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民道德建设

公民道德建设

时间:2023-06-06 09:31:01

公民道德建设

公民道德建设范文1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

但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应当引起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

3.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面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道德建设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需要研究解决。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抓住有利时机,巩固已有成果,加强薄弱环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和创新,把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4.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5.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正确运用物质利益原则,反对只讲金钱、不讲道德的错误倾向,在实践中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思想保证。

6.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使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7.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要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民利,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取正当物质利益。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把权利与义务结合起来,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8.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要把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全社会形成注重效率、维护公平的价值观念。把效率与公平结合起来,使每个公民既有平等参与机会又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9.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要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积极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大力倡导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10.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配合。要广泛进行道德教育,普及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帮助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把公民道德建设融于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之中。逐步完善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导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

三、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11.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12.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在新的形势下,必须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13.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使集体主义成为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

14.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艰苦创业、勤奋工作,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15.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16.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17.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四、大力加强基层公民道德教育

18.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要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教育,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灌注到全体党员和干部群众的头脑之中,使人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

19.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好的家风。

20.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21.机关、企事业单位是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应当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重点地抓好道德教育。要把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作为岗前和岗位培训的重要内容,帮助从业人员熟悉和了解与本职工作相关的道德规范,培养敬业精神。要把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指标,促使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树立行业新风。

22.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以及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组织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基本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必要礼仪,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利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要不断充实富有时代特色的道德教育内容,推广群众易于接受的各种教育方式。各类市民学校、职工学校、民工学校、农民夜校、家政学校等,要通过编写和运用通俗易懂的简明教材,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23.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要突出加强社会教育,巩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的成果,促进公民道德教育的深化。

五、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24.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每个公民既是道德建设过程的参与者,也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要坚持在各种类型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人们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25.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的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以及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志愿者”、“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等公益活动,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要在各项创建活动中充分体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内容,明确具体标准,制定落实措施,力求取得实效。

26.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是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榜样。要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善于发现和运用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让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使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

27.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要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革命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以及民间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等,举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纪念活动,使人们在集体聚会、合家团圆的同时,增强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

28.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提倡在重要场所和重大活动中升国旗、唱国歌,开展入队、入团、入党宣誓、成人仪式以及各种形式的重礼节、讲礼貌、告别不文明言行等活动,引导公民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29.各种道德实践活动源于基层、扎根群众,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要因势利导,发挥基层组织和群众团体的骨干作用、先进典型和先进单位的带动作用、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从具体事情做起、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使道德实践活动与各项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稳步向前发展。

六、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

30.大众传媒、文学艺术以及体育活动,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坚决批评各种不道德行为和错误观念,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文化氛围。

31.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大众媒体,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满腔热情地宣传两个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反映新时期道德要求的新事物、新典型。要利用群众喜爱的名牌栏目,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道德热点问题的引导。要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有力地批评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要发动群众参与,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展开讨论。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工作的力度,鼓励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反动、迷信、、庸俗等不良内容通过网络传播。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

32.电影、电视剧、戏曲、音乐、舞蹈、美术、摄影、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各类文艺作品的创作,要积极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开拓进取精神和良好道德风貌,以其独特形式和艺术魅力,给人以鼓舞、启迪和美的享受。要在各种文艺评论、评介、评奖中,把是否合乎社会主义道德作为一条重要标准。要加强对人们审美观念的引导,提倡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要坚决制止出版、播映、演出格调低下的作品和节目,依法打击反动、及各种非法出版物,让健康的文化产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要切实加强对娱乐服务场所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各种类型的商业性广告,要注意文化艺术品位,不得出现有损道德、有伤风化的内容。要大力提倡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广告,净化人们心灵,优化人文环境。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要精心组织、加强引导,吸引群众参与,以健康向上、团结拼搏的氛围,激发人们的团队精神和爱国热情。

七、努力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

33.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34.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是公民道德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把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认真抓好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危害社会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经济秩序、公共秩序、生活秩序,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35.各项经济、社会政策,对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行为有着直接影响。各地区、各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不仅要注重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既要保护和支持所有通过正当、合法手段获取个人和团体利益的行为,又要提倡和奖励多为他人和社会作奉献、道德高尚的行为,防止和避免因具体政策的不当或失误给社会带来消极后果,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正确的政策导向。

36.公民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基层单位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时,要充分体现相关的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要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确保各种行政规章以及道德守则和公约在实践中得到落实,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八、切实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

37.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把它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提供有利条件,下决心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情抓起。

38.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十分重要。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加强道德修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严格遵守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有关规定,清正廉洁,勤政为民,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群众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教育好自己的配偶和子女,管好身边的工作人员,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民,带动广大群众进一步做好工作。

公民道德建设范文2

一、当前公民道德建设与社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建设领域都收获颇多。全体社会公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更加和谐文明的社会道德氛围正在形成。而社会建设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例如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就业规模日益扩大等。但是不能不看到在公民道德建设以及社会建设领域,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公民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公民在思想上对道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在社会生活中有部分人认为道德可有可无,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大用处,所以更加看重和崇尚那些能够带来直接效用的生活价值。道德往往被人们看做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追求,普通人在现实的生活实践中难以达到,所以只能在心理层面上表示认同和赞许。我们也总能看到一些人为了自己的一时利益而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如在公共场所吸烟、不给老弱病残让座等一些举手之劳的小事。同时道德价值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也被一些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严重伤害,社会中出现了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社会冷漠事件,这对全社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道德氛围极为不利。其次,公民把道德建设与自身相分离。当前,社会上存在一种矛盾的现象,一些人感慨人情淡漠,但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又缺乏应有的热情,往往会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一些人抱怨城市环境卫生差,但自己又乱扔垃圾不注意环保,像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身边经常都会发生。这种现象生动地体现出了在道德建设中的“说”与“做”的矛盾,人们表现的道德态度与自己实际的道德行为相脱节,最明显的就是很多人非常容易地就某一个道德事实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并会对其做出善恶评价,但却仅此而已,当自己处于道德与利益产生冲突的情境中时,道德态度与道德行为的矛盾就更为突出和尖锐。

(二)社会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新的起点上,这也意味着我们的社会处于矛盾凸显期,时常会有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出现。社会管理领域的薄弱环节越来越突出,社会管理的任务将更为艰巨繁重。政府统管一切的社会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许多领域新的发展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现实情况的变化,社会管理的理念思路、方法手段、体制机制等存在很多无法适应现实状况的地方。例如社会管理的体制、格局与现在高度复杂化的利益结构、公民的多元化需求不相适应;在维护群众利益、协调利益关系、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的矛盾纠纷调节处理的机制上还存在较多缺陷;与社会管理相关的法制建设还相对滞后,有些领域甚至还存在着一些法律空白;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程度仍然不高,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程度不够等。

