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科科研课题研究

社科科研课题研究

时间:2023-06-16 16:06:19

社科科研课题研究

社科科研课题研究范文1

关键词:体育统计学;体育社会科学;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5-0012-09

一个国家的体育事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与该国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密切相关。体育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级别最高的科研基金项目,代表了国家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最高层次和水平。它的设立不但可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经费支持,而且可从宏观上为科研人员研究选题提供导向和引领作用。自1997年“体育学”被增列为一级学科以来,有关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情况已有不少学者从立项的数量、主持人所属单位与地域、立项研究内容及研究热点等方面做过系统分析,但对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的导向作用未有涉及。因此,本文将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官方网站的19)9~2009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主题条目和立项项目为依据,对国家社科基金的导向作用进行分析,目的在于,一是探讨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以下简称为课题指南)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导向和引领作用;二是从课题指南和立项项目中寻求体育社会学学科的研究重点、热点以及渊源流变;三是对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期刊论文研究主题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体育社会学学科的研究轨迹、现状和发展态势;四是通过对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相似度分析以及学术界对体育学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分析提出课题指南存在的问题,为制定更加合理的体育社会学发展规划和课题指南提供参考。

1 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分析

1.1课题指南研究主题条目

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课题指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党在某一时期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为依据,紧密联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围绕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五年规划要点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而提出。课题指南条目的设项首先由全国社科规划办向有关部门广泛征集研究课题,并委托各学科规划评审组提出建议,然后经全国社科规划办汇总整理,报全国社科规划领导小组审定后实施。由此看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代表着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各学科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学科前沿问题研究的最新方向,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选题的导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的,旨在为研究者提供研究方向。课题指南一贯坚持“口径宽厚”的原则,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据统计,1999~2009年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共设研究条目160项。根据课题条目内容的相同或相似,我们将这160项条目归纳为17个研究主题(见表1),并根据每个主题研究的内容分别提取一个主题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并未列出每项课题的主题词,本研究只是作者根据研究需要按照自定的标准去提取。由于受可操作性的限制,这种提取只能说是一种大致粗略的提取)。通过统计主题词在160项研究条目中出现的频次,判断国家社科基金对体育社会学相关问题的关注程度。一般情况下,主题词出现的频次越多,表明社科基金对某研究问题的关注程度越高,该主题词所对应的研究主题可能就是一个研究热点。由表1可以看出,1999~2009年11年间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全民健身理论和实践、2008北京奥运会相关问题、体育管理、体育产业与市场化、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体育理论、体育道德问题与体育法学是国家社科基金关注的焦点,也就是我国体育社会科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学科前沿。

1.2课题指南研究项目的类别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指南类别分为重大招标项目、重点项目和年度项目3大类。重大招标项目课题方向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在申报年度内单独,重点项目和年度项目指南在前一年年底。

1)重大招标项目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课题是国家社科基金档次最高的课题项目,主要支持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有重大作用的研究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课题自2005年设立以来,与体育学有关的重大招标项目课题方向有2项:一是2006年设立的“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相关重大问题研究”,二是2008年设立的“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经验研究”。由此看来,与北京奥运会相关问题研究的课题无疑成为这一时期最为耀眼的研究方向。

2)重点项目课题:重点项目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科的研究前沿,在每个研究主题下附简短的提示,供申报者设计课题和论证时参考。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指南在2001~2003年均有重点课题,其研究主题包括:北京市承办奥运会预期效益分析、北京奥运会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北京奥运会对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声望的研究、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全民健身计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大众体育发展研究、中国体育简明通史等。从指南中的重点研究主题可以看出,2001~2003年北京奥运会、体育事业发展、大众体育、体育史研究处于学科研究的重要位置。

3)年度项目课题:年度项目占社科基金项目的绝大部分,设定了学科本年度的重点研究范围,指导本年度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和自筹经费项目的申报。1999~2008年体育学共设年度研究主题条目150项,占总研究主题条目的93.75%。

1.3课题指南条目内容导向

由表1可以看出,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所提供的研究条目多倾向宏观层面,立足中国体育事业发展高度,以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从课题指南的指向上看,大多都是研究阐释党和国家在体育学科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工作部署。如中国体育事业发展问题研究、体育产业与市场化问题研究、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体育道德问题与体育法学研究,这些都是国家社科基金与国家体育发展宏观政策紧密结合的必然。

全民健身计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国务院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密切相关,因此这一重大问题一直是国家社科基金在这一时期优选支持的研究方向,充分体现了国家社科基金“立足国情、立足当代”的导向作用;在中国举办奥运会是国人多年来的梦想,从北京奥运会的申办到成功举办与党和国家的重大工作部署密不可分,国家社科基金在这一时期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相关问题研究(申办、效益分析、奥运理念、社会心理、组织管理、基本经验等)予以了极大的支持,研究主题条目达15项之多,占整个条目总数的9.38%;在1999~2009年整个体育学社科基金指南研究主题条目中,有关体育理论体系建设研究的条目也占有较大比例,充分显示了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对基础理论研究的导向指引。体育产业、体育市场化、体育与媒体的关系等问题一直是体育社会学关注的热点问题,课题指南反映了这些热点问题并予以及时导引;社区体育、农村体育、学校阳光体育、国际体育、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等应用研究主题在近年的课题指南中也频繁出现,充分显示了课题指南对应用研究所具有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导向性。

1.4课题指南导向的动态与趋势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时段性,在不同的时段内其研究方向、重点有所不同。通过年度指南条目的主题指向分析(见表2),可以折射出某一周期内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导向特点、基本轨迹及发展趋势。

由表2可以看出,课题指南中有些研究主题条目多年持续出现,而有些条目则出现明显阶段性变化。例如,中国体育事业发展问题研究始终是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和主攻方向。1999~2009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指南几乎每年均有此条目,且所占比重在近年来有增大的趋势。从21世纪我国体育发展战略问题到中国体育发展的社会环境问题,体育可持续发展问题,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问题,深化体育体制改革问题,体育事业单位改革问题,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问题,中国体育社团改革问题、体育区域发展问题,都市体育、社区体育和农村体育发展问题以及经济全球化、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体育发展问题等,都是我国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事关体育稳步、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这些条目的设立,在研究方向和范围上对指导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和导向性。全民健身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也是自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一级学科设立以来一直高度关注的课题。《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及党的十六大报告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体育服务、提高健康素质的纲领性文件。与此相匹配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内涵、构建方法与步骤,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使用,健身器材的合理配置,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等课题也就成为了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并将持续一定时期,这也充分体现了课题指南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政策性导向作用。表2显示,与北京奥运会相关的问题研究的条目具有明显的时段性。随着北京奥运会的申办,在2001年国家社科基金指南中首次出现了“北京市承办奥运会预期效益分析”条目。从2002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7年中,“奥运会”成了课题指南中最抢眼的关键词,与“北京奥运会”和“奥林匹克运动”相关的主题条目达17项之多,其中含有2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充分显示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解答重大现实问题的导向特征。但我们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国体育重大工作部署重点的转移,与北京奥运会相关的条目会逐步淡出。体育理论在体育学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我们客观、全面、深入地认识体育的知识基础,也是实现体育跨越式发展和应用研究创新的“基石”。从课题指南主题条目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对自身学科前沿基础研究也非常重视。1999~2009年课题指南在体育学基本原理,体育的地位、价值、功能变化、发展前景及存在问题研究方面均有设项,显示了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紧密跟踪中外体育科学前沿,“注重基础研究”的导向作用。体育管理一直也是课题指南中的热点条目,其主题词在课题指南中的频繁、持续出现,其研究内容也逐渐走向实用,说明其在体育社会学科中始终处于重要位置。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问题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及体育可持续性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发展的模式和机制,对体育新政策的制定和现有政策的修改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此条目在1999~2009年课题指南中不断出现,说明体育产业化和市场化将成为未来体育发展方向。竞技体育承担了为国争光,提高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国际声望的重任。自2001年始,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每年均有相关条目,表明了国家社科基金支持竞技体育发展的态度。体育法学、体育史条目是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设立初期关注的热点,而近5年来这些主题已从指南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的前沿研究,如体育文化、体育与媒体的关系、中外体育比较等。至于学校体育和体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等一些本该热门的课题却似乎在课题指南中出现频次较少,分析原因我们认为与国家社科基金单列教育学科有关,因为每年教育学单列学科都设有学校体育与卫生二级学科,其中包含学校体育和体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的相关内容。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与学校体育相关的条目自2005年始每年均有出现,一方面说明国家社科基金对学校体育关注度在提高,另一方面预示着学校体育、学生体质问题研究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将成为研究的热点。此外,课题指南中还有一些主题词,如和谐社会、小康社会、西部开发、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等在一定程度上与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特定政策的出台不无关系,这一方面印证了体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必然要受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执政党的某些路线、方针、政策要在体育学领域得以贯彻执行,必须经过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时也证实了国家社科基金的政治导向作用。

2 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分析

2.1立项项目的研究类别

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1999~2009年11年间共立项425项(见表3),其中重大招标项目4项,占0.94%;重点项目19项,占4.47%;一般项目282项,占66.35%;青年项目87项,占20.47%;自筹经费项目2项,占0.47%;西部项目31项;占7.30%。从表3的数据来看,近年来立项数量在不断增加,尤其是最近5年明显增长,占立项总数的63.76%,反映出国家社科基金对体育学科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同时也反映出我国体育事业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症结需要从理论上加以解决和突破,要有高质量的理论支持。

2.2立项项目的研究内容

1)重大项目课题立项内容。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999~2009年11年间共立项4项,分别

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人文理念、社会价值与国家文化形象构建(2006年);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我国备战、参赛若干重大问题研究(2006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经验研究(2008年)和体育大国迈进体育强国的战略研究(2008年)。从立项内容分析均与2008北京奥运会密切相关,且与2006年和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内容相对应。

2)重点项目立项内容。1999~2009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共设立19个重点项目,其立项主题内容包括与体育事业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4项、与2008北京奥运会相关问题的研究4项、与竞技体育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2项、与全民健身(群众体育)相关问题的研究2项、与体育学学科建设问题相关的研究2项、群众体育现状调查1项、体育史1项;体育法规1项、民族传统体育1项、体育文化1项。重点项目的设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有效地解决当前体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例如,2002年立项的课题“举办2008年奥运会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2004年立项课题“关于构建新世纪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框架的研究”等,为国家有关部门解决体育发展重要理论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3)非重点立项项目内容。非重点立项包括一般项目282项、青年项目87项、自筹经费项目2项、西部项目31项。其立项主题内容涉及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62项、与全民健身(群众体育)相关问题的研究54项、与2008北京奥运会相关问题的研究23项、与奥林匹克运动相关的研究5项、与体育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32项、与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包括体育旅游)相关问题的研究53项、与竞技体育理论和竞技体育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45项、与体育基本理论问题相关的研究20项、与体育法学(包括体育法规、体育道德)相关问题的研究13项、与体育史相关问题的研究8项、与国际体育相关问题的研究5项、与民族传统体育问题相关的研究21项、与体育社会学学科建设问题相关的研究12项、与体育文化相关的研究24项、体育与媒体关系的研究5项、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研究6项、与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问题相关的研究16项。

