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债券分析方法与投资策略

债券分析方法与投资策略

时间:2023-06-07 09:22:10

债券分析方法与投资策略

债券分析方法与投资策略范文1

关键词:利率定价 债券

一、原有的管制利率对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制约

过去我国实行管制利率政策,较低的存款利率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收入,但也限制了利率作为资金价格的作用,不利于提升资金运用效率。尽管我国的利率改革开始于1995年,但至今关键利率仍然受到管制。我国的管制利率政策制约了债券市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债券发行利率并不完全是债券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体现。央行控制了零售市场(金融机构吸存和放贷市场)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仍为债券发行利率的一个基本决定和比照因素,并且债券发行方式中采取的单一价格招标方式、确定招标基数和利率上限等规定都与利率管制的基本背景是分不开的。因此,利率管制下的债券发行利率不是债券市场供求关系的真实反映。

第二,管制利率下的金融结构限制了债券市场的发债主体和市场规模。在利率管制的条件下,因为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低,竞争优势大,国有商业银行垄断了全社会近60%的金融资产。这严重限制了债券市场的发债主体的结构,有政府支持的企业和国有企业发行的债券占债券市场的绝大部分。

第三,管制利率淡化了利率的资金价格指示功能,利率风险主要表现为政策性风险,使得控制和对冲利率和信用风险的衍生产品如利率期货、信用违约掉期等缺乏市场,这又反过来降低了整个金融体系对利率风险的控制和抵御能力。因此,我国债券市场的交易机制相对简单,仅限于现券和回购。这就造成我国债券市场过分突出筹资功能,导致分散资产组合功能、规避风险功能等市场功能的缺失。

二、利率市场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短期来看,利率市场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以波动性为主,这是因为微观主体尚未来得及适应利率形成机制的变化,相关的风险防范、管理工具也尚未完备,因此市场将在波动中成长。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以系统性为主,微观主体对自身投融资行为进行调整,并反映在债券的产品、价格和量等方面,进而对整个市场带来系统性变化,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债券市场底部收益率

首先,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改善国债长短端利率的割裂状况。目前我国国债短端利率已经实现市场化,但我国尚未形成完备的利率传导机制,短端利率和长端利率存在割裂。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改变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资金配置结构,使得长期国债的交易性需求占据主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国债长短端利率传导的割裂问题。

其次,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使基准利率提升,这会提高银行的资金成本和投资证券的要求收益率,迫使金融机构更多地选择高收益债。金融系统的风险偏好将会被迫提升,中小企业将获得更多发行债券的机会,信用债的比例会有所增加,推动一级市场收益率走高。从国际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通常会导致金融市场利率整体上浮,回归均衡水平。

再次,利率市场化可能会降低银行盈利能力,提高银行的经营风险,这会削弱银行对债券的隐性担保能力,增加市场对信用债券违约风险的预期,进而改变信用利差与基础利率同向变动的局面,信用利差的变动将会更多地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

最后,债券收益率波动性也会发生变化。金融市场联动性加强,价格传导机制增强,基准利率对金融市场的传导性更快、更广,基准利率波动对债券收益率的影响程度也越大。

2加大对信用债券的需求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为债券市场带来更多投资需求。一方面,对于银行类金融机构,“金融脱媒”逐步深化必然推动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及投资业务。债券市场不仅是银行最为重要的投资场所,也是银行拓展包括承销、理财等中间业务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推动债券收益率走高,将提高债券对非银行机构的吸引力,增加此类机构的债券需求。此外,利率市场化还将推动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调整,改变目前商业银行投资占比过高、投资者交易风格趋同等问题,促进投资者结构多元化。

3加大中低评级债券供给

利率市场化也将为债券市场带来更多的供给,吸引更多的发行人参与债券市场融资,利率债与信用债的发行都有望增多。如1974―1983年,日本间接融资比重由94%下降至72%。对利率债而言,利率市场化将增强央行间接调控的力度,政府信用债券的货币政策功能将进一步加强。对信用债而言,由于银行资金成本上升,贷款利率受到牵制也将上升,随着企业对融资成本的敏感度加强,融资需求将更多地通过资本市场来解决。对大企业而言,由于信用资质优良,通过债券融资可以获得比贷款融资更低廉的成本,而且还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提高品牌认知度。对中小企业而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展开以及由此带来的金融创新,将使目前存在于灰色地带的民间融资有进入到正规的金融市场(如债券市场融资)的机会。

4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债券市场也得到了大幅发展,仅从交易量上来看,利率管制的逐步放宽刺激了债券市场的流动性的提高。

表1

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重要时点

5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和评级公信力

利率市场化后社会信用风险将发生变革,进而使得债券信用风险的定价更为复杂。风险加大则要求金融风险度量方法趋于完善,信用债市场也将因此得到改进。现阶段,评级制度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目前信用债市场发展,市场表现出对信用评级体系不信任,一旦出现信用环境恶化,市场就会表现出非理性恐慌,就像2011年底的城投债危机,直接抑制了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和需求。利率市场化可促进信用债评级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趋于完善。

6加快债券市场创新进程

利率市场化将为债券市场引入更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和发行人主体,商业银行与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均会提升。这将直接给债券市场带来创新动力,出现适合不同类型发行人、满足不同投资需求的产品,包括信用衍生产品、债券远期、期货、互换在内的创新性产品将面临大好机遇。

三、债券市场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过程需要发达的债券市场辅助,债券市场在利率市场化中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和利率结构

债券市场的发展将改善金融市场体系的不平衡状况,从利率结构、利率形成机制、微观主体行为、货币政策传导等多个方面优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金融环境。2005年以前,我国企业信用类债券品种十分有限,期限多在5年以上,中短端产品缺乏。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推出丰富了债券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使得资金在长、短期债市,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间得以自由流动,促进了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和信用利差的形成。

2优化利率市场化的微观基础

债券市场提高了实体经济对金融的参与度,推动了企业和银行等微观主体行为的市场化。在2004年之前,企业信用类债券余额占GDP比重不足2%。债券市场由政府和金融机构主导,微观主体只能被动接受利率,利率并不能代表资金的真实价格。但自2005年以来,企业信用类债券占比逐年上升,丰富了债券市场也提高了企业在金融市场的参与度,使得资金分配更加有效。

在债券市场开启之前,企业只能被动接受银行的贷款利率。2005年以来,随着债券市场发展,企业对利率的敏感性随着直接融资的增加而提升,逐渐形成了利率的市场化反应机制。债券市场的市场化机制对企业具有预算硬约束,促使企业提高投资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债券市场将利率与实体经济联系在一起,必将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企业债券融资对银行贷款具有替代效应,对银行的盈利形成压力,促使银行逐步走向多元化服务和市场化经营。特别是信用债的大规模发行将促使银行业产品、结构、业务模式、风控系统的改革和提高。此外,银行机构作为企业信用类债券的主要投资人,也将提升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为进一步利率市场化提供条件。

3改善货币政策传导,优化中央银行调控方式

随着债券市场发展,银行信贷在融资总量的占比降低,针对银行信贷的货币政策效果将逐渐减弱,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货币政策意图的公开市场操作将逐渐增加。债券市场的发展为货币政策执行提供了有效渠道,改善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符合利率市场化的要求,也为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央行调控货币市场积累了经验。

4产品创新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保障

利率市场化将使市场利率波动性增大,市场参与者暴露在更大的风险中。利率互换,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风险管理工具为控制和转移风险提供了产品基础。未来可能会推出的国债期货、利率期权、利率联动债券等风险管理工具,将进一步丰富投资者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随着固定收益证券品种的日趋丰富,利率衍生产品的发展将推动金融工具的创新,进一步繁荣金融市场,也往往成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

四、债券投资中的利率风险衡量和利率风险防范

1利率风险衡量

宏观经济变动、货币政策调整、市场利率波动等因素都会引起债券市场的收益率水平波动,利率的变动进而会影响固定收益证券的价格和利息收入的再投资收益。所以如何衡量利率风险并进行有效的防范对冲,是债券投资的关键主要的衡量方法包括久期、凸性以及情景分析。

久期是衡量债券利率风险的重要指标,用于估算市场利率发生某一给定的小幅变动(通常小于1%)时,债券价格变化的程度。几种尤为重要的种类是麦考利久期、修正久期和有效久期。但由于对利率期限结构平坦且收益率曲线是平行移动的简单假设,使得久期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凸性描述了价格/收益率曲线的弯曲程度,也是债券价格对收益率的二阶导数,主要是用来估计没有被久期反映的价格变化。凸性几种尤为重要的种类是比率凸性、修正凸性和有效凸性,其中有效凸性适用性较广泛。

与久期与凸性分析对市场利率单一因素进行分析不同,情景分析是一种多因素分析方法,结合设定的各种可能情景的发生概率,研究多种因素同时作用时对债券价值可能产生的影响。情景可以人为设定(如直接使用历史上发生过的情景),也可以从对市场风险要素历史数据变动的统计分析中得到,或通过运行描述在特定情况下市场风险要素变动的随机过程中得到。

2控制利率风险的投资策略

防范利率风险包括被动的投资策略和主动的投资策略。

被动投资策略的选择是基于对债券市场有效性持正面看法的情况下选取的。消极的债券组合管理者通常把市场价格看做均衡交易价格,因此投资者并不试图寻找低估的品种,而只关注于债券组合的风险控制。一般而言,消极投资策略追求的目标主要有三类:一是为将来发生的债务提供足额资金;二是获得市场平均回报率,即获得与某种债券指数相同(相近)的业绩;三是在既定的流动性和风险约束条件下追求最高的预期收益率。被动的投资策略包括以下几种:买入并持有策略、指数化策略、免疫策略。

积极的债券管理者认为债券市场并非那么有效,所以明智的投资人总是能够把握机会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收益的超额回报。此类投资者认为市场无效主要体现在债券定价错误和市场利率波动的可预测性。基于此,债券管理者进行债券选择,力图识别定价错误的债券或对市场利率做出精确的预测以把握市场时机进行买卖。积极的债券管理策略一般都是这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用。主动的投资策略包括对冲策略、水平分析策略和骑乘收益率曲线策略。常用的收益率曲线策略包括子弹式策略、阶梯式策略和杠铃式策略三种。

3控制利率风险的操作要点

投资经理负责识别和衡量投资组合的利率风险,并结合投资组合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目标以确定相应的投资策略。虽然各机构之间,这个过程会根据其风险承受能力的总体目标和可接受的水平有所不同,但投资经理可以采取一些通用的操作要点以确保其目标的实现。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建立整体绩效目标和设定风险承受能力水平,包括明确风险管理的岗位职责,设定可接受的利率风险上限等。

(2)确定短期和长期安全性和流动性需要,以采用适当的投资组合结构。

(3)制定管理利率风险的控制体系及指引,包括有关投资和交易活动的具体授权和限制,内含期权证券的使用以及从账面上实现收益和亏损的政策。这样,投资组合经理可以决定可行的投资目标,并在不同投资策略和投资组合结构之间作出明智的选择。

(4)建立测量工具/基准,以确保绩效目标的实现,并确定风险承受程度不会超出控制。

(5)建立处理突发、意外且超过该机构的可接受的风险承受能力水平的利率风险的处理流程。这些措施包括建立程序直接管理的正在增加的风险,以及及时就潜在风险进行沟通。

五、基本结论

在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外部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风险,相关市场的建立和流动性、收益率曲线的连贯性以及有效性的加强,都为利率定价和风险防范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风险管理的机遇;而任何主动或被动策略的执行,更需要系统性的投资流程的建立和管理,进而使得证券投资中利率定价和风险管理的内外部条件的成熟,不断促使投资者、企业、金融机构更好地面对宏观经济及政策风险,维护金融市场以及经济建设的稳定。

参考文献

债券分析方法与投资策略范文2

一、固定收益市场风险评价

从定义来看,固定收益证券是依据借款人按预定方式、时间向投资人支付利息、本金的一种债务合同,包括企业债券、国债、资产抵押证券等内容。理论上讲,固定收益证券投资具有较高稳定性,但从金融市场实际来看,收益本身的固定性是很弱的,其主因源自金融市场本身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总体来看,金融机构在对固定收益市场进行金融活动或交易时,因其自身的不确定性,可能带来诸多风险。

(一)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基于现金流的现值,随市场变化而变动。当市场利率升高时,债券价格随着下跌,反之则上升。对于利率风险的评价方法较多,多以久期、凸性为主。久期主要表现为平均到期期限,我们可以利用麦考利期限修正VaR模型来进行说明。如下:■,对于式中的P表示债券价格,R表示到期收益率,C表示票面利息、n表示付息次数、F表示债券面值。对该式进行变换可得dp=-MDXPXdR。也就是说,对于债券市场风险=利率敏感度X价格值X收益不利变动。当然,从利率波动较小时,所采用的修正算法较为恰当,但对利率波动较大时,还要考虑债券的凸性。

(二)违约风险

对于违约风险主要是债务人因无法支付利息或本金而带来投资者的损失风险。在衡量违约风险时,多采用VAR模型,但因本身具有与其他模型的交叉性,使得准确度衡量偏颇。因此,通常采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企业信用等级,藉此来判断违约风险。

(三)再投资风险

从固定收益证券市场投资环节来看,再投资风险是对期中现金流进行再投资而面临的利率波动风险,实质上也是利率风险。由于我国在固定收益证券市场管理上存在监管不足,一些投资者会将利息投资于本金投资金融产品。因此可以将再投资风险与利率风险作为衡量金融风险的主要指标。

(四)通货膨胀风险

金融市场中的通货膨胀风险多表现为现金购买力风险,如果不考虑物价变化,固定收益证券的现金收入是稳定的,但事实上,这种稳定是相对的稳定。当经济形势稳定时,通货膨胀风险可以忽略,但对于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实际,通货膨胀率一直在攀升。因此,在衡量债券风险时,也应该关注通货膨胀风险。

二、固定收益债券市场投资策略

从我国货币政策导向来看,随着国家对流动性资金投入的加大,当前债券市场处于资金泛滥状态,尽管央行也从紧缩性货币政策来进行调控,但对于公众来说,投资热潮并未减退。

反观固定收益证券市场,一方面国家从宏观调控上来力促债券市场平稳,比如在资金回笼政策调整中,央行从提高货币的购买力上来保障货币供应,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货币市场并未出现恐慌局面;另一方面,对于货币升值难度依然存在较大阻碍,尤其是国外货币对债市的冲击,与我国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状态,可能潜藏债券市场整体稳定性下降风险。为此,国家从整体金融调控层面来优化债券结构,必然需要从扩大债券市场规模,加大债券发行量、平衡公众的投资方式等方面来着手。

(一)短久期策略

固定收益证券市场风险的规避,可以采用短久期策略,来降低中长期债券市场的潜在风险。从债券市场收益图走向来看,随着债券投资期限的延长,其风险相对较大。为此,利用短期债券,特别是对于金融债券、信用债券,其整体收益要高于长期债券。同时,在选择投资方向上,不同短期债券本身因资金流动性差异性,通常短期债券向中长期债券方向的演进,使得短期债券市场也存在一定风险。因此,在选择短期固定收益债券时,还要考虑到利率的波动性。

(二)保持与宏观经济相一致策略

我国宏观经济从大局上保持持续稳定态势,但由于人口?多,对宏观经济消费需求的增加,必然对经济结构带来主要影响,经济持续过热,可能导致通货膨胀,食品、能源、服务价格的上涨,必然带来政府金融政策的调控。比如当前我国房地产业、机械制造行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上多以国内贷款为主,由此带来的边际贷存比呈现上升趋势,在经济上升期,企业投资资金相对富足,导致投资渠道的多元化,而当经济处于停滞期,则投资资金陷入困境,加剧了企业风险。因此,面对固定收益证券市场风险,在优化债券投资策略上,要遵循宏观经济走向趋向,加强对宏观经济的适应,充分考虑股市的走向、及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来有效应对债市的风险。

(三)保持与货币政策相一致策略

从当前紧缩性货币政策背景来看,央行在加大市场调控力度上,也对利率进行调整。比如上调利率,上调存款准备金利率、贷款准备金利率等,以降低资金的流动性。固定收益证券在投资策略上,要高度关注国家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央行在债券市场出台的货币政策。投资的目标在于利润,而结合国家宏观调控现状,时刻保持与货币政策相一致的投资节奏,来寻找热点投资,增加投资收益率。另外,在对信用债券投资上,要考虑到企业信用分化风险;在对个人债券信用风险评定时,要关注中债券曲线的样本债券,通过对样本债券的分析、评级和市场价格表现,来把握投资的总体进度,合理优化各类类型的债券分配。

债券分析方法与投资策略范文3

关键词:银行;债券投资;风险;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10―0033―04

一、我国银行业债券投资现状

近年来,随着债券业务市场深度、广度的不断扩展和银行业债券投资业务的迅速发展,债券业务对银行业的重要性正不断上升。同我国金融领域中的其它部分一样,我国债券业务正向市场化有序推进,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参与者类型日趋多元化,债券种类呈现多样性,信用层次不断丰富。从债券发行人看,范围由2004年的人民银行、财政部、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企业延伸到目前的铁道部、非银行金融机构、国际开发机构;从投资范围看,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品种由2004年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企业债和商业银行用于补充资本的次级债扩大到政策性银行债、普通金融债、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地方政府债等十余个品种。从债券投资者看,目前已有银行、证券公司、基金、保险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社、财务公司和企业等类型的投资者,且户数在2009年末已达9247家,较2004年末上升了132.16%。从市场容量看.整个市场2009年累计发行债券4.9万亿元,年末债券托管额达13万亿元:分别较2004年和2004年末增长106.66%、182.61%。