二、同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与社会建设的现实路径

(一)坚持尊重公民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要求相统一尊重并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对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在我国,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也是义务的主体。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频繁发生,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其背后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公民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社会中每个成员的发展是关乎社会的发展问题的重点,也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在社会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中,要不断强化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和平等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平等权利。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也意味着还要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义务,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树立把科学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总之,国家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和行使权利,提高公民的主人翁意识,把自己当作国家的主人,更加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另一方面,每个公民自觉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必然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建设的进步。

(二)坚持渐次提高公民道德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的要求相统一道德建设并不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公民的受教育水平、觉悟程度、不同的利益群体以及制度等因素决定公民道德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在人们的思想活动日益多变的今天,公民道德建设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既要鼓励先进,又要考虑到大多数群体,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落到实处,在着力于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的同时倡导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即确保“底线”,向往“顶线”。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树立相对崇高的道德目标,坚持用高层次的道德标准来引导社会成员;另一方面,又要科学分析差异性,向公众普及相对大众化的道德准则,引导公民在道德实践中渐次提高道德要求。在遵循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应由低到高的递进规律基础,要大力倡导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率先垂范,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为社会公民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树立榜样。总之,道德建设要区分层次的主要目的仍然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作者:李俞婷单位:兵团第四师党校

公民道德建设范文3

 

关键词: 公民社会、公民道德、道德权利、   

 

一、道德权利:公民道德的题中之义 

“公民”(citizen)这一概念来源于古希腊的城邦制国家,其原意就是“市民”。在古希腊,公民就是住在城邦中的自由民,他们着重从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来界定公民权利。对古希腊人而言,权利就是参与城邦的政治生活和公共管理的资格,公民权利主要是政治权利,它是公民社会的根本。而在古罗马时期的公民,则强调法律对公民个人和公民团体利益的保障,特别看重个人私有权或公民权利的私人性,这对近代以来西方公民权概念的发展起着深刻的影响。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从自然法的理论出发,把公民权看成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自由平等权利,而在社会中实现这种自由平等,就必须使国家保障人们自由支配自己的意志和行动。资产阶级在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之后,就以宪法的形式确认了“人人平等”和“主权在民”的原则。全体公民在法律上都是国家的主人,因而也是国家的公民,所以,在西方形成了“公民意识即权利意识”的传统。

中国传统社会基本上是属于臣民社会,即没有实现国家与社会、个人的分离,个人是从属于国家的,是国家中的“子民”,没有产生类似于西方的公民概念。臣民社会的基本构架是单向度的国家权利与个人义务,即国家拥有无限度的权力,而个人则有尽不完的义务,从“五伦”“十义”到“三纲五常”,都是义务性规范。中国传统社会的封建专制造成了权利与义务的严重失衡,而这种失衡反过来又强化了封建的专制统治。因为一个社会的人民,如果没有权利意识,就没有自保意识;没有自保意识,就只能企盼“青天大老爷”的出现,统治者就可以为所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意味着中国进入了一个真正保障公民权益的社会,人民成了真正的主人。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路线以及计划经济的影响,我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范项目“法治社会中的德治问题研究”(01JA72004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建华(1959——)男,湖南桃江人,哲学博士,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周蓉(1979——)女,湖南衡阳人,中南大学哲学系在读硕士研究生。 

们对公民社会的特性缺泛应有的认识,甚至出现过公民权利普遍遭践踏的局面。因为经济上的高度计划性指令和政治上的绝对服从,使得在道德生活领域也是主体性丧失,尤其是无权利可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不仅在法的意识上而且在伦理意识上,都明确了权利意识。现代法把保障公民的权利看作是法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与现代社会的公民伦理意识相一致的。所以公民的权利意识,不但是公民社会的法治基础,也是最基本的伦理要求。

权利精神作为一种伦理精神,首先体现着保持个体人格之独立性。现代文化环境使个体人格通过法律权利的保障而从社会整合中独立出来。在依法治国中,不管是与自然人人格相关的一些权利诸如人格权、生命权、健康权、婚姻自主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择业自主权等,还是和法人人格相关的一些权利如企业(公司)名称权、所有权(经营权)、产品的商标权等都以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下来。这些权利规定,从本质上讲是使各种法律主体更加个体化,突出其个体存在及其能量的释放,从而也使个体在法律权利的营养中健康成长、发展壮大。可见,倘没有法律权利的营养,则自然人与法人便无法以独立的人格生存和发展,从而也很难保持个体人格之独立性。 

    其次,权利精神体现人的尊严实现和人格的完善。权利的道德意义就在于依据道德应该得到的东西,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应享有的道德自由、利益和对待,包括道德选择的自由,人们在一定道德关系中的地位、尊严和受惠性以及道德行为的公正评价。从而使道德主体因行为高尚动机和社会的公正评价而产生生命崇高感,产生被尊重的愉悦和满足感。R·冯·耶林在《为权利而斗争》中举例说,一个英国游客为了保卫古老的英格兰权利,为抵制旅店老板和车夫的过分要求,宁愿为此花费十倍于他被索要的钱财,也要讨个公道,索回自身在精神上的利得。这样的争权利难道不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怀吗?相反,在侵权者面前一味地容忍退让或者任意地割让权利,尽管也可以说是“自我牺牲”行为,但决不属于高尚的道德精神,而是出卖或牺牲公正的卑鄙!权利的品德和作风不仅直接表现为对他人权利的尊重,还表现为对肆意侵犯权利现象的反抗和斗争。一个人对自身正当权益的追求本身就是对善的、幸福的期待和向往。而如果他是出于对肆意剥夺自身权利行为的反抗,那么他就具有抗恶的意义,从而道出了“为权利而斗争”——权利精神的道德意义之所在。 

公民道德建设范文4

[关键词]《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五个重庆” 公民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B8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019-02

一、什么是“五个重庆”以及其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外部联系

重庆直辖十年以来,GDP年均增长10%以上,城乡面貌得到极大改变,但是经济总量在全国仍然靠后。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并存的现实,让重庆人“坐不住”“睡不好”。什么样的发展路径,才是符合重庆的科学发展?经过市领导多次对东部发达地区进行调研、学习后,2008年7月20日,“五个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作为重庆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首次在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浓墨重彩地提出,成为重庆的战略决策。

