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探究式教学实践

探究式教学实践

时间:2022-02-06 14:41:25

探究式教学实践

探究式教学实践范文1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教学策略

新一轮课改呼唤着新的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能否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学内容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实验探究式教学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实践活动集于一身,在课堂上既能将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操作技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实施实验探究式教学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含义

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自主地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物理实验活动,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归纳出物理规律和物理概念,从而获取物理知识,提升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教学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为目的,以实验活动为中心,以探索物理规律为出发点,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的过程,从而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诱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自己设计物理实验,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方式进行解难释疑的探究,从而掌握物理知识、物理方法以及实验技能。

二、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实验探究主题

实践表明,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关联的实验探究性活动主题,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选择实验探究活动主题时,应结合教学内容,选择符合学生兴趣的研究主题。如在“探究弹力与形变的关系”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探讨生活中桥梁的最大承受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系”这样的实验探究主题,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设计比赛,看哪位学生设计出来的桥模型既美观承受能力又强,这样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探究带来的乐趣,又能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刻理解。

另外,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感受实验成功的喜悦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在学习动量定理相关知识点后,给学生设计了一个课后小实验,要求是将1个生鸡蛋从5楼落下而不破裂,所使用的辅助设备重量必须低于1个鸡蛋的重量。学生们进行了积极地思考,想出了各种办法,有的用报纸折成帽子形状将鸡蛋放置其中后再扔下,有的将降落伞安装在鸡蛋上,底部以塑料泡沫作为缓冲工具,有的甚至借助了氢气球。尽管其中的做法各不相同,但都遵循动量定理展开探索爱,减小了落地时鸡蛋的动量,并延长作用时间,才可能减少地面对鸡蛋的冲力。可见,只有在实践中探究,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创设良好的实验情境,开展课堂探究学习

实验探究式教学不仅可以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创设良好的实验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欲和探究欲,又可提高学生探究新知识、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电磁学”有关知识点时,学生对“楞次定律”难以理解,教师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自主探索其中的奥秘:①产生感应电流需要具备哪些条件?②所提供的实验仪器是否会出现感应电流?若会,请设计电流,并证明其存在性。若不会,请说明原因。③通过实验研究由感应电流会不会有新的磁场产生?若有,是否能经由仪器判断新磁场的方向?以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探入探究,教师在此过程中可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实验完成后,教师对学生在完成实验过程中的整个表现进行评价,评价以激励为主,肯定其优点,提出有创造性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创作热情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3.改“验证”型、“测量”型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近年来,物理高考实验设计题大多以探究性实验作为背景内容来考察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因此,在实施实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将一些“验证”型、“测量”型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转化思维、发散思维和创优思维能力。如在学习“恒定电流”时,教师可结合学生以往所学过关于电阻知识,将“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改成以下设计性实验,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探究式教学实践范文2

【摘要】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应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激趣引题,自学探究;自主思考,独立探究;主动钻研,合作探究;明理强化,实践探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自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探究 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就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更加重要和可行的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课前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通过创设出一个民主、自由而和谐的教学氛围,借此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能使得小学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主要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主要角色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激趣导入,自学探究

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简短的导入是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人自学探究阶段。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如教学《简单归一应用题》时,可以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现在要求很快测算出全班50位同学在一分钟内大约一共能跳多少下脉搏,怎么来测算呢?

生1:可以先统计全班每位同学一分钟跳多少下脉搏,再把它们加起来。

生2:这样太麻烦了,只要先测出一位同学一分钟跳多少下脉搏,再乘以50就可以了。

生3:这个办法不可取,如果选出的这位同学跳得快,算出的得数就太大了;如果选出的这位同学跳得慢,算出的得数就太小了。学生都认为第三位同学说得有道理,怎么办呢?这时,一位同学兴奋地说:“可以先测出几位同学的,计算出他们的平均数后再乘以50。”大家认为这个办法好。

由于这道题是师生共同探讨建构的,学生对例题的结构、数量关系了如指掌,很快掌握了这类题的解题思路。

2 自主思考,独立探究

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动手“做数学”,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张梅玲教授说得好:“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

如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多媒体出示主题图,并列出算式:30+20,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你打算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思考,作出了如下算法:①十个十个地数,30、40、50。②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是50。③3+2=5,30+20=50。并让他们自由选择最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60+20。

3 主动钻研,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这一步开始时给学生3-5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让每位学生课前准备好24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上课时要求小组内成员每人用这24张纸片拼成一个长方形(每人拼的都不相同)。拼好后逐一按长、宽、面积等数据填在一张表格上,再研究:这些图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每个图形的长、宽和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共同发现了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和宽的乘积,于是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计算公式。

4 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这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学生实践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消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实践探究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学科要求和特点决定,不必强求统一。总之,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时机,方法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只要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怎么有利就怎么做。

例如,讲授“圆柱体的体积”知识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逐层递进的问题情境:①圆的面积怎样求解,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②展示出一个圆柱体实体模型,让学生想想圆柱体的体积求解方法。③当学生有困难时,可以提示他们能不能将圆柱体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之后模仿圆的面积推导过程来得到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呢?

