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李白古诗

李白古诗

时间:2023-05-30 09:59:52

李白古诗

李白古诗范文1

关键词: 张咏 李白 古体诗 狂放

张咏(公元946―1015年),字复之,号乖崖,濮州鄄城人,是宋初一位有较大影响的大臣。他早年时曾四处游历,不拘小节,颇有侠气。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张咏登进士乙科,大理评事,知鄂州崇阳县。后历任著作佐郎、秘书丞、虞部郎中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一生政绩卓著,尤以治蜀著称。北宋两朝定策元勋韩琦评张咏曰:“张公以魁奇豪杰之材,逢时自奋,智略神出,勋业赫赫,震暴当世,诚一代之伟人也。”北宋仁宗时期,士大夫们甚至将他与赵普、寇准并列,认为他们是宋兴以来功绩最大的三位名臣。

后人多论及张咏传奇的剑侠经历和卓著的政绩,对其文学上的成就却关注甚少。宋人郭森卿《乖崖先生文集序》言:“天下诵其事业,而鲜有知其文者。”事实上,宋人对张咏诗文评价甚高,其在宋初文坛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宋祁说他“雅好著文,深切警迈”,“尤善诗笔,必情理”。王禹则说他“秉笔为文,落落有三代风”。

据张其凡先生《张乖崖集》统计,张咏诗现存149首,其中包括古诗31首、律诗65首、绝句53首。张咏生活于太祖、太宗、真宗三朝,这时期各派诗歌纷起,其因性格复杂,交友广泛,故诗歌受到了不同诗风的影响,他的诗不能简单归于某一诗派,而是融合了诸多诗派的特色。我们在探究张咏和其诗风时,发现张咏性情、诗风均颇有李白神韵,张咏诗尤其是古体诗较多学白,与李诗有着较深的渊源。郭森卿《乖崖先生文集序》云:“读其歌诗,有古乐府风气,律句得唐人体,若声赋之作,又其杰然雄伟者。”

一、张咏古体诗对李白的学习继承

古体诗篇幅较长,容量较大,用韵灵活,是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李白那些带给我们强烈心理震憾的名篇,如《蜀道难》、《将进酒》、《上李邕》、《行路难》等乐府歌行都属古体诗。那些灵活的句式、强烈奔放的情感、奇特的意象使读者赞不绝口并为之倾倒。李白古诗具有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后世文人从各方面探索学习。张咏学李,学其神情狂放,学其不事雕琢,并直接沿袭李诗中的诸多意象,直接化用其诗句,等等,总体表现出豪迈奔放的风格。

张咏天赋异禀,文武全才,志向远大,他一生也颇以自己的才干自居,认为自己非寻常人。他常以大鹏自比,诗曰:“繁花不染君子道,大鹏自有飞鸣时。”(《淮西叙别》)“海鹏一飞一万里,三尺微风何足谓。”(《酬所知》)“运海抟风当振翼,任是青天更高碧。”大鹏亦是李白诗中常用的意象,如《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催兮力不济。”在李白和张咏那里,大鹏的意象都寄托着诗人高远的理想与抱负,大鹏被赋予了遏绝云端、气冲霄汉的人格力量。此外,张咏还常歌咏凤凰,借以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怀,如《师凤谣》歌咏凤凰的仁义:“仁于不杀,义于知时。”借以批评当时小人“曾不知仁义之所为”,诗末表达了自己当以凤为师的高洁志向。

张咏学李颇得李白诗歌的狂放神情,读张咏诗,我们随处可见一个疏狂洒脱、卓而不群的诗人形象。诸如:“不如转海为花饮为幄,赢取青春片时乐。”(《劝酒惜别》)“高阳狂客夜敲门,清谈大笑倾金尊。”(《淮西叙别》)“手扶大白口谈天,得意相欢不知老。”(《寄程说传逸人》)我们以《与进士宋严话别》一诗为例:

人之相知须知心,心通道气情转深。

凌山跨陆不道远,蹑峙褰@聪嘌啊

感君见我开口笑,把臂要我谈王道。

几度微言似惬心,投杯着地推案叫。

此事置之无复言,且须举乐催金船。

人生通塞未可保,莫将闲事索心田。

兴尽忽告去,挑灯夜如何。

弹琴起双舞,拍手聊长歌。

我辈本无流俗态,不教离恨上眉多。

这是一首送别诗,虽言送别,却写得气势高昂,毫无离别之伤,尽见张咏性情为人。张咏认为,与人相交应知心,然后才能“心通道气”,情谊深厚。为了相送知己,诗人翻山越岭不辞劳苦。二人相见甚欢,另有一番畅快。把酒谈心,心心相惜,说到高兴处,将酒杯掷地,拍案叫好。友人即将离去,二人随着琴声起舞欢歌,只求兴尽,不用作那离恨愁别之流俗态。此诗尽显诗人之豪放不羁,起舞欢歌,兴尽便去,颇见其潇洒自在之名士风流。

李白诗极重自我主观感情的表达,其诗显现出鲜明的诗人自我形象,表现在诗歌语言上最典型的是“我”字在李诗中的经常使用。和李白一样,张咏诗也极注重张扬自我,抒发自我。其诗也常用“我”字,如:“我欲为君舞长剑,剑歌苦悲人苦厌。我欲为君弹瑶琴,淳风死去无回心。”(《劝酒惜别》)“人看小英心不足,我看小英心本足。为我高歌送一杯,我今赠尔新翻曲。”(《筵上赠小英》),而《解嘲》全篇则以“我“字起句,统领全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情:

我本高阳徒,平生意气凌清虚。

词锋即日未见试,壮年束手来穷途。

蛟龙岂是池中物,风雨不来狂不得。

五都年少莫相猜,鸾凰鸡犬非朋侪。

志士抱全节,愚下焉复知。

宁作鸾凤饥,不为鸡犬肥。

君不见,淮阴汉将未逢时,市人颇解相轻欺。

又不闻,宣尼孜孜救乱治,厄宋围陈亦何已。

往者尚有然,余生勿多耻。

休夸捷给饶声光,莫以柔滑胜刚方。

我爱前贤似松柏,肯随秋草凋寒霜。

道在康民致尧禹,岂要常徒论可否。

兴来转脚上青云,何必羸驴苦相侮。

此诗写于诗人初试未仕之时,诗人心中郁郁,但胸中豪气不减,诗人以鸾凤、蛟龙自比,认为自己并非“池中物”,只是时机未到,心中志向又岂是普通“鸡犬”“愚下”可知;然后又以前贤作比,安慰自己不在乎凡俗无知者眼光,相信自己必有“兴来转脚上青云”之时。此诗以“我”字起句,突兀而来,统领全篇,一意贯通,表现出诗人强烈的自我确认意识。这与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起句“我本楚狂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全篇抒写诗人的凌云志向,刻画出一个孤高自傲不随流俗的诗人形象。

李白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管是激情豪迈的壮美诗篇,还是清逸宁静的优美之作,自然率性的李白,对胸中情感不加任何修饰,任其自然抒发,体现在语言上,表现出浅易自然、灵动活泼、不事雕琢的特点。而张咏诗歌的语言也继承了这种浅易自然的风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五十二别集类五)评其诗曰:“特其光明俊伟,发于自然,故真气流露,无雕章琢句之态。”钱易《张公墓志铭》称其“著文不雕饰,咸摭实事”。

此外,张咏学李白,还体现在对李白诗歌意象的沿袭,除了前文提到的大鹏、凤凰等意象,还有明月、青天、青云、剑舞等。在诗歌用句上,张咏对于李白的诗句也多有化用或借用。

二、张咏推举李白古体诗的原因

1.时代精神对诗风的影响

时代精神影响文学创作,文学创作见证时代变迁。一个朝代各个阶段的不同精神风貌直接影响着诗人的创作和诗风的形成。李白和张咏都处于自己所属朝代的上升阶段,社会安定繁荣,一片欣欣向荣之气,士人们昂扬进取,意气风发,意欲有所作为。反映到诗歌创作上来,二人诗歌则都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格、阔大的胸怀。王运熙先生讲道:“盛唐时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富庶和在时代精神孕育下形成的他的豪迈的性格、炽热奔放的感情、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负和对政治和生活理想的热烈追求是他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思想基础。”这充分肯定了盛唐时代风貌是李白昂扬精神形成的基础。可见时代精神与文学创作息息相关。

2.二人相似的经历和性情

相似的经历和性情,往往使得诗人作品风格体现出某种程度的相似。张咏、李白二人都极富游侠精神,都有过游侠经历,有着相似的刚毅自负、率性洒脱、不畏权贵、重友重义等性情,这些特征在他们的作品中一一体现,使二人的诗歌都呈现出豪迈昂扬的气格。

李白一生极富游侠作风,好剑术,青少年时做过一些尚侠之事。其少年时的形象是:“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老年时则是:“袖中匕首剑,怀中茂陵书。双眸光照人,词赋凌相如。”而张咏亦是自幼学剑,且剑术精好,无敌于两河间,多行侠仗义。《宋朝事实类苑》卷九引《倦游录》记载,张咏独用一短剑,杀死了开黑店劫掠旅客财物的店主父子三人。张咏自己诗文里也多论及用剑,如:“狂来拔剑舞,踏破青苔地。”(《赠刘吉》)

