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全球数字贸易

全球数字贸易

时间:2023-06-07 09:25:55

全球数字贸易

全球数字贸易范文1

近二十年来,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可谓令人眼花缭乱。在贸易自由化和经济数字化的交互影响下,经济全球化一日千里,数字化和全球化正在改变营商的潜规则,但又缺乏普世认可、又能适应时代潮流的国际规则。以电子商务为例,世贸组织成立之时就已经在蓬勃发展。电子商务与传统的货物贸易有巨大的差异,有些产品可以不同形态进行交易。对电子商务,世贸组织只作了一个临时决定“维持现状”。也就是说无所作为,任其发展,待时机成熟再做处理。这仅是一个小例子,信息经济彻底改变全球经济的结构、生产和交换方式,国与国,企业与企业的关系都在变化。世贸规则必须跟得上全球经济结构的巨变才能继续生存,不被边缘化。

传统观念认为,电子商务,信息经济是阳春白雪,只有发达国家才能享受。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全球化和信息化为较不发达国家提供了改变现状的良机。根据世贸组织资料,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信息通讯产品贸易中占有半壁江山。信息技术协议(fTA)是信息产品贸易扩张的催化剂,2010年前的十五年间,信息产品出口翻了三番,达到一万四千亿美元,占全球货物贸易的9.5%。ITA成员占96%。中国已是信息技术协议参加方,对中国信息技术是个绝好的机会,不知为何在主动开放信息产业上裹足不前。不是采取进攻战略,而是采取保护战略。我们最为关注的创新需要开放和富有活力的信息产业的强有力的支撑。

新工具、新技术已经改变了传统的营商模式,引领全新的数字经济。世贸组织还没有制定出电子商务规则,数字经济又突破传统电子商务概念,扩及电子政务,电子旅游,电子教育和电子娱乐。其交易额规模超出想象。

创新,数字经济,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带来新的问题,包括安全,知识产权,环境,技术传播,隐私,贸易便利化,能源贸易和医疗创新。这些都是世界贸易组织当前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每两年一届的WTO部长级会议前,会前都要举办“公众论坛”(Public Forum)就当前重大问题进行研讨,为体制改革动员舆论。世贸组织秘书处已经发出报名通知,于2013年10月1-3日举办2013公众论坛,邀请各国政要,学者,研究机构,企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与会。主题为“以创新促贸易和数字经济”。论题包括(1)创新和贸易、(2)数字经济、(5)绿色经济一创新的作用、(4)技术一贸易发展的工具、(5)贸易和能源。核心议题是技术创兴和贸易发展如何相辅相成。

创新是我国当前的热门话题,而提高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是我国为之奋斗的目标。“公众论坛”为我国决策者、学者、媒体和企业界提供了参与辩论,了解当前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寻求解决方案的极佳平台。唯有积极参与才有可能实现梦想。

全球数字贸易范文2

5月14日下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高级别会议“推进贸易畅通”平行主题会议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世界贸易组织(WTO)总干事罗伯托・阿泽维多在该主题会议上表示:“我们要推进改革,促使贸易便利化协定生效,减少贸易时间和成本。在一个贸易畅通的世界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将共同受益。”

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一带一路”倡议包含“贸易畅通”,是驯А跋蛲饪础钡男鼗常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主席在讲话中非常清楚地强调了联动的重要性,更快的更有效率的全球贸易,这也是我们全球最为关注的。如今的世界经济需要刺激,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当今世界最为需要的,它将改变世界。” 罗伯托・阿泽维多评价说。

在他看来,能用手机购买和销售商品,还不意味着贸易畅通真正实现。

“我们还需要其他方面的东西。” 罗伯托・阿泽维多表示,“硬件”层面,要有使货物运输畅通无阻的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这正是‘一带一路’倡议为什么非常重要且恰逢其时的原因;还要实现数字互联互通,让目前全球接近半数还无法上网的民众也能顺利接入网络。至于“软件”层面,要有良好的监管环境,为商品流通提供便利条件。

目前,世界上仍有约半数的人口还无法上网,在不发达国家中,只有1/7的人口能上网。

“我们将继续支持‘一带一路’倡议,我们也更关注数字的互联互通,在线贸易额的快速增长透露了巨大的商机。”罗伯托・阿泽维多表示,世贸组织会继续努力在这些领域进一步促进互联互通,也期待与各方携手合作。

他认为,支持互联互通,还需要合适的监管环境来促进贸易。

“‘一带一路’倡议关乎于相互联系,关乎于国家之间更容易地沟通来进行商品和服务的贸易,这是全球化所需的,这正是主席这个倡议所做的。我认为全球化是无法更改的事实,是不能倒退的,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保证贸易带来的益处,全球化带来的益处能触及更多人,让那些被排除在外的人能享受到全球化带来的收入和益处,这样的项目会帮助保证这些。”他表示。

全球数字贸易范文3

讯:2009年11月16日,坐落在北京市朝阳区的数字贸易产业北京基地正式启用。数贸北京基地由数贸产业联盟和深圳大中华国际集团共同打造,数贸产业联盟将逐步于北京布设产业链重要环节。与此同时,数贸北京基地的建设也是大中华国际集团进军网络经济、拓展全国市场的一个重要战略步骤。

数字贸易作为以实现供求双方直接贸易为目标的新生产业,2006年3月最先发端于富有创新精神的南粤大地。数字贸易是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以互联网云计算为基础,以数字交换技术为手段,为供求双方提供交互所需的数字化电子信息,实现以数字化信息为贸易标的的商业模式。

深圳大中华国际集团一直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并从事港口、媒体等多元投资,在中国地区拥有投资额过500亿元,有着雄厚的投资实力。近年来互联网的强势发展,引起大中华国际集团高度重视,大中华威斯达的成立是大中华国际集团瞄准网络商机,进军网络经济的一个重要举措。

2009年,深圳大中华国际集团决定和数字贸易产业的技术供应商威斯达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新公司大中华威斯达,作为数字贸易搜索技术gidsoo在中国区的独家专营商。大中华国际集团以此次合作吹响进军网络搜索引擎的号角,通过“触网”以寻求新的强势利润增长点,成就大中华国际集团的又一重大辉煌。

支持大中华威斯达的技术后台——威斯达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拥有数百名技术研发工程师,这是中国乃至全球最为优秀的技术团队,掌握着世界上最为先进的GID商品信息搜索引擎技术,引领大中华威斯达成为中国掌握世界尖端科学核心技术的中国高科技企业。

大中华威斯达拥有的GIDSOO商品搜索引擎,是借助GID商讯通(电子商品手册)平台上的海量信息,为各区域、各行业提供所需的垂直搜索与宣传推广,全面覆盖全球GID商品推广的搜索需求,为全球网民及商业行业提供多方位的商品信息搜索服务。GID商品搜索的“商机地带”广告产品主要是为了解决特定关键词的网络推广方式,按时间和排位付费,出现在GID搜索右侧,不受左侧的排名影响,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利用“商机地带”的GIDSOO商品搜索引擎,是目前唯一的商品专业搜索引擎,与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有着本质的区别。GIDSOO商品搜索引擎是针对商品推广,而规划研制的一个超容量的搜索引擎;GID则免费为客户制作网页,以电子杂志的形式帮助商家进行商讯推广,按调取数据(即按点击)的网络推广来收费。GIDSOO通过选择专业性不同的关键词、设置不同数量的关键词、选定投放地域和时间段以及采用不同侧重的标题描述信息,用以调整商户推广效果,达到不同的推广目标。(来源:腾讯科技)

全球数字贸易范文4

近年来,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2005年10月举办的第七届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联合公报强调,不断扩大的全球失衡风险等问题将加剧不稳定性并进一步恶化全球经济的脆弱性,各方应承担起责任,实施必要的政策,加快结构调整,化解风险。

近期,关于全球经济失衡的问题的责任和应对等问题,再次成为讨论的热点,人民银行的2006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以专栏的形式论述了全球经济失衡问题,中国在经济发展内外压力共同作用的前提下,对缓解全球经济失衡问题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

一、全球经济失衡及其表现

2005年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托在题为“纠正全球失衡——避免相互指责”的演讲中对“全球失衡”进行了概括:失衡现象是指一国拥有巨额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少数国家。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基本表现是,美国贸易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等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

目前,美国对外债务总额超过2.5万亿美元,经常账户赤字高达8000亿美元,占到美国国内生产总值6.5%。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亚洲国家外汇储备超过2万亿美元,储蓄率居高不下。2005年,中国居民储蓄存款超过1.7万亿美元。

每年,美国要花费1万多亿美元从其他国家进口各种消费品,由此形成了美国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庞大贸易失衡。

这些都是困扰经济学家以及各国金融高官们的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它反映出了一个事实:美国严重依赖海外资金,特别是亚洲资金,来弥补其巨额赤字。

1.全球经济失衡首先表现为全球贸易失衡。

作为失衡的一方,美国2005年贸易赤字总额达到了空前的7258亿美元,占其GDP的比率由10年前的1.2%骤升至5.8%。而作为失衡的另一方,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主要石油出口国及部分欧洲国家的贸易顺差则达到1000亿美元的规模。其中,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达1019亿美元,特别是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达1142亿美元。