“五个重庆”的提出为山城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同时也为三千万重庆市民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五个重庆”目标是要通过市民们自身的努力才能达成的。如果只有政府的行政行为和号召,而市民们不去自觉地把“五个重庆”作为目标,也是很难达到既定目标的。虽然近年来,随着重庆的不断发展,市民的道德素质得到长足进步,但是我市公民道德建设还存在一些带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如一些人的规则意识淡薄、社会公德意识缺乏、善恶观念颠倒等等。这些问题虽然不是主流,但与直辖市市民的应有道德水平相差甚远、与重庆优秀的人文精神不合拍,影响到重庆的形象,削弱了重庆的竞争软实力,制约了构建和谐重庆的步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如果放任这些不和谐的苗头发展而不纠正,很有可能影响主流,拖慢“五个重庆”的建设。所以公民道德建设对建设“五个重庆”的作用是巨大的。要想建设好“五个重庆”就要先搞好公民道德建设。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

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它要求: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我国当前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方针,我们要想建设好“五个重庆”也要按照此《纲要》来开展工作。

三、“五个重庆”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在联系

(一)公民道德建设与“宜居重庆”的关系

“宜居重庆”就是要让市民住得舒心、安心,使重庆成为长江上游适合居住的城市。首先“宜居”是要城市环境好,如果一个城市市民的道德素质低下,那城市面貌势必是脏、乱、差。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每天人们消耗残留的废物数量巨大,虽然有相关法律限制人们乱丢垃圾、废品,但是监管也不可能处处都有,如果公民道德素质低下,必将随手乱扔垃圾,无法想象一个垃圾随处都是的城市是宜居的。并且《纲要》里也提到“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由此可以看出倡导“保护环境”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公民道德素质提高了,就会自觉地维护好环境,保持洁净。城市的整洁是“宜居重庆”最基本的要求。其次,“宜居”城市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和谐的。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儒家也提倡“以和为贵”。社会上的价值观是多种多样的,人们生活在社会中,要交往,必然有价值冲突。价值冲突的解决方式有两种:武力和商谈。随着人类历史的推进,武力解决冲突方式逐渐被削弱,人们都期望可以和平商谈解决矛盾。为人民服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纲要》里也提出“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我们能做到凡事都能尊重人、理解人,多站在对方立场上想就会少很多“武力冲突”,多很多“和谐音符”。

(二)公民道德建设与“畅通重庆”的关系

重庆以前由于受地形的影响,道路狭窄,以前重庆交通给人的印象就是“堵”。随着近年来政府对交通道路的大力投入,如重庆长江大桥引桥的开通,朝天门大桥的开通,南坪交通枢纽的改造等,重庆交通“堵”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但是在交通高峰时刻,“堵”还是会出现,离“畅通重庆”的目标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畅通重庆”的总体目标是:建成大西南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半小时主城”,实现交通管理“为民、畅通、安全、文明”目标,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全国最畅通的城市之一。重庆交通“堵”的原因除了有地形、硬件原因,更重要的还有人的原因。很多时候不遵守交通规则也会成为交通“堵”的源头,甚至引发交通事故。比如,行人乱穿马路,司机为了不伤害到行人,就会紧急刹车或者突然转到其他车道上,就很容易引发追尾、撞车,从而引发交通堵塞。《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把社会公德作为三个着力点之一。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交通规则也是在人们进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范畴之内。提高公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不仅仅提高了公民道德素质,也会促进“畅通重庆”的建设。重庆要建设成为西部最畅通的城市不只是要做好正在进行的硬件升级工作,对公民道德素质提高这个“软件”的更新也是必要的。

(三)公民道德建设与“森林重庆”的关系

建设“森林重庆”就是要把重庆建设成为人居环境优美、生态系统和谐的城市。从2008年8月19号召开的重庆森林工程大会上提出建设“森林口号”到2009年6月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市森林工程累计完成建设任务744.7万亩,占总体规划任务的35.2%。其中,新造林499.6万亩,改造低效林245.1万亩。按工程分,完成城市森林工程31.3万亩,农村森林工程655.2万亩,通道森林工程15.5万亩,水系森林工程13.9万亩,长江两岸森林工程28.8万亩。在建国60年之际,有网友通过软件看到新重庆感叹“重庆绿得惊人”。重庆的这些新面貌都让老百姓感到欣慰和充满希望,但是光进行植树造林工作是不够的,还需要提高公民保护绿化的意识和习惯。如果一个城市的公民社会公德意识低下,政府一方面在植树造林,另一方面马上就有人破坏,那无异于“白费工夫”。所以公民道德建设在保护“森林重庆”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纲要》里提出“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从《纲要》里可以看出,好公民要爱护公物,保护环境,而保护环境正是建设“森林重庆”的要求。并且如果公民道德素质高,不仅仅会自觉保护已经建立的“森林重庆”的成果,并且还会主动投身到“森林重庆”的建设中:比如主动植树,出门多乘公交车以减少碳排放量,对周围的人宣传建设“森林重庆”等。这样“森林重庆”的目标就会更快地达成,为整个山城人民创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也是达成“宜居重庆”的一个方面。

(四)公民道德建设与“平安重庆”的关系

3月30日至31日,我市召开“平安重庆”建设动员部署大会。会议提出,到2012年,“平安重庆”建设主要指标要达到西部领先、全国一流水平,把重庆建设成为治安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投资者安全放心的城市,为落实“314”总体部署,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社会安全保障。①公民的道德素质高低与社会的治安秩序有直接的关系。试想如果一个城市的市民道德素质低下,到处都是脏话,稍微有点冲突就打架,甚至引发犯罪事件,那还能叫“平安城市”吗?随着重庆的发展,治安案件逐渐减少,城市也越来越平安。虽然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近几年来一直都保持在92%左右。但按照市委三届三次全会高标准来要求还有距离。我市每万人口发案数50.6起,在西部排第二位。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并且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为人民服务就要求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并且要求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人出现了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这些不良思潮的影响下,一部分人就铤而走险,为了钱去犯罪,损害人民和国家的利益。还有些人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稍微影响到他的利益就大动干戈。这些都是影响建设“平安重庆”的行为,所以要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建立起一种让大家觉得为人民服务是最高快乐的价值观。并且在“平安重庆”建设动员部署大会上,市委书记介绍“建设‘平安重庆’不只是社会治安问题,还涉及生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和居住安全,是个很大的系统工程,不是政法战线的‘独角戏’”。③如果所有的食品药品制造商,开发商和建筑商都以“为人民服务”为终旨,不干损人利己的事,这些方面的事故就会大大减少,甚至消除,重庆就是真正的“平安重庆”了。

