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李白名诗

李白名诗

时间:2023-05-29 17:41:05

李白名诗范文1

老北京民俗饮食大观――酸菜热汤面与白汤面

文/李春芳

旧时,在郊区农家患了感冒,或风雪归来,家人常给做碗酸菜热汤面吃。又好吃又热乎,亲人亲情,不可不记:将自家激的酸白菜取出洗净,横切成丝。锅内下底油,煸葱花、姜末(若有肉,则放入羊肉),出味后,再放入切好的酸菜,煸几煸后再放汤,放入适量的食盐,锅开后下入面条,煮熟,即可吃了。如再撒上些香油、胡椒粉、香菜(或韭菜)末儿,则更佳。有时下绿豆粉做的杂面条儿也好吃。俗话说:“要发汗,吃汤面”。

旧时,各家小饭馆卖此物的也不少。安定门外有一条往北去通达很远的土道,途经东三旗,在路边有个卖牲口饮水以及让人饮茶吃饭的小饭馆儿,开设在大道旁的大柳荫下,右边有一口安着牛拉水车的大水井,旁有几亩菜园子。地势颇好,进门有块“柳泉居”的手写匾,字迹奇秀有力,不会是出自俗家之笔。我爱吃他家制售的白汤面条,更爱瞧他的字匾。我曾就此二事问过掌柜的。老掌柜已是八十有余的老者,据他说这二者(匾与白汤面)还是出自一人之手,不想此二者竟给他这小买卖带来了大实惠……这种普通面条并不是用刀切的,而完全是用手抻的。面要和得好,还要“醒”够时候;抻成面条后,一定要放到有鸡和猪骨头吊成汤的白汤中去煮。这老者说,按原来教做此面的人说,面菜子虽然用什么菜均可以,但要用干净布绞出汁儿来,放进面条里,不可放实物,以免乱其“白汤面”的色美。但后来,就没遵此法,只求面码尽量齐全,供客人吃就是了。浇头却没变――只浇干净的咸盐水,碗内少放些汤,喝完了不够时,再往里续原煮面汤。我这才明白:这种面为什么叫“白汤面”,而且味儿又这样美,全不同于其它汤面。至于其匾,老者说大道边上的小饭馆本没有什么名儿,就叫张记饭铺。那位先生路过此地时,正遇上大雨,就在小铺中膳宿,看见此处野景甚好,又挨着个水井,就要了一张糊窗户纸,给写了个“柳泉居”三个字当作匾额,并亲手教给我们怎样做这白汤面……老人说,那人还跟着个仆人,也骑着马,像个官人的模样。我推其年代,此人虽是个官僚,但也定是个“美食家”――不俗的雅客!

中华名人一壶酒――李成放意诗酒寓兴于画 文/路英

李成,五代宋初画家。五代时,他因生不逢时,便“放意诗酒,寓兴于画”。评者谓其画“峰峦重叠,林木稠薄,泉流深浅,如就真景”,“于时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宣和画谱》)。当时,人人都想求得他的画,据史书上说:“人欲求者,先为置酒。”而李成是“酒酣落笔,烟云万状”,“至得意处,殆非笔墨所成”。非笔墨所成,当然是靠醇酒的妙力所成。当时,开封相国寺东有间药铺,老板姓宋,深知李成的爱好,常以美酒款待。李成一到则“醉必累日”,酒酣兴至,挥笔潇洒,不仅在素纸上挥洒,“盈满箱”,而且“铺门两壁,亦为淋漓泼染,识者谓壁画最为神妙”(《枫窗小牍》)。美酒虽给他的事业以很大助力,但“日以酣饮为事”,最后“醉死于客舍”。(《宋史・儒林李成传》)

李白名诗范文2

张豆豆不解:“为什么?”李乐乐说:“因为唐代诗坛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平生不登黄鹤楼,就称诗人也枉然!’所以唐朝的大小诗人们,一辈子肯定要去一趟武汉的黄鹤楼,如果不去的话,以后自称诗人肯定会让大家笑掉大

牙的。”

张豆豆来了兴致,忙说:“乐兄,快给我讲讲,黄鹤楼上都有什么好故事,我要快点去黄鹤楼,说不定太白兄正在那里等着我呢,哈哈!”李乐乐略一思索,便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因为李白是名满天下的诗仙,人人都想见他,而黄鹤楼又是天下诗人必去的地方,所以经常有诗人图个方便,邀请李白去黄鹤楼饮酒。李白是个酒鬼,只要听见“酒”字就坐不住了,当然逢邀必去。去了之后喝完酒,大家要分手的时候自然依依不舍,李白的诗情就上来了。所以李白在黄鹤楼留下了多首送别诗,其中最有名的一首送别诗,乐豆们知道是什么吗?哈,当然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咯,大家都知道啊――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看看这首诗,写得真是无限深情,离别的眼泪都掉进江里了。哎哟,太白兄好多情啊!不过,我们最最浪漫最最飘逸的大诗人太白兄去黄鹤楼也有不爽的时候。话说这一天,李白又登上了黄鹤楼,面对着楼上楼下的美景,诗仙自然诗情大发,于是从怀里掏出一支毛笔,准备在墙上写诗。不料李白一抬头,吓了一大跳,只见墙上已经有了一首诗,诗名为“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一读之下,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天呐,这是谁啊?把这么牛的诗写在这里,还让不让人活了?叹息良久之后,李白擦干眼泪,把毛笔一扔,走下楼去,边走边喃喃自语:“哎,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啊,不会吧,诗仙也有如此失意的时候啊?看来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啊!)