2.3立项项目研究内容的动态

1999~2009年11年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共立各类项目425项,按年度立项研究主题词频数分析,可以看出1999~2009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研究主题在不同年度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从各研究主题立项的比例及年度立项数目(见表4)可以看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问题、全民健身理论与实践、体育产业与市场化、竞技体育理论与发展、体育管理相关问题研究一直占据着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主导地位,每年都有课题立项,且在大多数年份有多个项目被立项,反映出这些研究领域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与北京奥运会有关问题的研究立项集中在2003~2007年,反映出国家社科基金强调问题意识,突出对重大社会现实热点、难点问题的解答能力以及应对重大战略工程的前瞻性。体育基础理论研究是体育发展的“基石”,虽然课题指南研究主题条目每年几乎可以看到,但立项数量略显不足。特别是对于体育学学科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对于体育发展具有奠基意义的基础理论问题,以及事关体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和政策问题的研究立项更少。体育法学、体育史、体育社会学学科建设一直是国家社科基金关注的对象,虽然立项总量不大,但在大多年份均有立项。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文化、学校体育近年来立项数量呈稳步增加态势,有望进入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主流。体育与媒体(传播)关系问题研究立项出现在2005~2007年,与北京承办奥运会有关,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其相关内容的立项也会淡出。国际体育问题研究虽有立项,但数目很少,符合国家社科基金“立足国内”的原则。值得一提的是,在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名单中,有不少是跨学科研究项目,如体育产权、体育旅游、休闲体育、都市体育、体育公平问题、体育地理、体育信息、体育保险、体育环境等,这既与国家社科基金推动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共同发展的导向有关,也是体育社会科学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使然。

3 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的比较分析

3.1课题指南立项率

课题指南立项率是指在课题指南中被立项项目的比重,可用于表示课题指南的导向程度。1999~2009年11年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确立课题指南条目160条,立项项目基本与课题指南条目相一致的项目达144项(扣除重复立项数),课题指南立项率为90.00%(见表5)。从表5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立项率除1999~2000年间偏低外,2001年后均超出80%,其中2004、2005、2007年达到100%,说明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具有较高的导向作用。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在部分年份课题指南或课题指南中的部分条目的导向性还不尽人意,如1999年课题指南7项研究主题中就有体育运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研究、体育法律问题与体育法学研究、当代国际体育研究3项没有得到立项,1999、2000年课题指南均设当代国际体育研究条目,但连续2年未得到立项,2005年与体育理论研究相关条目4项中有3项没有得到立项。分析原因,我们认为一方面可能与课题申报者的标书质量和研究者的水平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课题研究难度较大、研究面太窄、政治性或政策性太强有关。

3.2课题指南导向率

课题指南导向率是指在所有立项的项目中被课题指南指引项目的比重。1999~2009年11年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425项,其中基本按课题指南设立的有340项(包含重复立项数),课题指南导向率为80%(见表5)。按年度分析,除2005年低于70%外,其他年份均超过70%,其中2001、2002、2003、2004、2008、2009年均达到或超过80%。

课题指南导向率一方面显示了学术界对课题的认同程度,另一方面也可说明立项项目与课题指南匹配程度。按照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指南要求,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条目,一般只规定研究范围、方向和重点,申请人可按要求自行拟定题目。应用对策研究方面的条目,一般要求按题申报,不能改变题义,题目的文字表述可自行确定。国家社科基金一般不受理自选课题。按理说,国家社科基金每年的申报数量与立项数量之比(课题申报立项率)不到10%,“十几个萝卜一个坑”的现象十分突出,在课题申报立项率极低的情况下,课题指南导向率应该是很高的。但1999~2009年11年间均未突破90%,分析原因我们认为除了课题指南立项率偏低的原因外,可能与有些申报者提出了体育学科领域内相当超前和相当前沿的自选题目,

得到了评审专家的好评与肯定,给予立项有关。

3.3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相似度

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相似度是指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两者相一致的比例,主要反映课题指南和立项项目之间的依存关系。本研究根据韩兆洲等提出的计算方法,对1999~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相似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见表5)。由表5可以看出,1999~2009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确立的主题条目160项,立项项目425项,其中两者相一致的有144项,两者的相似度为0.77,其中2001、2003、2004、2008年相似度较高,均达到0.80以上,远远超过其他学科,说明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指南在引导国家社科基金申报选题方面具有极强导向性。

4 立项项目后续应用导向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的导向作用以立项为前提,以项目研究而展开,以业绩与成果来体现。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中标项目的研究选题大多来自经专家反复论证后的课题指南,在立项时经过了严格筛选,是“命题作文”中优中选优的佼佼者。这既可在源头上保证研究者能够更准确把握国家体育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使国家对体育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落到实处,又可使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高水平学者群体中,为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奠定基础。与此同时,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中期检查、经费管理对保证项目按照课题的研究指向进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产出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不少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空白。有研究者曾对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论文检索发现,仅1999~2006年8年间,就有75篇国家社科基金在国内学界公认的体育学科最具权威的刊物《体育科学》上。这些论文不但站在学科前沿,展示了我国体育学研究领域内的新成果、新动向、新趋势,而且高屋建瓴,常作为期刊的导读论文和首篇论文,且刊登之后不断被转引,对体育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此外,“乒乓长盛考”等6项成果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办的《成果要报》收入,“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和“完善体育法配套立法研究”等项成果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还有不少成果被国家体育管理部门采用,有的转化为体育法规政策,有的被《新华文摘》、《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转载介绍,有的开创了体育新学科、新领域,如中国体育通史、体育伦理学、奥运经济学、体育地理学、民族体育学等等,有力地推动了世纪之交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培养出一批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和体育科学研究后备人才,对我国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体育社会科学博士点、硕士点的学科建设以及中青年体育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等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5 课题指南“以点带面”的导向作用

国家社科基金作为国家支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渠道之一,从国家发展的战略大局出发,在保证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国家社科基金的导向作用。一方面通过基金支持引导研究者在学科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加大对学科重大问题研究的投入。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地方政府以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导向的指引下,分别设立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进行资助,还有不少自由研究者通过追踪研究热点步入到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科发展前沿的研究领域,这既是国家社科基金导向作用的重要体现,更是国家社科基金“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结果。本研究以课题指南中所涉及到的主题词为检索词,对维普资讯数据库1999~2008年CSSCI期刊论文主题词进行检索,按前述标准对主题词进行归类(见表6),并与课题指南、立项项目主题词一起画出折线图进行比较(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1999~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指南主题词、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主题词与CSSCI期刊论文主题词频数折线有惊人的相似。这一方面可以从中折射出这一时期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在“以点带面”方面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同时也说明国家社科基金与这一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学术需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中国体育社会科学经过60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发展历程与党和国家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理论思辨与分析比较相结合的思路,重点探讨了党和国家政策导向重要形式之一的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指南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中的导向作用,得出下列结论:

1)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整体立项率、课题指南导向率、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相似度均处于较高水平,说明课题指南在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立项方面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2)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产出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体育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有不少研究成果被国家体育管理部门采用,并转化为体育法规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在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体育科学研究后备人才方面以及对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学科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科科研课题研究范文2

从2001年9月起,我校按照教育部2001年度新的课程计划开设综合实践课程。现在我们将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与思考总结出来,请兄弟学校的领导和专家给与指教。

一、课程设置的总目标与设置原则

依据教育部开设该课程的宗旨,同时参考当代学习心理学的最新理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学习》等文献资料,我们确定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主线的综合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目标,即"以人为本,综合创新",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研究性学习的态度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参与一些类似于科研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和产生积极学习的要求,并将逐步形成一种勇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产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欲望。

2、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目标:

学生在研究学习过程中,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会激活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存,采取多种方法收集所需信息,并通过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提高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

3、研究性学习的人际目标:

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得以在此过程中发展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他人。

4、研究性学习的价值目标: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出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不满足于现状的进取精神等,同时也会更深入地了解科学知识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关心国家、社会和他人,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开设综合研究性课程是一项全新的教学工作,我们在选择与确定课程内容前,事先制定了以下原则:

1、开放性:开放性原则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必经途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方式的自主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强调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相联系,不拘泥于原有的知识体系;实施过程要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评价过程的参与性。

2、实践性:综合研究性课程强调学生要亲身体验、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强调学生自主选择、探索各类综合问题前提下,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注重安排实践性或者指导实践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实践的时间基本保证在整个课程时间的三分之二,特殊情况不得少于二分之一。开设综合研究性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学精神、态度、行为和习惯。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的转变。因此,该课程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在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

3、综合性:综合实践课程与研究性学习不能简单地分科进行,而要按照现代社会与科学的发展,高度重视课程的综合化,强调课程的整体性。要提倡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在课程编制和教学中,既要注重一般科学原理的认识和掌握,又应注重科学态度、方法、精神的综合培养。

4、可行性:依据学生年龄与心理发展特点,注意由易而难,由近及远的策略。同时因地制宜,根据本校本地的具体条件做出适当的安排指导,以保证实施。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

依据课程目标,综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学习内容(综合性知识)、能力培养。这三部分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是教学的核心。所有核心概念都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掌握了这种研究方法以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平时的分科学习方法不同,强调的是小组研究学习,该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动的过程,思考性探究是该学习的核心,它包括一整套严格的程序。学生在小组研究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发现、理解、调查、设计、讨论、评价等种种方法,而且要学习合作、宽容、接纳、竞争、创新、自尊的心理品质,同时在学习中逐步形成科学、人文的精神。

2、综合性知识作为现实问题为综合研究性课程提供了理论背景,并以核心概念为主,形成比较统一的整体。学生学习的核心概念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较为抽象的核心概念,它们基本代表了综合知识的核心思想。这些核心概念不能用分科教学的方法灌输给学生,而应当以现实问题为依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它们,并进而把握其中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另一种属于事实性概念,它们可归于正在研究的问题之中,如朝鲜半岛问题、温室效应、生态入侵等等。其中最基本的依据是学生的生活。一是以“人与自然”为线索的内容,它主要以大连地区与人生存发展有关的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如气候、水资源、植被状况、能源等。二是以“人与社会”为线索的内容。它可以是大连的历史变迁、社会文化(如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也可以是社会经济问题、社会政治问题。三是以“人与自我”为主要研究对象。它主要涉及学生对自我的认识问题。如青春期生理与心理、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养成、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等所引起的学生的自我反思与探究。这些概念是在研究中确定的,教师所作的是教会学生们如何讨论这些概念、如何查询与此相关的资料。

3、个性品质、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学目标,一般在教学目标中不能十分具体地表现出来,但是在学生进行的所有过程中都有所体现,同时作为较深层次的观念目标,可以考虑请一些专家来作专题讲座,加以促进。

三、综合研究性课程的组织、实施与评价

1、课程的组织:

综合研究性课程的开设面临着许多困难,其中,师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各学科教师本来就已担任学科教学任务,况且这一课程还没有人承担过,教学资源的缺乏是这门课困难重重。因而课程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拟成立综合研究性课程开发与研究课题组、课程教学实施组、专家顾问小组,由校长室、教导处、教研室等共同领导。科研课题组负责研究课程的开发与实验、教学资源的收集与编撰、课程评价以及师资培训等工作;教学组负责实施具体教学工作(当然,课题组与教学并不截然分开);专家顾问组负责科研课题的咨询与指导,同时也担当一部分相关讲座。

2、课程的实施:

本学期开设的综合研究性课程主要有:综合研究性课程总论、历史社会问题研究、自然科学问题研究、生态问题研究四部分,每一部分教学都突出课程宗旨与总目标。

(1)多样性的教学模式

由于教师的缺乏,这一课程主要由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学科中的几位教师承担,采取的教学模式主要有:

①主题报告:以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案例为核心,以教师讲授为主,主要目的在于介绍背景知识、成功案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转变学生的观念,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②范例教学:介绍研究方法以后,分发相应研究材料,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按照要求与范例进行模拟研究。教师的角色是提供范例与学习指导,学生是学习的主导。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在模拟研究中掌握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社会调查法、等量实验法等;

③小组研究性学习:以2-5人的研究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与方法。内容包括:确定选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研究资料、形成研究报告等等。教师的角色是小组的参与者与资料信息的提供者,学生自己选出的小组长负责研究进程的管理,学生是学习研究的主导。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学习角色的转变,了解与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体验小组协作学习,促进合作精神的形成。

④课堂论辩会议:以大课的形式进行论辩,各小组将已经完成的各项研究计划或中期报告,在讲台上向全体学生汇报,然后,由学生自由提问答辩,从选题、研究方法的选择、资料的可靠性等各个方面,进行提问、分析、论辩。教师的角色是会议的主持者(相当于电视节目主持人,不过,教师还需要提供深层解释与在解释中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每一位在台上的学生是课堂的主导,在台下的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论文答辩的方式、方法,培养积极的参与意识合计性发言论辩的思考能力,以及在公共场合文明、坦诚的表达能力。