(五)公民道德建设与“健康重庆”的关系

“健康重庆”是指城市管理、生态环境、卫生服务、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促进市民在体质、生理和心理等几方面健康发展,保障广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工作,使城市形成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健康服务和健康社会协调组合的有机体。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更包括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性上的完好状态。现代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3个方面。如果心理不健康就会影响一个人的社会适应性,长此以往就会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一个公民的道德素质高就会更容易从大局上理解他所遇到的挫折,并且理解他人的不对之处,就能更好地积极地面对以后的生活。并且当一部分市民都有“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的时候,他们就会向别人宣传积极健身的好处,并且引导周围的人去健身。当其他人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也会正确地安慰,开导对方,形成一种“乘数效应”。重庆的市民也就会越来越“健康”了。并且作为城市管理者、生态环境建设者、卫生服务者等他们也是市民,如果他们的道德素质高了,全部都以“为人民服务”“爱人民”为办事原则,重庆就会更快更好地朝着“健康重庆”的方向发展。

建设“五个重庆”是一项利于千秋的大工程,虽然前景充满希望,但是非朝夕之举,前路还困难重重,所以新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必须破除传统的思维模式,开阔视野,转变观念,不要急功近利。建设“五个重庆”终究是人在进行“建设”,如果继续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重庆市民的整体道德素质提高,“五个重庆”的建设将会减少很多阻力得以迅速地实现。所以公民道德建设对“五个重庆”是至关重要的。

注释:

①pacq.省略/platform/news_view.asp?newsid=61.

②cq.省略/xhbb/2008-09/27/content_14522273.htm.

③pacq.省略/platform/news_view.asp?newsid=61.

【参考文献】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百问百答编写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百问百答[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公民道德建设范文5

 

关键词:社会公正 道德 道德建设  

  

“从现代伦理学意义讲,社会公正是指对一定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伦理认定和道德评价,是对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的公平分配,它包括社会基本制度和秩序的公平合理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社会成员的普遍公正要求和行为规范。”(李萍:《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可见,社会公正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社会整体道德状况的重要社会因素。因而,探讨社会公正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影响,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对于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公正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社会公正是一个复杂概念,它涉及多个领域,就公正类别来看,有政治公正、经济公正、法律公正、道德公正等。但任何一个公正都蕴含着道德的意义,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来探究社会公正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尼布尔认为:“社会将公正而不是无私作为它的最高的道德理想,它的目标是为所有人寻找机会的均等。”(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把公正看成是社会的第一德性。当代美国公共行政学者库柏认为:“公民的品德的总则是‘正确理解的自我利益’。广泛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德不可能仅仅是一种道德境界的倡导,也不是对自我利益的简单超越和否定,而是一种在恰当的机制下达成的公共和个人的‘双赢’。”(王云萍:《库柏对公民品德的研究及启示》,《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而麦金太尔则直接把公正理解为是一种美德。从上述理论路径思考,我们不难得出社会公正乃是人们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社会公正对于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形成和社会美德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公正观念一开始就塑造着人们是非善恶的观念。一个缺乏公正观念的人,也必然缺乏是非善恶观念,没有友谊、情感和信赖,往往唯利是图,因而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道德人格的基础。公正作为一种社会的力量和道德力量对我们的行为进行一种纠正和激励,作为观念的社会公正并不是苍白无力的,相反,它对人们的生存世界常常具有扳道者的功能,它对人们行为动机的形成、价值观念的选择和道德目标的达成是有直接的浸润作用。现实生活诸多事例已经表明,由公正体现的正义感,是道德人格的脊梁。其实,公正不仅是人们道德观念的生长点,同时也是建立社会道德新秩序,即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纵观人类历史,我们也不难发现,社会伦理的秩序往往因公正的衰退而式微,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始终与公正观念的确立和公正制度的建立联系在一起。可见,从人们伦理道德观念形成的角度看,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二、社会不公正现象影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  

公民道德建设范文6

关键词:公民道德 建设 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同时把其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十六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道德可以视为是保障社会和谐的基石,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和谐的保证,一个社会要想走向和谐,也必须以全体公民较高的道德水平为基线。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建立起与之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做好公民道德建设工作。

一、公民道德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公民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能否达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水平,公民道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首先,公民道德可以成为公民发挥个性自由和整个社会和谐的均衡点。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即强调公民个性自由的发挥。密尔在《论自由》一书中指出,唯一名副其实的自由就是“按照我们自己的道路去追求我们自己的好处的自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民只有有了比较高的道德水平,能够“随心所欲”而又“不逾矩”,那么整个社会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是内化的和谐。每个公民充分而又自由的发展对于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也是有着极其积极的意义的。

其次,一方面,公民道德建设有助于实现整个社会的稳定,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目前在社会上普遍流行“道德滑坡”说,楼倒倒、瘦肉精以及社会上类似“彭宇案”事件的频频发生,无疑对“道德滑坡”这一说法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2011年9月6日,卫生部出台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更是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从《指南》本身的内容来说,只是针对医疗方面而非道德,但有人把二者联系到一起,不得不令人反思。在一个充满不信任和质疑言论的社会里是没有稳定可言的,因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全社会道德素质水平,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充满信任与安全感的氛围,以疏导和消除社会中的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稳定有赖于经济的稳健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道德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市场经济才能得以健康发展。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公民道德建设有助于政治稳定。政治的稳定又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力的保障。

再次,在政治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个国家都不是独立的个体,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伟大工程也受国际环境的影响。而一国公民的整体道德水平是国际社会对该国进行评判的重要标准,每位公民都是国家的一张名片,只有做好公民道德建设,才能提升中国在国际大舞台上的整体气质,才有可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争得有利的大环境。

二、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旧的社会道德的影响。由于我国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新中国建立已有60多年了,但是在一些封建残余思想依然影响和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

2.我国尚未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思想道德体系。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当代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应该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但是由于受到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不少人处于道德迷茫的阶段,不知道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取舍,同时面对国外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一些人的道德观被颠覆。另一方面,我国现在还正处于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面临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封闭社会到开放型社会的全方位转变,而社会的转型也必然会引起人们价值观、利益观的转变,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影响在逐渐弱化,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道德观念尚未稳固形成。

