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产业发展

农村产业发展

时间:2023-06-06 09:00:07

农村产业发展

农村产业发展范文1

农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生产经营方式简单。在许多农村产业发展中,说到产业发展主要是针对其中一个产业,比如,某村进行蔬菜种植,就只进行蔬菜种植,而不进行其他产业的发展,其实在进行蔬菜种植时可以尝试发展农村生态旅游或养殖业等。农村产业的结构单一,没有朝着多方向发展,这样抗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差。如果市场上有变化,他们的农产品无法卖出去,很多都会烂在地里。另外,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也比较简单,首先是面向市场不够广阔,一般产品只是在本地区出售,而没有面向国内外的大市场。其次是专业化的分工不够明确,没有组织贸工农、产供销的一体化。最后是没有实行企业化经营方式。

2.产业化链条短,农业效益普遍不高。目前,农村的多数农副产品都是以初在级产品和原料的形态直接进人消费市场,产业链非常短,产品没有附加值或附加值不高,利润空间白白浪费。大多数农产品仍以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产品比例偏低,产业链短,综合利用效益低。

3.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虽然有些农村也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多个,但农民参合率达不高,基本上没有规范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说是有名无实。

4.精品名牌建设步伐不快,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品购销大多处于无组织状态,产品没有经过统一的商品化处理,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进展缓慢,除了少数品牌具有一定影响外,绝大多数农副产品鲜为人知。

5.基础设施建设差。交通、邮电等发展不是很快,造成农村信息不畅,对外部的信息很难得到,对自己的有关信息也很难让外部知道,农民增收受制约大。

6.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农民信贷存在不少困难,“门槛”高,农民向金融部门贷款,手续繁多,利息率高,没有人愿意为其担保,一般农民不敢奢望。对经济条件差,越是需要金融机构支持的农民往往越难得到贷款。

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

1.重视农村教育,加强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培养人才。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无论是管理技术还是加工技术,都应该适应现代的产业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不断采用新的管理技术及加工技术`因此必须重视农村教育,加强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主要有两点:一是农村管理部门,要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为农村发展相关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二是提高农民的素质,帮助他们掌握和发现新的产业生长点,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

2.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深化农村产业的内部结构。首先,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使农村产业结构更加的合理。随着当前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农村产业发展也很快,但问题也随之增多,因此有必要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其次,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和对农户的带动力,实现企业发展和农户增收的“双赢”;再次,深化农村产业内部结构,不断提高农村产业的质量和扩大农村产业的规模。大力发展农村生态产业。

农村产业发展范文2

关键词:林业;农村经济;调整

1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林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农村经济战略结构调整中,林业的基本任务是: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农村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村林业。林业区域布局与农业区划相结合,因地制宜,加大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状况,发展特色林业,建设区域间优势互补的农村林业体系。加快农村林业发展,对于全面拓展农村居民生存和发展空间,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改善农牧业生产环境和条件,增加林产品以及各种可再生经济资源和农村能源的有效供给,彻底改变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生态恶化的面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保障全国小康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前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加快农村林业发展。

2林业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要作用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大政方针是粮食的市场化改革,农民追求利益,增加收入种植业结构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在我国劳动力难以大规模转移到工业生产上去,粮食生产基本有保障,国内粮食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难以上升的情况下,吸纳农民发展相对优势较高、市场容量大的林业种植业,通过增加可再生的经济资源,增加农民的财富,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种植业调整的战略性选择,符合我国山区面积大、农业劳动力多且文化水平低、技能不高的实际。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幅高,增加部分主要是种植业结构调整后,来自于粮食作物以外的其他种植业收入,林业收入是重要的方面。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要取消旨在限制非粮食生产的农业特产税,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创造利益驱动机制。对低产农田、山区和沙区的旱田、撂荒的土地和农业种植效益不佳的土地,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商品林,包括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经济果木林、竹藤、花卉、药材等,变“四旁植树”为规模造林。实行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生产我国紧缺的产品,使农民收益最大化。

3农村提高林业产业应采取的措施

1)通过立法规范“订单林业”和“期货林业”市场要鼓励、保护和规范农村出现的多种多样的林场、造林大户等林业经济组织,解决公司和企业法人面对千家万户难以订立和履行合同的问题,通过立法规范“订单林业”和“期货林业”市场,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2)充分发挥社区农民参与的作用,无论沙区治理、退耕还林,还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等林业建设项目,都应在具体实施中举行听证会、政务公告等形式,广泛征求社区农民意见,吸收他们参加制定实施方案和作业方案,充分发挥社区群众具有乡土技术、乡土知识和乡土树种选择等方面的优势。3)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林业,扶持以造林为主的专业户、中小型林业企业,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林业。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预测看,近50年,以大量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发展为依托,走农村城市化的道路,更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应扶持造林专业户和中小型林业企业,使其很快形成规模。通过人力资本加资金资本加自然力的作用,从小作坊、小工场、小林场、小果园、小桑园、小茶园、小种苗圃和花圃、小药材园等发展,逐步扩大,这是农村林业产业发展必然的过程。4)大力扶持以林果、花卉为主以及林产品加工大户、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发展,一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寻求通过税收、信贷、补贴等市场经济手段,支持农村用材林、经济林、非木质林产品、薪炭林、森林旅游、森林绿色食品、养殖业等及果品加工、木材加工、纸品加工、木材加工、人造板产业的发展,使农村产业多元化,农民收入多样化,降低市场风险。森林培育需要规模经营。对形成规模造林的大户以及带动营林发展的制浆造纸业、人造板加工业、竹藤加工业等龙头企业,不分所有制,不分地区,加大政府贴息贷款和小额贷款扶持,延长贷款期,让经营者既承担融资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又贷得起,还得上。通过政府扶持工业用材林的发展,为减少对天然林的采伐利用创造条件。二是各类林业经营主体应与农业经营主体一样,享受WTO“绿箱政策”、“黄箱政策”对农业的政府补贴项目。三是鼓励和引导农民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等方式,进入林业领域经营。四是应给间资本以同外商投资主体同样优惠的政策,促进林业发展。

4发展林业主要克服的几项要点

发展林业要克服盲目性和为造林而造林、为体现政绩而造林的问题。林业发展的盲目性危害严重:一是林业一次性投入大,盲目发展造成的损失大。二是林业经营周期长。一经造林,占用土地时间长,即使是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也要三五年才能有收获,一旦失误,难以补救造成的损失。如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量发展建筑用材柳杉。几十年后,建筑用材大幅度减少,而造纸材市场需求量增大,但是柳杉不适宜造纸,只能作为风景林保护起来。三是市场容量有限,盲目发展,会造成产品过剩,价格下降,农民利益受损。前些年发生的砍伐山楂树、苹果树等事件,“果贱伤农”的教训十分深刻。

作者:王丙财 王兴海 单位:内蒙古阿荣旗林业局阿力格亚林场 内蒙古阿荣旗林业局

参考文献:

[1]夏长菊.抓林业产业建设促农村经济发展[J].中国林业,2010,(2):41.

农村产业发展范文3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导向下农业的发展需要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前进,目前在农业中对先进技术及经验成果的引进不断加大,但与此同时形成完善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需要有高水平经济管理对农业产业链条进行规范化的管控,而执行这些条件离不开职业人才在其中的作用。人是第一生产力,为了促使农村农业经济可以有效提高及发展,需要注重新型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从而提供先进的管理理念及经营方式,带动农业产业化的进步。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新型农业人才;经济管理;农业职业教育

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策略,而在现今市场经济的导向下产业化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这种制度为现今农村经济体制及经营模式带来极大的转变,而新型经济管理理念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生产模式的束缚,改变了农村生产结构,使农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得到有效增强。为此,想要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进步需要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角度出发,发挥出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满足现代农业对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需要。

1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农村经济管理人才主要是指可以应用管理知识对自营的农产进行产业化的经营、管理,依照经营管理的要求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从而为社会不断的提供农业产品及农业服务,形成完整的经济经营模式。

1.1创业型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这种经济管理人才主要是依照市场导向及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来进行经营,例如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期货交易、农业观光等,这些内容都需要依照市场信息的收集及市场需要来进行计划的设计及实施,并且职业人才必须要有足够的农业知识及相关技术,对经营管理及市场经济有充足的了解,在成本核算范围内开展创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