(2)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每一位教师开设这门课的首要工作,因为没有相应的教科书,没有教学大纲,我们考虑到既不能脱离中学现阶段的分科教学,也不能将分科教学的内容搬到研究课中,于是,从三个方面入手,选择相应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三方面是:历史社会问题、自然科学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历史社会问题以历史学科为依托,兼顾政治、经济等学科内容;自然科学问题以物理学科为依托,兼顾数学、化学、天文等学科;生态环境问题以生物、化学、地理学科为基础,由分科到综合。教师讲授时,以这三方面问题为基础,学生选择课题时,先从分科问题开始,再从自己的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各研究组在登记时,要进行相应的归类,即看看属于哪一类问题,适合采用哪些方法。当然,不论研究什么问题,目标是相同的,即都要学会上问题到的教学目标。

(3)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

全新的综合研究性课程需要安排好教学过程,我们从综合研究性课程概况开始,先后安排历史社会问题研究、自然科学问题研究、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三类方法指导性课程,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课题选择与确定、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查阅课题相关资料、文献分析、数据初步统计等研究方法。

3、课程的评价

综合研究性课程的评价是达成其课程目标的重要步骤。评价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主要采用研究性报告与研究者自评、互评的形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会评价也是综合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目标。研究性报告与自评、互评的所有资料都采用研究性档案的形式,由学生自己保管,每学期举办一到两次展览,评价每一位学生的研究性档案,并作为最终总结性评价(等级制评价)的主要依据。

教师进行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研究报告的评定,主要对研究的中期报告与结题报告进行评定,内容包括:选题(内容、表达)、计划(文献分析、研究步骤、研究方法等)、过程(相关资料全部附录在报告后面)、结论、资料等;第二,综合能力的达成,一般一学年一次,采取不定期的方式,但主要放在下学期。

四、综合研究性课程开设的初步成果与今后设想

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学生们体验到了研究性学习带给他们的欣喜,全校共组织了154个研究小组,初步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完成历史社会问题研究的中期报告78个,自然科学问题的中期报告39个,学生的研究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与社会责任感。初步研究成果可以从学生的研究报告中体现出来如:《大连金石滩主题地质公园的规划设计》、《京杭大运河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这世界是否安宁?--20世纪人类各种灾难的分析》、《巨人的握手--20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解冻初探》、《中国近代早期民族资产阶级有没有先进性》、《大连开发区旅游的构想》、《脚本DOS程序的防御》、《仔猪下痢的防治》、《迪斯尼乐园-我的梦想》等等。我指导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大连金石滩主题地质公园的规划设计》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赛区)二等奖,《脚本DOS程序的防御》等三项课题获得了大连市一等奖,《同学录的语言设计》等三个课题获得二等奖,《仔猪下痢的防治》等三个课题获得了三等奖。我撰写的《充分开发社区科技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和意义》一文获得了2002年全国科技辅导员论文大赛(赛区)一等奖。

尽管我们开设的综合研究性课程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作为一门校本课程来说,课程建设还很不完善,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研究解决,为此我们对今后的课程开设有以下设想:

1、完善小班化教学。进一步完善小班化教学与研究活动的管理与指导。尽可能针对所有学生所选课题进行详细的指导,同时建立相应的课题管理机构,由研究小组与学校分别建立研究性课题档案。

2、建立开放的研究与资料信息查询机构。适当开放理化生实验室,建立相应的资料库。资料匮乏是讲授研究课最令人头疼的问题,许多问题理论可以讲清,但如果没有实证材料支持就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建议学校尽快建立相应资料系统,除增加图书期刊等资料外,还可购买一些好的光盘、课件等,并应尽早实现电脑广泛上网,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

3、建立健全课题指导的教师、指导教师、顾问与管理人员的配套体系。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研究课教师都是兼职劳动,本有专业课务在身,工作繁忙,对科技、人文方面的新进展不可能时刻把握,囿于学识,也未必能把所有问题讲清讲透,学校应利用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多请有关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主持课题研究、评价或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这样,能够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和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3、陈侠《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钟启泉"国外科学素养学与理科课程改革",《比较教育研究》,1997(1)

5、杨章宏《教育实验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

6、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河海大学出版社

社科科研课题研究范文3

法国的跨学科研究由来已久,但真正得到政府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形成制度化、规模化和职业化却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

1993年,第一个由法国研究部资助的部级跨学科研究规划问世,确定生命科学、信息与传播学、环境科学、社会动力学、材料与技术和天文学六大学科为法国跨世纪跨学科研究的重点学科领域,同时批准了数十个课题项目。这些课题项目是政府、科研、教育机构和企业根据现实问题、社会需求和科学自身发展需要设立的,一般每隔一两年调整一次,每四五年彻底更新一次。

1993年以来,法国政府连续3次将跨学科研究列入国家科研规划,并作为国家科研发展战略的重点。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重新修订了跨学科研究发展战略,大幅度提高了重点学科领域的科研经费。

新世纪初颁布的《2002年法国研究与发展预算》(注:Le projet du budget civil de recherche et développment(BCRD)pour 2002,recherche.gouv.fr/dis cours/2001/budget/bcrd.pdf.)继续将生命科学、宇宙科学、信息科学与环境科学列为国家重点投资的学科领域。

生命科学成为政府的重点投资对象 2002年的法国研究与发展预算总计90.36亿欧元(592.72亿法郎),比2001年提高了2.9%。其中生命科学预算高居榜首,达到22.37亿欧元(146.73亿法郎),占总预算的近1/4(24.8%)。

环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特别关注

紧随生命科学之后的是对环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2002年,该问题的研究预算首次跃居第二位,达到14.448亿欧元(94.78亿法郎),比上一年提高了3.3%,占总预算的16%。

空间研究优势不减 2002年,法国研究部仍将空间开发与研究列为重点投资对象,把经费预算提高到14.286亿欧元(93.71亿法郎),约占法国研究与发展预算的15.8%。

信息科学的研究经费仍保持增长势头 2001年,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经费预算的增幅最大,提高了15.7%。2002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也提高了7个百分点,即增加了5470万欧元(3.59亿法郎),总经费超过了54亿法郎。

新增经费主要投向三个方面:(1)支持建立计算机集成系统;(2)法国技术、教育与研究电信网从第二代升级到第三代,实现国家和私人研究机构与大学的联网,提高上网速度和服务质量,使用户能便捷上网;(3)2001年,法国研究部向“信息资源与数据全球化”项目投资1500万法郎,与教育部合作建立“数字大学”,发展远程高等教育。

二、新世纪的跨学科研究课题规划

鉴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为“法国科研中心”)在法国的跨学科研究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承担了大部分部级跨学科课题项目,是落实法国政府制定的全国科研规划的主要科研机构(在生命科学科研规划方面承担了28.9%的课题项目,在环境科研规划方面承担了28.5%的课题项目),本文重点分析介绍该机构在新世纪的跨学科研究和课题规划情况。通过对该机构的分析介绍,管中窥豹,以了解全法国的跨学科研究状况。

1997~2000年,由法国“跨学科研究指导与协调办公室”确定并负责领导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有5个:生命及其核心问题、环境、社会发展动力、电信与认知和材料与技术。这5个领域共设立16项重点课题,其中半数课题项目已于2000年第三季度结项。(注:cnrs.fr/SHS/programmation/scientifique.htm.)

2000年5月16日,法国科研中心公布了《2000~2004年跨学科研究规划》。该规划与上一个跨学科研究规划的主框架基本相同,仍然围绕着5个学科领域,只是把“社会发展动力”换成了“物质”,同时又新增了7项课题:带脱氧核糖核酸的蚤(Puces à AND),生物信息学,分子与治疗对象,环境与过去的气候:历史与演变,人类、言语和语言的起源,单个的纳米物体和天体粒子。(注:Programmes du CNRS:sept nouveaux programmes pour 2000~2004,CNRS-Info,n°386,septembre 2000.)

据法国科研中心科学委员会(2001年3月22日)和机构行政管理委员会(2001年3月29日)透露,2001年法国科研中心对课题规划再次进行了调整,新增了9项新的课题:生物链的活力与反应性,蛋白质学与蛋白质工程学,小动物拍摄技术,生物医学、健康与社会,信息社会,认知与信息处理,机器人技术与人造实体,非常环境的地理微生物学,生物技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注:Programme du CNRS:neuf nouveaux programmes pour 2001,CNRS-Info,n°396,septembre 2001,cnrs.fr/SHS/Pinfo/info.htm.)

2002年,为使各传统学科的边缘产生出更多的新学科,为应对科技、社会和经济的挑战和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法国科研中心根据法国新的科技政策方针和《2002年法国研究与技术发展预算》,在仍然坚持五大学科领域的基础上,对2001年的课题规划进行了又一次的调整和更新,使课题项目达到了17个。(注:Programmes du CNRS:sept nouveaux programmes pour 2000~2004,CNRS-Info,n°386,septembre 2000,cnrs.fr/Cnrspresse/n386/pdf/n386osl.pdf.)其中生命及其核心问题方面有8个,信息与认知方面有3个,环境与能源方面有3个,材料与纳米技术方面有2个,物质方面有1个。

从以上调整中我们可以发现,2000~2004年的跨学科课题规划与1997~2000年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增减了不少课题项目。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

技术科学成为研究热点 新技术层出不穷,科学工作者不断挑战技术极限和利用尖端技术支持商品生产和服务。在新世纪的跨学科课题规划中,我们发现技术科学的研究领域明显拓宽,有关生物技术、环境技术、信息和电子技术、化学与物理学工程和材料技术(纳米技术)的课题多得令人眼花缭乱。

认知科学成为前沿学科 认知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从1997~1999年的课题规划中,我们发现,当时科研人员只是从理论上单纯地研究认知科学,但进入新世纪之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认知科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发展前景变得异常广阔,开辟出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计算机视觉领域、脑认知成像领域、视感知觉领域、语言学领域、推理等高层次认知过程领域、认知神经科学等。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法国把“认知与信息处理”、“机器人技术与人造实体”提上了跨学科研究日程。

环境与能源始终是焦点问题 在1997~1999年的课题规划中,有关环境的课题只有“环境、生命与社会”,2000~2004年的课题规划不仅重新调整了研究的重点,而且扩展了研究的范围,新增两项课题。新课题的最大特点是环境研究与生物技术挂钩,与历史上的气候联系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导致环境变化的因素。

生命科学研究异常火爆 新世纪的课题规划表明,生命科学引起法国科学界的高度重视,课题项目由1997~1999年的3个猛增到目前的8个,成为法国跨学科研究中最为火爆的一个学科领域。新世纪的生命科学不仅研究对象比过去显著增加,而且研究的问题更加贴近时代、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三、人文社会科学大显身手的三大跨学科研究领域

关于跨学科研究重点涉足的学科领域上文已作了介绍,下面分析探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结合最紧密、相互渗透最多、交叉范围最广和交互作用最明显,同时也是法国科研中心人文与社会科学部在其中发挥作用最突出的三个跨学科研究领域,它们是生命科学、信息与认知科学、环境科学。

1.生命及其核心问题

语言折射社会发展的轨迹。语言的发展与种族的扩增和社会变迁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一种对应关系?生物医学的发展对人的健康和社会发展将产生什么影响?这三者之间究竟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为了探明这些问题,法国科研中心把“人类、言语和语言的起源”和“生物医学、健康与社会”列为重大科研项目。

(1)人类、言语和语言的起源

语言的起源对于我们来说一直是一个谜。最近几十年,随着遗传学、考古学和语言学数据和文献资料的快速积累,随着分子生物学、人类种群遗传学(génétique des populations)、考古学和语言学的相互交叉和渗透,随着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有关人类和人类交际起源的探索取得重大进展,我们终于看到了解开这个“世纪之谜”的曙光。

