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李白之死

李白之死

时间:2023-05-30 09:26:43

李白之死范文1

上元三年(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来源:文章屋网 )

李白之死范文2

[案情介绍]

李荣华、蒋梅夫妻系云南会泽县人,Ig5年,夫妻二人经人介绍,和同乡尹广才和杨贵平夫妻合开了一个白酒厂。四人于19N年7月开始用食用酒精兑制劣质散装白酒销售,197年2月,被有关部门查封,并依据有关法规给予没收违法收入、销毁劣质产品、罚款等行政处罚。同年5月16日,李荣华和尹广才为试制合成燃料,从云峰化学公司购进甲酵120公斤。尹广才明确告诉李荣华:“甲醇有毒,在操作时应戴防毒面具,要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李荣华除用少量甲醇试制合成燃料外,其余甲醇则兑制成“白酒”试销,未发现异常。李认为甲醇价格便宜,兑成“白酒”销售有利可图,便大量制售。6月15日,李荣华、蒋梅和尹广才再次从云峰化学工业公司购回甲醇3枷公斤。尔后,四人用甲醇加水兑制“白酒”销售。两次兑制有毒白酒共10000余公斤,并由尹广才、杨贵平、蒋梅分别销往会泽县的大井、者海、迤车等乡镇。7月10日,李荣华等人得知其所制售的毒酒已致死人命,即指使尹、蒋、扬三人将剩余毒酒倒掉,并在酒罐中注入食用酒精兑酒,企图逃避罪责。李、尹、蒋、杨所售出的毒酒被人饮用后造成175人甲醇中毒,其中32人死亡,3人重伤。陈建武系大井乡甲武镇村民,曾于1D7年7月上旬,向李荣华购得散装以甲醇兑制白酒82公斤销售。同月17日,办事处干部及治安联防队通知陈建武其所购散装白酒有毒,而且已喝死了人,不能再卖,并警告他如果再卖,出了问题自己负责。陈建武只将其店内的白酒指认封存。同月27日,本村村民彭纪明之妻黄买存来陈建武所开小店买酒,陈建武不顾禁令把隐藏在卧室内的白酒取出卖给了黄买存。黄买存拿回家给其夫喝,致其中毒死亡。

云南省人民检察院曲靖分院以被告人李荣华,蒋梅、尹广才、杨贵平、陈建武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向云南省曲靖地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法院经公开审理,判决被告人李荣华、蒋梅、尹广才、杨贵平犯生产、销售有毒食品罪,被告人陈建武犯销售有毒食品罪。

[法律分析]

生产销售有毒食品罪是指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为。主观上表现为行为人明知是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而掺入食品中或明知是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客观上表现为违反国家食品卫生管理法规,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生产并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定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不实行数罪并罪;只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定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本案中,被告人李荣华、蒋梅、尹广才、杨贵平不顾消费者生命健康,明知甲醇是剧毒物质,而用其大量兑制白酒并销售,致饮用者死亡或重伤,构成生产、销售有毒食品罪;陈建武明知自己所销售的白酒是毒酒,在被警告后仍不顾禁令销售毒酒,致人死亡,构成销售有毒食品罪。

[法律提示]

《刑法》第144条规定: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思,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伤害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依照本法第141条的规定处罚。

《刑法》第141条规定: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李白之死范文3

         第一次读《临终歌》的时候就感觉到沉甸甸的哀伤,那种没有实现愿望又不得不面对事实的情感,那种不愿就此放弃却又无奈的情感,很复杂很复杂,原谅我粗陋的言词无法将这种感情细细描绘。但是这是一个62岁老人的叹息!

         最开始听到百家讲坛评价李白说,李白的的62年就是一个离奇的悲剧!我还大笑不止!当时笑的是百家讲坛也这么赶时髦的用“悲剧”这个词,还能在前面加上“离奇”这个形容词修饰!可是看完了才感悟到百家讲坛的评价非常准确!

         24岁携金开始漫游天下的李白不断的四处需找政治机遇。他四处写信给权贵希望自己能够被引荐,功夫不负有心人,唐玄宗终于慕名召见,可是翰林待诏的纱帽岂能装得下李白的雄心?藐视权贵的不屈性格终于使李白被赐金放还,一次政治机遇就此告一段落。很快安史之乱爆发给李白带来了第二次政治机遇,他隐居在庐山等待着机会,这机会又让他等着了,李白参加了永王当时还算是正义的军队,本以为可以一展报复,歼击敌寇!可是事实并非李白想象的那样,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让永王的军队成为了叛军,安史之乱平定后,死里逃生的李白被发配夜郎,发配途中遭遇大赦!天真的李白觉得自己翻身了,翻身了就有机会!“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一个59岁的死里逃生的老人所写出来的诗句!正如康震的点评,这真是一个奇迹!我真想知道,李白,是什么在一直燃烧你的激情!!!?

         上天就是这样,让李白每次都能等来希望,可惜非常不幸的是每次的希望过后有个更大的灾难让他失望!这简直就是一种人生的折磨!

         可是李白!他一路自信到底!杜甫所言“众人皆欲杀,我独怜其才!”谁不想杀他呢?他这么让人嫉妒!别说其他的,光这股自信就能让人嫉妒的无以复加!

         我以前崇拜李白,是因为他传奇的经历,不用工作还能到处游山玩水,还能在当代被众人追捧,死后依旧不妨碍他名垂千史!

        可是看完百家讲坛后不一样了,我觉得他很悲哀,一生就活在自己的幻想当中,自己想的和现实永远是脱节的,想必皇帝也不会愚蠢到把国家全权交给这样一个人去治理!现实完全不可能达到他所期待的!这就注定了他走不上仕途!实现不了报复!权贵用他也不过是利用他的名气去招揽人,而不是像他所想的那样去让他当谋士,可是我们可爱而天真的李白却始终一厢情愿的相信自己才华横溢,自己被万人赏识,自己总有机会去治理国家!康震所言:“李白愿意这么去想,不管他是不是,不管他能不能,李白他就愿意这么去想!所有人遇到困难,都低低头给困难让路的时候就李白,他抬着头去面对!这是李白!乐观的一塌糊涂的李白!”可是我们的李公子运气时在是太背了,学了满脑子的纵横术却生不逢时的出生在了一个和平的年代,星星之火的希望很快被倾盆大雨的失望狠狠的吞噬!纵使他能醉酒当歌,游历大好河山;纵使他一生无为,却依旧能挥金如土;纵使他生前万人追捧,死后名垂千史。但是心愿始终不能达成,总会悲伤吧?总会遗憾吧?总会寂寞吧?《临终歌》是你表达的悲哀么,李白!

         百家讲坛在说到最后李白去世的时候播放了哀伤的音乐,我看得太投入了,泪水随着音乐模糊双眼。我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去世深深哀伤,若是能用我的生命延续李白的生命的话,我在所不惜!

          “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李白,请记得千年后还有个人在疯狂的崇拜你!仰慕你!怜惜你!还有他在想尽办法了解你!在试图追随你的足迹!还有她为你的哭泣!

 

李白之死范文4

被骗去台湾,遭冷遇

白崇禧,回族,字健生,生于1893年,广西桂林临桂县人,新桂系领袖之一。白氏曾任政府国防部部长、华中“剿总”总司令等要职。1949年4月,李宗仁代总统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中国人民百万雄师强渡长江,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扫荡残余军队。桂军几十万主力兵团一触即溃,兵败如山倒,一退再退。桂林、南宁相继解放,白崇禧所部丧失殆尽,残余逃入越南,白氏本人逃亡海南岛。新桂系的政治资本输得精光,李、白二人昔日以几十万大军向老蒋进逼的神气不复存在,“李主中枢,白屯武汉”的如意算盘落空,“划江而治”的梦想也被打得粉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找个安全的避难所了。

6月13日,广州。在代总统李宗仁的行宫里,特地从香港赶来的新桂系将领刘斐(此人曾参加过北平和谈),力陈李、白凭借长江天险拒和以及负隅广州的失策,恳请他们认清形势,弃暗投明,不要再错过机会了。白崇禧拉开行宫厚厚的黑窗帘,怔怔地望着远处的白云山陷入深思。老搭档李宗仁默默地走到他身后,用探询的口气问:“健生,怎么样,你手中还有枪杆子吗?”白崇禧沉吟不语,过了一会儿,慢慢转过身来说:“将来如有必要,去台湾怎样?”话音未落,李宗仁勃然变色,口不择言地说道:“王八蛋才去台湾!”

李宗仁和白崇禧是内最具实力的地方军事势力新桂系的中心,多年来一直合作无间,情同手足,可如今在这个关键时候,两人却产生了不同想法,走上不同道路,也预示了今后的不同归宿。

自1927年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以来,李、白曾三次向蒋氏逼宫,迫蒋下野,与早成水火不容之势。李宗仁深知的为人,自知不能被见谅,故不肯赴台湾。白崇禧此时却没有李宗仁那么明智,作出了去台湾的错误抉择。

是什么原因使白崇禧选择了去控制下的台湾呢,那不是自投落网吗?事情还得从白崇禧逃到海南岛那时说起。

白败退海南时,蒋的说客刘文岛、杨幼炯带来重金,力劝白“归队”,陆军副总司令罗奇(广西人)又带来蒋的亲笔信,要白赴台“共商善后”,并以“行政院长”宝座许诺。白崇禧派旧部李品仙和他的参谋长徐祖诒去台探听虚实。李品仙等抵台后速拍电报,力言蒋氏让白崇禧“组阁”确有诚意,并转述蒋的话“我在军事上离不开健生老弟”。 其实李品仙早已被收买。白崇禧信以为真,于1949年12月30日乘专机赴台,从此没能再离开台湾半步。拉拢白崇禧,是因为他尚有利用价值,当时李宗仁在美国,对十分不利,故积极争取白崇禧“归队”;另一个原因是不愿见到台湾以外存在一个将来可能比自己强大的势力;更害怕白崇禧会去共产党那边。

白崇禧明知之为人,仍然自投罗网,除了之拉拢许诺外,根本原因在于短浅的政治目光,他还存在“复国”的梦想,更以为这一天到来时,还要依靠他统兵杀回。正如总理1956年5月接见程思远时所说:“白崇禧一生很自负,号称‘小诸葛’,其实他在政治上没有远见,竟听信的话,被骗到台湾去了。”

白崇禧初到台湾颇受“礼遇”,被委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以及“中国回教协会理事长”等职务(其实都是闲职)。1950年3月,“复职”后,白崇禧的地位每况愈下。1952年10月,召开“七大”,所有在台的六届常委都被任命为“评议员”,惟独白崇禧例外,这显然是有意给白崇禧难堪。一些元老觉得不公,便推德高望重的于右任、居正等向陈情。蒋氏说:“健生的事,我知道,我知道!”然后客客气气地把他们送走了,此后就没了下文。