3.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存在着很多薄弱环节。公民道德建设应该从青少年抓起,然而,在互联网和一些文娱场所存在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不良文化和有害信息,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心灵。

三、 构建和谐社会中,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1.政府部门应充分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切实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大力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关于公民道德的政策法规。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学校教育应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专门机构,因而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不仅要以教授专业化的知识为主,更要注重德育,在任何时代评价人才的标准都应是“德才兼备”。

2.要注重党员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培养。领导干部作为国家“公仆”,不仅是社会管理者,更是整个社会行为规范的“模本”,是社会道德的“标杆”,其道德形象对整个社会道德规范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道德建设应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如果执政官员的德行不正,则整个执政党在社会上的公信度和权威度就会下降,从而增大了其执政难度。从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领导干部腐败现象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强烈反响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如2009年曝光的“重庆市司法局原局长文强案”,一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使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大大受损,其最终伏法亦使国人无不拍手称快。由此可见,领导干部的道德出现问题,其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是无法估计的。

3.在全社会发挥媒体舆论的引导作用和榜样的激励作用,积极宣传道德模范事迹。我国“礼治”、“德治”思想渊源流长,我们应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所带来的优势,将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公民思想进行潜移默化。大众传媒和文学艺术对公民的思想有着特殊的影响力,应通过这些途径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也为弘扬先进道德和先进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有关部门应及时整顿互联网上不健康、不利于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因素,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总结在道德建设中出现的典型事迹和优秀人物,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4.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应建立起比较具体和完善的评价体系。制定具体完善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各部门工作的开展。反观一下近些年来公民道德建设历程,一些现象如随地吐痰、不诚信等屡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究其原因,在于公民道德建设太重说教而缺乏践行,给人一种大而空的感觉,反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公民道德建设有一个具体完善的体系。

每年春运,火车站都会迎来客运高峰期,各售票窗口人多拥挤,反而影响了售票速度,还容易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2011年春运期间,贵阳火车站在各售票窗口设置“一米线”,大多数旅客都能自觉遵守秩序,极少数不自觉者也得以及时制止,“一米线”的实行得到旅客们的一致赞同。过于空泛的标准会让人觉得无从遵守、无从评价,只有将评价体系严格化、具体化,公众才有可能意识到遵守的必要性。在构建这一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我国国情的复杂性,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组织和不同层次的人群,具体的细则应有所区别。

5.应适时调整法律,使法律和道德能够相互支撑,相互补充。道德可以深入到法律所无法涉及到的领域,但法律具有更强的强制力,二者不可相互取代但又不可分割,应该不断健全和调整法律体系,使其逐渐与道德接轨,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充分的保障。

6将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深入到群众内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积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使公众积极主动参与到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中去。

四、结语

总理曾经说过:“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进程中,我们更要充分认识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找出公民道德建设的制约因素并妥善解决,使每一位公民都能自觉自愿地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宏伟工程。

参考文献:

[1]约翰・密尔. 论自由[M]. 商务印书馆. 1959

[2]张密生.论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J].经济师,2011,(07):27-28.

[3].孙余余.道德:自由个性与和谐社会统一的内在支撑[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5-7.

[4]张郁杉.关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6):121-122.

[5].高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促进构建和谐社会[J].沈阳干部学刊,2011,(03):8-9.

[6].解瑞平.浅析和谐社会与公民道德建设[J].学理论,2011,(10):322-323.

[7]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公民道德建设范文7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公民社会和公民道德概念的廓清来论证中国公民社会和公民道德的独特特点,并试图从中国公民社会和公民道德的具体情况出发来寻求解决中国公民道德建设中一些问题的方法以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一、公民社会和公民道德的涵义

(一)公民社会的涵义

“公民”(citizen)这一概念来源于古希腊的城邦制国家,其原意为“市民”,是住在城邦中的自由民。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公民是指自身组成了某一个政治共同体,并且是这一政治共同体的公共事务的主宰,在法律上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承担平等的政治义务。所谓的公民社会,简单地说就是像古代雅典城邦一样存在着公民群众的社会。而现代的公民社会简言之是指由公民组成的社会。有公民才能形成公民社会,因而根据对公民涵义的界定,可以看出公民社会一般应该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第一,在同一政治共同体中的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基本平等的主体地位。在特定的政治共同体中,所有公民,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无论其职位、能力等因素的差异如何和在公共事务当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大小,都是依法享有平等自由的公民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主体,具有积极主动性,而不是消极被动的。第二,公民社会的政治生活领域对全体公民具有开放性。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和义务是公民社会的根本标志,民主政治制度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特征。而民主政治的显著表现就是在公民社会中,任何公民都有权利参与社会政治性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第三,在公民社会中,政府和社会的角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公民社会中,以往的“官本位”让位于“公民本位”,公民的权利和利益大于或高于政治权力,而政治权力机关转变其以往只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角色,成为实现和维护公民权利和利益的政治机构,而公民的权利和利益又决定了国家政治权力机构的设置和运作。

(二)公民道德的涵义

首先,体现在道德主体方面。由于全体公民作为公民道德的主体,在道德领域中也具有平等地位,这意味着从根本上讲,不同公民在道德生活中都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公民的道德素质对于整个政治共同体而言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其次,体现在道德内部结构上。在公民社会中,整个社会生活领域对全体公民都是开放的,那么,每个公民所涉及到的道德领域也都是齐备的。主要包括公民的家庭道德、特殊的私人道德、一般的私人道德和政治道德;再者,道德内部构成的全面性与所有社会公民相关,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涉及到任何一个道德领域。再次,体现在道德形成的基础上。公民道德是指整个公民社会的道德,它既包括公民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道德,又包括社会作为公民社会的整体道德。所以,公民道德体系既包括公民整体道德原则和规范,又包括个体道德原则和规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最后,体现在道德规范的程度上。公民道德比以往传统道德简易明了,细致周全,易于推行,具有时效性、广泛性和日常性。公民道德原则承认重视公民主体的正当需求,并承认社会成员的每个公民都是公民主体,这使得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原来抽象的社会整体转向具体的社会个体。

