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孩子学习方法的培养

孩子学习方法的培养

时间:2023-06-06 09:30:31

孩子学习方法的培养

孩子学习方法的培养范文1

【关键词】表演;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开拓创新;勇于实践

现在需要是具有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的人才。“新课程”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新理念。

那么,如何改变过去一味由教师传授的教学模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课堂模式,使语文课堂多一些动感、生气与活力,并由此带来极高的学习效率呢?

首先,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能够为学生解疑、答疑,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准备充足的学习资料。其次,教师还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凌驾于教材、课堂、学生。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体验、学习注意力是有很大差异的,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也有较大区别,这些必然会影响学习效率。

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的几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课堂模式。

一、让学生当老师进课堂

很多小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长大了也要当一名像我们班老师那样的老师。老师这份工作对许多小学生来说是很崇高的、令人向往的,能够走上讲台上当小老师对许多学生有吸引力。针对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时可让小老师课前自己制作生字词卡片,课堂上由小老师来组织字词教学。小老师教的还有模有样,由读音、结构、识记方法到组词、造句等,小老师教得认真,其他同学也学得兴致盎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同时课堂既活跃了气氛,也锻炼了小学生的胆量。

二、“演员”进课堂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课堂表演十分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课堂表演的形式有很多,应根据实际需要来设计。

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教师出示植物头饰,说:“同学们,大家上一节课学课文表现得可出色了,植物妈妈看到你们这么爱学习,都悄悄地来到了咱们的教室,瞧它们就在这里!等一会儿我们要来演一演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豌豆妈妈送孩子们去旅行的情景,现在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做好准备。”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为了一个细节的至善至美,“导演们”争得面红耳赤,“演员们”不厌其烦地多次排练。在成果展示中,我又惊喜地看到学生卓越的才华。学生们自行布置了合理的场景,制作了精美的道具,准确地表达了人物的形象。还看到学生们的创新精神。表演中,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知识,更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同时,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小画家进课堂

教材中某些文章写得很美,通过对文字的感悟,再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就更美了。教学《黄山奇石》时,教师引导:作者概括地介绍了黄山风景区后,就迫不及待地带我们去看岩石了。在这篇课文里,我们看到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些岩石真奇呀!现在,黄山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画一画那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再给它们取些有趣的名字吧。这样,学生学起来兴致盎然,既深化了课文的学习,又使创新思维得到了训练。

四、小作家进课堂

写话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如教学《坐井观天》一文时,教师谈话:“青蛙坐在井里,抬头看见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飞来了,落在井沿上,说天无边无际,大极了。青蛙不信,还说小鸟弄错了。那么,当青蛙跳出井口一看,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接着往下写……

对教材内容可以续写、改写、缩写……这样,课堂上学生不是收音机,而是创作者,说不定以后还有人会成为作家。

五、小记者进课堂

语文学科应从小对学生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如教学《我们成功了》一文时,细读完课文,进入课文描绘的意境,就可以举行现场采访活动:一部分同学扮演课文描写的某个场所的人物,其余同学扮演记者,对他们进行采访。被采访的同学可自由说说自己的心情。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自己挑选采访对象,选择采访内容,如:你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奥运会比赛项目?到若干年后,你觉得北京会有哪些变化?同学们又有哪些变化?均以采访报道的形式叙述了自己的体验,在认识人和事的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交际能力。

六、环形座位

环形座位的好处很多,如很多课文中需要小组合作。这样很容易沟通,例如:在讲《老人与海鸥》一课,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的情景和老人去世,海鸥送老人的情景,这两个场景都需要小组合作讨论,来找出有关的句子和相关的情景。环形座位给这样的情形带来了方便。

七、评价方式

孩子学习方法的培养范文2

但是,现在许多的家庭存在家庭教育的误区,为了走出误区,要把握好做到以下几点:①把握珍爱。爱而有度,严而有格,讲究方法,不随意打骂孩子。②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学习,乐于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困难;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③善于和孩子交流和沟通思想感情。④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⑤不攀比。⑥不护短。⑦致力于创造一个和谐、欢乐的家庭氛围。⑧与学校、教师保持经常联系。全面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及时沟通孩子在家的情况,保持家校教育的一致性,把握好孩子人格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培养儿童好习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拥有健康体魄的首要条件。以下几个方面是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第一,要培养孩子有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第二,要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孩子的事情家长不能全部代劳。第三,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长要教育孩子少吃零食,培养其有规律、定时定量进食的良好习惯,教会孩子讲究卫生,还要培养孩子运动的习惯,多参加户外活动,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孩子的学习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包含如下内容:第一,讲求效率的习惯。孩子学习,应该速度、质量并重。在一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任务。这既要讲清道理,更要认真训练。当然也要允许孩子在完成学习任务后玩或做一点孩子喜欢的事。第二,独立学习和克服困难的习惯。不能包办孩子的学习,不要陪读。有问题要让孩子尽自己的努力先想办法解决,不能养成依赖心理。家长不要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打发”孩子。家长不懂的,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解决。要指导孩子多利用工具书;指导孩子随时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向老师请教,向同学请教。第三,掌握良好学习方法的习惯。教会孩子上课前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准备好下节课的学习用品。听课时,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勤记笔记。指导孩子注重上课效率,不要随意给孩子补课。第四,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可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培养学习的兴趣,使其学会自学并学习做人,从而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品德,使孩子受益终身。

三、养成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

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孩子将来事业成功的保障。心理学家认为,事业成功源于30%的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鼓励和引导孩子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为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教孩子恰当的交往方法。凡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走到哪里都能受到大家的欢迎,容易被别人接纳,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①开朗的性格。父母首先要让孩子树立自信,平时要多鼓励孩子,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其次,要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应适当地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外出做客时,尽可能带孩子参加;家中有来客时,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座、倒茶、谈话……不要一味地将孩子赶走。②多参加集体活动。父母应教育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让自己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在集体活动中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加强与同学的交往,增加同学对自己的好感和信任。③带伙伴回家。父母要鼓励孩子带同伴回家,并且帮助孩子热心地招待他的同学朋友,提高孩子在同学朋友中的形象。④学会交往技巧。父母可以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帮助孩子得到同学的友谊。

四、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良好的品德是孩子以后的生存之本。古人就有“德行天下”的说法。良好的品德培养包含以下方面:①孝敬父母长辈、尊敬师长,学会感恩。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好,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孩子自然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要孩子承担必要的家务劳动,要以身作则,父母本人首先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②诚实、诚信。但要区别对待做错事和撒谎:告诉孩子如果他讲真话你就不会那么生气;对孩子的过程可以进行适度惩罚,奖励诚实比惩罚撒谎更重要。③有责任心。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④明事理。⑤遵守规则。⑥合理消费。

孩子学习方法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

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人成才的先决条件。而幼儿阶段是一个人非智力因素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能力和习惯,使孩子受益终生。

一、运用典型案例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意志

意志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对其影响是终身的,从小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孩子成长、成才有很大帮助。意志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正处在性格、习惯初步形成阶段,在这期间培养其良好的意志,有利于今后的学习生活。

(一)以正面事例激励孩子

很多时候,正面事例就是一面旗帜,就是一个导向,能激励、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应列举榜样事例有目的地激励孩子,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如著名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忙,凭著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的故事;失去视力和听力的海伦.凯勒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最终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的故事。这些故事鲜活生动,感人育人,孩子从小就在心里产生顽强拼搏的意识。