1954年“国大”一届二次会议在台北召开,不仅指使人弹劾白崇禧,还要他在罢免李宗仁的问题上表态。白崇禧迫于无奈,只好违心地在罢免李宗仁的连署书上签名。为了报复白崇禧,凡是回击李宗仁时都要白崇禧为其出力,一有风吹草动,就要白崇禧出来说话。白崇禧的主要“工作”,就是在老友李宗仁发表不利于的议论时,“奉旨”批驳李宗仁。白崇禧身在台北,完全没有了说话的自由,他给李宗仁的电报经常是言不由衷,实非得已。

白崇禧不但没有说话的自由,而且也失去了人身自由。不准白崇禧离开台湾半步,甚至连白崇禧的亲生女儿在美国举办婚礼也不让他参加。白崇禧是回族,信奉回教,是台湾回教协会理事长,1955年约旦国王侯赛因访台,当面邀请白崇禧以回教协会理事长的身份访问中东;1959年马来西亚共和国成立时,该国总理东姑拉赫曼电邀白崇禧以回协领袖身份前往吉隆坡观礼,但是宁肯驳回“友国”的面子,也不肯放白崇禧离开台湾。

李宗仁回国,迁怒于白崇禧

白崇禧作为新桂系首领,既为的反革命政策出过力,又屡次参与逼宫,为所不容。去台后,一直想置白崇禧于死地,但当时李宗仁尚在海外,还要利用白崇禧来牵制李,所以暂时没有下手,只将其列为头号政治敏感人物,派保密局特务对他进行严密监视。李宗仁回大陆后,白崇禧的利用价值已失,于是毅然决定除掉白氏。

也有人说,要杀白崇禧还有另一个原因:获悉白崇禧企图发展客家组织,再造势力,遂令保密局毛人凤筹划暗杀。此说笔者认为不足信,白崇禧去台后,已经是“虎落平阳,龙困浅滩”,是蒋氏的“瓮中之鳖”,连言论、人身自由都没有了,还能对造反么?

1965年,李宗仁夫妇冲破重重阻挠,抵达北京,受到中共党政军领导人的欢迎和很高的礼遇。李宗仁的回国,对于在台湾的白崇禧来说,可谓是致命的一击。李宗仁一回大陆,利用白崇禧牵制李宗仁的价值顿时消失,白崇禧也就自身难保了。

李宗仁回大陆后,迁怒于白崇禧,命令军统头子毛人凤对白崇禧直接采取制裁行动。毛人凤将这一任务交给侦防组组长谷正文办理。

在岛内素有“活阎王”之称的谷正文是何许人也?谷正文本名郭同震。进入军统之后,为“方便工作”起了化名。他年轻时因为“好学”,对华北十分了解,受到情报头子戴笠的赏识,被提拔为“北平特别勤务组组长”。此后,从抗战到大陆解放这十几年间,谷

正文一直担任军统华北地区的负责人。1946年,戴笠死于空难,仓皇之间命令“军统局主任秘书”毛人凤接任局长。毛人凤清点戴笠遗物时,发现戴笠在日记里写道:“郭同震读书甚多,才堪大用。”从此对“郭同志”另眼相看。因为这个缘故,败退到台湾后,经毛人凤的举荐,谷正文受到重用,有一段时期直接受领导。

谷正文专门从事对大陆的颠覆渗透工作,为了刺杀,曾直接参与策划了著名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他当时除担任“救国军的副总司令”外,还是“保密局上校侦防组组长”。

谷正文奉了杀白崇禧的命令后,就积极策划暗杀行动,并确定行动的最高原则:绝不留下半点痕迹,以免外界怀疑是一起政治谋杀。谷正文收买了白崇禧身边一位姓杨的副官,随时掌握白的行踪。不久,这位副官报告:“某日,先生去花莲县寿丰半山打猎。”这样,谷正文决定在白崇禧出外打猎时,于山野之外;杀死他。

谷正文密令侦防组其他成员:“暗杀不准用枪,要精心制造一起‘意外’死亡的事故,大家要把一切可能制造意外死亡的情况搜集起来。”经过周密细致的勘察,侦防组发现狩猎区有小型山间铁轨,可使用人力轨道车登山。白崇禧当时已年近七十,年老体弱,不可能徒步上下山,一定会乘轨道车。侦防组派人到现场实地勘察后,决定等白崇禧上山时,把握时间破坏途中一座木制小桥,这样,等他下山行经桥面时,便会连同轨道车一起坠入50多米深的峡谷之中。经过实地演练,他们还找到了将螺丝松脱的办法,能丝毫不留痕迹地使轨道车“发生意外”。

事发当天清早,白崇禧等一行人兴致勃勃地去打猎,做梦也没有想到死亡的危险正在等着他。当天上午10点37分左右,白崇禧一行人经过预定的谋杀地点后,侦防组的行动人员迅速爬到桥下,将支撑桥面木墩的螺丝钉一一松开,然后躲入不远处的树丛里,静候白崇禧等人下山。

下午3时许,寂静的山中传来轨道车的响声,两辆车从高山背面滑出,相距约30米。前面一辆车上坐着林意双乡长父子与一名助理,白崇禧与两名副官坐在后面一辆车上。当第一辆车滑到已经被去掉了螺丝钉的桥中央时,突然连人带车一起坠入深谷之中,立时车毁人亡,不明不白地成了冤鬼。紧跟在后面的白崇禧座车眼看也要坠入深渊,说时迟,那时快,一名副官拼尽全力将白崇禧推出车外,自己则跌入深谷。白崇禧艰难地从地上爬起,顾不上身上的伤痛,面无血色地望了望谷底几具血肉模糊的尸体,再望望四周的山野,似乎明白了什么。

事后,谷正文和毛人凤前往官邸汇报行动结果,并未苛责,只是不无遗憾地说:“再从长计议吧!”

白崇禧经历这次险情后,行动更加谨慎了,每天深居简出。

谷正文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知道白崇禧戎马一生,酷爱打猎。有一天,杨副官告诉谷正文,说寂寞难耐的白先生想去阿里山打猎,打算乘煤矿的火车去阿里山。谷正文大喜,觉得这是天赐良机,他对去阿里山的这段铁路很熟悉,知道这是一条单行线,来来往往的火车要事先经过周密安排才能通过,否则一不小心就会发生两列火车相“碰头”的惨剧。

那天,白崇禧带上枪,与陪同人员一起坐上去阿里山的火车,出发前他已经派人与火车站的管理人员打过招呼,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火车出站后还没开出多远,忽然山上一列火车高速驶来,白崇禧急忙跳下车,终于又一次幸免于难。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此事是有人暗中捣鬼,目的是置火车上的人于死地,人称“小诸葛”的白崇禧怎会不知道呢?

遭遇了上面的两次谋杀事件后,白崇禧再也不敢轻易外出了,这使谷正文的暗杀行动很难下手。

但是,特务对白崇禧的监视并没有因此而放松,白公馆进出的客人常常受到便衣的跟踪,以至于没有人再敢登门“拜会”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白长官了。这样,白崇禧与台湾军政界上层人士无形中被隔离开来,这位当年的风云人物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加孤独、压抑和寂寞。

买通医生,军统特务下药杀人

白崇禧的夫人马佩璋是当年桂林有名的美人。马夫人出身于诗礼之家,以品学才貌闻名四方。马氏为白崇禧生下10个子女,对子女管教甚严,尤其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白家子女在家里的地位是按照成绩来排列的。据白氏后人回忆,马夫人颇有巾帼不让须眉之风采,在北伐和抗战时期,几次逃难都是白夫人带着全家出逃的,年龄最大的有90多岁的奶奶,最小的是未满月的孩子,80多个人由马氏带着逃到重庆。逃难途中,一度误传白崇禧跟孙传芳激战阵亡,马氏不相信,独自在兵荒马乱中穿越枪林弹雨寻找白崇禧,从上海一直找到南京。因此,白氏夫妻关系很好,非常恩爱。

1962年12月,马氏因病不治,撒手西归。马氏的离去,使白崇禧悲痛万分,他不顾年老体弱,按回教的教规,每日清晨必亲率子女到马氏墓前诵经祈祷,风雨无阻,从未间断。

白崇禧晚年本来就异常苦闷压抑,晚年丧妻更让他的心灵再一次受到重大创伤。在白夫人去世后,他与身边的护士张小姐热恋起来,久而久之,张小姐就有了双重身份――护士加情人。

当时白崇禧已经是古稀之年,自然在方面难以满足年轻护士的需要,白崇禧经常派下人去买补药。苦于没有机会对白崇禧下手的台湾特务机关侦防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欣喜若狂,马上将这件事报告谷正文,说:“白上中医协会理事长赖少魂处买药。”

谷正文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秘密置白崇禧于死地的最好机会。虽然此时谷正文已经调任别职,但他从同事口中得知,仍不肯放过白崇禧。所以作为蒋的忠实部下,他依然记挂着“总统”的旨意,无时无刻都想置白崇禧于死地,以完成主子交给的任务,讨主子的欢心。因此,他在离职前再三告诫同事和部下,一有线索立刻告知他。所以特务们哪怕发现一点蛛丝马迹的线索,就马上向谷汇报。

谷正文与特务们经过周密计划,决定买通医生下重药,致白崇禧于死地。谷正文认识赖少魂,便打电话给赖少魂询问白崇禧的情况。赖少魂报告说:“白将军不是病,他想补身子,以便能够像年轻人一样可以……”“很好啊,不管他买什么,要什么药,你要发挥自己的专长,尽量满足他的要求,蒋总统要你多‘照顾’将军,须以猛药起沉疴,重病得下猛药治嘛。”谷正文意味深长地冷笑说。他暗示赖少魂在药的剂量上动手脚,使衰老的白崇禧不胜药力,一“补”不起。赖少魂只得遵命执行,立即给白崇禧开了一帖药力很强的药方。白崇禧照方买了两大包药回家泡酒喝。

白服药后,确实产生了返老还童之错觉,苦闷不得志的老人好似有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但不多久便油尽灯枯了。

1966年12月1日晚,张小姐与往常一样到白崇禧的住处夜宿。次日早晨,白崇禧的副官发现主人身体周身发紫,睡衣和床单被撕得稀烂,枕头上还有半杯尚未喝完的“药酒”,而张小姐早已离开,不知去向。有人怀疑,张小姐已经被特务收买,故意让白而死。

