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档案与合同管理

档案与合同管理

时间:2023-06-06 09:32:32

档案与合同管理

档案与合同管理范文1

水利档案一般由水利管理部门进行保存,不同的水利档案保存在不同的地方部门中。水利档案保存在不同部门的现状,对一般水利档案使用者来说查阅起来较为不便。水利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水利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档案工作,并加强领导,保证档案工作顺利进行。水利档案资源的丰富性、水利档案利用体系的方便性是促进水利档案管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为了使群众能够更加便捷的对水利档案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应当建立多渠道、多途径、多方法的检索系统,为不同需求的人选择最适宜的方法,从而可以迅速的检索到自己需要的水利档案信息。丰富便捷的水利档案管理资源,对于扩大水利信息的覆盖面,使人民群众更加了解水利档案管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水利档案管理中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设方法

水利档案管理的核心和本质是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水利档案管理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在于资源建设,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基础信息,水利档案管理资源就得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水利档案管理资源潜在的价值也就很难挖掘。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探讨了水利档案管理中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设方法。

(一)做好水利档案的文件管理

水利档案管理部门应依法开展档案工作,把档案工作列入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统筹安排档案工作所需经费,为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创造条件,为档案的科学管理和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提供保障。此外,水利档案的管理者需要整合、优化水利档案管理资源,提升水利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实现水利档案管理利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从而减少水利档案数据的重复输入。各流域的水利部门应建立档案馆,负责本流域应进馆档案资料的收集、管理和提供利用工作,并履行流域机构机关档案管理职能,对所属单位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并为水利档案管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奠定了基石。从而真正的实现了水利档案管理的一体化。

(二)做好水利档案信息的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建设是水利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电子政务建设在水利部门的开展,水利档案管理工作在日常工作中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传统的水利档案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工作目标的需要。各级档案部门应加强基础业务建设,提高服务意识,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通过多种方式满足利用需求,为各单位的中心工作提供更好服务,并注意做好档案利用效果收集和档案基本数据的统计工作。除此之外,政府要加强数字化资源的建设,要加快以传统载体保存的水利档案管理资源的数字化进程,以现有的水利档案资源为基础,将不同载体的水利档案管理资源转换为标准数字信息存放于电子媒介中。同时,相关部门应当健全水利档案的数据库建设。水利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内容要全面、丰富,从而满足利用者查询的需求,从而促进我国水利档案管理中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三)加大对水利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

做好水利档案管理中资源开发利用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保障。水利档案管理中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此要合理的投入预算,为水利档案管理中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配置合适的软件、硬件,并以足够的运营资金作为保障,同时应当将开展水利档案管理中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所需的经费列入年度预算计划,从而促进水利档案管理中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的快速发展。

(四)重视水利档案管理人才的技术水平培训

加强水利档案管理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摆在水利档案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又复杂的任务,这不仅要求水利档案管理者需要具备图书、情报、档案学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水利档案工作人员应具备档案专业知识和相关的专业技能,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档案工作人员的职务、职称的晋升或评定,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并享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同等待遇。档案工作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水利档案管理人员应当本着对工作负责的态度认真钻研业务,了解相关的水利专业知识和档案管理知识,从而能够更好的开展更深层次的工作。与此同时水利档案的管理者应当学习与水利档案管理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等等,从而更好的适应水利档案管理的发展。

(五)整合水利档案管理资源,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档案与合同管理范文2

1、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模式"一词, 《现代汉语词典》作"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①解释。尽管高校人事档案的构成并不算复杂,只有干部档案、工人档案和学生档案三个基本类别,但其管理模式却有待深入研究。如果按照人事档案是否与高校十大类档案一同纳入综合管理范围来分,那么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就有纳入管理模式与非纳入管理模式;如果按照人事档案与高校十大类档案以及人事档案各类别集中管理程度来分,那么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就有集中管理模式、相对集中管理模式、分散管理模式。纳入管理模式即将高校人事档案中的全部类别或部分类别划归给本校档案馆室,由本校档案部门实行档案业务管理,档案行政管理仍归各有关部门。纳入管理模式可以称为集中管理模式,其实质是人事档案实体和人事档案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非纳入管理模式的表现比较复杂,各种类别的人事档案在不同高校的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例如,按照高校人事档案归口管理部门的不同,干部档案有组织部门管理模式、人事部门管理模式、地方人才中心代管模式;工人档案有人事部门管理模式、产业实体部门管理模式、地方劳动部门代管模式;学生档案有教务部门教务处部、成教处院管理模式、学生管理部门学生处、研究生部院管理模式、系院管理模式。非纳入管理模式又可以分为相对集中管理模式和分散管理系院管理模式,实质都是人事档案实体和人事档案信息的分散管理。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就会有不同的结果;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具有多样性、复杂性。

2、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改革探讨。在高校档案工作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一些高校将本来隶属于组织人事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教学系院、教务管理部门、产业管理部门的教职工档案、学生档案移交高校档案部门管理,将人事档案纳入高校档案综合管理范围,实行由高校档案部门集中统一管理本校绝大部分档案的模式,即改非纳入管理模式为纳入管理模式,改分散管理模式、相对集中管理模式为集中管理模式。对这种现象如何评价,档案界褒贬不一。

 早在1991年,董德臻同志就提出"人事档案应纳入高校档案综合管理"的观点②。这在当时,无疑是高校档案学理论研究的一种创新。遗憾的是,在当时这一观点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没有引起理论上的争鸣。在世纪之交的今天,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及其对高校档案工作体制的碰击,高校档案界就上述问题重新展开了探讨。例如,陈蓉辉同志认为,高校人事档案纳入综合管理有其优越性和可行性。 " 如果把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综合管理作为高校档案管理改革的第一次飞跃,那么,把人事档案和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档案纳入综合管理的范畴,就实现了高校档案管理改革的第二次飞跃。"③从上不难看出,该同志对高校人事档案纳入综合管理不仅是持肯定态度,而且评价甚高。但是,苏平、常灵芝、林晓金三同志对上述观点有着不同看法。一方面,他们肯定了在建立档案馆的高校,人事档案由人事部门移交档案馆,实现了高校档案全部由档案部门综合管理的格局是高校档案管理的一项改革。另一方面,他们对"在高校规模不大,只是成立了综合档案室的高校",人事档案移交档案室管理的作法提出质疑。④他们认为, " 处于动态的人事档案应由人事部门管理", "死亡人员人事档案移交档案室"管理。⑤也有些同志认为,仅就人事档案中的干部档案而言,1991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 国家档案局联合颁布的《干部档案工作条例》规定,干部档案工作,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宏观管理、组织协调下,由干部主管部门领导与指导,实现分级管理,同时接受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而高校档案部门,无论是档案馆还是综合档案室,既非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更非干部主管部门,管理干部档案无疑是违反有关规定的。所以,高校档案部门管理人事档案是不合适的。

上述观点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其一、人事档案纳入高校档案综合管理具有优越性和可行性;其二、人事档案纳入高校档案综合管理在规模较大、设置了档案馆的高校可行,在规模较小、设置综合档室的高校未必可行;其三、人事档案纳入高校档案综合管理有违《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人事档案不宜归口高校档案部门管理。这些观点基本上反映了档案界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及其改革的看法,有较强的代表性,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理论见解,都有各自的赞同者和支持者。

二、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理性思考

针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现状及其改革引发的探讨,档案界的有识之士一直予以密切关注,积极支持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的各种探索。有关档案期刊甚至在同一期刊登两篇不同观点的文章,以引起人们对该问题的重视和深入思考。不过,如果我们认真研究这些文章后,对照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实践,就会发现,我们的理论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同步于甚至落后于高校档案工作的实践。理论研究往往变成对档案工作实践的一种简单阐述,甚至是事后补充说明。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研究也有这样一种倾向,为此,我们必须对之进行理性思考。

1、纳入管理模式的优点。有人认为,高校人事档案纳入管理模式和非纳入管理模式相比,其优点在于精简机构和人员,充分利用档案部门现有的保管场所和管理设备。这固然不错,但不能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人事档案信息和其它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人事档案纳入管理后,其材料收集的某些缺口和难点,可以更为直接和方便地从党群、行政、教学、科研等大类档案中查找有关材料,只要经过简易加工,就可以归入人事档案;档案部门在进行编研时,也可以使编研成果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强化。但是,上述优点仅仅是一种可能,要想使这一潜在的优越性转化为现实的优越性仍需付出努力。例如,要切实做好档案人员之间的科学分工和协作;要统筹安排档案库房;要做好人事档案平时的保密和安全、利用时的审批手续等。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档案信息的增值,方便档案信息资源互补和共享,有利于各类档案的保管和利用。可以这样说,高校人事档案纳入管理模式确实存在一些优点,但是实现这些优点是有条件的,并非人事档案一纳入综合管理就能体现这些优点。

2、非纳入管理模式的评价。纳入管理模式与非纳入管理模式相比有诸多优点,是不是说非纳入管理模式就应该立即退出历史舞台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原因有三:第一,非纳入管理模式的存在有其法规上的依据,尽管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高校档案相互补充和增值,但是只要处理好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照样能够应付日常的提供利用。正因为如此,许多人认为高校人事档案还是不纳入综合管理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第二,非纳入管理模式导致高校人事档案与高校档案事业整体以及人事档案内部各类别之间管理水平不平衡。有些实行人事档案非纳入管理模式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缺乏必要的硬件,人员虽政治素质好,但业务水平低,管理水平明显不及其它类档案;干部人事档案由于其重要性特殊,受到重视程度要普遍高于工人档案和学生档案,在投入上得到要多一些,管理水平也相应高于工人档案和学生档案。第三,非纳入管理模式在一定时期内仍应存在下去。因为纳入管理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它要受许多条件限制,有许多理论问题没有得到完满解决,它在一些高校试行取得一些成效,但是否在所有高校都可行却不得而知。因而对非纳入管理模式无论是相对集中模式还是分散模式一概否定为时尚早,需要实践的进一步检验,也需要修改有关法规文件,但是必须有一个时间过程。

3、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优化。通过上面两点分析,我们可以推断,高校人事档案的纳入管理模式集中管理模式和非纳入管理模式相对集中管理模式、分散管理模式将在一定时期内在不同高校并存,并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由于各种管理模式自身都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因而对其优化就显得非常必要。只有如此,这些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才能算是标准形式或标准样式,方可有推广的意义和价值。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优化必须注意这样几个问题:其一、成立校院一级的档案工作委员会和建立人事档案工作网络对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优化至关重要。因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说到底是由各高校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决定的。人事档案归口管理部门不同,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必将各异。成立档案工作委员会,建立人事档案工作网络,无论是对纳入管理模式还是非纳入管理模式而言,都可以及时地处理随时可能出现的矛盾,解决分繁复杂的问题。其二、在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优化过程中,对纳入"综合管理"提法中的"综合"一词要正确理解。如果认为高校档案综合管理范围必须包括高校全部档案的话,那么高校档案综合管理的难度无疑增大。高校档案综合管理应当有一个相对性,有一个程度,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高校人事档案纳入综合管理而言,也只能是部分人事档案,而非全部人事档案。例如,高校产业部门的某些聘用的管理人员、工人档案,他们的档案恐怕交由地方人才交流中心和地方劳动部门管理更为合适。再如,学生档案中的成教生档案,由成教处院管理无疑比档案部门管理更令人信服。所以一提高校人事档案纳入综合管理,就认为是将高校所有人事档案都纳入综合管理范围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其三、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确立与高校规模并无直接关系,与是否设置档案馆也无必然联系,这是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优化注意点之一。笔者认为,人事档案纳入管理模式与非纳入管理模式,对小规模、一般高校是否适用,对大规模、重点高校是否适用,关键要看各高校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在一些小规模高校,形成十大类档案并不多,校方便将部分人事档案也划归档案室管理,运行效果非常好。而一些大规模高校,由于其形成的十大类档案数量多,档案存放场所和管理设备一时难以得到改善,将人事档案纳入综合管理反而不利于档案工作的开展。所以,有些同志认为在规模较大、设置档案馆的高校,人事档案移交档案部门管理,而在规模较小、设置综合档案室的高校人事档案不宜移交档案部门管理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其四、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优化,要靠相关制度来保证执行。对纳入管理模式而言,既要将人事档案纳入到档案工作制度体系中去,又要将人事档案制度的特点体现出来。例如,人事档案中的查借阅制度、转递制度、保管保密制度,与高校十大类档案有明显区别。对非纳入管理模式来讲,在档案部门和管理人事档案的部门之间应当建立档案信息交流制度,使得两者之间互通有无。只要将这些制度建立起来并认真执行好,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优化才能落实到实处。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1月第2版,800页。

