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本化理念

人本化理念

时间:2023-02-21 13:05:50

人本化理念

第1篇

关键词:人本化理念;小学管理;应用

学校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人具有主观性,如果一味的强制性管理只会让被管理者产生抵触的情绪,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小学生的各方面发展不完善,仍然用传统的观念进行管理,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进步。所以我们要坚持人本化的管理理念,使学校管理取得显著的成效。

一、目前小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管理认识不清

小学中的管理人员大多都对管理问题认识不清,他们认为小学的管理工作很简单,不需要十分复杂的管理方式,而且多年的经验对小学工作进行管理绰绰有余,不能正确认识什么是管理,管理具有哪些职责,所以就会忽视人本化管理理念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不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

2.形成思维定式

目前,我国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人们还是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关注学生的成绩,实行的教育管理措施也更加依照教学目标,规范化、系统化。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管理具有很大的强制性,抑制了被管理者的创造性。

3.受传统观念影响,对管理缺乏改进

原有的管理方式具有权威性,比较严格,要求学校各方面都具有完善的规划和制度,并且用这些规章制度来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这种方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所以一些管理人员仍然沿用这种管理方式,缺乏对管理方式创新和改进的意识。

二、人本化理念在小学管理中的应用

1.注重学校德育工作的落实

人本化的管理理念就是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管理工作的对象,坚持人的主体作用,促进学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学校要加强德治的力度,把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的轨道,强化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在管理工作中,要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发挥民主管理的效力,拒绝管理层人员的独断专行,调动全校教职工的参与性,加强对学校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完善并公开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校管理透明化,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促进学校的良好发展。

2.尊重教师,激励教师发展

教师是教育学生的主体力量,要使人本化理念得到有效落实,管理层的人员就要积极地与教师沟通,关注教师的发展,及时解决教师的问题,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在进行学校管理时,管理者要以身作则,为教职工做榜样,带动全校人员共同发展。教师管理工作能否得到有效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力,所以教师要积极努力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增强人本化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推进人本化理念在教学工作中的实施与运用。

3.创新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

教育管理者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和要求灵活地调整学校的管理工作,旨在促进学校更好的发展,管理者要及时更新观念,转变自己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学校的师资力量,共同进行管理。要进行管理的创新,最重要的就是要对教学进行创新,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不断创新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使人本化的管理理念真正落实到实处。

4.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其健康发展

学校管理最终是要为学生所服务的,因为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人本化的管理理念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的,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保障学生的各项权利不受损害。同时,学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健康、积极的发展。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就要全面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情况,及时为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够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人本化的理念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管理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坚定人本化的理念,努力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常 旌.人本化管理模式在小学管理中的思考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7).

第2篇

摘要:人本思想在管理中的体现,已成为现代人类管理文明的基本标志。在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种以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驱动力为基本特征的全新革命,能否把握人才、掌握知识、勇于创新已成为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学校管理 以人为本

Abstract: in the management of humanistic thought reflect, has become a modern human management civilization basic symbol. In the modern era, the human society is experiencing a to globalization, information, network and knowledge driving force for the basic features of a new revolution, can grasp the talents, knowledge,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key to prosperity.

Keywords: school management people-oriented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重视校园文化导向,凝聚教师思想的理念      丰厚的校园文化底蕴是凝聚教师思想,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的基础。在师资管理工作中,应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按照同命运、共发展、双赢的管理原则要求,实施以教育宗旨、人才培养、学校发展为愿景导向的人才资源管理模式,引导教师把自我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相统一。用愿景激励全体教师在各自岗位上确立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传统观念的教师凝聚在统一的校园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之下,并力求使这一理念和价值取向成为教师共同的行为导向,从而形成教师潜质开发的思想基础。

二、坚持人本管理,注重个性发展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已成为现代人类管理文明的基本标志。在教师管理中,人本管理理念应处处得以体现,特别在教师的培养使用上,应以学校发展为目标,以个体发展为着眼点,给教师以充分的发展空间,鼓励冒尖,张扬个性。特别是教师职业生涯设计应成为学校人才资源管理的突出特点。在教师职业生涯设计中,应将教师的定位、培训、发展和锻炼等环节作为主要内容,以促进教师不断提升。同时,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的方法,增强教师的荣誉感,激励教师施展才干,自我发掘潜能。  

三、发现人才潜质,开发人才潜能的理念      发现潜质,提升潜能,开发潜能是人才管理的关键。在教师的考察上,绩效是对教师现实的评价,而潜质则是对教师未来的评估。要开发教师的潜能,就必须发现教师潜质和提升教师潜能。在教师的成长方面,要有一整套完备的培养方案,使教师在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不断得到提升,进而使其显性潜能和隐性潜能成长为现实能力,并转化为实际绩效。一是为教师设计成长道路,二是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养,三是将学校的愿景与教师个人职业愿景紧密结合,促使其在努力实现组织愿景的过程中实现个人愿景。 

四、正确对待问题,避免零错误文化的理念      在现代管理中,把错误和问题作为一种机会而不是失败,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追求的不同个体,人的思想不是设定好的程序,有时难免会有误差,尽管不愿意,但有时还会出现偏差和错误。出现了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看如何对待错误。作为管理者应与教师一起分析错误,找出对策,与教师一起感受错误,帮助教师自我提升,从而把错误和问题当作一种发展提升的机会。一个好的管理者应懂得“避免零错误文化”是对教师的一种激励,我国自古就有“失败乃成功之母”之警言。   

五、追求人格魅力,实现非权力领导力的理念学校领导者的德才学识,是实施管理的关键。那些全身心投入事业的学校领导者,其无私奉献精神和对事业的狂热,会使教职员工受到强烈感染,使整个学校充满朝气。即使有失策或失误,如果领导者能与教职员工同甘共苦共患难,也会激起教职员工的热情。所以,作为领导者要具有相应的人格及领导魅力。要通过自身的德才学识感召和聚合人,及时协调矛盾,激励教师积极向上,使教师心情舒畅,信心十足,信心十足,全身心地为学校或团队忘我工作,从而实现非权力的领导力。

作为教师的管理,要切实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培养、协调、聚合学校人才优势,合理、持续、快速发展学校优势学科,培植、打造、建设品牌教师,办出学校特色,实现人才兴校,质量立校,科技强校,特色名校的发展战略目标。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以人为本;渗透

