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

时间:2023-07-19 17:30:45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范文1

摘 要 篮球运动在马山县开展比较早,深得马山县群众的喜爱,虽然马山县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本文通过访谈和调查对马山县农村篮球运动这一开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既肯定其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又指出其不足,同时提出一些相关的解决方法和对策。以期达到进一步推动马山县篮球运动可持续、健康的发展。为马山县开展篮球运动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 农村体育 篮球运动 马山县 发展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马山县篮球运动开展的现状。其范围涉及马山县区域内的13个乡镇其中对永州镇、州圩乡、周鹿镇、双联乡、乔力乡和白山镇等5个乡镇进行抽样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阅读、分析了有关农村体育资料、《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篮球运动发展对策研究》、《甘肃省篮球运动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浅析中国篮球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等文献资料与专著,为本文的分析与讨论奠定基础。

2.访谈法

深入到马山县各个乡镇与当地的篮球比赛举办的主要负责人进行访谈,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各个乡镇篮球运动开展的情况。

3.逻辑分析方法

运用逻辑方法对所观察到现象和统计数据进行逻辑处理。

二、马山县篮球运动开展的现状

马山县各地区篮球运动的开展状况非常喜人,马山县每年都举行如“白秀杯”,近两年马山县的农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马山县县政府为了鼓励农村发展农作物促进各乡镇的文化交流举办了“美食节篮球比赛”,各乡镇也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篮球比赛活跃农村文化。

(一)马山县篮球场地现状的调查

场地器材是参加体育活动不得缺少的重要条件之一,特别是篮球运动,对场地设施的要求更是必不可缺的。从调查中了解到现在的马山县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各个乡镇100都有篮球场,乡镇近几年发展比较快,比较大的村屯都建设有篮球场。

(二)开展活动所需的经费来源情况

马山县农村篮球运动开展的经费来源是较为单一的。县级的大型比赛如“白秀杯”“美食节篮球比赛”等全县性的大型篮球比赛举办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县政府财政局拨款和马山县大企业的赞助。

(三)马山县男子篮球队和各个乡镇篮球队的组建状况

马山县有一支县业余的男子篮球队,主要是由马山县体育中学的人员组成,代表马山县与其他地方进行比赛交流,这支球队有一定专业的训练和专业的指导。

(四)每年举行和参加篮球比赛的情况

据调查马山县每年都举行两场大型的比赛“白秀杯”和“美食节篮球比赛”,各个乡镇都踊跃的参加。马山县各个乡镇也在春节期间不同程度的举行篮球比赛。由于各个乡镇的经济发展问题,所以参加比赛的次数和举行比赛的场次也有所差异。

三、马山县篮球运动开展存在的不足

(一)篮球场地设施的数量不足

篮球器材、场地是推广篮球运动开展的最主要的基础因素。目前,马山县的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再加上县政府对农村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农村体育经费的投入更是不足,导致体育器材、设施短缺.

(二)参加篮球运动的群体在性别上的差异显著

女性约占农村人口的一半,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篮球比赛中却没有女子篮球比赛,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受到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没有真正的解放。

(三)各乡镇篮球比赛开展不平衡

据调查,各乡镇农村的篮球开展呈现出不平衡,有的乡镇每年都举行的篮球比赛。

(四)当前马山县农村篮球运动的指导力量匮乏

球队在临近比赛前1-2周才使用教练指导训练,而且教练员大多是当地的体育老师,有的甚至不使用教练,而大部分教练都是临时聘请的没有专业的指导能力。因此马山县在合理解决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一领域目前尚是空白。

(五)举办篮球运动的经费不稳定

马山县举办的县级篮球比赛如“白秀杯”“美食节篮球比赛”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县政府财政局拨部分款和马山县大企业的赞助,经费来源较稳定,所以每年都能如期的开展篮球比赛。

四、促进马山县篮球开展的发展对策

(一)制定马山县农村篮球运动的发展新思路

进几年马山县归入南宁市管理后,不断的兴修道路,马山县农村的经济也在不断的发展,同时也吸引一些外资企业和客商来马山县投资。

(二)加大马山县政府的投入力度,采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筹集资金

加大马山县农村篮球器材、场地的设施建设和举办篮球比赛经费的投入,由县政府财政局划拨一部分,乡镇个体户和农民自筹一部分,同时注意资金的管理,场地设施建设的质量,周密的安排。

(三)积极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

无正规指导和无系统锻炼,一直制约马山县篮球运动在农村的开展。因此,提高马山县体育局的重视力度,充分调动学校体育老师、在校读书的学生、热爱篮球的社会人士等体育骨干。

四、结论

综上所述,马山县篮球运动的发展态势良好,而且普遍受群众的喜爱与积极参与,在各乡镇中盛行。但马山县篮球开展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要想进一步推动马山县篮球运动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关键在于,不断完善篮球运动开展的管理体系,做到合理、安全、有序地开展篮球活动。从实际出发制定马山县农村篮球运动发展新思路,鼓励女性积极参加篮球运动,并着重在农村中宣传和普及推广,不断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以及文化品位,努力形成县城及乡镇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2] 何祖新等.试论中西方传统文化对体育的影响体育高教研究[J].1992.3.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范文2

【摘 要】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在“阳光体育、快乐足球”的背景下,以河南省试点学校校园足球发

>> 河南省发展家庭农场的理性思考 影响河南省校园足球开展的因素分析 河南省校园足球现状及模式研究 关于河南省征地补偿标准和制度的理性思考 关于河南省体育院系篮球专项课程现状与优化的理性思考 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思考 河南省信息化发展思考 河南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径思考 河南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河南省南乐县特色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以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关于河南省的几点思考 河南省山区县域工业发展现状及引发的思考 对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的思考 河南省开封市委党校通许分校发展的思考 河南省实施旅游精品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思考 发展和提升河南省气象培训能力建设水平的思考 促进河南省天生全球化企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河南省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加快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河南省青少年足球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河南三年将建1500所足球特色学校开展四级联赛[EB/OL] http:///20150409/n411040626.shtml

[4]李献南 等.我国校园足球“升级”相关问题的理性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5,2(33):74-77.

[5]国务院发[2014]46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 http:///zhengce/2014-10/20/content-9152.htm,2014-10-20.

[6]张延安.我国校园足球未来发展中应当确立的科学发展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1(38):106-113.

[7]侯学华,薛立,陈亚中 等.校园足球文化内涵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6):107-110.

作者简介:陈玉(1964―),男,河南永城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 花卉产业;现状;优势;问题;建议;宁夏隆德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204-02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花卉产业逐渐成为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其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而且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1-3]。笔者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何做大做强隆德花卉产业,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仅供有关部门和花卉种植户参考。

1 隆德县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1.1 发展现状

隆德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边陲,地处六盘山西麓,其独特的高海拔与冷凉气候适宜鲜切花的生产。由于当地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所产的鲜花花期长、色泽鲜艳,以其优良的品质赢得了市场和消费者青睐。

1.2 形势分析

近年来,隆德县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结合实际县情,确定特色产业主攻方向为球(宿)根花卉,如百合、郁金香等,以此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种植模式上,采用露地、日光温室、智能温室等相结合,种植花卉逾333.33 hm2,郁金香、剑兰、百合等花卉销售收入达到2.6亿元,平均收入达75万元/hm2以上,是温室蔬菜收入的4倍,经济效益显著。

1.3 发展优势

1.3.1 区位优势。隆德县具有花卉销售半径500 km的交通优势,地处宁夏、甘肃、陕西3个省会城市的交通枢纽地带,北距银川400 km,西距兰州270 km,东距西安370 km。交通四通八达,区位优势明显,“312”国道纵贯全境,距宝中铁路货运中转站30 km,隆秦公路连接南北,兰青高速公路宁夏段已动工修建,距固原支线机场60 km。

1.3.2 自然优势。隆德县发展绿化苗木生产和冷凉型花卉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该县位于六盘山西麓,自然隔离条件好,温度低、海拔高、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其所产的绿化苗木成活率高,树形美观绿化美化效果极佳。所产的鲜切花花色鲜艳、茎杆挺直、种球干物质多、瓶插寿命长,通过设施栽培可以保证花卉的周年供应。

1.3.3 市场优势。根据统计资料,按全国人均年消费鲜切花2支进行计算,我国对鲜切花的市场需求达到24亿支。隆德县周边的省会城市市场空间很大,80%鲜切花来源于外地调运,而其中球根类花卉种球资源紧缺,依赖国外进口,增加了种植成本。而隆德县独特的高海拔、冷凉气候等优越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冷凉型球根类花卉的栽培和种球繁育,具有生产高品质切花和种球的优势,能生产出适合当地及全国种植的种球,可大大降低种球成本,提高外销收益。

2 存在的问题

隆德县花卉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规模小、信息不畅、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落后、产业优势不明显以及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规模小。全县花卉种植面积小,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二是经营管理粗放。由于农民观念落后,对这一新兴产业认识不够,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投入不足,经营管理粗放。三是技术人才缺乏。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大部分没有直接接触过花卉种植,对花卉栽培技术知之甚少,不能起到对农户的技术指导服务作用。