(二)以反面事例教育孩子

生活中,也不乏一些意志不坚强,遇到挫折就后退的事例。教师也可以适时引入一些类似事例或者故事,教育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如,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讲讲现实生活中经常有小朋友遇到困难就退缩、碰到挫折就放弃的现象,让孩子们对此现象进行评判,展开讨论,教师适时引导,恰当点拨。进而在无形中教育孩子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三)以严格要求规范孩子

教师还要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孩子提供独立活动克服困难的机会。同时,教师要积极启发诱导,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幼儿园大班孩子思想不稳定,上课容易分心,教师在课堂上不断以目光、表情、手势等来警示他们,使孩子们感到自己始终置身于教师的关注之下,从而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部分孩子不爱动脑筋,教师要让他们明确要善于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独立性和积极性。

二、用实践培养孩子娴熟的生活技能

现在孩子的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作为幼儿园教师,要与家长一起,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各种生活技能。

(一)做好课堂实验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教师要重视对幼儿动手操作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充分发挥小实验、手工操作的作用,在幼儿园大班中,可以合作进行“扎气球”“我用磁铁去发现”等课堂小实验,使每个孩子在自己动手操作与探究中,体验同伴之间合作的快乐。

(二)模拟社会实践

幼儿园的孩子参与意识和角色意识很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点,通过模拟社会实践培养锻炼孩子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比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孩子模拟“给小猫洗脸”“给布娃娃扣纽扣”等实践游戏活动,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一些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教师要让每位孩子都参与进来,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动手、动嘴、动脑,不断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

(三)现实生活实践

对幼儿园孩子来说,生活是最大最好最生动的课堂。幼儿园教师要配合家长,让每个孩子利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些实践。比如入厕、盥洗、排泄等等生活实践,教师要抓住关键时机,指导、监督孩子的自理行为,使其形成习惯。

三、用科学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一)教会孩子预习方法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动手、动脑和初步学习的过程。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幼儿园大班孩子对预习方法掌握还不够,需要教师认真加以指导,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会孩子听课方法

对于幼儿园大班孩子来说,教会其听课的方法相当重要。因此,在听课方面,教师要教育孩子课上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做好堂练习,听教师讲评及课后小结,积极动参与教学活动。

孩子学习方法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孩子们美术 实践能力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026

幼儿园时期的孩子求知欲旺盛,对各种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所以在孩子们教育中,老师一定要引导孩子们接受正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为孩子们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美术教学中,老师的任务不仅仅要带领孩子们认识美术,感受美术,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在学习美术课程的过程中从中有所收获、有所M步。作为美术老师,要帮助孩子们在美术学习中培养实践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经济和科技都飞速发展的社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所以我们要在幼儿阶段就为孩子们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孩子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帮助孩子们养成实践思维,这样更有利于孩子们日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

一、培养并且帮助孩子们保持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幼儿园阶段,要想让小朋友主动地接受某种事物,就必须调动孩子们的兴趣。作为幼儿老师,我们在培养孩子们学习兴趣的基础之上,更重要的是保持和维护好孩子们对任何新鲜事物的求知欲。大部分小孩子对于新鲜事物都是有很重的好奇心理和探究的兴趣,老师应该帮助孩子们保持和培养这种积极的好奇心理和浓厚的探究兴趣,而不是按照死板的教条把孩子们规划在框架之内。很多幼儿老师总是认为孩子们不应该做这件事,做那件事不对,做这件事的方法不正确,不应该对那件事感兴趣,就这样总是扼杀孩子们对其他新鲜事物的学习兴趣,将孩子们只能安放在大人认为正确的应该做的事情范围之内,切断了孩子们对外界事物旺盛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从而导致了一些孩子们童真心性的泯灭。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经常会见到有很多孩子在美术课上自己进行“创作”,老师只看见孩子们画的一些凌乱的线条就认为孩子们是在瞎画,从而会打断孩子们甚至批评他们,其实这样会打断孩子们的思路,甚至会压制孩子们的天赋。老师可以让孩子们先画完,就会发现他们的画在线条、构图或者色彩方面会有让人惊喜的地方,这个时候对孩子们进行表扬会帮助孩子们保持和维护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所以在孩子们美术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注意帮助孩子们培养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帮助孩子们维护和保持这种兴趣,让孩子们能够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对美术课程感兴趣。只有有了这种学习兴趣,孩子们才会自觉主动地接受美术课程,才会愿意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有效地培养孩子们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二、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在孩子们美术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孩子们树立主动学习的观念,让孩子们主动进行学习。老师在教授孩子们美术知识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孩子们主动接触美术,只有孩子们自觉主动的去接触和感受,孩子们才会更愿意对美术课程有所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自然会帮助孩子们提高实践能力,帮助孩子们有所收获。另外在日常美术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注意多引导孩子们积极动手,能让孩子们自己完成的就让孩子们自己亲自去操作练习。比如说美术学习中的手工部分,老师要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中既能增加学习兴趣,又能锻炼实践能力,一举两得。

正确的教学方法是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探究出来的,只有找到最适合孩子们的教学方法,孩子们才会更加愿意学习,才会学得更好。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因为孩子们和老师的差别而各有不同,但有的方法确实都适用的,比如说老师要多对孩子们进行鼓励表扬,由于幼儿孩子们的性格特点,老师多多鼓励表扬孩子们会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让他们更喜欢学习,这样才有利于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寻找老师和孩子们相处的最佳状态,从而使孩子们得到更多指导

在幼儿阶段,孩子们的动手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必须要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更需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日积月累,这就要求老师要找到与孩子们相处的最佳状态,帮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简单的来说就是老师一定要和孩子们相处融洽,并且还要对孩子们具有威慑力,这样他们才会真正的听话,才能认真地学习。

首先,要求从老师自身做起,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帮助和指导。要想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帮助和正确的指导,就要和孩子们从心理上成为朋友,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孩子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让孩子们从心理上真正的接受老师,只有老师和孩子们的关系融洽,孩子们才会愿意听从老师的指导,得到更多的帮助。师生关系融洽,老师才有机会增加和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和孩子们之间通过交流可以对孩子们有很大的帮助,孩子们通过老师的指挥,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才会有更充足的学习动力,通过老师的帮助指正,孩子们才可以得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孩子学习方法的培养范文5

如今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层层保护,心甘情愿地侍候孩子,甚至在社会交往中常常替孩子当“外交官”和“辩护律师”。 这种“保姆式”的爱护方式剥夺了孩子的实践机会,助长了孩子的惰性,致使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也懒得去做,生活独立性差,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儿童独立性,表现在独立生活、独立游戏与学习、独立交往等各个方面。教育要面向未来,我们不难想象下个世纪将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生存竞争会更加激烈,一个事事依赖别人、缺乏独立性的人是难以驾驭生活之舟、自如面对惊涛骇浪的。因此,从现在起减少您对孩子的帮助,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有效方法。