这个令李白为之搁笔的崔颢虽然诗风激昂豪放、气势宏伟,但是好像没怎么听说过呀?是啊,史书上记载并不多哦,作品也很少。

不过,这一首《登黄鹤楼》在《唐诗三百首》中名列七律第一耶,这足以让他名传千古了。

哇,真牛啊!李乐乐讲完了,张豆豆说:“我准备去黄鹤楼了!我要常驻那里!一定要等上李白!我一定要陪他大喝一场!没准儿太白

兄一高兴,就会写一首《黄鹤楼送张豆豆之21世纪》,那我就在文学史

李白名诗范文3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杜甫:字子美,汉族,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有《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早年与元稹齐名,称“元白”;晚年又与刘禹锡齐名,称“刘白”,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来源:文章屋网 )

李白名诗范文4

文人掌故

唐代诗人写的“唐诗”,是如何发表的呢?当然不可能像今天如此方便。唐诗的发表在当时有这样几种方式:

赠诗 这是最为普遍的方式。如李白初到长安,便把自己新作《蜀道难》呈献给当时文坛领袖贺知章。贺读完李白诗夸奖说:“先生真是谪仙啊!”由此李白被尊为“谪仙”而名扬天下。白居易16岁游历长安,拿出自己一集诗呈献给诗人顾况,得到他的赏识,由此名扬天下。许多举子文人为了获得名声,攀附高师,就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献给当时的名流,即所谓“投谒名流”的方式。

卖诗古代没有稿费,但有“润笔”,写诗可以索润笔。中唐后卖诗较普遍。名人诗中价值最高的要数白居易、元稹。白居易一首诗可以索要100金,比如《长恨歌》卖给勾栏歌院就卖了500金。白诗值钱,能唱《长恨歌》的歌伎身价也倍增。受欢迎的诗歌可以作代价券。比如持有李益诗可以在勾栏歌院喝酒休闲,甚至还可以充当车马费、坐轿费。写诗有了价值,诗人便有了创作的热情,诗也可以广泛流传。

传诗就是用盛具传递诗作。盛具一般是竹简或特制的瓷筒。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墅,与时任地方太守的裴迪写诗唱和。因为该地竹子多,王维常用竹筒盛诗和裴迪互赠诗作。白居易任杭州太守,公余节假时与当地文人饮酒赋诗寄兴。诗人元稹时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白居易常派歌伎高玲珑、谢好好用瓷筒传递双方诗作,为此他还写诗记胜:“为向两州邮诗作,高谢来去递诗筒。”

题诗 驿馆、驿亭、寺观等公共场所的墙、柱也是唐代诗人约定俗成的诗歌“发表园地”。据传崔颢《黄鹤楼》、王之涣《登鹳雀楼》都是从诗板题诗传开来的。李白游黄鹤楼,被眼前景物陶醉,却不题诗了,因为“崔颢题诗在上头”。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题诗》中说:“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元稹)诗。”唐代诗人也喜欢在名胜古迹上“发表”诗作,据记载,饶州干越亭上的题诗达上百首,晚唐诗人张祜曾在全国各地几十座著名寺观里题过诗。

乞诗 寺院乃藏龙卧虎之地,寺僧中有不少诗人,因此会有人上寺院乞诗。“山僧封诗寄,野客乞诗归。”有人乞诗,寺僧诗作也可以流传于世。李商隐晚年隐居山林,不少人通过各种渠道向大诗人乞诗。文人昆山曾带着数十丈布帛经由李商隐的远房亲戚引见向他乞诗,结果满载而归,乞得诗人《柳枝》五首。

刺诗把诗刺在身上,很能引起哄动效应。唐代居要县令捕得一个叫李胜的罪犯,县令判他杖刑一百。临刑时,犯人脱下衣服,只见该犯浑身都刺有时人诗作,县令查看竟有一首自己写的七绝,大为感动,下令免刑。荆州有个叫葛清的人“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等人诗”,有的还自己配上图画,被时人称为“白居易舍人作诗图”。唐代长安人烟阜盛,混混多,五陵年少,多以文诗为时髦,谁身上文有诗人新作,身价就高,很受勾栏歌女青睐。

赋诗 如大历年间卢纶、韩胡、李端等所谓“十才子”,常奔走于王公贵戚的宴席上赋咏酬答,从而名声大振。

漂诗 最为有趣的要属唐代和尚唐球了。他为解寺院寂寞,常写诗,但又苦于流传不出去,于是用葫芦盛诗作从深山小涧漂流而下,任其西东。为此他还写诗说:“斯文不沉没,方知吾苦心。”还有在树叶上、纸帛上写诗,用盛具装好后放在河中漂去,让别人捡去面世“发表”。

李白名诗范文5

关键词:版本异文;正确解读;李颀诗歌;变易缘由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11)04-0149-04

囿于现存唐人诗集的版本异文,导致很多诗歌出现误读现象,偏离了作家的真实旨意。以李颀诗集为例,不同时代版本存有很多差异。《全唐诗》辑录的李颀诗歌字句、题名皆存在问题,今人若以此去解读诗歌,难免南辕北辙,背离了李颀的创作心态。本文考核《题公山池》、《无尽上人东林禅居》诸本差异,以期正确解读李颀诗歌,解决相关问题。

