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新型投资

农村新型投资

时间:2023-06-07 09:31:46

农村新型投资

农村新型投资范文1

一、文献综述

国内对于新农村建设投融资的研究较多,但研究角度有所不同。

(一)国际比较、经验借鉴方面的研究

李光(2004)、张静和王煜宇(2007)通过对比各国农村投融资体制,发现发达国家的农村建设依赖其强大的财政能力,且相关法制完备,强调政策性模式的引导作用和合作金融模式的主体地位。相反,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在有限的财政能力约束下,通过政府的强制性制度激励金融机构的信贷支农。根据国外经验,完善中国农村投融资体制,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促进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合理分工,对民间金融加以合理引导,并加强风险预警制度的建设。

(二)从财政支农角度进行的研究

邓雪莲、黄衍电(2008)认为,运用财政投融资加快新农村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王青荣(2001)对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分析得较为全面,认为财政支农投入少、结构不合理、资金到位率低、地区投入不平衡、重点不突出、投入体制不完善,影响了投资效果。

(三)从农村金融角度进行的研究

楼裕胜(2008)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程度,认为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但由于在农村吸存多放贷少,所以金融对新农村建设有一定支持作用但影响不大;文中选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指标有一定参考意义。谌争勇(2007)认为应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工具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刘新彦(2007)认为,我国农村金融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现存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适应农村建设需要,应加速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农业投资主体多元化。

(四)新农村建设投融资机制研究

温涛和王煜宇(2005)通过实证发现我国缺乏稳定的农业资本形成机制,因而导致了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王晓霞和李光(2005)认为,农村投融资体系框架应包括财政支农、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三个层次。罗春玲(2006)认为,用市场机制引导资本投向“三农”是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关键。房芹、刘德钦、蔺波(2008),向宇、吴振伟(2008),张贞(2011)分别结合云南、四川、福建等省份的实际情况对新农村建设投融资体制问题进行了研究。

以上研究偏重于宏观数量和理论分析,对全国或某个省的新农村建设投融资现状、问题、路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对微观区域的特殊性考虑不足、现实指导作用不强,也没有以区县级数据为样本建模做定量分析与实地调研的定性分析相结合进行的研究。笔者尝试通过建立DEA模型,对比分析各区县新农村建设投融资绩效,并结合实地调研情况找出问题所在,最终提出提高投融资效率的政策建议。

二、DEA模型的建立及指标的选取

(一)研究方法及模型的建立

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即数据包络分析方,是由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于1978年提出的效率评价方法。DEA以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的投入、产出指标的权重系数为优化变量,借助于数学规划将决策单元投影到 DEA前沿面上,通过比较决策单元偏离 DEA 前沿面的程度来对相同类型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做出综合评价,并获得许多反映决策单元情况的管理信息。

(二)研究指标及数据选取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是为新农村建设投融资绩效评价提供一套量化的考核标准。根据国内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成果、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丽江市新农村建设的特点,本文共筛选出了3个指标作为投入指标体系,6个指标作为综合评价的产出指标体系。具体指标选取如下:投入变量为财政支农、信贷支农、农民投资,分别以人均财政支出、人均涉农贷款、农村人均自主固定资产投资表示;产出变量为人均农业GDP、人均乡企增加值、城镇化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初中巩固率、新农合险参保率(其中“人均”都是以农业人口作平均),代表了新农村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教育程度和医疗保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由于玉龙县的贷款数据自2008年起才单独统计,故本文建模所用数据最早可延伸至2008年。数据源自2008~2011年《丽江统计年鉴》、人民银行金融统计系统以及市委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财政局、卫生局等相关部门。

三、丽江市五区县DEA绩效对比分析

(一)财政支出效率分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支出效率成正比

(二)信贷支持效率分析——涉农贷款占比与信贷支持效率成正比

涉农贷款占比的高低反映了金融对“三农”支持力度的大小,2011年末各区县的涉农贷款占比分别是:永胜县82.57%、华坪县71.05%、宁蒗县60.44%、玉龙县58.32%、古城区13.83%。与表2.2作对比可发现,除永胜县外,其余四个区县的涉农贷款占比排序与信贷支持效率一致,即涉农贷款占比越高,信贷支持效率也越高。而永胜县虽然涉农贷款占比较高,但由于涉农贷款主要支持了农业产业化及农业龙头企业,它们投入大、回收期较长、效益显现慢;再加上永胜县连续三年遭遇干旱,农作物大面积减产,因此拉低了近几年的信贷支持效率。

(三)农村自主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分析——农业县低投资高效率,旅游区高投资低效率

2008-2011年各区县人均农村自主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均数分别是:永胜县80元/人、华坪县111元/人、宁蒗县224元/人、玉龙县363元/人、古城区462元/人。结合表2.3来看,永胜县、华坪县等农业县投资额较小,效率却较高,资金得到了较好的利用;而处于旅游区的宁蒗县、玉龙县和古城区的投资额较大,效率却偏低。因为古城区、玉龙县和宁蒗县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古城、束河、玉龙雪山、拉市海、泸沽湖等知名景点,游客数量众多。相比于农业,农民将资金投资于旅游产业开发、旅游配套服务方面回报率更高,所以更愿意投资旅游业。但这些投资金额较大、回收期较长,所以用近年的数据分析产生了“高投资低效率”的结果。从全市来看,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偏低,但效率逐年上升。

(四)综合效率分析——资源配置不合理,投融资综合效率呈下降趋势

技术效率值(CTE)可以分解成纯技术效率值(VTE)与规模效率值(SE)的乘积,即CTE= VTE×SE。纯技术效率是指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受部门的技术和能力等因素影响的生产效率。规模效率是指受部门的规模因素影响的生产效率,反映了是否在最合适的投资规模下进行经营。

四、存在问题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发现,丽江市新农村建设投融资存在效率损失及规模不经济的现象。结合DEA分析结果和调研中了解的情况,丽江市新农村建设投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地方政府的财力与职责失衡,“增长偏好”造成财政支农乏力

“经济越落后,财政效率越低”的现象正说明了目前丽江市基层财政的状况。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个政府的财政收入水平差距较大,造成各自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不同。而无论经济是强是弱,各区县都承担着新农村建设支出责任,甚至经济弱县承担的责任更大。在有限的资金约束下,地方政府的“增长偏好”驱使其把相对于农业回收期短、见效快、对GDP拉动明显的工业部门和城市经济放在优先位置。特别是对于经济弱县,在县乡财政困难,吃饭财政难以为继,要饭财政屡见不鲜的情况下,很难优先考虑支持“三农”。此外,目前财政支农渠道多,相关部门职能划分不明确,应该投入的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资金投入后的监管也较为松散,投而不管、重复和乱投的现象较为普遍,挤占、挪用财政支农资金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影响了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果。

(二)农村资金外流严重,金融服务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需求

2009~2011年各区县新增存款用于当地贷款的比例分别是:古城区88.55%、玉龙县57.62%、永胜县48.63%、华坪县64.70%、宁蒗县57.32%。丽江市特别是农村地区资金外流情况严重,金融支持力度不足。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改革的推进,农发行的业务范围不断缩小,工农中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金融功能弱化,大规模撤销了乡镇一级的网点,金融资源向城区集中。邮储银行凭借网点众多、深入农村的优势吸收了大量存款,贷款业务却开展缓慢,2011年末存贷比仅为16.28%。村镇银行只在古城区开设了营业网点,且涉农贷款占比偏低,2011年末仅28.27%。农村信用社基层网点最多,是支持“三农”的生力军。但在激烈的竞争下,逐利本能促使其重点服务对象开始逐步转向城镇高收入群体、大中型企业,“脱农”现象日趋明显。这些金融机构从农村抽取大量资金,再通过的上存制度、同业往来、银团贷款等安排将资金从高投入、高风险和低盈利的农村地区流向风险较低、利润较高的城市和其他非农产业,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矛盾。2008~2011年丽江市涉农贷款占比分别为34.56%、35.39%、33.16%、30.55%,总体呈下降趋势。

(三)农民投资能力有限,制约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

丽江市经济不发达,五个区县中,永胜县、宁蒗县是部级贫困县,玉龙县是省级贫困县。长期以来的经济落后导致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农民自我积累少、投资能力有限。2008~2011年丽江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是32.67%、29.47%、-6.23%、17.69%,投资增长乏力。按照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农村资源生产率较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民和农村地区的储蓄能力较低资本短缺农村资源生存率低”,由此进入恶性循环。所以虽然可以预见投资能带来收益,即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升温,古城区、玉龙县和宁蒗县等旅游区农民的投资将得到回报;永胜县和华坪县等农业县的农民通过建造烤烟房、天麻烘烤房,修建果园的水池,购买农业机械设备、新型种苗等,农业技术效益和规模收益将得到较大提高。但由于资本短缺、投资增长缓慢,使得投资效率偏低、上升速度较慢,极大地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

(四)财政及信贷支农资金非农化,投入结构不合理

近来年,虽然丽江市财政及信贷支农资金得总量不断增加,但主要投向了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腊姑河水库、文海水库等水利建设,程海、泸沽湖水污染防治,古城、雪山景区建设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等投资具有很大的社会性,它不仅涉及农业,还惠及全社会。将这些支出列入财政及信贷支农支出,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财政及信贷支农的比例,导致支农资金的名义投入大、实际投入小,支农资金呈非农倾向,造成了全市财政支出和信贷支持效率下降。此外,财政资金在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比例偏高,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比例偏低,直接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资金比重偏少。金融机构出于贷款风险及管理成本的考虑,更偏爱风险小、收益高的大型项目,对农户、个体经营户、农村小型企业等最需要资金支持的群体投入不足,直接投向农林牧渔业的资金较少。以2011年末为例,全市涉农贷款764613万元,但其中农林牧渔业贷款仅141912万元,只占涉农贷款的18.56%。

五、对策建议

经测算,如果消除投融资中的非效率,则可使全市的总投入节约(或总产出提高)近6个百分点。用DEA的松弛变量分析结果(表3.1-3.3)能找到资源运用改善的方向和幅度,再结合存在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丽江市新农村建设投融资运营效率的建议。

松弛变量即投入或产出值与DEA有效目标值之间的差值,表示投入指标的松弛变量取值,即投入冗余值;表示产出指标的松弛变量取值,即产出不足值。以表3.1中2008年的宁蒗县为例,人均财政支农支出的冗余值为252元,人均农业GDP、城镇化率、人均乡企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新农合参保率的产出不足值分别为549元、9.8个百分点、401元、685元、21.5个百分点。说明如果使冗余的财政支农资金得到有效利用,即可在农业GDP、城镇化率、乡企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新农合参保率等方面得到较大改善。若像表3.1中2009年的玉龙县,投入冗余值为0,产出不足值非0,则说明财政投入不足且已投入的资金运用不充分,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在城镇化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方面有所提高。其他年份和地区的投融资改进方向可参照上述方法进行分析。为节省空间,表中只给出了松弛变量非零的单元。

