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近代会计的主要特征

近代会计的主要特征

时间:2023-06-08 10:58:16

近代会计的主要特征

近代会计的主要特征范文1

关键词:外来文化 北京 近现代建筑 影响

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一时间使北京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聚集地,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建筑业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新址的建成,使北京成为世界顶尖建筑师们的竞技场,促成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外来建筑文化的又一次碰撞与融合。那么在近现代的中国历史中,作为首都,北京的建筑是否也受着外来文化的深刻影响?外来文化对北京建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在这些影响下北京近现代建筑表现出哪些主要特征?这将是本文主要论述的内容。

本文的“外来文化”,指的是外来的建筑文化和思潮,主要是指19世纪中叶至改革开放以来曾对中国近现代建筑体系的形成产生过影响的西方和苏联的主流建筑思想。

本文的“近现代”,指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78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

一、北京近现代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

1.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西方化”阶段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开始了被动的“西方化”过程,建筑风格也开始了“西方化”演变过程,这些变化最初主要发生在外国租界区内,以西方人来建筑设计。西式建筑成为当时整个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华人社区。北京近现代建筑文化的“西方化”是在庚子之变以后,清政府自上而下进行政治变革,整个社会风尚从鄙视“洋化”转为崇尚,“西化”的建筑形式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2.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近代化阶段

这一时期建筑文化与前期的“西方化”不同,近代教会建筑的尝试,使国人激发了民族自尊心,给予摆脱西方束缚,争取独立发展,在新建筑中掀起“中国固有形式”的传统复兴浪潮。这一时期中国的近现代建筑十分繁荣,主要大城市的基本格局风貌形成。

北京近代化建筑的变化主要出现在“建筑师”这一职业群体出现以后,先是外来建筑师对中国“固有形式”的探索,之后是留学建筑师归国成为近代北京建筑的主体设计师。此时的北京建筑,现代结构空间与传统形式得到了完美结合,并出现了折衷主义的倾向。

3.20世纪50年代——70年代:“苏联化”阶段

这一时期伴随着国内的政治变化,建筑领域出现了一股“一边倒”向苏联学习的倾向,欧美等西化思潮的影响一度中断,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的巴洛克古典主义风格。此时的建筑思想完全受苏联的建筑思想影响,具有一种与政治和计划经济紧密联系,复古主义和折衷主义相结合的倾向。

二、外来文化对北京近现代建筑的影响

1.外来式建筑的移植

北京近现代建筑存在着“西方化”和“苏联化”两次对外来建筑形式的模仿和照搬,第一次是西方在北京建立的教会建筑,成立的教会学校,第二次是建国后“一边倒”学习苏联,北京建筑脱胎于“苏氏”的建筑,推动了后期的教会大学乃至整个北京。如当时建立的北京展览馆是由中苏合作设计,是苏俄建筑思想在中国全面展开的标志性建筑。

2.折衷主义建筑的盛行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建筑师及传教士将当时欧美流行的折衷主义传入中国,而新中国成立后向苏联的一边倒,又将另一支具有浓郁色彩的折衷主义引入,使得一“资”、一“社”两大派别在中国相遇。北京建筑的折衷主义是把中国和外来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形式进行组合折衷的建筑形式,做到相互交融。

3.设计主体的转变

19世纪20世纪初,外来建筑师成为北京建筑的设计主体,其设计风格大量采用外来建筑的形式。而随着我国建筑留学生的回归,归国的建筑师开始登上本土建筑设计的舞台,成为北京建筑的设计主体,这一时期的北京建筑也开始更多的注重中国的传统文化本位。

三、北京近现代建筑在外来文化影响下的表现特征

1.建筑发展相对滞后

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同时期世界的发展步伐,随之而来的是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发展也相对滞后于世界的发展,当世界建筑史正在发生翻天覆地变革时,中国的建筑还在自我体系中延续。鸦片战争冲破了这一原有的自我体系,但是我们的建筑体系却一直处于被动和盲动中徘徊不前,其建筑在整体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发展过程也相对滞后。因此北京近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独特的政治文化印记

在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中,北京先后经历了清王朝、北洋政府及新中国的首都,长期作为政治中心地位,因此受政治因素影响巨大,政治文化印记成为北京近现代建筑的独特特征。

例如20世纪初期清政府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使西式建筑成为当时的社会时尚,一时间,清政府就先后建造了外务部迎宾馆、大清银行、陆军部等众多仿照欧洲古典风格的官办事业建筑。受其影响,很多民间的建筑也开始模仿西方样式,出现了很多具有外来建筑文化影响的折衷主义建筑。而新中国成立后的“一边倒”学苏联,建筑的设计逐渐开始以政治和计划经济作为衡量标准。这些都足以证明北京近现代建筑中带有的独特的政治文化印记。

3.传统文化本位贯穿始终

虽然经历了“西方化”阶段、近代化阶段和“苏联化”阶段,但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始终贯穿始末。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中外文化的碰撞使民族文化心理产生了顽强的生命力,传统文化本位的创作具有一贯性,从固有形式到民族形式,以至于到20世纪80年代的“形似、神似”,即便采用了外来的风格特征,也都在传统情节和传统文化心态上有所表露。纵观北京近现代建筑,建筑设计长期呈现了传统文化本位与西方建筑并存的折衷主义,如北京图书馆、西客站,都存在着很深的传统本位渊源。

结束语:

中国近现代的特殊历史环境,作为各种文化汇聚中心的北京,经历了“西方化”阶段、近代化阶段、“苏联化阶段”,造就了北京建筑中的许多特征表现:建筑发展相对滞后、独特的政治文化印记、传统文化本位贯穿始终等。面对当今经济的全球化,建筑文化的国际性也会越来越多,民族特色会逐渐减少,汇聚了国际强大的设计团队的北京的建筑在未来的建筑创作路上将何去何从,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将给予我们深刻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力霞.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北京近现代建筑[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位论文,2008

近代会计的主要特征范文2

关键词:3D人面模型;个性化人面;多分辨率绘制;特征约束

中图分类号: TP39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三维人面模型的个性化设计,在三维游戏、虚拟主持人等应用中变得愈发重要。实现个性化三维人面的应用需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模型的建立,通常是选取一个中性人面模型,依据个性化信息将中性模型变形到特定模型[1~3];二是模型的实时绘制,在保证绘制速度的同时要求绘制有较好的视觉效果。虽然目前三维人面的建模方法有很多[4],一般的建模软件如3DMax、Maya、Poser等所建立的模型真实感很强,形象逼真,但是由于结构方面的问题无法方便地做个性化变形,再加上数据量大的原因使得在保持图像质量的同时存在着模型实时渲染可行性不好的缺点,因此对建模、存储、渲染的代价及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5],由此引发了高质量三维人面模型实时绘制与普通应用的较低配置硬件之间的一些矛盾。

我们给出了一种新的个性化三维人面模型的设计及绘制方法。模型的数据结构能有效支持中性模型的个性化变形;特征约束且与视距相关的多分辨率绘制方法很好地满足了较低配置硬件上的实时性需求,并在快速绘制过程中较好地保持了人面的视觉特征。

1特征定义和模型数据结构

人面模型数据结构的设计要支持模型的个性化变形和实时绘制。面部变形是使中性人面与特定的人面数据拟合达到形状匹配[6],实时绘制要保证面部主体结构的失真尽可能地小。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特征的三维人面模型FHFM (FeatureBased Human Facial Model)。将网格模型中的点分为特征点(vfea)、边界点(vbord)和普通点(vcom),根据MPEG4中人脸定义参数FDP(facial definition parameters)[7]标准,取其中影响人面形状程度较大的44个特征点,如图1所示。

定义1点v的邻域为模型中所有以v为一个顶点的三角形的并集,记为Neibor(v)。

定义2与特征点相连的边为特征边efea,其他的边为普通边ecom,边的两个点互称对应点。

定义3与特征点互为对应点的普通点为辅助点vaux,用来控制特征区域的简化程度。

基于以上考虑,设计数据结构如图2所示。

图2中从上至下依次为三角形面表、边表、顶点表及特征点表。顶点表记录了模型所有点的信息,包括序号、位置、邻接边、特征及边界属性;边表记录了每条边的序号、该边两个顶点的位置、边的邻接面、折叠误差值;面表记录了每个三角面的序号及组成边的位置;特征点表记录了特征点在顶点表中的位置。因此,由邻接关系可以很快地确定每个点的邻域及模型的边界信息,特征点表的建立可以方便地找到特征边和特征面,通过特征边又可以找到与特征点相对应的辅助点。因此这种数据结构的建立不仅清晰化了模型内部的几何关系,而且由于特征点表的定义使得其可以很好地应用于中性模型的个性化变形(特征点带动特征区域移动),同时有效地支持了用半边折叠操作实现的基于特征约束的多分辨率绘制方法的实现。

2与视距相关的模型简化

2.1离散模型和连续模型

提高三维模型绘制效率的方法之一是在不影响画面视觉效果的前提下,根据视觉信息的冗余程度逐次简化模型的表面细节来减少其几何复杂性。运行前要进行一定的预处理,运行时根据视距调用模型数据按照简化算法绘制不同细节层次的图形。通常有两种形式:离散模型和连续模型。

离散模型是离线阶段生成的多级子模型,这些模型的多边形数量有很大差异。应用程序保存下模型所有的级别,在运行时选择一个合适的级别[5]。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其数据结构比单一的高分辨率模型消耗更多的存储空间,另外模型之间转化时会引起图像的跳跃。

连续模型也在离线阶段生成,它通常被编码为基模型和一些运行时执行细化操作所需要的信息。文献[3]提出了基于特征点逼近的三维人面模型绘制方法,把人面模型表示为一个由特征点相互连接构成的基模型和一组细节层次标量。它的数据结构所需的存储空间通常情况下并不比原始网格多,而且其几何渐变的方法实现了伪连续渐变,但其简化绘制算法时间效率较低[5]。

根据我们提出的三维人面模型FHFM具有特征点的描述这一优势,考虑用一种用半边折叠操作来实现快速的连续多分辨率绘制,在完成视距相关性处理时以特征约束性来保证各分辨率下的绘制效果。

2.2半边折叠操作

选用半边折叠操作来简化模型主要出于以下考虑:近似模型中的顶点是原模型顶点的子集,如图3所示,这样可以在绘制中直接使用原有的顶点性质。另外这种操作可以在删除顶点时不产生空洞[8],避免了重新三角化,这使得实时简化成为可能。

半边折叠操作有可能改变模型的拓扑结构,出现自相交生成悬面、悬四面体等情况。为此,给出半边折叠的约束性条件:

(1) 对于所有与vi,vj相邻的vk,{vi,vj,vk}必须是模型中的一个三角形;

(2) 若vi,vj都是边界点,(vi,vj)必是模型中的一条边界边;

(3)折叠边的Relatedface的个数须小于3。

2.3误差度量原理及顶点的合并

简化后的模型须与原模型尽量相似,文献[9]给出了一种基于细节的自适应网格简化方法,用以保留模型的几何细节。为避免出现人面五官及轮廓的严重错位或丢失,我们采取了一种特征约束的方法。以一条边的两个点到对应点邻域的距离为误差度量标准,不同类型的边,其误差计算方法及顶点的合并方式有所不同。

对任意边(u,v),先分别计算两个点到其对应点的邻域所包含三角面的距离之和,令其为Du,Dv。其中,两个点到其相交邻域的距离为0。

(1) 若是特征边,其折叠误差(vfea,vaux)=Dfea,辅助点合并到特征点,与此同时与特征点相连的普通点、普通边成为新的辅助点、特征边;

(2) 若是普通边,(vaux,vcom)= Daux,普通点合并到辅助点;

若Du

(3) 若边的两个点分别为非特征点的内部点和边界点时,=Dbord,内部点合并到边界点。

这种顶点的合并方式使特征区域附近的点以趋于特征点的方向进行简化,特征点得到了绝对的保留,特征区域的变化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因而模型的整体形状得到了保持。由此可认为模型的简化具有了特征约束性。简化的最高程度是所有特征点和一部分边界点按一定方式互联,即生成最简人面模型。

2.4折叠误差与视距的关系

选择模型级别的参照标准有距离标准、尺寸标准、偏心率、运动速度及固定帧率等。我们选取的是距离标准,其理论依据是物体距离视点越远,能够被观察到的细节部分就越少。因此需要在视距与分辨率模型之间建立一种映射。依据透视变换的思想,在视点参数与所选择的分辨率模型之间建立直接关系。当三维模型中的一条边离视点的距离充分大到可使得它在屏幕上的投影长度小于某一精度值ε时,它就可以被忽略,由此能计算出该边可被忽略时的最近视距。相应地可用同样方法计算出一条边的折叠操作引起的误差可以被忽略时的最近视距。

这个方法把模型与视距的关系建立在同一精度下,对造型简单且表面特征单一的模型具有通用性。但是人面模型比较特殊,特征性是区分个体的关键[10],因此有必要在简化中尽量保留人面模型的局部特征。我们对特征边和普通边给予不同的精度控制,令εfea< εcom(其值可根据用户需要自定义),则特征边的折叠误差在εfea下可以被忽略的最近视距要比在εcom下的大,这样在做变换时就可以将人面的局部特征保持在更远的视距范围内。

3特征约束的有序递减网格

3.1预处理

3D游戏等应用中最基本的一个要求是能以30fps的帧速实时生成三维动画。若帧速增至60fps可明显提升交互感[4]。为提高绘制帧速通常采用预处理技术。在预处理阶段,用已定义的数据结构并针对特定的εfea、εcom,我们提出一种原始模型的新的表示方法――特征约束的有序递减网格(Sorted Degressive Mesh with Feature Constraint,FCSDM)。它由原始数据和一个操作索引组成,是原始模型在实时绘制阶段的另一种形式,建立了模型与视距间的直接联系,在保持模型主体特征的同时保证了实时绘制的实现。

操作索引由折叠顺序表、三角形序列和视距指针组成。折叠顺序表中的每一个记录由最近视距、合并项及绘制位置项组成。三角形序列是原始三角形按删除顺序重新排序得到的。最近视距记录了由ei的折叠误差转化而来的最近视距值di;合并项表示顶点合并时vi合并到ui;绘制位置记录了每次折叠操作后需要被绘制的三角形的起始位置。操作索引中的记录根据di从小到大排列,用视距指针来指向di等于当前视距的记录。初始状态下最近视距为0,绘制模型为原始模型本身。建立操作索引的过程如图4所示。