受政策、市场和自身特点三方面因素影响,银行投资债券市场的意愿较高。一是宏观调控政策促使银行加大债券投资。受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影响,银行的信贷投放规模被严格控制,债券市场进而成为银行配置资产的一个重要渠道。此外,存款准备金的连续上调也促使银行增大了对流动性资产的配置。上述现象在2008年及之前几年的宏观调控中均曾反复出现。二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在广度和深度上的迅速发展改善了银行债券投资的市场环境。债券市场参与者量上的迅速增加和类型上的多元化,为银行提供了更多不同投资取向的交易对手,提高了交易成功的概率;债券发行量的扩大则有利于银行更自由地调整资产结构,使银行的资产管理具有更大的回旋余地。三是银行制度成为投资债券的内在因素。在我国分业经营的管理制度下,银行的资产配置受到严格限定,使债券成为除信贷投放外另一重要资产配置方式。这对小银行业机构尤为明显。此类银行均存在经营规模狭小、营业网点不足、产品创新乏力、营销能力较弱的特点。在市场狭小,优质客户资源有限、中小企业利润偏低的市场背景下,处于竞争优质客户乏力,培育小客户成本过高,无力独自研究和推出新产品的不利地位,限制了贷款业务的发展。相对而言,银行间债券投资业务具有经营成本低廉、参与者市场地位平等、交易可控性强、不需营业网点支持、利息收益相对稳定的特点,有效规避了小银行的市场竞争短板。并可使其通过对债券期限结构的合理配置,兼顾资产流动性需求。

二、我国银行业债券投资业务面临的风险

我国债券业务还处于新兴发展时期,风险管理体系并不健全,风险的控制更多依靠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债券发行人和市场参与者严格的准人限制这一行政审批手段。债券风险管理相对于业务发展尤为迟缓,更难以抵御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债券风险。

(一)风险投资策略不明确

我国大部分银行,特别是小银行。近年虽已展开了对债券市场的分析研究,但受专业人才缺乏、内外信息资源不足的影响,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多集中于单项业务或局部问题,缺乏系统性研究,不足以从全行视角出发为债券投资提供系统性的前瞻指导,未能对债券业务的发展方向、规模、种类、期限配置制定长期规划,致使银行债券业务缺乏市场定位,无法形成明确、持续的具体措施,影响了抵御市场波动的效果。尤其在当前经济金融市场波动较大,国家各项调控政策连续推出,对银行资产负债的配置提出较大挑战的情况下,银行的风险投资策略仍停留在相机决策的被动境地,凸现了市场、政策研究能力的薄弱。

(二)风险管理制度缺失

在业务规范上,多数银行还未建立起一整套能全面覆盖债券业务各风险环节的管理制度,未能针对债券业务特点制定操作性强的自营业务、业务、代持业务具体细则或业务流程;未健全债券投资业务有关的授权管理、授信管理、业务操作程序、计量分析、会计核算、绩效考核、检查监督等管理制度;未建立重大市场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和违规责任追究制度。制定的资金业务相关管理办法中,缺乏对债券投资业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压力风险测试的规定,特别是小银行对债券投资总体规模无明确限制,未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对债券投资业务的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控制。日常管理主要依靠管理货币市场业务的各项内部制度。而此类制度的内容亦多为各部门的职责规定,无可用于具体操作的风险量化指标,客观上难以在部门和岗位间形成有效制衡。削弱了债券投资管理的约束力。在投资决策上,银行主要依靠从业人员的经验判断,未形成以债券种类、期限、价格和市场利率等因素为基础综合评定的决策机制。上述制度的缺乏使债券业务的操作和风险控制更多体现为决策者的个人偏好,而难以保持持续、稳健的做法。此外,对账制度有欠缺。部分小银行虽在《资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对对账管理作出一些规定,但未细化对账业务操作流程,明确对账责任人,也未按照会计核算管理的基本要求逐日进行账实核对。资金中心与托管机构对账,通过台账与托管机构按面值对账,但无对账单。

(三)风险管理能力不高

一些银行的风险防范水平还较弱,虽有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控债券风险,并开始逐渐引入市场风险计量模型、限额管理和流动性管理等技术支持,但受人力不足、专业水平有限和工作不专职的影响,在实际监控中未能实现风险分析由定性向定量的转变,没有建立市场风险资本分配机制,亦未在压力测试基础上制定出应急处置方案,制约了风险监控的效果。一些债券业务交易性明显的银行未能建立与自身交易性业务频繁相适应的止损制度,亦未依据业务总量、债券种类、期限等因素提取损失准备金,建立补偿机制。此外,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稽核审计空白。按照内控风险管理要求,银行涉及任何业务都应纳入监督管理范围。但部分银行稽核部门未对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业务制度建设、业务经营、风险管理等情况进行内部稽核检查:对反复套作的风险控制不够严格。金融机构通过购买债券进行质押式回购融入资金、再购买债券反复套作放大风险。当市场利率出现较大波动时,利率风险成倍增加,从而引发资金流动性风险。

(四)内部监督机制虚化

一是岗位设置交叉。债券业务岗位设置应按前台交易、风险控制、后台审核与清算的岗位进行业务操作。部分银行未定人定岗,分工不明确,交易人员既负责前台现券买卖、债券回购、资金拆借业务,又负责

后台复核,前后台未能按要求严格分离,存在混岗操作和“一手清”现象。二是风险管控不到位。部分银行未按银监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要求,设立专门的债券投资交易账户;资金中心未建立u盾、密码检查登记簿、印章使用登记簿,且印章使用责任不明确,密码更换无记录、不及时,保管不合规。三是短期逐利性较强。频繁的债券买卖在一些银行已成为日常现象。有的银行频繁通过出售、购回的形式让交易对手代持自身债券,借以推高债券利率,实现更高的债券收益率;有的银行频繁进行债券买卖,以获取价差收益。大量的交易使得一些银行1年的债券买人卖出总量高达其年末债券余额的30倍以上。四是债券业务风险管理在很多银行中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日常监督中,一些银行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未督促过高级管理层改进对债券业务的风险管理,亦未拟定出相关风险约束指标;稽核审计等风险管理部门未对债券业务进行过全面检查,也未提出过风险审计报告和风险管理意见、建议。

三、防控我国银行业债券投资业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市场风险管理机制

一是完善市场风险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授权授信办法。包括货币市场业务管理办法、货币市场业务操作规程等业务制度;制定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市场风险管理框架、市场风险止损办法等风险管理制度以及完善的市场风险审计制度等。在授权授信制度方面,制定各项业务品种的限额额度和风险敞口额度,明确授权流程和授权业务种类以及可以交易或投资的金融工具等,从制度上规避市场风险的发生。二是完善市场风险的管理流程、架构和信息反馈制度,明确银行内部各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市场风险的管理部门要定期写出交易类账户市值重估报告和市场风险分析报告,报告应采用纵向报送与横向传送相结合方式,纵向为向管理层报送,横向为向前台传送反馈,以更有利于市场风险的分析和控制。银行内部稽核部门要定期对市场风险的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向董事会和监事会报告。职责明确,分工明晰,使市场风险的管理更加具体,落到实处。三是制定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战略。中小银行要本着风险管理战略和全行经营战略一致性的原则,考虑自身市场风险承受度、风险识别控制能力、交易规模、复杂程度等因素。制定风险管理战略和风险管理目标。在债券投资中,平衡收益与风险关系,主动采取措施回避市场风险,以减少或避免由于市场风险所引起的市值损失,同时要通过投资组合的多样化来分散风险。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制定合理的市场风险资本占用,避免盲目扩大投资,放大市场风险。四是构建市场风险管理模型,完善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检测和控制程序。根据《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划分银行类账户和交易类账户,构建债券组合管理,使用模型每日对交易类账户债券进行市值重估、在险价值分析、关键年期久期分析和收益率曲线分析等。定期进行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为市场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二)强化内控防范操作风险

一是增强审慎经营理念控制投资规模。在日常的债券业务操作中,准确解析货币政策趋向,及时把握投资机会,同时持有合理数量的债券,确保债券资产的流动性。银行债券投资业务要确保正常支付结算的前提下,结合自身资本实力、发展战略,充分考虑各项业务之间的可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设定适当的债券投资业务总量控制目标。要密切关注宏观政策的变动及可能对债券投资市场产生的影响,严格债券滚动投资管理,合理确定债券投资放大倍数,严防因债券投资规模过大而引发的流动性风险;要根据风险承受能力。明确债券投资选取标准,合理确定债券投资组合,分析投资风险,跟踪监测风险变化,不定期进行压力测试并合理设立止损点。二是加强业务规范化管理。银行要建立债券投资业务授权管理制度、债券投资风险评价办法、风险预警和处理机制方面的制度及管理办法,同时按照全面、审慎、有效、独立的原则,通过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其他合规渠道进行债券投资。按规定办理托管手续。三是对重要岗位进行分离。对前台现券买卖、债券回购、资金拆借等业务要明确专人负责,后台复核人员与前台交易人员必须分离,做到权责清晰、相互监督,防止出现混岗和“一手清”现象,同时要明确专门的部门或风险控制人员负责的风险监控,加强计算机管理,实行分级授权和岗位约束,切实防范投资业务操作风险。四是强化内控制度执行力。债券投资业务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操作人员执行制度情况的监督,督促业务人员依法合规操作;规范会计核算,按要求设立专门的债券投资交易账户,加强日常对账工作,严格按会计权责发生制原则,及时准确核算债券投资业务,提足风险准备。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效力,使稽核人员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强稽核监督的质量和频率,每年至少对市场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各个组成部分和环节的准确、可靠以及有效性进行一次独立的审计和评价,对违反内控制度的部门和个人严肃处理。五是银行要加强业务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风险管理水平。通过举办债券投资业务培训班、建立银行间货币市场业务定期分析制度等,帮助债券投资交易员及时了解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掌握市场政策、信息和交易技巧,不断提高操作技能和风险防控水平。

(三)细化债券投资业务的监管要求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包括黄金)、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分别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市场风险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2004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城市商业银行最迟应于2008年底前达到本指引要求,处于监管要求和商业银行风险调整后的收益需要,市场风险的管理迫在眉睫。此外,银监会出台的《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系统要求,但银行在监管部门没有硬性要求的情况下往往从降低成本,简化程序考虑,将风险管理维持在较低水平。而鉴于近年来银行债券投资资产业务规模的迅速增大。其缓慢提升的管理水平已无法适应风险控制的需要。对此,有必要通过进一步出台细化的监管规定,促进银行提高债券管理水平。一是将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阶段化。在综合考虑市场风险、银行投资情况和成本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制定从简至繁分阶段建设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逐步细化管理架构和强化技术手段,由各行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投资规模和交易类型建设对应阶段应拥有的风险管理体系。此后,在自身风险管理体系未达到下一阶段之前,银行的债券投资不得超出本阶段设定的范围。二是将债券业务风险管理规定量化。依据银行风险总体情况,以指标形式明确市场风险资本的配置要求,框定投资的比例、结构、范围,限定风险限额、止损限额的最低要求,并确定开展压力测试的间隔期,强化对银行的监管约束。

债券分析方法与投资策略范文4

【关键词】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生命周期风险偏好收入水平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工薪阶层依旧是社会经济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部分人群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具有很强的运用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工薪阶层的经济特点分析

工薪阶层是指以获得工作单位相对固定的劳动报酬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群体。他们有着比较相似的经济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对工薪阶层来说,收入主要有两个来源——工作收入和理财收入。由于目前大部分工薪阶层的理财观念比较传统,加之我国整体理财的条件不够成熟,理财收入相当有限。相比而言,工作收入在工薪阶层的经济来源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也是他们理财的重要基础,更是工薪阶层在进行证券投资时所要考虑的现实条件。

(二)投资理念相对趋同。目前的工薪阶层大多对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有诸多近忧远虑。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前景、子女未来教育、父母养老送终、健康身体的保障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多的不确定因素,这样的生活状况决定了他们对资金的变现能力、货币的流动性等方面有较多要求,投资的基本目标比较一致。

(三)消费方式相对多元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工薪阶层在基本生存需要上有所满足的前提下,开始更多地关注能实现提升生活质量、改善消费品位的相关项目。他们不仅对旅游、健身、美容、娱乐等方面有普遍追求,而且对教育、房产、汽车、人际关系的维系有较大的差异性支出,所以在能使有限的经济收入用于实现更大的效用水平方面的证券投资策略组合方面也会有不同的要求。

(四)家庭整体承受风险能力相对有限。在现行的社会保障机制作用下,考虑到工薪阶层受工作年限与经济条件的制约,工薪阶层在各方面的风险系数依旧比较大。但结合我国目前证券投资市场的发展状况来分析,可知工薪阶层在进行证券投资时很难保证有确定的高收益,所以他们在真正面临风险时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应对不暇。从这种角度上来看,在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中还要加入更多的社会与制度的影响因素作为变量分析。

(五)适宜进行证券投资的工薪阶层行业相对集中。虽然工薪阶层本身是一个覆盖面相当广泛的概念,但由于收入水平的差距较大,并不是所有的工薪阶层都可以进行证券投资。根据我国历年的行业收入水平排名情况来看,金融业、电信业、汽车业、石油业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有较高的收入,可以考虑进行适度的证券投资。同时,公务员、教师、医生、外企职员、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等职业都可以考虑参与证券投资活动。本文中将主要以工薪阶层的这些有证券投资愿望与能力的人员为分析对象。

二、证券投资策略的基本产品分析

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将资金投放于有价证券上以获取一定收益的行为。证券投资的主要形式为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基金投资等等。证券投资策略即指投资者在进行证券投资前应当掌握的行动方针和谋略,在对总体策略定位的基础上,还可以详细确定市场策略、行业策略、公司策略、期限策略、组合策略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往往是按不同的比例对多种不同风险与收益状况的证券投资工具进行有机组合。可见对各种证券投资的产品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比较是制定合适的证券投资策略的必然要求。

从概念上看,广义的证券包括商品证券(如提货单、购物券等)、货币证券(如支票、商业票据等)以及资本证券(如股票、债券、基金等)。狭义的证券仅指资本证券,它们是代表对一定资本所有权和收益权的投资凭证。在本文中涉及的证券投资工具主要根据后者界定。股票是典型的风险投资工具,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高风险高回报。在我国目前股票市场还不够成熟与规范的情况下,选择股票为主要证券投资工具的投资者需要以足够的时间与专业知识为保证,还要有较充裕的资金和较强的心理承受力。考虑到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整体行情有复苏迹象,并且股票的可选空间较大,投资机会较多,在证券投资策略中可以适当调整绩优股的比重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债券品种比较丰富,一般都有收益与风险适中的特点。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国债、企业债券与地方债券及某些根据特殊需要发行的债券。相对而言,工薪阶层比较了解与愿意购买的主要债券产品是国债和有一定收益保证的企业债券。尤其是前者,因为其相对存款而言具有免税与收益较高的优势,相对股票而言又具有较好信用保证与较强社会信誉等特点,往往是深受工薪阶层欢迎的证券投资品种,也有“金边债券”之称。基金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投资产品。根据不同标准可以进行多种分类,其中股票型基金收益率比较高,一般在8%左右,适合1年期以上的投资;债券基金一般年收益率分别在2%和2.4%左右,收益稳定,本金较安全,可以确定比较自由的投资期,但考虑到其相应费用与持有期时间有关,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品前,可以适当延长投资时间;货币基金是短期低风险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幅度不大,是银行储蓄的良好“替代品”,适合短期投资,也可以作为一种过渡型投资品种。

三、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

工薪阶层在激烈的投资过程中都希望避免或分散较大的投资风险,并达到较高的预期收益,所以正确选择和运用适宜自身情况的证券投资策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设计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时,要顾及诸多因素,比如工薪者的收入水平、消费情况、投资理念、生活区域、职业特点、行业前景、年龄阶段、家庭构成、性格类型等等,不一而足。下文主要从工薪阶层的不同生命周期、家庭阶段、风险偏好、收入水平几方面简单地制定其对应的证券投资策略。

(一)以不同生命周期分类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在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中,强调人们会在人生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生活的消费支出,并达到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消费情况最优配置。由于人们的收入在满足消费之余主要可以用于储蓄与投资,所以该理论在为工薪阶层制定证券投资策略时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提出年轻人家庭收入较少,消费支出水平普遍高于经济收入水平,在此阶段多以负债消费为主,即便有一定剩余资金,也主要用于未来投资资本的原始积累,可以不要过多地考虑证券投资策略。当然,为了鼓励年轻人进行必要的资金贮备,可以建议他们采取定期定额方式购买货币型基金,或采取相对保守的投资策略,相信一定时期的累积可以为下一个生命周期的证券投资提供比较充足的资金和更为丰富的投资经验。随着人们进入中年阶段,收入水平日益增长,收入会多于消费,经济能力和生活方式上都趋于稳定。保证提供子女教育的经费和赡养父母的资金是现阶段工薪阶层主要需考虑的问题,着手准备投资保值与增值计划成为必然的投资选择。此阶段的工薪者可以考虑每月将剩余收入的20%投向较有风险的投资或股票,40%购买各项平衡型基金或其他较为稳定型基金,20%购买新型证券投资产品或选择其他理财或投资工具,10%作为保险资金,另10%作为紧急备用金或储蓄费用。由于他们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应该以进取型投资风格为主,力求投资品种多样化,投资思路开阔化。等到工薪者进入老年阶段,他们收入水平相对消费需要又会略显不足,但由于有中年阶段的投资与理财的补充收入,仍有制定证券投资策略的必要。鉴于老年工薪者几乎没有提高经济收入的发展空间,风险承受能力也越来越低,生活需求相对简单,对养老资金的安全性、保值增值性考虑较多,所以证券投资策略应该以投资收益稳妥、有底线保证为首选目标,尽量少选择风险性、激进性投资工具,以避免养老费用的损失。一般每月可以将多余收入的30%投向平衡型基金,40%购买国债,20%购买货币型基金,10%进行储蓄。这种组合既能对老年工薪者的资金有一定收益保障,缓解通货膨胀或其他经济因素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也能有效降低风险程度,有利于老年工薪者的身心健康,减轻他们的心理与经济压力。总体而言,不论身处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都要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意识,不要低估长期投资的升值能力,要尽早形成证券投资的意识并选择自己比较熟悉与感兴趣的产品。

