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李白古诗大全

李白古诗大全

时间:2023-06-01 09:31:25

李白古诗大全

李白古诗大全范文1

关键词:李白;“诗与乐”;当代价值;突破路径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7)01-0059-04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后年少离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他有着“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的爱国本心,有着“酒放豪肠……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豪气傲骨,也有着“高歌振林木,大笑喧雷霆”的艺术情怀。李白一生“志在青山”,游历祖国各地,陪伴李白始终的是他的诗、他的酒、他的剑、他的歌……

一、研究进展

李白与音乐关系密切。他不仅是著名诗人,而且擅长剑棋琴书、能歌善舞。如,《留别于十一兄巡裴十三游塞垣》诗中写道:“劝尔一杯酒,拂尔裘上霜。尔为我楚舞,吾为尔楚歌。”此诗描写了李白在友人“楚舞”的带动下,动情吟唱“楚歌”的情境;《幽涧泉》诗中写道:“拂彼白石,弹吾素琴。……客有哀时失志而听者,泪淋浪以沾襟。……幽涧泉,鸣深林。”由此诗可知,李白美妙的琴声竞能引人倾听,可见李白琴艺之高。此外,李白还创作了大量描写古琴、吟、舞、歌等的音乐诗作,李白的乐府诗、绝句等也都有着明显的音乐特征。

笔者多次参加四川李白研究会、李白纪念馆、马鞍山李白研究所等机构举办的学术活动,有幸了解了来自祖国各地及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俄罗斯等国学者关于李白的研究动态,越发感觉到李白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展中,研究李白的史学家、文学家、社会学家们都试图在自己的学科外寻找新的研究领域,其中不乏将研究的视角转向李白诗词音乐上者。学术交流中,文人们总是喜欢用自己的方言吟唱几首李白的诗歌,以表雅兴;在学术汇报中,学者们也经常提及李白诗词音乐的研究意义。凡此种种都表明,大家已开始关注李白诗歌的音乐魅力。

在文献资料的查询中可见,1995年,葛景春先生较早地在《文化遗产》杂志上发表的《李白诗歌与盛唐音乐》一文,开始了对李白诗歌与音乐关系的研究;2009年开始,笔者从音乐本体的层面对李白诗词的演唱方法进行研究,挖掘收集了李白诗词留存下来的古乐谱,并出版了专著《李白诗与乐》,在《中国音乐》《音乐创作》等刊物发表了《李白诗词音乐及演唱初探》《李白诗歌的音乐》等文章;2013年,赵璐教授在《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发表了《李白王维乐府歌诗音乐之异同》,文中把李白与王维在乐府歌诗音乐方面的特点做了对比分析;还有付晓玲、孟修祥、常德坤等人研究了李白诗歌的节奏、诗歌中音乐内在的特点等等。同时,傅雪漪、于晓雪、任半塘、王昆吾、陈石萍、陈四海等人探讨了唐诗与音乐的关系,其中涉及一些李白诗歌音乐方面的内容。

就李白“诗与乐”的音乐表演现状而言,较早的成果是由蔡肇祺、李秋成、吴丹雨三位老先生为李白的诗歌谱曲,并制作《秋浦歌》CD光碟,由陇西音像文化出版社出版。他们谱曲的共同特点是运用现代作曲手段,结合自身的音乐喜好,采用多种风格,例如,他们运用了黄梅戏、川剧、京剧、越剧等戏曲、民歌及通俗等元素,演唱也采用地方戏曲和民歌、通俗的方法。安徽马鞍山李白研究会经常举办“李白诗歌朗诵、演唱比赛”,这种常态化的比赛活动在国内、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外,2014年开始,笔者收集李白留存下来的古乐谱18首,查询史料记载,研究、推衍盛唐诗乐的演唱风格,与任立志共同伴奏编曲,联同山东、四川高校的声乐教师和演员们一起模仿、演绎、录制了《李白诗词古乐谱演唱》CD光碟,由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2015年,笔者组织济南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和舞蹈系部分师生共同筹办“李白古诗词音乐会”,以歌、舞、朗诵、情境再现的方式演绎李白的一生。这样的演出既有古典文化内涵、又创新了教学模式,并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受到音乐界同行和外国留学生的认可与好评。2016年,四川李白纪念馆在全国发起为李白诗歌谱曲的活动,得到全国热爱李白诗歌的音乐界人士的积极响应,即将出版一本李白诗歌曲谱集。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关于李白“诗与乐”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面临一些制约该课题研究的瓶颈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音乐本体的研究缺乏深度和连续性,非音乐学者跨界研究的局限性,当代价值研究的肤浅性。

(一)音乐本体的研究缺乏深度和连续性

从2009年开始,音乐学者们从音乐本体深入到李白诗词探讨中,经过6、7年的发展,这些学者在研究李白诗歌音乐本体内容时主要集中在李白诗歌演唱、李白诗词古乐谱作曲特点、李白诗歌音乐内在特性、李白诗歌的节奏等几个方面。但是研究的人员较少,研究的内容处于初始阶段。

首先,著名词曲学专家、博士生导师刘崇德(1998)的《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为我国古代歌曲总谱,书中收唐宋词、元曲、明清戏曲及民歌共4500首,其中收录了李白的部分诗歌古乐谱。王迪先生(2007)的《弦歌雅韵》收集整理了几首李白诗歌古琴曲谱;其次,P者(2009)的《李白诗词音乐及演唱初探》中对于李白诗词音乐及演唱,从有乐器伴奏、无乐器伴奏、词乐演唱、现存李白诗词古乐谱梳理等4个方面推演出李白诗词演唱的特点,进而钩沉李白诗歌音乐创作、吟、唱的历史原貌;再次,吉文斌(2008)的《李白乐辞述考》、孟修祥(2010)的《论李白诗歌的节奏》、常德坤(2014)的《李白诗歌中的音乐内在特点》等文章挖掘了《唐声诗》《乐府诗集》中收录的有音乐痕迹的李白诗篇,总结了李白诗歌与各地民间音乐的特点、描述李白歌辞的口头表达方式、指出李白部分歌辞作品选词配乐、依调填辞、按字填辞的人乐情况;此外,笔者(2009)的《李白诗歌的音乐》中通过对李白诗歌中的音乐元素的挖掘,现存曲目的梳理以及音乐环境的分析,探寻了李白诗歌的音乐踪迹;赵璐(2013)的《李白王维乐府歌诗音乐之异同》一文指出,李白的乐府歌诗音乐以北乐为主,音域宽广跌宕,节奏、旋法形态多变,具有飘逸洒脱、热情豪爽、意蕴醇厚的整体审美特征;付晓玲等(2013)《李白乐府歌诗的音乐研究》的文章从音阶调式、节奏节拍、核心音调、旋法特点、结构材料与终止式五个方面对李白乐府诗歌中可以入乐的部分(即歌诗)作品作了音乐本体方面的初步探析,等等。

以上研究成果的共同特点是,某一个视角的研究缺乏连续性和深入性。由于音乐学者历史、文学等知识欠缺,不管是古乐谱收集、李白诗乐演唱推衍、古谱音乐的作曲手法研究、李白歌诗音乐与同时代诗人的歌诗音乐对比分析都是点到为止,同一方向的研究没有深入下去。从事李白诗词古乐研究的人员数量和质量呈递减趋势,处于研究的瓶颈期。

(二)非音乐学者跨界研究的局限性

其一,葛景春(1995)的《李白诗歌与盛唐音乐》一文中指出:李白的一些长篇乐府歌行也和盛唐的一些大曲、法曲一样,其结构布局、节奏的韵律,纵横开阖,富于变化。李白的乐府歌行本是从古乐府而来,或仿古乐府而作,或拟古题而有变化,其与古乐府的血缘关系则是显而易见的:傅雪漪(1994)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吟与唱》、杨名(2014)的《唐代舞蹈诗研究》、陆云(2013)的《唐代吹奏乐诗研究》、余晓雪(2013)的《唐代琵琶诗研究》等文章对盛唐诗歌中描写的吹奏乐、乐舞等音乐构成元素进行分析;其二,朱谦之(1935)的《中国音乐文学史》、任半塘(2006)的《唐声诗》(上、下)、王昆吾(1996)的《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等著述论证了唐诗不仅以绘声传达音乐之美,而且唐诗的语言本身也蕴含着一种“音乐”,他们试图描述中国古代诗歌的原貌,揭示其发展规律;其三,陈石萍(2001)的《唐诗与音乐》一文中,从唐诗与歌词、唐诗与民歌方面探讨了唐诗与音乐的关系;其五,陈四海(2002)的《思无邪――中国文人音乐思想研究》、侯双霞(2013)的《浅析(全唐诗)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袁行霈(2008)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仲崇宾(2010)的《全唐诗》等书著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对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盛唐诗人音乐美学思想进行了研究,也对诗歌艺术特色、艺术风格、艺术成就进行了分析。

对于李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诗歌的音乐属性、诗歌的美学特征,诗歌发展与音乐关系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在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理论分析很有深度和广度,但是由于这些学者并非音乐专业的学者,他们专业的融合与跨界也是无法逾越的问题。受专业的限制,学者们的研究不能深入到李白诗歌的音乐本体领域,关于李白诗歌的音乐节奏、音乐韵律等音乐元素特征的分析有待进一步考证。

(三)当代价值研究的肤浅性

目前的首要问题是李白诗词音乐与现代诗词音乐研究缺乏借鉴性。我们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盛唐诗歌的音乐在当时达到极致繁盛的局面,而我国现代的诗词音乐(包括艺术歌曲)创作出现了瓶颈倾向。尤其是我国的部分通俗歌曲的现状更是堪忧。我国现代部分通俗歌曲、网络歌曲深受欧美、港台影响,放弃传统的审美模式,原创精神缺失。同时,源于词曲作者本身文化、音乐修养不够,他们追求怪异的曲调、粗俗的歌词,有些作品甚至可谓低俗。

目前,国内的一些作曲家开始尝试诗词音乐的创作和研究,例如,曲效弘(2014)《林乐培的声乐组曲(李白夜诗三首)的作品风格及演唱分析》对林乐培的声乐组曲《李白夜诗三首》进行作品风格及演唱分析,认为其创作技法高超,融入了中国戏曲、中国传统乐器、中国五声调式等中国元素。我们是否可以把李白诗词音乐与现代诗词音乐研究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古代诗词音乐在作词、作曲、表演等方面的经验,改善当今歌曲创作肤浅、低俗的现状?这项研究值得音乐家、文学家、史学家们重视和深思。

其次,李白诗词音乐环境对发展现代文化市场缺乏引导性。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目前流行音乐市场的无序性、严肃音乐市场的萎靡状态俨然存在。同时,音乐人与社会机构协调、音乐创作与时代精神宣鞯然方诖砦缓腿蔽坏南窒笫庇蟹⑸。我们应该借鉴李白诗词传承发展的模式和体系,发展中国当代的诗词音乐文化,借助当代诗词音乐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工业社会安抚人们浮躁的心灵,提升人们的审美修养。

三、突破的路径

(一)加强有深度的持续性研究

政府、院校、研究机构及演出团体,要支持和鼓励从事音乐创作、音乐理论分析、音乐表演的音乐学者和表演艺术家,投身到中国传统诗词音乐研究中来,给他们提供研究成果推广的平台,引导高级别的报刊、杂志发表他们的文章,为古诗词和传统音乐演出提供实践机会,例如,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高雅艺术进企事业单位”等等活动,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国民音乐修养。

在李白诗词音乐研究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梳理李白诗歌入乐的曲牌种类,像新乐府辞、近代曲辞、清商曲辞、横吹曲辞等,把它们汇总归类,重点研究诗的韵律与音乐节奏的同宗、同源性;分析依歌填词和依诗填声的诗歌歌曲差异,推衍李白诗歌创作的特点;选择代表性的作品,尝试诗歌、音乐、舞蹈三结合的历史原貌情节重构,为演出团体或者在校学生的艺术实践及教学实践提供学理支持。

(二)音乐人与非音乐人的合作研究

已有的李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研究大都是由美学、历史学、文学研究的学者完成。他们从美学的视角研究李白诗歌的美学思想,从历史学的视角研究李白诗歌与古代民歌的关系、从文学的视角研究李白诗歌的音乐属性等等。未来,研究方向应该渗入到对音乐的节奏、旋律、作曲、表演等纯音乐元素的专业分析中;同样,音乐学者研究李白诗词也有局限性,他们分析李白诗词古谱特点时,应该加强对古谱来源考证,加强对古谱旋律、节奏产生的史学、文学原因分析等。

在唐代,诗歌与音乐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诗歌的产生有的是依歌填词,有的是依诗填声,诗人与乐人形影相随,共荣共生。我们可以借鉴李白“诗与乐”研究中的音乐环境、音乐人与诗人、音乐传播途径等的分析加强当代音乐人与非音乐人的合作研究,鼓励他们互相支持、双向介入、资源互用、互相渗透,达到利益共享、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效果。

(三)深入挖掘李白“诗与乐”当代价值

1.对当代诗词音乐创作的借鉴

当今社会需要借鉴盛唐诗乐的音乐环境、歌曲创作手法、声乐演唱技法、歌曲传播传承的途径,进而提高当代诗词歌曲的创作和演唱水平,展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文化建设内涵。我们应该先了解当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探讨不同类型的音乐给现代诗歌创作带来的启发和灵感,分析现代诗歌的音乐节奏和思想内容对音乐创作产生的影响,并从诗论家的音乐性理论的个案分析中考察现代汉语诗歌在音乐性理论上的创建与得失,以照亮新诗未来的音乐之旅。然后,从诗乐创作、美学思想两个角度对比李白诗乐与当代诗乐的区别;收集李白诗词古乐谱和当代有代表性的诗词音乐,对比分析它们的曲式结构、旋律、节奏等创作特点;对比分析李白与当代著名诗人的美学思想,找寻他们的异同点,钩沉诗乐演变轨迹,为当代诗歌的音乐创作提供可以参考的历史依据。

2.对当代音乐文化发展传承的借鉴

李白古诗大全范文2

【关键词】唐诗选本;李白;杜甫:接受

【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2-0019-7

“作诗非难矣,选诗难”,诗歌选本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方式之一,始终为世人所重。其不仅关系到选诗者的才能和见识,而且可见各个历史时期文学思潮嬗变发展对收录作家作品的影响,它既保存了许多古典诗歌的原生态,又广泛流传并影响后人,唐诗选本就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例。唐朝是古典诗歌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历代唐诗选本很多,诸家选本见人见智,异彩纷呈。作为唐朝诗国星空“双子星座”的李白、杜甫,唐诗选本更像一个个活化石,虽历经岁月风霜,但依然熠熠生辉,折射出历朝对于李、杜评价的诸多信息。

一、推崇李白的唐人选唐诗

唐人选唐诗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不仅反映出选家们各自不同的选诗标准,而且呈现出唐代总体时代风貌和审美趋向。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记载唐人选唐诗共有50多种,惜多亡佚。现存的有《唐人选唐诗十种》,今人傅璇琮编撰《唐人选唐诗新编》搜辑共13种,较《唐人选唐诗十种》,增加了初唐许敬宗等撰的《翰林学士集》、崔融编的《珠英集》中唐李康成的《玉台后集》。现据《唐人选唐诗十种》所存选本,参之《唐人选唐诗新编》,将李、杜诗歌人选数量(单位:首)列表如下:

十一种唐人选唐诗中,李白入选四种(《唐写本唐人选唐诗》、《河岳英灵集》、《又玄集》、《才调集》)共88首,杜甫入选的仅一种(《才调集》)7首。结合王维入选五种(《河岳英灵集》15首、《国秀集》7首、《极玄集》3首、《又玄集》4首、《才调集》2首),共31首,王昌龄入选五种(《唐写本唐人选唐诗》17首、《河岳英灵集》16首、《国秀集》5首、《又玄集》1首、《才调集》5首),共44首比较,亦可见杜甫在唐人选唐诗中的不被重视。

唐诗选本多选李诗,少选或不选杜诗,有其深层原因,比如选家选诗标准,当时诗坛风尚,社会政治影响,诗歌自身发展变化。敦煌残卷本《唐写本唐人选唐诗》共选李昂、王昌龄、邱为、陶翰、李白、高适六家,总选李白诗43首,居诸家榜首。李白是唐代乐府大家,书中录李白古乐府24首,并有意单独编为一类,可见李白乐府在当时就已流行,这既符合李白诗歌成就实情,也为后世重视学白乐府奠定了基础。在入选六家中,唯有李白诗一首未遗失,李诗在当时受人欢迎程度可想而知。李白生前作品就倍受世人青睐,多有崇拜者,王屋山人魏万就曾千里迢迢,不辞劳苦,从河南长途跋涉到江浙寻找、结识李白,据魏万说李白刚出川时,在江陵遇见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受其褒奖后激情写下的《大鹏赋》,当时天下“家藏一本”,这年李白刚26岁左右,李白成名之早和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现存杜甫1400多首作品,约有1300首写于安史之乱后,不录杜诗原因似乎很明显。但杜甫在《进雕赋表中》称自己“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有千余篇”,不仅未入选敦煌残卷本《唐写本唐人选唐诗》,而且编选时限为开元二年至天宝十二载的《河岳英灵集》,选24位作家230多首诗歌,也未见杜诗。敦煌残卷本“似为抄录”(傅璇琮语),恐像敦煌曲子词一样,出于民间传抄。李白高选,杜甫不录,更能说明李、杜诗在时人(尤其百姓)心中的地位高下。

纵观写诗褒扬杜诗的唐人,在杜甫生前仅有三人:郭受“新诗海内流传遍,旧德朝中属望劳。……春兴不知凡几首,衡阳纸价顿能高”(《杜员外兄垂示诗因作此寄上》);韦迢“相逢缆客船,大名诗独步”(《潭州留别杜员外院长》);任华“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杜二之所为。……曹、刘俯仰惭大敌,沈、谢逡巡称小儿。昔在帝城中,盛名君一个,诸人见所作,无不心胆破”(《杂言寄杜拾遗》)。仇兆鳌注在郭诗题下注:“公(杜甫)必先有诗寄郭,故受作此以答。”韦迢写此诗同时,杜甫有诗送别,亦系唱和类。从其唱和角度,郭诗、韦迢的赞颂多少有交往中的惯常回答、奉承之嫌。至于任诗,多为后人诟病,考其为伪作。也即杜甫生前“百年歌自苦,不见有知音”(《南征》)。

与敦煌残卷本的百姓传抄不同,《河岳英灵集》与选者殷瑶的诗学思想关系密切。殷瑶虽赞美盛唐诗“声律风骨始备”,强调为诗要“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两挟”,并说“不可不知也音律”,但他对“专事拘忌,弥损厥道”之诗尚多有不满,从而提出“但令词与调合,首末相称,中间不败,便是知音”,可见其选诗更重风骨和古调。李白作诗重古体,多古调,《古风五十九首》多从陈子昂《感遇诗》而来,殷瑶选诗标准与陈子昂、李白诗歌主张一脉相承,故选录李诗高达13首。而杜诗多重律体,喜欢苦吟,追求技巧变化,不被殷瑶重视已属自然。这里面不仅有个人爱好,而且折射出安史之乱前,李白复古革新,是盛唐时代的代表。