“人类、言语和语言的起源”是法国部级重点科研项目,法国科研中心在这项研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这个问题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密切,又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法国科研中心将该课题交给人文与社会科学部主持,以便进一步突出人文与社会科学部的作用和促进该部各学科(语言学、生物人类学、古人类学、考古学)与生命科学部各学科(神经学、分子遗传学、种群遗传学)的相互交叉。该项目是人文与社会科学家参加人数最多,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个项目,它包括语言与基因、语言与考古学或古考古学、语言与思想或大脑、语言与社会群体4个方面。年预算500万法郎,计划于2004年10月完成。

社科科研课题研究范文4

[关键词] 科研课题;选题原则;选题步骤;选题要求;资源查找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31-1

一、什么是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就是对问题作出科学的方法判断及回答。问题是构成课题的主要因素,提出问。题就是课题研究的开始。课题也来源于问题,课题中含有科研性的问题。究课题就是把某一领域内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特定问题,而且有明确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和任务,能够普遍反映某种现象,并可以通过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最后行研究加以解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什么是科研选题

总的来说,科研选题就是从战略上选择科研的主攻方向,确定研究课题的过程和方法。没有课题就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选题的过程也就是对探索者未知世界或已知世界重新诠释的方向,目标,模式的确定过程。它直接反应着科研工作者的学术研究水平及其精神境界。大到国家一级的科研规划,小到科研单位或研究者个人的科学研究活动。要想取得较大的成功,选题策略不可忽视。选题的当,方向对头,可以捷足先登,后来居上,突破一点,带动全盘;而选题策略失当,方向有误,得不偿失,甚至虚掷光阴,劳而无获。把握方略,是成功选择科研课题的根本要领。

三、选题原则

科研课题选题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一)需要性原则。此原则是指选题要面向实际,着眼于社会的需要,将求社会效益,这是选题的首要和基本原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目的性,即目的原则。这里所谓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尤其是工农业生产的需要,这是它的社会意义;二是根据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这是它的学术意义,或二者兼有。

(二)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在选题时要考虑现实可能性。可行性原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条件原则”。一个课题的选择,必须从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出发,选择有利于展开的题目。如果一个课题不具备必要的条件,无论社会如何需要,如何先进,如何科学,没有实现的可能,课题也是徒劳,选题等于零。

(三)合理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是指选题不但要考虑是否满足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具有实用价值;确实可行;而且还要看课题本身是否合理。所谓合理性原则,也称科学原则。比如教育科研课题题目的选择就必须遵循教育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事物的客观规律,必须充分认识研究的客观条件。应该通过对教育的历史,现状的分析,对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各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等形成课题,切记主观想象,盲目选题。

(四)创新型原则。创新性原则,即价值原则。就是指选题要有新颖性、先进性,有所发明、有所发现,其学术水平应有所提高,以推动某一学科向前发展。选题要有先于时代的导向,目光应落在改革和发展的前沿领域。对某一领域的老课,题,则应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以新的视野去研究。即使是选择一些验证性研究课题,也应力图有新的发现。只有富于创造精神的课题才有真正地生命力。

四、选题步骤

(一)确定研究范围。选题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研究范围,即确定研究什么。研究范围通常由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确定。不要以为范围越大越好,小范围的东西往往可以研究得更加深入及透彻。

(二)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范围只是确定了研究的方向。在此基础上,还要围绕确定的范围提出问题。问题提的越多,找到适合的选题的可能性就越大。而提出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动态,这就需要深入了解前人或他人研究的情况。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现场调查和专家咨询等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有关的科研课题发展史实,课题研究水平与今后发展趋势,摸清进行研究的主客观条件。

(三)课题论证。论证应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1.问题是否适宜作研究课题?它要考虑4个特征:即是否属于某个领域的问题?是否此问题具有普遍意义?有没有明确的研究范围和任务?问题能否通过研究得到解决?2.问题是否适宜作研究课题?它需要考虑4个特征:即:问题是否有价值?问题是否有创新?问题是否有科学性?问题是否有可行性?如果上述两个问题都能得到肯定的回答,说明这个问题才是适合自己的好课题。

五、选题要求

1.明确所研究的主题和研究领域。

2.充分把握所研究主题的内涵。

3.要有创新意识与成分。

4.清楚掌握研究设计的逻辑。

爱因斯坦说:“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最重要的还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正确的提出问题。”正确选题,即一个好的科研题目要符合科学原理,符合研究者的自身条件(学术水平,地位;科研设备,经费队伍);在成果应用范围内要处于领先地位;要能解决生产,科研等领域的实际问题。

六、资源查找

资料查找主要有以下几种:1.工作经验总结;2.新理论、新发现带来不少科研课题;3.时代变革与历史传统式科研课题的永恒源泉;4.认清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和积极发展科学文化;5.考虑自己的专业特长与优势;6.结合自己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周林.教师研究简论[J].教育科学简论,2000,(3).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陈必发.成功选择科研课题“三性”[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社科科研课题研究范文5

*同志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1998年取得日本京都大学的博士学位后,即回国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同志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研开拓创新精神,在科研、行政和人才培养

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成绩。

2001年4月,他服从组织安排,到院干部人事处挂职锻炼,担任副处长,分管院博士后流动站和青年科研人员培养等工作,显示出观念新、起点高、务实性强等优势,在青年中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在任干部人事处副处长期间,他认真贯彻院党委大力培养和发展青年科研骨干的精神,充分调动现有资源,为青年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他负责院“新进博士科研启动经费”的运作,为新进社科院的博士解决了科研、生活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受到博士们以及所在单位的普遍好评,也为社科院集聚新生科研力量做出了贡献。他还根据有关研究所学科建设的需要,充分利用“博士后流动站”的资源,取得上级部门的支持,吸引、集聚人才,扩充这些单位学科建设的队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王振同志专业基础扎实,治学态度刻苦勤奋,他的研究的主攻方向定位在产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和中小企业问题。他努力把在国外留学期间积累起来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与我国的改革发展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勤奋工作,释放能量,完成和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同行的好评,确立了学术地位。1998年,他在部门经济所厉无畏所长领导下,创建了“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并担任副主任,定期编辑出版《中小企业研究》杂志,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参与并主持了多项国家和省市级课题,如主持并主笔国家社科基金“九?五”课题《沿海地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部委级课题2项,分别是教育部重大项目《东南沿海农业现代化的模式与途径研究》(承担子课题)、国家经贸委医药信息中心的课题《“十?五”期间全国制药行业与药品市场发展预测》(主持)。还主持并完成了多项上海市政府部门下达的研究项目,如完成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委托的《浦东新区劳动关系的现状、趋势与对策研究》,课题成果得到了浦东新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领导的高度评价,申报了浦东新区优秀科研成果奖;完成了上海市农委委托的《上海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行动计划研究》,重点研究了上海市农业产业化中的几个关键环节问题,提出了若干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和思路,对政府部门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和较高的应用价值;完成了上海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人口流动与城镇化问题研究》,在该年度的10多个重点课题报告中,获得了评审专家的最高分;完成了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一体化战略研究》课题,课题的主要成果将以专著《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现状与展望》形式出版。其个人专著《中国工业化的第二条道路》被评为上海市第五届(1999一2OOO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

王振同志不仅在自己专业方面学有专攻,他更发挥了跨学科研究的优势,通过在干部人事处轮岗的工作实践,开辟了“人力资源”领域的研究。他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所长,从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开拓人力资源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受到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的欢迎。2002年6月,他作为创始人创建了“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两年来主持完成了一系列重要课题和研究报告。他负责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的《上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研究系列》课题的一个重要分课题:《上海人力资源建设方略》课题的研究,紧紧围绕国家和上海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以更多的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努力提升学术研究水平,课题成果非常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普遍获得委托单位的肯定,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该课题得到了市委书记同志和副书记王安顺同志的高度评价,并指示:“请组织部、人事局领导阅研,一些好的观点和建议应当写入《人才行动计划》或人才政策之中。可邀请王振研究员参与人才方面工作。”他还负责和参与了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政府人事局的多项重要课题,为党和政府的决策贡献自己的才智。他完成的上海市旅游委委托的《上海市旅游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研究(2003~2010)》,获得了国家旅游局、国家人事部、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市组织部的有关领导和从事旅游业研究的专家的肯定,是上海市旅游业第一个综合性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也是为迎接2010年“世博会”而做的全市第一个行业性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对上海旅游业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引进和管理工作,对“世博会”筹备工作的顺利进行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完成了上海市金融工委委托的《上海市金融业人力资源状况和发展规划研究》课题,对65家金融机构进行了调查,首次摸清了上海市金融业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并对如何促进上海金融业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提出了很多有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完成了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嘉青松制造业高地建设的重点课题之一:《上海市嘉青松地区制造业发展的人才战略与行动纲要(2003-2007)》。

王振同志积极从事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活动,经常接待日本来访学者,并多次赴日访问,与日本国际东亚研究中心、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日本中小企业研究所等专业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对口学术交流关系。2002年7月,他得到日本外务省的邀请,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日中国交正常化30周年纪念研讨会》。中方共有6名代表参加,王振同志是上海受到邀请的2名留日回国学者代表之一。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有:作为主持人之一参与了日本国际东亚研究中心招标课题《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中国经济转型》的研究;主持了荷兰驻沪总领事馆委托的《霍山:乡村道路的扶贫效果评价》课题;参加了日本外务省项目《日本中小制造业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与发展》研究。他在日留学期间及其回国以后,完成并公开发表了多篇日语论文。其中在日本一流的学术杂志公开发表了2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分别是《中国农业与乡镇企业间的资本转移》(刊登于日本《农业经济研究》I998年12月)、《中国乡镇企业的生产效率及其变化》(刊登于日本《亚洲经济》1999年11月)。

作为产业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和农村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他对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工作和研究指导工作也极其认真负责,长期为研究生讲授农业经济管理、中国中小企业管理、宏观经济学等课程,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几年来,已先后培养了数十位博士、硕士。因其回国后,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即作出突出贡献,建党八十周年时被评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9月,获得“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4年1月,获得“上海市优秀留学回国人才”光荣称号。

社科科研课题研究范文6

一、教学环境人文化

学校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和创造文化,以文化来熏陶人、教化人、成就人。因此,在从事基础设施建设时,同步考虑文化环境的创构,既能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又能形成自身独特的人文文化。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英文缩写。STS教育的基本精神强调的是理科各科教学应与本学科的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与当前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结合。我校课程基地的核心理念为:超越学科中心,强化跨学科学习;促进以“主题性学习”“项目研究”“国际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的形成,提升教师跨学科研究、主题研究的能力,推动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课程资源的社会化建设。课程基地目标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我们以“牛顿的苹果、乔布斯的苹果、天一中学金苹果”为课程基地标志,体现对“探索真理、科技创新、梦想与责任”的追求;以“人文人性人道以人为本,考究探究研究惟真是求”为课程基地箴言,体现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诉求;以社团为课程基地种子的“社团墙”,体现把学生培养成未来各行各业有创造能力的栋梁的期待;以影响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大科学发现、重大科技创新的“时代轴”,体现对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的敬仰;以介绍创新实验室所代表的学习领域的学科特色文化,体现学科知识的无限魅力;以学生丰富多彩的活动照片,体现对学生快乐成长的激励。

二、课程内容项目化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兰祖利(Renzulli J S)提出了“全校范围丰富教学模式”,“丰富模式”包含三类丰富教学活动,它是对日常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机补充和加强,以期达到培养有高度创造力的人才的目的。根据兰祖利研究成果,我校系统规划了三类丰富教学活动。第一类是一般探索活动,让学生接触到普通课堂中所没有的各种不同想法、事件、场所环境等。第二类是集体培训活动,着力培养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学习技能和研究能力,以及健康人格和沟通能力。第三类是个人或小组对现实问题的探索,它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

