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本主义学习观

人本主义学习观

时间:2023-06-04 10:48:19

人本主义学习观

第1篇

摘 要:传统教学认为外语学习的意义在于语言本身,严重影响了学习者外语水平的提高,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而笔者认为语言学习更在于语言教学之外的学习策略和自主精神的培养,西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人的潜能,和谐气氛、学习策略以及人的情感在学习中的用。它的基本观点对我国外语教育改革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本主义;外语教学;教育改革;启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心理学流派之一,它倡导的 “以人为本,人格深化” 的思想以及自我实现理论,对于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教育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这就对只注重学科知识教学的传统教育目标提出了挑战,主张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教师为学生而教,人本主义教育教学的基本观点对我国教育教学具有启示性和指导意义。

一、 人本主义学习论的主要观点

1.意义学习的学习观意义学习是罗杰斯提出的学习观的核心和根本。罗杰斯把学习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似于心理学上的无义音节学习,这是一种机械式的学习方式,效率很低;另一种是意义学习,指那种不仅涉及事实累积的学习,而且是指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为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2.教育要研究、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

这是根据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提出的教育观点。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类,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对于自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从一定意义上说,马斯洛认为教育的职能和目的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从而达到他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

3.教育要培养创造型人才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提出,教育要培养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富有创造性。因此,教育必须进行创造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马斯洛说,“伟大的作品不仅要求思想的闪光、灵感、高峰体验,而且也要求艰苦的劳动,长期的训练……”,即创造潜能的充分实现需要长期教育的开发和培养。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关键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人格,因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人格……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发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

4.教育要以人为中心

罗杰斯把“患者中心疗法”运用到教育领域,主张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在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前提下,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1)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变化;教师和学生共同承担学习责任,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条件,帮助学生学会自我选择、自我发展和自我学习。(2)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全面的能力,“能够使自己的有机体表现出最恰当和有效的功能”。(3)教学过程是学生自由学习、自我选择并学会主动承担责任的过程。教师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还要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自己潜力的能力”。

二、 人本主义学习观对我国外语教育改革的启示 我国目前正围绕着素质教育进行全面的外语教育改革, 外语教学过程中应吸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 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理解、 关心、 尊重和帮助学习者,培养良好的情感,将语言教学与学习者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增进师生间和谐的关系, 更好地促进语言学习。笔者认为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无论是对我们教学的多个方面均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一) 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突出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意识和情感因素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语言教学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健康的人生观, 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我国的英语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第一条明确提出: 要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我国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充分吸收和运用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突出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新课程改革以来, 我们试图改革传统外语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 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强调个人情感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 学习者既有认知和思维能力, 也有对认知思维起促进或阻碍作用的情感要求,并不是毫无情感特征的装纳知识的容器。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一种内在心理倾向, 学生一旦对英语发生了兴趣,会把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在学习的对象上, 愉快主动地探究英语的魅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了解学习者的心理和体力因素,理解、 关心、 尊重和帮助学习者,尽量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三) 发展学生的自我潜能, 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主张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加以接受,把学生作为具有各种感情的一个尚未完美的人来看待, 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过程。教师最富有意义的角色是助产士与催化剂,教师应由衷地相信学生有潜在的能力, 注重发挥学生的潜力。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学好英语的无限潜能, 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发现他们自身的潜能并通过各种渠道将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学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主张教育目标应该是促进学习和变化, 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外语教学不能停留在机械仿句型操练段,而要在句型操练、积累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外语进行交际活动。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学而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的内容。

(五) 加强师生互动,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 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师生关系。 罗杰斯认为教师必备的态度品质是: 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 自身表现应表里如一;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 重视他们的情感和意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口语训练是师生互动的重要途径,在师生交流中, 要加强目的语文化的传授,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使学生有更多的自由表达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机会,降低学生口语交际的不良感觉,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玉琨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51~80.

[2] 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6:71~931

[3] 靳玉乐.论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新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4).

[4] 毛亚庆.试论人本主义的教育图景[J].西南师范大学

[5] 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报(哲社版),1997,(6).

[6] 张庆辉.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安康师专学报,2005,(2).

[7] 曾城,姚成建.人本主义教学观对我国教育教学的启示和指导[J].成人教育,2005,(2).

[8] 薛斌.罗杰斯的“非指导性”理论对研究性学习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5,(9).

[9] 从爱玲.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评述[J].甘肃高师学报,2003,(6).

第2篇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学习观; 马克思主义; 学习型政党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1-0035-04

当代中国共产党的学习观,是指以邓小平、、等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为何学习、怎样学习”这一学习观的基本问题而展开的一系列思想观点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学习观的阶段性理论成果。当代中国共产党总是坚持以科学的学习观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取得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这一总体进程既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过程,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的阶段性,也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成果,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学习理念是学习中坚持的价值理念。学习理念的先进与否,直接决定着学习的成效。[1]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科学的学习观指导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宝贵经验给予必要的历史考察和逻辑梳理,旨在树立一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观,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提供科学的学习观指导。

一、当代中国共产党总是坚持以科学的学习观为指导,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过程中整体向前推进着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体现了指导思想的一脉相承

任何学习与实践都有着自身的理论基础,指导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学习与实践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个宏大的理论体系。首先,就理论传承而言,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包括其中,并构成中国共产党学习观的两大理论成果。其次,就中国共产党学习观的“两大成果”而言,可区分为基础理论与创新理论。这种区分是相对的。相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观是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基础理论;相对于思想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创新理论,思想是基础理论。再次,就当代中国共产党学习观的“三大成果”而言,也可区分为基础理论与创新理论。这种区分也是相对的。相对于邓小平理论而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创新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基础理论。按照这个逻辑,当代中国共产党学习与实践的指导思想内涵着基础理论与创新理论的有机统一。