1.2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农业产业化的最重要的一项表现就是其产业链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延伸,但是与此相对的却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失,这也促使农业必须向现代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在发达国家完善的农业体制中其各项工作多数是利用机械进行的,而农民只需提供服务性质的劳动,因此劳动力支出较少。而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就需要组建专业的合作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技术、知识及服务,并在经营的过程中依照产业化的要求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从而为农村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职业技能的新型农民。

2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于农村中各类职业人才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专业学校所培养出的农业人才,二是通过短期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

2.1新型农村经济管理类职业人才增量培养不足

受固有的思想模式的影响,近些年来许多农业职业学校存在着生源不足的情况,并且一些涉农学校为了适应现代社会,普遍会增设一些热门职业,这也导致了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招生较差的现象,再加上一些经济管理人才不愿意回到农村,因此造成了接受专业农村经济管理教育的人才不足的问题。

2.2农村经济管理职业培训率低

在农村中,一些专门从事农村经济管理培训工作的人员并不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及资格,再加上农业经济管理本身就涉及到经营、管理、技术等知识,因此进行培训的人员若是没有足够的知识水平很难为农民提供专业的职业培训服务,造成培训效率低下。同时进行培训的农村经济人还需要具有准确的市场洞察力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等,但是在农村经济人群体中普遍存在着经济管理知识了解不够、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及管理技能较差的现象,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

2.3农村职业教育主体意识不足

在农村中开展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所遇到的一项重要阻碍就是农民对职业教育参与程度不高,由于现今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组成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因此对新型技术及经营管理体制的接受度不足,其不愿意参与到职业培训中,影响新型农民教育在农村中的开展,无法为农村提供更多的经济管理职业人才。

3加快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对于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依托于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内容及“三农”理论的应用,并从职业教育与新型农民教育的方向入手,结合农业在产业化发展中的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培养体系。

3.1明确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本质内涵和功能

首先,要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定位。根据我国国情,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利用职业教育培养农民获得不同的职业技能,转移至城市就业;第二,通过新型农民培训的政策来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及职业技能,从而应用于农业的经营及管理中,以此来服务于农业,这部分接受培训的农民是促使农业现代化及产业化的主力军。新时期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应该更有力地突出为“三农”服务的本质内涵,将根本任务锁定为培养新型农民,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农村复合型实用人才,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3.2重视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

技术、技能的职业导向性是未来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第一,对农业职业学校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农村经济管理教育内容,从政策及资金上进行支持,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外在条件,同时也需要扩大宣传力度,对农业发展对我国经济体制发展的意义及重要性进行宣传,促使更多的人投入到农业事业中;第二,在农业部相关的政策下对职业人才进行培训,通过不同的培训方式来帮助职业人才掌握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提高学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保障培训效果。

4结语

在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及经济管理方式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这样可以有效的解放农村劳动力。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为农村经济的进步及发展提供了人才需要,也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面对的压力,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也对维持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刘振芳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柳青街道财经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何付远.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

农村产业发展范文4

福建茶产业的发展对农村二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经过加工、销售等环节以后,增值迅速。广大茶区都把种好茶、加工出好茶作为生产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推动了福建茶叶生产的持续增长,极大地推进了福建省茶业经济的发展。在许多地方,茶产业已成为地方财政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南平]红袍红天下

2007年,南平市毛茶总产值5.1亿元。现有茶叶加工企业500余家,获ISO9000、HACCP国际认证体系认证9家。QS认证170余家,自营出口企业3家。2007年全市茶叶出口8945吨,出口创汇2607万美元。近年来,南平市明确了以武夷山大红袍为主导品牌,带动其他地方优势品牌共同发展的品牌发展思路。武夷山市主打大红袍品牌,注册了“武夷山大红袍”证明商标,目前正着手实施《“武夷山大红袍”证明商标的使用管理规定》;建瓯主打建瓯水仙;松溪主打松溪绿茶;政和主打政和白茶、政和工夫。政和白茶已获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并制定了《政和白茶》国家标准。

南平市政府注重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大招引引资、内引外联力度,使一批诸如凯捷、星愿、国宏、盛世君汉等港资、台资、内资茶叶龙头企业纷至沓来。星愿(中国)茶业有限公司已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百强茶业企业。投资3000万元的邵武市“香江茶业公司”、投资1500万元的松溪县“双龙茶业公司”等在建工程正在紧锣密鼓中进行。

南平市建立了多个标准化生产示范片区,其中名优茶产量0.76万吨,占总产的19.1%,名优茶产值3.19亿元,占总产值的76.5%。全市无公害标准以上茶园面积28万亩。2005年起,每年在建瓯、武夷山等茶叶主产县开展大型茶叶质量安全生产培训活动。星愿公司和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在天心、曹墩等茶叶主产村成立了4个有机茶生产合作社,实行农用投入品配送制,目前加入合作社并按有机茶标准管理的茶园面积达8000多亩。

2006年建成的“邵武茶叶专业市场”已经成为辐射周边产区,促进产销衔接的重要平台。2007年市场交易额已突破1亿元。武夷山在福州、北京等地成立了武夷大红袍推广中心,并加强旅游、茶叶营销网络整合,实现营销网络资源的共享;武夷山市的星愿、永生等龙头茶叶企业已在北京、广州等大中城市发展连锁专卖店20余家。武夷岩茶全国营销网点已达3600余个。

[武夷山]科技导航武夷茶发展

第二届海峡两岸茶博会的举办地武夷山市近年来茶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武夷山市的一项支柱产业。2007年,武夷山市茶叶加工厂家100多个,茶农2.2万户,涉茶人员近10万,茶园面积达10.6万亩,茶叶总产量4700吨,其中出口量1580吨,茶叶市场价比上年增长30%,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13.9%。

目前,寻找岩茶产业做精、做久之道,推动产业升级已成为摆在武夷山人面前的一项新课题。武夷岩茶制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经验茶学”状态,众多茶农、制茶者遵循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但随着中国茶业市场的变化,家庭式、纯手工的传统制茶方式日渐不能适应市场,武夷岩茶应时而变,积极注入先进科技元素,谋求武夷茶产业的发展。

从软件方面提升武夷茶的科技含量,在茶农中普及茶叶科学栽培与制作技术。武夷山市每年都会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茶农培训班,茶农逐渐从原来依赖经验做茶转变到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升茶叶品质。硬件方面则是积极推广使用现代机械加工设备。自2007年起,全省将采茶机和修剪机列入农机具补贴目录,给予总价的15%补贴以来,在武夷山,采茶机得到普及,目前已有近千台。做青时使用综合摇青机,利用无极变速、快慢挡等技术解决了手工制作茶叶品质不稳定的问题。

2007年7月,财政部、科技部共同确立武夷山市为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资金扶持县(市),重点扶持武夷岩茶产业发展。

“推动岩茶的生产技术革新,保护岩茶种质资源,优化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使岩茶产业走上良性、可持续、优质发展的轨道。”武夷山市科技局局长应杭军这样告诉记者。目前这3个攻关课题和相关配套资金均已分配到企业,具体由武夷山市科技开发中心牵头组织,联合武夷山市永生岩茶厂、正山茶业有限公司,星愿(中国)茶业有限公司、武夷世家茶叶有限公司等4家重点龙头企业和省农林大学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共同展开实施,至2009年11月底全面完成攻关任务。

传统的武夷岩茶制作技艺,插上科技的翅膀,将载着武夷茶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安溪]“先锋”转变为“主人”

因茶致富的安溪县,目前有80多万的人口受益于茶产业,直接从事茶产业的就有30多万人口。2007年,安溪茶园总面积50万亩,生产茶叶5.2万吨,约占全国乌龙茶总量的1/3、福建省的1/2。2005年至2007年的3年间,安溪茶业分别实现45亿元、50亿元、57亿元的行业总产值,年增长率达到两位数。农民人均纯收入6435元,其中茶叶收入达3560元,占55%。可以说,茶业已成为安溪最重要的民生产业、富民产业,极大地推动了安溪全县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2002年以来,安溪四进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两度成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首次进入全省经济实力十强县,并成为全省两个“双优”县(市)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安溪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茶业作为安溪县的民生产业和支柱产业,列为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一号工程”,根据茶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提出不同的发展思路,采取不同的发展措施,推动安溪茶业不断发展进步,引领国内茶业界新潮流。