李、张二人均狂傲自负,如前所述二人都自比大鹏,李白以“谪仙人”自居,张咏亦相信自己是“非池中物”。李白率性洒脱,不畏权贵,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又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张咏一生刚毅正直,嫉恶如仇,亦从不向权贵低腰,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李白对朋友非常重情重义:“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V服痛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继之以血。”张咏对朋友则云:“人之相知须知心,心通道气情转深。凌山跨陆不道远,蹑峙褰@聪嘌啊!(《与进士宋严话别》)

三、张咏学李白古体诗的得失与意义

李白古体诗飘逸奔放,意象跳跃,形象凝练,句式张弛有度。正所谓:“发想超旷,落笔天纵,章法承接,变化无端,不可以寻常胸臆摸测。”与李白诗歌的跌宕起伏、纵横开阖比较,张咏古体诗有李白的豪放自然却无李白的飘逸灵动,以文句入诗,更加舒缓,更加直白浅淡,平铺直叙。

虽然宋代很多诗人们没有标榜学白,甚至对其有微词。但张咏通过对李白诗歌的学习继承,把李白诗的因子化入自己的诗歌,后代人在探索学习其诗歌路子时,必然在有意无意间也融入了李白的诗歌血液。因此,张咏对李白诗歌的继承对后世宋诗独特面貌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张其凡.张乖崖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王运熙,李宝均.李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李白古诗范文2

1、《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早发白帝城、白帝下江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6、《铜官山醉后绝句》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

7、《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8、《黄葛篇》黄葛生洛溪,黄花自绵幂。青烟蔓长条,缭绕几百尺。闺人费素手,采缉作絺绤。缝为绝国衣,远寄日南客。苍梧大火落,暑服莫轻掷。此物虽过时,是妾手中迹。

(来源:文章屋网 )

李白古诗范文3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2.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情感目标】1.让学生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2.使学生感受到古诗中所描绘的美好意境,勾勒出的浓浓思乡情。3.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难点】会认10个生字,写好4个字。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室;ppt课件

【设计理念】

本课是一首古诗的教学,对于古诗学生非常喜欢诵读,很多孩子在两三岁就开始背诵古诗,根据课前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本课这首《静夜思》,所有的孩子都已经能够背诵。所以我把本课的着眼点放在让学生认读古诗中的生字和对古诗的感受上,并且让学生接受古诗文化的熏陶,喜欢古诗,了解诗人,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对古诗由小时候的简单的韵文背诵,升华到有意识的对古诗的喜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诵古诗

(背景屏幕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屏幕上的字。背背喜欢的古诗。

[设计意图]: 音乐、背景、文字,首先在课前营造一种古香古色的韵味,背背喜欢的古诗,引领学生们进入古诗境地,从而给整堂课罩上古诗的氛围。

二、介绍诗人

叠纪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古诗作品,写出这些古诗的作者我们把他们叫作(“诗人”)。咱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诗人。

1.屏幕演示:出现李白像,让学生介绍一下对李白的了解。

2.课件演示,介绍李白

李白是我国唐代着名的诗人,古时候很多诗人都有自己的封号,李白就号称“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很多古诗,将近有一千首,他的诗想像丰富,风格豪放,正因为他的诗写得多,写得妙,简直就像一位作诗的神仙,所以人们还称他为“诗仙”。诗仙就是在说诗人(“李白”。)

[设计意图]: 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们不但会背诵古诗,而且知晓古诗的作者,了解诗人,喜欢诗人,近而也更加喜欢我们的古诗文化。

三、从图画意境进入古诗

1.课件演示:(秋夜,李白望月图)看,这是什么时候,李白在干什么?

2.学生看图说一说

3.揭示诗题

师:这是秋天,一个静悄悄夜晚,李白正离家在外,看到这样圆圆的月亮,让他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于是写下了一首留传千古的诗作──“静夜思”

4.齐读课题

5.知道这首诗吗?让学生背一背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图画浓郁的意境,从已有的古诗理解察觉到这首诗的情感基调。

四、认读生字

1.读字正音

⑴ 指名读古诗

⑵ 在书出本课生字,边圈边读

⑶ 同位互相检查,互读互听。(出示课件)

静 夜 床 光 举 头 望 低 故 乡

⑷ 指名领读,并让学生说说整体认读音节是哪个字,三拼音节的字有哪些?理解“故乡”,故乡是哪?我们的故乡是哪?

⑸ 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读准生字的字音,并随时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如三拼、整体认读音节。通过相互检查的方法让同位两个小伙伴合作学习,互相纠正。

2.认清字形

⑴ 学生小组交流,用什么好办法记住了这些字。

⑵ 指名说一说。

⑶ 抢读生字游戏。(课件在花瓣上出示本课生字)

相机理解“举”、“举头”:请学生把铅笔举起来。请举手,请举头,“举头”还可以说成什么?

通过反义词的方法理解低。联系诗句内容“望明月”理解“望”是看的意思。

⑷ 对号认生字

1夜 2光 3头 4床 5故 6乡

课件出示: 学生对口令:

夜是几号字?头是几号字?2号什么字?4号什么字?5号6号什么词?

答对者来摘苹果,并请摘到两个苹果的同学把其中的一个送给好朋友。

⑸ 摘苹果游戏

出示带有生字的苹果,“谁会摘下带有生字的苹果?”请学生正确摘下带有生字的苹果,领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们在一起,交流识字的办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记忆,也为其它学生提供了一种识字的方法与途径,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抢读”“对号”“摘苹果”反复的复现生字,让学生在快乐积极的态度中完成生字的认记。

五、朗读古诗

1.体会诗意

⑴ 指名读古诗

⑵ “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小组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互相问一问

⑶ 指名说说

⑷ 提出不懂的地方

相机理解“霜”:在哪儿见过霜。(天冷的时候,玻璃上、地上会结出一层白白的冰晶,那就是霜。)

师:一轮明月当空照,银色的月光撒在地面,就像天凉地上结了一层霜,李白抬起头来,望向皎洁的圆月,想起了自己独自一人,离家在外,于是低下头来思念故乡,思念着故乡的亲人。

[设计意图]: 通过对诗意的大致理解,把学生引入到诗的意境中,诗人的情绪里,唤出学生朗诵这首诗的情感状态。

2.入境朗诵

⑴ 学生自由练读

⑵ 指名读,大家评议,教师针对指导

导情:想一想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你离开了爸爸妈妈,十分想念他们,却无法相见,你的心情怎样?

⑶ 师范读

⑷ 配乐读

同学们,现在你就是思念故乡的诗人李白,在的寂静的夜晚,独自一人,对着月亮,带着你的心情,你的表情,和动作来吟诵这首静夜思吧。

⑸ 学生练读

⑹ 指名朗诵

⑺ 全体起立,望月诵读“静夜思”

[设计意图]: 通过音乐的烘托、借助图画的感染,让一种思乡情涓涓流入学生的心间,全情投入朗诵。让学生熏到李白的情怀,读出古诗的韵味。

六、古诗赏析

师:一轮明月,一段思乡情,一首静夜思,李白还有很多诗作都写到了月亮,我们来欣赏两首。

配乐朗诵 《古朗月行》《月下独酌》

师:如果你们也喜欢这两首诗可以到我们的《古诗八十首》中去找一找,背一背。

[设计意图]: 介绍李白另两首古诗作品,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素材,并激起学生对古诗、诗人的兴趣。

李白古诗范文4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一直是诗人钟爱的歌咏对象。诸多文人骚客写月、颂月的诗文浩若烟海。无论是浪漫诗人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寂,还是禅宗诗人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明,亦或是豪放词人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惆怅……月亮总是撩拨着诗人敏感的心弦,承载着无尽的悲欢离合,深情款款地走入诗人的创作情怀,成为文人墨客心中一道独有的精神寄托。而其中,颂月诗最多、成就最为卓著的诗人当属唐代诗仙李白了。月亮给了这一旷世才子以非凡的创作灵感,使其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艺术精妙,诠释了文人雅士高洁的精神信仰,留给后人以宝贵的精神盛宴。

李白是一位罕见的天才诗人,其一生诗作近千余首,其中,写月的诗句不下三百处。正如陶潜爱“菊”、陆游爱“梅”一样,李白爱“月”的情结到了近乎狂热的程度。月亮唤起了这位诗仙过人的智慧和创作的灵感,活跃在诗人的笔端,给读者营造出一个个气象万千、灵动逸趣的美学境界;它也熔铸着诗人的风骨与精神,成为诗人一生理想的浪漫化身和卓然不群的人生见证。

正如李白所云:“酒缺月无味,景无月不美。”诗、酒、月成为李白一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李白诗歌的美便是缘于这样一番诗酒逍遥、月色空的美好情韵。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的诗歌《寻李白》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高度评价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个性特征、旷世俊逸的诗歌才华和执念于其心的永恒的月光情结。沐浴着高洁之光的李白诗无疑给后人留下太多值得欣赏与品味的价值。