在生成操作索引之前,首先要建立边的误差队列。通常先计算每条边的折叠误差Δ,再按Δ从小到大的顺序将所有边填入误差队列中。由于Δ越小的边越先被折叠,一旦被折叠,其他与该边的被合并点相同且Δ更大的边则不复存在,那么预先将这些边列入误差队列就失去了意义。我们在建立误差队列时采用了一种“最小化”的方法,在所有被合并点相同的边里,只将Δ最小的边及点合并信息填入,其他的舍去。这样列入误差队列的边数仅接近于模型的点数,减少了不必要的冗余,加快了操作索引的填写速度。

操作索引中的记录是根据最近视距从小到大排列的,但由于定义εfea < εcom,且有折叠误差Δ与最近视距成正比,因而Δ较小的特征边可能要比Δ较大的普通边的最近视距大,导致在建立索引时不能将折叠边完全按误差队列中的导出顺序依次填入。我们用特征边队列来存储部分待折叠的特征边及其最近视距。具体算法如下:

(1) 求出模型上所有合法边的折叠误差Δ,并记录合并信息。按照“最小化”的方法,将部分边按Δ从小到大的顺序建立误差队列;

(2) 取误差队列列首的边,判断其是否为特征边,如不是,转(4);否则,转(3);

(3) 将特征边的折叠误差转换成最近视距dfea,将该边及dfea暂存入特征边队列,规定入队特征边的折叠误差在整个简化过程中保持不变。然后执行如下操作:

从误差队列中选择下一个待折叠的边。如果仍为efea,则继续存入特征边队列,此时它的dfea一定大于已入队的特征边的最小视距。继续按顺序从误差队列中选择折叠边,直至为ecom。转(4);

(4) 计算ecom的dcom。如特征边队列非空,比较dcom和位于队首的dfea。将比较结果较小的边的最近视距及合并信息填入折叠顺序表,将由于该操作而被删除的三角形(最多为2)填入三角形序列,同时将三角形序列下一个空记录的位置填入绘制位置项,再将该边从其所在队列中删除。由于被合并点的所有对应点所在边的折叠误差及点合并信息都会发生变化,因此需重新计算这些边的折叠误差,并按“最小化”方法修改误差队列;

(5) 返回步骤(2),直到模型中的所有边为特征点与特征点或边界点互连,此时模型达到了最简。将最简模型中的三角形按原先后次序写入三角形序列中;

(6)将原数据中的被合并点按照折叠顺序表中vi的顺序重排序,将最简模型中保留的特征点及边界点按原先后次序排于其后。最后将所有数据按新点序更新。

3.2实时绘制

在预处理的最后将原始点序重排,是为了使数据的存储顺序与执行顺序一致,避免大范围地址跳转,这是保证实时性的因素之一。另外还需建立一个数组来寻找原始模型中被合并点的替代点。这种替代具有传递性,当vi合并到vj时,vj是vi的替代点;若vj在某个操作中又合并到vk时,vk是vi的替代点,这时在对包含vi的三角形进行绘制时就可以用vk来取代vi。当合并操作被恢复时,替代关系也相应被还原。实时绘制过程可描述如下:

建立一个元素数与折叠顺序表中被合并点vi的个数相等的数组replacer[ ]。初始状态下,replacer[vi]= vi。

当模型远离视点,视距指针从dk-1指向dk,vk合并到uk,同时更新replacer[vk]= uk。且若有replacer[vi]= vk,则更新为replacer[vi]= uk。将三角形表中绘制位置之后的三角形全部绘制,需要绘制有vi、vk的三角形时,就用从replacer[ ]中查到的uk来取代vi、vk。

当模型移向视点,视距指针从dk+1指向dk,从uk中分裂出vk,同时replacer[vk]= uk更新为vk。且若有原replacer[vi]= vk,则将replacer[vi]= uk更新为vk。将三角形表中绘制位置之后的三角形全部绘制,需要绘制有vi、vk的三角形时用vk来取代vi、vk。

这样在绘制过程中,只需随着物体距视点的远近而移动视距指针,同时修改replacer[ ]数组,从而根据绘制位置绘制不同视距下具有不同分辨率的近似模型。距视点越近,绘制的三角形越多,模型越精细;反之,模型越粗糙,且相邻简化层次之间三角形面片数之差最多为2,因此整个过程很好地实现了随视距变化的实时连续的多分辨率绘制。

4实验及结论

这种模型设计及绘制方法已在PC机上实现。人面模型原始数据由4B130个顶点和8B176个三角形组成。图5是由FCSDM生成的6个离散分辨率下的近似模型,可以看出简化后模型的特征处保留了相对多的点,特征区域得到了很好的保持,主体结构仍然很清晰。图6是无简化绘制和近似模型从近向远移动的比较结果,能够看出两者的视觉差异并不明显。

近代会计的主要特征范文3

但是,随着时代和国际化形势的变迁,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最早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审美观”又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本土审美的发展方向。自古作为“南边蛮荒、瘴夷之地”的广东,是中原战时难民的逃难地和失宠士大夫的流放地,人们本来就比较地厌倦封建文化,且历代作为中国主要的通商口岸之一,接触“西洋”更多,所以也更具开放传统。西方的东西,包括美学观念因此也受到了更多的欢迎。随着西方艺术与建筑进入了现代主义阶段,广东也率先步其后尘,从初始的“搬来主义”、“中洋杂交”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近代岭南建筑风格,其中开平碉楼的建筑应属代表之一。本文以现代美学为线索,阐述了现今当代开平碉楼建筑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大众审美;中西交融;华侨文化;开平碉楼建筑

一、中国建筑审美与近代西方建筑美学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具有很强的归纳性。先秦哲学家荀子说:“不全不不足以谓之美。”就是说艺术既要有丰富的、全面的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集中表现生活和自然。中国传统艺术表达方式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独特的现实主义表达方式,大至于建筑小至于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攉取了自然、社会、心理的众多具体事物抽象出一种和谐的平衡,讲究“天人合一”,崇高自然,与自然相融相生,造成了中国艺术重性情的特殊风格。中国的传统美学不操纵具体艺术形态的发展方法,却引领着艺术发展的指向。

中国传统建建筑一直都稳定地维持着自身发展规律。但是,在明代,由于对建筑结构的合理性和对建筑材料的使用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然而建筑技术的进步却没有推进审美的进一步发展,而局限在原有的审美体系中。审美主体渐渐在审美中的重用逐渐独立。到了清代中国传统建筑的堆砌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使中国传统建筑走向了辉煌后的没落。

在西方由于文艺复兴对人性的解放,从而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接踵而来的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更使科学技术与文化得以空前发展,其建筑也因此而具有更高的科学技术含量和文化影响力,为近代建筑美学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同时也给中国传统美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由于逻辑上的连续性和建筑审美发展态势产生的作用和社会文化心理息息相关的社会审美变化,西方美学并没有从根本上被中国传统美学排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建造师们对建筑风格有了更多的追求,传统建筑形式构成中很多有具有隐喻含义的各种元素被提取出来,与西方偏重自然和写实的造型元素相结合,产生了一种中洋结合,相映生辉的民国初期特有的建筑风格。这种从各种形式语言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建筑语言自由地组合,使所谓的纯粹建筑时代成为过往。西方建筑与中国固有传统风格的结合,同一建筑存在众多符号的形式成为当时较为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中西建筑文化碰撞的融合点成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审美的历史转折点,是推动近代中国建筑风格多样化的原动力。

二、开平碉楼建筑的审美特征

中国的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域、多种文化融合的大体系,正是这个特点,决定我们审美的多样性。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最具代表的儒、道、禅三家,一方面体现为相互差别的美学倾向,同时又共同塑造了中国基本的美学价值。儒家美学的“中和”之美,道家美学的“自然”之美,禅宗美学的“彻悟”之美,等都带有强烈的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特征,其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漫长的积累形成过程中,同时也在稳定地影响着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

但是,随着时代和国际化形势的变迁,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最早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审美观”又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本土审美的发展方向。

广东自古作为“南边蛮荒、瘴夷之地”,是中原战时难民的逃难地和失宠士大夫的流放地,人们本来就比较地厌倦封建文化,且历代作为中国主要的通商口岸之一,接触“西洋”更多,所以也更具开放传统,西方的东西,包括美学观念因此也受到了更多的欢迎。随着西方艺术与建筑进入了现代主义阶段,广东也率先步其后尘,从初始的“搬来主义”、“中洋杂交”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近代岭南建筑风格,其中开平碉楼的建筑应属代表之一,在岭南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就是中国首个华侨文化象征,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

世界建筑文化遗产开平雕镂是在广东特定的地理区域和历史环境下形成的,是长期动乱的社会生活和多种文化的综合产物。开平市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鸦片战争后,随着五邑侨乡自身对西方建筑文化的吸纳、融合、演进和发展,西方文化渐渐得到国人的承认和重视,以此为契机,西方各国的建筑形式随着民间传播途径和早期通商渠道进入开平碉楼及周边城镇。在抄袭和模仿过程中逐步创造出当地特有的中西交融的建筑形式,最显著的就是建筑材料与技术、各种构图元素以及装饰符号的混杂或融合。现存的碉楼很多建于上世纪20~30年代,已经运用了很多先进的建造技术。在建造中西方文化特征表现为灵活通变的创新型处理手法,主要是对西方建筑的吸纳整合。雕镂的造型千姿百态,有古罗马式、土耳其回教式、欧洲式、十六世纪英国式、德国堡垒式、教堂式、别墅式、庭园式等多种风格建筑(如图1-1),而碉楼内的使用功能依然是传统风格(如图1-2),房内长期居住依然是“中国式的生活”。这些民居基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在西式的特征下融入传统的装饰元素和手法,有如古代中外建筑最精湛的艺术博览,让人感受特有的艺术魅力。

罗玉明摄于开平碉楼(1-1) 罗玉明摄于开平碉楼(1-2)

开平碉楼的建筑艺术充分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开平碉楼的建筑已经不再仅仅限制于传统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大众审美趣味影响下的开平碉楼建筑已逐步减少设计中的主观意识,不再强调其中的个性理念,而注重其中内在的使用质量,趋于“中西交融”。融入了各自所吸纳的文化、个性等元素,建筑形式被提炼出来,赋予各种隐喻的含义,被用来表达文脉、地域、以及设计者的情趣。它见证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向近代文明发展的进程,是近代西方建筑通过民间传播渠道,对广东侨乡地区产生影响的产物,是建筑审美趋于“中西交融”发展历史的见证。

从哲学的辩证角度来看,社会发展是呈螺旋上升式发展的,审美是人类与时俱进的精神活动与精神依托,从现阶段的审美发展状况来看,审美主体结构主义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建筑审美中的主体已逐渐呈现出群体的特性。

首先,由于科学(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建筑设计风格被迅速的复制和广泛的利用,建筑师本身的个体特征被迅速的符号化从而转化为全球化的群体特征。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已经阻挡不了对人们对外部事物的美观以及对内部进一步的文化要求。最初阶段建筑外观在功能性设计时,更多的是突出建筑外观的色彩变化和形态变化,随后随着人们审美和建筑品质结合层次的逐渐深入,人们对建筑外观的需求从建筑的视觉享受开始向文化层面过滤,因此具有不同文化风格的建筑外观开始出现,这些建筑外观带有强烈的文化韵味,比如新古典主义建筑外观设计,将古典文化厚重和浓郁的特点体现在建筑设计上,而欧美原创主义文化风格则是将一些欧美文化特点渗透到建筑元素,信息手段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差异化逐步缩小。

其次,正如美学家克罗齐所说的“艺术即知觉”, “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人们更多的关注思考自己与各个事物之间彼此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可能导致的结果,已不仅仅只是展现设计主体的独创性的发挥。人们对周边事物的审美观念更多的参与到事物现实发展当中。真正地影响着周围事物的外观和内部文化的体现”。

三、总结

近代会计的主要特征范文4

同前几年相比,2011年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造型设计已经呈现出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崭新面孔。最突出的表现是,与前些年常见的奇怪比例相比,自主品牌车型自身的比例关系、车身同地面的关系都已经协调了很多。

汽车设计中最应该注意的比例,其实恰恰是欧洲车的设计中不算作难题的,漫漫造车岁月中传承下来了欧洲车的比例、甚至连车内布置都不会变,但是自主品牌从头开始并非易事,现在能够达到这个地步已是进步。

相对于欧洲车,日本车中庸、特点不鲜明的设计仿佛更容易成为中国车模仿的对象,不过近两年,日产、雷克萨斯等品牌的车型设计越来越向欧洲车靠拢。

但接受《汽车商业评论》采访的许多设计师都认为,需要注意的是,自主品牌对于腰线的把握不到位,造成车窗与车身的比例不佳,仍然容易造成廉价的印象。

在世界汽车流行小型化的时候,自主品牌也有一些概念车推出,展现了对未来的思考。2011年广州车展上广汽推出的E-linker明显展示出设计师与世界同步的思维,而在量产车中,宝骏630因整体设计的大气沉稳,以及对流行品位的把握而明显优于其他自主品牌。

2011年,似乎各大品牌对于家族特征都有所强化。有设计师认为,自主品牌目前倒无需太强调这些。在设计起步阶段,过多的强调反而会对设计造成限制。不如在合适的时机,推出一款能够诠释设计语言的车型,然后由这些重要车型慢慢形成家族造型特征。

还有一个现象是令人欣喜的,前些年,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总是强调自己的汽车是某些国外著名设计公司所设计,2011年,大多数公司突出的是自己设计或者与设计公司共同开发。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自主品牌对于造型的重视程度在提高,开始更多重视在设计层面上对企业品牌概念的输出和培养自己的造型人才。