2000年至2002年,安溪县提出“建基地、提品质、拓市场”发展思路,实施著名的“2112”工程,即建设20万亩无公害示范基地、10万亩优质铁观音基地、10万亩绿色食品基地和2万亩有机茶基地,保证茶叶质量卫生、安全、优质,为日后做大做强茶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03年,确立并实施“茶业产业化推进工程”,及时引导安溪茶农走“基地建设规模化、产品加工专业化、质量监督标准化、市场管理规范化、服务保障社会化”之路。大幅度提高茶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2004年,提出“以生态化思维抓茶叶生产、以工业思维抓产业链延伸、以品牌化思维抓市场营销”的发展思路,在茶业产业化的实践上下工夫,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使茶业经济成为农民收入的最主要增长点。

2005年,顺应国际绿色饮品消费潮流,提出“绿色、品牌、诚信、文化”发展思路,创立绿色品牌,坚持诚信立市,丰富文化内涵,促进安溪茶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006年,树立“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新生活”全新兴茶理念,新理念涵盖“生态、健康、文化、品牌、素质”五大工程。2007年,茶业发展着重从四大方面实现突破:一是组织管理上突破;二是产业链延伸上突破;三是品牌自我保护上突破;四是提高茶叶质量上突破。

跨越发展的安溪茶业引起“共振”效应。安溪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包装印刷、机械制造、交通运输、餐饮旅馆、房地产、茶文化旅游等关联行业的发展,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可喜局面,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安溪人固有的传统思想观念,丰富了新时期安溪精神内涵。

如今,安溪茶农不断超越自我,把铁观音茶店开到世界各地,完成由传统茶农向现代茶商的角色蜕变。据统计,安溪人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开设的茶庄、茶店、茶行、茶艺馆达3万多家,在全国各地营销茶叶的安溪人达到10多万人,全国市场占有率从2000年的5%提高到2007年的8%左右,实现了“哪里有茶叶市场,哪里就有安溪人”的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茶叶质检中心主任骆少君认为,安溪茶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茶产业发展的“先锋”。很多做法和经验走在了全国前列。安溪茶产业发展到现在,应该从“先锋”转变为“主人”,要起一个“导航仪”的作用,即引领整个中国茶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此外,安溪还应当对中国茶产业发展起到一个“加油站”的作用,不断为中国茶业的发展提供新动力,注入新活力。

[福鼎]百年珍品的复兴行动

福建是白茶的主产区,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而福建白茶80%产于福鼎。福鼎现有茶园15.6万亩,是全国十大产茶大县(市)和主要的白茶出口基地。2007年,全市茶叶总产量达1.6万吨,实现毛茶产值4.6亿元;茶青价格比上年提高10%~15%,茶叶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15%~20%,全市茶农实现增收1.3亿元,增幅达39.4%;涉茶产业年总产值达12亿元以上,其中白茶产量4000吨,产值达4.66亿元。

在茶业发展中,福鼎市委、市政府坚持正确地处理好 “变与不变”的关系。“不变”的是:始终把“茶业”当作富民牌来打,实施“茶业富民”发展战略;“变”的是:适时转换茶业发展思路,采取打造“福鼎白茶”公共品牌的发展措施,推动全市茶业的不断发展。

为了倡导健康的白茶生产,福鼎在建设生态茶园方面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当地政府部门和茶业企业都非常重视生态茶园的建设。全市现已推广无公害茶园15万亩,建立了1.1万亩的有机茶生产基地、绿色食品认证基地和3.8万亩的无公害认证基地,是全国“三绿”工程茶叶示范县(市)、“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县(市)”。

茶农素质关系茶叶质量。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福鼎每年投入近百万元,分期分批请专家到每个乡镇对茶农进行无公害栽培知识培训,目前已有6000多个茶农接受系统培训,这些人再把所学传授给周边农户。福鼎的每个乡镇都设立茶叶生产指导站,站里配1~2名茶叶技术员,加强科学管理茶园和安全施肥的指导。2007年,福鼎市顺利通过了农业部“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市”验收。目前全市共推广无公害茶园15万亩。在所有农资供应点张贴严禁上市的化肥、农药黑名单,并加强工商检查,依法对出售高残农药的经营网点进行打击。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形式,充分发挥全市21家省市级茶业龙头企业、40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的作用,鼓励它们建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市已建立无机茶叶基地2.8万亩。

福鼎市通过积极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等措施,大大提高了福鼎白茶质量。几年来,福鼎白茶的茶青合格率达到97%以上,福鼎因此被评为2003~2005年度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县。从1998年至今,全市抽检1万多批次茶叶样品,有98.5%批次符合欧盟标准。

[华安]在蜕变中茶香四溢

华安历史上就是漳州的茶叶主产区之一。茶叶作为华安县的一项传统产业,10多年来,县委、县政府根据县情的实际,高度重视茶业发展,提出了“兴茶富民”的发展思路,使全县茶叶栽培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华安茶叶栽培历史悠久,既有“明前茶”,又有“冬片茶”,形成“清香型五季茶”特色。全县现有茶叶总面积达13.5万亩,其中去年冬天今年春天新植茶叶面积达1.5万亩,已成为我国第二大铁观音茶生产基地,预计今年总产1.2万吨,产值可达10亿元。现有5000多家茶叶初制加工厂,50多家精制加工企业,茶叶加工、营销龙头企业20多家,茶叶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培育出了哈龙峰茶业公司、漳州茶叶批发自选总汇、二宜楼茶叶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辐射带动能力较强、集产供销为一体的龙头企业,构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茶产业成为农民增收主渠道,初步构筑产业化格局。

华安铁观音在加工工艺上全面推行空调控温做青制茶技术,使茶叶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华安铁观音”茗茶色香味形俱佳,品质上乘。为提高优质茶知名度,县政府实施了统一品牌的政策,全县统一冠以“华安仙都铁观音”品牌,各企业可以在“华安仙都铁观音”的统一名称下,使用不同的注册商标,扩大了华安县铁观音的知名度。华安县在用地、用电、信贷等方面的扶持,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茶叶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了位于华安仙都的“华仙茶都”为农业部第12批定点专业批发市场;仙都镇和湖林乡建设万亩标准化、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华安“漳州光照人茶业有限公司”通过有机茶生产、加工、产品认证,全县QS认证13家以上,绿色食品认证5家,无公害基地认证2家,申报省级以上名牌产品2个,注册商标26家,省级著名商标1个。

[漳平]大陆阿里山茶香飘两岸

一到漳平,你问人家:“大陆阿里山在哪里?”人人都会告诉你同样一个答案:“永福!”

在漳平,大家都知道,永福是大陆的阿里山。因为那里有从台湾阿里山带来的茶叶,那里还有很多台湾的农民开荒种茶;种茶的台湾人说,永福的气候、土壤、地形跟台湾的阿里山很相似,于是,他们就把这里叫大陆阿里山。这个叫法让漳平人很乐意接受。大陆阿里山这个词就成了时下永福的代名词。

近年来。漳平市充分发挥台商联谊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服务好永福300多个台商个体,通过举办两岸农业交流合作论坛,以台引台,增加民间的往来,使台湾农民创业园成为两岸人民交流的一块热土。

随着漳平市打造“大陆阿里山”各项举措的不断实施,品牌效应日益呈现,“大陆阿里山”的品牌,在台湾农业界形成了很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引起了台湾茶叶界的高度重视,两岸农业特别是茶产业的交流活动频繁升温,加速了创业园高山茶产业的发展。

去年9月,福建省茶叶学会、台湾茶协会在永福举办高山茶产业发展与合作研讨会,海峡两岸茶叶教授、专家对创业园茶产业的发展及两岸茶叶的合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今年漳平应在创业园投资的35家高山茶台商要求,请来专家教授,为台商进行为期一个星期的中级评茶员职业技能培训,100多位台湾农民在参加培训后获得中级评茶员证书,使创业园内台农投资的信心进一步增强。至目前为止。创业园内今年新植高山茶6000亩,新发展花卉基地500亩,新建茶叶加工厂2个,引进资金2000多万元。

