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供应链的概念

金融供应链的概念

时间:2023-06-11 09:33:53

金融供应链的概念

金融供应链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反向保理;运行模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047-03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都采取相关措施应对危机,学术界也利用这次危机在理论研究上进行思考,使得供应链金融这个领域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企业对现金流量需求的波动性增加了金融产品的需求,供应链金融就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企业需要资金用于投资,同时也要留存资金以抵抗风险。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恰恰可以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困境,但是目前企业还很少熟悉和了解供应链金融的结构框架和运作方式,没有看到供应链金融在解决资金限制中发挥的作用,因此,了解供应链金融的框架并将其应用于企业资金配置中具有重要意义。

供应链金融相关研究已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文献已有很多从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模式、风险管理、融资渠道等方面展开探讨。国内文献主要集中在促进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风险防范等方面展开,针对供应链金融的结构和模式研究有限。胡跃飞等从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实体经济的角度,讨论供应链财务管理到供应链金融的演变过程,并从学理上对供应链金融进行界定。徐学锋等从供应链金融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阐述出发,分析我国供应链金融存在的业务模式、技术实施和组织制度的问题,提出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上解决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问题。冯静生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产生和发展,通过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和风险,研究供应链金融的运作规律,并对改善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环境给出建议。张Z等从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方式的概念、运作主体、运作模式等分别进行论述,指出了两者的区别及在融资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出对策解决运作主体收益最大化问题。刁叶光等研究了供应链金融下的反向保理业务,并将该模式与采购订单融资和存货融资相结合,并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反向保理业务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张玉馨介绍了反向保理业务的模式和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与发展,结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特点,分析了反向保理在我国发展的潜力。国外文献也从一些角度对供应链金融问题进行研究,Pfohl等研究了供应链中的财务流,优化财务流能够减少供应链的资本成本,并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框架。Gomm根据供应链和物流的财务问题提出分析框架,指出供应链财务管理更有利于供应链管理,能够改进资本成本率。Wuttke等建立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知识,分析公司如何采用供应链金融来发展企业,并指出供应商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利用六家欧洲企业的实例说明供应链金融的优势。

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能够减少企业的资金成本,增加企业的融资手段,有利于企业资金的安排和配置。现有资金优化和融资已成为企业面对的主要问题,如何使企业资本运营更有效率,供应链金融可能会产生比较好的效果。因此,理解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概念和运作流程,同时分析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形式的运作情况,将有利于企业发展。

1 供应链金融主要业务的运作模式

供应链金融在企业中具体的运作模式主要表现为反向保理模式,方向保理业务主要指金融机构或相关企业针对有信誉企业,提供给有信誉企业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更多有利的贷款选择,通过货物抵押、应收账款抵押等方式。反向保理业务能够以更灵活的形式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根据主要核心企业的信誉程度实施风险控制,能够获得有效的收益,实现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多赢。图1显示了反向保理业务的运作模式。

在很多企业都采用了反向保理业务,该业务能够减少担保交易的风险,同时降低了担保交易的成本。原来的供应链管理中,只强调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合作和沟通,但是,由于资金的限制和过度依靠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往往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在应收货款和应付货款的问题上要消耗很大的沟通成本,增加了供应链管理的难度。反向保理业务能够有效避免这种风险,通过金融机构共同承担这种风险,减少了沟通成本,使供应链的运行更加顺畅。供应链金融的运行为企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增加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将功能整合为一体,在供应链中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2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

很多学者尝试为供应链金融下定义,虽然定义的细节中有些不同,但是大体的含义是一致的,研究主要包括在如何协调供应链内部金融合作、如何创造利益相关者的价值等,实质为供应链各相关成员之间的资金调节。供应链金融特别适合于核心企业为大型制造业企业,企业在采购设备或关键部件时,可以将信誉授权给供应商,当确保产品满意后支付货款,减少很大的风险。供应链金融这种授权信誉的运作模式主要受财务调节的控制、价格歧视、降低交易成本和质量保证等需求的推动。供应链金融模式在实践中也得到很多应用,从最原始的物流金融开始发展到更多的模式,主要发展状况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2.1 企业间金融合作的进一步融合

现在大多数企业之间的交易已公开账户的形式展开,这种方式增加了企业间的透明度。传统的交易主要体现在先付款后发货,或是先付一部分款再发货,这种交易模式加大了对资金的占用,要有很充足的流动资金才可以保证企业的顺利运行。供应链企业之间虽然要比一般的企业交易关系更牢固,但是这种交易模式也需要占用很多资金。而供应链金融形式的引入,使得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供应链中,开展更广泛的金融合作,无形中加大了供应链资金的数量,提供更多的交易机会,减少供应链的交易风险。

2.2 利用供应链金融调节加强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也能够增加风险管理能力,交易信誉能可以作为一种机制分担供应链中的风险。通过一些企业的实际表明,反向保理业务和核心企业的资金援助能够减少供应链的干扰和波动,加强风险的控制能力,提高客户需求满意的能力。同时,供应链金融的调节还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引入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可以减少关于交易支付方式的讨论,避免供应链的企业之间关于交易付款方式的协商和沟通,这样无形中减少了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保证了供应链的稳定性。

2.3 供应链金融调节的网络效应

供应链金融在供应链中能够产生多种资金配置的方式,建立在双方的信誉基础上。通过供应链将更多的企业联系到一起,形成资金配置的网络。网络的产生可以提供更多的企业之间的联系,通过资金支持和金融支持产生更多的资金流,保证企业网的有效运行,减少网络中的风险,提高供应网络的效率。在盘活更多企业的同时,也能保证金融机构创造更多的交易和保理方式,更好的服务于企业。

3 供应链金融实施的效果

一般很多依靠供应链的企业都具有庞大而复杂的供应网络,需要与很多企业发生财务往来,这就为供应链金融提供了应用的基础。每个企业都在思考如何利用供应链金融来实现供应链资金的充裕和保证,都想将企业的战略和执行策略顺利完成。企业利用供应链金融能够获得很多优势,在财务协调方面:为企业间的资金调节提供战略向导、减少资金的运作成本、提供企业的财务信誉评估等。在风险管理方面,通过支付期的延展降低资金运行成本、减少产品的价格、标准的支付期降低交易成本等。在供应链网络方面,增加供应链中资金的流动性、扩大供应链网络的效用、提高网络间企业的合作性。

不同企业针对供应链金融的运用也有不同的理解,对于反向保理业务,有些企业主要利用反向保理提高占用资金的流转速度、降低采购成本,通过标准化的资金支付期限的延长来减少财务成本。而另一些企业主要集中在面对顾客需求波动时,提高供应商的供应能力,在需求波动条件下的供应商能力能够影响未来收益、利润和市场份额。反向保理提高供应商的流动性,降低短期财务成本,减少运行时的财务障碍等。改善供应链的绩效情况,以顾客需求变动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方式。

企业不同的战略目标也能影响供应链金融实施的状况和财务调节的作用,以风险管控为主的企业和以扩大业务量为主的企业在具体的供应链金融实施会有差异。供应链金融成为供应链企业间协商的一种策略方法,能够评估企业的供应资金成本和资金运作时的成本,资金支付期限和支付比例的不同,会导致多种合作方式产生,能够为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带来更灵活的方式。有些企业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要求更低的资金运作和持有成本,实现更大的交易比例。另一些企业针对不同的供应商实施相同的标准,不区分具体的资金支付期限和资金支付比例,实现全供应链网络的合作紧密化。

总之,供应链金融在企业中的实施会有不同效果,根据企业的不同目标会产生不同的供应链金融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不同的实施方式都有助于企业供应链的合理化,有助于企业增加更大的资金流动性以实现更大的交易范围。企业在利用供应链金融业务时,要确定与供应链之外的金融机构和融资平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要增加企业财务和业务运作时的透明性,将更多的相关机构吸引到供应链网络中,扩大资金的获取渠道,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以更低的资金运作成本实现更大的效益。

4 结论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和运作模式还在不断的发展中,这种融资形式能够改变供应链的运作方式,提高供应链的资金供给,为供应链带来竞争力。供应链金融不但提高了供应链中企业的竞争力,减少供应链的波动性和干扰性,保持供应链有效的运行。但是,在如何构建供应链金融的统一模式,有利指导企业以顾客化为导向的供应链最大收益,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供应链金融。通过对供应链金融概念的认识,运作模式、发展状况和实践的效果,能够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框架,说明供应链金融在企业供应链交易中应用的潜力和优势,为企业及其供应链的合理运行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8):76-82.

[2]徐学锋,夏建新.关于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的若干问题[J].上海金融,2010,(3):23-26.

[3]冯静生.供应链金融:优势、风险及建议[J].区域金融研究,2009,(2):51-52.

[4]张Z,朱金福.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比较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0):35-39.

[5]刁叶光,任建标.供应链金融下的反向保理模式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9,(5):48-51.

[6]张宇馨.我国发展反向保理的对策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9,(5):48-51.

[7]Pfohl H C,Gomm Moritz.Supply chain finance:optimizing financial flows in supply chains[J].Logistics Research,2009,1(3-4):149-161.

金融供应链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发展演进

0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全球产业链的价值分工和供应链实践的推动下,供应链金融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新型融资手段,其以核心企业作为支撑点,通过信用捆绑机制,把资金注入整条供应链中为其提供综合授信,以促进供应链中资金的有效分配,最终实现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本文主要从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国内外的发展进行探讨,并对各类融资模式的演进进行梳理。

1. 供应链金融在国外的演进式发展

纵观国外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历史,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出现在发达国家早已存在了几个世纪,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公元前到公元后20世纪中期。

在西方,金融和物流的结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400年,早在古巴比伦与希腊时期,当时的美索布达米亚地区的大量农耕谷物生产和流通,需要一定的交易方式给予支撑,由此就出现了谷物仓单作为交易融资的凭证,成为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最早的雏形①。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仓储行业迅速发展,其主要业务模式之一是面向农产品的仓单质押。在英国,也出现了可以兑付流通纸币的银矿仓单。到20世纪初,美国在1916年颁布了《仓储法案》(U.S. Warehousing Act),并以此建立起了一套关于质押的标准,该业务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行业规范,当时最为流行的农产品仓单既可以作为结算手段而流通,也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增强了存货的流通性,促使了业务的进一步发展。1952年,美国《统一商法典》出台之后,该模式由单纯的农产品类仓单质押逐渐发展成为存货质押融资方式,可以质押的存货产品范围也大幅度扩展。

这一时期的供应链金融理念只停留在以仓储行业为主要参与对象的仓单与存货质押业务为主,虽然较传统融资业务相比改变了银行与借款企业的关系,激活了动产的融资需求,提高了融资效率,但该类融资业务还没有考虑到产品的整个供应链环节上的资金融通问题,因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理念。

第二个阶段,20世纪中期一直到现在。

现代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理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全球贸易总量得以快速增长。在交易支付与结算方式上,由于交易双方需要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且交易较频繁,赊账贸易正在越来越多的被采用。该方式通过延迟买家的付款时间,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财务成本,但该资金需求的压力却推给了上游中小企业②。由于降低成本的需求和贸易条件的不平等性,供应链的稳定性必然受到资金供求和财务承担能力的不对称性的影响。那么如何解决资金流问题成为供应链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由此,供应链管理提出了"财务供应链管理"(Financial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SCM)的概念。所谓财务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金筹措和资金流动统筹安排,合理分散资金成本,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财务成本的最小化。因此,如何解决供应链所有参与企业资金流瓶颈带来的"木桶短板"效应③,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来增强中小型企业的融资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SCF)理论衍生而出,成为世人瞩目的新型金融创新服务。简单地说,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根据特定产品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在某一企业现金流缺口结点上,将资金注入该链条,从而激活整个供应链有效地运转。

2. 供应链金融在国内的跨越式发展

在我国,除受西方国家供应链金融发展实践的启发之外,国内供应链金融的诞生与发展呈现出了自身的特点。本文基于以下国内环境的三大特征事实,分析供应链金融产生的背景,由此对供应链金融概念和融资模式的发展演进进行详细梳理。