一、如明月般空灵的旷世才情

李白之人千年难遇。有言道:“千古才情,李白八斗。”李白一生诗歌成就斐然,其旷世的才华令人惊叹。李白写月之美,可堪天下独步。月亮是他美好心灵的表露。

李白颂月之诗清新俊逸、飘然不群、潇洒浪漫。其笔下之月可谓性情万千。月也有春秋冷暖,春月如花,秋月如雪,有诗“秋月照白壁,皓如山阴雪”;更有月凉似水,寒似于冰,有诗“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歌无不透露出一股清新自然、脱俗俊逸的浪漫气息,使得李白成为继屈原之后我国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一句笔势如天马行空,诗人想要将明月一揽在手,艺术表达何其豪放,诗中洋溢着的一股涵盖天地的雄浑之气和真情实感实乃豪迈和快意!《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起句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而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的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营造了空灵入妙的意境。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出峨眉照苍海,与人万里长相随”;“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等一句句来自于月光之境的低吟,或忧伤,或雄奇,或明净……给人以美的愉悦和享受,也让人不得不折服这位千古诗仙非凡的艺术才情。

二、如明月般高洁的人格精神

李白诗歌光彩四溢的魅力源自于他独立不羁的个性,纯真高洁的人格。他生性豪放,纯真脱俗,正如月色一般皎洁。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人驰骋想象,意能招呼明月作伴,表现了诗人如月般冰清玉洁、超脱凡尘的节操。

诗人常以明月来传达人间的至真性情。当诗人怀念友人、亲人的时候,常常把情感向明月倾吐,用自己的心灵与它交流,以孩子般纯洁、真挚的感情来拥抱明月、赞叹明月,寄托对友人、亲人的思念。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诵出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真情。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表达对老友遭遇的忧虑和恳切的思念、热诚的关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门情。”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诗句的至真性情,月光下的精神意趣是如此真实而高洁。

诗人亦常以明月来抒一腔潇洒豪迈的气概。诗人能流芳千古与他的豪迈、洒脱的性情有很大关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又如《东鲁门泛舟》:“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诗人将月下泛舟、遨游太空当作人生无穷乐趣。诗人爱月,甚至上天捉月,纯真又潇洒。在大济苍生的理想破灭后,他高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感叹,他兴致盎然地泛月,高歌“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他追随着月亮的行迹,飘逸在月色的世界高唱“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作者横溢的诗情,纯真的性情、高洁的人格精神在神秘浪漫的月光世界里被尽情挥洒、尽情表露。

三、如明月般冷傲孤独的灵魂

李白一生之所以对于月亮有一种独特的爱恋,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孤独\因为冷傲。月亮是诗人表达清冷,超俗绝尘的固定意向,可以说,李白一生的孤独、抑郁都用月亮这一方净土来承载。在李白的心目中,月亮是高尚灵魂的寄托。因此,月亮成为诗人一生的挚友、知己,是诗人理想的精神栖息地。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李白孤寂情怀寻求精神皈依的典型代表。这里,他运用浪漫夸张的手法,以极其丰富的想像力,把月亮、自己与自己的身影聚合在一起,绘成“三人”饮酒图,到达一个“天人合一”心灵自由的境界,在自我慰藉的快乐之中,让人感到一丝淡淡的哀伤和难以言状的孤独。

李白是孤独的,亦是冷傲的。他邀月酌酒,轻轻地唱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他惆怅感伤,高歌泪下,感叹知音难觅。“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只有月能理解他,所以无月的时候,他去赊月,咏叹“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尽情享受着无边的风月,也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地过活。

李白一生介怀的是“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的破灭。现实的打击,知音的难觅,让他的孤独更深。所以他只能在《 长相思》中“卷帷望月空长叹”,在《夜泊牛渚怀古》中悲叹:“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面对明月,无限孤寂,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感叹世间知音难觅的心情是何其沉重!

寂寞的李白一生以月为伴,因为月亮能善解他意,能够慰藉其悲苦幽怨的心灵,并始终不离不弃地伴随着诗人浪迹,为其拂去尘世的纷扰,觅得大千之外的一份宁谧和美丽。于是诗人的寂寞也变得异常美丽。可以说,月亮情结贯穿了李白的一生。相传在月光里,李白忘掉了自己,去水中捞月,永远与明月拥抱在了一起。“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让我们追随古人的脚步,于皓月当空之夜,掬一片月光于怀,沉醉于氤氲朦胧的浪漫气息中与诗仙李白相约。

李白古诗范文5

关键词:方回;李白;律诗;评点

中图分类号:I2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131-02

诗歌之水流至唐代,一变而为大江大河,滔滔汩汩,浩浩汤汤,涌起数座令人仰止的高峰,激起无数洁白灿烂的浪花。李白,无疑是一位高蹈的弄潮儿,以其凌绝万代、旷古绝后的诗歌,傲立于盛唐诗歌潮流之上,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李白才情恣肆,飘逸灵动,多不受绳墨规矩的约束,他生平作诗,以古体为最多,成就最高的也多是古体诗,自唐以降不少后人都给以了很高的评价。《唐宋诗醇》卷六说:“白诗天才纵逸,至于七言长古,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1]。至于律诗,李白所作不多,从《全唐诗》和《李太白全集》来看,五言律诗有七十多首,七言律诗仅十余首。

元代方回编选的唐宋律诗选本《瀛奎律髓》,其中收录李白律诗8篇,并一一进行了评点。方回是江西诗派的殿军,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但选诗并无门派之见。方回选诗,具有通达的诗学眼光,不拘风格流派之别;其评点,也多中正兼及两端之言,不因一己之见而有失偏颇。就所选李白律诗而言,从格律、气势、对偶、时代等方面发掘了李白律诗的特色和成就。

方回对所选李白的律诗给以了很高的评价。在评点陈子昂《度荆门望楚》时,方回提到“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陈子昂、杜审言、宋之问、沈期俱同时,而皆精于律诗;孟浩然、李白、王维、贾至、高适、岑参与杜甫同时,而律诗不出则已,出则足与杜甫相上下。唐诗一时之盛,有如此十一人,伟哉”[2]!方回把李白和精于律诗的杜甫等人相提并论,并不是盲目下的想当然的结论,李白固然有律诗写的天衣无缝、不落痕迹,可与之成就超拔非凡的古体诗相提而并论。李白的《春日归山寄孟浩然》是一首对仗工整的长律,入选《瀛奎律髓》的释梵类,方回评道“太白负不羁之才,乐府大篇,翕乎变化;而此一律诗,乃工夫缜密如此。杜审言、宋之问相伯仲。别有赠孟浩然诗曰:‘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虽飘逸不如此诗之端整,以其多禅语也,以入‘释梵类’”[3]。方回认为“工夫缜密”而又“端整”、“多禅语”,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有很高的思想境界,这样难得的诗歌当然可以与“杜审言、宋之问相伯仲”。

“盛唐诗人气魄广大,晚唐诗人工夫纤细,善学者而能两用之,一出一入,则不可及矣。此诗比老杜,律虽宽而意不迫”[4],方回认为《赠升州王使君忠臣》一诗,集盛唐的“气魄广大”和晚唐的“工夫纤细”于一身,比之杜甫也是“律虽宽而意不迫”,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描写蜀道的奇险和蜀地风景秀丽的《送友人入蜀》,向来被人们评价很高,“音调和谐,对偶工稳,而又没有纤细雕琢的痕迹,真正达到‘大匠运斤,自成规矩’的境地”[5]。人们常常用这一首格律严密的诗去反驳那些认为李白不会作律诗的人。此诗选入《瀛奎律髓》的“送别类”,方回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太白此诗,虽陈、杜、沈、宋不能加”[6]。纪昀也禁不住内心的感叹,写下了“一片神骨,而锋芒不露”[7]的评语。

李白的《送张舍人之江东》,于一字一句中透露着诗人落寞的感叹和对友人的不舍,情感集中而连绵不绝,情感传达准确、完整,整首诗浑成一片,道出了凄凉寂寞的羁旅生涯和萧索缠绵的游子情怀。方回也认为,“‘一雁’、‘孤帆’之句,亦以寓吾道不偶之叹。下句引‘白日’、‘沧波’而云‘行欲暮’、‘杳难期’,意可见也”[8]。对诗人表达的情感感同身受。

除了李白律诗本身有较高的水平外,方回对李白由衷的敬佩也对评价李白的律诗有一定的影响。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人登上凤凰台,遥望浩浩荡荡的大江东去,感慨不已,历史由古及今,既发思古之幽情,又写景色之壮观,最后又以咏叹政治愤懑作结。在气魄逊于崔颢《登黄鹤楼》时,方回从诗歌构思精巧的角度,认为二诗“格律气势,未易甲乙”[9],期间自是饱含着对李白的尊崇态度,也是对登高望远情景交融、怀古咏今这种时空转换的叙述模式的体认。