李白之死范文5

自古心腹即大患

在梁山108位好汉中,李逵排名第22位,职位不是很高,地位却不低。宋江发兵攻打曾头市,曾家抵挡不住,写信求和。吴用派李逵、时迁等人前往曾家府谈判,史文恭见梁山主要领导没来,脸露不屑之色。时迁何等精明,当即郑重提醒:“李逵虽然粗鲁,却是俺宋公明哥哥心腹之人,特使他来,休得疑惑。”那意思再明白不过,领导身边的人相当于领导,姓史的你别看走了眼。李逵实为宋江心腹,这是梁山上公开的秘密,众好汉心知肚明,此时无意中被时迁捅破了。

李逵与宋江是患难之交,还救过宋江的命,感情自然非同一般。宋江杀了二奶阎婆惜,被刺配江州,幸亏得到戴宗和李逵关照,日子才好过些。李逵本是个酒鬼,无酒不欢,但为了服侍宋江,他竟可以滴酒不沾,寸步不离。哪知乐极生悲,宋江在浔阳楼喝得酩酊大醉,题了反诗,被押入死牢,等候问斩。梁山好汉赶到江州劫法场时,又是李逵第一个跳出来,手握两把板斧,带头杀出一条血路,奋不顾身救出了宋江。

宋江大难不死,在梁山坐了头把交椅,自然对这位铁牛兄弟关爱有加,视为心腹。梁山好汉排定座次后,恰逢重阳节,山上大摆筵席,宋江喝得大醉,老毛病又犯了,突然诗兴大发,写了一首《满江红》,并叫乐和即兴演唱。当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时,李逵忽然怪眼圆睁,大吼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还不解气,又飞起一脚,把桌子踢得粉碎。宋江大怒,当即要斩他,众人替他求情。李逵却面无惧色:“哥哥杀我也不怨,剐我也不恨,除了他,天也不怕。”宋江酒醒后,闻听此言,想起当年救命之恩,不禁潸然泪下:“他与我身上情分最重,如骨肉一般,我今天却险些坏了他性命!”两人的感情由此可见。

这也就是李逵,换成别人,胆敢如此公然犯上,十条命都没了。李逵生性鲁莽,向来大事不犯,小事不断,宋江总是对他纵容袒护。大家都知道他是宋江的人,无论他做了什么出格的事,大多一笑了之。李逵也知恩图报,死心塌地跟着宋江,忠心耿耿。然而,李逵最终的命运却令人唏嘘不已,他没有战死沙场,也非死于奸人之手,竟死在宋江手上!

宋江接受招安后,为朝廷出生入死,血战沙场,最后得到的却是一杯毒酒。当他喝下毒酒后,竟然把李逵叫来,骗他也喝下毒酒。等李逵明白过来,为时已晚,不禁泪如雨下,叹息道:“罢,罢,罢!生时服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临死之前,李逵还吩咐部下,把他与宋江葬在一起。李逵够义气,不愧是生死弟兄,宋江却不厚道,自知必死无疑,为何还要拉李逵来陪葬?

宋江的理由是,自己死后李逵必反,会坏了梁山众弟兄的忠义美名。这种理由实在经不起推敲,当时还有许多梁山好汉健在,难道他就不担心这些人也会起兵造反,为何独独对李逵放心不下?真正的原因,恐怕宋江不敢告人:李逵知道的太多,所以他必须死!

李逵太了解宋江的心思。晁盖死后,众人推举宋江为山寨之主,宋江假意推让,李逵在旁边叫道:“哥哥休说做梁山泊主,便做个大宋皇帝你也肯!”差点让宋江下不了台。后来梁山大军攻破曾头市,卢俊义生擒史文恭,按照晁盖生前遗言,只要能捉住史文恭者,便为梁山泊之主。卢俊义自知初来乍到,毫无势力根基,宁死不肯做傀儡。众人又劝宋江坐头把交椅,宋江胸有成竹,却又假装极不情愿,再三推辞。正当宋江卖力地表演时,李逵忽然急了,大叫道:“你只管让来让去假甚鸟,我便杀将起来,各自散伙!”李逵本是一片忠心,可惜他心直口快,当众说破,着实令宋江脸上难堪。

类似的例子太多。宋江言必谈“忠义”,但他当年在浔阳楼所题反诗,不忠之心已昭然若揭,李逵就是早期证人之一。只要宋江不死,李逵肯定不敢胡来。可是宋江已明知必死,等自己两眼一闭,这个口无遮拦的黑旋风,什么事情说不出来?跟随自己多年的心腹,如今已成心腹大患,宋江为保全身后美名,只好痛下杀手了。可怜李逵,到死也没闹明白,自己究竟是怎么死的。■

李白之死范文6

关键词: 《梧桐雨》 《长生殿》 人物形象 主题思想 区别

天宝以来,杨、李的爱情故事成了文坛的热门话题。历来评论杨、李故事的作品,或侧重政治标准批判他们给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对他们的爱情持否定态度;或弱化政治因素,同情他们的深情及无奈的生离死别而对他们的爱情持肯定态度。白朴的《梧桐雨》和洪的《长生殿》同样是写杨、李的爱情故事,前者代表了讽刺批判的否定态度,后者代表了赞美爱情的肯定态度。两部作品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上都有明显的区别。

一、杨贵妃形象的不同

白朴的《梧桐雨》中,杨贵妃被极力塑造成庸俗放荡的贵妇人形象,是一个在爱情态度上不忠贞,在爱情考验面前不坚定,在临死之前只知道绝望、抱怨的红颜祸水。

白朴根据民间轶闻,在作品中揭露了杨贵妃与安禄山的暧昧关系。《梧桐雨》中多次提及他们这种暧昧关系,如安禄山在离开朝廷去赴渔阳节度使任时说:“别的都罢,只是我与贵妃有些私事,一旦远离,怎生放的下心?”在第一折七夕盟誓中,杨贵妃有一段心理独白:“近日边庭送来一蕃将来,名安禄山,此人滑黠,能善解人意,又能胡旋舞……妾心中怀想,不能再见,好是烦恼人也。”这一段独白,也揭露了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的私情,表明了杨贵妃对爱情的不忠贞。

在宰相张九龄向唐玄宗力奏除去安禄山时,杨贵妃却从自己的喜好出发,认为安禄山“又矮矬,又会舞回旋,留着解闷倒好”,力荐唐玄宗留下安禄山。正是因为她的这句话,为唐王朝埋下了祸根,足以表现杨贵妃红颜祸水的本性。连安禄山也承认“统精兵直指潼关,料唐家无计遮拦。单要抢贵妃一个,非专为锦绣江山”。如此这般反复渲染,塑造了一个红颜祸水的形象,让人相信杨贵妃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那么她的最后被缢杀无疑就是咎由自取,不仅不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反而会增加人们对她的怨恨。

面对死亡,杨贵妃一味考虑自己,只想着求生。最初她企图以昔日恩情换来生存希望,“妾死不足惜,但主上之恩,不曾报得,数年恩爱,教妾怎生割舍”。当这种动之以情的手段失效的时候,她加重了语气,近乎威逼道:“陛下,怎生救妾身一救。”最终唐玄宗被迫下令缢杀,她充满怨恨和绝望地说:“陛下,好下的也。”

白朴的《梧桐雨》中,杨贵妃是一个不忠的红颜祸水。洪笔下的杨贵妃完全是另一形象。洪在塑造杨贵妃的形象时,奉行“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的原则,淘尽了一切有损人物的污秽笔墨,把杨贵妃塑造成一个冰清玉洁,对爱情专一,敢于为爱情牺牲,并在生死关头深明大义、无畏奉献的女英雄。

杨贵妃在爱情生活中是积极主动的,她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角色,而是一个敢于追求的女人,在剧中则表现为强烈的妒忌心,她为唐玄宗与虢国夫人眉来眼去而盛怒,为唐玄宗偶幸梅妃而兴师问罪。这种妒忌其实正是她爱得深沉的表现,因为爱情是不容第三者插足的,她自己专一地爱着唐玄宗,同时也希望唐玄宗能对自己专一。

杨贵妃具有为爱牺牲的精神。杨贵妃在生死关头是无私的,想的念的都是唐玄宗。事变刚刚发生,杨贵妃出自本能地想要求生,但当发现唐玄宗处境危险时,她便不再为自己求生而是主动请死。危急关头,深明大义的她最终以超常的勇气接受一切,以自己的慷慨捐生换取玄宗和朝廷的安全,表现出难得的无畏和牺牲精神:“臣妾受皇上深恩,杀身难报。今事势危急,望赐自尽,以定军心。陛下得安稳至蜀,妾虽死犹生也。”临死之前,她嘱咐高力士两件事,一是要高力士小心侍奉,劝皇上再不要以她为念,二是要高力士将爱情信物――金钗钿盒殉葬,“一命儿便死在黄泉下,一灵儿只傍着黄旗下”,这一番交代体现出她对唐明皇生死不渝的爱情。

杨贵妃死后,不仅毫无怨言,而且总为唐玄宗遭到的误解辩白:“岂是他顿薄劣!想那日遭磨劫,兵刃纵横,社稷危矣,蒙难君王怎护臣妾?妾甘就死,死而无怨,与君何涉?”《情悔》一出,与其说是杨贵妃忏悔生前的罪过,不如说是她对唐玄宗的痴情丝毫不悔,为了情缘宁肯不成仙。杨贵妃死后的灵魂,仍然望着唐玄宗西行的尘土,追随前去。在夜晚,她总是不住地把玩金钗钿盒,苦苦地回忆她与唐玄宗的恩情。成仙之后,她并不热衷于天宫岁月,为了与唐玄宗的爱情,她甘心把仙位抛,不惜在人间再受折磨。不论是生前还是死后,杨贵妃都体现了对爱情的忠贞、纯真、坚定、执着。

二、主题思想的不同

白朴的《梧桐雨》是描写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其中固然也有对他们爱情的描写,但着眼点却是抒写一种人生变幻无穷、胜衰难料的沧桑之感,在感慨历史兴亡的同时以示惩戒。

从结构上看,《梧桐雨》是典型的四折一楔子。楔子写唐玄宗沉醉于与杨贵妃的爱情中,不问朝政,不听忠臣的劝告,给无功有过的安禄山加官晋爵,从而埋下了祸根。第二折写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长生殿七巧排宴,海誓山盟,相约生生世世永为夫妇。第三折写安禄山叛乱,唐玄宗逃难,到马嵬坡时,六军不发,要求唐玄宗赐死杨贵妃,唐玄宗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只有赐死杨贵妃以求自保。经过这次事变,一切荣华富贵、爱情誓言都烟消云散。前三折主要写历史史实,白朴并没有对二人的爱情生活进行细致的描写,主要集中笔墨批判了唐玄宗因沉醉在与杨贵妃的爱情中而贻误朝政,最终酿成大祸,不仅自己受难,还连累了百姓。前三折的叙述带有很强的讽刺意味,明显具有警示作用。

