的畜禽粪尿折算有机污染指标达2 300t;对铜川郊区5个大中型畜禽场周围环境调查显示,其中2个畜禽场周围河道夏季发黑发臭,有的甚至常年发黑发臭[3]。陕西省环保局监测数据显示[4],2008年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水质呈现重度污染,13个监测断面中,Ⅳ类水质断面2个,劣Ⅴ类水质断面9个,76.9%断面超过水域功能标准。

二、陕西省禽畜粪尿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估算

(一)估算方法

禽畜粪尿污染及农村生活污染主要是以水体富营养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主要是通过水介质进行污染。目前对禽畜粪尿污染及农村生活污染的估算应用最多的是排污系数法,也称为源强估算法[5-8]。排污系数法对农业非点源污染进行估算有如下优点:(1)不需要考虑污染的中间过程或机制,直接估算进入水体的农业非点源污染物;(2)形式简单,参数较少,应用性较强。禽畜粪尿污染及农村生活污染包括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cr),排放量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总氮排放量(PTN):PTN=Q(TN)i・β(TN)i; (1)

总磷排放量(PTP):PTP=Q(TP)i・β(TP)i;(2)

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PCODcr):PCODcr=Q(CODcr)i・β(CODcr)i;(3)

式(1)、(2)、(3)中,PTN、PTP、PCODcr分别代表污染物中TN、TP、CODcr的总排放量;Q(TN)i、Q(TP)i、Q(CODcr)i分别代表产生TN、TP、CODcr污染的第i类人口或禽畜的数量;β(TN)i、β(TP)i、β(CODcr)i分别代表第i类人口或禽畜的TN、TP、CODcr年排污系数。

(二)排污系数的确定

农村居民生活污染主要是有机质、氮、磷污染,流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农村居民生活污染主要来源于农村居民生活过程中排放的生活污水和人粪尿所产生的污染。根据国家统计标准和相关文献[5-9],农村居民生活污染的排污系数如表1所示。

禽畜养殖业产生的农业非点源污染主要是禽畜粪便和尿液污染。禽畜粪尿污染物的排放量主要依据禽畜粪尿的TN、TP、CODcr的排污系数与禽畜饲养数量进行估算。基于国家统计相关标准和现有研究资料[5-8],汇总禽畜粪尿污染物排污系数见表2。

三、估算结果

(一)2008年禽畜粪尿污染及农村生活污染排污情况

根据全省及各地区的农村人口数及农村生活污染排污系数,估算2008年陕西各地区农村生活污染排放情况见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2008年全年陕西生活污染物排放总量达830154.14t。其中CODcr的排放量710594.65t,占85.6%;总氮排放量100990.91t,占12.17%;总磷排放量18568.58t,占2.24%。然而,陕西省各地区由于农村人口不同,农村生活污染排放量差异较大,其中西安、咸阳、渭南生活污染排放量较高,分别占总排放量的14.58%、14.18%和16.10%;杨凌总人口少,农村生活污染的排放仅占总量的0.31%。农村生活污染的耕地负荷是一个可以衡量生活污染的排放强度的指标。2008年陕西省农村生活污染物平均耕地负荷为292.40kg/hm2,西安、咸阳、汉中、安康、商洛和杨凌超过陕西省的平均水平,分别达到464.73,328.92,437.50,381.38,625.72和625.72kg/hm2,其中杨凌最高,达625.72kg/hm2,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14倍。杨凌农村生活污染耕地负荷高的主要原因是:耕地面积少,但农村人口较多,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压力大。农村生活污染耕地负荷最小的是榆林,仅为158.42kg/hm2。

根据陕西省畜牧业发展状况的统计资料,估算出2008年陕西省各地区禽畜粪便污染物排放情况(表4)。表4表明,2008年陕西省禽畜粪尿污染物排放总量为102.00万t,其中TN、TP、CODcr污染物分别为18.51,4.27和79.23万t,分别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18.14%、4.18%、77.67%。各地区由于养殖业发展的结构和规模不同,禽畜粪尿污染物排放量有较大差异,其中,宝鸡、咸阳、汉中禽畜粪尿污染贡献较大,分别达到16.23,16.02和16.23万t,分别占陕西省总排放量的14.24%、14.06%和14.25%;杨凌最小,仅为0.40万t。然而,禽畜粪尿污染的耕地负荷的地区差异也十分明显,陕西省禽畜粪尿污染的平均耕地负荷为400.23 kg/hm2,其中西安、宝鸡、咸阳、汉中、安康、商洛和杨凌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以杨凌最高,达950.33 kg/hm2;渭南最小,仅为201.25 kg/hm2。

(二)陕西省禽畜粪尿污染及农村生活污染排放历史趋势

陕西省农村生活污染排放的总体趋势基本保持稳定,但其耕地负荷是呈现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1990年的0.23t/hm2上升到2006年的0.30t/hm2,之后开始下降,2008年仅为0.29t/hm2(见图1)。陕西省农村生活污染排放保持稳定的主要原因主要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逐渐提高,虽然总人口在不断增加,但是农村人口总数变化不大,甚至出现下降的趋势。

根据陕西省养殖业历史统计资料,估算1996-2008年全省禽畜粪尿污染物排放趋势(图2)。图2表明, 1996-2008年共13年中,禽畜粪尿CODcr的排放占主导地位,其次是TN,TP最小。从总污染排放量的趋势看,出现较大的波动,1996年较高,达156.13万t,1997年下降为120.28万t,之后呈现又呈现上升趋势,2006年达到最高值,为168.13万t,从2007年开始出现大幅下降,2008年仅为114.01万t。2007年开始出现剧烈下降的原因,这是由于陕西农业产业结构深化调整以及奶制品质量安全原因,禽畜养殖量下降较大,引起禽畜粪尿污染排放量出现剧烈波动。禽畜粪尿污染耕地负荷趋势也基本和污染物总量排放趋势一致,2006年达最大值,为0.6 t/hm2,之后出现下降,2008年为0.40t/hm2。

四、结论与讨论

从农业非点源污染排放现状来看,2008年陕西生活污染物排放总量达830154.14t,耕地负荷为292.40 kg/hm2。西安、咸阳、汉中、安康、商洛和杨凌的生活污染耕地负荷超过陕西省的平均水平,延安和榆林仍处于较低水平。2008年陕西省禽畜粪尿污染物排放总量为102.00万t,其中TN、TP、CODcr污染物分别为18.51,4.27和79.23万t。全省禽畜粪尿污染的平均耕地负荷为400.23kg/hm2,其中西安、宝鸡、咸阳、汉中、安康、商洛和杨凌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以杨凌最高,达950.33kg/hm2;渭南最小,仅为201.25kg/hm2。

从农业非点源污染排放趋势来看,全省农村生活污染排放的总体趋势基本保持稳定,但其耕地负荷是呈现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1990年的0.23 t/hm2上升到2006年的0.30 t/hm2,之后开始下降,2008年仅为0.29 t/hm2。禽畜粪尿污染物排放趋势具有较大的波动,1996年较高,达156.13万t,1997年下降为120.28万t,之后呈现又呈现上升趋势,2006年达到最高值,为168.13万t,从2007年开始出现大幅下降,2008年仅为114.01万t。禽畜粪尿污染耕地负荷变动趋势基本和排放总量变动趋势一致。

农业非点源污染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污染行为,涉及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过程中的许多方面,本文定量估算了禽畜养殖业引起的粪尿和农村生活过程中的污水和人粪尿引起的农业非点源污染。然而,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也是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政府应综合运用污染税征收、生态补贴、押金退款和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等经济手段,同时通过工程措施、耕作措施和管理措施等手段,综合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保障陕西的农业生态的健康与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德英,何朝林,汤祺等.陕西关中地区畜禽粪尿处理与利用的调查研究[J].畜牧与兽医,2000.32(增刊): 138-140.

