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孩子品德教育

孩子品德教育

时间:2023-09-28 09:30:50

孩子品德教育

孩子品德教育范文1

【关键词】家庭 品德养成教育

俗话说,要成才,先成人。要使孩子成才,首先要引导小孩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小学德育纲要 》指出,“实施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密切配合”。因此,在学生品德养成教育中,在发挥学校主导作用的同时,我们还要大力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着先入为主的特点,他们对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如何有效地对孩子进行品德养成教育呢?

一、联系生活,适时教育――体现生活性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大力提倡加强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生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生活教育是孩子一生中所受到的最早的教育,其教育内容恰恰主要是道德品质方面。但一些家长往往错误地认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就是口头的说教。其实不然,教育机会在家庭生活中无处不在。适时抓住这些机会并进行教育,往往能取得比我们刻意进行的教育更好的效果。

例如,孩子放学回家应主动跟大人打招呼。刚开始,孩子不懂这一点,回家后见到长辈一声不吭。发现这种情况,家长应立即向他(她)指出:“小孩子应该尊敬长辈,放学回家后应主动向家里的长辈打招呼呀。”而且要求他(她)立即改正。经过几次反复,孩子就能逐步形成这种意识了。

由此可见,家长应当高度重视一日生活的教育价值,挖掘生活常规中的教育因素,让幼儿在日常活动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榜样示范,潜移默化――体现示范性

英国教育家洛克主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与其让孩子记住规则,还不如给孩子树立榜样”。榜样示范是进行家庭品德教育的一种生动而有效的方法。常见的示范性教育有以下几种。

一是家长自身示范。就是由家长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直接为幼儿提供一个活生生的行为榜样,使幼儿在模仿过程中获得一定的价值观念。例如,如果要引导孩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那么家长自己就必须每天在家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读书看报。对孩子来说,第一次看到父母看书,也许感觉不到什么;第二次看到,也许还不会感觉到什么;但第三次、第四次……孩子看到父母一有时间便习惯性地拿出书来读,便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照此去做。刚开始也许是好奇心,但当他(她)或通过父母的讲解、或通过自己的理解逐步读懂书中的内容,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之后,就会变得手不释卷了。

二是引导他们以伟人及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认知水平发展情况,通过引导他们看图书、讲故事、观看一些富有趣味和教育意义的动画片来帮助其认识和感受榜样人物,使他们明白伟人的成功来自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顽强不屈的抗争。

三是教育他们学习同伴中的优秀典型。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的模仿性很强,常常以周围生活中的同伴作为自己仿效的对象。所以,家长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来引导孩子学习自己身边优秀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道德品质。这样的教育更容易为孩子所接受,因而教育效果更好。

三、即时教育,防微杜渐――体现即时性

孩子年龄小,身心发展不是很健全,往往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孩子有缺点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改正缺点。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缺点,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要立即指出来,并引导他们改正。

例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家里的花瓶,害怕家长批评,往往会撒谎说是小猫惹的祸。家长发现后,既不要不闻不问,也不要大发雷霆,而是要采取委婉的甚至是幽默的方法来处理。比如,家长可以故意说:“这小猫真可恶!干脆明天把它送人吧!”这时,平时爱和小猫逗着玩的孩子往往就会红着脸承认错误。即使不怎么喜欢小猫的孩子,他(她)这时也会表现出极不自在的表情,家长发现后,可立即追问:“到底是小猫干的还是你干的呀?小孩子可不能撒谎呀!”话说到这种份儿上,孩子再不承认错误也不行了。这时,家长不能发怒,而是要以温和的口吻因势利导:“本来嘛,打碎一只花瓶也不是什么大事。可撒谎就不对了。你能承认错误,这很好。爸爸(妈妈)相信你下次再也不会撒谎了。”这样即时性的教育,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年幼的时候,小小的不足危害性不大。随着年龄的增长,细微的缺点就会发展成危害性极大的恶习,不仅危害自己,而且会危害他人,危害社会。而良好的习惯却能使人受用终生。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应多跟孩子接触,跟他(她)交朋友,观察他(她)的行为表现,了解他(她)的思想动态,以便更好地、及时地发现他(她)身上存在的缺点,并适时引导其改正缺点,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体现渐进性

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都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也是如此。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缺点、错误,我们不要苛求其一下子改正,更不能希望其一夜之间就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家长要帮助孩子认识改正缺点、错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他(她)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改正缺点、错误。照此坚持下去,他们便能逐步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了。

例如,不少家长都遇到过孩子因睡懒觉而上学迟到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家长一般都会采用简单的批评教育的方法来解决,但这样做往往收效甚微。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帮助他(她)逐步减少迟到的次数,以前经常迟到,挨老师批评了,孩子初步产生了要按时上学的意识;现在一周只迟到两三次了,有进步了,家长应及时予以表扬,使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强化按时上学的意识;到下一周,他(她)只迟到了一次,又有了进步,家长应再次及时予以表扬,使其按时上学即守时的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照此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孩子就能自觉地按时上学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守时的习惯。

五、和谐协调,全面发展――体现多样性

孩子的道德品质包含的内容很广,包括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热爱读书、勤奋学习、诚信守时、热爱劳动、讲究卫生等。在家庭品德教育中,家长应根据道德品质的这一多样性特点,准确把握上述内容,制订较全面的教育计划,力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育,使孩子的道德品质得到系统而全面的发展。很显然,上述教育内容全都渗透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我们应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进行教育。

例如,在孩子上学时,提醒他(她)主动跟家人道别,使其懂得尊敬长辈;在家人生病时,提醒他(她)到床前探望,使其懂得关爱他人;在孩子画画时,提醒他(她)画纸的正反两面都可以用,使其懂得勤俭节约;在孩子起床时,指导他(她)学叠被子,使其懂得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做……

孩子品德教育范文2

一、联系生活,适时教育——体现生活性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大力提倡加强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生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生活教育是孩子一生中所受到的最早的教育,其教育内容恰恰主要是道德品质方面。但一些家长往往错误地认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就是口头的说教。其实不然,教育机会在家庭生活中无处不在。适时抓住这些机会并进行教育,往往能取得比我们刻意进行的教育更好的效果。

例如,孩子放学回家应主动跟大人打招呼。刚开始,孩子不懂这一点,回家后见到长辈一声不吭。发现这种情况,家长应立即向他(她)指出:“小孩子应该尊敬长辈,放学回家后应主动向家里的长辈打招呼呀。”而且要求他(她)立即改正。经过几次反复,孩子就能逐步形成这种意识了。

由此可见,家长应当高度重视一日生活的教育价值,挖掘生活常规中的教育因素,让幼儿在日常活动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榜样示范,潜移默化——体现示范性

英国教育家洛克主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与其让孩子记住规则,还不如给孩子树立榜样”。榜样示范是进行家庭品德教育的一种生动而有效的方法。常见的示范性教育有以下几种。

一是家长自身示范。就是由家长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直接为幼儿提供一个活生生的行为榜样,使幼儿在模仿过程中获得一定的价值观念。例如,如果要引导孩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那么家长自己就必须每天在家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读书看报。对孩子来说,第一次看到父母看书,也许感觉不到什么;第二次看到,也许还不会感觉到什么;但第三次、第四次……孩子看到父母一有时间便习惯性地拿出书来读,便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照此去做。刚开始也许是好奇心,但当他(她)或通过父母的讲解、或通过自己的理解逐步读懂书中的内容,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之后,就会变得手不释卷了。

二是引导他们以伟人及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认知水平发展情况,通过引导他们看图书、讲故事、观看一些富有趣味和教育意义的动画片来帮助其认识和感受榜样人物,使他们明白伟人的成功来自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顽强不屈的抗争。