在评点李白《秋登宣城谢北楼》时,认为起句“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似晚唐,方回对晚唐诗多持贬抑态度,晚唐诗在体制上“多先锻景联、颔联,乃成首尾以足之”[10]。这样做的结果,虽然有一两联锻炼精工,但缺乏浑成美,破坏了整首诗的完整性,多有拼凑之嫌。李白毕竟是开启了一代盛唐诗风的谪仙人,笔下的工夫不同于凡夫俗子,能于平凡的景物描写中造出不同的意境,“中二联(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言景而豪壮,则晚唐所无也”[11]。李白此诗起句概括言景,颔联、颈联具体叙述,整首诗歌自然浑成,与晚唐诗歌还是有着质的区别。在写宣城胜景双溪叠嶂时,李白用了“两水”和“双桥”,因为诗人观察的仔细,描写的概括,用笔老道有如神助,被方回认为“此联妙绝”[12]。

方回对李白律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有一定的说明。孟的《本事诗・高逸》中载:唐明皇尝因宫人行乐,特召李白,“命为宫中行乐五言律诗十首”,以“夸耀于后”,李白顿首曰:“宁王赐臣酒,今已醉。倘陛下赐臣无畏,始可尽臣薄技。”后李白“取笔抒思,略不停缀,十篇立就,更无加点,笔迹遒利,凤龙,律度对属,无不精绝”[13]。《宫中行乐词》入选《瀛奎律髓》升平类,方回于八首取五,在升平类小序中,方回点明“李太白当唐明皇盛时奉召作《宫中行乐词》”[14],与《本事诗》中所载奉诏而作的事迹基本相同。大概是因为这五首律诗都比较合律,方回并未作太多点评,只是在升平类小序中说“其言已近乎夸矣”[15],指出李白《宫中行乐词》言过其实的问题,一代诗仙也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鹦鹉洲》前两联“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草之树何青青”多不合律,后两联“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合律,此诗属于律诗中的拗体。后人多认为李白是为了给感情抒发以更大的自由,有意打破了格律的限制,但方回从唐代律诗发展的角度,明确指出了“是时律诗犹未甚拘偶也”[16],表明律诗当时正在形成过程中,格律体制尚未完备,这是很多评论者所没有注意到的。但方回认为“太白此诗乃是效崔颢体”[17],这种“效”,其实饱含更多的也是褒扬,崔颢的律诗成就较高,能“效”之而写出佳作,也实属不易。后人对此也多提出质疑,“仅仅从争奇斗胜或单纯模仿出发,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种感情深沉、意境阔大的作品来的”[18]。

方回对李白的律诗给予高度评价,绝非是一家钻牛角尖之言,后人对李白律诗评价较高的也很多。李白的《赠孟浩然》,是一首格律十分严谨的律诗,对仗自然流畅不露丝毫痕迹,用典也恰到好处,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评这首诗说:“浩然高志,太白仙才,千古无两,盖非孟公不能当此,而非太白亦不能赋此,令人千载神游。”这一首诗,既写出了孟浩然远离市井、不爱富贵的超凡脱俗,也表现出李白的旷代才华。《送友人》一诗,一改李白往日里豪放不羁擅写古体的作风,在这首诗中四联有三联都用了对仗,每一句都谨守格律,在整齐之中却富于变化,于对偶的句子中显出活泼,《唐宋诗醇》评其“首联整齐,承则流走,而下联健劲,结有萧散之致”[19],没有一定的笔力是达不到这个水平的。赵翼也认为李白的律诗别有一番韵味,“盖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调绘者争长,然有对仗处仍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20]。

李白早期的两首律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和《渡荆门送别》也都是格律谨严,风格独具的。作于开元年间李白在戴天山大明寺读书时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描写的桃花、流水、野竹、飞泉等景色很有意境,融情于景,有自然混成之妙,表现出诗人的作诗天分。李白描写青年时期第一次出川的《渡荆门送别》,气势雄阔壮大,情感似水缠绵,山、江、云、月、水这些古典意象刺激着诗人的创作灵感,写出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仍恋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样不朽的诗句。早年的这些作品,就已经显示出诗人卓越的诗歌才华,足以表明律诗也是李白驾轻就熟的一种体裁。

李白在律诗上取得的巨大实绩,是李白诗歌风格多样,能驾驭多种体裁的一个重要例证。方回选诗、评诗能够独具慧眼,从格律、气势、对偶、时代等方面发掘出李白律诗的特色和成就,给出了较为简要精准的评价,并从总体上对李白的律诗予以肯定,表现出通达的诗学眼光和中正的诗评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参考文献:

〔1〕〔19〕冉苒校点.唐宋诗醇[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9.83.

〔2〕〔3〕〔4〕〔6〕〔7〕〔8〕〔9〕〔10〕〔11〕〔12〕〔14〕〔15〕〔16〕〔17〕方回著,诸伟奇.胡益民点校.瀛奎律髓[M].合肥:黄山书社,1994.1,994,899-900,615,615,616,13,268,5,5,107,107, 14,14.

〔5〕王运熙.李白精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34.

〔13〕孟撰,李学颖校点.本事诗续本事诗本事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7-18.

李白古诗范文6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很难把握住古诗跳跃的文字,他们对古诗的理解是把古诗分解成一个一个汉字进行释义,然后再把这些意思拼凑起来。这样的结果,使他们很难去感受古诗文字背后的意境,更无法明了作者写诗的真情实感。

一、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学到古诗,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就觉得枯燥无味了,上课时也就显得无精打采了,这时就需要提高他们的兴致,让他们能感受到所学的这首诗有着诱人的地方,可以带给他们与众不同的感官体验。

比如,在教学《咏鹅》这一首诗时,我是这样为孩子导入课文的:“孩子们,你们都见过鹅吗?你知不知道,关于鹅啊,还有一个很美丽的传说呢!公元前390年,敌兵夜袭古罗马,守城的士兵因节日狂欢吃得酩酊大醉,当敌军逼近时,他们尚在睡梦中,眼看城毁人亡的悲剧就要发生。在这关键时刻,守城士兵养的鹅被敌军轻微的脚步声惊动,大叫起来,把士兵们唤醒,才得以打退敌兵。自此,罗马人把鹅看成‘灵鸟’。在我国古代,父母为儿子订婚,总是用一对鹅(代替雁,雁是终身一夫一妻的)作为聘礼,象征夫妻和睦,百年偕老。英国则因为鹅是长寿的家禽,男女结婚时,男方家长总是要选择比新娘的年龄还大的老鹅,作为给新娘的贺礼,以祝长寿。怪不得鹅的写法就是我家的鸟了。这只鸟有一天被七岁的骆宾王看到了,他被这只鸟的美丽和高雅的神情深深地打动,就写了我们今天所要学的这首诗。”这样的一个故事,让孩子们觉得兴味盎然,自然而然地就把他们的注意力给引到了诗文中,给这节课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故事诠释字词,感受深刻诗意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很难理解古诗的每一个字里所蕴藏着的深刻含义,他们只能通过简单的字词解释来理解其中的文字,从而就使他们对古诗文字的理解少了一份整体美感。而这样的理解字词的方式也会使孩子们觉得枯燥乏味,对死记硬背下的内容往往也会很快地遗忘。

在教学时,如果教师能把对古诗字词的理解放在具体的故事描述中,不仅能使孩子们兴味盎然,也能使他们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更好地去理解这些字词。因为是理解后的记忆,也会记得更加牢固。

比如,在教学古体诗《青松》时,孩子们对压、挺、高洁这些词语的理解往往只限于通过组词来理解,无法去感悟到这些字背后大雪的凶猛、青松的勇敢以及雪化后青松的高大纯洁。这时我设计了一个故事教学的环节,将这首诗变成青松和大雪之间的战斗。孩子们都很喜欢听战斗故事,也很容易在老师的带领下融入战斗的氛围里去。当我引导着孩子们用动作、用语言来描述这场战斗后,再回头来问他们诗中哪个词语可以看出大雪的凶猛,哪个词语能看出青松不畏大雪的欺凌,哪个词语为我们展现了雪化后的青松时,孩子们因为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回答这些问题就很容易了,当然他们对这几个难以记忆的词的意思也很轻松地记住了。

三、故事想象空白,升华真挚情意

古诗的美,不仅仅美在它凝练的字词,也不仅仅美在它丰富的意境,更美在它的空白之处。如果在教学时能很好地挖掘出诗的空白,用自己的言辞去填充这空白之处,就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留驻在这空白之处的深情厚谊。

比如,在教学古诗《赠汪伦》时,孩子们对李白和汪伦的真情厚谊只是从诗的字词中是无法很好地领悟的。他们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汪伦来送一下李白,李白就认为汪伦和自己的情谊如此深厚呢?此时,引导孩子们去想象、填充李白在字里行间留下的空白,就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解释方法了。教学时,我是这样引导的:“孩子们,你们觉得李白一开始能想到汪伦会来送他吗?”“李白为什么不要汪伦相送呢?”“汪伦赶到李白要离开的渡口,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呢?”“你能把自己变成汪伦或者李白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吗?”……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孩子们把简简单单的“忽闻岸上踏歌声”转换成一个动人的故事,那感人的送别场景,那真挚的送别语言,能使孩子们更确切地去感受诗人在这样的情景中的心情,从而更好地去升华诗人蕴含在古诗中的真情厚谊。