2.全球经济失衡还表现为全球金融失衡。

在这里,全球金融失衡说的是美国依赖海外资金,特别是亚洲资金,以弥补美国的财政预算赤字。

一方面,美国国民储蓄率自2002年以来一直停留在创记录的低点,相反,亚洲国家的储蓄率却居高不下。亚洲国家不仅国民储蓄率高,而且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现今的外汇储备总额己达到2.5万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总和的三分之二。也就是说,美国有大量的资本流出,流到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拿到这些资金一般投入于美元资产,官方机构持有的长期证券不只是美国的国债,还有作为外汇储备的股票、美国的机构债券、公司债和其他的市场债。一边是美国的逆差积累,债务积累,一边是新兴市场国家债权的积累。财政赤字增加及国民储蓄下降,使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

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在2001年陷入不景气,巨大的财政和贸易“双赤字”使美元曾长期处于贬值态势。美元贬值有利于美国扩大出口、纠正贸易失衡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但美国的外债绝大部分是以美元计价的,因此,美元贬值实际上意味着债务负担的减轻,并使其他国家购买的美元债券蒙受损失。

因此,综合上述两个方面,近年来工业化国家储蓄缺口越来越大。新兴市场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的储蓄不断增长。目前是中国、东亚在补贴美国。这是全球金融失衡的主要表现。

3.全球经济失衡也表现为各国经济结构失衡。

当前经济失衡的更深层次的表现是世界各国储蓄与投资的不平衡。因此,表现在贸易项目上的失衡,事实上反映了全球各国经济的失衡,尤其是储蓄和投资的失衡。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发达国家投资大于储蓄,这不是因为它的投资大,而是储蓄下降了。投资大于储蓄,国内的储蓄不足以平衡国内的经济,所以,经常帐目上出现了越来越大的逆差。而另一面则是新兴市场国家和石油国投资不足,储蓄大于投资,顺差不断扩大。

综上所述,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分层次的,而并非表面上的贸易失衡那么简单。对全球经济失衡表现了解得越全面,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也就认识得越深刻,由此制定的治理全球经济失衡的措施也就越行之有效。

二、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分析

既然全球经济失衡的表象,主要涉及到美国和中国等一些东亚国家,那么,很自然的,如此大规模长时间的失衡也是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两方面各自的原因共同导致了全球经济的失衡。

1.美国的储蓄率过低,消费过高。

美国的贸易逆差根源于国民消费过高而储蓄过低,而这与美国人的消费观念相关联。

美国是消费信贷十分发达的国家,人们的消费习惯也是使用明天的钱来进行今天的消费。这样,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终端消费市场,其消费能力远远超出美国的生产能力,两者间的缺口是由那些生产能力超过国内需求的国家来补充,美国一年花费一万多亿美元从这些国家进口各种各样的消费品,由此形成了美国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失衡,呈现巨额的贸易逆差。

2.中国的储蓄率过高。

造成中国储蓄率过高的因素有很多。

首先,利率不是最主要的因素。人民银行每年做两次调查,结果显示出这一结论。

其次,对未来收入和支出不确定的预期是重要的因素。一方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使得消费者对未来收入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强;另一方面,我国居民在住房、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比较高,以应对这些支出的储蓄意愿很高。

再次,人口年龄结构是重要的因素。从人口的角度来讲,中国人口的劳动力比率现在较高,劳动者时期的人总体上表现为储蓄者,因此,目前中国的高储蓄是理所当然的。中国现在是老龄化社会初期,只有到了中度老龄化社会,劳动力比例下降之后,从这个侧面表现出来的社会总体上的消费需求才会增大。人口专家预言,中国的高储蓄还有十年,十年后随着老年人口开始上升,中国的储蓄率将变低。

3.中国等一些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过于依靠外需,内需不足。

全球数字贸易范文5

由于长期的贸易保护,使岛内投资环境已经落后于其它亚洲伙伴;而台湾以往的代工模式也受到挑战,长期形成的不直接与客户群建立关系,不独立发展自己品牌和产品技术,依靠承接订单的“二传手”模式,突然遇到了欧美客户群订单大量萎缩的威胁。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台湾经济严重衰退,民众消费购买力下降,市场需求急剧萎缩,市场陷入低迷,原材料价格大幅度波动,出口金额持续下降,工业生产节节下滑,批发零售业出现骤降,股市暴跌,劳工失业率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此后,台湾的高科技产业连续出现“惨败”的局面,作为台湾支柱产业的电脑、通讯、半导体、光电、化工、机械等领域均不同程度面临经营困境。如在电脑产业方面,全球五大品牌中的联想、惠普、戴尔销售持续增长,仅台系品牌宏基和华硕出现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双双下滑。在通讯产业方面,不仅产值同比下降,岛内龙头企业宏达电子(HTC)因手机零件短缺、专利诉讼等因素陷入困境,销售业绩逐季下跌。液晶面板、太阳能、LED、DRAM产业沦为“四大惨业”。而以大陆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导致全球产业分工结构转变,彻底撼动了以往台湾在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重要地位。

许多岛内专家学者指出:未来10年,台湾以往竞争力优势将不断降低。台当局若不加速推动结构改革,促进经济转型,消除资源流动的僵固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岛内经济可能会加速下滑。

2016年,随着全球经济迈入新常态,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潜在产出增长率下降,加以全球贸易低速增长,减弱全球化对台湾出口扩张的带动效应。另外,由于台湾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上与中国大陆高度整合,而中国大陆经济正在面临转型及供应链自主性提高,对台湾在全球价值链的贸易利得、就业及收益可能产生新的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科技创新快速发展,自动化已成为一般通用技术的重要一环,其将有利于经济增长并创造更多新工作,但也会改变就业结构,导致低技能与高技能工作需求上升,中等技能工作机会流失。近年来,自动化已成为推动台湾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但其目前对台湾就业结构调整的冲击仍属有限。

在老龄化方面,自2016年起,台湾15至64岁工作年龄人口开始减少,2018年扶老比(即工作年龄人口扶养老人的比例)为20.1%,首度超过20%。岛内人口老龄化上升影响劳动力参与率及劳动供给,也会经由消费型态、产业结构及生产力影响台湾经济增长。

全球化对台湾经济转型的影响

最近,台湾学者依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每年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OECD/WT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历年的产品附加值贸易数据及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针》等资料,研究全球化、信息化及老龄化对台湾经济转型的影响和发展动态,并检视近10多年来岛内趋势变化及结构性特征,以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TCB)去年最新的《对2015至2025年台湾经济增长来源的估测》为基础,分析全球化、自动化及老龄化对台湾经济的可能冲击与对策。

台湾学者认为,近10多年来,全球经济显现三个重要发展趋势,对各国和地区经济繁荣与结构转型至关重要。第一,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迈入新常态,世界贸易低速增长,且与全球经济增长脱钩现象益显。第二,随着产业价值链的快速发展,产品附加值贸易(简称附加值贸易)已成为全球贸易发展的主导因秦,且较传统的贸易总额更能体现各国和地区在价值链分工的角色与地位。第三,全球贸易与投资的重心从商品领域转向服务领域,另在信息与通讯技术扩散应用带动下,跨境数字贸易将是推动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

台湾作为出口导向的经济体,且位居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重要一环,目前产业内贸易(也称中间财贸易)占整体贸易的比重达65%,产业价值链参与率67.6%,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卢森堡的70.8%。但因台湾价值链向后参与关联度为43.5%,远高于价值链向前参与关联度24.1%,显示台湾参与价值链活动处于相对中下游位置,所获实际利益不高。另因岛内生产及出口过度集中,且高度依赖国外需求,致易受价值链放大及加快景气循环冲击的不利影响(长鞭效应),扩大经济波动。因此亟需加速经济转型,以应对全球经济新常态对台湾经济的可能影响。

全球经济新常态与台湾经济结构调整

近年全球经济新常态主要显现全球长期增长停滞及需求疲弱的特点。前者反映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的潜在产出增长率均下降,后者则反映产出缺口持续存在。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5年估计,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的潜在产出增长率分别由2006―2007年的1.88%及7.47%降至2013―2014年的1.49%及5.54%。但两者变动来源不同,发达国家主要来自资本及潜在就业增长趋缓的效应;新兴经济体则来自总要素生产力增长趋缓的作用。此外,2009―2014年发达国家负向产出缺口占潜在GDP比例平均达2.44%,显示发达国家存在持续性需求缺口,亟需加速政策调整,创造足够的需求,吸纳潜在的全球供应。另外,受国际多重循环性及结构性问题冲击,亚洲多数国家和地区实际产出也多低于潜在产出。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2015年台湾负向产出缺口占潜在GDP比例为0.47%,高于韩国的0.33%。因此台湾经济结构宜加速朝出口与内需双引擎的方向调整,以减缓未来世界经济新常态对台湾出口增长的不利影响。