“以人为本”始终贯穿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中。<<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其根本意义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学生在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得出答案,这就是创新。比如讲到NH3的制备和性质探究这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氨气制备、检验、和水溶性探究(喷泉实验)实验,并让生思考喷泉实验的原理、注意事项、并思考除了NH3和水能形成喷泉外,哪些气体和那些溶液一起也能形成喷泉。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或者进行实验,找出这些气体并进行总结分析。让学生体会参与到课堂中做课堂的主人翁,通过自己的交流讨论、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学会了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并在实验探究中国感受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她具有独特的魅力,这样既能充分体现新课标指出的“较为主导,学为主题”的教育理念也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1以人为本理念的含义及意义

1.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念,它运用到具体的教学,集中体现为尊重主体性、实现人性化。以人为本的理念的本质其实是就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哲学理念,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学生的需求空间,通过对“物”的合理安排,来达到人们所期待的效果。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来讲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贯彻是很有意义的,它能够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真正的东西,同时提高学习效果,这正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

1.2以人为本理念对高中化学教学的意义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高中化学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目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教学中没有践行以人为本的观念。因此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理念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而言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在无形之中形成一种约束力,来高中化学教学实践进行,这对于提升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说到底,实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势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习效果,实现他们个人能力的成长,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

2目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老套,学生积极性差

高中化学多数都是符号,公式,比较难懂,也难以记忆,许多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停留在大面积的板书上面,但是这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学生积极性差,课堂成为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学生参与性低下。尽管不少课堂都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但是学生没有内容的选定权,造成他们学习积极性的丧失,不利于从根本上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效果。

2.2教师缺乏教学热情

低下的教学效率造成教师教学的热情也下降,高中化学在某些学生听来无疑是天书,教师只是一味的在讲台讲,学生埋头大睡,久而久之,教师教学热情就会下降,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工资分配制度低下,晋升困难等都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由于缺乏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降低了教师的参与热情和教学积极性,不利于他们综合水平的进步和提升,无法从根本上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2.3课堂没有活力

课堂活力是提升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所在,充满活力的课堂远远要比死气沉沉的课堂更容易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一般在高中化学教学的时候,老师往往会直接把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丧失了思考和分析的空间,缺乏自主探究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激发。由于主动学习热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导致学生无法有效的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去,不利于他们根本素质和化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3以人为本理念对于高中化学教学的要求

3.1实现教学开放性,完成教学环境人性化

高中化学教学要秉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意念,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和谐的学习环境。高中化学涉及到许多实验,可以由教师进行指导,学生进行操作,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学习成长,学生也是课堂的主体之一,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更能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可以多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在老师给出既定命题的基础之上来进一步地开展小组探究和讨论,从而来有效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提升,保证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开放性。

3.2履行教师的授业引导作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为学生授业解惑的,但是现在的教学活动往往成为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忽略了学生的感受,现今都提倡还教与学,把课堂的主动性还给学生,教师要主动引导,以学代教。比如在开展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时候,老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启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地来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规范,满足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和教学习惯,这对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以人为本思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教学的人文性、高效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从而来不断延伸他们的思维素质和综合能力。只有突出以人为本的基本主张,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化学教学效果。具体到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构建人性化的教学环境、履行教师的授业引导作用、实现人性化的教学方式等,从而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教学进步。

作者:方梅珍 单位:漳州正兴学

参考文献:

[1]王仪杰.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32:131.

[2]王后雄,王胜.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业评价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10:26-33.

[3]马志高.重视以生为本教好高中化学课[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6:48.

第4篇

摘 要 传统行政文化为构建和谐行政文化理念提供了可借鉴的思想资源、伦理道德支撑和行政文化根基。因此,研究传统民本思想和现代以人为本的和谐行政文化观,立足当代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执政为民为价值追求,以反腐倡廉为内在要求,以责任行政为根本途径来构建和谐行政文化,对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

关键词 民本思想 以人为本 行政文化

“行政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行政社会化所形成的持久影响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行政倾向的行政思想、行政制度和行政心理的总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构思为我们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行政文化理念提供了可借鉴的思想资源和行政文化根基。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内涵和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入手,寻求和谐行政文化的构建路径,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传统民本思想的内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民

即民贵君轻。儒家的民本主义思想中重民最为丰富和鲜明,孟子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心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先秦思想家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观点,唐太宗时期也能认识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二)富民

只有民富了,国家才能富强。富民就在于要使人民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孔子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实行仁政,重民爱民富民,反对统治者对人们过分剥削。荀子认为要想获得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就必须富民强国。

(三)爱民

传统民本思想的另一个特征就是爱民。统治者要想维护自己的统治,就必须明白民心可畏,看到民众的力量,要爱民如子,这样人民才会爱戴和拥护统治者。

传统民本思想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行政文化理念提供了可借鉴的思想资源。同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传统民本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传统民本思想核心是在“使民”、“驭民”,它是以“君主本位”为主导的,而不是由民做主,它的“本”是指统治者的利益。而“以人为本”则强调的是“人”,“人”是指广大人民群众,“本”是指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观

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观。

“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本”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和古代“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有着根本区别。传统民本思想的“民”,是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无法真正做到以民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去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利益。

三、和谐行政文化理念的构建路径

在新的历史时期,和谐行政文化理念的构建路径可以围绕下述方法来进行:

(一)以执政为民为价值追求,塑造服务型政府

坚持执政为民是建设和谐行政文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途径,建设和谐行政文化是坚持执政为民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体现。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才能赢得民心,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只有坚持执政为民,才能真正的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以反腐倡廉为内在要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行政人员手中的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委托他们行使手中的权力来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因此,无论在什么时期,都必须重视反腐倡廉,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更主要的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各级行政人员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廉洁从政意识,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三)以责任行政为根本途径,规范行政问责制度

建设和谐行政文化的根本途径在于树立行政责任理念,构建责任政府。责任政府是指政府应该对人民负责,对社会和民意进行回应的一种行政文化选择,它必须积极履行其义务和职责,并为自己的行政行为承担一定的责任,譬如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等。为使政府依法行政,责任行政,就必须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度。中国

参考文献:

[1]刘歌宁,彭国甫,颜佳华.行政文化学.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2.12.

[2]庄会利.浅析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观.理论学习.2007(8).

[3]王华巍,王玉华.从“民惟邦本”到“以人为本”.科学社会主义.2007(6).