在开展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努力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对传统静态学科资源的动态开发。围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地理等学科的重点知识,开发研究项目。二是突出对传统独立学科的科学重组。根据课程标准,对通用技术、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其中穿插了6个必修项目、5个选修项目及N个自主项目。三是突出挑战性任务的真实体验。注重挑战性的真实问题研究,学生需要像专业人士一样思考解决问题。

三、基础平台专业化

以建设创新实验室为载体,为学生搭建项目研究专业性平台。我校已建成的创新实验室有“康明斯・天一工程实验室”、“南京大学・天一中学计算思维创新实验室”、“东南大学・天一中学电子创新实验室”、“中国药科大学药用植物园・天一中学教学基地”、“天文巡星实验室”、“物理数字化探究实验室”、“化学探究实验室”、“实用生物实验室”。在建的有“杜江峰・天一中学普物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天一中学工程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一中学飞机设计创新实验室”、“南京理工大学・天一中学机器人创新实验室”等。创新实验室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机会在科研院所知名教授、专家的指导下,独立或合作开展科研项目的真实研究和实践创新。同时,开发人机互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E平台,包括技术课程自主学习、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管理、校本选修课管理、研究性学习管理、天一科学院科技社团管理模块等五个E学习子系统。

四、课程资源社会化

整合学校课程资源,优化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贯通选修课、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广泛联系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初步形成了物理探究教学、化学趣味实验、生物实用生活实验、技术整合课程、地理天文5类主题性学习内容。加强“三高对接”,我校与北大、清华、中科大、南大、东大等国内一流高校和高科技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聘请高校和社会专家指导,共建创新实验室,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进高校实验室。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形成了“远望号”基地、702所、康明斯发电机公司、卡特彼勒技术研发中心、松下电器等社会考察实践基地。共建中学资源联盟,我校加入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共享联盟、中科协科教合作创新后备人才实验学校联盟、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校联盟。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已与美国丹菲德高中、英国贝德福得中学等近20所外国友好学校开展了多项项目研究,如与英国斯伯丁文法学校合作的“低成本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研制”项目,与英国瑞德克里芙中学合作的“月坑研究”项目。

五、学习组织社团化

社科科研课题研究范文7

科学研究是从选题开始的。选题也是科研中的关键环节,“选题选好了,科研就成功一半。”好的选题,能够抓住我们档案事业发展的难题,不仅令评审专家眼睛一亮,而且对推动档案工作实践有实际价值。若选题不当,脱离实际,失去科研价值,对实践没有帮助,也是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选题也是科研的决定性环节,是指导档案研究中各项环节的一根主线,对科研起决定性的作用,决定着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与手段、决定课题的研究价值。

档案科研课题的直接来源

档案科研选题要有的放矢,要主动了解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管理部门每年的科研项目指南,寻找档案领域与他们科研计划的契合点。档案科研选题主要项目来源有档案主管部门管理的科技项目如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和各省级档案局科技项目;也有其他科技项目主管部门管理的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科技项目、国家各部委科技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省政府招标课题项目、省科技厅科技项目。

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局科技项目每年第一季度下发立项指南,指南有详有简。如2010年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指南中主要以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为主要研究方向,具体有十个方面:

1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情况调查研究

2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基本框架及相关理论研究

3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机制、体制创新研究

4 档案安全保障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5 档案安全保管环境管理研究

6 安全保障相关标准规范研究

7 受损档案抢救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

8 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策略研究

9 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策略研究

10 电子文件安全保障及电子档案长久保存策略研究

各省级档案局科技项目指南紧紧围绕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基础理论,规范标准、现代化技术、保护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国家档案局与省档案局立项指南可以说是广大档案工作者科研选题的主要来源。但无论是概述性的指南或是详细的指南,都只是提供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不能不假思索照搬照抄成为科研题目。

此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省政府招标课题项目、省科技厅项目是有一定研究基础、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档案科研工作者的项目来源。这些科技项目的主管部门都设立公开的网站,公布课题指南、申请程序、评审办法,许多项目还有经费支持。

比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管理,注重基础研究、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积极推进理论创新,支持具有重大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和整理工作。下设22个学科,档案类的题目设在图书馆、情报和文献学。

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指南中档案学科题目有10个:中西方档案信息公开制度比较研究、国家档案开放目录体系建设研究、企业档案管理政策研究、网页长期保存策略和方法研究、国家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与模式研究、文件档案全生命周期整体性保护策略研究、破损历史档案抢救性保护的规范和策略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档案规范记录系统研究、中国数字档案馆基本结构与运行机制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机制研究等。这都为高层次档案科研提供了项目来源。近年来,河南省档案理论工作者与档案业务骨干合作申请了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河南省档案局近2年来获得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项,科技攻关项目1项,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1项,河南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国家档案局项目1项。

档案科研选题角度

1 在档案工作实践中凝练课题

档案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理论、技术和方法是由实践推动,在实践中产生又广泛应用于档案工作中。

比如,在安徽和县档案资源整合试点工作的推动下,形成了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的课题;在深圳、青岛、天津、福建与省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许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标准规范和技术;在电子文件中心建设的实践中,安徽省档案局科研先行,研究破解电子文件形成到归档的标准;四川汶川地震中,档案被埋,如何抢救灾后的档案,成为档案界的新的研究课题。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处处留心,把工作当科研课题做,把工作中的经验、规律、问题、对策进一步升华,成为科研课题。

2 从档案事业新生事物中选题

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方法被应用于档案工作中。档案工作的新体制、新机制、新现象、新内容、新技术等都可作为科研选题的角度。如20世纪初,档案创新服务机制方面的探讨;近年来民生档案的概念和建设、知识管理概念在数字化档案馆建设中的应用;电子文件、邮件、网页管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安全;民营档案咨询、寄存机构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等都是新题的选题。

3 从档案科研的空白区选题

档案基础理论研究和档案实践研究中的“盲区”、“空白点”是选题的主要角度。这样的选题不仅能填补研究领域的空白,而且具有独创性和创新性,具有理论价值、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如陕西省档案科研所的研究员李玉虎同志,几十年开展对多种褪变字迹的恢复和抢救,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多项空白,其字迹恢复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多级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

4 从学科渗透、交叉中选题

学科渗透、交叉是科学在广度、深度上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事物都在普遍联系之中,档案、图书、情报、史志、信息技术等学科也在普遍联系之中,在学科渗透、交叉“地带”存在着大量的新课题可研究。比如,原河南省档案局局长王毓同志,北大图书馆系毕业,曾任过省图书馆馆长,提出档案应走大文献之路,开展“档案、图书、情报互鉴研究”;还有一些图书、档案、情报人员、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检索手段、管理方法、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比较研究课题,能引导各学科相互借

鉴,取长补短。

5 从学术争论中选题

在档案事业发展过程中,学术界对同一对象、同一现象、同一过程,往往存在着不同看法、不同观点乃至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比如基础理论研究中的档案、文件概念,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等存在许多争议之处。各种不同观点、看法的争论碰撞,往往会产生新的智慧火花,会推动学术向纵深发展。因此,在选择研究课题时,要注意收集、了解有关领域的学术争论,注意从中发现问题,并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来确定研究题目。

选题的方法与过程

选题的过程大致要经过发现问题、课题调查、课题论证、最后完题等程序。

1 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就是从档案学理论研究和档案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是白纸黑字写在那里,在于平时的观察、积累、分析、思考,及时捕捉灵感,归纳问题。

比如,郑大已故档案专家王金玉教授在多年的档案史教学研究当中,发现对“千文架阁法”表述不详,就开始对这一问题关注,查找史料,开始对宋、唐档案史的研究,更正中国档案史上对“千文架阁法”的记载,填补档案史研究中的空白。再比如,数字档案馆建设是近年来的热点课题。各省市开展了数字档案馆建设实践,但是重点都放在各自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应用,放在纸质档案的数字化上,而能否实现数据库互联互通,达到资源共享呢?应是共存的问题。根据河南省档案数字化工作起步晚、投资少、发展不均衡特点,能否从最顶层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研究呢?这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初步定题的过程。

2 课题调研。有了初步的定题,就要先围绕这一课题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主要应注意文献调研,了解国内外对同一领域、同一课题的研究情况,包括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趋势;该课题在实践中的意义和影响,哪些问题前人已研究过,目前还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该课题应分解为哪几个部分等,为最后定题和科研做准备。

3 课题论证。对经过调查研究提出的科学问题,必须进行初步论证,即对课题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课题论证不仅要阐明从哪几个角度提出问题,而且要界定核心概念,要确定具体明晰的、有一定内在思路的研究问题,要对研究方法进行设计。课题论证本身就是一种研究,要求占有翔实的资料,要以齐全的参考文献和较全面的分析来支持自己关于选题的主张。

社科科研课题研究范文8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气研究方法,对1993 } 2008年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立项的基本状况进行归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个时期;在研究内容方面以体育管理、群众体育、竟技体育、体育经济为主;不同时期的研究内容,反映了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及社会发展对体育事业的需要;研究数量不断增加;高校是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14所体育院校立项较多;经济发达的地区立项数量远远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

    从1991年国家体育总局(体委)设立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课题至今,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体育科学的研究水平起到推动作用。近几年来,这类课题己成为我国体育工作者研究较多、层次较高的专项课题,立项数量的多少已被人们用来衡量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研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

    本文以19932008年间我国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课题立项情况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体育统计等研究方法,探讨十几年来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课题立项情况的变化规律,旨在总结我国体育总局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展望体育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为广大体育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立项数量的发展变化特征

    体育科学研究反映出我国体育工作的发展趋势,社会科学立项的数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情况。

    从图1可知,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立项课题,从1993至2008年的共16年间,共立项1281项,平均每年为8 0.1项。从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十多年间立项课题的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并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呈高低起伏的曲线变化。从其变化规律,我们大致可以分为3个时期。第1时期为起伏发展时期,从1993至1999年,共7年间立项195项,占立项课题总数的15.2%,平均每年27.9项,立项数量最多的是1999年的49项,立项最少的是1995年的5项。第2时期为直线上升时期,从2000至2003年,共4年间立项376项,占立项课题总数的29.4 %,平均每年立项94项,立项数量最多的是2003年的!10项,最少的是2000年的68项。第3时期为快速发展时期,从2004至2008年,共5年立项656项,占立项课题总数的51.2%,平均每年立项131.2项,立项数量最多的是2006年的175项,立项最少的是2008年128项。

    如果我们按照4年为一个周期来看,第1阶段1993-1996年,4年共立项80项,第2阶段1997-2000年共立项 183项,第3阶段2001-2004年共立项445项,第4阶段2005-2008年,共立项573项,可以看出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立项数量每4年均有很大的增加,特别是在从2001年开始有了快速的增加,2001-2004年立项数量是1993-1996年立项的近5.6倍多,是1997-2000年立项数量的近2.5倍。2005-2008年立项数量是1993-1996年立项的7倍多,是1997-2000年立项数量的3倍多。这些说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体育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也说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体育事业在各个方面作出相应的提高和突破,同时也与我国全民健身工程的深人开展,2001年奥运会申报成功,政府科研投人力度加大有着很大的关系。如自2005年起到2008年4年间,关于奥运会研究立项达到50多项,特别是2005年的立项中前17项都是关于北京奥运会研究的,体现了社会科学研究满足社会需要,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特点。

