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

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

时间:2023-06-26 16:24:33

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

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范文1

    19世纪中叶以前,帕斯卡概率系统与培根归纳逻辑系统是分别进行研究的。19世纪中叶以后,帕斯卡概率越来越为人们所理解,而培根归纳法的逻辑结构仍未形式化,于是,用概率论的定量分析和公理化、形式化的方法使归纳法向演绎方向发展,探索有限的经验事实对一定范围的普遍命题的支持和证实程度的构想随之变得越来越具有吸引力。根据确定初始概率值的方法不同,主要出现了如下的概率解释:逻辑解释、主观解释、频率解释、性向解释以及主体交互解释。

    一、帕斯卡概率解释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英国着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论概率》一书,对帕斯卡概率进行了逻辑解释,把概率理论与归纳逻辑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第一个概率逻辑系统,这标志着现代归纳逻辑的产生。凯恩斯概率方法论的出发点是:即使证据e(几千只乌鸦已被观察过,并且它们都是黑的)不能衍推假说h(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或者预测d(下一只被观察到的乌鸦是黑的),但是由于e肯定为这些结论提供了一些支持,即e部分地衍推h或d。因此,在凯恩斯看来,概率是部分衍推的程度,而且是两命题或命题集合之间的一种逻辑关系。后来,凯恩斯又作出了这样的假定:如果h以α的程度部分地衍推a,那么给定h,以α的程度相信a是合理的。因此,概率关系就是关于合理信念的程度。凯恩斯关于部分衍推的程度和合理信念的程度这两个概念实际上是一致的。凯恩斯试图使用无差别原则来解决逻辑概率的测度和比较问题,并认为无差别原则是唯一可接受的度量概率的方法。凯恩斯的做法对后来逻辑贝叶斯派的代表人物产生了很大影响,卡尔纳普、欣迪卡等人在确定初始概率值时都使用了无差别原则。

    拉姆齐和德?芬内蒂大约在同一时期(20世纪20年代中期)独立地发现了概率的主观理论。他们彼此独立地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具有相同思想的研究成果,尽管他们对主观解释的论述在细节和总的方法上是不同的。拉姆齐和德?芬内蒂认为,概率的主观解释放弃了逻辑解释中导致一致的理性假定[1]。在他们看来,不同的个体,尽管都是十分理性的并且具有同样的证据e,但是可能对h具有不同的信念度。因此,概率被定义为特定个体的信念度,具有同样证据的不同个体被允许对同一假说赋予不同的概率。他们认为,虽然人们的主观信念是无法直接测量的,但人们的客观行为却是可测量的[2]。由于人们的客观行为正是由人们的主观信念导致的,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人们的行为间接地测量人们的信念,一个适合测量目标的行为是打赌。如拉姆齐所说的:“测度一个人的信念的传统方法是提议打赌,看他愿意接受的赌注与付款的最低差额是什么。我看这个方法是基本上正确的”[3]。德?芬内蒂也提出用打赌的方法来测量信念度,他说:“一个人给予特定事件的似然性程度是由他倾向于为那个事件打赌的条件所揭示的。”[4]概率的频率解释在19世纪中期由剑桥学派的埃利斯和约翰?文恩最先发展,在1922年~1936年,频率解释由冯?米瑟斯和莱欣巴哈进一步发展。冯?米瑟斯把概率定义为:在事件的无穷序列中,某一事件或某一属性出现的相对频率的极限。但是,应采用什么方法来确定极限频率呢?由于关于事件特征的极限频率是无法观察到

    的,人们所能观察到的只是无穷序列中非常有限的一段,因此,冯?米瑟斯根据统计频率稳定性定律得出收敛公理:令A是聚合C的任一属性,那么存在Limn∞m(A)/n.冯?米瑟斯把A在C中的概率[Pr(A│C)]定义为Limn∞m(A)/n,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n,相对频率Fn(A,C)可能具有不同的值。但随n趋于无穷大,相对频率Fn(A,C)趋于p,那么,就说p是相对频率Fn(A,C)的极限,记作Limn∞m(A)/n=p.这就是着名的概率极限频率定义。莱欣巴哈则主张通过渐近认定的简单枚举法来确定极限频率即基本概率。他认为,使用渐近认定的简单枚举法是合理的,因为如果极限频率不存在,那么用什么方法都不能找到概率;如果极限频率存在,那么用这种方法一定能找到概率[5]。莱欣巴哈后来发现,能够借助于观察频率而不断接近极限频率的方法并非只有简单枚举法,而是有无数种。他把这一大类推论方法统称为“渐近规则”。概率的性向解释是波普尔在其论文《概率演算与量子论的性向解释》中提出来的,波普尔关于提出概率性向解释的建议已经得到了相当多科学哲学家的支持。波普尔认为“性向”这个术语指的是某种类型的习性解释,简单地说,经验世界中的概率本身就是事件的一种性质、趋势或物理性向。目前,性向解释被人们主要发展为两种类型:长趋势性向解释和单个事例性向解释。长趋势性向解释把性向与具有独立结果的可重复条件相联系,并且在关于这些条件的重复的长序列中,性向被看作是产生近似地等于概率的频率性向。这种性向解释主要由吉利斯发展。单个事例性向解释把性向看作是在一个具体场合中产生一个特定结果的性向。波普尔最初的性向解释在某种意义上既是长趋势的又是单个事例的。他对性向的刻画符合长趋势性向,然而,他希望这些性向也适用于单个事例。这种立场陷入了与参照类问题相联系的困难,因而人们趋向于把波普尔的解释分为两部分,从而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性向解释。

    在主观解释中,用打赌的方法去测量个体的信念度时只涉及两个主体,然而现实生活中往往有很多主体参与打赌,为此,吉利斯尝试发展了一种关于把主观解释从个体扩展到社会群体的主体交互解释。在吉利斯看来,主体交互解释是关于一个社会群体的共同信念度,而不是关于一个特定个体的信念度。吉利斯认为,一个社会群体形成主体交互概率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共同的旨趣(Com-monInterest);二是保持信息流的传递(FlowofInfor-mation)[6]。这两个条件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只有在一个具有共同旨趣的群体内,各个不同的主体才会具有利害相关关系,所以,为了保护群体的共同利益,这样的群体应该建立交流并进行信息流的传递,使得通过讨论他们能够形成一致意见或主体交互概率。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整个群体才能保护自己不输给狡猾的对手。

    二、帕斯卡概率解释的恰当性分析

    在逻辑解释中,为了获得数字概率,不得不判断许多事件是等可能的,因而需要使用无差别原则。但无差别原则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即纵容主观随意性。由于无差别原则是基于“不充分”理由的,而完全无知是不充分理由的典型情形,因此,对两个事件相等的无知可以成为赋予它们相等概率的依据。使用这样的无差别原则容易导致荒谬的结论,如关于书的悖论、酒—水悖论以及几何学概率的悖论,虽然对于这样的悖论有独特的解决方法,但是没有任何普遍的方法把它们消除掉。任何使用无差别原则的人从来都不能肯定它是否或什么时候将出现矛盾。因此,不能为无差别原则导致的悖论提供一种满意的解决方法致使需要一种新的概率解释,于是主观解释出现了。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主观解释是比较适用的,它极大地拓宽了概率论的应用范围,使人们的意见、判断、评价、信念等主观的东西都可以通过信念度来测量。但是,由于主观解释允许具有同样证据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假说合理地赋予不同的概率,从而使得人们在确定初始概率或先验概率上具有相当大的主观任意性。主观标准的随意性遭受了许多批评,对于这一困难,德?芬内蒂提出了着名的“意见收敛定理”,并引入可换事件加以保证。但由于可换事件和意见收敛定理对于典型的科学验证和可控实验是不适用的,这就使得人们用主观概率来表达客观概率的期望成为泡影。