(一)把握好“三个环节”,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

(三)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完善农村投融资渠道

(四)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优化农村投融资环境

农业天然的脆弱性以及农民较弱的抗风险能力使得农村投融资的风险较大,进而抑制了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供给。为了打消对农业风险的顾虑,应建立农村投融资风险分担机制,通过多种途径有效规避、化解投融资风险,优化投融资环境,从而确保农业资金稳定、有效、充分供给。1.政府应扶持建立专业性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多渠道筹集担保资金,解决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大额贷款担保难问题,同时分散银行贷款风险。2.发展农业保险业务,可采取政府扶持、农民互助合作、多方入股以及政策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相结合等方式,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的农业、农村保险与再保险体系,使农业、农村和农民在遭受灾害后能及时得到经济补偿,尽快恢复生产经营,同时金融机构以及其他民间资本供给主体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3.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步伐,将更多的农户信息纳入征信系统,为防范农村投融资风险提供支撑平台;深入开展信用村镇、信用农户的评定工作,扩大信用覆盖面,通过典型引路的示范作用,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促进农村信用环境的根本好转。

课题组组长:和呈文

农村新型投资范文2

    论文摘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制度安排的特点是:服务于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册资本金较低,股东持股比例一定,治理机构设置灵活和监管指标明确;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制度安排的缺陷是:准入门槛过低,限制资本投入,忽视债权人权益保护和监管指标不合适等。因此,应适当提高准入门槛、鼓励资本投入、保护债权人权益和调整监管指标。

    一、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制度演进历程

    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在农村地区建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求各地积极引导包括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在内的各类资本投入到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中,并决定在吉林、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湖北6省(自治区)的农村地区进行试点。2007年1月22日,中国银监会又出台了“三项规定”:即《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和《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2007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银监会决定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由原来的6省(自治区)扩大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有105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准开业,其中,村镇银行89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0家,贷款公司6家;105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吸纳股金40.4亿元,吸收存款42.8亿元,贷款余额27.9亿元,累计贷款39.7亿元,96.8%的贷款投向农村小企业和农户。数据表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拓宽了农民、农业和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二、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制度安排的特点

    (一)服务于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村镇银行定位于经中国银监会有关机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资金互助社定位于经中国银监会有关机构批准,由乡(镇)、行政村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的,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公司定位于经中国银监会有关机构批准,由境内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专门为县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贷款服务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不能用于“三农”以外的其他领域,服务对象限制在县级行政区,或乡(镇)和行政村一级的社区,不准许跨区经营,村镇银行不能发放异地贷款。

    (二)注册资本金较低

    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注册资本:在乡(镇)设立的农村资金互助社,注册资本不低于30万元人民币,在行政村设立的农村资金互助社,注册资本不低于10万元人民币。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

    (三)股东持股比例一定

    村镇银行应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其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股本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也不得超过股本总额的10%。对于贷款公司,制度规定应由境内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全额出资。贷款公司不得吸收公众存款,其营运资金为实收资本和向投资人的借款。

    (四)治理机构设置灵活

    “三项规定”提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治理机构应具有灵活性和有效性。不同形式的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不同的治理架构,不必拘泥于固定的“三会”形式,应注重组织制度的有效性和股东的真正到位。

    (五)监管指标明确

    对村镇银行的监管指标:资本充足率大于8%、不良资产率低于5%时,适当减少现场检查的频率和范围;资本充足率高于4%、低于8%时,督促其制订切实可行的资本补充计划,限期提高资本充足率,加大非现场监管及现场检查力度,适时采取限制其资产增长速度、固定资产购置、分配红利和其他收入、增设分支机构、开办新业务等措施。对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监管指标:资本充足率大于8%、不良资产率在5%以下时,允许向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适当降低现场检查频率;资本充足率低于8%、大于2%时,禁止其向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限制其发放贷款,加大现场检查力度;资本充足率低于2%时,责令限期增扩股金、清收不良贷款、降低资产规模,限期内未达到规定的,要求其自行解散或予以撤销;对单一社员的贷款总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5%;对单一农村小企业社员及其关联企业社员、单一农民社员及其在同一户口簿上的其他社员贷款总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20%;对前十大户贷款总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得低于100%。对贷款公司的监管指标:资本充足率大于8%,不良贷款率在5%以下时,适当减少检查频率;资本充足率低于8%、大于4%,或不良贷款率在5%以上时,加大非现场监管力度,督促限期补充资本、改善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降至4%以下,或不良贷款率高于15%时,责令其调整高级管理人员、停办所有业务、限期重组。限期内不能实现有效重组、资本充足率降至2%以下时,责令投资人适时接管或由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予以撤销;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5%。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

    三、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制度安排的缺陷

    (一)准入门槛过低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安排是低注册资本,即低准入门槛。低准入门槛有利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但准入门槛过低,将会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出现“先天不足”——资金不足,进而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较弱。而且,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方式以信用贷款为主,信贷资产的风险系数较大,同时还要应对自然灾害、动物瘟疫等不可抗力导致的违约风险。因此,应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安排,适当提高准入门槛。

    (二)限制资本投入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安排限制了资本的投入,所以在其运行过程中,极易出现资金不足的问题。如,村镇银行各类股东的持股比例制度安排,限制了具有较强资金实力的单个自然人、单一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和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向村镇银行投入资本;农村资金互助社各类股东的持股比例制度安排,也限制了具有较强资金实力的单个农民或单个农村小企业向农村资金互助社投入资本;贷款公司的营运资金为实收资本和向投资人的借款。贷款公司“只贷不存”的制度安排,也使其资金实力受到限制。因此,应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安排,鼓励资本投入。

    (三)忽视债权人权益保护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为农民、农业和农村提供贷款,而贷款制度的安排,又不要求贷款人提供担保品。所以,如果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生支付危机或破产倒闭,不仅难以偿还存款人的存款本金和利息,损害存款人的权益,而且投资人也难以收回投入的资本,损害投资人的权益。因此,应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安排,加强债权人的权益保护。

    (四)监管指标不合适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指标,主要是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资产率。不良资产率监管指标是不合适的,它可能会影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挥作用。因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任务是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尤其是贷款服务,而服务对象又是风险较大和不确定的对象,所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率有时可能会较高。如果严格按照制度规定的不良资产率来衡量,则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就可能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应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安排,调整监管指标。

    四、完善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制度安的对策

    目前,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制度安排的法规,主要是中国银监会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和《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因此,完善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制度安排,主要是结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特点,修改完善这三部法规,维护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正当权益,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实现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

    (一)适当提高准入门槛

    适当提高准入门槛,既不会太影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又可较好地解决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不足问题,增强其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来说,就是适当提高注册资本最低限额。这样,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才能满足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

    (二)鼓励资本投入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安排,限制了有关股东的资本投入,可能会出现资金不足的问题,所以,应完善制度安排。第一,完善村镇银行各类股东的持股比例制度安排,提高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提高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关联方持股比例。第二,完善农村资金互助社各类股东的持股比例制度安排,使实力较强的单个农民或单个农村小企业可以自由向资金互助社投入资本。同时,允许吸收非社员存款,并扩大资金互助社的社员范围,使金融机构也可以向其投入资本。第三,完善贷款公司营运资金来源制度安排,使其既可以吸收股东资本和向投资人借款,也可以适当吸纳公众存款和向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提高资金实力。

    (三)保护债权人权益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安排,必须保护股东和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在制度安排上,要保证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支付;实行审贷分离;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偿还能力、还款方式等进行严格审查,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对保证人的偿还能力、抵押物、质物的权属和价值以及实现抵押权、质权的可行性进行严格审查;借款人到期不归还担保贷款的,要依法要求保证人归还;经审查、评估,确认借款人资信良好,确能偿还贷款的,允许不提供担保。

农村新型投资范文3

1.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发挥了较好的支持推动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设立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006年专项资金规模1亿元,2007年增加到2亿元,2006~2010年5年累计投入省级专项资金9亿元,重点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农村环境建设,突出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促进了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概括省级专项资金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1带动了各级财政投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聚财力和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 据统计,5年间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46亿元,县(市、区)投入专项资金10.77亿元,乡镇投入4.09亿元,加上省级投入,各级专项投入总计达到25.3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占35.5%,市(州)级财政投入占5.8%,县级财政投入占42.5%,乡级财政投入占16.2%。

1.2有效捆绑了各类资金项目和集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专项资金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 在省专项资金引导支持下,按照资金项目投入渠道不改、使用方向不变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和打捆使用农村泥草房、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商贸网点、市场流通、清洁能源、科技推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农家书屋、信息网络、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畜禽养殖、绿化美化、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水库移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形成合力。在整合项目的基础上,在全省进一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机制,有效整合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力量,创新建立了村企共建、军民共建、部门帮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方式。同时,积极发挥了乡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形成综合性、多元化投入格局。5年间,全省新农村建设总投入达到227.06亿元,其中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43亿元,占20.4%;各级各部门单位帮扶投入14.74亿元,占6.5%;发动社会能人和有关团体、企业捐助投入3.9亿元,占1.7%;乡村集体投入51.55亿元,占22.7%;农民自主投入94.12亿元,占41.5%。省级专项资金辐射带动效应达到1∶25.23,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3有力支持了项目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和村屯改造 5年时间,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了试点阶段“百镇千村”和深入实施阶段1000个示范村建设,支持农村道路、饮水、桥涵、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1538个,支持农村文化广场、村部、卫生所、有线电视等社会事业项目609个,支持农村院墙、边沟、垃圾处理等环境改造项目437个,支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424个,支持改造农村泥草房50110户。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1.4强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化 全省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和把握规划先行的原则。5年时间,利用省级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规划编制经费2220万元,地方配套3280万元。开展并完成了全省696个乡镇(街)、9306个行政村、38539个自然屯和364个国有农场的自然概况、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规划布局等11个方面数据普查,支持完成了28个县(市、区)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和1361个试点(推进、示范)村、51个省级试点镇建设规划编制任务,促进了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

1.5支持启动了多层次、大规模培训,提高了各级干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能力和工作信心 5年时间,在省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先后举办了地厅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了全省60个县(市、区)县委书记和县(市、区)长到中央党校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对全省624个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从2009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选调生)进行系统培训,实施3年已完成培训任务6000名。还支持组织3期90人的韩国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5期200人到长三角、珠三角考察新农村建设活动,进一步拓宽了新农村建设思路。

2.当前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使用面临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省级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尽管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已经出现了总体规模少、支持力度弱化、拉动带动作用下降的新问题。具体表现在:

2.1建设成本快速攀升,极大地削弱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调查中发现,农村各项建设上已经出现3个大幅度上涨:一是建筑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现行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与2007年比较,水泥售价480元/吨,涨幅90%;红砖0.4元/块,涨幅130%;钢材3600元/吨,涨幅34%;木材2300元/立方米,涨幅187.5%;河沙70元/立方米,涨幅100%。地砖、油漆、房瓦、玻璃等价格均有大幅上涨,总体上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上涨1倍左右。二是人工费和机械租用费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农村力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6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100元/人・天,涨幅67%;木瓦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10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200元/人・天,涨幅100%。无论是力工还是木瓦工,雇佣单位中午还要负责1顿午餐。钩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1000元/台.班,涨到目前的2000元/台・班,涨幅100%;推土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800元/台・班,涨到现在的2000元/台・班,涨幅150%。三是工程造价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开安镇柳树洼村修建4.5米宽水泥路工程造价由2007年35万元/公里,涨到目前52万元/公里,涨幅49%;修建砖道工程造价由2007年11万元/公里,涨到目前21万元/公里,涨幅91%;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修围墙由2007年250元/米,涨到目前480元/米,涨幅92%;修边沟由2007年65元/米,涨到目前120元/米,涨幅85%。由于原材料价格、人工机械费用、工程造价成本大幅度上涨,目前全省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只能起到2007年的1亿元资金的支持作用,支持作用削减50%。