②董德臻:《人事档案应纳入高校档案综合管理》, 《学校档案》,1991年第2期40棧矗币场?/p>

档案与合同管理范文3

关键词:电子档案;纸质档案;整合管理

随着信息化的日益发展,各个行业都步入信息化的时代,实施数字化管理策略。那么档案管理事业也一样,将信息技术引进到档案管理之中,产生了电子档案,实现电子档案的管理,同时,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一起存在。为促进档案管理的统一性,就要将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有机整合,保障档案管理事业更好的向前发展。

1 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整合管理的观点

不论是电子档案还是纸质档案,从本质上来看都是档案,都具有档案的特点,但因为他们的载体不同,所以也存在一定的不同。两者都有相应的缺点和有点,将两者综合起来,才能在应用过程中取长补短,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发展。在实践活动方面来看,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均是以人的基本实践为依据,对人们在社会各阶段的生活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形成档案。但是电子档案的储存时间要比纸质档案储存的实践要长,档案的完整性更出色,由于电子档案是以网络技术为载体,所以更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安全系数比较低。纸质档案的载体是纸质文件,安全系数相对就高,能有效保证档案的真实性,使档案在使用的过程中更清晰。但是纸质档案的载体很容易在保存过程中遭受破坏,不易保存,使用的时候检索也很慢,有一定的排他性。通过分析,不难看出两种档案都有利弊,那么要想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的为使用者服务,就要对两种档案进行整合管理,相互之间各取所长,补己之短。

要想达到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共存的局面,就要使档案管理者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积极创新,制定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方案。首先,要顺应时代的变化,积极地应对档案电子化的转变,从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等技术层面使电子档案有合理的法律地位;其次,要稳中求进,不光要充分利用电子档案,还要做好纸质档案的保管工作,使两种不同载体的档案都发挥其所长,最大限度地把握档案改革的主动性,做好自身的职责工作。当前我国的档案保管工作是在电子档案建立的同时,还要对纸质档案一同保存,既保存了安全可靠真实性强的纸质档案,又发挥了电子档案的优势,检索快,利用效率高等优势。从根本上两种档案并存是必然的选择,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管理。

无论是纸质档案还是电子档案,都要在记录在同一个档案管理系统中,运用自动采集的方式对电子档案进行数据录入,运用人录入的方式进行纸质档案的录入方式。同时,对一些重要的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使其在利用时更方便快捷。在档案系统中,还要将两种档案进行统一的组合,维护档案之间的相关联系,便于使用。

2 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整合管理的具体要求

现如今,数字化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档案管理系统也要利用电子技术建立一个网络的信息办公平台。现代化档案管理和传统档案管理的模式有所不同,前者针对的是电子档案管理,后者针对的是纸质档案管理。当然,在现代化档案管理中也要对纸质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那么,要想有效的实现现代化档案管理系统,对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完美的整合,就要做好下面几方面工作。

2.1 同步归档工作

在对所收集到的纸质文件进行详细的检验和审核之后,需要及时的将纸质档案进行归档处理。而利用网络所收集的电子信息,在进行有效的审核之后,也要及时的进行归档。无论是纸质档案还是电子档案,在归档的过程中,都需要符合相关的归档要求,只有符合归档要求的文件才能够正式的进行归档。而在电子档案归档时,要将其存入到制定的计算机硬盘中进行存储,并且要注意标记上已归档的标记。

2.2 同步整理工作

要想使得档案整理工作可以有效的开展,就需要采用折中的方法,实现对电力档案和纸质档案的同步整理,由于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都具有档案的共同入特点,两者也都拥有一致的档案号,所录入的信息也基本上相同,因此,可以采用合二为一的方法对电子档案以及纸质档案进行整理,确保在整理归档纸质档案的同时电子档案也可整理完成。

2.3 同步鉴定工作

对于电子档案的鉴定最理想的情况是南计算机自动鉴定,系统依照预定的保管期限表判断保管期限;纸质档案可随时鉴定,即时归档。

2.4 同步利用

在查阅档案时,我们可以通过同一著录的信息检索纸质和电子两种不同类型的同一档案。提供利用时,以电子档案为主。在需要用纸质档案时,可按同一档号提供纸质档案,这样既提高了档案的利用率,又减少了纸质档案的磨损,有利于纸质档案的长期保存从实质讲,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整合管理理念,实际上主张的是传统档案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档案分阶段管理的电子化实现。

3 加快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变革

加快档案人员知识结构的变革,多途径、多层次培养人才是共存期档案工作最根本的对策。由于电子档案的来源广泛,档案人员要对电子档案生成的全程监控,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计算机知识。现在不少单位的计算机技术人员不了解档案,档案管理人员不懂计算机技术,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提高电子档案的管理能力,尽快掌握电子档案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电子档案管理涉及到的设备和技术,做到会操作、会管理、会使用,切实担负起电子档案管理的工作职责,做好开放教育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

结束语

综合来看,上面所讲述的对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之间的观点和具体要求,我们清楚了解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两者有一定的关系,两者各取所长,补己之短,要实现档案管理的共同发展,就要对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进行科学的整合,在管理时,不光要同步两种档案的归档工作,还要对两种档案同步坚定、利用和整理中作,使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从根本上达到共同发展的局面。这样的管理,不光能弥补各自的不足,还能将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的优势都发挥的更好,更能促进档案管理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永丽.论电子方案与纸质档案的整合管理[J].才智,2015.

档案与合同管理范文4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档案管理也进入信息化时期,信息化在档案管理中的应运越来越广泛,在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利用信档案管理资源,实行个性化的档案服务工作,是目前高职院校档案管理重要课题。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队伍人员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管理队伍缺培训制度与激励机制与高职院校管理进行有效的融合,规范档案管理,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研究工作,是目前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之重点。

二、档案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

档案管理就是对个人的经历,在社会活动中各个方面的表现,以个体为单位按档案制度进行整理与保管,以便查询使用的信息载体。是各组织了解使用的参考依据,加强对档案的管理,发挥应有的职能,需要高职院校对人事档案管理队伍进行制度化建设,保障教职员工的合法利益,进行人事制度调整等各个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行的档案管理队伍中还存在诸多问题\[1\],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结构问题。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建校历史不长,对于档案管理还初在初级阶段,组成结构存年龄偏小,职称太低,专业知识不强,学历不高等许多不合理象。主要体现在档案管理团队未形成,管理层次不清新,缺少领导管理人才,档案管理专业人员配比严重不足,并且人员流动性大,队伍缺乏稳定性。

2.高职院校管理与档案管理缺乏相融性。档案管理是服务于组织机构,是对高职院校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记录,档案管理的好坏是学校今后发展规划的参考依据,两者密不可分。当前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是为收集信息而注重档案管理,在对高职院校管理的同时忽略对档案的管理,未能将院校管理与档案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为了应付档案管理而进行队伍的临时组建,无法将档案工作进行系统化,档案管理不具有适用性,不能服务于院校管理。

3.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培训机制与激励机制。档案管理工作在高职院校管理中视为非技术工种,专职的档案员在高职院校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常担当一个文件整理员的角色,划为后勤管理类工作者\[2\]。由于得不到重视,使得档案管理员的没有工作激情,思想长期被压抑,工作单调而乏味,不能参与享受职称评定,优秀评选,培训,学习交流,绩效考核等许多的学校政策,导致档案管理人员流动性大,管理队伍不具有稳性。

三、建设高职院校档案管理队伍的几点建议

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坚持创新的管理方式,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档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努力探索,创新管理理念,改革管理模式,才能体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与适用性,如何加强高校档案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可行性建议:

1.改革创新是建设高职院校档案管理队伍的新思路。要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把档案管理工作视为学校重点管理工作之一,坚持专兼结合的方针,即在档案管理队伍中配备一些兼职人员,以专职工作为重心,实现档案管理与院校管理的高度协调与统一。由于高档案管理具有两面性,既要遵守学校教育管理规定,同时又要符合档案管理之规定与档案管理操作规范\[3\]。因此高职院校档案管理队全应配备专业的档案专职人员与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高技术的档案管理人员负责监管档案管理过程的技术指导,同时还要负责培养一批专业的档案管理员,具有综合素质的档案技术人才既是管理者又是导师,负责组织人员,技术指导,专业培训起好带头作用;兼职的档案管理人员负责档案的管理与收集,而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化管理手段,改革传统档案管理模式需要专业档案管理员提供现代化的技术支持。高职院校的职能是培养专业高技能人才,档案管理的工作重心就是记录记载人才培养的过程,因此档案管理队伍的管理必须与高职院校的管理完美结合,需要复合型的档案管理专业人才为领头军,配备档案管理岗位需要的各种专兼职人才,形成一支具有综合实力的高级档案管理队伍。

项桂芳,计娜:加强高职院校档案管理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第26卷第4期2.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档案管理人员积极性与创造性,需要有效的激励政策与体制。首先,激励机制的创建要根据员工的生活需要,心理需要,分析员工心理状态,实行激励机制;其次,根据实际的工作状况建立激励机制,让档案管理工作者参与到学校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各个环节之中,运用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充分的激发员工的主动性与使命感,让员工感到成就感与不可或缺性。改革档案人事管理制度,实施聘用制,使管理团队向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4\]。增加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改变档案工作条件,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大力宣传档案管理重要性,营造管理文化氛围,采取不同的方法转变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激发工作热情。

3.加强档案人员管理培训工作,打造专业的管理团队。培养档案管理人员有服务意识,奉献意识,敬业精神,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高度的组织协调能力,应辨能力。档案管理培训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改变思想。通过培训转变思想,调整心态,树立一切以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思想;以服务为光荣的档案管理理念,增强档案管理的责任心;以良好的心态,奉献的精神投入到档案管理事业之中。

其次,加强综合素质培养。通过专业的培训,加强档案管理员有组织能力,协调能力\[5\],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书写能力。

最后,加强专业知识培训,通过对档案管理学,档案管理技术,档案管理法规等各个专业的知识的培训,加强档案管理者的管理意识,创新意识,打造一支具有技术过硬的高素质管理队伍。

4.加强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手段,创新档案管理模式。档案管理工作随着科学信息的发展在不断的改变,改变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创新科学管理方法,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柔性与刚性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三结合管理模式对高职院校档案进行管理,有效的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与现代化目标\[6\]。

四、结束语

总之,做好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加强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把档案管理队伍建设做为高职院校行政工作之重点。首先从现今队伍建设现状中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人员结构、高职院校管理与档案管理缺乏相融性、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培训机制与激励机制等问题,因此必须要结合高职院校实况采取改革创新管理队伍思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强档案人员管理培训工作等各种措施,努力实现档案管理服务于院校管理,打造专业的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为高职院校的战略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平.档案管理的学习型团队组织建设\[J\].南北桥,2009(6):173.

\[2\] 曾苇.论高校档案人员激励机制的构建\[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10):54.

\[3\] 陈鹏.论档案利用与档案队伍建设的关系\[J\].兰台世界,2009(24):103.

\[4\] 吴晶.以人本思想建设档案编研的创新团队\[J\].机电兵船档案,2007(5):28.