(1)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创新需求。

随着经济一体化、市场化的发展,一批市场适应能力强、需求反应快、经营机制灵活、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表现出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资产抵押物少、信用额度低,且贷款规模小、周期短,商业银行往往会出现拒贷现象。

为了解决该问题,任文超(1998)最早提出"物资银行"的概念,指出物资银行不是以货币、资金为经营对象的金融机构,而是专门以生产物资为经营对象,其两大基本职能包括:物资融通和资本经营。该模式主要通过解决企业"三角债"问题,推动企业资金良性周转、物资良性流通,最终获得经济效益④。一方面该融资模式取代了民间融资,帮助中小企业降低其融资成本、提高了盈利水平;另一方面,"物资银行"的融资支持可以激活整条供应链上的资金周转,使得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得以扩大,赢得更多的商机。

(2)第三方物流企业增值业务创新需求。

国外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推动者更多是金融机构,而国内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推动者主要是第三方物流公司⑤。得益于现代物流在我国的快速发展,自1999年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开展国内第一个存货质押融资业务开始,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物流企业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探索出了许多具有特色的融资创新实践。

其中,金融物流的概念伴随着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运而生,其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一种金融与物流集成式的创新服务。主要服务内容包括:物流、流通加工、监管、评估、融资、资产处理、金融咨询等。陈祥锋、朱道立(2005)认为金融物流的运作模式主要分为资本流通模式(其中包括:替代采购、信用证担保)、资产流通模式(包括:仓单质押、卖方信贷、统一授信融资和反向担保)和综合模式(物流公司拥有自己全资或控股的金融机构,如UPS金融公司)。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该增值业务的拓展,可以提高其服务能力和经营利润。

(3)商业银行融资产品服务创新需求。

一直以来,银行的主要融资对象都是大企业。2006年我国对外开放银行业市场,银行业呈现出多元竞争的格局,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且传统收入来源的存贷利差不断缩小,发展中间业务成为必然选择。其中,中小企业的贷款要求在基准利率之上进行,对于银行来说利润空间相对较大。因此,银行必须尽快转型,研发特色金融创新产品,提升中小企业贷款的战略地位。

供应链金融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其是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融资方式。商业银行推出的主要融资产品包括存货类、应收类和预付类融资三种融资模式。其中主要包括:对供应商的信贷产品(如存货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保理等),对购买商的信贷产品(如仓单融资、未来货权融资等)。除了资金的融通,金融机构还提供财务管理咨询、现金管理、应收账款清收、结算、资信调查等中间业务产品。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还不断有新的产品被开发出来。

4 结论

纵观供应链金融理论和实践在国内外的发展演进过程,随着各类融资方式不断的衍生,最终实现银行业、中小企业以及物流仓储企业等多方共赢局面。在国内,基于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的巨大潜力,银行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以及供应链运作模式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成为必然要求。

注释:

①李毅学, 张媛媛, 汪寿阳, 冯耕中. 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创新--存货质押融资风险管理[M]. 科学出版社, 2010:5-7.

②胡跃飞, 黄少卿. 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 金融研究, 2009(08):194-206.

③木桶效应指: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这里指供应链整体竞争优势取决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大小。

金融供应链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金融 资金流优化

引言

21世纪的竞争不仅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作为当代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一种企业运作模式得到广泛应用。供应链管理通过功能间和企业间的整合来优化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关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主要解决物流和信息流的设计和优化,供应链中企业间的资金流经常被忽略。近几年,供应链中金融资源的流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引起学术研究的极大关注,而供应链金融以一种面向供应链所有成员企业的系统性金融安排,增强了供应链成员信贷可得性,减少了整个供应链成本。本文系统地阐述了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资金流优化的相关问题。

供应链管理中的资金流和资金成本问题

供应链管理以构成供应链的各种流的整体优化为理念。在过去20年里,企业通过流程改进技术彻底地改变了其实物供应链。同时,信息技术革命和互联网的应用导致信息供应链的跨越式进步。然而,却很少有人改进财务供应链。每个企业依然根据固定的规则运营,如标准的支付和折扣条款,没有人注意到资产和负债对每个贸易伙伴的相对价值。每个贸易伙伴只实施内部优化,没有考虑贸易伙伴之间资金流的优化(Siva Padmanabhan,2007)。

(一)供应链中冻结了大量的运营资本

当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进行实时交换、货物在订货24小时内送达的同时,人们仍然要花30-45天完成财务交易,因此,在结算周期中冻结了大量的运营资本(Siva Padmanabhan,2007)。据估计,运营资本成本超过500强企业收入的1%。运营资本优化传统上属于企业财务功能的范围,导致人们仅关注现金的利用率和提高现金收益率。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功能受交易过程的有效性驱动,而不是以改进财务供应链为目标。

(二)供应链中中小企业资金流短缺问题严重

对于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而言,资金流问题更加严重,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困境。中小企业由于实力弱小,在供应链中面临着大型企业的压迫。供应链金融电子平台提供商Demica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73%的欧洲大型企业一方面不断向供应商施加降价压力,另一方面又不断延长向这些供应商付款账期,导致供应链中中小企业应收账款不断增加,资金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供应链也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三)供应链伙伴的融资成本较高

Aberdeen-Group(2006)研究表明,供应商在融资上受到更多的限制,并且比核心企业支付更高的利率,这导致了供应商的高成本和更高的销售成本。在寻求供应链成本最优化时,融资是一个常被忽略的因素。他们发现,融资成本占成品的4%,而且几乎没有公司从战略的角度看待融资成本,然而它们确实能带来更多利润。关注主要贸易伙伴的金融优势和劣势的企业产生了不断增加的利润。

供应链金融的界定及系统构建

近些年,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合作和金融等问题已被广泛探讨,然而供应链金融却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

(一)供应链金融的界定

关于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国外学者在对供应链资金流优化问题的研究中,从不同的侧面给出了供应链金融的定义。

Erik hofman(2005)根据供应链金融的特征,基于操作层面给出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在物流、供应链管理、合作和金融交叉领域,供应链金融是为供应链的两个或多个组织提供的一种方法,包括外部服务供给、通过计划共同创造价值、引导和控制组织间的金融资源流动,在确保各自法律和经济上的独立的同时,合作伙伴共同致力于分享关系资源、能力、信息和中长期合同风险。

Hans-Christian Pfohl,Moritz Gomm(2009)则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企业间融资的优化,也是融资过程在客户、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整合,以便增加所有参与企业价值。供应链金融的任务是通过更好的相互调整或供应链中完全新的融资概念来节约资本成本。供应链金融可以给企业提供更有成本效益的融资,因此,有学者将供应链内部企业间融资称为“供应链金融”(Daniela Fabbri,Leora F.Klapper,2009)。

供应链融资是世界范围内小企业和大企业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Petersen and Rajan,1997)。供应链融资的一个有意思的特征表现为:许多企业使用商业信用不仅为自身的购买筹措资金,而且还提供融资给它们的客户,这种模式在规模较大的上市企业和受信用约束的小企业间广泛传播。

综上所述,在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中包括了许多相关的概念,如:供应链融资、金融供应链、财务供应链管理、物流金融等。从广义上说,供应链金融指供应链企业间金融资源的流动。从狭义上看,Supply Chain Finance可以译为供应链融资,是利用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关系,获得更有成本效益的融资。

(二)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框架

Hans-Christian Pfohl,Moritz Gomm认为研究供应链金融必须考察供应链中的某项资产是由谁以什么条件提供的,这三个维度总括起来形成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框架。

1.供应链金融对象。融资的对象可以是固定资产,根据Christopher的研究,构成物流网络的生产设施和库存,清关和运输所需要的设备,以及固定资产都被整合到供应链中。运营资本包括流动资产的所有项目,它在一次生产周期或至少一年内被再转化成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减去短期负债就是运营资本净值。考察资金流的一个主要数据是资金周转周期,它反应了企业内部和供应链中动态和整体的净运营资本的绩效,计算方法如下:

资金周转周期=平均周转周期+应收账款期限-应付账款期限

2.供应链金融参与者。Lambert(1998)认为供应链金融参与者主要包括供应商、客户和作为供应链主要成员的核心企业,有时物流服务提供商被认为是支持成员。如果从资本转移和金融服务的角度扩大供应链,它的范围就变大了。

Pfohl(2003)认为,供应链金融参与者范围还包括财务供应链、广义和狭义的金融中介组织,如:银行、保险公司、租赁公司、保付公司、投资公司和私人股本公司等。

3.供应链金融工具。供应链金融的融资规模包括三个方面:多少资产(融资数量)需要被融资多长时间(融资期限),以什么资金成本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资金成本。

资金成本=融资规模*期限(时间)*资金成本率(%/时间)

资金成本率由投资的期望收益和投资者的期望风险、外部债权人的需求和企业的融资结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决定。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和物流方法只考虑到融资规模和融资时间,例如:准时制生产或其他库存优化方法,而供应链金融则在研究中明确加入了融资的资金成本率。

(三)供应链金融系统构建

根据Erik hofman(2005)的研究,供应链金融系统构成主要包括核心企业和一级供应链合作伙伴及潜在服务提供商,企业间的合作还会扩展到二级供应链成员,直至满足最终需要的完整的供应链(见图1)。企业间的财务和运营活动紧密连接并相互依赖,上部(财务方面)的合作或下部(运营方面)的合作,只表示了次优化,潜在损失的利益可以通过合作的方法获得。供应链金融系统涉及财务职能、制度和供应链方法的合作,不能把它理解为一个孤立的概念,而是一个更复杂的系统。为了减少这个系统的复杂性,必须选择一个企业整合和管理供应链,连接不同的经营过程。

供应链金融对供应链资金流优化的影响

从本质上说,供应链金融通过连接买方、供应商和金融机构,以为企业提供运营资本融资为目标,连接了供应链项目和融资决策,加速了供应商的现金流,最终目标是优化整个供应链的运营资本,减少供应链总成本,增加供应链弹性。目前关于供应链金融对供应链资金流影响的研究,其焦点主要集中在供应链财务方面的影响,即利用供应链贸易伙伴的资金成本差异。许多美国的企业与其坐落在新兴市场国家的供应商相比,美国企业的资金成本更低。Aberdeen-Group(2006)的研究表明,在相关供应链交易中,将金融负担向具有最低加权资本平均成本的企业转移的战略,使按照不同资金成本运作的供应链产生更高的利润。

(一)通过供应链内部企业间融资优化供应链资金流

Hans-Christian Pfohl和Moritz Gomm根据资金成本由融资资产和资本成本率决定,从资金成本率的角度,构建供应链金融的数学模型,阐明如何利用供应链中不同的再融资利率来减少整体的融资成本,同时指出供应链内的信息能够被用来减少投资风险和供应链内融资项目的资金成本。

其研究假设一个需要资金的实体N计划为项目P融资。模型包括两个参与者的供应链和金融市场(外部的),由于不同企业的风险不同,金融机构提供给双方企业资本的利率不同。供应链内部,存在其他的投资替换产品,一个企业能被另一个企业资助。因此,企业N有两种可供选择的融资方式:通过外部投资者K(金融市场)或供应链内部企业G获得融资。两种融资方式如图2所示。

模型涉及的变量如下:企业再融资利率iN,iG;供应链中潜在投资者G的信息水平p;项目的实际回报率rproject,G给项目P融资要求的回报率rG=rG(iG,p);G的供应链融资运营收益y(供应链融资的外部影响);供应链中以较低的成本c进行信息传递的可能性。

在该模型中,供应链外部投资者K不能判断项目P成功的可能性,但知道公司G和P的总体风险,假设公司G的财务可靠性高于公司N,则iG

其研究通过分析无信息成本和有信息成本条件下单周期静态模型,认为供应链融资在一定条件(rproject;p;y;iN;iG)下,存在一个回报率rG,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供应链金融将供应链内的参与者转变为中介机构,为其它企业提供融资,它能部分地克服银行和筹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融资风险,使筹资者以较低资金成本获得融资。

