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

时间:2023-02-08 18:41:11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1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创造性思维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对教育教学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新的教育思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不断提出,成绩斐然。如此研究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创造力。

“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于创新”,探究式教学方式正是基于此应运而生。探究式教学法的根本目的是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创造性能力,任何教育方法的应用都有两面性,我们发扬它的积极性,但同时还应在应用中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以传授为方式,此种教学观念是极为滞后性的。中国古代曾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但近代中国的创造发明少了,其原因故然是多方面的,但传统教育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长期以来,在学科教学中,以灌输知识为主,忽视对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以至学生在考试中分数很高,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不强,即所谓“高分低能”。探究式教学中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基本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处于开放的情境中,用类似史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探索,从而形成自觉的、习惯性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第二,探究式教学中应加强教师素质培养,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要把书本上知识理顺,识记、理解,然后讲授给学生就行了,这样“外行也可以干内行”,这是接受性学习,掌握教材知识就是目的。而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熟悉掌握教材,而且更重要的是把教材只作为一个平台,作为一个支撑,去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去整合教材,引申教材,给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要因势利导地对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进行研究性学习,共同追求新知识与未知。因此,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师必须不断调整和更新知识结构,加强自身修养,转变教育理念。

第三,探究式教学中,应适当安排些专题研究课,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对知识能全面理解并且有一定的深度。如:在讲解秦汉、隋唐、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对外关系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快速阅读相关的教材,让学生自己整合,而后得出阶段性的特征概要,即走向世界的秦汉,全面开放的隋唐,逐步闭关的明清,然后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等几方面去分析,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归纳时提出“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共同点:(1)对外交往频频的原因是:政府对外政策开明;交通便利;国家统一,经济稳定且相对繁荣;文化先进。(2)对外交往的基本途径是:生产技术和文化交流;人员和贸易往来。(3)对外交往的基本内容是:睦邻友好;经济贸易往来互通有无;文化交流取长补短。(4)对外交往的影响是:推动周边国家社会制度进步,促进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加强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联系和友谊;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双方文化的交流。最后对知识进行引伸,如联系汉、唐、明三朝对外友好往来的事实,说明对外开放对我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第四,探究式教学中应把握探究的起点。探究式教学应概括教学目标设计好中心议题,通过教师的设问启发同学的询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筛选问题,并通过听讲、讨论,反思,最后推导出结论,即需经历寻疑——质疑——议疑——解疑等环节。探究式教学中设疑要有度,应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水平,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质疑议疑、解疑要有法,也就是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归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否则,疑还是疑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第五,探究式教学中应联系实践,注意培养学生思维迁移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将教材内容联系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地寻疑、议疑和释疑。商鞅…“移本立信”的典故,目的是争取民众支持和信任,教师可以联系“诚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树立“诚信”意识,这样驱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在一种兴奋活跃的状态,学得主动,学得投入,认识才能步步深化,能力才能节节提高。

第六,探究式教学中,要注意对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具有的历史研究所要求的立场观点、方式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如:史学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等。

第七,探究式教学中,应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的环境。教师可以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放一个声形并茂的录像片断,用历史典故或生动有趣的语言,有意设计知识上的悬念提供阅读提纲,以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2

教师要根据活动要求给学生创设质疑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与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的问题犹如一块磁石,会吸引学生主动思考,进而探究事实真相。因此,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善于利用教材、善于引导学生、善于“留白”。所谓“留白”,就是教师不要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的思考与尝试留有余地。应注意启发学生通过尝试与探究去发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疑问,就会引发学生解疑的要求。如在活动“种子萌发条件探究”的引入时,提问学生:1.下列情形下黄豆能发芽吗?干黄豆埋在干燥的土壤中()。一直泡在水中的黄豆()。煮熟的黄豆()。放在冰箱中已经泡过水的黄豆()。被给予充足的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的放在暗处的黄豆()。被给予充足的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的放在阳光下的黄豆()。放在适宜的温度下,被装在没有空气的塑料袋中的黄豆()。2.下面哪几项是种子萌发必需的条件?A.土壤B.阳光C.水D.空气E.适宜的温度F.养料。简单而有趣的疑问判断会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二、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课,教师总是采用“满堂灌”的形式授课,即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教师接二连三地问,学生断断续续地答;教师不断地发出指令,学生手忙脚乱地去执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知识虽然掌握了,却不能灵活运用。因为他们只是死板地记住了这些知识,并没有主动思考,从而就不能创造性的应用。因此,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解决教材中包含的未知因素,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既获得新知,又增长能力。例如,在“种子萌发条件探究”中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实物栽培去发现探究种子萌发的适宜条件。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更易于实现和操作的物质基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学生可以十分方便且相对独立地查询和获取各方面的知识;多媒体,交互式及虚拟现实技术的信息表达方式,还大大提高了探究式学习中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趣味性。比如在探究植物叶子形状时发现叶缘有锯齿联系到了鲁班造锯,这些古代的许多发明家的故事教师在活动中是不可能一一例举的,而学生却可以通过网络了解那些发明家的优秀事迹;通过网络还可以查到智力开发类的趣味小知识。这都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鼓励学生之间合作交流

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种协作与交流的实践与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可以利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展开讨论,每组都总结出一个结论,最后再让各组派出代表陈述自己的结论,并接受其他组的评价与建议。这样通过讨论,学生不但可以认识到自己的缺陷,了解到自己不同的想法和别人的思维过程,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还可以学会分析别人的观点,发现别人的错误。

五、体验挫折与成功

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有些探究,学生走了弯路,遭遇挫折与艰辛,甚至最终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学生仍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因此,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总结经验。例如,在“种子萌发条件探究”过程中,学生由于选种失误(不是人为的失误,而是种子本身有问题),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只要善于引导,学生也会受益匪浅。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原来科学探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我以前就听说过科学的道路并不平坦,只有那些在崎岖的道路上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坚忍不拔的人,才能征服最高的山峰。可是对于探索需要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这一点,今天通过这次挫折与失败,我才真正有些初步的感受和体验了。”“艰辛之后的成功更快乐、更迷人。”探究过程中的挫折与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地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有所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东西,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的。

六、注意反思,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3

关键词:讨论探究;交通工程;课程改革

本课题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学研究课题《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在交通工程学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1、前言

对于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一般高校来说,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提升大学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和知名度的必经阶段。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运输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在专业教学改革中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对于推进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具有重要作用。该教学方法在国外知名大学已经成为最普遍的方式,而在我国一般高校教学课题中,讨论探究式这种教学方法还没能推广开。通过初步试验可知,学生非常喜欢此教学方法,这对于下一步实施会很容易推进。

国内有关交通工程学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资料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实践课教学体系方面上,没有人提出针对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交通工程学课程中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及其有关定性定量考核评定方法[1、2、3]。