更大胆的型面

2011年,不少跨国汽车企业都推出了概念车展现自己对未来设计趋势的理解。从它们的一些车型上,我们或许可以看到未来造型的一些方向。

从车身形态上来说,车身形态饱满、具备雕塑感成为方向,而且比以往更为大胆。雕塑感实际上是汽车设计一直追求的效果,表现手法是用凹凸的表面表现产品的饱满和张力。

一直以严谨、稳妥的设计著称的大众也追上了这股潮流,它们在世界各大车展的展车,车身更饱满,车身侧面凹凸的变化更加丰富。而从2009款奥迪A6和2011款奥迪A6的车身侧面及尾部的断面可以看出,车身的造型更加趋近饱满。

而轮拱的设计普遍比上一代车型更突出和更强有力,正好对饱满的车身形态进行了支撑。

然而,最重要的反映出设计高下的手段其实是腰线。克里斯•班戈(Chris Bangle)在宝马腰线上的创新具有蝴蝶效应,不管愿不愿承认,奥迪新A4L、奔驰新E级都在模仿,但很多接受采访的中国设计师认为,他们其实并没有模仿得非常到位。

而现代汽车对这种腰线应用得淋漓尽致甚至有点过分,因为目前没有一款车敢在车身侧剖面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上形成3-4cm的差距。但也许设计师想通过这种夸张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事实也证明,这确实受到市场的好评,起码大家在谈论到现代时,有了不一样的评价。

同时《汽车商业评论》注意到,全球新车设计,腰线的位置较前些年更为上移,这不但改变了车身侧面的形态,使车看上去更为高档,也使车带有动感气质。这种带有感情的、上扬的腰线几乎成为所有主流厂家的设计语言。

不过,在自主品牌车型上,腰线几乎是模糊的,车身侧面断面仍然鲜见凹凸,值得一提的是宝骏630,它紧随了这个时代特征。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雕塑感的建立一方面是车身形态的改变,一方面也依靠喷涂漆料等视觉效果的处理,亚光式车身给人以光影丰富、低调奢华的感觉,奔驰在2011年法兰克福车展上的全系车中都推出了这种特别的效果,2011年MG5概念车也有所应用。

必须承认,汽车造型都打着时代的烙印。在世界的脚步迈向绿色和环保的当代,轻量化必然是汽车设计的潮流。因此,在车身造型方面,除了饱满和雕塑感的趋势之外,未来的潮流之一或许是轻薄,豪华车也不例外。

一些品牌已经开始从型面手法上进行创新,雷克萨斯LF-LC概念车L线形和曲面的应用、宝马i8的片层式设计语言,都好似T台上削瘦却轻盈时尚的模特,给人以轻量化的视觉效果。当然,这些设计还需要有力的工程结构的支持。

汽车造型在型面变化之外,前些年兴起的跨界之风也依然盛行,而且更加突破想象,原来或许仅有轿车和SUV的跨界,比如宝马X6,如今更多车企模糊了传统车型的界限、设计出具有全新比例的车型,例如大型溜背豪华车沃尔沃You,新比例跨界MPV标致HX1等,都有望开拓全新的细分市场。

在这方面,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还没有任何的跟风,如果把沃尔沃排除在自主品牌之外的话。

局部设计的一些亮点

外国人心中的美女必须具有黄金比例的身材,而中国人则更注重五官。这种审美方式也体现在对汽车造型的审美中,外国人评价一款车时,首先会远距离观看汽车的比例是否协调,之后再走近发现一些亮点,而中国人则是先被一些图案、装饰性的线条吸引,再观察比例,比例不协调甚至也注意不到。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审美方式似乎决定了自主品牌的造型更容易在一些局部上进行发挥,而跨国车企当然不乏亮点,比如车灯的形状,以前中规中矩,现在则更加有性格;而且多采用带状、条状灯带,这也是近两年汽车造型的一个潮流。

世界范围内,前脸呈现出的设计趋势是垂直走向的整体设计趋势和横向格栅与大灯一体化设计。垂直方向,几年前的车型,前保险杠往往是冠线的起点,而全新的设计则是冠线由水箱盖延伸至保险杠下沿,量产车雪佛兰迈锐宝、沃尔沃S80都是典型的例子。水平方向,保险杠与前进气下沿往往呈现出舒展灵动的线条。头灯和格栅越来越多的采取贯通式甚至整体设计。

而格栅的强化和突出则是前脸设计的一大主题,福特新蒙迪欧、标致308、奥迪新A4L、阿斯顿马丁DBS等车型均可看到类似的设计。

在2011年上市的自主品牌中,全球鹰GC7比较敏锐,大灯和格栅贯通,格栅的形状也经过精心设计,成为自主品牌前脸造型较为突出的车型。

在内饰仪表板设计上,不管是高档车还是低档车,横向的、简洁的视觉主题,总是在视觉上给人更宽大的感觉,奔驰B级车、大众up、丰田雅力士等,都采用这种设计。

不过,虽然横向的表现形式简洁,但也可以有表现层次感的细节,雷克萨斯CT200h、宝马i8、雷克萨斯GS350等均是代表。

近两年越来越多的车型内饰开始采取不对称式的设计。比如第九代思域、起亚K5,自主品牌汽车则有中华V5、众泰M300,但是是否美观就值得商榷了。

除了局部的设计,国人对颜色也较为敏感。不过,近些年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的影响,欧美消费者的信心普遍不足,欧美主流汽车企业在色彩上的尝试和创新也不够,因此传统的、不鲜亮的颜色较为流行。但随着经济复苏,汽车的颜色会有新的尝试,在同一辆车上不同色彩的搭配或许也会出现。家庭用车的普及也会令白色更流行。

未来,车身颜色的一个方向是趋向于自然色,因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人们总是希望亲近自然,这从最近始于宝马的巧克力色(其实是大地的颜色)的流行就可以看出。

当然,色彩的创新位于造型之后,而且二者不宜同时进行。因此,在自主品牌对造型的灵感有限时,可以试试色彩的创新,比如选择加有珍珠粉或铝粉的车漆,令汽车的光影效果更突出。

家族特征是否应该建立

或许很多人喜欢老爷车,认为现在的汽车设计越来越趋同,品牌特征不明确。事实上,突出品牌个性是汽车企业孜孜不倦的强调,汽车公司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追求家族特征,包括对于车身整体气质和造型的把握、线型和曲面的应用,特别是家族式前脸的强化。福特的X型前脸、奥迪的大嘴、大众的U型设计等,无一不是家族特征的显著体现。

世界知名汽车品牌一直在强化自己设计特征的路上:宝马的设计更加成熟、奥迪稳健、雷克萨斯也突破日本车的限制、逐步找到自己的方向。中国本土的汽车品牌是否应该显示出差异化?是否应该形成自己家族造型特征?

目前许多自主品牌尚没有形成家族特征,但这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家族特征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强化了品牌的个性,一方面,由于一些设计语言的应用过于相似,有些品牌的车型之间的辨识度不够,这是自主品牌需要避免的。

接受《汽车商业评论》采访的一些设计师谈到,家族特征需要对品牌内涵进行提炼并有所积淀,对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品牌才有资格谈家族特征;各自主品牌的车型也太少,规划家族特征并不是容易的事。

近代会计的主要特征范文5

关键词:漫谈 当代 纪念性景观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a)-0231-01

众所周知,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景观极为丰富多彩。与此同时,很多纪念性景观的设计则存在着一些不足。针对这种情况,该文对当代纪念性景观的设计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纪念性景观设计水平的提升。

1 纪念性景观

纪念性景观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在自然环境之中,人为的设计制造一些用于参观的具有纪念性质的景观和物体。常见的纪念性景观主要有:纪念碑、纪念堂、雕塑、陵园等等。譬如我国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堂以及南京的中山陵、重庆的解放碑等等,都是十分著名的纪念性景观。

顾名思义,纪念性景观的作用除了参观之外,最为重要的就是纪念。纪念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其本身十分的飘渺,属于人类的意识范畴。但是纪念性景观将这一人类意识物化为具体的实物,从而为人们的纪念活动提供有形的载体。纪念性景观的价值是由其作用产生的,不同的纪念性景观具有不同的社会价值。但是所有纪念性景观都具备一个共同的价值,那就是揭示价值,或揭示当时的社会历史事件、或揭示一些人生哲理、或揭示一些信仰、或揭示一些教育意义。总之,纪念性景观作为一个具有纪念意义和揭示价值的物质载体,其自身所蕴含的内容必然要十分的广泛,才能经得起广大参观者的思考与审视。

2 纪念性景观的环境因素

通过上文分析,了解到纪念性景观具有十分广泛的历史与现实价值。现代纪念性景观设计主要注重其自身意义与价值的体现。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代的纪念性景观设计开始更加注重环境这一重要影响因素。

1974年完工的罗斯福纪念花园,就是注重环境影响因素的杰出纪念性景观代表。该纪念性景观通过将雕塑、草坪、跌水、浮雕有机结合,从而使整个罗斯福花园既具有纪念意义的独立性,同时又具有整体空间的开放性。通过将花岗岩墙与周围树木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这种氛围能够使参观者迅速地进入到整个花园庄重严肃的气氛中,不仅带给参观者一种独特的享受,而且能够给人以启迪,这种启迪的精神内核在于对崇高人物的敬仰以及对杰出贡献的赞叹。

罗斯福纪念花园位于华盛顿国家公园之中,通过与周边环境的巧妙结合,不仅没有使纪念花园湮没在森林之中,反而使得纪念花园更加的庄重,使观者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心灵上的震撼与崇敬。

3 纪念性景观的时代特征

任何一个时代的纪念性景观都具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虽然纪念性景观有其不同的纪念意义,但是每一个纪念性景观必然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

以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例。人民英雄纪念碑修建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于1958年建成,纪念碑高37.94米,正面碑心为一整块石材,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镌刻着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碑心由7块石材组成,镌刻着起草、书写的150字碑文。碑身两侧装饰着用五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浮雕花环,象征人民英雄的伟大精神万古长存。整座纪念碑用17000多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肃穆庄严,雄伟壮观。

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中国人民最熟悉的纪念性景观,其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尤其是十块汉白玉大浮雕上雕刻的“中国人”形象,更是近代以来中国的屈辱历史与人民奋起反抗的缩影。整个汉白玉大浮雕就是中国近代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缩影,其生动的历史形象并不是某一具体的个人,而是抽象的“中国人”,正是这一个个普通的中国人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人民英雄纪念碑旨在告诉国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创造出来的,中国的近代史既是一个备受压迫与奴役的屈辱历史,同时又是人民奋起反抗、不畏强权的抗争史。

同样,在“911”恐怖袭击发生后,一些军队设立了女兵纪念馆。为了突出该纪念性景观的内在含义,设计师将遇难女兵的名字蚀刻在了天窗玻璃上,通过光影技术的运用,能够呈现出不同的效果。而当参观者在上部平台参观时,自身的影子会投射在下面的大理石板上,而同时遇难女兵的名字同样会投射在大理石板上,这样能够带给参观者极强的心理震撼,使人真切的感受到生命的珍贵与和平的价值,警醒世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4 纪念性景观的自身内涵

正如上文所说,无论哪种纪念性景观,其精神内核还是在于自身的内涵上。现代纪念性景观设计的自身内涵集中体现人文主义方面。

首先,当代的纪念性景观设计在对于杰出人物的塑造上更加注重人文主义的体现,即杰出人物不再是“神”这样的艺术形态,而是在具有普罗大众基本特征上的艺术加工。不同于古代关于神的信仰,当代的纪念性景观设计着重在于挖掘杰出人物的精神内核以及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而反过来,这种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核无疑会增加普罗大众的认同度,使参观者真正意义上能够从心底里认同杰出人物所做出的贡献,以及某一历史事件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意义。

其次,在人文主义这一自身内涵的基础上,当代纪念性景观设计更加注重对爱与和平的表达。而这些人类认同的普遍价值正是人文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罗斯福纪念园的罗斯福雕像则更为明显的表达了美国这一片自由土地对于人性魅力的重视。罗斯福总统的雕像与平民身高无异,而且旁边还有其爱犬的雕像,这些都向人们生动的展现出一个政治领袖与普通人的相似性。但是这样的设计会给人以更大的震撼,使参观者意识到:正是这个与普通人无异的政治人物,做出了普通人无法企及的历史功绩。

5 结语

该文主要对当代纪念性景观设计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文中提到的纪念性景观都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纪念性景观。该文主要对当代纪念性景观设计中所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进行了分析,结合其时代特征、环境因素,从而力求更加全面完善地了解纪念性景观设计的重要价值。同时,也希望通过该文的分析,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纪念性景观设计水平的提高,希望我国能在现有基础上,诞生一大批更加具有深刻内涵与精神价值的纪念性景观作品。

参考文献:

[1] 何咏梅,胡绍学.纪念建筑的“召唤结构”[J].世界建筑,2005(9).

[2] 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近代会计的主要特征范文6

关键词 冰雹;气候特征;回波特征;甘南高原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210-03

Analysis on Climate Features and Radar Echo of Hail Weather in Gannan Plateau

JI Zhe-jun AN Hua-yin ZHAO Hui-zhen LUO Wang-jun

(Gannan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Gansu Province,Gannan Gansu 747000)

Abstract Used meteorological station hail observation data of Gannan in 1976―2015 to analyze the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of Gannan Plateau hail weather,used cooperation standing sounding data in May to September at 2002―2012 in Gannan and a new generation of weather radar data of Gannan hail in 2013―2015 to analyze stratification and doppler radar echo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annan hail had increase tendency with the rising of altitude. In the 1980s to 1990s the hail peak was down,the overall trend reduced.The hail occured mainly in the afternoon to the evening.The hail weather cooperation standing sounding parameters had obvious characteristics.Gannan hail cloud echo intensity was >40 dbz,echo top height was above 3 km,vertical liquid water content was in the 0.5 kg/m2,60% hail cloud velocity had obvious convergence and cyclone.