一、《无尽上人东林禅居》应为《无名

上人东林禅居》

首先,从李颀诗集的流传版本来看:《全唐诗》等所录诗名《无尽上人东林禅居》,误,当作《无名上人东林禅居》。

宋刊残本《文苑英华》卷二三五题作《无名上人东林禅居》;南开大学善本书库藏明隆庆元年(1567)《文苑英华》刻本卷二三五亦题《无名上人东林禅居》。

又据国图善本部所藏李颀诗集最早的版本,即明正德乙亥(正德十年,1515)刘成德刻本《李颀集》三卷,亦做《无名上人东林禅居》。

还可据《唐诗品汇》知其诗题为《无名上人东林禅居》。嘉靖十六年(1537)序刊本《唐诗品汇》卷十一作《无名上人东林禅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明万历年间汪宗尼校订《唐诗品汇》本,亦题作《无名上人东林禅居》。而文渊阁《四库全书》收录《唐诗品汇》则改“无名”作“无尽”,故不能简单以高棵《唐诗品汇》编撰年代早于李颀刻本而据此断言诗题为“无尽”。

故以宋本《文苑英华》、明《李颀集》、《唐诗品汇》所录为据,李颀原诗当为《无名上人东林禅居》。

诗名变易为《无尽上人东林禅居》,始见于明。明铜活字本《李颀集》乃作《无尽上人东林禅居》,异于前本。后来之本或阙字存疑,如嘉靖庚子(1540)朱警《唐百家诗》本作《无名上人东林禅居》,北京大学古籍特藏库凌登瀛刻本《李颀诗集》作《无上人东林禅居》;或延续明铜活字本作《无尽上人东林禅居》,如明胡震亨辑《唐音统签》、清《全唐诗》诸书。

梳理此诗版本异文,可据此得悉李诗中的无名上人为神会弟子,《宋高僧传》卷十七有《无名传》。无名师从荷泽神会,“得会师付授心印。”无名于天宝八年出家,其《无名和尚塔铭》记载“初依北祖华严,从渐而入后访南宗荷泽,自顿而证。至于方广大乘,沤和波若,投针彻底,游刃皆空。既不舍于文字,亦不耽著禅味,盖真解脱人也。”神会大师天宝四载人住东都荷泽寺,天宝十二载被诬聚徒兴事而贬谪荆州,无名在洛阳求学于神会当在天宝八载至天宝十二载间,“自此志历四方,周游五岳。”当时,李颀辞官再隐颍阳故里,常游走洛颍,参谒大德,写了数首与僧侣酬唱之作。

二、《题公山池》诗题存疑、文字有讹

《题公山池》诗题存有版本异文,有“公”和“公”两种情况。南宋刻本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卷五诗题作《题公山池》;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南开大学藏嘉靖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卷二十、金元好问《唐诗鼓吹》(清顺治十六年陆贻典刻本)卷四、元郝天挺《唐诗鼓吹集注》(南开大学藏至大元年(1308)刊本)卷四、元杨士宏《唐音》(民国十二年沔阳卢氏慎始基斋影印明嘉靖本)卷八皆作《题公山池》。杨士宏曾说:“柳子厚亦有送《上归淮南序》,未审即此公否?”“公”、“公”是版刻误笔,还是别有内情,留存方家考定。

《题公山池》一诗字句之版本异文极夥。《全唐诗》录如下:远公遁迹庐山岑,开士幽居祗树林。片石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指挥如意天花落,坐卧闲房春草深。此外俗尘都不染,惟馀玄度得相寻。

其一,第二句“开士”两字早期版本皆作“开山”,改易为“开士”则体现追求协韵的诗学观。

宋、元无“开士”之说,《唐百家诗选》、《唐诗纪事》、《唐诗鼓吹》、元郝天挺《唐诗鼓吹集注》、元杨士宏《唐音》皆作“开山”。明铜活字本《李颀集》卷下、《唐诗品汇》卷八十三、胡震亨《唐音统签》卷八十三亦作“开山”。

“开山”易为“开士”始自明人。明李攀龙《古今诗删》卷十六、《唐诗选》卷五改为“开士”。

其二,宋元《唐百家诗选》、《唐诗纪事》、《唐诗鼓吹》、《唐诗鼓吹集注》第四句皆作“清池白月黠禅心”,《唐诗鼓吹集注》、明铜活字本《李颀集》、明钟惺《唐诗归》作“清池白月照禅心”,而《唐诗品汇》、《古今诗删》、《唐诗选》、《唐音统签》、明陆时雍《唐诗镜》卷十六作“清池皓月照禅心”,清人多承袭“清池皓月照禅心”;“片石孤峰窥色相”有人曾作“片石孤云窥色相”,纯为后人生造。“孤峰”易为“孤云”始自李攀龙《唐诗选》,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力挺此说,非议“孤峰”,至清《唐诗别裁集》、《御选唐诗》亦袭是说。