后蜀韦毅《才调集》选诗重视“韵高而桂魄争光,词丽而春色斗美”,故韦选李诗28首,不选李飘逸自然、雄奇奔放之作,多选其写妇人之诗。《才调集》是现存唐诗选本中选诗最多的,它多选中晚唐律诗,虽韦毅在叙中称赞杜甫,但却未选录律诗大家杜甫,而李白虽不擅长律诗,但却是人选诗量最多的盛唐诗人,也是全书选诗超过二十首的八家之一,这与韦毅偏居安逸蜀地,喜近体艳情诗,及中晚唐诗歌发展趋向有关。杜甫艳情诗和写女性诗篇几无,故不选。而李白集中还有此类作品,正如舒王讥讽李诗“词诗十句,九旬言妇人、酒耳”,虽言之有过,但却暗合了韦毅的审美趣味,入选诗歌放弃他类,仅录妇人之诗就不足为奇了。这既反映出李、杜诗歌取径之别,也从侧面透露出李白在蜀地和五代仍有很高的威望。

李白古诗大全范文3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真挚友谊

友谊是人生旅途中激人奋进的伴侣,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友情与亲情、爱情鼎足而三,成为除血亲、姻亲之外的以道义、志趣相维系的一种重要感情。在崇尚友情的中国古代社会,不少侠义之士甚至把这种感情看成比姻亲感情更为重要的一种感情。所谓“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即是这种朋友感情重于姻亲感情的最好注脚。当然,我们在这里并不是提倡这种“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狭义的朋友情感,只是证明友情的重要而已。庞坚先生在《海内存知己》中说:“如果说没有亲情,社会将紊然无序;没有爱情,生活将索然乏味,那么没有友情,世界也将黯然失色。”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在他的经典著作《论语》的首章中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实际上孔子是在教给他的学生求学、做人的道理。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有朋友。《礼记·学记》中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说明没有朋友对于成就一个人的学问是很可怕的障碍。要在社会上立足,没有真挚的友谊更是不行,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友情是一个多么亲切的词汇,友情对于人生来说,又是多么的重要。可以说,人生离不开真挚的友情,事业离不开志同道合的朋友。唐代诗人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洋溢着关山难阻,心心相印的真挚友情。朋友只要知心,就不会因为分隔万里而彼此疏远,即使是远在天涯海角,也会觉得好像近在咫尺一样。明代陈子龙的《仲夏直左掖门送夏彝仲南归》诗中也写过类似的诗,“丈夫重知己,万里同一乡。”意思是说大丈夫交友看重的是知己,即使远隔万里,也象是同在一乡一样感到亲近。正是因为这种朋友间的真挚友谊,才使好友之间的离别呈现出一种高昂的气势和壮阔的情怀,可见朋友间的真挚友谊对彼此的鼓舞和砥砺是何等的重要。

重视朋友间的真挚友谊,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流传着多少动人的心心相应的友谊故事啊!著名的古琴曲《高山流水》中记载的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心友情,至今仍振聋发聩。钟子期亡故,伯牙痛失知音,伤心欲绝,将琴摔碎,发誓终身不再弹琴,以表示对知心朋友的哀悼。也正因为这感人的真挚友谊,《高山流水》的古琴曲一直流传到今天。1977年8月22日,《高山流水》作为友谊和“知音”的象征,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发射到太空,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地球人类文明的信息,向宇宙其他星球的高级生物寻求友谊和“知音”去了。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又有多少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章在广袤的大地上流传啊!可以说,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就产生了人类追求真挚友谊的诗章。《诗经·小雅·伐木》中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以幽谷的鸟寻求和鸣之声来比喻人对朋友的寻觅。从西汉开始,随着社会的动乱,产生了一大批抒写朋友离别之情的诗。如《文选》中收录的四首苏武诗,其中第四首中的“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就写出了作者对友人离别,天各一方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别意萦回。此后历经各代,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便不绝如缕,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蔚为大观的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所谓“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更是说明了这些诗篇中所描写的朋友之间的情谊之深。古往今来的歌颂友谊的诗篇从不同的角度歌颂了人类最美好的朋友之情,堪称中国古典诗歌这个丰富的矿藏中一批熠熠生辉的珍宝。

一、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的形式

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大多在形式上有明显的标志。一是挚友不在身边而生思念挚友之情。这样的诗作常常用“寄”,如王僧孺的《春日寄乡友》和庾信的《寄徐陵》;“怀”,如谢胱的《怀故人》和杜甫的《天末怀李白》,如白居易的《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和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得”,如元稹的《得乐天书》和陈与义的《得席大光书因以诗迓之》;“思”,如王安石的《思王逢原二首》;“闻”,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赠”,如曹植的《赠王粲》和陆凯的《赠范晔》。二是偶遇挚友而引发叙旧之情。这样的诗作常常用“逢”,如严羽《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和徐熥《酒店逢李大》;“遇”,如吴伟业的《遇旧友》;“会”,如韦应物的《淮上喜会梁州故人》。三是送别挚友而抒发依依不舍之情。这类诗作常用“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和王昌龄的《送柴侍御》;“别”,如谢胱的《别王丞僧孺》和何逊的《与苏九德别》;“留”如叶清臣的《贺圣朝·留别》和刘辰翁的《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此外还有两者皆可用的有“示”,和“酬”等等。前者如王安石的《示长安君》;后者如朱彝尊的《酬洪异》。最为感人的是“见”和“哭”。前者的“见”并非指人,而是见到挚友的诗作,而陡生思念挚友之情。如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全诗短短28个字,写出了元、白之间珍贵的真挚友谊,正象赖汉屏先生所说的,“尤其可贵者,结处别开生面,以人物行动收篇,用细节刻划形象,取得了七言绝句往往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这种细节传神,主要表现在‘循、绕、觅’三个字上。墙言‘循’,则见寸寸搜寻;柱言‘绕’,则见面面俱到;诗言‘觅’,则见片言只字,无所遁形。三个动词连在一句,准确地描绘出诗人在本来不大的驿亭里转来转去,摩挲拂拭,仔细辩认的动人情景。且七言中三用动词,构成三个意群,吟诵起来,就显得节奏短而迫促。如繁弦急管并发,更衬出诗人匆遽的行动和急切的心情。通过这种传神的细节描绘和音乐旋律的烘托,诗人的形象和内心活动,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深深地为他怀友思故的真挚情意所感动。”后者的“哭”则表示了挚友亡故后自己的悲痛之情,正是由于悲痛,更显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如李商隐的《哭刘蕢》:“上帝深宫闭九阍,巫成不下问衔冤。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李商隐和刘蕢有着共同的政治倾向的好朋友。刘蕢是唐敬宗宝历二年进士。唐文宗时曾召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刘蕢在对策中曾大胆地揭露了当时朝政的黑暗腐朽,引起了考官的激赏,但也触怒了掌权的宦官。李商隐出于哀时忧国和痛恨宦官乱政,对刘蕢的高风亮节表示异常的钦佩,把刘苜引为知已,并写过《赠刘司户蕢》一诗。该诗把同情知友之情和忧时愤国之情结合起来,抒写了自己对刘蕢的敬佩和同情。刘蕢去世后,李商隐又先后写了《哭刘蕢》、《哭刘司户二首》、《哭刘司蕢》等诗。这些“哭”诗,特别是这首《哭刘蕢》,不但表达了李商隐对刘蕢的真挚情谊和由衷敬佩,也显示了产生这种情谊的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由于全诗深挚的感情和朴素真切的表达,该诗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评价。清代大诗人纪昀称这首诗“一气鼓荡,字字沉郁。”

二、歌颂真挚友谊诗篇的内容

在中国古典诗歌这个姹紫嫣红的百花园中,歌颂朋友之间真挚友谊的诗篇是其中最为绚丽夺目的花朵。无论是歌颂友谊篇章的数量,还是它的质量,其成就都是相当可观的。朱光潜先生说:“中国叙人伦的诗,通盘计算,关于朋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还要多,在许多诗人的集中,赠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苏李、建安七子、李杜、韩孟、苏黄、纳兰性德与顾贞观诸人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这些歌颂友谊的诗章,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阔。要而言之,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1、抒发挚友之间互相眷恋的无限深情

朱先生在论述中国文学史上这些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时,列举了苏李、建安七子等文学史上传为美谈的佳话。其中最为感人的是李白和杜甫之间的真挚友谊。唐玄宗天宝元年(745),44岁的李白和33岁的杜甫第一次在洛阳相遇。尽管他们年龄相差11岁,但由于两人都有着相同的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伟大理想,都有着对朝政腐朽不满的愤慨之情,都有着对黎民百姓凄惨生活的关注和同情之心,更有着用诗歌来作为武器,抒发心中块垒的不平之气,因而两人一见如故,只恨相见太晚,真所谓“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短暂的相见,成就了文学史的一段真情佳话。李白和杜甫同游鲁郡,并于东石门分别。李白写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全诗追叙了两人相处的欢乐岁月。“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我们马上就要像飞蓬一样各奔东西了,何时再聚首欢饮呢?暂且让我们喝个痛快吧!短暂的诗章道出了两人间的兄弟深情。此后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但彼此都十分牵挂。后来,李白写了《沙丘城下寄杜甫》,其中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写出了李白对杜甫的无限深情。李白对杜甫的思念之情,就象这浩浩荡荡的汶水,伴随着杜甫向南方悠悠流淌。诗人寄情于流水,流水不息,相思不绝,可见李白对杜甫的一番真情。而杜甫写给李白的作品更多,他的《与李十二白同寻范隐居》,就真实地描写了两人之间亲密无间,胜如兄弟的生活。另外的《春日忆李白》,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杜甫对李白诗歌的倾慕,对李白兄弟般情谊的思念,写得深厚无比,情意绵绵;《天末怀李白》写因秋风起而思念李白,全诗感情千回百转,思念之情萦绕心际。吟读全诗,其思念的殷切,关注的细微,感情的真挚,令人反复咏叹,婉转低回,不能自止。尤其是《梦李白二首》,写杜甫思念李白,积思成梦,其情之真切,其爱之深细,更写出了杜甫对李白的情谊之深。古代李杜并称,不仅因为他们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并称为诗仙诗圣,更因为他们之间的友谊不同寻常。千百年以来,历代读者读李白、杜甫互相思念的诗章,仍不得不为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而感动,可见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是何等的感人。

2、抒发挚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江淹的《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代由于交道工具的缓慢,道路的险阻和通讯方式的陈旧,因而把朋友之间的离别看得非常重。所谓“长亭送别”,“折柳惜别”等无一不反映了古代离别给彼此双方带来的痛苦和思念。正因为如此,古送别的诗歌或留别的诗歌就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蔚为大观的景象。汉代李陵的《与苏武诗》中的“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写出了相逢的欢乐和即将离别的伤感。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去阳关无故人”,写出了“无故人”的悲酸。唐代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中的“相送情无限,沾巾比散丝”和宋代陈与义《别孙信道》中的“如君那可别,老泪欲沾衣”,更写出了朋友间离别的深情。有相逢就有离别,挚友之间的离别,必然激起心中情感的波澜。这种抒发挚友离别之际依依惜别的深情,令后世读者无不为前人的真挚友谊而感动。正是这种感动,成就了中华民族重友惜情的美好情感。如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好友乘船东去,诗人依依惜别,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正象著名学者陈贻掀先生所分析的:诗人“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多么美丽的想像,多么蕴藉而深厚的感情!”这种依依惜别的深情,不仅表现在作者送别挚友之时,也常常表现在作者离开友人留给朋友之时。最著名的留别诗当首推李白的《赠汪伦》了。天宝十四年(755),李白在安徽泾县游览桃花潭,临行时,汪伦来送李白,感于汪伦的情谊,李白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留别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即地起兴,以潭水之深来比喻友情之深,巧妙地将送别地点与友朋的情感勾连起来,真挚地表达了诗人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但还不及汪伦送别我时的情谊之深。“不及”二字,将汪伦对作者自己的情谊描写得淋漓尽致,语浅情深,意近神远,深得后人赞赏。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正因为李白写出了自己和汪伦之间这种依依惜别的深情,使得全诗具有了一种沁人心脾的感人的艺术力量。

3、抒发对挚友的慰勉和赞美之情

李白古诗大全范文4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其中包含有唐玄宗时期的政治由开明到黑暗腐朽的;有反对不义战争的;有天宝时期的政治和政策脱离社会现实的;有李白个人怀才不遇,说明当时轻视贤才、重用小人等方面的内容,集中反映了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社会现实性。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前期写出了无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浪漫美丽诗篇。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变化,李白的笔触逐渐由浪漫主义的高峰融进更多现实生活的气息,笔端上饱醮着天宝以后现实生活的灰暗色彩。诗篇里流露着忧愤和控诉 ,揭示着唐王朝由腐败走向没落的社会现实。“古风五十九首”就是这样的佳作。 

“古风五十九首”并不是一时一地之作,而各个时期作品都有。古风,即古诗。李白的 “古风”是以五言古诗形式表现的诗歌。《诗经》中把采集的民歌称作 “风”,“风”又作为诗歌的同义语,而后人把凡是带有民歌特点的诗都称为 “风”,因而诗人又称为 “风人”。“古风”也就是古诗的同义语。 

“古风五十九首”就思想内容而言,大致可分为论诗 ,揭露现实,咏史,感遇等几个方面。论诗公认的是第一首 (大雅久不作 )和第三十五首 (丑女来效颦 )。其它各篇无论是游仙或咏史都联系着诗人的遭遇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当时的社会面貌。 

首先直接对当时黑暗和腐败的政治予以否定,并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批判的诗,在 “古风五十九首”中约占三分之一。这些诗构成了李 白诗歌思想内容上最光辉的一部分。例如 《古风二十四》: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患干虹蜕,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诗中诗人用极其鲜明地笔调刻画了当时京城长安官僚 “中贵”的骄横形象。而斗鸡正是当时以玄宗为首的腐朽统治阶级荒唐生活中的典型事实。十三岁的斗鸡儿贾昌即因这一技之长而受到与公卿同等的待遇 (陈鸿 《东城老父传》),使得当时京城的人们传唱道:“生儿不用识文字 ,斗鸡走狗胜读书。”那些达官贵臣骄马轻蹄,驱车飞奔,掀起的扬尘也要使道路昏暗,他们骄横跋扈,出El气也像虹蜿一样上冲云天,就连路上的行人见了,也要吃惊打颤。然而诗人却极其鄙视这些人,认为他们是祸国殃民的大盗。“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一方面反映出李白对这些斗鸡走狗之徒的疾恶和痛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唐王朝政治昏暗得已辨不出好与坏、是与非的现状。 

又如,《古风四十六》: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举动摇自日,指挥回青天。当途何翕忽,失路长弃捐。

独有杨执戟,闭关草太玄。 

这首诗歌是《古风二十四》的姊妹篇,对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生活作了更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痛斥唐明皇荒政误国的行为——唐朝开国一百四十年来 ,国容是多么的强大啊!“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是到了你唐明皇就开始骄傲和昏庸腐朽起来 ,不谋国政 ,耽溺于荒淫,让斗鸡走狗之徒的腐败分子横行于宫廷中。他们的一举一动可以掩蔽白日,动摇主听,指挥扭转青天。这正像他在《远别离》中所说的那样:“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然而诗人对这些宠信之徒轻蔑地讽刺道 :你们趾高气扬的日子该是多么短暂的一翕忽啊!误国殃民的腐败分子总有一天会遭受人民的唾弃。同时也包含了诗人对唐玄宗的规劝和讽谏 。最后诗人却赞扬汉代杨子云淡泊自如, 不入势力之流,“闭关草《太玄》。在这些揭露和讽喻里,不仅深刻暴露了唐王朝的政腐官黑,而且还可以使我们体味到诗人强烈的爱国忧民之心。

其次揭露唐玄宗晚期奸人当道,弄虚作假,不顾人民死活,求歌舞升平、花天酒地的生活。李白的时代,李林甫执政十九年之久,他树党营私,排斥有正义感的人,制造政端,助长了安禄山的反动势力。杨国忠利用裙带关系,窃取要职,纵容高力士作恶 ,也纵容王铁采取弄虚作假手段聚敛财富。这一切都加重了唐统治下人民的苦难和负担。而唐玄宗这时还对高力士说:“朕今老矣,朝事付宰相,边事付诸侯,夫复何忧?”当时的杨国忠几次发动边防战争,打了败仗,还假造捷报向皇上说打了大胜仗。而安禄山的反形已露 ,唐玄宗反把告发的人捆送给安禄山。早年精明的李隆基,这时已昏昏沉沉地睡在即将爆发的火山VI上。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李 白在 《古风五十三》中所说的 “奸臣欲窃位,树党 自相群,果然田成子,一旦弑齐君。”并非是无目的的泛泛咏史,而是以商纣、楚怀王来影射唐玄宗。而李林甫、杨国忠之流也正是各怀野心,“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而 “果然田成子 ,一旦弑齐君!”也并非危言耸听。而恰恰是言未尽,天宝十四载 (755年)“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 《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安史之乱爆发了,唐明皇为保住自己性命,不恤人民死活而仓皇西逃。

唐明皇政治上的昏庸腐朽终于酿成了它统治上的日趋崩溃,无可挽回,花落流水去。特别是《古风十八 》“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 ‘行乐争昼夜,自言度千秋”,更是一首揭露唐玄宗和杨国忠之流荒政贪色,花天酒地,淫靡歌舞,通宵达旦的出色诗。前人把这首诗和杜甫的《丽人行》相比说,“杜甫《丽人行》其刺国忠也娓而婉,此则直而显,自是异曲同工。”在《古风八》里,李白把权贵和腐败分子看作是一批 “白首死罗绮,笑歌无休闲”的丑恶人物。这些家伙惯于作威作福,欺压善良的老百姓,把从人民身上搜刮得来的血汗钱,任意挥霍,反而还要回过头来侮辱人民。诗人对这些人充满了痛恨和鄙视。 