Key words hail weather;climatic characteristic;radar echo characteristic;Gannan Plateau

甘南州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士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天气多变,灾害性天气种类多易发生,冰雹天气是甘南高原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另外,甘南是西北地区多雹区之一,玛曲县是甘肃省冰雹中心,同时甘南也是影响甘肃省定西市西南部的冰雹云东移的加强区和必经之地[1-4]。目前,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分析应用逐步成为防灾减灾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吴爱敏等[5]通过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分析了庆阳市冰雹过程中雷达回波强度、速度、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等的变化特征,为冰雹预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王若生等[6]利用平凉近47年冰雹基本观测资料和2009―2011年的雷达回波资料,分析了冰雹天气的层结特征和雷达回波特征,为平凉市人工消雹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参考和依据。本文利用甘南州8县市1976―2015年冰雹基本观测资料、2013―2015年甘南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分析了甘南高原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层结特征和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探索研究适合甘南高原冰雹的天气雷达预报指标,以期为甘南州人工消雹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1 资料来源

所用资料为甘南州8县市1976―2015年国家气象观测站冰雹观测资料,2013―2015年5―9月合作高空站探空资料,2013―2015年5―9月甘南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包括基本反射率、组合反射率、径向速度、回波顶高、垂直液态积分水含量等产品。

2 甘南高原冰雹天气的气候特征

2.1 甘南高原冰雹天气的空间分布特征

分析甘南州8个国家气象站1976―2015年降雹次数分布,结果见图1。可以看出,降雹频次分布有明显的地域特点,近40年西南部海拔超过3 000 m的玛曲、碌曲降雹次数最多,分别达343、291次,平均每年8.6、7.3次,而东南部海拔相对较低的迭部、舟曲降雹次数最少,只有104、28次,平均每年2.6、0.7次。

近40年来,全州各地降雹次数自东向西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图2),年降雹次数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呈明显的线性增加趋势,海拔高度平均升高100 m,年降雹次数增加15.86次。

2.2 甘南高原冰雹的时间变化特征

2.2.1 甘南高原冰雹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特征。近40年来,甘南高原8个气象站共出现冰雹1 692次,其中1976―1980年出现302次,20世纪80年代出现617次,90年代出现477次,进入21世纪以来,2001―2010年出现224次,2011―2015年出现72次。可以看出,20世纪80、90年代是降雹的高峰期,总的趋势来看,冰雹发生的趋势是减少的。从1976―2015年降雹日数的年际变化(图3)可以看出,近40年来甘南高原降雹日数的年际变化显著,降雹出现最多的年份是1994年,达到76次,1992年次之,达74次,降雹日数最少的年份是2009年和2013年,仅有12次。降雹次数呈现线性减少趋势,每10年减少15.773次。

2.2.2 甘南高原冰雹的月变化特征。甘南高原冰雹天气的季节变化特征非常明显,40年来甘南降雹天气最早的月份为3月,出现在舟曲县,最晚结束在10月,全州各地均可出现,可见甘南高原降雹期长达8个月,从降雹总次数分布(图4)可以看出,从3月开始,降雹次数逐月增加,5月达到最大,降雹总数为385次,每年5月平均降雹12.4 d,随后又呈逐月下降趋势,主要降雹时段为5―9月,占降雹总数的93.1%。

2.2.3 甘南高原冰雹的日变化特征。甘南高原降雹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对近40年全州降雹起始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甘南高原降雹多在午后出现,11:00前和23:00后没有降雹发生,降雹时间出现在11:00―13:00的占10%,出现在14:00―17:00的占58%,出现在18:00―23:00的占32%,根据各地降雹出现的时间,大致可以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午后型、傍晚型、午后傍晚双峰型。

3 甘南高原冰雹天气的天气学特征

3.1 甘南高原冰雹天气的环流背景

冰雹天气往往是在一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的发生的[7],对2002―2012年5―9月全州共出现冰雹195站(次)进行统计分析,按照环流形势可以分为3种类型:高空冷槽型、高空冷涡型、纬向环流型。

3.1.1 高空冷槽型。降雹总数的70%属于此种类型,5―7月较多。500 hPa蒙古中部到河西西部为一冷槽,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河套以东为一长波脊,在33~40°N、90~105°E范围内有明显锋区。此形势下24 h内甘南州大部分地方可能出现冰雹天气。降雹机制是锋面移动抬升锋前不稳定的暖湿空气产生强烈对流。

3.1.2 高空冷涡型。降雹总数的25%属于此种类型,6―8月较多。500 hPa河套一带有冷中心或有冷槽配合的低压中心,系统深厚,移动缓慢,本地位于低涡后低部,有时可连续几天降雹。其降雹机制是低涡的辐合作用使低层暖湿空气在高空冷平流的影响下产生强烈对流。

3.1.3 纬向环流型。此型较少,约占降雹总数的5%,但5―9月均可出现。500 hPa中纬度以纬向环流为主,青藏高原上有西南气流发展,30~40°N、90~100°E范围内有短波槽或切变线东移,则在未来24 h内甘南州局地会出现冰雹。

3.2 甘南高原冰雹天气的探空层结特征

冰雹天气是一种强烈的对流运动,其发生要求有一定的不稳定能量的积累[8-12]。利用2002―2012年甘南州8县市发生的192次冰雹天气过程,统计过程前一日和当日合作站的探空资料发现,冰雹发生日8:00或20:00合作探空层结有明显的特征。

3.2.1 层结稳定度。选取700 hPa比湿、SI指数、700~300 hPa温差、700~500 hPa风速切变、700 hPa假相当位温等探空参数进行分月统计发现,冰雹日当天700 hPa比湿≥5.0,7月、8月≥7.3,SI指数除5月

3.2.2 0 ℃层高度和-20 ℃~0 ℃层厚度。冰雹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环境场温度,合适的0 ℃层高度和-20 ℃~0 ℃层厚度是冰雹形成的必要条件。统计发现,冰雹日当天合作站0 ℃层高度在3.0~5.5 km之间,其中5月和9月略低,7月和8月略高,-20 ℃~0 ℃层厚度在2.5~4.0 km之间,各月之间差异不大。

4 甘南高原冰雹天气的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特征

甘南新一代天气雷达从2013年汛期开始投入试运行,利用2013―2015年5―9月合作雷达产品资料、冰雹观测资料,用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强回波底高、强回波顶高、VIL、速度场(辐合、中气旋、逆风区等)进行分析(表3),统计冰雹发生时雷达产品资料,通过统计方法建立冰雹雷达临近预报指标。

通过对甘南州雷达有效探测距离内36个站次的冰雹雷达资料统计分析,得出了甘南州冰雹雷达回波特征。

4.1 回波强度

通过对出现冰雹站点附近的雷达回波强度统计分析发现,冰雹发生时最大回波强度在30~50 dbz之间,超过40 dbz的占92%以上,因此,把冰雹发生前雷达回波强度阈值确定为40 dbz。

4.2 强回波顶高

对流的强弱和回波的伸展高度有关,回波高度结合回波强度可以判断冰雹天气发展的强弱[7]。在多普勒雷达资料中,新的冰雹算法中判断冰雹的主要判据是检验0 ℃与-20 ℃以上有无超过45 dbz的反射率因子,0 ℃层高度与45 dbz的反射率因子回波顶高度的距离差用于判断冰雹的有无。由于甘南州海拔高,2013―2015年所有冰雹个例中强中心超过45 dbz的个例较少,而往往强中心高度超过40 dbz的个例占92%以上,因此确定40 dbz反射率因子顶高为甘南州强回波顶高度较高。经统计,40 dbz反射率因子顶高度高于3 km时,降雹的可能性很大。通过对回波顶高统计分析发现,40 dbz回波顶高平均高度为3.5 km,0 ℃层平均高度为3.0 km,因此40 dbz反射率因子顶高平均略高于0 ℃层高度。

4.3 VIL和VIL跃变

VIL(垂直液态水含量)和VIL激增(跃变)是判别强对流天气冰雹和短时强降水的主要指标[9]。VIL值表示的是将反射率因子数据转化成等价的液态含水值,因此VIL值随着反射率因子的增强而增强。通过对降雹前1h VIL值统计发现,当垂直液态含水量超过0.5 kg/m2时即有降雹的可能。通过对冰雹发生时和发生前VIL激增(跃变)值统计分析,所有个例中VIL激增(跃变)不明显。

4.4 速度场特征

对冰雹发生前1 h到冰雹发生时的速度图进行分析,发现有超过60%的个例有明显的速度场特征,其中超过50%的个例速度图中发现明显的辐合特征,超过10%的个例中发现明显的中气旋特征。因此,当速度场中出现明显的辐合和中气旋特征也是对甘南州出现冰雹天气的一种指示。

5 结论

(1)甘南高原冰雹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特点,降雹次数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呈线性增加趋势,海拔高度平均升高100 m,年降雹次数增加15.86次。

(2)甘南高原冰雹的年代际变化显著,20世纪80、90年代是降雹的高峰期,总的趋势来看,冰雹发生的趋势是减少的。

(3)甘南高原降雹季节性变化显著,最早出现在3月,最迟出现在10月,雹期长达8个月,其中5月出现次数最多,6月次之,5―9月冰雹次数占全年的93.1%。

(4)甘南高原降雹多在午后出现,根据各地降雹出现的时间,大致可以分为午后型、傍晚型、午后傍晚双峰型3种类型。

(5)甘南高原冰雹当日合作探空站层结有明显的特征:700 hPa比湿≥5.0,SI指数除5月

(6)甘南高原冰雹云雷达回波强中心强度大于40 dbz,垂直发展旺盛,回波顶高都在3.0 km以上,垂直液态水含量超过0.5 kg/m2,60%的冰雹云速度场有明显的辐合或中气旋特征。

6 参考文献

[1] 刘德祥,白虎志,董安祥.中国西北地区冰雹的气候特征及异常研究[J].高原气象,2004,23(6):795-803.

[2] 赵红岩,宁惠芳,徐金芳,等.西北地区冰雹时空分布特征[J].干旱气象,2005,23(4):37-40.

[3] 丁瑞津,董安祥,李荣庆,等.甘肃省区域性冰雹的源地及移动路径[J],甘肃科学学报,2006,18(2):12-14.

[4] 王建兵.甘南高原雷暴的气候特征[J].干旱气象,2007,25(4):51-55.

[5] 吴爱敏,薛景轩.庆阳2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新一代雷达资料对比分析[J].干旱气象,2007,25(2):43-49.

[6] 王若生,张彤,樊晓春,等.甘肃平凉地区冰雹天气的气候特征和雷达回波分析[J].干旱气象,2013,31(2):373-377.

[7] 雷雨顺,吴宝俊.冰雹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8] 刘惠云,李进忠.乌鲁木齐强降水雷达回波特征分析及预报研究[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2):16-22.

[9] 金飞胜,黄飞羽.一次早春多单体冰雹分析[J].气象科技,2010,38(5):577-580.

[10] 朱平,田成娟.青海东部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J].干旱气象,2011,29(3):336-342.

近代会计的主要特征范文7

作为民国首都的南京,是中国近代建筑师展现职业理想和专业技能的主要舞台,在民国南京短暂的辉煌岁月里,他们中不少人肩负着建筑师、政府机构职员、大学教授等多重身份,这种独一无二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注定将为中国近现代建筑体系的创立和完善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基于中国近代的社会背景和南京的地位,近代南京建筑师所面临的是异常错综复杂的执业环境,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的顽强的适应性是近代中国建筑行业发展的缩影。以建筑项目的相关环节为线索,我们可以梳理出这些建筑师与外部环境的种种互动,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自身努力推进项目的开展和职业理想的实现。

建筑项目启动阶段的

工作环境

项目筹备

民国南京时期由政府部门兴建的大型建筑及公共建筑通常具有严密的筹建计划、论证过程及实施流程。以下案例可反映此类项目启动时的特点。

1.中山陵

南京中山陵被公认为近代最重要的建筑作品之一。中山陵的建造也是近代建筑界操作最规范、程序最严谨、多方位合作的案例之一。

1925年4月,中央成立“总理葬事筹备委员会”,负责陵墓工程和奉安大殿事宜。随后在上海成立了葬事筹备处。遵循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宋庆龄、孙科及葬事筹备委员会代表多次上紫金山勘察,宋庆龄建议将墓址选在南坡平阳处。最后葬事筹备委员会选定紫金山中茅山南坡为建陵地点。

同年5月13日,葬事筹备处在上海召开第五次葬事筹备会议,会议决议公开刊登陵墓图案征求条例,进行国际性建筑图案竞赛。5月15日,葬事筹备委员会公布《孙中山先生陵墓建筑悬奖征求图案条例》,要求祭堂“须采用中国古式而含有特殊与纪念之性质”,并应采用坚固石料及钢筋混凝土建成,不用易碎的传统砖木;应征者除了建筑师外,美术家也可交表现图概念图参加;竞标形式“一切应征图案须注明应征者之暗号,另以信封藏应征者之姓名、通讯址与暗号”;截止时间为8月31日,后因海外应征者要求延期至9月15日。至截止之日共收到中外建筑师应征方案40多个。评判顾问团包括“葬事筹备委员会及家属代表为当然委员”,另外包括土木工程师凌鸿勋、雕刻家李金发、画家王一亭、德国建筑师朴士(Emil Busch,朴士是中山陵国际竞赛评委中唯一的建筑专家,他是上海宝昌洋行的建筑师和土木工程师,据称选择这样一位名声并不显赫的国外建筑师,首先是出于国际信誉的关系)。

2.中央博物院

1933年4月,应蔡元培为首的知识界人士的呼吁,为建造一座部级博览建筑,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成立。7月成立中央博物院建筑委员会,成员有包括梁思成在内的9人,行使保管建筑基金、选择建筑地址、审定建筑计划、监察建筑工作等作用。1934年7月26日,中央博物院建筑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商讨征地与选址问题,并呈请南京市政府征收中山门内路北旧旗地为院址。1935年4月,市政府批复半山园旗地一百亩为院址。项目经费由中央研究院补助5万,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补助150万。方案的征选工作选择了邀请招标的方式。作为“工程顾问”的梁思成审议起草了相关章程和契约。1935年6月5日《中央博物院建筑委员会征选建筑图案章程》,该《章程》规定方案竞赛组织机构、邀请建筑师、奖项设置、联系方式、评委组成、评审程序、基地状况、建筑投资、预算方法、图纸要求、合同签订、专门委员职责、营造商投标及管理、设备工程、建筑师费、建筑形式、建筑面积分配等,并要求建筑采取“中国式”,“聘中华民国国籍之建筑师十三人参加”