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都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得到新的发展。列宁主义就是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人也总是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要求,不断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就是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就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学习观发展的三个阶段性理论成果,在认识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上都是马克思主义的,而得出的结论都是解决当代中国改革和发展问题的,体现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在理论渊源上是一脉相承的。正如邓小平所说,“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责任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2]当代中国共产党总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过程中整体向前推进着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体现了指导思想的一脉相承。

二、当代中国共产党总是坚持以科学的学习观为指导,在不断探索和回答“三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化和丰富对“三大规律”认识的过程中整体向前推进着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体现了理论主题的一脉相承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走向,也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和不懈追求。由于多种原因,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曾失去了通过资本主义道路走向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可能,也曾丧失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走向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时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使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通往现代化的新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主题,也必然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学习观形成、发展和完善所不能偏离的主题。在科学的学习观指导下,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主题,当代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三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从整体上不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开创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首先破解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面对的首要理论和实际问题。邓小平紧紧抓住这个基本问题,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等重大思想,从而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这一基本问题。紧密结合时展的新形势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追求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有机统一起来所形成的理论成果,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准确把握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的世界的巨大变化和我国的深刻变革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从而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形成了更加系统的认识。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捍卫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解决好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面对的又一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的问题,对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3]同志深刻分析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把握党的历史方位,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对在长期执政、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21世纪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明确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面对的又一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更是当代中国的主题。邓小平理论高度关注发展问题,明确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并科学谋划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等问题。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性质、党的执政理念联系起来,明确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通过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三、当代中国共产党总是坚持以科学的学习观为指导,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中整体向前推进着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体现了理论品质的一脉相承

当代中国共产党学习观的形成和发展,始终贯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灵魂和精髓。也就是说,当代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学习观指导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中,当代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发展,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吸取,对中国国情和时代主题的认识和判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拓展,对建设、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新认识和新实践,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实事求是为准则的。正是依靠和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当代中国共产党的学习观才能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能突破陈规,才能在排除各种错误倾向干扰的同时又能吸取各种失误的教训,从而不断解决新课题,实现新突破,开拓新境界,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丰富和发展。因此邓小平当年理直气壮地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4]把握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才能更好地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历史联系,才能更好地把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把握当代中国共产党学习观的历史和逻辑。总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是贯穿当代中国共产党学习观的灵魂和精髓,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学习观指导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精神。

四、当代中国共产党总是坚持以科学的学习观为指导,在坚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立论依据的过程中整体向前推进着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体现了理论基点的一脉相承

在当代中国,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就是要搞清楚社会发展阶段问题。邓小平曾指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5]进一步指出:“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这样做,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在脚踏实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广大人民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6]强调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7]。“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8]

当代中国共产党的学习观是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总结性地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9]是在这样一个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当代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对执政党建设问题、对发展问题的统一认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立论基础,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既没有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没有落后于时代,又没有超越阶段,从而形成了一脉相承的科学的学习观。

五、当代中国共产党总是坚持以科学的学习观为指导,在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整体向前推进着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体现了理论目标的一脉相承

以人为本,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必然要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愿。以人为本,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以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进一步明确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每一个群众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人,不能再以阶级来定性;群体,也不宜再以阶级划分来界定亲疏远近。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利益矛盾,要用制度和机制去调节;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要用民主法治的方式去解决。把人从阶级的视野中剥离出来,把矛盾从斗争的思维中提升出来,是以人为本的深刻意义所在。

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人民群众的愿望,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学习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关于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的说法,都是着眼于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10]也特别强调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11]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学习观指导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所共有的价值取向。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当代中国共产党的学习观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因而是整体性的。说与时俱进,是说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都坚持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不满足已有的认识,不固守已有的理论,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鲜经验,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都作出了各自的独特贡献。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学习观发展的阶段性理论成果,既继承和捍卫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又创建并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它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并引领我们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从而奠定了它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世纪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既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上是继往与开来、坚持与发展的统一,也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一句话,当代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以科学的学习观指导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历史经验,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的阶段性,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

参考文献

[1]张岩青.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110-112.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1.

[3][4][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6,143,312.

[6]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

[7]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01).

[8][9]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第3篇

党的十吹响了新时代奋进的号角,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全面详备地提出了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内容、方法、规划和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党的十报告中强调指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二十四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二、如何立足本职工作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

(一)坚定信念,明确指导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我们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始终不渝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华民族积淀深厚的优秀思想文化及精神世界的综合反映,是一个民族净化灵魂走向卓越的重要图解,我们应当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不但要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需要在工作、生活中体现,要真学、真信、真用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并不断循环往复,才能获得坚定信念,不断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坚定信念,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认识,在实践中坚定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永不动摇。

(二)加强学习,持之以恒

学习是一个人终生的需要,每位党员都要注重遵循学习规律,立足个人,积极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的方法和路径。

一是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不断更新学习党的知识和党建理论;只有熟练地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才能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才能透过现象抓本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二是学习方法的灵活性。时代的飞速发展,要求党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拓展创新学习的内容、方式、载体、渠道、平台、阵地,积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加强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学习教育网络,建立健全学习型党组织。

三是学习目的的实践性。学习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实践,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务求实效。每位党员从自身做起,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方法和工作技巧,推动本职岗位的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头脑,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三)提高素质,凝聚力量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弘扬,国民素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判断是非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的原则与标准,它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生命之魂,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不仅具有凝聚民心、引领社会文化思潮的功能,也具有引导国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功能。因此,要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不仅要重视学习和提高自身理论素养,而且要不断增强党性锻炼,塑造自身的人格形象,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有踏实肯干的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刚正不阿的人格品行。在任何情况下不阿谀奉承,不趋炎附势,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摒弃个人主义的影响,摆脱名利的束缚,勤政廉洁,在“廉”字上练内功,在“勤”字上下苦功,在”慎”字上常清醒,人人讲公德、知荣辱、明礼仪、守诚信、有爱心、做奉献、促和谐,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效仿榜样,近朱者赤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向各类先进人物学习,从他们身上找到具体的学习切入点,潜移默化。