再次,诗人极力反对唐室的穷兵黩武,造成人民的苦难,揭露现实的黑暗。李白描写战争的频繁和惨酷,令人怵目惊心他提出了自己的主见,表述了为安定边疆不可徒恃武力,任意发动战争,要 “以德修远”,用正确的方法安扶边疆、解决民族矛盾的思想。例如 《古风三十四》: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这首诗是针对当时南诏战争情况而写的。即天宝九年,南召王阁罗凤为云南太守所辱,欲诉无路,并被诬告谋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 ,忿怒地发兵反抗。杨国忠前后发兵二十万,都被葬送在云南。然而皇帝不明真像,不加阻止,还继续大举募兵 ,人民都 “莫肯应募”。杨国忠却遣御使分道捕人,连枷送到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相之送,哭声振野 (见 《通监天宝十载》)。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代表人民发出了愤怒的控诉:“长号别严亲,E1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李白呼吁当政的睁开眼吧!不要使人民再做困兽为猛虎之斗; 不要拿人民的性命当作诱饵 ,投弃于长鲸 ;成千上万的士兵活着去,而活着回来的却了了无几。这是血和泪的控诉。至于如何对待战争?诗人说 “如何舞干戚 ,一使有苗平?”这是明显的借助典故 《艺文类聚》中《帝王世纪》的故事,反对用暴力(动用武器和兵力 )来征服少数民族,而应该 “敷文德以来远人”即是广修德政,让边族人民来朝服的办法安扶边疆。这里李白正确地指出了解决民族矛盾的初步认识和道路。至于诗中说 “三公运权衡”,是祈望当政者要从国家和人民的角度行使和运用权力,不要随便乱用权力,办错事办坏事。又如 《古风十四》,诗人在反映天宝八载唐玄宗命哥舒翰攻打吐番石堡城时,致使 “唐士卒死者数万”(见《资治通鉴》)的战争说 “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一幅悲惨凄凉的画面跃然纸上。战争使白骨横野,战争使人民无处安生。然而 “赫怒我圣皇”“阴和变杀气”,皇帝还要继续发兵争战。“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即是滂沱大雨,也洗不去人民心头的哀怨和苦难。更使得我们注意的是 “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 —诗人不仅写出了战争留在人民心中的创伤 ,而且也写出了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毁坏,战争使人民无法安心农业生产。

此时我们又一次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之心象压抑在地下的火流,奔泻咆哮而出。最后终于喊出了 “李牧今不在 ,边人饲豹虎”的怨时之音。揭示了唐朝由于政治腐败和政策失误 ,致使帝国国力的日趋衰微,无能力安定边疆的现实。在《古风六》中,诗人更是设身处地的替士兵叫苦 “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谁怜李飞将 ,白首没三边 !  其四,借古讽今,批评唐明皇后期政策脱离社会现实。就 咏史方面而言,可称最者。如《古风三》: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驰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髫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秦始皇雄才大略,统一中国,不愧是千古一帝。但是他在统一中国后,就骄傲起来 ,认为从此之后万世之君,永保无虞了。于是到处刊石立碑 ,刻书立传 ,歌功颂德。又兴师动众劳 民伤财,大修宫殿和陵墓 ;还派人去海外求仙,采不死药,以期长生。结果:在秦始皇陵墓的深深地下,金子铸的棺材里,秦始皇的尸体已经变成了一堆寒灰。李 白这样鞭笞秦始皇,完全是有所为而发的。原来 ,唐王朝已是危机四伏 ,政治昏乱迫在眉睫,而风流天子李隆基却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并且还在天宝九载十一月命刑部尚书张均等前往宝山洞寻求妙宝真符,尊尚道教,期慕长生。故李白采用托古喻今的方式,隐晦曲折地表现了对唐明皇的讽刺和抨击。另一方面又以秦始皇悲惨的下场向最高统治者提出警世之言和前车之鉴。随着李唐王朝的 国事 日非,李白的遭遇也越来越不幸。因而诗人越来越激愤。  如 《古风三十一 》:  郑客西入关,行行未能已。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  璧遗镐池君,明年祖龙死。秦人相谓日,吾属可去矣。 

一 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此诗是借 《史记》中的故事:秦时有人在去长安的路上遇

见了华山之神,将秦始皇渡江时失落的白璧托送给长安附近的镐池君 (意指秦始皇 ),并预言秦始皇的死期不远——用以暗示 唐玄宗的统治也不会长久了。诗人对唐明皇发出了诅咒,并希望人民也像秦人一样 ,离开残暴黑暗的统治,“一往桃花源”过 上幸福自在的生活。又如 《古风五十八》“神女去已久,襄 王安在哉!荒淫竞沦没,樵牧徒悲哀。”借楚襄王递高唐梦神女的故事,讽刺唐玄宗的荒淫无度。面对着昏庸的唐明皇,诗人常常发出忧愤的感慨,“大运有轮忽”(《古风三十二 》),“世道交丧”《古风二十五》,“道丧无时还”(《古风三十》),反映唐 王朝由盛到衰,大势已去的日没现象。

由此可看出,李白 “古风五十九首”中有些诗歌虽然表面上是写历史故事,或是写古代神话,却仍然和当时的社会现实 攸关,使我们可以从中觉察出社会治乱和时代兴衰的变化规律。

其五,“古风五十九首”中又有许多遴仙诗。这些诗往往辞句瑰丽,气势迭荡,感情真挚。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中说:李太白古风两卷近七十篇,身欲为仙者大概十三四,或欲把芙 蓉而蹑太清 ,或欲挟云龙而凌倒影 ,或欲留玉写而上蓬山,或 欲折若木而游八极 ,或欲借白鹿于赤松 ,或欲餐金光于安朝,并不是因为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 ,而是因为只信其说,而抑身不用,郁郁不得志,而思高举远引耶!所以李白的进仙诗并不 是他要超然脱俗,而仍是对 “弃而不用”现实不满的表达。他曾说过:“我本不弃也 ,世人 自弃我。”如安禄山在洛阳称帝时,李白写了 《古风十九》,诗中说:“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看起来,诗人真是要飘飘欲仙了。可是紧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又开始披露起现实:“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 ,豺狼尽冠缨 !”诗人凌空鸟瞰,洛阳一带遍地胡兵,鲜血染红了原野,豺狼们正在人民的血泪中一个个粉墨登场做起了大官。全诗到此嘎然而止。然而读者不难想象出诗人在这样残酷的现实面前,能够撇开危难中的国家,痛苦中的人民而独自飞升去做神仙吗?不!诗人心力所及,笔力所触,都是要反映那个现实,揭露那个社会的黑暗。这也正说明诗人并非要超然脱俗 ,而是忧国忧民之心不老啊!安史之乱的年代里,诗人李白经常是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其六,“古风五十九首”中感遇咏怀诗也占三分之一多。政治上的怀才不遇是李白诗歌中常见的主题,而且也是古风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们从 《古风三十七》谈起,“燕臣昔勖哭,五月飞秋霜。庶女号苍天,震风击齐堂。精诚有所感 ,造化为悲伤。而我竟何辜。远身金殿旁。浮云蔽紫闼,白日难回光。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古来共叹息,流泪空沾裳。” 

我们知道李白很早就有 “投竿佐皇极”(《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之志。可是天宝三载,唐明皇将他 “优诏罢谴”。对于这件事 ,诗人有着难言的苦衷。于是他想起古时候因被掺毁而仰天大哭的邹衍,连老天也为之感动得 “六月飞霜”,而诗人自己究竟有何罪,也远身金殿旁。诗人托古喻己,悲泪纵横,忧郁的心情无法抑制,便直刺唐明皇愚昧昏庸——让乌云笼盖宫殿,就难以明辨事非、有所作为;让恶人当道、好人受气,就必然产生混乱。因此诗人为之叹息哀伤。李白在感遇诗中,还常常以鲁仲连、贾谊等自比。说明自己怀有雄才难遇,政治上无出路 ,衬托当时统治阶级轻视贤才,重用小人的现象。他的古诗中多处表现有雄才大志而不遇的痛苦 ,如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搏上九万里”,“迎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还有如《古风三十六》、《古风三十八 》、《古风十五》等均是这类作品。另外在诗人的感遇中,还有许多描写妇女的诗。诗人以此比喻自己,抒发遭谗言被逐,怀才不遇的愤慨。例如

《古风四十四》: 

绿萝纷葳蕤,缭绕松柏枝。草木有所托,岁寒尚不移。 

奈何夭桃色,坐叹葑菲诗。玉颜艳红彩,云发非素丝。 

君子恩已毕,贱妾将何为! 

王绮 《李太白全集》注云:李 白被 去朝。正当盛年,恰是建功立业之时,却被弃而不用 ,落魄荒野。这不是很像妇女“色未衰而爱已驰”的悲剧么? “君子恩已毕,贱妾将何为 !多么悲哀 ,多么沉痛,贤人怀才不遇之愁心,实在没有更好的比喻了!总之诗人的感遇诗,也是充满着人世的辛酸和个人不幸遭遇的悲忧,隐刺着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同时对当权者的昏庸、无能与失策也揭露无遗。 

由上,可以说 “古风五十九首”是李白诗歌中思想性最深刻的佳作 ,是李白诗集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他揭示现实反映社会的思想、勇气和艺术手法,对后人仍有教育意义。因之还可以说李白不仅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1汤高才编辑.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M],1983 

2沙灵娜译.唐诗三百首全译 ·(白居易)长恨歌.贵州人民出版社 [M],1990 

3郑天挺主编.资治通鉴选 ·天宝十载.中华书局 [M],1985 

4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上海古籍出版社 [M],1987 

5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华书局 [M], 1977 

6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中华书局 [M],l977 

李白古诗大全范文5

关键词:全宋诗;唐诗;误收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2)02-0092-10

《全宋诗》是规模最大的中国古典诗歌总集,是20世纪古文献整理的代表性成果;《全唐诗》更是诗歌总集整理的典范。但《全宋诗》、《全唐诗》所录诗歌重出叠见,数量相当可观。当代学者佟培基、胡可先、方健、房日晰、吴宗海等曾不同程度地指出、考辨过《全宋诗》、《全唐诗》的重出、误收问题,但都非专论。其后,韩震军的《(全宋诗)误收同姓名唐人诗文举正》(一)、(二)、(三)(载《江海学刊》2009年第6期、2010年第1期、2010年第2期)列举了《全宋诗》误收的同姓名的唐代诗人作品,是唯一一组论《全宋诗》误收《全唐诗》的专文。

除以上各位学者所论,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全宋诗》、《全唐诗》重出、误收、重见的诗歌有300余组,可粗略分为作者两收诗歌重录、《全唐诗》误收、《全宋诗》误收、诗歌重见不能考订时代等四种情况。这些重出、误收、重见诗歌的考辨对《全宋诗》、《全唐诗》的研究整理及相关作者别集的编纂研究,有一定的文献价值。今胪列《全宋诗》误收唐诗如下,并缘例释证,甄别真伪,以求教于方家。

一、误收李世民诗

宋高宗赵构《秋日》:“爽气澄兰沼,秋风动桂林。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日岫高低影,云空点缀阴。蓬瀛不可望,泉石且娱心。”(《全宋诗》册35卷1982页22216)

又见李世民《秋日二首》其二:“爽气澄兰沼,秋风动桂林。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日岫高低影,云空点缀阴。蓬瀛不可望,泉石且娱心。”(《全唐诗》卷1)

赵构作出《新编增广事联诗苑丛珠》卷1。李世民作见《初学记》卷3、《文苑英华》卷158、《锦绣万花谷》后集卷3、《记纂渊海》卷2、《御定渊鉴类函》卷15、《御制诗集》初集卷42、《瀛奎律髓》卷12、《全唐诗录》卷1。此诗既见《初学记》,非赵构作无疑。

二、误收陈叔达诗

陈与行《句》其二:“霜间开紫蒂,露下发金英。”(《全宋诗》册53卷2775页32845)

陈叔达《咏菊》:“霜间开紫蒂,露下发金英。但令逢采摘,宁辞独晚荣。”(《全唐诗》卷30)

陈与行作出《山堂肆考》:“陈叔达诗:‘霜间开紫蒂,露下发金英。”’陈叔达作见《锦绣万花谷》后集卷38、《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50、《御定渊鉴类函》卷409、《石仓历代诗选》卷15、《全唐诗》卷30、《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357、《御选唐诗》卷27。

宋陈与行,字叔达,罗源(今属福建)人。《全宋诗》编者误以《山堂肆考》中的唐陈叔达为宋陈与行。

另陈与行《句》其一:“椒兰平酒酌,簋簋散香箕。”(《全宋诗》册53卷2775页32845),出《群书通要》甲集卷6,又见《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外集卷5。此句又见《说郛》卷69下、《御定骈字类编》卷169。《御定渊鉴类函》卷18:“李叔达《祠社诗》曰:‘升坛预结祀,诺皂肃分司。椒兰平酒酌,篮簋撤香萁。’”李叔达又见《全宋诗》册72卷3747页45189,录诗一首《舟中闻木犀》:“地近孤城水合流,天风吹下广寒秋。岩花似喜幽人至,先遣清香到小舟。”《祠社诗》当据《御定渊鉴类函》补入李叔达名下,并注重出。

三、误收徐珩诗

宋徐珩《日暮望泾水》:“导源经陇阪,属油贯赢都。下濑波常急,回圻溜亦纡。毒流秦卒毙,泥粪汉田腴。独有迷津客,怀归轸暮途。”(《全宋诗》册37卷2050页23050)

唐徐珩《日暮望泾水》:“导源径陇阪,属汭贯赢都。下濑波常急,回圻溜亦纡。毒流秦卒毙,泥粪汉田腴。独有迷津客,怀归轸暮途。”(《全唐诗》卷44)

《全宋诗》徐珩作出《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16。唐徐珩作见《文苑英华》卷163、《唐诗纪事》卷5、《全唐诗》卷44。此诗既见《文苑英华》,当属唐徐珩。

四、误收李峤诗

丁谓《柳》其一:“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庭前花类雪,楼际叶如云。列宿分龙影,芳池写凤文。短箫何以奏,攀折为思君。”(《全宋诗》册2卷102页1153),又见《全唐诗》卷60,题为《柳》,作者李峤。

丁谓作出《诗渊》册1页1149。李峤作见《李峤杂咏》卷上、《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76、《御定渊监类函》卷415、《石仓历代诗选》卷23、《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289、《全唐诗录》卷3。《李峤杂咏》唐写本尚存,此诗为李峤作无疑。

五、误收范朝诗

米芾《诗二首》其一:“水势临阶转,峰形对路开。槎从天上得,石是海边来。瑞草分丛种,祥花间竹栽。旧传辞赋客,唯见有邹枚。”(《全宋诗》册18卷1078页12282)

米芾作见《宝晋英光集补》卷1。

此诗唐范朝作见《国秀集》卷下,题目为《宁王山池》:“水势临阶转,峰形对路开。槎从天上得,石是海边来。瑞草分丛种,祥花间色栽。旧传词赋客,唯见有邹枚。”又见《石仓历代诗选》卷46、《全唐诗》卷145、《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122。此诗既见《国秀集》,非宋人诗无疑。

六、误收孟浩然诗

卢明甫《过檀溪》:“鸟泊随阳雁,鱼藏缩项鳊。停杯问山简,何似习池边。”(《全宋诗》册72卷3741页45127)

孟浩然《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卜筑因自然,檀溪不更穿。园庐二友接,水竹数家连。直与南山对,非关选地偏。草堂时偃曝,兰枻日周旋。外事情都远,中流性所便。闲垂太公钓,兴发自猷船。余亦幽栖者,经过窃慕焉。梅花残腊月,柳色半春天。鸟泊随阳雁,鱼藏缩项鳊。停杯问山简,何似习池边。”(《全唐诗》卷160)

卢明甫作出《舆地纪胜》卷82。孟浩然作见《孟浩然集》卷2、《文苑英华》卷318、《岁时杂咏》卷39、《能改斋漫录》卷6、《剡录》卷6上、《湖广通志》卷86、《滴水集》卷6、《唐诗品汇》卷74、《全唐诗》卷160、《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123、《全唐诗录》卷11、《唐诗纪事》卷23、《历代诗话》卷68。截句重见全诗,此诗为孟浩然作。

七、误收刘慎虚诗

蔡必荐《观葵有感》:“昨日一花开,今日一花开。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人生不得长少年,莫负床头沽酒钱。得钱向酒家,君不见,戎葵花。”(《全宋诗》册69卷3613页43276)

岑参《蜀葵花歌》:“昨日一花开,今日一花开。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请君有钱向酒家,君不见,蜀葵花。”(《全唐诗》卷199)

刘慎虚《蕺葵花歌》:“昨日一花开,今日一花开;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酤酒钱。请君有钱向酒家,君不见,蕺葵花。”(《全唐诗》卷256)

蔡必荐作出《曲阿诗综》卷7。刘慎虚作又见《文苑英华》卷323:“刘慎虚附见《岑参集》”。岑参作又见《河岳英灵集》卷中、《蜀中广记》卷61、《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46、《全芳备祖集》前集卷14、《御定渊鉴类函》卷409、《唐音》卷3、《唐诗品汇》卷29、《全唐诗》卷199。

此诗既见《河岳英灵集》、《文苑英华》,非蔡必荐作无疑。另外此诗本刘慎虚作,因附录《岑参集》,误为岑诗。

八、误收李白诗

1 穆修《思边》:“去年何时君别妾,南园绿草飞蝴蝶。今岁何时妾忆君,西山白雪暗秦云。玉关此去三千里,欲寄音书那可闻。”(《全宋诗》册3卷145页1617),又见《全唐诗》卷184,题为《思边(一作春怨)》,作者李白。

此诗《全宋诗》出《穆参军集》卷上,与《全唐诗》李白诗只差一字。李白作见《李太白文集》卷23、《李太白集分类补注》卷25、《李太白集注》卷25、《石仓历代诗选》卷44上、《古诗镜·唐诗镜》卷19、《全唐诗》卷184、《全唐诗录》卷22。当以李白诗为是。

2 米芾《为政》:“美人为政本忘机,服药求仙事不违。叶县已泥丹灶毕,瀛洲当伴赤松归。先师有诀神将助,大圣无心火自飞。九转但能生羽翼,双凫忽去定何依。”(《全宋诗》册18卷1077页12273)

米芾作见《宝晋英光集》补遗。

此诗又见《李太白文集》卷22《题雍丘崔明府丹灶》:“美人为政本忘机,服药求仙事不违。叶县已泥丹灶毕,瀛州当伴赤松归。先师有诀神将助,大圣无心火自飞。九转但能生羽翼,双凫忽去定何依。”又见《李太白集分类补注》卷24、《李太白集注》卷24、《唐诗品汇》卷83、《全唐诗》卷183、《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241。

3 宋高宗赵构《崇恩显义院五首》其五:“海神来过隐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清似连山喷雪来。”(《全宋诗》册35卷1982页22215)

李白《横江词六首》其四:“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宋高宗赵构作出《淳祐临安志》。李白作见《李太白文集》卷6、《李太白集分类补注》卷7、《李太白集注》卷7、《文苑英华》卷162、《乐府诗集》卷90、《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15、《记纂渊海》卷8、《记纂渊海》卷20、《万首唐人绝句》卷2、《全唐诗》卷166、《全唐诗录》卷23。

九、误收杜甫诗

1 夏倪《句》其三:“天寒霜雪繁,游子有所之。”(《全宋诗》册22卷1318页14969)

杜甫《赤谷》:“天寒霜雪繁,游子有所之。岂但岁月暮,重来未有期。晨发赤谷亭,险艰方自兹。乱石无改辙,我车已载脂。山深苦多风,落日童稚饥。悄然村墟迥,烟火何由追。贫病转零落,故乡不可思。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