(二)有金融机构参与的供应链融资对资金流的优化

William Roland Hartley-Urquhart(1998)认为供应链融资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准时制借款”,就像物料计划的“准时制”一样,供应链融资要减少由于供应链伙伴没有协调它们的需求而产生的低效率。很多情况下,供应方的资金成本比买方的资金成本高。如果采用应付账款融资或卖方融资等供应链融资模式,可以使供应方以买方的较低融资成本融资。

应付账款融资潜在节约价值,可以通过对供应链内每个企业的净营业周期评估来考察。商业周期中资产可以被认为是由供应链每个参与者的库存和应收账款构成。在传统供应链中,通常供应商承担了最大的融资负担,在净营业周期中,占用供应商资金的天数约为70%,占用买方(制造企业)资金天数仅为30%,而买方相对于卖方却拥有较低的资金成本率。潜在的供应链成本的节约可以从供应链融资公式中得出:

其中,V表示年批发价值链成本节约率;n表示参与企业数量;P表示参与企业年价值链贡献比例;d表示参与企业为价值链融资的天数;t表示供应链的净商业周期;Δ表示资金成本率与伦敦银行同业拆息利差;D表示供应链参与企业最低资金成本率与伦敦银行同业拆息利差。

应付账款融资减少了供应链中拥有较高资金使用成本的供应商的资金占用,保证供应链的资产转换周期的资金成本尽可能最低,从而优化了供应链中的资金流。由于供应商利率成本的节约,买方可以获得额外的应付账款天数,从而增加买方的股东价值。另外,可以更好地激励供应商降低销售价格,或作为供应商的低价的补偿。

(三)物流金融对供应链资金流优化的影响

Stemmler and Seuring是最早使用“供应链金融”的作者之一,他们论及由物流产生的资金流的控制和优化。由物流引发的财务过程包括:库存管理、处理物流引发的资金流,以及对物流即刻反映的支持过程,如:库存风险管理。供应链中资金流优化的一种方法是“物流金融”。Erik hofman(2009)从物流和资金流的关系分析中发现了对物流金融的需求。他认为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存在与库存相关的利益冲突。在供应链中,生产企业和零售企业经常遇到物流和资金流的临时分离。一方面在发货时发票没有签发,另一方面,应收账款的管理允许一定的支付期限,结果导致销售企业需要资金来弥补其中的资金缺口。

供应链参与者的困境导致了对集成的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的强烈需求。Stenzel提出:“物流服务提供商除了提供物流服务,还有金融服务”;Steinmuller考察了物流不动产融资的可能性。

Erik hofman(2009)探讨了基于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存货质押融资业务,认为物流金融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能降低企业原材料、半成品和产品的资本占用率,提高企业资本利用率,实现资本优化配置;还可以降低采购成本或扩大销售规模,提高企业的销售利润。

结论

综上所述,供应链金融业务不仅让大企业的信用条款延伸到他们的供应商,并且能够利用应收账款的信用质量,使他们的合作银行以优惠利率为其供应商的未偿付票据提供融资。供应链金融可以显著优化供应链资金流。从整体上看,供应链金融减少了整个供应链的成本,而不是将成本从一个供应链成员转移到另一个成员。对买方而言,通过增加应付账款天数和降低库存减少了运营资本投入;减少整体借贷水平和成本;增加现金流。对供应商而言,供应链融资能够降低供应商资金成本率,并尽早取得货款。供应链金融战略的实施,对于加强企业供应链管理、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和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Siva Padmanabhan,G.V.Ganesh.Applying Classical SCM Techniques to Tap Savings[J].SETLabs Brifings,2007,5(3)

2.Aberdeen Group.Supply Chain Finance Benchmark Report[R],2006

3.Hofmann E.,Supply Chain Finance-some conceptual insights[J].Logistic Management-Innovative Logistikkonzepte,2005

4.H.-C.Pfohl,M.Gomm.Supply chain finance:optimizing financial flows in supply chains[J].logist.Res.,2009(1)

5.William Roland Hartley-Urquhart.Supply chain financing system and method[P].United States Patent,1998

6.Erik Hofmann.Inventory financing in supply chains-A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approa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09,39(9)

作者简介:

金融供应链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模糊层次分析法;风险评估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引导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①。也就是在供应链中,上下游中小企业在核心企业的同意下,以核心企业为担保,向商业银行融资,促进整个生产链的顺利运作。与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不同的是,银行通过核心企业来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把风险控制到最低。供应链金融很好的实现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商流”等的多流统一,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风险控制效果。但供应链金融在给整个生产链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放松了对供应商的资金约束,因而蕴藏着很大的风险。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一)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风险

供应链金融主要流程是中小企业(融资商)在与核心企业签订合同后向监管方交付抵押物,并向银行申请融资,监管方向银行提供评价证明,银行确认后向中小企业(融资商)提供授信,同时核心企业受到货物后验收,将应收账款单据交给银行,并向银行确认将来支付贷款。因此,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可以分为五个方面:银行风险、企业内部风险、企业外部环境风险、担保存货风险。

各风险细分图如下:

(二)风险评估

由于供应链涉及因素过多而导致供应链金融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做风险评估时采用定量分析法中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层次分析法比较实用。这里选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各风险进行评估。

步骤如下:

1、列出层次结构

三、结束语

由于各因素之间的优先关系评估是由专家判断得到,数据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在做评估时要做好详细的调查,收集可信数据,总结经验,结合实际,并且可以采取多位专家评估求平均值的方法。此外对于模糊矩阵做一致性检验处理,使得到的权重数据更可

批注:①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出自百度百科

参考文献:

[1]张吉军.模糊层次分析法(FZHP)[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0,14(2):80-88.

[2]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综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

[3]王寿阳,张维.金融工程:一个新兴的、充满挑战的研究领域[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28(8):1

[4]杨育谋.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J].中国中小企业,2007(6):38-40

金融供应链的概念范文5

根据语义学的解释,供应链金融是一个合成词,由“供应链”和“金融”两个语素构成。这表明了供应链金融从诞生之初便同时具备了产业和金融两种属性。供应链金融固有的二元性也自然导致了企业家和学者们在认识和理解供应链金融概念上的差异。这一差异主要表现为在界定供应链金融概念时,“供应链”和“金融”两者的地位和角色是变化的。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概念是物流金融。物流金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物流金融是指物流企业借助资本市场进行资金运作,向其下有顾客提供金融增值服务。狭义的物流金融是依托物流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一种创新型融资模式。物流金融的雏形出现公元前2000年,物流金融便已初具雏形并且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农业领域范围内,一种十分常见的物流金融雏形是储存设施与分级系统。19世纪,芝加哥谷物行业用仓单位发货人融资。1999年,致力于创造并实施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上市公司RedwoodTrust收到来自美国摩根斯坦利投资的3.5亿美元。2001年,美国第一国际银行被美国联合包裹公司收购,以期为顾客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供应链金融服务。随着物流金融实践的发展,国外理论研究也非常丰富。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物流金融中业务模式的演进和具体形式进行探讨,二是对物流金融业务中的风险监控以及风险管理理念进行研究。MichaelLamoureux(2008)总结前人研究给出了供应链金融的定义,这一定义是站在金融与产业立场上的,他认为供应链金融是在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系统中对资金的可得性和成本进行系统优化的过程[1]。在国内,1999年中国储运集团首先开始从事物流金融相关业务。随着供应链管理时代的来临,物流金融研究也开始偏向供应链视角。当突出“金融”时,供应链金融的侧重点在其金融属性,即供应链是手段,金融是目的。供应链金融可以看作是商业银行基于供应链展开的一项业务模式的创新,是一种新型独特的信贷模式。

相对应的,从供应链上的运营商(核心企业、上下游配套的中小企业等)角度出发,供应链金融的侧重点则转向产业属性,金融是手段,供应链成为目的。此时,供应链金融表现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模式,它是供应链管理内涵的发展和深化,即从关注物流到注重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整合。对资金流的有效管理是实现“三流”合一,提升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关键,而要实现资金流的有效管理,则必然要借助金融手段。由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一直是供应链金融实践中最活跃的参与主体,因此大多数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都是从银行的角度展开的。其中,深发展银行副行长胡跃飞(2007)阐述了相对来说比较具备代表性的供应链金融定义,他主张应借助剖析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在融合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引导工具等新出现的风险调节变量的同时,应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为供应链中存在差异的节点企业提供相对封闭的授信扶持以及结算理财等综合性金融服务业务[2]。胡跃飞的供应链金融定义中,实施主体是商业银行。与之类似的观点还有很多,比如弯红地(2008)认为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将供应链中相关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并对其提供形式灵活、全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3]。除了银行视角,其他几种常见的视角还有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电子商务平台等视角。闫俊宏(2007)认为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为促进供应链的稳定和运作畅顺,金融机构与企业相互协作,对供应链中的单个或多个上下游企业提供全面结算和融资服务,从而建立银行、企业和供应链共赢共存、持续发展的局面[4]。现有研究大多落脚于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属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其产业属性的关注和分析。具体而言,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第一,供应链金融反映了思维模式的创新,它突破了传统意义上从微观层面关注企业的视角,而是从中观的视角剖析整个产业供应链,把金融资源的整理合并内容拔高到整体供应链组织协调配合的战略层面。第二,供应链金融系统内部存在多方参与主体,主导供应链金融并提供相关服务的主体是供应链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可以是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电子商务平台等,由此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第三,供应链金融以开发金融工具,实现供应链上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整合为目的,在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绩效。从广义层面而言,供应链金融是把供应链上所具有的金融资源进行有效提炼整合,并且为供应链金融中的特殊组织方提供完整的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资金流管理问题的策略方案。从静态上讲,不同参与者之间相对繁复庞杂的资金关系都被包含在供应链中;从动态层次上讲,一般是有指定的供应链管理的相关参与方(如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作为组织者,为特定的某个供应链条或特定的某个供应链的某个环节提供关于财务管理的相关服务。

二、供应链金融模式

所谓模式,即事物的标准样式,其表明不同事物间潜在的规律联系,内容不一定是图象或图形,也可能是数字或抽象的关系以及思维方式。可以说模式关注的不是本质上的内在规律而是外在形式上的联系,是人类把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累积起来经验加以提炼和升华,一种基于认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简而言之,就是能够从持续反复出现的事物中提炼和概括出该事物的规律,是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对其进行高度归纳总结,因为人们往往能够从不断反复出现的事物中观察并发现出某种特定的模式。一般而言,在一个成熟的领域内,会发展出多种不同的模式。一个关于模式的比较经典的定义是由Alexander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模式都是发现居民生存环境中时常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该问题的重点方案。模式的意义在于其可以作为经验辅助我们进行决策,即在某种条件下按照这种模式可以产生某种结果,是一种参照性指导方略。在一个优秀方案的指导下,人们能够快速高效的完成目标计划且可能会依据已有的良好思路设计出一个更加优秀的方案,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现有文献中涉及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通常表达了两种含义,或者简单地指代供应链金融这一概念,突出其作为一个不可分的完整概念与其他模式的差异,等价于“供应链金融”;或者强调了供应链金融内部的细分模式,即它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各种可能的表现形式,等价于“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文章所要探究的是第二种含义,即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根据对模式的分析,可以推出,供应链金融模式就是供应链与金融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标准样式,表现为在供应链金融系统自身内部参与人之间的某种持续平衡稳定的功能结构关系以及有规律可循的交流互动方式。由于这种结构关系和交互方式具有多样性,从而呈现出多种不同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每一种供应链金融模式都是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针对某一特定问题或需求而设计、开展的实践方案的经验的规律性总结,进而抽象升华出的一种可以在整个供应链金融产业生态内被其他参与主体不断借鉴、复制的实践样板。供应链金融模式的这种可复制性使得人们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以更低的实践探索成本实现整个供应链金融产业的高效、规模化发展。由于其表现出的对供应链金融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供应链金融模式一直是供应链金融研究的焦点之一,许多学者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并对供应链金融的各种模式进行了总结分类。虽然供应链金融的内涵要大于供应链融资,供应链融资只是供应链金融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实践中,供应链金融一开始便是以其在融资方面表现出的独特性和创新性而引起广泛关注的。由于供应链金融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在合理配置资金的基础上对供应链中每一个链条上的参与者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调度,并且因为每一个链条中的参与者及时相互独立的个体关系,又是相互合作与竞争的竞合关系,所以主要会利用债权债务关系对链条中的每一个参与者之间的资金进行合理安排。该债权债务关系首先来源于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并由此体现出来,尽管企业的资金是有限制的,但企业取得融资的重要渠道是银行,所以银行涉入到了该债权债务关系后就可能转换成为银行信用。因此,供应链金融主要通过供应链融资来实现供应链资金的合理安排,在很多情况下,学者们不约而同地将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与运用与供应链融资的研究与运用等同起来。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大多数关于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研究实质上都落脚于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学者们往往选用不同的分类标准或维度对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分类。比如,从银行角度来看,根据风险控制体系的差异和解决方案的纬度导向,部分学者把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划分为存货融资、预付账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三类。很多学者对国内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模式进行了总结,一般是在三大类融资模式(预付款、存货、应收账款)的基础上,对每一类融资模式主导下的典型模式进行分析,有学者认为基于预付款的保兑仓融资模式、基于存货的融通仓融资模式和基于应收账款的融资模式是目前国内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实践模式;也有学者认为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方式可以包括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融通仓融资以及监管融资四类,还有学者基于企业生产营运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的视角研究,提出了基于采购阶段的预付款融资模式、基于生产阶段的动产质押融资模式以及基于销售阶段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分类。通过分析上述几位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虽然学者们在总结供应链金融模式时选取的标准或维度有所差异,但总体而言,都是围绕预付账款类、存货类和应收账款类这三大类融资模式展开论述的,很少有学者突破这一框架,另辟蹊径进行分类。

