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

时间:2022-05-06 14:12:24

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范文1

在中招考试中,实验探究题是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考查内容分布在力、热、光、电等各个知识块中,考查学生对探究要素具体目标的掌握程度及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对实验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经历过科学探究。

实验探究题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一种题型。它反映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动手能力,反映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情况。这契合了课程标准中强调能力和重视物理知识应用的理念。据此,实验探究题已成为近年来中招命题的重点和热点,也是体现试题难度、使考生拉开分数档次的重要题型。

从试题内容及考查侧重点来看,实验探究题从考查形式上可以有填空、选择和实验三种题型。从考查内容上可分为两类:一类试题是教材上所列实验的再现或演变,其考查内容涉及力、光、电、热各个知识块。这类实验着重考查学生对教材上所列实验的原理及过程的掌握程度。因此,复习时要重视教材上各种测量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重视实验原理及实验目的、步骤的理解掌握,从而为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转化打好基础。另一类试题材料是来源于课外的生产生活实际,着重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具体体现为对探究七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掌握程度。这类试题大多侧重于一个或若干个要素的考查,特别是对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归纳能力的考查,复习时要求学生亲身经历不同的探究过程,来完成七个要素能力目标的培养。

近年各地初中物理教学的最大亮点,是把探究活动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形式,把探究性实验作为中考命题的重要内容。在实验中体现实验过程和实验操作的细节,使实验的真实情景以试题的形式重现在试卷上,这成为近年实验探究题的新变化。这些将实验知识、实验技能、实验过程、实验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相结合的试题,更好地体现了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的课程目标。

实验题中实验过程的真实再现,以其综合性和创新性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

(1)知道实验的正确操作,会解决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能发现实验的探究点。对此,要强调独立实验,还要有目的地设置一些有关实验过程和实验解决方案的问题,提高学生在实验中的关注程度。

(2)中考实验题通过改造教材中的实验,主要是对教材所列的实验进行迁移、演变、拓展,力图在笔试的形式下能准确地鉴别出考生实验能力的高低。对此,复习时要重视各种测量仪器的原理、使用方法、步骤的理解掌握,从而为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转化打好基础。

(3)中考实验题利用设计性实验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复习中要有目的地训练自己的能力:根据实验现象和结果,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根据实验要求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和对原实验进行某种等效替换的能力。

(4)中考实验题中加强了对不同知识点的综合,旨在考查学生对不同知识的分析能力和交错运用能力。复习时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探究实验范文2

问题一:斐林试剂只能用来检测还原糖吗?

学生质疑:斐林试剂能否和非还原糖发生颜色反应。

实验课题:探究斐林试剂能否和非还原糖发生显色反应。

实验设计:为探究以上猜想,进行如下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四支试管编号为A、B、C、D,并向四支试管内分别加入2ml的葡萄糖溶液、麦芽糖溶液、蔗糖溶液和淀粉溶液。

第二步:分别向四支试管中加入新制的斐林试剂1ml。

第三步:将四支试管放入盛有50℃~60℃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 分钟,观察各试管内的颜色变化。

问题二:教材要求必须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使用,切勿分别使用。学生质疑:按照不同的实验顺序先后使用甲液和乙液及混合后使用,会出现什么现象?

实验课题:探究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与其甲液、乙液使用顺序是否有关。

实验设计:为探究以上猜想,进行如下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三支试管编号为A、B、C,并向三支试管中各加入2ml苹果汁样液。

第二步:向A试管中先加入0.5ml0.05g/ml的CuSO4溶液,振荡摇匀;后加入0.55ml0.1g/ml的NaOH溶液,振荡摇匀。

向B试管中先加入0.5ml0.1g/ml的NaOH溶液,振荡摇匀;后加入0.5ml0.05g/ml的CuSO4溶液,振荡摇匀。

向C试管中加入1ml斐林试剂(由0.05g/ml的CuSO4和0.1g/ml的NaOH等体积混合均匀后注入),振荡摇匀。

第三步:将三支试管放入盛有50℃~60℃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 分钟,观察各试管内的颜色变化。

问题三:教材要求斐林试剂必须是现用现配。学生质疑,如果改变斐林试剂的配制时间,是否会影响显色反应的发生。

实验课题:斐林试剂配制时间是否会影响对还原糖的鉴定。

实验设计:为探究以上猜想,进行如下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四支试管编号为A、B、C、D,并向四支试管内分别加入2ml苹果汁样液。

第二步:向A试管中加入1ml9天前配制的斐林试剂,向B试管中加入1ml6天前配制的斐林试剂,向C试管中加入1ml3天前配制的斐林试剂,向D试管中加入1ml新配制的斐林试剂。

探究实验范文3

一、注重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科学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例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粤教版四年级上册)一课,我在导入新课时,就把自己当成魔术师一样,先拿出一个被踩瘪的乒乓球,然后把它放到热水中,过了一会儿,瘪了的那部分鼓起来。学生看到这个现象,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议论纷纷。这时,教师便可以提出问题:踩瘪的乒乓球为什么会鼓起来?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是不是乒乓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把球的外皮膨胀起来了?通过学生不断思考、观察、交流讨论换其他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激发了他们质疑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探求新知识。

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能够保护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科学,这对他们今后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以及未来的职业选择都十分重要。学习《物体的热胀冷缩》后,我们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们解释瓶子里的酒饮料为什么不能装满?烧开水时为什么不能把水灌得太满?煮鸡蛋熟后为什么要放入冷水中浸一浸?学生能运用自己探究获取的知识去认识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是科学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展现,更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夯实学生探究基础

实验形式要生活化。小学生学习能力较差,理论知识不多。因此,教师要恰当指导好学生的实验,注意利用“童趣”为支撑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小学科学教学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习完《简单机械》(粤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后,可组织学生到工地、公路等地方。在工地上,学生可以看到杠杆、滑轮、轮轴在工作;在公路上、铁路上,杠杆平衡、斜面、惯性、热胀冷缩的例子不胜枚举。

实验器材要多样化。教学《变废为宝》(粤教版六年级上册),为了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教师和学生在开展活动前准备的“垃圾”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要“形式多样”:如废纸、废铁、废玻璃、废塑料、废布料等。同时,又要提前准备好一些分离废品需要的工具,如手套、磁铁、纱网等。

实验设计要当地化。实验的设计要密切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态条件。教师要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做到心中有数,进行实验设计方可如鱼得水,运用自如。大自然是学习科学的好课堂:在田野里,可观察各种植物、小动物、小昆虫。如设计《植物与环境》(粤教版六年级上册)这类教学实验时,要安排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让学生对东莞的气候条件、水土资源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分析,记好观察日记,归纳总结出有关植物生长与环境的知识。