档案与合同管理范文5

(一)专业档案的特点

专业档案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在某一专业职能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比较稳定的文种和记录目的的档案。具有专业性强、独立性与现行性强以及动态性强的特点。专业档案不仅形成规律、内容性质有明显的专业性,文件名称、格式、整理方法等也有其专业特点,同时其作用范围、作用对象和作用时效也有特定的专业局限性;是专业职能活动的必要管理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具有突出的现实使用价值,可以相对独立地支撑有关专业活动,且工作查考期长,查考的实时性、连续性要求高,往往作为立档单位全宗内相对独立的部分由形成部门保管和使用;记录的数据和信息需要同记录对象的现实情况保持动态一致,随着记录对象的变化随时补充和变更记录,直至对象的消亡。这也是部分专业档案需要由形成部门相对独立地保管和使用的重要原因。

(二)区县专业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006年北京市西城区档案局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区属44个立档单位专业档案的形成、整理、保管、利用及归属流向情况进行了调查。经统计汇总,44个立档单位分别由其所属的217个专业科室(所属单位)形成各类专业档案378种(文种)。根据全区各类专业档案不同的整理、保管单位统计,2004至2006年这三年中,平均每年形成专业档案129316卷、1228680件、42355袋、14017盒、778箱。这些专业档案由各单位综合档案室统一保管的有180种、由专业档案室保管的有40种、由形成科室自行保管的有158种。从整理方法上看,这些专业档案按记录对象(事项、单位、户、人)整理的有223种,按时段整理的有138种,按其他特征整理的有17种,其中整理后需要随时增减内容的有47种。整理后,编制纸质档案目录的有304种、编制电子目录的有91种、未编制档案目录的有58种。这些专业档案中,有查阅控制规定的有324种,仅对当事人提供利用的有92种,能够提供社会公众利用的只有14种。这些专业档案中,没有具体规定归属流向的有256种,档案从未销毁的有367种。

由于是首次对专业档案作较大范围的调查,以上调查数据和情况不尽准确,但可以看出,当前专业档案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形成量大而保管空间不足。由于档案的归属流向不确定,销毁期限不明确,造成档案只有进口没有出口,档案存储空间严重不足。其中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院、检察院、工商、城管监察等系统尤为突出。

2、整理、编目的规范化程度低。很多专业档案的整理、编目方法是立档单位或形成科室根据专业特点和基础条件自行设计的,采用的档案装具也各行其是,一旦需要向上级档案馆移交,立档单位和档案馆都必将面临巨大的工作量,难度可想而知。

3、归属流向和接收范围模糊。这是区县档案管理部门长期以来感到困惑和棘手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专业档案自身特点,立档单位往往不能将专业档案随文书档案一同向档案馆移交。另一方面,许多专业档案的归属流向问题并无明确、具体的规定。如设在区县由市主管部门垂直管理的各职能局(分局),其文书档案一般按规定向区县档案馆移交,其专业档案则按专业实行统一管理,由市各业务主管部门监督指导。

4:规范和标准工作滞后。在44个立档单位中,没有制定规范或标准的占38%。其中,许多规范和标准或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单独制定,或由立档单位、形成科室自行制定。在没有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联合制定管理规范和标准的情况下,区县档案部门无法对专业档案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指导和服务,并得到立档单位的认可。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专业档案的数量和内容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和变化,缺乏成熟的管理经验;二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各专业主管部门协调不够,对专业档案的条块交错管理存在缺位、错位或越位现象;三是缺乏对专业档案归属流向的总体设计,导致专业档案管理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无序。

二、关于区县专业档案归属流向的分析

(一)归属流向面临的问题

1、改革开放以来,区县属机关、单位各类专业档案大量涌现,而档案归属与流向的有关规定不明确、不具体或原来的规定不符合基层业务工作实际,导致各类专业档案大量积存在形成单位,只有进口没有出口。一方面,给形成单位的档案管理以至业务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区县综合档案馆馆藏结构的丰富与优化。

2、部分区县行政机关隶属关系发生变化,由隶属区县政府转为由市业务主管部门垂直管理,而档案的归属流向尚未重新明确。目前,这些机关形成的文书档案,区县档案馆一般仍按过去的规定接收,形成机关也比较配合。而对于各类专业档案在垂直管理前就未随文书档案向区县档案馆移交,垂直管理后其归属流向问题更加突出。目前一些市级专业主管部门已经设立或正在酝酿部门档案馆,其档案接收范围是否涉及区县档案资源尚不明确。“属于地方和上级主管部门双重领导的单位形成的以反映地方某项事业或建设活动为主的档案”应纳入地方综合档案馆收集范围的规定,一直以来并未得到较好的贯彻实施,在新的形势下实施将更加困难。

3、随着一些地方整合国家档案资源以及综合档案馆与若干专业档案馆的合并,区县专业档案归属流向的调整和区县综合档案馆接收档案范围的界定有了新的可能。然而,各类档案资源是一律按区县行政区划整合,还是分门别类按不同级别行政区划整合,至少在大城市的核心功能区及城市功能拓展区,需要从国家档案资源配置的全局出发,合理设计、科学规划和审慎决策。

(二)设计专业档案归属流向的原则

规划区县专业档案的归属与流向要在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的基本原则和“重点发展原有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根据需要适当建立部门档案馆,把国家档案馆网建设成为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关系协调、管理科学、具有安全保管与充分开发档案信息能力、为社各方面提供优质服务的有机整体”的档案馆设置与布局原则基础上,遵循以下具体原则。

1、明确档案的终极归属,维护国家记忆

区县档案馆作为国家长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承担维护本行政区各项事业历史真实面貌的职能,自然也是各类具有长远保存价值档案的终极归宿。市级专业档案馆是收集、管理某一领域或特殊载体档案的国家档案馆,具有终极保管某一领域档案的职能,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特大城市根据需要设置。部门档案馆是各专业主管部门为收集、管理本部门及直属单位有关档案、资料的档案馆,是国家档案馆网布局的组成部分,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特大城市根据需要在形成专门业务或科技档案数量大的专业主管部门设置。按照国家现行规定,

部门档案馆中记录党政领导和行政管理活动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保存50年后应向各级综合档案馆移交。部门档案馆是档案的过渡性保管机构,不是永久保存档案的最终归宿。

当前,针对各类专业档案大量涌现以及专业档案在形成、保管、利用上的特点,应合理规划我市的档案馆网布局,建立一批专门档案馆和部门档案馆,规范各类档案的归属与流向,明确各类档案的终极归属及过渡性保管职责,促进全市国家档案资源的整体建设和管理。

2、创新专业档案管理体制,服务现实工作

专业档案数量庞大、类型复杂、分布广泛,具有专业性、独立性、动态性和现实工具性强的特点。应根据专业档案形成、保管、利用上的特点和业务部门的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多层次、多模式管理的新格局,以适应各类专业档案管理与建设的需要,更好地为现实工作服务。

(1)由专业档案形成科室保管的模式。对于独立性、动态性、现实工具性都比较强的专业档案,可以在档案形成之后,由形成科室管理和控制,以维系专业工作的正常进行。形成科室应承担积累、整理、编目、保管、到期鉴定和处置的任务,并承担将其中已失去现实管理工具功能、需要作为历史记录长久保存的档案向单位综合档案室或通过综合档案室向档案馆移交的职责,接受本区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

(2)由专业档案形成单位的专业档案室或专业文件管理中心保管的模式。对于形成数量大,增幅快,整理、鉴定和利用方式特殊,必须由专业人员直接控制和使用的专业档案,可以成立专业档案室或专业文件管理中心,实施过渡性和集约化保管。

(3)由专业档案形成单位综合档案室统一保管的模式。根据归档、整理、编目、鉴定和利用的特点,可以随同文书档案一并管理的专业档案,应纳入本单位综合档案室统一保管,随同文书档案定期向档案馆移交。

(4)由市级专业主管部门的专业档案管理中心或部门档案馆保管的模式。对于市级专业主管部门需要按行业整合的专业档案特别是垂直管理单位的专业档案,可以按照规定向专业主管部门的专业档案管理中心或部门档案馆集中,实施过渡性和集约化管理。市级专业档案管理中心和部门档案馆应具备安全保管和充分开发档案信息的条件和能力,承担向社会提供档案利用的职责,保证本行业专业性活动以及专门用户群体利用档案的需要。

建立多层次、多模式的专业档案管理体制,是为了扭转当前专业档案管理工作出现的无序状况,更好地服务于现实工作,发挥专业档案对于形成者的突出作用、对于利用者的定向作用和为科研、决策服务的整体效应。各个管理层次及各类管理模式的具体确定,应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专业主管部门做出统一规定。同时,无论是采取哪种模式,都应接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并按规定向综合档案馆移交记录党政领导和行政管理活动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

3、按地域整合与按行业整合并举,方便社会利用

实施档案资源整合是强化档案集中统一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能和方便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的有效措施。档案资源整合既可以按地域整合,也可以按行业整合。对于特大城市而言,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一些需要垂直管理的专业性工作,往往不是按区县行政区划来设置和管理的。对于这些行业形成的档案资源应当首先按照专业管理的需要进行行业性整合,而后再按照维护国家历史记忆的需要向同级综合档案馆整合。区县档案馆主要应整合本区县行政区划内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立档单位及其所属部门的档案资源和按区县行政区划管理与建设的其他各类国家档案资源。

随着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全国性和全市性纵向管理系统。为加强本行业、本系统管理的需要,纵向系统的档案资源整合应运而生,专业主管部门的行业性档案管理机构也将随之得到强化和发展。面对档案资源整合新的发展趋势,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协调各专业主管部门,更新档案管理理念,排除部门利益纷争,共同站在加强国家档案资源整体建设的高度,对各级各类专业档案资源的归属与流向进行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

三、加强专业档案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专业档案监督管理的建议

1、定期开展档案资源普查。由国家或市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档案统计年报之外,定期(如5年或10年)组织各级档案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开展对专业档案资源的全面普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专业档案资源管理与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普查应着重了解各类专业档案形成、整理、保管、利用以及归属流向的情况。普查项目应尽可能详细、具体,如形成情况应了解每类专业档案的具体文种、形成部门、年均形成数量、现有数量等;整理情况应了解整理特征、所用装具、如何编目、整理归档后是否需要动态管理等;保管情况应了解专业档案库房设置、保管条件、管理机构及人员等;利用情况应了解利用对象的控制、利用方式及利用时效的特点等;归属流向应了解各类专业档案有无归属流向的具体规定、专门档案馆或部门档案馆设置情况、有无销毁到期档案的具体规定或处置办法等;监督指导关系应了解档案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在哪些管理环节存在缺位、错位并广泛征集形成部门的意见、建议。只有搞好普查,全面、深入地把握情况,才能科学合理地制定专业档案建设规划和管理措施。