三是教育他们学习同伴中的优秀典型。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的模仿性很强,常常以周围生活中的同伴作为自己仿效的对象。所以,家长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来引导孩子学习自己身边优秀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道德品质。这样的教育更容易为孩子所接受,因而教育效果更好。

三、即时教育,防微杜渐——体现即时性

孩子年龄小,身心发展不是很健全,往往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孩子有缺点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改正缺点。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缺点,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要立即指出来,并引导他们改正。

例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家里的花瓶,害怕家长批评,往往会撒谎说是小猫惹的祸。家长发现后,既不要不闻不问,也不要大发雷霆,而是要采取委婉的甚至是幽默的方法来处理。比如,家长可以故意说:“这小猫真可恶!干脆明天把它送人吧!”这时,平时爱和小猫逗着玩的孩子往往就会红着脸承认错误。即使不怎[专业提供论文和服务lunwen. 1KEJIAN.CO M,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AN.C O M]么喜欢小猫的孩子,他(她)这时也会表现出极不自在的表情,家长发现后,可立即追问:“到底是小猫干的还是你干的呀?小孩子可不能撒谎呀!”话说到这种份儿上,孩子再不承认错误也不行了。这时,家长不能发怒,而是要以温和的口吻因势利导:“本来嘛,打碎一只花瓶也不是什么大事。可撒谎就不对了。你能承认错误,这很好。爸爸(妈妈)相信你下次再也不会撒谎了。”这样即时性的教育,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年幼的时候,小小的不足危害性不大。随着年龄的增长,细微的缺点就会发展成危害性极大的恶习,不仅危害自己,而且会危害他人,危害社会。而良好的习惯却能使人受用终生。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应多跟孩子接触,跟他(她)交朋友,观察他(她)的行为表现,了解他(她)的思想动态,以便更好地、及时地发现他(她)身上存在的缺点,并适时引导其改正缺点,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体现渐进性

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都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也是如此。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缺点、错误,我们不要苛求其一下子改正,更不能希望其一夜之间就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家长要帮助孩子认识改正缺点、错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他(她)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改正缺点、错误。照此坚持下去,他们便能逐步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了。

例如,不少家长都遇到过孩子因睡懒觉而上学迟到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家长一般都会采用简单的批评教育的方法来解决,但这样做往往收效甚微。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帮助他(她)逐步减少迟到的次数,以前经常迟到,挨老师批评了,孩子初步产生了要按时上学的意识;现在一周只迟到两三次了,有进步了,家长应及时予以表扬,使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强化按时上学的意识;到下一周,他(她)只迟到了一次,又有了进步,家长应再次及时予以表扬,使其按时上学即守时的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照此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孩子就能自觉地按时上学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守时的习惯。

五、和谐协调,全面发展——体现多样性

孩子的道德品质包含的内容很广,包括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热爱读书、勤奋学习、诚信守时、热爱劳动、讲究卫生等。 在家庭品德教育中,家长应根据道德品质的这一多样性特点,准确把握上述内容,制订较全面的教育计划,力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育,使孩子的道德品质得到系统而全面的发展。很显然,上述教育内容全都渗透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我们应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进行教育。

孩子品德教育范文3

一、学校德育中应帮助家长转变自身教育观念

每位父母对孩子都是有所期待的,只是局限于自身的教育观念,很多时候家长会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家校联系中可以跟家长更多地探讨教育理念。

在教育目标上应当注重德才兼备,以帮助孩子“成人”作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当前家庭道德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重智轻德。作为父母,家长应该转变这种观念,不能只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道德教育。21世纪是需要人才的,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不仅仅是学习好,更重要的是品德高尚,只有德才兼备者才是人才。为此,家长在给予孩子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关注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必须时刻关注孩子品德的发展,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积极引导、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会孩子如何生活、怎样做人。

父母应该转变对待孩子的态度,不能将孩子当成是自己的附属品,忽视孩子独立人格的发展,在孩子犯错时打骂孩子,不尊重孩子。也不能将孩子看成是家庭的中心,所有事都围着孩子转,溺爱孩子。更不能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自己可以什么都不管不顾。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父母应当将孩子看成是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人,家长要以平等、民主的观念对待孩子,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主动承担起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

二、学校德育中应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原则

家长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不能简单随性而为。

1.以身作则原则

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最重要的是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依靠口头的说服教育而忽视言传身教。家长应当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言传身教告诉孩子应当怎样与他人相处,怎么处理夫妻关系、朋友关系,怎样做到尊老爱幼。父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孩子展现家庭美德,孩子会自觉以父母为榜样,向父母学习。言传身教比口头教育更具说服力,父母在孩子面前孝顺老人,帮助亲人,孩子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做到孝顺父母、乐于助人。父母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会对孩子品德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以情动人原则

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助于父母开展道德教育,孩子与父母之间和谐,会使得孩子更加信赖父母,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因此,父母应积极开展各种家庭活动,搞好亲子关系,做到以情动人,进而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以感情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反而会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更近,孩子在这种氛围下会自觉关爱自己的父母,培养孝顺心和爱心。

3.持续性、及时性、针对性原则

孩子的品德是在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的影响下形成的,这种品德一经形成,具备一定的稳定性,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具备终身性的特点。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应该贯穿于孩子发展的各个阶段,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孩子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进行教育,应遵循持续的原则,随时关注孩子的发展状况和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孩子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从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偏差思想。

总的来说,父母应当遵循道德教育的科学方法和原则,以身作则,以情动人,有针对性地在孩子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教育。

三、学校德育工作中应当帮助学生正视家庭道德教育的环境

家长应该努力优化家庭内部环境,为孩子营造优良的家庭道德教育的环境,具体而言,应当给孩子营造和谐、友好的家庭环境。破裂的家庭环境必然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伤痕,使得孩子在性格上内向、孤僻或是忧郁,缺少爱的孩子更容易走上极端,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则能使孩子乐观、自信。

教师需要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家庭环境,让学生明白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需要家长和孩子双方之间共同努力。孩子要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应当多多主动和家长沟通,告诉父母成长和自己的困惑,让家长慢慢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最终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和谐的家庭氛围。

四、借助家长委员会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合

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委员会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向家长展示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使得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所接受到的道德教育,在此基础上家长可以结合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开展家庭道德教育,促进家庭道德教育和学校道德教育的一致性,促使道德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中保持连贯性,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同时,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家长委员会活动,教给家长一些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学校也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了解孩子的大体情况,便于学校开展针对性教育。

家校之间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道德教育,增强道德教育的一致性、延续性和连贯性,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

五、借助社区平台,提供实践场所

家庭道德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对此,可以借助社区这一平台,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开展诸如社区敬老、社会环境保护、社区帮扶等活动,为孩子道德教育提供实践平台,使得孩子在参加社区的活动中,实践其学到的道德知识,逐步形成诸如爱护环境、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社会公德,促进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六、发挥社会民间慈善组织的作用

孩子品德教育范文4

幼儿不仅是智力开发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塑造良好品德的最佳期,有研究确认,从儿童很小的时候起,凡是用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方法来培养儿童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对儿童以后的个性品德的形成有非常巨大的意义。幼儿的品德发展是其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工作的核心。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是一项连续的系统工程,幼儿德育教育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正所谓"一岁看小、三岁看老",因此,德育应从小进行。但如何实施德育教育,为培养幼儿健全人格奠定基础呢?现浅谈几点做法:

一、以赏识教育促孩子发展

教师在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采用积极肯定、鼓励的态度对待幼儿的表现,发现幼儿某些行为可作为教育素材,采取个别讲解引导法、集体讨论等让幼儿明白哪些做法是对的,为什么对?哪些做法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从小事入手,从现在做起。早上来园与老师、同伴互相问好,与家人道别时说声"再见",最熟悉的"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这既是最常见最简单的文明礼貌用语与行为,又是孩子的生活世界中不可缺少的道德教育内容。伴随着孩子们对事物的认识,与外界的交往,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形成优良的文明行为,鼓励幼儿争做"文明小宝宝"。教师运用丰富多样的赏识方法给予肯定和鼓励,称赞一声"你真棒"或抚摩一下孩子的头,或给孩子一个微笑,无声地伸出大拇指。孩子在不断的赏识中,巩固着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自信传递快乐、宽容收获喜悦。

二、抓住生活中的小事,随机进行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将德育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如:看到小弟弟摔倒了,就启发孩子:"想想你摔倒时,是不是很疼?小弟弟一定很痛,快去把他扶起来,帮他把眼泪擦擦。"在公共汽车上,看到年纪大的老人或抱孩子的阿姨等,就对孩子说:"我们让她们坐到这里来吧!"有了第一次的让坐,以后孩子在看到这种情况,肯定会主动地这样做。老师一言一行的引导,孩子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些都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而不断地扩展。孩子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随机表扬好的典型;对出现孩子争抢、打骂等现象时,教师及时引导幼儿讨论这样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引导幼儿从小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净化了孩子的心灵。通过生活中幼儿亲身经历的小事,幼儿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且效果也是最显而易见的。

三、注重家园互动,共同促进幼儿品德健康地发展

家园互动,家园共育,才能使孩子品德健康地发展。幼儿园、家庭教育要取得一致性。家长可以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的最大特点就是善于模仿,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着孩子的每一处。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时必须坚持一贯性、统一性、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为子女创设良好的家教环境,,对幼儿的教育思想、教育原则应与幼儿园一致,做幼儿的榜样。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来强化家长的德育意识,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形成家园结合的幼儿品德教育的网络,充分发挥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各自的教育优势。让孩子不论在园还是在家,处处都能受到品德教育的熏陶,为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能真正地通过家园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每学期我会举办一次家长讲座又可以称为"家教经验交流会",会上主要内容都是围绕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而展开。家长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大家你一言我一句都争着要把自己的教育观点告诉大家,让大家来分析分析。利用重阳节开展亲子活动,请孩子的爷爷奶奶来园参加亲子游戏,为爷爷奶奶剥橘子、敲敲背,这种家长与幼儿的互动,使家园教育取得一致,提高了幼儿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四、品德教育渗透于游戏活动中

游戏活动是幼儿最为喜爱的一种形式,也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形式。它使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情感,获得最大的满足。许多游戏活动都是模拟社会环境、社会角色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需要独立的思考、克服困难,还需要与他人合作共享成功的乐趣,通过游戏活动,幼儿懂得了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这时向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能获得最佳的效果,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品德教育,提高了道德认知水平。

幼儿如同破土而出的幼苗,正伸展出柔嫩的枝叶渴求阳光和雨露,孩子需要得到父母和教师温暖的双手的牵引和扶持,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孩子学会生活、学习、做人的能力,是传给他们一辈子享之不尽的财富。树木只有根深才能叶茂以至开花结果。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只有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世纪人才。因此,教师根据孩子的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道德修养,使祖国的新一代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茁壮成长。使祖国的新一代在良好的氛围中茁壮地成长!

孩子品德教育范文5

关键词:幼儿教育;品德教育;一日常规

人的一生中最初受到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虽然家庭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但人的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不论是文化知识学习还是品德养成教育,学校教育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业。幼儿园的教学目标和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大区别是:不以固定的知识点为目标来设计教学,而是在孩子的一日常规活动中进行渗透,用环境、活动达到育人的目的。幼儿教育的的内容包括五大类: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这五大类中都要有品德教育的渗透。下面笔者就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的渗透作一简单的阐述。

一、幼儿园品德教育的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他们对孩子越来越宠爱,甚至于溺爱,我们在街上随处可见三四岁的孩子因为自己的东西被旁边的小伙伴分享了一点就大哭大闹,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常常会因为自己不小心摔倒,就砸凳子、砸杯子等,这种现象正是品德教育缺失的体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家庭与幼儿园对幼儿的品德教育不一致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应具备一致性。但是目前情况显示:大部分孩子在学校受到了一定的品德教育,养成了一定的良好品质,比如尊敬师长、爱惜粮食、爱护公物、珍爱别人的劳动成果等,可是在家庭中这种教育却被淡化了,甚至有的爷爷奶奶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孙子、孙女过分溺爱,即使孩子做了错事,也觉得年龄小可以原谅,放任他们自由。这样导致学校花费了三分之二时间获得的教育成果,在家庭中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就流失了,真是事倍功半。另外,不管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它们对幼儿的品德教育都没有明确的目标,对于“爱父母、爱师长、爱自然、爱劳动”等许多具体的内容只是在课堂中有意识地渗透,而没有具体可行的策略与内容。

(二)品德教育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进行

严格来说,品德教育要贯穿在幼儿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和一日常规之中,可是在幼儿园的活动与教学中,我们却发现教师只是在具体的语言课中通过讲孩子喜欢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什么是良好品质,在音乐课中通过吟唱爱国、爱家、爱伙伴的歌曲来熏陶学生,在劳动、科学课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而在日常行为中很少有教师有意无意地贯穿品德教育的内容。

(三)品德教育的时间与内容没有延续性与阶梯性

幼儿教育是三年制教育。教材内容随着幼儿年级的递增随之变化,可是对于幼儿的品德教育却没有具体可操作的内容,在系统的教育教学中品德教育是忽隐忽现。虽然幼儿园的教材中有品德教育,但仅凭借那数页内容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至于从幼儿小班到中班再到大班,这种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容呈阶梯形的设置更是教学内容的缺失。

二、在幼儿园的一日常规中渗透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的内容相当广泛,既包括孩子纯真的品质,又包括生活细节中显示出来的个人修养、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大度与真诚。这些优秀品质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孩子的日常行为中潜移默化地慢慢渗透。

(一)在衣、食、住、行中渗透品德教育

从早上入园,教师就应教育孩子讲文明、讲礼貌,如和老师问好,与家长道别。进入教室后,应让他们自己擦桌子、摆桌椅,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一日三餐前,教育他们讲究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热爱劳动,珍惜粮食,从小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另外,在升旗活动中还要教育孩子热爱祖国、热爱党,在参加各类活动中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美好情感。

(二)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品德教育

传统教育中孩子的知识、品德、习惯百分之八十都来自于学校的课堂。所以,课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幼儿园的课堂教学中要怎样加强品德教育呢?在幼儿园的每一节课中,教师都要用滴水穿石、润物无声的精神对孩子不厌其烦地进行一次次的启发、熏陶、感染,从语言的表现到行动的实践,让品德教育真正走进课堂,让品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园的教材是人们的知识、智慧、才能的汇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内容,所以我们要用好教材,用鲜艳的色彩、生动的故事、栩栩如生的绘画吸引幼儿,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一棵品德教育的种子。如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启迪幼儿的智慧;在动手描绘各种图案的过程中健全孩子的的人格;在歌声嘹亮的音乐课中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向往之情。总之,我们要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让品德教育在课堂中扎根、开花、结果。

(三)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品德教育

孩子在衣食住行、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各种优良品质,最后都要回归到生活这个大环境中去实践。所以说要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品德教育。如在户外体育活动拍皮球的游戏中突然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孩子的皮球飞了出去,另一个孩子帮他捡了回来。其中一个孩子说出了“谢谢”这样的礼貌用语,这时教师就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时机及时表扬这两个孩子,把他们作为当天的学习典型,放大他们的这一行为,肯定他们的优点,为全班学生树立品德教育的好榜样。相反,针对活动中出现的孩子争抢、打骂等现象,教师要及时引导幼儿讨论这样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这些都是生活中最鲜活的教育素材,教师应抓住这些契机进行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裘惠芳.浅谈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2(4):244~245.