    然而,主观信念度可以根据经验证据不断地加以修正。根据经验证据不断修正主观信念度是从经验中学习的思想,其关键在于:通过把个体信念度与个体赌商联系起来———个体信念度可以用个体赌商来表达,满足概率公理的赌商也满足贝叶斯定理,根据新的经验证据,贝叶斯定理能够被使用来更改概率的初始判断。主观主义者还将从经验中学习这一思想作为对休谟问题的一种回避。可见,从经验中学习是主观解释的恰当性方面。但是,贝叶斯定理也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局面:一方面,贝叶斯主义者,比方说B先生,可能会采用一个相当有限的假设集合去完成他的贝叶斯条件化,但是,如果他的集合排除了真实的假设,那么他的贝叶斯学习策略可能从来没有让他准确地领会真实的情形是什么。另一方面,如果B先生假定他自己准备考虑一个更广泛且全面的假设集合,那么这个集合肯定包括来自混沌理论的假设。因此,他采用的任何学习策略都成为一种对先验概率适当选择的贝叶斯策略,从而使整个方法变得空无内容。贝叶斯主义的这些困难确实表明了可能需要客观概率和可能存在一种基于检验的统计学方法论。尽管频率主义者强调的是概率的客观性,并且将概率与科学实验相联系,断定客观世界存在概率性和统计规律,然而,频率解释在面对科学理论验证的过程中遇到了以下困难:第一,如何给只出现一次的事件指派概率?由于单个事件是指只发生一次的事件,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重复性,因而也没有频率,从而概率的频率解释就无法给此类现象例指派概率值。第二,“频率极限与任何观察频率都是逻辑相容的,这使得,一个关于概率值的预言既不能被观察经验证实,也不能被观察经验证伪。”[7]由于频率主义者有一个基本论点,即一个命题有意义当且仅当该命题原则上能被经验加以检验,因而频率解释关于基本概率的命题是无意义的,亦即概率的极限频率定义是不成功的。第三,概率的极限频率定义使得概率只适用于事件的无穷序列,而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永远都无法达到事件的无穷序列。由于频率解释存在上述困难,因而需要找到一个更好的供选方案———即另一种客观概率解释(性向解释)。波普尔发展性向解释的目的是为了引入客观单一概率,然而波普尔的性向解释并没有解决为单个事件引入客观概率的问题。因此,性向解释的出现面临着单个事件是否有客观概率的挑战,由此发展了单个事例性向解释和长趋势性向解释。单个事例性向解释认为性向是在一个具体场合中产生一个特定结果的性向。米勒把性向归因于“当时……全域的整个情况”[8],但因为这种情况具有唯一与不可重复的特性,所以要理解这样的性向指派如何被检验是很困难的;费特塞把性向归于相关条件完全集,然而为了检验一个被推测的性向值,就必须对全部相关的条件序列作出推测,而这种必要的推测往往是难以表述和难以检验的。因此,单个事例性向解释致使相应的性向是形而上学的而不是科学的。正因如此,单个事例性向解释无法对出现在自然科学中的客观概率进行恰当的分析。

    不可否认的是,吉利斯、豪森和乌尔巴奇等人支持的长趋势性向解释消除了关于无限聚合的所有问题,并且为概率陈述引入了一个可证伪规则(FRPS),这个规则对概率与十分适合标准统计实践的频率之间的关系作出了一种解释:虽然概率陈述是不可证伪的,但它们仍然可以被用作可证伪的陈述。借助于FRPS,可以从概率假设推导出关于频率的结果,并且可以从概率的公理推导出冯?米瑟斯提及的两个经验定律。根据波普尔的观点,可证伪规则是某种不得不始终如一地被应用的东西,无论概率假设什么时候与频率数据作比较。因此,概率陈述可证

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初中教学;物理教学;微视频资源;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80-02

由于初中物理知识比较枯燥无味且抽象,初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理解其中意思,多为一知半懂,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逐渐降低,甚至是放弃了物理这门学科。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电子媒体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其中微视频资源更是走进了物理教学中,得到了相关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支持。因该视频可以使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到物理知识的重难点,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为主动学习。

一、微视频的定义

微视频其实就是指短则30秒,长则不超过20分钟,其内容丰富多样,视频形态多样,包含小电影、记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等等,可通过电脑终端、手机终端、摄像头、DV、DC、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的视频短片的统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短、快、精、大众化,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供学生欣赏。

二、微视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微视频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实验演示、拓展介绍以及创设情境。

1、实验演示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是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物理理论知识的的概念、规律都是建立在物理实验基础上。然而,在传统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仪器、教室、环境的限制,从而导致部分实验教学很难在课堂上进行,只能由教师口述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完全不能把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体现出来,还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而微视频资源刚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其可以将实验过程完全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不会让实验教学受实验设备以及实验室的限制,还会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的观察物理实验现象。另外,在实验教学中对于一些需要学生亲自操作的实验,教师可以先利用微视频给学生播放相应的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先让学生在脑中形成一个简单的架构,加深学生对物理实验操作的印象。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对于一些学生容易犯错误的步骤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视频中的慢放功能,让学生可以仔细的观察,避免学生犯错。譬如,在教学电学的串并联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初中学生初次接触相关电学仪器,对仪器设备的功能及用途不了解,教师需要借助相关微视频,先给学生学生呈现出相应的实验步骤,及实验要点等等,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一步的完成实验,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的直观的观察出实验现象及实验步骤,还可以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由此可看,将微视频有效的应用在物理实验中,不仅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也进一步的提升了我国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给物理教学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创设情境

微视频资源凭借着自身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因微视频资源有一个特点就是真实性较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创设出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以便于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活动中来,然后再由教师从旁进行引导,让学生可以自主的进行学习与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微视频资源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教授

众所周知,物理概念其实就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解题与学习物理。但在传统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大部分都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简单的读一遍理论知识,都是基于静态的文字和图片通过用语言知识创设出一个与实际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从相关调查结果来看,这种传统的方法即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导致教学效率得不到提升。然而通过微视频资源可以将真实的生活和现象给学生直接展示出来,并创设出形象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可以更加熟练的掌握物理理论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物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中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可以更有效滴将新旧知识有效的结合的在一起,并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崭新的知识体系。

(2)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学生可以在现实生活情境中或者是在一个现实生活情境当中或者在某一领域当中以其中的某一问题为突破点,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主动的去质疑问题并解决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并掌握过程与方法。而微视频资源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理念创设出合适有效的教学情境,还可以通过教师从旁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问题,基于微视频资源下的教学内容既可以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更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与分析的过程中,熟练的掌握相关物理概念以及物理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使我国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得以保证。譬如,在教学光的折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的视频,然后再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无理现象,并要求学生再次提出视频中未涉及的折射现象。

将微视频资源有效的应用在教学中即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也是时展的需要。所以,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及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实际发展情况合理的选择微视频资源,以便于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重难点,特别是对于物理实验教学来说,微视频资源可以将实验步骤及实验要点生动形象的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更好的观察到物理实验现象,以此来实现实验教学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应该把微视频资源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让其更好的辅助教师进行教学,以便于更好的提升我国初中物理教学效率,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海英.中学物理实验视频资源设计、开发与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4.

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微视频 自拍 初中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初中物理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背景,以物理学科领域最基本的概念、规律和科学方法为基础,以科学探究为主线,以最新信息作补充,总体上侧重于物理现象,让学生在感知大量事例的过程中,建立牢固而清晰的表象,逐步认识到客观事物规律的存在。初中物理教师要留心收集、记录身边的各种物理现象,在课堂上通过演示实验、播放视频等方式让情景再现,学生眼见为实,建立牢固而清晰的表象。

在这个高科技时代,物理教师要想很好地驾驭课堂,不仅要精通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还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微视频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短到30秒,长到十多分钟,集中说明一个小问题,具有短小精炼、录制工具多样、表现手法灵活的特点,是物理教学的有效补充。我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自编自导甚至自演,自己拍摄微视频,恰当地运用到物理教学当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我就一些实例谈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自拍微视频的一点体会。

1 巧妙引入新课,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兴趣的秘密何在》中写道:“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利用视频巧妙引入新课,让学生带着好奇与急切求知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引入“电功率”这一概念,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电流做功有快有慢,这需要关闭所有的用电器,只打开一个用电器,观察电能表指示灯闪烁的快慢。我录制了两段微视频,把家中所有用电器全部关闭,拍摄只有一个用电器工作时,电能表指示灯的闪烁情况。第一段视频中,只有一盏电灯工作,指示灯迟迟未闪,忽然闪了一下,看到的学生叫出声来;第二段视频中,只有一只电水壶工作,指示灯闪烁频繁。两次实验现象对比明显,此时再引入电功率的概念,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学习起来兴趣昂然。