    总体分析来看,跨度较大的是1995年和1996年之间,1995年立项为5项,1996年为41项,笔者认为,这与我国1995年8月29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5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及1995年我国开始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有着极大的关系。国家对全民健身的重视促进了相关领域研究的需要,在1996年立项的41个项目中关于体育法和全民健身的课题达到18项,其中关于全民健身计划方面的研究7项,具有代表性的如《关于西北地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基本对策及保证体系的研究》、《关于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对策的研究》等,可以看出这些立项均紧扣国家发展的需要,其研究成果对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个跨度较大的是2000年和2001年之间,由2000年的68项到2001年的101项。笔者认为,一方面这与我国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取得辉煌成绩有关,1996年第26届金牌16枚排名第4, 2000年27届金牌28枚排名第3且拉近了与前两名国家的距离,首次进人第1集团,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为体育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那么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成功的经验在哪里?今后我们竞技体育发展的道路该如何走?等等问题需要我们去总结和深思,故在2001年立项的101课题中关于竞技体育方面的研究达到35项,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如杨树安《20012010年中国奥运战略研究》( 293ss01001 ),李元伟《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举国体制的基本理论及相关》( 296ss01004 )等,都是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我国竞技体育的成功之处,及以后的走向。另一方面我国在2001年申办2008年奥运会,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奥运会,体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三大理念,需要对方方面面的事情进行研究,国家更加重视体育科研工作,加大了对体育科研的投入。

二、立项课题研究内容

    (一)总体研究内容

    在很大程度上,社会科学理论的终极目的,在于寻求社会生活的规律性。因此对十几年来,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立项的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体育研究在近十几年来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规律。19932008年16年间,我国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立项的研究方向按照2008年选题指南来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体育发展战略、法制建设与体育改革、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

    从表1可知,16年间,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课题立项,在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体育发展战略、法制建设与体育改革、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个方面的研究比较均衡,5项比例介于21 % -15%之间,说明在立项时考虑到了体育社会科学和软科学方面的均衡协调发展。处于第1位的是关于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16年间共立项266项,占立项总数的20.8 %,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关系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使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适应,真正发挥体育工作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社会文明、拉动经济增长、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一直是体育界所关注的问题。处于第2位的是关于体育产业方面的研究,共立项259项,占立项课题总数的20.2 %,我国在3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体育产业也得到了快速蓬勃的发展,并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体育产业正在融人普通民众的日常社会之中,健身、休闲已经成为我国家庭和个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跨学科、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增势明显,许多项目在区分学科归属时,必须进行反复的认定和判断,可见其各个学科领域的交叉程度。体育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其发展必然要广泛吸收社会科学各学科的营养,其研究必然要借助相关学科的理论。

    (二)各阶段研究内容

    体育事业作为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主要部分,社会科学研究带有非常明显的时代性。如果我们将16年来其研究内容,每4年分成一个阶段,就会得出以下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6大研究方面的立项数量均是逐年增加,特别是20052008年4年间,各个研究方面均增加在40%左右,说明这4年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力度加大。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在2005年以来增长的幅度最大。党的16届4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大重要举措,也是今后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因此,在群众体育领域从更高层次的理论上把握和谐社会的要点也随即成为关注的焦点。社会发展是指社会以一定的活动内容方式满足社会成员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的进步过程,是反映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过程。和谐社会的构建将会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主要内容。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深人实施,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将愈来愈多,为了提高体育活动的质量,全面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素质,必然要提高社会体育的科学化水平。人与人之间的熟悉、信任、关切、互助、融洽,有利于身心健康,满足人们交往的需要,体育运动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可以增强一个团体,乃至一个民族的向心力,促进团体内部各个体的整合与团结,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那么在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体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价值和意义等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从2005之2008年先后有11项课题得到立项,具有代表性的如陈伟《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研究》等,这些研究项目既体现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又促进了我国社会发展。

    体育产业方面的研究从2001年以后研究的力度较大,8年间占同类研究方向16年来立项数量的75.3 % ,可以看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对体育产业的重视程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中指出:“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必须加强发展服务业,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发展服务业要面向城乡居民消费。……引导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产业发展,满足服务性消费需求”。把体育产业放在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服务业之中,这是对体育功能论述的重大突破。体育产业特别是全民健身服务业,是提高国民素质和人民大众生活质量的行业。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将会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体育作为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积极有效手段自会有着广阔的需求市场,社会上对健身、健美、保健、娱乐有着广泛的需求,城乡居民购买健身、健美、保健、娱乐等方面服务的动机和欲望逐步增强。目前,我国体育产业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体育产业的规模很小;缺乏组织国际大型体育项目的运作经验;我国的体育产业化和商业化运作人才严重匾乏,这些都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课题有《大型运动会体育产业开发系统构成及管理运作研究》等。这些研究从不同层面对影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2001年至2008年间,竞技体育方面的立项数量占16年来全部关于竞技体育方面立项数量80.4 %,这与我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需要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有关。新中国成立以来,竞技体育的发展着眼“为国争光,提高民族威望,振奋民族精神;为外交斗争服务”。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在新形势下对竞技体育的功能进行全面的探讨和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关于这方面研究和探讨的课题主要集中在关于竞技体育管理、发展趋势、体制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课题,如2001年至2008年间,关于奥运方面的研究立项课题达到101项,平均每年立项在13项左右。这些大多数是围绕北京2008年奥运会展开研究的。特别是2005年立项的131个项目中,处于前列17个项目均是关于奥运会研究的。这些研究包括了北京奥运会的方方面面。值得以提的是,在2008年立项中有了一些北京奥运会结束以后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面的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关于群众体育方面的研究1997年以来一直平稳上升,群众体育以其健康有益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满足了社会成员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进人新世纪以来,研究内容大多体现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群众体育发展模式,不同地域群众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的研究。

三、课题承担人单位及单位地域分布情况

    承担单位情况能够反映出研究单位对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实力,研究单位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16年间共有300多个单位获得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立项,总体来看,随着逐年立项数量的增多,承担单位也是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但是立项数量排名前5名的单位立项总数都在50项以上,绝大多数单位的立项数量16年间不到10项,部分单位立项数量不到5项,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单位较少。

    从表3可知,高校是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16年间共承担了974项,占总数的76%,  14所体育院校立项450项,占总数的35.1 %,说明直属体育院校在我国体育人才培养和体育科研中的主力军地位。

    由表4可见.,16年来各省市区获得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立项分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立项最多的是北京地区,共立项354项,占总数的27.6%,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北京、广东和上海,3省市立项总数为594项,占总立项的46.4 %,排在前5位的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和湖北5省市立项总数为736项,占总数的57.5 %,而宁夏自治区在十几年来没有获得过立项。从这些统计我们可以看出,获得立项最多的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说明一方面这些地区对体育社会科学重视的程度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体育研究人员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西北地区研究人员力量较薄弱。

四、结论

    19932008年间我国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立项的基本情况反映了我国16年来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变化趋势,根据立项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人21世纪以来,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立项数量大幅度提高。

    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的研究内容上,16年来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体育发展战略、法制建设与体育改革;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研究方面的发展较为均衡,其中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近几年来增长幅度较大。在具体研究内容方面,立项课题大多是反映社会热点问题,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体育事业的需要。

社科科研课题研究范文9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215(2016)01-0110-03

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国际上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复杂化的新形势;国内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推进,将面临着大量的新情况、新现象、新问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回答。这就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进行科研管理体制和方法的创新,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以更新观念为先导,提升科研管理水平

科研管理工作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1〕,积极发挥科研管理者的热情和智慧,充分体现科研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调动其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科研管理水平。

(一)转换角色,由被动变主动

科研管理工作者,长期以来一直扮演着“服务者”的角色,并以向科研人员提供优质服务作为主要的工作职责。在服务和管理两者关系的认识上,重服务,轻管理〔2〕。孰知,管理方式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服务的质量。科研管理工作者对本职工作的认识,应该跳出行政事务的狭隘范围,站在一个更高层面上,从学科发展的角度,从社会科学研究与本单位的发展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更多地探讨有益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科研管理的目标、方法和措施,要有利于调动和激发科研人员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营造有利于求真务实、创新发展的科研环境,有利于实现科研发展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有效结合。

(二)拓宽视野,树立前瞻性的认识

作为科研管理者,首先,应该对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法、目前我国科研管理工作所处的水平和阶段以及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这些方面的情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其次,应该对本单位的科研管理工作主要存在的一些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存在的利弊都有深刻的认识。只有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更加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科研管理者,不仅应具有甘于奉献、踏实肯干的精神,更需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对科研管理工作前瞻性的认识。

二、完善科研管理机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一)建立重大项目与学科建设的相互促进机制

重大项目是一个带动学科的发展与建设的很好的途径,在项目的制定和立项过程中,需要进一步促进老学科的发展、培育和创建新的学科。因此,一个重大项目的立项,往往是对一个老学科的创新和突破,同时也可能培育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或是一个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同时,要优先解决学科建设中关键的或重大的学术理论问题、现实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持续性的重大项目研究支撑和推进学科建设,以形成学科建设与项目实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发展的机制。

(二)转变“重成果,轻转化”的传统思路,完善成果的推广和转化机制

我们一方面强调理论创新、学术创新;另一方面,成果的推陈出新也同样离不开宣传和推广〔4〕。由于对社会科学研究规律缺乏认识,致使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存在简单片面化的认识。社会科学成果与科技成果相比,效益具有间接性和潜在性。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由于其不像科技成果能直接运用于生产实践中,而往往是通过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多维因素来实现,因此应重视其转化的长期性和循序渐进性〔5〕。同时,重视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探索和解决,在做精已有的成果、宣传平台的基础上,开辟新的成果宣传、转化渠道,还要进一步扩大学术论坛的影响力和提升内部专报(刊)的质量。科研管理部门在研究成果应用转化过程中,应发挥引导、协调、规范、服务等职能,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更好地面向社会、推动科研生产力的发展。

(三)扭转“重立项,轻结项”的现象,加强课题督查力度

在一些高校或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中,存在一定的“重立项,轻结项”现象。近年来,随着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增多,各级课题的立项数目不断增加,特别是院校一级的课题,为进一步培养科研后备力量,要鼓励年轻人踊跃申报。但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部分科研人员由于缺乏经验,对研究进度、方法、经费的使用等把握得不是很准确,特别是对课题实施中的难度预期不够,资料掌握得不充分,导致课题不能如期完成或完成质量不高。另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重视本单位课题立项数而忽视结项数,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课题的管理上,不仅要强调课题的立项率,而且更应重视课题的结项率。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应采取定期检查或抽查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课题监督检查的力度,在保证科研成果质量的同时也应保证成果的时效性。

(四)进一步完善课题结项制度

目前课题结项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公开发表,另一种是通过专家鉴定。今后,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探索一些新的结项考核办法,或者多种方式相结合,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对课题成果进行考核,鉴定成果等级,避免一种方法带来的片面性〔6〕。另外,目前课题结项追求目标和结果而忽视了过程的管理。课题的中期检查意见应作为课题结项的一个重要部分,与课题的最终成果两个方面相结合,专家鉴定等级和成果发表等级相结合,以便对课题成果质量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在保证课题顺利完成和成果质量的同时,争取多出科研精品。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科研管理人员,目前存在的现状主要是:一方面,科研管理人员大部分时间忙于日常繁杂的管理工作,所以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上可以利用的时间非常少,而业务学习对于整个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对于科研管理整体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相关部门提供的业务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也比较少。因此,从科研管理工作的长远角度来看,应该“以人为本”,把科研管理人员的培养工作重视起来。

(一)建立一支懂科研规律、擅长科研管理的高素质科研管理队伍,加强科研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目前的科研管理队伍,一部分是原来从事科研的人员,一部分是从事行政管理的人员,还有一部分是新引进的人才,近几年引进的人才基本上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因此,要想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管理队伍,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加强业务熟练程度,就需要实现这几类人员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科研管理工作不同于单纯的行政管理工作,它需要管理者深入把握科研的内在规律,熟悉科研管理工作的特点。在具备管理知识的前提下,还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广博的知识和综合的知识结构,具有直接进入科研的能力,并且对科研有全方位的认识,以避免管理工作完全依靠行政指令而带来的僵化。同时应重视队伍中年轻人的力量和作用,虽然他们在业务熟练程度上比较欠缺,但是在理论及信息化方面比较占优势,对一些新的管理方法、新的技术手段能快速地掌握。因此,年轻人具有比较大的潜力,是科研管理队伍重要的后备力量。所以,倡导科研管理队伍配置的多元化、合理化,是科研管理队伍尽快成熟化,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处理好人才的使用与培养的关系

