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古建筑建筑设计

古建筑建筑设计

时间:2023-06-16 16:06:59

古建筑建筑设计

古建筑建筑设计范文1

【关键词】古建筑元素 现代建筑设计 城市建设 文化积淀

在现代城市重建和重构中,现代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建筑风格以及城市风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于建筑设计师这个群体而言,建筑出来的高楼大厦亦或者低矮别墅等等,实用性是其考虑的最重要问题。纵观国内各大中小城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旧城改造或者城市旧城区老建筑被改造成为城市的新地标。在大规模的城市重建中,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和西式建筑出现在了我们眼前,而老建筑物在改造中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怎样在保证老建筑在现今情况下的最大使用下,尽可能保留建筑物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沉淀。新的建筑出现在历史文化保护建筑旁,是否突兀,也是一个要考虑的问题。

一、古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设计的意义古建筑元素体现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现状

(一)地位尴尬。就现阶段而言,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所处的地位十分尴尬。这不仅仅体现在中国新一轮的城市构建中,也体现在国内目前的建筑市场对古建筑元素的态度和设计师们的作品之中。一览最新的建筑物,不难发现,古建筑元素在建筑上的运用越来越少。清一色的西式建筑、金碧辉煌的高楼别墅,把历史文化毁的一塌糊涂。

(二)矛盾突出。在传统观念里,中国人的居住环境是离不开木质结构和花草山水。但是,现代居住环境在现有的条件下,要求住房在功能和构造上要更多利用和更紧凑。这方面,还涉及到现代人和古代人在生活方式上的不同,因此对住房和办公等房屋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在客观方面,古代木质结构下,房屋的建筑工艺都施展不开,且考虑到原北方的宅院大多需要较大的占地面积,而南方的院楼在采光、天井的水源等问题也得不到解决。

(三)文化缺失。其实,现在建筑中古元素的缺失从根本上看,是古代文化在建筑方面的一种流失。古建筑元素从本质来看,就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在建筑中的成型和保留。因此,在现代城市的构建中,能尽可能的保留古建筑元素或者在新兴建筑设计中能尽可能的使用到古建筑元素,不仅是在建筑上为城市保留风韵,而且在保护和传承古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说白了,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缺失反映的是国人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忽视和不自信。

(四)简单抄袭。有些城市在拆迁改造和重建的时候,也有做到一些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有些建筑师虽然号称在自己的设计里面添加了所谓的“中国元素”,但是仔细看他们的设计,就会发现,所谓的中国元素,不过是简单的讲古建筑元素的部分照搬照抄到现代建筑中。当然,还有一些建筑虽然在外型上较接近古代建筑,但也不过是刻意的人为仿造和抄袭而已,并不具有建筑上的“灵魂”和古元素的意蕴。很多现在的建筑师,以为这样就是在传承古代建筑文化,建造出众多的仿古建筑,其实不过是对传统建筑的一种误读。

二、古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设计的意义

(一)历史文化意义。古代建筑所保留下来的古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建筑之后,不仅突出了文化积淀对城市的长久影响,也同时有发扬和传承历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建筑所包含的中华文化,不仅仅是中国文化中灿烂的瑰宝,而且也为世界所共有。令人非常震惊的是,在现如今的中国,中国古建筑元素在实际建筑应用上的稀少,甚至远不如日韩及其他国家保留的完整。古建筑元素相当于古代文化在建筑这一领域的反映,也代表着中国文化当中的和谐统一与自然相处的精神。

(二)建筑意义。回归到建筑本身的基础层面,古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融合交织,不仅是继承过去较为出色的建筑工艺、建筑艺术。如果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以“取行,会意,传神”这样的原则进行古元素在现代生活中的一个延续,将会很好的体现传统精神。

(三)生活与审美需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到古建筑元素,融合现代先进的工艺和愈加简洁实用的设计,可以在精神层次提升古建筑元素的精华,并且创造出适合现在社会生活需求的,现代、简约、时尚且突出传统精神和优雅意蕴的全新风格建筑。

三、如果将古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建筑

(一)在结构上做到兼收并蓄。鉴于古代建筑大多都是木质结构,而现代建筑则多应用砖混和钢筋框架结构,这两种结构形态貌似没有太多相似之处。但是其实现代的结构是从古代木质结构发展过来的,现在的建筑可以结合这两种结构。

(二)在色彩上做到大胆重组。在中国古代建筑之中,色彩所占的比重十分重要。不同的色彩在传统建筑之中都有不同的意义,在中国不同的地方也存在着差异。现代建筑设计爱色彩上也不妨大胆重组,将丰富的色彩应用到现代灰白色调的建筑之上。

(三)在细节上做到多加利用。细节方面,可以运用上中国传统的图鉴。将古代元素中的花鸟鱼虫,草木雕刻,彩画屋顶等这些细节以新的设计运用到现代建筑之中。借鉴古元素的深远意境,搬到现代都市,也将是一片清新的风景线。

(四)在内部设置上做到充分利用古代智慧。其实现代某些文人雅士家中,在现代建筑的外表之下,房屋的内部在装饰上充分的体现了古建筑元素的美。比如做一些木质的雕刻,或者运用一些传统的家具,以现代人的审美来打造古代神韵。

四、结语

传统文化在建筑领域的体现,还需要建筑设计师们把古建筑元素灵活的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华夏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中华精神的传承、传统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要把古建筑元素成功的融入到有形的现代建筑设计之中,一定要在充分理解中华文化传统建筑的内涵和了解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王金;浅谈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03

古建筑建筑设计范文2

关键词:古建筑;设计;现代建筑;比较;融合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现代建筑的设计

(一)形式对功能的服从

在功能化的时代中,我们使用电梯使楼层越建越高,自动火灾系统、电子防盗使我们更安全;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如此方便的功能却将我们的生活同一化,本该多变的建筑形式被圈框起来。“形式服从功能”使建筑师的思想被条款限制,这些功能使建筑师看不清自己本国的传统文化,建筑周围的客观环境等等,从而产生出一些没有特征的建筑。

(二)把握本质,演化出更多更有创意的东西。

很多人认为东西方的建筑理念是相同的,设计是无国界的,但是如果具体到一个项目,传统的文脉必须要尊重,特别是居住建筑与人的生活习俗、地方气候条件、居住模式等决定因素要在设计方案里得到很好的反映,就不能够随便引入一些外国的东西。从这个角度讲它又是有国界的。

二、现代仿古建筑设计风格

仿古建筑是仿造古代建筑的形式,提取古代建筑的某些有特征的、能表现历史风貌的元素进行设计。不是单纯的仿造,而是抓住古代建筑那些元素结合现代的装饰工艺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华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深厚,这很有利于设计师的创作。现代仿古建筑风格受到几个方面的影响。首先,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西式建筑的基础上附加上中式传统建筑形式。然后,改革开放时期,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建筑的发展,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世界,大量的传统建筑被摧毁。对西式建筑的盲目崇拜,风格的模式化使得城市变得单调。专家和民众开始反思现有的建筑,要如何既体现了当地的特色,又起到保护传统的作用。

三、现代商业街仿古建筑方法

现在的商业街改造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对旧建筑整体拆除,然后重新定位风格年代重建。

某商业步行街完全拆除了原来的老街道和旁边的建筑,以完全现代的风格重造商业街。商业步行街由二大核心街区组成,其中一条作为百年老街,沉淀了久远的历史情结,在整体的表现上,更多的突出古朴的元素;而另一条街是改造而成的。由于商业街新建筑的风格都是现代的,为了体现街道原来的历史,特地在商业街的东西两头设立牌坊以作纪念。这种把旧的建筑完全拆除的方法,从施工方和设计方的角度来说是节约时间和资金的。由于旧街道房屋被整体,设计者相当于从一张白纸上描绘新蓝图。不用为如何保护文物伤脑筋,新的商业街设计风格就更容易确定,从程序上、人力和物力上都简化了。这虽然支持了城市化进程,刺激了投资,繁荣了商贸。但是,对一个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没有好处,类似于中国朝代更替运动中,新建立的君王要把前朝统治者的宫殿烧毁的举动。这种设计方法,抹杀了人们对旧街道的记忆,剥夺了后代人感受传统建筑文化底蕴的权利。这个百年老街,是先人留下的物质遗产,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先人给后辈子孙们留下的财富,不是属于某一代人的。我们没有权利摧毁它。第二种,在保留原建筑的基础上通过局部外观的改造和对旧街道整体进行景观的规划和形象的包装。一般旅游景点采取这种方法的比较多。

四、古建设计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

(一)古建设计与现代的比较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我国古典建筑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现代我们的建筑都由更加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做框架,木材已经退出了建筑历史的大舞台。木结构确实有着很多问题,砍伐树木会导致森林减少,同时木房屋也存在防火,防虫,防潮等大量问题。材料的转变也带来了结构上的转变,钢筋混凝土在抗压抗拉能力上远远高于木材,所以建筑才可以越建越高,既节省空间又开创了一种建筑的新格局,同时在安全性上也得到了保证。

中国建筑的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古建的特点如前文所述,就空间上来说古建在平面上讲究围合,即房屋包围院子。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而现代中国建筑受西方建筑的影响,为了节省空间主要以楼房为主,形成一个功能完善的小区(即包含多个建筑),楼与楼之间配以绿化。也就是说中国建筑由平面展开向竖向延伸发展。

(二)思想上的融合

“中国固有式”建筑的正式提法出自民国政府,具体而言它是指运用西方建筑技术手段,同时又具有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某些形式特征与视觉效果的中国近代建筑。这一阶段的建筑师们纷纷提出“依据旧式,采取新法”,即在思想上仍然禁锢在中国古建筑的设计思想上,但在材料和技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可以说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建筑师的思想开始有了转变。

“民族形式”建筑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便使这一阶段的建筑设计思想充满了政治性和传统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形势与社会的不稳定使得建筑师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思想,出现了以宫殿式大房顶来表现民族形式的建筑。设计师们抛开低矮的木式建筑,将古代中国式的屋顶架在砖与水泥的结合体上,以衬托“民族”特色。

由横向发展变纵向发展,有人认为做到三层就已经不能算是中式建筑了,这种思想大大限制了中式建筑的发展空间。而部分项目把中式建筑的精华和理念应用于小高层、高层设计,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

中国的传统住宅与西方的住宅在空间格局上的不同之处在庭院,西方是以起居室为核心来布置它的功能,而中国是以院子为核心的,生活的场景都在院子里面展开。因此,做好院子与房子的布局关系,也就做出了中式建筑的精髓。

结语

中国古建设计与现代的融合还有很大空间,我们既可从传统、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又可以从国外借鉴经验,也可谓效法自然。今后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建筑的“意”“境”,找出属于中国的文化建筑。

参考文献

[1]王其钧.中国古建筑语言[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330.