三、注重实验的科学性,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要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课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材料和机会,使学生能够进行科学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客观事实的品质。但课堂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时会受各种不良因素影响而导致失败或实验中出现的假象、错误。如果教师草率下结论或找借口,敷衍了事,这对学生的求知欲必定是个打击。此时,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寻根溯源,通过反复实验,共同找出失败的原因,久而久之,学生必能养成习惯,形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

探究实验范文4

关键词:看实验 做实验 设计实验 连贯体验探究教学 光合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1.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第1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是在初中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回顾了光合作用发现的漫长过程。本节材料容量大,但对光合作用概念的建立有重要作用。因此,本节课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可结合科学史实,运用连贯体验探究教学的方法,构建光合作用的产物、场所、原料等一步步发现的过程,将有利于学生拓展学科思维,促进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1.2教学重难点

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各实验的研究方法、步骤、结论及其优缺点。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并从中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掌握有关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

2.2能力目标

培养分析实验、动手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原则,掌握参与、合作、交流、表达等基本技能。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经典实验的分析、讨论,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认识到科学家的艰辛,激发创新意识和求知欲望。

3.教学过程

3.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展示大自然的美景,配乐诗朗诵《叶子》。教师提示学生结合初中学习内容思考:为什么要赞美叶子?它有什么作用?学生很自然就会想到,绿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教师借机导人,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合成有机物,但在200多年前,人们并不知道这些,现在沿着科学家的足迹,一起探究一下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3.2看实验,直观感悟

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是由一个个经典实验组成的,网络上有很多相关的视频、动画和图片,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进行情景再现,让学生在直观上感悟科学家的艰辛及科学实验的探究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师生可以在探究过程中逐步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3.2.1范·海尔蒙特的实验

教师展示实验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小小的种子之所以能够长成参天大树,是否完全依靠土壤?从海尔蒙特的实验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得出:水是建造植物体的原料;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主要来自水,而不是土壤。教师再问:海尔蒙特的这一结论是否精确?为什么?学生答:他没有考虑到空气的作用。

3.2.2普利斯特莱的实验

教师利用动画演示蜡烛、小鼠和植物在密闭钟罩中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分析:蜡烛燃烧和小白鼠呼吸需要的是什么气体?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很容易答出: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植物生长需要吸收CO2,同时释放出O2。

教师设疑:可是当人们重复普利斯特莱的实验时,有的成功,有的却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在这个实验中,他忽略了哪一个重要的因素呢?学生思考后答:光照。

3.2.3扬·英根豪斯的实验

教师播放金鱼藻的实验视频,提示学生:金鱼藻在光照下有气泡产生,此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绿色植物释放的是什么气体?再次观看小鼠实验,发现密闭钟罩中的小鼠在有光的条件下存活时间较长。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植物需要阳光才能制造出O2。

3.2.4联系实际,问题探讨

教师:人们通常认为树林中早上空气清新,是锻炼身体的适宜时间。你认为最佳的锻炼时问是什么时候,(晴天的早上、中午、傍晚;阴天的早上、中午、傍晚)学习小组讨论后,有几种意见,以支持晴天早上和傍晚的居多,再各派代表进行辩论,找出依据。最后学生达成一致,晴天植物经过白天的光合作用后,到傍晚时空气中的氧含量相对较多,更适合锻炼身体。

3.2.5恩吉尔曼的实验

观看动画,教师设问:该实验的巧妙之处在哪里?为什么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为什么用好氧型细菌?为什么选用黑暗并且没有空气的环境?学生总结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3.3做实验,亲身体验

有学者说,读到某件事,你能记住10%:看到某件事,你能记住30%;做某件事后,你能记住90%。教师讲得再多,也没有让学生亲自尝试一下后得到的印象更深刻。

萨克斯的实验(课堂实录)。

师:初中时我们就学过,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了能产生氧气外,还能产生什么?如何验证?生:可生成淀粉,用碘液鉴定。教师展示事先处理过的植物,引导学生分析:

①在实验前先用黑纸箱将植物罩住,进行暗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消耗掉叶片内原有的淀粉,避免其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②观察这盆植物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要这样做?(一半遮光,一半照光,可相互对照)

③叶片是绿色的,淀粉遇碘变蓝,若颜色对比不明显怎么办?(想办法让绿色褪去)

教师给出实验材料:酒精、培养皿、大小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碘液等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教师使学生明确此实验中酒精是用来进行脱绿处理的,照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呈棕色。最终得出绪论:光合作用在有光照的条件下会产生淀粉。

3.4设计实验,能力提升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提倡探究性学习。学生的知识储备虽然有限,但当他们全力以赴探讨需要解决的疑难时,就会像真正科学家那样肯于动脑筋和费心血。而模仿科学家的思维去设计实验,也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4.1鲁宾和卡门的实验

结合前面的实验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是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介绍同位素标记法,给出实验材料用具,如试管、小球藻、细玻璃管等,引导学生分组画图设计,并请学生讲解其设计思路。然后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鲁宾和卡门的实验动画,与学生的设计进行对比,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光合作用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3.4.2卡尔文的实验

教师简述卡尔文循环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根据光合作用反应式思考其采用的方法以及标记元素的种类。

3.5总结

教师列表,引导学生总结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各科学家的实验及其结论,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生物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众多科学家不计个人名利,为科学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奋斗史,如果大家对生物学科感兴趣,也可以像科学家们一样去细心观察、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4.教学反思

探究实验范文5

关键词:高中; 化学; 实验教学

1 引言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伴随时代已发展成为一门关系社会前进、国计民生,并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科学。美国化学家布里斯罗(Breslow R)概括称“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际的和创造性的科学”[1]。

满足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入新世纪,我国启动了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顺应改革趋势,2001年下半年起,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启动。2002年初,按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对《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进行再修订,修订后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在突出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有所加强,着重了学生的实验活动。2003年4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出版,与以往高中化学教学大纲相比,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思想、课程目标、内容体系、学习方式、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均有质的飞跃,在课程研究方法上也有新的突破。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的基础,更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基础。化学实验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具有其它教学内容和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本文对化学实验及实验教学探究进行阐述。

2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教师将化学实验置于一定的化学教学背景下,为实现一定的化学教学目的,而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称之为“化学实验教学”。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1化学实验对于化学教学的基础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人们探索和验证化学规律的手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过程。而且,实验还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它以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正确认识化学实验的多种作用,对于深化化学实验教学理论,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素养,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