3 建议

隆德县发展花卉产业的关键是建立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和动态的质量监管体系,特别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园区建设为突破口,以文化旅游为拉动,通过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综合生产配套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市场服务体系的完善及花卉名优品牌的创建等途径,全面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着力提升种植规模、群众参与度和种植质量,使全县花卉产业逐步走上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的轨道,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持续发展[4]。

3.1 做好规划布局

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立足不同地貌类型、气候特点和水资源分布状况,重点在渝河流域、甘渭河流域和六盘山半阴湿区有灌溉条件的区域全面推开,重点建设8个冷凉型花卉生产示范基地、6个绿化苗木生产示范基地和2个药用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强力推动花卉产业大发展、快发展。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推进花卉产业发展壮大,要重点做好花卉苗木基地、市场、研发中心、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等方面建设。一是在现有基础上建设几个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冷凉型花卉生产示范基地。二是开展新品种引种研发、种球种苗繁育、工厂化育苗等方面的联合攻关与标准化示范。三是打造六盘山西麓东起杨家店、西至联财镇东西长30 km的六盘山冷凉型球(宿)根“花卉谷”,建成集现代化、规模化和信息化为一体的以鲜花产品、绿化苗木、种球种苗交易为主的大型花卉苗木物流交易中心。依托花卉苗木园区,积极鼓励企业、合作组织在园区建设花卉专营店、销售点,不断拓宽市场,延伸产业链。四是建设隆德县花卉苗木产业研发中心,集中整合利用花卉苗木研发资源,建设种室、种球培育温室,以研究开发为重点,组织开展种球繁育、切花生产研究及各类试验等。

3.3 扶持龙头企业,促进品牌发展

按照“扶优、扶强、重点扶持”的原则,引进催生3~5家国内外具有产品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花卉种植、繁育及销售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和合作组织在区内外建立直销点、连锁店等花卉苗木销售网点,扩大宣传,拓展营销途径[5-6]。积极争取花卉通过产地认定和产品质量认证,着力打造六盘山冷凉型花卉品牌,实现以品牌促规模、以品牌促效益,以品牌促发展,切实提高市场竞争力。

4 参考文献

[1] 张朋飞,罗田伟,王昆.室内花卉作用及养护方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2):118,120.

[2] 郑宇鸣,李淑斌,刘振环.花卉电子拍卖系统及其应用[J].江西农业学报,2011(5):172-173,177.

[3] 吴久良,柳育珊,陈孟成,等.景宁县林业种苗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203,206.

[4] 孙爱娣.内蒙古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4(1):15,17.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范文4

摘 要 足球活动相比其他球类项目更容易开展,在随便的开阔地和巷道内都是他们可以进行活动的有效场地。如果有专业指导教师的培养引导,提高学生在校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校园足球的开展将会更加切实有效。经调查我市区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已经开始有针对性的制定推广校园足球开展的方案,正在逐步推动“校园足球”在市区及农村中小学的推广开展。市区中小学每年都有学校组织安排的年级和班级足球比赛,相对农村学校场地和设施建设缓慢,农村中小学校园足球还停留在活动方案和计划的层面上。校园足球的推广不能只限于城市地区,农村的校园足球运动没有开展,就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说足球运动的普及。在广大农村开展足球运动、让更多的孩子接触足球,感受足球运动带来的快乐,是中国足球最终取得进步的基础。

关键词 农村学校 校园足球 现状分析

2009年6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会议上,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了《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同时还制定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温州开展校园足球活动5年多来,在布局城市的拓展、青少年足球活动的开展与普及等方面得到国家校足办的肯定。2014年温州市举办了第五届校园足球联赛,共设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组别,其中小学有五十几支队伍、初中有三十几支队伍、高中有十几支队伍参赛,进行了300多场比赛。但是温州市校园足球的开展和普及还不是很全面,校园足球活动的推广和认识没有提高到一定的关注角度。经过统计调查我市区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已经开始有针对性的制定推广校园足球开展的方案,正在逐步推动“校园足球”在市区及农村中小学的推广开展。市区中小学每年都有学校组织安排的年级和班级足球比赛,相对农村学校场地和设施建设缓慢,农村中小学校园足球还停留在活动方案和计划的层面上。校园足球的推广不能只限于城市地区,农村的校园足球运动没有开展,就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说足球运动的普及。在广大农村开展足球运动、让更多的孩子接触足球,感受足球运动带来的快乐,是中国足球最终取得进步的基础。

一、多渠道筹措经费

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经费问题是首要问题。《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方案》要求,国家体育总局从体育公益金中拨出专款(4000万);各地原则上按照不少于1:1的比例匹配相应的资金;同时还要通过多渠道开发市场资源以及企业和社会团体的赞助。但从我国青少年足球发展的现状来看,筹集的资金对于首批46个试点城市来所都非常有限。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兼副主任魏吉祥,在谈到认识校园足球教育功能时说:“有关方面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包括一些慈善机构、企业、甚至是教育部门的经费支持。不过,目前校园足球花的还是‘人民口袋里的钱’,是通过市场化运作,人民捐出来的公益金。所以校园足球一定要见效益,一要看普及程度,二必须出人才。怎么样在普及的基础上出人才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出人才一定要分年龄段,优胜劣汰,层层优选。”具体筹集资金的方法包括:首先吸引有基础的地方企业单位与地方教育部门合作设立校园足球人才培养基金,如果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能够在农村的地方投资对于他们来说是提高企业宣传和营造社会良好形象的“活广告”,比起那些每天在各大媒体上大量广告宣传投入的资金,在足球上印制企业名称和标志宣传企业形象,从广告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购买足球直接面向农村中小学校捐赠一定数量的足球活动装备和设施,这样对企业的宣传和解决足球开展的资金问题能够实现“双管齐下”互利互惠。

二、加强舆论引导

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做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消息相对闭塞,了解和关心的程度远比不上城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宣传农村校园足球活动的典型事例,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开展农村校园足球活动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尤其是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农村校园足球的开展情况。

三、提高教练员业务水平

目前,我市农村中小学足球教练员的现状可以说是基础薄弱,根本没有专业足球老师,更别提足球教练。就像足管中心副主任魏吉祥谈到的:“师资力量弱是我们的短板。原来市场化后,有些知名运动员挣不到钱,不搞青少年足球。但是现在举国体制营造了这样一个趋势,未来我们的体育师范生应该能看到搞青少年活动实施足球培训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因此,教练员的能力建设,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足球队教练员的水平尤为重要。为此,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村校园足球活动学校体育教师的专项技术培训,培训合格者颁发上岗证书,并按课时计入教师继续教育学时,在教师评优评先、晋级晋职中,对足球教练员优先考虑;另外,我们也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聘请高校教师和专业队教练员到学校指导教学和训练。

四、完善基础联赛机制

早在2001年,原足协主席阎世铎在全国足球工作会议中谈到青少年足球竞赛时指出,“建立学校四级足球联赛为突破口,提高青少年足球水平。”中国足协己与教育部门按照“统一思想、统一组织、统一赛制”的原则共同建立了学校足球委员会,以便建立健全“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级学校足球赛事。可是直至今日,其规模还远远构不成雄厚的普及基础,以至于我国的足球竞赛训练体制尚没有形成“小学―中学―大学”足球人才的培养系统,尤其是处在基础位置的下级联赛很难形成规模,在广大的农村根本见不到足球比赛,更谈不上规模。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各种联赛,村级联赛、乡级联赛、校级联赛等等,提供给那些有天赋的运动员广阔的舞台,让各种特色的人才百花齐放。每年夏季都有文体局牵头,企业和个人组织的社会性公益比赛,以此作为宣传我市足球运动开展和普及的主要方式。借此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让我市喜爱足球运动的社会人员积极参与其中,感受足球带来的快乐。

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强调要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不要让青少年单一地踢球或者从事其他的体育运动,有些运动员在10多岁就拿到世界冠军,但是进一步向上提高却非常困难,主要原因就是文化素质不够,限制了思维和理解力。在乒乓球项目上,参加全国比赛前,必须经过文化课考试,只有经过考试才能参加全国比赛,这就是让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得以保证。足球是否也能设置文化课考试,让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尽快提高起来”。为了对学生本人和家庭及社会负责,教育和体育部门要联合起来制定一套与时俱进的、科学的升学、进队细则。如学生因训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或不能完成学业考试者,我们可以终止其训练或劝退,以保证学生完成学业;球队在全国、省或市的比赛中获得名次,就给队员一定的各种升学考试的分数照顾,这样弥补他们在日常训练中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为后续队员努力学习刻苦训练打下伏笔。这种由教育体制下形成的“校园足球”模式,不仅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大大提升了球员的文化素养,也为“校园足球”的实践者提供了广阔的终生就业机会,才有可能给“校园足球”带来持久的生命力,这应该是中国足球人才金字塔培育体系的主骨架。

