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李白的故事

李白的故事

时间:2023-05-30 10:56:29

李白的故事

李白的故事范文1

一天,李白有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河边。和暖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鲜花绿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呆在家里那多没意思啊!”

李白走着走着,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坐在一块大石头上,老奶奶正在专心致志地磨着一根铁棒。李白好奇地走过去问:“老奶奶,您在干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绣花针。”老奶奶抬起头,对李白慈祥地笑了笑,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棒这么粗,什么时候才能磨成针呢?”

老奶奶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那铁棒为什么不能磨成针呢?”

“可是,您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奶奶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他再也没有逃过学,学习也很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史的诗仙。

李白的故事范文2

[关键词]脚本 结构设计 脚本结构 原作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062-01

一、人物关系解析

人物关系的交错对脚本结构的影响。李慕白和余秀莲在故事中始终是作为正面形象的劝导者来引导玉娇龙走上正路的。而碧眼狐狸和罗小虎在和正面人物形成对立关系的同时,他们虽然负面程度轻重有别,但都活在玉娇龙的任性妄为的世界里。脚本完美地通过玉娇龙这个故事的中心人物,将互相之间没有瓜葛的几个人物联系了起来,统一在一个世界里。玉娇龙绝对是一个亮点,他和罗小虎之间的恋情始终是澎湃和激情的,一开始观众会感觉激情源自于罗小虎或者大漠黄沙的诱惑,但观众会越来越感受到这种野性实际上源自于玉娇龙那颗难以驯服的内心。她和罗小虎的故事虽然好看在脚本结构里,并没有升级成故事的高潮,其实他们两个故事完全可以写成一个独立的本子。可以说,故事设计者的用意并不在这里,人为地弱化了这对矛盾。这也是在结构布局里遵守的一条脚本设计原则,在高潮到来之前不升级矛盾冲突,以免抢戏。

二、影片的艺术手法和人文思考

(一)故事的高潮营造

整部影片在李慕白舍身救玉娇龙被碧眼狐狸毒针所伤中毒而死这一时刻达到了影片的高潮部分。李慕白这个形象也随之饱满了起来。故事交代得很明白,碧眼狐狸真正要杀的人是玉蛟龙,她玩弄了师傅成了不孝徒儿,同时也毁了碧眼狐狸这个江洋大盗的理想——自己最得意的徒儿以为可以将自己声名发扬光大,结果这个徒儿自私得该杀。虽然李慕白在碧眼狐狸眼里该死,但却不是她真正要杀的人。李慕白为什么要救玉娇龙这始终是观众心中的困惑,在余秀莲的理解里收她为徒已经太奢侈,何况要舍弃自己性命?所以当李慕白死了以后余秀莲恨不得杀了玉娇龙。玉娇龙与李慕白谁都能看出一种暧昧,李慕白一心要收她为徒,不惜为她违反各种江湖规矩,玉娇龙的出现对于李慕白是一股新鲜血液,同时也是一种致命的诱惑。玉娇龙拿着剑指着李慕白劈头一句:“你是要剑还是要我!”那一刻李慕白似乎让人感到有些动摇了,然而,他马上发现玉娇龙中毒了,这个毒是玉娇龙原来的师傅碧眼狐狸设下的,李慕白这次没有那么幸运不知不觉中中了毒针。这里“毒”充满了象征意义,可以说在此刻正与邪之间的对立达到了顶峰,借碧眼狐狸之口发出诘问什么是毒?一个八岁孩子就知道算计师傅有这样的心机才是毒。碧眼狐狸和玉娇龙不知道谁毒了谁,最终师傅还是死在了自己酿造的毒针之下。从剧情的表面看,正义战胜了邪恶,碧眼狐狸死了,玉娇龙改邪归正了。然而故事并没有这样结束或者这样设计结局,可以说真正精彩的部分是结局,对故事精神境界的提升,可以说结局是神来之笔。

(二)故事的结局虚实相生

在结局中李慕白断气的一刹那,和故事开端忽然呼应了起来。李慕白说自己还剩最后一口气,余秀莲劝他回到开端悟到那种虚空境界里去提升,不要把精力浪费在自己身上。然而笔锋一转,李慕白却说我已经浪费了一生,现在不想浪费了,此刻他把所有的追求转移到了现世的幸福圆满上,他和余秀莲的关系和感情终于明朗化并达到圆满。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被放弃了,让人觉得空洞苍白。由此李慕白这个人物从虚空中出场,到一点点着墨,好似层染法,最终由虚写到实,在结尾大家可以感到李慕白是有血有肉的人,人物形象丰满而结实。人物塑造从现实的追求到精神世界的圆满由实写到虚。在李慕白和玉娇龙这两个人物结局的虚实手法上,我们会产生无限的想像,正与邪在不时地转化。正性人物并不是永远的正义不可侵犯,李慕白一直在劝导徒弟改邪归正,然而自己却也被毒性所侵,放弃了一直的精神追求,观众并没有因此弱化他正面的形象,反而希望毒汁如新鲜血液一样温暖李慕白孤寂的灵魂,带给他最后的快乐和安慰。这时候观众方才理解李慕白和余秀莲那种成熟的隐忍,终于到了爆发的一刻,揪住了观众的心,我们才有兴趣去理解两人成熟得近乎残酷的分寸。而玉蛟龙挽救李慕白生命的计划虽然宣告失败,留下她作为一个好人的遗憾,但最后却出乎意料地遁入了李慕白没有追求到的那个境界虚空之中。这一切,虚与实也是互相偷换的。无论精神与物质,虚空与现实都充满了人性的关怀和温暖。

三、小结

影片将西方人性的独立与自由的追求,同中国文化虚实互换的哲学思考糅合得天衣无缝。关于故事的结构和各种人物关系的设计布局要在有一个好的人文关怀和艺术空间里才显得紧凑有力。否则就是枯燥的炫技,作为脚本材料的原作固然要好,但也要对故事结构进行精巧的设计和布局,包括艺术理念人文关怀的传达。好故事需要有好脚本,好脚本需要设计。

【参考文献】

李白的故事范文3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交流,了解自己名字里的故事,了解名字的独特性和含义。

2.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清楚明白的向别人介绍自己名字里的故事。

3.乐于交流,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态度礼貌大方,能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人展开交谈。

教学重点:

1.

抓住讲话的主要内容。

2.

听别人讲话的时候,要礼貌地回应。

教学难点:

听别人讲话的时候,要礼貌地回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活动主题

1.师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三(8)班的语文老师,我的名字叫邹菁,老师也很想认识大家,请你大声说出你叫什么名字。

师:同学们的声音真响亮!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一堂口语交际课课《名字里的故事》,同学们要说得明白,听得认真,并且动脑思考。

板书课题:名字里的故事

二、小组汇报,了解姓氏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现在请6位学习组组长起立,请你用:“这位同学姓X, 这位同学姓X,我姓X”的句式,向大家汇报组员姓什么?

师:有的同学姓黄,有的同学姓袁,有的同学姓钟,这些姓都是一个字的,我们称之为“单姓”。

(板书:姓:单姓)

师:有些同学的姓不是一个字的,请你说说有那些?两个字的姓,我们称为“复姓”。

(板书:复姓)

三、引导交流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看图,猜猜他是谁。(出示李白图片和《望庐山瀑布》、《静夜思》插图。)

(1)大家想知道大诗人李白这个名字的来历吗?

(2)师配乐讲故事:传说李白出生后,父母对他尤为看重,想给他起个好名字,可是到了七岁,名字还没起出来。那年春天,李白父亲对妻子说:“我想作一首《春日绝句》,但是,只想好了前两句‘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李白的母亲一听,想了一会儿,续上一句:“火烧杏林红霞落”。母亲的话音刚落,李白就指着满树的李花续上最后一句“李花怒放一树白”。父亲一听,拍手叫好,这句诗的第一个字正是自家的姓,最后一个“白”字道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于是便给儿子取名“李白”。

2.师自我介绍

师:李白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老师的名字也是有故事的,下面我来自我介绍下,我是三(八)班的语文老师,我叫邹菁,邹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行第六十七位。邹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61.5%。我的老家和同学们不一样,不在分宜,在赣州市南康区唐江镇,我在2016年8月还去了我这支邹姓的祖籍地呢。看,就在福建泰宁县。邹应龙是南宋时期的一位状元,他做过赣州知府,他其中一个儿子就留在了赣州。“菁”读作jīng,是我姥爷翻字典找到的,本意是指韭菜的花,引申泛指其他的花,也引申指事物最美好的部分。我姥爷希望我能成为一个美好的人。

四、小组讨论,交流寓意

1.师:听了李白名字里的故事,也听了老师名字的来历,我也很想知道同学们名字的来历,现在两排一组,相互讨论,说说是谁给你取的名字?为什么给你取这个名字?它有哪些特殊的含义?讨论结束后组内推选出一位说得最好的同学说一说。(6位同学展示)

2.师:你有想了解的同学吗,现在我们召开一个主题为“名字里的故事”的现场小记者会,每个人都有当小记者和说出名字里的故事的机会。你去采访你想了解的同学。

同学们请注意以下两点:

(1)小记者在采访的时候,要礼貌性地回应。要抓住讲话的主要内容。如果有感兴趣或不理解的内容,要向讲的同学提出来,进一步了解。

(2)被采访的同学要讲清楚自己名字的含义或来历。

3.师:对于老师你们有什么想了解的吗?(和现场老师交流。)

4.请学生扮演老师和学生当小记者。

五:学习起名方法

1.出示示例:根据字义、音韵、地名、美好词语、美好事物、美好希望、典故取名。

2.学生说说自己的名字是用什么取名法取的。

六:猜一猜同学的名字

师:今天有两名神秘嘉宾到场,他们很想和大家交朋友,但是和他们交朋友有个条件,要大家根据他们发来的照片,猜一猜他们的名字。等他们到了我们去问问他们我们猜的对不对吧。

教师小结:(出示课件)是啊,一个名字的诞生,寄托着家人的希望,记载着一段温馨的故事。它凝聚着父母长辈对我们的深情厚谊和殷切期望。听了同学们名字里的故事,老师也深深地感受到父母对你们那份真挚的、无私的爱。(板书:名:希望、期待、爱)

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名字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许多关于名字的文化与来历,领会了爸爸妈妈对我们的期望和厚爱,老师也深信你们的明天会如同你们的名字一样美好。请同学们把今天了解到的名字里的有趣的故事,回家后讲给家长听一听吧。或者你还想去了解哪些同学,课后用上课学的放学去问问他,或者采访一下老师吧。

八、板书

口语交际:

名字里的故事

李白的故事范文4

〔关键词〕 李白;《胡无人》;太白入月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3)03-0188-07

李白乐府诗《胡无人》云:“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旁。胡无人,汉道昌。陛下之寿三千霜,但歌大风云飞扬,安用猛士兮守四方。”〔1〕后三句为敦煌本所无,乃后人所续。古今论者或谓此诗是寓某时事的有本事之作,或认为并无本事而属寻常边塞诗,与此分歧相应,各自对此诗的系年亦不同。歧说主要是因对诗中“太白入月敌可摧”句的理解所致,而愚以为论者似均未得其解,故兹不揣谫陋,试略考其本事,并据之系年,以就正于专家。

诗之本事,指诗所咏物事、情感的原委。凡诗皆诗人因其见闻感遇而作,而见闻感遇有专、泛之别,所以诗的本事亦可作广狭二义理解。若就广义而言,则可谓无诗无本事,然此义大而无当,故不为言诗本事者所取,如《乐府古题要解》卷上云:“梁刘孝威‘城上乌,一年生九雏’,但咏乌而已,不言本事。”〔2〕吴兢不以刘孝威所咏为本事,即因其泛而非专。本文所言本事亦仅取其狭义,即专指某具体之事。为免生歧义,故先以明此。

