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研能力自我评价

科研能力自我评价

时间:2023-06-15 17:26:13

科研能力自我评价

科研能力自我评价范文1

自我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评价形式。它属于人的自我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迄今为止,自我评价问题已经成为哲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价值学等多个学科关注的热点话题。自我评价不仅具有独特的自我功能,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极大地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以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基础,综合地探讨自我评价的功能和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由于自我评价的功能发挥是以正确地认识自我为前提的,为了充分它的功能和作用,还必须探讨正确地评价自我的途径和方法。

不过,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自我意识的概念应该大于自我评价,因为自我意识既包含对自我的描述(如我高兴),又包含对自我的评价(如我数学好)。

第二,自我意识仅仅是自我评价发生的前提之一,而不是惟一的和充分的条件。除了自我意识之外,自我评价的发生还离不开现实的需要。自我评价属于意向性活动形式之一。没有现实的需要,就没有评价的动力。没有评价的动力,自我评价的机制就不会发动起来。自我评价这种特殊的认识形式,无论在个体的意义上,还是在群体的意义上,都是跟人的现实需要有密切联系的。与此同时,自我评价还需要人的内省能力。自省能力是儿童形成自我概念的基础,因而也是自我评价形成的前提。这样,自我意识、自省能力、现实需要三者共同构成自我评价发生的前提条件。

第三,自我评价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它已经被哲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化学、人学、价值科学等都许多学科所关注。笔者曾经提出价值科学的概念,主张从多学科角度对自我评价做交叉边缘学科研究。自我评价作为人对自己的评价,既可表现为个体对自己的评价,也可表现为团队对自己的评价(集体性评价)。

作为评价,主体的态度必然对评价本身有影响,因此它应该属于价值科学的研究对象范围。但是,哲学偏重于概念分析;心理学更多地侧重于对个体差异性的研究(尽管今天的心理学有重视文化环境多因素的倾向,但个体差异仍然是它的主要关注点);社会心理学则更关注群体;社会学侧重社会对个体的影响或者社会结构本身;教育学更关心自我评价在教育过程中的运用;如此等等。这些分学科的研究,似乎都不能全面展示自我评价的本质和过程。因此,进行交叉学科研究更符合自我评价这一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跟人的态度相关联的交叉学科研究应当属于价值科学的大范畴。

自我评价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关注的热点话题,这跟自我评价的重要功能有关。当然,自我评价的功能不仅仅是心理上的,也具有社会的意义。应当全面认识自我评价的功能和作用。

科研能力自我评价范文2

高等院校科研评价问题对策一、高等院校科研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数量轻质量

长期以来,高校科研学术评价及其激励机制始终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问题,论文及科研的多少被当作衡量教师科研水平的尺度、职称评定的硬件、年度考核乃至岗位竞聘的重要条件,而论文和科研的质量问题则往往被忽视。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科学研究的精神,因为科学研究本身是不同于一般生产活动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是一个厚积薄发、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劳动。数量和时间的限制,有悖于创造性劳动的规律,短时间内创造出大量的科研成果,不仅降低了科研成果的质量,还造成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盲目追求数量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现象,为“发表”而“发表”,为凑数而滥造,甚至弄虚作假、抄袭剽窃,致使堂而皇之的科学研究实质不过是低水平的重复,酿成了高校虚假的文化繁荣和虚伪的学术之风。更直接更致命的危害是创新性的丧失和智力、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甚至被异化为对职称、金钱、声望的追求,不以“创新”为宗旨的科研己经背离了科学研究的本质精神。

2.重形式轻实质

当今科研不仅重数量而且重形式,虽然科研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获奖等级、排名先后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一些科研学术水平和研究者贡献的大小。事实上有些刊物或奖项并不能体现出与其等级或级别相适应的水平,有些成果的排名却更多了行政干预和其他因素。我们更应该看重的是学术精神、科学态度和学术品格。科学研究是一种智力活动,其成果固然可以以文章、报告、专著等形式予以体现,但真正的科学研究是人们对高深学问进行不断探究、不断创新从而不断提高人类实践能力的过程。科学研究的实质是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形成的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科研评价对数量和形式过分追求的直接代价就是科学研究的精神实质的异化甚至沦落,导致研究者们求真、求善、求美的学术精神的失落及其独立的学术操守的丧失,继而导致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等不良现象的产生。

3.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

当前,许多高校只重视横向课题的研究,轻视纵向课题的研究。横向课题一般应用性强、见效快、收益高,理论水平和要求相对于纵向课题要求低,而纵向研究往往由于周期长、风险大、见效慢、收益低而无人问津。这种结果又进而导致科研资源配置的相对倾斜,使纵向研究所获得的科研经费越来越少,自身造血功能越来越低。不注意科研的长期目标,没有理论研究做支撑的科研,其代价和损失是潜在的却又是难以弥补的。纵向研究虽然见效慢、收益底,甚至“赔钱”,但其应用价值及其对教育科研的影响将是难以估计和预料的。

4.“杂家评专家”现象与权威崇拜现象

首先,当今的高校科研评价管理体制还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特点,科技管理部门、人事组织部门、院系基层单位等各部门从各自的评价目的做出相应的评估;其次,本应由行政人员和专家共同承担的科研评价往往由行政人员起主导作用,权力的过多介入同其他非学术影响因素一样容易导致科研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再次,从评价技术上看,高校科研评价缺乏规范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评价专家系统。这些因素所导致的“杂家评专家”现象给科研评价体系的公正性和科学性提出严峻的挑战。

二、对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的建议

1.建立与科研创新相适应的科研评价制度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和主旨,没有创新的科学研究是没有生存力的。但创新就需要冒险,科研项目评审中规避风险的做法,不但扼杀了创新,而目容易影响学术研究的多样性。因此,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不但要关注对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高科技研究,还要关注由研究者(包括学生)自由选题的探索性研究,关注创新性强的非共识项目以及学科交叉项目。

2.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科研评价机构

近年来,有关机构和部门吸取了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探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基础研究评估体系,但它对全国范围内的各级各类学科研究评价缺乏普遍的约束力和规范作用,如SCI评价方法仅适用于科研群体和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评价,不能泛化到其它领域。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各类科研评价机构。形成国家评价管理机构,部级和省部级的专业科研评价机构,高校学术评价委员会等多层次分工负责的管理评价机构。同时,还应采用多层次综合评估体系,即对科研项目成果划分不同层次,对每一层次以不同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3.制定与研究性质相适应的科研评价体系

科研评价要根据不同的科研性质、不同研究领域来制定科学合用的科研规范和科研评价体系。坚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定量和定性上各有所侧重。如社会科学研究往往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更适合于定性评价;实验性的基础研究短时间内也看不出直接的社会经济效益,可分阶段进行评估,采用定性方法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应用型科技开发项目能在短时间内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这类成果的评定应有较详细的技术经济指标和参数,适合于定量分析。

4.依托社会中介组织,建立独立的社会化科研评价机构

科研评价虽然需要政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资源保证、政策支持等,但却不能将它完全纳入政府行政管理范畴,因为科研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和学术性很强的工作,不仅需要丰富的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通晓管理学和经济学的有关专门知识,而政府职能人员只能行使其管理职能,而不具备行使评价职能的能力。必须依托社会中介组织,建立一个社会和科学界公认的公开、公正、公平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构。这种独立的科研评价机构属于自负盈亏的公司型机构,该类机构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首先,具有国内外公认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声誉,拥有本专业知名度较高的专家群体,建立能迅速查询及被权威机构收录情况、专家情况、历年科研成果立项及获奖情况的数据库;其次,还必须配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评价经验的管理人员,吸纳部分与科研活动相关的社会其它各界成员;再次,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科学界广泛认可的评价规范和评价程序。此外,在专家评审运作过程中可采用“专家库”的形式和“匿名评审”的方式。该类机构的经费来源是评审费和中介费,参加评审的科研成果和项目必须交纳一定的评审费,评审机构还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销从而获得中介费,以维护本机构的生存和发展。

科研能力自我评价范文3

    近年来国内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国外各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和述评,但已有少数研究者开始了对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法的自主探索,另外还有少量相关的实证研究,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一、对国外各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和述评

    科学探究的教育理念发源于国外,其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成功经验值得引进和借鉴。国内研究者对国外各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关注度比较高,尤其是关于美、英两国和三大国际着名的学业评价项目中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性文章非常多,主要有对英国的GCE、英国的APU、美国的PADI和国际三大学业评价项目中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和述评,另外还有一些具体的评价案例介绍等。

    1.对英国GCE物理课程考试中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

    赵保刚教授对英国GCE物理课程考试中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进行了介绍和分析[2]。英国GCE物理课程考试中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采用了笔试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形式。笔试的题目是开放性的密切结合生活实际的情境性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验操作考试又分两种:一种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它包括实验设计、实施、分析论证和得出结论、评估程序和证据,由教师评分,考试中心复核;另一种是由考试中心组织的统考,它又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要求学生就一个给定的问题情境设计探究方案。第二部分要求学生根据问题中给出的具体要求进行实验探究,包括调整实验装置、测量、制作图表、评估与解释探究过程等。

    2.对英国APU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述评

    钟媚博士对英国的APU科学探究能力测评试题的命题模型和思路进行了述评[3]。APU采用纸笔测验和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开发了一整套用于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量化评价工具和质性评价工具。APU的命题模型要同时考虑探究技能、探究内容、情境三个维度。

    钟媚博士还提出了英国的APU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对我国的两点启示:第一,综合表现性评价和纸笔测验的优势,使两者优势互补;第二,应借鉴APU关于探究技能、探究内容、情境三者相结合的评价理念,开发情境性试题。