夏倪作出《紫薇诗话》:“夏均父倪文词富赡,侪辈少及。尝以‘天寒霜雪繁,游子有所之’为韵,作十诗留别饶德操,不愧前人作也。”可见“天寒霜雪繁,游子有所之”为前人作。夏倪,字均父,蕲州(今湖北蕲春东北)人。

此诗杜甫作见《九家集注杜诗》卷6、《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卷6、《杜诗详注》卷8、《说郛》卷84上、《唐诗品汇》卷7、《石仓历代诗选》卷45、《古诗镜·唐诗镜》卷22、《全唐诗录》卷25。

2 王秬《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二首》其一:“新亭结构罢,隐见清湖阴。迹籍台观旧,气溟海岳深。圆荷想自昔,遗堞感至今。芳宴此时具,哀丝千古心。主称寿尊客,筵秩宴北林。不阻蓬荜兴,得兼梁甫吟。”(《全宋诗》册37卷2046页22994)

杜甫《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亭对鹊湖):“新亭结构罢,隐见清湖阴。迹籍台观旧,气溟海岳深。圆荷想自昔,遗堞感至今。芳宴此时具,哀丝千古心。主称寿尊客,筵秩宴北林。不阻蓬荜兴,得兼梁甫吟。”

王秬作出《诗渊》册5页3475。杜甫作见《九家集注杜诗》卷1、《补注杜诗》卷1、《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卷1、《杜诗详注》卷1、《李北海集》卷1、《全唐诗》卷216、《山东通志》卷35、《御选唐宋诗醇》卷9。

3 释如净《偈颂三十四首》其三四:“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池荷叶叠青钱。两彩一赛,其或未然。竹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全宋诗》册52卷2749页32364)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七:“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释如净作出《住建康府清凉寺语录》。杜甫作见《九家集注杜诗》卷22、《补注杜诗》卷22、《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卷7、《杜诗详注》卷9、《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78、《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23、《记纂渊海》卷95、《全芳备祖集》前集卷18、《全唐诗录》卷33、《竹庄诗话》卷6、《诗林广记》卷2。

一〇、误收陈存诗

宋陈存《丹阳作》:“暂入新丰市,犹闻旧酒香。抱琴沽一醉,尽日卧垂杨。”(《全宋诗》册65卷3432页40850)

唐陈存《丹阳作》:“暂入新丰市,犹闻旧酒香。抱琴沽一醉,尽日卧垂杨。”

宋陈存作出清光绪《丹阳县志》卷34。唐陈存作见《唐诗纪事》卷39、《全唐诗》卷311、《御选唐诗》卷27。

《全宋诗》小传:“陈存,字体仁,号本斋,龙泉(今属浙江)人,徙居安吉州(今浙江湖州)。理宗淳祐七年(1247)进士。”

计有功,字敏夫,大邑安仁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北宋末前后在世。他是张浚的从舅,曾居浚幕府中。(《全宋诗》册65卷3432页40850)

此诗既见计有功《唐诗纪事》,非宋陈存作无疑。

一一、误收韦应物诗

1 晏殊《社日》:“山郡多暇日,社时放吏归。坐阁独成闷,行塘阅清辉。春风动高柳,芳园掩夕扉。遥思里中会,心绪怅微微。”(《全宋诗》册3卷172页1954),又见《全唐诗》卷188,题为《社日寄崔都水及诸弟群属》,作者韦应物。

晏殊作出《古今岁时杂咏》卷10,其前一首为晏殊的《奉和圣制社日》,本首未题作者,按例从前首属晏殊。韦应物作见《韦苏州集》卷3、《方舆胜览》卷47、《石仓历代诗选》卷49、《全唐诗》卷188。《因话录》卷6:“都水使者崔绰……元和初犹在,年九十余卒。苏州刺史韦公集中所赠崔都水诗者是也……崔即苏州之堂妹婿也。”《全宋诗》误收,此当为韦应物诗。

2 宋高宗赵构《题马麟画》:“南望青山满禁闱,晓陪鸳鹭正差池。共爱朝来何处雪,蓬莱宫里拂松枝。”(《全宋诗》册35卷1982页22217)

韦应物《雪夜下朝,呈省中一绝》:“南望青山满禁闱,晓陪鸳鹭正差池。共爱朝来何处雪,蓬莱宫里拂松枝。”

宋高宗赵构作出《珊瑚网》卷43:“瓢印御书”,又见《式古堂书画汇考》卷33:“宋高宗书”,《南宋院画录》卷8:“高宗御书”。韦应物作见《韦苏州集》卷2、《文苑英华》卷154、《万首唐人绝句》卷4、《全唐诗》卷187、《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14、《渔隐丛话》前集卷7、《诗人玉屑》卷2、《竹庄诗话》卷19、《诗林广记》卷2。

一二、误收刘商诗

刘放《题湛上人院画松》:“水墨乍成岩下树,摧残半隐洞中云。猷公曾住天台寺,阴雨猿声何处闻。(铎案:此诗另见唐人刘商诗)”(《全宋诗》册11卷615页7302)

刘攽作出《彭城集》卷18。《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70、《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71诗题作《与湛上人画松》,作者刘商;《万首唐人绝句》卷42、《天台前集》卷中、《全唐诗》卷304题目作《与湛上人院画松》,作者刘商。《全唐诗》卷304:“刘商,字子夏,彭城人。少好学,工文,善画。登大历进士第,官至检校礼部郎中,汴州观察判官。集十卷,今编诗二卷。”

《四库全书总目》:“《天台前集》三卷……宋李庚原本,林师蒇等增修。皆录唐以前诗,成于宁宗嘉定元年戊辰。”

《四库全书总目》卷153:“彭城集四十卷(永乐大典本)……今检《永乐大典》所载,篇章尚富。盖即据《彭城集》收入。谨掇拾排比,厘为四十卷。较之原书,所少不过十之一二。与新编其兄敞《公是集》,巨制鸿裁,旧观几复。在北宋诸家中,可谓超轶三孔,而凭陵两宋者矣。”

可见编订《全唐诗》撰写小传时,刘商集尚存,此诗又入《天台前集》,其文献可靠程度,远过永乐大典辑本《彭城集》,此诗属唐刘商。

一三、误收李翱诗

释道宁《偈六十九首》其三六:“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复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全宋诗》册19卷1143页12894)

释道宁作出《开福寺宁禅师语录》卷上。此为唐李翱诗,《类说》卷20“云在青天水在瓶”条记载本事:“朗州刺史李翱问:‘如何是?’道师曰:‘云在天,水在瓶。’翱作偈曰:‘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翱问:‘如何是戒定?’慧师曰:‘太守欲保任此事,须向高高山顶坐,深深海底行,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师一夜登山大笑。翱赠诗曰:‘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笑一声。’”李翱作又见《湖广通志》卷75、《锦绣万花谷》后集卷28、《山堂肆考》卷147、《宋高僧传》卷17、《五灯会元》卷5、《全唐诗》卷369、《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234、《御选唐诗》卷29、《全唐诗录》卷53、《唐诗纪事》卷35、《渔隐丛话》前集卷20。

一四、误收白居易诗

1 刘敞《桐花》:“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亭亭五丈余,高意犹未已。仙僧年九十,清净老不死。自云手种时,一颗青桐子。”(《全宋诗》册9卷474页5743),又见《全唐诗》卷424,题为《云居寺孤桐》:“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亭亭五丈余,高意犹未已。山僧年九十,清净老不死。自云手种时,一颗青桐子。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作者白居易。

此诗刘敞作见《公是集》卷14、《两宋名贤小集》卷64、《全芳备祖集》前集卷19。白居易作见《白氏长庆集》卷1、《白香山诗集》卷1、《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73、《记纂渊海》卷95、《全芳备祖集》后集卷18、《山堂肆考》卷201、《全唐诗》卷424。“白集”为香山自定,既录此诗全诗,必白居易作无疑。

2 曾几《把酒思闲事二首》其一:“把酒思闲事,春愁谁最深。乞钱羁客面,落第举人心。月下低眉立,灯前抱膝吟。凭君劝一醉,胜与万黄金。”(《全宋诗》册29卷1660页18598)

白居易《把酒思闲事二首》其一:“把酒思闲事,春愁谁最深。乞钱羁客面,落第举人心。月下低眉立,灯前抱膝吟。凭君劝一醉,胜与万黄金。”

曾几《把酒思闲事二首》其二:“把酒思闲事,春娇何处多。试鞍新白马,弄镜小青娥。掌上初教舞,花头欲按歌。凭君劝一醉,劝了又如何。”(《全宋诗》册29卷1660页18598)

白居易《把酒思闲事二首》其二:“把酒思闲事,春娇何处多。试鞍新白马,弄镜小青娥。掌上初教舞,花前欲按歌。凭君劝一醉,劝了问如何。”

曾几作出《瀛奎律髓》卷19。白居易作见《白氏长庆集》卷31、《白香山诗集》卷32、《全唐诗》卷454、《全唐诗录》卷63。此为白居易诗。

3 曾几《晚春酒醒寻梦得》:“料合同惆怅,花残酒亦残。醉心忘老易,醒眼别春难。独出虽慵懒,相逢定喜欢。还携小蛮去,试觅老刘看。”(《全宋诗》册29卷1660页18598)

白居易《晚春酒醒寻梦得》:“料合同惆怅,花残酒亦残。醉心忘老易,醒眼别春难。独出虽慵懒,相逢定喜欢。还携小蛮去,试觅老刘看。”

曾几作出《瀛奎律髓》卷19。白居易作见《白氏长庆集》卷33、《白香山诗集》卷34、《古诗镜·唐诗镜》卷44、《全唐诗》卷456。此为白居易诗。

4 仲并《花前有感兼呈崔相公刘郎中》:“落花如雪鬓如霜,醉把花看益自伤。少日为名多检柬,长年无兴可颠狂。四时轮转春常少,百刻支分夜苦长。何事同生壬子岁,老于崔丈及刘郎。”(《全宋诗》册34卷1929页21542)

白居易《花前有感兼呈崔相公刘郎中》:“落花如雪鬓如霜,醉把花看益自伤。少日为名多检束,长年无兴可颠狂。四时轮转春常少,百刻支分夜苦长。何事同生壬子岁,老于崔相及刘郎。”

仲并作出《浮山集》卷2。白居易作见《白氏长庆集》卷25、《白香山诗集》卷28、《文苑英华》卷258、《全唐诗》卷448。

5 宋高宗赵构《崇恩显义院五首》其四:“管妙弦清韵入神,老人合眼醉醺醺。成知不及当来曲,犹觉闻时胜不闻。”(《全宋诗》册35卷1982页22215)

白居易《听歌》:“管妙弦清歌入云,老人合眼醉醺醺。诚知不及当年听,犹觉闻时胜不闻。”

宋高宗赵构作出《淳祐临安志》。白居易作见《白氏长庆集》卷34、《白香山诗集》卷35、《文苑英华》卷213、《万首唐人绝句》卷16、《全唐诗》卷457。

6 宋高宗赵构《诗二首》其一:“随宜饮酒聊充腹,取次衣裘亦暖身。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必问闲人。”(《全宋诗》册35卷1982页22219)

白居易《自咏》:“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裘亦暖身。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赵构作出《式古堂书画汇考》卷13:“高宗随宜饮酒诗卷草书”,又见《清河书画舫》卷10上:“思陵草书一卷”。白居易作见《白氏长庆集》卷27、《白香山诗集》卷31、《全唐诗》卷450。

7 宋高宗赵构《题刘松年竹楼说听图》:“小书楼下千竿竹,深火炉前一盏灯。此处与谁相伴宿,烧丹道士坐禅僧。”(《全宋诗》册35卷1982页22220)

白居易《竹楼宿》:“小书楼下千竿竹,深火炉前一盏灯。此处与谁相伴宿,烧丹道士坐禅僧。”

赵构作出《式古堂书画汇考》卷33,又见《南宋院画录》卷4。白居易作见《白氏长庆集》卷20、《白香山诗集》卷25、《万首唐人绝句》卷14、《西溪丛语》卷下、《全唐诗》卷443、《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119、《御选唐诗》卷29、《全唐诗录》卷65。

8 宋孝宗赵慎《题周文矩合乐士女图》:“今夜调琴忽有情,欲弹惆怅忆崔卿。何人解爱中徽上,秋思头边八九声。”(《全宋诗》册43卷2337页26869)

白居易《夜调琴忆崔少卿》:“今夜调琴忽有情,欲弹惆怅忆崔卿。何人解爱中徽上,秋思头边八九声。”

宋孝宗赵慎作出《式古堂书画汇考》卷33。白居易作见《白氏长庆集》卷28、《白香山诗集》卷30、《文苑英华》卷212、《万首唐人绝句》卷15、《全唐诗》卷451、《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193。

一五、误收张籍诗

1 李之仪《偶题六绝》其二:“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全宋诗》册17卷960页11207)

《全唐诗》卷386张籍《忆远》:“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李之仪作见《姑溪居士前集》前集卷11。张籍作见《张司业集》卷7、《万首唐人绝句》卷23、《石仓历代诗选》卷59、《全唐诗》卷386。现存蜀本《张司业集》早于李之仪,此唐张籍诗。

2 李之仪《偶题六绝》其三:“长溪新雨色如泥,野水阴寒尽向西。楚客天南行渐远,山山树里鹧鸪啼。”(《全宋诗》册17卷960页11207)

《全唐诗》卷386张籍《玉仙馆》:“长溪新雨色如泥,野水阴云尽向西。楚客天南行渐远,山山树里鹧鸪啼。”

李之仪作见《姑溪居士前集》前集卷11。张籍作见《张司业集》卷7、《万首唐人绝句》卷23、《唐诗品汇》卷51、《江西通志》卷39、《石仓历代诗选》卷59、《全唐诗》卷386、《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433、《御选唐诗》卷32。此唐张籍诗。

3 李之仪《偶题六绝》其四:“数卷新游蜀苑诗,长安僻巷得相随。草堂雪夜携琴处,况似青城馆里时。”(《全宋诗》册17卷960页11207)

《全唐诗》卷386张籍《弟萧远雪夜同宿》:“数卷新游蜀客诗,长安僻巷得相随。草堂雪夜携琴宿,说是青城馆里时。”

李之仪作见《姑溪居士前集》前集卷11。张籍作见《张司业集》卷7、《万首唐人绝句》卷68、《石仓历代诗选》卷59、《全唐诗》卷386、《唐诗纪事》卷41。此为唐张籍诗。

4 曾致尧《东林寺》(《全宋诗》册1卷54页580),又见《全唐诗》卷384,题为《江南春》,作者张籍。

《全宋诗》曾致尧作出清张豫章《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选宋诗》卷35,另《宋元诗会》卷16收录。张籍作见《张司业集》卷3、《瀛奎律髓》卷10、《古诗镜·唐诗镜》卷48、《全唐诗》卷384、《全唐诗录》卷54。因《张司业集》早于曾致尧(947-1012),可见此诗当为张籍诗。

5 林逋《寄孙仲簿公》(《全宋诗》册2卷105页1202),又见《全唐诗》卷384,题为《寄孙冲主簿》,作者张籍。

林逋作见《海录碎事》卷9上、《林和靖集》卷1、《宋诗抄》卷13。张籍作见《张司业集》卷3、《瀛奎律髓》卷42、《全唐诗》卷384。《张司业集》早于林逋,此张籍诗。

6 林逋《赠任懒夫》(《全宋诗》册2卷105页1204),又见《全唐诗》卷384,题为《赠任懒》,作者张籍。

林逋作见《林和靖集》卷1。张籍作见《张司业集》卷3、《瀛奎律髓》卷42、《全唐诗》卷384。《张司业集》早于林逋,此张籍诗。

7 张毂《行路难》:“湘东行人长叹息,十年离家归未得。敝裘羸马苦难行,僮仆尽饥少筋力。君不见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龙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全宋诗》册31卷1788页19938)

张籍《杂曲歌辞·行路难》:“湘东行人长叹息,十年离家归未得。弊裘羸马苦难行,僮仆饥寒少筋力。君不见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龙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

张毂作出明神宗《诸儒笺解古文真宝》前集卷7。张籍作见《张司业集》卷2、《唐文粹》卷12、《乐府诗集》卷71、《古今事文类聚》别集卷25、《山堂肆考》卷137、《唐诗品汇》卷34、《石仓历代诗选》卷59、《全唐诗》卷25、《全唐诗》卷382、《全唐诗录》卷54。《张司业集》、《唐文粹》早于张毂,此张籍诗,《全宋诗》中此人当删。

一六、误收王建诗

林洪《宫词》:“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车驾六龙。”(《全宋诗》册64卷3394页40392)

王建《宫词》:“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迎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林洪作出《后村千家诗》卷16。王建作见《御定渊鉴类函》卷341、《水东日记》卷26、《王司马集》卷8、《唐百家诗选》卷13、《万首唐人绝句》卷31、《三体唐诗》卷1、《唐音》卷7、《唐诗品汇》卷51、《石仓历代诗选》卷60、《三家宫词》卷上、《全唐诗》卷302、《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111、《御选唐诗》卷29、《全唐诗录》卷56、《唐诗纪事》卷44。

此诗见《唐百家诗选》,非南宋林洪作,当属唐王建诗。

一七、误收刘禹锡诗

1 史尧弼《重题湖上》:“林端落照尽,湖上远风清。水榭芝兰室,仙舟鱼鸟情。人琴何寂寞,烟月足平生。一泛钓璜处,再吟锵玉声。”(《全宋诗》册43卷2341页26902)

刘禹锡《和重题》:“林端落照尽,湖上远岚清。水榭芝兰室,仙舟鱼鸟情。人琴久寂寞,烟月若平生。一泛钓璜处,再吟锵玉声。”

史尧弼作出《莲峰集》卷2。刘禹锡作见《刘宾客文集》外集卷7、《会昌一品集》别集卷4、《蜀中广记》卷9、《全唐诗》卷358。

《全蜀艺文志》卷15因此诗附入《会昌一品集》,误为李德裕作。

2 李善美《大堤曲》:“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下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全宋诗》册72卷3741页45127)

刘禹锡《堤上行三首》其一:“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全唐诗》卷365)

李善美作出《舆地纪胜》卷82。刘禹锡作见《刘宾客文集》卷26、《乐府诗集》卷94、《万首唐人绝句》卷5、《唐音》卷11、《唐诗品汇》卷51、《古诗镜·唐诗镜》卷36、《全唐诗》卷365、《御选唐诗》卷32、《唐人万首绝句选》卷4、《全唐诗录》卷40。

一八、误收孟郊诗

曾巩《句》其五:“旷然青霞抱,永矣白云适。”(《全宋诗》册8卷462页5612),又见《全唐诗》卷375,题为《游韦七洞庭别业》:“洞庭如潇湘,叠翠荡浮碧。松桂无赤日,风物饶清激。逍遥展幽韵,参差返良觌。道胜不知疲,冥搜自无斁。旷然青霞抱,永矣白云适。崆峒非凡乡,蓬瀛在仙籍。无言从远尚,还思君子识。波涛漱古岸,铿锵辨奇石。灵响非外求,殊音自中积。人皆走烦浊,君能致虚寂。何以祛扰扰,叩调清淅淅。既惧豪华损,誓从诗书益。一举独往姿,再摇飞遁迹。山深有变异,意惬无惊惕。采翠夺日月,照耀迷昼夕。松斋何用扫,萝院自然涤。业峻谢烦芜,文高追古昔。暂遥朱门恋,终立青史绩。物表易淹留,人间重离析。难随洞庭酌,且醉横塘席。”作者孟郊。