(一)

持《胡无人》诗有本事之论者,当以唐段成式为最早,其《酉阳杂俎》前集卷12云:“李白名播海内,……及禄山反,制《胡无人》,言‘太白入月敌可摧’。及禄山死,太白蚀月。”〔3〕北宋王谠《唐语林》卷2亦同其说:“李白名播海内,……尝制《胡无人》云‘太白入月敌可摧’,及禄山犯阙,时太白犯月,皆谓之不凡耳。”〔4〕其后,宋杨齐贤即引《酉阳杂俎》以注“太白入月敌可摧”句的本事〔5〕。明朱谏《李诗选注》卷2虽引其事而错其书名为《西京杂记》,然亦据之而说“白作此诗,盖以寓当时事也”〔6〕。此诗既被认为有本事,古人即据以系年,如《唐诗纪事》卷18云:“此诗禄山反时作。禄山死,太白蚀月云。”〔7〕安禄山反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死于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正月,是则计有功系诗之年在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到至德二载正月前后,其所本盖出段成式或王谠之书。元萧士赟亦据天象占验而言此诗的本事,然所系之年与计有功不同:“此诗必作于上元之间,据太史之占而言也。按《唐书·天文志》:上元元年五月癸丑,月掩昴,占曰胡王死。三年建子月癸巳,月掩昴,出昴北。八月丁卯,又掩昴。《后汉·天文志》曰:太白主奎、娄、胃、昴、毕、觜、参,又主边兵。又《晋·天文志》曰:昴七星,又为旄头,胡星。李白统言之以太白也。自兹数年之后,安史相继灭亡,恢复两京。即此诗而验诸史,盖可知矣。”〔8〕今人亦有据天象占验而系此诗之年者,如詹锳不从萧士赟的上元年间(760年至762年)之说,而系于至德元载(756年),并考云:“按禄山卒于至德二载正月乙卯,与萧氏所引上元元年事固不合。但《旧唐书·肃宗纪》云:‘至德二载四月太史奏岁星太白荧惑集于东井。’太白入月或出于传闻之误。又《新唐书·韦见素传》云:‘天宝十五载十月丙申有星犯昴,见素言于帝曰:昴者胡也,天道谪见,所应在人,禄山将死矣。帝曰:日月可知乎。见素曰:福应在德,祸应在刑,昴金忌火,行当火位,昴之昏中,乃其时也。既死其月,亦死其日。明年正月甲寅禄山其殪乎。帝曰:贼何等死?答曰:五行之说,子者视妻所生,昴犯以丙申。金木之妃也,木火之母也,丙火为金,子申亦金也。二金本同末异,还以相克,贼殆为子与首乱者更相屠戮乎。及禄山死,日月皆验。’可见当时此类传说甚盛。即或‘太白入月敌可摧’之说,出于时人傅会,然此诗之作在禄山初反时盖无庸致疑也。”〔9〕“丙火为金,子申亦金也”当断作“丙火为金子,申亦金也”,文意始合韦见素语之旨。詹先生与《新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均误。参后文之注。《新唐书·韦见素传》所记天宝十五载即至德元载,其年七月肃宗即位而改元。詹先生之所以系诗于至德元年,当因此年十月十六日丙申适“有星犯昴”的天象及韦见素所言占验传闻。今人亦有另据本事而系于此年者,如徐嘉瑞云:“按至德元载夏四月郭子仪引兵自井径(东按,当作陉)出,至常山与光弼合蕃汉步骑共十余万,与史思明战于九门,思明大败。复攻降赵郡,生擒四千人,诗或在此时作。”《颓废之文人李白》,原刊于郑振铎编《小说月报·中国文学研究专号》,兹转引自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482页。郭沫若亦系此诗于至德元年,唯未言所据〔10〕。

持此诗无本事论者,或不以上述天象占验说为其本事,认为诗中并未专寓某时事;或因查无“太白入月”的天象史实而持异说。前者如清赵翼《瓯北诗话》卷1云:“青莲工于乐府。盖其才思横溢,无所发抒,辄借此以逞笔力。……乃说诗者必曲为附会,谓某诗以某事而作,某诗以某人而作。诗人遇题触景,即有吟咏,岂必皆有所为耶?……如《胡无人》一首中,有‘太白入月敌可摧’之句,适与禄山被杀之谶相符,说者又谓此诗预决禄山之死;不知‘太白入月’,本天官家占验之法,岂专指禄山!且此篇上文,但言戎骑窥边,汉兵杀敌之事,初不涉渔阳一语也。”〔11〕后者如清王琦注云:“萧氏注……谓此诗必作于上元间,据太史之占而言。今考《唐书·天文志》,初未尝有太白入月之事,而萧妄引上元元年、三年月掩昴之文以当之,误矣。”其《李太白年谱》于至德二载下附考云:“是年正月乙卯,安禄山为其子庆绪所杀。《酉阳杂俎》云……。按新、旧《唐书》俱无太白入月事,其说恐误。”王琦因查无其事,故所系年亦不在安史之乱前后:“玩‘天兵照雪下玉关’之句,当是开元、天宝之间为征讨四夷而作,庶几近是。”〔12〕今人安旗对天象占验之说,与赵、王的态度相近,其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云:“前人以占星之说附会人事,谓白预决禄山之死,固属无稽,至谓白诗系闻太史之占或一时盛传之说而作,仅胶着于‘太白入月敌可摧’一语以解全诗,其偏颇亦显而易见。……故《胡无人》一诗宜从赵翼、王琦说,以寻常边塞诗视之。”并谓“太白此篇当作于天宝初在朝时”,而系于天宝二年〔13〕。巴黎藏敦煌遗书P.2567、P.2552号唐人写唐诗残卷,有李白诗44首,《胡无人》在其中。杨雄即据以系其年云:“此诗的写作时间,一谓作于安史之乱前,一谓在其后。王琦注:‘《酉阳杂俎》云……’……敦煌唐人选唐诗作者均开元、天宝时人,所载李白诗四十四首中也没有一首能看到安史之乱的痕迹。……据此,《胡无人》的写作时间还是王琦所说为是:‘当是开元、天宝之间。’”又云:“据近人岑仲勉先生考证,殷璠《河岳英灵集》编成于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或十二年(公元753年)。……敦煌写本李白诗与《河岳英灵集》李白诗相比较,相同篇目中的许多异文殷璠本多与今本同,敦煌本较殷璠本接近原作。说明敦煌本亦在《河岳英灵集》之前。……我们认为,唐人选唐诗李白诗的编定不会晚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14〕杨先生既言及王琦所引《酉阳杂俎》说的天象占验,然又据上述两点而系年于天宝十一年,明显亦不以天象占验说为然。今人中亦有不系此诗之年者,如郁贤皓以为“赵翼之说良是,此诗未必指安史之乱,故暂不编年”〔15〕。

(二)

上述歧说主要因对“太白入月敌可摧”句的理解而起。笔者以为欲判断《胡无人》是否是寓此时事的有本事之诗,则安史之乱期间有无“太白入月”的天象,其天象有无“敌可摧”的占验,该诗有无可能写于此天象发生之后,此三者的确定是下判断的缺一不可的前提条件。

在讨论三个前提条件的有无之前,试先述论古今注家所解“太白入月敌可摧”之义。太白即金星,为行星。太白入月,就其字面而言,属天象视运动之行星犯月。前揭萧士赟注所引三例均为月掩昴,属月犯恒星星宿,其性质与太白入月之行星犯月相异,且所引例中并无太白,故宜为王琦言其“误矣”。王琦则注云:“《后汉书》:永平十五年十一月乙丑,太白入月中,为大将戮。《晋书》:凡五星入月岁,其野有逐相。太白,将戮。元帝太兴三年十二月己未,太白入月,在斗。成帝咸康元年二月乙未,太白入月。六年二月乙未,太白入月。其占又皆另有所主,俱未尝为摧敌之兆。太白斯语,其别有所据欤?”〔16〕王琦所引天象虽与李诗“太白入月”之字面符合,然其占验之说又与“敌可摧”相悖,故亦自疑未得诗旨。至于朱谏注云“太白入月,胡有将亡之兆,然后敌人可摧,而犬羊之患易除也”〔17〕,则属臆说。今人则或仅说诗句之意,而未揭其所据,如苏仲翔云:“太白入月:天文现象,占可摧敌,不知何据。”〔18〕或唯引据而无说,如安旗注云:“《史记·天官书》:‘太白……其入月,将僇。’”〔19〕或误解所引天象占验说之义,以强就诗句之意,如詹锳注云:“太白入月,兵象也,主破胡。《史记·天官书》:‘太白……其入月,将僇。’”〔20〕郁贤皓注云“传说太白星主杀伐,太白星进入月亮,是大将被杀戮的征兆。此用为敌人被消灭的征兆”〔21〕。安、詹二先生所引“将僇”之将,是敌方抑己方之将,《史记》并未明说,然据他书可推知。《晋书·天文志中》载晋成帝咸康“六年二月乙未,太白入月。占曰:‘人主死’”〔22〕。《史记》、《晋书》的“将僇”、“人主死”之占,可据《后汉书志》而得其解,其《天文志中》载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十一月乙丑,太白入月中,为大将戮,人主亡,不出三年。后三年,孝明帝崩”〔23〕。此人主是己方的汉明帝,则将僇之将亦为己方之将无疑。三位先生所引既非其例,所解“主破胡”等说亦失其据。古今注家中,唯瞿蜕园、朱金城最几于其解:“《通鉴》卷九九:道士法饶谓冉闵曰:太白入昴,当杀胡王。李诗或即用此。疑道教有此传说,以励敌忾同仇之思。入月入昴,不妨任意援用。”〔24〕然据本文后面的考证,可知此注亦未达一间而是非两存。

诚如王琦所疑,“太白斯语”的确“别有所据”。史志与李诗的“太白入月”之月,所指其实非一。《晋书·天文志中》云:“元帝太兴……三年十二月己未,太白入月,在斗。郭璞曰:‘月属坎,阴府法象也。太白金行而来犯之,天意若曰,刑理失中,自毁其法。’”〔25〕郭璞占验语的“月属坎”,所据为《周易·说卦》“坎为水,……为月。……离为火,为日”〔26〕之说,而众所悉知,离、坎二卦所象的日、月均指太阳、月亮,故史志的“太白入月”之月,所指亦同。而李诗“太白入月”之月,则别有所指。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日、月亦指日星、月星。清《天元历理全书》卷4《星经辑要》云:“日,一星,黄;在房宿西。……月,一星,黑;在昴东,……入昴宿五度。”〔27〕房为恒星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之一,昴为西方白虎七宿之一,日星、月星各为房、昴二宿的恒星。二星以日、月命名的原因,如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18“日月二星”条引《甘氏星经》所云:“日,一星,在房之西、氐之东。日者,阳宗之精也,为鸡二足,为乌三足。鸡在日中(东按,此日指太阳),而乌之精为星,以司太阳之行度。日生于东,故于是在焉。月,一星,在昴之南、毕之北。月者,之宗也(东按,当以作‘阴宗之精也’为是),为兔四足,为蟾蜍三足。兔在月中(按此月指月亮),而蟾蜍之精为星,以司太阴之行度。月生于西,故于是在焉。”〔28〕日、月二星是因位于太阳、月亮升起之处,而被命以日、月之名,用以观测太阳、月亮的运行度数。李白诗“太白入月”之月当即昴宿的月星,诗句所咏属天象视运动之行星犯恒星,而非史志“太白入月”的行星犯月。若就月星所属星团言之,李诗“太白入月”实即“太白入昴”。