李白古诗范文7

关键词:古代诗歌 教学 激趣

我们的中学生距离古诗产生的时代甚远,对古人的思想感情、情趣爱好、语言运用等等都极其隔膜,再加之我们在古诗教学中的急功近利的做法,虽然中考、高考加大了赋分力度,但却愈来愈有走入死胡同之嫌。为此,我们大有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之必要。

1、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来激趣。

中学生在小学阶段学的古诗最多只能算是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枝一叶一花一朵,对古诗的内容形式、风格、技巧根本不可能有初步的甚至是起码的整体的认识,除极少数外,绝大多数都是被动学习,兴味寡然,这亦在情理之中,但到了中学阶段,整整六个年头,所学古诗篇目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那么教师就应该使学生建立一个对古诗的较为全面的、整体的印象。

语言形式上,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唐代中叶出现了句式长短有致、参差不齐的词,宋末有了杂言加衬字的散曲,各有各的韵味。有一首运用几种诗体对外国诗的翻译足见我国古诗体的魅力,激发起我们对古诗的热爱。

这里有一段英文的诗歌,用中文古诗的形式翻译了一下,结果所有人都惊呆了!不信?您请看:

英文原文: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诗经版:

子言慕雨,启伞避之。

子言好阳,寻荫拒之。

子言喜风,阖户离之。

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离骚版:

君乐雨兮启伞枝,

君乐昼兮林蔽日,

君乐风兮栏帐起,

君乐吾兮吾心噬。

五言诗版:

恋雨偏打伞,爱阳却遮凉。

风来掩窗扉,叶公惊龙王。

片言只语短,相思缱倦长。

郎君说爱我,不敢细思量。

七言绝句版:

恋雨却怕绣衣湿,喜日偏向树下倚。

欲风总把绮窗关,叫奴如何心付伊。

七律压轴版:

江南三月雨微茫,罗伞叠烟湿幽香。

夏日微醺正可人,佳木欹依趁荫凉。

霜风清和更初霁,蛾眉轻蹙锁朱窗。

怜卿一片相思意,犹恐流年拆鸳鸯。

不知道这世界上是否还有第二种语言能像汉语这样,拥有如此美的韵律。

当我们不假思索地跟随着众人疯狂地学习英语、韩语、日语…的时候,是否能偶尔停下脚步,回过头来欣赏一下我们自己的文化呢?是否能偶尔静下心来品味一下汉语带给我们的不一样的感动呢?

内容风格上,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民情怀,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兵燹惨象;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使胡马度阴山”的豪情壮志,有“壮志饮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畅快淋漓;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寄情隐逸;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羁旅愁思;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随遇而安,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金还复来”的自信洒脱;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热烈,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清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内容丰富,题材多样。

艺术风格也是百花齐放,多彩纷呈。如三曹诗的苍凉雄健,孟浩然的怡静雄阔,王昌龄的雄浑厚重,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清闲,刘禹锡的清俊,李煜的伤感,秦观的真情,李清照的婉约,陆游的雄浑……可以说大凡是有名的诗人都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风格。

表达技巧上,凝炼意象,意境深远;注重修辞,语言精美;表达含蓄,手法多样。

审美教育功能上,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从形式到内容上均有不可比拟的艺术美。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对诗歌就做过很高的评价:“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山川鸟兽草木之名”。作为丰富的文化宝藏,对之进行感悟欣赏,对于培养中学生清雅闲适的文学气质,提高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如李远洛先生所言:“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学习古诗,还能够让中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与博大,能够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海德格尔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作为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学生,生活于盛世,但有不少心理浮躁,精神滑坡,不思进取,幸福指数低,十分有必要从古诗中吸取应有的营养,以陶冶其性情,滋养其心灵,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以培养其诗人的气质,使之诗意地生活,享受人生。

2、从教学上培养能力来激趣

课堂是中学生学习、鉴赏、积累古诗的主阵地,故而语文教师在教学上要给力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激发兴趣。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引用诗歌,激情导入

有位老师在讲授李白的《将进酒》时,首先播放《唐之韵.第七集.一代诗仙》(上篇),接着说道:“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一代诗仙就由此起步,以隐逸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座永远闪耀着宝石红光的诗碑,留下了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

杜甫《饮中八仙歌》有这么四句:‘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读过这四句后,你能感觉到李白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啊?――豪放,嗜酒,才华横溢。是啊,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李白饮酒,那是多多益善,有十分酒才有十分才情。诗酒同步,李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已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将进酒》就是李白酒酣之时高吟出来的杰作。明人徐增认为:‘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气千古无双。’

余光中先生的《寻李白》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M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M绣口一吐M就半个盛唐。’在中国文学史上,酒可以说是留下了千古美名,许多文人骚客都与酒结下了深厚的缘,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曹孟德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还有范仲俺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等等。在这些诗人中,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因为他的诗写得独步千古而得了‘诗仙’的美名,而且也因为人的酒留下了‘酒仙’的称号,说到这里,大家都知道了,他就是――李白。

那么,李白是如何使他的酒和他的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又有怎样的感情倾注于其中呢?今天,我们师生就通过一首诗来走近李白,这就是《将近酒》。”

这个导入先以视觉盛宴来刺激,再引用诗句辅之以诗化的语言进行听觉强化,创设情境,迸发激情,让学生兴味盎然,急欲一读一赏为快。如此激趣,岂不妙哉?

②运用故事,引人入胜

讲故事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既有助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加深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了解与认识,对古诗的欣赏与理解多有帮助。一位老师为《虞美人》教学准备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阴云低垂、细雨鞯脑绯浚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位面容苍白,泪影朦胧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可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脱去穿了十五年之久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虽被封为“违命侯”,但厄运还是在他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降临了。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遥望南方“三千里地山河”,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诵了一曲千古绝唱,喝下了宋太宗赐予的毒酒。

实践证明,在课堂上呈现这样的一个故事,有助于学生在把握这首词的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体悟诗人亡国之后的无限愁苦之情,体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不尽愁绪与深切悲哀。

③讲述轶事,引发兴趣

大凡文人墨客,都留下了饶有兴味的轶事,教师讲述这些趣闻轶事,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有可能陡增。如在讲授李清照的词前,讲述李清照这样两则轶事:其一,词人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往往都是其丈夫赵明诚输,可见词人读书之多,记忆力之强。其二,李清照因善于填词声名鹊起,搞得赵明诚颇无颜面,又极不服气,遂关门在家若干日,搜索枯肠填词50首,朋友看后说,只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有韵味,殊不知,而这三句恰恰是从其妻词作中剽窃而来的。

有此两则轶事的铺垫,学生了解了词人横溢的才华和罗曼蒂克的生活情趣,学清照词的兴趣就会被大大地激发起来。

④援用定评,激趣引智

古代学者对古代诗人作家的评价往往一语中的,十分中肯,适时介绍给学生,可以提振其兴趣。如“胡儿能唱琵琶篇,童子解吟长恨曲”,(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可见白居易这两首古体长诗的影响范围之大、人众之广;清人赵翼指出:“白居易即无全集,而二诗已自无朽。”(《瓯北诗话》);可见白居易这两首诗成就之大,地位之高。以“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为君王”两句来评价李后主,可以让学生知晓其不幸身世及其在诗歌史上的显赫地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词”(还可比之于今天的歌词圣手方文山),可见柳永词传唱之广大与魅力之无穷;如介绍李清照“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自少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可见其过人的才情才气才华。类似的定评,言简意赅,有趣易记,均可以收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之深厚兴趣之效。

李白古诗范文8

一、李白乐府诗创作的时代背景、艺术特点、风格转变及取得的成就

文学的演进总是伴随着新的历史条件,李白生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繁荣昌盛的盛唐时期,政治开明,思想比较开放,社会秩序稳定,人口增加,经济繁荣,各族间联系密切,是唐代社会上升的最高峰,也是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健康发展的最高潮。生活于这样环境和条件中的知识分子,大多具有积极进取、追求功名、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因此,对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大胆的批判精神和昂扬进取劲头就成了盛唐诗歌的重要特征,亦有人称之为“盛唐气象”。由于大一统帝国的巩固与经济的日趋繁荣,生活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文学的生机也被这种新的生活之风所触动。百花齐放的盛唐,同时也是文化领域各种文学艺术样式,特别是诗歌,从内容到形式体制发生变化的时代。文学艺术不仅继承了前人所有的成就,而且超越前人的境界,更上一层楼,乐府也处于这一发展变化之中。

当我们阅读了《诗经》《离骚》、汉魏乐府、六朝民歌,又读了杜甫、元结以及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前后比较,发现李白正处于这一变化的激流之中。他继承了前代人的一切优良传统,而又为后来新乐府的创作作了充分的准备。李白的乐府已不同于旧的乐府了。