探究式教学实践范文3

【关键词】 科学探究 课堂教学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1-074-01

所谓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来说,它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学习方式,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一、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

1. 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同时学生要主动地构建对外部信息的解释系统。而传统的教学法以灌输式为多,课堂教学若继续沿袭这种形式,就无法实施素质教育。

2. 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教的策略上,遵循以下原则:⑴主体性原则:一切从学生主体出发,让学生成为知识技能的“探究者”,难点问题的“突破者”,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⑵民主性原则: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⑶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存在差异,注重个别指导,因材施教;⑷创造性原则:注重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掘学生的天资和潜能。

3. 科学探究式课堂的一般程式:

二、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案例分析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教学案例

【教师引入】用多媒体展示下列情景:雨滴、雪片、树叶的飘落、苹果落地、小石子落入水井中

让学生观察后,归纳出它们的运动特征: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落体运动

【新课教学】1. 落体运动规律的探索

问:什么样的物体下落得快?

由学生根据平时的经验判断、讨论,形成结论:重的物体下落得快.如:撑开的雨伞下落得比人慢。

提示:生活中有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的实例吗?

实验验证:⑴ 玩具降落伞和人的下落速度比较;⑵ 雨伞和人的下落速度比较。

这时学生对落体运动的规律感到困惑,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轻、重物体下落得一样快。

设疑:为什么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情形没遵守这样的规律呢?

引导学生分析:是因为空气阻力的影响

问:如果设法消除空气阻力的影响,结果如何?

学生猜想:一样快

问:如何消除空气阻力?

学生讨论:抽气

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分成4组)

得出结论:没有空气阻力时,轻、重物体下落一样快――自由落体运动

2.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研究:⑴运动性质的研究;⑵加速度的研究。

演示:小铁球的下落运动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小铁球的下落是一种加速直线运动

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让学生猜想: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法,对学生的方案进行交流、评价,确定出最佳方案:由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利用打点计时器进行研究。

学生实验:

数据记录与处理:

实验结论:⑴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加速直线运动;⑵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为9.8m/s2.

三、实验研究过程经验教训的总结

探究式教学实践范文4

“浸润式”的语文教学模式是在新课改理念下应运而生的,在语文教学中被广泛使用。这种语文教学模式能够真正体现一切以学生为主的语文教学理念,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浸润式”语文教学概述

“浸润式”教学就是指通过教师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感知文本内容,让学生不仅能够收获文本中的知识,还能够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体验。

新课改提出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此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知识灌输者”形象不同的是,学生掌握着真正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和语文教学中,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翁。而教师、教学环境以及学习气氛统一被称为“浸润式”语文教学模式的客体部分,“浸润式”中的浸润作用就是通过这些外在因素来发挥的,学生就像一块干燥的海绵一样“浸泡”在教师创设的语文教学情境之中,不断汲取着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最终使得学生可以快乐自由的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浸润式”语文教学模式不仅在传授给学生文本上的知识,与此同时,还对学生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格和综合素养有着逐渐渗透的功效,慢慢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全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浸润式”语文教学实践内容

新课程标准要求“浸润式”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所有的语文教学活动、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都要以学生的真实需要和具体接受能力、学习水平为基本出发点,重视与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重要性的参与度。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和生理需求上都是不同的,“浸润式”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通过将语文的理论知识从文本中脱离出来,从而更好地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利用自身的实际经验和亲身感受,能够更深入了解和体会文本的中心思想与核心内容。在良好有效的沟通交流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点一点慢慢渗透的办法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科学合理、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通过教师将自己的知识累积和学习经验慢慢“浸润”给学生,使得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与实际的综合语文教学活动相衔接,将情感教学和语言熏染等深层次的语文教学内容渗透给学生,教师在“浸润式”的语文教学情境中结合具体的文本知识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阳光正能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沈从文的《边城》一课中,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湘西古朴原始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走进课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翠翠与爷爷的稚气对话,与两位傩送之间的关系,感悟《边城》作者想要给我们展示的普通人的命运变迁、湘西村落如梦似幻的独特朦胧美。

“浸润式”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因此“浸润式”教学模式中的强烈启发性是其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所谓“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想要有效改善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和效率,最主要的就是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热爱和兴趣。因此,教师在“浸润式”的教学课堂中,能够让学生在充满探究意味的语文教学情境、启发性的问题和语言环境中来锻炼自身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比如我们在《孔雀东南飞》的教学前或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们自主思考为什么题目叫“孔雀东南飞”?文章与孔雀到底有何联系?通过这些具有启发和探索意味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让语文学习更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再比如在鲁迅的《祝福》讲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就自己身边真实的“祥林嫂”案例来谈谈世人对他们的态度。鼓励学生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思维中,启发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提出新的观点。