第四折中杨贵妃已然不在,只剩唐玄宗形影相吊、满怀凄然,朝夕思念贵妃,梦见妃子在长生殿设宴,请他赴席,梨园子弟正准备演出,却被窗外一阵“梧桐夜雨”惊醒,恼恨异常。作品并没有像《长恨歌》那样,在后半部分让杨贵妃成仙,和唐玄宗重温旧日誓言,聊以慰藉明皇相思之苦,而是在哀婉的歌声中作结,将悲剧气氛推向顶点,成为一曲完全的悲剧。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称之为“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第四折完全是白朴的想象,是虚写。白朴花了大量的笔墨让唐玄宗回顾历史,发表感慨,表达悲痛。其实这里的唐玄宗已经成为白朴展开对历史兴亡感慨的符号,他身上饱含着白朴对历史更替的哲理思考,唐玄宗的悲剧代表的是一种历史的悲剧。

与白朴的警示惩戒意图不同,洪通过杨、李的爱情所要表现的是人间的真情。洪在《长生殿・例言》中谈到其创作动机时说:“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又在第一出《传概》中说:“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精诚不散,终成连理……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己。”洪表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对爱情的执着,显示自己对他们爱情的同情与赞美。

《长生殿》传奇共有五十出,前半部分主要写实,后半部分主要是作者的想象。白朴的《梧桐雨》只是简单地交代了杨、李的爱情,并以此作为批判他们的证据。《长生殿》前半部分却真实地表现了帝王与妃子的爱情生活,其中固然写出了相关的政治事件,但主要是对杨、李爱情真实生动的描写。洪设计了《春睡》《献发》《闻乐》《制谱》《舞盘》《密誓》《情悔》《仙忆》《补恨》等情节,丰富了他们的爱情生活。起初,唐玄宗看中的确实是杨贵妃的美色,但在经历了诸如虢国夫人、梅妃之类波折后,两人之间情好日密,渐趋专一和真挚。玄宗对贵妃,也不仅仅是看中美色,还发展为心灵的契合。到七夕盟誓,两人已经达到了生死不渝的程度。然而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被迫在马嵬自缢,唐玄宗含恨终身,两人的爱情以悲剧结尾。

洪在《长生殿・自序》中说:“余读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杂剧,辄作数日恶。”“恶”是指伤感。这段话表明,他不满两篇作品过于感伤的情绪,因而在创作时改变了故事的悲剧结局。在后半部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写杨贵妃死后,她与唐玄宗在幻与真的两个世界里的感情交流,经过执着的追求和真诚的忏悔,两人都飞天成仙,终于在天宫里相聚,实现了长生殿里的誓言。这样就弥补了之前爱情悲剧的“长恨”,表现出对人间真情的崇尚和宏扬。《长生殿》颂扬了超越生死的人间真情,对现实生活中青年男女争取爱情的斗争,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因此,人们把《长生殿》看做一部热闹的《牡丹亭》。

面对同一段恋情,白朴的《梧桐雨》将杨贵妃塑造成一位不贞的红颜祸水,并批判了杨、李两人的爱情只是建立在美色基础上的虚情假意,揭露了他们爱情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洪的《长生殿》却将杨贵妃塑造成一位忠贞专一、深明大义的女英雄,并赞美了他们超越生死的人间真情,表达了作者的美好理想。白朴的《梧桐雨》和洪的《长生殿》从不同的角度继续了历史上对杨、李爱情的演绎。由于两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杨、李的爱情,创作了两部相差巨大的文学作品,这两部作品同样都是演绎杨、李爱情的经典戏剧,为杨、李的爱情增加了更丰富的内涵,具有无穷的韵味。

参考文献:

[1]胡世原.白朴论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李白之死范文7

李瀚幼通诗书,秉性耿直,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执政有声,教育有道,很受朝廷器重和百姓爱戴。

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朝内阉人横行,各地贪官霸道。时孝帝(朱佑堂)临政,闻得河南一带官吏恣意妄为,贪污渎职,贿赂作弊,为非作歹者甚多,诏命李瀚为按察使,授权前往巡视,督察究治,以正国威。李瀚领旨,传下命令,四面金牌开道,上写“严肃、回避”。一行人马浩浩荡荡,昼夜兼程,直奔河南而来。

一日傍晚,来至陈州地境,策马东行,见街头新建一宅,青砖绿瓦,高门大户。门首灯火辉煌,几个小厮手执软鞭,驱赶一伙围观的小孩。李瀚顿觉不快,皱眉蹙额,诘问堂弟李飞:“这是谁家的住宅?”李飞答道:“这是皇上赐给本州卫太监的新宅,你瞧多气派?”李瀚闻言,怒火中烧,不由地“哼”了一声。

这时,自小巷内窜出一条人影,扑到李瀚马前。李飞大吃一惊,喊道:“拿刺客!”

那人跪在马前,大声喊叫:“小人冤枉!小人冤枉!”

李瀚定神一看,是个手捧状子的文弱书生,并无凶器。便问道:“你是何人,有何冤枉,快快道来。”

那人伏地言道:“启禀大人,小人王善,家住项城县,任典史之职。只因本县恶人卫世恩倚仗权势,鱼肉乡民。两月前偶去寒舍,见小人之妻春云容貌,便生邪念。乘小人外出,几次上门调戏,我妻不从,竟被他活活打死。可怜她身怀有孕,害了母子两条人命呀……”

李瀚见王善泣不成声,便问:“既有冤情,为何不去衙门告状?”王善答道:“县衙府衙小人均已去过,都被他们乱棍打出。小人素闻李大人执法无私,故冒死拦马喊冤,请大人秉公执断!”说罢,连连磕头。

李瀚点点头,命把王善带回府衙。然后命李飞前去项城拿人。翌日近午,李飞回府复命说:“王世恩出走去向不明。”他见李瀚双眉紧锁,便笑着说:“兄长无须烦恼,那个王善已要求撤状,不再上告了。”

李瀚一听,顿生疑虑。探问:“王善妻遭惨死,他岂甘心?”李飞道:“愚弟查得卫世恩系侍从太监卫彪的侄子。卫彪权压朝臣,又是皇上的心腹,满朝文武谁人敢惹?王善既请撤诉,兄长就不必再惹是非了。”

李瀚听李飞一说,心中已明白了几分。他一面命李飞退下,一面捋须沉思,心想:王善既然冒死拦马喊冤,却又为何收回状子?其中定有缘故!遂决定亲自盘问。

王善面容憔悴,一见李瀚便扑通跪下,连连磕头道:“小人妻子实是产前得病而死。小人诬告卫公子该死,请李大人治罪!”

李瀚一声冷笑,说道:“本官原以为你是个正直汉子,想不至……”说到此处,仰头叹息道:“春云啊春云,你九泉之下,可想到你的丈夫非但不替你母子蟪鹧┖蓿反而昧着良心,说你是产前得病而死,可怜!可怜!……”

王善听此言,脸上一阵白,一阵紫,跪行李瀚面前,大声反问:“大人此话可是出自肺腑?”

李瀚“哼”了一声道:“我李瀚身为朝臣,专程到此,不为民做主,不为民伸冤,所为何来?”

王善见李瀚说得斩钉截铁,这才哭诉道:“小人诉状,句句是实,众乡邻居可以作证。昨日大人恩准小人状子,欣喜若狂,不料今午得一纸书信,说什么……”

李瀚忙问:“信中怎讲?”

“内写大人与卫家乃世交,大人又接纳了卫太监厚礼,小人之冤必不得伸,故而要收回状子。”

“书信何在?”

“小人骇怕,已吞在肚内。”

李瀚听到这里,恍然大悟。当即安慰王善一番,并要部下严加管护。李瀚走时,王善又扑前几步,大声喊道:“小人倘有不测,请大人为民执法,莫让我妻儿冤沉大海,王善死而无憾!”说罢,泪如泉涌。

李瀚回府,叫李飞问道:“卫太监府内可有什么动静?”

李飞微微一笑,随即答道:“卫太监着人送来厚礼一份,愚弟不敢做主,正要兄长裁夺。”

李瀚看了礼单,自言自语道:“这份厚礼怕有三千两银子。好吧,暂且收入。”

李飞深知堂兄平日秉性刚直从不受礼,今回却出乎意外,于是便转弯抹角地问道:“那个王善,要放他走么?”

李瀚摇摇头说:“诬告亦应有罪,哪能放走?我要亲拿卫世恩,弄个水落石出。”李飞闻言,只得唯唯从命。

翌晨,李瀚带人直奔卫府。卫彪闻报,不敢怠慢,把李瀚迎进客厅,含笑说道:“李大人光临敝舍,不知有何贵干?”

李瀚笑道:“为官碌碌,受公公厚赠,不知以何相报?”

卫彪含笑道:“区区薄礼,何足挂齿,切莫见外。”

李瀚又笑道:“为官今办一案子,涉及到令侄世恩。请他出来一见,我有话要说。”

卫彪哈哈大笑道:“舍侄世恩在项城为官,不曾回家,吾这次回来还不曾见面!”

“据吾所知,世恩确在尊府,烦公公让令侄速出来一见。”李瀚边说边朝客厅四顾。

卫彪见李瀚态度严肃,便摊开双手苦笑道:“舍侄真的未回府中,李大人若是不信,就请查便是!”

“好。”李瀚就等卫彪这句话,随即便命巡捕分头搜查。

卫彪在旁声色不露,白皙的脸上挂着一丝奸笑。半个时辰以后,20名巡捕空手回报。这时卫彪抹去笑容,脸色一沉,对李瀚说道:“李大人无故搜查敝室,岂非蔑视国法!我与你明日回京一起面圣!”

李瀚虽神色自若,心下却有点慌。暗自思忖:莫非世恩听到风声远离躲避?但转而一想,卫彪送我厚礼,必是藏奸心虚。我已命手下四城严加防范,谅你卫世恩插翅难逃!那么,他藏于何处?李瀚忽见几个小厮沿花厅两边而立,神色紧张。心中已明白大半,于是令人量厅壁尺寸。

卫彪闻言,脸露惊慌之色。李瀚吃准墙内定设暗室,便命人剖墙。不一会,便把战战兢兢的世恩从暗室抓了出来。

李瀚将卫世恩带回衙门,当堂开审。世恩自知无法抵赖,只好招供。但气焰仍很嚣张,自恃有卫彪为后台,李瀚不会将他怎样。

退堂以后,李瀚正在恼怒之际,李飞进来禀报,王善病死房中。李瀚一惊,正要仵作验尸,门外又有人禀报:“卫太监在外求见!”