2.1.1 化学实验的认识论功能

一、化学实验是提出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化学实验能为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知识提供化学实验事实;

三、化学实验能为学生检验化学理论、验证化学假说提供化学实验事实。

2.1.2 化学实验的方法论功能

实验不仅是一种实践活动,从教学认识角度来看,它还是一种重要的感性认识方法,具有方法论功能。实验方法论是科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落实科学素养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3]。通过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经历科学实验的一般过程,学习实验方法。

2.1.3 化学实验的教学论功能

一、化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按照水平高低,可将化学学习兴趣分成“感知兴趣”、“操作兴趣”、“探究兴趣”、“创造兴趣”四种水平[4]。

感知兴趣 感知兴趣是指学生通过感知教师演示实验的现象和对观察各种装置、仪器而产生的一种兴趣。这种兴趣对于初学化学者有积极的作用。

操作兴趣 操作兴趣是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获得化学实验现象兴趣。

探究兴趣 探究兴趣是指学生通过探究物质及其变化产生的原因和规律而产生的一种兴趣。探究兴趣对学生形成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有重要影响。

创造兴趣 创造兴趣是指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的信息、技能和方法进行一些新事物的尝试活动所形成的一种兴趣。这种兴趣是学习兴趣的最高水平,是推动学生形成较高科学素养的最强劲动力。

二、化学实验能够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景

首次在“情景认知和学习文化”中被提出的情景认知的观点认为:知识是具有情景性的,知识在情景中通过活动与合作而产生;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情景中才是有效的;只有在情景中呈现的知识,才能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5]。 所以,情景创设是化学教学设计的重要要素。

三、实验探究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主要有实验探究、调查探究和理论探究三种形式,其中实验探究是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实验探究是指在实验中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

四、化学实验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手段

落实化学课程中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体验性目标,要运用“体验”的方法。体验作为一种方法,要通过具体的活动来承载,而化学实验活动,尤其是实验探究活动,则是学生获得各种体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自我体会、自我感悟。

2.2 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实验

2003年国家教育部推出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6]。

2.2.1 新课程下化学实验的功能

化学实验教学是一种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有效的教学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高中化学课程的改革突出了对化学实验的重视,实验教学以其课堂教学没有的特殊效果,在提高教学效益方面占据绝对优势。面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施教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巨大转变,重新认识和挖掘实验教学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教育情境,引发积极思考。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固有的教学情境,可以积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学生在化学实验提供的实验情境中,可采用独立探究或分组合作等形式,通过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直接归纳结论,获得知识。化学实验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具体性,是学生求得知识的有效途径。化学实验能够模拟关于化学问题的“案发现场”,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能够更加主动的思考。

二、引导科学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能让学生从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化学科学探究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具体体现。教材中的实验都是比较经典传统的,一般是标准的答案,学生在学习这些实验时,易产生固定的思维模式,以靠近或达到标准答案为目标,这明显无益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2.2.2 新课程下化学实验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课程改革中重要的目标之一。对于高中生来说,正处于人生重要的学习阶段,根据他们生理心理的发展状况,应充分契合他们的求知欲,掌握其好奇心理展开教学,从而使课堂实践教学的改革更好的推进。对于教师需要配合学生的特点,使学生能够主动进入实践活动的教学中。新教材中的实验,让学生学会探究,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实践。

2.2.3 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后,采用模块组织课程内容,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化学实验的内容也分为两部分,但不是以选修和必修为标准,而是以其组织方式进行划分。以分散的方式,即将实验内容穿插在“化学 l”、“化学 2”、“化学与生活”、“化学反应原理”、“化学与技术”、“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内容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中,实验内容主要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两类栏目体现。以集中的方式,即专题形式展开的“实验化学”模块,该模块体现了对化学学科特征的强化。

2.3 对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我国在加强实验教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充分发挥并落实化学实验和实验教学的各种功能、体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来说,仍然处于相当薄弱的地位。在开展实验教学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学效果起关键作用。从教师开展教学方面出发,主要存在的如下问题。

一、价值取向:以试为主,以分为标 化学实验教学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指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认知与理解,实施化学实验教学的目标与意义所在的认识,即对化学实验教学行为起导向性的认知。教师们基本能够对新课程价值标准的取向有正确的判断。

二、设计目标:单维从者多,三维者少 新课程强调实验教学要以“三维”目标为引导,教师在规划施教内容时,也应依据此目标。

三、实验模式:继承传统,创新不够 新教材中提供了很多实验资料和完整的实验设计,必修1、必修2两本教材中设计的实验,大多数是有代表性的实验,有俗成的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教学,即可开展丰富的、有深度的实验设计。

2.4 对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

高中化学课程的深入改革,明确指出了化学实验教学对化学教学的重要性。

结合新课程标准,分析当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有必要对其优化。

2.4.1 对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的思考

创新有两种:一种是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这是一种彻底的革新的创造;另一种是对已有科学发现的补充与技术发明的改进,这是精益求精的再创造。对教师来说,教育或教学需要不断追求完善。高中传统化学实验偏重于结论的验证,倾向于动手能力及技能的的训练,过于看中实验结果的的认知,轻视学生对过程的切身感受,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机会,丢掉了其方法论和教学论的主要作用,不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7]。

2.4.2 对“育人”和“育己”的思考

教师有“育人”的职责,而“育人”必须先“育己”。教导学生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本身必须先具备创新的实践基础。事实上,对于每个学生或老师,都有创新的潜能。

2.4.3 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做好演示实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操作,培养其对实验的兴趣。教师的身教对教学很重要,在做演示实验时,教师操作越熟练,学生越有信心,无形中消除了实验的紧张气氛;另外实验的成功率越高学生越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二、组织好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重视创设与教学情境相似的实验情境,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正迁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少说话多做事”,提供充裕的实验时间。引导学生不要受限于书本实验的条框。分工分组精细化,一人一组或多人一组,培养独立实验的能力。

三、组织好课外实验活动,开辟实践活动的场所。教学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个体的智慧和认识是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得到生长和发展的”。由此学生实践能力的习得和提高,同样依赖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摒弃传统“重结果轻过程”的课堂教学弊端,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体现化学教学重在做的教学特点。

四、开放实验室,充分培养某些学生的创新能力。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课程的改革就要求有相对应的教学方式,对此可以考虑增强实验室的利用度。在美国,除了正常的上课时间,其他的时问,化学实验室都是向学生正常开放的,这样,学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想法设计出各种各样新颖的实验,然后在实验室中进行操作,这种开放的实验体制能够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2.5 化学实验教学的健康发展