古建筑建筑设计范文3

一、庭院式空间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及其组群构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中国古代“易道”思想和五行循环理论的影响。因而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上大都采取封闭的庭院式布局。若干个“间”连结组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沿地基周边布置,共同围合成庭院。在空间组合上,庭院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中心。当建筑规模需要扩大时,往往采取沿水平衍生的方式,生一成二,立二为三,以多个院落相套而组合成各种建筑群,最终演化成各种重宅深院、高堂大室。这种组合既有沿水平方向扩展形成的平面连续组合,也有沿竖向发展产生的上下结合。通过这种组合方式:在建筑功能上,拓展了内部实用空间,极大地增强了建筑的稳固程度;在空间序列上,建筑空间围绕着庭院展开,宛如一幅绘满了场景画面的手卷画,随着行进的过程徐徐展开,产生了多重进深、连绵无尽、引人入胜的空间视觉效果。在审美上,营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形象。“空间序列少有西方古典宗教建筑那样向高空发展的,因而整个建筑形象亲切近人,轻盈平易,富于诗意的洋溢而不给人以突兀、惊奇的痛感”。这种“庭院深深”的院落式的建筑群组布局严整安定、井井有条,寄托着中国古人崇尚安居乐业的生活理想,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显著特色。

二、沿中轴线对称

在中国古代官方相关文献的记载中并没有“中轴线”这一提法,但受中国古代礼制思想及中阴阳和易哲学文化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城池和建筑群体的规划中,中轴线却是真实存在的,并被广泛运用,且“唯独中国对此最为强调,成绩也最突出,这其中,故宫是一个典范”。故宫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向较东西向为宽。其规划严谨,布局遵循沿中轴线对称的原则,以南北向轴线为主,东西向轴线为辅,处处体现着皇权至高无上的尊严。故宫城前有三座城门,沿承天门(即天安门)开始向内,天安内有端门,从端门向内紧临结着就是宫城正面的五凤楼(即午门)。进入午门之后,宫城的建筑群采用更为严格的中轴对称排列形式,宫殿按照“前朝后寝”的分区布局,象征着最高皇权的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位于宫城的核心位置;后寝是内廷,即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这六大殿均布置在宫城正中央的一条南北轴线上,占据着宫城最主要的位置,在这条中轴线东西两侧,还对称布置了武英文华两殿、东西六宫。实际上,不仅是皇宫,其他的中国古建筑本身也处处体现出一种对称美。以北京四合院为例,将四座单体房屋沿四面围合而成,即成为四合院。北房为正屋,坐北朝南,体量最高大,供家长起居会客之用。其一般为三开间。在正屋两侧分布着厢房(或称耳房),通常只有一间或两开,体量较为低小,通常用作晚辈或客人卧房。正房和厢房前都有连廊(抄手游廊)相连。庭院内部中间分隔成井字形空地。从空间特征上看,四合院一般都是沿南北向中轴布局,形成左右两侧均衡对称的空间布局。通常房屋左边是什么样的空间体量,则右边对应着相当的空间体量,建筑的级别次序也两侧相互对等。中国古代建筑沿中轴布局的空间形式,使每一组单体建筑都具有相对应的体量、秩序和位置,建筑之间显现了先后、主次和尊卑关系,整体呈现出内敛、封闭和宁静的空间特征。空间的这种布局组织形式是受传统儒家文化思想(诸如长幼、尊卑、宗族、伦理关系)影响下的一种实物文化印记,存在着“器”和“道”的对应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在物质生活中的体现和升华。

三、独特的大屋顶

在古代建筑屋顶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屋顶已从当初用来遮风避雨、挡阳排水的功能构件逐步演化成用来彰显尊从等级秩序、兼具实用性能与文化属性的象征器物。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式样繁多,等级森严。从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到次等级的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再到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十字脊顶、盈顶、盔顶等形式不一而足。“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这是《诗经•斯干》中对古代高等级建筑屋顶形式的形容和赞美。中国古代工匠们充分的运用和发挥木结构的特点,设计和创造出屋面举架、起翘等形式,这些形成了中国古建筑独具一格的建筑形象。如伸展而出的屋檐、柔美优雅的檐口曲线、略有折曲的屋面、微微起翘的屋角等。经过这种“飞檐”式处理,变静态为动态,使得体量巨大甚至有些笨拙的建筑屋顶变成了轻巧俏丽、飞动向天的艺术构件,象征着建筑与人、自然的相互融合。同时,在一些等级较高的中国古代建筑中,屋顶正脊上往往设有各种脊饰,也即雕刻饰品,多为动物形象。中国古代对于脊饰有严格的规定,房屋等级的不同决定了雕饰的数量,多为从一到九的单数,其中以九个雕饰为最高等级。沿斜脊两边对称,自下而上,排列有数目不等的小雕饰,显得仙灵活气,精致奇妙。瓦也添加了富有装饰性的处理,不同等级的屋顶,其装饰题材也会有所不同。这些处理使得屋顶在外观上显得舒展开阔、雍容华贵,如同为建筑平添了一顶美丽的冠冕,极富东方神韵。

四、色彩艺术

瑰丽的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早期的建筑为了免受到风雨侵蚀和火灾、虫害的影响,往往需要在木构件表面施加油漆,以此消除不利影响,起到保护建筑、延长建筑使用寿命的作用。再后来古人发现在胶和漆中掺入各种色彩不仅可以对建筑起到更有效的保护作用,还能大大改变木构架建筑朴素、简陋的外观。这些就促成了色彩在中国古建筑上的广泛应用,形成了所谓的建筑施色技艺。经过漫长的时代变迁,中国古代的建筑施工技艺不断演变进化,逐渐趋于成熟。到明清时期,中国建筑的色彩艺术已达到建筑色彩发展上的颠峰时期,施色复杂,色彩华丽细致,在世界建筑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大体来说,中国古代建筑色彩艺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影响,阴阳五行学说、风水学以及封建礼制思想等或多或少地左右着建筑色彩艺术的发展历程。例如,唐代以前中国建筑色彩多以体现材料本色为主,建筑色彩淳朴、自然。到了唐代,在建筑上大量施用色彩用作装饰成为发展趋势。由于唐代建筑出现了等级的划分,因而附着在建筑上的色彩也就自然成了等级制度和身份地位的象征,《中国建筑史》中提到:“黄色成为皇室特用的色彩,皇宫寺院采用黄、红色调,红、青、蓝等为王府官宦之色,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色。”可以说,唐代是用色彩作为维持统治秩序的手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唐代的建筑色彩艺术不仅较先秦时代在视觉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宫廷建筑色彩更为丰富艳丽,建筑形象丰满生动,而民居则呈现质朴、雅淡的格调。总的来说,中国古建筑尽管色彩运用大胆、对比强烈,但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的建筑施色法不仅没有使中国建筑显得低俗和杂乱,反而因其深厚的文化特征而更加耐人寻味。

五、结语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的结构形式、建筑用材、色彩运用和空间布局手法等,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建筑风格,折射出中国古人独特的建筑审美情趣,反映了作用主体──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现代建筑创作仍具可贵的美学参考价值。

作者:尹东衡

古建筑建筑设计范文4

关键词 仿古建筑设计;时代特征;通则权衡;工艺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提高,仿古建筑设计也在建筑设计行业悄然升温。但是由于对传统古建筑的研究不足,也出现了一批不古不今、不伦不类的“伪仿古”建筑。这些建筑不但不能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起到传承发扬的作用,反而由于“拙、劣、丑”的形象而产生不良影响。仿古建筑设计具有难度和复杂程度,古建筑知识和技法需要渐进的积累,跳过对传统艺术的学习,就不能深入体会古建筑的意蕴,仿古设计只会是无本之源。

一、仿古建筑范畴的认识

中国传统建筑伴随着华夏文明的源起而产生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成就,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建造风格是世界建筑艺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建筑依照中国建筑史学基本观点划分为自原始社会时期至民国时期,民国后至今建筑定义为近现代建筑。因此目前仿古建筑基本上是指对民国和民国以前古建筑的模拟再创、用以还原历史风貌概况的建筑。

对于仿古建筑的种类,目前认为主要有两种,其一系指仿古建筑严格遵循古建筑的通则与权衡,采用传统材料和传统施工工艺,是传统古建筑的复制、衍生、和再现,建筑设计要求应做到“神似形似”。其二则指建筑外在形式上忠实地模仿传统建筑,并保证建筑外观反映传统建筑的特点,在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方面应用现代建筑工艺,是采用近现代建筑工艺对传统古建筑的临摹再创。其设计要求应做到“神似形近”。至于吸收传统古建筑精髓,把古建筑特点作为建筑文化的符号特征,糅合古建筑元素的创新设计,严格意义上讲则不应归入仿古建筑的范畴,而是对传统古建筑的革新和创造性探索。

二、仿古建筑设计时代特征的把握

在仿古建筑设计过程中,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仿古建筑是仿的何时的古?中国传统古建筑存在漫长发展演变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建筑有不同的建筑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把握仿古建筑的时代特征,就会出现明清的构件出现在秦汉的建筑上这样“张冠李戴”的错误。所以把握仿古建筑设计项目的时代特点乃是设计工作开展的第一要素。