国外大学在教学方面研究的文献资料体现的主要是是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应该怎样教,如何教得更好,同时提供有效的方法[4]。

2、方法过程

主要研究内容:制定交通工程学课程的讨论探究式教学可行方案以及相应定性定量考核方式和方法;在交通工程学课程中实施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方案检验并不断完善。

研究目标:通过对交通工程学课程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交通运输专业其他专业课程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提供参考蓝本,为我国其他一般高校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实施教改提供实践例证。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交通工程学课程的讨论探究式教学可行方案制定;在讨论探究式教学课堂中及时准确的记录相应定性定量化指标。

研究方法:在全面把握专业现有师资、试验仪器设备和交通工程学教学现状,充分了解学生知识储备情况的基础上,收集国内外有关大学专业课教改文献资料,制定交通工程学课程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可行方案,确定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定性定量考核指标,最后给出课程教改可实施方案,并在在交通工程学课程实际教学中进行实施检验并不断完善,及在交通运输专业中进行推广。

3、方案制定

3.1现状条件

交通工程方面师资的薄弱,仪器设备简单。交通工程学教学主要靠课堂讲授,方法单一。学生交通感性知识非常欠缺,基础知识储备不足。

3.2方案制定

针对现状条件,制定课程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可行方案,具体如表1所示。教材的选取是结合多年各个版本的交通工程学教材,考虑学生知识基础以培养学生技能、增加知识含量、拓宽知识面为主,自己开发教材。

表1 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方案表

注: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没有把交通工程学各个章节的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案都放上面,只是节选几个章节。

4、考核指标确定

考核指标采用定性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考核指标: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组织配合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总结概述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绘图设计技能等。

定量考核目标:高质量地完成小文章数量、高质量地完成交通实验次数、准确翻译有关外文资料字数、根据所学交通工程学理论知识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个数、正确高效地完成作业数量、数量、申请或参与科研项目数量等。

定量考核方面包括:平时出勤、课堂表现、试验成绩、作业、小论文成绩、卷面成绩,这些方面给出具体的分数比例和评定办法。

5、教学实施检验

交通运输专业的2010级、2011级两个班级《交通工程学》课程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实施效果及完成成果:校园交通标志标线设计及应用研究;对校园停车场进行了设计;市区交通拥堵交叉通组织、实际调查交通数据资料、初步翻译了英文版的《交通工程学》教材。

6、结论

从我校交通运输专业2010级、2011级两个班级中的授课实践情况看,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收到很好的成效。交通工程学课程中采用了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后,对于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检验学生实践环节中运用情况更加灵活多样、更加科学化合理化;“面对面”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于枯燥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实践中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通过课堂讨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讨论的基础上不断深入探究专业技术的前沿,让学生对对未来工作充满了极大的憧憬和动力。最重要一点是本教学方法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学生考研继续深造提供了巨大的专业实践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1] 孙耀东等;交通工程理论与实践互动教学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6年01期

[2] 朱明轩等;建立科学合理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恰当设疑;阅读解疑;学生释疑;教师答疑;深思省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037-02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普通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和新闻、文秘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主干课。这门课程以“五四”以来的我国的文学史和作家的作品为教学内容,其中贯穿了该时期我国文艺思潮的发展和论争等内容。通过对这一时期我国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学习和了解,可以还原该时期文学存在的图景,可以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丰富的想象能力、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上运用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方法时,“探究”是目的,“讨论”是方法。所以,若缺乏“探究”精神,“讨论”就可能只是聊天。

一、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施

1.恰当质疑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在讲授某一文学史或作品前给学生布置供他们思考的习题,以让学生能带着问题去阅读相关资料。针对某一文学现象或某一部文学作品,教师只能根据教学大纲选择一到两个适合学生的问题以供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不能像采用讲授法那样面面俱到。这是因为,问题多了,学生的精力会分散,会抓不住重点,最后实质问题会得不到解决。比如在讲授经典戏剧《雷雨》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谁是《雷雨》的主人公?这看起来只是一道题,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雷雨》中的人物进行认真的分析,同时其中还必然兼有对于《雷雨》主题的分析。再如在讲授《游园惊梦》时,我也给学生布置了一道题:《游园惊梦》中的意识流的手法是如何体现的?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弄懂《游园惊梦》的内容,然后才能知道其中的对意识流的写作手法的运用。这个过程看似简单,看似只需教师在下课前用几分钟时间用多媒体课件对问题加以展示即可,实则体现了教师对于这个问题的十分成熟的理解,教师抛出的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游园惊梦》授课中的重点和难点。

2.阅读解疑

阅读解疑由阅读文本、随机讨论和最后形成文字材料等环节组成。认真阅读文本是学生参与讨论的前提,只这一个环节就实现了对于以往的讲授法的质的超越。讲授法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运用讲授法,学生只要记好笔记并在考前对之加以背诵就能拿到高分,看不看文本都无关紧要。这自然激不起学生看书的兴趣。相反,使用探究与讨论式的教学法,讨论时每个学生都要或都可以展示自己的观点,会让学生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由此阅读作品也自然就成了他们必须完成的一项学习任务。因为教师要的答案并不是文学史教材已经归纳好的,所以即使学生能认真阅读作品,他们也未必能得出自己非常确定的结论。此时,随机讨论便自然是学生的一种需要了。有时候,针对某个重点问题学生们会展开热烈的争论,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争论本身就是一个或肯定、或质疑、或反驳的过程,这对促进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和理解是十分有益的。通过讨论或争论,学生们思考成熟了,观点明确了,就可以动笔形成文字材料,就可以用这种材料在课堂上发言。

3.学生释疑

学生释疑即学生在课堂上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实施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时,这个环节经常会冷场,原因是大多数学生由于准备不充分而不愿发言。这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以鼓励,尤其是要设法让没有准备发言的学生勇敢地站起来说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与当同时,教师也一定要做好“无人喝彩”的准备,即真的“干启不发”的状况出现时,自己也不能急躁,不能放弃,要一边讲授相关内容,一边鼓励学生发言。在通常情况下,冷场是不会持续很久的,只要教师能循循善诱,僵局总是会被打破的。教师还应该具备在现场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讲评或总结的能力,对于正确的观点要加以肯定,并提示其他同学予以记录;对于错误的、有分歧观点,则应组织学生进一步展开讨论。在此环节中,如果学生能积极踊跃地发言,教师一定要对之加以引导,即引导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沿着正确的思路由浅入深地予以探讨,不能四面出击,否则会劳而无功。比如在讲授《锻炼锻炼》时,我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如何看待杨小四?”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根据杨小四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进行分析,吃不饱时的狡猾、小腿疼时的蛮横和支书的“和事佬”作风等都只能作为论证杨小四性格的佐证材料,不能突出加以强调。

