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

时间:2023-01-28 01:07:31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范文1

1、白发三千丈下一句:缘愁似个长。这是李白最著名的诗篇之一秋浦歌。 劈空而来的第一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说得简直不近 情理。一个人的头发,很少有超过他本身的长度的。李白的身度,据他在《上 韩荆州书》中的自我介绍是:“长不满七尺”。

2、参照有关历史记载,在当时 是个中等个儿。以七尺的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不可能。如果说是每根 头发的总和,也从来没有这种描写法。单看这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可是他在下面的一句,接得多么好啊!三千丈,表示很长。因为忧愁而头发变白, 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缘”,因为。“个长”,就是这么 长,现在有些地方还有“个长”、“个大”的口语。

3、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 绪所替换,具体的事物转化成了抽象的事物。人们注意的重点,从“白发” 而转移到了“三千丈”这个数目。

4、于是“白发三千丈”很自然地被人理解为 艺术的夸张,这句诗就成了绝妙的浪漫主义的构思,使人感觉到意趣横生。 然而自己要知道白发,必须对镜。现在诗人在清亮的铜镜里,看到了自 己的萧萧白发,知道是由于忧愤深广所造成。这时有感慨了。于是又进入更离奇的幻想、更巧妙的构思:我的满头白发,这么多,看来有三千丈了,是 因为心头有无限的愁丝所造成的。

(来源:文章屋网 )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范文2

一道木门槛的豁口,年复一年,见证着她凄风苦雨中了无尽期的祈盼;

这是一曲生命的辉煌颂歌;这是一首爱情的千古绝唱!一诺千金,支持着她度过了70多个漫长的春秋。

3天新婚,6天团聚,只为丈夫离别前的一句“等我回来”,她从16岁等到了93岁。许多人都会认为这只是一个爱情童话故事,但这确是发生在全国著名的将军县――江西省兴国县的真实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当年苏区中央分局委员兼共青团(少共)中央苏区分局书记李才莲的妻子池煜华。

新婚与离别

1920年初春,池煜华的父亲在生活的重压下带着年仅9岁的她来到30里外的兴国县茶园乡教富村,把她送给一个姓李的农户家做童养媳。在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池煜华第一次见到了比她小3岁的“丈夫”李才莲。池煜华终日打柴、放牛、摘野菜,心头多少酸楚想向亲人倾吐。可是父母在哪里?有一次,池煜华忍不住偷偷跑到野外,暗自流泪,正巧被李才莲遇上了。“姐姐,你怎么哭啦?手被刮破了?”“没有!”池煜华看了看一脸稚气的“小丈夫”,急忙擦干了眼泪。“那一定是肚子饿了!”富有同情心的李才莲飞快地跑回家,偷偷抓了一把红薯干,送到池煜华手中。青梅竹马、患难与共的生活,渐渐填平了一对少男少女心中无形的鸿沟。那时,风起云涌的革命风暴席卷了赣南大地,还在小学念书的李才莲在老师的带领下秘密参加了革命。1928年冬,李才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也是在这年的大年三十,一挂鞭炮声中,吃完年夜饭,一条棉被,两块木板,筑起了李才莲、池煜华二人简陋而甜蜜的爱巢。

新婚第三天,也就是1929年大年初二,天刚蒙蒙亮,李才莲就告别了新婚的妻子,参加了县城举行的“兴国暴动”。“暴动”成功后,年仅15岁的李才莲担任了少共兴国县委书记。很快,李才莲的叔父李文兰担任了区苏维埃主席,哥哥李才万担任了区少先队队长,池煜华也担任了区苏维埃妇女部长,而李才莲则一直驰骋在反“围剿”战斗的前线。

相聚与诀别

一晃就是数年。由于战争的残酷,夫妻俩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天各一方。这期间,除了李才莲中途回家小住一次外,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加上池煜华不识字,连书信也很少往来。1933年6月,池煜华实在无法抑制对丈夫的思念,便带着好不容易积攒的三块银元和李才莲爱吃的干菜腊肉,步行数百里,来到中共江西省委机关的驻地――宁都县的一个小山村里,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丈夫。可李才莲却是一脸冰霜,对旁人说:“这是我的一个老乡!”李才莲的一句话,池煜华就分到了集体宿舍。她的心在淌血,她搞不清丈夫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她。事情被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的李富春和省委组织部长蔡畅同志知道后,蔡大姐狠狠地批评了李才莲,并把池煜华接到省委机关,让夫妻俩团聚在一起。黑暗中,池煜华捶打着李才莲的胸脯,悻悻地说:“你,你好狠的心哪!”李才莲深情地望着妻子,满含歉疚地说:“煜华,现在前方战争正紧,多少红军战士抛妻别子,我作为党的干部,却带着家眷,别人会怎么看?又会怎么想?煜华,你能体谅我的苦衷吗?”“我懂,你说过,舍不得娇妻,称不得好汉,我不会拖累你!”

无需更多的语言,两颗息息相通的心又拥在了一起。6天后,池煜华离别了丈夫,返回兴国。李才莲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煜华,现在战争很残酷,什么谣言都有。如果哪一天别人说我牺牲了,你千万不要相信,无论如何,你要等着我。革命成功了,我一定会回家。”“我等你!等你回家!”池煜华对丈夫的决定非常理解。望着含情脉脉的妻子,李才莲拿出一面四方镜子,递到了池煜华的手中:“看见它,就如同看见了我。”说着,李才莲又脱下一件白布褂子,“这件衣服你也带回去,给你,给弟妹都可以,你要帮我带大弟妹,点着灶前这把火。”谁料想,这叮咛和嘱托竟成了夫妻俩的诀别。这面镶有木框的小镜子和那件白布褂子,竟成了李才莲留给池煜华仅有的两件遗物。

6天的相聚虽然暂短,但对池煜华来说,却终生难忘。她不仅感受到了夫妻间的甜蜜幸福,更有幸认识了、、、李富春、蔡畅等许多赫赫有名的中共传奇式的领袖人物。同志见李才莲写得一手好字,一直猜测他是地主富农出身,然而,当他见到纯朴的池煜华后,才确信李才莲是农家子弟。不久,李才莲升任为苏区中央局少共书记,而蔡畅同志则亲手写了一张调令到兴国县委,要调池煜华到江西省委土地部工作,以便让他们夫妻团聚。然而,当池煜华回到兴国茶园乡教富村办组织关系时,村里正遭遇着一场可怕的传染病,李才莲一家死了五口。一场大病之后,池煜华只好留在地方上工作,她先后担任了杨殷县委巡视员、茶园乡妇女部长等工作。1934年,李才莲到兴国县布置红军撤退工作,曾写信要池煜华赶到县城会面,可惜等池煜华接信后赶到县城时,李才莲已经走了。他同项英、、瞿秋白、毛泽覃等人一道,被任命为苏区中央分局委员。红军长征北上后,他们留守在中央苏区打游击。1935年,李才莲在瑞金铜钵山壮烈牺牲,年仅22岁。

期盼与苦寻

红军北上后,池煜华再也没有得到李才莲的任何音讯。多少次,她仰望苍天,默默祷告,祈盼李才莲平安归来;多少次,她梦见自己心爱的丈夫一身戎装,纵马飞驰回到了教富村,接她团聚,可一梦醒来,只有呼啸的寒风、阴森漆黑的墙壁和盖在身上仍然存留着丈夫体温的破棉絮,伴她直到黎明。值得庆幸的是,此时,她身边尚有一个幼小的生命,年方两岁的女儿,那是她和丈夫爱情的见证和结晶,是她生命的依托和希望。她把对丈夫的情、对丈夫的爱,全部倾注在这个幼小的生命里,娇儿的一声声啼哭,是爱情和生命的赞歌;母亲的一声声摇篮曲,是妻子对丈夫思念和祝福的深情倾诉。