2.2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数量增多,单位专项资金支持额度明显减少 2007年省级新农村建设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50个试点镇、200个试点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50万元。2010年全省启动1000个示范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20万元,资金额度下降60%。村干部普遍反映:省里给的资金少,每年建设一个项目都不够用,希望省里能像2007年那样多给一些专项资金支持。

2.3示范村建设内容增多、标准提高、投入增大,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拉动带动效应逐步减弱 2010年全省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制定了建设指导标准,对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整治、社区建设、精神文明、基层组织7个方面37个重要建设内容都进行了明确和规范,新农村建设已由过去路、水、电、气、房等基础建设转到全面发展、基础完善、功能配套、服务提高上来,一般1个2000左右人口的中等村,新农村建设由过去投资500万~10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500万元以上,有的建设投资更多。调查中了解到: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前几年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房屋改造投入达1200万元,今后尚有道路、打井、排水沟、围墙、休闲广场、蔬菜大棚等项目建设投入1500万元需要筹措;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目前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913万元,今后还要建蔬菜大棚900栋和15栋楼的农民新村,尚需大量资金投入;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现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0万元,尚有12公里边沟、12公里围墙、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清洁能源、房屋改造等资金投入1200万元需要筹措;今年,长春市绿园区增加垃圾处理一项就投入了2000多万元,为24个行政村购置10台钩车、200辆手推车,修建11个垃圾中转站,安放22个移动垃圾箱,实现了垃圾户集、村转运、区统一处理。由于示范村建设内容不断丰富,建设标准不断提高,所需建设资金也不断增大,因此,省里每年投给村里20万元的专项资金,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其拉动带动效应明显减弱。

2.4加快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势在必行,资金严重短缺成为制约瓶颈 2009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参观了东丰县横道河子镇合力村秸秆气化站,大家一致认为大型秸秆气化站具有投资合理、使用方便、清洁环保、易于推广的特点,“一家点火、百家做饭”,是农村清洁能源推广的主要模式,也是实现农村环境整洁的关键。会后,各地纷纷要求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2010年和2011年省里拿出一部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建设了26个大型秸秆气化站,一方面由于建设点少,无法满足示范村纷纷建设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成本增加,建一个可带动300户的大型秸秆气化站由原来投入120万元增加到180万元,资金筹措的难度增大。全省9306个行政村每年都在建设1000个示范村,如果没有专项资金用于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就很难加快推广这一清洁能源生产模式,农村环境整治也无法实现突破。

3.关于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的建议

虽然2007年以来,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保持在2亿元,但鉴于目前建筑原材料涨价、人工费机械费增加、工程成本大幅提高,加之新农村建设点多面广、建设内容丰富、标准提高,全省亟待大规模推广大型秸秆气化站这一清洁能源等实际情况,就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3.1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主要是:“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完善专项资金制度。省、市、县三级政府要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专项资金”。建议省政府成立由省农业、财政部门组成的专门督查组,对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设立情况、投入使用情况、发挥效应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确保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有投入、有规模、有带动作用。

农村新型投资范文4

县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工作总结

中央以中发2006年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水利部门,针对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规划

就我县而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主要是做好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利工程治,理、农田灌溉、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工作,以尽快发挥农村水利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确保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开局。根据全县当前的实际情况,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我们先后完成了××县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县小型病险水利工程治理规划、××县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规划、××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县水土保持治理规划和××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水利规划的编制。

二、切实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工作

(一)认真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5年计划解决6.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根据2005年初我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显示,全县现有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6.9万人。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今年全县计划投入资金193.5万元,其中农村饮水安全专项资金162万元、市县打井资金31.5万元,计划完成集中式供水工程扩建3处、分散式供水工程新建4处、打井工程105处,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5630人。到目前止,已基本完成集中式供水工程扩建3处、分散式供水工程新建4处、打井工程56处,完成投资163万元,解决了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5052人。

(二)切实加强病险水利工程治理,5年计划完成病险水库治理50处,病险防洪堤闸治理125处。我县现有中型水库5座,中型河坝4处,小一型水库20座,小二型水库90座,湘江、米水防洪堤92公里,普遍存在设计标准低、工程质量差、运行时间长、工程老化严重等问题。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保证防洪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今年全县计划投入资金840万元,完成中型病险水库治理1处,小型病险水库治理10处,病险防洪堤闸治理25处。到目前止,已完成小型病险水库治理10处、病险防洪堤闸治理25处,完成投资350万元。中型病险水库治理荣桓水库中央和省投资550万元,目前,该工程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计划在11月可全面动工。

(三)大力开展农田灌溉设施改造,5年计划新增灌溉面积2.0万亩,扩大灌,溉面积8.5万亩。我县现有中型灌区干渠290公里、支渠780公里,小型灌区渠道950公里。普遍存在渗漏、崩垮、渠系建筑物严重老化等问题。搞好农田灌溉设施建设,恢复和改善灌溉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今年全县计划投入资金300万元,完成中型灌区干渠改造3公里,小型灌区渠道改造18公里,新增灌溉面积0.4万亩,扩大灌溉面积1.6万亩。到目前止,已完成中型灌区干渠改造2公里,小型灌区渠道改造6公里,完成投资120万元。

(四)不断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5年计划完成水土流失面积治理150平方公里。水土资源既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性、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土流失地区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在确保水土资源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使其集约、高效和合理利用,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今年全县计划投入资金10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平方公里。

农村新型投资范文5

【摘要】文章在对帕加诺模型推导的基础上,结合新疆农村经济运行的特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设定,建立经济增长模型对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支持作回归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关键词】新疆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发展

1样本的确定、数据选取与实证方法

由于数据获取原因,本章将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和衡量金融对我区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支持作用,进而通过新疆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实际农贷投入中所占比重来证明其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

至今为止,国内关于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分析,大多从宏观层面出发,讨论金融结构,金融发展与金融深化程度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常认为,金融市场化程度,多元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发展。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单一,信贷资金依然是经济实体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信贷支持上。因此,农村金融机构信用发行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增长。

为了分析目前新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及影响,作者拟建立经济增长模型对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支持作回归分析。

新疆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农村经济发展迅速,1980-2005年,农业生产总值由22.01亿元增至831.06亿元,增长了36.8倍,年均增长7.96%,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0.77元提升到2482.15元,增长了11.4倍,年均增长10.6%。在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金融业发挥着重要的资金支持和产业导向功能。2005年末,全疆全年各项农业类贷款642.52亿元,比上年增长32.3亿元,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的28.3%,农业贷款余额达169.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8%,高出各项贷款增幅7.8个百分点,是1980年的75倍,年均增长16.2%。新疆农村金融机构灵活运用信贷杠杆,加大优势农业信贷投入,支持开发式扶贫,新增贷款从支持传统农业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从单纯支持农业生产转变为全面支持农村经济,并捐助大量资金支持农牧区建设发展。信贷结构的调整优化实现了农业战略性转变,促进了新疆农村经济增长。下面通过模型验证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支持。

2模型设定

2.1实证模型的建立

(1)理论依据:经济增长的原因、内在机制及其实现途径历来是经济理论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从20世纪30年代,Harord一Dmoar首先建立起研究经济增长的数学模型开始,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数次变革。80年代中期以来,以Romer,Lucas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致力于技术进步的内生化研究,探讨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从而实现了经济增长理论与研究方法从外生均衡分析到内生机制分析的飞跃。一个国家在经历了主要依靠有形要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结构的优化配置以及制度上的创新所实现的经济增长之后,都面临着如何能够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问题。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则需要实现从主要依靠要素数量扩充的外延式增长方式,向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内涵式增长方式的转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促使了内生增长理论的出现。

金融发展对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育良好的金融市场有利于储蓄的增加以及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这己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自从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纳德·麦金农和他的同事肖几乎同时提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理论以来,金融市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发展经济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墨西哥停止偿付外债而引发国际债务危机后,更加突出了动员国内金融资源的重要性,而不是大量依靠外部资金流入来为本国经济增长筹集资金。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将金融部门的作用也纳入了传统的以研究实物部门为主的内生增长模型,致力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分析。国外学者对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普遍看法是金融中介在调动储蓄、评估项目、管理风险以及便利交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都有助于经济增长,即金融促进经济增长,同时金融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大量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证实了上述观点。国内学者于90年代初兴起了关于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研究,谈儒勇(1999)、韩廷春(2001,2002)等学者的研究证明,我国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金融深化理论政策必须与经济发展过程相适应,现阶段不能单纯地追求金融机构与资本市场的数量扩张,而应该重视金融体系的效率与质量问题。国外学者在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关系上的普遍看法即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相互促进可能同样也适用于中国。而我们的问题是,国内外学者的上述看法是否也适用于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由于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增长相互促进必然意味着在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强的正相关关系。所以,我们要对我区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

(2)模型推导:我们看到无论是在哈罗德-多马的经济增长模型还是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均强调了储蓄率和资本一产出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帕加诺模型(Pagano,1993)是现代金融理论中说明金融中介促进经济增长机制的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是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理论为基础,假设生产率是总资本存量的增函数,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能够以相同的技术被再生产出来,也就是说,只要能够扩大资本存量,就一定能实现经济的增长。

假定农村经济是一个封闭的经济系统,根据该模型,可以假定农村经济总产出是总资本存量的线性函数,农村人口规模不变,农村经济中只生产一种产品,既可以用于农村投资,也可以用于农村消费,则有农村生产函数:

Y=AK(1)

方程(1)中,Y为农村总产出,A为农村资本资源的边际生产率(投资效率),k为总资本。根据Kt+1-Kt=It代入式(1),整理得:

ΔYt+1/Yt+1=(AIt/Yt)-δ(2)

方程(2)中,I代表农村投资,δ代表折旧率。在t+1期的农村经济增长率ΔYt+1/Yt+1等于第t期的农村资本资源生产率A与农村资本—产出率的乘积减去折旧率。

在一个没有政府的两部门封闭经济系统中,均衡条件下,总投资等于总储储:It=St。假定农村储蓄在向农村投资转化的过程中,一定比例的总储蓄作为成本被消耗掉了,设这一比例为(1-θ),则有:

θSt=It(3)

将(3)代入(2)得AK模型为:

g=ΔYt+1/Yt+1=A(θSt/Yt)-δ=Asθ-δ(4)

方程(4)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AK模型的表达式,它反映了均衡的农村经济增长率g取决于农村资本的边际生产力A、农村储蓄率s、农村总储蓄向农村投资的转化比例θ以及折旧率δ。考察农村金融资源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率的机制,就是考察农村金融是如何影响A、s和θ的。首先,储蓄—资转化率θ反映的就是金融市场改进资源分配的效率,金融中介为投资动员足够的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θ值越高说明金融市场的效率越高。第二,储蓄率s反映的是金融中介聚集金融资源的能力。金融市场和信用中介的存在降低了信息与交易费用,其对投资时机更良好的把握可以给储蓄者提供一个相对更高的收益,所以金融中介的存在可以通过更好地动员居民储蓄来聚集现有的金融资源,使投资可以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能使资本生产率得到提高,相应的加速经济的增长。最后,金融中介通过发挥信息的作用,使投资组合多样化进而分散消费者流动性风险,这种生产者的专业化能够提高社会边际资本生产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而在A、s和θ三者中,尤其s和θ发挥的作用更主要。