4.教师答疑

教师答疑就是教师要针对学生释疑过程中的错误加以纠正或解释,其中也包括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也包括教师对问题的必要的画龙点睛。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要想给人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在学生解读文本之前,教师必须深入细致地钻研文本,然后形成自己的认识,同时教师还要设想学生对问题的可能产生的看法,还要设想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只有经过这种较充分的准备,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应付自如,才能对学生予以正确的引导。例如在讲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时,学生一般不能从一开始就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学生会认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诗句表达了海子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情感。此时,教师若提示学生再看一看海子的生平,再进一步了解他仅25年的生命历程,同时也说明此诗的创作时间是海子自杀前的两个月,那么学生的思想感情就会受到触动,就会对该诗中的一些字眼再进行玩味,比如进一步玩味“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之后,再经过讨论,再加上教师给出的一个参考性的结论,即本诗是海子自杀前的宣言,是海子伤心的绝笔。如此之后,就会给学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5.深思省疑

深思省疑就是要求学生在课下对问题再作进一步的反思。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只是昙花一现,要想使学生对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还必须有课下的理解、消化和吸收。为此,笔者经常鼓励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的发言或提出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进一步进行研究。如果是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就要及时形成论文,以供大家共同赏阅;如果是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则更要及时地将它记录下来,以供进一步探讨。这个“省疑”的过程是学生对自己的每一次思考的一个总结,同时也是他的下一次思考的开始,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学习的环节。“省疑”过程是学生论文形成的过程。有了这个收束的过程,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才真正能以“讨论”达到“探究”的目的。

二、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的长处

首先,探究与讨论式教学符合人本思想,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性质也是契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真正的“人的文学”,它实践着“五四”精神,即“人本思想”。“‘五四’文学革命是一次地地道道的革命,它不仅画出了旧文学与新文学的明确分界,还初步确立了作为新文学主体的‘新人’的本体精神。换句话说,现代意义上的‘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构成了‘五四’文学革命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主要贡献”[2]。因此,学习这样一门课程我们自然要培养学生的人本精神,要使学生树立起自己的作为主人翁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关注人的生命及其价值,探索人生的真谛。只有将这种“五四”精神体现在中国现当文学的讲授中,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本学科的学科内涵。探究与讨论式教学能给每一个想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运用这种展示,他们会亲手绘制出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的地图。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视学生为课堂的核心,尊重学生的意愿,首先重视为学生创设一种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以让学生能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在这种环境里,学生不会产生危机感,不会惧怕受到批评。其次,在这种环境里,教师和同学的认可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会使他们敢于探索,乐于找到论据来充实自己的看法,敢于坚持自己的看法。这也会让学生逐步学会有效的学习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最后,坚持不懈地采用探究与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内独自阅读和思考,然后将自己的所得表达出来,会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会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讨论法通过引发问题激荡人的思维,把潜藏在人的意识深处的才能激发出来,把每一个人都视为是新思想和新知识的创造者,会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展现自我、表达自我、开发自我,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把握自己的思想,主动地发展自己”[3]。

第三,学生将自己思考成熟的看法形成论文,有助于学生的就业。俗语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写出论文也就是“收口”。没有最后这个”收口”的过程,他们以前的思考和所得很快就会被遗忘的;相反,如果收好了这个“口”,则会获益无穷。实践证明,写作过专业论文的学生,他们在写作毕业论文时就会知道如何构思、如何组织语言、如何围绕中心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能力在答考研试卷时会让导师另眼相看。就因为有这一条,所以我院每年都有优秀的学生考取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

三、运用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其一,运用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会使得课堂的涵盖量变得较小,一般只能讨论一个到两个问题。但这个缺憾比较容易解决,解决的办法就是教师可将探究与讨论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结合起来。

其二,运用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容易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善于表达、基础较好的学生会从中尝到甜头;不愿认真准备的学生,则往往会在课堂上被边缘化。这是运用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时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且也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问题。

其三,目前学生课业压力较大,有效阅读时间有限,所以就导致运用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容易流于表面。运用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是需要给学生以较多的时间的,但目前文学院学生每周都要上30多个学时的课。披星戴月地上课使学生甚感疲劳,经常抱怨没有时间看书,所以课堂讨论就往往没有深度,没有内容。每当这个时候,教师便有些进退两难:终止讨论,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任由没有实质内容的讨论讨论下去,又怕耽误时间。这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较为棘手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金学,张宝歌. 构建探究讨论式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J]. 中国高等教育,2011(23).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5

职业学校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终身受益的能力,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将是不错的选择。

一、探究式学习的内涵和重要性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职业学校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大多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不能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实施探究式教学。只有充分地了解教学和学生的心理,做好师生协调,铸就师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很好地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说过,“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当然,教师也应该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那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了。

二、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特点

1、职业学校因为注重专业课教学,所以文化课教学学生重视的不够,而教语文的教师,由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在教学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更新自己知识结构的紧迫感,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心理上的消极现象,表现为机械记忆的相对优势和能力上的绝对缺欠,以致学生学习心理上的不平衡。有些语文教师因为年龄偏大,从教的时间长,传统的语文教学驾轻就熟,难以挥之而去,对探究式学习抱有成见,牢骚满腹,对于从教时间较短,经验不够丰富的年轻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热情很高,但是如果课堂教学没有出现预期的效果,便心灰意冷,毫无激情,还有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因为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开展进行探究活动,埋怨条件不成熟。

2、学生的心理特点

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年龄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性,职业学校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相比,有一部分学生心理发展有迟滞迹象,刚步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其心理发展特点,伴随着个性差异处于参差不齐的状态,思维定势,思辨能力差,保留着农村的幼稚刁气,以及缺少独立思考的依赖心理,碰到困难容易产生畏惧心理。他们对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显得六神无主,一头雾水,有些学生因平时对语文教师的误解、冷漠、粗暴而消极甚至产生抵触和反抗的情绪,对老师的探究式学习抱有偏见、嘲讽,甚至还从中捣乱。

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协调

职业学校要实施探究式的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探讨和研究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心理。新课标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教与学的配合需要处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得到正视,从而沟通师生的心理活动,达到教与学的协调。因此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的课堂心理协调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在探究式教学中,如何协调好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呢?