1.减少对孩子语言上的帮助,培养其独立听说能力。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幼儿在接受教育、学习、思维时都离不开语言。孩子三至六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得到正确的培养教育,其语言将会迅速发展,为今后学习书面语言奠定基础;若忽视了对他们进行语言教育,幼儿的语言发展就会缓慢,以后进行补偿教育也很困难,印度的狼孩子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据专家调查分析,小学生初入学不适应,造成学习成绩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听话、说话能力差,他们对教师的课堂讲解、作业要求听不懂,记不住,自己又不会主动向老师表达提问。在幼儿园我们看到每天下午家长都问老师今天学了什么,有什么要求。其实学了什么,该做什么,回家问孩子就行,孩子跟家长说话就是最好的复习和再学习。幼儿学习语言的最好方法就是常听、多说。家长应鼓励孩子向周围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愿望,创造机会让孩子独立倾听、理解、表达,替孩子去当“外交官”和“辩护律师”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2.减少对孩子行动上的帮助,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我们在幼儿园每天早晚接送孩子时都看到这样的情景:妈妈牵着孩子的手,爸爸背着孩子的书包,走到教室,家长给孩子脱掉衣服叠好,把带来的绘画手工材料和各科作业书分类放好,还要把小椅子搬来放在孩子屁股下面……。作为家长,首先要放开孩子手脚,敢于让孩子独立行走。其实,牵手而行反而给孩子行动和活动造成障碍,无法自己掌握平衡,如果遇上危险很容易摔跤,且不能及时用手保护和支撑身体。另外,经常牵手而行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没有自我保护意识,缺乏独立行走的经验和能力;一旦脱离大人的牵引,就不能准确躲过道路上的障碍物,很容易摔跤。减少孩子在行动上的帮助,父母还要敢于让孩子“亲自”动手,要“舍得”让孩子吃点苦,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适当参加集体劳动。这将有利于增强孩子自理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和自信心等。因为幼儿的劳动带有游戏性,对他们来说劳动本身就是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学习锻炼;幼儿劳动的主要成果在于促进了他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独立性的培养。也许有人认为孩子还小,等长大了再做不迟,这种“树大自然直”的观念是不全面的。良好的习惯靠从小培养,如果从小任其“滋长惰性”,产生依赖心理,长大了他们便会出现被动和抗拒,视劳动为负担,不愿去做。

3.减少对孩子学习上的帮助,培养其独立完成任务的良好习惯。有些家长,对幼儿园教给孩子的观察、实验、劳动、手工、绘画、废旧材料收集等学习任务不够重视,要么不管不问,有的干脆自己代劳,忽视了孩子独立完成任务的习惯培养。等孩子上学后又采取“陪读”的方法,在旁边给孩子做准备工作,盯着、催着做作业,随时检查、改错,遇到困难马上予以解决。这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学习、认真按时完成任务的良好习惯,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依赖心理,不陪就不读,错了有人改。幼儿独立做事会给大人添一些麻烦,浪费一点时间,糟蹋一些东西,切记不要因此就不让孩子动手,要耐心讲解,反复示范,多容忍积极鼓励,少责备适当赞美,鼓励孩子完成任务不怕失败。减少“帮助”并不是说不去关心孩子的学习,家长的帮助应首先体现在指导孩子学会学习,启发引导孩子善于动手动脑,培养孩子学习自觉性和认真踏实独立的学习习惯等方面,这将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工作大有益处。

4.减少对孩子思维上的帮助,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众所周知,历史上的蜀主刘备对儿子阿斗不可说教育不严,关心不够;同时阿斗还有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做老师当参谋。阿斗皇权在握,吃穿不缺,可算前途无量,但是最终阿斗丢了江山,送了性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刘备与诸葛亮给他出的主意太多,事事为其考虑周全,使阿斗从小做事依赖他们,不用自己动脑筋、想办法,以致最终抑制了他思维的发展,成为一个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人云亦云,甚至连说话都要依靠身旁大臣的“扶不起来”的昏君。因此,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质疑问难、勤于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教育孩子时要遵循“疑――问――思”的规律,提倡标新立异,鼓励发现问题,培养发散思维。特别是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以及跟孩子有关的事,回答孩子的问题时要先让其动脑筋,想办法,教给孩子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归类等方法去解决问题。

5.减少对孩子情感上的帮助,培养其独立交往能力。孩子喜欢一切让父母代劳,还有一个情感需要。在生活中,我们必要的陪伴保护不可少,但也应多给孩子一些独立的空间,让他们自由活动,寻找新伙伴,减少孩子的恋亲情结,不要时时跟着、保护着不让孩子跟外界接触。孩子的成长、发展离不开同伴群体,其乐趣也在与小伙伴的游戏玩耍中。勇敢、活泼、开朗的合群性格,是孩子日后社会性发展的基础,经常与成人相伴的孩子,不会大胆主动地于同龄小伙伴玩耍,周围的同伴也很难积极地去接纳他。如果孩子过分依恋父母,而家长又牵着手不放开,将来一旦离开父母的保护和帮助,孩子会产生紧张、不安、焦虑情绪,无法适应新环境而独立生活、学习。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总要有自己独立的思维,需要独立的行动。克服依赖心理,培养独立能力,也是社会对孩子的要求。培养孩子独立性还要切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一个微笑、一个拥抱,说声“谢谢”、夸一句“你真棒”都可以使孩子感到高兴和自豪,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后所获得的快乐,从而增强其做事的信心。当他失败的时候要安慰他:“没关系,你能行”。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的不该过多地帮助、束缚、限制孩子,我们要相信孩子能行,尽早松开其小手减少帮助,家园合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他勇敢地向前走,早日独立于社会。

孩子学习方法的培养范文6

关键词:学习习惯;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234-02

随着现代 教育理论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决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除了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方法外,就是能够不断迁移的良好习惯了。小学生正处于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我们如果尊重规律,讲究方法地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将会收到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习惯养成的规律

习惯的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按照科学家的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的时间也肯定不尽相同,平均为一个月。培养习惯的第一个月说重要是不够的,应当是决定性的。而小学阶段是习惯培养的最佳期,习惯培养是在生活过程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方式主要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来完成的。

二、学习习惯培养的的环节和方法

1、让孩子认识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少年儿童应该具有的主要良好学习习惯有做好课前预习,上课准备的习惯;上课专心听讲,勇于举手发言的习惯;勤于动手,善于反思,敢于质疑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教师首先要让孩子了解好习惯有哪些,问问孩子在这些好习惯中,你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够好,需要改进。只有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有了目标,才能扬善除恶。还要然让孩子知道一些伟大人物或者优秀人才都是因为有良好的习惯才有今天的成就,从而促进孩子形成好习惯的养成决定一个人的人生的理念。

2、榜样的教育作用是无穷的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庭教育具有亲和性、先入性、基础性的特点,所以家长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中,应做到以身作则,并且要注意第一次,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而且不能有例外,在好习惯未成的时候,一个小小的例外,就可能破坏已养成的好习惯。

(2)给孩子找一个同龄的榜样也是孩子习惯培养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同龄的孩子的好习惯可以让孩子感觉是能做到的,而且就在身边,互相竞争,互相欣赏,取长补短。教师要及时表扬听讲专心, 作业整洁,遵守纪律的学生。让其他孩子时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3)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小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 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如果要求学生做作业时画直线要用直尺,教学在讲课时却徒手在黑板上画直线;要求学生写正确规范的字,自己却在黑板上龙飞凤舞;试问,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要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3、持之以恒的训练是习惯培养的关键

任何的习惯培养,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老师我们要做到持之以恒,很多习惯离不开长期的培养,学生存在的一些陋习也不是几次教育能解决的,要反复讲,讲反复,所以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我们老师教育常规的常规工作。