第5篇

教师专业化包括教师培养的专业化和教师培训的专业化两个方面。教师培养的专业化着重于按照教师的专业特色以特有的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职前的教育,使之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培训的专业化则贯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通过长期的、形式多样的、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培训,使教师职业特质日益鲜明,最终形成教师特有的职业人格。因此,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职前培养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具有指南针功能;职后培训则是长久地在发挥着作用,具有方向标功能。因此,无论是职前培养还是职后培训都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关注时代性。

在当前正在进行的教师教育体系的改革中,国家提出了“阵地前移,重心后移”的基本方针,其目的就是要强化这种长效性,凸显职后培训的作用。县、区教师进修学校处于教师教育体系的基础环节,在教师教育工作中,它担负的任务最多、最重,与中小教师距离最近,关系最密切,其工作状态和效果直接影响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其目的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教育质量。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成熟度和素质水平,而这一决定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于我们的教师教育工作,对千万在职中小学教师而言,其专业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职后的专业化培训,取决于县、区教师进修学校为主体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对他们给予的专业化服务和支持水平。

教师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目标,同时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教育理论界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对教师专业化问题予以关注,并积极加以探索。如今,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亦已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教育部早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业已指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教师专业化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定不移地为基础教育服务。因此,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教师专业化要“以人为本”

教师专业化发展阶段的研究的理论认为:教师专业化进程的重心是教师职后继续教育发展期,其典型性标志主要在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教师职业感受。

教育应当关注生命个体,给人以终极关怀。佩鲁克在《新发展观》里曾经指出,教育的本质决定教育政策要以人为本。教师培训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师继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同样也要关注作为受教育者的教师个体。那么,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教师培训教育政策时怎样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呢?首先,应当让在职的中小学教师拥有最基本的接受培训的权利。这里指的是教师培训政策是面向全体教师而不只是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其次,教师培训应当以教师人性的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为根本。这里“人性”体现在三个层面上:智慧、情感、道德。再次,教师培训政策“以人为本”就是努力开发受训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生活智慧、培养受训教师的社会和职业情感、形成稳固而高尚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最后,教师培训政策“以人为本”也要以受训教师的幸福为本,尊重和促进教师的个体发展并使他们在社会发展、学校发展、个人发展的同时获得最大的生括和职业幸福。

每一个教师都是一个生命个体,都是一个具有丰富人性的完整的人,挖掘以及发扬每一位教师的个性,让他们存有自身独特的气质和性格,因此,教师继续教育应当保护、然而,过去研究者们往往只是对教师整个群体的继续教育进行探讨,只注重了教师的共性,而忽略了其个性。本人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研究者们从教师个体的角度对教师继续教育加以审视,探讨教师个性化发展问题。总之,进一步关注“教师个体”,进一步着眼于“继续教育促进教师的个性化发展”的研究,应该是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的一个新动向和本体回归。

二、教师专业化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1.教师培训必须关注教师发展,“以人为本”

必须把教师培训政策的决策主体、咨询主体与已经转化为客体的参与主体结合起来,在培训I中真正考虑到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真实需求,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把党和国家以及有关部门对教师的培训要求和广大教师参与培训的内心欲求结合起来,上F结合,才能提高继续教育政策的科学性,使培训更有针对性,更具有效性,使参训教师的智慧、情感、道德获得充分发展,从而获得其职业与人生的最大幸福。同时,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的教师继续教育政策必须体现教师培训资源配置的效率,包括运用市场机制优化培训资源的配置,提高培训资源的使用效率,使稀缺的培训资源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更好地体现“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实践”的良好循环。

2.教师培训必须对参训教师进行研究

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培训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必要条件。在学习上,成人与儿童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决不能完全套用教育儿童的方式方法来教育教师。教师的成长是有规律的,也是有条件的,每位教师的成长道路又是各不相同的。而教师队伍情况比较复杂,不同的教师接受培训的需求也不一样,培训的最佳切入点也不相同。因此,对参训教师进行研究就很有必要。研究参训教师,一方面是为了掌握他们的成长规律,另一方面是为了掌握他们的学习特点和实际需求,从而使培训有章可循。譬如,在教师接受专家培训中,教师接触到的新方法,都是说有“牢固的理论基础”支持,教师在培训中也非常欣赏专家们所介绍的新方法,但是他们回到自己的课堂里时依然是我行我素。这是什么原因呢?从教师心理的角度看,新的教学法可能会暴露他们自身教学的弱点,对他们现在的工作造成威胁而使他们产生了不安,在同行们都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谁也不愿意先行改变,毕竟改革是有风险的。于是他们便自然地提出很多合理的怀疑和反对意见……其实这里的关键不在于某一模式有效与否,而在于它是否能够与教师在其个别工作处境中的整体取向联系起来。教育改革除了有理性的层面外,还涉及教师个人的信念和情感因素。可是,不少教育改革只照顾计划本身是否有效,忽略了教师本身对教与学固有的信念和情感。教师信念作为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影响着教育教学实践,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培养。教师的信念影响教师的知觉、判断,而这些又影响教师的课堂行为。因此,理解教师的观念结构尤其是信念与情感,对改进教师职业准备和教育实践都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县的教师培训模式的内容上实现“六个转变”,深受一线教师的欢迎。

3.教师培训必须对培训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能否增强中小学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是决定师资培训

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事实上,不少教师培训不但没有解决难题,反而成为新难题,原因是不少这类培训计划是填空式的、臆设的,较少顾及教师的需要和所关心的事情。甚至,有些培训计划,往往并非要改进的教师素质和表现,而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或压力,或是迎合某些未经深思熟虑的改革“潮流”而作的,因而出现东施效颦就不足为奇。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培训课程把教师放在被动的位置,甚少会与教师一起共同策划,更少是由教师主动去承担和推动的。因此,要增强培训的有效性,就要有因地制宜的培训内容,培训者要与受训者共同研究培训计划,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培训目标和课程内容。当前的教师培训应该更加强调和重视教师教育基本理论和思想观念的学习和更新,关注教师的情感和社会及家长对教师的眼线,开辟一种转型的新的教师培训道路,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4.继续教育的课程教材建设是实施继续教育的关键

目前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教材建设要走出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中心的藩篱,打破以专业学科为主线的结构,建立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中心、满足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为主线的课程教材结构。这一过程还要依据教师队伍的现状、继续教育的目标、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自身发展需要、国内外继续教育及课程教材建设的经验,遵循针对性与先进性统一、实效性与前瞻性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等原则。其次,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和途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和途径是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目标、提高培训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和途径必须定位于服从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与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提供的条件相联系。从特点上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除师范性、成人性、在职性等教师培训特点外,还具有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目标的多重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和针对性等特点,由此而决定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与途径必须具备多样性和灵活性。今后采用的新的培训模式,应该看到“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现状,需要学校领导努力为教师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我国应该结合地区特点,提倡培训方式的开放性、研究性和创造性,用专题性学习、案例学习、现场学习、研究性学习、学术沙龙和反思性学习等新形式来替代传统的单纯的知识性学习。