[2] 熊忙利,黄汉军,赵战峰.对咸阳市畜禽粪便污染环境问题的初探[J].家畜生态学报,2008.29(6): 144-146.

[3] 左建武,韩瑞华,王春燕等.铜川地区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及综合治理[J].畜禽业, 2008(10): 53-54.

[4] 陕西省环保局. 2008年陕西省环境状况公报[R].陕西省环保局, 2009.

[5] 陈洪波.三峡库区水环境农业非点源污染综合评价与控制对策研究[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06.

[6] 黄丰.三峡库区农业非点源污染规律调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7.

[7] 叶飞.江苏省水环境农业非点源污染综合评价与控制对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5.

第5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状;发展趋势;农业现代化

1.引言

从石器时代开始,农业便是一个国家的重要产业,它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其它产业链的发展,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是国民的根本。农业机械化则标志着农业现代化的到来,它集成了现代科学的先进成果,同时结合农作物的生长要求,成为农业增产、增收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农村经济快速提高的先决条件,是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

2.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个农业大国。而我国的农业生产,目前还大部分采用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这就使得产出的农产品相比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在品质和价格上都处于劣势。因此,发展农机化势在必行。

总体来看,我国的农机化发展成果显著。在解放前,中国的农业机械基本为零,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迅猛,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目前,发展农业机械化已经纳入了法律程序中。“十五”期间,国家出台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这一项法规的实施充分确立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随着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视不断加强,我国的农机装备量逐步增加,农机种类逐步趋于多样化、小型化、机动化,农机服务走向社会化、市场化,农业机械化的作业领域从传统的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化农业向设施化农业,由单一的种植业向养殖业、畜牧业及农产品产后处理加工业等全面发展,充分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农业机械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抵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进而改变了传统农业上的“靠天吃饭”的状况,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由于中国农业机械化起步较晚,进而总体的发展水平还不算高,生产结构上还存在许多结构性矛盾,其突出矛盾体现在农机产品结构性过剩、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及发展不平衡,例如:在耕种环节上机械化水平较高,而在收获环节上机械化水平偏低;粮食作物的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的机械化水平则较低。因此,中国农业机械化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发展,才能满足新型农业的需要。

3.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农业现代化具体是指将现代的工业产物、现代的科学技术以及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运用到农业中,从而促使传统农业演变为以现代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业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是具有科学性的生物技术,例如利用科学技术培育各种高产优质高抗逆性的新品种并推广应用,利用科学技术研究新的耕作栽培方法及饲养护育技术等。第二是具有更加机械化的劳动手段,具体思路是建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体系,将机械化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充分与劳动力相结合,实现机械化与劳动力完美配合的关系,从田间作业、运输到精选、烘干、入库、加工等全部过程都实现机械化。第三是具有社会化的生产组织,其形式是将农业生产从缺乏分工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区域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形成一个产、供、销密切联系高度社会化的经济体系。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是现代化的农业科技,而农业机械化又作为现代化农业科技的技术核心,从而使得农业机械化始终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例如正在进行的“白色农业”、“绿色农业”、“精准农业”等科技革命,在整个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将始终伴随着农业科技进步而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则决定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手段与载体,它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还在提高粮食单个产量和改善农作物品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机械化收获、粮食产后烘干、粮食初加工等都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支撑着农业现代化。

建设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是基础。如果我们想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则必须要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设备,用现代的农业工程技术及装备替代传统的人力劳动,彻底改变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改革开放以后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农业机械化更加适应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总战略的需求,为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最有效的装备保障,从技术上全力支撑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从而要求农机制造业尽快实施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尽快发展耕作栽培、收获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和运输机械等,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提高产品竞争力。

4.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在稳定和发展农业与畜牧业的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通过转化,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输出了大量的劳动力。在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农业机械化是主要力量,并通过对其水平和效益的高低的评估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内,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实现这一个奋斗目标,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仅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为之长期的目标。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共中央给予高度重视,并下发了1号文件,系统部署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各项工作,党的十七大也强调要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针对国内农机业的发展趋势,对于农机企业而言,在如此激烈的竞争条件下,若要满足市场需求、吸引用户,就必须把握用户的真正需求,走高品位、低价位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开发热点农机,从而抓住市场的制高点。因此,我国农机工业的发展必须要走符合中国国情和国际装备制造业潮流的道路。

4.1 走绿色化产业道路

发展农业机械化,要以“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为导向,走“绿色化”产业道路,同时融合高新技术,发展节约型农业装备,进而达到低能耗、零排放的标准。从政策方面来看,发展节能农机,是“十一五”的重点领域。因此,发展节能型机械,注重技术投入、开发新型产品、减少能耗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从市场方面来看,用户对节能型的农机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机要达到环保要求,二是具有节约能源的性能。这些基本要求在我国未来的农机发展方向中起主导作用。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节能型农机正逐步推向市场,同时也受到用户的高度关注。我国农机企业应该重点发展研制满足水田机械化、旱地保护作业等方面的产品,重点发展节能、节水、节肥和降低农业成本、保护环境、增加产量的农业机械设备,真正达到与国家政策、市场走向、用户需求、自身发展同步。

4.2 农业机械向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从国外农机业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采用智能化、自动化的作业方式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是发展高效节约型农业的有效途径。在世界农业发达国家中,已经广泛应用了高度自动化的作业机械,这些机械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同时还提高了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数量和价格上的相对优势。我国农机业要想在国际上立足,就必须缩小与农业发达国家在农业机械装备方面的差距。这样国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很高的农机装备才不会占领我国市场,也不会使我国农机行业陷入困境。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农机生产企业在研发产品时应使产品和高科技兼容,在农机智能化上下功夫。首先要通过优化设计驾驶室、驾驶座、方向动力控制、空调装置等减轻机手的劳动强度,加大操作的舒适性,实现农机系统内按钮操作。其次,要加大控制系统的科技含量,使机手通过仪表装置就可以随时了解农机的生产、安全等技术指标和使用状态,从而使农机产品发挥出最大效能。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先进加工工艺于农机化设备产品上,实现计算机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遥感系统(RS),高精度的机、电、液(气)一体化等与农业机械化产品的有机结合。

4.3 产、学、研、推、管相结合

要想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研究和开发,突出关键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着力解决农机科技创新滞后、技术供给不足的问题。坚持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和技术发展趋势,逐步减少和淘汰不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落后机具,做到产、学、研、推、管相结合;通过组织实施重大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充分发挥社会力量,通过市场拉动,引导农机企业加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力度;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示范推广和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可持续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和良性循环发展的推广体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国家基础工程的加速进行和国内外平等互动竞争平台的搭建,将使国内农机快速发展,农机工业装备农业能力不断增强,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国内农机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应根据新的发展趋势及时地调整发展策略,使农机行业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局势,促使我国农机事业的快速发展。

5.结束语

农业机械正向着智能化、精准化和自动化发展,从而实现向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方向发展,以逐步实现农机作业的高效率、高质量和低成本的目标,提高操作者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随着世界人口的继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发展是必然趋势,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也会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完善。(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新州办事处)

参考文献

[1]王金武,李智.农业机械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贡献[J].农机化研究,2007(1):9-11.

[2]周志艳,李庆,臧英.农业机械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机化研究,2007(3):5-7.

[3]伦冠德.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农机化研究,2007(5):247-249.

[4]王勇,蔡秀侠,蔡建峰.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4):231.

[5]孙立群,孙福田.新型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协调关系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06-25.

[6]宋宜清.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与技术.2007. 2.25-28.

[7]石卉.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机化论坛.8-10.