(二)以不同家庭阶段分类分析

根据家庭所处的阶段,一般可以划分为单身打拼期(一人)、家庭形成期(两人)、家庭建设期(三人以上)、家庭成熟期(子女进入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细分期(子女开始独立生活)等类型。为了简单起见,也有理财专家将其划分为青年家庭、中年家庭和老年家庭。但因为在本文中已经有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在此还是主要侧重于前一种分类标准下的具体分析。1、单身打拼期的工薪阶层,往往因为对于创建事业与组建家庭的考虑比较多,主要资金大多形成对自身和工作或感情的投资,所以在证券投资方面的考虑还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阶段。当然,如果有其他外来资本,又有较多时间与精力学习证券投资方面的新知识,也不排除“借鸡生蛋”的获益。鉴于这种情况尚不是主流趋势,在本文中不必过多涉及。2、家庭形成期的工薪阶层可以合二人之力共同参与证券投资,在资金方面相比单身打拼期的工薪阶层有所增加,投资观念也逐渐形成,对于培育下一代、开展家庭建设、完善家庭设备等方面的考虑还有较大的弹性,所以可以设定比较灵活、主动的证券投资策略,在风险较高、收益也较大的证券投资品种要多加关注,适当增加其在证券投资中的比重以实现增值型投资目标,同时也要增加适当低风险或无风险的投资品种达到保证基本收入的目标。在对日常生活水平不会造成较大影响的前提下,可以用家庭成员中一方的资金大胆尝试多种证券投资手段,并放松心态,强化投资的积极与进步意识。3、处于家庭建设期的工薪阶层无论在经济还是精力上都比家庭形成期的工薪者要更显紧张,但因为年龄或工作经验等原因,投资理念更趋理性与成熟,所以在开源节流的途径选择上也有了更多的方法。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要对小孩养育与培育的费用有充分的估计,同时在证券投资工具的选择上要集中于比较擅长与熟悉的几种工具上,不必过于分散。当然,相对而言,如果已经有了证券投资的心得,还可以适当的融资投入比较有把握的证券产品上。4、处于家庭成熟期的工薪者,一方面事业发展进入上升期,工作比较繁忙,投资的跟踪时间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家庭规模比较确定,在经济收入与支出方面都比较清晰,对未来安排与生活定位比较明了,投资的目标比较明确。此阶段家庭的主要开支是小孩的后续教育经费、夫妻双方的事业发展经费、日常的医疗保健经费等项目。所以应该以温和进取型投资风格为主,可以在扣除日常消费支出后,先将比较固定的存款转换成较有保障的国债或基金,以保证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剩余的零散资金投入货币市场基金及保险。在投资产品期限与种类的选择上,可以与小孩受教育的阶段性费用支出相对应,形成一个中长期(2年以上)的证券投资策略,目标年收益率要在通货膨胀率的两倍以上,并形成长期理财习惯。5、当工薪阶层进入家庭细分期时,如果不要额外负担子女们在经济方面的要求,又没有更多消费支出方面的增加项目,可以在证券投资的长期策略基础上,增加部分短期与中期投资品种,以提高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并能更主动地抓住更多的良好投资机会。当然,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中,在此阶段的工薪者可能要随时应对子女们在事业与家庭发展等方面的追加资本投入需求,所以还是要准备部分流动性较强的证券投资产品提高资金的变现能力。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工薪阶层在不同家庭阶段,都要先保证实现家庭经济基本功能,再顾及证券投资的增值功能,切忌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三)以不同风险偏好分类分析

证券投资中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形势风险、行业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等。一般而言,风险偏好类型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投资者的年龄、收入、性别、经历和个性等具体因素。比如,年龄较小的人不怕失败,所以多为风险趋向型投资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于风险的态度逐渐表现为中立型甚至规避型;收入越高的人们能承受的风险往往比较高,相比而言,收入偏低的人群对于风险大多有回避的倾向。通常认为男性趋于冒险、女性趋于保守,但也有人认为随着现代经济生活中男女承担社会角色的互换及女性在理财中的重要地位,部分女性也呈风险爱好型;一般人生经历比较丰富的个体属风险趋向型,而经历比较简单顺利的个体属于风险规避型,自然也有其他因素可能会影响他们在不同情况下的风险选择。总体而言,工薪阶层中大部分人员属于风险规避型和风险中立型,对证券投资风险的整体承受能力相当有限。只有在对工薪阶层的风险状态基本了解的前提下,才能选择各自适合的证券投资策略。一般而言,对于风险趋向型的工薪投资者可以增加证券投资新品种的比重,因为往往新产品在高风险的后面也隐含高收益。对于风险中立型的工薪阶层可以采取在高、中、低风险型的不同投资工具中设置不同比例以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当然也可以将资金主要投入风险中等的债券和混合型基金上,这样可以集中精力,深入分析比较集中的品种,从而获取更高收益。而风险规避型的投资者一方面可以采取购买国库券、债券基金、货币基金为主的简单投资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各种年度报道与评比结果,选择有较好社会与经济效益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进行集合型证券投资。相对而言,由于货币市场基金与其他低风险理财产品相比较,在收益率相当的情况下,在投资门槛和流动性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可以满足偏好低风险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对资金的高流动性和对收益的稳定性的综合要求,分析人士指出,货币市场基金将继续成为这部分人群的首选理财工具。当然,随着人们对基金市场的熟悉,指数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均可以成为低风险的证券投资产品。由于工薪者处于不同境遇时,也可能改变风险偏好,所以要在对自己的投资意愿有足够了解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证券投资策略。

(四)以不同收入水平分类分析

虽然同为工薪阶层,但收入水平还是有较大差异。比如以湖南省2005年的工资水平为标准,据统计资料显示,当年在职人员的平均月工资水平为1503元。以此为标准,比平均线低20%,但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的工薪者可以认为是低收入群体。而高出平均水平一定值的工薪阶层可归为高收入群体。低收入者一般会采用比较传统与保守的方法进行证券投资,比如购买国库券是他们选择的主要证券投资方式。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一般投资观念传统,家庭理财要求绝对稳健。建议每月做好支出计划,除正常开支外,可将剩余部分分成若干份进行重点证券投资产品的投资理财,切忌广而全,频繁交易。对于风险较大的股票市场,考虑到工薪阶层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专业知识也相对匮乏,可以不做重点考虑。保险、基金和国债等投资产品仍是该收入水平工薪阶层的主要选择。至于高收入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中,可以考虑将大部分资金用于进攻型投资,更大地发挥“钱生钱”的功能。考虑到风险因素,“攻”的资金中又可以分为“稳攻”和“强攻”两部分。对于稳攻部分,有一定投资理财概念的人可以选择购买一些市场波动度较小、预期报酬较稳健的证券产品,如混合型基金、大型蓝筹股等,力求年收益率达到5%-10%的水平;强攻部分则为某些高风险高收益发证券产品组合。可以考虑在专业理财规划师的指点下,将部分资金投入各类预期收益率较高的股票上。在证券投资中,既要有对单个股票和债券、基金行情的把握,又要具有投资组合的理念,以适度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总体而言,在为工薪阶层制定证券投资策略时,要更多地关注他们的不同需求目的以及对不同价格与风险类型产品的需求弹性,从而在保障他们现有资产与生活水平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实现未来资产价值与质量的提升。

也就是说,工薪阶层不论是属于上述哪种类型或阶段,在进行证券投资时,都要具体状况具体对待,并综合考虑以上因素进行抉择。当然,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也有共通之处。一旦工薪者决定了要进行证券投资,就应努力作到以下四点来保证策略生效。(一)制定具体可行的各期目标。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计划,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与经济实力,确定在不同年龄与时期的投资目标,并在达到预期收益水平时要适时收手,重新选择下一个目标。

(二)遵照投资理财的基本规律。总体上工薪阶层进行证券投资策略时要本着“终身快乐”的原则,也就是要尽量作到“抓住今天的快乐,规避明天的风险,追逐未来生活的更加幸福”原则。在具体选择投资品种时,要遵循“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原则。(三)确定详细周全的步骤。作为普通的工薪阶层,最好要制订具体的投资步骤,逐步有效的拓宽投资渠道,增加各层次的投资品种,最终实现自己的投资理想。(四)制定稳中求变的策略。投资策略的适应性与创新性是决定投资成败的重要因素。投资策略有很多,关键是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并在投资实践中不断反思与修正。工薪阶层如果能真正理解与掌握以上四点,在找到适合自己的证券投资策略基础上,加强对策略的落实与调整,在投资理财的道路上必然有较好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柏丹.低风险公务员不妨尝试高风险理财[N]北京现代商报,2004.11.1

[2]理财专家讲解家庭理财误区面面观2006.3.20.

[3]家庭月收入一万如何低风险理财,2006.2.23.

[4]理财从货币市场基金开始,2006.3.20.

[5]李艳,佘若雯.探寻职业外财富延展女性修炼攻守兼备投资功力[J]大众理财顾问.2006(3).

[6]工薪阶层如何才能获得更多“外快”[EB/OL],2005.4.5

[7]朱桂芳.工薪族理财:收入状况决定风险控制级别[N].南方日报.2005.6.27

[8]彭振武.中国家庭的投资理财模型:工具、模型、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

债券分析方法与投资策略范文5

【关键词】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生命周期风险偏好收入水平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工薪阶层依旧是社会经济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部分人群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具有很强的运用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工薪阶层的经济特点分析

工薪阶层是指以获得工作单位相对固定的劳动报酬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群体。他们有着比较相似的经济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对工薪阶层来说,收入主要有两个来源——工作收入和理财收入。由于目前大部分工薪阶层的理财观念比较传统,加之我国整体理财的条件不够成熟,理财收入相当有限。相比而言,工作收入在工薪阶层的经济来源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也是他们理财的重要基础,更是工薪阶层在进行证券投资时所要考虑的现实条件。(二)投资理念相对趋同。目前的工薪阶层大多对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有诸多近忧远虑。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前景、子女未来教育、父母养老送终、健康身体的保障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多的不确定因素,这样的生活状况决定了他们对资金的变现能力、货币的流动性等方面有较多要求,投资的基本目标比较一致。(三)消费方式相对多元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工薪阶层在基本生存需要上有所满足的前提下,开始更多地关注能实现提升生活质量、改善消费品位的相关项目。他们不仅对旅游、健身、美容、娱乐等方面有普遍追求,而且对教育、房产、汽车、人际关系的维系有较大的差异性支出,所以在能使有限的经济收入用于实现更大的效用水平方面的证券投资策略组合方面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四)家庭整体承受风险能力相对有限。在现行的社会保障机制作用下,考虑到工薪阶层受工作年限与经济条件的制约,工薪阶层在各方面的风险系数依旧比较大。但结合我国目前证券投资市场的发展状况来分析,可知工薪阶层在进行证券投资时很难保证有确定的高收益,所以他们在真正面临风险时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应对不暇。从这种角度上来看,在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中还要加入更多的社会与制度的影响因素作为变量分析。(五)适宜进行证券投资的工薪阶层行业相对集中。虽然工薪阶层本身是一个覆盖面相当广泛的概念,但由于收入水平的差距较大,并不是所有的工薪阶层都可以进行证券投资。根据我国历年的行业收入水平排名情况来看,金融业、电信业、汽车业、石油业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有较高的收入,可以考虑进行适度的证券投资。同时,公务员、教师、医生、外企职员、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等职业都可以考虑参与证券投资活动。本文中将主要以工薪阶层的这些有证券投资愿望与能力的人员为分析对象。

二、证券投资策略的基本产品分析

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将资金投放于有价证券上以获取一定收益的行为。证券投资的主要形式为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基金投资等等。证券投资策略即指投资者在进行证券投资前应当掌握的行动方针和谋略,在对总体策略定位的基础上,还可以详细确定市场策略、行业策略、公司策略、期限策略、组合策略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往往是按不同的比例对多种不同风险与收益状况的证券投资工具进行有机组合。可见对各种证券投资的产品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比较是制定合适的证券投资策略的必然要求。

从概念上看,广义的证券包括商品证券(如提货单、购物券等)、货币证券(如支票、商业票据等)以及资本证券(如股票、债券、基金等)。狭义的证券仅指资本证券,它们是代表对一定资本所有权和收益权的投资凭证。在本文中涉及的证券投资工具主要根据后者界定。股票是典型的风险投资工具,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高风险高回报。在我国目前股票市场还不够成熟与规范的情况下,选择股票为主要证券投资工具的投资者需要以足够的时间与专业知识为保证,还要有较充裕的资金和较强的心理承受力。考虑到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整体行情有复苏迹象,并且股票的可选空间较大,投资机会较多,在证券投资策略中可以适当调整绩优股的比重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债券品种比较丰富,一般都有收益与风险适中的特点。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国债、企业债券与地方债券及某些根据特殊需要发行的债券。相对而言,工薪阶层比较了解与愿意购买的主要债券产品是国债和有一定收益保证的企业债券。尤其是前者,因为其相对存款而言具有免税与收益较高的优势,相对股票而言又具有较好信用保证与较强社会信誉等特点,往往是深受工薪阶层欢迎的证券投资品种,也有“金边债券”之称。基金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投资产品。根据不同标准可以进行多种分类,其中股票型基金收益率比较高,一般在8%左右,适合1年期以上的投资;债券基金一般年收益率分别在2%和2.4%左右,收益稳定,本金较安全,可以确定比较自由的投资期,但考虑到其相应费用与持有期时间有关,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品前,可以适当延长投资时间;货币基金是短期低风险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幅度不大,是银行储蓄的良好“替代品”,适合短期投资,也可以作为一种过渡型投资品种。

三、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

工薪阶层在激烈的投资过程中都希望避免或分散较大的投资风险,并达到较高的预期收益,所以正确选择和运用适宜自身情况的证券投资策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设计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时,要顾及诸多因素,比如工薪者的收入水平、消费情况、投资理念、生活区域、职业特点、行业前景、年龄阶段、家庭构成、性格类型等等,不一而足。下文主要从工薪阶层的不同生命周期、家庭阶段、风险偏好、收入水平几方面简单地制定其对应的证券投资策略。

(一)以不同生命周期分类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在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中,强调人们会在人生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生活的消费支出,并达到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消费情况最优配置。由于人们的收入在满足消费之余主要可以用于储蓄与投资,所以该理论在为工薪阶层制定证券投资策略时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提出年轻人家庭收入较少,消费支出水平普遍高于经济收入水平,在此阶段多以负债消费为主,即便有一定剩余资金,也主要用于未来投资资本的原始积累,可以不要过多地考虑证券投资策略。当然,为了鼓励年轻人进行必要的资金贮备,可以建议他们采取定期定额方式购买货币型基金,或采取相对保守的投资策略,相信一定时期的累积可以为下一个生命周期的证券投资提供比较充足的资金和更为丰富的投资经验。随着人们进入中年阶段,收入水平日益增长,收入会多于消费,经济能力和生活方式上都趋于稳定。保证提供子女教育的经费和赡养父母的资金是现阶段工薪阶层主要需考虑的问题,着手准备投资保值与增值计划成为必然的投资选择。此阶段的工薪者可以考虑每月将剩余收入的20%投向较有风险的投资或股票,40%购买各项平衡型基金或其他较为稳定型基金,20%购买新型证券投资产品或选择其他理财或投资工具,10%作为保险资金,另10%作为紧急备用金或储蓄费用。由于他们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应该以进取型投资风格为主,力求投资品种多样化,投资思路开阔化。等到工薪者进入老年阶段,他们收入水平相对消费需要又会略显不足,但由于有中年阶段的投资与理财的补充收入,仍有制定证券投资策略的必要。鉴于老年工薪者几乎没有提高经济收入的发展空间,风险承受能力也越来越低,生活需求相对简单,对养老资金的安全性、保值增值性考虑较多,所以证券投资策略应该以投资收益稳妥、有底线保证为首选目标,尽量少选择风险性、激进性投资工具,以避免养老费用的损失。一般每月可以将多余收入的30%投向平衡型基金,40%购买国债,20%购买货币型基金,10%进行储蓄。这种组合既能对老年工薪者的资金有一定收益保障,缓解通货膨胀或其他经济因素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也能有效降低风险程度,有利于老年工薪者的身心健康,减轻他们的心理与经济压力。总体而言,不论身处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都要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意识,不要低估长期投资的升值能力,要尽早形成证券投资的意识并选择自己比较熟悉与感兴趣的产品。