学习英雄人物。英雄人物是我们的楷模,我们要向各种英雄人物学习。

学习道德模范。从2007年开始,每两年评选一次全国道德模范,分为助人为乐模范、见义勇为模范、诚实守信模范、敬业奉献模范、孝老爱亲模范五类,到2013年,已评选表彰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这些道德模范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身边典型。要向本地、本单位的先进模范人物学习,让我们学有方向,赶有目标。

(五)积极实践,促进转化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具体融入到日常工作、生产、生活之中,外化于行,转化为实际行动。

融入六大建设。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政策、制度,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导向、利益导向和体制机制。

融入执法司法。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到依法治国的实践中,落实到执法、司法、普法等方面,用法律的权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我们的自觉追求和行动。

融入规章制度。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落实到各项规章制度之中,各个行业、社会各方面要结合各自职能,建立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规章制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制度化。融入行为规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等行为准则之中,使之成为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融入文明创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充分发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的示范作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个人谋幸福、为社会促和谐、为国家作贡献的过程中提升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第4篇

【关键词】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涵义和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最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几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二、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念即将形成,但还未成型,仍然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思想活跃,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因此,在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的形势下,教育和引导他们牢记“八荣八耻”,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正确认识复杂的社会问题,避免出现不以荣为荣、不以耻为耻、甚至以耻为荣的现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

2001年9月,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学习和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提升道德素质和境界的重要途径。因此,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3.有利于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成长成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共同理想,既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也为大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提供了动力支持。

三、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与方法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完整、严密、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青年大学生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明确当今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辨方向。

2.明确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需要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有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而奋斗。

3.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发愤图强、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

4.牢记“八荣八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之于社会,就如同眼睛之于人类。没有眼睛的人容易迷失方向,没有荣辱观的社会必定失去价值导向。青年大学生只有牢记“八荣八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在社会实践中避免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现象,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为实现人生价值打下良好的基础,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5.投身社会实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投身于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更好地了解国情和民情,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通过社会实践,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明荣知耻,积善成德。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明荣知耻,防微杜渐,努力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学习出版社,2009.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5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课程改革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备受瞩目。本文尝试对教育教学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梳理,并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方面论述建构主义思想对我国新课改的影响。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其理论渊源可以上溯至行为主义的学习论,后又继承了认知心理学如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若干思想,以及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思想,还有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思想。总的来说,从行为主义学习论到建构主义学习论的演变过程,是一个由强调学习的客观主义到强调学习的主观主义的演变过程。

(一)行为主义学习论

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了解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行为外部事件的考察;外部环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对人们行动结果的强化会进一步影响后继的行为,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教育者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知识,学习者的目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行为主义揭示人类学习的经典公式是:S(刺激)一R(反应),强调“经验乃知识的惟~源泉”,明确提出教育与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这显然是一种客观主义的学习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缺陷是忽视教育传递过程中学生的主观理解及心理活动过程。这种缺陷受到后来的许多心理学、教育学研究者们的批判。

(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关于儿童知识的自我建构思想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直接基础。和行为主义者强调外部环境、刺激等客观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同,认知主义者皮亚杰(Piaget)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强调个体的内部认知结构。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来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根据皮亚杰的这种认知建构主义观点,教学的目标是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学习是一种“自我建构”,在这个建构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皮亚杰理论的缺陷在于没有解决好客体问题而过于强调生物性,忽视了人的社会历史性。

(三)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论”

在皮亚杰研究的基础上,维果茨基进一步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皮亚杰自我建构理论不同,维果茨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特别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人的心理机能的形成是通过社会作用不断建构的,即社会建构,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这种互动通过教学、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在他看来,对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应当从历史的观点,而不是抽象的观点,不是在社会环境之外,而是在同它们的作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加以理解。同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以后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发展影响极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一理论作为儿童发展的指导,并通过支架的帮助使儿童达到其最高的发展水平,从而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引导、帮助儿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最高的发展。

(四)布鲁纳学科结构论与发现学习法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论”先后在美国的流行,对于建构主义思潮的广泛流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布鲁纳为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对其进行改造与运用,进一步推动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布鲁纳认为学科内容应是概念、命题、基本原理及其彼此的联系,认为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好的学科知识结构使“学习者不仅可以简单地、明确地把握学习内容,而且可以发挥迁移力,对有关联的未知的事物迅速地作出预测。”布鲁纳认为学习学科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学习处于知识结构最上层的概念、规则,才会出现学习的迁移,才能够顺利解决问题”。为此,布鲁纳倡导发现的学习方法。发现学习同其他学习方法一样,主要目的是获得知识,并且是客观性、简约性、概括性、结构性的知识。因此学生去发现的答案是教师已知道的,学生不是去质疑或发明而是去发现教师希望他们去发现的东西。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思想为以后更激进的建构主义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总体上说来,布鲁纳仍然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强调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结合,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通过一定的信息加工方式把外部客观事物及其特征内化为其内在的认知结构。

(五)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因而有了可能性和现实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建构主义理论在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形成了激进建构主义等新的流派。激进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冯·格拉塞斯费尔德(Von.Glasesfeld)、格登(Gerdern)等。激进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的理论,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关于经验知识的理论,它更多地是从认识方面与传统的客观主义相决裂。他们认为,世界是客观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却是个体的。相对于认知主义的观点——学习是全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对某一事物的共同看法,建构主义则强调学习是每个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解释现实,教师只在其中起着辅助的作用。