高中实验教学健康发展之路,从教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考命题方四个方面分析[8]。

一、教师是实验教学的实践者与领航者

教师要转变教学中重“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的教育观念。化学实验功能的不仅体现在于获得“正确”的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施实验的时候能感受探索所带来的乐趣,通过这种切身的经历,更能深刻的理解科学实验的内涵,建立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二、学校要做实验教学健康开展的管理者与组织者

学校以促进素质教育为办学理念,抛除不适应现行教学的应试教育观念,将升学率仅看作为教学目标的辅助参考因素。

三、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实验教学健康开展的指导者与监管者

教育行政部门被分配了引导、监督学校教育教学肩负的任务。学校办学是否合法规范,是否进行素质教育等情况,都属于加大实验教学的内容,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及时全面的检查与督促,将实验教学列为学校评价的内容,强力规范学校实验教学。

四、高考命题机构要做实验教学健康开展的引导者

目前高考的试题内容依然是高中化学教学的指挥棒,在高考制度近时段内不可能有没有大变化的情况下,命题方向完全可以引导实验试题的考查侧重点,侧重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加大对操作细节的考查,使试题有利于动手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当然从长远来说应该改革高考制度,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

3 总结

本文的主体分为四个部分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阐述。首先阐述化学实验的基本功能,明确化学实验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其次分析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化学实验进行新定位,进一步明确现阶段化学实验的新功能及重要地位;接着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开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有利于当前实验教学的具体策略;最后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健康发展的展望。

参考文献:

[1] R.布里斯罗. 化学的今天和明天—一门中心的, 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 华彤文, 宋心琦, 张德和, 等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1-4.

[2] 显李作. 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永恒的主题[J]. 化学教育. 2012,增刊: 131-133.

[3] 刘知新. 化学教学论.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184-185.

[4] 梁慧姝, 郑长龙. 化学实验论. 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196.

[5] 裴新宁. 化学实验的情景教学观.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1(5): 12-13.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实验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

[7] 王祖浩. 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279-290.

[8] 马健生,蔡雪.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探究[J], 学科教育, 2003, (5): 17-22.

探究实验范文6

关键词:实验创新;演示实验;学生主体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探索自然界客观规律的科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理解物理规律、建立物理思想的重要方法。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正确地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验教学中的实际困难

现阶段中学主要存在的困难是仪器不全、时间不够,由于经费投入的相对不足,实验设备设施落后,仪器不全,只能开展一些耗材很少的实验,严重地影响着物理实验教学的开展,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大多数学校没有专职实验管理员和实验技术员,实验不能及时准备,分组实验没有专门时间开展,任课教师认为实验教学“耗时、费力、效率低”,做实验不如讲实验,省时省力。以上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物理实验教学的开展。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解决困难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什么是实验的有效性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提出要“寻找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可以教得更少,学生可以学得更多”。自此以后,人们对有效教学的探索从未间断,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不少的经验和成果。当然,不同的时代对有效教学有着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对有效教学又有着不同的理解,由此而产生的教学理念始终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思维方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科学知识,又是科学方法,实验探究能真实地展示物理过程,使学生直接从物理实验中获得感知,建立概念,掌握规律。实验探究,以纯粹的形态突出主要特征,使学生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实验探究,作为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灵活地运用知识,并促成知识的迁移,在解决实验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实验能够创造适合于教学环境的物理情境,让学生以最有效的方式迅速地掌握前人已发现的科学真理。

三、创新实验教学的途径

1.对教材上的演示实验的加工和处理

有一个证明液体能够传声的实验,具体操作是将一个发声体放入水中。我尝试用过手机、收音机以及闹铃来作为发声体,实验效果要么太繁琐,要么不能达到要求。最后用了一种专门配合此实验的自动发声器,操作过程既方便,效果又显著。还有一些教具虽然与课本中所要求的是相符的,但是真正操作时根本不能达到较好效果,或者所需要的条件非常之高,远远超出范围,所以在上课时总是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令人满意。然而,教师还是可以利用现有材料,精心改造和创设等效的可供替代的实验器材,以解决当前实验教学的燃眉之急。比如,在“探究真空中是否能够传声”的实验当中,用传统的钟罩始终不能很好地完成实验。尝试着将钟罩换成针筒,闹钟换成小闹钟里纽扣大小的发声器,抽气机换成另一只针筒。这种自制教具既方便携带,易操作演示,且效果非常好,从而能更好地实现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2.利用信息技术和移动终端拓展实验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它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的发展给我们的教育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新的模式、新的方法。新的教学媒体的出现及应用,引起了教育教学模式质的飞跃,充分地发挥出实验教学的探究,拓展了实验教学的空间和时间。

比如,我们可以建立班级或年级QQ群,把一些不便于在课堂上演示的,或者不便于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探究的实验,比如,托里拆利实验,在实验室进行全程录像,然后把视频放在群共享里,让学生、家长下载到移动终端或PC终端,让学生去观看老师的整个实验过程来理解物理知识。还可以把一些过程比较复杂的实验,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把它做成Flas,放在群共享里,让学生去下载,以更好地理解成像规律。

3.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需要出发去设计实验

传统的实验教学过分重视实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实验的探究功能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常常是刻板地把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操作步骤和结果一一交代给学生,让他们先记住,再按步骤操作实验。学生根本体会不到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并总结出一些实验结论的乐趣,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这种做法挫伤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新教材把学生动手实践活动融入学习内容之中,在实验教学中,使学生在和谐、宽松、民主的环境中自主合作,创造性地学习和实验,让学生尽可能地动手、动脑、动口。不强迫学生去说老师框定了的话,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传统的实验课和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性实验课中,师生的行为和地位是大不相同的。在传统的实验课中强调学生课前预习,严格按照实验步骤和要求操作,实验结束后教师作讲评。而在新课程下的探究性实验课则强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实验的欲望,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并交流、讨论,然后按自己设计的步骤实验,并由学生自己评价和小结,而后主动查找资料补充。实验课中师生这种行为方式的转化就得靠教师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的转变。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思考、交流、讨论与合作。