孩子品德教育范文6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是构成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的单位。孩子是家庭的基本成员,他们从出生开始到长大成人,走向社会,几乎要在家庭中度过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这三分之一的时间里,家庭对孩子不仅有抚养义务,而且确确实实地构成了陶冶孩子情操、品德、性格、理想的关键场所。“家庭教育担负着帮助未成年家庭成员接受文化生活知识、培养道德品质、熟悉行为规范、巩固和发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成果,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职责。”①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时期,因此,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的第一个教育过程。现代社会的文明水平首先取决于家庭文明的水平。家庭教育在每个人的成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成员的身体素质、社会素质、心理素质、和睦的家庭关系以及亲密的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非常大的影响作用。因为是青少年的可塑性最大,如果青少年家庭关系和睦、早期家庭教育良好,对培养积极、健康的性格、品德及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否则,如果对青少年的早期家庭教育不当,就会对青少年以后的教育和成长带来许多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母要以自己崇高的理想、良好的道德、健康的情趣教育和影响孩子,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如自尊、自信、尊敬师长、遵纪守法等。父母担负着教育好下一代,提高下一代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责任。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不仅全面而且深远而持久。

我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过程,它同时是一种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转型。由新旧体制转轨所带来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动所决定,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正在发生着一场悄悄的革命。思想道德观念的新旧更替,不仅构成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它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提供必不可少的价值支撑。”②综上可知,家庭教育不仅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更由于外来生活环境的变化为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目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家庭教育历史悠久,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和探讨也从未中断过并在这里形成了诸多优秀的理论成果,我们主要探讨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重养轻教

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不停地刺激人们的物质欲望,体现在家庭教育中即有的家长特别注重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而忽视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培养。一些家长特别宠爱孩子,盲目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不少的家长有这样一种共识:我们吃的苦太多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再也不能让孩子受一点苦。殊不知,这种片面的关怀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大障碍,从而导致了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空虚,道德理性的缺失。在一个班级中,基本不可能通过观察学生的用品、日常的开销来判断学生的家庭条件到底是怎样的,除了极富裕和极贫困家庭的孩子,绝大部分的家长不会对孩子的日常开销吝啬,无论那是有用还是无用的。“我家孩子用的不能比别人家的孩子差,进我最大的所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和教育”这是绝大部分父母的想法。家长注重的是为孩子提供了什么条件或生活,而不是教会了孩子什么。

2、重智轻德

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不仅注重文化知识的传递,更加注重社会规范、道德习俗的学习即青少年品德的培养。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已成为普遍生存理念,社会压力不断地加大,越开越多的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将来要想更好的立足社会,就要有好成绩、好学历从而找到一份好工作。家长这种普遍的认识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内容上出现的偏差,只注重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培养,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却忽视了对孩子“成才”之前“成人”的教育即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教育。

更多的家长重视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在班上的名次,而非孩子的学习过程。家庭教育在诚信、友爱、尊重、社会使命感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这种轻视个体品德能力培养的失衡很可能造成青少年自私任性、信任度低、道德情感冷漠。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是当今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观成为家庭教育中比较普遍的问题,并在教育实践中也较多地体现出来。

3、重言轻行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对子女进行教育,并讲究“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言谈举止和行为习惯会给孩子的人格、性格和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并不能真正做到“言”、“行”一致,家长教孩子一套自己做另一套。只是在思想上有认识,行动上不重视。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品德教育经常停留在“只有好好学习,才能……”、“不要去学邻居某某,简直就是坏孩子”等言语层面的说教,却不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有些家长本身自己不干家务活、无所事事,偏偏要孩子做个勤奋文明的人,或者是一边搓着麻将,一边叫孩子好好学习。殊不知,孩子最好的学习的榜样就是自己的父母,他们在家庭中耳濡目染受到父母的熏陶,学习了家长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格。

4、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尚未形成合力

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尤其是在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不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起来。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上不能保持一致或者具有连贯性,甚至会产生冲突。妈妈说的与老师教的和孩子自己在社会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样,这会给青少年造成很大的困扰,从而影响正确的道德观念的树立。

二、解决的对策

1、把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投资的确是一件好事,它可以为子女将来的学业奠定基础,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对于子女的培养,必须树立“成才先成人”的教育观。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有德无才,难当大任;有才无德,才足以助其奸”。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子女成人与成才,做人与做学问,孰先孰后,孰重孰轻,是毋庸置疑的。德是人才的灵魂,是立身的根本,智力的高低可能会决定一个人的发展的深度,但道德品质的好坏则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方向。道德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任何一个健康的社会,都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即便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青少年除了要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更要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生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黑格尔认为,一个人做了一件这样或那样的合乎伦理的事,这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才可以说他是有德的。而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家庭教育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当今的家庭教育应当遵循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这不仅关系着家庭的文明更关系这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家长要遵循子女的生理、心理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可以从提高道德认识做起,特别要注意保护并培养子女青少年时期那种同情心、正义感、荣誉感等道德情感,同时从形成道德行为的习惯开始,或者同时并进,互相促进,逐渐培养青少年的高尚道德品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家校联系,形成合力

青少年道德教育是事关国家命运和社会未来发展趋向,因此需要整个社会同心协力才能得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这深刻揭示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重要作用。针对目前家庭与学校结合、沟通的现状,以及本人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经历和体会,认为应从三个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第一,学校及老师要积极主动与家长沟通。通过召开家长会、采用书面的或电话等方式与家长进行积极沟通。第二,家长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加强与学校老师的沟通。家长要主动到学校或与班主任电话联系了解学校对孩子教育和要求。及时参加家长会、接待好教师的家访等。家长要主动地经常地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思想、学习等方面的情况,与老师共同研究孩子的教育方法,尽量和学校保持一致。第三,家长应主动配合学校工作,教育子女积极参加学校所开展的的教育活动或实践,使子女得到良好的锻炼。

3、提高家长素质,营造良好家风

家长是家庭主导者,决定着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等,因此家长素质高低制约家庭教育的成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发展状况。家长的以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能力素质对孩子品德形成影响较大。一般来说,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家长能比较客观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有正确的人才观,比较重视对子女品德各方面的教育。另外由于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因此父母的语言举止、待人处世总是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如果家长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比如孝敬长辈、节俭、勤奋、正直等,会使青少年在家庭中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家风是家庭精神文化的一个层面。父母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等所产生的家庭文化,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发展。在长达五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众多的家庭有着自身优秀的家风,这构成了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人民的优秀品质和智慧。良好的家风主要体现在严以治家、节俭持家、济贫睦邻等。严以治家体现在家庭长辈避免对孩子溺爱和过分娇宠子女,不能一味迁就孩子的错误,要严爱相济、恩威并施。因此,处于新时代的家长更要以身作则,把建构良好的家风作为家庭建设的重点,让孩子生活在愉悦的氛围中。

参考文献:

孩子品德教育范文7

【关键词】幼儿;道德;教育

【Abstract】Early childhood is a person's character and personality formation of an important period for children in the education process, should stimulate young children's love of the motherland:foster children in their daily lives the life of moral values:use of literary works, with their homes, giving children every possible way concern.