何以知李诗之月为月星而非月亮?此从以下三点可证。首先,从天象占验来说,战国以来,多以赵地为昴宿的分野,如《汉书·地理志下》云:“赵地,昴、毕之分野。”〔29〕战国以前未以晋赵之地为昴之分野,如《国语·晋语四》云:“实沈之虚,晋人是居。”韦注:“虚,次也。是居,居其分次所主祀也。《传》曰:‘高辛氏有子,季曰实沈,……主祀参,唐人是因,……故参为晋星。’”(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344页)《左传·昭公十五年》:“唐叔受之,以处参虚,匡有戎狄。”杜注:“参虚,实沈之次,晋之分野。”(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372页)而太白星,又如《汉书·天文志》所云:“天下匽兵,野有兵者,所当之国大凶。”〔30〕则“太白入昴”必于太白所当、昴宿所应之赵地不利。如《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载邹阳云:“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蚀昴,而昭王疑之。”〔31〕后半句所言为白起伐赵之事,其“太白蚀昴”即含赵国大凶的占验说。又,晋赵之地在春秋时即有狄人与华夏之民错壤杂居,且自鲁庄公、闵公之世起,狄人东侵,东方的邢、卫、周、郑、齐、鲁、宋等国多被狄患,至鲁宣公、成公之世,方为晋国平息〔32〕。狄、胡作为北方民族之称谓,又多相混,如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胡即含春秋狄人之裔,李白《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天子昔避狄,与君亦乘骢。拥兵五陵下,长策驭胡戎”〔33〕,亦其互文混用之例,因此狄胡所居赵地所应之昴宿,复有前引《晋书·天文志》的“胡星”之称。“太白入昴”自然亦有于胡人不利之占,如《北史·胡长仁传》载北齐武成皇后长兄胡长仁,谋害宰辅和士开,“遂赐死。先是,太白食昴,占者曰:‘昴为赵分,不利胡王。’长仁未几死”〔34〕。上揭瞿蜕园、朱金城引《资治通鉴》所载法饶之言,其占亦同。李诗“太白入月敌可摧”之敌,据其后“履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旁”句,可知指胡人,故其“太白入月敌可摧”的占验,与《北史》、《资治通鉴》所载二占验相合,可证李诗“太白入月”实即“太白食昴”之义。其次,就本诗内证而言,“太白入月敌可摧”下接“敌可摧,旄头灭”句,而如前揭《晋书·天文志》所云,昴七星“又为旄头”,则“旄头灭”之“旄头”适与其太白入月之月所属“昴”相呼应。若其太白入月之月为月亮而非昴宿,“太白入月敌可摧”与“旄头灭”就各不相蒙了。唯李诗“旄头灭”之旄头非用其昴宿别名之本义,而为其引申义,《魏书·崔浩传》载“明识天文,好观星变”的崔浩言:“臣观天文,比年以来,月行奄昴,至今犹然。其占:‘三年,天子大破旄头之国。’蠕蠕、高车,旄头之众也。”〔35〕李诗“旄头”盖即此“旄头之国”和“旄头之众”的引申义,此义正与其后的履胡肠、涉胡血、悬胡、埋胡之诗意相应。故本诗内证亦可明李诗之月为月星。复次,就李白诗集的内证言之,其《南奔书怀》云:“太白夜食昴,长虹日中贯。秦赵兴天兵,茫茫九州乱。”〔36〕诗中的太白、长虹、秦赵,明显是用前揭《史记》之典其“秦赵”,亦兼用《史记·赵世家》“赵氏之先与秦共祖”之典,以隐喻唐肃宗与永王李璘的操戈内阋。参郭沫若《李白与杜甫》,《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4卷,280页。。李白既用其典,自然知道太白食昴及其占验。不过如瞿蜕园、朱金城所说,在《南奔书怀》中,此典“乃别指军兴之象”〔37〕,而未用其占验一端。故从《南奔书怀》的用事,可明李白并非因不知太白入昴及其占验,遂以互不相干的指月亮的“太白入月”与昴宿别名的“旄头”,拉杂凑泊成句而已。据上三点,足证李诗之月为昴宿之月星而非月亮。至于李白何以不径用昴而用月字,从字音和修辞上推测,昴与旄头之旄,在中古亦音近同,故李白盖于临文之际,以月替昴,用借代的修辞格,既避与旄音同,又取月的月星之义,而不与天象占验相违。

李诗“太白入月”为“太白入昴”的天象,业已得证,那么安史之乱期间有无此天象呢?前揭詹锳引《新唐书·韦见素传》云天宝十五载十月丙申“有星犯昴”,此虽可证安史之乱期间昴宿尝被行星所犯,然无以明犯昴者即太白。詹先生又引《旧唐书·肃宗纪》:“至德二载四月,太史奏岁星、太白、荧惑集于东井。”因太白此时在井宿,故詹先生亦疑“太白入月或出于传闻之误”。其实,此天象并非传闻有误,《旧唐书·天文志下》云:“至德元载十一月二十六日,荧惑、太白同犯昴。”〔38〕则见在安史之乱期间,确有“太白入昴”的天象发生。又,作为胡人之应的昴宿,因其被认为关乎安禄山的运数,在此特殊时期亦格外引人关注,如詹先生引韦见素言:“昴者胡也,……明年正月甲寅禄山其殪乎。……贼殆为子与首乱者更相屠戮乎。”其后,安禄山果于甲寅之次日乙卯,为其子安庆绪所弒,而合于韦见素臆说而中的预言①。无论韦见素的占验实有与否,如詹先生所说,“可见当时此类传说甚盛”,传说之盛益可见昴宿之令人格外关注。而在十月十六日丙申之后的第四十日,又有“太白入昴”的天象发生,此天象为李白所措意,亦不无可能。

前文所说判断《胡无人》是否是本事诗的三条件中,其一、其二皆已具备,最后来看其三,即该诗有无可能写于“太白入昴”天象发生后的时间性条件。如前所述,杨雄考证写有此诗的敦煌残卷“唐人选唐诗李白诗的编定不会晚于天宝十一年”。若据此说,则《胡无人》即不可能写于至德元载的天象之后。杨先生的论证实有未密处,如其推理的前提之一,即“敦煌唐人选唐诗作者均开元、天宝时人”,并不能据以推出“《胡无人》的写作时间还是王琦所说为是:‘当是开元、天宝之间’”。因为诗人中有死于安史之乱以后者,如李白、高适、大历中的著作郎李昂等即是②,故不能排除《胡无人》写于安史之乱中。其推理前提之二,即“所载李白诗四十四首中也没有一首能看到安史之乱的痕迹”,此判断本身未经证实,因为《胡无人》即有可能是写安史之乱的时事诗。以未经证实者为论据的论证,显然犯了“预期理由”的逻辑错误。又,据敦煌写本与《河岳英灵集》的异文,既可推出更近原貌的敦煌写本在《河岳英灵集》前的时间先后关系,亦可推出二版本虽有优劣却又并行的共时性关系。甚至还可推出敦煌本在《河岳英灵集》之后,因为有可能是敦煌本虽在后,然其所祖版本优,而《河岳英灵集》虽在前,其所祖版本却劣。杨先生只取其一而不论其二、三,故所推写卷“李白诗的编定不会晚于天宝十一年”的结论亦未必是。如徐俊的考订即可证其误:“原卷实存作者十人,诗一八题一一九首。……罗振玉云:‘……以卷中避讳诸字考之,尚为唐中叶写本。’案原卷中凡‘世’皆缺笔,……为避唐太宗讳,而‘诵’字不避唐顺宗讳(如王昌龄《题净眼师房》‘朱唇皓齿能诵经’、高适《遇冲和先生》‘每诵西升经’)。又卷中高适诗有《同吕员外范司直贺大夫再破黄河九曲之作》,考哥舒翰击吐蕃,悉收九曲部落,时在天宝十二载五月,为卷中存诗可考知的最晚创作年代。知此卷编选和钞写年代当在天宝十二载(七五三)以后,唐顺宗李诵即位(八五年)以前。又伯二五六七卷背载有《癸酉年沙州莲台寺诸家散施历》,记莲台寺于是年正月三日至二月八日所受布施。池田温先生将‘癸酉年’定在贞元九年(七九三),可作正面诗卷钞写时间的印证”。徐先生于杨先生所局守因素之外,能综写卷的避讳、诗本事、卷背杂写的纪年等多重根据,以考诗卷的编、抄时间,其说自然视杨说为胜,故笔者从徐说。不过,检视原卷照片,诚如徐先生所说,正面诗卷“篇幅甚巨,书法秀整,行款谨严,为敦煌诗卷精品之最”〔39〕,而卷背杂写的运笔、结体多行书之率尔,且篇幅甚小〔40〕。卷背的书写显然属旧纸再用,书写时间当在正面诗卷抄写之后。故此卷编、抄年代不必如徐说宽至52年的范围,而可缩于天宝十二载至贞元九年的40年之间。敦煌诗卷编、抄时间的大体范围既得确证,若据天象发生的时间,假设《胡无人》可能作于至德元载或略后,并相应下移敦煌诗卷编、抄的上限时间至此年,缩短编、抄时间范围为37年,则新得的编、抄时间范围亦在已确证者之内,二者并不冲突。可见此假设可成立,亦即是此诗有可能写于至德元载太白入昴的天象发生之后。

三项前提条件虽已齐备,而对断定《胡无人》是本事诗来说,三者仅属必要条件。因为尚需排除二情况,即无论《胡无人》写于天象发生前抑其后,均与实际天象无关,李白唯用邹阳等所言天象占验之典而已。此二情况尤其是后者,在事实上存在的可能性虽甚微,然在逻辑上却必须假设有其可能性,而据目前的材料,还无以绝对排除之。因此,已齐备的三前提并不具断定其事之实然所需的充要条件性,作为考证结论,亦只能说李白《胡无人》诗很可能是寓有至德元载太白入昴之天象占验的本事诗。

(三)

《胡无人》既然很可能是本事诗,则可据以系其年。众所周知,李白在安史之乱中以入永王李璘幕府而得罪。“太白入昴”的天象发生于至德元载十一月二十六日,而次年二月二十日“戊戌,永王璘败死”〔41〕,此诗即可粗系于天象发生至李璘败死的82天之间。