中国古建筑时代特征演变的主因是审美倾向差异和民族文化的交融。中国建筑史学对其发展过程有细致的介绍和宏观的分期。目前学界将商周以后的建筑艺术分为三种典型的时代风格,也是在仿古建筑设计工作中常涉及到的建筑时代风格:

①秦汉风格。秦汉建筑奠定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基础,布局铺陈舒展,构图整齐规则,同时表现出质朴、刚健、清晰、浓重的艺术风格。秦汉时期建筑,除少数汉石阙石祠以外,无地面实物遗留到今天,但可以从石阙、石祠、砖石墓室、明器、画像砖石和铜器了解其建筑形象。

②隋唐风格。隋唐建筑组群序列开阔舒展,建筑造型浑厚,装饰华丽;表现出中外文化密切交汇的新鲜风格。隋唐建筑从文献记载和雕刻、绘画中可反映其建筑风貌,留存到今天唐朝佛教殿堂建筑有山西五台山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正殿。

③明清风格。宋元建筑在中国古建筑隋唐风格和明清风格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明清建筑继承了前代建筑艺术规律,最后形成了中国建筑艺术的典型风格――雍容大度,规制严谨,机理清晰,富于趣味。宋元至明清建筑迄今均有遗存,尤其明清建筑,遗存为数众多。为我们开展仿古建筑设计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例证。

中国古建筑时代特点的演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对中国古建筑历史的研究和建筑时代风格的熟知,在仿古建筑设计工作中就可以避免出现时代错位的硬伤,避免出现生拉硬凑和臆想产生的“四不像”作品,使仿古建筑设计符合建筑历史发展的规律,虽然为仿古建筑,但能够优秀反映体现古建筑的风格特点和生命力。

三、仿古建筑设计中通则权衡的认识

中国传统古建筑形式多样,但各个部位均有较为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些比例关系是古建筑设计与施工共同遵循的法则。通则(又称通例),是确定建筑物各部位尺度、比例所遵循的共同原则。这些法则规定了古建筑各部位之间大的比例关系和尺度关系。权衡制度则是对建筑物各部构件的单位、尺寸、比例关系进行确定。

《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也是中国古籍中最完整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其书中详细阐明"材分制"这一模数制度,是中国建筑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模数制的文字记载,这种以“材分“为模数的设计方法既简化设计,也便于施工,是古代中国独创的建筑设计方法。这种原始建筑模数的运用,在初唐和盛唐的壁画、雕刻以及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正殿两座唐代木结构殿堂中已得到了体现,在《营造法式》中明确下来,并启蒙了清代建筑模数“斗口制”的产生。清雍正年间颁发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对明清时期建筑在造型、设计、构造、用材、工艺及施工技术等方面予以归纳总结。明确了以斗口为基本权衡单位的权衡制度。

我国古代建筑大师遵循中国古建筑基本法则进行建筑实践,创造了无数形式多样,风格统一的建筑,使中国古建筑形成了极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从事仿古建筑设计,努力掌握认识这些基本法则十分必要。古建筑通则和权衡,为仿古建筑设计提供了方法路径,通过对其研究辨析、灵活运用,才能创造出优美和谐、符合中国传统古建筑审美特点和构造特点的仿古建筑。

四、仿古建筑设计中新工艺与传统工艺的结合

仿古建筑,是对古建筑的临摹、仿制,在新的历史时期,即便是再原汁原味的仿古,也不是古建筑。因此在仿古建筑的设计、施工过程中,新工艺与传统工艺的结合运用是不可避免的,在仿古建筑设计实践中,新老工艺结合运用常见三种形式。其一是基本继承传统古建筑的木、砖、石构造做法,局部隐蔽部位采用新工艺以弥补传统工艺做法的不足。如在建筑的基础采用现代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予以处理,使古建筑中常出现的基础沉降现象得到改善;在建筑屋面系统隐蔽部位增设现代材料的防水层,有效延长了仿古建筑屋面系统的使用寿命。第二种是主体构造框架应用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并通过古建筑传统装修方法如天花、藻井、走马板、油饰彩画等,使其构造框架处于隐蔽部位。其他细部构件采用传统工艺做法。这种结合方式既能较好体现古建筑的神韵,降低建筑成本,对建筑的主体构造也起到加强作用。第三种则是基本上采用现代混凝土施工工艺去完成对古建筑形体的塑造,通过装修装饰的手法去体现古建筑的特点。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大量应用了现代建筑技术,但复杂且精细的装饰构件通过混凝土来实现是对施工工艺的考验。

上述三种仿古建筑工艺形式是目前仿古建筑设计中常见的基本形式,在实践工作中,应针对仿古建筑的具体情况和要求,灵活掌握新工艺和传统工艺的结合运用。

五、结语

中国传统古建筑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优美的建筑形象和独特的建筑构造享誉世界,建筑文化影响深远。在从事仿古建筑设计工作中应充分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把握古建筑构造精髓,才能通过仿古建筑去传承弘扬优秀的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化。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

古建筑建筑设计范文5

我校的古建筑专业是培养高级的古建筑设计人才,我偿试这种老方式,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不是单纯讲理论,而是把理论贯穿到整个的古建筑设计制作过程中,我可以让学生通过制作一定比例的模型,就好比是让学生亲身搭建一座古建筑。这样既学习了理论知识,同时有理论作指导进行模型的制作,变相地为学生提供古建筑搭建的机会,而且记忆牢固。对培养技能型的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方式方法。我们考虑和古建筑研究机构合作,给古建专业的学生提供实战的机会,使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符合现行行业的要求,为我们培养高级的古建筑设计人才又多了一份保障。

具体构想如下:

1.全面系统地分析国内关于古建筑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以此为引导,同时从社会对古建筑专业人才的需求特性出发,研究行业技能型人才的特质与具体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借助其他院校关于古建筑相关课程总结的教学经验,和我校的古建筑专业相结合取长补短,运用行业要求引导我古建筑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使其更具备竞争的能力。

2.调研了解国内高校戏古建筑专业实践课程具体形式,特别是河北省各高校相近古建筑专业实践教学现行情况,对古建筑专业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进行实证考察调研,对我校的古建筑专业教学的主要实践环节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3.古建筑专业教学模式框架构建和系统设计。主要包括教学模式原则、体系、环节、方法、手段和评价等程序与内容的构建和设计。特别是对课程实习、实践和实习基地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设计。以行业技能为指导,对专业实践环节的方法、手段、内容、形式等诸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改革。

4.同时通过实证法研究。以我校古建筑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设计完成的技能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实际操作。通过运作结果和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实证分析,验证技能型人才从理论上的研究。

5.基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古建筑专业教学模式实施与推广的对策研究。主要从政策导向、评价体系、政府、社会的支持力度出发,以及高校教学设施的布置、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改革的激励等方面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

二、古建筑设计专业在我校的培养的目的及当前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进行的教改项目最终目的是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的古建筑技能型人才为宗旨,紧密结合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河北省古建筑设计需要,对古建筑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包括教学课程体系、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进行综合研究与实践。本项目改革的目标为:在理论研究、调查分析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新世纪古建筑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提出有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符合新世纪特征、实践可行性强的古建筑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教学改革方案和措施。

具体方法为:

1.加快推进我省高校古建筑专业的技能教育和实践教学,将技能教育与实践教学与具体的专业教学良好结合,培养技能人才。

2.加快古建筑专业建设,特别是加强我省高校在实践教学中的技能操作,快速提高我省高校古建筑专业教学水平,为河北省培养古建筑专业人才,提高河北省古建筑设计研究的能力。

3.通过一系列的教改使河北省古建筑专业的技能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步入全国前列。

最主要待解决的问题为:

1.古建筑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特质与具体表现形式。

古建筑建筑设计范文6

【关键词】古城建筑 崇尚自然 传承 发展 和谐

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同时在近几年波涛汹涌的旅游发展大潮中,根据旅游需要古城不断被改建扩建,使得古城建筑风格呈现单一化、程式化,浓郁的商业气息玷污着古城建筑本来的质朴、自然、古香古色的内涵气质。所以在古城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中古城建筑做为古城旅游审美形象标志性的外在符号,古城建筑的审美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从美学角度来看,首先,科学、合理的古城建筑审美设计应坚持“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原则,保持、维护古城原有的建筑风格、建筑艺术精神实质,同时要不断挖掘纳西族建筑艺术潜在的独特民族风格及其审美价值,加之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建筑艺术技巧,结合现代先进技术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古城建筑审美艺术形式,以树立独具特色的古城旅游审美形象。其次,从马克思的整体观出发,古城建筑审美设计中要协调好古城内在文化氛围、整体空间、周边环境与古城建筑的关系呈现古城建筑艺术的和谐之美。

1.丽江古城建筑艺术特色及其传承、保护、发展

丽江古城建筑艺术集中体现了纳西族的智慧和文化精神,凸现和保持了它与自然亲近的本色,古城民居,古城街巷、古城道路、古城桥梁等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丽江古城建筑艺术的特色和内涵。在当今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中,现代建筑技术突飞猛进发展,钢筋混泥土的气息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乡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这样的形势下以土木结构为基础,重人力手工雕琢的古城建筑的传承和保护显得异常困难和重要。