第6篇

【关键词】劳动经济;现状;发展趋势

一、研究背景

劳动收入是居民收入的来源之一,劳动收入可以通过消费和投资这两种主要途径来影响经济的发展。中国刚建国时,片面追求收入的平等分配,大大打击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改革开放后,“按劳分配”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有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劳动经济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人口数目很大,农村人口比重较高农村劳动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劳动收入在中国经济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却有下降的趋势。这一相互矛盾的现象对中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另外,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中国的经济也极具特色。中国经济的特征主要有:面对非常大的国际经济压力;国内经济的各项宏观指标有所下滑,宏观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对部分领域的投资增速下滑;居民消费难度加大;输入性通货膨胀导致价格上涨等。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着很多威胁,如何突破重围,实现经济增长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劳动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部分,所以劳动经济也要考虑这些挑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经济究竟应该何去何从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全面认识中国劳动经济的现状的基础上,分别分析制约与促进劳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探究中国特色劳动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可以帮助有关部门寻找更加高效的劳动经济发展策略,促进中国特色劳动经济甚至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劳动经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经济逐渐走向正确的道路,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已经和建国初期的劳动经济状况想去甚远。中国劳动经济的现状如下。

(一)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不断完善

在各相关方的努力下,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不断的得到了完善,很多新型科学技术也应用到了劳动经济的发展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的劳动力得到了释放,与此同时,城市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劳动经济已经成为部分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国民经济体系越来越健全。

(二)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劳动经济发展

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数量,导致人均耕地面积较小,农民靠种地所得收入不多,难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甚至导致农村收入与城市收入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由于科技的进步,农村劳动力有所剩余,农民可以离开农业生产,进入城市发展。进城务工人员的存在推动了中国劳动经济的优化,使劳动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总而言之,农业经济发展促进了劳动经济发展。

(三)乡镇企业增长速度慢

与城市相比,我国的乡镇经济增长也较为缓慢,难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足够大的吸引力,这样就进一步导致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乡镇企业是乡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乡镇企业大多起步晚,起点低,经验不足,导致乡镇企业的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差的乡镇企业被社会经济所淘汰,更进一步导致了乡镇企业的吸引力不够,形成恶性循环。

(四)农村劳动力素质制约劳动经济发展

基于前三点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是劳动经济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他们的整体素质较低,这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融人城市各行业的难度,在城市中发展的农村劳动力被迫处在一个弱势地位,最终制约了劳动经济的发展。

(五)经济环境制约劳动经济发展

阻碍劳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经济环境的制约。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可能完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所以农村以及乡镇必须思变,从内部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国城镇化发展依旧处于起始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使农村以及乡镇无法妥善处理剩余劳动力,对劳动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六)制度环境制约劳动经济发展

阻碍劳动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制度环境的制约。回顾以往,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我国一直在实行的,这导致了城市更多的进行工业发展,而农村更多的进行农业生产。另外,城乡间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导致城市和农村的劳动力不能面对公平的竞争环境,降低了对劳动力的资源配置的效率。更有甚者,有些地区为了照顾城镇下岗职工,甚至出台了很多不利于农民工的政策,导致很多已在城镇工作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清退,严重阻碍了劳动经济的健康发展,甚至产生社会问题。

三、中国特色劳动经济的发展趋势

中国的劳动经济现在面对的状况不容乐观,但值得欣喜的是,国家、社会等各相关方都已经注意到了中国劳动经济的发展问题,并对这个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中国的特色劳动经济的前景非常光明。那么,中国特色劳动经济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呢?

(一)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向“人才红利”

众所周知,中国由于庞大的人口数量,其实可以享受到很多“人口红利”,即由于众多的劳动力数量而带来的好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红利”很难有效且长久的促进劳动经济的发展。中国劳动力市场必须转向“人才红利”,才能取得长期且可持续的发展。

“人才红利”要求充分利用人的才能,解决好人们就业难的问题。现在,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很多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形成人才过剩的现象。而与此相对应的,对农民工的需求逐渐增多,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成为稀缺。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劳动经济需要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每个劳动力的优势。

(二)“国际劳动”成为新趋势

中国的国际交流越来越多,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都越来越多,政府、跨国公司逐渐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加快产业之间的对接合作,利用其他国家的优势,促进我国劳动经济的发展。

(三)劳动者倾向于创业

以前,我国劳动者的就业更多的是“被动就业”,劳动者对这样的工作的积极性较低。但是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国的劳动者开始向主动创业转变,这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为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促进劳动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进行相关的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教育方面则应进一步完善创业创新的教育体制,市场应打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法律应提供必要的保障。

(四)公平就业

随着劳动者意识的觉醒,劳动者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越来越想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公平就业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实现公平就业,在法律法规方面,应提高相关的制度保障;在劳动者思想层面,应该提高所有工作人员的维权意识;在第三方力量方面,工会组织等第三方的谈判权利应得到充分发挥;在市场方面,应该深化相关的体制改革。

(五)劳动者行业状态转变为“体面劳动”

以往,我国劳动力的成本十分低廉,导致我国工人处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遭受到很多压榨,却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意识去改变这种局面。但是,现在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渐得到了优化升级,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现在以及未来我国的劳动力可以从事“体面劳动”,得到更高的劳动报酬以及福利保障,有效促进了我国劳动经济的发展。

(六)集体主义

长久以来,我国奉行的是具有从属性的个体劳动关系,导致劳动者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经常单兵作战,不懂得合作。集体劳动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可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现在逐渐被社会所认可。

为完成向集体主义劳动关系的转变,相关的法律政策应该得到完善,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在协商机制中的作用,劳动者也应加强集体劳动关系的意识。

(七)劳动关系向“合作”转变

员工持股计划目前在中国已经被广泛应用,不仅对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员工具有非常大的激励作用。企业员工以前只是单纯的“打工者”,现在却逐渐向“合作者”的角色转变。

四、总结

对劳动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首先要考虑劳动经济的现状,然后再结合政策等因素对劳动经济发展进行探究。尤其是对于中国的劳动经济,中国的经济状况非常特殊,国情也和其他国家差别非常大,中国的劳动经济,可以称为特色劳动经济。本文就是基于中国劳动经济的现状,研究了中国特色劳动经济的发展趋势。

中国劳动经济的现状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劳动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增长速度缓慢;农村劳动力素质制约劳动经济发展;经济环境制约劳动经济发展;制度环境制约劳动经济发展。

在这样的劳动经济现状下,中国特色劳动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向“人才红利”;“国际劳动”成为新趋势;劳动者倾向于创业;公平就业;劳动者行业状态转变为“体面劳动”;集体主义;劳动关系向“合作”转变;雇佣时间向长期发展。

通过本文对中国特色劳动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政府、企业等相关机构可以在顺应发展趋势的前提下,结合各自的特点,制定出适宜的经济发展策略,来有效促进中国特色劳动经济的发展,进而提升中国经济水平。总而言之,本文对中国特色劳动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参考文I:

[1]杨宜勇,张强.当代中国特色劳动经济的变化特征[J].中州学刊,2016,(10)

第7篇

关键词:精细化工;设备管理;发展趋势

引言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的意识,是一个企业的文化追求。为了减少农药化工设备的安全隐患问题,我们需要从农药的生产设备管理入手,利用科学、合理的设备精细化管理理念和方式来对农药设备进行管理。

1精细化工设备管理发展趋势分析

1.1设备管理智能化、网络化管理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设备管理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利用网络技术,将设备的使用单位、维修部门、配件支持以及研发机构等各个部门联系到一起,从而构建智能化的网络管理平台,通过对设备信息、数据的准确、快速分析和评估,来使设备的要素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提高其使用的效率,从而使设备的效益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1.2设备维修的规范化、专业化以及社会化