    3.对美国PADI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

    周仕东、王书伟等对美国的PADI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产生的背景、核心要素、原则和结构等进行了介绍[4]。PADI是由美国的罗伯特·密斯里教授开发的一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PADI评价模式的三个核心要素是:与探究有关的知识、技能;关于证据的各种观察;任务的显着特征。PADI评价模式的核心原则就是灵活性原则,如“评价方案可以但不一定与科学探究标准相一致”等就是灵活性原则的体现。PADI评价方案的结构一般包括题目、概要、知识技能、可能的工作成果、显着特征等共20个要素。

    4.对三种着名国际学业评价项目中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和分析

    朱行健对三种着名的国际学业评价项目TIMSS、PISA和NAEP中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框架和评价标准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三种评价模式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5]。

    这三种评价模式的特点有:(1)从评价目标看,都以相应的目标分类理论为基础;(2)从评价的方式看,TIMSS和PISA采用的是纸笔测验,而NAEP既有纸笔测验也有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3)从评价的指导思想看,三者都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5.其他的一些介绍或述评性文章

    对国外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或述评性文章还有罗国忠研究员的《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体系及其启示》[6]、《美国俄勒冈州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7]、《美国密苏里州的科学探究能力另类评价及其启示》[8]、《美国纽约州科学课程学生探究能力评价例析》[9]和杜秀芳教授的《国外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两种不同视角》[10]等。罗国忠研究员的这4篇文章分别介绍了第三次国际数学、科学学业评价项目(TIMSS)和美国这3个州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案例,具体包括对这些案例的评价目标、评价工具、评分标准、实施策略的介绍和分析等,也提出了一些对我国的启示和建议。而杜秀芳教授的这篇文章归纳了国外对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两种不同视角,一种视角是把科学探究能力看作过程技能的集合,另一种视角是把科学探究能力当作一种思维和推理能力。在这两种视角下采取的评价方式也不同。杜秀芳教授认为这两种视角都有失偏颇,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将两者进行综合。

    总之,国内研究者对国外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性文章较多,这些文章对于国内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实践与研究具有很好的参考、借鉴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国外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描述和介绍多,但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价的较少,不太注重与我国科学探究能力评价具体实践的结合。

    二、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法的自主探索

    评价方法是科学探究能力评价中的核心问题,它关注科学探究能力“怎么评价”的问题。国内目前关于这方面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但已有一些研究者进行了这方面的自主探索,具代表性的有温盛伟、邱宝兰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量规的设计研究和李雪梅、范春玲的“探究日志”评价方法的探索。

    1.科学探究能力评价量规的设计

    温盛伟、邱宝兰设计了一种基于科学探究七要素模型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量规[11]。该评价量规分别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7个要素进行设计,每个要素的分值为4个等级。量规中对每一种能力要素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和量化,并对该量规的使用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

    该评价量规的设计立足我国基础教育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实际,针对性强。但该评价量规还缺乏关于其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这些问题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2.“探究日志”评价方法的探索

    探究日志是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活动和思考的记录,其内容一般包括探究计划、探究过程中的活动、对探究过程的反思等。李雪梅和范春玲研究了运用“探究日志”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12],详细探讨了“探究日志”的结构、评价过程及其注意事项,并按照新课标中提出的科学探究七要素设计了详细的评分标准。

    “探究日志”是一种属于形成性评价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法。它全面详细地记录了学生的探究过程及探究过程中的反思,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探究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今后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关于“探究日志”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三、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

    国内目前关于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数量还非常少,但已有一些研究者在这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这些实证研究有罗国忠研究员关于各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式的有效性或公平性研究和张军朋、许桂清关于教师对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式的认识、态度研究。

    1.对三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式的实证研究

    纸笔测验、工作单和现场观察是国外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常用评价方式。罗国忠研究员对这三种评价方式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些实证研究涉及纸笔测验和工作单的有效性研究以及三种评价方式的公平性研究。

    1)对纸笔测验有效性的研究。罗国忠研究员对纸笔测验在评价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13]。他以178名初三学生为实验对象,把学生分为6个组,对他们先后分别实施工作单评价和纸笔测验。研究结果表明,纸笔测验在整体和各探究要素上都不能替代工作单。因为工作单一般认为能有效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这表明纸笔测验不能有效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研能力自我评价范文4

[ 关键词] 研究生 教育 综合素质 评价体系

研究生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据统计,1965年,我国研究生的在校生人数只有4526人,而到了2005年全国招收研究生人数已经达到36.48万人,其士生5.48万人,硕士生31万人;在学研究生97.86万人、其士生19.13万人,硕士生78.73万人;毕业研究生18.97万人,其士生2.77万人,硕士生16.20万人。这些博士和硕士中的大多数人锐意进取,勇于开拓,成为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主力军,在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学术水平、组织管理才能等方面表现出众。他们已成为中国科研队伍、高校师资队伍、高新科技产业中一支最具活力的生力军。

一、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构原则

(一)方向性。素质测评应围绕着研究生培养目标,从素质的基本内涵出发,考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状况,不仅关注课程成绩,还应关注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科学性。由于学生个体及群体的学习、成长、发展过程是复杂的,素质测评必须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进行,分层次、分类别确定测评内容,科学地将相关性较大的测评项目整合归类,制定出科学、简易的测评指标体系,而且尽量做到具体化、行为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以便于实施。

(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应将定性和定量两种评价分析方法有机结合,在定性分析中充分运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标易于操作,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两种方法的交叉互补、综合运用正是现代研究生评价的发展趋势。

(四)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相对评价重视个体之间的差异,侧重分析研究生在集体中的相对位置,是横向的比较,;绝对评价是将研究生学业及各方面的成绩和表现与事先设置的各类培养目标相比较。在实施中,应将两种评价方式有效结合起来,逐步淡化相对评价,重视绝对评价的主导作用。

(五)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研究生是素质评价的主体,自我评价是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环节。没有被评者的积极参与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评价是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六)综合性。评价体系要能涵盖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身心素质等全方位的素质和能力,要综合各方面的评价意见,以实现评价的最终目的,全面反映出研究生的个性品质。

二、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多元模型构想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对智力问题作了长期、深入和广泛的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他对神童、天才个体、脑损伤病人、有特殊技能而心智不健全者、正常学生、正常成人、不同领域的专家以及各种不同文化中的个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于1983年提出了他自己独特的关于智力的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包括以下八个方面: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内省的智力和观察自然的智力。素质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它可以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发育和成熟起来。综合素质应是它的总和,即各方面素质在主体“人”的外在反映。以加德纳思想为依据,研究生综合素质应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将以上素质细化,得出下列多元评价指标及具体内容:

1.政治思想与道德品质。具有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

2.法制观念与时代意识。努力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正确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自觉维护社会稳定。与时俱进,树立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全面进步相适应的开拓进取、讲求实效、公平竞争、团结协作、保护环境等观念,努力创建和谐社会。

3.学习态度与科学精神。对待知识具备研究生应有的热情、兴趣,并不断拓展学习领域,优化知识结构,具有专心致志的钻研精神和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念。有献身科学的精神,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将理论研究和实际相结合。

4.课程学习与科研能力。学位课、专业课应达到规定的学分。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及各种检索工具;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参与国家、省级或市级课题,有文章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获奖。

5.学位论文。论文选题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能体现相关学科知识面的广度,基础理论知识宽厚程度,本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入程度;作者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引用他人成果有注释,论据可靠充分,论文逻辑体系严谨、表达清楚、图表规范;论文有创造性和前瞻性。

6.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具备健康的体魄。具有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

力。

8.生活态度和自我定位。生活态度积极向上,有上进心,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积极进取,有追求的目标。对自我的知识、能力、素质有清醒的认识,能客观地了解自己和接纳自己。根据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构造一个用于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数据库,然后通过数据挖掘得到我们需要的结果,由此可以提供高效的数据分析和科学依据,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金海燕,林伟连.研究生素质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探析[J]

科研能力自我评价范文5

    1 当前高校教师科研活动绩效评价有关研究综述

    2000年以来我国已形成了较稳定的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体系,这个阶段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数量化”,着重考察教师科研工作的内容与产出,运用数学方法确定相应权重,使得考核标准和考核结果能以数量化的形式得以体现。关于这个阶段教师考核评价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正是对现行大学教师绩效评价制度所体现的主要特征的反映。

    1.1 评价流程基本一致

    在绩效评价的流程上,国内高校各不相同,但基本程序却有相似之处,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个人撰写年度述职报告(填表),然后上交职能部门或是上级领导进行考核,之后由高校考核小组审定并公示,最后反馈到个人。绩效评价方法主要采用定量方法、定性评议、排序方法、评分表、目标管理、关键事件法等方法。

    1.2 定量评价为主,亟待加强定性评价的理论及实践研究

    量化评价是与同行评议并存的两种主要的学术评价方法,量化评价广泛应用于我国教师科研业绩评价之中。对事物进行量化处理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必不可缺的手段和方法。学术量化评价起源于20世纪初逐渐发展起来的文献计量学,阿兰·普里查德(Pritchard.A.)被认为是“文献计量学”这一概念的正式创造者。文献计量学的兴起为学术量化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具体的方法和工具。当今,世界各国广泛使用量化的方法来进行科学活动评价,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每两年一次向国会提交的《科学与工程索引》,德国教育科研部每年发表的关于德国科学竞争力的年度报告,都是采用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引文分析技术,来评价本国科学活动的竞争力。

    既然量化评价有其存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那么为什么众多学者对其口诛笔伐呢?总结起来,我们认为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①重数量不重质量倾向,不利于我国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如我国2006年SCI数量世界第9,但反映论文质量的重要尺度——单篇论文平均引文数只有3.01次,居世界第124位。②重短期不重长远。一个经常被讨论的话题是建国至今中国本土尚无诺奖获得者,过度量化的评价体系也被认为是原因之一。③重产出不重应用。④“一刀切”问题,将不同学科、不同研究类型的科研业绩统一按照研究经费等指标进行评价。在众多的研究观点中,分类评价的原则已经成为共识。

    可见,定量评价虽因其可操作性强、客观性强等特点而在我国大行其道,但也有其弊端和局限,在我国评价实践中,亟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防范,众多学者将目光投向了定性评价。