物理实验不能仅局限于物理教材所安排的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还要重视教材提供的课外小实验和学生自制实验器材进行的自主实验,培养他们的创新探究能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通过实验探究获得了物态变化的规律后,及时向学生介绍了“神舟飞船”发射中应用到的耐高温材料,“热管”技术等,同时我又启发学生进行创新联想:“假如你是建筑师,你如何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使你们的居室一年四季保持舒适的温度呢?”学生说出了许多方法。有一位学生的想象非常有创意:“用某种材料,把它填充在墙壁内,室内温度升高时,它熔化吸热,阻止温度升高;当温度降低时,它的液态就凝固放热,阻止温度降低,从而始终使室内温度保持在一个舒适的温度,还可以将外墙壁的颜色设计成可变式,冬天为深黑色,夏天为白色。”对于他富有创造力的想象以及其他学生“异想天开”的想象,我都及时给予鼓励,学生的创新欲望得到了提高。

4.开动脑筋,善于自制教具及实验器材,有效拓展课堂知识

探究实验范文7

1.处理好实验探究教学与传授式教学的关系

实验探究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相比,的确有许多优点,它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但实验探究教学也有其不足之处,探究教学很费时间,按教学大纲要求往往一节课能够完成的教学内容若进行实验探究教学至少得两节课,多者可能是三四节课,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且学校的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完全实施实验探究教学,则学习效率是不会高的、也不能适应现行的应试需要等。因此,实验探究教学与传授式教学并不是两种绝对对立的教学。

2.处理好实验探究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事实上,实验探究教学是既重过程又重结果的。这是因为:(1)所有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科学概念、科学原理作为指导。任何一种探究都离不开人们先前获得的概念和原理,从实验探究教学的各环节来看,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学生先前已有的知识。学生之所以会提出问题,就是因为碰到了用自己先前的知识无法解释或与自己的已有概念或原理相矛盾的情境。如果一个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准备,要他进行实验探究,发现和提出问题,那是不可能的。再从假设步骤看,学生提出的每一个假设都是基于他头脑中的已有的概念和理论,离开学生的已有知识去任意猜测,无异于建空中楼阁,只能导致实验探究失败,最后无法进行探究。因此,实验探究不能轻视结果。(2)科学方法寓于科学知识中,是知识的核心和脉络,两者密不可分。在实际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既要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和理解科学概念、原理,又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科学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种重过程轻结果或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都是片面的。

3.处理好实验探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关系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实验探究教学太费时间,严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甚至有人认为是一种十分不经济的教学方式。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实验探究教学的确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没有足够的时间是无法真正开展有意义的实验探究的。但是花这个时间是值得的。其次,要全面看待这一问题,如果单纯从知识的传授来说,实验探究教学是要比传授式教学花费的时间多得多。但是如果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培养来看,实验探究教学则是一种比较经济的教学方式。再次,如果单纯从一节课来比,实验探究教学的时间效益是比较低的, 但是如果从一个单元或一个内容专题的教学来比,许多教学实践表明,设计合理的以探究为核心的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实验探究教学其时间效益则不比传统教学的差。

二、实施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探究的目标要明确

初中生所进行的物理探究多半是在课堂内完成的。为了便于比较、检查,探究时所用的器材、方法常常是相同的、有选择的,而教学计划中的课时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的目标应相对集中。

为了提高探究实验教学的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有时还需要围绕总的探究目标将探究分成若干个适当的层次分布进行。对分布进行的各阶段目标也应明确,必要时还要控制条件。

2.从实际出发考虑探究实验教学的容量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受课时、教学进度的限制,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如实验设备情况、学生基础情况等因地制宜地确定探究的容量。

探究实验范文8

关键词: 实验探究 化学实验 教学模式

化学实验教学,特别是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的活动和手段,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实验不仅是一种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而且是一种更重要的探究性的实践活动。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绝大部分新授课含有演示实验内容,有些是以实验学习来了解物质的性质、制法、用途,有些是靠实验推断出重要的结论。积极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即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意义深远。

1.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法的意义

1.1实验探究教学思想是新课程标准的灵魂

实施化学实验探究法有其必要性,《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树立科学态度,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1]所以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2]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以锐不可当之势正在全面展开。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思想是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一种必然选择。

1.2实验探究教学思想是化学课堂教学的活力

实施化学实验探究法有其重要性,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教材与方法、课程与教学水融、相互作用的动态统一。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3]在实验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现代化学教学理论认为,实验探究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注重对学生进行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训练,以此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形成求学所必需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4]

2.实验探究教学的指导思想

实验探究教学的指导思想:(1)以实验为基础;(2)突出学生的主体性;(3)强调实验教学的探究性;(4)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态度的培养在探究过程中统一。[5]

2.1以实验为基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纵观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几乎每一项科学发现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时化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6]因此要想发挥实验的作用,我们首先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实验兴趣,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事实或实验史实,运用实验方法论来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参与实验。

2.2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准确地给自己的角色定位,要相信学生自学自悟的能力,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重视学生的自我感受和独特见解,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7]要想有效地实施实验探究教学,就必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了解学习的主要成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机会,如增加趣味性实验、生活周边的探索实验等,让他们自己动手,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化学现象。当然教学过程是双向的,探究式教学不仅包括教师的教,而且包括学生的学。教师要达到教学目标,就必须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自觉按照教学目标进行探究式学习。构建知识需要学生积极地获取,而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则是个飞跃过程,更需要靠学生自己勤奋钻研,勇于实践。

2.3强调实验教学的探究性

实验探究性教学,主要强调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改变,是一种针对教育理念的改革。这种教学模式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结论的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过程的方向转变。

2.4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态度的培养在探究过程中统一

为了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新课改重视课程结构的调整,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同时倡导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积极有效地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实验能力,培养了坚定的科学态度。[8]这三项教学目标是彼此统一的,三者在运用科学方法而展开的科学实验探究过程中得到统一。

3.实验探究教学的程序设计

实验探究教学程序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引出问题―实验探究―探讨规律,四个基本环节。[9]

3.1发现问题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要求,从已学教材中或从生产生活实践中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些富有探究性的实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教师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拓展中提炼出开放性教学的基本素材,而且引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要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换种方法行不行?”以此渗透科学思想,启迪学生思路。[10]例如:在讲《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一节时,可向学生质疑:如果要使氢气的发生装置能够随时添加酸液,实验装置应如何改进?如果要使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实验装置又应如何改进?学生通过阅读有关“启普发生器”的相关资料受到启发,可以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来改进。

3.2引出问题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引起学生的好奇、怀疑、困惑和矛盾,[11]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况,促进学生进行阅读资料、讨论、实验构思与设计,提出某种可能性,从现象上、结论上引发学生的兴趣,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动机,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形象生动的化学实验,社会、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来刺激学生,使学生自觉地去探讨和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前作出某种预言。