第6篇

1.医院护理中人本管理思想的具体意义

医疗护理管理工作中的核心,是对人进行管理。“以人为本”理念是指将人作为日常医护管理工作的核心,人是一切医疗护理工作的出发点,“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使医护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体现,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相关护理管理理论也得到发展。将人在管理工作中的地位进行突出,对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进行有效的处理,为人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提高建立环境基础,进而从一定程度上实现组织的发展。

2.消化内科护理管理强化护理人员“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

根据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经验发现,该类型护理工作的内容较为复杂,其护理内容除饮食护理之外还包括心理护理。医护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适合患者的食谱,对此类患者提供的食物应当以清淡为主,便于患者病情的恢复;与此同时,医护工作人员还要适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将整个治疗过程与方法详细介绍给患者,使患者对治疗抱有信心,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恢复,一切护理工作应当将患者作为核心,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注意谈话语气,通过与患者进行聊天,播放轻音乐来使患者情绪趋于平静;并且,医护工作人员应当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想法,尊重患者与其家属的建议与意见,只有这样,才能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3“以人为本”理念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要求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应当以人为核心,切实做到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和满足他人等前提条件之后,在充分调动个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达到管理人员的最终目的,最后实现管理人员及被管理人员的相互提高,消化科护士长应当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①科学使用人力资源,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作为医护管理工作的基层管理人员,护士长应当对其负责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性格特点、特长等情况准确掌握,明确每个护士的优缺点,为每一个护士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准确发挥其特长,并按照个人特长与不足进行工作安排,将每一个人安排到与个人特点相适应的工作岗位上,较大程度上发挥个人特长,不断增强个人责任感,加强个人组织能力的培养。以本科室的实际工作为例,将消化科所有护士随机分成2个护理小组,分别为换班护士小组和责任班护士小组,其中换班护士小组包括7名护士,而责任班护士包括5名护士,每一护理小组包括组长1名,组长应当对本小组的医疗护理管理工作负责,组长的选择标准应当是工作经验丰富、组织能力强、临危不乱、应变能力强的护士,并且对工作有着极强的责任心。为保证相关工作的落实,小组组长应当执行轮换制度,周期为2个月,使每一个护士能够发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

②灵活使用激励手段,为加强医护工作人员在对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积极性,不仅要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提高,还应当不断更新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与护理理念,提高个人身体素质,基于越来越高的要求,医护人员都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如果在曰常护理工作中只有批评而缺少鼓励,那么医疗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将受到极大打击,进而影响患者的恢复,因此,使用一定的激励手段极为必要。首先,通过使用一定的物质激励,从而使医护管理工作朝着预期方向发展。主要的激励手段包括绩效工资、奖金等,例如,通过开展评比活动,对在日常医护管理工作中表现较好,得到病人表扬的护士进行奖励,这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也使患者对科室的医护服务工作更加满意;其次是将科室之间的评比与不同科室之间的医疗护理工作水平挂钩,在提高医护人员集体荣誉感的同时,还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对在日常医疗护理工作中表现较为突出的医护人员应当进行适当奖励,从而激发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希望能够继续学习、深造的护士进行鼓励,加强该群体专业技术知识的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升职机会。在医疗护理管理工作中,应当尽量减少对护士的批评与惩罚,多寻找护士的优点,使用个人特长,且进行及时的支持和表扬,挖掘护士的工作潜能。

③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管理的优势在于使组织与个人之间的目标相一致,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护士长在制定相关工作目标时,应当征求不同方面的意见,充分考虑护士的意见,鼓励全体人员参加,发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在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人所应当承担的角色与任务,提高护士的集体荣誉感与工作责任感,使工作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④改善工作环境,对于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下的医疗护理工作人员来说,良好的工作环境能够降低护士的精神压力。第一,护士长要以实现榜样作用,提高个人影响力,在工作过程中尽量做到为他人考虑,在对护士提出工作要求之前,就应当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第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人与人之间出现的各种矛盾,护士长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尽量解决困难,建设和谐的科室,只有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下才能形成良好的心情,工作效率才能够得到提高。第三,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树立学习榜样,通过对榜样的学习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使科室的工作环境更加和谐。

⑤真诚关心护士,提高护士队伍的稳定性,消化内科对护士的学历、专业技能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逐渐增加的工作压力使护士的工作热情逐渐消失,护士所提出的绝大多数要求也无法得到满足,由于护士群体中女性居多,女性的敏感容易使其产生负面情绪。所以,对于护士这一群体应当给与更多的关心,对护士所提出的合理要求应当尽可能的给与满足,对她们在工作、与生活过程汇中遇到的困难给与及时帮助,使她们无后顾之忧,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室工作之中。科室护理工作的安排应当基于护士长对护士实际情况的了解,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通过人性化的安排不仅能够使护士产生极高的归属感与责任感,还能够使科室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

4.小结

第7篇

关键词:人本化理念 高等教育管理 体系研究

一、重新审视大学的本质,加强大学人本化管理的认识

大学是什么?从大学诞生之初的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认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大学本质的不同认识,不仅会影响大学需要什么样的人,也影响到什么样的人参与政策制定和人事决策的过程,这必然导致在大学管理中对人本思想的重视程度不一样。如果认为大学只是政府的附属行政机构,那么科层制的行政管理模式就较为突出,管理的主体就以行政管理人员为主,管理的权力也就会突出行政权力,人本管理思想必然受到忽略。如果对大学持有"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是探究学术的殿堂"、"大学是云集大师的圣地"、"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等观点,那么就能认识到大学组织的特性,"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会得到彰显。

如何体现"以人为本"?也就是说大学的管理决策和人事政策的价值取向首先应该关注那些群体?本人认为,当前我国大学应该关注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尤其是教师群体。列宁曾经说过:"学校的真正性质和方向并不由地方组织和良好愿望决定,不由学校'委员会'的决议决定,也不'教学大纲'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决定。"对于教师,在学术上要保障他们自由探索的权力和学术研究的条件,在决策时应尊重教师们的愿望和诉求。大学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活动场所,其管理活动是一种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过程,它应该寻求人的活动的意义,努力实现人的价值。

二、借鉴国内外"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将人本化管理理念落实到实处

"教授治校"的核心就是在大学的管理事务中充分发扬民主,让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真正体现广大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依靠教师力量办学"。其最初源头是来自中世纪法国的巴黎大学,当时的教授集体全权管理大学事务,享有大学招生、教学、考试、授予学位等同题的决定权与控制权。这种"教授治校"思想也是西方大学人本化管理思想的最初萌芽。后来英国创建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基本照搬了巴黎大学的教授治校模式。但真正将"教授治