风声越来越紧,“石子过刀,人要换种。”在苏区疯狂地烧杀抢掠,共产党人、革命群众的鲜血染红了赣南的土地。李才莲的叔父李文兰、哥哥李才万遇害的消息相继传来,池煜华更为丈夫的安危担心了,她天天上山打柴,借机四处打听红军的下落。终于有人悄悄地告诉她,听说瑞金铜钵山一带有红军和游击队活动。既然有红军和游击队,就会有李才莲的消息。池煜华铁定了心要去找丈夫。她咬了咬牙,把女儿托付给家人,脸上抹一把锅灰,腰间挂一把防身用的柴刀走出了小山村,一路打工,一路乞讨,踏上了漫漫寻夫路。白军对铜钵山区已进行了严密的封锁,池煜华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几次被白军当成红军失散人员或游击队的探子而险些被抓进监狱,幸而都被她机智地蒙混过关。饿了,喝口山泉水,摘点野菜充饥;困了,山洞石岩就成了她的歇身之所。她在铜钵山的崇山峻岭中转呀,找呀!一天,她在山坳的茶亭里看到一张的布告:悬赏五千大洋,买李才莲的人头。池煜华心头一阵狂喜。苍天有眼,谢天谢地,这不分明是

在传递着她丈夫没有死、李才莲还活着的消息吗?她摸了摸穿在贴身处的白布褂和随身带着的四方镜,心头陡增了百倍的希望与信心,她坚信丈夫一定会回来找她,她不能再错过任何一个和丈夫见面的机会。于是,她回到了教富村,开始了无尽期的等待。

回到家后,白军并没有放过她,幸亏李家宗族势力比较强大,她才勉强保住了一条命。然而,屋漏偏逢连阴雨,就在这时,不满3岁的女儿突然夭折了,这对池煜华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一击,她扑在女儿坟前撕心裂肺地哭喊着:才莲,我没有看护好我们的女儿,对不住你呀,你能原谅我吗?

池煜华的精神几乎崩溃了,她整日一言不发,拼死拼活地劳作着,想借此减少心中的痛苦。可是终日的辛劳和不幸的命运并没有博得封建势力的同情,一个死了女儿、丢了丈夫的“丧门星”,比路边任人践踏的小草还要低贱,族中的头人让李才莲的父母把她卖了。“不,我生是才莲的人,死是他的鬼,才莲不回来我决不离开李家!”池煜华宁死不屈,开始了激烈的抗争;家婆把她的东西扔出门外,她就在屋檐下搭个窝;家婆不给饭吃,她就在门外自己垒个小土灶。媒人一次次上门,被她一次次顶了回去。家公家婆见池煜华并不示弱,便使出了硬法子,把礼盒收了,卖身契写好,要把她捆绑上轿。池煜华心一横,掏出一把剪刀,厉声说:“你们要动蛮的,逼着我嫁人,我就死在这儿。”最后,族中一个忠厚的长者实在看不过去,才出面主持了公道,同时,帮她在村边圩上的区公所里找了份做饭的差事,池煜华这才算勉强安顿下来,苦熬苦撑中度过了凄风苦雨的14个年头。

她等啊等,盼啊盼,直到1949年8月中国人民的队伍开进了兴国县城,她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兴冲冲来到县城,守候在部队经过的大路上,整整三天三夜。可是,一次次的询问,一次次的失望,李才莲依然没有任何消息。1950年,池煜华作为解放后第一批苏区妇女干部来到了省城南昌“八一军大”学习。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一份材料上看到了李才莲的名字。一下子,20年的思念化作滚滚泪水奔涌而出。好心人见她茶饭不思,便给她出了个主意:你既然认识,何不给他老人家写封信?只要出面,一定会找到李才莲的下落。池煜华如梦初醒,立即请人,给写了一封信。把信批转给了全国妇联主席蔡畅。蔡大姐尽管有病在身,仍然亲自过问,并让妇联的同志给池煜华写了一封回信:

“池煜华同志,你给的信已经转给我们办理。关于你寻找李才莲同志的问题,我们将你所写的简史,转给军政委员会政治部,请他们设法查询。不过,你与李才莲同志分离这么久,你所知道的又只是他18年前的职务,所以,调查时间一定比较长.你要耐心等待。安心工作……”

“耐心等待,安心工作”,这八个字就是说李才莲会回来的。有作主,李才莲一定会回来的!她认定李才莲一定是在从事一项伟大而神秘的特殊工作。既然是夫妻,既然是同志,她的等待就不仅仅是爱情的守望,而是要用行动实践她和丈夫革命成功重相聚的共同理想和誓言。于是,她抖擞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党的各项工作中去。哪项工作最艰苦,她就主动挑起哪副担子。计划生育号称天下第一难,她所在的村却走在了全乡的最前头;她带着村里的妇女,建起了一个万亩妇女林……有一次,组织上叫她去县委党校参加学习,她是唯一一个步行近百里路前来报到的学员。党校的领导望着她脚下的草鞋,惊奇地问她为什么不坐班车,她笑着说:“红军二万五千里都能走,我走这点路算什么。”其实,她只是为了省几块钱。在担任乡长、妇女主任期间,她先后获得“积极分子”、“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18张至今保存完好的各种各样的奖状,成了她生命中辉煌的永远见证。

守望与希望

一年,两年,十年过去了,李才莲依然杳无音讯……

岁月在漫长的等待中流逝,池煜华每天在丈夫送给她的那面小镜子前梳呀梳,青丝梳成了白发;每日在老屋前的门槛上望呀望,一尺多高的木门槛上磨出了一个巨大的豁口。吃饭,她要给才莲留一双碗筷;睡觉,她把留着才莲体温的白布褂子放在枕边;每年清明,当看到千家万户点燃香烛在亲人坟前祭奠时,她便会感到那样的茫然,那样的无奈,那样的痛苦,想着她的李才莲不知是死是活,该不该在荒郊野外给他烧上一叠纸钱。到七月十五时,她会按乡俗在门前的小溪里放上一盏河灯,小小的纸船在水上漂呀漂,带去她对亲人深情的祝福,带去她对亲人如溪流般涓涓不绝的思念。每当这时,村里人便会看见这位白发老人在夕阳中久久凝视门前的溪水,纹丝不动,仿佛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曲无声的歌。她有太多太多的痛苦,更有太多太多的遗憾:要是她有文化,来往的书信就不至于延误,当初就不会错过县城的见面,她就将和他在一起永不分离;要是女儿不夭折,她就能从女儿身上天天看到丈夫的身影,看到丈夫的音容笑貌……然而,此时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用后半生的生命来弥补失缺的以往。尽管已是耄耋之年,她仍然戴上老花镜刻苦学习文化,学写日记和书信,“李才莲”三个工工整整的大字写满了几乎整整一个日记本。为了守住这个家,留住灶前这把火,她抱养了一个养子,并讨了媳妇,生下一双儿女,她更是用一个孤寡老妇瘦弱的身躯,如燕子垒巢般苦心守护着这个家。她盼望李才莲有朝一日回到家中,能亲眼看到、亲身体验到她用生命等待他的每一天。而今,尽管家里生活条件日渐好转,组织上拨出专款为她建了新居,可池煜华仍然固守在她和李才莲结婚的那幢百年老屋里,房还是那间房、床还是那张床、灯还是那盏灯,这里毕竟为她留下了甜蜜的记忆。在村里,有很多人感到不理解,有人说她傻,也有人说她怪,有福都不会享。其实,人们哪里知道池煜华是在信守着不变的承诺,她坚信李才莲只要还活着,就一定会回来,她还期待着在这百年老屋里和丈夫重温当年的温馨和甜蜜。