若据李白入李璘幕府的始末、心态,则可更缩小系年的时段。自至德元载春以来,李白由宣州而之溧阳、寻阳等五地〔42〕,求人汲引以报效国家,终因未果而于此年秋入庐山隐居〔43〕。李璘则于其年“九月至江陵,召募士将数万人”〔44〕,李白亦被“永王璘辟为府僚佐”〔45〕。“李白初下山时是至德元年(天宝十五年)十二月下半月”〔46〕,而本月二十五日“甲辰,永王璘擅引兵东巡,沿江而下,……然犹未露割据之谋”〔47〕,李白“适逢永王的水师也由武昌开到九江”〔48〕,故亦得预水军,从永王东巡。其后,李璘攻丹阳而露割据之心;占据丹阳后,麾下或拥众叛离,致其旋又败北南奔;至大庾岭而被擒杀〔49〕〔50〕。李白则在“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郭)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51〕。李白入李璘幕府的始末即如此。其入幕前后的心态亦有变化。天象发生时,李白还未从永王而在庐山,此期的心态如《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所云:“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盖以此前干求无果,故有此消沉的归隐之思。又,其后在水军幕府所作《与贾少公书》,回顾应永王辟命之事云:“辟书三至,……难以固辞,扶力一行。”应辟前所作《别内赴征》其一云:“王命三征去未还,明朝离别出吴关。”〔52〕李白所以会固辞王命,当与其归隐庐山期间的消沉心态有关。而入幕之后,其心境即丕变,如《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云:“诗因鼓吹发,酒为剑歌雄。”《永王东巡歌》其二云:“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云:“绣服开宴语,天人借楼船。如登黄金台,遥谒紫霞仙。……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篇。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53〕此类诗句可见李白此期意气昂扬、自负乐观的积极心态。然《与贾少公书》又露相反的心境:“白绵疾疲苶,……才微识浅,无足济时。虽中原横溃,将何以救之。……徒尘忝幕府,终无能为。唯当报国荐贤,持以自免。”〔54〕郭沫若论之云:“他自己已经感觉着,在幕府里面等于灰尘了。李白在幕府中的生活,整个计算起来,只有两个月光景。心境转变得很快,环境也转变得很快。还没有来及让他荐贤自代,他只好从前线奔亡了。……真正的原因是李璘并不重视他。……李白高度激昂的心境很快地转而为极端的灰心,不是没有来由的。”〔55〕可见在天象发生到李璘败死的82天期间,李白有从居庐山的消沉,到初入幕府的激昂,终转为幕府后期的灰心之心态历程。而《胡无人》诗的情绪属乐观、激昂一类,尤其如周勋初所说:“李白字太白,……李白在安禄山初反时,制《胡无人》乐府曰‘太白入月敌可摧’,虽是托言天官家占验之法,然亦寓有比喻义,认为自己在剿灭安禄山叛军的行动中可大显身手。”〔56〕至德元载十一月二十六日的天象为“荧惑、太白同犯昴”,李白所以不取荧惑火星而取太白金星,容或有周先生所言自喻之意在。而此自喻与诗中“霍嫖姚”之隐喻同,亦与上引初入幕府所作诸诗之自比谢安、乐毅、鲁仲连,如出一辙。李白盖激励于至德元载四月之郭子仪、李光弼大败史思明于九门,以及十一月之太白犯昴天象,而隐喻以霍去病、太白星,明己亦欲领“汉家战士三十万”,似“太白入月”而摧敌灭胡此句承学友李瑄先生见教而补,谨致谢忱。。是知在天象发生后的三段心态历程中,《胡无人》诗的情绪唯同于初入幕府期的心态。又,《胡无人》云“旄头灭”,初入幕府期的《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亦云“所冀旄头灭”,盖俱与实际天象不无关系。因此,《胡无人》亦很可能作于李白初入幕府期间,亦即从至德元载十二月下半月,到其从“永王正月东出师”(《永王东巡歌》其一)〔57〕的至德二载正月之间。

〔参考文献〕

〔1〕〔12〕〔16〕〔33〕〔36〕〔52〕〔53〕〔54〕〔57〕 〔清〕王琦注. 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213-214,215、1607、215,214,908,1141,553-554、1234、1187, 949、427、555-556,1234-1235,427.

〔2〕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15册〔Z〕.济南:齐鲁书社,1997.2.

〔3〕 段成式.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81.116.

〔4〕 周勋初.唐语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120.

〔5〕〔8〕 李杜全集〔Z〕: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3〔M〕.〔宋〕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赟补注.明万历中刊,47.

〔6〕 〔17〕 朱谏.李诗选注:卷3〔M〕. 续修四库全书:第1305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75,575.

〔7〕 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M〕.成都:巴蜀书社,1989.476.

〔9〕〔42〕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08,106-113.

〔10〕〔46〕〔48〕〔55〕 李白与杜甫〔A〕.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10,277,277,278-279.

〔11〕 赵翼.瓯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5-6.

〔13〕〔19〕〔43〕 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M〕.成都:巴蜀书社,1990.529、525,526,1313-1314.

〔14〕 杨雄.敦煌写本李白诗刍议〔J〕.敦煌研究,1986,(1).

〔15〕〔21〕 郁贤皓选注. 李白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490,489.

〔18〕 苏仲翔注.李杜诗选〔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170.

〔20〕 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478.

〔22〕〔25〕 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348,347.

〔23〕 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3231.

〔24〕〔37〕 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71.

〔26〕 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 95.

〔27〕 续修四库全书:第1032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05、413.

〔28〕 笔记小说大观:第11册〔Z〕: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 231.

〔29〕〔30〕 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655,1282.

〔31〕 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2470.

〔3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1.251、256、265、758、766、814.

〔34〕 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2694.

〔35〕 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818、816.

〔38〕〔44〕〔49〕 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322,3264,3265-3266.

〔39〕 徐俊纂辑.敦煌诗集残卷辑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0.42-43.

〔40〕 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5册〔Z〕.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12-327.

〔41〕〔47〕〔50〕 资治通鉴:卷219〔M〕.北京:中华书局,1956. 7019,7009,7019-7020.

李白的故事范文5

唐记小说甚多,所谓笔记小说乃是作者所见、所闻而纪录下来的故事,类似轶事掌故,颇有参考价值,如刘餗的隋唐嘉话、李绰的尚书故实、张鷟的朝野歛载、王定保的唐摭言、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李德裕的次柳氏旧闻、韦绚的刘宾客嘉话录、李肇的唐国史补等,所记多有根据,并非尽属虚构,可以作为史料参考,又有记载地理、风俗掌故的笔记,如柳宗元的龙城录、孙棨的北里志、刘恂的岭表录异等,虽内中偶有怪诞之事,但所记地理、风俗、习惯,则多可信。

笔记小说每条均很短,其价值不在文学而在史学。唐代文学上有价值的小说是为传奇。传奇是一种传录奇闻的文体,实际上是已具规模的小说。唐代传奇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内容精彩,故事动人,文辞华丽,有些作品确实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唐代许多着名的文学家都写过传奇。部分高水准的传奇且成为后代着名小说戏剧的蓝本。唐代传奇约可依其性质分为艳情、侠义、神怪三类,兹将三类中的重要作品略述如下:

(1)艳情类—这一类传奇是叙述才子佳人风流韵事的小说,着名的传奇有:许尧佐的「章台柳传,元、明、清各朝都有人加以己写,明代梅鼎祚的「玉合记和吴长儒的「练囊记都是依据「章台柳传而写的;白行简(白居易之弟)的「李娃传写长安妓女李娃的故事,缠绵动人,元代高文秀的「打瓦罐、石君实的「曲江池、明代朱有炖的「曲江池、薛近衮的「绣襦记,都是取材于李娃传;元稹的「会真记(一称莺莺传),叙述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情节曲折、文笔动人,元代王实甫便加以改写为「西厢记;陈鸿的「长恨歌传,叙述杨贵妃自入宫至马嵬缢死的故事,当时白居易和陈是好友,白居易写「长恨歌是一首长诗歌,陈鸿的「长恨歌传则为传奇,一歌一传都哀艳感人,同为文学上的杰作,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明代吴世美的「惊鸿记、清代洪升的「长恨殿都是根据这一歌一传写成的。此外,唐代着名的艳情类传奇有蒋防的「霍小玉传、张鷟的「游仙窟、李公佐的「谢小娥传等。

(2)侠义类—这一类传奇是叙述侠女的小说,其中着名的有薛调的「刘无双传、冯延巳的「墨昆仑传、杨巨源的「红线传、张说的「髯客传。这四种传奇故事,都被后人改编成戏曲。

(3)神怪类—这一类传奇是叙述神仙鬼怪的小说,唐代传奇中这一类的作品最多。其中较着名者有李公佐的「南柯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王度的「古镜记、李泌的「枕中记、牛僧孺的「玄怪录、陈玄佑的「离魂记、薛用弱的「集异记、任蕃的「梦游录等。 唐代传奇为后代小说奠下了基础,可说是代文学中重要的一环,同时从传奇中表现了当时社会的习俗、生活方式与流行思想,所以如果想研究唐代社会史,必不可忽略了传奇。

李白的故事范文6

思念家乡及亲人诗句(一):

1、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松下矛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唐·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4、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张籍——《秋思》

5、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闻道风光满杨子,天晴共上望乡楼。唐·李益——《行舟》

6、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7、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忆故林。唐·孔绍安——《落叶》

8、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天又一年。唐·高适——《除夜作》

9、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岭头梅。唐·宋之问——《题大萸岭北驿》

10、戍鼓断行人,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且未休兵。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唐·李白——《关山月》

12、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随风隔幔小,戴雨望林微。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规。唐·杜甫——《萤火》

1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14、《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5、《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6、《思江南》

唐·方干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17、《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8、《渡江汉》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9、《滞雨》

唐·李商隐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20、《送吴十九往沅陵》

唐·王昌龄

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

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

21、《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2、《村行》

宋·王禹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3、《望驿台》

唐·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24、《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25、《冬日山居思乡》

唐·周贺

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

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

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

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26、《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7、《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28、《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29、《慈母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0、《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31、《江上送友人南游》

唐·张乔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32、《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二):

1、《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3、《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5、《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6、《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以往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7、《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月》【唐】薛涛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9、《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0、《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2、《旅宿》【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3、《故人寄茶》【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14、《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5、《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16、《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7《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8、《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三):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瑕《《江楼感怀》》)

3、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瑕《《江楼感怀》》)

4、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5、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7、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8、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9、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10、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

11、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南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2、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南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14、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5、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水调歌头》)

16、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1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1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20、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2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南唐李煜《相见欢》)

22、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少司命》)

23、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4、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2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7、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28、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29、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水调歌头》)

30、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31、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北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32、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33、悲歌能够当泣,远望能够当归。(两汉乐府《悲歌》)

34、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35、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3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7、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北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四):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五):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泊船瓜洲》

(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 ·

· ·

· ·

· ·

· ·

· ·

· ·

· ·

李白的故事范文7

描述思念家乡的句(一):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松下矛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唐·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3、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闻道风光满杨子,天晴共上望乡楼。唐·李益——《行舟》

4、戍鼓断行人,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5、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

6、随风隔幔小,戴雨望林微。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规。唐·杜甫——《萤火》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9、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10、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天又一年。唐·高适——《除夜作》

1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唐·李白——《关山月》

12、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13、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忆故林。唐·孔绍安——《落叶》

14、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张籍——《秋思》

15、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岭头梅。唐·宋之问——《题大萸岭北驿》

1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且未休兵。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描述思念家乡的诗句(二):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

3、日日思君君不见,共饮长江水。——李之仪

4、立刻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5、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

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7、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8、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9、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袁凯

10、直道相思了无道,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

1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

12、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白居易

13、天长地久有穷时,仅有相思无尽处。

14、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晏几道

15、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怀。——白居易

16、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柳宗元

1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18、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

19、家在万里云外,有沙鸥相识。——陆游

20、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

21、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欧阳修

22、明鉴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杜牧

23、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24、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潆潆。——张先

25、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26、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苏轼

27、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

28、立刻离魂衣上泪,真自个供憔悴。——程垓

2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30、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

31、这次弟,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

32、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33、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34、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崔涂

35、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36、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范仲淹

37、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萧子显

38、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李清照

39、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

40、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41、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

42、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韦庄

43、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复

4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4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

46、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

47、泪中为写相思字,写到相思泪转多。——蒲松龄

48、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范仲淹

49、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

5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51、离人无语消魂,细雨斜风掩门。——杨慎

52、同来玩月人何处?风景依然似去年。——赵嘏

53、几次细思量,情愿相思苦。——胡适

54、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温庭筠

55、我思君处君思我。——苏轼

56、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晏殊

57、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

58、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曹雪芹

59、身居异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刘细君

60、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白居易

61、苍茫去乡回,无事不伤情。——吴敬梓

62、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6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64、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65、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苏轼

66、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

67、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温庭筠

68、一叶浮萍归大海,为人何处不相逢!

