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

时间:2023-06-01 09:31:09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范文1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真善美 修养

鲜明的语言,往往也是生动的语言,但生动性在词章技巧方面还要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它要求语言要新鲜活泼,感情洋溢,有说服力、感染力。语言的生动性是语言形象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它应贯穿全部文学作品。

使语言生动活泼的手段很多,如精心锤炼词语、巧妙安排句式、广泛运用意境描绘的方法等。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

汉语言学是一门复杂而又极为重要的学科。语言在社会现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列宁曾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毋庸质疑,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可见,语言是作为交际工具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

1、语言性。

语言类是个集合总称,它包括语言学,文字学等。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语言类的专业课比较多,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和《训诂学》等,其所涉及的种类也比较多层面也比较多。不仅有现代汉语的层面,也有古代汉语的层面。在语言性的延展上,又包括文字学以及文字训诂学。所以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其语言性比较强的。

2、文学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一语言性的基础上,而又延展到文学性上,尤以中国文学较为侧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文学类的专业课占其总的课程一半以上,光古代文学这一块就包括两门课程,又有现当代文学,以及和文学相关的文学史,课程繁多,深浅不一,要求所学者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主要文学类课程有《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现代文学作品选》,《当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的文学史,不过一般情况下,一般高等院校是不开设“当代文学史的”,这是中国类的文学课程,还有外国类的文学课程《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外国文学史》,可见汉语言专业的文学类课程相当多的,而且都是需要着重掌握的。所以总的意义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性事占其总性质大多数,是最重要的性质。

3、文学教育性。

基于其文学性的基础上,有延展到文学教育性上。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文学教育性,当是其第二大性质。所包括的专业课,不仅应用性强,而且指导教育性也很强。文学教育性的最主要体现是其自身的深刻性,理论性以及研究性。从其相关专业课程安排就可以知晓:《美学》,《写作学》,《文学概论》,这三门课程,以《写作学》的应用性最强,其它两门则以理论和深刻性为代表。这三门课程的文学教育性是其本质的特征,也是汉语言专业学习的关键,也是在总体上给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性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帮助。文学教育性,在本质上揭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在规律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深刻的性质。

二、汉语言文学与修养

修养是人的内在气质,也是外在行为表现,修养有高低之分,也有好坏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也就有不同的修养。有的人见义勇为,有的袖手旁观,有的好逸恶劳,有的勤劳肯干,这就说明了修养的有不同性质,有不同的表现。各式各样的修养,在总的要求上,却有一个质的规约,那就是向真,善,美方向发展。这正好和文学的追求一样,文学的追求,客观上来说,也就本质上人的修养的追求。

(1)汉语言文学能够提高人的修养

文学,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天地,只要进入到文学的世界,你就会被其所有美好的东西所包裹。对于人的修养,文学则能提高人的修养。修养,首先就是“修”,有什么样的“修”,就有什么样的“养”。人的后天模仿性很强,不管是对好的事物还是坏的事物,人区分好坏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的道德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说,修养的好坏,与其修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道理。

(2)汉语言文学能够修正人的修养

人的修养是各有特色的,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文学对于好的一面,可以使其更加坚固的存在,对于坏的一面,则能细致的修正。文学,因其内在规律的性的存在,对人发之以感染力,让人陷入情知理的思考,以反思自己的行为。人对情知理的思考,是一个久远的课题,其历史源远流长。而文学正好对这个课题进行了很好的解释和规定,在高的层次上,对人的情知理进行合理合情的概说,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修养不好的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修正作用。

(3)汉语言文学能够指导人的修养

汉语言文学范文2

杨学淦

[内容]

文言文“不是像希腊文、拉丁文那种‘全死’的‘外国文字’”,而是“本国本土产生的应用文字”(唐德刚先生语,见《胡适口述自传》汉译本第200页注文)。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白话和文言的关系千丝万缕割不断”(《吕叔湘语文论集》第327页)。要说汉语特点,这恐怕便是最大的特点了。因为这是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的结果。

文言文是“国货”,不是“洋货”,文言文姓“汉”。文言文教学理所当然地应该体现汉语特点,具有“中国特色”,它也姓“汉”。这是常识。

然而,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往往无视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的特点,教学“本国本土产生的应用文字”却跟教学英语、俄语一样,让熟悉、使用现代汉语的中学生面对跟现代汉语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文言文时,如同置身于异国他乡一样地陌生、茫然。这是一个误区。

“误”就误在割断了民族语言发展的历史,“误”就误在割断了古今汉语的联系。

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都表现为汉语演变的“过程”,它们“同宗”;所以,文言文教学应该在“白话和文言的关系”上做文章。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并未“全死”的文言文在现代中学生头脑中“复活”,超越时空,化难为易;才能使现代中学生温古而知今,察今以推古,较迅速较扎实地学好文言文;当然,同时也带动、促进现代文的学习,收事半功倍、一箭双雕之效。可以说,在“白话和文言的关系”上做文章,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这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成语,应该成为文言文教学中通向现代汉语的一座桥梁。因为,成语为中学生所喜闻乐见,而它又充分反映了汉语的所有特点,它是联系古今汉语的纽带。

例如在教学《六国论》时,讲到“暴秦之欲无厌”的“厌”,不要仅要求识记课本上“厌”的注释(通“餍”,满足),也不要满足于对“厌”在文言文中几个义项的归类整理;如果联系成语“贪得无厌”的“厌”(满足)、“喜新厌旧”的“厌”(讨厌),学生在词义的比较中对“厌”会理解得深一点,掌握得牢一点。再如教学《赤壁之战》,讲到“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的“恶”,尽管课本注释中有注音,还是宜联系成语“好逸恶劳”的“恶”(wù),以保证学生认知的清晰性、稳定性和可利用性。

“可以说,成语的本身就是汉语的一大特点,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有这种现象。”(张志公《汉语辞章学·语汇论(中)》)成语,正是我们搞活文言文教学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容易组合。考察汉语的演变可以发现它有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现代双音词的趋势。了解和利用这一特点,往往可以帮助我们通过现代汉语双音词去判断和掌握文言单音词的意义。现代汉语词汇掌握得越多,对其意义理解得越准确,就越是能在“白话和文言的关系”上做文章,运用这种“察今推古”的方法也就越方便越灵活。例如,掌握了修建、修造、修订、修长等现代词语,就不难从比较中对下列文言句中的“修”的意义作出确切的解释,而不必去死记“修”在文言中的这些义项:“乃重·修岳阳楼”(修建),“·修守战之具”(修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修订),“巨身·修尾”(修长)。