4、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就是把不经常出现的行为训练成经常出现的行为。这个过程是很辛苦的。如果枯燥地重复这些训练,孩子会感到厌烦,影响习惯养成的训练,因此,要先给孩子讲清道理,导之以行,采用一些有趣的形式,如通过游戏、竞赛、活动来不断变换形式进行训练,从而帮助孩子完成习惯培养的训练过程。要迈小步,不停步的进行。习惯的培养没有捷径可以走,必须一小步一小步的走,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时期制定不同的目标,比如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就从敢说到会说再到会评,不断给学生新的目标,让学生能不断的进展。要从细微处抓起。 细节决定成败,老师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机会去向学生提出要求,对学生不良的习惯给予纠正,对学生进行鼓励。可能在课堂上被占用了一些时间,但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终身受用的,花的这点时间会让你看到它更大的价值。

5、环境因素影响习惯培养

习惯培养是离不开环境因素的,一个良好的集体氛围可以使孩子在集体中感受到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使孩子在耳闻目染中,熏陶、体验、不断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言行,从而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逐渐养成好的习惯。

6、加减法是培养与矫正习惯的良药

培养好习惯用加法,矫正坏习惯用减法。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母亲为了改正孩子写作业拖拉的习惯,跟孩子达成协议,每减少三次离开桌子玩的次数,就允许看动画片,完成后再把标准依次提高,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持续21天就会开始慢慢养成。矫正坏习惯就需要运用递减法。

7、激励成功,慎用奖惩

对学生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要很多鼓励来支持,对于学生的表扬可以是口头的赞许,可以是榜样的树立,可以是一些物品的奖励,也可以是分数的奖励,无论是什么,老师都要明白这小小的肯定和鼓励对于学生来说是最大的成就。

孩子学习方法的培养范文7

【关键词】进城务工子女;家校合力;习惯培养

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人们普遍关注的是他们有没有学上,而对他们习惯培养的特点和要求,人们往往很少提及。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对于进城务工子女这类孩子,首先应该进行习惯养成的培养,习惯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提高非智力因素,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好的习惯使人受益一生。所以,家校合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对民工子女则更具有特殊性。

一、家校合力,培养孩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习惯是在教育过程中和个人的生活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小学生的一半时间在学校度过,还有一半时间在家里度过。他的接触社会机会不多,因此家长和老师应加强联系,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人,所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孩子,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不自觉的形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比如父母主动的与人打招呼问好,这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可父母的言行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就给了孩子一个很好的榜样,他也会很有礼貌的主动与人打招呼。父母与孩子相处时也要相互尊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得注意方法,要让孩子乐于接受这样才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须从小时、小事做起,并且须要持之以恒。在孩子稍大一些时家长可以给他安排一些家务,如洗碗,叠自己的被子。孩子在刚开始时,可能由于有新鲜感而乐意做,可没几天就烦了,不想做了。这时家长要督促孩子,并鼓励孩子一定要坚持下去。在慢慢的积累中让孩子把它变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他会觉得这些事情对他来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自己应该做的,那么孩子在一种不自觉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爱劳动好习惯。一个好习惯的培养比起你交给他一个生硬的知识更重要得多,这对于孩子今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除了家长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与老师加强联系沟通外,老师的热忱和关心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平常主动联系学生家长,就孩子在校的一些情况及时和家长进行交流,并提出在某些方面希望家长能够配合教育孩子,使得学校和家庭教育得到统一,就会有良好的成效。只要老师是真诚的关心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我相信老师的良苦用心一定会得到家长的理解。

二、激趣教学,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有意注意保持时间短。针对这些特点,我注重在课堂中激趣教学、培养孩子认真听课的习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讲课:

1.力求教学问题直观趣味化,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点

如:在教学五年级“相遇问题”中,我安排几个学生到讲台上表演相遇问题中的几种不同的情况――追及、相向、反向、还剩多少才相遇……,配之形象化的动作,学生十分感兴趣。

2.注意动静搭配,调整学生学习节奏

数学课教学的主体结构是讲与练的结合。讲授要通过练习消化理解,巩固运用,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专心听讲的学习情绪,注重课堂练习的设计。在重难点学生讨论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孩子们动口讲一讲,动手摆一摆,动笔练一练,并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的数学游戏,这对于调整学生的听课情绪往往是大有裨益的。

例:我在上乘法的运算定律复习课时,改变了以往教师出题目,学生练习的模式。我请每位学生自己出一道用乘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的题目,然后请他们根据简便计算时所用的乘法运算定律将这些算式分类,分类完后,同学们纷纷要求上黑板练习,没有论到上黑板做的同学,则被安排当了回小老师,批改同学们做完的作业。最后再请同学们讲评,同学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三、心理辅导,强化学生的自信心

务工子女生活上比较艰苦,在思想上有自卑情绪。这种思想的存在,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影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德育领先,做好思想工作,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根本方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板报宣传、个别咨询来干预与校正消极心理情绪。采用自卑补偿法、自我激励法等,从而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对学生应采取个别接触,个别谈话,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知道事实的真相,才易双方接近。在规则习惯的行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有差异的。对习惯较差的学生可采取个别谈话的方法,了解学生的思想,了解到他的困难,同时并指导他怎样去克服困难,增强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而达到尽快改掉坏习惯的目的。

我在课上和课外,以及在家访时,用热情与真诚感染他们,缩短距离。同时,这些家庭几乎都有一段艰苦创业的历史,有着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的精神。我要求学生把家长的这些精神变成一种的精神财富、动力,使孩子懂得树立顽强的意志。我十分重视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燃起希望之火,用正确的方法教育激励孩子,譬如前面说到的运用奖励的手段,都是为了鼓励学生,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经常挑选出书写认真的作业,有意识地把做得好的作业展示给学生看,并且把这些优秀作业贴在光荣榜上。有了追求的目标,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上进心,树立了学习的信心。让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让学生注意改善人际关系,并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在实践中锻炼坚韧不拔的意志,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选定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必能取得成功。

通过有针对性地培养外来务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帮助他们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开展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新路子,为我校成功实施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晓斌.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J].教育评论,2003(2)

[2]周仕.遏制贫困:关于进城务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思考和对策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03(10)

[3]周民书等.关于青岛市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研究报告[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6)

孩子学习方法的培养范文8

【关键词】教育;家庭;习惯;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的确,品德习惯好,孩子将会作人;行为习惯好,孩子将会做事;学习习惯好,就能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70%的教育要归功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者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所以建立家校联系,家园联系,培养好家长并与他们分享如下观点:

一、亲自教育,立定规矩

不管自己有多忙,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陪孩子,与孩子沟通交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确立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孩子3至4岁时,家长就应给他立下规矩,诸如玩完玩具必须放回原处,否则就没收玩具,即使孩子大吵大闹也应严格执行。4至5岁让他明确劳逸和做事的要求,让他意识到每一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秩序和准则,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肆意违背。孩子到了五六岁时,就要对学习时间有所规定,以利于孩子形成按时学习的习惯。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家长应加以引导,像明显伤害他人、自身及环境的行为应予以制止,告诉其制止的原因或道理。

二、既要言传,更要身教

孩子的第一次骂人,是从大人那儿学习来的,所以大人的言传身教极为重要。作为父母,要求孩子努力学习,自身首先要勤奋,无论对工作还是家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求孩子在固定的时间上床睡觉、起床,家长应以身作则,少看电视,利用晚上做些诸如看书或做些小手工等静态活动,给孩子良好的示范;要求孩子玩耍后归放玩具,家长也要注意家中整洁、不脏乱,让孩子潜移默化受到良好影响。