“浸润式”语文教学模式的最后一定是要给学生渗透一种充满正能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来面对语文学习生活。我们要利用深刻隽永的教学语言来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提问,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教学,所谓聚沙成塔,相信学生在潜意默化的过程中一定可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浸润式”的语文教学课堂不是一个人或者一小部分人的课堂,而是全部学生都可以被“浸润”在知识的海洋当中,每个人学习语文的机会和过程都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在互动式的“浸润”中,学生和教师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鼓励,最后共同发展和进步。

探究式教学实践范文5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新课标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发挥知识形成过程的价值,鼓励自主探索,让学生亲身经历物理学习的探究活动过程,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再发现”地学习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学习中感受到物理发展的乐趣,为达此目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可积极实践探究式教学。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根据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生活实际以及原有知识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形式。

基于对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认识,下面结合本人执教的“用磁感线描述磁场”一节公开课为例,谈谈自己对课堂探究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探究性教学的实践

1.激趣引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探究

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激趣引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加自觉地参与到教师提示后的学习活动中来,这一环节起到了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教学时间虽然不长,但课的一开头就应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同时也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为学生指明学习的目标,为学生自主探究作铺垫。

在教学“用磁感线描述磁场”时,可这样引入新课:

展示绚丽壮美的北极光,请同学们欣赏,同学们惊叹之余急切地想了解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当告知这是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出现的自然奇观时,同学们对磁场的兴趣大增,有了探索磁场的冲动,而“磁”同学们并不陌生,请同学们介绍自己所认识的“磁”,例如小时候玩的磁铁、指南针,当今科技中磁悬浮列车等等。

师:我们整天生活在磁场中,比如地磁场,我们如何知道它的存在,又如何描述磁场?

师:为了形象地描述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提出了“磁感线”的概念,用一族曲线描述磁场的性质。磁感线是一族假想的有方向的曲线。用线的疏密程度反映场的强弱,各点的切线方向表示磁场的方向。(磁场的方向是小磁针N级受力的方向,也是能自由转动的小磁针稳定后N级所指的方向)

在黑板上板书:磁感线概念及特点。

生:我们就是用电场线来描述电场的。

师:为了形象地描述场强的分布,在电场中人为地画出一些有方向的曲线,曲线上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场强的方向.电场线的疏密程度与该处场强大小成正比。磁场中的“线”是怎么样的?我们一起找到它。

此教学环节应把同学们探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提出问题并确定探究方向,这是教学难点,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浓厚兴趣,更需要教师调动学生原有知识主动去质疑、感知,教师再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提出明确的探究目标,为下一步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2.实验探究、实验分析,为学生释疑

新课程将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视为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将科学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在实验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学有所探,探中有学,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实验过程的探究中来。

(1)实验设计

教师提出实验内容:用一组带箭头的线描述通电导线周围磁场。提供用漆包线绕成的环形导线、直导线(已穿过硬塑料板)、电池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进行实验设计,画出塑料板平面上的磁感线分布。

从学生的讨论中教师得到反馈:有些同学对此问题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法,因而不知从何下手;有些同学希望有一种测量磁场的仪器来检测磁场;有些同学提出利用在学习电场中绘制电场线的方案(我们利用布满电场平面的菱形纸片在电场作用下排列出规则形状反映电场性质)中所学知识寻找线索。同学们热烈讨论,互相交流,气氛活跃,教师有效参与其中,主要是通过提醒设问,引导学生找到科学合理,又符合实际的方案。通过讨论,最终形成比较统一的意见:用塑料平面上尽可能均匀布的小磁针,利用众多小磁针在磁场中受力偏转,出现的规则图形来反映磁场的性质,最后,用抽象成带箭头的线画出。

(2)制订计划

将学习小组分成两组,分别探究环形通电导线周围磁感线,直通电导线周围磁感线,利用撒上细铁粉代替大量小磁针。教师提供仪器,要求学生实验之前按照实验要求,制订实验计划,其主要内容为: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内容;实验数据(图像);实验结论及分析。

学生实验探究应该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能走一步看一步,应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教师让各小组自由制定计划,并对不同的计划进行比较、展示。让学生对自己计划中不完善地方进行修正,最终确定出合理的方案。

(3)实验实施

探究式教学实践范文6

【摘要】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关键字】探究式教学;创新精神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观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猜想、用实验收集处理数据、做出解答、表达与交流成果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在高中物理选修3―1《2.6导体的电阻》一节中我是这样实施探究教学的。

1.创设物理情境,提出问题。在提出导体的电阻与那些因素有关问题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真实的物理情境,组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展示滑动变阻器改变滑片的位置可以改变电阻;相同的电压下不同粗细灯丝的灯泡亮度不同;生活中的电线,我们为了减少电线上电能的损失就要减小电线的电阻,常见的是铜线和铝线,而从没有听过铁丝做的电线。

2.科学假设,大胆猜想。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机会让学生大胆假设,去猜想问题可能的答案。对问题进行科学猜想,大胆提出假设,开展讨论等。最后得出上述问题的结论:导体的电阻R跟它的长度L、横截面积S、材料有关。有的学生会提出与温度有关。