汉语言文学范文3

"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 董学文

试论日本古代"变形"题材类型作品的因袭与创造——兼论其与中国"变形"题材小说的关联 飞

玄象与数理——围棋思维与中国艺术思维 何云波

"理论的旅行"与"夹缝中的话语"——卢卡奇文论在中国语境中的早期接受 孙士聪

信息动态

从历史人物潘美到戏剧形象潘仁美——兼说口述历史的特征及其与文学的关系 康保成

百年爬梳百年开掘——《王梵志诗集》散佚整理与辑集研究回眸 齐文榜

感发志意:梁启超文学"情感论"思想的意向 李瑞明

浮世民心——蔡友梅小说综论 刘大先

历史风云与个人命运——严歌苓本土题材小说《第九个寡妇》解读 刘思谦

纳博科夫研究在中国 郭英剑,刘文霞

论抗战文学中的日本军人形象类型 靳明全,金安利

跨文化研究的三维模式剖析——以《雅歌》文本为例 胡娟

序跋三篇 陈思和

释"搭索" 张生汉

现代学人

征稿启事

尊重史料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地位 温儒敏

文化期刊中的文学世界——从现代文学史料学的视点解读《东方杂志》 刘增杰

再现·后结构主义·文化研究——克莱尔·科尔布鲁克教授访谈录 金惠敏,克莱尔·科尔布鲁克

哲学理路的反常思考和体验——福柯的斯芬克斯之谜 刘介民

《全宋词》张抡小传辑补 钟振振

晚清及民国词学家的南北宋之论 孙克强

传教士文化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变革的起步 王飚

1930年代文学与新兴电影艺术的交互作用 吴福辉

阿垅诗论的文学史价值 李怡

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之生成与演变 曾艳兵

女性主义文论与圣经批评的互动关系 梁工

中国比较诗学六十年(1949-2009) 陈跃红

历史语境视域:中西小说的文类学比较 方汉文

从宏观比较文学看德国文学的特性 王向远

关于《春蚕》评价的通信——从吴组缃和余连祥的分歧说起 解志熙,尹捷

德汉配价语法研究说略 张宝胜

征稿启事

汉语言文学范文4

1教学目标的确定不合理

专业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活动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以外的附加值,如文学素养等。由此看来,目前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确定并不合理。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把握和应用,以及文学素养的建立应该都是汉语言文学教学所追求的目标。然而,人文素养这个本应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目标的重要素养,却并没有渗透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未成为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组成部分。

2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进和优化策略

2.1合理选择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形式多种多样,如文学作品、文章和文字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学习形式,比如是选择现代化的多媒体进行欣赏还是选择传统式的诵读等。对传统教学手段我们不应一味地批判,而是应该有所取舍,一些教学形式还是很有存在的必要性的。在具体教学中应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考试不能仅以分数论成败,而是要让学生将这种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根据汉语言教学的特征来确定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就成为教师的首要职责。

2.2创新专业教学内容,构建学生创新思维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实需要有所改变,基于此应改变和重组教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记忆,而应该加强对专业技能的培训。教师在备课及授课时应加强对最新知识的把握,在讲解过程中,无论是现代文学、古代文学还是作文都应该加强课程结构的优化,课程体系应用发展的科学理念加以优化。此外,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一方面,教师本身一个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能够提出一些较为独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同时行为上应善于探索,不断实验、不断总结。另一方面,要做到勤于思考,勤于行动,进一步发展创新思维。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以此为背景,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激励学生去思索、去探讨。

2.3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就中职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来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举是学生创新的必备素质。人文精神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加强。第一,基本的人文素质。基本的人文素质包括的涵义比较广泛,如人权、人性和人道意识,学会生存的自我保护和发展意识,积极乐观和向上的良好心态,要有正义感,宽容大度且有爱好和追求,有气质,善于展现自我和发扬个性等。第二,人文主义教学理念。人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够发展自我的潜能,应尊重学生的这种主体地位,使学生培养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自我概念。应进一步强调学生自我指导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进一步认识到价值观、动机及感情对学习效果所产生的影响。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具有独到见解的民主学习精神等。只有如此,汉语言文学在未来的教育中才不会死板和僵硬,这有利于激活语文课堂,有利于人文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实施。总之,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想提高效率,适应时展要求、紧跟时代步伐是必不可少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应不断提高实用性,教学方法应不断得到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应得到进一步提高。

作者:文俊卿 单位:宁夏同心阿拉伯语学校

汉语言文学范文5

作为汉语教师的语言,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余间,都应该充满魅力。语言体现了一种整体的美。这种整体的美就体现在教师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选择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运用教学语言、发掘语言魅力等方面。这些因素凝集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和教学本质就蕴涵于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并为学生评品体验,使教学课堂充满学习的美,人文的美。美的语言让学生冲破了枯燥而令人窒息的学习氛围,让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汉语,真正地走进民族学生的心里。这就是我在汉语教学中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一、课堂魅力缺失之现象及分析

现在的汉语教学课堂上,时常感觉到缺少了点优化的教学过程。课堂上要么是教师僵化的老一套的词语教学模式,要么是眼花缭乱的教学形式:比如有的课堂教学形式过于多样化,课堂气氛虽然热热闹闹,却不见有多少实际可学的内容;有些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内容的本身上下功夫,而是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知识信息输入的内涵。一堂课下来,黑板上只写寥寥几个汉字,学生也很少动笔;还有一些教师没有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出现概念偏误,给学生输入错误信息还浑然不知;甚至有的教师把自己还没有弄懂的问题拿来让学生讨论。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由于汉语教师缺失了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课堂上缺乏灵动的活力,教法呆板,学生不积极配合,思维被抑制;教师按部就班,学生亦步亦趋,缺乏创造性;教师只顾复制教材内容,然后粘贴给学生,使学生缺乏创新的空间和土壤,这样的课堂必然呈现出冷清的思维流动,教材便成了束缚学生自由灵性的锁链,大量的词语、语法、课文、阅读、写作等课程便成了许多民族学生不可逾越的障碍,学生感觉乏味就在所难免了。

二、把人文关怀渗透在教学中

怎样上出充满趣味的汉语课?有人认为汉语课就应该做到室中书声朗朗,教室热热闹闹。我认为:这只是课堂的表面形式。实际上好的汉语课应是教师情感投入,学生积极参与,充满讨论气息,充满人文关怀。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是汉语知识,而且在双向互动中情感得到交流,运用汉语的技能得到提高。由课文而悟道,由悟道学做人,真正达到教书育人完美结合的境界。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强调对人的培养,对个性的张扬。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趣味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处处依赖课本,而要对课本内容做出独特的解读和情景创设。不同侧面地引导民族学生琢磨、体会、领悟,掌握。同时,教师还要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例如刚初中毕业进入中专学习的学生,已经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对爱这个词非常敏感。当老师讲到爱这个词时,学生的反应往往是:有的羞涩,有的脸红,有的窃窃私语,通过观察我发现同学们对爱的理解比较狭窄,一谈到爱就会联想到情爱。为了引导民族学生对爱有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便启发学生让他们说说什么是爱,爱都有哪些?并且围绕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再让学生把列举的每一种爱都用一个事例来进行说明。学生踊跃参与,积极发言,列举了各种不同的爱。通过这种方法,同学们懂得了爱的博大,爱的美好,并且明白了只有不断地为他人为社会付出爱,才能赢得更多的爱,更多的尊重。最后再请学生把这些感受写下来。多做类似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累语言,更能吸引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升华的效果。

三、让汉语课堂洋溢着爱的情感

在汉语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着重关心学生的自身及其发展,笔者认为汉语教师的语言应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诚恳并富有激励性,应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语言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我经常要求自己的行为须在真挚的、没有偏见的情感下面对我的学生。比如汉语基础水平差是汉语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大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特别希望老师能够理解,并鼓励他们。但是往往在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这个细节,对某些学生的无知和理解上的困难,表现出焦躁不耐烦,语言生硬,甚至鄙视,这对心灵稚嫩而敏感的学生无疑是一种伤害。俗话说得好:亲其人,信其道。此刻学生感情受到了伤害,那么他对老师的尊重、信任、爱戴势必大打折扣,你所传授的道他能主动接受多少就可想而知了。相反,老师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肯定欣赏的眼神,都会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的爱,打开他自卑闭锁的心灵,激发他学习的热情。老师的爱象一盏灯,给学生迷失的心带来希望和光明,让他们有了勇气和自信。这样做的结果能促使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素养在关爱的沃土里得到全面地涵养和提高。要让每一位民族学生都能真实地感受到教师的爱,享受到学习汉语的乐趣。从而创造汉语课堂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民族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自如地运用汉语表情达意。转贴于