三、关爱有度,教育得法

家长要依据孩子的实际采用适当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要注意讲求方法和实效。做为家长要多运用正面激励的方法:例如,当孩子学会了问人的良好习惯,家长要正面表扬,优点越说越多。但绝不能随便进行物质奖励,更不能动辄金钱奖赏。对于大的孩子,家长可以对其做事的速度提出要求,并进行检查。如在孩子学习、做家务劳动等方面,有意识地提高要求,但不要苛刻。养成他在一定的时间内认真做好一件事的习惯,同时还可以给孩子一方属于他的空间,放手让他按自己的意愿去整理自己的“小天地”。

四、坚定意志,爱严相济

家长把爱和严结合起来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还需要家长具有一定的意志力。立下规矩后就要督促孩子坚持去做,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形成一个好的习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长的掌上明珠。例如,某小孩长得非常讨人喜欢,他走路时不小心被门框碰了一下,家长非但不教育孩子以后小心,还要把门框“打”一顿。在这种纵容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上学时会在课堂上走来走去,高声大叫,会为某件小事与同学打得不可开交。父母总想“树大自然直”,孩子还小,人又机灵,大了会懂事的。但学生这样的举动让老师大伤脑筋,作业本忘了带,上课了他才想到要上厕所,一会儿把同学的铅笔弄坏,一会儿又左顾右盼。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打骂使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会产生“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我”的想法。

现在许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却忽视了良好习惯的培养。不少家长知道该怎样要求,但做起来却往往以情感代替理智。孩子掌握了家长的弱点,就会以此为武器要挟家长,慢慢地就形成了无理取闹的不良习惯。因此,家长要学会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理智地爱孩子,把爱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对孩子的执拗、哭闹可采取“冷处理”的办法,暂时置之不理,孩子若发现哭闹不再起作用时,自然会自己找个台阶下——玩别的了。

五、统一要求,形成合力

个别家庭对孩子的要求不统一,或母管父护,或父严母慈,或父母管祖父母护。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无法形成明确的是非观念,无所适从,结果也就把家长的教育意见统统当作耳旁风,不予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特别需要家长在教育要求上一致。

六、多一把尺子,注重能力培养

千万别把分数当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当成孩子学习能力强弱的尺度。许多家长只要求孩子从小拿高分,却忽视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犹如舍本逐末,致使学习没有后劲。

孩子学习方法的培养范文9

首先要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兴趣就是学习的动力,培养和保持小学生识字的兴趣是低年级教师的重要责任。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获取最必要的知识。”兴趣的培养涉及到多方面的要求,决非朝夕之功就能奏效。笔者认为,在识字教学上要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要在敬业精神和业务水平上多下工夫外,关键还在于教师要采取多变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上。

同时,依据学生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低年级小学生大多较活泼,爱说、爱动、爱模仿、善表演,记忆力较强,分析、比较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开始迅速发展,但注意力和控制自己的能力较差。这就需要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兴致勃勃、情绪饱满地积极进行学习。要想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有兴趣,教师首先得有精湛的教学艺术,要有生动形象的语言,灵活多变的教法,引人入胜的提问,辅之以适当的表情姿态,都能引起学生愉快、欢乐的情绪,使他们学得积极主动,兴趣盎然。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丰实的“人造环境”中开展识字教学,如通过表演、对话、游戏、小竞赛等,运用多种方法来教学,学生兴趣浓,效果好,使学生把课堂看作学习的乐园,在乐中学习,乐中益智。

基于以上认识后,笔者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方法开展识字教学。

一、运用游戏法,在玩中识字

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特别喜欢做游戏,在课堂上,我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识字。如在教孩子们学习了一些生字后,为了巩固孩子的记忆,经常采用开火车、摘苹果、找朋友、猜谜语等方法进行教学,特别是摘苹果游戏,最受孩子们的欢迎。我在黑板上画一棵大树,树上结满了果子,果子上写的都是孩子们学过的字,请学生扮成小白兔,提着篮子去边念自己认识字边摘下果子,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并以物质奖励看谁摘得又快又多又准。孩子们的兴趣高涨,争先恐后地摘下自己认识的果子(字),当他们摘到满满的一篮子果子,都很有成就感。在这样特意创设的一种游戏环境中,使孩子处在别样的、愉快的、玩乐的氛围中积极主动识字,增强了孩子们的识字兴趣,达到了在愉悦中的学习、记忆,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二、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课文插图进行识字教学

低年级的课本中有大量的插图,色彩鲜艳,生动有趣,孩子们非常喜欢,对帮助孩子识字教学有很大益处。如在学习《在家里》这一课,沙发、茶几、电视、电话、台灯、书架、挂钟、报纸都是我们生活中每天接触到的实物,每个家庭都有,孩子很感兴趣,通过把汉字和实物对照,孩子很快掌握了这些汉字。这些图片对孩子记忆识字起到桥梁的作用,使每个汉字都赋予了生命,使抽象的汉字形象化,促进了孩子的记忆。

三、通过开展活动课,到课外识字

我通过和采取观察、制作、实验、参观、访问、考察、训练、竞赛、表演等等有效活动方式,培养学生到生活中,到课外识字,这是提高学生大量识字的一项十分可行的办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汉字。如商标、日用品、广告、路牌、超市购物等等,无处不在。如让孩子搜集衣服上的商标和包装盒,找一找上面的字,自己是否认识,孩子的兴趣很浓,从中孩子们学到了很多汉字。另外,还布置孩子课外读书识字,我有意识培养孩子读书习惯,引导孩子在读书中自主识字。开始,我督促孩子家长给孩子买一些简单的课外读物,孩子回家后在家长的帮助下读书识字,为了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我每周开展一次讲故事比赛,随着孩子识字量的增大,不断增加课外读物的字数。这种方式初步培养了孩子的读书能力,提高了孩子的识字兴趣,也提高了孩子的语文素养。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学习方法的培养范文10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实施的重要性

孩子们具有好动、贪玩的个性,喜欢活动,不喜欢枯燥乏味的听课,通过教师合理地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有效地吸引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孩子们学习的欲望.教师精心的设计每一节课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降低孩子们学习的难度,降低教师在教学中受到的阻力,有效地在孩子们的头脑中灌输正确的数学思想,为孩子们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好基础,使孩子们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可以把自己的未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实施的方法

幼儿教师可以在与孩子们共同做游戏的过程中,降低孩子们的厌学心理,提高孩子们学习的自信心,通过教师培养孩子们进行模仿生活中的生活情景,使孩子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用途,通过教师将知识变成儿歌,让孩子们欢乐地进行歌唱,轻松地学习数学知识.

(一)游戏活动法

游戏是孩子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幼儿园中孩子们也盼望着时常的游戏生活,幼儿教师根据这一特征,在数学的教学中,以开展游戏活动的方式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学习按物体量(大小、长短)的差异进行5以内的排序》这部分内容的时候,首先,幼儿教师可以先给孩子们解释一下,对比一下,让孩子们理解1、2、3、4、5的顺序,然后再给孩子们用实际的事物进行比较大小与长短,让孩子们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教师带领孩子们进行游戏,孩子们会很开心,教师可以给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分发给孩子不同的物品,让孩子们自己进行比较,认识大、小、长、短的物品,最后,要求孩子们进行举例说出自己对比的结果,教师给予正确的解释和评价.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游戏的活动中,培养孩子们自主地进行学习,从孩子们幼小的时候就培养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模仿活动法

孩子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模仿,幼儿教师要努力培养孩子们模仿积极的、有助于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动作与语言.例如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计算》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让孩子模仿爸爸妈妈带领他们到超市买东西的情景,孩子们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着,教师给孩子们分发了几种水果,让孩子们进行买卖,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举着自己的小手,有的孩子说:“我要当爸爸”,有的孩子说“我要当买东西的人”,有的孩子说“我要当卖东西的人”,教师按照孩子们的意愿给孩子们安排好各自的位置,并且耐心地告诉孩子们各种水果的价钱,再给他们教具的纸币,孩子们在模仿的过程中,认真地计算和表演,很快就对10以内的加减法做到了熟悉和掌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孩子在模仿的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同时孩子们也会明白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会努力的学习数学知识.