从产业角度看,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产业组织模式,是一种非常新颖独特的模式。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研究可以通过分析产业内部参与主体的互动关系来完成。供应链金融系统中的主体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位于产业供应链上的运营商,包含了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与之具备长期稳定关系的上下游交易对手(主要是大量的配套中小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等企业;第二部分是较常见的银行或非银行等金融机构,其中商业银行可以看作是最具典型和表现活跃的参与主体。从产业层面讲,供应链金融关注的焦点是怎样使用金融手段才能在为供应链分配资源的同时实现供应链全局利益的最大化。以该功能为核心,同时考虑不同主体自身的特点和能力,在供应链金融系统内主要有四类角色:第一类,由供应链上节点企业所扮演的金融服务需求方,尤其是由中小企业扮演;第二类,以商业银行为主要代表的金融机构所扮演的金融服务提供方,它们主要承担在为供应链投入资本的同时提供另外的资金管理服务的责任;第三类,由核心企业、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电商企业所主要扮演的供应链金融主导组织方,它们作为供应链金融的汇聚点,是组织系统内的不同参与者,它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在系统内具备充分的影响力;第四类,由第三方物流、保险公司、仓库储存监管等类型企业所扮演的供应链金融支持协作方。因此,可以将供应链金融模式分为三类,分别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主导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核心企业主导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主导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三、供应链金融协同机制

供应链金融在国外的实践一开始也是以银行为主导的,其初衷有益于国内的供应链金融。国外银行为了维护与老顾客之间的关系,避免因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的老客户流失而推出供应链金融;而国内银行则为了开发新的客户,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种新的信贷模式。故而,研究中国供应链金融问题,更多的是基于四大参与主体:金融机构、中小企业、核心企业和第三方物流。这在国内的研究中是获得一致认可的。李飞(2011)[5]指出供应链金融有利于开拓中小企业融资市场。林侠、罗霄峰(2011)[6]认为为了控制信贷风险银行一般选择行业市场占有率靠前、物流渠道畅通、价格稳定、流通性好的大型物流公司合作。国外很多专家学者对供应链金融协同机制进行探讨。Duan(2009)建立了在紧急状况下的供应链金融损失最小化的合作决策机制[7]。Allen(1998)等认为有效的合同可以保障银行和企业以完整的过程完成谈判,从而降低道德风险[8]。有学者以系统理论为基础对供应链金融的合作协同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Kong运用系统动力学,建立融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供应链金融仿真模型,讨论资金流和融资政策制定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9];Alea(2010)运用智能匹配方法设计了一个供应链金融沟通与决策机制[10]。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问题是国内外研究持续关注的问题。Pater从多角度考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Cranfiel针对供应链金融系统中的风险波及性问题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李毅学(2011)表示,供应链金融风险应包括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两个基本层面[11]。张春认为供应链金融系统本身就存在一个风险防范与安全控制机制。在风险度量上,Barsky区别供应链金融与传统的信贷业务,将供应链金融风险分为五类。有学者从信任的角度研究供应链金融机制。信任是人和其交易伙伴之间的一种期望,在契约的基础上交易伙伴以双方都能够相互接受的方式行事,其中一方不可能利用另一方的弱点或缺陷来谋求自身利益。Chopra&Meindl认为,在供应链联盟中,信任是指供应链节点上的每一个企业都十分关注不同节点上的其他企业的福利内容,在没有考虑清楚自身行为对其他节点企业产生的影响时不会随意采取业务行动。刘永胜在总结和吸取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情况之后,认为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彼此信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同企业在面对处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时所表现出对彼此的信任和依赖,这种成员之间因将来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彼此信任十分珍贵;二是供应链尽管以信任为基础,但其本身也存在巨大的风险。从产业整合的角度设计供应链金融协同发展机制需要整合已有的研究。我们发现,供应链金融协同发展机制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立足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激励机制,二是立足供应链金融系统的信任文化机制,三是立足更大系统的宏观配套机制。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系统,构成了通常所说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三种机制在供应链金融系统中起到不同的作用。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可通过利益分配激励机制,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动供应链金融的有效运行。供应链金融系统的协同发展必须依靠各参与主体的相互信任,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培养起信任文化,走向协同发展的新阶段。而在更宏观的层面,信息容易对称或监管的交易成本较小时,采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这种强制的机制,引导供应链金融健康发展。

四、结论

金融供应链的概念范文6

在全球化背景下,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作为一种新兴金融服务早已出现在国际银行业。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在这一新业务领域也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一些银行甚至将其作为战略业务进行定位。但是,供应链金融进一步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对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和业务范围,理论界和实务界目前尚未有一致意见,供应链金融未来的创新方向还显得模糊,探讨这些话题将有助于解决当前的困惑。

供应链金融的一般界定

关于供应链金融概念的界定很多,可归纳为三类:

第一类观点来自物流服务商,认为供应链金融是物流与金融业务的集成、协作和风险共担的有机结合服务,是一种物流金融或金融物流。它为商品流通的全过程提供服务,服务对象是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物流企业、金融机构等。

第二类观点来自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在核心企业主导的企业生态圈中,对资金的可得性和成本进行系统性优化的过程。

第三类观点来自商业银行,认为供应链金融指商业银行站在供应链全局的高度,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基于交易过程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创新解决方案。

从实践来看,供应链金融是为了解决供应链条上的资金流瓶颈问题,从而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因此界定供应链金融的概念需要有供应链整体的视角,而不能局限于部分业务和主体。同时,无论国际还是国内,供应链金融的提供者主要是商业银行,所以笔者认为,第三类观点显然更具有现实意义。

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

1.服务范围的扩展化

供应链金融在国内是从中小企业的存货融资业务发展而来,大多集中在核心企业下游的一级经销商。(例如中信银行的汽车金融网络业务、钢铁金融网络业务、家电金融网络业务,以相关行业核心企业的一级经销商融资为主)。相对而言,商业银行从供应链的角度对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商以及终端用户提供的金融服务相对较少。

不过,随着供应链金融服务在国内诸多银行的实践,一些银行已经有意识地从核心企业出发,开始对上游供应商、二级经销商以及终端用户提供金融服务,如汽车消费贷款、制造设备买方信贷业务就是对终端用户的服务。

从供应链的定义来看,一个供应链包括上游供应商、核心企业、经销商、零售商、终端用户等多个节点,要达到供应链整体高效和财务供应链成本最小化,相应的金融服务也应该覆盖整个网络链条。

因此从理论和业务实践来看,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范围将呈现扩大化,并逐渐覆盖整个链条,并依据行业特点各有不同。(图1为供应链金融服务范围趋势图。)

2.营销模式的多样化

如果把供应链金融的营销服务模式确定为1+N,其中“1”代表核心企业,则国际银行更多的是从解决“1”的问题出发,以“应收账款融资”为关键词,主要面向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商,通过电子平台对订单、发票等数据信息流进行管理,在深入稳定与“1”关系的同时,培育新市场的客户群。

而国内银行刚好相反,供应链金融业务始于以货押授信业务为代表的中小企业自偿性贸易融资解决方案,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说,作为核心企业的“1”,只是市场营销的中介,目标客户群是以经销商为主的“N”,以“存货融资”为关键词。

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国内业务营销模式将呈现以平台构建为主的多样化特点。一是随着国内大型企业供应链管理理念的深化,构建平台的出发点将进一步向核心企业转移,核心企业的上游客户也正在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目标客户。

二是随着业务的发展,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供应链服务机构,这些新的业务参与者均在细分领域拥有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银行可以将这些机构与原有的物流公司一起作为重要的营销渠道,实现成片开发,甚至在某种情况下,由商业银行来扮演“1”的角色。(图2为供应链金融业务营销渠道展示。)

3.技术导向的信息化

广义上,金融技术指一切用来生产和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方法、手段与工具。从目前的业务产品服务来看,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以融资为核心,包括两类:一是基于核心企业的信用粘连型融资模式;二是基于物流资金流控制的风险隔离型融资模式。

这样的融资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供应链中的资金不足问题,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信息技术的电子化成为必然趋势。

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已经率先建成了较完整的金融业信息系统,并且开发出专门的电子交易与支付平台,相关的公共信息也已经向公众提供。如中国台湾的“产业维他命计划”。

而国内供应链金融中各参与主体的电子化程度参差不齐,整合相关信息资源,构建数据互相流转的电子化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将成为未来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

供应链金融创新思路

1.制度环境创新

第一,分业管制方面。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受到严格的分业经营管制,还不能从事物流业务。同时,非金融机构不得从事金融业务活动,物流公司不能以其自有资金为企业垫付款项融通资金,这些管制上的要求,客观上使得银行及物流公司均难以满足供应链集成管理的服务需求。

但从国际经验来看,公司制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效率较高,如世界最大的物流公司UPS,1998年收购美国第一国际银行,转型为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商,其占比第一位的利润来源于金融物流服务。相反的例子是2005年摩根大通银行收购物流公司Vastera,专门为供应链及分销链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

上述两种情况均实现了公司制的供应链金融,提高了业务效率。而分业管制客观上削弱了国内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上的竞争力。

实际上,一些学者已经提出建立中国的供应链金融公司,真正实现银行业和物流业的公司化融合。在实践中,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比照银行设立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等子公司的形式,研讨和推动银行控股下供应链金融公司模式的建立。

第二,法律司法方面。目前由于法律可操作性和执行力的问题,动产担保物权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实践中仍存在种种不确定性,如浮动抵押和质押的优先权问题、应收账款质押和转让的优先权问题、客户违约情况下的担保物权实现效率问题等。

因此,继续推进动产担保物权相关法律框架的完善和司法能力及效率的提升,也是供应链金融创新的重要方面。

第三,监管政策方面。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银行创新服务,在风险控制理念、客户准入、业务模式等方面与传统业务有很多不同。因此,监管部门如何根据其业务特点形成对应的监管思路,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尤为重要。目前的主要难点在于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资产的权重计量上,由于动产和应收账款担保对于信用风险的缓释作用并没有一致意见,实践中一般按照传统担保授信设定,计量相对较高。

2.组织模式创新

第一,集团公司下物流与银行合作的供应链金融组织模式。

此模式适用于集团控股下的银行,可考虑银行与集团旗下物流公司的紧密型合作,将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涉及物流的部分外包给集团下的物流公司,发挥协同效应,实现对物流融资客户的跨银行物流服务。