(倪明、李海清《可贵的尝试――原中央博物院建筑缘起与评析》),成立的建筑图案审查委员会委员包括张道藩、杭立武、梁思成、刘敦桢和李济。

3.紫金山天文台

1915年,中央观象台台长高鲁向政府当局请示建设中国自己的天文台,并选址北京西山打鹰岩附近,经过多次实地选择勘察,勘定台址,绘制建筑蓝图,并已做出经费预算。当时民国政府成立不久,政局动荡,因没有建设经费而告终。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蔡元培应邀组建大学院,任命高鲁为大学院观象台筹备委员会主任。11月20日,国民政府召开“国立中央研究院筹备大会”,高鲁向筹备大会提交议案《建国立第一天文台在紫金山第一峰》,获得通过。不久国民政府向中央研究院下达293号训令,指示立即筹建紫金山天文台。不过在台址选择上,仍经历了诸多周折。当时紫金山属于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管辖范围,由于紫金山第一峰过于靠近中山陵,在山南坡开盘山公路露出黄土“有碍国际观瞻”,陵园管委会要求按中国固有式形式设计天文台建筑方案,与陵园保持一致。第一峰北麓陡峭,建设花费巨大,而中国固有式与天文台圆形球顶建筑形式又不符,且面临着经费困难。因此继任天文台长余青松另外勘测地形,重新绘制盘山公路,最后将台址选在紫金山第三峰。由此才得以开展招标道路营造公司,并于1931年聘请基泰工程司杨廷宝设计建筑单体。

相比较而言,一般民用建筑筹划过程则相对宽松,时间较短,但规划或单体建造有时因经费、时局等原因拖延较长时间。

项目承接的方式

1920年代始,首都南京开始聚集众多建筑师,当时业主选择建筑师和建筑事务所的方式包括竞标和委托两种。

委托是建筑项目承接的重要形式之一。

建筑师的业务水平是近代建筑师是能否承接到项目的主要因素。1919年金陵女子大学校筹备建设新校区。校董德本康夫人聘请在国内已有良好声誉、设计过长沙雅礼大学的亨利・墨菲。墨菲对于商业效率的重视,赢得了那些时刻关注自己财务状况的传教士们的青睐,同时他对在设计中体现中国传统特色的强烈意识,又让那些追求“本土化”传教理念的传教士们感到满意。除此之外,据称德本康夫人选择墨菲和其曾合作过的司徒雷登与德本康夫妇的旧交也有一定关系(德本康夫人和她丈夫劳伦斯・瑟斯顿曾于1903年辅助过长沙雅礼大学的选址,对墨菲的建筑造诣有较高的评价。同时墨菲在设计燕京大学时与司徒雷登的弟子爱德华L・史密斯交往密切,司徒雷登又是金陵女子大学建设的出资人之一)。

与业主的良好关系是建筑事务所承接大型且利润丰厚项目的因素之一。如“基泰”工程司合伙人关颂声出生贵族家庭,其父曾是北洋西医学校第一届毕业生、光绪帝御医,其夫人是宋美龄在美国韦尔斯里女子学院同班同学,他与高官私交甚好,事务所社交活动、项目承接由他主持。基泰在南京承

接不少大中型项目多少与之有关,如由倡议的首都中央体育场为全国运动会建设场地的工程中,就“约聘”基泰工程公司建筑师关颂声担任绘图设计、监督工作。

此外南京很多建筑师被政府部门聘为技师,为接触政府工程提供直接便利。如1930年国民政府考试院(今南京市政府所在地)起建时,由于政府人才选拔迫在眉睫,苦于没有考试场地,为及时满足1931年第一届高等文官考试考场需要,没有采用竞赛方式而由当时南京特别市市政府工务局技正科员、建筑课课长卢毓骏进行第一期建筑设计,建成中国民族样式的政府建筑。又如小红山美龄宫的建设亦可见到相似情形,1929年6月,宋美龄随参加孙中山的奉安大典,见明孝陵四方城东小红山一带林海浩瀚,环境清幽,就要求在此建造别墅,供谒陵途中休息。1930年向总理陵园提出“拟借陵园小红山建筑别墅”,这道犹如“圣旨”的提议受到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南京市政府工务局局长赵志游亲自设计,技师陈品善负责主办,新金记康号营造厂负责承造。

采取委托方式在南京的私人住宅建造中最为常见。大批政府官员随着国民政府迁往南京,建造私宅蔚然成风。部分事务所因成功设计项目后,收到高官频频委托,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果。如华盖事务所在南京得到私宅的委托数量繁多,占其在南京工程总数的约60%。一半集中在兰园合作社、新住宅区(颐和路一带)和陵园新村,委托人包括政界何键、何应钦、黄仁霖、李迪俊、邵力子、沈克非、沈士华、吴保丰、肖同兹、张治中、朱一成,还有来自建筑界卢树森的委托,商界有程觉民、戴自牧、陆法曾、王恩东等,文教界有陈俊时、程孝刚、傅汝霖、顾毓珠、伍叔镜、吴震修、赵士卿、邹树文等(范文照《建筑师应有之认识》)。

投标征求图样来遴选建筑师是政府建筑较常用的办法。

投标方式从公平竞争出发选择建筑师,以促进建筑行业健康发展为目的。政府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在选用建筑师时,业主有时公开征求图样或者展开设计竞赛,能有效防止“请托之嫌”。1929年中山陵国际竞赛中,吕彦直的方案在中外40多份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得到葬事筹备委员会一致认可获得第一。1935年公开征集设计南京国民大会会场方案和营造商,公利工程司奚福泉的方案被评为第一,关颂声第二,赵深第三。1934年中央博物院筹建工作中,建筑委员会举行邀请竞标,徐敬直方案以其最具修改可能性获得竞标第一名。其余建筑师照章应征,无论是否得到设计工程,都有一定的酬劳。

当然执行过程中也时有弊端,首先召开公开竞标需要的时间、经费均比其他工程多,尤其在国民政府刚迁都南京时,建设需求大,且南京财政收入年年倒挂,因此只有大型重要工程才采用这种方式。同时招投标审查制度不健全,也导致有“善于营运者,能以他人所绘之图,冒充而得标”的现象。此外,即使这种为建筑师提供公平展示平台的投标制度,也有建筑师不为所动,范文照就曾说过,“用投标式征求图样为选任建筑师之法,最为不智”,他认为建筑师选用应像选律师医生一样要选有所专长的,专门设计银行工程的建筑师就不愿承接乡村住宅类的项目,大工程应该选用著名建筑师,小建筑师力量有限而幼稚。建筑师以专长承接业务有一定合理性,但在职业建筑师制度形成之初,要求建筑师有更细致划分只是理想状态,即使是当代的建筑行业也没有真正实现。

民国时期南京建筑师执业

过程中面临的三种关系

建筑师与业主的关系

建筑方案的成型往往是设计人员与业主相互合作、互相沟通、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央博物院方案甄选工作结束后,院建筑委员会邀请的13位建筑师中12位提交了参评方案,但有的超出预算,有的面积不符,尽管没有能够和建委会的章程完全符合的方案,审查委员会还是选出了有修改可能性的方案,徐敬直作品为第一,陆谦受第二,杨廷宝第三,奚福泉第四,童第五。院建筑委员会聘请徐敬直为本院建筑师,随后在梁思成、刘敦桢的亲自把关之下,徐敬直、李惠伯将方案从仿清式宫殿建筑改成仿辽代建筑,并且绘制施工图,编制工程预算和招标文件。

金陵女子大学建校过程中,建筑师墨菲与校董德本康夫人的良好沟通是方案最终得以中国民族形式实施的基础。1918年9月,墨菲会见了德本康夫人并一起视察大学新校址,勘察地形。对大学建筑采用的风格和希望达到的质量,德本康夫人与墨菲通过书信的形式进行了密切交流。德本康夫人希望看到除了中式大屋顶外更中国化的建筑形式。1918年7月25日,她写信给墨菲说:“就我个人来说,我希望它们在屋顶之下的东西也是中国化的,只要我们全力以赴去追求它的话。我认为你为雅礼大学所做的设计草图,就比其他所有我见过的建筑更接近真正的中国式样。”8月3日,墨菲对此回复:“您认为建筑在屋顶以下的部分也应该保持中国式样,我亦深有同感。的确,屋顶是整个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但是中国建筑的特色是贯穿整个建筑的,它的开窗,实体与虚体的关系,整体表现与细部处理等等,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想在现代建筑上获得这些精彩的中国建筑特征,是一点也不可能的,除非我们能在模仿屋顶之外再做点什么”。

整个工程进行非常顺利,墨菲与德本康夫人在上海南京两地保持联系,墨菲事务所在纽约的合伙人达纳(Richard Henry Dana)与纽约的金陵女大建筑委员会保持沟通,商讨关于筹措建筑经费的问题。上海和纽约的事务所展开合作,墨菲将设计图纸寄回美国,达纳安排人员进行细化。1919年3月,墨菲基本完成了大学规划意向回到美国,4月10日与建筑委员会成员召开会议,会上协商讨论了六大问题,包括建筑风格、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合理性、造价升高带来经费来源问题、分期建设问题以及相应的工作计划,最后是工程监理的问题。最后墨菲说服建筑委员会同意采用彻底的中国风格,带来的造价增加10%的问题通过分期建设以及美金兑换成当时汇率较好的墨西哥币的方式解决。墨菲为此安排了详细的计划表。项目1922年开工建设,由陈明记营造厂承建,1923年完工。

建筑师与工程师的关系

民国时期方案设计与施工图设计业已分开,成为完整独立又互相联系两个阶段,建筑施工图包括总图、各层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节点详图等,而涉及结构施工图中专业化程度高的部分如结构设计计算、钢筋混凝土结构做法等是建筑师无法完成的工作,因此需要结构工程师进行配合。

据推测,结构工程师的来源主要是近代教育下的土木工程师。近代建筑工程领域,土木工程师及土木工程专业出身的建筑师在早期占据绝对优势。1933年“中国建筑师学会”会员只55人,而早在1924年

“中华工程师会”就有会员387人,到1931年会员共2169人(李海清《中国建筑的现代转型》)。土木工程师分布广泛,主要从事勘察测绘、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及施工监理等工作。他们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有些独立开业自营建筑事务所从事建筑设计活动,有些则成立顾问事务所与建筑事务所合作。

建筑师自营设计机构与结构工程师合作的方式包括三类。第一类大型设计机构具有工程师专业工种,结构工程师成为建筑设计机构的成员,如早期“基泰”有主任结构工程师杨宽麟,其他成员包括北洋大学郑瀚西和初毓梅;第二类大型设计机构具有较固定的工程师合作对象,如“华盖”主要合作对象是“华启顾问工程师”,南京首都饭店等作品均是两个事务所合作的成果。后期“华盖”与“蔡显裕顾问工程师”合作设计有南京美军顾问团公寓等;

第三类是中小型设计机构采用的随机委托工程师合作的方式,背后是一种自由选择和契约雇佣关系。无论哪种合作关系,结构工程师相对而言都处在被动位置。

建筑师与营造厂的关系

建筑工程中,建筑师凭专业知识及对近代建筑制度、工程相关运作方式的了解可以负责起草招标文件、评估投标项目估价,为业主提供选择应征投标营造厂的专业意见。因此建筑师对营造厂的看法有可能直接决定营造商的工程得标与否。尤其在工程投标实行“软标”时,建筑师的意见极为重要。南京中山陵一期工程,吕彦直建筑师对口碑较好的上海“姚新记”营造厂情有独钟,在他的努力下,最终无意参与招标的“姚新记”以44.3万两造价承包了中山陵营造(刘凡《吕彦直及中山陵建造经过》)。受雇于业主又能决定营造厂的工程接洽,处于双重身份中的设计师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所谓的“灰色收入”。著名建筑师范文照主持工程招标时更直接表达“你为建筑师准备好10%的好处了吗?”(张铸《我的建筑创作道路》)

施工过程中,建筑师对设计和材料的选用保留自,“业主既雇佣建筑师为顾问,即应将理想中之房屋需要,详细告之,由其估算并核断造价多少,材料贵贱,房屋大小,但不能强定房屋需要如何造,材料如何好,而造价则须如何廉”(杜彦耿《营造厂之自觉》)。营造厂须按照建筑师的要求和监督进行施工,工程一切材料都需经过建筑师审查,随时检查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如果有必要进行材料试验,营造商也需要配合,事实上营造商受建筑师直接领导或指示。在建造中山陵过程中,吕彦直主持施工管理十分严格,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对用料和施工程序都一一过问,材料不合适宁可返工,1926年11月因祭堂用砖质量不好而拆除改用钢筋混凝土。砂石混凝土的强度试验和钢筋混凝土竹钢的拉力试验由南洋大学著名土木工程师凌鸿勋和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徐佩璜等亲自主持,“姚新记”承包商曾评价他“吕建筑师欲成其千载一时艺术之名,处处以试验之”。

此外,建筑师承担着在业主、营造厂之间沟通协调的身份。建筑师“为业主之纯粹专家顾问、对于房屋取材之优劣,造价之丰薄,一以固定的计划,从中维护其实现……遇与包工人发生任何纠纷时,建筑师又能于法律上秉公裁制”(《中国建筑师学会建筑章程》)。1936年南京金城银行组织硬标方式选择营造商,结果中标的非但不是报价较低的前七名营造厂,而是报价最高的申泰营造厂,是因为申泰与金融界人士关系密切。此事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社会舆论谴责南京金城银行不公正违反了行规,并引起了营造业主联合抗议,最后事件以陆谦受建筑师出面调停结束。

近代会计的主要特征范文8

纹章是按照特定规则构成、具有识别作用的标识符号。虽然其雏形源于10世纪古希腊罗马时期陶器上绘制的盾形图案和绘有动物图案的盾牌,但是真正意义的诞生是在12世纪中叶的欧洲战场。由于纹章学规则的严格限定,纹章的设计可能相似但却不会完全相同,这使得纹章的格式与内容更易于区别,当然,在面对越来越多的需求时也会增加设计难度。因此,纹章主图记周围衍生出了包括冠饰、环饰、盔饰、披饰、旗帜、护像、基座、铭文、勋章、纹章描述等在内的的附加图记――饰章,从而更加有效地识别图式和色彩相近的纹章,较纹章主体而言,饰章是不需要严格遵守纹章的设计与使用规则的。