(三)儿歌活动法

儿歌是孩子们接触较多的语言中的一种,通过这种特殊的语言,引导孩子们在歌唱中学会数学的基本知识.例如在学习《认识10以内数字》这部分内容的时候,首先,教师可以将数学编成儿歌教授给孩子们,“1像铅笔,细又长;2像鸭子,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称钩,来买菜;6像哨子,吹声音;7像镰刀,来割草;8像麻花,拧一道;9像蝌蚪,尾巴摇;10像铅笔加鸡蛋.”孩子们很快就被教师的歌声吸引了,很快就学会了儿歌,但是他们并不理解歌词的内容及其涵义.接着,教师再给孩子们书写数字,带领孩子们进行读写,给孩子们留相关的作业让孩子们完成.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孩子们歌唱活动的过程中,头脑中就形成了良好的数学的模式,有助于孩子们更好的发展,孩子不再觉得数学难学,不会产生逆反的心理,培养孩子们从小就热爱数学知识,努力学习,使幼儿事业为祖国培养新一代智能型人才.

孩子学习方法的培养范文11

1.预习习惯的培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认为,低年段教学,教师首先要重视预习习惯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不仅能在课堂上节约教学时间,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很多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但凡学生学起来快,老师教起来顺的课,一般都是学生“预习功课”做得好的课。对于低年级来说,识字教学的任务很重。仅依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很难让学生“吃得饱“的。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必须舍得在课前花功夫,老老实实培养孩子预习的习惯。以前,我常常给孩子布置这样的家庭作业:请回家认真预课。后来,上课时,经常是点孩子起来读书,有时就连优生也读的结结巴巴,不尽人意,后进生就更不用说了。在我一阵训斥后,孩子们一个个不知所措。其实细想,他们才一年级,正是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启动时期。而我,作为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引路人,我又为他们做了什么呢?从那以后,我开始重视对孩子们进行预习习惯的培养了。首先,我跟孩子们一起制定了每篇课文预习,必须要达到的目标。因为是低年级孩子,我把这个目标订的很具体,把它总结为三划三标。即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把生字字音读准;划出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自己不懂的地方用横线划出来,用问号标注。“三标”就是标出每个自然段的序号,弄清楚有几个自然段;标出课文中难读难写的生字,在课上跟同学交流识字记字方法;用三角形标出文中出现的多音字,轻声字,提醒自己读课文时要格外注意这些字。在我对孩子们提出了“三划三标”的具体要求后,孩子们完成学习任务更带劲了。可想而知,这样带着目的预习的效果与原来相比,完全是大相径庭了。在训练孩子们带着目标预习的初级阶段,我对他们没有提出苛刻的检查要求。特别是对待后进的学生,我更是网开一面。他们在预习的目标当中,哪怕只有一项目标完成的出色,我也会大加赞赏,鼓励他继续加油,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由于我不断地给孩子们带“高帽子”,孩子们还真把预习课文当成了一件很快乐的事。课堂上,经常会有孩子主动举起他密密麻麻标注的书给我看,让我检查他的预习。目前,通过一个半学期的培养,我们班绝大多数同学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通过自己的实践,我也终于明白了:好习惯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对于预习习惯的培养,我最想对大家说的一句话是:磨刀不误砍柴工,重预习事半功倍。

2.听说习惯的培养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经常会发生听课“走神”的现象;还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听老师讲,同学发言时却漫不经心。因此,课堂上,老师在讲课或同学在发言的时,一定要要求学生认真倾听,这个习惯需要在低年级的时候就着手培养,中高年级时再加以巩固。在培养听说习惯方面,让学生尝试复述他人的话来训练学生认真听的习惯,如对学生说:“你能重复刚才这位同学(或老师)说的话吗?”当学生说出来了,就及时表扬,并经常告诉学生:“老师最喜欢认真倾听的孩子!”刚开始要求学生听他人朗读以后指出读错的地方,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或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有些学生听别人说话时心不在焉,听完不知所云,她就经常点他们接读别人刚刚在读的课文片段、重复他人说过的话、点评同学的发言。

3.写字习惯的培养

俗话说:字如其人。我们认为写好字是一种习惯,也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体现。写字的良好习惯,需从小抓起。

小学生对不感兴趣的事是做不好的。要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必须先培养学生浓厚的书写兴趣。我经常把孩子们写的不规范的字写到黑板上,让孩子们自己点评,互相指正。孩子们的兴趣很浓,效果也不错。另外,批作业时,凡是书写认真或有进步的字,就盖个小印章作为奖励。

平时教学生写字时,我崇尚慢教甚至不交。我习惯采用五步教字法。第一步:看。即先不急于教方法,花一两分钟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要写的范字,把每个部件都看清楚,把每种结构弄明白。第二步:找。即找最难写的字,最难写的笔画。第三步:教。这一步的教,不是我,是请自愿教字的小老师来教大家写字。第四步:说。即小老师教字,明明白白的说出来,提醒大家怎样把字写规范、写美观。第五步,即最后一步:才是写。运用这五步教字法,孩子们写字兴趣很浓,写得很扎实。另外,教师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教师的板书工整、清楚,对学生无疑也是一个很好的范例。特别是对低年段的孩子,教师一定要重视写字教学的示范引导。

孩子学习方法的培养范文12

关键词:德国;学前教育;教育理念;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到底应该教些什么、幼儿应该学些什么?这是我国近年来对学前教育思考的重点。文章对德国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做出详细介绍,希望对我国的学前教育改革有所裨益。

一、基本理念

(一)对教育的认识

学前教育是一项需要家长与孩子共同积极参与的社会活动,只有在双方互动、主动营造友好交际环境的前提下,教育才能顺利开展。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来看,学前教育应放眼到更深远、更广阔的层面,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个人发展,即培养孩子的基本能力,以保障其日后积极正面的个性塑造。第二,互动培养,即培养孩子与同龄人和成年人的互动和交际应变能力。第三,注重文化,即孩子应当将哪些社会价值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从而应对多元文化社会中的一系列合作。第四,培养认知,即孩子至少应当掌握哪些知识,才能在全球化背景下游刃有余,并能凭借这些知识开展自己的人生规划。第五,其他影响维度,即在培养孩子的其他能力(如决策能力、社会责任承担能力等)过程中为其创造更多的机会。

从上文来看,教育应该把重点首先放在对孩子基本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塑造方面。然后,孩子再通过这些已经形成的基本能力和价值观学习具体的知识。德国学前教育认为,能力比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因为基本能力和价值观能帮助孩子从容应对纷繁复杂的变化,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和社会互动,应对不同文化背景带来的挑战。同时,能力的培养不能踽踽独行,而应始终结合特定的教育内容,将其置于当下环境和社会交际之中。由此,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获得密不可分。广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基本能力为孩子在信息和知识的海洋中提供方向,进而有助于跨文化交流和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同时,家长在孩子的人生决策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将长期影响孩子是否能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学习观。