3.制定探究和实施计划。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探究导体的电阻R与导体的长度L、横截面积S、材料之间的关系。其次,导体的电阻与多个因素有关,学生会想到科学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同种材料,S一定,改变L,测R ;同种材料,L一定,改变S,测R;同种材料,L一定,改变S,测R。再次,选择实验器材,讨论电路图的连接。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带着问题去研究。先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探究设计,组与组之间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哪组设计的方案好,对确实设计有困难的教师加以积极地引导。这些确定后鉴于实验较复杂,用时多,所以分组,每组连接电路后只做上述的一种情况。多测几组数据,可以把数据输入微机用图表处理。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组织工作,以营造良好的实验氛围。通过巡视和指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的探究习惯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合理地指导学生分析、分析探究数据,总结归纳规律。

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基本科学方法和思维模式。

实践证明,在探究式教学中课堂的学习气氛非常活跃,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这不仅培养了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科学探究,互相合作的精神。

探究式教学实践范文7

关键词:发现探究教学模式 实践 研究

新课程理论要求教育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变学生“学会”为“会学”成为教育工作者探讨的主题。现阶段大多数的学校教育过多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导致了学生学习过程缺乏主创性,思维途径狭窄,使得他们在课堂上听得明白透彻,课外实践却难得心应手,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质疑研究一拓展练习一精讲释疑一实践评价反思”四步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创新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质疑研究。恰当的问题能培养学生求知的愿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抓住疑难问题探究、带问题研究课文的自觉性。通过读书解疑使他们随时得到成功的乐趣,逐渐养成自觉地、全神贯注地进行研究性、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因此,问题的设置必须内容具体,针对性强,击中重难点,具有启发性,能调动学生解疑的积极性,在学生中形成“问题一读书一思考一探究一解答”的积极认知状态,才能达到质疑研究的目的。

2、拓展练习。思维从问题中来,真知来自于实践。实践可以“融化”经验,使他人经验变为自身真知。学生通过质疑研究基本上理清了所学知识的逻辑,但由此获得的知识大多数还是感性的东西,因此必须紧扣新课标要求,依据所学知识重点精编适量的拓展练习。题目设置由浅入深,富有开拓性、指导性、研究性,具有启发思维的作用,使学生将所学得的知识付诸于实践,能有效的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实验创造能力、综合探究技能,训练思维的严密性、变通性、创造性,使学生享受到研究性学习有效方法掌握知识成功的乐趣,同时贯通知识脉络发现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上的一些偏差,及时进行校正,不断完善知识,使学生学会掌握知识的逻辑思维方法,不断地进行创新学习,不断地壮大成熟自己,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3、精讲释疑。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于怎样指导学生学习.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突破思维定势,突破解决疑难。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讲是体现这些主导作用的极为重要的一环。精讲应突出以下内容:

3.1 重点讲透,难点分散,知识逻辑理清。

3.2 因材施教,注重讲解有“梯度”,以便拔优扶差,整体培养。激起其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3.3 针对拓展练习作业,打通学生的思维障碍,引导探究释疑解惑。注重题目设计的知识逻辑分析,深化研究性学习方法,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批判性的回味自己的实践过程,透化知识,享受成功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其创造性学习的动力。

3.4 导出知识网络,总结知识规律,教给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使其能学以致用。

探究式教学实践范文8

一、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设疑,引导学生不断探究

探究起于疑虑,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设疑,以完成探究教学的第一步。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不断地提出问题,才能在学习中取得成绩,如果不能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科学探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具体做法有: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学生可以在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所思所感,不断地提出问题,养成探究的良好习惯。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应尽可能地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实验、电教媒体、课本插图、学生身边的生活等来展示情景,以唤起学生注意,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探究兴趣。

二、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促使学生不断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猜测、想象是人在大脑中利用现有知识和现有经验进行的一种开创性思索的过程。猜测、想象能力是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的想象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尤其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世界每一次科技的发明、创新都离不开猜测想象这种思维能力,是在猜测、想象的基础上完成的飞跃。猜测与想象是新奇独特的,是富有创造性的,是具有重要的突破价值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猜测、想象的能力。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用遮蔽知识的方式,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促进学生不断探索。如在《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这个探究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要求学生做个课外小实验,实验要求在烧杯、试管内装上冰,将试管放入烧杯中,加热烧杯,看烧杯和试管中的冰是否会同时熔化。在实验之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学生的猜想答案是很丰富的,教师还要告诉学生答案,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答案的正确与否,并鼓励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加深对晶体在熔化过程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一规律的认识。也许学生已有的知识层次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在探究性教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很多,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探究性教学的魅力所在,并且深深地懂得了一个道理,猜想、假设是可行的,但需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才能验证其正确性,学生将在不断的探索学习中走的更远。

三、教师要精心设计,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这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手段。设计实验的能力是探究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要精心设计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设计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最重要的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认知水平可以得到显著提高。学生的认知过程可以分为摄取、定位、活化三个部分,人脑中最初摄取的信息、知识是杂乱无序的,经过定位,人对大脑中的信息、知识进行分析定位,理清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使它们更为有序,最后在信息、知识的实际运用过程中,达到信息、知识的有效活化,完成认知能力的有效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高认知能力,完成探究教学的目的。