将“开山”改为“开士”体现了追求协韵的诗学观。“山”为“十五删”上平韵,归人平声;而“士”属“四纸”上声,划为仄声。就此诗而言,首句第二字为平声,下旬第二字依照常理当为仄声,运用“山”字致使上下两句平仄不协。然原诗早期版本皆作“开山”,所以元好问、郝天挺对“开山”之说虽存疑虑,注作“开山疑作开士”,但却未加更改。可元好问、郝天挺的疑问在明代却被士人信以为真,强将“开山”易作“开士”。王世懋较早主张改易此诗。

李颀七言律,最响亮整肃。忽于“远公遁迹”诗第二句下一拗体,余七句皆平正,一不合也;“开山”二字最不古,二不合也;“开山幽居”。文理不接,三不合也;重上一“山”字,四不合也。余谓必有误,苦思得之日:“必开士也。”易一字而对仗流转,尽祛四失矣。余兄大喜,遂以书《艺苑卮言》。王世懋改易原诗,受到了乃兄王世贞的赞许,世贞亦采纳是说。他曾说:“‘远公遁迹庐山岑’,刻本皆言开山幽居,不惟声调不谐,抑意义无取。吾弟懋定以为“开士”,甚妙。盖言昔日远公遁迹之岑,今为开士幽居之地。‘开士’见佛书。”

与王氏兄弟学术理念相近的李攀龙,重视诗律的音调与韵致,其《三韵类押序》云:“辟之车,韵者,歌诗之轮也。失之一语,遂玷成篇,有所不行,职此之故。”正如王世贞《古今诗删序》所述:“于鳞之所取,则亦以能工于辞,不悖其体而已,非必尽合于古”。李攀龙选辑古诗,圭臬分明,尤为注重诗歌法度与修辞的揣摩,故《古今诗删》、《唐诗选》均将“开山幽居”易作“开士幽居”。

不少人对李、王改易诗句表示不满。胡震亨论

云:“弁州公以开山声调不协,欲改为开士。此元人郝天挺《唐诗鼓吹注》中说也。吾谓远公即指公,开山即就上庐山衍下做到山池上,意义实然。虽不叶,不可改也。不然,一人耳,既拟之远公矣,复泛称为开士,可乎?”方弘静亦云:“二王以‘开山’为‘开士’似得而绎之,未然。……题日山池,‘开山’非误。”胡震亨编撰《唐音统签》时博观群书,又参考朱警《唐百家诗集》中《李颀集》,见到此诗较早底本,故对王、李改易原句,颇为不屑。方弘静也出于恢复原貌的心理,对王世懋、王世贞的改易提出异议。

然胡、方感喟之言并未引起明人反省,不少士人还是出于律诗结构整饬、平仄协韵心理将“开山”易作“开士”,“‘开山幽居’为‘开士幽居’,愚窃谓此相校雠,差觉胜耳。”明人力求以律诗标准严格要求唐诗,甚或篡改字句,亦可从何良俊一番评论得窥其旨。何氏云:“五十家唐诗李颀《题公山池》‘片石孤云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孤云’改作‘孤峰’,‘皓月’改作‘白月’。夫既言片石,又日孤峰,不免叠床架屋。若‘白月’则前无所本,只是杜撰。以启后人换字之端。盖唐诗为庸俗人所改,如此类甚多。其疑误后学,可胜道哉!”何氏论语有失公允,他对宋、元、明初诸本所录“白月”视若无睹,斥为“杜撰”;又纯以律诗圭臬衡量,矫枉过正,宁守偏执不去查证,也坚持陋见,以伪作真。岂不知,正如杨士宏《唐音》所论:“此篇粗看似音律参差,句法错杂。详玩乃见古朴处,不得不如此自是老态。”

“清池白月黠禅心”易为“清池皓月照禅心”,其文字变异亦有轨迹寻绎。宋元文献典籍更接近李颀诗歌原貌。尽管王安石、计有功、元好问、郝天挺在诗题上存有差异,但诗句皆作“清池白月黠禅心”,而不是“清池皓月照禅心”或者“清池白月照禅心”。王安石、计有功接触到李颀诗集的较早版本,而宋本在宋室南渡后不幸散佚。明人辑录李颀诗歌时,是否依然是王、计所见的宋本很值得怀疑。现存李颀诗集最早版本为正德乙亥(1515)刘成德刻本《李颀集》(现藏于国图善本部),刘成德当时只据残缺录本辑录李诗八十七首,亦未得李颀刊本;朱警刻《唐百家诗集》所用的李颀诗集之底本为宋本,周勋初指出:“嘉靖时期朱警刻《唐百家诗集》,其行格也是半叶10行、行18字。朱氏序言中说,各家诗集均以宋本为底本。后人当然不能贸然断定他是根据书棚本重刻的,但推断其中有不少本子原出陈起父子所印的宋本,当去事实不远”。朱警《唐百家诗集》所用底本如源于南宋陈起刊本,在时间上不及王安石、计有功所见宋本,似应以王、计“白月”为是。

撇开版本问题,后代为何全盘接受“照”字而舍弃“”字呢?钟惺曾引谭云春语:“人知下旬‘照’字妙,不知‘窥’字尤妙”,前人对“照”的欣赏虑及它所创造的意境及韵致。佛家颇喜用“照”字,常譬镜喻谓人窥见清净本性,洞然照见众生本心。“”字略显朴拙,似无“照”字富有韵意深远、灵巧空明之感,故后代选诗全部延用“照”字,不再关心宋元版本原作何字。“白月黠”而易作“皓月照”,也具有词语甄择的因素。正如前引何良俊所语,他舍弃查证,先客为主,无睹宋元明初诸本所录“清池白月照禅心”,竞言之凿凿古无“白月”只有“皓月”。