此外,孩子将会通过多渠道发展基本能力、形成价值观和获取知识。而这些渠道可能只是在形式上有正式(如中学、高校、幼儿园、音乐学校、艺术学校)和非正式(如家庭、同龄人、朋友圈、媒体)之分。因此,所有能够提供教育的地方都应该引起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重视。由此,教育是各个知识渠道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结果。这些知识渠道从孩子一出生起就已经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除了教育机构之外,家庭和同龄朋友圈被认为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教育渠道。

(二)教育的核心目的

在知识型社会中,教育与学习是开放的、贯穿一生的主题。然而,在人的一生中,最初的六年和小学阶段被认为是最佳的强化学习和个人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过程与大脑的可塑性、可变性和适应性紧密相关。在此期间,孩子对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得越多、越巩固,他们将来的学习过程一般就会进展得越轻松,他们也越容易取得成功。因此,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能够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石。

对学前教育核心目的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强化自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应当帮助孩子学会如何自我管理并了解自身的优缺点,从而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在最大程度上给予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应当为他们创造承担社会责任的机会。例如,让孩子学会对自身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负责;为孩子创造发表意见和进行选择的机会,增强他们积极参与对话的意识,鼓励他们为自己或为他人作出决定;给孩子布置任务并赋予他们相关的责任,培养他们为自己和他人承担责任的能力。

2.提高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

入学前,孩子掌握的学习方法能为其日后的终身学习做准备。通过有针对性地督促孩子学习,可以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内容、思考过程和对学习的掌控、调节能力有初步认识。要提高以上这些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需根据孩子所处的特定情况配合相应的训练。

3.提升应对变化和压力的能力

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发现,有些人虽然经历了不幸的童年、命运的打击或是窘迫的生活境遇,但是他们仍然能够茁壮地成长,并保有积极的心态,然而在同样的情形下,有些人则饱受心灵创伤。一项有关“抗打击能力”的研究很好地解释了这类现象。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后者缺乏前者所拥有的某些性格优势,如积极的思维方式、创造力、信任感、自我反思能力、社会能力和必要的社会交际资源。这些品质是保护人们身心平衡的“缓冲器”,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这里提及的抗打击能力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人们想要获得这种能力,其家庭关系和受教育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三)学习与游戏的关系

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正是通过游戏,孩子可以将自己与所处的世界联系起来。游戏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行为目的具有纯粹性,其二是能改变主体与现实的联系。在游戏时,孩子能够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发展自身的行为能力,甚至是创造力。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也会简单地扮演人生的不同阶段,或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进行富有独创性地加工、整合与重塑。因此,游戏有助于孩子在社会大环境中成长,锻炼能力和塑造个性。

游戏的形式要视孩子的年龄段、成长状态、兴趣爱好和自身需要而定。游戏是孩子内心感受和经历的外化。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游戏形式的难度也要相应提高。在游戏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和行为方式取决于诸多因素,如不同的游戏材料、成年人的帮助等。

德国学前教育专家认为,游戏与学习并不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而是同一事物的正反两面。两者之间同大于异、紧密相连。游戏与学习都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窗户。自由游戏的过程常常也是孩子学习的过程,因为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也在学习如何去玩。甚至许多项目的开发灵感就是从游戏的过程中获得的。在学前教育阶段,对于自由游戏和有计划学习的传统区分如今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学习的过程往往包含着自由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也会独自思考学习内容或者和其他孩子讨论有关学习的话题。

二、主要内容

德国相关教育计划指出,在学前教育阶段应当着重引导孩子获得一些基本能力,即在与其他孩子、成人交往过程中,孩子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性格特点。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个人能力、社会行为能力、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以及应对变化和压力的能力。

(一)个人能力

1.自我感知能力

在培养自我感知能力方面,要注重孩子的自尊和积极的自我认知两个方面。

自尊是人对自身特点与能力的积极评价。良好的自尊往往是建立自信的前提,譬如,当孩子感到自己很讨别人喜欢时,他就建立了一定的自信。在很大程度上,学前教育需要培养孩子如何对自己感到满意,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另外,自尊的提高可以通过成年人对孩子的认可与评价,或是通过其他孩子友好的行为来实现。

自我认知,即孩子对于自身的了解。这种了解包括许多方面,如“学习能力的自我认知”,即孩子需要认识自己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绩效和能力;“社会能力的自我认知”,即孩子需要认识自己与他人交际的能力;“情感能力的自我认知”,即孩子需要对特定情境下内心的感受有所领悟;“身体素质的自我认知”,即孩子需要了解如何使自己保持健康的体魄。在此,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参与有助于促进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意识。就以上四个不同的自我认知方面,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分别给予孩子积极的回馈、主动倾听他们内心的感受、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并注重仪容整洁。

2.自勉能力

自勉能力也是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被细分为自主能力、能力的感知、自我调节能力和好奇心的培养。

自主能力是人的一种基本心理需求,人们渴望能够自行决定做什么事,或者怎么做。人们往往不希望被外在的陌生力量所控制,而是能够独立掌控自己的行为。孩子同样希望在行事上有自,同时,他们期待能有机会来体验这种自,从而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因此,学前教育应当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他们自行决定想做的事情,以及如何去做。

在能力感知方面,孩子和成年人一样都希望能感受到自己具备某些能力。这就需要学前教育工作者针对每个孩子的能力,为他们布置力所能及的任务。通过完成这些任务,孩子能够体会到自己的能力与价值。

自我调节能力是指孩子要学会独立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对此作出相应评价。学前教育工作者可以首先教孩子如何计划、观察和控制自身的行为,然后通过评价孩子的行为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孩子的能力有高有低,所以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来设置个性化的能力标准。

最后,教师还应当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够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激发和引导他们的好奇心,将会对他们的教育和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认知能力

德国孩子学前认知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孩子的感知能力、思考能力、记忆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前教育阶段是孩子认识事物的最初阶段。幼儿教师会带领孩子通过自己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听觉多方位地感知事物,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来描述事物(如大小、重量、温度、颜色、明亮程度),从而培养他们对事物最初的感知能力。

认知能力培养的第二个侧重点即思考能力的培养。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的思维能力相对简单,通常会将事物不合理地泛化,或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或是偏执于事物的某一方面。有时,孩子的思维是矛盾的,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基于这样的前提,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给孩子布置相应的思维训练题来提高他们的能力。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引导方式,如结合实验、讨论来展示和解释相应的内容。

学龄前的孩子尤其具备良好的识别能力和方位记忆能力。但是,他们的复述能力处于初步形成阶段,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准确性尚有欠缺;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事物的准确定位和搜索能力还有待提高。此时,学前教育恰好给孩子提供了记忆训练的渠道。比如,幼儿教师会要求孩子复述故事情节,叙述自己一天的生活,重复学习内容等。记忆力的训练同样也能够通过一些游戏来实现,将玩耍与学习相结合,更有利于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记忆能力。

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师还应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孩子要学习如何分析其面对的问题,如与他人的社交冲突、交通事故等;其次,学习罗列并权衡自己的解决方案;最后,学着选取相对较好的解决方案,并将其付诸实践,考察这个方案是否会取得成功。在这里,幼儿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于鼓励孩子独立地解决问题,而不是让他们一同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另外,“从犯错中吸取教训”也是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部分。所以,在学前教育过程中要建立所谓的“犯错文化”,即犯错本身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过程,而不应当仅把犯错看作是能力欠缺或粗心大意的表现。