六、结论

“校园足球”仅仅依靠城市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政策在广大农村中小学切实开展起来,才能真正的普及足球,为中国足球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农村开展“校园足球”必须借助政府的大力支持,多方面筹措资金、加强舆论宣传,同时注意提高教练员业务水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完善下级联赛体系。校园足球发展的重点应是城市和农村有效结合,应该走“城市带动农村、农村辅助城市”的路线,把有限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合理投入到实际的开展活动中。积极利用社会舆论引导,加强政府与企业的沟通,吸引资金投入支持社会教育和体育运动的开展。设立足球专业教师的培养机制,给那些有志于提高中国足球的有识之士提供一个锻炼和奉献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卫平来.校园足球活动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2010.31(4):83-88.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金融危机 原因 影响 对策

一、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

(一)国际间国家的经济失衡比较严重

全球各国的资本在遭受金融危机之后,陷入了国际的经济失衡之中,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又重新进行了优化配置。可是,单独一个国家来讲,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一国的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对别的国家甚至全球来讲,其影响力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区域性的,另一种也可能是全球性的。我们从短期内看,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国际经济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然而,对于全球资本数量也说,其供给量和需求量也是一定的。所以,当一个国家经济发生变化时,这将必然引起国际资本供给量和国际需求量在不同国家之间发生相应的变化。对于小国经济来讲的话,影响力只局限于某个区域;假如是大国的话,影响力就是整个全球的经济。

(二)目前世界货币体系的严重扭曲

美元作为国际市场硬通货的霸主地位是在二战时期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确立的,国与国之间按照美元来进行贸易往来。可是,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即使欧元和日元在贸易中地位一直逐渐增强,但是,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并不能有效解决“特里芬难题”,只是将矛盾分散化。作为储备货币的国家,指定的国内经济政策和世界经济形势相矛盾时,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更大的动荡。

(三)国际游资的威胁

国际游资规模相对比较大,会对一国的金融市场构成极大的威胁。根据金融市场心理预期自我实现的原理分析,当大量国际游资进入一个国家时,会带动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游资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荣时期掠取高额利润,同时,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机赚取高额利润或者收购危机国家的优质资本,进而控制被攻击国家的经济命脉,对一国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威胁。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农业的影响

(一)农业粮食价格的艰难维持

由于我国政府对农业的大力支持和控制,农产品的价格相对比较稳定,可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农产品价格还是有所下降。除政府的储备粮收购外,其他粮食经销商、加工企业都是抱着一种观望的心理,仅有部分企业为了维持客户信誉关系,也是赔钱收购,加工少量的粮食。目前的状态就是农民期待、企业担忧、市场徘徊,形势不容乐观。

(二)区域农产品发展受挫

由于金融危机,对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尤其是对以粮食流通为主的地方经济影响更加严重。某企业许多的车辆和设备在金融危机之前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来分配全国的农产品资源,每年可以获得很多的利润。可是,现在该企业车辆全部处在摆设状态,即使有一些设备和车辆在运转,也是处于亏损的状态。

(三)农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金融危机过后,南方很多企业出现了用工荒现象,农民工返乡出现了一番热潮。因人力资本上升,一些出口生产企业处于停产或关闭状态,农民工就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返乡的劳动力急需安排就业。给当地经济和治安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促进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的措施

(一)稳定农产品价格

国际金融危机后,农产品需求量的减少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以及世界市场农产品供给的增加也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下跌,能源价格的迅速下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产品价格下行的压力。所以,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仍是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政府统筹处理好粮食安全与增加农民收入、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这两大关系,更加切实地加强和改善对农业生产的调控以促进农业经济更好的发展。

(二)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有三大问题值得去关注:一是不能简单地用国外的经济理论来阐释我国的经济现象;二是更快地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迫在眉睫;三是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变。

(三)以政府调控为主要手段促进农民增收

国际金融危机大环境之下,农民增收问题有三方面需要特别关注:一是明确认识政府行为调整在农民增收中的重大作用,必须通过提高直接的收入补贴和间接的利益补偿来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和积极培养农村生产要素市场,这对农民增收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加大深化改革空间;三是国家积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扩内需、促增长,惠农政策实施这些都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很大的有利条件。

(四)以强化生产功能为导向来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使大量农民工不得不返乡劳作,土地的保障功能就进一步凸显了出来,未来一段时期基本的政策取向很可能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其一,将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矛盾,逐步建立覆盖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其二,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强化承包权、放活经营权。

(五)促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乡镇企业发展要实现多元发展模式,不仅要向内看,还要向外看,不仅要向城市看,还要向乡村看。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式下,三点基本的政策取向可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一是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农民、贴近农业、贴近农村;二是在地域分布上要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尤其是那些劳动力回流较多的省份;三是加快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分布,同步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六)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导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应该借鉴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来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还需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的新机制。国家的投入可用来直接投资或者以奖代补或直接补贴等形式,让农民直接从中受益,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等中介来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银行组织化程度。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继续减小城乡差距,建立合理的城乡要素分配体制,稳定农产品价格,切实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加快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劲松.2008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2009年展望[J].中国农村经济,2009,(02).

[2]余丰慧.积极化解金融危机对农业的影响[J].金融博览,2009,(02).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全球变暖;原因;中国;农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07-02

1.前言

全球变暖作为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现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的焦点。大量数据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将会给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普遍的和不可逆转的影响。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现状已经对各国的农业生产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根据专家们的看法,热带气候区的温度将越来越高,沙漠和荒地面积会进一步扩大,相反地,耕地面积会不断减少,粮食因此大量减产。

2.全球变暖的原因

2.1 自然原因。造成地球表面温度变化的自然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太阳活动不断变化的影响;大气中红外辐射浓度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上升而提高,进而导致有效辐射从温度较低但位势较高的高度上摄入太空,使得气温升高的态势有所加强。

2.2 人为原因。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人为因素:(1)人类的生活、生产等一系列的社会活动造成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这些活动包括:一切以化石为主的能源燃烧行为产生并释放的二氧化碳;部分能源资源在开采开发过程中造成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露严重;一些制造业在各个工业环节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种植业和畜牧业在开展过程中排放的甲烷;土地资源布局的改变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处理不当,导致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量增加;(2)近几年,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也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全球变暖的趋势与人口增长的趋势相一致,二者为正相关关系。城市化步伐加快,城镇人口越来越多,其带来的人口迁移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3) 根据科学家的实验测量,如果森林生长1立方米,就可以吸收1.83吨的二氧化碳,并且释放1.62吨的氧气。然而,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不加节制地滥砍滥伐,导致森林资源日益减少,进而降低了对温室气体的吸收,对缓解全球变暖的贡献不断减小。

3.全球变暖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

3.1 导致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下降。农业生产对气候的要求较高,气候变暖进一步扩大了农业生产活动的不稳定性,从而导致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都遭受到不同水平的损害。IPCC的研究报告指出,如果年平均气温上升3.6度,作为我国的三大农作物之一的水稻的产量将会下降5%~12%,另外两大农作物小麦和玉米也都将不同程度地减产。

气候变暖给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了有利的生长环境,使其活跃性增加,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加强。因此,如果不及时向土壤中添加所缺少的有机质,会使得土壤中有机质比重迅速减少,土壤贫瘠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农作物生长因缺少所需要的养分,从而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3.2 导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的变化。气候变化造成的不良后果之一是使农作物原本适合的生长环境不再适合,而且还会给农作物的种植制度产生各种影响,要想重新满足农作物对特定生长环境的要求,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准确把握农作物的实际播种规律和制度。中国气象局相关调查显示,当年平均气温上升1℃的时候,以长城一线为北界的冬小麦的适宜种植区将移至沈阳-张家口-包头-乌鲁木齐一线。例如河北廊坊,以前该地区以种植冬小麦套种夏玉米为主,但是自从1980年以后,逐步演变为冬小麦夏玉米接茬的种植方式。