全球贸易增长减缓与台湾经济结构调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报告指出,金融危机后,全球贸易增长率虽自2009年的历史低点反弹,但近年世界贸易增长不但减缓,且低于同期全球实质GDP增长率。值得关注的是,受美国及中国大陆在价值链角色变化的影响,长期全球贸易弹性值(贸易增长与GDP增长比值)由1986―2000年的2.18降为2001―2013年的1.31。显示上世纪90年代,世界贸易增长速度约为全球GDP增长率的2倍关系,在进入新世纪后已有转变。2012―2014年全球贸易增长趋缓的成因中,来自短期循环性因素占47%,长期结构性因素占53%。而长期结构性因素中又以价值链变动因素最为重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台湾长期出口所得弹性值i1990―2000年的1.48降至2000至2008年的1.34,再降至2010―2014年的0.69(低于香港的0.71、新加坡0.79、韩国1.12),显示台湾出口增长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整体而言,全球贸易增长减缓会减少台湾的出口机会,也不利于垂直专业化分工及生产力增长。因此,应加速提升台湾经济多样化程度,包括出口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及产业多元化,以应对全球化发展变革的影向。

近年来,全球经济流动正在发生结构性改变。在互联网推动下,数据与通讯流动大幅增长,不但高于商品、服务及金融跨境流动,并带动数字贸易快速增加。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指出,2012年数字贸易扩张约增加美国实质GDP5,171亿~7,107亿美元,并带动实质薪资增加4.5%~5.0%。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指出,台湾网络生态系统发展程度与发达国家相当,2010年台湾网络经济占GDP比例5.4%,高于同期美国的3.8%,显示台湾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促进贸易增长极具潜力。

价值链参与、附加值贸易与台湾经济结构调整

全球数字贸易范文6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贸易顺差;贸易逆差

一、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发展。首先是发达国家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美国经济在平衡中强劲发展,与日本和以德国为例的欧洲国家经济低迷的经济发展形成对照;其次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中国、印度等国经济发展快速,而拉美、非洲等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却极为缓慢;最后则是美国经常财政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顺差多以国债方式资本输出到美国,由此形成世界经济的“双循环”。然而,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过程相对很缓慢,我国也将面临风险。全球经济失衡已成为当今世界日益严峻的问题。

1.对世界经济与发展的影响

这一轮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经济失衡,不同于第一次全球经济失衡,汇率作为调节国际收支差额的主要手段失灵了,美国一边扩大贸易逆差,一边让美元贬值,造成全球的“流动性过剩”。虽然不平衡下的2007年全球经济形势并没有如人们预计的那样悲观,前三季度美、日、欧投资消费形势乐观,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全球贸易,尤其是服务贸易和并购投资也有所增长。但这轮全球经济失衡的领域很广,原因多样,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不定性,复杂性超乎想象,其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影响将长期存在。

2.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虽然目前全球失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是不明显的,但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相当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在资源、能源、市场、技术和人才及世界现有的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约束下,失衡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很高的不确定性风险。

二、全球经济失衡的成因分析

1.全球性原因

从全球范围看,全球经济失衡主要来自现有的世界经济、贸易、货币金融等格局的失衡。首先,全球经济的非均衡性发展是根本性原因。一方面,美国经济出乎意料地增长强劲,而日欧近年一直处于经济缓慢增长期;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率超过西方国家的同时,两者总体经济的差距仍然在不断扩大。其次,近年来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是不平衡产生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发达国家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和服务转移或外包到发展中国家,其国内转而生产更高档次的产品或服务,以促进经济结构提升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而这一过程往往滞后一段时间,加上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往往不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输出高新产品,为此贸易不平衡日益扩大,而各国的贸易、汇率政策等多种因素往往助长了这种趋势。最后,全球性的储蓄投资失衡是全球经济失衡的另一内在根源,中国及亚洲一些国家由于经济体制、消费习惯、人口结构及社会文化传统等原因有着非常高的储蓄率,加上国内投资途径少、效率低,过多的储蓄没有全部转化为投资,对应为贸易顺差;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其扩张性政策下消费经济的趋向不断加强,使得逆差不断扩大。

2.美国方面的原因

美国经常项目巨额逆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国内政策。首先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当前美国经济主要依靠消费拉动,近年政府大规模减税、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以及个人收入和资产价值快速增长等因素都极大地刺激了个人消费增长;而美国为了实现其政治、经济、军事霸权,其公共开支一直是天文数字,而且不断扩大。其次是储蓄不足。在消费不断扩大的同时,美国个人储蓄率即储蓄占实际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却不断下降。1995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大约在4%~5%,而从2005年开始降至负数,这表明消费者不仅将全部可支配收入用于开支,而且还动用了储蓄或进行贷款消费。最后,为自身利益对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施加影响。一方面,把劳动密集型及环境破坏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把产品由这些国家出口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美国大量进口消费品以满足本国市场巨大需求的同时,却对出口设置各种障碍,阻止本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导致美国巨额的商品贸易逆差。

三、全球经济失衡的对策建议

1.全球性对策建议

全球失衡的调整,需要各国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努力。为此世界各国应对促进全球经济失衡的有序调整进行积极的对话和磋商,并加强相互间的政策协调。第一,通过更多的战略合作加强南北合作。工业化国家应利用其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为消除失衡负起主要责任,按照“新千年发展目标”,切实履行在消除贫困、资金援助、债务减免等方面的承诺,同时按照蒙特雷共识,努力实现发达国家把国民收入的0.7%用于官方发展援助的目标。第二,加强南南合作,加快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发展中国家只有从本质上提升各方面的实力才能实现对全球经济不平衡及现有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和矛盾的根本性解决。而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应在分享发展经验、贸易、投资和援助等方面帮助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并立场一致地争取平等有利的发展环境,以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第三,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输入国和资本输出国双方应该加强紧密合作,各自加快结构调整,增强各国货币政策弹性,在调整中维持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在稳定发展中逐步消除全球经济的明显失衡状态。第四,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各国在一些涉及世界经济发展全局和各国共同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的协调,采取集体政策行动,进一步完善国际经济和金融体制,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改善多边贸易体制,切实防止贸易保护主义。第五,主要大国进行汇率合作型调整,即主要大国之间重新签订一个“新广场协议”,根据不同国家货币对美元的最优升值幅度分类,合作调整汇率,或者是美国削减财政赤字,以避免汇率调整中的“囚徒困境”。

2.各主要经济体的对策建议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国和逆差大国,应对解决全球经济失衡负起第一大国的责任。其一,美国政府应负起世界主要货币发行国的责任,其美元政策或者说货币政策,不能一味地追求美国的一国经济政策目标,要尽可能考虑和追求全球经济稳定的目标;其二,进一步减少军费开支,减少联邦预算赤字;其三,创设有税收优惠的储蓄产品以提高国民储蓄;其四,中期内通过美元大幅的贬值以稳定其贸易赤字和外债余额,但这需要各国的政策协调以避免引起的金融冲击;其五,通过自身的改革调整,缓解世界经济矛盾。

参考文献

[1]公衍照,任启平.当代国际货币体制与全球经济失衡[j].集团经济研究,2006:61-62.

全球数字贸易范文7

1.世界经济、贸易复苏时间延迟、力度减缓,各大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纷纷调低预测

2002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实现5.0%增长之后的表现不尽如人意,随后爆发的金融欺骗丑闻和股票市场大幅下跌一度几将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复苏的希望消失殆尽。世界经济和贸易在经历了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在2000年同时达到高点之后迅速跌入谷底的首要原因是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火车头的美国经济和另两大经济体——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同时出现问题。即使是199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的影响也远没有如此严重。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各大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在新近发表的秋季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及其他一些场合中纷纷调低了各自对2002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的预测。例如,联合国将其对2002年和2003年全球GDP增长的预测分别下调了0.1和0.3个百分点,对世界贸易量增长的预测分别下调了0.6和0.1个百分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2002年全球GDP增长的预测仍维持了春季2.8%的速度,但对美国和欧元区的增长预测分别下调了0.1和0.5个百分点。

总体上看,一般预计世界经济和贸易出现明显复苏将会延迟到2003年中左右。因此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速度将放缓,这是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纷纷调低预测数字的主要原因。

2.世界贸易将随着经济复苏恢复增长,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上升空间有限,中国在世界贸易份额中的排名继续上升

2001年世界贸易额增长率从2000年的13%迅速下降为-4%,是多年以来的第一个负增长。从各地区的进出口情况看,除转轨经济国家保持增长外,其他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受发达国家需求大幅度下降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减缓的影响,对外需依赖较强的东亚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进出口下降达13%。

2002年全球贸易呈逐步恢复增长态势。美国第二季度的进口重现增长极大促进了其他国家出口的复苏,最新数字显示美国8月份的同比进口增长速度已经上升为7.3%。另一方面,日本出口的恢复增长也对近来日本经济形势的一些变化产生积极影响。在东亚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当中,除新加坡对外贸易仍然比去年下降之外,其他各国进出口均已恢复增长。总体看来,受上半年国际贸易继续下滑的影响,2002年世界贸易增长速度仍将较低。预计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2003年将可恢复到一个正常水平。

自1996年以来,以美元计算的国际市场非能源类产品价格持续下跌。至2001年底,制成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下跌超过20%,而初级产品价格更是下降30%以上。国际市场除石油外的主要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一是需求不旺和一些产品,如办公及电子通讯器材生产能力过剩;二是美元持续坚挺;三是全球通胀压力减弱。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下跌并没有给出口国带来更大收益,相反由于初级产品价格的下跌幅度超过制成品,反而使收益向发达国家转移。