1.1 丽江古城建筑艺术特色。

古城建筑中最具特色的要数古城民居、古城道路、古城街巷、古城桥梁。古城民居是古城建筑艺术的精华,从具体建构来看,材料大多为土木结构,据说建造时没使用一枚钉子,完全利用了穿斗式木结构的功能。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其中“三坊一照壁”最为基本,即正房较高,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充分体现了传统理学中“长幼有序”的原则。在庭院布置和房屋细部装饰上丰富细腻,如两面山墙伸出的檐下,多装饰一块鱼形或叶状木片,名日“悬鱼”,蕴含“吉庆有余”的希望。古城的青石板路是古城悠久历史文化的显著印记,古城青石板路与一般石板路不同,磨光的石板路面上有五颜六色的图案,像是由众多不同色彩的小石头融聚而成,这是一种天然石料——五花石,当地一种主要的建筑材料,全部采自丽江坝子周围的山里,勤劳智慧的纳西人善于就地取材,经过其慧手细心雕琢铺出一条条清亮光洁、沉厚结实的石板路。石板路耐磨、耐踏经过几百年保留至今见证茶马古道的历史,构造简单、古朴、自然象征纳西族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设计成八卦状的故成分街巷,好似迷宫,但只要沿绕街穿巷的河渠逆流而行,便可找到出口。顺水依山是古城街巷建筑的规律。建筑沿河走,临街的一面是铺子,临河的一面又变成了楼房,前铺后楼是古城建筑艺术的一大特征。流水东家进,西家出,穿墙过屋,形成“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水城景观。在水的利用上,古城建筑自然天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渠。潺潺流水之上是古城另一道曼妙的风景:形态制各异的桥。最大水系中河上的桥以坚固厚实为特色,人工东、西河上的桥则以简约实用居多。从材质上有石桥、木桥;从造型上有单孔桥、双孔桥、多孔桥。溯原起,有倒映玉龙雪景的“映雪桥”,有庆百岁老寿星而改建的“万寿桥”,有祈子孙昌盛的“万子桥”,有具浓浓集市风味的“卖鸡豌豆桥”、“卖鸭蛋桥”。每座桥都在诉说历史无可更替的变迁,每座桥都尽添古镇典雅秀丽的风韵。

总之,古乡古色的民居、古朴的青石板路、充满诗情画意的街巷,承载社会文化的小桥在建筑中都始终如一的浸润着“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真、善、美的哲学、美学理念。

1.2 古城建筑艺术的传承、保护、发展。

丽江古城在悠久的时光砺炼中积淀了它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艺术精华,所以古城建筑的审美设计中首要应做好的是古城传统建筑艺术的传承、保护。传承中要传承的是其建筑艺术的精神实质内涵,保护好极具特色的古老建筑、街巷、桥梁,并在遵循建筑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进行适当修缮,同时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建筑艺术、恰当利用现代技术丰富、发展古城建筑艺术。

1.2.1 古城建筑的修缮、保护、扩建中坚持传统建筑艺术精神。

对重点古城民居院落的修复,应尽量做到原址原样修复,不得改变原来的结构、层次、布局、坐落和高度、材料、装饰、铺地、朝向。没有列入重点保护的民居,在修复建设时也要做到“修旧如旧、原貌修复。”保持建筑物的历史风貌和真实性。民居的修复中重点要协调好现代建筑技术与传统工艺的关系,以既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又能保持传统建筑形式为宗旨。古桥保护也是保护古城建筑的一个重点,要严禁对古城的人为破坏,同时定期修护修缮古桥。加强对古桥民族文化审美价值意义的挖掘和宣传,赋予古桥长盛不衰的生命活力,每个古桥旁可设置一个刻有古桥介绍的牌坊。街巷的保护首先涉及的是青石板路的修缮,坚持保持原貌为原则,街巷布局中以“曲、幽、窄、达”为风格原则,从而达到“步移景异”的审美效果。

目前为发展旅游的需要,古城被不断地改建、扩建。古城建筑在不断的复制色无形消解。所以在古城改建、扩建中把握好古城建筑艺术的精神实质,使之凸显丽江古城特色及纳西族独特的审美文化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直以来从丽江古城建筑的选址到整体设计遵循着顺应自然的原则。纳西先民认为自然就是美,刻板的追求规矩不如随意的表现,不应该刻意改造环境来服从自己,而应该顺应自然趋势。所以他们在古城建设中遵循依山傍水原则,不讲求什么现代的构图规则,也没有什么高深的城市规划理论来指导,可以说就是凭历史的生活经验和感觉来办事,但他们合乎自然规律的发展,反而创造出丰富的古城空间格局和充满人情味的居住氛围。所以现今陈式化的古城改建、扩建中要坚持贯彻好古城传统的建设理念显得非常重要。

1.2.2 挖掘古城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突出建筑独特的审美价值。

纳西族独特的民族文化融于建筑艺术中使得古城建筑呈现突出特点:建筑整体呈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体结构协调、牢固。纳西族东巴文化中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及纳西人源于自然的纯朴、厚道、宽广的性情在建筑中得到显露。土木结构的老房子,都是手工建造。古人用砖石土木围合成一个个既独立又开放的空间,随坡就势,依水而形。建筑的柱、梁、门、窗、栏、檐、阁,无不饰以雕刻,飞禽走兽、花鸟树木、人物故事,总是恰到好处,栩栩如生。雕饰大都朱红底色,浅黄钩边,加上飞檐黛瓦的坡屋面,使千古韵味跃然纸上。老屋骨架形成一个个活的结构,通过榫头联结,这手工雕刻的城邦中,没有使用一根金属钉子,各种材料之间有许多缝隙的宽容度,且质地柔软,相互随时可以妥协、调和、谦让,犹如有着生命的活物,自如地应合着天地的变化而自动调整本身与左邻右舍和地面角度的关系。建筑构造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展现独特的审美价值。

1.2.3 在融合其他民族及现代建筑优秀成果中丰富古城建筑艺术审美价值。

在历史上,纳西族一直崇尚开放,自唐宋以来便与中原频繁交流,提倡学习中原文化。古城的建筑文化就是纳西人吸收、融合中原文化的产物。今天古城所形成以四方街为中心的自由开放的空间格局,就是纳西族兼容并包的民族性格、纳西人自由、放松、休闲的生活氛围的表征。所以在今天丽江古城建筑的审美设计中同样也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汉族、其他少数民族的建筑工艺技巧,学习中要注重自我吸收熔铸到纳西族独特的民族建筑工艺中,切忌避免对其他民族建筑形式的简单复制,特别要注意建设中与临近的大理古城白族建筑“合而不同”特色的营造,突出纳西族建筑的特色。在一味强调对古城建筑保护、传承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发展。发展不可避免要适当吸收现代建筑技术,如适当吸收现代西洋建筑工艺,可以增强古城整体气势。

2.从整体观出发协调好古城建筑与其内在氛围,周边环境的关系

“整体观是一种大世界观,它要求对世界作整体的把握,要研究对象整体的组织机理,研究组织结构的存在模式、运动变化与更新的过程形态,研究对象自身的组织力和运动变化的动力”①马克思的整体观为我们观照外物提供了可靠的引导,引导我们认识、分析、研究问题要从整体出发,观照到与之相关的各个方面。在古城建筑审美设计中从整体出发就需要顾及到与古城建筑相关的建筑“内涵信息”及其周边环境的协调,展现和谐生美的美学理念。

2.1 古城建筑与其“内涵信息”的和谐。

古乡古色的古城建筑依山傍水展现古朴、自然、宁静的独特风格。但建筑内充斥的是琳琅满目的商铺、熙熙攘攘的人群、极具现代气息的酒吧、西餐馆。旅游快速发展,商业潮流汹涌而至,像水银一样无孔不入,像岩浆一样消解一切,把一切变成同质的东西。目前,丽江以古城的中心位置四方街向周围辐射200米左右的民居,都已经是商业用途的店铺,或出售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或开酒吧餐馆客栈。古城四方街、新华街等几个主要街巷店铺林立,调查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6年,商铺数量从366家直线上升到1306家。现代商业气息的浪潮涌向这座古色古香包涵自然、纯朴气息的古城,与古城建筑风格形成极不协调的对立,一时的经济利益将一点点磨灭古城应有的自由、宁静的人居环境。所以古城建筑应与其“内涵信息”相协调,“传统建筑的'内涵信息'这一提法,是指保存在传统建筑中的精神气质,使用者的生活方式、建筑原有的使用功能等与建筑实体和空间息息相关的非物质形态内容。”②若古城“内涵信息”与古城建筑不相协调,再精湛的建筑艺术审美价值也将被淹没在这一片“商海”中。“要保护我国传统历史建筑文化,应该在两方面同时展开。即物质形态的文化保护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保护。前者在于对建筑实体、空间界面等的修复与改造,而后者则要尽量的保护原来的使用功能、生活方式等'内涵信息'”。③所以抑制古城过度商业化,实现古城建筑与其“内涵信息”的协调势在必行。

控制古城过度商业化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缓解:(1)将丽江古城的商业店铺集中在传统的商业街,对商业街进行有序的分类,如:民俗服饰、土特产、餐饮、休闲(茶室、酒吧、咖啡屋),尽量做到各街各巷主营某一类,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古城的无序、噪杂。同时控制其他街巷的商业活动尽量使其他街巷保持小桥、流水、人家的民居风格;(2)对丽江古城的商品进行控制,摒弃那些毫无特色、与纳西民俗文化无关的旅游纪念品,如一些毫无特色的披肩、围巾店可以摈弃;(3)有效控制酒吧数量,加强对酒吧的监管力度,注重酒吧中民族文化的融入,丰富酒吧的文化内涵,不要让喧闹的流行乐和歌曲充斥着丽江古城的夜晚,保持高原水乡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氛围;(4)恢复一些“老字号”店铺,开发具有纳西族风土人情的饮食、艺术、土特产品。

2.2 古城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古城建筑依山傍水,山是古城建筑的背景图,水为古城建筑融入灵性。正因为有了山和水的衬托古城建筑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所以保护环绕古城建筑的水系,活用古城水系,保护古城建筑所依傍的狮子山以及不远处与古城建筑遥望衬映的雪山也极为重要。

丽江古城被称为“高原姑苏”、“东方威尼斯”,是环绕古城的潺潺流水为古城增添了无尽活力和曼妙的灵动感。这也是丽江古城优于其他古镇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在古城建筑的审美设计中充分利用古城水系资源将为古城建筑锦上添花。首先,保护好古城水系,并进一步考虑古城水的开源分流,开源保证更多的水资源流向古城的每一条可能的巷道。同时因地制宜的开凿一些水渠实现处处“小桥流水人家”的诗画图景。其次,在河流中放入适当鱼、水草等增强河流的活性。同时做好渠道旁的绿化建设,空间狭窄处若不宜栽种杨柳可考虑栽种一些小的灌木。再次,在宽敞的河流断增设一些公益性的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旅游体验性,参与性项目。

狮子山、玉龙雪山做为古城建筑的背景图,在古城建筑的整体空间构造中也至关重要。古城建筑紧依狮子山,狮子山的山体环境直接影响古城建筑风貌,所以首先要保护好狮子山的植被及其山体环境。目前玉龙雪山雪线上升,部分常流泉出现断流,直接影响古城水源,所以保护古城建筑环境以治山为治本,首要要保护玉龙雪山的原始自然景观特色和生物多样性。

总之,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浓缩的历史,是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悠悠几千年的纳西族文明史,形成了独树一帜、寓意深远的纳西族建筑,蕴含着纳西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聪明才智,承载着厚重而绵延的灿烂文化精神,需要后人用心去珍惜、保护、探索。使其在传承、保护、创新中不断丰富、发展,凸显独特的审美价值魅力。

注释

① 李健夫.现代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

② 王琪,魏宏扬,鈡纪刚.保留传统建筑“内涵信息”[J].中国建设信息,2005.11.16.