3.3实验探究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边做实验边记录实验现象、数据,掌握感性材料,发现新的知识。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丰富学生的经验和知识,离不开实验;要验证推理、假设、联想的正误,离不开实验。对学生通过质疑、假设、联想所提出的问题,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论证。[12]在实验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实验前要认真设计实验方案,实验中要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现象,实验后要科学地分析观察的结果,并对实验中出现的细微的、不正常的现象或误差,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导致误差的可能的原因。

3.4探讨规律

学生根据实验事实进行讨论、争辩等活动,从而揭示产生现象的原因。教师的点拨是去伪存真,把探究目标引向深入。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概括出概念、规律和理论,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4.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实验探究教学通常有两种模式。

4.1模式一

模式一可概括为:提出问题实验事实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应用结论。[13]

示例一:请你用尽可能多的方法鉴别SO和CO,并指出哪些方法较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提出问题]:两种气体之间有联系吗?

[进行实验]:

(1)将两种气体通入品红溶液(溶液中放有布条),观察溶液有什么现象?

(2)将两种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3)用试管收集两种气体,分别倒扣水槽中,观察液面上升快慢速度有何变化?

(4)闻气味,看看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5)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放有活老鼠的容器中,放置一段时间进行观察,老鼠有什么变化?

(6)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生长状况一样的同种植物,进行充足的光照,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有什么变化?

[实验事实及处理]:

(1)SO具有漂白性,CO没有漂白性,在前者的溶液中布条的颜色褪去。

(2)SO易被氧化,CO不易被氧化,在前者的溶液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颜色褪去。

(3)VSO∶VHO=40∶1,VCO∶VHO=1∶1,在后者的溶液中,液面上升得快。

(4)CO没有气味,SO有刺激性的气味。

(5)在前者的容器中观察到老鼠的生长状况受到影响,但是后者的容器中发现老鼠已经死亡。

(6)在前者容器中的植物生长状况变的慢而且叶片发黄,在后者的容器中植物长势很旺。

[科学抽象]:

从上述几个可以看出(1)(2)(4)是SO所具有的特性;(3)(5)(6)是CO所具有的特性。那么从其他方面考虑,则有以下几点。

A.(1)(2)是从化学的角度分析的,在(2)中要控制溶液的量以及要考虑药品的特性,同时操作又不方便,相比之下(1)较好且简单易行,现象直观。

B.(3)(4)是从物理的角度分析的,在(3)中,溶液的体积量取不方便,故相比之下(4)较好。

C.(5)(6)是从生物学角度分析的,但是考虑到动物和植物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试验中不易观察和操作,所以我们就不作评论,只是方法上我们可以借鉴。

所以综合上述几点,从化学鉴别的角度考虑,(1)(4)的方法我们可以鉴别使用。

[结论]:

通过以上六组实验,可以看出SO有刺激性气味、具有漂白作用、不易溶于水、不能为植物的光合作用做原料,等等。而CO则具有不供给呼吸、不具有漂白性、无气味、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营养,等等。

[应用]:

SO是污染环境,所以我们尽量减少SO的排放,有利于环境的美化;环境中增加一定的量CO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我们可以在塑料大棚中增CO的含量,促使蔬菜的生长,等等。

4.2模式二

模式二可概括为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计划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应用结论。

示例二:分步沉淀

[提出问题]:含0.1mol/LFe和0.1mol/LZn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是否两种沉淀同时产生?

[提出假设]:

(1)Fe(OH)先沉淀;

(2)Zn(OH)先沉淀;

(3)二者同时沉淀。

[制订计划]:

(1)实验前预测反应可能有的现象:先析出棕色沉淀;先析出白色沉淀;析出浅棕色沉淀。

(2)实验中观察现象;

(3)实验后做出解释。

[实验探究]:在0.1mol/LFe和0.1mol/LZn的混合溶液中,加人NaOH溶液,观察现象,观察到先析出棕色沉淀。

[解释与结论]:在18°C时,Ksp[Fe(OH)]=1.1×10,Ksp[Zn(OH)]=1.8×10,沉淀Fe所需的OH很小,故Fe(OH)先沉淀。在含多种离子的混合溶液中加人沉淀剂,离子是分步沉淀的。

[应用]:定性分析中,用于离子的分离。

模式一是实验探究教学的基本模式,很多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概念、定律、原理等,都可以通过此模式来获得。模式一和二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同一教学内容既可以按照模式一,又可以按照模式二来设计。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一和二,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作用是有区别的。以假设及其验证为主要内容的模式二,由于要求学生要大胆地进行想象和推测,发表自己的见解,因而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中学生在初高中阶段的思维特点不尽相同,在高中阶段更善于进行推理和判断,主动思考问题,发表独立见解。因此,模式二的开展应以高中为主,初中阶段则主要应按照模式一来进行教学设计。

5.对实验探究教学法的评价

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根据现象和事实,学习理解化学知识,验证化学概念和原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由于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验中,学生增进了对科学的情感,能初步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和科学的本质,并且逐渐形成科学的探究能力。当然,使用这种教学手段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有些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够,没有课前预习,探究实验时往往造成盲目和无序;还有些学生的动手能力弱,实验时畏畏缩缩,实验的速度太慢,也影响了教学的进度。

总之,实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我认为,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今天,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无疑将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杨玉琴.浅谈《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特点[J].化学教育,2003,(12):25-26.

[2]张援.对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认识[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21,(3):80~84.

[3]王月芬.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J].基础教育,2004,(2):62-64.

[4]刘知新,梁慧珠,郑长龙.化学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92-194.

[5]刘凤泰.高等教育改革的形势和任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17,(5):1-4.

[6]徐承波,吴俊明.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268-270.

[7]陶正荣.让探究式教学走进课堂[J].林区教学,2006,11,(07):79-80.

[8]梁慧珠,郑长龙.化学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96-208.

[9]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2-173.

[10]李欣然.初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6,(2):54-55.

[11]郑长龙,梁慧妹.试论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95,(8):49-51.

[12]赵虹云.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初探[J].广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1):162.