2002年第二季度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国际市场主要产品价格有所上升。未来一段时期,伴随着世界贸易增长的复苏,国际市场产品价格将会终止逐年下滑的势头,但是由于供求关系难于迅速调整,以及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迅速调整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国际市场主要产品价格上升的空间十分狭小。由于美元汇率变化所带来的价格变化和对供求关系调整带来的影响值得关注。

与2001年以来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国际贸易衰退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进出口继续呈现较快增长。根据WTO的统计,2001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6大进口和出口国。其中出口超过加拿大,从2000年的第7位上升至第6位;进口则超过意大利和加拿大上升至第6位,占世界进出口的份额也分别从2000年的3.4%和3.9%上升为3.8%和4.3%。由于2002年中国外贸继续加速增长,预计将会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5大出口国。

3.经济复苏程度在地区间存在差异,经济增长的格局出现一些局部性变化

美国经济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风向标。由于美国决策当局,特别是美联储适当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美国经济正在逐步走出2002年2季度以来金融市场丑闻的影响,带动世界经济贸易走向复苏。然而欧元区经济发展的表现却一直没能达到人们自欧元启动以来的乐观预期。尽管欧元区的利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财政状况稳定,通胀也基本保持在控制水平内,但是由于生产停滞不前,信心不强和支出增长乏力,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使欧元区经济发展始终落后于美国。与之相反,同时作为3大经济体之一的日本经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在衰退的边缘苦苦挣扎。尽管目前出现了一些复苏迹象,2003年实现正增长的预期仍需要做出巨大努力。

世界经济复苏在地区间存在差异的同时,经济增长的格局也出现了一些局部性变化。首先是东亚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增长仍未恢复到1997年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尽管这些经济体的工业化程度较高,逐步进入高速增长阶段的中后期,但新经济,特别是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崛起又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由于这些经济体的规模较小,长期以来所采取的依靠大量外资流入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使得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较高,国内市场的相对狭小制约了经济增长的潜力。因此,东亚发展中国家能否在信息经济时代继续取得新的经济发展奇迹仍然值得关注。

与此同时,转轨经济国家已经走出了新旧经济体制交替所导致的经济严重衰退时期,经济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转轨经济国家衰退程度逐步减缓。随着私营经济部门的兴旺发展、外资流入和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步加强。1999年转轨经济国家实现了稳定的经济增长,2000年增长率达到了6.6%。尽管国际经济环境陷入低谷和内部经济问题依然难于克服,2001年转轨国家经济依然实现了5.0%的增长。作为最大的转轨经济国家,2000年和2001年俄罗斯分别实现了9.0%和5.0%的经济增长,尽管存在着长期以来产业结构不合理、设备老化和技术落后、债务负担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但是自普京政府上任之后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已经收到成效,俄罗斯经济已步入稳定发展阶段。

伴随着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步伐的明显放缓,转轨经济国家由于有着与欧洲工业化国家地理位置接近、文化背景相近等的得天独厚条件,一旦渡过经济发展的困难时期,走上迅速发展的轨道,将对世界经济的格局变化产生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面对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1.投资复苏仍不确定,私人消费增长难于乐观

2002年以来,全球性投资增长缓慢或收缩的局面仍在持续,消费增长难于乐观。首先,经济增长乏力、收入增长缓慢和就业形势严峻使消费者信心受损;其次,金融市场动荡使投资者的资产缩水并影响消费和投资增长;第三,新经济泡沫的破裂不仅使投资者收入预期下降,也使企业的盈利大幅度减少。

投资的迅速增长是支持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2001年全球经济增长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投资出现衰退。因此投资能否实现较快增长对世界经济发展将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从当前形势来看,投资的复苏依然是不确定性的。2002年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的私人投资仍将为负增长,支持GDP增长的主要因素仍是消费需求增长。但是预计消费需求增长仍将是温和的并低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水平。尽管目前一般的预测都认为2003年投资需求将明显加速增长,并像20世纪90年代那样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但能否实现这一预期仍需进一步观察。

2.全球性金融调整与动荡仍在继续

随着美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放慢和新经济泡沫的破裂,美国股市下跌并导致新一轮的全球性金融调整。

股票市场下跌的背后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下降与调整。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大会《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的数字,200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比上年大幅下降51%,为7350亿美元,其中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为1240亿美元,也比2000年的3356亿美元大幅减少。同时,流入美国的国际资本也正在逐步减少对美国股市的新增投入。根据美国财政部的数字,2002年1月~7月,外国投资者购买美国市场公司股票的净值仅为387.31亿美元,为2001年同期水平的44.8%。

国际金融市场的另一个调整是货币汇率的变化。随着美国经济光环的逐渐退色,主要国家货币汇率体系正在发生新的调整。美元兑欧元汇率一度跌至2002年7月19日1欧元兑1.0156美元的低位,欧元正在实现其价值的回归;但是美元兑日元一度升至2002年2月8日的1美元兑134.77日元的高位。近期美元兑日元汇率有所下调,但是仍然处在较高水平。国际货币汇率体系调整的背景是与国际经济发展和股票市场的调整相一致的,也与国际资本的流动格局变化密切相关。然而由于欧元区,特别是日本经济目前仍然困难重重,国际资本无法找到另外一个更安全、投资收益更大的成熟市场,因此国际货币汇率体系动荡仍将继续。

国际经济和金融的另一风险来自拉美。这一地区一些主要国家对国外资金的依赖和自身金融体系的问题是长期以来拉美地区金融危机不断的根源。拉美经济快速发展之后,外债负担日益沉重。上个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拉美债务危机爆发时,该地区的外债总额为3800亿美元,然而经过20多年的经济发展,拉美地区债务总额已达到7516亿美元之巨。这意味着拉美地区每年用于支付外债的资金接近1500亿美元,相当于该地区年外贸收入的30%左右。拉美地区的“债务综合症”并不是一朝一夕感染上的,是其多年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战略决策失误使然,因此也决不可能指望能迅速加以解决。

3.货币政策调整空间有限,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弱化

2001年美联储连续11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至1.75%,达到近40年来的低点。美联储和格林斯潘运用利率政策工具成功保证了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获得了极大声誉。然而利率继续下调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更重要的是其作用能有多大更值得考虑。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调控目标是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物价稳定,从目前情况看执行结果是成功的。但是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股市的持续下跌对经济发展的风险不容掉以轻心。以往的利率调整都对投资者信心的恢复和股票市场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目前资本流入量大幅下降和低利率水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作用将会下降。

4.美国“双高”赤字问题:高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和高财政赤字

美国高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问题由来已久,2001年经常项目赤字达3934亿美元,外贸逆差更是达到4496亿美元。克林顿政府几经努力于1998年成功消灭财政赤字之后,由于布什上台以来推行大规模减税计划和增加军费开支,于9月30日结束的2002财政年度再次出现1590亿美元赤字。

由于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特殊和重要地位,美国的长期“双高”赤字并未给经济带来太大的麻烦,而且其大规模的进口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如果长期累积起来的风险在商品、市场和资金的某一链条的断裂上释放出来,影响也将是巨大的。

在可预见的时期之内,美国经济和美元的地位仍然无可替代。尽管一般预计美国的对外贸易和经常项目赤字仍将呈扩大之势,但不至于对美国和世界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其前提是美国经济的良好表现和资本项目下的资金流入。然而财政赤字如果持续扩大则会对实体经济的运行和资金流动,从而也会对资本市场带来影响。

5.高失业下的复苏与通货紧缩

近期国际上在对世界经济形势分析预测当中有两个观点,一是认为美国经济正在经历在高失业下的复苏;另一个是认为全球经济正在进入一个通货紧缩时期。

2002年以来,尽管美国经济走出了短暂的衰退,但失业率却仍然居高不下。月度数据显示,2002年以来失业率稳定在5.5%~6%范围内,9月份的数字为5.6%。

全球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一个低通胀时期。1994年~2001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年均为2.1%和15.7%,分别比1984年~1993年期间低2.1个和32.8个百分点。从近期看,2002年美国CPI月同比增长最高仅为1.7%,增速大幅放缓。欧元区通胀率始终稳定在欧洲央行所设定的2%左右的调控目标范围内,其中一些主要国家,如德国、法国等低于整个欧元区的数字。而日本则在近10年的经济不景气中进入通货紧缩。发展中国家通胀也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国在数年的高通胀之后,也进入了一个物价低增长时期。

当前美国经济的复苏仍然是脆弱的。一般而言,就业增长缓慢是经济增长乏力所决定的。一种对美国高失业的解释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上升了。但是目前美国的GDP增长速度显然低于其潜在增长水平,同时失业率也明显高于GDP迅速增长的1997年~2000年。因此,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就业问题,美国经济实现稳定复苏仍然是困难的。

全球性低通胀的主要原因:一是全球性部份产品,特别是半导体器材、电子通讯产品等生产能力过剩;二是部分发达国家消费和投资需求不旺;三是作为全球经济火车头的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四是国际市场主要初级产品价格仍然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的谷底徘徊。美国的高失业和全球性通胀低位运行都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同时也是经济增长乏力的必然结果。根据IMF的预测,2002年~2003年美国的失业率将继续有所上升,全球主要地区和国家的通货膨胀仍然将低位运行,国际市场产品价格尽管将有所上升,但仍然为近年来的较低水平。