    1.3 同行评议——定性评价的发展

    同行评议作为一种评价方法应用于学术领域要比定量评价早200年左右。1665年英国皇家学会创办了《哲学通报》,负责编辑工作的秘书亨利·奥尔登伯格从会员和其他科学通讯员那里收取报告他们科学新发现的信件,他天才地想起了将这些信件印发流通。随后英国皇家学会理事会决定,该学会理事会准许引发的小册子,应首先由理事会的某些成员做出评价。同行评议方法由此诞生,并逐渐发展成为一套应用广泛,要求严格的同行评价制度。

    由于美国等西方大学历来有学术自由的传统,同行评议被认为是学术共同体实现学术自治、学术自由的体现和保障,在西方大学中有比较一致的认可。例如,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教授何毓琦在给宋健院士的信中指出:“对质量的衡量是比较深奥的,需要专业知识和深入的理解。在学术工作中,质量恰恰是至高无上的。同行评审是一个被普遍接受和唯一可行的机制。然而,随着多元巨型大学的出现(大学规模越来越大),同行评价的效率和效果也受到质疑。

    民国时期,同行评议制度在我国出现,主要发挥了学术审查作用,民国初期的国立大学在判别被聘者学术水平高低与真伪上似乎没有一套健全和可行的制度,即使有同行专家审阅与推荐,也是出自个人之评语为多,缺少组织和团体鉴别。在大学之外成立的学术评审会等机构负责对教员的学术专著与论文进行审定,如1939年在重庆成立的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就担负对学术进行审议和奖励的职责。虽然1986年成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是我国科学史上规模最大的同行评议实践,但由于其评价对象是研究项目,因此可以说,我国对于教师科研业绩的同行评价,从未大规模开展过。

    采用同行评价法评价教师科研业绩的流程大致如下:首先个人按要求准备科研业绩材料,并上交科研业务主管部门。科研业务主管部门进行审核,遴选符合一定条件的同行专家,并将材料送给同行专家。同行专家评价后收集评价意见,根据有关规则形成评价结果,将结果报送主管领导、校学术委员会等上级机构,做出最终决定。

    1.4 评价内容(指标)存在较大争议

    争议最大的是以SCI论文作为硬性科研业绩评价指标。上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率先将SCI引入评价体系,自此以后,由于成本低、可操作性强等因素,SCI在我国不断得到推广,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已经出现不少质疑的声音,2003年,科技部、中科院、国家自然基金委、教育部、中国工程院五部委联合发文,反对以数量来评价个人学术水平和贡献的做法。然而,SCI热并没有消退,反而愈演愈烈,与课题申请、职称晋升、科研业绩评价等均挂钩,甚至连发奖金都与SCI挂钩。客观的说,世界各国广泛将SCI用于科研绩效评价,但是在我国,SCI被滥用是不争的事实。2009年,“SCI之父”尤金·加菲尔德博士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SCI是一个国际标准数据库,单纯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科研人员是不合适的,以SCI论文数量评价科学水平更是不合适的。评估人、包括评估一个机构或期刊,需要用多个科学评估标准而不是一个评估标准来评估。现如今,SCI被戏谑地称作“stupid Chinese ide a”,这的确是一个极大的讽刺,由于中国学者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拿到国际上评审,且发表的SCI文章一年之后国人才能看到,一定程度上可以说,SCI导向制约了我国科研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应当参考SCI,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科研评价体系。

    用同一指标评价不同类型的科研活动,是属于同一问题的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研究,其影响存在区别。比如,基础研究具有先导性、探索性、国际性等特点,基础类期刊读者层面更广泛,研究论文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引用,因此偏于科学的期刊其影响因子较高。收入于1994年度的SCI的期刊引用报告中影响因子大于20的13种期刊,绝大部分与生命科学有关。这只能理解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是最受注意的一类研究内容。将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的科研业绩放在同一个评价指标体系中进行评价、比较,显然是不合适的。

    那么,如何解决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科研业绩共同评价的问题呢?这是一所大学内部科研业绩评价工作必须碰到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分类评价的原则,即按照学校、学科类型(甚至教师个人情况,如年龄、职称等)进行划分,选取不同的评价指标,构建不同的指标体系,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来评价。另外一种思路则更进一步,即把分类评价的结果,通过数学方法转变为可以进行相互比较的量。这个可以相互比较的量一般是基于绩效理论的“投入产出比”。

    1.5 绩效评价——量化评价的进一步发展

    “绩效”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重要概念,管理学对于绩效评价有广泛深入的研究,发展出了诸多评价方法,其中结合定量与定性的综合评价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企业经理人更关心成本、利润等指标,而高校教师的科研业绩普遍采用“文章发表数量被引次数”、“科技奖励数量及层次”、“专利申请数量”等指标进行评价,因此,针对企业科技人员的评价系统并不能直接适用于高校教师。

    “投入产出比”是绩效评价的基本出发点,在企业“产出”被定义为利润,然而高校教师的科研活动很难定义为“产出”,因此我们看到有关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研究中,“产出”基本还是指的是数量层次、专利申请及授权数量、获奖级别等传统量化指标,从这一点看,绩效评价仍然属于量化评价,由于相比传统量化评价,绩效评价运用了较为复杂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因此绩效评价是量化评价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的一些研究以绩效理论为基础构建了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模型,亦有研究考察了科研管理绩效对高校科研实力变化的影响。

    由于绩效评价仍然属于量化评价,所以即使采取绩效评价,我们还是能看到量化评价的弊端。举个例子,美国数学家纳什在1950年和1951年发表的两篇他一生中做出最大学术贡献的论文,奠定了博弈论的思想基础,并最终使其获得诺贝尔经济奖。但是,他的10年后才逐渐有人发现蕴含的深刻思想,如果按照“投入产出比”的观点来看,纳什对博弈论的研究只属于业余爱好,估计这项研究并没有争取到多少经费的支持,他的产出大概就是那两篇论文,他的科研业绩放在我国大学里,相信是不起眼的。

    2 新中国成立到2000年以前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评价的发展

    建国初期到“文革”前,是教师科研业绩评价工作的初步形成阶段。由于这一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造时期,我国的高等学校在各个方面包括教师考核工作,主要学习了前苏联的经验。196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第一次明确提出:“学校应该定期地对教师进行考核”,“高等学校教师的根本任务必须以教学为主”;“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社会活动的时间应该安排得当,以利教学”。由此看出,人才培养是这段时期我国高校的主要任务。《草案》的实施,首次为教师考核形成制度提供了政策保障,明确了教师职称的确定和提升要以考核为基础。这一时期的考核内容以教学工作为主,虽然提出的考核内容包括教师的学术水平,然而实际的评价依据基本是以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学工作量、生产劳动等内容为主。

    文革时期,是教师科研业绩评价工作的受挫瘫痪阶段。教育成为重灾区,我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办学活动受到了严重影响,一批高校被撤销,部分高校教师被下放到基层、农村接受劳动改造,这对已渐有起色的科学研究形成沉重打击。在此期间,高校的各项正常工作次序被完全打乱,刚刚起步的科研业绩评价工作也完全处于停顿状态。

    从“文革”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教师科研业绩评价工作的恢复改善阶段。除人才培养这一基本功能外,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功能被从国家层面予以确认,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评价工作随之得到发展,目前评价工作的许多做法,都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如在80年代中后期被引入到我国科技界的SCI,对我国科研业绩评价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纵观这一时期的教师科研业绩评价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考核方式由改革开放初的行政领导评价转变为注重教师具体科研业绩的量化,重点考察科研时机。二是打破了以往强调照顾教龄、论资排辈的做法,更注重择优晋升。这一时期,我国高校由原来以培养人才为主要任务,逐步转变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与此同时,大学教师的职责由单纯的教学工作,到同时要从事学术研究和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所以这一时期评价工作的第三个特点是评价内容由原来以评价教学工作为主,转变为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科研等业绩。四是考核工作逐渐趋于制度化、评价结果普遍与教师职称晋升、薪酬等挂钩。

    应该说,这一时期科研业绩评价工作的种种举措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然而在进入到21世纪以后,随着时代进步和相关评价研究的开展,我国科研评价体系如过度量化、评价手段单一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引发了科技界的广泛争议。

    3 结语

科研能力自我评价范文6

关键词 科研评价体系 现状分析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针对我国高校及科研人员的科研评价体系,对科研工作者在学术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激励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由此引发的学术不端,学术腐败和学术质量低等各种问题突显。因此,经过严谨的科学审视,为创建公平科学,透明化的科研评价体系,对于增强我国科研实力,提高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提升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科研评价体系的涵义和发展现状

(一)科研评价体系的涵义。

科研评价是指在一定科研目标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科研活动和投入产出的情况进行价值判断,从而对科研活动进行管理,监督,预测和调节,并为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认识活动。其目的是对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作出合理公正的量化评价,从而激发对科研的激情与热爱,推动我国整体科研实力的上升。

(二)我国科研评价体系的发展现状。

多年来,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一直引起学术界众多学者高度关注。尽管每年改革的呼声高涨,改革举措也在逐步推进中,并没有明显成效。一直以作为科研评价成果促进了我国科研水平的提升,但多年来形成的“文章至上”科研评价体系,使得科研活动逐渐远离它本身的意义,变成了为科研而科研的活动。

而今,中国学术界都已习惯仅用论文作为评价指标来考核科技人员,片面追求量化论文,这种评价体系带来的结果是科研机构及人员关心论文胜于关心研究应用,难以潜心研究出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很多人急功近利,心态浮躁甚至学术造假等种种问题出现。