(二)以不同家庭阶段分类分析

根据家庭所处的阶段,一般可以划分为单身打拼期(一人)、家庭形成期(两人)、家庭建设期(三人以上)、家庭成熟期(子女进入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细分期(子女开始独立生活)等类型。为了简单起见,也有理财专家将其划分为青年家庭、中年家庭和老年家庭。但因为在本文中已经有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在此还是主要侧重于前一种分类标准下的具体分析。1、单身打拼期的工薪阶层,往往因为对于创建事业与组建家庭的考虑比较多,主要资金大多形成对自身和工作或感情的投资,所以在证券投资方面的考虑还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阶段。当然,如果有其他外来资本,又有较多时间与精力学习证券投资方面的新知识,也不排除“借鸡生蛋”的获益。鉴于这种情况尚不是主流趋势,在本文中不必过多涉及。2、家庭形成期的工薪阶层可以合二人之力共同参与证券投资,在资金方面相比单身打拼期的工薪阶层有所增加,投资观念也逐渐形成,对于培育下一代、开展家庭建设、完善家庭设备等方面的考虑还有较大的弹性,所以可以设定比较灵活、主动的证券投资策略,在风险较高、收益也较大的证券投资品种要多加关注,适当增加其在证券投资中的比重以实现增值型投资目标,同时也要增加适当低风险或无风险的投资品种达到保证基本收入的目标。在对日常生活水平不会造成较大影响的前提下,可以用家庭成员中一方的资金大胆尝试多种证券投资手段,并放松心态,强化投资的积极与进步意识。3、处于家庭建设期的工薪阶层无论在经济还是精力上都比家庭形成期的工薪者要更显紧张,但因为年龄或工作经验等原因,投资理念更趋理性与成熟,所以在开源节流的途径选择上也有了更多的方法。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要对小孩养育与培育的费用有充分的估计,同时在证券投资工具的选择上要集中于比较擅长与熟悉的几种工具上,不必过于分散。当然,相对而言,如果已经有了证券投资的心得,还可以适当的融资投入比较有把握的证券产品上。4、处于家庭成熟期的工薪者,一方面事业发展进入上升期,工作比较繁忙,投资的跟踪时间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家庭规模比较确定,在经济收入与支出方面都比较清晰,对未来安排与生活定位比较明了,投资的目标比较明确。此阶段家庭的主要开支是小孩的后续教育经费、夫妻双方的事业发展经费、日常的医疗保健经费等项目。所以应该以温和进取型投资风格为主,可以在扣除日常消费支出后,先将比较固定的存款转换成较有保障的国债或基金,以保证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剩余的零散资金投入货币市场基金及保险。在投资产品期限与种类的选择上,可以与小孩受教育的阶段性费用支出相对应,形成一个中长期(2年以上)的证券投资策略,目标年收益率要在通货膨胀率的两倍以上,并形成长期理财习惯。5、当工薪阶层进入家庭细分期时,如果不要额外负担子女们在经济方面的要求,又没有更多消费支出方面的增加项目,可以在证券投资的长期策略基础上,增加部分短期与中期投资品种,以提高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并能更主动地抓住更多的良好投资机会。当然,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中,在此阶段的工薪者可能要随时应对子女们在事业与家庭发展等方面的追加资本投入需求,所以还是要准备部分流动性较强的证券投资产品提高资金的变现能力。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工薪阶层在不同家庭阶段,都要先保证实现家庭经济基本功能,再顾及证券投资的增值功能,切忌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三)以不同风险偏好分类分析

证券投资中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形势风险、行业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等。一般而言,风险偏好类型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投资者的年龄、收入、性别、经历和个性等具体因素。比如,年龄较小的人不怕失败,所以多为风险趋向型投资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于风险的态度逐渐表现为中立型甚至规避型;收入越高的人们能承受的风险往往比较高,相比而言,收入偏低的人群对于风险大多有回避的倾向。通常认为男性趋于冒险、女性趋于保守,但也有人认为随着现代经济生活中男女承担社会角色的互换及女性在理财中的重要地位,部分女性也呈风险爱好型;一般人生经历比较丰富的个体属风险趋向型,而经历比较简单顺利的个体属于风险规避型,自然也有其他因素可能会影响他们在不同情况下的风险选择。总体而言,工薪阶层中大部分人员属于风险规避型和风险中立型,对证券投资风险的整体承受能力相当有限。只有在对工薪阶层的风险状态基本了解的前提下,才能选择各自适合的证券投资策略。一般而言,对于风险趋向型的工薪投资者可以增加证券投资新品种的比重,因为往往新产品在高风险的后面也隐含高收益。对于风险中立型的工薪阶层可以采取在高、中、低风险型的不同投资工具中设置不同比例以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当然也可以将资金主要投入风险中等的债券和混合型基金上,这样可以集中精力,深入分析比较集中的品种,从而获取更高收益。而风险规避型的投资者一方面可以采取购买国库券、债券基金、货币基金为主的简单投资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各种年度报道与评比结果,选择有较好社会与经济效益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进行集合型证券投资。相对而言,由于货币市场基金与其他低风险理财产品相比较,在收益率相当的情况下,在投资门槛和流动性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可以满足偏好低风险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对资金的高流动性和对收益的稳定性的综合要求,分析人士指出,货币市场基金将继续成为这部分人群的首选理财工具。当然,随着人们对基金市场的熟悉,指数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均可以成为低风险的证券投资产品。由于工薪者处于不同境遇时,也可能改变风险偏好,所以要在对自己的投资意愿有足够了解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证券投资策略。

(四)以不同收入水平分类分析

虽然同为工薪阶层,但收入水平还是有较大差异。比如以湖南省2005年的工资水平为标准,据统计资料显示,当年在职人员的平均月工资水平为1503元。以此为标准,比平均线低20%,但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的工薪者可以认为是低收入群体。而高出平均水平一定值的工薪阶层可归为高收入群体。低收入者一般会采用比较传统与保守的方法进行证券投资,比如购买国库券是他们选择的主要证券投资方式。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一般投资观念传统,家庭理财要求绝对稳健。建议每月做好支出计划,除正常开支外,可将剩余部分分成若干份进行重点证券投资产品的投资理财,切忌广而全,频繁交易。对于风险较大的股票市场,考虑到工薪阶层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专业知识也相对匮乏,可以不做重点考虑。保险、基金和国债等投资产品仍是该收入水平工薪阶层的主要选择。至于高收入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中,可以考虑将大部分资金用于进攻型投资,更大地发挥“钱生钱”的功能。考虑到风险因素,“攻”的资金中又可以分为“稳攻”和“强攻”两部分。对于稳攻部分,有一定投资理财概念的人可以选择购买一些市场波动度较小、预期报酬较稳健的证券产品,如混合型基金、大型蓝筹股等,力求年收益率达到5%-10%的水平;强攻部分则为某些高风险高收益发证券产品组合。可以考虑在专业理财规划师的指点下,将部分资金投入各类预期收益率较高的股票上。在证券投资中,既要有对单个股票和债券、基金行情的把握,又要具有投资组合的理念,以适度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总体而言,在为工薪阶层制定证券投资策略时,要更多地关注他们的不同需求目的以及对不同价格与风险类型产品的需求弹性,从而在保障他们现有资产与生活水平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实现未来资产价值与质量的提升。

也就是说,工薪阶层不论是属于上述哪种类型或阶段,在进行证券投资时,都要具体状况具体对待,并综合考虑以上因素进行抉择。当然,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也有共通之处。一旦工薪者决定了要进行证券投资,就应努力作到以下四点来保证策略生效。(一)制定具体可行的各期目标。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计划,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与经济实力,确定在不同年龄与时期的投资目标,并在达到预期收益水平时要适时收手,重新选择下一个目标。

(二)遵照投资理财的基本规律。总体上工薪阶层进行证券投资策略时要本着“终身快乐”的原则,也就是要尽量作到“抓住今天的快乐,规避明天的风险,追逐未来生活的更加幸福”原则。在具体选择投资品种时,要遵循“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原则。(三)确定详细周全的步骤。作为普通的工薪阶层,最好要制订具体的投资步骤,逐步有效的拓宽投资渠道,增加各层次的投资品种,最终实现自己的投资理想。(四)制定稳中求变的策略。投资策略的适应性与创新性是决定投资成败的重要因素。投资策略有很多,关键是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并在投资实践中不断反思与修正。工薪阶层如果能真正理解与掌握以上四点,在找到适合自己的证券投资策略基础上,加强对策略的落实与调整,在投资理财的道路上必然有较好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柏丹.低风险公务员不妨尝试高风险理财[N]北京现代商报,2004.11.1

[2]理财专家讲解家庭理财误区面面观[EB/OL],2006.3.20.

[3]家庭月收入一万如何低风险理财[EB/OL],2006.2.23.

[4]理财从货币市场基金开始[EB/OL],2006.3.20.

[5]李艳,佘若雯.探寻职业外财富延展女性修炼攻守兼备投资功力[J]大众理财顾问.2006(3).

[6]工薪阶层如何才能获得更多“外快”[EB/OL],2005.4.5

[7]朱桂芳.工薪族理财:收入状况决定风险控制级别[N].南方日报.2005.6.27

[8]彭振武.中国家庭的投资理财模型:工具、模型、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

债券分析方法与投资策略范文6

关键词: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生命周期风险偏好收入水平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工薪阶层依旧是社会经济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部分人群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具有很强的运用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工薪阶层的经济特点分析

工薪阶层是指以获得工作单位相对固定的劳动酬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群体。他们有着比较相似的经济特点,主要表现在: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对工薪阶层来说,收入主要有两个来源——工作收入和理财收入。由于目前大部分工薪阶层的理财观念比较传统,加之我国整体理财的条件不够成熟,理财收入相当有限。相比而言,工作收入在工薪阶层的经济来源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也是他们理财的重要基础,更是工薪阶层在进行证券投资时所要考虑的现实条件。投资理念相对趋同。目前的工薪阶层大多对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有诸多近忧远虑。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前景、子女未来教育、父母养老送终、健康身体的保障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多的不确定因素,这样的生活状况决定了他们对资金的变现能力、货币的流动性等方面有较多要求,投资的基本目标比较一致。消费方式相对多元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工薪阶层在基本生存需要上有所满足的前提下,开始更多地关注能实现提升生活质量、改善消费品位的相关项目。他们不仅对旅游、健身、美容、娱乐等方面有普遍追求,而且对教育、房产、汽车、人际关系的维系有较大的差异性支出,所以在能使有限的经济收入用于实现更大的效用水平方面的证券投资策略组合方面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家庭整体承受风险能力相对有限。在现行的社会保障机制作用下,考虑到工薪阶层受工作年限与经济条件的制约,工薪阶层在各方面的风险系数依旧比较大。但结合我国目前证券投资市场的发展状况来分析,可知工薪阶层在进行证券投资时很难保证有确定的高收益,所以他们在真正面临风险时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应对不暇。从这种角度上来看,在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中还要加入更多的社会与制度的影响因素作为变量分析。适宜进行证券投资的工薪阶层行业相对集中。虽然工薪阶层本身是一个覆盖面相当广泛的概念,但由于收入水平的差距较大,并不是所有的工薪阶层都可以进行证券投资。根据我国历年的行业收入水平排名情况来看,金融业、电信业、汽车业、石油业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有较高的收入,可以考虑进行适度的证券投资。同时,公务员、教师、医生、外企职员、企业中高级治理人员等职业都可以考虑参与证券投资活动。本文中将主要以工薪阶层的这些有证券投资愿望与能力的人员为分析对象。

二、证券投资策略的基本产品分析

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将资金投放于有价证券上以获取一定收益的行为。证券投资的主要形式为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基金投资等等。证券投资策略即指投资者在进行证券投资前应当把握的行动方针和谋略,在对总体策略定位的基础上,还可以具体确定市场策略、行业策略、公司策略、期限策略、组合策略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往往是按不同的比例对多种不同风险与收益状况的证券投资工具进行有机组合。可见对各种证券投资的产品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比较是制定合适的证券投资策略的必然要求。

从概念上看,广义的证券包括商品证券、货币证券以及资本证券。狭义的证券仅指资本证券,它们是代表对一定资本所有权和收益权的投资凭证。在本文中涉及的证券投资工具主要根据后者界定。股票是典型的风险投资工具,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高风险高回。在我国目前股票市场还不够成熟与规范的情况下,选择股票为主要证券投资工具的投资者需要以足够的时间与专业知识为保证,还要有较充裕的资金和较强的心理承受力。考虑到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整体行情有复苏迹象,并且股票的可选空间较大,投资机会较多,在证券投资策略中可以适当调整绩优股的比重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债券品种比较丰富,一般都有收益与风险适中的特点。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国债、企业债券与地方债券及某些根据非凡需要发行的债券。相对而言,工薪阶层比较了解与愿意购买的主要债券产品是国债和有一定收益保证的企业债券。尤其是前者,因为其相对存款而言具有免税与收益较高的优势,相对股票而言又具有较好信用保证与较强社会信誉等特点,往往是深受工薪阶层欢迎的证券投资品种,也有“金边债券”之称。基金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投资产品。根据不同标准可以进行多种分类,其中股票型基金收益率比较高,一般在8%左右,适合1年期以上的投资;债券基金一般年收益率分别在2%和2.4%左右,收益稳定,本金较安全,可以确定比较自由的投资期,但考虑到其相应费用与持有期时间有关,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品前,可以适当延长投资时间;货币基金是短期低风险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幅度不大,是银行储蓄的良好“替代品”,适合短期投资,也可以作为一种过渡型投资品种。

三、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

工薪阶层在激烈的投资过程中都希望避免或分散较大的投资风险,并达到较高的预期收益,所以正确选择和运用适宜自身情况的证券投资策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设计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时,要顾及诸多因素,比如工薪者的收入水平、消费情况、投资理念、生活区域、职业特点、行业前景、年龄阶段、家庭构成、性格类型等等,不一而足。下文主要从工薪阶层的不同生命周期、家庭阶段、风险偏好、收入水平几方面简单地制定其对应的证券投资策略。

以不同生命周期分类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在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中,强调人们会在人生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生活的消费支出,并达到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消费情况最优配置。由于人们的收入在满足消费之余主要可以用于储蓄与投资,所以该理论在为工薪阶层制定证券投资策略时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提出年轻人家庭收入较少,消费支出水平普遍高于经济收入水平,在此阶段多以负债消费为主,即便有一定剩余资金,也主要用于未来投资资本的原始积累,可以不要过多地考虑证券投资策略。当然,为了鼓励年轻人进行必要的资金贮备,可以建议他们采取定期定额方式购买货币型基金,或采取相对保守的投资策略,相信一定时期的累积可以为下一个生命周期的证券投资提供比较充足的资金和更为丰富的投资经验。随着人们进入中年阶段,收入水平日益增长,收入会多于消费,经济能力和生活方式上都趋于稳定。保证提供子女教育的经费和赡养父母的资金是现阶段工薪阶层主要需考虑的问题,着手预备投资保值与增值计划成为必然的投资选择。此阶段的工薪者可以考虑每月将剩余收入的20%投向较有风险的投资或股票,40%购买各项平衡型基金或其他较为稳定型基金,20%购买新型证券投资产品或选择其他理财或投资工具,10%作为保险资金,另10%作为紧急备用金或储蓄费用。由于他们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应该以进取型投资风格为主,力求投资品种多样化,投资思路开阔化。等到工薪者进入老年阶段,他们收入水平相对消费需要又会略显不足,但由于有中年阶段的投资与理财的补充收入,仍有制定证券投资策略的必要。鉴于老年工薪者几乎没有提高经济收入的发展空间,风险承受能力也越来越低,生活需求相对简单,对养老资金的安全性、保值增值性考虑较多,所以证券投资策略应该

以投资收益稳妥、有底线保证为首选目标,尽量少选择风险性、激进性投资工具,以避免养老费用的损失。一般每月可以将多余收入的30%投向平衡型基金,40%购买国债,20%购买货币型基金,10%进行储蓄。这种组合既能对老年工薪者的资金有一定收益保障,缓解通货膨胀或其他经济因素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也能有效降低风险程度,有利于老年工薪者的身心健康,减轻他们的心理与经济压力。总体而言,不论身处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都要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意识,不要低估长期投资的升值能力,要尽早形成证券投资的意识并选择自己比较熟悉与感爱好的产品。

以不同家庭阶段分类分析

根据家庭所处的阶段,一般可以划分为单身打拼期、家庭形成期、家庭建设期、家庭成熟期、家庭细分期等类型。为了简单起见,也有理财专家将其划分为青年家庭、中年家庭和老年家庭。但因为在本文中已经有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在此还是主要侧重于前一种分类标准下的具体分析。

1、单身打拼期的工薪阶层,往往因为对于创建事业与组建家庭的考虑比较多,主要资金大多形成对自身和工作或感情的投资,所以在证券投资方面的考虑还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阶段。当然,假如有其他外来资本,又有较多时间与精力学习证券投资方面的新知识,也不排除“借鸡生蛋”的获益。鉴于这种情况尚不是主流趋势,在本文中不必过多涉及。