69、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

7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

7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甬

72、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王勃

7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74、苍茫去乡国,无事不伤情。——吴敬梓

75、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

76、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77、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白居易

7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79、莫向樽前须尽醉,与君俱是异乡人。——韦庄

80、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苏轼

81、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杜甫

82、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周邦彦

83、长相思,摧心肝!——李白

84、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李商隐

85、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86、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

87、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

88、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

89、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韦庄

90、静忆家人皆万里,独看帘月三更。——张问陶

91、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

92、故园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李煜

9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94、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徐淑

95、今夜雨,定应化作相思树。——刘基

96、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李煜

97、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98、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

99、几时杯重把,昨夜明月行。——杜甫

100、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王实甫

101、最怜霜月怀人夜,鸿雁声中独倚楼。——恽格

102、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103、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柳永

104、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欧阳修

105、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

106、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

107、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

108、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

10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110、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

111、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

112、伤往事,写新词,客愁乡梦乱如丝。——孔尚任

113、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李煜

11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115、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欧阳修

11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

117、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118、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19、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崔颢

120、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处再逢君!——韦庄

121、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

122、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123、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

124、因思人事苦索绕,离愁别恨,无限何时了?——柳永

12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

126、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

描述思念家乡的诗句(三):

《次北固山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湾。其全文诗句如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翻译】

行客走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给家乡捎的书信怎样才能转达呢?北归的大雁啊,烦劳你替我捎回家乡洛阳吧。

《望月怀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全文诗句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翻译】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完美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月夜忆舍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其全文诗句如下: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翻译】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游子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郊。其全文诗句如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翻译】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黄鹤楼》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崔颢。其全文诗句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翻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应对烟波渺渺的大江令人发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勃。其全文诗句如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翻译】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全文诗句如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译】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思念亲人。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日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

《静夜思》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其全文古诗如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送韦城李少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全文诗句如下: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除夜作》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高适。其全文诗句如下: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翻译】

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SLkJ.orG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故乡的人今夜必须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闻雁》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韦应物。其全文诗句如下: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翻译】

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明白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在淮河的南部下着冰冷秋雨的夜晚,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文学家李白所著。其全文诗句如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建。其全文诗句如下: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翻译】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逢入京使》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岑参。其全文诗句如下: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立刻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翻译】

回头向东望自我的故乡,路途遥远迷漫;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途中与你在立刻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纸;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天净沙·秋思》作者为元代文学家马致远。其全文诗句如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翻译】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寄李儋元锡》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韦应物。其全文诗句如下: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翻译】

记得去年春天,在百花盛开的时节与君相逢而又分别。过了一年,又到花开时节。世事茫茫,难以预料。春愁使我心神黯淡,夜晚难以入睡。因身体多病而想念田园乡里。城邑中有百姓流离失所,真是愧对官吏的俸禄。听说你们想来探望我,我常在西楼盼望,已经有好几个月了。

《人日思归》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薛道衡。其全文诗句如下: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翻译】

诗人在旧年的岁末来到南方,转眼进入新年的正月初七,时间虽短,却已经历了旧年和新年两个年头。七天和两年的比较,表达了诗人的思乡心切。大雁是候鸟,每年春天北归。这时大雁从南方飞回北方,自我却没有回家,落在大雁的后面;江南初春的花朵原本是让人欢乐的,自我因为思乡,在花前反而更惆怅了。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文学家李白所著。其全文诗句如下: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翻译】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 ·

· ·

· ·

· ·

· ·

· ·

· ·

· ·

李白的故事范文8

[论文关键词]白蛇传说;主体意识;生存境界;纯情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汉书·艺文志》)。中国古典小说最初的观念表明了小说由民间而来的创作模式,虽然自唐代起文人始有意为小说使小说成为一种自觉,但世代积累型更代表一种倾向,特别在通俗白话小说方面,我国著名的四大传说之一白蛇传说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创作模式和创作倾向。 

白蛇传说由来已久,“宋时法师钵贮白蛇,覆于雷峰塔下。”(《清波小志·小窗日记》)但最初的白蛇并非如后人想象的那么美丽。在白蛇传说成为雏型,即《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出现之前,白蛇不过是迷人害人的蛇妖蛇怪。《西湖游览志》第三卷《南山胜迹》载“俗传湖中有白蛇青鱼两怪,镇压塔下。”《湖土需杂记雷峰塔》亦云“俗传湖中有青鱼白蛇之妖,建塔相镇,大士嘱之日‘塔倒湖于,方许出世。”《西湖三塔记》、《也是园书目》作《西湖三塔》,有明洪椭清平山堂刊本,叙杭州有三个女妖精,迷人后便结果了他再换新人,因此伤了许多人的性命,后来为真人所获,镇于三个石塔之下,这三妖其一便是一条白蛇即白蛇娘子。《宝文堂书目所录宋元明人话本考》认为“这大约就是后来《警世通言》卷二十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西湖佳话》卷十五《雷峰怪迹》、《雷峰塔》小说及传奇和《义妖传》弹词的蓝本。而在宋代已然出现蛇妻故事。《夷坚支志》戊卷第二《孙知县妻》载丹阳县外十里间士人孙知县,娶同邑某氏女,此女颜色绝艳全如图画中人,但每澡浴时必施重帷蔽障,孙知县一日因微醉,偷窥其入浴,竟发现大白蛇堆盘于盆内。自此耿耿于怀,怏怏成疾,未逾岁而亡。然而更具传奇色彩更有代表性的白蛇故事当属《太平广记》卷四百五十八《李黄》(《古今说海》作《白蛇记》),文中“李黄”均作“李辖”)。该故事初具情节规模,写陇西李黄在长安东市见一犊车,车中有白衣之姝,绰约有绝代之色,李子尾随而去,于女宅中盘桓三日,归家后身重头旋“但觉被底身渐消尽……唯有头存”。后来家人寻至旧所发现唯一空园,问彼处人则回答“往往有巨白蛇在树,便无别物。”可见便是白蛇幻化弄人。奇怪的是,白蛇所化之人为一妓女形状,不但先有青衣老女郎(自称“白衣之姨也”)讨价还价称有债务三千,请李子代偿,而且女子与李生并无情感而言唯“一连三日,饮乐无所不至。” 

但到了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之《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白蛇故事已成雏型,书中已出现许宣游湖遇白娘子与青青,只不过青青仍并非一条小青蛇,而是西湖中一条修炼成精的青鱼。但是市民性无疑代替以前白蛇故事的传奇性,白娘子不过为市井妇女而已,并且许宣也成为平民依附于姐夫李募事家里。白娘子以借伞还伞为名与许宣订下终身,而许宣却又因白娘子偷银、偷金珠细软连吃两场官司,后许宣游金山寺,遇法海。法海禅师以钵盂收白蛇青鱼镇于雷峰塔下留偈四句:“西湖水干,江湖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出世。”并题诗:“心正自然邪不拢,身端怎有恶来欺,但看许宣因爱色,带累官司惹是非,不是老僧来救护,白蛇吞了不留些。”将色与妖联系起来思考,使触角深入到人的内心,但结论是否有说服力大为可疑。 

自此,雷峰塔白蛇传故事广为流传,明陈六龙以此题材作《雷峰记》传奇,清黄图王必、方成培均有《雷峰塔》传奇,并有弹词《义妖传》也叫《白蛇传》出现。实际上传奇与弹词为白蛇故事的定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清玉山主人、醉月山人著《雷峰塔奇传》可认为是白蛇故事的集大成并定型之作。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比至少加入了白蛇降凡,端阳节许仙惊蛇陨命,白娘子盗仙丹仙草,水漫金山,叠木桥相会并状元拜塔等内容。其中叙说前缘,言许仙前生曾从乞丐手中买出此蛇放生山中,白蛇故感佩于心下山报恩完成夙缘,最终将白蛇故事纳入因果宿命之中。 

但不久以前台湾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对白蛇故事又有所演绎,将故事重心转向两代情缘,媚俗中加入极浓的纯情。白娘子与许仙爱情成为千古绝唱。 

从宋代蛇妖传说到《新白娘子传奇》白蛇故事至少做了如下重要演变。其一为从单纯传说即传奇到进入因果宿命框架,其二为白娘子从妖到人,由人妖分野到以人性消弥分野并深入主体精神的探索,白蛇故事的形成显示出对人的生存境界之不断质询,无论宿命还是纯情都可证实人已跨人人本思索的门槛并初步确信自己的生存状态。从而表现出可贵的主体性批判和超越。

初期的白蛇传说并无宿命性的东西,白蛇娘子与她所遇的男子相遇是随机性的,换句话说,正是这种无因果性体现出早期白蛇故事传奇性特点,李黄与袁氏的相遇,青衣老女郎的出现及袁氏本身妓女姿态可看作唐代才子与妓女故事的翻版。但进入《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虽然未述许仙白娘子相遇的前因,但法海的卷入已埋下许白孽缘的可能性。从文本中许仙由色而空可见许白相遇的必然性并可能使宿缘成为许白故事的借口。因为既然地狱之门才是天堂的入口,那么色也是空的必然之路。只是色即是空的矛盾性在于色空同在妄然非议许白基于人性的情欲(因为其中包含着爱),是不合理的。《雷峰塔奇传》加强补充了因果夙缘的说法。一方面许白的一切为大数注定,将一切归于虚无,无法寻找真实的理由,一方面引入许白前缘,白娘子是为报恩而来,将现实境况归于前生。《新白娘子传奇》基本延用这一逃避说法。但因果报应,前生注定的出现并非偶然。其实在唐宋以前的中国文学很少出现这种情况,只有元明以后关于前缘或前因才大面积出现。《水浒传》洪太尉误放天罡地煞并九天玄女授天书,《西游记》之金蝉子转世,《红楼梦》之还泪及其他种种不一而足。最基本的原因便是元明以后中国文化中人格出现一次大的转化。唐宋(宋代稍弱)以前,中华文化中存在相当的外放性,不但表现在人对外部世界的开拓进取,比如不断地开拓疆土,输出文化,而且宋代这个中国历史上相对软弱的王朝,对幽云十六州仍不忘收复。但自元以后文化中的人格内敛性却愈加呈现,一方面外界不再是人征服的主要对象,人的创造性转弱比如此时疆土已逐渐定型,文化上八股取士抄袭复古,出现的是《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传统文化的总结,清代小学大行,文字考据成为显学。另一方面内敛性表现在人本的苏醒,人更关注自身包括生命及生存状态。但是强调事功虚理而缺乏和漠视个性人格是一个传统,这在理论上使人们居于一种灯前黑的境地,他们对实际上已经站立其上的生存之根熟视无睹或目不敢言,却寻找另外一种理论借口即“大数”或“前定”作为依据。但色空或夙缘只是一种反讽,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的观点代表普通人的看法:“试到吴越的山间海滨探听民意去。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法海仿佛多余,可见白娘子之被接受并非因为主题先行式的“色空”,而是基于人的情爱,没有白娘子的纯情和独立人格,白蛇传说只会湮没无闻,因此恰恰是主流文化的人本无根性造成被迫向因果宿命寻找依据(即名正言顺)。《雷峰塔奇传》自相矛盾的序言也可说明这一点,其序云:“盲史有日:妖由人兴也,人无衅其妖不自作。又日:天之所兴,谁能废之。”一方面将妖列为人心的迷误,把思考引入人的主体精神,另一方面又以“天数”作为最终依据,可是如一切皆天数或夙缘那么许白联姻是必然,许仙逃无可逃,命中注定,那么妖氛又岂能自衅?这实际上是一种悖论,将这个悖论附在白蛇故事之上无疑是一厢情愿。