李白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居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他的诗作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优美的典型形象,长久地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杜甫曾称赞李白诗作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诗的成就所以这般高,是同他向民歌学习,特别是创造性地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分不开的。

郁贤皓在《李白选集序》中说道:“李白诗艺术成就最高的是他的乐府诗,其现存乐府诗一百四十九首。他沿用乐府旧题,在传统规定内加以变化。他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扩大题材,改换主题,恰恰相反,他是在继承前人创作总体性格的基础上,沿着原来的主题、形象、气氛、韵律向前发展,即在同一方向上把这题目写深、写透、写彻底,发挥到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境地,从而使后来的人难以为继。”

二、李白――新乐府的开创者

新乐府是指唐人自立新题而作的乐府诗。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乐府诗集》)明代胡震亨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乐府题者也。”概括的说,唐代以前的乐府诗就是旧乐府诗,唐以后诗人自立新题写的乐府诗就是新乐府诗。

新题乐府的开创者是杜甫还是李白,一直是文艺界争论的话题之一,在我看来新题乐府的开创者实为李白。首先,杜甫确实是创作新题乐府诗的先驱之一,其最早的新题乐府《兵车行》写于天宝十载,安史之乱中还写有《哀江头》《悲陈陶》《悲青坂》等,均收入《乐府诗集》。但有名的“三吏”、“三别”却未收入,令人费解。即便加上“三吏”、“三别”,也不过十余首。比起李白来,不仅创作时间上迟了一步,而且作品数量上也少得多。李白最早的新题乐府诗《峨眉山月歌》作于开元十二年,因它的平仄不符合七绝的要求,所以李白才将此诗诗题名为“歌”,显然他是作乐府新题处理的。第二年即作《荆州歌》《横江词》(六首)《东山吟》《白毫子歌》,开元二十二年作《襄阳歌》《元丹丘歌》《江夏行》《江上吟》等,此后,新题乐府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势头之盛,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他的五十三首新题乐府诗有力地说明李白是唐代新题乐府诗的开创者。而杜甫的新题乐府诗是在李白的影响下才出现的,开创之功不在杜甫。

三、李白创作乐府的动因

格律诗早在初唐时期就已成熟,在盛唐时期更因为行卷和女乐传唱等因素蔚为大观,而身当其时的李白为什么偏爱创作乐府诗歌,并作了如此之多,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其一,源于李白的“大雅观”和诗歌复古思想,因其诗歌复古倾向,使他偏重于创制乐府诗歌。其二,与其多才多艺、唱制娴熟有直接的关系,多才多艺给了他的创制乐府诗歌以极大的便利,于是乐此不疲。其三,李白创作乐府诗歌的动因,不能排除其借女乐自娱和扬名的因素,在李白这类乐府诗歌里塑造了一系列追求爱情、敢爱敢恨、或受礼教摧残的女性形象。

除以上三个方面因素外,当然也不能排除乐府诗歌本身的形式优长对诗人的吸引力。乐府杂言歌词在章法、句式上参差错落,不拘一格,其形式既扬《诗》《骚》之长,又弃其弊。

四、李白对乐府诗歌的继承

汉魏六朝是乐府诗创作的高峰时期,作者多、作品多,然而散佚也多,有待加工的也多,这个任务应当说历史地落在唐代诗人身上,可惜唐代诗人大多专注于创作,忽视了对历代乐府的收集整理,只有李白对传统的乐府旧题作了大量的加工整理与挖掘创新的工作。李白对传统乐府旧题的挖掘整理可分为五个方面。

(一)对乐府旧辞的语言加以修改锻炼,以达到凿璞为玉的功效。

例如李白对《独漉篇》的改编。原作语言精练,但是过于朴实粗糙,有些语句语意不明,特别是最后两节不连贯,李白将“报父冤”改为“雪国耻”,以“鹏搏九天”收尾,浩气磅礴,实为点睛之笔。

(二)将文不对题的乐府旧辞尽力根据史料依题立义。如《幽州胡马客歌》古辞写“剿儿常苦贫”,又写“男女共燕游”,既不统一,也不很切题。李白作新辞极力描绘边塞士卒的豪迈气概:“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笑拂双只箭,万人不可干。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这才真正挖掘出了这一乐府旧题的本义。

(三)有些乐府旧题无古辞,或者由于年深月久,词已亡佚,李白根据旧题所流传的故事加以增补。如《梁甫吟》本无古辞,《三国志》所谓“诸葛亮好为《梁甫吟》”,正好说明《梁甫吟》不起自诸葛亮。郭茂倩的《乐府解题》也解不出《梁甫吟》的本义。只是猜测地说:“梁甫,山名,在泰山下。《梁甫吟》,盖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这显然不得要领,诸葛亮隐居隆中怎么好唱葬歌呢?张衡《四愁诗》云:“我之所爱在泰山,欲往从之梁甫艰。”显然有奸臣当道,难近君侧之意,《梁甫吟》当是隐士之歌。李白的《梁甫吟》正是从这一角度生发题意:“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李白的新作,显然有拨乱反正之意。

(四)有些乐府旧题的古辞,立意实在欠佳,不足以垂示后人,所以李白要另铸新辞。例如梁朝王筠的《游侠篇》,竟有“侠客趋名利,剑气坐相矜”这种诋毁侠客的句子,这当然是李白所不能容忍的。司马迁的《游侠列传》对侠客的评价很高:“已诺必诚,不爱其躯”,“不矜其能,羞伐其德”。所以李白的《侠客行》重新塑造了一个“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的豪侠形象,可谓郑重地为乐府歌词中的侠客形象正了名,纠正了旧题乐府的失误。

(五)有些乐府旧题立义本佳,具有独立的美学价值和讽谕意义。可是后人尤其南朝诗人的拟作,往往偏离原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辞的价值和意义。于是,李白便努力以自己的创作重新阐释本义。

李白以振兴乐府为己任,发掘,加工整理乐府旧题,继承了前人的一切良好传统,他的歌行和他的乐府,虽体制不同,实互相融会。这固然是李白创作上的特色,但也有历史上的渊源和前人创作的根据。《诗经》虽不以乐府名,实为周之乐府。李白在《古风》第一首中提到“大雅久不做,吾衰竟谁陈”?就是宣誓他要继承《诗经》的传统,主要是继承诗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比兴手法。

李白在盛唐时代精神的哺育下,养成了一种感情奔放,乐观激愤,兴奋超越抑制的心理特征;他的理想,他的苦闷,他的忧伤,都具有当时思想解放浓厚的时代特色――狂放的理想主义。

乐府的变化,不是孤独的或者偶然的现象,也不单纯是作家个人主管的愿望,而是和一定的时代文风和乐府本身流传变化的规律相联系的。乐府古调陈陈相因,传到盛唐时期,老化到再也不能按原板眼歌唱了,不得不为新起的绝句小诗所代替,其后又不得不为词所代替。从杜甫到元稹所写的新乐府,论其内容可谓“缘事而发”,但能唱者绝少。李白处于盛唐,在整个文化领域(诗歌、散文、绘画、雕塑、音乐、书法等)发生剧烈变化而臻于成熟的潮流中,他在乐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与其说他是旧乐府的终结者,不如说他是新乐府的催化者。

参考文献:

[1]杜晓勤.《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国学网

[2]朱继琢.《谈唐代新乐府的几个问题》.《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88,(02)

[3]卢燕平.《李白乐府诗歌创作成因》.国学网

[4]郁贤皓.《论李白乐府的特质》.李白学刊

[5]晓旭.《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乐府诗之艺术美摭拾》.中国文学网

[6]王立增.《李白乐府诗研究综述》.《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3,(2)

[7]杨立群.《论李白乐府诗的历史内容》.《榆林学院学报》2007,(3)

[8]雷乔.《李白乐府诗复变关系之再考察》.《第二届乐府与歌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9]叶祥虎.《读解李白乐府诗歌》.《大家》.2009,(12)

李白古诗范文9

本文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古诗词艺术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词及曲式特点来探研其演唱特点.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吟诵性;韵味;润腔

艺术歌曲是一种西方的声乐体裁。自二十世纪20年代,这种形式传入中国,结合中国的诗词及民族音乐元素,出现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它是中国古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声乐体裁,它所传递的是中国悠久的文化特有的魅力。古诗词艺术歌曲中既有古诗人、词人的情感和思想,又有作曲家赋予今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者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通过对中国古诗词的时代背景、意境的分析与把握,准确理解乐曲的情感内容,知晓曲中人物的心境以及作曲家所赋予的新的情感,从而全身心地融入到歌曲所要传递的情感之中,更好地表现其艺术魅力。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意境

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歌词部分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家喻户晓的名作,关于这首诗,后人持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多数人认为是表达了李白送故人远行时的惜别怅望之情,如《唐诗绝句类选》中说:“末二句写别时怅望之景,而情在其中”。裴斐在其《李白诗歌赏析集》里更是将“怅望”之情向上推了一层,他说:“孤帆的形象本已令人伤心,何况这影子正一点点远去,终于消失于碧天之外。眼前只剩下滔滔江水如思念之情一样,滚滚流向天边。”