全球数字贸易范文8

占全球贸易半壁江山的航运贸易是如此捉摸不透,货运商们若是能够拥有可以观测未来趋势的航运晴雨表那该多好。这个梦想,如今嘉实多便能为你实现。

宋轶昊

金融危机过后,全球贸易适逢持续复苏中,而占全球贸易半壁江山的航运贸易可谓是危机过后,阴晴不定。2015年上半年,前有BDI指数12连跌,跌破历史最低点;后有CCFI指数稳健回升,行业形势乐观。对于如此捉摸不透的航运贸易,货运商们若是能够拥有可以观测未来趋势的航运晴雨表那该多好。这个梦想,如今嘉实多便能为你实现。

作为全球经济的润滑剂,嘉实多在材料处理、零部件生产以及全球产品和客流动向预测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在,嘉实多依据全球贸易的增长动力,收集全球200个国家和10000个部门的贸易数据进行预测,对近期全球贸易的细微变化进行深入、准确、可行的分析,推出《嘉实多全球贸易晴雨表》,其中《嘉实多海上贸易晴雨表》和《嘉实多全球贸易港报告》是其重要组成组成部分。

《嘉实多海上贸易晴雨表》是用来分析截至上个季度末的贸易及商品贸易增长的变化趋势,并预测未来五年内的贸易变化趋势。报告主要通过跟踪船用产品和零部件的生产来分析不同国家造船业的相对绩效,利用船用产品及零部件揭示新一轮的船舶状况。此次海上贸易晴雨表揭示了未来三大主要趋势。其一,亚洲造船业的繁荣。依据晴雨表2012年的统计数字,亚洲国家位居船用零部件贸易国的前列。这其中,新加坡、韩国、中国和中国香港处于领跑地位。凭借亚太地区重要船用产品和零部件枢纽的优势,新加坡港有望在2018年前继续维持第一造船港的地位。其二,主要贸易国凸显。

尽管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诸如美国和德国等主要贸易强国仍占据海上贸易晴雨表的前列。而随着亚太地区对船用产品和零部件的需求不断增加,新加坡和香港也逐步稳固自身地位。其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在发展速度最快的造船国家统计中,以巴西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便占了四席。

尽管起点较低,但新兴经济体未来造船业前景尤为光明。据预测,2012至2018年间,巴西的贸易增长有望达到30亿美元。

《嘉实多全球贸易港报告》是首个分析全球贸易港绩效、鉴定赢家和输家以及发现改变全球贸易模式的核心贸易港的正式报告。报告通过观察全球贸易额排名前50的贸易港,比较分析通过这些港口的贸易量,并根据通过这些港口的世界贸易占比来预测未来五年的增长趋势。根据报告预测,在总体经济回暖的未来,港口必须不断变革创新、提高研发能力,才能从兴起的世界贸易中受益。例如,随着大型船舶的普遍使用,港口应当不断更新替换灵活的基础设施,做到能够同时通过小型及大型船舶。此外,正如《嘉实多全球贸易晴雨表》所公布的新兴市场的卓越表现,报告预测,在未来五年内,起点较低的孟加拉国的吉大港将成为发展最快的贸易港。这也意味着,孟加拉国已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的服装及纺织品枢纽国。此外,巴西、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国也都跃居报告中发展最快的贸易港中的第三、四和五位,贸易利润正逐步流向发展中地区。

纵观大局、明确趋势,《嘉实多海上贸易晴雨表》和《嘉实多全球贸易港报告》为货运商们的海上贸易添加了双重保险。面对未来变化莫测的航运市场,《嘉实多全球贸易晴雨表》让你尽在掌握。

全球数字贸易范文9

论文关键词:网络贸易 传统国际贸易

网络贸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如万维网、互联网所进行的贸易或商务活动,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付、货款收付等大都在全球网络上进行。其交易的产品主要是数字化产品,如金融服务、网上娱乐、售票服务、软件设计、音像书刊、咨询服务、信息传递等;也有实物产品交易,其交易磋商、签约、货款支付在网上进行,实物交付在具体地点进行,即实现“在线交易,离线供货”。网络贸易是将互联网应用到传统国际贸易中,这使传统贸易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网络贸易给传统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

网络贸易是对传统国际贸易的挑战,同时给传统国际贸易带来了剧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国际贸易商务场所和运行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厂商对产品的营销、谈判、订货、销售、分发、支付等贸易流程的商务活动往往分别在不同的场所行,而网络贸易则把这些国际贸易的商活动集中在网上来进行,即进行以网上营销、网上谈判、网上订货、网上销售、网分发、网上支付等组成的网上国际贸易务,这样也就使得传统国际贸易运行发了实物运行与网络商务运行相结合的国际网络贸易的新变化,从而大大提高了贸易的效率。有人预测,未来30年内,30%的消费支出将通过国际互联网络进行。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使各种贸易形式数字化,信息以电子化的方式很容易被复制和传播,从而开辟一个全新的网上贸易市场。网络贸易迅速快捷、费用低、信息量大,甚至可以使人们看到实物照片和录像资料。通过国际互联网,企业能够不受时间与地域限制,买卖双方可以在网上展开询价、谈判等商务活动,实现网上售货或订货,与供货商、批发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建立密切的联系。这种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处理业务文件的技术,可大大提高商贸文件的传输速度,降低文件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国际贸易的主体和客体发生变化

作为国际贸易主体的买者和卖者,由于他们可以从网上获得更多的信息,因此,成为网络人的买者和卖者其搜寻信息和获得信息及根据信息进行决策的流程和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网络贸易的买者和卖者可以跨越中间商直接结合。当然,应该看到的是中间商在网络世界中也必须寻找自己在新的网络市场中的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一种新的国际贸易主体随着国际网络贸易的发展而产生,这就是专门提供国际贸易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咨询及交换的网络公司的出现。这种网络虚拟公司相对于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卖者和买者可以从信息上操纵、联合更多的国际贸易的卖者和买者,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使国际贸易中的买者和卖者对其产生定的信息依赖。在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的客体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际贸易的客体从传统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产品的商品贸易与旅游、工程等服务贸易的贸易构成,生长出新的网络信息贸易,其中重要的构成就是电子数据交换。很显然,随着国际贸易主体和客体的变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必然发生一定的新变化。

(三)网络贸易削弱了商品和劳务提供音及消费者之间在地理位置上的联系

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发生了从简单的国与国、区域与区域向全球化的转化,网络国际贸易更倾向于为全球范围的贸易选择,使商品或劳务的交易活动由固定场所转移到了没有固定场所的、开放的国际互联网上。传统的贸易体制下,商品的跨国流通一般通过有固定场所的国际性贸易公司来完成,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使跨国贸易可以不通过贸易公司,而是通过联接世界的国际互联网来完成。只要贸易公司就近与internet建立连接,就可以方便地通过互联网与该网上的任何经济体建立贸易联系,进行贸易洽谈和交易。

与传统社会相比,网络社会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全球化趋势。现实世界以地理确定边界,而且网络本身没有边界,网络社会是开放的,没有地域的限制,是一个全球性系统,具有资源共享性。因为国际商务的主要媒体——国际互联网从本质上讲就是全球性的。无论在哪个国家,你只要能够接入国际互联网,就可以方便地使用国际互联网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享用国际互联网上庞大的信息资源。尽管大家联接国际互联网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有的企业拥有不间断的计算机联接系统,而另外一些企业或个人则通过调制解调器和公共电话网拨号入网的临时联接方式,还有的通过无线移动通讯网络或卫生网络系统接入国际互联网,但是无论哪种联接方式,都可以实现相同的联接效果,即进入全球市场。

因此,网络贸易的市场范围与传统市场是不同的。传统市场由于受到国界的限制,国际性的产品或商务的商业交换活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政府的直接干预。因此,从一国的角度出发,传统市场按地域被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这个市场的界限分明。工商企业的发展一般是从国内市场做起或先立足于国内市场,然后再开拓国际市场,因此,从传统的经营概念出发,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经营活动的跨国界扩展。而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网络贸易使企业从一开始就面对全球市场。

(四)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际互联网提供的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通过国际贸易这一世界经济运行的纽带达到跨国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使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贸易方式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四流一体”,即以物流为依托,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战略,这种经营战略通过信息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生产者与用户及消费者通过网络使及时供货制度和“零库存”生产得以实现,商品流动更加顺畅,信息网络成为最大的中问商,国际贸易中由进出口商作为国家问商品买卖媒介的传统方式受到挑战,由信息不对称形成的委托一关系与方式发生动摇,贸易中间商、商和专业进出口公司的地位相对降低,引发了国际贸易中间组织结构的革命。