2、切实加强对专业档案的监督管理。专业档案管理是各行业、各部门文件与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信息资源。面对数量庞大、类型复杂、分布广泛的专业档案,必须站在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高度,从管理体制、规范标准等方面,按照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专业档案的特点,切实加强对专业档案资源的管理与建设。

要针对各类专业档案管理的缺位、错位、越位问题,全面梳理各级档案部门与专业主管部门、综合档案馆与专业档案馆、监督指导机关与档案形成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覆盖完整、分工明确、制度健全、密切协调、共同管理的管理体制。要依法健全、完善专业档案管理的政策、法规、规范、标准,推进各类专业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维护专业档案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有效地支持专业活动的正常开展,积极发挥专业档案的社会作用。要在继承专业档案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注重制度创新,根据各类专业档案形成、保管、利用的新情况、新特点,创新管理理念和模式,既要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方便社会各方面利用的原则,又要尊重专业档案的自身属性和特点,创造有利于各类专业档案资源建设、管理、利用的新形式。当前加强专业档案管理的重点是要从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全局出发,协调各方面关系,全面梳理各类专业档案的归属与流向,落实市、区、县档案局(馆)和专业主管部门监督、指导、接收专业档案的职责和档案形成部门积累、整理、移交专业档案的职责,推动各类专业档案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关于专业档案归属流向的建议

以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为主、专业档案馆和部门档案馆(档案管理中心)为辅,健全、完善我市档案馆网布局,合理设计、统一规划全市专业档案资源的归属与流向。从全市档案事业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的层面,构建“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关系协调、管理科学、具有安全保管与充分开发档案信息的能力、为社会各方面提供优质服务”的档案馆群,形成各类国家档案资源建设协调发展的格局。

1、设立若干专业档案馆

专业档案馆是按专业设置的,收集和永久保管特定领域或者特殊载体档案,并向社会提供利用的档案保管机构。《全国档案馆设置与布局方案》规定,省(自冶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特大城市设置哪些专门档案馆,按照重点加强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原则,由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统筹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家档案局备案。

目前,我市设置的城市建设档案馆,是收集、管理和永久保存城市规划、建设有关档案的专业档案馆。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立若干专业档案馆,收集、管理和永久保存特定领域或者特殊载体的档案,以加强专业档案的管理与建设。

2、设立若干部门档案馆(档案管理中心)

部门档案馆是专业主管部门所属的,收集、管理本部门及其直属机构档案的档案馆。《全国档案馆设置与布局方案》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特大城市的有关专业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设馆的,由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按照重点加强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原则,统筹规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目前,我市设有国家安全局档案馆,收集并永久管理本部门及直属单位形成的档案。《北京市档案馆设置和布局方案》规定,市高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检察院、公安局可以设置本部门档案馆,收集管理本部门及其直属单位形成的档案。其中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在本部门档案馆保存50年后向市档案馆移交。某些形成专门业务和科学技术档案数量大的市专业主管部门,可以成立本部门档案馆,收集管理本部门及其直属单位形成的有关档案和资料,但其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能活动中形成的党政领导和行政管理等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按规定向市档案馆移交。

可以考虑设立市公、检、法部门档案馆,并在其他实行垂直管理的市专业主管部门,如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土资源管理局等部门,设立部门档案馆,收集、管理本部门及其直属单位形成的有关档案和资料,以及由所属区县分局形成的需要按行业整合的专业档案。其所属的各区县分局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能活动中形成的党政领导和行政管理等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文书档案,仍按原规定向区县综合档案馆移交。

3、在区县专业主管部门设立专业档案管理中心

档案与合同管理范文6

关键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存档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事业单位对档案的管理也应该符合新时期的要求,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档案的存档是事业单位管理档案的基础,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在存档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缺陷。这不仅会降低档案的使用率,也会阻碍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因此应该重视事业单位中的档案存档工作。本文主要针对事业单位档案存档工作展开讨论,具体内容如下。

1 现阶段事业单位档案存档工作的作用

在现代化社会,事业单位中对于档案的管理实际上在管理人力资源。因此档案的存档工作会涉及到事业单位中的所有人员。而且事业单位中的档案管理质量会直接体现出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与水平。事业单位在升调工作人员时,应该根据个人的档案做出判断。因此,人事档案属于一种非常关键的信息资料。现阶段,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档案资料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事业单位中的领导人员能够查看某一位工作人员的档案信息,以此为根据判断是否聘用。个人的档案包括个人不同阶段的经历以及奖励情况,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因此,完善对人事档案的管理可以有效地分配人力资源。总而言之,事业单位完善档案存档工作非常有意义。

2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

2.1 不合理的配置管理人员

现在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缺少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与想长时间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新人。很多刚进入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经常更换,直接对事业单位的档案理与记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使档案管理工作变得很混乱,有时甚至丢失事业单位重要的档案文件等。因此事业单位要对档案管理工作有足够的重视,配置优秀的工作人员。

2.2 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

一些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只是一种形式,也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一些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也不注重日常工作的记录,甚至认为档案管理只是一个象征性的部门,没有必要花费很多人力与物力进行管理。很多的事业单位更没有制定明确的管理档案资料的规章制度,缺乏统一的管理。

2.3 管理系统不完善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进步,使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有些事业单位不能深刻意识到形势的变化,没有将计算机合理地应用档案管理工作中,依然使用纸质保存文档。而有些事业单位虽然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采用了计算机,但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为了方便,只是将相关的信息文件输入到计算机中对其进行简单的保存,计算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3 事业单位中完善档案存档工作的对策

3.1 全社会应该树立档案完善,健全有关的制度与设施

第一,应该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使社会各界人士都能够遗失到事业单位存档工作的重要性,树立档案存档意识。第二,各级部门的责任人也应该加强档案存档的意识,保证在事业单位中建立完善的管理存档系统,以此满足事业单位内部发展的需要,同时应该按照档案的类型与特殊性来明确与归档有关的规定或者制度,以及原则等,合理分工,明确职责,保证操作的可行性,确保每份档案中的信息完整,并且能够及时归档。工作人员在检查资料的过程中,应该严格、认真,发现不规范的资料应该及时修改,并且实行个人管理责任制度,并且将其与其他工作流程结合起来,共同进入检查与监督环节,进行评比。并且,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为档案部门提供足够的资金,对于已经归档的资料,还需要进行反复的检查,保证信息的可靠性。

3.2 建立健全的档案登记、整理、保存以及使用制度

应该按照相关的规定和标准,进行对档案的存档工作,同时还需要事业单位做好存档管理中保密工作。在此过程中应该确保办公室、整理室、阅览室与库房相分离,不相关的人员不能进入库房,在库房中也不能储存与档案无关的物品,严禁明火。同时管理人员还应该加强对档案管理技术的研究,不断更新管理方法、保密技术等,个人不能擅自取走档案,如果发现违法使用的现象,应该根据相关的法律进行处理。并且,还需要制定档案使用时间、流程等,以此提高档案存档的水平。

3.3 增强档案存档工作的数字化

在保存档案的过程中,运用数字化的方式是一种关键的方法。事业单位应该运用新型的信息技术,将各类资料信息转化成数字化的资料,进行保存,以供使用。同时应该形成档案目录数据系统,方便每名工作人员的日常使用。同时档案管理工作的数字化要结合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方法,使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共存,共同发展。

3.4 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

新时期的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要拥有优秀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一方面事业单位要招收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要对新的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与道德素质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与技能,这样才能促进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队伍的合理发展。

3.5 改善工作条件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处于比较好的工作条件中,能够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要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而且好的档案管理环境,也有利对档案进行整理与保存,因此事业单位要有长远与发展的眼光,对档案的保持环境投入一定的经费,日后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使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历史的沉淀。

3.6 完善对档案的整理

通过进行具体的有序化工作将归档的文件材料组成保管单位以方便查阅的程序。整理工作并不是单纯、孤立的。文件材料整理环节应与文书处理工作相衔接,查疑补缺,保证疏而不漏。例如,有请示还应有批复,重要文件的征求意见稿、讨论稿、定稿齐全;文件的附件情况;与首次签订的合同、协议相关的补充合同、补充协议;批示与办理情况;计划与总结等,都必须环环相扣,与文书处理的结果和归档责任保持紧密的联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事业单位应该认真思考如何高效地展开档案存档工作。

每个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都有所差异。档案工作人员应该充分把握单位的工作情况,了解档案的构成特点,系统地整理档案,以此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与合理性。在现代化社会中,档案工作人员应该具有创新精神,更新工作观念,意识到档案工作的意义,并且建立健全的有关的制度,运用新型的技术与方法,形成有效的当那管理模式,努力符合时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宗华.新时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创新思路与方法[J].中国职工教育,2012(12).

档案与合同管理范文7

Abstract: The archives are one of the assessment indicators for the final acceptance, goal realization and power generation and good quality of the power grid construction project. Faced with the new situation that power grid construction accelerating during the "Twelve-Five" period, we should further raise awareness of the project documentation management, incorporated it in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process, strengthen the whole process supervision to achieve standardization, standardization of file management.

关键词: 电网建设;项目档案;档案管理

Key words: power grid construction;project files;archives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084-02

1 新形势下国家电网建设现状

“十二五”是国家电网公司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公司发展方式和电网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阶段。“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电网将建成以500千伏电网为骨干网架、各地区电网联系紧密、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其中,一是要加快推进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建设,实现省内东部大型煤电化基地及风电基地的集约化开发和合理消纳;二是要加强500千伏电网与特高压工程的协调对接,完善东部500千伏送端网架结构,保证东部煤电化基地电力可靠外送,完善西部500千伏电网结构,建设西部第二个500千伏输电通道,加速推进500千伏电网向建三江等地区延伸;三是不断优化220千伏电网分层、分区结构;四是加大城乡配电网改造升级力度;五是加快电力生产运行各环节的智能化建设和改造;六是加快建设荒沟抽水蓄能电站,支持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期间,电网建设总投资高达300多亿元。

2 新形势下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电网建设项目档案是电网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项目建设管理过程的真实记录,也是公司重要的国有资产。电网建设项目档案验收是项目竣工验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未经档案验收或档案验收合格的项目,不得进行或通过项目竣工验收,而且对于输变电工程达标投产和优质工程评优,档案都考核、评选的指标之一。面对着电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形势,为了确保电网建设项目从立项开始直至竣工验收及试运行全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切实加强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在新的形势下,为了确保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适应项目建设发展的新,更好服务于公司的“两个转变”、服务于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必须在进一步提高对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意义认识的基础上,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实现项目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达到齐全、完整、准确的要求。

3 新形势下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的思考

3.1 应进一步提高对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的认识

3.1.1 电网建设项目档案是指电网建设项目在立项、审批、采购(含招投标)、勘测、设计、施工、调试、监理、竣工验收及试运行全过程中的应当归档保存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和纸质、光盘等不同载体的全部文件,也就是说,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的形成牵涉到上述的各个单位或部门,确保这些文件材料全部归档,不仅仅是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而且与这些文件材料形成的单位、部门和人员密切相关,最为关键的应是提高相关人员对档案管理的认识,将其纳入项目管理程序,纳入“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管理[2]。

3.1.2 为了提高相关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各级档案管理部门以及项目档案管理部门有责任进行档案管理意义的宣传和进行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这种宣传与培训的对象不应只限于档案管理人员,应扩展到相关单位或部门的主管人员以及相关的工作者,使档案意识深入到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贯穿档案管理的全过程,让大家意识到档案管理是全员参与,人人有责;每个部门、每个工作环节都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都在影响着档案管理的质量,以更好地实现档案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和全员参与意识。