由于个体经验的不同,因而个体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新的建构主义流派更进一步提出了许多教学方法,诸如源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支架式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的抛锚式教学: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的随机进入教学等等。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情境”、协作学习对意义的建构作用;强调利用各种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教学目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展至此,已经从行为主义的客观主义学习论到认知主义的相对客观论演变为以主观主义为中心的学习论。

二、建构主义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澳大利亚科学教育学者马修斯(M.Matthews)指出,建构主义是当代科学与数学教育中的一种主要影响,这种影响从近年来国际上出版的大量有关建构主义的著述中可见一斑,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1996年美国出版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科学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就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其指导思想的。除美国外,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科学教学评价改革以及相应的教师教育改革在许多国家也都正在展开。例如在德国,基尔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杜特(R.Duit)博士倡导用建构主义理论改革科学教育:在新西兰,2O世纪9O年代中小学科学课程即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在英国,利兹大学的科学教育研究中心多年来一直把建构主义理论用于科学教学改革中。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流行的建构主义理论多为源于维果茨基理论的社会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所以在我国教育界备受关注,关键在于其理论构想非常有助于我国教育界解决困扰当前教育的核心性问题。众所周知,我国教育从小学到中学普遍存在“应试教育”,即普遍存在围绕考试、分数、升学进行教学的倾向和弊端。在教学中,将教学目标放在知识的传授上,甚至将考试目标作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基本以讲授法为主,以大量的练习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理解。教学的评价方式更为简单,以分数高低论学生优劣,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和学校水平的唯一标准。其结果造成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更多的是训练学生的记忆力,而非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其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面对当今全球发展趋势和我国对人才的需求,这样的教育已难以承担现代教育的重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则有助于改变这一切,其独特的学习理论让教育界耳目一新,开阔了研究者的思路,也从理论上有助于解决我国传统教育中的某些制约教育发展的问题。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到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理论、杰根的社会建构理论等等,他们共同的思想都是将学习置于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并遵循其认识规律来进行。PI(’建构主义者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的建构,这相对于行为主义的客观学习论是一种进步所以,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观对我们当今的教学改革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三、建构主义在新课改实践应用中的缺陷

任何理论都有其不完善的一面,建构主义学习论也是如此。行为主义客观学习论强调在教学中重视知识的确定性和普遍性,这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必要的,但它往往易使学生获得教条式的知识。皮亚杰、维果茨基和布鲁纳重视因知识问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认知结构的作用以及经验的建构,看到了学习中具体性的方面,但是不够深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个人经验基础上的意义建构,侧重于探索如何使学生的认识由抽象走向具体,更适合于学生学习的后续高级阶段。但是,由于建构主义理论从行为主义的客观学习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否定任何形式的抽象和概括,这助长了知识的相对主义,同样也会在教育实践中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一)强调直接经验而忽视间接经验的系统学习,易导致整体教育质量的滑坡在教育研究领域,建构主义十分流行,正愈来愈多地被用于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能力的研究。但是在实践领域,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对建构主义者抱着批判的态度。建构主义实际上特别强调学生的个别、直接的经验,是否任何知识都需要经过学生的个别“意义建构”来获得呢?根据科学的教育心理理论,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以学习前人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而积累下来的“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的学习只是对间接经验学习的补充。如果过于强调直接经验,对于人类有限的生命来说,无疑是一种浪费。另外,从教育的立场上看,其结果和美国l9世纪末至2O世纪初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所宣扬的思想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而那次的教育运动是极其令人失望的,它直接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的滑坡,迫使美国自上世纪5O年代后期以来自上至下进行了一系列旨在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育现状的改革。

有学者明显地表明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应用中的担忧,指出过度强调学生的个人建构知识、情境学习而忽视教师在传授知识中的作用,显然不符合个人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心理逻辑。对于我国的教育发展来说是有害的。“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中,‘自然主义’和‘形式教育’的思想占据了支配地位,‘儿童中心’和‘能力训练’成为指导许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的主要原则,其结果是:知识的掌握被弱化了。”[41。”“要认真对待和克服‘轻视知识’为特点的教育思潮。这一思潮流行时间很长,影响已相当深广,已在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有所反映,因此,对它认真进行探讨、辨析、澄清和克服,尽量减少一些消极因素对新课改的干扰,避免太多的损失,不致付出过高的代价,应该说是必要的、有意义的。

对于教学实践的改革,也有学者进行了大景的探索,张奠宙认为“建构主义是一门严肃的学问,如何用于数学教学,则要慎重研究。”l5l台湾小学数学教学推行建构教学法,已试验了五年,但无突出的进展。实际上,许多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先记住会做,再逐步理解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离不开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学习的,一切都要建构显然是行不通的。至少基础知识的建构与思想意识的建构必须区别开来。

(二)强调学习者的意义建构.缺乏对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

第6篇

       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发表后,3月23日乡党委组织了理论中心学习,并及时下发了《关于认真组织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通知》,要求全乡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把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同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全乡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学习讨论,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把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自觉行动,努力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实践者积极推动者。

       一、深入学习,努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入脑入心

       通过召开会议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活动。结合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的各项工作,组织广大党员深入学习讨论,对照“八荣八耻”的具体要求,深入查找在理想信念、宗旨观念、遵守纪律、发挥作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思想整改。通过学习,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深刻内涵基本要求有了一定的了解,党员干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匡正社会风气,提高文明程度,在建设社会主义谐社会的实践中充分展示党的先进性。