2 利用视听刺激,突出教学过程的重点

物理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这个常规问题。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生动的事例去启发,用有趣的实验去演示,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动脑想一想,印象尤为深刻。视频展示的信息能同时刺激听觉和视觉,视、听结合对注意力的提高作用显著,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了记忆,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把握住了重点。比如,讲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内容时,我带领几位同学在课前利用饮料瓶、橡皮塞、气嘴、502胶等制作成一个“水火箭”,在学校的操场上用支架把“水火箭”架设好,用气筒向“水火箭”中打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火箭”向天空冲了出去。这一实验视频让学生非常兴奋,更有很多同学跃跃欲试,要求自己动手制作,这时再抛出“水火箭为什么能够升空”这一问题,全体学生都异口同声的回答到:是水的反作用力把火箭给推到空中的。

3 变抽象为具体,化解学习过程的难点

初中学生常感到物理难学,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学习内容过于抽象,物理教师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和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形象事物抽象成物理模型,再把抽象的模型具体化。由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的窍门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化解学生认知过程的难点。将开瓶器、羊角锤等抽象成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杠杆,在具体问题中分析杠杆的五要素是学生学习的难点。2011年达州市中考第35题:“列车上售食品的手推车,当前轮遇到障碍物时,售货员向下按扶把,使手推车前轮向上翘起,请画出售货员所用的最小动力及其力臂。”学生寻找支点时存在困难,支点究竟是后轮的圆心还是后轮与地面的接触点呢?考虑到超市里的手推车与售食品的手推车相似,我来到超市,拍了一段手推车过障碍物的视频。在课堂上,我先引导学生想象手推车翘起的过程,然后播放视频,让学生与脑海里的画面进行比较,指导学生练习这种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4 增加教学容量,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中对初中物理总课时做出明确的规定,但知识内容和教学信息却是海量的,这是一对比较突出的矛盾。要想解决这一矛盾,唯一的出路就是提高课堂效率,实现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就是要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本领。有些实验需要观察较长时间,如果录制成视频,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出来。例如,分子在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是最好的证明。用二氧化氮演示气体分子的扩散运动,两只广口瓶中的二氧化氮与空气,需要静置十多分钟,两种气体才混合得比较充分。录成视频后,用鼠标在进度条上拖动,观看1分钟、3分钟、5分钟、10分钟时两种气体混合的情况,花较少的时间观察到充分的实验现象,加快课堂的节奏。

5 丰富课外活动,激发学习的持久动力

刘炳升教授提出:“瓶瓶罐罐做实验,动手动脑学物理”。物理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物品自己动手做实验,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主动探究和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我的带动下,学生也乐于动手做实验。苏科版8年级下册第90页WWW中的第4题,怎样用一个矿泉水瓶和两根吸管制作一个“口吹喷雾器”?有两位学生在课余时间拍了一段视频。他们以白色墙壁为背景,在玻璃杯中装入红色液体,用两根直径为4mm的透明吸管,把镜头对准吸管口处拍摄,清晰地拍到吹气时,红色液体沿着吸管上升,并从吸管口雾状喷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动手动脑做实验,他的实验目标、实验器材、实验过程,以及他在实验中的发现与心得,拍摄成视频,在课堂上展示,这不仅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还能让少部分不愿动手动脑的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美妙,受到鼓舞,由“不愿动手做实验”发展成“创设条件做实验”,从而体验动手实验的乐趣,领略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持久动力。

近年来,我养成了随时随地随手拍的习惯,拍摄蕴藏着物理知识的场景。我拍苏州乐园的悬挂式过山车,马路上工程抢险车修路灯,雄伟壮阔的三峡大坝,城市夜晚景观灯的奇幻变化……我会坚持不懈地拍视频,在物理教学当中有机地使用,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小晶 张剑平. 教学视频微型化改造与应用的新探索. 中国电化教育,2013,(3):101~105.

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 多媒体;初中物理;实验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5-0131-02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因对多媒体作用认识不足,使用方法不当而导致课堂中滥用多媒体,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还需坚持合理性原则,根据教学需要而进行。文章就结合多媒体的作用及其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单分析。

1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所应用的多媒体实质是多种媒体的综合,如电子白板,在使用过程中,多媒体所呈现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这样课堂教学从单调的板书走向了以信息媒体为交互手段的互动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更好地实现了人机交互的信息交流,让课堂从单纯的教师讲授、板书走向了图片展示、文字呈现、视频课堂等多信息交互的平台。就初中物理教学而言,在课堂中应用多媒体,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媒体演示等功能来引导学生去构建物理知识,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具体说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具有以下作用。

应用多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课程,但在教学中教师无法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事物直接搬到课堂上,而借助多媒体的图片展示、视频功能则可以轻松实现。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情境,通过情境而让学生从生活直观现象认知入手,逐渐过渡到抽象的物理概念、公式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用多媒体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构建 传统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多是建立在听教师讲的基础上的,而教师单纯的讲授依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众所周知,要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直观认知是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演示,解释物理知识间的联系,可更好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

应用多媒体有助于增强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最简单的板书而言,在以往教学中,教师需要用粉笔来书写,耗时;而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后,教师直接展示,省时。在提问过程中,教师通过口述学生不易记住,而板书又耗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学生看得清楚,也节约了时间。这样,课堂容量增加了,课堂教学效率也随之提升。

2 多媒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真正把握多媒体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才有利于教师较好地应用多媒体。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渗透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但主要应用在课堂导入、探究环节。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情境,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入新课;在探究活动中则可借助多媒体来呈现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总结概括。

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 以“机械能及其转化”的教学为例,文本教材惜字如金,篇幅不长,但插图多,虽然信息量较为丰富,但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止的,而机械能的转化则较为抽象。为此,教师就可借助多媒体来直观呈现,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机械能的转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先播放过山车的视频,然后引导学生复习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以问题“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滚摆下降后又自动上升”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学生的思考、教师的补充而过渡到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探究中,以问题“动能和势能之间是如何转化的”来引导学生进入具体探究过程。

在物理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如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呈现问题可节约时间,通过直观演示可让学生形成直观认知,因此,在探究活动中,合理应用好多媒体对提高探究活动具有积极意义。如在“分子热运动”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以多媒体演示气体扩散实验,学生观察;然后教师抽掉玻璃板,引导学生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由此而引出这个实验现象的本质是分子在运动。接着以“墨水滴入水”的实验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借助多媒体演示固体的扩散现象并以问题“既然液体之间有扩散现象,那么,液体和固体之间是否也存在扩散现象”来引导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以课件展示结论。然后呈现问题“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深入到小组中进行指导,然后引导各个小组推荐代表进行汇报,小组代表汇报时,教师用课件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分子热运动的概念。为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概念的巩固,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出例子,再以多媒体演示相关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进行表达。如此,学生在直观中认识观念,在多媒体辅助下理解概念,促进了学生对新知的构建。

3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对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在教学实践中,因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时没有充分考虑教学需要,教学中也出现滥用多媒体的现象,甚至一些教师在课堂中只顾展示多媒体,忽视了师生间的互动,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用具,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 在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所展示的图片、视频等资源需要和教学内容紧密相扣,通过直观呈现来激发学生兴趣时,要借助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这样才能顺利引导学生进入到探究活动中。

借助多媒体来引导学生探究时不能忽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多媒体只是教师借以演示、呈现信息、知识点的一种工具,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演示实验、呈现问题,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归纳总结,但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是不能缺少的。如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问题后,学生进入讨论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就需深入到小组中进行指导和点拨,而不是守着多媒体等学生讨论再总结。

不能盲目夸大多媒体的作用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有的教师过分夸大多媒体的作用,从课堂导入到课堂探究乃至课堂总结都在应用多媒体。虽然学生的感官在多种信息刺激下变得异常活跃,但大量的信息也会让学生产生疲劳,甚至因没有及时用问题来引导探究,学生只是单纯地观看,没有深入思考,课堂教学效率依然没有得到提升。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对课堂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盲目夸大其作用,而要结合教学实践来分析多媒体的作用和应用方法,要立足教学实践而选择并应用好多媒体,切勿在课堂中滥用多媒体,让教师成为多媒体的奴隶,这样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甚至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郭永红.多媒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学习方法报:理化教研周刊,2012(44).