总之,充满趣味的富有人文内涵的新课堂将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充满着求知的渴望,流淌着师生间真情的表白,涌动着师生灵性的互动。课堂也将成为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沃土,精神栖息的理想港湾,成为师生难忘的一次人生际遇。因此,为这些纯朴的民族孩子上好汉语课,成为他们发自内心呼声。虽然我还没能很好地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达到这样的境界,但只要站在这三尺讲台上,这就是我孜孜以求的目标,也应该是我们汉语教师的共同追求目标。

汉语言文学范文6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审美 观念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017-01

汉语言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也经过了不断的变化。我国的汉语从远古时期的象形文字逐渐演变到清朝的文言文,最后发展成如今的简体字,这些年来,汉语言一直在发展,经久不衰,这也可以说明汉语言文学的魅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汉语言文学神秘的面纱,来欣赏它独特的魅力。

1 古代汉语言文学的审美

其实一直以来,我国就有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的说法,这也反应了我国古代汉语言文化的精华。而汉语言文学经过了这么长的岁月,并没有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面,而是变得更加有魅力,这就是古人为我们现代做出的巨大贡献,而汉语言文学也被他们发挥得淋漓尽致。

1.1 孔子的汉语言文学

说到汉语言的审美,最先要提到的就是孔子的善美观念。孔子觉得善和美是可以相互结合的,只有当二者相互统一的时候,才能显示出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其实,孔子的想法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因为一直以来,古汉语言文学都是注重善和美融为一体的。但是在孔子的时期,还有很多人并不是非常注重善和美的相互结合,例如墨家和法家的作品。一个文学作品如果只注重“善”而不在意“美”,就会导致它只有内容,但是毫无艺术的美感,让人们觉得非常乏味;相反的,如果只注重“美”而不在意“善”,就会导致这个文学作品让别人觉得徒有其表,并没有思想深度。这两类作品都是不被人们喜欢的,也无法静下心来欣赏它们的魅力。所以说,汉语言文学的审美之一就是把善和美相结合起来。

1.2 唐宋的汉语言文学

唐朝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这也就造就了唐诗的出现和发展,让我国的的诗歌发展到了一个巅峰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我们现在欣赏唐诗的魅力,也可以从这三个人的作品来分析,李白的诗带着一种浪漫、豪放的感觉,杜甫的诗让人们感觉到历史逐步变化的无奈,白居易的诗让大家感受到通俗易懂的魅力。而宋词是在唐诗之后发展起来的,可以和着乐曲来歌唱,是宋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读宋词,就一定要读辛弃疾的雄心,一定要读李清照的凄鐾裨迹一定要读岳飞的精忠报国,一定要读柳永的缠绵。

欣赏唐宋时期汉语言文学的魅力,不得不看的就是唐诗宋词,这也是汉语言文学审美必须要分析的一部分。

1.3 明代小说的汉语言文学

当汉语言文学发展到明代的时候,出现了新的文学形式――小说,小说和现代汉语的联系更加紧密。小说是以较长的篇幅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吸引人,这也就说明了小说不仅仅要塑造众多形象的人物,也要设计严谨的故事结构。要欣赏小说的话,也是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例如我国最著名的小说之一《水浒传》,就塑造了一百多位形象鲜明的人物,还描写出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所以说,分析明清的汉语言文学的审美,必不可少的就是这个时代的小说。

2 近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审美

众所周知,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文学作品奉献给读者,而随着时代的变革,作者思考人生和观念也和发生改变,不同的时代会给作者带来不同的审美景观。

2.1 十九世纪的汉语言文学

在十九世纪的时候,我国正在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这个时候的文学作品大多数是呼吁全人民进行战斗或者是对社会现状的反思。在这个时期,我国的文学作品大多注重思想内涵,希望能给人们以启迪的作用。例如,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大多都是对社会现状的描写,并没有用很多华丽的修辞手法,而是注重作品的内涵,希望通过自己写的小说来唤醒国人,借此来拯救这个充满病态的中国和麻木无知的人民。而十九世纪的汉语言文学的审美就是对思想的注重。

2.2 现代作品的汉语言文学

我国现代的汉语言文学发展的非常快,文学作品开始反思我国的历史和人性,也会对古代的作品做出一些分析。我觉得,如果要对现代作品的汉语言文学的审美做出分析,可以说我国现代的文学作品是多种多样的。我国现如今的文学作品大多数作家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想法,或者反应社会现实的作品,所以说,我们如果要分析现代汉语言文学的魅力,要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千万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带入作品,不然不会感觉到它们真正的魅力。

而且现如今,科技高速发展,有很多人开始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作品,但是这些作品的质量却层次不齐,我们一定要学会分辨出好的汉语言文学作品,才能学会对现代的汉语言文学做出审美。

其实,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汉语言文学的审美是要把内涵和形式结合起来,而且只有当文学作品上升到一定境界之后,才可以算的上是真正好的文学作品,例如,孔子的思想、李白的诗、李清照的词、四大名著等,经过了时间长河的磨炼,成为了真正可以流传百世的作品。而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可以发现出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的特点。而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审美研究,需要我国的众多人士一起参与,才能赋予汉语言文学一些新的审美意义,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才能让汉语言文学走出国门,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朱锦昌.汉语言文学中的艺术与审美[J].网络导报 在线教育,2012年(41)期.

[2] 朱元英.对汉语言文学的审美问题的研究和探讨[J].青年文学家,2014年(24)期.

[3] 张法.文艺与中国现代化[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汉语言文学范文7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以文学类和语言类专业理论课程为主,这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有待进一步改革。随着近几年我院开展的“3+1”教学改革,课时量非常有限,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知识量当然也就非常有限。根据我院的具体教学情况,并结合学生实际反映,现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如下问题。

1.存在的问题

1.1专业课程实际分布不均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学习时间是三年,而在这三年中,大学一年级主要开设的是公共课程,几乎没有安排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刚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感受这个专业的魅力,甚至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很多专业课程需要两个或三个学期才能上完,比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等。还有一些课程从时间上是连贯的,循序渐进的,需要上完一门课程才能开始另外一门课程,比如上完古代文学才能上现当代文学,理论课程必须放在语言、文学类课程之后等等。由于大学一年级没有开设专业课程,大学二年级才开设,所以很多专业课程都集中在大学三年级,这对于即将进行实习或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很大的压力。

1.2课程设置单一化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一共三大块: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而课程设置的主要部分(课堂教学的重点)是专业课。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和语言类课程,比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这种知识结构已经不适应90后大学生的知识需求,也不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在实践课这方面我们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目前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课安排方面,只是局限于中小学语文教育和秘书实务两个方向,也已经不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