3.1.3 为了确保依法加强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宣传与培训的重点内容应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DA/T28-2002《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GB/T11822-2008《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档发[2006]2号文《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以及国家电网办[2010]250号文《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试行)》和国家电网基建[2011]146号文《国家电网公司输变工程达标投产考核办法》及《国家电网公司输为优质评选办法》(2008版)的相关条款。

3.2 必须明确项目档案归档时间 国家电网公司及下属单位的项目建设职能部门,在完成各自职责范围内工作后1个月内,向项目法人和建设管理单位移交项目归档文件。①参加项目建设的各施工、监理、调度等单位需将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按规范整理,项目档案在竣工投产后1个月内移交到建设管理单位。②设计单位必须按项目档案的管理和工程进度同步的要求,将通过审查、审批后的可研、初设、施工图设计的文件材料整理组卷,1个月后向建设管理单位移交。在项目竣工投产后,设计单位根据竣工图的编制要求进行项目的施工图编制,并在两个月内将竣工图提交施工、监理单位审核签章。③采购机构(招标机构)、物资采购供应单位在完成环评、水保、设计、监理、施工、设备(材料)等招投标及签订合同、技术协议、设备监造等工作后1个月内,将形成的文件材料移交到物资管理部门(招投标管理中心),由物资管理部门(招投标管理中心)按要求,组织有关单位整理、组卷并向项目法人移交或向项目法人委托的建设管理单位移交。

3.3 必须以合同保证档案的移交

3.3.1 《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规定:“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应纳入电网建设管理程序、工作计划及合同管理。在签订项目设计、施工及监理合同,协议时,应设立专门条款明确有关提交项目档案的责任[2]。”,即要求在签订项目设计、施工及监理等合同时,应明确各方提交项目档案的套数、整编、移交范围、移交时间及电子文件等具体的责任。合同对于双方或多方是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协调手段,将档案移交纳入到合同管理中,进一步地使档案管理走向了法制化轨道,必然对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发挥良好的保证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是“依法治企”的一项重要内容。

3.3.2 为了充分发挥合同的作用,除了各参与合同起草、签订单位应注意到对项目档案管理、移交的责任外,应主动邀请档案管理人员参与招投标文件、合同等关于档案管理、移交条款的制定、审核以及合同谈判,切实保证能明确规定对档案的要求、相关条款的详尽,同时应在罚则中明确占质量保证的比例,保证档案管理部门参与合同支付控制。通过合同管理,制约档案形成的主体,进而确保档案标准的统一和档案管理的提高。

3.4 明确责任,各负其责 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涉及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贯穿项目建设的始终,也就是说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也是档案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办法》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原则,明确地规定了项目法人、建设管理单位以及包括设计、监理、施工、调试、采购(含招标)、物资供应及运行等各参建单位的档案管理职责,要求各单位建立项目档案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将项目档案工作纳有关领导、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工作标准或岗位责任制中[3]。

项目法人负责建设全过程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服务性工作,管理或全权委托建设管理单位负责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当项目范围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建设管理单位时,项目法人应明确一个建设管理单位,其他建设管理单位为配合协调方,负责其管辖范围内的档案工作。电网建设项目法人负责建设项目档案全过程的组织管理,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原则,建立自上而下的分级管理体系。建设管理单位、各参建单位及物资采购、供应部门应遵循“谁形成,谁负责”的原则,完成各自职责范围和合同规定的整理、归档及项目档案的编制、移交工作,确保项目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

落实责任,首先要明确责任,必须使有关领导、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明确自己在档案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工作中的责任。一提到档案工作,人们往往单纯认为这只是档案部门或档案管理人员份内的事,却忽略了自身的责任。为了治疗这种通病,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必须加强对有关领导、相关及工作人员的宣传和档案管理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只有涉及档案管理的所有部门、所有人员明确了责任、负起了责任,才能保证顺利地完成档案的形成、收集、整理和归档等各项工作,才能确保项目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和有效保管、利用。

3.5 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为了确保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与项目建设同步进行,各参建单位能认真地履行自己在档案管理方面的职责,必须建立相应的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监督机制。一方面,监理单位应切实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监理范畴中,承担起对设计、施工单位的档案管理日常监督工作;另一方面,按照《管理办法》的规定,项目法人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各参建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或委托建设管理单位债权负责档案管理工作,项目法人或建设管理单位应对各参建单位的项目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同时档案管理部门应对项目法人或建设管理的项目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3.6 应做好项目档案验收工作 项目档案验收时项目竣工验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未经档案验收或档案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不得进行项目竣工验收。①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验收的项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国家档案局提出验收申请,并由国家档案局组织档案的验收。②各区域电网公司、省电力公司组织验收的项目,由各区域电网公司、省电力公司的档案管理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由省档案局负责组织项目档案的验收,验收结果报国家电网公司备案[4]。项目档案专项验收由建设管理单位提出申请,申请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①项目建设及项目档案管理概况;②保证项目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所采取的控制措施;③项目文件材料的形成、收集、整理与归档情况;④竣工图的编制情况及质量情况;⑤档案在项目建设、管理、试运行中所起的作用;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项目档案专项验收前,项目法人或建设管理单位应组织设计、施工、监理、运行等单位的负责人及有关人员,根据国家有关项目档案验收的要求进行自检,并在项目投产后3个月内向项目档案专项验收组织单位报送项目档案验收申请表。凡档案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验收组应提请项目法人或建设管理单位于项目竣工验收前,限期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并安排项目档案的复查工作。整改后复查仍不合格的,项目档案验收不予通过。

参考文献:

[1]DA/T28-2002《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

[2]国家电网办[2010]250号文《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试行)》.

档案与合同管理范文8

【关键词】大数据;档案管理;创新与发展

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而形成和发展的大数据对现代档案管理工作产生了巨大的挑战,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对大数据带来的影响进行客观分析,不断优化其管理思路,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促进档案管理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大数据环境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理念过于陈旧

档案管理理念是决定档案管理质量的关键因素,档案管理不仅仅是做好归档整理这么简单,同时还需要构建起管理与服务之间的桥梁,能够在繁冗的档案信息中快速找到用户所需要的信息,并尽快为其提供。但是,由于一些档案工作人员理念理念落后,将档案管理与档案收藏画上等号,因此在工作中对档案的“私密性”过于强调,不愿为客户提供相应的档案服务,并认为档案必须与公众“保持距离”。还有一些管理者则墨守成规,对新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较为排斥和抵触,难以顺应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的创新要求,难以体现出档案管理的时效性与科学性。

(二)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从目前档案资源方面的建设情况来看,不少档案单位已经逐步实施了信息化管理,在日常档案管理中,能够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对管理资源进行整合与梳理,但是,由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造成一些电子档案资源被限制,难以发挥其应用作用。此外,不少档案仍以纸质资源居多,在管理方式上过于陈旧,信息化建设步伐相对缓慢,与大数据背景下的行业发展需要还有一定距离。尤其是在较为偏远、经济落后的地区,档案整理、分类、归纳、保管等都需要以人工为主,工作效率低下。大数据技术优势难以体现在档案管理当中,尤其是对档案类型、分类管理中难以体现其优势,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升级造成不利影响。

(三)档案资源利用率过低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一般涵盖了资料收集、数据整理、归纳保管、信息检索、档案应用等环节,这也是传统档案管理所涉及的完整流程。而在大数据环境下,由于信息化管理的不断升级,档案管理的重心也出现转移,由原来的收集整理与档案保存转变为档案的利用与开发,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档案的管理效率会相应提升,同时也有利于管理模式多元化。在大数据环境下,档案功能被深度拓展至民生与服务领域,而当前档案管理职能显然与这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二、大数据环境下档案管理的创新发展途径

(一)以信息技术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在现代社会管理领域,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档案管理中,同样需要具备信息化管理思维,以信息技术完善档案管理流程,在信息化管理模式下,实现管理工作的效率化与规范化。档案本身具有典型的凭证作用,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充分发掘档案资源,是大数据环境下档案管理创新的具体要求。这就需要档案管理单位充分发掘大数据优势,建立更高效的档案信息管理体系,实现档案管理中不同节点与信息技术的高效融合,从而提升档案管理质量,同时也能够为广大用户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档案服务。

(二)大数据与档案管理技术的有机融合

从传统档案工作的管理性思维过渡到技术性思维,是推动档案管理持续发展的动力,技术性思维有助于构建起更标准化的档案管理模式,同时也能够使外部资源获得更有效的利用。在大数据环境下,档案管理需要有更充分的技术支持,能够对各类档案数据进行分析和整合,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信息。对于档案管理单位来说,更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持,以此促进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档案管理的陈旧模式,以用户需求为主导,建立起服务型档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档案数据的历史价值。此外,大数据技术的引入,也为档案管理拓展了新的方向,档案不再是对历史资料的整理与保存,同时也融入了数据整合、发掘、应用等全新功能,从而使档案信息价值不断提升。

(三)实现档案资源共享,提高档案资源开发效率

大数据时代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资源共享,在资源共享基础上,信息的应用价值会进一步提高,而信息共享的实现,则需要信息资源的融合与共建。因此,在档案信息管理中,则需要建立系统化的信息管理模式,形成更为具有资源衔接作用的信息系统,从而构建起档案信息共享的高效平台。因此,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建立基于信息共享的数字化平台,在逐步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利用语义分析、数据发掘等基础,提高档案数据的应用效率。

三、结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同时也为档案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大数据技术在档案管理领域的融合与应用,需要有新的管理思维与管理模式与之相匹配,在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的同时,更有利于完善档案管理理念,强化管理人员的服务思维,积极应对新的环境变化对档案管理提出的新挑战,顺应时展,做到与时俱进,为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拓展出一条新路。

作者简介:刁文静(1971―)女,汉族,籍贯(精确到市):北京市西城区,当前职务:档案员,当前职称:初级馆员,学历:本科,作者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高秋月.大数据环境下档案管理缺陷与改进建议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21)

档案与合同管理范文9

关键词:同级所属机构;档案事务;管辖权划分;模式构建;

对同级所属机构(指与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同级的专业主管机关所属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行政管辖,档案单行法律法规做了一些明确的规定,理论上来说,对此问题已没有再探讨的必要。但在具体的档案行政执法实践中,对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行政管辖问题,仍然存在着理解上的偏颇和监管上的空隙。事实上,对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由谁监管,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政策取向问题,有必要对“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违法行为日益增多与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监管乏力”的现象进行反思,以理清对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行政管辖的基本思路和行政管辖模式的构建。

1 档案单行法律法规规定与存在问题

对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行政管辖,实际上是涉及各行政主体行政权、行政管辖权划分的问题。行政管辖权是一种程序性权力,由单行法和程序法赋予;而行政权则是一种实体性权力,由宪法和组织法赋予。[1]

1.1 档案单行法律法规对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行政管辖权的规定。档案单行法律法规对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行政管辖权的规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档案实体法的规定。对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县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并对本行政区域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指导,依法查处档案违法行为。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根据本专业的管理体制,负责对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监督、指导和检查工作,并受同级和上级档案业务管理机关的指导、监督和检查。[2]二是程序法的规定。县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机关负责组织、协调各自管辖范围内的档案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各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违反档案法的案件,由同级和上级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查处,必要时,会同其上级主管机关查处。档案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依照职权管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实施行政许可。[3]