纹章从属的纹章学在西方文化体系中是一门古老而成熟的研究符号学的学科和识别体系,也是为了使纹章的设计与使用管理更加规范的典章制度。纹章学源自于战场或竞技场上的纹章传令官。这些纹章专家们将解读和设计纹章的规则即纹章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献语言和符号系统加以研究,最终使其形成完善和系统的学术体系,直接规范纹章的设计与使用,保障其稳定发展。

因战争而发展成熟的纹章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与排他性、世袭性与永久性。成为界定身份、权威和血统,表现从属和统治关系以及记录宗谱、名誉和功绩等最为理想的符号载体。除了见证战争之外,纹章迎合持有人名位需求心态,在特定场合审慎使用,作为符号系统具备辨识形式与象征意义以及可世袭的唯一性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现实功用价值、记录历史信息、展示人文理念提供了可能。这种带有多重信息的可继承物成为当时明细社会个人与团体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指标,与西方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如影随形。因此,自然而然成为中世纪兴起大学的基本识别标志。直到今天,中古时代纹章遗存的鲜明印记仍旧在校徽中得到继承,特别是大学校徽的身影悬于校门、刻于重要建筑物、印于庄严的典礼场合,是对所属权的强调和依附载体的装饰,代表了一种信仰或是膜拜,更以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成为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学校精神、价值观以及教育理念和行为识别的物化体现,也是社会对学校的认知及印象的判断,是大学人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当代很多大学为了借助纹章的历史地位并从古老的智慧中汲取能量和养分,也喜好采用纹章图式设计校徽。英文中校徽通常被称作seal(印章、封印)或者coat of arms, shield of arms (盾章),从用词本身也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校徽的设计内容往往因受到重视的程度使得对其应用场合也变得格外挑剔,基本上都是在正式场合中经过批准限定使用,如学校官方正式文件、文凭、证书、特别奖状和典礼资料等。一般场合则是以经过注册的简洁的标志(logo)来代表学校视觉形象。这类标志图形通常由校名全称或缩写字母变形、抽象图形、校园标志性建筑、雕塑或者有代表意义的图形等构成,在欧美大学成为一种惯例。

校徽既然是大学以艺术的形式和图形表现方法来界定概念、表明特征、传递信息的符号,就有着唯一性、象征性等个性特征,同时在使用规则和方式方法上又有着严格的要求。

纹章因辨识而源起,校徽的辨识性亦为其最基本的属性。无论是单一色彩的几何形还是花哨的华丽饰章映衬,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人物、物品,都必须以保证其辨识性为前提条件。同时由于纹章的主体性特征,随着纹章作为一种社会代码为整个社会广泛接受,也得到了统治阶层的认同和支持。对欧美大学校徽而言,通常都会至少具备非常显著的四类特征之一。首先,权利机构或地域特征的表征符号;其次,宗教图形符号如灯台、“黑耳”或十字;第三,书本、火炬、蜡烛、光芒、五星等代表知识的图形符号或者天枰(法学)、神灯(神学)、调色板(艺术)、望远镜(天文)、地球行星(理工)、蛇(医学)等代表学科的图形符号;第四,铭文条或书本上的校训文字所表示的办学宗旨和方向。最具代表性的如剑桥大学校徽盾形纹章以英国皇室的纹章形象――维多利亚时代的金狮为图式主体,金狮纹章的力量促进学校团结一心;华沙大学近圆形纹章校徽的图式为一头象征帝王的、头戴皇冠、头侧向、直立形态的波兰鹰,双翅分开,寓意崇高、尊贵,鼓舞着波兰人的壮志雄心,鹰周围环绕的五颗星分别代表当时的神学、法学、医学、哲学及自由艺术五大学科体系。此外,尽管不是必须存在的,但为了更加有效地识别图形近似的校徽而生成的饰章在校徽中使用的也较多。

早期的纹章学理论将色彩限制在六种色系的互相搭配组合中并分为两组,第一组是白色(银色)和黄色(金色)系。第二组是红色系、黑色系、蓝色系、绿色系。后来为了应对与日俱增的纹章数量,又将紫色系和橙色系也纳入纹章色彩家族,纹章图记最初以几何形界面分割为主时,色彩成分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当图记内容日渐丰富甚至加入饰章后,色彩的扶持作用烘托了图记的形态,也有助于区别纹章。色彩运用的基本原则是禁止将属于同一组的色彩并列或叠加运用。这也是从纹章起源时出于可见性和易辨识性规定的,对校徽而言也是为了便于特定载体上的拓展使用,底色与图记颜色的高对比度是不可缺少的纹章色彩准则。如布朗大学校徽的标准色是红色和白色,双色扭绳环饰基座也是红色和白色,既是为了丰富校徽纹章的造型,也是为了强化学校视觉识别系统中标准色彩的运用,最重要的是在纹章学中规定,环饰用色要与主纹章色保持一致。

现代大学诞生于以文明文化的传承者自居的基督教温床之中,纹章学又是中世纪以来重要的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符号学学科,必然受到基督教义的深厚影响,基督教会的宗教劝告和宗教戒律作为履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从最初对大学教学内容的控制直到以宗教意识而不是宗教手段渗透到大学的运作中,对欧美大学的创建与发展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从校徽的组成内容中也可见一般,除了被十字分割盾面以象征庇护的校徽形态比比皆是以外,校徽图式中最重要的灯台既是神学这一学科的图形象征,也是为表达世界上唯一的光就是耶稣基督。

再者,大学是学术研究与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对此指代特征校徽中表述明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圆形校徽主图记上翻开的书页左上角为英文大写字母“A”,书本象征知识的积累与传播,字母“A”象征智慧的开端,环绕书本的铭文条上写着“光明普照世界”,书本正上方有一颗向下散放万丈光芒的五角星,象征着知识的发现与传播。康奈尔大学校徽中翻开的书本图形上写着校训“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多伦多大学校徽仍然采用传统的盾形纹章,内部图形为书本、皇冠等,上方饰章则是一棵栎树,象征“百年树人”,耶鲁大学的“光明与真理”,密歇根大学的“人文,科学,真理”,芝加哥大学的“知识得以增长,生命方能高贵”等等,校徽中校训文字的象征描述不胜枚举。是打开的还是合起的象征知识的书本,是穿透云层的阳光抑或是散发光芒的蜡烛、繁星都是欧美大学常用的校徽象征图形,这也是对大学学术性质的最好诠释。

纹章的外在形态、图记元素和设计法则被中世纪政治制度和认可并推崇,成为当时占有重要地位的符号体系,致力于现实功用、并力求明确地表现等级特征、骑士精神等个人、家族或社会的理念态度,甚至体现全社会成员普遍的精神追求。大学校徽就是将这种多元的精神理念与美的外在形态和谐统一的集成载体。无论历史性还是时代性都保有着持续的生命力,不失为一种高度符合审美概念的艺术表现形式。

校徽外形最常见的也都是采用近似于黄金分割的比例绘制,从而取得尺度完美、庄重肃穆的视觉美感,以符合形式美的最基本法则。除此之外,纹章四周饰章的构成和布局秉承均衡原则,大量运用对称这一影响着具有“对称美”的人类美学尺度,并以是否符合“对称性”去审视客观世界和创造主观审美的形式美核心法则,贯穿了纹章形态发展演变的各个阶段,并成为衡量纹章艺术性的美学尺度。秩序稳定、庄重威严的特征正是作为大学视觉形象代表的校徽必须具备的特征。

纹章缘起的12世纪至16世纪,形态和图式一直力图就合实际战斗中简单的盾牌式样,简单而肃穆,反映出当时沉重黑暗的社会氛围,映射当时的古典主义艺术风格;而之后宗教题材逐渐减少,反映现实生活以及社会各阶层不同需求的设计内容和风格不断发生变化;呈不规则扭曲状的精致盾章,以及形如花团锦簇般扶持着盾章的饰章,均折射出文艺复兴以及之后的洛可可、巴洛克等新的艺术风潮接踵而至对纹章设计的渗透,纹章被当作理想的装饰艺术品,迫不及待地为其添加华丽繁杂的图形元素,有着纸卷一样边缘的盾牌和花丛般纠结的斗篷便是巴洛克艺术的产物。追求比例的典雅、大量运用涡卷形曲线和其他各种曲面造型成为时尚。纹章式样的几经变化在校徽的外观和图式、色彩上均有所体现,时而朴素庄重时而繁复花哨,紧跟其所处历史时期艺术特征的步伐。很多大学校徽纹章在各个时代都有变体,成为映射同时代艺术风格的忠实载体,在这种超强的适应力背后,纹章文化的稳定性却能保有其结构形式始终流承不变,因此,校徽纹章得以实现历史研究与艺术审美价值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 Michel Pastoureau:《纹章学―――种象征标志的文化》,谢军瑞、曹德明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2. Carl Alexander von Volborth, Heraldry of the World:London:Blandford Press, 1973.

近代会计的主要特征范文9

1 独立环境税功能定位

国外税制绿化转型的思路主要遵循三条线路:一是创设专门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政策目标的新型税收名目,依据政策领域的不同有不同的称谓,如“生态税”、“能源税”“碳税”等;二是用“绿色之线”重构现存税制,即通过改变现有环保相关税种的征税范围、调整税率等方式,绿化现有税制;三是通过改变税收的收支政策,如消除不利于环保的补贴,增加对环境友好型行为和产品的税收优惠等方式,来提高目前税制的绿色度。但是没有一个国家设置了名为“环境税”的税收税种。本文提出独立型环境税,是指在现有税制框架下,创立一个与资源税、增值税等税种平行并立的新税种,名为“环境税”(以下文中的“环境税”一词即为“独立型环境税”)。主要政策目标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属于特定行为税,其首要功能是调节环境保护的功能。

2 环境税方案设计

环境税政策设计首先要确保政策调整范围的完整性,涵盖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的整个环境保护过程;政策目标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在短期内应能有效遏制污染物排放的数量和生态破坏行为,促进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使用,在长期应能够为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提供经济动力。

环境税的设计应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公平与效率兼顾,生产与消费共促,调控为主、收入为辅,全球环境问题与国内环保重点统筹等五项原则。环境税由污染排放、特种污染产品、生态保护、碳排放四类税目组成。各税目的政策范围是开放性的,随着政策发展的需要,可作适当的扩充和调整。

2.1污染排放税目

污染排放税目针对排放的污染物征收的税目,主要有各种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目前实行的排污收费制度中,这些污染物大都在征收范围,因此,污染排放税即“费改税”,同时将未开征的污染物和排放源纳入其中。近期可以考虑将排污费中的二氧化硫收费改为征税,同时取消SO2收费。因为二氧化硫税征收相对容易,征收额较大,为重点控制的污染指标。另一部分是针对目前没有征收排污费的流动源(机动车尾气排放)征收污染排放税,由于排放量监测难度很大,可以对机动车燃油征税。

二氧化硫税目要素设计:①征收对象是污染源排放的SO2;②纳税人为向大气中排放SO2的所有排放者,包括工业企业、事业单位、商业和服务业企业以及其他单位(可考虑对行政事业单位和居民个人暂不征收);③征收依据是SO2的实际排放量。对于有监测数据的,按照实际监测值征收。对于那些量大面广、规模小、监测困难的污染源,可以按照燃料中的含硫量以及相应的削减措施折算征收。对实际排放量难以确定的,可根据纳税人的设备生产能力及实际产量等相关指标测算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④采用定额税率,总的原则是税率不能太低,必须能够起到对纳税人的刺激作用,按照s02削减的边际处理成本确定,近期税率初步确定1.2元/kg。

燃油税目要素设计:①征收对象为机动车燃用的汽油和柴油;②纳税人:使用机动车的企业、单位以及个人;③计税依据:以汽油、柴油的使用数量为计税依据,即纳税人的实际购买数量;④税率确定:以机动车燃用的汽油和柴油所排放的污染物作为确定税率的依据,不同品质的燃料实行差别税率。达到国Ⅳ标准的燃油暂不征收;未达到国Ⅳ标准的汽油0.20元/L,柴油0.15元/L。

2.2特种污染产品税目

特种污染产品税目是指向使用、消费及处置过程中对环境构成危害的产品征税,征收污染产品税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有害于环境的产品的使用或者倡导使用低污染或无污染的替代产品。

特种污染产品税目要素设计:①征收对象为各种对环境产生污染的产品或消费品,主要有臭氧损耗物质、含磷洗涤剂、汞镉电池、化肥农药、一次性泡沫餐具、塑料包装袋等。考虑到化肥、农药对农业和农民的影响,建议近期不对化肥、农药征收。②纳税人为上述产品的使用/消费者;③计税依据为污染产品的消费量或销售额,自产自用但不是用于连续生产的应税产品,计税依据为应税产品的移送使用数量;委托加工的应税产品,计税依据为纳税人售后应税产品数量;进口的应税产品,为海关核定的应税产品的进口数量。④污染产品税可实行从价定率征收或从量定额征收的两种计税方法,税率按产生污染的特种产品类型划分,实行1%~3%的差别税率;⑤征收环节可以设在消费环节。在销售产品或消费品时征收,由销售者代缴,按季度向销售者主管税务部门申报纳税。

2.3生态保护税目

该方案目前只考虑针对一些矿产资源的开采行为和自然保护区开发和使用行为征税。开采矿产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是对环境的直接危害者,对矿产开发行为开征税收,符合国际通行的“污染者付费”和“破坏者赔偿”原则。自然保护区开发和使用者是自然环境的受益者,也是对自然环境的潜在或直接危害者。虽然这部分消费者为个人,但可以通过门票销售者代扣环境税实施有效管理,因此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以消费者个人为纳税人,更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最终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生态保护税目要素设计:①征收对象:煤炭、原油、天然气、山石、黄金矿等矿石资源;生态自然保护区开发和利用行为;②纳税人:开采矿产资源的单位和个人,自然保护区开发与使用者;③计税依据:矿产资源开采以资源品目和实际开采量为计税依据,实行全国统一税;生态自然保护区开发和使用根据国家有关生态自然保护区(如景区)等级划分标准确定幅度税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规定的幅度范围内确定,以景区实际游览流量为计税依据实行代扣代缴;④税率:采用定额税率,实行从量定额课征收。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税税率初定为:原煤20元/t,原油30元/t,铁矿石20元/t,冶炼铜100元/t,非金属矿开采5元/t;自然保护区保护税初定为2元/人次。