(1)对设备的维修供应链进行完善,对传统的生产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消除大而全以及小而全的模式,从提升设备的维修效率、减少设备配件的存储和人才建设等方面入手,来提升设备的使用率,提升资金的流动性[1]。(2)完善对复合修复工艺以及改善性修理工艺,使通过对旧机器的修理来提升机器的使用性能和使用效率,从而提升旧机器的应用能力,甚至使复合修复后的旧机器能够赶超新机器的性能,从而提升经济效益。(3)充分利用故障诊断技术以及状态监测技术。设备状态的检测主要是对设备以及生产系统标准和参数进行比对和分析,从而判断设备的运行是否处于正常状态,进而实现对机组故障的预测、分析、诊断和故障排除,使机组的运行周期得到有效的延长[2]。设备故障的诊断主要是对设备的使用过程和状态进行了解和掌控,确定设备的局部或整体是否处于正常状态,从而早发现故障和产生故障的原因。(4)将可靠性作为设备维修和管理的思想。在设备预测系统状态以及行业上建立可靠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必要的,以此来保证设备维修和管理的可靠性,从而使设备的意外故障或灾难性事故得到有效的避免。

2设备管理精细化分析

2.1优化配置,实现精细化匹配

通过对设备使用计划的科学、全面编制以及设备进出场时间表的编制等,来保证精细合理的控制,使设备的总量得到最优化的储备和型号的匹配,从而使相应的设备都能够在其应有的环节中发挥最大的效用。

2.2对人才的精细化管理

通过对传统设备管理以及现代设备管理的分析可知,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物本管理与人本管理的区别,传统的管理中过于注重物品,而现代的管理更注重管理物品人才的作用。通过对人才的定岗、定责、定机、优胜劣汰等制度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制度。

2.3健全设备管理制度和组织

根据企业设备管理的现代化要求可知,完善设备的管理制度以及组织是必要的,所以农药精细化工企业必须要加强对企业设备管理、维修等方面规章制度的完善,以此来对精细化工设备的管理进行完善。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的使用量在不断的提升,而农药精细化工中设备的精细化管理成为了当前农药企业发展的主要趋势。现代化的设备管理中,得到经济和科技的双向支持,为精细化工设备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机遇,同时也向农药企业提出更大的挑战。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都对设备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也要提高对精细化工设备管理的重视,分析和把握其发展趋势,从而使得设备管理能够更好的适用和服务于农药精细化工企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卜钢证.浅析精细化工中设备管理的发展趋势[J].中国化工贸易,2013,(5):292.

第8篇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范文一: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的发展以及进步,现在每个国家之间的经济的联系也是越来越密切了,我国是一个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所以说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收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并且现在我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当中所占有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说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会直接的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在农业经济当中,农业经济管理是保证农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所以说我们的国家必须对农业经济进行合理的管理,使得农业经济有着更高的产值。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虽然说我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当中占据着主体的地位。但是我国的农业经济相比较于工业经济来说发展起步的时间是比较晚的,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实行之后,我国的农业经济才取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现在我国的新农村政策的全面推进,党和国家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投入也是越来越多,使得我国的农业经济向着健康稳定的方向进行发展。但是在我国的农业发展过程当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这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主要问题就是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急需进行解决以及改善的问题。

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农业经济管理的方法与经济发展不相符合。随着现在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得到了十分有效的建立以及实施。但是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却没有及时的进行改革以及更新,也就导致了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现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是不相符合的,这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了现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收到了一定的制约以及限制。不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使得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方法的有效展示收到了极大的制约,同时也严重的影响了现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当中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多的,但是其中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现行的国家经济体制的不协调是最为明显的一个问题,急需进行解决。

2.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农业一直都是我国的主要产业,并且一直都是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的。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农业,我国政府针对农业出台并且实施了很多的制度,并且也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明确的提出了要求以及相关的只是,这也为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树立了坚强的后盾。但是在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过程当中,很多的农业经济管理问题都没有得到应该有的重视,很多的经济管理制度的执行度是完全不够的,这也就导致了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效果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再就是我国的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一点主要就是体现在管理工作者的思想落后,并且在执行力度上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我国的农业经济进行发展的同时,相关的管理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也是需要进行相关的提升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忽视,是会直接的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产生影响的。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的不断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的不断发展,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之下,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有这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农民进行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农民的收入,我们在农业经济管理当中需要构建一个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现在笔者针对新型农产品销售体系的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目标进行简要的介绍。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的主要目标有三个,那就是高效、安全有序以及充分满足顾客的需求。想要实现这三个目标,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就应该具有着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个就是营销主体的规模化以及组织化,第二个方面是交易方式的现代化,第三个方面是批发市场的功能齐全,第四个方面是物流配送系统的高效率,第五个是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零售业态,第六个是交易行为以及市场秩序的标准规范化。

2.信息化应用更加的广泛。随着现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的发展以及进步,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逐渐的对各个行业的传统工作模式进行了改变。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我们应该努力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这样有助于对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行推动。现在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当中信息化的规模在进行着不断的扩大,信息化已经开始逐渐的向着我国农业经济当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渗透。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对于农业技术成果向农业生产力的转变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有着很大的帮助。推行农业经济管理有助提高现在农业管理的水平,所以说现在我国的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农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进行相应的提高,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对于收集以及整理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科研等多方面的信息都是能够提供便利的。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是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有效手段,也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农业可以的开发以及利用。

3.农民合作社的改进。农民合作社就是把农村当中的农民联合起来,这样能够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对于生产成本以及交易费用都能够起到相应的节省的作用,并且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农民市场谈判地位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所以说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我们需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及发展。通过相关的研究,笔者得出农民合作社当中的人力因素、制度因素、物质因素、商誉因素以及关系因素与合作社的发展是有着正相关的关系的,并且对于农民合作社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其中商誉因素以及物质因素对于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是有着更大的影响的。人力因素主要就是有社长的文化程度、担任社长的年数以及是否生产大户决定。制度因素则是由农民合作社当中的机构设置、会议记录、公开财务运营以及盈余分配等相关的情况进行决定的。物质因素有农民合作社的办公场所、服务设施以及注册资金来决定。商誉因素则主要由农民合作社的注册商标以及相关的名牌产品和绿色认证等决定。关系因素则是由农民合作社与政府当中的相关部门以及村里的组织关系来决定的。通过对以上关系的分析,笔者针对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加大对于社长等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社长的专业技能以及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对于合作社当中的组织机构衱利润分配等都是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的制定,需要做到让每一户农户满意。对农民合作社当中的物质资源进行适当的增加,提高农民合作社的盈利能力以及自身的服务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当中的支柱产业,随着现在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不断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是十分迅速的,但是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却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农业经济,本文主要就是介绍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薛敏.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06:218.

[2]于果,马秉南,董洁.浅谈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J].品牌(下半月),2015,06:12.

[3]朴香玉,崔洙男.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7:266.

[4]谷尚菊.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漫谈[J].农民致富之友,2015,18:28.

[5]谭智杰.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趋势[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42:12-13.