李瀚稍一犹豫,便吩咐僮儿:“请他客厅相见。”

卫彪走进客厅,正色道:“杀人偿命,法不容情。令侄身为官吏,知法犯法,已供认不讳,理该问斩!”

卫彪听说侄儿要被斩首,顿足说道:“想我卫家只此一子,李大人如果将他处死,岂不绝了我卫氏之后?还望李大人高抬贵手!”说到此处,掩面而泣。又道:“王善已死,原告已无,倘若李大人饶舍侄一命,日后准保你荣华富贵,鹏程万里。”

李瀚先是一惊,心想王善之死,卫彪何以得知?便回过头去看李飞,见李飞脸色恐惶。他心中已明白了几分,不由难过地摇了摇头。笑道:“同胞手足之情,谁人不念?只是我李瀚身为朝廷命官,上为朝廷尽忠,下为百姓鸣冤。令侄身为官吏,却作恶多端,残害两条人命!倘若我领了你卫家兄弟之情,却是负了天下众百姓之望!”

卫彪见李瀚寸步不让,不由咬牙切齿说道:“吾侄纵然有罪,没有皇命,谅你也斩他不得!”

此句话猛然提醒李瀚。他心中自忖:卫世恩虽判为死罪,但倘若皇上因卫彪之故,下旨宽宥,这王善三条人命,岂不蒙冤难申了吗?想到此处,气愤填胸,便脱口而出:“先皇有旨在先,我今日就来个先斩后奏!”

卫彪闻言,心中更急,狡辩道:“先斩后奏,乃欺君之罪!”

李瀚当然明白“先斩后奏”的风险,他踱来踱去,猛然站定,目光似剑,直逼卫彪道:“臣为民执法,岂惜性命,又岂能顾家!”说罢,便吩咐鸣鼓升堂。

卫彪一时呆若木鸡。他见李瀚要走,紧追一步,恶狠狠地问道:“李大人不念亲疏,倘若你的同胞犯了命案,当该如何?”

“大义灭亲,依法问斩!”说罢,李瀚头也不回上了公堂。

卫世恩被斩首示众,众百姓拍手称赞。李瀚随即带着卫世恩横行霸道、斯压百姓、蹂躏妇女、勒索民财、害死人命的供状和奏章,负荆回京,上殿请罪。

孝帝未听李瀚奏完案情就龙颜大怒:“卫世恩纵有应斩之罪,也不该先斩后奏,目无君王!”

“是。”李瀚低下^来,声不示弱地奏道:“臣有罪,但先斩后奏,先帝有旨。”孝宗皇帝一愣,当即问道:“此话怎讲?”

“臣读《尚书》《春秋》,晋文公先执卫成公归于京师,后奏请周天子;又读《礼记》,知公族有罪,国君虽下令宽恕,有司却执法不从;《宋史》中,宋王陈州放粮济民危,包公先斩后奏铡国舅;《史记》《汉书》均有载,朝朝代代例何少?”

封建君主常以《春秋》《礼记》正大臣之行。李瀚几句话说得孝宗哑口无言,只得耐下性来听李瀚续奏:

“臣先斩世恩,后奏陛下,并非目无皇上!只因世恩自恃其门之势,鱼肉桑梓,残杀良妇,致使天下百姓愤愤不平。若不将其斩首,只怕民怨滔天,危及社稷。故臣不避罪责,冒死执法,实为江山千秋大业啊。”李瀚说到此处,猛然抬头盯着孝宗阴沉的面孔,怒发冲冠,激奋陈词:“臣有一言,如鲠在喉,不得不吐。今日世道,阉门猖獗,小人得志,民怨沸腾,积弊如山。如不整肃王法,只怕人心哗变,四海翻腾。倘若皇上治臣死罪,臣无所怨言。只求陛下宽容几天,特将那些为非作歹的恶人杀绝斩净,以保国泰民安!”

孝帝听这肺腑之言,心内大震,见李瀚之言铮铮忠骨,句句有理。于是收起怒容,频频点头。一旁的卫彪见皇颜转怒为喜,赵紧伏地奏道:“卫世恩实是该死,但李瀚之弟李飞也犯了杀人之罪,将原告王善害死,该怎处置?”

“噢,”孝帝目光落到李瀚身上,问道:“李卿,可有此事?”

李瀚点头奏道:“臣弟李飞受奸佞贿赂,贪财害命,确用毒药毒死了原告。本应与卫同斩,因恐君复查原委,故下入狱中,待皇上详究根由,再就地正法。今臣有奏章,将其斩首,请陛下恩准!”

孝帝知李瀚确有一精明能干又十分喜爱的堂弟,因而略有踌躇,说道:“即是为人所惑,就免去死罪罢了。”

李瀚抬头奏道:“请陛下收回成命。王子犯法,一律同罪。杀人者偿命,天经地义。有法不依,万民唾弃。治法不严,国必生乱。臣弟李飞虽吾所爱,但贪财害命,罪有应得,知法犯法,不可轻饶,当应重惩!请陛下准奏。”

孝帝只得准奏。

开斩之日,刑场周围,人山人海,大街小巷,议论纷纷,又惊又喜。有诗为证曰:

李瀚执法严如山,大义灭亲美名传。

李白之死范文8

关键词:了解 核实 印证 比对 拓展 异同 反思

贾平凹的《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上海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回忆往昔的读书生活,说了不少要好好读书的道理:“兄读中国的庄子,太白,东坡诗文,读外国的泰戈尔,川端康成,海明威之文,便至今于起灭转接之间不可测识。说来,还是兄读书太少,悟觉浅薄啊!”例举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川端康成,美国的海明威几位作家可以理解,因为三位作家都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然而在诸多的中国古代作家中为何独举庄周、李白和苏轼三位?当我提出这一疑问时,不少学生面面相觑,不知所以。看来这是一个可以探究的问题。

探究的手段和途径,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相比以前寻找纸质材料进行研究的困难,网络资源打开了查的方便之门。具体步骤就是:

1.了解。有关庄周的历史记载不多,《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便派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答应让他出任楚相。庄周笑着对楚国的使臣说:“千金,确是厚礼;卿相,又是尊位。您难道未见用于祭祀天地的牛吗?喂养它多年,给它穿上绣花的绸缎,然后牵进太庙去当祭品,这时,即使它想做一孤独的小猪,怎么能够办得到呢?您赶快离开,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小沟里身心愉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所束缚。我终身不做官,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心志愉快。”)

就是这些短短的记录,写出了庄周不想被名利束缚自己的思想和作为。庄周这样的思想和作为在李白和苏轼那里都能得到响应。《新唐书・李白传》:“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李白晚年爱好黄老之学,经牛渚矶来到姑孰,喜好离家游玩青山,并想在此地终老。)《宋史・苏轼传》:“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苏轼到了二十岁时,已精通经传历史,每天作文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了《庄子》,感叹说:“我从前的有些见解,嘴里不能说清楚,现在看到这本书,真是说到我心里去了。”)

通过网络查看、收集相关资料,可知庄周、李白和苏轼三人在思想和作为方面有相通之处。

2.核实。《庄子》一书中记述了一个“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的妻子去世了,他的朋友惠施前去吊唁。惠施来到庄子家,看见庄子正盘腿坐在蒲草编的垫子上,敲着瓦盆唱歌。惠施非常不解,责备他说:“你的妻子与你日夜相伴,为你生儿育女,身体都累坏了。现在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却在这里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回答说:“你这样说就不对了。你知道吗?我的妻子刚死的时候我也很悲伤,可是后来想了想,也就释然了。想当初我的妻子本来就是没有生命的,不但没有生命,而且连形体都没有;不仅没有形体,甚至连气息也没有。后来恍惚间出现了气息,由气息逐渐产生了形体,由形体进而产生了生命。现在她死了,又由有生命的东西变回了无生命的东西,之后形体也将消散,气息也会泯灭,她就完全恢复到原先的样子。这样看来,人的生死就像是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一样,循环往复,没有穷尽。我妻死了,也正是沿着这一循环的道路,从一无所有的大房子中走出,又回归到她原来一无所有的大房子里面休息,而我却在这里为此号啕大哭,这不是不懂得大自然循环往复的道理吗?正因为如此,所以我停止了悲伤,不哭了。”)

苏轼的想法与庄周类似,《前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你也知道江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实际上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存在阴晴圆缺,但终究也没有增减。如果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羡慕它们什么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景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永不衰竭,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共同享用。)

李白的作为和庄周相近,《新唐书・李白传》:“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元和末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拜祭他的墓,并下令禁止在李白坟墓周围砍柴和放牧。范传正访问李白的后裔,只有两个孙女已嫁给平民做妻子,行为举止仍然保持着大家的风范。)

如果说苏轼的言语诠释了庄子“物质不灭”的道理,那么李白的做法就是实践了庄子“顺其自然”的思想,由此可见,庄周、李白和苏轼三人在思想和作为方面有相通之处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持有共同的人生哲学。

3.印证。虽然史书记录李白和苏轼受到庄周的影响只是片言只语,但我从课内已经学过的李白和苏轼的作品中,可以证实这种影响是明显存在的。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和“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有相同之处。苏轼《前赤壁赋》中的:“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不正是向往道家仙境的写照吗?如此而言,庄周、李白和苏轼三人之间的思想和作为类似相近就不难理解了,皆出于对人生(生和死)有着通透的理解。也许三人的这种达观缘于其本身的仕途失意或不屑做官,但无论怎样,中国古代的许多优秀知识分子在不得不和世俗妥协的同时,确是时时在内心深处流露出那种对官场险恶莫测的厌弃,竭力要找回失去的自我并回归本我,从而体验生命的本真;另外也有大丈夫立德和立功不能,尚可立言,也算是不虚此生的传统思想的影响。