同时,组织上寻找李才莲下落的工作,从来就没有间断过。20世纪80年代末期,《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的作者,美国著名传记作家哈里兹・索里兹伯尔再次来到中国,他在考证当年苏区中央分局12名委员的身世时,发现唯有李才莲下落不明。于是,这再次引起各地党史部门的关注。通过调查及翻阅大量的历史资料,终于确认:当年在瑞金铜钵山壮烈牺牲的李才莲,老家就在兴国县茶园乡教富村,而池煜华就是在凄风苦雨中苦苦寻找丈夫下落的李才莲的妻子。消息传开后,感动了无数人。中央电视台与兴国电视台十余年来一直在关注着老人的生活情况,并为老人拍摄了《老镜子》的生活片。2005年1月,央视《走遍中国――兴国记忆》摄制组再次走近了这位可亲可敬的红军妻子。

虽然如此,老人还在痴痴等待着丈夫回家。当党史办的同志把经过考证的实情告诉她时,池煜华却十分坚定地否认了李才莲的死亡:“错了,你们搞错了!李才莲没有死,他还活着!”她拿出蔡畅同志的来信争辩说,党中央都没说他死了,只是说寻找需要时间,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你们凭什么说他死了呢?她甚至把民政部门每月发给她的烈士抚恤金当成是李才莲寄回来的生活费。她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她日思夜想的丈夫就这样消失在人间。于是,她用颤抖的手,一天天记着日记,一次次给李才莲写信,把对丈夫的不尽思念倾诉于笔端。这一封封无法投递的信、厚厚的三大本日记成了一种历史的凝固,成了池煜华对爱情永远的追忆和见证。面对着感天动地的一幕幕,人们实在不忍心用残酷的现实去撕碎老人的梦幻,一直到她去世,谁也没有再告诉她真相。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范文3

1、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 唐•李白

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

3、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丈—— 唐•李白

4、少年恃险若平地,独倚长剑,凌清—— 唐•李白

5、通俗易懂的作品往往文采平平—— 唐•李白

6、瘦土出韧竹—— 唐•李白

7、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 唐•李白

8、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唐•李白

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李白

10、有身莫犯飞龙鳞,有手莫辫猛虎须—— 唐•李白

11、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唐•李白

12、俱怀逸兴装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 唐•李白

13、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白日何短短,百年若易海—— 唐•李白

14、大鹏一旦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唐•李白

15、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唐•李白

16、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 唐•李白

17、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敷射万壑,此宇宙之奇诡也—— 唐•李白

18、断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 唐•李白

19、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 唐•李白

20、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唐•李白

21、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唐•李白

22、时时只见龙蛇走。()—— 唐•李白

23、戎马鸣兮金鼓震,壮士激兮身忘命—— 唐•李白

24、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

25、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唐•李白

26、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唐•李白

27、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唐•李白

28、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唐•李白

29、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唐•李白

30、妙论精言,不以多为贵—— 唐•李白

31、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唐•李白

32、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唐•李白

33、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唐•李白

34、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 唐•李白

35、东风洒雨露,会入天地春—— 唐•李白

36、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

37、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唐•李白

38、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

39、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

40、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唐•李白

41、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唐•李白

42、黄河九曲天边落,华岳三峰马上来—— 唐•李白

4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

44、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唐•李白

45、偏见的普遍性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

4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

47、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唐•李白

48、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唐•李白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范文4

风徐徐地吹过,夹着点点雨丝,搅乱了倒映在酒中的狼牙月。此刻,他的心,却如此纤巧而明亮。

他曾经豪情万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曾感慨万千,“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淡泊一切,“钟鼓馔玉不足贵”;也曾借酒浇愁,“与尔同销万古愁”。他曾劝慰我们,给我们无尽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也曾自发感叹:“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他曾潇洒淋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也曾浪漫高雅,“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这就是李白,豪放不羁的李白。

然而,人生的路不尽是平坦的,他惜自己怀才不遇:“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他了解仕途艰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他还把友谊歌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

这也是李白,在人生十字路口,却坚持到底的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酒,是苦涩的酒;月,本是美丽的,倒映在酒中,就成了凄凉的月。二者相融,铸成了他悲壮的一生。而他,透过这酒中月,学会了坚强,不气馁;为了信念,不放弃。他爱酒,只有酒能浇灭心中的一切愁,然而,当他醒来,望着这酒中的月,却越来越愁……

从“举头望明月”认识李白,从“天生我材必有用”敬佩李白,从“但愿长醉不愿醒”理解李白。喜欢他,喜欢他的诗,喜欢他的豪放浪漫,喜欢他的诗仙风范!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一生的不得志居然成就了你永恒的传世佳作,悲耶?幸耶?

月下,一杯酒,一个人,一颗心。

风无声,雨无息,倒映在水中的狼牙月那么清澈,他的心,却乱了……

(指导老师 刘 勇)

简评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范文5

1933年6月的一天,21岁的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委员、中共中央分局书记李才莲,送才相聚六天的妻子池煜华回兴国县,分手时,李才莲依依不舍地说:“煜华,现在战争很残酷,什么谣言都有。如果哪天别人说我牺牲了,你千万不要相信,无论如何,你要等着我,我一定会回家!”他拿出一面镶有木框的四方镜子,“看见它,就如同看见我。”又脱下一件白布褂子:“这件衣服你也带回去,你要帮我带大女儿,点着灶前这把火呀。”“一百年我都等你!”24岁的池煜华说。

等啊,盼啊,找啊,三年五年过去了,丈夫没有回家。1949年兴国县解放,池煜华在县城守了三天三夜,依然没有丈夫的消息。她总在想,革命成功后丈夫一定太忙!

半个世纪过去了,哪里等得到丈夫的影子啊。池煜华每天在那面小镜子前梳啊梳,青丝梳成白发;每日在老屋门槛前望啊望,木门槛磨出大大的豁口。吃饭,她餐餐要给丈夫留双碗筷;睡觉,她把留着丈夫气息的白布褂子放在枕边;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她会按乡俗在门前的小溪里放上一盏河灯,带去她对丈夫的祝福和不绝的思念。

她知道因自己不识字不会写信,曾错过和丈夫的见面。于是,耄耋之年仍戴上老花镜学文化,练习写日记写书信。天天记,日日写,篇篇写满“李才莲”三个大字。女儿夭折了,她抱养了一个儿子。为的是点着灶前这把火,她用一个孤寡老妇瘦弱的身躯,燕子垒巢般苦守这个家。

组织上拨款为她建了新居,可她仍然固守在她和丈夫当年结婚的那幢百年老屋。守着那间房,那张床,那盏灯,那段甜蜜的回忆。

十多年前,写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的作者、美国传记作家索里兹伯尔再次来访中国,考证当年苏区中央分局12名委员的历史身世时,发现只有李才莲下落不明。于是引起各地党史部门的关注,终于确认:李才莲早在1935年便在瑞金铜钵山壮烈牺牲了。当党史办的同志把消息告诉池煜华时,她不敢相信,她曾发誓要等他一百年的,她还是日日写着无法投递的信。于是,一批批来访者都善意地安慰着这位九旬开外的老人家。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范文6

关键词:成语;定型;结构

成语是语言词汇中最有特色的一部分,而且成语具有稳定性,通过成语而保留下来的素材包含了民族的文化特点、风俗习惯,可以说,成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词汇的民族特色,成为能代表本民族文化的词语。

一、定型分类

据向熹先生《语文论集》对《诗经》中成语的定型分类方法,将出自李白诗歌的成语定型分为六类,据初步统计,语源出自李白诗歌的成语有80个。

1、“直接转化。有的诗句含义丰富,生动形象,往往直接转化为成语。[1]”这一类在李白诗歌成语中有18例:

笔参造化∕灞陵伤别∕鸿鶱凤立∕兰蒸椒浆∕事往日迁∕衰当益壮∕投山窜海∕心雄万夫∕眼花耳熟∕卓绝千古∕声价十倍∕包荒匿瑕∕鳏寡茕独∕浪迹天下∕代马不思越∕难于上青天∕清水出芙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加工改造。改换或省去原有诗句中个别的字,使之符合成语四字格的要求。[2]”这一类37个:

扪参历井∕别有洞天(天地)∕天伦之乐∕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弹剑作歌∕地崩山摧∕如堕烟雾∕白发千丈∕百代过客∕秉烛夜游∕长风破浪∕豺狼冠缨∕抽刀断水∕摧眉折腰∕雕盘绮食∕东家西舍∕飞流直下∕飞书走檄∕回山转海∕剪虏若草∕金鸡放赦∕桃花流水∕龙盘凤逸∕翩翩起舞∕千金一掷∕清风朗月∕日试万言∕三江七泽∕扬眉吐气∕世道日衰∕输肝沥胆(输肝剖胆)∕星离雨散∕直上青云∕钟鼓馔玉∕金瓶落井∕银河倒泻

3、“概括创新。根据诗的内容,新造一个与诗句结构不同的成语。其中一部分是诗句中原有的,一部分是新加的。[3]”这一类有13例:

风吹马耳∕锦绣肝肠∕笔走龙蛇∕娇小玲珑∕九天揽月∕骑虎难下∕一泻千里∕如堕烟雾∕苍髯如戟∕喝雉呼卢∕壶里乾坤∕竹马之交

4、“两两组合。由不同诗句里抽出两个词来组成成语,它们大多是联合式结构。[4]”这一类有8个:

今月古月∕选妓征歌∕金龟换酒∕海怀霞想∕三山两水∕玉尺量才∕玉楼金殿∕青梅竹马

5、“颠倒词序。组成成语的成分完全相同,只是词序颠倒,就变成同义的两个成语。[5]”这一类1个:刻骨铭心

6、“仿造革新。模仿已有成语构成新成语,有的反其意而用之。”“有的改换个别词语,使意义更加明白。”这一类有4个:

骚人墨客∕杀人如麻∕鱼目混珍∕虎变不测

二、李白诗歌成语的结构

成语的结构,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从音节的数目分析

从音节的数目分析,《论语》成语有四音节和非四音节两类。其中四音节76条,非四音节4条。四音节是成语的基本形式,占李白诗歌成语的95%。

2.从语法结构分析

本文将这81个成语的结构类型做出分析,按照短语结构类型对其分类,有以下几类:

偏正结构:天伦之乐∕竹马之交∕翩翩起舞∕长风破浪

主谓结构:两小无猜∕银河倒泻∕代马不思越∕金龟换酒∕金鸡放赦∕三杯通大道∕世道日衰∕金瓶落井∕风吹马耳∕玉尺量才∕苍髯如戟∕鱼目混

联合结构:海怀霞想∕扪参历井∕刻骨铭心∕选妓徵歌∕骚人墨客∕弹剑作歌∕地崩山摧∕青梅竹马∕包荒匿瑕∕摧眉折腰∕功名富贵∕回山转海∕龙盘凤逸∕清风朗月∕三江七泽∕三山两水∕事往日迁∕输肝沥胆∕

述宾结构:别有洞天∕直上青云∕灞陵伤别

述补结构:难于上青天∕骑虎难下∕杀人如麻∕虎变不测∕一泻千里∕飞流直下

连动结构:抽刀断水∕伸眉吐气

三、李白诗歌成语的语法功能

1. 充当主语

《将进酒》:“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江上吟》:“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2.充当谓语

《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3.充当状语

《高句骊》:“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

《嘲鲁儒》:“问以经济策,茫如堕烟雾。”

4.充当宾语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四、结语

成语可以充当句子的成分,也可以独立成句,它们的语法功能也如同词一般。理解李白诗歌成语的意义,熟悉其来源后绝大多数比较好理解,但是有一部分成语,其意义跟诗句的含义密切相关,还包含了典故,要真正理解李白诗歌中的这些成语,就必须理解李白诗歌,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些成语,反之,对某些成语的理解只是望文生义。

参考文献:

[1]曹瑞芳,《论语》成语研究《山西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2]陈秀兰,成语探源《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

[3]韩娟,成语研究《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4]安旗,《李太白别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5]向熹《语文论集》,四川民资出版社,2002年

[6]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7]《汉语成语大辞典》汉语大词典编撰处,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范文7

“雾起千山活,雨来万瀑生”。中国瀑布众多,九龙瀑为黄山著名瀑布之一,素与庐山飞瀑媲美,正如古诗所云:“飞泉不让匡庐瀑,峭壁撑天挂九龙。”文学巨匠郭沫若曾在古稀之年游览浙南的青田石门飞瀑,并写下了咏瀑诗篇:“横过石门渡,刘基尚有祠。垂天飞瀑布,凉意喜催诗。”诗句如画,引人入胜。诸暨的五泄瀑布以其神态奇特、变幻莫测而遐迩闻名,明代文学家徐文长游览诸暨五泄飞瀑时,留下了:“银河堕流,观者忘休。深林无人,杳不可留”的咏瀑佳句,让人浮想联篇。天台山石梁瀑布水从天落,素有“沧海平翻鳌背上,银河倒泄雀桥东”之势,清代袁牧对此发出了“银河飞落青松梢,素车白马云中跑”的感叹。浙江嵊州百丈飞瀑雄壮粗犷,蔚为壮观,明代史学家张岱赞之:“银河坠半空,摇曳成云雾,万斛喷珠玑,百丈悬练素。”金华双龙洞瀑布以其“一瀑垂空中,洞中冰雪飞”而闻名于世,宋朝学士金履祥赋诗道:“洞外烟云肤寸台,洞中冰雪互寻飞。壶中日月凭谁记,水自飞蒙云自归。”山西娘子关的不帘洞瀑布,为中原大地上难得的名瀑,明代乔宇在《瀑布泉诗》中赞此景观:“回头形势接绵山,为看悬泉数往还。石乳下通沧海底,浪花高叠翠峰闲。”瀑布坦荡雄壮之美,让人一览无遗。

俗话说:未见其瀑,先闻其声。瀑布拍石击水砰然作声,或轰鸣如鼓,或响若滚雷,山鸣谷应,大有“声振万壑惊春雷”之势。难怪文人墨客描写瀑布时,也着力在瀑布发出的声响上花费笔墨,如庐山三叠泉瀑布水声震耳,如霆震四击,轰轰不绝,宋代诗人白玉蟾直言它:“寒入山谷吼千雷,派出银河轰万古”。奉化千丈岩飞瀑,水声如长空雷鸣,震天撼地,正如唐代曾巩所描写的“玉虬垂处雪花翻,四季雷声六月容。凭栏未穷千丈势,请从岩下举头看”。天台石梁瀑布喷涌而下,“昼夜起风雷”,难怪南宋陈知柔直呼:“巨石横空岂偶然,万雷奔壑有飞泉”。在金华冰壶洞瀑布,可闻水石相撞,轰轰作响,正如诗人所描绘的“银河倒泻入冰壶,长有惊雷阵阵呼”。黄河壶口瀑布浊浪排空,急鼓奔雷,声震十里,清代崔光笏的《壶口》诗:“禹功疏凿最先径,一线奔流若建瓴。石堑横分薄烟雾,天瓢倒海吼雷霆。”让人心怀随之激荡。一首题于黄果树庙壁的咏瀑诗:“轰轰雷鸣应千里,滚滚银涛乱山中。”似乎听到了黄果树瀑布声如雷轰骤坠,震天撼地的磅礴之势,尽情道出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瀑布之美在赏其形。它随着地形的不同以及水源流量的大小形成不同的形态,或因风作态,随意飘扬,可谓千姿百态,景象万千,如有的抛珠溅玉,散如云烟,“乱抛雪玉从天下,散作云烟到地飞”(宋·戴复古《括苍石门瀑布》);有的袅袅如练,如絮似雪,“云烟雨雪银河虹,玉尘冰彀珠帘栊”(清·阮元《大龙湫歌》);有的飞泻滂沱,雪浪翻流,“水帘横空垂不卷,万斛雪浪涌山根”(清·黄休仲《咏潮音瀑》)。在众多名瀑中,黄山百丈瀑像洁白绸带在空中舞动,美妙多姿,清代画家查士标将此优美的景色描绘得颇为传神:“倒挂苍崖百丈寒,界破青山一匹练”。雁荡大龙湫瀑布四季风姿各异,雄壮与秀媚兼而有之,清代袁牧的《大龙湫》诗:“龙湫山高势绝天,一线瀑布兜罗绵。五丈以上尚是冰,十丈以下全为烟。况复百丈与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初疑天孙工织素,雪棱抛掷银河边”。诗人将眼前迷人风姿与神奇想象融于诗中,凸现了大龙湫瀑布的魅力。庐山三叠泉瀑布被称为“庐山第一奇观”,宋代诗人刘过在《在叠泉》诗中,出色地描绘了它的美:“初疑霜奔涌天谷,翻若云奔下崖宿。散为飞风飕轻烟,垂似银丝贯珠玉”。唐代诗仙李白笔下的瀑布,神韵万千,飘逸多姿,神秘柔媚中透出一股阳光之美,其中《望庐山瀑布》堪称咏瀑布诗之千古绝唱:“日照香炉香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用寥寥二十八字,将庐山瀑布的神韵刻划得入木三分,勾起了人们对瀑布无限的情思。