[6]张莉.浅谈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3,08:16.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范文二: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的管理逐渐受到重视。本文立足于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主要分析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几点相应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背景;农业经济;管理措施;管理内涵;现状

农业是农村得以发展的根本,提高对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农业的合理发展。农业经济既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对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内涵

农业经济管理,就是在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市场经济、劳动力资源等多种条件,对市场资源进行再分配,使农业经济发展逐步步入正轨,积极健康发展的管理活动。农业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相联,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与科学性,农业经济管理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调节手段之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要求农业经济向现代化、信息化与持续化发展。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2.1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要求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将目光放长远,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央政府对此十分重视,为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中央相继出台了多部文件,然而,由于部分农民素质不高,对新农村背景下管理农业经济的意义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的响应和配合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很多中央文件得不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执行力较差,部分农业经济发展仍处于家庭作坊模式,相互竞争激烈,不懂得合作共赢,无法团结在一起共同发展进步,无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最大的一份力量,一定意义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尚未形成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管理体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不能最大化的发挥农业经济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将农业经济管理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不能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与发展方向,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新农村的更好建设。为此,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亟待完善与健全。

2.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执行力较差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较低,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与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就必然导致了他们执行力较差。农业经济得不到有效管理,单纯依靠农民自己薄弱的力量难以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发展,对建设新农村贡献的力量也是微乎其微。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3.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农业经济也逐渐转型,农业经济管理已经渗入到新农村农业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始注重食品生产是否安全、是否健康。对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农业经济的发展更是商家良心的体现。转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

3.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

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信息的现代化也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之中。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即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农业经济实行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农业经济的生产与管理中运用现代化技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化与可持续性发展。

3.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提高农民农业经济管理素质

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农业经济也已不是闭门造车,需要与时代同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减少走弯路,减少资源的浪费,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4总结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利用现代化科技水平,都有利于弥补与完善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的缺陷。

参考文献

第9篇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以三峡库区重庆市丰都县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生态安全性角度构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以熵值法赋权重,采取加权平均法求得指数分值,并建立三角模型,分析丰都县2003-2012年的土地利用可持续状态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2005年以前处于土地利用不可持续状态,经过5年的发展,2011年达到一般可持续发展水平;10年间丰都县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总体呈上升态势,整体发展趋势比较平缓,主要存在2种发展趋势强可持续性一般可持续性,造成可持续性趋势减慢的原因是生态安全性不稳定。研究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三峡库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状态和趋势,为库区土地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土地可持续利用;熵值法;三角模型;三峡库区

中图分类号:F30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5-1260-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5.057

收稿日期:2014-12-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568);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stcjjA00008)

作者简介:孟 倩(1989-),女,河南商丘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规划,(电话)15086892614(电子信箱)247612136@qq.com;

通信作者,刘 勇(1980-),男,湖南岳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土地管理、城市地理及生态效应研究,(电子信箱)ly6505@163.com。

自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延伸到土地利用方面以来[1],各国逐渐开展了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2],土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热点[3]。我国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主要集中在评价[4-6]和综合研究[7-9]等方面,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李新举等[10]利用相关分析法、模糊数学法对泰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张雷等[11]从农业土地的生产、生态、经济和社会四个方面构建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郑州市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杨庆媛等[12]引入生态足迹模型,从生物量供需平衡等方面分析了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现有的评价方法虽各有特色,但是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因此,在具体区域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的选择上仍需要进一步探索[13]。

三峡库区是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和中国特大峡谷型水库[14],大约85%的库区面积分布在重庆市范围内。库区山高坡陡,地质构造复杂,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水库建设导致自然环境更加脆弱,地质灾害频发,污染严重[15],百万移民安置又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人地矛盾更加尖锐,因此,合理利用库区土地,促进三峡库区土地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整个长江流域的和谐发展。本研究通过建立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赋权,构建三角模型定量评估丰都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状况及发展趋势,为三峡库区县域土地利用提供参考,以期促进库区土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丰都县位于三峡库区腹地和重庆市中心地带,长江横穿县境47 km,是三峡库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县境呈西北-东南走向分布,整个地势西北低东南高,呈“四山夹三槽”地貌格局,以山地为主,面积2 900.86 km2。全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热量丰富、四季分明。

丰都县是三峡库区重点淹没县之一,2001年三峡水库共淹没丰都县陆地面积30.47 km2,耕地面积894.83 hm2,房屋面积229.36 hm2,移民安置和建设新城占用了大量土地,加剧了丰都县的人地矛盾。经历了三峡移民和后三峡时期,10多年来丰都县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根据丰都县统计年鉴,2012年总人口 84.29万,城镇化率达到37.91%,地方生产总值 111.07亿元,占重庆市的9.60%。随着渝利铁路、涪丰石高速公路建成贯通,渝安高速、丰石高速等加快建设,丰都还将成为三峡库区腹心的综合交通节点,融入主城“一小时”经济圈。

1.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2.1 三角模型介绍 三角模型是国内外较流行的一种评价模型,最早是由美国农业部(USDA)用来分析土壤类型的方法[16],后在工程学、环境科学以及区域经济学、土地评价等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17,18]。三角模型以直观性、简明性著称,能够反映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的综合状况及趋势。本研究利用三角模型,从经济可行性(EI)、社会可接受性(SI)及非生态安全性(NESI)三方面指标来测度丰都县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及发展趋势。采用熵值法求得指标权重,得到各指数分值,利用Grapher9.0软件生成三角模型图(图1)。图1为正三角形,EI位于最高顶点,NESI位于右下顶点,SI位于左下顶点,相应的,X、Y、Z轴分别代表SI、EI和NESI,每个坐标轴分别沿逆时针方向从0到1,且每个轴分别平均分为5个范围,0~0.2:“非常低”,0.2~0.4:“较低”,0.4~0.6:“一般”,0.6~0.8:“较高”,0.8~1.0:“非常高”。三角图内分为5个区域:A、B、C、D、E表示相对可持续性状况(表1),同时根据3个指数的相对比例变化,确定T1、T2、T3、T4、T5、T6、T7 7种相对可持续性趋势[19](表2)。

1.2.2 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2004-2013年丰都县土地变更数据库、《丰都县统计年鉴》及《重庆市各区县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公报》、《重庆市水土保持公告》等。

2 丰都县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是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基础,也是评价结果是否实用的关键[21]。丰都县处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要同时考虑土地利用效率、土地的集约化及生态保护等问题。本研究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纲要》提出的目标,在广泛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代表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和生态安全性的27个评价指标(表3)。

2.2 原始指标无量纲化

由于各指标量纲、性质不同,且极性不一,相互间没有可比性,必须先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各指标值在[0,1]之间。本研究采用极差法进行标准化处理。

对于正向指标:Xij=(Xij-Xmin)/(Xmax-Xmin) (1)

对于逆向指标:Xij=(Xmax-Xij)/(Xmax-Xmin) (2)

式中,i为年份,即从2003年到2012年,I=1,2,3,…,12; j为指标数,j=1,2,3,…,27;Xij为指标的原始数据;Xmax为某指标原始数据的最大值; Xmin为某指标原始数据的最小值。

2.3 指标权重确定

由于各指标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不同,因此要对各指标赋上合理的权重。本研究采取熵值法确定权重(表3)。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根据各指标所含信息的有序程度来确定权重[22]。它通过计算指标的信息熵,根据指标的相对变化程度对系统整体的影响来决定指标权重,相对变化程度大的指标具有较大的权重。该方法能够消除人为因素的干扰,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科学。假设有m个评价样本,n个评价指标,可建立数据的比重矩阵

式中,ej为指标的信息熵,dj为信息效用值,Wj为指标的权重。

2.4 综合指数计算

得到各指标的权重之后,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各指数的数值。

式中,X为指标的标准值,Wj为权重。

根据上式可得到丰都县2003-2012年的经济可行性指数(EI)、社会可接受性指数(SI)和生态安全性指数(ESI)的分值(表4),根据三角模型的性质,选取EI、SI及NESI作为评价指数,构建三角图,其中:NESI=1-ESI。