中国传统从儒文化为主的文化系统通常以事功作为生命的表现手段以流芳百世为目的,但如何达到主体精神的现世超越始终是一个问题。白蛇故事的演变与定型却循着精神探寻与超越这条路艰苦地前行。早期白蛇故事强调人妖分野,可以看成是人对原始生命力的拒斥。白蛇幻化为女郎虽为一种浪漫性想象,但白蛇与人比如李黄缺乏一种精神性联系,两人故事除了猎奇也没有给读者精神提示,它终究缺乏内在的浪漫精神,这种浪漫不过是一种技术性操作。但《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白娘子从妓女转化为市井女子,小说无疑添具平民意识。更重要地人妖分野已渐消弥。作为平民女子的白娘子所寻求的不过是人类最自然的一种情感——爱。虽然她仍有其野性的一面,但她的爱并不伤人。在法海的钵盂下她承认自己一度春心荡漾,但与许宣相遇确实激起了爱的火花所谓“你有心,我有意”便是,同时并没有违背人间契约方式“烦小乙官人寻一个媒证,与你共成百年姻眷,不枉天生一对。”人并不是为痛苦、遗憾甚至不如意而活着的,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在此世里如能“我与你平生夫妇,共枕同衾,许多恩爱”便是彼岸。这实际上已是一种新的观念,是人对人自身主体性评价的结果,它甚至比张君瑞、柳梦梅以赴科考作为结合的手段更进一步,白娘子现形“变了三尺长一条白蛇,兀自昂头看着许宣”是留恋或责备难以定论。但白蛇故事从人妖分野到对立的消融,白娘子主体性精神遮蔽了她的妖性和人对蛇妖的恐惧。这显示出人的生存境界的一种转变。

李白的故事范文9

[关键词]文学;电影;主题流变;改编

一、引言

作为香港著名女作家,李碧华的作品具有辛辣、凄美、悲凉的风格,其爱情小说也被多次改编搬上银幕,包括《霸王别姬》《青蛇》《胭脂扣》等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她的作品喜欢讲述爱情的前世今生,同时又是有些畸形的爱情,其作品的语言充满了浪漫、凄美的色调,像一杯苦茶,喝的时候觉得苦涩,喝下却又回味无穷。本文以改编自其小说的电影《青蛇》为例,探讨文学到电影主题的流变,对文学作品电影改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青蛇》文学作品

《青蛇》是在20世纪80年表的,小说对人们耳熟能详的白蛇传的故事进行了重新的演绎。故事是以清朝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为原型的,李碧华对小说进行了重新的构架和解读。将一个传统的经典的民间故事从青蛇的角度出发,进行了再次的书写,将原作者所要表达的道义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将故事的重点转到了爱情之中。

李碧华的小说总是书写凄美的爱情,《青蛇》讲述的是蛇精与人类的爱情,但是终究描写的实际上是男女之间的感情,这也符合李碧华小说的一贯的风格。在小说中许仙是世间男子的一个缩影,喜欢貌美的女子,但是也经不住诱惑,有朝三暮四的劣根性,在知道枕边人是蛇精时,会害怕,寻求法海的保护,不念旧情。在小说中,李碧华对这一类男子的描述重点放在他们的贪婪欲上,贪财、贪色,喜欢钱财,与白蛇成亲后又经受不住青蛇的诱惑,许仙这个世间男子贪婪的形象跃然纸上。因为他的贪婪,所以希望生活中可以拥有两个女子,白蛇与青蛇对他来说就是白玫瑰与红玫瑰,当得到白蛇以后,白蛇逐渐成了一抹灰烬,青蛇对于他却是想得而不敢得或不能得的心头的一抹朱砂血。当他终于得到了青蛇的时候,青蛇却成了墙角的一抹灰,白蛇变成了空中飞舞的漫漫雪花。所以,当我们阅读小说的时候,发现人与蛇精之间的感情只是一层外皮,李碧华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男女之间的之事。白蛇与青蛇对于男人来说就是白玫瑰与红玫瑰,男人既爱白蛇的温柔美丽,却也贪恋青蛇的活泼开朗,对于这两种类型的女人男人都存在着欲望,这有时候可能与爱情的关系不大,只是男人最原始的本能。

李碧华作为一个女作家,其必然对女性的心理更加了解,在她的作品中,直白地表现了女性的。在中国这个有着上千年封建社会文化的男权主义社会,人们很少关注女性的需求和心理,但是在李碧华的小说中,她准确地把握了女性的心理,在小说《青蛇》中,许仙对白蛇和青蛇有欲望,白蛇对许仙有,青蛇对许仙和法海也有。许仙和法海代表了两种典型的男人,法海代表着生活中冷酷、不苟言笑的硬朗男人,是女人费劲千辛万苦想要博取他一笑的男人,这种男人对于少女来说总是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许仙代表着温润儒雅、气质翩翩的美少年,但是他不够刚毅,总是拖拉,这两种类型的男人也代表了女人对于男人的幻想。在小说中,李碧华为了表现男女之间这种原始的,将原故事进行了再次的构架,将法海的形象进行了改编,法海成了一个不苟言笑、硬朗阳刚到极致的男人。小说《青蛇》更多的是表现男女之间原始的,这与爱情无关,而是人的本能,因此在小说的结尾,白蛇再次化为人形,去找下一个“许仙”,这种结局预示着一段关于男女欲望故事的结束,同时也是下一段关于欲望故事的开始。

回顾李碧华以往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她的小说总是残酷地揭示男女之间的关系的真相,《霸王别姬》如此,《青蛇》也是。小说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在那个时候的香港车水马龙,现代化的程度高,拥挤的街道和交通,让整个城市充满了压力,缺少人情味。而李碧华正是在这种城市文化的背景下,开始挖掘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人与人之间那种冷漠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李碧华的小说中实际上没有爱情,有的只是男女之间欲望的本能的原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李碧华的小说因此缺少了爱情,对男女爱情进行了否定。

三、电影《青蛇》的改编

李白的故事范文10

陈?

说莫伊懂得学生的心理真是一点都没错。他前脚刚走出教室,李离便顺着朱颜挑衅地目光走到朱颜的桌边,使劲地捶打着她那光秃秃的桌面,不过嘭嘭声音传达的节奏除了得意还是得意。

不得不说的是朱颜很有个性的桌子,一成不变的亮白色的日历纸在胶带的禁锢下紧紧地贴在桌面上,几个绝对认真但也绝对称不上好看的黑字,弯弯曲曲的奇奇怪怪形状的一块一块的诗句。而桌面上绝对不放任何课本的原则让朱颜的桌子在整个教室那些书本如山高的桌子群中,格外的突出。

“果然,你除了个性还有些别的用处啊!”李离微笑着调侃。

“看来你认识水平还是有所提高的,你这样的人能认识到这一点真的不容易。”朱颜低头作痛心疾首状,颤抖的头发暴露了她暗藏的傻笑。

“准备怎样谢我们朱颜啊?”白若嘻嘻地质问着。偷偷说一句,不是朱颜影响了她,而是两人“臭味相投”,贫嘴程度不相上下。

“当然要谢啊,不过……”李离故意拉长声音。看得出,他们三个在斗嘴的事业上已经达到了某种默契。

“东北风,西北风随便喝是吧?”朱颜调皮地吐着舌头。

“看来你真是了解我拉,既然想到这样,怎么能不顺你的心思呢!”李离绝非善类。

“这样啊,原来我在你心中这样有地位,那好吧,也不让你谢了吧,我谢你好了,我就借掐死你来谢你。”朱颜一脸花开。

“哈哈,没话说了吧,就是懂得欺负我,有本事说服我们家朱颜。”白若绝对懂得趁火打劫的最佳时期。不过,说是说,看来李离能说服朱颜的机率可能也不大。”

“哎呀,够了啊”,朱颜指甲早已深深地掐进李离的手臂,李离所谓男子汉的尊严终于崩溃。

而这边白若早就笑开了,仔细看,她的笑容和朱颜却完全是有两个气质,朱颜笑中往往带着些叛逆带着些豪放,天真和纯净从亮亮的眼中扑面而来。白若就可能内敛些,笑中带着些柔弱,让人看着怜惜。这样相似的节目早就上演了很多次,不过每次都让她开心得不得了,她和李离同学多年,看惯了他大男子主义,现在看他被女生欺负,感觉真的是一物克一物。

“笑,笑,笑”,李离看着花枝乱颤的白若故作严肃地说,不过,能怎么样呢,这个本来乖乖的小女生,现在和朱颜一样凌驾于所谓的男生上面。况且,谁让他是欠了朱颜的。

不过,这个朱颜也是神,就是改了仅仅几个字,自己那一向被老师当作小学生校错的作文变成了优秀作文。而且……

“我这个人嘛,就是坦诚。实话跟你说吧,我这是在报复,谁要你那天说我多管闲事。说我没事乱弹琴。”朱颜开始讨债了。

“我说了吗?我真的说了吗?我不记得当时说了些什么啊”,故作镇定的李离清楚地知道,他看着朱颜肆意地涂改他那辛辛苦苦憋出来的题目《我最伤心的事》,面子一时过不去,就狂轰乱炸地乱说起来。“怎么可能,我当时肯定是头晕,特别晕”

白若看着李离憨憨的脸,这个李离,还以为自己说谎话都不眨眼睛,谁知道是人都看得出来,他一撒谎,眼睛就不住地往上翻。不过,这句话也不算是谎话,要不是他气晕了,他敢对朱颜说那些话,这个朱颜,几乎每天都找得出借口去打李离。

“白若,那你记得他说的话是吧!”朱颜扬扬眉毛,对着白若笑起来。

“记得,当然”,双簧唱久了,白若自然知道朱颜的意思,“你当时好像是说,不绝对是这样说的,你不怕岚毅,你肯定几天就和他成了好朋友。而且你明天就找得到岚毅住的地方。”

朱颜心里偷偷地笑,这个小丫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过,这个岚毅绝对是有故事,她这么好奇的人绝对是不会放过的。况且有李离替他们冒险。

李白的故事范文11

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

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节。

表达了人民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

其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

一个美丽的传说:

白蛇与青蛇,峨嵋修炼成仙,为报千年的恩情来到人间

演绎出一段感天动地的神仙与凡人的真情故事。

西子湖畔断桥边,天缘凑巧与许仙。成家立业开药店,行善积德钱塘边。

端阳佳节饮雄黄,许仙魂魄飞天上。素贞仙山盗仙草,救得许仙又生还。

金山寺中来还原,不料被困难下山。水斗战败到断桥,柔肠寸断怨许仙

许仙舍命来见面,小青翻脸怒冲天。白蛇吐露真情话,神仙凡人又团圆。

生下许家后代子,雷锋塔下受熬煎。小青炼就三味火,就得妹妹反人间。

神仙已去真情在,仙缘人缘具是缘。

故事内容

据明末《警世通言》记载,传说南宋绍兴年间,有一千年修炼的蛇妖化作美丽女子叫白素贞,及其侍女青青(也称小青、青鱼、青蛇)在杭州西湖遇药店之王主管许宣(或名许仙)邂逅相遇,同舟避雨,一见钟情,白蛇逐生欲念,欲与书生缠绵,乃嫁与他。遂结为夫妻。