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范文5

【摘 要】归纳逻辑本质上是一种哲理逻辑,在某种程度上是哲学争议围绕的论题,在逻辑学界和哲学界都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休谟问题的出现到进一步的通过感觉经验证据来确证某个假说的,并引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作为工具,发展出了现代归纳逻辑。伴随着归纳逻辑的不断发展,它的一种现代类型概率与逻辑结合的新学科—概率逻辑产生了。概率逻辑日益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并面临突破。

【关键词】归纳逻辑;概率

一、归纳逻辑的合理性

“西方传统逻辑学形成之初就一直沿着多元化道路发展,其中重要的两条道路就是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归纳推理的前提是一些关于个别事物或现象的判断,而结论是关于该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性的判断,归纳推理的结论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归纳逻辑是以归纳推理与归纳方法为基本内容的知识体系。”归纳逻辑推理在认知方面比演绎逻辑推理更有认知倾向。英国哲学家休谟质疑了传统的归纳逻辑的问题,提出归纳推理不能从经验材料中概括出必然性的一般规律。从休谟的历史经验证明,归纳逻辑的研究离不开认知方面的分析。所有的归纳推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归纳推理中,从前提到结论的过渡有一种跳跃,或者说它们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存在着一种间隙。一旦这种间隙被补上,任何归纳论证的合理就得到了证明。自休谟以来,归纳逻辑的哲学争议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他提出的论题而展开的。

二、概率的解释

(一)古典逻辑解释。古典归纳理论主要包括完全归纳、简单枚举归纳、科学归纳、排除归纳和类比推理。如果随机试验E的样本空间D中只包含有限个基本事件,并且在每次试验中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完全相同,则称试验E为古典随机试验,由此测得的事件概率为古典概率。按照概率的古典定义的要求,每一个基本事件互不相容,出现的机会相等,这样的事件在现实中是少有的。该逻辑解释是近代科学的产物,为以后科学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基础。古典解释在当时影响甚大但在些许方面的概率问题上并不适用,所以被日后的逻辑解释所代替。对于逻辑解释,它是把概率与归纳逻辑合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概率逻辑系统。当两个命题集合一起推导出的逻辑结论时存在一个衍推部分,这个部分的联结程度就是这两个命题集合之间的一种逻辑关系。

(二)频率—性向解释。频率解释把概率定义为:在事件的无穷序列中,某一事件或某一属性出现的相对频率的极限。在事物某些方面的极限频率人们在很多时候是无法观察到的,取而代之的只是无穷序列中的某一段。当存在某种性质的相对频率的时候,对于任何属性或者可能结果的无穷序列来说都是可行的,同时在其递归子序列中也存在着这种相对的无穷序列。通过科学客观的实验方法强调了频率解释中的客观联系,深化了自然科学中归纳逻辑的深入研究。“频率论的归纳逻辑无疑给出了一种科学探求和科学认知的研究范式,这样的研究范式特别适用于经验自然科学领域,可以作为经验自然科学中科学认知的重要工具之一。”然而,频率解释在面对科学理论验证的实际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当频率解释的概率陈述不适用于单个事件,并且极限频率无法得到经验确证,性向解释探索了新的概率哲学理论。性向解释把生成条件看做是被赋予了一种产生可观察的频率的性向,而这种性向它是指某种倾向的描述。概率在某些解释中是一种物理的性向,这一点就与频率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在逻辑上是否存在矛盾,性向解释必须从科学实践中去验证并找到答案。

(三)主观—主体交互解释。在主观解释中,不同的个体都有特定的信念程度,对于同样条件的不同个体都具有不同的概率解释。人们主观的信念程度在某些方面是无法衡量并得出的,但是从客观角度上来说客观行为是由主观信念所产生并影响的。所以,当某一行为特征受到检验的时候,人们是可以间接的测量信念程度的强弱的。主观解释中当测量个体信用度时,只涉及两个主体,然而现实生活中涉及多个相互解释。关于主体交互解释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关于一个社会集合的概念并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程度所依托的。社会集合在形成主体交互概率中具有的两个方面。首先,有共同追求的利益和目标并且在追求的过程当中相互达成一致并且统一的过程。其次,信息的传递与交流也是群体联系的重要因素,在通过信息间的交互过程中可以通过可行的传递方式获取信息保持沟通的顺畅。

三、概率与逻辑的新领域

伴随着归纳逻辑的不断发展,一种新的学科—概率逻辑孕育而生。它是运用现代数理逻辑与概率对归纳逻辑等进行形式化的多方面研究,这是概率与逻辑结合的一次重大发展。概率逻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方法在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的当今,在科学与社会中都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在概率逻辑的研究中,概率逻辑有许多不同结构而且大多数都有共同的特点,但是它们都分布在不同的系统之上。在这些系统中首先一般是给出一个概率系统然后对其进行解释,在解释过程中对概率和系统都有严格的要求。比如,在进行概率验算主要还是贝叶斯定理来进行归纳和处理,这样可以更加具体和完善的给出想要的解释定义。然而概率逻辑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也是起起伏伏在理论实践中多方受阻。其实概率逻辑在归纳逻辑方法论上也存在诸多问题。随着概率逻辑与多方学科的不断融合与推进,概率逻辑与现代科学的结合也促进了这一学科的积极发展并且面临新的突破。“归纳逻辑不仅走过了从面向定性认知到面向定量认知的过程、正积极走向不足归纳认知和复杂归纳认知,而且从总体上看,现代逻辑必将与认知科学、认知实践的进一步结合,对于人类认知实践的贡献将大大超过从前。”

参考文献

[1] 刘邦凡.关于现代归纳逻辑与知识创新的研究[A]. 2007年全国现代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

[2] 刘邦凡,何向东.面向不足与复杂认知的当代归纳逻辑研究[J].哲学动态,2012(1).

[3] 刘邦凡.论古典归纳逻辑的科认知功能[J].燕山大学学报,2006(11).

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范文6

青岛法兰克高频率,T5节能灯,螺旋大功率节能灯,U型大功率节能灯,T5转T8,替换型,T5荧光灯 摘 要:本文给出了节能灯,故障率与寿命实际意义上的概念。并概括地分析了,影响故障率与寿命的技术要素与技术机理,以期使用 者能对节能灯故障率与寿命的概念,有一个科学的理解。科学正确地推广应用节能灯。论文关键词:节能灯 故障率 寿命 一、概述 节能灯实际应用中,会碰到启辉点燃时间长短,和在启辉点燃过程中损坏的数量多少这样两个问题。节能灯启辉点燃应用时间长短--是寿命,损坏的数量多少--是故障率。 故障率与寿命是表征节能灯,技术品质优劣的两个相互关联的物理量。故障率与寿命这两个物理量,既关联又独立。在照明产业界和使用者中,往往因缺少科学正确地理解,将两者混淆或等同。 二、节能灯的寿命 寿命:是表征光源,在实际使用空间环境和电网环境中,能够可靠启辉点燃时间长短的一个物理量。通常以小时(h)为计量单位。 寿命的概念,在照明产业界有三个。 启辉点燃寿命:指的是光源,从启辉点燃到熄灭的时间。最终用户通常这样理解光源的寿命。 平均寿命:指的是一批光源,从启辉点燃到熄灭的加权平均时间。平均寿命通常用来抽检评价,某企业的、某种型号规格的、某批量 光源寿命。 有效寿命:指的是光源,从启辉点燃到光通量衰减至某一规定值的时间。这里“某一规定值“的含义为:光通量衰减至初始值的百分 之几十,即:X﹪。 现阶段,定义光源有效寿命的“某一规定值“。一般规定为:光通量衰减至初始值的百分之五十(50﹪)。 因此,光源有效寿命的定义为:光源从启辉点燃到光通量衰减至初始值的百分之五十(50﹪),即:认定为寿命终结。 三、影响节能灯寿命的技术因素 节能灯寿命终结,是因为构成节能灯的电子元件、器件的有效性能耗尽,或荧光灯管有用物质(如荧光粉)的有效性能耗尽 。 电子元、器件和荧光灯管有效性能耗尽的速度。受制于以下四个方面的技术因素: 一是:荧光灯管所用的荧光粉、电子粉、管内发光气体的技术品质,和生产技术工艺水平。 二是:电子元、器件技术参数的一致性、可靠性水平等技术品质水平,和对电子元、器件筛选老化的生产工艺技术水平。 三是:电子镇流器技术性能先进性、技术品质高低等技术因素。如交流-直流-交流(AC—DC—AC)变换频率高低,对节能灯寿命影响就较大。变换频率高则优、低则劣。 四是:荧光灯管和电子镇流器二者之间,技术参数的匹配合理程度。匹配合理,节能灯技术品质则优、寿命长。 在当前,根据我国荧光灯管的技术品质水平,和电子元、器件的技术品质水平。技术品质优秀的节能灯整灯启辉点燃寿命,应在1.5万小时―2万小时以上。 四、节能灯的故障率 故障率是表征节能灯,在某规定的期限内,由于节能灯的电子元件、器件、荧光灯管技术品质,和整灯技术性能等技术因素不良,导致节能灯不能启辉点燃数量多少的一个物理量。 衡量评价节能灯的故障率,通常用所占的百分比(%)来描述。 节能灯故障率高低,受制于节能灯生产企业,以下三个方面的技术因素。 一是:节能灯生产企业,科研开发的技术实力; 二是:节能灯生产企业,生产工艺技术水平; 三是:节能灯生产企业,所采用的电子元件、器件、荧光灯管技术品质。 现阶段,节能灯故障率。各个生产企业、产品之间差异比较大。技术品质优秀的节