3.3 农业病虫害加重,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全球变暖改变了害虫的分布地区以及病虫害发生的时间和周期,而且为一些新的害虫危害农作物提供了有利条件。首先,因为气温在春季上升的时间早,而气温在秋季下降速度却较为缓慢,所以病虫害发生时间会比以前提早,而结束的时间却比以前延迟,最终导致危害周期也相应延长。此外,伴随着温度的持续升高,尤其是冬天气温的上升,农田土壤中的虫源以及菌源的过冬死亡率会持续减小,这会使得过冬的病虫基数变大,导致来年病虫害爆发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强度更大。除此以外,升高的温度也为各种杂草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杂草丛生、杂草蔓延情况愈发严重。这些因素都将导致农药以及化肥施用量的增加,使得农业生产的成本大幅上升,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3.4 旱涝频发,河流水位上升。气候变暖也会大幅提高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全球降水的极端化现象更为严重,干旱和洪水的发生愈加频繁。随着气温的上升,地表蒸发不断加速,作物的蒸腾作用增强,干旱将越发严重。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我国南部的暴雨天气日数会持续增多,这将造成水土流失现象严重,而且对土地的侵蚀程度也将进一步加深,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黄河三角洲一带的地下水位不断升高,盐渍化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大量耕地的地下水位和含盐量都将处于临界状态。这一切都会给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4.全球气候变暖情况下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4.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适当调整种植制度。在未来一段时间全球气温不断升高的作用下,热量条件也会随之发生变动,种植双季稻的地区将越来越多。所以我们要更好的利用不同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随时调整各地的种植模式和生产结构。例如我国以种植春小麦为主的西北和东北两地,气温上升造成两地春季气候干旱且降水减少,导致春小麦减产。据此,我们可以在东北和西北地区推行耐旱的小麦种类,也可以合理地提前种植期,来减少温度升高对两地小麦种植质量和产量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样,温度升高使得南方地区积温增加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因此要在南方地区积极推广适合该地种植条件的双季稻。要格外注意的一点是,清楚地知道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产量增减和气候环境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可以使气候资源在农业方面的利用更加合理有效,有利于做好农业气候灾害防护工作,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4.2 选择和培育抗逆品种,积极开发生物技术。农业生产应对全球变暖的最基本的措施之一就是选择和培育抗逆品种。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大,为了积极应对气温升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要进一步提高对优良品种的选育及研发的支持力度,尤其要加强对抗逆性品种开发培育,提高农业科技的攻关能力。对于农作物抗逆性的选择培育需要符合三点要求:一是为了应对温度升高和干旱少雨的情况,作物要耐旱、耐高温;二是要有抵抗紫外线的能力,经得起高强度的太阳辐射;三是海平面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因此沿海地区盐碱度增加,所以作物要有耐盐碱的特性。各个地区可根据自身不同的气候条件,因地制宜的研发、培育、引进抗逆品种,积极开发生物科技。

4.3 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大力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华东地区和中南地区是我国水稻生产的主要集中地,随着温度升高,干旱频发,降水减少,主要以雨水为灌溉源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会因为缺水而导致粮食生产的稳定性下降;以小麦为主要生产作物的华北地区也会因为水分匮乏而造成产量下降。由此可见,完善农业灌溉设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气温升高对农作物产量带来的消极后果。所以,我们应该加快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增加投入,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4.4 积极推行节水制度。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制度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之一。尽管我国的农业灌溉总面积已跻身全球第一,然而对灌溉水的有效利用去远远不够,与部分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这表明,灌溉水浪费状况普遍出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业灌溉水严重短缺。随着温度持续升高,干旱频发,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受到了水资源不足的严重阻碍。因此,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促使高效高质的节水农业长效机制的加速推行和完善,政府要制定和完善农业用水、用电等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农业节水补贴的执行力度,积极鼓励引导农民扩大生产加大投入,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大力宣传和推广高效节水农业。

4.5 强化对海平面变动趋势监测的科学性。由于气候变暖,各种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显著提高,而且其灾害强度也会越来越大,通过筹划和建立相关专业的观测网例如极端天气观测网络、区域气象观测网络、国家气候观测网络等,来提高对农业灾害性气候的长时间预测和防护。要推动各类观测资源的实时共享,就要建设完整的气象观测体系,通过对所收集到的气象数据的统一分析和研究,提高气象观测体系的相对稳定性,推动该体系的和谐运营。促进碳循环温室气体监测分析系统、天气雷达系统等相关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政府要加大对科技的资金投入,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农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当地政府还要坚持趋利避害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和安排粮食播种生产,积极主动地为农民提供和实时有效的天气信息,提前做好防灾工作和安排。

4.6 增强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气候变化一直以来困扰农民,如果温度持续升高,极端气候频发,农民自主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将会被大大削弱。因此,国家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宣传渠道和新闻媒介,加强农民的凝聚力,提高农民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对农民进行责任教育,让更多的农民意识到全球变暖对农业生产的重大影响,提高农民的责任意识和应对气候灾害的能力。

5.结论

为了应对气候变暖对全球农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各国政府正在积极努力思考和行动。中国政府须加大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力度,努力以最短的时间在发展可再生资源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及二氧化碳捕集封存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和突破,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Spencer Reward . The Discovery of Global Warming [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8).

[2] William Nordhaus . A Question of Balance Weighing the Option on Global Warming Policies [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3).

[3] 曹荣湘.全球大变暖:气候经济、政治与伦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4).

[4] 陈鹤.气候危机与中国应对:全球暖化背景下的中国气候软战略[M].人民出版社, 2010

[5] 孙莹莹.李响.全球变暖引发的思考[A].中国环境管理丛书, 2010.

[6] 费维扬.赵兴雷.周文戟.全球气候变暖:人类面临的世纪挑战[J].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9.

[7] 李培月.刘璐.高晓花.也谈全球气候变暖问题[J].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2009.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范文7

根据ISAAA于2013年2月的年度报告,2012年,转基因作物继续在全球迅速推广,并且在实现粮食、饲料、纤维和燃料增产的过程中取得巨大成就。

报告指出,原本不愿冒险的农民对转基因作物的信心不断增长,为全球转基因作物未来增长打下广泛和稳定的基础。其主要原因是,转基因作物为其带来了可观的、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及环保效益。

应用最迅速的作物技术

自1996年开始商业化种植以来,全球转基因作物已经连续第16年保持显著增长势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1996年仅为170万公顷,2012年则达到前所未有的1.7亿公顷,从而使得转基因技术成为现代农业史上应用最为迅速的作物技术。

在1996年至2012年间,全球近30个国家的近亿农民选择种植转基因作物,累计种植面积超过15亿公顷,比美国或中国领土总面积还要大50%以上。

2012年,全球共有28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其中包括20个发展中国家和8个发达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发展中国家数量几乎为发达国家的3倍。排名前10位国家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分别超过100万公顷。世界人口的60%,即近40亿人,生活在上述28个国家,为未来转基因作物多样化发展打下广泛的基础。

2012年,全球共有1730万农民种植转基因作物,比上年增加60万,其中90%是发展中国家资源匮乏的小农户。

2012年,巴西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约占全球总量的21%;阿根廷转基因大豆占全国大豆种植总面积的近100%;印度Bt棉花种植面积创历史新高,达到1080万公顷,占全国棉花种植总面积的93%。

美国继续保持全球头号转基因作物种植国。2012年,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6950万公顷,占全球总量的41%;转基因玉米、大豆、棉花和甜菜分别占全国玉米、大豆、棉花和甜菜种植总面积的90%、93%、94%和95%。

加拿大转基因油菜籽种植面积达到840万公顷,占全国油菜籽种植总面积的近98%。

2012年,欧盟有5个国家(即西班牙、葡萄牙、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种植Bt玉米,面积达到12.9万公顷,比上年11.45万公顷增长13%;其中,西班牙占欧盟Bt玉米种植总面积的90%,转基因玉米占国内玉米种植总面积的30%。转基因棉花占澳大利亚棉花种植总面积的99.5%。据cropnosis公司的研究报告,2012年,全球转基因种子的市场价值为148亿美元,相当于同年全球作物保护市场646亿美元的23%,或相当于商业种子市场340亿美元的35%。

全球农民收获的“终端产品”价值,则是转基因种子价值的10倍以上。

在批准进口和释放转基因作物的59个国家和地区中,美国位居第一,其次为日本、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韩国、新西兰、欧盟、菲律宾、中国台湾和南非。

转基因作物贡献巨大

一是改善粮食安全。转基因作物可有效促进粮食、饲料和纤维安全及自给,包括通过持续增加农业生产力和提高农民经济利益,提供更多实惠的粮食。1996年至2011年间,全球转基因作物创造出的农民收益达到980亿美元,其中51%来自生产成本下降(即耕犁、杀虫剂喷洒以及劳动力的减少),49%来自3.28亿吨作物增产。

二是保护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作物是一种节约耕地的技术,可在全球现有15亿公顷耕地上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因此有助于防止砍伐森林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中国家每年流失大约1300万公顷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热带雨林。1996年至2011年间转基因作物增产的3.28亿吨粮食、饲料和纤维,相当于节约了1.08亿公顷土地。

三是有利于减轻贫困。转基因作物可显著提高生产力及收入,可作为农村经济增长的引擎,帮助世界上的小型、资源贫乏农户摆脱贫困。到目前为止,转基因棉花和玉米已经帮助发展中国家1500万资源贫乏小农户增加收入。

四是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影响。生物技术迄今为止带来的好处包括:显著减少杀虫剂喷洒,节约矿物燃料,通过免耕或少耕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通过使用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实现免耕和水土保持。1996年至2011年间,杀虫剂活性成分累计减少使用4.73亿公斤,相当于节省8.9%的杀虫剂。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范文8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随机发放了200分调查问卷,其中对裁判员发放了20份调查问卷,观众150份,球员30份。裁判问卷20份,收回20份,有效问卷19份,有效回收率95%,观众问卷150份,收回147份,有效问卷145份,有效回收率97%,球员问卷30份,回收29份,有效问卷28份,有效回收率93%。对回收表格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