农村产业发展范文5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条件与效应

农业生产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由单一分散向产业化转变是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核心所在,其直接结果是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就业人员的减少。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发生的,必须具备一定的生产力条件、市场环境和制度基础。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两类:第一,生产力条件。只有当农业生产技术、农业从业人员技能得到提高,农业生产装备得到改善,在较大的区域空间、较深的层次上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集约化组合,才能使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具备生产力条件。在一个农业技术落后、生产不发达、装备水平差的农业经济体系中,要实现要素的集约化组合是极为困难的。第二,市场环境。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农业产业化,农业生产中的专业分工与协作更加紧密,必须有成熟的市场机制调节不同生产环节、不同层次、不同产业、不同地域空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否则,农业产业化链条不可能延伸,甚至已有的链条会被打断,农业生产发展受到制约。因此,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要求具备相对发达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在尽可能广的范围、尽可能深的层次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三,制度基础。作为农业基础性要素的土地能够成为一种独立的要素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实现土地产权的分离与重组。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不仅将直接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有效增长,而且还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而言,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积极效应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农业生产率迅速提高,产业化程度加深,产业化链条延伸,产业关联度提高。集约化经营最大的特征是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配置和利用,因规模聚集而使效益提高。同时,由于实现农业产业的细分化、高技术化,使农业逐步由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向农产品深加工、贸易一体化方向发展。第二,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数量下降,人均占用农业生产要素增多。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要求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与之匹配,技术、知识要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增强。当人均占用的资源数量增多时,从业人员相对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逐步提高。第三,农业剩余向其他产业转移的同时,其他产业剩余也向农业转移,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实现动态均衡。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必然产生农业剩余,农业剩余除了用于投资外,必然要积极寻找更为有利的投资区域和产业,向外转移。同时,其他产业的要素,为了获取较高的报酬率,在制度、技术、市场许可的条件下,也将流向农业。第四,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业管理体制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集约化经营农业依靠技术进步和产业化经营带来规模效益。在此背景下,农业管理体制必须适应生产方式转变后的农业发展需要,政府通过适当的财政、货币、产业政策对农业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使农业实现可持续增长。

总之,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必须具备必要的生产力、市场和制度条件。同时,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对要素流动、增长方式、产业化进程、人口流动产生积极影响。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契机―清洁能源

由于传统生产方式的粗放型经营、忽视污染等,农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一系列问题,不但影响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进而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农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发展以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为原则的循环农业,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业产业化路子,从而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生态农业为依托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而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中,清洁能源将凸显其重要的纽带作用。

农村清洁能源主要是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如沼气、生物燃料等,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不仅可以缓解农村能源短缺、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减轻环境承载压力,促进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还可以为农村开辟新兴产业(秸杆发电、燃料乙醇等),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条件和保障,进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一,发展清洁能源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农村高质快速发展。我国农业发展不仅受人口、社会资源压力与内在发展动力的不足,农业自身积累有限,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受到诸多限制。农村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节约开支,而且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且通过发展特色循环农业经济实现对农业资源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农村、农民自身的积累,才能促进农业生产方式有效转变。经专家估算,农民种粮的收入大概每亩600元左右,种经济作物约每亩800元,若利用盐碱地、宜农荒地、滩涂等低质地种甜高梁等生物质能源作物,每亩收入可达960-1100元,若生产1亿吨生物质液体燃料,农民每年可增收3500亿元。

第二,发展清洁能源可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农村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把“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有机联系起来,如“四位一体”沼气大棚把种植业、养殖业和能源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养殖业所产生的废弃物转换生成可再生能源沼气和有机肥料,既解决了农村燃料问题,又可以把沼渣加工成有机肥料,用于无公害农产品,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繁荣,不仅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又拓宽了农业生产的范围和空间,促进农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分工与协作模式,为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条件和基础。随着清洁能源不断开发利用,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农业生产的规模和结构从传统的、单一的种植业向种、养、加工、贸易一体化转变,不仅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又可以进一步促进农业交换发展,从而促进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

第三,发展清洁能源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人均资源占有量。农村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使用当地资源和人力、物力,以处理规模化的禽畜养殖场的粪尿为主的“能源环保”生态农业工程逐渐兴起,优化了农业生产投入要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环境的同时又增加了经济效益,这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随着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发展,例如燃具、沼气净化装置、沼气灯、压力仪表等的发展,创造出了更多就业岗位,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对整个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大力开发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肥料、饲料产业,风能、太阳能等农村清洁能源,不仅会促进制造业等行业的经济增长,而且也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又可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渠道,并且随着分工、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市场的不断完善,以市场建设带动城镇建设、以城镇建设促进市场建设,加快小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实现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以清洁能源为依托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途径

一是完善区域型循环农业模式。通过建立健全区域生态整合机制与产业共生机制,完善不同类型农业产业之间的产业链与生态转换关系,促进区域专业化和合理分工,实现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均衡。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差异性,则可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以特色农产品和主导产业为中心,分别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农村产业发展范文6

宁安市农业委员会是宁安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着全市农业综合、协调、指导、管理等职能作用。近年来,宁安市农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主任陈庆军的带领下,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把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作为首要任务,强力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宁安市“一村一品”工作走向全国,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在全省领先,新农村建设实现了“牡丹江市当排头,全省争一流”的工作目标。为宁安市争得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部级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县(市)荣誉称号。

几年前,宁安市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就确定了:“放大特色,规模推进,构造区块经济新格局;政策驱动,项目牵动,构造产业化经营的新优势;务实创新,大胆实践,构造发展现代农业之乡新体制”的工作思路。将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构造南稻北菜、西烟东畜的区块规模经济新格局,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经过几年的努力,“一品村”的建设已初见成效。目前,全市已有种植、养殖、加工、旅游、运输和劳务输出业等初具规模、各具特色的“一品村”106个,占全市总村数的44%,壮大了优势主导产业基地,大幅度促进了农民增收,拉动了全市农村经济快速增长。2008年“一品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0.6亿元,占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2%;“一品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 499元,连续三年实现18%以上增长。

优化环境稳步推进“一品村”建设

宁安市农委按照“构造区块经济新格局和产业化经营新优势”的工作思路,把发展“一品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到乡镇和相关部门的一级考核体系,形成明确的工作导向,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其中,采取一系列扶持措施,为“一品村”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积极稳妥地推进“一品村”建设。

制定政策,引导发展。他们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大对“一品村”建设的扶持力度。对烤烟生产“一品村”实行了特产税,市、乡、村三级按5:3:2比例分成政策,对甜菜生产“一品村”实行了每交售1吨甜菜给予2元奖励的政策,仅这两项,市财政每年平均要拿出200多万元。同时,又组织烟农参加烤烟种植成本保险,财政为此平均每年承担保费20多万元。他们设立了烤烟生产专项防雹基金,投资70多万元增设10门人工增雨防雹高炮和1门车载火箭发射架,增强了全市烤烟“一品村”的防灾能力。在发展肉牛养殖过程中,他们动员全市所有财政供给人员每人存款3 000元,解决了专项贷款规模小的难题。各乡镇也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挤出部分资金扶持烤烟、甜菜、蔬菜及畜牧业“一品村”的发展。

组织帮建,扶持发展。宁安市农委实施了“三个一”工程,即,组织动员了66个机关企事业单位,每个单位扶持1个肉牛养殖专业村、1个烤烟或甜菜生产专业村、援建1栋日光温室或塑料大棚,从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帮建,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截至目前,各帮建单位共投入资金和物资达1 000多万元,援建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100多栋、饲料青贮池120座,无偿为养殖户购置揉草机和铡草机21台,赠送养殖技术光盘1 465张。通过“三个一”工程的强力推动,使被帮建村的优势主导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全市新增了烤烟、甜菜、蔬菜和畜牧业等“一品村”31个。

加大投入,保障发展。近年来,他们每年用于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都在3 000万元左右。启动了总投资1亿多元的30万亩响水灌区续建、桦树川和卧龙河水库的除险加固等骨干工程建设。使依靠三大水系的水稻 “一品村” 灌溉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在组织农民开展“小农水”建设中,通过“打股份井、灌效益田”,全市已打各类机电井1 100眼,建设了8 个节水灌溉示范园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了3.2万亩,促进了“围井经济”和“围水经济”的发展,带动起蔬菜、西瓜甜瓜、食用菌等“一品村”17个。这个农委还通过抓住国家对大型农机具投入补贴的机遇,多元投入,加快农机具更新改造步伐。每年全市投入到农机具更新改造的资金都在1 600万元以上。全市各类农机具保有量达到了5万台套,田间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6%,组建了1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提高了“一品村”及全市的农机化水平。