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范文7

【关键词】计数原理 概率 统计

通过本章学习,重在让学生理解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基本概念,粗略地感知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用数量较为精确地刻画具体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确立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学会用随机观点来解释现象,做出估计和决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概率统计章节教学目标

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数量指标,指在独立随机事件中,某一事件在全部事件中出现的频率,在更大的范围内比较明显地稳定在某一固定常数附近。对于任何事件的概率值一定介于0和1之间。有一类随机事件,它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只有有限个可能的结果;第二,各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同。具有这两个特点的随机现象叫做“古典概型”。在客观世界,存在大量的随机现象,随机现象产生的结果构成了随机事件。如果用变量来描述随机现象的各个结果,就叫做随机变量。一切可能的取值能够按一定次序一一列举,这样的随机变量叫做离散型随机变量;如果可能的取值充满了一个区间,无法按次序一一列举,这种随机变量就叫做非离散型随机变量。如果随机变量是连续的,那么都有一个分布曲线。实践和理论都证明:有一种特殊而常用的分布,它的分布曲线是有规律的,这就是正态分布。正态分布曲线取决于这个随机变量的一些表征数,其中最重要的是平均值和差异度。平均值也叫数学期望,差异度也就是标准方差。

数理统计包括抽样、适线问题、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内容。

根据大纲要求,本章教学目标为:

1.掌握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并能运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2.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频率的稳定性,理解概率的定义,能说出频率与概率的区别,初步学会用频率近似代替概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概率的基本性质,理解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意义,理解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概率计算性质及公式。

4.理解等可能事件的意义,理解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两个基本特征及其概率计算公式,会用计数原理求解古典概型中概率计算问题,会初步学会将某些实际问题转化为古典概型或几何概型解决。

5.理解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的意义,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会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收集样本数据,了解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方法。

6.在样本数据整理中,会列频率分布表,绘频率分布直方图,了解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的思想方法。

7.在样本数据分析中,理解样本均值、方差及标准差的意义,会根据公式求一个样本均值、方差及标准差,会用样本均值、方差及标准差估计总体的均值和标准差,推断总体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8.了解散点图,知道变量相关关系的意义,了解最小二乘法的思想方法,能根据给出的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会用科学计算器求回归系数。

二、概率统计章节编写思路

在初中阶段,学生粗略地感知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初步认识到用数量能较为精确地刻画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对于简单的古典概型涉及的计算,仅限于列举法或树状图所能进行的计数。本章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计数原理、随机事件的概率及统计推断。

“计数原理”的基本设计思路:本节的开篇就提出生活中到处需要计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在稍微复杂情形下很费时甚至数不过来,使学生认识学习计数原理的必要性。然后采取“阅读问题――再分解问题――引导探究――归纳概括”的方式,安排了具体例证中归纳两个计数原理的活动,以引导学生经历原理的概括过程,并使学生学会面对一个复杂的计数问题。

“随机事件概率”的基本设计思路:本着从认识随机现象与应用随机观念解释现实世界中各种现象两个方面,采用“问题情境――引导探究――归纳概括”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随机观念的意图。首先,通过列举各种各样的现象引导学生从结果能否预知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理解随机现象和确定性现象的概念;从研究随机现象的角度出发,引入随机试验的概念,使学生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概念,进而能辨别一个事件是否是确定事件。其次,根据概率的定义,在概率基本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同一试验中不同事件是否同时发生的实际问题探究,理解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概念。再次,针对一类试验的所有结果出现具有等可能性,介绍了两种特殊的概率模型,即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

“统计推断”的基本设计思路:本部分内容主要解决如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如何通过所抽取的样本进行计算和分析,对总体的相应情况做出推断的问题。在抽样方法方面着重介绍了简单随机抽样、统计抽样和分层抽样。

三、概率统计章节教学建议

(一)本章教学建议

1.关于计数原理的教学。一要准确把握教学要求;二要注意认真剖析概念;三要注意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计数问题。

2.关于随机事件概率的教学。一要充分认识概率教学的困难,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二要注意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的教学;三要避免用排列组合知识计算古典概型的例题和习题,把计数的方法局限于列举法或计数原理;四要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并能初步简单运用。本章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抽象概括建立模型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化归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等等。

3.关于统计推断的教学。一要重视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了解探究任务中产生兴趣,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在分析真实数据中形成新的思考习惯,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结论中加深对新知的理解;二要关注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联系,让学生参与统计研究的实际操作过程,体会统计思想,形成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三要注意要求学生多运用计算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处理数据。

(二)各节教学建议

1.计数原理

本节教学重点是对两个计数原理的理解。这两个原理都涉及完成一件事不同方法的总数,它们的区别在于:分类计数原理与“分类”有关,各种方法互相独立,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完成这件事;分步计数原理与“分步”有关,各个步骤互相依存,只有各个步骤都完成了,这件事才算完成。

本节教学难点是两个计数原理的运用。做一件事,完成它可以有n类办法,是对完成这件事所有方法的分类。分类时,首先要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分类的标准,然后在确定的标准下进行分类。而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个步骤,分步时也要先确定分步的标准,完成这件事必须且只需连续完成这n个步骤后这件事才算完成。

2.随机事件和概率

本节是关于概率的引入部分,对于现实世界中各种各样的现象,从结果能否预知的角度出发,可以分两大类,一类现象的结果是无法预知的,即随机现象,一类现象的结果总是确定的,即确定性现象。为了研究的方便,把条件每实现一次,叫做进行一次试验,如果试验结果事先无法确定,并可以重复进行,这种试验叫做随机试验。而每次试验的结果称为一个条件,随机事件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新出现的某种结果。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了解概率的意义,难点是认识概率与频率的区别,关键是知道一个事件是随机事件、必然事件还是不可能事件,尽管不可能事件与必然事件是相互对立的,但它们也可以看成是随机事件的两个极端,而且统一在随机事件之中。

3.概率的简单性质

本节根据概率的定义,推出了随机事件概率的取值范围的基本性质、如何计算复合事件的概率。本节确定了互斥事件这一最简单的情况,即两个事件至多一个发生,它们可能都不发生,但不可能都发生,并给出了两个事件A与B的和的意义。通过实例得出概率的加法公式。如果A、B是互斥事件,那么A与B和的概率等于事件A与事件B的概率之和。这个性质仅适用于两个事件是互斥的,然而与互斥事件的概率相近的概念是对立事件,相应地得出对立事件的概率之和等于1的结论。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互斥事件的概念,以及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教学的难点是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联系与区别的理解。两个事件对立是这两个事件互斥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4.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本节是在概率的统计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等可能事件的概率。由于进行大量重复试验的工作量大,结果有一定的摆动性,有些试验还具有破坏性,因此通过大量重复试验用频率来表示概率有局限性,而确认研究的事件是等可能事件,可较好解决这个局限性。等可能模型根据事件的个数是有限还是无限,分为古典概型及几何概型两类。然而古典概型的特点是:在每次试验中,不同的试验结果只有有限个。几何概型的特点是:基本事件发生是等可能的,且基本事件有无数个。