2.改革建议

2.1文理渗透,形成通识教育思想我们现有的教学培养方案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以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论、文学理论等作为主干课程,课程结构中基础理论所占的比例较大,实践课程相对偏少,“宽口径”特色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不够。此外专业方向课程少,如只根据师资力量开设了文学语言类基础课程,其他如唐诗研究、宋词研究、古代小说研究、修辞学和鲁迅研究、新诗研究和海派文学等课程,则没有开设;因此,专业特色就显得不够鲜明。课程建设方面应以“课程开放”为标准,开设新课,改造老课,既保留传统专业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又形成突出能力运用为目标,按“通识课”思路、“适应性”原则、“多接口”模式,建设便于自学、实用性强、适应面广、学以致用的新课,并改造原有的传统老课,最终实现“课程开放”。课程类别应包含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公选课程以及实践环节课程等。还应贯彻落实“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理念,调整课程体系,将重视知识点传授、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

2.2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理论课程教学。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历年来招生人数有增无减,社会需求虽然也在不断增大,但总体来说是趋于饱和,所以该专业的一般人才面临着就业难的严峻考验。如何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培养方案,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应注重理论课程和应用课程的结合,进一步强化听、说、读、写类应用课程以及办公自动化等中文信息处理技术能力的课程,在教学中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应用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是我们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文学采风与创作实习也是实践教学的很好途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陕西这个文化大省的优势,以古今作家的故里或者曾经生活工作的地方作为实习基地。首先由专业教师讲课,进行专业认识教育,要求学生在第一线深入理解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本专业基本理论或技能等。再通过深入民间采访、请专家介绍、座谈会讨论等形式,最终要求学生或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加工,或对著名作家作品进行评论,或者写出调查报告,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文学创作或文学鉴赏以及批评的能力。

2.3实行学分制,多开选修课目前主要是以课内必修课学习为主,选修课非常有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有宽厚的知识面,应该多开选修课,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其研究能力。课程设置应既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课程,又具有可供学生就业选择的方向课程,同时更具有开阔学生视野和拓展知识面的公选课程,形成课程设置“宽”和“厚”的鲜明特色。可开设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研究、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研究、欧洲文学专题研究、美国文学专题研究、中国话剧研究;美学、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与批评专题研究、比较文学、民俗学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侧重某一方向修读专业选修课学分;建议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生选修2-3门历史学课程、2-3门政治学、哲学课程、1-2门社会学课程,以完善知识结构。

2.4增加实用性课程,重视就业培训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理应增加实用性课程,重视就业培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都会从事语文教学,而基础工作最见功夫,在校期间应该锻炼口才、文才、心理教育方法等。至于新闻出版等宣传行业的工作,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各类网站需要网络编辑,要求具备相当的技术水平,比如熟练运用MSWORD编写文章、运用HTML语言制作网页页面的能力。所以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大量阅读,扩展知识面;经常练笔;和媒体编辑、记者沟通,还要具有策划、组织能力;浏览媒体专业网站,协助采访,实习,积累经验。此外,在企事业单位做文秘、助理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条重要就业途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熟练使用办公软件(Office系统或WPS系统,包括文档、表格、幻灯片处理);熟悉各种公文的写作;熟悉各种公司日程安排、日常事务处理技巧;提高英文口语。

通过以上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比较广,所以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的主要方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实用性课程,重视就业培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为就业打好基础。为此,建议在大三第二学期就根据教学培养方向加入技能课,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汉语言文学范文8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科研机构及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专门人才。

与汉语言文学相对应的专科专业为语文教育,其培养对象是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等。

汉语言文学专业除了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外,还可考取教师资格证成为教师。

(来源:文章屋网 )

汉语言文学范文9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语言应用;意境

1 导言

汉语言文化是我国众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包括汉民族文化、古代诗歌文化,以及世界华文文化等等。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独特用法,以及语言营造出来的意境,能够将读者充分的带入到文章当中,这也就使得汉语言文学受到了全世界更多学者的学习和研究,为了我国的语言更具有特色,更富有哲理,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研究汉语言文学,更加深入的进行分析,分析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实际的应用方式,以及如何营造出更引人注意的意境。

2 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的作用

2.1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如果不了解汉语言的应用方法和意境,就无法安心阅读,也不能完全理解文学作品中极尽深刻而优美的语言。例如,在欣赏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后四句包含作者所有的寄托:“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简单的语言朴素明朗却又隽永清新,作者对世界充满希望,充满感恩,善良虔诚的祈祷,愿每一个人在尘世间都可以获得幸福,而自己却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仅仅依靠语言根本无法理解全诗的深刻内涵,必须深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才能在眼前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诗歌。所以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文学鉴赏能力会逐渐得到提高,欣赏者的审美观也会更加准确和健康。

2.2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笔书写能力

汉语言文学的目标不仅包括对语言的应用及意境的分析,也包括学生文字书写能力的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文笔能力,才能更加的施展语言功底。因此,我们必须客观看待汉语言文学在语言应用意境分析方面的作用。毕竟,文字也是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能口述,也能用笔来书写,才是真正懂得语言应用的人,才是真正能够领会语言意境的人。比如,如果将“沏茶”的过程用文章表达出来,并加以立意的提升,联想到人经历风雨,人生才会更加精彩,必然会通过文字语言感染更多的人。

3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语言应用及意境分析方面的特点

3.1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主体的特定性

汉语文学专业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有较好语言、文学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专门人才,学生乐于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可见汉语言文学的魅力所在。理所当然,语言的应用及意境的分析自然被得到重视,因为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重中之重。

3.2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其所涵盖的内容增强学生的语言知识,从流程的与人交流沟通,进行理性的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鉴赏品读。具备了这些综合能力,学生对汉语言的应用及语境的拿捏会更加准确到位,从而使自身的语文能力得到较为明显的增强。

4 提升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能力的策略

4.1增加必要的背诵内容

背诵是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无论中国人学习外国语言还是外国人学习汉语,增加背诵量必然会提高语言的运用水平。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从古到今流传下来很多经典名篇,学生如果可以对这些经典文学进行背诵,不仅可以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历史,还能增加汉语言的理解和应用。最终,通过深刻记忆,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经据典,增加文章的亮点,提高文章的层次,使文章更具有灵性。

4.2掌握语言规律

由于我国的人口较多,地域分布广泛,少数民族以及各个地方的方言都独具特色,在众多语言中,普通话是最通用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在使用普通话,因为由于不同地区的人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不同,南方人很难分清卷舌,会不自觉的将一些读音弄混,然而北方人的卷舌的敏感度比较低,所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于北方人来说也很不容易。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是为了在实际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分析出语言的规律,正确的运用语言,进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些语言规律。

4.3意境源于生活,并不断创新

我国的诗文中,一般是通过一些诗句或是一些词语来营造意境,不同的作者由于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同,就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这往往是因人而异的。而已经往往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日常的生活进行观察,运用普通的事物来营造诗歌的氛围,通过自己的感悟,来提升诗歌的美感,创造出一定的艺术境界。而营造意境,不仅能够使诗歌的美感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还会使诗歌中描绘的实物更加真实,甚至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加真切,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描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就是意境的典型例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与真切的刻画,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全新的意境,这样不仅是整首诗独具特色,更加吸引读者,同时还呈现出了很高的哲学道理,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还能够将诗歌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读者在品读诗文的同时,也会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汉语言文学就是这样,能够充分的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来映射出深刻的大道理,运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素材来为文章营造意境,又能够在营造意境的同时,实现突破,收获惊喜。

5 结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在语言应用及意境分析方面有着方面严格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在老师的带动下,发展主观积极性,努力探求更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加方便快捷的体会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冰.关于汉语言文学的语言意境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5,02:144.