龙头牵动规模推进“一品村”建设

宁安市农委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龙头企业的建设,确定龙头牵动的发展模式,以龙头带基地,规模推进“一品村”建设。

扶强龙头、主力牵动。他们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不断加大对烤烟、甜菜、优质米、畜牧、蔬菜等五大优势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每年从烤烟、甜菜税收中都拿出5%留给龙头企业用于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以加快企业自身发展。对龙头企业,镜泊湖糖业有限公司每年收购甜菜资金短缺问题,积极采取财政拿一点、协调贷一点等多种渠道筹资方式,确保企业不给农户“打白条”,保护了菜农生产积极性。他们通过扶强龙头企业,带动了 “一品村”52个。

兴建龙头,增力牵动。根据培育后续产业发展需要,宁安市农委积极招商引资兴建新的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整体牵动能力。近年来,相继建设了万寿菊、亚麻、甜葫芦、草原兴发等种养业加工企业, 2007年又引进了鑫鹏肉业和正大实业两大畜牧龙头,全市国家和省、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15家,构建了生猪饲养、肉鸡加工、优质烟叶、绵白糖、响水大米、玉米深加工、甜叶菊加工、对俄果菜出口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这些新兴龙头企业带动了 “一品村”的发展。

挂靠龙头,借力牵动。他们积极挂靠皓月集团等外地龙头企业,通过定单发展“一品村”2个。沙兰镇三块石村同海林农场的甜叶菊加工厂签订了4 500亩的甜叶菊种植合同,使单项纯收入达400多万元,占人均纯收入的70%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甜叶菊生产“一品村”。他们还特别注重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在发展“一品村”中的积极作用,45个专业协会及合作社带起了甜葫芦、洋葱、食用菌等“一品村”50多个。

科技驱动加速推进“一品村”建设

宁安市农委紧紧依靠农业科技和强化农民素质来提高“一品村”发展水平,使之保持旺盛、持久的活力。

因地制宜,按需培训。他们根据 “一品村”科技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将各类培训班办到村屯、办到农民的炕头和地头上。对渤海镇一些技术水平高的水稻生产“一品村”,重点培训两段式育秧生产和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技术。其他一些生产水平相对低的乡村,则重点培训工厂化育秧技术,在洋葱等蔬菜“一品村”推广复套种技术,突出了农业科技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市每年参加培训的干部和农民都在10万人次以上。

科技创新,提质增效。他们树立了兰岗西瓜协会等农业技术创新典型,积极鼓励引导“一品村”进行先进农业技术的创新和示范应用,使其成为标准化生产的样板村。在水稻生产“一品村”重点推广了两段式育秧技术。在蔬菜“一品村”重点推广了无土栽培和茄子嫁接技术。在西瓜甜瓜生产“一品村”重点推广了西瓜和甜瓜嫁接技术。在甜菜生产“一品村”,全部推广纸筒育苗移栽生产技术。2009年,全市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125万亩,取得了明显的提质、增产、增收效果,全市“一品村”平均增产、增收15%~20%。

农村产业发展范文7

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山东省德州市,调研组与当地政府、农业、财政、税务、国土、电力、金融等部门,企业、合作社等进行了两次座谈。总体上看,当地政府对农产品加工业十分重视,整体发展形势较好。以加工业为引领,带动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及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相关服务业联动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拓宽了增收链,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方面,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代表的二产促进农业一产通过二产链接上三产。石家庄市围绕小麦、优质玉米、蔬菜、梨果、大枣、奶业、禽蛋、优质型猪等8个主导产业,积极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2014年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到779.8亿元,居河北省首位;规模生产加工基地68个,销售产值355亿元;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95家;每年新完成加工项目投资40亿元以上;建设有藁城市、鹿泉市、栾城县3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加工园区入驻企业380家。德州市立足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培植了粮油、功能糖、果蔬、调味品、畜产品等10大优势特色加工产业集群,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70家,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1767亿元,比上年增长9.7%;乐陵星光糖液集团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7家企业超过20亿元。

另一方面,以休闲农业为代表的三产促进一产直接链接三产带动二产。石家庄市已建成的休闲观光农业园54个,总投资15.5个亿,园区功能由采摘、观光向休闲、体验、垂钓、农家乐等多功能逐步丰富;德州市共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94个,从业人员400余人,营业收入7.6亿元;两市已初步呈现“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成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体、农民利益的共同体、农耕文化的传承体。

以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推进农业一产向二三产业自然延伸,使农户分享融合发展的成果。座谈中了解到,河北省固安县天绿食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6000多名社员,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社,将土地集中起来,由3家企业带动,开展规模化、现代化种植并进行初加工,使农民在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议价上有了话语权,提高了种植和初加工水平,增加了收入,把增值收益留在了农村、留给了农民。合作社创办者村支书李俊田介绍,通过分红,每家两位60多岁的老人,每人每年可以得到8000元的收入,实现老有所养。德州市临邑县永益合作社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吸纳全村带地入社,加工的小磨香油、石磨面粉、杂粮面条等产品供不应求,整体提升了全村农民的收入水平。

创新金融支持为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融资环境。座谈中了解到,2013年河北省邯郸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金财通”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办法的通知》。市政府每年拿出1亿元资金,要求县级政府出资不低于500万元,按照1∶1比例配套,向邯郸银行存入“金财通”贷款增信保证金,银行以不低于保证金8倍贷款规模,向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贷款。这样,企业不需要抵押和担保,可获得一年期内不超过500万元的贷款,利率上浮不超过30%。据邯郸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闫明海主任介绍,这项创新金融政策实施以来,银行共向208家企业放贷9.151亿元,未出现骗贷、欠息、未按时还贷等现象。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稳定健康发展

调研中,企业和合作社反映了很多问题和困难,主要集中在融资、用地、企业负担等方面。调研组针对这些问题,与政府部门和企业进行了交流探讨,提出应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化认识,把农产品加工业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农产品加工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内容和统计指标体系;整合资源,加大扶持力度,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形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合力。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农业部门可以整合现有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等涉农资金和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等用于扶持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前产后环节同步规划、建设和实施。也可以设立农产品加工业专项资金,采用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企业原料基地、物流配送和技术改造,奖补加工大市、大县和园区。

二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目前,加工企业平均税负约占销售收入的8%-10%,而利润仅为销售收入的3%-5%。加工企业增值税“高征抵扣”,进项税为13%,销项税为17%,4个点不能抵扣,如河北养元智汇饮品有限公司在这4个点上每年多交8000多万元的增值税。应加快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工作,扩大试点行业范围;完善抵扣办法,按销项折算抵扣额度,免除进项税发票核对环节。可以将加工企业所得税实行减半征收,并扩大农产品初加工范围。

三是强化金融服务。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是一次性收购原料常年加工,流动资金压得多,贷款需求迫切;但是由于抵押物有限,企业、合作社贷款特别是季节性收购资金贷款很困难。座谈中了解到,河北省晋州市长城经贸有限公司自建的冷库等设施、定兴县兴达蔬菜合作社自建的交易市场都是由于没有房产证不能抵押,跑了多家银行都没有获得贷款。因此,应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设立农产品收购资金专项贷款,对风险可控、综合回报较高的龙头企业用于季节性收购农产品所需贷款,纳入政策性银行支持范围;商业性贷款在贷款利率方面应给予优惠;扩大抵押物范围,发展以农产品仓单、出口定单、土地经营权、山林权、经济作物和饲养物作为抵押品等多种抵质押方式。

四是完善用地用电用水政策。加工用地是农用地、工用地两不靠,加工企业用地税收少、投资少,一般很难拿到用地指标。初加工享受不到农用电优惠,河北省初加工执行工业用电,长城经贸有限公司储藏保险用电为工业电,每度0.8元多;水费高,企业反映即使按照要求上马了节水设备仍无法享受用水优惠。因此,必须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在确保“基本农田不能动”的前提下,可以将农产品加工用地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鼓励通过厂房加层、老厂改造、内部整理等方法提高土地利用率。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兴办加工企业和加工合作社。建立农产品加工园区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区,引导企业进入园区发展。落实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的价格政策,对于初加工用水、用电、用气、用热参照农用价格执行。

调研组对河北省农业厅成立农产品加工局、山东省农业厅农产品加工局即将挂牌给予了高度肯定,希望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更好地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整体实力