婚后,经历诸多是非,白娘子屡现怪异,许不能堪。

镇江金山寺高僧法海赠许一钵盂,令罩其妻。白、青被子罩后,显露原形,乃千年成道白蛇、青鱼。

法海遂携钵盂,置雷寺峰前,令人于其上砌成七级宝塔,名曰雷峰,永镇白、青于塔中。

众僧买龛烧化,造一座骨塔,千年不朽,临去世时,亦有诗八句,留以警世,诗曰:

祖师度我出红尘,铁树开花始见春。

化化轮回重化化,生生转变再生生。

欲知有色还无色,须识无形却有形。

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

后世根据此传说又添加了一些的情节,使得故事更加平民化,符合大众的口味,得以流转至今,内容大致如下:

在宋朝时的镇江市。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 识,并嫁与他。

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

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

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

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

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

还有可爱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

源起记载

说法一

一说源于唐传奇《白蛇记》;一说源于《西湖三塔记》。

到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步定型。

说法二

据说《白蛇传》乃是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发源地在河南汤阴黑山之麓、淇河之滨的许家沟村。

许家沟所依的黑山,古为冀州之地,是太行山的余脉之一。

早在魏、晋时期,左思就在《魏都赋》里记载了“连眉配犊子”的爱情故事传说:“犊子牵黄牛,游息黑山中,时老时少,时好时丑。

后与连眉女结合,俱去,人莫能追……”后来这一典故衍化为“白蛇闹许仙”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也由“连眉女”演变为白蛇。

相传,“白蛇闹许仙”里的白蛇精,当年曾被许家沟村一位许姓老人从一只黑鹰口中救出性命。

这条白蛇为报答许家的救命之恩,嫁给了许家后人牧童许仙。

婚后,她经常用草药为村民治病,使得附近“金山寺”的香火变得冷落起来,也使黑鹰转世的“金山寺”长老“法海和尚”大为恼火,决心破坏许仙的婚姻,置“白娘子”于死地。

于是引出了人们熟悉的“盗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节。

白娘子因为水漫金山而触动胎气,早产生下儿子许仕麟。

法海趁机用“金钵”罩住分娩不久的白娘子,将其镇压于南山“雷峰塔”下。

通过此事,许仙心灰意冷,便在“雷峰塔”下出家修行,护塔侍子。

18年后,许仕麟高中状元,回乡祭祖拜塔,才救出母亲,一家团圆。

据载:“金山嘉祐禅寺”创建于北宋·嘉祐(1056—1063)年间,以寺院所在的地名和创建年代而得名

。在这一带民间流传的“白蛇闹许仙”故事,当成型于北宋后期。

而“白蛇闹许仙”故事向江南一带的播迁,则与金人南侵、宋室南迁有关。

宋高宗晚年禅位后,驻跸临安(今浙江杭州)德寿宫中。“喜阅话本”,“命内当日进一帙。

当意,则以金钱厚酬”。

出于“怀旧”情结,在他“龙兴”之地相州一带民间流传的“白蛇闹许仙”故事色彩奇幻、情节曲折,应是他喜欢聆听的故事之一。

这就成为宋、元时期“白蛇传”故事在杭州一带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

说法三

《白蛇传》的传说,一说认为同印度教有关。

印度教的创世,就是从两条大蛇(Nagas)搅动乳海开始。

东南亚也有类似《白蛇传》的故事,元代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就记述了真腊国王有一“天宫”,夜夜登上天宫的金塔与化为女身的蛇精交合,也是人蛇交媾故事的雏形。

此外,希腊神话中的拉弥亚即由蛇幻化而成。后来与青年利西乌斯(Menippus Lycius)结为夫妻,结婚当天,来了个阿波罗尼乌斯(De Vita Apollonius),识破拉弥亚是蛇。

此外,在南宋宫廷说书人的话本里,有《双鱼扇坠》的故事,其中提到白蛇与青鱼修炼成精,与许宣(而非许仙)相恋,盗官银、开药铺等情节,都与后来的《白蛇传》类似。

并且在其他的文学作品里,也有类似的故事。

因此,有学者认为《白蛇传》的故事有可能是中国的故事与印度的神话糅合而成的传说。

历史流传

《白蛇传》在中国广为流传,开始时是以口头传播,后来民间以评话、说书、弹词等多种形式出现,又逐渐演变成戏剧表演。

后来又有了小说,民国之后,还有歌剧、歌仔戏、漫画等方式演绎。

到了现代也有根据《白蛇传》拍成的电影,编排成的现代舞,新编的小说等。

这个故事以《白蛇传》的名字出现大抵出现在清朝后期,之前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字。

《白蛇传》不但在国内流传,在日本也有拍成的电影。法国汉学家儒莲也曾将《白蛇传》翻译成法文。

由于《白蛇传》的故事早期以口头相传为主,因此派生出不同的版本与细节。

原来的故事有的到白素贞被镇压到雷峰塔下就结束了,有的版本有白蛇产子的情节,还有版本有后来白蛇之子得中状元,祭塔救母的皆大欢喜的结局。但这个故事的基本要素,一般认为在南宋就已经具备了。

目前发现《白蛇传》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记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清代初年黄图珌的《雷峰塔》(看山阁本),是最早整理的文字创作流传的戏曲,他只写到白蛇被镇压在雷峰塔下,并没有产子祭塔。

后来又出现的梨园旧抄本(可能是陈嘉言父女所作,现存本曲谱已不全),是广为流传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节。

清朝乾隆年间,方成培改编了三十四出的《雷峰塔传奇》(水竹居本),共分四卷

第一卷从《初山》《收青》到《舟遇》《订盟》

第二卷是《端阳》《求草》

第三卷有《谒禅》《水门》

第四卷从《断桥》到《祭塔》收尾。

《白蛇传》故事的主线纲架自此大体完成。

而这出戏的本子,在乾隆南巡时被献上,因此有乾隆皇帝御览的招牌,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没有人不知道《白蛇传》的故事了。

后来在嘉靖十一年,玉山主人又出版了中篇小说《雷峰塔奇传》。

嘉靖十四年,又出现了弹词《义妖传》,至此,蛇精的故事已经完全由单纯迷惑人的妖怪变成了有情有义的女性。

清代中期以后,《白蛇传》成为常演的戏剧,以同治年间的《菊部群英》来看,当时演出《白蛇传》是京剧、昆曲杂糅的,但是还是以昆曲为主,同时可以看出,《白蛇传》中祭塔的情节产生的时代较晚。

现代,有根据《白蛇传》拍成的台湾大陆合拍戏剧《新白娘子传奇》,基本是按照已经形成的故事再加的一些内容,风靡整个中国。

此外,还有京剧、越剧、川剧等戏曲《白蛇传》,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小说《青蛇》亦借鉴了白蛇传的故事,而后经导演徐克拍摄后搬上银幕(不过只是借用了白蛇传的人物名,故事则和传统《白蛇传》没有多大的联系)。

台湾明华园戏剧团的白蛇传歌仔戏露天表演,常在端午节前后演出,故事内容无较大的改编,但在舞台设计上与传统戏剧表现的设计,有许多突破,其中水淹金山寺的桥段更出动消防队的洒水车,还有吊纲丝的设计,制造出白蛇与青蛇腾云架雾的感觉。

另外,本作也被日本东映动画改编成同名动画电影《白蛇传》(1958年上映),是日本史上第一部彩色长篇动画电影,堪称日本动画史上的里程碑(值得注意的是本作中按照了原本故事的设定——小青是青鱼而不是青蛇)。

这个故事经过了近千年的演变,除了故事情节不断丰富外,人物性格也在逐渐的演变

相关考证

是许仙还是许宣

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为雷峰塔平添了许多神秘和伤感。

许仙这个传说中的人物在明清小说中,均称之为“许宣”,直到民国中期,才被“改名”为许仙。

据考,雷峰塔建造之时,尚无白蛇故事。吴越国降宋后,市井乡野的说书艺人就一步步地衍化出这个传奇故事。

故事的梗概与现代的传说基本一致,唯独这许仙被改了名。

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5卷收录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最早较完备地记载白蛇传奇故事的版本之一。

书中在介绍男主人公时说到:“话说宋高宗南渡,绍兴年间,杭州临安府过军桥黑珠巷内,有一个宦家,姓李名仁。

见做南廊阁子库募事官,又与邵太尉管钱粮。

家中妻子有一个兄弟许宣,排行小乙。”

这位“许宣”在书中又称“小乙官人”,即是如今家喻户晓的许仙。

清代古吴墨浪子(生平事迹无考)辑的《雷峰怪迹》一文,文字更为凝练,但许宣许小乙的称呼依然没有变。

至民国中期,文学作品中的许宣开始成为许仙了。鲁迅先生1924年发表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我的祖母曾经常常对我说,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有个叫做许仙的人救了两条蛇,一青一白,后来白蛇便化作女人来报恩,嫁给许仙了……”

建国后,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昆曲表演艺术家白云生等都将《雷峰塔》、《白蛇与许仙》等剧目作为自己的代表作。

电影《白蛇传》更是家喻户晓。

从此许仙的大名盖过了“许宣”。

不过,许仙之名确实较许宣有意思。

而衍化中产生的这类变化,正是民间文学的一大特征。

酒醉老和尚

雷峰塔在元末失火后,便已只存塔心。

明张岱撰的《西湖梦寻》中说到一则趣闻,大意如下:李长蘅在题画时说,我的朋友曾听子将讲西湖上这两座塔,“保俶(叔加人旁)塔如美人,雷峰塔如老和尚。”这个比喻我极为欣赏。后来我与朋友观赏荷花时作了一首诗,当中有“雷峰倚天如醉翁”的句子,朋友见了跳起来说:“子将把雷峰比作老和尚不如您醉翁的比喻更得情态。”

张岱本人也是才高八斗之人,他在《雷峰塔》诗中干脆活龙活现地写道:“闻子状雷峰,老僧挂偏裘,日日看西湖,一生看不足。时有熏风至,西湖是酒床,醉翁潦倒立,一口吸西江。”

雷峰的来历

雷峰其实就是现在杭州的夕照山。

根据宋淳(右加示旁)《临安志》卷八收录的《西湖胜迹》称:“昔郡民雷就之所居,故名雷峰庵。”

明朝张岱在《西湖梦寻》中也说“宋有雷就者居之,故名雷峰。”

但明《西湖游览志》卷三中又补充了一说,称“雷峰者,南屏之支脉也。

穹隆回映,旧名中峰,亦曰回峰,宋有道士徐立之居此,号回峰先生。”

该书也引录了雷峰因雷就居之而得名的说法。

雷峰何以连金山

在雷峰塔与白娘子的传说中,人们忘不了那个以“卫道士”自居的金山寺法海和尚。

但为什么把远在长江边的金山寺拉到西湖之畔的雷峰塔旁呢?