第二,重点行业的供应链金融事业部模式。

供应链金融采用事业部制主要有三方面好处:一是越来越多的核心客户希望银行提供统一的融资窗口,事业部制可以满足客户需求,解决目前银行内不同分行合作难的问题;二是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目前虽有所发展,但整个业务量不大,事业部的推进不会引起内部客户分配的矛盾;三是供应链金融的服务范围逐渐扩大,事业部制有利于业务的创新发展。

第三,集中化的供应链金融管理平台模式。

目前国内银行大多采用总分支管理架构,在分行层面建立操作平台是供应链金融业务专业化管理的解决方案,一是可以保证操作规范性,促进产品标准化;二是可以避免支行重复劳动,取得操作的规模经济;三是有利于培养专业队伍。

3.电子信息技术创新

银行作为供应链金融重要参与者,建立自身的供应链金融系统,推动、引领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不但解决了操作成本问题,还能为客户创造融资和非融资服务新方式,并获得增值收益。

金融供应链的概念范文7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P2P网络借贷;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

一、供应链金融研究意义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2012年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9.64万亿元,同比增长16%。上半年增加4.86万亿元,同比多增6832亿元。主要商业银行(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的发放增长速度(招商银行7.35%,民生银行10.35%,工商银行8.6%,建设银行7.83%)远低于整体贷款余额的增速。

从央行的数据与主要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主要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积极性不高,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速大大低于整体贷款增速。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融资难的问题可见一斑。

从目前的商业实践和理论探讨来看,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改善商业银行贷款结构,优化资金投向,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供应链金融概念

陈娟(2011)认为供应链是在价值链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供应链金融则是随着新型的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诞生和发展的,突出了供应链组织关系中资金流对这个过程增值的作用,并以此作为整个链条的整合,从财务的视角对整个供应链发展目标进行优化,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供应链组织提供一体化金融服务的产品体系和服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运作目标是帮助供应链企业最大化资金利用价值,并依托供应链三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整合帮助他们最小化资金的获得成本,保证供应链整体健康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1]。李伟伟(2012)认为供应链金融以真实的商品交易为依据,银行基于对供应链上下游客户交易流程的掌控而提供融资,以封闭控制商品流或资金流为原则,掌控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动向,能够有效的对信贷资金用途进行监管,降低银行融资的风险[2]。

笔者认为供应链融资是以供应链为依托,以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以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贷款担保,一方面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扩展银行的放贷范围,优化资金配置的新型金融业务。

三、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目前有大量的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文献,这些文献研究的方向和主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议。

1、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

目前国内文献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分析,有的是从商业银行的实际供应链产品出发对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分类,有的从供应链上的商品流向对供应链金融模式做出划分,有的以质押品的不同区分不同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有的则对单一的创新产品进行分析。

杜瑞(2010)将商业银行开展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分为三大类:一是以核心企业为风险责任主体,银行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二是基于货权控制和存货质押的供应链融资。三是基于应收账款质押或转让的供应链融资[3]。李华(2010)以供应链各环节中小企业的动产能得到有效盘活且能顺利流转为研究目标,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基于动态质押的融资集合模式,设计了该融资模式的结构和业务操作流程,并对动态质押和静态质押进行了比较[4]。陈娟(2011)从供应链融资实际提供者将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划分为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公司、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和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四大供应链金融模式[5]。李伟伟(2012)介绍了以“1+N”理论为基础的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三种供应链融资模式[2]。邹里苏(2012)以中兴银行为案例分析了“1+N”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实践[6]。

2、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当然任何一项银行金融业务不可避免的也会产生操作风险。由于抵押品的价格波动导致的市场风险最终将在中小企业违约的信用风险上体现,通过对市场风险监控可以更好的把握信用风险的变化。相关文献主要也是针对如何识别、评估、控制和缓释信用风险来讨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问题。

周纯敏(2009)认为信用风险是供应链融资的主要风险,并从信用风险识别、度量、评价和控制的角度来分析供应链融资风险,同时提出相关防控策略[7]。林树红(2010)认为供应链融资的风险主要包括融资主体的信用风险、融资支持的债项风险、融资过程的操作风险及法律风险[8]。潘文东(2010)认为欺诈类风险、业务操作类风险、法律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与生俱来的风险,故应重视信用评价系统在金融供应链融资产品中的应用,提出金融供应链融资产品信贷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措施[9]。李小龙(2011)介绍了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面临的信用风险,提出供应链信用风险的相关因素,通过设计信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尽量避免企业失信的行为,实现供应链金融的良好发展[10]。刘双红(2011)分析了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面临供应链断裂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动产质押风险、产品开发和推广风险及法律风险等,并在分析这些风险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11]。王威(2012)分析了供应链融资面临的信用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和合作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风险防控措施[12]。王卡(2011)认为供应链融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专业操作能力低、交易合同的真实性和核心企业的风险传递,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建立信息化电子平台、谨慎选择核心企业和设计与供应链融资需求相适应的授信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来控制风险[13]。

3、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议

马苏川(2011)通过SWOT分析了供应链融资的优越性,并提出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采取低成本、低风险和多企合作等战略[14]。张敬峰(2011)认为银行应转变角色,培育优秀供应链,建立和完善供应链融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供应链融资体系的应急处理机制;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融资体系布局和管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作为供应链融资服务对象的中小企业要规范管理、科学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多方面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15]。杨蓉(2011)从核心企业和建设良好融资环境出发,提出发展供应链融资的措施[16]。林声强(2011)认为商业银行应该从积极构筑全新的供应链性能评价体系、打破授信跨区域限制,实现金融产品一体化、赋予供应链融资叙做银行所有产品的职能和将供应链作为一种营销和培养优质客户群的策略与手段四方面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17]。张倩(2012)分析供应链融资产品品牌建设对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重要性,并提出品牌建设建议[18]。

四、供应链金融的可研究方向

1、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的研究

目前文献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研究仅限于从银行的角度出发,没有具体分析目前世界上成功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其他企业实体。如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的金融服务,较成功的案例有UPS Capital公司;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Trade CARD公司和阿里巴巴公司;供应链核心企业凭借自己的资金实力对供应链企业进行金融服务。可以分析这些成功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从而得出发展中国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可选择的路径。

2、供应链金融服务风险管理实施方案的研究

目前的文献主要偏理论阐述,而缺乏实际的实施方案。

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缺乏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就是,对中小企业放贷的成本过高,而收益低。如何建立快速有效、适合供应链融资的信贷审批流程是降低大型商业银行放贷成本、引导资金流向中小企业的关键所在。国外较成功的例子是美国的富国银行。在90年代初,富国银行建立了成功的小微企业信用评分系统,成为小微企业业务成功的重要技术保障。另外,富国银行采用科学化、数量化的风险管理模式监管小微企业贷款,以保证风险可控。凭借独特的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理念,富国银行小微企业业务实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末,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8%,高于整体贷款增速7个百分点,“企业通”已处理超过200万笔贷款,其中2/3的贷款决策是由系统自动完成的。中国国内目前已经有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杭州银行等银行在采用“信贷工厂”模式,逐步优化小微企业的审批流程。

信用评级是信贷发放、风险防控的重要环节,研究适合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评级量化模型也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一个研究方向。

3、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研究

信息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中各种信息快速有效的传递,可以减少借贷关系中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借贷成本,促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可以以P2P网络借贷平台为原型构建。

金融供应链的概念范文8

关键词: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运作主体;融资方式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10-0035-04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促进下,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急剧增加,截至2007年已达到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99.1%,但其中的70%以上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一个长期存在并影响国家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产生“融资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银行市场结构的垄断特征、所有制歧视、企业规模歧视及外部环境发展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二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适于银行抵押的不动产数量少,在生产过程中存货及原材料等又占用着大量的流动资金,此现象在季节性、周期性等特征明显的企业尤为突出;同时我国银行业的分业经营制度不允许银行经营仓储业务,加之银行缺乏产品评估、仓储管理、商品拍卖等专业知识,使银行将企业动产质押贷款业务拒之于千里之外。三是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差、非系统风险高、管理规范性差、平均融资规模小等一系列的问题,使其在银行的信贷评级中处于较低级别。分析表明,一方面中小企业“有款贷不到”,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有款贷不出”,造成资金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为解决上述矛盾,融合金融创新和新型物流增值服务的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除以往用固定资产或存款抵押以外,中小企业还能以自有原材料、在制品以及产成品等进行抵押,获得贷款。这两种融资方式的发展弱化了企业担保及房地产抵押在借贷中的地位,大大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受到了广大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普遍欢迎。

在理论和实践过程中,物流金融常被认为是供应链金融的一部分,或者它们被看做是同一种融资方式的两个称谓;实际上,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是服务于不同融资对象的两种不同融资方式。为正确区分它们,纠正当前使用上的混乱,以下将对这两种融资方式的概念、运作主体和运作模式等分别进行论述,进一步分析两者的区别、运作中的问题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并为金融机构制定出合理选择融资方式的流程图。

二、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概念及区别

(一)两种融资方式的可行性

在国外,众多的银行及大型物流公司(如UPS)对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了实践,获得了良好收益。在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中小企业融资的迫切需求为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国外相比,它们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这是因为:一是银行迫于竞争压力,需要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例如深圳发展银行及交通银行提出的供应链金融,招商银行提出的物流金融等服务,均表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越来越受到金融机构的重视。二是物流企业的蓬勃发展、不断创新以及第三方、第四方甚至第五方物流的服务方式相继出现,为物流金融及供应链金融提供了物流保障;目前,国内大型的物流公司如中国外运、中国远洋、中国储运等均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了商品融资及物流监管业务。三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仅存货就高达30326亿元,若按50%的贷款折扣率计算,这些资产可以担保生成约1.6万多亿元的贷款。实践证明,这两种融资方式既能有效盘活中小企业存量资产,缓解融资难问题,又为金融机构及物流企业拓展业务范围,开拓广阔的蓝海市场。

(二)两种融资方式的相关概念

1 物流金融

(1)定义

物流金融是包含金融服务功能的物流服务,指贷款企业在生产和发生物流业务时,其为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通过物流企业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同时,物流企业为贷款企业提供物流监管及相应的融资及金融结算服务,使物流产生价值增值的服务活动。

图1为通常意义上的物流金融业务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物流金融仅为供应链或非供应链的某一贷款企业进行服务,由于仅面向一个企业,此融资方式流程简洁,不存在关联担保,且融资关系简单清楚,风险性小。

(2)运作主体

从定义可以看出,物流金融主要涉及三个主体: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和贷款企业。贷款企业是融资服务的需求者;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为贷款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三者在物流管理活动中相互合作、互利互惠。

(3)运作模式

根据金融机构参与程度的不同,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可分为资本流通模式、资产流通模式及综合模式。其中资本流通模式是金融机构直接参与物流活动的流通模式,包含四种典型模式:仓单质押模式、授信融资模式、买方信贷模式和垫付贷款模式;资产流通模式是金融机构间接参与物流活动的流通模式,其流通模式有两种:替代采购模式和信用证担保模式;综合模式是资本和资产流通模式的结合。

2 供应链金融

(1)定义

供应链金融指给予企业商品交易项下应收应付、预收预付和存货融资而衍生出来的组合融资,是以核心企业为切入点,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或对有实力关联方的责任捆绑,针对核心企业上、下游长期合作的供应商、经销商提供的融资服务,其目标客户群主要为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目前供应链金融已应用在了汽车、钢铁、能源、电子等大型、稳固的供应链中。

由图2可以看出,供应链金融是为某供应链中一个或多个企业的融资请求提供服务,它的出现避免了供应链因资金短缺造成的断裂。在具体融资过程中,物流企业辅助金融机构完成整条供应链的融资,供应链金融模式不同其参与程度也不同。由于面对整条供应链的企业,金融机构易于掌握资金的流向及使用情况。

(2)运作主体

供应链金融主要涉及三个运作主体: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其中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是融资服务的需求者,金融机构为融资服务的提供者;物流企业仅作为金融机构的人或服务提供商为贷款企业提供仓储、配送、监管等业务。