2.4碳排放税目

气候变化是我国未来二三十年面临最大的全球环境问题压力。国外经验表明,征收能源税或二氧化碳税将影响企业国际竞争能力,许多国家对于高耗能行业采取低税率和鼓励节能的减免政策。另外,我国二氧化碳减排技术水平较低,需要发达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支持。考虑到征

收成本及不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现阶段不对个人征收。考虑到“税收中性”原则,建议调整所得税,提高计证标准,或通过社会收入再分配补贴低收入群体。对能源密集型产行业实行低税率或税收返还,支持可再生能源和节能降耗,促进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发展。

碳排放税目要素设计:①征收对象为产生co,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②凡是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所有单位作为纳税义务人。单位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股份制企业、其他企业和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军事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单位;③计税依据: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按含碳量测算的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④税率的制定要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不能过多影响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不能对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造成影响。根据我国目前的CDM市场价格,每吨二氧化碳排放权转让价格一般为6美元左右,税率初定为20元/tceq。

3 环境税实施战略及配套措施

3.1实施步骤

环境税收政策应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实施战略。环境税收政策首先实施条件成熟,易于推行的污染排放税、污染产品税以及生态保护税,碳税起始可以低税率,宽范围征收。随着条件的不断成熟以及国际和国内碳市场价格的波动,做动态调整,同时,合理税费归位,将相关环境收费科目纳入统一环境税制框架。环境税制改革的行动路线图建议如表1所示。

3.2征收管理

环境税建议选择以下三种征收管理模式:①环保代核,税务部门征收的模式;②由环保,税务审核的模式;③税务部门征收的模式。不同税目采取不同的模式,排污费改税的项目,如硫税等可选择第1或第2种征收模式,逐步向第3种模式转变;燃油税和特种产品税可采用第三种征收模式;生态保护税和碳税可选择第2或第3种模式。

3.3资金使用

建议环境税主要作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地方和中央按照8:2比例分成,在各级财政建立“环保基金”,或者纳入环保专项预算支出科目,实行专款专用。其中,考虑到碳税的特殊性,建议有一个中央税到地方税的过渡过程,初始主要以中央和地方共享税,逐渐过渡转变为地方税。这主要是考虑到碳税收入可由国家专项用于提高能效、发展低碳技术、培育国家碳市场等领域,强化碳税税目的政策目标指向性,有望快速提高国家整体低碳技术的研发水平和能效改进速率。环境税收入建议主要用于支持燃煤发电、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的节能减排以及可再生能源发展,以降低征收环境税对这些行业造成的影响。

3.4加快建立环境税的配套政策和措施

近期建议国务院制定《环境税征收管理条例》方式确立法律地位,远期以人大立法的形式颁布《环境税法》,充分保证该项政策的权威性。建议采取国际通行的做法,实施预告和渐进时序策略,以减缓环境税对企业的冲击,增强公众的接受程度。充分考虑与现有法律法规的协调配套。加强环保部门和税务部门的征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税务与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工作联系制度等协税护税措施,充分考虑与排污收费的衔接,适时推进排污费改税。

4 环境税的收入和影响分析

根据不完全估算,如果根据上述提出的环境税方案征收,以2006年的税基测算,全国环境税的总收入为2330亿元,分别占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的6.0%和6.7%,占2006年全国GDP的1.1%。

总体来看,在推出污染排放税目的同时取消相应的排污收费以及降低所得税等“一增一减”,总体税负变化不大;现有的税制改革方向和内容,包括增值税转型、企业所得税合并等减税措施,给环境税腾出了一定的“税负空间”;而生态保护税、污染产品和碳税的开征,将增加总体税负水平。此外,征收环境税对燃煤发电、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的税负可能相对较重,其产业的竞争力受到一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将使工业制成品、能源、原材料价格上升,也会影响到消费品价格,但是有利于树立中国政府良好的国际环境形象,提升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有助于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和污染控制新技术的开发。

为了避免高税负给经济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在设计环境税方案时,相应降低其他税种的税负,保持现有税负水平基本不变,有利于纳税人接受环境税,从而也就有利于环境税的顺利实施。

近代会计的主要特征范文10

关键词: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审美特征;统一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设计理念和艺术特征存在着某种辩证关系,在环境设计中设计理念主要发挥着指导性的意义,好的环境设计能够使人们改善环境观念和设计观念,使人们的审美水平得到提升,增强人们的环保观念,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设计理念和设计形态离不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为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水平和经济情况各不相同,环境设计理念和艺术设计水平也各不相同,随着人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得到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也得到了人们的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环境艺术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系统工程学科。阿纳森认为“环境艺术”是与环境相关的绘画、雕塑等艺术设计,这种理解方式无法真正体现环境艺术的本质,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体现在不同的层次上。环境艺术包含了城市和地区规划、建筑设计等公共空间设计,以及景观设计、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设计和室内设计等。它涵盖了人类环境从宏观到微观的设计过程,也是一种人们生活的协调设计方式,对社会行为和人类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可以看成一门回归人类生存环境的综合艺术。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

环境艺术设计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形式,它追求对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善以及对审美需求的满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和谐性、整体性和特色性的艺术美,注重个体在整体中的核心地位,将环境因素作为艺术设计的重要条件,追求艺术设计和周围环境的和谐,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设计出不同效果的艺术作品。现代环境艺术的基本特征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实用性的艺术形式,在其具备服务的同时,还需要在设计过程中注重人文性,以通过作品体现人的根本利益。现代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设计材料的多样化,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代艺术设计应该体现整体性的特点,具备科学、合理、统一的设计理念。

二、环境艺术设计审美特征的影响因素

环境艺术设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地理,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其中社会生产力是主要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低下,不但制约作品的完成,同时也影响设计师的理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环境艺术设计水平也将不断提高。但是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来说,如何降低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设计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同时,环境设计要以当地的地理环境,文化制度等因素作为参考,尊重环境的基本特征,防止不必要的环境破坏。在我国,长江黄河流域易出现洪灾的地区进行环境景观设计时,要注意防治水患这一功能。地理因素对环境艺术的影响深远,往往影响环境设计的设计效果。总之,环境艺术设计过程要充分考虑其影响因素,体现艺术设计美感的同时要尊重自然。

三、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

(一)环境设计的人性化理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环境设计也逐渐地转变,慢慢地进入到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当中。对于人性化的设计更多的是为人们的生活需要和社会需求而设计,以尊重历史文化和习俗为前提,使环境设计更好地贴近人们的生活和自然,而不是仅凭设计师本人的思想和理念进行设计。

(二)体现社会文化的载体

文化建筑在不同时期会产生不同背景,在文化建筑这种公共服务设施中,其表达的理想与信念是具体的某种主题。在现代社会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建筑建设能够增强社会公众的民族自豪感,也充分体现了当代社会繁荣发展的最终目标。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文化建筑教育功能的不断增强,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社会中,文化建筑是教育功能极强的手段,可以组织开展艺术欣赏活动、专家专题讲座等,提高社会公众的文化素质。文化建筑不仅是人们终身教育的场所,更是辅助学校进行课外教育的重要课堂。同时,随着环境艺术领域的发展,以及社会精致文化的推进,人们对于文化艺术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高,文化建筑不仅要为文化产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更要成为一个吸引人们的开放性论坛。

(三)环境规划需要多方参与

环境设计包含了多种专业和技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一起完成。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将多方的工作在环境设计上有效合理的结合在一起,避免相关的各行业人员各行其是,造成环境设计中的漏洞和缺陷。

(四)交流公共文化的场所

现代文化建筑已经成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增进感情的桥梁,文化建筑体现的是物体实体,同时结合了图像、声音和文字等表达方式。而且,世界上大多数文化建筑采用的都是本土化设计方式,注意引进一些国际上其他文化内容的临时性设施,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拓宽社会群众的视野,深入促进国家与国家质检的文化交流。甚至很多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和教育部门也建成了能代表自身文化的文化建筑。文化建筑扮演的角色包括社区交流中心、信息交流站等,已充分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审美特征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复杂性

环境设计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其涉及学科众多且具有多层次性。在环境设计过程中,需要设计者掌握建筑、园林、装饰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环境设计首先应具有实用性,既为人们的居住和生活提供方便,包括室内景观和室外景观的设计,又应满足人们的欣赏、使用等需求。这是环境艺术设计复杂性的体现,同时也要求环境设计要从整体风格和具体设计细节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如对业主视觉喜好的掌握,装饰材料的选择等。环境设计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其空间设计上,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尽量增大居住环境的视觉空间,提高居住的舒适度。最后,环境设计要具有多功能性,除了一些实用的功能,还应具有调节心情、陶冶情操的作用。总之,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复杂性,对环境艺术设计者具有较高的要求。

(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特色美

不同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都蕴含着设计者的思想,所以可以说每一个环境艺术作品都是具有自身特色的。在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具有明显特色的有雅典、威尼斯、罗马、巴黎等,中国有北京、西安、青岛等,由此可以看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特色之美是需要人们对历史遗产进行继承、保护、发扬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些特色由于富含了许多的人文内涵而成为不可复制的存在。在一座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中,任何一个建筑或者一个广场的加入都可能对城市原有的特色造成打破或者是增强的作用,这需要设计者能够在设计中重视与环境的统一与和谐。

(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动态美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的,用更通俗的话讲,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是为人服务的,从这方面讲,它要满足人们生活中的各种要求,同时能够反映出不同人群的生活习惯和特点。环境艺术是静止的,它无法主动和人产生沟通,但是,人们的生活是千变万化的,根据相对论的说法,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的审美风格也会发生改变,因此,不同的人在审视同一设计艺术作品时的看法不一,这就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动态美。

结束语

总之,环境艺术设计是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在对环境进行艺术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大众的审美需求和认同,考虑到本土文化的植入,考虑到民族精神特征,考虑到未来发展和规划等问题,从而使我国环境艺术设计随着文化发展更加趋于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董周.浅析环境艺术设计及其审美的特征[J].商,2014,02.

[2]乔峰.浅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J].现代园艺,2012,20.

近代会计的主要特征范文11

关键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身份识别;应用

中图分类号:D9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8-0044-02

1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美国好莱坞电影中经常会涉及到许多高科技的情节,比如某人要到某一重要的场所(实验室、机房或者博物馆等),一般没有钥匙,而是通过指纹录入、虹膜扫描、声音识别、人脸识别等方式来确认身份。电影中的这些高科技元素经常会让我们惊叹不已,其实这些利用人体生物特进行验证和识别人物身份的高科技技术就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其中这种技术主要是通过运用计算机、声学、光学、生物统计学、生物传感器等技术相互配合,并通过利用人体的行为特征比如声音、步伐、笔迹等和指纹、人脸和虹膜等固有生理特征等进行鉴别人们身份的一种技术。

2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过程

早在公元前7 000年前~公元前6 000年前,在古中国和古叙利亚,人们就用指纹进行身份验证,具体可以追溯到古埃及人通过测量人的尺寸进行鉴别人的身份。而现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主要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的。其中在20世纪60年代,因为计算机技术能够进行处理图形,所以人们开始探究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指纹,从此,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自动指纹识别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展开。我国的生物特征识别最早发展的也是指纹识别技术,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研究。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对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掌形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进行研究,并且在部分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最近几年,我国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发展很快,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由于奥运和公安保卫的需要,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许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都参与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以国内顶级科研单位和著名高校的生物特征识别科研成果为依托,一批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高新技术公司也迅速发展起来。生物特征识别设备也从早期的仅限于安全级别较高的场所和军事用途,逐渐应用于商业领域,如出入口控制、考勤管理等。目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可广泛用于政府、军队、银行、电子商务和安全防务等多个领域。

3 几种常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利用生物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识别, 其不需要携带如智能卡样的东西,也不需要记住身份证号以及密码等一系列的数字,而用于证明自己的就是自己本身,利用生物特征识别身份不仅不会出现丢失、遗忘,而且也很难进行造假。是目前最为方便和安全的识别技术,得到了各个国家的普遍重视和大力发展。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有指纹、手型、掌纹、静脉、虹膜、视网膜、耳廓、语音、步态以及人脸等识别技术。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及其应用情况。

3.1 指纹识别技术

指纹识别技术通常采用特征点法,抽出指纹上山状曲线的分歧点或指纹中切断的部分(端点)等特征来识别。特征点是一个三维向量,包含了位置和方向等信息。在特征点法的识别中,手指按压或流汗、指纹线的愈合和伤痕对识别影响不大。

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两个人之间没有相同的指纹,同时由于指纹与其他生理特征或者行为特征相比更容易获取,所以指纹识别技术应用是非常广阔的。在现代社会中,指纹识别技术最早应用在公安刑侦领域中,后逐渐被应用到军队、武警以及民用领域中。目前指纹识别技术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应用最为广泛、价格低廉以及使用最为方便的生物特征认证技术之一。但是目前指纹识别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因为在每一次使用指纹时都会在指纹采集头上留下指纹痕迹,而这些指纹痕迹很容易被非法分子复制。

3.2 手掌静脉识别技术

手掌静脉身份识别就是通过近红外线读取手掌静脉的模式数据,与预先登记的手掌静脉数据进行对比,确认本人身份的生物识别技术。由于静脉比动脉更接近于皮肤,当红外线照射手掌时,更容易读取信息。此外,静脉中的红血球具有吸收特定的近红外线的特性,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实现只读取静脉的功能。当近红外线照射到手掌时,静脉部分会有微弱的反射,从而形成静脉纹路图像。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反射回来的近红外线的强弱来识别静脉的位置。

静脉血管位于人体内部,不会轻易被他人所获知,因此非常适合用于个体认证。手掌静脉识别的全过程采用非接触式,简单易行。但由于成本等原因,目前在我国应用还比较少。随着成本的不断降低和技术的成熟性越来越好,相信未来几年这项技术在我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