(3)变量的选取: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我区农村经济运行的特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1)储蓄—投资转化率(θ)

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代表了金融发展的水平及金融部门的效率。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部门效率高可以促使储蓄更多更快的转化为投资。而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收益变化也会影响金融部门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我们知道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效率一般可以用一国全部资产价值与其GNP或GDP之比加以衡量,也可以用货币化比重(M2/GDP)来表示。因此,首先,我们选取我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来衡量我区整体上的金融发展水平。其次,我们选取农业贷款余额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来衡量我区整体上的金融发展水平。原因是目前我区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信贷资金的供给上。从理论上分析,农村贷款作为一种货币资金,对农村的产出应当具有促进作用。即农村贷款投入的规模越大,农村社会产出的规模也应该越大,两者之间应呈正相关关系(周小斌,李秉龙,2003)。从我区1981一2005年农村贷款与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数据来看,两者呈同步增长(见图1)。在这期间,我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对农业总产值和农村贷款对农业总产值的弹性系数分别为1.21和4.96,即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农业贷款每增长l元,农业总产值(当年价)将增长1.24元和4.96元。我们认为用以上两个指标来衡量我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即每单位产出有多少金融资产支撑,每单位产出有多少贷款投放,这两项项指标可以反映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指标越大说明单位产出中金融中介的作用越大,反映金融机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的效率越高。所以,农村金融市场中储蓄投资转化率的影响因素可以表示为:

RGDP=c+aRFA(1)

RGDP=c+bAL(2)

其中,RGDP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RFA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AL为农业贷款余额,c常数项,a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对农业总产值的弹性系数,b为农业贷款余额对农业总产值的弹性系数。

2)储蓄率(s)

根据有关分析,影响储蓄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居民的收入水平、实际利率水平、预期不确定性、经济货币化程度、资本市场发育程度、社会贫富差距等(韩廷春,2003)。考虑新疆农村的实际情况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选取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在1981一2005年期间,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贷款之间也两者呈同步增长态势(见图1)。在这期间,新疆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农村贷款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弹性系数分别为3.41和13.36,即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农业贷款每增长l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长3.41元和13.36元。这两项指标越大说明农民人均纯收入中金融中介的作用越大,反映农民将收入转化为储蓄比例越高,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的效率越高。所以农村金融市场中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可以表示为:

FI=c+dRFA(3)

FI=c+eAL(4)

其中,FI为农民人均纯收入,RFA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AL为农业贷款余额,c常数项,d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弹性系数,e为农业贷款余额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弹性系数。

2.2验证过程

根据以上(1)-(2)个方程以及1980~2005年的新疆农村金融资产总量(RFA)、农业贷款余额(AL)、农业总产值(RGDP)、农民人均纯收入(FI)的数据,判断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利用Eviews3.1经济计量软件,经比较得到模型为:

RGDP=111.35+1.21×RFA(1)

s.e(26.296)(0.107)

t(4.234)(11.238)

R2=0.876,ADRR2=0.868;F=126.28

RGDP=54.43+4.96×AL(2)

s.e(18.666)(0.304)

t(2.916)(16.349)

R2=0.920,ADRR2=0.917;F=267.276

FI=510.9+3.41×RFA(3)

s.e(59.862)(0.244)

t(8.535)(13.961)

R2=0.915,ADRR2=0.911;F=194.92

FI=411+13.36×AL(4)

s.e(52.084)(0.758)

t(7.891)(17.63)

R2=0.945,ADRR2=0.942;F=310.82

3实证结果与分析

模型(1)-(4)在0.05的显著水平下均通过t检验与F检验,相关系数R2也在0.9上下,说明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农村金融资产与农业贷款每增加1元将分别拉动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21和4.96元,分别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3.41和13.36元。因此,推进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加大农业和农村的信贷投入力度对新疆农村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事实上,新疆政府一直坚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2008年,自治区政府把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与春耕备耕、灾后生产恢复工作紧密结合,引导人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包括兵团农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涉农金融机构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全区农业贷款表现出强劲的增长走势。到2008年4月末,全区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286.3亿元,同比增长21%,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13.3个百分点,达到近三年来最高水平;其中新增农业贷款99.4亿元,占全区各项贷款新增额的88.1%;全区累计发放农业贷款154.4亿元,同比多投放31.2亿元。

参考文献

[1]纪森,李宏瑾:《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南方金融,2007.

[2]张玉红:《农村信用合作社内控建设:以稽核为视角》[J],河北金融,2008.

[3]朱斌:《从紧货币政策下农村信用合作社如何实施区域弹性调控》[J],西南金融,2008.

农村新型投资范文6

摘 要: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有效举措,有利于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和城乡统筹发展。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于缺乏系统的规划、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综合配套改革措施不够健全等。通过发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体的广泛参与、运用因地制宜和梯次发展策略、完善资金投入多方联动、健全发展机制提升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等途径有利于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 :新型农村 社区建设 路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从全国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过程来看,新型农村社区可以概括为具有一定血缘、地缘、业缘关系的农村人口群体,为了一个或多个共同关心的诉求,在空间上聚焦居住形成的共同体。”[1]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载体,其通过整合村庄、土地、人口、产业等区域空间资源要素,可以更加充分发挥其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地位和作用,以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功能。

一、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大意义

(一)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能够实现农村建设用地、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整合。这种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调整和利用,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缩小城乡差别,进而对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积极,有利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能有效实现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基层的延伸,客观上能够有效改善农村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利于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是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有效抓手

我国广大地区人口多,土地少,可供利用的土地极为有限。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既能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大发展,又可以有效地节约用地资源,而且可以有效盘活农村闲置、空闲、低效用地。其通过促进农民向社区和中心村集中和产业向园区集中,有效地实现用地节约、布局优化和要素集约,这对当前城乡破解土地资源瓶颈显得犹为重要。另外,农村大发展离不开农业产业化,而农业产业化离不开土地规模经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有利于集约和节约利用农村土地,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是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将对当前农村社会结构产生积极影响,能有效促进农村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通过打造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吸纳社区成员参与管理和充分保障社区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能更好地完善社区的居民自治功能,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这种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能有效提升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基层管理水平,进而提升整个农村的社会治理水平。

二、当前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差距较大。不少地方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对标准化住宅的建设速度较快,但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则严重滞后,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有的地方由于非农产业不发达,农民集中居住后生产生活不便,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生活成本,降低了生活满意度。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有的是地方领导干部急功近利,搞形象工程,而给后继配套建设缺乏准备,甚至有的地方没有认真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出现了“被上楼”现象。有的则确实由于一些农村新型社区和村庄规模比较小,没有形成布局合理的社区群,单独配套因为不经济难以获得决策层重视。有的则在“拆旧建新”、“弃旧建新”时,对传统村落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不力,忽视了乡村特色,造成了齐一化且缺乏地方文化内涵的后果。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

受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差距和地区发展不平衡影响,各级财政投入远不能满足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资金需求。与此同时,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区位优势不足,对社会资本的参与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金融部门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对投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多数地方农村集体资产不够丰富且缺乏增值能力,无法提供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综合配套改革措施不够健全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大探索。在施行的过程中,由于户籍、行政体制、土地管理、住房产权、社会保障、集体资产处置都缺乏系统的综合配套,使得推进过程中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现实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如有些经济发展以非农产业为主且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村新型社区,由于其它条件限制,未能纳入到城镇化管理,居民无法享受到市民待遇。有的则因为村民担心不再享有支农惠农政策,政府难以负担“村改居”后社区人员工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等带来的财政支出等,造成“村改居”的阻力较大。

三、加快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的路径分析

(一)充分调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体的广泛参与

农村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必须充分动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体即广大基层群众的广泛参与。首先,应当运用多种方式(宣传栏、黑板报、公示栏、过街标语、宣传车、平安喇叭、宣传图文等)大力宣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措施、效果,以赢得广大群体认同感和参与度。其次,应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体的培训学习。可以通过对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村两委班子、村民代表、党员进行系统培训,使其更加深入了解有关新型社区建设的政策。组织乡镇干部、重点村支部书记、村民代表等赴先进地区参观学习,提升其引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热情和能力。再次,通过制定居民公约、村民公约、自治章程等村(居)规民约的,提升依法自治水平。如通过组建社区物业委员会等形式强化村民参与权与监督权,引导农民的自觉参与。另外,可在实践中可以尝试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先进试点,以期更好地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应重视因地制宜和梯次发展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充分尊重实际情况,重视分类指导,不宜搞“一刀切”。实际操作中,应努力把长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把传统农村改造与新型农村建设相结合,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现各项事来稳步推进。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立足现有的基础,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条件不太完善或基础较差的地方,应从群众最需要和最认同的地方如农村安全饮用水和环境卫生整治做起,赢得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在规划建设方面,要注重突出乡土历史风情和地方农村文化特色,努力形成特色鲜明的农村风貌。同时,应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到所在城镇的总体规划进行建设中,以达到最优化布局。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完善资金投入的多方联动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不能仅依赖靠政府一方,必须整合政府、企业、社区、农户等多方资源和力量,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多方联动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一是要建立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逐年稳步增长机制。要建立统筹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各级政府应大力投入逐年增加的相关公共财政预算。二是充分利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对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除国家规定用途外,其余部分应优先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三是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应充分发挥和利用发改、财政、农业、水利、交通、民政等部门的优势,将相关涉农资金集约使用,以满足社区及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四是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通过招商引资、业主开发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积极鼓励农户投资、投劳参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五是完善城乡金融支撑体系。积极争取金融机构的融资贷款,采取以奖代补、政府贴息贷款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给社区和农民提供信贷支持。

(四)通过健全发展机制提升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效果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细胞,应健全各类责任制,建立以农村居民自治组织为主体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保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项重大决策科学合理。一方面要增强群众参与意识和能力。通过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协商议事会制度、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创新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从制度上保证社区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加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如在实践中,可以借鉴城市社区物业管理经验,通过民主推荐选举产生物业管理委员会,对社区安全、清洁、水电等实行物业管理,引导社区群众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化迈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功能,探索“乡镇党委+村党支部(总支)+新型农村社区党支部+功能化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党员户”构成的梯次链接机制,通过连带机制创先争优、结对共建升级,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张军.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论依据与重要作用[J]. 农村经济,2013,03:3-6.