探究实验范文9

一、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充分考虑如何让所有学生都动手动脑,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一节中,让学生自备一瓶汽水(雪碧,可乐均可),教师事先准备好其他所用实验仪器及药品(如酒精灯,小试管,石蕊试液,石灰水,盛有高低不同蜡烛的烧杯等)。上课时教师首先借助图片(二氧化碳的用途)及生活中的遇到的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拿起一瓶汽水问:这里面逸出的气泡是何物质?本节课我们将探究汽水中气体的性质。这时学生情绪高涨,有的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手了,老师应该及时地强调探究计划,指导学生有目的的探究。如:你准备探究那些性质?由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和猜想:

①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等。

②化学性质:

(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指导学生点燃两只短蜡烛,分别放在白铁皮架的两个阶梯上,把白铁皮架放在烧杯里,沿烧杯壁倾倒二氧化碳,观察蜡烛先后发生的现象。

从实验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二氧化碳可以使蜡烛火焰熄灭,下层阶梯上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后熄灭。

教师问:(A)为什么蜡烛会熄灭?

(B)为什么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后熄灭?

由学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2)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

指导学生在一个密闭玻璃容器中放入一只小白鼠。学生观察:开始时小白鼠在容器内上窜下跳,但慢慢地小白鼠的行动开始变慢,最后小白鼠不动了,将其取出发现已经死亡。

教师问:为什么小白鼠的灭亡有一个过程?

由学生总结:这是由于刚开始时容器中有部分氧气可供小白鼠呼吸,但慢慢地容器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大,所以小白鼠死亡。说明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

(3)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指导学生设计

(A)将少量二氧化碳通入滴有酚酞的石灰水中、学生观察到红色逐渐变浅到消失。

(B)将少量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学生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

(C)足量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

现象:学生观察到先变浑浊然后又变的澄清。

教师问: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

由学生分析得出结论: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且碳酸钙又跟过量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溶于水的物质。

通过设计探究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不仅学会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同时增强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动机。在实验过程中,要随时抓住这种时机把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求知欲引导到积极的主动学习的轨道上去。

二、引导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

要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完成三项任务: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查到什么。即完成实验操作、观察现象的任务;积极思考、分析原因的任务;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的任务。这样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一定的学习能力。如“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中,由汽水逸出二氧化碳后,质问学生,你能确认是二氧化碳吗?怎样验证?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接着又发问:由汽水还能想到什么?提出既然汽水中可以逸出二氧化碳,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取两个分别装有空气、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分别向里注入等量的水,充分振荡,观察两瓶中的现象,从而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然后让学生观察汽水瓶上的商标,有的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商标上写碳酸饮料呢?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纸花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1)将稀盐酸喷洒在纸花上,学生观察现象。

(2)向紫色的小花上喷水,学生观察现象。

(3)将紫色的小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学生观察现象。

(4)先在小花上喷水,然后将小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学生观察现象。

这样,通过探究实验不但得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的结论,还掌握了碳酸不稳定的性质。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他们的心情多么愉快和激动,实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索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三、自评、互评、归纳总结、体验探究成果

每探究完一项内容,都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他设计的实验优、缺点,或者是小组互评,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该过程既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过程,又是一个创新过程。

我认为在化学教学中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为检验其效果,我们对二个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1)在掌握知识方面,有87%的学生认为,学氧化碳式性质时,由自己或师生交替操作实验,更有利于掌握实验技能。有98%的学生感受到通过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学习,更有助于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

(2)在培养学习兴趣方面,有95%以上的学生都喜欢上“实验探究”化学课。

(3)在培养学生科学品质方面效果明显。过去,能够镇定沉着地操作实验的学生仅占18%,而在实施探究式实验教学后,已有66%的学生能够熟练地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

探究实验范文10

关键词:教学 创新 实验 探究

一、教育理念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自己动手的分组实验,以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综合能力与实验动手能力,也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化学实验也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技能,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这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功能的一种学习手段。

为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完善自己的创造性人格,这是一项非常必要、十分艰巨、又需要长期"健身"的活动。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并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本身做到与时俱进,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在教学实践中广泛使用,同时对有关的化学实验进行改革,让学生感受教师的创新精神,也作为学生发展创新精神的一种示范或榜样。

二、探索途径

1、将演示实验从验证性实验演变为探究性实验

演示实验一般以一些验证性实验为主,这些实验往往通过实验现象验证某一个结论。而化学研究性实验则是用一定的实验方法,创设不同的实验情景,引导学生对一些化学反应,从多方位、多层面进行分析,以期研究某一反应的实质和规律,从而解释客观事实。

2、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课堂中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

学生学习行为品质的能力是指完成学习任务必须而直接影响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特殊能力即操作能力。学生动手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动脑的过程,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实验后找出最佳的方案,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将那些操作比较简单、装置不复杂、安全性又比较大的演示实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改为边讲边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练习。

3、强化学生实验中教师的指导

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能力的提高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训练才能得以实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结合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将其归纳总结,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实际上也是培养学生在今后如何自己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现象,而归纳得到相关的结论。要观察到相关正确的实验现象,必须在实验中有正确的操作方法,即避免由操作失误而引起的现象的偏差,所以教师在学生分组实验的巡视过程别要注意学生操作的正确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中和滴定中液面读数的正确读法,滴定过程中左右手的不同操作等。

三、改善学习方式

1、改进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探究性学习"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注重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运用学科知识。化学实验探究不仅要求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而且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因此设计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上要注重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索。

2、实施开放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探究式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它是通过"做"来学习的。学生自主参与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诸如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起新的对自然的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这种通过多样、复杂的活动情境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更容易地激活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才能够真正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

3、渗透实验探究意识,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结合起来,产生实验探究的源动力和内在需要

为了巩固实验探究意识或检验探究效果,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对实验装置的设计,对反应条件的控制,对反应机理的研究,本身就是一种探究学习。"化学实验探究性学习"应与生物、物理、计算机不同学科知识相互联系,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去完整地认识整体的客观世界。在安全、可行的原则下,让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探索各种合理的方法,设计各种可行的方案。

四、创新思维的培育

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间接的、概括的反映。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研究的手段。因此中学化学教学,素质教育中化学实验创新思维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摸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验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探究性创新教育。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探究实验范文11

关键词:实验探究; 酸碱盐的关系; 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015-001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我们要将传统的机械的学习方式改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新型学习方法。

随着2013年区化学学科的一次评课选优活动,当得知比赛的题目是“用实验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并认真去探究实践的时候。我发现,如果在“酸”“碱”“盐”的教学中能适当的采用“实验式探究教学”,能取得明显的实效。

第一次去研究课题的时候感觉无从下手,因为新课已经结束,要在学生已知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前提下去探究这个条件,这本身就似乎有点矛盾,对我来说却是有点难度。那么,到底什么是实验探究教学呢?