在对待科研问题的态度上,我国大力鼓励科研工作者们注重成果,体现在论文数、项目数、专著数、奖项数等等,虽然这一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科研工作者们的研发积极性,但无疑也存在大量弊端,不仅离科研评价应有的考核约束目标相差甚远,而且引发了学术不端,学术堕落等道德问题。如今在忙于抄袭论文、出版专著,重量不重质的功利化评价体系下,“学术速成”正在成为研究领域的一大顽疾。眼下,大量低水平、重复的论文充斥科学研究领域。因此,改革现行的科研评价制度,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公正,客观的科研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二、我国科研评价体系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近些年,我国的科研评价标准一般以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拿到的课题数、得到的奖项数以及自己发表的专著等为考核事项,造成的后果是科研人员工作的重心由科研工作转移到了的档次或是论文的数量上来。这种重心偏移的现象至今非常普遍,这与我国现有的科学评价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有的体制下,重量不重质成为很多学者的必然选择,大量的毫无创新性的学术垃圾由此产生。

(一)科研评价机制价值导向偏颇。

科学研究是一项需要付出汗水的艰难的旅程。近些年,科技评价标准的问题还未引起多地政府部门的重视,由于缺乏制度安排和硬性要求,相关管理文件的影响力和执行力不够显著,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在目前国内科研评价体系下,科研工作者的科研价值观出现偏差,简单地认为将科研工作是一项物质生产活动,关心可拿到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金额,对发表的论文档次和数量等等进行量化计算。正是在这样的科研体系下,导致了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动向发生无形的变化,科研人员急于,无疑严重阻碍了科研进步和发展。

(二)科研评议过程缺乏规范性。

在中国当前的学术环境下,存在着不少问题,科研工作者们被浮躁不安的气氛所包围,不能全身心地做研究,因此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草草了事,导致在评议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弊端,如人情风,官本位,打压异己等种种不良风气盛行,严重危害了我国科研发展的脚步。科技评价活动缺乏多样化的评级主体,目前仅以政府或行政单位为主导者,同时评价活动应全面贴近社会人员及团体的呼声。于是近些年,学术规范是科学领域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术语,学术评议过程的规范要求各方共同遵守有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各种准则,使得科学研究过程规范化。

(三)科研工作者价值观偏失。

随着科研工作与利益的挂钩日益明显,科研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一项职业。而作为科研成果或创新见解象征的学术论文,本用来反映该学科领域最新,最前言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发展动向,写作目的是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或共大家一起交流讨论。可现当代,当科技研究人员面对激烈的职称和岗位竞争,其学术能力水平与这些荣誉等密切相关。科技领域存在部分科研人员学术抄袭,乱改数据等学术不端的行为,过分追逐名利。

(四)科研评价标准缺乏合理性。

目前我国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对科研工作的评价主要注重量化考核,忽视研究过程,如不重视科研人员其成果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而更侧重科研成果发表刊物级别,从而缺乏一些其他放面的定性思考,导致科研评价体系从某种程度上存在不合理性。一些科研活动不够透明,暗箱操作现象较严重,这种结果将导致阻碍科研人员成长与创新发展。所以科研评价标准应及时的清晰:无论是评级人或机构,评价过程应当透明化,评价结果要面向一定科研信息需求人员公开。同时要符合评价标准多元化,不一定是定量指标。

三、完善国内科研评价体系的对策

针对上述近些年我国科技评价体系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从高校,社会,政府,科研工作者等角度提出改善对策及建议:

(一)高校进一步建立公平的科研评价机制。

从高校的角度来说,科研评价机制的公开透明化是科研评价体系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高校的优势在于它有着众多优秀人才同时专业化程度高,因此高校在科技评价指标、科研成果考核、科研成果奖励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评价体系是针对学校内科研活动及其投入产出情况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价值判断,建立起高校评价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对教师的科研活动能力做出科学公正合理的判断,激发高校教师的科研热情,提升高校科研实力。目前,我国高校主要是借鉴国外科研体系的经验,以科研成绩和科研项目数为高校核心评价体系指标,激发科研工作热情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弊端。因此,建立起一套公正,公平合理的高校评价体系,鼓励科研人员的公正行为,杜绝打击学术不端,等不公正行为的发生,确保科研评价体系的透明公正。

(二)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从社会角度来看,需抓紧建立起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一些奖惩措施来明确社会鼓励的行为和被摒弃的行为,传导社会倡导的价值导向。由于其优势在于贴近市场,可通过加大企业和市场中各行业组织在科技研发活动中的参与,鼓励社会各行各业人民参与科技评价活动,普通大众可以发表他们的看法和建议,增强互动同时接受民众监督。因为对整个组织而言,须明确高效严谨和求真创新的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思想行为价值观,淡化科研与科研人员名声利益,岗位提升和待遇提高等利益直接挂钩,重视学术发展和自身发展,引导工作者们热爱学术,乐于研究学术。只有及时有效的传递所倡导的价值导向,才能确保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不再简单地将科研活动当做一般的物质生产活动来进行管理评价。

(三)政府及时制定相应的政策。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需及时推出并实施相应的制度政策,建立以权威为核心,重科研成果质量的评价机制。政府可针对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研究出一套及时有效的政策法规和制度指标,遏制现存的一些问题;政府可以委托权威评价机构和专家重新确立科研评价标准体系;政府可以成立相关科技行业协会,及时监督并指导日常的科研工作,加大监管力度。过去科研政策的要求就是要不断的通过写文章发表文章来出成果,我们应该及时改变这种政策,“文章至上”不是科研活动的最终目的,政策的推出应该更注重强调实用性,改变以往的研究目的和动向。只有公平透明的科研评价机制才是保证科研评价体系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从而调动起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对于那些积极探索并取得相应成就的科研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措施,相反对于那些靠投机取巧,蒙骗过关的人,要采取严厉的惩罚制度,突出科研评价中的奖励绩优,求真创新 。

(四)科研工作者对待科研活动需重质化。

从科研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在当前的科研体系下科研人员身心疲惫,一方面拼命追赶科研进度,另一方面又频繁地从事“论文包装”、“买卖公关”等事务,很难做到专心从事科研活动。在量化、单一的评价体系下,追求严谨创新的科研学术氛围变得浮躁而功利。所以科研人员有必要对科学研究评价体系进行重新思考,强调注重科学研究过程,摒弃以往仅注重成果和论文的想法,科研人员应发掘一些真正有学术研究价值的东西,最终能将其成果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来,更好地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科研人员应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对感兴趣的问题要深入探索,不断钻研得出新的成果。

项目资助:“江苏省江苏科技体制改革思想库(苏科政264号”重点项目资助;江苏省软科学项目“江苏科技资源共享的体制创新与政策研究”(BR2013074)

(作者:高振,南京工业大学科学研究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管理;吴松强为通讯作者,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企业组织理论与创新管理,科技创新与科技政策评价及管理;王路,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新管理,科技创新与科技政策评价及管理)

注释:

汪静 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现状及对策[J]. 中国高校科技 2012.10

赵文红 加快推进科研评价体系改革[J].前沿科学 2013年第25期

谢作渺 林强 我国科研体制评价体系的建立于评价[J]. 科技管理 2003.05

吴飞鹏 让科研评价体系更完善一些[J]. 高科技与产业化

曾天山 教育科研评价体系现状与改进思路[J]. 中国教育学刊2009.09

龙文 我国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探析[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1.08

科研能力自我评价范文7

一、 什么是创新型研究生

目前学术界对于什么是创新型研究生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不同的视角:(1)解决问题的范式。有学者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认为能以独特的眼光提出问题,用理性且创新的思维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研究生可称之为创新型研究生[ 1 ]。(2)素质的视角。如杨叔子提出培养主体应该有追求有理想,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善用客观条件,处理个人与别人、集体、周围有关事物的关系[ 2 ];黄建刚认为研究生要有理想的追求,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豁达的心态,要有文化底蕴[ 3 ];(3)能力的视角。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创新能力是创新型研究生的核心内容,如叶海智等认为知识结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是创新能力的四要素[ 4 ]。值得注意的是,创新能力是创新型研究生的重要特征,但不是表现的唯一特征。(4)测评标准的视角。有部分学者则试图从创新型研究生评价标准着手,从课程学习成绩、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水平和研究成果等方面概括其内涵[5 ]72。(5)领域的视角。按照创新的领域不同,还可以将创新型研究生分为学术创新型研究生和应用创新型研究生。学者们的研究视角不同,使创新型研究生的内涵和评判标准呈现差异性和多样性。人们在理解“创新”这个词时,着力点都放在“新”上,关注创新型研究生怎样体现“创新”,而忽视了“新”是如何创造出来的。笔者认为创新型研究生的“新”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以及现有知识的建构及发展特点等基础上,让学生增强对自我力量的认识,发挥自身的独特性,实现“个体社会化”向“个体社会化”与“个体个性化”的转变。没有个性的研究生,是不会有创新性思维的;不能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研究生也无法获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因此,个性是创新型研究生特征的基础,创新是核心价值,科学研究是其培养的方式。此外,表达能力(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自我管理能力(时间管理和身心调节)、知识构成(“博”的知识和“专”的知识)也是创新型研究生内涵的要素之一。在这个共性的认识上,还可以通过创新型研究生的外在表现形式对内涵进行进一步的解构,如研究生学习知识的创新性、分析问题的创新性、表达见解的创新性、选择课题的创新性、取得成果的创新性、理论联系实践的创新性,或是按照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培养目标,研究领域等角度进行划分,将创新型研究生的内涵进行多层指标的剖析。

二、 哪些因素影响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

培养创新型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和目标,从宏观层面看,研究生教育中各相关利益方都会对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产生影响。社会、高校、导师等都与培养主体有一定关系。

(一)高校层面

高校是培养研究生的主要场所和基地。首先,高校的学科建设尤其是交叉学科的拓展是造就创新型研究生的极富生命力的“土壤”[ 6 ];其次,高校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都影响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再次,高校硬件设施的投入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必备物质条件,为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的训练提供保障[ 7 ];另外,高校创新文化氛围也是影响创新型研究生的因素。