四、让学生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体,完成角色的转换

探究式教学模式提倡非指导下教学,教师是主导,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性。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在探究过程中,自觉主动地摄取知识,提高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角。凡是学生自己可以探索的问题,教师要把问题留给学生,不可代办;凡是学生通过探索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把探索的过程留给学生,不可代为解决,甚至不需要加以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探究式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师和学生一定要完成角色的转换,教师放弃课堂“明星”的地位,甘当“导演”,在巧妙的引导下,使学生自觉转化为探究学习的主体,在巧妙的引导下,让学生开窍。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教师的放权,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实践、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以实现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影响因素,再设计检验方式和途径,然后进行实践检验,最后写出研究报告。学生也许会提出跟液体温度、空气湿度、气候、液体表面积、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的质量、体积都能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等许多猜想,然后让学生做了“比较一杯开水和一杯冷水蒸发”、“比较用电吹风和不吹的两杯水的蒸发”、“比较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蒸发”等大量实验,查阅资料,最后写“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探讨”的研究报告。

探究式教学实践范文9

关键词:数学;探究;实践

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充满探索和创新的过程,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的教学不能完全摒弃“接受性学习”,但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那就必须倡导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那么怎样才能使探究式学习落到实处呢?在新课程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

一、主动探究,建构新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若能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知识,则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把学生从被动学习拉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上。这正是新课程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所提倡的境界。在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这一课时,学生上节课刚刚学完三角形的内角和,对内角和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上七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强、互相评价互相提问的积极性高等特点,我让学生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让学生探究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乃至六边形、七边形直到n边形的内角和。对多边形外角和的学习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多边形每一个内角与它的相邻的外角都互为补角,再引导学生求四边形、五边形等的外角和,最后通过观察、猜想、验证、交流等探究n边形的外角和。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积极思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建构本节课的有关内容。

二、引导探究,完善认知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建立新概念时常常会以具体的表象作为依托,因此,在学习某一新概念时,学生常常会把新概念与其所了解的知识相联系。如果学生对新概念的认知是通过教师反复讲解强行给予的,学生表面上接受了这些概念的含义,但理解却并不深刻,应用也不会得心应手。在三角形中位线知识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证明不好掌握。由于新旧知识间的潜在距离较大,虽然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大多数学生都无法独立完成证明过程。因此,我尝试通过“把一个三角形剪一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操作活动,铺设恰当的认知阶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并概括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通过引导探究帮助学生完成三角形中位线的证明。以下为所设计的探究铺垫。

问题1:请在一个任意三角形ABC上剪一刀,使得分成的两块图形正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问题2:若在问题1中我们剪下的位置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你能给出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吗?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

问题3:通过活动和观察,你能发现中位线和三角形第三边有什么位置和数量关系?用量角器和刻度尺进一步验证你的猜想。

问题4:能否对你的猜想进行证明?

通过步步引导探究,学生成功地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数学教学对于学生主动发展的价值。

三、小组探究,集思广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在探究过程中,若以小组为载体,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自主探索、交流、对话,不同小组之间还可以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并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这一节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我们需要学生把课本“试一试”要折成多面体的图形按比例画在纸上并剪下,但是如果学生每个图形都要完成,本节课上显然就不能完成其他教学目标。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把学生每6人分成一组,要求每一组学生分工完成,然后先探究自己所剪下的图形是否可以折成多面体并且又是哪一种多面体,再与小组内其他成员交换所剪的图形并交流成果,最后小组成员共同得出结论。

小组合作探究不但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而且使同学们对问题的想法能够互相借鉴,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学习内容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探究式教学实践范文10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水轮机原理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tudy and Practice on Inquiry Teaching of

Principles of Hydraulic Turbine

LIU Zhong, ZOU Shuyun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114)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the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was used in teaching Principles of Hydraulic Turbine. The idea and measure of inquiry teaching were proposed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eachers' teaching and students' learning, and applied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ese study and practice are helpful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effects.

Key words Inquiry teaching; principles of Hydraulic Turbine; learning interest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教和学两者互为依存,教师的教是教学过程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教学的方向,进程和效果。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通常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未能参与课程的讨论过程。①“水轮机原理”课程是热能与动力工程水动方向的主干专业课,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系统性,传统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难懂的感觉。②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探究式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适用于应用性强的课程。由于学生被引导进行深层学习,其对很多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大为加深,对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更为自然。比如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满足学生的兴趣选择,也使学生能够快乐学习,这样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因此,为了更好地增强“水轮机原理”课程教学效果,有必要研究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组织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活跃课堂气氛。

1 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教”

探究式教学对于教师是一项极富挑战的工作。该挑战一方面来自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来自老师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掌控能力。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需要老师把问题的答案分析和解释给他们,而是自己独立思考找出答案。正因为学生们能独立思考,所以全班几十名学生中总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果老师不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执教素养,那么就很难应对学生的问题。