③ 王琪,魏宏扬,鈡纪刚.保留传统建筑“内涵信息”[J].中国建设信息,2005.11.17.

参考文献

[1] 李健夫.现代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 王琪.魏宏扬.鈡纪刚.保留传统建筑“内涵信息”[J].中国建设信息,2005.11.

古建筑建筑设计范文7

1.1仿古商业街的后现代性

现代主义建筑大多数都是强调使用功能性,很少去强调建筑的装饰性。那么从建筑的形式和意义去分析,商业街的仿古建筑应属于后现代主义。而且很多商业街在进行仿古建筑设计时,也运用了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传统元素。如果仿古商业街能够充分地考虑到地域文化和传统内涵,那么商业街建筑就可以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1.2仿古商业街的商业性

商业街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商业利益。因此,更多的开发商将商业街的设计采用仿古建筑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作为一条商业街,首先要在使用功能上遵循功能合理性,然后再进行考虑仿古性建筑设计。如果要建设仿古商业街,那么首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如何仿古、仿古的意义、仿古所传承的文化内容是什么等,以此来凸显仿古的真正用意。现代人们为何钟爱百年的文化商业街,因为其更多的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其就像现代社会的人们吃惯了大鱼大肉,如果去吃一些野菜的话,就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因此,需要去考虑生长在钢筋混凝土建筑里的人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建筑,如果更好地将地域文化和传统内涵展现给人们,这些才是仿古商业街必须去面对的问题。

2现代商业街仿古建筑方法

2.1拆除重造

将旧建筑进行整体拆除,然后在拆除的位置上按照设计的年代风格进行重建。这种拆除重建的方法,从设计方和施工方的角度而言,不但可以节约时间,而可以节约大量的资金。首先,对旧街道房屋进行整体拆除的话,设计者就相当于在一片空地上进行设计,根本不需考虑如何更好地保护文物。另外,新的商业街设计风格可以按照某一个年代的风格进行统一规划,这样就可以在人力和物力节约大量成本。这种拆除重建的方法固然有自身的优势,然而它也抹杀了人们对旧街道一些记忆,将传统建筑文化的底蕴进行了“拆除”。换而言之,这些百年老街可以认为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其不属于某一代人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将之摧毁。

2.2局部改造

局部改造就是在保留一些原建筑的基础上,对一些局部外观进行改造,或者是对旧街道进行整体的景观规划。这也是很多旅游景点惯用的方法,例如我院设计的文殊坊,文殊坊是国内最集中的禅文化中心之一,汇集了千年古寺文殊院,道教圣地五岳宫以及爱道堂、金沙庵等多处古迹,被誉为“都市禅林”。

3解析仿古商业街设计失败的原因

虽然,国内商业街更多是采用仿古建筑设计,但是没有继承原有的传统文化,以至于失去了原居民生活的气息。让人们感觉到商业街的仿古建筑大多只是流于形式,给人一种肤浅的感觉,也可以看作是换了外衣的便利商店而已。例如苏州寒山寺古街改造工程,其主要是以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苏州寒山寺为中心,因为苏州寒山寺是非常著名的佛教圣地,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古香古味的建筑群。政府和开发商意识到苏州寒山寺所能够带来的商业价值,于是在寒山寺的临近地段进行了商业街规划,建造出了一条在建筑风格、比例等多方面都极为相似的仿古街道。从外观上观察,仿古商业街和寒山寺的建筑风格是一致的,不存在任何不协调的地方。然而在苏州寒山寺的仿古商业街的建造时,将原有的居民全部搬迁,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气息,而且出现了很多五花八门纪念品的商店,以至于后来的游客只认为这只是一个现代便利店而已。如果在进行现代商业街仿古设计时,更多是考虑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而不仅仅是建筑风格,那么商业街的仿古设计也会取得一定的成功。

4小结

古建筑建筑设计范文8

关键词:仿古建筑坡屋面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仿古建筑坡屋面来讲,最为关键的一个建筑环节就是结构选型设计,在各地仿古建筑设计过程中占据着极具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选择仿古建筑坡屋面的结构形式,影响建筑的经济效益、各种构件和装饰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古建筑的“古味”程度。也就是说,结构形式对于仿古建筑坡屋面尤为重要,只有建筑设计人员才能对此做出合理的评估,充分了解各种结构形式以后,才能对结构选型做到因地制宜,最大化其使经济效益。本文通笔者过调查,现对我国比较流行的仿古建筑坡屋面的结构形式的设计情况进行简要介绍。

结构形式

1.1梁柱结构

关于梁柱结构,主要照搬《营造法式》中的各种结构构造措施,在人们承传几千年后,目前已经变得非常成熟。对于梁柱构架而言,各种组合能够自然地形成古建筑屋面的举折等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充分将中国古建筑室内室外的一切特点体现得淋淋尽致。另外,此类仿古建筑形式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基本上都要求“修旧如旧”、保持历史原貌,但是,由于大面积的仿古建筑群,这样会造价高、耗费木材太多,所以人们往往不建议采用此种结构形式。

1.2钢筋混凝土结构

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对结构形式外观照搬《营造法式》,但是,其结构主体所用的材料必须全部改成现浇或预制钢筋混凝土,其它如附加枋、垫板等部位可以用钢筋混凝土制作,亦或者仍然可以用木材制作。

1.3砖混或框架结构

关于砖混或框架结构,主要指的是建筑整体需要采用砖混或框架结构,应用于每个开间的横梁上,砌筑砖墙时,必须按古建筑屋面举折要求进行施工,在砖墙顶部支撑檩条、椽条等部位应用这处结构形式来建筑。此外,在墙顶直接支撑混凝土屋面也可以采用这种结构形式,檐下的额枋、垫板等细部构造,多用砌砖或混凝土的凹进凸出形成假垫板、假梁枋等,使斗拱彻底失去了支撑构件的意义,它成了一种外在的纯装饰构件。又由于斜屋面板采用钢筋混凝土浇制,使得椽条也变为纯装饰构件,最终被固定于混凝土挑檐板下。

二、设计分析

2.1三角形屋架

对于三角形屋架来说,根据不同材料来划分,可以分为木屋架、钢屋架、钢木屋架、钢筋混凝土屋架等。由于这些结构都会深受屋面荷载作用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屋架的每一杆件只产生沿杆件长方向的轴向力,大多时候不产生剪力和弯矩,而且材料耐受轴向力的性能都非常好,也就是说杆件截面尺寸较小。

2.1.1优点:自重轻、节省材料、刚度好,抵抗房屋横向水平力更强。也就是说,这种三角形屋架对于跨度大的现代厅堂类仿古建筑非常适用。

2.1.2缺点:由于屋架上弦是2条通长的斜直线,无法表达中国古建筑坡屋面的举折,从而限制了这种结构形式在仿古建筑上的应用。但是,不能就此断言三角形屋架与中国古建筑无缘,笔者调查山东省的一些仿古建筑就用了三角形屋架,如山东省的某仿古办公楼,有的采用木屋架,有的采用钢木屋架等等,可以通过调整各个支垫的高度来表现中国古建筑坡屋面举折的曲线美。但是,这种结构无法掩盖其自身形状,很难表现古建筑室内的特点,只能展示给人们一种“外古内洋”的感觉。钢木屋架、钢屋架容易在节点处做支垫,用来支撑古建筑的大屋顶。而混凝土屋架则不能支撑大屋顶,因混凝土上弦容易受到削弱或破坏。又由于木屋架跨度小、耗费木材多,所以很少被人们采用。

2.2合理选择结构形式

在仿古建筑坡屋面结构中,有4种形式各有所长,它们的具体的特点比较如下(见表1)。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断言谁优谁劣,建筑设计人员应当根据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合理科学地确定结构形式。

由(表1)可见,当仿古建筑室内要求“修旧如旧”,表具体表现为枋、檩、椽、斗拱等构件时,应当采取梁柱构架结构形式,因为框架梁和三角形屋架结构都受其结构外观限制,“古”韵味很难做纯而体现出来;将仿古建筑作为商业建筑使用时,其外观要求多为古典风味,室内顶棚则要呈现建筑的平整和明快,必须采用混凝土框架梁上砌砖墙或三角形钢屋架、钢木屋架等形式,使之不会影响对檐下各种构件的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许许多多的建筑工程中,建筑师绝不能仅使用自己熟悉的古建筑坡屋面的一种结构形式,必须将目标定为对所有仿古建筑的设计。到目前为止,笔者没有发现应该用梁柱构架结构,而采用三角形屋架的情况,但是,他们应该用框架梁或三角形屋架,以至于错误照搬《营造法式》的例子层出不穷。例如:有些规模很大的某仿古商住楼群,就是因为照搬《营造法式》而耗费了大量木材,又由于业主对其装修效果不满意,再加上做吊顶为了遮挡与环境很不协调的木构架、檩、椽等,劳人伤财,效果不大。