(五)国际贸易制度结构发生了新变化

世界贸易组织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积极推动占全球电讯服务收入95%国家和地区的基础电讯服务市场准入的谈判,达成了《基础电讯协议》。并与世界贸易组织中的43个国家和地区代表达成了《信息技术协议》,这些签字方的信息技术产品贸易额占全球信息技术产品贸易额的92。5%。1997年5月,美国政府宣布了一项互联网免税区的建议,而世界贸易组织第二届部长会议决定不对网络贸易征收关税,这个决定很可能还继续下去,这意味着互联网可能逐步成为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实际上,《基础电讯协议》、《信息技术协议》、《金融服务自由协议》及世界贸易组织批准的不对网络贸易征收关税等都是促进国际网络贸易发展的制度安排,而这些有利于发展网络贸易的制度安排将减少贸易的“成本”。这样也就使得国际网络贸易比传统贸易得以有更多的贸易创造和贸易增长。相对于旧的、传统的国际贸易制度,这是国际贸易制度的创新,必将促进国际网络贸易的发展。

二、网络贸易引起信息贸易的飞速增长

传统的贸易以实物贸易为主,而网络贸易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则更多地表现在无形财产的许可与转让,如计算机程序、游戏、书、音乐、各种图象以及各种可数字化的信息。与传统贸易相比,这类交易虽然也具有销售的特征,但销售的对象却发生了变化。

作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的信息产业发展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产业革命,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产生和传递都是通过信息业完成的,因此信息产业将成为未来产业结构中的基础产业,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预计到今年,全球信息产业的销售额会超10000亿美元,从而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信息时代的国际贸易迈向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国际贸易的机会也因此而得以增加。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传统服务贸易中的服务产品要与生产和消费在时空上保持高度一致不同的是,网络贸易中的服务贸易,服务与生产和消费在时空上有一定的分离,在网络上,光纤通道可以在网上像运输产品一样运送金融、广告、会计、设计、法律咨询、技术咨询、数据处理、文化、教育、医疗等信息化的服务产品,国际信息贸易正从国际服务贸易中分离出来,以一种独立的新的贸易形式出现。国际信息贸易指的是与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有关的一切跨国贸易形式和活动。因此,国际贸易将由商品贸易(消费品、生产资料贸易)、劳务贸易、(运输、旅游、工程承包)和信息贸易(技术、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务贸易)三分天下,而国际信息贸易的发展正是国际贸易商品结构高级化、软件化及国际贸易总量得以不断扩大的动因之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上升。电子计算机、通讯设备、文化信息设备等信息技术的硬件贸易和相应的软件贸易构成国际信息贸易的主体内容,它们是国际信息贸易的物质形式,也是世界信息经济的基础。

信息内容本身成为可贸易的商品。在信息网络的交互式环境下,宣传品(广告)、电影、电视、录像、书籍、杂志、报纸等产品的贸易,都可以通过网络终端的传输达成交易、网络贸易将向贸易的信息流动的无形形式转化:信息内容的交易可以多次重复进行,无形信息流和有载体的信息流成为国际贸易的对象,拓宽了国际贸易商品概念范畴。

国际信息服务贸易的发展。国际信息服务贸易包括国际技术与管理咨询服务贸易(如工程咨询、法律、财务服务贸易国际经贸信息服务、国际专家服务(如国际教育、医疗专家服务贸易)等,都可通过信息网络的“运送服务”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反馈,“足不出户”即可为全球各地的人们同时提供服务。

全球数字贸易范文10

关键词:世界经济失衡;经常账户逆差;美元汇率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4543(2009)06-0032-05

2005年2月2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托在《纠正全球经济失衡――避免相互指责》的演讲中正式提出了世界经济失衡(global imbalance)。他指出,世界经济失衡是一国拥有大量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一些国家。世界经济失衡并不是一个新现象,截止目前,共出现了三次世界经济失衡。第一次世界经济失衡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而告终。第二次世界经济失衡以“广场协议”的签署和美元贬值得到解决为结果。两次经济失衡都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需要关注世界经济失衡及其解决方式,使世界经济失衡对经济的冲击最小化。第三次世界经济失衡始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9年的3.22%上升至2007年的11.31%。与此相对应,美国的净对外债务余额从3600亿美元上升至2万多亿美元,2006年美国的贸易赤字创历史新高,达7636亿美元,经常账户逆差达8115亿美元,所欠外债高达2.54万亿美元,其经济处于严重失衡状态。由于美国经济约占全球经济的30%,加上美国经常账户的逆差总额相当于全球主要顺差国顺差总额的3/4。因此,经济学界把美国经济失衡称为全球经济失衡。

一、世界经济失衡的表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世界经济失衡看成是以美国为一方(逆差),以其他国家为另一方(顺差)的失衡。IMF认为,世界经济失衡表现为美国的巨额贸易和财政赤字,而与美国巨额赤字相对应的是其他一些国家,即日本、中国和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以及石油输出国的盈余日益增大。伴随着全球经济增长,世界经济失衡还将扩大,这可能会对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突然的破坏。这种观点从贸易失衡角度对世界经济失衡进行了阐述,但是没有说明造成贸易失衡和经济失衡的深层原因。

Ricardo J.Caballero和Arvind Krishnamurthy从金融危机发生角度对经济失衡的表现进行了阐述。认为流入其他国家的资产是追求更高收益,而流入美国的资产主要是追求资产保值,这促使美国金融机构过高的杠杆化,进而引发了资产证券化泡沫,是世界经济失衡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发展。他们的看法得到了美国一部分学者的认同,但是明显的缺点是对世界经济失衡的原因没有阐述,并且对世界经济失衡表现的分析限于表面化。

Dooley,Landu和Garber把全球经济失衡看成是一种新布雷顿森林体制。把当前的全球经济失衡看成是盈余国家和赤字国家之间有意识的、稳定的安排,称这种安排为“新布雷顿森林体制”,认为成功的经济发展是由净储蓄从贫穷国家向富裕国家的流动所推动的;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是布雷顿森林体制恢复的必然结果。这种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也着重从新布雷顿森林体制或是复活的布雷顿森林体制角度对世界经济失衡进行了分析,但是这种分析并没有给出本次世界经济失衡的解决方式。

刘威提出了全球经济失衡的三个特点:第一,全球经济失衡是由各国之间货物贸易失衡引发的,主要表现为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经常账户收支失衡,其中,收支逆差方主要集中在一个国家――美国。第二,经常账户顺差方主要集中在东亚经济体和主要产油国。第三,经常账户收支失衡进一步引发了各经济体之间的跨国资本流动,使其资本与金融项目也出现失衡。并且认为,两个因素制约了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一是各主要经济体在调整全球经济失衡上缺乏积极性。二是各主要经济体的传统观念难以改变。

罗纳德・麦金农和冈瑟・施纳布尔提出了全球经济失衡的两种含义:第一,全球性的储蓄(贸易)失衡,主要反映在美国的高额贸易逆差及中国、日本、德国、石油出口国和许多小国家的贸易顺差上。第二,由中国对美国庞大的经常账户盈余导致的金融中介机构的大规模失衡。由于中国的贸易顺差不能通过私人资本流出等正常渠道流出,中央银行积累了大量外汇(其中有些投资于美国国债)。国家之间储蓄与投资不平衡是当前最受关注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刘骏民和李凌云认为,全球经济失衡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如英国、西班牙)的经常项目逆差持续增长。第二,德国、日本以及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中国)和主要产油国持续处于经常项目顺差状态。第三,全球资本流动格局的失衡。

与上述观点不同,曾珠着重从经济格局变化角度论证了世界经济失衡的表现形式:一是世界经济增长格局的变化:中国与印度的崛起。二是世界贸易格局的演变:中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三是国际资本流动中的二元结构:国际直接投资与金融证券投资的二元分裂。四是全球人口流动与商品和资本流动的非对称性:劳动收入与资本收益日益走向背离。

总体来看,世界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是美国的巨额经常项目赤字和石油出口国、中国等国的巨额经常项目顺差。由于分析的侧重点不同,所以专家学者在对世界经济失衡的具体表现方式上的看法存在差异,但是公认的看法是:美国及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美国在世界经济失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同时,全球经常项目逆差和顺差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几个国家并且数额越来越庞大,以至于其可维持性成为问题,出现了调整的必要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经济出现了失衡。

二、世界经济失衡的成因及持续性

对于世界经济失衡的成因及持续性,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从美国作为中心国家地位不变的角度看,失衡状况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这种观点认为,美国的外部失衡是由于美国内外政策选择、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金融服务水平以及美元的中心地位造成的。

Bemanket提出美国经常帐户逆差的根本原因在国外,是过去十年中全球性储蓄过剩所导致的。认为全球范围内的意愿储蓄大于意愿投资,由于美国的经济、美元的优势使得过剩的储蓄投向了美国市场,从而压低了长期的实际利率,抬升了美元汇率,并引起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股市泡沫和随后的房地产价格上涨,美国国内居民在财富增长的情况下,增加了商品和服务消费,这其中包括大量进口商品的消费。这种观点在美国政客中得到了广泛认同,但是遭到了众多学者的反驳,事实证明这种观点与实际不相符。

Chinn和Ito,Dooley等学者认为,美国的外部失衡是美国内外经济政策选择的结果,美国财政赤字是引起其经常帐户赤字的重要原因。Gourinchas和Rey,Caballero等学者的研究则从资源重新配置角度,强调了美国的增长潜力和金融服务体系在全球经济失衡中所起的作用。不过,