1.2 两个管辖主体实施行政管辖的差异。从上述法律法规规定来看,对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行政管辖涉及两个行政主体:一是同级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二是同级专业主管机关。从行政管辖的形式和内容上来看,两者是存在差异的。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对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行政管辖是全面的,不仅负责对其涉及档案事务的监督、指导和实施行政许可,同时还具有对其档案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实施档案行政处罚的权力。也就是说,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对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行政管辖,既是一种职权性权力,又是一种程序性权力。而专业主管机关对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行政管辖只限于业务监督、指导和检查,是一种不完全的事务管辖。也就是说,按照档案单行法律法规规定,专业主管机关对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行政管辖只是一种职权性事务权利,不具备档案行政许可和档案行政处罚权。

1.3 对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行政管辖中存在的问题。对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双重负责、双重监督的现有行政管辖形式,形成了宏观方面的统一领导和微观方面的业务管理双管齐下的严格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在设立之初对于规范、推动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两个行政管辖主体之间互不隶属、互不制约,由它们对同一管辖客体进行监督,实践中必然会引发管辖权的冲突,尤其是随着行政监管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其暴露出的缺陷日益明显。

1.3.1 专业主管机关对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监管职责缺乏具体化。档案单行法律法规虽然规定专业主管机关有“对所属机构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的职责,但对此职责都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没有具体化的内容范围和措施,导致一些专业主管机关对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时无所适从,只能依赖于同级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监督和指导。专业主管机关的这种惯性依赖,使档案单行法律法规规定的由专业主管机关对所属机构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指导的职责形同虚设,成为一纸空文。同时,在实践层面上,监管职责缺乏具体化,也为专业主管机关对其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消极管辖提供了理由空间。

1.3.2 未明确专业主管机关疏于监管的法律责任。档案单行法律法规虽然规定专业主管机关有对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监管职责,但却未规定其不履行监管职责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这种没有责任承担的职责,既不利于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对专业主管机关疏于监管职责时的责任追究,更不利于督促专业主管机关对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监管。

1.3.3 未明确两个管辖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由两个互不隶属的管辖主体对同一客体进行管辖,虽然档案单行法律法规规定了两个主体的各自职责,但并未明确二者之间的相互沟通协调机制,这样很容易形成职责的相互推诿。当一方或双方均怠于行使管辖权时,就会造成管辖的漏洞,导致对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日常管理处于“真空”状态。

1.3.4 疏于对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日常管理。在对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监管实践中,由于两个管辖主体相互依赖对方,管理的随意性较大,日常监管经常处于“真空”状态。一方面,由于专业主管机关对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惯性依赖,加之缺乏对其不履行监管职责的法律责任追究,其对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监管,要么是不管不问,要么是以不具备档案行政处罚权为由,将监管责任全部推向同级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另一方面,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由于监管面大,人员有限,对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监管,要么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要么是以专业主管机关负有监管职责为由,将其推给专业主管机关。至于专业主管机关是否行使监管职责,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则很少跟踪监督。这种由两个管辖主体之间的相互惯性依赖所形成的监管“真空”,正是导致当前大量档案违法行为发生和监督、查处不力的最直接原因。

1.3.5 对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违法违规行为查处不力。专业主管机关对所属机构的档案工作有监督、指导的职责;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对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有监督、指导和依法查处其档案违法行为的职责。档案单行法律法规虽如此规定,但实践中许多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违法、违规行为却未受到惩处。查处不力,除有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对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疏于监管,没有或不能及时发现其档案违法、违规行为以及档案法律法规规定的法律责任不具体等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专业主管机关因涉及自己部门利益,对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给予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惩处不予支持;或者是对发现的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违法、违规行为不向档案行政管理机关通报,从而导致其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违法、违规行为未受到相应的惩处。

2 对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管辖权划分的考察维度及理论依据

2.1 两个监督机关监督的差异性――管辖权划分的横向考察维度。按照档案单行法律法规规定,对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监督、指导,由同级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与专业主管机关共同管辖。从传统的角度来看,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对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监管是宏观和总体性的,是主管。专业主管机关的监管是个别和具体的,是分管。分管在主管的监督指导下行使监督管辖权,主管在行使监督管辖权时也需要分管的支持与配合,不能代替分管。[4]但是,如果考虑行政监管体制改革和管辖权设置应符合行政效率原则的话,在划分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管辖权时,就应该从二者在监管目标与任务、时间、基本手段及方法,权力、程序与频率,专业性及独立性等六个方面的内核性差异来考虑,因为这些差异决定了由谁管辖更符合行政监管体制改革的要求,更符合行政管辖权设置的行政效率原则,也因此成为考察二者管辖权划分的横向考察维度。

2.1.1 监管目标与任务。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总体而言更关注于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的形成、积累与统一管理,并且此目标明确地优于其他目标。专业主管机关则更多地关注于档案作为一种信息的应用和节约管理成本,甚至将档案工作作为专业工作的组成部分,容忍档案信息的分散状态存在。在监管重点上,专业主管机关多注重对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个别行为的监督和矫正上,而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监管则倾向于保证档案信息资源整体完整性构建和档案工作整体目标实现的整体制度设计和纠正上。

2.1.2 监管时间。专业主管机关的监管多是一种事先、事中的持续性的干预行为,而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监管通常是事后的干预行为。由此可以看出,专业主管机关的事先、事中监管,更有利于改变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行为的不确定性,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减少档案违法行为的发生,弥补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事后监管的不足。

2.1.3 监管手段和方法。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监管是以落实档案法律法规规定,排除或者矫正不利因素和违法行为的间接手段,来达到监管目标的实现。专业主管机关的监管是在将档案事务作为业务工作环节的前提下,把目标要求纳入各业务工作环节,以直接介入业务工作各环节管理的形式来确保监管目标实现。二者相比来说,专业主管机关的监管手段和方法更直接,效果更佳。

2.1.4 监管权力、程序与频率。按照组织原则,专业主管机关是所属机构的直接上级,在监管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上比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拥有更广泛的权力。其对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监管程序已纳入各业务环节,更直接具体,更具有操作性。同时,由于专业主管机关将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纳入了各业务环节,其监管的主动性、频率与细微度上也高于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更重要的是能对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持续监管。

2.1.5 监管的专业性。相对于档案行政管理机关而言,专业主管机关的专业性体现在对其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非常了解,而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对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了解只限于与档案法律法规相关的一般性知识,特别是专业主管机关对所属机构各工作环节档案的形成、流转、积累、管理、利用情况非常熟悉,其实现有效监督管理的优势非常明显。

2.1.6 监管的独立性。如前所述,专业主管机关由于是所属机构的直接上级,在对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实施监管时,出于部门利益因素的考虑,更易受到所属机构不利因素的影响。而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监管是全局性的,则很少会受到同级所属机构不利因素的影响,其独立性更强。

上述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与专业主管机关监管职能的差异,决定了其各自作用范围的理论必然性,因此,在判断对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究竟由谁监督管辖时,就要充分考虑其职能差异,以实现监管成本和监管成效的最佳结合。

2.2 专业法律法规涉及档案事务的完善与适用原则――管辖权划分的纵向考察维度。“分级管理”就是充分发挥各专业主管机关的专业管辖优势、特性和能动性,做好专业主管机关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自律和监管。“分级管理”的前提,是各专业主管机关依据档案单行法律法规规定精神,完善并积极地实施本专业涉及档案事务的法律法规。专业主管机关只有具备完善的涉及档案事务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有效地对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进行自律和监管,才能达到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应然效果。

在专业主管机关具备完善的涉及档案事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后,如其所属机构违反专业法律法规中涉及档案事务规定的义务时,是否也同时构成违反档案单行法律法规中规定的义务?是适用其专业法律法规或是档案单行法律法规呢?按照行政法学“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应适用其专业法律法规,由其专业主管机关行使行政管辖权。因为这些特别法和特别法律规范条款对各专业领域档案违法行为的惩处、行为描述和条款适用更高、更具体,更易于操作。也就是说,对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豁免适用档案单行法律法规是为了对其适用更高、更严的管制,而不是为了逃避档案单行法律法规的管辖,因为专业法律法规中涉及档案事务的规范已符合档案单行法律法规规定的精神和原则,并高于档案单行法律法规对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所规定的义务。因此,划分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与专业主管机关对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管辖权时,应将专业法律法规涉及档案事务的规范是否完善与适用作为划分的纵向考察维度。

2.3 对档案法律法规的贯彻程度――管辖权划分的个别考察维度。如前所述,当专业主管机关具备涉及档案事务的完善的法律规范时,其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应适用专业法律法规,由专业主管机关管辖。但在具体的行政执法实践中,还应考虑专业主管机关对档案单行法律法规的贯彻程度。由于我国法律法规立法的多元性,专业主管机关出于部门和专业利益的需要,在制定和实施具体的方针政策时,难免会过多地考虑本部门、本专业的利益,设置一些垄断或者限制性条款。这就需要在确保“分级管理”的前提下,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在涉及国家档案资源建设总体目标,如档案的流转与定期向国家综合档案馆移交、档案的无歧视利用等方面保留排他性的管辖权,最次也要保留在这些方面的共同管辖权。现实中,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与建设专业主管机关有关建设业务档案流转、移交的争议,已充分证明了保留某些关键事项管辖权的重要性。

3 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行政管辖的模式构建

综合上述对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行政管辖权划分的横向、纵向和个别考察维度,结合当前对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行政管辖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对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管辖,应摒弃以“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为主,专业主管机关为辅”的共同管辖模式,构建以“专业主管机关优先管辖为主与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有效介入”的共同管辖模式,以利于“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违法行为日益增多与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监管乏力”矛盾的解决。

3.1 专业主管机关优先管辖为主。如前所述,对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进行行政管辖的最佳状态,是专业主管机关在专业法律法规中纳入促进档案事务合法、合规发展的规范,并由专业主管机关发挥其专业力量进行持续性的监管。这种最佳状态,是由前述的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与专业主管机关监管的内核性差异所决定的,有其合理、合法性。但这种最佳状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专业法律法规中涉及档案事务的法律规范的完善,构建起了对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详细义务和监管计划,并足以为档案单行法律法规规定的档案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具体来说,实行以专业主管机关优先管辖为主时,专业主管机关应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实行以专业主管机关优先管辖为主,必须在档案和其他专业法律法规中明确、直接、具体地规定。目前,档案单行法律法规中由专业主管机关“监督、指导所属机构档案工作”的规定太笼统,既不能表明对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以专业主管机关为主,拥有优先管辖权,也没有排除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对其涉及档案事务的优先管辖,容易造成对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消极管辖,形成管辖空隙。二是专业法律法规中涉及档案的违法行为有不与档案单行法律法规立法旨意相违背的具体规范性条款,并有对具体违法行为如何处理的相关责任性规定。三是专业法律法规对涉及档案违法行为的相关规范已完善,能够制止和防范所属机构档案违法行为的发生,并为所属机构档案工作发展提供制度保证。专业主管机关只有同时满足上述三项条件时,才能拥有对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优先管辖权。

3.2 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有效介入。对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实行以专业主管机关优先管辖为主,并不是无原则地排除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一般管辖权。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在专业主管机关没有尽到监管职责,对档案违法行为处理有失偏颇,或者其专业法律法规和具体行政行为与档案单行法律法规的立法精神、主旨相违背时,就应启动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有效介入机制,发挥档案单行法律法规的一般性规范作用。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有效介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定期对专业主管机关的监管情况实施执法监督检查。二是行使对查处同级所属机构涉及档案违法行为的督办、交办职责。三是对同级所属机构重大档案违法案件的直接查处。四是对专业法律法规中与档案单行法律法规立法精神与主旨相违背的规范,启动行政协商机制或行使排他性管辖权。

3.3 建立共同管辖的沟通协调机制。要实现以“专业主管机关优先管辖为主与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有效介入”共同管辖模式的有效运作,还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相互沟通协调机制,而且这一机制必须在双方或者至少在档案行政程序法律法规中予以明确规定。至于沟通协调机制的具体形式与内容,可参照《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第十八条,由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与专业主管机关双方视具体情况确定。

4 结束语

从文献检索情况看,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文献研究成果可供借鉴。笔者提出的上述最佳管辖模式,虽是一己之见,但无论从理论或实践上来说,都是可行的。为实现上述最佳管辖模式,国家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先行一步,在专业主管机关不具备上述条件时,通过修订档案单行法律法规,以赋权的形式,倒逼专业主管机关对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行使优先管辖权。一是在档案单行法律法规中规定专业主管机关对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具体职责与任务。二是具体规定专业主管机关不履行其监督职责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三是在档案单行法律法规中增加专业主管机关依照相关条款,对所属机构档案违法行为行使行政处罚的权利,使专业主管机关对所属机构涉及档案事务的管辖,既符合职权性要求,又符合程序性要求。四是在档案行政程序法律法规中明确双方沟通协调机制的形式与内容,便于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对专业主管机关行使行政管辖权情况的监督与管理。

本文为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依法治档研究》(项目编号:13BTQ06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肖登辉.行政管辖略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6~49.