校"作为一种大学理念的还是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大学的管理思想也不断发生演变,但"教授治校"的理念却一直在西方大学得以流传.并且逐步远播世界各国大学。

我国开"教授治校"之先河的是民国初主政北京大学的蔡元培先生,他强调:"北大校务,以诸教授为中心";"以专门学者为本校主体"。这是西方大学管理制度在中国的第一次成功借鉴。其后清华大学也开始实行教授治校.刚开始时阻力很大,直到梅贻琦担任校长后,才冲破阻力,使"教授治校"得以制度化。"教授治校"思想在北大和清华的实行。充分体现了两次校长依靠教授办学的民主精神和人本化管理理念。可惜的是,在解放以后的几十年里,"教授治校"这种人本化的管理模式已成为一个人们不敢提及的"术语"了。现在,我们重提"教授治校",是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的。

三、将激励作为高校人本管理实践的路径选择

由于激励的对象是人,所以善用激励方式的管理者常常是优秀的人本化管理理念的实践者。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经过专门的研究后得出结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只不过是2O一3O%;如果施以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以发挥到8O一9O%。其间的幅度相差6O%,所以说,激励得当,一个人可以顶4个人用。这些话都说明了激励的重要性。由于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和创造知识,其工作性质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精神因素,更需要采用激励这种有效的管理方式。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成就需要,建立起灵活的激励机制,提高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当前正在实施的大学教师聘任制。只要在聘任过程中坚持公平聘任、平等竞争、择优上岗、打破资历界线等原则,对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就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

四、倡导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顾客意识",凸显人本化管理理念

"顾客"的概念,源于公司企业组织中的顾客服务的理念.是一种市场的观点,它以顾客为尊以追求顾客的满意作为公司企业管理和获取竞争力的基本法则。从2O世纪8O年代以后,"顾客意识"已全面引入政府公共管理领域,并逐渐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推行。对高校而言,其顾客分为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内部顾客主要是大学教师,外部顾客主要是学生和家长。强调"顾客意识"管理,就是要使顾客能够"用脚投票"。所谓:"用脚投票",对于公司企业而言,就是顾客如果对公司企业产品、服务等不满意,可以马上走人,到别处去购买;对高校而言,如果教师和学生及家长对大学的管理和学习环境不满意,也可以流动。这样就迫使高校的领导们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将关注的焦点对准其顾客--教师和学生及家长的需要,使高校的管理、高校的决策、高校的改革等等都要紧紧围绕教师和学生的需要来展开,并以教师和学生的满意度作为高校管理成败的标准之一,所以"顾客意识"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人本化理念的又一体现。

总之,凸显高等教育管理的人本化理念,既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体现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社会管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高等学校作为创新知识、培养高级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孵化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推行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就是要改革管理中存在的不良因素,提高高等学校产出的效率,使它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对人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重视和发挥程度如何,将成为影响和决定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第8篇

关键词:幼儿园管理;以人为本

幼儿园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力资源、发挥人力资本的最大作用,始终是幼儿园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优化幼儿园管理环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去做“人心”的工作,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呢?要落实以人为本,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了解人、理解人、尊重人,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管理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幼儿园管理环境,首先必须了解每一位员工。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领导用人如果只看人之短处,则无人可用;若只看人之长处,则不能扬长避短,难免用人不当;恰当合理地使用人必须建立在全面准确的了解人的基础上。在幼儿园如有的人特别热爱幼教事业,事业心强;有的人性格温和,随大流;有的人性格外向,在群众中有小小的凝聚力;有的人有其他专业特长,技术性强。这些教职工身上的优势明显,弱点也突出,对于这些作为管理者应做到心中有数。因此,领导要以辨证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员工,用其之长,避其之短。尽可能地发挥每一个员工的长处,使她们有施展才华的舞台。要真正了解员工,领导就要经常深入第一线,和她们同学习、同工作、同娱乐,要视员工为姐妹,做她们的知心朋友。通过谈心、家访和一起活动等形式,了解她们的思想情况、专业特长、兴起爱好、家庭情况、身体情况等。

在幼儿园管理中:不仅要了解每一位员工,而且还要理解她们、尊重她们。管理中是制度在先,人员在后;还是人员在先,制度在后。这是一个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常幼儿园的管理者大多是狠抓规章制度,各种各类制度齐全、管理严格,有的甚至严得出格、管得失理,搞得人人草木皆兵身心疲惫,教职工和领导的关系十分紧张。我从以往的工作中认识到:以人为本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前提。如果管理中忽视了“人”这一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易造成相互抵触的结果,管理也难以收效。因此,领导无论是在制定规章制度、还是在解决问题时,都要设身处地为对方想一想;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果我是教师,如果我是保育员会怎么看,换位思考是增进理解的金钥匙。工作中真正做到了相互理解,才能达到相互支持的效果。

尊重教职员工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领导要认真倾听她们的呼声和意见。领导和员工只是工作中上下级关系,并没有人格上的高低贵贱之分。所以领导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让员工有话愿意同领导说,有意见愿意向领导提。如我们在管理教师工作中,经常与老师沟通,及时了解她们的思想动态,掌握她们的工作情况。制定各类计划时,先让各年级组长征求全体老师对教育教学、班级管理的想法和意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再让级组长把她们的意见带上来并和她们一起研究制定。这样既充分尊重了她们的意见,又贯穿了领导的管理思路。工作中,大家积极性、主动性都非常高。

二、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管理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还必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员工,凡涉及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事一定要公平、公正、公开;做到一视同仁,不分亲疏。在工作分配、布置任务、评功评奖、调职调级、进修深造等问题上要做到:新老职工一个样,与领导关系好的与对领导有意见的一个样。如幼儿园在办特色兴趣班安排教师时,首先由个人填意愿、个人竟选、通过群众评议,然后公平竞争择优上岗;年终先进评比时,我们采取了自下而上的办法。由各组民主讨论进行推荐提名,上报园部再通过无记名投票产生先进候选人,最后由党支部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业务工作考核时,第一步由各组长考核后上报意见;第二步由园部考核小组根据组长考核的结果,加上平时检查和抽查情况汇进行汇总。在管理过程中,根据幼儿园的工作点,制定了考核量化制度,把考核的具体量化与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和抽查相结合,进行动的量化管理,同时引进了优质优酬的激励机制。而这一切都要围绕着“以人为本”,体现公平、公正的要求。