4.比对。然后在我们借助网络阅读贾平凹本人的作品之后,可以作出这样的推论:虽然我们不能说贾平凹偏爱庄周、李白和苏轼的作品,或推崇三者的为人,就肯定他信仰道家的思想,不过作者追求的人生境界(单纯、豁达和自然)确与道家(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的思想有暗合的一面。“这个社会,天下在振兴,民族在发奋,咱们不企图做官,以仕途之路作功于国家,但作为凡人百姓,咱们却只有读书习文才能有益于社会啊。”(《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而这样的思想也影响着作者的散文写作。“中国的汉族是一个大的民族,又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她长期的封建专制,形成了民族的政治情结的潜意识。文学自然受其影响,便有了歌颂性的作品和揭露性的作品。歌颂性的历来受文人的鄙视,揭露性的则看做是一种责任和深刻,以至形成了一整套的审美标准,故推崇屈原,司马迁,杜甫,称之主流文学。”然而“伴随而行,几乎是平行的有另一种闲适的文学,其实是对主流文学的对抗和补充,阐述人生的感悟,抒发心臆,如苏轼,陶潜及至明清散文等,甚至包括李白。他们往往被称作‘仙’,但绝不能入‘圣’。……闲适是享受生活,幽思玄想,启迪心智。”对于自己:“我的好处是静默玄想,只觉得我得改变文学观了。……如果在分析人性中弥漫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浑然之气,意象氤氲,那正是我新的兴趣所在。”(贾平凹《关于》)当然这种影响又与作者的人生阅历(经历和理解)有关:“我们常说智慧,智慧不是聪明,智慧是你人生阅历多了,能从生活里的一些小事上觉悟出一些道理来。这些体会虽小,慢慢积累,你就能透彻人生,贯通世事。而将这些觉悟大量地写到作品中去,作品的质感就有了,必然就深刻,一旦得意就可以忘形,不管它什么技巧不技巧了。”(贾平凹《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散文的杂文化》)

5.拓展。经过网络搜寻,推及当代作家当中,对贾平凹的写作思想和写作风格产生过极大影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沈从文,另一个是孙犁。沈从文的散文,往往通过闲适清幽生活环境的描绘和自然朴素生活方式的表现,反映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而孙犁的散文则常常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升华出人生的感慨,在让人从中悟出关于人生、社会和自然道理的同时,也给人以审美的享受。他们的散文应属“闲适文学”的一路,是贾平凹所欣赏的写作风格,当然作者的写作思想和写作风格并未完全拘束于他所“心有戚戚”的写作流派或某个大家,而是有更高一层的写作追求,即“作品内涵上境界上要现代,形式上要民族传统的味道”。(《答王晶问》)

李白之死范文9

子夏兄弟论

《论语・颜渊篇》记载了司马牛忧虑没有兄弟的故事。司马牛很忧愁,说:“别人都有兄弟,就是我没有。”子夏说:“我听到的说法是:‘死生各有命运,富贵由天安排。君子态度认真而言行没有差错,对人谦恭而往来合乎礼节,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可以称兄道弟。’君子又何必担心没有兄弟呢?”

司马牛所盼望的兄弟,是指血缘上的一家人;子夏所描述的兄弟,是指理想相近的正人君子。一个人只要做到“态度认真而言行没有差错,对人谦恭而往来合乎礼节”,那么他在任何地方都会交到好朋友,并且可以胆肝相照,简直无异于兄弟了。

素材解读:这种观点有个基本的预设,就是人性向善。四海之内的范围,其实包含了普天之下凡是走在人生正途上的人,也就是努力行善避恶的人。在见到别人表现道义的言行的时候,都会引起共鸣,进而互相肯定与欣赏。只有以道义结交的朋友,才能维持长久。如果不谈道义,即使是真兄弟也未必能够有真正的感情。

适用话题:处世原则;礼节;共同的理想;真正的情感……

嵇山生死交

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封最著名的绝交书《与山巨源绝交书》,是魏晋时期同为“竹林七贤”的嵇康写给向朝廷推荐他出仕的好友山涛的。他在绝交书里写道:“阮籍比我醇厚贤良,从不多嘴多舌,也还有礼法之士恨他;我这个人比不上他,惯于傲慢懒散,不懂人情物理,又喜欢快人快语;一旦做官,每天会招来多少麻烦事!我如何立身处世,内心早已明确,即便是在走一条死路也心甘情愿,您如果来勉强我,则非把我推入沟壑不可!”山涛没有因为此信而埋怨嵇康,他深明嵇康没有跟他绝交之意,那一封绝交书更像是倾谈和内心的表白,即嵇康对于当权的司马氏采取的不合作态度。

嵇康临死托孤,没有把自己的一双儿女托付给自己的哥哥嵇喜,也没有托付给他敬重的阮籍,而是托付给了山涛,并且对自己的儿子说:“山公尚在,汝不孤矣。”山涛没有辜负嵇康的重托,一直把嵇康的儿子养大成才。

素材解读:山涛的忍让包容,比嵇康的简单直率更值得赞赏。当然也有人说嵇康这么做是想要保全山涛,因为当时的晋朝统治者司马昭,已经视嵇康为眼中钉,嵇康为了不让挚友受到牵连,才书写了这封绝交书。虽字字绝交,背后却字字真情。这里我们看到的是超越生死、心有灵犀的情谊。

适用话题:生死相知;傲骨;理想与现实;理解与默契;真挚的友谊……

李杜忘年谊

唐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结识了比他小11岁的杜甫。杜甫“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杜甫《壮游》),与李白意气相投,一见如故。两人情同手足,携手同游,有酒同醉,有被同盖,所谓“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这是两人的初次相遇。次年,两人再次聚会,地点在东鲁、齐郡等地。这两次相聚总共不会超过三个月时间。之后李白于秋末赴江东,杜甫则西去洛阳,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

杜甫诗中多提及李白,这些诗贯穿于两人相识到李白去世的始末,诗作感情真挚,可以说,此后半生,杜甫都在怀念李白,就像怀念他的亲人。其中杜甫称赞李诗“清新俊逸”之句――“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也成为后人最常引用来评价李诗高妙之处的诗句。

李白写给杜甫的诗虽不多,但有一首《戏赠杜甫》却颇有趣味:“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这首诗好似朋友间开的玩笑,“杜甫你这么多年不见,今日我们相见,你变得这么瘦,想必是写诗写得太辛苦吧?”调侃之中,也可见两人相处的真挚与情谊的深厚。

李白之死范文10

李自成的百万大军瓦解于鼠疫

李自成最后失败的真正原因一直是个谜。百余年来,专家们对之的解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说败于不得人心的,有说败于骄傲自满的,有说败于腐化堕落的,有说败于红颜祸水的,等等,总之都不能令人信服。因为这些答案都不能解释一个问题:占领北京时,李自成的军队浩浩荡荡一百余万,为何进京40天后部队竟然仿佛突然间失去了战斗力――遇清军一触即溃,兵败如山倒,而且从此一蹶不振?

是这支部队的军纪涣散吗?非也。李自成治军有方,义军的组织性很强。是这支庞大的军队的物质力量跟不上吗,非也。李自成大军在北京通过肃贪迫赃搞到了七千万两银子,相当于明朝的十年税收,至少可以在几年里实施“迎闯王不纳粮”而更深得民心,他有足够的财力可支撑他庞大的军队。

这就奇怪了,军费奇缺时李自成尚且能屡败屡战组织起百万大军,财大气粗后为何反而失去战斗力?为何撤出北京后再未组织起一次像样的战斗?要知道不屈不挠是李自成的显著特点,在以前的好几次战役中,他都是几乎全军覆没。一次只剩下18人,一次只剩下50多人。可李自成硬是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竟一次次咸鱼翻身卷土重来,最后拥兵百万打进北京灭了大明。那么,进京后,是什么让李自成的元气丧尽?这个谜底究竟是什么?阅过《历史研究五十年论文集》中曹树基的有关科学论证一文后,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原来李自成并非败于满清,而是败于当时肆虐横行的鼠疫!

明朝末年流行鼠疫,李白成进京前后。北京周边地区流行鼠疫,有一些文献对此有记载。鼠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致病源为鼠疫杆菌。主要传播于人――跳蚤――鼠之间。其特征是淋巴结肿大,死者肤色发黑。研究表明,鼠疫每次传到一个新地区时,由于当地人和鼠以及跳蚤都没有抵抗力,其死亡率高、传染性强。死亡率高于50%。有文献说,7世纪欧洲首次鼠疫流行。可见,鼠疫是一种极易流行的、死亡率很高的且很难控制的可怕疾病。

李自成军于农历3月进抵北京(公历为四月五月),有关文献记载崇祯16年秋鼠疫已出现在北京一带,只因冬天气温低,鼠疫传播变缓,3月春暖花开,桃红杏白,跳蚤、老鼠开始趋向活跃,大规模的鼠疫自然爆发。由于鼠疫的传染死亡率很高,崇祯的御林军短时间内失去战斗力毫不奇怪。李白成因此未遇大战就占领了北京。李白成大军进京后感染了鼠疫,自然战斗力也大减,当然打不过清兵――尽管其数量远低于自己。并且败兵因此成了鼠疫传染源――文献记载“贼过处皆大疫”。因此李自成虽然此时财雄天下,可以大规模招兵买马,但新兵入伍即染鼠疫失去战斗力,兵力再多也没用,始终无法抵挡满清的虎狼之师。鼠疫蔓延军营,且长时间无法摆脱,李自成的精神遭受毁灭性打击,因此痛失江山并一蹶不振,“无可奈何花落去”。

由于军人是集体生活,所以鼠疫流行对古代军人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欧洲14世纪爆发鼠疫,死亡2500万人,其中有许多是军人。李自成的百万大军在十分肆虐的鼠疫面前,几乎是束手无策,只能坐以待毙。

那么,为什么清兵就没患鼠疫呢?欧洲人在研究14世纪欧洲鼠疫时从留下的壁画及文字中发现,在鼠疫大流行中只有骑兵幸免于鼠疫。于是得出结论:鼠疫经跳蚤传播,跳蚤讨厌马味,所以骑兵不被鼠疫传染!众所周知,八旗铁骑威震四方,清兵主要由骑兵组成,所以是不会传染上鼠疫的。尽管只有十几万军队,但未患鼠疫的清军战斗力自然在深受鼠疫困扰的李白成大军之上(虽然其数量远远大于清军)。

鼠疫是当时中国人不了解的新型烈性传染病,无人了解、无法救治,在这种自然条件下,明朝灭亡和李自成的失败不可避免。在汉满的军事博弈中,鼠疫帮了满清的大忙。李白成的百万大军就这样土崩瓦解于小小的鼠疫,估计这位雄才大略的起义领袖惨败致死时也留下了“天亡我也”的一声叹息。

李白之死范文11

太阳落下了。

李宇鹏扶着我下马,找到了投宿的客栈。默默地吃着晚饭---这一路上我总是回避着,他心里明白,也不多说了。

昏黄的烛光里,我抬眼望着窗外的星辰。李宇鹏要追查梵天教的事,他说,有太多谜团了。

江南小镇里,又发生震惊江湖的命案。

使多年前名动江湖的楚海,被发现惨死在一栋小屋里,他倒下的地方,赫然标着一团火焰---梵天教的标志。接着,又传出肖义、上官瀚两位前辈惨死的消息,尸体的旁边,同样,是一团刺眼的火焰。

肖义、上官瀚还有楚海,都是十多年前江湖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与长孙无尘、冷淳是结拜兄弟。但他们大多都归隐了,并从此销声匿迹,没有人知道他们的行踪。

梵天教为何要杀死他们?他们当年又为何如日中天之时突然隐居?这其中是否有什么秘密?