Caballero等学者更为强调美国经济较高的增长潜力以及金融服务体系的资源配置功能,Gourinchas和Rey则是从资产组合以及美国金融地位转换角度来进行分析的。

Carol C.Bertaut.Steven B.Kamin和Charles P.Thomast通过美国收支平衡表的一个局部均衡模型,表明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还会继续扩大。与美元价值较高的时期相比,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短期仍然是可持续的,但长期是无法持续的。

雷达和黄族胜认为,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国内经济增长以及充分就业,而不是内外均衡同时实现。21世纪以米,美国宏观经济政策是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扩大以及全球经济失衡加剧的重要原因。次贷危机的发生,可能会使2007年以来美国经常账户好转的势头发生逆转。

李新功认为,全球经济失衡是由于长期的历史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改变了世界经济的运行方式。此次全球经济失衡主要是由美国的政策机制造成的,有关国家还对该机制起到了维护作用,致使全球经济失衡现象难以改变,但长期“失衡”下去毕竟会造成严重后果。

王宇认为,全球经济平衡是相对的、短期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常态的。短期内,全球经济失衡能否持续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美国经济能否继续增长、双赤字是否能减少。二是亚洲能否逐步降低储蓄率。三是世界经济能否继续保持低通胀下的较快增长。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三个方面都显示出较好的态势。

(二)从美国赤字风险积累的角度看,外部失衡状况很难维持

Eichengreen,Obstfeld和Rogoff等认为,随着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积累和亚洲各国内部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大,亚洲国家将不再对美国提供廉价融资资本,抛售美元的结果只能促使美国通过美元贬值方式来调整国际收支。

陈继勇认为,全球经济失衡形成的基础是美国贸易赤字的持续扩大,而美中贸易收支不平衡是美国贸易赤字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考察全球经济失衡是否可持续的实质是美中贸易失衡是否可持续。从长期趋势看,由于外商对华加工装配类制造业直接投资与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难以持续,使美中贸易失衡呈现不可持续的发展趋势。在其影响下,全球经济失衡最终将难以持续。

唐朱昌和丁骋骋侧重从国际资本流动角度来分析经济失衡。通过对48个国家(地区)国际收支平衡表两个账户顺差、逆差年份的均值检验发现: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在国际收支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一国国际收支资本账户的资本流入与该国的金融市场发达程度有关,而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又与法律渊源有着紧密关联,由此认为,法律制度影响到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是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之一。

吴宏和刘威认为,世界经济失衡的实质是一种美国与亚洲经济体之间的结构性货物贸易失衡。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全球产业转移的驱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在亚洲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集聚,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发达经济体集聚,带来了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与亚洲发展经济体之间互补贸易的迅速发展,最终形成当前的世界经济失衡。由于多种因素长期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致使当前的世界经济失衡很可能难以持续。

刘骏民和李凌云侧重从经济虚拟化角度论证了经济失衡的成因,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是货币虚拟化。货币虚拟化导致了国际货币与非国际货币的区分,这为国际货币发行国换回大量商品和资源提供了条件,也使得全球经济失衡成为可能。在以美元为本位的全球经济失衡格局下,当前的国际货币秩序从根本上讲不稳定,这种不稳定状态是世界金融市场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危机的根源。

可以看出,世界经济失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国经济政策和生产条件差异是形成世界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虽然对世界经济失衡是否可持续的认识存在差异,但是一致的看法是:世界经济失衡状态在长期内是不可持续的,必须改变世界经济失衡局面,以避免经济失衡给世界各国带来巨大冲击和影响。

三、世界经济失衡的调整方式

世界经济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分析的侧重点不同,因此,调整经济失衡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Rui Mano提出了渐进性地调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3种方式:一是名义产出增长和可能的不用产出增长路径,在未来有助于减缓美国经常账户失衡。二是政策干预,包括大多数亚洲国家、石油出口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逐渐减少对美元的持有量,增加本国货币调整的灵活性和减少资本流动的限制,都有利于减少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三是大部分亚洲国家增加本国汇率的灵活性。

Obstfeld和Rogoff主张美元应该对世界主要货币贬值30%~35%,以进行主动调整,并以此来规避投资者丧失信心所导致的被动调整带来的巨大风险。这种看法得到了一定的认同,但是仍然存在问题:美元贬值虽然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善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状况,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经济失衡的局面。

丁骋骋以中国的“双顺差为例”,将传统的国际收支结构分析方法从经常账户拓展到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认为经常账户不平衡可能与一国的产业结构有关,而资本账户失衡则可能是国内金融结构缺陷造成的。在调节全球国际收支失衡时,无论是支出转换型政策还是支出增减型政策,只能起到数量和规模上的调节作用,要根本解决一国国际收支失衡,需要通过供给政策实现结构性调整。

夏斌认为,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是国与国之间充满利益博弈的长期摩擦过程。美国应该承担起大国的责任,相关国家在不希望美国经济“硬着陆”的同时,应配合美国经济渐进式的结构调整,加快自身的结构调整。

刘威认为,应该渐进式地调整外国对美国的资金流入,缩小中、美之间的结构性贸易逆差,建立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政策协调机制,以逐步解决国际经济失衡问题。国际经济失衡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有序的过程,无序调整将会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破坏。各主要经济体需要进一步加快建立双边或多边的协调机制,制订具体的行动时间表,为调整失衡制定明确的政策方向与行动重心。

全球数字贸易范文11

一、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概括

1、全球主要经济体已经“探底”,某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出现了部分复苏。美国今年一季度GDP环比增长了3.2%,欧元区增长了0.2%,日本增长了1.3%。可以说从去年三季度开始,全球经济都有所回升。

2、世界经济目前还未全面复苏。美国失业率4月份仍高达9.9%。加拿大失业率在8.2%。日本2009年经济也是负增长。日本主要制造业包括汽车、钢铁等行业以及主要企业,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亏损。德国投资者情绪指数仍然不高。英国政府出现了比较大的财政困难。欧元区继去年12月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后,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的经济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财政赤字10%左右,超过了警戒线(欧盟规定控制在3%以内)。意大利公共债务总额占GDP的115%。俄罗斯2009年负增长达7.9%,在金砖四国中表现最差。

3、国际贸易和投资跟往年相比出现了大幅下滑。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大规模抬头,我国首当其冲受害。我国出口大幅下降,其他国家如美国、欧元区的货物进出口也出现了大幅下滑,2009年全球贸易和投资下降三成左右。

4、全球产业和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如航空业,国际航空业运输协会估算2009年大概亏损110亿美元。造船业亏损严重,钢铁、汽车行业仍然不景气,实体经济还是比较低迷。从就业来看,今年就业形势总体来说仍然比较严峻。

5、国际金融和价格形势扑朔迷离。2009年3月以来美元持续贬值,最近稍有回升。美元贬值导致全球石油、黄金以及大宗商品持续快速上涨。石油价格从每桶30美元左右提高到80美元。黄金价格突破了1100美元大关。铁矿石价格出现了上涨的态势。全球金融格局也出现了重大变化。纽约、伦敦等金融中心地位明显下降,新加坡、香港的金融地位有了明显上升。目前以希腊为首的欧洲债务危机已经扩散到欧洲其他国家,投资者对整个欧洲经济体债务问题的担忧导致很多国家的资本市场出现大幅震荡。

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几点判断

1、世界经济的复苏过程缓慢。一是实体性危机没有结束。实体性危机是指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目前已发展成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复合型危机。首先,消费支出下滑放缓,但消费低迷现象仍将持续。比较突出的就是美国耐用消费品需求仍然低靡。另一个就是住房市场虽有好转迹象,但是房地产抵押贷款萎缩仍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欧元区情况更不乐观,出口大幅下降,失业率增加。二是金融危机导致的冲击波还会有,从迪拜债务危机到希腊债务危机就是例证。

2、全球贸易投资和就业模式依然不乐观。全球陷入金融危机的自救行动中时,大家都是自保,更加恶化了贸易形势。可以说2010年各种贸易之间的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世贸组织计算2009年全球发起反倾销数量约437起,是世界历史上发起反倾销数量最多的一年。整个2009年美国对中国产品发起10起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两起反倾销调查和一起特保调查,立案频率之高在世界贸易历史上都极为罕见,中国制造已经成为贸易“饱和”的最大受害者。在过去一年里,中美贸易争端成为中美关系的主旋律之一。欧盟对华反倾销更是步入高发期。2009年10月,欧盟宣布对从中国进口无缝钢管征收17.7%到39.2%的正式反倾销税,为期5年。2009年12月,欧盟决定把中国和越南产皮鞋反倾销措施至少延长15个月,继续征收税率为16.5%的反倾销税。贸易保护主义不仅影响到中国企业出口,也损害了欧美国家自身的利益。就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来讲,贸易保护主义似乎并没有起到增加就业的效果。就业取决于新兴产业的发展。美国经济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依赖于虚拟的经济层面,依靠金融投资来获利,而不是靠实体经济支撑发展。美国经济最繁荣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工人是美国社会的一个中坚力量,收入比较好,能够有实力去消费。现在美国制造业已经严重萎缩,就是说美国原来最为自豪的这部分产业现在已经几乎没有了,而这部分产业是创造就业最多的。华尔街金融业虽然说每年赚几百亿美元,实际上真正创造就业岗位是十分有限的。