【Key words】Child care;and moral;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10【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0)12-0056-02

有位优秀的儿童教育家说过: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时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越早越好。贝多芬曾告诫后人:把“德性”教给你的孩子,比给他丰富的物质、房子、轿车和充足的金钱都好……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

由此可见,幼儿期是一个人品德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国还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些都说明幼儿时期品德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把德育教育工作放到首位。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认为幼儿园品德教育的核心是爱,给孩子足够的爱,给孩子全方位的爱,不在于具体教给他们什么,而在于用人性的光辉描绘幼儿性灵的底色。这样,将来不论每个幼儿成长大小,具体技术水平高低,但至少他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因为在一个爱的环境中,幼儿学会爱。在一个争吵和敌对的环境中,幼儿学会破坏和对立,可以说孩子是人类的幼年,是我们的一面镜子。那么老师应该如何实施德育教育,为培养幼儿健全人格奠定基础呢?

一、从小激发幼儿对祖国的爱

对幼儿来说,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爱,要从身边做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一个孩子连他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爱自己的妈妈,容易懂,容易做,而且还会为日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打下基础。

因此,家长要教育幼儿努力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带来欢乐;关心、体贴、照顾生病的家人;有好吃的东西要先让父母和亲人吃。还可通过游览、参观、旅行使孩子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风光,知道祖国有着辽阔的领土,丰富的物产,悠久的文化……这些都能对幼儿进行爱的熏陶,能萌发他们对祖国的爱。

二、“生活德育观念”,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生活德育观念即德育内容来源于生活,并渗透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如:孩子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要及时抓住时机进行表扬鼓励,使孩子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开始长期实践而形成的。因此,家长应要求幼儿从小做到尊老爱幼,待人和气,热情,有礼貌;不骂人,不讲脏话;大人讲话不插话,不打断别人说话;在别人家做客时不乱翻东西等等。

培养孩子不说谎话、有错就改的好品质。教育孩子不隐瞒自己的过错,并要勇于改正错误。要使幼儿切实做到这些,最主要的是家长教育的态度,如果对孩子的过错一味指责,是很难培养孩子这一品质的。家长发现孩子说谎时,应分析说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

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品质。幼儿的勤劳品质可通过两方面的劳动来培养:(一)是自我服务劳动。让孩子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穿衣、洗脸、刷牙、吃饭、收拾床铺、玩具等。(二)是适当的家务劳动。可让孩子洗碗筷、打扫居室卫生、择菜、就近处买小物品等。适当的家务劳动能加强幼儿对家庭成员的关心爱护,同时,通过劳动使孩子明白长大后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

培养幼儿大方好客、与人友好相处的品格。目前,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独居独食多。培养孩子大方不自私,与人友好相处十分重要。平时家长要教育孩子事事处处不能只顾自己,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共同分享食品和玩具,并能遵守游戏规则,与其他孩子友好相处。

三、利用文学作品进行形象的教育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幼儿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幼儿学习和模仿的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可以是故事、电视剧中的主人公。直观生动的形象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因此,为了帮助幼儿明辨是非,克服那些消极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利用文艺作品中的正面形象来教育幼儿。充分发挥艺术作品的效能。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用抽象的首先概念难以掌握,利用幼儿最喜爱的艺术形象教育孩子作用相当大。另外,父母、教师本身就是幼儿心目中的榜样,他们对待社会、对待生活、对待周围的人的态度都会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间能够和谐相处、愉快合作,就会有利于幼儿团结、友好等积极情感的培养。父母的价值观,与人交往、待人处世的态度也会对幼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四、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幼儿园和家庭,是两个背景极不相同的群体,幼儿进入幼儿园后,一方面受到幼儿园的教育,一方面继续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长的品德个性、习惯、爱好特长,为人处事的态度及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品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幼儿家庭教育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有的家长不仅重视教育,而且善于教育;二是部分家长虽然重视教育,却不懂得幼儿教育的方法,压抑了幼儿的发展;三是有些家长既不重视教育,也不善于教育幼儿。根据这些情况,我们要努力做好幼儿家长的工作,如家访、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接待家长来访等,及时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况,向幼儿家长宣传和普及教育幼儿的知识和方法,帮助他们端正教育观点,促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协调一致。

五、对孩子施以爱心 ,并教会他们继续传播爱

幼儿教师的工作是平凡而又琐碎的,有时甚至不知道具体干了什么,但始终牢记,给孩子爱,给他们欢乐和自由。解放孩子的个性。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和温和的目光去鼓励孩子。

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去创造;教师对孩子的爱仅仅是开始,我们的目的是使幼儿在爱的环境中学会爱、学会创造、学会做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用教师崇高的爱去教育孩子,就可以把爱心传递下去。如果人人都从幼儿开始学会关爱他人,世界必将变得更加美好!

在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的错误思想下,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必须坚持长期性,要采取适当的方法,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幼儿期是人生的奠定时期,孩子的心就像一片广袤的土地,种植仁爱,就会收获尊重、关心、宽容、同情,因此从小给孩子的心播下良好品德的种子,使他们终身受益,从而整体提高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孩子品德教育范文8

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作用

由于小学生还不能接触社会,所以其成长环境比较简单,主要是学校和家庭。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就显得比较重要。如果家庭环境和谐,家庭教育得当,将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和学习也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家庭环境比较复杂,家庭内部矛盾冲突很激烈,孩子整日处在一个不安、动荡的环境之中,家庭教育就会出现很大的副作用,孩子的身心不能得到健康发展。同时,这种家庭教育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对孩子以后各个阶段的教育以及成长都产生难以抹灭的负面影响。

其次,孩子在进入学校学习以后,学校会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十分强的。当孩子回到家以后,会模仿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思想品德教育理论和方法,或者根据自己所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来分析家长的行为和言谈。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孩子的?@种有利于思想健康发展的行为可能会被抹杀,或者得不到鼓励而使孩子对思想品德教育失去兴趣。同时,孩子在家里的模仿或者实践行为,也是对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思想品德理论和方法的拓展与延伸。简而言之,家庭教育在小学生思想品德中发挥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延伸和提升作用。

不仅如此,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补充作用。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虽然比较全面系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践应用教学课较少,对于在实践应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分析不够全面。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当他们把在学校思想品德课上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学校没有及时讲到,学生可能会出现错误的选择。此时,就需要家庭教育发挥其补充作用。对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进行正确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健康地发展。

二、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古以来我国就把家庭教育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如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明显。时代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人才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推动力。而家庭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对于家庭教育来说,作为整个教育事业中的一部分,其好坏决定着孩子未来的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健康成长,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有带动作用。

三、现阶段我国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

第一,很多家庭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受旧观念的束缚,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应当并且只需要由学校来负责即可。同时,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家长只需要为孩子提供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孩子只需要学习好就行。在这种错误想法的引导下,很多小学生都没有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二,家长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对。有些家长坚持棍棒教育。对于孩子,总是采取一些过于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伤害。还有些家长始终坚持自己的权威性,从不与孩子进行平等沟通,使孩子在家长面前有一种畏惧感。这些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不仅不能使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正确影响,有时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

孩子品德教育范文9

现代家庭教育征文—家长该如何因材施教?