三、结构处理措施

3.1木屋架结构部分处理

因为木屋架已增设钢拉杆, 也加固处理过其节点,因此无需对木屋架部分结构构件再做加固处理。但是,对于木质部分,应当采用过氯乙烯防腐漆打底, 面刷过氯乙烯两遍后做防腐处理 最后面刷防火漆两遍,再做防火处理。

3.2大坡屋面面层瓦的更换处理

原屋面采用挂瓦条干挂水泥平瓦, 而水泥平瓦不能满足仿古建筑的需求,经过比较后,现采用小青瓦作沟瓦。对于小青筒瓦作盖瓦而言,屋脊砌仿古脊瓦按需要常规施工方法,可以用水泥砂浆将小青瓦直接粘贴在屋面板上, 确定结构处理措施:在已检修的木基层板上铺设厚型油毡一道!在油毛毡上钉顺水条, 顺水条截面为 65mmX25mm,顺水条间距235mm,在小青瓦上角钻孔,用镀锌钉子直接将小青瓦钉在顺水条上,这样可以减轻屋面荷载。此外,经过现场放样盖瓦,可以测得小青瓦屋面荷载虽然比原水泥平瓦荷载多, 但是此增加荷载仍然被控制在原设计允许的安全系数范围之内。

3.3屋面檐口作法

屋面檐口,经常会受到风荷载影响,所以要在檐口上 0.5m 范围内采用如此结构处理措施:在木基层板上铺设厚型油毡层,铺设镀锌钢丝网,钉顺水木条,在檐口 0.5m 范围内的小青瓦盖瓦上采用水泥砂浆粘贴, 同时用镀锌钉子及铜丝将沟瓦固定在在木顺水条上,檐口滴水瓦也可以采用水泥砂浆进行粘贴,确保檐口封闭, 以防其直接从檐口缝隙钻入瓦屋面而破坏屋面。

3.4屋脊作法

对于屋脊而言,应当采用仿古脊瓦, 不可用钉子将脊瓦钉在屋脊上,其结构处理措施:在木基层板上铺设一道油毡,铺设钢丝网,顺水条固定钢丝网,保证钢丝网在屋脊处牢固而永不断开,其长度为屋脊两侧顺坡度方向各500mm。在脊两侧 500mm 范围的小青瓦、盖瓦及脊瓦均采用混合砂浆粘贴,钢丝网用于固定水泥砂浆,以防水泥砂浆下滑。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仿古建筑破屋面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掌握其基本施工程序和法则,还要对其文化内涵有一个准确把握,必须通过中国文化的独有审美情趣去透视。不管怎么说,古建筑应当彰显其浓郁的地域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其最具魅力的神话增添给古都文明,站在经济实用的有角度上,提升好现代仿古建筑的设计水平。但是,不能仅仅依靠《营造法式》,还需要掌握各种各样的新材料和新结构形式,因地制宜,努力做好仿古建筑结构形式的选择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卉.仿古建筑坡屋面设计探讨[J].上海建设科技.2009,(2).

古建筑建筑设计范文9

关键词:古建筑群;消防规划;特殊性

1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而不曾中断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构成了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它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迄今我国已有29处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和自然景区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大遗产国。还有100多个项目被列入遗产预备清单中,居全世界首位,已经成为遗产大国。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待文物古建筑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制定专项的总体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工程应当依据批准的规划进行。”然而,目前的现实是,绝大多数的古建筑在消防方面均没有较完整的规划。以山西省为例,共有木制结构古建筑18118处,宋、元以前的地上木结构古建筑占全国的72.6%,其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19处。这么多的古建筑,除平遥古城的消防规划正在编制中外,其余的还没有一个做出消防规划。

当前,尽快科学、合理地对古建筑做出消防安全保护规划,将古建筑的消防专业规划纳入总体保护规划,已显得刻不容缓。

2古建筑群消防规划的特殊性

众所周知,消防规划主要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通道、消防给水、消防通讯、消防装备等内容。笔者通过对古建筑消防工程项目的审核,认为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不应套用一般消防规划中的常规做法,而应根据古建筑群特有的消防安全现状,把握好其消防规划的特殊性。

2.1建设小型适用型消防站

2.1.1消防站建设的迫切性

《消防法》规定:“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承担本单位的火灾扑救工作。”在山西,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在内的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均未建立专职消防队。一旦发生火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扑救。1998年以来,山西省发生古建筑火灾21起,大多由于距离消防队较远,没有得到及时扑救,造成了较大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553万元。珍贵文物的损失无法用数字估量。2003年3月,大同市广灵县文庙发生火灾。由于该县没有消防队,水源缺乏,导致文庙大殿付之一炬。有鉴于此,加快古建筑群消防站的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和迫切。

2.1.2消防站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小型适用

古建筑群大多为毗连建造的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三、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耐火性能极差,火灾荷载大,防火间距严重不足,一旦发生火灾,火势会迅速蔓延扩大。

针对古建筑火灾的蔓延特点和当前消防警力紧张的实际,笔者以为,古建筑的消防站规划和建设要考虑:(1)不应套用《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中规定的消防站的布局以接到报警后5min消防队到达责任区边缘和保护面积为4—7km2的要求。应在不破坏古建筑群整体格局的前提下,将到达的时间减到最小。如在应县木塔修缮工程方案中,将消防站站址选在距木塔约1500m处,设计为消防队接到警报后5min到达木塔,责任区最大面积为4km2。笔者认为,这样的方案就不合理。国家之所以在当前警力相当紧缺的情况下,拟批准应县建公安消防站,主要是出于保护应县木塔的需要。所以,该消防站应以保护应县木塔为主,可以兼顾县城的火灾扑救需要。(2)可以建公安、企业专职、兼职等多种形式的消防站,人员数量也要切合实际。(3)消防站的建筑面积也不一定要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的规定,可因地制宜,不要建大而全的消防站,宜小型、适用。(4)消防站的建筑形式可不拘一格,不一定非是红色的大门和现代式样的建筑,可以设计为仿古建筑,与周围的古建筑群格调相协调。

2.2消防器材装备要立足古建筑火灾扑救的实际

2.2.1消防车辆配置应与消防通道相适应

古建筑群普遍存在消防通道不畅的问题。例如,平遥古城最窄的通道还不足1m。在消防车辆的配置上,除配置普通的消防车外,还要配置适合其街道通行的小型消防车。做规划时不能按照常规的思维,一定要让消防通道来满足消防车的通行要求,反而应该让消防车辆尽量适应古建筑群消防通道的需要。如,平遥古城和五台山风景区都购置了1辆小型水罐消防车,以适应当地实际。

对建于高山深谷之中,依山而建,道路崎岖坎坷,或建于城区,但设有门槛、台阶等而使消防车无法通行的古建筑群,其专、兼职消防队可以不配置消防车辆,应配置手抬机动泵、推车式灭火器等适用型的器材装备。

2.2.2消防器材的配置必须立足于减少火灾扑救时的水渍损失

古建筑群的消防水源严重缺乏,又有大量的壁画、彩绘、泥塑、文字资料等特别贵重的历史珍品。因此,扑救此类古建筑火灾时必须减少水渍损失,要研发和配置适合扑救古建筑火灾所需的水渍损失小、节水型的灭火装备和抢险救援器材,如高压脉冲水枪等,以达到既节约用水又减少损失的目的。

2.3消防供水要因地制宜

2.3.1建不同类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

古建筑消防水源严重缺乏。山西省11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前一阶段的专项治理,目前也只有39处建有消防水源,仍无法满足火灾扑救的需要。部分有水源的古建筑群,如平遥古城,也存在消防管网覆盖区域小,供水管径小,供水压力、流量达不到灭火要求等问题。

制定消防规划时,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要结合古建筑群的地形特点,设不同类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在消防车能够到达的地方,应修建供消防车取水用的设施。灵石县王家大院、忻州的唐代建筑佛光寺结合古建筑依山而建的地形条件,在山坡的较高处修建了高位消防水池,建成常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满足了灭火需要。

2.3.2消防给水管网的布置要满足灭火救援的实际

在一时还不可能建大量消防站的情况下,大部分古建筑距离消防队较远,或因地形等条件的限制,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在短时间内无法到达。因此,在室外消火栓的规划建设上也不应按照120m的间距和150m的保护半径布置。古建筑必须立足于自防自救,其间距应能保证有两支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古建筑内为宜。如:三多堂在每个院落安装3个室外消火栓,代替室内消火栓。无法设置消火栓系统的,采用手抬机动泵串联远距离供水灭火。应县木塔将室内消火栓移至室外设置,称之为室内消火栓外置,并设有明显标志。五台山在室外消火栓处设置启泵按钮,以便火灾时使用。

2.4古建筑的开发利用和消防安全布局应合理

古建筑之间以及部分古建筑与其他建筑之间,普遍存在防火间距严重不足问题,特别是坐落在城区的古建筑尤为突出。如,太原的崇善寺,地处成片民居包围之中,有的已只有一墙之隔,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将会形成火烧连营之势。

规划时要将古建筑群内的危险源逐步搬迁,影响古建筑消防安全的周边建筑,应下决心列入拆迁计划。如平遥古城内的工厂、学校等已列入规划予以分期迁出。大同市将与善化寺距离太近的民房拆除,使隐患得以消除。

古建筑群进行开发和利用也应有科学规划,应该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在相应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庙宇或者类似历史建筑,利用时应该参照它在古代时的使用功能,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成的利用方式。不能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就会带来安全隐患。“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遇真宫被出租并用做一家能容纳700人的武术学校。2003年1月19日,遇真宫主殿因照明线路敷设不规范并疏于管理发生大火,最有价值的主殿三间共236m2建筑全部化为灰烬,周边文物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2.5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应列入规划,但不应破坏其原貌

2.5.1维持原貌、确保重点

大部分古建筑既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又有相当大的火灾危险性。如何使它们免受火灾危害,也是消防规划的重要内容。所以,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措施必须列入消防规划,这是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与一般的消防规划所不同的重要特点。应将古建筑按重要性分为不同类型的保护等级,有重点地分别采取不同的消防技术措施予以保护。