如果不厘清《无尽上人东林禅居》、《题公山池》两诗版本异文,则很容易造成理解障碍,难以辨清诗题中的人物、无法正确解读诗句之意。

其一,分辨版本异文,可从中知悉后人传抄、引用前人时诗句具有重新考订、融入个人诗学理念的倾向。士人选诗既有保持原貌、探求本来面目的心理,亦有发挥主观能力、加以窜改的一面。他们对前人诗句重作判定、甄择,或者以自己诗学标准衡量前人诗句。就李攀龙、王世贞而言,他们严格秉承律诗圭臬,恪守韵律和韵致的诗学标准,乃至强加改易前人字句。倘若学识有限,则贻误后人,反弄巧成拙,离原诗走得越来越远。

李白名诗范文6

中华书局《唐诗排行榜》一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有网友发帖称:李白感到压力很大,杜甫表示相信政府,王维认为排名神马都是浮云,白居易承认夺冠有困难,唐太宗宣布本人及家属不参加比赛。李商隐表示很有意见,张九龄同志表示围观就好,刘禹锡表示身为公务员将退出比赛以避嫌,坡表示暂与本人无关……那现在我们来读读精彩的唐诗华章,看看为什么李白压力这么大、李商隐对排行榜有意见,而唐太宗不愿参赛吧!

唐诗排行榜第1名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①。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②。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③。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①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此句也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②悠悠:久远的意思。

③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赏评: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又传古代仙人曾乘黄鹤过此,因而得名。本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后四句描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壮丽景色——晴川之树、萋萋芳草和烟波浩渺的长江之水,引发了作者怀家思乡的深情。全诗气象雄浑,意蕴深厚。

上榜理由:

李白名诗范文7

说实话,在我很小的时候真的不怎么喜欢读书。但随着认识的字越来越多、理解能力越来越强,书中那一个个小故事和一段段优美的文字,总能把我深深吸引,让我陶醉于其中。

这段时间,正好赶上“中国诗词大会”这个电视节目火爆全国,学校对于古诗特别重视。班里的同学们一时之间都对古诗情有独钟,常常摇头晃脑地引经据典,用“古诗迷”这个词来形容再恰当不过。我也迷上了一本关于古诗的书——《带着孩子,跟着唐诗去旅行》。这本书带我穿越时空,来到了中国历史上最繁盛、最著名的唐朝。不仅陪伴我欣赏了许多千古传诵的诗篇,还游历了许多著名的山水风光,娓娓讲述了一个个关于诗人写作背景和人生经历的小故事。

其中,有几个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书中记载:李白,字太白,其诗作气势磅礴,豪迈大气,是唐朝最负盛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当时,曾任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的老人家贺知章非常欣赏李白的才华,与他结为“忘年交”,对李白的诗作赞叹不已,称呼他是“谪仙人”,认为李白是一个从天上降落人间的仙人,只有诗仙才能写出这样的旷世佳作。于是,李白“诗仙”的雅号便流传开来。两人常常相聚饮酒作诗,有一次因为没带足酒钱,贺老先生竟然取下皇帝御赐的金龟来作抵押,闹出了“金龟换酒”的趣闻。

不过,大诗人李白也有自叹不如的时候。有一次,他途经黄鹤楼,登楼远眺诗兴大发,想题诗一首。忽然,他看到楼壁上已经有一首写黄鹤楼的诗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正是崔颢所写的《黄鹤楼》。李白一看连连摇头叹息,无法下笔。可他又不服崔颢比他大诗仙写得好,便在旁边题了一首打油诗:“一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呵呵,原来大诗人李白也有幽默搞笑的一面。

晚唐诗人徐凝也和李白一样不服人家的诗,只不过他不服的是李白的大作《望庐山瀑布》。结果,写出来的“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比起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气势上差了不止一点点。后来,还因此遭到了大诗人苏轼的讥讽:“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哎,真是自不量力呀!徐凝万万没想到,他这一写竟会招致千载骂名,遗臭万年。

每一首唐诗,都是一幅用汉字绣成的山河画卷;每一次品读,都仿佛在倾听祖先们的诉说。诵读唐诗经典,不仅能丰富灵感,也能体味到不同的时代风物和历史变迁。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沉浸于诗的海洋,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李白名诗范文8

据考证,追星族的闪亮登场可追溯到唐朝。

一个名叫魏万的年轻人为了一睹诗仙李白的风采,从河南济源的王屋山下开始,锲而不舍地追踪偶像的踪迹。历时半年,跋涉三千里,终于在扬州风尘仆仆地追上了李白。

杜甫也有追星族,其中包括重量级诗人张籍。张籍相当单纯地相信吃什么补什么,他将杜甫的诗集焚烧成灰烬,加入膏蜜,像喝补药一样,每顿必饮,并且发下誓言:“喝下他的诗啊,让我的肝肠从此改换!”