创造力主要体现为孩子在音乐、艺术、语言、创新等领域的独创性的表现。在这些方面,幼儿教师需要尽可能地激发孩子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去创作曲子、讲述富有创造力的故事、描绘自己的构想等。

4.身体素质方面

孩子对自己身体素质方面能力的把握,通常也会提上学前教育的议程。首先,孩子要学习注意个人卫生;其次,幼儿教师要教授孩子如何判断食品的卫生状况;最后,教师要引导孩子构建合理、健康的膳食结构。

另外,在身体素质能力的培养上,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孩子掌控自己身体的紧张程度。当孩子面对任务的时候,他们要学着将自己的身体调整到紧张、兴奋的状态;完成任务之后,他们更要学习如何使自己的紧张和兴奋的情绪重新回归到平和状态。

(二)社会行为能力

1.社会能力

学前教育中所涉及的社会能力主要包括孩子与成人的良好关系、共情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于冲突的掌控能力。

在幼儿园中,孩子会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相互尊重的友好关系。比如,在与其他成人建立社会关系时,教师会引导孩子学习如何平等、尊重地与人交谈,并介绍一些基本的社会礼仪。

共情能力的培养在学前教育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共情能力是指人们身处别人的角度来理解别人、推想别人的做事动机和感受的能力。同时,孩子也要学会在对话的过程中去证实对对方心理感受的猜测。

交流能力已经成为在当今社会中取得成功的重要能力之一。在德国幼儿园中,孩子就要学着如何交流,如何借助手势、表情等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他们也要学习如何让别人把话说完,倾听别人的观点,并提出质疑。

在德国幼儿园中,孩子还将学习如何与其他孩子和成年人开展合作。合作的内容可以是多样的,如一起玩耍,合作完成一个项目等。在此过程中,孩子要学着与他人共同协商,一起制定计划,并将协商好的计划付诸实践,最后总结经验。

孩子之间常常发生冲突。所以,学前教育阶段正是让孩子学习如何化解冲突的好时机。在幼儿园中,孩子将学习如何避免冲突的激化、如何远离他人挑起的激动情绪、双方如何达成妥协。同样重要的是,孩子也要学会扮演中间人的角色来干预、调停其他孩子之间发生的冲突。

2.树立价值观和培养个人定位能力

在学前教育中,帮助孩子竖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他们的个人定位能力将为他们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培养该能力方面,幼儿教师的侧重点在于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对其他价值观和信仰保持公正的态度、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孩子通过对不同社会归属的向往,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幼儿教师在此期间要向孩子展示不同的价值观,如基督教或其他符合德国宪法的价值观,并与孩子讨论这些价值观分别代表着什么意义。

基于每个孩子不同的价值观取向,教师还需引导孩子对异于自己的价值观保持公正的态度。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与人之间价值观、看法和习俗的不同不可避免。因此,孩子在幼儿园中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来自其他文化背景和与自身价值观相左的同龄人,这样更有助于他们认识和了解不同的价值体系。在这方面,如何帮助孩子对本国文化产生归属感也是学前教育培养的重点。

最后,在学前教育中不可忽视一点,即教育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所以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别人的尊重与认可,无论是否身患残疾,宗教、种族和性别是否相同等。因此,在德国学前教育阶段孩子需要学习如何为自己争取受尊重的权利,以及如何尊重他人。

3.承担责任的能力和相应的准备

在要求孩子学会承担责任方面,德国早在幼儿园阶段就已经把该能力的培养列入教育计划中。首先,教师会引导孩子如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里也包括对由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一系列后果负责任。其次,孩子还需要学习如何对别人尽责,如对老弱病残人士伸出自己的援手,无论自己是否认识对方。最后,孩子还要学习如何对环境和自然负责,这一点尤其值得国内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借鉴。到6岁时,孩子就已经能够感受到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就要帮助孩子建立对自然的怜悯之心,让他们学会去体恤身边的动植物。孩子要学会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作出贡献。

(三)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

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是孩子有意识地获取知识和增强能力的基础,同时为今后的中小学教育和自主学习奠定基石。伴随着这种重要的能力和一些基础知识,孩子能够不断扩大与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有助于他们滤去一些无足轻重和繁冗的内容。如何有效地利用所学到的知识,不仅取决于内容的价值,同时取决于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如果获取知识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运用并解决实际的问题,那么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悉在什么情景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样不容小觑。不然,知识在应用方面就失去了灵活性,也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基于许多上述基本能力,如思考能力、记忆力、创造力、价值观、责任感和交际能力。最终,它将这些能力合理地组织、协调起来。

在德国学前教育阶段,孩子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培养重点落实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孩子要学会有意识地、自主地获取新知识。同时,对于新获取的知识不能囫囵吞枣,而是要在大脑中不断思考、分析和管理。第二,在上述基础之上,孩子还要学会如何应用所获得的新知识并把它迁移到新的应用环境中去。第三,在学习方法能力的培养上,还要注重孩子对自我学习过程的感知、把握和调节能力,即多元认知能力。

如上所述,学前阶段的学习目的并不是要获得大量的专业知识或具体技能,而是要让孩子感知学习本身,意识到他们学习了什么和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应对变化和压力的能力

德国学前教育阶段强调对孩子抗打击能力的培养,抗打击能力是孩子日后积极的心态、健康的体格以及良好的生活质量的基础。同时,它能够帮助孩子自如地应对日后生活中的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变化和压力。与之相反,缺少这种能力的孩子则会在性格上表现得相对敏感,尤其是在遭遇艰难的生活处境时,更容易陷入心理障碍、疾病、厌世、暴力、恐慌、抑郁的危险处境。

然而,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仅具备所谓的抗打击能力是不够的,还要教会孩子如何获得并始终保有这种战胜困难的能力。如果孩子面对艰难的生活境遇和挑战,能够表现出战胜困难和适应挑战的积极性并成功地战胜它们,那么这才真正体现出抗打击能力的意义所在。

这种能力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现象,它产生的同时伴随着滋生危险的因素(如精神负担、外界的压力等)和抑制危险的因素(如个人资源、保护措施等)。其中,抑制危险的因素对战胜困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有效地抑制心理障碍等的产生。抑制危险的因素是每个孩子独有的资源,如孩子积极向上的心态、自己的长处、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有效的社会资源,包括家庭的庇佑和孩子本身所处的生活环境。

那些面对艰难的生活境遇仍然保有平和的心态,并且积极和自信的孩子普遍拥有以下个人资源: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和学习热情,积极的自我评估、自信心和一定的自我价值感,主动的自我管理、调节能力, 较高的社会能力(尤其具备同情心和社会角色换位思考的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幽默感,积极的思维模式和正面的人生价值观,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保持强健的体魄。

对于孩子而言,抗打击能力将他们与他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源有效地联结起来。这种能力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同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境遇的不同产生相应的变化。学前教育在这方面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获得抗打击能力,并借此应对各种变化和压力。该学习过程分为以下七个步骤。一是让孩子感知到自己处于一个充满压力的环境,二是让孩子了解自己在这种压力情况下的感受和反应,三是让孩子熟悉和练习积极的应对策略,四是让孩子对负面的应对措施有所认识,五是让孩子对自己的应对措施和掌控能力做出评价,六是让孩子试着对事情的结果进行控制,并改变那些消极的结果,七是让孩子最终培养对危险环境的认识能力,并学会自我保护。

经过以上学习过程,绝大多数孩子都有能力积极地应对人生中遇到的各种变化与压力,有效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具备相当的抗打击能力和自助能力。因此,在幼儿成长阶段就着手加强培养这种基本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