通过研究学习,“实验探究教学”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发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达到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主要目的是: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3.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众所周知,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酸碱盐在溶液中发生的条件是有沉淀析出,或有水生成或者有气体放出。那么,我们改如何引导学生去动手实验,去探究学习呢?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设计一些酸碱盐之间的反应

例如:

①HCl+Na2CO3 有气泡产生(发生反应)

②HCl+CaCl2 无明显现象(无反应)

③Na2CO3+CaCl2 有白色沉淀产生(发生反应)

④NaCl+CaCl2 无明显现象(无反应)

⑤NaOH+HCl 无明显现象(发生反应)

在这些例子中,由于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有气泡生产,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反应有白色沉淀产生,均有明显的现象。由此大多数学生会得出既然产生了气体,产生了沉淀,发生了化学反应,因此就得出复分解反应条件之有沉淀析出,有水生成。但是这样的实验设计真的是探究吗?

例如:1.实验⑤没有明显的现象,如何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2.能真正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本质吗?为何一定要有沉淀析出,气体放出,有水生成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呢?

当然,在这里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其他的试剂帮助我们,实验⑤中我们通常会用无色酚酞试液来帮助我们判断发生了化学反应;又或者可以通过测pH的方法。总之,通常情况下我们的思路是将“看不见”的转换为“看得见”的。但所有的这一切只是可以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并没有真正的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从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这样的探究只是就事论事,停留在表面。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实验,对用实验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了自己的一个思路。

取AB两只试管,向其中加入少量的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向A试管中滴加5滴硫酸铜溶液;同样的,在B试管中,先加入稍过量的稀盐酸,再滴加5滴硫酸铜溶液。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首先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发现A试管中出现了蓝色沉淀,B试管中只是淡淡的蓝色溶液,并没有出现蓝色沉淀。那么,随之而来的就需要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了。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现象?产生蓝色沉淀的实质是什么?从什么角度去解释这个问题更合适?

同理,C和D两只试管均先加入少量的稀盐酸,向C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气泡,D试管中先加稍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加入少量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

随着我的引导,在一步步的深入探讨之中,学生逐渐发现了在酸碱盐两两之间之所以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本质原因了。

A试管中之所以产生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与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相结合产生了氢氧化铜蓝色沉淀。

B试管中滴入硫酸铜溶液后并没有产生蓝色沉淀是因为在原溶液中几乎不存在氢氧根离子。

那么氢氧根离子去哪了呢?学生探究发现,原来氢氧根离子已经和稀盐酸中的氢离子结合生成水。因而并没有产生蓝色沉淀。从这里我们可以探究并验证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质是氢氧根离子与氢离子的结合。

同理,通过C和D两根试管的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发现C试管有气泡是因为碳酸根离子与氢离子结合产生了水与二氧化碳气体;D试管没有气泡也是因为氢离子事先与氢氧根离子结合了、溶液中就几乎不会存在与碳酸根离子结合的氢离子了。

通过以上的这个探究对比实验,课本上所说的“酸碱盐在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条件是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学生就可以发现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两种离子之间如果能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例如沉淀,气体,水)导致溶液中离子数量减少,反应就能发生,反之,反应就不能发生。

随着这一步步的渐入探究,学生在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之时,更能深入的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也就对有关酸碱盐之间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也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潜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会大大的增强。

探究实验范文12

一、注重课堂有效提问

在课堂中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营造文明、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设置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设置一个问题的情境教学.布置好相关的教学任务,在设定的学习情境里制定一份有效的学习方案.在制定教学策略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具有潜能力和创新力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形成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个性.在实际教学中,以有效的提问作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例如:在研究滑动摩擦力的时候,可以设置以下的实验.让学生把手放在课桌上,然后使用不同程度的力气保持匀速滑动的状态.另外让他们再把手分别放在桌子表面和衣服布料的表面,再分别使用相同大小的力气,让手保持匀速滑动的动作.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到不同的两次体验,“为什么在不同条件下滑动摩擦力也不同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探讨,并且会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滑动摩擦力差别那么大呢?学生通过观察刚才的物理现象,轻而易举得出问题的答案,更准确地分析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二、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仔细观察和进行实验的研究是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途径,它作为探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演示实验的时候,老师不一定要全照搬教学上的理论知识,可以进行课堂教育模式的创新.让研究性实验代替演示的实验,将科学探究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养成好动脑和好动手的习惯.让学习环境充满多样性、生动性和开放性.在课堂上,老师先向学生提出要研究的课题和要思考的问题,让他们通过各种方法去思考探究学科的奥妙,得出问题的答案,创新教育提倡的创新环节就是训练,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保持对物理现象强烈好奇心,享受学业的成果,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创新的思维.在初中物理的探究性教学中,老师还可以通过加强实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的形式,比如将课外实验代替课堂实验,将研究性实验代替验证性实验.在课余生活中,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大大小小的实验,或者分组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利用科技知识进行活动的探索,鼓励他们开拓思维,制作一些小发明等.在科学的实验操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注重实验探究过程

在探究性实验课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实验的目的、任务、步骤等,才能探索出正确的实验渠道,进行有效合理的操作,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在实验开始之前,学生先要了解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明确实验方法,制作出相关的实验策划方案,准备好相关的实验工具等.针对不同实验,采取不同的实验方案,在上课之前老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先按照方案的思路进行实验预演,或者老师亲自示范和进行详细的讲解,必要时还需进行演示,让学生深入把握实验的本质,和精通实验的操作.

例如:讲解“摩擦起电”这部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利用毛皮、胶棒、丝绸、玻棒等工具,相互进行摩擦、进行仔细观察,联想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或者讨论引发这些现象的因素.在实验前,让学生自述活动的方法和过程,在过程中分组合作,在实验后分享操作的心得,最后全面总结出整个试验中成功和失败的地方,为往后的实验提供借鉴和参考的作用.“用丝绸和毛皮分别去摩擦玻棒和胶棒,会发生怎样的现象,两者之前有什么区别?这现象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思考了这些问题,经过实验的具体操作,学科的答案就揭晓了.从而形成清晰的思路,探究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实验的效果.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的正确指导使学生操作实验事半功倍.所以老师要做到真正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实验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有效性.

四、重视学生猜想假设

在初中物理探究性的实验教学中,猜想和假设对于学生而言是难能可贵的,经过猜想和假设使学生提高学科的创造能力,形成丰富的创新思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大胆的联想,才会创造出伟大的发明.在实验开始之前,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让他们联想在实验中会发生的物理现象,深入把握物理现象的规律.从而把握实验的本质,探索学科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