(一)教师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地位,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教学方式的选择等。

1、转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教师要有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的紧迫感,主动探讨职业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构建全新的教育理念。摒弃过去对学生的看法,针对职业学校学生厌学,思辨能力差,缺少独立思考的依赖心理,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按照这样的教学程序:学生自主阅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心理沟通最重要,因此教师要适时进行心理指导。

2、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讨论尤为重要。要克服职业学校学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好,家长没有面子,所有在语文课堂上不敢发言,不敢讨论,畏惧心理的弱点,在教学中,可以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意见,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引导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方法和成果,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4、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多向交流的一种教学方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色彩鲜艳、图象逼真等特点,能向学生真实地展现所学的背景和场所,为其提供生动活泼的真实语言环境,做到有物有意,使学生置身其中,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浓厚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学生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的作用。

1、摒弃依赖心理,养成独立意识。这一点,对于职校学生最难做到,有些学生由于接受式学习而长期养成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缺少独立思考,无法主动独立去探究知识,形成自己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前提必须是学生自主性,坚信能力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和探讨出来的,只有学生“读出来的能力,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自主”。

2、改变学习方法,培养语文兴趣

学生开始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阅读课文,的确有些摸不着头脑,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挂图,以及把语文课的内容编成小话剧等形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由浅入深引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学习语文主动性增加,成绩也好了,知识面也宽了,打破了以往被动、单一、枯燥、乏味的学习状态。

3、学生见互相合作,养成良好的品格。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6

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长期存在的接受式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早已习惯“填灌式”的学习方式。因而当新课程倡导转变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时,大部分学生有明显的不适应感,他们不想探究、不愿探究,还是习惯于老师的“满堂言”,缺少积极主动探究的兴趣。

因而,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要积极响应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做促使教学方式转变的推进者,做促使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推动者。语文教师在这方面更是责无旁贷,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把学生思维激活,把课堂教学搞活,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性教学氛围。譬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向青春举杯”专题中的食指《相信未来》,教师就完全可以摆脱过去侧重诗歌分析的教学思路,可围绕“活动体验”和“问题解决”两个维度设计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参与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来。要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读”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形成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要以“问题”为手段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设置问题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探究,实现自主学习,“相信未来是否意味着当下现实的残酷,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现实残酷的内容?”“食指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是怎么去面对的?”等问题的设计,就是要让学生走进作者、融进诗歌中去,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去把诗歌抒发的情歌内化为一种阅读体验。

二、培养质疑精神促探究

清学者陈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生质疑善问,既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有的放矢,更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更可促进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释疑的过程,学生敢于质疑,产生疑问才会主动去探究。敏于发现问题是引发探究的起点,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就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善学好问、思考质疑的学习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才能的重要尺度。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大胆地进行质疑,进而去思索、探究。比如,在上《道士塔》一课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王道士来提出问题,“敦煌文化遗产的流失难道就是他一个人造成的吗?”“如果不仅仅是他造成的,那么悲剧性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到底谁是敦煌文化流失的真正的罪人?”一系列问题的追问,使得学生自然会去探究疑团,同时学生通过探究,认识也就自然由浅入深。再如,对于“袅袅兮秋风,洞庭兮木叶下”诗句中的“木叶”一词,学生就应大胆质疑为什么不是“树叶”一词,有了质疑,我想学生自然会去探究这两者的区别。总之,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学问”“怎样问”“怎样思考分析问题”上下功夫,引导学生不要囿于答案的条条框框。哪怕学生的问题不够成熟、不着边际,也不要指责或批评,而应保持耐心逐步教会他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敢问”和“多问”。

三、搭建平台助推深探究

传统的“教与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已不再适应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当今教育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搭建探究的平台助推探究向纵深方向发展,在深探究的引领下取得不同寻常的学习效果,从而真正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语文教学课堂的开放性,给了教师充分的空间去创设平台助推探究性学习向纵深方向拓宽。苏教版的语文教材是以专题形式呈现的,那么搭建一个专题学习讨论的平台,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专题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学习苏教版教材“求学之道”专题中的两篇文章《劝学》和《师说》,教师就可围绕古代论说文的说理论证方法搭建一个专题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围绕论证方法的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探究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主张都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并结合课文内容探究运用这些论证方法的好处。再如在教授苏洵《六国论》一文时,就可以在课前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要求每一小组查询资料并比较“苏洵的《六国论》和苏辙的《六国论》的异同点;总结六国灭亡的原因”,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各小组探究性学习成果的汇报和辩论。由于学生占有的资料不尽相同,加上各自理解的能力差异,学生的观点肯定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出现差异并不可怕,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就要把自己的想法呈献给大家,接受别人的批判和质疑,反驳别人的观点,不断充实自己的观点,这本身就是一次探究性教学,对学生而言又何尝不是一次探究性学习呢?

四、用真问题带动真探究

一些语文教学把小组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当成课堂教学作秀的手段,课堂热热闹闹,听起来叽叽喳喳,看起来舌战群儒,却给人一种为合作而合作,为探究而探究的感觉,表面热闹,本质空洞。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7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高中语文 教学课堂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这其中,以探究式教学构建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中,因此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

1.以“探究式教学”构建高中语文课堂的现实意义

1.1探究式教学法的内涵。

探究就是探寻、追究,或者深入探索、反复研究。探究式教学法是指在学生课堂学习时,教师只给出一些实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独立探索研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发展能力。它是一种化被动为主动、化知识注入为独立探寻、化单向吸收为多向交流的教学方法。

1.2探究式教学法的意义。

探究式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有了很大改进,是高中语文教学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探究式教学法可以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运用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设计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要求,通过这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探究式教学法构建的高中语文课堂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激励学生积极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2.以“探究式教学”构建高中语文课堂的方法

2.1创设探索型学习环境和氛围。

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和氛围。首先,教师应与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搭建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活跃发言。其次,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给予学生质疑的权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上《祝福》这课时,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在大年之夜死去,祥林嫂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相比有何不同?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思考这个问题。”同学们有的翻书查找课文中的相关部分,有的低头沉思,有的与周围同学小声讨论。一段时间后,笔者请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终于得出了最佳答案:祥林嫂临死前问“我”人死后有没有灵魂,这说明她对封建迷信是半信半疑的,所以她是在恐惧中死去的,而卖火柴的小女孩“见到了奶奶,升入天堂”,是满怀喜悦而死的。教师通过创建探索型学习环境,采用提问的方法,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轻松,为学生思维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2.2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追根溯源。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培养他们的独创精神,鼓励他们大胆质疑问难、追根溯源[2]。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探究式教学中应该有学生自己思考并试着解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不迷信课本和权威,主动探索,形成对事物的独立见解。

以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的研究阅读为例,笔者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对比阅读这两篇文章,然后说说你的感想。”在研究阅读中,有的同学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同样是写关于秦国灭亡的文章,为什么在论述秦国灭亡的原因时,贾谊认为是“仁义不施”,而杜牧则认为是“秦爱纷奢”呢?为解决这一问题,同学们查阅史料求证,进而通过讨论得出这样的答案:古人是借史讽今,各有其针对性,所以都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如果现在再写论秦朝灭亡的新文章,便可联系现实,或谈改革图强增国力,或谈反对腐败得民心,等等。