(二)导师层面

导师对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影响是许多学者的关注点之一,导师队伍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因此,学者们就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周启海等对导师与研究生的结合形式进行了分类,并从导师指导专业文献阅读、课题研究及研究心态这三个方面强调导师的指导作用[ 8 ];钱存阳认为导师队伍的良莠不齐是阻碍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9 ]。此外,有学者还指出导师激励机制尚未完备,缺乏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也影响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

(三)学生层面

实现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目标,除了外在条件和因素的影响外,研究生的自身状况更是起决定作用。有学者认为,以考试为主的入学选拔方式不能显示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背景和研究创新潜力[ 10 ];生源质量在数量的挤兑下有下滑倾向;自我管理能力不强阻碍了研究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致创新意识不强,科研热情不高,被动接受导师指导等。笔者认为,随着研究生教育与社会关系越来越密切,市场诉求更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高校培养的人才最终将受到社会、市场、用人单位的检验和评价,市场的标准使研究生教育的服务得以凸显。

三、 如何培养创新型研究生

钱学森曾经说过,“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他提及的“冒”字强调的是让杰出人才在良好的教育土壤和浓厚的学术环境中自然地生长出来。而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土壤是什么,如何进行培养?综合目前的文献资料看,我国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教育思想、培养过程、高校自身建设。

(一)明确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教育思想

创新型研究生是顺应新的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而传统教育思想中某些落后的观念仍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更新教育思想有利于培养创新型研究生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吴志豪等提出应由培养“知识型”学生向“创新型”学生转变[ 11 ];刘金秋等认为,改变教学观念是重点,促使学生从“接受式学习”转向“研究性学习”和“参与性学习”[ 12 ];杨振洪认为应该对传统教育进行反思,提出了研究生教育本质是创新教育的观点[ 13 ]。除此之外,有学者强调研究生的个性发展是不可忽视的,要尊重学生个性,遵循人才培养规律。

(二)改革研究生培养过程

如何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是目前学术界探讨的热点。学者们分别从培养模式改革定位、改革路径、改革措施进行探讨。(1)在改革定位探讨中,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该根据当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成要素的多样性进行多元化调整;另一种则认为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进行调整转型才能适应社会需求。(2)基于中国国情,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改革的路径应该采取“渐进式改革”。(3)从文献资料看,改革的措施研究是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的重点。张寿庭等指出,为保障生源质量、有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改革当前研究生入学选拔机制[ 14 ];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的改革也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当前研究生教学内容呈现滞后性和重复性,尚未形成课程教学特色,教学方式应该转向探讨式和启发式;也有学者指出应该实施通识教育,使研究生有“博”和“专”融合的知识结构,这是创新能力生长的基础[ 15 ];有些学者强调导师队伍的建立以及导师制的完善是促进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如导师责任制、导师项目资助制、双导师制等[ 16 ];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也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开发和培养的重要措施。

(三)加强高校自身建设

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创新的环境和氛围,高校的自身建设能为研究生创新素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强化提供优质的土壤。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充足的科研经费是很难培养出创新型研究生的。随着高校办学自逐步落实,在一定程度上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另外,研究者也为促进高校学科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薛静等认为,高校搭建学科创新平台是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促进研究生创新活动开展的保障[ 17 ];章晓莉指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对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起促进作用[ 18 ]。

四、 怎样评价创新型研究生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包括谁来评价、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等。目前学术界对于创新型研究生的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上。

(一)评价主体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因此对研究生的评价一直以来是以高校为主,主要包括评价研究生学习成绩,的水平,学位论文的质量、科研成果等方面[ 5 ]。随着研究生教育服务社会功能的凸显,培养单位制定的评价体系不能满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创新型研究生的测评是一个综合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应该由传统的培养单位向更多利益相关者扩展,形成多元化评价主体,包括高校、用人单位、业内同行、政府以及民间机构,这样才能保证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符合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克服单一评价主体主观性弊端,客观全面地评价培养主体。

(二)评价方法

目前对研究生的评价主要是以过程式评价和成就式评价为主。强调导师和研究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学者认为,对培养主体的评价离不开导师对其学习期间表现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等形成过程的评价,培养主体向创新型人才的发展也离不开对自身优势、劣势反思和总结;持“研究生教育服务性”观点的学者强调成就式评价更能体现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成果。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测评指标,以及用人单位和业内同行在研究生步入工作岗位后进行评价的标准,能为研究生的培养起到导向作用。

(三)评价内容

科研能力自我评价范文8

[关键词]课题研究;答辩;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42-03

课题研究与答辩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形成性评估的重要方式之一。确立科学的考评理念,制定科学的考评细则,规范课程研究与答辩的运行机制,是确保该考核方式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它在提高学员对国际政治经济及国际关系领域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关注度,激发学员学习兴趣,训练学员的政治思维,提升学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国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题研究与答辩在30分的形成性评估成绩中占到了15分,对学员课程期末考试成绩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使它能更客观地反映学员平时学习的效果,探索科学化的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确立科学的考评理念: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的基础

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的科学化需要科学考评理念的指导。科学考评理念来源于先进的教育理念。主体性教育理念、知行育理念、创新型教育理念等都是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的基础。

(一)坚持主体性教育理念

坚持主体性教育理念,就是要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员为本,通过充分发挥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来牵引并组织课堂教学。在考核中,我们要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和个性人格,重建师生的角色地位,实现从以教员中心到以学员中心的转变,从简单划一型的考核评价向全面综合型的考核评价转变。通过考核,促进学员自主学习,加深学员对政治理论的理解,使其深刻感悟政治理论的魅力和实践价值。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方式,通过学员自主选题、拟纲、撰文、答辩,训练学员的政治思维,激发学员内在的学习动力与潜力;通过学员自主设计题目,自主开展研究、自主表达思想及自主展示成果,充分展示其个性。通过研究、答辩等环节,教员能及时、有效掌握学员学习情况并反馈学员,使学员进一步改进完善,真正做到以考促学。

(二)坚持知行育理念

坚持知行育理念,就是要在教学中,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把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有机地统一起来,既注重对学员传授政治理论知识,又注重培养学员的政治素养、道德情操、法制观念、历史观念及国际视野,增强学员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考核中,不仅把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而且把能力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目的,强调通过考核提高学员的理论践行力、政治认同感、道德修养等各种能力。课题研究与答辩,要求学员围绕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领域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选择研究题目,运用所学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理论进行阐释,撰写论文作为课题结题报告,以答辩的方式进行结题验收。学员既可以对理论问题进行思辨性研究,也可以对实际问题进行实证性研究。这就使考核成为一个学习探究的过程,成为学员自主运用所学知识回答理论现实问题、解决困惑的过程。教员作为引导者,把握着课题研究的方向,掌控着学员思想的动态,能指导学员正确地、科学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活动。

(三)坚持创新性教育理念

坚持创新性教育理念,就是要在教学中,通过对教学全要素的创新,优化教学结构、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在形成性考核评价中坚持创新,就是要实现考核评价理念、考核评价机制、考核评价内容及考核评价方法等的创新。课题研究与答辩,在考评理念上,要注重学员的可持续性发展。不管是研究环节的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还是答辩环节的主考与考生之间的互动,都是建立在平等、民主、协商的氛围之下。评价结果是在评价主体、客体双方最大限度地认可的基础之上做出的。根据评价结果学员可以进一步改进学习,教员可以改进教学,实现教与学的效果最大化。在考评内容上,不仅注重知识的考查,更注重对学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变化、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精神与协调能力等的考查,实现对学员全面评价引导。在考评时间、空间上,更加有弹性,更加灵活。学员可以在充分准备后迎接答辩。这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潜能,调动学员的学习热情,使学员掌握更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制定与实施科学的考评方案: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的实践

在科学考评理念的指导下,制定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实施方案,明确考评目标、规范考评方法与考评细则,能使考核评价不断规范化、标准化。

(一)制定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实施方案

明确考评目标。根据党中央2005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特点及教育教学规律,我们将课题研究与答辩的评价目标分为四个子目标。在知识获取方面,主要考查学员是否“真学”,是否准确掌握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把握当今世界战略态势及主要力量对比关系。在能力提升方面,主要考查学员是否“真懂”,是否能够正确理解我们党、国家和军队在国际交往和国际斗争中的方针政策。在政治认同上,主要考查学员是否“真信”,是否认同我们党、国家和军队在国际交往和国际斗争中的方针政策;能否深刻理解我军的强军目标,正确认识我军的历史使命,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及忧患意识。在理论践行上,主要考查学员是否“真用”,是否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认识世界。

制定考评细则。课题研究与答辩占考试总成绩的15%。在开课之初,教员给学员提出若干选题方向,由学员自主拟制题目开展研究,教员全程指导,期末结课前以口试答辩的方式结项。为避免学员“搭便车”,要求学员4人一组为单位开展研讨活动。

(二)课题研究与答辩考评方案的实施效果

学员学习自主性强了。实施科学化的考评方案后,学员开始主动思考如何选题、破题、解题,开始主动与教员沟通,探讨问题。学员选题时首先要确保准。准,就是属于课程的研究范畴,没有跑题。学员在开课第一周、在不熟悉课程内容体系的条件下,想选准题目并不容易。学员要想准确选题,必须提前看、自主研,吃透教材。这在一定程度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学员选题还要确保时代感强。这就要求学员必须关注现实,追踪热点、焦点动态,在大量收集、分析研判资料的基础上选择题目。2013级有几位学员曾选择“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问题研究”“我国的税收制度改革”作为题目,虽说这都是当下的热点问题,但并不属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研究范畴,因此是无效选题。后来经教员多次引导后,学员选题变为“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的影响”“香港占中事件浅析”。为了选好题,学员开始自觉研究教材内容体系,关注时事,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学员学习效果好了。课题研究与答辩,从选题、列提纲、撰写文章到答辩,教员与学员都会不断地沟通。每一次沟通既是学员对自己阶段性学习的汇报,也是教员对学员阶段性学习的考核与反馈。通过汇报――反馈机制,使学员不断改进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这样的学习效果更好。比如,有一组学员的选题是“国际恐怖主义的现状、危害及应对措施”。选题初衷是因为2014年“伊斯兰国”制造了不少震惊世界的恐怖事件,这使他们对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问题很感兴趣。为了做好题目,学员上课时非常认真,特别是在教员讲到相关内容时,他们主动与教员交流,思考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对国际恐怖主义产生的影响等。而且,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学员对知识的关注度高了,听课更认真;与教员的共鸣多了,课堂气氛更好。