《全宋诗》曾巩作出《韵府群玉》卷19。孟郊作又见《孟东野诗集》卷4,残句与整诗重出,此孟郊诗无疑。

一九、误收贾岛诗

1 释无本《行次汉上》:“习家池沼草萋萋,岚树光中信马蹄。汉主庙前湘水碧,一声风角夕阳低。”(《全宋诗》册72卷3741页45128)

释无本《马嵬》:“长川几处树青青,孤驿危楼对翠屏。一白玉皇惆怅后,至今来往马蹄腥。”(《全宋诗》册72卷3741页45128)

二诗见《才调集》卷9、《万首唐人绝句》卷64、《唐僧弘秀集》卷7、《唐音》卷14、《唐诗品汇》卷55、《古今禅藻集》卷7、《全唐诗》卷574、《唐人万首绝句选》卷7、《全唐诗录》卷98。

此唐贾岛诗。

2 释居简《颂古二十一首》其九:“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全宋诗》册53卷2801页33288)

贾岛《渡桑干》:“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释居简作出《北涧居简禅师语录》。贾岛作见《长江集》卷9、《唐百家诗选》卷15、《畿辅通志》卷120、《山西通志》卷226、《墨庄漫录》卷5、《万首唐人绝句》卷24、《唐音》卷13、《唐诗品汇》卷52、《古今诗删》卷22、《石仓历代诗选》卷72、《古诗镜·唐诗镜》卷48、《全唐诗》卷574、《唐人万首绝句选》卷5、《全唐诗录》卷52、《诗话总龟》卷11、《诗话总龟》后集卷20、《对床夜语》卷4、《颐山诗话》。

3 皇甫《句》:“棹穿波底月。”(《全宋诗》册72卷3770页45475)

皇甫作出元佚名《拦江网》已集上卷1。贾岛作见《诗话总龟》后集卷9:“高丽使过海有诗云:‘水鸟浮还没,山云断复连。’时贾岛诈为梢人,联下句云:‘棹穿波底月,船压水中天。’丽使嘉叹久之。”又见《渔隐丛话》前集卷19、《诗人玉屑》卷15、《诗林广记》卷7。

另《分门古今类事》卷15引《幕府燕闲录》:“天圣高第天圣五年春,有二举人闲行建隆观中,相与语曰:‘今岁高第是何人?’有二道士棋于庑下,白髭者曰:‘不难知之。’二生曰:‘师岂有异乎?’曰:‘无之。棹穿波底月,寒压水中天。不离乎此也。其年榜首王尧臣小名越哥,次韩琦,次赵塈。月与越同,寒与韩同,天水则赵氏郡号也。再寻道士,不复见矣。”

二〇、误收储嗣宗诗

赵汝睑《朝山》:“犬入五云音信绝,凤楼凝碧悄无声。焚香古洞步虚夜,露湿松花空月明。”(《全宋诗》册60卷3154页37847)

储嗣宗《和茅山高拾遗忆山中杂题五首·胡山》:“犬入五云音信绝,凤楼凝碧悄无声。焚香古洞步虚夜,露湿松花空月明。”

赵汝唫出《诗渊》册3页2069。唐储嗣宗作见《万首唐人绝句》卷36、《石仓历代诗选》卷98、《全唐诗》卷594、《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83。

洪迈(1123-1202),字景卢,号容斋,鄱阳人。

赵汝唫,字仁父,号两山。太宗八世孙。曾知临安县(《咸淳临安志》卷51)。理宗端平元年(1234)知江阴军(明嘉靖《江阴县志》卷12)。今录诗9首。(《全宋诗》册60卷3154页37846)

《万首唐人绝句》作者洪迈早于赵汝唫,此为唐诗。

二一、误收苏郁诗

宋徽宗赵佶《诗一首》:“十二楼藏玉蝶中,凤凰双宿碧梧桐。流霞浅酌留君醉,今夜吹箫第几重。”(《全宋诗》册26卷1495页17078)

唐苏郁《步虚词》:“十二楼藏玉堞中,凤凰双宿碧芙蓉。流霞浅酌谁同醉,今夜笙歌第几重。”

徽宗赵佶作出清姚际恒《好古堂家藏书画记》卷上。唐苏郁作见《文苑英华》卷193、《全唐诗》卷472。《文苑英华》成书于雍熙三年(986)。此为赵估题写苏郁诗被误为作者。

二二、误收李廓诗

释法泰《颂古十二首》其九:“商岭东西路不分,两间茅屋一溪云。师年耳聩知师意,人是人非不欲闻。”(《全宋诗》册29卷1649页18465)

李廓《赠商山东于岭僧》:“商岭东西路欲分,两间茅屋一溪云。师言耳重知师意,人是人非不欲闻。”

韦蟾《赠商山僧》:“商岭东西路欲分,两间茅屋一溪云。师言耳重知师意,人是人非不欲闻。”

释法泰作出《嘉泰普灯录》卷28。李廓作见《才调集》卷1、《全唐诗》卷479、《全唐诗录》卷71。韦蟾作见《记纂渊海》卷24、《全唐诗》卷566、《诗话总龟》卷14、《唐诗纪事》卷58。

此诗既见《才调集》,绝非宋法泰作。佟培基先生《全唐诗重出误收考》疑为韦蟾作,当可信从。此补一证:

《诗话总龟》卷14引《雅言杂载》:“韦中宪蟾廉问鄂州,春日除替,祖筵上题《文选》两句云:‘悲莫悲兮生别离,登山临水送将归。’以毫笺授宾从,请续其句,坐中怅望,皆不属。有酒妓泫然曰:‘某不知,欲口占两句。’乃曰:‘武昌无限新栽柳,不见杨花扑面飞。’坐客嘉叹。韦有《赠聋僧》诗云:‘于岭东西烟霭合,两间茅屋一溪云。’师云:‘耳重谁解知师意,人是人非不欲闻。’”

二三、误收王播诗

释道颜《颂古》其五七:“三十年前此寺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全宋诗》册32卷1824页20309)

王播《题木兰院二首》其一:“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释道颜作出《古尊宿语录》卷47。王播作见《唐摭言》卷7、《锦绣莴花谷》后集卷28、《类说》卷34、《山西通志》卷229、《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38、《绀珠集》卷4、《玉芝堂谈荟》卷6、《太平广记》卷199、《莴首唐人绝句》卷32、《御定全唐诗》卷466、《唐人莴首绝句选》卷4。

《唐摭言》卷7:“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餐。诸僧厌怠,播至,已饭矣。后二纪,播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已皆碧纱幕其上。播继以二绝句曰:‘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唐摭言》早于释道颜,此唐王播诗。

二四、误收李远诗

1 宋李远《赠写御真李长史》:“玉座烟销砚水清,龙髯不动彩毫轻。乍分隆准山河秀,初点重瞳日月明。宫女卷帘皆暗认,侍臣开殿尽遥惊。六朝天下应无敌,始觉僧繇浪得名。”(《全宋诗》册43卷2339页26885)

唐李远《赠写御容李长史》:“玉座尘消砚水清,龙髯不动彩毫轻。初分隆准山河秀,乍点重瞳日月明。宫女卷帘皆暗认,侍臣开殿尽遥惊。三朝供奉无人敌,始觉僧繇浪得名。”

宋李远作出《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41,题作者李远。李远作又见《才调集》卷1、《唐百家诗选》卷17、《唐诗鼓吹》卷8、《全唐诗》卷519、《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184、《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54、《御选唐诗》卷22、《唐诗纪事》卷56。此诗既见《才调集》、《唐百家诗选》,唐李远作无疑。

2 宋李远《失鹤》:“秋风吹却九皋禽,一片闲云万里心。碧落有情应怅望,青天无路可追寻。来时白雪翎犹短,去日丹砂顶渐深。华表柱头留语后,不知消息到如今。”(《全宋诗》册43卷2339页26885)

唐李远《失鹤》:“秋风吹却九皋禽,一片闲云万里心。碧落有情应怅望,青天无路可追寻。来时白云翎犹短,去日丹砂顶渐深。华表柱头留语后,更无消息到如今。”

宋李远作出《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42,题作者李远。李远作又见《唐百家诗选》卷17、《山堂肆考》卷211、《唐诗鼓吹》卷8、《瀛奎律髓》卷27、《石仓历代诗选》卷82、《全唐诗》卷519、《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424、《御选唐诗》卷22、《唐诗纪事》卷56。此诗见《唐百家诗选》,唐李远作无疑。

3 宋李远《咏壁鱼》:“鳞细粉光鲜,开书乱眼前。透窗疑漏网,落砚似流泉。潜穴河渊内,吞钩乙字边。莫言髻鬣小,食尽白苹篇。”(《全宋诗》册43卷2339页26885)

唐李远《咏壁鱼》:“鳞细粉光鲜,开书乱眼前。透窗疑漏网,落砚似流泉。潜穴河图内,吞钩乙字边。莫言鬐鬣小,食尽白苹篇。”

宋李远作出《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49,题作者李远。李远作又见《御定渊鉴类函》卷450、《全唐诗》卷519、《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484。此亦唐李远作。

4 宋李远《句》其一:“长日惟消一局棋。”(《全宋诗》册43卷2339页26885)

唐李远《句》:“青山不厌三杯酒,长日惟消一局棋。”

宋李远作出《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42,题作者李远。此句又见《资治通鉴》卷249、《唐语林》卷2、《通鉴总类》卷1下、《咸淳临安志》卷91、《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余》卷10、《蜀中广记》卷102、《能改斋漫录》卷4、《类说》卷43、《说郛》卷27下、《经济类编》卷23、《同姓名录》卷8、《天中记》卷41、《宋稗类钞》卷21、《全唐诗》卷519、《御选唐宋诗醇》卷25、《诗话总龟》后集卷50、《(巩石)溪诗话》卷7、《渔隐丛话》后集卷17。此句既见《资治通鉴》、《唐语林》,唐李远作无疑。

5 宋李远《句》其二:“红压驿边楼。”(《全宋诗》册43卷2339页26885)

唐李远《送人入蜀》:“蜀客本多愁,君今是胜游。碧藏云外树,红压驿边楼。杜魄呼名语,巴江作字流。不知烟雨夜,何处梦刀州。”

残句与全诗重出。宋李远作出《亚愚江浙纪行集句诗》卷3,题作者李远。唐李远诗见《文苑英华》卷274、《唐百家诗选》卷17、《御定渊鉴类函》卷339、《成都文类》卷12、《三体唐诗》卷5、《瀛奎律髓》卷4、《全蜀艺文志》卷20、《石仓历代诗选》卷82、《全唐诗》卷519、《全唐诗录》卷81。此诗既见《文苑英华》、《唐百家诗选》,为唐李远作。

6 宋李远《句》其三:“钗斜穿彩燕,罗薄剪春虫。”(《全宋诗》册43卷2339页26885)

唐李远《立春日》:“暖日傍帘晓,浓春开箧红。钗斜穿彩燕,罗薄剪春虫。巧着金刀力,寒侵玉指风。娉婷何处戴,山鬓绿成丛。”

宋李远作出《翰苑新书》卷3,题作者李远。又见《岁时杂咏》卷3、《全唐诗》卷519。残句与全诗重出,此唐李远诗。

李白古诗大全范文6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繁荣鼎盛的时期。与之相应,文学创作上,中国古代正统诗文创作也进入黄金时代。以“盛唐气象”为特征的诗歌创作达到顶峰;天人同构的诗国家园臻于完善。由于诗歌创作的空前繁荣,诗歌批评不仅在理论上有了深化,在批评的方法和范围方面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扩展。殷墦、王昌龄、皎然、司空图等人的意境探讨;白居易“为民请命”的诗学理论;韩愈“不平则呜”的创作原则,把中国古代具有朴素民主精神的文艺思想引入一个全新阶段。杜甫“以诗论诗”的批评方式,更是在批评领域开了先河。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号称“诗圣”。杜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杜甫的文学批评思想及其批评理论,是在陈子昂、李白诗论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由于杜甫所处的时代已经到了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期,因而杜甫的文学批评及其理论,更加注重民生疾苦、为民请命。

一、一代诗史,千秋殷鉴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的10、11月之间。这年的10月,唐玄宗携杨玉环往骊山华清官避寒。11月,安禄山举兵。杜甫其时途经骊山,玄宗、玉环玩兴正酣,安禄山举兵的消息还没有传到长安。诗人途中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想,已然感觉到了社会动乱的端倪。千载之后,我们再来读这首诗、讲这些事的时候,仍然能够感受到“山雨欲来”之势。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不能不令人叹服。

杜甫写诗是表现自己的真实性情。那么,他又是怎样看待别家诗作的呢?这在他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作中可以发现一二:

他在为元结诗集作序时对元结的诗作赞扬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充分肯定元结能“知民本文由收集整理疾苦”,并在序中预言,多一些这样的官员,“天下少安可待矣!”

元结就是写《舂陵行》和《赋退示官吏》的道州刺史。他到任时,道州四万多户人家经兵荒马乱,所剩不及十一。元结在诗中仰天长叹:“去冬山贼来,杀夺无所遗。……何人采国风,吾欲献此辞。”杜甫读后,抚掌击节,写下了《同元使君舂陵行》。这可看作是杜甫诗作和诗评与现实相结合的典范:忧的是黎民百姓,叹的是古道热肠。真可谓是“一代史诗,千秋殷鉴”。

二、为民请命,乐府新声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杜甫为左拾遗时,房绾罢相,杜甫上书救援,触怒肃宗,被放还鄘州羌村(今陕西富县)探家。《羌村三首》就是这次还家所作。三首诗蝉联而下,构成了“还家三部曲”:

第一首写刚到家时合家悲喜交集的情景。杜甫从陷叛军之手到脱离叛军亡归,从触怒肃宗到此次返家,风波险恶,现在竟得生还,不是太偶然了吗?诗人还家,消息不胫而走,引来偌多邻人。古时农村墙矮,所以邻人能凭墙相望。这些邻人,一方面是旁观者,故只识趣地远看,不忍搅扰这一家人既幸福而又颇心酸的时刻;另一方面他们并非无动于衷地旁观,而是人人都进入角色,“感叹亦歔欷”,是对之羡慕?为之心酸?还是勾起自家的伤痛?短短数语,多么富于人情味,又多么含蓄蕴藉。

第二首写还家后的矛盾苦闷心情。杜甫这次奉旨回家,实际上无异于放逐。对于常人来说,“生还偶然遂”自是不幸中之大幸;而对于忧乐关乎天下的诗人,适成为幸运中之大不幸。居定之后,他即时就感到一种责任心的煎熬,觉得值此万方多难之际守着个小家庭,无异于苟且偷生。可这一切又是迫不得已的。金圣叹认为,对于“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的诗人,没有比这个细节更能表现他的抑郁寡欢的了。

第三首写邻里乡亲来访叙谈之情事。如果说全组诗的情绪在第二首中有些低落,此处则由父老致词而重新高涨。所以他答谢作歌,强为欢颜,“歌罢”终不免仰天长叹。所歌内容虽无具体叙写,但从“艰难愧深情”句和歌所产生的“四座泪纵横”的效果可知,其中当含有对父老的感激、对时事的忧虑以及身世的感喟等情感内容。不明写,让读者从诗中气氛、意境玩味,以联想作补充,更能丰富诗的内涵。

全诗语言平易,诗意韵长,极类乐府之音,在杜

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其后的《三吏》、《三别》构成了杜诗的另一风景——以新题写时事,以乐府写新诗,开创新乐府之先声。虽然他在理论上没有明确提到这一点,但在诗作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这毫无疑问是直接影响和启发了白居易诗歌理论的。

三、古为今用,继往开来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可以看作是杜甫对文学遗产所取的态度。以诗论诗,最常见的形式是论诗绝句。每首可谈一个问题,把许多首连缀成组诗,又可见出完整的艺术见解。在我国诗歌理论遗产中,有不少著名的论诗绝句,而最早出现、最有影响的则是杜甫的《戏为六绝句》。该诗由六首诗组成,前三首评论作家,后三首揭示论诗宗旨。其精神前后贯通,相互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戏为六绝句》第一首论庾信: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杜甫在《春日忆李白》里曾说,“清新庾开府”。此诗中指出庾信后期文章(兼指诗、赋),风格更加成熟,健笔凌云,纵横开阖,不仅以“清新”见长。唐代的“今人”,指手划脚,嗤笑指点庾信,足以说明他们的无知。因而“前贤畏后生”,也只是讽刺的反话罢了。

第二首论初唐四杰: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初唐诗文,尚未完全摆脱六朝藻绘余习。“轻薄为文”,是时人讥哂“四杰”之辞。史炳《杜诗琐证》解此诗云:“言四子文体,自是当时风尚,乃嗤其轻薄者至今未休。曾不知尔曹身名俱灭,而四子之文不废,如江河万古长流。”

第三首辩初唐四杰: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纵使”是杜甫的口气,“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则是时人哂笑四杰的话(诗中“卢王”,概指四杰)。杜甫引用了他们的话而加以驳斥,所以后两句才有这样的转折。意谓即便如此,但四杰能以纵横的才气,驾驭“龙文虎脊”般瑰丽的文辞,他们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这三首诗的用意很明显:第一首说,观人必观其全,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第二首说,评价作家,不能脱离其时代的条件。第三首指出,作家的成就虽有大小高下之分,但各有特色,互不相掩。我们应该恰如其分地给以评价,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向前入学习。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三首诗的意义,远不止这些。

魏、晋六朝是我国文学由质朴趋向华彩的转变阶段。丽辞与声律,在这一时期得到 急剧的发展,诗人们对诗歌形式及其语言技巧的探求,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唐代诗歌的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来,六朝文学又有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倾向,特别到了齐、梁宫体出现之后,诗风就更淫靡萎弱了。因此,唐代诗论家对六朝文学的接受与批判,是个极为艰巨而复杂的课题。

当齐、梁余风还统治着初唐诗坛的时候,陈子昂首先提出复古的主张,李白继起,完成了廓清摧陷之功。“务华去实”的风气扭转了,而一些胸无定见、以耳代目的“后生”、“尔曹”之辈却又走向“好古遗近”的另一极端,他们寻声逐影,竟要全盘否定六朝文学,并把攻击的目标指向庾信和初唐四杰。