3 评价结果与分析

3.1 丰都县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结果

从表4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经济可行性指数有了很大的提高,由2003年的0.099增长到2012年的0.710。丰都县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以前交通落后,自然环境恶劣,使得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2000年以来,丰都县开始全力投入交通建设,2012年全县通村通畅率提高到了60%,涪丰石高速公路、渝利铁路相继贯通。随着交通“瓶颈”被打破,经济也得以迅速发展。名山景区升级改造,澜天湖景区开发大规模推进,2012年丰都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8.5亿元,同比增长53.4%,商贸旅游的日趋活跃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10年间第三产业比重变化不大,甚至稍有下降,说明丰都县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②社会可接受性指数稳定上升,主要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丰都县特色农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整体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收入,带动了就业率;公路通村通畅率的提高,扶贫开发力度的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从指标上来看,城镇化率、社会需求满足度、道路通达度、城镇、农村居住面积等都大幅度的增长,从而表现出社会可接受性的提高。③土地利用的生态效应是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合理与否最重要的指标之一。10年间,丰都县生态安全性指数有升有降,总体呈上升趋势。经过调查,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化率等有了很大的提高,2012年丰都县新增长江两岸绿化4 000 hm2、公益林1 000 hm2,这些举措对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有积极的影响。丰都县万元GDP指数不断下降,说明丰都县能源利用效率在增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不断发展。10年间,丰都县水土流失指数从61.00%降低到53.00%,2012年水土流失治理指数为62.96%,水土流失治理颇见成效。但是与重庆市水土流失指数48.54%、三峡库区48.64%相比,仍然属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需要进一步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另外,单位种植面积化肥投入持续增加,这是由于农民为了追求粮食产量而加大化肥的施用量。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都会恶化农田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三峡库区面源污染。

3.2 评价结果状态与趋势分析

在软件Grapher9.0导入表4所示的数据,得到丰都县2003-2012年土地可持续利用状态与趋势图(图2)。

3.2.1 土地可持续利用状态分析 结合图2、表1及表4可知,丰都县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经过了几个阶段:2003-2005年处于E区,基本处于不可持续状态。EI、SI数值为0~–0.2,而NESI指数大于0.8,虽然各项指数有上升的趋势,但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生态安全性的水平均处于不可持续水平;2006-2010年处于D区,即弱可持续状态。这4年间,EI、SI指数仍持增长态势,但是NESI指数有升有降,2006-2008年间NESI指数都较高,分析指标原始数值发现,2006-2008年丰都县水土流失指数从53.00%增加到66.00%,而环境和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值却从0.038下降到0.021,这说明丰都县的经济发展有一部分是以生态环境的安全为代价的,重视经济、忽略环境是NESI指数增加的重要原因,这导致丰都县土地利用水平处于弱可持续状态;2011-2012年处于C区,即一般可持续阶段。EI、SI指数均处于较高水平,经济社会迅速发展,而NESI指数也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丰都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了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大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各方面的提高使得丰都县土地利用进入一般可持续状态。

3.2.2 土地可持续利用趋势分析 整体来看,2003-2012年丰都县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从不可持续状态发展到一般可持续状态。具体来看,10年间,丰都县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虽然有波动,但是总体比较平稳。2003-2007年呈现T2的趋势,即强可持续性发展,EI、SI增大,NESI减少;2007年之后为T1,即一般可持续态势,EI、SI、NESI的发展趋势为增大、增大、减小。与上一阶段相比,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有所减慢,主要是因为丰都县过于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2008年丰都县水土流失指数比之以前有所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却有所下降,使得生态环境非生态安全性指数增大,土地利用方式存在危险因素。2010-2012年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速度又有所上升,丰都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土地利用朝着可持续的趋势发展。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选取经济可行性指数(EI)、社会可接受度指数(SI)及非生态安全性指数(NESI)三方面的指标构建了三角模型,对丰都县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状态及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角模型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面具有能够直观、清晰的反映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状态及趋势。

通过模型分析表明,2003-2012年间,丰都县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不可持续水平进入了一般可持续水平。10年间丰都县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总体趋势是增加,但是由于生态安全性不稳定,期间发展趋势有所减缓。针对分析的结果,在土地利用方面提出以下建议:①调整产业结构。第三产业的比重可反映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丰都县第三产业比重在10年间无明显增长,因此应该以旅游业为依托,发展新型工业、效益农业,促进商旅联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②丰都作为三峡库区的重要区县,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尤其重要,而丰都县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方面依然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因此要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加强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建设和修复,在水土流失治理、发展生态农业等方面增加投入。

参考文献:

[1] 陈百明,张凤荣.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3):198-199.

[2] University of Lethbridg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for 21st century[R]. Canada:Plenary Parpers,lethbridge,1993.

[3] 蒙吉军.土地评价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袁 磊,雷国平,张小虎.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黑龙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1):127-133.

[5] 赵 艳,濮励杰,张 健,等.基于三角模型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1,31(5):810-815.

[6] 于伯华,吕昌河.基于DPSIR模型的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9):53-58.

[7] 蒙吉军,周 平,艾木入拉,等.鄂尔多斯主题功能区划分及其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分析[J].资源科学,2012,33(9):1674-1683.

[8] 吴健生,冯 喆,黄 力,等.基于CLUE-S模型框架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情景预测:以阳泉市郊区为例[J].资源科学,2011, 33(9):1767-1769.

[9] 赵 旭.基于模糊灰色关联法的湖南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时空特征分析[J].土壤通报,2013,44(6):1287-1291.

[10] 李新举,赵庚星,李宪文,等.泰安市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3):27-34.

[11] 张 雷,吴克宁,吕巧灵,等.郑州市郊区农业土地的可持续性利用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108-112.

[12] 杨庆媛,王兆林,鲁春阳,等.生态足迹研究方法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中应用——以重庆市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8):134-138.

[13] KRAINC D,GLAVIC P.A model for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05, 43(2):189-208.

[14] 虞孝感.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意义及生态功能区段的划分[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4):323-326.

[15] 赵岩洁,李阳兵,卲景安.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三峡库区小流域生态风险评价——以草堂溪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3,28(6):944-945.

[16] USDA Soil Survey Staff. Soil Survery Manual[M].USDA Handbook No.18.Washington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51.

[17] 戴俊骋,周尚意.基于三角模型的中国城市动漫产业竞争力评价[J].经济地理,2009,29(10):1612-1618.

[18] 史兴兴,冯忠江,刘云亮.基于三角模型的河北省正定县土地利用效益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12,32(2):206-210.

[19] 张 健,濮励杰,陈 逸,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2007,62(10):1041-1049.

[20] XU F,ZHAO S,RICHARD W D,et al. A triangle model for evaluating the Sustainability status and tren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Ecological Modeling,2006,195:327-337.

[21] 姜 英,聂光华.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26(3):61-62

第10篇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企业现状竞争力策略

一、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历程

农产品加工,又称农业物料加工,就是对农业生产的动植物等各种物料进行加工的工程技术。农业生产主要包括两类:一是种植养殖业即原料生产;二是原料加工业即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制成可供人们衣食住行用的半成品或成品。狭义的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农、林、牧、渔产品及其加工品为原料所进行的工业生产活动。广义的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人工生产的农业物料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加工品为原料所进行的工业生产活动。农产品加工业一直附属于农业,直到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伴随名族工业的出现,部分农产品加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产业。新中国成立之后,农产品加工企业才有了飞速发展。

纵观建国以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见表1.)