实地走访和座谈中,共与20多家企业、合作社进行了交流。宗锦耀提出,今后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向,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实现“三个转变”,即从规模扩张向转型升级、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产业集群的转变。企业和合作社作为农产品加工业重要的经营主体,应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要在利益分配、产品生产、技术创新、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不断提高自身整体实力,创造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第一,产权清晰化。企业可以通过兼并、重组、参股、联合等方式,促进要素流动和资源整合,与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建立产业联盟,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农户结成风险共担、效益共享,机制灵活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石家庄君乐宝乳业有限公司、河北养元智汇饮品有限公司、山东德州扒鸡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都是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持股,产权清晰,利益直接,激发了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了活力,使企业发展拥有恒久动力。

第二,生产标准化。一流企业定标准,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是合理发展产品品种、组织专业化生产的前提,是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安全的有效途径,是让民众吃得放心、吃得营养、吃得健康的唯一选择。石家庄洛杉奇食品有限公司牵头制定柴鸡生态养殖等3项国家标准,建有国家柴鸡生态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园,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

第三,技术集成化。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适应知识经济、智能化、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食品类加工企业,要以营养、安全、美味、方便、实惠为方向,推动现代生物技术、环境控制技术、工程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同时,在副产物综合利用上,要研发推广一批实用技术,实现节能、减排、清洁、安全、可持续生产。河北纽康恩食品有限公司注重技术创新,生产以紫米、南瓜等多种口味的彩色主食产品,与西北农林大学合作,研发适用于传统主食的专用酵母,留住传统主食“小时候的味道”。临邑禹王植物蛋白有限公司在大豆蛋白生产过程中,利用工业废水设备沼气发电,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山东临邑海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玉米芯为原料加工木糖产品,实现副产物高值化利用。

农村产业发展范文8

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经济中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和结合形式。通常用各业的产值和各业占用的劳动力数在农村经济总产值和农村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来反映。从我国目前农村产业结构状况来看,我国应及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服务产业的比重,增强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优势,增强农村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只有充分发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才可以实现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动力。

 

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一)是农业发展转型,促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已进入绿色经济时期,低碳能源、绿色能源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从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变得非常必要。

 

农村劳动力资源紧张等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提高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动力,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农民收入增加后,要尽量让其在所处区域内消费,改善农村消费不足的问题。科学与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布局,可以保证农业相关生产部门和生产项目之间的资源相互转化,只有充分加强资源的相互转化,才可以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科学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布局,可以改善生态平衡,促进农村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二)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然选择

现阶段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在连年增产的情况下,农民增收缓慢。我国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呈现农林牧副渔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内部以种粮为主,整个农村经济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基本特征。而在农业结构中,农产品多是“大路货”,优质品极少,优质农产品产出率低,名牌产品稀缺;农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区域性结构雷同,地区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再者,由于农业产业加工链短、农产品附加值低;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工业欠发达,严重制约了大量商品性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和销售。只有全面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才能缓和目前农产品难卖、价格下跌的矛盾,才能发挥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扩展农民的就业增收领域,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农村服务业发展薄弱

在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很小,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重心仍然在城市,城市经济发展造成了诸多负面问题,如人口压力过大、逆城市化发展困境、城市污染等。农村大多数劳动力都会选择进城打工,就算每个月1000多元工资也不愿意回农村种地,原因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比例较低,就算种地赚到了一些钱,可是消费成为难题,比如医院、学校、交通等公共设施严重缺乏。

 

(二)农民与市民收入差距拉大

农民在农村工作简单,种植业、养殖业及其他具有经济价值的农村经济项目还未得到全面发展,农民只能享受到劳动价值中10%的收益,引起农民的不满和心理失衡,对农村的生活存在抵触情绪。

 

农民进城打工虽然很辛苦,获得的收入不是很多,但能享受到城市的便利,所以对城市生活非常向往。如果不能改善农民收入过低的问题,不能改变市民与农民的贫富差距问题,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就永远无法得到解决。

 

(三)农村经济发展欠缺金融支持

金融政策不健全造成农村经济发展资金匮乏,资金匮乏是农村经济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欠缺有力的资金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无法解决的难题,比如农村还没有全面、系统化的贷款管理制度,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业发展银行也未开启针对性的小额贷款,贷款项目存在很多障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性难以提高。

 

(四)农村科技投入力度较低,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村三大产业的发展都欠缺一定的资金和科学技术的投入。农业发展科学技术投入较少,造成了农村生产产能下降,农业产品经济收益降低,农业产品的绿色化标准和质量不高。农村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是因为农业服务业比重较小,不能合理地开发农村服务业资源。

 

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思路

(一)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

调整我国农村产业结构,需要转变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加强农村产业结构科学化建设,提高农村产业结构中服务产业的比例,改善农村产业结构。 

通过增加农村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例,可以扩大其规模,增加其就业人数,解决农村居民就业和增收问题。农村服务产业比重的上升,可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不足,农村经济发展中可以提高服务产业发展比例,从而推动农村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链的发展动力。通过增加农村产业结构中服务产业的占比,改善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增加服务业的发展比重可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二)注重增加农民收入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农民收入问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农村产业结构不均衡的一个联动性的关键点。政府应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中的不均衡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经济环境。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费改税工作进程。尽快将农村费改税工作由点到面全面铺开,杜绝乱收费行为给农民带来的额外负担,为增加农民收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注重金融服务业发展

利用金融服务的开放性和鼓励政策支持服务产业,加快服务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农民创业资金贷款、合作组织建立资金贷款、农作物贷款中给予更多的照顾,放宽还款限制,改变资金不足和发展受阻的现状。另外,加强金融资金与外国资本的链接,通过中外合资办企业,吸引外资开发旅游项目,利用外资开发自然资源。利用发展起来的资本优势建立一定的服务业培训机构,大力培训农民人才,提高农民的素质,改善农民的经营管理思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农村产业发展范文9

[关键词] 农村文化 创意产业 发展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26-01

文化创意产业不受地域的限制,不仅在城市发展迅速,在农村也得到了发展的空间。文化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解决了许多的就业难题。在美国,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主导力量。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是一个农村人口占60%的农业大区域,农村文化创意这一新兴的产业,成为了农村新经济新的突破口,成为农村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途径,成为培养新一代中国农民的重要支柱。

一、良好的文化政策优势

乌鲁木齐市在经济不断加快发展的情况下,已经开始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了实现打造经济强市和文化强市这两大目标,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提高大,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在政策和经费上努力为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保障。而且,国家也十分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十期间,我国确定了农村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到2015年将基本实现各个基层都有自己的文化站。政府的其他惠农政策也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在农村举办的百日文化广场等活动给农村人学习科学、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一些对农村文化方面的补贴也对农民学习文化起到关键作用,这些都是国家关心农村文化发展的体现。

二、农村信息化发展

促进农村信息化发展,培养新一代中国农民,营造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氛围,建立农村互联网,让村民都有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在网上获得信息;使农村居民学会在网络上传播当地文化,塑造文化品牌,开拓外界文化市场。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加快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村居民素质的双赢作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民文化素质的增强,是发展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前提条件。农村信息化得到大力发展,营造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宽松氛围。农村信息化不仅开拓了村民的眼界,也改变了当代农民的思考方式,通过网络农民可以更加直接的了解日益变化的世界,从而了解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和发展的前景,用新的思维方式,不断改变当地发展路径,这样才能开拓出更多的潜在文化市场。

三、转变观念,增强创意意识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为文化市场开辟更大的空间。米东区农村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其潜在的市场无法估量,这是当地发展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目前米东区的农村文化资源发掘不够深入,认识不到位,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同时,米东区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原始阶段,还需不断的探索,其主要原因在于:

1.很大一部分村领导的思想没有解放,没有认识到文化也是一种推动农村发展的力量,而文化创意产业的效能也被许多人忽视,这种思想的局限性造成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缓慢,如果想进一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解放思想,吸收一些先进的理念。

2.不重视自身特点,没有因材施教,完全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米东区虽然乡村文化底蕴深厚,但是有的地区有的还存在一些限制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因素,如交通不畅、经济落后、资金短缺、土地不集中,同时还存在农民收入较低、城市与乡村差距大等问题。乌鲁木齐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领导要提高职业修养,为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给予政策的优惠,创造一切有利条,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