[2]参见《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各省、直辖市《档案管理条例》相关条款,各级政府组织法、条例及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机构三定方案”等。

[3]参见《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档案执法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档案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档案行政许可程序规定》等相关条款规定。

档案与合同管理范文10

关键词:现代信息化;财务集中核算;高校;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

引言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在财经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会计工作逐步实现了电算化与核算集中化,生成了完全不同于传统手工核算的电算化会计档案,其形式和种类日益增多,同时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高校财务数据的关注与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对高校会计档案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

(1)电算化会计档案拓展了会计档案的内容和形式

电算化会计档案比传统会计档案的内涵更广泛,不仅包括打印输出的纸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还包括了电算化系统中的所有系统软件、会计核算软件及其他相关财务软件程序等全套数据与文档资料。

(2)电算化会计档案更方便查找,提高了数据处理和加工的工作效率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数据的集成化、综合化程度较高,各类各项数据之间的关联度也大幅提高,使得数据的查询方便快捷,同时对数据的收集、统计、整理和测算也可直接利用计算机来完成,大幅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时效。

(3)电算化会计档案对存储技术与条件要求很高

磁性介质或光盘的广泛应用和存在,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存储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数据资料保存受存储时间、存储数据结构、存储介质质量、存储环境及存储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很大,若保存不当很容易遭到破坏。

(4)电算化会计档案保管的安全性与完整性要求更高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大量会计数据都保存在相关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中,信息数据处理合成高度集中,加之数据的非法修改可不留痕迹,一旦遭到病毒侵袭或黑客等人为破坏,很容易造成系统瘫痪或数据外泄、毁损,对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带来极大挑战。

(5)电算化会计档案对其管理人员素质与技能有更高要求

现代信息化财务集中核算形式下,高校会计电算化不断深入发展,生成的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内容与形式不断拓展,结构组成也愈发复杂和综合,相关管理人员只有在掌握丰富会计知识及熟悉了解财务系统管理的基础上,同时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与管理技术以及扎实的档案管理技能等综合业务素质,才能适应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

二、高校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的认识不到位,没有明确的管理和规划目标

传统会计档案构成单一且格式相对统一,管理工作比较容易,相关财务主管人员已形成了固有的观念,因此,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重视不够,缺乏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的了解,没有明确的管理和规划目标,其工作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不到位,增加了相关工作的风险。

(二)原会计档案管理制度陈旧,与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的要求脱节

电算化会计档案较之传统会计档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其管理的内容和要求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原基于传统会计档案管理的制度在管理内容、管理方式及目标等方面已无法适应电算化会计的需要,以致相关工作无所适从,内容不明、职责不清,给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开展带来极大的困难。

(三)电算化会计档案内容不完整,保管方式不统一

(1)没有明确规定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时间

没有明确哪些文件资料属于纸质档案或电子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时间也未明确,以致有些应打印输出或光盘备份的数据资料没有按照统一时间及时收集、立卷,造成会计档案的遗漏或丢失。

(2)没有明确规定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生成、制式、收集、整理的统一分类标准与方法

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生成、制式、收集、整理没有统一的依据和标准,各时期的生成、收集、整理、保管方法与方式不一致,以致其会计信息所涵盖的内容与表达方式不同,不便于查找、整理、存储及保管,同时也增加了不同时期之间会计数据比对的难度。

(3)没有及时保存不同版本的会计软件及相关电子数据与资料

实行会计电算化的时间越长,其财务软件与会计档案的版本就越多,在对会计软件升级后,没有及时存储升级前后不同版本的会计软件与其中的会计数据资料,并归档保存,致使在新升级的会计软件中无法调阅不同版本的会计数据档案,造成会计数据档案的不连续性,严重影响了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正常使用。

(4)纸质档案及相应电子档案的生成及收集保管方式不同步、不统一

会计电算化模式下,纸质会计档案应与电子会计档案并存,但相关人员不清楚哪些会计档案必须要纸质保存、哪些会计档案必须光盘备份,造成纸质会计档案与电子会计档案的生成、收集、保管方式在相同或不同会计年度的连续时间段内前后不同步、不一致,大幅降低了会计档案数据的横向及纵向可比性。

(四)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内控制度不健全

(1)电算化会计岗位内控制度不健全

会计电子数据平常是实时存储于计算机及网络系统中,很容易被病毒攻击或人为修改,且不易留下痕迹,电算化会计岗位内控制度又不健全,使得会计电子数据生成环节上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过大或重叠或空缺,相互之间无法有效牵制,加大了会计档案数据不完整、不准确甚至泄漏、遗失的风险。

(2)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的流程以及其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权限不明确

没有明确规定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的流程或环节,相关部门与人员不清楚应办理哪些手续、经过哪些环节来完成电算化会计档案的传递、收集、立卷、归档与保管等工作,以及自身在此过程中的职责和权限,推诿扯皮事件时有发生,导致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3)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定期清理、销毁制度不规范

高校财务部门未按规定设置专门的财会档案管理机构,由财务人员兼任档案管理工作,为了自身查阅方便自行就地保存,所有财务人员均可自行查询拿取,不相容岗位没有完全分离,对应的岗位职责也没明确;多年来未及时将会计档案移交给档案管理部门保管,而且只归档,未按定期清理,以致会计档案毁损不能及时发现并修复,同时没有明确各类档案的保管期限,年代久远已无保存价值的会计档案也未定期鉴定后及时销毁,占用了大量的存放空间,极易发生霉变或丢失,增加了相关管理的工作量及成本。

(4)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查询、借阅制度不完善

没有建立严格的查询、借阅审批制度,没有履行必要的查询、借阅登记与归还查验等手续,不便于实时监控会计档案去向及明确相关人员责任,无法保证会计档案的安全完整。

(五)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技术存在安全隐患

一方面,电算化会计软件系统升级换代加快,版本随之不断增多,不同版本的数据结构及其输入输出格式也不统一,以致电子档案存储结构与纸质档案形式各不相同,只能将其分开备份与打印输出,进一步加剧了会计档案管理的复杂程度与工作量。另一方面,会计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的能力及素质不高,对档案管理与计算机及信息处理的知识掌握不够,在相关管理细节及网络安全防范上工作不到位,这就造成电子数据很容易受到病毒攻击或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提高了工作错弊或失误及会计档案数据丢失的可能性。

三、高校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改进的对策

(一)提高财务人员的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意识,明确管理和规划目标

加强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特性及相关管理法规制度的了解,充分认识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的复杂性、综合性与重要性,增强管理意识,不断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财务系统、电子档案及计算机信息等方面的知识水平与业务处理能力等综合素质,还需要根据时展的需要,对这一块人员要加大培训,以便他们所拥有的综合能力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新要求;另外一方面应该制定相应的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其管理的目标和任务,确保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的有序、依法进行。

(二)建立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的各项制度

(1)建立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收集、立卷制度

明确规定统一纳入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管理的会计数据及文字资料的归档范围,并根据不同档案的性质统一勘定其归档时间,全面、及时地收集相应的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予以统一整理、标示并立卷。

(2)建立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归档、保管制度

①明确规定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生成、、制式、收集、整理的统一分类标准与方法,以使各时期的会计档案在生成至归档保管的方法与方式上保持统一,保证其会计信息体现的内容与方式前后一致,便于分类收集、整理、保管及实时查找与汇总处理。

②明确规定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纸质保存与光盘备份的关联方式与关联程度,协调统一两大类会计档案的同步管理,以保障电算化会计档案相关对应的一致性及其内容的完整性。

③明确规定会计核算系统升级前后不同版本下会计软件及其会计数据资料的存储及保管的方式,并拟定最新升级系统调阅关联历史数据库的规则与方法,以保持不同年限会计数据信息的连续性与相关性。

(3)建立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定期备份、复核制度

建立统一的电算化会计数据AB备份与复核机制,明确备份的时间间隔、备份方式与数量、备份责任人、标示制式及保管方法等相关要素,并设立备查账簿予以登记,同时规定定期复核检查的内容、时限及修复方式等,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与完整。

(三)健全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内控制度

(1)健全电算化会计岗位内部控制制度

强化电算化会计岗位权限的管理,重新设定调整会计电子数据生成环节上个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与权限范围,按会计数据的重要性与机密程度建立分级调阅规则,建立多用户、分权限管理的层级约束机制,减少会计电子数据发生错漏与外泄的几率,确保数据的完整和安全。

(2)规范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流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权限

确立并规范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的流程与环节,明确其各环节上应办理的各项手续及对应的相关部门与人员职责和权限,以便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管,以免遗漏关键控制点,增加电算化会计档案错漏或遗失的风险。

(3)健全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定期清理、销毁制度

按照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原则,设置专门的财会档案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来保管电算化会计档案,并建立定期清理、销毁制度,及时全面了解会计档案的保存状态,对已发现毁损的会计档案要及时恰当修复,对已超出保管期限的会计档案应请专业人员依法履行鉴定程序,对于符合销毁规定的会计档案编制销毁清册并依法定程序及方式进行销毁,对于保管期限已满但涉及未清债权债务和其他未了事项的原始凭证则不得销毁,应单独抽出重新立卷,并在所属相关销毁清册备注栏内及相关保管清册栏内予以标示注明。

(4)健全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查询、借阅制度

建立健全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查询、借阅审批制度,明确规定学校内部各级部门与人员查询、借阅会计档案的必须填写会计档案的查询、借阅申请表并由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核批准签字加盖财务部门公章后方可办理相关查询、借阅登记手续;明确规定外单位查询、借阅会计档案的必须开具单位介绍信及证明并出示相关证件,与填写的会计档案查询、借阅申请表一并交由学校主管领导及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核批准签字加盖学校公章后方可办理相关查询、借阅登记手续;同时会计档案管理人员应做好上述查询、接阅资料的实时跟进及借还查验等后续工作。对不符合规定的查询、借阅事项,会计档案管理人员有权拒绝办理。

(四)提升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技术,加大软硬件投入力度,整合优化信息系统

逐步转变提升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技术,不断增强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与计算机及信息处理的综合业务能力,加大各项软硬件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引入现代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将会计档案管理的全过程纳入信息化管理范畴,整合优化信息系统资源配置,建立集会计档案的信息采集、自动分类、编辑统计、归档标识、立卷存储、分期保管及查询、借阅与清理、鉴定、销毁等业务于一体的数字化系统,实现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及同步升级,并依据“集中管理,分权调阅”的原则,构建会计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以期适应现代会计电算化不断发展的需要。