“春夏秋冬变态多,风晴雨雪奇景浓。”一些瀑布景色因季节、昼夜、晴雨等变化而不同。唐白居易有“天台山上月明前,二十四尺瀑布泉”的诗句,极言月夜观瀑之妙。元代诗画家赵孟浠吟咏庐山三叠泉诗:“飞帘如下帘,直下数千尺。新月如帘钩,遥遥挂碧空”。宛如一幅月下赏瀑图,大有梦幻般的深秀清幽之美。瀑布如遇阳光斜射,虹霓时现时灭,又是另一番景象,唐代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诗:“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展现了阳光照耀下的瀑布潇洒绚丽,清秀妩媚,让人沉醉迷恋。明代陈维藩在《壶口秋风》诗中咏道:“秋风卷起千层浪,晚日迎来万丈红。”诗人用生花的妙笔,渲染了壶口瀑布溅起的水雾在阳光下形成彩虹的瑰丽景象,虹霓隐现,空灵神秀。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范文8

论文关键词:摘要:产生于蒙古族统治之下的文学样式——元杂剧,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蒙古族文化习俗的一定影响,如称妻子为“大嫂”就是受其“收继婚”习俗影响而体现在杂剧的创作当中的。对于这一点,中山大学的康保成先生曾做过阐述,不过对于他的某些观点,笔者不敢完全赞同,故而在康先生的基础之上对此问题再做一简单的探讨

1997年康保成先生在《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期上发表了《元杂剧呼妻为“大嫂”与兄弟共妻古俗》一文,对元杂剧中丈夫为何称呼妻子为“大嫂”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认为这与古代兄弟共妻这一习俗有关。但对于康先生其中的某些观点,笔者不敢完全认同,故在此且将自己关于此问题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提出来,以求大家指正。

元杂剧中,丈夫对妻子有许多不同的称呼,如“娘子”、“浑家”、“大嫂”、“婆婆”等。称妻子为“娘子”、“浑家”较为常见,也容易为后人理解,但称妻子为“大嫂”或“婆婆”,却很让今人费解,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一类特殊的称谓,作一探究。

据康先生在《元曲选》一百种杂剧的统计中,以呼“大嫂”呼妻的就有二十三种,如:

大嫂,我待要应举走一遭去。(《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楔子周荣祖云)

大嫂,你为甚么跪在这里?(《钱大尹智勘绯衣梦》第三折裴炎云)

家里有个丑媳妇,叫出来见大人。大嫂,你出来拜大人。(《鲁斋郞》楔子李四白)

可见,对妻子以此种称呼,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

至于为什么呼妻子为“大嫂”这一原因,康保成在其论文中写到,这是人类兄弟共妻风俗流行的结果。“兄弟共妻”即长兄去世之后,弟弟娶寡嫂为妻的一种古老习俗。

而“兄弟共妻”实则就是在少数民族中间所盛行的“收继婚”,它是蒙古等民族游牧时代一脉相传下来的习俗,是他们进入中原以前的主要婚姻形式。这种颇为奇特的“父兄死子弟妻其群母及嫂”(《隋书·突厥传》)婚姻方式,即父死,儿子可娶后母为妻;兄弟死,其弟可娶寡嫂为妻。史书称之为“妻后母,报寡嫂。”当代人类学家称这种婚姻为“收继婚”。

在宋金元时期,女真、蒙古各族,依然保留着弟娶寡嫂的风俗,虽入主中原,但其风不改。到了元代,“父死可娶其父之妻,惟不可生母耳……兄弟死亦娶兄弟之妻”的收继婚俗一直流行于蒙古族之中,《三朝北盟会编》卷三谓蒙古族:“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亦如此。”《清稗类钞·婚姻类》云:“盖匈奴之俗,父死娶其后母,兄弟亡收其妻。元人入主中原,其风不改。”并且尤其是南宋以后,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的现象日普遍,在各民族交流不断加强的情况下,汉族同样也受到了少数民族某些习俗的影响,这当中就包括“兄弟共妻”这一习俗。故在此种情形之下,康保成先生在此文中说:“元人在婚姻问题上比较宋明开放的多。在元杂剧中,少女私奔、寡嫂再醮,妓女从良都不是什么稀奇事。而夫兄弟婚中之‘报嫂’风俗,比之异辈转房制如妻后母、娶寡婶之类,要容易接收得多。”

因此康先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既已‘作嫂多年’,其弟以嫂为妻,仍应以‘长嫂’呼之。”“‘视长兄之妻为妻’,就是把大嫂看作妻子,其实此仍是长兄之妻。这种情况,如果在称谓上反映出来,就正与元杂剧中呼妻为‘大嫂’相合。不难推测,其弟以嫂为妻,仍应以‘长嫂’呼之。”

对于康先生的这一结论,笔者还是比较认同的,因为在相关的元杂剧中就提到过兄弟可以娶自己的大嫂为妻,如在马致远的《马丹阳三度任风子》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小叔云:“说的是,哥哥,你若休了嫂嫂,我就收了罢!”

由此可见,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这种“收继婚”习俗,对当时汉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进而体现在元杂剧中就是丈夫称呼妻子为“大嫂”。

但除此之外,康先生还认为,在“元杂剧中,‘大嫂’是对妻子的专称。……而对已婚妇女的敬称,则用‘嫂子’,或在‘大嫂’前冠以姓氏,如张大嫂、李大嫂等,以示与‘大嫂’呼妻有别。”

对于康先生这个观点,笔者很是不赞同,因为笔者在阅读元杂剧文本的过程中发现,在元杂剧当中,还存在着奸夫称呼姘头为“大嫂”的情况,如在《勘头巾》中,刘平远员外之妻与太清庵王道士有染,唆使王将刘杀死,王云:“我杀了刘员外也,拿着这芝麻罗头巾减银环子,回大嫂话去来。”对于这一情况,康先生认为,这也是“报嫂”制的遗迹,但笔者却无法从中窥出所谓“报嫂”制的痕迹。

而对这种呼情妇为“大嫂”的情况,康先生认为“这说明呼妻为‘大嫂’绝非从弟称。”但笔者在白朴的《墙头马上》当中却发现了称别人妻子为“大嫂”的情况,而此处女子绝非姘头或情妇:

“院公云:相公不合烦恼,合欢喜……老汉买羊去,大嫂(指李千金)请房里去者。”

此处,院公只是一个仆人,却呼其女主李千金为“大嫂”,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之前院公称裴少俊为“哥哥”:

院公云:“哥哥(指裴少俊),一岁使长百岁奴,这宅中谁敢提起个李字。”