四、充分挖掘和整合农村丰富的文化资源,树立品牌意识

要开发米东区的地理人文特色和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文化创意的新农村。乌鲁木齐各县,各乡,各村具有不同的乡土人情和农村文化资源,我们要因地制宜,取长补短,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积极调研米东区农村文化资源现状,创造一个特色鲜明、独树一帜的文化创意品牌。为了改变米东区农村文化发展的格局,突破现有模式,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我们可利用米东区农村文化中人文景观、民风民俗、生态农业、地域特色旅游、乡村风情探索、农家乐等特有资源,打造属于米东区的特色农村文化创意产业,以此帮助村民提高收入,使大家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努力打造农村文化品牌,发挥艺术的商业经济价值

在如今的社会,文化产业的头牌军是文艺。米东区农村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艺术种类,各具特色,相互彰显。但是传统思想和思维方式限制了这些艺术的发展,这此艺术还未发挥出它的潜力,这急待我们加大精力的投入来整合这些资源,加快米东区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比少数民族民歌舞、民间曲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花样繁多。据记载,目前主流的米东区当地的地方舞艺就有几十种。因此想要打造好米东区的乡村文艺品牌,首先得延续文艺的传统方式,其次也促使艺术发挥的市场价值和文化艺术的魅力。成功打造农村文化创意品牌至关重要,好的品牌会名声大震,继而带来好的经济效益。

六、结论

总之,研究米东区农村文化创意产业为米东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及其相关的理论基础,为米东区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不一样的思考方式。有利于实现米东区地域特色和农村文化资源的发展和发挥。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具有米东区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步伐。加强以人为本的观念,让农民成为主体,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让村民在愉悦的环境下潜移默化的接受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为未来米东区的发展指明道路。发展中应该结合经济的发展,是经济发展更加生态,更加和谐,更加快速,十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指示,我们应该坚定不移的在党的指导下,发展好农村文化创意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振鹏. 我国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初探[J]. 华东经济管理,2013,02:62-67.

农村产业发展范文10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改革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6)10-0052-03

作者简介:沈成宏(1954- ),江苏滨海人,中共盐城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和文化学。

从20世纪90年代起,现代文化产业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从美国、加拿大到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再到亚洲的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风起云涌般地席卷全球,并超越了传统产业,呈现出朝阳产业的朝气和新兴产业的活力。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中,明确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动力来自于改革,运用市场化手段整合挖掘农村文化资源,繁荣农村文化,发展文化生产力最有效的途径便是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农村文化产业在我国是指县、乡(镇)、村行政区域内的文化产业。它既具有大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普遍属性,而又具有其独特性。第一,是其市场化的特点。农村文化产业必须依法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第二,文化产品资源体现乡土特质和区域特色;第三,农村文化产业的主体是农民,阵地在农村;第四,农村文化产业创造的文化生产力来自农村又发展农村;第五,农村文化产业经营的产品以具有地方历史传承特色的文艺演出、民间工艺、农业生态、自然生态旅游等为主要内容。

一、发展农村文化产业[JZ]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不仅可以繁荣丰富农村文化,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也可以创造出巨大的文化生产力,促进农村的发展,而这种发展,真正表现为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内在地全面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第一,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与科学发展观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达到五个统筹。其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注重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求,也注重满足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需求。这本身就富有深刻的文化蕴涵,是一种超越自然生存状态的高层次的追求。我国有八亿农民,生活在经济文化相对贫乏的农村,经济的落后导致文化的短缺,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的低下又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建设农村文化,依靠政府的力量十分有限,只有动员社会的力量发展文化产业,才是见效快,可持续的长远发展战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文以人兴,事在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奋斗的宏伟目标,不解决农民的素质问题,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只能是空中楼阁,不可企得。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既可以锻炼农民,又可以培养农民;既可以创造文化,又可以使农民享受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到科学发展的优化选择。

第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可以创造更高的文化生产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经济支撑。文化生产力的观念表明,文化是一种生产,而且是一种大规模的社会生产,这种社会生产进入经济领域,以产业的形式出现的时候就成为文化产业。当代文化生产已经日益成为一种规模宏大的内容丰富的社会化大生产,从文化品位,精神需要,意识心理等方面看,文化产业不断促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抵挡的趋势。农村的经济力量较为薄弱,抓住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这个重要机遇就可能极大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这在我国成功的经验很多,例如苏州的江南古镇周庄、同里的旅游产业,江西婺源县紫阳镇乡土艺术产业,都已成为重要的经济来源。

第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保持和发扬我国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延续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一个文化古国,传统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文化汗牛充栋。广袤的农村是民族文化的巨大宝库,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就是以农村为阵地,以乡土为资源,以民族区域为特色,以历史文化的厚度为蕴涵,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精神的中华文化,充分体现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性和多层次性,雅俗共赏,百花齐放,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中的主导作用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综观文化产业走在世界前列的发达国家,政府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尤其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更需要各级政府充分正确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将是农村文化产业能否健康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技文化支撑以及增强农村经济实力的关键之点。

第一,政府要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政策保证。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是农村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的政策法规体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导向,创造农村文化产业的优良环境,是政府履行对文化产业公共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政府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度、导向、规范及管理措施等,最终体现在政策法规之中,政府管理和引导农村文化产业之目的、依据及手段的合理性,最终也要体现在政策法规之中。文化产业是通过市场化进行运作的,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法治经济。政府的政策法规为农村文化产业提供公平规范竞争发展的市场环境。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虽然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发展的具有改革意义的政策,但对文化产业包括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法规还很缺乏,尚有待完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就意味着对一种新的制度形态、法律文化和政策系统的全面接受,并按照世贸组织的原则和精神重构自己的制度形态、法律文化和政策系统。中国政府应当制定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构建与世贸规则相适应且又符合本国国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文化管理与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第二,政府要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人才支撑。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中,人才的作业越来越突出,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文化产业有人将之誉为“创意产业”,人才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农村,不仅是经济的洼地,也是文化的薄弱环节,人力资源相当匮乏,在农村发展文化产业这种高技术含量,先进经营理念的新兴产业,最大的制约依然是难以突破人才的瓶颈。为此,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千方百计为农村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这是政府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首先要重视农村有文化专长的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农村经过20多年改革和发展,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有较强的市场意识,有较高的经营和管理能力的人才对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这些致富能人仍将发挥骨干力量。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中,一定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善于在农民中间发现人才,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坚持邓小平“猫论”的观点,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其次是加强对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培训农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对创建农村文化产业,继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将培养农村文化经纪人作为培养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的重要内容,鼓励独立的文化经纪人的自我发展。改善文化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供求结构,为建成比较完整的农村文化市场体系创立一支经纪人队伍。再次,挖掘一批民间的工艺大师,这些民间工艺大师生长在乡村,汲取民族传统文化的营养,承传先辈的文化工艺技术,结合现代科技,使传统工艺融汇了现代技艺和时代精神,是农村文化产业宝贵的人才资源和产品资源,要认真挖掘开发,采取有效的方法使这种特别的人才成为农村文化产业的优势。

第三,政府要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投融资支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走专市场化的道路,努力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改变农村文化产业的投入方式,由政府计划拨款为产业需求型贷款投资。在使用财政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的同时,政府也应向农村文化产业投资,并实现国有资本的扩张增值。政府应以WTO的规则,积极引进国外资本和发达地区的资本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同时政府还可以运用政策杠杆为农村文化产业间接融资,如建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开征文化发展建设税,发行文化资金,以“创业投资基金”的运作方式,开辟农村文化产业的资金市场。

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基本途径

文化产业是当代人类社会新的财富的创造形态,并以其产生的巨大乘数效应倍受世界关注,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弱势,难以使农村文化产业呈强势之态,但并不等于说我国农村可以不发展文化产业或放慢步伐。恰恰相反,抓住机遇,知难而上,乘势而为,不失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关键在于路径的正确选择。

第一,实施资源开发整合战略,形成农村文化产业的综合优势。我国农村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各有其不同的文化资源,但有的年代久远、濒临绝迹,亟待抢救;有的比较单一、分散,难以形成产业,有的需要有意识地开发、培育。因此要充分开发,认真整合,使之成为名实相符的产业。比如说民俗风情、农业生态、传统工艺、绿色生态餐饮等已经成为文化旅游产业中融为一体的系列产品,值得借鉴。江西婺源将朱子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等九种民间艺术进行整合,形成了综合文化的影响力就是开发整合农村文化资源的成功范例。