二、中国公民社会和中国公民道德

一般的公民社会和公民道德都会具有以上所谈到的那些基本特点,而中国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又是怎样的情况?我们试着作一些浅显的分析。首先,要明确中国现在是不是公民社会。在中国革命期间和建国初期,中国社会曾受到过左的思想的影响,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不承认中国是公民社会,并且一度认为公民社会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公民社会等同于资产阶级社会。但是,就像市场经济既不姓资也不姓社一样,在经过了一番讨论后,公民社会也并非只是资产阶级社会独有的。相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更有资格和条件建立充分实现人人自由平等权利的公民社会。中国除了具备公民社会所具有的一般特点外,还具备其自身的特点。中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阶段,中国的公民社会是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夺取国家政权后,建立人民共和国政体的同时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公民社会应该比西方公民社会处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

其次,中国社会仍然是一个很不完善的公民社会。这是指中国公民社会离全体公民平等享受基本权利和履行法定义务的目标差距还很远。主要表现有以下两点:第一,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与森严的等级身份制度相应的社会正统道德体系的消极影响极大。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传统的等级身份社会关系及道德观念并没有真正消除,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留了下来,并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彻底消失,甚至还将长期存在;而中国社会又没有经历像西方国家那样由传统等级身份性社会转型为以自由和契约为特征的市民社会,没有公民道德赖以产生的公民权利的社会背景和制度基础。因此,中国公民社会和公民道德并不能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完善。第二,现阶段,公民权利并不能完全得到认同和正常行使,公民权利不能得到及时的伸张和维护。这是由中国国情和历史背景所决定的,而公民权利得不到实现,公民意识就得不到提高,公民道德也会难以进行。因此,中国虽然已经建立了公民社会,但还远没有发展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健全的公民社会。中国公民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公民道德的性质,中国公民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那么,中国的公民道德也应该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公民道德除了具有和其他公民社会相同的一般公民道德原则和规范外,还具备其独特的特点。第一,我国公民道德的核心是权利意识,它不仅指对自身权益的维护,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尊重和维护他人权利是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6]。第二,中国的公民道德内容异常丰富。它涵盖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继承了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又借鉴了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使得中国公民道德既体现了优良传统,又反映了时代特点,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三、 中国公民社会及公民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一)中国公民社会道德建设

公民道德建设和公民社会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关系密切。公民道德建设是在公民社会基础上的道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促进公民社会的完善,而公民社会的完善又可以给公民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方式与以往或者其他公民社会的道德建设方式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为人民服务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这是由我国公民社会性质决定的,是我国公民道德区别于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第二,坚持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在实践中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与思想保证。第三,坚持把公民道德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统一起来。公民道德建设就是要把先进性和广泛性公民道德要求统一起来,以先进性公民道德要求为辅,以广泛性公民道德要求为主,侧重于建立让每个公民在无须自我牺牲的前提下都能做到的广泛性道德规范要求,同时也避免了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先进性与广泛性脱节和形式主义的盛行,从而有利于切实提高公民道德发展水平。第四,公民道德建设应当注重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协调和统一。注重效率,维护公平,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协调统一是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公民社会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内在价值取向。

公民道德建设范文8

我校作为一所区级农村公立小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这些道德规范和要求如何在学校的教学中、个人的工作中、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得到推广,是很值得去探讨和思考的。近年来,我校致力引导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养成良好道德品格,培育阳光少年。

一、校园全面渗透爱国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是办学的指导思想、师生道德素质、文明行为的综合反映,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我校紧紧围绕爱国主题,加强校内文化建设,着力营造“爱国”文化氛围。在墙壁、走廊、橱窗、课室等地方精心合理地布置爱国阵地。充分利用每周一的升国旗、国旗下的讲话、班会课、品德课等,都渗透着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让他们明白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祖国的建设需要人才,而我们的这一代就是祖国建设未来的接班人等等。在校园内着力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环境与氛围,创造爱国的空间。引导学生明白自己努力学习就是爱国的表现,我们现在的课本,都无不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那么我们作为老师,就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提高爱国情操。我们在关注学生的同时,更加重视教师的作用,即“身正为范”。教师的精神面貌、仪容和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我们要求教师为学生做好表率。我们还注重加强教师的爱国专业素养,通过新庄小学党支部的党员带头,提高教师爱国情操。让爱国教育为教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

二、课堂教学渗透敬业教育

教育离不开教师,教师是一个良心职业,承担着为祖国培养下一代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精心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辅导好每一学生,就是一个教师对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是对教学工作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如果教师不敬业态度就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学只是教师职业的一个部分,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怎么做才能很好演绎这个职业的独特性,而不是工厂里面的生产工,学生也不是一个统一的零件,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就需要这样的敬业精神,需要我们去不断学习,认真思考,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优势去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展现自己的才能。为此,教师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把教学落实到位,把教案写的务实,把握好课程目标、重点难点,向40分钟要质量,认真细致地做好教学常规,以身作则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态度,才能获得更好知识技能,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

三、孝雅活动渗透诚信、友善教育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一词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教育的真谛,其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让孩子保持爱心、善心、责任心,培养其诚信、品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倡导全身心的做教育,用爱心做教育,扎扎实实培养孩子成为具有良好品行的人。我校始终坚持德育为先,德育为重,倡导“人人都是德育传播者”。我校重视在德育活动中渗透孝雅教育,以国旗下讲话、活动黑板报、红领巾广播台、橱窗阅读栏、班会课、学科渗透等为阵地,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孝雅教育”。“孝雅教育”就像一阵和煦的春风,吹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学校还广泛组织开展“学孝”、“行孝”、“传孝”及“学雅规、正雅态、扬雅风”活动。还从日常生活入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让学生炼心灵、炼行为、炼气质、炼脾气、炼个性,要求每个学生针对雅规,认真进行自查自纠。如:开展“五个一”实践活动,即对父母说一句体贴或感激的话;为父母做一件侍奉性的事;与父母谈一次心,交流思想感情;承担一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节假日为父母制作一件节日礼物。我校的罗厚楗同学,多年前亲妈因病去世,后来爸爸取了后妈,尽管这个后妈做的很好,但还是换不到孩子叫她一声“妈妈”。我了解情况后,独自找他谈话,借助学校开展的““三八”妇女节开展家庭行孝活动”加以指导,终于,他冲破了思想上的芥蒂,喊出了后妈梦寐以求的“妈妈”,而且罗厚楗经常到皮革加工厂帮妈妈穿拉链头,剪线,放学回家后自觉学习,做家务事..... “孝雅教育”就像一阵和煦的春风,温暖了家人的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公民道德建设范文9