故此处院公称李千金为“大嫂”,就是——从弟称——对李千金的一种尊称而已。

此外,在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中,也有称别人妻子为大嫂的的记载:

李逵云:“不知什么人将大嫂(指孔目妻)拐的去了。……谁想那哥(指孔目)正告在了拐了俺大嫂的白衙内根前,如今把哥下在死囚牢里。”

这里李逵之所以称孔目妻为大嫂,原因也正在于他将孔目当作了自己了“哥哥”,这一点在文中表现的非常明白,在此不做赘述。

在《墙头马上》一剧中,我们从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将院公当作是裴少俊的弟弟,而兄弟本就应当称其兄之妻为“大嫂”,这本是无可非议的。而康先生在此处却似乎是玩了一个文字游戏,他在论述兄弟在娶兄之妻为妻后,说“作嫂多年,其弟以嫂为妻,仍应以‘长嫂’呼之。”这里他故意将其写为“长嫂”而非“大嫂”,而实际上“长嫂”和“大嫂”本来就没有多大区别,况且如果按照康先生的观点,此处院公称李千金当为“裴大嫂”,以示与呼妻“大嫂”有别,可是白朴在文章当中却并没有如此书写。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的说明,笔者认为在此处称他人妻子为“大嫂”就是一种“从弟称”,而不是如康保成先生所说的那样,在元杂剧中,“大嫂”只能是丈夫对于妻子的一种专称或不是从弟称。

故笔者认为,在元杂剧中,呼妻为“大嫂”的情况是受了蒙古等少数民族“收继婚”的影响,但也并不是完全如康保成先生所说的那样,“大嫂”一词仅仅是限于丈夫对妻子的专称,而实际上还应当适应于丈夫的兄弟,呼妻为“大嫂”也当是一种从弟称。同时,我们还必须具体事件具体对待,对于呼妻为“大嫂”,我们一定要考察它所处的语境,而不能妄下结论,如在郑廷玉的《崔府君断冤家债主》中:“和尚云:‘大嫂(指张善友妻),你怎么要赖我的?’”此处这样的称呼,就是对一般已婚妇女的尊称,而没有其它具体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范文9

1925年,五卅惨案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革命浪潮迅速向全国各地扩展。中共中央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建立各阶级各阶层反帝统一战线。消息传到内蒙古绥远地区,具有反帝爱国传统的蒙汉各族青年群情激愤。此时的绥远,又增设了绥远女子师范学校、绥远五族学院、西北职业学校等中等学校,计有学生两千余人。

在中共绥远工委的领导下,绥远学生联合会公开发动广大学生响应全国五卅运动,投身反帝斗争。6月上旬,由绥远学生联合会发起组织的绥远各族各界声援五卅惨案蒙难者群众大会,在归绥旧城席力图召举行,工、商、学各界人士约两千人参加。大会听取了绥远学生联合会负责人关于五卅惨案及全国五卅运动的情况介绍,并发出通电,慰问五卅惨案蒙难者家属,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会后,举行了规模空前的示威游行。接着,绥远学生联合会又组织各校学生罢课3天,深入大街小巷、商号店铺,张贴标语,发表演讲,广泛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动员群众捐助惨案受害者及其家属。学生们还冲击了归绥英商和记洋行,驱散了洋行的骆驼队,烧毁了部分汽车。罢课结束后,绥远学生联合会一方面组织宣传队,利用业余时间赴归绥近郊乌素图、坝口子、攸攸板、兵州亥、什报气等村庄,向农民宣传五卅爱国思想。

农民运动

1926年8月,直、奉、晋军阀联合进攻国民军。不久,即控制了绥、察大部分地区,晋军接管了绥远政权,商震接任绥远特别区都统。商震治绥,国民军的革新措施尽遭废弃。商震开发财源的第一条途径是清丈地亩和放垦余荒夹荒。在此之前,绥远地区地籍管理混乱,地户所有土地一般多于地照记载,且仍有部分供放牧之需的余荒夹荒。商震于1926年冬成立了地亩清丈局,规定清丈地亩多于原照部分,仍以荒地征收“押荒银”和田赋,放垦余荒夹荒照收一切放垦费用。此举触犯了农村各民族各阶层的利益。商震开发财源的第二条途径是开放烟禁。国民军在绥远实行禁烟,商震却鼓励种植罂粟,成立善后局,设卡征收过境烟税和烟灯捐。此举引起公众的普遍不满。此外,国民军撤出绥远后,西北银行发行的钞票被废弃,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纸币又极其短缺,货币流通出现困难。商震应各界要求决定发行“绥远善后流通券”,未及实施,绥远总商会已获准财政厅发行“救济市面兑换券”40万元,故又决定停止发行,此举亦引起急切期望得到流通货币的农民激烈反对。

1927年初,在一片反对声中,各地开始清丈地亩,农民抗清丈斗争时有发生。中共绥远地委和绥远特别区党部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及时作出了以绥远特别区党部名义发动大规模农民运动的决定。3月26日,绥远特别区党部召开会议,作出决议:召开以农民为主的绥远难民大会,组织群众示威游行;要求废除清丈费,释放因抗拒交纳清丈费而被捕的农民;砸毁清丈局、县衙门。3月28日上午,归绥周围乡村的蒙汉各族群众汇聚到孤魂滩,约五六千人。大会由左派人士、绥远特别区农民协会会长李正乐担任主席,中共绥远地委派路作霖担任副主席。大会上,共青团绥远地委书记杨曙晓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大会结束后,在路作霖、杨曙晓的指挥下,示威群众以“绥远难民大会”的横幅为先导,浩浩荡荡直奔归绥县地亩清丈局,砸毁了清丈局的办公设施,烧毁了丈地文书档案。而后,直捣归绥县政府、财政厅、政务厅、教育厅。最后,游行队伍向新城进发,到绥远都统署请愿。都统商震早有准备,新城四门紧闭,军警荷枪实弹布防于城楼。双方相持至傍晚,示威群众才有组织地撤退。第二天清早,三四千群众再度集聚于新城,强烈要求进城请愿。迫于压力,商震不得不答应示威代表提出的要求。

绥远农民运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4月7日,北京《晨报》以“反对丈量余荒夹荒,反对开放烟禁,反对扣发流通券”为副标题,对这场斗争进行了详细报道,称之为“空前未有之绥远市民示威运动”。

牧民运动

这一时期的牧民运动,以反对封建王公专制为主要内容,是在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党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影响下,在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领导下,内蒙古的牧民运动实现了由自发分散的农牧民起义向有组织有纲领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转变。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各盟旗代表陆续回到家乡,宣传该党纲领、主张,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党务工作普遍开展起来。各盟旗工作均以建立基层组织、宣传民族民主革命、动员牧民群众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为重点。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发展党员六千有余,1928年,农牧民党员已达到八千余人。同时,各地因地制宜,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活动。乐景涛、白海风在喀喇沁旗、克什克腾旗一带创办了蒙旗民兵训练处,组建了蒙古骑兵,参与了国民军对奉作战;恩克巴雅尔、芒来巴特尔在乌拉特前旗开展工作,争取该旗武装参加革命,创办了新型学校;中共党员纪松龄在锡察地区开展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党务工作的同时,发展中共党员建立了中共地下组织;土默特旗的吉雅泰、李裕智、奎璧、高布泽博等中共党员协调、农工兵大同盟组织,共同帮助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开展工作。1926年秋,该党随国民军西撤时,在包头为该党中央开展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伊克昭盟各旗的党务工作,与“独贵龙”运动紧密结合,群众基础广泛,斗争声势浩大。此外,大批蒙古族青年,如特木尔巴根、朋斯克、德勒格尔(宁春发)、乌勒吉敖其尔、白永伦、海文远、张福恩、陈青云、祁维翰等,被送往蒙古人民共和国和苏联学习,为内蒙古民族解放运动增添了重要力量。