整合农村文化资源还要善于拉长产业链条,营造产业优势。一是要把分散的文化产品、文化行业组合起来;二是把不同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品牌,形成一个整体,造成产业开发的优势;三是将文化与农业产业组合起来,形成旅游观光农业、文化休闲农业等等。

第二,实施品牌战略,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之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一定要有品牌意识,着力打造知名品牌,塑造良好形象,从而带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增长。鲜为人知的平遥古城因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身价陡增,门票收入由申报前的年18万元猛增到500万元。这就是品牌的效应。浙江仙居的“花灯”、河北蔚县的“剪纸”、天津的“杨柳青年画”等等,都是中国具有品牌效应的民间艺术之乡,如充分发挥其品牌效应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作用。

农村产业发展范文11

[关键词] 农村文化 创意产业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002-01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与创意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而农村文化,当前的创意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文化创意不仅仅要局限于指定的产业门类,现实作用有效推动社会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创新。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与农村生活、生产、资源的有机结合,努力创新农村发展模式,打造具有现代化特色的农村文化发展体系。

一、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驱动力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文化资源、文化资本、市场需求以及资金流动来作为支撑。文化创意产业要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及政府相关政策作为支撑,才能最终实现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以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文化资源通过创意开发想市场价值转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须找到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1.驱动力类型

1.1政府主导型

政府主导也就是政府率先在农村见了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并且提供一定的惠民政策,再以招商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投资,将农村传统的产业体系改善,在技术上创新,形成新的产业型态,将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方式进行有效扩展。

例如:浙江省遂昌县应村乡,最近几年,当地政府对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进行了一定的改善,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逐步形成了政府重视、部分实施、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并且以各种惠民政策招商投资。

1.2需求引发型

需求引发是城乡之间需求与收入水平上的差异性为诱因,在市场的需求与价格机制的相互作用下而形成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当前,这类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前景并不是很可观,并没有得到政府的太多的支持或者干预,甚至没有大量资金的注入,一般是依靠市场调节,而存在的自由发展状态。

例如:我们较为熟悉的“农家乐”乡村休闲娱乐项目。随着城市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加之各种压力与私家车的普及,广大人群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放松。而离市区较近的农村可以凭借交通方面的优势与自然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花圃、果园以及农家庭院等等基础设施的优势,开放了各种各样的消费项目,进行一定的农村文化创意发展项目。由于,这些项目大多数都是通过就地取材的方式来经营,能良好控制成本,有助于城市与农村居民在思想观念上的交流,推动新农村建设。

2.驱动力的选择

从上述驱动力类型的分析来看,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首先需要对当地的资源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掌握,并合理规划寻找突破口。因此,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应该要立足于自身资源与优秀条件之上,并遵循相关的原则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1系统原则

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文化资源、社会资本、资金、市场等等这些要素发挥着不用的作用,但是这些要素必须相辅相成。这个一个整体的系统,任何要素一旦脱离系统,就不会再有对应的功能。农村文化基础设置、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创意人才以及现代管理理念的缺乏,导致农村文化资源开发不够彻底,很难打造成具有特色的文化精品。农场文化创意发展主要手段是整合,即是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与梳理,寻找农村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积极争取政府政策资源,为农村文化产业化发展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一个系统的问题,要对相关发展因素进行有效的整合,才能将农村文化产业整体的价值提升起来。

2.2适宜原则

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驱动力来源于区域资源要素的支持资源转化型的重点是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产业内容与文化资源内涵必须实现一脉相承。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驱动力的选择实际就是资源要素禀赋现实条件的选择。我国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差异化明显,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式和产业内容上不能生搬硬套或模仿复制,而应该以本地优势资源为依托,以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率为重点,选择与区域自然和社会条件相匹配的发展路径。

二、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规制思路

1.优化环境,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需要建立完善的政策、资金、技术、物流、信息等支持体系。地方政府应当发挥行政管理职能,创设有利于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组织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政策、法律、市场环境和优越的投融资环境,鼓励和吸引各级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进入产业发展领域。充分利用技术服务机构,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2.开拓思路,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的发展过程是农民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农村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的过程。农民是农村人力资源的主要构成,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导力量,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农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激励农民在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全面更新农村社会面貌的有效手段。农村从不缺少优秀的民间艺术家和创意人才,农民有发展文化的能力,完全可以成为农村文化的建设者和受益者。政府应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适应农村现代化需要的培训机制。

总之,文化创意产业是当前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在人的创意支撑下,结合高科技技术队文化资源进行研究与提炼的过程,从而形成的产业形式。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能推动新农村的建设,改变农村形象,给予农村经济社会下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农村产业发展范文12

[关键词] 农村经济 产业机构 支持与调整

[中图分类号] F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027-01

在中国,各大乡村与城镇的金融建设都经历着各自的特点,农村在经济方面的增长也显现出不一样的特色,但是在一个长达几个世纪的发展时间上来看,这些因素还是在不断的改变中体现着浓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式。本文就是根据农村不同的经济增长情况与发展阶段把其分为几个主要的并且不同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用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对农村的发展情况进行一个梳理,并把资本积累、提升技术效率与升级调整产业结构为出发点对农村经济的运行状况有一个升级与改造。除了上述的内容外,还会以农村金融的发展特色为出发点,把与农村有关的金融机构进行一个基本的剖析,根据此为中国近代的金融特点进行总结与展望,让变革真正的实行起来,把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态势呈现出来,找到真正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1 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1.1 农村投资方式的限制

农村经济的主要回报就是出卖农业产品,而目前在我国农业产品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存在较大的剪刀差,让农民的负担不减反增,使他们的收入大部分还是用来取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但是受到农村资金大量流失的影响,农村的资本积累在迅速的降低着。在我国经济计划的体制下,以对新农村的建设为基础去鼓励农村经济的上升,提出了很多像反哺农业、反哺农村等的发展战略,容农民们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财政与金融的大力支持。但在这样一个运行基础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也就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在固定资产方面的差距,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比例差距在逐渐的拉大,就最近几年的情况来说这种差距依然在迅速的提高与加大。所以,无论是农村的集体经济还是居民个人的财富,其在整个国家的投资比例上还是在持续的走低着,看着就让人揪心。

1.2 农村吸引投资的优势不明显

对于农村来说,其吸收资本的能力会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经济的走势,甚至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产生影响,与二者的关系呈现正相关的态势,对国民经济的正向作用很大,但从最近几年的发展上来看,农村的经济吸引力并没有高于城市,其吸收资金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样的情况是一种资金被限制的体现,更是对农村客观环境的一种反应,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农村的经济仍然缺少吸引投资的动力与资金被利用的良好环境。就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资金的匮乏已经成为了不可磨灭的事实,农村的经济发展已然处在一个比较低级的水平上,甚至会低于社会的平均值。所以,之后的工作重点就是把农村积累资金的方式进行弱化,把其作用降到最低,有必要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农村资本的积累方式进行转变。

2 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方法

2.1 加强农村金融合作的力度

在商业银行非农化的今天,应该可以说其在农村的角色已经逐渐的被人们淡忘了,基本上大家都已经默认了这样的现实,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重视起商业银行对农村的作用,对其作用进行一定的探索。因此,可以研究出一个具有监测、预算与评估机制的制度,在保证商业银行提供农村服务的基础上为农民更好的服务,并保证足够的农村服务网点,可以通过把资金投入到非农产业的方式对农村经济进行改变,并且重视对三农的投资问题。为了达到提高农村经济的目的,要通过释放一定数量的有央行直接发行的债券去提供给农民的方式对农村资金进行有效的利用,还可以通过把原本的存款的一部分贷给在农村有一定权威的金融机构以及小额贷款机构方式进行,这些都是有效的可行的方式。

2.2 积极的培养农村专业银行机构人才

商业银行是一种纯商业性质的金融服务类机构,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股份支持势必会缺乏给农村房贷的能力与动力。想要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就要在人力资源足够的条件下进行,让农村各金融机构能够准确把握自己的内部资金,通过各种方式发挥合作的效用,把农村的经济基础留下来,以便更好的利用它。

小结

综上所述,为了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有必要对农村的金融机构做功课,把新型的商业组织的力量用在三农服务上,政府有关部门要通过对社区、中小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的控制,做好对农户、各企业等核心客户的安排与统筹工作,努力的为传统农户、个体工商户、转型农户以及各类企业的更好的提供各种类型的金融服务,以此为基础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