本节教学重点是理解等可能事件的意义,会把事件分解成等可能基本事件。理解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基本特点以及两个概型的区别和联系。教学难点是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教学的关键是分清古典概型基本事件总数与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

5.总体样本和抽样方法

本节首先通过获取信息是采用普查还是抽样的探究,认识抽样的必要性,进而认识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

本节教学重点是简单随机抽样的理解。教学难点是在三种随机抽样中,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相等的理解。教学的关键在于对本节中几个探究问题所指向的概念本质特征的引导。

6.总体分布的估计

本节主要是用样本的频率分布区估计总体分布。本节首先从具体问题的探究,说明用样本的频率分布统计总体的频率分布的重要性;然后结合具体案例介绍频率分布表的制作步骤,以及作分布直方图的方法。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通过频率分布图、频率分布直方图对总体进行估计。教学难点是作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以频率÷组距为纵轴的理解。教学关键要体现合理分组的重要性,应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7.总体特征值的估计

统计里有两类特征值,一类显示数据的集中趋势,常见的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一类是显示数据的离散程度(波动大小),常见的有极差、方差、标准差等。之所以介绍这两类特征值,是因为有时很难知道数据的分布规律,而这两类特征值能对数据的情况做出简要的描述,而且有些实际问题并不需要知道考察对象的整体情况,只需要了解它的某些数据特征就行了。

本节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值,方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特征值的理由;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用样本平均数去描述总体水平,能用样本方差、标准差比较数据稳定性水平。

8.一元线性回归。

散点图在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散点图,可以做出如下判断:一是如果所有样本点都落在某一函数曲线上,就用该函数来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变量之间具有函数关系;二是如果所有样本点都落在某一函数曲线附近,变量之间就有相关关系;三是如果所有的样本点都落在某一直线附近,变量之间就有线性相关关系。借助用平均值估计物体重量的方法,探求最佳估计,建立线性回归方程,结合例题学习用科学计算器求回归系数,可减少运算量。

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范文8

关键词:初等数学;概率和统计;教学方法

概率和统计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部分内容,就其内容而言,初等概率论属于数学思维的范畴,而描述性的统计学属于数学常识的范畴。中学“概率和统计”教学也只是初步传授概率思想和介绍数据的分析与描述。当然,概率论的教学能提供更多的培养数学思维的机会,而统计是不能离开思维而进行的,它对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运算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等都有很大益处。更重要的是,它对于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学生今后的全面学习和走上社会从事劳动生产及研究现代技术都有很大帮助。

一、通过介绍数学史使学生明确学习概率和统计的意义

教学应从概率论的渊源讲起,如关于的概率论从16世纪就开始了,1797年第一次出现了统计这个词。历史上,帕斯卡、费尔马和贝努利都对统计学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但与研究确定性现象的数学问题相比它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才作为一种数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登入科学殿堂。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概率统计学科教育的现状,20世纪60年代大学数学系才有概率课,80年代以后才在理工大学普及,但也出现了许宝J这样驰名世界的数理统计学家。通过数学史的讲述,使学生明确学习概率统计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常用到的工具,也是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基础。

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概率”部分中概念较多,公式规律性较强。教师应通过大量实例讲清它们的意义,使学生正确理解并准确区分概念,学会利用有关定义和公式计算事件的概率,掌握求解一些事件概率的方法。在统计部分主要和数据打交道,如计算很大数据的平均数、方差等,需要一定的计算能力和灵活的计算方法,应该引导学生选择最简便的方法,使学生熟悉数学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三、引导学生领会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观念

在众多数学问题中,随机性数学与确定性数学紧密联系。一方面,概率论的使用方法主要是确定性的数学方法,只是对推导出的结论作不同的解释。如初等概率论中的概率计算主要使用排列组合的计算方法,而将结果给予概率解释。另一方面,概率思想反过来推动确定性数学的发展,例如著名的蒙特卡洛方法就是用随机数学方法求确定性的数学问题,这些都可举例向学生阐述。

统计数据隐藏着概率特性,统计数字虽然枯燥,但有概率分析就活了起来。统计的任务是通过对样本分析来推断总体的特性。统计部分渗透了许多数学思想,如转化、比较、估计等。当数据较大且在一定位置上下波动时求平均数或方差,若用常规方法计算量大且较烦琐,因此可以“转化”为用简化公式的方法,通过对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比较”,从不同角度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还可以通过样本平均数或方差来“估计”总体平均数或方差。

四、展现知识形成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本章概念较多,而正确理解概念是准确解题的关键。如引入概率定义时,可举“生日问题”,与学生打赌,激发其学习兴趣。统计部分中涉及的问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如求数学平均成绩,比较两班学生成绩哪个班较好,计算商店销售额与纯利润相关程度等。这些问题学生都很感兴趣,都能主动阅读本章内容。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课后的习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感到数学并非枯燥无味。本章教学若能注意到这一点,将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引导学生透过偶然看必然

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范文9

[关键词] 初中科学 多媒体技术 图片

一、多媒体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强调知识与获得知识过程的统一,在内容的选择上涵盖了与自然科学密切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学等方面,并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过程中整合信息技术是必需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抽象的科学概念与具体的科学现象的统一要求有丰富的材料。科学概念与科学原理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这些概念与原理是建立在丰富而具体的科学现象之上的,但是,我们生活中的事物是如此丰富复杂,我们不可能通过第一手的直接经验来接触所有事物,信息技术可以为科学课程提供丰富的具象资源。(2)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日益广泛用于生产及生活各个领域。科学技术让人类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但也带来了一些隐患与挑战,探讨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成为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3)传统的科学课程(即物理、化学、生物等)是按照学科逻辑结构建立起来的线性体系,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定理为核心的,脱离了现实生活,通常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非线性特点可以打破这种线性体系,将科学课程的各个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并且使得封闭、僵化的课程结构走向开放。新的技术与方法的应用,也使科学课程的综合特性得到完美的体现。由此,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是科学课程的内在需求,是由科学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决定的,也是科学课程的组织与建构的需要。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科学课程上的应用

1.数字化图形与图片

在初中科学课程中,涉及到许多自然界中的生物与自然现象,但由于受季节的变化与教材内容的不合拍、地理位置的限制、实物材料收集的不方便、模型标本等的不完备之类的原因的影响,不容易展开实地观察或是实物的演示,教师通常只能凭借教科书展开讲授,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尽失本色。而且,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千姿百态,若脱离丰富的材料作为支撑,教师很难解释清楚,学生也学得枯燥无味。因此,图形与图片的演示一直是初中科学教学中常用的策略。图片可以展示出自然现象的五彩缤纷,为抽象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概念提供表象;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展开观察,并提供思维的依据。例如,在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一课时,由于枯叶蝶、竹节虫、变色龙等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而单纯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很难想象和理解,此时运用枯叶蝶竹节虫的图片来呈现,不仅一目了然,而且形象生动,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种生物的特点,进行比较与分析,“拟态”这一抽象的概念也就水到渠成地得出了。通常教学挂图是大小固定的,教师无法进行修改,而数字化图片可以通过计算机和投影仪在大屏幕上展现出来,这能够提高可见度,引导学生观察更为细微之处。数字化图片存取方便,教师可以通过素材库或网络获得一系列组图。,数字化图片可以将各种环境下的竹节虫展现出来,对加深学生的印象与理解非常有用。

2.数字化动画

动画可以表现很难拍摄的客观存在的有形世界,如天体的运行、地球的构造、原子的结构、有花植物的授粉等,它在科学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动画与视频都可以展示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视频是建立在实物拍摄的基础上,具有高度的逼真性,而动画可以不受景物的限制,可以是象征性的。由此,运用动画来进行科学教学时可以去粗取精,突出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以及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阐明最本质的原理与规律。例如,在关于日食和月食的教学中,由于日食这种自然现象不常见,许多学生从未亲眼见过,如果仅仅是通过讲解和阅读的方法,教师很难讲清楚,学生也不容易理解,此时运用动画来显示日食时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关系,就是最好的选择,如示为日环食成因的动画截图。在该动画中,月亮绕地球运行,同时,地球不停地自转,当太阳、月亮、地球处于同一直线上时,月亮遮住了太阳的中心部分,就发生了日环食。这样,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位置关系就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形象生动。动画能分解重叠物,使物体各部分形象及其相互关系完整、清楚地呈现出来,能较好地表现物体的内部状态及其与外部的联系,即从内外两个层面上同时加以表现。