2、家庭形成期的工薪阶层可以合二人之力共同参与证券投资,在资金方面相比单身打拼期的工薪阶层有所增加,投资观念也逐渐形成,对于培育下一代、开展家庭建设、完善家庭设备等方面的考虑还有较大的弹性,所以可以设定比较灵活、主动的证券投资策略,在风险较高、收益也较大的证券投资品种要多加关注,适当增加其在证券投资中的比重以实现增值型投资目标,同时也要增加适当低风险或无风险的投资品种达到保证基本收入的目标。在对日常生活水平不会造成较大影响的前提下,可以用家庭成员中一方的资金大胆尝试多种证券投资手段,并放松心态,强化投资的积极与进步意识。

3、处于家庭建设期的工薪阶层无论在经济还是精力上都比家庭形成期的工薪者要更显紧张,但因为年龄或工作经验等原因,投资理念更趋理性与成熟,所以在开源节流的途径选择上也有了更多的方法。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要对小孩养育与培育的费用有充分的估计,同时在证券投资工具的选择上要集中于比较擅长与熟悉的几种工具上,不必过于分散。当然,相对而言,假如已经有了证券投资的心得,还可以适当的融资投入比较有把握的证券产品上。

4、处于家庭成熟期的工薪者,一方面事业发展进入上升期,工作比较繁忙,投资的跟踪时间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家庭规模比较确定,在经济收入与支出方面都比较清楚,对未来安排与生活定位比较明了,投资的目标比较明确。此阶段家庭的主要开支是小孩的后续教育经费、夫妻双方的事业发展经费、日常的医疗保健经费等项目。所以应该以暖和进取型投资风格为主,可以在扣除日常消费支出后,先将比较固定的存款转换成较有保障的国债或基金,以保证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剩余的零散资金投入货币市场基金及保险。在投资产品期限与种类的选择上,可以与小孩受教育的阶段性费用支出相对应,形成一个中长期的证券投资策略,目标年收益率要在通货膨胀率的两倍以上,并形成长期理财习惯。

5、当工薪阶层进入家庭细分期时,假如不要额外负担子女们在经济方面的要求,又没有更多消费支出方面的增加项目,可以在证券投资的长期策略基础上,增加部分短期与中期投资品种,以提高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并能更主动地抓住更多的良好投资机会。当然,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中,在此阶段的工薪者可能要随时应对子女们在事业与家庭发展等方面的追加资本投入需求,所以还是要预备部分流动性较强的证券投资产品提高资金的变现能力。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工薪阶层在不同家庭阶段,都要先保证实现家庭经济基本功能,再顾及证券投资的增值功能,切忌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以不同风险偏好分类分析

证券投资中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形势风险、行业风险、财务风险、治理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等。一般而言,风险偏好类型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投资者的年龄、收入、性别、经历和个性等具体因素。比如,年龄较小的人不怕失败,所以多为风险趋向型投资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于风险的态度逐渐表现为中立型甚至规避型;收入越高的人们能承受的风险往往比较高,相比而言,收入偏低的人群对于风险大多有回避的倾向。通常认为男性趋于冒险、女性趋于保守,但也有人认为随着现代经济生活中男女承担社会角色的互换及女性在理财中的重要地位,部分女性也呈风险爱好型;一般人生经历比较丰富的个体属风险趋向型,而经历比较简单顺利的个体属于风险规避型,自然也有其他因素可能会影响他们在不同情况下的风险选择。总体而言,工薪阶层中大部分人员属于风险规避型和风险中立型,对证券投资风险的整体承受能力相当有限。只有在对工薪阶层的风险状态基本了解的前提下,才能选择各自适合的证券投资策略。一般而言,对于风险趋向型的工薪投资者可以增加证券投资新品种的比重,因为往往新产品在高风险的后面也隐含高收益。对于风险中立型的工薪阶层可以采取在高、中、低风险型的不同投资工具中设置不同比例以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当然也可以将资金主要投入风险中等的债券和混合型基金上,这样可以集中精力,深入分析比较集中的品种,从而获取更高收益。而风险规避型的投资者一方面可以采取购买国库券、债券基金、货币基金为主的简单投资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各种年度道与评选结果,选择有较好社会与经济效益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进行集合型证券投资。相对而言,由于货币市场基金与其他低风险理财产品相比较,在收益率相当的情况下,在投资门槛和流动性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可以满足偏好低风险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对资金的高流动性和对收益的稳定性的综合要求,分析人士指出,货币市场基金将继续成为这部分人群的首选理财工具。当然,随着人们对基金市场的熟悉,指数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均可以成为低风险的证券投资产品。由于工薪者处于不同境遇时,也可能改变风险偏好,所以要在对自己的投资意愿有足够了解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证券投资策略。

以不同收入水平分类分析

虽然同为工薪阶层,但收入水平还是有较大差异。比如以湖南省2005年的工资水平为标准,据统计资料显示,当年在职人员的平均月工资水平为1503元。以此为标准,比平均线低20%,但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的工薪者可以认为是低收入群体。而高出平均水平一定值的工薪阶层可归为高收入群体。低收入者一般会采用比较传统与保守的方法进行证券投资,比如购买国库券是他们选择的主要证券投资方式。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一般投资观念传统,家庭理财要求绝对稳健。建议每月做好支出计划,除正常开支外,可将剩余部分分成若干份进行重点证券投资产品的投资理财,切忌广而全,频繁交易。对于风险较大的股票市场,考虑到工薪阶层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专业知识也相对匮乏,可以不做重点考虑。保险、基金和国债等投资产品仍是该收入水平工薪阶层的主要选择。至于高收入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中,可以考虑将大部分资金用于进攻型投资,更大地发挥“钱生钱”的功能。考虑到风险因素,“攻”的资金中又可以分为“稳攻”和“强攻”两部分。

对于稳攻部分,有一定投资理财概念的人可以选择购买一些市场波动度较小、预期酬较稳健的证券产品,如混合型基金、大型蓝筹股等,力求年收益率达到5%-10%的水平;强攻部分则为某些高风险高收益发证券产品组合。可以考虑在专业理财规划师的指点下,将部分资金投入各类预期收益率较高的股票上。在证券投资中,既要有对单个股票和债券、基金行情的把握,又要具有投资组合的理念,以适度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总体而言,在为工薪阶层制定证券投资策略时,要更多地关注他们的不同需求目的以及对不同价格与风险类型产品的需求弹性,从而在保障他们现有资产与生活水平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实现未来资产价值与质量的提升。

债券分析方法与投资策略范文7

本文的约束性制度分析框架是建立在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内涵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即制度是与具体行为集密切相关的规范体系。本文所谓的约束性制度安排是在制度抽象内涵基础上的具体化,是为了研究特定问题而做的有目的性的概念框定。所谓约束性制度,是指针对特定的目标和约束对象,由一系列规则(包括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参与人及其实施机制所构成的制度均衡。根据定义,我们可以明确约束性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特定的约束目标和约束对象(即被约束的客体)、规则(包括正式的与非正式的)、组织或个人(即实施约束的主体)以及制度实施机制。不同的约束性制度安排会对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选择产生不同影响,进而引起市场运行效率的差异。就企业债券市场来说,约束性制度安排是为了保证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有效,从而对企业的发债行为实施必要的制度约束,以减少投资者和企业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约束性制度安排最重要的实施机制,就是能对企业的信用状况做出很好的鉴别,从而保证市场债务契约的有效执行,既要保护投资者的投资利益,同时又不能因噎废食把信用良好的企业拒之于市场之外,阻碍企业债券市场的正常发展。

本文依据约束性制度安排的规则(包括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博弈参与人及其策略行为选择的不同,进而形成的不同制度实施机制,将企业债券市场的约束性制度分为两类,即政府约束制度和市场约束制度。至于是否存在其他可行的约束性制度安排,本文不做深入探讨。同时,本文的研究有两个基本的假设前提:(1)假设对债权人保护的法律能够得到严格执行,发债主体的债务责任存在法律的硬约束,即如果出现逾期不能偿债付息,发债企业将面临法定的破产清算;(2)假设两种约束制度具有相同的目标,即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以保证企业债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有效,这一假设是为了消除政府多元目标对模型研究的可能影响。

二、企业债券的政府约束制度分析

企业债券市场的政府约束制度分析的前提是,假设政府具有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动机,以实现企业债券市场资源配置机制的充分有效。为实现此目标,政府通过制定行政法规,运用政府管理手段对发债企业的发债资格、债券发行价格以及发行数量实施严格限制,从而对可能的高违约风险企业构成市场进入限制,以保护投资者的投资利益。由此,政府的行政法规,以及由政府、企业、投资者和信用评级机构等市场参与主体构成的动态博弈过程,就形成了政府约束制度的实施机制。市场参与主体依据各自不同的激励和约束条件来选择最优的策略行为,以实现自己的最大化收益。

自1987年《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实施以来,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制度约束一直是典型的政府约束性制度安排。政府对企业债券的发行实施严格的政府审批制和年度发行额度计划。同时,对发债主体的资格进行严格限定,非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几乎没有资格发行企业债券,并且从1994年开始,地方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也受到限制。在这些限制措施的基础上,对企业债券的发行价格和数量也做了相应的限制性规定,债券的发行价格不得高于相同期限银行定期储蓄存款利率的40%,企业一次性发行的债券数量必须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的审批并指定用途。政府对企业债券市场的行政性规则约束,对发债企业、投资者和信用评级机构的最优策略行为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按照一般的财务理论,影响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基本决定性因素是融资成本,企业根据不同的融资成本对可供选择的融资方式进行排序,进而选择成本最低的融资方式。理论和经验研究都已证明,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融资,债券的融资成本低于股票融资成本。因此,在多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债券的年融资规模通常是股票市场融资规模的3—10倍。但是在我国,由于政府对企业债券的发行实施繁琐的行政审批程序,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发债的非财务成本,比如时间成本和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而产生的风险成本。虽然政府对债券发行价格的管制,降低了企业债券融资的财务成本,但由于非财务成本的大幅增加,使企业债券融资的财务成本与非财务成本之和大大高于股票融资的成本。这就使得大部分企业尽管对债券融资有内在的强烈需求,但是在过高的融资成本面前不得不退缩去寻求新的融资途径。

政府通过严格的行政审批,对发债申请企业实行严格的筛选,而其筛选的标准却是选择那些国有独资或具有市场垄断背景的特殊企业,从而实现了政府对企业债券市场的约束目标,即降低了债券市场的违约风险,保护了投资者利益。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却是以牺牲资本的运用效率为代价的。企业债券市场的价格管制,使这些特殊企业获得了相当廉价的资本,从而造成对资本的过度需求。与此同时,由于这些企业具有“准政府”的信用背景,因此其自身并不存在硬性的信用约束压力。它们相信,即使出现企业信用危机,国家也会承担最后的还债责任。这两方面的原因必然导致资本的低效率运用,无法实现金融资源的最优配置。

对于投资者来说,由于政府对企业的发债资格实施严格的审批,而且被获准发债的企业事实上也都具有“准政府”的特殊性质,这也就向投资者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投资于这些企业债券是没有违约风险的。因为从本质上来说,政府对企业发债资格的审批,其实是承担了对债券的隐性担保责任,企业如果出现违约行为,投资者必然认为是政府的审批环节出现问题,因此必须由政府承担还债义务。在实践当中,政府也确实没有让投资者失望过,许多发债企业无法到期归还的债息,最后都由政府承担了下来。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本该由投资者承担的信息搜集、分析和鉴别的责任却被审批制下的政府取代了,这直接导致投资者对市场信息需求不足,信息搜集、分析和鉴别能力低下,对证券市场缺乏风险意识。由此,政府与投资者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相互畸形依赖的恶性循环,投资者越是不成熟,政府迫于追求社会稳定的压力就越是要出面保护,政府越是通过这种方式保护投资者,投资者就越是成熟不起来。投资者群体的不成熟必然导致不成熟的证券市场。我国证券市场当前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恶性循环的后果。

由于发债企业和投资者在政府约束制度下的行为扭曲,直接导致对信用评级信息的市场需求不足,严重限制了信用评级机构的健康发展。一个行业的发展必须有持久广泛的需求者作为支撑,而信用评级机构作为信用信息产品的提供者,其真正的需求者是投资者,而不是发债企业。如果一个行业不服务于它的真正需求群体,那么它的发展结果可想而知。而在政府约束制度下的企业债券市场,作为信用信息产品供给者的信用评级机构只能服务于发债企业,而不可能以它的真正需求群体即投资者为服务对象。因为,通过行政审批的发债企业,获取信用评级机构的债券信用评级仅仅是为了履行债券发行的法律程序而已,这样的信用评级信息对投资者到底有多大价值也可想而知。

事实上,投资者也不会根据信用评级信息去判断某一企业债券的潜在市场风险。更何况,政府还对债券的发行价格实施管制,信用评级信息不可能从根本上影响企业债券的定价。这样所导致的后果就是,本应服务于投资者的信用评级机构却转变为以服务于发债企业为导向,从而造成本应作为第三方监督者而存在的信用评级机构,现在却完全成为发债企业的附庸,其对企业债券市场的约束职能根本无法得到发挥。政府约束制度扭曲了整个信用评级行业的运行机制,使信用评级机构不可能在债券市场中内生地成长起来,从而导致我国的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证券市场的发展。三、企业债券的市场约束制度分析

在企业债券市场的市场约束制度分析中,本文假设市场机制内生地存在与政府约束制度相同的目标,即最大化地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以保证企业债券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有效。之所以作如此假设,是因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企业债券市场存在的前提,如果出现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将会导致企业债券市场的萎缩乃至最终消失,而这一结果就使研究失去了意义。但是在市场约束制度下,企业债券市场的各参与主体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政府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约束主体而存在,而只是作为保证契约执行的仲裁者。在此种情况下,对发债主体的行为约束就不是由单一的市场主体来完成,而是由发债企业、投资者和信用评级机构三者之间的动态博弈过程来实现。市场约束制度本身所构成的激励与约束环境,将使博弈参与人选择不同于政府约束制度下的最优策略行为。

在市场约束制度下,政府对发债企业的资格审批将不复存在,而这一企业筛选过程将由市场各参与主体的互动机制来完成。企业能否进入债券市场,能不能按照既定价格顺利地发行债券,完全是由投资者根据所披露的信息判断之后的购买行为决定。市场化的筛选机制对试图发行债券的企业不会构成不合理的人为歧视,而是以企业所能提供的市场收益和风险为标准,所有的企业都处于平等的市场地位。在这种筛选机制下,进入债券市场的企业,由于没有了“准政府”性质的信用担保,也就必然面临更多的信用约束。因为低效率的资本运行只会增加其破产清算的风险,硬预算约束机制可以有效激励企业提高资本的运行效率,这也是企业能够持续经营的必然选择。

市场约束制度不仅可以促进企业提高资本的运行效率,更有利于形成合理的证券市场融资结构。因为,在市场约束制度下,债券的发行价格是由市场根据企业的信用状况决定的,因此,企业只是根据不同融资方式的财务成本差异来选择债券融资还是股票融资,或者是其他可选择的融资方式。也就是说,企业所面对的融资成本一般都是显性的,很少存在由于不确定性的人为因素所引起的隐含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种融资市场都不可能过度膨胀,金融市场内在的资源配置的价格机制可以有效抑制单一市场泡沫的产生。证券市场的融资结构由市场自身的规律决定,而不是由某种人为的主观意志决定,这样的市场结果必然是遵循效率原则的。

在市场约束制度下,企业债券市场的投资者必须自己承担投资决策失误的风险责任,从而有利于促进成熟投资者和成熟证券市场的形成。分析到这里,我们必须强调的一点是,任何债券市场都必然存在投资风险,并不是没有违约存在的企业债券市场才是健康的市场,重要的是风险和收益的最终承担主体是谁。在政府约束制度下,政府实质上承担了最终的市场风险,因此,投资者只能获得低风险收益。而在市场约束制度下,政府不再承担市场的筛选责任,债券价格也由市场来决定,这时的投资者就必须自己承担债券投资可能存在的风险,同时也可以获得与风险相对应的收益。在此种情况下,投资者在进行企业债券投资时,就必然时刻关注企业的动态信用评级信息,搜集、分析并鉴别不断变化的有关企业的各种相关信息,以便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这样一个理性的投资决策过程,不仅可以让投资者深刻认识债券市场的风险属性,增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而且还可以不断提高投资者的信息搜集、分析和鉴别的能力,促进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更趋于成熟,进而促进整个证券市场走向成熟。

市场约束制度下的信用评级机构,必然是以投资者的需求为导向的,并由此能够与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同步获得内生性成长。因为,在市场约束制度下的企业债券市场的各参与主体的动态博弈过程中,评级机构将深知市场信誉对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评级机构只有向投资者提供独立、客观、准确的信用评级信息,才可以在投资者群体当中不断积累信誉资本,获得更多投资者的信任,进而增加对其信用信息产品的需求。而如果只是一味地满足发债企业的筹资要求,那么,在市场重复博弈过程中就可能根本无法生存。市场约束制度下的企业债券市场必然会形成这样的逻辑,即发债企业只有选择拥有雄厚信誉资本,得到投资者认可的评级机构,才有可能顺利进入债券市场,而这本身就构成对发债企业强有力的约束。虽然,这种约束机制完全不同于政府约束制度,但是,这样的约束机制会促使信用评级机构向投资者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信用评级信息,而且投资者也迫切需要这样的信用信息产品,从而促使信用评级行业得以快速发展和成熟。