根据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记载,许仙与白娘子是到镇江的码头边开一家药店后认识了金山寺的法海禅师的。

由此,便将法海禅师扯进了这个传说里。

不过,冯梦龙笔下的法海似乎还是个“正面人物”,大有替天行道之意。

可能是时代进步的缘故,今人印象中的法海则完全是个坏事干绝的戏曲人物了。

金山寺在镇江西北部的金山上,始建于东晋时期,寺内殿宇楼台依山而建,向为我国佛教禅宗名寺。法海也据说确有其人。

借名人名地增加传说的“真实性”,这是司空见惯的。

但还有一点,历史上镇江与杭州的联系是相当频繁的。

据了解,宋明时,长江沿岸走水路的人凡是去杭州的,莫不以镇江为中转点、歇脚站。

而当时以丝茶闻名的杭州已经盛极一时,各路商人争着要来。

行商们本来就是民间说书艺人“兜售”的对象,把客人熟悉的事物拉进说书的内容里,想来也就顺理成章了。

改编影视作品

《白蛇传》顾名思义,白蛇为绝对主角,符合这个条件的影视作品:

1、1926年,上海天一电影公司出品的《义妖白蛇传》以及1927年《仕林祭塔》。由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胡蝶扮演白娘子,吴素馨扮演小青。为中国第一部以影视形式出现的《白蛇传》题材故事,这是可查的最早的白蛇传影视版本。

2、1956年 山口淑子(李香兰)扮演的日本电影《白夫人の妖恋》,主题思想是最接近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尽管二者在表面上的具体情节似乎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3、1958年上映日本东映动画改编同名动画电影《白蛇传》。

4、1962年 邵氏出品的林黛版电影《白蛇传》,由岳枫执导。林黛演技精湛,堪称当时的一部经典。

5、1975年,台湾地区的影片《白蛇大闹天宫》,嘉凌,江彬,张琴主演。

6、1978年 林青霞版《真白蛇传》,与秦祥林配戏,拍的比较简陋。

7、1982年 汪明荃版舞台剧《白蛇传》,这是由罗文独资监制的香港首部粤语歌舞台剧,罗文饰许仙。

8、1990年 陈美琪版电视剧《奇幻人世间》 ,陈美琪饰白蛇,吴岱融饰许仙,邵美琪饰青蛇。这个故改编了很多情节,纯粹讲求娱乐性。

9、1992年 赵雅芝版歌舞片《新白娘子传奇》,观众最为熟悉和追捧的最经典版本,赵雅芝端庄大方、温柔高贵的形象以及叶童的反串都深入人心,也是现在重播最多的版本,历久弥新经久不衰。

10、1995年 刘秋莲版电视剧《白蛇后传之人间有爱》,这是新加坡拍的白蛇传续集,主要讲白素贞的儿子,半蛇半人的许士林的故事。

11、2001年 范文芳版《青蛇与白蛇》 ,剧情改得比较离谱,但人物造型都很美,影响不大。

12、2006年,刘涛版电视剧《白蛇传》

13、2010年,左小青版电视剧《又见白娘子》

14、2010年,邱心志,傅淼主演的《白蛇后传》。

15、2011年:黄圣依版电影《白蛇传说》

《白蛇传》亦 是中国戏曲名剧,故全国几乎所有的剧种,甚至包括木偶戏、皮影戏都有《白蛇传》的演出。

其中以文武开打、唱做并重的京剧《白蛇传》最有特色。

最早的《白蛇传》,第一折戏叫《双蛇斗》,是用京剧、昆曲同台合演的“风搅雪”演法。

青雄白雌。青蛇要与白蛇成婚,白蛇不允,双蛇斗法,最后白蛇战胜青蛇,青蛇甘愿化为侍女,姐妹相称,而后下山。

该剧是清末名演员余玉琴(饰白蛇)、李顺德(饰青蛇)的拿手好戏。

戏中有对双剑、走旋子、大开打等技艺,还置有砌末,并配火彩,此剧今已失传。

京剧

1950年,田汉曾将传统神话剧《白蛇传》改编为25场京剧《金钵记》;1953年再度修改剧本,恢复原剧名《白蛇传》,突出了反对封建主义的主题,发展了故事的神话色彩,唱词流畅优美。

现在常演的京剧《白蛇传》都是按田汉本演出。

从白蛇、青蛇下山游湖起,到青蛇毁塔、白许团圆止,中间包括结亲、酒变、盗草、上山、水斗、断桥、合钵等情节。

改编时前面舍去了白蛇收青蛇的《双蛇斗》,中间舍去了青蛇《盗库银》,后面舍去许仕林祭塔的《雷峰塔》。

《盗库银》为武旦出手戏,有大刀、双鞭出手等,高难惊险,舞蹈优美,开打火爆,为名武旦宋德珠、阎世善、李金鸿、班世超、冀韵兰等的看家戏。解放后,关肃霜把双鞭改成双剑。

《祭塔》为正工青衣唱工戏,也是初学青衣的开蒙戏,有长达三十八句难度很大的反二黄唱腔。从胡喜禄、陈德霖唱红后,梅兰芳、尚小云又都分别作了加工,遂成为梅派、尚派早年的优秀代表作。

京剧四大名旦都曾演出该剧,除荀慧生以《白娘子》命名演全剧外,其他三位都不演全剧。

梅兰芳以昆曲演《金山寺》和《断桥》两折。

他先在北京向乔蕙兰、陈德霖等戏曲界老先生学习,迁居上海后,又向昆曲前辈丁兰荪学身段,与俞振飞等研究唱腔,经过梅兰芳在唱腔、身段、化装等各方面注入许多新的因素,使之成为梅派艺术的精品。

尚小云以《雷峰塔》为重点,大段“反二黄”唱腔,优美动听,情感动人;程砚秋也只演《金山寺》和《断桥》。

张君秋将《金山寺》、《断桥》、《雷峰塔》连演,亦成为张派常演剧目之一。张派传人赵秀君曾改编演出。

全本《白蛇传》,有不少着名的旦角都曾演过。

1936年,北平《立言报》主持选举四小名旦,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当选后曾在长安戏院合演一场《四白蛇传》(毛的“游湖”、“结亲”、“酒变”,宋的“盗银”、“盗草”、“水斗”,李的“断桥”,张的“祭塔”)。

解放后改编的《白蛇传》,由中国戏校刘秀荣、谢锐青首演,后又有杜近芳、赵燕侠的演出本。

《断桥》中“小青妹且慢举龙泉宝剑”的唱段,最为脍炙人口。

许仙由李少春、叶盛兰轮演,李少春还创造了大嗓许仙的唱法,别具韵味。

赵的白蛇柔婉多情,细腻传神,在感情奔放的《合钵》一场,田汉专门为赵燕侠写了一段[徽调三眼]的唱词,由名琴师李慕良按赵的风格制谱,唱词平易近人,充满生活气息,与赵的抒情唱法相得益彰。

1961年夏,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李炳淑、华文漪、杨春霞等,以京昆同台的形式上演了全部《白蛇传》。

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李炳淑主演的同名电影,影片运用了大量特技和实景镜头,上映后轰动异常。

目前活跃在舞台上的李胜素、魏海敏、刁丽、陈淑芳等都曾演出此剧全本,《断桥》一折更为众多演员所常演。张火丁曾按程派路数移植田汉本《白蛇传》。

近几年,京剧研究生班的汇报演出多次出演全折的《白蛇传》,并被央视多次转播。

越剧

神话剧。

写在峨眉山修炼千年的白蛇(白素贞)和青蛇(小青),以姐妹身份下凡,在杭州遇药材行伙计许仙。

白素贞见许仙忠厚,便与他结为夫妇。

金山寺法海禅师从中破坏,唆使许在端阳节给白饮雄黄酒,白饮后显出原形,许惊吓而死。

白醒后至昆仑山盗来仙草,将许救活。

后法海又将许软禁于金山寺,白与小青水漫金山,与法海争斗,因白怀孕败回杭州。

许逃出金山寺,在西湖断桥与白相遇,夫妻和好。

不久,白产下一子,满月时,法海施法将白摄入金钵,镇压于雷峰塔下。

数年后,小青炼成神火,烧毁雷峰塔,救出白。

该剧在建国前作为时节戏,常在端阳节演出。

民国7年(1918年)6月13日(农历五月初五),由马潮水、费翠棠、王永春等组合的男班,演于上海华兴戏园。

1952年秋,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创作室重新编剧,内容上去芜存菁,突出白素贞善良美好的心灵。

袁雪芬饰白娘子、范瑞娟饰许仙、傅全香饰小青、吴小楼饰法海、金艳芳饰许姐、魏凤娟饰鹤童、赵雅麟饰鹿童。

是年冬,该剧作为展览剧目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其间,毛泽东主席陪同蒙古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泽登巴尔,在怀仁堂观看了该剧的演出。

1956年3月,上海越剧院一团对该剧作修改演出,由袁雪芬任导演并饰白素贞,范瑞娟饰许仙、吕瑞英饰小青。

布景新创一格,设计成皮影剪纸式。合作越剧团亦于1952年排演该剧,由红枫编剧,戚雅仙、毕春芳主演。

中国唱片社先后在60年代、80年代灌制了由戚雅仙、毕春芳、胡少鹏、水青莲等演唱的"合钵"、"断桥"、"倒塔"等场的唱片。

建国前,大中华唱片公司灌制了傅全香演唱的"合钵"唱片。

唱词《西湖山水还依旧》

西湖山水还依旧

憔悴难对满眼秋

山边枫叶红似染

不堪回首忆旧游

想那时三月西湖春如绣

与许郎花前月下结鸾俦

实指望夫妻恩爱同偕老

又谁知风雨折花春难留

许郎他负心恩情薄

法海与我作对头

我与青儿金山寻访人不见

不由我啊又是心酸又是愁

难道他已遭法海害

难道他果真出家将我负

看断桥未断我寸肠断

一片深情付东流

豫剧、秦腔、粤剧、河北梆子等剧种都有该剧的传统版本。

爵士舞剧

李白的故事范文12

出自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译文:

镜湖水面如明镜,您四明狂客归来荡舟尽豪情。古代曾有王羲之写黄庭经向山阴道士换鹅的韵事,您到那里一定也有这样的逸兴。

赏析:

由于贺知章这次是以道士的身份告老还乡的,而李白此时也正尊崇道学,因此诗中都围绕着“逸兴多”三字,以送出家人的口气来写的。镜湖是绍兴地方的风景名胜,以湖水清澄而闻名于世。李白想象友人这次回乡,一定会对镜湖发生浓厚的兴趣,在那儿终日泛舟遨游的。为了突出贺知章的性格,诗中不再以宾客或贺监的官衔称呼他,而干脆称他为“狂客”,因贺知章晚年曾自号“四明狂客”。“宾客”到底沾上些官气,与道士的气息不相投合,而“狂客”二字一用,不仅除了官气,表现了友人的性格,而且与全诗的基调非常吻合。

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记载的兰亭盛会就发生在贺知章的故乡山阴。而贺知章本人也是著名的书法家,这就使诗人想起了一个故事:据《太平御览》卷二三八记载,王羲之很喜欢白鹅,山阴地方有个道士知道后,就请他书写道教经典之一的《黄庭经》,并愿意以自己所养的一群白鹅来作为报酬。由此诗人说,此次贺知章回乡,恐怕也会有道士上门求书。当年王羲之书写《黄庭经》换白鹅的事情,那又要在山阴发生了。所以,末二句表面上是叙述王羲之的故事,实际上是借此故事来写贺知章,盛赞贺知章书法的高超绝妙。

这首诗基本是李白信手拈来之作,但他一下就抓住了两样东西:一个是绍兴的镜湖,另一个便是王羲之当年写字换鹅的故事。全诗实际上所写的也就是这两件事。但它们却都恰能表现出友人故乡即山阴的地方特色,同时也都能显示出贺知章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和才华所在。李白当时并未去过山阴,因此诗中所谓的“镜湖”、“山阴道士”之类,实际上还都是赠别友人时的一种想象之词。由此可见诗人炉火纯青的诗艺。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