教员引导作用强起来了。实施课题研究与答辩的考评机制后,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员“主动灌”、学员“被动听”的情况,学员开始主动与教员沟通、探讨问题,课间提问的学员多了,教员对学员的引导也多,探究的学习氛围基本形成。教员不再是课堂上的孤独的讲授者,而是一个引导学员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领路人了。

三、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对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实践的思考

在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不少困难与问题。同时,也深深感觉到,要想顺利推进、推广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方式,必须教、学、管协同作战。

(一)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的实践需要实现小班化教学

军队院校政治理论课一般都是大班授课,每个教学班少则八九十人,多则上百人。实行课题研究与答辩的考核方式后,教员工作量急剧增加。教员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要对学员进行课题研究辅导。学员课题研究小组一般是4人一组,一个教学班大概有20个的课题小组。为保证课题研究质量,教员与学员要反复沟通,反复修改。而政治理论课并没有辅导答疑课。答疑时间只能由教员与学员队协调后自行安排。而军校学员的学习训练任务安排得很紧凑,教员工作任务也比较繁重,很难找出共同的时间来答疑。这无形中会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课题答辩环节也需要时间来保障。目前,100个左右学员的班级,需要3名教员同时开始,历时4个小时才能够完成答辩任务。因此,在现有组班方式下,想保质保量推广课题研究与答辩机制困难重重。课题研究与答辩机制需要实行小班化教学,即再增设1-2名助教,由“一名主讲教员+两名助教”共同完成任务。

(二)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的实践需要学员营的支持配合

应在学员连队化管理模式下实行高低年级学员的混编。同一个教学班的学员被编入不同的学员营、分散在不同的连、排、班之中。学员课下在一起集体活动的时间并不多。而课题研究与答辩是团队行为,需要各课题小组在课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而同一小组的学员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学员班之中,如果各班活动安排不一致,就难以确保课题研究小组集智攻关。这就需要学员营出面协调,给学员提供时间、空间及网络学习资源,确保学员课题研究活动顺利开展。

(三)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需要教员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课题研究与答辩重在训练学员的政治思维,提高学员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对教员的教学与学术研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员不仅要讲好课,还要能指导学员开展学术研究。教员科研能力强,才能有效指导学员进行课题研究,在研究―反馈―答辩时给予学员高质量地启发、辅导、点评,才能使课题研究与答辩发挥育人的最大效益。因此,政治教员要加强科学研究,以科研带动教学。应增强持续学习的意识,特别是要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打牢理论基础,掌握认识、分析问题的思想武器;要不断拓宽学术视野,时刻关注与学科相关的前沿动态,把握时代脉搏。这样才能组织高质量的课题研究与答辩,确保考核目的的实现。

[ 参 考 文 献 ]

[1] 李红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1).

科研能力自我评价范文9

摘要: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及其人力资源管理对于高校办学质量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结合实际分别从当前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对于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配置作了思考,以期有助于高校办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高校教学与科研 多元智能理论 人力资源评价

一、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核心。研究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将各类人力资源整合开发,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推动高校内部的深层改革,全面提高办学效益,从而实现高校发展目标。高等教育承担包括文化的传授、专业的教学及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职能。因此,高校在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管理很大程度地影响着高校的办学质量与发展。

1.高校教学人力资源现状及分析

当前,在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中,将教学、科研、辅导学生和获得奖励等统统纳入进来,且扩大科研指标所占的权重,甚至使之凌驾于教学之上的做法,致使相当一部分教师被迫或甘愿围着科研的指挥棒转,教学的中心地位越来越边缘化。许多高校在评价教师时,将教学、课题、论文、社会兼职等许多内容统合起来,实行一元化的综合评价,加上教学的权重较低,定性模糊,且分值存在上限,促使教师日益偏离教学中心,教师离学生越来越远,使得教学人力资源定位更加模糊与疲软。

2.高校科研人力资源现状及分析

19世纪初,柏林大学的建立,标志着高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开始。随着时代的变迁,科研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现出来。当前,高校人力资源激励政策明显向科研倾斜,无论是职称评定、学术带头人的选拔,还是经费的投入,科研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科学研究上,这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3.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现状的矛盾

分析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教学与科研存在不同点:一是从指向性来看,科研侧重于指向面向规律创造知识,教学则侧重于面向学生传承知识;二是从工作方式来看,科研以探寻知识为己任,重复性劳动相对较少,而教学以传承知识为己任,重复性劳动较多;三是从技能和素质要求来看,教学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如何教”,有着与科研不同的技能和素质要求;四是从时空安排来看,科研往往需要自由与独立的时空安排,而教学则需要程序化、开放性的时空安排。

总的来说,教学与科研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可以分轨评价。正如纽曼所言,“发现和教学是两种迥异的职能,也是迥异的才能,并且同一个人兼备这两种才能的情形并不多见……探寻真理需要离群索居,心无二用,这是人类的常识。”事实上,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在传承知识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大量材料进行收集、加工和处理,其实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只不过不一定要体现在显性的论文上,只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与反思

1.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的。他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治理行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构成,多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功能系统并且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7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聪明,而在于怎样使学生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

2.对于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管理的评价与反思

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现状的矛盾,如果透过多元智力理论来重新审视,我们也会得到很多评价及管理上的反思与启示。洪堡在柏林大学的改革中,鲜明地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重要原则。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来看,每个教师的智能都是多元而不同的,也就是说每个老师的天赋、能力和特长是有差异的。因此,在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评价及管理中,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科研成果(数量)等硬性指标去衡量和评价教师,死板、僵硬、一概量化的管理方式是不科学的。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于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配置的启示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笔者认为,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应该采取分轨、分类的灵活化的配置和评价管理方式。

1.高校教学评价轨

高校管理者充分重视教师教学活动的再创造性,将其列入学术研究活动,设立教学评价轨,教师教学评价以课堂评价和学生评价为主体,充分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教师工作的主战场,着重考核教学态度、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相较于领导评价、同事或专家评价、教师自评等评价方式来说,学生评价教学能够达到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设立教学评价轨,并不意味着高校教师可以不进行任何形式的研究活动。事实上,高校教学,需要教师跟踪学科发展动态,需要教师梳理学科研究现状,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再发现、再创造与再研究,本身就属于学术研究活动。

2.高校科研评价轨

研究,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源泉,是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的重要渠道,是教学工作直接或者间接的养料。高校管理者根据教职工职责任务设立科研轨,不仅适用于科研人员,亦适用于以科研为主的教学人员。科研评价周期区别于教学评价周期,一般应以一至三年为一个周期,着重侧重于教职工的科研成果,采取量化标准。

总之,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所构建的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双轨制管理评价模式,同时也是基于高校教学与科研两个中心的冲突与共存,基于教师个体智能的差异与分工,基于学科专业与教学专业各自的特殊性。按照双轨制管理评价模式,可以在高校设立教学奖与学术奖,引导教师在履行基本职责的基础上,发掘潜能,发挥专长、突出特色和打造品牌,有利于为高校培养和塑造一批教学名师、科研人才或两者双馨的真正大师。

参考文献

[1]史保东编著.高校人力资源管理[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

[2](西)奥尔特加·加塞特(Ortega Y.Gasset)著,徐小洲,陈军译.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熊华军.论洪堡的大学教学思想[J].高等理科教育,2012(1)

[ 4 ] 赵更生.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误区及应对[ J ] .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5](英)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著,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节本)[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市:新华出版社,2004

[7]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著.普通心理学[M].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付八军,冯晓玲.大学教师评价的双轨制[J].辽宁教育研究,2008(6)

科研能力自我评价范文10

关键词:社科学术期刊;期刊评价;定量化;影响因子;CSSCI

随着数据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学术期刊评价呈现出明显的定量化趋势,近些年来,以CSSCI为代表,我国社科学术期刊的定量评价工作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预见,客观化、定量化将是我国社科学术期刊评价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定量化发展趋势必须引起各个学术期刊社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

一、我国社科学术期刊评价定量化的表现

当今世界,学术期刊的评价呈现出明显的定量化趋势,这种定量化趋势体现在SCI(自然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在全球的广泛应用。近些年,我国也依据SCI收录期刊原则,建立中国自然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CD),但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比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工作相对起步要晚些。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意识到社科学术期刊定量评价的重要意义,开始展开卓有成效的开创性工作,其中尤以CSSCI和CNKI为代表,它们近年对社科学术期刊定量评价的研究成果受到学界、期刊界、科研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要指出的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率先在国内开展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研制工作,1998年至今已先后向社会公开7次CSSCI来源期刊目录,近年来CSSCI来源期刊数据还受到教育部的官方认可,也受到期刊社、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这标志着我国社科学术期刊的定量评价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

CSSCI是我国社科学术期刊评价定量化的集中表现,反映了我国社科学术期刊评价工作的发展状况。CSSCI是继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研制的SCI、SSCI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推出的、适用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的CSCD之后问世的,它是提示社科文献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检索工具,在引用率方面为学术评价提供一个比较公正、客观的标准,不少科研部门和管理机构都以此作为学术研究的评价标准,对社会科学研究、管理、评价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除了CSSCI之外,目前CNKI网站和万方数据网也都致力于引文索引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相继推出各自的引文检索服务,但它们的权威性目前还不如CSSCI。总之,目前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定量化评价工作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以引文分析为期刊评价工具的新型学术期刊体系正在逐步建成和完善,这些都无疑极大地推动我国社科学术期刊评价的客观化、定量化趋势,进而对我国学术科研活动和学术期刊出版产生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二、我国社科学术期刊评价定量化的原因