三、关心人、帮助人、培养人,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

关心、帮助每个教职工,为她们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快乐和谐的工作氛围是领导的义务和责任。管理中园领导要时刻关心员工的成长和进步,帮助她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如:教学上对新教师,实现了1―3个月的跟班学习制度,然后安排其在有经验的老教师的班上,老教师指导年轻教师如何备课、如何制定教学计划,培养年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每周园长还开设了新教师例会,认真听取新教师教学上的感受和体会,帮助她们解疑释惑。对于年龄大的教师,要多关心她们的身体健康,并鼓励她们积极学习,更新知识和观念。职代会组织了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并为老教师请来了心理学专家做有关心理保健方面的讲座,提高教职工的心理调节能力,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真正让教职员工从内心对幼儿园产生一种归属感,从而激发教职员工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使广大的教职员工爱园如家,园领导就要把幼儿园建设得像个家。让她们在幼儿园这个和谐的大家庭中努力的现自我价值。“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满足教师“自我实现”需要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实施教职工的自我管理。惟有这样才能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并进而提升教职工的自主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努力营造和谐温馨、公平正义、拴心留人的环境,是幼儿园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幼儿园工作规程

第9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社区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274-01

一、什么是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建设

(一)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指坚持以最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坚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的一种人文关怀。总理曾经深刻的阐释了“以人为本的”真理: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为人们提供平等发展、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思想政治意识和权利意识,让人们充分享受参与政治、发展经济、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力,让人们当家作主。

(二)什么是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一般指社区居民通过在自己社区内长期生活而形成的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主要是指社区内文化现象的总和,包括社区居民经过共同社区的长期生活达成的群体意识、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

(三)什么是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

本人认为,以人文本的社区文化就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遵循社区地域性特点,不断改善居民社区环境,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社区服务,包括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改善居民生活方式,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增进人们的文艺修养等。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性

(一)坚持建设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必须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让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发展。建设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健全社区公共环境设施,开展社区特色文化活动,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平衡居民的物质欲望,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处在健康状态,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坚持建设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是尊重和保障社区居民人权体现

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有利于对人们政治意识的培养,让人们了解经济的发展,享受社区文化的教育。让社区文化充分服务于社区居民。保障和尊重社区居民政治权、经济权、文化教育权。

(三)坚持建设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社区文化,倡导人们讲求诚信,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使社区老年人能够在社区中安享晚年,中年人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小孩能够健康成长;通过社区文化建设,是鳏寡孤独的人都够得到妥善的安排,纯洁社区环境,使之不出现偷盗抢杀等严重问题现象,为人们创造一个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三、怎么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社区文化

(一)社区文化建设要贯彻服务群众的理念

1、加强社区公共环境设施建设,服务群众。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进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空间。增加各种文化设施建设,要提倡大家对设施进行保护,适当控制活动时间,开展各种活动,积极丰富人们业余社区文化精神世界。社区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合作,获取社会、企业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支持,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集资建设运动场地、教育报栏、文化活动室、计算机房等文化设施,服务群众,让开展的社区文化活动多姿多彩。

2、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居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才能得到居民的大力支持和参与,社区文化的发展才会源远流长。社区文化要体现公益性、大众性。社区领导还要积极发动群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让群众成为社区文化的建设的主体,从而保证社区文化建设真正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建设,必须保证文化的先进性,发展社区文化特色

1、社区文化建设必须要坚持党的路线方针不动摇,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社区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社区文化要用科学的理论渗透居民思想、用正确的舆论规范居民任务额、用高尚的精神提高居民素质、用优秀的作品鼓舞居民不断进取。

总之,社区文化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大力发展各种对居民和社会健康有益的文化,坚决抵制对居民精神世界有害的文化,从而充实居民的精神世界时保证居民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提高居民的素质。

2、创新社区文化的特色,增强居民的社区凝聚力。根据社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建设特色社区文化,提高居民文化品味水平和丰富居民各方面的文化素养。以家庭为小组,社区为大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比如老少同乐会、老年健身舞蹈活动、社区文化知识竞赛等。通过开展文化特色活动,加深居民的互相了解,提高社区的凝聚力。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建设,要将教育性和娱乐性相结合

社区文化是居民随时体验得到的,学习性也比较强。社区文化对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社区文化要具有教育功能,对居民的思想、人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使社区文化精神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中,抵御不健康的文化入侵。社区文化建设要重视对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坚持为居民服务,创建文明健康的社区学习环境,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具有教育性的社区文化建设,让居民摆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心态,成为一个思想道德素质高,对社会无害的居民。

如果社区文化只有单一的教育功能,会使社区文化失去活力和创造力,建设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就必须从群众的需求出发,把教育性与娱乐性结合起来,将教育的内容融入有趣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去,才能使社区文化精神深入人心。寓教于乐的社区文化活动能够充实居民的日常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加就有意义。

在社区广场举办老年健身舞蹈联谊活动,利于促进老年身心健康。在节庆日开展纪念传统节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活动,利于提高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感,也能轻松居民的工作压力。双休日开展各种休闲的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通过开展这些活动,首先丰富了人们的社区文化,其次锻炼了人们的身体素质,再者加强了社区居民的联系,通过居民的互相交流,能够改善居民关系,和谐社区环境。

四、总结

坚持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建设,要是居民喜闻乐见的,必须得到群众的高度认可,这样才能吸引广大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才能使社区文化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才能使社区文化真正的服务于社区居民,保障居民享受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丰富居民精神文化世界,从而全面提高居民素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10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 中职 班级制度文化 建设

班集体的主体是学生,班集体建设的主体也是学生。学生成长最主要的文化环境就是学校,班级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以人为本的定义

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21世纪的教育,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主体性、发展性教育。”

二、班级制度文化的定义

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中的“软件”,是一种“隐性文化”,其定义是:把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制定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

三、班级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除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一系列行为规范以及校规校纪外,中职学校班级可以根据班级情况制定必要的、细化的规章制度,使班级日常管理有章可循,如《班干部选举细则》《学费减免暨国家助学金申请班级评议办法》等。在上述班级制度制定或完善过程中,班主任应秉持着“依靠学生,解放学生,教育学生,发展学生”的人本理念,这体现在以下两点。

1.组织全员参与班级制度的制定与完善

班级制度的制定要调动全员参与,在所有学生民主讨论的基础上,适当集中,最终形成。“制度像一座搭在师生之间的桥,民主程度越高,这座连接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 。例如我们在制定 《学费减免暨国家助学金申请班级评议办法》前,先组织全体学生认真学习资助政策,再展开讨论:“助学金的作用是什么?” “班级如何评选才能彰显公平、公正?”。全体师生参与制定班级制度,学生从情感上更乐于接受,心理上更趋于认同,内容上更便于理解,行动上更易于遵守。