2.3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多层次探究。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主要是教会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解决方案或结论[3]。例如,笔者在执教《归去来兮辞》时,分析至陶渊明之“安贫乐道”时,请同学讨论“安贫”与“乐道”的关系。有的同学说:“只有乐道,才能安贫。正是因为陶渊明对道的孜孜以求,才能安于困苦的农村生活,乐在其中。”这时有学生马上反驳:“要先安贫,才能乐道呀。如果不能忍受贫困与寂寞,就很难对‘道’产生兴趣。”前一位同学仔细一想,这位学生说的也很有道理,他从“乐道”产生的前提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最终同学们形成结论:两者是辩证的,要先安贫,才能得“道”,然后“乐”道,有所乐才能坚守贫困。由此可见,思维角度不同,得到的启发就会有所不同,进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得到很好的锻炼。

3.结语

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在课堂构建时采取多种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以探究式教学构建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所学文章,提高语文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以探究式教学构建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与学生有效互动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晓伟.课堂教学的F互动形式与效应――对“以讲为主”的教学形式的再认识[J].中国教育学刊,2010(3):89-90.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8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法,案例教学,教学案例,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

 

案例教学(Case-study Method)起源于范例教学模式,属于乔伊斯和韦尔(Joyce &Well)的“概念获得”教学模式,目的是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新概念。案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描述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这些特殊情境(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处理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从学习者的角度分析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模式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就是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是以讨论为基础的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技能和心智,从而完善所学知识结构,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倡导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1. 利用真实案例情境,促进学习者积极参与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接受式的理论讲解模式,学生被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受到很大抑制。案例教学法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积极的参与教育论文,课堂互动应该是多维度的,教师的角色是多元化的。教师应该设计和组织课堂案例分析与讨论,反思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来指导实际的教学活动。案例材料可以是文字或音像,甚至是真人示范。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用适合的案例来开展教学活动,真实、具体的案例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学生主动地学习这些生动的案例材料,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2. 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模式,利于培养探究性学习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探究学习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也称发现学习,它的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免费论文。案例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Bruner)的知识构造观点和皮亚杰(Piaget)的认知发展作为理论基础,以信息加工为主要策略,通过“教师呈现范例”,“学生分析范例”和“学生创造范例”三个不同阶段,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建构,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案例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迁移的规律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案例教学模式对《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的意义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师范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英语教学法》是英语专业师范学生的专业必修课,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增强对英语教学的认识,能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去指导、评价和进行英语教学实践,并能根据中国英语教学的实际科学地进行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计划、评价教学效果诸方面的工作。为了适应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需要,《英语教学法》课程应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深化对教学方法及策略的理解,致力于提高英语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及素养。

1. 在教法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搭建平台,实现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转化

《英语教学法》课程本身依托于实践研究成果,如果脱离实际的教学情境,单纯拘泥于教法理论的讲授,即便教师把教法理论讲授得很深入、全面,活生生的教法也容易变成干巴巴的教条。而很多教师采用的是固定的教材,其基本理论框架大体相同,理论性过强,有效的教学法太少,操作性低。案例教学模式注重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环境,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探究与反思教育论文,促使他们将自己的专业意识、知识、技能进行整合,实现教学理念的自主构建。应用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体验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过程中,有效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起来,进而更好地掌握教法理论知识。所以案例教学模式能够体现《英语教学法》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学科特点,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英语教学法》实现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教师的教学目标。

2.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实践,培养师范生的反思及创新能力

《英语教学法》是一门不断发展的介于理论和实践的课程,既强调理论又重视实践,它通过理论指导实践进而达成实践经验的形式化、理论化。然而,《英语教学法》教学中教师多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教学能力培养。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机械地灌输教法理论,缺乏情景设置与活动安排,学生没有积极性,被动地参与回答,师生间的互动单一,学生对教法理论的理解浮于表面。Wallace主张通过“反思模式”中的语言发展、知识学习、实践、反思等阶段实现专业能力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从根本上突出了知识学习和实践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案例教学中,对教学具体情境分析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发展反思能力,进?促进感性经验向理性知识转变。学生完成对案例的理论分析之后,需要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检验,评价该理论的实际教学效果,最后综合加工各种信息,在大脑中构建教学理论框架,形成创新型教学理念的最终目的。所以,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不仅仅使学生停留在获得固定的原理、规则,而是ü探索、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Α?

三、案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法》教学中的实施环节

案例教学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案例背后的教学理论、原则,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创新,切实地提高教学能力。在《英语教学法》课上,教师呈现具体的教学案例,让学生植根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实践来学习新的概念。案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法》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下面几个环节:

1. 课前精选案例,设计教学过程

精选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起点,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精心选择所需要的案例,而且要确保所选择的案例材料很典型,有代表性,反映一定背景下的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创造探究问题的情境,学生通过该案例的学习能够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法教师还需要搜集案例所涉及的背景知识教育论文,设计适合讨论的问题及相应的拓展练习。另外,根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选取能够反映当下中学英语教学现状的优秀教学案例,便于学生感受实际教学情境,了解教学的前沿动态。例如,在学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之前,教师课前可准备一堂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示范课及相关背景信息,并设计讨论的问题及探究问题的方法等。

2. 课堂呈现案例,提供探究方法

在呈现案例时,教师可以简单介绍案例的背景信息,然后让学生阅读或是观看案例材料。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讲解或示范探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案例中获得的某种体会和感悟进行思考、分析、争辩和决策,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甄别各种信息,分清主次,抓住关键,层层推进,挖掘出现象背后的理论原则免费论文。由于选取的案例一般比较复杂,蕴含许多问题,教师必须指定某一具体问题,要求依据当时的具体情形作有针对性的分析,探寻特定案例背后所隐含的各种背景因素。所以,教学法教师要具备分析案例的能力,将蕴含在其中的教育理论呈现给学生,并且帮助学生在抽象的概念和案例情景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指导学生将获得的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3. 小组讨论案例,探究教法理论

案例教学本质是一种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式学习,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个体如何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经验、巩固理论知识。小组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组织和引导小组思考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从执教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体会实际的教学处境,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讨论。案例讨论往往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要求学生合作探究,用观察、倾听、交流、决定以多种方式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推断等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表达能力、辩论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等能力。在小组报告结束后,教师需要及时点评各组案例讨论的成果,总结案例蕴含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重申教法理论的要点与适用性,并安排课后教学实践任务,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在类似的教学情境下教育论文,运用何种教法理论,采取何种教学策略等。

4. 小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能力

案例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就是学生运用教学理论指导具体实践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学生既能应用理论知识去解释和指导教学实践,又能在实践基础上深入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为了能够深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案例教学活动,培养小组合作意识,首先根据案例设计教学计划,然后合作演练,最后对自身、对同学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教师在案例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始终指导学生把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创新运用所学教法理论,不断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需要对自身及其他同学在案例演练过程中的表现作出适当的反馈和客观的评价,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最优化,进而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案例教学在《英语教学法》课程中的应用,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分析、讨论与实践,能够内化所学教法知识,形成教学理念,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独立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将带动英语师范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学科教学能力。当然,在实际课堂操作中还存在许多不定因素,这些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总结,对案例教学具体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于连江,张作功,以案例教学模式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 2001(6).