汉语言文学范文10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影响

1网络语言的概述

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区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广义上是指与网络、网络设备相关的专业术语和网民网络聊天的语言。狭义上是指网络聊天时出现的字、词和符号等。网络语言言简意赅、形式简单明了、符号通俗易懂,有些语言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讽刺、调侃、幽默诙谐的意味。网民们使用网络语言交流不单是可以提高聊天的效率,其实有些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基于语言交流双方的一种特定的语言形式,它已经成为网络虚拟环境中的“方言”。网络语言中大多是旧词新用,也有一些新创的词汇,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主要有数字型、字母型、谐音型、同音型、符号性等,例如,“88”“菇凉”“围脖”“酱”“Hold住”“美眉”等。

2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2.1正面影响

(1)网络语言丰富了文字语言的表达形式。网络语言提升了汉语言文学的趣味性,例如表情符号的使用“:)”,不仅可以生动清晰地表达出发送方真实的情感意图,还可以消除交流双方之间的冷漠感,增加了趣味性和人情味,使网络上的交流更加轻松自如。网络语言通过借用一些外来词,或者把传统的汉语词汇赋予新的意义。例如,“囧”字原本在生活中应用的极少,属于生僻字,其原本的字义是光明,现在被赋予了“郁闷、无奈”这样新的含义,而且还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得到广泛应用。网络语言简化了汉语言文学的表达,它在结构和表达方式方面体现了其简单明了的特点。为了提高文字输入和交流的速度,网络语言对一些比较复杂的语言形式进行重组,利用数字、英文字母或谐音等新的形式来代替。网络语言中的英语词汇、字母和数字都有了新用法,例如运用数字谐音,将“520”表达为“我爱你”、“1314”表达“一生一世”的意义。(2)网络语言推动了汉语言的发展。网络语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促进现代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新生力量。在汉语言文学发展过程中,需要与新的语言形式进行结合,以此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例如,“MP3”、“黑客”等词语已被汉语言文学引入其中。网络语言将多种用语巧妙结合,幽默风趣略带讽刺意味,而且有些网络语言是某个社会的热点人物或特殊事件所产生的代名词衍生而来,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词库,方便于人们在口语和平面书写时使用以此来表达情感,促进文学的传播和发展。例如“给力”一词不仅在网络平台上盛行也同样用在人们的日常汉语表达中。网络语言和网络文化带来的乐趣深深地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网络语言环境下,网络阅读属于一个超文本的阅读,它可以将不同的信息汇集在一起,体现了信息网络的交互,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丰富了阅读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宽学生的视野,推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发展。

2.2负面影响

(1)严重偏离语言规范。网络语言是发出者和接受者在网络上直接交流的语言,交流双方可以畅所欲言,不涉及一些语法规则的限制和约束,更不存在其他中间环节的编辑和制约,从而导致网络语言的使用随意性大,严重偏离了语言规范,特别是给青少年的语言教育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网络语言为了追求新奇不遵循汉语规范、曲解有些词语的词义,刻意使用错别字,使人们在日常语言使用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和误会,关键是养成了语言表达不规范的坏习惯,对青少年学习语言造成不良影响。例如,“杯具”一词在网络语言中用其谐音代替“悲剧”,很多青少年错误地将本身为名词的“悲剧”一词作为一个形容词运用,难以矫正;有些字词牵强附会、滥用谐音,甚至有些语言的使用太过粗俗,使青少年受到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蚀。例如,“稀饭”一词将其读音故意读错在网络语言运用中将其作为“喜欢”的谐音,还将女士称为“卫生巾”。(2)降低了文章阅读、写作以及语言鉴赏能力。网络阅读属于流行性阅读和快餐式阅读,而且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许多阅读内容只能给阅读者提供暂时感官上的感受和享乐,很难形成一种知识上的沉淀或心灵的感悟,弱化了青少年对阅读的注意力和文字的鉴赏能力。网络语言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模式,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渗透到了传统的汉语言文化中,淡化了传统语言的功能。许多青少年不能区分清楚网络语言和汉语言文学并正确使用网络语言,导致汉语言文学的水平持续下降,其语言素质和鉴赏能力得不到提高,更不利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例如,“挂了”在网络语言中用于表达“死亡”,许多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甚至在试卷上竟然也使用“挂了”代替“死亡”,严重阻碍了青少年写作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提高。

3结论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网络语言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新生产物,它使汉语言文学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一方面,网络语言应保持自己深受青少年欢迎的优点,不断规范其语言系统、发挥其传播优势,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根基,虽说广博丰富、精彩绝伦,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汉语言文学也需要革新和发展,努力实现其向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汉语言文学研究应该树立自己的特点,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努力提高自身的影响力,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辩证对待网络语言对其产生的影响,对网络语言进行科学合理的认知和规划,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很好地解决网络语言中存在的问题,使汉语言文化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超海.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文化学刊,2015(7):4-5.

汉语言文学范文11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影响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逐渐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网络语言依托于网络而生,又因为网络得到了发展和普及,其对于汉语言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合理看待网络语言,推动汉语言文学的稳定健康发展,是必须得到重视的问题。

一、网络语言概述

简单来讲,网络语言指在网络中产生,同时应用于网络的语言,是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语言形式,与常规意义上的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网络语言并没有固定形式或者规范性的要求,可以在汉字、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等之间进行随意组合,而这种组合看似混乱,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却有着特殊的意义。有别于规范性的语言,网络语言更加简洁,更加生动,是网民为了提高聊天效率,或者出于某种特定需求而采取的方式,自诞生开始,网络语言就受到了网民们的厚爱,得到了飞速发展。从目前来看,网络语言已经开始逐渐从网络平台走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体现出了一种“源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特点,例如,“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本来是小学生作文中的一句话,但是经过了媒体和网络的传播,逐渐成为可以表达对某件事情惊奇态度的网络语言。而伴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语言的使用频率也在不断提高,当今年轻人在聊天中常用的“886(拜拜了)”、“55(呜呜)、妹纸”等,实际上都源自网络语言,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网络语言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

从客观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的特征:

(一)积极影响

且不论网络语言的格式是否规范,使用是否恰当,单纯的从文学发展的角度分析,简洁生动的网络语言可以更好的对人们的内心情感进表达,可以推动汉语言文学的长远发展。作为接触网络最多的群体,青少年对于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强,也更容易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其不仅是网络语言的发明者,更是主要的传播群体。与规范性的语言相比,网络语言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无论是符号、缩略词还是原本的文字,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不同的场合有着不同的意义,更富趣味性,也因此推动了文化交流的繁荣。例如,“大神”原本指资深网络用户,后来在其他领域发挥引申义,指在某方面具备较高水平的人,如P图大神、计算机大神等;“囧”被用来形象的表达人的无奈和郁闷情绪,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人在囧途》《港囧》等,更是进一步推动了“囧文化”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中也开始引入部分网络语言,其在作文教学中更是有着直观的体现,对于教师而言,如果在作文命题中,适当引入网络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教学形式,也使得学生在分析和写作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到网络语言的优点和缺陷,发挥其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推动作用。