如何评价庾信和四杰,是当时诗坛上论争的焦点所在。杜甫抓住了这一焦点,在《戏为六绝句》的后三首里正面说了自己的看法。

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杜甫认为,仅仅学习六朝,一味追求“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一类的“清词丽句”,虽也能赏心悦目,但风格毕竟柔媚而浅薄;要想超越前人,必须恢宏气度,纵其才力之所至,才能掣鲸鱼于碧海;于严整体格之中,见气韵飞动之妙;不为篇幅所窘,不被声律所限,从容于法度之中,而神明于规矩之外。要想达到这种艺术境界,杜甫认为,只有“不薄今人爱古人”。“今人”,指的是庾信、四杰等近代作家。杜甫之所以爱古而不薄今,是从“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发的。“为邻”,即引为同调之意。在杜甫看来,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词丽句”不可废而不讲。更何况庾信、四杰除了“清词丽句”而外,尚有“凌云健笔”、“龙文虎脊”的一面,因此他主张兼收并蓄:力崇古调,兼取新声,古、今体诗并行不废。“窃攀屈宋”是因为《楚辞》的精采绝艳,乃千古诗人的不祧之祖。由六朝而上追屈、宋,才能如刘勰所说:“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则顾盼可以驱辞力,咳唾可以穷文致”,不至于沿流失源,堕入齐、梁轻浮侧艳的后尘了。杜甫对六朝文学既要继承也要批判的思想,集中表现在“别裁伪体”、“转益多师”上。

《戏为六绝句》的最后一首: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栽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这里的“前贤”,泛指前代有成就的作家(包括庾信、四杰)。“递相祖述”,意谓因袭成风。“递相祖述”是“未及前贤”的根本原因。“伪体”之伪,症结在于以模拟代替创造。真伪相混,则伪可乱真,所以要加以“别裁”。创造和因袭,是杜甫区别真、伪的分界线。只有充分发挥创造力,才能直抒襟抱,自写性情,写出真的文学作品。庾信之“凌云健笔”,四杰之“江河万古”,乃在于此。反之,拾人牙慧,傍入门户,必然是没有生命力的。堆砌词藻,步齐、梁之后尘,固然是伪体;而高谈汉、魏的优孟衣冠,又何尝不是伪体?在杜甫的心目中,只有真、伪的区别,并无古、今的成见。

《戏为六绝句》虽主要谈艺术方面的问题,但和杜甫总的创作精神是分不开的。诗中“窃攀屈宋”、“亲风雅”则是其创作的指导思想和论诗的宗旨。

这六首小诗,实质上是杜甫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诗论的总纲涉及到唐诗发展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在这类小诗里发这样的大议论,是前所未有的。诗人即事见义,如地涌泉,寓严正笔意于轻松幽默之中,娓娓而谈,庄谐杂出。李重华说杜甫七绝“别开异径”,正在于此。

四、忆怀梦歌,千古诗情

杜甫的人品还表现在对文人、诗人、友人的敬重。他和李白的诗谊,有诗为证: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忆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宝五载(746)或六载(747)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率真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等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确实道出这首诗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杜甫的怀人诗,写得最多最好的,除怀妻、怀兄弟的以外,就属怀李白的了。写此诗时,杜甫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李白因永王璘事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还至湖南,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汩罗的爱国诗人屈原。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反复咏叹,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李杜初会于洛阳,即成为至交。天宝四载(745)分手,至此已经十五个年头。这两首诗,就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表达了对李白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体现了一种生死不渝的兄弟般的友谊。

《梦李白二首》有云:“……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分别按梦前、梦中、梦后叙写,依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说,两篇都以四、六、六行分层;所谓“一头两脚体”。前一首以“死别”发端,后一首以“身后”作结,形成一个首尾完整的结构。两首之间,又处处关联呼应,“逐客无消息”与“游子久不

至”,“明我长相忆”与“情亲见君意”,“君今在罗网”与“孰云网恢恢”等,都是维系其间的纽带。但两首诗的内容和意境却颇不相同,从写“梦”来说,前一首初梦,后一首频梦;前一首写疑幻疑真的心理,后一首写清晰真切的形象。从李白来说,前一首写对他当前处境的关注,后一首写对他生平遭际的同情;前一首的忧惧之情专为李白而发,后一首的不平之气兼含着诗人自身的感慨。

这两首五言古诗,字字句句,都侧恻动人,读来叫人心碎!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这样解道:“次章纯是迁谪之慨,为我耶?为彼耶?同声一哭!”仇兆鳌《杜诗详注》评价这两首诗是:“千古交情,惟此为至。”

总之,两首记梦诗相关而不雷同,全为发自肺腑、至诚至真之文字,所以深厚真挚,哀感动人。

当然也有高兴的,那就是《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李白古诗大全范文7

关键词: 王世贞;杜甫;宗杜思想;诗法

图书分类号: I2072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1-0084-05

王世贞的杜诗阅读经验始于少年时期:“余十五时,受《易》山阴骆行简先生……是时畏家严,未敢染指,然时时取司马、班史、李、杜诗窃读之,毋论尽解,意欣然自愉快也。”[1]1068乡试成功之后,王世贞开始对杜诗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世贞既辞乡学官,少知所创艾,旦暮讽少陵氏集,于道渐有所窥。” [2]1995然而此时王世贞对杜诗的接触是有限的,既没有形成系统的诗学思想,也没有明确地把杜甫作为固定的师法对象。

嘉靖二十七年(1548),通过李先芳的介绍,王世贞结识了李攀龙。此后,谢榛、梁有誉、宗臣、徐中行、吴国伦相继加入进来,后七子集团基本形成。他们互相酬唱,谈论诗法,多次对诗学范围和师法对象进行探讨,“古诗宗汉魏,近体法初唐”的诗学思想开始初步形成。在给张九一的信中,王世贞谈及此事:“于诗古则知有枚乘、苏、李、曹公父子,旁及陶、谢,乐府则知有汉魏、鼔吹、相和及六朝清商、琴舞、杂曲佳者,近体则知有沈、宋、李、杜、王江宁四五家,盖日夜置心焉。”[3]卷一百二十一这说明,在后七子文盟创立的初期,虽然师法的范围与对象已经基本确定,但并没有定鼎于一尊,而是不同的诗体有不同的师法对象。

然而就王世贞本人来说,由于受前七子(尤其是李梦阳)的影响,他在诗学对象上是以杜甫为尊的。他认为诗歌创作到了唐代开元、大历年间达到了鼎盛时期,杜甫的创作与高、岑、王、孟诸家相比,自有其值得受推尊之处:“唐开元大历间,诗道遘日中,而少陵氏出,湛于诗,而一时髙、岑、王、孟者流,方广竞逐,各倾其人人,少陵氏不能离而独尊,其尊固在也。”[2]1995这种思想体现了王世贞诗学宗杜但又不排斥高、岑、王、孟诸家而博采众家之长的倾向。由此,王世贞指出虽然宋代论诗者众多,并且师学对象也首推杜甫,但是他们的学习方法却是南辕北辙,并没能从精神实质上对杜诗进行探究学习:“而要究所称说,乃逐景研响,凿空附丽,标师其私言,而未有刻刿精致,推始究变,当于作者之旨。”[2]1995也就是说,宋人对杜甫是不知尊而尊。当有人对他说不喜杜甫而喜欢王维时,他不无嘲讽地说:“恐足下不喜摩诘耳。喜摩诘又焉能失少陵也。少陵集中不啻数摩诘,能洗眼静坐三年读之乎?”[1]1008在他的《文章九命》中,他甚至把杜甫神化为“文星典吏”。[4]2201我们由此可知杜甫在王世贞心目中的地位之重。

当然,王世贞对于杜甫的推尊,并不仅仅停在表面的赞扬与维护上,而是对杜甫及其创作有着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杜诗理论。

关于杜甫诗歌的创作成就,王世贞将他与李白作了一番比较:“五言古、选体及七言歌行,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子美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拔沈雄为贵。其歌行之妙,咏之使人飘扬欲仙者,太白也;使人慷慨激烈,歔欷欲绝者,子美也。《选》体,太白多露语率语,子美多穉语累语,置之陶谢间,便觉伧父面目,乃欲使之夺曹氏父子位耶!五言律、七言歌行,子美神矣,七言律,圣矣。五七言绝者太白神矣,七言歌行,圣矣,五言次之。太白之七言律,子美之七言绝,皆变体,间为之可耳,不足多法也。”[1]1005认为就五言古、选体及七言歌行总体而言,杜甫是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拔沈雄为贵。读杜甫的歌行,可以使人慷慨激烈,歔欷欲绝。至于《选》体,杜甫多稚语、累语,置之陶、谢间,就会感觉到其诗作的伧父面目,水平实不如曹氏父子。杜甫的五言律、七言歌行已达到“神圣”境界。但是杜甫的七言绝句多为变体,学诗者学习师法时要谨慎。王世贞还对杜甫的七言律诗、乐府诗等诗体创作作了一些具体分析。

首先是杜甫的七言律诗。王世贞认为这种诗体以杜甫的成就最高。他还指出了这种诗体的创作之难,认为即使在盛唐也是“代不数人,人不数首”。[1]961王世贞这一观点实际源于严羽“七律难于五律”的说法,他认为:“五言律差易得雄浑,加之二字,便觉费力。虽曼声可听,而古色渐稀。七字为句,字皆调美。八句为篇,句皆稳畅。”[1]961基于自己的创作实践,王世贞谈了七言律诗创作的不易:“篇法有起有束,有放有敛,有唤有应,大抵一开则一阖,一扬则一抑,一象则一意,无偏用者。句法有直下者,有倒插者,倒插最难,非老杜不能也。字法有虚有实,有沉有响,虚响易工,沉实难至。五十六字,如魏明帝凌云台材木,铢两悉配,乃可耳。篇法之妙,有不见句法者;句法之妙,有不见字法者。此是法极无迹,人能之至,境与天会,未易求也。有俱属象而妙者,有俱属意而妙者,有俱作高调而妙者,有直下不对偶而妙者,皆兴与境诣,神合气守使之然。五言可耳,七言恐未易能也。”所以他告诫学诗者在作此种诗体时“勿和韵,勿拈险韵,勿傍用韵。起句亦然,勿偏枯,勿求理,勿搜僻,勿用六朝强造语,勿用大历以后事”。[1]961

与上述观点相适应,在谈到唐诗七言律的压卷之作时,王世贞既不赞成何景明选取的沈云卿《独不见》,也不赞成严羽所选的崔颢《黄鹤楼》,而认为应该从杜甫的《登高》、《秋兴》之一、《九日蓝田崔氏庄》和《登高》之七四首中选择。[1]1008在这一点上,王世贞还对盟友李攀龙在其《古今诗删》中的杜诗择选持有异议,认为李攀龙“似未识杜”,有违李攀龙自己的言论。[1]1007这种观点,得到了王世贞的追随者胡应麟的支持: “既与舆论不合,又已调不同。英雄欺人,不当至是。”[5]192

其次是杜甫的乐府诗。王世贞把杜甫和李白的作品作了比较分析后认为:“十首以前,少陵较难入,百首以后,青莲较易厌。扬之则高华,抑之则沉实,有色有声,有气有骨,有味有态,浓淡深浅,奇正开阖,各极其则,吾不能伏膺少陵。”[1]1006他还指出了李、杜拟乐府诗的不同之处:“青莲拟古乐府,而以己意己才发之,尚沿六朝旧习,不如少陵以时事创新题也。少陵自是卓识,惜不尽得本来面目耳。”[1]1007这是因为王世贞认为古乐府内容“自郊庙宴会外,不过一事之纪,一情之触,作而备太师之采”,但是很多拟作者却“或舍调而取本意,或舍意而取本调,甚或舍意调而俱离之,姑仍旧题而创出”,偏离了乐府诗的直面现实的传统。六朝作家浸淫于此,以至初唐四杰、李白,俱所不免。只有杜甫能即事命题,真正继承了古乐府的传统。但是杜诗也有不足,那就是“词取锻炼、旨求尔雅,若有乖于田畯红女之响”。[3]卷六

那么,拟古乐府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王世贞针对拟作不同时代不同题材的乐府诗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拟古乐府,如《郊祀房中》,须极古雅,发以峭峻。《铙歌》诸曲,勿便可解,勿遂不可解,须斟酌浅深质文之间。汉魏之辞,务寻古色。《相和瑟曲》诸小调,系北朝者,勿使胜质;齐梁以后,勿使胜文。”总的原则是:“近事毋俗,近情毋纤。拙不露态,巧不露痕。宁近无远,宁朴无虚。有分格,有来委,有实境。”他反对在诗中发议论,认为“一涉议论,便是鬼道”。[1]959

除了对杜诗进行全面分析总结之外,王世贞还对宋、明两代学杜诗者做出了评析。学诗者对于杜诗的学习,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元稹、白居易。这是因为杜甫经历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符合元白新乐府运动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宗旨。

到了宋代,苏轼、黄庭坚及其后学江西诗派“资书以为诗”,形成了“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风气。黄庭坚本人更是提出了“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作诗之法,导致诗歌创作中的生搬硬套,使得作品毫无兴致韵味可言,所以王世贞认为:“即黄鲁直倾奇峭峻亦多得之少陵,特单薄无深味,蹊径宛然,故离而益相远耳,鲁直不足观也。”[6]卷四王世贞并不反对模拟之作,但是要“分歧逞力,穷势尽态,不唯敌手,兼之无迹”才好,也就是说,他只反对那种剽窃式的模拟。他批评江西诗派代表诗人陈师道模拟杜甫的一些诗句是“点金成铁”。[1]1019关于这一点,葛立方曾经为陈师道做过辩护:“客有为余言后山诗,其要在于点化杜甫语尔……余谓不然。后山诗格律高古,真所谓‘碌碌盆盎中,见此古罍洗’者。用语相同,乃是读少陵诗熟,不觉在其笔下,又何足以病公。”[7]494其实王世贞自己也不否认这种情况的存在:“剽窃模拟,诗之大病。亦有神与境触,师心独造,偶合古语者。”[1]1018但他对陈师道的作品评价如此之低,似有些偏颇。

另外,王世贞还在总体上对苏轼、黄庭坚和王安石的学杜诗做出了评价:“子瞻多用事实,从老杜五言古排律中来。鲁直用生拗句法,或拙或巧,从老杜歌行中来。介甫用生重字力于七言绝句及颔联内,亦从老杜律中来。”[1]1021他指出三人虽然分别从用事、句法和字法上学习杜诗,但都没能学到杜诗之真精神,所以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从形式上来讲,应该是没有达到他在讨论诗文的篇、句、字时所说的效果:“首尾开阖,繁简奇正,各极其度,篇法也。抑扬顿挫,长短节奏,各极其致,句法也。点掇关键,金石绮彩,各极其造,字法也。篇有百尺之锦,句有千钧之弩,字有百炼之金。”[1]963当然,苏、黄等人学杜诗并不是一无是处,王世贞对他们的成就并没有一概抹煞。他指出,很多人认为苏轼之诗偏离了诗歌的正统,走上了歧途,因而颇多非议。王世贞对此作了辩证分析:“彼见夫盛唐之诗格极高、调极美而不能多,有不足以酬物而尽变,故独于少陵氏而有合焉。所以弗获如少陵者,才有余而不能制其横,气有余而不能汰其浊,角韵则险而不求妥,斗事则逞而不避粗,所谓‘武库中器,利钝森然’,诚有以切中其弊者。然当其所合作,亦自有斐然而不可掩。”[6]卷四所以,读苏诗要重点看那些能与杜诗相合的作品。

与对宋代只关注苏、黄等几个大家相比较而言,王世贞对明代师法杜甫者则有着较为广泛的关注:“国朝习杜者凡数家,华容孙宜得杜肉,东郡谢榛得杜貌,华州王维祯得杜一支,闽州郑善夫得杜骨,然就其所得,亦近似耳。唯梦体而微。”[1]1050在这里,王世贞对每个人学习杜甫诗歌的成就,做出了总体的评价,似乎看不出有什么褒贬。其实,王世贞此说实际上指出了诸家学杜的片面性,暗示着他们并没能全面地学习和继承杜诗。我们以“得杜一支”的王维祯和“具体而微”的李梦阳为例,对此做一简要说明。

王世贞认为王维祯虽然“高朗杰出,刻意少陵。一时籍甚之誉,海内无几”[2]2012,但是,他却选择了错误的学习途径,“以婉转应接,为少陵氏之旨;以棘涩粗重,为少陵氏之语”,必然会造成“神格无闻,四声未协”。[2]2040当然,王维祯本人对杜甫诗法并不是一无所知,“其所好谈说,以为独解者,七言律耳。大要贵有照应,有开阖,有关键,有顿挫其意主兴主比,其法有正插,有倒插”。[1]1066然而,这并不是杜甫诗法的全部,王世贞不无讽刺地说:“予谓允宁释杜诗法如朱子注《中庸》一经,支离圣贤之言,束缚小乘律,都无禅解。”[1]1066所以,虽然王维祯“自负诗宗上乘”,但他的仿杜诗却只能是“婉转屈曲,既乏天然;粗重突兀,良背人巧”。因此,王世贞深为杜甫、王维祯惋惜说:“冤哉千余年杜氏,惜哉二十载王君!”[2]2012

对于学杜诗“具体而微”的李梦阳,王世贞自始至终都是高度称扬的,“献吉才气高雄,风骨遒利,天授既奇,师法复古,手辟草昧,为一代词人之冠” [1]1044,认为其诗“如孙吴用兵,奇正阖闢,变化不穷。又如苍鶻击空,云龙戏海,健急怪伟,种种入神”。 [2]2001然而具体到对于杜诗的师法,王世贞却只指出李梦阳“七言雄浑豪丽,深于少陵”,并无深入细致的剖析,他所说的李梦阳学习杜诗达到的“具体而微”也就无从体现。

王世贞之所以避而不谈李梦阳学习杜诗的成就,其实和李梦阳的创作实际有关。因为由于李梦阳刻意学古,既要师其辞,又要有其意,就会亦步亦趋地致力于对前人作品的模拟仿作,最终不免流于剽窃因袭。何景明就反对李梦阳这种模仿蹈袭的做法:“追昔为诗,空同子刻意古范,铸形宿模,而独守尺寸。仆则欲富于材积,临景构造,不妨形迹……佛有筏喻,言舍筏则达岸矣,达岸则舍筏矣。”[8]卷三十二认为古人之法只可作为一时的凭借,而不能作为永久的倚靠。王世贞比较赞同何景明的说法:“然而正变云扰,剽拟雷同,信阳之舍筏,不免良箴,北地之效颦,宁无私议?”[1]1024他指出李梦阳的“打鼓鸣锣何处船”就是太过生硬的模仿,“令人一见匿笑,再见呕哕,皆不免为盗跖、优孟所訾”。[1]1019当然,我们不能就此理解为李梦阳模仿杜诗之作一无是处。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诗人,李梦阳继承了《诗经》以至杜甫以来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勇于直面现实,指摘时弊,较为广阔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种种矛盾,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如他作于弘治十八年的《乙丑除夕追往昔写愤五百字》就揭露了弘治十四年朱晖耗银160万两出师征蒙古无功而返的事实。虽然是模仿杜甫的《北征》而作,却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整个事件,对于国计民生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与杜诗相比毫不逊色。