[3]刑志,案例教学模式探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貉ПJ].2007(4).

[4]雷彩,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研究[J].外语研究2006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9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文学理论教改 研究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52

Abstract With various disciplines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theory applied to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and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literary theory related researchers are also exploring how to use inquiry teaching theory of traditional literary theory teaching for in-depth course change.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theory curriculum situation of inquiry teaching theory in the literary theory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some attempts to test, according to their own experiences experience to related disciplines education in teaching may encounter obstacles and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research suggestions.

Key words inquiry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of literary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以讲授文学现象和文学规律为主的文学理论旨在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对文学作品中文学现象的分析评价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将相应的文学现象和规律应用到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实践活动中去。在文学理论教学中,教材内容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学生无法亲身体会理论要义,而且历来沿袭讲―听的陈旧死板模式,这种不科学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暴露出教学者与受学者双重厌倦的弊端,严重阻碍了文学理论的教学及学科发展,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探究式教学这一理论由是美国教育学家于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先进的教学理论,它指出了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灵活性及主动性,针对性提出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有效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这一开创性的理论一经提出便备受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迅速被应用到了实际教学中。①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引进探究教学理论至今已经基本全面推广应用到了国家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中,而且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然而这种成效更多的体现在自然科学上,对人文理论类的课程还有待进一步开发。②

文学理论是中文系一门较为重要的理论指导课程,其课程内容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其自身学科也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隔阂而使其自身的发展处于被动和滞后的状态,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惑。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应用到文学理论中就需要教师通过新的课程设计引导学生以鲜活的实例从贴近生活的角度“探究”理解文学现象,这种新的“探究”具体体现在教材、教学、检测的改革中。

1调整教学主题与内容

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教材存在着诸如理论刻板古旧难以与现今文学氛围、文学创作及文学教学相适应的弊端,同时由于在上世纪我国引进了大量外国文论教材,其中的形式主义文论、结构主义文论、阐释学等等文学理论思想充斥文学及文学教育领域,人们在未能有效消化吸收并结合本民族的实际文化背景进行理论转化的情况下盲目传播,不免使我国的文学理论教学及研究陷入“水土不服”的境地。

同时传统文学理论在教学及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实际操作和应用性,固持知识的静态平面呈现而忽视知识的动态变化和多方位立体延伸。单纯按照教材授课不免显得空洞、枯燥,学生不易理解,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同时也缺乏实践意义,因此,如果在课程设计及备课中将现有的教材编排结构打破,从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角度出发,以文学现象牵引不同环节、方面的知识点,重新对课程进行专题化,并在课程的设计中针对性地加入一些能够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将文学现象及知识引入现实层面上的板块设计,以便学生能积极有效地将呈现出的文学理论知识整合到自己的知识构造中,完备自己的知识体系。③例如,在常规文学理论教材所设计的文学本质、作品构成、文学创作、文学发展、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这几个理论板块内容基础上,将具理论性的板块(文学本质、作品构成、文学发展)与具实践性的板块(文学创作、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交叉渗透,从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出发,利用文学的理论对文学活动中的创作、鉴赏、批评进行分析,以对理论应用的分析来检验并稳固知识,将学生的注意力指引到自己敢于乐于参与到文学创作、文学鉴赏及批评中,以提高学生的文学实践意识和文学素养。这种板块交叉设计可以有效矫正知识点灌输式的课程设计方式所造成的死板局面。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活动,不必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模式和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具体的领悟能力和知识接收效果及现场反响临时增减教学环节和内容深度及广度。④

2创新教学过程与方式

探究式教学的理论重点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向以学生学为主体并增强师生对于教学内容的互动这一教学活动的深刻变革,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体验过程,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听、想、说等思维活动及实践活动为。具体的实施可在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2.1 情景教学,重视问答

相比于传统理论性学科单向注入式教学的缺点,探究式教学多以提出问题的形式引导、启发学生,而“问题”也就成了探究教学的核心理念。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先针对文学现象或主题板块设置贴切的问题情境,以此来引导学生接近主题内容,同时也可以设置一定的悬念,诱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自始至终都贯穿在整堂课中,这种持续性的问题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思考能力。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以“《装在套子里的人》运用了哪些值得借鉴的文学创作手法”来引出荒诞夸张的文学创作形式其独特的对比和讽刺效果。

2.2 积极讨论,交流心得

认识的角度是多方位的,针对同一问题、同一现象必然会存在不同的观点,探究式教学将学生的发言权充分释放出来,让学生主动思考并将自己的勇敢的拿出来。同时当不同的观点呈现在课堂上时又会引起学生对自己观点的反思和校正。例如,在课堂上提出“如何理解‘审美泛化’对文学带来的威胁?”“大话文化之于经典”之类的命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组成正方反方对某个话题进行辩论,辩论中可以自述观点也可以采用问答方式,这种观点交锋的方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现场思维和清晰条理的思路,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观点,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加强同学间的互相了解。当然辩论的形式比较耗费时间,平常较多的可以采取自主发言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最后教师的点评和总结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领会程度做出总结,以此来具体操作课程的传授过程。⑥

学生都是需要肯定与赞扬作为动力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观点中正确的或新颖的地方大方的予以肯定,并鼓励学生多多思考,积极献言

2.3 拓展教学,延伸课堂

在课堂上针对某个理论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尤其是针对争议性或较为开放的话题时,需要足够的资料、论据来支撑完善自己的论点,同时也为了对论题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学生都要在课堂之外进行一定量的知识延伸,此时需要教师对资料搜集的方法、途径等进行指导,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并鼓励学生对议题进行纵向深入探究的同时在横向多学科领域的方向上做一定限度的努力,这样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操作能力,让学生贴近生活去理解文学理论的实践意义。教师在授课时也可适当拓展文学理论的外延,注意文学与历史、社会现象、哲学、人文学科领域等的关系,将文学理论的社会意义呈现出来。⑦如,引导学生探究“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小说的主题思想及流派与现实社会的相互影响”;利用多媒体电影展现文学作品,探讨文学美学对视觉美学的改造以及两者的交叉渗透影响。

此外在形式上也可做一些可行性的创新,如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可以产生情景相生的效果;创办文学刊物和文学研究社团等课堂外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