2.访谈法

针对本课题的研究需要,走访了六枝特区体育文化局分管群众体育工作的江胜东副局长,中寨乡分管群众体育工作的杨文光副乡长,以及其他相关乡镇负责体育工作的负责人,就农村篮球运动的开展状况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见解,为本文农村篮球发展方向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研究结果分析

1.六枝特区农村篮球运动概况分析

1.1 六枝特区农村篮球比赛开展状况

在六枝特区农村地区,以中寨乡为例,每年的篮球比赛,主要集中在春节举办的春节运动会上,在中寨乡,春节期间,较固定的比赛有中寨乡政府组织的“春节农民运动会”和双夕村举办的“双夕春节农民运动会”,其他村寨则有时也会在春节期间组织篮球比赛,但不是每年都举办。在其他乡镇,较著名的有岩脚镇举办的“岩脚镇春节篮球运动会”和郎岱镇举办的“春节篮球运动会”。

参加人数也是逐年增加,中寨乡举办篮球比赛历史悠久,从刚开始的几支队参加,到2008年的15支队参加。民间组织的篮球赛发展迅速,以双夕为例,至2013年以举办了九届,从第一届的15支队参加,到2013年第九届,男女队共45支队。双夕村举办的比赛,由于报名门槛低,无需交押金,报名方式灵活,组织到位,服务态度好,受到了广大村民的喜爱,尤其是中小学生参赛队伍的喜爱。

1.2 六枝特区喜欢篮球运动人群的年龄结构情况

六枝特区参加篮球运动的人群18岁以下的占了30%,18-29岁年龄段达到了60%,而30岁以上的只占6.6%,说明六枝特区地区的篮球参与情况以青少年和壮年为主,40岁以上人群很少,这跟篮球运动的性质相符。

1.3六枝特区农村人群参加篮球运动的场所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在六枝特区农村地区,参加篮球运动的人群59%选择去学校篮球场,29%的人群选择在村寨的篮球场,只有12%的人群选择去公共篮球场,说明本地区主要还是以去学校篮球场运动为主,而公共篮球场则很少。

1.4.六枝特区篮球比赛资金来源的情况

2.六枝特区开展农村篮球运动的不利影响因素

2.1 政府投入与农民群众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虽然政府在六枝特区农村各乡镇设立了文体站,专门负责管理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工作,但是由于政府投入的资金和力度不够,比赛时的组织管理,以及对场地修建的帮助不够,因此对农村篮球运动的开展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村级篮球赛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出现的。因此在六枝特区农村现在的条件下要想广泛开展农村篮球运动,政府必须要加强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保障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充足的资金来源。只有足够的资金保障,才能满足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篮球人才的培养和管理需要。

2.2 开展农村篮球运动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调查发现六枝特区农民群众对农村篮球运动有着极高的热情,但是限于农村地区开展篮球运动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所以极大的打击了农民的参与积极性以及该项运动的广泛开展。在走访中观察到篮球场地严重不足,虽然政府在近几年对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但是由于覆盖面较窄且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所以还是限制了农村篮球运动的广泛开展,无法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2.3专业篮球教练员较少

专业篮球教练员少,使得六枝特区篮球运动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要提高篮球运动的水平,需要引进专业的篮球人才,学校引进专业篮球教师和专业的篮球教练员等。

3.六枝特区农村篮球运动发展的对策

3.1制定、落实相应的政策

六枝特区农村篮球运动的开展随意性很强,大多数都是农民群众自发组织开展的,缺乏有效的统筹和管理。因此政府要根据六枝特区开展农村篮球运动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统筹规划和管理,并且将其严格落实执行到位,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3.2加大组织建设和组织力度、完善体育竞赛制度

六枝特区应以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农民为纽带,使组织工作真正深入到农民中间,真正做到有规划、有活动、有落实、有检查的组织工作程序。可以参考正式篮球比赛的规则制度等,再结合农民群众的实际状况,制定合适的篮球比较制度。竞赛可以推动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也对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方向具有指导和规范意义。

3.3充分利用现有篮球场地资源

六枝特区农村篮球应多遵循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一方面应该对六枝特区农村现有篮球场地和设施做好统计工作,然后充分合理的安排和利用,提高现有设施的利用率,避免一些设施的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一般的学校都会有篮球场地,因此必要的时候学校也应该积极配合农村篮球运动的开展工作。

三、结论

3.1六枝特区农村篮球运动是在农村经济较贫穷的条件下,以民俗节庆和篮球运动互动为平台的一种发展方式,形成了六枝特区独特的农村体育文化现象,成为了区域体育活动的代表。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范文9

我国群众体育的纯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综述

美国职业体育管理机制对我国职业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启示

国内外足球发展现状比较研究

中国足球后备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研究

中国男足运动员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新课标背景下中学体育教育如何张扬人文精神

对“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理论认识

浅谈体育舞蹈的功能

江苏省农民健身工程运行机制的研究

河南省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观调查研究

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体育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临汾市市区晨晚练锻炼者现状调查

运城市居民体育健身现状调查

重庆大足鲤鱼灯舞现状分析

浅谈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普及与推广

亚运会对中国武术国际化的影响

谈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浅析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从快乐体育到阳光体育——浅议阳光体育的开展

我院举行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

鄂豫皖老区小城镇群众体育发展现状比较研究

西北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成因研究

原始体育文化植根与地域性因素考释

论体育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中的价值

“文化育人”教育理念与大学体育“文化本位”思想的回归

网络环境下高校体育信息服务模式探析

奥林匹克主义与当代中国青年

历史的延伸:关于体育精神的思考

“后奥运时代”我国武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法学视阈下运动竞赛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高校体育活动中风险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分析

营利性户外运动组织过程风险管理研究

校园排球文化的结构审视

多维度视角下的高校休闲体育价值审视

城镇居民体育服饰产品消费特征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发展的思考

清代秘密结社对山西武术发展的影响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重构中国武术文化的研究

辽宁省农村村落体育人口现状调查

论群众体育是体育现代化的主体

江西省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村体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泉州体育用品业发展的困惑及战略设想

税收对体育市场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现阶段中国体育赞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广东省体育消费者现状的调查研究

小康社会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其特征——从苏州谈起

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及其影响因素

合肥市老年人体育健身现状与对策

河北省城市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现状与发展策略

红色旅游与赣州市体育旅游的发展对策选择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契机及开发体育旅游市场的审视

由文化模仿引起的文化失语现象──浅谈中国足球运动发展中的问题

2005年我国教育类体育杂志现状及载文项群统计对比分析

现代奥运会电视转播权的管理和营销

2008年北京奥运会电视转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范文10

【关键词】农村、农业、水资源、节约利用

中图分类号:TU991.64文献标识码:A

一、简述中国当前的水资源现状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从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已步入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所以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农业种植、灌溉方面一定要节约利用水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农村农业可供利用的水资源现状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供给资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能代替的独一无二的资源。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我们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我国现有人口近14亿,预计到2030年左右将达到16亿。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与社会不断发展中的头等大事。而且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实现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基本自我供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所以水资源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本保障。

对于我国农业可供利用的水资源来说,中国农业用水供给的急剧减少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中国依靠水浇地生产十二亿人口所需粮食的百分之七十,但同时又日益抽取更多的农业用水来满足迅速发展的城市和工业用水的需要。随着河流的干涸和地下蓄水层的枯竭,日趋严重的缺水将急剧增加中国的粮食进口,从而导致世界粮食总进口超过可供给的总出口。目前我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和工业用水需求而又不损害其农业和世界粮食安全。

三、在农业方面如何节约利用水资源

要想使水资源在农业方面得到有效利用,就要了解我国当前农业可供利用的水资源现状。我国为农业灌溉提供足够用水的能力正在下降,主要证据包括中国所有北方地区的河流和灌溉用井正被抽干,而这种情形恰恰发生在世界粮食库存量接近有史以来的最低点的时候。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巨额贸易顺差的产生,中国有能力进口更多粮食来解决其缺水问题,因为她可以付高价购买粮食,但其它同样面临不断增大的粮食缺口的低收入国家却不能支付这么高的粮价,对世界上那十三亿每天消费不超过一美元的人口而言,更高的粮价可能会危及其生活。这一问题已变得与世界安全如此明显地联在一起。中国在未来的几十年间将有可能需要大规模地进口粮食。所以我国对于农业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问题应亟待解决。

(一)从思想上教育社会和我国农民,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

提高全民乃至社会对“水危机”的认识,“水危机”是人类活动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缺失所导致的对水资源的过度浪费使用,导致破坏了原有的自然平衡并引发区域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结果。如江河湖泊的断流和干涸,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的产汇流条件的变化等。特别是农业的大量无节制灌溉对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加剧了全球气候的不确定性变化,使部分区域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气候变化导致水资源的急剧减少,甚至个别地区水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我国个别地区农业的产值的提高,从而影响我国农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提高农民对“水危机”的认识,控制我国农业对水资源的无节制的索取行为,用科学的方法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水资源,是实现我国农业对自然资源-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