综观王世贞的有关论述可知,仅就诗学师法而言,他给予了杜甫比李白更多的关注,杜甫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远远高于李白。其实,不仅是王世贞,尊杜绌李也是前、后七子的共识。费经虞就曾明确指出这一事实:“李、杜诗规模弘远,前贤屡论,未易优劣也。自宋人专言学杜,至正、嘉间遂以杜为至,而李稍绌焉。”[2]4478这其实和李、杜二人的诗风有关,宋代王安石、严羽等人就谈到过这方面的问题。

王安石认为诗人各有其特色优长,李杜亦是如此:“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此老杜所得也。”[10]30严羽谈到二人的创作时则说:“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11]166还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11]168但是,他们并没有明确谈到具体师法时会出现的问题。倒是黄庭坚指出,李白之诗虽好,却难于作为师法对象:“余评李白诗,如黄帝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铅椠所可拟议。”[10]30这就道出了后世学诗者虽然声称李杜并尊而实际上却只师法杜甫一人的关键所在。李白的诗学地位不如杜甫,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思想内容的不切实际:“李白诗类其为人,俊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不知义理之所在也。语用兵,则先登陷阵,不以为难;语游侠,则白昼杀人,不以为非:此岂其诚能也。……杜甫有好义之心,白所不及也。”[10]28

王世贞虽然尊杜宗杜,但是他并不迷信杜甫,而是毫不避讳杜诗存在的一些问题。他指出杜甫有以歌行入律的情况,这往往会伤害诗歌意境,所以学诗者不宜效法,否则会伤害作品的整体效果。[1]1009另外,他认为七言排律虽然由杜甫创制,但杜甫并不擅长此体。王世贞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盖七字为句,束以声偶,气力已尽矣。又欲衍之使长,调高则难续而伤篇,调卑则易冗而伤句,合璧犹可,贯珠益艰。”[1]1009七言排律创作之难,由此可见。王世贞还考察了杜甫、李白的诗歌语言,认为杜甫不成语的地方比李白要多一些,如“无食无儿”、“举家闻若骇”等。王世贞对此的态度是不偏袒,不回避:“凡看二公诗,不必病其累句,不必曲为之护,正使瑕瑜不掩,亦是大家。”[1]1009胡应麟指出杜甫七言律有通篇太拙者,如“问道云安麯米春”之类;太粗者,如“清江一曲抱村流”之类;太险者,如“城尖径仄旌旆愁”之类。[5]92从语言风格上讲,有尚沿袭初唐诗风的太巧者,如“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之类;也有大类晚唐之风的太纤者,如“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之类。[5]89总之,王世贞在前人的基础上,讨论了杜诗的多个方面,对时人及后人学习杜诗影响很大。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胡应麟《诗薮》和许学夷《诗源辩体》中清楚地看到,兹不赘述。

其实,不仅是王世贞,很多复古派作家都已经注意到杜诗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杜甫诗中大量以诗言理叙事,背离了《诗经》以来的“风人之义”,开启了后世诗歌的理性化和俗化倾向的先河。何景明就对此批评说:“子美辞固沉著,而调失流转,虽成一家语,实则诗歌之变体也。夫诗本性情之发者也,其切而易见者,莫如夫妇之间。是以《三百篇》首乎《雎鸠》,六义首乎风,而汉魏作者,义关君臣朋友,辞必托诸夫妇,以宣郁而达情焉,其旨远矣。由是观之,子美之诗,博涉世故,出于夫妇者常少,致兼雅颂,而风人之义或缺。此其调反在四子之下与?”[8]卷十四也就是说,杜甫以“陈事”、“博涉世故”即言理叙事为能,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诗缘情的传统,丧失了“风人之义”。

虽然杜诗存在上述种种问题,但是杜甫对于诗法的研究实践和他在诗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入世的现实主义精神却仍然是王世贞等复古派作家们所需要的。王世贞认为杜诗“扬之则高华,抑之则沉实,有色有声,有气有骨,有味有态,浓淡深浅,奇正开阖,各极其则”。[1]1006他对于杜甫诗法的总结,目的正是便于学诗者师法效仿。至于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王世贞认为和杜甫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少陵氏蚤疎贱,晩而废弃,寄食于西诸侯,足迹不能抵京师,所纪不过政令之窳衺与丧乱乖离之变而己。”[12]卷四十三而这正是杜诗之“真精神”所在,也是王世贞批评宋、明两代学杜诗者并没有学到杜诗精髓的真正原因。

参考文献:

[1] 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Z]. 北京:中华书局,1983.

[2] 周维徳全明诗话[Z]. 济南:齐鲁书社,2005.

[3] 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M]. 文渊阁四库全书[Z].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 王水照历代文话[Z].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 胡应麟诗薮[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 王世贞读书后[M]. 文渊阁四库全书[Z].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 何文焕历代诗话[M]. 北京:中华书局,1981.

[8] 何景明大复集[M]. 文渊阁四库全书[Z].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 费经虞雅伦[M]. 续修四库全书[Z].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李白古诗大全范文8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推荐了80首古诗词供学生背诵,这些古诗博大精深,凝练含蓄,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古诗由于其特殊性,它与时代、与社会、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背景材料的丰富是无可比拟的,重视古诗教学中背景材料的运用研究,对于促进古诗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颇为有益的。

1背景材料的多角度获取

古诗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背景材料主要依靠教学参考书提供,因而获得的渠道是单一的,背景材料获取均由教师获得,学生不作参与,因而获取角色是唯一的。结果教师提前抄教参,学生课上听介绍,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了,背景的诸多功能发挥不了。我们知道,开放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为此,须把背景的开放作为古诗教学开放的重要内容,重视古诗背景的全方位获取,为教学提供广阔的背景,重视背景的全员性获取,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1.1 从学科教材中获取。古诗教材中,不少诗背景相同或相似,而且从古诗内容来说又往往互为背景,对此,可抓住相似点,引导对相关古诗进行重读沟联。也可抓住古诗教材与其他教材的联系,让学生从相关学科中获取背景材料。

1.2 从课外阅读中获取。课外阅读是背景获取的重要渠道,对以古诗有关的背景,可引导课外阅读,尽量拓展背景空间,以促进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如“旗亭画壁”、“安史之乱”、“张骞探源”、“王安石改字”、“苏轼与惠崇”等。

1.3 从广播影视中获取。现代通讯媒体为学生学习古诗提供了背景获取的简易通道。巧妙运用可有效解决古诗教学中的背景介绍问题。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可介绍听古曲《阳关三叠》;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望庐山瀑布》、《浪淘沙》可分别引导观看电视风光片《西湖风光》《庐山美景》《九曲黄河》等。

1.4 从社会生活中获取。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场所,又是语文实践的天地。为此可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他们获取“活”的背景材料。如教《咏鹅》,可引导学生到河里看看鹅戏水的情景;教《梅花》,可引导学生去花坛看一看花儿,闻一闻花香;教学《枫桥夜泊》,可引导学生去看看枫桥的景色。当然,这类背景的获取多受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教师要通盘考虑,抓住时机,甚至提前安排。这样虽然与教学的时间有一定的距离,但只要认真指导观察,使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时稍加引导,其背景材料就很容易在学生的头脑中复现,这比单靠教师描述效果要好得多。

1.5 从因特网上获取。因特网的普及,为学生获取背景提供了更为快捷的通道。。如在锦绣中华网上,学生可以获取诗人和诗歌的有关背景材料、历史掌故、疑难解释等。

2 背景材料的多功能发挥

在古诗教学中利用背景材料,目的在于借助背景材料引导感受内容,理解语言,体会感情,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须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灵活选择,以发挥背景的多重功能。

2.1 引趣功能。为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良好的心态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可抓住学生知识的空白点,通过背景介绍,引发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引向课堂教学活动。如教学《赠汪伦》可作这样的介绍:同学们都知道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可是你们知道他曾经上过一次当吗?据说,安徽有位名士叫汪伦,与李白素不相识,曾写信邀李白去泾县游玩,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至,见汪论便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说:“桃花者,潭水名也,离城十里,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他得知后又携酒赶来送行,李白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诗赠别。这样的介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2 解疑功能。由于学生知识面的狭窄,他们对于某个人物、某个事件的认识与实际往往存有差异,对此,可通过背景介绍,揭开学生心中的谜。如教学《七步诗》时,学生对封建社会宫廷内部的矛盾斗争知之甚少,特别不理解兄弟相残的惨剧,为此,阅读前,可向学生介绍曹丕和曹植争做太子的一段经历,曹丕对曹植深怀猜忌,横加迫害,于是就有七步做诗的故事。

2.3 铺垫功能。古诗远离学生生活,时空差、知识差给学生理解带来了困难,有针对性的介绍背景,可以做好铺垫,降低难度。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可先介绍“折柳送行”的习俗和“阳关三叠”的由来。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因为好友就要出阳关向西,那里异域山川,西北大漠,风俗不同,语言有别,再加上当时交通不便,通信困难,很难再遇到亲朋故友,使学生初步了解作者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4 诱情功能。情感因素在古诗教学中至关重要。为将学生的情感纳入课文的情感渠道,以形成与课文和谐协调的情感基调,对与学生情感差异明显的古诗,可通过背景介绍,诱发学生的情感。如阅读《秋浦歌》前,可先介绍李白当时的宦途情况。公元743年,李白42岁,诗歌作品已名扬四海。唐玄宗召李白进京。李白做了两年御用文人,目睹了朝廷上的黑暗、腐败,李林甫、杨国忠这些奸臣、无赖受宠,祸国殃民,而自己备受冷落。压抑、苦闷使他辞官而去。此后,他目睹国家日渐衰败,写下了许多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为主题的诗篇,《秋浦歌》就是其中的一首。通过这样的背景介绍,为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感情的体会奠定基础。

3 背景材料的多层面运用

如果古诗所涉及的背景材料单一,可在新课开始时介绍。但如果课文涉及的背景材料较多,可根据背景材料与课文内容及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合理的分解,分层次介绍,多层面运用。

3.1 导入时介绍以定向。如果背景介绍的目的在于激疑引趣或进行知识性、情感性铺垫,可安排于课始。如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时,可在课始介绍“推敲”这一典故。据说贾岛在遣词造句上特别下功夫,有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相传他在长安应试时,为了斟酌“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用“推”还是用“敲”字,只顾低头沉思,不觉冲撞了韩愈的车骑,韩愈问明原因后,没有怪罪他,思索片刻说“敲”字好。此为“推敲”这一典故的由来。学生也从这个典故中了解到贾岛苦吟的特点。

3.2 初读后介绍以解疑。有时学生初步接触古诗后,往往疑窦丛生,如与背景有关,可随机介绍,扫除障碍,从而为课文的细读研究打好基础。如阅读《乌衣巷》,在学生初读感知后引导质疑,然后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乌衣巷”“朱雀桥”“王谢”等知识背景,以减少阅读理解中的麻烦。

3.3 细读时介绍以深化。对有助于促进课文内容和中心理解的背景材料,可安排在细读中随机介绍。如教学《夏日绝句》时,可在了解诗意后,向学生介绍“楚汉争霸”和“靖康之难”的故事。介绍项羽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对项羽的敬佩之情;介绍“靖康之难”,从中理解李清照那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李白古诗大全范文9

一、元代诗法论著盎行

古代论诗著作可分为两大系统,一为诗话系统。一为诗法系统。唐代以诗法较为盛行。如皎然《诗式》、齐己《风骚旨格》,署王昌龄《诗格》、自居易《金针诗格》及贾岛《二南密旨》等,皆为其代表。宋代自欧阳修《六一诗话>出.而诗话风行一时。至元复归于唐,诗话类著作极少,仅有吴师道《吴礼部诗话》、韦居安《梅碉诗话》、陈秀民《东坡诗话录《技类似诗话的,诗法则再度流行。

元代诗法著作。较为重要的霄传为杨载撰《诗法家数》、《诗解》(或《诗格》,范柠撰《木天禁语》、《诗学禁脔》,范柠门人所述《诗法正论》(亦作《诗法源流》、《吟法玄微》、《总论》,虞集撰t虞侍书诗法》(与《诗家一指》略同),揭侯斯撰《诗法正宗》(亦题作《虞侍书金陵诗讲》)、《诗宗正法眼藏》,佚名的《名公雅论》、《编类》,陈绎曾、石梧的《诗谱》,范柠的《杜诗批选》、《李诗批选》等。这些著作的作者,绝大部分已难确知。其中一部分,前人曾有质疑。如许学夷《诗源辩体》就以《木天禁语》、《诗学禁脔为伪托,并指出:“当时虞、杨、范、揭俱有盛名,故浅陋者托之耳。”《四库全书总目》录元代诗法著作三种(即《木天禁语》、《诗学禁脔》、《诗法家数》》,也都一一指为坊贾伪撰。

上述著作是否出于伪作,尚难遽下结论。虞、杨、范、揭是元代最享盛名的诗人,称为“元诗四大家”,他们都对诗法有相当的兴趣。据《元史·儒学记》载,杨载“于诗尤有法;尝语学者日:《诗当取材于汉魏,而音节则以唐为宗。”《又《蜀中诗话》云:“虞伯生先生、杨仲弘先生同在京日,杨每言伯生不能作诗。虞载酒请问作诗之法,杨酒既酣,尽为倾倒,虞遂超悟其理。”娜于诗有法”、“问作诗之法”是当时的时尚}自然以四人最为当行本色。诗法著作中还载有一些过来人的甘苦之言,如《诗法家数》说:“予于诗之一事,用工凡二十余年,乃能会诸法而得其一二,然于盛唐大家数,抑亦未敢望其有所似焉。”(亦见《诗解》这也足以证明,上述著作当出于有一定创作经验的作家之手。可能的情况是,有四人之作,有四人的门生弟子辑录之作,也有假托之作。尽管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可以肯定,这些作品反映了元人的诗学观念。

二、诗法著作中的诗史观

要了解元人诗法著作中的唐诗史观,先得了解其诗史观。即从其对历代诗歌的认识、评价来看对唐诗的定位。元人诗法著作甚多,观点颇有歧异,粗略归纳起来,有“三段论”、“四体论”和“通论”几种。

“三段论”将整个诗歌流程分为三个阶段。《诗法家数>云:“诗体,《三百篇》流为《楚词》,为乐府。为《古诗十九首》,为苏、李五吉,为建安、黄初。此诗之祖也。《文选》刘琨、阮籍、潘、陆、左、郭、鲍、谢诸诗,渊明全集,此诗之宗也.老杜全集,诗之大成也。”从历史时段上,将周秦汉魏视为诗之。祖”,以两晋南北朝为诗之“宗”,而以老杜(唐诗》为“诗之大成”。

“四体论”可视作三段论”的扩展,其说法也见于《诗法家数》,“体者,如作一题,须自斟酌,或骚,或选,或唐,或江西。骚不可杂以选,选不可杂以唐,唐不可杂以江西,须要首尾浑全,不可一句似骚,一句似选。”将诗分为“四体”,即骚、选、唐、江西。实际是在“三段”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时段——宋代,并以江西诗作为“宋体”的代表。

《诗法正论》则历数先秦以至元代的诗歌创作,一一加以褒贬评说,具有一定的“通论”性质。作者认为:“《诗》亡而《离骚》作”,由骚变而为赋,再变而为李陵、苏武五言诗,“当时去古未远,故犹有《三百篇》之遗意”,具有显明的“宗经”意味。对六朝诗歌的看法,则与上述各家不同,认为:“魏晋以来,则世降而诗随之。故载于《文选》者,词浮靡而气卑弱。要以天下分裂,三光五岳之气不全,而诗声遂不复振尔。”贬抑六朝,指称“载于《文选》者”词藻浮靡,气格卑弱,并认为“天下分裂”是诗道不振的原因,显然是“以世论音”思想的反映。“以世论音”,自然会对唐诗特别是盛唐之诗大加肯定。作者说:“唐海宇一而文运兴,于是李、杜出焉。太白日:《大雅久不作《,子美日:《恐与齐梁作后尘《,其感慨之意深矣。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诗自为一体;子美学优才赡,故其诗兼备众体,而述纲常、系风教之作为多。《三百篇》以后之诗,子美又其大成也。”又遍举盛唐、中唐诗人十余家,予以赞赏。

循此继论宋诗,以唐宋诗相较而言,认为“宋诗比唐,气象复别”,究其实,“盖唐人以诗为诗,宋人以文为诗。唐诗主子达性情,故于《三百篇》为近;宋诗主子立议论,故于《三百篇》为远。然达性情者,国风之余;立议论者,国风之变,固未易以优劣也。”关于唐宋诗之优劣,在宋就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这里从“性情”、“议论”加以分别,并主张“未易优劣”,不失为平情之论。

至言及“本朝”,则云:“大德中,有临江德机范先生,独能以清拔之才,卓异之识,始专师李、杜,以上溯《三百篇》。其在京师也,与伯生虞公、仲弘杨公、曼硕揭公诸先生,倡明雅道,以追古人。”通过表彰“元四家”,再次明确作者的观点,即以“倡雅道”、“追古人”为宗归。其所倡之“雅道”为<三百篇》,所追之“古人”则为李、杜。作者还说:“法度既立,须熟读《三百篇》,而变化以李、杜,然后旁及诸家,而诗学成矣。”明确以李、杜上接《三百篇》。

“三段”、“四体”以及“通论”,观点和表述方式或有不同,但有两点基本一致。一是以《三百篇》为诗歌之源、诗法之源、雅道所在。再就是以唐诗为“大成”、为嫡派、为楷法,特别是李、杜,被视作通往“三代性情风雅”的津渡。对唐诗不同发展阶段的认识,或者尚有一定分歧(如晚唐诗》,但对整个唐诗尤其是盛唐诗在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则并无异议。唐诗与“三代”或《三百篇》之关系,己如上说。唐诗与“选诗”、宋诗的关系,在诗法著作中亦有讨论,从中尤能见唐诗在元人心目中的地位。

唐诗与“选诗”之别,是从诗歌的体裁之变,也即由古体向近体的演进这一角度论及的。《吟法玄微》说:“问:《古诗径叙情实,于《三百篇》为近;律诗则牵于对偶,去《三百篇》为远。其亦有优劣乎?《先生日:《世有谓此诗体之正变也。自《选》以上,皆纯乎正者,唐陈子昂、李太白、韦应物,犹正者多而变者少。子美、退之,则正变相半。变体虽不如正体之自然,而音律乃人声之所同,对偶亦文势之必有,如子美近体,佳处前无古人,亦何恶于声律哉!但人之才情,各有所近,随意所欲,自可成家,并行而不相悖也。此殆未然。夫正变之说本子《三百篇》,自有正有变,何必古诗为正、律诗为变耶?立意命辞,近于古人,则去《三百篇》为近,远于古人,则去《三百篇》为远,何待拘于声律,然后为远?自《选=》,以上纯乎正,吾亦未之信也。自《选》以下,或正多而变少,与正变相半,恐亦未然。以“正变”论诗,伸正黜变,这是汉儒以来论诗的一大法门,后人多有沿用。有人用此法来区分选诗与唐诗、古体与近体,但遭到了范柠反对。虽然持此说者也表示不必“恶乎声律”,古体、近体可“随意所欲”,“并行不悖”.然而在范柠看来,以“正变”立论本身就存在问题。因为从所谓“选诗纯正”、“正多变少”、“正变相半”的说法看,势必会导出古诗高于唐诗、古体优于近体的结论。范柠提出,音律对偶并非是辨别“正变”的依据,要区分与<三百篇》的远近,只能从“立意命辞”上去找根据。这显然是要廓清一种似是而非的批评观念,这种观念是不符合当时“宗唐”的趋势和潮流的。