3 丰富教学监测与考核

作为一门高校理论课程,对教学效果的实时监测与最终成绩考核必不可少,而传统的知识理论考试的单一形式并不具有全面综合的监测效果,不能准确考察学生对理论的实践能力、自主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探究式教学则针对学生的上述能力提出教学考核应该是灵活且多元化的。而科学的考核应该包含课堂实时测验和期末综合考核两个部分。

(1)学生的成绩应该是有即时效应的,实时监测既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课堂积极性的反映同时也能作为成绩评估及指导日常教学的重要参考,更重要的,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激励自己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时刻。教师可根据学生日常在课堂的发言积极性、问题回答情况等情况设置平时成绩,并按一定比例计入最终考核成绩中;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要不定期安排一些书面作业或者讨论性、思考性任务,并将这些作业、任务的完成效果反映到学生的平时成绩中。(2)期末考试是教师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接受程度的重要监测方法,应用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在设计考试题目时要注意题型与题目内容的多样性及实践性,增设一些情景分析和论述题,以此检查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及思维的独特性,以及学生对实际问题应用文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以确保教学质量检测的可靠性和全面性。

4 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我国不断深入的教学改革中,探究式教学理论给许多学科的教学注入了生机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探究式教学正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希望这种先进的教学理论能对文学理论教学提供更多的指导,引发更大层面上的变革,当然这离不开广大教师的不懈追求和探索。

注释

① 胡泽球.论探究式教学理论在文学理论教改中的运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6:14-17.

② 吕佳.文学理论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4.81:155-156.

③ 李冰燕.探究式教学法在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实践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4.1:138-140.

④ 杨军.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探究式教学研究――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为例[J].商洛学院学报,2014.5:92-96.

⑤ 胡岭.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10

【关键词】汽车电器 教学问题 措施 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95-01

开展汽车电器的探究教学主要是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通过探究式教学进行独立思考,同时对汽车电器这门课程掌握得更透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老师主要起辅助作用,为学会解答难点问题,笔者认为这种方式的教学一定会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汽车电器的专业技能,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一 汽车电器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

汽车电器在职业学校是一门技能性课程,它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理论的分析后进行实践操作,由于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出现了其他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不成体系,理论和实践不协调,教学内容得不到合理的统筹,使学生学习理论和实践时不能进行融合,从而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下降。(2)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行的是灌输式教学方法,以老师为中心,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对老师讲解的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彻,会极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程的自主学习能力下降,难以深入学习。

二 汽车电器探究式教学的目的

汽车电器探究式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把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汽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学生通过探究式教学,不论在专业课还是非专业课,都能培养探究问题的好习惯和好方法,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对事物内部的联系进行分析,形成自己的概念,因此,这种探究式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汽车电器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 汽车电器探究式教学的具体措施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探究式教学的首要措施,需要老师发挥主动性,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为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多听取学生对于教学方式的意见,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多样化的探究教学方法

多样化探究教学方法的应用,能使教学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对实现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另外,采用多样化的探究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探索,从而找到探究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多样化探究方法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现场教学法。由于汽车电器课程中汽车电子构件的原理和结构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采用现场教学的方法,根据汽车实验台上的电器设备和电路元件进行讲解,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并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一体化教学法。一体化教学主要是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在实践课上穿插理论知识的讲解,在理论课上依据实例为模板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重点帮助学生在观察中自主进行学习,并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让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和交流学习,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第三,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方法主要是针对问题进行虚拟情景模拟训练,对经常遇到的故障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对故障进行诊断和排除,加强学生对实践问题的处理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四,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老师为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这些任务由老师人为地设置一些故障,增强任务的难度,并将学生进行小组分配,每个小组共同完成任务,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合作能力,老师也可以在旁边协助学生进行故障排查,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指导。

第五,开放式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方法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在课余时间对汽车电器设备进行开放教学,学生免费地进行实践操作和观察汽车电器的设备构件,另外也可以由老师带领到汽车电器企业的生产车间,学生能近距离地观察汽车电器设备的生产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 结束语

汽车电器的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增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也能为职业院校培养更多汽车电器的专业性人才,推动汽车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188-01

数学教学强调的是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学方法的改进对于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尤为重要。本文将深入研究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论》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以及运用的方法手段。

1.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论》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根据调查和深入教学一线,并且综合有关课堂教学的论文,可以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①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学生无兴趣可言,课堂气氛沉闷,没有生机;②教师过多采用就内容的讲解,内容扩充与引申不够;③对课堂教学艺术与方法研究不多等等。每门课程都有自己学科和课程的自身特点,具体到相应的学科或每门课程,教师本人要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合于自己课程特点和课程内容本身的教学方法,更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消费好课堂教育过程中在时间和经济上的投入。只有让课堂这一必要的环节不断优化, 才能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而且懂得应该如何去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小学数学教学论》课堂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能够突出师范特色,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从教能力。

2.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是实现学思结合的有效教学方式,其中的核心是启发式教学,其主要形式是探究和讨论,其只要表现是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

2.1 注重启发式授课。启发式授课是启发式教学的中心环节之一,是把观察到的感性知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步。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每章节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可能存在的难点和疑点,有线索、有重点地进行启发式的讲授。

2.1.1 变"一言"为"群言"。要求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事先预习,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课堂上重点解决。有些内容可以请学生上讲台根据自己的理解先讲述,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与其他学生一起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并不断地提出问题,其他学生也可以提出不同见解。最后教师做总结性讲解,对新见解及正确观点予以褒扬,对错误想法应委婉地予以评价并指出错误或失误之处。在这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教师主要起到启发、引导和定位的作用。

2.1.2 讲述要通俗,举例要生动,启发引导要由浅入深。有些专业知识就事论事、照本宣科很难被学生所接受,但换种讲法也许就容易多了。这类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教学法花最少的时间和气力,却极有效地启发了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降低了学习难度,收效明显。

2.2 指导、协助学生做好探究和讨论。探究式教学,是对问题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钻研、探究,对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探究式学习甚至能发现现有知识的某些不完善、不准确,质疑其正确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敢于质疑的品质。而课堂讨论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活跃和生动的环节,也是教师最难掌握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作好充分准备,依上述的主线索,认真地考虑引导学生争鸣的思路和应获得的预期效果。讨论式教学,是集思广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相互间的讨论得出正确结果。它能提高看问题的全面性,有说服力且印象深刻;