       二、广泛宣传,积极营造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氛围

       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运用有线电视、广播、报刊、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在广大党员中努力营造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浓厚氛围。号召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领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组织农村党员结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广大党员进行教育,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知荣辱、树新风、争先进”的自觉性,全乡上下正在形成人人讲荣辱,处处树新风的一派谐景象。

       三、开展多种主题实践活动,自觉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者推动者

       积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在认真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从我做起,通过开展“践行荣辱观,展示先进性”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切实把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自觉行动,努力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实践者积极推动者。乡级各单位准备开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争做敬业爱岗示范员”“争当人民满意公务员”主题实践活动,自觉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与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争先创优”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积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加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学校管理、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行为习惯。企业以创建文明行业为龙头,开展“共铸诚信”等活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农村党支部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泛开展以“知荣辱、树新风、促谐”为主题的文明户、文明村县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学在前面、做在前面,做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积极实践者,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并将结合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制活动,在广大党员中开展“知荣明耻,定责承诺”主题实践活动,激发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履行岗位职责的实践中体现先进性。全乡继续深入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不断增强党员群众的道德意识,使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成为了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四、结合实际,不断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

       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解决本地区本部门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作风等方面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学习方式,进一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把组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举措,摆上突出位置,列入议事日程。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起来,与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紧密联系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从具体事情抓起,着力解决了一些群众反响强烈的突出问题。

       五、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党员干部缺乏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学习贯彻的深度广度不够。

       (二)宣传力度不够,全乡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氛围不够浓郁。

       (三)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解决本地区本部门存在突出问题的力度不够。共2页,当前第1页1

       (四)未能很好地与当前的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六、下步打算

       (一)继续加大学习贯彻力度,力争在深度广度上有所突破。

       (二)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积极组织开展好主题实践活动,着力解决本地区本部门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7篇

关键词:班级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46-02

2014年五四青年节,出席北大师生座谈会暨纪念95周年活动时表示,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及建设的中心环节,班级文化指在班级组建及日常共同学习、生活中被大多数班级成员认同的共同的文化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等结合在一起的意识形态。

班级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品格的培养,通过建立班级特色文化,规范学生自身行为,有利于教师管理,维持n堂秩序。班级文化的构建帮助学生内部树立集体意识,维护集体荣誉,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帮扶。课堂秩序的提高,改善学生学习环境,学生间的相互合作也帮助偏科或成绩较差的学生提高成绩。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渗透到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纽带,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是和谐社会的价值支撑,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核,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

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手,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改革创新,听取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贴近群众,促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础工作创新,增强工作吸引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在践行环节上其中一点就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国家栋梁的成长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坚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关系到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受教育人群,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

教育部冯刚司长在《坚守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中讲:“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以文化人”,实质上就是重视人文教育、隐形教育,注重精神成长、思想提升,主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通过有意味的形式,长久地、默默地、逐渐地感染人、影响人、转化人。

三、如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保障核心价值观要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在宣传和学习工程中首先要加强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例如班级文化墙的建设,建设班级文化墙,围绕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创造活泼创新的学习环境,同时加深同学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还可以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征文活动,任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中的几个词语进行,表述自己的理解,题材不限,意在选取每个词语代表性的优秀征文供班级成员学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构建和谐友善、互帮互助的班级氛围。健全班级规章制度,施行奖罚政策,规范课堂秩序,增强学习氛围,一个和谐安静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思想言行都有积极的作用。

班级文化的建设,还要求培养集体意识,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拓展训练,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达给学生拓展训练的实质,树立集体意识。虽然学生是一个个体,但众多个成员组成的班级,就成了一个集体,众多班级组成了一个年级体,这些年级团结在一起,才有了学校,所以要有集体意识,言行不仅代表的是个人,还代表着班级,代表着自己的学校。

深入学习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实践活动,将雷锋精神融入生活,将雷锋的行为常态化,而不只是在“雷锋月”这短暂的30天。以城乡的社区为重点,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旨,帮扶困难群众包括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下岗职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开展支援帮扶活动。鼓励学生学习雷锋,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

发挥重要节日、传统节日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中的优势。在传统假期或法定假期开始前,传达给学生节日存在的意义及由来,如在建党节、国庆节等节日前加强对革命精神宣扬,弘扬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优秀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春节、中秋节等节日前引导学生感受这类节日中所蕴含的思乡、与家人团聚等情感。抓住近期发生的时事要事及灾害事件,国家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处理方式,利用教育典型,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从线上到线下各个环节来宣传、弘扬爱国主义。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公益广告是良好的教学素材。教师在班会课时可通过放映与讲解公益广告传达社会主流价值,引领文明风尚。培养学生关心公益、关注新闻、关注国家大事的意识。

发挥“四环五步”对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在班级本话建设环节中的推动作用。将文化育人与技能培养相互结合,再加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培养出综合素质及思想道德水平高尚的班级文化以及综合性人才。如项目中的五大板块,诗词竞赛、经典晨读、阅读分享、young青春及礼仪之邦的学习培训,从多方面、多角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文化水平,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修养。“四环”既四个环节,包括树立规章制度、开展系列讲座、开展演讲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树立规章制度,从学校角度出发,要求学生学习和自我约束,提高班级文化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系列讲座,包括讲座人对学生的思想传达以及学生与讲座人之间的沟通,在沟通中充实学生的思想;演讲比赛和社会实践的开展,要求学生加深自身的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及班级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停留于理论学习,更要深入实践,从实践中出真知。

四、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对班级文化建设和学生的学习、成长,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教师和学校要及早发现班级存在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撑的、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才能保障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黄易,孙文鸿,王磊.浅谈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亚太教育,2015(24):199.