(1)单从这首诗的字面意思来看,仿佛作品只是表达了李白送孟浩然依依不舍之情,但结合李白、孟浩然的生平以及作诗时两人的处境,发现这首诗的感情层次非常丰富。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春,孟浩然由武昌去广陵,李白为其送行时所作。这时的李白初居安陆,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正值年轻快意之时,在武昌与长他12岁的孟浩然相遇,而孟浩然当时已诗名天下,两人一见如故。这次的离别正处在太平繁华的开元盛世,唐代的诗人多放浪不拘,孟浩然也不不例外。从黄鹤楼到扬州一路繁花似锦,且扬州在当时是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地方,当时的孟浩然对其前途正充满信心,李白又是爱好游览、情怀浪漫的人,对这次孟浩然去扬州一行煞是羡慕。由此分析,这首千古名作中开始是李白回忆送孟浩然远去的不舍场景,但其中夹杂着李白对孟浩然此行的羡慕与向往,演唱时一定不能只单一的表现不舍,而是要有层次有内容的去表现诗人的心境。

这首诗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是用了崔颢《黄鹤楼》诗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中驾鹤飞升的典故。

(2)这句诗表层的意思是说孟浩然和李白在黄鹤楼辞别,但从当时二人的心境来分析,是李白羡慕孟浩然此去如同仙人驾鹤而去一般潇洒、快活,情感的基调实为开朗、明快。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将时间去往的地点交待清楚。在有第一句的铺垫的情况下,这一句的深层次的意思为在三月美好的春光里,孟浩然如同驾鹤的仙人一般潇洒的去往了繁花似锦、佳丽汇聚的扬州,李白煞是羡慕。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不仅形容李白望着远去的船帆不舍,承接前两句,可见还有对孟浩然如仙人驾鹤般去往扬州做美好的“扬州梦”的羡慕和向往。

只有准确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我们才能够把握词曲的情感,在演唱词曲时更为准确的传递古人的情怀和当时的意境。

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曲式特点

此曲是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先生于1988年完成的,此曲旋律优美、意蕴悠长,雅俗共,是古诗词艺术歌曲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曲目。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旋律运用了传统的中国五声音阶调式,旋律为D宫调式,在创作上融入了中国诗词的韵律和吟诵感,极大程度地保留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风貌。”由于刘文金对民乐的熟悉和喜爱,开头的钢伴部分用了自由且渐快的散板,模仿古筝的演奏及琵琶的震音效果,表现长江波浪起伏的画面,从而营造出古朴、飘逸的意境。主旋律可分为五个乐句:

第一个乐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楼”这个字结束音在A徵音上。这一乐句沿用了前奏部分的散板,以吟诵的自由式进入犹如诗人吟唱一般,奠定了整曲飘逸、洒脱的风格。

第二乐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州”字结束音落在F角音上。此乐句由第一乐句的散板进入慢板,4/4拍,并融入了戏曲的音乐元素,旋律抑扬顿挫,很是欢快、洒脱,刻画出李白对孟浩然前去扬州的羡慕、喜悦之情。

第三乐句“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尽”落音在B羽上,“碧空尽”三个字与前四个字形成音符上的大跳,将情绪推向更上一层,为第四乐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高潮做了铺垫。

第四乐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流”落音在F角音上,为五个乐句中的最高潮。

第五乐句的“唯见长江天际流”,虽词与第四乐句相同,但“流”字落在D宫音上,是续第四乐句高潮之后的一个补充。

五个乐句内在的起承转合使乐曲犹如连绵的山峰,层次分明、洒脱悦耳,使诗作意境的表现更是非常贴切,

乐段反复有变奏的性质,既和前面的乐旋律紧密相连,又形成了发展的关系,特别是结束句重复的那句“唯见长江天际流”,将大诗人李白的浪漫和感性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整首歌曲有很多的装饰音,并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戏曲音乐元素,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使得此曲演唱起来更有古诗词的韵味,也使演唱者可以更容易的把握这首古诗词的意境。全曲格调高雅,回味无穷,刘文金用自己内在的文学修养和对民族音乐创作的深厚功底赋予了这首古诗词新的艺术生命。

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演唱特点

这首作品很多的演唱版本都是男声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姜嘉锵的版本,他演唱此曲时的咬字、韵味把握的较为贴切。而作为女声演唱此曲时,应注重诗人形象的塑造,并避免声部不同带来的弊端。

在对作品的词、曲进行准确而透彻的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对歌曲演唱技巧的设计与把握是十分重要的。演唱的方式、方法也将直接影响着作品情感、意境的传递。下面从演唱气息的运用、咬字的把握、润腔及音色的控制等方面来分析一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演唱特点:

(1)气息的运用。分析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与孟浩然的欢别之作,因此在气息上应该要流畅、连贯。歌曲中很重要的休止时,呼吸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高音部分的气息支持很重要,腰、腹部的力量一定要加强,保证歌唱的平稳性,使高潮部分的情绪饱满、体现出诗者所当时的心境,如歌曲倒数第二句“唯见长江天际流”中重复的那个“天际流”,在曲调上达到了全曲的最高潮,这时的气息一定要比其他地方更加结实、有力,以表达李白当时的情怀。

(2)咬字的把握。演唱中国声乐作品讲究“字正腔圆”,尤其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更要注重其字头的咬法与元音的归韵,这也是表现古诗词艺术歌曲浓郁民族风格的重要部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咬字是演唱特点的重中之重。如“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人”字的发音“ren”,这个字有两拍,而且又在散板部分,字头“r”要咬的清晰且慢,元音“e”和尾音“n”要快速的归韵到头腔上,使歌曲的吟诵性得到很好地表达,犹如一个诗人在吟唱。“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三”字只有半拍,但在咬这个字的时候一点也不能马虎,要将字头“s”用舌尖抵到牙齿,字腹“an”要在鼻腔里迅速归韵。“州”字要咬住字头“zh”,后面再缓慢的过渡到“ou”,过渡时要自然等等。

总之,咬字要遵循“依字行腔”的原则,从而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使歌曲的古典气质得以体现。

(3)润腔及音色的控制。董维松在其《论润腔》中说到:“‘润腔’一词,现在人们用的很普遍,也以此写过许多论文。但这应该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学术术语。”

润腔中常用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装饰音有倚音、连音、波音、颤音、滑音等。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这些装饰音也均有出现,如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的“人”、“西”、“楼”都有倚音,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月”字用了波音,“州”可以用滑音去润腔,全曲的最后一个字“流”的最后一个音则可以运用颤音、渐慢收尾音来润腔,以体现全曲的结束感以及李白望着故人远去、天水一线的画面。润腔中还常用以语气助词,在本曲中,倒数第二句反复的天际流前面我们就有用到“啊”这个语气助词来润腔,以突显故人的吟诵韵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音色的控制也是演唱此曲的重要环节。本人认为在演唱时应对声音的明亮度、音的强弱变化都加以控制,既要让声音听起来厚实、自然,又要有诗人一般的潇洒韵味在里面。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是散板,在声音上可以先轻起,“故人”字模仿箫的音色,“西辞”的音色开始渐渐变明亮,体现整首诗的明快基调,“黄鹤楼”三个字在中音区,音色则要自然、流畅、厚实为宜。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一句整体都以明快的音色去表现,以突显春光明媚的三月孟浩然这一去让李白多么的羡慕,声音要稍稍靠前一些。第三句“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声音不能太实,可以往后靠一些,用半声去处理,来描绘望船远去的画面。第四句“唯见长江天际流”处在高音处,声音要和前句形成统一,不可太实,运用高音的弱处理,延续其画面感,也刻画诗人潇洒、浪漫的人物性格。后面的反复也可遵循上面的用声原则。全曲在演唱时,声音有实有虚,强弱变化有序,使歌曲有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要想将此曲演唱的韵味十足、情感贴切,无论是用气、咬字还是在润腔及声音的控制上都要下足功夫,力求做到每个字的发音、归韵、重音等都要准确。

4 结语

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与关注的当下,要想将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好,必须要有严谨的态度。中国是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大国,故人留下的文化财富,今人可用现代的手法去发展它、创新它,更要很好地去继承它、发扬它。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来探研其演唱特点。该曲只是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一个实例,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宝库,有待于我们更好的去挖掘它、探索它。

如何让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更加符合其诗词的意境以及当代人的审美,是我们需要继续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还要不断的努力,让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M].成都:巴蜀书社出版发行,1988.

[2] 左汉林:“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新意”[J].宁夏大学学报,2006(01).

[3] 张塘林:“浅析古诗词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J].北方音乐,2012(02).