四、结束语

会计档案管理作为一项会计基础工作,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保证和维护财务数据的真实、准确、安全与完整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财务分析、预算等工作进一步整理、汇总、综合、提炼相关数据提供了强大的基础信息支持平台,在对高校经营决策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会计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与信息化是高校落实经济责任制度的要求,也是财务管理精细化的需要,高校应该根据自身业务特性,逐步的完善会计档案的管理,也需要借助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建立适当的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适时调整机构设置、岗位职能与运行机制,并与相关财务管理层次结构相匹配,以适应高校战略管理对财务数据的整体需求。(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昀.高校会计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经济师,2013(7)

[2]戴敏.高校财务会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中国证券期货,2013(4)

[3]凌红蕾.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

[4]李永红.高校会计档案信息化建设探析[J].技术与市场,2014(8)

[5]崔漾.浅析电算化形式势下会计档案的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2(6)

[6]王恒斌.基于信息系统审计视角的高校内控系统分析[J].会计之友,2013(5)

[7]赵慧安.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档案的管理[J].山西档案,2013(4)

[8]彭静.完善国有基本建设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融合的路径与对策[J].对外经贸,2013(1)

[9]赵雪.谈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过渡[J].理论界,2008(6)

档案与合同管理范文11

一、企业工程档案管理的现状及难点

企业工程档案为项目投产后正常生产维护、检修或改造、扩建的重要依据。也是保证建设项目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地为建设项目档案竣工验收提供依据。尽管档案管理重要性认识不断提高,但目前仍存在问题值得思考和重视。

1.项目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及范围、职责界定不清

建设项目前期、建设过程到竣工验收,各级领导非常重视立项、投资、设计、招投标、安全、质量、进度、决算、竣工验收等各环节的工作,但对办理过程和形成结果的依据性文件材料只关心是否办理完毕,不关心文件材料的集中和安全管理,以散存在个人手中为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形成文件责任者与文件管理者责任不清,没有做到项目档案工作与项目建设同步,没有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档案“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管理原则。在遗留项目中有的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对档案管理的责任就界定不清,准备接受验收时,又将自行负责的各阶段文件材料口头委托施工单位进行整理、组卷,施工单位对这部分文件材料的形成过程不了解,只能在案卷外观质量上达到要求,其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达不到要求,是遗留项目验收、在建项目档案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企业档案管理人才队伍问题

企业发展没有充分考虑到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建设和能力培训,档案管理工作在引进和发展现代化办公设备与办公技术的同时,未能根据档案管理工作特点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不能实现工作人员与办公技术、办公设备的无缝配合及与现代化办公网络的良好融合,大大降低了公司人员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配合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整体办公效益的提升。

3.建设单位各级管理、工程技术人员档案管理意识淡薄。

各级管理、工程技术人员是建设项目前期和管理中文件材料的主要形成者和具体执行者,是建设项目档案进行收集、积累的主要来源。在对遗留和在建工程项目的档案管理进行分析时,大部分建设单位存在人员少、兼职多,缺乏档案管理基础和专业知识,他们习惯将自己形成的、具有参考和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放在“手边”方便再利用,主观意识上对建设项目过程中档案“统一管理”有抵触情绪,待项目检查和验收有关联时再做“回忆录”,临近整体项目竣工验收时,才感到档案管理工作麻烦、压力很大或由于工作变动又没有被监督交接“私人财产”,使原本有价值、凭证作用且无法补救的文件材料遗失和没有利用的机会,是建设项目管理的文件材料收集不全的因素。

4.项目参建单位对项目建设文档的收集不够重视。

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不仅是建设单位单方面的工作,项目档案从形成、整理、审核到移交,需要建设、设计、施工、监理、设备供应及安装等参建单位共同来完成,是一项密切配合的工作,各参建单位之间存在一种互动的关系。项目档案管理的质量,关键取决于建设单位的组织管理,只有建设单位做好参建单位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使他们明确各自在建设项目档案工作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并给予积极配合,才能保证项目档案的顺利进行。

二、强化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对策

1.人员素质建设与能力培养

人的管理理念依然是企业档案管理的主要因素,其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应视为基础中的重点进行,因此需要引导全体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与公司主体业务相关联的法律、合同及其他相关领域广泛涉猎,拓宽知识面,全面提升文化与业务工作素养。

2.将项目管理的要求与档案工作的要求紧密结合、同步进行

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只有与项目建设紧密结合、融入项目建设同步之中才会有生命力。从项目的提出开始、项目建设各阶段中到项目竣工全过程,档案的形成、收集、整理都要同时跟上,合格的竣工档案与竣工验收同步进行。只要高度重视过程监管,紧密结合、同步进行,健全管理体制和工作网络,坚持“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原则,才能逐步实现项目档案管理同步化、制度化、网络化。

3.明确建设单位自身档案管理及职责范围

档案管理首先应明确自身档案管理职责范围:按照建设项目各阶段档案管理范围、责任划分,除施工文件、监理文件由施工单位、监理负责各自范围内各类文件的收集到归档;生产准备和试运行阶段的文件由使用单位和建设单位共同完成收集到归档;其它各阶段文件(项目立项、设计及基础、项目管理、工艺设备、涉外、消防、财务和器材、竣工验收文件)的收集到归档均是建设单位的职责范围。其次是建设单位对监督、指导各参建单位将项目档案工作与项目建设同步负有责任。只有明确了档案管理的职责,才能避免出现分工不明的现象

4.充分发挥建设单位在项目档案管理中监督指导的作用

一是将项目档案的管理制度化,纳入合同管理中,在项目招投标和签订合同时,设立专门的条款,明确规定各参建单位对项目文件的责任及完成标准。明确设计单位、各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提交有关基础资料和文件的期限、份数、质量要求和对项目文件的监督、审查责任。用合同作为约束各参建单位强有力的法律依据。二是发挥监理单位的重要作用,依照《建设工程监理规范》,监理单位对项目文件特别是竣工图、竣工文件的完整、准确、系统,负有监督、指导、检查、审核、签认的责任。三是针对项目实际编制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对项目建设文件材料从形成积累、质量要求、整理编目到移交归档及责任部门提出统一要求,并在项目建设各阶段严格执行。通过建设单位和各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逐步实现建设项目档案遵循:施工中把“形成关”,交工验收时把“归档关”,建设、监理单位共同把“质量关”,保证项目档案的齐全、完整、准确。才不会在对档案进行汇总整理时出现遗失,缺失,漏失的现象。

档案与合同管理范文12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医院综合档案;数字化管理;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社会各领域中都开始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而且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巨大动力。而在现代社会信息化的环境中,医院综合档案在数字化管理方面的发展具有较为理想的空间。数字化方案管理方式的运用使得综合档案在流通运用方面与管理水平方面都得到了增强,并且全面优化并整合档案管理工作,使得工作效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1 医院综合档案数字化管理具体应用

1.1 数字化管理应用在纸质档案中

在纸质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光电扫描。而在把纸质档案扫描并形成图像文件以后,就需要进行计算机储存。但是,这种扫描的方式是不能够对扫描图像进行修改的,所以,就能够实现档案原始性的保存目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光电扫描而形成的图像文件会占据较大的空间,因此,这种方法比较适用在珍贵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中[1]。除此之外,数字化管理应用在纸质档案中,还可以使用数字相机进行拍照,而且操作的步骤比较简单,所存储的图像具有较高的清晰度。另外,还能够有效地防止由于扫描或者是装订而出现的磨损问题。然而,这种方法所取得的图像,其大小同档案实际大小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一般在比较特殊的情况下运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将纸质档案转换成PDF的格式,并且向医院档案系统进行传送,使得档案管理的效果得以增强。

1.2 数字化管理应用在特种载体档案中

在特种载体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工作中,主要包括了照片与声像档案的管理。照片档案的管理有纸质管理和数码照片管理,其中,纸质照片管理主要就是使用扫描仪器来扫描照片档案,而后进行储存。而数码照片的管理则是使用数码相机来翻拍档案,进而对其进行图像获取。除此之外,开展特种载体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工作,最关键的就是实物档案照片管理,像是对证书或者是奖牌等物品以数码形式保存,进而为后期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医院的声像档案通常都会运用录音或者是录像等数字化的管理方法,而且,声像档案本身容量相对较大,所以,在数字化的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先开展缩小处理,而后有效地完成档案系统挂接的工作。在此之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就能够在调用数字文件的时候更加便捷,更好地对视频图像进行点播操作[2]。

1.3 电子病历的在线备份

患者病历是医院综合档案当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文件,而在开展病历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工作中,应该确保电子病历与数字档案能够实现实时地传输,并且在市档案局中予以备份,更好地保障电子病历和档案的安全。其中,档案登记备份的主要内容就是医院信息或者是电子病历等,而容量则是档案数字化成果数据与服务器的数据,实现备份载体包的分别创建。

2 完善医院综合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具体策略

2.1 与医院发展战略相结合

在医院综合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医院本身发展的战略,并与其进行有机结合,推动档案管理系统更好地为医院的未来发展提供所需的数据与信息支持。与此同时,医院的管理工作人员也同样应该端正个人管理态度,重视医院档案信息的现实意义,摒弃原有忽视文档管理部门作用的思想理念,把综合档案数字化的管理放置于重要的位置,并且融合医院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档案数字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2.2 医院部门信息系统的有机整合

在开展医院综合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结合信息平台,全面整合并优化各信息子系统,更好地营造医院信息的环境,提高医院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的水平。与此同时,需要对医院办公室文件管理、人事管理以及医疗研究等多个系统予以整合,最终构建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3]。在此基础上,需要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充分且合理地运用,确保医院文件与档案接受科学合理的管理。另外,医院部门信息系统的整合还能够推动医院档案无纸化的办公管理工作开展,对信息数据进行简单地存取,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在此背景下,充分地利用档案信息,发挥其自身的重要价值。

2.3 积极开展业务培训

因为医院综合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会涉及到大量的文档数据信息,而且容量很大。所以,在实行档案全面管理的过程中,就会逐渐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自身技能的要求,确保其对计算机的软件与硬件进行深入地了解与掌握,并且熟悉网络和信息技术。简单地说,就是要求综合档案数字化的管理人员发展成为复合型的专业人才,能够全面管理文档资料并灵活地使用计算机技术。医院只有全面培养专业化的工作人员才能够在后期的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过程中更好地增强工作效率,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2.4 强化安全防护工作的力度

由于医院综合档案是医院方面的机密文件,所以,在开展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保密。然而,因为数字化档案的管理主要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所以,很容易受到网络安全问题的影响[4]。除此之外,开展数字化信息管理方式能够有效地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所以,很容易导致档案信息资源受到损坏或者是遗失。由此可见,在实行综合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当中,一定要不断强化网络安全防护工作,并且对防盗措施进行合理地利用,通过对综合档案的复制与备份处理,使得医院档案信息数据的管理工作更加安全与可靠。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数字化管理方式应用在医院综合档案工作中,已经成为顺应时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同样为医院的数字化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得医院服务与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而在医院综合档案管理工作中运用数字化管理工作已经体现出明显的优势,所以,通过采用合理的完善措施就可以积极地推动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实现医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文章对信息化环境中医院综合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的完善策略,旨在更好地促进医院综合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桂敏.医院综合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可行性探讨[J].办公室业务,2015(13):91-92.

[2]徐茁.医院综合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应用与体会[J].医院管理论坛,2013,30(3):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