《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所以,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原则应是在不破坏古建筑原貌的基础上,确保消防安全。

2.5.2古建筑内不宜设固定消防给水设施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部级保护单位的砖木结构和木结构建筑应设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但笔者认为这样的规定不切合实际,古建筑内不宜设固定消防给水设施。以山西应县木塔为例,该建筑始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948年,高约67.3m,是现存塔身最高、年代最古老的木结构佛塔。其独特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工艺精湛的全木结构的建筑,如按建规的要求设置喷淋和消火栓系统,就会破坏其原有的价值,失去了保护的意义和初衷。在不宜设室内消防给水系统的古建筑群,宜增加推车式灭火器的配置数量。

2.5.3古建筑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避雷设施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保护古建筑的有效措施,但消防技术规范恰恰没有规定古建筑要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998年4月4日凌晨,山西省临汾市尧庙广运殿发生特大火灾,火灾发生半小时后,值班室的人员还未发现,致使砖木结构的广运殿及殿内尧王等泥塑像9尊被烧毁,直接经济损失451.17万元。如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被及时发现,损失将会减到最小。

避雷设施也是预防古建筑火灾事故的有效手段,大多文物古建筑防雷设备不够完善,雷击事故时有发生。2004年4月26日,山西运城稷山大佛寺遭雷击发生火灾;2002年9月7日,应县木塔遭雷击,所幸未引发火灾事故。

2.5.4加强用火用电的规划

对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主要建筑禁止设置电气线路。其它古建筑内不符合要求的电气线路,应严格按照电气安全技术规程要求做出改造规划。

加强古建筑周围居民的用火管理。确定为宗教活动的建筑,对点灯、烧纸、焚香的场所和方式均应做出规划,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2.6古建筑的消防管理措施要更加完善

目前,古建筑在消防安全管理上还存在产权不清,责任不明,安全保卫人员短缺,业务素质低,自防自救能力差,督促文物古建筑单位整改火灾隐患的手段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对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做出规划,予以完善,也是其不同于一般消防规划的重要特征。

2.6.1完善法规体系,明确消防安全责任

《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则》规定:“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由文物古建筑的管理和使用单位共同负责。”不仅如此,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古建筑消防管理的法规体系,明确各级政府、使用单位、管理单位、消防监督部门等各自的责任。

2.6.2古建筑的保护要立足自防自救

古建筑火灾蔓延迅速,其保护必须立足自防自救。要规划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特别是义务消防组织。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灭火预案,且要切实加强演练。

古建筑大多被城镇或乡村所包围,应和周边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联防机制。

2.6.3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消防投入

《文物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人增长而增加。国有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事业性收入,专门用于文物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对古建筑消防保护的经费要列出规划,安全投资渠道要多元化。对部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不一定非要当地政府投资,象山西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国家应予以资金上的倾斜和支持。同时,也可以允许民间资本参与古建筑消防保护,或从旅游收入中按比例提取资金等多渠道筹资,以保护全人类的共同遗产。

3结论“”版权所有

(1)必须将消防规划纳入古建筑群总体规划。古建筑的防火技术保护、开发利用、消防安全管理等也应作为规划的主要内容。

(2)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编制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古建筑的特殊性和历史性,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

古建筑建筑设计范文10

关键词:园林建筑;古典;现代;协调

中图分类号:U415·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3383(2009)06-0178-01

提起园林建筑,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造园活动,文化传统的差异造就了不同艺术风格的园林建筑,但其中最具典型风格的两种园林,即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都有光辉灿烂的艺术成就,其造园理念、建筑风格对从古到今的造园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两种园林的典型还适合现代园林吗?答案是否定的,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局限性和优势,不能盲目地追捧和摒弃,在现代园林建设中怎样在两种造园风格中协调统一、借鉴得当,以适应现代园林的需要,是园林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1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思考

在众多形式和风格迥异的园林设计中,中国古典园林来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从而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而独辟蹊径,先后对日本园林和欧洲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园林之母。在建筑上,大型建筑并不意味着庞然大物,而是一系列的虚实相间的庭院与由“间”组成的“幢”沿着某种轴线关系而组成的层层渐“进”(每进入一个庭院就称为一“进”)的建筑群。建筑设计中既要设计“实”,也要设计“虚”。这种虚实相间的层层渐进,充分体现了中国空间概念中“有无相生”的审美思想,气势恢宏的北京故宫是如此,江南水乡一些典型的民居也是如此。

中国园林建筑还特别重视建筑单体之间、局部与全局之间、建筑与环境之间所构成的美。每个单体只是作为总体的一部分而存在。例如,祈年殿也只有在松柏浓郁的环境中才有生命,太和殿只有在紫金城的森严氛围中才能造成一种神圣的气势;藏于深山中的古寺,深山因与古寺融为一体而变得更加神秘,古寺因深山的渲染衬托变得更加清净,给人以超凡脱俗兼具宁静之美的审美感受。

但近些年来,在中国大地产生了效仿西方园林的众多实例,这也是有一定原因的。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南方的私家园林,都是由高高的围墙封闭,供少数人游玩居住的。都是私人园林的范畴,一般的人是不能随意进出的。这便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封闭性和私密性。而现代园林服务的主要人群是普通的大众,这便要求现代的园林具有开敞性和大众性。古典园林与现实的大众需求产生了矛盾,而这一需求恰能被开放几何形划分的西方园林所满足,从而造成近现代营造西方园林的狂潮。中国古典园林的服务人群和内向性决定了它的历史局限性。

2对西方园林建筑的思考

与追求自然美的中国园林不同,西方古典园林以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得方方正正,一切以人工创造为特点。虽然现代西方园林不再有修剪整齐的树木,但还是保持了古典园林中的以大几何图案划分地域,重在人工创造的特点。欧洲人重视形式逻辑,重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园林建筑中这种明确的逻辑概念与因果关系也体现得十分清楚。如西方古典建筑中,将建筑的造型分解为可以理解的各种几何形体,并将它们符合逻辑地组合在一起。绝大多数的西方古典建筑都可以分解成一些简单的几何形体,在这些形体中,方就是方,圆就是圆,任何形体几乎都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欧洲人喜欢在一些宗教建筑上饰以壁画:因为飞鸟都有一对翅膀,所以壁画上的能飞的小天使就合乎情理地安上一对翅膀,完全合乎形式逻辑的因果关系。现代的西方园林大的几何图形的广场形式确实可以满足普通人群的健身娱乐要求,但在中国很多地方机械效仿,生搬硬套,这种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的“文化大搬移”必定会产生一些没有生命的景观垃圾。而且西方园林设计过于平面化,人们往往惊叹于设计图纸平面图案的美妙绝伦,但事实上,亲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在夏日的骄阳下,人们穿越广场匆匆行走,根本无暇顾及满目平整的花花草草。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设计思想过于苍白,一味追求形式美,抛弃了实用功能和延承历史文化的本质要素,只能是苍白而无生命的。

3中西方园林建筑应协调统一、借鉴得当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园林两个不同源的园林在现代园林的需求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把这两种类型的园林进行优化重组,最终达到人性化现代园林的融合。

首先,中国园林建筑崇尚“自然”,从老庄崇尚自然到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都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景观建设最理想的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它是亿万年逐步形成的,具有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协调,利用起来既省力又有丰富的自然情趣。但现在事实上由于人们无限制地开垦、开采、修建工程,现在的城市及郊区已经很少保存着原有的自然地形了。而中国的国情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允许我们在什么地点、什么城市都建设成本过大的、占地无节制的园林。

我们不仅要关注园林建筑建造的经济成本,更要关注今后使用中的经济成本以及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就生态成本来讲,今天对环境的污染以后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去治理,所以也就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园林建筑的模式了。

而对西方园林建筑而言,过于人工雕琢且营地铺装占有很大面积,内涵建设比较苍白,这一点有目共睹,中国园林可以给予很好地修正和完善。可以把中国园林中师法自然,多以植物造景为主运用到现代的大广场式的西方园林中去,把人性需求落到实处,做到使人可停、可赏、可游、可憩,环境自然舒适。西方园林不仅要在设计中运用中国园林的自然手法,在实际工程的场地改造中也应注意因地制宜。

古建筑建筑设计范文11

论文关键词:云南古寺,古建筑,现代消防设计理念

1.前言

云南某千年古寺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曾两度遭遇火毁。2009年的地震导致古寺大部分建筑受损,现正进行统一修复,而消防系统设计与实施便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

2.火灾危险性分析

1)火灾荷载大,耐火等级低

寺院以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形式,火灾危险性极大,而建筑构件的耐火等级很低,并且由于寺院是建在山上,发生火灾后火势能够迅速蔓延,极易形成立体燃烧。

2)建筑之间无防火间距,容易出现“火烧连营”

寺院以各式各样的单体建筑为基础,组成各种庭院。在庭院布局中,基本采用“四合院”和“廊院”的形式。这两种布局形式都缺少防火分隔和安全空间,如果其中一处起火,一时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形成“火烧连营”的局面。

3.消防系统设计

由于寺院存在上述火灾隐患,而对其实施保护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加强消防安全对策。古建筑消防安全不仅要以扑灭火灾为第一目标,而且还要最大限度的保护古建筑的整体结构及形式。因此,火灾探测技术及消防安全措施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能够因地制宜的达到早期探测和早期灭火。整个工程中消防系统包括消防电气系统及消防灭火系统。

1)消防电气系统设计

消防电气系统包括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消防广播系统、消防电话系统、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

(1)根据本工程对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要求,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和论证,为该工程提供以下配置方案如下表1所示。

(2)根据《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并参照故宫等国内古建筑领域的常用探测保护方式,在本次设计中采用了点型感烟探测、点型感温探测、极早期吸气式探测以及视频火灾探测。

其中,视频火灾探测系统是现代消防的最先进技术。本工程在大雄宝殿设置一套8路视频火灾探测系统,大雄宝殿空间高大,点式探测器不能满足规范的设置要求,其他探测方式对古建筑的美观及使用会有一定的影响,综合以上因素,设置了视频火灾探测系统。它的特点是:

2)消防灭火系统设计

寺院属于部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持寺内建筑的原貌,建筑内不便安装传统的室内消火栓系统和自动喷水系统,又由于寺院建筑比较集中,道路陡峭狭窄,消防车难以到达现场,鉴于本工程特点,在建筑内部设置灭火器,建筑外部设置室外消火栓系统,设置在室外的消火栓采用“室外用室内型消火栓”,在火灾初期,可使用灭火器将火灾扑灭;当火灾较大时,可直接使用消火栓系统进行灭火,无需消防车加压或供水。

(1)消防蓄水池设计

根据现场地质勘查报告,蓄水池设计选址在寺院西侧一百米左右地方,水池长约8米,宽约10米,蓄水池内有效水深3米,蓄水量约为240立方米,以满足寺院消防用水的需求。

序号

保护区域名称

保护措施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联动控制系统

消防广播系统

消防电话系统

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

1

鼓楼

2

钟楼

3

藏经阁

4

禅房

5

客堂

6

大雄宝殿

7

地藏殿

8

方丈室

9

圆通殿

10

后轩北院

11

斋堂

12

消防控制室

古建筑建筑设计范文12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斗拱;首饰设计

【Abstract】Chinese long history and rich tradition of cultural accumulation, creating a unique world architectural history of the wooden structure building system. Modern Jewelry Design of increasing emphasis on the transmiss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a’s ancient architectural style, color, decoration, materials, design concept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ancient architecture, in order to deeply understand, clever use of in modern jewelry design.