(3)运作模式

从风险控制体系的差别以及解决方案的问题导向维度,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分为存货融资、预付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采取的标准范式为“1+N”,即以核心企业“1”带动上、下游的中小企业“N”进行融资活动,“+”则代表两者之间的利益、风险进行的连接。

(三)两种融资方式的区别

通过(二)节的论述可以看出,物流金融与供

应链金融在具体的融资活动中既有共性也有差别,除去运作模式的不同,其他主要区别如下:

1 服务对象

物流金融是面向所有符合其准入条件的中小企业,不限规模、种类和地域等;而供应链金融是为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中小企业及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2 担保及风险

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时,中小企业以其自有资源提供担保,融资活动的风险主要由贷款企业产生。

供应链金融的担保以核心企业为主,或由核心企业负连带责任,其风险由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中小企业产生;供应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影响整个供应链的安全及贷款的顺利归还,因此操作风险较大。但是,金融机构的贷款收益也会因整条供应链的加入而随之增大。

3 物流企业的作用

对于物流金融,物流企业作为融资活动的主要运作方,为贷款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则以金融机构为主,物流企业仅作为金融机构的辅助部门提供物流运作服务。

4 异地金融机构的合作程度

在融资活动中,物流金融一般仅涉及贷款企业所在地的金融机构;对于供应链金融,由于上、下游企业及核心企业经营和生产的异地化趋势增强,因而涉及多个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协作及信息共享,同时加大了监管难度。

(四)融资方式的选择

通过上述分析,金融机构正确、合理地为贷款企业选择融资方式是各运作主体收益最大化的前提;若其未详细考察企业的内部经营情况和外部环境,仅凭以往放贷经验盲目地为贷款企业提供融资方案,将导致金融机构降低收益、失去潜在客户群及增加不良贷款,同时,影响贷款企业的生产经营,甚至阻碍所在供应链的发展。

鉴于以上分析,本文为金融机构制定出正确选择融资方式并提供个性化融资方案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金融机构接到企业的融资请求后,首先考察其是否为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若是核心企业又仅为自身融资,则采用物流金融方式;若是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合作提出的融资请求,金融机构则采用以前者为主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方案;其他情况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三、问题及对策

根据第一节的分析可以看出,发展中的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能有效盘活中小企业的动产资源,两者具有独特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以下将逐一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问题

1 在融资业务之初,由于存在对两种融资方式的认识偏差,运作主体选择融资方式时易产生混淆。

2 中小商业银行因存在规模小、资金少等先天问题,在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服务时,其未能设计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融资产品,无法充分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3 贷款企业的融资方案均由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为其量身定做,由于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融资流程设计往往不完善;如金融机构在设计存货融资流程时,货物出、入库的物权控制在物流企业与贷款企业之间易出现混乱。

4 目前,供应链金融只面向国内企业进行服务,对于上、下游企业是国外公司的跨国供应链还未提出合适的融资方案;同时,供应链金融对供应链的种类及核心企业的要求较高,其业务大多只集中在钢铁、汽车、能源和电子等稳定的大型供应链中,对于临时组建或中小型供应链的融资涉足较少,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

5 实际操作中,不同的融资对象产生不同的风险,运作主体对于各类风险的分析、规避和及时处置等工作并未到位;加上信息不对称、运作主体各方沟通不及时,易造成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仓单流阻塞;同时,两种融资方式的外部环境发展滞后,造成融资生态系统不稳定。

(二)对策

上述问题既影响了融资活动的顺利进行,又阻碍了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在此,为两种融资方式的各运作主体提出如下对策:

1 在运作过程中若发现融资方式混淆,应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对于误纳入供应链金融的贷款企业,金融机构应适当提高企业的风险敞口,增加抵押品或仓单数量,同时加强物流企业对贷款企业及其抵押物的监管;对于误纳入物流金融的贷款企业,若为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可及时引人核心企业对贷款企业进行信用担保,并相应增加融资金额;若为核心企业,可增加放贷金额,同时,引入上、下游企业,扩大客户群。

2 中小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特点开发与大型金融机构差异化的融资产品,以此适应中小企业融资多样性的需求,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

3 设计融资流程和方案时,金融机构可将管理方法如六西格玛方法应用到物流金融及供应链金融的流程优化设计中,并建立顾客市场细分模型,以期提高运作主体的综合竞争能力及盈利水平。

4 金融机构应提高核心企业的准入条件,加强与物流企业合作,在与大型供应链合作的同时重点扶持中小型供应链,关注其经营状态和发展趋势,并开发相应的融资产品;同时,针对跨国供应链的特点,与大型物流企业及境外金融机构合作,提出相应的融资和质押品监管方案。

5 为扩大信息的采集半径,提高信息的准确性,运作主体应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建立市场的前馈、反馈体系;对于可能产生的风险,设立风险等级,加强风险预警工作,如物流企业在质押品监管和交接过程中的风险,各运作主体应提出防范和规避策略;同时,运作主体应加强与保险公司、担保机构、法律机构、统计部门等相关机构的合作,保障融资活动的顺利进行,形成符合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稳定生态系统。

金融供应链的概念范文9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激励监管;演化博弈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193

供应链金融以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为担保,转变银行信用评级方式,从以主体评级为主转变为以债项评级为主,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贷款门槛。区别于传统金融模式,供应链金融中银行将质押物的价值评估、日常管理、出入仓监督等监管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通过其对质押物的严格控制保证信贷操作的封闭性。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的能力和意愿直接影响到银行信贷的回收,银行有必要对监管方和借贷方施以合适的奖惩措施,以其外在的驱动力促成监管方与被监管方在博弈关系中达成合作共赢。

1文献回顾

2007年胡跃飞[1]提出被学界广泛认可的供应链金融概念:供应链金融是银行根据特定产品在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供应链主导企业的信用水平,以企业贸易行为所产生的确定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配合银行的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贷款操作所进行的单笔授信额度方式的融资业务。

供应链金融中各参与主体的博弈研究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在不同约束条件和特定背景下研究各参与主体的行为选择,从博弈内容可以分为四个研究方向:一是从合作视角去探究参与主体的合作竞争机制。马娟、万解秋(2015)[2]从异业协作视角分析了银行和第三方物流的合作机制,认为双方博弈是否能得到最优策略取决于一方退出对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大小。二是针对各参与方的融资决策行为展开的博弈分析。弯红地(2008)[3]通过银行、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博弈,证明了核心企业是否担保是供应链金融得以实现的基础,银行需要与核心企业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肖奎喜、徐世长和熊剑(2009)[4]在供应链金融的银企博弈中引入了麦克米伦“融资缺口”和“协议利率”的概念,研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决策和理性突围问题。三是不同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下的博弈分析。严广乐(2011)[5]在其研究中运用博弈方法分析了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的有效性,认为在供应链金融融资系统中引入第三方物流对中小企业扩大融资规模,银行缩小信贷风险,提升物流企业产品附加值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四是对博弈增加特殊的约束条件后对博弈行为选择变化的探究。罗勇、陈治亚(2015)[6]认为在监管合同中增加奖励和惩罚措施,纳什均衡点将远离原点,第三方物流和借贷企业将以更大概率选择合作。综上所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银行是否借贷,借贷方是否违约,核心企业是否担保这几个范畴,少有针对供应链金融中监管方与被监管方的博弈研究。有鉴于此,本文运用有限理性的演化博弈方法,分析在不同的激励方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借贷企业的行檠瘛

2供应链金融中的“委托―”问题

“委托―”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双方目标函数不同,方凭借信息优势极易在委托关系中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经济学的激励理论是将方和委托方的利益协调问题转化为激励机制的设计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激励理论被应用于监管领域,衍生出了激励监管理论,该理论在信息不完全的分析框架下进行研究,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有效激励机制。

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中的融通仓和保兑仓业务,在实际操作中会涉及区别于一般融资模式的特殊参与者――第三方物流企业。银行由于其业务能力限制,不能对货物类的质押物做出准确估值,也不能在质押期间对这些质押物进行日常管理,而货物类质押物稍有保管不慎就会产生价值损失,有鉴于此,将此类业务委托给专门从事仓储的物流企业是最好的选择。此外,在封闭的信贷操作中,物流企业需要依据银行指示,凭借自己的专业团队和信息系统,实现交易行为和程序的实时准确控制以及对物的精确管理,实际上承担起了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监管和贷后风险控制的职责。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属于委托方,第三方物流企业属于方,依据“委托―”理论,双方目标函数不同掌握信息的优势不同,必然会产生道德风险,物流企业在收货、放货、保管、盘点、启动质押、解除质押、权证审核等流程中是否尽职监管,直接影响到银行封闭性信贷操作的实施。银行可以设计一套针对方的有效激励机制,防范第三方物流的道德风险。

3监管方与借贷企业的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31演化博弈

演化博弈放松了传统博弈论中“理性人”的假设,分析框架建立在有限理性的基础上。有限理性下的博弈方不会在一开始就得出最优策略,而是通过学习和试错一次次调整,最终得到动态稳定均衡解。

32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321博弈双方及其行为选择

博弈双方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借贷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选择严格监管或不严格监管;借贷企业的行为选择是投机或不投机。

322博弈策略及参数设置

如果监管方选择严格监管,贷款企业选择不投机,则双方获得自己的正常支付πL和πS,πL的构成为银行此项贷款所获得利息与物流企业监管费率的乘积,再减去物流企业的监管成本,πS的构成是贷款项目的收益减去付给银行的利息再减去其项目成本;如果监管方选择不严格监管而贷款企业选择投机,则贷款企业获得投机收益US,投机收益来源于贷款企业欺骗银行所谋取到的超额收益,监管方由于监管失职形成一笔损失FL,在不考虑银行奖罚的情况下,FL为因其名誉受损,失去银行长期合作机会的潜在损失;如果监管方选择严格监管借贷企业选择投机,此时投机失败,借贷企业付出投机成本SS,投机成本是贷款企业为便利其投机掩监管方耳目而付出的成本,一旦投机被发现这部分成本就损失掉了,此时监管方支付不变化;如果监管方不严格监管借贷企业不投机,此时监管方搭了贷款企业不投机行为的便车,增加了一笔额外收益UL。为进行演化博弈分析,假设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群体中选择严格监管的企业比例为X,不严格监管的比例为1-X,借贷企业群体中选择不投机的比例是Y,选择投机的企业比例为1-Y,X(t),Y(t)均是时间t的函数,X和Y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33不考虑激励措施下的监管方与贷款企业博弈

给F(x)求导[SX(]dF(x)[]dx[SX)]=(1-2x)[y(UL+FL)-UL](5)

此时有两种情况:当y>[SX(]UL[]UL+FL[SX)]时,x=1是为演化均衡点,即监管方群体趋于严格监管;当y

复制动态模型反映了监管方的策略行为选择过程, [SX(]dx[]dt[SX)]表示随时间变化,监管方选择严格监管的变动速度, [SX(]dx[]dt[SX)]>0时监管方选个严格监管的概率会增加,反之减少。

同理可得,借贷企业不投机的复制动态方程是:

F(y)=[SX(]dy[]dt[SX)]=y[ES(不投机)-ES[DD(]-[DD)]]=y(1-y)[x(SS+US)-US](6)

x=[SX(]US[]US+SS[SX)]时,F(y)0,此时y的任何取值都是稳定均衡状态;当x≠[SX(]US[]US+SS[SX)]时,令F(y)=0,则y=0或y=1时取得稳定状态。

给F(y)求导[SX(]dF(y)[]dy[SX)]=(1-2y)[x(US+SS)-US](7)

此时有两种情况:当x>[SX(]US[]US+SS[SX)]时,y=1是为演化均衡点,即借贷企业趋于不投机;当x

复制动态模型反映了监管方的策略行为选择过程, [SX(]dy[]dt[SX)]表示随时间变化,借贷企业选择不投机策略的变动速度,[SX(]dy[]dt[SX)]>0时借贷企业选择不投机的概率会增加,反之减少。