2.把“引导”作为班级制度的首要目的

尽管班级制度有强制性,但班级制度更是用来帮助人、教育人和引导人的。所以不能狭隘地把班级制度理解为对学生的惩戒规则。

中职学校班级制度的内容应尽量避免出现如“必须”“不准”“惩罚”等带强制性和命令式的语句,班级制度的语言表述可采用生动活泼、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班级制度所涉及的内容不应过于绝对。因为中职生尚处在一个世界观未完全形成,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的发展中阶段,生活中往往处于“犯错不知错”或是“不自觉犯错”的状态,所以,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班级制度的目的并非是杜绝学生犯错,而是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错误并及时修正错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忍受学生今日的错误恰恰是为了帮助学生将来不犯或少犯类似的错误。

四、班级制度的宣传与实施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1.加强班级制度内容的宣传

加强对学生的制度宣传,使学生正确理解各项制度的内容,明确遵守班级制度的作用,从而将带有强制性的班级制度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宣传制度的渠道选择应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利用恰当的教学契机,在启发学生认知的过程中,恰当地进行制度宣传;用好班级黑板报、班级主页等载体,开展图文并茂,生动直观的专题教育;必要时,辅以互动性强的教育活动,融制度内容与各项活动之中,提高学生的制度意识。

2.注重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

中职班主任要善于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如:主题班会、班级之星评比、温馨班级布置等,在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活动设计力求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完善、发展。针对迟到现象,我们邀请往届毕业生和在校学生开展了一次以“学长经验介绍”为主题的班会一位已稳定就业的学长介绍说,在单位上班,迟到一次,扣20元,连续迟到30天,老板就要把你“炒鱿鱼”了。借此班主任向学生强调,作为“准上班族”,不迟到、不早退的重要性,再请学生联系本班和本人实际,说说身边的“迟到”,最后展开讨论“能不能不迟到?怎样做才能不迟到?”

第11篇

【关键词】 数字化图书馆;以人为本;服务现状;创新;信息技术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科学理念,其管理理念已逐步渗入各行各业。传统图书馆所有工作的开展均“以书为本”,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现代化电子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既为搞好数字化图书馆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条件。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看到数字化图书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服务创新策略,为数字化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完善与健全贡献一份力量。

一、以人为本理念下数字化图书馆服务现状分析

(一)电子资源种类多,存在重复购置现象

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虽丰富了图书文献资源,但由于采用了很多数字资源提供服务,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电子资源种类,其中难免存在一些重购现象。我们知道图书馆藏书只有覆盖面比较广,才能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但是,在力求“全、广”的过程中不应存在重复购置的问题,既 造成了资源浪费,也增加了成本经费。

(二)深层次数字资源提供服务少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图书馆自主建设的电子资源匮乏上。据调查,各个地区的图书馆虽然有多重数据库,但大多都是引进成型的数据库或共建项目,自建的电子数据比较少。并且,对知识的深层次挖掘不到位。如,部分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只为学生提供基本的馆藏目录、电子书籍检索等功能。由于检索功能不够到位,加上资源种类多,为读者使用检索平台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三)信息咨询服务方式有着一定局限性

部分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服务仍然停留在较浅的水平,如仅仅涵盖一些电子邮件咨询、电话咨询、表单咨询、留言咨询等。从其所提供的信息咨询服务手段来看,我们不难看出来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服务水平仍处于数字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信息资源服务方式的不足,将难以满足读者对藏书的个性化、及时性需求。

(四)某些项目活动难以展开

某些服务项目由于受到经费投入的限制,导致其难以开展下去,如数据库。一些服务质量好、服务能力高的数据库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但是某些数字化图书馆由于经营不善,难以支付全部费用,只有购买一部分。这样的话,由于数据库不够完善,一些服务项目也就难以开展。

二、以人为本理念下数字化图书馆服务创新分析

(一)坚持“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

图书馆的存在以读者为依托,如果读者疏离、消失,图书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为此,必须坚持“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一切为读者”的立命之本。读者来到图书馆一般只为获取知识信息、解决疑难问题,有着明确的意图,如果读者到了图书馆之后只感觉浪费时间,一无所获的话,读者可能会越来越少。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为读者”的图书馆立命之本。有些人认为读者疏散而影响经营的现象只适用于实地图书馆,对于数字化图书馆这种“虚拟藏馆”的影响不大。实则不然,如果读者几次进入一个数据库都不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可能下一次读者收缩书籍就不会进入这一数据库。要想提高数字化图书馆服务水平,就必须将广大读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满足读者的需求。

(二)加强对读者需求的研究

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要想对图书馆服务进行进一步创新的话,就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读者对数字化图书馆的需求。如果图书馆不能清楚地了解读者需要什么,图书馆提供项目服务时就会非常的被动和盲目。为此,在为读者提供个性化需求之前,图书馆必须加强对读者需求的研究,认真分析读者的行为、心理、个性差异,将工作从“以书为重”转变为“以人为重”,只有这样从根本上了解读者的需求,并针对其需求创造服务。

(三)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是吸引与留住读者的主要手段之一。为此,数字化图书馆在购置藏书的时候应力求“全”,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转移的特性获取大量馆外信息资源,扩大藏书覆盖面。同时,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深度,实现垮库收索;引进先进的数据库,提高服务能力;加强自建数据库研究,拓展检索层次,不仅让读者看到文献目录,更能清楚知道文献内容。重要的是,在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时候应充分考虑读者的习惯和意愿,便于满足读者需求。

(四)改善服务水平

第一,优化服务流程。图书馆应更多地从读者的角度出发,简化手续,真正做到开放、平等、简便、周到,使读者的合法需求在自由、放松的心情下得到最大满足。二是提供个性化服务;第二,改善服务方式。随着社会对知识信息需求呈现了全方位与综合化、开放化与社会化、电子化与网络化、集成化与高效化等特点,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开始向开放型、主动型、针对型、多样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型的方向转化,实现图书馆服务工作从满足书刊借阅的文献需求为主,转移到以满足知识信息需求为主和以知识开发服务为主;第三,改进服务态度。图书馆馆员采取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一般化借阅为多样化、特色化服务,变粗浅的单层次服务为多层次全方位服务;同时改善服务态度,使读者感到和蔼可亲,热情友好。

三、结论

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使图书馆业面临着一场重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不再以“书”为先,应坚持“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清楚了解读者的需求,才能满足其个性化要求。同时,还要加强信息技术研究,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度,进而提高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让来到“虚拟馆藏”的人都可达到目的,欢喜而归。

参考文献

[1] 王春凤.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完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J]. 理论界. 2005(02).