在名家辈出的盛唐诗坛,王昌龄以擅长七绝闻名。他曾被贬谪到龙标(今湖南黔阳),日子过得异常艰难,跟随的老仆人需沿路捡拾落叶枯枝当柴烧。但他诗名满天下,经常有人在路边跪拜,向他求诗。

贾岛也是位苦命诗人。但他身后不乏众多追慕者,其中一位是晚唐诗人李洞。李洞“酷慕贾岛”,他的头巾上佩戴着刻有贾岛头像的铜片,手中持有一串为贾岛祈福的念珠。每听说有人喜欢贾岛,他必亲手抄录贾岛的诗相赠,还叮咛再三:“此无异佛经,归焚香拜之。”

以上都比不上白居易的追星族疯狂。荆州有一名叫葛清的街卒,狂热迷恋白居易的诗歌,“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诗,凡三十余处”,连后背也刻上了白居易的诗句,且配了图画,图文并茂。如此体无完肤的疯狂,被人称为“白舍人行诗图”,“若人问之,悉能反手指其去处,沾沾自喜”。

当时连唐宣宗都写诗赞白居易,诗曰:童子解吟长恨歌,胡儿能唱琵琶篇。白居易的《长恨歌》还流传到日本,受到上自天皇下至平民的喜爱。

广泛的崇拜并没有使白居易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说起来,他是李商隐的“粉丝”。《唐才子传》记载,白居易晚年退休在家,很喜欢李商隐的诗文,他常说:“我死之后,来世能做李商隐的儿子就知足了!”白居易仙逝后不过几年,李商隐果然得了一个儿子,他也不客气,干脆把这个儿子取名叫“白老”。可惜此儿智商不高,长大之后更无半点诗情。温庭筠就跟这个愚钝的小子开玩笑:“让你做白居易的后身,不是辱没了他吗?”

若说白居易是唐人心目中的文学偶像,那么坡无疑是宋朝的著名品牌。坡的诗文影响之大,以至于他的生活情趣都被人视为经典加以模仿。例如与他相关的几道美食,东坡肉、东坡饼、东坡鱼一直流传至今;他曾在具有制壶传统的江苏宜兴小住,随即便出现了流行全国的“东坡壶”;甚至他戴的高筒短檐帽,都被士大夫争相效仿,称为“子瞻帽”。总之,凡是与之相关的东西:一封信、一支笔、一块砚或者一把扇子都会变成众人收藏、争购的对象。

――中国文化传媒网

李白名诗范文9

次日,李白申请了一个QQ号,网名叫“李白”。他刚把号挂起,一位叫“小龙女”的MM找他聊天。

李白:在下李白,不知道姑娘芳名?

小龙女:我就是小龙女。

李白:难道你就是沉鱼落雁之容的小龙女?

小龙女:就是,小女子不敢称沉鱼落雁,可谓倾国倾城。

于是李白就和“小龙女”聊上了,每天天还没亮李白就在网上等她直到午夜12点才念念不舍地离开。

又一日,李白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

李白:我们以相识多日,不知道你愿不愿意与我见面?

小龙女:只要你写满99首诗,你自然就会见到我了。

刚说完,她的头像就暗了下去。李白下定决心,于是他整日做诗,就连吃饭也在写。终于,他写满了99首,他立刻把诗发给了她,等待回复。

李白名诗范文10

【教学目标】

1.会写诗中的生字“亭”。

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

3.采用多种形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

4.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读出诗的韵味,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热爱山水、寄情山水的情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1.师介绍“我说你猜”游戏规则。

2.师口述,生猜人名。师:他生于唐代,是一位诗人,存于世上的诗文有近千首,他被人们称为“诗仙”……生随机举手发言(李白),师贴上李白的头像。

一、引入古诗,理解题意

1.引入古诗,师板书诗题。读题,学习生字“亭”。

2.了解敬亭山的位置。师贴上敬亭山的图片,生介绍,师肯定表扬“看注释理解诗意”的方法。

3.理解“独坐”,明题意(强调串词成句的学诗方法)。

再指导朗读诗题,读出孤独之意。

二、多次朗读,熟读出韵

1.生自由读诗四遍,前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后两遍要求尽量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生评价。

3.再指名读,提醒学生注意听节奏。

课件出示节奏划分,再男女生合读(男前二字,女后三字)。

4.读出韵味。先引导发现第二、三、四句诗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或相近,师简介押韵,并指导读法“一声二声长而高扬,三声四声急而短促”,再读出韵味。

三、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生想象诗中画面。

2.引导交流: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这样的环境让你有什么感受?顺势点名读出那份感受,师相机点评。

四、分析一二句,感受“孤独”

1.师过渡:那么诗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自由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并画一画从本诗句中想象到的画面。

2.交流画作,为什么画好多只鸟?(理解“众鸟”),为什么只画一片云?(理解“孤云”,孤单的白云)。

3.请看一看老师的画(空白的画),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画得怎样?疑:可我要说这是最符合诗意的画,为什么呢?让我们再读一读一二句诗,想一想老师画的鸟儿和白云哪儿去了?

4.指导理解“尽”“去”,并指名说说一二句的诗意,再播放课件动画。

5.体会孤独:诗人看到鸟儿和白云都离他远去,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寂寞、孤独)顺势点名读出那份感受。课件出示:孤独。

6.介绍诗歌创作背景。

课件出示:据说,李白曾先后七次登上敬亭山,这是最后一次。此时,再也没有昔日朋友如云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的潇洒了。他独自一人爬上敬亭山,孤独寂寞涌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这首千古绝唱。

师引读:现在,鸟儿也飞走了,难怪诗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众鸟高飞尽”(男生读);白云也飘走了,难怪诗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孤云独去闲” (女生读);重阳节那天,好朋友和当地官员去登山,只留下我一个人哪,难怪诗人会感觉――孤独,难怪诗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齐读)。

五、分析第三句,感受“不孤独”

1.过渡:鸟儿飞去了,白云也飘走了,为什么诗人还独自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句诗。

2.体会“人山相看”。

(1)师板书:相看,再追问:谁和谁相看?怎样看是“相看”呢?并请生示范。

(2)诗人和敬亭山是怎样地相看呢?