李宇鹏决定从楚、肖等三人的死查起,并要我呆在安全的地方,到时候,再给我一个交待。

但我不答应。

“亲眼所见的都未必是事实,他人所说的又怎可相信?我一定要亲自去查明。我不想孔若虚死得不明不白。”我说。

李宇鹏虽明白这是很危险的,但他也了解我的固执,无奈地答应了。

看到李宇鹏眼中的落寞与怜惜,我真想不顾一切和他在一起,可孔若虚的死,始终萦绕着,我再这么做,对得起他么?只好抑制住心中的情愫,冷着一张脸刻意回避着,只求赶快查个水落石出,好告慰孔若虚在天之灵。但一转念,事情结束后,我和李宇鹏之间,又如何是好?难道真的一命偿一命?唉,要想的太多太乱了,这样下去我非得神经衰弱不可。

踱步到窗前,发现李宇鹏竟站在院子中,望着夜空,似在思索着。

我痴痴地看着他的背影。也只有此时,我才敢放纵自己的情感。

李宇鹏忽然转过身来,我们都是一惊,却又只默默的看着对方。

此时无声胜有声。

李白之死范文12

“真漂亮,是谁送的呢?”章冰兴奋地带着笔筒回到了宿舍,把笔筒放在了书桌最醒目的位置上。左看右看,章冰又在其中插了几支笔。

笔放进去的时候,淡紫色的光更加耀眼了。这个时候,同宿舍的雷梦回来了。雷梦和往常一样,低着头,不爱说话。她是个留级生,似乎总是有点心理阴影,但章冰不介意,她兴奋地把笔筒给雷梦看。

“啊!”雷梦的喉咙里突然发出了凄厉的惨叫声,捂着脸冲出去了。

“这是怎么回事啊……”这个时候,从床上探出了一张睡意朦胧的脸。原来宿舍里还有一个人,是李晓诗。她有个怪毛病——她说话的声音非常难听,不仅仅是沙哑,还像呜咽。因此李晓诗不愿意出门,她总是趴在床上睡觉。此时,李晓诗用朦胧的眼睛看了看漂亮的笔筒,声音沙哑着说:“雷梦有病吧?一个笔筒而己,大惊小怪!”

章冰耸了耸肩膀,然后坐下来写点东西。她从笔筒里抽出了一支笔,放在嘴里咬了一下,这是章冰经常性的动作。然后章冰写道:“今天……”章冰停住了——这明明是一支蓝色的圆珠笔,为什么写出来的字是红色的?章冰又从笔筒里抽出一支笔,再写,还是红色的。

又一支笔,依旧是红色的。血红血红的字布满了雪白的信笺。正在章冰疑惑不解的时候,宿舍的门开了,性格最风风火火的段霓雪冲了进来。段霓雪一眼就看到了章冰桌面上的笔筒,她冲过去一把拿起来说:“哟!真漂亮!”但段霓雪的脸色马上由惊喜变成惊恐,她手一松,笔筒落在了地上,变成了一堆碎片。最诡异的是,笔筒碎开之后,有丝丝的血从其中渗出来,泛出一股令人恶心的血腥味。

“刚刚……我在笔筒里看到了一只眼睛……”段霓雪颤抖着说。

李晓诗也从被子里爬出来了。三个女生呆呆地看着这个诡异的笔筒,她们认为:这笔筒一定有问题!可是到底有什么问题呢?还是平时沉稳的李晓诗出了个主意:“章冰,你还记得刚刚雷梦的表现吧?她既然吓成那个样子,说明她肯定是知道一些关于笔筒的事情。我们应当去问问雷梦。”

“没错!”段霓雪很赞成李晓诗的话,“而且雷梦是个留级生,她知道的事情一定比我们多。”说做就做,当即,三个女生手拉着手去找雷梦。

在她们身后,那浸在血里的笔筒碎片像有了生命一样,缓缓地移动着……

冤魂往事

“我就知道你们会来找我的,得了这个笔筒的人,一定会出事。”当三个女生找到雷梦的时候,雷梦开门见山地说。

其中果然有故事!章冰急忙央求着雷梦把关于笔筒的事情告诉她。

雷梦叹了一口气说:“那是两年前的事情了,那个时候我还没有留级,和院花住在一个宿舍里。这个笔筒呢,就是院花的。”

于是雷梦讲起了过往的故事:

院花,往往是学院里最不受女生欢迎的人,因为她太漂亮了,女生的妒忌心理又是那么的可怕。雷梦同宿舍的这位院花不仅相貌美,而且心机重,她抢了宿舍里另外一个女生的男朋友。那个女生起初向院花苦苦哀求:“反正你也不是真的喜欢他,你就把他还给我吧!”可是院花不愿意放弃这个炫耀自己美丽的机会,她执意不肯。两个女生之间的点火越烧越烈。终于有一天,当宿舍里只有她们两个人的时候,发生了一场大的争执。被抢了男友的女生气急败坏,从院花的笔筒里拔出了一支铅笔,锋利的笔尖狠狠地向着院花戳了过去。院花猝不及防,被刺中了胸膛,血流如注。行凶的女生害怕了,她尖叫着跑了出去,却没有打120。可怜的院花一个人在宿舍里痛苦地挣扎着。在挣扎的过程中,她打碎了桌上的淡紫色笔筒,那些碎片和她的血混合到了一起。

“你们没有看到,真是太可怕了!”雷梦讲到这里的时候还是心有余悸,“当我们回到宿舍的时候,地上全都是血。院花脸色惨白地倒在地上,身体扭曲得不像样子。最可怕的是那个笔筒,居然在院花的身上发出了荧荧的光,像鬼火似的。”

“这么说来……我的笔筒是院花的遗物了?”章冰颤抖着问。

雷梦点点头:“不仅仅如此,它还是被下了诅咒的遗物。无论是谁拿到了这个笔筒,都会接连遇见诡异的事,直到死去。”

章冰吓得脸都白了。

“雷梦,你说得也太玄了吧?”段霓雪接口道,“就算章冰拿到的就是当年院花的遗物,那也不至于会死人吧?不要把事情看得这么严重好不好?”雷梦“嘿嘿”地笑了起来:“没错,事情也没有那么危险。只要这个笔筒不‘激活’,这一切就都不会灵验。”

“怎么才算是激活呢?”章冰急忙问。

“打碎它,就算是激活了。只要你好好地保护它不被打碎,那就不会出事了。”

听完了雷梦的话,三个女生都尖叫起来了,尤其是段霓雪,她后悔至极,刚刚她失手把笔筒打碎了啊!章冰怨恨的目光扫向了段霓雪。段霓雪心里害怕,可是嘴上还硬着:“你们别相信雷梦的话!她这个人平时就神神秘秘的,说的话根本就没有依据。”

雷梦冷笑了起来:“你们可以不相信我,但是……呵呵,让我们走着瞧吧。”

她真的死了

三天以后,章冰的尸体出现在了众人面前。章冰满身血水,全身的骨头粉碎。诡异的是,章冰身上洒了一些淡紫色的瓷器碎片——那是打碎了的笔筒。

有几个晨跑的男生说,他们一大早就看到章冰在天台上转来转去的——章冰的两眼呆滞,嘴里不停地念叨着什么,看上去有点吓人。有个胆大的男生喊了一句:“章冰,你在天台上干什么呢?”章冰竖起一根手指,夸张地说:“嘘——不要那么大声。这里躺了一个女鬼,我得躲着她。”“啊?你说什么?”男生没有反应过来。章冰突然在天台上大叫起来:“啊!鬼!鬼!她看见我了!我躲不掉了!”之后,章冰就真的像躲避什么一样狂奔起来,然后一直跑到天台的尽头,直直地坠了下去。

男生讲完这些后,犹豫着补上了一句:“我记得,章冰跳下去的时候,怀里抱着什么东西,是淡紫色的。那个东西很奇怪,在暗淡的晨光里,它居然很耀眼。”

章冰的死因几乎没费什么周折就定下来了——自杀。关于那个淡紫色的笔筒,警察在记录时没有注意,因为灵异事件不在他们的权限范围内。

入夜时分,段霓雪睡不着,她爬起来把李晓诗叫醒:“李晓诗,那个笔筒是不是真的很灵?我们会不会有危险?”李晓诗嘶哑的声音响起来:“我也说不清啊。”黑暗中,传来了雷梦的一声冷笑:“现在知道厉害了吧?只要这个笔筒不再次出现,你们就是平安的。”宿舍里顿时静了下来,死亡的阴影和未知的恐惧笼罩着三个女生。大约三个小时以后,宿舍里响起了雷梦沉重的呼吸和李晓诗沙哑的鼾声。而段霓雪没有睡,她缓缓地从床上爬起来。其实她很困,可是她得等这个时刻的到来,她要趁着李晓诗和雷梦都睡着的时候,去取一样东西。

这样东西,就在章冰的被子下面。

在这个宿舍里,章冰和段霓雪的关系是最好的。章冰作为漂亮女生,朋友并不多。而段霓雪在高中时代帮着家里开礼品店,平时经常卖东西给漂亮女生,因此很会和章冰这样的人打交道。一来二往,章 冰和段霓雪的关系也越来越好。就在章冰死的前一 天,章冰对段霓雪说:“段霓雪,得到这个笔筒之后我的心里一直不平静。我当然希望雷梦说的事情是假的,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出事了,你去我被子下面翻看一下。那里有我留给你的一封信。”段霓雪当时点头应了下来,却没有想到章冰真的会出事。现在,段霓雪要听从章冰的遗言,去她的被子下面找那封信。

段霓雪轻轻地爬到了章冰的床上,那里似乎还留着章冰的体温。她翻开了被子,看到了一张淡蓝色的信笺。她很谨慎地把信放进睡衣口袋里,准备带出宿舍,寻一个没有人的地方读。她小心地把章冰的被子恢复原样,然后轻手轻脚地走出了宿舍。当她离开的时候,李晓诗突然从床上坐了起来,上身直直的。

害人不浅

展开信,里面都是血红的字:

霓雪:如果你看到这封信,那我一定是已经死了,读一个死人的信,你会害怕吗?希望你不会。因为活人往往比死人更可怕。那个活人,就是李晓诗。这个笔筒是我生日那天意外收到的,我一直想要知道赠送者是谁。就在写这信之前,我听到班里值日的女生说,她们看到了李晓诗一早就把礼物盒放在了我的书桌上。我清点了自己生日收到的礼物,没有发现李晓诗送来的东西。那么,也就是说,这个笔筒是李晓诗匿名送来的。我想,一定是李晓诗受到了这个笔筒的诅咒。她把这个笔筒转送给我,多么狠毒!