34激励方式一:对借贷企业施加惩罚

在银行的信贷合同中,借贷企业不投机是其应当履行的义务,反之投机行为必须受到惩罚,在二者关系中只有惩罚不需要奖励。相较之下,银行对监管方的激励措施则必须有奖有罚。从银行的成本考虑,如果银行可以绕过第三方物流的监管,那么银行就失去对监管方施加激励措施的动力。当贷款企业存在投机行为时,不论投机是否成功,银行都会对其罚款,罚款金额为T。监管方支付不变。

35激励方式二: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施加奖惩

借贷企业是否投机有明确的判断标准,但第三方物流是否尽职监管则很难判定。当借贷企业选择投机而监管方选择严格监管时,判定为投机失败,此时银行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给予监管奖励K,反之若借贷企业选择投机监管方选择不严格监管,则投机成功,银行施加失职惩罚T。其博弈矩阵变动见表3。

(3)K≠0,T≠0即同时存在奖惩时,当y=[SX(]T+K+FL[]T+K+UL+FL[SX)](11),F(x)0,此时x的任何取值都是稳定均衡状态;当y>[SX(]T+K+FL[]T+K+UL+FL[SX)]时,x=1是为演化均衡点,当y

4博弈分析

41增加激励措施对监管效率的作用

按照方案一增加激励措施后,博弈仍然不能实现演化稳定均衡,但在x的分母中增加了惩罚T,此时相位图中与Y轴平行的x直线可以向左或向右移动,如果x向左移动会增加相位图右上角博弈双方同时选择1的面积,即方案一中的x若小于不激励时的x,则双方选择(严格监管,不投机)策略的概率就会增加,此时US

方案一、方案二都可以促使博弈双方以更大的概率选择(严格监管,不投机)这一最佳选择,且因为两个方案激励对象不同,所以两个方案互不影响不能比较孰强孰弱。如果两个方案二选一则银行倾向于选方案一,两个方案同时使用则效果更强,由于可控制的参数更多实际操作性也比单独使用一种方案好。

42奖励策略和惩罚策略之间的比较

在方案二中,分别考虑了T=0,K=0,K=T,K≠T几种情况,计算可知,如果只考虑单一惩罚或单一奖励,K=T时效果一样,如果K≠T,对y=[SX(]K+FL[]K+UL+FL[SX)],y=[SX(]T+FL[]T+UL+FL[SX)]相减作比较,得到:若K>T则直线y向上移动,此时选择严格监管的第三方物流减少;若K

5结论

本文用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供应链金融中的监管博弈行为,并在博弈中增加奖励和惩罚的激励机制,分析了博弈中的参数,通过三种激励措施间的比较,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借贷中小企业之间的博弈不存在演化稳定均衡解,两者之间的博弈是循环往复的过程,即使加入奖惩措施也不会改变;第二,添加激励后,博弈双方更趋向于(严格监管,不投机)的最优策略,供应链金融中监管效率提高,有利于信贷回收;第三,选择激励措施时,若只考虑对博弈双方中的一方施加激励,则对借贷企业施加激励对银行更有利;第四,同时对博弈双方激励比单独对一方激励的效果好,激励措施中奖罚并举的激励效果优于单独奖励或惩罚,奖罚数额不一定相同,惩罚大于奖励的措施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胡跃飞供应链金融――极富潜力的全新领域[J].我国金融,2007(22).

[2]马娟,万解秋银行与第三方物流合作供应链异业协作的演化博弈[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5(3).

[3]弯红地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模型分析研究[J].经济问题,2008(11).

[4]肖奎喜,徐世长,熊剑群态融资机理与路径演绎――基于博弈分析的中小企业融资决策与理性突围[J].财经科学,2009(5):39―47

金融供应链的概念范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 供应链金融 风险 控制对策

近几年来,商业银行根据中小企业的业务形势和特点,逐渐形成了基于企业的金融供应链和金融链体系,这不仅向供应链成员提供了系统方案,还为企业技术突破瓶颈找到了合适的解决方案,有利于在供应链管理的背景下实现企业与银行的互利共赢。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情况,直接关系到供应链的整体运作和实施情况。因此,建立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控制体系有利于供应链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一、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概念及业务模式

供应链金融是指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的控制,无论是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制成,还是最后将产品销售到消费者的手里,这一系列过程中,将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的用户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功能链条结构。也可以说,供应链金融不仅是一条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资金、信息链,还是一条增值链。因为原材料经过加工、包装和运输等过程后,在供应链中,提升了它的附加值,为相关的企业带来了庞大的利益。但是如果部分核心企业在商品销售阶段,强制性的长期贷款却不能及时回收,就容易导致企业出现短暂的资金周转困难问题。由此,根据借款人在不同贸易环节中融资需求风险点的差异以及中小企业运营过程中资金缺口的特点,形成了三种基本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即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和融通仓融资。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风险

(一)法律风险

供应链金融本身是一种创新业务,业务的模式多样化,且不断有新的产品推出。但是与传统金融业务相比,它的标准化程度却比较低,而且在诸多方面也涉及到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如信用捆绑、交易文本、货物监管和资产处置等,目前关于供应链金融相关的法律还并不十分完善,难以将这些方面完全进行覆盖,就容易给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法律风险,法律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由于它的变化也容易导致供应链发生经营风险,因此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危机。

(二)信用风险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之一参与主题的多样性,决定了其风险的来源也会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和复杂化。近年,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与国外相比,信息透明度差、资信评级不高、财务管理不完善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着。而这些不利的融资因素就容易导致信用风险。此外,中小企业资产的规模比较小,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如果在管理上出现不规范,缺乏自身信用管理。长此以往缺乏信用,将成为限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障碍。

(三)操作风险

在供应链业务中,银行通过封闭控制物流和资金流,将借款人信用状况和信贷资金安全进行了有效的隔离,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银行的风险管理链,还增加了其他诸多风险,而这些风险控制的细节,将会导致操作的复杂性远远大于传统的信贷业务。供应链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供应链上下游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结构变化,而随着日趋增多的参与主体的,虚假信息传播也相对增加,信息传递出错就不可避免了,这也是导致操作风险发生的重要原因。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也可称为偿还风险,主要是市场的变化,让企业无法按照原定的计划来销售产品,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企业估测的错误,也可能是出现了新的替代品,使其产品被淘汰,导致企业销售计划的失败,出现资金缺口,无法如期偿还银行贷款,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了还款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动产担保的不健全

健全的法律体系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完善法律制度不仅能有效的保护信贷人的合法权利,还能有效地促进金融业务健康长久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以流动资产作为担保物进行信贷的一种形式,比如存货、预付账款、应收账款等。因此,当涉及到动产担保物权这方面时,相关的法律是否完善,就直接关系到了商业银行开展这项业务的积极性和安全性。

(二)金融监管机构理念不与时俱进

供应链金融,可以看作是一种创新的银行业务,它的业务开展必须要与金融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相适应。供应链金融无论是在客户构成和风险控制上,还是在担保资产的选择和盈利模式上都与传统的授信业务有巨大的区别,因此,金融监管部门的理念也要随着变化与变化,以求对其进行更好的监管。银行业务发展的生力军即是创新业务,从本质上看,也是对风险控制手段和理念的一种创新,监管部门对其的监管理念直接关系着银行对业务创新的积极性,如果监管部门仍旧固守传统的标准,控制银行对创新的开发和运用,很容易导致更多风险的出现。因此,在面对供应链金融监管方面,监管当局者应与时俱进,更灵活的进行监管。

(三)金融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发展滞后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成本较高的业务,信息技术运用的广泛度和深度直接与运营成本的节约高度相关联。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绝大多数部门并没有将此类业务有机的整合到经营平台中,这就造成供应链金融与贸易的巨额分流成本的增加。在这几十年中,虽然我国银行的金融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这只能满足企业对资金流的基本监管,却没实现供应链中资金流与信息流有效的进行对接。

四、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的控制及对策

(一)对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进行改革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内部控制机制的超越与构建,是一种自我约束的行为,是对各职能部门和人员从事的经营活动进行制度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一种方式,以期能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要加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内控机制建设,就必须要做好“三行”的建设,严厉禁止执纪不严、有章不循等行为的发生,与此同时,要遵守内控的全面性、有效性等原则,任何人都没有违反规则和制度的权力。

(二)建立和完善贷后风险预警机制

应急预案的设置和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能有效的对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风险控制,可以根据分门别类的风险预警信号,对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和监督,这不仅有效加强了风险分析的技术含量和风险搜索的有效性以及针对性,从而提高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然而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是能够相互传染的,这比一般的信贷风险大,因此,建立和的完善贷后风险预警机制对于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是及其重要的。

(三)合理运用操作风险转移手段

在国外金融业务供应链的实践中,许多操作风险是通过保险公司的方式来进行的,但目前我国并没有大规模推广风险保险的基础。但是,在第三方物流监管中,供应链金融业务运作的一部分风险是可以通过相应的保险产品进行转移,这是目前已知的转移操作风险的一种方式,我们称为风险保险。还有一种与风险保险相似的手段操作环节外包,操作环节外包也是有第三方物流的监管环节。目前,不少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通过物流协议,将操作风险转移到合作监管方的身上,这样不仅提高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监管的积极性,同时也降低了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成本。

(四)加大加快信息中心的建设

加大加快建设信息中心,将所有的操作流程都集于中心的系统中,这样能够将操作过程信息化和制度化,操作步骤透明化,从而有效的减少对操作人员的依赖。在信息中心中建设中,操作指导功能,风险预警功能和错误纠正功能,都能极大的降低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几率。

(五)创新对供应链金融的现金流控制手段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只要控制好现金流在整个供应链圈内的循环,就能有效的降低违约的风险。而控制现金流的具体手段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予以实践。首先,可以根据产品本身的特点和资金的安排和资金的回收进行金融产品的组合安排,控制现金流周期;其次,制约和控制信息文件;再次,进行业务流程模式和商务条款控制,通过多方业务协议和合同条款,保证现金返还的途径;最后,充分发挥财务报表在现金流控制中的作用。对企业各种账款以及销售收入进行监控和管理,能有效的控制和检视现金流。

五、结论

商业银行与对方竞争的主要优势在于创新,在进行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风险,面对创新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就必须实行有效的控制和即使的防范。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个更全面、更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能覆盖整个商业银行的方方面面。这样有利于将商业银行面临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降到最低程度,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平志国.面向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3).

[2]陈李宏,彭芳春.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J]. 湖北社会科学,2008(11).

[3]王柳燕,蒋建华.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J].消费导刊,2009(24).