目前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定量评价工作已经得到迅速展开,并已经取得较好成果。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客观化、定量化已然成为当前及今后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定量评价的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社科学术期刊评价工作主要依据学术期刊历年转载数量,同时辅以专家评议而开展进行。我国主要的社科文摘或转载类学术期刊有《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这些转载类学术期刊为期刊学术水平评价提供了良好的依据,但终因转载论文的选择与期刊编辑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客观数字的转载量的背后隐藏着不可忽视的主观人为影响因素,以转载量为核心指标的传统学术期刊评价体系面临信任危机。鉴于这种现实情况,我国社科学术期刊迫切需要更加客观化、定量化的评价体系,从而满足社会各界对学术期刊评价定量化、客观化的高要求。

(二)国内外自然科学学术期刊评价的定量化实践。为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定量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分析借鉴

引文分析是学术期刊评价定量化操作的重要途径。引文索引思想最早由美国学者谢泼德(Shepherd)提出,但真正大规模付诸实践的是美国著名情报学家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他所创办的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先后研制成功了《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形成一个多学科、国际性和综合性的引文索引体系。在国内,1987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开始建立“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1995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成功“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设计和编制了《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统计》。在这些国内外引文索引数据库建设实践过程中,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借鉴已有的国内外自然科学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和实践经验,于1998年研制成功《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从而推开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定量化评价的发展潮流。

(三)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定量评价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20世纪下半叶,全球范围内计算机与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CPU运行速度1年左右时间就翻番,海量数据存储技术使硬盘数据存储能力得到快速提升,网络带宽一扩再扩,网络传输速度快速提高,等等,这些硬件方面的快速发展,为数据库技术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在软件方面则体现为大规模数据库软件技术的设计完成与更新换代,以甲骨文公司(ORACLE)为代表的数据库技术,为网络时代海量信息的处理提供了有力工具。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积极顺应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发展趋势,短短的几十年间,中国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我国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目前已具备良好的信息编码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能力,CSSCI、CNKI、万方数据等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建设从无到有,经历时间也不过短短十来年,这些都为我国建立社科学术期刊引文数据库、推进社科学术期刊评价定量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国家对相关研究的大力资助,为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定量评价工作的迅速开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

在传统手工信息管理模式下,我国社科学术期刊评价工作主要依据转载量和专家评议而实施,这种评价模式不仅缺乏效率,而且缺乏客观性。在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成功研制出社会影响力很大的CSSCI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开始高度重视CSSCI项目,并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资助CSSCI的研究工作。据CSSCI网站介绍,“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攻关项目。国家与教育部在研究经费上给予大力资助,这也为CSSCI的发展与完善,为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定量评价工作的迅速开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

(五)专业研究机构的成立与大量数据技术人才的参

与,为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定量评价工作的迅速开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当然,除了上述几方面的客观原因,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专业研究机构的成立为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定量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依托。十几年来,全国高校培养了大量熟悉现代数据库技术的信息管理人才,大量数据技术人才的参与,为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定量评价工作的快速推进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以CSSCI为例,南京大学2000年专门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心下设数据部、项目部、咨询部、技术部、质保部和办公室,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11名,数据制作和行政人员15名,以及不断更新、数量不菲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充足的数据技术人才为我国社科学术期刊的定量评价工作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三、我国社科学术期刊评价定量化的应对思考

鉴于客观化、定量化成为我国社科学术期刊评价工作当前及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以为,我国社科学术期刊界应深刻认识到这种趋势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与挑战,积极顺应社科学术期刊评价的定量化趋势,高度重视社科学术期刊的引文工作,紧紧围绕“期刊影响因子”这一期刊定量评价核心指标,做好刊物出版工作,并从根本上全面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一)深刻认识我国社科学术期刊评价的定量化趋势

鉴于前文所提到的诸多原因,我国社科学术期刊评价的定量化趋势是客观的、必然的。因此,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工作者必须从思想上树立期刊定量评价的新理念、新意识,全面学习了解我国社科学术期刊评价定量化趋势的表现及其要求,深入掌握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定量评价的“核心指标”体系。当前,鉴于CSSCI来源期刊正在逐步替代以往的“核心期刊”,成为教育部官方认可、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用于期刊评级和科研考核管理的重要依据,因此,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工作者必须开始高度重视CSSCI的期刊评价体系,深入了解CSSCI的运作流程,尤其是CSSCI来源期刊的选刊原则和收录指标,运用CSSCI相关选刊标准和要求指导我国社科学术期刊的出版工作。

(二)紧紧围绕“期刊影响因子”做好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出版工作

“期刊影响因子”是国内外自然科学学术期刊评价的核心指标,也是我国社科学术期刊评价的核心指标。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简称IF)是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最初是由美国情报学家尤金・加菲尔德在1972年提出的,在国际上通常被用来进行期刊评定、核心期刊评定、SCI及EI等来源期刊的确定。影响因子以期刊为分析对象,统计在一定时间内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根据引文峰值测算。国际上将标准影响因子的引文跨越年度定为两年年,因此。标准影响因子计算公式为: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CSSCI基于中文社科文献引文峰值测算结果将引文跨度年限修正为三年,那么CSSCI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修正为:期刊前三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期刊前三年发表的论文总数。可见,在刊物发文总数一定的条件下,被引次数是影响“期刊影响因子”的直接因素,因此,提高“期刊影响因子”的操作途径就是提高刊物的被引次数。提高学术期刊被引次数和影响因子的举措,普遍认为有以下几种:提高载文质量,重视综述性文章和基金论文比例;扩大论文地区分布、发行范围和发行量;缩短发表周期,增强文章的时效性;重视期刊编辑规范,尤其是参考文献的规范著录;加强专栏策划,建设“特色栏目”、“品牌栏目”;提高期刊知名度,加强期刊网站建设和加入各种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等等。

科研能力自我评价范文11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中学英语;应用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统的英语评价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愈来愈凸显其局限性,面临更多的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革现行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逐步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能够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促进教学不断提高的、促进课程不断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所以,进行英语教学评价的研究和实验深远的意义。

形成性评价是促进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形成性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信息反馈。

我校英语教师自身素质较高,工作责任心强,加上学校领导大力支持学校教科研工作,2008年4月英语教研组在县教研室的悉心指导下,申报了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一、 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加德纳于1983年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所主张的教育评价,是通过多种渠道、手段,多种形式,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确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行动研究理论

行动研究是美国社会工作者约翰·柯立尔(J.Collier),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n)等人在对传统社会科学研究的反思中提出的。行动研究广泛而被接受的观点是学者卡尔与凯米所界定的定义:”行动研究是在社会情景中(包括教育情景),自我反省探究的一种形式,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校长等人,其目的在于促发社会的或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及正义性,帮助研究者对实践工作的了解、情景(或组织内)之实践工作能够付诸实施而有成效。”

3.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区至少要确定个体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指学生在其发展的现阶段还不能独立解决问题,却能借助成年人和同伴的指导与合作或其他具有相关知识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其主旨在于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逐步发展的过程。

4.后现代主义理论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泛文化思潮。它给我们课堂教学评价提供的新视野是: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不能以绝对唯一的尺度去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要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一定的空间。教学不能把学习者视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更应看作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二、 课题研究原则

1.坚持科学性原则。课题研究的生命线是它的科学性,坚持树立用一定的现代化外语教学理论和科学教育理念来指导,使用正确的方法,坚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做好英语教学评价工作。

2.坚持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发现和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3.坚持激励性原则。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去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4.坚持合作性原则。与他人合作学习是新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为此要大力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以及同学间的合作。

5.坚持开放性原则。让学生在英语教学评价中敞开心扉,放飞心灵,能正确评价自我,同时也能客观地评价他人,在课程评价的发展中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人。

6.坚持多维性原则。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5个层面多角度进行评价,把学生作为完整人来看待,客观地,科学地对待学生并做出正确评价。

7.坚持多元性原则。在英语教学评价研究过程中,不仅研究内容要多元化,而且评价对象也要多元化。始终坚持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多维主体、多元评价。

8.坚持多样性原则。在形成性评价体系内部构建多元的评价方式,以增强评价实效方式;在评价标准上,既有课程目标的唯一标准,又有学生发展水平的个体标准。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采用教师观察法。观察是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的基本方式。通过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会了什么,哪些学习策略对学生有帮助,学生喜欢哪些活动和材料等。观察记录可以采用日常记录和评价表的方式。

2.采用访谈/座谈。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感觉和看法。

3.采用问卷法了解学生学前、课后学习情况以及对教学评价的看法和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4.采用教学案例分析法对课堂教学进行研讨与反思,促进教学实践的提高。

5.采用档案袋评价法。学生档案以学生为中心,从多方面反映一段时间内学生在教师、家长以及学校共同教育下的成长的过程,也是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自我评价的重要参考。

6.采用项目和演示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完成一些学习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项目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做相关的课堂演示。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1.实施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学校领导对教科研工作非常重视,在政策及资金上给予英语组大力支持,希望通过英语评价课改带动其他学科科研水平的提高。

(2)我校参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评价试验项目”的试验且在改变教师传统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实施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08.4-2008.8)申报课题

前期准备,制定实施方案,目标是做好课题的定位,前测工作和基准调查工作,提高课题组成员对英语评价改革的认识。

(1) 成立课题组。

(2) 学习和了解英语教学评价改革理论依据,操作方法和实际意义,确立实验对象及课题组成员。

(3) 确立使用形成性评价开展课题的研究。

(4)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情况,初步实施方案。

(5) 学校给课题组提供了极大地支持与帮助,邀请县教研室特级教师张云波到学校做开题报告及指导工作,使课题组成员对形成性评价有了更深刻的理论认识,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2008.9-2009.8)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1) 全面开展自评、互评、师评等活动。