(二)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促进农业节约水资源的利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农业方面先进灌水技术的推广步伐正在加快,但受一些主要农业种植地区经济因素的制约,在相当长的时间我国仍将以地面灌溉水为主要灌溉方式。所以,地面节水灌溉技术应是当前推广先进灌水技术的重点。其主要方法有:

1、加大农田间水流的流速以减少渗流;

2、实行灌溉的输配水的管道化,以减少用土渠输配水的沿程损失;

3、对现有灌溉输水渠道进行防渗改造,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渗漏损失;

4、发展间歇灌溉技术,以增加灌水流速,减少水资源深层渗漏损失。

(三)加强农田间的土壤情况信息技术检测,

根据实地农田的信息检测报告,在必要时进行水资源的供给。以确保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另外还可以建立对农情信息监测网系统、灌溉用水的水情监测网信息系统、旱情及旱灾防治与对策的信息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的支持系统等。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利用的效果。另外,在采用技术措施的同时,还要重视非技术措施,如完善农业的管理体制和技术研发服务体系,对农业水资源利用立法,有关部门对农业供水水价的合理调整等,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业用水的管理水平,提高我国农作物的整体生产率。

对于农村农业水资源的充分且节约的利用,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不仅需要政府和管理部门对农民进行节水意识的培训,同时也要加大对农村农业的财政资金补贴,引进先进的灌溉技术和装备,从而更好的促进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我国科学可持续发展观的落实与发展。

【参考文献】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范文11

关键词:学校体育;现状;农村;河南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9―1254-03

调查分析河南省农村初中、小学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现状、体育师资队伍现状、体育教学大纲的落实现状、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现状等。对贯彻落实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河南省《关于加强河南省农村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意见》,提高河南省农村初中、小学基础教育水平、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河南省洛阳、信阳、新乡、焦作、濮阳、安阳等12个地区108所农村初中、小学。其中农村普通乡镇初中25所,农村普通初中68所,农村普通小学15所。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有关方面的资料30余篇。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所研究的内容设计出问卷调查表。并通过平原大学体育班学生放暑假回家的机会,对家乡所在地的农村初中、小学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30份,收回问卷118份,剔除无效问卷10份,有效问卷为108份,有效率为83%。

1.2.3数理统计法 对收回的问卷进行效度检验,整理、分类,通过Excel进行数据处理。

1.2.4访谈法 走访了农村6所乡镇初中,lO所普通初中和小学,并直接与6位主管体育的副校长及23名体育教师就有关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基础设施、体育经费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交谈。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全面真实地了解目前河南省农村初中、小学学校体育的现状,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2 调查结果

2.1河南省农村初中、小学体育基础设施现状调查

2.1.1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现状 学校体育场地是保障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学校正常体育教学的基本条件。通过对河南省108所农村初中、小学学校体育场地基础设施的现状调查可以看出:有400 m田径场的学校占9.26%,有200 m~300 m田径场的学校占45.37%;有1―2个篮球场的学校占79.64%,有1~2个排球场的学校占25.93%,有1~2套单、双杠的学校占75.93%;有跳箱和跳马的学校占11.1%(表1)。

2.1.2 学校体育器材设施现状 有篮球、排球、足球各20个以上的学校共占13.89%;有15个以上铅球和垫子的学校较少(表2)。

由此可见:河南省农村初中、小学的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器材匮乏,满足不了学校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健身的需要。2.1.3学校体育经费投入现状调查得知:近几年各学校平均每年体育经费的投入在600~2 500元之间。但是这些经费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却难以保证。其原因是由于学校经费紧张,其中一部分被挪用于学校其他方面的建设或发展。结果造成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严重缺乏,有的学校的体育器材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影响了学校体育教学。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中较为普遍,偏远地区农村学校的这种现象则更为突出。

体育经费是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的物质基础,将体育经费挪用的学校,说明学校领导对体育不够重视,体育意识薄弱,思想观念保守,“唯读书至上”、“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还没有彻底根除。因此,加强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的正确认识,更新办学观念,并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一项一项地加以落实,将有利于河南省农村初中、小学学校体育的发展。

2.2河南省农村初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

2.2.1 体育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现状 教师的学历状况基本达到了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有关学历要求。但体育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和职称构不够合理(表3)。中年教师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人数偏少,说明:近几年河南省年轻体育教师补充量大。

2.2.2体育教师的科研现状 有30%的体育教师近3年内在市级以上正式刊物上发表了1~3篇体育教学改革、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管理、体育教学经验等方面的科研论文,其中有21.85%的教师,获得过县级以上体育教学科研奖(表4)。说明,农村体育教师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由于农村学校体育科研条件差,报刊、图书资料少,限制了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因此,高档次的学术较少。

2.2.3 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水平现状 体育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在良好以上的体育教师占调查人数的29.09%,中等和一般的占58.18%,较低者占12.73%(表5)。说明:在体育教师队伍中,有一些教师还存在体育专业技术、技能、教学水平不过硬的现象。因此,加强对体育教师专业技术、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培养与培训,是提高农村初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和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

2.2.4体育教师队伍的思想现状通过调查发现有66.36%的农村体育教师思想不稳定,并有转行、跳槽的愿望和思想。其原因是: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虽然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有了提高。但社会上大多数人对体育教师的职业还是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不能正确评价体育教师所做的工作和劳动付出。认为体育教师只不过是个“孩子王”而已,在农村对体育教师的这种看法更为明显,这严重伤害了体育教师的自尊心。2)在偏僻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与其他任课教师在生活福利待遇上还存在着不平等现象。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所付出的劳动相等,但所得到的报酬却低于其他任课教师。如:在代课酬金的计算上,评优、晋升职称等方面,同等条件下,其他任课教师则优先于体育教师,这种做法打击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3)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条件差,生活艰苦,待遇较低。通过调查月收入在500~700元之间的体育教师占74.54%。加上社会对体育教师职业的认识不足,分配不公等因素,是导致体育教师队伍思想不稳定,不安心工作或转行、跳槽的重要原因。

2.3河南省农村初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落实现状调查

2.3.1 开设体育课现状 河南省农村小学学校体育课开课率占93.33%,初一和初二分别占83.87%和80.65%,初三体育课开课率较低占38.71%。除此之外,有随着年级增长体育课的开课率在逐渐下降的现象(表6)。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主观领导对学校体育认识不足,重智育、轻体育,忽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片面追求升学率。这种做法不

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宗旨和要求,因此,应尽快加以改进。

2.3.2执行体育教学大纲现状 执行51%~85%之间的学校占54.63%;执行85%以上的学校占24.07%。完全依照国家或省统编教材进行体育教学的学校占42.56%;完全依照自编教材进行体育教学的学校占8.33%;把国家或省统编教材与自编教材相结合进行体育教学的学校占49.07%(表6)。

2.3.3体育课开设的项目现状 主要项目是跑、跳、篮球、投、体操、乒乓球、排球、足球(表7)。

2.3.4“两课一操”活动开展现状 天天做早操和课间操的学校分别占77.78%和50%;有时做早操、有时做课间操的学校分别占16.67%和47.22%,不做早操、课间操的学校分别占5.56%和2.78%;课外体育活动每周1次的学校占65.74%,每周2次的学校占23.15%。每周3次的学校占10.19%;课外体育活动有体育教师进行指导的学校占27.78%,让学生自由活动的学校占72.22%(表8)。

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四章十四条明确指出:学校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因此,河南省各级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不举行运动会的学校,并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其学校领导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2.3.6农村初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有学生体育代表队并经常进行课余活动、训练的学校占调查学校的28.7%和38.71%;赛前临时组队参加比赛的学校占39.81%;无体育代表队的学校占71.3%(表9)。

3 结论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范文12

关键词:国际土地交易;土地争夺;发展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K9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4.003

1 引言

土地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和生产资料,具有面积有限性、位置固定性、用途多样性等基本特性[1]。许多国家都将租赁或购买他国土地作为应对经济、粮食、能源、气候危机的一种重要措施[2]。近年来,随着国际粮食价格、原油价格攀升,世界经济形势低迷,国家之间的土地贸易数量及面积迅猛增加。各国之间的土地争夺日益激烈,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并在学术界获得广泛关注[3]。土地争夺一词由“land grab”翻译而来,学术界对于“土地争夺”这一词并未达成统一的、严格的标准化定义。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的定义上看,土地争夺是指在发展中国家为进行粮食生产而购买或租赁农业用地的行为,仅仅是投资的一种形式[4]。但是,在2011年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17个国家的土地争夺现状和趋势的研究中,Borras等人对于“土地争夺”的标定则相对严格和狭窄,其概念要满足以下三个方面:大规模的土地收购;外国政府的参与;投资国的目的是为保证国内粮食安全[5]。与之类似,Daniel等[6]认为这一术语指的是欠发达国家的多数量、大面积的土地被富裕、粮食安全不稳定的国家购买或长期租赁,来进行用于出口的粮食生产。被广泛接受的定义则是由Annelies Zoomers提出,他认为“土地争夺”一般指的是由跨国公司或外国政府发起的大规模、跨境的土地交易或事务[7]。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土地争夺”的概念界定为个人、企业或政府出于某种目的,长期租赁或直接购买他国土地的行为。