(1)1978年以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停滞阶段。

由图可看出,这段时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比较缓慢,其发展明显低于其他工业,这是由于我国建国初期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同时,这与传统落后的销售方式是分不开的。因此也存在诸多弊端:1.生产具有分散性和无组织性,产销双方容易产生逐利心理;2.农产品成本高,销售价格低,农民收入减少;3.技术水平落后,特色农产品加工程度低,产品附加值几乎为零,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4.很多流通环节,流通成本加大。国家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农产品供给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一种状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受到农产品供给不足和传统落后的销售方式等系列问题的限制,导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缓。

说明:X表示农产品加工业占工业的比重,Y表示农产品加工业占轻工业的比重,Z表示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的比值

有关数据资料根据1989-2001年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而得

表2则显示了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加工业的增长特征

二、重要性及发展前景分析

与世界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非常的强劲,通过对以上调查分析,我国农产品加工的发展有以下趋势和特点;

需求高的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日趋合理。随着改革的全面启动和人名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加工品消费需求增加,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已整体进入小康阶段,并且将继续得到改善,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构架趋势进一步显现,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一体化经营发展趋势迅速,空间趋于布局平衡化,消费者对产品的高品质偏好和巨大的市场需求拉动以及市场机制日益完善,农产品企业不得不纷纷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经营模式,出现基地、储运、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趋势。以市场为导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发展迅速。

企业实力与素质不断增强,呈现专业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同中小企业相比,大企业有着独特的市场优势、竞争优势、和战略优势,同时,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将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就必须通过全面的创新,做好品牌战略,加快技术改革创新,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中国的农产品企业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三、应对策略

(一)提升农产品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农产品加工业强劲的发展趋势的驱使下,农产品企业必须具备“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一切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具备了核心竞争力才能产生巨大的用户价值,此外,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表现在其强劲的市场占有、覆盖和竞争能力,同时给竞争对手带来更高的进入市场的门槛,同时企业也可以凭借其核心竞争力来获得更为长久的竞争优势。

要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从内外两方面入手,将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相结合,结合自身特点,从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根据以上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该行业的竞争优势与不足的分析,下面提出几点关于今后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第一,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是一种复杂的改变社会生产过程和效率的活动。就基本内容来说,创新可以简单概括为两类: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则主要涉及到新的生产技术、工作方式,装备及工作流程的创新,同时也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进步,是一个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发明、新工艺等提高自身竞争力,获得更大经济效益的行为。一个企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其经济增长则主要来源于科技创新,技术创新有时候会让生产过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二,重视品牌经营战略。品牌是指用于区别本企业和其他企业同类产品的名称,企业通过品牌创造、积累和保护,树立自己良好的品牌形象,形成“先谋势,后谋利”的经营格局。目前,国内大多数农产品企业对品牌认识不足,还是围绕在产品生产,经营技术开发而运作的产品经营。我国农业落后,因此,农产品加工企业更应该重视品牌经营,完成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的华丽转变。只有企业经营者意识到了品牌意识,才能塑造农产品的国际品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在这个以知识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尽管核心竞争力并不存在于单个人中,但其形成离不开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积累,而人才就是这些智力资源的载体,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有较高的依赖性,核心竞争力是个整体概念,只有努力把整条链上人员素质提高了,市场意识也增强了,思想观念改变了,培育核心竞争力才有人才保障。才能助力企业更好的发展。

第四,增强企业的研发与开发能力。开发能力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竞争力的薄弱环节,应当改变这一状况。在我国进入WTO之后,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各农产品企业应加大投入,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对农产品做更深层次的分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以此从内涵上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把开发能力延伸到生产基地,运用新的技术,帮助农民培育新的品种,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同时,从外延伸,保证加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其他策略

除了培养核心竞争力,针对农产品企业发展中的问题,笔者也提出了以下辅助性的应对策略:

1.统一和深化对农产品加工业重要性的认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进一步深化和统一了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认识,农业结构才得以调整,农民收入才会增加,农业产业化才能真正实现。

2.尽快制定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纲要,结合我国在各个方面的发展规划,制定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详细规划,明确目标和任务、指导思想,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指导依据。

第11篇

关键词:节水灌溉技术;水资源;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V21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中国正在倡导建设节水型社会,然而,在水资源严重紧缺的今天,农业用水的浪费现象还是非常的普遍。农业水资源浪费现象主要体现在农业灌溉的水利用率不高,节水灌溉工程也没有得到普及,加之自然降水率低,就导致了农业缺水。而真正意义上的农业节水灌溉,并不是仅仅节约灌溉用水一项,而是要充分地体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用水来源于多方面,除了天然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自然降水之外,经过技术处理后的二次用水也可以被利用到农业灌溉当中。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研制出来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对于推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田间节水灌溉和管道输水,喷灌、微灌,以及滴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中都得到了良好的应用。

一、国内外节水灌溉发展现状

(一)国外节水灌溉现状

在世界上的一些国家,节水灌溉技术得到了广泛地重视。虽然在这些国家中,农业面积不是很大,但是采用先进的技术对农田灌溉已经覆盖了农田总面积的60%以上,尤其是微灌面积,甚至于超过了农田面积的80%。仅从微灌面积来看,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全世界的微灌面积都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年平均增长速度就已经超过了35%,总面积将近390万hm2,其中美国农业的微灌面积就已经达到全世界微灌总面积的30%以上,而印度作为农业大国,其微灌面积也增加到4.2倍之多。

在国外的一些国家,管道输水被广泛地使用者。美国、日本等国家,在农田管道输水技术的使用方面则更为超前。使用这种灌溉方法可以合理地利用技术处理后的污水,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实现了水的循环利用。根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美国采用滴灌的方法进行地下灌溉的农田面积已经超过了15万hm2,占有微灌面积的0.56%。

(二)国内节水灌溉现状

中国的农工业喷灌技术应用起步也是比较早的。早在二十世纪70年代,喷灌面积就已经超过了5500万hm2,占有总耕地面积的41%。进入到二十世纪末期,节水理念深入到农田灌溉管理当中,微灌技术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应用,灌溉面积超过了18万hm2,在整个的节水工程建设当中,微灌面积占地超过了1.1%。而从总的灌溉面积来看,中国微灌面积仅占有0.5%左右,喷灌面积并没有增长。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中国的节水灌溉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渗入而迅速发展起来,使节水灌溉面积超过了有效灌溉面积的34.7%。目前来看,农业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社会需求逐渐扩大,那么,对于灌溉技术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二、农业灌溉技术

中国农业在现阶段所使用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包括:膜下滴灌技术、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蓄流分离式灌溉技术等。

(一)膜下滴灌技术

膜下滴灌技术是将农用水溶性的肥料充分地融入到被滤“清”的水中,形成符合比例的肥水溶液,然后,经过铺设地地膜下方的管道,通过毛管滴漏到作物的根系,使其将营养直接吸收。使用这种浸润式的灌溉方式,不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还起到了改造土壤的作用。将水变成“营养液”,可以使其中的营养被庄稼直接吸收,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

(二)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是在水稻的不同生长阶段,对其采用不同的灌溉方式。整个过程上来看,所采取的是“浅一湿一晒” 的灌溉方式。

浅,即田间的水层深度控制在浅水状态,深度局限在5~20 mm,当降雨的时候,田间的水层深度会自然升高,此时的水层深度也要控制在40mm以下。

湿,主要是针对土壤而言的。即土壤中要含有90%的土壤饱和含水量,处于湿润状态,水层的深度至少要超过lOmm。

晒,即为晒田,是针对土壤中的含水量而言的。与土壤含水量为比照值,当土壤中的含水量降低到60%~70%,则为重晒标准;土壤含水量降到70% ~80%,则为中晒标准;土壤含水量降到80% ~90%,则属于是清晒。

从种植过程上来看,插秧的时候,采用的是浅水;适水返青;分孽时要采用湿浅的灌溉方式;进入到了健苗期,则要适当地晒田,直到水稻黄熟的时候,则完全断水了。

(三)蓄流分离式灌溉技术

蓄流分离式灌溉技术是一种创新灌溉模式。水被输送到田间分离式蓄流灌水器当中,水量在自重的作用下,自流灌溉。

这种灌溉的方式节水率比较高,所依靠的是封闭式管网供水,不会出现输水渗漏的现象。另外,蓄流灌溉是水源通过导管而缓慢流动,通过自行释放的方式流入到作物根系的周围的土壤中,避免了蒸发。值得一提到是,蓄流灌水器还有自控节水的作用。对于作物的用适量,可以提前设计,并启动自控装置,当进行灌水作业的时候,就可以定额输水,起到了节水的作用。