第8篇

同志在中央党校20__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学员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这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其一,有助于从根本上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并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这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根本经验。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有不可动摇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在新的形势下,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就要原原本本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其二,有助于从源头上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无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与时俱进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我们要学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必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其三,有助于从纵深层面上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素养。现在我们党已经拥有8000多万名党员,一大批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等特点的年轻干部走上重要领导岗位。但不少人没有经过长期严格的党内生活考验和艰苦条件锻炼,党性意识、理论素养相对比较欠缺。中央党校曾有学员反映,听老师讲《费尔巴哈论》原著课后,了解了唯物史观曲折发展的历程,认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有了真正在思想上入党的感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要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理论素养,加强经常性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是其中一个重要途径。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精要管用

中央党校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教育和教学。从教学实践看,领导干部平时工作繁忙,难得静下心来读经典,即使到中央党校学习了一段时间,也不可能把所有经典著作读完。因此,读经典,一要精,二要管用。具体来说:

要选择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篇目来读。比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集中概括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再如《〈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为撰写“一生的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而写的总的导言,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论证了建立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科学方法。还如《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用通俗的语言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类似这样的经典著作,一定要重点研读,从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和魅力。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哲学是基础。学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掌握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党员领导干部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作为重点,养成学哲学、用哲学的良好习惯。

要选择对当代中国实际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篇目来读。比如《资本论》这样的经典著作,虽然是以19世纪初期至中叶的资本主义为背景的,但其中阐发的关于商品、劳动、价值、货币、分配、生产、消费、流通等方面的原理,对今天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类似这样的经典,必须重点研读。要紧密联系当代中国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力求从新的视角读出新意,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认识。

要以《选编》作为基本读本来读。马列著作卷帙浩繁。目前已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有50卷,约3200万字;列宁全集有38卷,约1600万字。底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共10卷,《列宁专题文集》共5卷。要求一般党员干部自己从中选择出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具有代表性的篇目来读,是不切实际的。《选编》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编译局组织编写,重点遴选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具有代表性的著作25篇,还附有6个方面的专题论述摘编,比较完整准确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适应了当前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实际和理论需求,具有权威性、代表性、实用性,是党员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基本教材。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重在求真务实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是为学习而学习,而应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既要通过学习经典原汁原味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又要切切实实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做到“四个结合、四个着力”:

一是结合坚定理想信念和增强党性修养,着力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体现着鲜明的群众立场和党性立场。《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读经典,要深刻体会这样的立场,牢记共产党人的立党宗旨,坚定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坚持真理,增强党性,自觉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

二是结合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共同的理论品质,具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特点。读经典,要深刻领会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从源头和基础上弄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观点和体系,以及这一成果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丰富和发展,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改造。

三是结合提高战略思维与领导能力,着力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方法论。领导干部读经典,要重点学习经典著作中所阐明和运用的科学方法,并善于运用这些方法,准确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全面看待前进道路上的主流和支

第9篇

习近平在2010年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1](P17)同时,还强调,“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要求,既要求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又要求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1](P17)显然,如何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之间的历史逻辑关系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课题。

一、立场的根本一致性

如何认识两者的一致性,关键在于界定和理清它们的本质内涵。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立场,习近平提出,“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从根本上讲是由人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利益和地位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场。[1](P17)简言之,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是马克思主义立场。显然,立场问题是一个综合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利益和地位问题,涉及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体的立足点和归宿,其实质就是“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习近平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最大责任”。[1](P19)并明确指出,始终站在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立场上,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P19)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与马克思主义立场在本质内涵上具有根本一致性,不存在任何差异。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我们可以知道,其根本立场是不允许任何违背阶级利益以及私有制和剥削现象的存在,更不允许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与资产阶级的剥削阶级利益混合在一起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的立场与阶级立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2](P49)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人民基于国情现状和发展阶段,在不违背根本立场和利益的前提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允许不同的立场和其他阶级利益的存在。比如,外资企业、私营经济以及雇佣劳动的存在等,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西方资产阶级和私营企业主的“利润贪心”,而另一方面利用外资搞活市场极大地提高了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造成了不同的社会主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立场是不同的,甚至有时还发出不同的声音。同时,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在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等维护人民大众根本立场的基本标准。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差异是可控的,属于求大同存小异的思维模式。基于此理解,立场差异不是消解根本立场,而是巩固和强化根本立场。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灵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的前提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外延和外在运行形态。

因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和马克思主义立场的一致性准确把握问题,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根本立场,在任何时候都要将其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二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要学会面对客观实际情况,懂得迂回维护根本立场的战略思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化;三要学会解释和创新根本立场的中国化和当代化的形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群众路线是我们根本立场的体现,但是“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也是当前维护根本立场的一个有效路径;四要坚持党章、宪法和法律,党章、宪法和法律一方面对根本立场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根据当前客观实际,合理地保障了其他一些具体立场,并要求两者都不容侵犯。显然,马克思主义立场已经实现了中国化,并进而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

二、观点的一脉相承性与继承创新性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观点的问题,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观点是分层次的,第一层次的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知识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同时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中的具体观点呈现出多层次性。[2](P50)习近平则指出:“观点,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马克思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知识,是对自然界规律和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之中”。[1](P20~21)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的问题,习近平认为,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就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历史趋势的基本观点,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关于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根本前提的观点,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观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1](P20~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与马克思主义观点之间具有一脉相承性和继承创新性,前者是对后者的丰富和发展,前者直接扩展后者的理论体系。比如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就是对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经典创新。恩格斯就曾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3](P681)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和马克思主义观点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直处在丰富和发展的状态,从而凸显其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和科学性。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把握,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视野。首先,马克思主义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1](P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观点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成果,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思考和改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及党和人民的主观世界的结晶。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观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纲领、路线、目标、战略等的理论体系,是党和人民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实践中开创的,是被实践检验和证明是正确的,当前集中体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丰富和发展,有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补充,有的部分是填补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空白,甚至有的部分是纠正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不足之处。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观点,让马克思主义观点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具有解释力和说服力。再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同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和马克思主义观点创新和发展。两者在当前的逻辑关系具体体现在实践中同步发展、协同创新,并形成了两个理论创新逻辑路线和途径。一是面对新的实践,我们仍然需要从不同的视角解读经典马克思主义观点,从中探寻解决当展问题的指导理论。二是将已经能够正确指导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建构更加全面的科学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体系。