四、结论

尽管企业债券市场在我国的出现早于股票市场,而且发行企业债券的优势也相当明显,但企业债券在我国的发展却并不顺利,其根源就在于政府约束制度的长期存在。政府约束性制度造成了国家信用的过度倾斜,除了国债之外,中央或地方政府的企业债券、重点建设债券、国家建设债券等均直接或间接地以国家信用作为担保。国家信用过度倾斜的信用制度,使风险收益机制下的市场约束乏力,从而给债券市场的参与主体带来一系列的行为扭曲。政府对企业债券市场的约束性制度安排,已经严重破坏了该市场的内在属性,致使其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阻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使企业债券市场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为了消除政府约束制度缺陷给证券市场发展带来的扭曲,向市场约束制度转变就成为一种必然。但是,市场约束制度也不是让政府对企业债券市场放任不管,因为在本事的分析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设前提:市场约束制度得以建立的基础是债权人的权利能够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而这需要政府作为契约执行的仲裁者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在逐步取消企业债券政府约束措施的同时,国家还必须严格实施法律,切实保护债权人的正当利益。如果没有较完善的法制作为保障,市场约束制度将很难有效发挥作用,企业债券市场也很难有持久健康的发展。

债券分析方法与投资策略范文8

[关键词]商业银行;战略转型;债券承销

[DOI]10.13939/ki.zgsc.2015.42.068

在我国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并加快建立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背景下,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和金融脱媒的趋势,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传统信贷业务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企业直接融资相对之前以商业银行为金融中介的间接融资比重大幅提高,这种变化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加快发展中间业务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商业银行发展的业务重心。

1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金融脱媒现象大约60年前就在发达经济体开始表现出来,由于股权融资、债券融资以及其他直接融资方式开始挑战原来以银行信贷为主的融资体系,储蓄来源在资本市场可获得的收益水平高于银行可支付的利率水平,这就使得大量资金从银行金融体系流向证券市场以获得更高的收益,资金开始在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系外循环,直接融资渠道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接受。

自1990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各类非银金融机构借鉴国外发达市场的经验,积极研发金融创新产品并大力运用推广,把业务发展重心放在了以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渠道上,以获得高额收益。以往商业银行的负债对象可以通过投资基金或者证券类产品从资本市场获得比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更高的回报而形成储蓄分流现象。同时,作为社会融资主体的企业借款人则可以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获得资金。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资金来源日益显现出不稳定性,负债期限结构也逐渐由中长期向短期化转变。大中型优质企业对商业银行贷款融资的依赖性逐渐降低,使得信贷业务集中度较高的商业银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加大投入,这使得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进一步加剧。因此,我国在金融脱媒趋势下,以传统商业银行为中心的融资格局正在弱化,加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速,导致利差收益收窄,商业银行间的传统业务竞争日益激烈,其发展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然而,商业银行在遭遇直接融资渠道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挑战,也面临着金融脱媒带来的战略转型机遇。在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被弱化的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通过减少对信贷业务的依赖并降低信贷集中度,调整客户结构,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尤其是非利息收入产品的研发,不断增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新环境下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

商业银行在战略转型的过程中应分析把握好市场需求和走向,着力发展金融市场业务。首先,同业融资业务规模与资本市场的发展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资本市场作用越大,同业融资的需求也会更强。其次,融资融券收益权质押、股票质押、资产代持、资产证券化和PPP等同业投资业务可以对资本市场和金融交易创新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产业基金、并购基金及信托直投贷款等创新手段也能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新型的融资服务。最后,债券承销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向交易银行转变的桥梁,或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盈利点。发行债券对融资企业来说不仅融资成本较低,而且可以使部分企业不受银行的信贷政策限制。通过债券融资已成为当今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也成为商业银行向优质企业客户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的切入点。

2我国债券市场现状

从国际角度来看,长期以来债券市场在世界金融市场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世界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都会涉及债券市场。我国债券业务起步较晚,但随着2005年5月和200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先后颁布实施了《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和《银行问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使中国债券市场不再局限于企业债和公司债为主的交易所市场,带动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在2002―2012年期间,中国直接融资市场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2002年的53%由股权融资转变为2012年的90%由债券市场承担。目前银行间市场的债务融资工具主要由超短期融资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非公开定向发行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票据等组成。我国商业银行正在从传统的信贷融资业务向债券承销等新融资方式转变,债券资产占比逐年上升。

3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债券承销业务的意义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债券市场在近十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债券承销业务也逐步转变为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重点业务。债券承销业务在新形势下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多层次的重要意义。

首先,大力发展债券承销业务是商业银行转变盈利模式的有效手段。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已经充分认识到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对其出传统信贷业务的影响,针对近几年资本市场发展的提速,商业银行主动转变发展战略,进行结构性的转型,将以信贷业务为主的收入结构转向发展债券承销等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中,赚取存贷款利差是主要的盈利手段,各家商业银行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使贷款增量最大化,但是信贷业务发展则受制于央行制定的75%的存贷比规则,从实质上来说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取决于其扩大存贷比分母的能力即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营销能力。然而随着当前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的扩展以及各地陆续整合成立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地方性商业银行,使商业银行间的负债业务竞争不断加剧,同时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与金融创新产品的蓬勃发展也推高了商业银行负债端的资金成本,使资产业务的投放和收益均出现下降趋势,导致商业银行不得不把其资产业务由大型优质客户转向中小企业,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被迫增大。2014年,债务类融资工具的平均利率与普通存款利率相比优势较大,其基本成为货币市场基金、理财等产品的主要标的物。金融市场业务已成为当今商业银行资产结构调整的新方向,它已由过去承担金融机构间的资金融通工具转变为集机构资金融通、资产管理、投行业务于一身的新利润增长点。债券承销业务作为金融市场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可小觑。债券承销与传统信贷业务相比具有不受存贷比和信贷政策限制、信用风险小及业务后续管理易于操作等特点,其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多元化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力发展债券承销业务可有效节约经济资本、抵消因储蓄增量受限导致银行存贷比上升、可贷资金下降、利差收窄等不利影响并有效的控制信用风险。

其次,债券承销业务在金融脱媒的影响下成为商业银行进一步拓展企业客户并为其提供全方位的、综合的、金融服务纽带。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近年来几次货币政策调整表现出了存贷款利率的非对称调整,作为商业银行主要客户的大型优质企业在与商业银行的合作中处于绝对强势地位,银行从长期维护重点客户和长期发展角度考虑对其在业务合作中提出的要求都会尽量实现,这就造成商业银行有限的业务资源被迫接受了低于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收益的利差收益。同时,对于银行的优质企业客户来说,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融资模式,债券类融资工具以其低廉的融资成本打破了企业以银行信贷为主的融资体系,降低了企业对银行的依赖程度。因此,债券承销业务在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成为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有效突破口,既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规避了银行信贷政策约束,又提升了银行资本运用能力和回报收益率,使银企实现利益共赢。

再次,商业银行发展债券承销业务可以开拓与非银金融机构合作的新模式。长期以来,券商等非银金融机构参与了市场上公司债承销的绝大部分业务,而保险公司则是债券市场的最大长期投资者,其往往会将债券持有到期,这使得我国债券市场流动性明显不足。随着金融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超短期融资券及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PPN)的陆续推出,商业银行开始逐步从事债券承销及投资领域,其现有的以国债、央票等为主的债权类资产结构开始调整,短融、中票、企业债及公司债的配置逐渐增大。但因商业银行债券承销业务起步较晚、承销经验略显不足,商业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商业银行以自身资金优势与非银金融机构的资源、渠道优势加以结合,积极寻求与非银金融机构的合作发展模式是近期商业银行发展债券承销业务的突破口。自2011年起,商业银行积极参与介入债券承销和投资业务,使债券银行间市场的交易量和流动性得到大幅度提升。近期公司债的发行承销工作在商业银行中备受重视,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公司债券业务也将对交易所市场的活跃度和流动性带来积极的影响。

最后,商业银行发展债券承销业务,既是我国商业银行新形势下战略转型的需要,又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阶段,各级政府把保证和改善民生作为重点工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性安居工程方面资金投入需求巨大。如果地方政府完全以财政资金投入往往不能覆盖项目的资金需求,这就需要商业银行积极创新,运用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票据及资产证券化等新型融资方式积极拓宽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商业银行应紧密结合当前国家宏观政策,以国家推进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债券承销业务,优化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改善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城镇化建设融资成本,在全力支持国家建设的同时实现商业银行业务的战略转型。

4商业银行债券承销业务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债券承销业务的时间不长,承销经验不够丰富,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债券承销业务之前,首先应按照自身业务特点、规模、模式建立一套适合的风险防控体系。商业银行债券承销风险防控要明确债券承销业务的各项风险点,制定严格的项目准入标准并确定独立的营销、立项、审批、发行和承销后续管理处置流程,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发展债券承销业务。下面本文就商业银行债券承销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简要分析。

4.1信用风险

在债券承销业务中,主承销商一般会对发行人的信用等级有既定要求,发行人具有AAA、AA的信用评级会更受承销商的青睐。然而,当前直接融资市场的高速发展,导致不通信用级别的债券收益率不断分化。商业银行凭借雄厚的自有资金和风险承受能力,往往为了追求更高的回报选择一些BBB级的债券发行人。部分商业银行并未对除了信贷业务以外的债券承销业务进行统一的动态授信管理,并未将其风险纳入债券投资风险管理范畴和信贷风险管理范畴,使得商业银行债券承销业务的信用风险陷入真空区域。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于2011年下发《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使用外部信用评级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对放行人、市场情况以及相关文件严格履行尽职调查职责,审慎使用外部评级。商业银行应建立自己内部的信用评级体系并与外部评级相结合,共同评价债权发行人的信用水平,谨慎选择发行人,积极防范债券承销中的信用风险。

4.2定价风险

商业银行的债券承销业务能否有效实现预期收益主要依赖于债券发行价格的合理定价。在包销模式下,承销过程往往会因投资者认为债券定价偏高,承担风险较大而未全额承销,从而使商业银行使用自有资金完成全部承销过程导致大部分风险转由商业银行自身承担;如果定价过低,则会导致债券发行人融资规模受限。可见,债券发行定价合理与否是商业银行债券承销业务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商业银行应审慎评估债券承销业务的市场环境和价格因素,在包销模式下应采取主动风险管理的方法并将包销的债券发行金额列入统一的授信管理体系,提前对可能由于包销定价不合理导致被动投资包销余券的风险做出判断。同时,还应建立风险处置预案及具体的操作流程,确保预案的可操作性。关于余券包销问题,商业银行设立的处置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6个月,并且应最大程度上通过二级市场进行发售,尽量避免商业银行余券内部消化,直接转售给自身的交易投资部门。如果只能内部转售处理余券,商业银行必须设立单独的风险处置账户,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要求执行。

4.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各业务条线中存在的主要风险之一,尤其是在债券承销日常业务中防范难度较大。很多债券发行人组织架构层级较多、内部资金运作程序复杂,有部分大型集团类企业客户通过高信用等级的发债主体进行债务融资,将融入资金通过内部运作流转至其他用款人,从而加剧了监管难度,增加了业务操作风险。另外,就商业银行内部来说,余券内部消化从表面上看是债券承销部门完成了承销任务,投资交易部门也达成了投资目标,而实际上则是将风险转嫁给商业银行自身。另外,就当前市场上应用最多的短期融资券来说,有些发行人将以此类工具融入的短期资金投资于期限较长的项目投资,将债务融入资金进行人为的期限错配,使短期资金使用长期化,如果接下来的循环发行等操作出现问题,则会产生较大的风险因素。因此,商业银行在开展债券承销业务前应建立严格有效地风险隔离制度,保持业务流程的独立性,依法监管融入资金的使用路径,确保交易投资部门的业务自主和风险可控。

4.4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在开展债券承销业务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法律问题,各类合同、协议,尤其是发行中涉及的投标文件和配售缴款通知书等重要文件应当经过法律审核,避免因法律漏洞产生的纠纷并根据法律要求合理留存。商业银行还应在承销过程中通过法律手段规避承担还本付息连带责任,同时还应在承销后续管理中及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发行人的资金运用状况、信用评级变化情况进行及时的信息披露,对重大变化和兑付情况依法向上级单位报告。

5商业银行发展债券承销业务的建议和策略

金融脱媒推动了债券融资市场的发展,使企业获得了更大的融资空间和途径。我国商业银行从事债券承销业务起步较晚,但依靠其专业的信用分析能力、强大的客户基础、分支机构、资金实力以及良好的交易能力和风控机制,抓住了这次战略转型的机遇。在金融脱媒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在发展债券承销业务时,应注意运用以下策略。

首先,商业银行应从公司信贷客户中发掘潜在的债券承销机会。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在债券承销业务经验较券商有一定差距,但商业银行在公司信贷业务方面的经验却十分丰富。商业银行的公司信贷业务客户资源的积累是开展债券承销业务的绝对优势。金融脱媒促使原有的公司信贷业务客户逐渐放弃传统的融资方式以寻求更低的融资成本,使商业银行要以债券承销等新业务来逐步代替信贷业务。因此,这种双赢符合各方需求的局面,使商业银行开展债券承销业务具有先天优势。商业银行应深入分析授信客户的提款情况并以此分析原有的授信类别是否合理。如果出现授信额度的未实际用信比例较大,那么应与客户进行积极沟通,寻求其他业务机会,尽可能地将原有的贷款人变成未来的发行人,避免潜在的客户资源流失。

其次,商业银行应合理进行客户分级并将内、外部评级有效结合起来,以控制债券承销业务的风险。商业银行原有的对企业贷款融资类客户的内部评级是债券承销业务的有效参考,但是仅仅依靠内部的评级机制很难有效控制业务风险。债券承销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在战略转型阶段发展的新型业务,对于其整体风险的认识还不能够很好地把控,因此结合外部评级机构对债券发行人的信用评级共同确定业务风险是非常必要的。只有以内部和外部信用评级共同作为依据,将客户进行合理化分级,才能更好地帮助商业银行进行合理定价、把控风险并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率。

最后,由于以往债券承销业务大多集中在交易所市场进行,主要由券商等非银金融机构来承担承销工作,大部分商业还未取得交易所主承销商资格。从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银行间市场来看,截至2015年1月,也仅有42家商业银行获得主承销商资格,其中A类主承销商33家,B类主承销商有9家。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42家具有银行间市场主承销商资格的商业银行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占比还很低,况且在交易所市场发行的公司债、企业债商业银行仍涉足较少。面对金融脱媒现象愈发突显的环境,未获得主承销商资格的商业银行在业务转型时不可避免地存在门槛问题,使其不得不放慢转型速度,致使其面临传统业务下滑、债券承销等新业务发展迟滞问题。因此,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在当前条件下新的债券承销业务模式,一方面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资金和资源优势,与经验丰富的券商等非银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开展借壳承销或者分销等模式大力参与债券承销业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加强与交易商协会和交易所的交流沟通,提前进行主承销商资格的申请,未雨绸缪,保证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为了适应在金融脱媒、金融机构改革及利率市场化的市场条件下长期稳定的发展,应充分了解我国目前债券市场的基本情况,认识到债券承销业务对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性,重视债券承销业务的发展,从战略高度来进行业务整体规划,确保债券承销业务成为未来新的盈利增长点,保持自身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商业银行应正视当前在债券承销业务中的优势和不足,充分把握各类业务风险,推动商业银行债券承销业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岩.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风险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1(2).

[2]刘彦.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司信用类债券主承销商行为分析[J].债券,2013(12).