言及唐宋诗之别,“扬唐抑宋”差不多是元人一致的倾向。《诗法正论》以“国风之余”和“国风之变”论唐宋诗,实际也是从“正变”的角度立论。虽说“未易优劣”,但“一正一变”,实际已有高下之分。再以范柠“立意命辞”的标准看,唐诗“主于达性情”,宋诗“主于立议论”,与《三百篇》恰好是一近一远。这与前面所引杨载宋人诗尚意而不理会句法,故而“不足观”的说法,立场一致。

这就是说,以“正变说”施之于古诗、唐诗之别,则不可:施之于唐诗、宋诗之别,则未为不可。从总体上说,在元人心目中,唐诗上承《三百篇》,地位要在古诗和宋诗之上。

三、元人诗法宗唐的基本内容

元人诗法著作中之宗唐,就其主导倾向看,可以《吟法玄微》的说法为代表:“诗至唐而盛,而莫盛于盛唐,李、杜则又其盛也。”宗唐、宗盛唐、宗李、杜,在诗法著作中可谓是一以贯之。元人诗法著作中的宗唐,提法不一,内容颇多,如认为唐代“海字一而文运兴”;唐诗主性情,其“风雅性情”于《三百篇》最近,等等,但最为重视的,仍在唐诗的法度方面。《诗宗正法眼藏》说:“学诗宜以唐人为宗,而其法寓诸律。”又说:“然诗至唐方可学,欲学诗,且须宗唐诸名家,诸名家又当以杜为正宗。”按照这种表述,宗唐、宗盛唐,宗杜,实为三位一体。诗至唐方有法度可寻,李、杜等大家的法度最为典正。尤其是杜诗,“铺叙正、波澜阔、用意深、琢句雅、使事当、下字切”(《诗宗正法眼藏》),故在盛唐诸名家中又最有典型性。

《诗宗正法眼藏》是从五七言律的角度立论,故举杜甫。而元人诗法同样重视古诗,论古诗,自然要标举李白。陈绎曾、石栖《诗谱》论“古体”就以李白为“诗家之圣”,杜甫为“诗家之贤”,这是在“古体”方面,以李白在杜甫之上。但杜甫的古体创作也有人所不可及处,因而又有人将二人相提并论。《名公雅论》引杨载论李、杜说:“李诗,七言歌行自是好,至于五言古诗又更好。作出来皆无迹,此是他天资超逸处。”认为李、杜在五七言古诗方面,各擅胜场。一般而言,李白在古体方面最为卓出,杜甫在近体方面无出其右,而二人于古近体又都造诣甚高,所以在《诗谱》中,李白、杜甫同被列为五七言古、五七言律各体的“模范”。范柠既作《杜诗批选》,又作《李诗批选》,无所轩轾。

相形之下,元人对晚唐诗歌的态度,分歧较大。《吟法玄微》论晚唐说:“皆纤巧浮薄,而不足观矣。”这颇能代表元人对晚唐诗的看法,但也有例外,有对晚唐情有独钟的。《诗学禁脔》论七言律十五格,所举十五首诗例大多是晚唐之作。晚唐诗虽在气格上不及盛唐和中唐,但七律至晚唐最为发达,并能在艺术上臻于“精纯”之境,确有超迈前人之处。可知元人的宗唐,虽以初、盛唐为主,但不废中唐:批评晚唐虽多,而对晚唐诗歌的特色和成就也并非全然视而不见。

元诗法讨论诗歌作法,品目繁多,内容丰富。如《木天禁语》有“六关”,日:篇法、句法、字法、气象、家数、音节;《虞侍书诗法》有:三造、十科、四则、二十四品、道统、诗遇;《诗法正宗》有:诗本、诗资、诗体、诗味、诗妙,凡此等等,不一而足。从不同角度讨论了作诗之法,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而且大多是结合唐诗批评进行的。

元诗法讨论唐诗艺术的其它方面,也时有卓异之见。《诗谱》论唐人古诗,将其分为三节,认为:“盛唐主辞情,中唐主辞意,晚唐主辞律。”从辞情到辞意,再到辞律,不仅反映了唐人古诗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实际也代表着整个唐诗演进的大势。对具体诗人创作风格的评价,也不乏妥贴之论,如说高适“尚质主理”,岑参“尚秀主景”,贾岛则“炼景清真,太拘声病”,都是要言不烦,一语中的。

诗法中结合唐诗论创作中的“情景”关系,尤具新意。《总论》拈出“景中写意”与“意中言景”,一方面认为:“善诗者,就景中写意,不善诗者,去意中寻景。如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殊方日落玄猿哭,故国霜前白雁来。《即景物之中含蓄多少愁恨意思,并不消言愁恨字眼,但写愁中之景,便自有愁恨之意,若说出《愁恨《二字,便意思短浅。”

另一方面,又意识到:“然亦有就意中言景,而意思深远者,不可以一概论也。如:《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李频诗:《远树依依如送客,平田漠漠独伤春。《韦应物诗:《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点点独成眠。《亦何尝意思不渊永!大抵善诗者或道情思,或言景物,皆欲意味深长,不至窒塞,不流腐弱,斯为得体矣。”就“景中写意”而不是“去意中寻景”,已成为一般言诗者的共识。这里偏能翻进一层,认为虽“意中言景”,只要“不至窒塞,不流腐弱”,同样可以做到“意味深长”。这是关于“抒情”与“写景”,也是关于“含蓄”和。直露”的艺术辩证法。这种认识对后世影响甚大,这里的“景中写意”,实相当于后人所说之“景语”,“意中言景”则相当于后人所说之“情语”,二者与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也颇有相通之处。

元人诗法在唐诗的鉴赏方面亦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范柠《杜诗批选》、《李诗批选》中的话,就有多处为《唐诗品汇》所收录。他们既着力于体会创造者之用心,其于前人作品就有不少会心之论,试举《诗宗正法眼藏》解析杜甫《收东京三首》其二之一例,以见其实。其云:“生意甘衰白,天涯正寂寥。衰白之时,生意自少,故下一《甘《字,他字便不可代。忽闻哀痛诏,又下圣明朝。圣明之朝,岂有哀痛之诏?纵使有之,一已甚,可又下乎?《忽闻《、《又下《四字,多少惊且疑意。盖是玄宗播迁,已有诏罪己矣,肃宗即位,又一诏焉。羽翼怀商老,文思忆帝尧。此十字浑涵多少意思。《抚军监国天子事,何乃促取大物为《,山谷用十四字,太露,如何有此十字之高。叨逢罪己日,沾洒望青霄。”掘出“甘”字,再说“忽闻《、《又下《四字,多少惊且疑意”,又以此十字比较山谷十四字,如诉自家衷肠。如果未曾下过一番功夫,怎能对诗人的情感脉络体察得如此准确到位。元人如何从立意、谋篇、炼字等角度,揣摩、推寻唐人诗中的法度,于此可略见一斑。

元人诗法著作偏重于从辞章、声律的角度论唐诗,而对唐诗其它方面的美学质素则相对忽略,不能不说是其一个严重的缺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唐诗美学质素的其它方面毫无感知。《诗法家数》在论及“荣遇之诗”时说:“如王维、贾至诸公《早朝》之作,气格雄深,句意严整,如宫商迭奏,音韵铿锵,真鳞游灵沼,风鸣朝阳也。学者熟之,可以一洗寒陋。

后来诸公应诏之作,多用此体,然多志骄气盈,处富贵而不失其正者几希矣。”盛唐王维、贾至诸公的“荣遇之诗”,不像后世作者,言及“荣遇”,则流露出“志骄气盈”之态,故可令人“一洗寒陋之气”。这实际上已触及了盛唐诗歌内含的特有的时代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唐诗的“气格雄深,句意严整”,正是这种内在精神的外现。可见作者由推尊唐诗的格调,已进到了唐诗的总体美学风貌。

李白古诗大全范文10

[摘要]新《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良好情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现行小学通用教材古诗词一共有40多篇,这些古诗词大部分是绝句,内容健康,语言浅显,贴近生活,真挚感人,适合少年学生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鉴赏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186-01

古诗词是祖国文化遗产的精髓,它意境深远,内涵深刻,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哲理,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新《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良好情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现行小学通用教材古诗词一共有40多篇,这些古诗词大部分是绝句,内容健康,语言浅显,贴近生活,真挚感人,适合少年学生阅读。现在根据我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工作的积累,谈谈我对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的见解和教法。

1.激发学习诗歌兴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我们从思想上重视古诗词歌曲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它终会结出丰硕的成果。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一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2.深刻体昧诗歌的语言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多为名篇,在这些诗句中诗人用词精妙,讲究一个“炼”字。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那些关键字词,通过赏析这些字词,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全诗的情感或意境有准确的感悟。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全诗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孤寂的境地。教学时,我让学生朗读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引导学生品析“尽”、“闲”这两个字,再去读一读“高飞尽”、“独去闲”,就发现前二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尤其是“尽”和“闲”,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旬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而诗人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学生在品词赏句后体会到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以“静”作为全诗的血脉,巧妙地抓住诗中的几个重点字,将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

3.联系生活,模仿创造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特点,以景与情的触发点为语言转换枢纽,充分利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创造,让学生通过转换语言完成对古诗词的体验、感悟、积累和运用,激感,提高活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赠汪伦》时,先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李白正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用桃花潭水来比喻他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之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仿照《赠汪伦》写写朋友、家人间的送别诗。学生们兴趣盎然,亲情、友情跃然纸上。一学生是这样写的:“奥丽乘车将欲行,忽闻身后告别声。高速公路长万里,不及梦婷送我情。”也有这样写的:“妈妈帮我缝衣服,一针一线密密缝。绵绵纱线细又长,不及妈妈爱我情。”模仿诗歌的表达方式,进行有创意地表达,能促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信息加工、处理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引导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自主探究。

总之,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其精妙的语句,高远的意境,深刻的内涵,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作为教师要一如既往重视古诗词教学,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的同时,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不断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共鸣,引导他们爱诗、读诗,在古诗词的海洋中咀嚼其意,陶冶性情,放飞心灵。让古诗词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金光闪烁,励人意志,催人奋进。

李白古诗大全范文11

[关键词] 李白(文化);后代作家;文学流派;影响

引言

文学是人格精神和文化成果的集中体现,中国文学就是人格精神和中国文化最艺术、最辉煌的体现。我国古代文学家无一不是人格精神的传播者和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受群众喜爱的文学家,李白已经成为一种符号,是符号的指代词,超越了时空、超越了文学界限,成为以李白为中心,历朝历代学者共同参与和社会公推共享的李白文化。李白文化的出现、存在和发展,反映社会的审美取向和文化认知,对后世文学和文学流派都产生十分重要影响。

一、李白(文化)内涵和内容

1、李白文化内涵

李白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诗人之一,同时也对世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李白诗歌传送一千多年不止,传播范围十分广泛,影响十分深渊,是我国古代文学史重要组成内容。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认为,李白是“死之处亦荣,生之处亦荣,流之处亦荣,囚之处亦荣,不游不囚不流不到之处,读其书,见其人,亦荣亦荣。”后世学者对李白诗歌不断总结,产生李白文化,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独有现象。学者何念龙认为,从李白所处的盛唐时期开始,与李白本人及诗歌相关的各种传说故事,直到今天仍然与李白有关的电视剧和小说等文学作品,构成了历史异常悠久、内容十分广阔的文化景观。在我国数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上,这是一种极为奇特的,也是绝无仅有的个案。从李白无比辉煌的出生,到去世的巨大影响,以及各地群众、历代文人对李白及其诗歌不停的研究、阐释和传播,根据个人美学理想和喜好加以重塑和创造,形成了传播地区广泛、传播层面多样、传播内涵再创的李白文化。总之,何念龙认为,李白对于我国古代文学史的影响久远和深远,的确是无人可比的特例。

2、李白文化内容

李白诗歌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影响力是无可置疑的,其创作的诗歌、行为方式、思想意识和生平经历,都是李白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原生体。李白诗歌在其在世期间就已经为人们所吟唱,后世文学家在接受李白、研究李白、尊崇李白、传播李白的过程中,撰写大量文学作品,宣传李白及其诗歌,形成纪念李白的各种民俗文化,称之为是李白文化。从李白文化的结构层次来看,共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李白文化的物质层次。能通过听觉和视觉所感知的物质实体称之为物质文化。李白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与李白有关的各种遗迹遗迹各地所建造的纪念李白的雕塑、庙宇和祠堂,或者相关戏剧、传说等。李白在世的时候,一生游山玩水,漫游全国各地,留下大量历史遗迹。出于对李白的怀念,人们建造了大量的庙宇和祠堂,供奉李白画像或塑像,流传李白故事,演绎李白戏剧。后世文人纷纷前往凭吊,又留下了大量诗词文学作品,历经千年积淀,逐渐形成具有独特的李白物质文化。

第二,李白文化的行为层次。全国各地民众出于对李白的尊崇,定期举行一些典礼、仪式或庙会,纪念李白。例如,在李白去世之地――安徽马鞍山当涂县,每当清明节来临之际,成千上万的民众前往当涂县青山李白墓进行祭祀。后来,在当涂县以及李白故里,开展李白文化节日或者吟诗节,成为当地重要文化盛会。

从李白文化三个层次来看,李白精神是李白文化的核心,是李白文化的本质内容,可以说是高层次的不可直接感知的抽象文化部分,行为层面和物质层面则是李白文化的表象。

二、李白(文化)的价值

1、李白(文学)的文学价值

李白在进行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文学的审美性,这对于后世学者都具有重要启示价值。文学的本质是要追求审美,正如李白在其《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所言,“诸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语,络绎间起,光明洞彻,句句动人。”正因为李白是诗歌中具有十分浓厚的怀古情结,使其充满了境界更为宏大,视野更为开阔,他能够以一种高屋建瓴的角度和气势来观察人生和现实,在浪漫主义文学风采中增添了理想感、文化感和历史感。由此可见,李白诗歌充满跌宕起伏的旋律,充沛的激情,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更能够触动人的情感,使读者产生一种感悟、深思和愉悦,把诗歌的自然美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2、丰富的思想价值

李白留给后人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展现了他对于自然和社会的真知灼见,李白文化中丰富的思想价值通过诗歌文学作品得以真实体现,闪耀着灿烂的思想光芒。李白文化真实体现了他在那个时代的胸怀理想报复,但是却得不到实现的悲观情怀。同时,李白怀着对祖国山河热爱之情,蔑视权贵、珍爱生命,其诗作所蕴含的对社会的深入思考,对生活的执著理念,对文化理想的坚守,诗歌内容既深邃,同时也沉痛。这些思想,对于后世学者和文学流派产生重要影响,涌现如欧阳修、苏轼等文学家,他们不再迎合权贵,坚持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作品的思想性,从而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大家。

三、李白(文学)对后代文学家和文学流派影响

总体来看,李白(文学)的卓然独立的思想个性和伟大艺术成就形成了社会公推共享的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蕴含着的鲜明主体精神和强烈主观色彩,并通过具体而充分的自我表现,深刻、真实反映时代特征。李白在其诗歌作品中,与现实的矛盾冲突、鲜明的个性形象、真实的体验情感、远大的抱负理想,共同组成最重要的思想内容。一千多年前的伟大诗人,李白(文学)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对于后代文学家和文学流派产生重要影响。

1、李白(文学)对唐代的文学家和文学流派的影响

文章以与李白较为相似的李欣为例,分析李白(文学)对唐代文学家和文学流派的影响。在李欣诗歌作品中,无论是描写仙道还是憧憬仕途,送别友朋、歌咏边塞等,大多数都是温和敦厚,语调舒缓。后来在天宝年间,李欣所作的诗歌,大多数感情深沉、豪放跌宕,特别是对于人物的张扬个性描述,和李白作品诗风是最为接近的。

天宝年间,当李白奉召入京的时候,受到唐玄宗的高度重视,“降辇步迎, 如见绮、皓, 以七宝床赐食, 御手调羹以饭之”,与他仕途追求和思想性格都十分相似的李欣,对此是极为羡慕,“业就功成见明主, 击钟鼎食坐华堂。二八蛾眉梳堕马, 美酒清歌曲房下。文昌宫中赐锦衣, 长安陌上退朝归。五陵宾从莫敢视, 三省官僚揖者稀”。李白杰出的文学才能和傲岸的个性特征、浓厚的浪漫气质都让李欣极为仰慕,直接影响他在天宝年间诗风的转变。由此,李欣在其诗风发生重大转变,迥然有异,这种转变可能与他的思想变化以及生活经历有重要联系,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李欣受到李白的直接影响。

2、李白(文学)对近现代文学家和文学流派的影响

李白(文学)对于后世文学家,如杨慎、高启、陆游、辛弃疾、苏轼、龚自珍、黄景仁等都产生重要影响,对于现代诗人郭沫若也产生重要影响。1928年,郭沫若在回忆他童年所受到文学的影响时,专门提到唐诗中他最喜欢的是王维、孟浩然、李白和柳宗元,但是却不是特别喜欢杜甫,更是痛恨韩愈。1941年9月,他在论述诗歌的韵脚和分行问题的时候,就引用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进行阐述诗韵的适度问题,后来他在1961年专门模仿李白的《蜀道难》一诗而创作了《蜀道奇》,作序写到“李白曾作《蜀道难》, 极言蜀道之险, 视为畏途,今略拟其体而反其意, 作《蜀道奇》”。1962年3月,郭沫若谈及他少年时候所受到的影响时强调,唐代的几位诗人,他最喜欢的是李白。在到访李白晚年最为钟爱的采石矶的时候,发出感慨,“李白就是李白, 心胸坦荡以山动情, 寓江流觞, 真情流露, 毫无伪装, 诗言其志,荡气回肠!” 郭沫若在“五四”时期所作的许多诗歌,在风格和诗风上与李白十分相似,这与他一生对李白的敬仰和仰慕李白,并对李白文学深入研究,汲取丰富营养有重要关系。由此可见,李白(文学)作为我国古代重要文化遗产,影响近现代许多文学家和文学流派。

参考文献:

[1]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黄群英.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彭放.郭沫若谈创作[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4]郭沫若.李白与杜甫[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

李白古诗大全范文12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初中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

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三、课末“增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初中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又如:教学王维的《渭城曲》,就可引导学生做“考官”,采用两种方法让其他学生“考试”,一种是拼字法,一种是嵌字法,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