一、工作目标

通过全面开展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工作,让职工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林业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以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求为指导,结合我局实际情况,明确阶段性任务,立足当前,逐步推进,使局机关环境面貌和职工精神生活明显改善。

二、主要任务及措施

(一)全面开展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纲要

(1)召开会议,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在局内开展学习活动。

(2)以股为单位,开展评比,听取各股室意见和建议。

(二)全面开展林业局职工精神生活建设工作

(1)组织职工观看《焦裕禄》《杨善洲》等精神文明教育电影,在全局展开评议,讨论学习,并写出观后感。

(2)组织职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开展拓展训练,以宣讲爱国主义来激励职工士气,以丰富多彩的训练来提升职工精神境界。

(3)组织开展“挂包帮”活动,在走访基层过程中,再次淬炼林业职工的先进性,充实精神世界。

(4)完善职工阅览室、职工休息室等硬件设施,组织职工借阅书籍和开展活动,丰富职工精神生活。

(5)组织每月两次“铁军讲坛”,讨论身边的先进模范,开展职工评比活动,鼓励大家争做先进。

三、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方案和步骤

我局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由局公民道德建设工作小组牵头,负责统筹规划、总体协调,各部门密切配合开展工作,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与全面部署阶段

召开林业系统公民道德建设工作动员大会,进行全面动员部署。搞好调查摸底工作。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方案,全面部署公民道德建设工作。

(二)集中学习和持续推进阶段

按照制订的工作方案,在全局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建立完善各项硬件设施,并通过局办公室收集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报公民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三)完善提高与总结阶段

公民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收集的意见和建议,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整治措施,巩固和扩大建设成果。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广泛宣传,全民动员,在全体干部、群众中树立起“以道德立身、以诚信兴业、做文明公民”的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营造浓厚的氛围。真正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起来。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领导干部切实增强做好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的责任感,明确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的任务和时限,成立公民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方案,责任到人。

(三)保障投入,健全机制。

全力保证对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的人力、物理和财力投入。建立健全工作协调、宣传督导、考核评比、督查问责等机制,确保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有序、有效开展,逐步实现公民道德建设工作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

(四)加强督查,确保落实。

加强工作督查,对各部门、下属单位公民道德建设工作进度定期组织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开展评比。

五、宣传报道

(一)宣传有关公民道德建设的法规、政策以及公民道德建设的目的、意义、目标和要求,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公民道德建设范文10

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演讲稿 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呢?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可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势在必行。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实现第三个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加强社会道德假设,以德治国,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初始时期,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造成公民道德的多层次化。就整个社会而言在价值取向中以“讲实惠”的价值观念占居首位。虽然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譬如,社会上一些领域存在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现象;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 针对这种情况,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以社会公德为核心的基础文明建设抓起。不仅要重视社会道德建设中的认识功能,更要重视道德的实践功能。 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重大举措。《纲要》明确规定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它把加强由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所构成的公民道德假设提高到一个战略地位。要让人们把社会道德规范付诸社会实践,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运用到全部的社会生活中去,使社会道德的规范变成行为准则,使抽象的道德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可遵守性,可实践性。 那么,如何切实增强公民道德建设呢? 首先,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从“低起点,小视角”开始。“低起点”就是以社会道德的最低层次——社会公德教育为起点。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表征,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小视角”就是社会公德建设必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低起点,小视角”的道德建设,不仅使社会公德变得实在、具体、可评估、可操作,而且为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其次,社会公德建设必须重视公约、行为准则等制度化建设和制度约束。公约、行为准则、制度是社会公德的具体化,并且引导着社会公德的向前发展。公德教育属于正面教育,但属于软约束,而制度则是硬约束,前者是引导人们自觉去做,而后者则是约束人们必须去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再次,社会公德建设必须注重加强道德监督,道德监督的主要形式是社会舆论。社会舆论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它对于抵制不道德行为,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和素质,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人们的活动总是由思想支配的。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人们的行动各异。只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向导,才能有效地实现人生价值,达到理想境界。公民道德建设正是提高人们自身素质,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的一种重要途径。它反映了正确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科学价值观对人生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必然会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速度。 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必须落实在行动中。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吧。

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演讲稿

公民道德建设范文11

关键词:和谐社会;公民;道德建设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和谐社会”最早始见于党的“十六大”报告。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和谐的文化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充满了对道德方面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又是我们奋斗的过程。这个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要以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为基础,一方面要以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保证。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无论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还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无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都离不开全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公民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已成为时代的呼唤、事业的要求、人民的企盼。

二、公民道德是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本质意义上的公民道德,就是思考人自身各方面、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和谐。“和谐社会”的道德内涵,主要表现在:

(一)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和谐”由“和”和“谐”两字组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每一个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是所有人组成的人类社会的和谐的细胞或基本单元,人与社会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要和谐,最根本的基础和前提是人自身的各方面之间要和谐。任何个人,只有具备健康的体魄、较强的能力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才能较为理性地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真正融入社会,融入自然,为建设和谐社会尽力。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换言之,也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总的来说是指人的身体与精神、能力与品德、言论与行为等的和谐发展。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还必须实现人的身体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人的能力、创造性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人的精神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身体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的能力与精神全面自由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精神全面自由发展又可以促进人的身体的全面自由发展和支撑人的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而人的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则集中体现和实现着人的价值[2]。总之,人的身体、能力和精力的和谐发展或全面自由发展,是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的最高表现,也是人类争取自我完善,进而成为人类自身的主人和美好理想的最终目标。

(二)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所谓“和谐社会”,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帮助,社会内部关系融洽、协调,无根本利益冲突。和谐社会构想强调的是社会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包括社会各子系统之间及各子系统内部和谐,无疑是和谐社会构想的核心内容[3]。和谐自古以来既是人类追求的社会目标,也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没有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都会失去它的存在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不但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且要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团结与和谐的社会环境,不仅使人们心情舒畅,生活愉快,创造活力迸发,而且使社会矛盾和冲突减少到最低限度,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从而有力地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发展,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三)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就是指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必须维护自然界的平衡,确保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要实现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最重要的条件和保障是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古代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仁爱万物”思想、“道法自然”思想、“与天地参”思想,现代西方的尊重生命伦理学、大地伦理学、尊重感觉的伦理学、地球伦理学等等,都是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发展的理论依据。但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长期过多地强调对自然的索取而忽视对自然的保护,一度遭到过自然的报复。中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健康、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但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在一些干部的思想上还存在“一手硬、一手软”即重经济建设、轻思想道德建设的倾向,抓思想道德建设存在“上面热、中间温、基层冷”的现象;在互联网和文娱场所传播的一些不良文化和有害信息,严重腐蚀青少年的心灵,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令人担忧;科学、合理的思想道德体系尚未建立,如何使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衔接,亟须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经费投入不足;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手段和必要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活动场所少,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难以维持,激励机制难以建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还缺乏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形式、创新的工作方法和业务精、责任心强的工作骨干队伍,等等。