[3]冯光华.中国债券市场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债券分析方法与投资策略范文9

[关键词]工薪阶层;证券投资;投资策略

工薪阶层是以较为固定的劳动报酬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群体。论文随着收入的增加和金融市场发展的成熟,作为社会经济群体中最大一部分的工薪阶层有了投资证券的经济条件和现实需求。因此,基于各类证券品种的特点和证券投资的风险分析,研究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具体策略问题,对于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和工薪阶层资产的增值都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经济条件

(一)工薪阶层的收入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薪阶层的收入逐年增加。据统计,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8%,工薪阶层缴纳个人所得税占个人所得税总额的65%。以北京市为例,2004年工薪收入在7.44万元以上的共有74.95万人,占到工薪项目纳税人数的10.5%。“工薪阶层都是低收入者”的观念已日益被淡化。收支相抵后盈余的增加使工薪阶层的抗风险能力同步增强,具备了进行证券投资的经济条件。

(二)工薪阶层的理财现状

2005年底,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高达28.72万亿元,增速为18.95%,远远超过国内生产总值9.9%的增速,其中城乡居民的储蓄余额也剧增到14.11万亿元。高储蓄的现状直观反映了当前工薪阶层仍以储蓄为理财的主要方式,但是储蓄的低利率使之无法为工薪阶层带来较高的收益。大量调查表明,工薪阶层已经不满足于单一储蓄的理财现状。然而,工薪阶层的特点使其无力进行大额的房产或实业投资,对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不熟悉、投资专业知识相对缺乏也将他们挡在证券投资的大门之外。

二、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主要产品

工薪阶层收入有限,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小,因此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获取一定的收益。毕业论文目前,我国适宜于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工具主要有:债券、股票、基金。

(一)债券

债券是经济主体为筹集资金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按照发行主体的不同,分为政府债券(又称国债)、公司债券、金融债券。在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上,公司债券的数量很少,金融债券多一些,最多的是国债。金融债券和国债的信用度都非常高,而金融债券主要是由机构投资者买进,因此适合于工薪阶层购买的主要是国债。国债是由国家发行偿付,因此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最安全的投资工具,但是收益也是各种债券中最低的。国债的发行价格和利息支付方式比较复杂,但是国债的利率也是根据银行利率制定的,其收益率一般都要比同期的定期存款利率稍高,并且国债的利息收入是免税的。因此国债作为个人投资的渠道,要优于定期存款。对于收入较低、抗风险能力差的工薪阶层,债券的收益比较稳定,变现能力也比较强,风险不高,是一种适合工薪阶层投资与储蓄双重目的很好的理财工具。

(二)股票

1990年l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开业,中国开始出现股票投资,股票投资者获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价格差;二是红利。在现阶段中国股市,个人投资的获利渠道主要是类似的利用价格差投机。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决定股票价格的最根本因素是市盈率,但是经常炒股的人都知道,价格和涨幅最高的股票往往和市盈率没什么关系。现阶段的中国股市还不规范,对于工薪阶层来说,由于多种因素使之投资股票存在许多劣势。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可用于研究股市的时间很少,因此,股票投资风险较大,很难把握。虽然股票投资是个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但对于工薪阶层来说,投资股票必须谨慎,适合于有相当的闲置资金、风险承受能力较强者。不过参与股票投资,切忌不可将绝大部分资金投资股票。

(三)基金

基金产品主要有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保本型基金三种。

股票型基金是最主要的基金产品类型,以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作为主要投资对象,其股票投资比例不低于基金总规模的40%。股票型基金的主要功能是将大众投资者的小额资金集中起来,硕士论文投资于不同的股票组合。这种以追求资本利得和长期资本增值为投资目标的特点决定其受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股票型基金在所有基金类型中风险最大,同时收益率最高,适合那些追求较高收益、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工薪阶层投资者。经常炒股的工薪阶层可以考虑将部分资金投向股票型基金。

债券型基金是一种以债券为主要投资对象的证券投资基金。债券基金基本上属于收益型投资基金,一般会定期派息,具有低风险且收益稳定的特点,适合于想获得稳定收入的投资者。保本型基金是一种半开放式的基金产品,在存续期内一般不接受投资者的申购。管理该类型基金的基金公司通过担保和稳健的投资风格,在一定的投资期间内为投资者提供本金安全的保证,同时通过其他的一些高收益金融工具的投资,为投资者提供额外回报。在市场波动较大或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况之下,保本型基金为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同时又期望获取高于银行存款利息回报的中长期投资者,提供了一种低风险同时又具有升值潜力的投资工具。由于保本基金的结构和运作原理的关系,保本基金在股票市场牛市中难以跑赢大市,但它却是熊市中的理想避险品种,适合于喜爱投资凭证式国债之类产品的投资者。

三、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风险与原则

(一)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风险

作为工薪阶层,绝大部分收入来源于薪金,且薪金增长幅度较低。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安全性和流动性都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投资才是明智的。投资有风险,个人理财的各个渠道也具有风险,医学论文只是风险的特点与各种投资工具的类型有关。作为工薪阶层,投资于证券市场,必须首先了解各种风险的存在。虽然各种投资品种的风险不同,但是各种投资工具具有一些共性的风险特征,包括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经济环境风险。

1.市场风险。任何市场中都存在风险,只是各种市场的风险特点不同。以股票市场为例,在1997年的香港金融危机中,如果没有国际炒家的投机活动,香港股市也不会有那么史无前例的波动。虽然香港最终战胜了国际炒家,但毕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2001年以来中国股市的低迷使无数股民损失惨重。

2.利率风险。利率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许多投资工具利率制定的依据,例如债券、股票、基金等。在利率较低时,债券、定期存款的利息也很低;当利率上浮后,原来那些固定利率的投资工具的利率可能低于现实利率,导致相当的损失。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指资产的变现能力。债券、定期存款的变现能力很强,利息损失很小;股票的变现比较随机,股价的波动比较频繁,变现的损失也不确定,但一般变现的损失比较大;至于其他的理财工具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变现损失。

4.经济环境风险。经济景气的时候,投资的收益高涨,股票、基金、部分期货,甚至贵重金属都会升值,但是债券就要贬值。

(二)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原则

1.保障生活需要原则。日常生活需要支出的,如家里有小孩要准备上学费用,可以预留现金以备一段时期的生活支出,如果五年后有固定的支出,可以做五年期的长期投资,例如债券、基金等。理财的收入归根结底还要用于生活支出。

2.量力而行原则。工薪阶层投资要保证资产安全,须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适宜的投资品种。对于一个高级管理人员来说,如果其家庭现时收入和长期收入预期很高,而且还有相当的一笔闲钱,那么可以考虑做投机性强风险大的项目。但对于一个普通员工来说,其家庭现时收入和长期收入都比较稳定,没有多少闲钱,节余的钱主要用于后段的子女教育和养老医疗,那么这个人就只能谋求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的投资项目。

3.合理规划原则。每个人的收入是长期的,收入也是长期的。确定一段时期的财务目标可以使个人能够积累资金,满足将来的资金需求。

四、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策略

(一)抓住时机。低价买进策略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话在工薪阶层证券投资中尤为重要。职称论文每一个时机的到来,都包含在政治形势的变化、经济发展趋势、收入水平的升降、消费心理的变化等信息之中。因此,时机的把握需要投资者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并充分发挥个人的智慧,以及高度的投资敏感性。如果时机把握不准,就会给投资人带来很大的损失。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何时买进是关键的投资策略。就购进时机而言,不外乎于证券行市景气时进场或于证券行市低迷时进场两种情况。在证券行市景气期,此时是短线投资的良机。投资人若想抢短钱、赚差价,便可值此即时进场。不过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投资报酬率较高,但风险也较大,原因是上述景气指标反应到证券市场需有一段时间,况且投资人个个都会依此原则性的做法去操作,人人看涨,需求增加,可能最终落个“买高卖高”的结局。证券市场低迷时,人们深受“便宜没好货”价值观念的影响,常有“追涨不追跌”的投资习惯。其实,证券行市景气循环受周期影响,有繁荣一定有低迷,却可能是最好的时机,关键在于证券市场景气低迷时是否大胆进入,以逆向操作的方法运用时势。

(二)分散投资。一“石”多“鸟”策略

投资与投机最大的不同在于“戒贪”。它要求投资者把资金分散在股票、债券、基金或存于银行等多种投资渠道。对于同类型的投资品种,也要采取分期限、分产品等适当分散的策略。根据不同的变现情况,注重长短期品种的结合,在收益率有所保证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投资的流动性,进一步降低投资风险,提高变现能力。这可借鉴传统的投资“三分法”,虽然其收益不可能大,但可以减少风险并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

(三)深入研究。领先一步策略

个人投资想盈多亏少,就必须在审时度势、捕捉商机上高人一筹。很多人风潮一起就很快跟随追涨,当然可能赚上一笔。但想大赚一笔,就必须主动先人一步寻找信息,挖掘商机,并对此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与判断,才有可能使自己在投资市场的搏杀中处于主动地位。

(四)高低组合。成本平均策略

工薪阶层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有价证券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如果在证券投资中投入了未来有既定用途的资金,则更应倾向于风险较小证券的投资,如国库券等。

(五)按需而变,时间分散化策略

根据投资有价证券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提高的原理,建议工薪阶层在年轻时家庭收入较少、消费支出水平普遍高于经济收入水平时,由于风险承受能力也较强,可以考虑进攻型的理财策略,比如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重投资于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股票的投资比重逐步减少,主要购买各项平衡型基金或其他较为稳定型基金,并加重债券投资的比重;到老年阶段,应该以投资收益有底线保证的国债为主,尽量少选风险大的激进型证券,以避免养老费用的损失。

(六)委托理财。借“鸡”生“蛋策略

如果有比较可靠的富有投资经验的合资伙伴,也可以尝试将资金托付于其进行投资。现在全世界投资渠道、投资工具越来越多样化,多种信息收集做到准确、及时、全面将更加困难,收集成本也越来越高,因此个人投资在市场上很难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委托他人进行投资,或购买受益凭证,或给建共同基金,也是投资成功的一种策略。

(七)理性审视。风险转移策略

对风险大、收益高的项目,不宜采取直接投资方式,可向负责该项目的富有实力的投资方进行投资,让出部分收益,转移投资风险。工作总结如通过申购投资基金的办法,可将部分投资风险转移出去。

[参考文献]

[1]吴晓灵.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周正庆.中国股票市场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3]王佳林,等.浅析个人理财[J].商业研究,2004,(7).

[4]王家琪,等.行为金融理论与证券投资策略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3,(2).

[5]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中国金融统计年鉴(20o2)[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6]中国金融年鉴缟辑部.中国金融统计年鉴(2003)[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债券分析方法与投资策略范文10

稳健团队管理偏债两百亿

在过去四年中,鹏华基金三次摘得“金牛基金管理公司”,今年的金牛榜单中,鹏华旗下有四只债券基金齐摘金牛,正是鹏华基金固定收益团队历经十年沉淀、稳健发展的积累硕果。

鹏华基金固定收益团队组建于2003年,在业内属于先行者,并作为第一批社保管理人开始管理社保基金债券组合,同年即发行并管理公募债券基金。历经10年沉淀,鹏华基金固定收益团队管理固定收益类资产规模已超过700亿元,涵盖15只公募基金、多只社保组合和专户产品。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4月末,鹏华基金管理的偏债类公募基金资产规模近230亿元,在行业中排名第五。

金牛同台,本是极小概率的事件。在排名竞争激烈、锱铢必较的固定收益投资领域尤为如此,而鹏华基金固定收益团队交出的成绩单着实让人肃然起敬

旗下成立满一年的开放式债券基金斩获各项金牛基金单项奖。

理性投资主动操作控制风险稳健增值

历经十年沉淀,鹏华基金固定收益团队不断壮大,投研实力得到持续提升,历经多个牛熊周期后,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投资经验,也形成了稳定的投资风格。在很多公开场合,鹏华固定收益投资总监初冬如是介绍团队的理念,即“理性投资、主动操作、控制风险、稳健增值”,这既是长期积淀的团队文化,更是投资实践的行动方针。无论是2008年对权益类资产的提前

布局,还是在2011年城投债风波中的成功防御,都是鹏华基金固定收益团队理念指导实践的典型案例。除了对于专业主义的信奉之外,鹏华固定收益团队的默契如一、和而不同也为业内所称道。

优秀是如何炼成的?

发挥大类资产配置优势

翻开鹏华债券基金的年度业绩榜单,每个组合至今保持着每年正回报的记录。优异业绩主要得益于合乎时宜的大类资产配置及优秀的债券投资能力。初冬曾表示:“我们投资策略相对比较稳定,不会随市场的阶段性波动而频繁操作。我们会基于对宏观经济的分析形成中期投资策略,资产配置的周期较长,不会频繁做资产类别的调整。但在此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回顾与反思自身的投资逻辑及市场情况,尽量回避错判的可能。”

严格风控、稳健操作

对于投资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客户来说,他们对资产稳健增值的预期更强,因此在债券基金的操作中更要严格控制风险。“风险控制是一切投资的出发点”初冬明确表示。对此,鹏华基金固定收益投资不仅建立起了完整的债券研究工作体系,在投资上也形成了一整套成熟完善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此外,对于资金头寸的管理也非常谨慎。这些机制有效覆盖了债券投资所面临的久期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做固定收益研究,要有历史的深度

与侧重行业和个股研究的权益投资不同,固定收益投资更多从宏观角度出发,通过对经济走势的判断进行趋势性资产配置,这就对投资者的宏观分析和经济周期的把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这对惯于用历史角度思维的鹏华固收团队成员来说可是优势科目,在分析某段时间市场变化时必定会参照过往同期或同类历史情况及当时的经济背景,用经济学理论与国内国际实践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再做出判断和推测。在自上而下的分析框架下,鹏华固收团队整体策略的决策视野似乎拉得更长,他们非常重视市场在历史演变中留下的宝贵经验,这一点甚至体现在团队成员的选拔上。

鹏华基金固定收益投资总监、固定收益部总经理、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社倮基金组合投资经理、金牛基金经理

初冬:17年证券从业经验,2000年8月加入鹏华。专业主义的实践者,严谨的标准不仅适用在对投资标的的选择上,还体现在对固定收益团队的管理上。谨慎的关键词渗透到投资研究的各个流程和环节:对市场的判断从不随波逐流;无论是对机构还是个人客户,从不轻易许诺,坚信专业创造长期价值。

代表作:鹏华丰盛稳固收益债券基金、鹏华双债增利债券基金

注:初冬管理的鹏华丰盛稳固收益债券基金荣获“2012年度债券型金牛基金”鹏华基金固定收益部执行总经理、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资深金牛基金经理

阳先伟:11年证券从业经验,2004年9月加入鹏华。个性率真、言语犀利,对市场的点评总是一针见血。操作稳健而不失积极,对于风险嗅觉敏锐,投资业绩卓著。

代表作:鹏华丰收债券基金、鹏华普天债券基金、鹏华丰润封闭式债券基金

注:阳先伟管理的鹏华普天债券基金荣获“五年期债券型金牛基金”;阳先伟管理的鹏毕丰收债券基金荣获“三年期债券型金牛基金”

鹏华基金固定收益部基金经理

戴钢:11年证券从业经验,2005年9月加入鹏华。管理组合多为封闭式债券基金,给他“一定”时间,他会还您一份投资的欣喜。

代表作:鹏华丰泽分级债券基金、鹏华金刚保本、鹏华中小企业债券发起式基金鹏华基全固定收益部基金经理,新科全牛基金经理

刘建岩:7年证券从业经验,2009年12月加入鹏华。专业严谨、思维缜密,精于宏观策略研究,在大类资产配置方面的专长颇受机构投资者认同。

代表作:鹏华信用增利债券基金、鹏华产业债债券基金、鹏华国有企业债券基金注:刘建岩管理的鹏华信用增利债券基金荣获“2012年度债券型金牛基金”

鹏华基全固定收益部基金经理

刘太阳:7年证券从业经验,2011年5月加入鹏华。资深银行债券投资经理出身,深谙债券投资之道,善于管理纯债类组合,新锐基金经理代表。

代表作:鹏华纯债债券基金、鹏华理财21天债券基金、鹏华丰利分级债券基金鹏华基金固定收益部基金经理

债券分析方法与投资策略范文11

关键词:农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土地债券

中图分类号:F83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4-0071-06

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对国内争论颇久的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下了结论。土地作为农户最大的资产,在允许其抵押流转后,不仅可以据此获得金融机构的中长期资金支持,更有利于土地的规模化、长期化经营。这必将对提高农业的投入产出效率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一方面是目前农业资金的缺乏,另一方面是涉农抵押贷款的流动性差,对应的盈利性低。为了吸引商业化经营的金融机构的参与,提高相关债权流动性、盈利性,将农户所抵押的土地使用权证券化,成了解决这对矛盾有效的、可行的方法。

一、相关概念

(一)农地使用权抵押贷款

农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制下,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以农地的使用权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期限小于土地承包期的中长期贷款。该贷款大都用于满足农户对土地长期经营质量进行改善的资金需求,或者为农户的非农经营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

因为中国的土地是集体所有,农户只有土地的承包使用权,但在承包期长期稳定的前提下,农户将土地的使用权作为标的抵押物申请贷款,这与土地集体所有既不矛盾,又能充分利用土地为农户筹集资金,为农户进行长期经营提供条件。从理论上看,这在当今农户缺乏理想抵押物、融资渠道有限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二)资产证券化

所谓资产证券化,是指把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如金融机构的一些长期固定利率贷款或者企业的应收账款等,通过商业银行或投资银行予以集中并重新组合,以这些资产作抵押来发行证券,实现相关债权的流动化[1]。

将农地使用权向金融机构进行抵押后,金融机构获得了相应的债权,由于该抵押贷款的期限比较长、数额比较大,加上土地的天然固定性,使得这笔抵押的贷款的流动性非常差。金融机构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将其打包、组合,在债券市场发行。由于每份债券的数额小,发行面广,购买者众多,在分散风险的同时实现了流动化。这不仅提高了贷款发放银行的盈利性,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债券种类。

二、农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相关约束及可行性

(一)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可行性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就为中国的农地流转的合法性提供了保障。

家庭联产承包制,是一种创新,对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增加粮食产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环境的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似乎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越来越有限:零散的土地分布,分散的家庭经营,显然无法与统一、规模化的经营相比。农地使用权的抵押流转能使农地通过近似市场化的配置,集中在部分种地、经营能手手中,并且规模化的经营更方便先进管理及技术的运用,这必将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直接的经济结果就是农民收入的提高。这在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内需不足的背景下具有很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农业经济资金来源的约束

有研究表明,与劳动力投入相比,资本投入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在显著增加:物质投入对农业增长的弹性值由改革前的0.46上升为改革后的1.25,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趋势更为显著[2]。目前,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农户自身的投资(包括民间借贷)、国家的支农贷款、国家财政投入。目前来说,以上三种资金的投入都不能充分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1. 农户自身投入能力有限。据对中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2005年农户人均生产投入1 321元,比2004年实际增长18.2%,其中生产投入人均1 058元,较上年增长了27.6%;农户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人均130元,增长了221%[3]。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农户的自身投入能力的确有限,单纯依靠其自身是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资金需求。

2. 农业贷款比重轻。通过对中国金融机构的资金使用情况比较可以看出: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在其所有贷款额中的比例是偏小的(如图1所示),虽然从1994年的2.86%逐年上升至2006年的5.86%①,这可以说明其对农业的重视在加强,但不可回避的是该比重依旧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应该看到的是,农民由于没有适当的抵押物,通过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很大部分是小额信贷,这显然无法满足大额的农业长期投资需求。