3.数字化视频

视频是媒体表现形式中最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的一种,它集声音和动态的图像于一体,能够真实地再现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结构、过程、变化。视频镜头可以带领人的视线进入人体,观察人体内部的微观结构,也可以带领我们穿越丛林与沙漠,环绕地球,甚至可以到达太阳系以外,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例如,在关于“青蛙的生活习性与捕食特点”的教学中,要显示青蛙舌头长而宽阔、附满粘液以及捕食时动作迅猛快捷的特点时,要制作动画软件来呈现这一复杂过程并非易事,而一段视频剪辑可以非常容易地表现这一过程。视频媒体在技能的示范、态度情感的激发方面,往往比动画媒体具有更强的优势。例如,播放神州六号飞船载人航天升空的视频画面,既能够清楚地观看飞船升空的过程,而且易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而自豪的感情。数字化视频可以采用流媒体格式通过网络传送。“流”意味着可以边下载边播放,不必等整个文件都下载完,因此网上提供了许多可以在线观看的视频流。例如,在中国科普博览网上,就有关于大熊猫、西双版纳等流畅的视频流提供在线观看。

4.超文本和超媒体

超文本是一种新型的信息管理技术,它以结点为单位组织信息,在结点与结点之间通过表示它们之间关系的链加以连接,构成表达特定内容的信息网络。这种组织信息的方式与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相似,从而可以更有效地表达和处理信息。作为一种非线性的网状结构,学生可以利用超文本提供的联想式查询能力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有关信息。这对科学概念的学习和信息的获得特别有用。超媒体是超文本与多媒体的融合,它允许超文本的信息结点存放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和程序等多媒体信息,并使用与超文本类似的机制组织和管理。超文本和超媒体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最大的优势是它的交互性,它们能刺激读者的多个感觉通道,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人的要求。例如,很多百科全书中包含有彩色图片,声音和视频剪辑。如果学生查找关于狮子的信息,那么他不仅能够找到关于狮子的文本信息,还可以看狮子的照片和短小的视频剪辑,听到狮子的吼叫声。超文本和超媒体使得大量图像和视频存储于电子百科全书中,这对于学生全面而深刻地领会科学概念和科学现象是非常有效的。

三、多媒体应用于初中科学课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科学教学实践中,科学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时,出现了许多问题。

第一,有些教师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没有较多考虑教学的需要,忽视《科学》课程本身的特点,缺乏正确运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性。例如,在讲《杠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只要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就能使学生对力臂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有的教师用课件来演示反而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但是,在讲授一些抽象的概念或是综合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用直观的课件或概念图让学生的思维从直观到抽象,便于理解,同时在讲授一些新科学,新技术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收集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有些教师仅仅把技术作为呈现机械定义和答案的工具,而不是用信息技术来真正解决《科学》教学的实践,缺少将信息技术手段作为高级认知工具的意识。事实上,当科学教师真正钻研下去,用熟了多媒体技术,他会感觉到上课的速度快了,课后完成作业和试卷的批改也快了,学生完成任务的效率也提高了。一位老师说:“计算机最大的好处是学生考试和作业的反馈速度都加快了……最近,我进行了一次科学测验,学生们在15分钟内都完成了……反馈速度非常快,节省了很多时间。”随着教师们对计算机应用和软件越来越熟悉,利用技术的能力越来越强,他们不再认为学习使用计算机的过程和课程相冲突。相反,他们认为技术对课程形成支持作用,现在可以利用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第三,有的科学老师仅仅满足于对多媒体技术的简单和使用,以及当堂课内容的讲解。实际上,随着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使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们更忙了、更主动了;教室里也忙碌起来。例如,一位老师这样说道:这些孩子们的学习能力是令我吃惊的……孩子们主动去做事情,不用强行布置任务。他们充满动力,他们学习使用强大的技术,他们自己找到其他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正是教育者的目标:学生们主动去解决他们认为重要的问题,而不是在老师的要求下才去做。这种情况在普通教室里是从来不曾出现过。他们学到的知识更多了,因为他们是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我们的老师们正在学习如何成为帮助孩子们学习的角色,而不仅仅是知识者。每个人都获得了好处。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变化是教师们越来越愿意去思考教学、质问旧的模式、观察学生们变化的原因。而学生在完成学习的方法上有了质的差别。他们在学习中充分利用了询问、合作、技术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四、结语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的整合是一种必然趋势,是实现“减负增效”的重要载体,对促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必将不断涌现,其操作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将会越来越强。因此,我们广大科学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实现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探索出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高文,赵中建.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范文10

关键词:概念图;初中生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初中阶段的生物课程标准侧重于对生物学概念的教学,提供了大量的重要概念,主要为对学生学习主要内容以及构建合理化生物学知识框架的素材。学生学习知识的重点在于有效掌握相关概念以及由概念所形成的知识系统。概念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能够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一、概念图概述

概念图属于一种工具,主要被用于组织及表述各自不同的知识点,概念图能够将不同概念与命题之间的关系进行整理,使得学习者容易理解。生物知识点相对较多且琐碎,初学者刚刚接触的时候往往感觉压力较大,难以快速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妥善整理,且识记过程比较困难,容易在众多知识点或概念之间迷失方向。而概念图本身特性决定了其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能够在生物教学课堂上发挥引导作用,以更为简单的方式向学生呈现生物学科的各个概念,帮助学生对现有知识点实现形成性评价,并在课程最后环节使用概念图进行评价,展现学生的知识增长状况,实现总结性评价。

二、概念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笔者以人教版教材中八年级上册课文-“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阐述概念图在初中生物教学当中的实践和研究过程,具体阐述如下:

(一)教学设计

笔者选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认为教师应从鱼的运动以及形态等方面入手,分析鱼儿适合生活在水里的主要特性。首先,教师可通过教材中观察和思考环节引导学生学习鱼的形态;运用第二个栏目讲述鱼的呼吸器官(鳃的内部结构以及功能);运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鱼的运动器官(不同鱼鳍的主要作用);最后对鱼适合生活在水中的相关性特征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掌握鱼结构及其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为学生未来学习生物多样性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应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由于学生在七年级课本中已经了解到生理功能主要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教师可将其作为各个概念关系的切入点,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寻找出鱼结构、鱼功能的相关性概念名词,并理解相对应结构及功能相互之间具备的具体性联系。在这种形式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形成更为强烈的确定概念的能力。因此,教师可是有概念图的方式,引导学生还原其探索和学习的过程,进而轻松理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加深学习印象。

(二)教学过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动手绘制鱼的简图,并逐个对板书上面鱼的不同结构及其相关性作用展开讲述。首先,教师可利用视频、图片进行课程导入,直接引出教学目标。教师在上课之前收集各种环境内的动物视频或资料,帮助并引导学生针对视频中已经出现的动物进行分类,分类标准为其生活环境。另外,教师还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有效展示生活在淡水及海洋中的鱼,并对学生提出问题:人类是否可以跟鱼一样自由地生活在水里呢,为什么?学生在观看完多媒体课件之后,开始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鱼如何在水里呼吸和运动,并通过一系列讨论得出,人类没有与鱼相似的结构,难以在水下自由呼吸和运动。

教师在对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之后,为了帮助学生理顺各项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亲手进行鱼的板书设计,在图中对鱼的每个部位进行详细讲解,并板书。

学生在了解整个鱼板书绘制过程之后,能够从更为清晰地角度理解鱼每个部位的功能和作用,并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概念之间的关联性,绘制概念图。以下图1为一组鱼概念图,教师可将其作为课堂展示的模板,在学生完成各自概念图并且点评之后进行展示,加深学生的印象。

图1 鱼概念图

(三)课堂小结

教师在课堂小结环节帮助学生对本节课程所学相关知识点及概念进行回忆和总结,有利于学生形成对于鱼的整体性认识,并回忆之前在课堂上接触过的概念图,总结教师在课堂上列出的相关性概念,尝试这着以另外一种形式绘制鱼概念图。另外,教师可运用板书板画完成课程小结。首先将所学新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明确,并帮助学生回忆起原来接触过的细胞行为及结构概念图的模型,引导学生完成鱼概念图,实现对知识的强化以及有效反馈。