3.3 人脸识别技术

所谓人脸识别, 就是利用计算机分析人脸视频或者图像, 并从中提取出有效的识别信息, 最终判别人脸对象的身份。识别的特征有眼、鼻、口、眉的形状和位置关系,以及脸的轮廓等。人脸识别系统主要包括人脸检测和人脸识别两个环节,其中人脸检测主要是指首先对人脸进行定位和检测,也就是指从输入图像中找到人脸及其位置,从而将人脸从背景中分割出来;而人脸识别主要是对人脸的特征进行提取,识别以及模拟匹配等。

人脸识别技术与其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相比,人脸识别由于使用方便,普通的摄像头都能够作为传感器,同时这种技术主要是根据人脸识别软件和算法进行处理,所以其成本低,容易推广,而且也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人脸识别相对于指纹识别最大的优点是非接触式的,更加方便与卫生,而且不干扰使用者,不侵犯使用者的隐私权,因此成为目前实际应用广泛程度仅次于指纹识别的生物特征识别手段。尤其是近几年,由于国际反恐和社会安全的需要,世界各国也都加强了人脸识别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2008年我国在奥运会的历史上第一次采用人脸识别技术为之提供安全保障。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可广泛用于人脸识别门禁、人脸识别考勤、公安布控对象监控、车站机场安检以及人脸识别出入境边检等多个领域,甚至我们可以让自己的个人计算机进行人脸识别开机,还可以让自己的手机进行人脸识别解锁。人脸识别技术在实际生活中为人们工作和生活提供极大的便利,比如在北京奥运会期间,运动员不需要门卡以及钥匙,只需要面朝门静立一会,然后房门就能够自动打开,这里就使用了人脸识别技术。

虽然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周围环境的光照问题、人脸的姿态问题、遮挡物问题以及化妆整容问题等,这些都需要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去逐渐解决。

3.4 声音识别技术

声音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其能够很自然被人们接受,并且人们的行为特征以及心理特征等语音参数会反应在声音的波形中,声音识别就是利用分析使用者的声音的物理特性进行身份识别的技术。声音识别技术主要是通过话筒录入语音,然后通过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最后提取使用者声音特征信息并将其保存在数据库中。在使用的过程中主要将采集的声音与数据库中的特征信息进行对比,实现身份识别和身份判断。目前声音识别技术主要应用于语音拨号、声控玩具中等。但是声音识别技术和其他技术相比,由于声音的变化范围太大,所以导致很难进行精确匹配,同时由于声音很容易随着速度、音量以及音质的变化影响采集和对比结果。

3.5 其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目前,除了指纹识别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等常用的几种技术外,现在科学技术人员正致力于研究开发的还有身体气味以及耳朵、心音和行走步态等技术。有趣的是,日本科学家还开发了一项臀部形状识别技术,他们在汽车驾驶座上安装数百个微型压力传感器,汽车内的电脑通过压力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即可制作出坐车人的臀部形状数据库,然后与原录入数据库作比对,从而识别驾驶人是否车主。

4 展 望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应用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由于每一种技术都有自身的缺点和优点,都有自己使用的范围,所以采用多种生物特征融合技术可以获得比单一生物特征识别系统更好的识别性能和可靠性,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可以预见,多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联合应用将是身份识别领域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的生活将会因为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而变得更安全、更轻松。

参考文献:

[1] 孙冬梅.裘正定.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综述[J].电子学报,2001,(1).

[2] 魏育成,赵彩云.身体就是身份证——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及其在安防领域的应用[J].中国安防,2009,4.

[3] 马勇.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德国护照中的应用及其启示[J].中国安防,2010,(6).

近代会计的主要特征范文12

论文关键词:场地特征,风景园林,西湖风景区,湖滨和北山路景区,规划设计

场地特征,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一个永恒的课题。作为规划、设计的“原点”,其对规划、设计的后续工作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回望历史,园林规划与设计优秀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尊重场地基址的基础上形成的,都深刻地体现了自然环境、历史风貌、社会文化等场地特征。近20年来,中国风景园林建设虽然飞速发展,但是在景观建设中也出现了诸如“千城一面”、“众景一面”等忽视场地特征所带来的现象。

1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1.1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作为人类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环境的科学和艺术。所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门研究如何应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和人类活动之间复杂关系,使之达到和谐完美的状态。

1.2场地特征的概念

场地,大至风景区和城市,小至区级公园、广场绿地,都有它的特征或者个性,是一块场地与其他场地的区别。场地特征包括场地的自然特征和场地的人文特征。园林景观把握好了自然特征就在土地上有了归属,把握好了人文特征就在使用者心中得到了认同。

风景园林师所涉足的场地,往往具有或强或弱的自然特征。其作为设计师可供借鉴的宝贵资源和设计题材,同时也决定了设计师应采取的处理态度。设计师应从理解自然演变规律等特征出发,顺应自然规律采取处理方式。

2场地特征的分类与内涵

2.1场地的自然特征

自然特征包括(天)气候、(地)地形地貌两方面,它是因场地所处位置不同,受不同的自然力量作用而呈现出不同的特性,这种特性影响甚至制约在该场地上的景观设计。把握好了这种特征,景观作品就会与这块场地和谐相处,场地自然力也为景观提供维护,景观给场地增添色彩。

2.1.1天——气候:

气候对植物有决定性的影响。不同种类的植物呈现出不同的景观特色。任何优秀的园林景观都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乡土树种的使用可以使景观保持长久,可以保证景观作品独一无二的个性魅力。

2.1.2地——自然地形地貌:

各地地形地貌由于自然力量的作用呈现不同的景致和格局。这种景致和格局是该场地的一个重要特征,景观设计时必须把握好这种特征。如果忽视这种特征,人造景观会与所在场地格格不入,甚至破坏场地的原有景观。

2.2场地的社会特征

2.2.1建筑环境

不同的建筑形式、周边环境以及城市机理,会产生不同的景观空间体验。把握好了建筑环境,才能创造出协调、统一的园林景观。

2.2.2人文特征

人文特征的把握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作用犹为突出。人类在大地上生活留下的印记以及从事一系列活动所形成的社会文化氛围就是人文特征。挖掘场地历史文化并提炼出场地的人文特征是景观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把握表达了人文特征,景观才能保持所在场地的历史延续性,创作才更有依据。

3结合场地特征的设计理念

随着近几年设计领域的体制改革,场地设计这一课题在现代园林景观建设中越来越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指导性的设计理念对景观规划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

3.1遵从周边环境

遵从场地设计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就要解决好车流、物流、人流、道路走向、空间组合等。在满足城市规划要求的前提下,设计出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符合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规律的景观。

3.2传承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源于一定地域生活的经验所形成的地方传统、风俗礼仪、建筑风格、园林样式等,能唤起人们对场地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认同。而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趋同化导致了部分景观设计师对地域文化的忽视。应该充分利用场地内历史遗留的痕迹,在规划设计中传承地域文化,来建造富有场所精神的地域性景观。

3.3选择地方材料

材料作为园林的表皮,可分为植物材料和硬质材料两类。设计师在重视植物景观视觉效果的基础上,更要营造出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体现当地自然景观风貌的植物群落类型。在硬质材料的使用上,应尽量考虑地方材料。在园林中展现地方材料的特性,使园林融合于周围环境之中,有利于地域特色的创造。

4结合场地特征的景观规划设计在杭州滨水街区的体现

滨水区往往是城市最早的建成区,遗存的历史文化丰富。城市滨水区经过较长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和建设积淀,不仅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也是城市人文资源的集中地。并且,西湖是自然和人文相融合的杰作,是杭州整个城市景观基质中的一个重要的景观要素。因此面临西湖的街区必定在结合场地特征的规划设计上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本文选取湖滨景区和北山路做详细分析。

4.1湖滨景区特色营造

湖滨街区处于西湖风景区与杭州主城区之间的过渡地带,有着强烈的“城景交融”的空间特征。

4.2.1湖滨景区历史沿革

湖滨路全长1315m,原为杭州西湖的西城墙。1916年拆除钱塘门和西城墙,建成碎石路面的湖滨路,从此市区与西湖连成一片。1929年改成沥青路面。辛亥革命后,湖滨路的西侧沿西湖一带陆续辟建一至六公园。湖滨路东侧一带建起了西湖饭店和环湖旅馆等。

近年,在西湖保护工程中把湖滨路的沥青路改为为花岗岩条石路面,在沿湖水下建西湖隧道。同时,在绿地上还建了古城墙标志,路东侧的建筑物焕然一新,南段仍保留了民国初年建筑的“骑楼”风格,风采依旧。这一带今统称湖滨景区。

4.2.2湖滨景区结合场地特征的规划分析

4.2.2.1延续整个街区的自然肌理

杭州“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格局中,吴山、宝石山—南—北嵌入市区,使南北约4km的临湖地带形成了“一面城”,也就是城市舞台的“台口”,而湖滨街区正好位于城市舞台的中心位置。

湖滨景区延续西湖的脉络,以原有的滨水空间为核心,使街区和滨水自然渗透为一体化区域。40m宽的湖滨综合休闲绿地,充分考虑了原有树木的保存,精心保留了高大的悬铃木,衬托着街区的建筑,将西湖水面和湖滨街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步行、休闲为主的多样化街区;并且与南山路、西山路、北山路的悬铃木一起,形成了镶嵌在西湖边的一圈绿色项链。

4.2.2.2湖滨景区人文特征的传承

绿地、水面、骑楼、连廊、广场、庭院及各样的商业街构成了建筑与景观的过渡空间,形成了湖滨街区的休闲特色,并成为西湖景区与主城区的有机过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境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湖滨商业街是重建的,但是在重建的基础上又是继承了原有街区的格局。沿湖滨路的建筑体量处理成一条连续的骑楼,保留了原有的空间特征,各具特色。湖滨路改造中创造一种“新”的语言,在尊重历史上赋予它新的气质,使之更符合现代的功能。这就是“似曾相识”在延续文脉上的表达。

4.2.2.3现代材料与传统材料的交融

湖滨街区周边的建筑,在保留原有的青砖等传统建筑材料的同时,运用现代材料产生对比映衬。玻璃材料与青砖材质的强烈碰撞,减弱了青砖体量的压抑感。纹理清透的木质材料和清澈通透的空白玻璃,与青砖墙面相互映衬,使建筑更加亲切、动人。

街区内保留了传统里弄、庭院、天井等空间类型,结合传统与现代,承载了原有街区的文脉和肌理,使得建筑群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征。这样就形成了空间的流动和渗透,形成了湖滨向城市内部的过渡。

4.3北山路景区营造

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西湖北线,东起保俶路,西至华北饭店、栖霞

岭,北起栖霞岭、葛岭、宝石山南麓。

4.3.1北山路历史沿革

北山街历史街区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以秀美山水为依托,以历史文化为灵魂,以近代建筑为特色,成为集自然与人文为一体的地域环境。北山区有自秦以来的各个朝代历史印记。明清时期的北山街山峦叠翠,楼阁错落,翼角飞萃,俨然一幅绝佳的山水画卷,散发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清末民国初年,西湖边出现了中西结合的建筑。1912年杭城拆除城墙,城市功能由传统模式转向现代功能。随着北山街拓宽,城市公交的开通,大量私家别墅以及现代功能的旅馆、餐饮设施在这里兴建,中西合璧的近现代文化不断渗透,呈现出文化的多元化。

4.3.2北山路结合场地特征的规划分析

4.3.2.1场所精神的自然体现

北山路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宝石流霞这一著名景观就位于此。北山路沿湖一侧没有建筑,利用其通透的滨水岸线,使其与人行道结合成一体。在原有的滨水岸线做成亲水平台的形式,很好地拉近了街区与湖面的距离,营造了湖面和街区统一的宁静氛围。

植物配置时,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植物选择上,优先考虑本土树种(如樟树、桂花、小叶黄杨、海桐、杜英、柳树等),并开发利用本地的新型园林观赏植物种类,这样既强调了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又为构建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4.3.2.2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

只有生活的延续,才有文脉的延续。北山路上不再适合居住的中式木结构寺庙庵堂,融入新的文化,成为旅游景区的一部分。比如恢复原貌的玛瑙寺,已成为葛岭景区的亭台楼阁。

原有的依山而建的中国古建筑和欧式古典建筑的保留,使这里的历史环境呈现出宗教文化、名人居住文化等多元特色。让游客不仅能感受到自然景观的优美,更可以勾起对历史的回忆。对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空间和场所进行重新诠释,使之获得了鲜明的场所特征。

4.3.2.4街区风貌的延伸

通向山的私密性巷弄,通过层层台阶通往宝石山上的各处景点,曲折而自然,在两旁植物的绿荫下更显示了一种幽雅、宁静的氛围。这些巷弄把游览的人流引向山上,保持了沿湖的宁静氛围,同时也加强了湖与山的联系。

北山路街区,保留了大量采用中西融合风格的历史建筑,成为联系传统建筑与欧式建筑的纽带,不仅保持了街区整体景观的和谐,并且素雅、平和,与周围的山水和谐统一,成为西湖风景区独特的景观。

5结语

突出场地自然特征和地域文化内涵的景观设计,既是风景园林行业综合性和独特性的体现,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对场地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杭州西湖风景区的湖滨和北山路规划设计提炼了场地已有的景观特征,依托自然条件,以人文元素为主体进行空间塑造;同时深度挖掘西湖周边以及杭州当地的文化景观,营造了一个展现杭州地域景观特色的自然山水型风景。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7):3-4.

2 吴威.园林的场所精神初探[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3 杨云峰,朱建宁.营造具有场地特征的城市公园[J].中国园林,2009,25(12):76-79.

4 张伶伶,孟浩.场地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 林菁,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6):16-24.

6 刘卫星.城市园林景观中场地设计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09,25(5):60-64.

7 熊瑶,杨云峰.地域性风景园林设计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34(5):171-176.

8 朱建宁.以自然为师的现代植物景观设计[N].中国花卉报,2005-08-11.

9 张川.基于地域文化的场所设计[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6.

10 许一洁.“生态”与“野趣”的回归[M].华中建筑,2007,25(8):105-107.

11 廖婧琳,段红梅.地域文化与自然风景区的旅游开发[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1):18-21.

12 王业社.场地设计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华中建筑,2008,26(3):1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