中国的银行在实行股份制改造后,基本实现了市场化经营,面对目前风险高、收益低的农业贷款,从资本的逐利性角度看当然不愿意发放。因此,降低农业贷款的比重,也是银行在市场化环境下的必然选择。

3. 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不足。作为农业资金主要来源之一的财政支农支出,从1990年的307.84亿元上升至2006年的3 172.97亿元,其绝对数值在17年里增长了9倍多,但其在整个①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却从1990年的9.98%下降至2006年的7.85%(如图2所示),不但没有提升,反而得到压缩。这与占GDP50%左右的农业来说,相当不匹配。

(三)土地债券发行可行性

中国目前债券市场上的债券品种主要包括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央行票据等。其中,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和央行票据是目前发行量最大的债券品种。

而在资产证券化方面,直到2005年12月,首批试点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才完成了“开元2005-1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信托”发行,募集资金合计约72亿元;2007年6月21日国开行2007年第一期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却遭遇流标;2008年10月10日和10月31日,中信银行与招商银行各自发售完成了其首单“CLO项目”②。因此可以说,中国资产证券化的起步较晚,品种单一,相关证券化资产品种还有待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出安全性较高的土地债券,不仅顺应了发展趋势,丰富了中国金融创新品种,更有利于土地使用权贷款金融机构的风险分散和农户的中长期融资。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到:由于农户自身的投入能力有限,商业银行的逐利性,使得农业贷款和农户自身投入资金无法满足农业经营发展的需要。如果仅仅将缺口资金来源寄希望于国家财政支持并不太现实,毕竟国家财政的支出需要兼顾教育、经济、政治、国防等多方面。所以,从农业内部自身出发,将农户拥有的土地使用权抵押,取得相应资金,同时,以抵押标的物的收益做保障,发行土地债券,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

三、农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设计

(一)相关金融体系的构建

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成功的农地流转金融机构的设计应该包括以下三点:合作金融组织的引入;成立专业的土地金融机构或者是部门;土地债券的发行。

综合这三点,再结合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笔者认为:中国的农地抵押贷款应由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信社共同承担。具体说,由农发行作为主管机关,主管农地使用权的抵押贷款,并且负责发行土地债券;农信社内部成立相应的土地抵押贷款部门,该部门直接归县级农发行直接领导,独立于农信社进行核算,主要负责农地抵押贷款的具体业务。具体运营流程如图3所示。

如上设计,从理论上避免了农信社既属于县级联社又属于农业发展银行(简称农发行)而造成的管理、监督、协调以及资金运用的上产生的问题。除此之外,由于现行农村政策性信贷往往是依靠农发行的行政性委托管理体系发放,这样容易出现难以规范行的道德风险问题,造成行对行政性信贷资金的挤占、挪用,但如果资金通过“财政部―农发行―省级、县级农发行―基层农信社土地抵押贷款部”这样一条途径自上而下流动,那么挤占、挪用农发行支农抵押贷款资金的现象应该会得到明显改善。

在这个体系中,省级农发行将基层受理的农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收集、整理、打包,通过金融市场发行土地债券。这样既保证了对土地债券发行权的控制,扩大了债券的发行范围,也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农发行的业务。(1)财政部通过农发行总行将财政支农资金按照市场化配置原则,逐级分配到基层农户手中。(2)省级农发行在金融市场以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作为担保发行土地债券,将筹得的资金发放给县级农发行。(3)县级农发行将资金分配给申请土地抵押贷款并符合条件的农户或者由一定数量农民组成的农民协会手中。如果是农民协会的话,农协再将贷款发放给申请贷款的农户。(4)不符合土地抵押贷款的农户或者不愿意抵押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向农信社申请小额贷款或者其他形式贷款,以满足短期、小额的资金需求。

(二)土地债券金融风险的简要分析

为了考察土地债券的违约金融风险,设计以下简单模型。假设:

1. 不考虑土地规模经营对农业产值的影响,仅仅考虑农业资金投入对土地产值的影响;

2. 由于农户的承包期得到稳定,故而农药、化肥,等等的投入相比土地流转制度前低许多,因而设为10%~30%[4];

3. 由于取得规模经营土地的费用低,故将其设为0.5%~1%③;

4. 农户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由于有一定的财政性质,所以暂定为10%的利率,略高于长期商业贷款(人行2007年12月调整后的5年以上长期贷款利率为7.83%);

5. 经办银行收取3%的贷款手续费;

6. 不考虑相关税费;

7. 土地评估费农民和银行各分担一部分,农民如果按60%分担计算,100万元以下的土地评估费按0.4%计算[5];

8. 抵押率假设为60%;

农户用自己的土地使用权作抵押物,向金融机构取得单位资金。

(1)单位资金的预期收益。通过对1989-2006年农业资金投入与农业总产值的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分析(如图4)得出,农业资金投入对农业总产出的乘数影响为0.8518④。所以单位资金的预期收益取为0.8518。

(2)单位资金的预期费用。min(单位资金预期费用)=10%+0.5%+10%+3%+■*0.4%*60%=0.239

max(单位资金预期费用)=30%+1%+10%+3%+■*0.4%*60%=0.444

(3)单位资金预期收益减去预期费用所得到的毛利润率大约为40.78%~61.28%⑤。

土地债券虽然有不易贬值的农地做担保,风险与国债相比还是比较大,因而期限为十五年期的农地抵押贷款的利率应比同期国债略高,如暂定为为6%⑥,因此,单位资金的预期毛利仍然有34.78%~55.28%。如果考虑土地规模经营,单位资金的毛利率应该在此基础上还有上浮空间。

如果农户的生产经营稳定性得到比如:农业保险的保障,那么上述结果无疑对土地债券的利息按期足额支付提供了理论上的安全保障。

(三)债券发行方式选择

土地债券和同期的国债、公司债相比,安全性没有国债高,但高于公司债;与同期的定期存款相比,由于土地债券在到期前都不可以向发行银行申请兑付,在充分考虑大广投资者的购买积极性和农民的负担情况下,建议土地债券利率r的范围为:MAX(国债利率,定期存款利率)

土地债券发行方式的选择既应充分考虑到未来利率变动等市场风险的影响,又要考虑到发行银行的发行成本和偿还能力。因此,债券的发行方式设计不仅应该有利于银行成本的控制,而且有利于风险的化解。故设计以下几种发行方式:

1. 阶梯期限策略⑦(见图5)。

该策略的思路是:债券发放行在无法预测未来利率的变化情况下,将债券在首次发行时,等额分为1年期、2年期、3年期和4年期(当然,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做相应变动);当1年期的债券到期后,再发放一个最长期――4年期的等额债券(如以上最长年限不同,则此处相应变化),用新发放债券所得资金来偿还到期债券的本金。这样,既保证了银行手中一直持有发行4X的债券所得资金,同时,又避免了债券一次性到期的巨大还款压力。并且,由于每次发行的债券最多为4年,在宏观经济环境变动时,比如利率降低,银行能及时做出新发行债券的利率调整,避免了因过高筹资成本带来的损失。但是不足之处在于如果利率上升,银行发行短期债券的筹资成本将会提高,并且银行频繁的发行债券,由此产生的发行费用也会很高。

该策略在预期未来利率下降的情况下比较适宜。

2. 杠铃策略(见图6)。

该策略的思路是:将所需资金分成等额的8份,分别投放期限为1-4年的短期债券和8-12年的长期债券,不用发行5-7年的中期债券(同样,期限的最长、最短期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当1年期的短期债券到期后,重新发放期限最长期(4年)的短期债券,用所得金额偿还到期债券本金,以此类推。当在第8年时,有一份为期4年的短期债券和一份8年期的长期债券同时到期,此时,发行两份X的债券,一份为4年期的短期债券,一份为8年期的长期债券,所得金额同样用来偿还到期债券本金,以后的情况都如此操作。

该策略同时兼顾了未来利率上升或者下降的情况:当利率上升时,发行短期证券虽然筹资成本上升了,但是由于已经发行了长期证券,相比全部发行短期债券而言,成本要低一些;当利率下降时,由于发行短期债券的筹资成本下降,但是由于已经发行的长期债券,总的筹资成本相对全部发行短期债券而言要稍高些。

该策略带来的潜在利率下降的好处不及阶梯期限策略,但能较好地化解利率上升带来的筹资成本陡增的风险,故适用于对未来利率变化方向不确定以及倾向于稳定筹资成本的情况;在期初,该策略发行成本较上一种策略低,并且经营前期的还款压力比较小,因此,也是一种在前期经营压力小,8-10年后压力增加但平均分布在之后各年度的策略。

3. 前置期限策略(见图7)。

该策略的思路是:将债券全部发行为4年期的(期限可以调整)。等到期后再发行新的等额债券用以偿还到期债券。操作思路比较简单,但是最大的缺点就是债券统一到期后的还款压力大,并且一次发放数量巨大的债券,如果通过招标的方式进行,很有可能流标,这就加大了不能偿还到期债券带来的金融风险。虽然其发行成本相对以上两种策略都低,但是是一种风险比较大的策略。该策略也适宜未来利率预期下降的情况,如遇利率上升,筹资成本将陡增。

4. 后置期限策略(见图8)。

该策略的思路刚好与上一种策略相反:将债券全部发行为期限为8年的长期债券(期限可以调整)。最大的缺点同上一种策略一样:还款压力大,容易流标。该策略主要使用于未来预期利率上升的情况,如遇利率下调,同样筹资成本会相对陡增。

综合以上4种方式,笔者认为如果对未来利率变化预期准确,可以采用第三、第四种策略,在对未来预期不明确,但要求经营稳定的条件下,选择长短期搭配的第二种策略比较合适。但在实际情况中,金融机构应该根据自身实力,风险偏好,对未来的预期等情况做出选择,当然也可以几种策略搭配使用。

注释:

①:如无特别说明,相关数字均来自于《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出版。

②对公贷款为基础资产支持的证券化项目,即Collateralised loan obligations。

③周飞:《我国农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经济师》,2006年第5期。

④这里将农业资金投入等价为财政支农资金与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之和;农业总产值之“农业”为狭义的农业,不包括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0.8518为“Lag Distribution of ZNZJ”项下的两个常数项之和,即0.82886与0.02296之和。

⑤单位资金预期收益与预期最大、最小费用之差。

⑥财政部2008年2月27日上午跨市场招标发行的280亿元15年期固息记账式国债,中标票面利率为4.16%,最优中标利率为4.25%。

⑦李志辉:《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与管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173-175页。

参考文献:

[1]曹龙骐.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0.

[2]罗剑朝.中国农业投资与农业发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148.

[3]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05-2006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5]李志辉.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73-175.

Research on Securitization of the Mortgage Loan of the Usage

Rights of Agricultural Land

Zhang Yu, Chen G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outhwest University,Beibei 400715, China)

债券分析方法与投资策略范文12

重视债券基金

当多项经济指标从顶峰回落之后,市场充斥了种种迷惘和悲观的声音。不少宏观策略分析师纷纷调高债券类资产的配置比重,甚至有分析师建议将债券基金配置比重提高到50%

作为固定收益类资产,债券市场由于和股票市场之间呈现弱相关性,因而理所当然成为市场动荡时期的避风港。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保守型投资者,建议将债券类基金作为资产组合中的主要品种。

我们通常所说的债券型基金一般可以分为偏债券型基金和纯债券型基金两类,纯债券型基金一般规定,股票等权益类资产的仓位不超过20%,同时不低于80%资产用于投资债券资产和可转换债券,而且通常不能参与股票二级市场投资。简而言之,就是可以参与打新股,但不能投资于股票二级市场。

另一类偏债券型基金,则被允许直接参与二级市场股票买卖,这类基金由于股票仓位较高,在牛市中可以轻松跑赢同类基金。如银河银联收益、长盛中信全债基金2007年股票仓位均高于10%,两只基金2007年的收益率超过40%也就不足为奇了。但同时,这类基金的风险也比较高。同样是银河银联收益,今年以来的收益率为-8.02%,几乎是债券类基金的最后一位。因而从风险角度看,我们建议保守型投资者更多关注纯债券型基金。

去年下半年以来,多数纯债券型基金获取超额收益的盈利模式正在悄然改变。早先,一些持有大量可转债的基金也往往表现突出,比如富国天利增长债券、融通债券以及招商安泰债券,都持有较高比重的转债(其中融通债券、招商安泰债券合同规定不能投资于二级市场)。不过这3只基金今年以来投资转债的比重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正股不断下跌,转债的收益不断下降,基金对转债投资也开始转为谨慎。

在这种情况下,参与“打新”成为纯债券型基金的新方向。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世道日渐不稳,新股上市数量有限,加上新股破发频频,这一盈利模式也正受到挑战,这是投资者不得不面对的负面因素。不过相比较于其他投资产品,纯债券型基金仍然是最具吸引力的稳定收益的源泉,尤其从宏观角度而言,继续加息的可能性不断下降,成为债券市场走好的利好支撑。

债券基金的风险主要和其股票仓位有关,股票仓位越高,风险越高,当然潜在收益也越高。而以打新股为主的债券型基金,就投资风险而言,主要取决于对新股卖出时间的不同要求。一般来说,新股持有时间越长,相对风险也就越高。

目前来看,风险最低的3只基金是国泰金龙债券、大成债券和鹏华普天债券。国泰金龙债券和大成债券采取新股上市当日卖出的原,风险控制非常严格。鹏华普天债券则是通过当日大幅降低一级市场申购股票的仓位,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这3只基金从风险上说,非常接近100%的债券基金。

其他几只基金在新股卖出时间上都作了不同的规定。比如银河银信添利,规定在新股上市交易后的10个交易日内全部卖出。中信稳定双利规定在新股上市交易后的1个月内全部卖出,华夏债券和诺安优化收益则规定在新股上市后的60个交易日内卖出。国投瑞银稳定增利和南方多利增强规定在90个交易日内卖出。嘉实债券规定所投资的新股,上市流通后持有期不超过6个月。宝康债券基金规定新股上市后持有期不超过1年。工银瑞信增强收益债券,则规定新股根据市场价格与内在价值高低的对比,择机卖出。

最近正进入发行期以及刚刚发行完毕的债券基金也可以适当关注。包括刚刚发行完毕的华夏希望债券、交银施罗德债券、中海债券基金以及正在发行的华富收益增强债券基金,都是不错的选择。同时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纯债券型基金并不等同于保本基金,只是从机制上来说,持有这类基金一定时间后发生亏损的可能性非常非常之低。

构建保本组合DIY

普通投资者除了单独投资于纯债券型基金之外,更好的方法则是学习保本型基金的投资原理构建自己的保本的基金组合,从而达到可守可攻的目标。

首先要向读者介绍的是保本型基金使用的“安全垫”原理。举个例子,假设投资者投资100万元于购买保本基金,那么基金公司通常的做法是,把其中的大部分资金用于购买低风险产品,比如债券。基金公司一般会进行精密的计算,假设债券类低风险资产的年收益率可以达到8%,那么就意味着100万元中的92.6万元将用于投资低风险资产92.6×(1+0.08)=100万元,这样就正好可以保本。也就是说,剩下的7.4万元就可以用作购买高风险资产,博取较大收益。

在海外的保本基金产品中,这部分所谓的“风险资产”可以用来进行衍生品投资。如果方向正确,投资者可能因此获得非常高的杠杆收益,而如果方向错误,则最差的可能是获得零收益。这其实就是很多保奉型基金的投资原理。投资低风险资产所获取的收益,其实就是高风险资产可能发生亏损的“安全垫”。这种组合,不仅保本,而且也为投资者赢得了获取更多收益的可能性。

对国内投资者来说,自行构建类似的保本组合不是难事。由于国内市场缺乏衍生产品,因而其中的高风险类资产可以选择的范围无非是股票型基金或者股票。而低风险资产,则可以选择上文提到的纯债券型基金,或者是货币市场基金等。

我们以20万元为例,为读者提供2个保本组合,作为参考(如表格)。保本组合一中,低风险资产选择的是华夏债券基金。这只纯债券型基金依靠打新股策略去年的收益率高达17%,今年考虑到打新股的超额收益收缩,同时债券市场可能进入景气周期,因而假设该基金收益率可以达到10%。也就是说,这只基金的配置比例如果达到91%,整个组合就可以做到完全保本。剩下的9%,可以投资于高风险的股票基金。以华宝兴业多策略增长为例,该基金今年以来的跌幅仅12.82%(截至4月15日),考虑到股票型基金亏损100%的概率几乎为零,因而从构建组合的角度说,适当降低低风险资产的比例至85%,这样也几乎是可以保本的。

保本组合二中,低风险资产选择了货币市场基金。这类基金风险较纯债券型基金更低,当然收益也更低。以华安现金富利为例,该基金去年的收益率是3.48%,今年考虑到货币政策偏紧,有希望达到4%。以此为基准计算,那么货币基金的配置比例达到96%可以完全保本。由于低风险资产的风险极低,剩下的4%高风险资产可以投资仓位较高的指数型基金,比如易方达深证100ETF。考虑到市场的跌幅已经相当可观,继续下跌的幅度已经有限,货币基金的配置下降到90%,整个组合也几乎是保本的。

投资者不妨按照这个思路,自行DIY制作适合自己偏好的保本投资组合。

定投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