科研管理人员的使用和能力培养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合理使用本身就是培养,通过各种途径系统地培养,又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只注意使用、不注意培养的做法是不符合人才使用原则和现代科研管理工作需要的〔7〕。所以,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应该定期抽出一定时间进行业务学习,了解社会科学前沿动态,总结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阶段性问题,探讨解决的对策。同时,尽可能与外界进行交流,开阔视野,开创新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完善对科研管理人员的激励措施,应专门设立优秀科研管理人员岗位奖,奖励那些在科研管理岗位上有突出贡献的人员,以激发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科研管理工作。因此,完善的激励制度,也是促进合理使用人才的一个重要部分。

四、实现科研管理的信息化,促进科研工作的高效化和科学化

信息在科研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日益渗透,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成为科研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因此,管理信息化始终是科研管理工作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实现科研管理的信息化,首先,可以大大提高科研管理的工作效率。通过网络信息系统直接进行项目申报、结项、查询,科研部门进行科研信息,提供科研成果下载等功能,网上进行信息交流,不仅简化了工作程序,而且保证了数据填写的规范程度,加快管理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从而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其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实现过程的动态管理。随着科研项目的日益增多,加上有些科研项目研究的周期都较长,通过人工对这类项目的管理和监督,在研究进度、资金监管等方面的情况显然都比较滞后。实现科研管理的信息化,便于对项目实行全程跟踪的动态管理。同时也能够及时掌握最新数据,了解最新科研动态,提高决策评估的信息支持力,增强科研决策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另外,信息化可以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科研成果的宣传和转化。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得到了社会的重视。在新的发展阶段,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对新形势、新情况做出自己的判断,形成自己的认识并发出强有力的声音。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加强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成果的转化,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撑,进一步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学术影响力和政策影响力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因此,转变科研管理理念、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徐洁蕾.当前高等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34-35.

〔2〕倪敏,吴敏玲,梁崎.关于构建高校和谐科研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8,(1):77-78.

〔3〕吴团英,金海.转换管理机制推进学术创新〔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3):79-84.

〔4〕谢建新.把脉科研滞后根源破解成果提升困局———基于地方社科院科研发展维度〔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8,(3):92-96.

〔5〕王静,梁玉军,周群峰.科学发展进一步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119-120+123.

〔6〕何星蓉.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职能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7):53-55.

社科科研课题研究范文10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学科;资源依附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9-0058-03

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核心,学科建设的水平是体现大学办学水平、特色以及知名度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来,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宁波大学体育学院利用资源依附理论在体育学科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资源依附理论,顾名思义是将组织赖以生存的资源作为变项,通过对组织和外界环境间的资源交换及能量流动而对组织与环境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组织应对环境之策。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没有组织是自给的,所有组织都在与环境进行互动,并由此获得生存。在和环境的互动中,环境给组织提供重要、急需、暂时无法替代的资源,这样对资源的需求便构成了组织对外部环境的依赖,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和重要性以及资源的来源、类型、数量共同决定了组织对环境的依附程度。该理论的分析起点是确定组织的需要和可以满足需要的来源,根据资源依附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分析起点可以得出,组织有能力与环境互动,并有能力对环境做出相应的回应,实现组织自身的发展。因此,资源依附理论告诉我们,组织可以采取各种策略来调整自我、优化并适应所依赖的环境本文基于资源依附理论,分析、总结两所院校在体育学科建设上取得的成功经验,探讨我国大学体育学科建设、发展的有效模式,以期为我国大学体育学科的发展壮大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创建学科平台

学科平台是体育学科成功实现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参与、服务、引领社会发展的载体,也是体育学科现实影响力的真实反映,通过积极创建体育学科平台,能够获取体育学科发展所需的人才资源、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推动体育学科的快速成长。

1)人才资源。

体育学科健康、快速地成长,需要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学识渊博、学科规划能力出色、领导才能卓越的学科带头人和充满智慧与激情、学识及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团体。通过创建体育学科平台,可以吸引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权威型体育学者、专家在此“安家兴业”。例如,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招聘院兼职和客座教授,引进田麦久、孙民治教授、杨贵仁、吴经国(台湾国际奥委会委员)等专家学者,籍此网络和集聚该院体育学科发展所需的人才资源,为该院体育学科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2)物质和社会资源。

在各级政府对教育,特别是体育学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创建体育学科平台,可以拓展体育学科的发展空间,实现教学、科研、训练、服务的良性互动。如,宁波大学体育学院重点建设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依托先进的仪器设备、优秀的人才团队,不仅为体育学科本科实验教学提供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为医学院和生命科学院等相邻专业提供学科交叉研究的条件支持,而且对浙江省优秀体育师资培养、竞技体育成绩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国民体适能测量与评价、学校师生体质测量与健康教育、大众健身运动处方制定和体育运动装备研发等都提供了科学与技术的支持和保障。通过这个平台,2005年该实验室就“运动鞋相关陛能研究”与国内著名体育用品企业“安踏”和“海尔斯”建立了合作关系,获得安踏委托课题经费近百万元,2006年中央电视2台“经济半小时”栏目,对“气垫篮球鞋运动性能”进行了专访和报道,同年该院运动生物力学课程被教育部评为“部级精品课程”,2007年《高校知识分子健康体适能测定与评价系统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和《高水平运动员的压力-应对模型与干预对策》又获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央视的媒体功能,扩大、提升了宁波大学体育学院影响力,使其获得了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源;获得的课题项目资助经费又为其购置相关设备、后继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 加强学科基地建设

广义而言,学科本身就是承载包含教学、科研等人才资源、物质资源并产生教学科研成果,培养各类人才的综合载体,是其中一切活动赖以发展的依托和保障。就狭义而言,学科基地是指国家或各级政府部门为加快学科建设的步伐,提高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水平,予以重点建设而设立的机构并授予相应的称号,一般是同类学科中的优秀者。如国家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基地、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部级学校体育研究中心、部级体育经济研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重点实验室等。

学科基地是学科建设的主要依托。一般来说,基地由多个学科结合而成,它能发挥不同学科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承担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也为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创造有利条件,还有利于学科人才队伍建设。体育学科建设只有以高水平基地作为支撑,才能有效发挥其功能、彰显其特色,提高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如宁波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于2006年1月被列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研究基地,基地主任由副校长唐绍祥教授担任。基地整合体育学院、商学院、法学院等相关学院的资源,以“体育经济理论研究(数量经济、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和“体育经济应用研究(产业统计、体育经纪和政府管理)”两个研究方向为依托,集聚了校内及省内、外高水平的研究人员(23名专职研究人员中教授16人,副教授5人,其士6人,另聘请兼职教授4人),通过承担重大研究项目,服务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体育产业的发展,为总局和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目前,该基地已承担部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16项,出版体育社会、体育经济类著作4部,在核心期刊25篇。

3 依托课题项目

课题项目是政府或社会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发展需要所设立的、由政府派定或自由申请的研究课题,具有研究目标任务明确、研究资源约束和时间限定等特征。

第一,体育学科成员通过申报各级各类课题项目。开创新的体育学科研究领域,拓展体育学科发展的空间,推动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有利于提高体育学科与社会的契合度,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更好服务于科研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二,如果课题项目获得批准立项,则必然会获得相应的经费保障,从而为体育学科持续发展积累物质资源。第三,体育学科的发展不仅需要广大体育教师和专业研究群体的主动投入,更需要体育学科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

力支持。因此,通过依托课题项目特别是重点、重大课题项目,能够打造学术团队,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人才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为体育学科的持续发展积蓄后续力量,形成强大的无形资产。以苏州大学体育学院为例,2000~2007年该院教师、科研人员主持或承担的国家、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达4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国家科技部项目1项、中央教科所规划重点课题4项、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1项、国家体育总局课题14项、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省体育局等主管部门课题近20项。另外,学校211经费项目还有6项,科研经费累计达到260多万元,极大地推动了体育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4 增强学科服务社会的能力

服务社会的途径是通过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技比赛和科学研究,实现对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密切联系和积极参与,为国家和政府部门制订体育政策提供依据,为社会大众提供各种各样的体育服务。如,进行社区体育活动指导、健身活动咨询、裁判培训等。

大学体育学科在履行服务社会职能中,既能充分发挥体育学科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彰显其功能,又能从社会中获得体育学科持续发展的资金和项目,拓展体育学科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通过为体育学科教学训练和人才培养创建实践基地、提供实践机会等方式获得回报和补偿,使体育学科获得成长所需的动力,变“输血型”学科建设为“造血型”学科建设,真正提高体育学科自我建设、发展的能力,推动体育学科的快速成长。如宁波大学体育学院履行服务社会职能的3种主要途径:一是组建研究生假期社会服务队,深入到社区、乡镇、农村举办健康保健知识宣传、担任义务健身教练、调研当地的体育发展状况、发掘与保护当地的传统体育项目、深入基层收集体育科研资料等;二是与企业、社区合作,联合开发研究项目,使学生既能了解社会的需求方向,又能发现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有助于将研究成果快速转化成生产力,还能有助于学位论文高质量的完成,带动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三是挂职锻炼,在读研究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专业特点以及将来的就业意向进入专业运动队、职业俱乐部、体育科研所、各级体育局相应部门等单位挂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体育学科建设和发展,从本质上说是体育学科赖以发展的人才资源、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集聚和增加。在资源依附型大学体育学科发展模式中,资源本身的集聚和增长就意味着体育学科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增强。通过资源依附能够促使体育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一些内隐、潜在因素的相互激发,可以形成推动体育学科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从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宁波大学体育学院学科建设的成功实践可以证明,资源依附型学科发展模式是我国大学体育学科快速成长的有效而重要的模式,值得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霍天强,樊桂清,关于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2):84-88

[2]王菊,资源依附与高校发展定位的类型选择――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我国高校发展定位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3):63

[3]苏州大学体育学院,苏州大学体育学院院庆专题[EB/OL]

[4]苏州大学体育学网站[EB/OL]

[5]龚月聪,王家平,加强基地建设,促进重点学科可持续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3(3):60

[6]张金福,资源吸附:大学学科成长的重要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9(1):30

[7]苏州大学体育学院,苏州大学体育学院院庆专题[EB/OL]

社科科研课题研究范文1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职业院校 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大纲要求“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即在历史学科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为便于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大纲在最后还附有“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题目”,并说明“教师和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拟定更具体的研习题目,并确定研习的方式。”

职业院校历史研究性学习,是职业院校历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职业院校历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职业院校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从历史学习和社会现实生活中选择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以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个人与他人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的一种模式。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素质有所提高,历史学科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人类创造的全部文化,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都蕴涵于历史知识之中。历史教学中的文化素质,包括互相连接的三个方面内容:基本的历史知识、形成历史知识的方法和技能、用历史意识考察社会和认识社会现象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与传统学科教学评价有很大差异,传统学科教学评价的主要特点是重结果、轻过程;研究性学习更多的是关注研究活动的过程,强调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以及学生搜集、分析、归纳、整理材料的过程。历史学科的综合性特征,要求历史课研究性学习必须立足于历史学科与其他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的综合,淡化学科体系,围绕研究的问题,组织多层面和跨学科的知识内容,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只能记住七零八碎的一大堆历史知识,却不能掌握拓展和应用方法的学生,是不能算是有历史文化素养的。把历史知识割裂成碎片的题海战术,用短期突击去死记硬背成堆历史知识的方法,不能称为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

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基本情况,让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因为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2.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在历史教学中,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遗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其他的任何学科都无法与之相比的。研习历史,一是为人生,二是为社会。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处世为人的教科书,历史教学中道德素质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探索社会发展的规律,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能使学生认清社会发展的规律,做一个顺应历史潮流的人。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如何对待社会政治、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并与之和谐相处;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历史教学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督促学生去关心国家和社会上的大事,强调理论与科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如法治观念的加强、环保意识的提高等都涉及到伦理道德问题。通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最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