2.2.1 尝试单元测验、习题课、讨论课的相互结合。整个教学过程是由许多个教学环节组成的,是不是每个环节都有独立存在的必要性?能否二合一、三合一呢?我们做了以下尝试,把单元测验、习题课及讨论课结合起来进行。具体做法是,一次课(90分钟)先由教师根据本单元学习内容给出若干测试题,以考试的要求请学生书面作答。30分钟后允许学生翻阅书本、资料和交头接耳相互讨论,下课前30分钟允许向教师提问请求解答。这个过程,检验出了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应考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给他们充分的思考、查询、研讨的条件,有利于挖掘学习潜能。学生以不同的步骤,不同的方式、方法,最终获得正确答案,增强了接受知识过程的刺激程度,学生印象深刻不易遗忘。既测出了水平差距,又完成了习题练习,还解决了疑难问题,最终得出了正确结果。这样,一次课可以获得以往多次课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

2.2.2 注重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实习、见习活动。根据专业特点,在实习、见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他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找出存在问题和不足,拿出解决方案;结合实习、见习活动中经验撰写相关内容的毕业论文。答辩时请学生谈心得体会,例举收集的资料和做过的调查,师生间充分研究讨论,上好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课。

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收效明显。近两年,我系的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牢靠,毕业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从教能力明显增强。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而且从业后教研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参考文献:

[1] 孙波.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刍议.学术探索,2012

[2] 王丽.讲究教学策略,提高教学实效.中学教学参考,2012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12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整合

一、引言

数学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课程之一,数学学习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认知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探究性学习,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然而,课堂上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要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条件下进行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而接受性学习方式能使学生更快、更有效地掌握系统知识,能弥补探究性学习的不足。因此,只有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使之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由“厌学”到“愿学”的转变,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1.关于探究性学习的研究状况

20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加强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效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教师不应以讲授课本为专务,而要为学生创设能够独立思考的情景,令其自为理解。”20世纪80年代初期,探究性学习理论开始进入我国,很多教育教学工作者开始对探究式学习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

余文森教授(2002)认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前素质教育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趋势,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主动学习。在传统学习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一般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进行学习,缺少主动性,而现代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另一方面,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凸显探究、发现、研究等过程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等。

杨忠(2014)也认为:在素质教育时代,初中教育更重视综合教育,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讲解,还是对数学思想的一种培养。而实施探究性学习便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这些观点表明了人们开始意识到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2.关于接受性学习的研究状况

黄梅认为,在满足有意义学习的条件下,讲解式教学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科知识的内在功能,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难,并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得系统性的科学知识,这也充分体现出有意义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李运萍、刘志红在《接受性学习的产生与发展》一文中提出:“接受性学习虽然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不如探究性学习,但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来看却更胜一筹;虽然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方面不如探究性学习,但从实施的现实可能性来看,接受性学习更易于实施。再者说来,学生通过接受性学习获得的基础知识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基础,离开了这些知识,探究性学习就无法正常开展。”

纵观当前的教育教学形势可以看出,接受性学习依旧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教育教学的主要模式。

3.关于两种学习整合的研究

扬州大学的刘久成教授认为: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在一定意义上是优势互补的两种学习方式。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将两种学习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于教学实践是一种合理的教学选择。

江建忠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可以相互整合,科学合理地运用两种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能够保持对学习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李鑫认为,中学学习是一个重要的过渡过程,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知识并不都是需要通过探究性学习方式来获取的。一方面,从知识的分类角度来看,有的知识不需要经过探究、启发,只需通过教师的传递,学生就可以熟练掌握,如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政策性知识,这些知识是既定存在的,不需要进行探究。另一方面,一些特定类型的知识和技能,由于比较特殊,如果只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习效果比较低下,而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的自主探究为辅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各种知识进行理解、掌握和运用。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辩证地看待这两种学习方式,将两者整合并融入学生的学习中,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两种学习方式整合策略的相关研究

刘久成认为,两种学习整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从知识的分类来看;第二,从培养目标的完整性来看;第三,从学习方式的互补性来看。

翟绪红在《浅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策略研究》一文,用了出租车收费的例子来阐述了两种学习方式的整合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施,而具体的操作模式没有说清楚。

陈志容认为,在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整合的教W实践中,教学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要用传统的接受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然后再在实践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第二,创造全新的学习方法,并将学习方法融入学生已有的学习方法中,使其逐渐形成意识和习惯;第三,适时适当地进行综合探究;第四,探究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

杨文健认为,要把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加以整合,目的是发挥两者的长处。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初中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杨文健提出以下三个重点: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逐渐将探究性学习方法引入到课堂中,将接受性学习模式转移到课外,目的是为探究式学习服务;第二,在教学问题的选择上应该加以重视,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与师生共同发现的问题集合起来进行讨论;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问题的引导。

李鑫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两种学习方式的整合需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确定学生的学习方式;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先决条件;第四,要对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结合点进行发掘。

邓永财认为,两种学习方式融合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松散结合形式,是指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作为指导思想,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究性学习。第二,紧密结合形式,是指把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有机地融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

三、简要评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找与研读,笔者对课题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课题的研究方向也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在研读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前辈们所做的研究与笔者的研究有些不同的地方,总结归纳出以下四个方面。

1.研究的领域不同

不管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还是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他们的理论主要针对教育领域,而本课题所针对的是数学教学领域,在课题的前期构想过程中以布鲁纳和奥苏贝尔的教育理论为课题指引方向,然而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数学有其特有的知识结构和特点,必须把两种理论有效运用到课堂教学上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2.研究的层面不同

笔者通过细心研读发现,一些关于两种学习的整合策略研究的相关文献主要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如陈志容的《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整合探讨》,邓永财的《试论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融合》等论文,而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理论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为指导,重点偏向于教学实践层面的研究,依托课堂教学所反馈的真实情况不断完善课题的相关研究工作。

3.研究的主线不同

关于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整合的相关文献并不是很多。如江建忠的《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整合》,李g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整合下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都是关于物理方面的学习方式整合,杨文健的《试论化学“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整合》是关于化学方面的学习方式整合,而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对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两种学习方式整合的研究。

4.研究的焦点不同

相关文献研究的焦点更多的是倾向于小学、高中和中职学校的数学学习方式整合的研究,如刘久成的《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融合》和翟绪红的《浅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策略研究》研究的焦点是小学数学;穆岩的《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整合》研究的焦点是高中数学;陈丽贤的《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思考》研究的焦点是中职数学。由于不同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会有所不同,因此小学数学学习方式一般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导,高中数学学习方式一般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导,而初中数学学习方式恰好是两者并重,也正因如此有了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四、结束语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在接受中有探究,在探究中有接受。不管是探究性学习还是接受性学习,都是当今课堂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学习手段。教师在营造更高效的课堂学习模式的同时,努力克服两种学习方式所存在的弊端,使其各自发挥优点,扬长避短,让这两种学习方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合理运用。

参考文献:

[1]陈丽贤.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思考[J].V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3(4).

[2]余文森.简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2(1).

[3]杨忠.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