因此教师除了从事课堂教学外,还必须进行试验研究、科学研究及教学研究等活动。通过基础理论研究和试验研究提高基础理论水平,通过试验研究和工程项目丰富经验和技能,通过科研和教学研究项目以求创新与改革,最终提高“水轮机原理”教学效果,如图1所示。

图1 提高“水轮机原理”教学效果的途径

“水轮机原理”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备课时应对教材中的每一个公式进行详细的理论推导。如水轮机蜗壳水力计算公式,各类教材中鲜有推导过程,只给出一个结果,每次上课必有学生问如何推导。该公式推导较复杂,用到繁琐的积分代换或复变函数的知识。而且,有几种不同形式的蜗壳:基本理论式,带碟形边蜗壳的实用计算式,铸造蜗壳的实用计算式,与箱式座环联接的蜗壳的实用计算式,每种公式的推导都不简单。通过推导,才能在“水轮机原理”探究式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疑问进行恰当的引导和解答。

(2)对教材的核心知识必须了如指掌。每一门课程都有它的核心知识与一般知识,主讲教师必须对此有清楚的认识。有两种观念是错误的。一种是认为教材中的东西都同等重要,分不出主次,认为教材中的内容都必须掌握,这样认识的教师必然犯重点不突出的毛病;另一种是提不出需要掌握的核心内容,这样认识的教师自然不能让学生学到课程的核心知识与核心技术。笔者按照三基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计算)明确每一章的重点与核心,教学中确保这些核心知识的掌握。

(3)必须了解课程知识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水轮机作为水电站的“心脏”,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复杂。它的复杂不在于结构,而在于其内部流动、材料和设计方法。这些都依赖于复杂的流体计算、现代的材料科学和先进的设计理念。因此,水轮机是一种与当代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设备。教师必须时刻关注新的动向,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保持课程教学的先进性,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

(4)恰当运用类比,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即使经过探究,可能还是难以理解。对于这些难点,适当运用类比,可以把复杂的理论以浅显的道理进行说明,非常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如“水轮机原理”中难以理解的水轮机空化,可以用生活中的感冒进行类比,如表1所示。

表1 关于水轮机空化的类比

(5)以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问题是兴趣的源泉,也是促使学生思考的动力。为了探究式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将上课内容设计为几十个相关的问题,提前发给学生,同时也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制造应有的悬念和气氛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6)在组织课堂讨论中,要注意扣住“选、定、引、评”四个环节,即选题恰当,定中心发言人,引导启发、评述小结。选题要难易适度,由浅入深,讨论才能顺利开展;事先定中心发言人作重点准备,使讨论不出现冷场;教师恰如其分地给予引导启发,使讨论紧凑;当意见充分发表后,适时地评述、小结,使学生掌握要领。

2 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学”

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

(1)学生应深入开展讨论研究。讨论是学生学习中获取信息、加深认识、拓宽知识面的重要渠道。通过讨论,可以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模糊认识,纠正一些理解上的偏差,从而达到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发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互相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生应有竞争意识,大胆质疑。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各组学生之间互相评分,互相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通过质疑,可以使教学有的放矢,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和“乐于”提问,引导学生自己解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介绍水轮机飞逸的概念时,某些教材上说“当水轮机突然丢弃全部负荷时,如果导水机构故障而不能关闭,水轮机转速会迅速升高。当输入的水流能量与转速升高时的机械摩擦损失能量平衡时,水轮机达到某最大转速,即飞逸转速”。有的同学就提出疑问:像三峡这样的机组,单机容量700MW,如果发生飞逸,700 MW的水流能量全部用于水轮机的轴承等处的摩擦损失,那么,这些摩擦损失会变为热量,700 MW的能量变为热量,能否把整个机组融化?问题出在哪里?于是学生们就开始思考并踊跃讨论。经过教师提示,结合之前学习的水轮机工作原理和水轮机能量损失,最后学生们确定是教材上关于水轮机飞逸的观念错了。正确的概念应该是:当水轮机发生飞逸时,由于水轮机转速的不断升高,使水轮机的内部流动远远脱离了最优的无撞击进口和法向出口状态,输入的大量的水流能量成为转轮的进口脱流损失,而且大量的水流能量以出口环量的形式从水轮机出口流向下游,此时的水轮机效率极低,仅有少量的水能转换为旋转机械能,这部分能量使水轮机升速,并与水轮机的机械摩擦相平衡。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学生也需要运用证据对科学现象做出解释。学生也可以从教师、教材、网络或其他地方获取证据对他们的探究进行补充。

(3)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教学活动当中,学生是否合作学习和主动探索知识。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应积极参加创新竞赛或加入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从而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同时,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3 结语

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强调探究式教学的同时,更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事实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讲授法也有其一定的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探究式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讲授法相结合。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热能与动力工程”,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暨长沙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JG1307)