作者简介:

农村新型投资范文7

【关键词】新疆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发展

1样本的确定、数据选取与实证方法

由于数据获取原因,本章将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和衡量金融对我区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支持作用,进而通过新疆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实际农贷投入中所占比重来证明其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

至今为止,国内关于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分析,大多从宏观层面出发,讨论金融结构,金融发展与金融深化程度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常认为,金融市场化程度,多元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发展。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单一,信贷资金依然是经济实体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信贷支持上。因此,农村金融机构信用发行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增长。

为了分析目前新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及影响,作者拟建立经济增长模型对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支持作回归分析。

新疆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农村经济发展迅速,1980-2005年,农业生产总值由22.01亿元增至831.06亿元,增长了36.8倍,年均增长7.96%,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0.77元提升到2482.15元,增长了11.4倍,年均增长10.6%。在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金融业发挥着重要的资金支持和产业导向功能。2005年末,全疆全年各项农业类贷款642.52亿元,比上年增长32.3亿元,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的28.3%,农业贷款余额达169.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8%,高出各项贷款增幅7.8个百分点,是1980年的75倍,年均增长16.2%。新疆农村金融机构灵活运用信贷杠杆,加大优势农业信贷投入,支持开发式扶贫,新增贷款从支持传统农业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从单纯支持农业生产转变为全面支持农村经济,并捐助大量资金支持农牧区建设发展。信贷结构的调整优化实现了农业战略性转变,促进了新疆农村经济增长。下面通过模型验证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支持。

2模型设定

2.1实证模型的建立

(1)理论依据:经济增长的原因、内在机制及其实现途径历来是经济理论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从20世纪30年代,Harord一Dmoar首先建立起研究经济增长的数学模型开始,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数次变革。80年代中期以来,以Romer,Lucas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致力于技术进步的内生化研究,探讨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从而实现了经济增长理论与研究方法从外生均衡分析到内生机制分析的飞跃。一个国家在经历了主要依靠有形要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结构的优化配置以及制度上的创新所实现的经济增长之后,都面临着如何能够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问题。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则需要实现从主要依靠要素数量扩充的外延式增长方式,向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内涵式增长方式的转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促使了内生增长理论的出现。

金融发展对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育良好的金融市场有利于储蓄的增加以及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这己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自从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纳德·麦金农和他的同事肖几乎同时提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理论以来,金融市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发展经济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墨西哥停止偿付外债而引发国际债务危机后,更加突出了动员国内金融资源的重要性,而不是大量依靠外部资金流入来为本国经济增长筹集资金。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将金融部门的作用也纳入了传统的以研究实物部门为主的内生增长模型,致力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分析。国外学者对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普遍看法是金融中介在调动储蓄、评估项目、管理风险以及便利交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都有助于经济增长,即金融促进经济增长,同时金融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大量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证实了上述观点。国内学者于90年代初兴起了关于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研究,谈儒勇(1999)、韩廷春(2001,2002)等学者的研究证明,我国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金融深化理论政策必须与经济发展过程相适应,现阶段不能单纯地追求金融机构与资本市场的数量扩张,而应该重视金融体系的效率与质量问题。国外学者在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关系上的普遍看法即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相互促进可能同样也适用于中国。而我们的问题是,国内外学者的上述看法是否也适用于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由于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增长相互促进必然意味着在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强的正相关关系。所以,我们要对我区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

(2)模型推导:我们看到无论是在哈罗德-多马的经济增长模型还是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均强调了储蓄率和资本一产出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帕加诺模型(Pagano,1993)是现代金融理论中说明金融中介促进经济增长机制的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是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理论为基础,假设生产率是总资本存量的增函数,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能够以相同的技术被再生产出来,也就是说,只要能够扩大资本存量,就一定能实现经济的增长。

假定农村经济是一个封闭的经济系统,根据该模型,可以假定农村经济总产出是总资本存量的线性函数,农村人口规模不变,农村经济中只生产一种产品,既可以用于农村投资,也可以用于农村消费,则有农村生产函数:

Y=AK(1)

方程(1)中,Y为农村总产出,A为农村资本资源的边际生产率(投资效率),k为总资本。根据Kt+1-Kt=It代入式(1),整理得:

ΔYt+1/Yt+1=(AIt/Yt)-δ(2)

方程(2)中,I代表农村投资,δ代表折旧率。在t+1期的农村经济增长率ΔYt+1/Yt+1等于第t期的农村资本资源生产率A与农村资本—产出率的乘积减去折旧率。

在一个没有政府的两部门封闭经济系统中,均衡条件下,总投资等于总储储:It=St。假定农村储蓄在向农村投资转化的过程中,一定比例的总储蓄作为成本被消耗掉了,设这一比例为(1-θ),则有:

θSt=It(3)

将(3)代入(2)得AK模型为:

g=ΔYt+1/Yt+1=A(θSt/Yt)-δ=Asθ-δ(4)

方程(4)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AK模型的表达式,它反映了均衡的农村经济增长率g取决于农村资本的边际生产力A、农村储蓄率s、农村总储蓄向农村投资的转化比例θ以及折旧率δ。考察农村金融资源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率的机制,就是考察农村金融是如何影响A、s和θ的。首先,储蓄—资转化率θ反映的就是金融市场改进资源分配的效率,金融中介为投资动员足够的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θ值越高说明金融市场的效率越高。第二,储蓄率s反映的是金融中介聚集金融资源的能力。金融市场和信用中介的存在降低了信息与交易费用,其对投资时机更良好的把握可以给储蓄者提供一个相对更高的收益,所以金融中介的存在可以通过更好地动员居民储蓄来聚集现有的金融资源,使投资可以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能使资本生产率得到提高,相应的加速经济的增长。最后,金融中介通过发挥信息的作用,使投资组合多样化进而分散消费者流动性风险,这种生产者的专业化能够提高社会边际资本生产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而在A、s和θ三者中,尤其s和θ发挥的作用更主要。(3)变量的选取: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我区农村经济运行的特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1)储蓄—投资转化率(θ)

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代表了金融发展的水平及金融部门的效率。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部门效率高可以促使储蓄更多更快的转化为投资。而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收益变化也会影响金融部门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我们知道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效率一般可以用一国全部资产价值与其GNP或GDP之比加以衡量,也可以用货币化比重(M2/GDP)来表示。因此,首先,我们选取我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来衡量我区整体上的金融发展水平。其次,我们选取农业贷款余额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来衡量我区整体上的金融发展水平。原因是目前我区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信贷资金的供给上。从理论上分析,农村贷款作为一种货币资金,对农村的产出应当具有促进作用。即农村贷款投入的规模越大,农村社会产出的规模也应该越大,两者之间应呈正相关关系(周小斌,李秉龙,2003)。从我区1981一2005年农村贷款与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数据来看,两者呈同步增长(见图1)。在这期间,我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对农业总产值和农村贷款对农业总产值的弹性系数分别为1.21和4.96,即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农业贷款每增长l元,农业总产值(当年价)将增长1.24元和4.96元。我们认为用以上两个指标来衡量我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即每单位产出有多少金融资产支撑,每单位产出有多少贷款投放,这两项项指标可以反映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指标越大说明单位产出中金融中介的作用越大,反映金融机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的效率越高。所以,农村金融市场中储蓄投资转化率的影响因素可以表示为:

RGDP=c+aRFA(1)

RGDP=c+bAL(2)

其中,RGDP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RFA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AL为农业贷款余额,c常数项,a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对农业总产值的弹性系数,b为农业贷款余额对农业总产值的弹性系数。

2)储蓄率(s)

根据有关分析,影响储蓄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居民的收入水平、实际利率水平、预期不确定性、经济货币化程度、资本市场发育程度、社会贫富差距等(韩廷春,2003)。考虑新疆农村的实际情况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选取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在1981一2005年期间,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贷款之间也两者呈同步增长态势(见图1)。在这期间,新疆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农村贷款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弹性系数分别为3.41和13.36,即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农业贷款每增长l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长3.41元和13.36元。这两项指标越大说明农民人均纯收入中金融中介的作用越大,反映农民将收入转化为储蓄比例越高,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的效率越高。所以农村金融市场中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可以表示为:

FI=c+dRFA(3)

FI=c+eAL(4)

其中,FI为农民人均纯收入,RFA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AL为农业贷款余额,c常数项,d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弹性系数,e为农业贷款余额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弹性系数。

2.2验证过程

根据以上(1)-(2)个方程以及1980~2005年的新疆农村金融资产总量(RFA)、农业贷款余额(AL)、农业总产值(RGDP)、农民人均纯收入(FI)的数据,判断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利用Eviews3.1经济计量软件,经比较得到模型为:

RGDP=111.35+1.21×RFA(1)

s.e(26.296)(0.107)

t(4.234)(11.238)

R2=0.876,ADRR2=0.868;F=126.28

RGDP=54.43+4.96×AL(2)

s.e(18.666)(0.304)

t(2.916)(16.349)

R2=0.920,ADRR2=0.917;F=267.276

FI=510.9+3.41×RFA(3)

s.e(59.862)(0.244)

t(8.535)(13.961)

R2=0.915,ADRR2=0.911;F=194.92

FI=411+13.36×AL(4)

s.e(52.084)(0.758)

t(7.891)(17.63)

R2=0.945,ADRR2=0.942;F=310.82

3实证结果与分析

模型(1)-(4)在0.05的显著水平下均通过t检验与F检验,相关系数R2也在0.9上下,说明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农村金融资产与农业贷款每增加1元将分别拉动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21和4.96元,分别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3.41和13.36元。因此,推进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加大农业和农村的信贷投入力度对新疆农村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事实上,新疆政府一直坚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2008年,自治区政府把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与春耕备耕、灾后生产恢复工作紧密结合,引导人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包括兵团农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涉农金融机构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全区农业贷款表现出强劲的增长走势。到2008年4月末,全区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286.3亿元,同比增长21%,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13.3个百分点,达到近三年来最高水平;其中新增农业贷款99.4亿元,占全区各项贷款新增额的88.1%;全区累计发放农业贷款154.4亿元,同比多投放31.2亿元。

参考文献

[1]纪森,李宏瑾:《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南方金融,2007.

[2]张玉红:《农村信用合作社内控建设:以稽核为视角》[J],河北金融,2008.

[3]朱斌:《从紧货币政策下农村信用合作社如何实施区域弹性调控》[J],西南金融,2008.

农村新型投资范文8

【关键词】新疆 农村金融 农村经济 发展

1 样本的确定、数据选取与实证方法

由于数据获取原因,本章将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和衡量金融对我区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支持作用,进而通过新疆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实际农贷投入中所占比重来证明其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

至今为止,国内关于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分析,大多从宏观层面出发,讨论金融结构,金融发展与金融深化程度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常认为,金融市场化程度,多元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发展。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单一,信贷资金依然是经济实体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信贷支持上。因此,农村金融机构信用发行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增长。

为了分析目前新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及影响,作者拟建立经济增长模型对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支持作回归分析。

新疆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农村经济发展迅速,1980-2005年,农业生产总值由22.01亿元增至831.06亿元,增长了36.8倍,年均增长7.96%,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0.77元提升到2482.15元,增长了11.4倍,年均增长10.6%。在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金融业发挥着重要的资金支持和产业导向功能。2005年末,全疆全年各项农业类贷款642.52亿元,比上年增长32.3亿元,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的28.3%,农业贷款余额达169.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8%,高出各项贷款增幅7.8个百分点,是1980年的75倍,年均增长16.2%。新疆农村金融机构灵活运用信贷杠杆,加大优势农业信贷投入,支持开发式扶贫,新增贷款从支持传统农业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从单纯支持农业生产转变为全面支持农村经济,并捐助大量资金支持农牧区建设发展。信贷结构的调整优化实现了农业战略性转变,促进了新疆农村经济增长。下面通过模型验证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支持。

2 模型设定

2.1 实证模型的建立

(1)理论依据:经济增长的原因、内在机制及其实现途径历来是经济理论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从20世纪30年代,harord一dmoar首先建立起研究经济增长的数学模型开始,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数次变革。80年代中期以来,以romer,lucas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致力于技术进步的内生化研究,探讨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从而实现了经济增长理论与研究方法从外生均衡分析到内生机制分析的飞跃。一个国家在经历了主要依靠有形要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结构的优化配置以及制度上的创新所实现的经济增长之后,都面临着如何能够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问题。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则需要实现从主要依靠要素数量扩充的外延式增长方式,向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内涵式增长方式的转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促使了内生增长理论的出现。