三、方法的推陈出新性

关于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内涵,习近平指出,“方法,是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统一的方法论,它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1](P2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问题,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方法,用唯物辩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提高领导工作水平”。[1](P23~24)显然,马克思主义经典方法主要包括唯物辩证法、阶级分析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当代形态,不是简单地照搬和原初呈现,而是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新的形态和体系建构,比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调查研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形态和时代内涵。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和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关系,关键在于三个维度:一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比如唯物辩证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其中处在最高层次的是思想方法,对于这些已经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早已证明是正确的经典方法,贵在坚持和应用。二是对部分马克思主义具体方法进行完善和修正,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些过去一直是正确的方法,但在当代不能直接拿来使用,必须结合时代进行创造性建构和运用。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分析欧洲社会主义的革命策略和建设方案、市民社会理论、雇佣劳动理论、所有制关系理论等视角维度和具体方法虽然是真确的,但都需要结合世界各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情况进行创造性完善和运用。三是借鉴当代科学发展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构建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方法。借鉴人类其他科学的研究方法,构建马克思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创立的根本方法和路径。当前,学界就有学者尝试借鉴数学模型、数据统计、词频分析、系统工程等方法建构马克思主义方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借鉴之处。此外,准确把握两者关系,还有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两者共同的指向都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创新是方法和方法论的本质追求和核心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的催化剂。因而,能否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和马克思主义方法的正确性和一致性的根本标准。

四、两者呈现出的整体性历史逻辑关系

习近平指出,“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思想理论水平的根本要求”,[1](P17)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1](P17)因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在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和灵魂。2009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的评论就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和发展的带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烙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我们党在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课题的过程中形成的,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及全部内容中,是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世界与中国的有机统一。[4]

第10篇

关键词:新的新行为主义 汉语国际教学 启示 发展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189-01

行为主义产生至今已经有超过100年的历史了,创始人是华生(Watson),其哲学基础是机械唯物论和实在论,自然科学基础是生物进化论和动物行为研究,心理学基础则为机能主义和条件反射学说。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进一步区分了华生的应答和操作,注重反应的强化刺激,可以通过外部强化和自我强化的机制控制自身的反应,无条件刺激对条件反射起着强化作用。

一、何为新的新行为主义

新行为主义到了50年代前后却走投无路了,现代认知心理学正迅速崛起,被行为主义拒绝的概念意识、思维、记忆、注意等再次成为心理学的合法对象。在此情况下,以班图拉、罗特尔、米契尔等在行为主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心理学家为主要代表,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大胆吸收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和成果, 成为新的新行为主义者[1]。新的新行为主义有如下特点: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社会因素的对人行为的影响,辩证地分析了先天遗传与后天习得的关系,注重自我调节认知等的作用。

二、新的新行为主义在汉语国际教学中的启示

1.强化理论的启示

重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作用,使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个体所发生的真实变化。对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多数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汉语学习,这时如何创造一个学习汉语的目的语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教学环境的布置、教学课堂环境的设计,给汉语学习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强化他们学习汉语的热情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另外是要合理运用惩罚理论,汉语学习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惩罚原则的使用一定要适度,防止产生文化冲突和消极心理。

2.对编写对外汉语教材的启示

新的新行为主义强调外部环境的重要作用,要求编写教材时要考虑教材的针对性,应考虑不同的教学环境,要考虑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期限和学习目的;新的新行为主义主张对某一行为进行反复强化以形成习惯并得到稳固,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该重视语料的量和重现率,以满足学生的反复操练[3]。

3.新的新行为主义需要择优而用

一是要广泛利用多种心理学思想,客观地扬弃各个心理学流派的主要思想,比如对外汉语初中级阶段我们可以广泛运用行为主义的语言观,强化外国汉语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参与,进入对外汉语高级阶段时,我们又可以采用认知心理学流派的语言观,偏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挖掘[4]。二是可以吸收建构主义关于知识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意义建构的基本思想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关自我实现、价值及人的潜能等基本思想,将他们根据教学阶段的不同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三、结论

新的新行为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性,但任何理论都有缺陷。我们不能忽视其缺陷,如割离主观性和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5]。通过对行为主义发展轨迹的梳理和其学习观、语言观、强化观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启示探讨,告诫我们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博采众长、趋利避害,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三个阶段,综合采用行为主义、认知理论、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各心理学流派的菁华,真正实现国际汉语教学的科学化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延.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对外语学习的指导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9):44-45.

[2]曹能秀.行为主义关于学习和发展的观点述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1):10.

[3]管新平.行为主义与认知理论语言观及其教学法[J].外语研究,2005(4):41-44.

[4]何旭明.新行为主义惩罚理论述评[J].长沙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1):65-69.