金融供应链的概念范文11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风险扩散;防控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7)02-0063-05

一、引言

作为解决中小企业信贷困难的有效方式之一,供应链金融在国内的发展十分迅速。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国内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14.98万亿元。而风险问题一直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研究越来越多,如李毅学(2011)利用层次分析法展示了其评估过程,并将供应链金融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大类,信用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和操作风险成为非系统风险的主要内容。实际上,信用风险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别,对信用风险的研究已经成为供应链金融风险研究的重点。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研究集中于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两个方面。在信用风险识别方面,刘远亮、高书丽(2013)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信用风险识别模型对供应链金融中的小企业信用进行识别;在信用风险评价方面,熊熊、马佳、赵文杰等人(2009)为了避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中主观评价因素的影响,将主体评级和债券评级纳入到信用风险评价中,有效地保障了信用评价体系的客观性;而陈长彬、盛鑫(2013)在构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时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了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完整性。

通过上述已有研究发现,学术界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的研究涉及很少,而信用风险在供应链网络中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运行具有很大影响。因此,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的研究不但能够保障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体系的完整性,而且能够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提供借鉴。

二、研究背景

(一)供应链金融发展不断生态化

随着生产分工的日益加剧和供应链管理的不断演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经历了由供应链单一环节的金融服务到供应链网络的金融生态优化、再到供应链金融生态的过程。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从原本单一的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业务向上游采购应收款业务和下游销售预付款业务延伸,产生了基于债权的应收账款融资、基于货权的存货融资和预付账款融资三种模式。供应链金融服务功能也从融资服务向集合融资、支付、结算、保险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转变。

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起源于原深圳发展银行进行的“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业务”试点,并在2003年率先提出“1+N”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其中,“1”是指供应链核心企业,“N”是指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上下游成员,实质上是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引入其上下游企I的授信服务中,有效地保障了供应链金融的风控问题。此时的供应链金融存在的目的是满足供应链上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供应链金融服务具有单一性。而随着企业竞合模式逐渐向供应链间竞争合作模式转变,供应链网络治理与供应链金融的关系不断深化,供应链网络治理成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基础,供应链网络的信息获取、资源控制及风险分担等功能不断得到发挥,金融授信模式将实现从不动产授信到动产授信、静态授信到动态授信、单一授信到整体授信模式的转变。供应链金融业务沿着供应链网络模式进行非线性延伸与扩散,供应链金融服务不断多元化和集成化。供应链网络的集成运动不断加剧,供应链网络中组成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加强,更多的商业生态元素被纳入供应链网络生态系统中,形成了供应链网络生态系统的集成动力机制。

在供应链网络生态系统集成动力机制的作用下,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成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高级商业形态(见图1)。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基础,在对整条供应链进行持续优化与协同管理的同时,严格把控真实贸易的交易环境,改变资金在供应链上的流通方式和存在形式,实现闭合式资金流通。实质上,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包含供应链网络的全部功能,并将投资、财务、会计和金融风控纳入其中,实现供应链网络交易的高效性。具体地说,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构成包括外部环境和参与主体两大类。外部环境涵盖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两部分:制度环境包括管制因素、规范因素和认知因素,管制因素涵盖法律、政策、规定等相关内容,属于工具性质的制度系统;规范因素与社会责任相关;认知因素属于群体对外部世界真实的理解。技术环境包括供应链金融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参与主体包括金融服务需求方、金融服务供应方、服务外包主体和监管机构。

(二)供应链金融本质:信用创造与信用扩张

为了解决银企间的信贷隔阂,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一方面能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另一方面为金融机构增加新的业务点和利润来源。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信用的功能,两者存在紧密的联系。金融机构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将真实贸易作为核心指标,以防控供应链金融的业务风险。真实贸易存在于供应链生态系统中的交易主体之间,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分析,在控制真实贸易基础上进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实质上是将具有强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与弱流动性的实物资产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资金在供应链上的优化配置,增强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流动性,即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发展。信用是解释银行、货币及实体经济之间内在联系机制的核心概念。信用与供应链金融在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发展方面具有一致。此外,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交易主体间存在的商业信用是供应链金融实现生态化的基础,也是供应链金融实现增量反应的前提,在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不断融合下,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进程才会加速。因此,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信用创造与信用扩张。

信用创造是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支持的过程,传统的信用创造是以商业银行为基础进行的,而现代信用创造的主体则突破了商业银行的局限性,各类非金融机构参与到信用创造中来。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创造以商业银行为主体而受到金融体系的制约,非金融机构作为信用创造的辅助部分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用扩张是在信用创造活动完成后进行的信用在供应链交易主体间的传递活动。信用扩张方向与供应链中商流方向具有一致性,原因在于信用扩张起始于交易双方的合同签署(订单),终结于下游贸易的回款。因此,在贸易中产生的相关资产(包括应收账款、存货和预付账款)成为信用扩张的载体。

(三)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问题显著

在传统融资活动中,银行信用度量的对象是单个借款企业的信用资质,而在供应链金融中则变成了整条供应链金融的运行状况。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交易主体间关系紧密,连接性较强,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基于金融机构的角度,“新巴塞尔协议”将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类。信用风险指借款人和市场交易对象违约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指银行的资产组合由于市场波动、经济周期影响等因素导致的可能损失;操作风险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国内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来源于信用风险。有数据表明,供应链金融风险90%以上来自于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客户欺诈,包括控股权的争议、资本的抽离、隐性负债、非相关多元化投资、实际控股人的不良嗜好。其中,控股权的争议指供应链金融资产所有权在法律上出现争议,重复质押就是在存货融资业务中因存货所有权归属问题导致的典型控股权争议问题;资本的抽离指债务人通过关联交易将企业资本转移的行为;隐性负债指没有记录在资产负债表内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性化的债务;非相关多元化投资指债务人获得资金后将资金用于其他途径,而非将资金用于扩大生产贸易;实际控股人的不良嗜好属于个人道德问题,同样会带来信用风险问题。信用风险的传导性是信用风险扩散的前提,供应链金融的复杂网络则为信用风险扩散提供了媒介条件。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后果将对特定产业形成强烈冲击,其影响深度和广度都是其他风险难以企及的。影响至今的钢贸危机事件是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的典型案例。钢贸危机事件的核心在于质押物的重复质押,属于信用风险的控股权争议,之后发生的钢材质押物挤兑事件则是因为没能有效处理信用风险扩散而产生的严重后果。

三、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扩散机理

供应链是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构建的基础,供应链金融交易主体是市场中独立的经济主体,交易主体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矛盾决定了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仍是个不稳定的系统结构。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环境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部分交易主体的行为将对供应链金融产生影响。风险在供应链中的传递是通过交易主体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的。信用风险的扩散同样是通过关联企业的相互作用进行的,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单个交易主体的界限逐渐动态化和模糊化,交易主体间具有高度关联性,也就是具有传染性。因此可以发现,信用风险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呈现出客观性、可控性、周期性和传染性的特征。客观性是所有风险种类的共同特征,即风险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控性是可以通过人为控制将信用风险降到最低;周期性表现为信用扩张和信用收缩活动在供应链金融中交替出现;而信用风险的传染性表现为部分交易主体的失信行为将会导致整个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紊乱和信用传递链条的中断。

(一)信用风险扩散的表现形式

风险扩散的表现形式可以从方向层面、线性层面和连续性层面进行划分。在风险扩散的方向层面,可分为单方向扩散、双方向扩散、多方向扩散和混合扩散四种。单方向扩散是指沿着一个特定渠道进行扩散,其扩散具有区域特定性、直接性和单调递减性的特征;双方向扩散是指风险扩散沿着两个相反的渠道进行,其扩散具有方向相反性、α餍院透丛有裕欢喾较蚶┥⑹欠堑ヒ恍远喾较虻母丛永┥,其扩散沿着多维度展开,扩散路径和扩散强度呈现非均衡性;混合扩散的方向是不确定的,且无法判别扩散的方向,扩散的可控性较差。在风险扩散的线性层面,可分为线性扩散和非线性扩散,线性扩散表示交易主体的风险扩散损失和风险概率与扩散的时间或其所在的位置是线性关系,非线性扩散则呈现非线性关系。在风险扩散的连续性层面,可分为连续式扩散和跳跃式扩散,跳跃式扩散又包括可去间断式扩散和纯跳跃式扩散两种形式。

(二)信用风险扩散速度

风险扩散速度表示风险扩散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的动态过程,受到风险扩散时间、交易主置和风险损失的影响。在风险扩散的时间进程中,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的风险扩散速度较慢;中期会迎来风险扩散的爆发阶段,风险扩散速度瞬间加快;后期风险扩散会处于动态稳定的时段,风险扩散速度平稳。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扩散速度遵循同样的发展规律。

金融供应链的概念范文12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风险 防范措施

一、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及其作用

供应链金融是指人们为了适应供应链生产组织体系的资金需要而开展的资金与相关服务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是银行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开展综合授信,并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变为产业链的风险管理,本质上,供应链融资是贸易融资的延伸和深化。同传统贸易融资相同,银行在供应链融资服务体系上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提供资金。但是,供应链融资突破了买卖双方由于贸易形成的贸易关系的局限,使融资活动形成一条贯穿供货商、核心企业、经销商、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金高速公路,从而使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提高供应链中资金的利用效率,供应链金融的目的就是为供应链各方提供一种多赢的高效融资解决方案。物流企业参与了供应链交易的整个过程,掌握较多供应链内部各相关利益主体的信息。供应链金融能够为参与主体带来多赢的局面。首先,商业银行可以拓展业务范围,为银行带来更多的客户集群;其次,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可以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来获取融资,缓解流动资金压力,继续扩大生产,节省了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而核心企业只要提供信用担保,不需要提供额外的成本,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加入这条供应链。

当前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一点对全国、属地化办理和集中处理模式。“一点”是指以某一核心主体为中心,“全国”是指位于核心主体核心企业供应链上小游的中小企业。这种模式主要是核心企业提供其供应链企业名单,并为这些企业提供信用支持,然后以核心企业为起点,将供应链金融服务扩展到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众多中小企业。属地化办理模式强调供应链企业营销的营销主体是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属地行。其特点是总行统筹,属地行办理,核心企业所在地行配合营销。集中办理模式是由属地行发起,核心企业所在行配合,有统一的中心部门处理。这一模式的前提是必须建立统一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部门,如民生银行的贸易金融部,统筹供应链融资和贸易融资业务的运营和拓展。

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由于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信贷产品中一种特殊的产品,因此供应链金融同样具有传统的金融风险特征,仍然具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监管方的管理风险。关于信用风险,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供应链金融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供应链金融是以贸易的自偿性和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为基础进行授信的,能够有效降低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违约风险,但是仍然有其他风险因素可能造成借款企业违约,给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带来损失。由于中小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对于市场预测缺乏一定的分析,受外在环境影响较大,有时候会出现盲目生产、盲目投资的现象。一旦市场风向发生转变,那么中小微企业可能会出现破产的状况,有些中小微企业主会选择逃债,留给银行的是空壳的公司。对于市场风险,一旦发生逾期未还贷款的情况时,企业资产的变现价格就可能和当初作为抵押、担保时的价格不等,若是此时价格处于低谷期,就无法弥补银行的损失了,这就是供应链金融的市场风险,可能引发动产变现价值的缩水,无法足额偿还或者不能偿还债务,形成坏账。而对于操作风险,供应链融资的过程包括:产品设计、信用调查、授信审批、出账、贷后管理和贷款回收等,每一个操作环节上发生偏差,都有可能给银行带来损失。供应链融资的核心部分就是有效控制授信支持型资产,降低信用风险的发生。实质上这一做法造成了信用风险向操作风险转移,降低了信用风险的发生,增大了操作风险的概率,所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远大于传统的授信业务。供应链金融中的法律风险主要是供应链金融的业务主要是资产支持型信贷业务,因此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过程中,动产担保物权的归属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开展这类业务的安全性,但我国国内相关法律制度关于动产担保物权的方面内容模糊,可操作性差,由此带来了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不确定性。而对于监管风险,我国物流业的蓬勃发展也只有近二十年,物流市场上以民营企业居多,存在着公司规模小、操作不规范、监管人员素质低的问题。监管公司对抵质押物的审核不严、管理不善等行为,易导致存货价值低于融资金额,一旦发生贷款企业逾期不还的状况,存货价值难以弥补银行的损失。因此,监管公司的管理也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来源之一。

三、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对于供应链风险的防范措施,首先应当营造适宜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的金融生态环境,改善供应链金融的制度环境:完善关于动产的保护法律,我国应尽快修订原有法律中不适宜实际操作的条款,根据供应链金融融资业务制定详细具体的法律法规;建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行业规范,建立供应链金融的准入系统,对于金融机构、供应链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行业规范,这样使得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杜绝一些商业银行采用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加快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建设,提升供应链金融信用基础数据库的服务水平。其次应当优化供应链金融行为主体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核心企业加强供应链的管理:。一方面,核心企业不应该凭借自己在供应链上的强势地位,在交易价格、付款方式、销售指标等方面挤压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将中小微企业的流动资金转移到自己企业中来。并且核心企业还应该积极发挥供应链中核心地位的作用,可以给与供应链成员一定的优惠政策,如涨跌价补偿、品牌支持、订单保证等等,来增强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降低供应链融资的授信风险。另一方面,核心企业应该严格管理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并建立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准入和退出制度,为商业银行筛选出良好的合作对象,并在贷款定期向商业银行有关授信人的相关信息。最后应当选择良好的合作监管方式,应建立物流合作监管方的评估体系,严格筛选第三方物流企业,选择那些经营管理能力强、合作意愿强、具有一定偿付能力的合作监管方,商业银行可以将固定经营场所、经营规模、商誉、责任意识、硬件设施等因素纳入合作监管方的评估体系,以降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