【Key words】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brackets; jewelry design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国际首饰潮流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变化,由原先的贵族化、高档化转向平民化、个性化。这为现代首饰设计拓展了可喜的空间。现今的珠宝首饰发展趋势,亦要求珠宝首饰设计不断推陈出新,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兼容并蓄,对民族元素的再认识和再利用。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体系和风格,渗透出中国的民族气质和美学思想。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元素应用到现代首饰设计中,让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成为我们进行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不失为一个值得尝试的途径。

1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征

1.1 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古典美学家把建筑列入艺术部类的首位,建筑和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建筑使用者在实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它本身的复杂与精微是砖石结构建筑所无法比拟的,而这也决定了其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化中独特的形式美。

以北京天坛祈年殿为例,其建筑整体形式采用圆形,层层收缩的汉白玉圆形台基与层层收进的青蓝色琉璃瓦三重攒尖顶相对呼应,金色的宝顶与天相接,体现出象征“天圆地方”的祈年殿的崇高庄重的性格。[1]

中国古代建筑中装饰效果较强的构件如拱券、飞檐、斗拱可取其流动的线条,独特而精巧的造型可使现代首饰更具中国特色。以斗拱为例,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据特殊地位的构件,斗拱用于屋顶与柱子连接的过渡部分,起着屋顶荷载向下传递的结构功能作用。[2]但即使是纯粹的建筑承力结构范围,也饱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建筑的整个立面构图上斗拱发挥了结构和艺术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2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

装饰在以木构架为结构体系的中国古代建筑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古代的装饰手法锻造了中国古建筑富有特征的外观: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和单檐、重檐等不同形式的屋顶;屋顶上鸱吻、宝顶、走兽等奇特的个体形象;以气韵和风格及纹饰见长的瓦当和画像石;门窗上千变万化的窗格花纹式样;柱子、梁枋之上的龙凤、戏曲故事、动物、花鸟等等;

1.3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使用色彩是中国古建筑装饰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中国古建筑在色调的运用上,大胆而富于创造,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 纯朴淡雅。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和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反映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北京故宫就是最典型的实例。使用对比强烈, 色调鲜明的色彩:红墙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明快地衬托出建筑雄伟的轮廓。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画,使整个古建筑显得分外绚丽。[3]

1.4 中国古代建筑的材质: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用材的最大特点是以土木为材。因以土木为材,质感偏于“熟软”,而少生硬,性格温和柔丽,而少阳刚之气,给人以温暖、亲切的审美感受,它切合了中国人比较感性、追求意境、求和睦、重感情等特点。这一点在民居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与欧洲古典石料建筑的那种冷峻、生硬感觉相比,即使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也还是富于东方特有的美的“土气”。

1.5 中国古代建筑的工艺: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各建筑构件之间的节点用榫卯有致穿套, 众多方木条方木块相组合,形式灵活多样,刚柔相推,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建筑的雕刻手法采用高浮雕、浮雕、阴线刻、凹面刻、减地平面阴刻等等。

2 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借鉴和应用

2.1 造型的借鉴和应用:

中国古代建筑整体形式于首饰设计值得借鉴。天坛祈年殿三重攒尖顶是建筑整体在形式单元上的重复和外观上的一致,它常使人感到整齐、稳定、庄重之美。层层收缩的三重攒尖顶和汉白玉圆形台基则是基于圆形这一形式单元的逐渐演变,克服了单调、乏味的弱点。作为视觉元素有节律变化的一种组合形式,是一种高级的整体美。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构件亦能应用于首饰设计。笔者的一组作品以斗拱为原型,整体依照轴线左右对称组合,通过一种物理上的平衡,营造一种庄重、典雅感。外观上取层层叠叠的线条,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做近似变化,在平衡之外,讲求一种变化的节奏感。而与手镯、簪子、项圈的其他部分形成了静中有动、统一和谐的视觉效果。(图1)

现代首饰形式美的规律主要有均齐与渐次、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中国古代建筑亦具有一整套成熟的形式美法则的成熟的艺术体系,这些形式美规律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均有相应体现。

2.2 色彩、装饰的借鉴和应用:

色彩是无形的语言,不同色彩对人的生理、心理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和影响,不同的配色风格会反映出设计者的文化修养、性格爱好及喜怒哀乐,不同民族的代表性颜色会传达出其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4]首饰设计中如何用色、配色,使首饰呈现一种色彩的和谐美尤为重要。整体基准颜色的选用可以增添设计主题的感情色彩,局部色彩的合理搭配可以使首饰脱颖而出、不落俗套。首饰制作由于取材于各类不同的材质,缤纷多样的色彩为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广泛的表达空间。而建筑装饰除了使房屋躯体具有了艺术的外观形象,更让建筑艺术具有了思想内涵和民族性。借鉴古代建筑的色彩、装饰艺术,能够鲜明地传达古典韵味,彰显浓重的历史厚重感,对于中国风格的首饰设计是无穷的创意源泉。  2.3 材质的借鉴和应用:

现代首饰设计在材质上通常选用传统的贵金属或各种宝玉石,使珠宝首饰具有独特的贵气美和材质美。然而,随着社会主流意识的变化和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材料被运用到首饰设计中,不锈钢、木材、铁、塑料等材料不仅容易得到,而且贴近百姓,虽不能体现首饰的珍贵,却有助于新观念的表达。不同的材质其质感有很大的差异,金属材质给人刚直、理性、冷峻之感;玉石材质给人温润、庄重、高雅之感;珍珠给人柔和、含蓄且略带忧郁之感;土木材质亦能给人含蓄、温和、亲切之感。其实,任何材质都可以制成首饰,中国古代建筑中对不同材质的光、色、软、硬等自然特质组合,借鉴于首饰设计之中,更能迎合中国人追求和睦、感性的审美倾向,为首饰增光添彩。[5]

2.4 工艺的借鉴和应用:

中国古代建筑的建造工艺可直接应用于现代首饰制作工艺中。比如采用榫卯、组合、咬合等方式,将手饰变成可拆分、拼接的灵活多样的“构件”,而不仅限于生硬的焊接、对接。古建筑的雕刻手法应用于现代首饰设计,不仅在形式上增加了首饰的色彩与气氛,使其更有古典气息。而且铸造工艺上的复古手法将使得首饰更具典藏价值。

3 由中国古代建筑构思的现代首饰设计理念

中国艺术和美学特别着重提炼艺术的形式,重意而不重形。山如何,水如何,只用寥寥数笔,留白便是其无形之意所在。中国古代建筑亦着重建筑意境的创造,从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到每座单体建筑的体量与造型,从台基到屋顶各种构件的功能与细部装饰,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思想理念,传统建筑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巧妙结合。[6]对于首饰设计而言,可借鉴古典建筑设计的原则和建筑元素的立体造型。例如曾一度风行于建筑艺术中的“少即多”的简单至上原则被沿用到现代首饰设计中,以其流畅的线条,凝练的整体构造带给人们以非凡的视觉享受。园林中的借景原则运用到动感首饰里,使动感首饰不仅局限于形式的机巧,而且在内涵上更具中国美学中的意境。

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亦不同于西方人,中国人喜好形简而意赅,好似一首朦胧诗;而西方人偏爱繁复又强烈的,宛如一支爵士乐。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创作以一定的象征手法,去发挥特定的浪漫情调, 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艺术的设计观。于首饰的表现上亦是如此,中国首饰善于以抽象、变化的纹饰表现出东方的气韵与灵动。也正是由于华夏艺术是“礼”、“乐”的传统,是以直接塑造、陶冶、建造人化的情感为基础和目标,而不是以再现世界图景唤起人们的认识从而引动情感为基础和目标,所以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更讲究神在内而飘于其外,在一定程度上是反对各种自然主义的。随着民族自豪感的提升,这种审美自信势必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地位。

总之,首饰与建筑及其它艺术形式相比有着自己的特征和性能,所以在运用古典建筑元素时一方面尽力保持其独特的艺术性,一方面要根据首饰自身的特征及时代要求,要提炼精华,新造型,而且还要灵活运用古典建筑中经典而实用的理论原则,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既有精美造型又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内涵的作品,使首饰不仅仅是装饰之物,更能成为深具艺术价值的艺术品。

参考文献

[1] 董海丽.建筑艺术在古建筑中的应用[J]. 五台山研究,2003

[2] 吕鸿铿,左国保.斗拱审美特征[J].文物季刊,1996

[3] 潘沐闲.道教美术元素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借鉴和应用[D].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4] 周泳,汪璇,边秋娟. 传统性元素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应用[J ].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