3、将可能出现较长时间的美元疲软乃至美元危机。美国解决欠债从逻辑上只有四种办法:一是变卖国产;二是逐步发展实体产业;三是借新债;四是发行美元。对美国来说,变卖国产,用他的土地和资产来还他国的钱肯定是不可能的。发展经济来还债太慢太累也不愿意干。借新债还旧债这个办法挺好,他们历来也如此,但是现在借新债还旧债也面临新的问题,就是美国国债信誉没有以前那么好了,利率上升,借债成本上升,借新债还旧债也不那么容易了。最后一个办法就是印美元,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立竿见影。总之,美元走向疲软、贬值,这个大趋势恐怕难以改变。因为那么多的负债,总量达到65亿美元,靠正常途径是还不清的,只能采取非正常手段,利用霸权让全世界来买单。美元贬值并不是小事情,石油、黄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际热钱进入中国,房价上涨等等,全都与它有关。

4、新一轮全球性通货膨胀难以避免。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为了应对这场危机,世界各国都采取了印钞票、增加流动性、放松信贷的手段,结果自然就是货币不那么值钱了。二是为了应对这场危机,世界各国都采取了降低利率的政策,有的甚至降到零左右。把利率降得很低,就像2000年格林斯潘采取的极低利率政策,几年后大家看到的是全球性的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

全球数字贸易范文12

(一)中美贸易差额来自统计方面的技术原因和方法误差

中美两国统计数字差别巨大的原因,一是美国统计时将我国通过香港的部分转口贸易重复计算在我国对美的出口之中。二是美国贸易数据的收集过程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由于美国规定几千美元小额贸易不纳入统计资料,因此这一部分数据无法统计。1999年6月7日出版的美国《商业周刊》指出,由于美国的出口统计不精确,每年有数百亿美元的出口没有列入政府统计,因此美国政府大大高估了美国的外贸逆差。

(二)中美存在贸易差额的主要原因

1.美国政府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管制政策,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美国的出口优势是高新技术产品,我国的出口优势是日用品,两国贸易的基础就是交换各自的优势产品。但美国至今不准其企业向我国出口集成电路和程控交换机技术及设备、电子元器件及其生产检测设备、先进机床设备、核电站技术设备等。正是美国政府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限制,加速了中美贸易差额的扩大。

2.美国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是贸易差额的又一重要原因。根据我国的统计数据,我国进出口额中的56%是由外资企业实现的。据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调查表明,我国内地已有超过5000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产品从中国出口到芝加哥口岸,充满了来自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参与者。“中国制造”只是标明了一个制造地点,实际上等同于“全球制造”,从中获利的是全球各国和各地区的企业。

3.美国的贸易统计报告,并没有将跨国公司汇回美国内的投资收益计算在内。根据中美商会及其在上海的姊妹商会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我国开展业务的美国公司中,有254家接受了这次调查,其中75%的公司实现盈利,并有10%的公司利润非常丰厚。调查还发现,在我国市场,2002年美国公司的利润率高于他们在全球的利润率,而这些美国公司汇回国内的收益并未在统计数字内。因此,如果包括这一部分盈利,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基本不存在。

(三)从全球角度核算美国并不存在贸易赤字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1995年,美国跨国公司子公司的销售额超过2.1万亿美元,加上同年商品服务出口额7940亿美元,达近3万亿美元;而外国对美国出口及外国公司在美国子公司的销售额,合计为2.4万亿美元。如此计算,美国不是世界最大的贸易逆差国,而是世界上少数大贸易顺差国。

如果将美国公司在国外市场上的产品销售列入国际贸易之中,会使美国对外贸易的面貌发生改变。2002年,美国海外分公司销售额超过2.5万亿美元,约是当年美国商品与劳务出口总额(8000多亿美元)的3倍。同年,美国对国外的出口额和美国跨国公司海外分公司在国外市场上的销售,合计达3万亿美元;而美国的进口额和外国跨国公司美国分公司在美国市场上的销售,合计为2.4万亿美元,造成了美国对世界各国的贸易总盈余6000亿美元。这是分析美国对外贸易赤字时所应全面把握问题的实质所在。

(四)美国贸易赤字产生的原因

1.20世纪70年代,因两次石油危机导致世界石油价格两次大幅上涨。加上来自日本及发展中国家强劲的经济竞争力和美元汇率之强势,使得美国商品、劳务的贸易赤字在1987年达到1520亿美元的高峰;1997年为1140亿美元。1998年,因亚洲金融危机造成东南亚国家货币的大幅度贬值,使美国贸易赤字继续扩大。

2.美国的低储蓄率。美国从国际金融市场上筹措建设资金,以进行大量投资建设。但世界各国要能贷款给美国,必须通过国际贸易盈余(贸易顺差)来创汇,以积累资金供“美国需求”之用。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是其为长期低储蓄率所付出的必要代价。

3.美国跨国公司海外分公司在美国进口贸易中所扮演的“自己人”角色。即,部分贸易赤字实际上是“商品回流”。如美国从新加坡、爱尔兰、墨西哥进口产品与劳务的相当比重,是美国公司的总公司从其海外分公司进口所为。

虽然贸易赤字在扩大,但美国经济规模亦在扩张。如1994―2002年的美国贸易赤字仅占GDP的1.5%,比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3%有显著降低。

二、人民币汇率并不是影响美国制造业失业率增加的根本原因

(一)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制造业就业人数下降

制造业是美国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由于生产条件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其产值和就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1960年为27%,1970年为24.1%,1980年为17.82%,1990年为17.76%;美国制造业就业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1970年为26.3%,1980年为22.09%,1990年为17.96%,呈明显坡状下滑趋势。然而,比重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制造业产量的缩减,1997年,美国制造业的产品大约为1960年的16倍。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利用较少的劳动资源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成为可能。

就制造业整个产业来说,劳动生产率是提高的。1975―1985年,美国按人时产量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2.5%;1985―1995年上升到2.8%;1990―1995年年均增长率更高达3.2%。科技进步使美国产业结构得以变化和调整。1996年,在美国制造业1110亿美元的研究开发经费中,90%集中在航天业、电器设备、化工、非电器和科学仪器5个高新技术产业中。美国的传统产业在生产和管理上,都已普遍使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数控机床、统计过程控制及其他先进技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

随着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就业人数下降是全世界的普遍现象,而非美国一家。1995―2002年,美国大约削减了约200万个制造业岗位,降幅为11%,而同期巴西制造业人数减少了20%,日本减少了16%,中国减少了15%。虽然制造业就业人数下降较多,但全球制造业的工业产值却增长了30%。另外,全球性的生产能力过剩,也是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的原因之一。

这种因技术进步所产生的产业结构变化和调整,是由全球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

(二)经济增长周期的结束是美国失业率增高的重要原因

不断创造新的工作机会,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最突出特色之一。90年代美国就业增长了16%,年均增长率为1.5%,是工业化国家中就业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随着美国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结束,情况发生了变化。2003年,美国的失业率为6%,法国为9%,德国在10%以上,世界上经济最自由的香港地区失业率也已超过8%;而发展中国家的显性失业率与隐性失业率之和就可能更高了。因此,各国政府都面临着不断创造就业机会以解决失业问题。

(三)“9・11”恐怖袭击是美国制造业失业率增高的重要原因

“9・11”事件后,仅2001年第四季度,加州失业率就较一年前增加了14%,达到15.5万人。从行业来看,传统制造业和高科技业是裁员的“重灾区”。按照美国劳工部的统计,2001年美国裁员人数增加了17%,达到184万人,制造业就占全部裁员人数的42%。通过以上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是:当前的人民币汇率和汇率机制,并不是影响美国制造业失业率增高的根本原因和重要因素;把美国制造业失业率增高的原因说成是因我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所造成的理由是毫无依据的,也是对国际社会极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及其对策建议

(一)从中短期看,固定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不能改变

1.在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目前最大经济矛盾之一。如果我国现在让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人民币升值的可能性最大,将导致我国产品出口价格大幅提高,产品将失去竞争力;我国无法成为“世界工厂”,已取得良好发展态势的制造业也将出现衰退,其直接影响就是失业率上升,并将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

2.美国GDP将近占世界总量的1/3,全世界货币除了美元之外,容易被它国操纵或被国际炒家狙击,而美元却从未发生过。人民币汇率固定钉住美元后,可使人民币汇率更趋稳定。

3.美国作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人民币钉住美元的稳定汇率政策有许多好处。例如,有利于我国进出口企业有效地避免汇率波动带来的汇率损益,准确地估计成本与收益,便于国际贸易结算,增强国际投资者的信心和吸引外资的流入等。

4.人民币汇率固定钉住美元,在政治上对我国有利。

(二)人民币汇率中长期走势和汇率制度选择

1.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在当前我国GDP对外依赖度超过50%的情况下,稳定人民币汇率显得尤为重要。汇率的稳定不但是一项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且是一项长期的政治需要,保持现行汇率制度和汇率水平,符合我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我国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这项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