三、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污水喷灌技术

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化人口的逐年递增,污水处理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经过技术处理后的污水,与农业用水相结合,可谓是一种开源节流的农业灌溉方式。经过处理后的污水当中,往往还会存在着一些成分,将其直接灌溉到农田当中,其中的一些物质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作物生长。使用喷灌的方法,当被净化过的污水中的一些成分就容易被微生物以及土壤所分解,然后被作物所吸收。所以,污水灌的土壤最好是砂壤土和壤质砂土。

(二)咸水灌溉技术

咸水灌溉技术,根据水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水混灌、轮灌、地下咸水电渗透灌溉。

水混灌,是将不同质量的灌溉水进行混合,使其中的盐渍度降低,以提高水质。

轮灌,则是对于不同的质量的水源,采用轮换的方法进行更替灌溉。这种灌溉方式的好处,就是可以调节咸水和淡水的可利用度。

(三) 空气水灌溉技术

空气水灌溉技术,就是采用先进的技术,将空气中的水分收集起来,以灌溉作物。这种灌溉技术如果能够被广为使用,则对于沙漠地区以及严重取水地带的土质改良和作物生长,是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将空气中悬浮的水分收集到贮水池中,或者是指定的管道中。管道上面安装有喷嘴,并埋在两行之物的根部。因为白天的空气温度比较高,到了夜间气温下降,那么,进入喷嘴管里面的空气在夜间就会出现水凝结,渗入到作物的根部。

从中国目前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来看,研制出高效、可靠的节水灌溉设备,采取科学的灌溉方式,并制定出具有长远意义的节水灌溉规划,既能够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也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是农业大国,一方面农业水资源日益短缺,另一方面,农业用水严重浪费。虽然在一些地区已经采取了节水措施,但是收效甚微。节水灌溉技术,与现代的高端科技实现有效结合对于节水灌溉,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雪梅.中国农业节水灌溉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01).

第12篇

随着中央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目光集中到了农业技术等方面,农业机械无疑成为重点对象。就我国目前农业机械的生产、销售、使用、服务等方面而言,已经充斥了整个农业市场,小型农业机械设备已成为农业生产个体的必备器械。本文将在以往学者总结的理论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小型农业机械的发展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

小型农业机械;现状分析;发展趋势

一、我国小型农业机械的现状分析

(一)生产及使用现状

现阶段,我国在小型农业机械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及服务等方面都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使得我国小型农业机械的制造生产总量及销售使用总量呈持续增长状态,而小型农业机械在农田作业中利用率也一升再升,可见这种小型农业机械的实用价值很高,受众群体数量庞大。由于此类机械生产成本低,产品种类全,产品质量优异,既符合农民支付能力又满足其使用要求,故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截止到2015年12月底,我国已研发成功并投入生产的小型农业机械已达15大类,100余小类,近4000多个品种。由于我国生产的小型农业机械质优价廉,不仅在国内市场中大受欢迎也在出口贸易中夺得了一席之位。在非洲及东南亚等地区的市场中,我国生产的小型农业机械已占据了其农业机械市场的半壁江山。因小型农业机械具有轻巧、灵活,功能齐全的特点,很适合山区作业,所以在我国黔西南州等山区开展了以小型农业机械为主,以大型农业机械为辅的推广活动。同时我国还多次举办了农机展览会,在谋求自身发展和完善的同时,也在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对农田作业的帮助

机械代替人力劳动,其最显著的改善便是提高了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消耗。尤其是在对玉米、小麦、水稻的播种和收获上有着显著的帮助,小麦的播种和收获已几乎达到了完全机械化的水平,播种5-6公顷的小麦,播种机只需要2-3个小时,而人工播种则费时费力。相对小麦机械化水平而言,玉米和水稻的机械水平有所降低,但也已达到了50%和65%以上。在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上小型农业机械较之大型农业机械而言,体积小、灵活轻便,使用方便,即使是不平整的山路也可以正常使用,而大型农业机械则会受到很多限制。而且我国农田多为一家一户的形式,每户耕地面积都不大,使用大型农业机械不仅前期购买费用昂贵,使用时受制因素过多,材料损耗偏大,还存在籽粒耗损过多的现象,而小型农业机械则完美的解决了所有问题。由于我国小型农业机械更适合我国农村发展需求和农田作业的需要,所以我国小型农业机械市场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各类产品也在不断更新换代、精益求精,做到真正的物美价廉。如此一来便将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带上了新的征程,技术的革新推广应运而生。所以小型农业机械不仅对我国农田作业有很大的帮助,还对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不仅节省了我国农田作业成本,解放了农户劳动力,还将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开来,甚至得到了国际间的认可。

(三)尚存在的不足

从上一部分的论述中,不难看出我国小型农业机械的优点好处以及为我国农业发展、科技革新做出的卓越贡献。但是就目前我国小型农业机械的发展水平来看,尚存在一部分的提升空间。

1.各地区小型农业机械水平不均衡

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横跨热带、北温带,可谓是各类地理环境、气候齐全,但也因此给我工农业发展收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阻碍。由于各地区地貌特征不尽相同,对于小型农业机械水平的要求也大相径庭。我国小型农业机械还不能够实用于全国各地,这样一来,就暴露出了我国农业机械水平的不均衡。

2.小型农业机械品种尚不全面

目前,我国小型农业机械的种类刚刚突破15大类,各类品种尚不完全,对于一些地区的农作物尚不能实现机械化播种、收获,这样便大大制约了我国小型农业机械的发展进程,也使其推广发展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制约。长此以往,会使得农户对农业机械失去信心和耐心,甚至会影响其他机械的使用。所以,我国应继续大力发展小型农业机械的研究工作,将各地区所需的小型农业机械品种尽快发展全面。

3.小型农业机械使用方法没有得到普及

之所以小型农业机械备受农户喜爱,追其根本是因为小型农业机械购买便宜,使用相对简单。但是依然有很多农户不能够使用小型农业机械,可见小型农业机械使用方法的推广工作没有落实。一旦农户不能够熟练使用小型农业机械,就会对去功能、性质产生质疑,影响日后的推广销售。

二、我国小型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耕地在不断减少,据2014年中国国土资源公告的资料来看[1],我国2013年12月底全国共有农用地64616.84万公顷,其中耕地13516.34万公顷。而2016年1月土地登记处[2]则发出我国耕地减少,现有耕地12173.33万公顷。虽然耕地面积在呈逐年递减的态势,但机械耕地水平却一路攀升,从2013年的68%到2015年的80%,可见小型农业机械在我国农田作业中所占的地位比重已近乎无人可及。那么,我们的当务之急便是大力发展这项新生技术,研发出更好的技术,使高科技的机械装备及仪表技术在我国小型农业机械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同时我国还应该积极研发相关技术,以完善我国农业机械研究设计及生产制造水平。当这项技术逐步发展起来后,我国小型农业机械必将向着智能化、全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建立更精准的农业体系,减少农业投入成本,增加农田收入将成为我国小型农业机械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结束语

现如今,经济发展迅猛,各行业竞争如火如荼,在农机的竞争平台上,我国已凭借小型农业机械在国际间呈领先之势,接下来将这项技术向着绿色环保、压缩成本、提高各方面性能是势在必行。小型农机的发展势必带动我国农机的整体发展水平和进程,使我国农业科技得到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势必会带来良好的物质收益,物质收益又将奠定我国未来农机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如此便开启了一个良好的循环作业。我国各农机企业应着眼当下,放眼未来,努力打好眼下的技术基础,根据市场需求趋势,适时调整发展计划,更新数据,使我国农机行业开启一个新的稳定的发展格局,促使我国农机事业蓬勃发展。

作者:刘力 单位:大庆高新区东风农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