注释

探究式教学实践范文11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探究式教学模式 实践

在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推动下,全国各高校纷纷投入到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中,作为理论性学科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颇受关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学理论对学生的培养有所变化,过去很多定论需要不断学习、深入探索,寻找新途径。因此,应将探究精神与研究成果应用于文学理论教学中。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研究开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探究式学习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设计一个好的情境和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明确探究方向和目标的首要问题。在文学理论教学中,教师不能“满堂灌”,而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情境应当是学生熟悉的,最好是现实的,并从情境中提出引起学生求知欲且能指向目标的、明确的问题。

在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提出在学生接受范围内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对理论的思维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的提出不仅是为了一个标准答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论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通过对课堂问题的激烈讨论,确立学生的主体性,确认其个体价值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问题的设置要注意从多角度切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热情。良好情境的创设能增强学生自信心,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文学理论的相关知识更好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水平,增强提问效果,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和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有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算进入“探究”领域,才能提高自身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不断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先整体感知教材寻求理解,再感知教材重点,寻求发现和质疑,然后共同释疑、探究,获取新知。教师要不断探讨文学理论教学实践规律与方法,不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文学理论这门课的重要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灵活性,使学习文学理论成为一种享受。

二、问题主导,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在强行灌输的过程中被迫接受枯燥的理论知识。探究式教学理论改变了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它主张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循循善诱的引导中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感知理论的深度,拓展自己的认知。问题的提出意义重大,不仅可以诱发学生的思考,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内在强烈的求知欲。有了问题才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突破事物的表层与形式。

在文学理论教学实际中,因为理论自身深度和难度需要老师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而且,老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这个过程需要贯穿整个课堂始终,在积极思考过程中,结合具体文本、具体文学现象、文学思潮等逐步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是什么。通过问题的提出让枯燥的理论知识慢慢内化成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让学生从文学现象的感性认知逐渐过渡到深入的理性思考。

问题主导式教学均是从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关注热点、关注理论前沿与文学理论教学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中的审美现象不可等同。现实中,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之间的关系如何?文学理论未来发展如何?这些问题固然重要,但不是理论教学要解决的问题,而是学术研究和理论发展面临的问题。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文学理论教学如何通过可操作性的实践设计,将貌似枯燥、教条的理论和生活中的文艺现象联系起来,恢复其本有生命力。要求学生把讨论中的理论要点、基本观点形成文字,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论证结构,并学会对自己的论证进行概括和总结。

主动思考问题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寻找和发现知识。相信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逐步扭转学生对文学理论课程的错误认识,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真正训练学生理论思维、提高学生理论素养的作用,从而使文学理论教学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合作与交流,开放探究环境

探究是一个过程,探究是一种行为,同学之间需要展开交流,这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自己思想和倾听别人意见能力和态度的需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既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能促进师生、生生合作互动,以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生存发展的人的阵地,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

文学理论教学不单要求学生掌握文学基本概念和文学理论基本知识,更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考,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的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理论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精神。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逐渐进入到自主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尽力为学生营造深入学习理论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在合作性学习中,教师的功能在于设计教学方案,并以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到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体会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之间的依赖关系。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理论分析作品,或者就文学现象对文学的普遍规律进行归纳,如讲授文学活动时,对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之间的具体关系,需要学生在具体作品中认识到文学源于生活,生活是文学产生的源泉,这个认识是在就这个问题具体文本讨论过程中清晰起来的。就作家和作品的关系、作品及读者的关系同样需要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多角度地思考,呈现出思考的多维度,让学生对问题中彼此的关系有明确的认知。就读者和世界的关系,在读者接受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接受者,就这个问题谈自己在阅读中的切身体会,在阐释与批评中理解和诠释读者对作品进行评价反馈的重要性。学生在合作与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论学习,不仅是对以往文学认识的梳理和修正,更是对理论思维方式的切身感知,与此同时强化学生对文学理论本身的理解。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课下可以组织学生组建各种学习团队,针对文学现象、文学思潮进行相互交流与探讨,在师生互动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理论学习兴趣,不仅对课堂教学起到辅助作用,而且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引导探究,课堂教学可操作性实践环节设计

文学理论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需要系统阐述文学的基本知识、规律和理论,但是文学理论也是一门应用性课程。文学理论在理论指向和诠释方面具有多功能性,必须让学生清楚明晓文学理论的理论指向和最为合理、最适合的诠释方法。文学理论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沟通的关系,因而要让学生在理论视域方面认识到其交融互摄、旁通统贯、相浃相洽的思维脉路。文学理论具有广且厚的内容涵盖面和阐释的界域极宽的潜在理论因素。

要顺利展开对一个理论问题的“探究”活动,仅靠课堂上三言两语的思考讨论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往往只能停留在问题表面,不能将理论深化。因此,注重课外资料收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思考是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关键环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关注学术前沿,并及时把相关学术观点带给学生,让学生在文学理论应有的语境中审视文学现象,如果不站在当下文学发展语境下,那么学生始终都会把自己当做理论的外人,不能真正理解理论的发展状况。所有在探究理论发展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当下。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中需要针对具体实际调整教学内容,灵活针对学生提出的关于文学理论认知的相关问题进行讲授,层层深入,理解理论精髓所在。

大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感知体验和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概念的接受、学科视角的形成、方法的训练和知识类型的再生产等。这些方面都建立在教学个体之间的感知和互动过程中。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推动学生对文学理论和文学现象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加强逆向体验,增强学生解读文学与理解文学现象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实践范文12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能力;创新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数学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层层深入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 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和规律以及给出解释或证明. 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开展数学探究活动的实践和感悟.