金融发展对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育良好的金融市场有利于储蓄的增加以及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这己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自从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纳德·麦金农和他的同事肖几乎同时提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理论以来,金融市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发展经济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墨西哥停止偿付外债而引发国际债务危机后,更加突出了动员国内金融资源的重要性,而不是大量依靠外部资金流入来为本国经济增长筹集资金。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将金融部门的作用也纳入了传统的以研究实物部门为主的内生增长模型,致力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分析。国外学者对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普遍看法是金融中介在调动储蓄、评估项目、管理风险以及便利交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都有助于经济增长,即金融促进经济增长,同时金融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大量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证实了上述观点。国内学者于90年代初兴起了关于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研究,谈儒勇(1999)、韩廷春(2001,2002)等学者的研究证明,我国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金融深化理论政策必须与经济发展过程相适应,现阶段不能单纯地追求金融机构与资本市场的数量扩张,而应该重视金融体系的效率与质量问题。国外学者在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关系上的普遍看法即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相互促进可能同样也适用于中国。而我们的问题是,国内外学者的上述看法是否也适用于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由于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增长相互促进必然意味着在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强的正相关关系。所以,我们要对我区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

(2)模型推导:我们看到无论是在哈罗德-多马的经济增长模型还是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均强调了储蓄率和资本一产出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帕加诺模型(pagano,1993)是现代金融理论中说明金融中介促进经济增长机制的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是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理论为基础,假设生产率是总资本存量的增函数,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能够以相同的技术被再生产出来,也就是说,只要能够扩大资本存量,就一定能实现经济的增长。

假定农村经济是一个封闭的经济系统,根据该模型,可以假定农村经济总产出是总资本存量的线性函数,农村人口规模不变,农村经济中只生产一种产品,既可以用于农村投资,也可以用于农村消费,则有农村生产函数:

y=ak(1)

方程(1)中,y为农村总产出,a为农村资本资源的边际生产率(投资效率),k为总资本。 根据kt+1-kt=it代入式(1),整理得:

δyt+1/yt+1=(ait/yt)-δ (2)

方程(2)中,i代表农村投资,δ代表折旧率。在t+1期的农村经济增长率δyt+1/yt+1等于第t期的农村资本资源生产率a与农村资本—产出率的乘积减去折旧率。

在一个没有政府的两部门封闭经济系统中,均衡条件下,总投资等于总储储:it=st。 假定农村储蓄在向农村投资转化的过程中,一定比例的总储蓄作为成本被消耗掉了,设这一比例为(1-θ),则有:

θst=it(3)

将(3)代入(2)得ak模型为:

g=δyt+1/yt+1=a(θst/y t)-δ=asθ-δ(4)

方程(4)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ak模型的表达式,它反映了均衡的农村经济增长率g取决于农村资本的边际生产力a、农村储蓄率s、农村总储蓄向农村投资的转化比例θ以及折旧率δ。考察农村金融资源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率的机制,就是考察农村金融是如何影响a、s和θ的。首先,储蓄—资转化率θ反映的就是金融市场改进资源分配的效率,金融中介为投资动员足够的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θ值越高说明金融市场的效率越高。第二,储蓄率s反映的是金融中介聚集金融资源的能力。金融市场和信用中介的存在降低了信息与交易费用,其对投资时机更良好的把握可以给储蓄者提供一个相对更高的收益,所以金融中介的存在可以通过更好地动员居民储蓄来聚集现有的金融资源,使投资可以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能使资本生产率得到提高,相应的加速经济的增长。最后,金融中介通过发挥信息的作用,使投资组合多样化进而分散消费者流动性风险,这种生产者的专业化能够提高社会边际资本生产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而在a、s和θ三者中,尤其s和θ发挥的作用更主要。

(3)变量的选取: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我区农村经济运行的特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1)储蓄—投资转化率(θ)

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代表了金融发展的水平及金融部门的效率。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部门效率高可以促使储蓄更多更快的转化为投资。而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收益变化也会影响金融部门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我们知道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效率一般可以用一国全部资产价值与其gnp或gdp之比加以衡量,也可以用货币化比重(m2/gdp)来表示。因此,首先,我们选取我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来衡量我区整体上的金融发展水平。其次,我们选取农业贷款余额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来衡量我区整体上的金融发展水平。原因是目前我区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信贷资金的供给上。从理论上分析,农村贷款作为一种货币资金,对农村的产出应当具有促进作用。即农村贷款投入的规模越大,农村社会产出的规模也应该越大,两者之间应呈正相关关系(周小斌,李秉龙,2003)。从我区1981一2005年农村贷款与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数据来看,两者呈同步增长(见图1)。在这期间,我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对农业总产值和农村贷款对农业总产值的弹性系数分别为1.21和4.96,即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农业贷款每增长l元,农业总产值(当年价)将增长1.24元和4.96元。我们认为用以上两个指标来衡量我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即每单位产出有多少金融资产支撑,每单位产出有多少贷款投放,这两项项指标可以反映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指标越大说明单位产出中金融中介的作用越大,反映金融机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的效率越高。所以,农村金融市场中储蓄投资转化率的影响因素可以表示为:

rgdp=c+a rfa(1)

rgdp=c+b al (2)

其中,rgdp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rfa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al为农业贷款余额,c常数项,a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对农业总产值的弹性系数,b为农业贷款余额对农业总产值的弹性系数。

2)储蓄率(s)

根据有关分析,影响储蓄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居民的收入水平、实际利率水平、预期不确定性、经济货币化程度、资本市场发育程度、社会贫富差距等(韩廷春,2003)。考虑新疆农村的实际情况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选取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在1981一2005年期间,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贷款之间也两者呈同步增长态势(见图1)。在这期间,新疆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农村贷款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弹性系数分别为3.41和13.36,即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农业贷款每增长l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长3.41元和13.36元。这两项指标越大说明农民人均纯收入中金融中介的作用越大,反映农民将收入转化为储蓄比例越高,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的效率越高。所以农村金融市场中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可以表示为:

fi=c+d rfa (3)

fi =c+e al(4)

其中,fi为农民人均纯收入,rfa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al为农业贷款余额,c常数项,d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弹性系数,e为农业贷款余额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弹性系数。

2.2 验证过程

根据以上(1)-(2)个方程以及1980~2005年的新疆农村金融资产总量(rfa)、农业贷款余额(al)、农业总产值(rgdp)、农民人均纯收入(fi)的数据,判断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利用eviews3.1经济计量软件,经比较得到模型为:

rgdp=111.35+1.21×rfa (1)

s.e(26.296)(0.107)

t(4.234)(11.238)

r2=0.876, adrr2=0.868;f=126.28

rgdp=54.43+4.96×al(2)

s.e(18.666)(0.304)

t(2.916)(16.349)

r2=0.920, adrr2=0.917;f=267.276

fi=510.9+3.41×rfa (3)

s.e(59.862)(0.244)

t(8.535)(13.961)

r2=0.915, adrr2=0.911;f=194.92

fi=411+13.36×al(4)

s.e(52.084)(0.758)

t(7.891)(17.63)

r2=0.945, adrr2=0.942;f=310.82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模型(1)-(4)在0.05的显著水平下均通过t检验与f检验,相关系数r2也在0.9上下,说明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农村金融资产与农业贷款每增加1元将分别拉动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21和4.96元,分别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3.41和13.36元。因此,推进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加大农业和农村的信贷投入力度对新疆农村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事实上,新疆政府一直坚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2008年,自治区政府把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与春耕备耕、灾后生产恢复工作紧密结合,引导人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包括兵团农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涉农金融机构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全区农业贷款表现出强劲的增长走势。到2008年4月末,全区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286.3亿元,同比增长21%,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13.3个百分点,达到近三年来最高水平;其中新增农业贷款99.4亿元,占全区各项贷款新增额的88.1%;全区累计发放农业贷款154.4亿元,同比多投放31.2亿元。

参考文献

[1] 纪森,李宏瑾:《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南方金融,2007.

[2] 张玉红:《农村信用合作社内控建设:以稽核为视角》[j],河北金融,2008.

[3] 朱斌:《从紧货币政策下农村信用合作社如何实施区域弹性调控》[j],西南金融,2008.

农村新型投资范文9

关键词:京津冀;农村;人力资本;教育投资

本文为河北经贸大学2016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11832025)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20日

一、引言

2015年3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并对京津冀三省市有了明确定位:北京市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将打造成“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从三省市功能定位看,河北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处于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平台的地位;从河北省的功能定位看,产业转型升级也是河北区域发展中的迫切任务。实践中京津制造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战略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大量地向河北转移,制造业作为解决河北农村人口就业的主要行业,对农民提出了两个挑战:一是京津高新技术制造业向河北转移,要求农民工有更高的知识水平;二是京津转出的企业对河北省内的农民工掌握技能的紧迫性提出要求。应对两个挑战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立足农村,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教育投资力度,提升农民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相关技能。

二、农村人力资本教育投资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农民更新观念。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是一个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教育投资力度,转变农民增加收入主要依靠传统农业物质通入的观念,调整农民的思想意识、更新农民的传统观念、提高农民的市场化意识和参与竞争的能力。

第二,有助于产业转型升级。从河北的功能定位看,产业转型升级也是河北区域发展中的迫切任务。对劳动力素质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农业劳动者人力资本质量积累较差。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教育投资能有效提高农民自身素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用工要求,进而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第三,有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需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而农村劳动力能否转移成功,取决于农村劳动力素质,这就急需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教育投资,使农村人力资源转变为农村人力资本。

三、石家庄市高邑县农村人力资本教育投资现状

首先,政府教育投入不足,且比例不协调。2015年高邑县民事工程,总投资13,579万元,教育文化投资比例不到四分之一;九大民事工程,总投资8,590万元,教育文化投入比例不足百分之五;十项民心工程共投入18,740万元,其中基础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投入7,700万元,职业教育投入仅1,200万元,不及基础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投资的六分之一。近几年的民心工程中,普通高中教育投入12,000万元,占总和的四分之一,而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比较小,只有2015年有涉及,涉及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投入并没有列入民心工程,并且基础教育的大部分比例投入到县级完全小学,涉及农村基础教育所占的比例比较少。县乡(镇)两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本就极为有限,而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工程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县城区域教育投入比例较大,使得农村人力资本教育投资严重不足。高邑县近几年来每年都把培训、安置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当作重要的民心工程来抓,但是每年的财政预算都没有安排专门的资金,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质量受阻。

其次,农民投资比例不协调。2015年高邑县农民人均衣食住用行消费支出3,360.7元,其中科学文化教育的支出只占5.4%,剩余的钱多用来存储为孩子将来的教育或者盖房做投资。就目前的高邑县农村居民投资的具体情况而言,农村家庭为孩子高中教育每年投资的成本为3,200元左右,大学教育每年投资的成本是1万元左右;在农村盖一座房总成本将近10万元;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钱投在了大病的治疗上,农民把剩余的钱大部分钱用来存储。农民投资房屋建设和储存的比例比较高,投资自身教育比较少。农民受到的正规教育本来就少,传统的观念认为自己年龄大了没有必要再加大对自身的教育投资,农民对教育培训投入总体偏少且投资比例不协调,造成了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质量比较低,导致大部分农村居民的素质比较低。