霓雪,你一定要小心李晓诗,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就要狠下心来,不要像我一样,着了她的道!

章冰

段霓雪看完这封信之后毛骨悚然。她在走廊里呆呆地站了一会儿,然后把这封信毁掉,向宿舍走去。门刚刚推开一条缝,段霓雪听到了一种奇怪的声音。那是沉重沙哑的呼吸声。她定睛一看:只见李晓诗已经从床上爬起来了,她蹑手蹑脚地走向了段霓雪的床位,手里还捧着一个东西——是淡紫色的笔筒!李晓诗向左右看了一下,然后把笔筒放在了段霓雪的书桌上。之后李晓诗得意地笑了一下,又爬上自己的床。这一切,都被门外的段霓雪看得一清二楚。她没有想到,李晓诗这么快就对自己下手了!

段霓雪呆呆地站在门外,心里反复地想着章冰的那封信:霓雪,你一定要小心李晓诗,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就要狠下心来,不要像我一样,着了她的道!

段霓雪暗暗地说:“对!我不能着了李晓诗的道!”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次日清晨,当李晓诗抱着脸盆出去洗漱的时候,段霓雪一把拉住了雷梦:“雷梦!你救救我!”“你活不了了,让我怎么救你?”雷梦看到了段霓雪桌上的笔筒,皱着眉头。“你一定知道破解的方法,对不对?”段霓雪着急地说,“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第一个收到笔筒的人并不是章冰,而是李晓诗!李晓诗一定是向你求助了,所以你让李晓诗把笔筒转送给别人。而李晓诗把笔筒送给了章冰,害死了章冰,对不对?”

雷梦的脸一下子白了。段霓雪知道,自己的猜想完全正确:“如果你不帮我,我会把这一切都说出去,那个时候,你就是间接害死章冰的人,你觉得大家会怎么看你?”雷梦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其实自从我当年看到了院花的死,我就变成一个很不受欢迎的人了,还有什么在乎的呢?当初我让李晓诗把笔筒转送出去,也无非是不想眼睁睁地看她死。后来章冰收到笔筒之后,我也劝章冰把笔筒转送出去。可是,章冰心地善良,不想再转送笔筒,才落得这么个下场。”“现在,只要我把笔筒送出去,是不是也可以保全性命呢?”段霓雪问。雷梦摇摇头:“当年的院花是死在同宿舍人的手里,因此这个笔筒只能在同宿舍之间转送,而且只能转送给没有接触过笔筒的人。现在,我和李晓诗都接触过这个笔筒,章冰又已经死了,你还能送给谁呢?”段霓雪一听这话就要哭出来了:“这么说,我死定了?”“也不是这样的。”雷梦摇摇头,“就看你想不想干了。”

只能动手

“霓雪,你一定要小心李晓诗,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就要狠下心来,不要像我一样,着了她的道!”章冰的话一直在段霓雪的脑海中浮现。这增加了段霓雪的信心,也使得她加快了自己的动作——此时,段霓雪正小心地在李晓诗被子上洒着白磷。白磷,是一种燃点非常低的东西,只要盖被子的人稍微翻动一下,就会燃烧。李晓诗不是喜欢趴在宿舍里睡觉吗?那么……那种惨状段霓雪也不忍心想下去了。可是她没有办法。雷梦给她提供的方法是这样的:“如果你知道是谁把笔筒送给你,那么烧死她,你就得救了。”段霓雪的手开始发冷了。正在这个时候,宿舍的门突然开了。段霓雪吓得停住了动作,站在床上一动也不动。进来的人是雷梦,她一眼就看到了段霓雪正在做什么。可是雷梦一声未出,又离开了。段霓雪吓得全身的汗都出来了。她想:这也太危险了,说不定下个进来的就是李晓诗!我得快一点,快一点,再快一点……

终于,所有的白磷都洒好了。一会儿,李晓诗就会下课,然后按照她以往的习惯,她会径直回宿舍,然后钻进被子里。段霓雪想到这里就不敢再想了,她洗了一下手,急匆匆地躲了出去。

有句老话叫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就是说,许多事情不会按部就班地进行下去。它的进展往往可能出人意料。比如现在:李晓诗并没有死。而段霓雪,已经坐在了警察局里。

段霓雪面前,是一段录像。这段录像播放的是段霓雪洒白磷的过程,很清晰很完整。而坐在对面的Police叔叔面色凝重地问:“你和同宿舍的李晓诗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可化解的冤仇,以至于你要用这么残忍的方式杀掉她。”

“因为那个笔筒……”话刚刚出口,段霓雪就闭嘴了。她要向Police叔叔讲一个莫名其妙的灵异故事吗?难道Police真的会相信吗?“你放心,你这样的罪不会太重。”Police叹了一口气,但是他用很惋惜的声音说:“不过,你的未来……”

段霓雪抱着肩膀哭了起来。是的,如果同学们知道了自己要用白磷害死李晓诗,如果自己的档案里多了这么一项犯罪记录,她的未来全都完了!想到这里,段霓雪觉得自己有必要再做最后的挣扎,她决定向Police说出关于笔筒的灵异故事。这得先从院花之死说起。“您知道在我们学校曾经发生的那桩命案吗?”段霓雪问道,“两个女生在宿舍里发生了争执,其中一个用笔刺死了另外一个。”Police点点头:“这件事情我是知道的。不过这和你说的有一点出入——死的那个女生很漂亮,是吧?她叫什么来的……我有点忘记了。我记得,死亡的主要原因不是被刺,而是刺她的那支笔尖上被浸了慢性的毒药。这种浸法非常奇特——不是直接用笔尖浸的,但是所谓的慢性是指,这种毒药如果口服的话确实见效很慢;如果见血,就会很快引起死亡。那个漂亮的女生就是这因为中了毒而死的。那个女生叫什么来着……”Police又在苦苦地思考着。

院花的死和雷梦所讲的有点出入,这让段霓雪想起了许多不应当想起的事情。段霓雪呆呆地看着屏幕上那段关于自己的视频,总觉得什么地方不太对劲。突然,段霓雪叫了起来:“雷梦!我洒白磷的时候,雷梦进来过一次,为什么没有录进去?这视频是假的!”Police过来看了一下,然后说:“这视频是李晓诗提供给我们的,她的摄像头和影像资料我们都鉴定过了,是真的。”

“不会的!不会的!为什么没有把雷梦录进去!”段霓雪大叫起来。Police叔叔很无奈,他问下属道:“段霓雪宿舍里有个叫雷梦的吗?”下属摇摇头:“没有这个人。”段霓雪的眼泪都快要下来了,她隐隐地觉得:这一切都是个阴谋。这个时候,Police叔叔一拍大腿:“对了!我想起当年被毒死的那个漂亮女生叫什么了!她叫章冰!”

你就是凶手

段霓雪抱膝坐在冰冷的地上,心却比地面更冷。“现在,你应当想明白了吧?”雷梦的声音传了过来。段霓雪抬起头,只见雷梦和另外一个人出现在监狱里。段霓雪一点都不感觉到惊异,因为她已经想 明白了——雷梦根本就不是人,所以她可以出入任何地方而不被发现。不过,段霓雪更好奇的是:站在雷梦身后的那个人是谁呢?那个人——或者说是那个 鬼,从阴影里转了出来,抬起了她漂亮的脸。

“章冰,你果然是当年的院花。”段霓雪冷笑道,“可是雷梦,你又是谁?”“我?我就是当年用笔刺死院花的人。”雷梦说。

“你们明明是仇人,为什么还团结在一起害我?”段霓雪不明白。

“这很简单的,”章冰说,“当年的事情其实是这样的……”

雷梦和章冰起了争执,雷梦从笔筒里抽出了一支笔向章冰刺去。可是雷梦刺得并不是很深,章冰捂住伤口说:“雷梦!我告诉你真相!不是我不愿意把你男朋友让给你,而是我无法让给你。他之所以背叛你,根本就不是因为我,而是因为一个高中的小女孩。”“啊?那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雷梦吃惊地问。“我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的魅力不如一个高中小女孩。”章冰捂着伤口说,“如果不是你真的发怒,我根本就不打算说实话。我们和好,行不行?”

“可是,章冰还是死了。”雷梦接着说,“我天真地以为是我害死了章冰,于是自杀。可是后来我们才知道,凶手根本就是另有其人!有人在章冰的笔筒里放了毒,而那个人,就是你!”

段霓雪的脸更白了。

确实,段霓雪暗恋过邻家哥哥,可是邻家哥哥有一天到她的店里,说要买个笔筒送给喜欢的女生。妒忌使段霓雪做了不可挽回的事情——她在出售的笔筒里下了毒。“我承认我做了错事。”段霓雪低下了头,“可是雷梦,你为什么不去找那个抢走你男朋友的高中女生呢?”

雷梦的脸色有些颓然:“我也想找到,可是找不到。我只听到过她的声音,没见过她的样子。”

其实,我就在这里

宿舍里只有李晓诗一个人了,她对着空荡荡的房间,有些寂寞,但更多的是释然。

桌上有一封信,是雷梦和章冰一起写给李晓诗的。信上,她们感谢李晓诗帮助自己报了仇。如果不是李晓诗的配合,雷梦和章冰不会这么顺利地毁了段霓雪的生活——没错,她们没有害死段霓雪,但是段霓雪的生活已经完全毁掉了。

现在,雷梦和章冰要去投胎了,她们再也不会出现了。

李晓诗读完了这封信,把它撕成了碎片。其实她很想说:“我不是在帮你们,而是在帮自己。你们难道没有怀疑过我的声音吗?为什么我的声音总是如此嘶哑?因为,我害怕!”

三年前,当章冰和雷梦死去的消息传来时,还在上高中的李晓诗就害怕了。她匆匆地与上大学的男朋友分手,而且动了一个手术,把自己的声音毁掉了。

李晓诗就是雷梦的情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而她那么果断地丢掉自己美妙的声音,就是因为雷梦记得她的声音。李晓诗得以保命!

现在,她终于成功了。那个笔筒,再也不会出现了!

而三年前的旧恩怨,也从此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