现代家庭教育征文(1)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品德素质,从实际出发进行德育?有人会说,“知女莫如母,知子莫如父”,家长难道还不了解自己的亲骨肉?其实不然。有的孩子在家里是一种表现,在外面又是另一种表现,在父母面前是一个模样,而在外人面前又是另一副模样。小学阶段的孩子已经能够撒谎、假装和表里不一了。做父母的如果不细心观察,不听取多方意见,往往会蒙在鼓里。如有的孩子把在外偷的东西谎称是同学给的;打架了,就说是别人挑起的;逃学了,就说学校今天放假了;有的在外鬼混,到放学时也前着书包佯装上学回来;有的假借同学之间讨论作业,而实则抄袭;假装闭门学习,而实则看黄色书刊、玩,或干脆睡大觉……凡此种种,父母不留心是很难识破真相的。俗话说,“孩子都是自己的好”、谁家的孩子谁家爱”。因此,知子最怕的是一“爱”遮百丑,或者是爱一点而不及其余,用放大镜看孩子的优点,而对孩子的缺点,则“大化小,小化了”。?知子是教子的前提。家长只有准确把握孩子的道德品质,才能教育好孩子。家长可用如下两种方法评价孩子的道德水准。其一,将品德素质与孩子身心的其他方面进行比较,看其是否协调一致。如果孩子的品德素质落后于身心的其他方面,则要赶快补上这一课。其二,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同龄孩子进行比较。如果自己孩子超前了,那当然好;如果落后了,比如一般孩子已逐步摆脱自我中心,会干家务,养成了优良的学习习惯,而自己的孩子还自私自利,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学习要人监督,那家长就要特别警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通过两方面的比较,家长可以对孩子的道德水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而决定家庭德育是否该加强。(2)家长要依据孩子的个性心理,采取恰当的教育措施?家长了解孩子的品德素质之后,就要考虑如何正确地施教。同一个孩子,对不同的教育方法会有不同的敏感性;反过来,不同的孩子,对同一种方法的反应也不相同。因此,家长要依孩子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有的心理学家将人的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胆汁质的人一般热情积极,易于感动,情感反应强烈,有毅力,办事迅速而坚决,言语明确。这种气质的人易自负和傲慢。对这种气质的孩子,家长不要轻易激怒他,而是要锻炼孩子的自制力,让他能沉着冷静地处理事情。多血质的人易动情,但情感易变,他们动作敏捷,姿态活泼,有生动的面部表情,表达力和感染力都很强,但易表现为轻举妄动,缺乏耐心和毅力。面对这种气质的孩子,家长可以给孩子多种活动的机会,布置稍有难度的任务,让孩子能将精力用在正当的活动上,并学会克服困难。粘液质的人,感情不易发生和暴露,但一旦发生,就非常强烈深刻。这种气质的人动作缓慢,遇事谨慎,耐力强。自己的孩子若属于这种气质,家长应注意不要轻易刺伤孩子的心,要耐心细致地照料和教育孩子,给孩子充裕的时间考虑和做事。抑郁质的人一般多愁善感,他们对喜悦体验不深,对忧愁体验却深刻持久。这种人一般动作迟缓,遇事不果断,然而,他们思维透彻,想象丰富。对这种气质的孩子,家长要给予更多的体贴关心,避免在公开场合大声指责孩子。要根据孩子的接受力,提出适宜的要求,让孩子树立信心,勇敢地前进。总之,孩子的气质类型不同,家长的教育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别人的“尚方宝剑”、“教子秘诀”对自己的孩子或许并不适用,家长要注意活学活用。(3)家长要依据孩子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和时代特征,有计划地进行德育?儿童品德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系统的教育。长期系统的德育不能零敲碎打地搞突击战,而要有一定的计划。那么,家长该如何制订家庭德育计划呢??首先,要依孩子的年龄特征计划家庭德育。小学务年龄段的孩子,其年龄特征各不相同。在小学低年级,孩子刚刚入学,对学校有新鲜感,对老师很敬畏。他们对学习很感兴趣,感到作为一名小学生很光荣。但由于对学校生活、校规校纪不熟悉,加之以前纪律训练不够,他们通常坐不住,上课爱做小动作,易拉下作业,有的孩子依赖改比较强,有些娇气任性。因此,家长要积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重点引导孩子渡过入学的“适应关”。?孩子到了小学中年级,一般已适应学校的生活,养成最基本的学习习惯。他们精力旺盛,好活动。但由于知识能力有限,他们对是非、善恶和美丑有时难以作出正确判断。对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家长要注意进一步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学会交友,通过开展有益的德育活动,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已接近少年期,有的女生甚至进入了青春初期。这时,孩子的独立性较强,对家长有一定的反抗意识,开始像个“小大人”。但孩子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易冲动蛮干。因此,家长要注意尊重孩子的个性,耐心细致地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进一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不能采取压制、包办的措施。?另外,要依我国儿童品德的时代特点计划家庭德育。家长可通过看书、观察、与人交谈等途径,了解当前我国儿童的时代特征。如现在独生子女 多,他们一般独立性强,活泼好动,知识面广,智力水平较高。但易形成自私、任性、骄娇二气等不良个性。再者,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社会变革加速,信息流通快。孩子思想活跃,心理早熟,商品意识强,重视自我。家长可以依孩子的这些时代特征,策划家庭德育,做到胸有成竹,深谋远虑。(1)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品德素质,从实际出发进行德育教育。?有人会说,“知女莫如母,知子莫如父”,家长难道还不了解自己的亲骨肉?其实不然。有的孩子在家里是一种表现,在外面又是另一种表现,在父母面前是一个模样,而在外人面前又是另一副模样。小学阶段的孩子已经能够撒谎、假装和表里不一了。做父母的如果不细心观察,不听取多方意见,往往会蒙在鼓里。如有的孩子把在外偷的东西谎称是同学给的;打架了,就说是别人挑起的;逃学了,就说学校今天放假了;有的在外鬼混,到放学时也前着书包佯装上学回来;有的假借同学之间讨论作业,而实则抄袭;假装闭门学习,而实则看黄色书刊、玩,或干脆睡大觉……凡此种种,父母不留心是很难识破真相的。俗话说,“孩子都是自己的好”、谁家的孩子谁家爱”。因此,知子最怕的是一“爱”遮百丑,或者是爱一点而不及其余,用放大镜看孩子的优点,而对孩子的缺点,则“大化小,小化了”。?知子是教子的前提。家长只有准确把握孩子的道德品质,才能教育好孩子。家长可用如下两种方法评价孩子的道德水准。其一,将品德素质与孩子身心的其他方面进行比较,看其是否协调一致。如果孩子的品德素质落后于身心的其他方面,则要赶快补上这一课。其二,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同龄孩子进行比较。如果自己孩子超前了,那当然好;如果落后了,比如一般孩子已逐步摆脱自我中心,会干家务,养成了优良的学习习惯,而自己的孩子还自私自利,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学习要人监督,那家长就要特别警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通过两方面的比较,家长可以对孩子的道德水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而决定家庭德育是否该加强。(2)家长要依据孩子的个性心理,采取恰当的教育措施?家长了解孩子的品德素质之后,就要考虑如何正确地施教。同一个孩子,对不同的教育方法会有不同的敏感性;反过来,不同的孩子,对同一种方法的反应也不相同。因此,家长要依孩子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有的心理学家将人的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胆汁质的人一般热情积极,易于感动,情感反应强烈,有毅力,办事迅速而坚决,言语明确。这种气质的人易自负和傲慢。对这种气质的孩子,家长不要轻易激怒他,而是要锻炼孩子的自制力,让他能沉着冷静地处理事情。多血质的人易动情,但情感易变,他们动作敏捷,姿态活泼,有生动的面部表情,表达力和感染力都很强,但易表现为轻举妄动,缺乏耐心和毅力。面对这种气质的孩子,家长可以给孩子多种活动的机会,布置稍有难度的任务,让孩子能将精力用在正当的活动上,并学会克服困难。粘液质的人,感情不易发生和暴露,但一旦发生,就非常强烈深刻。这种气质的人动作缓慢,遇事谨慎,耐力强。自己的孩子若属于这种气质,家长应注意不要轻易刺伤孩子的心,要耐心细致地照料和教育孩子,给孩子充裕的时间考虑和做事。抑郁质的人一般多愁善感,他们对喜悦体验不深,对忧愁体验却深刻持久。这种人一般动作迟缓,遇事不果断,然而,他们思维透彻,想象丰富。对这种气质的孩子,家长要给予更多的体贴关心,避免在公开场合大声指责孩子。要根据孩子的接受力,提出适宜的要求,让孩子树立信心,勇敢地前进。总之,孩子的气质类型不同,家长的教育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别人的“尚方宝剑”、“教子秘诀”对自己的孩子或许并不适用,家长要注意活学活用。(3)家长要依据孩子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和时代特征,有计划地进行德育?儿童品德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系统的教育。长期系统的德育不能零敲碎打地搞突击战,而要有一定的计划。那么,家长该如何制订家庭德育计划呢??首先,要依孩子的年龄特征计划家庭德育。小学务年龄段的孩子,其年龄特征各不相同。在小学低年级,孩子刚刚入学,对学校有新鲜感,对老师很敬畏。他们对学习很感兴趣,感到作为一名小学生很光荣。但由于对学校生活、校规校纪不熟悉,加之以前纪律训练不够,他们通常坐不住,上课爱做小动作,易拉下作业,有的孩子依赖改比较强,有些娇气任性。因此,家长要积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重点引导孩子渡过入学的“适应关”。?孩子到了小学中年级,一般已适应学校的生活,养成最基本的学习习惯。他们精力旺盛,好活动。但由于知识能力有限,他们对是非、善恶和美丑有时难以作出正确判断。对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家长要注意进一步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学会交友,通过开展有益的德育活动,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已接近少年期,有的女生甚至进入了青春初期。这时,孩子的独立性较强,对家长有一定的反抗意识,开始像个“小大人”。但孩子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易冲动蛮干。因此,家长要注意尊重孩子的个性,耐心细致地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进一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不能采取压制、包办的措施。?另外,要依我国儿童品德的时代特点计划家庭德育。家长可通过看书、观察、与人交谈等途径,了解当前我国儿童的时代特征。如现在独生子女多,他们一般独立性强,活泼好动,知识面广,智力水平较高。但易形成自私、任性、骄娇二气等不良个性。再者,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社会变革加速,信息流通快。孩子思想活跃,心理早熟,商品意识强,重视自我。家长可以依孩子的这些时代特征,策划家庭德育,做到胸有成竹,深谋远虑。