第11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要提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永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共产主义纯洁性、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改造主观世界,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为人民谋福利的自觉性、我们要把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提高到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来认识,从而增强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党支部:

自从本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以来,接受了党的教育,系统地了解了党的历史、性质、奋斗目标、建党宗旨、组织制度和组织原则等基本知识。经过近一段时间的自己学习和党员的帮助,本人在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在工作中向党员同志看齐,对党的认识更加深刻。现将本人近期思想情况汇报如下:

第一,要提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规定的共产党员义务的第一条。共产党员必须懂得: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有的同志在重大问题上政治不敏锐,甚至失去辨别能力,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应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理论上贫乏,政治上就不清醒。只有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永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共产主义纯洁性。

第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一个基本原则。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最重要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改造主观世界,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为人民谋福利的自觉性。评价一个共产党员重要的是看他做的怎么样,看他能不能在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下功夫,实现学于用、知与行、说与做的统一。

第三,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中对"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作为共产党员的一项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对社会,对经济影响愈来愈大。因此,我们要把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提高到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来认识,从而增强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共产党员要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一靠学习,二靠实践。要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钻一行,精通一行,努力成为本职岗位上的内行、能手和专家。

一个人要在社会上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必须不断地付出努力,工作兢兢业业,为社会创造财富。做出的努力不能是盲目的,必须有正确的方向指引。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明确的人生方向。近几年来,我更是不断地以这一目标鞭策、鼓励自己,使自己对学习和工作始终保持信心和干劲。作为一名企业财会人员,我所面临的是进一步处理好学习和工作之间关系的问题。工作离不开学习,要不断学习新的财会理论知识、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工作。我一直也是这样做的,除了参加正常的继续教育学习外,我正在参加财会专业专科学习。

第12篇

关键词: 人本主义教学观 以学生为中心 英语语法教学 启示

一、引言

卡尔·R·罗杰斯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其提出的教育思想中,要求以培养自我实现的完整的人为教育目的,培养有意义的学习天性,并且在教学中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这些理论的提出无一不给我国现行的枯燥的机械讲授式的语法教学带来了生机和启示。

二、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理论背景

人本主义教育观诞生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其代表人物为马斯洛(1908—1970年)和罗杰斯(1902—1987年)。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这一理论的杰出代表罗杰斯在长期的研究与临床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病人为中心的治疗”的疗法,由此获得在教育上的启示,提出了以培养自我实现的完整的人为教育目标的非指导性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罗杰斯在研究传统教育的过程中发现传统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习者的情感和人格的发展,传统的学习是一种“消极的学习”,因而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与罗杰斯所提出的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加以接受,把学生作为具有各种情感、埋藏着大量潜能的一个尚未臻于完善的人”的人本主义观点相去甚远。由此罗杰斯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学应该促进学生自由学习,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主要任务是允许学生自己学习,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就是说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促进、教会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那么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呢?罗杰斯认为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一)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问题。他所提倡的学习方法是从做中学,是让学生直接体验实际问题、社会问题、伦理和哲学问题、个人问题和最终解决这些问题的十分有效的方法。

(二)提供学习资源,教师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简化学生利用资源的步骤。所谓学习资源是指有助于学生获得学习经验的资源,包括书籍、杂志、实验设备等物质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即可能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学生感兴趣的人,主要指教师。

(三)让学生自己制订学习目标、计划和评价准则,保证学生学有所得并对学习承担责任。罗杰斯认为教师应当相信学生渴望学习,并且愿意在各种程度上保持自己,发展自我,能够主动地制订学习目标,评价自己的学习程度和水平。

(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感到自信、轻松和安全,这是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的前提。如果在一种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的与没有等级评分和鼓励自我评价的环境里,学习者会感到安全,他就能以一种辨别的方式觉察书本上的文字,识别类似单词的不同要素,体验各部分的意义,并试图把它们组合起来,学习自然就会取得进步。

综上所述,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和先进色彩,在很多方面我们可以加以借鉴。

三、我国语法教学现状及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对于语法教学之启示

语法教学属于语言教学的一部分,并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全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所撰写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到:“英语语法:英语语法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重点掌握英语语法的核心项目,提高学习者在上下文中恰当运用英语语法的能力和动用英语的准确性,使学习者对英语语法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并能借助英语语法知识解决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本课程应指定学习者有计划地阅读英语语法教材,探讨英语语言的结构,通过各种练习,牢固地掌握英语语法,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由此可见,语法教学在整个英语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我国语法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语法课堂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机械地将语法知识、语法规则讲授给学生,并配以大量的枯燥的书面练习。从信息加工心理学来看,学生只学到了陈述性知识,并没有将知识内隐化,形成自己对于语言的语法体系的理解,无法达到在具体的语言使用过程中自如运用的目的。

如前文所述,人本主义教育观是以“以学生为中心”的具有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因而笔者认为它势必给语法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在大多数的语法教学中,很多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像复读机一样将课本上的规则传送给学生;学生在讲台下被动地听,马不停蹄地记;即使多媒体教学中,很多情况也是教师展示所要讲授的语法点,并没有很多与学生的交流。因此这种语法教学模式只是简单的知识的授受,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师生之间存在难以跨越的“城墙”,师生感情的交流存在障碍,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而人本主义教育观则主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选择学习材料,自己确定学习进程及学习目标,并相信学生可以形成自我评价,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可以使学生自主地寻求知识的获得,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其创造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对学习的热爱。如果我们能将这一点运用于语法教学,譬如在讲授“虚拟语气”时,如果我们能让学生自主寻求什么是虚拟语气及如何运用并将他们自主获得的知识展示出来,教师和同伴加以鼓励,那么这种自动自发的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与得到认可的成就感比传统的“满堂灌”输入的语法规则或者靠死记硬背接受的知识一定更加持久。

另外,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主张学生的学习程度应该按照学生自己制订的学习目标和计划的标准进行衡量,而不是简单地用一张卷子的分数衡量所有的学生。当然这并不是说在评价体系中教师不起作用,而是在学生衡量自己的基础上教师给出建议,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养成对自己负责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结语

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学观能在语法教学乃至很多方面给我们带来启示,具有借鉴意义,但我们也要注意它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选择和调整。

参考文献:

[1]满晶,马欣川.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1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