军事斗争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成立后,中共北方组织即与冯玉祥国民军、苏联共同帮助该党着手建立革命武装,组织起了内蒙古特别国民军第一、二、三纵队,乐景涛、陈镜湖、郑丕烈分别任第一、二、三纵队司令。1925年冬,乐景涛率第一纵队在昭乌达盟一带配合国民军作战,力克经棚、林西、乌丹,威名大震。所到之处,严惩了大批罪大恶极的奉系军官、地方官吏,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1926 年夏,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党务工作在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进展顺利之时,内蒙古人民革命军的筹组工作在冯玉祥的支持下,由中共包头工委书记、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李裕智以及白云梯、旺丹尼玛共同主持,以包头为中心全面展开。中共包头、绥远工委和内蒙、绥远党部给予了大力支持。内蒙古人民革命军由札萨克旗、乌审旗、乌拉特前旗、土默特旗、察哈尔等地的蒙古族农牧民、连同内蒙古特别国民军第一纵队余部组成,近两千人。旺丹尼玛任总司令,李裕智为副总指挥。与此同时,内蒙古军官学校亦在包头成立,中共党员、黄埔军校二期毕业生王瑞符任校长。军官学校共培养了3期学员,为内蒙古人民革命军输送了骨干。内蒙古人民革命军曾在李裕智指挥下,配合冯玉祥国民战甘陕,经受了锻炼与考验。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范文10

一袭白衣的青莲居士,似乎是每个中国人所熟识的吧。从“举头望明月”的思乡之情,到“疑似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再到“铁杵磨成针”那个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从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度诞生的每个龙的传人,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就认识李白了吧。

李白嗜酒,他不是个醉若烂泥的酒鬼,却终日抱着酒坛。常言道:“借酒消愁。”李白啊,真的是太过忧愁了么?所以才会终日在梦境与现实间挣扎,所以才会“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在李白的“斗酒诗百篇”中,我似乎看到了一生潇洒的诗仙的另一面。

我想李白是执拗的,“天子呼来不上岸,自称臣是酒中仙。”像小孩般执着的脾气,只因不愿当个只属于皇上的诗人;李白亦是清高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没有那样自由散漫的个性,没有那样明净的心,恐怕是很难说出这样的诤言的吧;李白应是个乐观积极的人吧,“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他的豁达,并不是假君子真小人的戚戚妄语,而是诗仙骨子里的洒脱大气啊!

但就是这么个满腹经纶的“文曲星”,因那“可怜飞燕倚新妆”的千古佳句,和贵妃娘娘的一句轻怨,而被李隆基流放到了荒蛮之地,唉,可悲,可叹哪!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范文11

如今,我作为英国PPL公司的董事长及首席教授,已厌烦了克隆现代动物,想到外界去采集新的基因,克隆新的生物。

一天夜晚,我和同事一起坐着时光穿越器来到了古代中国。看见了一个十分眼熟的人,在目光下借酒销愁,细看原来是唐代着名诗人李先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苍天啊……”酒杯一举,李白扑在桌上鼾声如雷。我和同事眼睛一亮,“何不克隆个李白呢?”

马上动工,我们进行隐形开脑手术。在手术过程中,李白不断说着梦话:“我是天才,我是忠臣,我要和平,不要金钱,呼??”经过十分钟开脑手术,我们成功获取了李白的基因和脑细胞。

回到现代,我们经过精心准备,一起克隆李白。不到一天时间,一个活生生的李白站在我们面前。不知怎么的,我的那些外国同事十分崇拜李白,连忙准备文房四宝让李白签名,李白似乎乐意,拿起毛笔,一丝不苟写了“李白”两个大字。

李白的出现震动了全世界,我和同事们也被评为“最佳克隆科学家”,李白也被博物馆请去当了“标本”。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范文12

在地图上寻找丈夫的足迹

2000年5月初,李金城被任命为青藏铁路勘测现场的常务副指挥长。当他把自己要上青藏高原的消息告诉给妻子高士荣时,妻子脑海中立即浮现出高耸入云的皑皑雪峰、稀薄的空气、千里无人区和野狼的嚎叫……

“能不去吗?”她颤声问道。“不行!让铁轨跨过可可西里,翻越唐古拉山,是几代铁路人的梦想。外国人曾断言‘有昆仑山在,铁路就修不到青藏高原’,我们偏不信这个邪!”李金城抑扬顿挫地说着,高士荣却低头不语。望着泪眼婆娑的妻子,他心里充满矛盾。

他们的婚礼,是李金城在云南昆玉铁路上奋战时举行的。简陋的工棚是他们的新房,一张用砖头架起来的木板铺就是他们的婚床。从那时起,李金城一年出两次差,每次5个月,哪天团聚,哪天就成了小两口的新年,牛郎织女的故事就这样开始在高士荣的人生里上演。聚少离多的日子没有冲淡夫妻之间的感情,可这次丈夫要去的是青藏高原,高士荣觉得心里很不踏实。最终,她还是同意了,因为她知道,青藏铁路是丈夫心中的梦。

李金城走了,家里又变得空空荡荡。高士荣坐在屋里,看着夕阳透过纱窗,照在墙上的中国铁路交通图上,多少年了,她只能在地图上寻找丈夫的足迹。每次站在地图前,回想自己与女儿相偎着度过的一天又一天,泪水就不由自主打湿了她的眼眶。请不起保姆,就自己动手;扛不动煤气罐,就一磴一磴往上挪……苦和累,这都没有关系,让她最无法忍受的是对丈夫沉甸甸的思念和牵挂。

海拔5000米的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含氧量只有内地的一半,年平均气温在零下20℃左右,几乎每天都要刮8级以上的大风。强烈的高原反应让李金城和他的同事们流鼻血、头疼、恶心,别说工作,就是呆着什么也不干,都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而青藏铁路东起青海的格尔木,西至的拉萨,全程1100多公里,沿途要穿越雪山、冻土和冰河……他们脚下这条路有多么难走,恐怕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深切体会到。

2000年9月13日清晨,李金城率领二十多个小伙子,每人背着二十多公斤重的设备,带着十几个面饼和六七瓶矿泉水,走向无人区。他们用了两天两夜的时间,冒雨勘测完了无人区里地形最恶劣的40公里路段。身体的困乏再加上感冒发高烧,李金城瘫倒在泥地上。这时,大雨变成了冰雹,随后又变成鹅毛大雪,李金城以为自己会永远长眠在这里了。就在这时,这个坚强汉子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被拨动了,妻子和女儿的笑脸浮现在他眼前,这些年,他欠她们太多了,他还没有好好补偿她们娘儿俩呢,怎么能倒下!

李金城让队员们把仪器放下,由他照看,让他们先走出无人区,第二天再安排人来接他。谁都知道,一个人留在这里不是冻死就是被狼吃掉。队员们哭着说:“李指挥,你不用说了,要死我们就死在一起,我们决不丢下你!”勘探队员们互相鼓励着,顶风冒雪,硬是把李金城抬出了无人区。

与此同时,高士荣也从电视里知道丈夫已经进入无人区,她冲到地图前,用笔在无人区的位置上做了一个重重的记号。圈画好了,她的泪也随之落了下来,心像被什么揪在一起般疼。她发了疯似的拨打丈夫的手机,但听到的总是“您所呼叫的用户不在服务区”,高士荣觉得自己的精神都快要崩溃了。她后悔答应了丈夫去青藏高原,当初就应该抱着他的腿不让他走或者跟他拼命,那样至少她现在不用这么担心他。她觉得自己无助极了,抱着女儿放声痛哭。

2000年12月,李金城被铁道部任命为青藏铁路项目设计总工程师。作为第三任总工程师,修建世纪天轨、完成几代人夙愿的使命落到了他的肩上。他在电话里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妻子,高士荣哽咽得久久说不出话来,她由衷地为丈夫高兴,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说:“金城啊,你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一点儿也不能马虎。家里你不用挂念,有我呢。可你自己一定要注意身体啊!你好好的,我们娘儿俩才好,要是你……我可不饶你。”