3.创设情境写“人山对话”,体会“不厌”。

师:李白就这样含情脉脉地看着敬亭山,看着、看着,他想到了遥远的故乡,吟诵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想到了离他而去的朋友,吟诵道: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他想了自己落魄的生活,吟诵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敬亭山也这样含情脉脉地看着李白,看着、听着,它听出了李白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它也听出了李白此时内心的孤独、寂寞,它会如何安慰李白呢?请以“老朋友啊……”开头写一写。

生反馈。

师小结:多好的朋友啊!难怪李白会感叹“相看两不厌”,难怪李白会看不够敬亭山,敬亭山呢?(也看不够李白),这就是两不厌呀。

4.引读,体会“人山相知”。

(1)师:在李白的眼中,这哪里是一座山啊,这就是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的朋友啊!有这相知多年的好朋友(师板书:相知),李白还会那么孤独、那么寂寞吗?(课件出示:不孤独)。所以李白激动地感叹道――相看两不厌。

(2)师:“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有什么关系?还有敬亭山陪着我啊,所以李白欣慰地感叹道――相看两不厌。

六、分析第四句,升华认识

1.师过渡:可是,此时此刻,除了敬亭山陪着他,还有别人吗?(没有)出示第四句诗,问“从哪个词可以看得出?”生:只有。师先引导用“只有”造句(先自由造句,再结全诗文内容造句),再引读:在我孤独时会陪伴我的,只有――敬亭山,在我寂寞时会陪伴我的,也只有――敬亭山,在我伤心难过时会陪伴我的,仍然只有――敬亭山!李白与敬亭山真是“相依相伴”啊(板书:相依)。

师:多么有情有义的敬亭山啊。可是,同学们,老师想问一问大家:“当你不高兴的时候,可以找哪些人陪着你呢?”生:……师:“是呀。那你会说只有某一个人吗?”生:……师:当一个人不高兴的时候,只能也只有一座不会说话的山陪着他,你说他孤独吗?生:……师:由此可见,李白只有在敬亭山的陪伴下,似乎才少了一点孤独。可缠绕在李白心头的,还是挥之不去的孤独啊!(课件出示并板书:孤独)

2.师过渡:诗人为什么会感觉如此的孤独呢?

课件出示“资料链接”:这首诗是李白53岁那年秋天游敬亭山时写下的,那时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已经整整十年了,空有一身才华,却不能为祖国效力,李白既悲愤又无奈。长期的漂泊生活,李白尝尽了人间的辛酸,看透了世态的炎凉。生默读,再试着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3.播放歌曲《独坐敬亭山》,唱出孤独与寂寞。

4.课堂小结:多么忧伤的旋律,多么优美的诗句。短短20个字,却道出了诗人心中无尽的孤独与寂寞。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七、反馈练习

1.找一找、读一读李白的诗。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独坐敬亭山》这个故事。

八、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孤独

相看

李白名诗范文11

“fans”来自拉丁文fanatics,意思是“对神的崇拜所导致的疯狂”。台湾作家余光中说,fans译成“粉丝”很贴切,因为“丝”体现了群体性。

同样是仰慕,“知音”只能是少数,而“粉丝”必须是多数。

中国古代,一些声名远扬的文人也会有一批“粉丝”,这些“粉丝”的举动不亚于今天,可用“疯狂”来形容。

在大诗人李白的众多“粉丝”中,最有名的当数魏万。他为睹“诗仙”的风采,从河南济源的王屋山出发,锲而不舍地追踪偶像的足迹,历经半年,跋涉三千余里,终于在广陵(今江苏扬州)赶上了大诗人。经人引荐,魏万得以和李白相见。他满面尘土,泪湿衣襟,双手捧上自己耗时一年写成的四十八韵《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请李白指正。李白深为感动,投桃报李,一气呵成了一百二十韵的《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回赠魏万,鼓励这位年轻人。

杜甫也有许多“粉丝”,其中包括著名诗人张籍。据传,张籍相当可笑地相信“吃什么补什么”。他将杜甫的诗集焚烧成灰,加入蜂蜜,像喝补药一样饮用,并且大发感慨:“喝下他的诗,让我的肝肠从此改换。”

以上还都比不上白居易的“粉丝”疯狂。

荆州有一名叫葛清的街卒,有些文化,自称“好白诗”,“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诗,凡三十余处”,连后背也刻上了白居易的诗句,且有配画,图文并茂。“若人问之,悉能反手指其去处,沾沾自喜。”由于他常袒胸裸臂于街头,且行且歌,人们见了呼为“白舍人行诗图”。如此疯狂怪诞之举,就是在当今社会恐怕也不多见。