四、提升石家庄高邑县农村人力资本教育投资的对策

农村新型投资范文10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分析今年全省农村水利工作,研究部署*9年度农村水利建设任务,动员全省水利系统迅速行动起来,抓住当前有利时机,迅速掀起冬春农村水利建设新高潮。为开好这次会议,省厅在会前组织了专题调查研究;10月8日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又亲自在我厅召集省有关部门参加的专题协调会,基本明确了*9年度全省农村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投资计划。刚才,苏州、南通、宿迁三个市作了交流发言,讲得都很好,他们的经验很有特色,值得各地学习借鉴。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8年度全省农村水利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去冬今春以来,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发展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将农村水利建设作为发展农业、服务民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积极实施以农村饮水安全、河道疏浚整治、大中型灌区改造、丘陵山区水源、圩区综合治理、小型泵站改造等为重点内容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三农”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8年全省农村水利建设已投入资金41.1亿元,投入劳动工日5136万个,完成土石方6.2亿立方米(占全省下达计划的122%)。圩堤加固2257公里,完成小沟建筑物3.5万座,新建和改造灌溉站、排涝站2757座12万千瓦,山丘区新建和改造塘坝(大口井)2183座,新增蓄水能力3608万立方米,新建和改造圩口闸1130座,改造中低产田125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2万亩,恢复改善有效灌溉面积511万亩,增加旱涝保收面积109万亩。农村水利建设继续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农村河道疏浚取得新进展。今年是全面实施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的第三年,各地继续按照五年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年度工程的实施。*8年全省共疏浚县乡河道3039条,完成土方2.5亿立方米,占计划任务的116%;整治村庄河塘4.8万个,完成土方2.1亿立方米,占计划任务的114%,全面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任务。今年8、9两月,省厅会同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工办、省财政厅,对全省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年度工程进行了省级验收,并对靖江、张家港、昆山、吴中、高新、江阴、海门、如皋、高港、江宁、浦口等11个率先全面完成农村河道疏浚整治规划任务的县(市、区)进行了整体考核验收。农村河道经过三年的持续疏浚整治,不仅有效恢复了河网水系的引排功能,而且显著地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资源环境效益。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取得新成效。年初,省委、省政府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列为农村新五件实事的重要内容,明确用三年时间,解决1*万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今年是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第一年,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建设管理,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正在抓紧推进。截止10月10日,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规划已全部编制完成,今年解决35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的审批也已全部完成,苏中、苏北地区44个项目中已有30个项目开工建设,占计划项目的75%。苏南5市项目全面实施,已完成36万人的建设任务。全省完成工程投资3.52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24.6%;

(三)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取得新成绩。*8年全省共实施13个大型灌区续建改造项目,工程总投资17250万元,完成建筑物574座,防渗渠道108公里,完成土方476万立方米,石方5.18万立方米,砼9.2万立方米。截止9月底,已完成工程投资11360万元,占投资计划的96%。改造后农业灌区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已成为我省高产高效农业的重要基地。

(四)农村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取得新突破。*8年是全省农村小型泵站改造取得突破性发展的一年。全年共安排省以上财政专项资金5000万元,引导市县配套投入6750万元,加之后来中央和省两级财政追加的农田水利项目的投资,也主要用于农村泵站建设,全年实际更新改造农村小型泵站2757座。农村小型泵站的更新改造,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条件,解决了农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集体经济无力解决的一大难题,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五)其他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取得新成果。在圩区治理方面,全年重点实施了里下河地区和沂南、沂北圩区的综合治理,全省共完成1130座圩口闸,进一步提高了这些低洼圩区的防洪排涝能力。在山区水源工程建设方面,各地针对不同的地貌特点和水源分布状况,通过改造小水库,修筑小塘坝,开挖大口井,着力改善丘陵山区的水源条件。全省除险加固小水库100座,修建和改造塘坝(大口井)2183座(口),增加蓄水能力3608万立方米。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共投入资金3.63亿元,其中中央补助1.1亿元,省补助资金1.1亿元,在33个县实施以泵站改造及配套工程和大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为重点内容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有效提升了农田水利的增产增收的保障功能。

*8年,是我省农村水利建设持续发展的一年。总结这一年的农村水利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农村水利投资大幅增长。全年农村水利完成总投资将突破50亿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水利投资规模最大,增幅最快的一年。而且在投资总量中,省级以上投资占近50%。我省农村水利已基本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社会投资和受益群众投资为补充的新机制。二是农村水利发展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从过去主要保障农业灌溉排涝、防灾减灾,拓展到农村水环境治理、农民饮水安全等更广泛方面,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生产生活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服务。三是农村水利管理开始得到加强。长期以来,面广量大的农村河网水系和水利设施只建设不管理,只使用不维护的状况开始有所改变。各地通过加大政府投入、资源承包和乡规民约等多种方法,使农村河网水系和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维护管理得到普遍加强。

二、*9年农村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建设,在连续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把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发展又一次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对农村水利建设提出新的要求。省委、省政府连续多年大幅度增加农村水利投入,并把农村河网水系整治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列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和重要实事。实践证明,农村水利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战略性的基础地位,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建设,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创新农村水利管理,不断提升农村水利的服务保障能力。

*9年度全省农村水利建设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持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河道疏浚整治、大中型灌区改造、圩区综合治理、山丘区水源工程和小型泵站改造等六项重点工程建设,为全省农村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提供更好的水利基础保障。具体目标任务是:计划完成农村水利建设土方5.0亿立方米,其中:疏浚县乡河道土方2.0亿立方米,疏浚整治村庄河塘土方1.5亿立方米;解决400万农村居民的饮水不安全问题;配套小沟以上建筑物3.6万座;加高加固圩堤1500公里,改建圩口闸780座;改建塘坝、大口井2600座(面),改建机电泵站3000座、装机容量15万千瓦;改造中低产田125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0万亩。

*9年全省农村水利建设的任务重、要求高,各地一定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创新机制,确保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9年度全省农村水利建设的各项任务。这里,我突出强调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要打好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的攻坚战。疏浚整治农村河道,畅通水系、改善环境,直接关系到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利益。省委、省政府把这项工作列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抓好的10项重点民生工作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和“五件实事”的重要内容,是*9年农村水利工作的重点任务。首先,要坚定完成五年规划任务的目标不动摇。明年是全面开展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的第四年,也是完成五年规划目标的攻坚之年。各地一定要坚持规划,咬定目标,明确任务,扎实推进,认真分解落实*9年度的实施计划,采取更加扎实有力的措施,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年度工作任务,确保五年规划目标的实现。对*8年已经率先全面完成农村河道疏浚整治五年规划任务的11个县(市、区),将在全省水利会??为单位,排出全面完成疏浚整治五年规划的时间表,力争*9年有一半左右的县(市、区)完成规划任务并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其次,要坚持疏浚整治的质量标准。真正做到把疏浚淤泥、拆坝建桥、疏通水系、提高引排能力与整治环境、植树绿化、土地复垦、道路建设以及水土资源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的综合效益。严禁擅自降低标准,甚至弄虚作假的行为,省厅将进一步完善工程竣工验收质量标准和工作程序,凡是被举报有弄虚作假行为并经查实的,一律取消验收合格资格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同时在全省范围内通报批评。第三,要认真落实长效管理机制。经过几年的疏浚整治,农村河网环境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深受群众欢迎。但是如何巩固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成果,是我们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一定要把农村河道长效管理机制作为考核验收的重要标准。各地要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创建河道管理模式,制订管护标准,落实管护经费,建立管护队伍,严格管护考核。要在全省范围内积极试行农村河道“河长”制度,真正做到农村河道管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

这里我还要突出强调一下环太湖入湖河道疏浚整治工作。沿湖各市、县(市、区)要认真落实《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整治方案》要求,在*8年底前完成三分之一环太湖入湖河流疏浚整治任务,在*9年底前完成所有入湖河流的疏浚整治任务。沿湖各市县(市、区)要抓住今冬明春有利季节,制定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完成任务,为全面实施入湖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奠定工作基础。

(二)要全面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饮用水安全,直接关系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是一项最为重要的民生工作,也是省委、省政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抓好的10项重点民生工作之一。根据省委、省政府到2010年全面解决1*万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的决策部署,在全面完成*8年35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省厅提出*9年计划完成40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由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主要集中在苏中、苏北地区,任务相当艰巨。苏中、苏北的市县水利(务)部门一定要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科学计划,严密组织,强化措施,扎实推进。一要抓紧完成今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8年完成35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是省委、省政府考核水利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必须坚决完成任务。由于今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启动迟,目前实施进度明显滞后,各地一定要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加快实施进度,确保施工质量,全面完成年度工程建设任务。对于具备条件提前实施*9年度工程的,可以提前下达投资计划,实行滚动建设。二要认真组织*9年度工程的前期工作。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抓紧编制*9年度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各地要在年底之前完成*9年度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的报批工作,为顺利实施*9年度工程建设奠定前期工作基础。三要切实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命健康,责任重大。各地必须紧紧抓住饮用水源安全、制水工艺达标、工程质量优良三个重点环节,切实加强工程建设管理,严格水源安全论证,规范基本建设程序,真正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政府的放心工程、农民的幸福工程、水利部门的形象工程。四要积极探索运行管理机制。在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同时,各地要因地制宜,针对工程类型和投资方式,积极探索不同的工程运行管理机制。要以县为单位统筹研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模式,积极总结推广政府调控、法人管理、市场运行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高效、长效运行。

(三)要加快实施农村小型泵站改造工程。*9年,农村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将作为中央财政农田水利专项资金的重点补助项目,同时省级财政也将继续加大投资补助力度。各地一定要抓住机遇,全面规划,统一标准,积极加快农村小型泵站更新改造的步伐。一是抓紧完成全省农村小型泵站更新改造规划编制和年度计划的报批工作,为全面有序推进农村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提供依据。二是认真落实*9年农村小型泵站更新改造任务,按照扩大更新改造规模、研究投资补助政策、积累建设管理经验、完善运行管理机制的要求,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工作措施,为全面加快全省农村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创造条件。三是认真研究制定农村小型泵站更新改造技术标准,尽可能采用标准泵房、系列化机电水泵设备,提高泵站效率,降低建设和运行管理成本。

(四)要统筹实施其它农村水利建设。一要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国家正在组织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规划工作,大中型灌区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国家将会进一步加大农业灌区改造的工程投资规模。各地要抓紧完成*8年实施的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和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及时组织工程验收,同时抓紧做好*9年度项目的落实以及下一年度项目申报争取工作。二要继续加强圩区综合治理。*9年重点实施里下河地区和沂南、沂北低洼圩区治理,继续完成部分圩口闸和排涝站的更新改造,提高圩区防洪除涝标准,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三要继续抓好山丘区水源工程建设。按照统筹考虑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坚持蓄、引、提、调相结合的治理思路,完成100座小水库除险加固改造,修建塘坝、大口井2600座(口),实施重点引水工程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丘陵山区的供水保证率,为丘陵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更好的水利服务。四要继续抓好泗洪县西南岗地区水源工程建设。基本完成规划确定的水源工程建设,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西南岗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五)要努力提高农村水利工作的组织水平。农村水利是水利全局工作的重点任务。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对农村水利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级水利部门一定要加强领导,切实提高农村水利的组织水平。一要认真落实加快农村水利发展政策。这几年,国家和省级农村水利投入迅速增加,农村水利建设规模也持续扩大,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加大农村水利的投资力度,各级水利部门一定要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各项水利投资政策,认真落实受益群众筹资筹劳政策,积极运用市场机制,扩大社会投入渠道,确保地方配套资金的足额到位。二要切实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多,布局分散,工程建设管理是突出的薄弱环节,必须切实加强。要根据农村水利建设的特点,突出工程质量管理和项目资金管理这两个重点环节,加强制度建设,强化专业部门的依法监管和受益群众的民主监督,真正体现农村水利为群众服务,对群众负责,让群众满意。三要继续抓好水利基层基础工作。乡镇水利站是农村水利工作的最基层组织,在农村水利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各级水利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水利站建设,在新一轮乡镇机构综合改革中,切实抓好乡镇水利站的改革工作,重点围绕落实垂直管理体制,人员定编定岗,富余人员分流和财政政策保障四个重点环节,积极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好水利站的工作职能、明确管理体制、制定改革方案。要掌握改革的动态,及时通报有关情况,加强左右协调,上下联动,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水利站的改革工作,更好地发挥乡镇水利站在农村水利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三、迅速组织掀起秋冬农村水利建设新高潮