孩子品德教育范文10

摘 要: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繁荣,国内外各种思想潮流逐步呈现出来,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在方便人们学习、工作的同时,被一些别有用心的极端分子随时利用,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一些腐败、丑恶现象对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必然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客观面对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教育方法,从灵魂深处感染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真正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 小学生 思想品德 素质教育

一、小学生思想品德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从社会上发生的一系列中小学生离家出走,甚至因为和家长怄气动辄就跳楼自杀的极端个案分析,发现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一方面源于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潜在的应试教育理念对一些家长和老师的影响,给孩子们造成无形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形成的“唯我独尊”的潜在意识,使孩子们受不了一点委屈。同时,在众多老师和家长的观念中,对思想品德高尚小学生的鼓励仍然不够,而对考试成绩优异的孩子却报以各种各样表象和潜在的鼓励,甚至家长以金钱奖励孩子,使一些孩子越来越变得自私、冷漠、怯懦……在一些学校的统计结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问题的严重性,相当多的小学教师反映,“现在的学生越大越自私”、“现在的学生越大越不愿做好事”、“现在的学生越大思想越混乱”、“现在的学生越大越难教”。面对复杂社会现象,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变得相当复杂,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观察发现,及时予以纠正。对于一些学校学生品德得分不容乐观等现象,需要从学生自身原因探讨,更需要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进行客观分析。据报道,在沿海开放地区,一些小学生比内地孩子受环境影响冲击时间较早,但由于身心发展水平所限,思想道德基础和认知能力有限,受到消极因素影响时,有可能产生错误理解,从而导致错误行为。所以,现阶段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二、有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强化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无论采取哪种教育方法,都必须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一方面要进行理论指导,纳入教学考核范围,作为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任务和要求,引起全校师生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树立身边的榜样,把那些经常“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好学生培养成骨干力量,让他们以实际行动把大家带动起来。对于“刻苦学习”、“拾金不昧”等各种优秀学生,作为思想道德楷模进行宣传,发挥身边模范作用。广泛联系社会团体,请有特殊贡献的优秀青年、老同志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思想教育。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榜样,从细小心灵里孕育为祖国繁荣而发奋进取的良好品质。另外,还需要家庭与学校结合,把小学生培养成祖国的栋梁之才。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需要与家长密切配合,使德育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与家长谈话在充分肯定学生成绩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免伤害学生自尊心和上进心。德育老师要与班主任及时沟通,对品德较差的学生定期与家长联系,不断变换教育方法,做到因人施教,尽可能做到每学期中间针对一些比较典型的情况,进行学生操行返家,广泛征求家长意见。这样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就能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虽然这样做学校德育工作有些麻烦,但往往在繁琐过程中挽救思想品德即将落伍的孩子。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要注重课内与课外结合,让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实时与生活中的事件联系起来,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小学德育老师肩负着既教知识又造就人才的双重任务,因而需要与其他科任老师密切联系,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要注重显型教育与隐型教育结合,不要变成单纯的说教,要把思想教育隐藏在愉快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讲故事、游戏等多种方法,把思想品德教育巧妙融合其中。德育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中普遍出现的共同思想品德问题,通过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使他们真正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对学生中偷东西、看黄色书刊、沉溺于网络游戏等问题,一定要以个别谈话为主,了解其思想形成根源,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及辨别是非的能力。思想品德教育要注重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教师要以自身魅力为孩子们做好榜样,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德育老师要以身作则,在言谈举止方面成为小学生的表率,从生活到学习,处处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不仅能消除对教师的恐惧心理,而且能培养小学生爱老师、爱学校、爱祖国的健康心理。

三、构建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学校德育管理过程中通过渗透一些先进的精神文化理念,创造良好的学校生活与学习环境,把思想品德教育与文化理念结合起来,通过文化理念激发学习奋发向上的强大精神动力,这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情感教育,用活生生的事例感动每一个学生,不让学生带着消极情绪上品德与社会课,这样老师在上面讲高尚道德情操时,学生在下边开思想小差。2014年,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有一个学校老师在上思想品德课,课堂上一个男孩子用笔尖把身后座位上的女生眼睛扎伤,而老师居然不知道。事后,新闻媒体报道:“思想品德课上发生的不道德行为。”这样的教育教学环境能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有促进作用吗?思想品德教育不是说教,需要教师用爱心和责任心建立师生之间默契的亲近感,尤其对那些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班主任要以极大热情和耐心助他们一臂之力,使其不失去自尊,不丧失自信心。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但这需要一种文化精神动力加以支撑,使班级氛围变得轻松愉快,有利于学生和老师共同研究探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一切难题。在良好学习环境中调动学习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主,通过增强后进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思想品德教育更应该因材施教,因为学生是教学对象、学习主体,不同人有不同经历、思维和个性特点,有不同理解能力,德育老师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采取灵活变通和机动自由的思想教育方法,让他们逐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真正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积极意义。对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总之,从长远讲,教师更要关注小学生的思想品质问题,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比起学业成功来说更重要,只追求孩子学业成绩的家长、老师往往出现中途因为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问题导致挫折而最终影响学习成绩的现象。教师要以良好师德和高尚情操把教育工作作为一项神圣职责,用心呵护每一个孩子,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孩子品德教育范文11

一、 学前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历来被人们关注, 尤其是在素质教育成为主旋律的今天, 德育更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的、道德的、政治的教育。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启蒙期, 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 养的重要时光,但是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 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 众星捧月的地位, 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观, 使我们的幼儿从孩子便养成了任性, 骄傲等道德意识和行为. 部分独生子女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不良个性和品质,,如脾气大, 个性固执, 挨不得批评, 不懂礼貌, 打人, 遇到困难爱哭等等.因此, 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更显的十 分重要. 我们要让幼儿从小怀有感恩的心,从小尊重人。