(2) 课题组成员定期总结研究的体会及结果,并商讨改进提高措施。

(3)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英语手抄报比赛,英语口语比赛等。

(4) 实施课堂实录,搜集相关信息,提出改进意见。

(5) 阶段成果展示。

(6) 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论文评选,优质课及教坛新星评选,收获颇丰。

第三阶段(2009.9-2010.4)课题的深入及成果总结

整理资料,统计数据,总结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撰写实验报告和体会,交流成果是本阶段主要任务。

五、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1)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终生受用,很多学生学不好英语不是因为不努力,也不是因为智力差,而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新的教学评价方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空间,不但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提高,学会了用英语去做事情,锻炼了自主学习技能,学习态度由以往的”被动接受”、”机械学习”逐渐改变为”主动接受”与”发现学习”。

(2)评价提高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通过小组学习,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多元评价,使学生有意识的发现他人的长处,学会客观的评价他人,学会与人相处,使得学生的知识、智力和情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3)评价提高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a.学生作品展评过程中他们的设计能力、书写能力、编辑能力、审美能力、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b.学生通过参与英语学习活动和档案袋制作,获得了成就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c.口头表达能力突飞猛进,2009年淮北市第一届中小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八(1)赵慧是我县唯一一位获得一等奖的选手,另有陈舒等十一位同学获得三等奖。八年级在全县质量检测中名列全县第一。

2.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升

(1)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评价理念得到了更新。通过一系列的英语教学活动和学生们档案袋中一件件各具特色的作品,让教师更好的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站在学生的发展角度来评价学生,把评价定位在激励学生的进步上。

(2)教学研究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我进修、自我学习、自我改进的过程。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心灵得到感化,成为双向互动的促进者,与学生同时得到提高,教学能力和自身的业务水平及科研能力也得到长足发展。2009年7月董晓云老师《活用评价,优化初中英语教学之探微》一文获淮北市第八届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科研优秀论文市二等奖。陈蓉老师的论文《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在安徽省第八届中小学外语教育教学科研论文优秀论文评选中获省二等奖。2009年濉溪县第三届优质课评选中赵一青老师榜上有名,张玲获得县第四届”教坛新星”荣誉称号。

(3)教师的合作意识增强。在课题实践过程中教师的精诚合作,共同探讨研究方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共同分析实验数据,共享资源,分享成功,分担问题,建立了和谐的同事关系。

六、问题和希望

1.因教师需要通过各种评价表格记录,并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表现,工作量增加了许多,教学任务更加繁重,所以如何将表格设计的简便实用更便于教师、学生、家长操作,将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同时还须将信息技术与评价进行有机结合,拓宽评价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2.评价要为教学服务,评价应成为教师手中一项有力工具,适合时用,不适合时则不用,因此教师不能因评价而评价,不能为了”赶形式”而评价,而且要避免过于繁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

教育科研之路任重而道远,敢于评价、善于评价、勤于评价、乐于评价,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深入探索,形成性评价研究一定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科研能力自我评价范文12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中学英语;应用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统的英语评价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愈来愈凸显其局限性,面临更多的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革现行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逐步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能够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促进教学不断提高的、促进课程不断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所以,进行英语教学评价的研究和实验深远的意义。

形成性评价是促进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形成性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信息反馈。

我校英语教师自身素质较高,工作责任心强,加上学校领导大力支持学校教科研工作,2008年4月英语教研组在县教研室的悉心指导下,申报了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一、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加德纳于1983年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所主张的教育评价,是通过多种渠道、手段,多种形式,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确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行动研究理论

行动研究是美国社会工作者约翰·柯立尔(J.Collier),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n)等人在对传统社会科学研究的反思中提出的。行动研究广泛而被接受的观点是学者卡尔与凯米所界定的定义:”行动研究是在社会情景中(包括教育情景),自我反省探究的一种形式,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校长等人,其目的在于促发社会的或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及正义性,帮助研究者对实践工作的了解、情景(或组织内)之实践工作能够付诸实施而有成效。”

3.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区至少要确定个体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指学生在其发展的现阶段还不能独立解决问题,却能借助成年人和同伴的指导与合作或其他具有相关知识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其主旨在于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逐步发展的过程。

4.后现代主义理论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泛文化思潮。它给我们课堂教学评价提供的新视野是: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不能以绝对唯一的尺度去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要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一定的空间。教学不能把学习者视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更应看作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二、课题研究原则

1.坚持科学性原则。课题研究的生命线是它的科学性,坚持树立用一定的现代化外语教学理论和科学教育理念来指导,使用正确的方法,坚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做好英语教学评价工作。

2.坚持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发现和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3.坚持激励性原则。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去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4.坚持合作性原则。与他人合作学习是新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为此要大力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以及同学间的合作。

5.坚持开放性原则。让学生在英语教学评价中敞开心扉,放飞心灵,能正确评价自我,同时也能客观地评价他人,在课程评价的发展中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人。

6.坚持多维性原则。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5个层面多角度进行评价,把学生作为完整人来看待,客观地,科学地对待学生并做出正确评价。

7.坚持多元性原则。在英语教学评价研究过程中,不仅研究内容要多元化,而且评价对象也要多元化。始终坚持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多维主体、多元评价。

8.坚持多样性原则。在形成性评价体系内部构建多元的评价方式,以增强评价实效方式;在评价标准上,既有课程目标的唯一标准,又有学生发展水平的个体标准。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采用教师观察法。观察是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的基本方式。通过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会了什么,哪些学习策略对学生有帮助,学生喜欢哪些活动和材料等。观察记录可以采用日常记录和评价表的方式。

2.采用访谈/座谈。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感觉和看法。

3.采用问卷法了解学生学前、课后学习情况以及对教学评价的看法和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4.采用教学案例分析法对课堂教学进行研讨与反思,促进教学实践的提高。

5.采用档案袋评价法。学生档案以学生为中心,从多方面反映一段时间内学生在教师、家长以及学校共同教育下的成长的过程,也是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自我评价的重要参考。

6.采用项目和演示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完成一些学习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项目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做相关的课堂演示。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1.实施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学校领导对教科研工作非常重视,在政策及资金上给予英语组大力支持,希望通过英语评价课改带动其他学科科研水平的提高。

(2)我校参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评价试验项目”的试验且在改变教师传统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实施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08.4-2008.8)申报课题

前期准备,制定实施方案,目标是做好课题的定位,前测工作和基准调查工作,提高课题组成员对英语评价改革的认识。

(1)成立课题组。

(2)学习和了解英语教学评价改革理论依据,操作方法和实际意义,确立实验对象及课题组成员。

(3)确立使用形成性评价开展课题的研究。

(4)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情况,初步实施方案。

(5)学校给课题组提供了极大地支持与帮助,邀请县教研室特级教师**到学校做开题报告及指导工作,使课题组成员对形成性评价有了更深刻的理论认识,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2008.9-2009.8)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1)全面开展自评、互评、师评等活动。

(2)课题组成员定期总结研究的体会及结果,并商讨改进提高措施。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英语手抄报比赛,英语口语比赛等。

(4)实施课堂实录,搜集相关信息,提出改进意见。

(5)阶段成果展示。

(6)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论文评选,优质课及教坛新星评选,收获颇丰。

第三阶段(2009.9-2010.4)课题的深入及成果总结

整理资料,统计数据,总结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撰写实验报告和体会,交流成果是本阶段主要任务。

五、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1)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终生受用,很多学生学不好英语不是因为不努力,也不是因为智力差,而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新的教学评价方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空间,不但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提高,学会了用英语去做事情,锻炼了自主学习技能,学习态度由以往的”被动接受”、”机械学习”逐渐改变为”主动接受”与”发现学习”。

(2)评价提高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通过小组学习,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多元评价,使学生有意识的发现他人的长处,学会客观的评价他人,学会与人相处,使得学生的知识、智力和情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3)评价提高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a.学生作品展评过程中他们的设计能力、书写能力、编辑能力、审美能力、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b.学生通过参与英语学习活动和档案袋制作,获得了成就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c.口头表达能力突飞猛进,2009年淮北市第一届中小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八(1)**是我县唯一一位获得一等奖的选手,另有陈舒等十一位同学获得三等奖。八年级在全县质量检测中名列全县第一。

2.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升

(1)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评价理念得到了更新。通过一系列的英语教学活动和学生们档案袋中一件件各具特色的作品,让教师更好的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站在学生的发展角度来评价学生,把评价定位在激励学生的进步上。

(2)教学研究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我进修、自我学习、自我改进的过程。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心灵得到感化,成为双向互动的促进者,与学生同时得到提高,教学能力和自身的业务水平及科研能力也得到长足发展。2009年7月**老师《活用评价,优化初中英语教学之探微》一文获淮北市第八届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科研优秀论文市二等奖。陈蓉老师的论文《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在安徽省第八届中小学外语教育教学科研论文优秀论文评选中获省二等奖。2009年**县第三届优质课评选中赵一青老师榜上有名,张玲获得县第四届”教坛新星”荣誉称号。:

(3)教师的合作意识增强。在课题实践过程中教师的精诚合作,共同探讨研究方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共同分析实验数据,共享资源,分享成功,分担问题,建立了和谐的同事关系。

六、问题和希望

1.因教师需要通过各种评价表格记录,并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表现,工作量增加了许多,教学任务更加繁重,所以如何将表格设计的简便实用更便于教师、学生、家长操作,将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同时还须将信息技术与评价进行有机结合,拓宽评价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2.评价要为教学服务,评价应成为教师手中一项有力工具,适合时用,不适合时则不用,因此教师不能因评价而评价,不能为了”赶形式”而评价,而且要避免过于繁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

教育科研之路任重而道远,敢于评价、善于评价、勤于评价、乐于评价,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深入探索,形成性评价研究一定会越来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