“粉丝”们的崇拜并没有使白居易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说起来,他还是李商隐的“粉丝”。《唐才子传》记载,白居易很喜欢李商隐的诗文,他常说,来世能做李商隐的儿子便足矣。白居易仙逝后不过几年,李商隐果然生下一个儿子,他也不客气,很干脆地给儿子取名“白老”。可惜此儿长大后无半点诗情。

到了宋朝,“粉丝”最多的诗人当属坡。他的“粉丝”阶层广泛,甚至他的生活情趣都被人模仿。“东坡肉”、“子瞻帽”、“东坡鱼”,一直流传至今。坡的仰慕者中,也不乏女性。他在杭州任职时,有一天与朋友在西湖喝酒。一位年过三十的女子追慕他,竟置“妇道”与公婆的责怪于不顾,只身雇船拜谒苏轼,为他弹筝,向他求诗。在古代,这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的。

晚年的坡从谪贬地海南岛返回汴京,消息不胫而走,运河两岸聚集了成千上万的慕名者,争睹他的风采。他坐在船头,大概是想起了魏晋时被人“看死”的美男子卫,他笑着说:“这许多人可不要看杀了我!”

如此看来,古代的“粉丝”们对偶像的仰慕,一点也不亚于如今一些人对娱乐明星的追捧,不过,似乎更为风雅。

李白名诗范文12

诗人写诗除了自我欣赏外,都想让自己的诗作传世。唐时没有报纸杂志等媒体供发表,只能靠一些原始简单的方式传播。方法虽拙朴,但却多姿多彩,很有趣。

诗筒传诗。就是用盛具传递诗作。盛具用竹筒或特制的瓷筒。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墅,与时任地方太守的裴迪写诗唱和。因为该地竹子多,王维常用竹筒盛诗和裴迪互赠诗作。白居易任杭州太守,公余节假时与当地文人饮酒赋诗寄兴。诗人元稹时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白居易常派歌伎高玲珑、谢好好用瓷筒传递双方诗作,白居易为此还写诗记胜:“为向两州邮诗作,高谢来去递诗筒。”

诗板题诗。唐代是诗的王国,普天下崇诗。人们在风景名胜、商业店铺、旅馆驿站等地墙上粉刷出一块诗板,来供过路文人题诗。据传崔颢《黄鹤楼》、王之涣《登鹳雀楼》都是从诗板题诗传开来的。李白游黄鹤楼,被眼前景物陶醉,但却不题诗了,因为“崔颢题诗在上头”。诗人过处,往往有人请求在诗板上留下诗作。李白游报恩寺,寺僧恭敬地捧出诗板要大诗人题诗。诗板多了,精粹却并不多,于是劣诗往往被抽下。诗人薛能游蜀地飞泉亭,见亭上“有诗板百余篇”,薛诗人把诗板全部抽走,只留下文端《巫山高》等诗板。刘禹锡过巫山庙,摘下千余块诗板,只留下数十块而已。

上山乞诗。寺院乃藏龙卧虎之地,寺僧中有不少诗人,因此有人上寺院乞诗。“山僧封诗寄,野客乞诗归。”有人乞诗,寺僧诗作也可以流传于世了。李商隐晚年穷居山林,不少人通过各种渠道向大诗人乞诗。文人昆山带着数十丈布帛通过李商隐的远房亲戚引见向诗人乞诗,这一回让昆山满载而归,他乞得诗人《柳枝》五首。

文人窃诗。有的文人为了邀名声就窃取诗人新作为己有。唐代科举考试,有的文人写不出好诗应试就窃人之作。有一应试者盗得杨衡诗一首参考结果登第。杨衡当即责骂:“‘一一鹤声飞上天’一句,你偷了没有?”那人答曰:“此句知兄最惜,不敢偷。”杨衡见自己佳句未被偷,笑着说:“犹可恕也。”当时社会看好元、白诗,他们的诗常被人盗取。李商隐“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二句被时人张怀庆“窃为己作”,只在二句之前加上“生情”、“出性”改头换面。当然,偷诗不道德,但也为诗的流传出了力。

诗人卖诗。古代没有稿费,但有“润笔”,写诗可以索润笔。中唐后卖诗较普遍,名人诗价值高,最高的要数白居易、元稹了,白居易一首诗索要一百金,白居易《长恨歌》卖给勾栏歌院五百金。白诗值钱,就是能唱《长恨歌》的歌伎身价也倍增。李益诗乐工争买谱曲,卖给歌院,因此李益诗可以作代价券,持有李益诗可以在勾栏歌院喝酒休闲,甚至还可以充当车马费、坐轿费。写诗有了价值,便刺激了诗人的创作热情,也使诗可以大量流传。

文身刺诗。把诗刺在身上,很能引起哄动效应。唐代居要县令捕得一个叫李胜的罪犯,县令判他杖刑一百。临刑时,犯人脱下衣服,只见该犯浑身都刺有时人诗作,县令查看竟有一首自己写的七绝,大为感动,下令免刑。荆州有个叫葛清的人“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等人诗”,有的还自己配上图画,被时人称为“白居易舍人作诗图”。唐代长安人烟阜盛,混混多,五陵年少,多以文诗为时髦,谁身上文有诗人新作,身价就高,很受勾栏歌女青睐。

发表渠道多多,但毕竟拙朴,难免遗失不少佳作。像著名诗人贺知章、王之涣等仅留下几首诗,真是可惜。这足见当时的条件下诗歌创作、流传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