学前幼儿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龄前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个性。幼儿出生后,在适宜的生活环境下发展很快。只有全面、和谐地发展,幼儿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忽视了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将阻碍幼儿的健康成长。

思想家孔子曾告诫人们:"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人格教育端赖于6岁前之培养。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顾着他继续增高地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使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些幼儿升入小学,教师需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由此可见,在学前期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意义重大。

二、如何在学前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幼儿老师要了解学生

幼儿老师们常说"爱生如爱子",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教师,又有多少呢?原因就在于她们不是真的了解幼儿。尽管每天都在认真地关爱着自己的学生,可是关爱方式方法,让许多孩子无法接受,让孩子感到很难受。

知人才能善教,善教须先知人,搞好幼儿教育工作,首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兴趣、爱好、特长、品质和性格,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和社会交往情况,并建立起完整的个人档案资料。同时,还应注意随时了解和研究幼儿的变化,以便充实和修改,在全面了解每个幼儿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幼儿不同情况分别给他们制定出近期和长远奋斗目标,开展个别教育。

(二)要让幼儿感受爱、学会表达爱

师生关系是指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和距离,这个"关系"和"距离"通过师生间的交往得以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是以爱为基础的,具体表现为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沟通,由此营造出轻松愉快的精神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幼儿不断地积累情感经验,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幼儿只有在有了良好的情感后,才会以相应的关心、友善的方式表达他对周围人的爱。

作为教师,应积极地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建立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在孩子入园初期,教师除了要做到对幼儿每日抱一抱、亲一亲外,还必须保证与每个幼儿有个别游戏与交流的时间。在游戏中,教师与幼儿谈谈他喜欢的亲人,喜欢的玩具,喜欢的衣服和高兴的事情等,这样会逐步培养幼儿愿意和教师说"悄悄

话"的习惯。

(三)要捕捉最佳的教育时机

在一日生活中,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研究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把握好教育时机,做到有的放矢,抓住生活中的事件进行教育。如:几个孩子在一起玩耍时,常常发生争抢现象,这是由于他们不具备分享行为没有建立良好的分享规则所致。这时我们可以树立一定的榜样。还可以给幼儿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幼儿知道先他人后自已,这是人际关系中的行为信条。当幼儿玩玩具发生争执时,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轮着玩,换着玩或者按照先来后到共同玩的规则来分享,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走出自我中心的思维境界,养成谦让、等待、分享、合作等良好品德。再如:吃饭时借着幼儿扔不喜欢吃的菜和吃不了的馒头就可以通过古诗《锄禾》让幼儿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以及农民伯伯的辛苦劳作,从而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是教育幼儿的活教材,只要教师善于留心生活,进行联想和挖掘,以活生生的例子教育幼儿更具有说服力。

(四)要加强师德修养

师行无小事,处处皆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给孩子直接的影响。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可见教师形象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对教师的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都会认真地模仿,可见教师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要以身作则,处处做有心人,要求幼儿做的,自己要先做到,不许幼儿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教师要用自己文明的语言、行为为幼儿做出榜样。用自已的实际行动去教育和感染孩子。榜样的力量是神奇的,教师的健康、优秀的品德,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就仿效了。教师的天职不仅是向孩子传授知识,同时也是孩子思想品德的塑造者。优秀的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不断完善自已的道德品质。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智能的人才。

道德品质。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智能的人才。

(五)幼儿教师要有爱心

记得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作为幼教老师,教育好孩子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保教工作中全方位地奉献出我们的爱心。

孩子品德教育范文12

一、现在幼儿德育教育存在的误区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孩子身上,久而久之,使得孩子只知享受,不知分享和付出,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同时自尊心太强而内心太脆弱,缺乏艰苦成才路上的品格力量。

某些家长存在一些错误认识,认为孩子不需要教育,长大自然就懂事了。事实真是如此吗?现在不能善待父母,不知道感念老一辈恩情的孩子大有人在,对孩子小时候的纵容,只会酿成苦酒。

二、进行幼儿德育教育的途径

1.明确教育的主体

(1)家庭具有重要作用。

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可见,家庭是幼儿品德教育的主体,其他教育形式则是家庭的补充。所以,在品德培养方面,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父母首先必须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加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

(2)幼儿园肩负着重要责任。

幼儿园教育有家庭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

家庭教育是松散的、生活化的,非系统化的。在家庭中,由于家庭成员的人数所限,成员之间特殊的关系,难以锻炼幼儿和他人接触的能力;在家庭中,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父母,绝大多数未经过系统的幼儿教育训练,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凭借经验。

幼儿园可以对幼儿开展系统的各种知识和多方面能力的训练,为幼儿提供和其他同龄人接触的场所,更有利于在和同龄人的接触中相互学习,学会做人。纲要对幼儿道德教育做出了明确规定:幼儿园要使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中,德占首位。

所以,只有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补充,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社会影响不可忽视。

随着幼儿的成长,幼儿开始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特别是影视和网络的负面作用,都会对幼儿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全社会有责任为幼儿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同时家长和老师也有责任帮助幼儿建立是非观念,远离不良环境。

2.调整教育的理念

“师道尊严”,“养不教,父之过”,把教育者摆在中心位置。这种思想导致教师和家长习惯把幼儿看做被动接受的个体,而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忽视对幼儿的要求;强调对幼儿进行集体教育,而很少顾及幼儿的个性特点与个别差异。这种方式从根本上说是对幼儿个人需要与潜能及人格的不尊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理念,才能搞好幼儿道德教育。

(1)理解和尊重孩子,变教导为引导。

家长和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理解和尊重孩子,平等地看待孩子,加强与幼儿的情感沟通,关注幼儿的感受,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另外,引导孩子学会沟通和交流,帮助孩子健康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培养孩子的能力。教师和家长缺少与幼儿的情感沟通,是不利于幼儿能力培养的。幼儿很少甚至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则容易产生任性、固执、胆小、害羞、逆反、紧张、焦虑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2)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道德的本质就是规则。所以,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不仅要教给幼儿正确的规则,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最基本的规则意识。但是,由于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接受能力所限,很难明白这些规则的含义,家长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善于模仿的天性,使其在模仿中掌握道德规范,树立道德意识。

3.寻找教育的方法

(1)道德教育日常化。

要把品德教育安排在幼儿日常生活环节中,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地开展教育。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影响,并且为幼儿提供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机会。教师和家长要善于捕捉各种教育契机,将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放在日常生活中,使孩子形成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例如,早晨入园时,注意培养幼儿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自由活动时,注意培养幼儿团结合作、友爱、谦让的精神;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扰乱公共秩序等,培养幼儿从小就有较好的社会公德。在生活上,要求幼儿勤俭节约、艰苦朴素。

(2)道德教育系统化。

把德育贯穿各种教育活动中,在实施品德教育过程中各领域教育密切联系,不可割裂。如进行爱国主义系列化教育时,使幼儿多方面、多角度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向幼儿介绍世界冠军的光荣;语言课时引导幼儿欣赏儿歌《天安门》、《国旗、国旗我爱你》等。

教师“寓理于情、寓教于乐”,使抽象的道德概念在幼儿头脑中整体化、形象化,从而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道德教育游戏化。

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可以说,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游戏能培养幼儿相互交往、团结协作的能力,同时还能与他人合作共享成功的乐趣。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要依据幼儿品德形成的发展特点,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幼儿对待周围人和事的正确态度,从而促进幼儿良好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比如,社会活动中鼓励幼儿与自然界中的弱小生灵交往,心灵上引起共鸣,产生呵护他们的想法。在照顾小花小草、喂养小动物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付出爱的快乐情绪。

(4)道德教育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