三、结语

概念图在促进初中生知识构建上有着十分显著的积极效果。教师运用概念图进行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发挥积极作用,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相关调查和研究显示,学生在接触概念图之后,对于概念的理解和记忆等都展现出更为积极的状态,并学会如何进行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这意味着学生开始懂得如何进行学习。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概念图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笔者分析概念图的特点并阐述其运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际过程和效果,希望为促进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杨旋.模型建构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范文11

【关键词】研究方式中考物理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53-01

利用研究方式进行初中物理的中考复习,是学习方式多样性的选择。研究性物理问题的探索动力足,研究式复习准备的参与度高,研究化复习过程认知情绪好、思维品质优,相对容易提高中考复习的效能。笔者在地区示范性复习课《运动和力》教学后,就知识结构、概念规律、方法应用等梳理出下列独立观点和有效做法,供同行研究斧正。

一、“研究式”初中物理单元认知结构固构法

(一)研究准备

“研究式”初中物理单元认知结构复习的准备重点包括时空安排、言语导引、情景设置和研究启动等,研究准备对稳固认知结构,提高正确的思维产生式系统影响明显。

1.时空安排时间10min左右;设计有个体复习、组内讨论、组间交流、集体思辨,观、做、思、听、议等多样性研学方式,以充分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研究序言公共汽车――时常乘坐,其中有些力学问题虽然很重要――也受人关注,但不一定明白其中的道理。

3.设置情景投影图片并解说,这是一张公共汽车座位图,有人按照危险程度进行了排序,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播放视频(1页PPT同播汽车启动、刹车和转弯等3个乘客乘车晃动的视频可节约时间,渲染效果),让学生在再次乘车过程时,能关注到安全问题。

4.启动复习这是一个关系到汽车运动、人的惯性以及运动和受力等一系列问题的学习情景,它是物理学的重点。这节课,我们来复习《运动和力》(板书课题)。老师准备了一些图片,请先独立研究图片包含的信息,再以小组为单位,用连线方式梳理出单元知识结构。

(二)研究过程

在设计和管控复习过程时,需要照顾到复习的目标、任务、方式和效能。

1.图片连线学生的“伴学单”上散列有伽利略、牛顿、笛卡尔的肖像图以及伽利略运动推理、牛顿斜面实验、客车刹车、卡车转弯、高铁匀速直行、静物平衡、速度时间图像、路程时间图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变向变速行驶等图片,教师组织学生研究图片传递出来的关于“运动和力”方面的信息,要求学生用铅笔线把“关系图”串联起来。

2.图片配音组织学生在各自的学习小组内开展“看图说话”活动。要求利用图式思维梳理出诸如“‘伽利略――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一直运动下去’+‘笛卡尔――不受外力时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会变化’‘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平衡力---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非平衡力――物体或加速或减速或曲线运动”……等相对浅层的知识脉络。

3.实验点睛①利用2只木块、1杯水及现场拉制的铁丝圈肥皂水膜等器材,研究固体、液体、气体保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惯性。②利用气球(研究形变)、橡皮泥球(在抛体运动中研究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与受力的关系)研究力的作用效果。③利用弹性小球、直尺、秒表模拟v-t、s-t图像对应的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④利用硬纸片、测力计研究平衡力、非平衡力概念。

4.要点备忘每位学生在笔记本《运动和力》主题下,摘记个性化重点概念和相关因果关系。

5.智慧共享师生在相同规格的纸条上抄写几条“要点”吸压到黑板上,思维碰撞,学理交融。

(三)复习反思

传统指令性复习课堂兼顾面窄,信息量少。“学优生在等,学困生在拖”的现象比比皆是,一则复习效率低下,二则学习品质不好。精细化设计,个别化学习,专家型引领将是实现突破的有效方向,图文共生地固构单元知识结构的“研究式”复习方法值得研究。

二、“研究式”初中物理单元概念规律强化法

(一)研究准备

1.时空安排约20min时间;设计有⑴观察图片、动画和视频;⑵在“问题串”的导引下,独立完成解题、品题等个别化研学任务;⑶集体思辨,强化对单元概念、规律的理解。

2.研究序言有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又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接下来比一比,看哪位同学或哪个小组既能准确地理解,又能快捷解题?

3.启动复习展投内容,宣布复习研究活动开始。

(二)研究过程

《运动和力》单元基本概念包括运动状态、惯性、相互作用力、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力、非平衡力等;基本规律则有:“受平衡力(或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状态改变”。设计用典题解析、重点反复辨,难点实验突破等多种方式展开复习活动。学生的“伴学单”内容案例如下:

1.概念快忆1解答下列问题,理解基本概念1――“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有什么区别?(题略)

2.概念快忆2解答下列问题,理解基本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题略)

3.概念快忆3解答下列问题,理解基本概念3――什么是惯性?(题略)

4.规律理解完成下列实验探究任务,理解――“运动”和“力”存在怎样的关系?(题略)

(三)复习反思

《运动和力》单元涉及力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规律。中考复习时,如果只采用例题讲评、限时训练等方法,知识的“空降”、“空心”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复习收效不大。笔者设计并组织学生用思辨、实验、训练等多种方法去研究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复习目标富场景性、多元化,复习内容有挑战性、层次感,并且个人独立性和团队协作相辉映,复得有序,习得踏实。

三、“研究式”初中物理单元知识应用复习法

(一)研究准备

1.时空安排约15min时间;设计有:①观察或体验演示实验、实验视频和验证实验;②在解析精编了的复习题时,掌握方法,理解原理。

2.研究序言有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接下来先自主测试,再逐一考证,研究问题的解析依据---知识的“根”。

3.启动复习展投内容,宣布复习研究活动开始。

(二)研究过程

这一板块研学重点有“惯性及应用”、“运动和力的关系”等2个。笔者设计用演示、操作或观看图片、视频等方式,完成复习任务。学生的“伴学单”内容如下:

1.知识应用1怎样分析下列惯性事例?事例中的物理原理有哪些?(题略)

2.知识应用2分别用什么物理规律,才能解析下列问题?(题略)

(三)复习反思

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范文12

关键词: 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课堂效率

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看到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但其中也不乏盲目地,在教学中以为使用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多多益善,却又收效甚微的。那么,如何有效使用多媒体,促进初中数学教学,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具体运用的一些做法。

一、有效使用多媒体的图像、动画、音像,创设问题情境,使数学内容趣味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基础,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使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和情境性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思想、感受知识和能力的价值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

1.创设引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结合新课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图像、音像技术创设引入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多媒体技术让教师的引入变得轻松、自然。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探究

多媒体的音像技术用于创设问题情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探究,使学生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课件《图形和坐标》的制作中,适当地运用影片和声音来对学生的学习氛围进行调节。上课前,通过播放一段录像,倾听一段确定黄山玉女峰的位置录音,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地是唤醒学生有意注意,使教学紧凑,过渡自然,教学过程顺利进行,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有效使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化静为动,使运动变化直观化、过程化,让学生看清运动变化的过程,揭示实质性的规律

初中学生都有好奇心,他们容易被实物图象或运动着的事物吸引,而这正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特点,不仅能清晰地展现实物图象,而且能通过跳跃、移动、变化、闪烁等手段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知识,把动态的过程直观体现,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进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运动的几何图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在学习《圆》这一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用《几何画板》来演示“两圆的位置关系”,即通过两个圆的运动展现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效果相当好。

三、有效使用多媒体的的多种技术,化难为易,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抽象问题直观化

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代数中“函数”教学,就是一个典型的抽象概念教学,学生往往学过以后一片茫然。此概念的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x+1,天气昼夜变化图象,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这样学生抓住了概念的本质特征,才能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

2.提高效率,化繁琐为简明

在讲授“频率分布”时,在传统的教学中,既繁琐又费时。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洁明了,把60个数据输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组中的频数,一目了然,用Excel还能方便地绘出柱状图,类似频率分布直方图。若教师重点讲透步骤、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过程交给计算机处理,这样便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了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

3.直观展示数学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