(二)消极影响

一是语言形式不规范,部分网络语言为了达到标新立异,赢得更多关注的效果,甚至会刻意对语言应用规范进行破坏,对语言原本的语义进行去接,或者为了追求语义的雷同,运用别字,可能会对青少年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造成一定的误导。青少年本身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浅,而且其思想富有创造性,在接受网络语言的同时,可能会形成一些错误的观念,影响原本具备的汉语读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事实上,网络语言所导致的汉语语言功能弱化问题正在不断加剧,也给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如果不能对网络语言进行适当管控,则必然会影响汉语言文化的稳定健康发展。例如,电影《从天儿降》,从迎合电影主题与内容的角度,本无可厚非,但是其可能在社会中产生误导,使得青少年群体在写作和语言表达中,于“从天儿降”和“从天而降”之间摇摆不定;又如,最近一段时间的网络热词“蓝瘦”、“香菇”,容易导致发音不清,继而影响正常的沟通和交流。

三、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语言

从上述分析可以知道,网络语言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具有两面性,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网络语言呢?是该全部接受,还是一棒子打死?本文认为,应该从客观的角度去对待网络语言,一方面,应该从中提取精华部分,保持一个正确的心态,对网络语言的精华和糟粕进行区分,避免盲目的模仿和使用。对于相对规范,生命力较强的网络语言,可以进行整理和吸收,做好引导工作,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对网络语言的引导和规范;另一方面,应该减少不规范语言和低俗语言的传播,从自身做起,提升网络法规意识,提升对于网络语言的分辨能力,认识到滥用网络语言的危害性,净化网络环境。归结起来,对待网络语言,应该坚持客观公正、去粗取精的态度,认识到过犹不及,在发挥其积极影响的同时,控制和杜绝消极影响。

四、结语

总而言之,网络语言本身是网络时代的一种客观产物,其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引导和规范,在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的同时,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超海.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文化学刊,2015,(07).

[2]戈双峰.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及意义[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0).

汉语言文学范文12

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汉语短语的分类问题

一汉语短语结构类型的分析

1.1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有关汉语语法的论著对短语的分类基本上是按外部功能和内部结构这两个标准来进行的,其中以内部结构为标准的分类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其实,汉语短语分类中的“功能说”和“结构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叶斯丕森和布龙菲尔德理论的影响。在结构分类方面,布氏的句法结构观念似乎特别适合于汉语,因为汉语词的构成方式、短语的构成方式和句子的构成方式是那样相似,以至布氏的句法结构类型的分析可以直接应用于汉语每一层面上的语法单位的结构分析。短语在汉语语法单位中处于一种枢纽地位,因此,短语的结构类型可以上通句子下至词。这是汉语语法单位进行结构分析的一条捷径,发展到顶峰就是“词组本位说”。如范晓先生在《说句子成分》、《关于结构和短语》①等文中多次提出:汉语的句子结构和短语结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除独词句外,句子只不过是独立的短语而已。根据这种观点,应当是有多少种结构的短语,相应地便会有多少种结构的句子。

将文章添加到百度搜藏

1.2“词组本位说”把句法结构类型和短语类型完全对应起来,即以分析短语的结构类型为基础,扩展到句子结构。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它有可取之处;从实际的作业上看,它也具有相当的成效。它操作起来十分简便,似乎可以一以贯之地分析汉语的一切“结构”,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恰恰是这种简便掩盖了汉语短语类型分析的句法分析中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如(一)是不是每个短语都可以在结构类型中找出它的归属?有的虚词和实词组合,其内部结构关系如何看待?(二)结构类型相同的短语,为什么其语法功能和转换关系不同?比如“人才交流”和“学者讨论”在结构分类中都是主谓关系,但前者能作“进行”类动词的宾语,后者不能;前者能在受定语限定之后作主语或宾语,后者不能。(三)许多结构类型不同的短语却有同样的语法功能,这是为什么?短语同词一样是静态的、备用的语法单位,对它内部进行分析以及据此而进行的分类,其标准与动态的、使用的语法单位—一句子的分析不应该是一样的,事实上,构成短语的成分和构成句子的成分也并不具有完全的同一性。吕叔湘先生认为“从语素到句子”有一个“中间站”,即短语。②这里我们借用下“中间站”这个说法。我们认为,如果说汉语语法单位由静态转化为动态有一个中间站的话,那末这个中间站不是短语,而是句子成分。语和短语都需要这个中间站的过渡,才能由静态的备用单位转化为动态的使用单位。③“词组本位说”所做的单纯的结构分析究其根源是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单位,因而没能解决上述问题,也就不能使短语研究向更深的方向发展。正因如此,目前有些学者对“词组本位说”提出质疑,试图把短语的结构和句子的结构区别开来,进而建立词法、短语法(有的学者叫“下句法结构”)、句法三足鼎立的语法分析体系,④这一步迈得很勇敢,也颇有见地。如果把短语法单列出来,那末短语分类就和句法结构分类有了质的区别。但他们的分类如仍按短语内部的结构关系来确定,上面提出的问题就仍无法解决。

二短语分类的原则

2.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给短语分类。有一个原则问题必须加以强调,那就是同划分任何语法单位类别一样,给短语分类也应该遵守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则:划分出来的类别能够有效地服务于分析。反过来说,就是:不管用什么标准来划分,只要划分出来的类别可以用来有效地说明语法规律,这个分类就应该是有效的语法分类。基于上述原则,就我们已经掌握的语言材料进行试验的结果来看,依据短语内部的语义关系进行的分类能够较好地服务于语法分析的目的,能够较好地解决至今尚未很好解决的一些句法分析问题,如句法分析中的主宾类问题。用这个新的分类能够较好地说明短语作为与词一样的静态单位,其内部语义关系的不同对它的句法功能以及对包括它在内的更大一级的句法结构有什么影响,而这些问题是依据结构关系分类所无法说明的。事实上,类似这种分类的观点已经有人在实际的语法分析中运用过,只不过是非自觉的罢了。比如许多学者分过“受事主语句”的特点,从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他们的意识中肯定是把“施事—一动作”格式和“受事—一动作”格式加以对比,而这两种格式正是从分析语义关系的角度确定的。我们不过是试图把这种零散的、不自觉地运用语义关系进行语法分析的做法当作一种理论依据加以系统化而已。

2.2我们给短语分类的标准是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当然,语义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因此这里就需要给语义标准界定一个范围。如前所述,从分类的目的和结果来看,以语义关系为标准的分类也应该是语法分类,因为它最终是为解释语法现象或语法规律服务的。这种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不是指个别的词与词之间的具体关系,而是指某类性质的词与另一类性质的词之间的概括关系。

任何一种语法分析方法都至少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切分层次;二是揭示被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immediateconstituent)之间的关系。切分层次是对结构的处理(实际上也与语义有关),而说明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却与语义直接相联系,要想完全脱离开语义关系是不可能的。由于这种事实,再加上没有分清作为静态的备用单位的短语和作为动态的使用单位的句子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语法单位,目前许多语法论著中对短语结构关系类型的说明实际上是把短语内部的语义关系(如并列关系、补充关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如主谓关系)以及句法成分的语法地位(如偏正关系)纠结在一起了。

2.3有的语法学者早在十年前就提出了短语和句子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语法单位,短语同词一样是静态语法单位,“其内部的词与词之间就只有单纯的语义关系,而不存在其他关系”。并据此提出了十类语义关系,

见下:

Ⅰ并列:机关学校阅读欣赏

Ⅱ限定:秀丽景色大胆设想

Ⅲ补充:解释清楚热得淌汗

Ⅳ施动:风吹人住

动施:吹风住人

Ⅴ动受:展览书画维修房屋

受动:书画展览房屋维修

Ⅵ评议:应该参加能够胜任

Ⅶ同Ⅶ判断:是高山叫海洋

Ⅷ同一:首都北京班长小李

Ⅸ描写:衣着朴素成就辉煌Ⅹ双受:问他问题给我知识[⑤]