[2] 林雅琳. 实践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图书馆[J].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9(04).

[3] 兰雁. “以人为本”做好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3).

第12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及深入实际调查分析研究,结合所居住的临汾市区及吕梁林局住宅小区绿化现状,总结分析了本地居住小区绿化当中存在的几个常见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科学理念的建议。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品位及生态环境意识的逐步提高,城市绿化问题也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城市建设中较为活跃的居住区绿化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所有居民都希望有一个安静、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这是无可质疑的!而良好生活环境的建造重要的一笔便是居住区“绿化”的问题!一个居住小区是否受到居民的关注并让居民感到满意,除了良好的小区管理服务以外,另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便是绿化美化的质量。笔者针对所居住小区以及同一城市中的居住区绿化所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设计原则和方法,期望与广大园林工作者和城市居民共勉。

一、居住小区绿化标准及现阶段绿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居住区绿化有关标准:合理的居住区绿化用地约占居住区总面积的60%,绿化率标准不能低于37%,而多数居住区都达不到规定的标准,尤其是北方地区能达到规定标准的居住区比例很小。

(二)存在的问题:北方客观环境的导致北方居住区内绿化树种种类的局限性,绿化植物造景相对单调和有限,养护管理成本较大,难度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居住区的绿化标准水平;在居住小区时开发建设中偏重经济利益,忽视绿化;旧城规划不到位,造成绿化空间受到限制。

(三)具体表现:许多居住小区园林绿化在诸多方面没有很好的做到“以人为本”。比如:有的楼盘用绿地做隔离带,却忽视了人们的生活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得走上10分钟;有的居住区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为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区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有的居住区在景观设计上较为粗糙,没能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科学内涵,没能真正、准确地创造人们所需要的环境。

二、居住区绿化“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园林绿化设计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最主要的并不在于居住区的建设是否选用顶级的建材、最好的配套设备与最时尚的设计风格,而在于它是否给人们一个方便的居住环境,是否能让居民感到舒畅的人性空间,是否能给居民一个彻底放松的,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

要求设计者与决策者以及建设者们要在充分了解居住区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心理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这样才能使小到每一个细节都能充分体现尊重人体贴人的活动行为,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比如汀步的间隔要适合人的行走习惯;园灯的高度、亮度、风格要适合居民的生活习惯;园椅的数量、位置要让居民休闲娱乐感到方便等。

三、居住小区绿化要把握的几个原则

(一)体现居住区绿化以人为本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要以植物造景为主!各类园林花卉植物是园林绿化有生命的主要造园和造景要素,它们以其特有的色、香、姿、韵和多姿多彩的布置形式,不但改善着生态环境,装点着人们的生活,而且提高了人们美化、彩化、香化环境的意识,不但取得了最佳环境效益和视觉效果,而且获得不错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事实上,许多园林绿化者或决策人员的造景意识不强,在一些少得可怜的绿化空间里不是以植物造景为主,却硬是加上亭台楼阁、假山叠石等无生命的景观,使钢筋混凝土筑成的城市中本已严重失衡的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的比例更加严重失衡。他们没有从居住者身心本质要求方面进行合理规划,没有从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角度对植物进行合理的配置和造景设计,没有考虑城市绿色空间应有的多样化功能,而是注重美观和追求高造价以求较高的收费标准和经济利益,注重硬质景观在图纸上的丰富表现以求迷惑居民和迎合房地产商的“求快、求新、求超越”的心态,片面追求硬质景观的结果使人们所期望的自然环境和宁静惬意的社区氛围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在居住区绿化中,各园林要素要与居住楼体风格及居住环境和谐统一,以此来体现园林绿化所带给居民的人性关怀。当前一些居住区绿化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更有甚者,遵循什么时尚造什么,什么好看建什么的原则,东拼西凑的各种园林绿化要素风格不相一致,结果使环境显得杂乱无章,不成体系,对居民身心造成伤害。

(三)要注意园林雕塑小品在居住小区中的正确使用。园林雕塑小品的使用在居住区很为普遍,但要注意其正确使用 。园林雕塑小品宜少而精,才能达到点缀和组织空间,烘托主题、意境的作用。与此相反,有些居住区内滥用园林雕塑小品,或者排成一行似展览会,没有主次节奏或者与环境格调不相一致 ,造成人们心理上的割裂感,或者粗制滥造,毫无观赏价值的意境美。笔者认为居住区内的园林雕塑小品的选择要从题材、质感、质量、姿态、摆放的位置等方面加以推敲,尤其在园林雕塑小品的取意上下功夫。目前,许多居住区内的园林雕塑小品题材相似,雷同的很多。其实应在抓好雕塑小品本身的艺术质量的同时,要力求做到题材新颖独特。雕塑小品要与园林环境相协调,要有统一的思想,使其与园林环境融为一体。好的雕塑小品是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一种造型艺术,它以其特有的装饰性和趣味性来表达其生命的活力,青春的美妙,爱的高尚等,它以强烈的生活气息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转贴于

(四)笔者认为居住区人性化绿化的不断开拓和发展还要建立在居民本身的人性化教育基础上。居住区人性化绿化仅有充足的方法还是不够的,要使已建好的居住区绿色环境得到长久的维持,稳定生态系统,还需要每一位居民的支持和建设,因而加强园林科教知识普及则成为居住区环境逐步得到改善的必要保障。

笔者居住的小区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使本来很少的绿地没能充分为居民服务。结合有关理论原则,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本居住小区的人性化环境。

1、从广宣街大门入口向居住区院内方向的两侧墙体要进行立体绿化,营造一条“绿色通道 ”,给行人、车辆提供一种安全感和良好的社区氛围。

2、停车场适当栽植数棵落叶乔木,有飞毛的树木除外。

3、6号楼前的活动区适当增加座椅,以满足人流量的需求。

4、8号前树池处理最好用围凳或者带座椅的花台,最大限度的给居民提供室外休息空间。

5、2号和3号楼前的绿地适当点缀一些园林雕塑小品,小品要能反应小区生活的和睦、安静与其祥和的气氛。

6、楼体与地面的线条要整体绿化,避免线条的裸露,以便给人一种亲和感。

7、1号楼前与5号楼之间草坪种植并贯穿小园路,假石配低矮地被花灌木。

8、停车场进行墙体绿化。

9、5号楼前绿地开放,园路、石凳、凉亭与之结合。

参考文献:

[1]:过元炯.园林艺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2]:杜汝俭等.园林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3]:唐学山,李雄,曹礼昆.园林设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4]:段岳峰.居住区绿化六大硬伤.上海园林.2004(4),18.

[5]: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