土地争夺是国际土地市场中的重要现象,对参与各方尤其是被投资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带来资金收益、技术创新、就业机会的同时,跨国公司或外国政府参与的土地投资亦存在许多风险,投资者占用被投资者土地及其他资源(水资源、劳动力等)进行生产活动,相对剥夺了当地人民的土地权益,所得产品流入本地市场亦会对本地劳动者产生消极影响[8,9]。从2000年开始,国际学者及国际组织对于土地争夺现象的研究逐渐增多。现有研究大多是针对国家、洲、或全球等宏观尺度,对土地争夺的现状、驱动因素、及影响效应等进行论述,如德国技术合作署(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Technische Zusammenarbeit, GTZ)在2009年曾对马里、马达加斯加、老挝、柬埔寨的外商直接土地投资现状进行介绍,且分别从经济、社会及环境三方面对国际直接土地投资所带来的机遇和风险进行了简要评价[10-13];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土地争夺的研究中,则着重于从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上对土地争夺的关键参与者及驱动因素作深入分析[5]; Annelies Zoomers总结了国际土地争夺的七大驱动过程[7];Carin Smaller将土地争夺的驱动因素概括为粮食、水资源、能源安全三大类,着重分析了跨国公司或外国政府购买土地的合法性问题[14];Mark Harvey则分析了土地争夺中粮食、能源及环境三方面的驱动作用,阐述了土地争夺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并对全球范围内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出了建议[8]。

国内学者对国际土地争夺的研究则较为少见。彭永清以“为未来囤粮——全球打响‘土地争夺战’”为题,介绍了在日本、马里、加纳、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土地争夺现象,将原因归于对人炸和气候变化将引发水资源和粮食不足的危机感[15]。周海川等从成因、投资者类型、土地用途、合同履行情况等方面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土地的行为,并分析了这种投资对接受国经济、社会稳定、环境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投资国进行海外土地投资可能面临的风险[16]。然而,仅有的相关研究并没有对全球土地争夺现状及驱动因素作系统化的定量分析。本文基于国际交易数据,系统分析国际争夺动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丰富我国开展国际土地争夺研究案例,为推进我国国际贸易投资提供可能的借鉴。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土地交易数据是直观体现土地争夺现象的量化指标,由于各国土地交易的透明度有限,所得土地交易数据精度有限,本文以全球为研究区域,以2000-2011年为时间尺度,对土地争夺情况进行宏观分析。所用世界地图的底图来自蓝色大理石地理信息公司(http:///download.php)。所用大宗土地交易数据来自土地门户网站(http://landportal.info/landmatrix),数据更新截止至2012年8月1日,共计1007例土地交易,54个目标国家。所得信息包括土地交易目标国家、投资方、交易时间、土地用途、种植作物等属性。在分析土地争夺的影响因素过程中,所用其他指标中农业用地面积、国内生产总值(GDP)、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陆地保护区面积、净移民数据来自世界银行集团数据库(http://.cn/),农业增加值、作物生产指数、食品生产指数、谷物出口量数据来自FAO统计数据库(http:///)。

本文利用大宗土地交易数据进行全球土地争夺发展现状分析,包括投资者与被投资者特征分析、时间变化分析及土地用途特征分析。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农业用地面积、农业增加值、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作物生产指数、食品生产指数、谷物出口量、陆地保护区面积、净移民共计9个指标,利用SPSS软件中Bivariate过程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土地争夺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土地争夺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现有学者和组织对土地争夺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作为数据分析的补充。

3 国际土地争夺发展现状分析

3.1 国际土地争夺中投资者地理分布特点

利用全球大宗土地交易数据统计每个投资国所投资的土地总面积,按照投资土地总面积大小差异和各大洲投资土地总面积占全球土地交易总面积的百分比绘制成国际土地交易分布图(投资者)(图1),其中白色区域为土地投资数据缺失的区域。从全球来看,土地交易投资者在除南极洲外六大洲均有分布,但是投资面积差异较大。国际土地投资者主要来自于亚洲,所投资土地交易面积占全球土地交易面积的67.1%;其次是欧洲和北美洲,交易面积最小的是大洋洲,仅占全部土地交易面积的1.4%。从国家层面看,国际土地交易投资者主要有三类:一是人口众多,密切关注国内粮食安全的亚洲国家,如印度、中国、马来西亚;二是石油资源丰富但为水和土地所限制的粮食进口国,如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三是发展受地理空间制约的欧洲国家,如丹麦、芬兰[6,14,17]。

图1 国际土地交易分布图及各洲所占比率(投资者)

3.2 国际土地争夺中被投资者的地理分布特点

利用全球大宗土地交易数据统计每个被投资国所交易的土地总面积,按照被投资土地总面积大小差异和各洲被投资土地总面积占全球土地交易总面积的百分比绘制成国际土地交易分布图(被投资者)(图2),其中白色区域为土地被投资数据缺失的区域。虽然土地交易中的被投资国在除南极洲外六大洲均有分布,但是被投资土地面积差异极大,且范围不像投资者那样广为分布。从洲际角度看,被投资土地总面积最大的为南美洲,达6015.21万公顷;其次是非洲,为4831.37万公顷;面积最小的为大洋洲,仅为48.77万公顷。从国家角度看,国际土地交易的被投资国常是水热条件较好,适宜发展农业且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土地交易总面积最大的三个国家依次是秘鲁、苏丹和墨西哥,土地交易面积分别是:5430.69万公顷、1712.95万公顷、1086.18万公顷。土地交易总面积前十个国家中,有三个在非洲,三个在亚洲,两个在北美洲,两个在南美洲。

图2 国际土地交易分布及各洲所占比率(被投资者)

3.3 土地争夺的时间变化

利用全球大宗土地交易数据统计2000年至2011年每年的全球土地交易面积,绘成的土地交易面积变化图(图3)显示:2000年至2011年,全球土地交易面积虽有起伏,但总体有较大增幅,土地争夺现象日益激烈。2005年土地交易面积达到一小峰值,其原因可能是由于2004年国际油价大幅攀升,许多国家开始鼓励替代能源和生物燃料的生产,将投资他国土地进行生物质燃料原料种植作为长期能源安全政策之一[18,19]。而2008年土地交易面积出现小幅下跌的原因则可能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投资土地资本有限。此外,2010年及2011年的土地交易总面积出现明显的下降,这可能由于数据最近更新时间是2012年8月,2010年及2011年的数据可能有大部分未作收录所致。结合全球资源环境日益紧缺,人口压力持续增加的社会环境条件现状,从2000年至2011年全球土地交易面积的总体变化趋势可以得知,在不考虑限制因素(如投资接受国的政策限制等)的制约条件下,未来国际土地交易面积还将呈增加趋势。

3.4 土地争夺中的土地用途

投资国购买或长期租赁被投资国土地的用途涉及诸多方面,大致有农业、固碳林业、木材或纤维林业、畜牧业、矿产开采业(含石油)、旅游业六大类。由于土地交易数据只到国家尺度,对于一个被投资国家,其交易土地的用途往往同时有多种,图4统计的是不同用途交易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交易总面积一半以上的用途分布,其中白色区域为土地投资数据缺失的区域。由图4可知,绝大多数国际交易的土地用于农业,其次是木材或纤维林业,此外,还有一部分土地交易数据中的用途信息缺失。对于用途为农业的土地,其种植作物亦有多种类型,包括如大米、小麦等粮食作物,麻风树等用于生物燃料生产的经济作物,玉米等既可用于粮食生产又可用于生物燃料生产的弹性作物。统计土地用途为农业的每例交易中土地的具体作物类型,按照各类作物的种植面积占总体农业投资面积的百分比制成农业投资中的作物构成图(图5)。图5表明,农业土地投资中有29.7%种植的是粮食作物,18.2%是非粮食作物(包括生物燃料和牲畜饲料),18.3%是弹性作物(生物燃料和食品用途均可)。国际土地交易中,农业投入占绝大部分,但对于非粮食作物的投入比例也不可忽视。