就我们目前收集到的资料看,这种分类大概是第一次以语义关系为标准的短分类,比较全面地体现了短语与句子的本质不同。我们将在这种分类的基础上探求一下语义关系的不同是如何影响短语本身的句法功能,如何影响包括短语在内的更大一级句法结构的。需要说明的是“歧义结构”,因为从语义关系的角度无法确定“咬死了猎人的狗”是限定关系还是动受关系。“歧义结构”是短语脱离语境而产生的现象,在具体语境中,短语的内部关系只有一种,因此“歧义结构”对我们以语义关系为标准的分类没有影响。

三、验证语义标准短语分类实用性的方法

1如前所述,我们所做的语义标准分类是为了揭示短语内部语义关系的不同对句法结构和句法分析产生的影响。就我们观察的结果来看,它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一是充当句子成分时的搭配能力;二是句子结构的变换关系;三是如果短语由语言单位转为言语单位,即成为句子时,这些句子所具有的特点。语义标准短语分类的实用性即在于此。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在下面具体验证的时候,并不一定在三个方面同时进行验证,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并不能在三个方面同时产生影响。这里只就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方面进行验证。验证的方法是比较,比如用语义标准划分出来的两种不同类别,用结构标准来划分却是相同的,属于这种情况的如施动短语不同于受动短语,但两者的结构关系;却是相同的类别,用结构标准来划分却是不同的,与此相反,用语义标准划分出来的两种相同属于这种情况的如施动短语广义上相同于施动短语(主席团坐着/坐着主席团),但就结构关系看却是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

2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选择比较重要而且具有典型意义的施动动语和受动短语来比较。倘若把这两种短语区分开来能够更好地分析和说明一些语法现象和规律,那就证明语义标准分类是有实用价值的,因为,如果用结构关系标准来分,它们就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主谓短语。我们希望这种比较能起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的作用。比较两种事物必须以一个在外的条件为参照点,被比较的事物在这个参照点上呈现出相同或相异之处,这样的比较才有意义。对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进行比较,也需要参照点。我们找到两个参照点:一是两类短语由静态的语言单位转为动态的言语单位时的自足条件,二是两类短语充当句子成分时的搭配能力。下面我们分节讨论。

四两类短语由语言单位转为言语单位时的自足条件

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在结构类型中都是主谓短语,按照一般语法著作的说法,一个主谓短语具备了一定的语调或加上一定的虚词就可以由语言单位转为言语单位—一句子。但是,是不是必定转成一个自足的句子呢?

回答是否定的。一个有趣的事实是:许多语法著述都讲到受事主语句的特点(或限制),而不提或很少提到施事主语句,因此给人的印象是施动短语似乎更容易直接转为自足的句子。其实不然,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转为言语单位进有各自的自足条件,而各自的自足条件又呈现出明显的对立,这种对立又主要表现在谓语动词方面。

1丁声树先生在谈到受事主语句的特点时说:“……从谓语方面看,谓语往往不是一个单独的动词,动词的前后多半有别的成分”。[⑥]这个概括当然是正确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受动短语转成的言语单位就是受事主语句,因此,我们谈受事主语句谓语方面的限制,实际上就是分析受动短语转为受事主语句(言语单位)时表现在谓语动词方面的自足条件。施事主语句对谓语是否由一个单独的动词充当的这一要求不是强制性的,如一些不及物动词作谓语,前后可以没有别的成分,如:(1)明天下午的会李校长发言。(2)我休息,他劳动。以上两例的谓语都是由一个单独的动词充当的,而且这几个动词本身又不能带宾语,这和动词本身是不及物动词有关。

但是,汉语中的动词绝大多数是及物动词,多数施事主语句的谓语动词也是由及物动词充当的。另一方面,受事主语句的谓语动词则必须由及物动词充当。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转为句子的自足条件完全不同。由施动(及物)短语转化而来的施事主语句,及物动词必须带着它的受事,否则尽管从结构上看主语和谓语俱备,但它是不自足的,比较下面两个例子:(3)医生们治好了他的病。

(4)*医生们治好了。例(4)是不成立的。而由受动短语转化而来的受事主语句,因主语是它后面的及物动词的受事,因此,动词一般不带受事宾语仍是自足的,如:(5)他的病治好了。(6)这首诗背下来了。

2事实上,人们在理解句子时,必然会受到两种短语的不同自足条件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下面两个例句来证明这一点:(7)敌人打退了。(8)我们打退了。例(8)无论怎样理解都是不自足的,“我们”不会是“打退”的受事,而例(7)尽管“敌人”也可以是“打退”的施事,但这个句子只有理解成受事主语句时才是自足的,而且按照常理,人们一定会把这个句子的主语理解成受事。受动短语转化而来的受事主语句,其主语担负着语法和语义两个层面的任务:从语法上看,一个句子必须有一个话题,即主语。假如这个话题在表层结构中没有出现,它一定被语境承担了。话题可以是施事,可以不是施事,受事主语句的受事就是话题。从语义上看,一个及物动词必须带着它的受事,不管这个受事在什么位置,也就是说,受事可以出现在动词的后面,也可以出现在动词的前面。及物动词的受事若不出现,它在语义上就没有着落,以施事、受事与同它们相联系的及物动词的关系而论,受事似乎更重要一些,这一点还可以通过“把”字句和“被”字句的比较中看出来。“把”字引进受事,“把”字后面的受事不能省略,如:(9)我把信写完了(不说“我把写完了”)而“被”字引进施事,在许多情况下施事可以省略,如:(10)小王被人打了(可以说“小王被打了”)我们认为受事主语句可能就是为了满足语法和语义两个方面的要求而存在的,也正是因为满足了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例(5)(7)才是自足的,而例(4)(8)不成立。又如:(11)罪犯枪毙了。(12)行刑人枪毙了。例(11)是自足的,因为它是由受动短语转成的句子;例.(12)不自足,因为按通常的理解,它是由施动短语转化而来的,如果它原本是个受动短语,那末当它转化为句子时,动词的前边必须加上表示被动意义的虚词,如“被、给”等才合乎自足的条件。当然它也可以是施动短语,那就必须在及物动词的后面加上受事“犯人、罪犯”等才能自足。

总之,按结构关系标准分类,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属同一类型,那末这种分类对揭示两类短语因语义关系不同而导致的不同的语法特点就没有任何成效,相反,按语义关系标准把它们加以区分,就能很好地说明它们各自不同的语法特点所产生的根源。

五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作句子成分时的搭配能力

按结构类型来说,主谓短语(包括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可以充当六大句子成分(这里仍沿用传统的称谓)中的任何一种,但是,充当某一相同的成分时,由于二者的语义关系不同对句子的另一成分有不同的要求,或者对短语本身有一定的要求。下面分别讨论。