天轨承载几多牵挂与柔情

2001年3月25日,青藏铁路大会战正式打响,十万建设大军日夜奋战在茫茫高原上。也就在这一天,高士荣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条曲里拐弯的线,并在起点上重重地写下了“格尔木”三个字。

“妈妈,你画这个干什么?”女儿好奇地问。高士荣指着“格尔木”三个字告诉女儿:“爸爸就在这里,等铁路修到拉萨,爸爸就回家了。”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地区爆发7.1级地震,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挖掘的隧道全部塌方,毁灭性的打击让李金城欲哭无泪。祸不单行,半个月后,另一处工地的地下输油管道被挖破,险些酿成重大事故。接二连三的打击让李金城几近崩溃。深夜,辗转难眠的他拨通了家里的电话,语气低落而颓废:“士荣,我不想干了,压力太大了……”高士荣能够想象出此时丈夫是怎样的焦头烂额,她安慰丈夫说:“小家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何况青藏铁路这个投资260亿元的浩大工程。谁干都会遇到难题,这些年来你遇到的困难还少吗?不都挺过来了吗?我相信你一定能行,加油干吧,我还等着铁路修好了,你带着我游览呢。”妻子贴心的话语重新燃起了李金城的信心和勇气。

高士荣用她柔弱的双肩为李金城营造着稳固的后方。这些年来,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她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从兰州大学博士毕业后,组织上原准备安排她出任某县的副县长。高士荣与丈夫商量,李金城说:“不管你去哪里,只要能把孩子带在身边就行。”带着孩子还怎么工作?这样不仅她不安心,李金城也不放心,高士荣只得忍痛放弃了这次机会。

一天, 女儿放学回来就哭哭啼啼地问妈妈:“同学们都说你和爸爸离婚了,是不是真的?”高士荣内心五味杂陈,她轻轻擦去女儿脸上的泪水:“方芳,爸爸妈妈关系很好,你爸爸干的是大事儿,没时间在家里陪我们,但他最爱的人是我们,这一点没有任何怀疑!”女儿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安抚好女儿,高士荣反倒伤感起来,丈夫长年不在家,他永远也体会不到一个女人心灵深处的疲惫,永远也想象不到当呼啸的大风从窗外掠过,她和女儿相依为命蜷缩在床上时的恐惧……

高士荣忍不住在电话里对丈夫发了牢骚:“一年到头也见不到你两回,我和孩子过的是什么日子。家里你什么都不管,一个人在外面逍遥自在,干脆我们分开算了!”李金城知道妻子说的是气话,在电话那头一言不发,高士荣生气地把电话挂断了。

一个星期后的一天深夜,李金城打来电话,有气无力地说:“士荣,你先别挂电话,听我说两句好吗?”他的声音嘶哑而疲惫,高士荣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你怎么了?”“这几天嗓子肿了,头发也掉得厉害……”高士荣眼泪不由得“啪啪”往下掉,丈夫要指挥千军万马,谈何容易,自己还跟他耍脾气。她哽咽着对丈夫说:“对不起,前几天我说的是气话,你千万别放在心上。家里一切你都不用担心。”电话那头的李金城默默无语,却早已泪流满面。他知道妻子受的委屈不是自己一个电话就能解决的,可现在,他能够表达感情的最好方式就只有电话了。要知道,他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了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妻子,这个把一切都献给自己的女人,这么多年一直无怨无悔地支持着他。

2004年春节,李金城不能回家过年,高士荣带着女儿去青藏铁路工地与丈夫团聚。母女俩准备坐飞机去,李金城在电话里告诉高士荣:“海拔太高,你和孩子坐火车来,要一个一个台阶地‘习服’。”“什么叫习服?”高士荣一头雾水。李金城俏皮地向她解释:“这是我们青藏铁路人发明的一个流行词,意思是慢慢升高,逐渐适应高原气候。”

第一次踏上青藏高原,恶劣的生存环境远远超出高士荣的想象:狂风一起,飞沙走石;稀薄的空气让人胸闷气短,呼吸极不顺畅;口水流到嘴角就变成了冰柱;夜里躺在工棚里,野狼的嚎叫声让人毛骨悚然。

丈夫和他的同事们艰苦的生活条件更让高士荣震撼:数十人仅靠一口二十多公斤重的高压锅烧水做饭,一连几个月吃不上新鲜蔬菜和水果,一个月洗不上一次澡。高原气压低,饭菜只能做到七成熟……丈夫和铁路建设者们太不容易了。

高士荣嗔怪丈夫:“我没想到你们会这么难,你怎么不跟我说啊!我以后再也不和你闹别扭了。”她心疼地看着丈夫,心中充满歉疚。李金城则憨憨地笑着:“跟你说这些干嘛,本来你就够操心的了。就盼着这铁路顺顺利利修好,我也好早点回家。有时候忙了一天,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真想你和孩子,真想回家啊!”高士荣听到丈夫的肺腑之言,又心疼又欢喜,原来,这个平时嘴上什么都不说的男人,心里时时刻刻装着她和女儿呢。

这个春节,高士荣和李金城在一起呆了6天,团聚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那么温馨和宝贵。

铁轨万里走不出爱妻的情路

2004年4月20日,李金城兴奋地打电话给高士荣,说铁路已经修到了沱沱河。晚上,高士荣在地图上做了一个“沱沱河”的标记。这一夜,她兴奋得彻夜难眠:铁路修到沱沱河,意味着工程完成了一半,再坚持两年,青藏铁路就可以顺利竣工,她心爱的丈夫就能回来了。

4个月后,高士荣从报纸上得知,铁轨铺到了鹰都飞不过去的唐古拉山。高士荣分享着丈夫和他的同事们用智慧和创新带来的快乐:他们找到一条海拔5072米、地质条件较好的线路,方案得以优化,为国家节约了八亿多元资金!

高士荣又在她画的那张铁路图上写下了“唐古拉山”4个字。花开花落又一年,图上又多了“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每写上一个地名,都有一种甜蜜的震颤流过高士荣的心房:离丈夫的归期又近了一步啊!

2005年10月15日,高士荣终于在铁路图上郑重写下了“拉萨”,青藏铁路全线铺通了。夫妇俩在电话两头泪流满面,高士荣哽咽着,一次又一次告诉女儿:“铁路完工了,爸爸就要回来了!”

然而,青藏铁路的善后工程依然巨大,李金城仍旧不能回家。这年寒假,高士荣带着女儿第二次踏上了青藏高原。眼前的丈夫愈发黝黑消瘦,更令高士荣痛心的是,李金城患上了“高原病”,心跳每分钟达到140多次,胸闷气短,每晚必须吸氧。另外,他还有高原高血压,身体因为缺钾引起的周期性麻痹……但李金城却非常乐观,抑扬顿挫地为高士荣朗诵了建设者们创作的诗歌:“想家的夜晚/我凝望着深邃的蓝天/皎洁的月亮是妻子的笑脸/闪烁的星星是孩子的企盼/自从到了青藏线/我就知道/这儿是雪山连绵/这里都是真正的男子汉……”丈夫的情绪深深感染了高士荣。

终于,李金城完成了他的使命,回到了兰州的家。女儿把母亲绘制的铁路图轻轻铺在李金城面前,那是怎样一张地图啊!四开的白报纸上密密麻麻用笔标注着地名及详细的注释,青藏铁路每一站都清晰地显现在纸上,旁边一行行小字写着:我知道你遇到了困难,挺住啊;女儿今天考上重点中学了,你放心,我们挺好;今天是中秋节,我看着月亮想你……那一刻,这个硬汉子的坚强土崩瓦解了,万千柔情在他心头一泻千里。他率领千军万马在雪域高原修建天轨,妻子在家描绘着青藏铁路图,这分明就是他们的情路啊!

今生今世,他还会修建千万里铁路,但他与妻子的情路却永远没有尽头,比天路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