4 土地争夺的影响因素

4.1 数据分析

全球性土地争夺是土地市场自由化的结果[20],其直接原因为农业变化。人口、经济、科技、政治和制度、文化以及气候变暖,都是引起土地交易加速扩张的影响因素[21-23]。鉴于国际土地争夺现象的影响因素广泛,难以逐一选择指标进行量化,根据数据的可获取性,仅选择了9个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虽然数据的总体时间跨度是2000年至2011年,但实际上部分国家土地交易数据的具体时间跨度为2000年至2011年中的某个时间段,且各国数据的时间段并不一致,对各国与土地交易数据对应的时间段的九项指标数值进行平均,每项指标得到一个数值,得到了54组数据,每组10个变量。利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土地争夺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在α=0.05的置信水平下,只有谷物出口量和土地交易面积呈现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32,体现相关程度较弱。事实上,由于积差相关系数适用于线性相关,对于曲线相关或者更复杂的情形,积差相关系数的大小不能体现出其相关性的强弱,在此项分析中,谷物出口量与土地交易面积的相关情形可能不是单纯的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332不能完全说明其相关性差。不仅如此,土地争夺现象本身就是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8,19,22],因此,土地交易面积并不会对某单一项指标显现出明显的相关性。谷物出口量和土地交易面积的相关系数虽小,但依然可以体现粮食安全对土地争夺的影响。对这些数据进行秩相关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即利用10个变量的秩次大小做线性相关分析,所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土地争夺影响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秩相关分析结果与之前的分析结果存在不小差异,在α=0.01的置信水平下,农业用地面积、农业增加值(现价美元)、陆地保护区面积、谷物出口量、净移民与土地交易面积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除净移民数量与土地交易面积是负相关外,其余四个变量与土地交易面积均呈正相关,但相关系数绝对值均较小。

首先,土地交易对象常常是大面积的农业用地,因此农业用地面积大的国家发生大宗土地交易面积的机会要比农业用地少的国家大,投资方对土地进行经济、技术等方面投入,对投资接受国家农业增加值会造成影响;同时,这类土地交易投资者出于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目的,将在被投资方土地上生产的粮食出口至本国,这是导致国际土地交易面积与谷物出口量存在正相关的重要原因。其次,许多国际组织机构开始在一些相对空旷的区域购置大面积土地来建设自然保护区或生态旅游地(或两者皆有),这可以用于解释陆地保护区面积与土地交易面积存在正相关关系。净移民人口与土地交易面积呈现负相关,原因可能是净移民人口的增加,导致国内对土地需求上升,对应供给外国政府或跨国公司的土地将减少。

虽然秩相关分析所得结果体现出了土地争夺和农业用地面积、农业增加值(现价美元)、陆地保护区面积、谷物出口量、净移民有较好的相关性。但是不能忽视的是,秩相关分析是利用变量的秩次大小做相关分析,掩饰了原有数据部分数值特征,其所得相关的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从分析结果来看,虽然相关系数不高,但是结合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该分析结果还是可以体现粮食安全是土地争夺的重要影响因素的。

4.2 文献分析

由于数据资料的限制,上文定量分析的结果尚不能完全揭示土地争夺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识别和总结土地争夺的影响因素,本文收集了50篇相关学者和组织所发表的土地争夺相关研究成果,对其研究结论做统计分析,将土地争夺影响因素归纳总结为粮食安全、能源安全、资金收益、发展空间缺乏、自然保护区发展和移民六大类,相关文献土地争夺影响因素的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土地争夺影响因素的文献分析

从现有公开发表的国际文献来看,分别有18、17篇文献将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列为土地争夺的影响因素,说明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是土地争夺的两大首要影响因素。从土地交易发生的地区看,绝大部分研究集中于非洲,分别有15、14篇文献将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列为非洲土地争夺的影响因素,说明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亦是非洲土地争夺的两大首要影响因素。对于南美洲而言,分别有4、3、3篇文献将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资金收益列为土地争夺的影响因素,说明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资金收益皆是南美洲土地争夺重要影响因素,发展空间缺乏、自然保护区发展、移民三大因素对南美洲土地争夺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土地争夺现象在全球均有发生,但不同区域土地争夺激烈程度差异较大。土地投资国主要集中在人口众多,粮食安全压力较大的亚洲及经济实力雄厚的欧洲,被投资国主要集中在农业条件较好的南美洲和非洲。2000年至2011年内,土地争夺现象整体呈现加剧的趋势。国际土地交易中,土地用途主要集中在农业和木材或纤维林业;在农业用途中,除种植粮食作物外,生物燃料原料种植亦占重要地位。土地争夺的影响因素很多,较为突出的是粮食安全的影响,除此之外,自然保护区发展、人口迁移是土地争夺的潜在影响因素。从文献分析的结果上看,土地争夺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其次依次是资金收益、发展空间缺乏、自然保护区发展和人口迁移。

5.2 讨论

由于数据来源限制,本文所用数据完整性相对不足。论文中全球土地交易数据仅有1007例,涉及国家仅有54个,估计没有涵盖全球的所有土地交易案例。除此之外,各国土地交易面积数据的时间跨度并不完全一致,虽然整体数据的时间跨度为2000年至2011年,但部分国家数据在时间序列上并不完备。因此,所得关于土地争夺现状的分析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

土地争夺影响因素分析过程中,影响因素指标难以量化是一个重要问题。土地争夺是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影响因素是较为宏观、难以指标化的综合因素,因此,将某单一指标与土地交易面积做相关分析的结果不够理想。此外,数据的不完整也是影响土地争夺影响因素分析的重要原因。例如,土地争夺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能源安全[21],本应选取数据诸如生物质燃料产量或出口量进行分析,但是目前国际上还未有这方面的全球性数据。作为数据分析的补充,文献分析总结归纳了50篇相关文献,所得土地争夺影响因素相对全面可靠。

本文基于可获取的数据和文献资料,对全球土地争夺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做了客观分析,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本文所得结果对于我国土地管理工作仍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全球土地争夺中,我国既是重要投资者亦是关键被投资者,国际土地交易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国应加强对于土地争夺的相关研究,对其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前做好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 朱道林.土地管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6-9.

[2] Tom Lavers. “Land grab” as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in Ethiopia[J].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2012, 39(1): 105-132.

[3] Borras Jr S, Franco J C. Global Land Grabbing and Trajectories of Agrarian Change: A Preliminary Analysis [J]. Journal of Agrarian Change, 2012,12(1): 34-59.

[4] Kugelman M, Levenstein S L. Land grab? The race for the world's farmland[R].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Washington, 2009.

[5] Borras Jr S M, Franco J C, Kay C, et al. Land grabbing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viewed from broader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In seminar:"Dinámicas en el mercado de la tierra en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R]. FAO Regional Office, Santiago, Chile. 2011.

[6] Daniel S, Mittal A. The great land grab. Rush for world's farmland threatens food security for the poor. Berkeley[M]. CA: Oakland Institute, 2009.

[7] Zoomers A. Globalisation and the foreignisation of space: seven processes driving the current global land grab[J].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2010, 37(2):429-447.

[8] Harvey M, Pilgrim S. The new competition for land: Food,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J]. Food Policy, 2011(36):S40–S51.

[9] Azadi H, Houshyar E, Zarafshani K, et al. Agricultural outsourcing: A two-headed coin?[J].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012(100):20-27.

[10] Diallo A, Mushinzimana 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in land in Mali. Eschborn[R]. Germany: German Society for Technical Cooperation (GTZ), 2009.

[11] üllenberg 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in land in Madagascar. Eschborn[R]. Germany: German Society for Technical Cooperation (GTZ), 2009.

[12] Sch?觟nweger O, üllenberg 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in land in the Lao PDR. Exchborn[R]. Germany: German Society for Technical Cooperation (GTZ), 2009.

[13] üllenberg 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in Land in Cambodia. Exchborn[R]. Germany: German Society for Technical Cooperation (GTZ), 2009.

[14] Smaller C, Mann H L. A Thirst for Distant Lands: Foreign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al land and water[R].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ISD), Winnipeg, Manitoba, Canada.2009.

[15] 彭永清.为未来囤粮—全球打响“土地争夺战”[J]. 世界文化,2012(7):4-6.

[16] 周海川,刘亚鹏,郭杰.外商投资发展中国家土地的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软科学,2011(9):41-54.

[17] G?觟rgen M, Rudloff B, Simons J, et a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in land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schborn[M]. Germany: German Society for Technical Cooperation (GTZ), 2009.

[18] Scheidel A, Sorman A H. Energy transitions and the global land rush: Ultimate drivers and persistent consequences [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2,22(3): 588-595.

[19] Dufey A, Vermeulen S, Vorley B. Biofuels: strategic choices for commodity dependent developing countries[R]. Common Fund for Commodities, 2007.

[20] Heynen N, McCarthy J, Prudham S, et al. Neoliberal environments: false promises and unnatural consequences [M]. Oxon: Routledge, 2007.

[21] Friis C, Reenberg A. Land Grab in Africa: Emerging land system drivers in a teleconnected world[R]. GLP Report No.1, Copenhagen, 2010.

[22] Lambin E F, Geist,H.J., Lepers, E.,Dynamics of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in tropical regions [J].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2003,28(1): 205-241.

[23] Cotula, L., Land grab or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nd deals in Africa [M]. London: IIED, 2009.

A Study on Development Status and Influence Factor of the Global Land Grabbing

HU Ying-jie1, 2, ZHAO Wen-wu1, XU Hai-liang1

(1. College of Resour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2.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94,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