1作谓语

受动短语作谓语要受到比较严格的限制:一方面句子的主语必须是受动短语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发出者(施事),另一方面短语内部的受事的范围也比较窄,或者由泛指代词“什么、谁”等充当,或者由遍指性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充当,并且动词前有副词“也、都”等与之呼应。如果不是这样,往往是同式句子并列出现,如:(1)他什么都不说。(2)他样样事都会做。(3)大水……,头也不抬,话也不说。在意念上,以上各句的主语都是受动短语中动作的施事。从变换式上来看,遍指性句式的施事主语可以和短语里的受事互换而不改变句意。如:(4)什么他都不说。(5)样样事他都会做。它们可以自由变换的原因大概是这类句子的格式比较固定,以“S-O(遍指性受事)一也(都)-V”这样的格式作标志,不会把动作的施事和受事弄混。当然,除了上述两个条件外,还有一种情况,即受动短语里的受事是一般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如:(6)我这辆车买贵了。(7)王师傅那套西装做大了。(8)小刘帽子戴歪了。⑦(6)-(8)的主语都是施事,受动短语里的受事都是由一般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充当的,而非周遍性词语充当的。这三句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主语和受动短语里的受事之间具有领属和被领属关系;二是充当谓语的受动短语中的动词后面都有形容词补充成分。我们知道,描写短语作谓语时,主语和描写短语里的被描写成分之间一般情况下是领属和被领属关系,如“他性格坚强”、“李明眼圈红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推测:这类受动短语作谓语对短语内部动词的要求是,必须有形容词补充成分,这个形容词补充成分的语义指向是短语里的受事,如例(8)的深层语义关系是“小李戴帽子,帽子歪了”,可以简说成“小李帽子歪了。”后者的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与“李明眼圈红了”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可以说,动词后面带形容词补充成分是这类受动短语作谓语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形容词补充成分,这个句子就不成立,如“*小刘帽子戴了”,如果把形容词补充成分换成时态或趋向补充成分,句子就觉得不够自然,如“*小刘帽子戴过了”,“*小刘帽子戴出去了”。如果把主语和受动短语里的受事调换过来就成了施动短语作谓语。施动短语作谓语时对上述要求不是强制性的,而是可有可无的,如:(9)这辆车我买贵了。—一这辆车我买了。(10)那套西装王师傅做大了。—一那套西装王师傅做了。施动短语作谓语,一般不受这么严格的限制,其主语一般是非生命体,在语义上是作谓语的施动短语中动词的受事(这是最常见的形式),但也可以是生命体。如:

(11)桌子我搬走。(12)这个人我认识。例(12)的主语和施动短语中的施事都是生命体,可见施动短语作谓语对句子的主语和短语本身结构的要求都不严格,只要是生命体作施动短语的施事就可以了。又如:(13)谁的孩子妈都爱。当然,这方面没有限制,那方面就要有所“补偿”。从变换式上来看,许多施动短语作谓语,其主语又是非生命体时,二者往往不能自由互换,下面例子中右侧的句子都不成立:(14)汉语我辅导,(英语你辅导。)—一*我汉语辅导,(你英语辅导。)(15)桌子小王搬走了—一*小王桌子搬走了。有的施动短语作谓语,虽然主语是非生命体,但二者仍然互换,如例(9)(10)句可变换成例(6)(7)那样,这可能和二者之间具有领属关系密切相关,例(14)(15)句的主语和施动短语中的施事之间没有领属关系,因而二者不能互换。还有一种受动短语作谓语的情况,如:(16)姐姐手扎了。(17)我眼睛迷了.这种受动短语作谓语和上文讲过的情况不同,其主语在意念上并不是受动短语中的动作的施事,而是受事,真正的施事是另外一种事物,如“针、木刺”或“沙子、风”等等,在表层结构中它们都没有出现。主语和受动短语中的受事,在意念上不是施受关系,而是领属关系。正因为二者都是受事,它们之间尽管具有领属关系,仍不能像例(6)和(9),例(7)和(10)那样互换,而且这种“O[,1](受事)—一O[,2](受事)—一V”句式的谓语只能是受动短语,下面的句子是不成立的:(18)*姐姐木刺扎了(手)。(19)*我沙子迷了(眼睛)。

2作宾语

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都可以作宾语,表示事件或抽象的事物。但它们作宾语时,整个句子的谓语动词要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一点和它们作主语时对谓语的要求是一样的),即很少以动作性很强的动词作句子的谓语,往往由表示心理活动、感觉现象或表示判断的动词来充当。因此,从总体上说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作宾语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但是有些意义类型比较特殊的动词作谓语,对两类短语有不同的选择;反过来说,正因两类短语的内部语义关系不同,才使其一可与此类动词搭配,另一个不可以与之搭配。如“进行”这个动词在意义上表示持续性活动,在语法上它是一个形式动词,本身不表示动作,真正表示动作的是它后面的动词,“进行”则在动作动词前承担表达时态的任务,并把后面的动词由谓语改变为宾语。“进行”的宾语一般是动词,而且用作宾语的动词本身下能再带宾语。有时,“进行”的宾语可以由受动短语充当,但不能由施动短语充当。如果我们按结构类型来分析,只能说有时“进行”的宾语可由主谓短语充当,这种说法掩盖了两类短语的不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同的语法现象。下面的两个句子都是不成立的:(1)*进行干部学习(材料)。(2)*进行我们交流(思想)。而我们可以这样说:(3)进行社会主义建设。(4)进行思想改造。许多语法学者在研究句型时,运用设计框架的办法来验证句型的不同,这里“进行--非名词性宾语”也构成一个框架,它是区别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各自不同的语法功能的一个标志。

3作被限定成分

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如果前面没有限定成分都可以作主语和宾语,并对谓语动词有大体一致的要求。如果前面有限定成分,受动短语仍然可以作主语和宾语,施动短语一般不能。下面两句的被限定成分都是由受动短语充当的:

(1)1984年,我国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2)我们必须做好机构变动中的人员调整。为什么不能换成施动短语呢?原来,施动短语既不是名词性的,也不是动词性的。而作被限定成分的受动短语,其动词意义比较抽象,有兼类词(兼动词名词)的倾向,如(1)(2)句中的“改革”“调整”,又如“这个村的田间管理”,“家庭领域里的精神文明建设”等。因此,受动短语可以以其整体功能的名词性充当普通名词经常充当的成分,即被限定成分。受动短语的这种名词性使它在被限定成分的位置上的词序比较固定,因而又表现出一定的凝固性。上面两句的受动短语一般不能变换成相应的动受短语:(3)*……以城市为重点的改革经济体制逐步展开。(4)*……机构变动中的调整人员。受动短语的凝固性还表现在它可以做许多学科的术语,如“苗木定植”,“地质勘探”等等,许多刊物的名称也是这类学动短语,如“语文建设”、“汉语学习”、“哲学”研究等等⑧,这些学科术语和刊物名称一般不用施动短语或相应的动受短语来称谓。通过对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两类短语的不同语义关系对其语法功能的影响。我们上面分析的语法现象,恐怕是结构分类所不能解释的,反过来却证明了语义标准分类的实用价值。可供比较的短语还很多,如动施短语和动受短语,评议短语和动作性限定短语等等,限于篇幅,只好暂付阙如了。

附注:

①范晓《说句子成分》,载《阜阳师院学报》(社科)1983.1。《关于结构和短语》,载《中国语文》1980.3。

②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③参见申小龙《中国语法学方法论研究》,载《语文导报》1986.5。

④参见陆仁昌《关系·平面·成分--汉语词组法试论》,载《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1984.1-2。

⑤吕冀平《句法分析和句法教学》,载《中国语文》1982.1。

⑥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

⑦此三例转引自徐枢《从语文、语法和语用角度谈“名(受)+名(施)+动”句式》,载《语法研究和探索》