当前,正值秋冬水利建设的大好季节。各级水利部门要紧紧围绕*9年全省农村水利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迅速向本级政府汇报这次会议精神,提出*9年农村水利工作计划,对秋冬农村水利建设抓紧部署,全面动员,迅速掀起全省冬春水利建设的热潮。

一是要加大领导力度。抓好秋冬水利建设是当前全省水利全局工作第一位的任务。各市、县(市、区)水利(务)局要根据省厅提出的*9年度农村水利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和建设重点,结合本地实际,统筹安排好秋冬水利建设计划,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把秋冬水利建设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各市、县(市、区)水利(务)局一把手要亲自部署,亲自协调解决秋冬水利建设中目标任务、投资计划、受益群众筹资筹劳政策的落实等重大问题,分管领导必须集中精力抓好组织发动、现场促进、典型引路和督促检查工作,真正使全省各地的秋冬水利建设有声有色,扎实推进。

二是要突出重点工程。今年秋冬水利建设的内容很多,但重点是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和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这些工程任务重、时间紧,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紧密。各级水利部门必须全力以赴、精心组织,重点突破。特别是今年还剩下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对照35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目标,任务十分艰巨,但工作没有任何退路。各地一定要倒排建设工期,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既要加快工程进度,又要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加大工作督查力度,确保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给我们的这项重要民生工程的建设任务。

三是要抓好典型示范。这几年各地在实践中,涌现了一大批农村水利建设的先进典型。有的在农村河道疏浚整治中探索了建管结合的长效机制,有的在保障政府投入和落实受??制度,有的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创建了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运作模式等等,各地要认真总结和积极推广这些成功的典型经验,积极鼓励基层的改革创新,最大限度地调动好、引导好、保护好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水利建设的积极性,推动秋冬农村水利建设的新高潮。

农村新型投资范文11

摘要: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提高,创建好优美的农村水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富民宜居的最迫切要求。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面广量大,直接受益的也是社会最基层的广大老百姓。加强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农补项目的建设管理,提高镇、村级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质量,确保项目工程的实施到位率,农村水利工程建设行业管理已显得日趋紧迫。为此,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设措施,探讨了农村小型水利在规划、建设、管理与改革等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

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小型水利工程作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粮食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权责不明、投入不足、发展滞后、管理不善、效益衰减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严重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以保证其能发挥正常的效益。

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央关注农村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水利建设是当今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目前大型水利工程管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农村还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利建设。中国大部分农村特别是西北部,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众多的人口与有限的资源加剧了环境的负荷,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水利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大有用武之地,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先导。建设新农村,水利要先行。

一、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现状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小型沟、渠、圩、坝、桥、涵、水库、机井、排灌站等。农村现有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一部分是由乡、村(组)集体投资投劳建成的,一部分是贷款、国债资金或其他农业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兴建的。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出台,农民个人及联户兴办的小型水利工程数量也日趋增多。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普遍现状值得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工程管理滞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特别是近几年以,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从而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知用水,不愿管水,在圩堤乱垦乱种、在行洪河道设置鱼网鱼簖现象屡禁不止,而且圩堤沿线近年又增添不少鱼塘,出现了新的“两水夹一岸”地段。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粗放,有的灌区支渠以下用水混乱,“跑、冒、渗、漏”较为严重,致使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毁损严重。同时由于各领域的生产进度很难一致也很难统一,彼此间为了各自的牛产需要随意截流、堵坝、开沟、放水,把水线和明渠搞得支离破碎,千疮百孔,逐渐失去供水功能,农民们没办法只好在原灌内打井种稻。大量开采地下水,也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下去,不光是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生存环境也会受到破坏。另外,由于近年来的过度垦荒,水体植被越来越少,水土流失严重,水库库底淤积层越来越厚,而承包者既没有清淤的意愿也没有清淤的能力,这样下去就不单是一个蓄水问题,还潜在着洪灾的危险。

1.2财政投入不足由于农村地方各级财力紧,严重制约着农村重点水利工程配套和小型水利工程补助。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我国很多农村地处欠发达地区,难有较多资金用于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建设配套,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启动,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加大了继续向上争取工程项目的难度。同时所有财政支持的资金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所需补助资金差距较大,主要还是靠受益群众自行解决,政府只能“以奖代补”形式,普洒细雨。

1.3农村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近年来,由于水利项目逐年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很多水管单位内设机构不科学,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据调查,2006年某省水管单位职工总数为32118人,其中离退休职工5079人,在职职工21002人,超编严重。在人员总量过剩的同时,各地水管单位真正急需的高、中、初级工程技术人员又严重短缺,工程技术人员4925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9%,且大多集中在省、市属水管单位。技术力量薄弱,不利于水管单位的发展。

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2.1进行科学管理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其次,要搞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以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因为农村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所以以水利为主的工程兼有经营性和公益性,而防洪除涝等工程完全是公益性,不具备经营条件。根据各种不同农村水利的特点,需要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使水利工程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条件之下,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以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

农村新型投资范文12

《指南》指出,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之年。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切实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

第一,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努力做到两个“高于”。在投资总规模连年减少的情况下,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中发〔2006〕1号文件的要求,今年继续优化投资结构,努力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研究建立支农投资稳定增长的机制。在投资安排上,坚持做到“两个确保”,即:一是确保全年用于农村建设的投资比例高于2005年。初步安排,2006年用于农林水利气象和扶贫、农村公路改造、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农产品市场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等全口径农村建设方面的中央投资500亿元以上,占全年中央政府投资总规模的比重超过45%,比2005年继续提高,比2001年高出10个百分点。二是确保全年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额高于2005年。初步安排,2006年用于支持粮食生产、“水气路电”、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农村扶贫、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等方面的中央投资超过310亿元,比2005年继续增加,比“十五”年均水平高出近60亿元。

第二,围绕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初步安排中央投资120多亿元,继续支持重大农林水利工程建设。一是重点支持粮食生产。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强中部4省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设,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着力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支持西部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二是提高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在稳定提高农产品产量、扩大有效供给的同时,继续实施种子工程,提高农作物统一供种率和良种覆盖率;继续支持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建设,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抓紧修改完善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适时启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三是优化农业布局和结构。继续加快新疆优质棉基地建设,加快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优质油菜带建设,重点支持云南、广西、新疆等糖料主产区集中连片建设糖料生产基地,继续组织实施现代农业、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等重大农业示范项目。四是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高重大疫病防治水平。

第三,突出抓好“水、气、路、电”,着力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活设施。坚持以人为本,优先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最急需的设施,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一是农村安全饮水。2006年初步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央投资40亿元,比2005年增加1倍,计划再解决2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农村沼气。2006年安排中央投资25亿元,比2005年增加1.5倍,计划新增沼气用户250万户。三是农村公路。“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到2010年底,全国将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公路,具备条件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即“油路到乡”;东、中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即“油路到村”。2006年从新增国债投资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安排专项资金以及车购税资金170多亿元,专项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四是农村电力。2006年初步安排国债投资12亿元,首先在、新疆、内蒙古自治区开展集中解决无电人口用电试点,全面启动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同时对中西部部分地区农网进行完善,实现城乡电价统一。与此同时,继续安排国债投资开展以工代赈,稳步推进易地扶贫试点工作,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第四,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十一五”时期,要全面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形成较为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的农村文化发展新格局。2006年初步安排中央投资60多亿元,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一是努力改善农村教育条件。继续支持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二是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配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继续实施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支持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四是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建设,逐步形成以县级服务站为龙头、中心乡镇服务站为骨干、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

第五,加强和改善政府支农投资管理,努力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着力在加强政府支农投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方面下功夫,确保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规划制定与实施工作。规划是开展农村建设的前提和龙头,是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避免资源浪费的重要环节。必须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在支农投资安排方面的统筹作用。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在“十一五”规划的框架内,抓紧研究制定本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建设目标和政策措施,特别是县一级,要编制综合性的农村建设规划,对县域内各种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中央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抓紧制订和完善各类专项建设规划。规划编制既要立足当前,从实际情况出发,又要着眼长远,体现前瞻性,充分考虑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对村庄布局、居住方式、基础设施布点所带来的变化,既要做到尽力而为,努力把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去,又要坚持量力而行,广泛听取民意,搞好综合平衡。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强对各类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做好地方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工作,并把规划作为安排政府支农投资项目的重要依据。

二是加快政府支农投资整合工作步伐。目前,政府支农投资管理渠道比较多,不同渠道的政府支农投资,在使用方向、项目布局、建设内容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交叉和重复,资金和项目监管难度大,难以形成合力。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政府支农投资整合问题。这项工作涉及面广,既有历史成因,又与现行部门职责分工有关,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从有利于调动部门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出发,按照“规划先行、加强衔接,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务求实效,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整合思路,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加快推进县级政府支农投资整合的指导性意见,在全国选建了50个整合支农投资试点县(市)开展试点工作,推动支农投资整合工作稳步前进;加快研究建立相关部门涉农投资的规划、计划衔接和信息沟通制度,在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同时,加强沟通,搞好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支农投资整合工作顺利开展。与此同时,还要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改革涉农投资管理办法,研究建立支农投资稳定增长的机制及运行管理体制。

三是切实加强项目管理。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投资体制改革有关配套文件的规定,切实加强项目管理,落实工程质量领导责任制,健全工程管理制度,强化施工管理,把好工程质量关。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切实加强项目监管,确保政府支农投资合理使用。

四是深化农村基础设施领域各项改革。要进一步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改革政府农业投资方式,采取贴息、补助等,发挥政府支农投资的导向作用。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工商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帮扶农村,吸引更多的银行资金、企业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渠道。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逐步把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管护纳入国家支持范围,按照“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结合各地实际,针对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采取不同的模式,改革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在责、权、利相统一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切实改变“重建轻管”问题。要尊重农民意愿,广泛听取民意,围绕农民需求进行谋划,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把国家支持与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农民对直接收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组织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

《指南》重点介绍了国家发展改革委2006年安排的中央预算内和国债投资农林水利主要项目。依不同的投资方向,分为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类和直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三大类,主要涉及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长江流域“双低”优质油菜生产基地、糖料生产基地、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植保工程、渔政渔港、远洋渔业、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部4省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示范,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护林体系建设、种苗基地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以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村沼气等22个建设项目。指南重点从项目建设背景与基本情况、年度投资方向和规模、重点建设内容、申报要求和程序等方面对每个项目作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