3.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认真、扎实的探究,养成求严、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培养自己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品格。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在挫折与成功中得到了锻炼。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但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这两种能力的机会不多,而研究性学习则提供了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使学生学会交流信息、分享大家研究的成果,培养和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这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职业院校历史课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综合性

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人文社会科学,要具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素养,自然离不开历史知识,即使是研习自然科学,也得从历史中去寻求依据。历史是一团活火,谁都可从它那里引取火种。历史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要求职校历史课研究性学习中,必须立足于历史学科与其他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的综合,围绕研究的问题,组织多层面和跨学科的知识内容。

综合性学习强调教学要体现主体性、体验性、个性与感性的特点,重视学生的自我表现及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上要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出发,从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的角度,注重知识的关联性、内容的综合性、途径的多样性,使内容更契合当前社会对职校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要求。

2.开放性

职业院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内容应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学生可以广泛地选择学习内容,及时汲取最新信息,用已有的知识去自主发现新的知识,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所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研究的内容既可以是新兴学科,也可以是传统学科;既可以是自然科学,也可以是人文社会科学;既可以偏重于社会实践,也可以是偏重于文献研究或思辨的。历史课教学应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时空观,创建开放式的育人环境,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历史文明,关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以适应开放性社会的发展趋势。

3.实践性

历史学习离不开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历史教学中通过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调查、讨论、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不仅开拓了学生视野,而且提高了其实践能力。

(1)历史课要及时吸收,并让学生关注到动态的社会发展变化的信息,突出时代性,体现社会的时代动感。通过学生对重大历史题材的关注,使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逐渐形成在学习和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欲望。

(2)面向社会,融入社会大课堂。知识经济时代使人的发展越来越成为教育的目的,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素质要求,就必须把握历史课教学的时代性,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核心。因此,历史课教学有必要将学生从课堂引入社会,课外实践活动具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参观古迹、考察历史文物、请当事人回忆历史事件、上网等。

三、职业院校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1.比较法

历史教学大纲体现的精神是古代史为近现代史服务、外国史为中国史服务,充分体现了历史的借鉴作用。而借鉴的主要方法就是通过比较,通过古代与近现代、世界与中国的重大事件、著名人物的比较,才能使学生最终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在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善于培养学生的设想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综合法

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能融会贯通,将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相联系,在互为因果中去考察历史的演进和变化。

3.归纳法

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特别注重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历史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模式,评价目标重在过程而不在结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参与问题设计、查找资料、开展社会调查,最终归纳整理这整个过程。有些历史事件的本质往往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同一事物的不同现象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往往可以通过这些现象揭示并把握事件的本质。通过归纳整理,使学生了解史学研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与他人进行合作,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

不管采用何种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根据教学的主干知识,呈现一个需要学习研究的问题(课题),让学生围绕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展开各种必要的学习探索活动,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异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研究性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部分教师思想观念不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有的历史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会影响学习,难以适应角色变换,教师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难以发挥。

2.社会和家长对研究性学习应有正确的认识

虽然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品质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却很难被社会和家长所接受,他们认为孩子没有必要这样学习。

3.课题内容选择切忌偏大,应结合本地实际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一个学习过程,它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选择何种课题,切忌课题内容偏大,应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使学生有较大的思考和活动的空间;切忌课题价值取向偏重,过重则中学生不易把握和操作。

历史学习的社会功能是“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职业院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应结合本地实际,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历史课的综合性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广大教师应努力调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淳,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社科科研课题研究范文12

摘要:本文对美、德、日三国高校基于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美国;德国;日本;培养模式;经验;启示

一、国外高校基于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1.美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⑴ 管理机制。美国最早通过设立研究生院对各院系研究生培养工作进行指导、服务、监督、管理和协调,统筹整个研究生教育计划、招生、经费支持与学位审核等工作。研究生院及许多院系设有经选举产生的学术委员会,或教授委员会,负责制定传达相关政策,审批科研经费和新的研究项目,设定培养计划及监督学位授予等。

⑵ 导师集体培养模式。美国高校研究生指导方式采用导师重点指导,相关学科教授团队组成的指导委员会辅助指导相结合的集体培养模式。为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研究生被录取后,院系会根据该生的兴趣和学术背景指定一名教授为主要导师,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确定研究计划,督促学生开展研究工作和撰写论文。研究生想在某一特定领域进行新的探索时,可根据自身需求,重新选择更合适的教授为主要导师。指导委员会的教授团队协助主要导师履行咨询指导、监督考核的职能。

⑶ 科研督促机制。美国高校对研究时限有严苛规定,一般要求研究生入学第一年完成一份全面的文献综述、确定好研究方向,本学年结束前确定好研究选题。研究生要花费大量时间取得必要的科研学分。高校也会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调动研究生科研积极性。

⑷ 课程设置灵活多样。美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紧扣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实际需求,课程设置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为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许多高校还增设跨学科课程。课程考核更关注对学生综合交流、解决问题、科研创新等能力的考察。因难度较大、范围广、形式多样,淘汰率也很高,部分高校有近40%学生会在课程学习阶段惨遭淘汰。

2.德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⑴“导师制”为核心。德国没有类似“研究生院”的专门管理机构。近年来新建的“德式研究院”只是有明确研究方向的跨学科的研究实体,而非管理机构。德国研究生基本培养单位主要是“研究所”,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绝对权威。德国没有研究生入学考试,申请者提供相关证明和推荐信,并征得导师同意后,即可入学。申请者须首先拟定一个导师认可的研究课题,得到校学术委员会书面认可后,才能获得候选资格。选题由申请者独立提出,要具有一定前沿性和学术价值。这需要一定的科研基础,所以申请读博的多是在职人员。德国博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比重不大,研究生培养主要靠学生的独立科研实践活动实现,导师的指导水平是保障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德国的教授晋升程序相对我国更严苛。

⑵考核评价机制。德国严格的考核评价机制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控制机制。德国研究生课程考评非常严格,如果学生三次考试都未通过同一门课程,该生在德国任一所高校都不会再有修习该课程机会。博士答辩程序同样严格,论文完成后会由三位教授评审打分,若有一人认为不合格,该生就失去继续攻博资格。

⑶“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德国注重科研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非常在意社会对研究生质量的评价。德国采用的学科专业设置社会评价机制,要求所有大学设置新专业都必须得到社会中介组织的动态评估认证,评估依据是该专业多大程度地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德国政府制定了保障高校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的法律,设立专门机构负责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技术转让,促进高校的科研成果向社会转化。

3.日本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⑴“产教研一体化”促进知识创新。迄今为止,有19位日本籍(裔)科学家摘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这些获奖者全部毕业于国立大学。日本国立大学中的研究生培养机构称“大学院”,既从事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又培养高层次科研创新人才。2011年8月,在第四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日本提出,“要让科技创新作为一种国家文化”,要求大学、各级研究机构与产业界联手,强化产、教、研运作一体化,继续创造产出新的知识,推进原创性研究开发和最新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利用,着力培养优秀科技人才。

⑵ 教授为核心的集体培养模式。日本研究生的基本培养机构是大学院下的研究科,实质是一个学科研究和教学团队,拥有多名教授、助教授、助手、若干博士、硕士研究生、部分4年级大学生。教授在研究科里拥有绝对权威,包括助教、讲师聘用,研究生录取,科研经费使用等。研究科的教授对研究生进行集体培养。

⑶ 课程设置综合化。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既强调基础理论学习,也重视跨学科学习,学生可选修感兴趣的其他学科,或其他学校课程,学分互认。导师会根据需要聘请校外甚至国外教授授课。为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日本不断开设一些国际流行课程和专业,专门针对留学生采用英文授课。

二、国外高校基于创新的研究生培养经验

1.培养目标多样化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促使培养目标从传统培养从事学术研究的高层次人才,拓展到培养能在社会中发挥多方面作用、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

2.重视导师队伍素质建设,发挥指导团队集体培养作用

美国个体与集体相结合的指导方式使研究生拓展了知识来源渠道,接受到不同学科背景和学术思维训练,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虽然是以导师为核心的个体指导模式,但教授在指导毕业论文时会随时征求行内专家的意见,符合集体培养的精神;日本以教授为核心的研究室团队培养方式更是典型的集体导师制。

3.考核评价机制严格,自主创新环境宽松

各国高校为确保研究生质量,在研究生选拔、课程学习、科研、论文撰写、答辩等环节严格操控,部分培养机构对学位授予实行强制淘汰制度,任何学术不端行为都会受到严苛的惩罚。

虽然研究生教育标准高、要求严,但各国研究生入学标准却比较宽松。在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中,美国和德国都很重视学生在科研创新上的独创性,充分尊重学生的研究兴趣。美国研究生在学习同时,可进行独立科研活动,独立研究时间基本是课时数的两倍以上,高校允许研究生请长假甚至休学外出调研、参加社会实践。

4.课程设置强调学科的交叉和综合

美国研究生教育强调宽广的知识面,鼓励研究生跨学科学习。美国高校课堂教学突出启发、互动,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立见解。德国的课程教学推崇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各国高校都鼓励学生选修大量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学科或校外课程,德国的研究生课程学习几乎都是选修,旨在培养综合性创新型人才。

5.注重产学研的结合,强调为社会发展服务

美、德、日高校的办学思路都力图向高校与企业、社会合作方向发展。各国政府也积极探索高校科研成果向社会和产业转化的有效途径,以期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社会创新体系。

三、国外高校基于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1.明确研究生培养定位

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确保研究生规模与师资力量、科研能力、经费的平衡。一味强调发展规模,忽视社会需求,无法保证研究生质量,也会使研究生教育脱离国家协同创新体系,不能发挥其作用。我国高校应为研究生提供多样化培养模式,鼓励其自主探索,发挥创造精神。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师资水平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我国很多研究生导师缺少学术创新规范训练,科研方法、统计方法、研究工具的应用和外语能力均有不足,难以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指导。要加强对导师责任的监督管理,不少导师漠视自己应承担的指导责任,对研究生放任自流,有的研究生长期见不到导师一面。还要加强导师团队建设,鼓励导师之间的合作。我国目前基本是单一导师制。从美、德、日三国可见,集体培养有助于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提升,有效促进导师之间,特别是不同专业、学科导师之间的合作,有助于研究生完善知识结构,利于创新。

3.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要改变传统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多采取讨论、启发式提问、互动的形式,将科研精神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紧跟社会发展趋势和学科前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鼓励学科间和学校间的学分互认,提高基础理论和交叉学科课程的比重,加强研究生的理论基础,拓宽其知识面。

4.创造宽松、灵活的创新环境

我国高校在、学分完成、导师指定等方面管理过严,而对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又放任不管,缺乏对学生自主创新研究的必要引导和约束。学生在完成应修课程和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后,几乎没有更多的自主独立研究时间,研究生的论文题目大部分是由导师指定,漠视了研究生的兴趣方向,抑制了创新独立性。高校应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培养管理环境,在教学质量、学位取得标准上严格要求,学制上却可以灵活宽松,尊重研究生的兴趣,给予学生自主独立研究的时间,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5.确保科研切实服务于社会

我国一向重视产学研合作,但科学研究和社会需求没有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大部分课题申请者为获取更多经费,几乎都将目光集中在政府资助的大型科研项目上,对与企业发展和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中小科研项目不感兴趣。所以,中国的尖端科技可以领先世界,但低端技术却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越来越多的国人赴日本大量采购电饭煲、电吹风、保温杯,甚至智能马桶盖等生活电器的现实恰恰反映了这个问题。因此,我国研究生培养应做到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切实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刘尧.构建以研究与创新为主线的研究生培养方式[J].江苏高教,2010(02).

[2]何杰,朱琦.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发展趋势[J].江苏高教,2003(03).

[3]史兰新,陈永平. 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比较及探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