1. 重视教材“探究”素材的教学,精选探究点

新课标教材中一个明显特点是增加了“探究”素材,必修和选修模块共几十个探究素材,如何使用好这些素材,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功能是值得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探究活动开展如何,成效是否显著,探究点的选取非常关键. 好的探究点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1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2》P69探究:

已知AB平面BCD,BCCD,你能发现哪些平面互相垂直?为什么?

从表面上看,这个探究比较容易完成,结论清晰,关键是要引导学生真正领会探究的意义和价值,教学中笔者对这个问题作了如下探究:

问题1 四面体中有哪些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强调指出图中有哪些基本的线线垂直,为线面垂直的判定埋下伏笔,并提醒学生反思一个四面体最多有几个直角三角形.

问题2 图中有哪些直线和平面垂直?

由设问1,学生不难得到AB平面BCD,CD平面ABC,从而为平面和平面垂直埋下伏笔.

问题3 图中有哪些平面和平面垂直?

由设问2学生不难得到平面ABC平面BCD,平面ABD平面BCD,平面ACD平面ABC.

在完成上述问题的探究后,笔者并不仅仅满足于此,以上问题是基于直线、平面之间垂直关系的探究,若直线、平面之间不具有这样的垂直关系,给出一定的量,能否探究它们之间所成角的大小或距离问题?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又开始投入到新的问题中去. 在原问题的基础上,增设AB=a,BC=b,CD=c,又可设置如下探究:

问题4 求图中三对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大小;

问题5 求直线AC或AD与底面BCD所成的角、直线BD或AD与平面ABC所成角的大小;

问题6 求图中任意两个平面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问题7 求图中顶点到对面的距离;

问题8 求四面体的体积.

所有这些问题可由学生自己发现或探究,学生在一个接一个问题的探究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提高,而这些问题几乎涵盖了立体几何中直线平面垂直、空间角和距离的大部分内容,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重在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培养探究兴趣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增设激励性的探究活动,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并通过积极引导,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案例2 人教A版《必修1》P56探究:

选取底数a(a>0,且a≠1)的若干个不同的值,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作出相应的指数函数的图象,你能发现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教科书在设置探究问题后就直接给出指数函数y=ax(a>0,且a≠1)的图象和性质,教学中笔者把它分解为以下几个探究过程:

问题1 你能在同一坐标系下作出函数y=2x和y=10x的图象吗?它们有何共同点?

问题1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指数函数在底数a>1时图象的大致特征,为下面的问题作铺垫.

问题2 能否借助计算机作出不同底数a>1时的函数图象,并观察函数图象的变化趋势,归纳其共同特征.

问题3 借助计算机,能否利用函数y=ax(a>0)和y=ax(0

问题2、3的设置是为学生归纳指数函数在不同底数时的图象和性质埋下伏笔.

问题4 根据问题2、3,能否总结、归纳指数函数y=ax(a>0,且a≠1)的图象和性质?

问题4可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完成,至此,整个探究水到渠成,所有问题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全程参与.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探索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对学生解决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探究活动.

3. 选用合理的探究形式,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由于探究素材的不同,在探究形式上也有所区别. 有的问题只要教师稍微提示,学生略作思考即可解决(如《必修1》中反比例函数y=的定义域和单调性的探究);有的问题因个人局限性需要其他学生的帮助,讨论、合作才能完成(如必修1指数模型中人口增长的探究);有的问题涉及面广或由于学生知识的不够,需要教师的提示或帮助,通过师生共同合作来完成(如必修3中质检人员对不合格产品采用抽查的方法进行检测的探究);有的问题因受条件或问题本身的限制,不好作定量研究的可改为作定性研究(如《必修1》关于函数y=ax(0

1. 如何处理好探究式教学所需时间与课时的矛盾

如何处理好探究式教学所需时间与课时的矛盾?首先,要精选探究素材,我们没有必要将课程标准中所有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问题. 最值得探究的内容是对学科来说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那些概念、方法和规律性知识,因为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些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学科的知识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例题、习题的探究难度不宜过大,否则预留探究时间就少,气氛也难以活跃. 有的问题教师可做适当的整理和改编,凸显教师专业引领.其次,要合理把握探究的“度”,如果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对学生探究学习提的要求过高、过多,容易使学生受挫,导致探究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影响教学,造成课时不够. 再次,在探究方式的选取上也很重要,不同的素材探究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或课内探究,或课外思考,还可实施局部探究,从而解决课时的矛盾.

2. 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探究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应该为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探究素材;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组织和鼓励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平等的合作者.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创建探究氛围,促进探究的深入开展,把握探究的度,促使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教师应充分参与到探究性教学实践中去,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培养.

3. 探究式教学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