李白古诗范文10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推荐了80首古诗词供学生背诵,这些古诗博大精深,凝练含蓄,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古诗由于其特殊性,它与时代、与社会、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背景材料的丰富是无可比拟的,重视古诗教学中背景材料的运用研究,对于促进古诗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颇为有益的。

1背景材料的多角度获取

古诗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背景材料主要依靠教学参考书提供,因而获得的渠道是单一的,背景材料获取均由教师获得,学生不作参与,因而获取角色是唯一的。结果教师提前抄教参,学生课上听介绍,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了,背景的诸多功能发挥不了。我们知道,开放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为此,须把背景的开放作为古诗教学开放的重要内容,重视古诗背景的全方位获取,为教学提供广阔的背景,重视背景的全员性获取,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1.1 从学科教材中获取。古诗教材中,不少诗背景相同或相似,而且从古诗内容来说又往往互为背景,对此,可抓住相似点,引导对相关古诗进行重读沟联。也可抓住古诗教材与其他教材的联系,让学生从相关学科中获取背景材料。

1.2 从课外阅读中获取。课外阅读是背景获取的重要渠道,对以古诗有关的背景,可引导课外阅读,尽量拓展背景空间,以促进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如“旗亭画壁”、“安史之乱”、“张骞探源”、“王安石改字”、“苏轼与惠崇”等。

1.3 从广播影视中获取。现代通讯媒体为学生学习古诗提供了背景获取的简易通道。巧妙运用可有效解决古诗教学中的背景介绍问题。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可介绍听古曲《阳关三叠》;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望庐山瀑布》、《浪淘沙》可分别引导观看电视风光片《西湖风光》《庐山美景》《九曲黄河》等。

1.4 从社会生活中获取。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场所,又是语文实践的天地。为此可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他们获取“活”的背景材料。如教《咏鹅》,可引导学生到河里看看鹅戏水的情景;教《梅花》,可引导学生去花坛看一看花儿,闻一闻花香;教学《枫桥夜泊》,可引导学生去看看枫桥的景色。当然,这类背景的获取多受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教师要通盘考虑,抓住时机,甚至提前安排。这样虽然与教学的时间有一定的距离,但只要认真指导观察,使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时稍加引导,其背景材料就很容易在学生的头脑中复现,这比单靠教师描述效果要好得多。

1.5 从因特网上获取。因特网的普及,为学生获取背景提供了更为快捷的通道。。如在锦绣中华网上,学生可以获取诗人和诗歌的有关背景材料、历史掌故、疑难解释等。

2 背景材料的多功能发挥

在古诗教学中利用背景材料,目的在于借助背景材料引导感受内容,理解语言,体会感情,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须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灵活选择,以发挥背景的多重功能。

2.1 引趣功能。为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良好的心态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可抓住学生知识的空白点,通过背景介绍,引发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引向课堂教学活动。如教学《赠汪伦》可作这样的介绍:同学们都知道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可是你们知道他曾经上过一次当吗?据说,安徽有位名士叫汪伦,与李白素不相识,曾写信邀李白去泾县游玩,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至,见汪论便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说:“桃花者,潭水名也,离城十里,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他得知后又携酒赶来送行,李白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诗赠别。这样的介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2 解疑功能。由于学生知识面的狭窄,他们对于某个人物、某个事件的认识与实际往往存有差异,对此,可通过背景介绍,揭开学生心中的谜。如教学《七步诗》时,学生对封建社会宫廷内部的矛盾斗争知之甚少,特别不理解兄弟相残的惨剧,为此,阅读前,可向学生介绍曹丕和曹植争做太子的一段经历,曹丕对曹植深怀猜忌,横加迫害,于是就有七步做诗的故事。

2.3 铺垫功能。古诗远离学生生活,时空差、知识差给学生理解带来了困难,有针对性的介绍背景,可以做好铺垫,降低难度。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可先介绍“折柳送行”的习俗和“阳关三叠”的由来。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因为好友就要出阳关向西,那里异域山川,西北大漠,风俗不同,语言有别,再加上当时交通不便,通信困难,很难再遇到亲朋故友,使学生初步了解作者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4 诱情功能。情感因素在古诗教学中至关重要。为将学生的情感纳入课文的情感渠道,以形成与课文和谐协调的情感基调,对与学生情感差异明显的古诗,可通过背景介绍,诱发学生的情感。如阅读《秋浦歌》前,可先介绍李白当时的宦途情况。公元743年,李白42岁,诗歌作品已名扬四海。唐玄宗召李白进京。李白做了两年御用文人,目睹了朝廷上的黑暗、腐败,李林甫、杨国忠这些奸臣、无赖受宠,祸国殃民,而自己备受冷落。压抑、苦闷使他辞官而去。此后,他目睹国家日渐衰败,写下了许多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为主题的诗篇,《秋浦歌》就是其中的一首。通过这样的背景介绍,为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感情的体会奠定基础。

3 背景材料的多层面运用

如果古诗所涉及的背景材料单一,可在新课开始时介绍。但如果课文涉及的背景材料较多,可根据背景材料与课文内容及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合理的分解,分层次介绍,多层面运用。

3.1 导入时介绍以定向。如果背景介绍的目的在于激疑引趣或进行知识性、情感性铺垫,可安排于课始。如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时,可在课始介绍“推敲”这一典故。据说贾岛在遣词造句上特别下功夫,有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相传他在长安应试时,为了斟酌“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用“推”还是用“敲”字,只顾低头沉思,不觉冲撞了韩愈的车骑,韩愈问明原因后,没有怪罪他,思索片刻说“敲”字好。此为“推敲”这一典故的由来。学生也从这个典故中了解到贾岛苦吟的特点。

3.2 初读后介绍以解疑。有时学生初步接触古诗后,往往疑窦丛生,如与背景有关,可随机介绍,扫除障碍,从而为课文的细读研究打好基础。如阅读《乌衣巷》,在学生初读感知后引导质疑,然后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乌衣巷”“朱雀桥”“王谢”等知识背景,以减少阅读理解中的麻烦。

3.3 细读时介绍以深化。对有助于促进课文内容和中心理解的背景材料,可安排在细读中随机介绍。如教学《夏日绝句》时,可在了解诗意后,向学生介绍“楚汉争霸”和“靖康之难”的故事。介绍项羽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对项羽的敬佩之情;介绍“靖康之难”,从中理解李清照那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李白古诗范文11

首先,我们来看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笔者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专门争对古诗的“三趣曲”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

一、课前引发学生兴趣

古诗教学开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课前引发学生兴趣,能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趣化课堂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

趣化课堂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结合当时课堂氛围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积极自主的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三、课末增添情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小学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又如教学王维的《渭城曲》,就可引导学生做“考官”,采用两种方法让其他学生“考试”,一种是拼字法,一种是嵌字法,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再如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根据它抒情性较强的特点,可引导学生改编原诗,使之成为抒情性较强的记叙文。

课末增添情趣,主要是为了使古诗的课堂教学趋于完美,并将有限的课堂古诗资源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去,所以不宜轻视。

李白古诗范文12

在中国文学版图上,大概没有哪一个人能够像他那样,既是写诗的行家,也是佩剑的侠客;既是行走神州的游侠,又是放荡的浪子。他活在大唐盛世,可他的诗流传千古。至今,谁也无法计算出他一生具体写了多少首诗,更无法统计他走过多少里路。他的出生地是一个谜,江中揽月终结生命又是一个谜。他就是清晰具体却又难以琢磨的诗仙――李白(701年~762年)!在历史上能冠以“仙”的人实在太少了,可李白偏偏得到了这个称号,他的身世和他那排山倒海般的诗歌,在文化的长河中,翻卷出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波浪。

我读完刚刚出版的《诗仙游踪》,在思想深层次中对李白与祖国的山水名胜,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全书三册,共分为巴蜀三峡、江汉潇湘、齐鲁幽燕、江西淮南、吴越江淮、关中河东河南六个篇章,本书以李白一生的游历理想为经,以诗人诗歌涉及的风景名胜、重要古迹、历史典故为纬,既沿着诗仙李白的游踪介绍了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也多角度地显现了李白传奇一生的基本历程。《诗仙游踪》一书的作者李秋弟,曾多年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他用10余年的时间,本着对李白的好奇之心,努力撰写了这部融文学艺术、科普知识、旅游地理为一体的作品。此外,书中呈现的李白一生游踪示意图以及大量插图,增加了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李白生活的时代,处于中国的盛唐,那是历史上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他出生在家境殷实的人家,生活富足,这为他后来的旅行与做诗,提供了足够的资本。今天的学者们经过考证,认定他出生在西域,也就是今天中亚的碎叶城,幼年时随父亲取道天山,辗转来到今天的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在天府之国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他是在汉民族的文化语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不仅精通文墨,还练习剑术,最后成为文武皆通的全才。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交通异常闭塞落后的古代中国,读书人若要扩大知识眼界,增长见识,天天守着四书五经远远不够,还要背上行囊,四处游历,寻山觅水,在真实可见的山川自然中,在厚重的历史古迹中实地考察学习,才能真正将知识融会贯通,获得真知。李白深知这个道理,他一生的大部分光阴,都是在路上度过的,无数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都是在行走的路上吟诵出来的。他首先是一个优秀的旅行家,其次才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诗仙游踪》一书,非常清晰地勾勒出李白一生行走的路线,它告诉今天的我们:旅行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轻松悠闲中释放人性的本色,在领略山川风景的美感中,在感悟文化古迹的心境中,更加清醒地认识自我存在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