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道德,是基于对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光荣与耻辱等一系列价值评价而形成并加以维持的柔性规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道德主要通过造成社会舆论、树立道德榜样、塑造理想人格、培养内心信念等方式,调整人们的行为,调节和规范不同层面的社会关系,从而保持和维系一定的社会秩序。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和谐的理念和精神指导下,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4]。必须按照“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进行,切忌一阵风走过场。

(一)要切实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树立和谐理念。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年学生中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讲话等有关道德建设的文件精神,广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增强道德观念。

(二)大力宣传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揭露和批判有损社会伦理道德的现象和行为,让人们“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使抽象的道德理论“温和地而又深刻地打进人的心里”,让枯燥的信条具体化、形象化、实践化,激发公民的道德情感,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建和谐”的文明风尚。

(三)引导公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到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在实践中,用正确的道德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区分善恶,明辨是非,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抵制不道德行为,不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知行统一,引导人们把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

(四)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积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促进和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意识、提高道德素质。

(五)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创造的优秀实践成果,注重反映群众的愿望要求,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时展相适应,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始终充满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不断适应新的时展需要。

(六)要积极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机制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教育等各种措施,逐步形成引导与约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制度约束,提倡和奖励道德高尚的行为,防止和避免道德缺失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力度,严惩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经济、生活秩序,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七)要积极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手段创新,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和渠道,传播先进思想文化。通过生动、形象的道德宣传、通过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使抽象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公民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公民实际的道德行为,促进公民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和谐社会风气的形成发展[5]。总之,我们一定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牢固树立和谐理念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昂扬向上的工作状态、开拓创新的实际行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和谐理念的指导下,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胡振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有力的思想道德支撑[J].求是,2005,(23).

[3]郑浩等.公民道德建设要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N].光明日报,2005-10-14.

公民道德建设范文12

关键词:和谐社会;公民;道德建设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和谐社会”最早始见于党的“十六大”报告。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和谐的文化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充满了对道德方面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又是我们奋斗的过程。这个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要以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为基础,一方面要以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保证。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无论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还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无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都离不开全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公民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已成为时代的呼唤、事业的要求、人民的企盼。

二、公民道德是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本质意义上的公民道德,就是思考人自身各方面、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和谐。“和谐社会”的道德内涵,主要表现在:

(一)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和谐”由“和”和“谐”两字组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每一个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是所有人组成的人类社会的和谐的细胞或基本单元,人与社会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要和谐,最根本的基础和前提是人自身的各方面之间要和谐。任何个人,只有具备健康的体魄、较强的能力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才能较为理性地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真正融入社会,融入自然,为建设和谐社会尽力。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换言之,也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总的来说是指人的身体与精神、能力与品德、言论与行为等的和谐发展。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还必须实现人的身体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人的能力、创造性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人的精神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身体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的能力与精神全面自由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精神全面自由发展又可以促进人的身体的全面自由发展和支撑人的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而人的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则集中体现和实现着人的价值[2]。总之,人的身体、能力和精力的和谐发展或全面自由发展,是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的最高表现,也是人类争取自我完善,进而成为人类自身的主人和美好理想的最终目标。

(二)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所谓“和谐社会”,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帮助,社会内部关系融洽、协调,无根本利益冲突。和谐社会构想强调的是社会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包括社会各子系统之间及各子系统内部和谐,无疑是和谐社会构想的核心内容[3]。和谐自古以来既是人类追求的社会目标,也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没有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都会失去它的存在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不但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且要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团结与和谐的社会环境,不仅使人们心情舒畅,生活愉快,创造活力迸发,而且使社会矛盾和冲突减少到最低限度,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从而有力地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发展,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三)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就是指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必须维护自然界的平衡,确保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要实现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最重要的条件和保障是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古代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仁爱万物”思想、“道法自然”思想、“与天地参”思想,现代西方的尊重生命伦理学、大地伦理学、尊重感觉的伦理学、地球伦理学等等,都是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发展的理论依据。但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长期过多地强调对自然的索取而

[1] [2] [3] 

忽视对自然的保护,一度遭到过自然的报复。中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健康、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但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在一些干部的思想上还存在“一手硬、一手软”即重经济建设、轻思想道德建设的倾向,抓思想道德建设存在“上面热、中间温、基层冷”的现象;在互联网和文娱场所传播的一些不良文化和有害信息,严重腐蚀青少年的心灵,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令人担忧;科学、合理的思想道德体系尚未建立,如何使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衔接,亟须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经费投入不足;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手段和必要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活动场所少,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难以维持,激励机制难以建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还缺乏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形式、创新的工作方法和业务精、责任心强的工作骨干队伍,等等。

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道德,是基于对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光荣与耻辱等一系列价值评价而形成并加以维持的柔性规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道德主要通过造成社会舆论、树立道德榜样、塑造理想人格、培养内心信念等方式,调整人们的行为,调节和规范不同层面的社会关系,从而保持和维系一定的社会秩序。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和谐的理念和精神指导下,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必须按照“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进行,切忌一阵风走过场。

(一)要切实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树立和谐理念。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年学生中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讲话等有关道德建设的文件精神,广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增强道德观念。

  (二)大力宣传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揭露和批判有损社会伦理道德的现象和行为,让人们“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使抽象的道德理论“温和地而又深刻地打进人的心里”,让枯燥的信条具体化、形象化、实践化,激发公民的道德情感,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建和谐”的文明风尚。

(三)引导公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到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在实践中,用正确的道德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区分善恶,明辨是非,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抵制不道德行为,不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知行统一,引导人们把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

(四)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积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促进和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意识、提高道德素质。

(五)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创造的优秀实践成果,注重反映群众的愿望要求,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时展相适应,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始终充满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不断适应新的时展需要。

(六)要积极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机制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教育等各种措施,逐步形成引导与约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制度约束,提倡和奖励道德高尚的行为,防止和避免道德缺失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力度,严惩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经济、生活秩序,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